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農作物資源調查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以山、丘、河、湖、江為格局的山丘湖區的縣域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簡稱“作物普查”),既與平原、高原縣(市)不十分雷同,又與山區、湖區、丘陵縣(市)有所區別。山丘湖區的鄂東南陽新縣生物多樣性有其多彩的特色,作物普查有其獨具的地域與特點、實施與作法、成效與建議。本文所論僅供商榷,以促進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及其可持續發展。
1 地域狀況與特點
1.1 狀況
1.1.1 地形復雜――山丘河湖江相互交錯區。陽新縣位于幕阜山北麓,湖北省東南部。父子山橫陳縣北,七峰山等10余座大山綿亙縣西、南邊界。長江流過縣東北邊緣,富水河自西向東橫穿縣境,網湖等100余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縣中部及沿江濱湖地域多平原、崗地。“多山之鄉,百湖之縣,富河連長江”,推進了境內峰巒疊翠、湖泊縱橫、丘陵崗地、沖積平原、濱湖洼地相互交錯區的形成。
1.1.2 氣候獨特――亞熱帶北緣地區季風區。陽新縣年均溫16.2~21.0 ℃,年總降雨量1 281~1 821 mm,無霜期240~300 d。絕對最低氣溫-11.0~1.1 ℃,7月平均氣溫27.7~29.2 ℃。僅從1981―2014年相隔33年相比,年總降雨量、年均氣溫每年分別以5.718 18 mm和0.048 49 ℃的速度遞增。不容忽視的小變化加劇了獨特氣候的形成[1-2]。
陽新縣屬于亞熱帶季風區,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分布不勻,冬寒夏熱,四季分明。這種獨特的地貌、氣候造就了境內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果樹各類資源豐富多種,屬于亞熱帶常綠果樹帶北緣地區。境內既適合柑橘、枇杷等常綠果樹種植,又適合某些落葉果樹中南方品種群的種植,如桃、李、棗、柿、板栗、石榴等。
依據我國果樹帶的劃分,陽新縣處于亞熱帶常綠果樹帶北緣地區。因此,陽新縣既具有亞熱帶季風區的共性,又具有熱帶北緣季風區的特殊性,對農作物種植、引種等更具有境內氣候的嚴格敏感性。中稻是20世紀陽新境內最大宗糧食作物,為了順應氣候的特殊性,群眾自覺改為“早二季”。
1.1.3 生態脆弱――災害頻發的地域貧困區。陽新縣的山崩、地陷時有發生,丘陵地區的水土流失現象普遍而嚴重。雨量充沛,但分配極不均勻,常常有洪澇和干旱發生。氣候溫和,但往往有周期性凍害威脅常綠果樹和農作物[3-4]。脆弱的生態環境所引起的災害頻發、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是導致陽新縣多年來未脫貧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特點
1.2.1 農業大縣,多鄉之縣。全縣海拔為8.7~860.0 m,地理坐標為東經114°43′~115°30′、北緯29°30′~30°9′。全縣22個鎮區場418個村。全縣人口105.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8.75萬人。土地面積2 782.80 km2,其中耕地6.53萬hm2。2014年農業總產值288.20億元,占生產總值460.58億元的62.57%,“農業大縣”特點十分突出。
在地域狀況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農業大縣”及其“油菜大縣”“水產大縣”基礎上,還是全國、全省有名的“多鄉之縣”,如雜糧之鄉、“紅薯半年糧”之鄉、花果之鄉、枇杷之鄉、柑橘故鄉、苧麻之鄉、國家地理標志――陽新山茶油之鄉、金竹云霧茶之鄉、陽新豚(番鴨)之鄉、陽新豬(獅子頭)之鄉。這是糧、油、果、麻、茶、飼等品種資源多樣性的生存基礎[5]。
1.2.2 生態退化,資源流失。在20世紀90年代多次調查,并撰寫“淺談‘自然生態角’的保護問題”一文。文中指出:湖北省陽新縣農作物資源逐年下降,其中33%的資源是自然生態角上養育的資源。
農作物及其野生資源流失源于20世紀60年代“森林亂砍亂伐,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態破壞、70年代“以稻為綱,全面遭殃”的人為破壞和“管理體制多次變更,網湖水域大量縮減”的生態功能逐步退化、濕地生物總量減少[6]。湖北網湖濕地原有維管束植物131科397屬595種,現存在不多,其中假稻、歪頭菜、野芝麻、野豌豆等名貴珍稀資源近乎滅絕。
1.2.3 污染嚴重,結構變化。隨著縣域經濟的工業化快速發展,加之意識淡薄、重視不夠,規劃缺位、管理落后,投入不足、扶持乏力,各種污染交叉、疊加,造成了農業環境污染現狀的嚴重性[5]、土壤酸化的廣泛性、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加劇性[7]。特別是近些年來的農業發展,如農業新品種更新、經濟作物快速發展、農業集約化不斷提高、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規模化養殖迅猛發展[5]等。所有這些因素,動搖了農、飼作物當地品種抗逆性全面、適應性廣、質量好的優勢,放大了“追求產量的人”說其產量低的缺陷,導致了其數量由多變少、面積由大面積連片種植為小面積零星分散種植等品種資源結構變化。受這種“結構變化”的影響,該縣在1981年第二次農作物資源普查中有大量種植的陽新御谷、木港大麥、洋港白玉米、糯高粱、中棉、魚籽黃油菜、細葉綠苧麻等名牌品種消失殆盡。
總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結構調整及氣候環境變化,導致野生近緣植物資源因棲息地環境變化而急劇減少,一些地方品種和特異資源瀕臨滅絕,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8]。
2 具體實施與做法
2.1 實施
2.1.1 宣傳發動,統一認識。在宣傳發動中,首先學習國家三部委頒發的“農種發[2015]2號文件”、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農發辦[2015]26號文件”及其有關《技術規范》。通過學習,統一了認識,進一步認識到作物普查的必要性、重要性。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保障食品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加大對瀕臨滅絕的野生種質資源進行搶救性調查和收集,深化基礎研究,確保種質資源安全保存,實現可持續共享利用[8]。豐富我國農作物種資源基因庫,能夠為未來國家生物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提升國際競爭力。全縣種質資源豐富,應為我國的基因庫進一步完善做出貢獻,選出優質高產的地方品種作為本縣的“精準扶貧”提出新的思路。
2.1.2 培訓學習,熟悉業務。在認真學習的基礎上,辦好各種培訓班,并動用縣域內廣播、電視、各種行政會議、系統內業務骨干會議和科技網站、種子網站精心廣泛宣傳,為本次普查打下輿論基礎。
2.1.3 做好采購,備足物質。嚴格按照“技術規范”的規定,采購和備足電子設備類、工具類、文具類、交通工具共4類、42種及其他系統調查所需物質,以保障作物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
2.1.4 加強領導,成立專班。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縣農業局成立了“陽新縣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領導小組”專班。同時,種子管理局還聘請了2名長期在農村蹲點駐隊的農學、果蔬方面品德好、身體好的退休老專家為顧問,以提高普查效果。
2.1.5 查閱資料,明晰種源。聘請人員查閱了在20世紀在區、公社農技站工作時不定期組織開展的種質資源調查原始資料、著作、論文匯集;保存的《陽新縣志》(2本)、《陽新縣農業志》(1本)。熟悉思路,明晰種源,制定《陽新縣農業品種資源普查與收集初稿》,以提高普查效能。
2.1.6 制定方案,明確目標。制定“作物普查”方案(預案),主要內容是普點的18個鎮場區關于糧、棉、油、麻、絲、茶、糖、菜、煙、果、藥、雜、綠肥、飼料等14類作物地方品種及其野生近緣品種312個;制定普查路線,走訪干群;預約座談人員;采收(購)標本、種子對象等。明確、鎖定基本目標后,不走或少走彎路,以提高普查效率。
2.2 做法
2.2.1 搞好部門調查,認真填表分析。按照《作物普查表》的要求,組織專班在全縣12個部門及有關單位,著重對1956年、1981年、2014年的縣名、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系統、人口及民族狀況、土地狀況、經濟狀況、特有資源與農業生產狀況等8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反復而認真的15 d調查、填表和分析,為以后的普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2.2 因縣制宜展開,重點村組普查。縣域“作物普查”方法:一是因縣制宜,普查8個區有關村組,即開發區、托管區、旅游區、高山區、丘陵區、濕地區、經緯度邊緣區、海拔最高與最低區的2~3個重點村組。二是因地制宜,重點普查縣域內水稻、紅薯、豆類、蔬菜4種主要作物。三是因特制宜,注重果樹、r麻、桑茶、濕地植物4個方面的特異資源尋找。本階段對8個鎮區場16個村進行了普查。
2.2.3 資源收集整理。及時鑒定上交。普查農作物當地老品種、特異資源時,就地商定、確認、編號、區位登記、植株包扎、種子(果實)晾曬和枝條封蠟收集,嚴防漏登、損耗。收集后,及時送交省農科院鑒定、保管(貯存)、入庫、入圃。
2.2.4 翌年四季復查,全面系統總結。由于農作物有春、夏、秋、冬四季播種、收獲等區別,故此次歷時逾2個月的第一階段普查不能代表全面普查,有許多遺漏的農作物資源品種,必須進行翌年四季復查,并進行系統全面總結。
3 普查成效與建議
3.1 成效
3.1.1 完善與糾錯。在完成作物普查1956年、1981年、2014年《基本情況普查表》和第三次《作物普查》的種質資源征集表及其全部數據錄入電腦數據庫基礎上,完善了1956年第一次普查應補登的種質資源203份,糾錯了1981年第二次普查登記“新品種選育”人為造成的錯處3份、漏處6份。填補了全縣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歷史空白和遺誤。
3.1.2 普查與征集。本次第1階段普查全縣共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122份,其中已登記、定位、編號79份,目前回收送省入庫的種子(果實)、塊莖、枝條等40份,超額完成了上級標定的任務20~30份。
3.1.3 名優與珍稀品種。在本階段“作物普查”中,征集到陽新名優與珍稀品種資源30份,如黃顙菖湖晚糯105、洋港車虐卓橋礎⒀蟾墼律醬罅E礎⒀蟾鄢怕懿肥懟⒀蟾鄢哦燙俸炱ず煨氖懟⒒乞菖湖綠豆、洋港車帕月爆黃豆、龍港大力冬豆(小蠶豆)、洋港月山青皮黃豆(七月綠)、洋港月山黑皮黃豆、楓林月朗雞眼豆(背虱豆)、洋港大力秤砣結(齊頭黃)白芝麻、黃顙菖湖紅禾芋頭、洋港車拋蝦逃笸貳⒒乞花果絲瓜、紅扁豆等。
3.1.4 古老與特有品種。在第1次、第2次“作物普查”中未捕捉到的古老與特有的本地果樹品種資源,本次本階段已征集到14份,其中100年以上的果樹品種有黃顙花果朱紅橘(常橘)、川橘、臭柑、甜橙(橘紅)、朱砂李和沙港撐皮柑;200年以上的有黃顙花果土枇杷、沙港園枇杷、沙港洋枇杷(大金鐘)、沙港石滾棗、牛奶棗、花果棉絮坨棗、鳳凰酸棗、雞心棗。
3.1.5 野生與近緣品種。本次查獲到的野生資源共有56份,其中已定位、入數據庫的有33份。如:黃顙菖湖野蓮藕和野生桑葉樹(百年古神樹)及其附著生長3個野生大靈芝、龍港月山老蟹眼野綠豆(黑豆)、洋港車乓笆磷印⒘港巖泉野生八月撐(炸)獼猴桃和野生茶葉樹、楓林五合野生板栗和野生山茶(油)樹、源堯治多角型野菱角、多粉型野蓮藕和野菱白、網湖五爪咀(光葉)野豇豆和金蓮苞(芡實)、網湖金湖野參和野蔥(胡蔥)、群生野r麻、野椿刁樹、綜合新塘網湖野湖蒿(蔞蒿)和野黃豆、野綠豆、野牡蒿、野芥菜(油菜)等。陽新獨特的古老野生近緣品種有2個:黃顙花果花紅和(野)柿子。
3.1.6 選育與其他品種。近些年來,陽新縣干群通過嫁接、單株選擇等方法或與省有關單位、院校合作而長期選育成的新品種有5個:陽新軍墾柑桔“新興雜柑”(愛緩28號)、陽新吳茱萸、陽新油茶、陽新金竹尖云霧茶、陽新浮屠山下華陽1號竹筍。其共同特點是產高質優,深受群眾歡迎。其他方面還有陽新有本地的地方品種和野生的綠肥、飼料、藥材類品種資源100余個。
3.2 建議
3.2.1 調查表格應科學設計。調查表格要切合縣情、科學設計。3年調查表中土地狀況、經濟狀況、受教育狀況不是設計者想象的有資料來源而好填。原來只有農民人均純收入統計,缺少人均收入的統計。“年均降雨量”提法不妥,氣象部門只有“年總雨量”的數據資料。
3.2.2 上級加大支持力度。在普查旺季的專班、專車、專時、專款和錄音筆、攝像機、記錄、收集、登記等“四專”“五配套”保障問題及其“縣域兩套普查專班”等難度較大,應在再宣傳發動、爭取上級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普查人員的刻苦工作下功夫。
3.2.3 植物檢索表發送基層。植物(作物)分類檢索表應作為作物普查必備工具下發基層或電腦信息傳遞給縣種子管理局“種子資料庫”網站。否則,無法填表。因資源復雜,原大學教科書無法查全,電腦無法進入高校圖書館查找。
3.2.4 制定精準扶貧品種規劃。利用縣域農作物當地農家品種資源優勢,制定精準扶貧品種規劃與實施方案。
3.2.5 完善種子法規建設。制定縣域《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以完善種子法律法規建設。在全國《種子法》《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的基礎上,省區級、地市級,特別是縣(市)級的法規建設與完善問題,應加快步伐,為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3.2.6 設立作物普查獎懲機制。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應設立“作物普查”獎懲機制,如作物重大資源“發現獎”“青年貢獻獎”“老年奉獻獎”或“特殊貢獻獎”;對工作失誤者進行批評教育、責任追責制;對纂改成果者進行行政記過、職稱警告處分等。
4 參考文獻
[1] 方達福.山丘湖區種植業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鄂東南貧困山區陽新縣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4(14):312-313.
[2] 黃石市統計局.黃石市統計年鑒(2006―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2015.
[3] 湖北省陽新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陽新縣志[M].武漢:崇文書局(長江出版傳媒),1986-2005.
[4] 趙知維,方永陽,方向亮,等.桃樹流膠病與立地環境的關系[J].現代農業科技,2012(4):219.
[5] 方達福,方向亮,方永陽,等.鄂東南貧困山區陽新縣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3):629-632.
篇2
生態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現在處于初級階段,各地區都有以當地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生態旅游的例子。深刻認識生態旅游在中國,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發展,對其生態價值、社會價值進行全面估量是十分必要的。筆者通過考察麥秸溝流域資源條件,分析其發展旅游的優勢,并采用生物游憩資源分析和風景資源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其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從而預測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的發展前景,以期對各地農村生態旅游區建設規劃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同時也希望能給其他嘗試開展農村生態旅游的地區提供借鑒,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1、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區概況麥秸溝流域位于陜西省涇陽縣北部的龍泉鄉劉德村(108。51~108。54E,34。4115~34。4145N),流域面積860km,屬于涇河水系二級支流,為土石溝壑區,海拔高程593~452m,相對高差1401TI左右。流域呈扇狀,主溝道長2000m,溝壑密度0.58km/km2。土壤以紅土■作者簡介收稿日期郝咪娜(1981一),女,新疆石河子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研究、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研究,E-mail:haomina2004@163.com。
20116-2O
為主,有效土層厚度在0~30cm。天然樹種主要為野生酸棗,草主要為菊科蒿草。年均降水量543mm,年均氣溫l3℃,l0℃以上積溫在4100~4500℃;年均日照時數2192h,無霜期213d。
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是在麥秸溝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示范區基礎上建立的。該地歷史上因處旱腰帶,水土流失面積大,土壤養分含量低,年年廣種薄收,經濟條件比較落后。
當地一名中學教師為了改變家鄉落后面貌,拿出自己所有積蓄承包了劉德村北的荒溝荒坡,并且以得天獨厚的天然酸棗資源嫁接各類名優棗類品種,使嫁接成活率達90%,很快將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另外,旅游區還針對當地野草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低的特點,積極發展養殖業,喂養奶牛,利用糞便產生沼氣,利用土肥供養草(樹木)達到保持水土、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促進了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旅游區主要景點如下。
1.1.1各類棗坡。充分利用天然酸棗資源豐富的優勢,嫁接各類名優棗種153.3hm2。當年嫁接,當年收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棗類品種有梨棗、冬棗、雪棗、冰棗、晉棗、油棗、干花冬棗,豐富的棗類資源構成景區一大特色。
1.1.2其他經濟林和林木。在原退耕坡臺地上,營建葡萄園25.0hm,栽植石榴12.0萬株,日本甜柿13.0萬株,花椒2.0萬株,香椿2.5萬株,雪松、楊柳等3.0萬株。覆蓋了12座荒坡地,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1.3現代化奶牛場。旅游區針對當地野草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低的特點,積極發展養殖業,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現己建成現代化奶牛場1座,有奶牛100多頭。
奶牛場利潤較高,同時也是旅游參觀的絕佳去處。
1.1.4溫泉游泳池。旅游區地下水豐富,溫泉資源是其一大特色。旅游區充分利用這一特色,建成2600m2游泳池兼蓄水池1個。游客在盛夏避暑旅游觀光后,還可在游泳池盡情嬉戲游玩,享受溫泉浸泡。
1.1.5其他。旅游區還有窯洞賓館1座,內有窯洞50多眼,新修旅游道路20多條,并在道路兩側安裝路燈,打深井639卷27期郝咪娜等農村生態旅游資源分析與評價研究1693120.8℃,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干燥度小于1.52,秋季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冬季干旱,日照多,氣溫偏高。秋季是造林黃金季節,麥秸溝流域各項氣候因素具體如表5和表6。表5中的適宜度由適宜月個數/12個月獲得,適宜溫度為20~25℃、濕潤度為0.4、日照時數為210h以上、風速小于3m/s。
表5麥秸溝流域各項氣候因素及其適宜度Table5EachclimaticfactorandtheirsuitabilityinMaijiegoubasin注:資料來源于涇陽縣水土保持站20042008年統計資料的整理平均值。
Note:ThedataisfromtheaveragevalueofstatisticsinwaterandsoilpreservationstationinJingyangCountyfrom2004to2008.表6日平均氣溫穩定的初終日期及積溫Table6Startandenddatesofsatbledailyaveragetemperaturesnadaccunmlatedtemperature由表5及表6可以看出,麥秸溝流域5~9月的溫度、濕潤度、日照時數、風速均符合適宜指標,是旅游的黃金季節。
1、2、1l、12月這4個月氣候干燥,溫度較低,日照較短,從氣候上來說不是旅游最適宜的時期,但是在這4個月中,麥秸溝流域被白雪覆蓋,加上地勢起伏、可以滑雪欣賞冰凌樹掛,別有情趣,因此也有游人前來游玩。3、4、10月這3個月溫度、濕度也比較合適,且正值樹木發芽或收獲果實的季節,也不乏旅游者前來觀賞游玩。另外,旅游區大于10℃積溫為4351.4℃,也比較適宜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此可看出,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有著豐富的吸引力,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游人欣賞游玩。
2.1.2地貌特征分析。涇陽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麥秸溝流域位于涇陽縣北部的基巖山區,系北仲山灰巖、頁巖塊斷山脈。旅游區周圍全為平地,而旅游區內地形多為山地、高地、溝壑,由此形成一定反差,使旅游區突兀于人們面前。流域內溝壑密度0.58km/km,海拔高程在452593m,坡向多為東南。流域地下水也很豐富,pH在7.0~8.4,水質較好,適于農業灌溉和基本生活飲用。
2.2生物資源分析評價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各種棗類及其他經濟林種占絕大多數,旅游區利用生態治理取得的良好環境效果,發展生態旅游,取得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豐收。植物資源主要有梨棗、雪棗、冰棗、晉棗、油棗、干花冬棗、葡萄、石榴、日本甜柿、花椒、香椿、雪松、楊柳、櫻桃、杏、桃、核桃、苜蓿草、黑麥草、蘇丹草、露麥科什等2O余種。各類植物資源類型色彩各不相同,具有觀賞價值。動物資源有老鼠、狐貍、黃鼠狼、蛇、野兔、麻雀、燕子等。
旅游區以植物資源作為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植物覆蓋面積659.6hm。根據式(1)計算得:綠色植物覆蓋率為76.7%。
豐富的植物資源令麥秸溝流域四季景觀變化明顯,氣候宜人。春天花團錦簇,花香沁人;夏天柳溪蔭濃,涼風習習;秋季碩果累累;冬日銀裝素裹,還可以領略滑雪的樂趣。
2.3風景資源綜合分析與評價
2.3.1區位條件。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距西安市約7Okm,交通便利,可吸引西安市廣闊的旅游資源。此外,景區內有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戰國秦修鄭國渠遺址。涇陽縣內也有較多的歷史遺跡,著名的有涇陽張家山風景區,另外還有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貞陵、崇文寶塔、太壺寺、文廟、云陽革命舊址等共計1O處景點。在旅游資源方面,麥秸溝流域又與其他涇陽縣內景點特色不同,它主要突出觀光農業,是開辟生態旅游較好的地點,也可成為西安市和涇陽縣內其他旅游資源的補充。
2.3.2觀賞設施。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分休息區、游憩游泳區、觀光游覽區、科學試驗區、柿品加工區、奶牛場區、賓館區。①休息區主要由休息亭、石桌、石椅組成。②游憩游泳區是利用地下溫泉上涌這一天然資源修建,兼做蓄水池。
③觀光游覽區是主體,果樹成熟季節還可以吃到新鮮水果,登高遠眺,微風習習,讓人心曠神怡。④科學試驗區由現代化奶牛胚胎繁殖基地和噴灌節水示范田組成,用以探索園區發展的新路子。⑤柿品加工廠與日本人合資興建,柿種主要為日本甜柿。⑥奶牛場有奶牛100多頭,游客可在這里嘗試擠奶,并且有工作人員為其煮好,供游人品嘗。⑦賓館區是由具有陜西特色的50眼窯洞組成,對城市來的游客吸引力較大。到了麥秸溝旅游區,游人不僅可以領略自然風光,還可以住窯洞。旅游區的各個景點不僅具有觀賞功能,還可以向游人宣傳科普知識,起到科普宣傳作用。
2.3.3游人數目。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每年平均約有2.07Y人次前來參觀避暑,節假日游人稍多,約占全年游客總數的59.4%,旺季5個月游客總數是全年總數的2/3。2009年開始,園區每年可接待游客2.5萬人次。
2.3.4風景資源評價。
2.3.4.1建設年代得分。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建于1999年,屬于20世紀,根據式(2)可得:A=1分。
2.3.4.2地理位置得分。麥秸溝流域距離西安市約70km,屬100km以內的范圍,故A,=10分。
2.3.4.3優美程度得分。經涇陽農業局、林業局、旅游局、水土保持站等單位專家給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優美程度打分,旅游區優美程度屬于四級,故A=4分。
2.3.4.4稀缺程度得分。麥秸溝流域屬于區縣級風景資眼,充分改善區內水、電、路條件。現代化奶牛繁殖基地正在籌建,占地4.0hm的噴灌節水示范田也即將建成,日本甜柿加工廠已經動工,旅游區正朝著多元化發展,先后被縣委組織部授予黨員科技示范基地稱號、被團省委授予保護母親和青少年示范基地稱號。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方法及內容。對旅游區內的景觀、景點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是對旅游區進行全面評價的前提條件J。對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的調查采用了對當地群眾走訪、到有關部門查找資料和現場調查等方法。調查主要內容如下。
1.2.1.1觀光景觀布局調查。包括流域面積大小、范圍、酸棗分布;大棗類型、分布、產量狀況;棗農間作景觀布局;葡萄、梨、蘋果產量;觀賞設施布局等。
1.2.1.2環境質量調查。包括區位和交通、大氣、水和地質環境等。
1.2.1.3景觀資源調查。包括地表景觀、水體景觀、氣候景觀、歷史遺址遺跡、民族風情和旅游特產等。
1.2.1.4生物資源調查。農村生態旅游資源分析與評價研究包括野生動植物資源、生物資源種類、數量和植被覆蓋度等。
篇3
一、遙感信息技術基礎
遙感技術是從遠距離感知目標反射或自身輻射的電磁波、可見光、紅外線結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的技術。例如航空攝影就是一種遙感技術。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大大推動了遙感技術的發展。現代遙感技術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傳輸、存儲和處理等環節。這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探測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并最后成像,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技術。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提出“遙感”這個詞,到1972年美國陸地衛星計劃發射了第一顆對地觀測衛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遙感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在軍事、國防、農業、林業、國土、海洋、測繪、氣象、生態環境、水利、航天、地質、礦產、考古、旅游等領域,影響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為人類提供了從多維和宏觀角度去認識世界的新方法與新手段,遙感技術能夠全面、立體、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資源的分布情況,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種技術無法企及的。
二、我國遙感技術的應用現狀
總體上說,遙感技術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應用深度也不斷加強。目前,在地學科學、農業、林業、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環境監測、考古、野生動物保護、環境評價、牧場管理等各個領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應用,遙感技術也已成為實現數字地球戰略思想的關鍵技術之一。
1.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成功發射了十六顆返回式衛星,為資源、環境研究和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空間圖像數據,在我國國防建設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自行研制和發射了包括太陽和地球同步軌道在內的六顆氣象衛星。氣象衛星數據已在氣象研究、天氣形勢分析和天氣預報中廣為使用,實現了業務化運行。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國第一顆以陸地資源和環境為主要觀測目標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發射成功,結束了我國沒有較高空間分辨率傳輸型資源衛星的歷史,已在資源調查和環境監測方面實際應用,逐步發揮效益。我國還發射了第一顆海洋衛星,為我國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的研究提供了及時可靠的數據。
2.我國先后建立了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國家級遙感應用機構。同時,國務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紛紛建立了一百六十多個省市級遙感應用機構。這些遙感應用機構廣泛的開展氣象預報、國土普查、作物估產、森林調查、地質找礦、海洋預報、環境保護、災害監測、城市規劃和地圖測繪等遙感業務,并且與全球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和定位導航衛星相配合,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務。這也為迎接21世紀空間時代和信息社會的挑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兩大系統建立完成。一是國家級基本資源與環境遙感動態信息服務體系的完成,標志著我國第一個資源環境領域的大型空間信息系統,也是全球最大規模的一個空間信息系統的成功建立;二是國家級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的建立,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具有國家級遙感信息服務體系的國家之一。我國遙感監測的主要內容為如下三方面,分別是對全國土地資源進行概查和詳查、對全國農作物的長勢及其產量監測和估產、對全國森林覆蓋率的統計調查。
三、遙感技術發展的作用及局限
遙感技術具有快速獲取信息以便正確、有效、高速地進行相關決策。比如,災害遙感技術能基于災害遙感數據,更加客觀地、全面地評估受災前和受災期間的地面情況,為災害重建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遙感技術在快速掌握準確、全面、客觀、直觀的信息的基礎上具備以下作用:
1.在災害方面,遙感技術具有較強的預警、預測功能:對潛在災害,包括發生時間、范圍、規模等進行預測,為有效防災做準備;同時,遙感監測技術具有實時監測各種災害,特別是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災害發生情況;另外,災害遙感技術是災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科學依據,災害遙感技術準確的災情評估是災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據之一。
2.遙感技術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中國目前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對國家資源環境的影響程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對國土資源進行動態監測是我國政府一貫重視的問題。
3.遙感技術可很好地輔助地質礦產資源的調查。中國的礦產資源豐富,遙感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填圖方面的應用已比較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利用遙感技術可以進行農作物估產和林業資源調查。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問題是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的問題。目前利用氣象衛星進行農作物估產的應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并形成了一種業務化的手段,估產對象也從冬小麥擴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
由于當前衛星遙感技術本身的特點,因此遙感技術、不同的遙感衛星在各方面的應用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1.衛星遙感現主要應用還集中在災后評估和應急反應,災害預測應用較少,而且因高分辨率數據獲取困難,提供的空間信息因比例尺不夠大,故僅能為宏觀救災和災情評估提供參考。
2.由于數據提供部門和業務使用部門聯系不夠緊密,限制了空間技術發揮應有作用的能力。
3.遙感技術主要應用于地表的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和災害評估,對于由地表以下災害及地底驅動引發的災害無法有效地監測、預警和預報。
四、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光譜信息成像化,雷達成像多極化,光學探測多向化,地學分析智能化,環境研究動態化以及資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遙感技術的實時性和運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頻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標發展。
1.遙感影像獲取技術越來越先進。
(1)隨著高性能新型傳感器研制開發水平以及環境資源遙感對高精度遙感數據要求的提高,高空間和高光譜分辨率已是衛星遙感影像獲取技術的總發展趨勢。遙感傳感器的改進和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像雷達和光譜儀,高分辨率的遙感資料對地質勘測和海洋陸地生物資源調查十分有效。
(2)雷達遙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獲取影像以及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對地觀測領域有很大優勢。干涉雷達技術、被動微波合成孔徑成像技術、三維成像技術以及植物穿透性寬波段雷達技術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實現全天候對地觀測的主要技術,大大提高環境資源的動態監測能力。
(3)開發和完善陸地表面溫度和發射率的分離技術,定量估算和監測陸地表面的能量交換和平衡過程,將在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觀測臺站網絡等組成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綜合對地觀測數據獲取系統,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以及全天候、全時域和全空間的數據能力,為地學研究、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以及區域經濟持續協調發展提供科學數據和信息服務。
2.遙感信息處理方法和模型越來越科學。
神經網絡、小波、分形、認知模型、地學專家知識以及影像處理系統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術,會大大提高多源遙感技術的融合、分類識別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統計分類、模糊技術、專家知識和神經網絡分類有機結合構成一個復合的分類器,大大提高分類的精度和類數。多平臺、多層面、多傳感器、多時相、多光譜、多角度以及多空間分辨率的融合與復合應用,是目前遙感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不確定性遙感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應用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3.推動3S一體化發展。
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信息共享的需要以及地球空間與生態環境數據的空間分布式和動態時序等特點,將推動3S一體化。全球定位系統為遙感對地觀測信息提供實時或準實時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遙感為地理信息系統提供自然環境信息,為地理現象的空間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空間動態數據;地理信息系統為遙感影像處理提供輔助,用于圖像處理時的幾何配準和輻射訂正、選擇訓練區以及輔助關心區域等。在環境模擬分析中,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的結合可實現環境分析結果的可視化。3S一體化將最終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維信息和地理編碼影像的實時或準實時獲取與處理系統。
4.遙感技術應用逐漸商業普及化。
任何一項高新技術,它能否形成產業,或者它能否作為一種強大產業的必要組成部分,這是它能否長久生存發展下去的重要標志之一。一般說來,只有形成產業之后,有了雄厚的物質條件,這項技術才得以持續發展。通常,在高新技術發展的初期,總是通過商業化活動來加速其產業的形成過程。
遙感技術的應用是極其廣泛的,包括凡是涉及地球科學的各門類的學科和技術種類,遙感技術都能為它們提供信息。這種廣泛性必然會使對遙感數據的需求用戶范圍變廣,因此除了社會公益型用戶外,還存在部分商業應用型用戶。雖然這些商業應用型用戶由于遙感衛星正處于產業化初期,市場尚未形成規模的原因,目前數量較少,但隨著將來技術的進步,商業化的發展,這部分的用戶肯定會逐漸增多,最終成為用戶群體中的主要成員。
五、小結
遙感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應用,尤其是近幾年的突飛猛進,已經為其未來朝著商業化方向邁進奠定了堅強穩固基礎――包括可靠的技術基礎以及廣闊的應用基礎。只要國家在政策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商業化發展在經營理念的指引下保證正確的方向,加上科技工作人員的勤奮努力使技術不斷創新,我們堅信今后遙感技術的發展步伐會加快,遙感技術的作用必將能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篇4
按照市農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單位的工作要點,積極開展農業示范基地建設,以示范基地為載體,示范推廣“三新”農業技術。在全市范圍內,已建“三新”農業生產試驗示范基地8個,分別是水稻精確定量栽培超高產示范基地、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試驗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選育試驗示范基地、優新抗病花生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產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蝦連作”生態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共計安排試驗示范項目9個。所有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做到有實施方案、有技術措施、有專人負責,并從品種選用、測土配方施肥、高產保優栽培到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培訓到戶、指導到田,提供全程、面對面的技術服務,真正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2、強化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市農技推廣中心發揮自身技術優勢,通過投標承擔實施“瑯琊區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農民培訓項目”、舉辦“全市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等大型培訓活動,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宣傳工作,全面提升農業技術“進村入戶”的到位率與普及率。利用《*日報》、《農技推廣》、《農作物病蟲情報》、《土肥簡報》和專業雜志刊登、發表專項技術材料近百期,同時通過“*三農網”、地方廣播電視臺和農技110等媒體傳播實用農業信息,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村入戶接受農民的技術咨詢,解疑釋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
3、高度重視,打好抗旱保苗攻關仗
針對今年春節前后麥油罕見旱情,市農技推廣中心高度重視抗旱保苗工作,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縣(市、區)生產一線,實地調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況,及時提出有針對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體技術方案,并通過發放技術資料、贈送田管技術光盤等形式現場指導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東“百億糧倉”,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行動,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務于糧食生產安全開展工作。在強化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警監測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實現了重大病蟲預警監測準確率達到90%以上;在重大病蟲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蟲處置率達85%以上,即蟲害處置率達到95%以上、病害處置率達到70%以上,化學除草比例達到90%以上,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損失率降低到3%以內,超額完成了預案目標任務。
5、全面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
經各地農委和農技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任務。為切實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公益性職能,積極調研、總結基層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創新示范站建設經驗,指導基層完善其農技服務組織建設;召開了“基層農技體系管理座談會”,就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后,考核評價體系、管理模式、服務機制、推廣方式方法創新帶來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經驗,深入基層進行調研、總結,并出臺了《“*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機制運行創新活動”實施辦法》。
6、穩步推進農業環保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
積極配合“國家無公害害食品行動計劃”、“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農產品質量振興計劃”的實施,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進一步加快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申報認證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報任務;還積極強化無公害農產品管理,主動聯系各生產企業,做好無公害農產品復查換證材料匯總上報工作,布置無公害農產品專項整治自查。此外,還組織實施了新農村清潔工程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徑流小區建設,做好小區田間管理、觀察記載、采送水樣等工作,并認真開展*市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以及編寫《秸稈禁燒政協提案》、《2009年*市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實施方案》。
7、推進效能建設,提高服務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市農委效能建設具體實施辦法,結合中心實際,布置中心效能建設工作,根據《市農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分解表》,對照自身職能,分解制定單位、個人工作計劃。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在認真理論學習的同時,市農技推廣中心工會積極組織干部職工參與市總工會“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同舟共濟保增長,建功立業促發展”等各項活動,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倡導團結互助的良好風尚,強化了為民服務意識和效能意識。
8、千方百計尋機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
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加大了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的力度,緊縮其它開支,制定《市農技推廣中心招商引資具體實施辦法》并下發文件,千方百計抓招商引資,力爭農業項目在20*年的基礎上又再上一個新臺階,目前已編報各類農業科技項目9個。同時,加強了項目資金的管理,做到了專款專用,以“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項農業科技項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繼續抓好“三情”監測,組織實施好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確保秋季農業豐收。
2、繼續加強“三新”農業示范基地(片)建設,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3、繼續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
篇5
按照市農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單位的工作要點,積極開展農業示范基地建設,以示范基地為載體,示范推廣“三新”農業技術。在全市范圍內,已建“三新”農業生產試驗示范基地8個,分別是水稻精確定量栽培超高產示范基地、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試驗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選育試驗示范基地、優新抗病花生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產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蝦連作”生態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共計安排試驗示范項目9個。所有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做到有實施方案、有技術措施、有專人負責,并從品種選用、測土配方施肥、高產保優栽培到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培訓到戶、指導到田,提供全程、面對面的技術服務,真正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2、強化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市農技推廣中心發揮自身技術優勢,通過投標承擔實施“*區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農民培訓項目”、舉辦“全市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等大型培訓活動,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宣傳工作,全面提升農業技術“進村入戶”的到位率與普及率。利用《*日報》、《農技推廣》、《農作物病蟲情報》、《土肥簡報》和專業雜志刊登、發表專項技術材料近百期,同時通過“*三農網”、地方廣播電視臺和農技110等媒體傳播實用農業信息,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村入戶接受農民的技術咨詢,解疑釋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
3、高度重視,打好抗旱保苗攻關仗
針對今年春節前后麥油罕見旱情,市農技推廣中心高度重視抗旱保苗工作,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縣(市、區)生產一線,實地調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況,及時提出有針對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體技術方案,并通過發放技術資料、贈送田管技術光盤等形式現場指導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東“百億糧倉”,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行動,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務于糧食生產安全開展工作。在強化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警監測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實現了重大病蟲預警監測準確率達到90%以上;在重大病蟲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蟲處置率達85%以上,即蟲害處置率達到95%以上、病害處置率達到70%以上,化學除草比例達到90%以上,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損失率降低到3%以內,超額完成了預案目標任務。
5、全面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
經各地農委和農技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任務。為切實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公益性職能,積極調研、總結基層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創新示范站建設經驗,指導基層完善其農技服務組織建設;召開了“基層農技體系管理座談會”,就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后,考核評價體系、管理模式、服務機制、推廣方式方法創新帶來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經驗,深入基層進行調研、總結,并出臺了《“*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機制運行創新活動”實施辦法》。
6、穩步推進農業環保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
積極配合“國家無公害害食品行動計劃”、“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農產品質量振興計劃”的實施,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進一步加快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申報認證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報任務;還積極強化無公害農產品管理,主動聯系各生產企業,做好無公害農產品復查換證材料匯總上報工作,布置無公害農產品專項整治自查。此外,還組織實施了新農村清潔工程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徑流小區建設,做好小區田間管理、觀察記載、采送水樣等工作,并認真開展*市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以及編寫《秸稈禁燒政協提案》、《2009年*市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實施方案》。
7、推進效能建設,提高服務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市農委效能建設具體實施辦法,結合中心實際,布置中心效能建設工作,根據《市農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分解表》,對照自身職能,分解制定單位、個人工作計劃。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在認真理論學習的同時,市農技推廣中心工會積極組織干部職工參與市總工會“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同舟共濟保增長,建功立業促發展”等各項活動,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倡導團結互助的良好風尚,強化了為民服務意識和效能意識。
8、千方百計尋機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
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加大了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的力度,緊縮其它開支,制定《市農技推廣中心招商引資具體實施辦法》并下發文件,千方百計抓招商引資,力爭農業項目在20*年的基礎上又再上一個新臺階,目前已編報各類農業科技項目9個。同時,加強了項目資金的管理,做到了專款專用,以“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項農業科技項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繼續抓好“三情”監測,組織實施好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確保秋季農業豐收。
2、繼續加強“三新”農業示范基地(片)建設,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3、繼續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
篇6
[通信作者] 龍光強,主要從事資源與環境研究,E-mail:
[作者簡介] 孟珍貴,講師,主要從事藥用植物資源研究,E-mail:
通關藤Marsdenia tenacissima(Roxb.)Wight et Arn.又名通光散?烏骨藤?奶漿滕?扁藤等,屬蘿摩科牛奶菜屬大型木質藤本,以干燥藤莖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消炎去痛?止咳平喘等功效[1]?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通關藤含有的化學成分具有明顯抗腫瘤活性[2],以此為主要原料制備的中藥消癌平制劑,臨床用于治療肝癌?胃癌等各種惡性腫瘤,療效良好[3]?
通關藤始載于《滇南本草》[4],收錄于2010年版《中國藥典》[5],在我國云南?廣西?貴州等省和周邊國家如越南?緬甸?印度等地均有分布[6]?云南紅河州通關藤資源豐富,所產藥材質量高,一直倍受藥企青睞,已成為最主要的原料藥材產區,被認為是通關藤的道地產地?因此,作者于2011年12月―2012年3月在通關藤藥材優質主產區云南省紅河州開展了藥材資源調查,摸清了通關藤的資源分布?生長環境?生長狀況和資源蘊藏量等信息,以期為資源保育儲備和藥材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基礎與決策支持?
1 調查方法與內容
1.1 文獻及標本研究法
通過查詢與通關藤分布有關的各類文獻,如《中國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初步確定調查的區縣?同時,對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標本館?“中國數字植物志標本館"等收藏的通關藤標本進行研究,根據標本采集地的記錄,細化調查研究的地點?
1.2 關鍵人物訪談及市場調查法
每到一個調查點,首先訪問當地農業局?林業局等相關部門中主管與藥材生產和經營相關的負責人,了解當地通關藤的分布及購銷現狀;然后對當地從事藥材收購的藥商和經常上山采藥的藥農進行訪談,了解和掌握當地野生資源的具體分布區域?生境條件?年采收量(或收購量)?近幾年資源量的變化等情況?
1.3 樣方調查法
在紅河州范圍內,以可能有通關藤分布的各個縣市為樣點,選取有代表性的資源分布區域為樣地,進行定距式的詳細的樣方調查?主要調查內容為通關藤的現有分布地域?生境條件?生長狀況?莖的年生長量?伴生植物?土壤類型?資源蘊藏量?資源年采集量等?
2 調查區域?樣方設置及蘊藏量計算
2.1 調查區域
本次調查的區域范圍是通關藤主產區云南省紅河州全州,包括蒙自市?個舊市?開遠市?屏邊縣?河口縣?金平縣?綠春縣?元陽縣?紅河縣?石屏縣?建水縣?彌勒縣?瀘西縣共13個縣/市?以本文作者為主的調查人員在2011年底至2012年初分成3支調查組分別對這13個調查點進行了調查?
2.2 樣方設置
以各縣/市為調查點,在文獻研究及訪談調查的基礎上,據資源量及分布區的多寡每調查點選擇1~3個樣地,每個樣地據地形和資源的分布做5個樣方,每個樣方大小為10 m×10 m(100 m2),調查樣地的設置見表1?因在開遠市?綠春縣?元陽縣等6縣市地未發現通關藤資源,未做樣方,故未列入表中?
2.3 資源蘊藏量計算
資源蘊藏量是資源調查的核心內容之一,本次調查中計算各縣/市資源蘊藏量以樣方內通關藤的實際產量為基礎數據,結合縣/市林地總面積?有通關藤分布的林地占總林地面積的百分比等進行計算?
R=S×α×β×G×1 000×r
式中,R為各縣/市通關藤資源蘊藏量(t);S為各縣/市林地總面積(萬hm2)(由測繪部門提供);α為適于通關藤生長的林地所占的百分比(%);β為通關藤在適宜林地的分布系數(以踏查及訪談結果估計);G為各縣/市每一樣方(100 m2)內通關藤藥材鮮重的平均值(kg/樣方)(以現場抽樣稱重計算而來);r為折干率,經驗值為0.3,即10 kg鮮品曬干后能得3 kg干藥材?
3 結果與分析
3.1 紅河州通關藤地理分布
從實地調查的結果來看,在紅河州全州13個縣/市中,位于北部的瀘西縣?彌勒縣?開遠市和位于西部的綠春縣?元陽縣?紅河縣未發現通關藤野生資源;位于中部的石屏縣?建水縣有分布,但資源量不大;而位于南部的蒙自市?個舊市?屏邊縣?河口縣?金平縣則是通關藤資源集中大量分布的地區,與通關藤藥材的主要供應縣區一致?
結合地形圖發現,通關藤在紅河州主要沿著3條江的東北岸分布,即老勐河(金平縣)?元江(石屏縣?建水縣?個舊市?蒙自市)?南溪河(屏邊縣?河口縣)?
3.2 通關藤分布區植被類型
調查發現,通關藤主要生長于石灰巖山地,植被以常綠闊葉林(中小喬木為主)?灌叢?稀灌叢草坡為主,見表2?
本次調查得到通關藤的伴生植物共計54科110屬130余種?其中菊科植物12種,豆科?禾本科植物8種,殼斗科植物7種,蕁麻科?毛茛科?椴樹科植物各5種,有一半以上的科僅1~2種植物,表明通關藤對于伴生植物種類的要求無特異性?伴生植物常見的小喬木或灌木有殼斗科黃毛青岡Cyclobalanopsis delavayi?滇南青岡C. austro-glauca?錐連櫟Quercus franchetii,忍冬科莢屬光果莢Viburnum leiocarpum?錐序莢V. pyramidatum?五加科鵝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漆樹科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山茶科油茶Camellia oleifera?無患子科茶條木Delavaya yunnanensis?鼠李科毛葉鼠李Rhamnus henryi?長柄鼠李R. longipes?豆科石山羊蹄甲Bauhinia comosa?蘇木Caesalpinia sappan等;伴生的高大草本有禾本科類蘆Neyraudia reynaudiana?蔗茅Erianthus rufipilus?黃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菊科紫莖澤蘭Ageratina adenophora?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爵床科假杜鵑Barleria cristata等?
3.3 通關藤生境特點
3.3.1 氣候條件 從調查數據來看,年均溫18.3~21.4 ℃,降水量1 200~1 600 mm的氣候條件下通關藤資源集中廣泛分布,見表1?說明通關藤具喜熱?忌低溫的特性?
3.3.2 地形 通關藤主要生長在海拔385~1 484 m,集中分布于800~1 200 m,見表1?從分布地形來看,在干熱河谷的北側山腰,大山山谷兩側和開闊地旁的山麓較為常見,見表2?
3.3.3 坡度坡向 通關藤大多生長在陡峭山坡,坡度一般>35°,多數>60°,在平緩地則分布較少,說明通關藤不耐水淹?而坡向以向陽的南坡為主,東坡和西坡亦有,但北向陰坡較少分布,說明它是喜光的陽生植物,見表2?
3.3.4 土壤 從生長地土壤來看,通關藤均分布在石灰巖石塊間土質疏松?腐殖質含量豐富?土層淺薄的初育土上?土類包括紫色土?粗骨土和石質土等,土壤質地以壤土為主,兼有沙壤土,見表2?
3.4 通關藤種群特征
3.4.1 分布模式 調查發現,通關藤很少連片出現,多在分布區內呈數十平方米以內的斑塊狀集群分布,少有單株單獨分布的?
3.4.2 攀附物 通關藤為多年生木質藤本陽生植物,以莖纏繞的方式攀附于其他物體向上生長?據14個調查樣點50余個調查樣方數百株通關藤植株攀附物的調查結果,通關藤攀附物主要為灌木?巖石?中小喬木,分別占42%,40%,11%,偶有攀附于高大草本或匍匐于地面,各占4%,3%?說明通關藤在密閉的高大喬木林中很難生長起來,在低矮草地也生長不良,最適宜的環境是有巖石的灌木叢?
3.4.3 個體生長特性 調查數據表明,通關藤株高在0.5~25 m,平均12 m?植株單株干重0.15 ~10 kg,大多大于2 kg,平均2.8 kg?不同地區間,金平?蒙自和屏邊植株株高和單株干重均較其他地區大,見表3?表中調查數據受植株不同生長年限和人類砍伐的影響,差距較大,不能反映通關藤的正常生長特性,但能真實反映其實際生長特性,使資源蘊藏量的測算更接近實際情況?
3.4.4 繁殖特性 在調查中,很少發現通關藤的實生幼苗,原因可能是石灰巖地區不保水,云南的冬季又非常干燥,造成冬春季節結實落籽的通關藤種子自然萌發率很低(據人工培養,其種子萌發率達75%以上)?但它的莖節產生不定根和不定芽的能力很強,有較強的無性繁殖能力?另外,主莖被砍后,基部會產生很多分枝,最高有效分枝數在石屏發現,達30個,各地平均在3~12個分枝,見表3?這為人工干擾擴大產量提供了依據?
3.5 通關藤資源蘊藏量估算
以樣方調查的數據為基礎,結合各縣/市林地面積等數據,按蘊藏量公式計算,初步得出云南省紅河州通關藤藥材資源總蘊藏量約1 300 t(干藥材)?其中金平縣蘊藏量最多,達639 t?而個舊市和河口縣最少,不足60 t,見表4?該數據與訪談藥商得到的數據基本吻合?
3.6 通關藤利用現狀
訪問調查得知,通關藤藥材中的90%由各級藥材商收購并賣入各大制藥企業用作原料藥,僅10%左右在民間自用,用于治療咽喉炎?咳嗽?去火解毒等?民間用藥大多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而制藥企業的大量收購則興起于近10余年,因此目前尚有一定的野生資源蘊藏量?但近幾年由于收購量大增,資源蘊藏量急劇下降,樣方調查中也發現,很多地方的通關藤遭到了嚴重砍伐,有些甚至是連根挖走,這極不利于通關藤的自然更新?
4 討論與建議
4.1 通關藤生態分布特性
從通關藤藥材優質高產區的綜合調查結果來看,通關藤野生資源分布主要受氣溫?光照?地形?土壤質地?水分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其中氣溫?光照起決定性作用,是典型的喜溫?喜光的植物?首先,分布區年均溫>18 ℃,熱量富足,相同地區緩坡處常種植香蕉?甘蔗等喜熱作物?其次,植株常攀援至樹梢或崖壁,將枝葉盡量外展,以利于接受陽光照射,所以其對件生植物種類要求不嚴,但通常為莖桿結實,個體中等的喬灌木?再次,通關藤大多生長在山腰以及山谷兩側,坡度>30°,有大量基巖或巖石群的環境中,說明其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其根系生長的土壤以發育較淺的粗育土為主,土層薄,但質地疏松且富含有機質?另外,通關藤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 m以下,與喜溫的分析結論一致;而常常高于800 m,是因為在此以下的土地基本已被開墾為農田,用于種植甘蔗?香蕉等作物,它只能在大塊的巖石堆中少量生存?
與已有文獻記載相比較[1],調查地通關藤植株在株高?葉長?葉寬等性狀上均明顯大于之前的文獻記載數據,這可能與主產區植株生長普遍優于其他地區有關?同時,調查發現通關藤植株生長越健壯,則葉長寬比越接近1,暗示葉長寬比有望成為今后通關藤藥材品種選育的性狀指標?
4.2 通關藤資源蘊藏量
野生資源的蘊藏量一直是資源調查的難點[7-8]?本研究以樣方產量為基礎,用公式進行估算,再結合訪談關鍵人物(藥農?藥商?藥廠)的結果,得出了較為準確的資源蘊藏量數據:即以藥用部位藤莖的生物量來計算,云南省紅河州通關藤資源總蘊藏量約為鮮重4 330 t,折合干重約1 300 t(折干率約為0.3)?
4.3 通關藤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在訪談和實地調查過程中,都發現通關藤野生資源蘊藏量近年來呈急劇萎縮趨勢,這一方面源于當前藥材需求量大增,藥農無序砍伐;另一方面是山區居民對土地需求不斷增加,許多通關藤的原生長地已被開墾用于種植香蕉?甘蔗?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致使其分布區越來越小?因此,有必要進行保護性的利用?
4.4 建議
在通關藤資源蘊藏量急劇萎縮情況下,結合通關藤的分布?生長?繁殖規律和當地環境特點,給出以下建議:①采用分區域輪采的采收方法使資源能自然更新?通關藤需要生長3~4年才有入藥價值,而它的莖基部產生不定芽的能力很強,故在砍莖藤時留15 cm左右的老莖,它在第2年就能順利長出2~4個側枝,幾年后就能更新?分片區輪采,就能永續利用?②減少山地開荒?保護通關藤的生存空間?通關藤現在的生長地坡度大,土層薄,植被蓋度低且巖石,生態環境脆弱,一旦植被破壞,將帶來嚴重水土流失且難以恢復治理?即使開墾出來種農作物,也會因為產量低?可種年限少而得不償失?因此,應加強保護山地,同時給野生的通關藤足夠生存空間,減緩其資源量的縮減趨勢?③開展人工育種?野生撫育的研究并推廣應用?通關藤種子自然繁殖能力較低,但人工育苗的萌發力卻很高,因此可收集大量的種子進行人工育苗;而由于其生長期長,且耐旱和耐瘠薄,所以可將第2年的苗移栽山林,進行野生撫育,達到省時省工降低栽培成本?保護灌叢林地?防止水土流失?并收獲藥材的多種目的[9]?一舉多得,值得開展相關研究并推廣應用?
[致謝] 圣和集團云南圣和植物藥業有限公司全額資助;史永鋒?王平理?楊云協助;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鄭開顏?李超,云南農業大學研究生羅文?何澍然?本科生曹普英?李利文?王橋等參與部分野外調查工作;云南農業大學張廣輝老師?張麗梅老師,紅河學院張薇老師,金平縣藥材商馬麗香的幫助等?
[參考文獻]
[1] 才鳳, 初正云, 張慧. 中藥通關藤研究進展概況[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7, 9(1): 37.
[2] 于紹帥, 陳明蒼, 李志雄, 等. 通關藤的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1, 17(21): 279.
[3] 邢旺興, 陳斌, 宓鶴鳴, 等. 通光藤的化學成分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04, 29(12): 1148.
[4] 蘭茂,于乃義,于蘭馥, 等. 滇南本草[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748.
[5] 中國藥典.一部[S]. 2010: 275.
[6] 中國藥科大學. 中藥辭海.第2卷[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 2360.
[7] 趙紀峰, 劉翔, 王昌華, 等. 珍稀瀕危藥用植物桃兒七的資源調查[J]. 中國中藥雜志, 2011, 36(10):1255.
[8] 郭巧生. 藥用植物資源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0.
[9] 陳士林, 魏建和, 黃林芳, 等. 中藥材野生撫育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 中國中藥雜志, 2004, 29(12): 1123.
Wild resources survey of Marsdenia tenacissima in Honghe, Yunnan
MENG Zhen-gui, YANG Sheng-chao, CHEN Jun-wen, WANG Jian-jun, GUO Qiao-sheng, LONG Guang-qiang
(1. Yunnan Research Center on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for Dominant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2.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篇7
1 野生水蕨種質資源概況
水蕨是一種在水溝、水田及沼澤地生長的蕨類植物。其生長環境特殊,水生或半水生草本植物,葉形多變,可作為觀賞植物或凈化水體的環境植物,根狀莖短而直立,以須根固著于淤泥中。葉簇生,二型,光澤無毛,葉柄綠色,肉質,中空,長度因水深而不同。葉片多變,翠綠色,常不規則片狀分裂或卷成粗條狀,形似鹿角。孢子囊群沿主脈生長在葉片背后,棕色。不育葉直立或幼葉漂浮,狹矩圓形,長10~30cm,2~3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寬約6mm;能育葉較大,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2~3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條形,角果狀。植物種群的空間分布格局不但因種而異,而且同一物種在不同發育階段、不同的生境條件下也有明顯差異。水蕨種群分布格局類型為聚集分布型,但各種群聚集分布強度不同,種群的空間狀況是衡量種群昌盛與否的重要指標,它還關系到種群的生存和進化,水蕨孢子及無性繁殖體近距離傳播是造成其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
通過對景德鎮野生水蕨的種質資源調查,所調查生境中水蕨植株長勢良好,平均株高20cm,全株綠色,柔嫩光滑,莖發生葉5~8枚,簇生于短的根狀莖上,根系淺,葉二型。營養葉2回羽裂淺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孢子葉2回羽狀深裂,裂片線形,裂片兩側邊緣反卷,內著生孢子囊,初時綠色,成熟時變為棕色,且裂片展開,孢子散落。供試水蕨生長地處于景德鎮浮梁縣地帶,土壤肥沃。
表1中顯示調查的6個水蕨種群所處的生長環境、種群面積、植株數等,并統計了調查數據和通過相關公式計算出了水蕨的蓋度、多度和頻度,調查時還采集了伴生種,其主要伴生種有:水竹葉、鴨舌草、異型莎草、水蓼、中華水芹等,伴生種中多度最大的是異型莎草、水竹葉、鴨舌草。水蕨在各群落中的多度差別較大,其中在人工水池和河邊,水蕨的多度高,處于優勢種群。
2 景德鎮野生水蕨瀕危原因分析
經過調查研究表明,景德鎮野生水蕨瀕危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因水蕨嫩葉可食用,因此當地人們把水蕨作為蔬菜,而野生水蕨被食用的時期正是水蕨繁殖速率最快的時期,水蕨得不到大量的繁殖,因此數量大大減少。
其二,景德鎮人群在水生生境周圍的各種活動導致水蕨瀕危,例如,稻田中人們使用農藥導致土壤的pH發生變化,日常生活中人們會排放廢水到淺水溝中污染水資源,人們為了使農作物的更好生長會使用除草劑和一些化學藥物,這些都是水蕨在景德鎮地區數量減少的重要影響因素。
其三,隨著經濟的發展,有許多人把原來的稻田、濕地、水溝等水蕨生存的生境開墾出來做房屋,這樣就破壞了水蕨原本的生活環境,適應水蕨生存的地方就越來越少,從而導致野生水蕨瀕臨滅絕狀態。
3 近年來野生水蕨的開發利用現狀
3.1 通過組織培養技術增大水蕨的數量
對于瀕危物種水蕨,人們已經開始采取措施進行擴大水蕨的數量,其中,通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就是繁殖水蕨的方法之一,如蔡漢權等人以孢子葉為外植體研究了水蕨離體培養獲得再生植株的方法,建立了水蕨孢子葉離體萌發獲得再生植株的培養體系,通過試管苗的移栽獲得了健壯生長的盆栽苗;羅桃等人研究了水蕨菜根段離體繁殖技術;田華林等人進行了傳統的蔬菜種植模式的研究等。綜合這些研究成果不難看出,利用組織培養不僅可以有效地對野生水蕨種質資源進行保護,而且還能利用該技術實現高效的快速繁殖和工廠化生產,這為今后深入開發利用該植物資源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針對組織培養技術,本人也開展了相關實驗。
首先,利用不同濃度的激素和不同種類的激素的各種搭配進行實驗,然后篩選出最好的能培養水蕨愈傷組織的一組激素。
其次,根據文獻記載的實驗方案,在其實驗方案上做一些激素種類的更改或濃度的調整,探索是否能有更好的一組激素能在水蕨愈傷組織的水平上培養水蕨的生根。
最后,探究水蕨生根后的生長環境。
3.2 進一步探究繁殖水蕨栽培技術
因為組織培養技術繁殖水蕨時間較長,過程復雜,所以我們需要尋找更簡便的方法繁殖水蕨,其中營養繁殖是水蕨最簡易便捷的繁殖方式。水蕨植株在老葉上常長出不定芽,即芽孢,芽孢可發育成新的植株。這些小植株具有完整的根、莖、葉,是一個完整的植株。長到3~4 片葉時,可將其剪下用普通、不滲水的容器如水杯進行培養。在水杯底部墊置一層淤泥,將根部埋入泥中,然后向水杯中注入一層淺水即可。為使植株生長迅速,可施用少量化肥促其生長。日常管理水蕨屬于水生型植物,人工栽培管理比較容易。植株定植后處于一種放養狀態,可與一般的淺水生型植物如鹵蕨、睡蓮、菖蒲、水芋等一起種植,但應保證充足的供水。由于植株有休眠特性,冬季其地上部位枯萎,可將枯萎部分直接埋入植株根部淤泥中,可供給來年的養分。
4 結論
目前,景德鎮的水蕨生長良好, 但受環境惡化影響已越來越嚴重, 可能處在瀕危狀態,因此要保護好景德鎮的水蕨必須有針對性地采取以下保護措施。
①動員當地農民保持一定面積芋田或蔬菜田, 因水蕨是根生淺水生或濕生植物, 在較為干燥的旱地上或較深的水體均不能生長。水稻田雖然也有水, 但可能水蕨幼苗期并不適應長期淹水, 而且人們可能因農作物需要,會噴灑一些農藥和除草劑,因此不能很好適應水蕨的生長。所以只有適當面積的芋田或濕生蔬菜田為水蕨提供適宜的生境, 水蕨才可以長期生存下去, 從而達到就地保護的目的。
②選擇合適的環境進行遷地保護。在景德鎮學院或景德鎮植物園等單位建立水生植物區進行遷地保護。
③開展繁殖技術研究。掌握有效的育苗技術, 擴大種群規模, 為水蕨保護提供技術保障。
④在解決育苗技術的基礎上開展開發利用研究, 尤其是作為水生蔬菜。
參 考 文 獻
[1] 郭忠海,陳賢興,季來曉,厲朦朦,丁炳揚.水蕨――溫州新發現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1444.
篇8
植物的花、葉、果實、枝干等部位的異色斑點、條紋統稱為彩斑[1]。彩斑是園林植物的主要觀賞性狀,能夠大大提高植物的觀賞價值,彩斑植物也具有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彩斑主要分為葉部彩斑和花瓣彩斑[1],二者均能形成獨特的觀賞效果,在園林綠化和室內裝飾中能制造特殊優美的園林景觀和美化效果;病毒引起的彩斑植物也是抗病育種的重要資源,利用病毒株系間的交叉保護作用,通過人工接種,可以培育抗病植物新品種[1]。國外非常重視彩斑植物資源的收集以及對各類彩斑成因的分析與利用。本文通過對楊凌及周邊地區的詳細調查,摸清了楊凌地區彩斑植物資源情況及利用現狀,為該地區開展彩斑植物引種育種提供基礎數據。
2調查地概況
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中部、北緯34°19′19″和東經108°5′30″之間,海拔403.2~530.1m,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37.6mm,蒸發量1110mm。平均氣溫12.9℃,年溫差27.3℃,歷年最高溫度平均38.5℃,極端高溫42℃,最低氣溫平均-13.4℃,極端低溫-19.3℃,無霜期221d,≥0℃積溫平均為3185℃,≥10℃積溫平均為4185℃。全年日照1900~2500h。災害性氣候有干旱、連陰雨、大風、霜凍、干熱風等。其中以干旱災害最為嚴重,連陰雨次之,干旱占67%,連陰雨占21%,大風占5%,霜凍占3%,暴雨、冰雹、干熱風各占1%。
3調查方法
以實地調查的形式,調查楊凌及周邊地區所有苗木花卉基地、公司、科研院所及各種綠地。對調查的彩斑植物實地拍照并確定其分類學地位、紀錄彩斑特征、調查園林用途及生長適應性。
4調查結果
4.1資源數量
楊凌地區共有彩斑植物29種,其中葉部彩斑26種,花瓣彩斑3種;木本花卉11種,草本花卉18種,分屬22科27屬,結果見表1。
4.2資源分布
彩斑植物在楊凌地區分布主要集中于較大型的苗木花卉基地,占總資源的86.2%。其次是科研院所,占總資源的65.5%。分布于各類綠地的只有4種,占總資源的13.8%。多數資源長期溫室栽培,占總資源的55.2%,能夠露天栽培的占44.8%,且大都是草本植物,占露天栽培植物的61.5%。由于彩斑植物昂貴的價格以及對環境的苛刻要求,楊凌地區的彩斑植物全部集中于科研院所及大型苗圃與花卉基地中,未大面積栽培。其應用多見于布置花壇花景。
4.3資源特性及在園林、室內美化中的用途
(1)文殊蘭(Crinum.asiaticum L.var.sinicum Baker)別名白花石蒜、文珠蘭、十八學士。多年生常綠草本。葉闊線形,深綠色,葉緣有白色條紋。喜溫暖濕潤氣候,耐鹽堿土壤,不耐寒[3]。
園林用途:用作盆栽觀賞,溫暖地區常在屋前、路邊叢植或作花境。
(2)冷水花(Pilea cadierei)別名白雪草、透明草、花葉蕁麻。多年生常綠草本。葉卵圓狀橢圓形,綠色葉面上分布有許多銀白色斑塊。適應性強,喜溫暖、濕潤氣候,有較強的耐陰性,忌強光直射,冬季溫度不低于5℃,盆栽土壤以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最好[3]。
園林用途:適宜盆栽和吊盆栽培,點綴幾架、桌案,也可作室內帶狀或片狀地栽布置。
5.1存在的問題
(1)資源種類數量少,色彩單一,花瓣彩斑、木本彩斑資源十分稀少。具不完全統計,現有觀賞植物群體中,共計324屬的植物具有花部彩斑,184屬的植物具有葉部彩斑,而且彩斑種類多樣,色彩豐富[1]。相比之下,楊凌地區的彩斑植物資源非常稀少,彩斑類型單一,花瓣彩斑多為花斑和花眼(花心),少見其它類型,比如花肋、花環、花邊等。葉部彩斑多為條帶斑。
(2)資源分布零散,未大面積種植,應用單一。由于彩斑植物昂貴的價格以及對環境的苛刻要求,楊凌地區的彩斑植物全部集中于科研院所及大型苗圃與花卉基地中,未大面積栽培。其應用多見于節日布置花壇、花景。
(3)資源未徹底馴化,不能完全露天栽植,大大限制了其發展。彩斑植物多數原產于熱帶地區,在楊凌地區栽培屬于引種馴化。由于引種歷史短,彩斑植物未徹底馴化,加之該地區干燥的空氣和寒冷的冬天致使引種的彩斑植物不能完全露天栽植,生長期的多數時間都在造價昂貴的溫室中度過,大大限制了其發展與利用。
5.2采取的對策
(1)積極引種,短期內迅速擴大該地區彩斑植物資源。引種是短期內迅速豐富某地區植物資源的一種有效育種途徑,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對于觀賞植物缺乏的地區特別適用。引種時應該詳細研究引種植物的生態學習性,做到適地適花,切勿盲目引種。
(2)開展人工栽培措施對彩斑植物適應性及觀賞性狀影響的研究,加速馴化進程。植物的適應性也是性狀,性狀是可塑的,合理的人工栽培措施可以誘發植物的適應性發生變異,使其適應性增強,適應范圍變廣。
(3)廣泛收集各類彩斑植物資源,建立彩斑植物種質資源圃。種質資源是育種的物質基礎,為了更好地利用彩斑植物資源,應該廣泛收集各類彩斑植物資源,包括野生資源,并對其性狀進行系統的研究。
(4)開展系統的彩斑植物育種工作。楊凌是國家級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農作物育種方面一直走在國家乃至世界前列,但在植物育種方面處于劣勢,尤其園林植物育種工作還是空白。為了協調發展,充分利用科研優勢,使楊凌在中國花卉市場能有一席之地,應該大力開展彩斑植物育種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
參考文獻:
[1] 程金水.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 陳俊愉.中國花卉品種分類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篇9
1.地理位置
山陽縣地處秦嶺南麓,屬長江流域的漢江水系和丹江上游地區,位于東經109°32′至110°29′、北緯33°09′至33°42′,海拔294.4~2074.4m,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區農業縣,轄23個鄉鎮、324個村(居)、44.97萬人。
2.氣候特點
縣域內氣候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由于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引起熱狀況地域性差異,氣候溫和,但垂直差異大。光熱資源豐富,高低山、陰陽坡差異明顯。降水總量較為豐富,區域、年際、年內時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727.6mm,主要分布在4~10月,集中在6~9月,冬季干早、初春少雨。雨熱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長。
3.土壤資源
全縣總土地面積 530.1萬畝(3534km2)。其中耕地面積82.09萬畝,占15.5%;林業用地面積373.89萬畝,占70.5%(其中有林地252.3萬畝,占64.1%,有林地中經濟林95萬畝,占10%),森林覆蓋率為56.7%;牧草地面積46.39萬畝,占8.8%,其它用地27.64萬畝,占5.2%。地質構造復雜,地貌類型多樣,成土母質主要有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沖積物等,土壤種類復雜,面積小且分布零散。主要有黃棕壤、棕壤、潮土、水稻土、淤土、紫色土、山地草甸土7大類型、15個亞類、22個土屬、89個土種,土壤類型資源豐富。
二、山陽的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
1.野生中藥材普查現狀
據普查,全縣已被發掘利用的野生藥材共有五大類,500多個品種。其中木本類常用50多種,藤本類常用的20多種,草本類常用的有170多種,動物類常用藥有20多種,菌類有天麻、靈芝、豬苓、茯苓、馬勃等。其中比較獨特的是靈芝和豬苓。
2.山陽縣瀕危中藥資源現狀
陜西列入瀕危中藥的植物藥有22種, 2級的藥用植物有荷包牡丹、漏斗泡囊草、林麝等;矮牡丹、羽葉丁香被列為瀕危3級藥用植物。漸危和稀有種的中藥資源有:厚樸、凹葉厚樸、模英黃芪、紫斑牡丹、秦嶺冷杉、紅豆樹、天麻、馬蹄香等。而銀杏、杜仲、中華大蟾蜍、連香樹、鵝掌揪、木通馬兜鈴、白龍菖蒲、桃兒七、秦嶺黨參等中藥資源則被列為稀有中藥種類。稀有名貴的中藥材有丹皮、枳殼、人壽參、牛黃、麝香、蟬花、金釵石斛、豹骨、五靈芝、何首烏、天麻、重樓、豬苓、銀杏、杜仲、肉蓯蓉等16種。這些稀有瀕危中藥資源在我國具有悠久的藥用歷史和較高的藥用價值,受到人們的關注。
三、野生中藥材資源瀕危原因分析
1.不合理采挖(采獵)和利用
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過渡采挖和濫捕亂獵的短期行為使許多野生中藥用動植物處于瀕危滅絕的境地,“地道藥材”的蘊藏量逐年減少,使得中藥資源的供求市場失衡。
2.中藥材資源生態環境的逐年惡化
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生存保健意識的進一步增強,人類向自然界索取的藥用動植物資源的數量與日俱增。掠奪式的采挖和獲獵,導致森林面積急劇減小,森林植被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極度惡化,使得許多動植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
3.瀕危中藥資源的自身弱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界紛繁復雜的各類生物得以生存并世代繁衍的基礎。一些野生的藥用動、植物,不能在演變的生態系統中正常的生殖、生長,或者因受到其它物種和生存環境的影響不能完成正常的生長,受到威脅,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
四、對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對中藥資源保護的執法工作力度
要加強對《藥品管理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中藥品種保護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農藥管理條例》、《植物檢疫條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落實工作。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對珍貴的中藥材加強保護,對可利用的中藥材進行適度開發,做到合理開發,合理利用。
2.建立瀕危中藥資源的自然保護區
針對不同動、植物資源的生物學習性,在不同的生物地理范圍內,選擇適宜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并按照生物圈保護區的基本要求進行有效管理,對一些嚴重受人類干擾的瀕危植物利用遷地保護,遷往人工條件下進行保存。在建立自然保護區進行就地保護的同時,應重點進行瀕危決滅物種的生物學特征研究,充分利用當地的動、植物園劃出專門地塊,進行瀕危物種的人工引種馴化,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有效保護和保存珍貴的種質資源。
3.開展野生中藥資源調查
要采取全面調查與重點區域詳查的方法,掌握全縣藥用植物的野生資源狀況和栽培生產現狀。對中藥材種植業發展提供參考,為保護珍貴中藥材種質資源、建立種質資源保護區、優化栽培品種的種子種苗、開發新的藥用植物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4.建設種質保護與優質種子種苗生產繁育基地
中藥材種子、種苗是藥材生產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在建立的重點野生中藥材保護區,繁殖復壯種子種苗,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現代農業育種技術,采用組織培養等快繁方法,建設一個大型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為規模化種植基地提供品種純正、種質均一、質量優良穩定的種子和苗木。
5.建立GAP規范化藥源基地
生產企業應按《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 (GAP) (試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推廣優良品種,實行統一供種、集中育苗,進行規模種植,實現高產、優質、高效,保持中藥材生產持續發展,實現中藥材生產的規模化、規范化,真正解決目前中藥材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篇10
生態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現在處于初級階段,各地區’都有以當地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生態旅游的例子。深刻認識生態旅游在中國,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發展,對其生態價值、社會價值進行全面估量是十分必要的。筆者通過考察麥秸溝流域資源條件,分析其發展旅游的優勢,并采用生物游憩資源分析和風景資源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其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從而預測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的發展前景,以期對各地農村生態旅游區建設規劃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同時也希望能給其他嘗試開展農村生態旅游的地區提供借鑒,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1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區概況麥秸溝流域位于陜西省涇陽縣北部的龍泉鄉劉德村(108。51~108。54E,34。4115”~34。4145”N),流域面積860km,屬于涇河水系二級支流,為土石溝壑區,海拔高程593~452m,相對高差1401TI左右。流域呈扇狀,主溝道長2000m,溝壑密度0.58km/km2。土壤以紅土■作者簡介收稿日期郝咪娜(1981一),女,新疆石河子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研究、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研究,E-mail:haomina2004@163.com。
20116-2O
為主,有效土層厚度在0~30cm。天然樹種主要為野生酸棗,草主要為菊科蒿草。年均降水量543mm,年均氣溫l3℃,l0℃以上積溫在4100~4500℃;年均日照時數2192h,無霜期213d。
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是在麥秸溝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示范區基礎上建立的。該地歷史上因處旱腰帶,水土流失面積大,土壤養分含量低,年年廣種薄收,經濟條件比較落后。
當地一名中學教師為了改變家鄉落后面貌,拿出自己所有積蓄承包了劉德村北的荒溝荒坡,并且以得天獨厚的天然酸棗資源嫁接各類名優棗類品種,使嫁接成活率達90%,很快將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另外,旅游區還針對當地野草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低的特點,積極發展養殖業,喂養奶牛,利用糞便產生沼氣,利用土肥供養草(樹木)達到保持水土、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促進了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旅游區主要景點如下。
1.1.1各類棗坡。充分利用天然酸棗資源豐富的優勢,嫁接各類名優棗種153.3hm2。當年嫁接,當年收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棗類品種有梨棗、冬棗、雪棗、冰棗、晉棗、油棗、干花冬棗,豐富的棗類資源構成景區一大特色。
1.1.2其他經濟林和林木。在原退耕坡臺地上,營建葡萄園25.0hm,栽植石榴12.0萬株,日本甜柿13.0萬株,花椒2.0萬株,香椿2.5萬株,雪松、楊柳等3.0萬株。覆蓋了12座荒坡地,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1.3現代化奶牛場。旅游區針對當地野草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低的特點,積極發展養殖業,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現己建成現代化奶牛場1座,有奶牛100多頭。
奶牛場利潤較高,同時也是旅游參觀的絕佳去處。
1.1.4溫泉游泳池。旅游區地下水豐富,溫泉資源是其一大特色。旅游區充分利用這一特色,建成2600m2游泳池兼蓄水池1個。游客在盛夏避暑旅游觀光后,還可在游泳池盡情嬉戲游玩,享受溫泉浸泡。
1.1.5其他。旅游區還有窯洞賓館1座,內有窯洞50多眼,新修旅游道路20多條,并在道路兩側安裝路燈,打深井639卷27期郝咪娜等農村生態旅游資源分析與評價研究1693120.8℃,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干燥度小于1.52,秋季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冬季干旱,日照多,氣溫偏高。秋季是造林黃金季節,麥秸溝流域各項氣候因素具體如表5和表6。表5中的適宜度由適宜月個數/12個月獲得,適宜溫度為20~25℃、濕潤度為0.4、日照時數為210h以上、風速小于3m/s。
表5麥秸溝流域各項氣候因素及其適宜度Table5EachclimaticfactorandtheirsuitabilityinMaijiegoubasin注:資料來源于涇陽縣水土保持站2004—2008年統計資料的整理平均值。
Note:ThedataisfromtheaveragevalueofstatisticsinwaterandsoilpreservationstationinJingyangCountyfrom2004to2008.表6日平均氣溫穩定的初終日期及積溫Table6Startandenddatesofsatbledailyaveragetemperaturesnadaccunmlatedtemperature由表5及表6可以看出,麥秸溝流域5~9月的溫度、濕潤度、日照時數、風速均符合適宜指標,是旅游的黃金季節。
1、2、1l、12月這4個月氣候干燥,溫度較低,日照較短,從氣候上來說不是旅游最適宜的時期,但是在這4個月中,麥秸溝流域被白雪覆蓋,加上地勢起伏、可以滑雪欣賞冰凌樹掛,別有情趣,因此也有游人前來游玩。3、4、10月這3個月溫度、濕度也比較合適,且正值樹木發芽或收獲果實的季節,也不乏旅游者前來觀賞游玩。另外,旅游區大于10℃積溫為4351.4℃,也比較適宜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此可看出,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有著豐富的吸引力,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游人欣賞游玩。
2.1.2地貌特征分析。涇陽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麥秸溝流域位于涇陽縣北部的基巖山區,系北仲山灰巖、頁巖塊斷山脈。旅游區周圍全為平地,而旅游區內地形多為山地、高地、溝壑,由此形成一定反差,使旅游區突兀于人們面前。流域內溝壑密度0.58km/km,海拔高程在452—593m,坡向多為東南。流域地下水也很豐富,pH在7.0~8.4,水質較好,適于農業灌溉和基本生活飲用。
2.2生物資源分析評價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各種棗類及其他經濟林種占絕大多數,旅游區利用生態治理取得的良好環境效果,發展生態旅游,取得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豐收。植物資源主要有梨棗、雪棗、冰棗、晉棗、油棗、干花冬棗、葡萄、石榴、日本甜柿、花椒、香椿、雪松、楊柳、櫻桃、杏、桃、核桃、苜蓿草、黑麥草、蘇丹草、露麥科什等2O余種。各類植物資源類型色彩各不相同,具有觀賞價值。動物資源有老鼠、狐貍、黃鼠狼、蛇、野兔、麻雀、燕子等。
旅游區以植物資源作為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植物覆蓋面積659.6hm。根據式(1)計算得:綠色植物覆蓋率為76.7%。
豐富的植物資源令麥秸溝流域四季景觀變化明顯,氣候宜人。春天花團錦簇,花香沁人;夏天柳溪蔭濃,涼風習習;秋季碩果累累;冬日銀裝素裹,還可以領略滑雪的樂趣。
2.3風景資源綜合分析與評價
2.3.1區位條件。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距西安市約7Okm,交通便利,可吸引西安市廣闊的旅游資源。此外,景區內有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戰國秦修鄭國渠遺址。涇陽縣內也有較多的歷史遺跡,著名的有涇陽張家山風景區,另外還有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貞陵、崇文寶塔、太壺寺、文廟、云陽革命舊址等共計1O處景點。在旅游資源方面,麥秸溝流域又與其他涇陽縣內景點特色不同,它主要突出觀光農業,是開辟生態旅游較好的地點,也可成為西安市和涇陽縣內其他旅游資源的補充。
2.3.2觀賞設施。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分休息區、游憩游泳區、觀光游覽區、科學試驗區、柿品加工區、奶牛場區、賓館區。①休息區主要由休息亭、石桌、石椅組成。②游憩游泳區是利用地下溫泉上涌這一天然資源修建,兼做蓄水池。
③觀光游覽區是主體,果樹成熟季節還可以吃到新鮮水果,登高遠眺,微風習習,讓人心曠神怡。④科學試驗區由現代化奶牛胚胎繁殖基地和噴灌節水示范田組成,用以探索園區發展的新路子。⑤柿品加工廠與日本人合資興建,柿種主要為日本甜柿。⑥奶牛場有奶牛100多頭,游客可在這里嘗試擠奶,并且有工作人員為其煮好,供游人品嘗。⑦賓館區是由具有陜西特色的50眼窯洞組成,對城市來的游客吸引力較大。到了麥秸溝旅游區,游人不僅可以領略自然風光,還可以住窯洞。旅游區的各個景點不僅具有觀賞功能,還可以向游人宣傳科普知識,起到科普宣傳作用。
2.3.3游人數目。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每年平均約有2.07Y人次前來參觀避暑,節假日游人稍多,約占全年游客總數的59.4%,旺季5個月游客總數是全年總數的2/3。2009年開始,園區每年可接待游客2.5萬人次。
2.3.4風景資源評價。
2.3.4.1建設年代得分。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建于1999年,屬于20世紀,根據式(2)可得:A=1分。
2.3.4.2地理位置得分。麥秸溝流域距離西安市約70km,屬100km以內的范圍,故A,=10分。
2.3.4.3優美程度得分。經涇陽農業局、林業局、旅游局、水土保持站等單位專家給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優美程度打分,旅游區優美程度屬于四級,故A=4分。
2.3.4.4稀缺程度得分。麥秸溝流域屬于區縣級風景資眼,充分改善區內水、電、路條件。現代化奶牛繁殖基地正在籌建,占地4.0hm的噴灌節水示范田也即將建成,日本甜柿加工廠已經動工,旅游區正朝著多元化發展,先后被縣委組織部授予“黨員科技示范基地”稱號、被團省委授予“保護母親和青少年示范基地”稱號。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方法及內容。對旅游區內的景觀、景點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是對旅游區進行全面評價的前提條件J。對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的調查采用了對當地群眾走訪、到有關部門查找資料和現場調查等方法。調查主要內容如下。
1.2.1.1觀光景觀布局調查。包括流域面積大小、范圍、酸棗分布;大棗類型、分布、產量狀況;棗農間作景觀布局;葡萄、梨、蘋果產量;觀賞設施布局等。
1.2.1.2環境質量調查。包括區位和交通、大氣、水和地質環境等。
1.2.1.3景觀資源調查。包括地表景觀、水體景觀、氣候景觀、歷史遺址遺跡、民族風情和旅游特產等。
1.2.1.4生物資源調查。包括野生動植物資源、生物資源種類、數量和植被覆蓋度等。
另外還有人文資源調查和自然災害調查。
1.2.2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目前國內尚無統一的農村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研究采用生物游憩資源分析和風景資源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1.2.2.1生物資源分析。
(1)資源種類、數量。生物游憩資源是由各種生物組成的,不同地區由于環境條件的差異,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極為不同。生物資源在定量評價時,應注明其主要種類及數量,如綠色喬灌木種類及數量,以及旅游價值較高,或可開展游樂活動、或具有觀花觀葉價值,或珍貴稀有等的草本植物的種類和數量。
(2)資源密度、覆蓋度。主要為綠色植物覆蓋度。
綠色植物覆蓋度=域內綠地面積/區域土地面積(1)1.2.2.2風景資源評價。表征風景資源質量的指標有建設年代、地理位置、優美程度、稀缺程度和游人數目5項。
(1)建設年代。表征風景資源的時間指標,對于各個時期的名勝古跡、人文景觀的歷史價值,根據開發年代給出相應的評分值A。
A=21一t(2)
式中,t為風景建設的年代(世紀)。
(2)地理位置。表征風景資源的空間指標,一般以距離省會城市的遠近給予相應的評分值A。距離省會中心城市100km的范圍內給予10分,以后每增加100km評分值降低1分,不足100km按100km計。規定最低評分值為O。
(3)優美程度。評價風景資源藝術價值的標準。根據風景資源的情況(表1),咨詢專家并賦予評分值A,。
(4)稀缺程度。評價風景資源在國內外的地位。采用專家咨詢給定評分值A(表2)。
(5)游人數目。綜合反映風景資源的環境效果。各資源因建設年代、地理位置、優美程度和稀缺程度不同,對游人的吸引有差異,游人數目的多少反映了風景區的環境質量效果。根據游人數目給出相應的評分值A(表3)。
表1資源的優美程度賦值
Table1Gradingvalueofthebeaatifulnesofresources優美級別Exquisitedegree景源標準質量要求Stand~dqualityrequirementsofresources評分值Evlauating一級Firstlevel有極高藝術價值,表現豐富的造型美、質地美、10色彩美、環境美二級Secondlevel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景源風格別具匠心,有非常8高的欣賞性三級Thirdlevel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有較高的欣賞性6四級Fourthle~\'el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給人以視覺享受4五級Fiflhlevel藝術價值一般,其良好的環境成為主要吸引力2表2資源的稀缺級別及其得分Table2Scarcelevelandscoreofresources表3風景區游人數目的評分值Table3Graidngvalueofthetouristnumberinscenicareas對上述5項指標進行單項評價后,便可在其基礎上利用加權平均指數進行風景資源的綜合評價。其模型為:5A=∑(·A)(3)式中,A為風景資源的綜合評價值,為每個單項指標的權重,采用專家咨詢法確定。
最后,對風景資源的綜合評價值進行質量分級,并給出相應的評語(表4)。
表4風景資源的綜合評價等級
Table4Syntheticevaluationlevelofthesceneryresources評分值AEvlauating一級Firstlevel二級Secondlevel三級irdlevel四級Fou~hlevel五級Fifthlevel具有珍貴、獨特、世界遺產價值和意義,有世界奇跡>20般的吸引力具有名貴、罕見、國家重點保護價值和國家代表性作l5—20用,在國內外著名或具有國際吸引力具有重要、特殊、省級重點保護價值和具地方代表性1O~15作用,在省內外聞名或具有省際吸引力具有一定價值和游線輔助作用,有市縣級保護價值5—10和具有對相關地區的吸引力具有一般價值和構景作用,有對本風景區和對當地
2.3.4.5游人數目得分。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可接納游人數目2.5萬人0Z/a,故A=2分。
2.3.4.6綜合評價得分。對上述5項指標進行單項評價后,便可在其基礎上采用加權平均指數法進行風景資源的綜合評價,評價模型見式(3)。根據上述5項指標重要性得出5項指標的權重為W1=0.10,=0.30,=0.50,=0.15,=0.05,因此由式(3)得:A=35。
綜合評價后,根據表4可知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屬于四級(市縣級)風景資源,具有農村獨特的自然(如四季變化的景色)和人文景觀(如窯洞)、農村獨特的風味食品(如新鮮牛奶)、農村寧靜的生活環境以及展示世人面前的現代農業,這些不僅具有觀賞和娛樂價值,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獨特的鄉村文化,這也是農村發展生態旅游的魅力所在。
2.4發展前景預測及建議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具有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便利的區位優勢,以及合理的分區布局,并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觀光。
除充分利用和發揮旅游區現有的生態資源外,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還需擴大宣傳力度,通過廣告牌、網絡、舉辦特色旅游節等多種途徑吸引周邊城市游客前來,還可以在園區內設置游戲項目,提高游客參與度,或增加游藝項目,使游客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另外,園區內還需注重配套設施建設,如餐飲、發展農家風味飲食,使旅游區成為集觀賞、游藝、鏷飲為一體的優質旅游度假區。
3結論
經過上述分析,麥秸溝流域具備發展生態旅游的環境優勢,只要按照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心態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和配套建設,結合本地地情,立足長遠,利用本地潛在優勢,堅持保持水土的原則,全面實施防風固土、涵養水源的生態建設規劃,幾年后必將成為現代化農業觀光旅游的典型,促進當地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
4結語
校園景觀是鄉土文化的載體和傳播媒介,鄉土文化為校園景觀建設的獨特性和地域性提供了依據,其在校園景觀中的重要性已經通過實際案例得以證明。隨著我國對鄉土景觀重視程度的加深,以展現鄉土文化為主題的鄉土景觀將擴展到整個現代景觀設計體系中,并得到新的傳承、發展與創新。中國城市建設也將由“小城鎮建設的大城市化,大城市建設的歐美化”現狀走向“大城市建設的小城鎮化,小城鎮建設的鄉村化,鄉村建設的鄉土化”。鄉土文化將在整個景觀系統的演化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篇11
我國從1951-19993年先后組織全國和省級規模的草地勘察和植物資源調查30余次。初步查清,在野生草資源中有保護、引種、育種價值的種質29科184屬567種,另外從31個國家收集到21科123屬306種。截止目前,已搜集到的草種資源不足8000份,絕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的牧草及草坪草品種和地方品種,國產的野生優良種質資源相對較少。
為了保存草種質資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建成了我國第一座作物品種資源長期庫,同時承擔飼草及草坪草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任務(40-50年)。199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建成總面積為634m2的中期庫,保存20-25年,現已保存牧草以草坪草種質資源3500余份。
2、引種
我國草坪科學的發展可以說是伴隨著草坪草引種開始的,自50年代的野牛草引耐高溫低溫能力以及抗旱能力、耐踐踏耐修剪能力等,在此基礎上,還利用灰色關聯分析對草坪草引種進行評價,這些研究為以后草坪草的大范圍推廣與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引種和馴化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成效最為顯著。20世紀50-60年代間,以胡叔良先生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將北美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 成功引入北京并栽植成功,這標志著我國近代草坪草育種工作的開始,之后,細葉結縷草Zoysia tenuifolia Wild.、溝葉結縷草Z.matrella及雜交狗牙根C.dactylon×C.tronsvaalensis品種“Tifagreen” “Tifway”等相繼引入國內。 此外,有100多個草坪草品種先后從國外直接引進推廣使用,包括冷季型和暖季型草坪草兩大類。
3、育種
20世紀80年代以來,草坪草育種工作全面、迅速發展。1981年召開全國牧草育種、良種繁育學術會議,1986年成立全國牧草育種委員會和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進行牧草與草坪草的審定和注冊工作。1986-2002年,通過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回審定登記的牧草品種有8科66屬93種,共250個,但作草坪用的品種不足10%,且在登記的草坪草品種中,絕大多數是引進品種或野生栽培品種。從20世紀50年代起,育種工作者采用野生草馴化、國外優良品種引進、選擇育種及誘變育種等途徑和方法,篩選培育出一批草坪草品種(系)。
3.1野生坪用植物栽培馴化
在野生坪用植物栽培馴化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內蒙古畜牧科學院所自1985年以來,對從荷蘭、美國、瑞典等國家引進的草地早熟禾11個品種和國內采集的野生種進行了引種馴化,篩選出了瓦巴斯、凱布達克茂2個品種適應內蒙古當地的氣候特點,是適宜推廣種植的優良品種;中國熱農科院熱帶牧草研究中心將當地野生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經栽培馴化育成華南地毯草等。
的科研人員以分布于大青山地區的野生草地早熟禾為育種材料,采用單株選擇方法,經過長期栽培馴化、選育而成大青山草地早熟禾,它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黃晚,綠色期長達250-255 d。該品種在抗旱、耐寒、耐貧瘩等方而高于國外同類品種,品種特性綜合評價己達到國外同類優良草坪品種的品質水平,適宜于我國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推廣種植、利用,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冷季型草坪草新品種。
3.2系統育種在草坪植物系統育種方面
系統育種是指對自然便宜材料進行單株選擇的系統育種,是異花授粉植物和無性繁殖植物常用的育種方法。
在對華東地區狗牙根種質資源系統調查研究和評價基礎上,推出矮細型狗牙根系列選系,育成的南京狗牙根已先后在高爾夫球場、開放綠地、足球場及護坡草坪上獲得成功應用。科研人員從國內外引種和收集新疆當地野生草坪草150余份,經過系統選育從中篩選出適于新疆種植的、坪用性和抗逆性好的新農1號狗牙根。中國科學院江蘇植物研究所選育普通狗牙根新品系‘爬地青’,也屬于這種情況。
3.3誘變育種
利用物理或化學等因素誘導植物便宜,并從中進行新品種選育稱之誘變育種。
誘變育種方面,國內也有所報道,利用Co60r射線分別對高羊茅和狗牙根不同種源進行處理,結果表明,9000Rads處理狗牙根匍匐莖,對其數量性狀如植株高度、草坪知底及色澤方面能產生較為穩定的理想變異。
3.4雜交育種
雜交育種是指通過種間或種內不同品種間雜交創造新變異而選育品種的方法,是草坪植物選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雜交育種方面,我國用黑麥草‘Derby’和高羊茅‘Houndog’的屬間雜交,未經胚培養就獲得雜種,并從染色體配對表明,‘Derby’和‘Houndog’染色體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親緣關系,這進一步證明對高羊茅和黑麥草的屬間雜交改良是完全可行的。同時,新發展的組培技術和體細胞融合技術也為草坪草育種提供了另一可能成功的途徑。
3.5高新技術育種
高新技術育種工作近年也有較大發展。我國也開始做這方面的研究,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草坪實驗室在狗牙根愈傷組織中培養出無性系,再利用物理方法誘導體細胞發生變異,已篩選出三倍體雜交狗牙根的矮化突變體。
此外,利用禾草矮生多變異的特點,導入矮化基因,培育矮生草坪草品種的研究正在進行,若能成功地引起形態變異,將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我國在利用生物技術選育草坪草方面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僅處在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探討階段,已引起草坪草育種界重視。
4、種子生產
篇12
1. 研究區概況
1.1 基本情況
達拉特旗位于西南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黃河中游南岸,處于沿黃產業帶和包鄂產業帶的交匯點東西長133公里,南北寬66公里。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9°00′~110°45′,北緯40°00′~40°30′,北靠黃河與包頭市隔河相望,南與東勝區相接,東鄰準格爾旗,西連杭錦旗。達拉特旗土地總面積8241.07平方公里,轄7個鎮,1個蘇木,130個嘎查村。樹林召鎮為政府所在地,居住著漢、蒙古、滿、回等民族。2012年全旗總人口357563人,其中鄉村總戶數50624戶,鄉村總人口143000人,占全旗總人口的39.99%。
1.2 評價對象特點
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對象為2012年達拉特旗行政轄區內自然形成的尚未開墾的未利用地,面積為129766.9公頃,其中其他草地11266.79公頃、內陸灘涂13332.33公頃、鹽堿地3248.12公頃、沙地99996.25公頃、裸地1923.37公頃。
2. 耕地后備資源評價
2.1 評價方法確定
根據《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采取“限制性因子”評價法,對評價單元進行評價。評價單元參評指標中,有任何指標項不符合宜耕條件的,劃分為不宜耕,其余為耕地后備資源。
2.2 評價指標設定
根據達拉特旗所處內蒙古高原及長城沿線區評價區耕作特點,從生態環境、立地條件、氣候條件、區位指標等4個方面選取評價指標,具體見表1。
3. 評價指標分析
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11個評價指標中,存在限制的有5個指標,分別為生態條件、降雨量與灌溉條件、土層厚度、鹽漬化和土壤質地,其中生態條件、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是限制本地區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的主要因素,二者分別占到非后備資源面積的72.36%和19.36%,說明生態環境和水資源是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必要條件,也進一步說明西部地區的耕地發展的限制條件。
3.1 生態條件
生態條件限制主要原因是落入濕地保護區內和河流等水面洪水位以下的灘涂等地。達拉特旗相關部門非常重視保護濕地資源,在境內設有11個濕地保護區,包括季節性河流濕地、沼澤濕地、湖泊濕地和人工濕地四大類。濕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是黃河流域生態系統類型較豐富的地區,由于所處的自然環境特殊,使其具備了除濕地生態系統共有的生態功能外,通過河流、湖泊、沿河灘涂等以較大的蒸發量調控周邊地區半干旱的生態環境,形成高原特殊的生態屏障,所以濕地保護尤為重要。基于生態保護區重要功能,將落入生態保護區內所有評價對象確定為非耕地后備資源。
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中由于生態條件因素限制的不宜耕土地面積為21235.18公頃,占不宜耕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19.36%,不宜耕土地中現狀地類為內陸灘涂的土地占很大比例,這些內陸灘涂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屬于生態敏感區,此外沙地在各個地類中也占有較大的比例,如果對其進行開發,可能會引起土地沙化和退化。達拉特旗由于自然條件的特殊性,導致其生態比較脆弱,生態條件為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第二大限制因素。
3.2 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
達拉特旗年降水量地區分布不均,且年際變化量大。昭君鎮、恩格貝鎮和中和西鎮的西北部降水量較少,在180毫米以下,而白泥井鎮以東地區降水量達到350毫米以上,其余地區在180mm~340mm之間。所以從年降雨量上來看,白泥井鎮以西地區降雨量小于350毫米,無法通過自然降雨來滿足農業需水的基本要求,白泥井鎮以東地區基本能滿足農業需水的基本要求。
達拉特旗的水資源由三部分組成:地下水、境內地表水和過境黃河水。地下水年可采量3.15億立方米(出自1982年《達拉特旗水利區劃報告》),地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南部山區和沙漠區較為貧乏,平原區較豐富,沙漠區與平原區過渡地帶有潛水露頭。地下水開采深度30m~80m,個別地區深度達120m~200m,單井出水量30~50m3/h,工業生產及居民生活均主要取用地下水。境內地表水均來自于黃河一級支流,即“十大孔兌”,均發源于東勝地區分水嶺,發源地距入河口高差均在500米左右,河長70km~80km。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歷時短利用難的特點。河流固定段落有清水徑流,流量為0.15~0.8m3/s。地表水資源量為1.44億立方米,可利用量0.6億立方米,現年利用0.058億立方米,主要為清水,用于農業灌溉,其余水量皆為洪水,須通過建設水利水保工程的途徑進行利用。黃河水年過境流量310億立方米,批準達旗農業灌溉水量1.6億立方米。
因此農業灌溉不宜采用地下水,主要通過地表水和黃河水灌溉,但基于地表水時短利用難的特點和黃河水限制灌溉水量的特點,灌溉條件成為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的主要限制因素,該指標限制的不宜耕土地面積79378.90公頃,占不宜耕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72.37%。其中其他草地2431.57公頃,沙地76682.68公頃,鹽堿地264.66公頃。
3.3 土層厚度與母質條件
根據達拉特旗土壤普查資料顯示,達拉特旗土壤共分為五個土類,十三個亞類,二十九個土屬,八十六個土種。其中土層厚度大于60cm的土壤有輕度侵蝕黃沙土、中度侵蝕黃沙土、輕度侵蝕栗鈣土、輕度侵蝕紅黃土、中度侵蝕紅黃土、輕度侵蝕栗淤土、中度侵蝕栗沙土、輕度侵蝕栗紅土、輕度侵蝕淡黃沙土、中度侵蝕淡黃沙土、輕度侵蝕淡栗黃土、中度侵蝕淡栗黃土、沙蓋壚、沙質洪淤土、粘質洪淤土、兩黃土、硬兩黃土和紅泥。達拉特旗因土層厚度限制的不宜耕土地面積9993.58公頃,占不宜耕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9.11%,其中裸地944.52公頃,其他草地9049.04公頃。
3.4 鹽漬化程度
達拉特旗土壤鹽漬化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分布在沿河沿灘地區。首先氣候干旱促進土壤鹽漬化的發展,根據達拉特旗氣象資料,春季降雨極少,蒸發旺盛,這樣地下水垂直運動強烈,有利于鹽分隨水上升積結地表,春季蒸發旺盛,更有利于冬季積結干凍層的水、鹽轉向土表形成鹽結皮。其次,地下水位埋深淺且礦化度高,促使土壤向鹽漬化發展。第三是早期排灌不配套,達拉特旗自引黃灌溉以來,由于長期大水漫灌,尤其早期只有灌溉系統無排水系統,只灌不排,引起了土壤鹽漬化,雖然90年代開始挖排干,完善排水系統,鹽漬化程度有所降低,然而由于農民沒有科學用水,仍是大水漫灌,澆老秋水,引起鹽漬化的發展。第四耕作粗放,主要是田間管理粗放,引起鹽漬化。達拉特旗因鹽漬化限制的不易耕土地面積為971.53公頃,占不宜耕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0.89%。所以鹽漬化對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的限制性很小。
3.5 土壤質地
土壤質地是土壤物理性質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徑的礦物顆粒的組合狀況。土壤質地與土壤通氣、保肥、保水狀況及耕作的難易有密切關系;土壤質地狀況是擬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據。肥沃的土壤不僅要求耕層的質地良好,還要求有良好的質地剖面。雖然土壤質地主要決定于成土母質類型,有相對的穩定性,但耕作層的質地仍可通過耕作、施肥等活動進行調節。
本旗土壤質地依據土壤普查資料獲得。土壤普查資料顯示,達拉特旗只有粗骨性栗鈣土為限制性土壤質地,只分布在梁外區,且面積較小,為5803.31公頃,占不宜耕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5.29%,所以土壤質地對于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限制性較小。
4. 評價結果確定
4.1 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類型及數量分析
通過對達拉特旗11個評價指標進行分析,得到全旗宜耕土地面積為20078.51公頃,占評價對象面積的15.47%。其中可開墾其他草地1338.74公頃,占宜耕土地總面積的6.67%;可開墾內陸灘涂44.75公頃,占宜耕土地總面積的0.22%;可開墾鹽堿地1463.64公頃,占宜耕土地總面積的7.29%;可開墾沙地17156.63公頃,占宜耕土地總面積的85.45%;可開墾裸地74.75公頃,占宜耕土地總面積的0.37%。
4.2 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空間分布
從表3可以看出,達拉特旗的宜耕后備資源主要分布在吉格斯太鎮和恩格貝鎮,面積分別為9033.70公頃和4326.81公頃,占全旗宜耕后備資源總面積的66.54%。全旗宜耕后備資源分布相對集中連片,西部主要分布在中和西鎮的牧業村,中部主要分布在恩格貝鎮的黃母哈日村,東部主要分布在吉格斯太鎮的溝心召村。
5. 結論
(1)達拉特旗北部為黃河南岸沖積平原區,中部為庫布齊沙漠區,境內沙地占全旗耕地后備資源評價對象的比例達到77%以上,所以在評價結果中宜耕后備資源類型以可開墾沙地和可開墾鹽堿地為主。
(2)達拉特旗位于內蒙古的西南部,生態脆弱和水資源短缺是該地區自然條件主要特點,在評價過程中,生態條件和灌溉條件是限制全旗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首先要保護生態環境,其次要保證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的灌溉水源。
參考文獻:
篇13
關鍵詞 :SWOT分析;UPOV公約1991文本;熱帶作物;育種;新品種保護;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382
SWOT Analysis of Tropical Crop New Varie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Context of Implementing UPOV Convention 1991
Pu Wenhui1, Dong Dingchao1, Li Qiong2, Zhang Huijian1
(1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ATAS, Danzhou 571737, Hainan, China;2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ATAS, Danzhou 571737, Hainan,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POV Conventions was first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newvariety protection status of tropical crops in China also briefly introduced. SWOT analysis adopted to analyzethe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in Chinese tropical crops breeding implementing the UPOV“Convention 1991”. The strength was abundant resources, important role of tropical crops, present breedingachievement, a broad market prospect, meanwhile, the weakness was lack of germplasm resources reverse, lessof new variety property, unreasonable breeder structure, less input, weak consciousness. The opportunity wasgiving full play resources advantage, fosteing enthusiasm on new variety breeding, optimizing breeder structure,improving breeding level, strengthening the new variety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he challenge weface was strictly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iations, weak fields’impact, and restriction of farmer privilege. Foursuggestions of breeding in Chinese tropical crops were put forward implementing the UPOV“Convention1991”.
Key words: SWOT Analysis; UPOV Convention 1991; Tropical Crop; Breeding; New Variety Protec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0 引言
UPOV《公約》是保護育種者權益的重要國際協定,自1961 年在巴黎簽署,1968 年生效以來,分別于1972 年、1978 年和1991 年經歷了3 次修訂。截至2012年12 月5 日,UPOV 公約的締約國已達71 個。目前,絕大多數成員執行的是UPOV1978 文本和UPOV1991文本,據UPOV網站最新統計,加入UPOV1978 文本的國家有19 個,加入UPOV1991 文本的國家有51 個,僅有比利時仍在執行UPOV公約1961 年文本(經1972 年補充修改)。中國于1999 年加入UPOV1978 文本,成為UPOV第39 個成員,自此中國的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走上了與國際接軌的道路,步入發展快車道。目前,加入UPOV公約的熱帶國家有22 個,其中執行1978 文本的國家有13 個(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厄瓜多爾、肯尼亞、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拉圭、南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執行1991 文本的國家有9 個(澳大利亞、哥斯達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國、阿曼、巴拿馬、秘魯、新加坡、美國、越南)[1]。
UPOV1991 文本與1978 文本相比,在保護范圍(保護名錄)、保護力度(進出口)、農民特權、保護期限等方面進行一定的調整和改進。但最核心的變化是前者對育種者權利的保護更加嚴格,所進行的修訂幾乎都服務于育種者權利這個主體。
目前,執行UPOV1991 文本已成為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發展趨勢,據UPOV《公約》規定,新申請加入UPOV《公約》的國家只能選擇執行UPOV1991 文本,已執行其他文本的成員國今后也要逐漸過渡為執行UPOV1991 文本。中國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大國,實施UPOV1978 文本后品種權的申請量快速增長,獲得保護的植物品種數量逐漸增多,隨著農業國際貿易和農業科研國際交流的發展,升級執行UPOV1991 文本勢在必行。加入UPOV1991 文本,對國內育種材料來源豐富、育種技術實力強、育種成果多的熱帶作物而言,育種研發將面臨很好的機遇,而對于育種材料不足、育種技術不高、取得育種成果少的熱帶作物而言,育種研發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1 中國熱帶農業新品種保護現狀
中國熱帶作物品種資源豐富,但新品種保護工作較非熱帶作物相對落后,納入新品種保護名錄的種和屬較少,新品種權擁有量少,在總量中所占比例極低。據農業部植物新品種辦公室相關公告,截至2013 年4月11 日,農業部已公布9 批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受保護的種和屬已達93 個,其中,典型的熱帶作物有香蕉、荔枝、龍眼、芒果、柱花草屬、橡膠樹、木薯等7 個種和屬,受保護種和屬占總數的6.45%(表1)。
2 加入UPOV1991 文本背景下中國熱作育種研發的SWOT 分析
2.1 中國熱帶作物育種研發的內部優勢因素(S)
2.1.1 資源豐富中國熱帶地域廣闊,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多變,氣候多樣性明顯。雨熱的時空差異造就了熱帶植物種類的多樣性,熱帶、南亞熱帶作物資源種類約占全國植物種類的1/3[2]。隨著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工作的繼續深入開展,更多的熱帶植物野生種、野生近緣種、農家品種、地方品種種質資源將被納入種質庫。UPOV1991 文本要求曾執行過1978 文本的成員國和僅執行1991 文本的成員國應分別在執行1991文本滿5年、10年時,把保護范圍擴大到所有植物屬或種,這意味著加入UPOV1991 文本后中國將有眾多的熱帶作物種和屬被納入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中國可利用豐富的熱帶植物資源為原始材料進行獨具中國特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研發,有利于搶占熱帶作物新品種研發的先機。
2.1.2 戰略意義重大熱帶作物是中國橡膠產業、生物燃料產業、食品工業、生物醫藥產業原料的重要來源,對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國家具有戰略意義的經濟資源。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熱帶農業土地資源逐漸減少,對優質、高產品種的需求日益增強,加強熱帶作物育種研發迫在眉睫。自20 世紀70 年代末期,國家對熱區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給予了高度重視,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科技部、農業部的一些重大專項都將特色熱帶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列為支持對象,如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948”項目、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南亞專項等[3]。
2.1.3 育種基礎扎實中國熱帶作物育種已具備一定科研基礎,選育出了一定數量的新品種。在熱帶經濟作物新品種選育方面,先后培育了以‘7-33-97’、‘PR107’等為代表的優良天然橡膠新品種,以華南系列木薯品種為代表的木薯新品種,以‘熱研2 號’柱花草、‘熱研4號’王草等為代表的熱帶牧草新品種,以雜交種椰子、矮種椰子等為代表的椰子新品種;在熱帶水果新品種選育方面,選育出以抗“巴拿馬病”的‘8818-1’香蕉植株和‘旦蕉’香蕉苗、大甜香芒果、無核荔、雞嘴荔等為代表的熱帶水果新品種。2007 年,中國主要熱帶作物良種覆蓋率達70%以上,海南省香蕉良種覆蓋率達100%[4]。
2.1.4 市場前景廣闊據中國農業信息網2009 年資料,中國的熱區范圍包括海南全省,廣東、廣西、云南、福建、湖南等省(區)南部及四川、貴州省南端的河谷地帶和臺灣全境,土地總面積48萬km(2 不含臺灣省),總人口1.6 億人(不含臺灣省),其中農業人口1.16 億人。2010 年全國特色熱帶作物種植而積43.56 萬hm2,總產量270.83 萬t,總產值132.01 億元[3]。熱區面積、人口規模和熱作生產規模都較其他熱帶國家大,熱帶作物品種市場需求規模大,隨著中國熱帶作物產業的發展,對品種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2.2 中國熱帶作物育種研發的內部劣勢因素(W)
2.2.1 種質資源儲備不足雖然中國熱帶地區保有豐富的原始植物資源,但熱作科研單位對國內外野生植物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和研究、利用技術有待加強,經過收集、鑒定、篩選、再創新的優秀種質資源仍顯不足。目前,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簡稱熱科院)為主的熱區科教單位通過協作,共收集保存國內外野生種、野生近緣種、地方品種、選育品種和品系、遺傳材料等熱帶作物種質資源約4.7 萬份(部分重復),其有資源約3.6 萬份[5]。UPOV1991 年文本規定如育種者以授權品種或以授權品種的派生品種為材料育成的新品種與原始品種的特性有一定差別,但所表達的基本特性仍由原始品種基因型或基因型組合控制,則該品種就是“依賴性派生品種”,依賴性派生品種可經自然或誘導突變、體細胞無性變異或篩選原始品種變異個體、回交或基因工程引起的變異等方式獲得。目前,中國主要農作物育種70%是“依賴性派生品種”的創新[6]。在此背景下,通過國外引進品種進行再創新將面臨侵權風險,一旦侵權成立,不但會遭到巨額索賠,還會使國際聲譽受損。
2.2.2 新品種研發及保護力度薄弱中國熱帶作物新品種研發主要集中在橡膠、木薯、熱帶牧草、大宗熱帶水果(香蕉、荔、枝、龍眼、芒果等)等作物,但育成品種申請并獲得保護權的極少。其他具有特殊價值的優、稀作物育種投入較少,新品種研發和新品種權保護幾乎是空白。品種研發在與熱帶農業發達國家如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國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截至2012 年,美國、澳大利亞和巴西均有菠蘿、香蕉新品種獲得授權。芒果、荔枝、澳洲堅果、番木瓜、咖啡、可可、劍麻、柱花草等作物均有新品種獲得授權,中國僅獲得了荔枝的1 件授權,其余熱帶作物中國均未有新品種授權。加入UPOV1991 年文本,國外種子企業進軍中國市場勢不可擋,他們將憑借自身的優勢搶占中國熱作品種保護的空白領域,擠占未來中國熱作種業的空間。2.2.3 研發主體市場化程度低,結構不合理目前,國家科研機構是中國熱帶作物新品種育種的主要力量,而企業由于技術、資金所限,開展育種的熱情不高,種業市場化程度低。首先,中國熱帶作物中經濟回報高,市場化條件好的作物不多,僅有橡膠、木薯、油料作物(油棕、椰子)、香料飲料以及一些大宗熱帶水果等,且部分作物的市場規模不大;其次,熱帶作物育種周期一般較長,企業短時間內要負擔沉重的育種成本,且回收期長、回收風險大。但科研單位主導的育種存在著研究與市場需求脫節、缺乏分工合作、研發成果產業轉化率低等問題。育種回報在某種程度上是育種者研發新品種的動力源泉,市場化正好能很好地滿足這種需求,因此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育種研發可以有力地促進研發主體的激情和投入,促進新品種育種研發技術的提高和新品種權的申請。中國熱作種業市場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品種研發與品種權的申請,這將會給國外種子巨頭留下一定的空間,搶先在中國之前申請相關作物的新品種權,在中國加入UPOV公約1991 年文本之后利用公約條款對中國進行各種限制,使中國的熱作育種陷入被動局面。
2.2.4 研發投入少在中國,農業生產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水稻、小麥、大豆、玉米、棉花等大宗作物,熱帶作物產業規模在整個農業生產中所占比重較小,因此國家對熱帶作物育種科研的投入遠遠低于大宗作物。同時,國內對熱帶作物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認識不足,導致公共資源對熱帶作物育種的投入很低。據2007 年數據,中國熱區8 省區平均科技投資強度為0.72%,低于同期全國平均1.42%的水平,更遠低于發達國家(美國2.6%、日本2.87%、德國2.58%)的水平,用在熱帶農業上的比例就更加少[4]。在執行UPOV1991 年文本的部分熱帶國家(哥斯達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國),木薯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越南木薯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在絕大多數的熱帶國家,熱帶作物是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是國家外匯的主要來源;而在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熱帶作物同樣占有很高的戰略地位,形成了政府、非政府組織、科研機構、大型種子企業、個人等完善的熱帶作物品種育種投入鏈。由于投入不足,中國熱帶作物育種技術和品種權擁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目前,中國的熱帶作物新品種大多是通過實生選育、突變單株培育、選育而成,在UPOV1991 年文本規定中,容易碰到“依賴性派生品種”這根紅線。
2.2.5 保護意識薄弱中國熱帶作物育種者普遍存在品種權保護意識薄弱的情況,意識不到新品種權保護的重要性,新品種權申請量很少,遠低于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等國。截至2012 年,中國典型熱帶作物僅有8件新品種權申請,僅有1 件授權。而同期,美國熱帶作物新品種權申請量為23 件,授權17 件;巴西新品種權申請量為20 件,授權14 件;澳大利亞新品種權申請34件,授權13 件[7]。美國的育種者很重視品種權的保護,除申請法律上的保護外,還采用了一些技術手段保護自己的品種權,如孟山都公司對本公司的材料進行了分子標記,如懷疑有人未經許可盜用了自己的材料,可以通過檢測材料中的片段基因加以確定[8]。而中國熱作育種者通過技術手段對自己所研發的新品種進行保護更為鮮見。
2.3 中國熱帶作物育種研發的外部機會因素(O)
2.3.1 發揮中國熱帶植物資源豐富的優勢UPOV1991文本將育種者權利擴展到了“依賴性派生品種”,對中國通過國外引種后采用基因修飾等快速育種手段研發新品種構成了很大限制。但是中國有豐富的熱帶植物資源儲備,可提高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創新的產出效率,并且可利用中國熱帶植物資源的多樣性,增加中國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的種類,形成育種優勢,維護中國熱帶農業生產安全。
2.3.2 激發新品種研發的熱情和品種保護意識中國以UPOV1978 年文本為藍本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以來,各類育種研發主體的創新積極性高漲,UPOV1978 文本在中國熱作育種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制度效應。UPOV1991 年文本加大了育種人權利的保護力度,使得作物品種權的保護給育種者帶來的利潤更大,極大地激發育種人對品種創新的投入,同時使育種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增強,從而提高中國熱帶作物植物新品種數量和質量,促進熱帶農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2.3.3 促進育種投入主體結構優化新品種保護制度給育種者的市場經濟效益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激發了企業、個人等對育種研發投入的積極性。UPOV1991 年文本對育種者權利的保護力度加大,保證了育種主體投入的快速、合理回報,不僅有利于更廣泛地吸引社會主體對熱帶作物育種研發進行投入,促進熱作育種技術升級與設備更新,也有利于使人、財、物和技術,投入那些具有中國特色,并且具有重大挖掘潛力的稀、疏熱帶作物,填補目前熱作育種領域的空白,阻止國外種業進入中國后對中國熱作育種薄弱領域的蠶食。
2.3.4 提高育種研發技術水平加入1991 文本意味著國外育種者研發的所有植物新品種將在中國受到嚴格保護,同時更多的國外優質品種可以進入中國熱作生產領域。中國可以基于引進的國外優質品種,進行更高起點的品種創新。同時,在1991 文本對“依賴性派生品種”的保護下,中國的熱作育種技術將大大提高,熱作育種產業進入良性循環。
2.3.5 促進新品種保護的國際合作加入UPOV1991 文本將對加強熱帶作物新品種保護的國際合作,如信息交流、數據交流、品種交流、品種測試合作、品種描述規范等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更加順利地引進更多更優的國外新品種,推動中國熱帶作物育種事業的發展。
2.4 中國熱帶作物育種研發的外部威脅因素(T)
2.4.1 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制約
(1)“依賴性派生品種”問題。首先,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熱帶作物特別是橡膠、木薯、椰子等作物的育種材料大部分通過國外引進,大部分育成品種都與國外種質有很大遺傳關聯。在執行UPOV1991 年文本的背景下,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優良種質資源多數已獲得植物品種權保護。由于使用國外種質資源為原始材料育種,根據UPOV91 文本對“依賴性派生品種”的解釋,以國外已獲授權的種質資源為原始材料育成的新品種很有可能被定性為“依賴性派生品種”,而遭到權利限制。其次,目前中國熱作新品種研發主要采用誘變、體細胞無性變異、原始品種變異、回交以及基因工程轉化等育種手段,而這些育種途徑選育出的新品種也有很大可能被定性為“依賴性派生品種”。
(2)采取多種保護方式將制約中國熱作育種。
UPOV1991 年文本打破了對同一個植物屬或種只采取品種保護權或專利權任意一種保護方式的限制,這意味著對這2 種保護方式在本國法律上都認可的締約國可同時采取2 種方式對植物新品種進行保護。這樣一來,中國在加入UPOV1991 文本之后,育種所采用的材料受知識產權保護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3)品種權保護期限延長將制約中國熱作育種。UPOV1991 文本比UPOV 1978 文本延長了品種權的保護期限,這意味著中國利用保護失效的品種或資源進行創新受到限制的年限更長。加入UPOV1991 文本,中國對國外有價值的品種或資源進行引進、吸收和再創新,或付出更高額許可費,或推遲利用時間。同時,擁有品種權多的國家將利用受保護的品種長期控制中國品種市場,造成中國與國外之間在品種創新和競爭上的科技劣勢、經濟劣勢和市場份額的巨大落差[9]。2.4.2 薄弱領域的新品種研發面臨沖擊從UPOV公布的新品種權申請量、授權量來看,目前中國對荔枝、龍眼等作物具有育種資源和育種成果優勢;對橡膠、木薯、椰子、香蕉、熱帶牧草等作物在育種資源方面處于相對劣勢,育種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國際比較優勢不明顯;對菠蘿、芒果、澳洲堅果、番木瓜、咖啡、可可、劍麻等作物在育種資源和育種成果等方面落后于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厄瓜多爾、南非、智利等國。加入UPOV1991 文本,中國熱帶作物薄弱領域的新品種研發面臨沖擊。首先,受制于“依賴性派生品種”的規定,中國目前新品種保護權擁有量處于落后的作物,或者育種資源處于劣勢的作物育種將受到沉重打擊。其次,新品種保護期限的延長意味著國外優勢科研品種將長期占據中國熱帶作物植物新品種保護的份額,中國一些育種力量薄弱的作物如菠蘿、芒果、澳洲堅果、番木瓜、咖啡、可可、劍麻等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如果國外這些獲得品種權的新品種進入中國,可能會使這些作物的育種科研不斷萎縮,最終造成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的局面。
2.4.3 新品種研發中“農民特權”限制實施面臨困難中國熱帶農業生產主要是商業化生產,絕大部分產品是以市場銷售為目的,生產主體是農戶和中、小型農場。UPOV1991 文本把品種權人的權利擴大到授權品種繁殖材料的收獲物及其加工產品,根據這一規定,農民利用授權品種生產商品及其加工品要經過品種權人的許可,或者品種權人可以收取自留種酬金,否則將構成侵犯品種權。農民往往知識產權意識淡薄,加之農民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無性繁殖技術對所種品種材料進行繁殖,然后擴大種植,勢必會引起更多侵權糾紛,而農民對知識產權知識的欠缺則會加大糾紛處理難度。同時,農民侵權的隨意性將加大權利者的維權成本。如果嚴格按照UPOV1991 文本的規定,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負擔,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帶來沖擊,短期內還會對農民持續增收帶來影響。
目前,中國在木薯、熱帶牧草等熱作育種中采用的“農民參與式”研究,由育種研究者提供品種材料,直接在農民的農田進行試驗,通過農民的參與,運用在地知識,選拔適合農田環境的品系,有時農民還會將自己的農家品種與育種研究者提供的材料相結合。這樣的育種研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面臨農民的侵權問題和育種者的維權問題,需要引起相關領域育種者的重視。
3 在加入UPOV1991 文本背景下中國熱帶作物育種研發的應對策略
3.1 S-O(優勢-機會)對策
實施走出去的新品種保護策略。基于中國在熱作育種研發的優勢及加入UPOV1991 文本后的外部機會,首先要繼續加大熱作育種的研發投入力度,鞏固、強化現有的育種優勢,其次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大膽實施走出去的新品種權保護策略,積極到國外申請熱帶作物新品種權。
3.2 W-O(劣勢-機會)對策
3.2.1 增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熱作種質資源儲備繼續推進中國熱作原始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保存、鑒定和利用工作,同時繼續引進國外優質種植資源,但在引種時注意規避知識產權問題。
3.2.2 擴大熱帶作物新品種權擁有量(1)積極利用擁有的種質資源儲備,研發新品種并申請品種保護權。
(2)已育成但為申請品種保護權的熱帶作物新品種要積極申報保護權。(3)在加強優勢作物新品種研發的同時,加強具有中國特色的稀、疏熱帶作物新品種研發及保護。
3.2.3 完善相關法配套律法規通過建立、完善熱作領域內與UPOV1991 文本對接的相關配套法規,切實保障育種者權利,建立、健全新品種研發市場激勵機制,實現育種研發快速、合理回報,激發育種者對育種研發投入的熱情,推進熱作育種產業市場化。
3.3 S-T(優勢-威脅)對策
3.3.1 利用自有知識產權的育種材料進行新品種育種研發可利用中國保有的熱帶植物資源和中國已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進行品種在創新,有效規避UPOV1991文本中涉及的侵權問題。
3.3.2 加強熱作育種研發的投入對有價值的熱作種質資源由國家出資保護,對先進育種技術的研發給予課題設置和經費資助。
3.3.3 加強法制宣傳通過法制宣傳增強熱區育種者、農民、科研機構、企業等主體的知識產權意識。
3.4 W-T(劣勢-威脅)對策
加強對UPOV1991 文本規則的研究。創新制度設計,協調好育種者權利和農民特權保護之間的矛盾。
4 結語
SWOT分析法是一種常用的戰略規劃工具,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對研究對象所處的情景進行全面、系統、準確地研究,從而根據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計劃以及對策等。目前國內外已有采用SWOT分析法對水稻、蔬菜、蕎麥、棉花等作物種業發展進行分析探討的文獻報道。針對其他大宗作物加入UPOV1991 文本后育種面臨的機遇、挑戰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的研究也已見文獻報道,但還未見專門針對中國熱帶作物種業在加入UPOV1991 文本背景下進行SWOT 分析的文獻報道。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出在UPOV1991 文本框架下適合中國熱帶作物種業發展的戰略對策,為提高中國熱作種業競爭力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UPOV. List of UPOV Members. [EB/OL]. (2012-12-05) [2013-11-26].upov.int/members/en/.
[2] 尹俊梅,陳業淵.中國熱帶作物種質資源研究現狀及發展對策[J].熱帶農業科學,2005,25(6):55-60.
[3] 王慶煌,陳業淵,李瓊,等.特色熱帶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創新利用[J].熱帶作物學報,2013,34(1):188-194.
[4] 孫好勤,張惠堅,方佳,等.中國熱帶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4):339-344.
[5] 李瓊,陳業淵,劉建玲,等.中國熱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研究現狀與思考[J].熱帶作物學報,2011,32(11):2174-2179.
[6] 林祥明,孫俊立.中國加入UPOV公約1991 年文本需要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種業,2005(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