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辯論的特征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己。’――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在這里,孟子虛擬了一個(偷雞的)情境,他要表達的是:對于加重人民負擔的弊政,既然已經認識到了其不仁不義,就應當立即革除,沒有理由等到來年。他虛擬的這個情境是修辭手段,即所謂“喻證法”,具有一定的論證功能。這個比喻的本體(“去關市之征”)與喻體(不再偷雞)之間,在價值上一致――都是向善的:即改掉錯誤。這種價值方向上的相同,是這個修辭具有論證效力的關鍵所在。但是,在兩者之間,也確實有一定差距:“關市之征”是國家行政,而“偷雞”則是民間的個體行為。這種差別正是其論證效力的薄弱之點。因為,國家行政的改變,即使是革除弊政,也可能需要一個過程,往往并非朝夕可致。
其實,孟子要徹底消除的“關市之征”,作為國家對商業活動的征稅制度,是古代國家和現代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一般來說,只能“輕之”,而難以“去之”。孟子認為其不仁不義,才把它比喻成“偷雞”的。孟子的這種思維方式,反映了“價值理性”的特征,即把是非善惡當作判斷的標準,立場鮮明,嫉惡如仇。但在它的對面,還有另外一種理性:即考慮到可能性和具體方法的理性,所謂“工具理性”。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對于以修辭手段進行說理的方法,也許不能用正確與錯誤這樣的硬性標準,而應該用“強”和“弱”這樣的柔性標準。特定的修辭手段,有說服力強的一面,也有說服力弱的一面。對于有些人可能是強的,對于另一些人可能是弱的。判斷其強弱,要看具體的受眾。一般說來,孟子這種通俗、形象的論證方法,更容易能夠得到普通大眾的認同。在今天也是這樣。但是,對具體問題的分析研究,特別是對方法和可行性的研究,則是我國古代思想資源的缺項。孟子尤其突出。
對于今日中國的公共問題來說,人們應當以孟子這種以民為本的價值理性與“何待來年”的緊迫心情來積極推動政府革除弊政;而政府有關部門和專家,也應當向公眾耐心說明一些改變的具體困難來求得公眾的理解。
梁惠王向孟子請教。孟子先提出一連串問題:
“用棍棒和刀子殺人,有什么區別嗎?”
梁惠王答:“沒什么區別。”
孟子問:那么,用刀子殺人和用(弊)政殺人,有什么區別嗎?“
梁惠王答:“也沒什么區別。”
孟子說:“廚房里有肥肉,馬廄里有肥馬,而百姓面有饑色,郊野里橫陳著餓死的尸體,這就等于率領著野獸一道吃人啊!”
篇2
ZHANG Yuan-yu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23)
【Abstract】Chinese Wushu boasts of rich and colorful aesthetic thoughts and value, with a strong sense of aesthetic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both its contents and structure. So long a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Wushu is recognized, it will attract more attention from people. Wushu can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kind and the nature, the society and human itself.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ater and greater importance will be attached to the aesthetic value of Wushu.
【Keywords】Aesthetic mode of Wushu, dialectical unity,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武術審美看重“天人合一”的境界。張岱年先生說:“中國哲學有一個根本觀念,即天人合一,認為天人本來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覺地到達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為一體,內外原無判隔”〔1〕。“天人合一”即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
1 武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1.1 武術與自然界的和諧美
武術中,無論什么動作,都會將它與自然界中相關事物相聯系,與有關情感相溝通,體現了中國武術“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即物化為我,我化為物,萬物與我合一。大自然的無窮奧妙使人們產生了不少靈感,仿生自然就是重要的審美表現特征。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飛禽走獸都可以與人的情感相聯系,進而類推到動作之中,不斷豐富武術動作意象。因此,無論是武術的技術原理、招術或動作等,都充分展現了武術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美。
第一,動作中的自然仿生性。自然界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我們的祖先在適應大自然的同時,出于對許多自然現象的仰慕,形象地用動作名稱的形式將自然界的物象融入武術之中,以提示動作要領。這種自發的自然仿生,生動地反映出武術有自然的審美情趣。武術中自然仿生的例子很多。模仿山水的動作名稱有“泰山壓頂”,“順水推舟”;模仿風云的動作名稱有,“來風復雨”,“浮云起落”等等。“還有大量技法上借形喻勢的動作意象,如“動如濤”、“靜如岳”、“站如松”、“重如鐵”、“輕如葉”、“快如風”,還有“拳如流星、眼似電”、“行步如流水”〔2〕,這些都是自然仿生的范例。
第二,動作中的動物仿生性。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在與動物的頻繁接觸中學習動物,創造了熊經、鳥伸、兔浴、虎顧等仿生動作。東漢末年,華陀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特長創五禽戲,以除疾病,利蹄足。少林五拳就源于這種仿生,經改造提煉的龍、虎、豹、蛇、鶴五拳,可練神、骨、力氣、精,五者相合,健身強體。象形拳的動物仿生特征更加鮮明。演練者將自身置于所表現的動物之中,從而獲得表現生命,表現自然的審美體驗。其它許多拳種也不乏動物仿生的動作和術語名稱,如長拳的“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緩如鷹”,少林拳的“黑虎掏心”,八卦掌的“白蛇吐信”,太極拳的“白鶴亮翅”,都有力地說明了武術審美的動物仿生性特征。
自然仿生和動物仿生都說明,武術在形成和發展中,遠取諸生,近取諸物,象其形,取其意,學其長,利其用。這種對動物、自然界非生物從動作、名稱、方法、特點等全方位的效仿,正是武術返樸歸真的和諧美,是武術對自然美的追求,體現為崇尚生命,崇尚自然,生命就是美,而這種美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武術中練習從動物與自然界中找出的合理動作,求得與自然的同步和諧統一。
1.2 武術與自然規律的和諧美
武術理論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相同結構的體,一切人事活動只有順乎自然,遵循其運行規律,生命才能得以存在和健康地發展。也就是說,人們習武練拳必須遵循自然的變化,服從客觀規律,并與之保持適度的和諧,武術的這種合自然規律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練習時講究順應四季節氣。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規律。歷來習武要“從春練到冬”,強調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恒。但是在不同的季節,又各有側重和講究。如《形意拳理論》一書認為,“形意拳之鍛煉,須要春發、夏放、秋收、冬藏。春天練拳時,應注重內氣、內勁的煥發,走勢宜悠,發勁宜柔,使筋絡漸漸舒伸開展。夏天練拳則要適宜發放勁力,不至于傷筋扭骨或拉傷了韌帶。中秋、深秋時節練拳,則應少發暴力,練時內收勁力。至嚴冬時節,更應隨之而深藏勁力,不可急發暴力,因為這個時節發放勁力最容易傷筋骨,損壞韌帶”。拳諺中有“朝練寅”的說法,其所依據的正是“天人合一”的中醫學理論。按照中醫理論,寅時是人肺氣旺盛之時,肺主一身之氣,此時習武采氣,可以增長功力。
第二,依乎地理方位。武術鍛煉除了要求因時而變化外,對方位和地理環境也有相應的要求。不少拳譜在預備勢中都有“面向正南,立正姿勢”(《少林十二鉤》),以及“面向南自然直立”(《太極拳》)等要求。南為陽,北為陰。武術中這種面南背北之勢,與中國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的哲學思維有關。對于地理環境,在傳統武術訓練中,一般要求訓練場所“須擇山林茂盛之地,或奇觀莊嚴之處,或房屋潔凈之區”。八卦掌大師程廷華認為,訓練中“得天氣之精者為之精,得地氣之靈者為之靈。兩者皆得,方為神化之功。”無論四季節氣,還是依乎方位和地理位置,都說明武術審美追求與自然界的時空變化規律的和諧統一。
2 形美與神美的和諧統一
武術之美,是在對生命現象的無限和諧中建構自身的,是注重身心的內外運動,符合生命的自由運動。身心關系這一范疇體現在武術中就是形神關系,它最能反映武術審美的本質特征。因為,武術運動是身心共同參與的身心合一、形神兼備的運動。中華武術強調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和諧美,既注重練形,又注重練神。練形是非常重要的,但形美是初級的、膚淺的,而神美是高級的、深奧的,由形美到神美是由量的積累所獲得的質的飛躍。練形是一種長期而又艱苦卓絕的練功過程,形體之陽剛美和陰柔美是武術審美的基本特征:神美是一種境界美,是在形美的基礎之上對內在性的超越,表現出“靜”和“虛”的審美特征,是武術審美的本質特征。
2.1 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和諧統一
武術理論認為人的生命根基是氣,而氣分陰陽。“武術中陰陽二氣的運化是極其豐富的,表現在開合、剛柔、仰俯、起落、進退、屈伸、蓄發、呼吸、吞吐等,但武術美的基本特征不外是形體之陽剛美與陰柔美對立統一。”〔3〕中國古典美學認為,陽是主動的,武術中的陽剛之美是與動態分不開的。武術動作有快慢之分、大小之別,大動作,肢體要充分舒展;小動作,肢體要盡量裹縮。動作在空間層次、方向、位移上千變萬化,層出不窮,錯落有致,高如鷹擊長空,低似魚翔淺底,就其勁力而言,剛勁有快、猛、狠,發力短促,快速多變。武術中無論哪一拳種都具陽剛之美,如南拳因勇猛、快捷而具陽剛之美,即使是偏重陰柔之美的太極、八卦、形意拳也不例外。陰柔之美則與武術中的靜態動作密切相關。靜態指動作與動作之間相對靜止的定勢美。靜態的定勢有高低之分、仰俯之別,高的動作定勢、低的動作造型,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形象。就其勁力而言,陰柔之美指柔勁、化勁、螺旋勁、滑勁、粘勁、綿勁等。最能體現出陰柔與陽剛之美的拳種莫過于太極、八卦、形意拳 。在武術的演練過程中,特別是傳統拳種,其陰柔美與陽剛美的和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太極拳從剛到柔、從柔到剛的剛柔相濟運動,使剛柔和諧統一,陰柔美、陽剛美相儲并蓄,相互轉化,構成了一個動態的、完美的境地。陰柔與陽剛之美分別從動作的運勁過程中和動作的落點上表現出來,其變換則是通過神態上的隱與顯表現出來,隱則柔,呈陰柔之美;顯則剛,呈陽剛之美。
2.2 靜與虛的意境美
武術在形神共練的基礎上,偏重于練神。神美是一種意境美,是一種和諧美,它是以審美主體的合目的性去契合審美客體的合規律性,這種審美客體的合規律性就是武術運動的規律,而審美主體的合目的性無非是健身性和技擊性兩種。健身性與武術養生規律的契合使武術之美表現出一種靜的審美特征:技擊性與武術運動規律的契合使武術呈現出一種虛的審美特征。
2.2.1 靜的意境美
靜,是對動的超越,是武術審美對生命主體的一種內在性超越,是形體對自身越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神韻之美。它充分體現了形美與神美的和諧統一。養生武術就是通過以動練形和以靜練神的思想達到對生命主體的內在性超越的。太極拳的動中求極靜,充分說明了武術的養生之道。“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靜時寓動意,動中求靜息,動靜之機,即為太極。太極拳以動靜的運動規律來體現千變萬化的弧形運動,練太極不知動靜之理,不懂運用動靜之法,那就難達太極殿堂。”〔4〕
綜上所述,武術這種合健身之目的的靜之美是對內在性的超越,是武術審美方式的本質特征。
2.2.2 虛的意境美
“虛實”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認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也就是說:現實世界的天地萬物是虛與實(有)的對立統一。
技擊武術審美方式的本質特征―虛之美。虛與實,有形與無形,作為陰陽二氣化生的兩個方面,首先,二者相互包含,表現出彼此吸引的趨勢;其次,二者相互貫通,表現出彼此轉化的勢態。太極拳就很好地體現了武術的虛實統一。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要求在動作中要體現出虛實。傳統拳中,所謂虛并不是全無力量,所謂實也不是全然占煞。從技擊方面來說,太極推手所表現的“不丟不頂,粘連相隨”的粘化勁更具有虛實的普遍意義和說服力,虛的方面的粘化總是以實的方面的擊發為前提,目的是后發制人。沒有虛便沒有實,沒有粘化,就沒有發放。粘即是化,粘即是發,是一個由虛到實的轉化過程。太極拳的虛實融合在剛柔動靜快慢之中。虛實的變化將太極拳的技擊招法加以美化,偏重于藝術化的感染效果,從而產生一種樸實、含蓄的風格和“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之美,外看雖似無技擊之用,而實卻無中生有。如太極拳的“白鶴亮翅”“手揮琵琶”等都有極高的含蓄委婉的欣賞價值,也包含一定的技擊攻防含義,這就是虛實并存,互相依賴,又虛實分明。武術運動把進入虛靜狀態視為高級階段和終極目標,即“實中求虛、動中求靜”,要求在運動中把精神、意念貫注于一招一式之中,達到“心中無物,極其虛靈”的境地,在虛靜至一的狀態中直接與道冥合,將主體與客體渾然相融,以虛靈為極致,并在虛靈狀態中將身心與動作融為一體。武術招式演練中的實虛相參,虛實難辨,幻中有真,真中有幻。不僅在技法上給人造成撲朔迷離的感覺,更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使習練者和觀賞者都能體驗到內心寧靜、超脫、恬淡和適意,從而產生一種瀟灑、挺拔、抒情達意、柔和自然的藝術效果。
綜上所述,武術這種合技擊目的的虛之美是對內在性的超越,是武術審美的本質特征。無論是靜之美,還是虛之美,都是武術對意境的追求。
3 追求善與美的統一
中國傳統美學歷來強調審美對象在倫理道德、人格品性上的感染作用,始終以美、善統一作為根本性的主題。這使得武術經常把審美和人的高尚精神品質和情操相聯系,要求審美具有高尚的道德觀,注意審美所具有的社會價值。東方古典美學的這一特征,使得武術由一門殺人的技藝變成懲惡揚善、除暴安良、驅邪扶正的教化手段。這就對習武的人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習武者要有純正的動機,用武者要能明辨是非,授武者要遵循清規,其目的都是避免因為武術給和諧的社會以及人際關系帶來損害。中國武術不主張主動出擊,而認為自衛防身、后發制人更能表現美德。以善為美的社會倫理道德,加之人道主義精神的滲入,使得武術的技擊性得以弱化,武術的殺傷力得以隱匿,武術的功利價值得以淡化。超越了單純技擊格斗的功利性和局限性,武術具備了一種間接的、潛伏于感性形象之中的精神上的審美取向。正是由于有了這種精神上的審美取向,使武術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向美善統一、向德藝并重方面發展,從而也使得中國武術在世界技擊格斗中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4 結論
武術之美集自然、人、社會(主要是指武德之美)三位一體,表現出辯證統一性特征∶第一,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美。表現出自然仿生性、動物仿生性和合自然規律性的特征。第二,形美與神美的統一。表現陽剛美與陰柔美的統一、靜之美和虛之美的特征,并認為靜之美和虛之美是武術審美方式的本質特征。第三,追求善與美的統一。
最后,本文在武術審美價值的現實評定與展望中取得以下建設性意見:在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武術的審美價值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充分發掘武術的審美價值功用,就是要重塑人類身心的和諧發展。
中華民族對于審美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無限追求,由它所哺育、成長的武術也從頭到腳,從外及內,處處閃耀著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魅影。通過武術,人們可以自覺地修養身心,養凜然正氣,獲得獨特的而崇高的精神品質,個體人格得以充實和完善,進而使人格的力量提升壯大,實現審美的理想人生境界。
參考文獻
〔1〕江百龍.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40.
篇3
20世紀30年代,德國文藝評論家弗朗茨.羅最早使用了“魔幻現實主義”一詞,用于評論后期表現派繪畫。其后意大利的文評家再次使用了該詞。然而,魔幻現實主義并未被歐洲的文學評論家所接受,而是飄洋過海到了拉丁美洲,在當地作家的文學創作中生根、發芽。當拉美評論界點評馬爾克斯的長篇巨著《百年孤獨》(1967年)時,“魔幻現實主義”一詞首次被運用。結合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具有與歐美主流文學截然不同的特征。它將寫實和幻想相融合,以神化模式表現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表達作家對時代洪流中的巨變所產生的理解和觀點。換言之,利用幻想和現實相結合的效果,將現實的場景和出于虛構幻想的非現實情景相加,其中穿插夸張、怪誕、虛實交錯,打破生死和時空界限,置入神話、傳說等具體手法[1]。
然而,經筆者研究發現,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海邊的卡夫卡》也具有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特征。
二.《海邊的卡夫卡》中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特征
作為村上春樹的代表作,《海邊的卡夫卡》具有明顯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特征。這些特征主要體現在不同人物以以不同方式游走于虛幻與現實之間。
1.人物病態的精神特征實現魔幻效果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是個有妄想傾向的少年。由于自幼缺乏母愛,不斷受到來自父親的詛咒的刺激和孤獨感,令其產生妄想,從體內分裂出一個守護自己,聆聽自己心聲的“叫烏鴉的少年”。這些癥狀實則為典型的青春期精神分裂癥。作品中身患精神疾病的人,除了田村卡夫卡,更有田村的父親。一個知名的雕塑家,卻有人格分裂的癥狀。其雙重人格中的一個人格為殘忍虐殺貓咪的瓊尼.沃克。作家通過為作中人物賦予精神病患特征,令其有了在虛幻世界與現實世界間游走的能力和條件。這一特征的設定助推了作品魔幻的色彩效果,為以魔幻方式表現現實社會特征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東西方古老文化的有機結合營造魔幻效果
在作品中,作家運用了古希臘著名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令少年身負同樣的詛咒或神諭。但作家并沒有照“俄狄浦斯”的故事情節那樣令人物出走躲避詛咒,而是安排人物出走主動迎合詛咒。《海邊的卡夫卡》中,田村在去四國的路上遇到一年輕女子,他便想著眼前人或許就是自己的姐姐,因而對其產生性幻想。不僅如此,田村卡夫卡在懷疑佐伯是自己母親的情況下,仍在夢幻與現實間與其發生關系,并在夢中強行與姐姐交合。對古老希臘神話的創造性發揮,使得該人物、情節更具后現代主義色彩,更有現實意義。然而,村上春樹不僅創新了希臘神話,還在故事情節的助推器上安置了日本古老神話中的“生靈”文化裝置。例如,作品中提及少年中田在昏迷事件醒來后失去了部分記憶卻擁有了聽懂貓語的神奇能力,還失去了一半身影。作家借醫生之口點明這種現象類似于《源氏物語》中所描寫的“生靈”現象。在筆者看來,作品中古老傳說的出現實則是作家提醒人們對過去進行重新思考,重新審視自身文化,包括對戰爭的反省。
3.“萬物有靈”思想增強了魔幻現實主義效果
《海邊的卡夫卡》中作家曾多次提及戰爭,表達自己的反戰意識。例如作者借殺貓者瓊尼.沃克之口對中田說“世上講不通這種道理的地方也是有的,誰也不為你考慮什么合適不合適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中略)戰爭就是一個例子。(中略)一有戰爭,就要征兵。征去當兵,就要扛槍上戰場殺死對手,而且必須多殺。你喜歡殺人也好討厭也好,這種事沒有人為你著想。迫不得已,否則你就要被殺。”作者更借“叫烏鴉的少年”之口說出戰爭是“活物”的觀點,“哪里也不存在旨在結束戰爭的戰爭。(中略)戰爭在戰爭中成長。(中略)戰爭是一種完完全全的活物”。這一觀點明顯受到日本“萬物有靈”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戰爭也是一種有靈性,有意識的存在。正是這一傳統觀念的影響,增強了作品的魔幻色彩,并深化了作品現實主義的主題。
三.村上的魔幻現實主義具有原發性
通過上一章的分析,讀者或許已可以接受《海邊的卡夫卡》具有魔幻現實主義特征的論點。筆者想進一步闡釋――沒有證據顯示村上春樹作品中的魔幻現實主義是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而產生,但卻有證據表明,早在村上之前,日本文學中早于拉美產生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即日本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具有原發性。對此,筆者翻閱日本近現代的多數作家的代表作品后發現,早在夏目漱石的《夢十夜》里已具有魔幻現實主義特征了。《夢十夜》中的“第一夜”、“第三夜”、“第十夜”都在以夢境的魔幻性講述日本明治維新以來西洋舶來文化和日本傳統文化間的沖突,對日本社會造成的巨大改變,以及人們面對改變時所表現出的不適應、迷茫之情。以“第十夜”的故事為例,主人公莊太郎頭戴巴拿帽象征著人們接觸并接受了一部分西洋文化。而素不相識的美女象征著對日本國民來說有陌生感的西方舶來文明,對于這一文明,代表著日本普通民眾的莊太郎不知所措,美女建議要么跳崖,要么接受被豬舔。這無外乎隱喻國民要不選擇滅亡,要不接受本不愿接受的外來文化。莊太郎和豬抗爭了七天,最終還是被豬舔。他回到小鎮后感慨再也不要隨便看美女了。這一情節表達了日本國民艱難的、被動的接受西洋洗禮的過程。而《海邊的卡夫卡》中,村上數次提及作中人物閱讀夏目漱石的作品,至少暗示該作品的完成受到夏目漱石的影響。
綜上所述,《海邊的卡夫卡》具有魔幻現實主義特征,這些特征的產生與其說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毋寧說是受到本國傳統文學的影響,可謂具有原發性特征。這一原發性并非一日形成,而是早在明治時代就已初見端倪。
參考文獻
1.村上春樹,林少華譯.《海邊的卡夫卡》.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2.夏目漱石,周若珍譯.《夢十夜》.文匯出版社.2011
3.徐哲韌,羅志祥.日本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漫談.金田.
4.劉喜萍.論《海邊的卡夫卡》戰爭隱喻的兩面性.長城.2009年3月
5.姜海濤.游走于虛幻和現實之間――從《海邊的卡夫卡》透視村上春樹的世界觀.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年2月
注 釋
篇4
一、《故事新編》具有的獨特特征
1.強烈的現實關懷
《故事新編》中幾乎所有的篇章都不是一時沖動、空穴來風,都有一定的現實考量,凝聚了魯迅對許多問題深入、持續的思考,充滿了濃烈的現實戰斗激情。如,《補天》中的“小東西”滿嘴仁義道德,卻從事著男盜女的勾當,表面上道貌岸然,內心卻是骯臟齷齪;《鑄劍》中的國王兇殘毒辣,群臣無能無聊,看客麻木愚昧;《理水》中文化山上“學者”賣弄學問,丑態百出,所謂“大員”在大災面前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大搞“品嘗宴會”;《非公》中所謂的募捐救國隊,以救國為名,大肆搜刮;《采薇》中的小窮奇實為強盜,卻美其名曰“恭行天搜”,流氓無賴相十足;《出關》中所謂“優待”老作家和“提拔新作家”,實為剝削者常用的一種欺騙宣傳手段;《起死》中出現的“保甲”“上流文章”都有所指,這些現象都有現實依據,加入這些現實因素,既實現了對時弊的針砭,又增強了文本的雜文味和現實戰斗性。
2.古今雜糅,時空交錯
《故事新編》在處理歷史素材時,沒有完全忠實歷史,也沒有按照歷史事件本身及其過程作表面上的鋪陳,而是深入歷史和歷史人物的精神深處,通過古人古事的“重演”,折射出從“五四”到三十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若干“影子”,讓“現在”與“過去”渾然一體,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歷史的循環往復。這種處理歷史與現實的方法,既高于歷史又高于現實,自由地穿梭于“過去”與“現在”,在歷史中審視現實,在現實中體驗歷史,從而達到對歷史全新的理解和闡釋。
3.對圣賢、先哲、權威們的消解與否定
魯迅對歷史典籍中的英雄、圣賢和權威們持否定態度,眼光是俯視的,這根源于其對中國歷史、歷史書寫者以及歷史文本的懷疑和深刻認識。《故事新編》中所描寫的人物不是歷史上的先賢與圣哲,就是傳說中民族精神的化身和典型,但是在魯迅“俯視”的視域內,他們風光不再,脫去神圣衣冠,著陸現實人間,經歷常人才有的無聊、無奈、寂寞、悲傷、屈辱、尷尬和傷害。
《故事新編》中八篇小說的取材都不是信手拈來,而是審慎選擇、精心設計的,在精神內涵上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脫冕”,讓這些圣賢、先哲、權威們平凡化、凡俗化,讓他們在人間遭盡洋相,神圣形象消解殆盡。這種“脫冕”,在完成了對他們消解與否定的同時,也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文本、中國歷史的消解與否定,因為他們的思想,他們所代表的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歷史文本的正統,是中國歷史的根源,對前者的否定與消解,也就是對后者的否定與消解。
雖然把《故事新編》歸檔為歷史小說遭到很多人反對,但毋庸置疑的是《故事新編》書寫歷史的方式對我國現代歷史小說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追求歷史精神的神似、借古人之事澆心中塊壘、以古諷今,還是藝術手法上的油滑、反諷、戲擬等都讓后起者群起模仿借鑒。
很多作家開始從事歷史小說創作都是受《故事新編》啟發,比如,郭沫若、矛盾、郁達夫、馮至、王獨清、廢名、聶弩、秦牧等。在我國現代小說史上,受《故事新編》啟發所創作的歷史小說,難以盡數,就是當代文壇風光一時的“新歷史小說”也不能說和《故事新編》沒有干系,《故事新編》的影響可見一斑。
二、故事新編帶有的局限性
《故事新編》為現代歷史小說的繁榮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也遺留了一些“禍根”,這些“禍根”在現代歷史小說中迅速蔓延,使其帶有很多局限。主要表現在:
1.功利觀
從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故事新編》有很強的現實功利性,文本中攝入很多現實事件和人事糾紛,這是創作《故事新編》的原動力之一。這種功利觀在后來的歷史小說中得到過度的發揮,為了諷今,隨意篡改歷史,盲目比附,牽強附會,甚至大肆進行人身攻擊和無理謾罵,既侮辱了歷史,又糟蹋了現實。
2.消解歷史
從《故事新編》文本敘事中可以發現,魯迅有意改寫歷史文本和歷史人物,把這些人物徹底現實化,退去他們身上的神圣光環,消解他們的神圣性,從而達到對歷史的解構和否定。魯迅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是解構中有建構,可惜后繼者沒有做到這一點,對歷史完全否定,過分偏激,讓我們無本可依,最終導致民族精神的
渙散。
《故事新編》只是包含了“禍根”因素,在文本里不是很突出,只是后繼者把這些弊端突出化了,瑕不掩瑜,《故事新編》在現代歷史小說史上的地位無法撼動。
參考文獻:
[1]魯迅.故事新編?序言.魯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篇5
我國西北地區按自然地理區域劃分,除今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外,還包括西半部與山西省。自七十年代以來,探討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與動植物分布關系的著述很多,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與西北地區竹林分布的關系進行探討,敬請諸方家指教。
一、仰韶溫暖時期的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仰韶溫暖時期是我國全新世氣候最溫暖時期,距今約8000——3000年之間。仰韶中期(距今約5000年)西北地區的年平均氣溫較現代高2—3ºC,正月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5ºC。在黃河中游地區存在有大片竹林的分布。考古發現屬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遺址有竹鼠的骨骼遺跡,竹鼠是專門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竹林中一種穴居性小型嚙齒動物,主要以竹筍、竹根或竹林下的其它草木植物為食。現在在西安地區這種動物已經不存在了,僅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的竹林中。甘肅天水市渭水支流藉河北岸的師趙村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第五期文化(距今5400年——4700年)出土可鑒定動物遺存1606件,其中就有竹鼠。竹鼠生活在渭水上游,表明當時生長著茂密的竹林,供竹鼠等動物生活。陜西漢中地區新石器時代龍崗遺址中有不少野豬、野牛、華麗黑鹿、水牛及大量竹子殘骸,說明距今7000—6500年間的漢中地區氣候十分溫暖,與西安半坡遺址的自然物候大致相當。從臨近地區的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考古發掘也說明,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黃河流域有大面積竹林的分布。
二、先秦時期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歷史學常將秦朝建立以前的夏商周時期稱為先秦時期。西北地區這時期氣候較現在溫暖,適宜于竹類的生長。從陜西臨近省份河南安陽地區的古代遺址——殷墟也可佐證。殷墟是殷代故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那里發掘出大量的古生物遺骸,其中有同西安半坡遺址相同的竹鼠等亞熱帶動物。殷商甲骨卜辭中有“箕”、“筐”、“笰”、“箙”、“簟”等竹部文字。說明陜西地區有竹林的分布。
隨著周朝的建立,國都設在鎬京(今西安附近),當時的官方文字先銘于青銅,后寫于竹簡。中國的許多方塊文字,用會意象形來表示,在那時已形成。方塊字中如衣服、帽子、器皿、書籍、家具、運動資料、建筑部分以及樂器等名稱,都以“竹”為頭,表示這些東西最初都是用竹做成的。由此可以想象到當時竹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曾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測,在周朝初期氣候溫暖,可使竹類在黃河流域的陜西地區廣泛生長。在周代成書的《詩經》中也有記述。如《詩•秦風•小戎》中云“竹閉緄縢”,反映了渭河與千河上游,今天水、隴縣一帶有竹林分布。到西、東周之交有竹制弓箭的記載。《山海經••五藏山經•西次二經》載:“高山,其木多梭,其草多竹。涇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渭”。涇水源出六盤山東南,高山即是六盤山,說明六盤山區在當時有竹林分布。《詩•小雅•斯干》曰:“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足見當時鎬京附近終南山(今秦嶺)北坡一帶,有不少竹林的分布。春秋時期董安修建晉陽城(今山西太原南)時,就使用了當地所產的大批竹材。從《詩•國風•秦風》詩句中“終南何有?有條有梅”也可以看出,梅樹和竹類當時在終南山分布的相當普遍。梅樹是亞熱帶植物,現今僅分布于淮河以南地區,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西北地區的氣候之溫和。
三、秦漢魏晉六朝時期的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秦漢時期實現了中國的完全統一,經濟文化達到了繁榮。這時期氣候較今溫暖濕潤,竺可楨先生認為“到了秦朝和前漢(公元前221—公元23年)氣候繼續溫和”,平均氣溫較今大約高1.5ºC左右。西漢時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描寫當時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時說:“蜀漢江陵千樹橘”、“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內中“渭川千畝竹”正是西漢時期關中地區自然景觀的一大特色。也反映出當時這一地區氣候較今溫暖濕潤,有類亞熱帶型。因此,西漢時期陜西的關中地區有大面積竹林分布。《漢書•東方朔傳》載東方朔以“有秔稻、粱粟、桑麻、竹箭之饒”,稱關中為“天下陸海之地”。《漢書•地理志》中稱“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陸海”,為“九州膏腴”之地。《史記》中司馬相如稱宜春宮(今西安市南)是“覽竹林之榛榛”。《漢書•揚雄傳》中揚雄曰:“望平樂,徑竹林”。張衡《西京賦》稱長安一帶的竹林分布是“篠簜敷衍,編町成篁,山谷原隰,泱漭無疆”。等等,均說明當時關中地區的竹林分布之廣。以至于西漢王朝在今周至和戶縣一帶的竹林,建立官竹園“竹圃”,并設官管理,稱司竹長丞。西漢末年,義軍首領霍鴻曾以該園為根據地,表明其竹林面積之大。由上所述,秦漢時期的亞熱帶植物的北界比現時推向北方。《后漢書•郭伋傳》載:“伋為并州牧……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于道次迎拜。”美稷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北緯39.6º)西北,長城以北,當時是否有竹則難以肯定,需要進一步考證。
到東漢時代即公元之初,我國天氣有趨于寒冷的趨勢。如《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大雨雪,關東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成枯”。說明陜西渭河平原及函谷關以東地區的竹林大面積被凍死。到東漢后期,隨著寒冷程度的繼續加劇,竹子的生存和生長受到很大的威脅,竹子被凍死是很正常的。《后漢書•郎凱襄楷列傳》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冬大寒,城旁竹柏之葉有傷枯者”。《漢書•五行志》則載,延熹九年,天氣寒冷,使洛陽城“竹柏葉有傷者”。這種寒冷氣候直到公元第四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徐中舒先生曾經指出漢晉氣候不同,那時年平均溫度大約比現在低2—4ºC。使竹類失去了適宜生長的條件,關中地區大面積分布的竹林已經不復存在。
南北朝時期,氣候仍持續寒冷,年平均溫度比現在低1ºC以上。竹子因不適于嚴寒的天氣,從關中地區及臨近地區逐漸消失。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渭水》稱渭水流域的官竹園“竹圃”已廢置,原有的竹林已盡成“田墟”,僅留有竹圃一地名了。《水經注•淇水》說到“寇恂為河內,伐竹淇川,治矢百余萬以輸軍資”后指出:“今通望淇川,無復此物”。表明氣候的極度變化,使竹林在關中和中原地區已不能大面積分布。
四、宋元時期的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北宋時期氣候開始轉寒,到十一世紀初,陜西關中地區已無梅樹。著名詩人蘇軾在他的詩中哀嘆梅在關中消失(“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杏》);王安石曾嘲笑北方人常將梅誤認為杏(《紅梅》詩有“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由此可見,宋代氣候已開始轉寒。但這種逐漸變冷的天氣對竹林分布影響不大。關中地區竹林仍很普遍,范圍益廣,從北宋蘇軾詩可看出,當時
竹林分布由盩厔、鄠縣,經武功縣,直到鳳翔原上;寶雞陽平以南也有竹林的大量分布。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在游鄠縣草堂寺作《詠草堂》詩注:“寺在竹之心,其竹蓋將十頃”。《太平寰宇記•鳳翔府•司竹監》載:“皇朝唯有鄠、盩厔一監,屬鳳翔。”可見其地仍有官辦的竹林園,蘇軾稱“官竹園十數里不絕”。據《孝肅包公奏議》稱,北宋司竹園一次供澶州(今河南濮陽)、河中府(今山西永濟)治河與修架浮橋用竹就達150萬竿以上。可以想見該園面積之大,產竹之多。山西中條山虞鄉(今運城)和芮城間的王官谷當時水源充足,是當時產竹區之一,宋代有“綠玉峽中噴白云,溉田澆竹滿平川”(清乾隆《蒲州府志·藝文》)詩句稱道。北宋時商洛山區的山間竹林也頗眾多,著名詩人王禹偁在《竹Liu》詩描述了商州一帶的竹林盛況:“商山多修篁,蒼翠連山谷”。
十二世紀初期,中國氣候加劇轉寒,金人侵入華北地區,北宋滅亡,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這時期,南方的太湖、蘇州附近的南運河,在冬天經常結冰、遍地皆雪。杭州在南宋時期(十二世紀),四月份的平均溫度比現在要冷1—2ºC。北方地區勢必更加寒冷,竹林的分布區自然南移。據《太平寰宇記》載,南宋初期只鳳翔府的司竹監依然保留,河內(今河南博愛、沁陽一帶)和西安的司竹監因無竹生產而被取消。十二世紀剛結束,氣候又開始變暖,繼續到十三世紀的后半葉(元朝初期)。元朝在西安和河內又重新設立管理官辦竹園的“司竹監”,但到十三世紀末又被停止了。這些都說明了氣候變化使陜甘地區的竹林分布面積在不斷地減少,竹林已失去了漢唐時代經濟作物的地位。
五、隋唐五代時期的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重要的發展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中國氣候在第七世紀的中期變得和暖,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國都長安無雪、無冰。第八世紀初期,梅樹生長于皇宮,到第九世紀初西安南郊還種有梅花,柑桔也種植于長安。由于氣候轉暖,竹林的分布范圍再度北移。陜甘地區有大面積的竹林分布。《太平寰宇記》載,唐朝在京兆府(今陜西戶縣)、歧州(今陜西周至)和鳳翔(今陜西鳳翔)設有管理竹園的機構——“司竹監”。說明唐代關中有大面積竹林的經營。《新唐書•平陽公主傳》載隋末平陽公主起兵之初曾招降據有司竹園的何潘仁。司竹園中能屯駐兵馬,可見其范圍之大。《大唐六典•司農寺》載:“司竹監,今在京兆、鄠(今戶縣)、盩厔(今周至)”,上引宋之問文謂長安城南有“千畝竹林”,可知產竹地區的廣泛。唐王維描述其藍田輞川別業中竹景點“斤竹嶺”、“竹里館”。“斤竹嶺”因山嶺所種高大竹子而稱,“竹里館”是因在溪邊竹林中修建的建筑,說明藍田也有竹林的分布。渭水上游的秦州(今甘肅天水)一帶,杜甫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該地所作的詩中有五首提到當地之竹。其中《石龕》、《鐵堂峽》、《秦州雜詩》等明確描述當時秦州山地及其東的鐵堂峽、東南的東柯谷等地多竹,是供朝廷制弓箭、箭竿等用的竹林。唐《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甘州•張掖縣》提到蘭州西北祁連山東段,“多材木箭竿”,這種“箭竿”之竹可能就是高山竹種箭竹類、巴山木竹類。反映當時從蘭州向西北經烏鞘嶺沿祁連山到張掖一帶有竹林分布。
持續的天氣干旱對竹林分布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玉堂閑話》載,唐天復四年(公元904年)隴(指隴州)、褒(今分歸漢中市和勉縣)、梁(梁州)之境,數千里內大旱,這些地區山中的竹林皆開花結子,饑民采之舂米而食。反映了當地竹林頗多,面積較大。同時也說明了天氣持續干旱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六、明清時期的氣候變化對竹林分布的影響
從十四世紀初的元末開始到二十世紀初的清末,我國的氣候進入了一個很長的寒冷期,歷經500余年。在這個期間的最溫暖時期,氣候也沒有達到漢唐期間的溫暖。漢唐時期梅樹生長遍布于黃河流域,已退至淮河流域。竹林在陜甘地區的分布也受到很大影響,十四世紀以后即明初以后,竹子在黃河以北不再作為經濟林木而培植了。歷代朝廷設立的官竹園亦被取消了。明清時期關中地區由于水濕條件較好,耐寒的剛竹類剛竹、斑竹、淡竹有零星分布。周至東的筠溪亭,康熙年間“茂林修竹”,縣東斑竹園之竹“其大如椽,其密如簀”,生長良好。清乾隆《鄠縣新志》載戶縣草堂寺一帶在北宋為千畝竹林,明正德十五年卻“根株盡矣”。明隆慶《華州志》稱州內“唐村地瘠民貧,率習為竹器之藝,已數百家”,想必其竹林不小。清康熙《續華州志》載州內劉氏園“多竹,竹歲入可數十千”。《華州鄉土志》載:“傍山(秦嶺)東西峪口多竹園,總計有二千畝。”又載:“太平河,州東郊,其源出太平峪五眼泉,北流經城內,其地竹園甚多。”反映出竹林分布與水源關系密切。清《重修輞川志》記載藍田輞川龍口竹園是:“西園流泉灌中,曲折北出,門前置小橋,園中修竹萬個,綠陰合圍。東園竹亦森列,泉低不可引溉。”清康熙《鳳翔府志》載:“明末張應福于鳳翔東湖,植竹萬竿。”這些竹林的規模已遠遠不及漢唐時代,且是長期進行引水灌溉、高度集約經營的結果。
山西中條山永濟的明代棲巖寺一帶是“竹聲清雜水聲寒”,至清代已是“竹千畝”;萬固寺一帶是“直排峰萬筍,況有竹千竿”。上文中提及的中條山虞鄉(今運城)王官谷在清代仍是多竹之地,號稱“修篁茂密,溪水暗流,撥竿尋徑,宛然陶公結廬處。”(清乾隆《虞鄉縣志》)說明水源是影響該地竹林分布的主要原因。
西北涇渭上游和北洛河上游也有竹林分布,明清文獻中有記載。清道光《蘭州府志》稱道光十二年(1832年)蘭州仍有竹生長。清《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平涼府部匯考》載六盤山西的靜寧縣和六盤山東的華亭縣有竹,《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西安府部匯考》載邠州(今彬縣)也有竹。可見隴東、六盤山一帶在明清時期仍有竹林分布。志載北洛河上游的陜北佳縣箭括塢,從明弘治到清嘉慶間“多產竹箭”。由于道光年間的極度嚴寒,該地竹林消失了。這些分布的竹林都是耐嚴寒的高山竹種,如箭竹類、箬竹類,而它們的經濟價值不大。
七、結束語
現代西北地區的竹林分布大致是起自甘肅東南部渭河上游的天水一帶,經六盤山南麓和千河上游,到渭河平原南部。主要有甘肅的天水,寧夏的隆德、涇源,陜西的隴縣、眉縣、周至、戶縣、藍田、華縣等地。竹林在溝谷、小平原等背風向陽、水源豐富處散布,呈不連續的斑點狀分布。
建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南竹北移活動。陜西秦嶺北麓的周至引種毛竹成功,形成了成片生長的毛竹林。蘭州大學先后從臨近地區引種剛竹、淡竹和毛竹,經7年培育已分布在校內各個景點,成為優良觀賞竹。今后西北地區發展竹林生產應充分利用本地區的鄉土竹種,選擇背風向陽、灌溉條件好的地方種竹,擴大竹林分布面積。
參考文獻:
[1]朱士光:《西北地區歷史時期生態環境變遷及其基本特征》,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3輯。
[2]龔高法等:《歷史時期我國氣候帶的變遷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載《歷史地理》第五輯。
篇6
確定病位對于疾病的準確診斷至關重要。俞氏把六經辨證、三焦辨證和臟腑辨證相融通,試圖從多層次人手,迅速定位疾病的癥結所在。在《通俗傷寒論?傷寒要訣》中,俞氏創“六經形層”說,他認為:“太陽經主皮毛,陽明經主肌肉,少陽經主腠理,太陰經主肢末,少陰經主血脈,厥陰經主筋膜。”“六經形層”說,通過辨察六經所主及與六經功能相關聯的六個特定的部位,旨在從橫向考察人體感邪的深淺層次及病情的輕重發展階段,故辨“病在軀殼,當分六經形層”;其次,俞氏還提出“六經分主三焦之部分”說,他認為:“太陽內部主胸中,少陽內部主膈中,陽明內部主脘中,太陰內部主大腹,少陰內部主小腹,厥陰內部主少腹。”胸膈中者,心肺是也,居于上焦;脘中者,脾胃是也,居于中焦;腹中者,肝-腎是也,居于下焦。其創“六經分主三焦之部分”說,通過辨察與六經所對應的三焦不同的部位,旨在從縱向考察人體感邪的上中下不同的部位及具體的臟腑,故辨“病人內臟,當辨三焦部分”。辨六經形層和三焦之部分旨在先定其病位。其中,六經辨證為辨證之定法,“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訣”;三焦辨證為辨證之補充,“以三焦賅疫證,為變通之捷經”(何廉臣《通俗傷寒論?傷寒總論?六經部分》)。在確定病位過程中,俞氏運用了望目及口齒、觀舌、切脈、問診、腹診等多種診法來廣泛地收集辨證資料,經過診斷鑒別,迅速給疾病定位。
2 辨六經氣化之標本中見兼證以定病名
六經之氣化有標、本、中見三端。六經之為病,太陽本寒而標熱,中見少陰之熱化;陽明本燥而標熱,中見太陰之濕化;少陽本火而標陽,中見厥陰之風化;太陰本濕而標陰,中見陽明之燥化;少陰本熱而標陰,中見太陽寒水之氣化;厥陰本風而標陰,中見少陽之火化。少陽、太陰易從本化,少陰、太陽可從本化,也可從標化,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見而化。俞氏以標證、本證、中見證和兼證來歸納六經的病證。其中,經絡為標居表,臟腑為本居里,表里兩經絡相通,故彼此互為中氣。因此,六經標證多見經絡體表循行部位的癥狀,本證多見臟腑所主功能性的病證,中見證多表現為相表里之經的癥狀。故審病之標、本、中見證和兼證,以確定其為何經之經證、腑(臟)證、中見證,或兼證并見,進而以六經定其病名。
3 辨邪正之盛衰以定病性
辨清病位以后,還要考察所感邪氣的性質以及人體正氣的盛衰,即從邪、正兩個方面深入辨察其病性。只有對疾病準確定性,才能根據邪正相互之間的對比,制定出相適應的扶正祛邪原則。俞氏通過辨六邪氣的種類、辨病之新久、辨新感與伏邪、辨所兼夾之證、辨證陰陽之虛實、辨證表里之寒熱、辨臟腑氣血之虛實、辨病在氣營血分等內容進一步定其病性。
3.1 辨病邪的性質:分述如下。
3.1.1 辨六氣:俞氏認為:“凡勘傷寒,先明六氣。”俞氏概括六氣的升降運動特征為:“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居中,火游行其間。”四時各有其主氣,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四時有序,六氣周流,非正即邪,過亢傷人。故春季多風熱為患,夏季多暑熱為患,長夏多濕熱為患,秋季多燥邪為患,冬季多風寒為患。只有辨清所受之邪氣的不同,方能正確立法用藥,從而獲得佳效。
3.1.2 察病之新久:通過觀察病之新久,方知其病屬外感、內傷,或外感內傷兼挾,或為虛為實,或虛實兼挾。俞氏認為:“新病易治,久病難已。暴病無虛,久病無實。”
3.1.3 辨伏邪與新感:伏邪致病與新感不同,俞氏說:“病無伏氣,雖感風寒暑濕之邪,病尚不重。重病皆新邪引發伏邪者也。”伏邪致病其臨床特征為:病發時表現出致病的邪氣與時令季節的主氣不甚相符,病起常呈現里熱郁盛或表里同病的證候,而且一旦發病,病來勢急,病情較為深重,證情容易變化。邪氣內伏,往往屢奪屢發,因而殞命。
3.1.4 辨所兼夾之證:《通俗傷寒論》認為,傷寒兼證為感受寒邪兼他邪,或感受他邪兼寒邪,寒邪與他邪兼發而共同致病。傷寒夾證,為外感時病與內傷雜病內外夾發。感受外邪而致的外感病與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的內傷雜病同時發生,有外感夾痰、夾飲、夾食、夾勞、夾瘀、夾哮、夾痞、夾胃脘痛、夾瀉、夾疝、夾癆和夾婦人病等之別。由于所感外邪夾雜其問,內傷雜病之虛實相當難辨,故需分清其氣血之盛衰及病邪的屬性,進而辨明外感內傷、標本緩急,標急治標,本急治本,標本同重則標本兼顧。
3.2 辨正氣的盛衰及正邪之間的對比關系:分述如下。
3.2.1 辨陰陽虛實:俞氏根據自己的臨證經驗,把陰陽虛實概括為:“陰證必目瞑嗜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惡寒。陽證必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虛證必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實證必脈盛,皮熱,腹脹悶瞀,前后不通。”
3.2.2 辨表里寒熱:“凡頭痛身熱,惡寒怕風,項強腰痛,骨節煩疼者,皆表寒證。”若寒邪直中陰經,肢厥脈微,下利清谷者,或脾腎陽氣虛衰,面色自光白,形寒肢冷者為里寒證。溫熱邪氣侵犯肌表,見發熱,頭痛,微惡風寒,口微渴,舌邊尖紅,為表熱證。凡溫暑證,始雖微惡風寒,一發熱即不惡寒,反惡熱,汗自出,口大渴,目痛鼻干,齒板燥,心煩不得眠者,為陽明表熱,若身干熱無汗,表熱猶存,治宜辛涼開達。凡傷寒表邪傳里,溫熱病熱結于里,見手足汗,面赤潮熱,心煩惡熱,膽脹滿,繞臍痛,大便干結,小便黃赤,甚則喘冒不得臥,甚或昏譫發狂,皆為里熱證。
3.2.3 辨臟腑氣血之虛實:氣虛當辨肺、脾、腎何臟之虛?肺氣虛則氣喘息促,中氣虛則納少懶言,元氣虛則腰疫耳鳴,畏寒肢冷。氣實當辨肺、胃、腸、肝何臟腑之實?肺氣實則痰多氣壅,咳喘上逆;胃氣實則胃脘脹滿,曖腐吞酸;腸氣實則腹脹便結,或下利熱結;肝氣實則氣上沖目眩,甚則筋攣瘛疲。血虛當辨心、脾、肝何臟之虛?心血虛則心悸不寐,甚至陰虛夜熱盜汗;脾血虛則唇口干裂,甚則肌膚甲錯;肝血虛則筋惕肉潤,甚則痙攣瘛疚。而且,血虛證因虛致病,養血為先;因病致虛,去病為要。血實證則多為瘀血、蓄血證。
3.2.4 辨病在氣營血分:邪入氣分,證見不惡寒,反惡熱,咳嗽,煩渴;邪入營分,證見神煩少寐,脈數舌紅;邪人血分,證見舌深絳,目赤唇焦,煩躁不寐,夜多譫語,甚或神昏不語(何廉臣《通俗傷寒論》勘語補充)。對于伏邪致病,俞氏認為要辨邪氣是否波及氣營血分?溫熱病多由邪伏營分,血與熱互結而致。對于伏寒化溫者,陽經傳人的寒邪潛伏積久,郁而化熱,則邪歸氣分,或歸于血分;三陰寒邪化為熱,易人于血分,而不歸氣分。
4 辨證之三化以明疾病的傳變
關于外感病的傳變,俞氏深知溫邪的傳變與傷寒病六經傳變的規律不同,經過琢磨,終于另辟新徑,以六經氣化傳變之“三化學說”,即:火化、水化、水火合化統論外感病傳變的趨向和證候轉化的規律。他認為,火化證為熱證,水化證為寒證,水火合化證為寒熱錯雜證。“從火化者,多少陽相火證,陽明燥熱證,厥陰風熱證。從水化者,多陽明水結證,太陰寒濕證,少陰虛寒證。從水火合化者,多太陰濕熱證,少陰厥陰寒熱錯雜證。”其中,疾病的“三化”傳變與所感邪氣的特性、病者的體質稟賦、陽明經氣的旺衰、被侵臟腑生理病理之寒熱屬性密切相關。故知所感邪氣、病者體質之寒熱屬性及中病之臟腑,則可推知病證的傳變趨向和證候之轉化。只有對疾病的傳變心中有數,才能在疾病的早期治療中權衡好扶正祛邪之間的關系,作到防微杜漸,截斷疾病向縱深發展。
5 參考文獻
篇7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資源中的信號應用日益廣泛,信號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為了更加清楚地分析和研究實際工程信號的有用信息,對信號進行預處理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對于環境的監測,其中對空氣成分的檢測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其方法是將空氣中的某一成分(例如丁烯)進行特征的提取,提取的信息中仍然會存在著由一系列高頻信號構成的噪音信號。由于這些邊緣部分的存在,使原信號的基本特征在光譜信號中不能完全清晰地呈現,導致某些信息的細微環節部分難以識別,致使研究目的無法實現。
本文通過對小波變換所進行的理論分析和計算機模擬發現,利用小波變換具有的高低頻分離的特點,可在不丟失原信號重要信息成分的前提下,將原光譜信號的邊緣部分進行濾化處理,消除了噪音信息,重構出更加清晰的光譜特征圖形,從而提高了信號的清晰度,為信號的預處理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條件。
二、傅氏變換與小波變換
近年來,小渡變換已經成為對信號、圖像等進行分析不可或缺的實用工具之一,其實質是對原始信號的濾波過程。與傅氏變換相比較,小波變換的優勢在于,對分析信號可進行任意的放大平移并對其特征進行提取。對復雜信號作小波變換,進行多分辨率分析,在信號圖象分析領域已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已有的科研成果表明,物質的熒光光譜取決于物質的原子分子結構,所以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熒光光譜。非線性熒光光譜是利用大功率超短激光脈沖和氣體的非線性作用得到的;對于這種非線性熒光光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原理、光譜強度等方面。由于采用傳統的光譜分析方法分析該光譜存在很大的困難,所以這方面的研究還處于剛剛起步的狀態。筆者發現,由此得到的非線性熒光光譜與超短脈沖激光器的波長以及強度無關,只與氣體的分子原子結構有關;對于混合氣體,則與其組成成分(包括濃度的不同)有關,因而可以用來進行混合氣體成分識別。含有不同成分的混合氣體的非線性熒光光譜雖然不同,但不同的氣體在同一波段上可能有很大成分的交叉重疊,因此很難像吸收光譜那樣找出每種氣體特有的非線性熒光光譜,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進行擬合而加以識別。神經網絡對于不能精確識別或用數學公式近似加以描述的模式識別具有非常好的識別能力和推廣性。對此,已有不少關于氣體傳感器(電子鼻)聯合神經網絡識別分析氣體組成成分的報道,這些方法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必須對檢測的氣體進行取樣,因而不能實時地檢測混合氣體的組成成分。本文正是基于這種原理,提出利用混合氣體的非線性熒光光譜聯合神經網絡模式識別的方法,來實時檢測識別混合氣體成分的新方法。
傅氏變換和小波變換,在通信技術和其他工程技術方面,是兩種非常有用的工具,也是數學中一個十分活躍的研究領域。但在對丁烯特征提取的實驗過程中不難發現,用傅氏變換僅僅只可以將時域中的現象反應到頻域當中去。對于簡單的信號來說,傅氏變換可用于觀察并且一目了然,但對于復雜信號來說,由于傅氏變換只能表示成各頻率部分的疊加和,對于時域,傅氏變換沒有任何能力去改變,無法從傅立葉變換后公式F(w)中分析f(t)在任意一點的形態,而小波變換雖不能反映出壘局觀,但是利用基函數窗口形狀可任意改變的特性,通過平移放大,像是顯微鏡頭一樣,對任意一點可進行細致的觀察。
總之,傅立葉變換由干正弦波是無限寬度的,這使得被分析的信號也需要具有從負無窮大到正無窮大都有意義的特性,所以傅立葉變換不能很好地處理一些局部信號。比如,一個在局部范圍內有非0值而其余所有地方都等于0的函數,它的頻譜會呈現出一幅相當混亂狀況。這時,頻域的信號反而不如時域的直觀,頻譜分析變得很艱難,而小波變換則克服了這些缺點,這也是小波變換的優勢所在。
小波函數是不具備唯一性的,這與傅立葉變換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說Matlab工具包提供的小波函數就有8種小波函數。同一個工程應用問題,用不同的小波函數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相差甚遠。小波函數的選擇是小波分析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小波變換研究的一個熱點,往往只是通過實驗或不斷地實驗來選擇小波。
三、小波函數的選取
小波函數不是唯一的,選取最優的小波函數是小渡應用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根據小波選取原則,因為信號的濾波對實時相移方面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小波的支撐尺度和對稱性不在選取小波的考慮之中。筆者選取小波的準則是要求小波的正則性好,基于小波選取的四個基本原則經反復比較各小波函數實際的濾波效果后,決定采用dB5小波,它正則性很好,在頻域方面具有較好的局部性。在實驗中選取Matlab工具包提供的dB5小波,用waveinfo(‘dB5’)命令可以獲得該函數的主要性質。
小波變換的實質是對原始信號的濾波過程,由于小波是一種開窗口的傅立葉變換,其主要應用之一是對非平穩或時變信號的分析,基于經典小波變換的去噪方法明顯優于非線性和線性濾波方法。對于一般白噪聲,可以證明它幾乎處處奇異,且具有負的奇異指數,隨著尺度J的增加,噪聲小波變換模極大值點的平均幅度和隨稠密度減小。但是一般信號,它的奇異指數大干0,也就是說,隨著尺度j的增加,信號小波變換模極大值點的平均幅度會平穩地增大,即使出現不連續的情況,其幅度隨尺度增大基本不變,表征信號重要特征的極大值點能從小尺度傳播到大尺度,并且尺度空間模極大值點的相對逶迤在一個錐形范圍內。這樣一來,在大尺度下剩余的極大值將屬于信號,以位移在一個錐形范圍內。以此為基礎,可以采用由粗及精的策略跟蹤各尺度下的小波變換模極大值,找出屬于信號的部分,并將屬于噪聲的部分去除。因此,如果某個信號的小渡變換局部模極大值的幅度及稠度隨尺度減小而快速增加,表明該處的奇異性主要由噪聲控制,在消噪時應予以祛除。
在信號奇異性為正的點上,有時疊加了噪聲更大的負奇異性,嚴格地講,結果呈現負的奇異性。但是,若信號在該點上具有比噪聲更大的幅值,根據傳播特性在較大尺度上由信號奇異性控制的模極大值點,仍能夠同噪聲的模極大值點區分開來,而且隨著尺度的減小其幅度只是輕微增加。在較小的尺度上,當信噪比較低時,局部模極大值的位置和幅度主要由噪聲控制,此時很難直接利用該尺度上的模極大值信息來恢復信號。
四、小波變換信號特征提取的優點
基于小波變換的多分辨率分析,是時間(空間)一頻率域上的分析方法已得到廣泛應用。首先,小波方差是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一個有效特征量,可以表征不同尺度的信號特征,它撇開了直接處理大量的小波系數,而是建立在挖掘這些數據及共蘊涵信息的普適量上;其次,小波方差具有意義明確、計算簡單,對噪聲不敏感的特點。同時,筆者注意到,單一尺度下的小波方差對信號特征的提取效果依賴于尺度的選擇,但對于事后分析來說,這一點并不難做到。
利用混合氣體的非線性熒光光譜聯合神經網絡可以識別混合氣體的組成成分。而且如果有足夠多的樣本,利用此方法不僅可以定性識別混合氣體的組成成分,還可以判別其組成濃度;此方法和其他方法相比較具有如下優點:
1不需要采集被測氣體樣本,避免了采集過程中所帶來的誤差,而且通過對自聚焦距離的控制可以對有害環境進行遙控檢測;
2可以實時檢測大氣污染情況或檢測氣體成分,得到所希望空間的氣體分布情況;
篇8
正因為如此,自從熊彼特首次提出創新概念并建構了其作為一種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理論體系以來,技術創新就一直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經驗研究、理論概括和統計測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顯著的社會效益。透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由于技術創新主要是在經濟與科技相結合的領域中得到生成和發展,故而首先主要是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下由技術經濟學、科技管理學和企業管理學等學科作出了較詳細的考察和研究。但是,隨著對技術創新研究層次的深入及研究范圍的拓展,而且也隨著技術創新活動逐漸越出單純的經濟系統并在社會整體系統之中功能凸顯趨勢的增強,其所具備的社會行動性質和社會關系結構等非經濟特征就遠非純粹的經濟學理論框架所能涵括的了。而這實際上就是為對技術創新的社會學研究提供了契機,即對技術創新進行社會學研究的必要性。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對技術創新給出這樣的解釋性定義:技術創新是由創新主體(企業)所啟動和實踐的、以成功的市場開拓為目標導向、以新技術設想的引入為起點,經過創新決策、研究與開發、技術轉化和技術擴散等環節或階段,從而在高層次上實現技術和各種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及其社會化和社會整合,并最終達到改變技術創新主體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社會行動或行動系統。從這樣一種定義出發,可以看到,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行動或行動系統,技術創新無論其創新資源的獲取與社會動力的提供,還是其社會運行機制的展開和社會功能滿足方式的呈現,都總是離不開其社會環境的。因此,考察技術創新行動或行動系統的社會環境變量及其特征,就成為題中應有之義了。
在社會學理論中,環境是與行動相關聯的。從社會學中行動或行動系統的概念來看,任何社會行動總是行動者與其環境之間的某種關系,而社會行動之所以具有區別于行為或“觀念的流溢”的規定并從而具有客觀的自主性正是從這一關系中得出的。一般來講,社會行動具有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與行動的主觀方面即行動者相對應的有兩個因素:①目的——行動過程所要達到的未來狀態;②規范——與行動目的相一致的價值標準和行動規范。與行動的客觀方面即環境相對應的也有兩個因素:①條件——環境中不能為行動者所控制的因素;②手段——環境中能夠為行動者所控制的因素。這四種因素的組合即構成了所謂的社會行動的“行動參照構架”。正是這種行動參照構架(又可簡化為手段——目的構架或條件——規范構架)的形成,不僅從整體上規定了社會行動的基本特征,即社會行動本身是包含其環境因素的行動參照構架整體,或者說是一種行動系統,而且也規定了社會環境的性質,即環境是作為行動的客觀方面而參與了行動參照構架的形成,環境是不能脫離行動而自在成立的。這也就是說,社會行動不僅是有目的的,而且它總是在一定的客觀環境中進行的,這種客觀環境一方面作為條件限制了行動的取向和范圍,另一方面又為行動提供了手段或工具;行動者在其行動過程中不能超越于環境之外,但卻能從環境中獲取行動的手段或工具。同時,環境也不是自在和孤立的,而是在和行動的關聯中存在著和發展著的;其對行動的條件限制和手段提供只有在和行動的目的相連接時才能成立,才有意義。更進一步地講,環境只有在和行動的互動關系格局中才能獲得自身的存在意義和價值,才能獲得其與行動者相對應的獨立性和外在性。行動者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以文化為中介的,文化的作用是為行動者提供了行動規范。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行動或行動系統,技術創新也必然具備上述的行動參照構架的特征。也就是說,在技術創新行動中,它必然要以其主觀方面即技術創新的目的與規范同其客觀方面即技術創新的手段和條件之間的關系來建構自己的行動構架。這一方面表明,技術創新行動不僅有著自己特定的目標指向,而且也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并與之發生關系,它或者受到環境的限制而調整自己的行動路線和范圍,或是從環境中獲取技術創新的手段和資源以達成自己的行動目標,并在此過程中同時也參與了對環境的重建。另一方面則表明,要考察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就必然離不開技術創新行動本身,因為環境已經成為了技術創新行動構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技術創新之社會環境的考察應以環境和行動之間的互動關系為出發點。但是,遺憾的是,在以往的對技術創新的研究文獻中,不僅對環境因素的作用強調不夠,而且即或有所提及,也只是把技術創新行動和其環境當作兩個無內在關聯性的分離系統來處理的。而從社會學的角度以社會行動參照構架為理論出發點來考察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變量及其特征、技術創新行動與其環境的互動作用關系以及由此引發的環境變遷的社會過程和機制等就更是殊見。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主要以技術創新行動之行動參照構架為理論基點,去考察技術創新行動其特有的社會環境變量及特征,而技術創新與環境的互動作用關系和環境變遷的社會過程及特征則留待它文中再作闡述。
從一般的意義上講,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就是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大系統。社會系統是由多種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因素集合而成,其中經濟的、政治的、科技的、文化的乃至自然環境的等等因素,構成了社會這一復雜的有機體。因此,廣義地講,這些因素及其關系均可作為技術創新的社會環境因素而存在。但是,由于我們在這里考察技術創新之社會環境因素的理論出發點是技術創新的行動參照構架,這種行動參照構架中的環境因素或者作為創新手段為創新主體所把握,或者作為條件因素制約著創新目標的達成。這就表明,要確定技術創新的社會環境因素就必須從其與技術創新行動的關聯性特征出發,才能從廣泛的社會環境因素中獲得技術創新之獨特的社會環境因素的恰當的定位。從環境因素與技術創新行動的關聯性或技術創新之行動參照構架出發,我們可以確定出作為技術創新行動之特定社會環境因素的幾個變量,即社會物質資源、社會制度模式和社會文化背景等三個環境變量。
1.社會物質資源
社會物質資源是影響和制約技術創新行動的最基本環境變量,是社會環境系統中對技術創新行動的“硬性”約束要素。如果社會物質資源出現短缺,或者其與技術創新行動系統的互動交換關系發生障礙,則勢必導致技術創新之行動參照構架中手段要素的比例減少而條件要素的比例增加,其結果,是在限制了創新主體對創新資源的有效獲取的基礎上也阻礙了技術創新行動的正常展開和順利實現。
如果以文化的主層次結構的標準來看待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系統的話,則社會物質資源這一環境變量是居于該系統結構的器物層次,其和技術創新行動的互動作用和交換關系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領先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居于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系統結構的器物層的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并非純然是一種具自然物質性的要素的集合,而是一種包含了生產要素資源、人力資源、資金投入、市場需求和信息資源等在內的廣義性社會物質資源系統。
生產要素資源包含了技術創新所必須的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它是影響技術創新的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中的最基本的成份。如果缺乏這種最基本的環境要素的供給,技術創新行動將無從談起。在熊彼特的創新概念中就曾指出,所謂創新就是把一種從未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現有生產體系之中,而其中的一種新組合形式即獲得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的實現就是一種創新。由此可見,雖然生產要素資源不能涵括技術創新之社會環境要素的全部特征,但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物質資源性環境要素卻是技術創新行動所不可缺少且必須與之發生互動關系的。
人力資源主要包括企業家群體和技術創新各環節所需的專門人才,它構成了技術創新行動的人才性資源環境。技術創新作為一種包含諸多運行環節或階段的社會行動,其全過程的順利展開和成功實現必須通過人的活動或行動才能完成;其各個環節、各個階段的運行質量和速度都取決于從事該環節工作的專門人才的科技水平、創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高低。企業家群體是技術創新的啟動者、協調管理者和風險承擔者,而技術創新各環節所需的專門人才則是創新能否正常運行和順利實現的技術性保證。因此,如果技術創新行動系統不能同其人力資源環境要素發生通暢的社會交換和互動,則勢必導致創新所需的企業家和各類專門技術人才的匱乏和枯竭,從而也必將導致技術創新行動的瓦解。在這一點上,美國著名經濟學家T·舒爾茨也曾指出, 在通過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力的問題上,“資本的傳統概念必須加以擴大,以便容納人力資本”([2],p.1),“從分析的角度來說,如果有可能將所有不同形態的人力資本集中在一起,其作用會大大超過全部非人力資本”([2 ],p. 2)。這種看法實際上是以一種經濟學投入產出分析框架中的資本概念闡明了人力資源的貯備以及對其進行的投資對于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性。
資金投入是技術創新的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中又一重要的約束性因子。由于技術創新行動的高風險、高投入和高效益性質,從而決定了資金投入作為一種技術創新之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要素的獨立性和重要性。西方的一些發展經濟學家曾經指出,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為根據哈羅德-多馬模型,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 社會資本總擁有量與總產出之間存在著由資本產出系數所表示的關系;若資本產出系數不變,增量產出則完全要依賴增量資本投資。據此,他們認為,大規模的投資和由此造成的資本累積是使一國經濟實現起飛的前提條件。不管這種純粹的經濟學增長模型的假設是否恰當,單從技術創新行動本身來看,如何選擇合理的資金投入方向以及降低資金投入的風險- 效益比,則的確是制約技術創新成功實現的前提條件。
市場需求既是促進技術創新的外部社會動力,也是技術創新之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世界范圍內的技術創新實踐來看,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壓力。市場發育不健全,市場體系不完善,則以市場需求信號為主要表征的市場機制就不能有效地起到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并引導其創新發展方向的作用。因此,在技術創新行動中,如何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的類型及其發展趨勢,如何建構良好的市場體系和市場運行機制,從而把市場需求從技術創新行動參照構架中的條件取向轉化到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手段取向上,并形成技術創新行動系統和市場需求之間靈敏通暢的社會互動關系,乃是技術創新能否順利啟動和成功實現的重要保證。
信息資源是技術創新之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中的又一重要成分。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技術創新行動實際上就是技術創新行動系統內部以及該行動系統與外部社會環境之間信息的輸入和輸出關系的總和。就技術創新行動系統和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換來看,在創新的啟動和決策、R&D、生產、銷售和創新擴散等諸環節或階段上, 都存在著大量的信息的流動和交換活動。如果缺乏這種從外部社會環境中獲得或輸入的足夠的信息資源,如科技發展信息、市場需求信息、地區和行業技術改造信息、技術引進信息等,則勢必導致技術創新行動由于得不到適度質量和數量的信息保證或是無法作出決策而啟動,或是創新諸環節之間聯系紐帶中斷,或是創新產出過程受阻,或是創新擴散過程失效等。因此,在闡述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物質資源這一環境變量時,就不能只定位在人力、資金、市場或生產技術要素等物質性的成分上,還必須充分認識到信息資源的重要性和制約能力,從而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在技術創新行動中的觸發作用、紐帶作用以及創新資源集聚作用等。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在技術創新行動中,必須謀求有效的技術創新行動系統與其社會環境之間的信息溝通,并建構出有效的溝通渠道。這種信息溝通的渠道大致有以下幾種:①大眾新聞媒介;②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③政府部門的信息;④技術市場;⑤行業之間的信息網絡;⑥同學、同鄉、熟人等非正式的人際關系網絡等。
2.社會制度模式
在社會學看來,社會制度是“被歷史地加以傳遞的外部社會安排以及在社會化過程中加以傳遞的內化了的社會價值”([3],p.316)。帕森斯則更明確地指出,“制度是規范的一般模式,這些模式為人們與他們的社會及各種各樣的子系統和群體的其他成員互動規定了指定的、允許的和禁止的社會關系行為的范疇。在某種意義上,它們總是有限制的模式”([4],pp.144—145)。這就表明,社會制度作為人們社會行動和社會關系的制度化規范價值體系,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發展而發展的。它在規范人們社會行動、實現社會進步以及必要的社會秩序的維系等方面都發揮著核心的作用。
從上述界定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制度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征:第一,社會制度具有相對于社會行動的外在性和獨立性。社會制度是在人們為滿足某種社會需要并維持社會秩序的整合過程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建構出來的;但社會制度一經建構出來,由于其組織人類社會生活的形式化程序和合法化價值,從而導致了它逐漸地同具體的人類社會行動相脫離而具有了外在性和獨立性的特征。正如P.布勞所指出的:“社會制度構成一種歷史現實,它至少部分地存在于人類之外并獨立于構成社會的人類”([3],p.316)。第二,社會制度對人們的社會行動具有限制性和規定性。由于社會制度的外在性和獨立性,導致其表現為一系列形式化的規則和程序,從而為人們的社會行動提供了一種限制性和規定性。作為制度的外在安排,這種形式化的規則和程序往往是由制度建構者或提供者通過強制性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從而也使得社會制度本身具備了一種強制性的力量。
對于技術創新行動而言,社會制度的這種外在性和獨立性特征必然導致其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系統的外部環境變量而出現;而社會制度的強制性和規定性力量則決定了它必然成為技術創新行動系統所必須面臨的最為重要的環境變量的性質。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環境變量,社會制度或制度模式不僅為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提供了一種共享的行動規范,從而使企業之間或企業與其環境之間的互動和交換能夠按照某種穩定的或可預期的方式進行,而且在這種互動或交換活動的制度化過程之中,它也歷史地塑造出了一種企業之間、企業和社會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企業在共享這一制度安排后果的歷史過程中,隨著其合法化和形式化程度的提高。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這種制度化安排付出不斷的、大量的利益投入尤其是機會成本投入,并對其抱有長期的利益收益預期。由于這種在歷史過程中所付出的成本投入- 利益收益行為選擇模式是很難更改的,因為更改意味著企業以往的成本投入可能全部或大部分作廢,因此,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往往具有很強的剛性,從而對企業從事具“更改”性質的技術創新行動構成了強大的障礙和挑戰。這就正如帕森斯所說的,社會制度模式以及其所塑造出來的利益分配格局“它們在滿足處于某種典型條件下的系統功能必要條件的意義上,維持一種穩定狀態的條件。它們規定的限制使經濟和其他方面的約束得以生效。這種限制一旦被打破,不僅會涉及利益的得失,還會涉及權力和義務的破壞和侵犯。”([5],p.90)對于企業的技 術創新行動而言,其具體表現為技術創新行動的功能目標要求與企業既定利益分配格局之間的摩擦和沖突,表現為那些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利益得失不同的企業或企業成員對由技術創新行動所建構出來的新的制度安排或原有制度安排的調整其社會認同方面的嚴重差異和分歧,等等。而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企業從事技術創新行動并由此建構新的行動規范和組織形式以及實現其制度化過程的嚴重障礙。
根據社會需要類型的分類標準,即根據社會制度滿足人類社會需要和規范協調人們社會行動與社會關系的不同維度,我們可以把社會制度模式劃分成如下類型:經濟制度、科技制度、教育制度、政治法律制度、文化制度、宗教制度、軍事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及福利保障制度等等。其中能夠納入技術創新之行動參照構架中成為技術創新之社會環境變量的主要制度類型有經濟制度、科技制度、教育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而其他社會制度類型雖也可作為環境因素影響技術創新行動系統的結構、過程與實現,但較之于前述幾種的影響而言則僅具有一種間接性和邊際性,因而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對它們存而不論。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社會制度這個詞在社會科學或社會學中的使用其涵義是十分廣泛且有較大差別的。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它不僅指“由周密制定、易于確認和相對穩定的規范、價值觀和法律控制的社會行為的各個方面”([6],p.298),不僅“指日常意義上在社會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組織模式”([6],p.299),而且也指控制著社會生活的某些重要方面的制度領域或社會系統中各種獨立完整的結構功能層面。上述社會制度的不同層面或維度均構成了技術創新行動必須面臨且不得不產生和運行于其中的一種制度環境,而不論這種環境是表現在制度建構的發生學維度上還是表現在制度轉軌的結構過渡維度上。新制度學派經濟學家戴維斯和諾思曾對所謂的“制度環境”和“制度安排”作了區分,在他們看來,“制度環境”是“一系列用來建立生產、交換和分配基礎的基本的政治、社會和法律基礎規則”([7],p.270),而“制度安排”則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與競爭的方式的一種安排”([7],p.271),它可能是正規的、長期的,也可能是非正規的、暫時的。其實,這種區分從社會制度之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變量來看,并不是一種制度之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的環境變量和內生變量的區分,而只是表明了社會制度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的環境變量其作用方式的正式性與非正式性之分,表明了在社會制度模式中正規的制度安排或制度化的行為規則同非正規的制度安排或非制度化的行為規則即所謂社會潛網的區分。但是,從這種經濟學家對制度所作的區分中卻可以啟發我們看到,在技術創新行動中,由于技術創新行動本身也體現為一種新的制度規范或創新潛網的建構過程,而這種創新潛網作為更廣泛的社會潛網之一部分往往對技術創新行動發揮著更直接更具體的影響。因此,同上述新制度經濟學家不同,我們在闡述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制度模式環境變量時,應當更為關注這種社會潛網及其作用,因為不僅在現實生活中大量起作用的就是這一類行為規則,而且對于具創造性、新穎性和超前性的技術創新行動來說更是如此。
3.社會文化背景
社會文化背景是影響和制約技術創新行動的又一重要環境變量。前面已經指出,社會制度模式由于其外在性、獨立性、強制性和規定性的特征而對技術創新行動發揮著重要的決定性的環境影響,它構成了技術創新行動賴以發生、運行并實現其社會化和社會整合的制度性依附。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技術創新行動中所依循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并不完全是由社會制度來體現和承載的,也就是說,在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系統中還存在著一種無所不在且強有力的社會力量來補充社會制度模式在規范現實的技術創新行動時之所不及。這種力量不是一種與社會制度模式相對立的,也不能僅僅被理解成是社會制度模式的補充力量,而是一種包含社會制度模式在內的、更廣泛、更深層的影響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價值規范體系,它甚至還成為了社會制度賴以創生、演變和發展的基本依據。這就是以文化價值規范為核心內容的社會文化背景。
在對技術創新行動的規范和制約中,社會文化背景作為一種技術創新行動之特殊環境變量具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作用方式的非正式性。社會文化背景對技術創新行動的制約作用或者說社會文化價值規范的功能發揮并不完全以正式形式為條件,不一定具有相應的正式組織或設備作為其實體性物質基礎;但正因為其不具備完整的、正式的實體形式,才顯示出其對技術創新行動的無所不在的制約力量來。可以說,它不僅廣泛地影響著技術創新行動的各個環節和層面,不僅涉及了技術創新行動的具體行動方向、范圍和路線,而且還深刻地影響著從事技術創新行動的企業家及相關人員的心理定勢、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第二,作用層次的內在性與外在性相統一。社會文化背景對技術創新行動的制約力量具有超越于單個技術創新行動主體之上的外在性,同時又具有影響每一個技術創新行動主體的內在性。前者指的是任何技術創新行動主體在進行技術創新行動的選擇或決策時,不得不依從既有的文化價值規范,從而力求為技術創新行動的開啟、展開和實現謀求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同;后者則指社會文化背景具有深遠而廣泛的歷史經驗和文化累積的性質并積淀在每一個技術創新行動者的意識之中,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其在技術創新行動中的具體表現。社會文化背景的這種內在性與外在性相統一的特征,體現了其對技術創新行動制約作用的張力范圍,塑造了其對技術創新行動的既促動又限制的作用性質。
最后我們可以說,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變量之一,社會文化背景對技術創新行動的影響或作用雖不如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那樣直接,也不如社會制度模式環境變量那樣具有決定性,但它卻通過自己作用方式的非正式性和作用層次的內外統一性的作用特征為基礎,以一種文化規范潛網的方式發揮對技術創新行動的功能影響,并填補了此二種環境變量對技術創新行動影響不及的作用真空地帶。
4.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的特征
上面我們從技術創新作為一種社會行動其行動參照構架出發,闡述了作為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因素的社會物質資源、社會制度模式和社會文化背景等三個環境變量。當然,這并不是說它們就已經包含了影響技術創新行動的所有社會環境因素,而只是表明在和技術創新之行動參照構架的關聯中它們被確立為技術創新行動之特有的社會環境因素的恰當性和重要性。但盡管如此,通過上面對三種環境變量的闡述,我們已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技術創新行動其社會環境因素的主要內容和面貌,并且進而也可歸納出以上述三種環境變量及其關系為主體的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系統的基本特征。
第一,關聯性。這是指構成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的各種要素或變量之間都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著的。社會物質資源的交換與獲取離不開社會制度模式的規范限制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價值影響;社會制度模式的規范性限制離不開社會物質資源的支持和社會文化背景的認同;而社會文化背景的力量也只有通過社會制度模式和社會物質資源為載體才能具體表現出來。應當強調指出的是,正是這種社會環境諸要素或變量之間的關聯性,表征了我們前面把技術創新視為一種行動系統并以其整體性的行動參照構架作為考察其社會環境的理論出發點的正當性。因為,由于環境變量之間關聯性的存在,使得技術創新行動主體在和任一環境變量發生互動交換關系的時候,都必然牽連著其他環境變量乃至整個環境系統的影響,如果不從系統的角度來把握技術創新行動的特征,不以技術創新行動的整體行動參照構架為理論基點來把握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的內容,就勢必導致技術創新行動與其環境之間互動交換關系網絡的離散,并最終導致技術創新行動其社會環境系統之結構和秩序的紊亂。
第二,層級性。從社會系統論的觀點看,我們可以把技術創新行動其社會環境系統的結構劃分成分別以上述三種環境變量為表征的三個層次,即器物層、制度層和價值觀念層。其中,器物層是以社會物質資源表現出來的社會環境,制度層是以社會制度模式表現出來的社會環境,價值觀念層是以社會文化背景表現出來的社會環境。同時,如果我們從技術創新行動與其社會環境系統之互動作用的順序考察,也可以看到環境結構的很明顯的層級性,即首先是技術創新行動和社會物質資源之間發生互動交換關系,其次涉及到社會制度模式,最后是社會文化背景。而反過來,則是形成一種作用調節的信息控制等級次序結構,即在信息方面社會文化背景制約著社會制度模式與技術創新行動的互動作用并限制著其互動關系的變化范圍,而社會制度模式作為對扮演技術創新主體角色的企業的期望,又限制著其在和社會物質資源之間發生互動交換關系的動機、目的和決策過程。
第三,差異性。在技術創新行動中,由于存在著不同的創新行動主體,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目標取向、收益預期、行動方式和功能要求,從而決定了技術創新行動和環境之間的互動交換關系在形式和內容上會有差異,而這實際上也就表明了社會環境的差異性特征。對于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來講,其可能采取不同的創新方式,或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或組織創新。而對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而言,其所面對的社會環境因素可能主要是社會物質資源和社會制度模式,而對組織創新或制度創新而言,其所面對的社會環境因素可能主要是社會制度模式和社會文化背景,等等。社會環境的差異性一方面可以為技術創新行動提供適宜的行動契機和行動方向,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創新主體獲取創新資源和手段的機會和位置的差異,從而導致創新主體之間在技術創新行動中的不平等競爭。
第四,動態性。這是指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創新行動的展開會處在變動不定的狀態之中。首先,社會環境的各種要素或變量具有較大的可變性。一方面每一環境變量都處在其他環境變量所構成的環境中,為了自身的存在和發展,每一環境變量都將在獲取資源的過程中不斷改變自身的形式和內容從而表現出一種動態的適應過程;另一方面,由于技術創新行動本身也參與了其周轉環境的構造與重建,因此由技術創新行動所體現出來的更新取向也必然導致環境變量的動態性發展。其次,各種環境要素或變量之間的結合方式或互動作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常地具有新的內容和新的結構。
最后,利用上述的技術創新行動的環境變量及特征的分析框架來對照中國現實的技術創新狀況,可以看到在中國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結構的三個變量層次上,明顯地存在著短缺效應、轉型效應和遲發效應等三種環境變量的影響和制約,并形成了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行動其社會環境結構的剛性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它們阻礙了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行動的順利啟動、運行和實現。因此,從理論上講,要消除這種環境影響的障礙和限制,就必須在對技術創新行動的目標選擇和具體操作上要有一種系統的觀念,即不單是把技術創新行動同其社會環境看作是兩個互無內在關聯的系統,而必須是把環境因素納入到對技術創新之行動參照構架的建構過程之中,從而通過行動建構系統的過程不斷地把環境因素中的條件成分轉化到手段成分中去,形成一種技術創新行動與其環境的共同創新和重建過程。
參考文獻
[1]G. Dosi, Techn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1984.
[2]西奧多·W·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3]P.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和權力》,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 。
[4]T.帕森斯:《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 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篇9
桉樹在我國引種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林業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桉樹人工林大面積的發展,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負面效應開始凸現,從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學術界的許多爭論[1-3]。有人認為有計劃地發展桉樹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有人則把發展桉樹與保護生態環境對立起來,甚至有的環保人員把發展桉樹與紫莖澤蘭的蔓延危害相提并論[4-6],因此,有必要開展桉樹人工林對土壤肥力的演變與調控機理的研究,為合理發展桉樹生產提供一定依據,而土壤化學性質是衡量土壤肥力最關鍵的因素,本研究通過不同林齡的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化學性狀的研究,揭示其變化規律,為合理利用林地提供參考。
1研究區概況
本次研究土樣采自福建省平和天馬國有林場,桉樹的樹種以尾巨桉為主,成土母巖為石英巖和石英砂巖。調查地地處東經117°29′,北緯24°28′,氣候溫和農業論文,雨量充沛,年均氣溫20℃,年降水量1760mm,屬南亞熱帶氣候,無霜期336.5d,極端氣溫:-2℃、40℃,年均相對濕度78%,年均日照時數2068h,取樣地點:海拔高度260-450m,地被物主要有五節芒、芒萁骨、鵝掌柴、桃金娘、蕨類等。
施肥情況:底肥每穴下磷酸二銨200g,種植當年2次追肥,第一次每株施復合肥100g+尿素100g,第二次每株施磷酸二銨150g+尿素150g。綜上所述,即每畝人工施肥計磷酸二銨38.5kg,復合肥11kg,尿素27.5kg。上述肥料成分:磷酸二銨含P2O546%、N15%;復合肥含N15%、P15%、K15%;尿素含N46%。
2土樣采集及研究方法
在福建省境內選擇代表性相同尾巨桉的不同林齡(2、3、4、7、9a生)人工林樣地,其種植密度為1400株·ha-1。并將距林分較遠處杉木×火力楠混交林(10a生) 林地的土壤作為對照,其種植密度為1200株·ha-1。在每個樣地上中坡隨機選擇三個點,每個點之間相隔至少100米,并按不同土層0-20cm、20-40cm、40-60cm從下到上的順序分別取全層土樣,同時采集根際樣品,每個土樣0.5kg左右,在室內風干后,研磨過篩(2mm、1mm、0.25mm)供土壤分析測定。土壤容重用環刀(0-20cm、20-40cm)采集。采樣日期為2006年04月。
2.2分析項目與方法
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氧化-外加熱法;全N采用半微量凱氏法;水解N采用堿解-擴散法;有效P采用0.03mol/L氯化氨—0.025mol/L 鹽酸浸提法;速效K采用1mol/L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pH采用電位法;陽離子交換量(CEC)采用1mol/L乙酸銨交換法;
3結果與分析
3.1土壤氮的變化
由圖1、2可知,土壤全N和水解N隨著林齡的增加逐漸減少,對同一林齡的土壤隨土壤層次的增加全N、水解N含量逐漸降低。根際土全N含量略高一些。與對照(混交林)相比,除根際土全N含量外,4、7、9a生桉樹林地土壤全N、水解N含量均小于混交林含量。而且9a生桉樹林地土壤40-60cm土層處全N、水解N含量最少,全N僅為0.4g·kg-1,而水解N為4.036 mg·kg-1。
3.2土壤有效磷的變化
由圖3可知,對有效P含量的變化規律并不明顯,其根際土含量很高論文提綱怎么寫。其混交林有效P含量隨土層的增加而減少。對照(混交林)的全P含量與3a生尾巨桉林地土壤基本相近,說明混交林對林地土壤影響較小,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尾巨桉的生長對土壤速效量有一定的影響,在0-20cm 土層影響較大,在該土層隨著林齡增大有效磷含量逐漸降低,而其它土層影響不是很明顯。
3.2.3土壤有效效鉀的變化
如圖4所示農業論文,速效K在0-20cm土層處含量相對較高, 根際土含量最高。除40-60cm土層外,其它各層及根際土都隨林齡的增加速效K含量逐漸減少。說明尾巨桉的生長對土壤速效K的影響較大。
3.2.4土壤pH、有機質含量、陽離子交換量的變化
如圖5、6、7所示,對尾巨桉林來說同一層次土壤pH值隨林齡增加大部分呈下降趨勢,而同一林齡土壤pH隨土壤層次的增加而減少。而混交林土壤pH大于桉樹林土壤pH值。對土壤有機質其變化規律不太明顯,0-20cm土層和根際土含量較高,其它層次含量較低。這與有機質的來源有重要關系。對同一層次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大部分呈下降趨勢,而對同一林齡的尾巨桉隨土壤層次的增加而減少,根際土陽離子含量較高。2a、3a生的尾巨桉林地土壤有機質、陽離子交換量均大于對照(混交林),而7a、9a生的大都小于混交林土壤。
4.結論與建議
4.1桉樹人工林的生長對土壤化學性質產生一定負面影響,隨著桉樹生長,土壤N、P、K、有機質含量均有所降低。但小于4a生的桉樹林地土壤化學性質差異不大,自第4年起桉樹對土壤化學性質的負面影響較大。
4.2本研究主要對尾巨桉人工林林地土壤化學性質的大量元素、有機質以及PH進行研究分析,而對其它微量元素以及生物酶等未進行研究分析,因此,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探討。
4.3土壤肥力衰退的問題是所有人工林普遍的問題。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必須采取合理的技術措施,加強科學合理施肥,特別增施有機肥。同時廣泛推廣合理的混交林種植配置模式、適宜的輪伐期、采伐剩余物回歸、科學的耕作制度。
參考文獻
1.李志輝,李躍林,楊民勝,等.桉樹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類群的生態分布規律[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0,20(3):24-28.
2.李志輝,李躍林,楊民勝,等.桉樹林地土壤酶分布特點及其活性變化研究[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0,20(3):29-33
3.李躍林,李志輝,彭少麟,等.典范相關分析在桉樹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與營養元素關系研究中的應用[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2,8(5):544-549
4.林業標準匯編(三).林業部科技司編,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5.周禮愷,土壤酶活性的測定[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篇10
自1980年認知語言學興起以來,很多語言學家都從認知角度開始研究語言。在研究語言的過程中,空間介詞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比如,萊考夫和約翰遜所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當中,就提出通過空間介詞研究空間隱喻,同時標志著第一代認知語言學的興起。之后在他們的《肉身哲學》[2](p30-p32)一書當中,也提到了空間介詞,并標志著第二代認知語言學的興起以及具身認知理論的形成。然而,通過觀察發現,無論是第一代認知語言學家還是第二代認知語言學家,他們僅僅研究空間介詞的兩極化特征,并沒有關注空間介詞之間的漸變特征。
二、空間介詞
自認知語言學興起以來,有許多認知語言學家都對空間介詞進行了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萊考夫,約翰遜,泰勒和埃文斯。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和《肉身哲學》當中都提到了空間介詞。泰勒和埃文斯提出了關于空間介詞的原則性多義網絡。而漢語當中的空間介詞相對較少,直到20世紀初中國語言學家才開始研究空間介詞。比如,藍純,蔣婷以及李瑛都對空間介詞的不同側面做了研究。
綜上所述,通過這些學者目前的研究狀況,可推斷出他們都是對空間介詞做單獨研究,而忽視空間介詞的漸變特征。因此,本文旨在對空間介詞in-out的漸變特征進行初步探析。
三、漸變
簡要來說,漸變一詞指的是過渡過程,漸變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是,極為常見。從專業角度來說,這個詞常常出現在電腦科技,生物科學,電子工程以及心理學等方面。本文作者通過觀察發現雖然漸變一詞出現在不同學科領域,但仍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即空間特征,時間特征以及情境和環境特征。
漸變特征與空間有關。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空間單獨存在,無論是具體空間和抽象空間。例如:當人們從一個空間轉移到另一個空間,這個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另外,空間介詞和空間有關。因此證明空間介詞和漸變特征中的空間特征有一定的聯系。
漸變特征與時間有關。如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人在這一生中,要經歷幼年、青年、壯年、到老年。而這一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需要漸變的過程。而顏色漸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變化。并且在空間介詞當中,空間介詞的漸變過程也是隨著時間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因此證明空間介詞和漸變特征中的時間特征有一定的聯系。
漸變特征與環境和情境有關。在心理學當中,人的性格會隨著環境和情境的改變而改變,而這一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漸變化的過程,也就是漸變的過程[12](p153-p159)。另外,人們表達的空間介詞時常常同環境和情境有關。因此,空間介詞同漸變特征中的環境和情境特征有一定的聯系。
四、具身認知理論的主要觀點
具身認知理論的形成標志著第二代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在研究認知的過程中,具身認知理論常常同情境、身體狀態以及感知運動有密切聯系。
萊考夫、約翰遜、克拉克以及威爾遜都從不同側面對具身認知理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根據他們所提到的觀點,作者主要歸納了以下幾點:認知是情境化的:認知活動發生在一個真實的情境當中,并且內在地涉及人的知覺和活動。認知是具有時間壓力的:也就是說,認知的產生常常會受到時間的限制。人們常常把認知工作放到自身的環境中:在實際認知中我們自然地利用環境來減少我們的認知負擔。環境是認知系統的一部分:環境和認知系統密不可分,認知常常受到環境的影響。認知是為行動的:心智的功能是為了指導行動的,而諸如知覺和記憶這樣的認知機制必須根據他們有益于情景的適當行為來評價。離線認知是基于身體的:即便是離開環境,心智的活動也是基于適合環境相互作用的進化機制,即感覺處理和運動調節的機制。
五、空間介詞in-out的漸變特征
空間介詞in-out的漸變特征同環境和情境有關,人們在表達空間介詞in-out時,往往同自身所處的環境和情境有關。并且具身認知理論當中提到,認知是情境的,環境又是認知系統的一部分,在上文中也提到漸變特征包括環境和情境特征,可見空間介詞的漸變特征同環境和情境有關。也就是說,空間介詞in-out的漸變特征包含情境和環境特征。
另外,空間介詞的漸變特征同時間有一定的關系,因為任何一種漸變過程都離不開時間單獨存在,空間介詞in-out也不例外。從空間介詞in到out的這一過程也需要時間的不斷變化才能形成。并且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指導下,認知是具有時間壓力的。因此空間介詞in-out的漸變特征也包括時間特征。
綜上所述,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指導下,空間介詞in-our的漸變特征包括情境、環境及時間特征。
參考文獻:
[1] Lakoff, G.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80: 14
[2] Lakoff, G. & Mark,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30-32
[3] Tyler, A. & Vyvyan, Evans. 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Spatial Scene,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7-63.
[4] Wilson, M. 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and Review. 2002, 9(4): 625-636
[5] 蔣婷.Up和Down的空間隱喻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5,5(1):41-47
[6] 藍純. 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11-15
[7] 李瑛. “前后”域方位隱喻初探[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2,18(7):52-53
[8] 林笛. 漢語空間方位詞的語用考察[J].語言學論叢,1993
[10] 王寅. 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171-179
[11] 王墨耘,傅小蘭. 內隱人格理論的實體論-漸變論維度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2):153-159
篇11
一、試題回顧
(09廣東卷23)關于運動有幾種看法:甲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乙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說:“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這些觀點按照順序分別是
A、辯證法、相對主義、形而上學B、二元論、形而上學、辯證法
C、辯證法、相對主義、兩點論 D、辯證法、形而上學、相對主義
解析:甲觀點說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乙的觀點是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忽視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丙的觀點是只承認相對靜止而忽視絕對運動的形而上學不變論。據此選A。
二、厘清相對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關系
從答案的選項設置我們可以看到辯證法、相對主義、形而上學三者并列,但是我們明確地知道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對立的,對立于人們對世界存在狀態的不同理解。辯證法引申為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世界;形而上學引申為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待世界。如同馬克思把世界的本原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樣,對于世界的存在狀態的劃分也分為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外無其他本體論,二元論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同樣道理關于世界存在狀態的分類不屬于辯證法的,則一定屬于形而上學,除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外沒有第三種狀態。
因此,試題中關于世界存在狀態的三種觀點都可以也應該劃入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之中。乙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一種與辯證法的觀點對立的割裂運動和靜止辯證統一關系片面的觀點,應當歸入形而上學的觀點。這樣就自然而然得到一個結論:相對主義和形而上學有某種關系,而這種關系就是相對主義從屬于形而上學。
結合對相對主義概念的理解可以證明上述結論的合理性,“相對主義是一種形而上學、唯心主義的哲學學說。”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抹煞其確定的規定性,取消事物之間的界限,從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觀存在。在認識論方面,相對主義夸大人們的認識的相對性,把相對和絕對完全割裂開來,否認相對中有絕對,否認客觀的是非標準。從相對主義的概念和特征中可以看出“夸大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把相對和絕對完全割裂開來”使它成為形而上學;“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觀存在”則使它滑向唯心主義,相對主義從世界狀態上劃分屬于形而上學,而從本體論上劃分則屬于唯心主義。
通過上面的分析并不能徹底否定試題的設置和選項的選擇,即使乙觀點也是形而上學的觀點,但是更具體為相對主義的觀點,因此選擇A選項并沒有問題。從上面的論述可以得出如果A選項改為“辯證法、形而上學、形而上學”也沒有問題。
三、厘清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的關系
但是問題在于答案的解析中“乙的觀點是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忽視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乙的觀點屬于“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忽視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這個解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問題在于“詭辯論”三個字。從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的關系不難看出問題的所在,“相對主義是詭辯論的認識基礎,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對的、主觀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謬誤的客觀標準,為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大開方便之門,成為進行詭辯的最應手的工具。”相對主義成為詭辯論的“最應手的工具”不等于詭辯論只有相對主義這一個工具。在西方哲學史上,黑格爾可以說是第一個對詭辯論做系統批判的哲學家,他曾經指出:“詭辯這個詞通常意味著以任意的方式,憑借虛假的根據,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像真的一樣。”從黑格爾的論述中不難看出“憑借虛假的根據”動搖真理是詭辯論的典型特征,那么凡是違背辯證法原則的觀點都有可能成為詭辯論的“工具”。那么丙的觀點“飛鳥之景未嘗動也”,只承認相對靜止而忽視絕對運動,與常識與真理不相符也屬于詭辯論。這樣說來形而上學的不變論也能夠導致詭辯論。
篇12
教育專家呂淑湘說過:“撇下語言教文字,是半癱瘓的語文教學,口語交際課作為小學語文語言訓練的一種新課型已經被大綱列入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研究不夠,大部分教師執教時仍然深感困惑、力不從心,實施口語交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學到交際的本領,如何讓學生真正實現交際,尤為重要,我覺得我們應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學會交際,在生活中實踐交際的能力,實現練于課堂,得益于課外,讓學生掌握交際的技能,養成與人交往、待人處事的交往能力。
《走上辯論臺》是一次操作性極強的口語交際課。例文向大家展示了一次辯論會的實錄,通過主持人的發言以及正反雙方的發言使學生們能了解什么是辯論,什么是辯論的語言,明白辯論會的具體過程,并且以此為根據,搜集相關資料,在班級里開展一次真正的辯論會。內容是“辯論: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
對于辯論,小學學生接觸得比較少,辯論前要適當講解辯論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比如明確正方和反方 ,用事實說話,事實勝于雄辯;從不同角度分析,以理服人;運用反問,增強語氣,辯論時說話要講文明,懂禮貌,得體大方、機智敏捷而不失詼諧幽默。最好能組織學生觀看辯論賽的錄像。
辯論是一門充滿思辯魅力的學問,辯手們鮮明的觀點,嚴密的論證以及那 “三寸不爛之舌”都是辯論會的魅力所在。但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們還達不到正規辯論會的水平,這次口語交際的目的只是借助于這種辯論的形式,盡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踴躍發言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因此這次口語交際的目標設計如下:
1、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加工、運用信息的能力; 2、發展學生陳述、傾聽、應對的交際能力; 3、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4、在辯論的過程中受到真情的感染,愛的教育。重點放在提高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口語交際的能力上。
目標的達成需要有合理的教法學法的支持,口語交際的教學方法的理論基點是“注意激發興趣,引導互動交流”。模式的建構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樂于參與交際,為展開互動交流創造條件。同時,要在交流的過程中,不露痕跡地指導學生表達的方法。基于以上觀點,我將模式的基本特征用下圖來表示:
教師活動特征:
創設情境、進入主題——交流資料、同桌試辯——師生互辯、小組學辯——引導互動、全班參辯——辨證統一、評價延伸
學生活動特征:
情景導入,喚起參與——尋找話題,積極試辯——小組學辯,相互促進——全班交流,互動提高——回顧總結,辨證統一
在這種“交際”、“互動”中,學生是主體,但也強調老師引導、參與,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共同體”。 “口語交際”的課堂應該是一種開放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滿著尊重與溝通,張揚著個性與智慧的課堂。
為了使我的學生享受到這樣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去實現兩個重要突破。
突破一:增強學生的互動性,體現口語的“交際”性。
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二字,脫離“交際”的談話只是一種自我表達。離開了交際性,口語交際的實施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注重形式的多樣化、互動化,努力在教學中體現出充分的交際性。
突破二:注重口語訓練的有效性、實用性。
目前許多口語交際課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日常生活的簡單模擬。學生在課堂上所說的話,都是原來就會說的話,與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關系不大。二是遠離生活,隨意找個什么話題來進行一下討論,甚至把口語交際課變成了道德的灌輸場。口語交際課,既不該是生活的簡單模擬,也不該是遠離生活的道德灌輸,應該是培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待人處事的能力,實現練于課堂,得益于課外。
基于以上的設計理念我安排了下面的教學環節:課前準備。
說到課前準備,我覺得口語交際課組織、指導學生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很重要,這也是我們這節課的難點所在。學生的資料準備不足,交流時可能就會出現只能磕磕巴巴地念自己帶來的材料,或者許多學生想說,由于準備不充分而無話可說等情況。如果課前組織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搜集資料,課外的、課內的、生活中的,還有名言警句等。面對這些一手資料,老師最好還能指導他們整理加工,分門別類,將長文讀短,長事說短,用三言兩語概括下來。把“名言”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力求語言精練,運用方便。課堂上,老師再加以引導,點撥。漸漸增強學生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談到教學評價,我想說兩個方面。
1、評價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激勵學生由敢說到愛說再到會說,激勵善于表達的學生,讓他們更加能言善辯,同時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激勵不善言談的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信,讓他們感到“我能行”。
篇13
二、 課堂辯論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其一、有利于學生全面正確的理解和把握知識內容。圍繞課本知識,通過辯論,能使學生在親身感悟中掌握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情感體驗,全面正確的掌握知識。
其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論證能力和創新意識。辯論是以反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為特征。在課堂中,學生們的辯論,有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學生都能夠透過申論、質詢、資料搜集與辯論稿撰寫等訓練,達到思辨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論證能力的提升。同時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求異思維也會得到發展。一些新觀點、新想法的產生會促使創新意識的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