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鄉村音樂的特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巧妙設計音樂,發揮器樂曲和歌曲的功用
《鄉村愛情》從多個層面和角度展示了農村的真實生活,塑造了具有新時期氣息的農村青年形象,其形式和主題為音樂的設計提供了有力支持。該劇主要是以歌曲為主,輔之以器樂曲,在片頭、劇中和片尾的相關地方創作了三首歌曲,以此烘托氣氛、明確風格、點明主題;器樂曲則用于電視劇的背景音樂,渲染矛盾沖突,對人物的內心世界加以揭示。
首先,在聲樂曲方面,其主要是由《誰是我的新郎》《我的家就在這個屯》和《老地方》這三首歌曲組成,這些歌曲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音樂主題、演唱方式和曲式結構。如《誰是我的新郎》具有復雜而豐富的結構曲式,情緒對比具有極強的張力,對人物的音樂形象進行了明確刻畫;《我的家就在這個屯》的歌詞相對口語化,通過東北民間音調來表達出詼諧、質樸和爽朗的氣質,具有濃郁的鄉韻美。其次,在器樂曲方面,其由多段短樂曲構成,通過展衍、變奏等手法來形成音調,通過靈活多變的形式將其展現在該劇的不同情節與背景中[2]。器樂曲來源于歌曲,但是與歌曲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該劇音樂風格具有新鮮與統一的特點,能夠構建出完美的音樂藝術框架。
二、現代音樂元素的融合
《鄉村愛情》作為一部輕喜劇,其反映的是東北農村青年的愛情、勞動和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現代城市生活的方式及觀念開始融入和影響農村青年生活,如果該劇只通過傳統民族音樂進行反映,則難以符合現代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作曲家在創作該劇音樂時,將現代音樂元素和民族音樂元素加以有機融合,確保音樂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其具體體現在伴奏樂器的使用、演唱方法和節奏運用等方面。例如歌曲《誰是我的新郎》中將現代音樂元素和民族旋律加以結合,其具有復雜的結構(復三部結構)和較長的篇幅。
結合樂句的發展手法而言,該劇音樂主要采用傳統音樂的變奏手法,涉及現代流行通俗歌曲的寫法,并在通過通俗音樂唱法加以詮釋,表現出音樂作品的現代性與民族性,既傳統又時尚,具有獨特的風味。從伴奏樂器方面來說,《誰是我的新郎》采用的是電聲樂隊伴奏,利用電聲音色的空靈與柔和,將人物內心世界進行有效揭示;而《我的家就在這個屯》和《老地方》則是以傳統的民族樂器為主,輔之以嗩吶的演奏形式,強化音樂的鄉韻。總而言之,全劇在對火熱的農村生活加以描繪時,將電聲音樂和民族音樂進行融合,從而揭示人物矛盾與深沉的內心情感,表達出歡快和熱烈的氣氛。
三、調式新穎,風格濃郁
《鄉村愛情》中蘊含的民族風格十分濃郁,主要表現在旋律發展手法、調式運用和音調選擇等方面。首先,在旋律發展手法方面。作曲家對民族音樂創作極為了解,利用接頭換尾的變奏方式,將前一段音樂的音調引用在音樂中,使其形成全新的樂句,保證旋律的暢達及波瀾迭起[3]。其次,在調式運用方面。三首歌曲通過不同的調式來折射靈活多樣的音樂,如六聲羽調式、加變宮音的六聲宮調式、加清角的六聲宮調式,以此保證電視劇的豐富性與精彩性,強化音樂的鄉韻鄉情與喜慶。最后,在音調選擇方面。三首歌的音調都是來源于東北民族音樂,作曲家利用鄉土氣息濃郁和清晰的樂匯,采用生化、揉合、變奏和展開等藝術手段進行譜曲,從而使觀眾感受東北音樂獨特的韻味和魅力。
四、演唱方式喜聞樂見
《鄉村愛情》中的三首歌曲多采用齊唱與領唱交遞、領唱加齊唱或伴唱的演唱形式,其形式更為活潑生動、氣氛更加熱烈,觀中的參與意識更強,充分展現出東北人民詼諧、質樸和爽朗的性格。例如:《誰是我的新郎》運用獨唱與伴奏、獨唱與齊唱的形式,以弱起加長句為基礎,將女主角的內心情感加以展示,然后通過歡快的齊唱形式和纏綿的獨唱方式來推動歌曲發展。《我的家就在這個屯》主要是以男聲齊唱為主,輔之以男女生伴唱,配合弱起的節奏和附點的音符,展現該首歌曲的氣質,并且口語化的演唱將東北這片黑土地的生活加以描繪,利用六度下滑音展示東北人民樂觀的性情。《老地方》則是先由女聲獨唱,后加入齊唱,深刻全面詮釋歌曲的內容;同時結尾處也使用女聲獨唱的形式,使歌曲內涵更為深邃。《鄉村愛情》中結和了多聲音樂和單聲音樂的優勢,將伴唱和獨唱等不同的音色特點加以整合,運用的領唱加其他形式伴唱的演唱方式與該劇風格十分融洽,能夠進一步挖掘與展開作品的內容[4]。
五、結語:
篇2
二、美國鄉村音樂主體風格特征
美國鄉村音樂在早期源自牛仔音樂,并滲透了西部搖擺等樂曲的特色,內容與形式層面則進行了一定改良。發展到二十世紀50年代,受到各類豐富流行音樂元素的影響,美國鄉村音樂添加了鋼琴和弦以及合音元素。風格更為獨特,不僅具備了鄉土特征,同時富于流行音樂色彩,令傳統美國鄉村音樂更為生動、流行,體現了精致、淳樸又不失活躍性的內涵。同時,該時期還發展形成了山地搖滾,該形式實現了鄉村樂同搖滾樂的有效集成。鄉村搖滾產生自加利福尼亞,通過同嬉皮運動作用影響、互相滲透,將回歸自然的屬性特征引進鄉村音樂內容中。歌者們將傳統形式的懷舊鄉村音樂添加了搖滾元素,通過巧妙的融合,令鄉村音樂實現了創新發展。進入八十年代,美國鄉村音樂融入了新傳統主義思想。該理念回歸至藝術以及音樂層面,體現了時代特色。新傳統主義通過靈感的探尋,成為新鄉村音樂類型的前身。通過不斷的創造與揚棄,美國鄉村音樂將淳樸的鄉土以及民間特色予以保留,并加入了更多的豐富內容形式。而后,新鄉村音樂逐步形成,通過對八十年代探尋根源的美國鄉村音樂闡釋,構成了獨特音樂形式。同時,還添加了鼓以及吉他進行伴奏,令鄉村音樂更具創新特色。歌者們沒有添加小提琴等古典樂器,進而實現了不同于傳統鄉村音樂的創新發展。還有一類音樂為另類鄉村音樂,為搖滾鄉村樂曲的發展,注重運用嘈雜效果的電吉他,令鄉村音樂顯得更為另類,更趨向于搖滾樂曲。
發展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鄉村音樂進軍全球,較多鄉村音樂演唱者則成為享譽全球的巨星。仙尼亞·唐恩便是其中的一位,通過將鄉村音樂同抒情樂曲的巧妙融合,令美國鄉村音樂更具感染力與親和力。同時,通過添加民謠樂曲元素,呈現出了多變的鄉村音樂風格。該歌手演唱作品的顯著特征在于呈現出獨具特色的美式鼻音,通過技巧的有效拿捏,令伴奏音樂同和聲形成了完美的配合。
仙尼亞·唐恩還經常在鄉村音樂之中,添加硬搖滾元素,令兩者實現了完美集成,進而造就了美國鄉村音樂獨具魅力的典范。還有一位演唱家費斯·希爾,其在美國鄉村音樂的發展中作出了巨大貢獻。由藍草音樂起步,促進鄉村音樂演繹上升到全新高度。其演唱風格體現了顯著的宣敘性,同時音樂節奏獨特鮮明。費斯·希爾還將爵士音樂囊括至鄉村音樂之中,推進其實現了流行化發展,呈現出獨具魅力的歐美鄉村音樂嫻熟演唱技巧。通過該方式處理演繹的鄉村音樂,不僅充滿了其本質的樸實自然、純正親切之感。同時還滲透出古典美的音樂特質。另外,通過將高音與中低音的有效融合、良好轉換,令美國鄉村音樂的演唱體現了良好的強弱比對,以及相同歌詞不一樣的力度展現。令不同樂曲間的連接轉換演繹的貼切自然、恰到好處。正是這一轉換,令美國鄉村音樂的忠實聽眾呈現出年輕化的發展趨勢。
三、美國鄉村音樂演唱技巧
演唱美國鄉村音樂,需要把握其獨特的內涵特征,實現情感以及聲音的有效融合。應科學的把握音色為嗓音顯著的特征之一。演唱階段中,應掌握良好的技巧,明確音準清晰性、各個音色的一致共鳴。同時,應確保聲音貼切自然,有效的對音樂節奏、韻律節拍進行平衡掌控,令其強弱得當、搭配合理。再者,應合理的明確連音以及斷音處理的方式,令吐字清晰、準確,展現優美且平衡的演唱和音效果。另外,鄉村音樂的演唱應充滿真摯情感,只有這樣方能令歌唱作品體現豐富色彩。通過審視歐美鄉村音樂歌手的發展歷程、成功事例不難看出,良好的演唱技巧,需要通過自然貼切的形式傳遞情感。而情感的波動則受演唱者心理狀態的作用,其對演唱聲音的特色以及音高形成支配影響。再者,歌曲的選擇也尤為重要,往往關系到演唱效果。只有選擇正確的鄉村音樂歌曲,方能良好的掌控情感,合理到位的傳達,令聲音體現豐富色彩,并令鄉村音樂歌曲體現深沉厚重的層次感、綜合表現力、吸引力,體現全面完整性。該過程同時也是歌手逐步發展提升自我的階段。音色通常代表音樂音質,對音的色彩進行闡釋。其為嗓音特點之一,同時也為美國鄉村音樂演繹歌唱顯著特質,在流行音樂的闡釋歌唱之中體現了核心價值。語言之中音色為較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對于傳遞真情實感提供了重要保障。借助音色方能闡釋出鄉村音樂歌詞內容中滲透的鮮明感情。因此,鄉村音樂實踐演唱中,應明確音樂獨特風格。同時,應由音色視角進行全面研究。基于演唱者均體現了不同的個性特點,因此,在音樂作品演繹之中將會呈現特色化的演繹風格,進而令演唱體現的更為特色豐富。
篇3
一、兩種音樂之歷史來源
1.中國民歌源遠流長
民間歌曲簡稱民歌,是指廣大人民群眾自己創作、創作自己、自己表演、自己欣賞、自己傳播的“五自”歌曲。早在遠古時代,人類生活還處于與自然搏斗,靠自己的雙手勞動生存的時候,民歌就已經產生,人們在勞動時所發出的吶喊聲,勞動之余的歡笑聲,以及敲打石塊,木棒時發出的歡呼聲,就逐漸形成了早期的民歌。我國著名的兩部經典著作《詩經》中所說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九歌》都是描述的我國古代民歌,是我國民歌珍貴的遺產。正所謂音樂來源于生活,并歌唱著生活,民歌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民歌歌唱的是人民群眾的心聲,歌唱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的勞動,他們的愿望,他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2.美國鄉村音樂歷經數代
美國鄉村音樂歷經了許多年代的革新和演變,隨著城市生活的發展,鄉村音樂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最初那種原滋原味的鄉村味已經有所退減。不過,追根溯源,鄉村音樂來源于古老的英國民歌,從這一點上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民歌和美國鄉村音樂有諸多相似之處,它們在本質上都屬于民歌。在二十世紀20年代,美國南方農業地區的民間歌曲就演變成了后來的美國鄉村音樂,既然來自落后的農業地區,人民的生活也比較落后,在惡劣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以及宗教政治的影響下,鄉村音樂所歌唱的也是人們的生活,歌曲題材和中國民歌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歌曲明確地反映了社會的殘酷現實。
二、兩種音樂之風格特征
中國民歌種類繁多,包括勞動號子,山歌和小調,總的來說中國民歌有以下特點:第一,抒發人的內心感情,具有親民性。第二,具有高度的口頭性,即興性以及傳承性。中國民歌的演唱特點是,歌聲高亢洪亮,音樂輕快愉悅,地方色彩濃厚。輕快愉悅的歌聲歌唱著人們美好的生活,與此同時,民歌也有屬于自己的民族樂器,比如笛子,二胡,嗩吶等等,這些具有民族風味的樂器將歌唱者愉悅的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加襯托出人們內心的喜悅,同時不同的樂器也體現出不同的地方色彩。
美國的鄉村音樂和中國民歌有許多相似之處,由于同樣源自于鄉村,所以美國鄉村音樂也帶有強烈的鄉土性和民間性,在歌唱的同時,美國鄉村音樂也會伴有自己獨特的樂器,比如吉他,小提琴以及班卓琴,在樂器的搭配下,美國鄉村音樂旋律流暢,朗朗上口,傳唱性較強。
三、兩種音樂之情感內涵
1.中國民歌——幸福旋律的飄蕩
中國民歌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情感豐富,每一首歌通過其旋律,歌詞,樂器以及歌唱者的情感表現,都可以將歌中要表達的內涵意義清晰的呈現給聽眾,縱觀中國不同民族的民歌,我們可以發現,我國民歌所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幸福和滿足,體現出社會形態的發展與進步以及中國的民間文化,不管是在節日慶典中,還是在人生禮儀中,民間音樂都貫穿人們的整個人生,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文化傳統。簡而言之,不管歌中表達的情感是歡快的還是悲傷的,它們都有自己想要表達的內涵意義,都對不同形態的社會進行生動的描述,其內涵意義深遠而又深刻。
2.美國鄉村音樂——一首“悲傷戀歌”
在談到美國鄉村音樂的歷史來源時,我們已經知道,美國鄉村音樂來源于二十世紀20年代落后的美國南部農業地區,人民的生活窮困潦倒,所以在那個時代的鄉村音樂,主要歌唱的是美國當時社會的落后和動亂;到了后來由于城市的誘惑,鄉村音樂加入了許多城市生活的題材,南部的農民由于好奇和欲望來到了城市,卻發現城市人的價值觀與自己截然不同,城市人的生活迷亂而虛偽,所以這個時期的鄉村音樂,主要批判當時美國社會秩序的混亂,人們價值的迷失,詛咒城市人的價值觀,懷戀以前的鄉村生活。
四、結語
中國民歌和美國鄉村音樂用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征反映著一定的時代、階級、民族的社會意識,積極的音樂內涵可以使聽眾產生共鳴,并喚起人們的斗志,促進人們在思想觀,價值觀等各方面意識形態的進步,從而去創造和促進社會的發展,聽眾最終的目的應該是透過音樂表面而進入其深層的內涵意義。通過對中國民歌和美國鄉村音樂從來源、特征以及內涵意義的比較,人們可以了解兩種音樂背后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傳統,從而更好的欣賞音樂。
篇4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音樂”。warming-up部分呈現了八幅圖片,分別代表八種為大眾所熟悉的音樂形式,即古典音樂、搖滾樂、管弦樂、說唱樂、民族音樂、爵士樂、鄉村音樂和合唱音樂,并要求學生“聽音樂匹配各種音樂類型”。兩篇閱讀文章分別介紹了美國門基樂隊(the Monkees)的成長過程和虛擬“人物”弗雷迪與他的樂隊——兩篇課文講的都是樂隊,沒有介紹任何音樂流派和音樂家等信息,與warming-up的相關性不大。
在對音樂形式的探究中,筆者了解到古典音樂中的交響樂、協奏曲都是管弦樂的形式,不能稱之為一個音樂種類。古典音樂這一說法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廣義的古典音樂是指西洋古典音樂,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也包含合唱音樂;狹義的古典音樂是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古典音樂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事實上,高一學生在音樂課中已經接觸了西方古典音樂發展史中的兩個階段(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并基本了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因此,筆者還是決定采用狹義上的古典音樂范疇。中國民歌《茉莉花》,學生也已經在音樂課上進行了欣賞。而說唱樂屬于搖滾樂的一個分支,與搖滾樂并列作為一個音樂類別來說并不合理。如果把說唱樂作為一個音樂類型呈現給學生,則宜用重金屬搖滾樂作為與它并列的一種音樂形式。
基于以上兩個因素,筆者對教材warming-up部分所呈現的音樂形式作了調整,試圖引導學生進一步走近這些音樂形式,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而不僅僅是學習幾個對應的英語單詞。同時,根據本單元的主題,筆者對整個單元的任務進行了重組,打算結合“練習冊”(workbook)中的“聽力”(listening)和單元后的“趣味閱讀”(reading for fun),上一節聽說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能夠根據音樂片段區分七種音樂形式(古典音樂、爵士樂、重金屬搖滾樂、說唱樂、民族音樂、鄉村音樂和合唱音樂)及各自的英語表述,并用英語簡要介紹這七種音樂類型的來源或特征。
(2)能夠運用句式I (don’t) enjoy/appreciate/understand that kind of music because .../I find that if I listen to classical/pop music I feel ...談論自己喜歡的音樂。
(3)能夠聽懂聽力材料中“莫扎特效應”(Mozart effect)的內涵并提高聽中記錄關鍵詞、聽后組織主旨大意的能力。
(4)能夠正確認識音樂的作用并用五行詩(cinquain)來描述音樂。
授課前一天,筆者布置給學生一份預習學案,要求學生每四人合作通過頭腦風暴或查閱資料,了解與音樂相關的英語詞匯,如鋼琴、小提琴、黃銅鼓、架子鼓、鍵盤手、鼓手、旋律等。這相當于為課堂教學鋪墊了一個語言和知識的臺階。
二、教學過程
1. 導入
筆者在課前播放樂曲《茉莉花》,并請會唱的同學一起唱。唱完后,筆者提問:
(1)Do you like the song?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song? (你喜歡這首歌曲嗎?這首曲子的名稱是什么?)
(2)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the song? (你對這首曲子了解什么?)
(3)This is where we are going to adventure today — the world of music. Besides folk music, what other styles of music do you know? (我們今天要進行一場音樂的旅行。除了民族音樂,你們還了解什么其他的音樂形式?)
2. 猜謎游戲
筆者提供一些資料,讓學生猜“這是什么音樂類型”(分別是爵士樂、古典音樂、民族音樂、說唱樂、重金屬搖滾樂、鄉村音樂、合唱音樂)。
(1)It was born in the US around 1890, which was sung by black people and it roots in Africa. (產生于1890年,由非洲黑人傳到美國。)
(2)Strictly defined, it means music produced in the Western world between 1750 and 1820. Works by Mozart are very typical of this music. (嚴格定義,以莫扎特為代表之一的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
(3)It’s a kind of traditional music from a particular country, region or community.(典型的地域性的音樂形式。)
(4)The words of a song are not sung, but spoken in time to music with a steady beat. It also means “Hip-Hop”. (以在機械的節奏聲的背景下,快速地訴說一連串押韻的詞句為特征的音樂形式,又稱為Hip-Hop。)
(5)It was popular in the 1950s, and has very loud sound with strong beat.(流行于20世紀50年代,并有強有力的節拍。)
(6)Type of music that comes from the folk music of the southern and western US.(美國南部和西部典型的音樂形式。)
(7)It is traditionally a Christmas song, which is often sung in the church on Christmas Day. (源于西方圣誕節時教堂眾人合唱頌歌。)
3. 聽樂曲片段判斷音樂類型
筆者讓學生聽一些樂曲片段,并要求學生判斷聽到的音樂屬于哪種類型。(Now you are going to listen to some pieces of music. Can you recognize what kind of music they belong to? )
學生聽音樂片段,并進行連線。
4. 認識各種音樂形式的樂器特點和著名音樂人
筆者讓學生說說各音樂類型的樂器特點以及著名音樂人。(Can you just say something more about those kinds of music, including the typical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famous musicians? )
筆者先讓學生介紹他們熟悉的音樂特點,然后再進行補充。基本要點如下:
(1)Hard rock is a form of loud, aggressive rock music. The electric guitar is often emphasized, with the bass and drum. Guns N’ Roses is a very successful hard rock band in America, which has brought a lot of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ard rock. (重金屬搖滾樂是一種大聲、帶侵略性的搖滾音樂。電吉他、貝斯和鼓是重金屬音樂中常見的樂器形式。美國著名樂隊“槍炮與玫瑰”紅極一時,并為重金屬搖滾樂的發展帶來很大影響。)
(2)Saxphones and trumpets are usually employed in jazz. The music style comes from blues. Louis Armstrong, the trumpetist, is called father of jazz. (爵士樂中經常運用小號和薩克斯來進行演奏。布魯斯是其前身。音樂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被稱為爵士之父。)
(3)Classical music: Haydn, Mozart and Beethoven are three famous musicians.(古典音樂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4)Country music: Guitar is often used in country music.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by John Denvor is a famous piece of country music. (美國鄉村音樂的典型樂器是吉他。約翰·丹佛是美國老牌的鄉村歌手,“鄉村音樂的代名詞”。其代表作《鄉村路帶我回家》是著名的鄉村音樂歌曲。)
(5)Rap comes from America. It is now very popular among youth, even in China.(說唱音樂來自美國,在年輕人中廣受歡迎,在中國也有不少樂迷。)
(6)Choral is now widely seen on TV and in life, especially for celebration. There can be no musical instruments in the music form. In our school, there is a choral competition every year in May. (合唱現廣泛見于電視和生活。該音樂形式可以沒有樂器伴奏。在我們學校,每年五月也有一次合唱比賽。)
(7)Folk music or folk so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are used in the form of music, like flute, Erhu. And there are a few songs that are familiar to us. (中國民樂或民歌已經有較長的歷史。通常采用中國古典樂器,如笛子、二胡等。也有一些中國民歌耳熟能詳,比如《太陽出來喜洋洋》《茉莉花》等。)
5. 小組對話討論個人喜歡的音樂類型
筆者要求學生組成四人小組,運用上面學到的知識組織對話(Which of the above kinds of music do you prefer/hate? And why?),討論時可以用上以下句型:
(1)I prefer/hate classical music because it makes me feel calm/relaxed/ ...
(2)If I’m worried/frightened/concerned about ...I prefer to listen to ...
(3)I (don’t) enjoy/appreciate/understand that kind of music because ...
(4)I find that if I listen to classical/pop music I feel ...
(5)I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
6. 討論音樂的作用
筆者讓學生討論音樂的功能:Music has a function of exciting or relaxing people. But what other functions do you think music has?(音樂除了使人興奮或放松外,還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的結果如下:
(1)Music is an easy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mong cultures.
(2)Music can be a bridge to understanding a language and a person.
(3)Music is a motivational tool for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4)Music helps let out the composer’s feelings or attitudes towards the world.
筆者追問:It is said that music helps improve your memory. Do you believe that?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to see how it happens.(據說音樂可以提高人的記憶。你相信嗎?我們來聽一段錄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聽力材料(The “Mozart effect”)原文如下:
Do you worry about exams? Of course , everyone does. Do you find it difficult to remember what you study? Well, everybody has trouble remembering things from time to time. Do you know music can help you remember things better?
Scientists have shown that if you listen to classical music and especially Mozart while you are studying, it helps your memory. It is called the “Mozart effect”. It would be useful to know if the “Mozart effect” works with all kinds of music. Certainly scientists have done some experiments to find out.
They have tried playing other kinds of music (such as pop music) while students are studying, but it doesn’t work. It seems that the regular rhythms of classical music help develop one’s memory. However, this improvement only lasts for a short time. 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intelligence, what should you do? Scientists think that learning a musical instrument is helpful, especially for improving maths skills. This is because maths and music both use the same part of the brain. So if you want to be good at maths, perhaps you should go to a music class!
【Task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write down what the “Mozart effect” means to you.
Classical music, especially Mozart, helps improve your memory.
【Task 2】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decide whether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Listening to classical music improves your memory.(T)
(2)The “Mozart effect” means listening to Mozart’s music.(F)
(3)To improve your long term memory you need to study maths.(F)
(4)Scientists think the Mozart effect works with all kinds of music.(F)
(5)Listening to music makes you more intelligent.(F)
【Task 3】 Talking after listening
(1)Do yo believe in the “Mozart effect”? Why or why not?(你相信“莫扎特效應”嗎?為什么?)
(2)Have you experienced it? Give an example.(請給一個例子說明你的經歷。)
(3)Do you think it works with other kinds of music such as pop music? Give reasons. (你認為其他音樂形式如流行音樂有這樣的作用嗎?為什么?)
7. 創作一首五行詩來描述音樂
筆者讓學生用下面的格式創作一首五行詩來描述音樂:
Music
______, ______ (形容詞)
______, ______, ______ (動詞ing)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單詞)
_________ (單詞)
8. 趣味閱讀(結課)
在結課環節,筆者提供如下材料讓學生閱讀:
(1)Stick to it and stay with what is true in your heart. Music is fun, and is for your spirit! Try many different styles of music, and always remember that music will never be a waste of your time.
(Robin Spielberg)
(2)I have never thought of writing for reputation and honour. What I have in my heart must come out; that is the reason why I compose.
(Ludwig Van Beethoven)
(3)Without music, life is a journey through a desert.
(Pat Conroy)
三、教學反思
對教材進行了充分解讀后,筆者把音樂學科的知識與語言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探討音樂中使用英語語言,在語言學習中了解音樂知識。這是一種基于生活體驗的學習。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了強烈的參與意識。就這一點而言,本節課的效果要遠遠好于之前筆者嘗試的只關注語言的學習。
在話題導入中,筆者通過猜謎游戲降低難度,引導學生區分音樂類型,并呈現本節課要學習的七種目標音樂。然后通過聽音樂辨類型,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樂曲欣賞中討論各種音樂類型的特點。該活動既讓學生清楚了七種音樂類型的概念,又讓學生學習了許多樂器名詞和與音樂相關的英語詞匯。學生在音樂欣賞中也激發了內心的學習熱情。在小組交流和討論中,筆者逐步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討論各自喜歡的音樂類型并陳述理由,學生進一步參與到課堂中來,并學習運用目標句式。這一課堂任務既讓學生對教師語言和知識輸入進行了一次鞏固和產出,也讓他們通過思考各種不同的音樂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樂趣,為后面的討論奠定了基礎。
篇5
Music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Based on Fractal Dimension
SUN Bowen1, ZHANG Yanpeng2, ZHAO Zhenguo3, Gao Chao3, MENG Fanbo4
【Abstract】 Music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is one domain of study in modern search technology, and also the problems urgently to be solved in music visu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fractal nature of the music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This article which researches into music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fractal point, proposes a new methodology of music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fractal dimension: Determine the indicator of the scope of music classification from calculating and comparing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different music styles, then do music classification with this indicator. In this article, it is proved by experiments that this method is efficient, simple to use and with high accuracy.
【Key words】Fractal technology; Fractal Dimension; Music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0 引 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各式各樣的信息急速的增長,人們也時時刻刻的能接觸到大量多媒體形式的內容,如圖像、音頻、視頻等。但是隨著數據量的快速增長,如何自動對這類內容進行快速管理就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對身邊大量的音樂信息,人們需要快速高效的方法對它們進行分類和管理,以便更好的應用在音樂推薦、KTV點唱及在線選歌等諸多領域中。
伴隨著語音識別技術的火熱發展,許多其它領域的方法被應用到音樂分類領域之中。然而,由于音樂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基本上所有的方法與大規模的實際應用都還有不小的距離。目前絕大多數音頻分類算法集中在兩方面――音頻的特征提取以及根據音頻特征進行分類。現有的音頻特征算法有:短時過零率、時域的短時能量、譜質心分析、頻域帶寬等,還有基于聽覺感受的MFCC(Mel-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s)梅爾倒頻譜系數等。另一方面,分類算法可利用模式識別和模式分類中已知算法,如CMM(Gaussian mixture model)高斯混合模型[1]、NN(Neural Network)神經網絡、HMM(Hidden Markov Model)隱馬爾可夫模型[2-6]等。
本文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即分形的角度對音樂的自動分類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一種基于分形維數的音樂自動分類方法:通過對不同風格音樂的分形維數的計算與比較,確定音樂分類的范圍指標,然后利用此指標作為依據對音樂進行自動分類。實驗證明此方法使用簡單,并具有較高的分類精度。
1 音樂與分形
古典音樂最低,嘻哈音樂最高。且本方法對于鄉村音樂的區分度準確率最高,嘻哈音樂次之,古典音樂最低。
在古典音樂的測試中,絕大部分分類錯誤的音樂都分類在了鄉村音樂中,只有少部分音樂分在了嘻哈音樂中。同樣的在嘻哈音樂的測試中絕大部分分類錯誤的音樂都分類在了鄉村音樂中,只有極少部分音樂分在了古典音樂中。再綜合三類音樂的分形維數遞增,這就可以說明此三種音樂的分類想要跨越中間音樂類型不是很容易。
本方法對三種音樂類型的分類結果準確率較高,且本身方法簡便,實現程序運算速度快,可以實現音樂的快速自動分類。
4 結論
本文提出利用音樂的分形維數作為音樂的特征進行音樂分類的方法,并著重將整首音樂進行統一處理的研究思路,其優勢在于只用一維特征就能區分音樂的不同類型,即分形刻畫了音樂的內在特征――部分與整體的相似性。該方法具有應用簡單、分類準確度高、速度快等優點。然而,該方法對音樂的分類還存在不足,如分類不夠精細,部分音樂的維數很接近等。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對除振幅外的其他音樂特征進行進一步研究,再適當結合其他分類方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多維向量來進行音樂或音頻的分類,以便提高音樂分類的精細程度,達到更好的分類效果。
參考文獻
[1] 肖健華.智能模式識別方法[M].北京: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2] 盧堅,松,孫正興.語音/音樂自動分類中的特征分析.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03,14(3):233-237.
[3] Bailiang , Laosongyang, Chenjianyun, Wulingda. Feature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for Audio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A].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C],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 2005,1:767-772.
[4] J.Ajmera, I.A.Mccowan, H.Bourlard. Robust HMMBased Speech/Music Segmentation. IEEE Proc.ICASSP[C], Orlando, USA.2002,5:297~300.
[5] L.R.Rabiner.A Tutorial on Hidden Markov Models and Selected Application in Speech Recognition[A]. Proc.Of IEEE,Iss.2[C],1989,77:257-286.
[6] 莊越挺,毛煒,吳飛.基于隱馬爾科夫鏈的廣播新聞分割分類[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02,9(9):1057-1063.
[7] Voss R.F,Clarke J. 1/f noise in music and speech[J]. Nature,1975,258:317-318.
[8] Voss R.F, Clarke J. ”1/f noise” in Music: Music from 1/ f Noise[J]. J. Acoust. Soc. Am. 1987,63(1):258-263.
篇6
發行時間: 2013-09-25
專輯風格:民謠
本刊推薦:
作為國內流行音樂的中心,北京代表了全國,也變得越來越國際,但卻總是失了屬于這座古老城市自己的聲音。好在還有于江、何勇,以及郝云。
于江 、何勇和郝云的作品,當然不是在歌頌北京,傳遞主旋律的北京精神,他們的音樂,更多的是一種京腔京韻的傳承。即使于江的《愛誰誰》、何勇的《鐘鼓樓》和郝云的《北京北京》里沒有三弦的聲音,他們的歌聲,一樣會讓你想起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這個群體,當然還包括楊嘉淞、劉君利、田震等等。而以京韻本身的語言特點作為旋律線,也恰恰是以普通話為載體的中文流行音樂,一直以來相比英語流行音樂的弱勢。要知道后者往往可以通過單詞的音節變化本身,就能創造出許多豐富悅耳的韻律。
而通過上兩張專輯《北京》和《突然想到理想這個詞》,郝云也已經確定了既北京又自我的獨特創作格式。西洋的口琴,老北京的三弦;美式的鄉村和布魯斯,以及京腔十足的歌謠,兩者相結合,既傳統又現代,既東方又西方。而簡潔上口的旋律,以及通俗逗樂的歌詞,更讓作品保持了極高的親和力,聽來輕松又愜意。
雖然歌曲的創作還是民謠化的,但在制作處理上來講,《活著》也是最樂隊化的一張專輯。幾乎所有作品的編曲,包括樂器音色在內,都可以直接在現場使用,而不像《北京》時期,多少還有錄音室制作的痕跡。這也讓《活著》這張專輯,有著很高的完成度和完整性,當然,自然少不了Band Sound感。
新專輯《活著》在歌曲內容的創作上,也像是前兩張專輯的延續,尤其保持了上張專輯一脈相承的創作格局。主打曲《活著》的副歌,好不容易在《突然想到理想這個詞》面前剎住詞,否則就會撞車;《一聲嘆息》除了編曲上的藍草 元素,亦和《賣藝的小青年》如出一轍,文字主題同樣算是與《結了》異曲同工。從創作體系上來講,這固然是郝云的日漸成熟和成型,但從一個創作者不斷創新的角度,《活著》也應該到了郝云換個活法,為自己的三部曲畫上句號,至少是分號的時候了。
當然,《活著》依然是一張非常入耳和動聽的專輯,郝云也依然如鄰家的普遍的文藝青年,或者文藝的普通青年。不苛求郝云自身創作格局的縱橫對比,洋溢著生活情趣的歌詞,輕松活潑又不乏幽默感的氛圍,以及原聲樂器實在的伴奏,都讓音樂有了一種樸實、真實的韻味。而“都說錢是王八蛋,但長得真好看”這樣的歌詞,既像感悟,又像嘲諷,屬于平民草根階層的深刻和醒世,通俗但同樣有力,娛樂又不徹底麻木。從這個意義上,《活著》確實沒有低于或高于生活,而接近活著的平均線。就像豆汁、鹵煮或蜜三刀的味兒,實在更真實。 注 解
1994年推出專輯《愛誰誰》,主打歌因為三弦和民謠搖滾的結合,讓人印象深刻。而同時期因為“東方時空”的MTV傳播,也讓這首歌曲小火了一陣,專輯磁帶也一度賣得紅紅火火。不過,因為各種原因,此后于江再沒有新作問世,他也和黃群、黃眾的《江湖行》一樣,成為記憶中經典的一片歌手。只因一首歌曲而傳世,但卻曾經瀟灑走了一回。
中國搖滾樂第一代樂手,早年曾經與臧天朔等人組建過“白天使”樂隊,九十年代初加入崔健樂隊演奏貝司。此后陸續為常寬、李小燕和“水木年華”等歌手和組合出任過樂手、創作者和制作人。而劉君利創作的作品中,則屬田震演唱的《野花》最為著名。
篇7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也是最能表達思想與情感的藝術形式。音樂教育的實質是審美教育,是美育的基礎和重要內容。《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然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少數民族的鄉村,常常忽視音樂在美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彝族地區西泥溝村小學音樂教學為例,試圖探索一條適合彝族地區鄉村小學音樂教學的路徑。
一、音樂教學對美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借助一定的審美媒介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的審美活動,從而培養學生認識美、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育教育可以滲透到各個學科,但音樂教學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
音樂是開啟孩子們藝術視野的一扇窗,音樂教學則是教會他們如何去欣賞窗外的美景。通過音樂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為審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感知美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不斷地體驗、比較和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音樂是審美教育的最佳媒介,通過對音樂的欣賞、技能訓練以及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開發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感受音樂語言,探尋音樂之美。
二、彝族地區鄉村音樂審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與城市的孩子相比,彝族鄉村孩子的審美能力還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多年來,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重文化課輕藝術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對音樂技能的培養,致使教育內容乏味;加之物質條件的限制,教學手段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
在傳統教育觀念中,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都屬于副科,不在考試范圍內,學了反而是浪費時間與精力,所以很多學校和家長都認為,音樂課可有可無,學好文化課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有時可能會迫于上級部門的監督,而開設音樂課,但往往只是敷衍了事,停留在“聽―學”這一機械化的教學模式上,很難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熱情,審美能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二)重技能傳授,忽視審美能力的培養
少數民族地區,受地域環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教育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在音樂教學中更多關注對音樂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忽視學生的興趣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知識與技能的被動接受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音樂的解讀也是如此。學生個體對音樂的感受是不同的,音樂傳遞的情感與內蘊,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用心揣摩與回味才能真正領悟,否則審美教育難以滲透到音樂教學之中。
(三)教育內容枯燥乏味,缺少民族性
當前的音樂教學內容多以經典歌曲為主。經典歌曲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內涵,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學生無法理解,自然難以產生情感共鳴,不利于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對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不足,教學內容缺乏民族性。彝族具有豐富的民族音樂資源,利用好這些民族音樂資源,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于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有著重要作用。
(四)硬件設施不完善,教學手段單一
彝族地區鄉村小學的教育經費投入有限,因此音樂教學設施的配備不完善。大多數小學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甚至沒有可供上課的音樂器材,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施更是遙不可及。多元化的教學因素難以融入音樂教學,致使教學手段單一、機械,無法滿足音樂教學的基本需求,不利于彝族地區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限制了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的發揮。
三、彝族鄉村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路徑
音樂是美的藝術,是通過樂譜的巧妙組合表現出來的。在音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是最基本因素,其審美教育是通過師生共同品味、表現和創造美的過程。基于彝族地區鄉村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現狀,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音樂審美教育的路徑與方法。
(一)轉變傳統觀念,提高重視程度
要提高彝族地區鄉村小學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徹底轉變傳統觀念,需從學校、家長、學生三方出發。學校方面要加強對小學音樂教育的必要性認識,按照音樂教學課程標準安排文化課與藝術課的比例,真正將音樂作為一門重要的必修課來規劃課程體系,決不能顧此失彼;在家長和學生中間進行音樂教育重要性的廣泛宣傳,轉變他們對音樂教育的錯誤認識,從思想觀念上提高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為音樂審美教育創造得以生長的土壤和空間。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改善音樂教學的軟硬件條件
從音樂教學硬件方面看,物質條件是提高音樂教育質量的先決條件,標準化、規范化音樂教育的建立以及先進音樂教學設施的完善,都需要有專項資金的支持。學校在提高對音樂教育重視程度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加大對音樂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音樂教育設施,優化教學環境,讓鄉村的孩子們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樣感受音樂之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另一方面,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離不開軟件的支持,即鄉村小學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目前彝族地區大部分學校的音樂課教師都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專業技能不足,音樂教師的匱乏限制了鄉村音樂教育的發展。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吸引專業人才,需要提高專職音樂教師的物質待遇與生活條件,從而使更多的專業音樂教師能夠扎根農村,為彝族地區音樂教育事業貢獻力量。同時對音樂教師要進行輪流培訓,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保證鄉村音樂教師能緊跟時代教育步伐。
(三)精選教學內容,傳承民族文化
結合地區及學校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彝族地區獨特的音樂教學資源,積極開發音樂校本課程,規避與學生實際生活距離較遠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受到獨具特色的彝族音樂之美。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相輔相成,少數民族音樂是在特殊的社會形態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對少數民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和資源。而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也少不了音樂教育,要通過教育這個載體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學生通過調動審美想象,將民族聲音轉化為客觀世界的形象與意境,在民族音樂中獲得審美欣賞。
(四)技能教學與審美教育并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音樂能用最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此而丑化。”由此可見,音樂教育方式是否適當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音樂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及審美趣味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單純的唱歌技能教學,讓學生被動接受,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影響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發揮。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豐富音樂教學形式,結合彝族當地鄉村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多讓學生參與、體驗,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技能教學與審美教育并重,充分發揮音樂在培養學生美好心靈上的作用,提高審美情操和審美趣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創設音樂情境,感受音樂之美
感受音樂之美,不僅靠聽覺,更需要多感官的配合。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創設審美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增強學生音樂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發揮想象,由“境”到“形”,由“形”觸“情”。這樣充分調動學生感官,發揮主觀能動性,營造輕松、美好的學習氛圍,同時符合小學生心理及思維特點,使音樂課堂更加生動,激發學生的審美感受。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成為美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從而去體會音樂的真諦,感受音樂的魅力。
音樂情境的創設可以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進行選擇。彝族地區鄉村小學教學條件相對落后,無法借助多媒體電教設備進行情境創設。我們發現大自然是一種最原始純凈的音樂情境,可以通過自然回歸情境創設法,將學生引入與教學內容相應的自然氛圍中,感受音樂與自然相融合的美感,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音樂課的積極性。另外,還可以通過多學科融合創設教學情境。如在進行音樂鑒賞學習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將聽覺轉化為視覺,實現音樂與美術雙學科結合,讓學生自己動手,將自己感悟到的畫面付諸筆端,形成作品,并在班內進行交流。
四、小結
音樂課不是簡單的歌唱教學,更應將其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凸顯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審美能力,塑造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彝族地區鄉村小學的音樂教育現狀雖不容樂觀,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國家對少數民族鄉村小學教學的政策傾斜,音樂教育狀況一定會有所改善,越來越向著科學化和藝術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梅枝.試論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J].教育探索,2008,(09).
[2]趙梅.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實施途徑[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08).
篇8
在傳統教育觀念中,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都屬于副科,不在考試范圍內,學了反而是浪費時間與精力,所以很多學校和家長都認為,音樂課可有可無,學好文化課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有時可能會迫于上級部門的監督,而開設音樂課,但往往只是敷衍了事,停留在“聽—學”這一機械化的教學模式上,很難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熱情,審美能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二)重技能傳授,忽視審美能力的培養
少數民族地區,受地域環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教育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在音樂教學中更多關注對音樂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忽視學生的興趣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知識與技能的被動接受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音樂的解讀也是如此。學生個體對音樂的感受是不同的,音樂傳遞的情感與內蘊,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用心揣摩與回味才能真正領悟,否則審美教育難以滲透到音樂教學之中。
(三)教育內容枯燥乏味,缺少民族性
當前的音樂教學內容多以經典歌曲為主。經典歌曲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內涵,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學生無法理解,自然難以產生情感共鳴,不利于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對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不足,教學內容缺乏民族性。彝族具有豐富的民族音樂資源,利用好這些民族音樂資源,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于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有著重要作用。(四)硬件設施不完善,教學手段單一彝族地區鄉村小學的教育經費投入有限,因此音樂教學設施的配備不完善。大多數小學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甚至沒有可供上課的音樂器材,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施更是遙不可及。多元化的教學因素難以融入音樂教學,致使教學手段單一、機械,無法滿足音樂教學的基本需求,不利于彝族地區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限制了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的發揮。
二、彝族鄉村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路徑
音樂是美的藝術,是通過樂譜的巧妙組合表現出來的。在音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是最基本因素,其審美教育是通過師生共同品味、表現和創造美的過程。基于彝族地區鄉村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現狀,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音樂審美教育的路徑與方法。
(一)轉變傳統觀念,提高重視程度
要提高彝族地區鄉村小學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徹底轉變傳統觀念,需從學校、家長、學生三方出發。學校方面要加強對小學音樂教育的必要性認識,按照音樂教學課程標準安排文化課與藝術課的比例,真正將音樂作為一門重要的必修課來規劃課程體系,決不能顧此失彼;在家長和學生中間進行音樂教育重要性的廣泛宣傳,轉變他們對音樂教育的錯誤認識,從思想觀念上提高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為音樂審美教育創造得以生長的土壤和空間。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改善音樂教學的軟硬件條件
從音樂教學硬件方面看,物質條件是提高音樂教育質量的先決條件,標準化、規范化音樂教育的建立以及先進音樂教學設施的完善,都需要有專項資金的支持。學校在提高對音樂教育重視程度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加大對音樂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音樂教育設施,優化教學環境,讓鄉村的孩子們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樣感受音樂之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另一方面,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離不開軟件的支持,即鄉村小學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目前彝族地區大部分學校的音樂課教師都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專業技能不足,音樂教師的匱乏限制了鄉村音樂教育的發展。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吸引專業人才,需要提高專職音樂教師的物質待遇與生活條件,從而使更多的專業音樂教師能夠扎根農村,為彝族地區音樂教育事業貢獻力量。同時對音樂教師要進行輪流培訓,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保證鄉村音樂教師能緊跟時代教育步伐。
(三)精選教學內容,傳承民族文化
結合地區及學校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彝族地區獨特的音樂教學資源,積極開發音樂校本課程,規避與學生實際生活距離較遠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受到獨具特色的彝族音樂之美。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相輔相成,少數民族音樂是在特殊的社會形態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對少數民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和資源。而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也少不了音樂教育,要通過教育這個載體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學生通過調動審美想象,將民族聲音轉化為客觀世界的形象與意境,在民族音樂中獲得審美欣賞。
(四)技能教學與審美教育并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音樂能用最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此而丑化。”由此可見,音樂教育方式是否適當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音樂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及審美趣味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單純的唱歌技能教學,讓學生被動接受,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影響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發揮。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豐富音樂教學形式,結合彝族當地鄉村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多讓學生參與、體驗,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技能教學與審美教育并重,充分發揮音樂在培養學生美好心靈上的作用,提高審美情操和審美趣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創設音樂情境,感受音樂之美
感受音樂之美,不僅靠聽覺,更需要多感官的配合。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創設審美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增強學生音樂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發揮想象,由“境”到“形”,由“形”觸“情”。這樣充分調動學生感官,發揮主觀能動性,營造輕松、美好的學習氛圍,同時符合小學生心理及思維特點,使音樂課堂更加生動,激發學生的審美感受。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成為美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從而去體會音樂的真諦,感受音樂的魅力。音樂情境的創設可以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進行選擇。彝族地區鄉村小學教學條件相對落后,無法借助多媒體電教設備進行情境創設。我們發現大自然是一種最原始純凈的音樂情境,可以通過自然回歸情境創設法,將學生引入與教學內容相應的自然氛圍中,感受音樂與自然相融合的美感,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音樂課的積極性。另外,還可以通過多學科融合創設教學情境。如在進行音樂鑒賞學習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將聽覺轉化為視覺,實現音樂與美術雙學科結合,讓學生自己動手,將自己感悟到的畫面付諸筆端,形成作品,并在班內進行交流。
篇9
智慧課堂指的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師應始終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角,基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與特點,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自主分配的時間與空間,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智慧與潛能。音樂節奏明快、內容有趣,學生可伴隨著動作、節拍,在有意義的語言情境下,自由欣賞、感受和創造。因此,教師可以引入音樂節奏,構建英語智慧課堂,提升英語教學質量。
一、基于學生發展規律,奠定智慧課堂基礎
小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小學屬于學生學習英語的起步階段,大部分學生存在害怕說英語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引入音樂節奏,營造和諧、有趣、快樂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都參與到模仿、學練、創編音樂節奏的活動中,從而快速掌握英語知識。
例如,在課堂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引入《Jingle bells》《apple tree》等音樂節奏歡快的兒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或者引入英語歌曲《Hands up hands down》,師生一起擺動身體和手臂。明快的音樂節奏使學生身心統一,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為構建學生創新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智慧課堂奠定了基礎。因此,將音樂節奏引入課堂,以形式活潑、寓教于樂的形式展開教學,有利于構建智慧課堂,有效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二、巧妙套用音樂節奏,豐富智慧課堂內容
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學生早已耳熟能詳的兒歌或是童謠,通過套用的方式,填入英語單詞、句子,形成有趣的英語歌曲,以此展開英語知識教學。啟發性的套用音樂節奏教學,給學生留足創新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進行想象與創造,把握音樂節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豐富智慧課堂內容。
例如,教師可以套用歌曲《兩只老虎》來教學關于“my body”的英語單詞,將單詞結合歌曲,編成英語歌曲:“ I have two hands. I have two hands. My left hand,my right hand.Do you see my two hands?Do you see my two hands?”“Two tigers,two tigers,running so fast,running so fast. One has no ears,one has no tail. How strange!How strange!”教師通過巧妙套用音樂節奏,引導學生學習“hand/tail/ear/fast/run/tiger”等單詞及其用法。音樂節奏促使學生展開想象,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創編趣味音樂節奏,構建高效智慧課堂
小學生敢于大膽想象,教師應鼓勵他們發揮創新能力,根據學習內容,嘗試創編趣味音樂節奏。小學英語語言淺顯、語法簡單,教師要注意音樂節奏形式的形象性、可感性,構建智慧課堂。
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關于四季的小詩后,筆者鼓勵學生參與節奏創編活動,為小詩配上自己喜好的音樂節奏,并在節奏、韻律中歌唱小詩。同時,筆者還讓學生自主創編節奏,可以是合作或個人完成。學生興致盎然,積極創編音樂節奏,并將曲調唱了出來。有的學生唱的曲調婉轉,完全是自己即興發揮,很有鄉村音樂的味道,筆者與學生一起把它冠名為Country Music(鄉村音樂)版本;有的學生配合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的節奏和曲調,唱出了小詩;還有的學生為小詩配上了鳳凰傳奇的歌曲《自由飛翔》的曲調,獲得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音樂節奏創編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利于構建高效的智慧課堂。
英語智慧課堂應該是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的、高效的課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科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師用音樂節奏來進行英語教學,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通過引用、套用、創編音樂節奏,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構建智慧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篇10
一、少數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在云南的發展狀況
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打破了云南各地區原有的封閉狀態,使當地本土文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沖擊下發生各種變化。
1.云南少數民族音樂。云南地處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人口占云南總人口30%左右。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在其地理、歷史、社會形態等客觀條件下,得到一定保護。然而,改革開放給云南注入新鮮活力的同時,其民族音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云南少數民族音樂也形成了一種變遷,主要傾向為:一是漢化。一些漢族民歌、漢族創作歌曲已在少數民族地區普遍流傳,影響著云南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二是西洋化。一些云南少數民族的優秀知識分子,是到漢族地區或國外求學的。在音樂方面接受的是西洋知識和理論。回到本民族地區后往往擔負著重要的職務,這些西洋的東西對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有著不小影響。三是流行化。西方、港臺、中國內地等流行音樂對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沖擊如洪水般猛烈。這些問題,導致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雖獲得了走向世界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變遷、消亡的危機。
2.云南流行音樂。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我國流行音樂空前繁榮,呈現出廣角度、全方位的發展趨勢。云南的“流行音樂”,最早的是《五朵金花》、《阿詩瑪》、《蘆笙戀歌》、《山間鈴響馬幫來》等電影插曲。這些歌曲當年的流行程度,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些歌曲的風靡,雖有一定社會背景,但在當時是非常時尚前衛的。這些歌曲多數以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經過創作加工而成。具有旋律優美、云南特色濃郁的特點,然而,在這些歌曲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后,云南能流行的歌曲卻越來越少,流行樂壇似乎聽不到來自云南的聲音。
二、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流行不起來的原因
云南有著豐富的民族音樂素材,可是很多好歌藏在深山唱不出去,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語言障礙。很多好聽的山歌往往用地方語言演唱,別人聽不懂歌詞。雖然覺得旋律好聽,但是學不了。
2.難度障礙。很多原生態歌手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歌聲如天籟一般動聽,但對于普通聽眾來說難度太大了,無法參與,失去流行的群眾基礎。此外,有些曲作者過分追求難度和技巧,大眾聽而生畏,阻礙流行。
3.曲風障礙。云南的民族音樂素材雖然好聽,但多為山野小調,在結構上繁簡各異,斷句上長長短短,不太規整。這些不太符合所謂的“游戲規則”的音樂,需要經過仔細整理、再創作,使之成為一個結合流行元素的、結構完整的作品。這個過程是很復雜的,曲風把握稍有不慎,出來的作品就會別扭,不能滿足現代人的欣賞審美觀念,難以流行。
4.距離障礙。多數能夠流行的歌詞會讓聽眾覺得是在寫“自己”的事情,比如歌中表達的愛情是自己的,思念是自己的,失意是自己的……所有情緒都是“自己”的。但很多云南民族歌曲讓人聽了之后,感覺是你唱你的,我聽我的,缺乏一種歌和“我”之間的內在聯系。缺乏與聽眾之間的共鳴點。
三、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與傳承
云南各少數民族多居住于荒僻偏遠地區,人們過著幾乎與外界隔絕的生活,因此,其傳統文化也具有相對穩固的傳承空間。要加強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與傳承,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1.簡單易唱。很多專業音樂人容易形成一個習慣,當掌握一些作曲方法后,就把能用的技法,統統用上,將作品搞得十分復雜,失去音樂的單純之美。所以在歌曲創作中,要做到“簡化就是強化”,不要專注寫一首大歌,而忽視了音樂的本質。
2.真情實感。歌詞要體現真實的感情,在曲的創作上,也要突出一個“情”字,旋律隨感情波動而波動,不應該過分炫耀技法,破壞“情”的意境。歌手在演唱的時候,也要注重情感的真實表達,情感要由“內”向“外”迸發。
3.多元化融合。首先,鄉村音樂是在國外占有較高位置的音樂,很多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與這類音樂十分相通。加上云南的鄉村題材十分豐富,我們可以把國外的鄉村音樂,與云南的鄉曲土調結合,比如描寫鄉村、小鎮、城市平民們的喜怒哀樂;講一講普通人的故事,他們的愛情、漂泊、快樂與憂愁,使聽眾感到熟悉又有新鮮感。其次,搖滾音樂能夠表現激情如火的情感,非常適合表現云南少數民族豪放的性格,我們可以在云南少數民族音樂中融合一些搖滾元素,不但體現狂野不羈,還可以在滄桑的嗓音里唱出云南山里人的種種柔情。再次,Rnb是當今樂壇最討巧的音樂,擁有大量歌迷,歌迷的年齡跨度可以說涵蓋了老少中青。當前Rnb主要寫的是城市題材歌曲,我們可以嘗試將其與云南民族元素相結合,以此產生新感覺、新亮點。
總之,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一定是具有鮮明個性的作品。我們應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前提下創新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既要引進先進文化,也要主動輸出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要多關心一點流行音樂的走勢,找出規律,找到流行音樂的突破口,進而創作出一批“具有云南少數民族風情的流行音樂”。如果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能夠及時跟進社會發展的腳步,借鑒、吸收現代音樂的多元化形式,那么,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是可以走向世界的。
參考文獻:
[1]趙舜華.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美學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5).
篇11
1.排舞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1.1 排舞運動的起源
排舞最早萌芽于美國的西部鄉村民間社交舞,包涵了許多舞蹈元素的風格特征,與多種舞蹈形式十分相似,如從排成一排排跳來說,很像太平洋一些島嶼的草裙舞、英國莫里斯舞和美洲印地安人的舞蹈都有類似排成一排排跳的民間舞蹈。19世紀初,流行在歐洲的社交舞隨著歐洲的移民而傳入美國,由于社交舞必須由男女相互結伴才能跳舞,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喜歡跳舞卻沒有舞伴的人,當時美國一些社交俱樂部的舞者們嘗試著大家可以單獨或站成一排排跳,就是排舞產生的最初萌芽。并將這種舞蹈形式逐漸在全國傳播開來。從宮廷舞集體舞到交誼舞再到不用舞伴也可以跳的排舞,它是朝著更自由、更靈活的大眾化方向發展的。隨意和休閑,這一時期排舞都來源于美國西部鄉村舞,帶有西部鄉村音樂的烙印,也是被證明認可為現代排舞。
1.2 排舞運動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初,排舞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一首叫“Achy Break Heart”歌曲,成為了90年代最著名的鄉村音樂,也使配合推廣這首歌的排舞廣為人知,并隨著鄉村音樂被廣泛傳播到美洲、歐洲和澳洲等許多國家,同時,配合鄉村音樂編排的排舞熱潮又一次掀起,許多著名的排舞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這期間,排舞逐漸脫離鄉村音樂的束縛,開始尋求大量其它風格的舞蹈和音樂,如拉丁舞、布魯斯、爵士舞、踢踏舞等多種多樣的舞蹈形式,并隨著特定的循環節奏交替旋轉起舞,同時,排舞大量吸取體育舞蹈的舞步動作和編排模式,形成了自我的風格的編排設計和舞步規范。如:每支舞曲都有固定的曲目名稱和舞步組合節拍數,并逐漸形成獨一無二的舞步。全世界好聽、流行的歌曲幾乎都被編成了排舞。
1.3 排舞在中國的發展
2008年8月8日早晨8點08分在天安門廣場,800名排舞愛好者身著奧運五環顏色T恤組成五個方陣,伴隨著奧運會主題歌曲《永遠的朋友》《We are ready》,表演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排舞”,以表達對北京奧運會的祝福,展示風靡全球的排舞運動,2008年奧運會后,排舞在我國得到迅猛發展,全國掀起了排舞健身熱,中國排舞委員會建立了全國的排舞曲庫。已經擁有了3000多首,全國有30余個省市自治區都開始了排舞的推廣普及活動,并盛行于北京、上海、濟南、杭州、成都等地,全國排舞推廣中心已經舉辦了30多期培訓班,培養了來自全國30個省市的3千多名學員。全國總工會中國職工文體協會主辦、中央電視臺導演精心設計、全國排舞委員會創立實施的2011年6月在北京舉辦了舞動中國第一屆“屈臣氏杯”全國億萬職工全健排舞比賽,通過各省市選拔,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支基層排舞藝術團參加了表演,2012年6月在北京舉辦了舞動中國第二屆“洪業杯”全國億萬職工全健排舞比賽,來自全國各省市、各企事業單位、大中小學校和街道社區的八十余支隊伍共計1700多名運動員參加這一全國性體育賽事。2013年6月在北京舉辦了舞動中國第三屆“音王杯”全國億萬職工全健排舞比賽,比賽的內容更加有創新,分別的單人組、雙人組,團體組,本次大賽還增加了前兩屆沒有的style項目風格賽,成為賽事的亮點之一,最后有18支代表參加了決賽。近幾年來,全國已有上千萬人參加排舞健身活動。全國有部分高校已開設了大學體育排舞選項課程和體育專業排舞課程,排舞運動正在向中小學和幼兒園推廣。
2.排舞的價值
2.1 排舞的文化傳承價值
“排舞是一種舞蹈,也是一種運動,更是一種文化”。 每種文化的傳播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排舞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舞步的統一性,每一支舞都有自己固定的舞譜,只要經國際排舞協會的確定和認證,在國際排協網站上,無論你是哪個國家的人,只要音樂響起,大家就會發覺所跳的舞步完全相同,所以我們將排舞的舞譜稱為“國際語言”。在這個一致的舞蹈標準、多重的舞蹈元素、多民族的舞蹈風格并代表各不同國家文化內涵的排舞曲的變化下,舞者能夠跳出個人的風格,詮釋屬于自己的舞蹈,在世界各地享受以舞會友的樂趣。排舞運動體現了對多民族、多文化的接納與融合。由于經典的英文歌曲眾多,動聽的音樂、優美的舞姿尤其受到上班族的喜愛。目前在全球流通的5000多支排舞,大多是由每個國家的經典歌曲編排,旋律優美動聽,人們聽到舞曲就會有了舞動的欲望,這些舞曲有強烈的民族舞蹈風格,使舞蹈更容易被全球民眾接受,具備流行性和文化傳播價值。
2.2 排舞的創新價值
由于排舞的包容性強,風格多樣,因此,任何具有一定創編水平的排舞愛好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創編自己喜歡的排舞作品,每年,國際排舞協會也會聃請專業人員進行舞曲的創作和舞蹈的創編。這些創編的作品經過國際排舞協會的選擇和認證,作為正式的排舞在全球推廣,并及時將這些新創作的排舞作品公布在國際排舞協會的網站上,因此,排舞不斷會有新的舞曲和舞蹈涌現。對于排舞愛好者來說,跳排舞始終具有新鮮感,這也是排舞運動到目前為止參與人群越來越多的一個重要因素。[4]中國近幾年推出了不少原創排舞,如:永遠的朋友、卓瑪、中國范兒、多噶多耶等,雖然有的還沒有通過國際排舞協會的認證,但說明了我國的排舞工作者正在積極的朝著這個方面努力,將我國的原創排舞推向世界,并通過排舞傳播中華的民族文化精髓。
2.3 排舞的健身娛樂價值
排舞屬于有氧運動,練習時需要全身的動作配合,鍛煉部位比較多,因而稱得上是一項“全身運動項目”。排舞的動作著重在下半身,只要把舞序記熟了,練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隨著旋律優美、輕松活潑的音樂將舞步、身體、上下肢動作結合起來,幅度可大可小,自由發揮,身體可以隨著音樂自然擺動,也可以隨著當時的感覺增加一些手勢,表現自己的風格。排舞有簡單的,也有復雜高難度的,練習者通過一段時間的持續運動,可以改變人體安靜狀態下的生理狀況,促進身體各機能系統進入積極的狀態,改善機體健康狀況,遠離亞健康。
排舞運動可以獲得一定的感官滿足和精神的放松,在翩翩起舞的過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享受優雅的舞曲音樂。風格各異的音樂,看似隨意卻又充滿活力的動作,歡樂祥和的氣氛和眾多人齊跳排舞那種感覺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參加排舞練習能消除緊張的情緒和緩解壓力,練習者在優美動聽的音樂、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勞、陶冶心靈、感受到愉悅的情緒。
3.結束語
排舞的發展來源于其他舞蹈,它包涵了許多舞蹈元素的風格特征,能夠在全世界很多國家發展、傳播壯大廣泛流傳至今,并在中國快速發展普及,是因為它所具備的文化傳播價值,健身價值、娛樂價值和創新價值。雖然其健身休閑娛樂是排舞發展的外部因素和表相的體現,群聚性、共享性為排舞的推廣與發展提供了內在的價值支撐,時尚性與包容性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如果將這些價值看作排舞運動的靈與魄,排舞運動特有的行為模式則是該項運動得以獨立發展的骨骼,排舞的發展必將成為中國民眾休閑的精神需求。
參考文獻:
[1]孫林.健身排舞的基本特征及其價值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8(9):34.
[2]王占峰,梁永杰.排舞運動的特征及社會價值[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 (12):20.
[3]全國排舞運動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理論知識教材[Z].2013.
[4]錢宏穎,葛麗華.體育舞蹈與排舞[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6).
作者簡介:
篇12
例如:高二第五單元第二課:《卓別林》(Charlie Chaphn),該課主要介紹卓別林的生平,按照舊的教學模式,其步驟往往是:學生快速閱讀――做閱讀理解題――教師講解文中的語言點。這樣陳舊的教學法,學生昕來索然無昧,更嚴重的是會挫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結合卓別林表演藝術的特點,我采用了以下導人方式:播放一段輕松的小夜曲,隨著婉轉的音樂,拉開了當天熱身活動的序幕;緊接著馬上把音樂換成刺激的、能引起強烈情緒的勁歌,受音樂的感染,我情不自禁地模仿了一個迪斯科舞步。學生們高聲叫好,群情激奮;然后我要求他們上講臺盡可能別出心裁地走出與眾不同的步態,學生們爭先恐后展開競爭,其中有個女生走的模特步,其神態與形象簡直令人拍手叫絕,有個男生模仿卓別林的步態也使人捧腹大笑;這時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教學網絡,播放幾個卓別林的電影鏡頭,學生的情緒被高度激活,這樣就為順利完成課文學習作好了充分準備。這時就要盡快地把學生心理活動引向教學主題。成功的熱身活動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喚起了他們閱讀課文、掌握主題內容、語言知識的興趣,全身心投入交際活動中。
二、以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為中心。營建課堂教學情景
教學活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為達到教學目的而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有組織、有目的的行為和動作,是將行為活動同思維活動結合起來的運動形式。如:游戲、角色表演、猜謎、采訪、分組競賽等。教學活動把教材內容中那些抽象的結論具體化、直觀化,創造出更加生動形象的語言活動環境。如教高二第三單元《體態語》(Body language)一課時,我采用體態語,各組同學參與競猜。學生們豐富的表情、夸張而恰當的形體動作使課堂氣氛極為活躍,在這游戲似的課堂活動中,同學們無形中消除了拘謹和不安的心理,對課文主題有了更生動形象的認識。
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較好地開發了學生的學習潛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當然,應根據教學主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選用適當的活動形式,從而營建出理想的教學情景。
三、補充相關詞語,深化課堂教學情景
準確及時地補充與主題相關的詞語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它可以對教學情景進行深化和調整。
篇13
“廣播專業化是指廣播頻率或廣播節目以目標聽眾群為傳播對象,明確市場定位,傳播相對專一內容,通過各種手段努力形成個性和特色的大眾傳播行為。”0專業化電臺注重傳播內容的專業化,強調為有需求的受眾服務。1986年12月15日,珠江經濟廣播電臺正式開播被認為是我國專業化電臺的發展起步點。之后“珠江模式”、“東廣模式”引領了各省市區電臺大規模專業化電臺的改革,大多省級電臺有了廣播頻率專業化的粗分:新聞臺、經濟臺、音樂臺、文藝臺、交通臺、教育臺等一系列專業臺應運而生。因此。專業臺也被稱為系列專業臺或系列臺。
專業化電臺的出現源于閱聽人的需求改變和媒體競爭的激烈。改革開放之后,聽眾對物質文化生活信息和專業性信息的需求開始增加,呈現出個性化需求的特征。受眾的這種特質暗示著我國分眾化時代來臨。另一方面。媒體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電視的發展給廣播帶來了強大的壓力,為了廣播的進一步發展。電臺不得不對以往的綜合臺模式進行思考并由此開始了體制與運行模式的改革。
而類型化電臺則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以“Top 40”的產生為標志性事件。類型化電臺(format radio)的本質在于特有的節目編排方式。從經濟學角度看。“類型化”是一種市場定位。是生產商在對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后而制定的系統生產方式。“類型化”具有以下特征:
生產過程。流程化、標準化生產,具有某種固定模式。
生產特征。格式化編排一類型化電臺最明顯的特點。
銷售目標。受眾目標群明確。
最終目標。利潤最大化。
因此,“類型化電臺”是為了追求頻率整體風格統一性,經過明確目標受眾和市場定位而標準化生產、流程化運作、循環式播放、同質化傳播的一種商業廣播運營模式。
類型化電臺的出現同樣源自媒體競爭和閱聽人特征的改變。20世紀中期的美國,電視對廣播發展構成極大的威脅。同時電臺自身數量大幅度上升,受眾由此開始呈現出碎片化特征。紐約的WNEW是當時廣播發展向類型化電臺改革的一個成功例子:音樂一新聞臺的運行模式讓它仍然能保持原有的收聽水平。之后,美國的類型化電臺發展迅速,短時間內出現廣播的又一次繁榮。20世紀,比類型化更進一步的“微類型化電臺”(microformat)概念在美國產生。原有的內容分類,如音樂分類(R&B、搖滾、鄉村音樂、經典音樂)被進一步細化。僅鄉村音樂就又被分為了三種類型:傳統鄉村音樂、鄉村金曲和熱門鄉村音樂。
在中國,“全國267座兩千多套節目只有十多套節目宣稱是類型化電臺。而且多數電臺仍然宣稱是專業化、系列化或綜合型電臺”。大陸類型化電臺發展至今,“類型化電臺”的概念仍沒有廣泛地深入。
二者傳播過程的差異性
主持人角色定位不同。首先,類型化電臺的主持人、編輯失去了把關人的角色,顛覆了以往的“編輯本位”。以音樂臺為例,在專業化電臺,音樂的選擇權、資訊的播報權都歸主持人,主持人主導整個節目的內容,而類型化電臺的主持人只是起到一個串聯節目內容的作用。對內容的選擇沒有權限,完全依靠電腦的自動編排和篩選。其次,主持人語言受到嚴格控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黃金七分鐘”、臺灣中廣音樂網“只聽音樂不說話”的規定嚴格限制了主持人的發揮。因此,它對主持人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它需要主持人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對音樂信息的介紹、對歌曲的理解甚至可能包括資訊的播報。
傳播內容分類不同。以音樂臺為例,中國現有的音樂頻率很多,但并非所有都是類型化電臺。音樂雖然是專業化音樂電臺的主打內容,但它只是將音樂與其他大的領域如經濟、交通等區分開來,其中依然包含文藝等內容的節目,且音樂細分不明顯。類型化音樂電臺則不同,類型化音樂電臺幾乎所有時間都是同一風格,搖滾、古典等細分明確。以湖北音樂廣播和楚天音樂廣播為例,前者以類型化電臺的模式經營,而后者則定位于專業音樂電臺。楚天音樂廣播除了以音樂為主打內容外,還有“午夜故事會”、“健康萬歲”、“房產風向標”等非音樂元素,音樂上還有“民歌魅力”等不同于流行音樂的歌曲;湖北音樂廣播以“流行音樂第一臺”立臺,只有流行音樂。類型化廣播的播出“采用了相對同質化的標準。這里所說的同質化。不僅貫穿于節目的內容設置,還貫穿于整套節目的包裝”。
受眾需求不同。“專業化電臺是滿足特定群體的所有需求,而類型化電臺是滿足不同群體的同一需求。”因此,類型化電臺提供的是某種明確的內容。滿足受眾群體的某種需求,除了考慮受眾的年齡、性別等特征,更強調受眾的興趣愛好;而專業化電臺是針對一種目標群體傳播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內容。對目標群體首先定義的是年齡、性別、經濟收入、教育程度等。類型化電臺是對聽眾市場的小眾化區隔,最高境界是達到一對一、點對點的交流。而專業化電臺是對聽眾市場的分眾化區隔,因此類型化電臺的目標群體較專業化更為明確。廣告投放也將從專業化的明確性轉向類型化的精準性。
對于聽眾來說,類型化電臺的理念是“伴隨性”的收聽,把廣播的功能定位在伴隨聽眾工作、休息,作為一個陪伴;專業化電臺則因為節目之間缺乏統一性、連貫性,電臺的收聽要求聽眾注意力集中在廣播上。
節目編排不同。類型化電臺有自己的節目圓盤,即圓盤模式(Clock For mat Wheel),以1~3小時為一個單元,進行循環式播出。例如上海的東廣新聞資訊頻率,以滾輪式新聞播報模式(Rolling News For mat),一小時為一個單元,每20分鐘刷新一次全球資訊。專業化電臺則是大板塊設置節目表模式。欄目式編排,由節目表來定節目,節目之間各自獨立,聯系性不太。聽眾需要記住自己喜歡節目的播放時間等待節目。
類型化電臺的編排利用了RCS的軟件。RCS(Radio Computing Services)讓歌曲編排規則設定在Selector中。幾秒鐘就可以拉出一張比較科學的曲目單。專業化音樂電臺則沒有這種軟件的運用,因此,類型化音樂電臺的編排方式因為電腦的科學、標準編排,既克服了主持人個人偏好的人為負面因素,又能保證曲目:的選擇較符合目標人群的心理特征。除此之外,播出的自動化還延長了廣播的播出時間。電臺在深夜或凌晨可以依靠RCS的幫助自動播出節目,實現了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的額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