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市場經濟研究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市場經濟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市場經濟研究

篇1

5.借鑒發達國家開發落后地區經驗促進西部大開發種道安

6.關于對寧夏小型企業虧損原因的調研分析及對策思考閆學忠

7.零售業連鎖商店在寧夏的發展前景及對策研究趙智宏,李蘭芳

8.關于寧夏引黃灌區支渠承包經營的調查與思考許飚,劉賢,張玉銘

9.寧夏發展羔羊產業之我見市場經濟研究 劉桂霞

10.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步伐馮治國

11."九五"時期吳忠市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因素及其變化分析馬偉,馬洪海

12.發揮資源優勢開發特色產業--關于彭陽縣杏資源綜合開發的調查與思考楊世林,惠宇

13.銀川郊區"九五"經濟發展回顧及"十五"經濟發展展望張存義

14.探討固原地區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王興德

15.采用新興外資方式是寧夏擴大利用外資的關鍵楊曉晶

16.解放思想天地寬務實創新大發展陳志文

17.新時期寧夏扶貧和以工代賑工作的思路和建議馬明,仇旭輝,張閩劍

18.搶抓機遇務實苦干努力實現同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19.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白啟輝

20.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基礎地理信息化建設劉大鈞

21.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有效機制許青鋒,曾憲宏

22.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迎接WTO挑戰呂振蒼

23.加入WTO對寧復檢驗檢疫的影響及其對策郭正平,董自信

24.加入WTO對我國網絡產業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劉雅靜

25.團結協作知難而進不斷開創無償獻血新局面朱紀斌

26.大力發展社會服務促進寧夏經濟發展程小琴,袁夢軍

27.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西部人才培養的發展進程李玉霞

28.淺談經濟轉型期的醫德教育呂景林,鄺群

29.試論國家對公民實現勞動就業權的保障周萍

30.談連鎖經營在我國的發展周桂香

31.國有企業改革的障礙及對策韓治泰,張影

32.知識經濟與企業管理創新左和平,徐華

33.加入WTO對我國企業的影響趙亮

34.標本兼治促進寧夏市場經濟秩序健康發展孟憲棟,吳俊

35.充分運用稅收調控職能促進科技進步樊建義

36.論我國西部資本市場的發展陳旭東

37.淺析會計信息失真蘇彤嵐

38.西吉縣稅收總量分析與經濟發展對策馬文剛,馬耀武,晁曉東

39.如何增加農民收入之窺見馬君英

40.發展飼料產業發揮比較優勢加速農業結構調整徐長警

41.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寧夏衛生事業全面發展--訪自治區衛生廳廳長馬玉章經研

1.乘勢而為進一步加快寧夏經濟發展馬錫廣

2.開拓進取扎實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項宗西

3.與時俱進奮發有為開創新世紀寧夏工業發展新局面--訪寧夏回族自治區經貿委主任呂重光張蕾

4.國有企業改革深化的標志:"減持"國有股冒天啟

5.西部大開發切入點的方法論探討雷煦,楊劍

6.市場經濟研究 論西部開發中生態環境的法律保護劉芳

7.寧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考--兼論人與自然的關系王靜

8.寧夏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制度的創新陳剛

9.對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優先發展的戰略思考唐振華,楊基材

10.旅游產品品牌決策初探--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馬瑛,甘枝茂

11.民間資本參與風險投資問題研究龍江智,姚江濤

12.淺談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策略張媛

13.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發展及市場定位楊毅軍

14.發揮資源優勢培育特色經濟加快青銅峽市各項事業全面發展--訪寧夏青銅峽市市委書記杜正彬經研

15.強化管理加快發展促進吳忠市國債項目管理工作再上臺階李銳

16.永寧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如何適應加入WTO邢學智,潘光軍

17."小地方"的"大市場營銷"--淺議銀川市"上海路"的命名王靜

18.消除綠色壁壘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柏建華

19.農民減負的治本之策--寧夏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調查蔣啟瑞,羅耀杰,俞冰

20.發展寧夏生態環境建設獲得多元化投資回報張晨曲

21.我國目前社會階層構成變化成因及走向郭景平

22.寧夏區域水文生態環境特征及其演化過程魏禮寧,劉智榮

23.我國非公有制經濟趨向探討王麗琴

24.寧夏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選擇楊巧紅

25.入世后商標市場的挑戰與對策吳文斌

26.對完善房地產市場的探討魏文兵

27.建立有效的經營者報酬激勵機制--年薪制張榮德

28.西部地區國有企業應盡快進入國際資本市場成曉秦

29.對寧夏發展林業經濟的初探劉地保

30.對債權轉股權的再認識王玲

1.論新型工業化道路黃范章HtTp://

2.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現狀、問題及其對策楊宜勇

3.西部大開發與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空間文丹宇

4.再論現代市場經濟市場體系構成及功能崔巍

5.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西部地區城市發展戰略選擇吳林軍

6.公用企業競爭化改革的法律思考市場經濟研究 曹博

7.論中國公共事業管理的內涵價值與體制構建單學勇,李冬

8.寧夏與內蒙古的投資環境比較借鑒張包平

9.寧夏人才資源開發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丁玲

10.寧夏酒類企業實施差異化創新策略的核心內容選擇牛國元,樊建民

11.發展連鎖經營業務增強服務三農實力--試論寧夏供銷社連鎖經營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孫向前

12.寧夏非公有制經濟如何應對WTO石玉環

13.再看人民幣匯率及其影響倪小莉

14.金融服務創新與中小企業發展保路陽

15.實施戰略協同提升企業形象-兼議銀川新華百貨經營戰略趙智宏

16.企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王同慶,王曉玲

17.推進寧夏工業化進程的選擇思考王海智

18.寧夏土地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周學義

19.寧夏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和對策研究楊風壽,和萍

20.房價虛高原因分析張曉

21.靈活就業的理論、實踐及發展思路徐立安

22.工業化是實現"大銀川"戰略的重要方面鄭勇,田家官

23.創新的經濟理論在建設"大銀川"進程中的運用王志嵐

24.承農啟工產業互動--對農業大縣建設工業園區的思考謝友先

25.寧夏銀川金鳳區招商引資工作問題初探黃瑾

26.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水產業全面建設小康型社會吳靈捷

27.股份合作制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選擇王靜娟,馬洪斌

28.消費型增值稅對投資增長的促進作用王萌

29.抓住機遇加快我國展覽業發展步伐李兵

1.怎樣看待1.15萬億宋養琰

2.加入WTO后的政府治理改革高尚全

3.建設"大銀川"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訪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銀川市委書記王正偉張蕾,吉平

4.寧夏上半年經濟運行初步分析及下半年對策思路齊同生

5.寧夏投資環境調查分析朱芙蓉,饒梅久

6.對寧夏生態環境建設的思考張煒,楊剛

7.寧夏吳忠市主導產業的選擇與發展李銳,馬偉,拜東濤

8.做強大產業發展強中寧--訪寧夏中寧縣縣委書記周生信經研,鑫磊

9.積極應對入世挑戰謀求縣域經濟發展葉旭

10.對寧夏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馬葆瑛,趙莉萍

11.寧夏旅游業步入快車道的思考寧麟

12.市場經濟研究 住房貸款的風險及防范陶婭

13.美國風險資本市場對我國的啟示陳行

14.芻議高息攬儲的成因、危害、對策安金海

15.發揮寧夏煤炭資源優勢創能源品牌石玉環

16.搶抓西部開發機遇加快墾區經濟發展訾學寧

17.農業進入新階段后寧夏養羊業之路如何走史明學,張惠祥

18.入世后我國商業零售企業連鎖經營發展初探秦宏武

篇2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經濟的基本單元即國有企業成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市場主體的可能性也日益突現。就國有經濟而論,國家擁有所有權并不排斥國家所有權與國有企業的控制權、經營權的分離,也不排斥對所有權、控制權、經營權等都集中于國家的產權結構重新安排。國有經濟的產權制度本身具有權利行使性的特征,即國有經濟的資產運營總是在國家或政府的授權下由一定的組織或個人來進行的,這就為國有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在一定意義上,這是和市場經濟發展中由于生產的社會化、分工的專門化、經濟的信用化對市場主體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國有經濟在資本國家所有的基礎上,通過在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企業法人,國有企業也就有可能成為有活力、有生機并適應市場經濟的市場主體。

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創造和提供了國有經濟的基本單元即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主體的條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作為市場客體的資產已經價值化、貨幣化和信用化,這就使國有經濟的具體實現形式、委托—關系、激勵和約束機制等的多樣化、有效化獲得了廣闊的空間,從而為在國有經濟中調整、改革和重構企業制度,建立與完善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創造了市場客體條件。同時,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市場體系,競爭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存在與完善,有助于克服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情況下國家作為所有者同國有企業經營者信息不對稱的難題;競爭的經理市場的完善與發展,有助于形成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而競爭的資本市場的完善與發展,也可能使國有企業的經營績效得以基本反映。這些,提供了在國有經濟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使其有效運行的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從而使國有企業建立與發展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市場主體參與競爭成為現實,促進國有企業煥發活力與生機。

二、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效率

認識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關系的又一個重要問題,是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效率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市場經濟是一種效率經濟,講效率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要求。有的人對國有經濟成為市場主體持懷疑態度,就是以國有經濟的國家所有必然造成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低效率為論據的。因此,考察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效率問題,不能不涉及資產所有狀況與企業效率高低的關系問題。

在國有經濟中,資產所有權不屬于任何個人所有,而屬于全體公民作為一個整體(由國家來代表)所有。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個人能以其個人身份和名義對國有資產提出剩余索取權要求,國有經濟的收益歸全民作為一個整體所享有。由國有經濟的資產所有屬性所決定,其基本單元即國有企業的效率高低、盈利或虧損,并不對構成國有資產最終所有者整體的個體產生直接的利益影響,因為每一個公民個體因國有企業的盈利所獲致的利益和因國有企業的虧損而承擔的損失是極其間接和微乎其微的。因此,作為國有經濟最終所有者整體構成部分的公民個體,缺乏直接地主動監督國有經濟提高效率的激勵。而作為國有經濟所有權直接代表的政府,一般而論應該是有這種激勵的,因為國有經濟運營效益的提高、利潤的增加,就意味著國有資產的擴張和社會福利的提高,這對于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的政府應該有足夠的激勵效應。但問題在于,一方面,許多國有企業本身就承擔著實現一定社會目標的職能,在一定的條件下,政府作為所有者正是要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要求這些國有企業去實現所承擔的社會目標,其間有時不得不把利潤目標、效率目標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在國有經濟的運營中,國家或政府代表全體人民行使所有者主體的職能,但這是在一個相當大范圍中通過若干層次建立和形成一定委托關系,才能實現國有資產的管理與國有企業的經營的,其間可能產生比較高的運營成本,缺乏有效的監督激勵手段,同時可能逐層弱化國有經濟的所有權約束,從而導致國有企業的效率降低。因此,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國有經濟的運營中,一方面是大量否資產國家所有就必然造成經濟的低效率,或者說國有經濟中存在的低效率狀況就必然地、絕對地是由資產國家所有造成的?對此還應作進一步的深入分析。

有些人認為,公有、國家所有必然造成企業的低效率,而私有制必然帶來私有企業的高效率。然而,大量的研究分析說明,私人所有權并不必然、絕對地產生私有企業的高效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產所有權和管理經營權統一于私有者一身的方式,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公司企業中已不復存在。一方面,現代公司所使用的先進而又極端專業化的生產與管理技術使得往往只具備普通知識的股東即一個一個的私人所有者,即使有著強烈的謀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標,也很難對經理人員的經營進行干預;另一方面,現代公司的巨大規模又使股權異常分散,單個或數個股東缺乏足夠的財力通過持股的數量來控制公司的生產經營。因此,在私人業主制中能發揮其作用的私人所有者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在公司制企業中很難、甚至不大可能發揮出來,從而難以成為決定這些企業效率的唯一的因素。沒有充分的理由說明私有公司企業中的經理人員就一定比國有企業中的經理人員,基于所有權的原因而更加關心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和效率。私有制的運行實踐也表明,市場經濟中大量的私有企業的破產,既是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的強制性作用,也是由于這些私有企業的低效率,資產的私有并沒有絕對、必然地保證私有企業的高效率。

顯然,市場經濟中一定經濟形式的企業效率的高低并非絕對的、唯一的和所有權關系相聯系。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效率高低和成功與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就產權制度對于企業效率的影響而言,并不僅僅只是對所有權發生影響。所有權、控制權、經營權、收益權等構成的權能結構以及在不同權能主體之間形成的相互制衡關系,還有協調權能結構和權能主體之間關系的激勵、約束機制等,都對企業的效率產生著極大的影響。設定其它條件不變,在同一所有權的前提下,不同的企業或者同一企業采取不同的權能結構、在不同的權能主體之間形成不同的制衡關系以及不同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其經營效率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有著極大的差別。因此,不能只是簡單地從所有權關系考察國有經濟的效率,還應該看到在所有權關系不變的條件下,對產權制度其他方面的調整、改革也會影響到國有經濟的效率。

2.市場經濟中企業具有效率和成功的必要條件是充分而公平的競爭環境。不論是國有經濟,還是非國有經濟,在委托——關系下形成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狀況時,如果缺乏競爭的市場條件,都不可避免地產生經營者或人侵犯所有者或委托人權益、預算約束軟化從而效率低下的問題。而在競爭的條件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都可以利用市場這個間接治理方式以及內生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對經營者或人的有效監督,從而使企業經營具有效率。

3.市場經濟中影響企業效率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的治理結構。就公司制企業而言,無論是什么樣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可能回避委托——問題,都要分層次地把資產經營權委托出去,都有成本問題,關鍵在于成本和收益的對比,在于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后,所取得的所有者收益的水平高低。多層次委托關系導致高成本、弱監督激勵的問題,對于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都是存在的,關鍵在于建立和形成一個有效的企業治理結構。在一個有效的治理結構的框架中,所有者和經營者、委托人和人的責權利是明確的,相互之間存在著有效的激勵與約束。在國有經濟中,只要建立和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結構,政府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通過諸如任命董事會、監事會成員或經理人員及監督考核企業經營績效等方式手段,以及企業治理結構的有效運作,就可能履行國有經濟所有者代表的職能,促進國有企業不斷提高生產經營效率。

還必須特別指出,企業的產品或產品結構、市場需求及其變化、對某一經營事項所作的戰略決策是否正確以及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狀況等等,都對企業效率產生著影響,而且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有可能發生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國有經濟的資產國家所有的屬性在一定條件下有著使國有企業產生低效率的可能性,但資產國家所有并非是低效率的充分必要條件或絕對唯一的原因。在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同樣具有產生高效率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在國家所有的基礎上,只要建立適當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明晰,建立有效的治理結構,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加之充分而公平的市場競爭條件,國有經濟同樣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就市場經濟是效率經濟而言,并不否定國有經濟成為市場主體。

三、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矛盾

說明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也是重要的市場主體,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不絕對地是低效率,并不意味著就否定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矛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進程中,國有經濟也存在著矛盾的方面,對此應該區分不同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布局性矛盾

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國有經濟的存在并發揮一定的功能,但國有經濟的數量與分布顯然有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越過這一區間,就會發生所謂布局性矛盾,即國有經濟數量過多、分布過泛所產生的矛盾。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國有經濟布局不合理,國有企業數量過多,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分布過泛,國有企業技術水平低、設備和產品老化的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難以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對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造成許多障礙,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也隱含著出現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布局性矛盾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有企業存在諸多問題的極其重要的原因,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戰略調整和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改組。

2.體制性矛盾

經過2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國有經濟的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我國國有經濟的形成和在改革開放前的發展與計劃經濟體制密切相連,舊體制對國有經濟的影響仍然在許多方面存在,有的國有企業還沒有真正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明晰的產權關系,有的國有企業仍然預算約束軟化、難以自負盈虧、不能適應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許多國有企業還普遍存在著政企不分、機構龐大、人員冗多、企業辦社會等問題。這就是由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所產生的國有經濟的體制性矛盾。這一矛盾的根源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

3.管理性矛盾

篇3

一、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

1.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和諧的社會,其中經濟的和諧是基礎。因為,和諧社會的實質是要處理好社會中的各種關系,協調好人們的各種利益,使人們和諧相處,充分激發社會活力,實現社會的安定團結。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經濟利益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只有首先協調好經濟利益關系,滿足了物質生活這一最基本的需求,人民才能更好地追求和享受其他利益。因此,社會是否和諧根本上取決于經濟利益關系是否和諧,只有從經濟利益關系出發來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才有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應該是在市場經濟和諧運行的基礎上,構建出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狀態。由此可見,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理順我國現階段經濟利益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2.市場經濟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它除了具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外,還必須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具有社會主義的特殊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必須以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既要促進效率的提高,發展生產力,又要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競爭的作用要受到社會和諧目標的約束;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效率、競爭都要受到共同富裕目標的協調和相應政策的引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效率與公平、競爭與和諧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經濟。

3.和諧運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

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促進經濟增長、帶來高效率的同時,其自發性、盲目性的缺陷會損害社會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從而引發惡性競爭、短期行為、道德缺失,帶來經濟增長的盲目性、收入分配的懸殊,乃至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以及其他不和諧因素。市場經濟的缺陷不僅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對立,而且同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要求相對立。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雖然使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這就為市場經濟消極性、缺陷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更多空隙,從而產生競爭無序和失范、不講誠信、假冒偽劣、欺詐活動等不和諧現象,而這一切都不利于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展,越迫切需要和諧機制來引導、規范、推進和保障,以維護市場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良好秩序。

二、發展市場經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市場經濟是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發展市場經濟。事實上,市場經濟與社會和諧有密切的聯系,發展市場經濟,有利于不斷增加和諧因素,消除不和諧因素,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1.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相容性

2005年2月,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研討班上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這些要求與市場經濟的某些屬性有著共通的地方,因而是可以相容的。

首先,市場經濟與民主法治本質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一個要求。發展市場經濟能較好地解決民主法治的問題。因為現代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如果沒有完善的法治保障、沒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市場經濟是不能夠運行良好的。同時,完善的法治體系也需要民主作為保障。發展市場經濟,能推動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增強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促使國家民主法治體系的完善。市場經濟越發展越容易促進國家完善民主法治,這就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必要條件。

其次,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與和諧社會要求的公平正義具有統一性。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公平競爭的經濟,它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樣的規則。盡管由于每個人的條件不同,在公平競爭中可能導致結果的不公平,但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生產者經營者都以平等的身份進入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實現優勝劣汰。因此,發展市場經濟,有利于增強人們的平等意識和公平競爭觀念,從而能較好地解決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

再次,發展市場經濟有利于誠信友愛的建立。市場經濟是以信用為基礎,通過契約為紐帶來維系的,“誠信為本”是現代市場經濟長期生存的法則,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如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背后調節著商品運動,一切商品的價值和質量都要通過市場來檢驗,這有利于樹立人們的質量意識和誠信觀念,為和諧社會的誠信友愛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通過發展市場經濟,還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要求創造必要的條件。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充滿活力的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為了追求利益,相互競爭,不僅使社會充滿著活力,而且也能很好地解決效率問題。同時市場經濟不僅能優化資源配置,還能促使市場規則和法律法規的健全完善,這就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創造了條件。另外,市場經濟承認并肯定人的利益,而對人的利益的承認和肯定,有利于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人的素質的提高,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發展市場經濟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

社會和諧從根本上說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長,沒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增長,和諧社會將無從談起。盡管物質財富的增長不會自發地導致社會和諧,但社會和諧卻離不開物質條件。因為和諧與貧窮落后是不相容的,一個貧窮落后的社會永遠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和諧。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樣,貧窮也不是和諧的社會主義。因此,社會和諧的程度最終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并受其制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而要發展生產力,就必須發展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方式,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方法,在宏觀上,它能促進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在微觀上它能充分調動企業和勞動者提高效率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物質基礎。轉總之,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是殊途同歸的,是相容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發展市場經濟。

三、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機制

和諧機制是指為市場經濟和諧發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導手段和控制杠桿。盡管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相容性,發展市場經濟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市場經濟固有的規律和特征決定了市場經濟的和諧是不能自發形成的,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去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機制。

1.堅持以人為本是根本出發點

經濟運行機制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人類活動與發展的需要,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因此,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首先從人出發,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充分保護和激勵人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確保人的權益得以實現。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機制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形成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

2.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是基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僅僅依靠法律和制度規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道德的力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有的道德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而新的道德規范還沒有形成,因此積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要著力培養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的關系,營造扶正去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在人類的道德體系中,誠信友愛對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最有價值,要建立企業、個人的信用檔案,完善現代信用體系,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3.加強法制建設是保證

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維護市場運行的正常秩序,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實現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保證。要建立正常的市場進入、市場競爭、市場交易秩序,規范市場行為,保證公平交易、平等競爭,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要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界定各市場主體的產權,明確各自的活動規范,使市場活動在法律規則的框架下展開,引導人們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標,自覺按照法律的規定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解決所遇到的矛盾;要堅決打擊市場不法行為,真正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運行。

4.健全收入分配機制是關鍵

社會公平是衡量和諧社會的重要尺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區別和優越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表現。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則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促進社會公平,就必須健全收入分配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要以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在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統籌規劃”方法指導下,充分考慮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制定社會普遍能夠接受的分配政策;要加強收入分配的宏觀調節,并以法律形式來調控收入分配差距。

同時還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定器。因此,必須完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等制度,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對失業者給予資助、對困難群眾給予保護,實現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滿足每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發展。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競爭的經濟,也應該是和諧的經濟,既具有競爭機制,也應該有和諧機制,只有把競爭機制與和諧機制有機的統一起來,才能實現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奠定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永昌:《堅持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的有機統一》.《北方經貿》,2005年第10期

篇4

一、 新興市場的經濟特征

發達市場的經濟周期波動特征在經過大量的總結和補充工作以后,基本已形成了廣泛的共識。而新興市場經濟的波動特征的研究工作則開展較晚,在經過Aguiar和 Gopinath(2008)、Neumeyer和Perri(2005)和Fernández和 Zamora(2011)等大量的研究和總結之后,目前也已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特征共識。

1. 新興經濟體宏觀經濟變量波動的二階矩特征。在對主要經濟數據(包括GDP、投資、消費、貿易平衡以及利率等)的二階矩陣的研究中,研究者們發現新興市場經濟體具有一些區別于發達國家和以發達國家為基準市場的理論體系的一些顯著特征。Aguiar和Gopinath(2008)分別選取了13個新興市場國家和13個典型小國開放特征的發達國家,對它們1980年~2003年間的經濟波動數據進行比較研究。通過對比新興市場和發達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數據的二階矩,發現新興市場經濟相對于發達經濟體具有以下差異性的特征:(1)新興市場具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的同時也具有較高的經濟波動幅度,新興市場GDP的波動幅度大約為同時期發達經濟市場的2倍;(2)在新興市場,消費的波動要大于GDP的波動(Aguiar的研究結果中,消費的波動是GDP的1.45倍),而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證方面,在發達國家的經濟中,消費的波動都是略小于GDP的波動的;(3)在貿易平衡的波動方面,發達國家貿易平衡與經濟只表現出較為微弱的負相關性,但是在新興經濟體中,貿易平衡與GDP卻有較高的負相關關系(在Aguiar的研究中,這兩個市場的貿易平衡與GDP相關系數的平均值分別為-0.17和-0.51);(4)新興市場相對于發達經濟體具有更高的貿易平衡的波動,前者約為后者的2倍。

2. 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的貿易差異。Mendoza(1995)從貿易的角度對經濟數據的波動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了比較。發展中國家相對于發達國家不僅具有更高的GDP的波動,同時貿易條件的波動也幾乎有同等幅度的放大,數據顯示GDP的波動略高于貿易條件的波動,約為1.3~1.6倍之間。貿易條件與GDP的相關關系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對于發達國家(G7)貿易條件與GDP之間存在非常高的正相關關系(基本都在0.9左右);而對于其它發展中國家或者新興經濟體,貿易條件與GDP的相關關系并不高, 平均只有0.25, 其中還有不少國家GDP與貿易條件之間的相關關系還是負數。

另外從長期來看,對于新興市場國家(或發展中國家)伴隨著較高增長速度的是長期呈惡化趨勢的貿易條件的波動。例如從1980年至今,我國的貿易條件下降近20%,韓國、印尼、墨西哥、秘魯和委內瑞拉等國下降的幅度也都接近于50%,印度、土耳其、南非和哥倫比亞的下降幅度在10%左右。這期間貿易條件上升的發展中國家包括阿根廷,上升幅度不足10%。發達國家貿易條件的波動并無一致的上升或者下降的規律,多數發達國家貿易條件在上下10%以內波動。

3. 利率與經濟波動的相關性。Neumeyer和Perri(2005)、Uribe和Yue(2006)則是從利率的角度對不同市場的經濟波動進行比較。從利率的角度來看,在新興市場,利率的波動與經濟的波動(GDP)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負相關性,而對于發達國家,這個特征卻并不存在,GDP與當期的利率之間的相關關系并無一致的正的或者負的相關關系。通過計算不同提前或者滯后期的利率與GDP的相關系數——COR(GDPt,Rt+x)發現,在新興經濟體中,GDP與不同提前或者滯后時期的利率的關系呈現偏左一期的“U”型趨勢,即x=-1時COR(GDPt,Rt+x)的值最低,隨著x的增加或者減少COR(GDPt,Rt+x)的值都是上升的,并且在較短跨期的期限內(|t|0時COR(GDPt,Rt+x)基本都是處在正值區間,當x

4. 新興市場的區域相關性。新興市場經濟體還表現出區域相關性的特征。Fernández(2011)用最新的數據對新興市場的經濟波動重新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Neumeyer 和Perri和Aguiar和Gopinath所總結的新興經濟體的一盤特征繼續普遍存在,同時他將注意力放在了新興經濟體產出和利率的區域相關性上。他將新興經濟國家進行了區域劃分:拉丁美洲新興市場國家和非拉丁美洲新興市場國家(主要是東南亞新興市場)。研究數據顯示,在兩個新興市場區域內,各新興市場國家的GDP和利率是具有較高的相關性的。在拉丁美洲區域,新興市場國家間表現出較為明顯的GDP的正相關性;而在東南亞區域也有類似的情況,除了菲律賓與其他國家的GDP的相關系數較低之外,韓國、泰國和馬來西亞各國之間的GDP相關系數都在0.6以上。相對于GDP指標,利率波動的區域一致性則更為明顯。在拉丁美洲區域,除了阿根廷之外,其它各國的利率的波動表現出更加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各國(除阿根廷之外)的利率波動與區域的相關性都在0.5以上,在東南亞區域,這個比例更是高于0.7。這是由于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借貸所面對利率的風險升水受到整個區域經濟風險的影響,Fernández發現各國的EMBI(Emerging Markets Bond Index)波動的區域趨勢明顯,這表明投資者對于風險規避的情緒是區域性的,即當區域中一國的風險爆發時,投資者風險規避的情緒必將向周邊市場擴散,導致周邊國家的EMBI也會緊跟著上升。同時在世界經濟逐漸走向一體化的進程中,各區域之間的風險波動也具有一致性。數據顯示,各區域(拉丁美洲、中東和北非、亞洲)之間的EMBI的波動也具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區域之間EMBI波動的相關性都有顯著的提高。2000年~2010年相較于2000年以前,不同區域之間EMBI相關系數都有5%~24%的提高。

二、 理論研究

對于新興市場所表現出來的差異特征,實際經濟周期的研究者們也嘗試了多種途徑進行理論解釋。在早期的工作中,研究者們一般是通過參數值選取的差異來區分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或發展中國家)。在生產函數中,勞動所占的收入份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是存在差異的,發達國家勞動所占的收入份額大約占到2/3,而在發展中國家勞動收入的份額是要小于資本的。例如在我國用不同方法的估算所獲得的勞動所占的收入份額在1/3到1/2之間。Mendoza(1995)則將這種思路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展。他將以往的單一商品的模型擴展為三種商品——進口商品、出口商品和非貿易商品。首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口和出口的商品是不同的,發達國家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而發展中國家則是反過來。其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不同產品的生產以及消費效用上都存在差異(用生產函數和效用函數中參數的不同取值來區分)。另外外生沖擊的參數也進行了區分,在發達國家貿易條件沖擊與技術沖擊之間是正相關關系,而在發展中國家或者是新興經濟體,這兩者的相關系數是負數。

根據新古典的增長理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在生產力上的差異在于技術與資本存量的差異,Mendoza(1995)的模型則暗示,資本存量的差異對于貿易部門(主要是制造業)的影響更為明顯,因為貿易部門的生產相對于非貿易部門(主要是服務業)更具有資本彈性。由于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勞動的自由流動,因此各部門的勞動者工資--勞動的邊際產出相同。由于發達國家具有較高的資本存量,因此使得發達國家在貿易部門有較高的勞動的邊際產量,而在非貿易部門,由于資本存量的影響相對貿易部門要低,因此體現在非貿易部門的邊際產量的差距較貿易部門要小一些,所以在發達國家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的相對價格要小于發展中國家。在新興市場國家擁有較高經濟增長率的情況下,一般都需要有較高的資本積累和技術的進步,而這兩點對于貿易部門生產力的提升要高于非貿易部門,因此新興市場國家相對于發達國家其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的相對價格是拉近的。這也導致了新興市場國家相對于發達國家或者世界經濟的兩個價格波動特征:(1)出口商品價格的下降趨勢,最終體現為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條件的長期惡化趨勢;(2) 非貿易部門價格的上升趨勢,最終體現為新興市場國家實際有效匯率的長期上升趨勢。

雖然類似Mendoza(1995)這樣的處理解決了貿易與經濟波動關系在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之間存在的差異,但是僅靠選取不同的參數值并不能完全解釋GDP的波動幅度以及消費與GDP波動的相對大小等等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間存在的差異,于是后來的研究者更傾向于在新興市場波動根源上尋找差異特征的原因。Aguiar和Gopinath(2008)認為新興市場經濟的波動很大一部分源于頻繁的政策轉向。Aguiar認為新興市場具有較高的GDP波動幅度以及相對GDP更高的消費的波動是因為新興市場具有不穩定的經濟發展趨勢。當經濟的下降趨勢形成時,人們會形成經濟下滑的預期,同時做出減少消費、投資等相應的舉措。但是當經濟的發展趨勢突然轉向,例如由下滑轉為擴張,也許是因為這種轉向主要是通過政府政策而不是因為經濟本身的內在原因,人們可以很快的形成轉向的預期,預期到未來經濟的擴張所帶來的收益并馬上在消費上做出反應。也許這時經濟的擴張并沒有來得及反映到總產出上,但是消費上的反應已經領先于GDP了,因此就導致了在新興市場中消費的波動要大于GDP。相對于以發達國家為基準的模型,Aguiar所建立的新興市場的RBC模型中除了包含一個在長期趨勢附近波動的技術沖擊變量之外還包含一個技術增長趨勢的變量,當增長趨勢變量不變的時候,技術具有穩定的增長(或者衰退)趨勢,經濟的波動只來源于技術沖擊變量的波動,這時所表現的就是發達國家經濟的波動特征。當賦予趨勢變量具有較高波動的時候,表現的就是新興市場經濟的運行特征了。

除了趨勢變量之外,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新興國家經濟的波動還與利率有關,這不僅僅是因為在新興市場表現出的利率與GDP的較高的負相關關系,而在發達國家并不存在這種關系。同時還因為在新興市場國家里,利率的波動也較發達國家要高得多(前者約為后者的3倍)。Neumeyer和Perri(2005)和Uribe和Yue(2006)通過研究發現,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利率的波動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要多出一部分。對于新興市場來說,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所面對的實際利率(國家利率)包含兩個部分:世界利率和因國家信用相對于發達國家的差距所要面對的風險升水部分--國家點差(Country Spread)。而對于發達國家來講,一般都擁有良好的信用,因此國家利率僅包含世界利率部分(或者國家點差僅占很小的部分)。所以新興市場國家所面對的國家利率的波動自然也要高于發達國家。從數據上來看,新興市場國家的國家點差的外生波動是不小于國際利率的,Uribe和Yue(2006)的研究中前者約為后者的2倍,而對于我國國家點差的外生波動的幅度與國際利率的波動幅度相等。對于新興市場國家來講,國際利率是外生的,國家點差的波動則同時包括外生性和內生性。研究發現國家點差的波動同時受到國際利率和該國的經濟數據的影響(如GDP、投資和貿易平衡)。例如當一國經濟擴張、貿易盈余增加時,該國的風險和國家點差都會下降。然而這樣就會導致一個結果:外生的國家點差沖擊對于實體經濟產生反向的影響,而經濟的反向的波動又反過來對國家點差產生影響(稱為“反饋”作用),這種“反饋”作用加劇了國家點差波動的同時也加劇了實體經濟的波動。Uribe和Yue(2006)將利率沖擊(包括國際利率沖擊和國家點差的沖擊)引入到RBC模型的研究。他們發現對于新興市場,國家點差受到的實體經濟的“反饋”影響使得經濟和國家點差的波動增加了大約1/3,而國際利率的波動不僅直接對經濟的波動產生影響,同時還通過對國家點差產生影響,從而對經濟間接產生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對于新興市場來說,源于利率沖擊的經濟波動占到整個經濟波動的1/3,而對于發達國家由于僅受到國際利率的影響,缺少國家點差對國際利率外生沖擊的間接傳遞和國家點差自身的波動影響以及經濟“反饋”作用的放大效果,這都使得利率沖擊對發達國家經濟波動貢獻的影響要微弱得多。

Fernández(2011)在Uribe和Yue(2006)、Neumeyer和Perri(2005)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風險的區域相關性,他認為新興市場國家的國家點差的波動具有區域的一致性,即經濟以及對于利率的風險升水的波動受到該國所處經濟地區的整體波動趨勢的影響。他在Uribe和Neumeyer等人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多國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將區域經濟的波動趨勢加入到國家點差的沖擊中,將利率的國家差異部分——國家點差分為國家性的差異與區域性的波動兩部分。同樣,世界利率的波動參數美國的3個月的實際利率數據獲得,國家點差以及國家點差的區域性波動沖擊的參數趨勢則由該國的EMBI和該國所處區域的EMBI的數據獲得。Fernández(2011)的研究顯示,利率的波動對于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波動有重要的影響,國際借貸者對于區域整體的風險認識的波動(表現為整個區域的EMBI的波動)使得該經濟區域內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波動以及利率的波動有一定的正相關性。這也解釋了如果一個經濟區域內,一國爆發了違約風險,國際貸款者對該區域內其它各國的風險升水也將上升。

三、 總結以及研究展望

隨著新興市場在整個世界經濟比重的上升,新興市場對于世界經濟的影響也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這使得研究者們開始重視對于新興市場的研究工作。在實際經濟周期理論體系中,相對于幾十年的、主要以發達經濟體為模板的研究,短短十年左右的對于新興市場的關注以及積累的研究成果還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是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本文所總結和解釋的新興市場所體現出的差異特征基本也都存在于我國,甚至也是我國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所在。因此以新興市場為模板的研究及其結論對于我們研究中國經濟是更加有指導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Stock J H, Watson M W.Understanding cha- ng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 dynamics.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5,3(5):968-1006.

2. Aguiar M, Gopinath G.Emerging markets bu- siness cycles.The trend is the cycl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8,115(69):102.

3. Mendoza E G.The terms of trade,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Inter- 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5:101-137.

4. 梁宏,費方域.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中的國際貿易.現代管理科學,2012,(1):22.

篇5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傳統的勞動用工機制遠遠適應不了企業競爭的需要,市場化用工已成為當代國有企業最常見的用工方式,這種靈活的用工方式迎合了現代企業對人力資源多變的需求,但隨之引發的較為落后的管理體制的不適應也逐漸突顯出來。如今,各企業已將人力資源的管理上升到戰略性的重要地位,把員工的激勵工作更是當作重中之重。但很多國有企業的員工激勵方式還深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在薪酬福利、職位晉升、民主活動等方面還是以原有的編制內員工的利益為主,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市場化用工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對于實施多元化用工的企業來說,如何平衡好各種用工之間的利益關系,建立適合現代企業的實際發展的激勵機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市場化用工的現狀

(一)普遍性

據有關數據顯示,很多大型組織的市場化員工已占到其人力資源的80%。市場經濟決定了企業的競爭環境是市場,任何生產活動是圍繞著市場進行的。企業都認識到,在這種形式下,市場化用工的成本明顯低于編制用工。為了實現人力資源配置科學,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成本,獲取更多利益,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市場化用工這樣一種靈活用工方式。

(二)多層次性

市場化用工的來源最初主要為為社會招聘人員和少量大學畢業生,他們一般處在生產一線和操作崗位上。隨著市場化用工越來越普遍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斷改進,該類員工逐漸成為企業的主力軍,高學歷員工占其比例也逐漸擴大,并且任職一些重要的管理崗位。其薪酬福利從政治待遇、薪酬待遇、福利待遇、各項保險以及培訓休假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對于企業如何留住人才來說又是一項挑戰。

(三)青年主導性

市場化用工往往伴隨著人口的流動,因而其主體往往是以20―40歲的青年群體為主,存在流動性風險。一方面,青年群體具有先天的創新性和責任感,為組織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青年群體由于自身的因素,往往以家庭為出發點,因而求穩定性是其工作的主要目標。

三、市場化用工的激勵困境分析

(一)激勵政策的嚴重差異化

雖然企業已經意識到市場化員工的群體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要,在管理體制方面也不斷地進行改革和調整,但企業對市場化員工的激勵問題研究還不夠深入,很多問題尚未明確。與編制內員工相比,市場化員工的激勵方式還不夠完善,企業往往更注重編制內員工的薪酬激勵及職業生涯發展;績效考核的方式和要求常常也有所區別,忽視了市場化員工的主觀需求。

(二)激勵方式的普遍單一化

激勵體制當中,薪酬激勵是最常運用的激勵方法,它對激勵員工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是直接有效的。但若僅僅是從薪酬方面單一地去激勵,而忽略其工作滿意度、工作內容的豐富性和挑戰性,那么其效果到達一定高度后將不會再上升,甚至會下降。而企業對市場化員工的激勵方式就缺乏多樣性。由于市場化員工并不是無固定期限、長期的員工,其穩定性和忠誠度都有待考查,所以企業常常不重視該類員工職業發展方面的激勵。

(三)激勵層次的需求矛盾化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各種需要可歸納為五大類,按照其重要性和發生的先后次序可排列成一個需要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愛的需要、自尊與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的行為過程就是需要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逐步滿足的過程,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滿足時,高一層次的需求才會出現。該理論告訴我們企業在構建激勵體系時,要基于員工需要分析的基礎上來設計。設計時應注意薪酬只是滿足員工需要的一種有效因素,其余的還需要通過其他激勵因素加以補充。現階段,企業對市場化員工的激勵還是偏重滿足低層次的需求,沒有重視市場化員工日趨渴望的較高層次的需要。

四、市場化用工的激勵政策研究

(一)變機會激勵為歸屬感激勵

市場化用工是指與企業(用人單位)簽訂的有固定期限的合同化用工,所以市場化員工的工作安全感較低,其穩定性也較差。雖然企業已經開始關注市場化員工對職業素養和能力提高的需求,會給員工提供培訓或技能學習機會,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無法消除員工的不安定因素。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讓各類員工都產生一種歸屬感。企業與所有員工在利益上的目標是一致的,員工與企業共同努力,企業才能得到持續發展。因此,企業應建立一種和諧的企業文化氛圍,實現好、維護好員工的切身利益,讓各類員工自覺地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整合一致,形成與企業共進退的職業責任感。

(二)優化薪酬結構,提升薪酬激勵的水平

合理的薪酬制度首先必須體現員工報酬的公平性和對員工行為的激勵性這兩個方面,薪酬激勵就是企業運用薪酬水平政策、結構政策、差別政策、增長政策對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合理、靈活的薪酬結構對企業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實現自己的競爭優勢和戰略目標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企業在薪酬政策設計過程中,應以工作的內容或者以工作所需要技能的復雜程度為基礎,而不是員工的種類,明確企業中各種工作的相似性和差別性以及這些工作對企業的整體目標實現的相對貢獻的大小,制定合理公平具有激勵性的薪酬制度。

(三)增加權力賦予層次

馬斯洛需要層次結構中最高級――自我實現的需要,它是指人類對于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達成自己追求的目標,獲得成就感的一種需要。這種需要是最難滿足的,但也是能發揮最大激勵功效的。它不僅能激勵員工熱情上進的工作態度,更能帶給員工工作上的成就感,使其實現自我價值,從而產生歸屬感,這樣更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企業可以通過適當的授權,如提供發揮才能的機會、參與決策、提案制度等方式去滿足市場化員工的這類需要。

(四)鼓勵職工之間的合作與團隊競爭

競爭是進步的催化劑,是另一個有效的激勵方法。建立合理公平的競爭機制,開展團隊競爭,一方面促進企業實力的增強,強化吸納人才資本,企業用工可以優中選優,大量引進和留住人才,逐步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滿足企業吸納人才和生產經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消除編制內員工“吃大鍋飯”的消極工作態度,促進各員工之間的合作,共同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五、結論

簡而言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化員工已經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主力軍,對其的有效管理也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只有建立一種與之相適應的、公平有效的激勵模式,才能為企業的穩步上升的發展、和諧積極的內部環境提供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賓斯.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篇6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學校財務管理的新特點

(一)經費來源多樣化。隨著高校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在各級政府對高校的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時,企業資本、個人資本、民營資本等逐漸流入高等教育領域,高?;I資渠道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打破了原來單一的財政撥款的籌資模式。從目前來看主要有以下四種:政府撥款是高校資金來源的主渠道;學費收入是高校資金的主來源;銀行貸款是目前高校建設最重要的資金支撐;社會籌資是高校發展建設資金的必要補充。

(二)經濟活動多樣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的經濟活動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征,利益主體變得多元化,對高校的財務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許多高校建設了新校區,形成了大量固定資產。這對高校固定資產的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2.一些高校對外投資、資產出租出借和處置活動頻繁。目前高校內的經濟活動除教學、科研等保障要求外,還要面對后勤社會化、多方位投融資等多樣化的經濟活動,從而在資金來往,賬務處理上都面臨著新的問題。

3. 部分高校舉債籌措資金,可能導致債務危機的出現。近年來,部分高校為了擴招而大力擴建,建設資金大量來自于銀行貸款。貸款之后盲目投資,過度建設,勢必使高校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從而影響高校正常工作的運轉,也給高校的財務管理帶來隱患 。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學要求按受益原則補償辦學成本。 按照教育成本分擔理論,高等教育成本無論在什么社會、體制和國家中,都必須按照受益原則來補償,也就是由來自政府、家長、學生、納稅人和高等學校幾方面的資源來分擔。目前的任務是要盡快制定各級各類教育生均經費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標準,健全政府撥款機制。另外要盡快制定和完善政府、家庭、社會之間的橫向分擔機制。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財務管理模式的創新對策

(一)落實“校長負責總會計師協助”的財務管理領導體制

1.設立高校財務“總會計師”職位?!陡叩葘W校財務制度》規定, 高等學校財務工作實行校( 院) 長負責制。符合條件的高等學校, 應設置總會計師崗位, 協助校( 院) 長全面領導學校的財務工作。

總會計師為高校副校級行政領導成員,協助校(院)長管理高校財務工作,承擔相應的領導和管理責任。規模較小的高等學校, 由主管財務工作的校( 院) 長代行總會計師職權??倳嫀熤苯訉π#ㄔ海╅L負責, 一方面可以防止經濟政策的偏頗, 保證其全局性、公正性; 另一方面作為行家, 總會計師還可以更好地全面領導學校的財經工作, 嚴格執行國家財經政策和法規, 負責建立健全學校內部經濟責任制, 改善和加強財務管理, 并對學校的經濟、財務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負責。

(二)要進一步明確高校財經工作決策機構權責。財務處(室)作為學校的一級財務機構, 在校(院)長和總會計師的領導下, 統一管理學校的各項財務工作。財務處長是全處各項工作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參與學校財務制度、經濟活動方案的設計。財務處長直接對總會計師負責。財務處(室)下設財務管理中心、財務會計服務中心和財務結算中心, 分工負責全校的財務管理、會計核算、貨幣資金管理。

各財務中心主要職責是:

1.財務管理中心, 該中心直屬財務處長領導, 承擔學校經濟參謀中心職能, 不承擔具體核算業務, 其主要任務就是在資金籌措、資金使用、分配收入、財務監督等方面處理好各種財務關系。

2.財務會計服務中心, 該中心行政業務上接受財務處領導, 不經管貨幣資金, 從價值量角度對全校經濟業務核算; 按照國家有關財經法規和學校統一的財務規章制度, 對各核算主體的各項經濟業務進行規范化處置, 為財務管理中心提供必要的會計信息。

3.財務結算中心, 該中心行政業務上接受財務處領導, 引進金融機制, 按照國家有關金融政策和學校有關規定, 對全校資金進行集中管理, 提供便捷、快速的資金結算服務, 建立最優化資金組合, 力爭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為財務管理中心提供必要的資金運作信息。

(三)合理設置高校財務機構。

1.一級財務機構應“獨立設置”。落實“校長負責總會計師協助”的財務管理領導體制,要在校(院)長或總會計師的領導下,全面做好高校的財務工作。

2.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設置二級財務機構。作為該財務管理體制設計的特例, 高等學校校內后勤、科技開發、校辦產業及基本建設等部門確因工作需要設置的財務機構, 只能作為學校的二級財務機構, 其財會業務接受財務處( 室) 的統一領導。會計機構負責人實行委派制, 由財務處( 室) 直接委派和管理。二級財務機構必須遵守和執行學校統一制定的財務規章制度, 并接受財務處( 室) 的監督和檢查。

(四)構建校長領導下的強有力的預算管理機構,完善預算管理制度。

1. 構建以相關專業人員組成的學校預算管理機構,一方面符合高校財務管理體制“高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學校預算經學校最高財務決策機構審議后,上報各有關主管部門”的要求,便于發揮專業人員集體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預算權力的制衡,提高預算管理的質量。

2.在預算編制過程中,貫徹全員參與的思想,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全員參與是指學校的全體員工都要直接或者間接地參與預算管理過程。這是因為學校預算涉及辦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而預算的實際執行者就是各部門的員工。所以,應當動員全體員工主動參與預算的編制和控制,為更好地實施預算管理獻計獻策。這樣可以減少學校的管理層和其他員工之間由于信息不對稱性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有利于預算的順利執行。

(五)加強固定資產管理。

一是建立管理資產的專門機構或配備專職的管理人員,加強驗收和使用管理;二是加強會計核算。學校財務部門應建立固定資產總賬、分類明細賬,進行價值管理和恰當的數量管理;三是實行集中管理,分級分口負責的固定資產管理體制。固定資產的價值管理權屬統一歸學校財務處,實物管理權屬及責任為資產管理機構或各使用部門,財務處在價值管理的同時有權監督實物管理部門的實物安全管理;四是固定資產的購進、拍賣、轉讓,原則上應先經學校辦公會議及資產管理機構評估討論,財務處審核無誤報批核準后方可進行;五是建立固定資產清查盤點制。每年組織財務部門和資產管理部門對學校資產的品種、數量、存放地點進行盤點,核對財務賬與資產管理部門的實物賬是否相符,確保固定資產賬的賬實相符;六是加強產權管理。學校資產管理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固定資產產權登記、界定、變動和糾紛的調處,保全國有資產,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對外投資轉移固定資產使用權一定要履行審批手續并堅持有償使用,收取占用費。

總之,對高校財務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的財務管理水平。模式的創新應該結合預算、核算、監督、控制和決策等多方面展開,這樣才能使高校的財務信息真正地反映高校的實際運作情況。

專項課題:2013年度邢臺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對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高校財務管理模式的研究。課題編號:XTSKFZ 2013018。

參考文獻:

[1]梁偉.淺析高校財務管理問題與對策[M].集團經濟研究,2005,(9).

篇7

(一)產地市場驅動型發展模式

產地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是以當地及毗鄰地區商品生產基地為依托,通過在當地建設市場將當地及毗鄰地區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產品集聚起來銷售到外地并以此拉動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很多地區依靠當地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這些產業生產規模迅速膨脹,大大超出了本地的消費需求能力,這就決定了這類商品的銷售市場不可能局限于當地及毗鄰地區,必須擴大銷售半徑,把商品銷售到更遠的地區,于是便產生了專業批發市場,把當地的商品生產者與外地的商品消費者連接起來,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當地特色產業規模的不斷壯大。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產生的大批專業市場,如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山東壽光的蔬菜市場等,都基本屬于產地型專業市場。

(二)銷地市場驅動型發展模式

銷地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是指通過建設為當地及毗鄰地區的消費者和零售商提供商品的專業市場拉動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銷地專業市場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有兩個因素。一是在當地及鄰近地區存在著大批分布相對集中并且消費需求相對穩定的商品需求者;二是與城市的百貨商場等其他流通渠道相比較,建設專業市場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建設專業市場之所以能夠取得比較優勢,一方面表現為其所處地段相對偏遠、設施相對簡陋、流通環節較少、稅收政策優惠等所帶來的價格低廉;另一方面是市場所經營的同類商品的品種、規格齊全,產品組合程度深,便于零售商和消費者在更大的范圍內選購商品。近年來,在一些大中城市迅速發展起來的家電市場、家具市場、日用百貨市場等都屬于銷地專業市場。此外,在某些地區圍繞為當地的大企業配套,也往往可以形成典型的銷地型專業市場。

(三)集散地市場驅動型發展模式

集散地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是指通過建設集散專業市場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一般來說,具有集散地特征的專業市場所在地交通便利,聯結產銷兩地,居民商品意識強,有經商傳統,市場文化基礎好。集散地型專業市場的顯著特征就是生產和消費都集中在外地,具有明顯的地域分散性。集散地型專業市場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清河的羊絨市場,其形成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清河既不是我國羊絨生產基地,也不是我國羊絨的主要消費區,但是卻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羊絨交易市場。主要原因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當地有企業家從事羊絨批發貿易生意,后來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交易基地逐步轉移到了清河,規模迅速發展壯大而形成。此外,還有的集散地型市場是由生產地市場逐步演變而來。比如山東壽光的蔬菜市場,一開始主要是產地型市場,但是隨著壽光蔬菜市場規模的不斷膨脹和知名度不斷提高,很多外地的蔬菜也通過壽光市場向外銷售,于是山東壽光的蔬菜市場已不是純粹的產地型市場,而發展成為集散地型市場。

二、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的形成條件

(一)活躍的民營經濟

我國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發展迅猛的地區,幾乎都是民營經濟起步早、發展快、比重大的地區。之所以如此,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民營經濟在發展的初期,有不少是從事商貿活動的,他們本身就構成了市場活動的主體。二是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僅為當地營造了濃厚的經商氛圍,更重要的是活躍的民營經濟為當地提供了較大的需求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專業市場的發展。三是很多民營經濟在發展初期,往往習慣借助于成本相對較低的專業市場來推銷自己的產品。

(二)較好的區位條件

專業市場大多位于交通比較發達、區位條件較好的地區。專業市場作為人員、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等的集聚地,需要較稠密的人口,頻繁的人口流動,完善的服務設施、發達的運輸通訊網絡等,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才能更好發揮市場的集散功能。因此,專業市場所在地往往具有便捷的交通,絕大多數分布在鐵路、公路、水路沿線或者不同交通方式的交匯點。

(三)濃厚的商業文化氛圍

濃厚的商業文化氛圍對于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在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都處在短缺經濟時期,市場需求巨大,商機無限,只有具有濃厚商業文化氛圍的地區,才有可能在當時把握住商機??v觀我國很多市場的形成,往往與當地某些見多識廣的經商帶頭人具有密切關系,這種經商傳統成為專業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正是由于這些帶頭人的示范帶動,進一步激發了當地的經商意識,使市場在短缺經濟條件下很快發展壯大。

(四)寬松的發展環境

一般來說,地方政府寬松的發展環境是專業市場發展的外在推動器。有時候盡管當地具有發展市場的良好條件,但是如果沒有寬松的外部發展環境政策,市場往往也很難持續。浙江義烏在當時充分認識到發展市場的重要性,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興商建縣”的戰略構想,實行全方位開放,不搞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真正做到貨不分南北、人不分東西、業不分公私,都給予稅收、工商、土地征用等方面的優惠,使當地的小商品市場得到蓬勃發展。

三、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專業市場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

專業市場集聚了大量的同質企業,往往面臨著同樣的需求市場,當需求市場小于供給市場時,就可能引發企業之間的過度競爭,造成區域生產要素的過度內耗,從而降低整個區域的贏利空間,不利于區域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區域品牌的創建。一般來講,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組織相對松散、發育還不完善的專業市場內部,特別是當需求市場面臨飽和的情況下,更容易引發市場內企業的過度競爭,企業之間相互壓價,引發“價格大戰”。市場內部低價競爭,企業的利潤空間肯定越來越小,甚至沒有利潤。企業為求生存,有的就降低質量,甚至出現假冒偽劣,結果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使市場難以為繼。溫州曾經紅火的燈具市場就這樣幾近消亡。

(二)信息化不斷加快迫使市場轉變交易模式

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商品交易的形式和內容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對傳統的專業市場交易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以面議價格、批發交易為主要特征的專業市場交易模式,在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適合于某些商品,但是,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以及網上交易和信用程度的不斷提高,這種以價格面議為主要特征的專業市場往往意味著較高的交易成本。只有當在專業市場討價還價節約的成本大于采取其他方式的交易成本時,人們才愿意選擇專業市場;反之,當其他方式的交易成本低于在專業市場討價還價所能節約的成本時,專業市場相對于其他交易方式的優勢將不復存在。當前,在某些信息化程度比較高的地區,以網絡交易為主要特征的無形市場正在萌發,有的已經初具規模,這就迫使傳統的市場交易要根據實際發展的需要,不斷更新交易方式。

(三)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弱

隨著市場商品檔次的提高和交易手段的現代化,專業市場的輻射范圍不斷擴大,很多市場積極向國際市場拓展,外向化程度不斷提高。比如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湖北十堰的汽配市場、河北清河的羊絨市場等,這些市場都已經不再僅僅局限在國內,而是進入了國際市場,并且在國際專業市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在不斷完善之中,相對于國外市場而言,我國在市場管理方面的經驗還存在不足之處,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弱。比如對知識產品的保護,以及國外對中國市場產品的各種技術壁壘以及其他種種原因的“設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影響了我國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的發展。

四、我國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一)集群式發展模式

為進一步發揮專業市場的帶動作用,促進市場對其他相關產品的拉動作用,今后要逐步培育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的集群式發展模式。通過集群建設,大力提高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重視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以政府統籌、企業推動、市場主導、行業協會協助為主要手段,以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與產業組織合理化為主線,堅持市場競爭和政策引導相結合,通過建立縱向延伸,橫向連接的產業發展模式,加強要素集聚和空間集聚,加強市場的龍頭拉動作用,全面提升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二)完善市場配套體系建設

對于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來說,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對于整個地區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不斷完善市場的配套體系建設,無疑會促進市場以及市場所在地的健康發展。要構建多成份、多形式、全方位的包括信息、物流等在內的各種市場公共服務體系網絡,為市場乃至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規范市場發展秩序

縱觀我國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有不少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大都經歷了“假冒偽劣假而不劣貼牌生產品牌生產”幾個階段。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目前發展比較好的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大都進入了貼牌生產或者品牌生產的階段,隨著我國入世后過渡期的馬上結束,我國市場將與國際市場進一步融合,因此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規范市場發展秩序,對于維持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不斷加強保護品牌的意識,才能促進市場商品檔次的不斷提升,才能夠保障我國市場驅動型特色經濟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保持持久的競爭力。

篇8

1 北部灣經濟區資本市場的重要性

1.1 資本市場可以為北部灣經濟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為企業提供融資渠道是資本市場最基本最首要的功能。而現階段,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資金不足凸現。對此,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將為北部灣經濟區解決這一大難題,提供融資平臺,從而為企業開辟直接融資的渠道和途徑,增加企業的資本金,降低企業的負債率,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使得企業的資本結構科學化、合理化,推動企業持續發展,并促進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和經濟增長。例如,2005年以來,北部灣經濟區的南寧糖業、南化股份、陽光股份、桂冠電力、五洲交通等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通過增發股票、發行可轉換債券融資數十億元,為企業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資金,進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

1.2 資本市場可以優化北部灣經濟區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

資本市場可以為高效益、高成長的企業配置資金資源流向,并優化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當前,北部灣經濟區企業面臨著資金積累和建設基金不足的嚴峻現實,而通過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所需要的資金是解決企業資金短缺問題的重要手段。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提升集約化水平,加快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含量,以先進科學技術促進產業不斷升級換代。北部灣經濟區企業只有具備充足的資金,才能進行科技創新,開發新產品,開拓新領域,促進自身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同時,作為上市公司,企業要接受股東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將會促使其進軍高效益、高成長的產業,淘汰效益低、耗能大、污染重的產業,從而實現北部灣經濟區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2 北部灣經濟區資本市場的現狀分析

2.1 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概況

2008年1月,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區域主要包括南寧市、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另外,還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所轄區域土地面積為4.25萬平方公里,占廣西土地面積的17.9%;海岸線長1595公里;人口1240多萬,約占廣西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地區GDP約占廣西GDP的30%。四年來,北部灣經濟區的經濟總量規模、人均生產總值不斷增長,固定資產投資額、財政收入快速增加,如表1所示。這表明,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呈現出跨越式的趕超發展,對投資資本的需求亦呈現出擴大趨勢。

2.2 北部灣經濟區資本市場的發展現狀

北部灣經濟區資本市場的發展,一方面,通過構建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資本市場運行,使得北部灣經濟區的企業可以通過股份轉讓和定向增資的方式進行融資。例如,融資平臺方面,通過成立資產經營公司,把國有資產的產權授權并變更其名下,由其代表地方政府擁有國有資產的產權,實行統一的管理和經營,將國有非經營性資產轉化為經營性資產,促進國有資產的資本市場運作,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另一方面,推進資本市場功能多元化,隨著股權分置的成功改革,為推動資本市場發展掃除了制度障礙,使得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和投資基金快速發展,公司債券、可轉換債券、可分離交易債券、股本權證、資產支持證券等金融衍生產品不斷涌現,從而為北部灣經濟區資本市場的發展增添源源不斷的動力,資本市場功能也日趨多元化。

3 北部灣經濟區資本市場的發展困境

3.1 資本市場不成熟,地方財政負擔過重

現階段,北部灣經濟區的經濟基礎還較薄弱,規模總量不大,財政收入不多。資本市場還不夠成熟,體系不夠健全,金融機構不夠合理。加快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建設新的經濟增長極,投資資金的需求遠遠超過了地方的可用財力。而現行的融資模式,主要是依靠財政直接投入或融資擔保來支持,明顯地過度依賴財政支撐,直接加重了財政負擔及其風險。

3.2 上市公司產業結構不合理,經營機制需轉變

目前,北部灣經濟區的上市公司專業特征不足,行業優勢缺失。北部灣經濟區規劃中的重點產業如石油化工 冶金 造紙等還未有一家上市公司?,F有的北部灣經濟區上市公司,第一產業有3家,第三產業有4家,其余的集中于第二產業,占上市公司總數的46.15%。這不利于北部灣經濟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同時,部分上市公司還存在經營機制滯后,未真正地建立起正規的現代企業制度,如信息披露不規范,制約了公司正常配股或增發新股;大股東操縱董事會,影響獨立董事的作用;甚至一些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直接操縱上市公司等。

3.3 證機構發展不充分,金融產品利用不足

北部灣經濟區目前僅有一家國海證券公司和一家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管理公司,期貨經紀公司、證券和期貨投資咨詢機構還存在空白。這說明北部灣經濟區的證券機構發展明顯不充分,數量極少,市場影響力缺失,大大削弱了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用,使得北部灣經濟區的投資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內銀行貸款和土地出讓收入,而利用證券、債券、信托等市場化的金融產品不足。

4 推進北部灣經濟區資本市場發展的對策

4.1 大力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

加快北部灣經濟區的開發,需要資本市場來支撐。而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本運作,并不能忽視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國際經驗證明,在起步階段,政府的引導、支持和推動經濟趕超發展的作用是關鍵因素?,F階段,北部灣經濟區的市場經濟體制還未成熟,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時有失靈,經濟結構尚未平衡合理。因此,加快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就要善于抓住機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促進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升級,還需要大力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一是給予政策扶持;二是構建約束機制。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可以制訂規劃,形成梯次,通過發現―培育―改制―輔導―上市的引導過程,給予企業在信貸、利率、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和支持。同時,鼓勵實力雄厚的企業采取重組或并購的手段借殼上市。在構建約束機制上,政府可以通過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監督和制約上市公司的不法行為。

4.2 加快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

加快構建多層次的北部灣經濟區資本市場體系,主要包括:

首先,提升金融服務。緊緊抓住北部灣經濟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平臺優勢,積極引進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在北部灣經濟區設立分支機構,統籌布局營業網點,不斷優化本地金融市場,加快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提高分支機構的融資效率和服務功能。

其次,拓展融資渠道。北部灣經濟區應轉變過去以貸款為主的債權融資渠道,積極拓展商業票據、企業債券等債權的融資渠道,以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優化資金配置。例如,通過票據融資,可以加快資金流轉,減少資金占用,背書轉讓即完成結算,資金不足時,通過票據貼現而獲取資金。

再次,加大金融創新,主要表現在:一是要加大金融制度創新。金融機構要強化創新意識,創新管理體制、經營機制、風險控制,圍繞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提供服務;二是要加大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機構要積極創新產品,全方位地服務于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改進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環節;三是要加大金融平臺創新。金融機構要加強平臺創新,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完善業務處理和管理程序,延伸輻射半徑,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融資平臺。

最后,夯實證機構。在資本市場上,證券機構是非常重要的媒介,是連接籌資者和投資者的中介。目前,北部灣經濟區的證券機構還很少,極大地削弱了資本市場的功能。因此,要緊緊抓住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重大機遇,夯實證券機構,大力發展期貨市場、基金市場及投資咨詢服務等中介機構,發揮證券機構的劑效用,推動北部灣經濟區資本市場發展。例如,利用廣西作為全國最大白糖生產基地的優勢,做大做強白糖期貨市場,促進北部灣經濟區的大宗商品交易。再如,產業投資基金作為一種有效的融資方式,加快構建北部灣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可以拓寬資金渠道,增加資金來源,有助于發展基礎產業和高科技產業。

4.3 注重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能否及時、靈敏地優化資本結構是企業實現并保持財務競爭優勢的關鍵。上市公司注重優化資本結構,可以降低加權資本成本,增加股東財富。隨著北部灣經濟區資本市場的發展,優化資本結構又是一個動態過程,企業首要的是規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樹立良好的誠信形象,通過資本市場運作,加快發展壯大,整合和重組資產,優化資產結構,增強上市公司實力。另外,要努力改善資本市場環境,通過構建有效的資本市場平臺,加強地方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的程序性;全面落實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加大打擊惡意逃廢債務行為;創建企業資本結構監控體系,強化信息披露管理,健全信息傳遞機制。

4.4 積極開展區域金融合作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北部灣經濟區開展區域金融合作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和平臺。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警示,開展區域金融合作是極其必要的,是大勢所趨。從當前的發展來看,全面加強中國―東盟之間的區域性金融合作是促進和推動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推進人民幣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結算貨幣,加快人民幣的區域國際化步伐,提升北部灣經濟區的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如,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將南寧定位為區域性金融中心,即中國―東盟人民幣國際交易中心、中國―東盟人民幣國際清算中心、泛北部灣區域合作的投融資中心,使南寧成為金融機構的資金集聚區和區域合作區。

參考文獻

[1]桂許壽.北部灣經濟發展中的廣西資本市場支持[J].市場論壇,2009:2.

[2]韋明升,龐家主.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資本市場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1:47.

[3]魏乾梅.泛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投融資機制及其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江蘇商論,2009:1.

[4]李秉恒,付春明.構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的資本市場支持體系[J].廣西金融研究,2008:1.

[5]張克如,李紅光,范波瀾.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企業融資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9:35.

[6]劉明顯,胡江華.建立北部灣經濟區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構想[J].區域金融研究,2009:6.

篇9

Study on the High Cost Booms Identification in Real Estate Marketand Its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Data

HU Wenxiu, WU Tingting, FU 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effect of house price’s irrationally rising on macroeconomic,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the house price booms. According to 27 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14 real estate price data, by constraining the smooth Bspline model(COBS), this paper identifies each country’s real estate price inflation interval. Subsequently, it distinguishes the high cost booms and the low cost booms by the macroeconomic reactions after different inflation intervals. Then, using the determinants through nonparametric tests, it establishes the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high cost booms in real estate market, based on discrete choice model. Finally, this paper uses China’s real estate data to make insample test and outofsample test of that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Key words:high cost asset price boom; COBS model; discrete choice model;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1引言

資產價格膨脹尤其是房地產價格的急速暴漲是近年來我國甚至世界范圍內出現的重要經濟現象[1]。2000年以來,我國平均房地產市場價格上漲了3倍左右,一線城市部分區域的房地產價格甚至上漲了5倍以上。同樣,國外的房地產市場也出現了價格過熱的情況,如日本房地產價格從1985年以來,經歷了數次房地產價格暴漲[2]。然而,在經濟發展中,有些資產價格膨脹會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消退,而有些資產價格膨脹卻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如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的資產價格大幅上漲,最終以泡沫經濟為后果,直接導致日本經濟陷入十年蕭條[3]。2007年美國房地產價格上漲引起的次貸危機甚至引發了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價大幅上漲卻并沒有對實體經濟產生太大影響[4]。

然而現有研究主要關注于房地產價格膨脹與宏觀經濟之間關系,但是忽視了不同階段資產價格膨脹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不同,在研究時不可一概而論。我國的現有研究尚未對資產價格膨脹進行區分,但是近年來,國外已有一些學者發現并不是所有的資產價格膨脹都會引起較大的產出損失,如Dieter和Hans[5]通過分析發現不同的資產價格膨脹會對膨脹期后的宏觀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他們根據膨脹期后經濟增長率的不同將資產價格膨脹分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和低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之后的學者根據這一結論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分析,Detken和Smets[6]將資產價格膨脹定義為是一個連續的至少4個季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際總價格指數超過其趨勢至少10%以上。Adalid和Detken[7]在這一研究的基礎上將資產價格膨脹根據膨脹期后的GDP增長率分為低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和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如果GDP平均實際增長率在膨脹期中高于膨脹期后,則這個膨脹期就可以稱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

在識別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區間之后,如何對其進行預警進而通過宏觀政策控制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研究中至關重要的問題。現有對于危機預警的研究主要分為非模型預警和模型預警。非模型預警由于其操作簡便,在前期的危機預警研究中得到廣泛的運用[8,9]。然而,Berg和Pattillo[10]通過實證分析對模型預警和非模型預警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模型預警的準確性要遠高于非模型預警,因此現有的危機預警研究以模型預警為主要方法。由于研究內容和視角不同,不同學者對于模型的選擇也往往具有較大差別。首先,KLR信號分析法[11]和STV截面回歸模型[12],以其指標選擇的廣泛性被廣為運用。史建平和高宇[13]通過KLR信號分析法對于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危機進行預警。張元萍和孫剛[14]通過STV模型得到中國金融環境不穩定的原因主要是受外部因素干擾。但是以上預警模型在運用時不能區別不同的指標對危機的影響,顯然不適合具有復雜影響因素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研究。馬爾科夫區制轉換模型[15]則主要針對不同國家的經濟周期、經濟沖擊及國家間經濟影響的研究。朱鈞鈞等[16]改進了馬爾科夫區制轉化模型,并重新研究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素。但是馬爾科夫區制轉化模型在價格波動方面的研究并沒有明顯優勢。二元離散選擇模型[17],其本質是測度危機發生概率的方法。馬德功等[18]通過對比分析現有各種危機預警模型,得出Logit模型更適合構建中國的貨幣危機預警。Cipollini和Kapetanios[19]得到預測經濟危機的指標后,運用Probit模型進行動態危機預警。該模型可以直接計算危機發生的概率,適合多指標研究,可以反映每一指標和危機之間的關系,是現階段較為適合的資產價格膨脹的預警模型。

扈文秀,等: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識別及其預警機制研究――基于國際經驗數據

Vol.36, No.2預測2017年第2期

根據歷史經驗,中國資產價格膨脹區間有限,在此基礎上對宏觀經濟有影響的資產價格膨脹更少,研究中缺乏足夠數據,因此,國際經驗數據就更為重要?,F有研究忽視了不同階段房地產價格膨脹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識別不同國家不同階段的房地產價格膨脹區間,對于價格膨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以上綜述,本文主要分析以下三個具有遞進關系的問題:如何識別房地產價格膨脹區間以及高風險價格膨脹區間?哪些因素會對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具有顯著影響?如何對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進行預警?

3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預警體系的構建

3.1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預警指標

識別出房地產市場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區間之后,其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在房地產價格發生急速上漲時,區分每次膨脹是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還是低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首先本文通過非參數檢驗確定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的預警指標,作為構建預警模型的基礎。

3.1.1原始指標的選擇與預處理

結合多國經濟環境,本文首先列出了可能對資產價格產生影響的18種因素,作為實證分析的備選指標。具體分為宏觀經濟因素和金融指標,其中Xi為第i個原始指標(以下數據均為季度數據,取自萬德數據庫):

(1)宏觀經濟因素。宏觀經濟是否平衡是衡量一國金融w系是否穩健的根本條件。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一國宏觀經濟出現不平衡的表現之一。因此,宏觀經濟因素的異常是對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進行預警的基礎指標。本文選擇GDP(X1)作為宏觀經濟的主要核算變量。

CPI(X2),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它在實際研究中經常作為經濟分析和決策的先行指標,其變動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程度。

社會融資規模(X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X4)、財政收支余額(X5)分別從金融角度,投資市場和國家財政說明實體經濟的活躍程度,及對資產市場的潛在影響。

稅收收入(X6)、工業增加值(X7)、公共財政收入支出(X8)從國家資金儲備量的角度說明國家經濟的繁榮或者衰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資產市場的活躍程度。

(2)金融指標。銀行危機與貨幣危機是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后產生的嚴重后果之一,因此,金融體系的穩定是影響資產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

利率(X9)和匯率(X10)變化是國家對于維護金融穩定所采取的最直接的行為。低利率使得對于未來股票紅利和租金水平的預期提高,同時又會降低貼現率從而引起資產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在資產價格膨脹期中,利率的提高可以通過強化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導致高負債的房地產企業的違約率,進而導致資產價格下跌。匯率的波動對于本國貨幣的升值和貶值有直接的影響。本文的數據均為剔除通貨膨脹率的實際利率和實際匯率。

國家外匯儲備(X11)衡量了中央銀行外匯貯備的充足程度,是一國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如干預匯率的波動,穩定資產價格。M0(X12),M1(X13),M3(X14)這三種貨幣供應量的指標以及基礎貨幣余額(X15),經常被用來分析經濟動態變化,且通過影響產出引起資產價格膨脹。實際信貸變量(X16)與進口價格(X17),出口價格(X18)在經濟研究中通過金融加速器機制影響資產價格波動,這些變量均常用于資產價格波動的早期預警指標。

為了得到更加準確的統計結果,本文對以上指標進行HP濾波法,線性趨勢偏離和計算增長率等變形處理,以得到統一的度量標準。本文中,宏觀經濟變量統一使用偏離趨勢的偏差進行變形處理,其公式為DevXi=Xi-TrendXiXi。其中DevXi為偏離趨勢的偏差,Xi為第i變量,TrendXi為通過HP濾波法得到的趨勢值。金融指標除實際利率、實際匯率使用水平值,其他指標統一通過計算得出同比增長率。

3.1.2實證檢驗

該實證檢驗的理論基礎為,如果我們認為某變量是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決定性因素,那么我們就會預期該變量在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期中與膨脹期前的表現特征是不一樣的。因此,本文運用KruskallWallis檢驗目標變量是否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決定因素。假設任一變量Xit為i國在t時期的各解釋變量的值,其變形形式為Tit,滯后期為Kit,則:將目標變量分為兩組,一組為處于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期內,設置為A組,一組沒有處在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期內,設置為B組。根據AB兩組計算KW的值KWXT,K。如果某目標變量的置信度在95%以上,則說明這一變量與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呈相關關系,否則說明該變量與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之間不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本文通過SPSS軟件,將房地產市場價格高膨脹區間與非高膨脹區間之間的指標值進行面板數據的KW檢驗,其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結果顯示,對于房地產市場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宏觀經濟因素,如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GDP),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等經濟指標與房地產市場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之間具有相對較強的正相關關系;金融指標如實際利率,實際匯率,貨幣供應量,國內信貸增長率以及基礎貨幣余額等與房地產價格高風險膨脹之間也有著正相關關系。

3.2預警模型的構建

3.2.1解釋變量的建立

根據以上KruskallWallis檢驗,我們得到了總共10種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的影響因素,將其作為預警模型的解釋變量。但是由于處于同一經濟體的各個經濟指標之間會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如果直接作為預警模型的自變量,會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因此,預警模型的構建之前,首先應對影響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通過消除相關性的處理,KMO檢驗與Barlett檢驗,應用SPSS軟件,得到原始變量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前三個主要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因此,我們提取3個公因子代表原始指標數據的主要信息。對三個主要因子命名為F1,F2,F3,其因子載荷矩陣可知,因子F1在X1(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X2(居民價格消費指數)、 X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這三個解釋變量上具有較大的載荷,這三個解釋變量分別為宏觀經濟因素中代表經濟發展狀態的指標,將F1命名為宏觀經濟因子;因子F2在X9(實際利率)、X10(實際匯率)和X16(國內信貸增長率)這三個解釋變量上具有較大的載荷,而這三個指標可以說明銀行系統的國內外信貸水平,將 F2命名為信貸變量因子;因子F3在X12、X13、X14(三個貨幣供應量的指標)、X15(基礎貨幣余額)這四個解釋變量上有較大的載荷,而這四個指標均與貨幣變量有關,將F3命名為貨幣變量因子。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結果,我們最終得到三個主要因子表達式

F1=0.8975X1+0.6423X2+0.4372X4+

0.1841X9-…-0.1832X16

F2=0.3215X1+0.1093X2+0.0322X4+

0.2473X9+…-0.0478X16

F3=0.1047X1+0.0421X2-0.0216X4+

0.8424X9-…+0.8430X16

3.2.2動態Logit模型的構建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三個主要因子為解釋變量,以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發生的概率為被解釋變量,將其定義為二元定性變量。本文定義yit為i國在t時期發生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概率:當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發生,yit為1;當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不發生,yit為0。

設yit的值通過另一虛擬變量V確定,且V=f(X),f(X)=Xβ+ε 。因此,危機預警信號Yit出現的概率為

P(Yit=1)=P(V>0)=P(εt>-Xβ)。

Logit原始模型為logPit1-Pit=α+βXit+μit。其中Pt為第t時期發生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概率,Xit為各解釋變量的值,α是常數項,μit為隨機干擾項。

由于靜態Logit模型沒有考慮到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在時間維度里的持久性,因此,本文將因變量的滯后值引入到模型中去,構建包含滯后二元變量的動態Logit預警模型。即

logPit1-Pit=α+βXit+δyit-j+πit。yit-j為i國在t-j期發生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概率。由此,得到最終的動態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動態Logit模型為

Pit=Fyit=11+e-yit=

11+e-(α+βXit+δyit-j)

其臨界值為0.5,即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運用Logit模型得出的結果大于0.5,則認為高風險資產價格泡沫會發生;反之,則不會發生高風險資產價膨脹。將分析得到的主要因子F1、F2、F3直接帶入模型中即可得到動態的Logit模型。運用Eviews軟件,通過t顯著性檢驗,最終確定其滯后項階數為1。接下來,將這些公因子作為新的變量建立態Logit模型,得出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綜上所述,基于動態Logit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預警模型如下所示

logPit1-Pit=-0.099-0.891Fit+

0.246Fit+0.689Fit+1.092Yit-1

4預警模型的檢驗

為了對本文中構建的預警模型的擬合程度及是否適合我國經濟環境進行檢驗,我們分別對預警模型進行基于中國數據的樣本內檢驗和樣本外檢驗。樣本內檢驗主要對比分析前述研究,驗證模型的準確度,樣本外檢驗則是對本文的模型進行實際運用。其具體檢驗方法為利用動態Logit模型對樣本內1995年1月至2014年12月間中國的相關經濟數據進行模擬,驗證模型的準確度;對樣本外2015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濟狀況進行預警判斷。本文將對應的預警指標數據統一進行變形處理,求出增長率,帶入預警模型中,通過Eviews軟件得出預警模擬信號曲線圖,分別如圖1,圖2所示。

圖1樣本內預警模擬信號

圖2樣本外預警模擬信號

從圖1的樣本內檢驗可以看出,預警信號值在2007年8月到2009年1月出現了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這與本文之前的研究相契合,說明模型可以準確地識別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區間。圖2的樣本外檢驗則說明2015年并沒有發生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這也與2015年的經濟狀況相吻合。從2015年我國的房地產經濟狀況來看,個別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暫時性急速上漲并沒有帶動整個行業的價格膨脹,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還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因此,這次局部的房地產價格膨脹不會引起宏觀經濟的顯著反應,不屬于高風險房地產價格膨脹,不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5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本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首先,運用COBS模型分別識別出27個國家,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間房地產市場價格的膨脹區間。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階段房地產價格膨脹期后宏觀經濟的反應,區分出不同國家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周期。第二,通過KruskallWallis檢驗對27個國家18個潛在影響因素,共486個變量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經濟變量與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之間的關系,最終得出10種對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具有顯著影響的預警指標,即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實際利率,實際匯率,三個貨幣供應量指標,國內信貸增長率以及基礎貨幣余額等因素。第三,根據實證研究結論得出的房地產市場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預警指標,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找出三個主要影響因子,將這三個影響因子作為變量,運用二元離散選擇模型,構建出房地產市場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預警模型。最后,通過我國的實際經濟數據對構建的預警模型進行樣本內檢驗和樣本外檢驗,樣本內檢驗說明了預警模型的準確性,樣本外檢驗說明2015年以后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并沒有發生高風險的資產價格膨脹。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本文針對我國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根據本文的研究,并不是每一次房地產市場的價格膨脹都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惡劣的影響。宏觀審慎監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范金融體系的過度風險偏好和系統性風險,并不能像中央銀行調節市場利率一樣頻繁。因此,宏觀審慎監管制度不應該對每次房地產市場價格膨脹都予以干預,應該在區分資產價格膨脹性質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可能發生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進行干預。一方面控制政府成本,另一方面提高經濟體自身的市場調節機制而并不只是宏觀調控控制經濟。其次,并不是價格越高就會導致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發生,是否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不僅與價格高低有P,更與整體經濟環境有關。其中,貨幣政策與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從以往的實踐經驗來看,貨幣政策不應該在低通脹的情況下盲目提高資產價格,這樣很可能導致股票、房地產價格的非理性上漲,最終出現高資產價格和低通脹的現象同時存在,進而誘發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產生。根據本文實證部分對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決定因素的研究,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與信貸、貨幣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分擴張存在著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在關于房地產市場價格波動的宏觀調控中應著重關注以上幾個方面的調整,而非僅調整房地產價格。最后,對于2015年后半年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局部資產價格膨脹,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并不屬于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因此,應該采取調節利率等金融政策工具以及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等政策,旨在通過房地產市場的自身調節機制穩定價格,從而避免采用過多宏觀調控政策人為干預房地產市場價格。

⒖嘉南祝

[1]楊俊杰.房地產價格波動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微觀作用機制探究[J].經濟研究,2012,47(S1):117127.

[2]郭榮欣,李金鳳.日本房地產泡沫與中國房地產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16):139140.

[3]李方.應對金融泡沫經濟拓展東亞金融合作[J].世界經濟研究,2009,(1):1923,87.

[4]Semlali M A S, Collyns M C. Lending booms, real estate bubbles and the Asian crisis[M].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2.

[5]Dieter G, Hans E R. Asset price misalignments and the role of money and credit[J].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0, 13(3): 377407.

[6]Detken C, Smets F. Asset price booms and monetary policy[R]. Frankfurt am Main:ECBWorking Paper Series,

2004. 164.

[7]Adalid R, Detken C. Liquidity shocks and asset price boom/bust cycles[R]. Frankfurt am Main:European Central Bank, 2007. 151.

[8]藍湛恒.通脹預測、不確定性與先行指標體系的構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6872.

[9]師應來,王平.房地產預警指標體系及綜合預警方法研究[J].統計研究,2011,28(11):1621.

[10]Berg A, Pattillo C. Assessing early warning systems: how have they worked in practice[J]. IMF Staff Papers, 2005, 52(3): 462502.

[11]Kaminsky G, Lizondo S, Reinhart C M.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J]. Staff Paper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8, 45(1): 148.

[12]Sachs J, Tornell A, Velasco A.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lessons from 1995[J].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6, 57(1): 147215.

[13]史建平,高宇. KLR金融危機預警模型研究對現階段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實證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2(3):106117.

[14]張元萍,孫剛.金融危機預警系統的理論透析與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3,3(10):3238.

[15]Hamilton J D.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6]朱鈞鈞,謝識予,許祥云.基于空間Probit面板模型的債務危機預警方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11(10):100114.

[17]Frankel J A,Rose A K. 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 an empirical treat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41(3): 351366.

篇10

在現代體育經濟活動中,對于體育市場的微觀組織如企業和俱樂部等,基本都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體育運動項目的運動隊已經通過產權改造,逐步建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組織,并確立了相關規則,逐漸實現政企分開,把體育組織的發展交給市場。在體育法律法規制度方面,體育市場管理的相關法規得到了進一步健全。目前,我國體育市場管理方面出臺了一些體育市場管理的法規和體育市場管理條例,進一步明確了管理部門及職能、管理范圍、管理權限、界定進入市場的專業技術條件、資格及審批程序。各類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確立,權利和義務也明確了。規范了體育市場的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加強了對體育市場的管理、監督和調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單項體育市場的管理規定,比如制定了一些特殊項目的經營活動管理規定,體育中介市場的管理規定。群眾體育健身需求的擴大,必然對體育用品的消費增加,體育用品成為消費鏈中的重要環節,群眾體育消費的體育用品市場也得到了開發。隨著體育的普及與發展,向廣大群眾提供體育技術、健身方法、體育知識培訓、咨詢服務的機構受到廣泛歡迎。目前各種經營性的體育培訓班,如游泳、體育舞蹈、健美操、武術、球類等蓬勃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錢買健康”的觀念已經被億萬群眾所接受,因此,體育培訓、咨詢將會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2現代體育經濟的市場主導模式

(1)適度的競爭格局。市場主導型體育經濟是指體育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市場主體自身對商業利潤的追求,以及不同市場主體間相互競爭產生的壓力和推動力。在以市場為主導的體育經濟活動中,適度的競爭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體育經濟活動主要強調經濟發展,盡可能提高體育經濟的發展水平,而經濟制度的這項任務主要靠市場競爭來承擔。如體育產品的發展主要靠體育品牌經營。體育用品品牌經營,就是將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的服飾、飲料等實行品牌經營。中國的李寧、雙星等體育用品的名牌,在市場競爭中,國內市場難以把守,在進攻國際市場時往往實力遠遠不夠,敵不過耐克、阿迪、彪馬等國外品牌的強大攻勢。面對競爭激烈的體育用品市場,各商家主動進行企業的產品、產業結構調整,在體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斷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自己的品牌,通過主動調整,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闖出去占領國際市場,去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

(2)規范的市場秩序。雖然有些經濟主體對競爭不感興趣,而總是力求通過壟斷來削弱和排除競爭,但是,在現代體育經濟活動中,公平合理、規范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是維護市場的先決條件。實踐表明,國民經濟中的競爭原則不會在體育市場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貫徹,它必須通過一種國家規定來加以保護。當然,僅僅通過一些直接的調整還不足以形成有效的競爭秩序,必須是市場調節與直接調整有效的配合。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誰封閉市場,誰就將對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其它產業的支持下成熟和壯大起來,并能夠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經濟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各企業、產業、地區、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愈益緊密的基礎上,規范的市場經濟得以建立,并逐漸形成世界市場體系的市場經濟。世界市場體系是具有宏觀指導的市場經濟,是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3)有效的市場配置與拉動。亞當·斯密把市場稱為“看不見的手”,這只看不見的手以價格為杠桿最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隨著體育產品市場的日漸發展與繁榮,體育產品的品種繁多,市場規模也日益擴大,包括購買體育用品之類的家庭體育開支占日常生活開支的份額也在逐漸增加,包括體育衍生品市場在內的體育市場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體育衍生品如紀念章、紀念幣、紀念郵票以及帶有某種體育標志的商品等為體育賽事制作發行的紀念品和為迎合體育愛好者及體育迷心理所設計制作的日常用品。世界各國體育組織獲取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逢體育大賽特別是在本國舉辦的體育賽事出售紀念章、紀念幣、紀念郵票以及帶有某種體育標志的商品生產的許可證。國內的體育賽事,特別是在國內開展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能為舉辦者或舉辦國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這種繁榮景象來源于有效的市場配置對現代體育經濟的拉動。從體育產業的運作情況來看,舉辦大型的體育比賽特別是國際體育賽事,成為了發展本國、本地區經濟的良好時機,體育就意味著經濟和財富。

篇11

“預警”一詞英文稱之為Eady-Waming,最早起源于軍事領域,原指通過預警來提前發現、分析和判斷敵人的進攻信號,并把這種進攻信號的威脅程度報告給指揮部門,以提前采取應對措施。后來,這一概念被逐步應用到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等多個領域。

預警研究主要是基于被預警對象運動的必然性、連續性、可預見性及其先行表現行為,對其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確定一套預警措施。預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用來指導現在及危機到來時的組織與處理,如建立組織機構、制定非常規流程、指導制訂政策、驗證政策運行的有效性以及及時修正政策、規范運作流程等。

(二)市場監管預警機制

市場監管預警機制,是指工商部門為有效預防和避免市場無序狀態的發生,通過對各種相關的、潛在的市場無序信息進行及時搜集、分類整理、動態評估,準確、及時地對市場運行接近無序狀態的臨界點提供警示,進行適當防范的一整套工作機制,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場監管的起點和基礎。

市場監管預警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場監管的第一道防線,目的是為了有效地預防和避免市場無序事件的發生。工商行政管理市場監管通常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事前管理階段、事中管理階段和事后管理階段,不同的階段對應不同的工作重點。事前管理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預防與預警。在某種程度上,工商部門在市場監管中,對市場無序運行的預防比單純的對某一特定市場無序問題的解決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如果能夠在市場無序狀態發生之前就及時地將產生無序狀態的根源消除。良好的市場秩序就能夠得以有效保障,也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與市場監管過程中別的階段相比較而言,預警管理是一種既經濟又簡便的方法。

近年來。我國出現的一些市場無序現象已成為發展與改革的重要障礙,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如:“黑煤窯”、“黑磚窯”,“三聚氰胺”、“假紫砂煲”等突發性事件頻頻爆發,惡性競爭、商業欺詐、違約毀約、假冒商標、虛假廣告、食品安全等市場失序行為屢屢發生。不僅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限制市場競爭機制作用的發揮。而且嚴重地損害了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阻礙經濟的協調發展,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市場這些無序現象的出現除了市場監管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市場主體法制觀念淡薄和商業道德素養不高等因素外,還與市場監管部門收集監測市場秩序信息不足、預警機制不完善與預控管理不及時等因素有關。

雖然市場無序現象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和緊急性。而且缺乏規律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市場無序現象的發生是空穴來風、橫空出世。市場無序現象的突發性只是一種表象和一種結果。它的暴發從本質上說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突發性的背后是漸變性,只是漸變的過程被監管者忽略了,監管者注意到的是突發性和緊急性。建立和健全市場監管預警機制,就是要提升工商行政管理發現問題、化解風險的能力,也是實現從被動監管型向主動監管型轉變,從“事后救火”管理向“事前監測”管理轉變,從過去擔任“消防員”角色向“監測員”角色轉變的需要。

二、市場監管預警系統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一)市場監管預警系統的基本功能

市場監管預警系統具有三項基本功能:市場秩序信息收集與監測、市場秩序狀態評估與預測和市場失序信息的溝通與。

1.市場秩序信息收集與監測。掌握全面、準確的信息對于市場監管是至關重要的。市場監管預警系統首先是一個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網絡,能夠將真實的信息以完整的形式收集、匯總起來,并加以分析、處理,并通過快捷、高效的信息網絡將市場失序的信息和事態發展情況傳送給決策系統和相關部門,從而保證失序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和全面性,為應對和處置市場失序狀況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礎。

2.市場秩序狀態評估與預測。在信息收集與監測的基礎上,對得到的信息進行鑒別、分類和評估,捕捉市場失序征兆,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失序類型、涉及范圍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計,全面清晰地預測市場各種失序情況,提醒市場監管機構注意市場監管中的不利情況或問題,并在必要時向決策者建議發出警報,啟動應急處理程序,有針對性地開展市場監管活動。

3.市場失序信息溝通與。市場監管預警管理中與有關政府部門和利益相關者及時、有效地溝通信息,實現信息共享,是取得相關機構和相關人員理解、配合和支持的前提。當市場失序情況發生時,在情況不明朗、信息不完整的情形下,極易導致人們主觀猜測與種種傳聞,及時、準確、全面、客觀地有關信息,這樣有利于樹立權威的信源形象和設立權威的信息傳播途徑,減少流言和謠言傳播及其負面影響。

(二)市場監管預警系統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市場監管工作信息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水平。建立市場監管預警機制的過程是推動市場監管工作信息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躍上新臺階、提升新水平的過程,其帶動作用不可估量。

2.能夠經常性地掌握市場監管工作的底數、進度和發展趨勢,有利于及時掌握市場秩序變化的動向。及早發現市場失序的苗頭,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監管工作盲目性和被動性,增強工商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

3.有利于增強工商機關履職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建立健全市場監管預警機制,對市場監管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隱患及時發現、及時解決,防患于未然,無疑會大大提升工商工作的整體水平。

三、市場監管預警機制的構建

市場監管預警機制管理系統應由預警指標管理系統、預警組織管理系統、預警信息監測系統、預警管理保障體系等4個子系統構成。

(一)預警指標管理系統

市場監管預警監測的內容要系統化、可控化、制度化。而監測內容指標的設定是市場監管預警系統建設的第一位問題。就像給一個人體檢一樣。要檢查哪些系統,每個系統又必須檢查哪些具體的指標。這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性問題。

1.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市場預警監測指標體系。是依據一系列科學方法,經過專家嚴密論證選擇出來的反映市場經濟秩序運行狀況的一套敏感指標,包括市場日常檢查的情況,市場違法行為、利益矛盾糾紛和安全事故隱患的情況,市場監管的效率,群眾對市場秩序穩定程度的認可與滿意度等等內容。選擇設定的內容指標要點面結合、結構合理,能夠基本全面地反映出全國和某一區域市場秩序的整體狀況和綜合水平。通過這套指標。可以對市場經濟秩序運行狀況進行監測

和預警,判斷市場經濟秩序發展運行的趨勢。

2.預警指標體系的維護。指標體系中的每一個指標都不是永久不變的,市場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會不斷產生新的無序因素,已經建成的指標體系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對指標的數量、內容、權重等進行適時的修正,必要時甚至要對指標體系的結構進行新的調整。

(二)預警組織管理系統

要進行市場失序的預警、預防和控制,必須建立市場失序預警的組織體系,這樣市場失序預警才有現實的基礎,才有最根本的組織保證。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有必要從總局到縣(區)局建立各級預警管理的領導、指揮和協調機構。這一機構的主要職能在于:制定預警管理的戰略、政策和規劃;進行預警信息管理;進行風險評估;在市場秩序正常時期,負責市場失序的預防、控制、領導與協調工作;日常管理中,對工商干部和社會公眾進行市場預警管理的教育和培訓等。

1.預警部門。由預警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小組和預警工作人員組成,管轄信息部門和公關部門,是預警信息的匯總、決策和防控中心。具有比較大的權力和權威,審時度勢把握全局,確定收集信息的類別,負責預警指令的下達、實施和監督,協調管理各個部門的預警工作,還能夠在一定區域內動用各種資源來應對突發性市場事件。

2.信息部門。負責信息工作計劃的制定、實施,信息的收集、匯總和初步分析,特殊信息的及時匯報處理和預警信息數據庫的建設等。預警的信息來源于各業務部門和基層工商所等。

3.公關部門(通常由辦公室兼任)。負責協調政府、其他行政機關與公眾的關系,使政府和公眾能夠了解市場秩序的狀況,互相交流市場秩序信息,協調處理市場失序情況,共同應對市場失序可能引發的公共危機。同時。應該特別注意各種媒體的傳播基調和導向,引導輿論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4.各業務部門。既是預警信息提供部門又是實施預警以及預控措施的部門。根據上級的指示。結合制定的決策與實施計劃,落實到相關部門和人員,及時實施預警管理;同時在預警管理的過程中實施監督與控制。并且隨時反饋執行情況與其他信息給預瞀決策部門,以便結合各個方面的信息來調整執行計劃和實施細則,對相應措施進行調整以適應變化的環境或糾正計劃與預案的偏差,達到自適應的效果。這個環節實施得好與壞,直接影響預警的效果。

5.基層工商所。對市場秩序進行全面的、全時段的監控是有效預警的基本前提,監控所得到的市場秩序的相關數據是預警過程中所需信息的最初來源。要充分發揮基層工商所網格化監管的優勢,使網格單元內的市場秩序能夠隨時被監控,市場失序信息及時獲知。保證一旦出現緊急情況能夠第一時間對現場情況進行評價和控制。

(三)預警信息監測系統

預警信息監測系統是指為了能盡早地發現市場失序狀況的來臨,及時、準確、真實、完整地做好對轄區市場主體和市場秩序狀況的信息收集錄入工作。對市場秩序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和決策的系統。它通過對破壞市場秩序的風險源、征兆等進行不間斷的監測,從而在各種信號顯示市場秩序被破壞時及時地向組織或個人發出警報,提醒組織或個人對市場失序采取行動。預警監測系統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統、預測評估子系統、決策子系統、警報子系統。

1.信息收集子系統。該系統的任務是對有關破壞市場秩序的風險源和征兆等信息進行收集。收集信息的過程中要注意:一是信息的及時性與準確性;二是信息收集渠道的多元化;三是保證信息的原始性;四是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人員的專業化,使信息分析規范、準確;五是傳遞信息的快速與完整,減少信息的扭曲和漏損。

2.預測評估子系統。該系統的任務是對收集來的信息進行整理和歸類、識別和轉化,組織各路專家和受影響的部門一起參與分析和評估破壞市場秩序的風險源和征兆,根據評估結果確定預警的臨界點。預測市場失序的運行方向和發展趨勢。

3.決策子系統。該系統的任務是根據分析、評估到的警戒度水平判斷是否達到了危險警報的臨界點,達到哪一個臨界點,從而決定是否發出危險警報和警報的級別。

4.警報子系統。該系統的任務是決策系統決定發出警報后。立即向監管者和潛在的受害者發出明白無誤的警報,使他們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

(四)預警管理保障體系

市場監管預警機制是一個龐大的綜合系統工程,為確保市場監管預警機制的實現,需要相關保障體系予以支撐。

1.完善的市場監管預警管理制度保障體系。只有建立內容健全、組織有序、反應靈敏的預警制度體系,才能使市場監管人員的行為得到制度的規范和約束,使市場監管預警管理實施到位;只有建立科學的市場監管預警計劃、預案和應急措施,才可以幫助監管者做出有效的反應,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小市場失序事件的危害和影響。

2.市場監管預警機制正常運行的物質保障體系。要有充分的人力、經費和裝備等投入,特別是需要足夠的技術力量保障。主要包括技術人員、監測設備和監測方法。工商系統加強市場監管預警管理,就要加大相應的投入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3.健全的市場預警監測信息共享體系。要與金融、海關、稅務、物價、質檢、食品藥品監督、煙草、國資、商務、土地監察等行政部門建立雙向甚至是多向的市場秩序信息收集、傳遞和交流的協作機制,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更全面地把握市場秩序運行信息,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把市場監管風險降到最小。

四、市場監管預警管理工作流程

市場監管預警管理系統主要通過對危害市場秩序的活動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市場失序的征兆,并對市場失序征兆進行診斷,提出預控對策,以確保市場秩序正常安全,市場監管預警管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四個階段:預警準備階段、預警決策階段、預控管理階段和應急處置階段。

(一)預警準備階段

在預警準備階段,首先是根據危害市場秩序的誘因和早期征兆構建市場監管預警管理指標體系,確定預警指標并界定預警的范圍;其次,確保市場監管預警信息的傳遞是雙向或多向流動的;最后,進行市場監管預警監測。也就是監測市場中已存在或將來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市場主體競爭狀況、市場交易行為狀況、食品安全狀況等等)。

(二)預警決策階段

根據收集并匯總的信息,包括市場無序狀態的信息與在處理過程中傳遞回來的信息(即反饋信息),對市場秩序狀況進行分析、評估,并且根據市場事件的特殊性,結合決策規范與自身情況制定預警對策的過程。在決策過程中,要注意決策的及時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安全性以及經濟性。特別是決策的及時性非常重要,決策完成后應該馬上細化為計劃和實施細則并傳達給執行機構,通過執行來迅速達到效果。

(三)預控管理階段

篇12

視知覺研究是基礎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內容,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很多研究者越來越關注人是如何知覺和加工周圍真實的場景環境的。以John M.Henderson等人(Henderson&Hollingworth,1999)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在基礎視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眼動等技術對自然場景知覺(scene perception)展開了相關的研究。Henderson和Hollingworth(1999)把人類的視覺研究分為三個水平:低水平的視覺(low-level vision or earlyvision),中間水平的視覺(intermediate-levelvision)和高水平的視覺(high-level vision)。低水平的視覺研究涉及視覺圖像的深度、顏色、紋理結構等視覺物理特征的提取,以及圖像表征的形成;中間水平的視覺研究涉及對物體外形、輪廓和空間關系的提取,這種提取不受物體名稱和意義的影響;高級水平的視覺研究關注從視覺表征到物體的意義、知覺和認知的交互影響、視覺信息的短時記憶以及物體與場景的識別。而在高級視覺研究中,有關場景知覺的研究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領域(Henderson,2005;Henderson。2007)。Henderson等在2005年第6期的Hsual Cognition上專門組織了一期內容(special issue on real-world senile perception)來探討有關場景知慌的研究問題。

1.場景與場景知覺

一直以來,研究者對于場景(scene)缺乏一個準確而統一的操作定義。Henderson和Hollingworth(1999)在其綜述中將場景定義為由空間分布合理的背景和離散的物體構成的真實環境(real-worldenvironment)的連貫圖像。場景包括背景(background)和物體(ebjects)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場景中的背景是指寬廣的、靜止的表面和結構,比如:地板、墻壁、天花板和山等都可以成為背景。場景中的物體是指比例較小的不連續物體。對于場景中背景與物體的定義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標準限定。比如,一個辦公桌在辦公室場景可以作為物體。但是如果視野只關注這張辦公桌,那它也可以作為一個場景,這時辦公桌上的訂書機或電話就成為了這個場景中的物體。大部分研究一般采用正常人視野能看到的環境作為選擇場景的依據。比如校園和操場就是比較好的場景,而一盒火柴和從空中俯瞰城市就不是好的場景。以上介紹的場景更多地被稱作真實場景(real-world scene)(Henderson,2005;Henderson,2007),而在其他的研究中,場景卻有不同的含義。在視覺搜索的研究中,也把搜索目標和目標以外的背景定義為場景(Chun,2000)。為了理解上的方便,在本文中除非特別提及一律采用場景的叫法。

場景知覺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在19世紀70年代就有研究者采用圖片作為刺激材料探討場景的知覺加工問題(Biederman,1972)。早期的研究由于條件限制,材料多為一些簡單圖片或線條畫(1inedrawing)(Friedman,1979;LoRus&Mackworth,1978)。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場景與圖片、線條畫之間有什么樣的區別和聯系?正如Henderson和Hollingworth(1999)所描述,場景必須包括一定的物體和容納這個物體的背景;但圖片則不同,圖片可能只包括一個簡單的物體,或者只有連續的背景而沒有突出的物體。但是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比較明確的研究對此進行嚴格的區分。根據已有的文獻來看,早期的很多場景研究使用的刺激材料多為黑白圖片,后來才出現了一些彩色的圖片。但是最近的一些場景研究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二維的圖片材料,而是加入了三維的立體視覺效果。也有一些研究(Hollingworth,2004;Hollingworth,2005)開始嘗試采用視覺模擬和真實的環境來研究場景的知覺問題,這種情況下的場景就更加接近人們的真實生活環境。

對于場景知覺研究的刺激材料,Henderson和Ferreira(2004)提出了兩個標準:第一,材料可以是真實的環境本身,也可以是真實環境的描述形式(form of depiction);第二,刺激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采取某種方式的降低處理,比如合成。目前,有關場景知覺的研究材料大體有三大類。第一類是簡單的無意義圖形或字母構成的場景信息,比如在其他色塊中構成的背景中搜索中間帶點的色塊;或者在很多不規則“L”構成的背景中搜索目標字母“T”(Chun,2000;Jiang,Olson,&Chun,2000)。這些研究更多關注的是視覺搜索中其他物體對搜索物體的影響,研究者也把它們作為一種最基礎的場景知覺來看待。第二類是物體序列構成的場景,研究者將多個相關或不相關的物體擺放在一起,要求被試搜索或記憶其中的一個物體,那么其他的物體就對這個目標物構成背景(Hollingworth,2007;Zelinsky&Loschky,2005)。第三類是自然場景,一般采用真實環境的彩色或3D模擬圖片來代表場景(Davenport,2007;Henderson.2002;Henderson&Hollingwogh,1999;Hollingworth,2004)。當目標物體處于自然場景中時,場景的所有布置和其他物體的分布都構成了這個目標物的背景,具體形式見圖1。自然場景比較貼近我們現實生活中見到的各種環境,研究者(Henderson,2005)建議把真實的自然場景作為場景研究的刺激材料,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這三種不同的分類也體現了場景知覺研究的不同層次和水平。

2.場景知覺的認知加工方式

場景知覺的加工方式是場景知覺研究中最基本的問題,對不同加工方的探討是研究關注的核心之一。場景知覺的研究屬于知覺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研究者仍然采用認知加工中自上而下

(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的加工方式來解釋場景知覺中信息的提取與加工。這兩種加工也被描述為基于刺激的加工(stimulus-based)和知識驅動的加工(knowledge-driven)(Henderson,2003)。Henderson(2007)把自上而下加工比喻為被“推”(push)的加工,而自下而上的加工是被“拉”(pull)的加工,這種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兩種知覺加工方式的差異。場景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于場景中局部的視覺特性比較突出,而使被試被動地加工這些突出的區域。比如,場景中明亮而且色彩鮮艷的區域一般會受到更早和更多的注視。支持自下而上加工的典型解釋就是“突顯地圖”(saliencymap)理論(Castelhano,Wieth,&Henderson,2007;Torralba,Oliva、Castelhano、&Henderson、2006;Underwood&Foulsham,2006;Underwood,Foulsham,van Loon,Humphreys,&Bloycc,2006)。這種理論認為,場景中的顏色、密集度、對比度和邊際朝向(edgeorientation)等會造成一些區域突出于其他的周圍區域,這些突出的區域會吸引人的注意,在視覺加工中會比較早地被注意和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示例見圖2。

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則是指由于受到先前認知加工和知識經驗的影響,人會主動加工場景中一些特定的信息。比如:當要求被試從客廳場景搜索鐘表獲得時間時,被試會激活相關的知識經驗,根據任務的要求主動搜索目標物體而不管場景中其他的區域是否鮮艷和明亮。自上而下的加工強調已有知識經驗的作用,這些知識經驗包括對先前場景信息的短時記憶和情景記憶,存貯在長時記憶中類似場景的有關視覺、空間和語義信息,以及被試的目的和計劃等。就短時記憶而言,剛才看到過的一幅圖片,當再看這幅圖片或者類似圖片時,我們會積極關注我們感興趣的區域,或者認為信息豐富的區域。長時記憶中也包含著一些場景的信息,比如,廚房場景一般都會包括灶具,辦公桌的場景一般都會包括電腦。這些信息會影響我們對場景的知覺和加工。場景記憶的研究發現,對場景的知覺圖式和原有經驗在場景的編碼和記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Pezdek&Maki,1988)。

由于圖像本身的特性要比知識經驗更容易量化和操作,所以很多的研究都傾向于采用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來建立視覺加工的計算模型或量化的預測。比較典型的代表就是突顯地圖模型(Henderson,2007;Humphreys&Bloyce,2006;Underwood&Foulsham,2006;Underwood,Foulsham,van Loon,Humphreys,&Bloyce,2006)。但是,場景的加工往往不是獨立的加工能夠完成的。場景知覺研究中有關背景對場景物體識別的結果發現,我們對場景的知覺可能受到兩種加工的交互影響,無論是場景中突顯的物體,還是場景中的模糊背景會通過相互的作用影響場景的知覺,所以很難用一種單一的加工方式來解釋我們對真實復雜場景的知覺(Davenport&Potter,2004;Henderson&Hollingworth,2002;Underwood,Templeman,Lamming,&Foulsham,2008)。因此,也出現了將兩者結合的背景引導模型(Contextual Guidance Model)(Torralba,Oliva,Castelhano,&Henderson,2006)。

3.有關場景知覺研究的不同范式

場景知覺研究不同于基礎的視覺研究,場景中包含的信息比較多,對于實驗變量的控制比較困難,所以研究者設計了不同的實驗范式來探討場景的知覺。根據已有研究中所采用的實驗任務不同,對于場景知覺的研究大體上有5種常用的實驗范式:眼動(Eye Movement)、背景提示(Contextual Cueing)、物體覺察(Object Detection)、變化覺察(ChangeDetection)和點線索追隨(Fofiow-The-Dot)。這幾種范式雖然名稱和叫法各不相同,但是彼此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重合和繼承,下面將分別對這些研究范式進行簡單的介紹。

3.1眼動范式

由于眼動跟蹤技術允許被試在自由的狀態下觀看場景,所以很多的場景知覺研究采用眼動跟蹤的方法。這些研究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梳理。首先,從眼動的指標來看,對于場景知覺的眼動研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即場景知覺過程中眼睛的注視位置、注視時間和眼跳及信息整合(Henderson&Hollingworth,1999)。眼動范式主要關注前兩個方面的眼動控制問題,即場景知覺過程中眼睛注視哪里,注視多久。對場景知覺的信息整合和眼跳,需要結合其他的任務(比如:變化探測)進行研究。對場景知覺的眼動研究發現,場景知覺的加工時間是對場景注視的空間和時間分布的函數。其次,眼動研究還會結合變化覺察、物體識別(objectidentification)和場景記憶(scene memory)等實驗任務,探討場景知覺過程中局部信息提取、場景中的物體識別以及把物體和場景信息進行編碼存入短時或長時記憶等問題(Henderson,2007)。這些具體的研究范式,將在后面進行介紹。

眼動范式一般給被試呈現場景刺激,要求被試自由觀看場景,在被試觀看過程中記錄被試的眼動信息,然后對眼動數據進行分析,參見圖1(Castelhano,Wieth,&Henderson,2007;Henderson,2003;LoRus&Mackworth,1978)。刺激呈現的時間從幾百毫秒到幾秒不等。比較早的采用眼動范式研究場景知覺的是Loftus和Mackworth(1978)的研究,他們給被試呈現兩組線條畫,一組為場景中的物體與場景關系一致,比如拖拉機出現在農場場景中;一組為場景中物體與場景關系不一致,比如章魚出現在農場場景中。研究發現,物體與場景的關系是否一致(即物體出現在該場景中是否合理)會影響被試對場景中物體的眼動注視。相比一致的物體而言,被試對于那些與場景不一致的物體給予了更多的注視,而且注視的持續時間也更長。對目標物體的注視持續時間被認為是物體識別速度的重要指標。由于能夠即時地測查被試對場景知覺的過程性信息,所以后來的很多研究都采用眼動范式來研究場景知覺,并且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結果(Boyee&Pollatsek,1992;De Graef,Chisfiaens,&d'Ydewalle,1990;Friedman,1979;Underwood,Templeman,Lamming,&Foulsham,2008)。

雖然眼動能夠獲得很多過程性信息,但是眼動范式也有它的局限性。由于眼動很容易受到其他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所以必須進行嚴格的實驗控制,排除無關變量的干擾,才能很好地解釋自變量的影響作用。此外,對場景知覺的眼動研究中十分重視第一次注視持續時間,把它作為場景中物體識別的重要指標(De Graef,Chistiaens,&d'Ydewalle,1990)。但是,至今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第一次注視持續時間反映的是物體識別時間,還是隨后的其他加工。除非有進一步的證據或者其他方式的輔助,否則單獨靠眼動范式不能很好地解釋對場景的知覺和加工。

3.2背景提示范式

在知覺場景時,背景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比如:背景可以提供場景定物體可能的位置信息、大小信息以及物體與場景的關系信息等。對于視覺背景信息的加工能夠為我們更有效地了解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提供良好的基礎。MarvinChun(2000)在綜述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有關背景提示范式的一些情況。背景提示范式主要是基于視覺搜索研究發展而來,目的在于探討場景背景對目標搜索的影響。研究要求被試在由不規則L構成空間背景中搜索目標字母T,同時判斷字母T的傾斜方向。實驗控制了背景的布局差異,一種情況中,T出現方向變化,但是其背景中的干擾項L的空間布局和顏色沒有任何變化,這種情況被稱為舊背景組。另外一種情況被稱為新背景組,在這組中仍然變化T的方向,但是其出現的背景中的干擾項L也進行了相應的空間位置變化,如圖3上圖所示。結果發現,舊背景組的反應時要低于新背景組。這種重復出現的背景布局能夠提高被試的反應速度,具有提示的作用,被稱為背景提示(contextual cueing)。有趣的是,當實驗結束后,要求被試對新舊背景組進行再認時,兩組被試問沒有差異,判斷的水平接近猜測水平。研究者認為被試對這種不變的舊背景的學習是內隱的,不需要有意識的編碼和記憶(Chun&Jiang,1998)。

隨后,研究者(Chun&Jiang,1999)把原來的空間背景提示改變為物體的相互關系提示,實驗的刺激形式如圖3下圖所示。目標物為垂直方向對稱的圖形,其他不以垂直方向對稱的圖形為干擾項,構成背景空間。實驗為了更好地排除其他干擾,反應結束后,原來的所有刺激圖形被一些探測字母替代,要求被試報告目標圖形出現位置的字母。實驗仍然分為新舊兩組,舊組為目標圖形與一些特定的干擾圖形成對出現;新組為目標圖形和干擾圖形的出現是隨機分派的。結果發現,被試對目標圖形與干擾圖形成對一致出現的刺激反應時更短。在此基礎上,Chun等采用動態事件提示(dynamic eventcueing)和3D刺激材料作為實驗材料,得出了一致的結果(Chua&Chun,2003;Chun&Jiang,1999),即搜索的目標物與特定背景的重復出現會利于視覺搜索。背景提示范式從總體上來說是支持視覺的自上而下加工的,它的理論假設認為視覺的背景信息可以促進場景的加工。

Brockmole和Henderson等(Brockmole,Castclhano,&Henderson,2006;Brockmole,Hambrick,Windisch,&Henderson,in press;Brockmole&Henderson。2006a)把這種范式應用到真實場景知覺中。真實的場景不同于隨機排列的字母和圖形,它們是連貫的,信息豐富的,背景與目標間聯系也更加復雜。這種情況下,背景提示是如何對場景加工起作用的?背景提示是來自于場景的總體信息還是局部信息?這些都是研究者關心的問題。研究者首先把T和L作為目標物嵌入到真實場景中,目標物在場景中出現的位置是固定的。在新背景組中目標物出現的場景每次都是變化的,舊背景組則反復呈現8個場景。結果發現,舊背景組對目標字母的搜索時間更快。與Chun的結果不同的是,對被試進行新舊場景背景的再認發現,被試對舊場景背景的再認好于新場景背景,且正確率高于猜測水平(Brockmole&Henderson,2006a)。相對隨機的字母和無意義圖形而言,場景更加的形象和具有意義,其記憶更多的是外顯記憶。這些研究結果也得到了眼動數據的支持,發現被試對反復呈現的背景組的目標字母注視更少(Brockmole&Henderson,2006b)。此外,Brockmole等通過變化場景中整體和局部背景布局來操縱不同的背景提示,考查了整體和局部背景提示對目標字母視覺搜索的影響。結果發現,在真實場景背景條件下,背景提示的促進作用主要來自整體的背景提示(Brockmole,Castelhano。&Henderson,2006)。此外,Brockmole等(in press)采用象棋專家和新手作為被試,要求被試搜索國際象棋棋譜中的目標字母。結果發現,在重復呈現情況下,有意義棋局對搜索的促進作用專家要比新手高四倍。無意義棋局對專家的搜索促進作用減半。

3.3物體覺察范式

物體覺察范式把場景中目標物體的覺察準確性作為物體覺察與否的指標。Biederman(1972)最早采用了這種實驗范式。在其隨后的研究中完善了這種范式,并將其命名為物體覺察范式,而且得出了有意義的研究結果(Biederman,1981;Biederman,Mezzanotte,&Rabinowitz,1982)。經典的物體覺察范式見圖4。實驗首先給被試呈現目標物體的名稱,然后呈現一個注視點,接著呈現場景刺激,然后是一個由無意義線條構成的掩蔽,在掩蔽上有一個圓圈提示目標物體出現的位置,最后讓被試做是否的判斷并記錄其反應時。目標物位置提示可以出現在場景出現前也可以在其后,如果位置提示出現在場景呈現前,則反應時的記錄從場景呈現結束后開始。但是,經典的物體覺察范式受到了一些批評和質疑。首先,由于混亂場景引入新的輪廓,導致正常場景和混亂場景在視覺方面的復雜性是不對等的,使得實驗結果的真實性受到懷疑。其次,被試可以根據正常場景來編碼物體的位置關系,從而選擇那些可能在提示位置出現的物體,而這在混亂場景中很難做到。

針對經典范式的不足,研究者(Boyce,Pollatsek,&Rayner,1989;Hollingworth&Henderson,1998)對實驗范式進行了改進。其中一點就是采用了信號檢測的方法,即通過測量的敏感性體現實驗中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雖然信號檢測方法能夠控制一些反應偏向,但是實驗還是不能把反應偏向從敏感性測量中去除。當研究者改進了設計來控制被試的反應偏向后。卻沒有發現先前的實驗結果。此外,Hollingworth和Henderson(1998)還對目標物體出現前給予位置提示提出了質疑。認為反應前對要出

現的目標物給予位置提示會導致實驗結果出現人為的偏向。他們改進了實驗范式,把對目標物體呈現位置的提示放在場景呈現之后,卻發現了與先前研究不同的結果。他們把這種改進后的實驗呈現命名為場景后強迫判別(post-scene forced-choicediscrimination procedure)。在后來的研究中(Castelhano&Henderson,2005),研究者在強迫判別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單的改變,以適應不同的研究目的,在此不再贅述。

3.4變化覺察范式

變化覺察范式與物體覺察類似,都是對場景中的物體進行覺察,但是二者在變化方式上存在差異,所以把它作為一種單獨的方式介紹。變化覺察的基本范式是給被試看一張場景圖片,在觀看過程中的某一時間,將場景圖片中的一個具體物體改變,考察被試在之后的觀看過程中能不能探測到前后的變化。由于這種變化只是圖片中的一個物體或細節發生了變化,場景的其他成分與原來一致,所以通過覺察反應判斷被試是否覺察到了該變化,即可判斷是否對場景有正確的視覺記憶。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變化覺察范式有兩種不同的形式:閃爍范式(flickerparadigm)和眼動控制的變化覺察范式。

閃爍范式主要探討在眼跳過程中對場景的知覺和表征。研究(Henderson,1997)發現人的視覺系統在眼跳過程中不能保持詳細的視覺表象。Rensink等人(1997)最早采用這種范式來考查人們在場景知覺過程中的變化視盲(change blindness)現象。具體形式為呈現場景A240ms,然后呈現灰屏80ms,接下來按同樣方式呈現改變后的場景A’,然后一直反復地呈現這兩個場景60s,直到被試按鍵報告發現真正的差異停止實驗。呈現灰屏的目的在于干擾視網膜對信息的暫時停留。場景A和A’除了場景中單個物體存在明顯的變化外(比如:顏色改變、某個部分缺失等),其他背景信息均相同。結果發現被試很難發現前后場景的差異。隨后的實驗中,Rensink等改變了呈現形式,仍有很大一部分被試不能發現前后場景的變化。研究認為通過眼跳很難保持視覺表征的信息,除非積極地投入注意并且進行編碼。這種對場景的變化視盲現象在Levin和Simons(1997)的動態研究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已有的變化覺察范式存在一個邏輯前提,即被試在變化發生之前看過這個物體。但事實上,由于場景觀看不像文字閱讀那樣有著固定的順序。被試在觀看中可以按照任意的方式進行,所以就無法判斷在變化發生前被試是否注視過這個物體。而且,閃爍范式的眼跳受到了人為灰屏的干擾,與正常觀看中的眼跳存在差異。研究者(Hollingworth&Henderson,2002)針對此問題,改進了變化覺察范式。他們引入了眼動跟蹤技術,根據被試的注視情況來確定何時變化目標物,分成注視后變化和注視前變化,具體形式見圖5。圖中B區為中央區域,A區為目標區域,它包含著目標物。C區是變化啟動區域,這個區域一般都設置得離A區較遠,這保證了被試在看這個區域時,通過邊緣視覺無法覺察到A區的變化。

在場景呈現之前,要求被試注視屏幕中央的點,保證被試最初的注視點在中央區域。在注視后變化中,被試對目標物區域A的注視時間超過90ms后,當注視點離開該區域時就會激活變化啟動區域C,之后只要被試的注視點到達區域C時,就會將區域A中的物體變化成為另一物體。然后,考察被試在之后的觀看中再次注視區域A時有沒有發現這個物體的變化(Rensink,2000),或者在A區的平均注視持續時間有沒有顯著地長于其他區域(Brockmole&Henderson,2005)。此范式保證了被試在物體變化之前對該物體進行了注視。在注視前變化中,當被試的注視點離開了中央區域B時,啟動變化區域C就被激活。這時,如果在沒有注視A區之前先注視了C區,只要被試的注視點到達區域C時,就會將區域A中的物體變化成為另一物體。然后,考察當被試在之后的觀看中注視到A時有沒有發現變化。這種情況下,被試在物體變化前沒有注視過該物體,所以不能發現A的變化。因此,可以將這種情況作為基線水平,這樣可以去除猜測或經驗推理等對變化覺察的影響。

后來Henderson等人(Henderson,Broclanole。&Gajewski,2008;Henderson&Hollingworth,2003)進一步完善了眼動控制的變化覺察范式,使得這種范式更好地服務于場景知覺中物體變化覺察的研究。采用眼動控制的變化覺察范式得出了與閃爍范式類似的結果,被試仍然很難發現前后場景的變化。以上的研究結果說明無論眼跳還是注視中,局部的動態信息如果在輸入過程中受到干擾或屏蔽,那么場景的變化很難被覺察到。

3.5點線索追隨范式

點線索追隨范式是結合原來物體覺察判斷和眼動注視的改進形式,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證實驗的內部效度。在介紹點線索追隨前,先簡單介紹迫選再認任務(forced-ehoiee recognition)。迫選再認任務在原來物體覺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任務首先給被試看一個包含著很多物體的場景一段時間,看完之后呈現兩個再認場景,這兩個再認場景和原來看過的場景是一樣的,但其中有一張場景中的某個物體發生了變化,讓被試判斷,哪個場景中的那個物體和原來的物體一樣。這樣通過被試反應的正確率就可以判斷被試對物體的視覺記憶的成績(Hollingworth,2003;Hollingworth&Henderson,2002)。

迫選再認任務是在看完一個場景之后對目標物進行迫選再認,但是由于場景中包含著多個物體,那么必然有的物體先看到,有的物體后看到,有的物體注視時間短,有的物體注視時間長。因此無法準確判斷目標物與測試之間的時間間隔,無法考察視覺記憶的保持時間問題。針對這種情況,Hollingworth(2004)設計了點線索追隨范式,來研究場景視覺短時記憶的保持和信息加工問題,參見圖6。該范式在呈現場景過程中,有一個點線索會依次指向各個物體,要求被試在觀看過程中,眼睛追隨點線索進行注視,即點線索在哪個物體上,被試就看哪個物體。這樣就可以保證場景中所有的物體都被注視到,并且保證加工的時間基本一致。最重要的是,可以操縱某個目標物體是在什么時間被注視,通過計算目標物與測試之間間隔了多少個物體(即點線索指向了多少個物體)就可以推算出目標物注視到測試之間的時間間隔。結果發現,物體的視覺記憶在間隔0~4個物體的情況下,成績不斷下降,但間隔4個物體與間隔10個物體的成績差異不顯著,此時的正確率保持在80%左右。根據這一結果,研究者提出視覺記憶的有關理論假設,即視覺記憶可以保持相當長的時間,且容量較大。

4.小結

通過介紹可以發現,場景知覺作為高水平知覺的重要部分,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重視。而且隨著眼動和實驗技術的進步,使得研究復雜視覺環境的知覺和加工成為了可能。對場景知覺的研究,不僅提高了原有視覺研究的外部效度,也為更好地理解視覺加工的機制和過程提供了新的啟發。但是由于場景知覺的研究還不成熟,仍有很多的問題有待于深入探討和解決。

首先,很多的研究對場景的概念和定義缺乏嚴格一致的標準,這導致了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對于場景的定義仍然比較模糊,而且對場景中的物體和背景有時也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所以很多的研究都使用一些圖片等刺激代表場景,模糊地界定場景,避免談及場景具體界定。第二,場景刺激差異很大,很多早期的研究采用一些簡單的線條畫(Friedman,1979;Loffus&Mackworth,1978),但是后來的研究(Davenport,2007;Henderson,2005)都采用彩色的圖片或者3D立體圖片作為場景刺激。場景刺激的差異導致很多的研究結果難以直接比較,從而導致一些場景理論可能在一些特定刺激上成立,但是不一定適合其他的場景刺激。所以,仍需要一些研究能夠整合已有的研究,探討不同材料對場景知覺的影響。

篇13

(一)強調公私和諧是近代以來的西方傳統。在西方文化中,公與私,雖有分野,但并不存在深刻矛盾,強調只有公、私并立的社會才可能是充滿活力的社會。而且,當公私沖突時,總是憂心“公域”侵人“私域”。西方文化承認公私矛盾,但并不認為兩者是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陰暗、高尚與卑劣的不可調和的關系。就國家、社會而言,兩者互為必要條件。艾德維爾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悖論:“私人的罪惡產生公共利益?!雹埽瑏啴?#8226;斯密和曼德維爾更進一步,在他們看來,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使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就會造成社會利益的總實現。與此同時,個人只有在為他人利益服務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自己的私利。這樣,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就神奇般地達到和諧。傳統的“尊公滅私”的公私觀之所以注定行不通,就在于公與私的關系在實際中不是勢不兩立的。然而,公私也不是二元平等的,而是公必須以“私”為依托的。兩者不是誰消滅誰的問題,而是相互協調的問題。既然每個個人都對自己的生存承擔了不可取代的責任,他就有權利為自己的生存謀取必要的利益。公的重要,不在于抹煞私人利益及取締屬于私人事務的領域,而是在于它能代表眾人之私,實現眾人之私。背離眾人之私的“公益”只能是一己之私。故公來自私,私是公的本位。這也正是公民應當具有參政權和議政權的正當性來源。應當承認,公私之間會存在的某種沖突,甚至是劇烈的沖突。即便如此,對公主要的威脅是統治集團的自私,不是普通個人的自私。

(二)市場經濟的確立改變了公私兩個領域之間公私不分、以公壓私、化公為私的界限模糊的狀態,為私人領域從公領域的分離與獨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市場經濟的正當性、可行性來源于它認為人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動物,并完全承認個人追求“私利”的權利。承認“我”與“私”的正當性是約束“私”泛濫與“我”膨脹的最有效、最正當的途徑。市場經濟意味著市場中的商業行為要依據法律,更重要的是政府行為也必須依據法律。市場經濟的相對獨立性基于公私的區分,公共權力的作用應該被嚴格地限定在公共領域;而且在私人生活方面,個人通過各種聯合和結社,基本上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日常事務。國家不能代替個人處理私人事務。例如,不能通過憲法或法律規定,誰與誰應該結婚,或是誰應該抽某個牌子的香煙。立憲國家不應介人公民的道德事務,不能逼迫人們去事事都追求至善至美。、共和都是旨在解決公共領域的間題,而不是規定和控制純私人性的行為。市場經濟為公民提供了經濟上的獨立以免受國家權力的絕對支配。公共利益是在特定的制度架構內追求個人利益的產物。私人利益之和便是公益。但是掌握公共權力的人所刻意追求的私人利益之和,卻未必是公益。而刻意追求公益的結果往往只會有益于特殊利益。在自由的市場之下,私人的利益會造就公共利益。促進公共利益往往是政府擴大其權力和規模所援引的理由,但這會瓦解正常的市場秩序。公益只能是私人利益的和諧組合,脫離了私人利益便無公益。國家只是公民的集合,除公民的個人利益,國家自己沒有特殊的利益。所以,公共利益要求的是限制政府權力的作用和范圍,而不是相反。國家在經濟方面的權力不受限制,就不免會破壞市場秩序的自主和完整。憲法正是勘定國家權力的界限以確保其不被逾越的最權威、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也只有具備了上述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才能解放和保護個人及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營造出最適合經濟發展和財富增值的政治制度環境。那么,在市場經濟下,怎樣劃分公與私的界線呢?對每個人來講,“私”包括個人自由和私人領域。個人自由又包括人身自由和經濟自由。經濟自由即追求財富、創造財富的自由,也就是謀利的自由。而私人領域由私人自主支配的空間構成,它的存在是要為個人追求其正當的利益造就一個受保護的空間。而涉及每個成員的利益的公共事務及其管理就構成了公共領域。它是為了實現“私”而出現的,它是私的派生。公的確像黃金一樣可貴,但“私”卻像糧食一樣必不可少。黃金之所以可貴,就在于它在必要時能換來大量的糧食。公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它能服務于眾人的利益。公益要么作為私利之“和”,要么作為實現少數人之私利的工具。公益的立足點在于公私利害之一致。一旦為公必須廢“私”,為私不免害公,最后公私兩亡。

三、確立正確的公私觀的現實價值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