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環境分析小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環境分析小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環境分析小結

篇1

在我國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小型企業作為經濟活動中最具生命力的個體,擔負著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增加財政稅收、為國家經濟實體做貢獻的重要作用。其中,被世界上眾多經濟學家視為“朝陽產業”的環保企業,特別是環保型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既是環保產業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民眾環境理念增強、環境需求提高的時代產物。然而,與大中型國有企業相比,環保型中小企業相對規模較小,財務信息對外界不甚透明、經營商不確定性很大、承受外部經濟沖擊的能力較弱,再加上自身經濟靈活性的要求,其融資與大企業相比存在很大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融資渠道更多依賴內源融資;融資方式上多選擇小額貸款組織等金融中介機構的貸款;債務融資具有規模小、頻率高、流動性強等短期貸款特征。由于環保型中小企業資金占壓量較大,周轉困難,尤其需要破解融資難題,以推動區域循環產業發展,支撐新農村建設。

隨著2008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以及7家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取得一定成效[1],在各省、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各地小額貸款公司紛紛成立并正式運營,為解決“三農”問題、中小企業資金困境和中低收入群體的資金需求開辟了一條新途徑[2]。小額貸款組織,作為一種新型商業化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的貸款機構,其現階段主要基于親緣、地緣、學緣、情緣的信息比較優勢收集客戶各類信息,以信貸員收集的軟信息作為貸款決策的主要依據。根據信息經濟學理論,軟信息通常不容易觀測、獲取,具有不確定性和隨機性特征,且難以量化,與此有關的信用風險無法通過現有較為成熟、精確的模型予以評估。由于成立時間較短,信貸員無法全面、充分掌握縣域內的環保型中小企業信息,同時,受到信貸員專業素質欠缺的內在約束,小額貸款公司無法根據商業銀行傳統的客戶信用等級評分表對這些環保型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水平進行精確、有效地評估。因此,這種以人為主收集不確定性信息,以人的主觀判斷進行不確定性信息識別,并以此作為貸款決策依據的貸款運作方式使該類貸款組織在發展環保型中小企業客戶的過程中,面臨不確定性的信用風險問題日益突出。因此,需要從整體上構建基于軟信息特征的一系列信用風險控制制度,實現小額貸款公司的穩健經營,全面滿足環保型中小企業激增的特殊融資需求,優化區域信用環境,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 軟信息與關系型借貸研究綜述

信息是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的重要因素,一般分為硬信息和軟信息兩種類型,這兩類信息在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受信息特質的影響,國外與硬信息有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成果豐富,而與軟信息相關的研究成果則相對欠缺。國外軟信息問題研究與銀行系統的小企業借貸問題相伴而生,至目前為止,軟信息的內涵尚未形成統一定義。Petersen提出軟信息是任何一種區別于相對透明公共信息的信息,如財務報表或抵押等可獲得性數據[3]。Grunert和Weber認為軟信息指非財務因素的定性化信息,尤其是管理技術評價[4],因此管理技術、產品市場特征和企業戰略等軟信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相對穩定,由植根于企業特征的主要要素推動。Uzzi 及Gillespie則認為對企業借貸而言,軟信息涉及企業管理技術、企業質量、競爭地位和日常業務等特定知識,特指企業與銀行之間的親密程度以及相互承諾程度[5,6]。Scott指出關系型借貸與軟信息密切相關,硬信息可以在沒有數據收集人員幫助的情況下通過表格形式予以反映,其獲取基于相對客觀的標準,而軟信息通常不容易被觀測、被他人證實和傳遞,難以量化進行自變量分析,必須依靠信貸員和客戶的親密程度獲取[7]。Liberti認為,硬信息指無成本、即時可被證實的信息,軟信息則是以高成本方式獲取,無法被第三方證實的信息[8]。為解決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問題,Camus和Godlewski認為軟信息具有內部性特征,是具有隱蔽特征的道德風險的來源之一,主要通過銀行與中小企業的長期關系才能獲取[9]。Emilia認為受到軟信息屬性――無法以書面方式輕易記錄或核實的限制,軟信息的來源渠道非常有限[10]。根據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歸納出軟信息的基本特征:不易觀測和獲取;具有不確定性;具有定性化特征,難以量化;相對穩定性和不可比性。

國外關系型借貸研究主要圍繞銀行與中小企業展開。借貸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的利潤創造提供機會,通過將生產企業的信息運用于貸款決策,銀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為企業收益良好的投資項目提供豐富資金。正是基于這些經濟現象,學者們創造了“關系型借貸”概念,反映銀行如何通過長期、持續性關系獲取客戶的私人信息。Berger等首先提出了關系型借貸概念,他們將小企業通過金融中介的融資技術劃分為四種類型:財務報表型借貸、資產基礎型借貸、信用評分型借貸和關系型借貸[11]。這些借貸技術為解決信貸配給問題和超額借貸問題發展形成,前三種借貸技術稱為交易型借貸,貸款決策建立在相對比較容易獲取的硬信息基礎上,而關系型借貸必須通過信貸員與借款人長期聯系所獲取的專屬信息――軟信息進行貸款決策。除了通過貸款條款、存款和其他金融產品獲取軟信息之外,還可以通過與社區范圍內其他成員接觸獲取軟信息,如企業供應商和客戶所提供的企業及其所有者詳細信息、企業經營所在地的商業環境信息等。這些具有相當價值的信息體現在企業財務報表、抵押和信用評分之外,必須通過一定時間才能獲取,能夠對銀行處理信息不對稱問題提供實質性幫助。Petersen和Rajan甚至認為美國小企業借貸就是一場“信息革命”[12]。

Berger等認為關系型借貸的存在條件是銀行能否收集到與企業信譽質量相關的各種軟信息[13]。Boot指出關系銀行模式通常被定義為通過連續性、多樣化交易方式對借款人的軟信息(或專屬信息)進行投資的銀行模式,這種排他式獲取客戶軟信息的方式可以為銀行獲取壟斷租金[14]。Petersen和Rajan則認為銀行傾向于對新成立企業貸款的主要原因是一旦建立專屬客戶關系,獲取競爭對手無法掌握的軟信息將帶來未來借貸競爭的壟斷租金[12]。Boot和Thakor[15]、Ber等[16]強調信息是銀行進行借貸決策的重要因素,排他式獲取的軟信息能夠提高銀行的風險判斷能力,減少借款人違約的可能性。

近年來,國外學者還通過特別樣本研究軟信息在關系型借貸中所發揮的特殊作用。Agarwal和Hauswald實證研究認為軟信息是關系型借貸貸款決策和貸款定價的基礎,并運用小企業在線貸款交易和親自貸款交易兩個獨特樣本,研究不同類型借款人的貸款決定因素[17]。雖然借貸標準一致,由于信息內容不同,兩類貸款申請的交易結果存在較大差異。親自申請貸款時,信貸員和分支機構經理能夠基于主觀印象修訂信用評分,而在線申請貸款時,貸款決策完全取決于企業在線提供的信息、信用報告和以往接觸為基礎計算的內部信用評分。此外,研究還發現軟信息更多地產生關系型借貸,而硬信息更多地產生距離型借貸。銀行貸款決策首先依賴于公開信息或私人信息,然后才在不同貸款類型中權衡貸款可獲得性和貸款定價問題。Demiroglu等以參與出售或IPO私人企業為樣本,研究認為私人企業關系型借貸中,關系型借貸與私人企業價值高度相關,銀行貸款決策的基礎是私人企業的專屬軟信息[18]。對成立時間較短的小型私人企業進行借貸時,銀行非常重視從各種渠道所收集的軟信息。

2 小額貸款公司與環保型中小企業借貸關系的博弈分析2.1 博弈研究假設

假設博弈參與雙方為小額貸款公司A和環保型中小企業B。環保型中小企業B需要一筆信貸資金M進行低碳環保型項目投資活動,貸款利率為r,假設項目投資回報率為q,q為外生變量。為了分析便利,假設該投資項目完全依靠信貸資金支持,即環保型中小企業的自有資金投入為0。

假設交易成本為C,小額貸款公司和環保型中小企業共同承擔貸款發放的交易成本,則小額貸款公司接受貸款申請的參與約束為Mr-C>0。環保型中小企業借入資金進行項目投資獲得的收益為M(1+q),小額貸款公司預期環保型中小企業能夠償還M(1+r)時才接受貸款申請,則環保型中小企業的參與約束為M(1+q)>M(1+r),即q>r。

當小額貸款公司對環保型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環保型中小企業及時償還貸款時,小額貸款公司和環保型中小企業的收益分別為Mr-C和M(1+q)-M(1+r)-C=M(q-r)-C。當小額貸款公司發放貸款,環保型中小企業未能及時償還貸款時,小額貸款公司和環保型中小企業的收益分別為-M(1+r)-C和M(1+q)-C。假設環保型中小企業申請貸款的各項費用為C,若貸款申請被拒絕,其收益為-C。當環保型中小企業違約,小額貸款公司拒絕貸款申請時,雙方不存在借貸關系,收益均為0。由此可見,在單次博弈情況下,納什均衡(拒絕貸款申請,貸款違約)比較容易求得,見表1。

在完全信息情況下,即小額貸款公司對環保型中小企業投資項目信息掌握充分、對稱的情況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承諾機制,環保型中小企業的占有策略為獲得貸款后違約,而小額貸款公司預期這種情況時,其占有策略為在初始階段拒絕貸款申請。因此,借貸雙方陷入囚徒困境。

2.2 完美信息重復博弈條件下的均衡

當小額貸款公司與環保型中小企業之間的博弈無限次重復時,博弈結果將會改變。每次博弈中,小額貸款公司與環保型中小企業十分清楚必須進行下一次博弈,雙方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長期利益和可持續發展。假設在前T次博弈中,小額貸款公司和環保型中小企業一直保持合作關系,小額貸款公司提供貸款,環保型中小企業及時償還貸款。無限次重復博弈中,博弈雙方收益是各階段收益的現值之和,假設貼現率為α,則貼現因子為11+α。

在T次博弈中,環保型中小企業決定放棄合作關系,小額貸款公司由于在本次博弈中采取合作策略而蒙受損失。因此,小額貸款公司采取觸發策略,即在T次以后采取永不合作策略以懲戒環保型中小企業。若環保型中小企業首先采取不合作行為,本次博弈中的收益為Mq-C,此后為無限次0收益。下面分析為了獲得長期合作關系,環保型中小企業在何種情況下不會發生違約行為。

若環保型中小企業選擇長期合作關系,任何時候都不會違約,其長期合作收益為R,

R=∑∞t=1M(q-r)-C(1+α)t=[M(q-r)-C]1+αα

(1)

T次博弈時,環保型中小企業的違約收益為RT,

RT=∑M(q-r)-C(1+α)t+Mq-C(1+α)T+∑∞t=10(1+α)t

=[M(q-r)-C]1+αα1-1(1+α)T+Mq-C(1+α)T

(2)

則長期合作收益R與違約收益RT相比較得,

RT-R=-[M(q-r)-C]1+αα 1(1+α)T+Mq-C(1+α)T

=α(Mq-C)-[M(q-r)-C]α(1+α)T

(3)

當RT-R<0時,α<M(q-r)-CMr,則只要貼現率α<M(q-r)-CMr,RT-R<0。

當貼現率較低,環保型中小企業違約時,小額貸款公司以放棄合作以示懲戒,環保型中小企業的違約后果十分嚴重,因此,雙方只能保持長期合作關系。貼現率較低表示環保型中小企業十分重視未來長期合作的收益,雙方無限次重復博弈的最優解為保持長期合作關系,即小額貸款公司為環保型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環保型中小企業及時償還貸款。

2.3 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條件下的均衡

在現實經濟中,完全信息重復博弈所假設的借貸者信息對稱情況很少存在。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博弈的均衡情況將發生變化。因為資產規模小,缺乏硬通貨的抵押擔保物,很難在銀行獲得授信,環保型中小企業的投資回報率q無法確定。假設高投資回報率為qH,低投資回報率為qL的發生概率相同,環保項目的具體收益情況為環保型中小企業的私人化信息,小額貸款公司無法完全掌握。因此,環保型中小企業首先采取行動,選擇是否從小額貸款公司申請貸款,小額貸款公司根據掌握的軟信息決定接受還是拒絕貸款申請。這是一個典型的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采用海薩尼轉換,引入自然來描述該博弈。自然首先行動,決定貸款項目是好項目還是差項目,好項目獲得高投資回報率qH,差項目獲得低投資回報率qL。若為好項目,環保型中小企業將及時償還貸款,若為差項目,環保型中小企業無法及時償還貸款,出現非意愿性貸款違約。

若環保型中小企業不申請貸款,借貸關系無法形成,雙方收益均為0。若環保型中小企業申請貸款,而小額貸款公司拒絕貸款申請,小額貸款公司收益為0,環保型中小企業收益為-C。若環保型中小企業申請貸款,小額貸款公司接受貸款申請:在好項目情況下,小額貸款公司和環保型中小企業的收益分別為Mr-C和M(qH-r)-C;在差項目情況下,小額貸款公司和環保型中小企業的收益分別為-M(1+r)-C和MqL-C,見圖1。

該博弈中環保型中小企業B擁有四個策略:SB1:{好項目,申請貸款;差項目,申請貸款};SB2:{好項目,申請貸款;差項目,不申請貸款};SB3:{好項目,不申請貸款;差項目,申請貸款};SB4:{好項目,不申請貸款;差項目,不申請貸款}。小額貸款公司A擁有兩個策略:SA1:{接受貸款申請};SA2:{拒絕貸款申請}。圖1所描述的動態博弈中,小額貸款公司無法完全獲取項目好壞的具體信息,但對自身在博弈中所處位置具有一定判斷,接受貸款申請的概率為p,拒絕貸款申請的概率為1-p。

以上博弈有兩個均衡結果:{(SB1,SA1),p=1},{(SB4,SA2),p=0}。該均衡結果的現實經濟意義為:當項目預期投資回報率高時,環保型中小企業申請貸款,小額貸款公司接受貸款申請,發放貸款;項目預期投資回報率低時,環保型中小企業不申請貸款,而小額貸款公司拒絕貸款申請。

根據以上不同信息條件下的博弈分析,可以進一步清晰地認識小額貸款公司和環保型中小企業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的借貸關系。首先,當信息完全對稱時,完全信息重復博弈條件下,小額貸款公司貸款決策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貸款利率r、貸款交易成本C和環保型中小企業違約預期。當貸款交易成本過高,小額貸款公司的獲利空間較小時,貸款發放的積極性將大大降低。因此,小額貸款公司只有通過有效降低貸款交易成本,盡可能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貸款需求,才能爭取更大的獲利空間。其次,當信息不對稱時,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條件下,貸款項目回報率的識別是博弈能否達到有效均衡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小額貸款公司對項目回報率的識別存在偏差將造成貸款損失。根據國外關系型借貸理論的研究成果,軟信息是關系型借貸貸款決策和貸款定價的基礎。小額貸款公司應在對宏觀和地區經濟情況、行業發展進行初步判斷的基礎上,通過信貸員與環保型中小企業長期交往建立的專屬客戶關系,對貸款客戶的軟信息進行收集和識別,盡可能準確掌握與貸款投資回報率相關的信息,才能減少貸款發放風險,降低與中小型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避免陷入囚徒困境,抑制小額貸款公司和環保型中小型企業的協調發展。

3 構建基于軟信息的小額貸款公司信用風險控制制度3.1 建立與業務特征相符的信貸流程,充分發揮所收集軟信息的時效性小額貸款公司作為我國一種新型的商業化農村金融機構,雖然不是商業銀行,但就機構屬性而言,屬于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在“只貸不存”的政策約束下,小額貸款公司的資金來源受到嚴格限制,而資金運用卻呈現單一化現象,所提供業務僅為最基礎的金融產品――貸款,且以額度小、對象分散、貸款期限短期化為主要特征。當貸款中小企業客戶受到國家宏觀經濟環境、區域經濟環境、行業結構調整和自然條件影響,出現貸款拖欠或違約現象時,小額貸款公司不僅比較容易遭遇貸款到期無法收回的信用風險,而且無法通過一定規模的有效資產組合分散、轉移風險,出現信貸資金鏈條的短期中斷,引起比商業銀行和其它微型金融機構更為嚴重的經營風險。由于環保型中小企業的技術難以大規模產業化和市場化,因此以小額、分散、短期性為主要金融需求特征,小額貸款公司與業務特征相符的信貸流程必須充分體現這種“短、頻、快”特征,簡化商業銀行冗長的貸款手續,保證貸款申請至貸款決策的所有工作控制在兩至三個工作日內全部完成,然后根據環保型中小企業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貸款期限,更好地發揮所收集軟信息的時效性,有效地控制貸款信用風險。此外,小額貸款公司提供的與該業務特征相符的信貸流程,能夠盡量降低信貸交易申請和發放成本,更好地服務于環保型中小企業的特殊融資需求,擴大利潤空間。

3.2 建立層級少、決策權相對集中有利于軟信息收集和判斷的組織結構根據組織結構信息觀的主要觀點[13],分散式組織結構有利于軟信息的生產與處理,而層級式組織結構擅長硬信息的生產與處理。在分散式決策結構中,信貸員不需要向上級傳遞信息,能夠根據所收集的信息作出獨立貸款決策,也明確地知道自身努力將充分體現在日后的貸款決策中,這種方式對信息收集工作具有強烈的正向激勵作用。層級式決策結構中,信貸員所采集的軟信息需要進一步編碼、量化,以便傳遞給上級決策者,信貸員無法按照自身所收集的信息作出貸款決策。由于總是存在部分軟信息無法被轉化,信貸員信息收集工作的激勵程度被削弱。因此,與商業銀行信貸運作一樣,小額貸款公司應設立審貸委員會,嚴格實行對環保型中小企業的審貸分離制度。但是,人員規模應該控制在十五人左右,貸款評估主體與決策主體之間的層級盡可能減少,縮短審貸鏈條,形成層級較少,貸款決策權相對集中的組織結構,以利于各類軟信息的有效收集、判斷。這種與貸款決策依據――軟信息的特征相符的組織結構,不僅能有效地控制貸款運作過程中的道德風險,而且對軟信息的收集和判斷將產生積極效應,克服小額貸款公司運作中對環保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行正確貸款決策,降低環保型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3.3 建立有利于軟信息收集的正向激勵機制,確保軟信息收集的全面性、詳細性和有效性小額貸款公司的金融市場功能定位決定了其貸款對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環保型中小企業這類貸款客戶雖然具有市場反應快、投入成本低和經營機制靈活等特征,但是通常是防范和承受各種風險能力最薄弱的群體,表現為在整個信貸市場中一般無法提供抵押品或無法提供合格抵押品、無系統性正規財務記錄和信息不透明等問題。由此,小額貸款公司只能利用客戶軟信息收集的比較優勢,運用“社會資產”(social capital)取代“經濟資產”(economic capital)來實現對貸款信用風險的控制。實際運作中,信貸員通常獨自組成流動性的分支機構,負責貸款銷售、客戶信用分析、信息收集工作和貸款批復,各種職責集于一身,發揮著貸款運作的整體作用。為充分調動經營過程中信貸員收集軟信息的積極性,公司應采取一些正向激勵措施:一方面賦予信貸員一定額度內的貸款決策權,充分發揮軟信息收集的成本優勢,提高貸款發放效率,降低委托成本;另一方面應在一定條件下允許信貸員持有部分公司股權,減少貸款發放過程中的道德風險,確保軟信息收集的全面性、詳細性和有效性,有效地控制貸款信用風險。

3.4 建立與軟信息特征相符的貸款信用風險評估技術

小額貸款公司現階段以信貸員長期、高接觸型方式所收集的軟信息為基礎,運用商業銀行傳統的客戶信用等級評分表進行信用風險評估。由于成立時間較短,全面、有效、充分地掌握區域內環保型中小企業的相關信息存在一定難度,同時受到軟信息特征的約束,信貸員無法根據簡單的客戶信用等級評分表對信用風險水平進行較為精確的量化評分。但是,小額貸款公司結合自身運作特征,通過創新特殊的信用風險評估技術就能有效地評估貸款信用風險,為環保型中小企業客戶提供貸款和其他金融服務,滿足他們貸款需求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盈利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目前,模糊集合方法被公認是合理解決模糊性現象量化問題的最佳途徑,能夠在不確定、不精確的社會經濟環境中,較好地處理經典數學方法所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該方法的研究前提與小額貸款公司的具體運營環境、貸款客戶特征、貸款評估和貸款決策依據相符合。隨著貸款規模的擴大,小額貸款公司建立基于模糊集合方法的各種軟計算方法和模型能夠更好地處理信用風險評估問題,準確、快速地對環保型中小企業貸款客戶予以信用風險評估,并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信用風險控制措施。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張建華. 中國農村多層次信貸市場問題研究[M]. 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Zhang Jianhuang. The Analysis of Multilevel Credit Market in Chinese Rural Area [M]. Beijing: Economy & Management Publishing House, 2009.]

[2]李樹生,何廣文. 中國農村金融創新研究[M].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8.[Li Shusheng, He Guangwen. The Study of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China [M]. Beijing:China Financi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3]Petersen M. Hard and Soft Information: Implication for Finance and Financial Research [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04.

[4]Grunert J, Weber M. Recovery Rates of Commercial Lending: Empirical Evidence for German Compani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9, 33: 505-513.

[5]Uzzi B. Embeddedness in the Making of Financial Capital: How Social Relations and Networks Benefit Firms Seeking Financing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9, 64: 481-505.

[6]Uzzi B, Gillespie J J. Knowledge Spillover in Corporate Financing Networks: Embeddedness and the Firms Debt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 595-618.

[7]Scott J A. Bank Mergers and Small Firm Financing [M].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3: 7-29.

[8]Liberti J M. Incentives and Soft Information: How Does Delegation Impact the Role of Bank Relationship Managers? [M]. London Business School, 2003.

[9]Camus B G, Godlewski C J.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n Banks: Hard Information, Soft Information and Manipulation [M]. December 2005.

[10]Emilia G A. Soft Information in Small Business Lending [M]. August 2007.

[11]Berger A N, Klapper L F, Udell G F. 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ly Opaque Small Business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1, 25: 2127-2167.

[12]Petersen M A, Rajan R G. The Effect of Credit Card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 406-443.

[13]Berger A N, Miller N H, Petersen M A, et al. 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 76(2): 237-269.

[14]Boot A W A. Relationship Banking: What Do We Know? [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0, 9: 7-25.

[15]Boot A W A, Thakor A V. Can Relationship Banking Survive Competition?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55(2): 679-713.

[16]Ber H, Yafeh Y, Yosha O.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Universal Banking: Bank Lending, Stock Underwriting and Fund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1, 47(1): 189-218.

[17]Agarwal S, Hauswald R. Distance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in Lending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0, 23(7): 2757-2788.

[18]Demiroglu C, James C, Kizilaslan A. Credit Market Conditions and the Value of Banking Relationships for Private Firms [M]. 2009.

Loaning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Microloan Company and Environmental SMEs

LUO Jianhua1,2 SHEN Tao1,3 CHEN Bin3

(1. B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Changsha, Changsha Hunan 410076, China;

篇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3003603 

上世紀九十年代,寶潔公司管理人員在分析嬰兒一次性紙尿褲的訂單分布規律時,發現在一定的地區,消費者對這種商品的消費與需求變化較小,零售商銷售量的變化也不大,但生產商從銷售商那里獲得的訂單卻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同時生產商向原材料供應商的訂單的變化更大。這種信息的偏差如果和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一起發生作用,將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牛鞭效應就是指供應鏈中的需求信息在從下游往上游傳遞的過程中發生的一種扭曲放大的現象。當消費者對某種產品的需求發生微小變化時,這種變化會沿著供應鏈下游企業向上游企業逐步放大,在到達最前端的供應商時,該供應商取得的消費需求信息會偏離實際的需求信息,需求信息發生偏差,這種信息變異的放大作用在圖形顯示上很像一根甩起的趕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牛鞭效應。也就是說,牛鞭效應是供應鏈上的一種需求變異放大現象,是信息流從供應鏈下游向上游傳遞時,信息的共享無法有效實現,使傳遞中的信息變異而逐步擴大,最終導致需求信息出現越來越大的偏差。 

1 牛鞭效應對供應鏈的影響 

牛鞭效應對供應鏈管理是不利的,由于較差的需求預測,企業保持比實際需求大很多的庫存,各級銷售商所下的訂單和制造商產量的數值可能會比消費者的現實需求量高很多,從而導致庫存發生積壓,資金被大量占用,導致企業經營風險加大、庫存成本上升、利潤下降,使整個供應鏈運作的效率較低,從而削弱企業的競爭力。 

(1)牛鞭效應會導致供應鏈中產品積壓,增加庫存成本。一般來說,在需求嚴重放大時,往往會導致庫存的積壓,被扭曲的需求信息使供應鏈中的每個成員都相應增加了庫存,導致庫存成本也會增加。 

(2)牛鞭效應會誤導企業的生產預測,增加生產成本。在牛鞭效應的影響下,需求的變異性會增加,與一般情況下的需求相比,企業及其供應商更加難以安排其生產計劃,經常會出現訂單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情況。“牛鞭效應”降低了供應鏈企業間產品的供給水平,導致發生一些貨源不足的現象,進而會減少供應鏈企業的銷售額。而生產預測如果被誤導,就會造成生產計劃不確定性的增加,如果企業不能處理好積壓的訂單或者庫存不足,都有可能導致企業信譽受損,甚至客戶丟失。當這種變動性增大時,企業一般會通過庫存量增加或生產能力擴充的方法來應付,但不管哪種做法都會導致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增加。 

(3)牛鞭效應可能影響供應鏈上節點企業間的合作關系。牛鞭效應會影響供應鏈企業的運營,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很多企業不從自身分析原因,而是認為是其他企業的責任,這樣,不同節點企業之間就會產生不信任感,使企業間的協調工作變得更難開展。 

綜上所述,牛鞭效應可能會導致企業增加庫存和生產等成本,會對供應鏈的運營產生消極影響,會降低企業運營效率,進而導致企業效益降低。 

2 牛鞭效應產生的原因分析 

產生牛鞭效應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如下幾種: 

(1)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隨著訂單沿供應鏈下游到上游,企業在預測需求時不是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而是按照其收到的訂單。于是,每個供應鏈節點企業都只是根據其接收到的訂單信息進行預測,將訂單作為實際需求。另外,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信息不能實現共享,導致牛鞭效應加大。一般來說,如果供應鏈上處于同一層次的企業越多,供應鏈越長,那么供應鏈中上游企業離最終顧客的距離就會越遠,供應商對消費者需求的預測就會偏差越大。由于不能保持有效的溝通,上游企業就會無法掌握下游的真正需求,而下游企業也不能了解上游企業的供貨能力,進而造成企業不能很好地響應消費者的需求。 

(2)修正需求預測。由于環境的變化,當供應鏈上的供應方把其直接需求方的需求信息看成是最終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時,往往會把真實需求放大,從而放大訂貨需求。為了應付放大的市場需求,企業往往要保有較高的庫存量,而且庫存量會隨著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多而加大。但這種高庫存應對的只是被虛增了的市場需求。在供應鏈中,很多處于供應方的企業在預測需求時,總是在其需求方訂單信息的基礎上安排市場調度,協調生產能力,控制庫存和生產資源。由于企業不能有效地預測未來的需求,因而在確定訂貨數量時經常是通過增加修正量的方法來進行,這會導致虛增需求的情況出現。比如,當某企業預測到某產品的市場需求是1萬個時,可能向其供應商下1.1萬個的零件訂單,同樣,這一個供應商可能向其更上一級的供應商訂購1.2萬個的原材料。依此類推,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庫存將逐級放大。 

(3)價格波動。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商品價格除了受到其內在價值影響,還會受到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所以產品的價格會經常發生波動。當產品的價格在一定范圍內隨機變化時,對于零售商來說,其最合適的訂貨決策是在產品價格低的時候擴大訂貨量,價格高的時候減少訂貨量。此外,在供應鏈中的一些供應方有時還會采用一些方法進行促銷,比如價格和數量折扣等。對于供應鏈中的需求方來說,如果通過折扣獲得的收益大于企業庫存的成本,那當產品在促銷時,他們可能會通過各種方法獲得大量打折的商品,然后將打折的商品在別的時間或地方再進行銷售,這樣就會引起需求的波動。而對于顧客來說,在價格不確定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將既定的購買策略修正,推遲或提前部分需求,但這部分需求并不是顧客實際需求的真實反映。這樣,價格波動就造成了“牛鞭效應”現象的發生。 (4)批量訂貨。企業向供應方發出訂單一般是在一個周期后或需求達到一定程度時,這導致需求會經常發生變動。在供應鏈中,每個企業都會向其上游訂貨,由于訂單處理成本及運輸的固定成本很高,一般情況下,下游企業在向上游企業訂貨時,總要考慮其綜合成本,而不會來一個訂單就訂一次貨。在訂貨時,銷售商為了降低綜合成本和避免缺貨風險,一般會按照最佳經濟批量來進行加量訂貨。另一方面,供應商降低成本和減少工作量,有時也會要求銷售商按照一定的周期或數量訂貨,在這種情況下,銷售商為了自身的成本和缺貨風險考慮,一般會將訂貨的數量增加,這樣的訂貨策略會產生“牛鞭效應”。 

(5)短缺博弈。當產品供不應求時,比較理性的決策方式是在企業客戶之間調配其供給,常見的做法是對現有供應量按照總接收訂貨量的一定比例來進行分配。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銷售商會為了維持自身的配給數量,在訂貨時有意提高訂貨量,當產品需求下降時,訂貨量又突然降低或者取消。由于供應商不能有效獲取準確、真實的需求信息,導致企業可能為這些不確切的需求信息進行超量存貨、增加企業生產能力或趕工,這都會讓企業的成本增加,這種由于產品供不應求造成的銷售商需求信息的變異也會導致“牛鞭效應”。 

(6)訂貨提前期。提前期是用于企業處理訂單、購買原材料和生產商品以及在流通過程中運輸商品的時間。一般來說,如果訂貨提前期越長,那么需求的不確定性就會越大,由此引起的訂貨量也會越大,對企業的訂購點和安全庫存的影響就越大,還會降低需求信息的時效性。企業由于不能把握交貨的準確時間,往往將提前期延長,進而產生“牛鞭效應”。 

3 緩解牛鞭效應的對策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牛鞭效應”會導致企業不能合理安排生產、庫存量增加、運營風險變大,對整個供應鏈的運作產生負面影響。因而建立企業之間的誠信機制,集中需求信息,共享供應鏈的不確定性需求的信息,可以把由于信息不對稱或不完全帶來的風險減少,有效地緩解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提高供應鏈的效率。 

(1)加強信息共享程度,提高預測的精確度。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給供應鏈節點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在技術上提供了保證和支持。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供應鏈節點企業的信息共享管理系統,以此提高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信息交換的效率,降低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降低企業間信息的不對稱和不確定性,把企業之間的信息進行共享。如POS(Point of Sales)系統為供應商提供了實時的市場需求信息;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運用也為企業之間的合作提供了便利,通過運用這些技術,可以使企業之間的合作逐步完善。 

通過信息共享,企業預測的準確性可以得到提高。企業在對其產品進行需求預測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有歷史資料、銷售方式、產品價格和產品銷售額等,而其中一些資料是掌握在銷售商手中的,生產商必須與其保持好的溝通,才能及時得到相關數據,并采用合適的預測方法,進而提高預測的精度,縮小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在需求預測方面的差異。 

(2)合理確定供應鏈結構的長度和寬度。如果供應鏈中橫向和縱向的主體越多,那么信息被傳遞的次數就會越多,產生的偏差也可能越大,因此應盡量減少橫向和縱向的數量。傳統商務模式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生產商和最終用戶之間,都存在著一些營銷機構,這些營銷機構承擔著生產商的部分銷售工作,組成了一條包括多個環節在內的供應鏈。由于鏈條中的各個主體都有各自的利益,都希望獲得最大的利益,在各個主體的相互影響下,供應鏈越來越長,“牛鞭效應”帶來的影響也就越明顯。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和供應商對企業的重要性是有區別的,企業可以按照其重要性,分成不同的類型,精簡供應鏈的結構。依據不同的要求,精簡后的供應鏈可以建立相應的供應鏈,從結構方面緩解牛鞭效應。 

(3)縮短訂貨提前期。訂貨提前期是指企業從發出訂單到收貨之間所需的時間。訂貨提前期又包括信息提前期和用于決策、生產、運輸的時間以及生產流通過程中存在的等待時間。縮短提前期的有效方法是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運作能力。另外,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企業能及時獲得產品各方面的情況,同時把送貨方式調整為多頻率和小批量的聯合送貨,這樣就可以實現及時訂貨,進一步降低預測的誤差,有效提高訂貨量的精確度,因此緩解“牛鞭效應”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縮短訂貨期。 

(4)合理進行庫存管理。在供應鏈中,使供應方可以獲得其下游需求方的真實需求信息,是避免人為處理有關資料的一個有效方法,這樣,供應鏈上的供需方在制定供需計劃時就都是根據相同的原始資料。供應方掌握需求方的實際需求與庫存信息,根據這些信息進行需求預測及對需求方供貨,應用這種方式,上游便能控制上游至下游的重復供貨。如在銷售旺季來臨之前,生產商可提前與消費者簽訂訂單,以便生產商根據企業的生產運作能力和訂單情況,把生產時間合理地安排。 

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可通過聯合庫存的方式來把庫存進行分擔,當供應鏈上某個企業出現缺貨的情況時,該企業可通過從其他企業進行轉運調撥的方式來滿足其供貨。聯合庫存管理可以把企業庫存責任進行分擔,降低整體庫存,是使供應商與銷售商責權平衡的一種庫存管理模式。在這種庫存管理模式下,合作企業間建立起了合理的庫存成本、運輸成本與競爭性庫存損失的分擔機制,形成了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的成本、風險與利益的平衡機制,使各合作企業能夠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擔成本和風險,從而有效地抑制“牛鞭效應”的產生和加劇。 

(5)加強契約管理。供應鏈中各企業都是獨立的個體,相互之間的利益指向并非完全一致,有時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不能確保自己的權益,沒有企業會愿意先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數據,因此,要實現信息共享,前提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契約制度。為了緩解牛鞭效應,就要對企業的行為進行約束。 

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能夠通過簽訂一些合同來緩解牛鞭效應,最大化供應鏈的利益。在合同約束下,供應鏈上游企業可以調整供貨機制從而影響下游企業決策。在市場需求具有不確定性的條件下,供需雙方可以用簽訂合同的方式來實現訂貨量的規模效應,如簽訂回購合同和彈性數量合同。簽訂合同可以有效約束雙方,在簽訂合同時,要考慮合同的時效性和柔性。 

(6)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在供應鏈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可以幫助協調供應鏈企業之間的關系,降低管理者緩解牛鞭效應的難度。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有助于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共享信息和業務集成。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間都了解對方的具體信息,可以有效避免短期博弈行為,進而可以緩解牛鞭效應的產生。另外,供應鏈節點企業間互相信任,分享準確數據,能平衡供需,還可以使交易成本降低。 

(7)規避短缺情況下的博弈行為。首先,當出現商品短缺情況時,為了減少博弈行為,供應商不能僅僅根據銷售商現階段的訂貨數量來進行配貨,還應該參考各銷售商以前的銷售情況,作為確定配貨量的依據,這樣可以避免銷售商希望通過增加訂貨量而獲得較多配貨的心理預期。其次,通過信息技術,增加產品信息的透明度,把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的一些信息進行共享,如關于生產、庫存等方面的信息,以此減少供應鏈企業間的博弈行為。同時,供應鏈中傳遞到上游企業的需求信息的準確度也能夠得到提高,生廠商也可以根據需求信息讓生產合理有序地進行。 

參考文獻 

[1]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第4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2). 

[2]吳登豐.供應鏈管理(第2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9). 

[3]胡繼靈.供應鏈的合作與沖突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11). 

[4]許民利,周依.基于行為運作的供應鏈牛鞭效應研究綜述[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 

[5]田立平,孫群.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3,(31).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6]李文立,王樂超.歷史訂單信息對牛鞭效應的影響分析[J].運籌與管理,2012,(01). 

篇3

人類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通過產業進行傳導,產業結構在人類經濟活動和生態環境之間發揮重要橋梁紐帶作用[1]。當前階段,調整產業結構已經成為各地區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如若不能準確把握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將導致地區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不可逆性破壞。特別在國家大力倡導生態經濟建設,努力提升生態文明水平背景下,如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值得深入研究。廣西作為我國西南沿邊少數民族省區,產業基礎薄弱,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近些年通過大力推進工業化戰略,二產比重有了顯著提升,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由2001年的“三二一”(25.2∶35.5∶39.3)調整為2015年的“二三一”(15.27∶45.79∶38.94),全區生產總值也從2001年的2231.19億元以年均15.51%的增速增長到2015年的16803.12億元。然而,還需看到,近些年鋼鐵、石化、有色等資源型工業產值占廣西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多數工業企業仍舊沿襲以往相對粗放的發展模式,農業領域也更多依賴農藥化肥的使用得以實現產出的穩定增長。如此也對廣西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據廣西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研究結果顯示,2011—2014年廣西各區市城市空氣質量、主要河流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廣西環境承載力已接近或達到上限,環境污染問題可能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集中爆發,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的難度加大[2]。為此,如何選準廣西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實現廣西經濟的“彎道超車”,又能避免產業結構調整對其生態環境的破壞,將是極具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本文定量測評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將為廣西選準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提供決策參考。

二、文獻綜述

研究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問題對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參考價值,自然也成為國內外眾多學者關注的重點領域。縱觀現有研究成果,較多的學者就農業[3-5]、工業[6-8]、建筑業[9-10]、服務業[11-13]等某一類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也有學者針對更加細分的林業[14]、漁業[15]、畜牧業[16]、采礦業[17]、制藥業[18]、旅游業[19-20]等單一產業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了探討。還有部分學者系統考察了特定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問題,如彭建等(2005)[21]開創性地將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引入到產業結構的生態環境效應評價中,之后眾多學者借鑒彭建的方法分別對甘肅省[22]、青海省[23]、四川省[24]、江西省[25]等區域進行了實證研究;此外,韓峰等(2010)[26]運用轉移份額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湖南省產業結構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了測算,李芳等(2011)[27]運用廣義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法對新疆產業結構變遷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了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創新。已有研究成果為本文系統探討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問題提供了有益參考,下文將根據廣西產業結構特征,在梳理廣西產業類型基礎上,參考彭建等構建的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方法,全面系統考察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其生態環境的影響,進一步豐富現有關于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問題研究。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借鑒彭建(2005)[21]、趙雪雁(2007)[22]等將生態環境影響系數引入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評價方法,構建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influenceindexofindustrialstructureonnaturalenvironment,簡稱IIISNE)對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評價。具體評價過程如下:IIISNEt=∑ni=1IISit*IEi其中,IIISNEt表示第t年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IISit表示第t年廣西第i產業增加值占區域生產總值(GDP)的比重;IEi表示廣西第i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IIISNE反映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該值越大,說明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大,產業發展對環境的破壞越強;反之則弱。

(二)數據來源

本文中各產業相關原始數據均直接摘自《廣西統計年鑒》(2002—2015)、《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網站2012—2015年各年份季度、月度進度數據,少部分數據由統計公報中公布的同比增長率等數據推算,個別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入法補齊。

四、實證分析

(一)產業分類及不同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

產業發展的過程是各類資源要素投入再造的過程,不同產業的發展由于其投入要素、資源消耗、產業組織方式、產出形態等的不同勢必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對產業進行合理分類并對不同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將為有效評價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提供有益基礎。1.已有的產業分類與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從產業分類來看,多數學者都沿用彭建等(2005)[21]提出的分類方法,將第一產業中農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農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分別單獨列出,第二產業細分為輕工業、重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中將對生態環境具有較大影響的運輸業單獨列出,其余則歸為其他產業,總體把所有產業細分為農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及其他產業九大類目。也有學者在彭建等(2005)[21]提出的分類方法上略作改動,如烏敦、李百歲(2009)[29]略去了運輸業類目,袁杭松、陳來(2010)[30]將工業視為整體,不進一步細分。從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來看,首先在賦值區間上基本都選用[0,5],只有袁杭松、陳來(2010)[30]將賦值區間擴展為[0,100];其次在具體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方面,各學者對農業(種植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基本一致,但對林業、畜牧業等其他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看法各不相同(見表1)。2.本文產業分類與產業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賦值。對產業進行分類的目的是為了對不同產業進行環境影響系數賦值,那么產業分類的依據也必然是不同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本文產業分類以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為前提,在彭建等提出的產業分類標準上進行改進,依據廣西實際,將廣西第二產業細分為采礦業、六大高耗能行業、其他制造業、建筑業。原因是本文認為輕重工業的傳統劃分過于籠統,很難區分輕重工業各細分產業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的差異。但是包含煤炭開采和洗選、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黑/有色金屬礦采選等在內的采礦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卻直觀而深刻;包含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在內的六大高耗能行業①又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資源性產業,這些產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對環境的影響巨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將廣西所有產業細分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采礦業、六大高耗能行業、其他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和其他產業共10個細分產業。依據每類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每個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進行賦值(見表2),賦值區間依然選用[0,5],產業發展對廣西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程度越深,則賦值越高(越接近5),反之則賦值低(越接近0)所有產業中對廣西生態環境影響最大的當屬第二產業,其中六大高能耗行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大,環境影響系數最高,賦值為5;其次是采礦業,直接對山體、地表、水源等產生直接破壞,環境影響系數賦值為4.5;其他制造業和建筑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依次為4和3。對于第一產業,第一產業整體對環境的影響小于第二產業,其中第一產業中種植業對生態的破壞最大,其系數記為3;畜牧業和漁業對環境影響僅次于種植業,且畜牧業和漁業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養殖形態,其對環境的污染程度相當只是主體不同,因此畜牧業和漁業的環境影響系數均賦為2;林業具有重要的生態環境改善功能,但是目前廣西林業樹種結構單一,人造林普遍,對生態多樣性損壞嚴重,因此林業賦值為1。運輸業的發展如同一個個流動的工廠,不斷向環境中排放廢氣,而且運輸業發展帶來的道路新建與擴建工程給環境也造成很大壓力,因此運輸業賦值為4。第三產業中的其他產業對環境的影響較小,但也都大于林業的影響,因此賦值1.5。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指數計算

確定了產業分類及每類產業的環境影響系數后,再計算每類產業在廣西生產總值即全區GDP中所占的比重,表3顯示了2001—2015年廣西10大類產業的比重。再將不同產業占GDP的比重與其生態環境系數相乘,并進行求和運算,得到表4所示的廣西不同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及綜合指數。

(三)結果分析

對表4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1.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總體呈現上升態勢,表明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持續增加,廣西當前階段的產業結構調整還在加劇環境污染。圖1顯示了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變化趨勢,2001—2015年,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從2.75增長到3.01,絕對數值增長0.27,年均增長0.67%。此外,該實證結果與曹光輝等(2006)[31]和趙新華等(2011)[32]年對我國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正向關系的研究結論一致。就當前廣西經濟發展現狀來看,做大做強經濟總量的過程中勢必以生態環境為代價。2.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加重主要源于六大高耗能行業和其他制造業比重上升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加劇,二者已經成為加劇廣西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產業。雖然廣西的工業起步較晚,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廣西各類資源型產業、現代制造業也得到大力發展。具體而言,2001—2015年,廣西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從141.35億元增加到2461.60億元,年均增長22.64%,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從6.34%增加到14.65%,上升了8個百分點;而除六大高耗能產業以外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從16.97%上升到22.28%(見表3)。由于六大高耗能產業和其他制造業的環境影響系數較大,這些產業產值比重的增加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促使六大高耗能行業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對綜合指數的貢獻從11.53%上升到2015年的24.30%,其他制造業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對綜合指數的貢獻從24.71%上升到29.56%,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業和其他制造業對廣西總體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達到53.86%(見圖2)。此外,建筑業比重的略微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對廣西生態環境的影響。3.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交通運輸業增加值比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惡化速度。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從2001年的2.75以年均增長0.67%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的3.01,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但速度相對較慢,主要源于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交通運輸業增加值比重在15年間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詳細分析發現,2001—2015年,廣西種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3.94下降到8.80%,在所有產業中下降幅度最大;畜牧業、交通運輸業和漁業分別下降了3.30、2.06和1.48個百分點,這些產業占GDP比重的下降有效降低了廣西產業結構調整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速度,產業比重的下降促使種植業、交通運輸業、畜牧業和漁業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對綜合指數的貢獻從2001年的15.22%、9.62%、4.83%、2.34%分別下降到2015年的8.76%、6.04%、2.21%和1.15%(見圖2),否則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生態環境污染將更加嚴峻。

五、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本文通過構建廣西不同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運用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來對21世紀以來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動態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1)廣西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總體呈現上升態勢,表明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持續增加,廣西當前階段的產業結構調整還在加劇環境污染;(2)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加重主要源于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加速發展和其他制造業比重的提升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加劇,二者已經成為廣西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產業;(3)廣西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交通運輸業增加值比重的相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環境惡化速度。

篇4

1使用傳統施工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

1.1傳統施工技術施工時具有環境污染的特性

伴隨著我國民眾對生活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建筑在能耗上也遠遠超過過往的能耗標注,在我國南方地區因為和北方地區地域上的差異,南方地區居住的人們經常性使用空調等智能供暖設備并隨之造成大量的電能量消耗,其對環境的影響可想而知,而在我國北方地區這種情況則要明顯改善很多,北方的四季氣候較為明顯,并且冬季可依靠地熱或暖氣渡過寒冬,在北方居住過的人們都了解北方人在冬天的取暖方式主要是利用燃燒燃料來取暖,而非南方地區的電力取暖。因此,在建筑設計上北方的建筑明顯要比南方某些地域的建筑在結構上要復雜很多,其中供暖設施就是其中最大的不同點。我國北方地區的建筑物一般要長于南方的建筑物,這其中的里有主要是北方的墻體在建造期間為了應對北方的氣候加入了墻體的保護措施,該措施在保護墻體的同時,也起到了延長建筑物壽命的作用。因此南方的部分建筑設計師應從建筑的布局以及構造重新入手對建筑的節能設計,相信這個問題在我國建筑行業未來的不斷發展下會有更好的改善。

1.2傳統施工技術易現污染

針對建筑施工下環境的污染問題,這里著重說明的建筑物建設進程期間的污染狀況,施工方應綜合分析整體的施工工序,并針對工序問題進行匯總處理,其中比較明顯的問題施工方要進行重點標注,而對于一些比較明顯的問題施工方要立即采取措施給予解決。一般來這類問題的出現是由于施工技術以及施工方對建筑的能源處理不恰當所造成的,因此我們從客觀的來說應重點針對建筑的生態環境進行其評價系統的制定,并依據此系統對建筑的部分結構進行評定,其評價機制越是詳細建筑的節能措施實施工作在之后越容易實現,此評價系統還被作為建筑生態環境的技術核心被應用于建筑工地中,其利用智能化的方式實現了綠色施工的可持續發展,并與創通施工技術形成了兩種對立的體系。

1.3傳統技術產生廢氣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在我國環境影響建筑風格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我國科研人員就建筑施工中出現的這一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并且對建筑工地的節能建筑建造效果給予了與之對應的建造基準,我國今后的節能建筑的建造標準都是基于這個一標準。在這一有力標準機制的實施下,我國早年間建造的大部分建筑物都是不合格的,因此針對這些不合格建筑,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后期的建筑補救,合理運用這項補救措施,可有效改變我國建筑行業的現狀。

2基于節能理念的建筑施工技術研究

2.1節能理念施工技術對施工現場的控制

節能理念施工技術的應用中所包含的評價策略主要分為兩大類,對施工工序規劃以及建筑用施工圖紙的設計,將二者進行適當的結合并制定出建筑施工的審核機制。其審核機制只要源于施工方被授予的能源節能效果,在這一機制中的系統具備了一定成都的一致性,其本身就如同生態環保原理一般。在機制的實施下施工方不僅更易歸納施工現場的評定系統,并與此同時提升了建筑物的節能效果。

2.2節能理念的施工技術對施工環節進行控制

在分析的基礎上,得到居住小區內的噪聲分布,可以看到,顏色愈深的建筑所處的聲環境越差,在沒有采取設防噪綠帶等降噪措施的情況下,其臨街一面的室外噪聲級不能滿足居住Ix:室外自天低于SSDB、夜晚低于45dB的國家標準。為此,筆者對合理降噪提出了建筑群空氣流場的分析標準,仍以前述居住小區為例,這種高層建筑、多層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區,其建筑群內部的空氣流動情況對其微氣候有著重要的影響,局部風速太大可能對人們的生活、行動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渦和死角,不利于室內的自然通風。因此,業主提出在規劃設計階段預測居住小區內的空氣流動狀況,以對小區內微氣候作出合理的評價。

3節能理念是今后建筑生態環境的重點推廣對象

3.1使用節能理念排除施工現場的非人為因素

施工現場中包含著一系列非人為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是由地理環境的氣候所造成的,通常我們會針對空氣流速的分布圖對天氣進行判斷,其中冷色就代表著氣溫及將下降,這時的戶外天氣通常表現在無風且天空萬里無云。我們都知道氣流對風速的影響非常大,氣流的流通速度加快代表著風速和風力也隨之加強。據我國相關科研人員您的研究表明,建筑施工現場的氣流將會對施工現場的建造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在南方的春季和北方的冬季建筑施工工作者都會停下手里的工作,這個舉動的主要原理就在于在這樣的氣候下進行施工建造會嚴重影響工程的建造質量。

3.2使用節能理念的施工技術防止施工現場

結合建筑群空氣流動分析,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筆者預測居住小區不同位置小范圍內的逐時氣溫,同時進行比較并給出評價。所得結果既可供居民選擇適合個人習慣的工作生活環境提出參考意見,同時也能為改善居住小區熱環境指明方向。某居住小區中不同位置的熱島強度變化情況。其中的原因在于居住小區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間距選擇合適(天空視角系數較高而利于長波輻射冷卻天且集中綠地多,綠化好,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人工水景布置準得其與空氣的熱濕交換加強,有效地降低了空氣的溫度)。值得一提的是,環境最好的區域均為小區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娛樂等活動的主要場所,該區域內的健康適宜的溫度環境將極大地利于居民的室內外的生活質量的提高。

4結論

我國為加強建筑行業的建設工作,在政府的不斷鼓勵下以綜合相應的評價機制系統,對我國還處于建設當中的工程項目進行與之相應的評價系統的制定,并根據其具體情況逐漸進行完善,在建筑環境和節能效果綜合評價理念的應用過程中,我國目前已經徹底明晰了建筑生態環境中所包含的真正內涵,并及時進行了建筑節能概念的推廣工作,為我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做除了一定程度上的探索。

作者:魏煥

參考文獻

篇5

1.2綠色建筑的節能環境效益分析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資源能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人類正在遵循碳循環的概念,以低碳為導向,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推廣普及低碳綠色建筑。綠色建筑通過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等措施來達到節能目的。綠色建筑的主要節能手段[12]如下:(1)護結構節能護結構是建筑節能設計最主要的內容,護結構節能措施是指從屋面、外墻、門窗等方面采取保溫隔熱有效措施。比如通過增大門窗面積來增加采光和通風面積,改善材料自身的保溫性和隔熱性以及提高門窗密閉性最終達到節能的效果。(2)智能化技術節能智能化技術節能是對空調機組、新風機組、冷凍機組以及照明設施等實行最優化的控制,以最大化地減少建筑的電能消耗。建筑能耗中,照明耗能所占比例較大,室內外照明系統應綜合考慮節能光源、燈具和附件,為了節省電能消耗,綠色建筑通常采用高效的新型節能燈具,公共區域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燈具和延時或聲控開關,同時注意自然采光部位的節能措施。除節能燈具外,節能措施還包括設置節能電梯、暖通空調、室溫調節器、能量回收系統等高效節能設備和系統,也需要增量成本投資。暖通空調系統應控制設備的能效化比、管網系統的輸送效率。設置集中采暖或空調系統的建筑可以安裝新風系統對能量加以回收利用,能夠取得相對客觀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3)可再生能源節能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夠重復產生的自然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是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新型非燃料型能源系統。綠色建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通常是太陽能和地熱能,是最易獲取的再生能源。

2蘇州市節能環境效益分析

2.1主要研究方法:市場價值法

市場價值法是按市場現行價格作為價格標準,據以確定自然資源價格的一種資源評估方法。它是比照與被評估對象相同或相似的資源市場價格來確定被評估資源價值的一種方法。本文主要通過比較綠色建筑和基準建筑的能耗,計算得到截至2012年底蘇州市綠色建筑節約的能耗量;然后將能耗轉換標準煤以及CO2排放當量;根據CO2市場價格來計算獲得的效益。通過這種方法既可以直觀看到綠色建筑節能導致的CO2減少量,這將減少溫室效應的程度;同時還能得到綠色建筑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

2.2CO2交易價格

清潔發展機制(CDM)是京東議定書規定的3種靈活履約機制之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實施的一種碳交易機制,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的碳交易機制,因此參考目前“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可用于交易的“核證的減排量”(CERs)參考合同價格[13-14]。由于本文研究的是2012年之前的環境效益,所以參考2012年劉秀杰[5]的論文,當年CO2的減排價值約為160元/t。

2.3基準建筑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1]中將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建造的公共建筑作為比較能耗的基礎,稱為“基準建筑”。

2.4數據處理

本文直接獲取的有用數據包括綠色建筑的申報建筑面積、建筑總能耗、節能率。申報建筑面積有85個有用數據,建筑總能耗有50個數據,節能率有56個數據(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出)。截止2012年底蘇州市85項綠色建筑總面積為285.075萬m2,具體如表2所示。數據整理后,總共有36組有用數據。經計算,綠色建筑單位面積能耗范圍為13.14kWh/m2a~154kWh/m2a,相應的基準建筑單位面積能耗范圍為37.38kWh/m2a~346.03kWh/m2a。它們在每段范圍的分布如圖5和圖6。其中單位面積能耗和基準建筑總能耗的數據可以通過公式(1)、(2)計算:單位面積能耗=建筑總能耗/申報建筑面積從圖中可以看到,不論是綠色建筑還是基準建筑,單位面積的建筑能耗分布不均勻,因此在本文中采取加權平均的方法獲得綠色建筑和基準建筑的平均單位面積能耗,具體的比例以及能耗見表3。根據表3,則綠色建筑和基準建筑的平均單位能耗分別為:綠色建筑平均單位面積能耗=ΣX·E=48.49kWh/m2a基準建筑平均單位面積能耗=ΣX·E=131.78kWh/m2a則蘇州市2012年底之前綠色建筑比基準建筑節約的總能耗為:(131.78-48.49)×285.075=2.37×108kWh/a相當于減少使用標煤2.9×104t,減少排放CO27.54×104t。根據2012年CO2的減排價值知道截止2012年底,蘇州市綠色建筑的環境效益為1.21億元。

篇6

學校是兒童少年成長的重要場所。符合衛生要求的教室及教學設備是保證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先決條件[1]。為了解本縣中小學校教學環境及生活設施的衛生現狀,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幫助學校及時采取糾正、補救措施,改善學習生活環境[1],為今后學校衛生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我們于2012年12月對轄區中小學校教學環境及生活設施進行了衛生監測,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轄區內32所中小學校,其中中學9所,小學23所。根據學校規模,每所學校選擇不同結構、樓層、朝向的2~6間教室進行測試[2],共檢測99間教室。同時對32所學校學生宿舍、學校廁所進行現場檢查。

1.2 方法

依據《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3]對教學環境及生活設施的要求,對中小學校教室人均面積、教室前排課桌前緣與黑板的距離、教室后橫行走道、黑板衛生、課桌椅配置、教室采光、教室照明、學生宿舍、學校廁所等指標進行衛生學檢測和評價。

1.3質量控制

設計制定統一的調查表格,調查前對所有參加調查人員進行培訓,統一檢測方法后對學校開展監測[4,5]。

1.4 統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學校教學環境監測情況

見表1。

2.1.1 教室 檢測的99間教室人均面積合格率80.8%;小學合格率75.8%,中學合格率90.9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教室前排課桌前緣與黑板的距離合格率51.5%;小學合格率69.7%,中學18.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教室后橫行走道合格率41.4%%;小學合格率62.1%,中學為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 黑板 黑板下緣與講臺地面垂直距離合格率52.5%;小學合格率69.7%,中學18.20%,經χ2檢驗,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3 課桌椅 教室內課桌椅配置保證了一人一席,但各學校均只配置了一種型號課桌椅。

2.1.4 教室采光 教室采光方向符合率100.0%,教室玻地比符合率100.0%。

2.1.5 教室照明 ①教室課桌面照度合格率(>150lx)75.8%,小學合格率69.7%,中學87.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②黑板面照度合格率(>200lx)32.3%,小學合格率21.2%,中學54.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③教室照明配備40 W熒光燈9盞以上的31.3%,小學合格率22.7%,中學合格率4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燈具距桌面的懸掛高度符合率46.5%,小學合格率41.4%,中學合格率54.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黑板配備照明燈具的9.1%,小學合格率10.6%,中學合格率6.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學校生活設施檢測情況

見表2。

2.2.1 學生宿舍 調查的32所中、小學學校學生宿舍人均面積合格率18.8%。宿舍廁所符合要求的占65.6%。

2.2.2 學校廁所 廁所蹲位數設置男生合格率100.0%,女生合格率96.9%,男生小便槽長合格率81.3%。

3 討論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本縣學校教學環境與生活設施近幾年來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室人均使用面積、前排課桌緣前與黑板距離、教室采光方向、玻地比、課桌面照度合格率較高,與林應和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7],課桌椅能保證一人一席,學校廁所衛生狀況良好。較突出的問題是課桌椅型號單一,教室及黑板照明燈具設置不符合衛生要求,學生宿舍人均面積普遍低于標準。

此次調查各學校教室均只配備了一種型號課桌椅,分析原因一是學校對國家課桌椅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不了解,二是學校為了追求教室的整齊美觀;有的學校雖然使用了可以調節高度的升降式課桌椅,但未能及時與學生身高進行調整[8]。課桌椅是培養學生良好姿勢習慣的外界條件,按標準每間教室內至少應設有2種不同高低型號的課桌椅,長期使用不合衛生標準的課桌椅,很容易導致學生視力不良、脊柱彎曲[9]。教室照明燈具配備不足,燈桌間距過高(>1.9 m),尤其是黑板配置燈具的僅有9.1%,使教室課桌面照度尤其是黑板照度達不到基本標準,是本次調查各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學校在建筑設計時沒有配備黑板燈,教室照明燈具未按衛生要求安裝,部分教室燈具老化損壞未及時更換。課桌面及黑板照度不足,加上繁重的課業負擔,很容易造成學生視覺疲勞,是造成學生視力不良的一個重要因素[10]。建議學校應在黑板上方增加照明燈具,及時檢修損壞燈具,按衛生要求配齊照明燈具并規范安裝,保證學生能在有良好采光照明條件的教室學習。本縣中學普遍班級學生多、學校對教室課桌椅如何布置的要求不甚了解,是造成中學教室內前排課桌前緣與黑板距離及各列課桌間縱向走道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此次調查學生宿舍人均面積普遍低于標準(人均3 m2),原因是近幾年五峰縣學校撤并、學校數量減少、學生集中、寄宿生增多造成的。

通過此次監測本縣的中小學校教學環境與學生生活環境,暴露出學校教學設施在設計、管理上存在的衛生學問題。提示衛生監督部門應加強學校經常性衛生監督和技術指導,督促學校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特別是要重視新建、改建、擴建校舍的預防性衛生監督工作[11],保障學校教學環境及生活設施符合國家標準和要求。

[參考文獻]

[1] 季成葉. 兒童少年衛生學[M]. 第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3,203.

[2] 邵亞坤,鄭洪巖,李玲玲. 2010年度盤錦市學校教學環境衛生監測結果分析[J]. 中國校醫,2011,25(9):664-665.

[3] 教育部,衛生部,財政部. 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S].2008.

[4] 丁玉萍,張海燕. 北京市懷柔區中小學校教室物質環境檢測結果[J].職業與健康,2010,26(2):205-206.

[5] 謝光方,王淑媛,黃琳屹,等. 2010~2011年玉溪市紅塔區中小學校教學環境的監測[J]. 職業與健康,2012,28 (12):1519-1521.

[6] 劉鳳霞,王學敏. 天津市河北區中小學校教學、生活環境監測結果分析[J]. 職業與健康,2010,26(1):74-75.

[7] 林應和,周麗,吳小敏,等. 深圳市2010年學校教學與生活環境衛生監測結果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2,33(2):239-240.

[8] 張一英,張琴,沈姚. 上海嘉定區學校環境衛生學監測結果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0,31(5):617,620.

[9] 管新艷,柴保臣,朱中平,等. 深圳市某區學校教學環境監測結果分析[J]. 中國校醫,2011,25(12):901,903.

篇7

消費變動;環境污染;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EKC);廣西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1005903

0 引言

當今,全球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消費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已成為約束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重要因子,引起了政府與學術界的共同關注。20世紀5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西蒙?庫茲涅茨(S.Kuznets)依據推測和經驗提出了經濟發展與收入差距變化關系的倒U字形曲線假說。受這一假說的啟示,1992年,美國經濟學家古斯曼(Grossman)和克魯格(Krueger)等(1992)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的假設。楊凱等(2003)對上海城市廢棄物增長的環境庫茲涅茨特征關系進行研究表明,上海城區廢棄物增長與人均GDP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環境庫茲涅茨二次曲線特征。盧遠等(2004)對1990~2002年廣西生態足跡進行研究表明,廣西12年以來人均生態足跡和生態赤字均呈快速增,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已經超過了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區域生態經濟系統處于人類過度開發利用的重壓之下,必須引起重視。吳玉鳴(2010)對廣西生態足跡與能源消費進行研究表明,廣西的生態足跡與能源消費總量之間呈倒“U”型曲線關系。目前的相關研究主要針對的是經濟發展(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的關系,而從消費的角度去分析與環境質量之間關系的研究十分缺乏。本文對廣西消費變動引起的環境質量問題進行研究,以期廣西政府和公眾引起重視,對今后環境政策制定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國華南,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全區總人口5159萬(2010年),是典型的巖溶地區。經過60年多發展,特別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廣西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人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在2000~2010年期間,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0年的1816元增長到2010年的7109元,年增長率11.56%,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000年的3.92倍(圖1)。

在消費呈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環境質量產生了壓力。從消費結構看(見圖2),2000~2010年,食品和交通消費總量最多,服裝和住房消費總量較少,但都呈持續增長態勢,期間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食品8%、交通23%、住房35.6%、服裝8.8%,住房和交通年平均增長率較高;從環境質量看,截止2010年,廣西生活垃圾產生量由2000年的186萬噸增長到2010年的604萬噸,年增長率20%(見圖3)。因此,揭示消費變動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的動態變化規律,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2 消費變動與環境污染關系模型

2.1 環境指標選取

典型環境指標的選取是研究消費變動與環境污染關系計量模型的關鍵。本研究中選取如下12個指標:可吸入顆粒物、SO2濃度、NOx濃度、SO2排放量、酸雨、廢水排放總量、廢水COD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生活垃圾、工業廢氣排放量。

在選取的12個指標中空氣質量指標主要包括大氣中二氧化硫(SO2 )濃度、氧化物(NOx)濃度和可吸入顆粒物、酸雨、工業廢氣排放量;其他指標主要包括SO2排放量、廢水排放總量、廢水COD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生活垃圾。通過廣西2000~2010年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以上環境指標統計數據進行相關分析,選取了7個典型環境指標:二氧化硫 (SO2 )濃度、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生活垃圾、工業廢氣排放量,以上所選取的典型環境指標與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顯著相關 (表 1)。

2.2 計量模型構建

本文為了論證廣西消費變動與環境之間是否存在環境庫茲涅茨特征,借助于EXCEL 2003和SPSS 19.0軟件系統,依據廣西2000~2010年壞境環境質量數據,采用以下計量經濟模型進行驗證:

從表2可以看出,SO2濃度、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水排放量、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與工業廢氣排放量環境指標模型,其R2大于0.7, 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具有很好的解釋,模型函數曲線呈現倒“U”字型,并擁有最大值,即轉折點。

根據廣西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典型環境指標的擬合曲線(見圖 4),從圖中可以看出,SO2濃度與人均社會消費品總額呈現二次的倒“U” 型曲線關系,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1800~3000元時, SO2濃度呈現波動增長狀態,在3300元(2006年)之后出現轉折點,SO2濃度總體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和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現二次的倒“U” 型曲線關系,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1800~4600元時,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水排放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但在4600元(2008年)出現轉折點后略有下降;生活垃圾產生量與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現二次的“U”型曲線關系,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1800~5700元時,生活垃圾產生量呈上升趨勢,在5700~7100元區間出現的轉折點;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廢氣排放量隨著人均社會消費品總額增長,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

2.3 結果分析

從上面對環境指標與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擬合曲線分析來看,廣西在 2000~2010年期間除了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呈現波動上升以外,其他環境指標與消費變動均呈現 “ 倒 U”(EKC)型關系,與發達國家所呈現的環境質量先變差而后又變好的趨勢基本相同,本研究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2.3.1 廣西環境保護政策成效顯著

廣西的環境保護工作始于 20世紀 70年代初期,歷經40多年,這期間認真貫徹實施了國家各項環境政策,加強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強化政府保護環境的職能,加大污染治理資金的投入,有效地減緩了污染物的排放,各市縣環保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促進了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提高。

截至2010年底,廣西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7.24%,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64%,城市綠化覆蓋率為34.5%,海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提高到89.6%,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2%,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67.8%,并在常住人口為4600萬、機動車輛180萬輛情況下,大氣中污染物濃度均有所下降。與2000年比,二氧化硫濃度(年日均值)由0.042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31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由0.071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47毫克/立方米。)全區除柳州市三級外,均達到國家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目標要求二級標準(廣西環境公報2010年)。

2.3.2加快技改進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廣西在全面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及清潔生產的同時,一方面以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為重點,優化資源配置,增加技改投入,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重點向污染小的行業傾斜;另一方面以電子信息、 生物制藥、 新材料、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技術為重點,不斷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對一些污染嚴重的行業內部不斷進行改制和重組、 增加企業內部污染治理投入及進行技術改造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如貴港制糖業就是通過技術改造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

3 主要結論

本文基于廣西2000~2010年消費變動與環境污染水平的數據,對廣西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環境指標數據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性研究,并對模擬的結果進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廣西在 2000~2010年期間SO2濃度、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水排放量、生活垃圾隨著消費變動均呈現 “ 倒 U”(EKC)型關系,與發達國家所呈現的環境質量先變差而后又變好的趨勢基本相同,主要原因與廣西這幾年環保政策制定、工業企業內部通過技術改造和增加治污資金有直接聯系。

(2)廣西是中國欠發達地區,工業經濟總體發展起步較晚,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仍然隨著消費的增長呈現上升的趨勢。因此,廣西今后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進一步完善工業廢氣和工業固體廢物環境管理政策。

(3)影響環境質量的因素,除了消費水平之外還應包括社會、自然等因素,尤其一個國家或地方政府的環境政策和環境投資、以及公眾參與的環保意識。如何揭示消費與環境兩者之間相互影響與作用的機理,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Grossman G M, Krueger A 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D].Princeton,NT:Woodrow Wilson School,1992.

篇8

生鮮果蔬連鎖經營是指經營生鮮果蔬商品的若干經營單位,以特定形式組成一個聯合體,在總部的統一管理下,通過對企業形象和經營業務的標準化管理,實施規模化經營,以實現規模效益。生鮮果蔬連鎖經營受到經營商品的自然特性、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企業實力等多方面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生鮮果蔬連鎖經營的主體局限于大中型連鎖超市商業集團,生鮮果蔬連鎖經營發展緩慢。連鎖經營主要包括生產、采購、物流配送和銷售四個主要環節,各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各環節之間的相互關系直接影響連鎖經營的效果,而各環節之間的有效銜接同時能促進生鮮果蔬的產銷對接。

1 生鮮果蔬連鎖經營的主要環節及問題分析

1.1 采購環節

對于連鎖經營企業來說,企業經營的源頭便是商品采購,采購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企業是否擁有可靠的貨源,關系著后續商品經營活動能否正常開展。生鮮果蔬采購是指連鎖企業總部或門店為了完成銷售計劃,從適當的供應商那里,在適當的時間、以適當的價格、購入適當數量和適當質量的生鮮果蔬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動。生鮮采購是做好其銷售的關鍵,果蔬類商品的鮮度、穩定的貨源、有吸引力的價格是其具有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目前生鮮果蔬連鎖經營的主體主要是大中型連鎖商業集團,生鮮果蔬的采購渠道主要有生產基地、中間商、農戶組織、批發市場等。

連鎖經營企業的生鮮果蔬采購渠道有多種,各渠道中又主要從采購供應商、產地批發市場或銷地批發市場采購,調查統計發現,2009年連鎖零售企業果蔬生鮮基地采購比例為39.4%,批發市場采購比例為57.6%,果蔬采購渠道依舊以批發市場為主。這種采購渠道模式增加了生鮮果蔬流通的中間環節,導致生鮮果蔬因環節過多層層加價,失去了連鎖經營規模經營的價格優勢,相對農貿市場缺乏競爭優勢,并且不利于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1.2 物流配送環節

物流配送環節是搞好生鮮連鎖經營的關鍵環節,目前連鎖企業生鮮果蔬物流配送方式有三類:占了最大部分的是供應商自理物流,就是由供應商直接進行商品配送。如國內的一些大賣場和綜合超市,由總部確定統一的供應商,店鋪向供應商要貨,由供應商直接將商品配送到店鋪。第二類是零售企業自有物流配送中心。由企業有關部門負責對生鮮產品進行多品種、少批量的采購,經過生鮮物流配送中心進行生鮮加工后,再進行配送到各銷售網點。第三類是借助第三方物流。

目前我國生鮮商品物流配送的成本很高,但未必利潤就高。由于生鮮果蔬的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大大限制了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因此對運輸效率和流通保鮮條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現在,我國的生鮮果蔬物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損失很大。有數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也就是說,1/4強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中被消耗掉了,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

目前,我國規模化、系統化的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冷鏈物流設施整體規模不足,人均冷庫容量僅7千克,冷藏保溫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0.3%;冷鏈物流技術推廣滯后,生鮮農產品產后預冷技術和低溫環境下的分等分級、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手段尚未普及,運輸環節溫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此外,我國商業企業的物流配送74%是由供貨方完成的,擁有自己的配送中心的企業僅占商業企業總數的13%,而理念更先進、對資源利用更合理的第三方物流的應用卻很鮮見,國內的零售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之間的合作也還不盡如人意。

1.3 銷售環節

銷售環節是指連鎖企業采取各種銷售策略將生鮮果蔬及時銷售完畢,控制最小損耗,獲取最大利潤。該環節經營效益直接影響到生鮮果蔬經營的積極性和后續發展。目前很多連鎖經營企業的生鮮經營是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主要是生鮮果蔬雖有集客作用,毛利高,其果蔬毛利高達21%~25%,但較難達到預期目標。生鮮經營是連鎖超市的一個亮點,同時又是個黑洞,主要是因為存在生鮮果蔬本身為非標準商品、存在“時間價格”問題、損耗不好控制等問題。

1.4 生產環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果蔬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種植業中僅次于糧食生產的一個重要產業,2001年我國就成為世界第一大果蔬生產國。果蔬生產在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果蔬類農產品流通的“瓶頸”問題逐漸顯露出來,成為制約當前果蔬生產和2.6億戶果蔬生產者增收的關鍵性因素。在生產環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農戶分散化的小規模生產和盲目生產、農民處于市場相對弱勢地位,“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果蔬類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以及產銷銜接聯系不緊密等。

2 生鮮果蔬連鎖經營各環節的相互關系

2.1 生產與采購環節

果蔬生產的特性,如小規模生產、生產的季節性、產量的不可控性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采購決策,影響連鎖企業是否能按時按量地采購到其所需要的果蔬產品。生產與采購的銜接點在生產的果蔬是否正好是連鎖企業需要采購的商品。

2.2 采購與銷售環節

采購什么賣什么,商品采購的時間、品類、數量、品質直接影響到銷售結果,因此果蔬采購與銷售是兩個銜接緊密的環節,其銜接點主要是根據銷售情況來進行果蔬的采購。

2.3 物流配送與銷售環節

當前我國生鮮果蔬主要是常溫物流,這導致物流環節損耗嚴重,影響商品在銷售環節的品質。此外,生鮮果蔬在物流配送環節對商品進行分級、包裝、儲存、運輸等加工環節,有利于提高生鮮果蔬銷售效益。因此,物流與銷售的銜接在于果蔬的冷鏈物流配送,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減少果蔬損耗,提高利潤。

2.4 生產與銷售環節

生產與銷售環節的直接對接是當前我國果蔬農業發展的關鍵點,當前,果蔬的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是制約果蔬產銷銜接的主要原因。果蔬產銷直接對接,能減少中間的流通環節,也能降低產品的最終售價,提高連鎖企業果蔬經營的市場競爭力。生產、采購、物流配送、銷售環節之間相互影響;四大環節銜接的核心是產銷銜接。

3 生鮮果蔬產銷銜接策略

針對生鮮果蔬連鎖經營的幾個主要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和環節之間的相互關系,分別就各環節提出一些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實現產銷直接對接的策略。

3.1 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當前果蔬農產品分散生產經營的情況下,要提高果蔬流通組織化程度,必須使分散的農戶通過中介組織聯合成一個整體,取得跟企業平等的法人地位,這種中介組織最好的形式就是農民合作組織。國內外農業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農民合作組織對擴大農產品生產規模、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把握市場的能力,特別是提高農民在產銷對接中的地位和話語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提高果蔬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展和規范果蔬農民合作組織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小規模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更好地促進產銷銜接。

3.2 有計劃地投資生產果蔬

當前,由于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通常根據過去的市場銷售情況來確定生產,農戶的分散化生產極易跟風,容易導致某類果蔬供過于求,“果賤傷農”、“菜賤傷農”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湖南的柑橘經常有爛在樹上的現象,2011年4月湖南寧鄉有個農戶的西蘭花價格降到幾角錢一斤也無人采購。農戶無視市場需求,無計劃地生產果蔬,導致供給嚴重失衡,一方面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另一方面老百姓也并未因此而購買到便宜的果蔬。在地方政府或農民合作組織的引導下,組織農民有計劃地進行投資和生產,并組織和幫助農民與大型連鎖商業集團等進行對接,解決產品銷路問題,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供需均衡,減少市場風險,增加農民的收入,更好地做到產銷有效銜接。

此外,政府通過加大農業信息服務網絡投入,并鼓勵和幫助農民自發組織形成信息傳遞網絡,發揮各類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來傳遞相關信息,幫助果農和菜農消除和減輕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信息不對稱的現狀,有利于提高農民對市場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減少農民生產的盲目性,提高農民的收入。

3.3 建立自有基地或發展協議流通

通過建立自有基地或發展協議流通能減少果蔬流通的中間環節,實現直采。有條件的連鎖企業建立自己的果蔬生產基地,這樣能減少很多中間環節,實現果蔬從基地直接到賣場銷售,目前有許多大型連鎖企業都有自己的生產基地。

建立自有基地受到企業經營實力的限制,很多連鎖經營企業采用協議流通方式與農戶或農民合作組織建立產銷協議合作關系。果蔬協議流通模式是指在農產品生產和銷售中各利益相關方以各種協議的形式明確各自的分工、責任及權利,使得農產品的生產要素和流通要素依據各自在生產和銷售中的優勢重新組合形成持續穩定的合作關系,從而提高流通效率而產生更大的效益,該模式將果蔬的生產與銷售緊密聯系起來,提升了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安全性與可追溯性。

建立自有基地或協議基地,實現直采,能方便連鎖企業執行商品標準前移,即從基地品種的選擇、各種標準的推廣、技術培訓、參與種植管理到采購驗收,進行過程控制,建立農產品的可追溯體系,確保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

3.4 建立生鮮配送中心,發展冷鏈物流

生鮮果蔬的易腐爛性要求使用冷鏈物流,冷鏈物流能保證果蔬全程的低溫環境,如采摘后急速遇冷、冷藏庫存放、冷藏車運輸、展示柜冷藏等,這有利于減少果蔬損耗,保證果蔬品質。同時低溫冷藏能保證果蔬較長時間品質不受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果蔬季節性供應的問題,做到均衡供應,削弱明顯的淡季和旺季之分。

連鎖企業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生鮮配送中心,對農副產品實行“采購、加工、配送”三統一,減少了流通環節,實現了“早上在田里,中午在店里,晚上在鍋里”,建立了穩定的農副產品流通渠道。目前,國內大型連鎖集團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都建立了自己的生鮮配送中心,如北京京客隆超市連鎖集團、山東家家悅超市有限公司等。

對無實力建立自己的生鮮配送中心的企業可借用第三方冷鏈物流,目前我國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如北京順鑫首聯綠色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利群集團膠州生鮮物流配送中心等。

3.5 靈活運用各種果蔬銷售策略

連鎖企業果蔬的主要營運目標應該是以高質量、低價位的商品吸引客流、帶動消費,創造高的營業額。圍繞這一目標,果蔬的營運風格是“短、平、快”。“短”即是周轉周期短,周轉得越快,商品就越新鮮。“平”就是價格低廉,并經常有轟動性的低價出現,極大地刺激銷售,強烈地建立平價形象,因此準確的市場定位是生鮮經營的關鍵。在準確市場定位的基礎上,采取靈活價格策略和促銷策略,如等級價格、時間價格、低價促銷等,使果蔬能以最小的損耗最大的利潤及時的銷售出去。

發展果蔬優勢資源和優勢產業,形成真正的地方特色產品是果蔬產業化發展的趨勢。目前消費者在選擇果蔬時愿意為果蔬的安全、新鮮度、優質等支付更多的貨幣,因此,運用品牌策略建立果蔬品牌,可以是銷售品牌或生產品牌,這樣既方便消費者選購,又能樹立銷售企業或生產者的品牌形象,并利于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總之生鮮果蔬在連鎖經營各環節的銜接效果最終均會影響到產銷銜接的緊密度,針對各經營環節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銜接策略能更好地促進產銷銜接。

參考文獻:

[1]何衛華.果蔬生鮮連鎖經營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分析[J].中國商貿,2011(7).

[2]姜剛,周樹華.連鎖集團主導性果蔬類農產品協議流通模式研究[J].商業時代,2010(10).

[3]宋微.生鮮農產品流通現狀與對策探討[J].農業經濟,2009(5).

[4]劉普合,申東華,王勇.從“鏈態”看我國果蔬農產品流通渠道[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11).

篇9

高校圖書館是高校記錄、儲存、傳播和應用人類文明數據機構,需要及時處理好數據指數問題,隨著社交媒體、移動智能終端和無線網絡技術發展,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都有覺得增長,圖書館的數據管理也進入到了大數據時代。所以在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要從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做好數據分析,特別是針對非結構化的數據要提高圖書館的科學服務和數據挖掘技術支持作用。還要能夠將圖書館在利用過程中實現良好非結構化多源數據融合工作,建立良好高校圖書館數據分析,提高信息來源管理,對于數據做好綜合性判斷和分析,全面了解科學領域數據變化和圖書館的科學管理模式。

二、高校圖書館的非結構化數據特性分析

1.大數據分為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兩大類型,無論是那種數據劃分,都要充分結合數據和數據之間關系研究,合理探討高校圖書館用戶的管理過程中的非結構化數據類型,比如通過微信、QQ和博客方式,對于數據進行研究。針對數據的結構和性質不同,及時調整好系統和數據之間結構,合理處理好數據,提高數據嚴整性,保障高校圖書館非結構化數據來源。

2.非結構化數據生產主體比較明確,在高校圖書館中要充分結合非結構化數據,比如高校教師、和大學生要提高圖書館的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提高管理頻率,用戶要從圖書館和高校教師學習過程中,保障學生之間數據分析,充分運用信息實現非結構化數據規律研究,保障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規律、質量和用戶安全性。

3.非結構的數據數量和質量比較高,需要提高高校圖書館用戶信息水平,在社交媒體時代,要提高教師、學生和學科之間互動學習,讓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中,學生可以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和QQ等方式,進行合理的數據分析。在特定的主題、時間、成員和交流進度上要實現相互交流學習,推進高校圖書館非結構化數據融合研究,針對學科發展要提高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分析。

4.非結構數據的加工難度比較大,需要充分結合數據格式進行多元化分析,特別是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對于數據傳播,針對蘊涵的大量的高價值的信息,要提高數據分析,針對數據的零次性和灰色數據,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和數據庫技術進行研究,實現數據操作技術的流程化和規模化管理水平。

三、高校圖書館的非結構化數據分析

1.高校圖書館的非結構化數據主要分為為幾種類型,同型異源數據、異型異源數據和同型同源數據,其中同型異源數據主要指的就是高校圖書館數據類型具有一定相同特點,每個高校圖書館都要購買大量電子資源,比如在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管理中,要充分提高用戶滿意度和電子期刊庫存,提高高校圖書館的館藏文獻管理,同時合理整理好數據來源。

2.異型異源數據主要指的是傳統文獻信息來源要在大數據環境下,提高人們查閱信息全部資源,針對大量數據文獻,要提高社交產生數據分析,保障數據技術創新性,提高數據分析,充分運用數據保障數據啟發性和參考性價值。

3.同型同源數據主要指的就是教師和學生在查閱資料過程中,要充分的結合數據歷史、瀏覽歷史和近期數據進行分析,及時轉化圖書館的有效數據,通過整理提高數據分析質量,讓學生針對數據庫有自己判斷和了解認識,針對高校用戶的瀏覽記錄,提高科學關注度,確定部分用戶管理中,要實現數據良好運用。

四、高校圖書館大數據分析

篇10

【關鍵詞】 環境;衛生學;學生保健服務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面對學生日益繁重的學習負擔和長時間的腦力勞動,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建筑設施符合衛生要求的、安全、健康、清潔優美的校園環境。為了解嘉定區學校教育設施和學生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筆者對轄區內30所公辦中、小學校進行環境監測及衛生學評價。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選取上海市嘉定區內50%中小學校作為監測對象。共監測學校數30所,其中小學15所,中學15所。

1.2 監測方法 按照《中國衛生監督統計報表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技術規范》、《學校衛生監督綜合評價標準》進行監測,檢測儀器均經校正后使用。每所學校選擇不同結構、樓層、朝向的6間教室進行測試,監測項目為教室人均面積、課桌椅分配符合率、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和廁所,各項評分分別為10,15,10,10,15和10分,得分達評分的60%為達標。

2 結果

2.1 總達標率 經檢測,除小學課桌椅配套不達標外,教室人均面積、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廁所均達標。見表1。

2.2 教室人均面積 在檢測的30所學校中,小學≥1.10 m2的學校數有13所,合格率為86.67%,合格教室數占93.33%(84/90);中學≥1.12 m2的學校數有10所,合格率為66.67%,合格教室數占84.44%(76/90)。

2.3 課桌椅分配合格率 監測發現,大部分受測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課桌椅分配符合率偏低的現象,特別是小學。僅有5所小學、14所中學得分合格,小學、中學在課桌椅配套合格率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3,P

2.4 黑板 在檢測的30所學校中,小學黑板得分合格率為100%,中學為93.33%。其中教室黑板尺寸符合率小學為100%,中學為66.33%,15所小學、9所中學符合黑板尺寸要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P

2.5 教室采光 檢測的30所學校均符合南北朝向、左側采光、采光系數≥1.5%的標準。其中1所中學、1所小學的9間教室玻地比

2.6 教室照明 在檢測的30所中小學中,13所小學的教室照明得分合格,合格率為86.67%;8所中學得分合格,合格率為53.33%。其中有1所小學全部符合,3所中學全部不符合。見表3。

2.7 廁所衛生 檢測的30所學校男、女生廁所蹲位數均符合檢測標準,符合率為100%。

3 討論

此次監測的30所學校大部分都是2000年前建造的,雖經過多次改建,但在教育設施的安排上仍與衛生標準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監測中發現,廁所的衛生狀況良好。教室人均面積不足主要在中學,原因是學生人數過多,學生長期在擁擠的教室上課,空氣不流通,容易引起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較突出的問題是課桌椅符合率過低和燈具設置不符合衛生要求。學生課桌椅符合率低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小學,所用課桌椅型號普遍偏大[2]。有的學校雖然使用了可以調節高度的升降式課桌椅,但未能及時與學生身高進行調整。學生長期坐在不適合自己身高的課桌椅間上課、學習,勢必對其生長發育造成影響,也不利于其養成良好的坐姿,容易造成視力和脊柱方面的疾患。教室采光、照明不符合標準也是大部分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采光不足和(或)不恰當的照明,加上繁重的課業負擔,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隨著青少年視力不良率的逐年上升,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此次監測暴露出學校教學設施在設計、建造上存在的較多衛生學問題。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對學校教學設施的衛生監督管理,定期檢查,督促學校整改,并在學校新建前做好預防性衛生學評價,竣工后進行檢測、驗收,以確保教學設施的質量,各級學校也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嚴格執行學校衛生相關標準,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確保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4 參考文獻

篇11

1 定義

測量不確定度定義為“表征合理地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測量不確定度用于定量表示測量結果的可靠程度,它是“說明了置信水準的區間的半寬度”。從詞義上理解,意味著對測量結果可信性、有效性的懷疑程度或不肯定程度,是定量說明測量結果的質量的一個參數。實際上由于測量不完善和人們的認識不足,所得的被測量值具有分散性,即每次測得的結果不是同一值,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分散在某個區域內的許多個值[1]。雖然客觀存在的系統誤差是一個不變值,但由于人們不能完全認知或掌握,只能認為它是以某種概率分布存在于某個區域內,而這種概率分布本身也具有分散性。測量不確定度就是說明被測量之值分散性的參數,它不說明測量結果是否接近真值。不確定度的來源通常有:測量人員引入的不確定度、測量設備引入的不確定度、測量方法引入的不確定度、被測對象引入的不確定度以及測量環境引入的不確定度。

2 目的

由于測量設備是測量不確定度來源之一,為得到可信的檢驗結果,就需要對設備本身的準確性進行了解和明確。以恒溫箱為例,主要是用于樣品試驗前的處理的環境試驗設備,被許多檢驗機構大量使用。此類設備的準確示值和穩定運行,是樣品進行下一步試驗的基礎和保障。為保證設備處于良好的狀態,示值準確無誤,該文建立環境試驗設備溫濕度校準裝置,對恒溫箱進行校準,給產品檢驗提供技術保證,為相關設備的校準提供參考依據。

3 計量標準的工作原理及校準方法

該文采用比較法,使用環境試驗設備溫濕度巡檢儀(溫度:±0.2 ℃;濕度:±1.5%RH),將巡檢儀傳感器放入被檢箱體內進行多點位測量。先后共選取箱內中心以及4個角的數值。測試點分布在工作室內的上、中、下3層,中層為工作室幾何中心平行于底面的工作面,測試點與內壁的距離不小于各邊長的1/10,可加大但不能大于500 mm。測量方法如下:首先,設定試驗相應的溫度、相對濕度,待溫、濕度恒定后,讀取巡檢儀及被檢箱溫濕度儀表的顯示值,做好記錄。其次,用修正后的巡檢儀的示值減去被檢箱儀表顯示值,即得到被檢箱內溫、濕度值修正值。若被測的恒溫箱內有樣品架,則下層測試點可位于樣品架上方10 mm處。以中心點測量箱體溫度波動度,以溫度測量最大值與最小值差算出溫場均勻性。

4 計量標準的主要技術指標

環境試驗設備溫濕度巡檢儀測量參數如下:溫度測量范圍:-60 ℃~1 000 ℃;分辨力:0.01 ℃;允差:±0.2 ℃。濕度測量范圍:(10.0~99.0)%RH;分辨率:0.01%RH;允差:±1.5%RH。

5 環境條件

為保證試驗結果準確,檢查試驗條件:室溫,濕度≤85%,無振動影響,有排水,均符合要求。

6 不確定度分析

溫度測量設備有溫度傳感器和數字溫度顯示儀組成,該套設備具有溫度修正值。溫度偏差是指設備溫度顯示儀表示值與中心點實際溫度之差[1]。

6.1 數學模型

(1)

式中:為溫度偏差,℃;

為被檢設備溫度顯示儀表顯示溫度,℃;

為數字溫度顯示儀讀數,℃;

為溫度測量裝置的修正值(指整體檢定),℃。

6.2 方差與靈敏系數

式(1)中,,互為獨立,因而得:

,,

6.3 不確定度來源及分析

(1)由引入的不確定度。對環境試驗設備做15次獨立重復測量。從設備顯示儀上讀取15次顯示值,記為,,…,,平均值記為,其測量值分別為:100.1、100.0、99.9、99.9、100.0、100.1、100.1、100.0、99.9、100.0、100.0、99.9、100.0、99.9、99.8。

根據公式 (2)

算得算術平均值的實驗標準差=0.02 ℃。則由15次獨立重復測量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 ℃,自由度v。

(2)由引入的不確定度。對環境試驗設備作15次獨立重復測量,從數字溫度顯示儀上讀取15次顯示值,記為,,…,,平均值記為,其測量值分別為:100.16、100.04、100.06、100.05、99.93、100.08、100.24、100.20、100.15、100.13、100.31、100.25、100.18、100.24、100.13.

根據公式(2),計算得算術平均值的實驗標準差=0.098 21 ℃。則由15次獨立重復測量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 ℃,自由度。

(3)由引入的不確定度。從檢定證書知:溫度測量裝置修正值的擴展不確定度=0.1 ℃,以正態分布估計,=1.960,=0.1 ℃/1.960=0.051 ℃,。

6.4 不確定度分量

來源1:被測設備儀表讀數重復性=0.02 ℃,自由度14。

來源2:溫度測量裝置讀數重復性=0.098 21 ℃,自由度14。

來源3:溫度測量裝置誤差=0.051 ℃,自由度。

(1)合成標準不確定度:

(2)有效自由度:

根據公式eff

計算得eff=1792,取自由度為。

(3)擴展不確定度:

c=0.22℃,k=2。

7 結語

通過對恒溫箱進行校準,并對校準結果進行不確定度分析,得到結論:該裝置的總不確定度、重復性,符合JJF1101-2003技術規范的要求,可以開展恒溫、恒濕箱的檢定工作。這對于產品后續試驗示值準確,檢驗結果客觀、可靠提供了技術參數和保證。

參考文獻

[1] 宣安東.實用測量不確定度評定及案例[M].中國計量出版社,2007.

[2] 王玨,田芬.工作用輻射溫度計不確定度評定[J].計量與測試技術,2011,38(6):72.

[3] 朱煒,徐慧娟,鄒姝文.雙金屬冰箱溫度計校準方法及不確定度研究[J].裝備制造技術,2011(11):159-160.

篇12

“石油農業”模式使大量的化肥、農藥在農業生產中使用,產生了大面積的點源和面源污染,嚴重地威脅著農業生產環境和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為破解這一矛盾,學界提出了循環經濟理論并在農業經濟領域加以應用,即循環農業。循環農業強調農業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以獲得最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果。季昆森強調指出,循環經濟“3R”原則在農業上有更廣闊的應用領域,并發展出了再思考(Rethink)原則:不斷深入思考經濟運行中如何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與生態環境效率[1]。為此,尋找循環農業的有效模式是理論界和實踐界的重要課題。章政等在考察了上海市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背景與目標,提出了土地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城鄉工業及生活垃圾循環利用,以及生態產業園等四種基本發展模式[2]。金晶、曲福田、宣亞南等根據循環經濟的“5R”原則,提出了資源利用的“反饋式”流程[3-4]。應用在水稻生產上,王妹提出農業產業內部物能相互交換,互惠互利,如種植業的立體種植有各種農作物的輪作、間作與套種等模式[5]。駱世明及郎秀云提出了稻田養殖模式,即稻田養魚、蟹、青蛙等[6]。學者的研究與實踐為發展循環農業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學者的研究中,特別關注循環農業模式在緩解農業生產中生態環境問題所產生的作用與效果。以稻作為例,近年來稻-魚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在中國水稻產區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其特點是利用水稻和水產品―魚等生物生長對土地、水和氣候等主要自然生產條件有重合性的特性,采用適用的技術,在同一土地上同時產出多種農產品。這種模式利用了稻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的作用機制,達到控制或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從而改善生態環境。張清明認為種養結合模式中的稻田養魚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有機結合,集傳統農業、生態農業和現代高產低耗農業為一體的復合型農業,具有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7]。

廖慶民實驗證實在常規的水稻生產中,雜草除了與水稻爭肥之外,還爭空間、水分和陽光,為了抑制雜草,除需人工除草外,還大量使用化學除草劑,而在稻田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下,雜草可以成為養殖動物的食物來源。經直觀驗證,未養魚的對照田,稗草達到64株/10 m2,而養魚稻田雜草及稗草幾乎絕跡,只有5株/10 m2,不需使用化學除草劑。此外,稻田養殖魚類可以起到滅蟲作用。廖慶民試驗表明鯉魚對稻田中的昆蟲有明顯的吞食能力,特別是對飛虱、泥包蟲有控制作用。經測定,養魚稻田蟲口密度為530只/667 m2,而未放養魚種的對照田,蟲口密度為1 280只/667 m2,可以大幅減少農業的使用量[8]。另外在稻-魚的模式下,稻田因魚類活動而增加肥力,彭廷柏等實驗證實養魚影響到稻田土壤水穩性團聚體的特性和組成,促進土壤有機質分解,容重減少,孔隙增加,通透性改善,其水、肥、氣、熱狀況均優于一般非養魚田[9]。

學者們對于這種模式的生態環境效果研究大都是基于條件較為完備的試驗研究,但對實際大面積調查研究涉及較少。為此本文以中國南方水稻產區為目標區域,在實地調查基礎上考察和驗證稻-魚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所產生的現實生態環境效應,為進一步發展循環農業提供建議。

1 研究的技術基礎

稻田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所產生的生態環境效應主要集中在節肥、節藥、抑草、改善土壤和水體等方面上。從多年的稻-魚模式下的田間試驗來看,這種模式的主要生態環境效應表現如下:

(1)減藥效應。在稻田生態系統中,雜草具有雙重屬性。常規的水稻生產中,為了抑制雜草,除人工除草外,還大量使用化學除草劑,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在稻-魚模式下,雜草可以成為養殖動物的食物來源。栗浩文等的試驗結果表明,在不使用除草劑的條件下稻田養殖草魚可除稻田稗草、慈姑等[10]。杜漢斌等研究證實,稻田魚類的覓食活動一般可耗掉田間雜草的74%-87%[11]。李月梅試驗計算過稻田養魚的除草劑減藥效果[12](見表1)。稻田養殖魚類還可以起到滅蟲作用。廖慶民試驗表明鯉魚對稻田中的昆蟲有明顯的吞食能力,特別是對飛虱、泥包蟲有控制作用[8]。張承元觀察證實魚能取食水稻腳部位及落在水面的稻飛虱、稻葉蟬、稻螟鈴等害蟲。此外養殖的魚類還具有抑制水稻病害的作用,如在魚捕食水田中的紋枯病菌核、菌絲,從而減少了病菌來源[13]。曹志強等進行的田間調查結果表明,稻魚共生的稻田水稻紋枯病發病率為47%,明顯低于對照田的85%[14]。由此可知稻田魚類可替代殺蟲農藥的作用,減少農藥對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的影響。

(2)節肥效應。稻田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的節肥效應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稻田養殖的動物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如糞便等;二是水稻收割后的秸稈直接回田或用于沼氣后的沼夜回田。在稻魚的模式下,魚類不斷的進食而又不斷的排除糞便增加了肥力。經測定,養魚稻

田比未養魚對照田有機質含量高0112%,堿解氮高68 PPm,全氮高0004 5%;同時還可以增加水中溶氧量,加速了有機質的分解,提高了土壤肥力。經測定養魚稻田底層水溶解氧為6.5 mg/L,未養魚的

對照田底層水溶解氧為4.8 mg/L[8]。

Yang Yong、鄺雪梅等研究表明,稻田養魚可以改善稻田耕作層土壤物理化學性質,與對照相比,養魚田土壤容重減少1515%,總重孔隙度增加1464%,有機碳、全氮、有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分別增加48%、661%、2093%、7239%和3667%[15-16]。盧升高、吳建軍等試驗測試了稻魚模式的節肥效應[17-18](見表2)。

2 研究方法、數據來源及樣本的選取

由于要分析的目標區域范圍廣泛,且是從總體上考察分析稻田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的生態環境效應,為此本文擬采用如下方法:

(1)計量統計分析法。綜合各種已有的文獻,目前考察分析生態效應大都采用田間試驗分析方法,鮮有用計量回歸模型。這是因為考察生態環境效應關鍵在于把握其結果,即研判某一經濟活動所帶來的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從而判斷這一經濟活動的本質。統計分析法是運用實際數據,通過匯總、對比等技術手段,能夠清楚看出問題的本質,結果具體、準確。為了更具體、準確分析南方稻區稻田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的生態環境效果,本文擬采用計量統計分析法。

(2)文獻歸納法。囿于試驗條件的限制,對于研究中所涉及的技術和實驗方法步驟獲取較為困難,本文通過查閱大量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獲得相關技術方案和實驗方法,確保研究的科學性。

(3)實地調查法。由于現有的統計資料相關內容的統計數據不全,難以滿足本研究的需要,同時為了更準確分析問題,本文采用實地調查的方法獲取研究目標區域農產或企業組織實際生產中的相關資料,盡可能使研究能夠準確反映實際狀況。

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對于南方稻區水稻生產中稻田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的生態環境效應實證分析的數據來源于三部分:一是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和相關文獻歸納等經過整理而成。二是南方稻區實施稻-魚模式和未實施這一模式的農戶調查數據。三是相關研究成果中技術數據。之所以采用二、三兩方面的數據,是由于在統計年鑒中關于稻-魚種養結合模式相關的數據缺失,無法從中獲取,更主要的是這些數據貼近實際,這樣分析的結果更為準確。

本文以南方稻區年平均水稻種植面積為1 000 khm2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10個省區為研究的目標區域。對南方稻區稻-魚模式的入戶調查,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取樣,收回486份,其中有效調查問卷481份,占總收回問卷數的9897%。為了便于比較分析,入戶調查分為兩部分:按稻-魚種養結合模式生產的農戶和常規水稻生產模式的農戶,其中按稻-魚種養結合模式生產的農戶問卷305份,占總問卷的6341%;常規水稻生產模式的農戶問卷176份,占總問卷的3659%。由于規模大小對農戶投入和收益有影響,故調查樣本按常規水稻生產和稻-魚種養結合生產的一定規模取樣,兩種模式的最低生產規模為1 hm2。調查方式采用調查員入戶調查的方式,有調查員根據問卷內容向農戶說明,由農戶填寫。調查樣本分布為江蘇省取樣70個、浙江省取樣90個、江西省取樣150個,湖南省取樣86個、湖北省取樣85個,分別占總樣本的1455%、1871%、3119% 、1788%和1767%。

3 循環農業對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化效應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分析

從化肥和農藥使用來看,與常規水稻種植相比,稻-魚模式由于改善稻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的利用關系,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是有明顯區別的。

(1)化肥使用量的對比分析。根據南方稻區的農戶調查,176戶進行常規水稻種植的農戶和305戶實施稻-魚模式的農戶水稻種植面積和種養面積匯總如下(見表3)。

水稻生產過程中,需要施用的主要化肥是含有氮、磷、鉀等水稻生長所必須養分的碳酸氫銨、過磷酸鈣、氯化鉀等。由于受稻田面積、生產模式、資金等因素的影響,農戶化肥的使用量有所不同。研究表明,稻-魚種養結合模式下,魚吞食的雜草、底棲動物,一般僅能消化吸收其總量的30%左右,余下60%以糞便形式散布在田中,加入稻田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增加土壤肥力,減少了施肥量;稻田養魚節肥在10%-20%且并不影響水稻產量,隨著養魚年限增加,節肥效果明顯提高[12]。在調查的481戶農戶中,由于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盡管資金不是十分充裕,但對化肥的投入并沒有縮減,因此農戶化肥使用則主要取決于稻田面積和生產模式。根據調查的相關數據,可以計算出不同生產模式的化肥使用量及稻-魚模式的化肥減量化的效果(見表4)。

從表4中可以看出,稻-魚種養結合模式下,碳酸氫銨、過磷酸鈣和氯化鉀三種主要化肥單位面積使用量分別比常規水稻種植模式減少了13711 hm2、11939 hm2和2997 hm2,節約比率分別為1466%、1634%和1521%;總的來看,化肥單位面積總使用量比常規水稻種植模式單位面積總使用量上減少了28647 kg/hm2,節約率為1521%,表明稻-魚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的具有顯著的化肥減量化效果。

(2)農藥使用量的對比分析。稻-魚種養結合模式對主要病蟲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相對于常規水稻種植,水稻葉瘟平均病情指數下降557%,穗頸瘟病情指數下降608%,水稻紋枯病平均病情減輕1140%,白背飛虱百叢蟲量平均下降1116%,褐飛虱的百叢蟲量平均下降1872%,稻縱卷葉螟卷葉率平均下降549%,二化螟枯心率平均下降405%,中華稻蝗蟲口密度平均下降152%。同時稻-魚模式的共生生態系統具有增肥、增溫、增氧、增加光照的利用和通風透光條件的改善等,使水稻生長健壯,抗病性、耐病性、耐害性增強[8]。

基于這種控制作用,農戶在生產過程實踐中,農藥的使用量會大幅度減少。

從農戶調查來看,稻瘟靈、撲虱靈和甲胺磷是常規水稻種植模式和稻-魚種養模式共同使用的主要農藥,但由于模式不同,它們的使用量是不同的。根據對農戶調查的數據,計算出稻-魚模式與常規水稻種植模式相比農藥使用量的減量化效果(見表5)。

表5表明,稻-魚模式下,稻瘟靈、撲虱靈和甲胺磷三種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分別是18 kg/hm2、080 kg/hm2和16 kg/hm2,比常規模式單位面積使用量分別減少了122/hm2、063/hm2、097/hm2,分別降低了4040%、4406%和3774%。從總的來看,稻-魚模式的單位面積總使用量比常規模式要減少282 kg/hm2,減少率為4017%,效果顯著。實際上,常規模式下,種植面積較大的農戶還會使用較大數量的除草劑來清除稻田的雜草,一般使用量為181 kg/hm2,而稻-魚種養結合模式下,許多農戶不使用除草劑,而是人工清除,雜草歸田作為魚類的飼料,農藥減量化效果更為明顯。

32 相關性分析

化肥農藥的使用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何浩然、張林秀,李潔,茹敬賢等研究認為農戶化肥使用量與農戶的生產的土地面積、種植養殖結構、農戶特征等因素有關,其中土地面積在眾多因素中對化肥使用量的影響最為顯著[19-21]。陳超,黃東風等認為農戶生產的土地面積是決定農戶農藥使用量的首要因素[22]。因此在考察不同生產模式與化肥農藥使用量的相關關系,則以不同生產模式的土地面積為影響因子。由于研究目的是要考察稻-魚模式所產生化肥、農藥減量化效應,因此以南方稻區水稻生產化肥農藥投入率為因變量,以稻-魚模式的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為自變量,建立相關函數,公式為:

Dsi=λ+γApi+εi(1)

Dsi為第i年化肥或農藥投入率;Api為第i年稻-魚種養結合模式的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百分比;λ、γ為參數;εi隨機干擾項。

由于不同水稻生產模式化肥農藥使用量不同,因此分析中將不同模式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計算而后加以匯總。由調查得知,農戶化肥農藥使用還會受農戶特征及農戶資金量等因素的影響,實際的使用量與常規模式和稻-魚模式的技術要求使用量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為了更好地反映出本質問題,計算化肥農藥總使用量的參數以相關技術標準為計算參數。根據測算,南方稻區常規水稻生產平均化肥使用量為192 t/hm2,稻-魚模式平均化肥使用量為151 t/hm2;常規水稻生產平均農藥使用量為705 kg/hm2,稻-魚模式平均農藥使用量為405 kg/hm2。

根據2001-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年鑒相關統計數據及化肥農藥使用量的技術標準,利用Eviews 60軟件,估計參數,得出化肥和農藥使用量與水稻生產模式的相關方程:

Dscf=1919 9-0407 2Ap(2)

(7 99373)(-9152)

R2(Adjusted)=0999 4。和

Dspc=7049 7-0979 9Ap(3)

(4 01155)(-9196)

R2(Adjusted)=0999 3。

Dscf、Dspc分別為化肥投入率和為農藥投入率,參數下面括號內的數值為相應參數的t檢驗值。從相關方程的估算結果分析,各個估計參數的t檢驗值都大于1,相伴概率均為0000 0,顯著性較好。

由2、3式可以看出南方稻區水稻生產中化肥農、藥投入率與稻-魚種養結合模式的土地面積占比之間呈反線性函數關系,相關系數R2達到了0999 4和0999 3,表明稻-魚模式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百分比的變化與化肥、農藥投入率變化有顯著負相關關系。方程中Ap的系數分別為-0407 2和-0979 9,意味著稻-魚模式的土地面積占比每增長1%,則化肥、農藥投入率分別減少0407 2和0979 9個百分點,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化效果顯著。

4 結論與建議

從化肥和農藥使用來看,與常規水稻種植相比,稻田種養結合模式由于改善稻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的利用關系,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是有明顯區別的。一般來說,常規水稻種植過程中,為了確保稻谷產量,農戶會按照基本的技術操作規程施用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比較大。而在稻-魚的稻田生態系統中,土壤和水體的改善以及有害生物的減少,形成了魚類對化肥和農藥的替代關系,在稻谷產量不變甚至增產以及增加魚類產出的情況下,農戶大幅度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從而產生積極的生態環境效應。為此,轉變稻區傳統水稻種植模式,實施扶持稻田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的策略,是改善南方稻區農業生態環境,走可持續農業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

首先要制定和調整發展循環農業的政策扶持體系,主要是財政補貼和金融貸款扶持政策;其次要構建發展循環農業的農業科技體系,主要是新型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及技術推廣和服務;再次是實施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最后是深入開展循環農業科技知識教育和培訓,培養新型農民。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季昆森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應用[N]人民日報,2005-07-30(7)[Ji Kunsen An Applic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 Agriculture [N] The People’s Daily,2005-07-30(7)]

[2]章政,朱立志,宗成峰上海市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的建立與發展模式[J]農業經濟問題,2006,(4):63-66 [Zhang Zheng,Zhu Lizhi,Zong Chengfeng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ic System’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City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6,(4):63-66]

[3]金晶,曲福田 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及其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57-61 [ Jin Jing,Qu Futian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Economic System[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16(6):57-61]

[4]宣亞南,歐名豪,曲福田循環型農業的含義、經濟學解讀及其政策含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5(2):27-31[Xuan Yanan, Ou Minghao,Qu Futian.Conception,Economic Interpret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 of Recycle Agriculture[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15(2):27-31].

[5]王姝淺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J]農業經濟,2005,(1):62 [Wang Shu A Simple Analysis on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J] Agricultural Economy,2005,(1):62]

[6]駱世明循環農業的幾種生態模式[J]北京農業,2007,(11):3 [Luo Shiming Several Kinds of Ecological Mode of Circular Economy[J] Beijing Agriculture, 2007,(11):3]

[7]張清明,稻田養魚綜合開發模式及其生態經濟效應[J]科學養魚,2000,(1): 9-10.[Zhang

Qingming.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 of Fishculturing in Paddyfield and It’s Ecoeconomy

Effect[J]. Fishculturing in Science, 2000,(1): 9-10.

[8]廖慶民稻田養魚的生態與經濟價值[J]黑龍江水產, 2001,(2):17[Liao Qingming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Value of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J] Heilongjiang Fisheries, China 2001,(2):17]

[9]彭廷柏,肖慶元湘北紅壤低丘崗地農業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5: 169-174[Peng Tingbai, Xiao Qingyuan A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d Soil in Low Hill in North Hunan Province,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5: 169-174]

[10]栗浩文,辛國芹稻田養魚除草試驗[J]現代化農業, 2003,(10):11-12 [Li Haowen,Xing Guoqiang Weeding Experiment for the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 [J] Modern Agriculture, 2003,(10):11-12]

[11]杜漢斌,張林林稻田養魚對多螟害雜草影響的觀察試驗[J]中國水產, 2000,(11): 9 [Du Hanbin, Zhang Linlin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Impact on Borer and Weed by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J] China Fisheries, 2000,(11): 9]

[12]李月梅稻田養魚生態效益[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1999,15(1):54-56[Li Yuemei Ecological Benefit of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J] Agricultural System Science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1999,15(1):54-56]

[13]張承元,單志芬略論稻田養魚與農田生態[J]生態學雜志,2001,20(3):24-26[Zhang Chengyuan,Shan Zhifen On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 and Farmland Ecology[J] Journal of Ecology, 2001,20(3):24-26]

[14]曹志強,梁知潔北方稻田養魚的共生效應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3): 405-408 [Chao Zhiqiang,Liang Zhijie A Study on Symbiosis Effect of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 in North China [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1,12(3): 405-408]

[15]Yang Yong, Hang Hongcheng, Hu Xiaoju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wth and Yield Formation of Rice in RiceFish Farming System[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6, 5(2): 103-110

[16]鄺雪梅,劉小燕稻―金魚共棲生態系統土壤理化性狀研究[J]淡水漁業,2005,(3).[Kuang Xuemei, Liu Xiaoyan. A Research on Soil Physical Character of

Paddygoldfish Commensalism Ecosystem [J]. Fishery of Fresh Water, 2005,(3).]

[17]盧升高,黃沖平稻田養魚生態經濟效益的初步分析[J]生態學雜志,1988,7(4):26- 29[Lu Gaosheng, Huang Chongping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 by Pisciculture In Paddyfield[J] Journal of Ecology, 1988,7(4):26-29]

[18]吳建軍,李全勝生物多樣性研究應用及其改善農業生態系統特性和效益的機制分析[J],生態學雜志,1998, 17(4):39-44.[Wu Jianjun, Li Quanshe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ology Diversity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n It’s Improving Agricultural Ecosystem Character

and Profit [J]. Journal of Ecology. 1998,17(4):39-44.]

[19]何浩然,張林秀農民施肥行為及農業面源污染[J]農業技術經濟,2006,(6):2-10[He Haorang, Zhang Linxiu Behavior of Fertilization by Farmer an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conomics 2006,(6):2-10]

[20]李潔長三角地區化肥投入環境影響的經濟學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 [Li Jie An Economics Analysis on Environment impact of Fertilizer Input in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D]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21]茹敬賢農戶施肥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2008[Ru Jinxian An Analysis on Behavior of Fertilization by Farme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08]

[22]陳超閩江中上游流域農業面源污染調查評估及其防治技術探討[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 26[Cheng ChaoA Discuss on Investigation and Appraisal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e Upper Basin of Minjiang River[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science, 2007, 26]

An Analysis on the Ecoenvironment Effec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of PlantingCulture in the Paddyfield

LIN Xiaoli1,2 ZHOU Yingheng1

(1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 Trad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45,China)

Abstract The obvious ecoenvironment effects can be seen when the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of plantingculture is appli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addy production These are mostly reflected in the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saving, grass curbing, and soil and water improving This paper analyzed empirically on the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saving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 data of rice area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data from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China R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China Agriculture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1-2009, Technical Standard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Usaqe 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comparing to the conventional paddy rice planting mode, 1521% and 4017% dosage of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in the paddyfish mode was reduced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paddyfield area of paddyfish mode to total paddyfield area and the input dosage of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in the paddy rice area in southern China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0407 2 and -0979 9 respectively So, in the paddyfield ecosystem of paddyfish mode, the soil and water is improved and harmful organisms are reduced, therefore, the substitute relation between the fish and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is formed Farmers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osage of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us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output of rice is stability or even increases and the fish output rises It is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supporting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of plantingculture in paddyfield Thi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ag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addy area

Key words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plantingculture combined; the paddy rice area in southern China; paddyfish mode; ecoenvironment effect

篇13

隨著工業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外傷性的脊髓損傷發病率逐年增高,具有較高的致殘率[1],同時脊髓損傷又以無特效治療、癱瘓率高及并發癥多等特點而困擾臨床醫師,其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即痙攣,有研究表明其在脊髓損傷患者中的發生率為37%[2],而受傷后一年又為其高發病期。輕度痙攣對維持身體姿勢有幫助,但嚴重痙攣常可導致患者身體酸脹疼痛、關節攣縮、畸形,并增加異位骨化和骨折的發生率,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康復治療效果[3]。所以控制痙攣發生率,緩解痙攣程度對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治療極為重要。我院在脊髓損傷患者痙攣發生的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自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外傷性脊髓損傷患者計263例,所有患者在確切外傷史的基礎上,存在肢體運動及(或)感覺障礙,并由MRI明確了脊髓損傷的診斷;如合并痙攣的患者需符合痙攣的診斷,即存在速度依賴的肌張力亢進、腱反射亢進或陣發性痙攣等癥狀,且Ashworth 痙攣量表評級在1 級及以上,痙攣綜合量表總分在7 分及以上。所有患者需排除以下:①圓錐或馬尾受傷的病例②研究結束時病程不滿3月者或仍處于脊髓休克患者③存在腦卒中等可導致痙攣的疾病④有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檢查及康復評定患者。最后入選的病例共計160例,其中65例患者發生痙攣;男性122例,女性38例,年齡在19至65歲之間,平均為34.6±8.13歲。以上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傷后手術、手術時間及病情嚴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病例分組

回顧性分析所有病例,按照其是否行康復治療分為:病程中有康復治療者歸入康復組,病程中無康復治療者則歸入對照組;而康復組內又依據康復介入的時間分為:傷后1月內行康復治療者歸入早期康復組,康復治療在傷后1月后至3月內者歸入晚期康復組。

2.2 評價標準[4]

本研究使用 ASIA 殘損分級法確定脊髓損傷的損傷程度;使用改良的Ashworth 痙攣量表及痙攣綜合量表對確診有痙攣并發癥的患者進行評級,并記錄患者治療前、治療1月、2月、3月的評定結果。治療3月后對患者的療效進行評定,其中顯效為Ashworth評分得分降低2級以上,有效為評分降低1級,無效為評級無降級。分別計算各組的痙攣發生率及緩解率,其中緩解率為顯效加有效例數之和與總數之比。

2.3 統計學處理

3 結果

3.1分組結果

對照組包括68例患者,康復組收入患者92例,其中早期康復組包括患者56例,晚期康復組包括患者36例,具體情況見表一。

3.2 臨床療效結果

康復組患者的痙攣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治療3月后康復組患者的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卓著;在康復組內的比較中,早期康復組的痙攣發生率又顯著低于晚期康復組,且早期康復組痙攣緩解率也顯著高于晚期康復組,具有統計學差異。

4 討論

脊髓損傷患者在傷后多喪失了自主運動的控制能力,出現異常的姿勢、平衡障礙和運動困難,嚴重阻礙了患者日常活動的進行,甚至部分患者完全喪失了運動能力癱瘓在床;或出現多種并發癥,如痙攣、尿路感染、脊髓損傷后疼痛等,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而痙攣作為其最常見的并發癥,亦成為了脊髓損傷患者二次入院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對脊髓損傷后痙攣的發病機制存在爭議,但大部分研究表明其主要在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后中樞對于脊髓反射弧的抑制作用減少,且其產生與損傷平面、手術時間、治療方法等關系甚大。有研究表明康復治療的介入與否是痙攣發生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影響因素[5],本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即康復治療后患者的痙攣發生率較未行康復治療的患者明顯降低。

我院在給予運動訓練、神經生長因子、減重步行訓練、持續牽張訓練、電磁刺激、水療等綜合性康復治療后,發現康復組內患者的緩解程度不同,特別是傷后1月即開始康復治療的患者緩解率較高且痙攣的緩解程度也較高。就此將康復組分為早期康復組和晚期康復組,通過比較發現早期康復治療的患者的痙攣緩解率為94.64%,顯著高于晚期康復治療的86.11%和未行康復治療的16.18%,這提示康復介入的時間也是痙攣發生的一個影響因素。概由早期康復治療可緩解急性期脊髓的損傷,保持肌肉的活動和柔軟度,刺激反射弧內運動神經細胞和感覺神經細胞。

綜上所述,康復治療對于降低脊髓損傷患者的痙攣發生有卓著療效,且我們提倡早期康復介入,可明顯提升患者的痙攣緩解率。

參考文獻:

[1] 陳江華; 王成云; 劉先明,早期康復治療對脊髓損傷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 :46

[2] 琚童君,早期康復治療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的效果觀察[J]. 醫藥論壇雜志,2013,34(1):137-13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