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風險分析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有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一直在進行中。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 銀行經營效益低下, 呆賬、壞賬增加固然有體制上的原因, 但忽視信用風險分析和管理方法的研究, 對信用資產進行不合理的定價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近20 年來,隨著國際金融領域競爭的空前加劇及大規模貸款組合的不斷發展, 傳統的信用評估方法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一批以信息技術為支撐, 以系統采用統計科學、人工智能、模擬技術等為特征的現代信用風險分析方法在西方發達國家不斷涌現。與國外相比, 我國目前對風險分析方法的研究還不充分, 信用風險方法仍以傳統的比例分析為主, 定性、靜態、局部的分析多, 定量、動態、全局的分析少。中國加入WTO后, 國內的金融機構面臨來自同行的激烈競爭, 因此了解和借鑒先進的風險管理模型, 建立科學的信用風險分析體系就成為目前的當務之急。
二、信用風險分析方法的發展及其進展
信用風險的分析是個世界性的問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與歐洲許多國家的研究者們已經開始進行信用風險分析研究。亞洲金融風暴之后,全世界又興起了打破舊的信用風險分析方法,重新建立一套新的信用風險分析方法的熱潮。迄今為止,信用風險分析方法已經從統計學方法、專家系統法、神經網絡方法到近年來研究很熱的支持向量機方法。
1.非參數統計方法
從現有國內外文獻看, 常用的非參數方法主要有: k 最近鄰居判別, 核密度估計和聚類分析。其主要思想是將與信用風險相關的一組因素表示為一個向量, 即樣本空間中的一個點, 向量的每個元素即為某個財務指標, 然后根據空間中的某個距離或規則將其分類。
K近鄰判別法是一種非參數統計方法,它在一定距離概念下按照若干變量從樣本中選取與確定向量距離最短的k個樣本為一組。聚類分析是根據借款人的指標計算出樣本空間的距離將其分類。這種方法的一個主要優點是不要求總體服從某種具體的分布,可對變量采用名義尺度、次序尺度等。因此,該方法可用于定量研究,也可對現實中無法用數值精確表述的屬性進行分析。這很適用于信用風險分析中按照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對不服從一定分布特性的數據信息進行分類。除此之外,聚類分析方法還能幫助商業銀行確定貸款方式和策略,遲國泰等(2001)通過對專家意見進行聚類分析,用來對商業銀行進行信貸風險評估。
從實證分析看, 非參數法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其原因是:在同樣的樣本容量下,若對具體問題的確存在特定的參數模型并可能找出時,非參數方法不及參數模型效率高。因此, 在無法確知總體的分布函數時, 非參數方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如果對某一具體問題能找出特定參數的模型, 則非參數法的效果會下降。
2.專家系統
專家系統是一種使用知識和推理的智能計算機程序,其目的是將專家解決問題的推理過程再現而成為專家的決策工具,或為非專業決策者提供專業性建議。它的功能表現在解釋功能、靈活性、學習功能三方面。專家系統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逐步被用于商業、經濟領域,如會計、審計、稅務信用評分、企業破產預測及證券組合等。
Messier和Hansen(1985)從知識獲取角度探討比較了專家系統在信用風險分析領域中的應用。傳統的專家系統采用直接法,這種方法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人力,而且問題域中的一些經驗性知識無法清楚表示,故限制專家系統的規模和實用性。他們改變知識獲取的傳統方法即直接法,提出了啟發式方法,即首先由專家提出范例對其特性加以提取,之后使用啟發算法獲取生產式規則,選用概念學習算法,從若干固定的屬性描述的已知分類中抽取共性的變量,然后在這些屬性的基礎上建立生產式系統,利用其中的規則即可對新樣本中的指標進行評估。
3.神經網絡方法
進入20世紀90年代,神經網絡(NN)引入銀行業,用于信用風險識別和預測。神經網絡是一種具有模式識別能力,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特點的計算機制,它的知識編碼于整個權值網絡,呈分布式存儲且具有一定的容錯能力。神經網絡對數據的分布要求不嚴格,也不需要詳細表述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這些特性,使之很快成為信用分析方法的一個熱點。它在信用風險分析的作用是通過神經網絡的分類功能進行的。首先找出一組影響分類的因素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然后通過有導師或無導師的訓練,形成信用風險分析模型。對新樣本的輸入,模型可產生信用風險分析的判別的的結果。
從目前國內外文獻看, 研究和應用中使用最多的NN有:多層感知機(MLP)、專家混合網絡(MOE)、學習矢量化器(LVQ)、徑向基函數(RBF)、模糊自適應諧振(FAR)及概率神經網(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s)。其中,MLP由于其在理論上及網絡構建的成熟性, 成為應用最多的NN方法。對于NN的有效性, 研究者大多將其與傳統的LDA、LG方法進行對比。NN是否優于傳統方法目前仍存在爭議。David West于2000 年分別將德國、澳大利亞的企業信用數據利用交錯鑒定法分為訓練樣本和測試樣本。結果顯示,對于德國數據的分析,判別最準確的是MOE,其余依次為:LG、RBF、MLP、LDA、LVQ、CART、KD、KNN 和FAR;對澳大利亞數據的分析顯示, 判別最準確的是RBF,其余依次為:ML P、MO E、L G、LDA、KNN、LVQ、CART、KD和FAR。相反的觀點如Altman認為:NN分析方法在信用風險識別和預測中的應用, 并沒有實質性的優于線性區別模型。因此從目前的研究文獻看,NN系統已顯示出非常大的應用前景,但與傳統的DA、LG方法相比,還不具備絕對的優勢。原因在于目前尚無成熟的理論指導來設定網絡結構, 要得到一個較好的NN結構,需要人為地試湊。并且網絡的學習過程慢,尤其當網絡結構復雜,樣本訓練次數多時,其運算效率降低。因此,NN的未來發展仍有待人們艱苦不懈的努力。
4.雜合系統與支持向量機方法
(1)雜合系統。雜合方法是指把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方法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既能繼承原來各方法中的優點,又能克服各方法中的缺點,同時還能形成一種新的優點,而這種新的優點是原來所有方法中都不具備的。由于具有這樣的特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是目前一種比較流行的研究方法。Kerling(1995)將遞歸分割算法與DA方法進行比較的同時,提出了兩種方法的雜合方法,結果證明雜合方法的分類效果比單獨使用這兩種方法都好。West(2000)在利用專家雜合系統研究商業銀行信用評價的準確性時,對德國和澳大利亞兩組不同的財務數據分別進行兩類模式分類時,分類準確率分別為75.66%和86.68%。
(2)支持向量機。20世紀90年代中末期,Vapnik等根據統計學習理論提出支持向量機(簡稱SVM)的學習方法,研究如何根據有限學習樣本,進行模式識別和回歸預測等。近年來,SVM已成為解決模式分類和回歸問題的有利工具。由于SVM在學習過程中避免了神經網絡的一些缺陷,如網絡結構難以確定、在樣本訓練過程中發生過學習或欠學習、容易產生局部極小等,因此,在進行模式分類時,人們自然認為SVM學習方法優于神經網絡方法。它的主要研究內容是,當問題是線性可分時,給出一個求解最大間隔法的方法;而當問題不是線性可分時,提出利用一核函數將樣本集映射到某一高維空間,使得樣本集在高維空間中的像是線性可分的。其學習方法最大的特點是:根據結構風險最小劃原則,盡量提高學習機的泛化能力。其中,通過非線性映射,將低維空間中的非線性問題轉變為高維空間中的線性問題,并采用一核函數代替高維空間中的內積運算,達到避免高維運算和解決非線性的目的。盡管通常來說,支持向量機方法也是神經網絡方法的一種,但考慮到支持向量機方法與其他神經網絡方法相比,確實有其獨特之處,特別是在信用風險分析領域的研究中表現出很強的應用前景,因此將該方法單列出來。
三、結語
目前, 具有高技術含量的風險管理模型在西方發達國家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其主要特征表現為綜合吸收當今各學科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 大量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經濟計量技術、模擬技術,以及神經網絡和專家系統對信用風險進行計量、定價、交易和套期保值, 風險評價方法越來越體現出從定性到定量、從簡單到復雜、從微觀層次的個別資產信用風險評價到宏觀層次的資產組合信用風險評價的趨勢。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尚處在新興發展階段, 核心的信用風險分析仍采用傳統的比例分析方法, 遠不能滿足商業銀行對貸款進行風險分析的需要。吸收和借鑒西方風險管理的新方法, 對于我們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里僅提出幾點建議:
1.由于風險分析方法的成功運用依賴于龐大完整的數據庫, 而我國目前大多數企業數據資料不全, 并且國內缺乏獨立的金融資信評級機構。因此,我國目前當務之急要大力培育和發展中國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 同時從長遠看, 我國商業銀行和企業必須盡快建立統一、規范的數據倉庫和管理信息系統,以滿足所有工具對數據的需求。
篇2
2015.8?12天津港發生爆炸事故,再次引起了環境污染,同時也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了重大損失。這次事故再次給我們敲響了環境風險防范和管理的警鐘。港口環境風險的主要特點是危害性和不確定性[1]。中國目前的港口環境風險管理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環境風險識別、環境風險預測與評估、港口環境風險綜合分析以及風險的防范和管理措施的制定[2]。
其中,港口環境風險綜合分析是從整體出發,分析各種風險因素之間的關系。港口環境風險的防范和管理是指通過對風險因素的評估結果以及綜合分析結論,利用可行的工程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的過程[2-4]。
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方法是一種運用圖論與矩陣工具進行系統因素分析的方法,通過計算每個因素的原因度與中心度,來確定每個因素在系統中的地位和因素間的因果關系。該方法對于處理較復雜的社會問題,特別是系統中的要素關系不夠明確的問題更為有效[5]。故文章采用該方法在港口環境風險綜合分析階段進行量化的分析,為制定風險防范和管理措施提供建議。
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天津港環境風險因素分析
環境風險因素識別是環境風險評價的基礎, 通過對天津港現狀調研與歷史風險事故統計分析[6],主要的環境風險因素識別見表1。
(1)首先分析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關系,如因素Ai對因素Aj
有直接影響,則影響程度定義為:“無影響”為0、“影響較弱”為1、“影響弱”為2、“影響強”為3、“影響很強”為5,然后構建各因素之間的直接影響矩陣X,見表2。
(2)規范化直接影響矩陣X,得矩陣Y。具體做法為:對X矩陣的各行求和,得出最大值,設為m,令Y=X/m。
(3)計算被影響度A、影響度B、中心度C和原因度R。
每個影響因素的被影響度A為綜合影響矩陣Z中這個影響因素下的列和,表示該元素受其它所有因素的綜合影響值。每個影響因素的影響度B為綜合影響矩陣Z中這個影響因素下的行和,表示該元素對其他所有元素的綜合影響值。每個影響因素的中心度C為綜合影響矩陣Z中關于這個影響因素的行和與列和之和,表示該因素在系統中的重要性程度。每個影響因素的原因度R為綜合影響矩陣Z中關于這個影響因素的行和與列和之差,表示該因素與其他因素的因果邏輯關系程度。若R為正,表示該因素對其他因素的影響大,稱為原因因素;若R為負,則表示該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大,稱為結果因素。
(4)繪制因素的原因-結果圖,見圖1。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和建議:
(1)天津港港口環境風險的原因因素(即原因度大于零),按原因度大小排列的前四位是:雷擊、天氣原因、誤操作、設施老化。它們對其他風險因素的發生的影響很大,需要制定有效的防范計劃和管理措施。其中,對于不可控的雷擊和天氣原因,我們要做好預警和防范措施;而誤操作和設施老化是可控的,可以通過加強管理來控制。
(2)天津港港口環境風險的結果因素(原因度小于零),按大小排序前三位為:船舶故障、管道接口泄漏、罐體破裂。它們極易受到其它風險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必須加以重視。
(3)按中心度大小排序前兩位分別是:火災和船舶故障,說明這兩個因素對環境安全的影響很大,需要重點管理。
3 結束語
港口項目占地面積大,處于水陸交界處,內容復雜,環境影響因素繁多,且各因素相互作用,如何識別港口環境風險中的關鍵影響因素,加以重點防范與管理是風險管理的前提。文章運用DEMATEL方法對港口環境風險因素進行綜合定量分析,理清各風險因素之間的關系,找出主要影響因素,為港口項目生產運營的環境風險防范和管理提供建議。
參考文獻
[1]胡二邦,姚仁太,等.環境風險評價淺論[J].輻射防護通訊,2004(1).
[2]張利鳴,李樹兵,等.環境風險分析在港口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航海,2006(2).
[3]王靖,田慶林.港口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模式初探[J].交通環保,2003(3).
篇3
1 質量風險概述
一般指不確定性對目標實現的影響(GB/T24420),這種影響往往是消極的、負面的。企業的質量風險則是由于質量問題或消極質量事件產生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獲利、生存及發展產生的影響。汽車制造業是典型的供應鏈式結構,鏈上節點企業的質量風險具有相關性、積累性和傳遞性等特點。整車企業作為鏈上的主導企業,其質量風險既存在于企業內部的運行過程中,更來自于眾多的一、二級供應商。值得注意的是,供應商質量風險的范圍不僅局限于產品質量本身,對于整車企業而言,供應商的生產能力、人員管理水平、組織結構變更等要素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因此,本研究根據風險的不同來源將供應商質量風險分為四個大類:產品風險、過程風險、產能風險和變更風險。(1)產品風險這里是指與產品本身屬性密切相關的一類質量風險,包括產品質量的控制狀態、實物抽檢狀態、缺陷產品鑒別等。(2)過程風險過程能力指的是輸出特性滿足規定要求和標準的能力,而過程風險表示該過程處于穩定(加工)狀態下的波動性,反映了過程的質量控制水平。(3)產能風險產能風險是由于供應商生產能力的原因,在合同規定的時點內可能發生的風險,主要涉及生產設備效率、故障停線時間、訂單交付等。(4)變更風險由于軟硬件資源(人、機、料、法、環、測)發生了變更,可能會對供應商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這部分影響被認為是變更風險。
2 質量風險分析方法
質量風險分析是供應商質量風險管理中的重要過程之一,更為供應商的質量風險評價奠定了基礎。主觀分析包括專家評分法和層次分析法;客觀分析包括目標偏離度法、測量系統能力法。(1)主觀分析該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變更風險,這些指標需要供應商向整車企業進行實時通報,以便整車企業及時知曉變更的情況。由于變更之后對供應商的質量既有可能產生正面的影響,也有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需要對變更的情況進行優劣的判斷。整車企業應針對各種變更風險,建立專家評分調查表,質量管理專家根據收到的供應商變更信息完成表中問題的評分工作,必要時須前往供應商現場進行變更核查。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問題間的權重,得到專家對于變更風險的加權得分,進而確定風險高低程度,實現主觀層面的量化分析。(2)客觀分析與主觀分析的專家評分相對,另一部分風險指標能夠經過客觀的數據分析過程來進行風險程度的劃分,以達到準確評估風險的目的。
2.1 目標偏離度法
對于可以直接通過日常數據計算得出的風險指標,如產品合格率、設備綜合效率、訂單交付率等以百分率作為指標,以偏離目標值的幅度大小進行風險等級的劃分--低、中、高。目標值的確定應充分參考顧客(上級供應商或整車企業)的期望、歷史數據,以及同行業水平等,明確目標值后,可采取層差法、插值法、比例法等方法設置各個風險等級對應的百分率區間。使用該種分析方法的風險指標主要包括產品風險和產能風險。
2.2 測量系統能力法
優異的測量系統是進行其他過程能力分析的前提條件。測量系統的波動會造成供應商生產、加工過程的輸出問題,為了防止或降低測量系統的風險,需要考察人為操作或者量具誤差所產生的波動大小,同時還要橫向評測測量產品間的波動,進行測量系統風險等級的綜合劃分。對于計數型測量系統,使用假設試驗分析―交叉表法進行風險等級的劃分。依次計算評價人之間的一致性(Kappa準則)、評價人與基準間的一致性,在兩者一致性較好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評價人的有效性G1、漏判率G2和誤判率G3來綜合確定測量系統性能G。風險等級以三項指標對應的最高風險等級為準,即LG=max{LG1,LG2,LG3}。
3 提升汽車零部件質量的具體措施
3.1 提高供應商高層及管理層的質量意識,為質量提升爭取足夠的資源
對于業績差、難于管理的供應商,其中最大的題來源于供應商管理層不重視質量提升,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公司效益上,質量意識淡薄。供應商的管理層對質量提升的態度直接決定著提升的成敗,因此提高供應商管理層的質量意識是推動供應商質量提升的關鍵。提高供應商管理層質量意識的方法有很多,比較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通過汽車企業管理層與供應商管理層互訪溝通傳達汽車企業對供應商的質量要求、召開供應商大會、適當增加供應商的危機意識等推動質量提升進程。
3.2 和供應商成立質量提升小組,雙方參與團隊合作
業績差且難于管理的供應商普遍存在部門之間合作差、沒有團隊合作精神等問題,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后,各部門推卸責任不能相互合作及時解決問題。對于這種供應商,汽車企業要參與質量提升的全過程,成立覆蓋與產品質量有關的所有部門的質量提升小組,并建立橫向和縱向溝通渠道,以會議溝通如制造系統及質量晨會制度和微信溝通為主要形式,保持信息溝通流暢,決策效率高,對問題反應迅速、有效,配合供應商管理層消除各部門之間的障礙。
3.3 重視過程質量,找出過程控制的薄弱環節
質量提升的重點應該是找出過程控制的薄弱環節,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質量提升。汽車企業組織的工廠審核以及汽車企業和供應商以外的組織實施的二方審核都是供應商尋找生產過程薄弱環節的有效方法,工廠審核是基于汽車企業的質量要求,二方審核該能夠比較全面地發現問題。對于業績較差的供應商,建議采用二方審核,審核的重點是過程控制,找出生產過程中每個工序的質量問題,確定薄弱工序,將薄弱工序作為質量提升的重點,并要求供應商薄弱工序的管理者和操作者作為質量提升的主要責任人,實行全員參與。
4 結語
質量風險的分析僅是供應商風險管理的環節之一,風險管理還應包括內外部環境分析、風險識別、風險評價和風險應對等環節,因此風險分析方法的科學、合理和可行性需要放在風險管理的全過程當中進行衡量。本文主要是對質量風險指標的部分分析方法進行探討,并沒有涉及全部的風險指標和方法,只期望能夠在供應商質量風險分析方法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探索。
參考文獻:
篇4
權威的韋伯新世界詞典對“risk(風險)”這個詞的定義是:“受到傷害、破壞或損失的可能性”,風險是可以人為地加以控制的,這就是對風險進行分析,根據危害的大小采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去控制或者降低風險。風險分析(risk analysis)作為人們在日常決策過程中進行預防性管理的一種工具,可以運用到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如信息安全風險分析、商業秘密泄密風險分析等[1]。2008年2月,歐洲標準化委員會實施了國際上第1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實驗室生物風險管理標準(CWA15793)》,為我國實驗室生物風險分析的方法提供了參考。我國于2008年12月26日了《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代替GB 19489—2004),該標準對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做了詳盡的要求,是目前我國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生物風險分析的指導性文件。該文結合相關標準和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的工作實際,建立了針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實驗活動的實驗室生物風險分析方法。
1 生物風險分析模型的建立
HPAIV的風險分析方法可以是定量的也是可以定性的,定性分析是根據HPAIV風險性質進行區分。定性風險分析一般不用數字衡量而是用描述性語言文字表達風險水平的方法,比如“極有可能發生(很可能)”、“可能發生”、“不可能”、“很少發生(非常不可能)”等,以及“高、中、低、忽略”來描述風險評估結果。對于《國際動物衛生法典》中所列出的疾病,已經有很多國際標準,就可能出現的風險已有廣泛的一致性意見。這種情況下,只要有定性分析就可以,不必要求進行數學模擬技術。在很多情況下定性的風險分析己經可以滿足有關的決策需要,在進行HPAIV的風險分析時,就可以選擇定性風險分析。定性風險分析是用于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風險控制決策的最通常的方法[1]。HPAIV風險分析模型如圖1所示。
2 實驗活動中的風險評估及管理
只有當風險存在時才有必要進行風險評估,即只對于分析對象所涉及到的風險進行評估。因此,開展HPAIV實驗活動的風險評估應先對HPAIV的病原學、流行病學、在環境中的穩定性、傳播途徑、變異性、致病性、臨床癥狀、防治措施進行詳細闡述,收集有關禽流感病毒感染劑量和相關動物實驗數據,為風險的確定提供資料參考。風險確定是風險分析最初的步驟,也是十分重要的步驟。在這一步要求將所分析對象的所有可能的風險因素考慮周全,如果有一個特定的風險沒有被考慮到,那么就不可能在以后的步驟中對該風險做評估,并形成減少該風險的措施。風險管理是指在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開展實驗活動時可采取的風險減少措施及其作用評價,目的在于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安全保障[2-3]。對HPAIV實驗活動的風險確定、評價和管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1 樣品采集
采集臨床標本,擠壓咽棉拭子時,動作要輕柔,勿劇烈操作,以防止產生氣溶膠和液體濺出。漂洗和研磨標本時,液體容易濺出平皿,污染工作臺面,應事先在平皿下鋪好含有新鮮配制的1%有效氯的次氯酸鈉紗布。當病毒或者標本滅活后,可在普通實驗室提取病毒的核酸,這時也要加強人員生物安全防護意識。樣品采集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密切接觸家禽而導致感染。因此,在樣品采集過程中要做好個人防護,可穿防護服,戴可消毒的橡膠手套,戴N95口罩或標準手術用口罩,戴護目鏡,穿膠靴。樣品采集完畢,需對現場進行無害化處理,將脫掉的防護裝備進行高壓蒸氣滅菌或消毒液浸泡處理,對換衣區域進行消毒,人員用消毒水洗手,工作完畢要洗浴。
2.2 樣品的運輸
樣品在運輸過程中有泄漏的風險,因此禽流感病例(包括疑似禽流感病例)標本必須放在大小適合的、帶螺旋蓋內的有橡膠圈的塑料管里(一級容器),擰緊。將密閉后的標本放入大小適合的塑料袋內密封;每袋裝1份標本。直接在一級容器上用油性記號筆寫明樣本的種類、采樣時間、地點、宿主名稱,連同一級容器封于塑料袋內。將裝標本的密封袋放入二級帶螺旋蓋內有橡膠圈的塑料容器內,擰緊蓋,在容器上標明有關信息。將二級容器擺放在專用運輸箱內(或疫苗運輸箱),放入冰排,然后以柔軟物質填充,并密封。二級容器要承受不少于95 kPa的壓力,內襯具吸水和緩沖能力的物質。若進行病毒分離,可將密封好的、裝有標本的一級容器直接放入液氮運輸罐內運輸。所有容器必須印有生物危險標注,標本需由專人(2人)運送,不得郵寄,最好使用專車。
2.3 樣品處理及病毒分離
所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樣品的處理,包括病毒分離過程都需在BSL-3實驗室進行,在進行禽流感病毒樣品分離時,實驗操作可能會產生飛沫或氣溶膠,因此均應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凍存的活病毒室溫融化后,因凍存管內受溫度的影響產生壓力,所以必須在生物安全柜內打開管蓋,開啟時管口不能對著操作者。收獲的病毒應存放在帶墊圈、密封好的旋蓋管內,管外經75%酒精紗布擦拭充分消毒后方可移出生物安全柜。大劑量病毒易在局限的空間產生氣溶膠。因此,操作時每次僅限1種毒株,且體積不超過30 mL。放在CO2孵箱內的病毒培養瓶需擰緊,密封袋包裝后應放在托盤上,以防止污染孵箱。
為防止實驗過程中發生危險,實驗室工作人員應穿戴防護用品,包括一次性手套、固體外表和能包繞四周的防護服、清潔的套服、袖子可完全覆蓋前臂的包裹式防護服、頭盔和合適的鞋套或專用鞋、防護眼鏡或外科口罩或全罩式面罩,因為進行特殊操作時有接觸飛沫或氣溶膠的危險;對樣品進行離心處理時應采用密封的離心管,離心管應取自生物安全柜;樣品處理完畢后,工作物表面和器具應凈化處理。應使用足夠的能有效抵抗無包膜病毒的標準凈化處理液。一般情況下,75%酒精可有效處理生物危害性濺出物。當操作不能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時,必須同時采取適當的個人防護措施(如呼吸器、面罩)和物理防護設備(如離心機安全杯或密封轉子)[4-5]。
2.4 動物感染和致病性試驗
流感病毒分離株的致病性試驗涉及實驗動物的接毒、飼養、觀察和處理,是最容易導致禽流感病毒泄露和感染實驗人員的環節,在整個致病性試驗過程中的各個操作環節都有導致禽流感病毒發生泄露和感染實驗人員的風險,在實驗動物接種病毒的過程中,如實驗動物保定不牢,出現掙扎現象,加之實驗操作人員情緒緊張,易發生注射器意外刺傷事故,導致實驗人員通過刺傷直接感染;病毒接種實驗動物后,在體內迅速增殖,導致全身組織、器官含有大量病毒,并通過糞便等各種排泄物和分泌物將病毒排出體外,使整個飼養內環境存在大量病毒,如果動物飼養器具密封不嚴、不處于負壓狀態,病毒很容易隨空氣流動并在實驗室廣泛擴散,存在從實驗室逸出的高風險性;在隔離、觀察期間,如實驗人員不注意防護,接觸感染或發病的實驗動物,很容易通過直接接觸和空氣感染病毒,成為傳播媒介,并隨實驗人員活動,造成病毒在實驗室中更大范圍的擴散;經過接毒的實驗動物及其糞便等各種排泄物和分泌物,是極其重要的傳染源,必須經過嚴格而可靠的消毒和清洗程序進行處理,如果對實驗動物及其糞便等各種排泄物和分泌物等廢棄物處理不當,將造成病毒在實驗室的擴散,并存在從實驗室逸出的高風險性。
2.5 重組DNA操作和可能擴大的宿主范圍
反向遺傳技術是從克隆的cDNA產生病毒,是目前流感病毒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基因操作技術之一。與正鏈RNA病毒不同的是,負鏈RNA病毒的拯救過程需要病毒蛋白質從頭合成,因流感病毒基因的分節段特性,病毒易發生重排,而反向遺傳技術可能人為構建人、禽流感病毒的重排病毒。這些實驗室的“新”病毒可能攜帶有同高致病性相關的基因以及能和人的病毒受體結合的基因,成為暴發流行的感染性克隆。因此,依據WHO《關于禽流感病毒滅活疫苗和重組病毒疫苗危險評估》的規定,在進行禽流感病毒的反向遺傳操作時,需要對供體病毒的宿主范圍、插入基因的致病力、關鍵位點、骨架病毒的宿主范圍進行風險評估。如果插入基因是HA,需要對HA酶切位點的多個堿性氨基酸進行切除。實驗操作過程必須嚴格依據《NIH關于重組DNA分子研究的指南》進行,來源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DNA載體轉入非致病性原核生物的操作可在普通實驗室操作;而涉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某一片段或多個DNA載體轉入真核生物,則應在BSL-3實驗室操作,其風險和防范措施等同于操作活病毒。
2.6 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
實驗室通過生物安全實驗室的一級防護屏障(如生物安全柜、隔離器、個人防護設備)和二級防護屏障(如建筑物隔離、負壓、高效過濾器)控制禽流感病毒氣溶膠對操作人員的感染和向實驗室內外擴散。凡涉及高致病性禽流感活病毒的實驗操作均應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并應保證生物安全柜等安全設備的安全防護性能。實驗人員在從事高致病性禽流感活病毒的實驗操作中,必須做好個人防護,使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要求的防護裝備,按要求穿防護服和防護鞋、戴防護口罩、護目鏡和手套,手套應戴2層,外面一層手套應是質量好的橡膠手套,并且操作時要非常小心鋒利器械,以避免弄破手套,防止皮膚直接暴露于活禽流感病毒的環境中[6]。
2.7 標準操作規程
由于實驗操作不當可能會出現氣溶膠、感染物質溢出、噴濺和灑落現象,對儀器設備、工作區域和實驗室內環境造成污染。實驗室應通過改進操作技術減少或避免氣溶膠的產生,如規范工作人員操作規程、避免操作失誤、正確選擇和使用儀器、器材和設備[7]。
2.8 廢棄物處理
高效空氣過濾器(HEPA)過濾除菌是實驗室廢氣處理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實驗室管理人員還常采用熏蒸、噴霧等化學消毒法作為室內空氣消毒的補充手段。甲醛熏蒸消毒是傳統的空氣消毒方法,甲醛蒸汽能殺滅除朊病毒外的所有的微生物及其芽孢,但是存在使用不便、消毒周期長、蒸汽對暴露人群有刺激性等缺點。過氧乙酸是一種高效消毒劑,但該消毒劑腐蝕性強,長期使用會對實驗室彩鋼內壁、儀器電路、監視器外罩等的使用壽命造成較大的影響[8-9]。普通污水產生于實驗室潔凈區,可直接排入市政污水處理管道綜合處理。感染性廢液包括防護區廢水、高壓蒸汽滅菌器排出的冷凝水,均屬于高危險性廢棄物,對此類污水應單獨收集,遵循就地嚴格消毒處理后方可排入污水處理系統的原則。
“固廢”收集容器因需要連同感染性內容物共同就地滅菌和進行室外運輸,應具有不易破裂、防滲漏、耐高溫高壓、可密封等特性。尤其是銳器收集容器,本身兼具對實驗者的保護功能,制造材料更需耐扎耐劃。實驗室內的感染性垃圾不允許堆積貯存,應及時清理處置。
經消毒滅菌處理后移出實驗室的固體污物中,多數器皿儀器清洗除污后可重復使用。對于感染動物尸體、組織、廢棄的銳器(如污染的一次性針頭、碎玻璃等)等真正需要銷毀的廢棄物,經高壓滅菌后,可集中交由危險廢物處理單位專門處置[2]。
2.9 非常規活動過程中的風險確定及管理
非常規活動主要包括校外專業人員(包括合同方人員)對實驗室設施設備的維護、維修、檢測驗證(如主要設施設備的檢測驗證)和更換(如高效過濾器等的更換)等;校內實驗室后勤保障人員對實驗室設施設備的維護和維修,以及實驗室及公共環境的保潔、實驗器材洗刷消毒;校內校外人員對實驗室的參觀和上級部門對實驗室的檢查;任何其他人員需要進入實驗室從事實驗活動外的行為(如火災、水災時消防人員的進入)。進入實驗室可能會引起實驗室感染的風險,特別是在不慎打翻、打破瓶子、管子、罐子或損壞儀器零件情況下;實驗室運行過程中校內校外人員需要進入實驗室參觀,存在影響實驗室正常運行的風險;進入實驗室后,導致相關或不相關的設施設備的損壞。實行人員準入、登記制度,應限制這些人員進入實驗室,參觀和檢查活動應盡可能不進入實驗室防護區域;若校外專業人員和校內實驗室后勤保障人員確需進入實驗室進行相關活動,或上級部門需要進入實驗室進行檢查,應在對實驗室(包括環境和設施設備等)進行徹底消毒后、實驗室未運行時才準入;發生火災、水災時,消防人員應盡可能不進入,確需進入時應有防護措施;任何外來人員進入實驗室時應有實驗室人員協助和全過程陪同。校外專業人員和校內實驗室后勤保障人員必須要有相應的專業資質,應對其進行生物安全培訓,提供安全指南,進行必要的考核,實驗室人員應協助、指導和規范所進入人員在實驗室內的活動,并對其安全行為進行監督,進入人員必須遵守實驗室的各項管理規定,以確保人員和環境安全。進入人員絕對不能私自動用實驗室內有標志的危險品(除非經過授權),決不能將未經消毒處理的物品拿出實驗區。在BSL-3實驗室進行設施、設備維護維修過程中,若發生意外事件,應立即報告BSL-3實驗室的第一責任人,根據造成的事故進行風險評估,采取應對措施。按專業技術要求進行設施、設備的維護維修時,不能私自動用其他設施設備,導致相關或不相關的設施設備損壞時應報告。應當對高效過濾器等做原位消毒后,才進行更換。為確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禁止未穿防護服的人員隨意進出實驗室的防護區域,同時也禁止穿防護服的人員走出實驗室的防護區域。對實驗室的設施、設備進行維護工作時動作輕柔,避免產生粉塵和氣溶膠。在實驗室內進行設施、設備檢驗維修工作時,必須至少有2人共同參加[10]。檢驗維修后,離開實驗室前,必須洗手。實驗室發生危險的概率以及可接受的風險見表1。
3 風險交流
風險交流是指為了相互理解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對風險分析結果向決策者和有關的公眾公布、傳達并接受咨詢或質詢的過程。風險交流應貫穿于風險分析全過程,將潛在受危害方收集的風險或危害信息及意見、風險評估的結果或風險管理的措施等,隨時間向有關公眾通報。風險交流應按照公開、相互、反復和透明的原則進行。風險交流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通過交流,風險分析專家、決策者根據有關方面反饋的風險管理的結果不斷完善改進風險分析,使之更加科學又符合實際。基于HPAIV實驗活動的風險交流,應在風險分析專家、實驗室管理層、實驗室人員、實驗室客座人員及公眾代表之間進行[1]。
4 參考文獻
[1] 李東燕.高致病性禽流感隨進口禽類及其產品傳入的風險分析[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 19489—2008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3] WHO.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4] 陳學新,張偉民,王伯昌,等.醫院檢驗科生物安全防護現狀及對策[J].江西醫學檢驗,2005,23(3):265-266.
[5] 甘孟侯.禽流感[M].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6] 高開焰,羅要武,楊立瑾,等.美國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及對我國公共衛生事件發展的幾點啟發[J].疾病控制雜志,2007,11(2):232.
[7] 郭元吉,程小雯.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實驗技術[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
篇5
我國高等級公路建設是1980年之后開始的,所以對工程項目投資風險的評價方法探索較晚。2001年,余曉珊經過對比敏感性分析和投資風險這兩個評價方法的優缺點,得出了將蒙特?卡羅這種以數理統計為基礎的方法運用于公路投資建設風險分析的結論。[4]2008年,向延念研究了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在施工運營期間面臨的各類風險,通過主要的幾個風險,構造了公路風險評價體系。[5]
二、海外公路建設項目投資風險因素分析
海外公路投資建設項目投資風險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環境、法律、管理等諸多方面,因此,分析公路投資建設項目風險首先要分析這些風險的來源。通常來說,海外公路投資建設項目風險主要來自于投資項目的環境、項目主體行為、投資目標和管理過程這4個層次。[6,7]
三、基于AHP方法的海外公路投資建設項目風險分析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層次分析法(AHP),是為較復雜且抽象的問題進行量化,進而提供一種簡單決策的方法,特別適用于那些難以進行定量分析的困難問題,也適用于評價不確定性因素繁多的海外公路建設投資的風險分析。
影響投資風險的因素有很多,綜合前面的風險分析,在前人研究總結的基礎之上,通過對各種投資風險影響因素的對比考量,同時也對比本次研究的具體狀況,將海外公路建設項目投資風險A分為7類:政治風險B1、法律風險B2、技術風險B3、建設風險B4、經濟風險B5[8,9,10,11,12,13,14,]運營管理風險B6和環境風險B7。同時,將每一種風險因素進行細分,大致可分為以下20個評價指標,即:國家風險C1、政策風險C2、法律責任風險C3、法律的完善性風險C4、法律的穩定性風險C5、新技術風險C6、計劃風險C7、人員風險C8、工期風險C9、質量風險C10、費用風險C11、管理決策風險C12、合同風險C13、融資風險C14、金融風險C15、市場風險C16、運營管理體制C17、資源管理風險C18、自然風險C19、社會事件風險C20。
(二)層次結構圖
依據上述指標體系,可構建層析分析結構模型圖,形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的風險評價方法,并且通過以上7種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對海外公路建設項目投資風險進行全面分析。在層次分析法中,為了使各項抽象的指標能夠進行定量表示,在構建判斷矩陣時用兩個元素相互比較,采用1~9標度法,其標度方法如下表1:
(三)指標體系權重計算
權重的確定使用專家打分法,要確立中間層B和方案層C的權重,首先確立中間層B的判斷矩陣并計算其指標權重,然后確定方案層C的權重,最后根據中間層B和方案層C的計算權重值確定各個指標在總評價體系中的權重位置。
第一,準則層權重確定。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首先構造矩陣求解特征向量并得到不同層次之間的相對權重,然后利用計算得到的權重可確定幾個主要指標相對于目標層A的權重,最后統計得分與排名。創建一個多層次的判斷矩陣,并運用AHP軟件對判斷矩陣進行求解計算。
經過計算可以得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R,當CR
第二, 案例分析。中國路橋公司擬在肯尼亞建一條高速公路,根據該公司以前在該地區建設公路的經驗和基礎,所以本次考慮的準則有政治風險B1,法律風險B2,建設風險B3,經濟風險B4,環境風險B5。經過專家組的認定,本次有三個方案可選:
備選方案1:該方案認為該公司在當地已運營多年,管理制度與資金運營已完善,可以只考慮B1,B2,B3,B5。
備選方案2;該方案考慮B1,B2,B3,B4,B5。
備選方案3:該方案考慮該公司和當地人關系融洽,該地區環境友好,可以只考慮B1,B2,B3,B4(如圖1)。
一是構造A-B判斷矩陣(如表2)。
二是構造不同準則的方案構造矩陣B-P(如表3,表4,表5,表6,表7)。
以上一致性比例CR=CI/TR
三是層次總排序及決策。以準則層的權向量矩陣左乘方案層的權向量,得出一個列向量,這個列向量便是的三個方案優先程度的排序,最大值所對應的方案即為最佳方案(如圖2)。
因此,根據決策結果,應該首選方案一,其次為方案二,再次為方案三。
四、結語
我國公路交通網的發展加快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步伐,目前國內公路的建設增量逐漸趨于平緩,國家在海外公路建設上加大了投資。但由于海外公路建設項目所面臨的情況與國內存在一定的區別,這類公路建設項目所需建設資金規模巨大、施工時間較長,不確定因素過多,風險類別眾多,不同風險間無明顯聯系。因此,海外公路建設項目投資風險的評價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本文所采用的AHP分析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在預測和識別海外公路建設項目投資風險時,出于各種原因,往往不能全面地識別出各類風險因素,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遺漏。所以未來應該根據建設項目的實際狀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法進行風險的預測。如何精準地識別出大部分相對關鍵的風險因素,這依然是一個值得我們去研究的問題。
第二,由于公路建設項目投資風險分析屬于項目在建前期的分析預測,采用什么方法對定性的指標進行量化及建立量化標準,縮小那些由于人的經驗有限性和認識的局限性而導致的誤差,目前尚難解決,這還要聯系心理學、行為科學等相關學科知識進行全面的分析。
篇6
Key words: petrochemical wharf;handling operation;HAZOP
中圖分類號:TQ5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1-0032-03
0 引言
我國沿海和內河港口建有大量的化學品和油品碼頭,這些介質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易燃易爆等特性。在裝卸、存儲過程中一旦發生危化品大規模泄漏,可能造成港口生產癱瘓,港口水域污染和生態災難。如2005年12月11日英國倫敦Buncefield油庫汽油儲罐輸油過程,由于液位傳感器、防溢出開關同時失效引起溢油,違章啟動發動機引起大爆炸,造成4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94億英鎊。2010年7月16日,大連新港一艘外籍油輪卸油時,操作不當,引發輸油管線爆炸和原油泄漏。因此依據系統安全原理,分析石化碼頭生產作業的危險有害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對提升企業安全管理水平,促進安全生產,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于石化碼頭安全風險控制,在國內外學者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張拔雄[1]闡述了石化碼頭的職業危險因素和勞動衛生危險因素,并介紹了不同暴露途徑的急救方法。王曉麗等[2]為避免評價過程的主管隨意性,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對石化碼頭裝卸過程進行了安全評價。深雁[3]圍繞石化碼頭企業文化建設的各個層次,提出改進措施。以常州港石化碼頭為實例,葉軍[4]對散裝液體危險化學品泄漏擴散事故后果進行了模擬,并根據模擬結果提出事故應急預案。李孔全[5]針對石化碼頭施工的特點,提出施工安全風險的防控措施。孫毅等[6]研究了國內外石化碼頭預警體系指標發展現狀,提出了把定性與定量方法結合起來建立一套完整的石化碼頭儲罐區預警指標的重要性。郝新秀等[7]分析了石化碼頭溢油過程,找到了較為常見的溢油風險點,并提出相關建議。然而,采用系統的分析方法識別石化碼頭裝卸工藝過程危險有害因素是安全風險的基礎,這一方面的研究還較少。
筆者采用HAZOP方法辨識某石化碼頭裝卸工藝過程的危險有害因素,并結合實際生產情況,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措施。探討石化碼頭精細化安全管理方法。
1 HAZOP分析方法
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于20世紀60年代由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ICI)提出[8]。HAZOP方法的特點在于以一系列“偏差”為出發點,向前尋找產生偏差的原因,即危險有害因素,向后尋找偏差可能引起的危害,即風險,實現對風險的控制。HAZOP方法的實現依據工藝管道及儀表流程圖(PID)、物料及熱量平衡圖(PFD)、設備原理等基礎資料,綜合不同專業人員組成的專家小組的經驗,以討論會的形式,分析偏差正常運行參數的原因及后果,進而提出應采取的控制措施。HAZOP方法在化工、石油、石化等工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2 某石化碼頭企業事故統計
某石化碼頭企業近四年發生的事故與未遂事故故共發生事故、未遂事故158起,事故類型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該石化碼頭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事故類型包括漲壓、泄漏、溢油;船碰撞碼頭、斷纜或纜繩掛碰、其他碰撞等,其中漲壓、泄漏、溢油事故數量所占比例高達49%,從事故后果嚴重的角度來看,漲壓、泄漏、溢油事故的危害與介質的性質相關,也是該類企業最為嚴重事故類型之一,甚至可能產生災難性事故后果。因此,采用HAZOP方法分析裝卸作業風險和有效控制措施,將改善該類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況。
3 某石化碼頭裝卸生產工藝
石化碼頭裝卸工藝主要通過管道輸送液體介質。根據碼頭管道兩端所連接終端和動力泵位置的不同,一般石化碼頭主要裝卸作業包括裝船、卸船、過駁等作業。從管道工藝方面來看,石化碼頭工藝過程分主要裝卸工藝和輔助工藝。輔助流程包括裝卸管道的氣密性檢驗、吹掃管線、導熱油工藝和預冷工藝。石化碼頭管線主要包括碼頭前沿的軟管、輸油臂,管道連接至分配站,之后通過分配站的輸油臂或管道連接各庫區管道至儲罐,泵一般由船方或發貨庫區提供。輔助流程主要采用氮氣吹掃管線內的殘余介質,導熱油或預冷介質在夾套管道內流動起到加熱或保冷作用。根據輸送介質的不同,工藝管線也存在區別,如瀝青管道要求溫度高,需要采用導熱油拌熱;原油管道輸油溫度要求不高,一般要求管道采用電伴熱防止輸送溫度低于介質凝點;乙烯輸送溫度非常低,管道需要預冷處理,并設置保溫層,以減少管道與環境之間的熱量傳遞。
石化碼頭輸送介質工藝設備主要包括管道、閥門和泵等,設備工作原理相對簡單,但完整的工藝管線所涉及到船舶、石化碼頭和各儲罐等不同企業;因此,每進行一次裝卸作業相當于臨時組建一套的工藝流程;另外,船艙、儲罐在裝卸過程還要根據容量要求進行切換;這都增加了石化碼頭油品裝卸作業的風險。
4 裝卸工藝HAZOP分析
本次選取典型油輪與儲罐之間卸汽油工藝、庫區之間轉輸柴油工藝、油輪與儲罐之間卸原油工藝、瀝青裝船工藝進行HAZOP分析,以下僅以油輪與儲罐之間卸汽油工藝來說明HAZOP分析過程。
某次海翔6號油輪停靠南三碼頭,卸汽油至津國油庫區T7儲罐。輸油管線包括南三碼頭304輸油臂、碼頭前沿輸油管線,2#分配站管線,津國油庫區21號管線及T7汽油儲罐,具體工藝PID圖及閥門狀態如圖2所示。
選取油輪與儲罐之間卸汽油工藝,將輸油工藝管線劃分為船艙管線、碼頭前沿管線、2號分配站掛線、庫區儲罐及管線4個分析部分。作業開始時,流量控制在200m3/h,待津國油庫區儲罐檢測到汽油后,卸船速率提高到700m3/h,管線壓力不超過0.8MPa。
HAZOP分析中明確5個輸油指標參數作為分析要素,與7個引導詞結合建立偏差矩陣,經討論小組最終確定10個有意義的偏差進行分析。基于偏差矩陣,經小組討論,得出導致偏差的原因22條。HAZOP分析表示例如表1所示。
從HAZOP分析的結果來看,出現頻次最多的風險為泄漏,與該石化碼頭事故記錄統計一致,導致泄漏的因素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人員現場的誤操作、作業票工藝流程制定錯誤;如開啟或關閉的閥門不正確,閥門開度不夠等。
②設備的不安全狀態,如閥門轉動不靈活,法蘭墊片老化,密封失效、液位傳感器失效等。
③管理因素:油輪、碼頭、儲罐分別屬于不同企業,引起流程變通機制不合理;維修不及時、培訓不到位等。
該石化碼頭現有的安全措施針對危險有害因素起到一定的保護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風險。由于石化碼頭介質種類繁多,具有不同的危險性,一部分危險有害因素還需要進一步采取控制措施。
5 建議措施
通過對該石化碼頭典型裝卸工藝進行HAZOP分析,核對企業現有的裝卸作業規程,提出以下建議控制措施。
①碼頭管線、庫區管線分別屬于不同企業,從輸送作業方面來看屬于一個完整的工藝,任何一個閥門狀態錯誤或不到位都可能引起輸送管線漲壓、泄漏。建議通過DCS系統掌握整個工藝管線上閥門狀態、儲罐液位數據、溫度、壓力等參數,并制定校驗周期和制度。
②對與長距離輸送管線,沿程阻力大,作業壓力高,設置防漲壓措施,如在中轉儲罐設置專用泄壓儲罐等。
③每次輸送作業相當于一次臨時工藝,因此完善操作、維修規程,加強培訓,降低人員誤操作,確保設備設施工作正常。
參考文獻:
[1]張拔雄.大型石化碼頭的安全生產危險隱患因素分析[J].中國水運,2012,12(7):21-22.
[2]王曉麗,魏志兵,彭士濤,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石化碼頭裝卸過程安全評價[J].工業安全與環保,2014,40(8):1-4.
[3]沈雁.天津港石化碼頭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
[4]葉軍.散裝液體危險化學品碼頭安全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
[5]李孔全.石化碼頭施工安全風險及控制[J].廣州化工,2014,
41(22):103-104.
篇7
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狀況反映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基本面,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基礎,也是實現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途徑[1]。房地產項目本身具有周期長、投資規模大和外部環境影響大的特點,決定了其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風險影響。而且,房地產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一旦出現風險,將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所以,對房地產項目進行必要的風險分析研究是極其重要的。
事實上,很多投資者風險意識較差,不注重市場調研分析,很少對項目進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甚至認為即使管理不到位,這個行業也可以實現巨大的盈利。
房地產項目從前期的準備到整個項目的完成,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僅僅使用簡單的、經驗的、定性的分析方法,是遠遠不夠的。房地產項目一般分為開發決策、開發前期、建設、租售等多個階段,整個項目的時間跨度大,周期比較長。另外,一個房地產項目往往有多個不同的相關利益者/集團牽涉其中,各方所代表的立場或者所追求的目標不盡相同。再有的就是,房地產項目與其他行業項目相比較,受社會、經濟、政治、自然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因素影響、制約更大。
因而,要對房地產項目的風險進行較為準確的分析、識別,必須使用一種更
為有效的,科學的風險分析方法。而層次分析法作為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的、多準則的分析方法,可以較為準確地對復雜的房地產項目進行風險分析。
二、房地產項目的風險類別
將房地產項目的風險分類分析,常見的風險有以下分類。
四、結語
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還很不完善,除了行業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外,我國房地產還有泡沫成分大、政府干涉多、供需結構矛盾明顯等特點,以上所提到的種種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國房地產行業面臨著較多風險,而且各種風險出現頻率、波動較大。所以,房地產項目的風險分析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
由于房地產行業所面臨的風險比較復雜,僅僅使用經驗的、純粹的定性分析是遠遠不夠的。而層次分析作為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由于其目標清晰、便于計算的特點,能夠較為有效地解決復雜的、不確定性較大的問題,因而層次分析法比較適合應用于房地產項目的風險分析上。
參考文獻:
[1]雷茂沖.恒大地產集團房地產開發項目風險管理研究:[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08.
[2]王卓甫.工程項目風險管理二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出版社,2003.
[3]張明珠.房地產項目開發風險管理研究: [D].天津大學,2004.
篇8
3.專家調查法。專家調查法又稱為特爾斐法(Delp,是由美國蘭德公司的達爾基(N.Dalkey)和赫爾默于1964年正式提出的。這種方法是采用系統的程序,草擬調查提綱,提供背景材料,輪番征詢不同專家的預測意見,最后匯總得出預測結果。財務風險專家調查法就是企業組織專家對內外環境進行分析,辨明企業是否存在引起財務風險發生的因素,發現財務風險的征兆,以此預測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在財務風險定性分析中,一般采用標準調查法,即通過專家對導致某個企業財務風險的形成,同時對所有企業都有意義、普遍適用的原因和問題進行分析。
二、定量分析方法
國外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較早,而且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用于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構建。主要經歷了單變量預警模型、多變量預警模型、Logistic預警模型、非統計模式預警模型、混合模式及其比較和非財務指標的財務預警模型等幾個階段。?
1.單變量預警模型。單變量(Univariate)分析通常指用單一的財務比率值或者趨勢來預測或判定企業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最早的財務危機預測研究是所做的單變量破產預測模型,他以19家公司為樣本,運用單個財務比率將樣本分為破產和非破產兩組,結果發現判別能力最高的是凈利潤/股東權益和股東權益/負債兩個比率,而且在經營失敗之前3年這些比率就呈現出顯著差異。但是,這類早期研究僅僅是屬于描述性分析范疇(程濤,。Beaver(1966)使用由79家公司組成的樣本,分別檢驗了反映公司不同財務特征的6組30個變量對公司破產前l一5年的預測能力,他發現最好的判別變量是現金流量/負債和凈利潤/總資產兩個比率。在國內,陳靜對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使用1995—1997年的財務報表數據,進行了單變量分析和二元線性判別分析,研究發現,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四項財務指標的預測能力較強。
單變量模型分析較為簡單,但不能綜合說明公司整體財務狀況,在運用過程中容易受主觀選擇因素影響,出現對于同一公司想選擇不同的預測指標得出不同結論的情況,因此,運用單變量模型,指標選擇決定此方法運用的成敗。
2.多變量預警模型。多變量預警模型,又稱模型,即運用多種財務比率指標加權匯總而構造多元線性函數公式來預測財務危機。該模型最早是由開始研究的,他從流動性、獲利能力、財務杠桿、償債能力和活動性五個方面選用了22個變量作為預測備選變量,通過對1946-1965年間33家破產制造企業和33家非破產配對企業的研究分析,根據誤判率最小的原則,最終確定營運資產/資產總額、留存收益/資產總額、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股東權益市場價值/總負債賬面價值和銷售收入/資產總額5個變量作為判別變量,構建了Z-Score模型。但由于模型的變量并未包含風險概念,也沒有考慮企業規模效果,故超過兩年以上對于企業危機的預測力大幅下降。Altman,HaldemanandNarayanan(1977)等便加以修正,加入了公司規模與盈余穩定性兩個變量,建立Zeta模型。經過實證研究,預測前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
Altman模型提出之后,很多專家對它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證,結合本國企業實際建立了本地股市適用的多元判別模型,如日本開發銀行的破產預測模型。我國學者周首華等在Z分數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考慮了現金流量變動情況指標,選用1977-1990年的62家公司,即31家破產公司和相對應的同一年度、同一行業及相近凈銷售額的31家非破產公司,構建了一個財務預警新模型一F模型,并以會計資料庫中1990年以來4160家公司數據作為檢驗樣本進行了驗證,其F模型的準確率高達近70<%,彌補了Z模型的不足。
3.Logistic模型。多變量預警模型考慮了多項指標衡量公司經營的績效,在分析預測上也有顯著的效果,但其自變量通常難以符合正態分布的假設,故后續學者便建立了一些新模型,如Logistic模型。Logistic模型是采用了一系列的財務指標來預測財務危機發生的概率,然后根據銀行、投資者等的風險偏好程度設定風險警戒線,以此對分析對象進行風險定位與決策。
美國學者Ohlson(1980)首先運用Logistic模型進行研究。他選取了1970—1976年間制造業105家財務危機公司與2058家正常公司為樣本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公司規模、資本結構、經營績效及流動性對企業發生財務危機具有顯者的預測能力。繼Ohlson之后,Gentry,、CaseyandBartczak、Zavgren也米用類似方法進行研究。
我國在這方面比較有代表的學者包括姜秀華、孫錚等。他們以2000年11月20日為基準點,選取了在滬深證券交易所被實施ST的42家上市公司,同時從兩市所有非ST公司中隨機選出42家配對公司。在13個原始財務比率的基礎上,篩選出毛利率、其他應收款與總資產的比率、短期借款與總資產的比率及股權集中系數四個指標建立Lo-判別模型。該模型在財務危機發生前1年對ST公司與非ST公司的回判準確率分別為88.1%c和80.95%c;線性函數卻具有其本身不能克服的兩個問題:固定影響假設和完全線性補償假設。正由于這兩個缺陷使得模型的分類和預測能力有限。基于此,齊治平等(2002)建立了含有二次項和交叉項的Logistic模型,該模型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們進行財務危機、信用風險預測分析。
這種模型克服了單變量和多變量預警模型中自變量服從多元正態分布和兩組間協方差相等的假設的局限性,使財務預警得到了重大改進。但Logistic模型用于企業財務風險預測的缺點是計算程序較為復雜,使用該模型前需要根據企業實際財務數據做大量轉換工作。
4.非統計模式預警模型。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發展,國外在財務失敗預警模型方面突破了傳統的統計方法模型,建立了一些非統計方法模型,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神經網絡模型的運用。
神經網絡模型是一套人工智慧系統,以模擬生物神經系統的模式,利用不斷重復的訓練過程,使本身能夠透過經驗的積累達到學習的效果。Tam和Kiang(1992)應用這種方法對得克薩斯銀行的財務危機案例進行預測;Ahman、Mar-co和Varetto(1994)也用這種方法對意大利的企業進行了財務危機的分析預測。由于神經網絡模型具有較好的糾錯能力,這些研究與以往的線形分析模型相比都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關于神經網絡模型應用的研究,楊保安等(2001)將BP?神經網絡分析方法運用到商業銀行貸款風險中有關財務信息預警信號中,構建了非線性財務預警模式。喻勝華等利用神經網絡方法對財務風險進行了識別。該研究表明,網絡特征識別的準確率為80%,該網絡對財務健康公司的判斷的準確率為100%c。楊淑娥(2005)采用BP人工神經網絡工具,以120家上市公司作為建模樣本,從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長期償債能力、盈利能力、資產管理能力、主營業務鮮明程度、公司增長能力6個方面,選取了15個備選財務指標,通過剔除未通過T顯著性檢驗的速動比率、利息保障倍數、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以及資本保值增值率5個指標,將保留下來的10個財務指標作為建模的原始變量,并使用同期60家公司作為檢驗樣本建立了財務危機預警模型。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對同一建模樣本和檢驗樣本的預測精度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5.非財務指標的財務預警模型。以財務指標來建構預警模型,往往容易因財務報表資料不真實,而使財務發生危機的公司在預警模型上無法完全事前預警,因此,考慮非財務指標的加入,希望能夠提高預警模型的準確與時效性。在非財務指標變量使用上,大致可分為公司治理因素(如交叉持股、股權結構、董事會組織、管理變量等),以及會計師信息等。Gilson(1989)認為高層管理者如CEO總經理或總裁等離職也可以作為財務危機的指標,他以1979年至1984年共381家發生財務危機的公司為樣本,發現52%公司的有高級管理人員異動之情形而正常公司只有19%。Shumway(2001)以會計變量和市場變量兩類變量應用Logistic模型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運用會計和市場兩類變量可以提高破產公司預測的準確性。
國內這方面的研究還較少。葉銀華等(1997)指出關聯方股權交易是一種權益問題,并由此推論,關聯方股權交易比率愈高,利益輸送愈嚴重,隱含傷害公司生存的可能性愈高。其2002年的研究又指出,公司治理不佳的企業,控制股東會出現持續傷害公司價值的行為,亦即挪用資金及非常規關聯方交易,將減少增強公司競爭力的投資,而危及公司生產力及獲利能力,若控制股東沒有考慮上述現象,則其所決定傷害公司價值的金額過大時,會增加公司產生財務危機的概率。
三、小結
篇9
從理論上來講,風險與事件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從構成事件的組成來看,通常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一是事件的狀態或者過程,二是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即概率,三是風險發生的后果。為此,水利工程建設中的風險分析,必須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通過對建設過程中的各類風險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整合,如對工程項目的經濟投入,對整個系統可能造成風險的人員,從對經濟投入與環境破壞之間的關系等。針對風險發生的數學表示,可以表述為荷載的超過所承載能力的風險,與音符系統風險的概率之間的乘積。在對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大量研究和分析后,本文將結合風險率的計算方法來總結在水利工程中風險存在的可能性及發生概率。并就水利工程的風險發展趨勢提出相應的建議。
針對單一風險的分析方法
在水利工程系統中,針對不確定性單一風險問題存在的分析,主要以數理統計的方法來研究,下面就其主要方法及特點給予相應的解釋。
1.1 利用直接乘積的方法來分析
對水利工程中的風險因素進行數理統計的前提,是建立風險概率密度函數,在對風險函數進行解析和數值計算時,如采取分段數值積分法來構建起堤壩結構風險模型,從從力學理論中來分析大壩的失事機理,并采用直接積分法來計算出大壩的漫頂,以及溢流的可能性。利用乘積法來進行概率計算,可以從概率密度函數曲線中,通過對隨機變量的分析,可以有效的找到出現風險的概率,同時,乘積法在應用中比較簡單而有效,其不足是當風險因素較多時,對其概率密度函數的關系就難以找到解析值,因此在使用時也有很多的限制。
1.2 利用MC法來分析
在直接乘積法難以針對多重因素造成的水利工程荷載風險的情況下,可以利用MC法來統計出風險出現的概率,以及得出存在的不確定性問題。利用MC法分析風險,對于水利工程在改擴建項目中存在的風險,具有較好的精度,特別是在堤防失穩條件下,就超標洪水對堤防產生的風險概率計算中,對于隨機轉換而形成的風險變量的概率的判斷,其原理很簡單,而其計算精度卻很高,不足的是,在計算風險前,需要對各個風險變量進行獨立性設定,因此,對風險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則難以實現有效的模擬,同時,對計算結果分析上,過多的依賴于樣本容量以及抽樣次數,也造成了一定的計算量。因此,在對各個風險變量的統計分析曲線上,MC法的統計數據也很難有好的實現。
1.3 利用FOSM法來分析
針對風險率的計算量大的情況,利用泰勒級數,將各類風險變量進行線性化處理,并采用迭代法來分析出原點到極限狀態下的最短距離,從而越過對變量的概率分布,以求得風險率的計算方法,即FOSM法。通過對已知變量,以及線性化點的不同選擇,可以將FOSM法分為MFOSM法和AFOSM法,在MFOSM法計算中,對各影響因素的獨立性和線性化點按照均值來計算,則可能存在過大的誤差,而AFOSM法則可以規避這個不足,通過對線性化點的風險進行極值化,從而將風險變量的非正態分布轉化為當量正態分布,以實現對等效均值和方差的計算。從計算效率來看,FOSM法更具有較高的精度,因此應用范圍比較廣泛。
與上所述相似的方法,還包括回歸法、隨機有限元法等,就其數理統計的原理來講,這些都是從風險的概率問題來解答的,因此其正確性,取決于資料的真實性,還與風險分析的計算方式有關。
針對綜合風險的分析方法
對水利工程建設本身來說,其系統工程出現水文或水力風險的不確定性是與多方面的因素相關的,因此,借助于綜合分析方法,更能全面的通過對眾多競爭因素和矛盾展開定量的分析和優先級的排序,從而對各類風險因素進行權衡和決策。同時,從綜合分析中,還可以利用數學的方法,來將無序的空間點映射到有序的空間上,從而對各類風險進行優化,在對指標體系進行量化的過程中,可以實現對無序的、單一的不確定指標所構成的n維空間的A點映射到一個綜合的指標值,進而實現對有序空間的比較分析。下面將就其主要分析方法進行分別闡述。
2.1 對綜合風險分析中的指標權重的確定
從對多種風險因素進行定量分析計算時,需要借助于指標權重來實現各指標值之間的數量關系,在權重的確定上,一般采用Delphi(專家分析法)法和AHP(層次分析法)法,無論是哪種分析方法,都是通過對矩陣特征的判斷,從而求出遞階層次中同一層次各元素對上一層某元素的權重,然后利用最底層對最高層的重要性賦權,以獲得相應權重的確定。
2.2 常用的綜合分析方法
2.2.1AHP法
AHP法是對系統存在的各種因素進行量化判斷,就其合理性進行篩選,利用對權重系數的確定,來對各因素進行評價并相乘,以此并逐步綜合計算出綜合評價的風險值。需要注意的是,在對非定量事件進行定量分析時,對于主觀上的判斷,以及風險的衡量,則主要來源于過去的經驗,因此,對于判斷矩陣中出現的不一致的現象,則難以有效的規避。
2.2.2 模糊綜合風險評價法
對于存在的主觀因素造成的有失客觀性,可以采用模糊的綜合風險評價法,比如對于工程中存在的難以確定的模糊因素,在應用模糊綜合分析法時,要對風險的可行性及可靠性進行判斷,可以通過模糊集理論,來建立風險因子的隸屬函數,并按照模糊關系運算法則來計算系統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例如在水利工程中對防洪因素的評價時,通過層次分析法與模糊集理論,來對模糊數學中的水資源、水文數值,以及環境等因素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并從中來實現定性指標的量化,以很好的解決模糊綜合評價法的不確定性。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必須要求風險評估人員具有相當的工程施工和管理經驗,并能夠采用科學的統計方法來避免數據的重復性問題。
2.2.3 灰色綜合評價法
在對水利工程中出現的隨機問題和模糊數學等知識,可以利用灰色綜合分析法來進行解決。通常是利用少數據來建模的方法,將無序的原始數據整理成有規律的數列,以實現對現實規律的有效掌握。在灰度綜合分析法中,還包含灰色關聯分析、灰色聚類分析,以及灰色隨機分析等方法,作為通俗易懂而又簡單的計算方法,不需要對風險的分布規律進行計算,就能夠實現對樣本的準確判斷。不足的是,當出現風險指標重復問題時,對評價結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2.4 最大熵原理分析法
從稅率工程的風險分析中,工程人員對于出現的隨機風險都是無法獲得,只能通過一些數字特征來實現,而要選擇準確的風險分別,從數學理論可知,其優選的標準就是最大熵準則。比如對水文測量中的不確定性進行分析,從而結合水文與水環境的關系來優選出對人為因素的干擾,從而能夠客觀反映評價對象。
在水利工程中進行風險分析的關鍵性問題
3.1 相關性分析
無論是單一性分析方法還是綜合性分析方法,在建立的指標體系中,對于指標之間的相關性的分析,還不夠成熟,對此,在水利工程風險分析方法的選擇上,需要從日益復雜的風險因素中進行分析出難點和熱點問題,比如對于洪災,以及地震等因素形成的分析失效,都需要通過建立概率模型和相應的分析方法,來有效的判斷出風險的重點。
3.2 一致性分析
在對水利工程中的風險進行綜合分析時,對于不同的數學方法而形成的綜合評價值,與采用不同的綜合評價技術而形成的判斷結果,與客觀實際之間的不一致問題,主要是因為在評價系統中,由于對不同的指標的權重及量化標準不一致而產生的。因此,對于存在的多個綜合評價方法的組合評價中出現的不一致,還需要從具體的水利工程中來具體分析,以提高風險決策水平。
結論與建議
總之,對于水利工程中的風險分析問題的研究,還需要不斷的更新分析理論和方法,以實現從定性的分析走向定量,從主觀的判斷實現對客觀的準確分析,從而實現對水利工程中的風險的有效判斷。
篇10
風險測度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于項目的規模、類型、性質以及可供信息的多少和可靠性。對于像技術創新這樣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特點的項目而言,其風險測度方法的選擇絕對不是簡單而為之的,必須根據風險特點,在全面分析風險因素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項目風險測度指標體系,運用合理的測度方法,權衡利弊,優化項目投資結構,提高項目投資效益。目前,技術創新風險測度的方法很多且各有特點,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分析,常用的幾種方法如下。
一、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是美國運籌學專家T.L.Satty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一種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這是一種整理和綜合人們主觀判斷的方法,通過分析復雜系統所包含的所有因素及其相關關系,將問題分解為若干個互不相同的組成因素,根據各組成因素的隸屬關系,把各組成因素歸并為不同的層次,從而形成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的結果反映的是各方案的相對風險大小,不能直接反映具體方案的真實風險程度。同時,應用層次分析法在確定各層次不同因素相對上一層各因素重要性權數時,利用了兩兩比較的方法,需要衡量判斷矩陣的一致性。當不滿足一致性指標時,則需對判斷矩陣作一定調整但調整又沒有固定的方法,而是憑著大致估計來調整。這樣處理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排除經過多次調整才能通過一致性檢驗的可能性,而且在解決群體專家權重評價時,沒有剔除個別偏差很大專家意見的干擾從而使結果出現較大的失真,往往只因為一兩個較大的離異意見而使最后的綜合權重面目全非。
二、模糊綜合評價法
1965年,美國控制論專家查德(L.A.Lazadch)創立了模糊數學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是利用模糊數學原理,建立相對標準和切實可行的數學模型對影響風險的諸多風險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從每一個因素對風險的影響大小(或影響程度)以及就每一個因素風險所處的現狀來進行全面評價,從而得出風險的評價結果。模糊數學的優勢在于:它為現實世界中普通存在的模糊,不清晰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充分的概念化結構,并以數學的語言去分析和解決它們,它特別適用于對具有大量模糊信息的對象進行評價。目前模糊綜合評價法已廣泛應用于各種經濟評價中。由于創新項目中潛含的各種風險因素很大一部分難以用數字來準確地加以定量描述,但都可以利用歷史經驗或專家知識,用語言生動地描述出它們的性質及其可能的影響結果。這種性質最適合于采用模糊數學來解決問題。但是當專家評判不一致時,用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得出的風險結果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三、灰色綜合評價法
灰色系統理論是我國著名學者鄧聚龍教授在1982年創立的一門新興橫斷學科。它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為研究對象,主要通過對“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開發,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實現對系統運行行為的正確認識和有效控制。灰色系統理論可以廣泛運用于機制復雜、層次較多、難以從定量角度建立精確模型的系統研究工作中。同時,由于灰色系統理論的數學方法是非統計方法,它尤其適用于系統數據較少和條件不滿足統計要求的情況。由于技術創新項目的復雜、信息殘缺、難以定量化等特點,故可以采用灰色系統理論方法對其風險進行測評。灰色綜合評判幾乎可以完全利用各個專家關于具體指標的全部信息,但運用該方法在獲取各評價指標的灰色評價權向量時,它是根據全體專家對該指標相對于某一灰類的隸屬度之和與相對于全體灰類的隸屬度之和的比值確定,這種處理方法也從無法衡量專家評判的一致性,導致最終評價結果的不精確。
四、人工神經網絡法
人工神經網絡法是一種交互式的評價方法,它可以根據用戶期望的輸出不斷修改指標的權重,直到用戶滿意為止。它主要克服了模糊綜合評價中指標權重依據主觀方法取得的缺點,因此,一般來說,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方法得到的結果會更符合實際情況。但是,人工神經網絡評價的缺點是需要的訓練樣本數據較多,模型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訓練樣本的數量和質量,即不是所有的神經網絡都具有高的泛化性能,這在技術創新領域是很難做到的。同時,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難以解釋和給出實際的物理意義,特別是無法回答“why”和“how”等問題,加上由于技術創新風險的模糊性、難以定量性,運用神經網絡方法必須與專家系統結合起來,這又使整個系統過于復雜。在微觀方面,網絡結構的選擇,各層節點數,尤其是隱含層節點數的選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很好的解決。另外,網絡收斂速度慢也極大地影響著評價工作的效率。需要指出的是,人工神經網絡計算結果的準確性也依賴于樣本數據的可靠性,如果采用沒有經過一致性檢驗的樣本數據進行人工神經網絡訓練,其得出的結果也是值得懷疑的。
參考文獻:
[1]陳紅川.高新技術企業技術風險研究.西南金融,2008,(7):59-60.
[2]趙凱.企業風險度量方法的選擇.商業文化,2007.9.
篇11
在此背景下,結合時下迅速發展起來的“大數據”思想,在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構建信用風險數據集市成已為必然的選擇。
1.2 銀行同業系統建設情況
近年來國內外同業銀行期紛紛開展風險數據標準設計與風險數據集市建設項目。通過數據系統的建設加大對各類內外部數據的運用,借此提高風險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國外方面,在不斷加大對信用風險管理的關注力度和研究力度的同時,各類數據運用系統的建設已全面展開并在信用風險管理中得到了運用。Mckinsey公司的研究表明:信用風險占銀行總體風險敞口的60%,是導致銀行破產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1]。國外的許多先進銀行已實現了內外部數據的高度整合,并已積累了大量歷史數據,建立起各自的信用風險違約數據庫。
國內方面,我國的商業銀行也在緊跟國際發展步伐,近年來也逐步建立起了基于計算機技術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如:平安銀行開展了“風險數據集市建設項目”;寧波鄞州銀行開展了“全面風險管理系統項目”;徽商銀行開展了“徽商銀行零售信用風險數據集市項目”;天津農商行開展了“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管理系統項目”等[2]。但與國外先進銀行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加快基于數據的信用風險管理系統。
2 信用風險數據集市構建探索
2.1 信用風險數據集市定位
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的定位是構建一個適應商業銀行數據特點和信用風險管理需求的數據中心系統,為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全方位、多層次的信用風險管控體系服務。通過對海量的內外部數據按不同主題進行區分和加工,計算出各類指標等中間數據和衍生數據,將數據中的隱含信息最大程度的加以挖掘、表達和運用,為信用風險管理提供服務。
2.2 信用風險數據集市建設目標
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的總體建設目標是建立一個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面向全行各業務部門的、支持各類信用風險應用的數據集市環境。數據集市的數據范圍需要覆蓋銀行內部客戶方面、交易與投資業務方面、信貸資產業方面的所有細節數據與相關風險應用的派生數據,為各個不同的風險應用系統之間提供數據共享服務,以保證全行一致的風險數據視圖根據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的定位,并結合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需求和特點,系統的建設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解決各系統數據分散、彼此獨立的問題,構建全行性的數據平臺,對來自不同系統的數據進行整合后的共享,實現數據的統一管理和利用。
2) 盡可能多的收集并利用與信用風險相關的各類外部數據,如工商、稅務、征信等方面的數據,使商業銀行內部的信用風險管理從有限的內部資源中延伸到廣闊的外部環境中,利用更多有價值的數據信息為信用風險管理服務。
3) 對獲取的基礎數據進行掘取和加工,提煉出客戶、產品、行業、機構等不同維度中的隱含信息,分析并掌握數據背后的潛在規律,為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依據,完成業務數據向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的過渡。
4) 面對信用風險管理中不同下游應用系統的數據需求,在集市內部區分不同的數據模型,在集市外部提供統一的數據供應平臺,保證各應用系統間數據的統一性。
5) 解決行內各部門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統一內外部監管報表數的據口徑,實現集市自動對不同系統、不同報表之間數據的校驗,提高報表數據質量,并提供靈活查詢工具實現隨時、隨需提取數據生產報表。
3 系統總體架構
3.1 數據采集方案
信用風險數據集市是對數據進行應用的系統,因此數據采集是保證系統性能和應用效果的前提和基礎。在設計數據采集方案時需要重點考慮數據質量、采集效率、ODS數據庫建設以及數據處理過程ETL的實現。
為保證數據質量,除了在系統建設初期通過數據分析和業務部門訪談來查找和修正錯誤數據外,在系統架構的設計中也應該引入數據質量管理和控制機制,在數據采集的源頭上做好數據質量管理和控制,避免因數據質量問題造成上層應用的失真。
數據質量管理和控制機制的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采集來的數據被存儲在數據存儲區中,在數據存儲區之后設定一系列的數據質量檢查規則對數據質量進行檢查。質量檢查規則是通過數據質量規則庫來完成的,數據質量規則庫是事先定義好的檢查規則,當然也可以隨時對其中的規則進行修改和補充。
ODS數據庫對數據的采集應當實現的目標是:將內部各業務系統數據及外部不同來源的數據采集至統一的ODS數據倉庫,再經過統一的ETL處理過程后供應給信用風險數據集市,如圖2所示。
各業務系統數據先經過ODS匯總后,再統一供應給集市,這樣可大大提高數據采集效率,同時減少數據冗余問題,并節省存儲空間。
ETL的處理過程是指數據的抽取、轉換和裝載,主要作用是減少對數據倉庫時間窗口的占用,減少數據的轉換過程。隨著基于信用風險數據集市應用的增多,ODS到ETL的過程應減少依賴性,避免應用的增加造成ETL的重復開發。
上述的數據采集架構,從數據的采集路徑與環節看,數據流明確,環節簡單,對原業務系統影響很小。而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的數據統一來源于ODS,也能保證系統的安全性也較高,且有效避免了重復的數據整合與轉換工作[3] 。
3.2 系統邏輯結構設計
信用風險數據集市以挖掘數據中的信用風險信息為目的,對于數據的應用應打破關系型數據庫理論中標準泛式的約束,將業務系統的數據重新組織和整理,為各類信用風險應用提供數據支持。在對整個系統的邏輯結構進行設計時,應從面向應用的角度出發,采用“自頂向下”的設計方法,對數據分層處理、逐層加工。按照這個思想,將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的邏輯結構設計如圖3所示。
系統邏輯架構自下而上分為三層 :基礎層、模型層和應用層。基礎層包括從ODS數據倉庫以及ETL處理過程;模型層包括數據緩沖層、基礎整合層、加工匯總層和應用接口層;應用層指針對信用風險數據的各類應用,如:為相關系統供數、RWA及經濟資本計算、固定報表、靈活查詢、指標查詢等。
3.2.1 基礎層的設計
基礎層的關鍵在于ETL過程的設計。ETL過程的作用是將ODS獲取的數據,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加載進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的過程。ETL處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主要步驟[4]:
數據抽取:數據抽取就是將集市需要的業務數據從ODS數據倉庫抽取到ETL的數據轉換區的過程;
數據檢查和出錯處理:在數據轉換區中,對源數據質量進行檢查,形成檢查報告,并進行相應的出錯處理,對于嚴重錯誤,需要系統維護人員現場做出相應的處理。
數據轉換:數據轉換包括對源系統數據進行整理、剔除、合并、驗證等一系列轉換工作,最后形成集市數據結構所需的數據,存放在轉換區的數據表中。
數據加載:數據加載將數據轉換的結果數據加載到集市,并形成數據加載情況的報告。
經過以上ETL處理流程,能夠使數據源穩定的、周期性的導入到信用風險數據集市中。
3.2.2 模型層的設計
模型層是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的核心,這層的作用是組織信用風險管理所需的數據,形成信用風險類應用的數據基礎。基礎區按不同風險主題采用模型化結構存儲信用風險應用所需的各類明細業務數據。因為各類信用風險采用的計量方法不盡相同,因此基礎區按不同風險主題對數據進行整合。又因基礎數據來自不同的源系統,結構復雜多樣,為將這些數據整合、關聯起來,形成完整的信用風險數據信息,同時在結構上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因此在不同主題下采用模型化結構對帶有同樣業務特征的數據進行分類存儲。
在模型層,經過ETL處理后的數據被存儲在數據緩沖層中。數據緩沖層是一個數據臨時存儲區,其作用是等待數據被進一步調用。
在數據緩沖層之上是基礎數據整合層,在這層中,集市將按照不同主題域對數據做初步的區分和整理。主題域的劃分是逐層細化的,基礎整合層主要有對公信貸、零售信貸、公共主題、投資交易幾個主題。其中對公信貸包括參與主題、客戶評級、交易活動、業務流程、風險緩釋、債項評級、不良資產、財務信息等二級主題;零售信貸包括個貸、個人征信、信用卡、零售分池、中小企業等二級主題。
經過基礎整合層的主題域劃分,各類業務明細數據和外部數據已被做出初步匯總和區分,不同來源的數據經過主題的劃分被有效關聯起來,數據間的聚合程度得到了提高,有利于數據的進一步運用。
基礎整合層之上是加工匯總層,加工匯總層完全由應用驅動,根據信用風險管理應用需求來存儲和加工匯總后的指標數據等。該部分可以根據不同應用系統的指標進行劃分二級主題,也可以根據風險的收益、資本、敞口等等進行劃分主題對基礎整合層的數據加以挖掘和提煉,進一步從基礎數據中提取有效信息,產生更多的中間數據、指標數據和衍生數據。
信用風險數據集市中,直接與各類應用對接的是應用接口層。這層定義了集市與具體應用間的數據接口、數據文本、視圖和建模款表等,將數據模型中的信息通過具體應用表達出來,使信用風險應用得以實現。
3.2.3 應用層的設計
應用層是信用風險數據集市建設的目的所在,根據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方面的具體需求可通過信用風險數據集市支持內部評級系統、風險預警系統等系統的建設,完成RWA及經濟資本和各類指標的計算,提供內外部監管報表的查詢等。在下文中將對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的具體應用展開進一步探討。
4 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的應用
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的應用總體可分為三個方面:數據支持、報表和統計分析和決策支持,如圖4所示。
4.1 數據支持類應用
數據支持是指為各類信用風險管理類的系統供數,滿足各類信用風險應用系統的數據采集需求,保證這類系統的應用的順利實現。同時也與這類信用風險應用系統進行交互,即不僅為下游應用系統提供數據支持,也吸收這類系統產生的數據結果,用于更多的信用風險管理當中。因此,信用風險數據集市在數據支持方面是雙向的,數據流的進、出兩條線是并行的。
4.2 報表和統計分析類應用
報表和統計分析的應用分為定制報表和靈活查詢。定制報表指根據信用風險管理的內外部監管報表需求,按確定的報表樣式、數據口徑、取數規則、勾稽關系和報表頻度等制作出直接可用的報表。靈活查詢則是不針對具體報表需求的數據提供,只提供足夠多的數據字段,由用戶自己根據需求選取所需字段并加以組合,形成符合自身需求的報表或查詢結果。
4.2.1 風險分析主題的劃分
在實現報表和統計分析類的應用中,應重點考慮兩方面問題:一是如何最才能大程度的滿足各類不同的報表或數據查詢需求,二是需要考慮隨著業務的發展以及信用風險管理的不斷深入,報表和統計分析的需求還將不斷增長和擴展。從這兩點出發,需要將數據區分成不同的風險分析主題。
風險主題的劃分應從報表及統計分析的需求出發,先把集市中已有的數據區分成諸如資產質量、不良資產、預警監控等不同主題,再對每個主題進行挖掘和補充,利用已有數據產生更多隱含數據,豐富每個主題的數據字段。每個主題之間是彼此獨立但又相互調用的關系。除了劃分風險分析主題外,商業銀行還可以針對自身的需求和特點建立專題話的分析主題,如集團客戶分析,關聯交易分析等。
4.2.2 報表工具的選擇
報表和統計分析類應用的另一個難點就是靈活查詢的實現問題。提供靈活查詢功能的目的在于使用戶可根據需要隨時提取數據信息或生成報表。因此,靈活查詢需要結合專門的報表工具才能得以實現。
綜合考慮報表工具的緩存能力、數據提取的靈活程度等方面,選擇了ORACLE公司的BIEE報表工具。它不僅在數據緩存和提取上表現良好,還可以完整的連接企業內各個異構數據源,從而使報表制作變的更加智能。用戶可以通過不同數據字段、度量維度和分析維度輕松組合出所需的報表,必要時還可以通過圖形展示。
4.3 決策支持類應用
決策支持引進不同的決策分析模型,通過大量的數據計算對某個風險專題進行推演,其計算 結果可反映管理決策的可行性或給出可供選擇的方案。如RWA及經濟資本的計算、壓力測試、組合管理等都是信用風險數據集市在決策支持方面的應用。
5 結束語
本文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發展的需要出發,結合內外部監管要求,探討了信用風險數據集市的建設方法,并詳細闡述了系統在數據質量控制、數據模型設計和具體運用方面的構建思路并給出解決方案。
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來看,信用風險數據集市必將過渡更為包含更多數據信息的大數據系統,并且還要從獨立的系統發展成為與云端數據交互的共享系統。
參考文獻:
篇12
近年來,風險分析的理論方法和實際應用都有了較大的發展[15],在傳統概率方法的基礎上,涌現出了模糊邏輯、影響圖、AHP等新方法,工程項目風險的描述也有二維向多維方向發展,張建設、鐘登華[6]等人將風險的多維性,即風險概率[7]、風險損失、可控制性、可轉移性及可預測性納入了風險分析過程,并提出了風險因素的多維向量的概念,建立了風險因素評價的多維功效函數評價準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風險分析理論。
本文著重研究臺風風險對水利工程項目的影響,提出了風險突變性概念,建立了風險度與臺風各風險因素之間的函數關系,并給出了其函數關系表達式,為研究臺風作用下水利工程風險的分析與計算奠定了基礎,能使水利工程風險管理者從管理全局的角度認識風險、管理風險,促進積極風險響應措施的建立和實施。
[2]1 臺風風險的多維性
自然災害系統是由致災因子、孕災環境和承災體共同組成的復雜系統。災害風險往往是天、地、人綜合作用的結果,臺風災害相對于其它災害而言,有其特殊性,表現為致災因子的多重性,外海為風、浪致災,近海為風、浪、風暴潮結合致災,內陸則表現為大風、暴雨以及由暴雨引起的洪水[8]。此外,臺風災害致災因子具有時、空、強的特點,因此,臺風對水利工程所帶來的風險也具有時、空、強的特點。這里把這種災害致災因子具有多重性,所造成的后果具有時、空、強等特點的性質叫做風險的突變性。
臺風風險和其他常規風險一樣,也具有多維性。隨著風險分析理論的深入開展,單從風險概率和風險損失兩個方面進行描述,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風險因素的發生規律。為了全面、動態地描述風險,有的學者用霍爾三維結構,通過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等三維結構來描述風險。這種方法在風險描述方面突破了傳統的二維模式,但是從實際內容來看也只是作了定性描述[910]。為了能更加直觀地認識臺風風險,這里引入風險多維結構描述,并建立臺風風險功效函數,用建立的風險函數來計算風險,使臺風風險這一抽象的概念量化[11],便于直觀的認識和管理臺風風險。
通過分析、觀察以及大量的研究表明,臺風對水利工程項目所帶來的風險應從風險概率、風險損失、風險可預測性、風險可控制性、風險可轉移性、風險突變性等六個方面來描述臺風風險。臺風風險六維結構見圖1。臺風風險可用風險特征向量表示如下:
2 臺風風險因素的功效函數
功效函數是事件結果的估計值與確定的判定準則之間建立的一一對應函數關系,可以作為方案的決策依據。無論對于定性指標還是定量指標均可以建立其功效函數。臺風風險較其他常規風險有其獨立的特性,為了能更加準確、直觀地描述臺風風險,將利用功效函數,建立臺風風險發生的概率、臺風風險所帶來的損失、臺風風險的可預測性、臺風風險的可控制性、臺風風險的可轉移性、臺風風險的突變性等與臺風對水利工程項目風險度(以下簡稱臺風風險度)之間的函數關系。
2.1 臺風風險概率功效函數
對于臺風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r1,其取值區間為(0%,100%),當臺風風險的發生概率在此區間內變化時,相應臺風風險的風險度d1也將發生較大的變化,且在(0,1)區間取值,見圖2。根據常識,當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r1非常小時,其風險度也非常小;當r1在40%~60%期間取值時,就會達到最大值將近1,臺風風險度為最大,之后隨著r1的加大,d1又會急速下降,當r1接近于1時,臺風風險幾乎成為確定性的事件,從風險管理的角度講,近乎確定的事件的風險度就會接近于0,但考慮到臺風風險的特殊性,即便是臺風風險概率為1,臺風風險度也不為0,這里建議取02,此值為概率功效函數的邊界值,一般不會達到,此值的大小不會對多維風險特征的風險度計算結果產生很大影響。當確定臺風發生時(即臺風發生概率為1),該值可根據水利工程的規模以及臺風的大小進行適當調整,但不宜超過02。根據此函數性質,定義函數表達式[12]為:
2.2 臺風風險損失功效函數
臺風風險的損失功效函數d2(r2)呈單調上升趨勢,且凸向上方,見圖3,這是由于隨著損失的增加,臺風風險度也逐漸贈加。由于臺風所帶來的損失一般都很大,故功效函數曲線凸向上方,在r2的取值區間末端,d2對r2的變化比較遲鈍,這是符合價值判斷常識的。臺風風險的損失功效函數d2的函數表達式為:
d2(r2)=107e-[X(]r2046[X)]+107[JY](2)
[3]2.3 臺風風險可預測性功效函數
根據水利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實際情況,臺風風險可預測性功效函數d3(r3)必然呈單調下降趨勢,見圖4。對于常規風險而言,如果風險事件完全可以預測,那么風險事件的風險度為0,但是對于臺風風險,即便完全可以預測,風險度也不為0,這里建議取01。此值為可預測性功效函數的邊[JP+1]界值,一般不會取到,該值的大小不會對多維風險特征的風
2.4 臺風風險可控制性功效函數
臺風風險可控制性功效函數d4(r4)呈單調下降趨勢,r4在[0,05]區間內取值時,即臺風風險可控制性較差時,d4(r4)變化比較遲鈍,r4在[05,1]區間內取值時,即臺風風險度可控制性較好時,臺風風險度急速下降,當r4趨于1時,d4(r4)趨于0,見圖5。臺風風險可控制性功效函數表達式為:
d4(r4)=10-e[X(](r4-1)2018[X)][JY](4)
2.5 臺風風險可轉移性功效函數
臺風風險可轉移性功效函數d5(r5)呈單調下降趨勢,r5在[0,05]區間內取值時,即臺風風險可轉移性較差時,d5(r5)變化比d4(r4)還要遲鈍,幾乎為1,r5在[05,1]區間內取值時,臺風風險度急速下降,r5趨于1時,d5(r5)趨于0,見圖6。臺風風險可轉移性功效函數表達式為:
2.6 臺風風險突變性功效函數
臺風風險突變性功效函數d6(r6)呈單調上升趨勢,見圖7。且r6在[0,05]區間內取值時,風險度幾乎趨于0,在[05,1]區間內取值時,風險度急劇上升,本文認為當臺風風險突變性超過05時,水利工程以及下游的生命財產安全會造成極其嚴重的損失,故臺風風險度會急劇上升。對于臺風持續的時間較短、空間分布連續、強度較小,其風險度在[0,05]區間內取值,臺風持續的時間較長、空間分布不連續、強度較大,其風險度在[05,1]區間內取值。臺風突變性功效函數為:
3 臺風風險度計算
3.1 計算法則
給定準則C,變量r對C的功效函數為d(r),d(r)在區間內取值,對r進行歸一化處理后在[0,1]內取值,d(r)的函數形式依賴于具體的準則C和變量r的內容;如果準則C=(C1,C2,C3,…,Cn),變量R=(r1,r2,r3,…,rn),則準則C與變量R之間的功效函數向量可以表示為:
D=(d1(r1),d2(r2),…,dn(rn))[JY] (7)
式中:n-風險向量的維數。
多維功效函數的綜合判定準則表示如下:
V=[KF(]nd1(r1)·d2(r2)·…·dn(rn)[KF)][JY](8)
根據V的大小進行風險度排序,根據計算的V值來判定風險的等級[1316]。
3.2 計算實例
1975年8月上旬,河南省洪汝河、沙潁河、唐白河流域以駐馬店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受3號臺風的影響,遭受了一場特大暴雨的襲擊。8月5日至7日無論是1 d的暴雨量,還是3 d的暴雨量,都創造了大陸氣象站的最高記錄。暴雨發生后,各河道先后出現兩次較大的洪峰,駐馬店地區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在8日凌晨潰壩失事,竹溝、田崗兩座中型水庫及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間相繼垮壩潰決。潰壩造成河南省29個縣市的113.33萬hm2農田被淹,其中73.33萬hm2農田受到毀滅性的災害,1 100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倒塌房屋596萬間,沖走耕畜3023萬頭,豬72萬頭,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 km,中斷行車18 d,影響運輸48 d,直接經濟損失近100億元。
這里采用傳統的工程項目風險計算方法即二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張建設等人提出的五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及本文所提出的六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對潰決前的石漫灘水庫進行風險度計算,并進行結果對比。計算結果分別見表2、表3及表4。
項目風險評價方法計算出的臺風作用下石漫灘水庫的風險度為0125,用張建設等人提出的五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計算出的石漫灘水庫的風險度為0280,對照表1,此兩種方法計算出的潰壩前的石漫灘水庫屬于中度風險。采用本文六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計算出的潰壩前的石漫灘水庫風險度為0338,屬于重度風險。
五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較傳統的工程項目風險評價方法,在風險的特征上,多出可預測性、可控制性和可轉移性3個特征,能更全面的描述風險,因此計算出的結果較為合理。當可預測性、可控制性及可轉移性對應的風險度均小于傳統評價方法風險度的計算結果時,五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得到的風險度計算結果小于傳統評價方法的計算結果;當可預測性、可控制性及可轉移性對應的風險度均大于傳統評價方法風險度的計算結果時,五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得到的風險度的計算結果大于傳統評價方法的計算結果;當可預測性、可控制性以及可轉移性對應的風險度至少有1個大于傳統評價方法風險度的計算結果時,由3個特征對應風險度的乘積開三次方的值與傳統評價方法風險度的計算結果進行對比,風險度乘積開三次方的值大,則五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得到的風險度的計算結果大于傳統評價方法的計算結果,風險度乘積開三次方的值小,則五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得到的風險度的計算結果小于傳統評價方法的計算結果。對于臺風這一特殊的自然現象而言,本文中可預測性、可控制性及可轉移性對應風險度的乘積開三次方值為0480,大于傳統評價方法風險度的計算結果0125,故五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得到的風險度的計算結果大于傳統評價方法的計算結果。
考慮到臺風風險的特殊性,本文提出的六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較五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在風險特征上多出了臺風風險突變性,結合1975年3號臺風對潰壩前的石漫灘水庫的嚴重影響,突變性對應的風險度為0887,大于前五個特征對應風險度的乘積開五次方值0280,故六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的計算結果大于五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的計算結果。
石漫灘水庫受1975年3號臺風影響造成潰壩,對下游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從風險評價的角度來看,潰壩前的石漫灘水庫在臺風作用下應屬于重度風險,利用本文提出的六維功效函數風險評價方法計算的潰壩前的石漫灘水庫亦為重度風險,能夠足以引起管理者對石漫灘水庫的重視。因此本文的計算結果更加能夠反映石漫灘水庫風險的實際情況。
[2]4 結論
(1)本文提出將臺風風險因素考慮到水利工程項目風險中,能夠使水利工程風險管理者動態的、科學的管理和認識風險,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用價值。
(2)自然災害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臺風災害又具有其特殊的屬性,根據臺風致災因子及其所造成的后果的特點,提出了風險突變性的概念。
(3)隨著風險分析理論的深入發展,風險的描述也由二維向多維發展,本文嘗試性地提出了臺風風險度與臺風各因素之間的功效函數表達式,為定量研究風險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同時也為能更加直觀地認識和計算自然災害風險找到了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法。
(4)對潰壩前的石漫灘水庫風險度計算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計算得到的受1975年3號臺風影響的石漫灘水庫風險度明顯大于采用傳統評價方法的計算結果,它能夠足夠引起管理者對石漫灘水庫安全的重視。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K(#]桑國慶.南水北調受水區干旱災害風險評估方法探討[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8,6(1):1417.(ANG Guoqing.Drought Risk Assessment in the 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red Areas [J].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cience & Technology,2008,6 (1):1417.(in Chinese))
[2] 顧文權,邵東國,陽書敏.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后的漢江中下游干流供水風險評估[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5,3(4):1921.( GU Wenquan,HAO Dongguo,YANG humin.Risk Evaluation of Water upply in the Hanjiang River After the 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J].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cience & Technology,2005,3 (4):1921.(in Chinese))
[3] Reddy J M.Design of Global Control Algorithm for Irrigation [JP2]Canals [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1996,(9):503511.[JP]
[4] HyunHan Kwon and YoungII Moon.Improvement of Overtopping Risk Evaluations Using Probabilistic Concepts for Ex
[HJ1.82mm]
isting Dams [J].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2006,20(4):223237.
[5] H.W.de Meel and G.D.Westermann.Hydor Plant Cost avings Using Risk Management Methodolog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Hydropower & Dam,2000,7(3):7276.
[6] 張建設,鐘登華.工程項目風險的多維功效函數評價方法研究[J].洛陽大學學報,2002,17(2):4853.(HAGN Jianshe,HONG Denghua.The Mutidimension Contribution Function Evaluation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J].Journal of Luoyang University,2002,17(2):4853.(in Chinese))
[7] 晉良海,田斌,梁川.施工度汛的分割多目標風險模型及應用[J].四川大學學報,2010,42(1):8790.(JIN Lianghai,TIAN Bin,LIANG Chuan.Application of MRM Model for Antiflood Measure [J].Journal of ichuan University,2010,42(1):8790.(in Chinese))
[8] 丁燕,史培軍.臺風災害的模糊風險評估模型[J].自然災害學報,2002,11(1):3443.(DING Yan,HI Peijun.Fuzzy Risk Assessment Model of Typhoon Hazard [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2,11(1):3443.(in Chinese))
[9] 官慶.大型公用建筑項目設計風險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7.(GUAN Qing.The Research of Design Risk Management in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 Projects [D].Chengdu: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07.(in Chinese))[K)]
[10] [K(#]Barbara Gaudenzi and Antonio Borghesi.Managing Risks in the upply Chain Using the AHP Method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6,17(1):114.
[11] 姜樹海,范子武.堤防滲流風險的定量評估方法[J].水利學報,2005,36(8):994999.(JIANG huhai,FAN iwu.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mbankment eepage Risk [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5,36(8):994999.(in Chinese))
[12] 姜樹海,范子武.時變效應對大壩防洪風險率的影響研究[J].水利學報,2006,37(4):425430.(JIANG huhai,FAN iwu.Influence of Timevarying Effect on Flood Control Risk Rate for Dams [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6,37(4):425430.(in Chinese))
[13] 趙育梅.EPC模式下通信建設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09.(HAO Yumei.Risk Management Research of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Project under EPC Mode [D].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09.(in Chinese))
篇13
“資產證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作為一種結構性融資產品,是近30年來世界金融領域最重大和發展最迅速的金融創新和金融工具,被視為現代“金融脫媒”(即非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大趨勢中的利器。從2005年12月起至今,我國大陸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從無到有,也已經成功發行了兩大類共10單資產支持證券。據統計,截至2007年12月末我國金融機構的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31539.08億元,相比2005年底增長了74301.34億元,而這兩年間銀行業信貸資產證券化募資總額不足千億。2007年起中央又出臺一系列經濟緊縮政策,致使各類金融機構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進行直接融資的需求和熱情不斷高漲。因此,有必要對信貸資產證券化進行研究,以期在銀行加速證券化融資中,不斷提高融資質量并降低證券化產品的投資風險。
一、資產證券化簡介及其中國的發展
(一)資產證券化的背景介紹
資產證券化1969年發端于美國,房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簡稱MBS)是其最早的形式,繼而在歐美國家如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得到了迅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以后又被引入澳大利亞、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等亞太新興經濟地區。發展至今,其主要形式包括金融資產支持證券(Asset Backed Securities,簡稱ABS)和MBS兩類,并可再繼續衍生為更多種類的金融產品。
但對于什么叫資產證券化,即使在美國,也主要是一些從事金融與投資的學者根據各自的理解所作各種不同的理論上的定義,到目前為止并無立法機構或政府部門在一部法律或法規中作過專門的定義。國內有學者從法律角度對資產證券化作出的定義是:由原始權益人(Originator,又稱“發起人”或者“轉讓人”),將其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債權)進行重新組合,轉讓出售給特設目的載體(Spedal Purpose Vehicle,又稱“受讓人”或者“受托人”)即SPV,SPV通過信用增級(Credit Enhancement),使其受讓的該資產(債權)的信用級別得以提升,并維持在一定投資級別水平,然后以該資產(債權)為基礎向投資者發行證券,用發行證券籌集的資金,支付原始權益人(發起人)作為轉移資產的對價,然后用受讓資產(債權)產生的收入向證券投資者支付證券本息的過程。
由此可見,資產證券化是以一套法律安排和財務安排作擔保,以未來現金流作支撐進行直接融資的行為。資產證券化的基礎是具有一個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或資產池(Asset Pool),證券化的制度構建核心是資產轉讓和破產隔離(即與該資產或資產池的原始權益人的破產風險相隔離)。
(二)資產證券化在中國的發展
從創新到今天,資產證券化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已經是一種成熟的融資手段。不過資產證券化在中國,目前不但剛開始試點,而且還僅僅局限于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1996年建設銀行便開始醞釀資產證券化產品,并向澳大利亞前總理保羅?基廷掌管的麥格理管理咨詢(上海)公司“借腦”,但直到2005年底人民銀行、銀監會才首次開閘試點信貸資產證券化,期間經歷的漫長討論可想而知。中國的資產證券化進程如此緩慢,主要原因在于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結構性融資產品,無論是資產轉移還是證券發行環節都涉及到會計、稅收、法律諸多方面的配合。
但是在這“十年鑄劍”的過程中,業界并沒有只滿足于坐而論道。其實中國1997年即開始了資產證券化的嘗試,先后出現了廣深珠高速公路證券化項目融資、中國工商銀行與中遠集團關于證券化置換項目、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信托項目等。其中2003年的華融公司資產處置信托項目是最為有益的嘗試,該項目利用了國外資產證券化和信托的基本原理,大量借鑒了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風險隔離機制、以特定資產為支撐的投資結構,并進行了證券分層交易等信用增級模式,故被稱為“準資產證券化”項目。但是筆者認為,由于這些項目中有的基礎資產與交易地點均在境外且證券化操作僅受境外法律調整、有的“證券銷售”其實只是信托項下相應“優先級受益權”所對應的權利義務的轉讓方式、有的只是通過內債轉化為外債來解決外匯收付,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產”資產證券化品種。
2004年1月,國務院的《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第一次提出了“積極探索并開發資產證券化品種”的意見,并將它作為“豐富證券投資品種”的手段。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也在同年3月1日起實行,該辦法要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于是利用資產證券化發行資產支持證券來調整銀行業金融資產負債結構、改善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成為了銀行業一致的迫切需求。
2005年3月,在國務院直接領導下,人民銀行、發改委、財政部、勞動保障部、建設部、稅務總局、國務院法制辦、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10部門共同組成了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試點工作協調小組,具體組織和協調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工作,對會計、稅收、投資等多方面的配套政策進行研討。2005年4月20日,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對資產證券化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規范,明確了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在資產支持證券監管中的分工,其中,人民銀行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依法監督管理資產支持證券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的發行與交易活動;銀監會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依法監督管理有關機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活動。2005年1 2月1日銀監會所制定《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監督管理辦法》的實施,正式啟動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
2005年12月9日,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會同中誠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中信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各自發行了“開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和“建元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信托資產支持證券”兩個品種的資產支持證券,總的發行規模接近72億元人民幣。“開元”和“建元”分別屬于ABS和MBS兩個資產支持證券品類,顯示了管理層對資產證券化進行全面試點的意圖。不過從法律視角來審查,由于這兩單資產支持證券發行時,相關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會計處理方法、稅收政策、個人住房
抵押貸款證券化抵押變更登記政策均未出臺,這兩單資產證券化在實際操作上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故在合法性和合規性上均須打不少折扣。
二、中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現狀
(一)中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定義
根據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在其所頒布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監督管理辦法》中,均將我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定義為“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發起機構,將信貸資產信托給受托機構,由受托機構以資產支持證券的形式向投資機構發行受益證券,以該財產所產生的現金支付資產支持證券收益的結構性融資活動”。其中“信貸資產信托給受托機構”的規定是我國金融監管機構為SPV所作的選擇和限定,即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中的SPV采用特殊目的信托(special Purpose Trust,簡稱SPT)。
(二)作用
根據我國目前的金融改革目標,并結合我國銀行業的融資手段和經營現狀,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加強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拓寬商業銀行的直接融資渠道 《關于統一國際銀行的資本計算和資本標準的協定》(即通常所稱“巴塞爾協議”)中,關于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比率的規定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提出了挑戰。但目前國內的A股市場經過前兩年的飛速上漲,已經進入了調整整固期,市場投資者已將上市商業銀行增發新股或企業債的再融資計劃視為“惡意圖錢”,而唯恐避之不及。實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將商業銀行持有的中長期貸款轉化為證券,再在資本市場上出售給投資者,銀行以此迅速有效地將這應收賬款變現為自有資金并用于發放新的貸款,從而在稀釋股東現有股權的情況下拓寬銀行的籌資渠道,擴大銀行的資金來源、使銀行的信貸方向與結構更符合國家的宏觀調控要求。
2、有效解決貸款機構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問題,有利于降低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 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長期貸款,尤其是住房抵押貸款和大型基建項目貸款,貸款期限往往長達10年以上,而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基本上是各項存款,而且絕大部分都是5年期以下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商業銀行這種“短存長貸”的資產與負債的結構性矛盾,不斷造成資金沉淀,從而加大了銀行的運營風險,并有可能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嚴重不足的困境,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不良影響。信貸資產證券化將低流動性的貸款轉化為高流動性的證券,在提高銀行資產流動性的同時,還把集中在銀行的風險轉移分散給不同偏好的投資者,從而實現證券經紀從投資領域擴展到消費領域,使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相互融合。
3、有利于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銀行在資產證券化后通常繼續擔任貸款服務機構,從中獲取服務費。而且還可以SPT老化達到一定程度后根據自主意愿回購SPT資產,參與對SPT剩余現金流量的分配。資產證券化所產生的流動證券不但為中央銀行提供了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工具,最關鍵的在于它最終能夠使資金直接由供給方流向需求方,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等間接金融中介機構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程度,促進國家金融結構順利走出“脫媒”困境。
不過資產證券化所擴充的流動性也將對我國2008年起執行的“從緊”的經濟政策形成挑戰,調控不好將給整個國家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三、現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操作中的風險防范及投資者保護
資產證券化和其他的金融工具一樣都是中性的,只是一種工具,都存在如何運用的問題。最近美國發生的次級房貸風波,正與眾多機構持有房產抵押債券(MBS)及更為復雜的相關結構性金融產品有關。這次危機的出現并不是資產證券化的必然產物,也不是資產證券化制度存在系統風險,“而是在監管缺失情況下貸款機構錯誤甚至惡意利用證券化這一金融工具的結果”。當然,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并引起全球金融動蕩,對正在迅速發展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以及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不過綜合分析這次危機,它在以下幾方面對我國的資產證券化制度建設提出了警示。
(一)提高信用評級公信力
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是借款人屬于次級還貸能力人,而質量不好的次級貸款能夠去證券化并被評級為A級甚至更高的AAA級,從而造成投資者不斷跟風買入次級貸證券產品,信用評級機構從中起了決定性作用。這次危機同時暴露了這些國際級的評級機構其風險分析和評級方法存在重大缺陷,尤其在資產支持證券的危機預測預警機制上嚴重缺失。
回顧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中的資產支持證券信用評級工作,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評級規范或守則,各評級報告多根據發起人和托管人提供的資料就事論事地發表意見,未見任何盡職調查報告和評論。更有甚者,在“建元2005-1”和“建元2007-1”兩單MBS的信用評級報告中竟然都出現了,“本交易評級的開展主要基于**公司”的結構融資評級技術,甚至還出現了“在確定測算信用支持程度過程中相關參數、指標和假設時,……與**公司的評級專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與探討”。暫且不論這些評級機構在與外資評級企業“充分的交流與探討”中是否違背了保密義務,但是一個本應獨立的中介信用評級機構,不將評級意見建立在成熟的經濟學和統計學理論之上,竟然借用國際評級機構之名來提升自己評級報告的“質量”,不但喪失了第三方中立評價的意見,而且嚴重降低了該評級分析的公信力。這種“坦率直言”雖然存在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在RMBS領域缺乏足夠經驗的無奈,但也掩蓋不了穆迪、標普、惠譽等國際“大鱷”不斷滲透和壟斷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的情況。這些國際評級機構雖然幫助、壯大了中國股票發行評級市場,但美國次貸危機暴露它們“在全球范圍內結構性融資評級的先進技術”并非宣傳的那么完美,同樣存在重大缺陷。
因此筆者建議,可以借鑒證監會《資信評級機構出具證券公司債券信用評級報告準則》的監管經驗,由人民銀行行使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與交易監管機構的職能,對資產支持證券發行過程中的信用評級活動制定完整的行為準則。在資產支持證券發行中,應當要求評級機構主動承擔回避義務、獨立全面地對資產支持證券進行信用評級,并對信用評級機構違規行為制定相應的罰則。
(二)建立全面,真實,客觀的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制度
資產支持證券與股票、一般債券不同,它不是對某一經營實體的利益要求權,而是對基礎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或剩余利益的要求權,是一種以資產信用為支持的新型證券。因此,基礎資產池的信息披露是資產支持證券投資者識別風險、做出科學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加強信貸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池的信息披露工作,反映基礎資產池的風險和收益狀況,對于保護投資者利益,防范風險,推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05年6月人民銀行頒布過《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規則》,但經過近些年的實踐檢驗顯示該規則相當原則性,并沒有保障資產支持證券信息得到完整、全面的披露。以“建元2005-1”MBS為例,該證券《發行說明書》作出“交易各方的關聯關系申明”后,并沒有披露證券發行人(受托人)“中誠信托投資有限公司”與信用評級機構“中誠信國際
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關系,更沒有說明為何最終信用評級報告僅有“中誠信國際”一家公司署名而不見“穆迪公司”信息。
人民銀行于2007年8月21日就基礎資產池信息披露有關事項了公告,要求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各參與機構高度重視基礎資產池信息披露工作,嚴格按照相關規章的要求披露基礎資產池信息,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防范風險。《公告》還要求《發行說明書》必須披露投資者在資產支持證券發行期限內查閱基礎資產池全部具體信息的途徑和方法等。不過筆者認為公告僅限于全面披露基礎資產池的信息,這只是一個開端,還應當盡快將信息披露擴展到如貸款服務合同、資金保管服務合同及各項服務費用定價依據等,有利于投資者全面、真實了解資產支持證券的信息,以便投資者在認購資產支持證券前做出科學投資決策。
(三)提前還貸的風險與預防
除拖欠、違約及處置回收等因素外,“資產支持證券”的平均回收期將受到提前償付比率的影響,“資產支持證券持有人”的投資回報也可能因為當時市場的再投資回報率水平而受相應影響。利率、擔保物轉讓、社會經濟、人口變動、婚姻狀況和其他因素,都可能促使借款被全額或部分提前償付。而且我國國民量入為出的固有消費心理,使業主提前償還貸款成為常態。因此提前還款風險是導致RMBS證券持有人投資風險的主要來源,而不是通常被認為的業主無法按期還款的信用風險。
對于提前還貸風險的防范,筆者認為可以從幾方面著手:一是加快開發固定利率按揭貸款品種;二是對基礎資產池各項資產的利率要多樣化,提高資產池加權利率水平,以化解固定利率資產的利率風險;三是對基礎資產池中的信貸資產結構進行優化,合理提高資產池中提前還貸率低的工業房地產信貸、商用房地產信貸資產的占比;四是發起人在制定原始貸款合同時對于提前還貸設置適當合理的手續費或補償費;五是在資產證券化試點深入后,繼續細分RMBS為抵押過手債券、抵押支付債券和擔保抵押債券。不過對于第四方面關于對提前還貸者收取手續費等措施,筆者還認為既然允許發起人將原始債權出售,就應當允許借款人提前還款,更何況目前的房地產信貸尤其是住房信貸早已全面取消了“轉按揭”,房地產權利移轉必然帶來提前還貸。所以即使需要設置提前還貸手續費或補償費的,應當謹慎開展,其費率不宜過高且應當由監管部門制定統一的指導標準,區別對待借款人改善資產負債的提前還貸或房地產出售變現而產生的提前還貸。
(四)健全投資者風險提示
資產支持證券大多是中長期融資產品,證券信用等級會因各種市場情況或政策因素而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加劇投資風險。雖然目前的資產支持證券的投資人均為機構投資者,有著專業的投資素養,但該證券發行時的發行說明書和信用評級報告仍舊會對在債券市場進行二次交易資產支持證券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和風險預判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會使他們忘記查詢該證券的最新評級。例如: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中國銀行曾在2007年8月底公告稱自己所投資的次貸支持證券均屬信用優良的AAA級證券,而事實上當時美國各評級機構均已全面下調次貸支持證券的信用評級。這一事例雖然不排除中銀是為挽回次貸危機對其股價的不利影響提升股東信心而作出的托詞,但這種托詞確實表明資產支持證券發行之初信用評級的影響力足以讓人忽視該證券發行之后的跟蹤評級。
因此筆者建議:除了繼續要求資產支持證券發行人在發行說明書中提示風險、信用評級機構在資產支持證券發行后進行跟蹤評級外,有必要規定證券發行人和評級機構在證券發行說明書和信用評級報告中提示投資人“資產支持證券發行時的信用評級隨著資產池的老化會發生信用下降或提升的情況”。
此外,根據目前的金融資產發展狀況,MBS還會被作為其他集合理財產品的資產構成。目前中國投資金融資產,尤其投資集合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中,絕大部分是個人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在購買包含MBS的集合理財產品等金融資產時,更多的是相信資產管理人管理能力和“MBS最初是銀行借以生財的信貸資產”,基于對銀行放貸審查的高度信任是投資者對所購金融資產中所包含MBS自主評級的基礎。因此,對于加強MBS信息批露工作不但提高投資人的風險意識,更可以使大批金融資產最終持有人――個人投資者和“散戶”受到風險教育,正確認識和評估所持金融資產。
(五)RMBS有的變現阻礙風險
在我國,RMBS的持有人除了要面對提前償還風險,違約風險和利率風險外,可能還需面臨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風險:銀行,SPV和服務機構無法處置未按時還款業主的房屋。一向以來,由于處置成本高(司法成本和拍賣成本等),房屋流動性差,導致銀行在執行處置違約業主的房屋方面進展十分緩慢。另一方面,2004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其中第六條明確表示:對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生活所必須的居住住房,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賣,變賣或抵債。雖然有人民銀行指導商業銀行提高按揭貸款首付比率、加強貸款審核時對借款人還貸能力的評估等,但這只能減少違約的可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處置違約者所抵押的住房的難題。目前并無經濟、有效的手段來化解這項風險。不過筆者認為通過設計相應的履約保證保險等商業險種,在資產池構建完成之后開列一定比例的履約保證保險費,或許能夠緩解一部分風險。
(六)合理控制MBS產生的流動性,防范金融業產生的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