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高效課堂內容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高效課堂內容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效課堂內容

篇1

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發展過程。離開學生主體的教學活動,教學效率顯得低下。新課程強調將生活引入化學課堂,將化學學習和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將化學課堂的活力充分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的化學教學多注重實驗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在平時教學時,我們發現很多學生都存在著重視理論知識,缺乏動手能力的現象。如何讓學生真心喜歡化學呢?我覺得應該從學生擅長的理論知識入手,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化學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化學動手實踐的能力,以真正順應“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的課程改革目標。

如高二化學氮族元素中的氮氧化物時,可向學生講解NO、NO2是大氣的污染物,而空氣中的NO2是造成化學煙霧的主要因素。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產生一種有毒的煙霧“光化學煙霧”,刺激呼吸器官,使人生病甚至死亡,但并不是沒有辦法解決,即使發生化學反應后出現的問題,同樣的也可利用化學反應來解決,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二、重視實驗演示,培養學生探究思維

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學習中,包含著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木炭還原氧化銅、一氧化碳還原氯化銅等實驗,這些實驗都是化學實驗考查的重點與熱點,都需要我們在學習時加強理解。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我們不僅從用途中區分,“碳酸鈉”可用于玻璃、肥皂、造紙、紡織等工業以及洗滌劑;“碳酸氫鈉”用于發酵劑、滅火器、醫療上用于治理胃酸過多等。在學習時,我們更要注重實驗的演示,掌握鑒別方法,如(1)分別加熱少量固體,若發生分解反應,將產生的氣體通過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的原試劑是NaHCO3,另一個為Na2CO3;(2)分別取一定量的固體,加入等濃度等體積的鹽酸,反應快,產生氣體相應多的試劑為碳酸氫鈉,另一個為碳酸鈉;(3)分別取其稀溶液,滴加氯化鋇稀溶液或CaCl2溶液,產生沉淀的試劑為碳酸鈉,另一個為碳酸氫鈉(特別注意:此方法必須取極稀溶液)。

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合作教學,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在教學Cl2的性質時,首先設疑:Cl2能否溶于水?能否與水的反應?若能,生成物是什么?學生討論出實驗方案,再來實驗驗證。實驗:(1)在兩瓶顏色相近的氯氣中任取一瓶加少量水,振蕩,與另一瓶氯氣比較顏色,由此可得出什么結論?(2)在氯氣中分別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NaHCO3溶液;藍色的石蕊試紙。分別看到什么現象?結論如何?(3)將純凈干燥的Cl2,分別通過干燥的和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又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等問題探究。然后一起討論分析:(1)加水的試劑中氣體顏色變淺,水溶液變為黃綠色;(2)產生白色沉淀;產生氣泡;先變紅后褪色;(3)干燥的試紙不變色,濕潤的試紙先變紅后褪色,最后讓學生得出實驗結論。重視實驗演示,通過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主動積極探究的熱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篇2

自主學習是高效課堂的第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自主學習的好壞關系到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習內容能否完成、教學質量能否提高。筆者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把自主學習環節細化為五個步驟,并對每一步學習的內容作了明確的要求。具體如下:

一、系統讀課文

讀課文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文章是經典的,注釋是明白的,習題是精選的。自主學習先要系統的讀完這些內容,了解文章主題、研究課后習題、思考編者意圖、揣摩學習重點。這一步耗時不要怕多,關鍵在“系統”二字。閱讀注釋才能讀懂文句含義,反復閱讀原文才能理清結構、把握主題,深入研究課后題才能明確學習重點。

二、廣泛查資料

廣泛查閱一切資料,有效地補充獨立閱讀的不足,工具書可以掃清攔路虎、教輔書可以幫助解內容。這一步貴在“廣泛”,對于了解相關背景、解讀作者生平、研究文章體例等無疑大有裨益。

三、快速做習題

相關對應練習,如課后習題、導學方案等,讀懂文章后馬上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通過做題完成了一部分學習任務,檢驗了學習成果,發現了疑難問題,提高了自學能力。這一步關鍵在“快速”二字,確有把握的可不做、答案較長的簡單做,既篩選了后面的學習重點,又提高了語言的概括能力。

四、及時記問題

篇3

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問題在新教材中作了淺化處理:只講現象,不講道理。只要求學生知道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其運動方向會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而不分析這種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本節內容是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作為意義之一的偏向問題與地球運動之間有何關系呢?學生往往感到非常困惑。教過老教材的老師都知道,水平運動物體偏向產生的原因,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夠理解的。筆者作過比較,在一個班按新教材的要求講授,另一個班則增加偏向的原因分析,結果第二個班的效果要比第一個班好些。

二、刪減。對于教材中一些與主題聯系不密切,或超過學生接受能力的知識點,如果不能用其它方式處理,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暫時不講。

“地方時”是中學地理的難點,新教材在初中地理的基礎上,用了較大的篇幅(約占了本節內容的一半)來介紹地方時、時區和區時的概念,區時的計算;并通過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各國在理論時區的基礎上所采用的計時系統各不相同。如何在短短的一個課時里,講清楚包括地方時在內的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可能是令地理教師頗感頭痛的問題:簡單提一下地方時、時區、區時的概念和區時的計算,不過是初中知識的機械重復;稍加發揮,那就可能不是一兩個課時所能解決的問題了。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的:抓住本節的中心即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只讓學生掌握由于地球的自轉,使不同經度的地方產生了不同的地方時即可,其它內容一概不講,騰出時間來分析水平運動物體偏向的原因(如前文所述)。講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后,專門安排練習課,結合練習題的講解回顧地方時、時區、區時、日界線的概念及有關的計算方法;各國的計時系統這部分內容由學生自學。顯然,這樣處理后重點更加突出,教師也容易把握。

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中,已經刪除了老教材中對等壓面彎曲情況的描述,但保存了等壓面及其彎曲狀況的圖示。對于高一學生而言,等壓面本身就是難點,而且學生也很難理解氣壓高低變化與等壓面彎曲狀況的關系。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可采取邊講邊作圖的辦法,略去等壓面,只畫氣壓中心和氣流運動方向,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關于長江三角洲的形成,教材用了四幅插圖,圖中有河口沙壩、濱海平原、潟湖沼澤、汊道間淺灘、側翼邊灘、三角洲平原等名詞。顯然教師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最好的做法是不涉及這些概念。

篇4

例如,在講授《等腰梯形性質》的內容時,在引入等腰梯形的概念之前,先給學生呈現比較性等腰三角形:“用平行于底的直線與兩腰相交”和“用等腰梯形延長兩腰相交于一點”,有助于學生結合原有的知識學習新的等腰梯形概念及其性質.

二、教學內容的情景化方式

情景教學時指運用具體活動的場景或提供學習資源,以喚起學習者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德國一位學者有過這樣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它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溶于湯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努力使教學內容情景化.

創設教學情景是教師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的過程,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的特點和對教學內容進行藝術性的構思設計,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分析教材,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在此基礎上,有效運用影像資料、案例等教學資源,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創設特定的場景和氛圍.

例如初中教材《黃金分割》這節課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配樂欣賞著名油畫《蒙娜麗莎》,觀察“蒙娜麗莎的頭和兩肩在整幅畫面中的比例”,以此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我們為什么能覺得她那么美麗呢?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

三、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方式

讓課程回歸學生的生活是數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就是要充分注意課程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和現實社會的聯系,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實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管理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數學跟生活和社會有著很密切的聯系,今天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幾個重大問題(能源、環境、糧食、生命的進化等)均與數學有關.數學教學應充分發揮這個優勢,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合理整合教學內容,重視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經常接觸的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思考社會問題,并進行決策,力求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四、教學內容的問題化方式

問題能夠激起疑惑、促進思考.教學內容的問題化就是將教材中以“定論”形式陳述的材料,轉化為引導學生探究的“問題”形式,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式學習.以“問題”方式呈現教材,能喚起學生探索研究的熱情,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思考的內在需要.教學內容的問題化策略的關鍵是教師要從教材中提取出有價值的問題,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

例如《分式方程的解》一節的教學,可以把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這個知識點設計成以下三個問題呈現給學生:

(1)方程解的概念;

(2)由原方程解得的值是否原方程的解;

(3)用什么方法去檢驗原方程的解.

通過以上問題討論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的過程、原因、結果和實質,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進行思考,從而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內容的可視化方式

教學內容的可視化策略是指教師利用數學實驗、展示實物、模型、圖表等直觀教具,或運用板書、板畫、數字化媒體等教學手段,把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仍無法解決的復雜、抽象的內容簡明化、具體化的過程.教學內容可視化處理的主要特征是加強教學的直觀性,通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

數學是研究物質的數量及圖形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所以可視化策略在數學教學中應用非常廣泛.如函數中質點運動的教學,可以采用模型的可視化策略,讓學生觀看模型,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類比,運用抽象思維把握各種模型的本質屬性;圖形性質的教學可向學生展示實物和演示實驗,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感性經驗,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觀察到的現象與各種變化之間的關系,通過思考、歸納得出正確的運動規律等,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增強學生的直觀性理解.板書和板畫的運用,除了生動的直觀性外,還能將知識信息以簡要的、結構化的形式動態地展現出來,有助于學生深入參與教學的整個流程,增進其對教師的教學思路的理解,從而有效地形成系統的認知結構.

六、教學內容的活動化方式

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強調教學不應該是直接向學生注入知識,而是誘導學生全身心參與活動,以活動為媒介間接信息知識.在數學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的結論,還要經歷對數學圖形性質及其變化進行探究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建構核心的數學概念,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同時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其養成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

以探究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時數學新課程的顯著特征之一.例如《剪紙》數學活動課的內容,以“活動和探究”的方式,給出剪紙的依據和一些備選的材料,讓學生分析比較折疊方式不同和剪紙方法不同,設計出的剪紙圖象也不同,最后欣賞各位剪紙圖象,體驗設計思路,寫出探究活動報告.這樣呈現教學內容勢必會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同時,教學內容的活動化策略還要教師要考慮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逐漸增大探究活動的開放性程度,切實提高探究活動的效率.

七、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儲存而是檢索,而檢索的關鍵則在于如何組織信息,形成知識結構.

篇5

1.教學內容改革的探索

1.1 教學內容選編。

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根據個人的教學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精選教學內容并巧妙安排教學內容的順序,包括對教材內容的刪減、替換或補充。比如,從學生的學習效度來看,語言知識無代表性、信息量不大且陳舊的內容最好刪除;從學生認知心理出發,太易或太難的內容需要進行替換;從學生的非認知心理角度出發,盡量選用“新”、“美”的材料,用能夠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材料進行替換和補充;從學生的知識結構角度出發,文科學生可適當補充有關自然知識的材料,而理工科學生可適當補充有關人文方面的材料。教師在教學中應挖掘語言及語言教學豐富深刻的內涵,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發現、探究更寬更廣更精深的含義。如果教師的教學內容不再貧瘠、靜止,而是關注著人,關注深藏著人渴望探究的意蘊。其呈現給學生的教學內容不管是詞匯的講解、語法的闡釋、句子結構的分析,還是篇章的理解,就都不是單一、枯燥和重復的了。教師鼓勵每一個學生的解讀內容和活動,極大地豐富和提升了教學內容。每一項內容都有著學生和教師對其超結構中人文光環的解讀,哪怕是單個的詞匯和語法也顯得生動富于情感。逐漸地,學生會習慣性地、自主地去發現并解讀。

1.2 知識與文化相結合。

“語言教學的目標是從總體上提高語言能力?!蓖庹Z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使用外語進行交際,即是用外語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外語交際雙方來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外語交際是兩種文化的交流。如果外語學習者僅僅掌握英語的語音、語法、詞匯,而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一無所知,是無法達到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在實際交往中還可能產生誤解尷尬甚至格格不入。例如,中國的學生遇到外教時常會這樣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或Where have you been(西方人通常會是用How are you)?這在中國本來是很平常的問候語,但在英語本族語者聽來會很不高興,認為問話者不禮貌,干涉了他或她的私人的生活。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擴高職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有助于英語學習者的表達和交際能力。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氛圍,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授應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應該結合課文傳授西方文化、并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當然文化是包羅萬象的,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是無法將浩如煙海的文化知識全部灌輸給學生,所以文化傳授必須是系統的,有目的性。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民族價值觀、時間觀、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問候、致歉、道謝、委婉語等交際習慣的內容。

2.課堂教學方法改革

高職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不僅提出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這說明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教學活動關系。

2.1 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

由于學生在入高職時英語水平、文化素質、奮斗目標、專業需要都可有很大的差別。加之各地高職專業設置與師資水平的差距,各個行業與單位對英語人才需求的差距。全國統一的教學思路不僅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經濟的。如果定要全國統一,必將造成既沒達到各校本可以達到的高職英語教學目的,又浪費了有限的資源,更糟糕的是有導致學生厭學的危險。因此,實事求是的承認差別,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反而可能帶來高效率的結果。不同層次的高校,或不同類型的高校可以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教學周期或側重點。這樣,才可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英語學習者的特點來調動和激發他們的興趣,才可以更好的開展高校英語教學,避免出現大范圍學生厭學現象。

2.2 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改變傳統的授課方法,提倡創新課堂教學。例如,以建構英語語言體系為中心內容的課堂教學需要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閱讀、寫作分別教學或閱讀為主寫作為輔的教學思路,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以寫作理論來指導閱讀實踐,在閱讀實踐中驗證寫作理論;這不僅改變傳統的字詞句篇的教學模式,而且從篇章結構討論段落展開,從段落結構中分析句間關系從句間關系、從句間關系中研究句型結構、從句型結構中比較信息傳遞與從屬化程度對措詞的要求。把知識講解與能力培養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與課后自主學習結合起來,把原有知識和新授知識結合起來;發揮新知識的觸發作用、統合作用,更新學生的英語語言認知方式,促進學生建構個性化的英語語言體系。在教學手段上可采取理論闡述以課件展示為主,課件外掛在自主學習中心供學生自學;課堂教學重點操作演練(課件展示學生操作課件對照);將重點課文講解轉化為個案分析,驗證所學新知,其它課文作為任務布置給學生,要求運用所學新知識進行分析、體驗。注意收集整理學生反饋信息,教師集體研究分析,適時對制作的個性化英語語言體系的有關內容進行修改完善。近年來,在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中較有影響的教學方法有:交際教學法、折中教學法和“雙外”教學法,也就是既訓練外語應用技能,又傳授對外交流知識的教學法。

2.3 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

“以學生為中心”設置課程和組織教學,一直是英語教學巾的一個“理想境界”。具體表現為:主張語言學習者是教學中心人物,應以學生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制定課堂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三大基本原則:一是“以學生為中心”,重在培養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二是課內課外有機結合,重在培養自學能力;三是課堂教學的設計中,重在滿足學生的要求,以學生的參與為衡量標準。“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改變了傳統課堂的交流權力空間關系,改變了傳統的師生模式。

篇6

山西省使用的《信息技術基礎》教材是粵教版,教材中第三章“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上)”中有三節,內容分別是文本信息、表格信息和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經過幾年的教學總結下來,自己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整編。比如文本信息的加工一節中,自己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做了以下調整,在學習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時以“校運會”為主題完成學習內容:1.編寫一則通知;2.制作邀請函;3.自制宣傳標語。這些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說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性地完成。在完成報刊類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時,我選擇了學校的校報《翼中報》為例,根據報刊的一般制作過程:確定主題―收集與選擇素材―設計版面―制作作品―評價修改,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內容。由于選擇的內容學生比較熟悉,貼近自己的生活,所以學生完成的效率與質量都出乎意料。在學習第二節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時,我選擇了高一學生考試成績做統計,這樣學生學習積極,勁頭高漲,知識點掌握的也快。根據本節的學習目標,自己不僅把本節的學習要求穿插到學生成績表中,而且還加進了拓展內容,這樣學生既完成了教學要求,又提高了表格信息加工與表達的水平,一舉兩得。同時、學生在完成本節教學內容后不僅提高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且體會到電子表格中函數的魅力。在第三節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一節中,因為學校要搞“六十年校慶”活動,自己就選擇這個機會讓學生用“多媒體信息的加工”制作出宣傳我們學校的宣傳片。通過制作這個作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和集體的才智,積極主動地學習、交流探討。作品無論是思想性、創造性、藝術性還是技術性都能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自己融入了所領會的科學精神和教學經驗,創造性地調整教材內容和結構,達到了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提高了課堂效率。但是,我每一輪的教學內容調整都不是重復的、不變的,而是每一個階段都要根據學情、教情變換教學內容。

二、根據現有的教學硬件設施,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篇7

教學目標是用可操作性的行為動詞來表達的一定教學內容范圍內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并且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觀察、可描述的標準?!敖虒W目標有三個特點:1. 它是教學活動預期的結果,制約著教學過程及活動;2. 它可觀察、可描述和可測量;3. 它體現為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币獙崿F既定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明白其行為主體是學習者,而非教師。所以,教師應走進教材了解內容,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備課。如(1)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2)如何分解課程標準中的相關內容使之更加具體、清晰?(3)什么方法和策略才能最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4)是否需要補充教學,補充什么?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不但需要把握教材內容和要求,還需要知道教學目標必須用教學活動的結果來描述,而非過程或手段,并重視學生知識掌握和運用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從依賴性學習轉向自主性學習。例如:教授仁愛英語八年級Unit3,Topic2,Section C時,筆者開門見山地告訴學生莫扎特是個奇才,然后通過幾個年齡階段句子的描述,讓學生驚嘆于莫扎特的“wonder”,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對他的興趣。接著,筆者又引導他們自己閱讀課文,按照一定的順序理解并分解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了解莫扎特如何成為奇才過程中的一個小故事。為了熟悉課文,學生必須運用已有的知識學習,還要運用一些剛自學的知識幫助自己理解和運用。這就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能有效地把學科知識、現實生活與經驗進行結合。一節課結束后,學生對人物有了全新的認識,更懂得了教材知識的應用。

二、整合教材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認為的那樣,課本不是“圣經”,而是核心教學資源,它不是教學的一切,也就是例子而已。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不要僅僅“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走進教材了解內容,走出教材把握思路。這個過程包括分解、補充、整合、重構等;在這個過程中要牢記“三個未必”,即“教材上有的,沒有必要都教,教師教的,沒有必要都讓學生記住,讓學生記住的,沒有必要都考”。現實中很多教師備課時往往是看到什么就備什么,不能結合一個單元進行整體備課,更無法整合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即無法有效地進行整體備課,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筆者認為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整合教學資源:整合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整合教學目標,整合教學方式等。除了這些方面的整合以外,還應該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和習慣的整合。內容的整合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課程的學習;方法的整合,有利于學生獲得英語學習的經驗,提高教學效率。

三、強化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

篇8

體育與藝術都產生于人類勞動,有著共同的起源。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兩者相互聯系和促進,產生了體育藝術結合的運動形式。如體育舞蹈、花樣跳繩、藝術體操、花樣滑冰、健美操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學生對體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希望在體育課上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愉悅身心?,F代中小學教育要求學生的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使孩子在德、智、體、美、綜合實踐活動五個方面都得到教育和提升。2011年5月教育部決定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體育、藝術2 + 1項目”,讓每個學生至少學習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這就要求我們把體藝結合帶入體育課堂,在體藝思想引領下中小學進行體育課程創新順應潮流、勢在必行。 

1   體藝思想與體藝結合 

1.1體藝思想的內涵 

體藝思想是指藝術以體育為載體,達到立德樹人、完善人格的教育效果;而體育又反過來作用于藝術,培養學生的真、善、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藝思想是一種良性的互動思想關系,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完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事業的進步,體育活動與藝術文化相互影響是一種必然趨勢,體藝思想的有機融合也成為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外在推動力。 

1.2體藝結合的內涵 

縱觀體育、藝術發展史,體育與藝術相互依存,體育的發展離不開藝術,藝術的演變離不開體育。在我國體育、藝術發展的熱潮之下,體藝結合并非偶然,而是滿足了人們在健身需要和觀賞娛樂需要基礎之上的體育藝術形式。廣義的體育藝術是:在借助聲、光、影、圖等多種表現手法下通過身體活動來展現人類情感的創造活動。狹義的體育藝術是:在借助音樂、舞臺、背景下通過展示力量、柔韌、速度等身體素質來達到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的藝術活動。體藝結合能夠提高藝術工作者對體育的關注程度,也能使體育更好的展現出藝術性。增強大家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滿足更高的體育需求。在中小學體育課上以體藝結合為指導思想能夠更好的促進體育課程的創新發展,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體質、使他們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能、豐富個人的藝術細胞。 

1.3體藝結合思想的價值取向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一個時代的鏡子、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向標。而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體藝結合思想是兩種學科思想和藝術形式的統一體,它具有以下明顯的特點: 

1.3.1求“真”--實踐性 

體育、藝術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它絕不是一種形式,而是實現學生健康持續發展的途徑。體藝結合是落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也是推動學校體育和美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讓學生在課內和課外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教學活動與實踐,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體育的魅力。 

1.3.2求“善”--立德樹人 

我們是社會的人,具有明顯的社會屬性。在體藝思想引領下,有利于我們摒棄一些不好的思維觀念。在體育活動中除了有競爭意識,更多的是追求團結協作的精神。把“求善”的文藝思想作為體育鍛煉中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標尺,有利于中小學生健全人格、立德樹人,成為一個真、善 美全面發展的人。 

1.3.3求“美”--健身與藝術觀賞雙重性 

體育本身就具有健身和競技觀賞性,而藝術則是美的象征,一個代表身體,一個代表靈魂。體育和藝術就是肉體與靈魂的契合,通過外在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出體育的美,給人以極強的藝術觀賞性。例如把游泳和舞蹈結合起來的花樣游泳被稱為“水上的芭蕾”,它把表演者力與美、體能與藝術的結合表現的淋漓盡致,充分體現了健身和藝術觀賞的雙重屬性。 

2   體藝結合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價值體現 

2.1給體育課注入新的活力、豐富課堂內容 

體藝結合為中小學體育課帶來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一些簡單的體育運動加上藝術表現形式更好地豐富了體育課堂內容。舉個常見的例子:跳繩是一項能有效訓練個人反應和耐力的有氧運動,在許多中小學體育課上都把跳繩作為一項主要運動項目進行教學活動。他們在傳統的跳繩上進行了創編,還加入了音樂、毽球、舞蹈等多種元素。在中學實習期間,我在初一的體育課上也教過花樣跳繩。學生不僅積極參與到運動過程中,還主動創編新花樣。有時我還會借來音響放一些歡快的曲子,在音樂的配合下他們跳的更加開心,動作規范,成功率也較高??偟恼f來,大家不僅積極參與,還團結協作。超額完成了一堂體育課的教學目標。 

2.2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中小學一節體育課是40—45分鐘,除去熱身、放松和老師講解示范時間,真正能鍛煉的時間只有20—25分鐘。所以我們更要充分利用好這20幾分鐘,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鍛煉和運動中,而不是渾水摸魚。如果在一節體育課的開始部分我們用音樂和舞蹈動作配合起來代替傳統的熱身形式,大家不僅能更快地進入到課堂氛圍,提高興趣,還能全面動起來,達到熱身的良好效果,避免在正式教學中出現意外受傷等情況。在具體教學項目中通過豐富的藝術教學形式讓體育課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內心,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達到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的效果。 

2.3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理念 

中小學體育是培養學生對體育興趣的基礎階段,決定了他們今后從事什么樣的體育活動。體藝結合有利于培養運動興趣和養成運動習慣,促使學生堅持自主學習和終身鍛煉,在學生時代就奠定他們終身體育的意識。體藝結合的體育課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藝術活動的主動性,建設有特色的體育項目。使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可以掌握一門或幾門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和意識,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的價值:生活離不開體育,體育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健康?!?   體藝思想引領下中小學體育課程創編模式的構建 

3.1 以人為本,完善體育課程目標 

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在體育課上要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在體育課上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做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體藝思想引領下的體育課程目標更加完善: 

3.1.1增強身體素質,掌握基本體育技能 

這是體育課程的基本目標。在體藝思想下,我們要更加注重柔韌、靈敏、反應、耐力等體能的協調發展,掌握和運用基本的體育技能。 

3.1.2提高運動興趣,養成鍛煉的習慣 

興趣和愛好是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內在動力,在體育課上通過體藝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是他們養成鍛煉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因素之一。 

3.1.3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和社交能力 

以體育為載體傳達的文藝精神,使學生在體育課上開發其社會功能,培養出良好的品質與社會交往能力。 

3.1.4培養美感、立德樹人,實現真善美的全面發展 

體藝結合就是把體育運用到生活中,在體育課上培養學生的美感和人格。 

3.2 創新體育課程內容 

中小學體育課堂一直以普通的跑、跳、投為主要教學內容,使越來越多學生對上體育課失去了興趣和熱情。部分學生在集體活動時選擇偷懶,體育課對他們來說只是逃避文化課的時間。在這種現狀下,體育課不僅達不到強身健體的效果,更滿足不了參與者愉悅身心、釋放課業壓力、掌握運動技能的要求。根據體藝思想的引領,我們可以創新體育課程內容: 

1)技術類:傳統田徑類、球類、舞蹈類(啦啦操、體育舞蹈、健美操等)、藝術跑跳類(花樣跳繩、毽球等)。 

2)運動參與類:個人表現類、團體運動類。 

3)體育活動類:課外活動、健身健美、運動交往。 

3.3 優化體育課程評價標準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實現體育課程目標是現階段中小學體育課急需解決的問題。在體藝思想的引領下優化體育課程評價標準,具有以下幾個原則: 

3.3.1課程內容與目標 

好的課程內容要符合課程目標,在體育課上選擇體藝結合的課程內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分析課程目標的基礎上,要科學地選擇體育課程內容。 

3.3.2學生的興趣與愛好 

興趣主導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在優化體育課程時我們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點完善體育課程內容。 

3.3.3學生的實際運動水平 

在體藝結合思想下的體育課程內容設置既不能過于困難,也不能過于簡單,這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當課程內容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時才是最好的狀態。 

篇9

5. 提高青少年協調用力能力的動作整合練習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縮力量的練習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與多方向移動能力的練習方法; 8. 促進青少年體力恢復的再生練習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謝能力的練習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練習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轉爆發力的練習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軀干支柱力量的練習方法。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首都體育學院青少年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方向的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田徑專業的教學訓練工作,在身體運動功能訓練、青少年學生體質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研究與應用水平。為配合本專題,作者將競技體育領域的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方法學校體育教學化,以期更好地指導、運用于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之中,旨在服務于普通青少年學生群體,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體質,為一線教師從操作層面提供一個較系統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方案。希望廣大教師以此系列專題為基點,認真學習其教育教學原理,領悟案例設計思想,能夠舉一反三地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并設計出更多有效提升學生體質的課堂練習內容與方法。

摘 要: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按照最佳運動能力發展的金字塔結構模型和逐級進階模式,較好地將功能動作篩查、肌肉與神經系統激活、動態拉伸、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加速與多方向移動、力量與旋轉爆發力、恢復與再生等內容實現了無縫鏈接,充分體現出以提高運動能力為目標的訓練新特征,其核心理念反映出身體訓練已從重視提高肌肉力量的低端要素,向提高動作質量與控制的高端要素轉變。

關鍵詞: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體系

中圖分類號:G8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1-0012-03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起源于醫學的功能康復訓練,興盛于職業體育,它所包含的功能動作篩查(FMS測試)、肌肉動員與神經系統激活、動態拉伸、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動作整合、專項動作準備、加速與多方向移動、力量與旋轉爆發力、能量系統發展、恢復與再生等內容,不僅較好地服務于國家隊備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而且還可以轉化為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實用性方法。本文從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理念、定義、內容體系作為系列專題文章的切入口,在后續的文章中將逐一介紹上述系列專題,以期讓廣大讀者對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體系和方法體系有一個全面了解,更好地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身體運動功能練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切實為增強青少年體質服務。

一、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理念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宗旨是為服務對象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整合資源,做好損傷預防,努力提高運動成績。在訓練內容的選擇上,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強調多維、多關節、運動的無軌跡、無序,而且在運動場上的動作模式要與功能性訓練相一致。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之所以強調動作模式訓練而不是肌肉訓練,因為他們認為發展肌肉力量未必能提高運動場上的動作效率,但動作模式訓練一定能夠提高專項動作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并且能在運動場上得到有效的展現。而傳統的體能訓練理念則是進行單方向、單關節、實效性較低、有序的訓練過程。但是,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實施需要一個復合型訓練團隊作為支撐,它不同于傳統的一名體能教練員身兼多職的訓練模式。因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把訓練視為一個科學的整體系統,并提出運動員的成績是體能、技能、戰術、智能和心理的綜合表現,因此,它在各訓練系統內進行了資源整合與協調,并將哲學、方法學、戰術訓練等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個整體。

二、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界定

1975年Yamamoto和他的同事在將功能訓練運用到西點軍校的傷病士兵康復訓練中,他們把功能訓練的重點放在膝關節的損傷治療方面,內容是針對士兵的受傷膝關節采用動態練習來恢復其靈活性。隨后Kegerreis在1983年提出了“特定需求的專門性適應(specific adaptations to imposed demands)”原理,即SAID。美國運動委員會(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也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訓練動作的一項專門活動,它包括平衡性訓練、穩定性訓練、核心訓練和動態運動訓練;美國國家運動醫學會(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則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包括身體的每一個關節和在不同運動面的加速、減速及穩定性訓練。美國著名學者Boyle M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包括平衡練習、本體感覺練習以及需要腳接觸地面的、不需要固定器械輔助的訓練。Gambetta V在《遵循功能訓練的路徑》《功能性模式》《力量與功能》中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多關節、多運動面、多方位、強調本體感覺的運動,包括減速、加速以及穩定性能力、對不穩定狀態下身體的控制能力、控制身體重心、對地反應力和沖力的調控能力。Santana J.C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將日常的身體活動和競技運動整合為一體的系列活動。Steven P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就是將具有力學特征的、協調的或者有活力的活動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Michael P. Reiman 和 Robert C. Manske 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各種人群完成任務相關的、目標確定的、環境合適的、身體的多個系統與組織參與的任何運動形式。1997年,GrayCook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應注重身體動力鏈的作用,訓練中應該將整個人的身體看作是一個動力鏈,避免某一環節單一的訓練。2001年,美國著名體能訓練學專家Mark Verstegen提出“體育運動的本質是動作”。他認為身體動作承載著運動素質和技術,動作模式的優劣決定運動成績的表現,動作決定肌肉力量傳遞和發揮的有效性和經濟性,動作決定能量傳遞和轉移。運動員在訓練中應該遵循循序漸進原理,在多平面、不同負荷和速度的動作模式訓練基礎上整合多關節來加強動力鏈作用。以髖部的旋轉和伸展為基礎是大多數體育動作的原動力,通過提高身體的軀干力量可以有效地避免能量泄露,保證更為經濟有效的動作過程。

由此可見,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在一定負荷和速度條件下所進行的各種遞增式,并將多關節、多平面和本體感受性融為一體的專門動作訓練方法。其核心內容包括:FMS測試、軟組織喚醒、肌肉—神經系統激活、動作準備(含軀干支柱力量、動態拉伸)、快速伸縮復合力量、動作整合、專項動作技能、加速與多方向移動、力量與旋轉爆發力、能量代謝系統發展、再生與恢復等。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主線就是以FMS測試作為切入點,以動作模式訓練為主體,以提高動力鏈傳遞效能為核心,以提高或改進運動員在場上競技表現能力為目標。

三、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內容體系

關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的研究,美國著名學者Michael Boyle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從本質上就是有目的的訓練,它在一般身體訓練和專項訓練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它既是一般身體訓練理論的延伸和細化,促使一般身體訓練朝著指向性和針對性方向發展,同時它又是對專項訓練的拓展和補充,提升專項訓練的有效性,縮短一般身體訓練效果向專項技能需求轉化的時間。2003年,Gray Cook進一步提出了“最佳運動能力金字塔”的概念,(圖1和圖2)。

從圖中的內容結構可以看到,Gray Cook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所有體育技能訓練的基礎,運動功能訓練也是專項訓練的基礎,將運動功能訓練融入到運動員日常的訓練中能夠完善其訓練模式,不僅能夠保持運動員的身體能力,同時也能起到預防運動損傷的效果,從而有效地保障專項訓練。最優化金字塔結構的核心是強調訓練要以人體基本的靈活性和穩定性為基礎,在關節的靈活性和身體的穩定性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再升級到第二階段的有效動作模式。

能力訓練階段主要是強調動作的經濟性和高效性,而動力鏈傳遞效能又是實現其目標的關鍵所在。更為重要的是,此階段訓練尤為強調完整動作的整合和動力鏈的高效傳遞效能,以上兩個方面才是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核心所在,即運動員在身體運動功能發展到較高水平上,才能夠有效發揮專項技戰術水平,最后達到技戰術的有機結合和能力展示。

我國學者對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體系的研究,始于2006年劉愛杰博士首次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引入到中國競技體育訓練實踐。2007年他在《競技體育的核心訓練》一文中寫到起源于康復中心、健身房的功能訓練正向競技體育領域不斷滲透,并指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體能訓練專項化的橋梁。2008年,他又在《我國運動過訓練方法創新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人體的所有復雜動作都是由基礎動作組合而成的,并且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一種為提高專項運動能力,通過加強核心力量并能使神經肌肉系統更加有效率的訓練方法。袁守龍博士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應包括動作銜接的加速度、平衡性、穩定性等練習在多關節、整體性、多維度的動作訓練;強調將平衡控制和本體感受加入訓練當中,強調身體軀干核心部位的控制和穩定。在傳統結構性力量、耐力和素質等訓練基礎上,創新設計了動作模式訓練、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平衡訓練、協調性訓練、懸吊訓練、振動訓練、瑞士球訓練、本體感覺訓練等多種方法,對提高專項技術訓練過程中的動力鏈效應明顯,豐富了傳統的體能訓練體系。筆者在《軀干支柱力量與動力鏈傳遞效能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與傳統的體能訓練的本質差異在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強調的是動作訓練而不是肌肉訓練,通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提高的是完成專項技術所需要的專門動作質量和競技表現能力,而不是提高肌肉的力量(表1)。

從一堂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課的內容來看,它的順序基本是按照以下流程進行的:傷病預防練習、肌肉與神經系統激活、動態拉伸、快速伸縮復合力量、動作整合、專項技術動作模式、力量與爆發力、加速與多方向移動、能量系統發展、恢復與再生。這一流程并不意味著每堂訓練課都要完成上述全部的內容,而是根據當天專項技術訓練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身體運動功能練習內容。其中,傷病預防、肌肉與神經系統激活、動態拉伸、動作整合等屬于功能動作,以徒手練習為主;快速伸縮復合力量、專項技術動作模式、力量與爆發力、加速與多方向移動、能量系統發展等則屬于身體運動能力,以抗阻力練習為主。

從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的板塊及其功能來看,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FMS測試,評估運動員軀干支柱力量、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2)肌肉的拉伸、神經的激活等方面的動作準備活動,使得運動員做好充分的準備;(3)技術動作活動的準備,此階段與專項的結合更加緊密;(4)運動員專項力量和爆發力的訓練,(5)與專項模式相近的能量供能系統的發展;(6)恢復再生的放松工作。但是,所有的這些訓練都是在營養保證的基礎上完成的。

從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科學基礎與實施過程來看,它是集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和運動技能學融為一體的交叉學科,教練員團隊也是由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人士組成,體現出明顯的整合集成特征(圖3)。

由圖3可以清晰地看到,實施身體運動功能訓練需要擁有一個團隊來保障,職業體育的教練員團隊通常需要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作為顧問,以便最迅捷、最有效地轉化其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其次,通過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在短時間內按照培訓工作流程,培養出符合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理論體系所要求的教練員。

而傳統的體能訓練則是高度重視提高身體素質,尤其是高度重視肌肉力量的增長。體能訓練所涉及的學科相對較少,訓練也基本上是由專門(或兼職)的體能教練員負責實施。這種訓練模式有其優點,但也同時會出現有些運動員盡管身體素質發展的很好,而且身體外型也很強壯,就是在場上跑不快、跳不高、停不住、轉不動,比賽場上所需的專門動作做不出來。究其原因就在于:傳統的體能訓練僅重視了肌肉訓練,而沒有重視動作訓練。因為肌肉訓練未必能提高運動員的動作質量和場上動作表現能力,而動作訓練才能把專項動作所需的肌肉力量發展起來,并能提高運動員的動作質量和場上動作表現能力。

綜上所述,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誕生實質上是代表了當今的身體訓練已從重視低端要素(肌肉訓練不斷提高肌肉力量)向高端要素(肌肉—神經系統協同訓練不斷提高動作質量與控制)的轉變,這是一個訓練理念的轉變,也是職業體育發展的必然產物。

四、我國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人才培養現狀

篇10

Effect of Tongmai Huazhuo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RUAN Lin JIAO Xiaomin LI Jia WANG Chunlin LI Ting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ongmai Huazhuo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 Methods Seventy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admitted to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August 2013 to Jul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mlodipine Besylate 5 mg, one agent every day. On basis of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Tongmai Huazhuo Decoction, once a day. The course of the two groups was 8 weeks.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levels of blood pressure, TGF-β1, VEGF, sICAM-1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levels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TGF-β1, VEGF and sICAM-1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levels of TGF-β1, VEGF and sICAM-1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ongmai Huazhuo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has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s, which can down-regulate the levels of TGF-β1, VEGF and sICAM-1, it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Tongmai Huazhuo Decoction;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Hypertensio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現代居民健康狀況調查研究顯示,我國成年人高血壓病患病率為19.5%,我國高血壓病患者已超過1.6億人[1],本病的知曉率、治療率以及控制率較低[2]。臨床治療高血壓病的任務即為降低心血管發病以及死亡的危險[3],一般根據患者病情選擇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及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等[4],為使血壓水平達標,患者多服用2種或以上的降壓藥物,高血壓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服藥后肝臟負擔加重[5]。綜合近年來對高血壓病的研究發現,中醫藥治療本病獲得一定進展。中醫認為高血壓病屬于痰瘀范疇,治療應選擇通脈化濁藥物。本研究就通脈化濁湯治療痰瘀互結型高血壓病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響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8月~2016年7月在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內科治療的70例痰瘀互結型高血壓病患者,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44~79歲,平均(41.29±5.03)歲;平均病程(6.64±0.87)年。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5例。試驗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45~79歲,平均(42.10±4.98)歲;平均病程(6.55±0.93)年。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44~77歲,平均(40.98±5.00)歲;平均病程(6.85±0.85)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診斷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制訂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6]中原發性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②中醫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及《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8]中痰瘀互結型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③年齡18~75歲。④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繼發性高血壓病或頑固性高血壓病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近期有生育計劃;③存在惡性腫瘤、嚴重感染、痛風、嚴重的心肝腎損傷等合并癥;④血液系統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患者;⑤對本研究應用藥物過敏者。

1.4 方法

對照組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6]予以常規治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商品名:絡活喜,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20120719,每片5 mg)5 mg口服,每日1次。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中藥湯劑通脈化濁湯(紅花20 g、半夏15 g、丹參30 g、茯苓30 g、生蒲黃15 g、生山楂25 g、炒萊菔子20 g,制備煎劑均由我院提供,由藥房統一代煎煮,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每日1劑,飯后服用。兩組療程均為8周。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及評定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將臨床療效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穩定及無效。顯效為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或生理指標均處于正常范圍;有效為治療結束后患者臨床癥狀部分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

1.5.2 血壓 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

1.5.3 TGF-β1、VEGF、sICAM-1水平檢測 采用上海朗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TGF-β1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試劑盒檢測血清TGF-β1水平;采用上海研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VEGF ELISA試劑盒檢測血清VEGF水平;采用齊一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sICAM-1 ELISA試劑盒檢測血漿sICAM-1水平。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且試驗組治療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亦有統計學意x(P < 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TGF-β1、VEGF、sICAM-1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GF-β1、VEGF、sICAM-1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GF-β1、VEGF、sICAM-1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試驗組TGF-β1、VEGF、sICAM-1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近三年人口普查研究顯示,高血壓病患病率由7.73%增至13.58%[9]。臨床藥物實驗證實單一西藥治療僅能夠控制40%~60%或更少的高血壓病患者[10]。本課題組認為高血壓病的關鍵病機為痰瘀互結,應以活血通脈、健脾化濁為治療原則,組方選擇通脈化濁湯,方藥組成為半夏、茯苓、炒萊菔子、生山楂、紅花、丹參、生蒲黃等。中醫素有“無痰不作?!敝f,脾虛痰濕,清陽不升,痰蒙清竅發為眩暈,故方中應用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功效的半夏作為君藥,現代臨床藥理研究表明[11],半夏不僅能明顯改善痰濕壅盛型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血壓的穩定降低,減輕體重,還具有明顯改善鹽敏感性以及胰島素抵抗(IR)的作用。實驗研究發現,半夏能改善高血壓模型大鼠的血流動力學指標,降低大鼠血清中血管緊張素Ⅱ和內皮素(ET)的含量,提高模型大鼠血清中NO的含量,調節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進而降低血壓;臣藥茯苓歸心、肺、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世補齋醫書》中提及“茯苓一味,為治痰之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丹參歸心、肝經,能夠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本草求真》中提及丹參“能入心包絡破瘀”,現代藥理表明[12],丹參能夠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減輕心肌缺血程度,具有抗凝血、促纖溶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提高耐缺氧能力?!侗静菰傩隆分刑峒凹t花入肝、腎二經,具有通經活血的功效,紅花的有效成分可顯著降低纖維蛋白原和凝血酶作用,減輕凝血酶對內皮細胞損傷及刺激作用,減少血管內皮細胞產生和釋放纖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劑PAI-1,促進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含量升高,使沉淀于血管內的纖維蛋白溶解,減輕纖維蛋白與血小板結合后再次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釋放,減輕纖維蛋白對內皮的損害;能消除由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縮作用,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痙攣狀態,從而改善腎臟的血液循環,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壓[13]。紅花、生蒲黃得丹參之功以增強活血化瘀之效,共為本方的佐藥。高血壓病患者常因過食肥甘厚味導致痰濁中阻、氣滯血瘀,因此,方中選用生山楂入脾、胃、肝經,能夠消食積,散瘀血;《本草綱目》中提及“萊菔子之功,長于利氣”,能夠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生山楂、炒萊菔子則為本方的使藥,具有行氣化瘀、消食化痰之功。以上諸藥共奏活血通脈、健脾化濁之功,可以起到明顯的降低血壓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14],萊菔子水溶性生物堿通過下調黏附因子的表達,抑制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黏附,以及血管壁炎性反應而發揮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且能降低高血壓帶來的血管內皮損傷。

高血壓病患者易發生內皮血管損傷,動脈硬化的主要誘因是具有血管破壞作用的TGF-β1、VEGF、sICAM-1水平升高,其中TGF-β1是合成和沉積膠原纖維等多種細胞外有效成分的始動因子,TGF-β1表達增多預示著高血壓病合并腎損害及血管重構等并發癥的概率增加[15-16]。VEGF是促進腫瘤血管形成、發育的重要細胞因子[17-20],VEGF水平升高預示高血壓病患者血管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增高[21]。sICAM-1參與并負責調節血漿細胞黏附功能[22],研究顯示高血壓病患者內皮sICAM-1表達水平較高[23-24],白細胞與其結合分泌多種破壞酶,并再次釋放細胞因子產生惡性循環[25]。本研究首次運用中藥方劑調控TGF-β1、VEGF、sICAM-1水平,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血壓降低,TGF-β1、VEGF、sICAM-1水平較低。但本研究樣本量尚顯不足,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

綜上所述,通脈化濁湯具有活血通脈、健脾化濁之功,能夠下調促動脈粥樣硬化細胞因子水平,改善痰瘀互結型高血壓病的臨床癥狀,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亞杰.高血壓患者的社區護理管理[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0):136-137.

[2] 顧東風,Jiang He,吳錫桂,等.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和控制狀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3,37(2):84-89.

[3] 王勇,靳利艷,王留義,等.不同劑量培哚普利對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及血壓變異性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26):3160-3164.

[4] 張學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可能機制和降壓藥選擇策略[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6):13-15.

[5] Martensson J,Bellomo R. Perioperative renal failure in elderly patients [J]. Curr Opin Anaesthesiol,2015,28(2):123-130.

[6]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7]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2-113.

[8] 朱文鋒.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5-56.

[9] 何森,陳曉平,陳小妮,等.成都地區自然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及血壓水平15年(1992~2007)的變化[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1(3):494-497.

[10] 王曉冰,李運倫.高血壓病痰瘀互結證證治規律[J].湖北中t雜志,2016,38(10):39-42.

[11] 冉旭,陳立,呂波,等.補腎益心湯對高血壓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2):244-245.

[12] 焦紅蕾.化痰通絡活血方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觀察[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5.

[13] 崔圓圓.化痰活瘀法干A痰瘀互結型高血壓病的機制探討[D].鄭州:河南中醫學院,2014.

[14] 李嬌嬌.化痰活瘀基本方對痰瘀互結型高血壓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D].鄭州:河南中醫學院,2014.

[15] Miller CG,Pozzi A,Zent R,et al. Effects of high glucose on integrin activity and fibronectin matrix assembly by mesangial cells [J]. Mol Biol Cell,2014,25(16):2342-2350.

[16] Zhang Y,Liu J,Lin J,et al.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GATA1 and the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SET7 interact to promote VEGF-mediated angiogenesis and tumor growth and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 of breast cancer [J]. Oncotarget,2016,7(9):9859-9875.

[17] 張烈元,劉煒楓,趙帥,等.陳伯鈞教授中醫藥治療高血壓臨床經驗[J].環球中醫藥,2015,8(3):350-352.

[18] 張云松,曹志群,朱曉林,等.參芪扶正注射液對高血壓并失眠氣虛者心率震蕩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 53(34):124-127.

[19] 劉靜.中醫辨證治療聯合β受體阻滯劑治療高血壓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9):68-69.

[20] 李琛,李璐,陳雪松,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C反應蛋白與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2,18(11):1565-1567.

[21] 吳建恒.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表達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研究[D].桂林:桂林醫學院,2014.

[22] 牛國平.高血壓病患者血清IGF-Ⅱ和VEGF檢測的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6,19(2):97-98.

[23] 韓琳,秦建國,高譽珊,等.降壓通絡方對高血壓腎損害大鼠腎臟血管緊張素Ⅱ及腎功能的影響[J].環球中醫藥,2015,8(1):36-41.

篇11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課堂的內容、教學目標、評價方式、課堂組織形式等有了新的要求,課堂內容更加精煉,教學目標多元化,師生角色定位轉變,發展性評價廣泛應用,教師對課堂的組織具有更多選擇。新課程的實施最終指向于“高效”二字。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現狀

新課程實施之后,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從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課堂目標的設定、對學生的評價等各個方面都有所轉變。當然,由于教師個人的理解能力、勤奮程度等的不同,以及學校繁雜事務的干擾等,當前小學語文課堂并不是十分高效。

1.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程度影響了課堂內容的組織,對課堂效率的高低有重要影響。

由于每個教師的思維方式不同,對課程標準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差別,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不能夠做到效率最大化。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對課堂內容含量的把握上,每個課時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以及課文內容的不同是不盡相同的,教師首先要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然后才能根據教材內容來設計恰當的教學目標、實施教學。由于教師對課程標準的把握不足,影響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構架,造成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降低,對課堂效率產生了影響。

2.課堂評價方式初步轉變,但存在評價滯后、片面評價等,造成課堂效率低下。

由于教師對評價方式的理解不同,而且評價方式的轉變本身需要一個過程,教師不能及時的對學生的表現、課堂發展等作出最及時的評價,也不能引導學生之間、學生對內容作出最有效的評價。在評價某個問題或者學生的表現時,會出現評價不夠全面、只評價某一方面的問題。滯后評價錯過了激發學生積極性的最好時機,片面評價忽略了學生和課堂的閃光點,不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

3.課堂組織形式從滿堂灌轉變為合作探究,存在合作無效、探究時間過長等現象。

合作學習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由于教師對合作學習方式的理解和把握不足,對合作問題的設計、合作時間的劃分、合作效果的評價等都不能達到最佳,存在著合作學習形式化、無效合作充斥課堂、合作學習時間或長或短等現象,導致課堂效率大打折扣。

4.師生角色重新定位,教師把握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新課程改革打破了教師和學生的既有角色定位,讓教師走下講臺,成為課堂的指導者和參與者,讓學生走上講臺,成為課堂的主體和課堂推動者。這種角色的重新定位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前教師只需要將內容講解清楚即可,課改之后則要求教師不僅要對教材內容有充分的掌握,而且對課堂的評價、學生的合作等都有足夠的控制能力,部分教師不能夠達到這一要求,造成了課堂的松散和低效。

二、小學語文課堂高效策略

1.鉆研教材內容,精煉課堂內容,從課堂含量上“高效”。

課堂高效首先應該是內容的高效。教師要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從字詞、口語交際、習作等各個方面全面把握課堂內容的設計。要分析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向和目標,結合教材內容,設置恰當的學習內容,提升課堂的思維含量、知識含量、能力含量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含量,要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將各個層次的目標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讓課堂內容合理而精煉,做到課堂含量的高效。

2.提升教師自我素養,提煉講解語言,讓課堂表述“高效”。

課堂效率的提高離不開教師講解效率的提高。教師講解能力的高低與教師的知識儲備、思維能力、授課方法等都密不可分,所以,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增加知識儲備,通過對新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學習理解提升自我思維能力。在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設計時,要預設知識點的講解時間、講解語言、講解方式等,在課堂上根據生成合理使用講解語言,精煉、恰當的講解知識點、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做出科學評價,同時,引導學生用精煉的語言來展示和點評,從而讓課堂表達有序而高效。

3.設計恰當的課堂評價方式,用評價做指引,讓課堂走向“高效”。

小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較強,所以十分注重教師以及同學的評價,同時,評價也是教師掌控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教師要針對具體的課堂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狀態等來設計課堂評價方式以及用語,用激勵性語言、指導性評價引導學生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當中去,運用合理的發展性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進取心,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效率和探究學習的效率,讓課堂在高效評價的指引下走向高效。

4.制定合理的課堂目標,以目標為指標,做到目標“高效”。

每節課都有課堂目標,課堂目標是教師教學的參考和依據,也是學習學習效果的指標。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來設計合理的課堂目標,引導學生理解目標、落實目標。課堂目標既不能太多,也不能過于繁雜,知識目標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重點要放在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態度的培養上,教學中以目標為指標,用最高效的形式落實完成目標。可見,精煉高效的目標是課堂高效的重要因素。

三、結語

毫無疑問,高效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在極力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教師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更加用心的從事語文教育工作,課堂教學才能夠更高效,才能夠有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郎艷玲.創設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2,03:87-89.

篇12

一、教師精心備課――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基礎

作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期準備環節,備課的質量對教學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上,數學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設計切實有效的數學教學方案,在備課思路上注重學生的實際學習方式,在教學目標上注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

(一)精心鉆研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內容

為夯實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基礎,數學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內容,把握教材內容的重難點,以期更好地實施教學方案。通常情況下,數學教材內容高度凝練、概括性極強,因此需要數學教師深刻、全面地理解吃透教材,為課堂講學的有效開展做好充足的準備。新課改的全面推廣形勢下,數學教師不能以傳統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數學教師需要進行教材內容的再加工和再創造,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

(二)結合實際教學,合理選擇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作為教師開展課堂教學,落實教學方案的具體實施辦法,其科學合理性直接關系著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在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上,數學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在教師的“教數學”和學生的“學數學”上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數學教師要注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采取科學可行的教學手段開展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動。例如,在進行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用“動手操作”的教學手段代替“口頭教授”的教學手段,組織學生裁剪并旋轉三角形紙片,以實際案例引導學生研究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探索新知識,教學效果更加高效明顯。

二、學生主動參與――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保障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數學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提升學的數學學習的興趣度和參與度:首先,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初中數學展示與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求知欲,促進高效課堂的實施。其次,重點向學生傳播初中數學思想,幫助學生進行數學課題的相關研究,幫助學生學會數學學習,學會數學解題,學會數學思維。最后,及時進行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的評價,鼓勵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確保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實現。因此,教師要全面這三方面的相關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

在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實施開展中,學生的主動參與是其重要保障。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才能確保高效課堂效果得以實現。

三、方案全面落實――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手段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開展手段和評價結果是教學方案的全面落實與否,包括教學策略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實施。

(一)有效提問,增強互動實效

在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開展環節,課堂提問是檢查開展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順利開展高效課堂的關鍵。通常情況下,課堂提問的目的是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程度,引導學生進行新知識的思考探索,幫助學生鞏固和運用新知識,可以有效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實效。因此,課堂提問的有效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實現結果。在課堂教學中,若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實質效果,隨意性很大,答案范圍沒有限制,學生便無從下手,不知道從何角度進行思考,提問便適得其反,流于形式化,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若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無需思考便能解答,學生問題思維能力沒有得到鍛煉,也不利于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開展;若教師提出的問題偏難,在學生的解題能力水平之外,提問便沒有效果,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更不利于高效課堂的開展。

(二)分層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為實現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順利開展,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差異,進行開放式分層次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練習的編排上分層次設計,在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的基礎上,有層次、有目的地提供學生能力水平突破的平臺,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均體現分層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均衡發展和個性發展,實現初中數學的高效課堂。

結束語

新的時展背景下,學校教育有了新的時代要求,高效課堂的開展至關重要,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同樣不可或缺,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精心備課,夯實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的基礎,全面落實教學方案,提升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手段的實用性;學生主動參與,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提供強有力的后盾保障。

【參考文獻】

篇13

3.負效的“花樣式”課堂。這部分教師通常是掌握了新課程改革的皮毛,把新課改單純理解為“折騰”或“翻新”,不顧及學生實際,盲目追求課堂上的“新花樣”。結果,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也很累,卻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從教學生態的角度來講,這種“花樣式”課堂是負效的。

二、構建高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必要元素

高效課堂模式下,教師依據客觀規律,在規定的課堂內容和授課時間內,盡可能投入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對于高中英語教學而言,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課程的合理性設置和評價的多元化模式是構建高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必要元素。

1.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在知識爆炸的當今社會,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的學科知識提升、教育理念更新、對新課程改革精髓的精準把握直接影響了教師的課堂實踐。因此,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構建高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基本元素。

2.課程的合理性設置。新課改背景下,合理的高中英語課程不僅包括課程(選修課程)開設的邏輯順序,還包括教材內容之間的有序銜接,也包含學習訓練的科學呈現。此外,立足學生認知特點,貼近現實生活原型,利于多元能力培養的合理課程是構建高效課堂的直接要求。

3.評價的多元化模式。多元化的課堂評價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特征。相對于以知識累積為唯一標準的課堂評價而言,高效課堂的多元評價更講究學生在課堂實踐中的角色扮演,更關注學生潛在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更重視評價時間和方式的合理選擇。多元化評價模式是構建高中英語高效課堂的關鍵元素。

三、構建高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實踐策略

在構建高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教學實踐中,高中英語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高效化運作策略,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課堂導入的多樣化、內容處理的系統化、課堂互動的全員化和課堂評價的人本化。

1.課堂導入的多樣化。課堂導入的多樣化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結合當前高中教材常見的人際交往、網絡應用、文化比較、心理分析等話題,英語教師可以選擇新聞連線、歌曲欣賞、影視片段、圖片展示等形式導入相應的話題,可以將學習任務設置與課堂導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求知欲,達到高效的開端效果。

2.內容處理的系統化。對學習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和實用性的刪減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必要舉措。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結合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找出不同版塊、單元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整合,選取系統化的閱讀補充材料、任務型閱讀訓練材料、合作學習話題材料,開展高效的“聽、說、讀、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