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古代經濟學思想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中西經濟思想的比較
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在約公元前三世紀雖然發現了商業和手工業的存在和作用,并且初步論證了社會分工,但他們卻鄙視手工業和商業。中國也是一個中農輕商的國度,經商被人們視為“賤業”。中國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大行業,“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時一提起商人,人們便會想到“無商不奸”、“為富不仁”等貶義詞。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和西方古代經濟思想中均有“重農輕商”的觀點。
亞里士多德認為,生財之道有兩種:一種是屬于家務管理的一部分,一種是“貨殖”,即無限制地追求貨幣增殖。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資料安排好,積累對家庭具有使用價值的財富,取得這些財富是為滿足消費,這種財富是有限并合乎自然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貨幣,因而這種財富是無限的,也是違反自然的。而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寫道:“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彼囊馑际歉鶕猩县浳锏亩嗯c少,就知道是貴還是賤。貴的上漲到極度反而要賤了,賤的下跌到極度反而要貴了。貴了就要把它像大糞臟土一樣出掉,賤了就要把它像珍珠寶玉一樣取進。錢財一定要讓它活動、運轉、流通如同流水一樣。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亞里士多德還是司馬遷都非常重視貨幣流通的作用。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一書中從分工出發看到了分工、交換、貨幣和商人之間的關系。強調了社會分工的重要性。中國古代的范蠡早在公元前400多年就提出了“農末兼營”的經商思想。范蠡在齊國經商時,聘請了木工、絲工以及一些各具專長的男女女仆,并把他們分成各個不同工種的小組進行勞作??梢姺扼缓茉缇鸵庾R到社會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并在自己的經營實踐中對工人進行分工勞動。
二、中國經濟在實踐中總結的觀點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聯系
(一)關于“經濟人”假設與自由經濟主張。包括司馬遷在內的許多古代學者與巨商肯定人的經濟欲望本能,并主張自由經濟政策。他們認為,現實社會是普通人的群集。要討論現實社會的經濟,就要勇于承認普通人所共有的欲望,應把人的物質欲望當作已知條件來討論經濟。司馬遷對此有精辟的論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淪,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這就是說,人的經濟欲望是自然的東西,它作為原動力,產生想要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求,從而經濟活動也就活躍起來了。經濟政策順應人的經濟欲求,使經濟活動自由擴張,是最上者;運用權力予以壓抑和限制,繼而與民爭利,則是最下者。西方經濟學即研究人類經濟欲望與稀缺性的關系的學問。離開對人的經濟欲望和“經濟人”特征的肯定,經濟學難以確立。西方經濟學開山鼻祖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富論》中論述了市場經濟中一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這只手就是“價格”。他認為價格可以調節資源的合理流動與配置,同時主張政府采取放任的自由經濟政策。這也是基于經濟人假設的判斷而得出的結論。
(二)關于供求原理。生于戰國時代的商祖白圭晚年總結了他的經商理論。例如“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夫歲孰取谷,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予之食。”這句話的意思是:當貨物過剩,人們低價拋售時,他就收購;當貨物不足,人們高價索求時,他就出售。谷物成熟時,他買進糧食,出售絲、漆;蠶繭結成時,他買進絹帛棉絮,出售糧食。后世的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說:“民之情,貴所不足,賤所有余?!庇芯渌自捒梢杂脕砑右宰⑨專何镆韵橘F。白圭與呂不韋都深諳經濟學中的供求原理。
西方經濟學對此闡述是先通過分析需求定理,再分析供給定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市場的均衡價格。而均衡價格的變動是因為供給或需求曲線的移動引起的,也就是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又因古代經商的環境基本上可以認為是自由經濟環境,在沒有壟斷存在的條件下,貨物的價格是由市場所決定的。
(三)關于信用的論述?,F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中國古代商人認為:以誠信作為人生的準則,這是對商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儒家先哲子貢所提倡的美德。誠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經商之本,是商業活動順利進行和企業穩步發展的必要前提和條件。在《論語?顏淵》篇中,子貢與孔子有這樣一段對話,叫做“子貢問政”,也就是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子貢問政時,孔子說:“一個好政府應該有充足的糧食,充足的軍備和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弊迂晢柕溃骸叭绻炔坏靡岩サ粢豁棧椫邢热サ裟囊豁??”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是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人都難逃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那就什么都談不上了?!痹谶@段對話中,孔子強調了一個“信”字。“信”是本,沒有“信”,一個政府立不起來。再具體地說,沒有“信”,一個人也立不起來,那么一個企業無信自然也會沒有商家和他合作。把誠信二字分開來解釋,誠就是真誠、誠實、虔誠之意,信就是信用、信譽、守信之意。誠偏向于內在,偏向生命主體,而信則偏向于外在,偏向行為表現。誠為體,信為用,以誠為本,方能有信用和信譽,方能言行一致,一諾千金。
在西方社會發展的歷程中,經歷了多種貨幣形態: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信用紙幣。信用紙幣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由國家發行;二是國家強制使用;三是紙幣僅是貨幣符號,本身沒有價值。信用紙幣之所以能在經濟社會中充當一般等價物,完全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之上的。微觀經濟學的市場經濟理論對市場類型的論述有些基本假定。例如完全競爭市場存在的條件有:市場上有大量的賣者和買者;參與經濟活動的廠商出售的產品具有同質性;廠商可以無成本地進入或退出一個行業;參與市場活動的經濟主體具有完全信息。這些基本假定也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上。沒有信用作為支撐,則這些基本假定都是空中樓閣,包括市場理論在內的許多微觀經濟學理論也就失去了假定基礎。
所以,中國古代經濟實踐以信用經濟為基礎;微觀經濟學的許多理論亦以信用為基礎。
三、中國古代經濟思想闡述方法與西方經濟學理論闡述方式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許多經濟思想很先進、很發達,完全可以與西方經濟理論相媲美。中國古代的經濟實踐也較西方社會更早、更豐富。但這些寶貴而豐富的經濟思想沒有形成象西方經濟學那樣系統的經濟理論。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傳統思想的禁錮。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自漢“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封建統治者就對文化領域進行思想清洗,限制其他自由思想的發展。用道德、仁愛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五?!钡热寮宜枷雭斫袒癖姟⒅卫砩鐣?。在這樣的土壤中很難誕生“經濟人”假設這樣的經濟思想。中國傳統思想的禁錮還表現在近代社會對自然科學研究的缺乏,這使得中國古代對經濟學概念的表述很模糊。比如本末、奢儉、興利、除弊、富民、長技、商戰、輕重、子母等,都沒有明確的公認的定義。這說明經濟理論范疇和經濟概念的非確定性。非確定性就極大阻礙了經濟學理論的傳播、理解與創新。
其二、近代中國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踐。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后,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并沒有經歷資本主義這個社會形態。而西方經濟學理論經歷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數百年實踐的洗禮。許多重要的假設、推斷、理論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修正,故其系統性漸強。而中國自明代以來經濟社會一直在走下坡路,經濟觀點的實踐基礎和環境較弱。
其三、疏于理性思維。司馬遷以后,先秦典籍如《管子》中許多優良傳統,例如,重視用數字、重量、尺度統計方法研究經濟問題,重視理論探討和充分說理的學風等,都沒有被繼承下來。中國歷代經濟思想家從來沒有想到通過深入研究、仔細觀察建立真正“以不變應萬變”的理論體系。兩漢以后,經濟思想的實用更加明顯,他們在理論上很少突破先秦經濟思想基本框架。著名學者甘乃光說:“我國經濟思想除了先秦以外,漢以后的思想家實不能越先秦思想家的雷池一步;漢后的經濟思想不過是延先秦的余緒罷了……漢后什么王莽、李覯、王安石,以至最近譚嗣同等實在無特別研究價值?!边@個說法雖然過激、絕對、片面,但從理論成就上說,決不是毫無道理的。經濟思想的實用性,大大妨礙了它本身的一般性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校區工商管理系
參考文獻:
[1]陳岱孫.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郭庠林.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3]濮陽華子.中華商圣[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篇2
一、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影響
我國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周公制禮的宗法制經過確立之后,在儒家思想文化的理論化和佛道的制衡作用后,宗法制度在社會中便起著凝聚的紐帶性作用。祖先崇拜是我國古代宗法制的一個重要特征。祖先崇拜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使得世人都以此為一切“正義”的標尺,具有了排斥其他思想的主導地位。只專注于個人小生產之中導致了人們的思想僵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缺乏認識和思考。在這種環境下,人們的思想受到了限制,對祖先的崇拜而不敢去發展,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心態使得整個社會缺乏進取的精神,缺乏創新的意識。親緣有序是我國古代宗法制度的另一個主要特征。各自憑借其與宗主之間的血緣關系作為社會內部區分親疏關系和社會等級的一個標準。整個社會中,任人唯親、注重私利現象十分普遍,普通百姓個人得不到重視,人們生產發展的積極性相對較低,這樣情況下古代社會的發展始終處于一種相對沉寂的狀態。這種世襲宗法制把一切都用血緣安排好,社會靠是通過血緣關系來維護,整個社會都早已被安排,普通人很難通過自己努力來進入統治階級來管理社會。
二、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影響
我國科舉制度興起于隋唐時期,在當時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的發展,封建經濟進一步繁榮,封建社會開始進入鼎盛階段,封建制度也日臻完善。隨著科舉制的成熟與發展,讀書考取功名的思想日益普遍,同時官本位現象也日趨嚴重。人們的思想逐漸僵化,被科舉考試的八股文牽制,按照固定思維去思考問題即統治階級的自身的思維。到了封建社會后期,科舉制最終被封建保守派用來抵制思想進步,這樣的思想狀況下自然很難出現經濟學家的影子,封閉保守的思想使得整個社會難以進步。科舉制度將教書育人培養出優秀杰出的人才這一最主要的功能異化了,科舉制度逐漸成為奴化和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的工具,使社會中的優秀杰出的人才思想僵化,投身于服務統治階級的仕途中。在科舉制僵化的體系下,社會精英的思想隨之開始僵化,整個社會處于相對沉寂狀態,社會發展缺乏活力,自然培養出的所謂“人才”都是封建統治階級的附庸。
三、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思想影響
重農抑商又被稱為“重本抑末”,是一種強調發展農業生產,限制甚至打擊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的思想制度。重農抑商政策使得商人的社會中地位底下,從事商業活動的人自然較少,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大量商人通過商業活動賺來的錢幾乎全部都用來購買土地,而不是進行擴大再生產的商業活動,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業活動的范圍和影響力始終不能超過農業活動。整個社會的思想對人的行為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商業最終還是在為農業服務,商人也是向地主階級看齊,希望通過購買土地使自己能夠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重農抑商的政策的持續實施,使得我國古代商業發展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家很難通過觀察社會市場而形成,所以說,重農抑商政策是我國古代不能產生經濟學家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中國古代未形成公理化體系
現代科學的基礎是數學,是公理化的形式邏輯體系。我國古代數學的發展,偏重于算學,幾何長期成為算學的附庸。我們知道數學對經濟學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出色的經濟學家不能說是一名數學家但也是精通數學的人。我國古代數學側重對算學的研究,以至連公理化的基礎都沒有,而沒有第二代數學模型的話,算學是無法走向公理化的。由于漢語是天生適合表達算術的語言,所以,中國人在前科學時代,在算學方向上走得太遠,以致錯過了利用幾何發明公理化的形式邏輯體系的機會。這就使得我們未形成公理化的邏輯體系,數學難以進一步向前發展,經濟學的土壤并不肥沃,難以培養出經濟學大家。
五、“海爾布魯納之謎”給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經濟體制改革刻不容緩
在后,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是,絕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我國人均值仍然不高,我國至今仍然沒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重要機遇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這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和實踐上的重大創新。真正發揮有效發揮市場的作用,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改革力度,逐漸實現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國杰出經濟學家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土壤。
(二)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經濟學家的形成同時也需要完善的培養體系,有一套完善的培養體系和機制能夠有效培育出國家需要的人才。古代科舉制也將大量優秀的人才、社會精英引入到仕途,在科學研究領域的人才稀少。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對我國經濟學家的成長是很有必要的。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特別對教育公平等問題進行改革,取消重點學校重點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縱向流動,高考改革等,這些措施在我國教育發展中邁出了一大步,為我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形成提供了條件??茖W的人才培養機制是經濟學家成長的一個重要沃土,能夠使其更加專業化科學化。
(三)著力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建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國家需要提高創新能力,經濟學家的成長也需要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正在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建設創新型國家,通過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而針對到經濟學家個人,應該立足于我國的國情進行學術研究,學術研究要堅持原創性和提出自己的創新的觀點。在學術研究中不能進行學術作假、學術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的絕不可能是通過抄襲作假得來的,經濟學家一定要對自己的學術負責,要通過觀察社會,研讀經典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體系。國家的崛起是每一個國人的責任,一個國家不可能在模仿復制中崛起,需要創造創新。
【參考文獻】
[1]李谷成,范麗霞.經濟學家在中國經濟改革中的歷史使命[J].經濟導刊,2007(4).
篇3
將“易”理論運用于人體產生了中國古代醫學,將“易”理論運用于經濟學將會得到“易”經濟學,它注重由真實經濟活動衍生出來的精神經濟。每當人們進行市場交易、生產和消費時,總會產生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就是精神經濟。精神經濟相互聯系的中介是傳統的價值體系:家庭、社區和社會人際關系網絡。
篇4
歐洲古代農業經濟思想大體上和中國古代相類似。其代表著作有羅馬時代大加圖的《論農業》和瓦羅的《論農業》等。但是農業經濟作為一個專門學科,則是隨著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
十八世紀中期,在英國首先出現了研究農業經濟問題的專門著作,主要是對新興的資本主義農業產生的狀況進行描述,以及對農業中大生產的優越性及生產要素的合理配合問題進行分析,其代表著作有英國的《農業經濟》等。
十九世紀中期以后,德國出現了用抽象方法研究農業經營和農業生產的區位配置的農業經濟學著作,這把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向理論概括方面大大推進了一步,其代表作有屠能的《孤立國與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19世紀中期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經濟學轉向研究農業經營形態問題,注重探討農業生產經營的合理集約度和合理的部門結構。
二十世紀20年代以后,美國對農業經濟學的研究趨于活躍,它主要研究資本主義條件下,農場主如何以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大利潤的原理、原則和方法,同時也更加重視對農產品運銷和農業金融問題的研究。
篇5
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
包括在“經世濟民”內的“經濟”一詞,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西方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日兩國。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譯為“經濟學”,中國的嚴復則譯為“生計學”。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已逐漸成為各門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現代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分析,這是由于現代經濟發展日益錯綜復雜,在此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運用這些新的方法進行精確的描述和解釋。經濟學各門學科依據本身的特點,適當運用現代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對于增強經濟科學的精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濟學發展簡史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對當時的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形成了某種經濟思想,但是并沒有形成系統。
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的經濟思想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里士多德關于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
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了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莊,如何使具有實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后法國中重農學派都有影響。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國家組織原理以及使用價值的生產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象。這種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民分業”論和孟子的農耕與百業、勞心與勞力的“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兩書中指出,每種物品都有兩種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與其他物品相交換,而且說明了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和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職能,指出貨幣對一切商品起著一種等同關系的作用,從而成為最早分析商品價值形態和貨幣性質的學者。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于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瓦羅等人的著作中。古羅馬對經濟思想的貢獻,主要是羅馬法中關于財產、契約和自然法則的思想。
古羅馬早期有十二銅表法,以后在帝國時期有適用于羅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適用于帝國境內的各族人的萬民法。在這些法律中,對于財產權、契約關系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買賣、借貸、債務等關系都有明確的解釋。萬民法所依據的普遍性原則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漸形成自然法則思想,成為資本主義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來源。
西歐中世紀雖然經歷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紀才真正建立起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為教會所壟斷,形成所謂經院學派。
經院學派主要用哲學形式為宗教的神學作論證,但也包含某些經濟思想,用來論證某些經濟關系或行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來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教會不得不回答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貸款利息的正當性問題,一是交換價格的公正性問題。
貸款取息與教義抵觸,教會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來迫于大量流行的貸款取息的現實,經院學派不得不采取調和態度。
在中世紀神學家中較早論述公平價格的是大阿爾伯特,他認為公平價格是和成本相等的價格,市場價格不能長期低于成本。對這兩個問題,在中世紀并未形成有說服力的觀點,但為以后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研究的課題。
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
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義利思想、富國思想、賦稅思想、平價思想、奢儉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當時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后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是關于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儒家貴義賤利,成為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鬃拥膶W生有若就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了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和以后的韓非,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戰士之源,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末業,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生產,因而主張“禁末”。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對農業生產改為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于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
平價思想,即關于穩定物價的思想。戰國時代,李悝、范蠡鑒于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范圍內漲落。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于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中。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關系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
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
除上述幾種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的經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大都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為擴大商品生產與交換、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
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發展和演變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在西歐各國逐漸形成了資產階級經濟學。
重商主義16~17世紀是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這一時期商業資本的興起和發展,促使封建自然經濟瓦解,國內市場統一,并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對外貿易的擴張積累了大量資金,推動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產生了代表商業資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義思想。
重商主義原指國家為獲取貨幣財富而采取的政策。16世紀末以后,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不少宣揚重商主義思想的著作。重商主義重視金銀貨幣的積累,把金銀看作是財富的唯一形式,認為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過出超才能獲取更多的金銀財富。因此,主張在國家的支持下發展對外貿易。
古典經濟學17世紀中葉以后,首先在英國,然后在法國,工場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重商主義已經不適應日益壯大的產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資產階級面臨的任務是對封建勢力作斗爭,這種斗爭要求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怎樣使財富迅速增長,探討財富生產和分配的規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產的優越性。由此,產生了由流通過程進入生產過程研究的古典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的先驅是英國的配第和法國的布阿吉爾貝爾。配第的主要貢獻在于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基本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初步考察了工資、地租、利息等范疇。布阿吉爾貝爾認為流通過程不創造財富,只有農業和畜牧業才是財富的源泉。
出現于18世紀50~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爾戈為主要代表的法國重農學派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第一個系統理解。他們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農業來概括資本主義,用的生產經營活動來分析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
斯密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杰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他所著《國富論》一書把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他批判了重商主義只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源泉的錯誤觀點,并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
他克服了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面觀點,指出一切物質生產部門都創造財富。他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以及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他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
李嘉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分配論為中心的嚴謹的理論體系。他強調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財富在社會各階級間分配的規律,認為全部價值都是由勞動生產的,工資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利潤是工資以上的余額,地租是工資和利潤以上的余額。由此,他闡明了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對立。此外,李嘉圖還論述了貨幣流通量的規律、對外貿易的比較成本學說等等。古典經濟學到李嘉圖時達到了頂峰,對后來的經濟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典經濟學產生于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處于上升發展的時期,在這種條件下,古典經濟學還能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系和矛盾進行較為客觀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學成份。古典經濟學員主要的貢獻是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從而成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一個重要來源,但由于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他們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庸俗因素。
歷史學派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還遠遠落后于英法。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以國家主義為先驅的德國歷史學派。
歷史學派分為舊歷史學派和新歷史學派兩個階段。以羅雪爾為創始人的舊歷史學派活動于19世紀40~70年代。他們反對19世紀中葉以前的英法傳統經濟學,以歷史歸納法反對抽象演繹法;以歷史反對理論,否認經濟規律的客觀存在;以國家主義反對世界主義;以生產力的培植反對交換價值的追求;以國家干預經濟反對自由放任。
隨著19世紀70年代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出現了以施穆勒、瓦格納、布倫塔諾等為主要代表的新歷史學派,他們在上述基本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改良主義的“社會經濟政策”,因而被稱為“講壇社會主義者”。
邊際效用學派這是19世紀70年代初出現在西歐幾個國家的一個庸俗學派,以倡導邊際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為共同特點,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兩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為基礎的心理學派,其主要代表為奧地利的門格爾、維塞爾和帕姆·巴維克等;一是以數學為分析工具的數理學派或稱洛桑學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國的杰文斯、法國的瓦爾拉斯和帕雷托。
邊際效用學派在美國的主要代表是克拉克,他在邊際效用論的基礎上提出邊際生產力分配論。當代經濟學家把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出現稱為“邊際主義革命”,即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這個學派運用的邊際分析方法,后來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新古典經濟學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他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繼承19世紀以來英國庸俗經濟學的傳統,兼收并蓄,以折衷主義手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這是繼密爾之后庸俗經濟學觀點的第二次大調和、大綜合。
馬歇爾用均衡價格論代替價值論,并在這個核心的基礎上建立各生產要素均衡價格決定其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分配論。他頌揚自由競爭,主張自由放任,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新古典經濟學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范。
制度學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的歷史學派變種。它的主要代表有范勃倫、康蒙斯、米切爾等。他們把歷史學派的方法具體化為制度演進的研究,否認經濟理論的意義,以批判資本主義的姿態出現,提倡改良主義政策。
此外,在北歐出現了以維克塞爾為代表的瑞典學派,提出與馬歇爾不同的理論體系,強調投資與儲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論,在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說中,占有特殊地位。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學
這里主要指經過所謂“凱恩斯革命”迄至今日的資產階級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與后凱恩斯主義1929年爆發空前規模的世界經濟危機后,資本主義經濟陷入長期蕭條狀態,失業問題嚴重。經濟學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可以借助市場自動調節機制,達到充分就業的傳統說教徹底破產,壟斷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一套“醫治”失業和危機,以加強壟斷資本統治的新理論和政策措施。正是適應這個需要,凱恩斯于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
《通論》的出現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震動,把它說成是經濟學經歷了一場“凱恩斯革命”。凱恩斯抨擊“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的薩伊定律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些觀點,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總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決定就業量的理論。
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它主要由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費傾向、收益預期、流動偏好和貨幣供應量決定的。他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存在失業和蕭條,就是由于這些因素交相作用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據此,他提出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采取財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開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凱恩斯這一理論為根據而形成的凱恩斯主義,不僅成為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占統治地位的一個流派,而且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具有重大的影響。
新經濟自由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20世紀50~60年代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促成了凱恩斯主義的盛行。但是隨著壟斷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激化,國家干預經濟不斷引起一系列的新問題,特別是70年代以來出現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并存的“滯脹”局面,使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陷于困境,受到各式新經濟自由主義流派的挑戰。
各種色彩的新經濟自由主義具有各自的論點和論證方法,但是,反對國家干預經濟,鼓吹恢復和加強自由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作用,是他們的共同立場。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面臨的問題愈來愈復雜,所研究的范圍也愈來愈廣泛。不同的流派出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及其有效運行的共同目的,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別性,既相互交叉地研究同一課題,又各有側重地研究不同的經濟領域。因而,不僅在理論上彼此有爭論,而且出現了門類繁多的“經濟學科”。
經濟學說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濟學說的主要內容,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馬克思從分析商品開始,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地繼承并發展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派奠立的勞動價值理論,指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二重性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
剩余價值學說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石。馬克思把社會總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并把每一部類產品的價值,分解為由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所構成。馬克思還考察了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以及相應的剩余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
經濟學學科分類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深化,人類經濟活動的內容愈來愈復雜、豐富,專業化程度愈來愈細密;同時,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經濟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聯系,也愈來愈緊密。
為了適應這種情況,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也愈來愈擴展。一方面,從帶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論經濟學中,不斷分化出帶有應用性和獨立的部門經濟學、專業經濟學等分支學科;另一方面,也出現了經濟學科內部各個分支相互交叉的學科,以及經濟學科與其他社會科學,以至自然科學學科之間彼此聯結的邊緣學科。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學研究的深化,對分析的精確性的要求愈來愈高,出現了研究經濟數量的分析和計量方法的學科;為了總結歷史經驗,為理論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系統的歷史依據,出現了各種經濟史的學科。這樣,就在社會科學中逐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門類分支繁多的經濟學科體系。
關于現代經濟學的學科分類,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門類:
理論經濟學論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各個經濟學科提供基礎理論。理論經濟學通常稱為一般經濟理論,它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個分支。
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視野,以經濟活動總過程為對象,考察國民收入、物價水平等總量的決定和波動。其中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波動(經濟周期)理論又是宏觀經濟學的兩個獨立分支。
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經濟中單個經濟單位即生產者(廠商)、消費者(居民)的經濟行為,包括供求價格平衡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在不同市場類型下廠商成本分析與產量、價格決定理論、生產要素收入決定即分配理論等。
經濟發展史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發展演變的具體過程及其特殊規律的學科。它為總結歷史經驗和預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提供依據,也為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經濟思想、學說、政策提供歷史背景。
經濟史按地域范圍劃分,有國別經濟史(如中國經濟史、英國經濟史等),地區經濟史(如歐洲經濟史、拉丁美洲經濟史等),世界經濟史(以世界為整體,研究世界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按部門或專業來區分,有農業發展史、工業發展史、銀行發展史等;按歷史分期,有古代經濟史、近代經濟史、現代經濟史之分。關于世界經濟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實際上屬于現代經濟史范圍。經濟史如同理論經濟學一樣,要受研究者的階級立場、觀點、方法的影響。
經濟思想史或稱經濟學說史。它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經濟觀點、經濟思想、經濟學說及其產生的經濟政治背景、所起的影響、所占的歷史地位,以及各個人物、各個學派之間的承襲、更替、對立的關系等方面的學科。
經濟數量的分析、計量方法包括數理經濟學、經濟數學、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等學科。
經濟學家比較注重各種經濟現象之間數量關系的分析。自19世紀70年代起,就有一些經濟學家應用數學推導經濟理論,建立數理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數理經濟學得到進一步發展,廣泛應用現代數學方法建立了各種靜態的、動態的、微觀的宏觀的經濟模型。與之相聯系的一個分支是經濟數學,它側重闡述現代經濟分析中運用的各種數學方法,這實際上屬于應用數學范圍。
應用經濟學主要指應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專業領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規律性,或對非經濟活動領域進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經濟學科。應用經濟學大體上可分為:
以國民經濟個別部門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農業經濟學、建筑經濟學、運輸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等;
以涉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計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財政學、貨幣學、銀行學等等;
以地區性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城市經濟學、農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地區規劃、生產力布局)等等;
以國際間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國際經濟學及其分支: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學、國際投資學等等;
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企業管理、企業財務、會計學、市場(銷售)學等等;
與非經濟學科交叉聯結的邊緣經濟學科,如與人口學相交叉的人口經濟學;與教育學相交叉的教育經濟學;與法學相交叉的經濟法學;與生態學相交叉的生態經濟學或環境經濟學;與社會學相交叉的社會經濟學;與自然地理學相交叉的經濟地理學、國土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等等。
這些邊緣經濟學科主要研究這些非經濟領域發展變化的經濟含義、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中找出它們的規律性。
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不斷擴展、不斷充實的。應用經濟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實踐,離不開理論經濟學的指導,但它們的發展反過來又豐富了理論經濟學的內容,起著指導實踐的作用。
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
篇6
1.傳統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家往往比較關注各種生產要素的產權問題
孟子在探討產權關系對社會治理所產生的影響時,強調“有恒產者有恒心”的觀念。他事實上提出了產權對資源配置的作用,發現了產權能夠激勵和約束產權所有者的行為的現象。我國在春秋戰國之后就開始了一種以土地私有權和自由買賣制度為依托的封建社會。土地的私有產權和自由買賣制度極大的發展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使我國的小農經濟高度發展,也使我國的封建社會可以長時間延續。這啟示著我國的經濟管理人員和經濟學、管理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產權制度所具有的功能,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是一種跨文化、跨種族的普遍規律,私有財產的保護制度不僅僅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在自身的歷史和實踐當中所孕育出的一種制度安排,也是東方社會所需要的一種制度框架。并且結合孟子的相關學說的最終目標是向君王提出一整套管理方案的特點,現代的經濟學者和經濟管理人員應當明確產權制度的最終目標是形成一套經濟領域的社會治理制度。產權制度應當成為社會秩序穩定的一項支柱,而不僅僅是一種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建立起一種以公有制主體,但是又能夠充分的保護私有產權的制度框架,這應當成為我國目前經濟管理人員的思考對象。
2.傳統思想家和政治家在看待經濟管理問題時,并不將相關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事物,將經濟管理行為轉化為整個社會的有機整體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傳統的法家、儒家的經濟主張,事實上都是整個治國方略的一個部分,不同的經濟主張的背后是不同的經管理目標和社會治理目標。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事實上就是一種能夠帶來一種非常強大的社會整合功能的專制主義制度的經濟延伸。商業本身不易被控制,商業也具有波動性大的特點。商人追逐利潤,因而難以形成對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忠誠,發展商業對于古代的君主和官僚機制而言是具有挑戰性的。
為了實現建立起穩定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目標,建立起自給自足的分散的經濟活動機制,使社會成員組織松散,缺乏對外聯系,就成為了必要的手段。而小農經濟又能夠保證國家能夠比較穩定的獲得財政收入和兵員,對于正在處于統一戰爭階段的諸侯國而言是再好不過的一種經濟發展策略。這啟示著我國的經濟管理學者和工作者應當將自己的視角拓展到整個社會的發展目標上來,發現不同的經濟理論背后的一種政策目的,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目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進行經濟建設時,管理人員所使用的理論應當與我國的基本情況相吻合,盲目借鑒成熟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一些經驗必然產生一種水土不服的問題。
3.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上,經濟思想的轉變也提示著我國的經濟管理人員應當發現不同時期的不同客觀條件,抓住不同條件下的不同主要矛盾
在我國封建制度形成之初,國家統一戰爭和封建勢力兼并戰爭的殘酷和劇烈,決定了封建國家需要動員其全部的力量進行對抗。而在兩宋時期為了能夠保持一種穩定的外交關系,減弱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給中央政府帶來的生存危機,封建國家鼓勵發展商業,希望通過經濟聯系加強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對南方中央政府的依賴,進而削弱這些民族的攻擊能力。這體現出了國際關系和政治因素對經濟制度和經濟管理模式的巨大影響。這提示著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人員不能以一種簡單的經濟邏輯看待和分析宏觀經濟和國際經濟問題,應當考慮到當今世界的競爭是一種綜合國力方面的競爭。綜合國力固然以經濟實力作為基礎,但是也應當注意到經濟實力和其他實力之間的一種辯證關系。單純以市場的邏輯分析問題,而忽略掉了國家間在政治和軍事上存在的相互關系,往往會使經濟實力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一種次要實力。
二、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當中的理財觀念和啟示
傳統的理財觀念是我國古代經濟管理思想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我國的傳統社會,由于商品經濟并不發達,因此決定整個社會經濟狀況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和國家的財政收支。如何在保證民生的同時解決國家財政支出的需要,這是擺在歷代統治者面前的大問題。
1.我國古代的理財觀念主要包括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即“開源”和“節流”
所謂“開源”即指國家應當努力的發現新的稅源,在既定的稅收制度之下,努力的增加社會財富的總額,最終實現財政收入的增加。而“節流”的財政觀念則認為一定時期的稅源是有限的,應當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最終實現國家財政的收支平衡和盈余。在我國古代的經濟實踐當中,“開源”的措施往往被轉化為一種與民爭利的行為。兩漢時期的鹽鐵官營,兩宋的鹽引和茶引制度,直到明朝中后期的“礦監”制度都是“開源”的表現,而在傳統的農業稅領域,“黃宗羲定律”更是揭示出了我國歷史上農業稅改革導致農民負擔不斷增加的必然結果。歷史上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思想也是增加稅收的來源,而不用去改變稅基和稅率。但是由于缺乏約束和監督機制以及古代社會生產技術的有限性,“開源”政策往往會轉變成一種增加民眾負擔的形式。對于目前的國民經濟管理工作而言,注意對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通過鼓勵經濟總量的提高增加稅收,應當成為增加稅收的重要措施,但是也應當注重增加稅源的過程當中可能產生的種種敗德行為的防治。
2.我國古代的稅收管理制度當中缺乏對稅收征收成本的控制
我國古代中央政府控制稅收成本的手段主要包括對官員的道德約束,行政監察制度和不斷調整的稅率等手段。而每一次稅收體系的變動和改革,都在將一些原來地方政府控制的計劃外收入轉化為國家可以控制的計劃內收入。而地方政府最終也在不斷的通過自己的違規操作擴大自己的計劃外收入,稅收成本從未降低,而稅收負擔則與日俱增。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當中,這種現象可以被近似的理解為只注重通過要素的追加來增加產量,而沒有注意到改進生產函數,減少生產過程的損耗來實現收益的增加也是可行的。這同我國古代社會當中缺乏對實用技術的關注,在管理選拔的過程當中僅僅重視道德教育的水平有關。
3.我國古代的財政管理體系當中始終包含著一種重等級不重事權的內在矛盾
這體現著我國古代的一種用財政資源作為控制地方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財政資源在此時發揮著一種政治方面的杠桿作用,是形成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優勢的手段。這事實上體現著我國的經濟管理機制和政治權利之間緊密結合的傳統特征。自漢代開始設立的“均輸”制度,到宋代的轉運使制度,乃至于明代不設立地方財政預算的管理制度,都始終強調中央對國家財政的控制能力,但是地方政府需要履行自身職能而產生的支出往往得不到中央的重視。
綜上所述,傳統的國家財政觀念當中,“開源”和“節流”之間的平衡和選擇的難題始終存在。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后,對“開源”的選擇,封建國家往往采用一種審慎的態度。這事實上提示著現代國家應當鼓勵新興產業的發展,刺激社會財富的增加,并在此基礎之上擴大稅基,在不增加經濟個體的稅務負擔的情況下增加財政收入。我國目前應當借鑒傳統國家財政制度的缺陷所在,加強對稅收征收成本的控制,編制更為合理的國家預算,減少財政資源的浪費。保證財權和事權的統,轉變對財政本身的認識,構建起能夠適應服務型政府職能需要的財政管理制度應當成為今后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
三、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篇7
一、法律的激勵功能理論方面的研究
西方法律經濟學學科代表人物康芒斯?科斯早前就提出,“對法律經濟學家而言,過去只是一種‘沉沒了的’成本,他們將法律看成是一種影響未來行為的激勵系統?!毙轮贫冉洕鷮W認為制度有著激勵的功能,諾思認為制度能夠“把個人的經濟努力不斷引向一種社會性活動,使個人的收益率不斷接近社會收益率?!本褪钦f,制度使得個人獲得個人經濟活動的全部收益,當然個人自行承擔個人經濟活動的全部成本;或者說,制度(法律)激勵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西方法律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上,國內關于法律激勵功能理論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關于法律的激勵功能的內涵及定義,主要有三種觀點:付子堂教授指出,“法律對個體行為的激勵功能,就是通過法律激發個體合法行為的發生,使個體受到鼓勵去做出法律所要求和期望的行為”。張維迎教授認為,“法律實際上是一種激勵機制,它通過責任的配置和賠償(懲罰)規則的實施,內部化個人行為的外部成本,誘導個人選擇社會最優的行為?!蹦哒淌诎凑辗傻墓δ軇澐殖隽思铑惙ǎJ為,“激勵法是對人的特定行為實施激勵的法律”。
關于法律的激勵功能的內在原理,主要有四條研究進路:一是法律經濟學的研究進路。國內學者運用法律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研究法律的激勵功能問題的代表是張維迎教授。他在《信息、信任與法律》一書中運用了法律經濟學的方法,從信息經濟學和激勵理論的分析視角,闡發了法律作為激勵機制的一般原理及其在部門法中的具體實踐。二是社會法學的研究進路。法律社會學就是以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法律功能是法律社會學的核心問題。付子堂教授在《法律功能論》一書中從分析法律功能的發生入手,然后主要運用功能理論,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了法律功能的內涵、特點、實現等問題。三是激勵法學的進路。激勵法學是由倪正茂教授所創設的。倪教授認為,以法的功能作為標準,可以將法分為組織管理類法、懲戒類法與激勵類法。于是他在《激勵法學要言》等一系列論證中,圍繞“激勵法”的定義、特征、分類、原則、運行等方面系統論證了一套關于“激勵法”的理論框架。四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進路。豐霏博士在其博士論文《法律制度的激勵功能研究》中提出,激勵功能是法律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為解決法律制度激勵功能研究中的理論分散化問題,豐霏博士嘗試綜合運用現有的多門學科關于激勵方面的理論,形成新穎的理論工具和分析方法。
二、古代具體軍事法律制度勵士思想的研究
關于此研究的專著方面比較匱乏,但有專章論述勵士的,主要是里克主編的《治軍史鑒》的第七篇――“勵士篇”,該篇闡述總結古代豐富的勵士思想和諸多勵士的案例,從而總結古代勵士的方法,并具體論述了古代戰場鼓動和軍樂軍舞所具有的勵士功能。
關于此研究的學術論文方面的資料較多。筆者認為其中比較有理論價值的主要有:熊梅教授在《軍功爵制與秦軍戰斗精神的培育》一文中通過例舉春秋時期的秦國實行軍功爵制,從而有效地激發了秦軍的戰斗精神,揭示了法制對激勵軍隊士氣的重要作用,并且具體論證了軍功爵制發揮勵士功能的機制,理論分析比較有深度。陳琛和杜康明的《淺析秦軍事獎懲制度及啟示》、周思佟的《淺談軍功爵制的激勵作用》、李玉平的《略論秦王朝“軍功爵制”的激勵價值》等文章也都是通過歷史分析秦國軍事獎懲制度的概況、特點等內容,從而總結秦國軍功爵制激勵作用,并得出一定的啟示。卜建新在《軍樂的社會功能與本質》一文中通過對軍樂(古代軍法的一種形式)的歷史考察,總結其特點、社會功能和本質,提出軍樂對民族尚武精神有重要的教育培養作用。梁滿倉在《魏晉南北朝軍禮鼓吹芻議》一文中通過論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制度化的軍禮鼓吹的歷史演變,闡述了軍禮鼓吹制度對于激發將士士氣,提高軍隊戰斗力的作用。張國慶的《遼代激勵機制之特色與社會功能初探》通過歷史分析具有時代、地域及民族特色的遼代激勵機制,從而總結出遼代獎勵制度(主要是軍功獎勵制度)所實現的社會激勵功能。此外,李曉菲的《淺議元代賞功符牌的政治功能》、郭文佳的《論宋代軍人的優撫保障政策及影響》等諸多文章都殊途同歸,通過研究古代不同時代、不同內容的軍事法律制度,總結其具有的勵士功能以及其他功能。
三、軍隊激勵應用機制方面的研究
韓志輝的碩士學位論文《軍人戰斗精神的影響因素及激勵機制研究》實證研究了軍人戰斗精神的影響因素,總結了軍人戰斗精神的激勵機制的七種激勵方法,包括獎懲激勵法、目標激勵法、完善權益保障機制激勵法等。于淵的《構建軍人權益保障制度的法理思考》為我們構建軍人權益保障制度找到了法理依據,并提出完善軍人權益保障法律體系的一些基本舉措。宋陽、馮靜和張鑫的《完善軍隊人才激勵機制的思考》提出,傳統的激勵模式以及與人才激勵制度暴露出很多不足,所以必須運用針對性的激勵制度手段,完善我軍的人才激勵機制。黃儀貞的《完善我國軍人社會保障制度的思考》、楊連波的《完善軍人經濟權益法律保障的幾點思考》、叢文勝、李蔚疆和孫宏武的《關于依法保障軍人待遇的幾點思考》等文章都提出了關于軍人權益保障制度建設方面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篇8
(一)貨幣金融理論逐步發展為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
從歷史發展的進程看,對貨幣金融問題的研究,應該說在古代先賢哲人那里便已開始了,但在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作為獨立的學科誕生之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與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融合在一起,體現在思想家內容豐富的著作中。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年)在他的《理想國》和《法律論》兩部著作中,就曾對貨幣和高利貸問題進行過專門的論述;古希臘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年)在他的《政治論》和《倫理學》著作中也曾多次討論過貨幣和高利貸問題,并對貨幣流通、價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原理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古代思想家對貨幣、信用問題的分析在貨幣金融思想史中具有開端的意義。
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在西方形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大致是在15-16世紀,也就是在資本主義制度開始確立的時期。在此之前,由其社會性質和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經濟學還不可能成為獨立的學科。15-16世紀,西歐的封建制度開始解體,資本主義制度快速成長,小商人和手工業者開始獨立出來,自然經濟迅速向商品經濟轉變,資本的原始積累以各種方式在加速,社會生活中經濟力量的主導地位日益明顯。與此同時,學術研究中對經濟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開始從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中相對獨立出來。
在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開始走向相對獨立的過程中,最初的也是最有影響的是被稱為重商主義的經濟學。重商主義對經濟問題的研究已不是像前人那樣主要放在哲學和政治學著作中,而是把經濟問題作為一個單獨的范疇來研究。1615年,盂列克欽寫作了《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一書,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使用"政治經濟學"這一概念。托馬斯·孟于1664年出版了《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該書被稱為"重商主義的圣經"。
雖然重商主義者開始把經濟問題作為相對獨立的范疇來研究,但真正確立經濟學作為獨立學科地位的則是古典經濟學的興起。古典經濟學興盛的時期是從17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其代表人物在英國是從威廉·配第開始到李嘉圖;在法國是從布阿吉爾貝爾到西斯蒙第。最著名的著作有威廉·配第1662年發表的《賦稅論》、布阿吉爾貝爾1695年的《法蘭西詳情》、大衛·休謨1752年的《政治論叢》、亞當·斯密1776年的《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李嘉圖1817年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西斯蒙第1819年的《政治經濟學原理》等。威廉·配第被視為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李嘉圖則被稱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既被視為古典經濟學的大師,又因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政治經濟學體系而被看作現代經濟學的開創者。古典經濟學興盛的時期,也是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時期,經濟自由主義是經濟理論的主導思想。在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貨幣、信用、資本的積聚和集中成為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新式銀行的出現,銀行券的發行與流通使金融在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在古典經濟學體系中,對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問題的研究成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19世紀70年代,以法國的瓦爾拉斯、英國的杰文斯和奧地利的門格爾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建立了從各個市場分析供求的微觀分析方法,也稱均衡分析方法,他們提出了邊際需求的概念,認為邊際需求決定要素價格,要素價格決定市場均衡。馬歇爾1890年出版了《經濟學原理》一書,被認為是這一時期邊際主義理論發展的集大成者,該書的廣泛使用使微觀分析成為主流。該書也是第一次放棄使用"政治經濟學"而采用"經濟學"這一概念,這也標志著西方經濟學的完全獨立。
在邊際主義興起(有些學者稱為西方經濟學的第)之后,貨幣、資本市場開始成為經濟學學科體系中的重要內容,貨幣金融理論便在經濟學科體系中快速發展起來,并隨著金融在經濟生活中地位的上升而逐漸成為經濟學科體系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在20世紀初期信用貨幣廣泛流通和貨幣金融關系與經濟生活日益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之后,貨幣金融理論在經濟學體系中的地位上升的同時,也逐漸形成自己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并在這個體系中得到更快的發展。
(二)20世紀初西方貨幣金融理論研究的基本狀況
如前所述,對貨幣金融問題的研究,在古代先賢哲人那里即已開始,其思想體現在他們的哲學、政治學等著作中,所表達的主要是貨幣、信用問題的社會性和政治性等方面。從涉及的內容看,主要包括貨幣、信用、銀行等方面。其中,在貨幣理論方面,研究的主要范疇有:貨幣的起源、幣材、價值形式,貨幣的性質與職能,鑄幣與可兌換銀行券,貨幣發行權、貨幣流通與貨幣制度,貨幣與財富的關系,貨幣數量與商品價格的關系等;在信用理論方面,有信用的起源、信用形式,利息的本質、利息率的決定以及高利貸問題;在銀行方面,有銀行的產生、職能,銀行在經濟中的作用,銀行與貨幣兌換業和銀錢業的關系,銀行信用與商業信用的關系等;在國際經濟關系方面,有匯率的決定、國際收支的平衡等。這些內容就現在看來,有些已屬于貨幣史、信用史、銀行史的范疇,理論分析多有大致可以接受的結論,后來未有大的發展。有些則成為后來研究的起點,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擴展豐富起來。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的社會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產業革命后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科學、技術條件極大改善,經濟空前繁榮。與此同時,貨幣制度與貨幣體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信用貨幣廣泛流通,經濟的貨幣化趨勢日益明顯,貨幣金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出來。在這一時期,對貨幣金融問題的研究有兩個特點極為突出:一方面,對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貨幣金融基本理論問題有了重新認識和發展;另一方面,開辟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微觀分析法,形成了新的研究體系,研究內容大大擴展。關于前者,最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貨幣的本質與貨幣的職能
篇9
二、挖掘了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新史料
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學科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該學科一百多年來已有的學術研究成果主要是運用中文文獻資料,外文文獻資料少有運用,存在文獻收羅不足的問題,導致中同近代經濟思想特別是民國經濟思想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許多經濟思想沒有系統加以研究。比如民國時期的劉大中、蔣碩杰、林霖、何廉和方顯廷等的經濟思想都沒有進入《中國大百科全書》,甚至沒有列入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教科書。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新進展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創新,也要有史料的新發現。作者利用從歐美各國收集到的英文、法文及德文經濟學博士論文,中國近代留學生在歐美經濟學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兩方學者在歐美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有關中國近代留學生博士論文的評論文章等,研究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的變遷,其中大多數資料是第一手資料且第一次運用。
篇10
關于經濟正義最早的概念可以在古代中外思想家那里找到表述,比如:先秦道家以自然主義為核心的經濟倫理和經濟正義思想;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中關于民眾占有并行使財產權利適度和中道的正義觀;柏拉圖關于建立財產權利和財產關系亙古不變秩序的正義觀念。這些古代經濟學家關于經濟正義的形式觀念大多已經表達出樸素經濟正義思想的內容,前者是尊重秩序、履行承諾,保持適中,后者體現為崇尚權利、和諧互利和經濟恰當。在我國先秦時代和西方的古希臘時期,這些經濟正義觀念不約而同的隱藏在“善”的面紗下。
2 經濟正義思想的特征
經濟正義是指在正義的一般意義下,突出反映正義的理性實踐精神或者現實的規定,即民眾的經濟行為需要選擇一個理想的體制化目標和規范來解決社會經濟關系所產生的矛盾。經濟正義是從人的本性出發對社會財富進行合理化分配。
近代經濟正義思想是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倫理精神緊密聯系的,二者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經濟正義思想的實質符合市場經濟的道德規范和市場的價值原則,雙方具有可通性;在資本主義的產權制度和私有制度中對經濟正義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討,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正義制度的發展;經濟正義思想所具備的實現公有制經濟目標的研究內容,自然成為馬克思社會正義學說及社會經濟正義觀的理論源泉。
經濟正義思想最基本的特征,或者說經濟正義所追求的最主要目標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中獲得自由和解放,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從這個理論意義上,可以把經濟正義看成是社會經濟制度的意義元素或者經濟學的精神核心。人作為一種社會性、歷史性的存在,在對經濟正義的認知和探索中也就表現出歷史性的特征。突出特征就是經濟正義的概念和內容會根據社會的發展出現相應的變化。社會正義的核心衡量標準之一就是經濟正義,經濟正義也是社會正義的表現形式和主要內容。從古代的亞里士多德、斯密對經濟正義的最初步研究到近現代的莫爾、歐文以及馬克思對經濟問題的研究不斷使經濟正義問題的現實意義得到凸顯。
3 馬克思資本積累理論中的經濟正義思想
理論認為資本積累的主要內容是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積累具有客觀必然性。這是因為,一方面,資本家從事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除了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以外,還必須增加自己的資本,以便購買更多的生產資料和雇傭更多的工人,擴大生產的規模。也就是說,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貪欲是推動資本家不斷進行積累的內在動力。
資產階級學者為了替資本主義制度辯護,一向用各種謬論來掩蓋和歪曲資本積累的真實內容。在現代經濟學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前期資本主義經濟學者的經濟正義思想。比如在早期一些學者的的學說中認為經濟正義是以功利原則為基礎的個人權利。西方資產階級學者通過規則制定和制度安排,對私人財產權利進行有效界定,在滿足人性中自私自利要求的同時,相應對私有制的正義性進行鼓吹。認為以“私惡即公利” 的方式增加了社會福利總量,從而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但是,這種觀點忽略了人們對經濟正義的本質追求。也造成了對經濟現象的錯誤認知:當一種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對功利進行提升時,它就是正義的。正義僅僅是促進功利的手段而不是經濟獨立的標準,亨利正義的惟一的標準是功利。按照這種邏輯理解,只要在制度層面體現了正義的要求,社會中的種種不平等就可以視而不見,而這恰恰為資本主義制度及其資本積累的合理化提供了相應的理論支撐。
而現實情況卻是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和資本積累不斷加速過程中,社會的財富以越來越迅速的態勢積聚到資本家的手中,創造財富的無產階級去日益貧困,隨著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深化,失業人口越來越多,無產階級的生活條件日趨惡化。
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經濟現象及本質的分析中預言資本主義必將會最終走向沒落和滅亡,這是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性認知結論。但是,為了擺脫這一厄運,資本主義學者不斷對社會經濟學說進行調整,在制度和思想層面,一些資產階級學者也借經濟正義理論為資本積累披上虛偽的外衣。馬克思在其理論著作中根本上指出,只要私有制存在,社會的經濟活動就必然會表現為不計一切地追逐金錢,這個基礎上,是根本無法找到正義的一點點蹤跡的。馬克思的經濟正義思想的顯著特點在于,馬克思從生產關系的概念來闡述經濟正義,其前提和基礎是對社會經濟關系的深入剖析。馬克思的經濟正義思想的關注點不僅僅是構建一種社會的正義形態,而是致力于最終探尋一種如何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途徑。
馬克思的經濟正義思想從社會經濟學視角打開對資本主義制度分析的通道,使得自身的經濟正義理論具有唯物主義歷史管的特征正如熊彼特所說的,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過程”,一方面它的發展導致了繁榮與蕭條的交替,改造了現存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這種由不斷創新而引起經濟增長的結果,不可避免地使它本身陷入困境,走向沒落,必將趨于滅亡而過渡到“社會主義”。
4 馬克思經濟正義思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的經濟正義理論和思想在經濟學界占據獨特的重要地位,對經濟學理論的完善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深刻剖析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基礎上,揭示了經濟正義在社會公平正義體系中的基本性地位,進一步闡述了人們對正義的追求從個人美德向社會制度發展的大趨勢,充分說明人們對經濟正義的認識從形式正義階段發展到實質正義階段。馬克思的經濟正義思想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正義思想的批判性的繼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研究價值。
馬克思的經濟正義思想開放性的指出經濟正義在社會正義的理論體系中居于基礎性的地位。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中,任何科學性研究都是緊密聯系社會經濟基礎的,特別是對經濟正義的研究。
馬克思經濟正義思想揭示了人類追求正義事業的趨勢是從個人美德向社會制度道德發展。人們對正義理論的認知可以從兩方面闡述,一是美德,正義是人們在生活中所崇尚和追求的正當行為;而是社會性制度規范或標準,正義是對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架構進行的制度性評價標準。在當今社會中,制度正義、規范合理、制度倫理已經顯現出比單純追求個人美德具有更為重要的理論價值。馬克思在承認人的真正自由的前提下進一步強調社會制度的公平合理,引導人們認識到制度正義、規范合理和制度倫理對社會經濟正義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人類對正義的追求由個人德性向社會制度道德轉變的現代化發展趨勢。
馬克思經濟正義理論使人們對于正義問題的研究從形式主義演變到實質主義的范疇,人們關于正義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在對資本主義經濟正義批判繼承的過程中,馬克思對經濟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進行了嚴格的區分。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學家所主張的經濟正義,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正義或程序化的正義,根本未觸及實質正義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M].上海:商務印書館,196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11
【導語】
寧夏銀川2019年4月自考時間:4月13日-14日。
2019年4月寧夏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業課程時間表
專業代碼 專業名稱 層次 4月13日(星期六)上午 4月13日(星期六)下午 4月14日(星期日)上午 4月14日(星期日)下午 公共課 12656 *思想和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000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0031 心理學 00012 英語(一)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6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15 英語(二) 02199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4729 大學語文 00420 物理(工) 00020 高等數學(一) 02198 線性代數 00022 高等數學(工專)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英語頂替課 00318 公共政策 00031 心理學 08046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20203 會計 專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146中國稅制 00155 中級財務會計 00144 企業管理概論 00157 管理會計(一) 00065 國民經濟統計概論 00156 成本會計 00043 經濟法概論 00041 基礎會計學 20207 市場營銷* 專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78 市場調查與預測 00177 消費心理學 00043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00065 國民經濟統計概論 00181 廣告學(一) 00144 企業管理概論 00182 公共關系學 00041基礎會計 30112 法律* 專 05679 憲法學 00245 刑法學 00260 刑事訴訟法學 05677 法理學 00242 民法學 00223 中國法制史 00243 民事訴訟法 00244 經濟法概論 00247 國際法 00261 行政法學 40101 學前教育* 專 12340 學前兒童發展 30002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 09277 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50114 漢語言文學 專 00535 現代漢語 00536 古代漢語 00534 外國文學作品選 00533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 00529 文學概論(一) 00530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 00506 寫作(一) 00532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 00531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 50207 英語* 專 00596 英語閱讀(二) 00831 英語語法 00522 英語國家概況 00795 綜合英語(二) 00595 英語閱讀(一) 00794 綜合英語(一) 00597 英語寫作基礎 50212 阿拉伯語 專 06755 阿拉伯語綜合技能(二) 06756 阿拉伯語語法 06758 阿拉伯語閱讀 06761 阿拉伯文化概況 100701 護理學 專 02997 護理學基礎 03179 生物化學(三) 02998 內科護理學(一) 03001 外科護理學(一) 02901 病理學 02996 護理*學 02864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 03002 婦產科護理學(一) 00488 健康教育學 03000 營養學 02113 醫學心理學 02899 生理學 02903 藥理學(一) 03003 兒科護理學(一) 90110 葡萄與葡萄酒* 專 02731 釀酒微生物 02735 葡萄酒工程學 02738 葡萄植物保護學 02736 葡萄酒工藝學 20115 經濟學* 本 00139 西方經濟學 00141 發展經濟學 20204 會計 本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160 審計學 00158 資產評估 00162 會計制度設計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59 高級財務會計 00161 財務報表分析(一) 20210 旅游管理 本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98 旅游企業投資與管理 00191 旅行社經營與管理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20218 人力資源管理 本 06089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06091 薪酬管理 05969 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 11760 人力資源政策與法規 00937 政府、政策與經濟學 30106 法律 本 00230 合同法 00246 國際經濟法概論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28 環境與資源保* 00249 國際私法 00262 法律文書寫作 00167 勞動法 00226 知識產權法 00258 保險法 00233 稅法 30302 行政管理學 本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1848 公務員制度 00034 社會學概論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40102 學前教育 本 00398 學前教育原理 00385 學前衛生學 00402 學前教育史 00401 學前比較教育 00387 幼兒園組織與管理 00882 學前教育心理學 60102 歷史教育 本 00774 史學理論與方法 40112 小學教育* 本 00464 中外教育簡史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467 課程與教學論 50105 漢語言文學 本 00037 美學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0540 外國文學史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80702 計算機及應用 本 02324 離散數學 02326 操作系統 04737 C++程序設計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47 Java語言序設計(一) 04735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331 數據結構 82218 電子政務 本 0031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90115 園林* 本 02662 植物生理學 07894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 07427 園林生態學 07899 園林建筑設計 90202 林學* 本 04215 觀賞樹木學 04216 森林規劃與設計 100702 護理學 本 03006 護理管理學 03200 預防醫學(二) 03201 護理學導論 03004 社區護理學(一) 03203 外科護理學(二) 03009 精神障礙護理學 03007 急救護理學 03202 內科護理學(二) 03008 護理學研究 100805 藥學 本 05522 有機化學 03023 藥物化學 03034 藥事管理學 02173 無機化學 03031 藥物分析 03050 藥理學(三) 80307 機電一體化工程* 本 02194 工程經濟 02240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02202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02200 現代設計方法 20208 市場營銷 本 00185 商品流通概論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84 市場營銷策劃 00183 消費經濟學 00186 國際商務談判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055 企業會計學 00098 國際市場營銷學 20202 工商企業管理* 本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80806 建筑工程* 本 02448 建筑結構實驗 02447 建筑經濟與企業管理 50201 英語* 本 00087 英語翻譯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50408 音樂教育* 本 00730 中外音樂史 00732 簡明配器法 90403 畜牧禽醫* 本 02678 農業推廣學 02794 動物遺傳育種學 06698 牛生產學 05945 禽生產學 說明:帶*號專業為寧夏高職高專在校生銜接自考本科、中職中專在校生銜接自考??普n程而開的,不接受社會生報考。 帶的專業助學組織必須嚴格按照限定的報考條件招收新生。 ??
篇12
二、傳統經濟學理論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沖突
傳統經濟學討論的最基本的問題稀缺性只是針對資本、勞動、土地等生產要素,而并沒有涉及自然資源。其理論隱含地認為,自然資源是無限供給的,因而建立在自然資源利用上的經濟增長也可以是無限制的。傳統經濟學認為,現代工業社會的發展水平能保證人們享有完全不受自然資源制約的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可以采取強大的科學技術手段按照人類自己的意愿來利用自然資源
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定是經濟人假定。經濟人假定是指在經濟學研究中假定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人都是理性的,其行為的基本動機就是私人利益的最大化。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社會新的理念和行為規范被提出后,要求人類行為滿足人類利益的同時兼顧自然生態利益,當代人利益兼顧未來各代人利益,個人利益兼顧社會整體利益。經濟人是否有動機去考慮個人利益以外的生態利益、后代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基于此,可持續發展思想對經濟人假定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只承認人類的生存需求以及人類發展的物質需求,所以人類需求的滿足就是物質利益的最大化這是經濟人假設的由來。而可持續發展思想體系中的需求滿足是物質需求、人文需求和生態需求三種不同層次的人類各種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經濟人概念要在可持續發展這一思想指導下作出相應的修正。
此外,自然資源的耗竭和自然環境的破壞是傳統經濟學邏輯的必然結果。原因可以概括為:(1)傳統經濟學認為自然資源是可以自由索取的。由于自然資源不能直接用貨幣衡量,所以不被納入經濟學的有效配置的框架之內的。但是經濟學并不否認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所以自然資源被認為是可以自由索取的(2)傳統經濟學對利潤最大化和效率的追求,客觀上激勵經濟主體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經濟學的基本目標就是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所以為了盡可能地減少支出,經濟主體會更多地利用可以自由索取的自然資源(3)宏觀經濟學有關總需求的理論也主張對自然資源耗竭使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認為經濟不景氣是由于經濟活動中的有效需求的不足。因此要人為地使總需求擴大來迎合生產的無限擴張
三、可持續發展思想對傳統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認識的修正
首先,經濟人假設把人類經濟活動的所有追求抽象為物質需求。但隨著人類物質需求逐漸滿足后,經濟學所討論的人類需求應該從物質需求擴展到物質需求人文需求和生態需求:經濟學所討論的人類的行為方式應該從物質需求者擴展到物質需求者人文需求者和生態需求者。因此,經濟學所討論的范疇就不僅限于稀缺資源的配置問題,經濟學所討論的資源也不僅限于勞動和資本,經濟學所站的視角也不僅限于微觀和宏觀
其次,傳統經濟學的思維方法是使一系列數值如效用水平、利潤水平、國民生產總值最大化,只討論經濟體系內部如何配置資源來實現目標的最大化,而不討論自然生態系統這一外部條件??沙掷m發展思想則認為,自然環境所決定的經濟承載量是有限的。所以經濟學首先應該解決的是全球的經濟規模總量,然后在經濟規??偭恐氯ビ懻撡Y源配置的問題?;诖?,可持續發展思想對經濟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了研究:(1)對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關系的研究??沙掷m發展追求的是環境生態功能的維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2)對環境控制手段的研究。根據經濟學中的外部性理論,環境控制的手段主要有:政府干預、政府稅收、私人談判、污染許可證交易等。(3)對消費模式問題的研究。對傳統消費模式的批判與可持續消費模式的設計是可持續發展研究內容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四、向可持續發展邁進
將自然因素納入經濟學的理論范疇,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可以以哲學和生態學作為參考學科
比如,如果能把可持續發展思想納入到經濟學分析框架中的話,人們的經濟活動將追求一種調和,這十分符合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深刻的哲理。它所提倡的相生相克反映的是系統中兩者對立而和諧相處的狀態,從而構成了整體系統的正常秩序
作為研究地球生態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學科,生態學了解維持地球生命的生態過程的作用機理,能從地球整體的角度看經濟發展。而今日的全球經濟受市場力量所左右,市場力量看不到可持續發展的種種基本生態觀念。生態學家認識到,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有時候可能比人類自身生產的產品更有價值:而且,要想讓生態系統提供的這類服務得到保護的話,其價值就有必要進行量化,并將其體現到市場信號中。
篇13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的不朽著作《史記》不僅是一部空前絕后的史書和卓越的文學作品,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背后,它對經濟學方面也有著相當精辟的描述和開創性的見解,其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平準書》和《貨殖列傳》二篇中,尤其是《貨殖列傳》,記載了諸多有價值經商案例,充分表現了司馬遷進步的經濟史觀和卓越的市場經濟思想。這是我國第一部記載經濟問題的專門著作,開史書記載經濟活動的先河。故梁啟超說,“其全篇宗旨,蓋認經濟事項,在人類生活中含絕大意義,一切政教,皆以此為基礎”。錢鐘書也稱贊其寫了“民生日用”,“與新史學不啻手辟鴻蒙矣?!庇纱丝梢娨话摺?/p>
司馬遷生活在封建經濟繁榮的漢武帝時期,當時正處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時代,統治者極力推崇中央集權,大力倡導儒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世俗主流觀念是“農本工商末”的重農輕商思想以及對道義的崇尚和對功利的鄙視。而司馬遷的主張正好與此相反,他突破了先秦以來的“重本抑末”的傳統思維,主張發展工商業,推崇個人致富以滿足求利的天性。不但在當時獨樹一幟,極具前瞻性,并且對當今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文將從分工論、義利論、善因論和價格規律四個部分分別闡明司馬遷的經濟思想,著重分析其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知灼見,并對它們的現實意義做簡短的評述。
1 分工論
在司馬遷的《貨殖列傳》中,他針對當時社會經濟生活的實際情況,描述了兩種不同分工形式,即區域分工和社會分工。
司馬遷是這樣描述了西漢王朝的區域經濟,他認為中國地大物博,“是夫山西饒材、竹、轂、瀘、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楠、鋅、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并且這些資源物產“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他認識到不同地域出產不同物產,在地理上可以盡地力生產特色產業 ,滿足當地人民發展需要。因地制宜,而不應受政策影響,這就是區域分工。區域分工可以豐富物品品種,提高產量,發揮區域優勢。這和我們當今推崇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的政策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他又引用《周書》說道,“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鞭r虞工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各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人民衣食住行的根本保障,是缺一不可的,此所謂社會分工。他主張四業并舉,不可偏廢,互相聯合,才能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有效地統一起來,從而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生產再生產體系。
司馬遷認為分工是自然形成的,強調農虞工商之分工,“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并且社會經濟生活還同時受自然規律支配,由于社會分工,人們之間的互通有無的行為“若水之趨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耶?這里的“道”“自然”無疑是指市場上的經濟規律。經濟規律通過協調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的行為,使經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當時的封建統治階級普遍認為農業才能創造財富,交換不能創造財富,因而商業只能造出不勞而獲的人,而這些人被看作是對整個經濟社會有害無益的“蠹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司馬遷卻看到了農虞工商四業作為人類經濟生活的基本結構,都具有創造財富的積極作用,并且不遺余力地強調商業是經濟結構中最活躍的環節。而區域分工和社會分工的自然形成必然導致商業這一流通樞紐的出現,從而充分肯定了商業在調劑余缺,溝通有無,貨幣流通和積累財富方面的重要價值。這些真知灼見在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建樹上,應該說是很大的貢獻。
2 義利論
在中國悠久的封建社會里,“利”即物質財富在很長時間那被統治階級及其為之辯護的道德家所鄙視和唾棄。他們認為“義”是君子們所必須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而“利”則是小人之舉??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罕言利”,足見他們對求利之心的抵牾之深。司馬遷在這個問題上不僅否定了他們的觀點,并且認為求利是人們的天性,而天性是必須引導的,盲目地抑制只能適得其反。在《貨殖列傳》中,他說“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彼?享受安逸,追求名利是人們的本性,即“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睙o論是“深謀于廊廟,論議朝廷”的達官貴人,“守性死節,隱居巖穴”的清雅之士,“攻城先登,臨陣卻敵”的軍士,“攻椎埋,掘冢鑄幣”的閭巷少年,“走死地如騖”的俠士,“不擇老少”的歌伎,“飾冠劍,連車騎”的游閑公子,“不避猛虎”的獵者,“博戲馳逐”的賭徒,“舞文弄法”的吏士,以及醫農工商等等百工之人,無一不在追求財富。只有揭開統治階級溫情脈脈的面紗,才能還原人性本來面目。求利之心不是可恥之事,是符合實情和人性的,只有以這種求利之心作為動力,產生了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求,經濟生活才能活躍起來,社會才會發展。在改革開放前,我國曾走進了重“義”輕“利”的誤區,片面強調道德倫理,忽視人們的求利欲望,這是必須深思和反省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先必須滿足社會中每個人對物質利益的需求,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是統一的,只有實現了個人利益,社會利益的實現才有保障。
司馬遷還把“義”和“利”統一起來,并且闡明了“義利”之間的關系。他繼承了管仲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觀念,提出了“禮生于有而廢于無”“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人富而仁義附焉”。一個社會,人們的思想素質取決于社會富裕的程度。社會貧窮,人們缺乏禮讓,鋌而走險,社會不安。社會富裕,人們講求禮節,安居樂業,熱心公益。所以“利”是“義”的前提和基礎,“義”是人們得“利”以后的必然追求。其實這里的“義”和“利”無異于當今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才有充分的條件可能去培養自己的道德水平與實現自己的精神價值。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健康發展。
3 善因論肯定了人們的“求利”之心后,針對當時盛行的“輕重論”,司馬遷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最下者與之爭?!边@就是司馬遷的“善因論”。面對人們求富的心理,為政者應該如何應對呢?董仲舒說:“夫民之從利,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董仲舒認為人們的求利之心是可怕的,必須用教育的手段來阻止提防。司馬遷的觀點與此不同,對于人們普遍的“求利之心”他認為挨門逐戶去說教,也是“終不能化也”,還不如因利勢導,順應自然。他認為國家最好不要干預經濟發展,聽任私人進行貿易,生產等活動,最差的就是與民爭利。這與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思想是十分契合的。司馬遷的“善因論”吸取了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認為只有聽任經濟自由發展,就能夠使“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而外在的對主體施加這樣那樣的影響,或多或少會限制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然規律的作用。所以“善因”順應了人的天性以及各種自然規律,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優勢以創造財富。
司馬遷的“善因論”折射到我國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也同樣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吧普咭蛑本褪谴罅Πl展市場經濟,讓市場成為調節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而“利導”“教誨”“整齊”則相當于政府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這三大手段構成了國家宏觀調控。只有把市場經濟與國家宏觀調控結合起來,以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力量,輔之于政府宏觀調控以彌補市場經濟本身的缺陷,這樣才能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發展道路。
4 價格規律說
我們再細究一下《貨殖列傳》中的這么一句,“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月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自然之驗耶?”意思是價格過低就有上升的趨勢,過高就有下降的趨勢。司馬遷實際上是以水之流下,表征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它使價格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然而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他不能悟出變動的中心是什么。同時他引用計然的話闡述了價格變化的誘因:“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边@里講的 “有余”和“不足”其實就是“供過于求”和“供不應求”。這句話精煉地闡明了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當某種產品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有利可圖,就會刺激生產,增加供給,供給一多,這種產品就供過于求了,價格反而下降了,反之亦然。司馬遷還運用了供求關系的原理提出了商人致富的方法。如“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本褪歉嬲]人們不要盲目于價格表象,要善于觀察價格漲落的規律,把握住這個周期,準確地預知商品價格“賤反貴”“貴反賤”地關鍵時刻及時買入賣出就可以賺錢。當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時,要像丟棄糞土一樣立刻拋掉,因為價格上漲,必然導致供過于求,價格必然下降,當價格滑到谷底時,就要像珍惜珍珠一樣盡快買入,因為價格下降,生產者無利可圖,必將退出市場,價格肯定會上漲。白圭的“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這個原理對當今股票交易和樓盤交易等也具有深刻的意義。
盡管只有短短的5000個字,司馬遷的《貨殖列傳》卻可謂是字字珠璣,他不僅僅闡述了一些看似平常普通的經濟學原理,還介紹了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情況,如何行之有效的進行商業貿易。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介紹了許多古代著名的商業家,他們用他們的敏銳的商業頭腦和豐富的商業知識來尋求利益,把人們求利的本性和求利的技巧刻畫地淋漓盡致。司馬遷不僅在歷史地理方面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封建社會的經濟輪廓圖,而且他還從經濟發展的基本分工,價格規律,善因論和義利論等一系列經濟學基本原理方面為我們闡明了自己的真知灼見,為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但是,由于時代局限性,統治階級不可能采用他的經濟主張,也就不能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學說,這也是令人遺憾的事了。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聶翔雁.從《史記》看司馬遷思想的進步性[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4,(3).
[3]趙凌云.中國古代經濟理論的輝煌與衰落[J].尋根,1999,(1).
[4]宋承先.現代西方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