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骨關節病預防知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方法
兩組均采取常規臨床治療,在此基礎上對干預組應用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模式具體分為信息采集、風險性評估和健康干預三個基本步驟,內容如下。
1.2.1信息采集
①收集服務對象的個人健康信息,建立健康檔案包括個人基本情況(性別、年齡等)、體格測量指標(身高、體重、血壓等)、實驗室指標(血糖、血脂、血壓等);②進一步采集專科醫生的全面體檢等,確定發病部位與發病程度,以便于風險評估。
1.2.2疾病風險評估
基于采集的患者信息進行評估,給出基礎評估報告,幫助患者全面認識自己的疾病風險,協助患者糾正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制定初步的健康管理模式,確定高危狀態以便于下一步進行健康干預。
1.2.3健康干預
在信息采集與疾病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通過不同手段的管理方式來實現個人的健康管理,①運動管理:根據發病部位與發病程度的不同實施不同的運動護理方式。如頸椎鍛煉、腰椎鍛煉、下肢鍛煉等。各項運動告知患者以平穩、緩慢的節奏進行,旨在恢復腰椎活動度、緩解肢體麻木以及牽引痙攣肌肉,保證幅度大但不宜造成明顯疼痛。②生活管理:首先注意日常姿勢,如避免長時間保持同樣姿勢,禁止搬用重物;注意起居護理,如睡臥硬板床,選擇高度合適的枕頭,采取正常的起床動作等。其次注意關節的保護,注意關節的防寒與保暖,關注日常的坐、站、走、跑,旨在減少關節負重,降低意外關節傷害的幾率。③醫療管理:按照既定的治療方案,按時提醒患者服藥、復診。
1.3觀察指標
為了全面地評價實驗前后患者的骨關節病情況,采用Mazur評分標準評價管理效果,包括患者疼痛、功能、行走距離和背屈活動范圍等綜合指標[4],采用VAS評分標準量化并評價患者的疼痛,使用Tegner運動水平指標評價關節的運動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比較采取配對t測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施6個月健康管理后,對照組與干預組的Mazur、VAS均有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干預之前,干預組與對照組的Mazur、VAS和Tegner指標均無顯著差異。干預組經過健康管理之后,Mazur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健康管理模式可以顯著提高骨關節病的療效,干預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健康管理模式可以顯著減輕骨關節病的疼痛,兩組的Tenger指標無顯著差異。
3討論
篇2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0094-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53
為了探討心理干預在老年骨關節病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選取筆者所在科室收治的老年骨關節病患者72例進行相關研究和分析,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相關資料和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筆者所在科室收治的老年骨關節病患者72例,其中觀察組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49~78歲,平均(54.6±7.0)歲;對照組患者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50~79歲,平均(54.7±7.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都進行了專業臨床疾病診斷,且都符合老年骨關節疾病臨床診斷標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都進行了疼痛科有效治療,在疼痛治療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主要包括常規藥物應用護理、日常飲食護理以及相關知識健康教育。首先,在護理過程中要保證操作足夠輕柔,加強局部保護,給予舒適的。然后,要幫助患者進行患肢制動,必要時給予患者適量的止痛藥物,控制疼痛程度。最后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有效的日常飲食護理方案,多讓患者吃一些含維生素量較多的食物,少食用刺激性食物,要定期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教育,讓患者和家屬了解疾病治療和護理相關情況,提升患者的治療自信心,改善護患關系,提升護理良好配合度。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臨床護理基礎上進行系統化的心理護理,患者住院之前,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完整的入院介紹,要護送患者和家屬到達病房,端正護理態度,進行自我介紹。科室護士長或者護理管理者要及時到病房和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護理計劃。護理人員要落實情緒疏導工作,要保證患者情緒良好,避免出現一系列應激反應,護理人員要加強與患者和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工作,做好情緒疏導,增強患者治療信心,還要得到家庭支持,使得患者保持良好心態[1]。在藥物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盡可能與患者談話,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讓患者擁有樂觀的心態和愉快平靜的情緒,防止患者受到各種刺激。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多和患者交流溝通,當患者情緒不良的時候,要耐心安慰,與患者交流想法,疏導患者的擔憂,護理人員要時刻保持溫和的態度,要經常詢問患者的愛好,適當為患者播放輕音樂,平撫患者的不良情緒,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屬提出的問題,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從根本上消除患者的內心焦慮感和不安感[2]。
1.3 觀察指標
(1)臨床護理有效率;(2)后期不良反應發生率;(3)后期病情復發率;(4)后期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和活動質量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3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有效率比較
經過觀察比較,在臨床護理有效情況上,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要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后期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經過觀察分析,在后期不良反應發生率上,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后期病情復發率比較
經過兩組臨床治療和護理,在后期病情復發率上,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
經過質量評分可以看出,在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上,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老年骨關節疾病患者也越來越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導致老年患者患上骨關節病的原因是比較多的,當老年人肝腎虧損之后,就會導致其筋骨失養,時間長了之后,患者骨關節會變得不靈活,最終就會患上骨關節疾病。當患者外邪入侵體內之后,就會出現臟腑虛弱癥狀以及氣血運行失常癥狀,最終在導致患者經氣不利之后,就很可能會患上老年骨關節疾病[3]。當患上慢性勞損之后,也會提升骨關節疾病發生率,對于那些長時間進行低頭、站立工作的人來說,時間長了會導致其筋脈不利,在骨骼營養缺失之后,就會產生骨關節疼痛等癥狀[4]。另外當患者出現跌仆閃挫問題之后,就會導致其筋脈受損,最終導致氣血異常運行而患病[5]。要想有效治療老年骨關節疾病患者,必須不斷創新臨床治療有效方法。
大量臨床實踐表明,針對骨關節疾病患者來說,進行疼痛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但在進行臨床治療的同時,也要加強臨床有效護理。在骨關節疾病患者臨床護理當中,當患者出現骨關節疼痛情況后,護理人員要給予系統化的心理護理,加強和患者之間的交流溝通,經常和患者談心事,獲取患者的內心信任感,要耐心傾聽患者的內心想法,及時觀察患者的心理活動變化情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內心變化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心理護理方案,旨在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緒,消除患者的內心不安感和恐懼感[6]。在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及時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和患者交流溝通,為患者播放音樂,還要引導患者進行身體放松[7]。護理人員要經常為患者進行局部按摩,促進患者血液正常循環,緩解患者身體疼痛感[8]。等到患者骨傷改善之后,護理人員要引導患者進行適量的鍛煉和運動。另外,護理人員還要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對其行為表示理解、同情,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和護理有效率[9]。
要想有效預防骨關節病,必須做到以下五點:(1)要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和適當活動。(2)在工作和生活當中,要盡量保持良好,防止出現勞損問題[10-11]。(3)要注意保暖,不要長期在空調房當中,避免風寒入侵。(4)當身體出現不適之后,要及時行醫,及時進行臨床確診和治療,避免病情加重,留下后遺癥[12]。(5)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保證飲食合理,保證營養供給充足,最好多進食一些滋補肝腎的食物[13-14]。
總之,通過本文研究表明,心理護理在老年骨關節病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比較顯著,值得臨床大范圍內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吳秀紅.輕型骨關節病護理的關鍵在于溫和運動[J].醫學信息,2014,9(13):463.
[2]董穎越,邊麗穎,秦娟,等.一例頓挫型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合并高胰島素血癥患者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3):357-359.
[3]王付香.膝關節骨關節病的臨床護理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4):205-206.
[4]靳宏征.健康教育在治療老年性骨關節病中的作用[J].全科護理,2011,9(24):2253-2254.
[5]姚新玲.老年人骨關節病的治療與護理[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1,9(12):119-120.
[6]畢虹麗.老年退行性骨關節病的臨床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14,11(12):204-205.
[7]龍永姣,肖麗娜.心理干預對膝骨關節炎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J].現代婦女(醫學前沿),2014,22(10):362,373.
[8]梁劍凌,李少棉,貝云,等.心理干預對骨關節炎生活質量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2,3(3):17-18.
[9]張家玉,周小莉.獨活寄生合劑聯合心理干預對膝骨關節炎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5,24(5):801-802,815.
[10]袁淑娟,梁英,徐勇,等.心理干預對膝骨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的研究[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1,14(12):819-821.
[11]封芳,扈學琴.心理干預對骨關節炎的影響作用[J].心理醫生(下半月版),2012,7(4):445-446.
[12]郭琦.心理護理在門診治療四肢骨關節結核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0,31(31):5627-5628.
篇3
關節骨病是慢性病,以往的常規治療都只是控制,不能治愈,一般藥物只是通過治痛、活血化瘀、暫時減輕、緩解患處痛感,治標不治本。巨大的支出,給本就不富裕的老年人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甚至有患者無力就醫,不敢就醫。
有關醫學專家對此問題相當重視,他們呼吁:充分了解關節炎的發病機理及相關預防、治療知識,保護關節,關愛老人。
“空巢老人”的增多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及人們價值觀念改變的結果。除了生理疾病,空巢老人易感到抑郁、焦慮、失眠,這些心理問題也影響甚至加重老年人的生理疾病。心理學家建議,老年人可以廣交朋友,傾訴一下內心的壓抑與不快,也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如種花、書法等。與社會多交流是開闊胸襟、排解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當然,子女也應盡可能多關注父母身體健康,多為父母做一些事情,多于父母溝通,讓老人們擁有一個快樂的晚年。
(黃翊東)
腰背疼痛警惕內臟
老年人患腰背痛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常見,因而,常不被老年人所重視。殊不知,因內臟疾患引起腰痛而到醫院骨科就診的人并不少見。
1 腎臟疾病
許多腎臟疾病都可引起腰痛,常見的有腎盂腎炎、腎結石、腎臟結核、腎下垂和腎盂積水等。腎和輸尿管疾病引起的疼痛,可由肋脊角擴展到下背部及大腿根部的內側面。腎周圍膿腫可引起腰肌痙攣和局部壓痛。
腎臟腫瘤引起腰背痛,可能與腎囊的膨脹或脊神經受壓有關,故疼痛部位常于右肋脊角。輸尿管結石可引起下腰部疼痛、膀胱疼痛,膀胱和前列腺病變則引起骶尾部疼痛。
2 胰腺疾病
胰腺疾病引起的腰背痛可由上腹部放射而來。此外,胰腺包膜薄而不完善,一旦發生病變,特別是胰腺的炎癥或腫瘤易波及附近的組織和器官。胰腺癌患者,特別是胰腺體或胰尾腫瘤,常有頑固難忍的腰背痛,病人常徹夜不能入眠,往往于脊柱屈曲時減輕,在坐著時感到舒適。同時伴有食欲減退或體重逐漸減輕等現象,晚期可出現黃疸、消瘦和衰竭。
3 盆腔疾病
女性的盆腔炎可引起腰背痛,多有下腹部重墜感與壓痛,男性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腫瘤等,疼痛部位主要表現在腰骶部。
篇4
護理是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通過護理護士了解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同時護士運用護理理論對現象做進一步觀察和認識,并用它來解決這些問題,進行與人的健康反應有關的效果評價。可見,護理的作用十分重要。所謂健康教育,是指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在健康知識方面的教育,使他們在最大程度上配合醫生的診療和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這樣一方面能提高患者的參與意識,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對出院后患者的自我康復也大有裨益。心理教育是指對骨科病人進行心理上的安慰和引導,克服骨科患者在長時間住院治療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負擔和負面心理,確保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盡快康復。骨關節病人一般由于治療時間長,且伴有疼痛,護理人員通過耐心的心理疏導,使病人克服心理上的恐懼,樹立康復的信心,來配合相應的治療。現階段基層醫院在骨關節護理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不足,這嚴重的制約了骨科護理水平的發展,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因此,必須對骨科護理在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給與加強。
一、方法與數據及結果
本院對2012年1月入院天數大于15天的29名骨關節疾病患者進行調查問卷分析,統計他們護理過程中的情況及康復的情況,記錄再案,以備對比。數據顯示,這29人的康復出院率為百分之95,平均住院周期為22天,患者滿意率為百分之87.1。又于2012年4月對29名基本情況和病情嚴重程度差不多的患者在入院之初就對其在護理過程中加強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對相應的數據進行了對比記錄,結果顯示,康復出院率為百分之97,平均住院周期為18.5天,患者的滿意率達到百分之98。同時將存在的問題予以登記。通過對比發現,通過加強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29名患者的康復率提高,康復整體時間有所縮短,滿意率進一步提高,護理中存在的問題也很明晰,骨科護理水平進一步提升,醫患關系和諧融洽。
二、健康教育
(一)一般護理
首先,鼓勵、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輕關節負重。提東西最好不要超過3公斤,也不宜爬高、搬重物, 以免加重關節損傷;另外,肥胖加重了關節面的負擔,使得關節結構加速磨損、老化,引起變形性關節炎,因此適當減輕體重是必要的。當骨性關節炎疼痛時,要選擇合適的方法減緩疼痛,否則會造成不可恢復的后果。
普及相關知識,使患者重視自查和早期診療。當出現反復膝蓋疼痛、酸脹,下樓時腿疼,天氣變化時關節不舒服等癥狀,尤其是存在骨性關節病的典型癥狀如骨性關節炎疼痛、腫脹和關節運動功能減退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早期的關節病經過對癥治療、保護和鍛煉,能夠緩解癥狀、改善功能、延緩病程及矯正畸形。
飲食方面,多讓患者食用含膠原蛋白多食物。進入中老年,骨關節中的膠原蛋白成分大量流失,骨與骨之間的磨損加劇,極易引起關節疼痛,可多食用含膠原蛋白多的食物,如豬蹄。有條件的患者,也可補充膠原蛋白。膠原蛋白能減輕或避免骨與骨之間的摩擦,有效修復關節軟骨,從而預防骨性關節炎疼痛和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在進行護理操作的過程中,向患者宣講疾病知識,既節約時間,效果又遠遠高于專門時間對患者進行說教。如在操作時講解該項操作的意義和注意的問題,通知檢查時告之該項檢查的目的、方法、如何做好檢查前的準備,出院前進行用藥指導、生活飲食指導、鍛煉指導、需要注意的問題等。患者的學習動力往往來自于自身病痛的需要,此時向患者進行必要的講解宣教,既會使患者得到相關知識,滿足他們對疾病知識的需求,也把護士對他們的關心及時傳遞給患者,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日常的護理操作時正是對患者進行教育的最好時機。同時要想做好健康教育,必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醫學理論水平,加強與醫生溝通,不斷學習新知識,了解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通過多種途徑滿足患者的需求,才能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健康服務。
功能鍛煉可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及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并使患肢功能得以盡早恢復。鍛煉應循序漸進,速度由慢到快,次數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隨著刀口疼痛的減輕,改為半臥位或坐位,不可側臥,保持患髖屈曲45°,患肢外展30°中立位,窩下墊軟枕,使膝關節保持微屈狀態,可活動踝關節。術后1周指導患者床上進行直腿抬高訓練,翻身時兩腿之間放一軟枕,鼓勵患者扶雙拐行走;術后第10-14天可拆線出院。囑患者術后3周內不能將兩腿在膝部交叉放置,3個月內不能坐矮凳,更衣先患側后健側,穿襪時伸髖屈膝進行,患肢可逐漸負重,但避免屈髖下蹲。
(二)手術護理
術前準備 囑患者預防感冒,術前2-3天遵醫囑給予抗生素;完善各項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病毒聯檢、心肺功能、X線片及心電圖,訓練床上大小便,防止術后因不習慣床上排便而致尿潴留及便秘,術前備皮、備血,囑患者術前6小時禁飲食。
術后護理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按硬膜外或全麻術后護理,6小時內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嚴密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等全身情況及刀口敷料滲出情況,保持各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色、質。若生命體征異常或引流量多且呈鮮紅色,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換藥或更換引流袋時嚴格無菌操作。鼓勵患者咳嗽及深呼吸,協助拍背,防止墜積性肺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并用墊枕墊高,膝關節微屈,足尖向上,以免形成足內翻。長期臥床容易引起肺炎、肺栓塞及泌尿系感染,應鼓勵患者主動咳嗽、咳痰,多做深呼吸,利用牽引架上的拉手抬起身體以促進呼吸及血液循環。留置尿管者需多飲水,常規擦洗外陰2天,呋喃西林250ml膀胱沖洗,2次/日,并每天更換尿袋,防止尿路感染。
三、心理教育
一般來講,因為骨性關節炎多是老年病人,往往在思想上懼怕手術,常導致病人在手術前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情緒,當反應過于激烈時會干擾病人對手術和麻醉的適應能力,影響手術效果及術后康復。因此我們在手術前一日探視病人時要給予關懷,耐心細致地講解有關關節鏡手術的優點,解釋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打消其思想顧慮,用疏導法解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增強其戰勝病痛的決心,以最佳的心態迎接手術。多與患者溝通交流,生活上給予關心照顧,使其增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克服對手術的恐懼。向患者講述術后效果并給予適當的暗示治療,激發患者的信心,提高同疾病作斗爭的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護理人員要積極、熱情、微笑來對待每一位患者,以優質的服務、春風般的愛心來體現護理人員的高尚情操,營造良好的護理環境。首先讓患者認識疾病,了解病癥發生發展、變化規律、治療方法,做到積極早治療、早控制。正確面對現實,去除恐懼心理,不要擔心發生殘疾、長期臥床或輪椅生活的問題,以精神力量去消除精神痛苦、焦慮、悲觀和失望,從思想上戰勝疾病。
做好心理疏導工作:護理人員平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心理狀態,與患者進行經常有效的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了解焦慮、恐懼的原因,利用語言技巧安撫患者的情緒,鼓勵患者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適時進行RA知識宣教,指導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正視自己的病情,堅持康復鍛煉,配合藥物治療,正確對待生活,從而緩解焦慮、恐懼的心理障礙。綜上所述,骨關節炎護理中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十分重要,它的完善是一項系統復雜的過程,需要整個醫院和全體護理人員的配合和努力。基層醫院在這方面的努力還遠遠不夠,應該在給與充分重視的情況下,結合本醫院自身的特點,學習其他醫院的經驗和做法,形成具有本醫院特色的更有利于骨關節患者護理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模式,來造福廣大患者,營造良好的醫患關系。
篇5
搜狐健康頻道推出“腫瘤月”專題
本刊訊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感受到,癌癥患者越來越多,癌癥離我們并不遙遠。
今年4月,在全國“腫瘤宣傳日”期間,搜狐網的健康頻道推出了“搜狐健康腫瘤月”專題策劃,口號是“與我們一道,戰勝癌癥,享受生命”。一經推出即受到廣大網友的熱烈好評。專題詳細介紹了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乳癌、宮頸癌、鼻咽癌等十多種常見癌癥的預防、治療和診斷相關知識,并有眾多腫瘤專家為網友詳盡解答關于癌癥的各種問題,將腫瘤的方方面面的知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給大家。對腫瘤知識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相信會有滿意的收獲。網址是health.省略/cancer
(魏芳)
“九和堂”欲延伸北冬蟲夏草生物活性制品產業鏈
本刊訊4月19日,上海九和堂國藥有限公司與上海中醫藥行業協會、上海中醫藥報社、上海市農科院北冬蟲夏草課題組聯合舉行“北冬蟲夏草子實體及其生物活性物質制品產業鏈延伸研討會暨新聞會”。上海九和堂國藥有限公司聯手上海農科院北冬蟲夏草課題組,研發基礎上進行北冬蟲夏草的自動化、數控化、規模化生產,并形成6個北冬蟲夏草精細加工系列產品,使北冬蟲夏草生物活性物質制品產業鏈延伸,更好地進入市場。
1995年上海九和堂與廣藥集團旗下六家企業共同投資成立了上海九和堂國藥有限公司,2003年取得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證書,2006年7月進一步改制為民營和國有(廣藥集團)混合制股份有限公司。
骨關節病健康講座通知
時間:6月2日上午8:30
地點:岳陽路319號31號樓2樓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明德廳
講座主題:中老年人如何擁有一個健康的關節
主 講 人:吳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教授
篇6
1 骨膝關節炎及所致殘疾的分析
1.1 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4]
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可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兩個因素,我們重點關注的是能給予以干預的外在因素變化對骨關節炎發生和發展的影響。
1.1.1 肥胖和超重 是公認的危險因素之一,非常肥胖者患關節炎的危險性較正常體重者增加7倍,在女性尤為明顯。減重能夠在延緩疾病發生和降低疾病嚴重程度等方面受益。
1.1.2 關節損傷 指急性的和較大的損傷,Framingfam等研究發現,在既往史上曾有膝骨關節損傷,必須用拐或手杖支撐者,其在日后患膝關節炎的危險性增加(在男性其相對危險為3.46,女性為2.18),另外放射學檢查的研究發現,過去的外傷史與日后該關節的骨關節炎改變有密切的關系。
1.1.3 關節勞損 指由于日積月累所致的,與職業性活動或運動有關的固定形式的損傷稱勞損。負重關節、過度活動的關節是骨關節炎多發部位,不良的姿勢習慣如久坐,頸部長時間固定某一姿勢等似也成為一種新的勞損原因。
1.1.4 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壓或許增加骨關節炎發病率。
1.2 老年人關節病的特有危險因素
1.2.1 老年人隨年齡的增長,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變慢,身體協調性和調節姿勢的能力下降,本可避免的損傷在老年人卻常常發生。
1.2.2 身體其他臟器功能下降,致活動減少,肌肉關節周圍組織得不到有效鍛煉,對關節的保護能力降低,使關節的穩定性受到影響。
1.2.3 活動量減少,體重增加。
1.2.4 易被錯誤的保健和治療方法所誤導,如可通過某種鍛煉可使“骨刺”磨掉,某種治療儀治療可去掉骨刺等不科學的宣傳,貽誤治療時機甚至加重病情。
1.3 膝關節病的功能障礙特點[5]
膝骨關節炎主要上下樓梯及從坐位站起有障礙,嚴重者不難下蹲,伸屈功能受限,少數膝關節不能伸直。
2 骨關節炎及所致殘疾的預防
2.1 一級預防 一級預防措施是針對骨關節炎發生和發展危險因素而采取的教育,減輕體重、鍛煉和理療等措施。是預防和治療骨關節炎的基礎,是國內外的共識。
2.1.1 減肥 肥胖者應通過合理飲食和運動等手段降低體重,Framingham研究所的資料提示,肥胖者減重5 kg可使日后10年患膝骨關節炎的危險減少50%。
2.1.2 預防關節損傷 在體育活動和鍛煉中,尤其在對抗性體育活動時要注意保護關節,防止關節損傷,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備好必要的關節保護用品。
2.1.3 預防勞損 預防職業、不良習慣和不正確的鍛煉方式所造成的勞損。主要是預防某一關節的過度使用,關節勞累后的自我按摩和溫熱浴等可松弛肌肉,改善循環。同時有針對性地肌肉鍛煉,增強肌力,可維持關節穩定,減輕關節負荷。
2.2 二級預防 對放射學檢查已查出骨關節的結構改變(骨贅形成和關節間隙狹窄等),無癥狀或只有輕微癥狀,功能障礙不明顯時,即應采取二級預防,以避免出現癥狀或使癥狀加重。避免出現殘疾。主要的預防措施是:
2.2.1 調整和改變生活方式,是骨關節炎二級預防最重要的措施,目的是減輕患病關節的負荷,避免或/和減輕關節的進一步勞損,這對髖、膝關節炎尤為重要,尤其適用于無癥狀性骨關節炎(僅有放射學改變)或輕度癥狀性骨關節炎。
2.2.1.1 減少每日運動量 使患病關節炎有較充分休息,避免出現關節局部或/和全身明顯疲勞感覺。
2.2.1.2 減少關節負重下的屈曲活動 尤其是登山和深蹲會增加膝關節內壓力和增加膝關節負擔,刺激有病變組織,引起疼痛的活動更應避免。
2.2.1.3 必要時調整工種 如常作屈膝、蹲坐和上下樓梯的工作者。
2.2.1.4 合理飲食 目的是減肥和減重。
2.2.2 醫療體操 目的是保持或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加肌力,從而增加關節穩定性,間接地減輕關節負荷。近年研究證明,適當的醫療體操能改善膝骨關節炎的癥狀和膝關節的功能。
醫療體操包括:
2.2.2.1 關節體操 用于保持或增加關節運動度,預防關節攣縮。這種體操要按關節本身的運動軸作充分的運動(以不引起疼痛為度),例如膝關節作主動充分的屈伸運動。
2.2.2.2 等長練習 令有關肌肉作等長收縮(靜止緊張用力,不引起關節運動),是增強肌肉力量預防廢用性肌萎縮的有效方法,等長收縮每次持續5秒放松8~10秒再作,可重復30~40次,有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病者不宜。
2.2.2.3 伸屈運動 伸屈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肌腱,預防攣縮,并可改善肌肉的協同動作,對下肢骨關節炎患者可改善步態。
2.2.2.4 耐力訓練 一般可采用踏固定自行車,在關節不負重下進行適當的耐力運動,每次時間一般8~10分鐘,也可游泳,平地步行,但不宜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或斜坡路上步行。
注意:在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或關節明顯疼痛時應暫停醫療體操,或僅進行少量等長收縮的肌肉練習。
2.2.3 關節保護 采用一些簡化的、不費力的、減輕關節負荷的動作來完成日常生活活動,避免關節受到一步勞損。
2.2.4 藥物治療 一是減輕癥狀,二是控制癥狀的發展。
2.2.4.1 消炎止痛類藥物 為治標性藥物,主要用于減輕疼痛,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使用原則如下:a疼痛輕微不影響工作休息和睡眠,能用物理因子收到止痛效果,就不要使用止痛藥物;b只有關節疼痛而無關節炎癥明顯改變者,選用乙酰氨基酚,而不使用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藥;c關節疼痛明顯,特別是合并有關節炎癥表現者可選用非甾體抗炎止痛藥,應避免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該類藥物;d一般使用最小有效劑量,不建議長時間使用;e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心、肝、腎功能不全、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要慎重選擇非甾體抗炎止痛藥,避免增加危險性。
2.2.4.2 改變骨關節病變的藥物 如具有軟骨保護作用的雙醋瑞因、硫酸葡萄糖胺等,可長期服用.
2.2.4.3 物理因子[6] 主要用于消炎止痛,緩解肌肉痙攣.常用的止痛物理因子有電刺激、中頻電療、局部溫熱療法和針灸等。
2.2.4.4 心理治療 要用通俗的語言宣教解釋患者最關心的疾病預后、治療效果和訓練方法,解除患者的顧慮,改變不科學、不正確的治療和鍛煉方法。改善心理狀態,提高預防和治療的順從性。
3 三級預防
適于已出現明顯的功能障礙或殘疾時,以防止發展為殘障。主要措施是在二級預防的基礎上使用矯形器或助行器,如手杖、護膝和輪椅等,減少關節負荷,增加關節穩定性。
骨關節炎病情發展多較緩慢,給關節功能的保護和疾病的預防提供了充分的時間,但也提醒我們,預防和關節保護是長期的持之以恒的。醫務工作者要教育老年群眾有一個科學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正確的運動習慣,積極地早期治療和功能保護,是確保有一個正常關節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鞍山地區原發性膝骨關節炎調查技術報告.
[2].張乃崢,等.膝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中華內科雜志.1995,34,84-87.
[3] 張卓莉.中國骨關節炎治療現狀研討會紀要.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0,4,396.
篇7
治療以上疾病拔出的病邪分辨,一目了然。清者為水濕;稠濁物為痰飲;罕見病、腫瘤和晚期癌癥,出瘀血和沫。經檢測:無菌。含85%水濕,少量蛋白質、紅細胞和血漿,完全符合《黃帝內經》和《雜病廣要》醫學書籍中古老的中醫理論。完全符合現代醫學手術放出腫脹關節、腫脹胸腔、腹部和腫瘤體液,經檢測:無菌。稱無菌性炎癥,病理產物,病灶,體內垃圾。
“藥物發泡療法”的優點:對有病和無的穴位或局部,只要用此藥敷上2小時或1小時都會出水泡,然后取下藥用無菌針刺破水泡,讓病邪從有病穴位處排出體外,用棉花蓋在出病邪的穴位上,第一次治療完備。
第2次治療就不能再用此藥繼續敷在出水泡處了,只需常用消毒棉花擦掉從體內流出的病邪即可。
筆者用“藥物發泡療法”在自己身上做試驗,把此藥敷在沒病的穴位上,不到1小時(45分鐘)就開始出水泡,取下藥,用無菌針刺破水泡,讓體液流出體外,與病人有病的局部、穴位是一樣的情況出水泡。有一點不同的區別:病人出的水泡,用無菌針刺破后分別流出水濕、痰飲、瘀血、沫。流的時間長,流得多,出病邪處痊愈慢。只要有病的穴位和局部出了水泡,此處的病邪出得慢和未出盡,出水泡處痊愈就慢,這與無病局部表現完全不同。治療不同的疾病,從水泡處流出的病邪量各有不同。而筆者的水泡用無菌針刺破后流出的是水液顏色清淡,所含成份與病人出水泡處流出的完全不同,并且流的時間短,流得少,出水泡處很快痊愈。
筆者從《黃帝內經》和《雜病廣要》醫學古書中深受啟發,從而研究得出人體內有70%的水液存在,正常的水液應該是營養全身,周流不息,如果正常的水液流到某臟腑、某關節、某肌肉、某局部時,受到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阻礙,于是就停止了運行,長期稽留在局部,這時正常的水液就形成了致病的病邪。 轉貼于
“藥物發泡療法”的缺點:第一次治療出水泡了,第二次治療就不能再用此藥敷了。這樣病邪流出體外慢,水泡傷口處痊愈慢。水泡處痊愈后,如再用此藥敷上,還會出水泡,這樣就很難確定該病治愈程度。與先進性(不能把人體內正常的水液排出體外,應該分清“敵我”,只能排出對人體無用的病邪,保護人體正常體液)、科學性(應該是有病的穴位、臟腑、關節、肌肉和局部,出水泡;無病的不出水泡)不相符合;如果說有病的穴位與無病的穴位沒有區別,用了此藥都能出水泡,更談不上“藥物發泡療法”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了。
根據“藥物發泡療法”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內服藥物(是藥都有“三分毒”)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和高昂的醫療費用,筆者在“藥物發泡療法”基礎上,研究出了腫瘤、持續的亞健康、多發病、骨關節病、常見病、疑難雜癥、傳染病、抗衰老、禁毒、肥胖癥、慢性病、罕見病、手術失敗綜合癥、各種疼痛病和(清除體內垃圾)養生保健,病理機制新的中醫理論。
篇8
SF-36量表訪談問卷自動分析結果:
生理內容綜合測量(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t±s)43.1773±4.93604。
心理內容綜合測量(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t±s)40.5735±5.58147。
SF-36量表訪談問卷自動分析結果提示:漕河涇街道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生存質量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3 討論
膝骨關節炎又稱膝關節退行性改變、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等,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和比較難治的一種慢性進行性骨關節病[1],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該病在我國中老年人中的發病率為60―70%,隨著我國社會人口的老齡化,該病的發生率逐漸增多。由于本病不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故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相比,無論是患者本人、家庭、社會對本病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本病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功能障礙具有反復發作,病程冗長的特點,不僅對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感、功能狀態和社會功能等產生極大影響,也是造成殘疾、肢體功能受限和衛生資源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社區內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生存質量狀況,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醫療、預防和保健工作提供全面、科學依據,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生存質量(QOL)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并在20世紀70年代得到重視和發展,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新健康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臨床醫學專家認識到過去沿用的有關疾病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評價指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因此,現代醫學在重視檢測指標的同時開始關注QOL,生存質量在臨床療效評價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生存質量評價的應用,使健康測量發生了從物質到精神,從客觀到主觀的轉變,生存質量的評價不僅從人的生物屬性出發,而且重視了人的社會性和心理狀況,充分反映了健康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由于生存質量能夠從多維角度反映個體和群體的健康狀況,并能從正性和負性兩個方面表現健康的積極和消極因素,因此在新的醫學模式下,與健康相關的生存質量無疑是評價健康的重要發展方向。
生存質量研究強調人的整體性及宏觀判斷,膝骨關節炎的主要癥狀雖然集中在局部,但其對全身及心理的影響一直以來未被臨床工作者所重視,在廣大的膝骨關節炎患者中確實存在著對整體生理及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膝關節功能明顯受限的患者。所以對于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生存質量改變方面的研究不容忽視。SF-36生存質量調查問卷(中文版)是一個多目的、形式簡短的健康調查量表,量表的漢化研究,其結果為SF-36量表所表達的健康概念適用于中國人提供了證據,可用于我國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生存質量測評,是目前國際公認的信度和效度都較高的普適性評價生存質量的標準量表[3],內容包括軀體層面和精神層面,并采用量化的方法對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進行綜合測評,即PCS和MCS,已成為全球應用最廣泛的生存質量測評工具之一[4]。
本調查分析結果提示:漕河涇街道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生存質量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①在生理健康方面,大部分患者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已經影響到自己正常的生理活動,尤其是在運動、參加社會活動和完成必要的家務方面存在很多困難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些嚴重的患者甚至生活自理都難以完成,且對自身健康狀況和發展趨勢的評價較差;②在心理健康方面,除了感覺精力不濟、易于疲勞外,很多患者還產生情緒低落、精神緊張、害怕社交活動等不良情緒。其原因可能為:①本中心地處城鄉結合部,周圍居民大多長期務農,在疾病的早期很多患者未予重視,往往在癥狀加重,甚至影響到工作和生活時再就醫,所以就診患者臨床較重、疼痛劇烈,易對生理和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②部分患者過度相信偏方,導致病情不斷加重,心理負擔日漸增加;③很多患者缺乏本病預防、保健和自我康復的基本知識,或不恰當甚至過度鍛煉,或消極對待;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對本病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二個方面:其一,患者更加重視易對生命造成威脅疾病的治療,尤其在本病的早期,更容易被患者忽視,一旦病情加重,往往會出現負面情緒,個別患者甚至產生抑郁癥;其二,由于其它慢性疾病的存在,使對本病治療方式的選擇受到了較大的限制,治療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導致患者產生悲觀情緒。生理和心理健康受損,使患者的社交能力減弱,甚至影響到與家人、朋友的正常交往和社會活動,因此,社會功能方面的生存質量隨之下降。以上可見,各級醫療機構在加強對本病治療的同時,應注重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應盡到健康守門人的責任,在疾病的預防、保健、康復等方面充分發揮自己貼近居民的優勢,在緩解患者癥狀和減輕家庭、社會負擔和的同時,提高其生存質量。
由于本次調查對象全部來自本中心針推傷門診,所以其代表性尚有欠缺,今后如果條件允許,將進一步擴大調查范圍,以便更全面了解社區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生存質量狀況,為居民提供更合理、有效的醫療保健方法。
參考文獻
[1] 曾慶馀,許敬才.骨關節炎的分類診斷和流行病學[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8,18(2):108-109
[2] 鄭曉輝,王建凱,等.膝骨關節炎患者中醫生存質量量表的建立及應用評價[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3(3):288-230
篇9
要養成每天堅持活動鍛煉的習慣,活動量、鍛煉方式和時間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條件(年齡、健康狀況)選擇,走路、跳舞、扭秧歌、游泳、爬樓梯等均可。日常家居生活要勤動手、勤動腦,做每件事都要專心,心不專,易走神容易發生外傷或意外事故。
2.頸肩腰腿痛、骨關節病的預防康復。老年人骨關節退行性改變,表現為骨質增生與骨質疏松及慢性軟組織勞損,常見的癥狀是持續不間斷的頸肩腰腿痛,及相應部位的血管、神經壓迫刺激癥狀。
預防康復方法包括:
要經常保持正確體姿,站直、坐正,臥時低枕硬床,減少長時間低頭動作,利于保護頸、肩、腰臀部軟組織。穿厚底軟鞋,使人體的減震墊――脊柱的間盤得到保護,減少關節軟骨和足底跟骨韌帶的損傷。控制體重是減輕骨關節負擔、增加骨密度的重要條件。
運動鍛煉(康復體療)方法:頭部運動(環轉,前屈,后仰,側彎,側旋),頸肩腰聯合動作(擴胸,仰頭,挺腰,收胸,低頭,彎腰),腰部旋轉、側彎運動 ,彎腰擺臂運動,蹲起運動。全身各關節的鍛煉,動作要緩慢,力度要量力。
3.多思考,勤動腦,常學習,人慢老。接受新知識,活到老學到老,不斷接受新事物,開動腦筋使腦細胞常處于興奮狀態,接受良性刺激,使大腦保持正常功能,延緩退變。不斷接受新知識,眼界開闊,心情舒暢,能提高智商,防止腦老化,延緩腦動脈硬化的進展。預防腦梗死、老年癡呆等多發病。具體方法可多種多樣,也要結合自己的愛好。
4.堅持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是指持續的、有規律的、非競技性的運動,運動中不斷吸入新鮮空氣。有氧運動能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大肌肉群的運動消耗大量的肌糖原,從而降低血糖;運動過程促使血鈣向骨骼沉積,提高骨密度,是改善骨質疏松的不花錢的良方;隨著身體運動腸蠕動增加,對調節改善便秘有益;運動使身體疲勞,幫助睡眠,睡得實;運動時精神高度集中,能緩解精神壓力,是憂郁癥、焦慮癥康復醫療的重要內容。有氧運動給老年人帶來的健康、快樂遠不止這些。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要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更應注意學會運動中的自我監測和防止外傷。
5. 控制情緒,快樂每一天。我們所面對的是多變的人際關系和復雜的現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我們無法去改變別人,改變所在的大環境或其他,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的看法和對待的方式。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為自己解脫,更不要以別人的缺點或過錯來懲罰自己。遇見煩心事時,把自己的煩惱不快向朋友傾述,聽聽別人的見解,能使自己開竅,分解自己的苦惱,說出來就感覺輕松,減輕心理壓力。也要學會分享別人的快樂。要掌握自己的情緒,抒發自己的感情,激勵自己的熱情,增強自己的意志力。人際交往中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和優點,與人交往時,要講究方式,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寬厚對人,善待自己,就會減少煩惱,就能使自己快樂每一天。
6.淡化“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作為子女,應有贍養老人的意識,也是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老年人也要自強,當老人溫飽問題得到保障之后,也要理解子女們事業競爭的激烈,時間的緊張,負擔的沉重所帶來的各種壓力。因此,對于子女是否經常能陪伴在身邊,經濟上能否給予補助及事事孝敬的方方面面應給以寬恕;對家庭內的事務,子女的生活方式,教育第三代的方法可提出建議,相信他們能處理好,不要過細、過具體,這樣使自己生活得更輕松快樂,減少很多煩惱。
7. 保健按摩,增進健康。
穴位按摩:合谷、內關、足三里穴位的按摩能緩解胃腸脹氣、痙攣等引起的消化道不適、腹脹和腹痛;按摩涌泉穴利于睡眠。
耳部按摩:耳輪提拉、按揉,自耳根至耳垂,反復進行;食指按壓耳道;按壓“耳門”、“聽宮”穴位,利于改善耳鳴和聽力。
篇10
2005~2006年收治全髖關節置換病人36例,男28例,女8例,年齡50~88歲,其中股骨頭壞死18例,股骨頸骨折15例,老年性髖關節骨關節病3例,類風濕關節炎1例。手術的固定方式:生物型16例,骨水泥1例,混合型19例。
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針對病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準備,心理干預可減輕病人的應激反應,緩解疾病和焦慮,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傷口愈合,利于康復。向病人及家屬介紹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知識,使其了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項成熟的現代化外科手術。同時耐心介紹成功病例,以解決思想顧慮,降低病人的應激反應程度,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②處理潛在的感染性疾病灶,如牙齦炎、腳癬、嵌甲、皮膚癤腫等。術前治療這些感染疾病可大大降低手術感染的機會。③術前康復指導與的要求:采平臥位或適當抬高床頭15°~30°,但患髖屈曲45°,不側位,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兩腿間防止外展架或厚枕。鼓勵病人堅持做足趾、踝關節主、被動伸縮練習,適宜的股四頭肌等長縮練習,以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并發癥。
篇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7-0933-03
Research on Sports Injuries of Chinese Elite Male Rugby Players
CUI Tie-cheng1,FAN Qing-hui1,LU Zhi-yong2
(1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2 Sports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Beijing 100763,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63 elite male rugby players’ sports injuries a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High incidence of injury is found in male rugby player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cute and chronic injury in terms of the incidences of injury 2) Damag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limbs,lower limbs,shoulders and wrists 3) Herald players’ head,neck,and shoulder injuries are much more than the front players’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the reasons for the damages are discuss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lite male rugby player; different positions; sport injuries
橄欖球是一項身體對抗激烈,運動技巧繁多,并要求參與者具有頑強的意志品質,同時具有極強的觀賞性的團體運動。作為對抗最為激烈,技術繁雜難度大的運動項目之一,橄欖球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發病率很高,本研究對參加第15屆亞運會的中國男子英式橄欖球集訓隊和部分優秀橄欖球運動隊球員的運動損傷情況進行了調查,對不同位置橄欖球運動員的易損傷部位、常見損傷及原因等進行全面分析,以期為防止運動損傷的過多發生,保證運動員進行正常訓練和比賽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5年12月-2006年10月期間備戰第15屆亞運會的中國男子7人制英式橄欖球集訓隊和國家15人制英式橄欖球隊、國內橄欖球三強中國農業大學橄欖球隊、體育學院橄欖球隊、上海體育學院橄欖球隊部分球員,共63人,最大年齡33歲,最小20歲,平均訓練年限4.9a,最長運動年限為12a,最短運動年限為2a,位置上前鋒33人,后鋒30人。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設計損傷問卷,問卷主要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損傷的部位、性質、時間、原因。同時還向運動員了解從事橄欖球訓練以來的運動損傷史、時間、部位、性質、原因等。對國家橄欖球隊運動員在隊外就診的病歷、診斷證明、X光片等進行分析和統計,對于較難確診的病例,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醫院的醫生會診后確定。
1.2.2數理統計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包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男子橄欖球運動損傷發生率
本文研究的創傷標準[1]為:1)除一般皮膚擦傷、磕碰及輕微肌肉拉傷以外的需要醫生處理的任何創傷;2)因傷停訓或功能障礙已對訓練或比賽構成影響,既使未停一次訓練或比賽;3)每個隊員相同部位的再傷和慢性勞損均不列入急性創傷。
研究發現63名運動員共發生運動損傷414例次,全部運動員都發生過運動損傷。損傷人均發生率為657.1%,其中急性損傷168例次(占42.03%),慢性損傷207例次(占57.97%)經T檢驗,兩者的發生率之間無明顯的差異性(P>0.05),這與其他球類運動項目普遍的慢性損傷發病率較高有著顯著的不同,但與橄欖球比賽的激烈的高對抗,受傷的偶然性大的項目特征是相符的。
2.2橄欖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部位和主要病種
2.2.1不同位置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部位
調查發現我國男子橄欖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和上肢的肩部和手腕部。按發病率依次為:膝關節、踝關節、大腿、腰背、肩部、手腕部、頭頸、小腿、足、肘關節、胸腹、前臂等部位。對前鋒與后鋒的損傷率進行差異性檢驗(P>0.05),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性,前鋒運動員的損傷稍多于后鋒。
本次調查發現膝損傷共105例,在全部損傷記錄中,膝損傷率居第一位,占傷病總數的25.36%,被調查者中79.37%膝部均發生過損傷。從損傷的病種來看,損傷主要疾病為髕骨末端病和側副韌帶損傷,分別達到了7.25%和13.04%。另外相比較其他運動項目,半月板損傷的發病率(3.62%)也很高。
調查發現87.3%的球員都發生過踝部的損傷,本研究發現踝部損傷共90例,占全部損傷的21.74%。該部位的損傷病種主要是踝部韌帶扭傷、撕裂傷以及慢性的踝關節骨關節病,這與橄欖球的專項技術特點是緊密相連的。
從調查情況看,大腿部位的損傷共48例,大腿部損傷主要為肌肉的拉傷,同時調查發現此類損傷多發生在運動員各項素質訓練中。
手腕部損傷手腕部損傷共39例,是上肢部位損傷最頻繁的部位,運動員多被球戳傷或者倒地的手撐地等致傷。
肩部是橄欖球運動員的易傷部位,此次調查發現,肩部損傷36例,特別是肩部相關的關節脫位發生率很高,共有12例。運動員肩部損傷多由力所致。
2.3不同位置運動員損傷部位的差異
**表示顯著性差異,**表示非常顯著性差異。
根據調查結果,對不同位置的球員受傷部位的差異性進行比較發現男子橄欖球的前鋒球員與后鋒球員之間在頭頸部與肩部損傷的發生率存在顯著性差異(p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我國男子橄欖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發病率很高,急性損傷與慢性損傷的發病率之間無明顯差異。
2)我國男子橄欖球運動員的損傷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和手腕部。損傷位置的主要分布依次為:膝部、踝部、大腿、手腕部、肩部。我國橄欖球運動員膝部損傷主要疾病為髕骨末端病和側副韌帶損傷。踝部損傷病種主要是踝部韌帶扭傷、撕裂傷以及慢性的踝關節骨關節病。大腿部損傷主要為肌肉的拉傷,手腕部損傷病種主要是小關節指間關節的戳傷。
3)我國男子橄欖球前鋒球員的頭頸部、肩部損傷的發生率要遠遠高于后鋒球員,兩者的損傷發生率之間差異顯著。
3.2建議
1)減少下肢部位的損傷是橄欖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防治的主要措施。在全部損傷記錄中,下肢損傷占全部損傷的64.49%,遠遠高于其他部位的損傷。分析其原因:首先,橄欖球運動的運動特點和技術特征決定了我國運動員下肢損傷的高發病率。(1)橄欖球運動對抗激烈,對運動員的下肢及各關節各項素質很高,快跑、急停、躲閃等橄欖球基本技術都是通過運動員的下肢來完成的。在運動員高速變向運動中,膝、踝關節始終處于強力的扭轉狀態,同時作為對抗最為激烈的運動,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要不斷的遭到對手從各個方向來的嚴重沖撞,在這種狀態下,膝、踝關節和下肢的各肌肉群極易遭受暴力損傷。另外,膝、踝關節長期摩擦、負重,骨關節面之間的反復撞擊、摩擦,長期的摩擦、撞擊必然使骨關節的產生增生,從而導致骨關節病的出現。(2)運動員在完成正集團(即進攻技術)等橄欖球技術時,如果缺乏節奏感,步伐出現混亂也極易造成下肢的損傷。(3)撲摟是橄欖球運動中的一項最為重要的防守技術。比賽中,撲摟的完成是在雙方在高速度的沖擊中進行的,其最佳部位就是撲摟對方下肢,因此,撲摟是造成下肢各關節損傷的原因之一。其次,目前,我國橄欖球運動開展的歷史較短,運動員普遍運動年限較短,教練員也存在著經驗不足,因此國家隊球員技術動作的不合理和教練員訓練不科學狀況的存在是相當普遍。在日常的力量或技術練習中,我們教練員及運動員往往對下肢肌肉力量練習存在偏頗,過量的下肢力量訓練常常使運動員的下肢處于疲勞狀態,訓練后運動員又缺乏一些恢復性的訓練,容易出現疲勞累積,長期疲勞積累導致肌張力增加,使周圍組織對膝、踝關節牽拉力失去平衡而使膝、踝關節的損傷率增加。從調查情況我們發現,有超過20%的隊員在同一部位反復發生損傷,這主要是由于不重視恢復性訓練造成的。
針對運動員下肢部位損傷高發,我們應該做到:(1)系統科學的訓練,全面的提高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應著重加強對下肢等易傷部位的力量訓練。(2)完善運動員的各項基本技術,提高教練員素質,重視訓練后的恢復性訓練。(3)提高運動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傳授運動員正確的運動醫務監督知識,作到防患于未然。
2)防止腰背部損傷,保持運動員良好的競技狀態。橄欖球運動中,腰背部的損傷占重要地位。橄欖球運動員的腰背部損傷多以慢性的陳舊性損傷為主,雖然對于運動員的正常訓練比賽影響不大,但是對于運動員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卻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腰部是整個身體的樞紐,它使上肢與下肢有機結合起來,在球員間的場上對抗中,腰部力量的優勢往往是運動員取勝的關鍵。其發病的主要原因:(1)橄欖球運動員在場上低姿勢防守時各種變向、變速都要求腰背部發力,特別是在跳起高空拼落點受到擠、扛或是力量訓練時采用大重量負重練習時,腰背部都承受極大的負荷,所以一旦對其保護不好或者運動員練習時間過長,疲勞積累,極易造成損傷。(2)腰背部的肌肉由于其處于人體的解剖位置不容易被觸及,訓練比賽后期經常不能得到充分放松,長期肌肉疲勞的堆積,就會造成腰肌勞損。另外運動員在完成急停變向躲閃等動作時,突然扭轉發力可造成骶棘肌及腰背其他肌肉的急性損傷。
因此,首先在訓練中要加強運動員腰背部的肌肉力量訓練,主要是背闊肌、髂腰肌、骶棘肌和腰背筋膜的力量訓練,以增強運動員的對抗能力。其次,運動員在進行大力量訓練時,要加強自我的保護,在運動員疲勞或者狀態不佳的時候,也是容易發生損傷的時段,一定要有足夠的保護措施。最后,在每次訓練課后,運動員應該都要進行足夠的整理放松練習以免造成慢性疲勞,同時我們也應該采取措施,通過按摩等理療手段促進運動員疲勞恢復,防止疲勞的累積。
3)正確合理的運用技術動作,保護運動員的肩部、頭頸部。根據運動損傷部位的統計結果來看,肩部、頭頸部的損傷率較高這與橄欖球運動專項技術要求和競賽的特征是緊密相連的。司克蘭技術(即雙方各三名前鋒隊員相互摟抱,半蹲頂架在一起。由獲得球權的隊向人墻中投球,投球隊員將球投進后,雙方隊員互相頂推的技術)是前鋒隊員的必備技術,運動員在完成司克蘭的動作時對肩部、頭頸部的專項力量有一定要求,如果力量不夠,局部負荷過重,技術動作不正確,將造成肩部、頭頸部損傷。另外撲摟也是肩部、頭頸部受傷的原因。橄欖球運動對抗性強,沖撞劇烈,對撲摟的這項技術動作要求快、狠、準,并用肩部撞擊對方,如果技術動作的掌握不正確或肩部、頭頸部力量較弱,撲摟保護不當及場地條件差很容易使肩部、頭頸部發生損傷。調查發現,不同位置隊員損傷的發生率存在特征性,即前鋒球員的頭頸部、肩部損傷的發生率要遠遠高于后鋒球員。其原因主要是:(1)前鋒與后鋒在場上擔負的不同位置職責。進攻中,前鋒隊員通常通過身體撞開對方防線達陣得分。后鋒隊員由于體重較輕,一般通過速度、變向繞過防守隊員達陣得分。因此,前鋒位置的球員進攻時通常使用肩部撞開對方的動作大大增加了運動員受此類傷的概率。如果運動員在接觸對方身體用肩將對方撞開的同時,隊員技術運用不夠準確、穩定,經常會用頭去撞對方,此時由于身體重心失控,而很容易使頭、頸部撞傷。(2)橄欖球運動對各位置球員的專項技術要求不同。司克蘭技術是前鋒的專門動作,司克蘭技術的完成完全的依靠雙方隊員的頸、肩部的力量,由于司克蘭技術的使用而產生的頭頸部、肩部運動損傷在橄欖球運動中很常見,因而前鋒的該病發病率很高。
有效的預防該部位的損傷:(1)教練員和運動員必須重視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術,動作技術的失誤造成的損傷發生率很高。(2)加強肩部、頭頸部的專項力量是減少該部位損傷的一個重要措施。(3)針對的場上不同位置的運動員技術和位置特征,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
4)手腕部、足趾部等小關節的損傷不容忽視。從調查情況來看,手足小關節損傷共有48例,占11.59%。其中指間關節損傷有30例,占7.25%,而且30例損傷中多數的發生損傷都處于同一部位,提示我們小關節的損傷在損傷治療中經常被忽視了。分析原因:(1)首先主要是由于準備活動不夠充分、許多運動員在進行準備活動時只對各大關節進行牽拉等,而對指間關節等小關節沒有進行充分活動,在激烈的對抗中就很容易損傷。(2)我國的橄欖球運動員普遍的運動年限短,因而球感和基本技術較差,在訓練和比賽中的傳接球的失誤率很高,大大增加了手指受傷的可能。(3)大多數的小關節損傷對運動員的訓練影響不是非常明顯,所以運動員損傷后沒有進行積極的治療,導致反復損傷。
防止小關節部位運動損傷的發生,首先,訓練前專門針對小關節的準備活動必須足夠充分和合理。其次,增加運動員與球接觸的時間,培養運動員良好的球感。最好,做好訓練平常的醫務監督,對于小關節發生的損傷,要及時給予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5)合理使用各種保護設備,有效減少訓練中損傷發生。調查發現79.37%的運動員在訓練中沒有使用護具等保護設備的習慣。導致這樣情況的原因:(1)英式橄欖球與美式橄欖球不同,運動員比賽時基本上不穿戴護具,這使許多運動員養成了不愿使用護具的習慣。(2)大多數隊員缺乏運動醫學知識和對易傷部位預先防護的意識,認為護具使關節活動受限影響技術動作,只有受傷后才使用。(3)由于橄欖球運動在中國的普及程度還不高,國內也缺少專項所需的各種有針對性及有效性的護具。其實如果運動員在日常的訓練中正確的使用一些護具將大大降低運動員訓練中的損傷發生的概率。廣大橄欖球運動工作者應致力于提高運動員對于損傷的預先防護意識,培養運動員自覺佩帶護具的良好訓練習慣,同時,增加投入,引進先進的護具,最大可能的努力減少運動員的損傷發生。
參考文獻:
[1]張冰雨,等.對我國優秀女子手球運動員運動創傷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204-205.
[2]何陽.橄欖球技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75-82.
篇12
本組患者21例,男2例,女19例,年齡58~72歲。老年性嚴重退行性骨關節疾病3例,類風濕關節疾病1例,外傷等原因引起的膝關節嚴重損傷疾病2例,膝骨關節病15例。單側膝關節置換患者16例,雙側膝關節置換患者5例。對本組21例患者進行了6個月~2年的術后隨訪,根據HSS評分評價膝關節功能,優19例,良2例,無一例發生術后并發癥,效果滿意。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術前向患者進行耐心的宣教,將手術的目的及可能發生的問題向患者解釋清楚,并介紹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鍛煉及護理知識,以消除其緊張的心理。使患者對手術有充分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的身體及心里都處于最佳狀態,易接受手術。
2.2 術后護理 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切口滲血、彈力繃帶的松緊度和負壓引流管是否通常,并記錄引流液性質、量及顏色,觀察皮膚溫度、靜脈回流狀況及肢體是否腫脹等,防止腓總神經麻痹、下肢深靜脈血栓、骨筋膜室綜合征及壓瘡等并發癥。
3 術后康復指導
3.1 心理康復 康復是一項主動、被動、自覺的活動,大部分術后患者對使用CPM功能鍛煉和肢體活動都有恐懼心理,懼怕疼痛,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承受。護士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掌握患者的心態,在詳細做好術后康復指導的同時,通過講解全膝關節置換術預后的可靠信息、同種患者的手術效果、活動的重要性及患者與病區內同類型患者交談等方法,解釋合理鍛煉的效果及意義,使患者樹立信心,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加治愈疾病的信心和決心,以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
3.2 主動康復 術后第1天開始能夠耐受的情況下進行股四頭肌收縮練習及肢體末端關節的伸屈練習。每天進行多次,20~25 min/次,達到500次/d 以上收縮,直腿抬高練習時可同時輕度增加負荷。當患者屈曲度足夠時應盡早開始坐在床邊行膝關節伸屈練習。
3.3 被動康復 術后第2天起在持續被動活動器CPM上行規范的被動鍛煉,鍛煉角度從30°~40°開始,每天增加10°~20°,伸屈1次/min,持續鍛煉30 min,2次/d,鼓勵患者在能耐受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屈曲膝關節。最近的研究表明,術后立即高度屈曲膝關節能加速術后康復,并且與傷口的合并癥無關。目的是在術后5~7 d之內主動屈曲達到90°[1]。若疼痛激烈、皮下淤血或肢體腫脹明顯時應適當減少膝關節活動幅度,對這類患者口服或注射鎮痛藥或帶鎮痛泵之后再進行功能鍛煉。終止CPM時,觀察手術傷口是否愈合、主動活動有無疼痛、腫脹是否停止或消退,大約需要3~ 4周。在進行CPM鍛煉時,應夾閉引流管,預防負壓作用而引流管內血液回流,增加感染概率,停機后再開放吸引管。
3.4 負重康復 術后第4周至3個月期間,進一步加強提高患膝功能效果,增加患肢活動范圍及負重能力,負重練習可借助平衡杠、助行器,從部分負重逐步過渡到術后6周完全負重練習。著重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為回歸社會做準備。在練習過程中,應注意患者的安全,站立在患者旁進行保護,以防跌倒。
4 出院后康復指導
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出院后的護理要點及康復鍛煉的注意事項,鼓勵老年患者早期離床,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以及壓瘡等并發癥發生。以自行車練習、活動度練習和股頭肌力量練習為重點,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活能力。鍛煉順序可應遵循站、坐、蹲(3個月)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活動范圍,防止關節疼痛和腫脹,使其達到理想的康復效果,并向患者交待復查的時間,一般為術后1、3、6、12、24個月。
5 體會
對嚴重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是國內外公認的治療方法,而術前、術后護理及康復的重要性正逐漸被大家重視。術前護理是手術成功的基礎,術前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術后注意事項及功能鍛煉的方法,有助于患者的恢復[2]。術后護理是手術成功的保障,術后對患者全身及局部的護理保障了手術的效果。術后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早期練習肌肉等長收縮和關節屈伸活動,減少關節粘連和股四頭肌的萎縮,可較快地恢復膝關節功能。
參考文獻
篇13
[
關鍵詞 ]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骨關節炎膝外翻畸形;臨床癥狀;改善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c)-0062-03
[作者簡介] 楊自龍(1979.5-),男,遼寧朝陽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骨關節病及創傷性骨折的治療。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目前已經是骨關節炎膝外翻畸形患者臨床治療中的主要方法,手術成功的重點也就是在與正確截骨和軟組織平衡技術。這一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技術發展也足夠成熟。但是在采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骨關節炎膝外翻畸形患者中,其手術依舊具有較大難度,特別是在對軟組織平衡方面,其具有較多爭議,因此加大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骨關節炎膝外翻畸形患者手術研究,也已經成為臨床骨科一個重要研究項目。為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改善骨關節炎患者膝外翻患者臨床癥狀效果探討, 該研究對2013年1月—2014年1月該院收治的68例(68個膝關節)骨關節炎膝外翻畸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探討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改善骨關節炎膝外翻畸形患者關節活動度及膝外翻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68例(68個膝關節)骨關節炎膝外翻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膝關節外側關節間隙等是疼痛的主要部位;X線片表現均有一定程度的股脛關節外側間隙狹窄;股脛角外翻均在10°以上。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7例,年齡在56~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3±10.4)歲;股脛角在14°~36°之間,平均股脛角為(23.6±1.2)°,其中49例患者在20°及以上,19例患者在20°以下。將患者按照入院救贖分成兩組,每組34例,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在56~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4±11.3)歲;股脛角在14°~36°之間,平均股脛角為(24.1±1.1)°,其中24例患者在20°及以上,10例患者在20°以下;觀察組患者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在57~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8±10.8)歲;股脛角在14°~36°之間,平均股脛角為(23.1±1.0)°,其中25例患者在20°及以上,9例患者在20°以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粗隆間外展截骨術,患者取側臥位,從股骨大轉子前上方經股骨大轉子向下縱形切口長約8~10 cm,逐層切開達股骨,剝離股骨轉子下骨膜。緊貼大轉子下緣鉆孔作截骨標記,使頂角約為45°,行倒V形截骨。大轉子前方適當分離,以能摸清股骨頭位置,然后從股骨頭大轉子處打入預制的鵝頭釘。遠折端充分外展,3枚螺釘固定。逐層縫合刀口。觀察組患者實施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運用High-Flex 全膝關節假體(美國Zimmer公司)作為本研究患者的假體。從髕旁內側關節囊入路,運用常規方法定位膝關節并截骨,如果患者有屈膝攣縮,則依據實際情況將1~2 mm的截骨量適當添加到股骨遠端或脛骨近端。(1)股骨髁截骨:①如果患者的外翻畸形的外翻角度在20°以下,則在進行股骨遠端截骨時將外翻角度調整為5°,大多數外側髁在膝關節外翻畸形的作用下均具有不良的發育。如果股骨外髁顯著缺損,在應該在進行股骨遠端截骨時將外翻角度在原有基礎上增加2°,即7°;②依據髕骨脫位的程度對股骨前后髁進行截骨,為了對髕骨軌跡進行有效的改善,可以將假體的外旋角度適當增大;③增大股骨假體的外旋角度2°,即從3°~5°,為了對屈曲位的外翻畸形進行有效的改善,可以將外側后髁的截骨量減小到一定限度。(2)脛骨平臺截骨:脛骨平臺的外側在膝關節外翻畸形的作用下會具有嚴重的磨損,因此在測量和截骨的過程中應該將最低點設定在外側。如果患者的脛骨平臺外側具有嚴重的缺損,則在截骨時可以將基點設定在內側;如果患者的外側缺損在5 mm以下,則填充物可以是骨水泥;如果患者的外側缺損在5 mm以上,則可以進行自體骨移植。(3)軟組織松解:①在對所有患者進行常規暴露和截骨后,首先將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的外側骨贅清除掉,然后依據屈膝畸形程度對后關節囊進行相應的松解;②對膝外側間隙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如果伸直位緊張,則對膝后外側髂脛束及關節囊進行進一步的選擇性松解;如果屈曲位緊張,則對外側腘肌腱及副韌帶進行選擇性松解;③髕骨多處在膝關節外翻畸形的作用下會呈現脫位或伴脫位狀態,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受到其松解情況的直接而深刻的影響。通常情況下首先進行贅骨切除術,然后再半弧形松解髕骨外緣軟組織,將髕骨周緣贅骨咬除掉。
1.3 術后處理及康復指導
術后1~2 d將引流管拔出,讓患者服用3~5 d的抗生素,以對感染進行有效的預防。同時對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鈣,以對下肢深靜脈栓塞進行有效的預防;使用鎮痛藥,以為患者的功能鍛煉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術后6 h開始讓患者進行直腿抬高等鍛煉,并對踝關節進行主動或被動的活動。術后3 d讓患者在CPM機的幫助下進行膝關節被動屈曲功能鍛煉,術后7 d讓患者在步行器的幫助下進行行走聯系。出院后術后1、3、6個月督促患者定期來院復查,每年1次。
1.4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進行4~28個月的隨訪,攝X線片對膝外翻角(FTA角)進行測定,同時對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度進行認真的檢查,并運用KSS評分和功能評分對其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越好。
1.5 統計方法
運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21.0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配對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計量資料,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治療后患者的FTA角、KSS評分和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TA角要比對照組明顯偏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KSS評分要比對照組明顯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關節置換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71%,低于對照組的20.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3.1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治療骨關節炎膝外翻畸形時應注意的問題及方法
在對膝外翻畸形進行處理的過程中運用全膝關節置換術需要給予以下兩個問題以充分的重視:①脛骨平臺外側缺損及股骨髁缺乏良好的發育;②膝外側結構攣縮極為復雜,包括膝外側副韌帶、后外側關節囊等。目前,臨床相關醫學學者在骨性問題的處理方面達成了一致的共識。主要方法為:進行股骨遠端截骨的過程中將磨具的股骨外翻角加大;進行股骨前髁截骨的過程中將外旋角度增大,依據是外翻的嚴重程度,通常情況下為3~6 d;進行脛骨平臺截骨的過程中切割時將基準設定在外側,如果患者的外側缺損在5 mm以下則將填充物設置為骨水泥,如果患者的外側缺損在5 mm以上則進行自體骨移植。
另外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DVT發病率高,且由于DVT有不同類型,各類型癥狀體征也有所不同,大部分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易延誤治療,因此,臨床必須提高重視度,積極地采用先進的護理模式和方法,根據危險因素評估結果,綜合合理地運用各種預防及護理方法,以減低DVT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措施,主要就是實施預防性護理,其措施包括術前評估,術前對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LEDVT)相關因素進行評估,確定高危人群,重點予以預防;健康指導,術前對患者進行指導,特別是對高危人群,使患者了解一定的知識,便于其在術后對護理工作的配合;早期鍛煉,及早對患者進行局部的按摩,促進其下肢靜脈的回流,但如果患者有下肢靜脈血栓、靜脈炎病史及家族史者則不能進行按摩;用藥護理,適當對患者使用藥物護理,但要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實時監測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計數情況,一旦出現異常情況要及時報告并進行處理;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食用低脂高蛋白和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患有高血壓等的患者還要指導低鹽飲食;交接班,術后48 h之內,對DVT高危患者,一定要嚴格進行床頭交接班,并詳細的記錄各種預防護理措施等,在藥物預防和機械預防方面,利伐沙班用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抗DVT的效果較好。
3.2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改善骨關節炎膝外翻畸形患者關節活動度及膝外翻中的作用
目前臨床還沒有統一膝外側軟組織松解的順序等。Krackow 等醫學學者研究表明,屈曲外側間隙的增加在對腘肌腱、腓腸肌外側頭等進行松解的作用下會比伸直外側間隙的增加大,同時膝外側副韌帶及腘肌腱復合體應該成為松解的起點,然后對外側關節囊進行松解,最后對髂脛束進行松解。而Miyasaka等醫學學者則表明,髂脛束應該是松解的起點,然后對外側關節囊進行松解,最后對膝外側副韌帶等進行松解。Whiteside通過臨床實踐表明,屈曲間隙外側緊張能夠在對膝外側副韌帶等進行松解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矯正,而伸直間隙外側緊張則能夠在對后外側關節囊等進行松解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矯正。該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TA角要比對照組明顯偏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KSS評分要比對照組明顯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71%,低于對照組的20.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石新成等在研究中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其優良率可達到100%,能夠取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關于在膝關節外翻畸形手術治療中,應該應用哪一種類型的假體,目前眾說紛紜,在長期臨床研究過程中發現,想要對其后交叉韌帶進行保留則需要具有較高張力,并且在手術過程中,也比較難以保持滿意的內外軟組織平衡,因此建議在手術過程中對后穩定型假體進行使用。但是關于其短期臨床效果滿意以及遠期效果則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
綜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能夠顯著改善骨關節炎膝外翻畸形患者關節活動度及膝外翻,同時極大降低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
參考文獻]
[1] 馬國濤,劉東海,周衛.56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3,32(31):234-235.
[2] 吳翠玲,李素蓮,劉霞.中西醫結合治療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2,4(24):2612-2613.
[3] 張欣,王志偉.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中髕骨的處理[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13):2421-2424.
[4] 孫云波,劉軍,田崢巍,等.全膝關節置換股骨切跡發生因素分析及遠期隨訪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3):1073-1076.
[5] 石新成,孫英杰.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0例[J].中外醫療,2012,31(18):226-227.
[6] 郭偉偉,高雪琴,林代利.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外翻的圍手術期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1):242-243.
[7] 黃林,裴曉東,韓曉亮.數字化技術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新進展[J].中國衛生產業,2013,3(3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