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心血管病治療與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
由于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過度飲酒、大量抽煙、油炸事物等高脂蛋白食物的大量攝入,不僅使得體內脂類物質的逐漸聚集,增加了血液粘稠度,最終導致的動漫粥樣硬化。而大量的飲酒和抽煙極易引起心腦血管痙攣和肝硬化等,大大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幾率。對于影響心腦血管疾病的年齡、性別、家族遺傳、種族等因素無法進行干預,但是對于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等因素,可以通過合理的飲食習慣、適當的體育鍛煉以及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等進行干預和調節。并且多個因素的綜合干預對于單一因素的作用對于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居于顯著作用。
1.2年齡因素
年齡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影響因素,年齡越大其發病幾率越高。研究表明,年齡每增加16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就提高3倍,特別是男45歲、女55歲之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則答復提升,進入了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特別是近些年,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惡化、工作壓力的增大以及通宵熬夜、缺乏鍛煉等問題日益凸顯,使得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日益年輕化。并且隨著脂類代謝異常以及高血壓等疾病的高發,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提升。
1.3家族遺傳史
對于家族而言,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肥胖、腦中風等疾病史的,具有相同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的人,其心腦血管發病率會高于常人。而對于個體而言,其具有高血壓、腦中風、心肌梗死等疾病的發生,其再次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2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
2.1普及知識,提升意識
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病因、預防和治療等相關知識要進行知識的普及和宣傳,讓人們了解心腦血管疾病的危害以及今后的生活、生命健康所產生的威脅。另外通過相應的健康教育讓人們掌握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規則和治療方法,促使人們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心腦血管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2.2避免外源性刺激因素
氣候變化、運動量大小、過大的精神壓力、經常熬夜睡眠不足、過度飲酒等外部因素都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只要避免各規避這些不良外源因素,就能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如起床動作要緩,大便如廁力量要輕,防止壓力過大、精神緊繃、保持心情舒暢,晚上避免飽食和過度飲酒,提前做好準備減少天氣和氣候的劇烈變化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等,都是避免外源性因素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刺激。
2.3合理膳食,適度運動
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行為方式是進行心腦血管疾病預防干預的有效方式。通過構建合理膳食,如增加膳食纖維,降低血清膽固醇有助于降壓、降脂、減少動漫粥樣硬化的發生。攝取魚油能夠調節血脂,預防硬化。另外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和有氧運動,對于體重減輕、降低血壓、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環具有顯著作用。因此,持之以恒地合理膳食、杜絕煙,進行戶外太極、慢跑、游泳等適度有氧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3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
3.1早發現,早治療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患有腦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同時,常常會有頭暈、頭痛、胸悶等顯著的臨床癥狀。因此在患病早期自身要重視,早發現、早治療,以免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期。
3.2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
根據不同的心腦血管疾病和患者情況,選用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酸甘油、β受體阻滯劑以及利尿藥等藥物,對于控制陳建血壓升高、24小時的血壓降低等具有良好效果。另外阿司匹林通過對早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減慢心肌梗死的發生率,也被普遍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而硝酸甘油可改變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對心絞痛療效確切。另外還可通過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對出血部位進行止血,消除血腫,或改善缺血部位的工學等方式,以達到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目的。
3.3康復治療
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和平復之后,早期的康復訓練也是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復和治療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之后要從簡單的被動運動開始,逐步做主動運動,逐步地進行康復訓練,才能最終讓患者達到生活自理乃至完全康復之目的。心腦血管疾病不僅本身嚴重影響和威脅著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由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相互影響,所引起的各類心腦綜合癥更是不容忽視。因此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時體檢、合理膳食、適度運動、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在重視心腦血管疾病危害性的基礎上進行積極預防。
參考文獻
篇2
文章編號:1009_816X(2011)04_032 4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34
隨著介入診療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出現并發癥的幾率也隨之增多。在心臟介入術過程 中,術中及術后,可出現血壓降低、心率減慢、面色蒼白、出汗、惡心、嘔吐等迷走神經張 力增高等表現,謂之心血管迷走神經反應(cardiovascularvagal reactions,CVVRS)。迷 走神經反射發生迅速,如不及時搶救,后果極為嚴重。對本科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CVVR S 38例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探討CVVRS發生的原因,及其預防和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行心臟介入1221例次,年齡18~93(52.1±6.0)歲, 其中男685例,女536例,共發生血管迷走反射38例,發生率3.1%,男性25例,女性13例, 年齡45~77歲,單純冠狀動脈造影(CAG)13例,占1.9%(13/654);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21例,占4.3%(21/490),射頻消融術(RFCA)4例,占5.9%(4/67)。
2 結果
CVVRS發生于術后拔管時16例,拔管后1小時1例,拔管時16例中股動脈穿刺15例,橈動脈穿 刺1例;發生于術中21例,其中2例為射頻消融術中,用異丙腎上腺素誘發室上速時出現CVVR S, 余19例均為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者。臨床表現為:病人先出現打哈欠,繼之出現血壓明顯下降 ,心率減慢(
3 護理
3.1 血管迷走反射原因分析:人體循環系統所有血管均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它們來自迷走 神經,參與血壓和血容量的生理調節[1]。CVVRS最快可在30秒內發生[2] 。其原因有精神緊張、疼痛刺激、過度壓迫、牽拉、血容量不足、尿潴留等。穿刺時CVVRS 多與疼痛和精神緊張有關,引起血管收縮,心肌收縮力加強,刺激左室及頸動脈壓力感受器 ,反射性增強迷走神經活動[3],本組有2例病人在穿刺時發生CVVRS,均為精神較 緊張,疼痛閾值較低者,與應激承受能力較差有關。術中行冠脈照影或植入支架時出現CV VRS,考慮是造影導管或指引導管刺激冠脈所致,亦與手術操作時間較長,新手操作不熟練 ,導管對血管長時間刺激增加了血管的敏感性。本組單純冠脈造影患者發生率為1.9%,較行PCI發生率4.3%為低,可能與后者操作時間相對較長有關;術中有2例為射頻消融術中, 用異丙腎上腺素誘發室上速時出現CVVRS,考慮為異丙腎上腺素誘發血管迷走反射所致。術后 拔 管時發生則多與疼痛和血容量偏低有關,拔管時股動脈收縮,其內皮對鞘管牽拉刺激敏感, 導致迷走反射的發生。
3.2 血管迷走反射的預防及護理:(1)術前做好心理護理,避免過度精神緊張。(2)維持有 效循環血容量:縮短禁食禁水時間,一般術前禁食3~4h,禁水2h,術后鼓勵病人進食、多 飲水;術中及拔管前建立良好靜脈通道,積極靜脈補液,維持有效循環血容量;對于術中失 血量估計大于150ml~200ml者,及時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靜滴。(3)對于排尿困難者,先以 誘導法,如無效立即給予導尿,一次不超過500ml,以免引起空腔臟器過度回縮,從而導 致CVVRS[4]。(4)導管室護士術中及時與患者溝通,告知手術進展,減少恐懼緊張 心理;(5)術者提高操作技能,操作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導管對大動脈壁的過度牽拉刺激。( 6)穿刺及拔管時均應充分麻醉,減輕疼痛,拔管前向病人進行適當解釋,指導其深呼吸、與 患者交談等,消除患者的恐懼及緊張心理,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對橈動脈穿刺者無論照影 還是PCI均直接拔管,對股動脈穿刺者單純性冠脈造影等無須留置鞘管,可直接拔管,對行P CI術中應用肝素,術后可能出現急性冠脈閉塞者,一般保留鞘管4~6h,拔管前,應用2%利多 卡因5ml沿股動脈鞘管兩側注入,5min后拔管。(7)正確的拔管與壓迫止血:拔管時動作輕 柔,采用正確壓迫止血法,以左手的食指、中指及無名指于股動脈穿刺點近心端沿股動脈搏 動最強處向下壓迫15~20min,不要大面積猛壓;觀察局部無出血后,采用繃帶“8”字加壓 包扎,指壓及繃帶加壓力度以能觸摸到足背動脈搏動為準。(8)術中及拔管前備好阿托品、 多巴胺、利多卡因和生理鹽水等急救藥品和器材。術中及拔管過程中及拔管后30min嚴密觀 察患者心率、血壓、面色及精神狀態,有無打哈欠及惡心嘔吐、胸悶、頭暈等不適,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吸氧,囑病人咳嗽,靜推托品阿0.5~1mg,血壓下降者加用多巴 胺,同時快速靜脈補液以維持有效循環血容量,經上述處理,大多數患者癥狀均能緩解。我 們的經驗是在出現CVVRS早期,即僅有心率下降而未有血壓下降時就靜注托品阿0.5mg、多 巴胺3mg,效果比血壓下降明顯時再用多巴胺好,病人在2~5分鐘內即可恢復。
綜上所述,血管迷走神經反射是多因素作用下的臨床綜合征,護理人員要主動掌握心臟介入 診斷及治療過程中引起CVVR的相關因素,做好相應的護理及嚴密的病情觀察,特別是在術中 ,導管室護士嚴密的病情觀察,良好的專業素質,迅速的反應及搶救速度是保證介入安全醫 療非常重要的一環,可從最大程度上減少此種并發癥的發生,減少病人的痛苦,降低病人死 亡率。血管介入治療時血管迷走反射的發生率不高,但如處理不及時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甚 至患者有生命危險。因此,充分做好術前準備,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血管迷走反射,并給予及時、準確、有效的搶救,是十分必要的,且預后良好。
參考文獻
[1]徐豐彥,張鏡如.人體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218.
篇3
目前關于某種疾病危險因素的定義為:存在于機體的一種生理生化或社會心理因素,由于其存在使機體發生某種疾病的危險增加,而減少或去除該因素后,機體發生某病的危險就減少或消失,這樣的因素稱為某病的危險因素。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粥樣硬化,其病因和發病機制非常復雜。根據人群流行病調查,已知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有300多種,但是最重要的有十幾種。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可以分為:①主要的危險因素,是指研究較早,并已有翔實可靠的研究結果的危險因素;②潛在的危險因素,是指較新的目前仍然存在爭議的,或尚未被充分證實的危險因素;③社會經濟/心理行為因素,是指較早就了解并研究過,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難,可靠的研究結果不多,需進一步研究的危險因素。
在各類危險因素中,又可分為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和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例如在主要危險因素中,年齡、家族史和男性性別就屬于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而高血壓、血脂異常及糖尿病則屬于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已有許多臨床研究證明,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心血管病預防干預的重點應當放在這些主要的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上,其他危險因素則是依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進行干預。甘油三酯、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及凝血因子升高的干預是否能夠獲益,尚無一致的結論,有待進一步研究。
心血管病危險性分層和評估
在臨床實踐中,一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危險因素,或一個人可能有多個危險因素。當不同危險因素在某一個人身上聚集時,其致病作用可相互協同,互為因果,從而大大加速心血管病的進程。近年來國際和國內的指南都提出心血管病“總體危險”的概念,強調控制“總體危險”,并制定出一整套評估方法。
我國的高血壓指南和歐洲的高血壓指南都提出一種半定量的心血管病危險評估分類方法,即將血壓水平分為5個等級,將高血壓以外的主要危險因素存在多少,有無糖尿病、靶器官損害、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疾病等情況,分為5個等級,來評估患者是屬于哪個危險等級:很高危、高危、中危、低危或很低危。
從這一危險分層方法可以看出:①高血壓這一危險因素被單獨列出,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②隨著血壓增高,心血管病的危險增大:③即使血壓正常或在正常高值范圍內,但如合并多個其他危險因素,或已有靶器官損害或糖尿病,其心血管病的危險性也是明顯升高的;④已有心血管病或已有腎臟病者,即使血壓正常,也屬于極高危人群。我國2007年公布的《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在心血管病危險分層時,也將高血壓作為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相當于3個其他危險因素)。
總體發病(死亡)危險定量估算是仿照Framinham和歐洲的SCoRE心血管死亡危險評估。我國根據20世紀80~90年代全國各省市6萬自然人群近20年的心血管發病、死亡和危險因素的前瞻性隊列研究,提出我國35歲以上成年人缺血性心臟病10年發病危險評估方法及3種工具:①評分查表法,②網絡直接計算法,③危險評估彩圖法。
評分查表法第一步根據個體的7個危險因素(年齡、性別、收縮壓、體重指數、總膽固醇、吸煙和糖尿病)情況查表評分,再根據評分總和得到1O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發病的絕對危險和相對危險。網絡直接計算法適用于能使用電腦和互聯網者,可登陸中國心血管防治信息網,根據個人的危險因素情況查到個人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絕對危險,與該年齡段平均危險和最低危險進行比較而得出該個體發病的相對危險。彩圖法則根據性別、年齡、吸煙,膽固醇、收縮壓和糖尿病等6個危險因素繪出方格彩圖,應用時根據個人的上述危險因素情況查找在彩圖中屬于哪個方格,即可得出10年心血管病發病的相對危險。這些總體心血管病危險評估工具對臨床工作及心血管病防治有一定的幫助,但是由于這些工具只考慮了7種主要的危險因素,沒有包括其他危險因素,而且分類方法過于簡單化,因此它們對心血管病發病危險評估只是粗略的,并不十分精確。
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綜合預防
篇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患者年齡為58-88歲,平均年齡為74.8歲。所有患者病史較長,最短3年,最長15年,疾病類型有:心力衰竭19例,高血壓30例,冠心病25例,合并高血脂36例,合并糖尿病33例。
1.2方法及療效評定標準對所有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并觀察療效進行對策分析。療效評定標準如下:顯效:心電圖示ST段上抬幅度超過原來的0.1mV,患者基本恢復正常;有效:心電圖示ST段上移幅度在原有基礎的0.05mV以上,患者癥狀得到明顯好轉;無效:心電圖未發生明顯變化,患者癥狀沒有明顯改善。2護理特點
2.1患者病史長且病情復雜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年齡較大,身體機能、免疫功能低下,且患病歷史較長,病情復雜,除了心血管疾病,常并發心力衰竭、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種疾病,這些因素使得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護理工作難度大大增加。
2.2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患者年齡大,行動不便自理能力也差,很多事情都需要旁人幫助才能做到,因此依賴性較強。而且老年人生病時情感較脆弱,不愿與人接觸親近,易產生孤獨感,這種情況下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更希望得到親朋好友的關懷照顧。
2.3情緒焦慮、不配合治療老年心血管病不容易徹底根治,病情易反復,需長期治療,因此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急躁情緒。心血管病在發病時患者心臟等重要器官會產生強烈不適,老年患者容易產生懼怕甚至絕望的心理,長此以往,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容易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對手術治療等產生抵抗心理,甚至會不配合治療。3護理對策
3.1提高護理水平由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病情復雜,容易突發病情惡化等危急狀況,這要求護理人員全面而熟悉的掌握心血管病的專業護理知識,對患者給予細心、準確的護理,在有突發狀況時,能夠迅速有效的護理措施,在日常護理中,秉著高度責任心來降低自己的失誤,以確保患者安全。
3.2社會支持對于這類缺乏自理能力、依賴性差的老年患者,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社會團隊、患者親朋好友及其家庭等社會支持的重要作用,通過這些情感上的支持為患者減輕心理壓力,以更好的配合治療。
3.3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進行溝通,開導患者的負面情緒,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考慮,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及時調整護理干預手段,減輕患者抑郁、孤單等不良情緒,爭取最大限度的得到患者的理解與配合。
3.4健康宣傳這些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由于長期患病、情緒焦躁,甚至部分患者會覺得自己是家里的負擔,這種心理會使他們喪失對生活的信心,甚至想要放棄治療。面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傳,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4結果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以P
篇5
1. 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1年 5月至 2012年 5月 ,經本院心內科治療已出院的冠心病 (CHD )患者 128例 (診斷符合冠心病標準 )[3, 4],按出院前最后一次超聲功能檢查左室射血分數 (LEF)值≤ 0.4和 >0.4分為觀察組 (60/128)和對照組 (68/128)[5, 6],提取出院前最后一次 Hgb和 Hct作為評價數據。二組間在性別、年齡、體重、病程、住院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均具可比性 ( P>0.05)。本資料中剔除以下情況:合并另外一種心臟病、貧血、消化性潰瘍活動期、咯血和其他出血性疾病。
1. 2 方法 二組間基本的治療方法為異舒吉或消心痛、腸溶阿斯匹林、調血脂藥。對照組部分患者使用了倍他樂克。觀察組加用了血管緊張素轉換抑制劑、利尿劑 , 部分患者入院初使用了速尿、洋地黃和 /或多巴酚丁胺等治療。患者病情穩定后 , 行心臟超聲 LEF測定 , 出院前 3 d進行最后一次心臟超聲 LEF測定 , 并提取觀察值。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 7 d內復查外周血液分析 , 提取其 Hgb和 Hct值 , 所用機型為全自動血液分析儀Beck man Coulter ACT diff。
3 討論
參考文獻
[1]慕容洋洋 , 吳丹 , 付瑤 .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鈣蛋白 I變化的臨床意義.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 2007,15(3):130-131.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 . 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 .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 2008,36 (1):7-9.
[3]江蘇寧 , 江山秀 . 血清肌鈣蛋白 I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研究.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 2006, 34(1):31-33.
[4]陳灝珠. 內科學. 第4 版.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74?276.
[5]王成義 , 榮陽 , 榮根滿 , 等 . 高血壓 QT離散度與左心室肥大和猝死的關系研究分析. 中國醫藥導報 , 2006,3(24):39-40.
[6]朱文玲 . 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評價 .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 2008, 36 (3):125-126.
[7]龍洋 , 吳丹鳳 .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結合纖維蛋白原免疫熒光定量研究.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 2008, 36(5):371-373.
[8]遼寧省心力衰竭調查組 . 遼寧省 2009, 2010, 2011 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學及治療狀況調查 .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 2008, 36 (1):24-25.
[9]陳國偉 . 現代心臟內科學 .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04: 41-47.
[10] 毛小蓮 . 血液生物平衡療法治療冠心病臨床療效觀察 . 實用醫學雜志 , 2007, 23 (7):297-298.
[11] 戴閨柱 . 我國在心力衰竭研究的主要成就 .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 2007,35(4):271-272.
[12] 馬云霞. 血液稀釋療法治療冠心病42 例分析. 寧夏醫學雜志 , 2006,28(6):342-343.
篇6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社區醫院管理的58例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設置為觀察組,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冠心病,其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其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28例,患者的年齡70~81歲,平均為(75.64±2.38)歲。另選取同期收治的58例高齡老年非冠心病患者,將其設置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有27例,患者的年齡71~82歲,平均為(75.92±2.43)歲。排除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的患者以及心臟搭橋手術患者。
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平均年齡等方面作比較,P>0.05,其基本資料間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進行良好的組間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這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總結分析,對其生活習慣、合并疾病進行對比和分析。
合并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和糖尿病。高血壓診斷標準[2]為:收縮壓大于140mmHg,舒張壓大于90mmHg。糖尿病診斷標準[3]為:任意時間血糖超過11.1mmol/L,空腹血糖值超過7.0mmol/L。
生活習慣主要包括吸煙、飲酒。吸煙,指每天吸煙數量超過1支或連續吸煙超過3年。飲酒,指每天飲酒量超過50ml,酒精度數超過45°,且持續飲酒超過1年[4]。
1.3統計學方法 將各項研究數據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表示為[n(%)],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x±s),進行t檢驗。以P
2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煙以及飲酒的比例明顯更高(P
3討論
冠心病的發生因素較為復雜,可能和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以及合并疾病有關。本次研究中,通過對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進行對比,分析后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煙以及飲酒的比例明顯更高(P
針對上述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在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社區治療中,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進行控制,給予高血壓患者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利尿劑、鈣離子拮抗劑以及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進行治療。②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進行控制,給予患者降糖藥口服,并給予患者胰島素靜脈注射。③督促患者戒掉煙、酒,多食用高纖維的食物,如芹菜、蘆筍等,盡量減少鹽分的攝入,盡量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補充維生素。督促患者養成規律的作息,早睡早起。④患者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在社區內可參加適當的活動,如廣場舞、太極等。
綜上所述,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為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飲酒。因此,在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社區治療過程中,應對患者的血壓和血糖進行有效的控制,督促患者進行戒煙戒酒,以規避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有效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張進華.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分析與社區治療對策[J].醫藥前沿,2014,4(28):32-33.
[2]王雅琴.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分析與社區治療對策[J].醫學信息,2014,28(39):362-363.
篇7
二尖瓣反流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在美國每年有超過25萬名患者診斷為二尖瓣反流。在晚期心衰患者中,大部分合并有二尖瓣反流。以往治療二尖瓣疾病,患者均必須接受胸外科手術,創傷大、風險高。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在國內率先為3名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成功實施了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TMVR),每例手術耗時約2小時。術后,3名患者的二尖瓣反流明顯減輕,左房壓力明顯減少,情況良好。該手術在實時三維食管超升引導下,通過心臟導管技術完成,無需開胸,創傷小,為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特別是無法耐受胸外科手術的患者帶來了福音,也填補了我國二尖瓣返流的介入治療的空白。
新理念二:“重康復”
目前,我國冠脈介入治療的數量急劇上升,去年我國的介入手術量已高達33萬例左右,但心血管病的康復治療卻仍處于起步階段。患者在出院后缺乏科學治療和疾病監測,經常出現隨意停藥等問題。醫生在患者出院時,也缺乏對患者進行相關的教育和指導。對此,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指出,昂貴的支架換來的是重生的機會,但溫情的康復治療才能帶來更持久的幸福生活。心血管病的治療和康復是心血管病治療的兩個重要步驟。心血管病醫生在應更加注重心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并爭取早日貫通醫院、社區、家庭的醫療服務鏈。
新理念三:“更安全”
篇8
“心血管”是人體的生命之河,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癥等,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以及并發癥多的特點。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營養也逐漸提升,人們血脂也不斷抬高。調查顯示,高血脂已成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而由此引發的各種心血管病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禍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篇通過分析血脂水平對心血管病并的影響,旨在提高中老年人對高血脂癥的防治意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檢查對象
由于在臨床上,單靠血TC、TG、HDL-C來預測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的指標是不全面的,因此筆者選擇對血脂和血液流變學有關指標聯合檢測。以收治的中老年患者332人為研究對象,男217人,女115人,年齡55~76歲,取清晨空腹血,做血液流變各項指標檢查。
1.2 方法
(1)血脂分析:試劑由北京生物工程高技術公司提供。儀器:美國―貝克曼700型全自動化分析儀。
(2)血液粘度測定:儀器為FASCO-94全自動血液粘度檢測儀。
1.3 診斷標準
高血壓:收縮壓超過140mmHg或舒張壓超過90mmHg,或曾有明確高血壓病史。
冠心病:曾有明確冠心病史或本次檢查有缺血改變伴心前區不適者。
心血管病:腦供血不足及曾有中風病史者。
1.4 統計方法
采用SA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體檢人員332名,分別檢測21項指際。這里僅以血液粘度、血脂檢測指標與心血管疾病關系予以討論。
2.1 結果一
不同血脂水平的高血壓、冠心病、心血管病發病率(%)見表1。
2.2 結果二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者血脂異常率(表2所示)
3 討論
高血脂作為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素巳得到國內外學者的認同。通過對332例中老年人的血脂及心血管疾病情況進行研究,我們發現高脂血癥對于高血壓、冠心病及其他疾病的發病率有重大影響。
3.1 血脂是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營養物質
血脂對于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正常代謝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不可缺少。科學家們發現,當人體脂質代謝異常,血脂濃度持續增高時,會發生危害健康的高脂血癥。這時膽固醇以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若不能被完全消耗,則沉積于血管壁上與增生的纖維組織形成斑塊。主動脈血管產生粥樣硬化(AS),發生在心臟則引起冠心病(CHD)。本次研究顯示,高血脂對男性和女性,對老年和中年人均為一種危險因素,故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密切相關。近年研究顯示,膽固醇水平降低10%,可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11.3%;總膽固醇下降9%,LDL膽固醇下降13%,冠心病死亡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減少19%。而HDL膽固醇輕度升高,可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2%。所以心血管病的發生不僅與體內膽固醇濃度高低有關,還與其組成密切相關。值得提出的是較低水平TC、TG、LDL-c、ApoB仍有較高的心血管發病率,因此,必須認識到,心血管病是多種危險因素同時作用的結果,還應進行多方面的研究。
3.2 高血脂癥引發的病癥
常見高血脂癥的病理改變是部分膽固醇在動脈血管壁上呈白色顆粒狀蓄積,導致動脈血管內壁增厚,彈性降低,血壓增高,發生動脈血管硬化,稱為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癥及病變繼而使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受損,嚴重威脅身體健康。它所引起的主要病癥包括:①心血管病變。病因:腦部大動脈和中等的動脈硬化,使累及的動脈管腔狹窄或痙摩,在各種誘因(精神緊張、血壓升高、用力過猛、血糖過低等)刺激下,造成血管破裂或堵塞,導致供腦血液循環障礙,形成部分腦組織缺血。癥狀:腦中風、腦血栓、腦梗塞、高血壓、偏癱、半身不遂;②心血管病變。病因:冠狀動脈血管中攜帶的氧氣不足,冠狀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內壁血栓堵塞。癥狀: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③下肢血管病變。病因:動脈中供氧不足,血管內壁狹窄,血流不通,造成壞死。癥狀:足部骨、關節損傷、畸形甚至截肢。
3.3 藥物選擇
臨床醫生必須明確:①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首選他汀類藥物;②高三酰甘油血癥LDL-C已達標者首選貝特類藥物;③低HDL-C血癥患者,主要治療為改善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尚待研究。可試用煙酸類或貝特類藥,煙酸類藥中首選緩釋煙酸,不良反應少,耐受性強,能提升HDL-C,療效也較好;貝特類藥中首選非諾貝特,盡量不用吉非羅齊,以免發生肌病;④混合型血脂異常的治療,如果以TC升高為主,首選他汀類藥物,如果TG>500mg/dl,首選貝特類或煙酸類藥物治療,因為此時主要考慮因素為急性胰腺炎風險,降低TG為主要治療目標,如果TG
3.4 調查結果
由于飲食習慣、工作和生活壓力以及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高血脂癥者近年來大幅度攀升且日趨年輕化。60歲以下檢測者患高血脂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比例并不低于其他年齡層。壓力大、節奏快的工作方式確實是導致一些疾病提前發作的重要原因,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作壓力只會加劇不會減輕,應當尋求別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訪談得知,生活習慣不合理是該病發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3.5 預防高血脂
一是要合理膳食,二是要適當運動。而合理地攝取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成份,又是人體健康最直接的因素,是構筑人生健康大廈的基石。采用藥物、食物及體療等方法降低人體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輕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粒度,改善血液循環,可降低心血管病發生的危險。
如果采取上述食療、體療等治療半年仍不能使血脂降至理想水平,對于已患有高血脂的人來說,除了注意飲食與運動外,還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運用藥物或保健品調節血脂。即應在醫生指導下開始藥物治療。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的降血脂藥物停藥后大多不能維持療效,而且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應遵醫囑,按高血脂治療方案服用合理的降脂藥。
參考文獻:
篇9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6.15
近年來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療過程中發生低血糖事件及與之相關的心血管病風險升高的情況愈加受到關注。為討論低血糖給老年心血管病帶來的危害,作者對我院2001年1月 至2008年1月42例發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進行臨床資料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62~81(68.5±5.8)歲。其中2型糖 尿病40例,病程平均12年(2~18年)。其中明確診斷為高血壓、冠心病28例,合并腦梗死5 例,無癥狀心肌缺血7例,擴張型心肌病2例。其中22例在胰島素強化降糖過程中出現低血糖 ,8例在口服優降糖時發生低血糖,5例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拜糖平時發生,5例在口服孚 來迪、二甲雙胍和卡司平時發生,2例既往無糖尿病病史在住院應用極化液過程中出現低血 糖。
1.2 診斷標準:(1)有明顯低血糖癥狀;(2)即時血糖<2.8mmol/L;(3)有經12導聯心電圖 或心電監護記錄證實的心律失常、ST_T改變;(4)及時給予葡萄糖治療,心律失常逐漸消失 ,心衰癥狀得到改善以及ST_T改變恢復到低血糖發生前的水平。
1.3 實驗室檢查:發病時用快速血糖儀及靜脈采血的方法檢測血糖0.8~2.4mmo1/L,均 低于2.8mmol/L。
1.4 臨床特征:低血糖時,21例出現心律失常,其中竇性心動過速11例,室性期前收縮10 例,室速2例,房性期前收縮7例,ST_T改變21例,心衰加重2例,心絞痛加重5例。
1.5 治療方法:確診后立即給予25%~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mL靜脈注射,繼以10%葡萄 500ml靜脈滴注,嚴重低血糖可用氫化可的松200mg靜脈滴注,使血糖維持在6~11mmol/L之 間。
2 結果
靜脈注射葡萄糖后,隨著血糖的逐漸糾正,心電監護下心律失常逐漸減少、消失、ST_T改變 逐漸恢復到發生低血糖前水平,心絞痛、心衰癥狀改善;其中2例心絞痛伴嚴重低血糖患者 在血糖糾正后第2日發生猝死。
3 討論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不僅限制降血糖治療達到理想標準,也會直接危害機體健康,甚至直接導致嚴重合并癥、心腦血管意外,以 致危及生命。Cryer等學者曾指出:“一次嚴重的醫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誘發的心血管事件可 能會抵消一生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所帶來的益處[1]。”由此可見低血糖對心血管 疾病的危害性是如此之大。
據有關報道,與無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死亡率增加3~5倍,高血壓患病 率和高血壓相關心血管病患病率也顯著增加[2]。近年來發現,部分接受強化血糖控制的人 群心血管病風險增加。2008年6月6日在第68屆美國糖尿病年會上ACCORD研究結果公布:強化 降糖治療增加死亡率并且不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病危險。
本組42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在發生低血糖時有不同反應,除神經系統的常見表現外,尚有心血管系統的嚴重表現,甚至是致命的危害,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低血糖會導致各種心律 失常、心肌缺血、心衰加重、甚至猝死。葡萄糖是心肌能量的來源,當低血糖時心肌能量 代謝發生障礙;長期的高血糖可使部分糖尿病患者心臟自主神經、血管、心肌受損,在遇到 應激時更易出現心律失常。本組中2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在發生低血糖后猝死,發病機 制尚不清楚,可能在低血糖時由于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兒茶酚胺釋放增加,心肌耗氧量增 加,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缺血細胞自律性升高而易引起室顫[3,4]。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提出低血糖可能與心血管病風險增加相關。低血糖成為合并潛在心臟病患 者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的一個原因[5,6]。Cyrus等對21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進行7 2小時的血糖和動態心電圖監測,結果發現,與正常血糖和高血糖相比,低血糖與心臟缺血 的相關性更大,尤其是血糖顯著波動的患者,更易出現心肌缺血癥狀和心電圖異常[7 ]。Sander等曾報告1例與低血糖昏迷相關的無癥狀的心肌梗死,并指出低血糖發作是潛 在的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的一個危險因素。建議在低血糖昏迷時檢測心電圖[8]。Min g Wei等在一項納入40069例研究對象中發現,低空腹血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比血糖 正常者增加2.7倍,全因死亡相對風險增加2倍[6]。
因此,低血糖增加心血管病風險己在醫學研究領域受到關注。與高血糖增加心血管病風險一 樣,低血糖的危害同樣嚴重。在使用藥物控制高血糖以降低心血管病風險的同時,醫生還應 該重視 低血糖的心血管危害。對于老年糖尿病這類特殊人群,因其對低血糖的耐受性差,在選擇降 糖藥時不宜選用長效、強力的降糖藥,同時還應考慮其肝腎功能及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及與 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應加強對患者的教育,重視監測血糖,尤其是自 我血糖監測更為重要,及時了解血糖的變化防止低血糖的發生。為了避免低血糖帶來的風險 ,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那些具有明顯器質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高度 個體化的降糖目標,血糖控制日標應適當放寬,一般使空腹血糖在8.96~10.08mmol/L,餐 后血糖不超過11.1mmol/L為宜[9]。
綜上所述,通過積極監測血糖,合理使用降糖藥物,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最大程度的降低或避免低血糖的發生,使血糖安全達標,減少并發癥,從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參考文獻
[1]Cryer PE, Davis SN, Shamoo H. Hypogiycemia in Diabetes Care[J]. 2 003,26(6):1902-1912.
[2]胡大一.控制血糖能降低心血管風險嗎[J].中國醫學論壇報,2007,8(2):A11.
[3]梁黔生.心臟性猝死的預防[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8,18(11):685.
[4]謝英,洪昭光.老年心臟性猝死的臨床分析[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0,12(11): 675.
[5]Enrique Z, Fisman. Is hypoglycaemia a marker for increased long_term morta 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8_year follow_up[J]. Eu 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04,11(2):135-143.
[6]Wei M, Gibbons LW, Mitchell TL, et al. Low fasting plasma glucose level as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_cause mortality[J]. Circulation ,2000,101(17):2047-2052.
篇10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月內科共收治心血管患者73例,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齡60~88歲,平均年齡(72.1±14.4)歲,病程3個月~20年。伴有疾病:高血壓、冠心病、高血壓合并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某些患者同時伴有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經多項檢查確診,心功能在Ⅲ級以內。
表1.73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病種分析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應絕對臥床休息,密切觀察呼吸、心率、血壓、心電圖等生命體征變化,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可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強心、利尿、擴血管和抗感染治療,行化痰和解痙平喘治療以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酸堿平衡和電解質紊亂等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全面精心的護理,對患者的恢復和轉歸具有重要意義。
1.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甚至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惡化。
2結果
73例患者好轉出院69例(94.5%),死亡4例(5.5%),2例為呼吸衰竭嚴重死亡,1例心力衰竭死亡,1例心肌梗死。高血壓患者經過治療后血壓控制在140/90mmHg水平,3例糖尿病患者經治療后空腹血糖控制在(7.18±1.85) 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9.80±2.59) mmol/L。患者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和悉心良好的護理取得較好的療效,病情好轉,提高了生活質量。出院時進行健康教育,囑咐其合理休息,注意飲食,戒煙酒,避免刺激引起情緒波動,定期復診。
3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相應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老年患者易發的疾病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構成極大的威脅,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是發病率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老年人心血管病臨床上常見的有原發性高血壓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老年心律失常等。高血壓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本組資料中,25例(34.2%)患者患有高血壓。研究證明,冠心病的發病機制主要與血管老化與血管炎癥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免疫系統間互相作用,代謝改變,血管間質重塑,動脈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促炎表型發生變化,血管壁產生促炎微環境,改變循環和內分泌,進而促進血管炎癥的發生。冠心病的發病率一般男性多于女性,腦力勞動者高于體力勞動者,城市高于農村。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生率與年齡成正比,60 歲以下患病率僅為 1.55%,60 歲以上為14.98%,70 歲以上為 20.9%,極大地危害了老年人的健康。
加強對老年人心血管病的防治、預防并發癥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的關鍵。老年人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① 合理飲食:飲食以高營養、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維生素可以保護冠狀動脈,減少冠心病的發生,同時增強免疫功能,減少其它并發疾病的隱患。適當減少鈉鹽的攝入,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定時進餐,不暴飲暴食。老年人宜戒煙,尼古丁等物質可引起冠狀動脈痙攣誘發冠心病發作。可少量飲酒,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忌大量飲酒。② 適量運動:合理適量的運動可以幫助消耗熱量,促進血液流動,有利于增強體質,對控制體重有利,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根據自身的年齡、性別、體力、病情等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進行合理強度下的規律運動,運動量不宜過大。推薦進行個體化的有氧運動,如步行、騎車、慢跑、游泳、打太極拳、打球和跳舞等。生活規律,定期復診,保證充足的睡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③ 心理健康:情緒平穩、心胸開闊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發作的一個良藥。焦慮、煩躁、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極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因此,老年人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心理健康,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和預防能力。若身體出現不適盡早去醫院檢查處理,避免病情惡化。
參考文獻
[1] 林玉川.我國老年人CVD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井岡山醫專學報,2008,15(3):12-15.
[2]劉連成.40 例老年心血管病的臨床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09,5(9):95-96.
篇11
常見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壓等,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早期的康復對患者延緩患者病情發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該文將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該院進行治療的86例心血管病患者,對其進行早期康復干預,觀察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該院進行治療的86例心血管病患者,按照時間先后,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43)和對照組(n=43)。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55.78±9.07)歲;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55.23±9.4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基礎健康教育、護理環境干預、避免心理刺激、控制飲食、囑咐患者充分休息和適量運動等;觀察組患者采取早期康復干預,具體包括:①早期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向患者詳細介紹患者病情情況、治療方案、疾病的相關知識、注意事項以及預期預后等;采取發放心血管病健康知識手冊,組織心血管病健康專題講座,提高患者認知度;囑咐患者保持情緒穩定,外出時應攜帶急救用品,充分休息,忌過度疲勞;②早期飲食干預:高脂、高糖、高膽固醇是心血管發病的高危人群,應加強飲食干預,以清淡為主,減少鹽分攝入,確保營養成分充足,富含微量元素;③早期運動干預: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有氧訓練與靜、動態抗阻訓練,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可結合短時期高強度和低強度訓練,采取間歇訓練方式,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受度;運動頻率3~5次/周為宜,可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以培養患者的良好的運動習慣為主;根據患者心肺功能,控制運動時間,有效運動時間應≥5min,實際運動時間應≥15min[2];囑咐患者運動時注意事項,應做好準備、訓練和結束活動,防止出現訓練意外,加重患者病情。④早期藥物干預:加強用藥指導和監督,將藥物擺放在明顯位置,告知患者及時、規律服藥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從性;⑤早期家庭干預:做好家屬健康宣教和動員,提高家屬的家庭護理能力,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
1.3評價標準對比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采取SF-36生命質量量表,評價干預前后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等情況;對比兩組患者的健康恢復滿意度,使用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采取百分制。
1.4統計方法
采取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健康恢復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進行早期干預后,康恢復滿意度為(94.22±4.35)分,對照組健康恢復滿意度為(82.89±7.4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生活質量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經過早期康復干預,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中熱量、脂肪、膽固醇攝入增加,運動減少,精神壓力較大,生活習慣較差,心血管病發病率逐漸上升。預計至2030年,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去世的人數將達到2500萬人[3]。心血管病包括心臟、血管器官以及組織疾病,屬于全身性疾病,隨著病情發展,會對全身動靜脈造成影響,導致血管硬化、心臟結構重塑、心功能降低、猝死等,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降低。研究認為[4],心血管疾病治療需要長期、有效的心臟康復綜合管理,以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調節飲食結構,為患者提供充分的生理、心理、社會環境支持,恢復患者社會功能為主。早期的康復干預對改善患者長期預后,控制病情發展,延長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義。該次研究中,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經過早期康復干預,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康復干預對改善患者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等具有積極作用。觀察組進行早期干預后,健康恢復滿意度(94.22±4.3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82.89±7.4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早期康復干預有利于患者恢復健康,更受患者歡迎。該次研究主要采用了健康教育、飲食干預、運動干預、藥物干預、家庭干預等方法。其中健康教育、飲食干預是調控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糾正患者健康習慣的關鍵;同時,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有利于預防患者心理問題,配合家庭情感支持,有利于恢復患者治療信心,提高患者生存意志;對患者進行身體狀況的評估,指導患者進行有氧鍛煉等,能夠幫助患者恢復體能,改善心功能,回歸社會[5]。綜上所述,對心血管病患者進行早期康復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對健康恢復滿意度,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彭慧.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干預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6):230.
[2]陳麗娜,段培蓓,張學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運動療法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7,31(12):1431-1433.
[3]陸曉紅.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探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29):188-189.
篇12
談到心血管病和糖尿病之間的聯系,胡教授向記者講述了兩項經典的研究:一項稱為美國弗蘭明翰研究,是美國學者對小城弗蘭明翰51~59歲男性進行的7年隨訪研究;另一項研究則是在芬蘭,該國研究機構挑選了1059例2型糖尿病和1373例非糖尿病患者進行多年隨訪研究,探討糖尿病對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的影響。兩項研究結果不約而同表明,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年發病率比年齡和性別相同的非糖尿病人群高2~3倍,缺血性腦卒中風險增加1.8~6倍,下肢間歇性跛行風險增加4倍。
胡教授介紹,我國也曾進行有關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關系的調查。這項名為“中國心臟調查”的研究,是我國針對冠心病住院患者的血糖調查。這項調查選取北京、上海等7個城市共52家三級甲等醫院心內科住院患者,共收集病例3513例。未確診為糖尿病的對象均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以判斷糖代謝狀況。結果發現,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為52.9%,血糖增高但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患病率為24.0%,總體血糖高于正常的患病率為76.9%;超過50%的高血壓患者存在糖耐量異常或有糖尿病。
前面兩項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和發生心血管意外,而后一項調查研究則證實,心血管病患者常常并發糖尿病。所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這兩種看似毫無關系的疾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早期發現糖尿病,意義重大
“‘中國心臟調查’是我國一項針對冠心病住院患者的血糖調查,這項研究給我們兩點啟示。”胡教授說,一方面它說明如果患有冠心病或高血壓,一定要注意血糖,因為有一半的可能性同時有血糖異常;另外一方面告訴我們,早期發現糖尿病,對心血管病患者來說意義重大。而要早期診斷糖尿病,絕對不能只通過空腹血糖檢查,一定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即OGTT試驗)。若不進行OGTT試驗,僅依靠檢測空腹血糖,將有87.4%血糖高的患者和80.5%糖尿病患者被漏診。
因此,胡教授建議,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壓或已經是40歲以上的人,一定要定期檢查血糖。如一次空腹血糖檢查正常后,應堅持每3年檢查1次;如果空腹血糖異常,但未達糖尿病標準,建議檢查糖耐量試驗,以期早期發現糖尿病,早期干預,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
保持血糖穩定,預防心血管事件
胡教授介紹說,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組第三次報告指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癥,即無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10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與得過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相似,高達20%。通俗的說法就是,得了糖尿病,就意味著患冠心病的危險與得了心肌梗死的患者未來復發心肌梗死的危險一樣。所以,糖尿病患者即使沒有冠心病,各項指標如血壓和血脂均要按照冠心病的達標標準去治療。
“同時,”胡教授說:“能夠保持血糖的長期正常,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預后都可能有好處。”因為,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于長期高血糖導致的大血管和微血管損害,臨床表現為冠心病、下肢動脈硬化、腦卒中、腎衰竭、足壞死、視網膜病變等。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無論何時,只要嚴格控制血糖,就可以明顯降低或延緩糖尿病腎衰竭、足壞死和視網膜病變的發生。而早期發現糖尿病,早期嚴格控制血壓與降膽固醇,還可以明顯降低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療心控糖,雙管齊下
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時合并有糖尿病,胡大一教授提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治療策略。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對心血管多重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干預,所獲得的益處大于單純控制血糖,也就意味著在治療心臟疾病的同時,需要嚴格控制血糖。這種治療方法還包括針對糖尿病患者同時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
有一項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發現,同時對多種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強化治療(包括調脂、降壓、降糖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平均隨訪13.3年,與單純控制血糖相比,死亡絕對風險下降20%,心血管死亡的絕對風險下降13%。另外兩項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同時嚴格控制血壓,把血壓降到130/80mmHg(毫米汞柱)以下,比單獨控制血糖降低心血管死亡率18%;糖尿病患者強化調脂治療,將低密度脂蛋白(LDL)降到100mg/dl(毫克/分升)甚至
“所以,”胡大一教授強調說:“既有糖尿病,又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僅僅控制血糖,也要控制血壓、血脂,保證其達標。”所謂“達標”,那就是:血糖控制到6mmol/L(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到6.5%,血壓降到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降到100mg/dl以下。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防治血糖異常
介紹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之后,胡教授尤其提到,要通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來防治血糖異常。他認為,以下幾種不良生活方式可以使血糖出現異常:
膳食中熱量、蛋白質、脂肪的來源從以植物為主轉向以動物為主,總熱量過剩。
吸煙酗酒。
體力活動少。
工作負擔重或精神緊張者。
肥胖。
如果有上述情況,平時要更加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做到“少吃點,勤動點,放松點”。每餐8分飽,日行萬步路,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戒煙限酒。如果能做到這幾點,即使有家族史,有遺傳傾向,也會很大程度上降低發生糖尿病的可能性。
篇13
Correlation Betwe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rteria Carotis Scleratheroma in The Elderly
LI Guo-Fu
Tongli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Chongqing,40256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rteria carotis scleratheroma in the elderly.Method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68 cases with angiocardiopathy and the level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plaque total integral,plaque total areas,UA,su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cholesterol total respectively .Results Ultrasonography showed that TMT,plaque total integral and plaque total areas angiocardiopath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 TMT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lood pleasure arteria carotis plaque total integral and number of diseased coronary vessels . TMT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UA,TC and hs-CRP. An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ere observed between UA with TC and hs-CRP.Conclus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Carotid artery Ultrasonography with hematological detection should be taken to treat actively angiosclerosisreduce and plaque at an early date an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Arteria carotis scleratheroma;Cardiovascular disease;Correlation
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作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表現,與心腦血管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系,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ntimae-media thickness,IMT)是目前用于評價早期動脈壁粥樣硬化改變的重要指標之一。應用血管超聲技術無創性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已被廣泛用于許多大規模的臨床心血管病試驗[1],借以評價心血管病患者的病程及預后。本研究應用采用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檢查了我院心內科2006年6月~2007年12月68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預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旨在探討老年心血管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從而提供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我院老年科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68例老年心血管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61~86歲,平均(70.6±8.9)歲,均為具單一或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者。高血壓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學會(WHO/ISH)的診斷標準;冠心病診斷均有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證實;腦血管疾病診斷依據明確的病史及查體、頭顱CT檢查結果證實。排除對象:有肝膽系統疾病或其他可影響膽紅素的疾病者;痛風患者。另選56例因其它原因就診的非心血管病患者(除外糖尿病、高脂血癥等代謝性疾病)作為對照組,年齡64~80歲,平均(68.5±7.5)歲。兩組組間性別、年齡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測頸動脈:應用美國ESAOTE MPX超聲診斷儀,7.5~10 MHz高頻探頭,由超聲室固定工作人員進行檢測。受檢者取平臥位,頭偏向檢查對側約45°,采取先右后左的檢查順序,自頸總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近心端開始,分別取其橫切面和長軸切面,由近及遠,逐漸向遠心端掃查。觀察左右頸總動脈、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頸外動脈(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及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
所有患者于空腹12 h后,晨起抽肘靜脈血5 ml,分離血清,使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UA、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總膽固醇(TC)在24小時內完成。
1.3 診斷標準 CAS的超聲診斷分型按
參考文獻[2],將IMT≥1mm診斷為頸動脈硬化。管腔內-中膜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內突出,IMT>1.2mm,但未造成管腔閉塞者診斷為斑塊。
UA等診斷標準參照文獻[3],UA≥416 umol/L為高尿酸血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所有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
2 結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測結果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心血管病組患者頸動脈IMT、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均明顯增高,其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2.2 心血管病組與對照組血液檢測結果 心血管病組與對照組兩組的血液檢測結果比較,見表2。兩組UA、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總膽固醇(TC)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合2.1測定的IMT,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IMT與UA、TC和hs-CRP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分別為0.356(P=0.001)、0.386(P=0.001)、0.416(P=0.001);UA除與IMT相關外,與TC和hs-CRP亦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分別為0.346(P=0.003)、0.401(P=0.001)。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AS的發病率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亦呈上升趨勢。CAS作為全身性AS的一個表現,與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有密切的聯系。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礎,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嚴重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的程度,頸動脈粥樣硬化可間接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的程度和范圍,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心血管病的發生是各種危險因素具有危險疊加的作用。超聲測量的頸動脈IMT可作為反映腦動脈及全身AS的一個窗口,是無癥狀AS的無創而有效的檢測方法。1999年WHO/ISH將高尿酸血癥作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高尿酸血癥是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征、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及標志物[4],尿酸可能通過以下機制直接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心血管疾病臨床過程發揮效應[5]:①促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和脂質的過氧化;②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并參與炎癥反應;③促進血小板聚集;④促進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hs-CRP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炎癥反應物,主要在白細胞介素(IL)-6的刺激下由肝臟合成,也可由粥樣斑塊內的平滑肌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它通過激活補體、誘導細胞黏附分子和組織因子表達,介導巨噬細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促進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產生及誘導單核細胞募集,積極參與血管炎癥過程。
本研究結果表明老年心血管患者頸動脈IMT、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等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和范圍的指標均顯著高于別照組,且兩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
總之,頸動脈IMT、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等參數能反映出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對發現心血管病具有一定的作用,而UA、TC和hs-CRP等因素與IMT呈正相相關性。因此,在檢查和治療心血管病的同時,應根據各種危險因素的存在,結合頸動脈超聲檢查,及早地積極治療動脈硬化和斑塊,以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Bots ML,Hofman A,Grobbee DE.Increased common carotid intimae-media thickness:Adaptive response or a reflection of atherosclerosis? Rotterdam study[J].Stroke,1997,28(12):2442-247.
[2] 趙新民,汪風榮,劉永杰.超聲對頸動脈粥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3,1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