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跨文化交際案例及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跨文化交際”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是一種普遍、長期存在的現象??缥幕浑H學是一門新興學科,跨文化交際理論二十世紀中葉興起于美國。隨著西方語言學研究的興起和發展,跨文化交際學研究也隨之發展,新理論、新流派不斷涌現。目前,跨文化交際學已發展成為一門被國際學者們充分重視的集人類學、語言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古就是一個維、漢、哈、蒙、柯、回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占據新疆人口大部分的族群關系直接影響著新疆政治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新疆關系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在新疆多民族地區,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直都存在跨文化交際活動。
案例一:
我們維吾爾族的生活習慣非常嚴格,比如說維族人認為水是很圣神的,認為流動的水是干凈的,洗過手以后,手上的水是臟的,不能到處甩。但是一些漢族學生根本就不知道,在洗手的時候就會甩手,這個習慣太不好了,讓人接受不了。有一次我剛洗涮完,準備轉身離開時,有個學生剛從衛生間走出來沖沖了手,邊走邊甩手,把手上的臟水甩得到處都是,還甩到了我臉上,我當時真是惡心極了。還有就是有的漢族學生當著別人的面前剪手指甲,那個剪下來的指甲迸得到處都是,現在想想都覺臟極了。對了,還有呢,好多漢族人不分場合的擤鼻涕,在安靜的教室里,自習室里只要聽到擤鼻涕的聲音,我就知道那一定是漢族同學,甚至吃飯的時候都會擤鼻涕,真的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我都接受不了,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況,我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直接告訴他們,但每次都不好意思開口直說。
問題:
在維吾爾文化里,流動的水被認為是潔凈的,而被污染的水是骯臟的,將臟水潑到人的身上是非常惡劣的行為,維吾爾文化規定禁止在外人面前剪指甲和擤鼻涕。而在漢族文化中卻沒有這樣的行為規范,文化對一些非言語信息的規則有著不同的要求。交際雙方對彼此的非語言信息的缺乏,可能引發雙方的誤解和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解決:
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際及禁忌習俗文化,首先要從理論著手,深入理解概念,結合客觀事實,加深印象,有針對性地解決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問題。
在高校的素質教育過程中,教育部門應該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行為進行積極地引導,開展有關本地區多元文化知識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或生活禮儀等有關知識講座,做好有關宣傳教育工作,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得學生持續交往,不斷減少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非語信息信對于跨文化交際行為的順利進行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如果雙方交往中對彼此的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都會受到彼此的歡迎和尊重。
案例二:
我家(是)在南疆的喀什農村。我們那里沒有漢族人,大部分都是維吾爾人,還有柯爾克孜族和哈薩克族。到了這里(烏魯木齊)以后,覺得漢族女生與維吾爾族女生很不一樣,她們和男生打打鬧鬧,非常親密。我覺得女生就應該有禮貌,尊重男生,不能這個樣子,女孩子么就應該有女孩子的樣子,和男孩在一起就要檢點!還有就是一到夏天,校園里的漢族女生一個比一個穿的暴露,有一次上公共課,身邊就坐了個漢族女孩,穿的超短的短褲,上衣也穿的很暴露,那一節課讓我很不安啊,我真的接受不了,可是我是個男孩兒,也不好意思開口說她,要是說的話,人家肯定會誤會的。
問題:
認識上的誤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誤以為對方應該和自己一樣。民族學生認為漢族女孩熱親奔放,和男孩子還打打鬧鬧,穿衣服也很隨便,很暴露,這樣是不應該的。
分析:
該學生認為,在喀什地區的維吾爾族女孩穿著都很傳統,也比較保守,尤其是在公共場合更注重自己的穿著,比如校園,教室等。而漢族女孩不僅穿著暴露,還和男孩打打鬧鬧,不懂得尊重男孩,認為女孩不應該這樣。這是因為該學生把自己民族文化規范認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規范。正因為這樣,加上缺乏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經驗,所以出現認識上的誤區這一障礙。
解決:
跨文化交流理論認為,在特定的多元文化語境中,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雙方都將經歷一個接觸“他”文化,并不斷涵化得過程。人們在異文化的環境中,不斷地與異文化環境交流,那么涵化就不可避免的發生,而且此涵化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案例三:
我覺得你們漢族人很搞笑,見面了就問:“你吃了嗎?”、“你要去哪兒呢?”這是我最常聽到的,這是你們的問候語么?漢族人都是這么打招呼的,可是,我并沒有覺得你們這樣的問候很有禮貌或是很親切,反而只會讓我覺得很搞笑,我們維吾爾族同胞見面了會很熱親地打招呼,男士之間會相互握手,女士之間會熱親的貼臉擁抱。
問題:
“漢族人都是這么打招呼的”這一思維定勢就成了阻礙跨文化交際成功的因素,因為跨文化交際雙方忽視了交際對象的語言習俗和文化。
分析:
從簡單的問候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常生活語言的差異。漢語的問候語體現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傳統思想,在漢語中,“你吃了嗎?”、“你要去哪兒呢?”人們在見面或相遇時都有問候或打招呼的習慣,而維語中常用的是:,因此漢族維吾爾族人們在問候語或招呼語習慣上有著很明顯的差異。這兩句話不能用于問候,更有甚者會導致交際沖突因為,如果跟一個維族人如此打招呼,他們很可能會以為問話者要邀請他吃飯。
解決:
為什么招呼語會有如此的不同呢?“你吃飯了嗎?”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問候語。為什么一見面就要問“有沒有吃飯呢?”中國自古是一個農耕社會,長期以來吃飯問題都是人們特別關心的問題,“民以食為天”的思想影響深遠。
三、總結
通過本文的淺析,我們不難看出,兩個民族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實際生活的行為中都深受兩個民族的文化影響,這些文化影響深刻的反映在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字等中,人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交流,這就必然會接觸到自己民族以外的文化,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正反映了兩個民族在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下,形成的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思想行為,差異并不是意味著文化的沖突,這種差異正好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要站在了解對方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背景下,品味不同文化的魅力。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語言學院)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3.
篇2
就我國的外語教學現狀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現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只關注交際行為本身和交際結果,執著于具體目標,但在我們一般性的大學教育中,很難確定學生將來可能與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難像對特定出國人員進行培訓那樣對學生實施有較強針對性的訓練;知識中心模式,則集中于認知層面,主要向學生灌輸有關文化知識,但難以讓學生產生切身體驗,而且還不適用于處理文化的多樣性和動態性,傳授文化知識容易變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向較高層次發展。
另外,我們的教學大綱設計和教學實踐往往缺乏足夠的開放性,沒有給學生較多面對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在跨文化外語教學中,需要依據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正確性的同時還要幫助其提高言語行為的得體性。在近年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的眾多研究中,筆者認為楊盈、莊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識、文化調適、文化知識和交際實踐四大能力系統組成的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符合教學大綱和教學實踐的要求,具較強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語教學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識導入、文化內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實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學中將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特色、風土人情、歷史事件和現實沖突等素材展示于學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識、意識、思維和交際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能幫助學生達到學習外語語言技能與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機結合的目的。在談到案例教學法時,陳建平(2004)強調:“案例是為適應特定的教學目的而編寫的”,教學過程主要是“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述特點,使案例教學能很好適用于跨文化外語教學,它對培養能力的重視大過獲取知識,成為語言文化知識向跨文化能力轉變的有效途徑。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1.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沖突發生的原因
與傳統英語教學當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較,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能同時反映出本族語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語的文化信息,能使學生更好地明白交際沖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所產生的,而是由于東西方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造成的。例如,課堂上教師給出如下案例:美國雇傭的一位中國員工,因母親生病請假。他對老板講,他母親如何含辛茹苦將他養育大,他母親的病如何如何厲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準他的假。然而,美國老板就會很難理解,不知他意欲何為。學生充分討論之后,教師總結:分別屬于強交際環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際環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兩國人,在交際中對環境的依賴程度有天壤之別。中國屬于強交際環境文化,交際重“意會,而美國屬弱交際環境文化,交際重“言傳”。
2.增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行為的敏感性
在人類的交際中,除語言表達方式外還有手勢、體態、衣飾等表達方法。調查表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過語言進行表達占30%,通過非語言進行交際占70%。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行為和言語行為一樣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響。如,相同的手勢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會有不同的含義。將這些差異呈現在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中,學生能根據教師對背景知識和實例的介紹分析,對因非言語行為引起的誤解作出正確的判斷,對非言語行為的多義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強目的語非言語交際的敏感性,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困惑和誤解。另外,通過對跨文化交際案例中非言語行為的分析,可以使學生體會體態語、客體語、體距語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內涵和它們所具有的特殊交際功能,從而達到既擴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其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思維的目的。如“OK”手勢的差異,在中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OK”手勢表示“好的”或“贊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勢卻是對人的一種蔑視和侮辱,就像在中國“拳頭緊握翹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樣。
3.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對待異文化的調適能力
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樹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識觀念,或多或少會犯民族中心主義。教師可以拿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小說《喜福會》為例,讓學生就小說中母女雙方表現出來的民族中心主義思想進行辯論,探討民族中心主義思想在中美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給小說中四對母女間的交流與溝通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在跨文化交際中應采取一種理性的文化相對主義的態度??缥幕浑H案例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以客觀的態度、相互寬容的眼光去看待異文化,盡量避免民族中心主義,增強對待異國文化的調適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跨文化外語教學課堂中案例分析法的運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選擇要適當,即案例內容要與課文主題關聯、針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展開,以便于課堂教學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缥幕Z境下的各種日常交際、異國文化體驗、跨文化交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等都可以作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驟地進行:教師提問——閱讀案例——分析案例——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教師總結是不可或缺的5個環節。教師提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活動的目的性;閱讀案例既能獲得語言文化知識,又能訓練閱讀技能,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訓練學生思辨能力、判斷能力的過程;分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技巧,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見解,以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得出結論是學生進一步積累知識和提升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也是概括、歸納能力的訓練;教師總結作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個環節,為知識的準確性和系統性提供了保障。
篇3
“跨文化交際”是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無聲的語言》一書中首次提出的,現已成為高校開設的一門重要跨學科課程和研究熱點, 同時也是商務人士、留學生和移民培訓的重要內容。針對新《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提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特別是2009年《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商務英語專業的知識與能力由四個模塊構成:語言知識與技能、商務知識與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與人文素養。因此,跨文化交際課程成為國內部分高校英語專業或商務英語專業的必修課和公共基礎選修課。
哈佛商學院前院長Robert Kent曾指出:“在全球范疇內經商時,很少能有比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技能”。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著名學者胡文仲、高一虹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指語言能力和策略;后者指敏感性、寬容性和靈活性。Susan Eckert(2006)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盡管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但共同之處在于跨文化交際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案例教學法的研究文獻中,多強調其在跨文化交際學課程應用中的重要性與可行性,注重理論性,強調案例教學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將介紹案例教學法在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中的意義,并著重介紹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具體操作和選取案例的技巧。
二、案例教學法運用于跨文化交際學課程的意義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是指教師根據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宗旨,依據教學目的和要求,以案例為基本素材,將學生引入一個特定的真實情境中,通過典型的案例講解,使理論具體化;同時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理論解析具體和典型案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
(1)更強調理論聯系實踐,關注社會問題,能增強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2)通過案例教學,學以致用,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3)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和討論,能提高學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加強團隊精神;(4)注重師生雙方的合作,教師引導為主,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
三、案例教學的特點以及具體操作
案例教學法成功關鍵之一在于案例的選擇和整理。選擇案例前應了解案例的基本特點,案例應具備以下特點:(1)真實性。真實的案例更能讓學生融入案例的情境,使學習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能較快地移情于真實語境中,提高對問題的認識。(2)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增加其說服力,如相關電影《世界是平的》《刮痧》等,典型地反應了中西文化差異。(3)相關性。所選的案例需與教學內容相關,否則再典型也意義不大。(4)目的性。所選案例應服務于教學目的。(5)可讀性,即案例能被學習者理解,包括難度系數和語言都應該合適。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與國家,企業學校之間跨文化交流日漸頻繁,科學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新媒體以及網絡資源的壯大,案例的來源更加多元化。同時案例也呈現多模態多維度特點,包括視頻、廣播電視新聞、書面案例材料、報紙文摘、圖片等。只要具備跨文化意識,用心搜集整理,找到合適的案例不是難事。
案例教學的操作也十分重要,本文將先從宏觀角度介紹案例在課堂教學的具體操作(課堂知識導入、知識講解、知識運用、知識檢測),然后從微觀角度介紹案例的具體使用(案例搜集、案例介紹、案例討論、案例總結、案例反思)。在跨文化交際課堂中,在知識導入、講解、運用和檢測過程中,往往不限于只使用一個案例,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可以運用多種形式的案例。如講解Edward Hall’s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High- and Low- Context Orientation)時,可以使用簡短視頻或者貼近生活的簡短對話導入課堂:
1. Chinese: I just know you don’t like my idea.
American: How? I didn’t say a word.
2.American: You said yes.
Chinese: That doesn’t mean I agree.
通過這個簡短貼近生活的對話,學生能理解中美高低語境文化差異,中國人意在言外,而西方人直接。在具體講解中,還可以使用中西方詩歌對比案例。中國古代詩人馬致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毖┤R的《悲歌》―“徒然落淚的悲傷的雨,枝杈怒伸的的樹木,凄涼的海,深邃的洞窟―哭吧,為了世上的不公!” 請學生分組討論兩首詩歌的異同。在知識的運用階段,仍然可以使用多種案例,如真實案例,情景模擬。假設你是美國人,邀請去中國朋友家做客,而你因為要參會不能去,你會如何表達?然后角色互換。這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又能檢測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案例分析討論時,還要關注案例背后文化差異的原因。通過案例啟發式討論教學,引導學生思考,發現他們的潛能。
微觀層面介紹案例教學法,包括案例的搜集、介紹、討論、總結和反思。1.案例準備:教師或者學生應在課前搜集整理好案例,案例選擇應注意真實性、典型性、相關性、目的性和可讀性等,從網絡視頻、電影電視、書籍、人物訪談、圖片等多渠道搜集案例,并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適當改編案例。2.案例介紹:案例教學前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根據案例的內容,教師可發放案例書面資料給小組,也可以以PPT形式展示或者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形式,如廣告宣傳的跨文化差異,就需以播放視頻方式,這樣學生能直觀感受,如可口可樂在中國和美國的廣告視頻。3.案例分析和討論: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對案例進行分析,如分析可口可樂廣告中美文化差異,可以從廣告音樂、圖像和動作等多維度,也可從中西文化差異的多維視角解讀案例。教師須注意營造自由的討論氛圍,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補充。4.案例總結: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結合學生對案例的具體分析情況,進行點評和總結。在點評中,應注意分析各個小組的優點和不足,對表現好的組進行肯定,歸納出原因,同時應該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指出爭論的要點,并運用相關理論作出自己的分析。如可口可樂中美文化差異:可口可樂在美國的廣告體現了美國個人主義和自由的價值觀,而它在中國的廣告則體現了集體主義價值觀。5.案例反思:反思是案例分析教學法不可缺的一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鼓勵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通過一個案例的教學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跨文化沖突,提高跨文化能力。如通過可口可樂的案例分析教學,得到相關的啟示。我國企業跨境廣告或者外宣視頻制作時,應考慮到西方文化的特點,進行調整。
鑒于以上分析,案例分析教學法可以從多渠道選擇案例,有效利用多媒體,特別是講解跨文化非語言交際時,運用多媒體視頻(如美國電視劇《不要對我撒謊》和視頻《手勢在不同國家的含義》等,能更直觀讓學生接收信息。另外可以利用邀請學校留學生加入課程,了解他們的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了解文化差異。還可以從各個領域獲取案例,如音樂、建筑、家具等,進行對比分析,獲取文化差異信息。
四、案例教學成功的要點
為使案例教學法更能有效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案例分析教學中,需注重學生的參與,學生應參與到整個案例教學中。選擇案例時,教師要考慮學生對案例的接受程度和學生的性格特點。案例材料的閱讀觀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案例的總結,都可以以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案例教學中,教師為主導指的是教師充當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進行案例分析前,組織學生分組,并明確教學目的、小組任務和內容,提高活動效率。在案例具體分析討論中,教師應觀察、引導、點撥、鼓勵學生,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在案例總結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發言進行科學點評,并簡明扼要概括學生的陳述,提出相關建議。在案例的反思過程中,應啟發學生舉一反三,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二)案例選擇應與時俱進,貼近社會實際,突出時效性
案例教學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文化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搜集整理案例時,要堅持與時俱進,突出實效性。比如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信函和商務談判影響,往往認為中方談判人員愛面子,重關系,談判多采用間接方式,而西方談判者利益為導向,談判多采用直接方式。但是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滲透,談判特點也有新的變化。因此在案例教學中,可以邀請正從事商務談判人士介紹他們的經驗體會,或者閱讀最新期刊雜志,如“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等,在課堂上介紹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案例,以突出案例的時效性。
(三)案例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教學案例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對教材知識點進行有力補充。在具體教學中,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擁有大量的跨國公司和中外合資企業,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可以邀請中外人士和商務人士來課堂進行講座,或者通過已畢業學生或實習學生親身經歷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講解文化差異。如果在旅游資源豐富的城市,可以觀察、問卷調查或者訪問外國游客對中國的感受,并進行分析討論。具有留學生或者交換生資源的高校也可以邀請留學生來課堂,講解他們來中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身邊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更直接真實地了解文化的差異。
總結
鑒于跨文化交際課程實踐性強,案例教學法通過用真實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充分調動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合作能力,同時有利于和諧的師生關系的發展,是跨文化交際課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在使用中,還需要適當和傳統教學法相結合,教師應對相關理論做清晰的闡釋,案例分析才能有理有據有方向,同時避免太主觀。
參考文獻:
[1]陳準民,王立非.解讀《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J].中國外語,2009(4):4-11.
[2]http://ile-communicacioncom /…/liste./20110324html
篇4
當前許多跨文化教材注重知識導入,忽視了其具體應用,將跨文化知識和實際情景分割開來,結果是學生雖擁有知識,卻無法在實踐中運用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過程,而積累跨文化知識僅僅是開始??缥幕庹Z教學模式是以語言教學為載體,將意識發展、文化調適能力培養、知識傳輸和交際實踐能力鍛煉相結合的“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梢?,跨文化外語教學模式的教材選材應涵蓋其涉及的各個方面。
三、關于跨文化外語教學模式的教材構想
基于現行英語專業教材,將跨文化泛讀教材與英語精讀教材相結合的方式作為跨文化外語教學模式的應用不但十分必要,而且現實可行。
1、選材和系統結構
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泛讀教材應選取跨文化視角的閱讀材料,旨在進行閱讀、提高語言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敏銳的跨文化嗅覺和在工作環境中解決跨文化問題的能力??缥幕鹤x教材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各階段的認知能力。首先通過題材多樣的閱讀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然后提高學生感知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溝通能力,最后將跨文化知識運用到交際實踐中,使其觀察、分析能力以及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提高。
2、內容設置和教法運用
跨文化泛讀教材應分主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選用教學方法。從跨文化知識傳授與跨文化意識培養入手,通過案例分析啟發學生發現跨文化問題的能力,達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因此,筆者認為跨文化泛讀教材應體現以下特點。
1)語言―文化―行為三位一體
課前文化導入是外語教學中的流行做法,但純粹傳授文化知識雖能讓學生懂得許多文化現象,卻只看到其表象。作為文化的載體和媒介,語言折射出文化背景、習俗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語言可了解文化,進而可從根本上了解人的思想和行為。即:學習語言,了解文化,察覺行為。將語言、文化、行為三者融為一體,既能鍛煉語言技能,理解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又能增強跨文化意識。
2)挖掘跨文化內涵
跨文化泛讀教材的內容不僅要遵循兼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和時代性的原則,更重要的是不能停留在表層閱讀上,要挖掘跨文化內涵,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筆者認為,無論課文題材如何,涉及什么領域,都出自母語為英語的作者筆下,記錄的都是西方人的生活,其中必定含有文化成分。文化成分在不同層面上以不同的方式或顯現、嵌入或消融在語篇中。凡是能看得見的詞和句子等都屬于顯性文化信息,而那些蘊藏在語言之下的社會背景、思維方式、價值觀、作者的心理體驗等不著文字、只能意會的文化因素則屬于隱性文化信息。跨文化泛讀教材所著重的部分應該是不容易被感知的隱性文化。教材不僅要呈現文章的內容,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鼓勵他們從不同的文化視角分析問題,闡述觀點。這也正體現了對教材“不僅僅著眼于知識傳授,而要有助于學生的鑒賞批評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的要求。
3)跨文化信息與案例積累
跨文化泛讀教材不光要在課堂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還應注重課外跨文化知識的積累。教材可設置練習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報刊、雜志、和互聯網等途徑收集更多更鮮活的跨文化信息和案例,運用這些文化信息去識別和解釋在跨文化交際中有可能出現的交際失誤現象。
4)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擬
篇5
二、國內外跨文化交際教學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起,由于國際上文化研究浪潮的推動,同時受社會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英語跨文化交際學、漢語文化語言學等一批新興交叉學科理論的啟迪,使語言與文化、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等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同時也使人們漸漸認清了這樣一個真理:外語教學只傳授語言知識是不夠的,甚至是有害的;語言教學必須與相應的文化教學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達成現代教育的既定目的。
在美國,Steven Beebe 和Thompson Biggers 在美國大學中就跨文化交際開課情況作過一次調查,發現該課程采取的教學方法按采用多寡排列如下:講課(lecture);小組討論 (small group participation);個案研究(case study);學生報告(student reports);客座教師演講(guest speaker);電影(videotapes);小組報告(small group reports); 角色扮演(experiential activities);實地調查(field works); 其他(others)。
調查顯示,美國大學中使用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approach)最多,所謂社會互動指的是通過研究文化差異對于交際產生何種影響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Beebe & Biggers, 1986)。
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正式提出文化教學或文化移入(胡文仲,1992;李潤新,1994)。此前的80年代通常稱為“文化知識課程”,專指為學外語學生開設的諸如所學語言國概況課,國情知識課,文化知識課或背景知識課等教學科目及其教學方法。90年代起其內涵才有了新的擴充,指在外語教學中將語言教學與所學語言國的國情文化知識及語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融為一體的教學形式及方法。尤其是語言文化因素的教學,使學生在解決說什么的問題后進一步提升其語言的實際能力,防止和克服“社交語用失誤”(何自然、閻莊,1986),及因不了解談話雙方背景差異而影響語言形式選擇的失誤,有效解決怎么說、 怎樣說更得體的問題。后才有楊盈、莊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識、文化調適、文化知識和交際實踐四大能力系統組成的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
可見,相比美國針對跨文化交際課程相對成熟的教學理論及方法,我國目前在這方面還在探討和摸索階段。特別對于開設該門課程的學校而言,在開設課程的基礎上有效地研發教學方法是提升該門課程有效度的必然之舉。
三、跨文化交際教學遵循原則
國內外學者都有諸多論述涉及語言教學的基本準則.比如,我國的束定芳, 莊智象(1996)提出文化導入必須遵守實用原則,階段原則及適合原則.趙賢洲(1992)將文化教學的原則表述為階段性原則、適度性原則、規范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等。根據胡文仲教授的“跨文化交際”說,結合外語教學的文化交際研究主要的九項內容,筆者認為跨文化交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交際性原則
從語言的交際概念角度而言,需要教學的只是那些容易使中國學生在理解和使用上產生誤解以及可直接影響其進行有效交際的交際文化知識。就具體詞語來說,遵循交際性原則,重點教學的交際文化內容應是反映目的語詞語的民族文化語義部分。
2.背景認知原則
文化背景原則是應用語言文化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對于學習外語的中國學生來說,所學語言與母語之間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知識的不同,是他們掌握所學語言和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最大障礙。因此,跨文化教學的出發點就是要以所學語言的文化知識為背景,深刻揭示隱藏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與意義之外的文化內涵,以有效解決語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生成的制約因素。
3.漸進性原則
外語教學是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和循序漸進進行的。因此,文化教學也應遵循這個學習規律,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按等級同步進行。這就意味著在跨文化教學過程中應該有系統地根據學生程度安排文化學習目標。比如說在初級階段教初級的交際文化,而在中、高級階段,就要安排相應程度的交際文化。
4.典型性原則
實踐證明,交際文化因素中摻雜著許多非典型的文化現象,而我們所要教學的應該是目的語國家共通的文化知識和模式,而不是某一群體的文化或地域的文化,更不是個別或單獨的文化現象。當然,我們也要顧及語言本身和非語言所承載的典型性民族文化。
5.適度性原則
根據教學任務和目的的需要,合理地教學所需要的文化內容,而不是無限制的或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的文化教學。適度的標準,最好是教學中遇到文化障礙時只根據此時此景的障礙而進行必要的背景文化介紹,其面和度可適當放寬一些,以便為今后遇到相同或類似障礙時提供思路。
四、跨文化交際教學方法
筆者在以上討論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和體會,對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提出幾點意見。
1.交際教學法
英語交際教學法是 20 世紀 70 年代在歐洲興起的外語教學法,強調對英語語言文化的理解。按照此教學法的要求,教師必須靈活處理和深化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聯系實際設計教學任務,把教材的內容按其交際原貌活化于課堂,變成不同層次、不同性質、不同形式的活動任務,師生共同投入使學生逐步掌握英語這個交際工具。基于此,教師可設計一些符合實際的主題和范圍,了解不同環境下的語用交際規則,討論有關的社會文化問題,以達到原文化學習的目的。比如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定的交際文化氛圍,使學生有意識地置身于所學語言國典型的現實生活中;也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通過多媒體、網絡、電視、幻燈等播放外語錄像、外語電影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邀請跨文化交際人士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外語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模擬這些情景,扮演各種不同角色,并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雙向式或多向式的交際方法進行教學,加深對異族文化的理解,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全面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2.對比討論法
將相應的外國文化知識進行橫向對比,有效進行文化滲透教學能夠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概括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 將外國民族,社會等方面的知識與中國民族的特點進行對比。(2)將中外節假日典故和由來進行比較。 (3) 將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禮儀寒暄、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進行具體的中外文化對比。(4) 中高級階段可進行東西方人們在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對比討論。選擇一些明顯帶有文化差異的項目讓學生操練,比較中外文化的差異。一個操作是可以進行代入教學,即學生將自己代入到角色里進行對比和討論中;另一個操作是可以讓學生以報告或演示的形式進行匯報,明確地梳理中外這些方面的不同點。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加深跨交際中應遵循的不同文化了解。
3.案例教學法
對“跨文化交際”課堂而言,案例教學可以作為聯系教師和學生的紐帶。案例分析教學中將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特色、風土人情、歷史事件和現實沖突等素材展示于學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識、意識、思維和交際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能幫助學生達到學習外語語言技能與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機結合的目的。在選材上,跨文化語境下的各種日常交際、異國文化體驗、跨文化交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影視,文學作品等都可以作為案例。在操作上,案例分析要有步驟地進行:教師提問——閱讀案例——分析案例——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教師總結是不可或缺的5個環節。教師提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活動的目的性;閱讀案例既能獲得語言文化知識,又能訓練閱讀技能,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訓練學生思辨能力、判斷能力的過程;分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技巧,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見解,以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得出結論是學生進一步積累知識和提升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也是概括、歸納能力的訓練;教師總結作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個環節,為知識的準確性和系統性提供了保障。案例教學中,教師應充當導演、配角,起引導、組織和紐帶的作用,而不應該是評論家與仲裁者。教師要真正在案例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發揮點撥、引導作用。
五、結語
不論從意識形態,還是從社會制度,在兩個民族之間總是存在著文化差異。在中國進行外語教學,中外文化間的差異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設置,教材的選定還不足以很好地達到跨文化交際課程開設的目的。教學方法的研究是確保課程有效進行的必要手段。通過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討論希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沖突發生的原因,增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行為的敏感性,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對待異文化的調適能力,達到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和提高的目的。相信隨著跨文化交際教學經驗的積累和課程研究的深入,定會涌現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國實際的跨文化外語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Bebee,S.A.,& Biggers,T. The status of the introductor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35,56-60.
[2]胡文仲“文化教學與文化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1992年第一期
[3]李潤新 “論第二語言教學與第二文化教學”,胡文仲主編《文化與交際》,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何自然,閻莊“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外語與外語教學》1986年第3期
篇6
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的常見現象。近年來,隨著商務活動的日趨頻繁,跨文化語用失誤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和語言教師的重視。英國語言學家Jenny Thomas為跨文化語用失誤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大部分關于跨文化語用失誤的研究都是在他的研究成果之上進行的。其他學者以Thomas的理論為基礎,對語用失誤分別進行了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分析了語言語用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方面的漢英差異,指出導致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包括文化差異,文化遷移,母語遷移,違反語用規約,語言語用知識和社交語用知識的缺乏等。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其研究為其他相關研究指明了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
二、研究商務英語交際中跨文化語用失誤的重要意義
研究跨文化語用失誤對于順利開展國際商務活動和商務英語教學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世界經濟全球化需要大量適應市場需求的國際商務人才。國際商務人才的特點是具有扎實的商務英語功底,熟悉商務領域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一種理解文化差異并做出適當反應的跨文化語用能力。研究跨文化語用失誤有利于指導商務人員跨越文化障礙,在跨文化交際中調整自己的言語行為規范,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交際沖突、誤解和分歧,發現交際故障之所在并知道采取怎樣的補救措施,實現商務合作的目的。另一方面,商務英語的最大特點就是交際性和實用性。目前的商務英語教學基本上還是依照“英語+商務知識”的模式進行,教師只重視語言技能和商務知識的傳授,忽略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導入和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使語言與文化脫節。為適應入世后中國商務活動日益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跨文化語用能力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培養十分必要。研究跨文化語用失誤有利于推動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的改革發展,將有關言語行為中的跨文化語用內容增加到商務英語教學大綱中,在教學中將語言與文化相融合,以培養既懂得商務英語專業知識又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國際商務人才,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
篇7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因素;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因素。我們將分析結果按照矩陣排列,本著使優勢和機會最大化、劣勢和威脅最小化的原則,做出最優決策。
二、《商務交際》課堂教學現狀的SWOT分析
《商務交際》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教學和實踐,使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了解并熟悉商務交際活動的主要內容及其背景知識,并通過大量模擬商務背景下的實踐活動,重點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一定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然而,現在雖然開設這門課程的高校很多,但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都不甚理想。我采用SWOT分析法對影響《商務交際》課堂教學現狀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進行分析,列出《商務交際》課堂教學現狀的優勢、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和威脅,并構建《商務交際》課堂教學現狀的SWOT矩陣圖。
(一)《商務交際》課堂教學現狀的內部因素
1.優勢(Strength)
講授《商務交際》課程的一般都是英語口語比較地道和標準的教師,能給學生輸入正確的信息,是學生學習和模仿很好的對象;一般教師能對學生進行系統而清晰的語言理論知識講授;小班教學,教師更能兼顧每個學生。
2.劣勢(Weakness)
首先,很多高校的師資來源于英語或者國際貿易、國際商法專業的應屆高校畢業生,要么缺乏實踐經驗,要么缺乏英語語言能力。由于教師本身缺乏商務交際實踐經驗,因此無法創設真實的交際場景模擬實踐。教師不能將文化教學與實際能力培養相結合。其次,教學手段相對落后,有的仍采用傳統板書教學,有的多媒體設備陳舊,不能有效地滿足商務交際視、聽、說的各種需求。最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理論學習、實踐準備、實踐加上點評反饋,往往時間不夠,導致教學草草結束。
(二)《商務交際》課堂教學現狀的外部因素
1.機會(Opportunity)
在全球化經濟的背景下,中國的入世,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使得中國與世界接觸得越來越多,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參與與世界的交流溝通合作,《商務交際》課堂教學的意義就會得到更多重視。社會對高素質商務交際人才的需求的壓力將有利于改進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威脅(Threat)
社會對于復合型商務交際人才的過度需要,使得課堂教學對于人才的培養形成固定化的模式,缺乏創新,忽視了對基本功和交際能力的訓練。社會交際的跨文化特征,禮儀禮節的復雜性難以在課堂一一得到實踐。
三、《商務交際》課堂教學現狀SWOT矩陣分析
四、《商務交際》課堂教學改革探析
1.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商務交際》是一門培養學生在商務語境中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的課程,跨文化思維意識、跨文化知識和商務知識、商務實踐是該課程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課堂教學模式要從傳統的理論講授改革為將新型的文化學習與實踐體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比如,學習商務伙伴初次見面的課程內容時,就應該同時學習商務接待、商務稱謂等不同文化的不同要求和禁忌,以及相關商務禮儀。又如,學習商務宴請或者商務拜訪的課程內容時,就應同時學習商務不同場合不同文化的著裝禮儀,商務拜訪、贈禮和不同文化不同時間觀念等文化內容。除了課堂上教師的講授外,觀摩跨文化電影及案例研討分析也能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商務交際的跨文化差異。
學生主動地學習文化,主動地在真實的商務環境中應用商務知識,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改革的意義。由于學生缺乏實踐,仍會無意間引起商務中的文化沖突與摩擦,因此,要使學生不斷實踐,真正擁有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實現教學的目的。
2.課堂教學方法改革
文化的學習是系統的,內容是無所不包的,僅憑教師的理論講授,填鴨式教學,學生無法記住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但是多媒體設備的應用將文化學習變成可視可聽的,跨文化電影和案例研析教學法的應用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各國文化及商務禮儀。
(1)跨文化電影觀摩
英文原版電影源于生活,再現生活,多方位、多角度展示英語國家的民族文化,反映英語國家從政治背景到百姓生活的很多信息,能提供英語交際的真實情境。看英文原版電影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尤其是把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學習置于相對輕松的電影氛圍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讓學生在欣賞影片享受樂趣的同時,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如看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學生就可以領略到西方職場女性在應聘著裝、辦公室禮儀、辦公室工作等方面的文化;影片《撞車》反映美國多元文化沖突;《喜宴》、《刮痧》等影片反映中美文化差異;《迷失東京》反映美日文化差異,等等,這些電影都可作為文化學習的素材。《學徒》是美國著名的商業游戲真人秀節目,從這個節目里我們能感受到真正的美國商業文化,它是一部活的商務英語教材。它以美國紐約第五大道和中心公園等著名場景為背景,由參賽者們帶來美國各地鮮活的商務素材,通過觀看,學生能真正地體會美國的談判方式、銷售方式等。
(2)案例研析式教學
案例研析式教學指的是選取有代表性、新穎性的案例,讓學生通過辯論的方式學習跨文化商務知識,從辯論中捕捉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并且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2]比如學習商務邀請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給出一個商務邀請做得不好的視頻給學生看,讓學生分析討論,找出肢體語言、表達等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總結完整的商務邀請應包含的信息點:時間、地點、人物、邀請性質、接受或委婉拒絕等。再對比做得正確的視頻,讓學生深入理解跨文化商務知識,提高分析具體案例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同時為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作鋪墊,便于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處理跨文化差異問題?!杜=蛏虅沼⒄Z教程之成功交際》就是很好的案例研析教材,配有可視光盤學習。
(3)任務型教學法
在《商務交際》教學中,可實施任務式教學,使教學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方法和步驟。教師應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設計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組織、引導學生有效完成“任務”。[3]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實踐體驗。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讓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有目的地進行語言交際活動,親身體會文化的差異。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模擬商務情境,整合所有學過的跨文化知識,通過精心設計的商務場景、文化沖突、對話等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文化差異。教師點評及總結,指出做得好的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3.課堂教學師資培養
《商務交際》課堂教學改革必須以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為基礎。學院應采取多樣化、多渠道的方式培養一支既有語言能力,又有各種商務場合交際經驗,熟悉文化、經貿、金融、管理等商務知識的復合型教師隊伍。一方面,可以采取崗前培訓、在職進修、企業實訓等方式鼓勵教師參與具體的商務工作,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從企業中聘請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一定理論水平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這樣既可以彌補專職教師實踐經驗欠缺的不足,保證教學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又可以加強專業與社會的聯系,保持師資結構的靈活性。
總之,《商務交際》課堂教學改革應及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采用將文化學習與實踐體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綜合運用影片觀摩、案例研析和任務教學等方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高級商務交際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小貞.商務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1:1-2.
篇8
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習者引入教學實踐的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究等形式,提高學生面對復雜情境的決策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方式的總和。
2.案例教學的特點及優勢
案例教學是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為基本特征的教學,它是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它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把語言知識學習變為通過案例分析與評價自主獲得知識,并立足于語言交際功能,學生通過對案例的正確理解和模仿來掌握語言表達形式,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案例教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2.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評論家。教師通過獨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讓學生在學習案例的過程中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完整而又嚴密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素質。例如,在講授西方的“文化中心論”這一枯燥而又難懂的概念時,我采用案例教學使“文化中心論”變得更加具體,方便學生理解,而且這樣比平鋪直敘地講課更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牢記。
2.2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使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融入到學生當中,打破了傳統的“你聽我講”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師生共同探討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案例教學不是一種定向思維,而是一種變通性的思維,要求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案例討論的結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甚至展開爭論,有利于培養學生變通性思維并從多個角度去觀察發掘事物本質。案例教學把學生設計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條件下對復雜的形勢獨立作出判斷和決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調動情感、想象、洞察力等因素,鍛煉綜合運用各種理論知識、人生經驗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3突出實踐性,客觀地反映文化沖突的實際情況。
案例教學的素材應來源于實踐,沒有個人傾向的意見或觀念,是對真實情景的客觀描述,使學生在校園內就能接觸并學習到大量的社會實際問題,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以中西方見面時的寒暄語為例,英語文化中,人們見面談論天氣,既可作寒暄語,又可用來打破僵局,通過雙方的寒暄達到交際和溝通的目的。中國人則經常以“吃飯了嗎?”“你上哪去?”這些在西方人看來多少有點觸犯隱私的語句來與對方寒暄。案例教學使課本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容易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學生掌握與英語國家客人交談的規則與技巧,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3.案例收集與選擇
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學中的案例可以是在書籍、報紙、新聞中收集而來的案例,也可以由教師自行撰寫或由現成案例改寫而成,甚至當學生已經熟悉案例教學法后,也可以讓學生自行創作??缥幕浑H課程中的教學案例應該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3.1真實性和典型性。
一個完整的案例必須包含標題、背景、問題、解決策略、反思與討論等部分。要客觀地描述人物與事件,要有真實感,具備一定的針對性。
3.2可讀性。
要點表述清楚,有連貫性、整體性,沒有無用的資料。撰寫案例要以學生的能力為基礎,案例的復雜程度要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無論從文字還是內容上,都必須使學生能夠理解案例。案例的內容應能激發學生探究和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可以從中學到知識。
3.3多樣化。
在選擇案例過程中,還要注意案例類型要多種多樣,單一的類型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案例主要有四種類型:(1)意外式案例。這是反映師生巧妙處理教學中發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發事件的案例。(2)主題式案例。這是師生圍繞一定主題而展開教學活動的典型實例。(3)綜合式案例。這是師生運用教材中的一課或一節內容進行教學的典型實例。(4)課題研究式案例。這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按課題展開自主研究的典型實例。在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的收集與選擇過程中,應注意幾種類型案例的變換,保持學生對案例教學的“新鮮感”,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4.案例教學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運用
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到的跨文化知識的能力,改變單純的語言知識傳授。案例正好為跨文化交際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情景。采用案例教學進行跨文化教學與能力培養,一般有以下幾個操作步驟。
4.1案例的引入。
教師上課過程中所用的案例,從其來源講,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編案例,另一種是他人編寫的案例。對前者,教師可介紹一些有關案例的感受、趣聞、軼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對后者,教師可運用一些其他手段來提醒學生予以注意,或者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并弄清案例的背景。
4.2案例的討論。
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學生被分成幾個小組。教師必須提醒每組學生要在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基礎上,解決案例中提到的問題。案例討論一般需要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案例中的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我們的決策標準是什么?哪一個方案是最佳備選方案?這一方案應該如何實施?何時將計劃付諸行動?在討論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作為一個引導者、一個組織者,幫助學生處理詞匯及語法問題,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4.3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分析與評價。
對于同一案例,每個組的學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即使學生分析判斷有誤,教師也不必立即糾正,可采取誘導方式,例如及時進行有關跨文化知識的補充,使學生自覺修正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給出觀點,而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得出結論。教師可以指出學生分析案例時的不足之處,對學生的結論進行補充及修改。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近乎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場景,使學生獲得跨文化交際的經驗,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我們的教學實踐也證明了案例教學的可行性、有效性與可操作性。然而,在實踐中如何更好地應用案例教學還需我們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
參考文獻:
篇9
2.1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自美國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家Hymes提交了交際能力的概念以來,國內外眾多學者都對跨文化交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所研究。英國語言學家Belay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識向度外,還有思維向度、行為向度乃至情感和個性向度。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及構成,很多學者都傾向于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進行分析。Kim將這三個層面進一步細化:認知層面包括掌握外語語用規則、文化理解能力以及文化認知能力。情感層面包括適應目的語文化環境的能力、靈活性及共情能力。行為層面包括技巧運用能力,即運用具體交際技巧的能力、同目的語使用者和諧交流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國內則以胡文仲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觀點為主導。他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際環境中的交際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交際時具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善于識別文化差異和排除文化干擾并成功進行交際的能力。
2.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
綜上所述,跨文化交際能力即包括語言能力及語用能力。筆者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歸為跨文化和交際兩方面理解,具體如下:首先,在交際能力方面,可繼續細化為“會說”和“敢說”兩方面:外語語言交流能力、交際意識及交際技能。其次,跨文化的認知能力。通過第一階段的文化知識的積累,要想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最佳狀態,就需進入主動的文化融合,從而盡可能克服文化溝通障礙,消除可能產生的交際矛盾,并將這種互相理解運用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如導游對待中國老年游客和外國老年游客的態度自然地表現出不同,以對應不同客人的文化背景,而自身也并不覺得刻意做作。這種認知能力的體現,通常表現在能使用準確的姿體及行為,表達日常生活的活動,如打招呼、用餐及禮儀等。
3基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旅游管理課程平臺建設現狀及問題
3.1現狀研究
根據對跨文化能力的分析,我們將跨文化交際類課程分為外國語言課程、交際能力課程、目的和本土語國家文化課程、跨文化交際理論課程以及旅游跨文化交際專業課程等幾類。
3.2問題分析
3.2.1重外語交流能力,輕跨文化交際能力方案在外語課的設置上,量質都有較大提高,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外語理論及實際運用的能力。但在文化課程方面,除了外語課程中有部分內容涉及,在中文課程,尤其是專業課中較少體現,且沒有專門的跨文化理論課程,唯有公共選修課中開設了《跨文化交際學》,僅有極少數學生選修,培養覆蓋面受到影響。表1中涉及的部分專業課程只是筆者根據課程名稱的猜想,認為可能包含跨文化交際相關內容,而實際因任課老師理解不同而可能并未補充相關知識。實踐教學平臺中也只是學生興趣使然,并無硬性規定或有意識地引導。
3.2.2重改革形式,輕改革內容
最典型的以雙語課、國際化課程為例,這類課程在目前的師資情況下開設,實際效果尚不明顯,部分甚至使用教材和改革前并無太大差異,如有的雙語課,只是用外語PPT,中文教學,只起到中英互譯的作用,在教學內容上未能發揮雙語課程的作用。而國際化課程很多甚至只是在課程名稱上加了“國際”二字而已,教材不變,內容僅在案例上增加了國際案例或者一些國際術語,并無完整連貫的研究體系。
3.2.3重課堂教學,輕第二課堂活動
在學分總體不變的要求下,培養方案增加了大量的外語類課程課時,專業課學分一減再減,在這種情況下,若不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則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根據旅游管理專業的相關第二課堂活動情況的調查,學生大多盲目參加各類活動,且興致并不高,也沒有特別關注跨文化類的比賽或活動,部分對以雙語或外語為比賽語種的活動,還有一定的緊張甚至避而遠之的反應。
4基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旅游本科課程平臺建設思路
借鑒其他高校旅游專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經驗,結合我校的教學資源,對旅游本科課程平臺的建設提出以下思路:
4.1課程設置方面,從交際能力向跨文化交際能力導向延伸根據我校本科課程平臺設置,分為通識教育平臺、外語教學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及實踐教學平臺,結合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要求,作如下設想:
4.1.1通識教育平臺
在該平臺中,重點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及交際能力,大一課程相對緊湊,加入課程的空間較小,建議學生多參加社團活動,或報名各種比賽,提高自身的社會交際能力,在比賽項目的內容上,多安排跨文化方向的引導。以酒店技能大賽為例,在應對投訴處理時,增加一些因為文化沖突造成的顧客投訴案例,學生扮演客人和員工,可互換角色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尋求正確的解決辦法。
4.1.2外語教學平臺
外語教學平臺的改革已經歷了多個階段,無論在量還是質方面,均已趨于成熟。根據眾多英語教學研究者的建議,應從語言基礎、語言技能等多方面,重點提高學生的外語理論水平(考試通過率)和外語應用能力(專業外語水平)。我校教師發展中心提供的協同創新平臺,實現了專業教師與外語教師的開放式交流,進一步推進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培養改革進程。
4.1.3專業教育平臺
專業教育平臺的課程近年幾乎并沒有太大的變化,課程名稱雖略有調整,但教學內容并無與時俱進,部分新增課程也因計劃調整尚未穩定,造成課程建設進展緩慢,所以有必要在專業教師方面多組織交流,就教學內容進行探討,如何改和怎么改?雙語課程和國際化課程應更重視改革的效果,而非形式的洋化,從而避免淪落為英語翻譯或英語閱讀課。另外,建議開設《跨文化旅游交際學》等跨文化交際類的專業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專業實踐能力。
4.1.4實踐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目前還很不成熟,每學期的嵌入式2周實踐時間未得到充分利用,目前旅游系通過組織多次討論,提出應針對旅游各語種方向(目前已開設英語方向和西班牙語方向),對八學期實踐作系統規劃的設想,以提高嵌入實習的效率和效果。在內容設計上,充分體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及學生的學習特點,這里可以借鑒對外漢語等較為成熟的本科專業,大一重點培養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大二重點培養跨文化交際理論;大三開始導入跨文化旅游交際理論;大四則指導學生在論文研究和專業實習上進行跨文化交際方向的自我拓展和研究。
4.2師資建設方面,形成一支跨文化交際方向研究的復合型教學團隊
師資問題是影響“跨文化交際”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英語專業的教師在專業學習中對中西文化有較系統的學習,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較其它專業背景的教師有一定的優勢,是承擔“跨文化交際”課程比較理想的人選。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盡管專業知識豐富,但大多在跨文化交際方面欠缺系統的知識學習、培訓。因此,有必要組建一支跨文化交際方向研究的復合型教學團隊,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各取所需。
篇10
隨著人們對口譯活動認識不斷加深,對口譯活動的性質與特征的看法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口譯活動中,信息的準確性,交際的有效性,特別是為促進有效交際而進行的文化性調整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文化與口譯
1.跨文化交際性是口譯活動的重要屬性
口譯活動不是源語言信息與目的語信息之間簡單、機械的語言符碼轉換,而是在雙重文化背景下極強的心智活動。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后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從口譯中研究文化差異角度來看,Thomas將文化定義為一種萬有的、對一個社會、國家、組織或團體極為典型的定位系統。這一系統由特殊的標記構成,它影響全社會成員的感知、思維、價值判斷和行為。它包含四大子系統:觀念系統(指宇宙觀、宗教、民間信仰、藝術創造、價值觀、認知和思維方式等);社會系統(指階級、群體組成、親屬制度、政治、法律、教育、風俗習慣等);經濟系統(指生態環境、生產、交換和分配方式等);語言系統(指音系學、音位學、語法和語義學等)。語言是文化的一種顯性表現形式,作為文化的載體,深深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雖然各民族文化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共性的東西,但更多的是在感知、思維、價值判斷、交際行為等各個層面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谧g活動是文化的四個子系統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碰撞與聚合。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在一種文化背景下被解碼,又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編碼,此過程蘊含著人的復雜思維活動。巴黎釋意派理論在論述口譯程序時強調,對原語理解后存在“脫離原語語言外殼”(devebalization)這樣一個“概念化”過程,而重新表達恰恰建立在這個脫離了語言形式的“意義”。脫離原語語言外殼并不意味著信息意義載體完全變成非語言的,而是指對語言信息加工處理后大腦記憶的不再是原來的語言形式。而是原語語言形式承載的意義,這種意義載體可以是語言的,也可以是某種符號或形象。在兩種語言形式的轉換過程中,尋求在文化層面上移譯來源語信息的精髓,使其文體風格在目標語中得到生動體現,即文化等值,是“脫離原語語言外殼”、形成承載意義的目的語語言形式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2.兩種口譯教學模式
縱觀口譯的教學模式,在國內較有影響的主要有兩種:吉爾模式和廈門大學模式。
(1)吉爾模式
著名的口譯研究學者,法國巴黎國立東方語言文化語言學院高等翻譯學院教授及吉爾在其著作《口筆譯訓練的基本概念與模式》(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書中針對口譯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同聲傳譯的口譯模式”與“連續傳譯的口譯模式”;吉爾強調在口譯過程中理解的重要性,并專門提出了口譯的理解模式: C=KL + ELK + A。即:理解(Comprehension)=語言知識(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言外知識(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分析(Analysis)
(2)廈門大學口譯訓練模式
廈門大學模式是廈門大學林郁如教授及英國西敏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的Jack Lonergan教授帶領的“中英英語項目合作小組”根據吉爾的模式進一步提出的適合口譯訓練的模式:
上述模式中,I=Interpreting (口譯結果)。A(D+CC) 即:對語篇(discourse與跨文化交際成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分析;C(SL+K) (Comprehension in source language + knowledge) [5] ,即:對原語及原語言外知識的理解;S + P(Skills+Professional Standard)是口譯過程中,口譯人員遵守的職業準則與應用的口譯技巧;R(TL + K) (Reconstruction in target language + knowledge) 是口譯者在對原語的語言與知識進行理解、對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做了分析之后,應用口譯技巧對原語的信息在目的語中進行重組,進而完成整項口譯工作。
從以上兩種教學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兩者都強調了雙語知識、口譯技能與跨文化意識是口譯理解的重要內容??梢?文化因素在口譯過程中的語際轉換機制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商務英語口譯的特殊性
商務英語(EBE, 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是英語的一個重要的功能變體,屬專門英語(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中的一類,它是以英語語言為媒介,為商務活動服務。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商務交際的雙方既要體現平等互利的原則,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又要體現商務活動的嚴謹性和實效性。因此,商務場合運用的英語詞匯及表達內容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詞語在語體上具有規范性、正式性,語句的最大特點是簡潔明快、邏輯嚴密。從整個語篇的角度來看,商務英語篇章尤其是商務英語應用文具有完整(Completeness)、簡潔(Conciseness)、具體(Concreteness)、正確(Correctness)、清晰(Clearness)、禮貌(Courtesy)、和體諒(Consideration )等七個語篇特點,這些特點是商務語言使用中應遵循的七個原則。
交際活動是受文化規則制約的。商務英語是商務人員在商務活動中使用的基本語言,也是交際活動中的重要工具。它的使用同樣受到特定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商務英語涵蓋廣泛的文化因素,為了培養學生成為商務活動中合格的口譯譯員,除了要使他們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管理、貿易、會計、金融等商業知識以外,還要引導他們對交際雙方的民族文化和商務企業文化背景有精深的了解,這樣,才能使其在工作過程中減少文化差異所導致的交際中斷或交際失敗,從而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
三、在商務英語口譯課堂上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
1.立足中西文化比較,夯實學生跨文化商務交際的理論功底
在課堂教學中要設計“文化點滴”環節,從跨文化交際基本理論入手,層層深入,引導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的理論框架。掌握文化背景、社會環境、語言差異、非言語行為差異、性別差異等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分析中西方人們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存在的眾多價值觀念差異,在此基礎上介紹商務活動中的各種禮儀及有關風俗并探討成功的商務談判所包含的要素、談判風格及有效溝通的策略等等。
2. 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案例教學被廣泛地應用到商務課程教學當中,因為它可以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案例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商務英語口譯課中,選擇跨文化商務溝通中存在典型和普遍問題的真實案例,以分析和討論為中心環節,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和和跨文化交際知識,充分辨別和分析案例中呈現的問題和沖突,鼓勵學生突破自身文化的思維定式,探討跨文化商務溝通失誤的彌補措施與對策,找出有效而得體的溝通模式,學習如何跨越文化差異給商務溝通所帶來的問題。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要將中西方文化表層差異引入深層文化根本差異層面,以深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3. 設計實景演練,提高學生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
口譯課的實質是技能培訓課,這些技能包括譯前準備、聽力理解、筆記與記憶、表達等。在商務英語口譯課堂應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融入每項技能訓練之中,在口譯實訓室里,用現代技術手段與實用性高的教材內容和練習形式結合,營造全真的訓練環境。 課前,教師有計劃地布置內容和材料,并指導學生在課堂內組織雙人操練,教師定期檢查并進行考核。雙人操練比較熟練時,再搞如機場送別、商務訪問、宴會致辭等三人模擬口譯演練。逐步消除學生的緊張狀態。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優點,克服不足。此外,要讓學生從課堂內走向課堂外,實地參與真實生活中的口譯實踐。把學生派到各種中外交流活動現場見習并擔任志愿者和陪同翻譯,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鍛煉他們的口譯技能、心理素質、職業素養和人際交流溝通能力,使學生們能夠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口譯技能和跨文化交際素養。
參考文獻:
[1] A.L.克羅伯,K.科拉克洪:《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M],1952
[2]Thomas, 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4(2), 91-112
篇11
[
關鍵詞 ] 醫護職業英語;文化移情;跨文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R4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c)-0062-02
當前,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全球一體化和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特征。在當前形勢下,中國的醫務工作者涉外交流日益頻繁,需要具備醫護專業知識和醫護職業英語溝通的雙重能力才能夠有效順暢的對跨國籍的病患進行多層次、多體系、全方位、高水平的醫療診治和護理。因此,醫護人員的跨文化的醫職業英語溝通能力,已逐漸成為醫護領域發展之必需。
1 文化移情是醫護職業英語溝通中的關鍵
文化移情是指交際雙方有意識地擺脫自身文化的束縛,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置身于對方文化模式之中的一種有效溝通能力[1],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在思維方式、文化符號、語言規則、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差異,因此,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際的顯著特征,它要求交際者要具有用異國文化思維從而有效的進行多元文化溝通的能力,醫護領域的多元性使得文化移情成為醫護職業英語溝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2 在文化移情中出現的問題
2.1 詞匯障礙
文化移情,語言是關鍵。語言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詞匯量不足影響語言的表達和文化移情效果。對于醫護專業的學生及工作人員來講,詞匯量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主要障礙,影響交際效果,即使醫護人員懂得在某處護理場景進行文化移情處理,但由于詞匯儲存量的欠缺導致文化移情不能順暢達意和有效溝通。常用英語詞匯是英語交流中的基礎詞匯和必要因素,專業詞匯是醫護領域醫護與病患溝通以及醫護領域合作交流的語言必要工具,這兩種詞匯缺一不可。而很多身處跨文化環境的醫護工作者在這兩種詞匯的掌握上均有不足,因此即使具有文化移情的意識和常識,也無法順暢的用語言進行有效溝通和處理,造成工作中溝通障礙。
對詞匯的文化內涵欠缺理解也影響文化移情效果。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兩種文化的交際就是兩種不同語言中詞匯所承載的的文化的碰撞交流,詞匯作為信息傳達或表達思想的媒介具有濃重的民族性和強烈的時代性。對詞匯所賦予的文化內涵的理解欠缺容易造成交際障礙。
2.2 文化定勢的障礙
文化定勢思維,容易造成人們對某一特定群體較復雜的固定的看法。比如,定勢會讓我們認為所有英國人都具有孤傲特質,與他人格格不入,美國人更講求實際,瑞典人不愿意與人交談,愛爾蘭人都是紅頭發急脾氣,甚至有些人認為西方人都很開放隨便。這些文化認識的障礙造成醫護領域醫護人員對病患的錯誤認識,從而不利于工作中溝通的開展。
2.3 對文化差異現象了解不足
在醫護職業領域中,即使具備跨文化移情的意識,但是由于對這種文化差異認識不足,容易受到本民族文化的負遷移影響,從而忽視了在跨文化醫護交際中的民族性格、行為方式特點、飲食文化等方面的考慮,從而造成護患、醫患矛盾以及對移情的適度性把握不準的問題。
3 解決文化移情中問題的對策
3.1設計語境詞匯記憶法與詞匯的文化滲透
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通過課外醫護領域專業文章的閱讀、網絡醫護英語閱讀、醫護情境的英文電影等資源的學習, 增強對異國文化的感性認識,同時在這種聲文并茂的語境中強化詞匯的學習和使用,增強記憶的同時也了解了詞匯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并熟悉在不同語境中對詞匯的語用功能的使用。將基礎詞匯和專業詞匯的學習和記憶均融入醫護職業的真實情境和文章閱讀的語境中,有利于文化移情中語言的熟練應用。
3.2 將CGFNS考試內容選擇性的引入英語教學
3.2.1逐步建立文化差異案例庫將CGFNS考試內容融入英語教學和醫護英語學習中,有利于英語教學的專業化發展,同時更有利于培養跨文化的醫護專業技能人才,為醫護人員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參考資源,尤其為醫患、護患的跨文化溝通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案例分析、做法和語言表達的學習參考資料,能夠有效的為他們提供語言、文化、專業三融合的文化移情處理方法。當前,有關醫護領域中跨文化的案例雙語分析的資料少,從護理專業和英語專業真正結合來建立CGFNS資源庫的嘗試是英語學科與醫護專業深度接軌的創新嘗試。這種案例庫建立的關鍵是需要護理專業與英語專業教師和專家的密切合作、商討和篩選,從而進行醫護行業中文化語言的差異總結。目前階段,沒有專門的從CGFNS考試中提高多元文化能力的課程,因此,建立文化差異案例庫需要兩個專業的教師各跨入半步的深度合作研究。
3.2.2 建立專業英語詞匯學習資源庫以往的護理英語教學多采用讓學生背誦專業詞匯和對話學習的模式,由于缺少實際語言環境的記憶輔助,學生記憶起來枯燥無味。但是如果引進CGFNS考試于英語課堂教學,可以通過任務引領教學法,通過小組作業的形式逐步滲透到課堂護理英語教學中,試題中涉及到護理真實的操作環境,詞匯有了環境的土壤,記憶起來更加深刻,達到擴充醫護專業詞匯的效果。例如:The client complaints a continuous bladder irrigation (膀胱沖洗)after a transurethral resection(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ajor goal of nursing interventions(護理措施) related to the irrigation。
A.Recognize signs of prostate cancer( 前列腺癌)
B.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C.Maintain catheter patency(導尿管通暢)
D.Reduce incisional bleeding (切口滲血)
專業詞匯在題目所涉及的專業護理環境中逐步積累起來,讓學生的專業與英語學習都有了真實的環境土壤。
3.3 加強對醫護情景劇的學習,創建文化環境,提高臨床移情能力
加強英語課堂的醫護情景劇欣賞的教學設計,對于已經工作的醫護人員要加強醫護情景劇的欣賞和學習,例如《實習醫生格雷》。學習不同醫護情景的經典對白和句式表達,不斷積累目標語文化,比如患者所在國家中的民族性格、交往規則、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了解患者所在國家的宗教信仰和民俗禁忌、學習在醫護工作中委婉語的正確使用,提高自身在醫護職業領域中的跨文化的適應能力,克服文化定勢的思維障礙,提高語言使用的合理性,提高臨床移情的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
4 結語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質,全球一體化賦予了時代多元性,時代的特點讓跨文化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提高醫護人員在醫護職業發展中的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職業溝通的關鍵。打破對異國文化的盲區,從詞匯和CGFNS內容中學習鮮明的案例以及其中滲透的文化和詞匯,醫護劇中情景式的職業英語表達和異國文化中醫護知識的應用,為醫護人員提供更加直觀的技能實踐和文化移情處理方法及溝通技巧。能夠切實的為醫護人員迅速的提高跨文化職業英語的溝通能力,適應多元文化社會對醫護人員的職業需求。
[
參考文獻]
[1]易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移情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及對策[J].河北學刊,2014(4):171.
篇12
案例之一:
一個姓王的年輕人,在偶然的場合,遇見了多年前給他教過物理課的李老師,這位曾經的學生就想問候一下當年的恩師。
小走上前去,熱情地叫了一聲老師:“李老師,這些年沒見,您身體還好吧?”
意外的是,李老師面露尷尬神色,回答道:“身體,就是那樣了?!比缓罄蠋煵辉冈僬f話,借故走開了。
這個小王這才意識到自己不小心讓老師誤會了,因為他想起來一個特殊情況,就是那位老師本身身體有缺陷,本來就應該避免問到與身體有關的話題。
分析:這個案例提醒大家,對交際對象需要有必要的了解,知曉對方好惡等信息,更有利于順利實現交際。
案例之二:
一天早上,筆者接到一位老師的提醒,繼續教育報名截止時間要到了。心存感激,我接著查找以前的通知,發現要向一個女人報名,想起來這個女人只有一面之交,幾天前剛剛有過接觸,但只有監考事務所需要的只言片語問答,現在要拜訪,一點兒小心是必須的。
課間,筆者路遇一位熟悉的同事,向她打問到這個女人的辦公室,兩三分鐘便走到??吹竭@間辦公室里比較熱鬧,似乎一男三女各自面對著自己眼前的電腦,很忙、很敬業的樣子,其中靠近門口的就是那位負責報名的女人,面前有四五個女老師急著詢問和辦理與繼續教育相關的手續。
筆者像往常一樣,先站在那些人后面觀望著,看到那位女人不太忙乎的瞬間,簡潔地問道:“×老師,去年繼續教育所交的四百塊錢會怎樣處置?”
這個女人聽了問題,立刻嚴肅起來,說道:“這個事情我管不了,去年誰收款的你找誰去。”
筆者意識到這個女人想多了,也把自己看得有些過度要緊。于是立刻加上詳細注解來澄清:“去年收款的人也不過是個中間環節,我也知道收的款最終交給了人事處,所以我并沒有讓你管,只不過想打探一下那款的最終去向而已??傊@是個小事情,可以忽略不計。要緊的是現在我順便再報一下名。”
辦公室里其余幾位面對電腦的人士此刻哈哈大笑著回味筆者剛才的措辭:“總之是小事情?!?/p>
那個女人繼續接待其他人,筆者在手機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繼續看著她們和在他之后到來的幾位人士逐個把事辦完并告辭。然后筆者向那女人提出報名參加繼續教育,并出示自己的名字。這個女人這時候似乎心情不差,態度正常地詢問一些信息,做了必要的登記。筆者問:“除了這些,還有沒有其他手續?”
女人回答:“沒有其他的了?!庇谑枪P者告辭。
有些文化圈子的人,聽到一句話就會立刻離開字面含義,即sense,而去迅速在自己那未必很好用的頭腦里查詢某些字眼的所指意義,即referent,以至于針對自己所認為的所指意義做出了自認為很有分量而足以讓提問者悻悻而去的答復。
實際上有很多時候,這種人的反應是不合時宜的或不符合提問者預期的。
例如,此處中速而非快速提出的問題是:“去年繼續教育所交的四百塊錢會怎樣處置?”
一個頭腦足夠簡單的、沒有人身方面自我防衛意識的人,往往會把詞句中每一個音節和每一個字、詞聽得足夠精準,立刻捕捉到問題的關鍵詞是“錢怎樣處置”,接著一個最本能、最樸素的反應是: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包含猜測,也可以很簡單地回答:“我不知道?!被蛘卟环ΧY貌地回答是:“對不起,我不知道。”
一個自認為頭腦足夠發達而可以將提問者瞬間打發走的人,卻不一定精準聽懂和精確領會問題中的每一個措辭,尤其未必精準聽得和精確領會一個善于精確使用母語詞匯的人簡潔組織的句子。
這樣的聰明人,把問題的關鍵詞瞬間就掉包了,很可能在自己貌似老道卻未必足夠成熟的心靈中把問題變成了命令式的祈使句:“你把去年收款的事情管一下。”
這種錯誤領會,順便讓回答問題者自己給自己附加上了太多的重要性,也錯誤地認為提問者把答問者看作有權力者而有求于答問者。
分析:案例提醒人們,與人交際過程中,精準聽得對方的每一個發音和措辭很重要;接著,要想精確領會對方的言語,首先需要不折不扣地、精確地領會措辭的本身意義,即sense,不必也不該急于跳離措辭本身而過度發揮自己并不太機智的機智去追尋言外之意referent,對簡單明了的言語做出過度解讀和過度答復。
參考文獻:
篇13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1]。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傳播通信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高度全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距離縮短,跨文化交際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其研究也蓬勃興起。由于語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與文化教育是無法分割的,因此跨文化交際作為外語教育研究熱門課題引起了眾多學者的普遍關注。在近年來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對于英語專業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有明確的規定和強調:“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在外語學習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學習者自主(learnerautonomy)的問題就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Lit-tle把學習者自主界定為“本質上來說,自主是一種能夠進行公正而具有評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決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獨立行動的能力”[2]。研究者還注意到了雖然自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對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主觀能動作用的弱化。相反,作為學習者自主的前提,教師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在自主學習模式中,教師通過教學調控、教學活動、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及情感交流等多種手段充當引導者和顧問的角色,對學習者自主的促進仍然起到決定性的作用。BOPPPS教學模式比之以教師為中心的繼往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在基于教師的主體引導作用上以學生為中心,更有效地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本文試圖在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中引入BOPPPS教學模型設計教學活動,既使學習者通過參與式學習充分發揮主動性,又通過實現學習目標及課堂教學互動化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BOPPPS模型理念
作為加拿大教師技能培訓機構InstructionalSkillsWork-shop(ISW)推廣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BOPPPS教學模型是一種有效的將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相融合的課程設計模式。BOPPPS教學模式可以劃分為六個階段:導入(Bridge-in)、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3]。這六個階段的具體意義與主要任務如下:1.導入(Bridge-in)作為第一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于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這一階段的教學策略包括介紹課程的目標,指出即將學習的課程內容的重要性,提出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教師可以分享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個人經驗或故事,提供一個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介紹,將學生已經所學的內容與將要所學的內容聯系在一起,從而激發學生的動機。2.目標(Objective)作為第二個階段,包括認知、情感和心智運動技能等各方面。教師應當明確學習目標,即在學習過程結束時,學習者應當了解什么內容,重視什么內容、學到什么內容及他們能夠獲得的能力。通常說來,對于學習者而言,一個清楚的目標可以概括為誰(Who)將學到什么(DoWhat)、在什么情況條件下(UnderWhatCondition)和學習的程度如何(HowWell)。明確理解課程目標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渴望,使他們養成自發學習的習慣。3.前測(Pre-assessment)作為第三階段,主旨在于讓教師了解學習者的情況,確定學習者的興趣和能力,并據此調節學習內容的深度與速度更好地適應特定的學習者。測試、家庭作業和非正式的問答都可以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通過預測分析估計學習者的興趣和能力,并以此調節課程的深度和進度。學生可能通過這個評測專注于明確的目標并表達自我。4.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作為第四階段,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應當鼓勵積極學生參與,將學生分組討論相關學習問題并在授課時注意學生的思考。5.后測(Post-assessment)作為第五階段,重點在于通過各種檢驗手段評估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學生是否掌握了已教授的內容。教師可以采用評價表、技術評價及學生設計的展示等多種評價方式,了解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從而可以對授課方法進行相應調整。通常來說,對于基礎知識內容課程可以采用多項選擇或是簡答題測試;對于應用分析的課程,可以通過問題解決任務檢查;對于技術課程可以采用檢查表測試;對于態度價值類的課程可以采用態度量表或是個人反思。由于測評與目標或是結果直接相關,因此測評方式隨著課程學習內容而變化。6.總結(Summary)作為最后一階段,旨在總結授課內容,整理并綜合所學內容重點,布置課后任務,并宣布下次的課程內容。教師應當表揚學習者的努力并指出他們作業中需要應用的要點所在。
三、基于BOPPPS模型的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的設計和應用
為了將BOPPPS模型理念有效地應用于跨文化交際英語的課堂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將根據BOPPPS的6個階段將整個教學活動設計為以下幾個活動:主題講座(ThemeLecture)、研討會(Workshop)和課外實踐調查(PracticeandSurvey)。1.主題講座(ThemeLecture)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在教材選擇上以許立新的《新編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為主,并輔以林奈爾戴維斯的《中西文化之鑒》及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等論著。在上述教材的基礎上,本課程將相關內容分別劃分成“文化與理解文化”(CultureandUnderstandingCulture)、“交際與跨文化交際”(Communication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全球化與全球化思考”(GlobalizationandThinkingGlobally)、“文化差異的認識”(BecomingAwareofCulturalDifference)、“世界觀”(WorldViews)、“文化價值觀”(CulturalValues)、“語言與文化”(LanguageandCulture)、“文化與非語言交際”(CultureandNonverbalCommunication)“泛化與文化定勢”(General-izationandCulturalStereotypes)、“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等若干主題的講座。由于主題講座是一種開放性的模式,因此將課程內容細分為各個主題講座可以有效地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引出并梳理主題確定目標和學習內容。這一設計涵蓋BOPPPS模型的前三個階段,即導入、目標和前測。主題式教學是基于課程文本內容展開探究的一種教學設計。講座在確定主題過程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根據教學目標向學生明確將要學習的內容,收集學生所提的問題和看法,從而了解學生的基礎和興趣所在,整理匯總學生的反饋信息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發現、重助整合確定主題。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通過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相互交流,通過思想的碰撞而梳理出有價值的關鍵點,并將重點內容凝練成大的話題。主題講座這種設計既通過引導、梳理并確定主題保證了教師作為引導者與伴隨者的主導作用,又使得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圍繞主題對所要學的內容展開自主探究,在建構知識架構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文化差異的認識”這一主題講座為例,教師首先通過播放電影《刮痧》中關于孫悟空形象爭論的片斷導入課程主題。孫悟空作為中國文化中著名的英雄形象是學生所熟知和喜愛的,但這一著名的英雄形象在美國文化中卻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然后就其中對孫悟空形象理解的文化差異引出學生要學習的目標和內容。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是否知曉孫悟空這一形象在西方文化語境中有著不同的形象,學生通過對于這種文化差異的討論、沉思和交流啟動話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文本內容提煉出主題:對于文化差異的認識有四個不同的階段。在通過與學生的有效互動而確定主題之后,教師再介紹講解相關專題知識,這種方式保證了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2.研討會(Workshop)由于本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是面向大四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因此學習者具有良好的思考和學習能力及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由于BIPPPOS模式的教學理念強調的是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在發揮教師作用的情況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因此參與式學習是其中的重要環節,研討會(Workshop)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強教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充分實現參與式學習。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三四人的若干小組分工協作完成研究任務。在研討會可以展開諸如主題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活動。就主題研究而言,即在基于“主題講座”的主題上,要求學生獨立查找收集相關資料,通過小組開放性的研討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根據教師在主題講座中提供的主題,分工查閱相文獻資料,撰寫論文,并制作成PPT在課堂上展示。以“泛化與文化定勢”為例,學生選擇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和中國傳奇中的花木蘭進行了跨文化的對比,從花木蘭的形象和性格、龍及中國功夫等諸多元素分析文化定勢的問題。研討會作為一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習小組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根據研究任務收集參考資料,然后小組內成員通過積極的互動和討論撰寫相關研究報告,然后在課堂上以PPT的形式展開相關主題陳述,其他學生可以就此主題提出問題,與陳述者進行開放性的討論,教師則根據研究報告和PPT的陳述進行評講并指出存在的問題,與學生就陳述主題展開有深度的互動,并在討論過程中擔當監督的任務。除了主題研究陳述之外,研討會還可以經常對跨文化交際遇到的問題進行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要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程,需要將文化知識應用到跨文化交流的實踐之中,案例分析由于其生動具體的可感性、啟發性和突出的實踐性可以讓學生從分析實際問題入手,發展具有批判性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應用能力。一般說來,研討會選取的跨文化交際的案例應當與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如中國婆婆與洋媳婦在家庭觀念上的沖突,中方商務代表團與加拿大公司在晚宴上的不愉快,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的餐桌禮儀,電影《喜福會》中家庭倫理觀、社交觀和“面子”觀的問題,等等。研討會上的案例分析可以讓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在討論分析問題中開拓思路并積極思考,加強學生之間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3.實踐與調查(PracticeandSurvey)BOPPPS教學模型的最后兩個階段是后測與總結,希望檢測學生是否實現了學習目標,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中就相應地設計為調查與實踐活動。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總結所學主題和內容之后,給學生布置調查或實踐作業。實踐活動主要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活動主題,通過與外教和留學生的接觸對跨文化交際進行社會實踐,如了解他們對中國的飲食及對于人情往來的看法,感受雙方之間的文化差異。調查研究作為一種有目的和計劃的系統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堂所學知識選擇課題,設計調查研究方案,分析整理資料,得出研究結果。以文化的多樣性為例,學生就可以自主設計問卷調查友誼當中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將調查結果與其他國家的調查研究結果進行對比;以文化身份認同為例,學生就美國與中國的家庭結構和婚禮禮儀進行實證調查研究兩種文化在這一領域的差異;或就社會中的文化現象展開調查,如研究百事可樂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及比較中美兩國在征兵廣告上所反映的文化差異。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運用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解釋現象或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撰寫調查報告分析問題并深化所學知識。教師通過對調查報告的評閱引導學生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