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刑事拘留法律條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0 引言
當計算機、網絡信息被廣泛運用,網絡技術被大量普及時,人們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公安機關利用網上追逃開展各種偵查活動并緝拿犯罪分析越來越多,破獲案件的成效越來越高,在打擊刑事犯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網上追逃并不是法定的偵查措施。它只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的輔助偵查工作的基礎工作。在實際工作中面臨著不完善的法律規范,操作隨意空間大,容易侵害公民的合法權益等問題。再者,由于網上追逃的特有屬性與傳統的逮捕和協查并不相同,因此對現有的網上追逃進行法律層面的探討就非常有必要。
1 網上追逃概述
1.1網上追逃概念網上追逃是指公安機關各部門、各警種在日常公安業務工作中,發揮各自的職責優勢,發現可疑人員時,及時與公安網“在逃人員信息系統”或“全國在逃人員信息光盤”進行快速查詢、比對、抓獲犯罪嫌疑人員的偵查活動。
1.2現狀近年來,各級公安機關通過網上追逃加大對各類在逃人員的追捕力度,及時抓獲了一批在逃犯罪嫌疑人,嚴厲打擊了犯罪。網上追逃工作流程較為復雜,各地公安機關的普遍做法是:首先,犯罪行為地公安機關對刑事案件立案偵查后,發現犯罪嫌疑人在逃的,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對犯罪嫌疑人簽發拘留證或逮捕證,并在本級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后將在逃嫌疑人基本情況和強制措施文書錄入“全國在逃人員信息系統”進行。網上追逃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公安專網“全國在逃人員信息系統”平臺;另一種是由公安部定期將追逃人員信息制成光碟發放到各地公安機關查閱。然后,無論犯罪嫌疑人流竄至何處,只要被當地公安機關發現,就能將其就地采取強制措施,由抓獲地公安機關通知網上信息的聯絡人辦理在逃人員的移交、接收手續。立案地公安機關在對抓獲的在逃人員認真核對,并于押解回立案地之日起四十八小時內辦理網上撤銷手續。
網上追逃的條件有三種:第一,已辦理拘留、逮捕法律手續的犯罪嫌疑人,在一個月內未能緝捕歸案的;第二,對已被羈押的罪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勞動教養人員逃脫的;第三,對重大、緊急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緝捕時已潛逃的。即目前網上追逃時強制措施適用的最低標準是刑事拘留,在實踐中在逃人員都是作為“重大嫌疑分子”被批準刑事拘留的,而其后果便是刑事拘留的泛化,甚至是濫用。另外,網上追逃具有獎金獎勵措施,偵查機關存在由相鄰縣鄉互相網上追逃,使原本可以在本地抓獲的犯罪嫌疑人成為追逃的成績,也必然導致擴大化使用網上追逃的傾向。
2 問題與沖突
公安機關首次使用網上追逃打擊犯罪是在1999年7月,網上追逃實行10年有余卻在我國刑事訴訟法律體系中沒有系統定位。在實踐中,網上追逃一方面可以高效、有力地服務于偵查犯罪、破獲案件,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立法保證,極易侵犯公民權利,這種利弊共存的局面典型反映了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沖突。
2.1網上追逃定性不明與網上追逃相似的偵查手段有兩個,即通緝與辦案協作。
通緝與網上追逃在形式上相似,兩者都是針對在逃犯罪嫌疑人的偵查行為,都需要將犯罪嫌疑人信息錄入“全國在逃人員信息系統”,并經過專門程序,抓獲犯罪嫌疑人后都需要撤銷通緝或者網上追逃信息,均設有獎金獎勵措施。但是,兩者也存在許多不同之處:第一,通緝的對象是“應當逮捕的在逃犯罪嫌疑人”,且只有檢察院可以批準逮捕或法院決定逮捕,公安機關只有執行逮捕權。而網上追逃的對象不僅包括已經辦理逮捕法律手續的在逃犯罪嫌疑人,還包括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且可以由公安機關自行批準拘留便可開展網上追逃。第二,通緝是面向社會追捕犯罪嫌疑人的偵查措施,通緝令可以在自己管轄范圍內,通過廣播、電視、報刊、計算機網絡等公開媒體,為廣大百姓知曉。網上追逃是公安機關經其偵查部門負責人審批后便可在“全國在逃人員信息系統”中將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公布,供其他各地公安機關查詢比對。通緝令的一般有全國、省、地、縣四個層級,根據需要在不同的地域范圍內,而網上追逃只有全國一個層級,而基于網絡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與公安內網聯網的公安出入境護照簽發系統、旅店業治安管理信息系統、互聯網上網營業場所實名身份信息登記平臺、銀行報警系統等覆蓋于全社會廣大領域,實踐中只要犯罪嫌疑人乘坐飛機出入境、住旅館、申辦銀行卡等均會在公安機關的監控范圍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上追逃又與通緝沒有本質區別,甚至網上追逃信息的實際作用效果已經突破了法律要求更高的通緝的實際效果。
網上追逃也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辦案協作。首先,辦案協作是立案地公安機關明確地委托某個協作地公安機關代為執行拘留、逮捕,而且需要制作辦案協作函并送達協作地公安機關。只要法律手續完備,協作地公安機關應當無條件配合,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費用。網上追逃則只是將在逃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錄入全國在逃人員信息系統,其他各地公安機關通過公安信息資源共享獲取信息,但沒有實行委托行為,不需要制作和送達協作函,也不是所以其他各地公安機關都必須積極配合抓捕在逃犯罪嫌疑人。
從以上分析來看,網上追逃有別于傳統的通緝和辦案協作,但是刑事訴訟法并沒有從法律層面進行定位。網上追逃還不是法定的偵查措施。
2.2執行拘留不符合法定程序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拘留后,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拘留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或者他的所在單位。”在采取網上追逃措施時,現實中大量存在執行拘留不符合法定程序的行為:第一,由于網上追逃的立案地公安機關與抓獲地公安機關往往不一致,而執行拘留法律文書在立案地保管,因此抓獲地公安機關一般依據從公安網上下載掃描的拘捐文書或者使用立案地的電傳文書對在逃的犯罪嫌疑人進行羈押。實踐中,有的公安機關為避免麻煩,只是簡單地口頭告知犯罪嫌疑人為什么被抓,不辦理任何正規手續。第二,網上追逃對犯罪嫌疑人的羈押,是一種臨時羈押。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規定,各地公安機關發現網上逃犯,應當立即組織抓捕。抓捕到案的,應當立即訊問并通知立案地公安機關帶回。實踐中,臨時羈押地公安機關因為在外地很難實行對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家屬相關權利的告知義務,使得在對網上追逃犯罪嫌疑人執行過程中的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利得不到保障。
2.3犯罪嫌疑人在抓獲地羈押期限計算不一致刑事訴訟期限是法律規定的司法機關和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時從某一時間起至另一時間止的一段期限,對拘留期限的計算當然是從其被關押到看守所時開始計算。有部分公安機關實踐中將異地羈押時間計入刑事拘留時間的,也有部分公安機關認為抓獲地公安機關羈押犯罪嫌疑人時由于沒有正式的拘留證,計算羈押期限的起始點應當是犯罪嫌疑人被帶回犯罪地公安機關的時間,這就造成了犯罪嫌疑人在抓獲地公安機關被關押的這段時間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又不明確是否需要被計算進羈押期限,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2.4網上追逃缺乏監督,過錯追責制度不清由于缺乏統一、完善的網上追逃制度,公安民警在網上追逃執行中出現的違法現象,沒有清晰的過錯追責制度,檢察機關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法律監督。缺乏監督,“網上追逃”在實踐中更易產生問題。
3 規范化網上追逃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