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骨科護理綜述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骨科護理綜述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骨科護理綜述

篇1

舒適護理是臺灣蕭豐富先生在1998年提出的,又稱蕭氏雙C模式,舒適護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其不愉快的程度。

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對15例胸腰段骨折合并氣血胸的患者實行舒適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17-63歲,平均年齡42.9歲,合并單側氣血胸者7例,合并雙側氣血胸者8例,其中合并雙下肢全癱者9例,雙下肢不全癱者4例,雙下肢肌力正常者2例,合并其他損傷者3例。

1.2 方法 對15例合并氣血胸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模式。

1.3 結果 15例患者均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善,滿意度調查為99.4%。

2 舒適護理

2.1 環境護理 病室應安靜、清潔整齊、溫濕度適宜,空氣清新,一般室溫控制在18℃-20℃,濕度為50%-60%,每日保證通風30min。夜間可采用柔和的燈光使患者感到心理穩定,有利于休息。護士操作應注意動作輕柔,避免噪音。

2.2 心理舒適護理 患者多由于突然遭受創傷,病情較重、胸腰部疼痛,呼吸困難,擔心失去生命,而出現恐懼、焦慮、緊張、急躁情緒,表現出很強的安全需求。在此時護士應主動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及時進行健康教育,向病人講解治療的目的、過程及可能出現的情況,介紹醫院先進的醫療設備和精湛的醫術,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并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安撫,如手握病人的手或適當撫摸患者的肌膚,以增強患者的舒適感,并消除其顧慮。注意實施保護性醫療措施,以免增加其心理壓力。協助家屬做好生活護理,盡可能的滿足患者的要求,使其更好地接受治療和護理。針對病人性格、年齡、職業、家庭、經濟文化修養、愈后的不同而產生的憂郁、消沉、悲觀失望,甚至不配合治療、絕食等情況,護士針對性的進行宣教,及時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動,通過談心、聊天,利用所有與病人接觸的時間,有的放矢的做好疏導,建立,2012年對照組一患者因胸腰段骨折后造成精神分良好的護患關系,注意保護其自尊心,用許多病人重返社會工作的事實,鼓勵其面對現實,樹立勇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更好地配合治療護理早日康復,達到社會舒適的目的。

2.3 的護理 為病人更換臥位前,首先要認真評估病人對臥位改變的認識及合作程度。胸腔閉式引流的患者在妥善固定胸腔閉式引流瓶的前提下,可行健側45°-90°或患側45°的翻身,翻身時一定要保持脊柱平直,不能扭曲、拖拉病人,胸腰部墊枕,能活動的肢體由病人自主擺放在舒適的功能位,不能活動的肢體由護士協助擺放功能位,兩腿中間墊一軟枕。局部受壓部位,給予紅花酒涂擦,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2.4 生理舒適護理 疼痛是不舒適的最嚴重形式,緩解疼痛是舒適護理的重要程序?;颊呷朐汉蠼o予正確的疼痛評估,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性質、部位。及時給予鎮痛藥物應用。術后患者可使用鎮痛泵,以減輕傷口疼痛。

2.5 消化道舒適護理 加強口腔護理,提高口腔舒適度。患病后由于的原因給患者刷牙帶來了不便,口腔自潔功能降低,易產生口腔異味,造成口腔內感染,病人食欲不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因此一定要做好口腔護理,病情較重者,口腔護理每日2次,病情穩定后,飯前飯后讓病人嚼口香糖或金銀花水漱口。術后3天內盡量少食產氣食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大豆、紅薯、牛奶等。術后早期進行穴位按摩或順時針按摩腹部:如足三里、上脘、中脘、下脘等穴,每日2次,每次15-20min。

3 討 論

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舒適性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人體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胸腰段骨折合并氣血胸的患者,由于受傷后腰椎骨折對于的要求,合并氣血胸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患者不能更換,我們在護理過程中,通過在固定胸腔閉式引流瓶的前提下,行健側45°-90°或患側45°的翻身,減輕因患者翻身帶來的不適感,實時進行心理護理、改善環境、加強口腔的清潔,正確進行穴位按摩,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患者康復。

舒適是一種整體的、個性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它具有易懂、務實、實惠、廣泛、迅速等特點,易于廣泛應用。舒適護理目前在美國、英國等產科護理、臨終病人護理中經常得到使用,在我國臨床實踐中還是一個初級階段,在我國臺灣已廣泛使用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它不僅明確了護理研究方向,提高護理專業地位,而且做為整體護理的過程和追求的結果,使基礎護理更能夠讓病人舒適,體現出舒適護理和整體護理的一致性。骨折病人住院時間長,多為青壯年的男性,由于生理上的變化,愈后的擔心,社會活動的暫時或永久的影響,使骨折病人的焦慮等心理反應發生率較高。因此,舒適護理的開展,使骨折病人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這種舒適狀態,能促進軀體內環境的平衡與穩定,為病人早日康復提供了有利的保證,我認為,舒適護理的開展對拓展護理學科、充實整體護理內涵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黎呈.舒適護理在手術室整體護理中的應用.實用護理雜志,2003,17(4):4.

[2] 陸烈紅.病人對生理與心理舒適需求的調查分析.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2):937-938.

篇2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現代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交通或其他各種意外事故所造成的骨折患者逐年增多[1],疼痛作為創傷性骨折患者的首發癥狀和特有體征往往伴隨著診療與康復的全過程,給患者造成極大的身心痛苦,嚴重影響其康復進程。因此,在圍術期,對創傷性骨折患者采取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以緩解疼痛,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2]。為探討創傷骨科患者圍術期疼痛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及護理效果,筆者對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骨傷科診治的126例創傷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6例患者,男68例,女58例,年齡18~65歲,平均36歲,其中,上肢骨折52例,下肢骨折42例,脊柱骨折14例,多發性骨折18例。

1.2 護理方法

1.2.1 鎮痛護理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服用鎮痛藥以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使患者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啥〞r口服扶他林75~100 mg,分2~3次,飯后服用。服藥后嚴密觀察患者不良反應。術后口服塞來昔布膠囊0.2 g,2次/d。切口處冰敷24 h,同時也可采用自控鎮痛泵等方式幫助患者減輕術后疼痛。

1.2.2 健康宣教 采用床邊口頭教育、書面手冊、視頻等方法進行健康宣教。給患者講解手術的目的、方法以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注意事項以消除患者的恐懼,介紹手術和麻醉過程,說明術中可能出現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反復強調治療配合的注意事項。向患者講解合理飲食與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指導功能鍛煉。

1.2.3 心理干預 創傷性骨折患者往往伴隨嚴重疼痛,且由于意外事故造成活動受限,加之對手術風險及日后恢復情況的擔憂,患者極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從而引起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導致身體受損[3]。因此,護士應關心體貼患者,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進行有效心理疏導,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以緩解緊張情緒;向患者介紹手術成功病例,說明醫生的技術水平及其臨床經驗,以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

1.2.4 一般護理 護理人員應讓患者了解術前各項常規檢查及重大臟器功能檢查的目的,并協助做好輔助檢查,以對患者的病情及身體耐受狀況做出正確評估,檢查時應動作輕柔、精準,盡量一步到位。妥善保護骨折處,制動肢體,解除壓迫,改善患部組織的缺血狀況。術前1 d做好備皮工作,術前6 h用乙醇消毒術區,患者穿無菌衣,減少術后感染。

1.2.5 生活護理 圍術期保持病房安靜、整潔、舒適;保持患者皮膚清潔、干燥,搞好個人衛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幫助其整理床褥,擦拭身體,以防壓瘡的發生;患者每次進食后用清水或淡鹽水漱口,去除口中殘留的食物;對于行動不便、需要長期臥床的患者,指導其練習床上大小便。

1.2.6功能康復 術后要及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早期可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肌肉舒縮運動,然后逐步過渡到關節功能鍛煉,從而改善骨折處的血液循環,促進骨折愈合,恢復肢體功能[4]。

1.3觀察指標

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量表)對所有患者入院時及護理后的一般健康狀況、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和精神健康等進行評分,評分采用百分制,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護理后所有患者一般健康狀況、軀體疼痛、社會功能和精神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提高,與入院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的比較(分,x±s)

與入院時比較,*P

3 討論

國際疼痛學會將疼痛定義為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6],而且常伴有現成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7],是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8]?;颊甙l生疼痛時,不僅會造成身體痛苦,而且還可導致人體自主神經出現嚴重的功能失調和活動異常,誘發心血管疾病,對人體安全產生潛在威脅,此外還可引起機體分泌大量的炎性介質來對抗疼痛感,從而造成創口延遲愈合,對原發創傷造成威脅。創傷性骨折患者往往疼痛強烈,同時由于意外事故所造成活動受限,加之對手術風險及日后恢復情況的擔憂,術后因麻藥功效逐步減弱而出現劇烈疼痛,患者極易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并出現焦慮、失眠、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惡心嘔吐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從而引起人體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休克、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并采取適當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不同患者面對疼痛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心理感受,有研究顯示,年齡、婚姻及教育狀況可能對患者的疼痛自覺程度產生影響。因此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合理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與單純手術治療相比,能更加明顯改善創傷骨科患者的心理狀況,緩解疼痛,提高生活質量[9]。本研究中,筆者對創傷性骨折患者進行細節護理,真誠熱情地與患者溝通,消除患者對醫院的陌生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10];通過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預,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改善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提高患者的心理應激能力;積極進行功能康復指導,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并最終獲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

本研究中,護理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提高,與綜合護理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安穎奇,安玉輝,何榮霞,等.心理治療對創傷骨折患者心理狀況的效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9):1347-1348.

[2] Pennix BW,Beekman AT,Honig A,et al.Depression and cardiac mortality:results from a community-based longitudinal study[J].Arch Gen Psychiatry,2001,58(3):221-227.

[3] 喬秀梅,張小兵.淺談骨盆骨折及并發癥的護理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0,16(4):124.

[4] 陳新春,李秘.淺談頸椎骨折的診治與護理[J].當代醫學,2009,12(28):104.

[5] 王江,左俊英,程茂金.手術患者的心理問題與健康教肓[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11,10(5):519-520.

[6] 史妙,王寧,王錦琰,等.疼痛的心理學相關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6):574-576.

[7] 余紅春,陳玉娣.癌癥疼痛病人止痛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8,8(1):15-17.

[8] 郭文琴,李會川.創傷骨科患者的心理干預及疼痛干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2):89-90.

篇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4月~11月入院接受骨科手術治療的患者60例,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骨科臨床手術治療》[1]中的手術界定標準。觀察組3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齡為19~42周歲,平均年齡為(32.4±6.4)周歲;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患者年齡為27~43周歲,平均年齡為(31.6±7.2)周歲。兩組患者均采用骨科麻醉手術,手術采用常規骨外科手術類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術后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護理人員觀察患者術后圍期的疼痛反應并做好相應記錄。觀察組患者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

1.2.1心理干預引導 護理人員需要在術前主動與患者及其陪同家屬見面,并做自我介紹,使患者及家屬能夠認識自己,之后需要向患者講解骨科手術的基本原理以及注意事項,部分患者在面對手術時會表現出恐慌、疑慮、畏懼等狀態,護理人員需要以此為介入點,主動開導患者,使患者正確理解骨科手術的意義。

1.2.2環境護理 患者來到醫院這樣的陌生環境,會對陌生環境感到迷惘甚至畏懼,特別是醫院屬于特殊環境,會對患者造成心理暗示,因此對于患者住院環境需要特別整理,如病房內的設施、病床用具等擺放整齊,保持整潔,室內無異味,通風、采光正常,有條件患者可以讓家屬陪同。

1.2.3鎮痛藥物護理 護理人員對于患者術后的疼痛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若患者疼痛難忍,則需要服用鎮痛藥物,為患者準備曲馬多等藥物,非異常疼痛采用安慰劑代替其他鎮痛藥物服用。

1.2.4綜合性護理 綜合性護理結合人性化護理規范,注意患者護理細節:①觸覺護理,對患者創口附近皮膚進行按摩,以按摩感受轉移患者創口疼痛;②播放影音,通過電視節目、音樂等分散患者注意力;③日常護理中結合冷敷、熱敷、按摩等方法對患者創口附近進行護理,逐漸增強患者的體感。

1.3評價指標 根據《骨科術后圍期護理評定標準》[2]對患者術后的疼痛等級進行評分(0~10分),0分代表無痛;1~3分代表輕微疼痛感受(可以忍受);4~6分代表中度疼痛(需要借助鎮痛藥物);7~10分代表重度疼痛(疼痛難忍)。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術后接受護理后,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記錄,并進行對比,觀察組30例患者中,0分疼痛者0例,輕微疼痛8例,中度疼痛18例,重度疼痛4例;對照組30例患者中,0分疼痛0例,輕微疼痛4例,中度疼痛20例,重度疼痛6例。兩組患者在各級別評分中,除0分疼痛均為0例外,其余對比次序均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術前術后疼痛評估 綜合性護理干預需要結合患者骨科手術的特點對患者術前、術后的疼痛進行預期考慮,一般涉及因素有患者手術位置、創口大小、患者心理水平等,護理人員在術前應當對護理對象有全面的了解,從而確定實施護理方案。

3.2綜合性護理干預的特點 所謂綜合性護理干預是從兩方面解釋,首先是綜合性護理方面,要考慮到護理的綜合性,不僅涵蓋了常規護理中的日常監護、換藥、避免感染等,同時還要從人性化角度多方位考慮患者的感受,術前了解患者,術后預先做好鎮痛準備等[3];干預主要是從患者心理護理入手,疼痛除了神經疼痛信號傳導之外,還是大腦對于外界事物的應激性反映,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實際疼痛等級并不高,但由于對于創口的恐懼,從心理上導致“疼痛”,這類“疼痛”就需要護理人員采用心理干預手段,如引導患者正確面對,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等。

本文針對綜合性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方法進行對比,對比差異明顯,可以確定綜合性護理干預在骨科術后圍期護理中具有積極意義,對于患者術后康復速度以及患者滿意度都有極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篇4

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骨科高齡患者數量越來越多,因為老年人的機體免疫功能減退并且多伴有其他臟器的疾病,對麻醉以及手術創傷的耐受性差[1]。老年患者接受骨科治療,其術后并發癥及死亡率要顯著高于中青年的患者。近年來隨著手術技術的發展,相關并發癥有下降趨勢,但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仍然較高,而且是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老年骨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 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概況

1.1 深靜脈血栓(DVT)的概念 深靜脈血栓是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全身主干靜脈均可發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受傷后需要較長時間臥床,因高齡和吸煙等不良習慣及內科疾病,常易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

1.2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 術后早期一側肢體的突然腫脹、疼痛壓痛、淺靜脈擴張,呈進行性加重,皮膚顏色變紫色,皮膚溫度升高。一般認為,DVT的三大致病原因主要為靜脈血流滯緩,血液高凝狀態和靜脈內膜損傷3種因素[2]。

1.2.1 血流緩慢 下肢靜脈血液的回流靠胸腔負壓、小腿肌肉的收縮及靜脈瓣的功能防止血液倒流來維持。造成血流緩慢的原因常見于:手術時間過長、術后切口處加壓包扎、長時間臥床,術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等,均能影響下肢靜脈回流,導致下肢血流緩慢。

1.2.2 血液高凝狀態 術前較長時間的肢體制動和疼痛可能是血液凝固狀態增高的原因,同時也加重血液瘀滯,手術創傷本身可致血小板凝聚力增強,且術后凝血酶原釋放,以及術中出血、輸血等。

1.3 老年骨科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高齡、股骨頸骨折和手術是DVT的主要高危因素[3]。

1.3.1 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患者遭受創傷和手術的雙重打擊,同時要經歷術前一段時間的制動,可造成靜脈壁損傷和靜脈血流瘀滯。股骨頸骨折患者具有較高的血液凝固狀態。因此,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前就存在DVT的三大基本因素:靜脈壁損傷、靜脈回流瘀滯和血液高凝狀態。

1.3.2 手術因素 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及術后應用鎮痛泵,均可導致周圍靜脈擴張,特別是全身麻醉,下肢肌肉暫時性完全失去收縮功能,導致血流緩慢、靜脈淤血,促使血栓形成。

2 老年骨科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

2.1 術前預防

2.1.1 術前宣教 入院后責任護士應詳細了解患者基礎疾病情況,老年患者應進行綜合性評估檢查,以評估其身體狀態,對合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治療前積極控制血壓、血糖及應用調脂治療,以改善血管內皮細胞[4]。

2.1.2 心理護理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術前及術后的預防宣傳,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談心,了解患者的心理,向患者解釋疾病形成的原因,治療和護理,使患者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2.2 護理 術后臥床休息,麻醉清醒后6h,可指導患者抬高上身15°,抬高患肢20-30°,膝關節可屈曲5°,促進靜脈回流,緩解患肢的腫脹和疼痛,減輕血液瘀滯。

2.3 物理預防

2.3.1 間隙充氣壓力泵 應用間隙壓力充氣泵分別對踝部,小腿和大腿產生45mmhg,30mmhg和20mmhg的壓力,使下肢靜脈血流速度增加240%,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此方法在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中應用起來很方便,無明顯的不良反應。

2.3.2 足踝環轉運動 足踝環轉運動可有效預防老年髖部術后DVT形成。相關資料表明強化足踝環轉運動有效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預防DVT的發生,又不導致手術關節的直接活動,不會增加關節脫位的風險,方法簡便易行,經濟,不需要輔助器械,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2.3.3 彈力繃帶 彈力繃帶在改變具有血栓形成條件的患者凝血反應平衡方面獲得了理想效果,尤其是仰臥位的患者使用彈力繃帶效果更明顯。使用彈力繃帶時注意觀察患肢骨突部位皮膚受壓情況,協助患者進行下肢的向心性按摩,抬高患肢,可加速肢體靜脈回流,是預防DVT很好的輔助方法。

2.4 藥物預防

2.4.1 低劑量肝素 低劑量肝素可抑制各種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活性,高危人群經低劑量肝素治療后DVT的發生率明顯下降,預防性低劑量肝素治療時,凝血時間無明顯改變,因此并不增加全身出血傾向及術中術后出血,低劑量肝素皮下注射用藥(5000IU,1/12h,共5天)對預防血栓十分有效。

2.4.2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抗凝藥物,其抗凝作用優于普通肝素。術前應用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預防術后DVT的發生,同時對已發生DVT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3 小 結

綜上訴述,高齡、股骨頸骨折、手術是老年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一旦發生將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近年來受到醫務人員的重視。為了有效預防老年下肢深靜脈血栓,全面綜合地評估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和指導工作,采用物理性、藥物性和綜合性的預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老年骨科下肢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提高老年骨科病人的臨床治愈率和生活滿意率。

參考文獻

[1] 朱格化,張洪.老年骨科病人手術風險因素評估[J].現代醫藥衛生,2010,(14):2175-2177.

篇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1-0144-01

舒適護理是通過對護理活動的舒適干預,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社會交往等方面達到愉快的狀態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骨科患者術后普遍存在疼痛,術后疼痛與焦慮水平呈正相關,疼痛、焦慮等身體、心理不適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引入舒適護理,對減輕患者焦慮、控制術后疼痛,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增加患者術后舒適感,降低手術后并發癥,促進康復有著重要意義。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社會的進步,病人對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高,住院病人已不滿足于傳統的技術服務,而舒適護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心靈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也就是說,護理人員能給予一個最舒適的護理[1],找出解決舒適問題的方法,達到縮短、減輕、自在、超越的舒適狀態。根據骨科病人病程長,需手術、長期臥床、牽引、石膏固定,生活難以自理的特點,我院自2006年7月以來,向創傷骨科患者開展舒適護理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材料與護理方法

1.1 研究對象及信息:患者共計168例,男127例,女41例,年齡17~76歲,平均(25.68±7.96)歲。均無高血壓、感染性疾病及神經精神疾病史。其中手擠壓傷并尺、橈骨骨折并肌腱或血管損傷34例,肱骨骨折13例,鎖骨骨折6例,脛骨骨折28例,脛、腓骨骨折31例,股骨骨折37例,股骨骨折合并上肢骨折11例,脛腓骨骨折合并上肢骨折8例。

全部患者均在臂叢麻醉或連硬外麻或全麻下行清創或斷肢(指)再植或皮膚缺損植皮或殘端修整、或肌腱、血管吻合、或切開復位骨折內固定術、或石膏、夾板外固定術。手術順利,傷后給予破傷風抗毒素注射,術后使用抗生素、止血藥物等支持對癥治療。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為84例。

在針對性護理前,對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種、病情嚴重程度、麻醉方式、手術方式進行了比較,并經統計學分析均P>0.05,兩組患者間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綜述

1.2.1 常規護理方法:①環境:保持環境安靜、整潔,盡可能降低一切噪音;白天避免強光照射,夜晚開地燈,幫助患者入睡。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熱情和靄、關心體貼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嚴;耐心聽取患者的不適主訴;理解患者對疼痛的悲傷反應。③創造良好的病室氛圍:請性格開朗、豁達樂觀的同室病友交流手術感受和經驗,幫助和鼓勵其他患者消除對受傷和手術的疑慮與恐懼心理。④保持舒適的:定時協助患者翻身,予舒適臥位,用軟枕墊高患肢并置功能位;上肢骨折患者起床活動時用前臂吊帶屈肘位吊起患肢,以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輕腫脹,緩解疼痛。⑤穩定情緒:鼓勵親人陪伴和探視;主動與患者談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解除患者的困擾;講解疾病康復知識,指導患肢功能鍛煉方法;幫助患者穩定情緒,堅定信心,避免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而加重疼痛。

1.2.2 舒適護理方法:觀察組在患者主訴疼痛時或評估疼痛后,并在不影響其他患者休息的情況下實施舒適護理。實施舒適護理方法前向患者說明此類方法的作用和目的,使其能夠積極配合,讓患者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擇其中一種或多種方法。具體方法:①分散或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可用視覺分散法如看電視、讀小說;聽力分散法如聽音樂、聽故事;觸覺分散法如輕輕按摩傷口周圍的皮膚。②引入幽默以期能引起患者發笑的事情,如我們與患者講笑話,或讓患者看幽默雜志、電視相聲、小品或吹肥皂泡。③放松:通過各種放松訓練,如深呼吸、慢節律呼吸并輔以聽音樂。④皮膚刺激法:冷敷、熱敷、按摩,以及皮膚搽劑的應用如活絡油。冷敷可以減輕炎性水腫,但注意在不影響患肢血運的情況下使用;熱敷可減輕肌肉痙攣,增加局部的血供;傷肢按摩和局部涂擦活絡油主要是通過物理方法增加血液循環、舒筋活血而減輕疼痛。

1.3 效果評判方法:①對能合作的患者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2]或文字描述式評分法[3]測量疼痛。②將疼痛測量結果量化為無、輕、中、重、極度疼痛5個等級,用0~4分來表示,并交叉量化。③兩組患者在手術后回病室1h內開始測量,以后定時(每4h)或疼痛時隨時測量,疼痛時實施舒適護理15~30min后再測量并記錄,如果疼痛不緩解或疼痛在中度以上聯合藥物止痛,將疼痛結果記錄在疼痛量化記錄表上。

2 結果

2.1 所有結果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篇6

1臨床資料

我院骨科在2007.10—2012.08共收治病人2280人,接收壓瘡患者20例,其中Ⅰ度壓瘡50%,發生在夏季高溫季節壓瘡80%。壓瘡按部位分布,骶尾部壓瘡50%,足跟部壓瘡30%,其它部位壓瘡20%。

2成因分析

2.1骶尾部壓瘡 骶尾部壓瘡位列骨科壓瘡首位。骨科病人多需臥硬板床休息,如脊髓損傷,胸腰椎骨折,下肢牽引固定及手術后病人。骶尾部成為病員身體主要的支撐點,壓瘡成因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2.1.1骶尾部的生理結構是導致壓瘡發生的直接原因。骶尾部無肌肉附著,缺乏脂肪保護,緊貼床鋪,長期受壓或受摩擦力剪切力的作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容易發生壓瘡。另一方面,骶尾部屬視野不易察覺處,如果不能做到及時翻身抬臀減壓,病員陪護對壓瘡防護知識不了解,骶尾部極易發生壓瘡,壓瘡極易發展下去。

2.1.2病員自身條件導致壓瘡的客觀原因。患者高齡,瘦弱,肥胖,營養不良,體質虛弱,術后害怕疼痛不敢翻身等都是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

2.1.3高溫與潮濕是造成壓瘡的環境因素。研究表明:體溫每升高1攝氏度,組織代謝的氧需要量增加10%,持續壓力引起組織缺血時,溫度升高將增加壓瘡的易發性[1]。過度潮濕引起皮膚軟化及抵抗力降低;潮濕會浸潤皮膚組織,削弱皮膚角質層的屏障作用,造成局部皮膚水腫;有害物質易于通過且利于細菌繁殖,使得上皮組織更容易受到損傷,而引起壓瘡。潮濕皮膚較干燥皮膚發生壓瘡的幾率高出5倍。我院臨床資料壓瘡70%發生在夏季高溫期也證實這一點。

2.2足跟部壓瘡

足跟壓瘡多由牽引石膏固定所致,體質瘦弱,營養不良,合并糖尿病等患者是好發人群。足跟部處肢體的遠端,血運不良,肌肉脂肪附著少,是壓瘡發生的內在因素,牽引固定則是壓瘡發生的外在因素。皮膚牽引時小腿上皮套因牽引錘的牽拉,使皮套下滑,牽引重力集結作用在足跟,造成足跟直接受壓;骨牽引病員的患足會不自覺呈外旋下垂狀,足跟承受患足重力卡壓在帆布墊上;下肢石膏固定患者則由于石膏直接卡壓足跟,石膏包裹患肢,造成血液回流障礙,導致足跟部壓瘡發生。足跟部壓瘡在骨科壓瘡中排第二位。 2.3其它部位壓瘡 枕頜帶持續牽引容易致下頜部壓瘡;骨牽引患者由于不正確的,大腿根部兩側易卡壓在勃朗氏架上;皮膚牽引帶膝部兩側鎖扣易卡壓膝部兩側;鎖骨固定帶的鎖扣及鐵環易卡壓肩背部,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性壓瘡,在骨科臨床護理中不容忽視。

3護理對策

3.1護理人員加強責任意識,提高護理技能;病員及陪護增強主觀能動性 按照(醫院護理管理學)中壓瘡發生率為0的標準,組織全科護士學習預防壓瘡的重要性,相關知識與??谱o理技能;對夜間壓瘡的高發期強調責任意識,采取有力的獎懲措施。針對病員與陪護對壓瘡防護知識的缺乏與思想的麻痹,應落實宣教,講明利害關系,做到主動配合護理。

3.2加強基礎護理,采取正確有效的護理措施 加強衛生護理,保持床整,清潔,干燥,保持病員皮膚清潔,做到勤擦洗,勤更換,勤翻身,勤按摩,勤檢查。夏季,應保持病房適宜的溫度18~24℃,避免患者長期處于高溫環境中??稍诨颊弑巢考臃乓粭l吸汗的棉質毛巾,及時擦干汗液;及時擦洗更衣,更換床單被套等,避免患者處于潮濕環境中。使用便盆時,避免生拉硬拽,可指導病員正確抬臀,必要時在便盆邊緣墊布墊,以免擦傷皮膚;對長期臥床病員可指導抬臀運動,每天練習16-20次,每次持續2-3分鐘;對行牽引固定患者,經常巡視病房,及時調整牽引,保持正確有效,可協助與指導患者穿衣褲,避免皮膚牽引帶或固定帶與皮膚直接接觸,或在易卡壓處放置海綿墊或紗布,減輕局部組織受到的壓力。

3.3高危人群,好發部位,重點觀察,重點監督,嚴格交接班。

對高齡,瘦弱,營養不良,肥胖,術后使用鎮痛泵者及合并糖尿病等患者,應重點觀察與監督,嚴格交接班,使用氣墊床,或在病員骶尾置放海綿薄墊,棉圈體積小,可置于足跟;建立翻身卡,1-2小時巡視,重點查看骶尾部,足跟部皮膚受壓情況,協助病員更換,或適時松解牽引,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3.4根據壓瘡分期,采取針對性治療護理措施

3.4.1度壓瘡:局部紅斑,皮膚完整。對已發生一度壓瘡建議不要按摩,應持續減壓使用氣墊床,可局部冰敷獲涂擦局部涂擦2%碘酊。2%碘酊可使局部皮膚老化,有能有效殺菌,臨床使用能起到遏制壓瘡發展。我院臨床資料20例壓瘡,有50%為Ⅰ度壓瘡,均得到有效治愈。

3.4.2度壓瘡:皮膚紫紅,水泡形成,局部減壓:小水泡:用厚滑石粉包扎減少摩擦,讓其自行吸收,局部懸空待干。大水泡:消毒皮膚-抽水泡內滲液—涂0.1%洗必泰或0.02%呋喃西林—無菌紗布覆蓋。

3.4.3度壓瘡:水泡破裂,局部淺層組織壞死,形成潰瘍;創面有黃色水樣滲出物或膿液,疼痛加重。局部減壓,清創,治療感染,防止創面污染,促進壓瘡愈合。

3.4.4度壓瘡:壞死組織發黑,濃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達骨骼。Ⅳ度壓瘡需要醫護人員共同嚴肅對待,局部減壓,局部清創換藥,抗生素點滴或皮瓣移植等。

4小結

了解骨科病人壓瘡的成因,可以提高護理人員對骨科壓瘡的認識;介紹骨科壓瘡的護理對策,有助于護理工作者采取或借鑒有效護理手段,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篇7

骨科手術是臨床手術常見術式,就診患者多是外傷或年老體弱人群,且有的開放傷口污染較重,手術時間相對較長,術中相關檢查較多,術后部分患者臥床時間較長,影響骨組織血液循環,增加術后切口感染的風險,延遲切口愈合,甚至造成肢體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由此可見,預防骨科手術切口感染,對術后康復有積極的臨床意義,本文將對基層醫院骨科手術切口感染因素及防控措施綜述如下。

1骨科手術切口感染因素

1.1患者自身原因。有研究表明,高齡、營養不良、吸煙、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嚴重肝臟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等疾病,與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關系較為密切[2]。另外,若患者并發濕疹、感冒、腸道有危險細菌等疾病,也是術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1.2手術室空氣質量不達標。基層醫院硬件不足,手術室環境管理不善,進入術室人員較雜,術中X線等相關檢查等因素均會造成手術室空氣質量不達標,難以保證無菌手術室的要求[3]。

1.3手術器材消毒質量不達標。骨科手術器械及設備多為??破鞑模乙话阒挥幸惶?,若骨科手術較多時,常對手術器材進行加班消毒,消毒時間和條件難以保障手術器材消毒質量。

1.4術中管理不當。術中,因手術器械掉落至無菌操作臺外,且基層醫院中一般只有一套手術器械,沒有備用器械,只能等待手術器械再次消毒后繼續手術,使切口及創面長時間在空氣中暴露,影響切口愈合[4]。

1.5術者操作粗暴。術中,術者操作粗暴、不規范,牽拉及固定時用力過大過猛,而造成周圍組織挫傷,影響術后血運,致使影響術后切口愈合,并增加骨組織再生時誘發感染的風險;術畢,清洗切口創面時不徹底,在組織內有異物殘留,進而影響切口愈合。

1.6術前準備不足。骨科手術患者多為急診,通常為了及早開展手術,而未待相關檢查結果出來就開展手術,致使術前準備不足,增加術后切口感染的風險,影響切口愈合。

1.7術后管理不當。術后,醫務人員對患者切口觀察不及時,換藥時未無菌操作,且未經藥敏而濫用抗生素,另外,恢復期內過早出院、活動等也可能造成切口感染。

2骨科手術切口感染防控措施

2.1強化醫務人員預防感染意識。加強對醫務人員感染防控的教育培訓,規范醫護人員骨科手術操作、無菌技術、消毒隔離技術等,總結并分析發生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預防及控制感染的措施。院辦及醫護主任根據骨科手術特點,編制骨科手術操作流程手冊,定期開班培訓及考核,提高基層醫院醫護人員防控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意識和能力[5]。

2.2加強手術室環境管理。加強對手術室環境質量管理,凈化空氣,每日早晚均用三氧機進行消毒,且每月進行空氣培養,確保手術室內空氣質量達標;控制進出手術室人員;每日手術結束后均對手術間進行一次大掃除,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地面;定期對C臂手術器材、無影燈等儀器及相關物品表面進行清洗、消毒[6]。

2.3加強手術器械管理。所有手術器械均應經嚴格消毒,并必須經多酶洗劑浸泡清洗,同時做好無菌保存,保障手術器械消毒滅菌效果,以此降低因手術器械消毒不達標誘發切口感染的風險。與此同時,院內應再購買一套骨科手術器械作為備用,一旦術中手術器械受污染,可采用備用器械及時更換,降低切口及創面長時間在空氣中暴露[7]。

2.4加強術中管理。規范手術過程管理,嚴格按手術流程操作,手術區域嚴格消毒,且常規鋪巾;術者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避免因術中操作動作不當,而把手術器械丟落在無菌操作臺之外,致使等待手術器械消毒而延長手術時間的情況發生;護理人員也應在術中注重無菌技術的操作,嚴格確保術野無菌,隨時提醒術者不規范行為;術者手術操作手法應規范柔和,避免操作不當致使損傷切口周圍組織;切口沖洗時,建議高壓沖洗,必要時采用聚維酮碘沖洗;若術中需要輸血,應盡可能選擇自體輸血,減少異體輸血,減少異體輸血降低機體細胞介導的免疫功能;控制手術時間,避免切口長期暴露于空氣中,若手術時間超過4h,應加用抗生素一次,并且更換一次無菌手套;術畢,對表淺手術或出血量較少者采用橡皮片引流,對深部位或出血量較多者采用負壓吸引引流,術后48h內拔除引流管[8]。

2.5加強術前管理。術前對非急診手術患者,應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及時處理感染灶,白細胞計數穩定在正常范圍內,且對有感冒、濕疹等疾病患者應在完全治愈后再開展骨科手術治療;加強患者術前護理,如備皮、皮膚護理等,并及時更換潔凈床單備品,以此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的機會;術前1h前給予預防性抗生素支持;加強術前各項相關檢查和準備,檢查結果出來前,充分估計術中可能發生的突況,嚴格手術指征,為患者制定科學的手術方案[9]。

2.6加強術后管理。術后6h內,醫護人員應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每隔30min觀察切口情況及肢體末端血運情況,詢問患者自身感覺,及時發生異常情況,給予早期處理;對需要長期臥床患者應每隔30min翻身叩背一次,并早期開展床上被動活動肢體;換藥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且在換藥期間觀察傷口創面有無感染跡象;對發生感染的切口及皮膚感染患者,應在隔離室內換藥,不可在普通換藥室內換藥,避免院內交叉感染;術后根據藥檢結果,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濫用抗生素誘;避免污染物接觸切口[10]。

2.7加強其他相關管理。骨科術者及護理人員應樹立感染預防觀念,嚴格按照外科洗手方法洗手,在治療、換藥前后應及時洗手消毒,不可持續檢查患者,預防交叉感染;院感控制科應對手術室進行洗手采樣,認真落實消毒管理;根據骨科術后切口感染因素,制定骨科感染防控方案,注重手術圍術期各操作流程的監控;按時通風消毒,加強病房清潔,同時限制陪伴人員,預防交叉感染。

3小結

手術切口感染是骨科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感染因素較復雜,與患者自身及圍術期感染控制密切相關。術后一旦發生切口感染,不但延長康復進程,而且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若處理不當甚至會造成畸形,影響術后生活質量[11]。為此,加強基礎醫院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管理工作,針對不同感染危險因素,轉變醫護人員的防控觀念,采取有效防控對策,并加強科學管理,注重圍術期感染控制的監控,以此控制骨科手術切口感染,保障患者醫療安全。

參考文獻

[1]許曉秋,張棟.骨科手術部位感染率及危險因素的回顧性調查[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10,02(12):158-160

[2]耿泰山,杜育芳,郭麗珍,等.骨科手術部位的醫院感染控制[J].中國醫院,2008,03(05):264-266

[3]朱國慶,王磊.2004~2008年骨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06(11):105-107

[4]謝張黃.骨科手術切口感染潛在因素及預防措施[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9,04(12):218-220

[5]郭水英,周萍.目標性監測在預防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效果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2,11(15):142-144

[6]段萬禮,吳力軍,許漢榮,等.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05(04):113-115

[7]鄧文濤.骨科手術術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19(12):136-138

[8]朱艷萍.3例骨科手術切口感染原因分析與對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37(01):189-191

篇8

1預防骨科手術切口感染中的手術環境管理

1.1降低手術室細菌指數,優化空氣質量

手術中空氣污染的外源性細菌是所有細菌的主體部分。對于手術中的空氣細菌含量而言,它與手術時間長短、手術間內人員多少密不可分。相關數據調查表明,在手術中沒有參觀人員的時候,它的手術感染率是相對較低的[3]。依據有關報道,手術室內如果出現細菌數量在手術過程中有顯著變化的情況,那么在手術初期階段細菌降落數量最大[4]。在手術結束以后,細菌指數會出現另一個高峰期。由此可見,人員流動是影響手術室內細菌指數增減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了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應切實規劃好手術室環境的管理模式,在每次進行手術之前,應提前對手術設備進行消毒處理,而手術器械的清理,應盡量放在手術完成以后[5]。相關研究表明,手術接臺場次越多,空氣中細菌數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長[6]。因此,醫院相關部門應該根據手術臺數的多少合理地安排手術室的使用情況,避免同一手術間短期進行多臺手術而增加感染的機會。

1.2加強手術室溫度管理

在手術過程中,手術室內溫度最好控制在22~25℃。由于在手術中患者體溫一旦出現明顯下降情況,常常會直接導致其免疫功能下降,妨礙患者中性粒細胞趨化,還會導致其血管收縮,從而降低患者身體局部組織氧分壓,最終致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發生手術切口感染。所以,在患者手術中后期,應盡量為其采取保溫舉措,盡可能減少手術所耗時間,保持患者正常體溫。特殊情況下,可以用恒溫箱內的溫熱鹽水(37~38℃)對患者傷口進行沖洗,或者是采用保溫墊為其保暖[7]。

1.3加強手術周邊以及手術室內環境管理

手術中,應盡可能避免患者發生交叉性感染的機會。醫院內的手術室一般很多,接待的科室以及患者也相對較多,手術室內外空氣的對接流通,會直接導致空氣中懸浮細菌的增加。所以針對手術室內環境以及周邊環境的衛生管理顯得極其重要[8]。對此,最好的方法是對無菌手術患者和有傷口感染的患者進行分開管理,禁止手術醫生從感染手術間走進無菌手術間。參觀人員應與手術人員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最好維持在30cm以上[9]。

2預防骨科手術切口感染中的手術人員管理

2.1加強患者管理

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對引起其機體抵抗力下降的因素進行積極有效的控制。為患者做好手術區域內準備,重視患者手術切口部位的護理。在手術前,應對患者手術區域內的皮膚進行清理工作,減少患者皮膚表面細菌數量。據有關報道得出,清理皮膚的時間和手術時間的距離應最大程度縮減,并避免損傷皮膚,因此,去除毛發、清潔皮膚是預防切口感染必不可少的舉措[10]。對于急診手術而言,特別是開放性傷口來說,手術前應提前對患者的創口進行處理,盡可能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發生概率。重視患者手術切口部位的保護,在手術視野皮膚粘貼無菌保護薄膜,可以預防細菌在術中進入傷口或者是附近毛發污垢、皮脂腺分泌物的污染而引發的傷口感染。為有效降低感染幾率,手術巾使用時間超過4h后,應進行更換或加蓋干燥的無菌巾[11]。而對于骨科傷口的清洗,倡導高壓、變壓沖洗,并應有針對性選擇合適的沖洗液,采用0.5%碘伏較生理鹽水清潔患者傷口效果更佳,必要時用聚維酮碘沖洗。

2.2加強醫護人員管理

手術前,巡回護士應與患者進行良好溝通,安慰及鼓勵患者,對其給出適當性指導意見,盡量減少患者手術期間的恐懼和不安。另外,護士應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手術健康教育,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手術治療,避免患者在手術期間,由于恐懼等延長手術時間,或致使手術失誤的情況發生。針對不同外科醫生手術習性應建立相關檔案咨詢庫,依據不同外科手術醫師的手術習慣,增設醫療器械設備等,可以增進手術室護士與手術醫師配合的默契性,能更好地幫助患者完成手術[12]。

2.3加強消毒管理

醫院感染是當今世界公共衛生關注的重點。醫護人員正確洗手是預防醫院感染傳播的保護措施,也是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環節之一。醫護人員的雙手是導致醫院感染的主要媒介。據報道[13]醫護人員通過手傳播細菌造成的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護士的各項工作中,手的清潔是預防和控制獲得性感染的最簡單和最有效的環節。加強手衛生的管理、提高手衛生質量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尤其對衛生情況相對較差的城鎮醫院更為重要。

3預防骨科手術切口感染中的手術器械管理

3.1加強手術器械實行規范化管理

假如器械設備的管理沒有達到指定標準,消毒供應室沒有實行嚴格的器械清洗、消毒滅菌步驟,則無法確保手術患者的醫療安全。運用科學的檢測模式,最大程度地確保防止切口感染的滅菌效果。在手術器械中,耐熱、耐濕以及耐高溫的應該采取壓力蒸汽滅菌的方式,嚴格遵守一次性用品要一次性使用的準則規范[14]。所以在骨科手術開始之前,醫護人員應切實檢查好手術器械的包裝是否有破損或者潮濕等,判斷滅菌效果。尤其是相對貴重的手術器械設備,在實行手術前護士應再次認真核對器械設備型號[15-16]。

3.2儀器無菌防護措施

對于骨科手術中X光攝片時,應切實采取正確的無菌防護措施,C型臂X光機球管應用無菌防護套套好,防止儀器上殘留的細菌落入傷口而引發術后切口感染[17-18]。

3.3建立并完善外來器械、設備管理制度

制定嚴格規范的外來器械設備管理制度,嚴防外來物品的帶入,例如器械商帶來的器械設備外包裝等,盡量減少手術中的空氣細菌污染。嚴格檢查外來器械、設備的質量問題,術前由手術醫師或器械護士認真檢查器械、設備的性能,并應增強消毒供應室對手術器械、設備包裝滅菌的規范化管理[19]。對每一件器械、設備在包裝前進行清潔質量檢驗;對于經過高溫滅菌后的外來器械應該進行生物監測,以保障清潔質量以及滅菌質量[20]。

4結語

為了降低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手術前應該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預防,醫務人員應在接到手術通知的第一時間內,對患者身體機能、營養狀況進行相關評估。仔細察看患者身體狀況,引發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根據患者要進行手術的部位以及手術方式等,積極配備好相關設備以及手術物品,用高壓蒸汽進行滅菌。同時,醫院相關部門還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如:加強手術器械實行規范化管理、儀器無菌防護、建立并完善外來器械及設備管理制度,做好手術人員管理,降低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

作者:韋遠華 李水蓮 單位:廣西南寧市橫縣中醫醫院

參考文獻

[1]鄭玲娣,許瑛,宋柏杉.96例骨科術后傷口感染危險因素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2):2547-2549.

[2]涂國霞,鄭鳳環,吳艷媛.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與手術室護理干預對策[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4,4(12):410-411.

[3]楊久順.淺談骨科手術切口的感染與預防[J].中國衛生產業,2012,2(6):119.

[4]李忠菊.術前術中預防骨科感染的護理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6):19-20.

[5]周瑜.手術前皮膚準備的改進與切口感染的研究現狀[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18):1792-1793.

[6]龔喜雪,盧梅芳.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與手術室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92.

[7]林野,熊輝,王小啓,等.心臟外科術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2014,52(8):589-592.

[8]胡瓊梅.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與手術室護理干預[J].中國衛生產業,2014,3(2):38.

[9]宋昭君,張為華,倪衛東.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原因分析與對策[J].重慶醫學,2012,40(35):3636-3637.

[10]蔡建芬,李曉麗.護理干預對手術室切口感染的預防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1):70-73.

[11]楊久順.淺談骨科手術切口的感染與預防[J].中國衛生產業,2012,2(6):119.

[12]許艾珍,譚愛平,陳秋輝.骨科手術過程中護理配合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96-97.

[13]王惠.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研究及手術室護理對策[J].中國校醫,2013,27(9):688-690.

[14]劉穎,張艷萍,李淑婷.手術室護理在骨科無菌手術的應用分析及對切口感染的影響[J].現代養生,2014,16(4):242-243.

[15]任華.骨科手術清創沖洗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522-524.

[16]張芬菊.手術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基層醫藥,2014,21(4):634-635.

[17]龔喜雪,盧梅芳.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與手術室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91-92.

篇9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屬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是骨科病人的常見問題。1996―2002年,中國人骨科術后DVT的發生率為10%―63%,而近年發表的AIDA研究更進一步明確亞洲包括中國骨科大手術病人DVT發生率與西方國家接近[1]。有研究表明[2]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是上肢的3倍。許多學者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針對DVT致病因素在術前及術后采取綜合性的預防護理措施能有效地降低DVT的發生率。筆者現將DVT的發生相關危險因素,術前、術后的預防性護理措施綜述如下。

1 DVT發生的危險因素及危險分級

1.1 危險因素:靜脈血流減慢或淤滯、血液高凝狀態和血管內皮損傷是DVT形成的主要原因[3]。任何外界的危險因素最終都是通過這3個中的一個或多個因素引發血栓形成。

1.1.1 年齡: 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證實,DVT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80歲病人DVT的發病率可以增加30倍[4]。

1.1.2 制動:長時間的臥床,固定姿勢狀態下均可因血流緩慢淤滯使DVT的發病率增高,連續臥床7天,血流速度減慢到最低點[5]。

1.1.3 手術: 手術持續時間越長,DVT發生率越高。手術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引起較多生理反應,如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強,易形成血栓;術中長時間靜脈牽拉可導致不同程度血管內皮損傷;物應用可使肌肉松弛,導致血液流速減慢;術后使用止血劑使血液凝固性增加等均可使DVT發生[5]。

1.1.4 既往有血栓病史 大約有23%―26%的DVT病人既往有血栓病史。因纖溶系統受損造成纖維蛋白沉積是血栓再發的危險因素,其中原發性高凝狀態起著重要作用[6]。

1.1.5 原發性高凝狀態:在健康成人中約0.5%因遺傳因素造成的有關凝血因子如凝血酶蛋白C、蛋白S的缺乏及血小板增多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在下肢DVT的病人中,約42%―46%可存在上述高凝狀態[4]。

1.1.6 其他 女性、吸煙、肥胖、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A型血、SLE、口服避孕藥與雌激素治療都是DVT發生的高危因素[7]。

1.2 危險分級

美國胸科醫師協會提出DVT危險等級①極高危極:≥40歲的病人行大手術,同時伴有已知的DVT病史,癌癥或血液高凝狀態,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骨折術后、較大的創傷、脊髓束的損傷。②高危組:≥60歲的病人行中型手術,伴或不伴有臨床危險因素;③中危組:40歲―60歲的病人行非復雜性手術,沒有臨床危險因素;<40歲的病人行大手術,沒有臨床危險因素。④低危組:<40歲的病人行非復雜性手術,沒有臨床危險因素[8]。由此可見,骨科下肢骨折的手術患者屬于DVT發生的高危險人群。

2 術前預防

2.1 一般護理:術前與患者做好交流,評估患者的危險等級,有針對性地做好衛生宣教及凝血時間、下肢血管彩超等檢查。鼓勵患者多飲水,進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戒煙禁酒,預防便秘[9],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2.2 治療性預防:方秀統[9]等人研究主張全髖置換前1天即應用低分子肝素或吲哚美辛可明顯降低DVT的發生。李承罡[10]等人研究發現術前1天輸注同型濃縮紅細胞2―4U或血漿可以對術中出血進行有效補充,減少出血量和術后血液高凝狀態的發生率。

2.3 主動性活動:Wilson等[11]研究結果顯示股骨頸骨折48小時后血液凝固狀態顯著增高,大部分患者在2―7天后進行手術,正在血液凝固狀態高峰期,增加了術后中DVT發生率。因此,早期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足趾和足踝關節背曲和旋轉活動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是預防DVT的關鍵之一[10]。

3 術后預防

3.1 機械性預防(1)術后使用彈力繃帶,方法為術后即開始,從肢體遠端向近心端纏繞,壓力一般為15―20mmHg左右,綁30分鐘左右放松,下地活動期間綁于患肢上,休息時放松[12]。(2)下肢彈力襪,具有獨特的最適合人體血流動力學的壓力模式,能有效加速下肢血液流動達138%,還能對靜脈給予有效的壓力支持,減少靜脈淤滯和增加回流,降低末端腓腸靜脈血栓[13]。白燕[14]等觀察應用壓力梯度長襪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結果顯示術后使用壓力梯度長襪的DVT發生率為4.88%,而未使用的對照組DVT發生率為33.33%。(3)使用間歇性充氣加壓泵可使血流增加200%[15]。它是從足、小腿及大腿序貫加壓,臨床多為足底、小腿聯合氣囊加壓泵,足底氣囊膨脹的頻率為3次/分,小腿為1次/分,合適的壓力為足底160mmHg,小腿50mmHg[16]。機械性預防方法,使用簡便、安全,臨床上常與藥物預防結合以加強預防效果。

3.2 藥物預防: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預防DVT的藥物是低分子肝素。很早就有研究表明[17]低分子肝素可使術后DVT發生率減少25%―30%,并且能顯著降低PET的發生率。馬衛華等[18]研究顯示,術前使用低分子肝素可增加全髖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總失血量和隱性失血量,低分子肝素使用時機對術后DVT發生率無影響,術后使用更安全。但Gallay等[19]研究表明髖關節置換術后第12天開始使用肝素,共注射5天,可以有效預防下肢DVT的形成,并且沒有嚴重的并發癥,這一點與國內李軍等[20]的研究結果一致。劉軍等[21]用參麥加丹參注射液每天靜脈滴注法與對照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相比,兩組術后DVT發生率相當,但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少,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顧廣飛、王家琪[22]通過比較低分子肝素和一種新型防血栓藥物利伐沙班在髖膝關節置換中的應用,發現利伐沙班作為一種凝血因子Xa直接抑制劑,具有口服方便、劑量固定、起效快速、生物利用度高、治療窗寬、無需監測、與食物藥物相互作用小等優點,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3.3 運動預防:幾乎所有的文獻中都強調在DVT預防中活動的重要性,并指出術后早期活動越早越能有效預防DVT的發生。運動方法有足背伸跖屈收縮小腿肌肉、伸膝以收縮股四頭肌、伸髖屈膝、被動按摩等[23]。王華等[24]在康復訓練對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的研究中發現不同方式的主、被動足踝運動及深呼吸訓練可提高健康志愿者下肢靜脈血流速度,尤其以足踝主動運動的作用最強。并且髖、膝關節置換術后進行足踝主動運動并不會增加術后出血的危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DVT的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過針對性的綜合預防措施可以大幅降低DVT的發生率及其所帶來的危害,但更好的預防方法尚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邱責興,戴魁戎,楊慶銘,等.預防骨科大手術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專家建議[J].中華骨科雜志,2005,636-639

[2] 王玉靜,陳明芬.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性護理[J].青島醫藥衛生,2008,40(2):145

[3] Aqulia AM. Deep venous thrombosis.[J]Cardiovasc Nurs,2001;15(4):25-44

[4] 呂厚山,徐斌.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J].中華骨科雜志,1999,19(3):155-157

[5] 鄭光烽.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7):558-559

[6] 張柏根,薛冠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4):197-200

[7] 王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07,12(6):58

[8] 陳悅,李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與預防護理[J].全科護理2010,8(8):2169

[9] 方統秀,丁立群,陳迎春等.全髖置換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43):8484

[10] 李承罡,賀曼,羅華云.38例老年人髖部手術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預防性治療體會[J].臨床醫學實踐雜志.2008,7(17):521

[11] Wilson D,Cooke E A,McNally M A,et al.Changes in coagulability as measured by thrombelastography following surgry for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J].Injury,2001,32:765-770

[12] 文芳.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J].當代護士,2006,(1):18-19

[13] 袁訓芝,吳新民,袁家穎等.壓力梯度長襪和間歇充氣裝置預防惡性腫瘤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6,26(2):103-106

[14] 白燕,楊雪華.壓力梯度長襪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中西醫雜志.2007,8(10):877-890

[15] 吳遠美,劉英,余喜亞.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性治療及護理[J].護理雜志.2004,21(5):55-56

[16] 李弘.彈力襪預防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J].中國臨床康復,2003,7(6):963

[17] Nurmohamed M T,Rosendal F R,Bullet H R,et al.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versus standad haperin in general and orthopaedic surgery:a metaanalysis[J].Lancet,1992,340:152

[18] 馬衛華,張樹棟,慕宏杰,等.低分子肝素使用時機對關節置換手術失血量和DVT發生率的影響[J].中華骨科雜志,2008,28(10):833-837

[19] Gallay S,W addell JP,Cardella P, et al.A short course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to prevent deep venous throm bosis after elective totalhip replacement[J].CJS,1997,2:119-123

[20] 李軍,朱天岳,馬忠泰,等.低分子肝素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安全性[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6:1223-1225

[21] 劉軍,萬豫堯,許樹柴,等.益氣活血法預防老年患者髖部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J].中國骨傷,2006,19(6):344-347

篇10

2藥物預防

合理應用藥物是預防DVT的重要手段。常用藥物有:華法令、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磺達肝素、利伐沙班等[1]。利伐沙班是2008年在加拿大和歐盟獲得上市批準的Xa因子抑制劑,其藥動學、藥效學參數受性別、年齡或體質量的影響較少,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較少,每天固定1次劑量,不需監測特殊血液指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口服抗凝血藥,已完成的Ⅱ期和Ⅲ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利伐沙班對預防骨科術后DVT和主要心血管事件效益好,且出血風險?。?]。田華等[8]研究發現,髖膝關節置換術后口服阿司匹林聯合機械性預防與低分子肝素聯合機械性預防相比,無論總DVT發生率、近端DVT發生率還是肺栓塞發生率均無明顯差異,但在減少出血性并發癥和心腦血管并發癥方面具有潛在優勢。王少山等[9]應用奧扎格雷注射液預防骨科術后DVT,初步證明奧扎格雷可特異性地預防骨科患者DVT。對于選擇性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Xa因子抑制劑利伐沙班預防血栓的療效顯著優于伊諾肝素,兩種藥物的安全性相似[10]。邢慶勝[11]在下肢內固定術后6~12h采用低分子肝素3000U,第2天3000U,2次/d皮下注射或1次/d皮下注射60000U,應用10d后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說明低分子肝素下肢內固定方面的應用也是安全有效的。楊佐明等[12]使用低分子肝素預防下肢DVT,證實低分子肝素可顯著降低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適當提高劑量,效果更佳。

3中藥預防

方濤[13]選擇168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分別采用中西藥兩種方法進行預防治療,發現單獨應用脈絡寧防治髖關節置換術后DVT與低分子肝素鈉的療效近似。楊子函等[14]選擇符合極高危標準骨科大手術后患者,自擬“通絡散(黃芪、當歸尾、地龍、厚樸、酒大黃、紅花、桃仁、三七、公英、丹參、澤漆、丹皮等)”防治術后DVT,總有效率為89.1%。

篇11

1 護理方法

1.1 疼痛知識宣教

疼痛已經作為第五大生命體征廣泛被人們所熟知。劉林等[2]指出重視疼痛教育的作用,可以通過在病室內張貼有關疼痛的宣傳海報、介紹科室開展的多模式超前鎮痛、介紹專科疼痛護理水平新進展、責任護士的個體化疼痛知識的講解,將“骨科常見疼痛的處理專家建議”[3]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告知患者,讓患者從入院至出院均能正視疼痛、改變陳舊觀念,例如:“手術疼痛是正常的,患者應忍耐疼痛”[4],從而消除疼痛。理解膝關節置換術不同于其他骨科手術,其術后疼痛反應強烈這一病理過程[5]。郭瑩瑩[6]等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的心理護理中指出:術前的心理干預對患者術后的疼痛控制有效,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減少鎮痛藥的使用量。配合“無痛病房”的建立,利用“評估-干預-效果評價”的護理工作程序進行管理。程凌燕[7]在建立“無痛病房”提高??铺弁醋o理水平的做法及效果中總結出:“無痛病房”的建立有助于護士對疼痛管理技能、知識的提高,并且可以提高護理工作的整體滿意度,可以讓患者積極配合術后功能鍛煉,達到早日康復。

1.2 術后疼痛一般護理干預

鐘麗紅[8]總結了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原因,主要有功能鍛煉引發的疼痛、神經性疼痛、炎癥引發的疼痛、創傷刺激引發的疼痛等。膝關節置換術后應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引流管是否通暢,引流液性質、引流量及顏色;及早發現出血征兆,及時處理,可以術后早期臨時夾閉術區引流管,使切口內的滲血積存于切口內,增加了關節腔的壓力,達到壓迫止血的作用[8],可減輕患者的恐懼感,從而減輕疼痛刺激;嚴密監測患者肢體溫度、感覺、是否腫脹等,可將患肢抬高15-30度,保持膝關節近伸直位,以促進血液回流,減輕患肢疼痛和腫脹。適時觀察并評估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完善疼痛評估,建立《骨科病人疼痛評估表》,以??谱o理表格的形式記錄并指引疼痛護理[10]。告知患者術后早期進行患肢功能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其家屬積極配合,最大程度上避免廢用綜合征和嚴重疼痛的發生。術后早期進行活動和預防性使用鎮痛藥,告訴患者麻醉性鎮痛所致患者成隱發生率小于0.1%[11],以解除其思想顧慮。術后觀察患者體溫變化情況,觀察術區切口愈合情況,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加強術后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術后兩月內避免坐矮椅,避免跑、跳、負重等,避免膝關節假體承受過度應力,防止假體松動導致的疼痛。

1.3 冰袋冷敷

張國妹等[12]采用冰袋冷敷對27例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疼痛干預,對照組在膝關節置換術后行傳統術后護理。觀察組的術后出血量為(266.3±100.0)ml,明顯小于對照組(470.0±148.7)ml,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并且觀察組的腫脹消退時間為(5.50±1.77)天,顯著少于對照組(7.19±2.01)天,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術后患者止疼滿意度分析發現,觀察組的止疼滿意度為92.6%,遠高于對照組65.2%,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文中提示冰敷療法通過應用低于人體正常溫度的物理因子對機體刺激來進行降溫、控制血液流動、緩解炎性水腫以及減輕術后滲血。并且安全性高、不良反應低、是簡便經濟的緩解疼痛的方法。

1.4 注意力轉移法

刑小利等[1]采用注意力轉移法對50例行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疼痛干預,觀察組術后疼痛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關節屈曲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同樣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術后14天中觀察組強痛定平均肌肉注射量是3.4支,明顯小于對照組6.3支,使用量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注意力轉移法主要包括術前談話、術后音樂干預。讓興趣或相近的患者住在同一個病房,術后依據患者具體愛好播放愉悅的音樂,電視節目和電影,放松患者緊張的情緒。分散患者對患肢疼痛的注意力,達到有效緩解肌肉張力,減輕患肢術后疼痛。

1.5 腕踝針治療法

陳巧玲等[13]在腕踝針治療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療效觀察中對22例術后未行鎮痛泵治療膝關節置換患者進行疼痛干預。治療組采用腕踝針刺,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治療組術后NIV評分、評價起效時間及持續緩解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腕踝針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患者取臥位,采用0.25mm×25mm毫針在局部以30°角斜刺入皮下(刺入區為術側下肢外踝隆起最高點以上三橫指,脛骨前緣向內一厘米,脛骨前嵴和脛骨前緣的中點),再使針體與皮膚平行,順直線沿皮下緩慢進針約一寸,必須針體末端恰在皮下,此時患者肢體不感到酸、脹、麻、痛等不適。進針完畢用膠布固定,留針時間一般2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使用此法時盡量避開血管和傷口,以免造成出血和感染。

1.6 術后心理護理

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通常對突如其來的肢體活動受限以及突然的疼痛缺乏心理準備,此時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為其制定系統的心理護理方案。疼痛護理是以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運用心理學的方法,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改變護理對象不良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康復或保持健康的護理過程[14]。告知患者術后疼痛是人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過程的一種復雜的生理和心理過程,只有積極面對問題同時妥善處理膝損傷,熱情對待患者,進而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診斷及治療[15]。術后盡早進行系統的、科學的康復護理。防止肌肉萎縮、抗炎消腫以及主動、被動關節活動等是膝關節功能鍛煉的重要手段。可在手術后的第一天開始進行,不僅可以減緩患者的疼痛感,而且還可以改善受損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促進滑膜、軟骨和肌腱的修復愈合,縮短術后受損膝關節治愈時間[16]。在全部護理過程中應幫助患者做足、做好康復心理準備,貫穿于整個圍手術期。與患者積極交流,充分調動患者在治療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7 康復期疼痛干預

大量實例顯示患者在住院期間通過整體化、科學化的疼痛干預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但出院后患肢的疼痛往往不可避免,導致患者出院后不愿主動的康復鍛煉。醫生根據患者的門診復查指導患者按時服用止痛藥物,護士電話隨訪將TKA術后的延伸護理做細、做專,盡量減輕患者疼痛感。做到術后康復訓練遵循個體差異原則、全面訓練以及循序漸進原則,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合理的適度的訓練,訓練中兼顧身體各個部位。訓練活動度要適當把握,不要進行爬山、快跑等劇烈的體育活動,所有康復訓練以不過度疲勞為度。任何時候患肢發生劇烈疼痛或者異常響聲,均應立即停止康復練習,并及時來醫院進行檢查。術后避免過度下蹲,不做扭轉性動作,防止膝關節承受過大的壓力造成疼痛。康復期護理過程中也應遵循循序漸進,并保持中小強度相結合的原則,這對于提高手術治療質量和效果,促進受損膝關節的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患肢的日?;顒幽芰κ种匾?。術后訓練主要包括踝泵練習[18],膝關節伸直并盡可能地主動進行踝關節和趾間關節伸屈,進行股四頭肌伸縮練習。進行壓腿練習,每次堅持5分鐘左右,到患者可以忍受的疼痛為止。術后兩周的康復期訓練以增強肌力為主,擴大患肢關節活動范圍,增大活動量,可在他人攙扶下站立。步行訓練在站立訓練基礎上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的情況下,扶拐逐漸行走。

1.8 藥物治療的疼痛干預

1.8.1 口服鎮痛藥物

在藥物治療疼痛方面最經典的是世界衛生組織關于鎮痛藥“三階梯止痛療法”即一級為非阿片類鎮痛藥;二級為弱阿片類藥;三級為強阿片類藥。但是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我們應強調因人而異,定時服用的原則。

1.8.2 局部注射止痛藥物

潘孝云[19]在膝關節鏡術后關節腔內注射藥物進行疼痛干預的實驗中得出:使用玻璃酸鈉加嗎啡及布比卡因加嗎啡都能使患者獲得最佳的止痛效果。此方法可以減少術后全身使用止痛藥的并發癥。

2 討論

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肢疼痛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肢疼痛由于具有病因多樣,病情變化復雜,對患者影響大等特點,治療較為困難。對患者進行妥善處理、充分的診斷和合理的、有針對性的疼痛干預護理是臨床上醫務人員處理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主要責任。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呼吸、體溫、脈搏、血壓等,并行抗菌治療,及盡早進行有針對性的、有計劃的、系統的、科學的術后康復護理。對進行膝關節置換治療的患者加強管理和定期隨訪。臨床上應對行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具體的身體狀況與患病嚴重程度進行謹慎的、合理的、系統的評價,確保病情診斷確切,再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全程疼痛干預護理方案。大量研究表明規范化的疼痛干預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術后的疼痛強度[2],正確合理的疼痛干預護理方案對于促進受損組織的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手術治療質量,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活動能力,縮短病愈時間具有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邢小利,楊勝武,吳文栩等.注意力轉移法用于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25例臨床護理[J].溫州醫學院學報,2011,41(5)

[2]劉林、許勤、劉梅.規范化疼痛干預對骨科術后疼痛的臨床效果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12,12(27)

[3]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科常見疼痛的處理專家建議[J].中華骨科雜志,2008,28(1)

[4]宋俊歌.骨科患者術后疼痛護理干預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12)

[5]陳捷,衣豐.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的改善性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7)

[6]郭瑩瑩,游淑梅.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的心理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4)

[7]程凌燕.建立“無痛病房”提高??铺弁醋o理水平的做法及效果[J].護理雜志,2012,29(9A)

[8]鐘麗紅.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12)

[9]胥明梅,趙德偉、曲桂榮等.術后早期暫時夾管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切口引流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0)

[10]顧天姣.骨科病人疼痛護理評估表的臨床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6)

[11]劉秋燕.綜合護理干預對普通外科手術后疼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1)

[12]張國姝、姚建英.生物冰袋冷敷在全膝關節置換術護理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1,32(19)

[13]陳巧玲,黃雙英.腕踝針治療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Shanghai JAcu-mox.May2012.Vol31.No5

[14]楊京春,高小燕.膝關節松解術后患者疼痛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4)

[15]李燕飛.術后病人疼痛評估及鎮痛的護理進展[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3)

[16]朱建英,楊瀅,張玲玲等.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研究現狀[J].護理學報,2011,14(5)

篇12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我科接受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43歲。隨訪6個月至2年,共有3例患者發生DVT,其中病變位于右下肢2例,左下肢1例,表現為下肢肢體腫脹、皮溫升高,發生時間為術后5d~12d。

1.2護理方法 68例患者經過圍手術期間的預防性護理。

1.2.1 術前宣傳教育

1.2.1.1 術前心理干預

術前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加強與患者溝通,采用安慰性語言鼓勵患者,消除其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并向患者充分術后DVT發生的原因、危害及相關預防措施,鼓勵患者術后積極配合相關治療。術前指導患者練習適應床上大小便,避免術后長期臥床不適應導致的尿潴留或便秘。鼓勵患者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1.2.1.2 術前飲食指導

建議患者圍手術期進食高纖維、富含維生素食物,多飲水,減少進食高膽固醇、高糖及高蛋白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3]。禁止吸煙。

1.2.2 術后護理

1.2.2.1 密切觀察

傾聽患者主訴,評估術后肢體的末梢血運情況,注意觀察患肢皮膚色澤、皮溫、腫脹程度,了解患肢有無感覺異常及脹痛,觸及足背動脈搏動評估強弱,出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1.2.2.2 指導早期功能鍛煉

早期功能鍛煉為預防DVT的根本措施,根據患者實際的身體情況,積極鼓勵其進行適當的早期功能鍛煉。可按摩腿部肌肉,采取主動、被動相結合的方法,如足趾的主動、被動活動及踝關節屈伸、內外旋轉運動等,并可輔助加用下肢高彈力襪或裝下肢氣壓治療等措施,促進靜脈回流。并循序漸進的進行下床活動。

1.2.2.3 保護下肢靜脈

靜脈血管壁的損傷也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4],輸液操作時盡量選擇上肢,避開患肢,并要避免同一部位、同一靜脈進行多次穿刺,必要時可選擇重建靜脈通路[5]。

1.2.2.4 預防性抗凝治療

對于高齡、肥胖、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吸煙、血液高凝狀態及嚴重外傷的患者,為術后發生DVT的高危人群,應進行預防性抗凝治療。

2結果

68例患者中,發生DVT3例,經過1~2個周期的治療后好轉出院,術后隨訪6個月至2年,恢復好,未見患者肢體功能殘疾及其他并發癥。

3討論

DVT是下肢骨折術后最為嚴重的并發癥,可危及患者生命。而血流緩慢、靜脈血管壁損傷及血液高凝狀態為DVT的三大高危因素[4]。

本研究針對DVT形成的高危因素,進行預防性護理,指導患者早期功能鍛煉、保護下肢靜脈及預防性抗凝治療,旨在降低下肢骨折術后DVT的發生率。而相關的多次研究亦表明,預防性護理干預在預防DVT發生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在下肢骨科術后進行預防性護理干預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劉桂娟.綜合護理干預對預防腦卒中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1):7-8.

篇13

1手術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的方式有開放式和微創兩大類,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對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影響程度不同。針對不同手術方式,恰當選擇功能鍛煉時期及訓練強度,更有助于幫助患兒恢復關節功能。

1.1開放式手術治療 開放式手術治療就是傳統的手術切開皮膚的治療方式。在患肢皮膚做一切口,切開皮下達深筋膜,見白色硬性纖維條索,用剝離器沿其表面剝離,充分暴露攣縮范圍,松解、切斷攣縮的臀肌及筋膜組織,徹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傷口加壓包扎。手術切口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弧形切口、斜切口、直切口等。徐峰[4]、陳煥詩[5]、李瑛[6]等人對不同手術切口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比,認為臀肌攣縮癥的治療不必過分拘泥于何種手術方式,治療關鍵在與徹底松解、切斷攣縮的臀肌及筋膜組織。但開放式手術切口相對較大,術后容易遺留疤痕,而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高。

1.2 關節鏡手術治療 在很小的皮膚切口下,置入關節鏡系統,使視野清晰,顯示攣縮帶輪廓,以射頻汽化儀切割臀肌攣縮帶,充分止血后,放置引流管,加壓包扎傷口。該方法創傷小,無需廣泛肌肉分離,出血較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鍛煉和康復。張玉明、徐濤的研究認為此種微創方法相比于傳統的開放式手術治療具有安全、美觀、創傷小、恢復快、可早期功能鍛煉、療效良好等優點。隨著關節鏡技術的發展,微創治療已逐漸成為主流,關節鏡監視下治療臀肌攣縮將有更廣闊的治療前景。

2 術后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是骨科所有疾病治療的重要內容。有效的功能鍛煉能極大地減少和避免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如骨質疏松、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及壓瘡等。臀肌攣縮手術松解能起到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但如果術后不進行康復訓練,會造成瘢痕重新粘連,易導致攣縮復發,影響手術效果。金薇、黃建蓮、周志宏、魏紅虹等大量的論述證明了臀肌攣縮癥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及臨床意義。

2.1功能鍛煉的內容 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根據臨床工作經驗,對患兒進行康復鍛煉指導。功能鍛煉的內容主要包括主動肌肉收縮運動;關節屈曲訓練;步態訓練;翹二郎腿。根據這幾方面的內容,臨床上形成了多種進行訓練的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羅凱燕的5S訓練法和朱浩明的三步康復訓練法。他們是從兩個不同側面來描述訓練方法的。5S法是從鍛煉的方式來解析功能鍛煉步驟,而三步訓練法則是從恢復髖關節相應功能來說明鍛煉方法。

羅凱燕等人應用5S法研究分析了對臀肌攣縮術后的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指導的效果,結果證實該方法不僅能明顯提高患者功能鍛煉的正確性,促進患者康復,而且能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以及對自我護理的關注。5S法就是五個"Step"。S1:床上翹二郎腿--雙膝交替進行;S2:并膝下蹲--面向床尾站立,雙手握住床欄,雙膝并攏,腰背部挺直,足跟不離地進行深蹲;S3:交叉步--雙上肢向前平伸,挺胸抬頭,雙下肢呈"交叉步"直線行走;S4:強化翹二郎腿--端坐于靠背椅上,背部緊貼椅背,一腿過膝,交叉架于另一腿,左右腿輪換進行,必要時用約束帶固定一側腳踝在椅腳以加強力度;S5:直線上下樓梯--手握住欄桿,呈直線上下樓梯;出院指導(術后1個月~1年):跑步、跳繩、原地跳躍。

三步訓練法的第一步是患者通過髖、膝關節的屈曲恢復髖關節被動屈伸功能(同5S法的S1);第二步是恢復患兒髖關節主動屈伸功能,如下床站立行走、下蹲(同5S法的S2);第三步是訓練患兒的髖關節內收功能,如一字步,翹二郎腿等(同5S法的S3、S4、S5)。

大多數學者的臨床研究資料所提出的臀肌攣縮術后康復鍛煉的方法基本與5S法的步驟類似,即使是關節鏡治療的微創手術后,功能鍛煉也遵循針對性的解決髖關節功能受限的原則。當然,在實際臨床護理工作中,進行鍛煉的具體實施方法必須視患者的耐受力及傷口情況而定。而臀肌攣縮癥患者因其重心晃動大于正常人,行走時穩定性比正常人差,更易摔倒,因此,一切鍛煉都應以患者的安全為出發點。

2.2 功能鍛煉的影響因素 早期的功能鍛煉是為了防止傷口粘連,引起攣縮復發,但疼痛、傷口出血、傷口延遲愈合等因素可影響患兒的早期功能鍛煉??梢姡瑢μ弁?、傷口出血和對傷口本身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2.2.1疼痛的護理 切口疼痛是術后常見的問題,由于患兒年紀較小,對疼痛的耐受力較差,加強術后疼痛的護理影響著患兒的舒適度,對患兒采取舒適護理,可有效減少患兒術后的疼痛。兒童常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緩解疼痛感受,如看電視、聽音樂、講故事、玩游戲等。在非藥物治療無顯著效果的情況下,可遵醫囑給以止痛藥,并注意觀察用藥后的效果及不良反應。

2.2.2 傷口的護理 傷口出血除與手術本身有關,術后的護理也影響著出血的多少。術后的疼痛引起患兒煩躁不安,早期功能鍛煉過程中動作過大都可能造成傷口裂開出血。因此,緩解患兒術后疼痛及功能鍛煉時機及方式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在進行功能鍛煉時,要妥善固定好傷口包扎敷料及引流管,根據患兒的耐受情況選擇適宜的鍛煉強度,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追求早期功能鍛煉。傷口敷料應保持清潔干燥,以免造成傷口感染;保證抗生素正確及時有效的運用;監測患兒體溫,注意有無發熱現象;觀察傷口周圍有無紅腫,換藥時保證無菌操作;保持引流管的通暢,防止引流不暢造成血液淤積影響傷口愈合。

3結論

臀肌攣縮癥常發生于兒童、青少年時期,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肌筋膜攣縮使攣縮帶張力增加,使髖關節的屈曲、內收、內旋受限,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臨床上通常采取手術方法對該病進行治療,手術成功并不意味著患兒就能跟正常人一樣,必須配合術后的功能鍛煉才可能使患兒完全恢復正常的肢體功能。而在康復鍛煉的過程中,在不影響患兒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配合早期、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有效鍛煉方式,患兒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復雙下肢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盧浩浩.臀肌攣縮癥病因及診斷的研究發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5(3):207-209.

[2]余曉杰,康彥文,李莉.臀肌攣縮癥的手術治療[J].實用骨科雜志,2009,15(7):525-526.

[3]俞輝國,童學波,劉紅兵,等.臀肌攣縮癥的手術治療探討[J].中華骨科雜志,1996,16(6):37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