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獸藥市場分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獸藥市場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OTC即是非處方藥,是指不需要醫生開藥方,就可以在藥房買到的藥品。目前,國際上用OTC(Over The Counter)來表示非處方藥,與OTC相對的就是RX即處方藥。在國外,OTC藥品已成為治療疾病的主要渠道,但在國內還處于開始階段。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醫療改革的提出與實施,2000年我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了與國際OTC接軌提出了醫藥分類管理。自此我國的藥品消費市場發生了大的變化,其中以OTC藥品的變化最為明顯。OTC藥品可以在藥店或者非醫療單位銷售,這一趨勢給藥品生產企業提供了商機也帶來了挑戰。

一 OTC藥品營銷面臨的挑戰

根據有關機構對我國OTC市場的調查研究表示,中國的OTC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我國的OTC年增長率為30%左右,1996年達到13億美元,2000年達到30億美元,也就是說,到這時為止達到了法國在1995年的水平,根據調查,專家預測到2010年,可以達到美國在1995年的水平,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藥品市場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跨國公司都做好了準備,要來分享中國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OTC市場??鐕镜膮⑴c,強占了我國的藥品市場,給我國的藥品生產企業帶來挑戰與危機。同時我國又進行了入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隨著全民醫保的普及,一些消費者可以通過社區衛生院免費領取藥物,因此降低了零售藥店的營業額,對OTC藥品營銷提出挑戰。另外,我國大部分藥品生產企業缺乏自己的品牌藥,基本上都是仿制,隨著OTC藥品走向市場,患者對藥品有了選擇權,為了安全,一般比較重視藥品的品牌與功效,這對OTC市場營銷提出挑戰。

二 市場營銷策略分析

(一) OTC藥品營銷策略要在產品方面下功夫

藥品消費相對其他消費品來說屬于理性消費,它是用來治病的,消費者使用OTC藥品時比較看重產品的功效,只要是功效好,消費者就信賴這個產品。藥品營銷界對OTC藥品的營銷有這樣的觀點,說OTC藥品市場營銷成功的關鍵在于產品的自身因素,在整個營銷過程中,產品占有一半的因素,另外是對產品的策劃和策劃后的執行。所以OTC藥品營銷策略要從產品自身開始,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要不斷地開發研制新成品,醫學的探索永遠沒有止境,要不斷地研制新的醫藥材料,這些都為新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基礎。同時在研制新藥品的時候,也不能忽視老產品,要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對老產品提出在結構、材料、制作等方面的改進。一些藥品生產公司運用新的研究成果對老產品進行加工,從而使老產品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國有很多傳統的藥物配方,如果能利用現代技術再進行加工,那么在功效方面肯定會有大的提高。比如,天士力公司生產的復方丹參滴丸,就是在以前的片劑和膠囊的基礎上改進的,功效也大大提高,有的時候可以用作急性藥品來使用。

(二)OTC藥品營銷策略要關注品牌

在當前的藥品市場中,同一功效的藥品可供選擇的種類比較多,這是因為國家對藥品生產企業的限制較少,并且OTC藥品生產需要的技術含量不高,所以藥品花樣比較多,如何能讓消費者在眾多的同類藥品中選擇自己的藥品,是藥品生產企業與藥品營銷人員一直考慮的問題,那就是要樹立藥品品牌。品牌的知名度成了消費者購買此類藥品的關鍵,同時也是藥品生產者追求的效果。消費者購買品牌時,最先考慮的就是這個牌子有沒有聽說過,OTC藥品可選擇性比較大,所以要使藥品的品牌進入到消費者的腦子中,這樣才有可能去購買。因為消費者每天都會從電視、街頭巷尾看到很多廣告,要讓消費者記住自己的品牌是不容易的,要在這個方面下功夫。消費者對一個OTC品牌的品質和功效是很看重的,如果這類產品令消費者滿意,這個消費者會成為此類產品的最有力的宣傳人。有了消費者的信賴,就有了忠誠的消費者,也就有了競爭的資本。藥品生產者要確立一個標準,藥品營銷不是在賣藥品,而是在賣信任,如果消費者與你的藥品之間建立了信賴關系,企業就會有穩定的利潤來源。當然這牽涉到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要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強度,就要注重產品品質和品質形象。其中品質形象很重要,是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印象和看法,有時候你的產品品質做得挺好,但是不一定會得到好的品質形象,因為消費者不是專業人士,分辨不出產品的好壞,有著自己的一套評價藥品質量高低的標準。

(三) OTC藥品營銷策略要運用宣傳廣告

篇2

造成一國零售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規模經濟和店址資源的壟斷。

規模經濟

零售企業規模擴大,將帶來兩方面的優勢。首先,采購規模擴大,采購成本相比規模小的企業降低;其次,企業經營管理應用高科技技術。高科技技術的應用費用巨大,但是在大規模的企業中應用可分攤成本,使企業經營管理成本下降?,F階段,大型零售企業把信息技術應用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如收銀系統、EDI條形碼系統、庫存管理系統、補貨系統、會員管理系統等。對外可加強與供應商和消費者的信息溝通,更好的進行供應鏈管理;對內可實現統一管理、核算和配送。高科技技術在大型零售企業中的應用,在降低經營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經營效率。

零售企業規模的擴大,降低了經營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反之經營管理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將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促使零售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2003年,全球零售額約80000億美元,全球零售商250強實現零售額約26000億美元,約占全球零售額的1/3。而同年美國零售總額(不合餐飲)為33995億美元,而美國前十位零售商的營業總額為6430億美元,占美國零售總額的18.9%。而排名第一的零售商——沃爾瑪公司2003年的營業額為2586億美元,占美國零售總額的7.6%。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零售市場的集中度非常高。

因此,隨著一國零售業的發展,伴隨零售市場規模擴大的同時,零售業的集中度也在增大。幾家規模最大的零售企業在整個零售市場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具有一定的壟斷力。

店址資源的壟斷

零售業經營的成敗和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店址的選擇。目前,國外有一種觀點認為,零售業成功的關鍵是“Place-Place-Place”,即選址-選址-選址,因此,零售業又被稱為“選址的產業”。店址確定了某店鋪所處的社會環境、居民密度及其消費水平、交通便利性等因素,這些因素也就確定了零售店所在地區的顧客來源和特點以及經營店鋪條件,根據顧客需求和經營條件來制定適合的經營目標和經營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在某一區域內,位置較佳的零售店址是有限的(通過和市政規劃等因素確定),即店址資源稀缺。店址在零售業中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店址資源是一種土地資源,且是一種要求更高的土地資源。店址確定多方面因素,但在實踐中正好相反,只有通過考察某地段的購物環境、居民密度及其消費水平、交通便利性、基礎設施配套性以及適度的稅收、地租等因素來確定此地段是否可以作為店址。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的土地資源才是店址資源。這些因素的限制決定了店址資源供給的稀缺。因此,零售企業對店址資源具有一定的壟斷性。當店址資源被先進入的零售商壟斷時,其他零售商進入這一地區就很困難,無法與在位者公平的競爭,在開店之前就已經注定了失敗。這在經濟學中類似基于自然資源壟斷的自然壟斷。當生產某種產品的自然資源被某家企業壟斷時,其他廠商就無法進入這一行業,也就無法與之競爭。店址資源壟斷的特殊之處在于其他廠商并不是不能進入這一行業,而是進入后不能與在位者公平競爭。

零售市場的負外部性

零售渠道在經濟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一環節聯結著產品供應商和消費者,并在兩者之間充當橋梁。也正因為零售業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中介位置,才可能給產品的供應商及其生產勞動者和消費者帶來負外部性。

供應商

下壓進貨價格供應商要把自己的產品出售給消費者,需要借助流通渠道。生產制造商可以自建也可以通過專門的零售企業,但自己建設費用非常高,除了少數大型生產制造企業可以負擔之外,絕大部分企業都是通過專業的零售企業來銷售其產品。零售企業憑借其控制的零售渠道壓低供應商的產品價格,擠壓供應商的利潤。特別是具有一定壟斷力的零售企業,憑借其獨一無二的銷售通道,加大打壓供應商可獲得更低的進貨價格。長此以往,必然造成生產制造商的利潤率降低,沒有足夠的資金培訓工人,進行技術研發和改進設備,使企業生產活動受到影響。從整體來看,這一趨勢會影響產業結構的升級,對一國經濟的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

占用拖欠貨款供貨商出于對零售商渠道的依賴,即使零售商違反相關的商業法規和慣例而隨意占用拖欠供貨商的貨款,侵犯供貨商的經濟利益,供貨商也得承擔這部分成本。這勢必造成供應商的資金周轉緊張甚至斷裂,嚴重影響供應商的正常生產活動。從整體來看,在缺少規制的情況下,供貨商和零售商如果維持在這一低水平的均衡狀態,將對經濟發展不利。

亂收費供貨商利用零售商的銷售渠道,應該交付一定的費用。但零售企業往往憑借其控制的渠道資源,對供應商任意收取各種費用,如促銷服務費、裝修裝飾費、節慶費、店慶費、新店開業費、條碼費和海報費等等,名目繁多。這些費用并不在雙方的合同中寫明,大多是零售商隨意收取作為利潤的來源。同樣出于依賴零售商的渠道,供貨商只能承擔這部分費用。但是這些費用嚴重影響了供應商的利潤和資金的流動,必然給供應商的正常生產制造經營活動帶來不利的影響。例如,表1是家樂福(中國)部分進場費簡況。但是在表1中,名目繁多的進場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還會年年增加。這對于大生產商來說是一筆不小開支,對于廣大中小生產商來說,這些進場費可能就會使他們的利潤所剩無幾,甚至虧損、破產。

勞動者

在零售商打壓生產制造商的產品價格、擠壓其利潤的同時,相互競爭的供應商為了能夠進入零售企業的流通渠道同時保證自己的利潤,必然會加重對工人的壓榨,侵犯工人的合法權益,如克扣工人工資、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保持較差的工作環境、缺少合理的保險和保障等。國際勞工權益基金會(TheInternationalLaborRightsFund)就曾將世界500強企業之首沃爾瑪公司訴至美國加州高等法院,原因是沃爾瑪公司為了保持其競爭力,迫使供貨商相互競爭,而供應商則迫使工人們(孟加拉國、印尼、尼加拉瓜、斯威士蘭以及中國等地)每周工作7天,且不提供假期,并不允許工人組成工會。低價競爭導致這樣的工廠被稱為“血汗工廠”。

對工人的壓榨將影響勞動者的生活質量,并且使勞動者不能獲得應有的培訓,反過來又會影響企業的生產活動,造成生產制造企業的惡性循環。

消費者

零售企業特別是具有一定壟斷地位的零售企業,借助其持有的銷售渠道資源,在上游打壓供貨商產品價格的同時,在下游提高商品的銷售價格,減少了消費者剩余,從而減少了消費者的經濟福利。其中,有一部分消費者是這些商品供貨商的生產者,他們因為零售企業打壓供貨商產品的價格而被迫減少了工資收入;而在零售企業購買商品時,又因為零售商提高價格而進一步降低了其福利。這部分價格體現在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無論哪種身份都受到零售企業的負面影響。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零售業在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原則調控下并不能杜絕市場失靈現象。根據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公共利益理論可知,需要政府對零售業實施相應的監管。

我國零售市場規制的必要性

我國零售市場內外資現狀

改革開放后,零售業作為競爭性經濟領域,國家對國有零售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同時大力發展民營零售企業。零售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跨國大型零售業相比,國內零售產業集中度低,零售企業規模小。

表2是我國2004年限額以上零售企業按不同的投資主體在門店總數、從業人數、資產等方面的規模對比。從表2中可以看出,內資零售企業平均每店從業人員為17.45人,外資零售企業平均每店從業人員為41.09人,后者是前者的2.35倍;在資產總量上,外資零售企業平均每店資產是內資的2.72倍。若包括非限額在內,這一比例將更懸殊。由此可見,無論在資產規模還是從業人員上,內資零售企業同外資相比都偏小。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WTO。根據對WTO的承諾,我國已于2004年12月11日對外全面開放零售市場,且對外資零售企業采取國民待遇。國外零售企業進入我國不存在任何股權比例、地域和數量上的限制。

外資零售企業發展迅猛。從我國零售企業100強統計結果看,在數量方面:2001年百強企業中中資企業占據93席,外資企業7席;2002—2004年外資企業分別占到8家、9家、11家;2005年百強企業中外資企業增長迅速,有15家企業入圍。經過四年的發展,百強中外資企業的數量翻了一倍。在銷售額方面,外資企業增長迅猛。2001年7家外資企業銷售額合計175.1億元,占百強企業銷售額的7.48%;2002年8家外資企業銷售額合計313.9億元,同比增長79.3%,占百強銷售總額的10.84%;2003年9家外資企業銷售額合計比2002年翻了一番,達到620.3億元,占百強銷售額的比重提高到15.02%;2004年11家銷售額合計824.8億元,占百強銷售額的比重與2003年基本持平;而2005年15家外資企業銷售額合計達到1485.2億元,比2004年增了80%,占百強銷售額的比重突破20%。外資零售企業在數量與銷售額兩方面都穩步增長,但在2005年,也就是我國零售業對外全面的第一年,15家外資企業銷售額比2004年激增80%。可以預見今后外資增長將逐年擴大。

內外資零售企業潛在的壟斷因素

現階段,在我國零售市場上存在兩支力量,內資與外資。作為歷史現實,內外資零售企業具有不同的優缺點。

許多學者認為國內企業是本土企業,相比外資企業更了解當地風土人情,更能抓住消費者的偏好,是國內企業的一大優勢。但筆者認為不然。首先,大部分有實力的外資零售企業進入我國經營了多年,部分跨國零售巨頭已經達到十幾年。雖然外資進入我國的規模不大,但這恰恰說明了其進入的目的就是了解、掌握和適應我國特殊的社會人文環境。經過多年的經營,其已達到了目標。其次,外資零售企業大規模實施人才本地化戰略,從高層管理人員到基層員工絕大部分是本地人,中高層管理者的本地化使企業的決策能更好的考慮到本地因素,把企業的競爭管理經驗與本地因素結合,順利地發揮外資企業的固有優勢而不受阻礙。因此,內外資零售企業在適應本地因素方面基本不會有大的差距,至少內資企業在這方面并不具備明顯的優勢。

還有的學者認為,內資企業與政府的良好關系是一大優勢。首先,且不說民營內資企業并不具備這一優勢,就看國有零售企業,其與政府的密切關系也是弊大于利。國有零售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權不清晰,經營管理受政府的干預太多,不能按照企業的目標經營管理成為獨立的經濟主體。利用政府行政計劃的手段來經營競爭性的零售企業是國有零售企業的劣勢。其次,由于引進外資數量是政府官員政績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故政府積極引進外資,為其發展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甚至不惜違背相關法規。且不論到底是國有零售企業還是外資零售企業與政府的關系更好,就現在情況看,國有零售企業與政府的良好關系體現在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方面,而外資零售企業與政府的良好關系體現在了企業發展的軟環境上。可見,國有零售企業與政府的良好關系表現出本末倒置。

筆者認為,內資企業最大的優勢是占據了現階段大部分城市的優質店址資源,而外資企業最大的優勢是資金雄厚、具有良好的經營管理經驗,可支撐其在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擴張,相對于內資企業可在短時間內具備規模經濟優勢。雙方的優勢互為對方的劣勢。就目前的現象看,內資企業會在店址資源上形成壟斷,而外資企業更可能在規模經濟方面形成壟斷。但基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從動態的角度看,外資零售企業更具有形成壟斷的潛在威脅。

外資零售企業是壟斷威脅的主體

內資零售企業雖然占據著大部分的店址資源,但店址資源取決于多種因素,這些因素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相應的變化。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社會各個方面變化的速度非常大。當決定店址的因素變化到一定程度,原來的店址也就不成其為店址資源了。

首先,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與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較,我國城市化進程緩慢,且遠滯后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但也正因如此,我國城市化潛力非常大。從1949年到1994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只提高18%,與之相比,這一時期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提高26%。除上世紀50年代末不正常的城市化進程外,1949年到1994年,我國城市化水平與世界的差距在持續擴大。1949年、1959年、1969年、1979年、1989年、1994年我國城市化水平與世界差距分別是17%、12.6%、19.5%、21.0%、22.8%、23.4%。從經濟發展程度來看,從1952年到1992年,我國非農部門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從42%增至70.8%,城市人口比重僅從12.5%增至27.6%。涌入城市的人口促使大城市周圍的衛星城市逐漸發展起來,各中小城市的數量也將大大增加;我國各大中城市都在大規模的進行城市擴建和改建,重新進行城市規劃。這必然會改變城市的基礎設施分布、交通的便利性、生活環境的變化等因素。

其次,伴隨著城市化進程,部分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變。這部分人口工作性質的改變直接影響了其收入水平,使其購買力增大;而其生活環境的改變也將改變其消費偏好。伴隨著城市化增速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影響店址資源的各種因素相應的發生了變化,直接影響了現有店址資源的價值并且創造了新的店址資源。我國各城市部分現有的店址資源將由于其決定因素的變化而變得沒有開店價值,而新的店址資源由于相應因素的具備而產生。

對新的店址資源來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先占有這些新的店址資源將取決于零售企業的經營決策水平和資金實力。但在這兩個方面,內資企業遠不如外資企業。對現有的店址資源,外資企業可以憑借其雄厚資金實力進行購買?,F有的店址資源多為國有零售企業擁有。但是由于條塊分割,零售企業規模一般不大,且局限在某一個區域內。由于是競爭性的行業,國有零售企業一般競爭不過非國有企業,大多經營不善,效益較差。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政策是抓大放小,退出競爭性的領域。零售企業正好符合國家放棄的企業標準。此時,各級政府在引進外資的利益驅動下,正好將待售的國有零售企業出售給急于進入我國的外資零售商。這種政策的重大后果就是具有壟斷性的零售業店址資源轉移到了外資的控制中。另外,由于我國WTO承諾,外資零售業可以獨資而不必與國有企業合資,徹底拋開了內資企業的束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擁有壟斷性店址資源的內資零售企業正逐漸失去其具有潛在壟斷性的因素,而這一資源的丟失將進一步加劇其在與外資零售企業競爭中的劣勢,形成惡性循環;而具有雄厚資金實力和經營管理經驗的外資零售企業,將在逐漸收購現有的店址資源和占據新的店址資源中更具有競爭力。從這兩方面力量的動態對比以及外資在國外發展的現實來看,我國今后具有潛在壟斷威脅的主體是大型外資零售企業,特別是跨國零售巨頭。因此,其也應該成為政府對零售業進行監管的重點。

參考文獻:

篇3

造成一國零售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規模經濟和店址資源的壟斷。

規模經濟

零售企業規模擴大,將帶來兩方面的優勢。首先,采購規模擴大,采購成本相比規模小的企業降低;其次,企業經營管理應用高科技技術。高科技技術的應用費用巨大,但是在大規模的企業中應用可分攤成本,使企業經營管理成本下降?,F階段,大型零售企業把信息技術應用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如收銀系統、EDI條形碼系統、庫存管理系統、補貨系統、會員管理系統等。對外可加強與供應商和消費者的信息溝通,更好的進行供應鏈管理;對內可實現統一管理、核算和配送。高科技技術在大型零售企業中的應用,在降低經營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經營效率。

零售企業規模的擴大,降低了經營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反之經營管理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將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促使零售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2003年,全球零售額約80000億美元,全球零售商250強實現零售額約26000億美元,約占全球零售額的1/3。而同年美國零售總額(不合餐飲)為33995億美元,而美國前十位零售商的營業總額為6430億美元,占美國零售總額的18.9%。而排名第一的零售商——沃爾瑪公司2003年的營業額為2586億美元,占美國零售總額的7.6%。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零售市場的集中度非常高。

因此,隨著一國零售業的發展,伴隨零售市場規模擴大的同時,零售業的集中度也在增大。幾家規模最大的零售企業在整個零售市場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具有一定的壟斷力。

店址資源的壟斷

零售業經營的成敗和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店址的選擇。目前,國外有一種觀點認為,零售業成功的關鍵是“Place-Place-Place”,即選址-選址-選址,因此,零售業又被稱為“選址的產業”。店址確定了某店鋪所處的社會環境、居民密度及其消費水平、交通便利性等因素,這些因素也就確定了零售店所在地區的顧客來源和特點以及經營店鋪條件,根據顧客需求和經營條件來制定適合的經營目標和經營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在某一區域內,位置較佳的零售店址是有限的(通過和市政規劃等因素確定),即店址資源稀缺。店址在零售業中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店址資源是一種土地資源,且是一種要求更高的土地資源。店址確定多方面因素,但在實踐中正好相反,只有通過考察某地段的購物環境、居民密度及其消費水平、交通便利性、基礎設施配套性以及適度的稅收、地租等因素來確定此地段是否可以作為店址。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的土地資源才是店址資源。這些因素的限制決定了店址資源供給的稀缺。因此,零售企業對店址資源具有一定的壟斷性。當店址資源被先進入的零售商壟斷時,其他零售商進入這一地區就很困難,無法與在位者公平的競爭,在開店之前就已經注定了失敗。這在經濟學中類似基于自然資源壟斷的自然壟斷。當生產某種產品的自然資源被某家企業壟斷時,其他廠商就無法進入這一行業,也就無法與之競爭。店址資源壟斷的特殊之處在于其他廠商并不是不能進入這一行業,而是進入后不能與在位者公平競爭。

零售市場的負外部性

零售渠道在經濟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一環節聯結著產品供應商和消費者,并在兩者之間充當橋梁。也正因為零售業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中介位置,才可能給產品的供應商及其生產勞動者和消費者帶來負外部性。

供應商

下壓進貨價格供應商要把自己的產品出售給消費者,需要借助流通渠道。生產制造商可以自建也可以通過專門的零售企業,但自己建設費用非常高,除了少數大型生產制造企業可以負擔之外,絕大部分企業都是通過專業的零售企業來銷售其產品。零售企業憑借其控制的零售渠道壓低供應商的產品價格,擠壓供應商的利潤。特別是具有一定壟斷力的零售企業,憑借其獨一無二的銷售通道,加大打壓供應商可獲得更低的進貨價格。長此以往,必然造成生產制造商的利潤率降低,沒有足夠的資金培訓工人,進行技術研發和改進設備,使企業生產活動受到影響。從整體來看,這一趨勢會影響產業結構的升級,對一國經濟的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

占用拖欠貨款供貨商出于對零售商渠道的依賴,即使零售商違反相關的商業法規和慣例而隨意占用拖欠供貨商的貨款,侵犯供貨商的經濟利益,供貨商也得承擔這部分成本。這勢必造成供應商的資金周轉緊張甚至斷裂,嚴重影響供應商的正常生產活動。從整體來看,在缺少規制的情況下,供貨商和零售商如果維持在這一低水平的均衡狀態,將對經濟發展不利。

亂收費供貨商利用零售商的銷售渠道,應該交付一定的費用。但零售企業往往憑借其控制的渠道資源,對供應商任意收取各種費用,如促銷服務費、裝修裝飾費、節慶費、店慶費、新店開業費、條碼費和海報費等等,名目繁多。這些費用并不在雙方的合同中寫明,大多是零售商隨意收取作為利潤的來源。同樣出于依賴零售商的渠道,供貨商只能承擔這部分費用。但是這些費用嚴重影響了供應商的利潤和資金的流動,必然給供應商的正常生產制造經營活動帶來不利的影響。例如,表1是家樂福(中國)部分進場費簡況。但是在表1中,名目繁多的進場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還會年年增加。這對于大生產商來說是一筆不小開支,對于廣大中小生產商來說,這些進場費可能就會使他們的利潤所剩無幾,甚至虧損、破產。

勞動者

在零售商打壓生產制造商的產品價格、擠壓其利潤的同時,相互競爭的供應商為了能夠進入零售企業的流通渠道同時保證自己的利潤,必然會加重對工人的壓榨,侵犯工人的合法權益,如克扣工人工資、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保持較差的工作環境、缺少合理的保險和保障等。國際勞工權益基金會(TheInternationalLaborRightsFund)就曾將世界500強企業之首沃爾瑪公司訴至美國加州高等法院,原因是沃爾瑪公司為了保持其競爭力,迫使供貨商相互競爭,而供應商則迫使工人們(孟加拉國、印尼、尼加拉瓜、斯威士蘭以及中國等地)每周工作7天,且不提供假期,并不允許工人組成工會。低價競爭導致這樣的工廠被稱為“血汗工廠”。

對工人的壓榨將影響勞動者的生活質量,并且使勞動者不能獲得應有的培訓,反過來又會影響企業的生產活動,造成生產制造企業的惡性循環。

消費者

零售企業特別是具有一定壟斷地位的零售企業,借助其持有的銷售渠道資源,在上游打壓供貨商產品價格的同時,在下游提高商品的銷售價格,減少了消費者剩余,從而減少了消費者的經濟福利。其中,有一部分消費者是這些商品供貨商的生產者,他們因為零售企業打壓供貨商產品的價格而被迫減少了工資收入;而在零售企業購買商品時,又因為零售商提高價格而進一步降低了其福利。這部分價格體現在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無論哪種身份都受到零售企業的負面影響。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零售業在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原則調控下并不能杜絕市場失靈現象。根據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公共利益理論可知,需要政府對零售業實施相應的監管。

我國零售市場規制的必要性

我國零售市場內外資現狀

改革開放后,零售業作為競爭性經濟領域,國家對國有零售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同時大力發展民營零售企業。零售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跨國大型零售業相比,國內零售產業集中度低,零售企業規模小。

表2是我國2004年限額以上零售企業按不同的投資主體在門店總數、從業人數、資產等方面的規模對比。從表2中可以看出,內資零售企業平均每店從業人員為17.45人,外資零售企業平均每店從業人員為41.09人,后者是前者的2.35倍;在資產總量上,外資零售企業平均每店資產是內資的2.72倍。若包括非限額在內,這一比例將更懸殊。由此可見,無論在資產規模還是從業人員上,內資零售企業同外資相比都偏小。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WTO。根據對WTO的承諾,我國已于2004年12月11日對外全面開放零售市場,且對外資零售企業采取國民待遇。國外零售企業進入我國不存在任何股權比例、地域和數量上的限制。

外資零售企業發展迅猛。從我國零售企業100強統計結果看,在數量方面:2001年百強企業中中資企業占據93席,外資企業7席;2002—2004年外資企業分別占到8家、9家、11家;2005年百強企業中外資企業增長迅速,有15家企業入圍。經過四年的發展,百強中外資企業的數量翻了一倍。在銷售額方面,外資企業增長迅猛。2001年7家外資企業銷售額合計175.1億元,占百強企業銷售額的7.48%;2002年8家外資企業銷售額合計313.9億元,同比增長79.3%,占百強銷售總額的10.84%;2003年9家外資企業銷售額合計比2002年翻了一番,達到620.3億元,占百強銷售額的比重提高到15.02%;2004年11家銷售額合計824.8億元,占百強銷售額的比重與2003年基本持平;而2005年15家外資企業銷售額合計達到1485.2億元,比2004年增了80%,占百強銷售額的比重突破20%。外資零售企業在數量與銷售額兩方面都穩步增長,但在2005年,也就是我國零售業對外全面的第一年,15家外資企業銷售額比2004年激增80%??梢灶A見今后外資增長將逐年擴大。

內外資零售企業潛在的壟斷因素

現階段,在我國零售市場上存在兩支力量,內資與外資。作為歷史現實,內外資零售企業具有不同的優缺點。

許多學者認為國內企業是本土企業,相比外資企業更了解當地風土人情,更能抓住消費者的偏好,是國內企業的一大優勢。但筆者認為不然。首先,大部分有實力的外資零售企業進入我國經營了多年,部分跨國零售巨頭已經達到十幾年。雖然外資進入我國的規模不大,但這恰恰說明了其進入的目的就是了解、掌握和適應我國特殊的社會人文環境。經過多年的經營,其已達到了目標。其次,外資零售企業大規模實施人才本地化戰略,從高層管理人員到基層員工絕大部分是本地人,中高層管理者的本地化使企業的決策能更好的考慮到本地因素,把企業的競爭管理經驗與本地因素結合,順利地發揮外資企業的固有優勢而不受阻礙。因此,內外資零售企業在適應本地因素方面基本不會有大的差距,至少內資企業在這方面并不具備明顯的優勢。

還有的學者認為,內資企業與政府的良好關系是一大優勢。首先,且不說民營內資企業并不具備這一優勢,就看國有零售企業,其與政府的密切關系也是弊大于利。國有零售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權不清晰,經營管理受政府的干預太多,不能按照企業的目標經營管理成為獨立的經濟主體。利用政府行政計劃的手段來經營競爭性的零售企業是國有零售企業的劣勢。其次,由于引進外資數量是政府官員政績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故政府積極引進外資,為其發展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甚至不惜違背相關法規。且不論到底是國有零售企業還是外資零售企業與政府的關系更好,就現在情況看,國有零售企業與政府的良好關系體現在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方面,而外資零售企業與政府的良好關系體現在了企業發展的軟環境上??梢?,國有零售企業與政府的良好關系表現出本末倒置。

筆者認為,內資企業最大的優勢是占據了現階段大部分城市的優質店址資源,而外資企業最大的優勢是資金雄厚、具有良好的經營管理經驗,可支撐其在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擴張,相對于內資企業可在短時間內具備規模經濟優勢。雙方的優勢互為對方的劣勢。就目前的現象看,內資企業會在店址資源上形成壟斷,而外資企業更可能在規模經濟方面形成壟斷。但基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從動態的角度看,外資零售企業更具有形成壟斷的潛在威脅。

外資零售企業是壟斷威脅的主體

內資零售企業雖然占據著大部分的店址資源,但店址資源取決于多種因素,這些因素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相應的變化。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社會各個方面變化的速度非常大。當決定店址的因素變化到一定程度,原來的店址也就不成其為店址資源了。

首先,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與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較,我國城市化進程緩慢,且遠滯后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但也正因如此,我國城市化潛力非常大。從1949年到1994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只提高18%,與之相比,這一時期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提高26%。除上世紀50年代末不正常的城市化進程外,1949年到1994年,我國城市化水平與世界的差距在持續擴大。1949年、1959年、1969年、1979年、1989年、1994年我國城市化水平與世界差距分別是17%、12.6%、19.5%、21.0%、22.8%、23.4%。從經濟發展程度來看,從1952年到1992年,我國非農部門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從42%增至70.8%,城市人口比重僅從12.5%增至27.6%。涌入城市的人口促使大城市周圍的衛星城市逐漸發展起來,各中小城市的數量也將大大增加;我國各大中城市都在大規模的進行城市擴建和改建,重新進行城市規劃。這必然會改變城市的基礎設施分布、交通的便利性、生活環境的變化等因素。

其次,伴隨著城市化進程,部分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變。這部分人口工作性質的改變直接影響了其收入水平,使其購買力增大;而其生活環境的改變也將改變其消費偏好。伴隨著城市化增速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影響店址資源的各種因素相應的發生了變化,直接影響了現有店址資源的價值并且創造了新的店址資源。我國各城市部分現有的店址資源將由于其決定因素的變化而變得沒有開店價值,而新的店址資源由于相應因素的具備而產生。

對新的店址資源來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先占有這些新的店址資源將取決于零售企業的經營決策水平和資金實力。但在這兩個方面,內資企業遠不如外資企業。對現有的店址資源,外資企業可以憑借其雄厚資金實力進行購買。現有的店址資源多為國有零售企業擁有。但是由于條塊分割,零售企業規模一般不大,且局限在某一個區域內。由于是競爭性的行業,國有零售企業一般競爭不過非國有企業,大多經營不善,效益較差。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政策是抓大放小,退出競爭性的領域。零售企業正好符合國家放棄的企業標準。此時,各級政府在引進外資的利益驅動下,正好將待售的國有零售企業出售給急于進入我國的外資零售商。這種政策的重大后果就是具有壟斷性的零售業店址資源轉移到了外資的控制中。另外,由于我國WTO承諾,外資零售業可以獨資而不必與國有企業合資,徹底拋開了內資企業的束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擁有壟斷性店址資源的內資零售企業正逐漸失去其具有潛在壟斷性的因素,而這一資源的丟失將進一步加劇其在與外資零售企業競爭中的劣勢,形成惡性循環;而具有雄厚資金實力和經營管理經驗的外資零售企業,將在逐漸收購現有的店址資源和占據新的店址資源中更具有競爭力。從這兩方面力量的動態對比以及外資在國外發展的現實來看,我國今后具有潛在壟斷威脅的主體是大型外資零售企業,特別是跨國零售巨頭。因此,其也應該成為政府對零售業進行監管的重點。

參考文獻:

篇4

10月智能手機市場上,三星以20.6%的關注比例仍處于領跑者地位。蘋果關注比例超一成,為12.8%,位居亞軍。聯想、諾基亞關注比例分別為 6.9%、6.6%,分居第三、四位,關注比例差距較小。華為以5.7%的關注比例排在第五位。其他上榜品牌關注比例均在5%以下。整體來看,本月最受關 注的前十五家品牌累計關注度較以往下降明顯,首次降至90%以下。

(圖) 2013年10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品牌關注比例分布

第一陣營前五品牌排名穩定

與9月相比,10月智能手機市場最受關注的十五家品牌中,前五品牌排名均保持穩定,其中三星、蘋果、諾基亞、華為關注比例相較于9月均小幅下降,只有聯想與上月持平。第二陣營變動明顯,HTC、酷派品牌排名均上升一個位次。索尼移動、魅族下滑。

表 2013年9-10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品牌關注比例對比

排名 2013年9月 2013年10月 品牌 關注比例 品牌 關注比例 1 三星 21.1% 三星 20.6% 2 蘋果 14.0% 蘋果 12.8% 3 聯想 6.9% 聯想 6.9% 4 諾基亞 6.7% 諾基亞 6.6% 5 華為 6.3% 華為 5.7% 6 索尼移動 5.4% HTC 4.7% 7 HTC 4.8% 索尼移動 4.6% 8 小米 4.7% 小米 4.3% 9 魅族 4.6% 酷派 3.9% 10 酷派 3.7% 魅族 3.8% 11 OPPO 3.3% OPPO 3.5% 12 中興 3.1% 中興 3.1% 13 vivo 2.7% LG 2.8% 14 LG 2.6% vivo 2.5% 15 摩托羅拉 2.3% 摩托羅拉 1.9% —— 其他 7.8% 其他 12.3%

二、產品關注格局

(一) 產品關注型號

蘋果iPhone 5S(16GB)奪冠,并遙遙領先

10月蘋果iPhone 5S(16GB)上市第二個月,用戶關注度依舊呈強勢的上升勢頭,本月憑借4.6%的關注比例奪冠,并遙遙領先于其他上榜產品。

從產品數量來看,本月蘋果共有四款機型上榜,與三星齊平。前三甲產品中,除蘋果iPhone 5S(16GB)居首位外,第二、第三的位置均被三星手機收入囊中。

國產機型本月上榜數量為四款,小幅下降

從陣營來看,本月國產手機陣營共有四款機型上榜,魅族MX3 (無NFC/16GB/普通版)排名第四,在國產機型中居首。此外,魅族還有一款機型魅族 MX2(16GB)上榜,排在第十四位。小米、OPPO均有一款機型榜上有名。

四核機型居主流地位,占據七席

從上榜機型的參數來看,采用四核心處理器的機型占據主流地位,共占據七席,另外,雙核機型占據六席。本月一款雙四核機型上榜。從主攝像頭像素來看,本月搭載千萬像素以上的機型數量有所上升,達到五款。

(圖) 2013年10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產品關注排名

表 2013年10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最受關注的十五款產品及主要參數

排名  產品名稱 上市時間 主屏尺寸(英寸) 操作系統 攝像頭像素(萬) 9yeu 30報價 1 蘋果 iPhone 5S(16GB) 2013年 4 iOS 7.0 800 ¥5,600 2 三星 GALAXY Note 3(N9006/單卡/16GB) 2013年 5.7 Android OS 4.3 1300 ¥4,500 3 三星 GALAXY S4(I9500/16GB/單卡版) 2013年 5 Android OS 4.2 1300 ¥3,950 4 魅族 MX3(無NFC/16GB/普通版) 2013年 5.1 Flyme 3.0 800 ¥2,499 5 蘋果 iPhone 5C(16GB) 2013年 4 iOS 7.0 800 ¥3,600 6 蘋果 iPhone 5(16GB) 2012年 4 iOS 6.0 800 ¥4,700 7 蘋果 iPhone 4S(16GB) 2011.10 3.5 iOS 5.0 800 ¥3,800 8 索尼 L39h(Xperia Z1) 2013年 5 Android OS 4.2 2070 ¥4,450 9 諾基亞 Lumia 1020(EOS/32GB) 2013年 4.5 Windows phone 8 4100 ¥4,600 10 諾基亞 920 2012年 4.5 Windows phone8 870 ¥2,600 11 三星 GALAXY Note II(N7100/16GB) 2012.10 5.5 Android OS 4.1 800 ¥4,699 12 小米 紅米手機(移動版/4GB) 2013年 4.7 MIUI V5 800 ¥799 13 OPPO N1(16GB/移動版) 2013年 5.9 Color OS 1300 ¥3,498 14 魅族 MX2(16GB) 2012.12 4.4 Flyme 2.0 800 ¥1,699 15 三星 GALAXY SIII(I9300/聯通版) 2012年5 4.8 Android OS 4.0 800 ¥2,850 (二) 不同價格段結構

2000元以下機型關注度累計漲2.1%

從價格關注格局來看,本月2000元以下智能手機關注度集體上漲,累計漲2.1個百分點,其中千元以下機型關注度漲1.2%。此外,3001-4000元 價格段機型關注度也較上月出現較大幅度上升,漲2.1%,5000元以上高端機型關注度微漲0.1%。其他價格段機型關注度則均出現下降。

(圖) 2013年9-10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不同價位產品關注對比

(三) 不同核心數產品分析

四核機型關注度突破50%

ZDC監測數據顯示,10月智能手機市場上四核機型在售數量達到376款,較上月增長30款,其關注度也水漲船高,達到50.5%,首次突破五成,成為用戶關注的主流。雙核、單核、八核機型關注度均較上月出現不同幅度下滑。

(圖) 2013年9-10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不同核心數產品關注對比

(四) 不同操作系統產品分析

Android系統機型關注度為78.9%

從操作系統來看,本月Android系統機型關注度盡管仍在80%以下,但與上月相比,出現0.9%的上漲。蘋果iOS機型關注度也較上月小幅下滑。 Windows Phone系統機型本月有諾基亞新機,但關注度并未獲得顯著提升。Symbian及BlackBerry系統機型關注度均已降至0.5%以下。

(圖) 2013年10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不同操作系統產品關注比例分布 (五) 攝像頭結構分析

1200萬及以上像素機型關注度逼近三成

從攝像頭像素來看,本月搭載1200萬及以上像素的機型關注度大漲3.6個百分點,達到27.8%,逼近三成。800萬/810萬及500萬像素機型關注度則均出現不同幅度下滑。整體來看,800萬/810萬像素機型仍為用戶關注的主流。

(圖) 2013年9-10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不同攝像頭像素產品關注對比

(六) 不同屏幕尺寸產品分析

5.0英寸以上機型關注度超兩成

從屏幕尺寸來看,本月采用5.0英寸以上超大屏幕的機型關注度獲得大幅上漲,達到21.0%,漲近4個百分點。其他屏幕尺寸機型關注度則均為下降勢頭。其中4.6-5.0英寸仍最受用戶關注,關注比例在三成以上。

(圖) 2013年9-10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不同屏幕尺寸產品關注對比三、案例分析:

(一) 諾基亞品牌關注比例走勢

諾基亞關注比例仍呈階梯狀下滑態勢

ZDC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1-10月智能手機市場上,諾基亞關注比例呈明顯的階梯狀走勢,1-3月,其關注比例均在8%以上,4-8月則降至8%以下,在7.8%左右波動。9-10月其關注度進一步下滑,降至7%以下。

ZDC認為,盡管諾基亞在新品布局方面的速度已經跟上來了,但產品營銷、相關應用等環節也要跟上步伐,如此才能看到回歸的跡象。

(圖) 2013年1-10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諾基亞品牌排名及關注走勢

(二) 諾基亞產品結構分析

諾基亞在售機型以千元以下機型為主

篇5

1 無指征使用抗菌藥物典型病例

1.1 患者情況 患者男,56歲,因醉酒摔傷導致左食指閉合性骨折,住院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從上午9:25分開始,到10:20分結束。

處方:頭孢西丁2.0 g,加入到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中靜脈滴注。

用藥分析:該患者左食指閉合性骨折,手術時間為55 min,手術為Ⅰ類切口,按照衛生部頒發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是不應該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的。對該患者使用抗菌藥物屬于無指征用藥。

1.2 患者情況 患者女,44歲,兩年來一側甲狀腺腫大,疼痛,伴有胸悶、失眠等癥狀。藥物治療后癥狀緩解,但不久后又復發。經檢查后確診為甲狀腺囊腫,行甲狀腺次全切手術,手術歷時1.5 h。

處方:頭孢孟多2.0 g,術前使用2次/d,加入到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

用藥分析:該患者患有甲狀腺囊腫,手術為甲狀腺次全切,手術時間不長,屬于Ⅰ類切口,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是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作為預防用藥的。該病例沒有使用抗菌藥物預防用藥的指征,在此使用屬于用藥不當。

1.3 患者情況 患者女,48歲,左側出現腫塊,質地堅硬,無疼痛,無壓痛,穿刺檢查為良性纖維瘤,于10月15日入院治療,10月17日行左側乳腺部分切除術,手術歷時40 min。

處方:頭孢呋辛1.5 g,術前使用加入到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

用藥分析:該患者為纖維瘤,其手術切口屬于Ⅰ類切口,為潔凈手術而且手術時間不長,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是不應該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的。此病例使用抗菌藥物屬于無指征用藥。

2 預防用藥起點高,劑量偏大典型病例

2.1 患者情況 患者女,45歲,兩年前出現手麻木,腰酸,頭暈,記憶力下降,頸項僵硬,有時伴有惡心嘔吐,CT頸部掃描顯示為頸椎增生,需手術治療。

處方:頭孢替胺3.0,術前1 d使用,2次/d,加入到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

用藥分析:該患者接受頸椎手術,手術為Ⅰ類切口,使用抗菌藥物主要為預防感染,而在此應用第二代頭孢菌素頭孢替胺,違反了2009年衛生部辦公廳的《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對頸部外科(包括甲狀腺)手術使用第一代頭孢菌素的要求而且劑量偏大。

2.2 患者情況 患者男,48歲,因意外擠壓導致上肢閉合性骨折,入院當日進行急診手術。

處方:頭孢孟多2.5 g,術前使用,2次/日,加入到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

用藥分析:該患者為外傷導致的閉合性骨折手術屬Ⅰ類切口,使用抗菌藥物為預防用藥,在此使用第二代頭孢菌素頭孢孟多違反了2009年衛生部辦公廳的《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一般骨科手術預防用藥使用第一代頭孢菌素的要求而且劑量偏大。

3 不恰當選用喹諾酮類藥物典型病例

3.1 患者情況 患者男,56歲,意外摔傷上肢,導致上肢閉合性骨折,接受手術治療。

處方:葡萄糖依諾沙星注射液0.2 g(100 ml)靜脈滴注。

用藥分析:該患者摔傷導致上肢閉合性骨折,手術屬于Ⅰ類切口,預防用藥可以使用第一代、第二代頭孢菌素,但該病例使用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葡萄糖依諾沙星注射液,違反了2009年衛生部辦公廳的《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的:應嚴格控制喹諾酮類藥物的要求。

3.2 患者情況 患者女,45歲,左側乳腺腫塊,乳腺疼痛,溢液,糜爛,左腋窩淋巴結腫大。病理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采用手術切除。

處方:氧氟沙星0.2 g(100 ml)圍手術期使用,2次/d靜脈滴注。

用藥分析:該患者患有乳腺惡性腫瘤,未發現其他感染,該手術屬于Ⅰ類切口,而在此選用氧氟沙星藥物,不符合喹諾酮類使用的要求。

3.3 患者情況 患者男,48歲,2年來胸悶,心悸,怕熱,多汗,失眠,乏力,頸部疼痛,確診為甲狀腺囊腫,需手術治療。

處方:氧氟沙星0.2 g(100 ml)術前使用,2次/d靜脈滴注。

用藥分析:該患者患有甲狀腺囊腫,沒有感染存在,手術屬于Ⅰ類切口,選用氧氟沙星,不符合喹諾酮類使用的要求。

4 小結

篇6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their Curative Effects

ZHAO Jianbin

Liaoche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Shandong 2520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laminectomy windows, semi-laminar or total laminectomy and discectomy MED), and to evaluate their curative effects. Methods In 140 cases,40 cases were of fenestration-type(Group A), 40 cases of semi-Laminectomy-type(Group B), 30 cases of whole-Laminectomy-type(Group C) and 30 cases of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Group D),with a follow-up of 5 to 6 years and an observation of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Results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e excellent rate in each group was 40 cases of fenestration-type(Group A), 40 cases of semi-Laminectomy-type(Group B), 20 cases of laminectomy excision-type(Group C) and 30 cases of endoscopic discectomy disc(Group D), respectively, P

[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urgical procedure; Evaluation;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腰椎間盤突出癥(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disc, PLD)是脊柱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是腰腿痛的最常見的原因,其手術治療主要有椎板開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以及椎間盤鏡髓核摘除術,均可達到對受壓神經根的松解與減壓。

我院通過上述不同術式的手術治療,大部分取得滿意的效果。本文統計我院2002年3月~2008年1月分別選擇椎板開窗、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及椎間盤鏡髓核摘除等不同術式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40例,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2年3月~2008年1月選擇椎板開窗、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及椎間盤鏡髓核摘除等不同術式治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40例,男87例,女53例。住院時間最短者11~12d,最長者28~30d,平均19.5d。140例患者中行開窗術式者(A組)40例,半椎板切除術式者(B組)40例,全椎板切除術式者(C組)30例,椎間盤鏡髓核摘除(D組)30例。采用結合門診復查的形式隨診5~10年,并進行遠期療效觀察。腰椎間盤突出部位:L3~L5 32例,L4~L5 38例,L5~S1 43例,多部位27例。

1.2術式選擇

手術方法根據臨床病史、突出類型、程度、節段以及是否有合并癥,分別選擇椎板開窗、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內固定及后路椎間盤鏡[1]髓核摘除等術式,術后臥床、腰背肌鍛煉及負重等時間則根據術式來決定。

1.3療效評價標準

按改良“Macnab”分級[2]評定療效。優:無痛,無活動受限;良:偶爾有腰和腿痛,不影響工作和生活;可:功能有所改善,但有間歇性疼痛,不得不改變工作和生活;差:疼痛和功能無任何改善。

1.4術后腰椎不穩診斷標準

(1)椎體向前或向后滑移超過3mm。(2)滑移雖不明顯但可動域超過15。(3)椎間隙前側狹小及后側開大,以上三點符合一點即可診斷[3]。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多樣本率之間兩兩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2結果

術后不同時間對患者進行隨訪,按改良Macnab分級評定療效。隨訪結果見表1、2,近期并發癥見表3。經統計學分析,各組優良率比較,P

由表2可以看出,A組及D組病例按半年內及半年以后療效優良者均在90%以上,而療效優者均占80%左右;而B組及C組半年內療效較滿意,但半年以后療效優者僅有50%~60%。

由表3可以看出,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的并發癥主要以硬脊膜撕裂傷(7例),腦脊液漏(6例),切口感染及椎間盤炎(4例)為主。同時,A組出現椎間不穩的病例占總數的12.5%,而B組出現椎間不穩的病例占35.0%,明顯高于A組。且以D組的手術并發癥為最少。

3討論

3.1手術方式的評價

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理改變差異很大,故術式的選擇應對具體患者具體分析,同時還應考慮年齡和職業因素。目前臨床上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出現了多種術式,且各種術式與療效關系各家報道不一,但基本上都包括髓核摘除和神經根通道清理兩個關鍵點,減壓是否徹底、脊柱穩定性的保留程度則是檢驗術式優劣的重要依據。本研究經統計學分析,各組術式的優良率比較,P

作者的經驗是根據患者病史、年齡、突出類型及合并癥等選擇術式:①對單節段旁側型及中央型無馬尾神經損害者宜采取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②多節段的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對癥狀體征顯著的節段進行廣泛減壓、松解,次要節段以開窗減壓為輔;③對病史長伴有鈣化等中央型突出或合并側隱窩狹窄者可選擇半椎板切除;④中央型突出合并馬尾神經損害或/及椎管狹窄者均采用全椎板切除徹底減壓清除致壓物輔予內固定植骨融合;⑤椎間盤鏡微創手術:手術者要具有熟練的脊柱開窗手術技巧,術中高分辨率的術野圖像和徹底止血。EMD有其手術適應證,還可以應用于單節段腰椎側隱窩神經根管狹窄的治療,以及鏡下進行椎體成形術等。

3.2并發癥及預防措施

本研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的并發癥主要以硬脊膜撕裂傷(7例),腦脊液漏(6例),切口感染及椎間盤炎(4例)為主。同時A 組出現椎間不穩的病例占總數的12.5%,而B組出現椎間不穩的病例占35.0%,明顯高于A組。且以D組的手術并發癥為最少。

筆者根據出現并發癥的病例加以介紹分析:(1)硬脊膜損傷。本研究中有6例出現腦脊液漏,經負壓吸引、寬膠布加壓包扎后均治愈。(2)切口血腫。本組1例出現切口血腫,經及時處理,清除血腫,處理出血點,放置引流后重新縫合,無不良后果。預防切口血腫,術中應仔細止血,放負壓引流。(3)神經根、馬尾損傷。該并發癥發生是因為粘連嚴重,出血術野不清而誤傷。所以必須認真操作,充分顯露清楚牽開后,才能切開纖維環。(4)腰椎失穩。此病例為全椎板切除過分強調手術的徹底性,影響到脊柱的穩定性,所以應盡量減少全椎板切除,有必要時可行椎間植骨。早期腰背肌功能鍛煉對脊柱的穩定性也有一定的意義[4-5]。而且椎間盤突出癥開放手術的并發癥在微創手術時同樣可以發生。金大地等報道1227例椎間盤突出癥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為3.75%。有選擇性地采用前路手術及MED治療可減少并發癥,提高手術的療效。

預防并發癥的措施主要為:(1)突出間盤的髓核應盡量摘除干凈,尤其注意啞鈴型突出者或髓核變性明顯呈碎塊狀者。(2)有雙間盤突出者應避免遺漏。(3)有雙側腰腿痛者,應雙側開窗探查,摘除突出髓核,松解神經根。(4)術中應仔細止血,充分引流,并置皮下脂肪片,防止粘連。(5)注意移行椎,防止定位錯誤。仔細閱讀腰椎正側位片或CT片,必要時多椎間隙開窗探查。(6)充分減壓,清除側隱窩狹窄,充分松解神經根[6]。

3.3療效分析

減壓徹底、脊柱穩定性強,則療效顯著;髓核摘除不干凈、碎片殘留多、瘢痕粘連多、脊柱穩定性差則效果不滿意。本組四種術式中單節段病例中以有MED適應證的手術方法療效最好,而多節段伴椎管狹窄者以全椎板切除輔予內固定植骨融合療效肯定。

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后以坐骨神經癥狀復發為多,其原因有三種:術后2~15d復發常提示存在手術時未發現的較大游離髓核,術后3~l2個月復發多為同一椎間盤再受損傷,而術后多年復發則常由另一椎間盤突出所致,需按新發的椎間盤突出處理。腰椎間盤突出癥再手術者國內文獻報道約2%~9.2%,本組尚無再手術治療病例,應該可以肯定與診斷明確、評分分型合理及選擇相應合理的手術治療方式等緊密關聯[6]。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 實用骨科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523.

[2] 黃開斌,都興林. 脊椎系統疾病學(下冊)[M]. 北京:世界醫學出版社,2004:147-148.

[3] 靳安民,陳忡,邵振海,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三術式遠期療效的比較[J]. 中華骨科雜志,1998,18(12):713.

[4] 蔣堯傳,唐志宏,辛桂桐. 腰椎間盤突出手術并發癥原因分析及對策[J]. 實用骨科雜志,2003,9(3):245.

篇7

歐盟委員會企業與工業總司(EIDG)負責有關藥品立法動議以及藥品許可銷售的建議等職責。歐洲藥品局(European Medicine Agency,簡稱EMEA )成立于1995年2月1日,其前身叫歐洲藥品注冊審評局(European Agency for the Evaluation of Medicine Products),是藥品上市許可審批的機構,主要職責是通過審評和監督人用藥品和獸藥的使用來保護和改善人和動物的健康,負責對歐盟人用藥品和獸藥的上市許可申請進行科學審評;通過藥品監督網絡不斷監督藥品的安全,對已上市但產生副作用的藥品的收益和風險變化報告采取恰當的措施;有權規定動物食品中的獸藥藥品殘留安全限值;負責歐盟醫藥領域的創新和研究。歐洲藥品局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現下設6個專家委員會:人用藥品委員會(CHMP)、獸用藥品委員會(CVMP)、孤兒藥品委員會(COMP)、草藥產品委員會(CHMP)、兒科藥品委員會(PDCO)、高級治療產品委員會(CAT)。

與中藥關系最為密切相關的機構是歐洲藥品局下屬的草藥產品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Herbal Medicinal Products),具體職責是制訂歐盟草藥產品質量標準;制定草藥產品申報程序;制訂歐盟藥材、藥材原料及混合物目錄;協調解決各成員國就傳統草藥產品注冊提出的有關問題。

在歐盟市場,中藥根據歐盟及其成員國相關管理法規規定可按不同的產品類別進行銷售:含有動物、礦物質等非植物成分以及化學成分物質的中藥,按照歐盟藥品管理統一指令Council Directive 2001/83/EEC規定,在進行銷售前,必須取得EMEA或歐盟成員國的銷售許可證書。只含有植物成分的中藥可納入草藥、傳統草藥產品、食品、食品補充劑、化妝品及醫療器械范疇管理,適應相應的管理法規。中藥如果按照傳統草藥產品進行銷售,需按照2004年4月1日頒布的傳統草藥產品指令Council Directive 2004/ 24/EEC的規定,必須進行藥品簡化注冊。

歐盟藥品注冊申請程序分為三種。一種是集中注冊程序,即申請醫藥公司只需要向EMEA提交一份藥品上市銷售許可申請,一旦獲得批準,便可以在歐盟所有成員國、冰島、挪威以及列支敦士登銷售。從歐盟藥品局收到申請資料到人用藥品委員會做出審評結果,規定的最長期限是210天。生物技術產品、孤兒藥及含有新的活性成分的藥品只能選擇集中程序,即只能向位于倫敦的EMEA的總部進行申報,獲準后可同時進入歐盟所有成員國市場銷售。另一種是相互承認程序,即已經在歐盟某一成員國獲得藥品銷售許可證書,便可以根據該國與其他歐盟成員國相互承認的程序獲得其他歐盟成員國的銷售許可,進入其他歐盟成員國銷售。申請人將申請資料直接遞交給計劃申請上市的成員國,即相關成員國(Concerned Member State),申請人同時需要已批準上市的成員國即參考成員國(Reference Member State)做出評估報告,按照歐盟法規規定參考成員國在90天內必須做出評估報告,發送給申請人和相關成員國,相關成員國也需在90天內做出審評意見。第三種是分散注冊程序,即申請人未獲得任何成員國的銷售許可,計劃在2-3個歐盟成員國國內同時申請上市,申請人必須選擇一個成員國為參考成員國,由其在120天內做出評估報告 ,發送給申請人和相關成員國,相關成員國需在90天內做出審評意見。對于相互認可程序和分散注冊程序,如果參考成員國和相關成員國對各自的審評具有分歧,則統一由歐洲藥品局進行協調。

如果中藥按照食品、食品補充劑、化妝品及醫療器械在歐盟市場進行銷售,則由歐盟委員會健康與消費者保護總司(SANCO)管理,歐盟委員會健康與消費者保護總司負責歐盟的食品、化妝品、醫療器械等產品的安全和監督管理,其總部位于比利時。

二、我國中藥出口歐盟遇到的主要問題

據IMS HEALTH機構統計,2005年歐盟草藥產品市場年產值將近39億歐元,而且逐年呈遞增趨勢,其中位列前5名的國家是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分別占總產值的39%、21%、8%、6%、5%。從20世紀80年代中藥正式出口海外市場以來,歐盟一直是我國中藥出口的主要市場,但截至2010年,中藥出口歐盟只有約1.7億歐元,在歐盟草藥產品市場中的占有率極低。隨著2011年歐盟傳統草藥產品指令規定的草藥產品的7年過渡期限的結束,一直困擾中藥出口歐盟的市場準入、綠色技術壁壘等問題也會越來越突出?,F在中藥出口歐盟遇到的問題有兩個方面。

(一)中藥出口歐盟的市場準入問題

2009年年初,作為我國中藥傳統出口市場的英國,海關突然加大了對中藥進口檢查的力度,大批中藥被抽檢認為不符合英國法律規定,被英國當局沒收銷毀,出口廠商和進口商損失慘重,中藥又一次遭遇了嚴重的市場準入問題。

根據英國1968藥品法和英國外來藥品指導(Ethic Medicine Guide)的規定,對于外來的醫療性產品可以以草藥、草藥補充劑、食品、化妝品身份來界定。若按食品和草藥銷售,可以免除注冊管理,符合食品和草藥的相關管理規定。如按照草藥補充劑進行準入銷售,中藥必須符合產品組成的要求,不能含有非草藥外的活性成分,不能進行功能方面的描述,產品名稱不能使用所使用的植物名稱,產品信息必須使用英文等關于草藥補充劑的相關規定。在歐盟傳統草藥產品指令正式實施前,草藥補充劑在英國也是免于注冊的。但多數中藥出口商均不了解英國藥品法的詳細規定,不知道產品準入時如何歸類,按照哪種類別進行申報,對于藥品、草藥、草藥補充劑以及食品的進口規定也不清楚,從而導致產品準入時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屢屢發生。

英國以外的歐盟成員國藥品主管當局對中藥的管理由于缺乏法律依據,對中藥的監管更為隨機混亂,經常出現中藥在進口時被進口國海關認為不符合規定而查扣退貨的事件。

(二)中藥出口歐盟的綠色技術壁壘問題

中藥領域的技術壁壘是指那些對中藥的國際交易構成不合理限制的技術法規,技術標準,或其他技術要求的程序等一系列的技術性措施。

1992年8月歐盟規定對于具有嚴重健康風險的35種植物以及含有這些植物成分的食品補充劑禁止進口銷售,其中就包括馬錢子以及烏頭屬植物(Aconite Family)等中藥。

1993年比利時報道有11例患者服用含有中草藥防已和厚樸成分的減肥藥后出現廣泛腎間質纖維化病例;1999年8月英國報道患者在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材關木通后出現腎功能衰竭事件。這些事件報道后,歐盟加強了對中藥進口的監管,歐盟成員國均禁止使用關防己、關木通等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材。

歐盟及各成員國還對中藥設置了有害物殘留量、重金屬以及毒性藥材等嚴格的進口規定。有害物殘留量主要是指中藥中二氧化硫、黃曲霉毒素以及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殘留等。歐盟規定食品補充劑中黃曲霉毒素(B1,B2,G1,G2)的總含量均不得超過2.5ppb,黃曲霉毒素(B1)不得超過2.5ppb;二氧化硫、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殘留則要求低于0.01ppm。歐盟還規定食品補充劑中重金屬限量如下:鉛(Pb)低于3.0ppm,汞(Hg)低于0.1ppm,(Cd)和砷(As)均低于1.0ppm。

2005年EMEA在網站發表聲明提醒消費者注意對于健康有風險的含細辛醚、草蒿腦的草藥產品,這也直接影響了含細辛醚的細辛、石菖蒲、鶴虱以及含草蒿腦的羅勒、月桂、茴香和八角等中藥的進口銷售。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核輻射事故后,歐盟對于先前允許一定劑量輻照滅菌的中藥設置了更為嚴格的輻射殘留指標,甚至對于有些產品規定不得采用輻照滅菌。

綜合上述,現階段中藥在歐盟市場遭遇了有害物殘留量的限定、重金屬含量的限定、中藥成分的規定以及滅菌方式的規定等技術壁壘問題。

三、 我國中藥出口歐盟市場的策略選擇

在當前歐盟傳統草藥產品法規在歐盟所有成員國正式全面實施的情況下,中藥產品要想順利出口歐盟市場,中藥企業必須對歐盟有關中藥的管理法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了解歐盟各成員國對中藥的監管動態,采取有效的產品質量、產品歸類、產品準入和市場選擇等策略,成功出口歐盟市場。

1. 產品質量策略

針對有害物殘留量的限定、中藥成分的規定以及滅菌方式的規定等歐盟綠色技術壁壘,中藥企業應從源頭上提高中藥產品的質量。首先按照國家“GAP”標準和綠色植物標準,建立具有特色優勢的高標準中藥材示范種植園,進行良種選育,嚴格控制重金屬和農藥殘留量、加快病蟲害防治等高新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其次對中藥中的動物、礦物成分,尤其屬于歐盟禁止的植物成分,要尋找可以替代的植物,然后進行實驗室、臨床研究,在保持原有藥品療效的基礎上進行成分替換,開發符合歐盟和產品申請的參考成員國(Reference Member State)法規要求的出口產品。

2. 產品歸類策略

對于適宜出口歐盟的中藥,將產品按照歐盟市場目前可以接受的形式具體分為草藥、草藥產品、食品、食品補充劑、化妝品以及醫療器械。對于經過物理方式處理加工的中草藥,如進行切割、壓碎以及研磨成粉狀,均可按照草藥來對待。對于中草藥制劑以及中成藥,可以按照草藥產品或食品補充劑來對待。如“當歸丸”、“六味地黃丸”等。對于中國傳統藥食兩用的產品,如枸杞等,既可以按照中草藥也可以按照食品來分類,但如果按照食品來對待,要服從歐盟食品指令Council Directive 178/2002/EEC的規定,需要符合指令規定的添加劑成份、衛生學、黃曲霉毒素、殺蟲劑、除草劑以及輻照殘留等規定。對人體皮膚具有一定治療作用的軟膏類中藥產品,可按照化妝品的身份歸類,服從化妝品指令Council Directive 76/768/EEC的規定。而對于外用貼劑類中藥產品,還可以考慮按照醫療器械的身份進行歸類,服從歐盟醫療器械指令Council Directive 93/42/EEC的規定。

3. 產品準入策略

根據歐盟對于草藥、草藥產品、食品、食品補充劑、化妝品以及醫療器械的管理規定,中藥準入歐盟市場可采用由易到難的準入策略。首先應考慮按照食品、食品補充劑或草藥的方式準入,因為食品、食品補充劑和草藥不需要經過復雜的藥品注冊程序,只需要符合歐盟成員國對食品、食品補充劑或草藥的相關管理規定。其次,應考慮按照化妝品或醫療器械的方式準入注冊,相對于草藥產品的注冊來講,化妝品或醫療器械的注冊難度較小,費用也較低。最后,中藥可以考慮按照草藥產品身份準入,但要進行藥品簡化注冊,此種方式費用較高,注冊難度大。傳統草藥產品指令規定,傳統草藥產品在申請日之前至少有30年的藥用歷史,其中包括在歐盟使用至少15年的歷史。僅這條規定,就使所有的中藥企業望而至步,截止2011年9月底,只有蘭州佛慈制藥有限公司一家中藥企業提交了歐盟傳統草藥產品的注冊申請。

4. 市場選擇策略

雖然傳統草藥產品指令在歐盟各成員國已經全面實施,但歐盟各成員國對指令的執行力度各不相同,對中藥的監管程度也大不一樣。目前在荷蘭、比利時等國對中藥的監管仍較為寬松,許多復方中成藥仍舊可以按照食品補充劑的身份進口銷售。但在英國,只有符合英國外來藥品指導(Ethic Medicine Guide)規定的中草藥可以自由進口銷售,草藥補充劑已不允許自由進口,只有中醫診所的注冊中醫師可以使用。故中藥出口應首選荷蘭、比利時為主要準入市場,其次選擇英國市場準入歐盟較為適宜。

參考文獻:

[1]翁新愚.中藥國外注冊指南[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