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臨床免疫學綜述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臨床免疫學綜述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臨床免疫學綜述

篇1

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第一本臨床免疫學檢驗知識的教科書出版了,經過20年時間的發展及研究人員的不斷更新。免疫學檢驗已經在我國的臨床醫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一學科能夠影響醫學上的其它學科,甚至對生命產生影響[1]。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涉及的內容已經延伸到分子生物學、生物學等各個領域,同時,醫學其它學科應用臨床免疫學的幾率也在逐漸的上升,因此就奠定了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在現代醫學中的位置。

1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的發現及發展

臨床免疫學檢驗學可的建立已經超過100年的歷史,其主要在多種細菌感染實驗中形成,起初一些學者主要研究傳染病患者及免疫動物,經研究發現兩者的血清中都有特異性質的結合病原體,此外還具有能夠加快這些病原體形成的物質,有學者將這些病原體物質統一稱為抗體,能夠促進抗體形成的物質稱為抗原。1900年Landsteiner等發現人類血型有ABO三個情況,自此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中誕生一種新型且重要的檢驗項目——血型鑒定[2]。1897年Kraus證實將細菌培養物濾液和對應的抗血清進行混合會產生沉淀情況,1898年Bordet基于補體溶血體系組建補體結合方案,1906年wassermann等創新使用補體結合方案來對梅毒患者進行診斷。1900-1930年期間,內毒素Shwartzman反應、血清疾病、過敏反應、調理作用、補體結合反應、皮膚反應、Arthus反應等逐漸廣為人知,免疫疫苗走上了迅速發展的道路,白喉類毒素預防、卡介苗等陸續出現。

2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的實際應用現狀

2.1鑒定血型與檢測腫瘤標記物現今在應用免疫學檢驗技術的基礎上,為劃分白細胞HLA類型奠定了基礎,同時測定多種紅細胞血型。通過對人促絨毛膜性腺激素、癌抗原125、癌胚抗原、糖鏈抗原19-9、前列腺特異抗原、癌抗原153、糖鏈抗原72-4、甲胎抗原等多種抗原進行免疫學檢測,能夠得到腫瘤患者的相關數據、信息及資料,輔助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同時預防腫瘤再次出現[3]。

2.2檢測細胞免疫功能細胞免疫功能檢測方法主要依據生物學性質進行分析,例如淋巴細胞轉化試驗、淋巴細胞毒試驗、花環形成試驗、溶血空斑試驗等方式來獲取,這樣可以幫助醫生更全面的掌握免疫情況。

2.3免疫細胞與血液學的測定隨著各項技術的高速發展,醫學領域對抗原及免疫細胞表層受體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多種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可運用雜交瘤技術來獲取,這就為免疫細胞的測定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2.4檢測藥物臨床上常會運用藥物進行治療,一些藥物會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因而,對患者體內的藥物情況進行全面掌握時非常重要的。對患者體內藥物進行檢測已經成為醫生監控患者體內藥量的重要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于檢測患者有無吸食。

2.5檢測鑒別傳染性疾病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導致的,可以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染。較為常見的有:乙肝、流行性感冒、細菌性痢疾、結核病、流腦、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紅眼病)等[4]。

2.6檢測蛋白質、酶、免疫因子人體中的每個細胞及重要組成部分均存在蛋白質,是由20多種氨基酸根據不同比例組成的,實時的在體內進行更新和代謝。酶是生物催化劑,免疫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抗體。這些物質在人體內非常小的量就可以被檢測到。

3小結

對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的發展及應用現狀進行分析,我們清晰的發現這一學科的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性。免疫學檢驗學科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更廣闊及更深的層次內,推動了生物高技術的發展。可以確定的是,臨床免疫學檢驗學科的研究還會為醫學提供更多的新型藥物,其在臨床的應用和開發必然會為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提供更加長遠的影響,而且將會為社會創造更加深遠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樊寧,孫福生.免疫學檢驗方法的進展和應用[J].醫學綜述,2011,23(07):452-453.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貴陽醫學院2003級本科醫學檢驗專業學生108人。

1.2 教學方法

采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臨床免疫學檢驗》[2]。選擇其中部分章節,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制成雙語教學CAI課件,教師做好中、英文上課的充分準備。授課采用以下4種形式:(1)采用中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課件(英文比例不超過50%);(2)采用中文教材、補充英文資料、中文課件;(3)采用中文教材、補充英文資料、中英文混合課件(英文比例不超過50%);(4)采用中文教材、補充英文資料、英文課件。授課時主要采用中文和英文并舉的教學方式,對重點和難點的理論知識點以中文講解為主,對比較淺顯易懂的部分,盡量用英語講解,進而調動學生積極性,英語講授內容比例占到總內容的50%以上。

1.3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在實施雙語教學結束后進行,由學生不記名填寫。調查使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內容涉及對雙語教學的態度、雙語教學教材的選擇、授課語言(中英文)的應用比例、雙語教學授課效果等。

2 結果

2.1 學生對雙語教學的態度和建議

見表1。本次調查顯示,多數學生(65.8%)對《臨床免疫學檢驗》采用雙語教學表示理解和支持;多數學生(56.5%)希望采用中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課件(英文比例不超過50%);多數學生希望教師以中文授課為主,僅介紹個別專業術語的英文名稱,或在用英文講授后,再翻譯成中文。表1 醫學檢驗本科學生對《臨床免疫學檢驗》雙語教學的態度和建議(略)

2.2 學生對《臨床免疫學檢驗》雙語教學效果的評價

見表2。對于采用雙語進行專業課程教學,僅21.3%學生認為學習效果比單純用漢語教學好,41.7%的學生認為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效果比單純漢語教學差,另24.1%學生認為學習效果與單純中文教學差不多;對于雙語教學CAI課件,52.8%的學生認為不同英文程度的課件可作為雙語教學的輔助學習資料,67.6%的學生認為促進了專業英語的學習,9.3%的學生認為可提高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并且與漢語教學相比,46.3%學生認為雙語教學使專業學習變得特別吃力,僅5.6%的學生認為可以學得很輕松。表2 醫學檢驗本科學生對《臨床免疫學檢驗》雙語教學效果的評價(略)

3 討論

高校開展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順應時展的必然,本文在我院醫學檢驗本科專業課程《臨床免疫學檢驗》教學中作了有關雙語教學的調查和嘗試,認為在雙語教學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3.1 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成功開展雙語教學需要學生的配合。在實施雙語教學之前,應對學生進行充分動員,讓他們對雙語教學有足夠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此項調查中,65.8%的學生支持雙語教學,說明多數學生思想上是認同雙語教學的,這是我們開展雙語教學的重要前提。但是仍有26.9%學生對雙語教學持強烈反對態度,作為教師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對這一部分學生應該認真分析其反對的原因。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給開展雙語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調查顯示,僅7.4%的學生接受教師全英文授課方式,多數學生要求教師用中文授課,僅個別專業名詞用英語表述,或在用一段英文授課后再作中文解釋。許多(41.7%)學生擔心使用雙語教學會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效果有影響,并且46.3%的學生感覺雙語教學使得專業知識的學習特別吃力,這也是部分學生反對雙語教學的主要原因。應該說進入專業課程學習階段的大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高考的選拔和低年級階段大學英語的學習,已有一定英文基礎,基本具備雙語教學的條件,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只要努力一定能接受雙語教學,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也一定能提高專業英語水平。同時這也提示,雙語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順利開展雙語教學,對學生基礎英語的培養非常重要,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絕不可能簡單地通過某一門課程的雙語教學就能完成,只有通過多門學科、多年級循序漸進地開展雙語教學才能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同時專業課程教師實施雙語教學也必須有計劃有步驟進行,結合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初期最好采取簡單滲透式和過渡式的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知識的難易、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靈活調整英語在教學中的應用比例,特別要注重專業詞匯的講解。

3.2 師資

師資是雙語教學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3]。教師的外語水平和能力不僅是實施雙語教學計劃的關鍵,而且關系到學校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的關鍵之一。大多數醫學專業課程教師長期以來接受的是讀寫為主的英語教育,說聽能力相對較差,往往只能做到較熟練地閱讀或寫作英文專業文章,真正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的能力卻很弱,發音也不夠標準,這樣勢必影響學生對英語讀音的正確掌握,嚴重影響學生日后的英語發展,使雙語教學進入誤區。為彌補雙語教師英語口語方面的不足,口語不太好的教師,可以讓學生看英文內容,講解主要采用中文,使用中英文CAI課件輔助教學,教師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英語水平。對英語口語流利地道的教師,應盡可能使用英文授課,輔以CAI課件,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講的英文內容[4]。同時充分發揮優勢,組織教師聽課,觀摩學習,幫助其他教師提高英文水平。作為院校方應重視雙語教學師資的培養,投入經費,有計劃地分期分批選拔教師進行英語培訓。

3.3 教材

教材是學生賴以領會、接受理論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教材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5]。原版英文教材專業英文的表述規范地道,是學生學習專業英文的首選材料,但是原版教材價格太高,基于國情、省情和校情,購買原版英文教材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目前無法要求醫學生全面使用原版教材。而且目前還沒有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的《臨床免疫學檢驗》雙語教材,國外教材普遍章節數目多、內容豐富、結構與國內教材相差甚遠,無法同步使用,因此將英文原版教材作為雙語教學的重要參考資料,節選原版教材,以復印件作為教學教材,并準備其他英文資料供學生使用是目前比較理想的過渡手段。我們在試行雙語教學過程中,以規劃教材為藍本、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制作雙語教學CAI課件,同時印發一些原版的英文資料,提前把資料和課件交給學生,作為學生雙語教學的學習資料,起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作用,基本上能滿足雙語教學的需要。

3.4 教學方式

雙語教學要求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掌握相關專業英語,這勢必要求增加學時,但高校課程的整體安排決定一門課程不能占用過多的課時。要推進、深化和發展雙語教學,必定要求改變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和“被動式”、“聾啞式”的學習方法,教學方式上采取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主學習習慣,所以教學方式的改革也是雙語教學的重要內容[6]。學生普遍接受雙語教學CAI課件的教學方式,認為不同英文程度的課件可作為雙語教學的輔助學習資料,并且促進了專業英語的學習,提高了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件新生事物,也是今后教育改革中的一條必由之路[7]。國家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發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廣使用外語講授公共課和專業課,并提出要用開出多少雙語課作為衡量大學教學水平的重要尺度[8]。通過對《臨床免疫學檢驗》課程試行雙語教學,對普通醫學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具體情況作了初步調查,結果表明雙語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具體問題,學校和教師欲通過雙語教學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時,絕不能放松和降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否則將不能真正實現雙語教學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許建領.加入WTO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應對——首屆武漢地區教育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綜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08-110.

[2]呂世靜.臨床免疫學檢驗[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8.

[3]馮振中,劉德純.對病理學雙語教學的問卷調查及思考[J].山西醫學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5):568-570.

[4]陳同強,鄧婷,林卡莉,等.醫學本科生組織胚胎學CAI雙語教學的探討[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7(5):671-672.

[5]王文紅.關于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檢驗醫學教育,2007(1):28-29.

篇3

1 免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意義

免疫學檢驗質量也就是業內人士經常提到的免疫學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在醫生的臨床診斷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會對最終的診斷結果,乃至后續治療效果產生直接而關鍵的影響[1]。另外,在臨床操作環節,檢驗工作由于涉及不同內容及操作步驟,極具復雜性,給其質量控制帶來了諸多不利。所以,重視并做好免疫學檢驗質量控制工作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2 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影響檢驗質量的諸多因素進行分析,可將其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內源性因素,另一類是外源性因素。下文將針對這兩類影響因素展開相應的分析。

2.1 內源性因素

補體、類風濕因子高濃度的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交叉反應物質等均屬于常見的內源性干擾因素。在檢驗過程中,通常先要對標本進行必要稀釋,從而使其涉及的干擾因素的濃度得以有效稀釋,如此一來,便可將檢驗結果相關影響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控制在較低水平,這樣便能夠盡量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甚至百分百準確[2]。

2.2 外源性因素

標本溶血、標本儲存時間偏長、標本被細菌感染等屬于常見的外源性干擾因素。當標本含有的血紅蛋白的實際濃度水平相對偏高時,那么在培育階段極有可能發生過度吸附于固相的問題,進而造成試劑底物出現反應顯色問題,這將會對最終的檢驗結果產生直接而重要的干擾。

3 免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方法

3.1 檢驗前控制

在進行正式的免疫學檢驗前,有必要針對其質量展開相應的控制。眾所周知,標本質量將會對檢驗結果產生重要,甚至決定性的影響,如導致檢驗數據失真,整體結果不準。在免疫學檢驗工作中,血清及血漿、腦脊液、胸腹水是最普通、最常見的幾種標本類型,如對患者體內激素進行檢測和確認時,可將上述標本類型作為主要的標本類型予以相應的分析,在分析之前,應對標本的具體用藥信息進行準確記錄,與此同時,還應對標本的具體采集時間進行準確記錄。

在正式的免疫學檢驗之前,主要涉及以下關鍵環節:患者準備標本的采集標本的運送標本的接收標本的離心標本的識別。應圍繞以上關鍵環節展開嚴格的質量控制工作,保證標本本身質量符合檢驗要求,從而將一系列外源性因素所導致的不良影響控制在較低水平,甚至完全消除。

完成標本采集之后便進入到了標本運送環節,做好這一環節的控制工作非常必要,假若標本運送耗時過長,便會給一系列外源性影響因素帶來“可趁之機”,可能導致光學作用問題,可能導致化學反應問題[3],還可能導致微生物降解問題等,其直接影響是嚴重降低標本質量,間接影響是嚴重干擾最終的檢驗結果。現階段,通常采用條形碼的辦法來區別不同標本,從而確保標本的唯一性,所以,在運送環節,一定要做好條形碼的保護工作,要保證條形碼的完整性,要保證條形碼的清晰度,一旦發現條形碼毀損且無法確認的標本,應立即予以回收處理,避免此類標本流入后續環節。嚴格落實首接負責制以實現對那些尚未做檢驗處理的標本的準確登記以及有效反饋,即一旦發現問題,應立即予以處理,以便問題的及時發現和盡快解決。值得一提的是,在檢驗環節,標本有可能出現凝固不全等問題,所以,有必要予以重視并加以解決。

3.2 檢驗中控制

在正式的免疫學檢驗環節,應盡可能地保證所有檢驗項目均能夠按照要求完成。檢驗時,要做好設備的驗證工作,要做好試劑和質控品的驗證工作,還要做好其他有關耗材的驗證工作,除此之外,還應落實三大工作,一是對質量控制程序進行校準,二是對操作及設備維保程序進行校準,三是對檢驗操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從而有效防止技術水平不夠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在正式的免疫學檢驗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給檢驗的最終結果帶來不良的影響,所以,有必要針對整個檢測系統予以科學的評定,要保證該系統的可靠性,還要保證該系統的完整性,尤其要嚴格落實各個環節的有關操作標準,另外,應保證質控品具有足夠的重復性以及穩定性,與此同時,還應保證所涉及的操作儀器、檢驗環境、試劑等具有足夠的安全性與可靠性[4]。

3.3 檢驗后控制

所謂免疫學檢驗后的質量控制指的是,應對免疫學檢驗結果予以及時、客觀、有效的審核以及評定。做好檢驗后的質量控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這是檢驗數據有效復查和準確傳送的基礎。在該環節,以下環節將會對最終檢驗結果造成直接而重要的影響:1)操作人員的職責檢驗;2)數據結果的審核及分析;3)危急值的記錄及上報;4)標本的保存;5)檢驗分析結果的傳送等[5]。所以,應圍繞免疫學檢驗工作的整個流程展開全面而深入的控制,將不良因素的影響降至最低,甚至完全消除,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實現對免疫學檢驗質量的有效控制。

4 結束語

在現代醫院中,免疫學檢驗屬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在臨床上,很多情況下需要根據免疫學檢驗結果以實現對患者的合理診斷和準確診斷,因而做好免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便顯得尤為重要了。值得一提的是,檢驗標本從制作到正式分析之前,通常需要經過數個環節,且涉及內容較多,任意某個環節處理不當或者出現差錯,均會給最終的檢測結果帶來相當不利的影響,所以,如何做好免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工作便成了業內人士廣泛討論的焦點。本文基于全程控制的角度,即檢驗前控制、檢驗中控制、檢驗后控制,針對免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問題展開了系統而深入的探討,以期為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金輝,余苗苗,蔣國英. 論免疫檢驗的質量控制分析與研究[J]. 中國保健營養,2012,12:1769-1770.

[2]陸小玲. 免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J]. 中國醫學工程,2013,08:188-189.

篇4

1 血脂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質成分的增多,會通過兩條途徑影響紅細胞的免疫功能。

1.1 脂質過氧化 通過脂質過氧化,進而損害膜結構和功能,從而使紅細胞免疫功能受到影響。(1)血脂成分增多可以引起脂質過氧化。高膽固醇飼料飼養的家兔脂質過氧化相關指標升高,抗氧化作用下降,流動性(LFU)降低,隨著血漿膽固醇的升高,紅細胞膜和血漿之間進行脂質交換,可以誘導脂質過氧化反應,而導致膜的損傷及膜丙二醛(MDA)升高 [2] 。過氧化產物MDA可以交聯磷脂及蛋白質,也可以使蛋白的巰基氧化,從而損傷膜,使之發生溶血,濃度在30μmol時,其溶血度是最高的。MDA濃度逐漸升高,膜巰基數量逐漸減少,提示發生過氧化損傷 [3] 。(2)脂質過氧化,引起紅細胞免疫功能的直接損傷。紅細胞主要依賴膜上的CR 1 ,而膜結構的變化影響CR 1 的排布,必然影響紅細胞的免疫功能。土鼠缺血再灌注損傷動物模型實驗 [4] 中發現,缺血組RBC-C 3 bRR下降不明顯,再灌注明顯下降;缺血組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輕度降低而MDA輕度增高,再灌注組RBC-SOD仍下降不明顯,RBC-MDA明顯增高,提示腦缺血再灌注組RCIA(RBC-IC花環率)與RBC-MDA密切相關。脂質過氧化損傷是RCIA功能受損的主要原因之一。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患者紅細胞C 3 b受體活性降低,血漿和紅細胞膜脂質過氧化水平明顯升高;紅細胞C 3 b受體活性降低和血漿與紅細胞膜脂質過氧化水平呈負相關,提示紅細胞膜脂質過氧化損傷可能是引起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 [5] 。張曉嵐等 [6] 對肝硬化患者及鐘久昌 [7] 對高血壓患者的紅細胞免疫功能和脂質過氧化關系的探討中,均發現RBC-C 3 b花環率與MDA呈負相關。(3)高血脂與紅細胞免疫功能之間關系密切。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紅細胞的免疫功能明顯降低,調脂治療后,紅細胞免疫功能顯著增高,相關性分析顯示紅細胞免疫功能與總血清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血脂指標變化相關,提示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癥可以引起紅細胞免疫功能異常 [8] 。李金明等 [9] 也發現紅細胞免疫功能異常與甘油三酯(TG)、LDL-C等血脂指標變化顯著相關,并認為高血脂尤其是高膽固醇是誘發紅細胞脂質過氧化損傷的重要因素之一。綜上所述,高血脂可誘發紅細胞膜脂質過氧化,破壞膜的結構,影響CR 1 受體數量及構型,從而改變紅細胞膜的抗原性,使紅細胞的粘附功能障礙,清除循環免疫復合物(CIC)的能力下降。

1.2 改變紅細胞膜的流動性 高血脂可引起紅細胞膜的流動性改變,進而影響其免疫功能。良好的流動性有利于RBC表面的CR 1 呈簇狀分布,以提高IC的親和力,如RBC硬化,勢必使RBC-CR 1 不能呈簇狀分布,從而使RBC對IC的親和力下降,因此紅細胞膜良好的流動性是維持免疫功能的必要條件 [10] 。NIDDM患者紅細胞膜成分改變和血糖、血脂及血漿脂蛋白水平存在一定的關系,血糖、血脂控制良好的患者紅細胞膜脂質成分與正常人差異無顯著性 [11] 。紅細胞膽固醇和磷脂能主動和血漿脂蛋白進行交換,血漿脂質水平異常和血漿脂質運轉異常均可以導致紅細胞膜脂質成分的改變。紅細胞膜成分異常直接影響膜結構和功能,導致膜微粘度升高,變形能力降低。麻醉可引起紅細胞免疫功能的降低正是因為品引起紅細胞膜流動性的改變[12] 。長期大量飲酒者與無飲酒嗜好者相比紅細胞免疫功能顯著下降,引起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乙醇影響膜上的蛋白分子的生物活性和膜上蛋白的構型,進而影響紅細胞膜的流動性,影響膜的功能 [13] 。妊高征患者紅細胞膜成分改變引起流動性改變而引起紅細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14] 。

2 高血糖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血糖濃度過高可引起紅細胞免疫功能的障礙。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顯著降低,且發現紅細胞免疫功能降低與血糖呈負相關,提示高血糖可能是導致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因素 [15] 。NIDDM高胰島素和非高胰島素組空腹的RBC-C 3 bRR明顯降低,RBC-ICR均明顯升高,兩組在口服葡萄糖后120min時均較空腹時降低,提示NIDDM患者C 3 b活性降低與胰島素和血糖水平升高有相關性 [16] 。張宏等 [17] 對34例NIDDM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變化與血糖和胰島素相關性的研究得出一致的結果。其主要機制是:長期高血糖狀態可以增加紅細胞膜葡萄糖轉運的濃度,促進紅細胞內的非酶糖基化,HbA 1 C的含量因此增高。由于紅細胞內介質的濃度決定于血紅蛋白的物理性質和濃度,而異常的血紅蛋白有促進紅細胞內容物凝膠化或結晶化的傾向,故HbA 1 C濃度增高可引起紅細胞粘度增高。而紅細胞內的流動性主要取決于Hb的特性。高血糖引起RBC流動性的改變,進而影響紅細胞的免疫功能 [18] 。此外,高血糖和胰島素抵抗會導致ATP的生成不足,導致紅細胞內的Na + 、Ca 2+ 濃度增高,造成過多的水分滲入細胞內,導致細胞體積增大,雙凹圓盤狀的改變 [19] 進而影響紅細胞的免疫功能 [10] 。

3 β-內啡肽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β-內啡肽是人體產生的一種由31個氨基酸組成的短鏈神經肽,是機體活性最強的活性肽之一 [20] ,Abood等 [21] 首先發現人類紅細胞膜存在阿片肽受體,正常人紅細胞膜上β-內啡肽的結合點容量為(820.1+147.5)個位點/細胞,并認為β-內啡肽與紅細胞結合是按經典途徑進行的。當血清β-內啡肽輕度升高時,對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有促進作用,而濃度過高時,則對紅細胞功能有抑制作用。同時發現β-內啡肽對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的促進作用可被抗紅細胞C 3 b受體單抗體阻斷,表明β-內啡肽通過對紅細胞C 3 b受體的調節而影響紅細胞的免疫功能。納洛酮能阻斷β-內啡肽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說明β-內啡肽可能是與紅細胞膜上的阿片肽受體結合而實現對紅細胞的免疫調控的 [22] 。因此,β-內啡肽可能是與紅細胞膜上的阿片受體結合而改變紅細胞膜上的CR 1 的構象進而調節CR 1 、CR 3 的活性。血栓閉塞脈管炎(ATO)患者紅細胞C 3 b受體活性和血清β-內啡肽濃度明顯降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血清β-內啡肽的濃度與紅細胞C 3 b受體呈正相關,提示血清中β-內啡肽濃度下降可能是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23] 。張利朝等對30例健康成年人中速跑步前后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的檢測發現,運動后紅細胞C 3 bRR顯著升高,認為可能的因素之一是:跑步作為一種應激運動,使β-內啡肽等激素輕度升高,作用于紅細胞膜表面的CR 1 ,從而促進紅細胞免疫粘附作用 [19] 。

4 神經內分泌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針灸可以調節紅細胞的免疫功能,主要是通過神經內分泌而起作用的。張嵐等發現紅細胞膜上存在β-腎上腺素受體 [24] ,于愛蓮等在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發病機制循環免疫復合物的研究中還發現性激素的改變可以影響紅細胞的免疫功能 [25] 。至于神經內分泌系統與紅細胞免疫系統的網絡調節,有待進一步研究。

5 T細胞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紅細胞可通過膜上的淋巴細胞功能相關因子3(LFA-3)與T細胞CD2結合,激活T細胞,同樣T細胞也可以作用于紅細胞,進而影響其免疫功能。針刺足三里穴位后,腦垂體合成和釋放的P物質增多,然后直接和間接作用于T淋 巴細胞亞群,間接增強紅細胞的免疫功能 [26] 。sIL-2是T細胞激活的標志,由T淋巴細胞膜上的IL-2受體的α鏈成分脫落入血循環形成,而支氣管哮喘患者尤其是伴有特異性皮炎者,紅細胞免疫功能明顯下降,sIL-2R明顯增高,二者變化呈顯著負相關,同時提示免疫激活T淋巴細胞與紅細胞免疫功能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27] 。孟東等在對NIDDM研究中的發現與上述結果相似,即紅細胞的免疫功能和T淋巴細胞CD3 + 、CD4 + 、CD4 + /CD8 + 的變化有顯著相關性 [28] 。

綜上所述,代謝、神經內分泌、免疫都可以影響紅細胞的免疫功能,然而神經內分泌對其影響的臨床及基礎研究較少,如甲狀腺激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素等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 廖品東.紅細胞免疫功能檢測的臨床意義.中級醫刊,1991,26(5):4-6.

2 周本材.高膽固醇飼料誘導兔紅細胞膜脂質過氧化損傷的實驗觀察.同濟醫科大學學報,1997,26(1):23-25.

3 潘華珍.丙二醛對紅細胞的作用.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進展,1984,2(1):34-36.

4 丁素菊.腦缺血再灌注時紅細胞免疫功能與紅細胞脂質過氧化的關系.第二軍醫大學學報,1995,16(1):34-36.

5 王浩然.NIDDM患者紅細胞膜脂質過氧化與紅細胞免疫功能之間的關系.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1995,15(3):188-189.

6 張曉嵐.肝硬化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與脂質過氧化關系的研究.臨床肝膽病雜志,2001,17(4):235-237.

7 鐘久昌.高血壓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和過氧化脂質水平變化探討.醫學綜述,2002,8(2):123-124.

8 李慶文.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及調脂治療的變化.新醫學,2002,33(12):716-718.

9 李金明.原發性高血脂癥紅細胞免疫功能變化的探討.臨蹊醫學專科學院學報,2002,24(1):9-11.

10 呂琪.紅細胞免疫與體外循環.臨床心血管雜志,1992,8(4):257.

11 王浩然.NIDDM患者紅細胞膜脂質成分與血糖、血脂血漿脂蛋白的關系.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1,7(2):71-73.

12 殷玉水.麻醉與紅細胞免疫功能.醫學綜述,2002,8(9):499.

13 楊文東.長期大量飲酒的紅細胞免疫功能及其意義.臨床薈萃,2001,16(14):656-657.

14 李杭生.妊高征紅細胞免疫功能及細胞膜脂質成分變化的研究.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2):122-123.

15 王浩然.老年糖尿病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老年學雜者,1993,13(2):93-95.

16 陳櫻.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島素及紅細胞免疫功能的變化.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者,2002,9(2):114-116.

17 張宏.2型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變化與血糖和胰島素水平相關的研究.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02,9(2):90-92.

18 吉瓊梅.2型糖尿病患者紅細胞的生化改變.國外醫學・生理病理科學與臨床分冊,1996,16(2):107-109.

19 張利朝.健康人運動前后紅細胞免疫功能與細胞數的變化及關系.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1,17(2):197-198.

20 Abood LG.Stereospecific opiate binding in human erythrocyte memˉbrance and changes in heroid addicts.J Immunol,1986,136(1):934.

21 Walport MT.Ross GD.Family studies Of erythrocyte complement reˉceptor type1levels.Clin lmmunol Exp,1985,59:547.

22 郭峰.β-內啡肽對紅細胞免疫功能調節的實驗研究.醫學雜志,1995,20(5):350-352.

23 伏祥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紅細胞免疫功能與血清β-內啡肽的相關性研究.中國實驗臨床免疫學雜志,1999,11(2):25-27.

24 張嵐.艾灸加皮植法對老年小鼠紅細胞免疫功能的調節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中國免疫學雜志,1993,9(增刊):132.

25 于愛蓮.血栓性脈管炎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與性激素關系的研究.中國免疫學雜志,1993,9(增刊):152.

篇5

1增強免疫功能 黃芪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細胞及多核白細胞數量顯著增加,使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數顯著上升,對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均有促進作用[4]。包括胸腺、骨髓(在禽類為法氏囊);后者包括脾臟、淋巴結和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結,它們是T、B細胞定居和對抗原刺激進行免疫應答的場所[5]。

2保肝、降壓作用 它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之功效[6],含有黃芪多糖、氨基酸、黃芪皂苷、維生素及硒、硅、鈷、鉬等微量元素,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降壓作用[7].

3心血管系統作用 有研究表明,黃芪注射液對此疾病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能降低病人ST段抬高(或降低)的幅度[8]。而其在此方面的應用主要源于其廣泛的藥理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紅細胞表面負電荷密度[9]。

4托膿生機:黃芪補氣而具有良好的托膿生機功效,有“瘡家圣藥”之稱。用于氣虛不足所致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10]。如與當歸、穿心甲、皂角刺同用之透膿散可治癰疽不潰;配白芍、丹參、生沒藥、生乳香、花粉[11]等。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含黃芪皂苷類物質及多種氨基酸和硒、硅、鈷、鉬等微量元素,其他成分還包括香豆素、葉酸、香菜堿、亞油酸、β-谷甾醇等多種化學成分[12],具有多種藥理作用[13]。而黃芪配以人參白術、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相配,組成“補中益氣湯”[14]。主治脾胃氣虛之發熱及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臟器下重證。因其病本是中氣虛,攝納無力、升舉無能[15]。臨床常見有些大家畜反復感冒,反復治療,而久治不愈,可用生黃芪配防風為主藥,加生姜、桔梗、白術、陳皮、肉桂、生草、炒鹽、蔥白兩長段等治療,收效滿意。外感初期,體不虛者黃芪用量宜小不宜大[16]。而中醫診斷為肺脹,證屬肺腎氣虛,宣降失司。治以益氣宣肺,補腎納氣法,方選補肺湯合平喘固本湯加減。處方:生黃芪60g,仙鶴草30g,款冬花、太子參各15g,紫菀、紫蘇子、陳皮各10g[17]。

黃芪可雙向調節免疫功能,促進蛋白質合成,減少蛋白質漏出,通過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增加腎血流量,調節腎小球濾過膜,減少蛋白尿滲出,減輕或延緩糖尿病性腎病的進展[18]。

總之,黃芪不僅有補氣作用,而且氣血陰陽兼而有之,故有“補藥之長”之稱。近些年來,黃芪進一步的研究已受到國內外的重視,取得了不少成績,成為一種倍受世界關注的多用途植物,經濟價值很高[19],它們可作用于多種免疫活性細胞、促進某些細胞因子的分泌,進一步發揮免疫調節作用。深入開展對黃芪免疫活性的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 洪廣祥.中華中醫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幾點思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12(1):16-19.

[2] 韓玲,陳可冀.黃芪對心血管系統作用的實驗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3):234.

[3] 杜光、王麗.黃芪的免疫藥理作用研究進展,時珍國醫國藥, 2001,(10)

[4] 董鵬迭,郭憲清.黃芪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醫藥論壇,2006,

[5] 祁忠華,林善金炎,黃宇峰.黃芪改善糖尿病早期腎血流動力學異常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9,7(3):147.

[6] 耿長山等黃芪多糖對去T細胞小鼠促進抗體產生機理的探討[J].上海免疫學雜志1995;5(2):69

[7] 孫騰,楊建江,趙秋,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臨床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2):247-248.

[8] 文丹,張金軍,柯紅.等.黃芪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4,13(6):369.

[9] Taska K,Kamei C,Tagmi H,et al.Antihypertensive efects of nisoldipine and reference in certain types of hypertensive rats.Arzneim-Forsch/drug res,1987,37(1):316.

[10] 張繼紅.黃芪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4):188-189.

[11] 卓安山等燙傷對大鼠T、B淋巴細胞功能影響及免疫調節劑對其作用研究[J].中國實驗臨床免疫學雜志1998;10(2):29

[12] 王海存,程鵬.黃芪對肝癌栓塞化療患者的增效作用及外周血淋巴細胞Fas的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

[13] (2):35-37.王錦鴻,陳仁壽.臨床實用中藥辭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679.

[14] 柏 樂,畢立群.黃芪注射液治療腎性蛋白尿47例臨床觀察[J].上海醫藥,1998,19(1):15.

[14] 胡均,李健,劉文松,等.人膽囊癌GBC2SD細胞系中干細胞樣SP細胞群的分離及其ABCG2的表達[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8,37(2):200-203.

[16] 潘智鳴等銀杏、黃芪及其復方制劑增強機體特異免疫功能的比較研究[J].衡陽醫學院學報25(1):19

篇6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tocytopenic purura,ITP)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外周血小板溶解與破壞加劇,血小板數量減少,機體造血組織單系巨核系統產血小板發生障礙而引起的常見的出血性疾病[1]。作者檢測185例ITP患者血小板總數并分析血小板分布圖、骨髓巨核細胞計數及分類和測定血小板相關抗體(EIA法)含量,探討ITP疾病發生、發展與檢測結果相互關系,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收集我院血液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診斷為ITP患者185例,男性118例,女性67例。年齡5歲-26歲,平均年齡12.5歲。所有患者抽取靜脈血由專業檢驗師經EIA法檢測血小板相關抗體(PAtIgG,PAtIgM,PAtIgA)和計數外周血血小板總數,骨髓涂片經染色計數全片巨核細胞總數及形態學分類。臨床診斷符合參考文獻[2]標準。經臨床應用糖類皮質類藥物治療均有效者。健康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5例,年齡5歲-27歲,平均年齡13.6歲。骨髓穿刺對照組來自臨床發熱病人而排除血液病患者。

1.2 方法

1.2.1 血小板相關抗體(PAtIgG,PAtIgM,PAtIgA)檢測 抽取被觀察者靜脈血3-4ml,加入含有EDTA-Na2的抗凝管內,混勻,分離血小板,按EIA法試劑盒操作方法進行PAtIg檢測。試劑由(上海太陽生物技術公司)提供。酶標儀為意大利產GDV DV PPO BV4公司產品。PAtIg檢測結果超過正常對照組為陽性,計算陽性檢出率。

1.2.2 外周血血小板計數及血小板分布參數 抽取患者靜脈血放入含有EDTA-Na2真空抗凝管內,混勻,用美國產ABBOTT CELL―DYN 1600型血球分析儀自動計數血小板總數和分布參數,30min內檢測完畢。

1.2.3 骨髓巨核細胞計數及分類 骨髓涂片經瑞士吉姆薩液染色,染色液由BaSo(貝索)提供,在雙目顯微鏡下(日本產,奧倫巴斯)進行計數巨核細胞(1.5cm×3.5cm標準片)總數并分類。

1.2.4 按血小板總數劃分為三組 Ⅰ組血小板≥50×109/L,Ⅱ組血小板30-49×109/L,Ⅲ組血小板

1.2.5 統計學處理 所有檢測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分析,檢測結果以χ±s表示。組間做配對t檢驗,以P

2 結 果

2.1 ITP患者檢測PAT總數、血小板相關抗原、骨髓巨核細胞總數 見表1、表2。

3 討 論

由于ITP患者機體遭致敏因子或毒害因子的侵襲因血小板急劇溶解或破壞,同時累及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減少至外周血血小板總數降低的一種急性或慢性出血性疾病[3]。目前認為該病與自身免疫有關[4]。多因患者曾感染某種病毒(流感、腮腺炎、巨細胞病毒等)源。體內產生原因不明的血小板表面相關抗體。此類抗體與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結合,在網狀內皮系統(如脾臟)中大量被破壞,血小板數量減少,促發骨髓巨核細胞代償性增生,常以幼稚型巨核細胞增多,呈左移性改變,結果見表1。血小板更新速度加快,骨髓釋放比較年輕的大血小板補充循環血中數量增多,致P-LCR(大血小板比率)、MPV(血小板平均體積)增大、使血小板體積相對一致性發生改變,PDW分布增大[5]。表1結果顯示,ITP表面相關抗體檢測結果增高,依次增高順序為PLAtIgG>PLAtIgA>PLAtIgM,與正常人群相比,差異非常顯著(P

參考文獻

[1] 王鴻利,朱明德,王同明,主編.臨床醫學與檢驗診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51-256.

[2] 趙武述,陳仁,卞志強,主編.現代臨床免疫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454-457.

[3] 王鳳計著.現代血液細胞診斷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2004:369-370.

[4] 譚齊賢.臨床血液學和血液檢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15-316.

[5] .妊娠相關血小板減少癥和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參數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08,2(26)145-150.

[6] 王萍萍,盧香蘭,李霞.血小板相關抗體對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細胞數量及成熟程度的影響[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3,04:63-64+67.

[7] 徐淑芬,歐英賢,白海,王存邦,劉玲,呂桂玲.血小板相關抗體對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細胞及血小板的影響[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4,06:409-411.

篇7

SLE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病,但不同地區、種族、性別和年齡中患病率不同。流行病學調查表明SLE在歐洲發源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2-64/10萬人口,在非歐洲裔人群如美國黑人和亞洲人中發病率更高。據統計,SLE的患病率在我國約為70/10萬。女性的患病率接近1/1000,我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已超過100萬,為全球之最[1]。SLE發病具有家族聚集傾向,10%~12%的先證者有一位或一位以上的一級親屬發病;同卵雙生子的發病一致率(25%~70%)明顯高于異卵孿生(2%~9%)[2],提示了遺傳因素在其發病機制中占有主導地位。

1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病因及發病機理

本病病因不明,研究證實本病現是以各種免疫反應異常為特征的疾病,造成免疫障礙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

(1)遺傳背景 家系調查顯示SLE患者的、 級親屬中約 %~ %可有同類疾病的發生,有的出現高球蛋白血癥,多種自身抗體和T抑制細胞功能異常等。HLA分型顯示SLE患者與HLA-B8、-DR2、-DR3相關,有些患者可合并補體C2 C4的缺損,甚至TNFa的多態性明顯相關。除了HLA系統外,FcγR基因、IFN基因、腫瘤壞死因子(TNF)基因、白細胞介素-10(IL-10)及其受體基因、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基因、CTLA-4基因、PTPN22基因等都證實與SLE發病相關。

(2)藥物 有報告在1193例SLE中,發病與藥物有關者占 %~ %。藥物致病可分成兩類,第 類是誘發SLE癥狀的藥物如青霉素、磺胺類、保太松、金制劑等。這些藥物進入體內,先引起變態反應,然后激發狼瘡素質或潛在SLE患者發生特發性SLE。第 類是引起狼瘡樣綜合征的藥物,如鹽酸肼酞嗪、普魯卡因酰胺、氯丙嗪、苯妥因鈉、異煙肼等,這類藥物使用較長時間和較大劑量后,患者可出現SLE的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改變。HLA分型示DR 陽性率顯著增高,被認作為藥源性SLE遺傳素質 藥物引起的狼瘡樣綜合征與特發性紅斑性狼瘡的區別為:①累及腎、皮膚和神經系統少;②發病年齡較大;③病程較短和輕;④血中補體不減少;⑤血清單鏈DNA抗體陽性。

(3)感染 有人認為SLE的發病與某些病毒感染有關[3]。從患者腎小球內皮細胞漿、血管內皮細胞,皮損中都可發現類似包涵體的物質。同時患者血清對病毒滴度增高,尤其對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型、EB病毒、風疹病毒和粘病毒等。另外,患者血清內有dsRNA、ds-DNA和RNA-DNA抗體存在。近有人提出SLE的發病與C型RNA病毒有密切關系。亦有人認為SLE的發病與結核或鏈球菌感染有關。

(4)物理因素 紫外線能誘發皮損或使原有皮損加劇,少數病例可誘發或加重系統性病變,約/SLE患者對日光過敏,正常人皮膚的雙鏈DNA不具有免疫原性,經紫外線照射發生 聚化后,即DNA解聚的胸腺嘧啶 聚體轉變成較強的免疫原性分子,LE患者證實有修復 聚化DNA的缺陷。最近研究還發現紫外線可誘導人類皮膚角質細胞凋亡,在凋亡細胞表面形成簇狀或泡狀物,其中含有細胞核和胞漿抗原[4],這為自身抗原暴露于免疫系統,促進自身免疫反應提出供了依據。

(5)內分泌因素 鑒于本病女性多于男性,且多在生育期發病,故認為雌激素與本病發生有關。妊娠時SLE病情的變化與性激素水平增高有關。此后由于孕酮水平迅速增高,孕酮/雌 醇比值相應增高,病情相對平穩,產后孕激素水平降低,故病毒可能再度加重。近發現SLE患者血清中有較高的泌乳素值,導致性激素的繼發性變化,有待進 步研究。

(6)免疫異常 近研究發現SLE患者有細胞因子分泌異常,IL-1乃由單核巨噬細胞合成,它可使SLE的B細胞增殖、介導B細胞自發的產生IgG,形成免疫復合物,引起組織損傷。MRL/1pr小鼠腎巨噬細胞中含有較多IL-1mRNA,體外培養可產生大量IL-,IL-可誘導IL-、IL-、TNF等炎癥因子產生,與狼瘡腎炎發生有關,IL-1活性與光敏感有關。約 %患者血清中IL-2含量增高,幾乎所有SLE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IL-R,且活動期比緩解期高。此外SLE患者血清IL-水平升高,在活動期更明顯,在SLE患者出現中樞神經SEL活動期,IL- 水平升高,IgG生成增多,較多證據提示IL-10在B細胞異常活化中起重要作用。這些細胞因子網絡動態平衡失調引起異常的免疫應答,同時參與局部的致病性作用。

2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進展

(1)對輕型病例僅有皮疹 低熱或關節癥狀者只需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 如水楊酸類等。

(2)重型病例

①皮質類固醇:是目前治療重癥自身免疫疾病中的首選藥物,可顯著抑制炎癥反應,能抑制其和單核細胞的吞噬功能及各種酶的釋放,具有抗增殖及免疫抑制作用,對淋巴細胞有直接細胞毒作用,使NK細胞的數量以及IL-和IL-水平皆降低,抑制抗原抗體反應。

②免疫抑制藥:如環磷酰胺和硫唑嘌呤,前者主要利用烴基與DNA結合,最明顯的是減少抗DNA抗體,血中DNA-抗DNA復合物及其在腎臟中的沉積減少。硫唑嘌呤能換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替了DNA的嘌呤基質,從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其他有苯丁酸氮芥, 巰基嘌呤,氨甲喋呤等。

③免疫增強劑:企圖使低下的細胞免疫恢復正常,如左旋咪唑、胸腺素、轉移因子等。

④血漿交換療法:其原理是企圖除去特異性自身抗體,免疫復合物以及參與組織損傷非特異性炎癥介質如補體、C-反應性蛋白、纖維蛋白原,并能改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清除循環免疫復合物的能力, 般在多臟器損害,激素效果不著、器質性腦綜合征、全血細胞減少及活動性腎炎等重癥病例進行。因作用短暫,仍需配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文獻中已報導有 余例采用長期間隙性血漿交換療法合并免疫抑制療法,獲得病情緩解。

⑤透析療法與腎移植:晚期腎損害病例伴腎功能衰竭 如 般情況尚好,可進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除去血中尿素氮及其他有害物質。以改善氮質血癥等情況。腎移植需在腎外損害靜止時進行,用親屬腎作移植 年存活率據統計為60%-65%,用尸體腎移植為40%-45%。

參考文獻

[1]陳盛,陳順樂,顧越英,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18年隨訪.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0, 4(1):27-30

篇8

1 對慢性尿路感染發病機制的認識

尿路感染癥見尿頻尿急,屬祖國醫學淋證范疇。慢性尿路感染是指尿液赤色不甚,溺痛不重,淋漓不已,病程較長,因其有反復發作,遇勞即發的特點,當屬祖國傳統醫學“勞淋”范疇。腎為先天之本,是元陰元陽之所,腎虛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功能紊亂,一般認為腎虛是淋證發病的病理基礎,亦是防治上的關鍵。

1.1 腎虛與雌激素水平下降對慢性尿路感染的影響 中老年婦女全身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泌尿道退行性改變、粘膜防御機能減退,尤其是雌激素水平下降,影響尿路下段結構和功能改變[2]。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粘膜皺折喪失,影響尿道口的關閉。雌激素還能使陰道上皮細胞的糖原積聚,刺激陰道桿菌生長,產生乳酸,使陰道分泌物呈酸性,對尿路病原菌在陰道內的生長有抑制作用。雌激素也可影響尿路上皮的粘附性,使細菌不能粘附于粘膜,在排尿時隨尿液沖出體外,減少尿路感染和復發[3]。沈自尹[4]通過長期研究發現,通過補腎法可改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的靶腺功能,有利于內分泌系統的協調。

1.2 腎虛與免疫功能下降對慢性尿路感染的影響 有研究證實慢性尿路感染緩解期所存在的腎氣不足之證以全身和尿路局部免疫能力低下為內在病理基礎,系腎氣不足的本質所在。微生物的入侵是尿路感染發生的先天條件,由于細菌強大的繁殖能力加上患者可能存在的機體易感,即為中醫理論上“腎虛”因素的存在,與現代醫學認為泌尿系防御機能減退是造成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相吻合。反復發作性尿路感染患者尿中SIgA較低,這與國內外文獻報道一致[5-7]。有報道通過益氣補腎法治療,在腎虛證得到明顯好轉的同時,全身及局部免疫的低下狀態也得到了糾正,說明了腎虛證與免疫機能低下存在內在聯系[8]。

2 慢性尿路感染的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

近年慢性尿路感染作為多發病癥,眾多醫者在臨床上亦不斷探求有效的治療法則和方藥,形成了很多新的觀點,其研究趨勢亦大致為中醫專方專用、辨證分型治療、分期治療及中西醫結合治療[9]。

2.1 中醫治療

2.1.1 辨證論治 尿路感染慢性期治療以扶正為主。慢性尿路感染緩解期臨床多表現脾腎虧虛,治療上應緩則扶正固本,自不必拘于淋證忌補之說。因此中藥應選用黃芪、黨參、白術、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女貞子等補益脾腎之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方如左歸丸、右歸丸等,可在辨證的基礎上酌加一些藥理研究證明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促使菌尿轉陰[10]。

2.1.2 中成藥的運用 三金片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補虛益腎、活血化瘀之功。其治療泌尿系感染的機理研究結果顯示三金片有良好的體外、體內抗致病性大腸桿菌對尿道上皮細胞的粘附作用,可增強小鼠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11]。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大黃所含的蘆薈大黃素、大黃素、大黃酸對多種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黃芩所含的黃芩素、漢黃芩甙元對多種革蘭氏陰性菌、陽性菌及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2.2 中西醫結合治療

2.2.1 中藥聯合雌激素療法 由于老年婦女雌激素水平下降,無癥狀性細菌尿特別常見,同時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逐漸減退,也為老年人發生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提示雌激素替代療法[12](陰道局部使用雌激素霜劑和口服治療)可恢復絕經后婦女泌尿生殖道萎縮的黏膜,使陰道菌叢重現乳酸桿菌,降低陰道pH值,因而有利于預防尿路感染再發。同時在聯合運用雌激素的基礎上,根據老年婦女慢性尿路感染具有腎氣虧虛,下焦余邪未清的特點,運用補益腎氣兼清利之藥治療老年婦女尿路感染又有確切療效。如王氏[13]靈活運用已故名醫張伯納所創的二仙湯加上清熱解毒的蒲公英、地丁草,對中老年婦女的慢性尿路感染有較強的針對性,且現代科學已證實二仙湯能有效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改善激素的分泌,而其本身無激素樣物質。

2.2.2 中藥聯合抗生素療法 以往對尿路感染的治療只是在使用抗生素方面下功夫,目的是殺死或抑制病原菌、控制感染。但對免疫功能低下發生尿路感染者,單純使用廣譜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感染,長期反復使用還會導致霉菌感染和耐藥菌株的產生以及菌群失調,給臨床治療尿路感染帶來很多困難[14]。現有提倡尿路感染慢性期運用補益藥提高患者機體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防止尿路感染反復發作,有利于其徹底治療[15]。如孫氏[16]運用自制益腎康沖劑治療慢性尿路感染,用藥后檢測尿SIgA有不同程度提高。

3 小結

慢性尿路感染是中老年婦女常見疾病,絕經婦女發病率高,并且容易復發。UTI的發病機制是復雜的,有著各種不同的發病基礎。宿主的解剖學異常,生物學及行為因素和感染病原菌的特性可影響其發病,雌激素水平和機體的免疫功能也對UTI的發生發揮著重要作用。

祖國醫學對于慢性尿路感染的研究與治療方面也體現出了獨特的優勢。殺滅病原菌,抑制細菌黏附,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是治療泌尿系感染的三個重要環節。中醫治療的原則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方能取得較好療效。慢性尿路感染患者有反復發作,病久多虛的特點,所以治療上不能一味清利,而宜以補腎益元、清熱利濕佐以益氣活血。治療原則當遵循以扶正祛邪,虛實兼顧為法,標本同治,這種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的治療原則,是提高慢性反復發作的尿路感染治療效果的重要途徑。今后的研究有待加強辨證用藥療效標準的規范化,借助現代醫學的客觀指標,探求中醫“證”的物質基礎,有助于提高對泌尿系統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層次。

【參考文獻】

[1]王海燕.腎臟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801.

[2]曹寧生,郝麗娜,黃 瓊.女性尿道綜合征動力學病因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5,16(11):658.

[3]朱子軍,馬永江.尿路上皮的粘附性[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4,15(2):143.

[4]沈自尹.中藥藥理與臨床研究進展(第四冊)[M].北京:軍事醫學科技出版社,1996.79.

[5]Floege J,Boddeker M,Stolte H.Urinary IgA,secretory IgA and secretory component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Nephro,1990,56(1):50.

[6]Kusumi A,Kiyono H.Regulation of IgA production in mucosal immune system:Analysis by using cytokine gene knockout mice [J].Clin Immunol,1996,28(2):153.

[7]蔣云生,伍志剛,羅季安,等.尿路感染病人尿液和唾液SIgA濃度測定[J].中華腎臟病雜志,1990,6(2):99.

[8]孫建實,徐艷秋,孟 宏,等.益腎康對慢性腎盂腎炎免疫病理學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1,21(6):315.

[9]劉桂雙,吳 迪.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盂腎炎的研究進展[J].天津中醫藥,2004,21(4):35.

[10]宋 煒,董 征,宋維明.中醫治療尿路感染體會[J].河北中醫.2004,26(6):430.

[11]周本杰,周蘭珍.三金片治療泌尿系感染的機理研究[J].北京中醫,1997,(3):61-63.

[12]宋 瑩.雌激素在治療絕經期婦女尿路感染中的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雜志,2000,10(2):661.

[13]王 怡,金文歡.加味二仙湯治療中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25例[J].新中醫,2006,38(6):67.

篇9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稱過敏性鼻炎,是一種最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人體吸入變應原作用于機體導致的IgE介導的鼻粘膜免疫反應,其典型癥狀包括發作性噴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癢,常伴有結膜炎,也可誘發過敏性哮喘。根據致敏作用和地理環境因素,變應性鼻炎癥狀可能是季節性或常年性的。根據自動放射免疫測定乙酰膽堿受體誘導性活性蛋白(ARIA)的分級,癥狀按時間劃分為間歇或持續性,癥狀按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或重度,重度變應性鼻炎患者癥狀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在我國一些中心城市發病率約為5%,在西方國家的發病率則高達40%~50%[1]。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變應性鼻炎發病率有增高趨勢。由于發病率高,影響面廣,該病已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目前對AR治療的方法主要有:避免接觸變應原、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其中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目前公認的唯一可能改變AR 自然進程的治療方法,適用于藥物治療或避免接觸變應原無法取得滿意療效,或者藥物治療出現無法承受的不良反應,以及希望減少用藥劑量的長期治療患者,是治療變應性鼻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就該治療方法作一綜述。

1特異性免疫治療歷史

SIT最先由英國醫學家NOON在1911年報道用于臨床試驗,第一個隨機對照試驗是由FRANKLAND 和 AUGUSTSUS 在1954年在同一家醫院完成。從此,各國學者開展大量的研究,研究其基本機制和拓展治療方法,尋求新治療路線和制定免疫治療策略。SIT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可以改變變應性鼻炎自然病程的治療方法。該方法是通過不同的途徑把小劑量、低濃度的變應原制劑逐漸增加至最大耐受量,與患者反復接觸,從而使患者對該變應原產生了耐受性。為獲得長期且穩定的療效,常規療程至少為3年。

2特異性免疫治療機制

許多研究認為,變應性鼻炎機制發生是由Th1/Th2免疫反應的失衡導致的,Th1、Th2及其產生的細胞因子在變應性鼻炎中起著關鍵性的調控作用。變應性鼻炎患者的Th1細胞功能減低,Th2細胞功能亢進。SIT可通過糾正上述細胞因子的失衡來逆轉Th1/Th2失衡。

SIT可抑制Th2細胞功能,減少IL-4等產生。CIPRANDI等發現IL-4可作為觀察舌下含服免疫治療療效的早期指標,他在治療后第6個月即觀察到了IL-4下降[2]。 近期Treg細胞和Th17細胞對Th1、Th2平衡學說進行了補充、完善。IL-10是Treg細胞分泌的主要細胞因子,在進行SIT治療過程中誘導產生并持續分泌可調節變應性鼻炎、哮喘等變應性疾病的效應細胞,具有抑制Th2細胞因子的產生,抑制肥大細胞、嗜酸粒細胞的功能,同時介導機體對變應原產生免疫耐受,并可抑制血清總IgE及變應原特異性IgE量,促使IgG4的產生,從而調節IgG4與IgE的比例[3]。CEZMI等發現使用蜂毒液予患者脫敏治療初期,抗原特異性T細胞自分泌的IL-10增加,治療一段時間后,B細胞和單核細胞也產生IL-10。增加的IL-10不僅可使抗原特異性T細胞失能,且可抑制SIgE,并促進SIgG4合成[4]。Th17細胞產生的重要細胞因子IL-17具有促炎、趨化等生物學活性。其參與了Th2介導的嗜酸粒細胞免疫反應,并對Th17相關的細胞因子有協同作用,可增強氣道的嗜酸粒細胞炎癥作用[5]。CIPRANDI等對經過舌下特異性免疫治療的AR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進行觀察,發現其變化與臨床癥狀關系密切,提出血清IL-17可作為變應反應嚴重程度的標志[6]。

隨著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發展,研究發現變應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的患者與自然發生的T(CD4+CD25+)調節細胞產生異常和(或)功能障礙有關。CD4+CD25+T調節細胞可以抑制正常T淋巴細胞的激活,對B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及樹突樣細胞的功能也有調節作用[7-8]。在過敏性鼻炎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在正常人和小鼠的外周血與脾臟組織的Th細胞中,約有5%~10%的細胞特異性持續高表達CD25分子,這類CD4+CD25+T細胞具有獨特的免疫抑制功能,可通過細胞之間的直接接觸或通過分泌抑制性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0對局部免疫反應發生調節抑制作用[7]。過敏性鼻炎患者的CD4+CD25+T 調節細胞的比例普遍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8]。KIM等利用動物體外試驗發現,經過免疫治療處理后的變應性鼻炎小鼠模型鼻黏膜組中CD4+CD25+T 調節細胞較未作處理的變應性鼻炎小鼠的百分比有所增加[9]。GENC 等發現,患者體內CD4+CD25+T 調節細胞處于低表達狀態,可能由此導致CD4+CD25+T 調節細胞免疫功能失衡,因此不能有效抑制Th1、Th2 細胞應答,造成CD4+CD25+T 調節細胞與Thl、Th2 間平衡失衡,從而導致變應性鼻炎發作[10]。

3常用給藥途徑及方法

免疫治療的經典途徑是在手臂進行皮下注射(sciT)。皮下免疫治療是通過皮下注射變應原的方式來達到免疫治療的目的。變應原提取物是一種生物制品,它通常包含物理改性過敏原提取物。在歐州,最常用的載體是氫氧化鋁,它可以使過敏原在注射部位達到長效釋放的效果。SCIT治療有兩個階段,劑量累加階段,常規免疫治療即一般每次治療注射1針,每周1次,總共3~6個月;集群免疫治療即通過減少患者來診次數及縮短劑量累加階段,加速免疫治療的方法,每周1次,每次注射2~3針;沖擊免疫治療一般每1~3 h注射1針,甚至允許每15~60 min注射1針[11]。劑量維持階段,當最佳治療劑量已經達到,每4~8周注射1針,持續3~4年。當然,生產疫苗的廠家不同,疫苗的濃度有一定差別,因此注射疫苗時的劑量、周期會有小許偏差。每次注射完畢,病人需停留在醫生的辦公室至少30 min,以應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全身性過敏反應,防止意外發生。

舌下特異性免疫治療(SLIT)近幾年里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它是將變應原疫苗(滴劑或片劑)含于舌下1~2 min后,將其吞咽。患者可以根據指導每日在家自主調控劑量,因此SLIT具有無創、高效、安全等優點[12]。無論是劑量累加階段亦或是劑量維持階段。無論是采用SCIT治療,或是SLIT治療,一般推薦的治療時間都是3~5年。

4特異性免疫治療療效

在SIT開始前(基線)且療程滿2年時,分別對患者的鼻部癥狀包括(噴嚏、流涕、鼻塞、鼻癢)進行評分[13]。采用記分法,0分:無癥狀;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將每項癥狀評分相加值即為鼻部癥狀總評分。同時。應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cale,VAS)[14]對上述4個鼻部癥狀分別進行評分。要求患者(或患兒監護人)在0~10 cm標尺上標出各種癥狀的嚴重程度,對應刻度值即為分值,0分、10分,分別表示無困擾、能想到的最嚴重的困擾。鼻部癥狀整體嚴重程度的評價,即總評分也由患者在VAS標尺上直接標出。

4.1SCIT療效

大量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證明SCIT對由不同過敏原引起的兒童或是成人過敏性鼻炎或是哮喘有效。結果顯示免疫治療的療效明顯優于安慰劑[15]。SCIT對中重度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及對抗組胺藥物療效欠佳的患者有效。經過一個季度的治療,患者癥狀減輕較空白對照組,下降了29%~32%。對花草過敏的患者,經過SCIT治療3~4年,臨床療效和免疫反應可延續到治療停止后3年以上[16]。ENG等研究報道,14例兒童在連續3年接受花粉變應原免疫治療后,即使停止治療6年,當花粉季節來臨時,患兒仍表現良好的臨床療效[17]。其他研究也表明,長期SCIT臨床治療的患者,在停止給藥后,10年內癥狀評分指數都可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18]。一般來說,臨床癥狀需要每年重新評估,如有不足的臨床反應,患者應重新評估有關的癥狀,這與他們過敏原暴露IgE致敏有關。

SCIT除了可以緩解臨床癥狀,還能阻止變應性鼻炎向變應性哮喘的演變。預防過敏治療的研究表明,SCIT可以使6~14歲患過敏性鼻炎兒童發展為哮喘病率下降20%~30%。經過3年SCIT治療,僅有26%患者發展到哮喘病,而對照組有45%[19]。在對比了75例接受螨變應原免疫治療3年間歇性哮喘患兒與63例經藥物治療哮喘患兒后,PAJNO等研究學者得出,6年后,有75%的免疫治療患兒未出現新的變應原,而藥物治療患兒未出現新變應原只有33%[20]。研究學者表示,經過最初的3年治療,至少在10年內,患者癥狀減輕并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盡管證據并不是完全可靠,但SIT治療可以阻止過敏性疾病的進一步發展[21]。

4.2SLIT療效

舌下特異性免疫治療在20世紀80年代被SCADDING等學者提出,此后世界各國學者報道了大量關于SLIT的臨床試驗。許多實驗證明SLIT治療變應性鼻炎是非常有效的。SLIT在許多歐美國家已經作為常規療法被使用[22]。WILSON等學者通過臨床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分析,包括979例變應性鼻炎患者,分析表明SLIT可顯著減輕患者的鼻炎癥狀,同時可減少鼻炎藥物的使用[23]。SLIT可影響變應性疾病的自然進程,對哮喘的發展可起到預防的作用。NOVEMBRE等對113例對花粉過敏兒童分組治療并連續觀察3年,結果發現僅使用藥物對癥治療的對照組,其發展為哮喘的人數所占比例是SLIT組的3.8倍[24]。

5特異性免疫治療的安全性

5.1SCIT

SCIT是對IgE致敏的患者注射過敏原,即使發生全身性過敏反應的風險很低,但是仍可能引起全身性過敏反應。其發生率取決于患者對變應原的敏感程度、疫苗的注射劑量、注射的時機和方式、患者的病情狀況、及疫苗是否應用了延遲吸收載體等[25]。全身性過敏反應的可能發生,強調了早期識別過敏癥狀的重要性及免疫治療的規范性。患者治療的地點,必須配備有急救設備,患者注射藥物后必須至少觀察30 min才能離開。SCIT全身性過敏反應發生率從1%~35%不等[26]。通常情況下,對過敏性鼻炎患者進行SCIT治療前,需擬定好詳細的治療方案,在意大利,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對4 000名患者注射435 854次,有115例全身性過敏反應的發生。大量研究結果表示,SCIT治療的安全性在20年有所改善[27]。一項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表明,注射17 526次有53例發生全身過敏性反應,423個病人中有18例發生反應[28]。

據美國變應性哮喘及免疫學會觀察,致命性全身過敏反應發生率是每百萬分之5.4[29]。近一半發生反應的患者強調,過敏性反應發生在花粉季節更常見。四分之一則認為這是免疫治療給藥的錯誤引起。哮喘的發作是引起致命性全身過敏反應的主要因素。幾乎致命的最常見反應是呼吸衰竭和這些患者有57%的預測值低于70%基線FEV1。在花粉季節進行治療,以及發生全身性過敏反應前的癥狀,也是致發生全身性過敏反應的高危因素。因此患者治療前必須擬定好治療計劃,對患者健康做好評估。識別危險因素可減低全身性過敏反應的發生,同時做好應對全身性過敏反應的措施[11]。

大部分全身性過敏反應是在進行SCIT后30 min內出現。文獻回顧顯示,在70%的反應出現在注射后的30 min內。在歐洲,變態反應學及臨床免疫學研究院強烈建議患者在注射疫苗后,觀察30 min才離開[30]。一旦發生全身性過敏反應,肌注腎上腺素是首選的治療,并且使用抗組胺藥物,皮質激素是次要的藥物。β-腎上腺素阻滯劑是禁止使用的,因為他們阻滯了腎上腺素的治療效果。免疫治療的局部反應是很常見的,其發生率范圍從26%~86%不等,一般耐受性良好的患者不要求特殊處理。現在主要的問題是,是否局部反應預示全身性反應的發生。一項回顧性研究指出,患者發生局部反應后調整了給藥劑量與沒有調整劑量導致全身性反應是相差不大的。另外,如果局部反應的范圍迅速擴大至25 mm以上,這預示著患者有非常大的幾率發生全身性過敏反應[31]。

5.2SLIT

舌下特異性免疫治療(SLIT)比皮下特異性免疫治療(SCIT)有更好的耐受性,提供更高的安全性,這是它的主要優勢,因為它允許患者的自我管理無醫療監控。SLIT較常見的局部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口唇、舌下發癢或腫脹,一般情況下,這些反應出現在變應原劑量遞增的過程中,癥狀較輕微,并且大多數患者的癥狀在持續治療的過程中可自行緩解,一般情況下無需對癥藥物治療或者進行劑量調整。SLIT引起的全身性不良反應,如皮疹、哮喘等通常屬于較低級別,且有自限性,可通過使用對癥藥物治療、減少藥物劑量或暫停SLIT而緩解[31]。大量雙盲、開放性臨床研究表示,SLIT引起的全身性不良反應發生率很低。DI RIENZO等對268例兒童(年齡2~15歲)SLIT治療后研究,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例全身性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腹痛、結膜癢和鼻炎輕度發作,無須做特殊處理;1例為皮疹,經口服用抗組胺藥物后緩解;無其他嚴重不良反應[32]。4 378名患者共服用用藥物1 181 000次,75%的患者會發生口腔黏膜的反應在開始治療的階段,經過這個階段后,患者可以很好的耐受。全身性的反應在服用藥物314 959次中僅出現了169次[22]。大多數的這些反應涉及到腸道或是皮膚的反應。需指出的是,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系統來分級SLIT治療后局部反應,這對于標準化SLIT治療是十分迫切的。例如,胃腸道癥狀應該歸類為局部還是全身反應?并且需要排除胃腸道癥狀是否其他疾病引起的[33]。

5.3SLIT與SCIT安全性比較

目前關于SCIT與SLIT較細節的比較研究并不是很多,我們可通過全面觀察SCIT與空白組的對照,SLIT與空白組的對照,得出一些結論。在為期3年的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雙模擬研究,通過對兩個給藥途徑進行比較,在功效方面和安全,評估71例成人樺樹花粉過敏癥患者。以治療者每連續2年為基準年。從癥狀和用藥分數兩方面發現,SCIT和SLIT兩者間無統計學顯著差異,而這項研究是不充分的[34]。

目前的立場是,SCIT與SLIT相對療效不確定的,在更多的充分對比兩者試驗之前,建議可以進行常規實踐。同時,SCIT和SLIT在安慰劑對照試驗和主要決定因素免疫療法中是有效的。因此在治療上因以病人優先制定治療方案。

6未來展望

特異性免疫治療在治療變應性鼻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SIT發揮療效的免疫機制并未完全闡述清楚,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實踐。了解SIT免疫機制不僅有助于擬定合理的治療策略,以獲得最理想的效果,還可以對SIT療效有一個客觀的評估。現代分子生物學已經啟用了高效克隆技術,克隆常見的過敏原,從大規模生產重組變應原,診斷和治療過敏性疾病[35]。除傳統SIT外的基因重組的人源化克隆抗IgE抗體等涉及生物技術領域的脫敏治療方法也在研究、探索中,如 Omalizumamb重組抗-IgE單克隆抗體,已用于常年性中毒過敏性哮喘患者,其療效得到證實,但Omalizumamb治療的高昂費用和治療的時間仍是面臨的主要問題,需解決[36]。

參考文獻

[1]NELSON HS.Multiallergen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J].Allergy Clin Immunol,2009,123(4):763-769.

[2]CIPRANDI G,DE AMICI M,MURDACA G,et al.Serum IL-4 as a marker of immunological response to sublingual immunotherpy[J].Biol Regul Homeost Agents,2008,22(2):117-123.

[3]HAWRYLOWICZ CM,O’GARRA A.Potential role of interleukin-10-secreting regulatory T cells in allery and asthma[J].Nat Rev Immunol,2005,5(4):271-283.

[4]AKDIS CA,BLASER.IL-10-induced anergy in peripheral T cell and reactivation by microenvironmental cytokines:two key steps in specific immunotherapy[J].FASEB J,1999,13(6):603-609.

[5]CHEUNG PF,WONG CK,LAM CW.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ytokine and chemokine release from eosinophils activated by IL-17A,IL-17F,and IL-23:implication for Th17 lymphocytes-mediated allergic inflammation[J].J Immunol,2008,180(8):5625-5635.

[6]CIPRANDI G,DE AMICI M,NEGRINI S,et al.TGF-beta and IL-17 serum levels and specific immunotherapy[J].Int Immunopharmacol,2009,9(10):1247-1249.

[7]LANGIER S, SADE K, KIVITY S. Regulatory T cells in allergic asthma [J]. Isr Med Assoc J, 2012, 14 (3):180-183.

[8]李爍,洪海裕,李小敏,等.特異性免疫治療對變應性鼻炎外周血CD4+ CD25+T 調節細胞的影響及遠期療效的觀察[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3,34(4):607-612.

[9]KIM BY,PARK HR,SHIN JH.Human placental extract reduces allergic inflammation in a murine allergic rhinitis model[J].Laryngoscope,2014,12(10):1002-1010.

[10]GENC S, EROGLU H, KUCUKSEZER UC, et al. The decreased CD4+CD25+FoxP3+T cells in nonstimulated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sensitized to house dust mites[J].Asthma,2012,49(6):569-574.

[11]COX L,NELSON H,LOCKEY R,et al.Allergen immunotherapy:a practice parameter third updalte[J].Allergy Clin Immunol,2011,127(1):1-55.

[12]程雷,李華斌.世界變態反應組織舌下免疫治療意見書(2009)解讀[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l (1):80-83.

[13]CHANG H,HAR DH,MO JH,et al.Early compliance and efficacy of sublingnal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for house dust mites[J].Clin Exp Otorhinolaryngol,2009,2(3):136-140.

[14]BONSQUET PJ,COMBESCURE C,NEUKIRECH F,et a1.Visual analog scales can assess the severity of rhinitis graded according to ARIA guidelines[J].Allergy,2007,62(4):367-372.

[15]CALDERON MA,ALVES B,JACOBSON M,et al.Allergen injection immunotherapy for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1(1):312-320.

[16]FREW AJ,POWELL RM,CORRIGAN CJ.Durham SR:Efficacy and safety of specific immunotherapy with SQ allergen extract in treatment-resistant seasonal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 [J].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319-325.

[17]ENG PA,REINHOLD M,GNEHM HP.Lond-term efficacy of preseasonal grass pollen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J].Allergy,2002,57(4):306-312.

[18]ENG PA,BORER-REINHOLD M,HEIJNEN IA,et a1.Twelve-year follow-up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preseasonal grass pollen immunotherapy in childhood[J].Allergy,2006,61:198-201.

[19]NIGGEMANN B,JACOBSEN L,DREBORG S,et al.Five-year follow-up on the PAT study:specific immunotherapy and long-term prevention of asthma in children[J].Allergy,2006,61(7):855-859.

[20]PAJNO GB,BARBERIO G,DE LUCA F,et al.Prevention of new sensitizations in asthmatic children monosensitized to house dust mite by specific immunotherapy.A six -year follow-up study [J].Clin Exp Allergy,2001,31(9):1392-1397.

[21]JACOBSEN L,NIGGEMANN B,DREBORG S,et al.Specific immunotherapy has long-term preventive effect of seasonal and perennial asthma:10-year follow-up on the PAT study[J].Allergy,2007,62(8):943-948.

[22]COX LS,LARENAS LINNEMANN D,NOLTE H,et al.Sublingual immunotherapy:a comprehensive review[J].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5):1021-1035.

[23]WILSON DR,LIMA MT,DURHAM SR.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for alIergic rhiniti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llergy,2005,60(1):4-12.

[24]DI RIENZO V,MARCUCCI F,PUCCINELLI P,et al. Long-lasting effect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due to house dust mite:a 10-year prospective study[J].Clin Exp Allergy,2003,33(2):206-210.

[25]NELSON HS.Allergen immunotherapy:where is it now?[J].Allergy Clin Immunol,2007,119(4):769-779.

[26]LOCKEY RF,NICOARA-KASTI GL,THEODOROPOULOS DS,et al.Systemic reactions and fat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llergen immunotherapy[J].Ann Allergy AsthmaImmunol,2001,87(1):47-55.

[27]RAGUSA VF,MASSOLO A.Non-fatal systemic reactions to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a 20-year experience comparison of two 10-year periods[J].Eur Ann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36(2):52-55.

[28]MORENO C,CUESTA-HERRANZ J,FERMANDEZ-TAVORA L,et al.Immunotherapy safety:a prospective multi-centric monitoring study of biologically standardized therapeutic vaccines for allergic diseases[J].Clin Exp Allergy,2004,34(4):527-531.

[29]AMIN HS,LISS GM,BERNSTEIN DI.Evaluation of near-fatal reactions to allergen immunotherapy injections [J].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1):169-175.

[30]CRETICOS PS,MALONEY J,BERNSTEIN DI,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ragweed allergy immunotherapy tablet in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adults[J].Allergy Clin Immunol,2013,131(5):1342-1349.

[31]ALVAREZ-CUESTA E,BOUSQUET J,CANONICA GW,et al.Standards for practical 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J].Allergy,2006,61(82):1-3.

[32]DI RIENZO V,PAGANI A,PARMIANI S,et al.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study on the safet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pediatric patients[J].Allergy,1999,54(10):1110-1113.

[33]DUNSKY EH,GOLDSTEIN MF,DVORIN DJ,et al.Anaphylaxis to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J].Allergy,2006,61(10):1235.

篇10

1 分子生物學技術

(1)PCR技術。即聚合酶鏈反應技術,采用體外酶促(耐熱DNA聚合酶)反復作用,通過變性—延伸—復性的循環操作,迅速將DNA模板擴增數百萬倍,再用凝膠電泳和紫外核酸檢測儀觀察擴增結果來識別細菌[2]。當前,主要有3種技術應用到微生物檢測中[3]:一是嵌套多聚酶鏈反應技術,產生擴增的DN段上含有第2輪PCR引物的結合位點,在此片段上應用第1套引物,片段中第1輪反應產物被等分轉入第2輪PCR引物,PCR受微生物的干擾由擴增靶DNA來消除;二是隨機擴增多態DNA分析多聚酶鏈反應技術(RAPD—PCR),即使用任意引物,得到一群長短不一的DN段混合物;三是采用一套由一個特異引物和一個普通引物所組成的引物,或使用一套特異性的引物,結果僅產生一種產物,進而進行檢測。

(2)核酸探針法[3]。即以補體核酸分子作為探針,將標記后的探針加入已變性的被檢DNA(單鏈)樣品中,在一定條件下可與樣品中的互補的DNA區段形成雜交雙鏈,從而可以鑒定樣品中DNA。以前在實驗室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探針。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基于核糖體RNA(tRNA)發育過程中儲存的核酸成分,現在多采用比色計進行標記和檢測。新型檢測方法使用富含rRNA的標靶序列,不僅保持較高的靈敏度,而且實現無輻射檢測[4]。

(3)基因芯片技術[5]。采用一塊面積很小的玻片、硅片或尼龍膜作為載體,在預定位置固定肽核苷酸、寡核苷酸或cDNA,集成的微點陣列即構成基因芯片[6]。檢測原理:靶基因選定為致病菌的共有基因(16 SrDNA、23SrDNA及ERIC),采用一對通用引物擴增,為區分細菌,利用芯片上的探針檢測細菌在共有基因上的獨特堿基,從而實現檢測。

2 抗原抗體免疫檢測技術

抗原抗體反應是指抗原與相應抗體所發生的特異性結合反應。體外反應可出現凝集反應、沉淀反應、補體參與的反應及中和反應等反應類型。具體應用技術如下。

(1)酶聯免疫分析法(ELISA)[7]。ELISA基礎是抗原或抗體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體的酶標記,其原理是把抗原或抗體在不損壞其免疫活性的條件下預先結合到某種固相載體表面;測定時將受檢樣品(含待測抗體或抗原)和酶標抗原或抗體按一定程序與結合在固相載體上的抗原或抗體起反應形成抗原或抗體復合物;反應終止時,固相載體上酶標抗原或抗體被結合量(免疫復合物)與標本中待檢抗體或抗原的量成一定比例,經洗滌去除反應液中其他物質,加入酶反應底物后,底物被固相載體上的酶催化變為有色產物,通過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產物量即可確定樣品中待測物質含量[8]。

(2)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將抗原或抗體吸附在纖維素膜的表面,通過相應抗體或抗原和酶標記物形成復合物,加入底物后結合物上的酶將底物水解氧化成帶色物質,呈現出肉眼可見的顏色斑點。

(3)免疫電泳技術。該技術將凝膠擴散置于直流電場中,讓電流加速抗原和抗體的擴散,并規定其運動方向,從而使沉淀反應時間大大縮短,敏感度顯著提高。包括火箭電泳試驗和對流免疫電泳試驗。

(4)單克隆抗體檢測技術。利用細胞培養和細胞融合技術制備具有抗原特異性單一的抗體,可辨認抗原物質結構的微細差異,并發生特異性結合,精確地測定抗原物質含量[9]。

(5)免疫磁球法。該技術將特異性抗體偶聯在磁性顆粒表面,與樣品中被檢微生物發生特異性結合;該磁球在外加磁場作用下向磁極聚集,從而快速分離出目的微生物。

(6)免疫膠體金技術。以微孔濾膜為載體包被已知抗原或抗體,加人待檢標本后,經濾膜的毛細管作用或滲濾作用使標本中的抗原或抗體與膜上包被的抗體或抗原結合,再用膠體金結合物標記而達到檢測目的[10]。

(7)免疫轉印技術。將凝膠電泳與固相免疫測定結合,將經電泳分區的蛋白質精確近似定量地轉移到固相載體上,并保持其原有的生物活性,再經熒光,免疫、酶免疫、放射免疫技術等進行測定,實質上分3步驟即蛋白質組分分離、各組分轉印及免疫檢測。

3 載體儀器技術

(1)快速測試片法[11]。培養基的載體采用紙膜、紙片,在其上面附著特定的顯色物質和某種培養基,根據載體上微生物的生長特性來測定。

(2)濾膜法。將濾膜放入濾器過濾樣品,濾膜保留微生物,樣品中生長抑制劑可用無菌水沖洗濾器除去,然后將濾膜放在培養基上培養,在濾膜表面上培養出的菌落可計數。

(3)旋轉平板和激光菌落掃描法。在瓊脂培養基表面倒一薄層樣品,在平板旋轉作用下液體從中心向邊緣流動,分布均勻。采用激光菌落計數器計算菌落的數量,利用儀器底部的光檢測儀掃描平板,激光束通過菌落時可降低光強度,從而檢測菌落的存在[8-9]。

(4)流式細胞術(FCM)。FCM通常以激光作為發光源照射于樣品流上,被熒光染色的細胞產生散射光和激發熒光。熒光信號強度表征微生物細胞核內物質的濃度或細胞膜表面抗原的強度,光散射信號表征細胞的體積。

(5)固相細胞計數法(SPC)。該方法不需要生長相,在單細胞水平快速檢測細菌。先將樣品過濾,采用熒光標記濾膜上的存留物,由激光掃描設備自動計數。每個熒光點可直觀地由通過計算機驅動的流動臺連接到ChemScan上的落射熒光顯微鏡來檢測。在短時間內,可根據熒光標記獲得有關微生物特性及生理狀態的信息[12]。

(6)VITEK-AM S。主要用于藥敏試驗和微生物鑒定試驗中。包括讀數、編碼、解碼、打印過程,有效結合計算機技術和微生物數碼鑒定技術,實現全程操作的自動化。

4 代謝學技術

(1)電阻抗技術。微生物在培養過程中會使培養基中的大分子電惰性物質代謝為具有電活性的小分子物質,由此增加培養基的導電性改變其阻抗。檢測電阻抗變化,可實現對不同微生物生長、繁殖特性的判定。

(2)微熱量計技術。微生物生長為放熱過程,獲得產熱量—時間變化曲線,即可鑒別微生物。產熱可采用微熱量計測定,通過計算機信號的數字模擬,在界面記錄器上繪制產熱量—時間的熱曲線,再進行對比分析[13]。

(3)放射量技術。該技術在碳水化合物或鹽類等底物分子中引入微量14C,微生物生長代謝過程釋放14 CO2,采用自動化放射儀Bactec,通過測定14 CO2量來判斷微生物數量。

(4)接觸酶測定技術。由于接觸酶與H2O2反應釋放氧氣的特性,含有酶的紙盤會浮到試管表面。接觸酶含量高,紙盤上浮的時間短。大多數嗜冷性細菌型微生物的接觸酶呈陽性,而食品中的嗜冷性菌群可利用接觸酶反應來估計。

5 生物傳感器

生物體中包含多種活性物質如酶、抗體抗原,對其處理制成生物功能敏感元件,并與待測物質接觸,其產生的光熱信號或符合產品能夠通過信號轉換器來傳播信息,并放大輸出得到相應檢測結果,這就形成生物傳感器,包括免疫傳感器和基因傳感器。

6 色譜技術

經過水解甲醇分解、提取以及硅烷化甲基化等衍生化后,微生物細胞被分解成多個化學組分,采用液相色譜或氣象色譜分析微生物組分。在色譜圖中,少數的峰具有特征性,大多數的峰具有共性,可利用該特性鑒定微生物成分。

7 其他技術

(1)微列陣。微陣列是對事物的有序排列,其樣品點直徑小于200 μm,必須用特定的自動儀和顯像設備來顯像檢測。其中,DNA微陣列用途最廣泛,即用熒光標記為靶DNA,將載物玻璃片和膜上作為探針DNA的寡聚核苷酸及cDNA,掃描二者的雜交顯像,測定雜交微陣列中各樣品點的熒光高度,統計分析即得。

(2)電子鼻子。檢測過程包括樣品處理、檢測和數據分析。一般食品樣品中含有不穩定的化合物,可與大量氣體傳感器產生反應,鑒定樣品化學組成即達到檢測目的。該技術具有操作方便、反應快的優點。

(3)納米裝置。以納米粒子作為標記物,主要有熒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和電化學分析法,在檢測裝置中將納米粒子與待測DNA偶聯測定。

(4)ATP生物發光檢測法。在Mg2+存在下,螢火蟲熒光素酶以D-熒光素酶、ATP、O2為底物,將化學能轉化為光,其發光強度(I)與ATP濃度(CATP)符合一定的函數關系;當CATP遠小于Km時,I正比于樣品中的CATP。因此。可通過測定發光體系的I來定量ATP濃度。

8 參考文獻

[1] 王文娟.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檢測試劑盒的研制與應用[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1.

[2] 楊銀書,李強.多聚酶鏈反應技術(PCR)及其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J].肉品衛生,1994(4):23-24.

[3] 楊向榮,江志毅,楊娜.快速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J].中國食品工業,2006(5):49-50.

[4] 王偉華,張新武,周靖波,等.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檢測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0(4):182-188.

[5] 林蕾,張煒.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學,2008(10):97-98.

[6] SAIR A I,D''SOUZA D H,MOE C L,et al.Improved detection of human enteric viruses in foods by RT-PCR[J].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ids,2002,100(1-2):57-69.

[7] 王蘭蘭.臨床免疫學和免疫檢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1-93.

[8] 吳清平,范宏英,張菊梅.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及分子檢瀕新技術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05,26(11):269-273.

[9] 高曉平,韓穎,黃現青.食品病原微生物分子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糧食與油脂,2008(9):47-48.

[10] 吉禮,車振明.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儀器,2008,6(9):51-53.

篇11

Research of biochemistry bilingual teaching based on internet

TANG Zhen YI Fang WANG Hanyan YANG Yingxue

(Biological chemistry department,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escribed the research of Biochemistry teaching based on some important resources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Internet.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resources,the disadvantages and the way to solution . For example clearing the aim of teaching,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documents about teaching,developing course website,establis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network resource;bilingual teaching;biochemistry

網絡資源最主要的特點是開放、自由、靈活。本文中所討論的網絡資源指網絡教學資源和網絡學習資源,一般指教學課件、網絡課堂、考試題庫、學術科研動態、數字化學術期刊、電子圖書、經驗交流、數字圖書館文獻、遠程教育資源、視聽點播資料等,這些資源分布廣泛、數量龐大、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全方位影響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中的化學進程的一門學科。學科研究不僅應用生物化學特有的技術,而且越來越多地涉及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的技術和思路,進行綜合利用。生物化學(以下簡稱生化)的理論和方法與臨床實踐的結合,產生了醫學生化的許多領域,如:研究生理功能失調與代謝紊亂的病理生化,與器官移植和疫苗研制有關的免疫生化等。因此,醫學生化是一門各學科交融并迅速發展的學科。醫學生化雙語教學基于上述自身學科特點,是以外語教授此課程的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外語交流能力以及專業知識水平,使學生接觸到該學科的最新發展,了解專業發展前沿。因此,課程的教與學離不開網絡的龐大資源。下文就網絡資源在生化雙語學習中的優勢、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方法加以綜述。

一、基于網絡資源開展生化雙語教學的優勢

1.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網絡資源可以提供大量關于生化研究的英文原版資料,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搜索英文網絡迅速地得到相關的信息;使用網絡也是生化雙語學習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如醫學生化代謝篇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學習中要求學生掌握的20種基本氨基酸,首先學生遇到的問題就是20種氨基酸的英語發音,單單通過課堂時間是無法完成的,需要課后通過網絡矯正并強化其發音;同時網絡提供的雙語課件更是學生課后學習的重要工具,這些課件不僅包括本校課堂使用課件,亦可為學生提供其他院校優秀課件以供參考,如中國醫科大、南方醫科大、斯坦福大學等學校生化英語課件。另外可以通過網絡創設各種虛擬的英語學習環境,為學習者提供多樣的英語應用空間,讓學習者了解到英美國家該學科領域前沿理論,力圖結合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以推動本學科的進一步發展[1]。如在講授遺傳信息傳遞篇時通過優秀英文視頻:原核、真核DNA生物合成過程,轉錄、翻譯視頻、基因操作視頻等,可以使教學更形象、生動。

2.保證高效交流。雙語教學特別強調交流,面對面交流和通過網絡交流是基于網絡的雙語教學所特有的兩種交互方式。在面對面交流中,師生雙方可以充分運用非語言行為進行強調、補充和輔助語言交流,但面對面交流的時間、空間有限。網絡交流則不受時空限制,并且學生可以通過文字、圖片或語音、視頻等多種交流形式來提高生化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

3.提供更為開闊的學習空間。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英語學習水平、學習背景和語言應用能力,課堂教學時教師只能按照平均水平確定教學方案,這對學習水平高或低的學習者來講并不是最有效的做法。網絡資源提供了理想的個別化學習平臺,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能力、掌握程度等選擇有差別的學習。同時網絡可以營造平和的學習氛圍,減輕師生英語交流的壓力。在網絡交流中任何一個學習者都可以大膽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尤其是水平較低的學生,這對提高學習者的興趣、激發學習潛能、擴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是非常有效的[2]。

二、基于網絡資源開展生化雙語教學的存在的問題

1.網絡雙語教學資源的開發。生化雙語教學目前面臨的一個困難在于缺乏自己的教學資源。以教材為例,國內幾乎沒有自己編寫的外文教材,現階段各校一般都是直接采用國外原版教材,由于語言習慣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語教學的開展。再如,生化學科的特點,需要利用多媒體課件加深學生對一些生化過程、機制及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先進技術的理解。這就需要雙語教師的學術能力、知識視野、語言能力、組織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等去制作優秀的雙語課件。

2.學生英語應用水平制約課堂信息傳播量。學生的外語基礎直接影響網絡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盡管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學了近十年的外語,掌握了大量的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詞匯,但部分學生仍存在聽不懂、看得慢的現象,尤其在英語表達和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成了生化雙語教學無法深入下去的癥結。教學注意力被分散在對專業術語的解釋、英文單詞的理解上。

3.生化相關知識的擴充。網絡資源信息龐大但魚龍混雜,需要細致甄別,認真篩選,方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因此,教會學生使用網絡尋找迅速尋找有效信息也是另一種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發法。有的英文網站提供的下載資源雖然豐富,但試題、教案、課件龐雜無序,不利于分辨優劣和理清思路[3]。

三、基于網絡資源開展生化雙語教學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鑒于網絡的優勢與重要作用,專業課雙語教學中積極、科學地使用網絡有利于完善教學體系、提升教學效果。

(一)如何有效地運用網絡解決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網絡所能提供的教學相關內容。生化雙語教學目標包括掌握生化專業知識和提高英語語言技能兩方面。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就專業課雙語教學網絡資源來說,其教學也應該兩者兼顧。因此,在網絡資源的給予以及引導上,既要考慮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要注重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外語的能力。當然,二者亦有側重,即學生必須掌握的是生化學科的知識點,以此為重點。

2.生化理論雙語教學網絡資源應用。教學內容以教學目的為指向,是教學的核心。生化雙語教學可選一本合適的國外原版教材為主、一本國內教材為輔。在此基礎上,提供教材的電子版便于學生網絡查閱。另外還應提供更豐富的輔助資源,主要包括網絡的專業教學資源、文獻資源以及多媒體資源。教師應在課前制作好中英文對照雙語幻燈片,同時搜集和整理出大量的英文文本資料、聲音圖片資料和影像資料。另外,目前國內外著名高校的經典課程、經典教材都配有網絡學習平臺,教師應該在廣泛搜集信息的基礎上,將相關網站推薦給學生開展輔助學習。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應定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及時掌握學生的狀態和需求,以便改進教學方法[4]。

3.生化實驗雙語教學網絡資源應用。生化實驗雙語教學相對簡單,又可為理論雙語做必要的英語鋪墊,我校參考國內外優秀生化教學實驗網絡資源并結合本校教學資源及學生特點選編英文實驗教材,自2006年選擇小專業麻醉學、影像系實施全英語教學,教材使用中英兩種版本,實驗報告全英語書寫,收到效果良好。后續開展開放性實驗,全英語教學亦得到學生踴躍報名參與。我們通過網絡征集學生對于學科實驗的建議,通過調查、收集、反饋、網絡提供教學資源等多種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此種教學方式的熱情,并可迅速改進教學實施中的各種問題。

4.通過網絡擴充生化相關知識。“發現式”教學法、自主學習法及協作討論法鞏固課程大綱知識,擴展相關知識。首先教師通過設置問題環境,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學生主動帶著問題查閱網絡資料,學生再利用網絡參加專題討論組,對問題進行自由討論和發言,發揮各自的特點,相互幫助、相互提示或進行分工合作,通過共同討論達到對問題的全面深入的認識[5]。如在講述RNA翻譯中,RNA包括調節性RNA和管家型RNA,那么學生會問什么是調節性RNA,通過查閱又發現長非編碼RNA,從而自然就接觸到目前生物學研究的熱點長非編碼RNA。課程學習與最新進展密切聯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生化雙語教學的網絡考核方式

網絡作為高校專業課雙語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網絡中的表現也應納入考核環節。設計網絡考核方式的基本原則是強調教學過程管理,注重教學活動的參與和學習效果。網絡考核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1)網上測試,即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可進入測試網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若干個與本學習內容有關的測試題,以檢驗其學習效果。每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水平選擇不同數量和層次的測試題,在網上完成測試,測試結果由計算機網絡反饋給老師[6]。(2)考核學生在網絡的活躍度與學習情況。統計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發言次數、發言質量并納入最終成績。當然,網絡的考核應結合期末的卷面考試。卷面考試是對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程度所作的最后測試,并采用雙語形式,我校通過多年實踐發現網絡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20%是非常合理的。

四、結束語

專業課雙語教學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的一種方法,是高校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目前國內大部分醫學院校都開展了生化雙語教學,但雙語教學依舊局限于個別專業,因此它還處于起步試點階段,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不同學校應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基礎、培養目標等來制訂教學方案,可通過靈活的、多渠道的方式開展雙語教學,通過不斷的摸索、總結和創新,逐漸形成有效、科學的雙語教學模式。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網絡資源的影響力將持續上升,甚至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教學輔助方式。因此,我們應對網絡資源有更深一步的理解。網絡資源的應用并不是單一的使用一門技術,而是將技術與教學整合在一起。網絡使用的本質是師生在網絡支持下展開的經驗共享與教育交往,這將在深層次上重構教學關系,推動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詠武.生物化學雙語敦學的幾點思考[J].檢驗醫學教育,2007,14(2):9-11.

[2]韋葉生,覃志堅.基于網絡的雙語教學在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中的應用及思考[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9,31(2):110-111.

[3]陳凱,龍琪,柳閩生,等.化學雙語教學網絡資源的篩選依據[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9,(3):118-121.

[4]劉云,陳保鋒,申躍武,等.“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探索[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0,25(4):393-395.

篇12

Application of flow cytometry analyzing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in allergy diagnosis

ZHANG Haoyue HOU Yangdong GAO Cairong SONG Wei

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030001, China

[Abstract] Flow cytometry is a new technology for rapi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sorting,which is developed during 1970s. It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rapid speed, sensitivity, accuracy, multi parameters, and high purity selection. Allergic disease is one of the diseases which is threatening human life and health. Allergic disease diagnosis usually depends on the history and the confirmatory test. However, those tests are lack of proven evidence. When allergic reaction occurs,basophils surface molecules will change correspondingly,so that detect these surface markers can be a feasible method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llergic disea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gating strategies in a flow cytometry analyzing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and also reviews of the application value,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powerful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low cytometry in the diagnosis of allergic disease.

[Key words] Flow cytometry;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Allergic diseases

隨著工業化社會的到來,過敏性疾病已逐漸成為影響甚至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早在20世紀前,Portier和Richet就對過敏性疾病進行了描述,但速發型過敏反應的診斷目前僅依靠臨床表現和病史,尚缺乏可靠的實驗室診斷指標,并且但許多方法都是重現過敏反應過程,這使得檢測過程并不是絕對安全且令人愉快的[1]。自1991年Knol等人闡述了關于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后的表面標記物CD63以來,建立在嗜堿性粒細胞活化功能的流式細胞術也隨之發展起來[2]。近年來國內外研究進一步發現還可從其他細胞表面分子的方向如CD45、CD123、CD69、CD203c[3]以及CD13、CD164、CD107a、CCR3、CRTH2、P38MAPK等分子入手,對過敏性疾病加以診斷,可見流式細胞術作為一種新興細胞分析技術,在過敏性疾病的診斷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本文就流式細胞術分析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的幾種設門篩選嗜堿性粒細胞思路加以介紹,并對流式細胞術在過敏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做一綜述,以期為今后實驗工作提供有關理論依據和指導。

1 流式細胞術及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

1.1 流式細胞術

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FCM)是利用流式細胞儀對處在快速、流動、直線運動狀態下的熒光標記后的細胞或者顆粒進行定性、定量,并加以分選的細胞分析技術。其具有高速度、高靈敏度、高精度及高分辨率、分選純度高、分析參數多的特點。

常用的胞術胞活化脫顆粒時的表面標志物后,基于嗜堿性粒細胞功能的的流式細胞術常用的熒光染料有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藻紅蛋白(PE)、多甲藻葉綠素蛋白(PerCP)和一些能量傳遞的復合染料。這些染料可標記各抗體,并且不影響抗體自身的免疫反應特性。同時,這些染料經激發后各可發出不同波長的熒光。

熒光免疫標記一般分為間接熒光免疫標記和直接熒光免疫標記。間接熒光免疫標記:利用“一抗”標記細胞的特異抗原,再用熒光標記的“二抗”來檢測細胞上的“一抗”。此標記法優點在于具有信號放大作用,但也存在很強的非特異干擾信號的缺點。直接熒光免疫標記:將各種不同的熒光素分子直接標記在各種不同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上。這樣,若同時研究細胞不同抗原成分時,可選用不同的熒光素標記相應單克隆抗體。近年來FCM一般采用此標記法[4]。

1.2 嗜堿性粒細胞及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

1.2.1 嗜堿性粒細胞 嗜堿粒細胞由CD34+的多能干細胞分化而來,遷移至骨髓中成熟,在外周白細胞中占不到1%[1],其胞漿中含有嗜堿性顆粒,可貯存并釋放大量的組織胺、IL-4和IL-3,以及大量的白三烯C4及L1、B4[5-6]。與肥大細胞相似,常被認為是“循環中的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是參與過敏反應的效應細胞之一。當受到特定變應原刺激后,嗜堿性粒細胞活化,從而同時啟動脫顆粒及合成新介質兩個平行過程,其中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后會釋放出組胺、趨化因子、肝素等介質;同時嗜堿性粒細胞膜磷脂降解,繼而釋放花生四烯酸。

1.2.2 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 嗜堿性粒細胞活化時,其表面的一些分子發生變化,從而可以采用流式細胞術加以分析。方法步驟是:在100 μL肝素化血液中加入20 μL刺激緩沖液在37℃下孵育10 min。將過敏原、具有趨化作用的多肽以及抗IgE抗體作為正控制,添加的洗滌液為負控制。置于冰箱冷卻5 min,終止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隨后,細胞與被PE標記的抗IgE抗體以及被FITC標記的抗CD63抗體結合。經紅細胞裂解和洗滌后,采用流式細胞儀對嗜堿性粒細胞的活化進行評估,從而量化嗜堿性粒細胞的活化程度[7]。活化程度通常用嗜堿性粒細胞活化率(SI)來表示,即活化的嗜堿性粒細胞占全部嗜堿性粒細胞的比率,一般認為SI≥2或者考慮到非特異性激活的因素,認為絕對嗜堿性粒細胞活化率≥5時嗜堿性粒細胞活化[8]。

1.2.3 嗜堿性粒細胞表面免疫標記分子 研究表明,嗜堿性粒細胞在活化后,在脫顆粒釋放介質的同時,其細胞膜表面的分子標志物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如CD45、CD203c、CD63、CD69以及CD123[9],還有CCR3、CRTH2、CD13、CD107a、CD107b、CD164等。

CD63(gp53,LAMP-3)溶酶體顆粒糖蛋白是十四次跨膜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員,在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血小板及巨噬細胞上表達。嗜堿性粒細胞未活化時,CD63固定在胞質內顆粒上,僅僅表達于顆粒膜表面。嗜堿性粒細胞活化時,經胞吐作用顆粒與質膜融合后,CD63可在活化的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產生高表達[10]。利用CD63這一特性可更加準確計算出嗜堿性粒細胞活化率。在青霉素過敏患者中,用9種過敏原刺激患者血清中嗜堿性粒細胞,相互比較后觀察CD63的特異性,最終證明CD63可作為青霉素過敏患者特異性的觀察指標[11]。因此,CD63是活化嗜堿性粒細胞較好的標志物。

CD203c又稱神經細胞表面分化抗原,E-NPP3。屬于E-NPPs家族中的Ⅱ型糖基化跨膜分子,可催化寡居核苷酸、核苷類磷酸鹽及NAD的水解。僅表達在D34+起源細胞、嗜堿性粒細胞以及肥大細胞的表面,在活化狀態嗜堿性粒細胞的表面,CD203c的表達水平明顯高于CD63[10]。因其在嗜堿性粒細胞未激活的狀態下也有少量表達,故提出CD203c可作為嗜堿性粒細胞特異性激活標志物[12]。

CD45又稱白細胞共同抗原,廣泛表達于除成熟紅細胞和血小板以外的所有血細胞表面,而在機體其他器官組織細胞不表達,具有良好的靶向性[13-14]。其在不同系的成熟細胞上表達的抗原密度不同,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粒細胞>紅細胞(存在于有核細胞表面),細胞越幼稚CD45表達量越小[15]。因此,可將CD45作為所有白細胞的標志物,從而為正確設門捕獲病理細胞提供基礎[16]。

其他表面標記分子如CCR3又稱為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受體-3,主要表達在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以及Th2淋巴細胞表面。在T細胞表達時與CD3結合可提高純化率。CRTH2也同樣表達在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以及Th2淋巴細胞表面。通過聯合SSC與CD3可進一步識別嗜堿性粒細胞。CD123為IL-3受體的一個亞單位,其高表達于外周血的嗜堿性粒細胞與樹突細胞表面,與CCR3表達水平相似,且優于IgE[2]。

1.2.4 篩選嗜堿性粒細胞的幾種設門思路 嗜堿性粒細胞活化實驗對全血樣本的要求十分嚴格,在對樣本進行處理后,如何應用分析軟件設門尋找出滿足要求的嗜堿性粒細胞則是試驗的關鍵,以下介紹幾種利用細胞分子尋找嗜堿性粒細胞的設門方法:

①利用IgE、CD63聯合設門。在對嗜堿性粒細胞進行設門篩選時,可先利用前向角與側向角選出嗜堿性粒細胞所在大致區域,之后通過IgE-FITC標記出嗜堿性粒細胞,最后利用CD63確定出活化的嗜堿性粒細胞[11]。流式細胞術對于碘造影劑的過敏診斷是有實用價值的。

②利用IgE、CD45、CD63/CD203c聯合設門。有人對貓上皮過敏進行研究的一項實驗,標記采用anti-IgE PE、anti-CD45 PerCP、anti-CD63 FITC 以及anti-IgE FITC、anti-CD45 PerCP、anti-CD203c PE兩套方案[17]。首先采用低CD45高IgE表達來選出嗜堿性粒細胞,之后用CD63/CD203c將活化的嗜堿性粒細胞選出。最終得出,IL-3可提高嗜堿性粒細胞的活化程度,使CD63表達敏感性增強,但對CD203c卻不能達到同樣效果,因為IL-3可同時提高靜息狀態及活化狀態下CD203c的表達,導致兩者表達量差距更加不明顯。

③利用CD123、HLA-DR、CD63聯合設門。最近,以CD63為基礎的檢測,可使用特化嗜堿性粒細胞的抗CD123和抗人白細胞抗原(HLA)DR抗體標簽替代。有報道采用此思路對支氣管哮喘患兒以及蕁麻疹患者外周血加以檢測,將CD123+ HLA DR-定義為嗜堿粒細胞,CD63+、CD123+、HLA-DR-定義為活化嗜堿粒細胞,最終通過管內小球數的絕對計數,從而達到對活化嗜堿粒細胞計數的目的[18-19]。但也有報道稱,CD123、HLA-DR在樹突狀細胞的亞群上表達,非嗜堿性粒細胞的特異性標志[20]。

④利用CD45、CD63、CD203c聯合設門。因為外周血中CD203c只限在嗜堿性粒細胞表達,因此不需要IgE抗體或CD123/HLA-DR抗體確定細胞,為實驗提供了有利條件。戶塵螨致敏的研究則通過對CD45、CD63和CD203c聯合設門來尋找嗜堿性粒細胞,先以FSC和SSC參數大致觀察,然后在CD45和SSC雙參數點圖上選取有核細胞,再在CD203c和SSC雙參數點圖上選取CD203c陽性的細胞,之后利用CD45與SSC將選出的細胞再次進行回選,排除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的干擾,最后利用CD63及CD203c選出活化的嗜堿性粒細胞,以陰性對照作為參考,如果CD63上調比例達到5%,則認為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試驗陽性[21]。

⑤利用CRTH2、CD4、CD63聯合設門。有報道研究變應性鼻炎[20]時采用的是另一種設門方法,先在FSC和SSC雙參數圖上大致觀察,在CRTH2和SSC雙參數點圖上,參照陰性對照圈定位于SSC坐標底部的CRTH2+ 細胞;然后在CD4和CRTH2的雙參數點圖上選取CRTH2+、CD4-細胞(即嗜堿性粒細胞);最后在CRTH2+、CD4-細胞中加設CD63門,在CD63和CRTH2雙參數點圖上選取CRTH2+、CD63+細胞(即活化的嗜堿性粒細胞),最終得出嗜堿性粒細胞活化率。

⑥利用CRTH2、CD203c、CD3聯合設門。有報道將CD203c作為嗜堿性粒細胞活化特異性的觀察指標,旨在研究發生慢性蕁麻疹時,患者外周血清中嗜堿性粒細胞的活化率[22]。CRTH2特定表達于人外周血嗜堿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表面, 其在識別嗜堿性粒細胞方面優于IgE及CD123[23],近來被認為也可用于外周血嗜堿性粒細胞的識別。因此許多研究選取CRTH2、CD203c、CD3分子進行聯合設門,先用FSC和SSC參數大致觀察,然后利用CD3與SSC選出CD3-的細胞,之后利用CD203c和CRTH2篩選出CD203c+細胞。以未活化的嗜堿性粒細胞作為對照,如果CD203c的表達量超過10%,那么可以認為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試驗陽性。

迄今為止,在文獻中報道的大多數涉及嗜堿性粒細胞的研究都僅采用熒光標記的IgE抗體和利用CD63的上調來捕獲的嗜堿性粒細胞,從而從嗜堿粒細胞活化方面評估過敏反應。當然許多問題仍有待解決,如優化測試的分析性能,檢查分析前條件,設定最優的門控,引入新的運算法和參數,引進IgE抗體的控制以及尋找新的活化標志物[24]。

2 流式細胞術在過敏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采用基于單克隆抗體技術的流式細胞術分析嗜堿性粒細胞活化情況,從而精確分析出嗜堿性粒細胞活化數量以及功能狀態,以期為過敏性疾病的診斷提供客觀準確的依據[11]。與體內試驗的皮膚點刺試驗相比,流式細胞術具有特異、高效、安全、省時的優勢;與組胺釋放試驗等體外試驗相比,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具有準確、簡單易行的優點,所以說流式細胞術可作為研究過敏性疾病的又一新型手段。采用流式細胞術分析嗜堿性粒細胞活化以CD63及CD203較為敏感,近幾年研究較多[25]。

2.1 CD63相關性檢測

在檢測針對梯牧草花粉以及屋塵螨過敏的哮喘及鼻炎患者血清后發現,嗜堿性粒細胞中CD63的表達水平與白三烯及組胺的釋放水平相關,同時顯示CD63表達的特異性為98.4%,敏感性為93.3%[5]。

通過對IgE介導的食物過敏患者的血清進行檢測后發現,嗜堿性粒細胞受刺激后除特異性表達CD63外,還同時可檢測到LTC4的釋放,且二者特異性和敏感性良好,因此可推測CD63與LTC4可作為IgE介導的食物過敏的客觀診斷指標[26]。此項指標同樣適用于橡膠過敏患者[27-28]。

在藥物過敏反應中,肌松藥過敏患者嗜堿性粒細胞激活后表達CD63,敏感性達54%,特異性達100%[29]。在β-內酰胺類過敏患者中,嗜堿性粒細胞活化后表達CD63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分別為93.3%、50%[30-31]。欲進一步提高診斷率,可聯合CAP對IgE抗體進行檢測。而在青霉素過敏患者中,嗜堿性粒細胞活化后CD63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分別為93.33%、65.12%,若想進一步提高陽性率,可采用FAST、RAST和ELISA聯合測定sIgE、slgG和CD63含量,最終測得陽性率為90.7%。針對物過敏患者,可聯合利用CD63和CD203c表面分子對患者的過敏情況進行評估,與組胺釋放試驗相比,CD203c的敏感性為36%,CD63的敏感性達79%,組胺釋放試驗敏感性達64%,三項指標的特異性均達到100%[32]。

2.2 CD203c相關性檢測

對過敏性體質患者研究發現,嗜堿性粒細胞在激活狀態下,CD203c相較CD63而言,表達的敏感性以及特異性均升高[33]。

CD203c可作為診斷對昆蟲毒液過敏的重要指標[34-35]。新近發現[36-37],在重組過敏原的刺激下,嗜堿性粒細胞表面CD203c的表達水平可顯著提高。而CD203不宜作為青霉素過敏患者的診斷指標[38]。

CD63和CD203c在對致敏患者進行變應原激發后,其迅速上調表明其可作為嗜堿性粒細胞活化特定標記。專一性與特異性IgE的測定相比卻更高。盡管流式細胞術相當復雜、昂貴,但是相對于過敏反應或是矛盾的測試結果來說,流式細胞術還可提供額外的信息輔助分析,是一種很好的替代手段[39]。

2.3 其他分子相關性檢測

CRTH2由于僅特異性的表達在嗜堿性粒細胞與嗜酸性粒細胞表面,故可與CD4聯合以檢測急慢性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漿中嗜堿性粒細胞活化率,從而揭示變應性鼻炎發作機制[20]。正因為CRTH2與PGD2在過敏性疾病中具有良好的相關性,以及CRTH2在遲發型超敏反應中擔任重要角色,可通過檢測慢性過敏性疾病患者的CRTH2,從而達到對遲發型超敏反應診斷的目的,以便為進一步治療提供客觀、準確的實驗室依據[40]。同時,通過對接觸性超敏反應,特別是慢性過敏性皮炎患者[41]研究后發現,CRTH2作為PGD2的受體,在超敏反應發生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說研究CRTH2分子拮抗劑,可有效地從發生機制上阻斷過敏反應的發生,為接觸性超敏反應提供針對性強的干預性治療手段[42]。

CCR3分子目前已成為干預過敏性鼻炎的靶分子,其可以與α2巨球蛋白、ECP以及類胰蛋白酶聯合,監控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患者病情,評價CCR3與H1拮抗劑干預過敏性鼻炎的效果,從而達到治療此疾病的目的[43]。而CCR3對于過敏性結膜炎的研究目前僅限于動物模型,實驗在安慰劑與CCR3拮抗劑的基礎上,利用流式細胞術證明了CCR3與過敏性結膜炎具有相關性[44]。

CD69在過敏性鼻炎患者外周血NK細胞可顯著升高,揭示了T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在過敏性鼻炎發生過程中的作用[45]。根據其在嗜酸性高反應性氣道炎癥疾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證實了CD69可作為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又一靶向分子[46]。CD69與CD107a是T淋巴細胞活化的標志物,因此,在遲發型藥物變態反應中證實具有良好的相關性、敏感性與特異性[47]。通過檢測銀屑病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中CD13后發現,CD13與銀屑病情變化有一定關系[48],但在其他過敏性疾病中的研究還未見報道。

無論是近期發現的嗜堿性粒細胞識別抗原,CRTH2(DP2)(表達在Th2細胞的趨化受體同源分子),還是活化抗原CD13,CD164(表達類似CD203c)和CD107a(與CD63表達同步),被應用于流式細胞術中輔助過敏性疾病的診斷的價值仍待進一步探討[39]。

3 結語

流式細胞術在過敏性疾病診斷方面雖已做過一定研究,但仍存在有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嗜堿性粒細胞僅參與由IgE介導的過敏反應,并不涉及非IgE介導途徑引發的過敏反應[6],故仍有一定缺陷。其次在標本保存方面,對于存放環境,存放時間并沒有達到標準化,即時、4、6、12 h,甚至24 h均有涉及,究竟存放條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程度有多大,最佳條件是什么仍有待探討。在檢材處理方面,若采用全血法,血清成分會對檢測結果產生干擾;若采用嗜堿性粒細胞分離法,則存在細胞成分損失以及體外激活的隱患。在檢測結果分析方面,有文獻報道由IgE介導的嗜堿性粒細胞的激活案例中,5%~10%并未出現特異性活化指標的上調[39],以致影響檢測的靈敏度與特異性,通過進一步分析得知,這種無應答狀態可能只是暫時的,應排除其他干擾因素重新檢測即可。最后,在檢測指標方面,嗜堿性粒細胞特異性的活化指標仍在進一步探索與確認中,近年來新活化抗原的發現,如CD123、HLA-DR、CRTH2等應用于流式細胞術中分析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的價值仍需探討。

新工具物肥大細胞株、大鼠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細胞株[49]以及液相芯片技術[50]的發展,使得流式細胞術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展。綜上所述,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在診斷過敏性疾病,判斷免疫治療效果,評估疾病風險中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而流式細胞術分析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則有助于更加全面、準確認識過敏性疾病,同時也彌補了過敏性疾病實驗室診斷方面的不足,為過敏性疾病的研究、診斷、治療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強有力的手段。

[參考文獻]

[1] Ebo DG, Bridts CH, Hagendorens MM, et al.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by Flow Cytometry :Pres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in Allergology [J]. Cytometry B Clin Cytom,2008,74(4):201-210.

[2] McGowan EC,Saini S. Update on the Performance and Application of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s [J]. Curr Allergy Asthma Rep,2013,13(1):101-109.

[3] Boehner BS. Systemic activation of basophils and eosinpohils:markers and consequences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0,106(Supp1):S292-S302.

[4] 呂世靜.臨床免疫學檢驗[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8.

[5] Sanz ML,Gmaboa PM,Garcia-Aviles C,et al. Flow-cytometric cellular allergen stimulation test in latex allergy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3,130(1):33-39.

[6] 潘慶軍,劉淵.嗜堿性粒細胞在過敏和免疫反應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9,25(7):671-673.

[7] Kucera P,Cvackova M,Hulikova K,et al. Basophil Activation Can Predict Clinical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After Venom immunotherapy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3,130(1):33-39.

[8] Kim MS,Cho YJ. Flow Cytometry-Assisted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as a Safe Diagnostic Tool for Aspirin/NSAID Hypersenstivity [J].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2012,4(3):137-142.

[9] Prussin C,Metcalfe DD. IgE ,mast cells,basophils,and eosinophils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6, 117(2 Suppl Mini-Primer):S450-S456.

[10] González-Mu?oz M,Villota J, Moneo I. Analysis of basophil activation by flow cytometry in pediatric house dust mite allergy [J]. 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08,19(4):342-347.

[11] 楊靜,喬海靈,董子明.青霉素過敏病人嗜堿性粒細胞表面CD63的變化[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8,24(7):951-955.

[12] Buhring HJ,Streble A,Valent P. The basophil-specific ectoenzyme E-NPP3(CD203c)as a marker for cell activation and allergy diagnosis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4,133(4):317-329.

[13] 李思思.CD45分子及其在白血病診治中的應用進展[J].實用腫瘤雜志,2008,23(4):372-375.

[14] 孫永蓮.CD45研究進展[J].醫外醫學免疫學分冊,1994,1(2):62-65.

[15] 金秀國,方國安,劉波,等.CD45在白血病表型分析中應用價值的探討[J].江西醫學檢驗,2000,18(1):8-10.

[16] 朱立華.細胞分化抗原CD45輔助設門在白血病表型分析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6,19(6):373-374.

[17] Annick O,Yannick P,Sandra M,et al. Flow cytometry for basophil activation markers:the measurement of CD203c up-regulation is as reliable as CD63 express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at allergy [J]. J Immunol Methods,2007,320(1-2):40-48.

[18] 孫林,溫江濤,周彥.支氣管哮喘患兒外周血嗜堿粒細胞表面CD63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4):124-125.

[19] 李振,肇靜嫻,蔡小嫦,等.蕁麻疹患者外周血嗜堿性粒細胞表面CD63表達的研究[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08,1(2):82-83.

[20] 張淳,石嘉儷,徐雅男,等.活化嗜堿粒細胞在變應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25(9):857-859.

[21] 徐,王小蕊,蔣黎敏,等.流式細胞術分析戶塵螨致敏的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及其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2007,22(3):245-250.

[22] 孫仁山,隋建峰,李鳳,等.以CD203c分子為標記判斷慢性蕁麻疹血清對嗜堿粒細胞的活化 [J].重慶醫學,2010,39(23):3200-3201.

[23] Boumiza R,Debard AL,Monneret G. The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by flow cytometr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linical studies, standardization and emerging perspectives[J]. Clin Mol Allergy,2005,3:9.

[24] Chirumbolo S.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in Allergy:Time for an Update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12,158(2):99-114.

[25] 楊靜.青霉素過敏病人特異性IgE-IgG及嗜堿性粒細胞CD63-CD203c水平的變化[D].鄭州:鄭州大學,2006:1-125.

[26] Erdmann SM,Heussen N,Moll-Slodowy S,et al. CD63 expression on basophils as a tool for the diagnosis of pollen-associated food allergy: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J]. Clin Exp Allergy,2003,33(5):607-614.

[27] Snaz ML,Sanchez G,Gamboa PM,et al. Allergen-induced basophil activation: CD63 cell expression detected by flow cytomerty in patients allergic to 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and Lolium perenne[J].Clin ExP Allergy,2001,31(7):1007-1013.

[28] Ebo DG,Lechkar B,Schuerwegh AJ,et al. Validation of a two-color flow cytometric assay detecting in vitro basophil activat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IgE-mediated natural rubber latex allergy [J]. Allergy,2002,57(8):706-712.

[29] Monneret G,Benoit Y,Debard AL, et al. Monitoring of basophil activation using CD63 and CCR3 in allergy to muscle relaxant drugs [J]. Clin Immunol,2002,102(2):192-199.

[30] Sanz ML,Gamboa PM,Antepara I,et al. Flow cytometric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by detection of CD63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immediate-type reactions to betalactam antibiotics [J]. Clin Exp Allergy,2002,32(2):277-286.

[31] Torres MJ,Padial A,Mayorga C,et al. The diagnostic interpretation of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in immediate allergic reactions to betalactams [J]. Clin Exp Allergy,2004,34(11):1768-1775.

[32] Sudheer PS,Hall JE,Read GF,et al. Flow cytometric investigation of peri-anaesthetic anaphylaxis using CD63 and CD203c [J]. Anaesthesia,2005,60(3):251-256.

[33] Boumiza R,Monneret Q Forissier MF,et al. Marked improvement of the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by detecting CD203c instead of CD63 [J]. Clin Exp Allergy,2003,33(2):259-265.

[34] Platzl J,Binder M,Marxer A,et al.Hymenoptera-venom-induced upregulation of the basophil activation marker 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phosphodiesterase3 in sensitized individuals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1,126(4):335-342.

[35] Binder M,Fierlbeck Q King T,et al. Individual hymenoptera venom compounds induce upregulation of the basophil activation marker 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phosphodiesterase 3(CD203c)in sensitized patients [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2,129(2):160-168.

[36] Hauswirth AW,Natter S,Ghannadan M,et al. Recombinant allergens promote expression of CD203c on basophils in sensitized individuals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2,110(1):102-109.

[37] Kahlert H,Cromwell O,Fiebig H. Measurement of basophil-activating capacity of grass pollen allergens,allergoids and hypoallergenic recombinant derivatives by flow cytometry using anti-CD203c [J]. Clin Exp Allergy,2003,33(9):1266-1272.

[38] Gmaboa PM,Snaz ML,Cbaallero MR,et al. Use of CD63 expression as a marker of in vitro basophil activation and lekuotriene determination in metamizol allergic patients [J]. Allergy,2003,58(4):312-317.

[39] Ebo DG,Sainte-Laudy J,Bridts CH,et al. Flow-assisted allergy diagnosis: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 Allergy,2006,61(9):1028-1039.

[40] Pettipher R. The roles of the prostaglandin D2 receptors DP1 and CRTH2 in promoting allergic responses [J]. Br J Pharmacol,2008, 153(Suppl 1):191-199.

[41] Satoh T,Moroi R,Aritake K,et al. Prostaglandin D2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Chronic Allergic Inflammation of the Skin via CRTH2 Receptor1 [J]. J Immunol,2006,177(4):2621-2629.

[42] Boehme SA,Franz-Bacon K,Chen EP,et al. A small molecule CRTH2 antagonist inhibits FITC-induced allergic cutaneous inflammation [J]. Int Immunol,2008,21(1):81-93.

[43] Greiff L,Ahlstrm-Emanuelsson C,Bahl A,et al. Effects of a dual CCR3 and H1-antag onist on symptoms and eosinophilic inflammation in allergic rhinitis [J]. Respir Res 2010,11:17.

[44] Miyazaki D,Nakamura T,Ohbayashi M,et al.Ablation of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in experiment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 by eotaxin-1/CCR3 blockade [J]. Int Immunol,2009,21(2):187-201.

[45] Mohammadi Nejad M,Salehi E,Mesdaghi M.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D69 Antigen o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J]. Iran J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3,12(1):68-74.

[46] Miki-Hosokawa T,Hasegawa A,Iwamura C,et al. CD69 Controls the Pathogenesis of 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J]. J Immunol,2009, 183(12):8203-8215.

[47] 牛軍,鐘華,宋志強,等.PBMC中CD69、CD107a表達上調在診斷遲發型藥物變態反應中的意義[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2,34(6):508-511.

[48] 劉太華,劉德芳,陳璐,等.銀屑病進展期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CD13/APN的表達變化 [J].西南國防醫藥,2009,19(9):882-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