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

篇1

企業經營風險指的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導致企業的利潤變動,特別是利用經營杠桿而導致的利潤變動的風險。而所謂的經營杠桿系數是指企業稅前利潤變動率和銷售額變動率之間的比值。經營風險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產品售價、成本、成本固定比重以及市場需求等。在企業的發展中,經營風險是必然存在的。

2.財務風險的含義

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是指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中,由于各種無法預料的或者難以控制的因素而導致企業利潤的不確定性。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具體因素主要有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企業內部制度不完善以及收益分配政策不規范等,這些因素使企業在運營中都承擔著一定的財務風險。

3.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

企業所承擔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主要系統在以下兩個方面,即兩者之間具有相互依存性、二者之間具有協同性。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通常會采用債務集資的方式來擴大企業的資本,不過債務資本的增加會導致企業整體的經營風險增加,這就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而且企業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存在著相關關系,二者這種關系直接對企業財務管理的決策產生影響,對企業的風險管理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另外,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具有協同性,也就是說企業財務風險的提高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經營風險。因此,如果企業如果面臨著大好的發展機遇和高風險并存時,可以適當地通過增加財務風險來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二、產生影響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因素

1.企業經營管理方面

在企業經營中,導致企業產生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業內部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內部因素主要包括企業的內部制度、人員管理情況、銷售政策等。制度是一個企業運作的根本,有句話說的非常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企業內控制度有漏洞或者不妥之處,那么企業經營中肯定就不能避免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可以說內控制度是企業產生風險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員管理涉及了較為廣泛的內容,其中人員流失對企業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有一些企業由于在人員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人才都紛紛選擇跳槽,這給企業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如果較多產品生產加工工人同時離職,那么企業生產就會陷入癱瘓狀態,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損失可是巨大的,因此人員管理不容忽視;銷售政策也涉及了很多內容,銷售政策會直接影響產品的銷量,而且還會影響銷售人員的積極性,好的銷售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企業產品的銷售額,相反不好的銷售政策可以使企業的產品庫存量逐漸上升。

2.企業財務資金管理

在企業經營中,企業財務資金管理問題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財務風險,繼而引發企業經營風險。企業財務資金管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流動資金管理、回款管理和其它資金項目管理。而導致財務資金管理問題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企業資金管理制度,會計流程、會計人員素質等。資金管理、回款管理問題都是企業常見的問題,這些問題給企業造成了很大的財務風險。

三、強化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

1.經營風險的防控措施

導致企業經營風險的因素較多,為了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企業可以通過做好每個環節的工作。首先,企業要建立現代化的管理體系。與企業自身發展和控制適合的管理體系構建,包括企業組織機構構建,部門和崗位的設立,工作流程的設置等方面,同時要涵蓋質量管理體系、財務管理體系、薪酬管理體系、營銷管理體系等多個分管理體系;其次,逐步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大多數公司發展的失敗主要源于戰略方向管理和監督方面的失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首先企業發展中戰略決策方式必須依靠董事會集體的民主決策;其次企業在建立完善的人員管理機制同時要加強人力資源信息管理,以便于企業可以這些信息及時了解高端人才離職率變動情況以及離職原因等,然后可以有針對性地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措施。

2.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

篇2

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財務管理活動貫穿于企業的集資、投資、利潤分配等環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財務風險日益突顯,成為企業所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財務風險控制能夠全面反映公司經營水平,但完全消除風險是不可能的。自我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財務管理工作地位不斷提高,在加強企業管理、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時財務風險也日益凸顯。所以,完善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規避風險,降低損失,已經成為擺在每一個企業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財務風險的成因

產生財務風險有很多原因,有企業的外部原因,也在企業的內部原因,不同的財務風險形成,其成因也不同,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不能適應外部的宏觀環境

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主要有:市場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等等,這些宏觀環境的改變對于企業來說是難以預料的,其變化必然會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風險。

2.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對財務風險的認識不足

只要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活動,財務管理的風險就必然存在。當前,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對財務風險的認識還不夠,缺乏風險意識,覺得只要管好賬,就會避免財務風險,這種想法顯然是片面的,風險意識淡薄是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企業內部控制薄弱,財務監控機制不健全

從目前來看,很多企業的財務監督機制不健全、執行不嚴格,內部控制薄弱,缺乏投資決策失誤的責任追究制度,有些部門對財務管理制度置若罔聞,缺乏有效的約束,使財務風險很容易發生。

4.財務決策失誤

企業財務決策失誤是財務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前,企業在決策過程中,主觀意想的成分過多,客觀性分析不足,致使決策失誤的現象經常發生,所導致的財務風險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時,在現代市場經濟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虛假信息,企業的決策如果是建立在這些不真實信息基礎上的話,決策失誤是必然的。

二、企業經營中財務風險控制的建議

1.建立完善的財務預警體系

對于財務風險的控制,預警體系是不能缺少的。在這一體系之中,獲利能力、還債能力等指標是最具有代表性。資產獲利能力指標主要可以分為:總資產報酬率與成本費用利潤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資本的獲利水平,是反映企業運用資產所獲利的水平;而后者反映每耗費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潤,該指標越高,企業的獲利能力就越強。償債能力指標主要包括:流動比率與資產負債率。如果流動比率過高,則會使流動資金喪失再投資的機會,一般生產性企業最佳為2左右;而資產負債率一般為40%~6 0 %,當投資報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時,借款越多,利潤就越多,同時財務風險也就越大。

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內部控制度是以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為前提的。依據公司法的相關要求,必須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各階層管理者的崗位責任,必須將企業的管理執行與監管權相分離,各部門之間各司其職、相互獨立、相互制約、協調發展,企業的每一個部門都要明確自己在財務管理過程中的職責、作用。除此以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公司要兼顧各個方面的利益,要調動企業的各個部門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企業的財務管理中來,做到責、權、利相統一。

3.落實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工作

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經營情況下,任何企業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經營風險,多數的經營風險都會產生財務后果,例如,開發新產品或服務失敗出現的損失,新產品存在瑕疵導致產生的或有負債。因此企業需要設計、執行和維護內部控制,需要堅持以風險控制為導向,實施有效的內部審計,降低經營中的各種風險,進而降低財務管理風險。

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企業決策失誤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者在決策時參雜了過多的主觀意識,進行了很多的非理性投資;另一方面是因為現代市場經濟生活中,存在著很多虛假信息以及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就是由于外界披露信息含有大量的水分,加大了企業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與投資的低效性,給投資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都帶來了巨大損失。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低成本的修正不對稱信息的機制和完善的信息披露與監督制度。比如資本市場信息公開制度、有效的監督與制約機制等等。

5.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

財務管理工作人員要更新知識體系,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第一,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要讓每一名員工清醒意識到財務風險的破壞性,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經營的每一個環節,不只是財務部門,其它部門的操作失誤都可能導致財務風險,對于財務風險的防范,必須由始至終貫穿于財務管理工作之中。第二,定期舉行專業培訓,對財務管理人員進行技能、思想、道德方面進行教育,更新財務管理人員的知識體系,全面提高財務人管理員的素質。

三、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企業所面臨的競爭環境日益殘酷,財務風險是伴隨著競爭的加劇而產生的,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既有企業外部環境因素,也有企業內部經營的因素,只要企業進行財務管理活動,財務風險就會客觀存在,所以加強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就顯得非常重要。相信通過實施有效內部控制,企業能夠降低經營風險,進而對財務風險的控制能力必將會加強,一定會在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方面發揮出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篇3

所謂的企業經營風險,具體就是指企業作為市場經營的主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由于原材料、人工成本、生產成本、市場供求等多種不確定因素,而導致的企業利潤減少等問題。經營杠桿系數是企業稅前利潤變動率與銷售額變動率之間的一個比值,利用這個比值可以判斷企業的利潤收益情況。經營風險是貫穿在企業的發展全過程中,是不會徹底消失的,但是,可以進行預先防范。

2.財務風險的概念

企業財務風險是企業在內外財務管理過程中,因為各種不可預見或無法控制的因素,而產生的企業利潤降低。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與企業資金結構、財務管理水平、企業內部制度及收益分配制度等密切相關。

3.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

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企業在實際經營發展過程中,為了確保資金支持,往往會采取債務集資等方式,來擴大企業資本積累,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現金流。但是,債務資本的增加,就會使企業經營風險加大,一旦資金出現問題,就容易引發經營環節出現重大問題。但是,企業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之間,也具有互相促進的作用,良好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將有助于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從而確保企業的經營正常進行,并進一步促進企業財務和效益得到優化。不過,如果企業面臨大好的發展機遇,則可以根據企業的承受能力,適當地增加財務風險,以此來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二、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產生的主要因素

1.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因素

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因素。這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企業管理制度、人員配置與管理情況、產品銷售策略等。假如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制度存在不科學之處,或者存在漏洞,那么,在企業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就會發生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人員配置與管理情況,涵蓋的范圍比較廣泛,其中,關鍵崗位人員或技術人員流失,對于企業的正常經營影響比較大。如果企業人員配置不合理或者管理部科學,很多人才就會選擇離職或跳槽,這將給企業的正常經營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對于生產企業來說,加入車間工人大量離職,企業將面臨生產停滯甚至生產癱瘓的問題,其損失也將是不可估量的;產品只有銷售出去,才能實現企業的利潤,所以,產品銷售策略非常關鍵,好的銷售策略將有助于產品在市場上順暢地銷售出去,并在目標消費群體中形成良好的印象。如果銷售策略不正確,則產品實際銷售情況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產品積壓不僅導致企業遭受極大的經濟損失,也會直接影響銷售人員的積極性。

2.企業財務資金管理方面的因素

在企業具體的經營管理中,企業財務資金管理能力與管理水平,將會直接決定財務風險的大小,如果財務風險過大,還會進一步引發企業經營風險。企業財務資金管理分為流動資金管理、回款管理和項目資金管理等。導致財務資金管理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企業資金管理制度、財會流程、財會人員等。

三、加強對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的策略

1.經營風險的管理防控策略

為了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必須要對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管理與控制。首先,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體系,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內部控制機制,比如,構建科學的組織機構、合理設置部門與崗位、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等,同時,還要健全產品質量管理、財務管理、薪酬管理、營銷管理等多個管理體系;其次,逐步健全和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市場經驗證明,很多企業的失敗,主要是因為戰略方向管理和監督方面出現失誤,因此,在企業的經營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依靠董事會進行民主決策,決策依據必須要精準、真實、有力,另外,還要加強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為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提供人力資源保證。

篇4

一. 保險公司財務風險主要表現分析

(一)資本金不足

資本金是開立保險時保險公司所擁有的,需要較大數量的,而且還要進行注冊的資本金,在一些有關的法律法規中有明文規定。往往金融控股公司進行多次計算,導致出現重復現象,其實就是為了達到最大的實現資金的利用率。這就可能出現在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資產負債表里反復出現,其實就是母公司向子公司撥付一筆資本金。另一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是子公司的資本金進行重復計算,形成分公司之間的交叉股份。由此導致,控股公司實際償付能力將遠低于成員“名義”償付能力之和,另外,監管機構有時對管理對象資本的規定不一樣,這也可能是保險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利用的。規避監管部門對最低資本的要求,進一步加大了

資本金不足的風險。

(二)財務杠桿比率過高

財務杠桿比率是債務對投資者收益的有一定的影響,體現著一種關系,那就是普通股每股收益與息稅前利潤之間的關系。在當今的公司中,只要擁有10%的股份就可以對本公司進行有效、有力地控制。就是因為這種分散的股份權才會產生較高的杠桿效應,然而過高的財務杠桿比率也會加大保險金融控股公司虧損和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風險。在我國由于對金融行業的監管體系還不算健,而且不同監管部門還不愿主動溝通,此時保險金融控股公司很可能就從中做手腳,有時可能重復計算資本金,有時可能依據最大財務杠桿比率不同的要求與將按部門對資本計算口徑的不同。而違規提高財務杠桿比率。

(三)償付能力不足

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最為關鍵的能力之一,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的高低決定著保險公司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兩者之間關系不容割裂、密不可分,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提高。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越好,那就足以證明保險公司的財務風險越低穩定性越強;而財務穩定性越強就會使償付能力越強,恰恰是有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較差,很是不足。

(四)資金運用不當

投保用戶定期向保險公司交付保險資金,那么保險公司則是把所有投保人員的投保資金做系統的規劃,有的保險公司則是把這一大筆資金用作投資,常常是看好某一項目的經濟效益,投入之后會有一筆可觀的收入,以制造投保人出現意外時資金隨時都可以提供。但有的保險公司則是不注重這筆巨額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投入的項目不能確保其資產的保值增值,尚未完全確立起以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穩健投資和長期投資為核心的思想。在投資技術上,運用資產的匹配管理、戰略配置和組合管理的方法還不嫻熟;在投資策略和風險控制也有待進

一步提高。

(五)壞賬過多

投保的客戶有時投保資金不足,或想延期辦理,所以保險公司此時就會遲收一些保民的保費,但規定同時上交的票據不能一并上交,那么只能采取延緩收費或收受遠期票據的優惠,從而造成保險公司為數不小的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票據是有,但資金沒有到位,這種情況較多就會直接影響到保險公司財務管理問題,由于壞賬較多,導致資金流量不足,致使降低了保險公司對項目投資的資金收益,就會直接關系到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不足。部分保險業務人員和其他保險從業人員也常常利用保險公司在應收保費管理上的漏洞,拖欠、少繳甚至不繳保費,將保費資金據為己有。

(六)利率與匯率變動風險

保險公司與別的金融企業沒什么兩樣,對保險公司影響較大的就是利率的升降。人壽保險更是要到期給付的,對它的影響更大。利差益是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營利潤的主要來源,相對利差益而言的就是利率發生不利變化時將給保險公司帶來巨大的“利差損”,保險公司的健康發展與“利差損”的風險的解決息息相關,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匯率風險。

二.保險公司財務風險防范策略

(一)匹配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

保險公司的總風險水平,是由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來決定的,一般情況下,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合適的關系是保持一種逆向搭配的狀態,即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必須此消彼長。

1.高經營風險―低財務風險

這種搭配是很適合股東和債權人期望的。它會帶給企業中級的總風險。是因為權益投資人希望企業有很高的收益,所以自己風險較高。而債權人則認為只要不超過清算資產價值債務就能欣然接受,它的風險還是較小的。

2.低經營風險―高財務風險

這種搭配和前一種的總風險基本是處于一種程度,它的經營風險較低,相對于權益投資人來說。當然投資資本的回報率也是較低的。若企業不增加對財務杠桿的利用,則權益報酬率也會較低。而對于債權人來說,經營風險較低的企業可以有較為穩定的經營現金流入,從而為償債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將愿意為其提供數額較大的貸款。逆向搭配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致使企業的總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二)管控保險公司財務風險

1.嚴抓制度

保險公司要切實抓好會計管理制度,認真貫徹執行保險企業財務制度,嚴格遵守國家的各項與保險公司有關的法律法規,按照國家頒布的財務金融政策辦事。核保制度是保險公司的關鍵,所以要逐漸完善,強化管理,盡快通過培訓等方式提高核保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盡可能地控制承保風險,使保險公司的規模和經濟效益共贏,使得展業與管理同步發展。

2.嚴管業務

在業務管理方面,依照實情核算保險的各項業務收入,做好業務記錄,加強對檔案和相關內容的管理工作,確保所管理的保險金額及賠付比例還有應收保費等一些風險隱患較大的保險業務項目重點監控。做好核算業務工作,要定期對員工的業務檢測和考核,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立刻調整,同時配合經常性的資產核查加強各級財務單位的經濟核算。要做好匯率與利率動向的預測工作,采用積極有效的手段應對可能的利率風險與匯率風險。發展低預定利率、非利率敏感型保險產品。

3..穩升實力

客戶對保險公司的一些險種有時不滿意,我們保險公司要盡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能力,努力積極的探尋并開發新型的保險種類,盡快調整對客戶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做到以人格擔保、以品質發展。依據實際情況盡量科學合理的進行定價,保持企業良好的盈利能力,以從根本上增強保險公司應對風險的能力。合理有效地利用分保和再保險,將保險的風險進行轉移,將自留風險的程度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將那些可能很嚴重地影響償付能力的損失進行再保險。實施財務再保險,提高風險轉移的效率,擴大可保風險的范圍并將風險直接轉嫁到資本市場,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來增強承保能力。要想提升保險公司的實力,人才是關鍵因素,公司要大量接納并培養儲備風險管理人才,建立健全專門的風險管理機制系統,配合保險公司各部門的風險管理工作。

4.嚴保資金

決定保險公司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資金,保證資金也就保證了保險公司的運行,也就保證了客戶的意外經濟損失。所以必須要延保資金管理,盡量使保險資金發揮最大效率的使用率。這要求保險公司首先對保險資金實行專業化的管理和運做,完善投資風險的控制制度,建立科學的資金運用管理體制,切實防范資金運用風險,確保保險資金的真正保值增值。要遵照《保險法》規定的使用范圍用好保險資金,致使在償付方面充裕并結余。拓寬運用的項目,結合扎實的前期調研、評估、論證工作,保證保險資金的高效安全運用。

(三)集成控制保險公司財務風險

1.樹立風險意識

風險意識是保險公司財務管理的關鍵所在,直接關系到保險公司的聲譽和發展。所以每位員工都應該把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作為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內容,樹立正確的保險意識。公司要定期對不同的業務部門和各個職能部門的員工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是每個部門的員工都能感受到企業文化帶給自己的風險控制思想,真正使風險意識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人的心中。建立和完善保險公司監督、激勵制度綜合運用諸如分散、回避、轉移、降低等風險應對的技術手段。針對保險公司的財務,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控制制度和預算制度。這樣會使風險意識更明顯、更凸現。

2.構建預警系統

構建切實可行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以保險公司密切相關的外部環境信息、內部經營管理信息、財務信息為基礎,對保險公司的經營活動、財務活動做實時地分析預測,設計運用適合保險公司的財務風險識別和評估手段與方法,并且及時地進行反饋和調整。

3.增強財務能力

財務能力是保險公司每個員工必備的重要能力,此種能力主要包括保險方面的財務疏通能力、財務管理能力還有財務表現能力。直接影響著保險公司的盈利、償付、籌資等。強大的財務能力是保險公司發展的不竭動力,可以防范和化解財務風險。增強保險公司的財務彈性和環境適應能力,抵御因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總之,當今的經濟全球化發展,金融也逐漸一體化進展,保險公司的會走向多元化,所面臨的風險也會逐漸擴大。所以作為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人員要時刻做好準備,對保險公司所面臨的風險做精細的預測和快速的度量,并隨時制定較為可行的管理和防范措施抵御風險的發生。當然,對保險從業人員的風險知識也一定要培訓和提高。在管理人員層面上更要組織協調、明確管理職能。保證風險的管理系統正常運行并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宋明哲,現代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3]陳鳳榕,淺議財務風險管理,學會[J],2001,02

篇5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0—0206—02

近十多年來,企業經營失敗或者因管理層舞弊造成破產倒閉的事件劇增,投資者和貸款人蒙受重大損失,注冊會計師因而被指控未能及時揭示或報告這些問題,并被要求賠償有關損失。探討審計風險和財務風險的關系意義重大。

一、審計風險的表現及成因

審計風險是指當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時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和主觀努力的結合——客觀存在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去調節,但主觀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則的約束。

(一)審計風險的表現

我們認為,將審計風險概括地表示為察覺出重大錯報的風險,只是最狹義的審計風險,而審計風險本身具有更廣泛的涵義,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上來說明:

1、固有風險。固有風險是指在考慮相關的內部控制之前,某類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的某一認定易于發生錯報(該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可能是重大的)可能性。審計風險受到企業固有風險因素的影響,如何管理人員的品行和能力、行業所處環境、業務性質、容易產生錯報的財務報表項目,容易遭受損失或被挪用的資產等導致的風險。

2、控制風險。控制風險是指某類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的某一認定發生錯報,該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可能是重大的,但沒有被內部控制及時防止或發現并糾下的可能性。審計風險同樣受到內部控制風險因素的影響,即賬戶余額或各類交易存在錯報,內部控制未能防止、發現或糾正的風險。

3、報告(評價)風險。審計評價是對被審計者履行經濟責任、管理責任情況發表的綜合評價,涉及被審計者的切身利益,任何不實或不當的評價,都可能會引起審計行政訴訟。一是對非評價審計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二是對審計過程中未涉及的具體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因為雖在審計范圍之內,但未獲取相關證據。三是對審計證據不足的審計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四是用詞不妥的審計評價。但更多的是囿于各種原因,報告定性模糊、問題含混,語言似是而非、欲說還休;結論模棱兩可,不知所云。“訴訟爆炸”就是注冊會計師責任加重的主要表現形式。

(二)審計風險的成因

在執行審計業務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重要性及重要性與審計風險的關系。審計風險取決于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

1、重大錯報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的可能性。重大錯報風險與被審計單位的風險相關,且獨立存在于財務報表的審計中。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又可進一點細分為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某些類別的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及其認定,固定風險較高。例如,復雜的計算比簡單更可能出錯;技術進步可能導致某項產品陳舊,進而導致存貨易于發生高估錯報(計價認定)。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中的某些因素還可能與多個甚至所有類別的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有關,進而影響多個認定的固有風險。這些因素包括維持經營的資金匱乏、被審計單位處于夕陽行業等。控制風險取決于與財務報表編制有關的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種程度的控制風險始終存在。

2、檢查風險。檢查風險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錯報,該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可能是重大的,注冊會計師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實施程序后沒有發現這種錯報的風險。檢查風險取決于審計程序設計的合理性和執行的有效性。由于汎會計師通常并不對所有的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進行檢查,以及其他原因,檢查風險不可能降低為零。

二、財務風險的表現及成因

對企業管理人員來說,風險是一個重要的全球性問題,特別財務風險是企業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金融環境的變化顯著地影響企業的控制環境。以前的理論是對國外的本地市場提供供給或利用國外的自然資源。現在,對外直接投資將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企業聯系起來,每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都已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外部環境的變化加大了財務風險。

(一)財務風險的表現

1、財務風險的客觀性。企業的財務風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企業財務風險是我國國民經濟面臨的較為重要的一種風險,其風險的形成既有企業外部法律和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又有企業內部機制和管理中存在先天不足所導致的。并且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

2、財務風險的多樣性。財務風險的多樣性主要受三個方面的影響,首先受企業經營環境多樣化的影響,企業不僅要面對國內市場的競爭,而且要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不僅要面對傳統產品市場的競爭,而且要面對高科技產品市場競爭,這種多樣化的經營環境必然會給企業造成多樣性的財務風險影響,其次受企業經營過程多樣化的影響,企業生產經營不是簡單的一個環節,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每一個過程中的失誤都可能形成財務風險,再次財務行為多樣化的影響,企業財務行為方式包括籌資、投資、資金使用、資金回收、利潤分配等,在這些環節,不管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形成財務風險。

3、財務風險的全面性。企業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財務管理的全過程并體現在多種財務關系上。企業承包從籌資到投資、平時的現金流量運作、企業的對外擔保、企業跨國經營這些日常的經營活動都離不開財務管理,而這些由于企業經營不當或客觀原因都可能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企業的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中。

4、財務風險的不確定性。自動化程序和控制可能降低了發生無意錯誤的風險,但是并沒有消除個人凌駕于控制之上的風險,如某些高級管理人員可能篡改自動過入總分賬和財務報告的數據金額。當被審計單位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數據的傳遞時,發生篡改可能不會留下痕跡或證據。

(二)財務風險的成因

1、經營目標。目標是企業經營活動的指針。企業管理層或治理層一般會根據經營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各種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經營目標。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應對目標和戰略做出相應的調整。例如,企業當前的目標是在某一特定期間內進入某一新的海外市場,企業選擇的戰略是在當地成立合資公司。但是,成立合資公司可能會帶來很多的經營風險,例如,企業如何與當地合資方在經營活動、企業文化等各方面協調,如何在合資公司中獲得控制權或共同控制權,當地市場情況是否會發生變化,當地對合資公司的稅收和外匯管理方面的政策是否穩定等問題,而導致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風險。

2、經營風險。不同的企業可能面臨不同的經營風險,不能隨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固然可能產生經營風險。但是,調整的過程也可能導致經營風險。例如,為應對消者需求的變化,企業開發了新產品。但是,開發的新產品可能會產生開發失敗的風險;即使開發成功,市場需求可能沒有充分開發,從而產生產品營銷風險;產品的缺陷還可能導致企業遭受聲譽風險和承擔產品賠償責任的風險。多數經營風險最終都會產生財務后果,從而影響財務報表。例如,企業合并導致銀行客戶群減少,使銀行信貸風險集中,由此產生的經營風險可能增加與貸款計價認定有關的重大錯報風險。同樣的風險,在經濟緊縮時,可能具有更為長期的后果,進而可能導致財務報表發生重大錯報。

3、企業收益分配政策缺乏科學性。企業在不同成長與發展階段所采用的股利政策不同。其分配方法的選擇會影響投資者對企業狀況的判斷和企業的聲譽,從而影響企業資金的來源,也可能影響企業潛在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例如,采用剩余股利政策說明企業處于初創階段,此時企業經營風險高,有投資需求且融資能力差。另外,企業的利潤分配政策如果缺乏控制制度,不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不進行科學的分配決策,必將影響企業的財務結構,從而形成間接的財務風險。

(三)財務風險的基本類型

財務風險來源包括:因短期內不能履行財務義務(比如向供貨商、辦公場所的出租人或雇員付款而產生的流動性風險;因未獲得貨款而產生的信用風險;對消費者的可分配收入產生影響,并導致與諸如零售商、房地產開發商或制造商的交易惡化的利率風險;以及投資項目在項目期內的現金流和折現率的通貨膨脹風險。此外還包括匯率風險,即海外投資的預期現金流受到匯率波動的不利影響,以及借款人的融資風險。還包括因在市場上投機或套期產生的衍生工具風險。例如,為了用低于當時的通行價格的價格購買某商品而購買期貨。

簡單來說,一個企業所面臨的最顯而易見的財務風險就是市場風險。主要的市場風險是由金融市場價格變化而產生的,如匯率風險、利率風險、商品價格風險和股票價格風險。但主要財務風險包括但不限于市場風險其他相關的重要財務風險如上所說,包括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三、審計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

(一)審計風險與財務風險的聯系

某些重大錯報風險可能與財務報表整體廣泛相關,進而影響多項認定。例如,在經濟不穩定的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資產的流動性出現問題、重要客戶流失、融資能力受到限制等,可能導致注冊會計師地被審計單位的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又如,管理層缺乏誠信或承受異常的壓力可能引發舞弊風險,這些風險與財務報表整體相關。

(二)審計風險與財務風險的區別

編制虛假財務報告直接導致財務報表產生錯報,侵占資產通常伴隨著虛假或誤導性的文件記錄。因此,對能夠導致財務報告產生生大錯報的舞弊,無論是編制虛假財務報告,還是侵占資產,注冊會計師均應當合理保證能夠予以發現,這是實現財務報表審計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是財務報表審計的價值所在。但另一方面,由于審計的固有限制,即使注冊會計師按照審計準則的規定恰當計劃和執行了審計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財務報表中的某些重大錯報未被發現的風險。注冊會計師不能對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獲取絕對保證。特別是,如果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精心策劃和掩蓋舞弊行為,注冊會計師盡管完全按照審計準則執業,有時還是不能發現某項重大舞弊行為。

(三)針對特別風險實施的應對措施

如果認為評估的認定是特別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專門針對該風險實施實質性程序。例如,如果認為管理層面臨實現盈利指標的壓力而可能提前確認收入,注冊會計師在設計詢證函時不僅應當考慮函證應收賬款的賬戶余額,還應當考慮詢證銷售協議的細節條款(如交費、結算及退貨條款);注冊會計師還可考慮在實施函證的基礎上針對銷售協議及其變動情況詢問被審計單位的非財務人員。如果針對特別風險實施的程序僅為實質性程序,這些程序應當包括細節測試,或將細節測試和實質性分析程序結合使用,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1、經營目標。為了從被審計單位高層次的經營目標中識別出經營風險和審計,審計項目組通常需要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目標和經營風險。例如,被審計單位制定了一個通過增加毛利來改善盈利善的總目標。注冊會計師可以了解與提高售價和降低成本相關的上體目標和行動措施,如通過從國外新供應商購貨的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

篇6

(二)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反向搭配原理

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反向搭配原理,是指企業應根據產品或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所面對的不同經營風險,制定出具有與經營風險大小相反的財務風險戰略。企業或產品特定發展階段制定的經營戰略決定了經營風險的大小,而企業的資本結構則決定了財務風險的大小,企業的總風險由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共同決定。從邏輯上看,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的搭配方式可分為四種類型:高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低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高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低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但在現實情況中,有兩種是無法實現的,即高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的搭配,以及低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的搭配。分析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搭配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之前,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種籌資方式,對投資人與企業而言,它所帶來的財務風險是不同的。就企業籌集權益資金而言,由于法律上企業沒有必須償還權益投資的義務,并且在股利分配上可以根據企業經營狀況以及現金流量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給股東的分紅可以酌情考慮有無以及多寡,權益籌資方式具有很大的彈性,因此,對企業來說風險小,而對投資人來說風險大。企業在籌集債務資金后,經營狀況無論好壞以及現金流量多少,都必須按合同約定償還債務本金,并且按期以固定的票面利率支付固定的利息,缺乏彈性,因此,債務籌資方式對于企業來說風險大,而對于債權人來說風險小。1.無法實現的風險搭配方式。一是高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這種搭配方式的總體風險很高。對于風險投資者來說,在這種搭配方式的基礎上,他們需要投入的權益資本很小,若是成功則投資回報率會非常高;如果投資失敗,他們損失的也只是投入的很小的權益資本。同時,在計算過投資項目失敗的概率后,風險投資者會通過一系列的風險投資組合來分散自己的風險,因此個別投資項目失敗的后果仍然是在他們可以承受的范圍內。但這種風險搭配方式吸引風險投資者的前提是企業能夠找到債權人獲取債務資金。而這種搭配并不符合債權人的要求。因為對于債權人而言,投入大部分資金到具有高經營風險的企業,投資成功也只是得到以固定利息為基礎的有限回報,而權益投資人則獲得剩余大部分的收益;如果失敗,他們將無法收回本金。也就是說,債權人以很少的回報承擔了很大的風險。因此,這種搭配在現實狀況中會因找不到債權人而無法實現。二是低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這種搭配方式的總體風險很低。采用這種搭配的企業會擁有穩定的現金流,并且債務不多,因此在償還債務方面有著較好的保障,是符合債權人要求的,但是并不符合權益投資人的期望。對于權益投資人來說,低經營風險意味著較低的投資資本報酬率,低財務風險則反映了企業的財務杠桿也較低,自然權益投資人所能得到的權益報酬率也不會高。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只要改變企業的財務戰略,而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并承擔較大的風險來改變其經營戰略,就可以增加企業的價值。絕大部分成功的收購都以這種企業為對象,因此,這種資本結構的企業會吸引許多的收購者。為了避免被收購的下場,明智的管理者是不采用這種風險搭配的。因此,低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2.可行的風險搭配方式。一是高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這種搭配方式的總體風險中等。對于權益投資人而言,較高的經營風險,也意味著較高的預期報酬,因此這種搭配方式符合他們的要求。權益資本通常來源于專業的投資機構,他們專門從事高風險投資,通過一系列的投資組合分散風險,從而在總體上獲得很高的回報,因此他們并不介意個別項目的失敗。對于債權人來說,這種資本結構是可以接受的,債務在不超過清算資產價值的范圍內,債權人會適當地投入資金。因此,高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是一種可以同時符合股東和債權人期望的現實搭配。從企業角度而言,經營風險高的企業現金流量不穩定,鑒于權益籌資具有償還彈性,因而企業相較債務資本來說更愿意使用權益資本。這種搭配方式是同時符合股東與債權人期望的現實搭配。二是低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這種搭配方式的總體風險中等。對于債權人而言,經營風險低的企業,經營現金流入穩定,企業無法償還債務的風險較小,債權人愿意為其提供較多的貸款。對于權益投資人來說企業的經營風險低,如果不利用財務杠桿來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總體的回報率會很低。但提高財務風險可以提高財務權益報酬率,因此權益投資人愿意投入資金來提高企業的負債權益比例,因此這種風險搭配是既符合債權人要求也符合股東期望的現實搭配。綜上所述,在制定資本結構時,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反向搭配是必須遵守的一項戰略性原則。這兩種風險只有反向搭配才是合理的,可以實現的。

二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具體戰略

(一)引入階段的經營風險與財務戰略

1.經營風險。盡管引入階段的產品設計新穎,但是質量需要提高,特別是可靠性。市場上剛出現的新產品,前景通常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同時也具有競爭對手很少的優勢。生產者為了促進消費者購買,擴大銷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銷費用,對產品進行宣傳和推廣[2]。由此導致這一階段產品營銷成本高,廣告費用大。另外,由于生產技術方面的限制,該階段產品生產批量小,產能過剩,生產成本高,產品銷售價格偏高,導致用戶很少,通常只有高收入用戶會嘗試新的產品。產品的獨特性和客戶的高收入使得價格彈性較小,可以采用高價格、高毛利的政策,但是銷量小使得凈利潤較低。這一階段企業應著力于擴大市場份額,爭取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企業應當采用將投資主要用于研究與開發和技術改進,從而提高產品質量。2.財務戰略。產品能否成功開發出來,開發成功的產品是否能為消費所接受,為消費者所接受的產品又是否能夠達到規模生產,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的產品是否可以獲得相應的市場份額,等等。這一系列的不確定性都導致了引入階段具有非常高的經營風險。通常,新產品市場命運只有兩種結果:成功或失敗。成功的新產品將進入成長階段,而失敗的新產品則無法收回前期研究開發、市場開發和設備投資成本。“該期間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做好兩種準備:一是產品可能失敗即不被市場接受;二是產品成功后對設備、材料、人力等經濟資源需求急增,導致對資金需求的巨大增長。”[3]鑒于引入階段的高經營風險,按照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反向搭配原理,此時應采用低財務風險的資本結構以及低財務風險的財務戰略。產品生命周期的引入階段是具有最高的經營風險的階段。新產品是否有銷路,是否被既定消費者所接受,如果受到發展和成本的制約,市場能否擴大到足夠的規模,如果所有這些方面都沒有問題,企業能否獲得足夠的市場份額來判斷其在行業中的地位,以上這些都是復雜的風險。經營風險高意味著這一時期所能容忍的財務風險比較低,因此在融資方面權益融資是最合適的。但是,即便是這種權益投資也不可能吸引到所有能夠接受高風險的潛在投資者。這些風險投資者通常期望得到高回報,這種高回報將以資本利得的形式分配給投資者[4]。因為在引入階段,企業所具有的負的現金流量使得股利的支付成為不可能。資本利得的優勢獲得了這種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風險資本投資者的關注。在企業獲得正的現金流并開始支付股利之前,支付股利會限制企業的發展以及風險投資者們取得的資本利得的大小,因此,無論是企業本身或是投資者都不希望受到支付股利的限制。要實現風險投資者所要求的資本利得,讓企業認為產品在發揮作用并且它的市場潛能使得投資在財務上更有吸引力,就需要在這些權益的價值增加時尋找購買者。對風險投資者而言,最具有吸引力的途徑是企業在股票交易所公開發行,企業可以在這一階段公開發行股票而不分配股利。

(二)成長階段的經營風險與財務戰略

1.經營風險。成長階段的標志是產品銷量持續增加,產品的銷費群體已經擴大。此時消費者會接受質量不同的產品,換言之這個階段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不高。生產產品的各個廠家之間在技術和性能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企業為擴大市場占有率會增加產品的促銷與宣傳費用,因而廣告費用較高,但分擔在每單位銷售收入上的廣告費用在下降。此時的需求大于供給,生產能力不足,需要轉向大批量生產,并建立批發分銷渠道。由于市場擴大,涌入大量競爭者,企業之間的競爭變為人才與資源的爭奪,同時會出現意外事件如兼并與并購等,引起市場動蕩。由于需求大于供給,產品價格達到最高,單位產品凈利潤也最高。在這一階段企業應著力于追求最大的市場份額,并維持到成熟階段的到來。如果在成熟階段到來時只獲得了一個較小的市場份額,則投資于前期開拓市場方面的資金很難得到補償。企業對處于成長階段的產品應采取的主要戰略是市場營銷,對企業而言,這是改變質量形象和價格形象的好時機,企業應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特色,提高知名度,同時明確真正的目標市場,努力擴大市場占有率,挖掘潛在市場。這一階段的經營風險有所下降,主要是產品本身的不確定性相對引入階段而言降低了。但是,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經營風險依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產品市場份額的多寡以及該份額能否保持到成熟階段,決定了此時經營風險的大小。2.財務戰略。鑒于成長階段較高的經營風險,選擇的財務戰略理應具有較低風險。一旦新產品或服務成功地進入市場,銷售數量就開始快速增長。這不僅代表產品整體業務風險降低,而且表明需要調整企業的戰略。這一階段的競爭策略應重點強調營銷活動,以確保產品銷售增長令人滿意,并且能夠增加企業市場份額和擴大銷售量。這都表明,經營風險盡管比引入階段降低了,但在銷售額快速增長的階段仍然很高。“在融資決策時,仍需考慮財務風險,采用合理的資本結構,避免盲目舉債,過分投資,加劇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5]因此要控制資金來源財務風險,需要繼續使用權益融資。對于最初的風險投資者,通常希望進行投資組合獲得比這一階段更高的回報率,此時,他們的退出是符合各方利益的。由于企業的總風險在從啟動到增長的過程中降低了,新的資本回報也必然降低。相應地,原來的風險投資者們可能對未來的融資不感興趣,因為他們必須支付越來越高的價格。風險投資者要實現他們的利得并將收益投入到更高風險的投資中。這意味著需要識別新的權益投資者來替代原有的風險投資者和提供高速增長階段所需的資金。這一階段,由于風險投資者的退出,需要尋找新的權益投資人。一種辦法是通過私募解決,尋找新的投資主體,他們不僅準備收購股份,而且準備為高成長階段提供充足的資金。另一種辦法是公開募集權益資金,但這要受到諸多法律限制。更具吸引力的做法是讓股票公開上市。由于企業在產品的成長階段仍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此時應采用低股利政策。對于企業而言,合適的融資方式依然是公開發行股票。而新的權益投資者主要是被企業未來的經濟增長前景所吸引。在企業股票的高市盈率中,已經反映了這種增長前景。在計算當前股價時,用收益乘以現有的每股盈余。意味著企業在發展階段的每股盈余必須有實質性的增長,這一目標應當通過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中贏得統治地位來實現。在成長階段,企業需要采用大規模追加投資的財務戰略。無論是為擴大市場份額而投資于市場營銷活動還是為轉向產品的大批量生產而投資于設備與技術,都需要企業追加投資,因而需要產品帶來相對于引入階段更多的現金流。大規模的追加投資限制了成長階段股利的分配,但新的權益投資者不會在意這一階段的低股利政策,因為他們所關注的是企業未來的經濟增長前景。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初兩個階段中,企業擁有主要發展機會來發展其實質性的競爭優勢,并將在以后的、現金流量為正的、成熟的階段中發揮這些優勢。

(三)成熟階段的經營風險與財務戰略

1.經營風險。競爭者之間出現激烈的價格競爭,標志著成熟階段的開始,盡管這一階段的產品市場巨大,但市場已經基本飽和,產品已被大多數的消費者所接受,市場需求量漸趨飽和,新的消費者群體逐漸減少,主要依靠原有的消費者的重復購買支撐,銷售量基本穩定。產品逐步標準化,差異變得不明顯,技術和質量改進緩慢。生產穩定,局部生產能力過剩。由于競爭激烈,產品價格開始下降,毛利率和凈利潤同時都下降。“此時,應進一步完善產品質量的控制制度,嚴格產品成本控制標準,保證產品在質量和成本上的競爭優勢。”[6]企業在此期間應集中改善產品質量,利用規模效益降低產品成本,并根據市場需求設計和生產能夠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新產品,開創新市場,在價格方面應實行優惠,運用多種定價技巧,以保持原有市場和吸引新的細分市場。經營重點放在保護市場和開拓新市場上,“對于成熟市場來說,不是量的增加而是量的保持,維持客戶關系遠比宣傳作用大”[7]。由于整個行業銷售額達到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最大的規模,并且保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企業如果想要擴大市場份額,會遇到其他競爭企業的頑強抵抗,并引發價格競爭。此時擴大市場份額已經變得很困難,在這方面投入資金已經沒有必要,“過分的宣傳只會徒增成本、降低利潤”[8],企業經營的著重點應在于保持市場份額的同時提高投資報酬率。企業的經營風險與產品處于成長階段時相比,已進一步降低到中等水平。因為引入階段和成長階段的高風險因素已經消失,市場份額、銷售額以及盈利能力都處于比較穩定的水平,現金流量額也相對容易預測。經營風險主要決定于穩定的銷售額能夠持續的時間的長短,以及總盈利水平的高低。2.財務戰略。與低經營風險相適應,企業可以采用較高財務風險的財務戰略,引入債務融資,此時的現金流和使用債務資金的能力在再投資的過程中變得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引入債務融資會令財務風險增大,這是因為企業需要獲得大量現金凈流量來償還債務。但對于債權人而言,低經營風險的企業具有穩定的經營現金流入,可以為償債以及支付利息提供保障,因此,債權人愿意提供債權資金。同時,權益投資者要求企業支付更高的股利。提高股息率是必要的,因為此時的經濟增長前景遠不如生命周期的引入階段。低增長前景主要體現在較低的市盈率上,從而股票價格降低。市盈率倍數的降低是由于每股收益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并且有所增加。從而導致一個最終的結果,即更穩定的股票價格。此時與引入階段通過以資本利得的形式回報給投資者不同,更多的投資回報來源于股利分配。因此,股利支付率和當前新的每股收益同比例增加,從而顯著增加了股利支付[9]。

篇7

一、財務風險的含義

從企業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角度看,財務風險是指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融資不當使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應有的經營策略,在企業資本結構中,債務資本的比重大,償債能力弱,則財務風險大,反之,債務資本比重小,償債能力強,則財務風險小。基于企業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角度,財務風險主要表現有企業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導致訴訟或破產的財務危機,利率變動風險,再籌資風險。

二、債權人財務風險分析

債權人作為要素所有者將資金借給企業后,即與企業經營者形成了委托關系,根據大家對風險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占在債權人的角度,風險是事件的不確定性引起的,由于對未來結果予以期望所帶來的無法符合期望結果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風險是結果差異引起的結果偏離,即期望結果的可能偏離。因此,如果債權人和公司所簽訂的合約是完全的,合約詳細規定了經理人在所有的外部狀態中的行為以及利潤的分配情況并進行風險披露,則債權人的財務風險問題也就不復存在,因為根據風險與收益均衡的原理,債券人的這一部分收益波動實在其本身的預料之中的,在簽訂契約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并目有相應的風險收益去補償它。

或者我們從VAR風險:計量的的角度去理解它。也可以認為這部分的收益波動是在債券人本身控制的范圍之內。只要沒超過這個界限,都不算風險損失。

但是在通常情況下,公司和債券人之間的契約是不完全的,一個完全的契約準確描述了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以及每一種狀態下契約各方的權利和責任。契約的不完全性是由現實生活的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決定的,正是因為現實的不確定和契約的不完全,企業經營才會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又由于現代的公司治理結果中,債權人作為資金提供者一般不參與公司的經營活動,我們的資本市場也還沒有達到強勢有效,因此,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債券人往往承擔由公司經營風險轉化而來的額外風險,并且這種風險是沒有在契約中同種風險收益的方式加以補償的,它是屬于債權人的期望之外,屬于真正的風險。由于公司的經營環境千變萬化,從而公司的經營風險也是變化的,這些風險由于信息不對稱都可能會轉化為債權人的財務風險。

總之,由于債權人一般不具有公司治理權以及信息不對稱,公司管理者接受股東的委托運用全部資本進行經營,息稅前利潤EBIT 的變異性代表了壘部資本承擔的經營風險,在這個層面上不存在債權人財務風險的問題 EBIT 扣減固定的資本成本利息后,再減去所得稅即為凈利潤,凈利潤的變異性可視為公司承擔的風險,而債權人依合同約定取得固定利息。但是,由于存在著契約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債權人的財務風險源自于企業經營風險的轉移,債權人承擔了不該屬于自身的財務風險。并且,隨著契約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加深,債權人承擔的風險越大。

三、基于公司治理的債權人財務風險管理

按照期權理財風險管理的思想,債權人可以通過在投資時進行權力義務的分離來達到分離風險的目的,即通過支付一定的期權費將未來的不確定性轉化為現在的確定性,從二對未來不確定性進行一定程度的規避,比如現在的可轉換公司債券就是可以看作是一種方式,通過購買可轉化公司債券,實際上就相當于購買了一項公司看漲期權,在公司超額盈利的情況下債權人可以轉化以低于市價的條件購買公司股票,實際上債權人可以通過價差收入來獲得這部分超過其債券收益的報酬,它可以看作是對債權人承擔的公司額外風險的補償基于上面債權人財務風險是經營風險的轉移的認識,我認為債券人可以從衍生金融品德角度去進行自己的風險控制,對于不同經營風險的公司以及自己對風險的承受態度,應該采取不同的風險規避方法,其核心可以參考期權理財權將未來不確定性轉化為現在的確定性,從而將權力義務相分離的思想。

但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像可轉換公司債券這類的衍生品,同樣是在現行的市場環境以及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公司與債權人博弈的結果,只能從債權人的角度去控制自己的風險,而不能從根本去解決債券人的弱勢地位,因此我們應該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去思考債權人的財務風險管理。

1.強化債權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隨著我們資本市場的補斷發展,股權與債權性質將原來越模糊,債券人作為公司資金的提供者應該加大其對管理者的監督力度,比如債權人同樣可以在達到一定的資金規模情況下參與公司監事會等機構,雖然其不決定公司的生產經營過程,但可以使其了解更多的公司信息起到保護自己債權的目的。

2.加強公司的信息披露,加強公司的信息披露可以減少管理者與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債權人根據合同的規定,定期進行實地調查及時了解企業生產經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借入資金的使用等各方面的詳細信息,監督企業嚴格執行借款合同契約規定的相關條款,尤其是限制性條款。同時,規范和完善企業信息的披露制度,以滿足債權人對相關信息的需求。⑤①

參考文獻:

篇8

其次、風險只計算其可能的損失不計算其可能的附帶收益。

再次、風險具有一定的可度量性。

財務風險的界定

什么是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風險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對財務風險的概念有兩種認識:

第一種認識,財務風險屬經營風險的一種,它不同于一般的經營風險它特指股份制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資金運動風險,包括籌資、融資、投資和用資等活動中所面臨的各類風險。

第二種認識,企業所有的經營風險都可以認為是財務風險,財務風險是經營風險的貨幣化的表現形態。

財務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風險活動,風險與收益同在這一規律決定了對財務風險進行管理的必要性。

其次、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股東財富最大化包含了對風險進行管理的要求。

再次、近年來,國內許多大型企業破產倒閉的事實從反面說明了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管理的必要性。

中國珠海的巨人集團曾經輝煌一時但因投資決策失誤被巨額負債拖垮。創維集團總裁黃宏生出道時看好彩電業卻因技術落后大虧一本之后又投資于麗音機,卻因操之過急幾乎血本無歸[1]。

因此,企業界存在的這種現象說明了無論是百年基業還是后起之秀加強財務風險管理都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財務風險的規避

財務風險規避涉及的內容很多,針對不同的風險形式有不同的規避方法本文主要討論會計責任風險和經營中的財務風險規避問題 。

一、會計責任風險的規避

新頒布的會計法不僅強調了單位負責人是本單位會計行為的主體,而且還擴大了單位主要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對單位負責人來說如何維護會計資料的真實性、防范可能出現的會計責任風險是至關重要的。從我國現階段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看,既有人為的因素也有會計技術因素的影響,既有單位負責人的因素,也有會計人員自身因素的影響。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單位負責人為自己的業績或企業自身的利益,而指使會計機構弄虛作假而致虛假的會計信息給企業帶來的。針對上述原因本文認為單位負責人要防范會計責任風險應重視以下幾點:

第一點,加強單位負責人自身的法律意識,提高其綜合素質,這是貫徹執行會計法避免會計責任風險的關鍵。

第二點:設置總會計師崗位充分發揮總會計師在企業中的作用

第三點,加強內部會計監督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第四點,提高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

單位負責人必須配備有資格且高素質的財會人員拒絕任何法制觀念淡薄職業道德水平低技術不過硬的人員。

二、企業經營中財務風險的規避

這里的生產經營主要是指:企業的生產和營銷在企業的生產和營銷方面由于市場條件的變化和企業管理方面的問題會在企業財務方面造成風險。

在生產方面,在通過市場采購生產資料的條件下,機器設備和原材料的供應數量和價格都存在著不確定因素。

在營銷方面,消費者數量的變化、銷售渠道的變化、其他代用品市場供求變化、競爭者情況的變化都會企業產品在銷售上出現的風險。

企業財務壓力的風險貫穿于經營活動中,但并不說明企業束手無策。相反,企業可以通過各種風險經營策略采取主動措施化險為夷,以下重點說明幾種風險經營策略[3]。

1從營銷的角度談風險規避的問題

首先是超前防范經營風險的市場細分策略。

其次是用多角化策略分散風險。

再次,用市場營銷組合來綜合防范風險。市場營銷組合分成4類:產品product、價格price、銷地place、和促銷promotion、簡稱4p組合。產品策略主要包括:產品組合策略、產品壽命期、經營策略、新產品開發以及產品包裝品牌策略等[4]。

2從生產的角度談風險規避的問題。

這里成本控制是一重要手段,要建立成本分級分口管理的責任制度要處理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處理企業總部與下屬各個生產單位包括車間班級在成本管理中的關系

其次是、處理財務部門和其他業務部門在成本管理中的關系形成貫穿企業上下連接整個企業左右的成本控制系統。企業總部負責制訂全企業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計劃并進行成本目標分解。車間分部成本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在車間內組織貫徹企業成本管理制度編制車間分部成本計劃把車間分部成本指標、分解給班組組織車間分部成本核算并報告總部,檢查分析車間分部成本計劃執行情況,督促班組完成成本計劃。

以上是從縱向落實成本控制,以下是從橫向來落實成本控制,財務部門負責全面成本管理,生產計劃部門負責分管與產品產量出廠期等有關的成本管理,物資部門負責分管與原材料外購協作件燃料消耗等有關的成本管理,技術工藝部門負責分管與原材料消耗新產品制造和老產品改進以及技術革新技術改造產品設計等有關的成本管理,質量管理部門負責分管與產品質量有關的成本管理,勞動工資部門負責分管與工資勞動定額勞動保護等有關的成本管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分管與行政管理有關的成本管理。

總的說來企業經營的風險可以概括為下列5個方面:

第一、市場需求市場對企業產品的需求越穩定,經營風險越小;反之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波動越大企業經營的風險也越大。

第二、產品售價越越穩定,經營風險越小;反之,產品售價波動越大企業經營風險越大。

第三、產品成本產品成本是產品收入的抵減,抵減后就得到產品利潤產品成本波動大在產品收入不變時產品利潤波動也大,經營風險隨之增大;反之,產品成本波動小經營風險也小。

第四、調整價格的能力。企業在經營中經常會發生投入資源價格上升的情況,當產品成本變動時如果企業具有較強的調整價格的能力,經營風險就小;反之企業如果缺乏這種調整能力那么經營風險也大。

第五、固定成本的比重,在企業的全部成本當中固定成本比重較大時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便大;當產品銷售量變動時單位產品固定成本隨之變化引起單位產品變化也會比較大從而導致利潤的變化比較大,這樣經營風險也比較大;反之,在企業的全部成本中固定成本比重較小時,單位產品成本中單位固定成本所占的比例也比較小;當產品銷售量變動時,產品的產量相應的變動單位產品固定成本也相應的變動;但由于它占的比例比較小所引起單位總成本的變化也比較小從而利潤變化也小于是經營風險也比較小。

結論

風險的規避是決定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使財務風險管理提上議程,相信隨著我們對財務風險越來越重視,我們有能力把風險降到最低,從而有助于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海翔.論企業財務風險及其控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32~34

[2] 單靜.財務風險預警研究.東北林業大學.2005.74~75

篇9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作為自主的經濟實體,不斷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從已有的文獻看,學者們從公司治理的不同角度去分析公司治理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實證方法得出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績效有顯著影響的結論。學者們更多地討論經營行為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而很少關注經營行為對企業風險的所產生的風險很少探討。現實中企業最關心的可能是如何創作利潤和價值,而忽視了隨之而來的企業風險。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日益加劇,風險和利益是不可分的,如果企業偏重績效,而對于不能很好處理好各種風險,企業有可能遭受損失,甚至面臨破產危險。由此可見企業風險管理對公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1.國外文獻

1.1 股權結構與公司風險

LaPorta(1999)指出許多上市公司里,公司治理已不是管理者傷害股東利益的問題了,而是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和小股東利益問題。他認為控股股東的利益和外部小股東的利益常常不一致,兩者之間甚至存在著嚴重的利益沖突,在缺乏外部控制的威脅的情況下,控股股東可能以其他股東利益為代價來追求自身利益,從而使企業增加了財務和經營風險。Faccio(2001)從股利理論出發,研究了控股股東和小股東之間利益沖突對公司才公司財務狀況的影響問題。通過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許多控股股東股利政策來掠奪小股東的利益,他們通過投資那些產生負收益的項目來榨取高額的控股收益。而這些無效率的項目堆積成了大量的無法收回的債務,嚴重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而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是控股權過度集中。

1.2 董事會特征與企業風險

董事長與總經理二職合一會影響董事會的獨立性,從而使得不稱職的總經理難以被更換而這樣顯然會降低企業經營效率,增加企業財務風險。Daliy和Dalton(1993)研究表明,當董事會中外部比例增加時股東和董事會的利益協調更容易進行,就能保證股東利益得到足夠的尊重進而能降低企業風險。

對于公眾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都是有一個人有一人兼任的,顯然有很多缺陷:首先,這會影響董事會的獨立性,從而是的不稱職的總經理難以被更換,而降低企業的經營效率,改善公司的經營管理。

1.3 高管特征與企業風險

關于高管激勵作用西方研究幾乎一致發現高管報酬與企業業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Murphy,1985;coughlan and Schmidt,1985)。關于高管激勵與公司風險之間相關性實證檢驗卻始終沒獲得一致結論。Lamber和Lacker(1987)發現二者之間確實如理論所論證的那樣,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Mengistae和xu(2004)利用國有企業的樣本也發現報酬業績敏感度的確如理論所言,風險之間存在著顯著負相關關系。而Core(2009)和Guary(2002)、Mengistae和Xu(2004)的結論則恰恰相反,他們發現風險和對高管的激勵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風險越大,給予高管的激勵也隨之增加。

2.國內文獻

于東智(2001)對923家上市公司1999年的相關文獻綜述數據為總體研究樣本,研究股權結構治理效率與公司績效的關系,其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與上市公司規模正相關,與股票風險負相關,但都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當存在其他的控制變量時,股權集中度與會計利潤率之間的聯系并不顯著。我國的股權集中度指標反映的是國家股與法人股(國有成分占優勢地位)的集中程度,研究的結果再一次表明,股權結構并不利于公司績效的提高,通過轉換大股東身份和適度地減持國有股比例將對公司績效的提高乃至市場體系的完善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姜秀華和孫錚(2001)、姜國華和王漢生(2004)等通過建立財務預測模型分析上市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原因,發現確實存在部分股權結構因素對公司財務風險有顯著影響。得出主要結論:弱化的公司治理容易增加企業財務風險并引發公司財務困境;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顯著地影響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管理層的持股比例也對公司財務風險有影響作用等。

總之,股權制衡水平是股權結構的一個重要指標,對公司治理和經營的諸多方面都會產生深刻影響,對于公司股權制衡的研究應該全方位地綜合分析其對公司運營風險、成本、經營業績及中小股東的保護的影響。在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時,應當權衡各方面的因素尋求合適的制衡水平。

王小波(2007)以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上市公司,研究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對財務風險的的影響。結果表明國有股比例與財務風險負相關;股權集中度與財務風險水平顯著負相關,表明較高的股權集中度是一種相對有效地股權安排;股權制衡與財務風險水平顯著正相關,這表明股權制衡尚不能改善治理的作用。于富生、張敏、姜付秀和任付秀和任夢杰(2008)以2002-2005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公司治理對公司財務風險的影響。非國有控股企業的風險要顯著大于國有企業;獨立董事比例越高企業風險越低;上市公司董事會的規模對企業風險沒有顯著影響,董事會為能發會其應有的作用,而董事長與總經理二職分離、提高高管持股及高管薪酬都有助于降低企業風險。劉銀國、吳夏琴(2009)以100家上市公司3年的數據為研究對象,建立一個可以反映和評價公司治理的指標體系和企業風險計量模式,通過回歸分析其研究結果表明公司治理和企業風險顯著負相關。

3.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公司的治理結構對企業風險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條件下公司治理對企業風險是至關重要的,這表明良好的企業風險結構能有效的降低風險,因此企業應完善治理機構,有效約束企業高風險行為,以降低企業風險。通過以上分析,本人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入手對其進行深入探討:

(1)企業風險可分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而兩者之間的組合又可分為四種情況:高財務和高經營風險;高財務和低經營風險;高經營和低財務風險;低財務和低經營風險。企業風險并不僅僅是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而以上的研究僅僅是單一的考慮財務和經營風險,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學者們在實際研究中很少有全面的反應企業風險。

(2)關于企業財務風險的衡量主要有兩種:以市場為數據(如股票收益率波動、beta系數等)為依據;以會計數據(財務收益的波動、資產負債率等)為依據。大多數西方學者都使用前者,但在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不能很好的反應財務風險,所以我建議使用后者比較合理。對于經營風險還沒有比較公認的衡量指標如李濤(2005年)用“(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總資產”來衡量經營風險。由于公司可能存在操縱業績的嫌疑,不能很好反應負債程度,進而衡量經營風險也不準確,所以還需要研究其替代指標。

參考文獻

[1]Faccio,M.,Lang,L.,& Young,L:Dividends and expropri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54-78(2001).

[2]La Porta,Rafael,Florencio Lopez-Solanes,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Finance(1999)-54.

[3]Lambert,Richard,and Diavid Larcker; An analysis of the use of accounting and market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in executive compensation contract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ch(1987)-25(0),85-125.

[4]Mengistae,Taye,and Lixin Colin Xu;Agency theory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The case of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4)-22:615-637.

[5]Murphy K.J;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Remuner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7(123).

[6]ERIC R.GEDAJLOVIC,MOTOML HALHIMOTO(2001);Ownership structure,investment behavior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ERM report Ierie I research in management(2001)-2.

[7]Daily,C.M.and D.R;board of directors leaderships and structure:control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Enterpreneur ship:Theory and prcctice(1993)-17,65-81.

[8]姜秀華和王漢生.財務報表分析與上市公司ST預測研究[J].審計研究,2004(6).

[8]孫班軍,薛智,朱空燕.跨國公司并購后公司治理整合問題研究[J].特區經濟,2006(4).

[9]姜秀華,孫錚.治理弱化與財務危機,一個預測模型[M].南開管理評論,2001(5).

[10]劉銀國,吳夏琴.董事會特征與相關風險研究[J].會計之友,2009(11).

篇10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是實務界還是理論界都開始關注管理層激勵。當薪酬契約無法對管理層的工作努力和經營才能及經營效果作出補償和激勵時,容易誘發經理的機會主義和趨利行為,反映在投資行為上則可能出現投資不足或過度投資,從而引發經營風險;反映在籌資行為上則可能出現過度負債經營,引發各種財務風險。無論哪一種情況都將對股東財富造成危險。通過對管理層進行激勵,影響管理層對自己行為的選擇,進而緩解此行為引發的各種風險。Ogden, Jen and O’Connor(2004)指出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和商業戰略決定著一個公司的運營和財務結構,公司的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影響著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和公司總風險。唐清泉、甄麗明(2009)指出,國有企業由于所有者的缺位或功能失效,管理層作為自利的“經濟人”,容易導致嚴重的問題。管理層在受到激勵之后,行為決策上就會有所傾向,從而影響公司的行為,使公司的風險有所變化。風險得到加強還是得以抑制,與管理層的激勵強度密切相關。于富生、張敏(2008)研究指出管理層激勵與財務風險密切相關,在管理層激勵的實施過程中應關注公司風險的變化。以往的大多研究越過管理層的行為,直接研究管理層激勵對公司績效或公司風險的影響,忽視了公司行為這一重要中介的作用。

關于投資行為在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之間的中介作用,有研究表明管理層激勵會影響到管理層作出有所傾向的投資決策,引起投資風險變化,進而影響公司總風險,如Coles,Daniel and Naveen(2005)的研究提供了組織的重要特征、管理層激勵的架構、管理層的關鍵決策(尤其是投資政策和負債政策)之間較強因果關系的經驗證據。他們發現CEO薪酬的改變能夠改變公司的投資決策行為,可能投資于冒險的資產從而產生較大的風險。Aggarwal and Samwick(2006)認為企業出現過度投資是因為管理層有私人利益;出現投資不足是由于相對于投資,管理層的私人成本太高,需要給予管理層適當的激勵,管理層才可能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同時作者指出,激勵的增大是來源于風險規避的減弱,在此條件下,激勵的增長有利于投資和業績的增加。周紹妮(2009)通過研究股權激勵實施后公司行為發生的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發現實施股權激勵后,大部分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顯著下降,股東減輕了對管理層的約束和監督。同時,大多數公司的投資規模擴大,執行董事比例高的公司,投資規模有效降低,減少了過度投資行為,成本也隨之降低,而與投資所帶來的風險相關性并不顯著。廖理、廖冠民、沈紅波(2009)以2004—2006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晉升機制具有激勵效應,并且高管激勵強度與績效正相關,同時在經營風險高的公司,由于存在比較嚴重的業績監督問題,高管的晉升激勵效應更明顯。

通過對籌資行為在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之間的中介作用進行研究,探討了管理層激勵與負債水平、籌資方式之間的關系,推導出對公司風險的影響。Grossman,Hart(1982)發現,為了降低管理層對現金流的控制,即控制管理層的風險行為,債權籌資比股權籌資更有利,所以提高公司的負債水平是限制管理層控制現金流的方法之一,從而降低公司財務風險。呂長江和王克敏(2002)建立結構方程模型,采用三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參數估計,實證研究發現對管理層激勵尤其是股權激勵,當股權比例越高時,越能夠減少管理者與公司股東之間的成本,同時公司的負債率和股利支付率都會降低,從而降低公司的財務風險。李豫湘、甘霖(2004)研究發現管理層持有股份的比例與資產負債率呈負相關關系,公司風險會由此降低。以上作者在發現管理層持股激勵能抑制負債無限制增長的情況下,得出有助于公司財務風險降低的結論。

已有的研究在分析管理層激勵與公司行為之間關系時,推導了對公司風險的影響,或者直接研究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的關系,而把公司行為作為一個“黑箱”,沒有強調管理層受到激勵之后在行為決策上的傾向,特別是在公司的投資決策和籌資決策這兩個關系公司戰略發展的重要方面與公司風險關系如何?從管理層激勵到公司行為,再到公司風險的作用關系路徑如何?本文的研究主題由三條路線牽引,即管理層激勵影響公司管理層的投資行為,投資行為可能引發不同程度的經營風險;管理層激勵影響公司管理層的籌資行為,籌資行為很可能引致財務風險;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最終影響公司的總風險(研究思路見圖1)。

我國高管人員的財富和財力還處于積累階段,短期報酬激勵對于管理層十分重要且風險較小,吸引力十足(唐清泉,2007)。我國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轉變而來,管理層面臨任職升遷的政治方面的風險,對于長期的激勵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具有不確定性,而且我國管理層人員的薪酬普遍較低、差距較大。在基本收入較低時,管理層會缺乏投資動力,通過管理層薪酬激勵之后,管理層在收入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情況下,會努力尋找投資機會,擴大投資規模。

管理層持股作為一種長期的激勵機制,是協調管理層與股東利益沖突的關鍵治理機制。羅富碧、冉茂盛和杜家廷(2008)采用面板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對管理層的股權激勵與投資明顯正相關。我國目前的情況是管理層持股較少,很難充分發揮它的激勵作用,管理層主人翁的地位難以得到體現,擴大投資規模必然要求資金的注入量,風險會大大提升,管理層在綜合考慮個人收益、聲譽等方面的影響,會縮小投資規模。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1a:管理層薪酬激勵與投資規模正相關。

假設H1b:管理層持股比例激勵與投資規模負相關。

我國管理層薪酬普遍較低,差距較大,通過提高管理層的薪酬水平僅是短期激勵計劃,管理層對企業沒有剩余索取權,無法從本質上讓管理層體會到主人翁地位的增強,過度的負債籌資會導致財務風險增大,甚至會面臨破產,但是破產對于一個高管聲譽的影響會十分嚴重,所以在我國實施的管理層薪酬激勵中,管理層不會過度負債籌資,管理層薪酬激勵與負債水平負相關。

如果未對管理層進行持股激勵,充分利用債權人監督,股東會希望通過增加負債來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限制管理層對自己有利而對公司不利的行為。當實施了管理層持股激勵之后,使管理層與股東的目標函數趨于一致,股東這種利用債權人監督的想法會被弱化,以致負債水平降低。

假設H2a:管理層薪酬與負債水平負相關。

假設H2b:管理層持股與負債水平負相關。

企業投資規模的大小與企業未來的成長性、企業規模的大小、企業管理層風險偏好等關系密切,投資額大的項目,企業必定希望得到高的回報,以彌補投資時的巨額付出。高風險高回報,投資規模越大,在要求高回報的同時會伴隨著高的經營風險。

假設H3:投資規模與經營風險正相關。

公司財務風險的大小與籌資數額的多少、投資回報率的多少息息相關,負債水平越高,財務風險會越大。

假設H4:負債水平與財務風險正相關。

公司風險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經營風險的大小直接取決于日常企業的各項活動特征,而財務風險則與企業的負債經營水平息息相關。在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的共同作用下,公司的總風險程度會發生變化。

假設H5a:經營風險與公司風險正相關。

假設H5b:財務風險與公司風險正相關。

二、模型和數據

除公司風險的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總經理職位發生變化的數據來自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外,本文所用其余數據均來自國泰安中國股票市場數據庫(CSMAR)。選取2008—2010年在滬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主板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為了確保研究成果的客觀和準確,剔除以下樣本:1.ST公司和金融類公司;2.相關數據缺失的上市公司;3.2008—2010年間總經理職位發生變化的公司。經過對數據的收集和篩選,本文總共得到了1 497個樣本。在實證方面,本文用SPSS17.0進行了描述性統計,運用AMOS7.0做最大似然估計來測算模型參數及模型的擬合度。

本文所涉及的變量較多,具體的變量指標參見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根據理論分析構建結構方程模型,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來驗證理論分析的正確性。本文根據理論構建的模型構念如圖2所示。

在理論及構念圖的基礎上,初步構建本文的結構方程模型如圖3所示。

三、實證分析

信度是指測量的一致性,是研究者對于相同的或相似的現象(或個體)進行不同形式或不同時間的測量,其所得結果是否一致的程度。本文通過SPSS17.0對文中的可測變量做了信度分析,各指標的信度分析結果參見表2。

在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中,一般認為Cronbachα值≥0.70時,屬于高信度;0.35≤Cronbachα值

本文通過組合信度分析和平均變異量抽取值分析來檢驗指標內在質量,進一步證明選取指標的可行性。組合信度分析及平均變異量抽取值分析結果參見表3。

組合信度作為潛在變量內在質量的判別標準之一,一般認為在0.60以上,表示模型的內在質量理想。從表3中可以發現,組合信度值均在0.7以上,說明模型的內在質量較好。

平均方差抽取量是潛在變量可以解釋其指標變量變異量的比值,是一種收斂效度指標,其數值越大,表示測量指標愈能有效反映其共同因素構念的潛在變量。一般的判別標準是平均方差抽取量要大于0.50。在表3中,六個潛在變量的平均方差抽取值分別為0.804、0.702、0.557、0.740、0.694、0.744,均在0.5以上,整體來說模型的內在質量較好。

通過以上對信度和效度的簡單檢驗,可以發現變量之間的信度和效度較好,支持以下模型參數估計,模型中可測變量參數估計值見表4。

標準化系數又稱為因素負荷量,該值越大表示指標變量越能有效反映其要測得的構念特質。在本文的初始模型估計中,所有的標準化系數均在0.65以上,因素負荷量值介于0.686到0.964之間,表示模型的基本適配度良好。例如經營風險,標準化系數分別為0.855和0.686,表示經營風險作為潛在變量對測量指標OR1和OR2的直接效果分別為0.855和0.686,其預測力分別為0.855×0.855=0.731和0.686×0.686=0.471。說明用連續3年每股收益(EPS)的標準差和以歷史3年主營業務收入的標準離差率來度量公司經營風險,可行性較好,能夠解釋經營風險,說明每股收益的標準差和主營業務收入的標準離差率能有效反映其要測得的經營風險的構念特質。

在潛變量和可測變量之間的解釋與被解釋力度較好的前提下,對潛變量之間的路徑關系進行分析,潛變量回歸系數估計值見表5。

從表5和圖4中可以發現,各個可測變量對潛變量的解釋力度各不相同。如管理層持股激勵中管理層三年的平均持股比例對管理層持股激勵的解釋效果大于公司董事持股比例;在籌資行為中,流動負債除以總資產對籌資行為的解釋力度最大;以用于投資的現金流量來衡量公司的投資規模效果更佳;而對于風險的衡量,用每股收益的標準差來表示公司的經營風險比用主營業務收入的標準離差率來解釋效果更好,現金比率則比流動比率能更好地度量公司的財務風險。

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八組潛變量的關系中,有五組變量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有一組持股激勵對籌資行為的影響在0.05的水平上顯著,薪酬激勵對籌資行為的影響和持股激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沒有達到理想的顯著水平。

表5的結果顯示,管理層薪酬激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在0.01的水平上顯著,且與預期的理論假設相符,即管理層的薪酬激勵能夠促進公司投資規模的擴大,支持了假設H1a。對于管理層持股激勵與投資行為的關系,結果并不理想,沒有達到顯著水平,即在持股激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上本文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魏鋒、冉光和(2006)和陳曉明、周偉賢(2008)的研究發現管理層持股比例對投資的影響并不顯著,在這一點上本文沒有突破前人的研究成果。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我國管理層的持股比例過小,甚至是零持股,激勵效果不明顯;二是我國管理層的財富和財力處于積累階段,他們對于薪酬的提高更為敏感,而長期的激勵方式有一定的風險。

在管理層薪酬激勵對籌資行為的影響方面,雖然研究表明管理層薪酬激勵與籌資行為負相關,即薪酬激勵能夠抑制負債水平,但結果并不顯著,即假設H2a沒有得到證實。對于管理層持股激勵對負債水平的影響,本文回歸結果顯示在0.1的水平上顯著,與呂長江、王克敏(2002)和李豫湘、甘霖(2004)的研究結果一致。雖然結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但仍然能夠說明一些問題,即管理層持股比例的上升,有助于抑制公司負債水平的增加,通過對管理層進行持股激勵,加強管理層的主人翁地位,使得管理層作出恰當的籌資決策,而不致于一味地過分籌資,負債不斷增加,導致無限制地償還本金和利息而備感疲憊。對于管理層持股激勵對公司行為的影響,雖然在對籌資行為的影響上能說明一定的問題,但是整體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這可能是我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整體持股比例甚少、零持股現象嚴重導致的,使得管理層持股激勵的作用難以發揮。可見,只有在管理層持股激勵普遍實施的前提下,它的功能才能夠真正發揮出來。

關于投資行為與經營風險的關系,本文顯示結果為正相關,且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支持了假設H3,進一步說明在擴大投資規模的時候,經營風險也會增大,所以管理層在作出決策時必須慎之又慎,在追求高回報時,風險也是相伴的。

對于籌資行為對財務風險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它們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①,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支持了假設H4,即負債水平越高,財務風險越大,與陳長年(1997)和洪樂平(2004)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公司不能無限制地負債經營,如此一來,會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

本文結果證明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都與公司總風險正相關,且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支持了假設H5a和假設H5b,即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任何一個增大,都會導致公司總風險變大。所以,公司應當在財務風險較大的情況下,力使經營風險較小,或者在經營風險較大的情況下,使得財務風險較小,這才是明智之舉,才能避免公司總風險無限增大。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一高一低的搭配具有中等程度總體風險特征,當高經營風險和低財務風險相搭配時,對于權益投資人有較高的風險,也會有較高的預期報酬,符合他們的要求;這種資本結構對于債權人來說風險很小,不超過清算資產價值的債務,債權人通常是可以接受的。當高財務風險和低經營風險相搭配時,對于權益投資人來說經營風險低,投資資本回報率也低;對于債權人來說,經營風險低的企業有穩定的經營現金流入,可以為償債提供保障,可以為其提供較多的貸款。因此,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此降彼升的狀態是一種可以同時符合股東和債權人期望的現實搭配。

在結構方程模型中,要對模型的擬合度進行檢驗,首先需要驗證模型是否出現違規估計②,這就涉及到檢驗標準化參數估計值和誤差變量參數估計值是否合理,之后才可以進行模型整體的擬合度檢驗。誤差變量參數估計值參見表6。

從表4和表6可以看出,標準化系數小于1,誤差方差沒有負值出現,即沒有出現違規估計的情況,可以進行整體模型擬合度的檢驗。

模型的整體適配度指標又稱為對模型外在質量的評估,用來檢驗模型與數據是否契合得良好。模型驗證性分析的擬合指數參見表7。

從表7中可以發現,只有GFI、RMR、NFI、IFI、CFI這幾個指標基本達到適配標準,而其他指標并沒有達到要求,鑒于模型的擬合度并不十分理想,所以需要對模型作出修正。

在結構方程中,對模型的修正表示對模型指標之間關系的一種釋放。通過修正可以降低卡方值,提高模型的擬合度。本文依據各變量及誤差項之間的理論關系,將下列誤差項連接(e3e12、 e11e12、e4e12、e1e9、e3e10、e11e13、 e3e11、e9e14、e1e5、e1e11、e6e12、e4e10、 e2e14、 e2e10、e9e5、e9e6、e4e11、e7e12、e3e6、e13e14、e9e11、e3e14),在修正項之間,除少數幾項外,絕大部分都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可以進行修正。模型修正的協方差估計值見表8。

對模型的修正后的參數估計值和潛變量回歸系數估計值分別見表9和表10。

從修正后的結果可以看出,修正后變量之間的顯著水平基本沒有變化,可測變量的參數估計值依然顯著,說明以上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修正后的擬合度得到了很大改善,模型修正后擬合度指標值見表11。

從表11的各種擬合指標可以看出,模型的卡方值為101.3,df為47,卡方值之所以較大是由于模型的樣本量較大,卡方值與自由度的比值為2.16,表明本假設模型與數據擬合度尚可接受。表中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MR為0.006,小于0.05;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為0.028,小于0.05;GFI值為0.990,大于接受值0.90;AGFI值為0.979,大于接受值0.90,說明絕對適配度指標達到了要求。NFI值為0.989,RFI值為0.979,TLI值為0.988,CFI和IFI的值都為0.994,均大于接受值0.90,顯示模型可以接受,達到了增值適配度指標的要求。各項擬合指標都顯示擬合良好,說明整個模型擬合較好。

從表12中可以看出以公司行為作為中介作用的情況下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之間的關系。薪酬激勵作用于投資行為,容易導致投資規模的擴大,從而引發經營風險,也就會使公司總風險加劇。持股激勵雖然有抑制投資規模盲目擴大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顯,可能是由于我國管理層持股比例過小的原因導致的。在以籌資行為作為中介變量時,雖然持股激勵和薪酬激勵都能起到抑制管理層過度負債籌資的作用,但是持股激勵的措施更為明顯,使得負債籌資的水平大為下降,從而緩解財務風險,降低公司的總風險。從激勵、行為、風險路徑分析各項效果值可以看出管理層薪酬激勵與管理層持股激勵對公司總風險的影響是不同的,在實施激勵的過程中應當區別對待,謹慎執行。

在研究管理層激勵、公司行為、公司風險的路徑關系過程中,本部分驗證了公司行為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本文利用管理層激勵對公司風險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的不同來體現公司行為中介作用的效果。中介作用模型如圖5。

驗證后的參數結果如表13。從表13發現,在管理層激勵、公司行為、公司風險的路徑研究中管理層激勵對公司風險的間接影響,與管理層激勵對公司風險的直接影響(ERISK

四、研究結論

本文發現公司風險不僅與公司行為直接相關,與管理層激勵間接相關,投融資行為在管理層激勵和公司風險之間起著中介作用。

(一)以投資行為作為中介的情況下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的關系

管理層薪酬激勵對投資規模的擴大具有顯著的正影響,投資行為對經營風險有顯著正影響近而對公司風險具有顯著的正影響,結論與假設相符。說明投資行為作為中介變量,受到管理層薪酬激勵的影響,在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會加劇公司的風險,所以在對管理層進行薪酬激勵的時候要注意把握“度”,否則可能會得不償失,造成加大公司風險的局面。

管理層持股激勵對投資規模的擴大有負的影響關系,但本文的驗證中結果并不顯著,可能是我國管理層持股比例過小,主人翁地位體現得不夠充分,很難促使管理層以主人翁的心態合理地作出投資決策。

(二)以籌資行為作為中介的情況下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的關系

管理層激勵能起到抑制公司負債籌資的行為,以避免公司因為負債累累而面臨破產的危險。管理層持股激勵對負債籌資的抑制作用明顯大于薪酬激勵的抑制作用,負債水平降低,財務風險也會得到緩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公司的總風險。

綜上所述,在研究激勵——行為——風險的路徑關系時,確實發現公司行為作為中介,會受到管理層激勵的影響,之后又會對公司風險產生作用。同時,管理層薪酬激勵和管理層持股激勵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持股激勵對公司風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薪酬激勵要注意“度”的把握。

【參考文獻】

[1] 段文斌,袁帥.風險分擔與激勵合同:對委托—論的進一步檢討[J].南開經濟研究,2004(5):19-26.

[2] 高雷,戴勇.管理層激勵、企業發展潛力與財務風險——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3):107-125.

[3] 胡國柳,裘益政,黃景貴.股權結構與企業資本支出決策:理論與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6(1):137-144.

[4] 呂長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權比例相互作用機制研究[J].會計研究,2002(3):39-48.

[5] 廖理,廖冠民,沈紅波.經營風險、晉升激勵與公司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09(8):119-130.

[6] 李濤.國有股權、經營風險、預算軟約束與公司業績: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發現[J].經濟研究,2005(7):77-89.

[7] 于富生,張敏,姜付秀,等.公司治理影響公司財務風險嗎?[J].會計研究,2008(10):52-59.

[8] 周嘉南,黃登仕.上市公司高級管理層報酬業績敏感度與風險之間關系的實證檢驗[J].會計研究,2006(4):44-50.

[9] Aggarwal,R.and A.Samwick,2006,Empire-Builders and Shirkers: Investment, Firm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Dec.PP489-515.

[10] Angie Low,2007,Managerial risk-taking behavior and equity-based compensation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Aug.PP470-490.

篇11

一、財務風險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企業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存在于財務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財務風險的不同形成的具體原因也不盡相同,有的是來至企業外部的原因既有,也有的是企業自身原因造成的。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外部原因是企業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性。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外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市場因素等。外部因素的變化,企業是難以準確預見和把握的,具有不確定性,勢必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同時,企業的管理水平、產品或服務質量、經營條件、工作效率、員工素質等也會給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帶來風險。導致企業財務風險成因的具體表現為:

1. 經濟大環境的不穩定性。企業財務管理的大環境是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財務管理的大環境是復雜多變的,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資源環境等因素。這些因素雖存在于企業的外部,但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有重大影響。如果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不能快速適應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必然會給企業帶來風險。

2.資本框架不合理。現階段大多企業存在資本框架不合理現象。資本框架主要是指企業資金來源中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的比例關系。在當前,許多企業都出現了負債融資過高的現象。過多的負債使得企業對固定的利息支付增多,從而增加了企業的償債壓力,也使得籌資成本大大增加,當企業靠負債來維持日常經營活動時就引發了嚴重的財務風險。

3.證券市場和金融體系不完善。企業資金來源有自有資金和對外融資兩種方式。對外融資主要是銀行信貸資金。自有資金主要是通過證券市場發行股票融資。由于我國證券市場和金融體系不完善,很多企業在沒有達到上市融資的條件下,導致該企業在出現資金短缺時很難通過證券市場融資,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4 .企業的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認識和重視度不足。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許多企業的管理人員對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風險意識淡薄,認為只要管理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甚至出現決策失誤,結果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導致財務風險的形成。

5.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負債比例過高。在我國,資金結構主要是指企業全部資金來源中權益資金與負債資金的比例關系。由于籌資決策失誤等原因,我國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具體表現在負債資金占全部資金的比例過高,很多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 80%以上。資金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企業財務負擔沉重,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6.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財務決策的科學化。目前,我國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現象,由此導致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例如,在固定資產投資決策過程中,由于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加之決策所依據的經濟信息不全面、不真實,以及決策者決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導致投資決策失誤頻繁發生。

二、企業財務風險發生的基本類型

1.籌資風險。籌資活動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起點。在基金市場的供需變化下,企業籌備集中資金后財務可能會發生不同的狀況,就會引起一時無法應對的風險,叫作籌資風險。

2.投資風險。投資是企業在社會中成為佼佼者的必然手段,但是投資恰當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成長。如果投資策略或投資方式恰當,企業會盈利,若不恰當,企業會有很大的困難甚至面臨破產,投資風險的成因較為復雜,一般包括證券投資和直接投資兩種類型。

3.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指企業在經營決策過程中由于對市場行情的判斷失誤或對企業戰略發展目標的誤判,導致企業盈利水平下降。一般來說,經營風險主要出現在采購環節、業務管理環節、市場定位和人力資源管理環節之中,經營風險的出現往往會伴隨著其他財務風險,對企業的發展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經營風險分為非財務風險和財務風險,非財務風險包括生產風險和產品風險。

三、對企業財務風險問題的解決對策

1.提高財務管理系統對外部環境的應變能力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企業必須能夠對外部經營風險因素進行準確識別,對財務風險進行識別之后要想有效地控制,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科學有效的財務風險控制機制,采取合理可行的風險防范與控制措施,盡最大可能降低財務風險的負面影響。

2.提高財務管理人員水平和會計信息質量。財務風險無處不在,為了有效降低發生風險的可能性,企業應大力培養并加強財務人員面對危險的應對意識和對威脅的科學準確的判斷力,使財務管理人員準確、及時地發現和預估潛在的財務風險,在此基礎上,財務的風險評估離不開會計準確、及時、全面的技術支持,因此,企業還應該提高會計獲取信息的能力的培養。降低財務風險離不開每一個環節的正確、有價值的判斷。

3.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水平提升財務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制度上為風險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進而擴寬企業對其他方面的經營。正確的財務決策會促使財務管理工作的成功,錯誤的財務決策必然使財務管理工作失敗,它們之間息息相關,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會大大增加財務管理決策的失誤性,必須防止經驗和主觀思想的擴大。為了能夠有效地防范財務風險,必須通過優化財務風險管理制度,對各種方案制定相適應的決策,同時利用多種方法來防范和規避財務風險,具體包括分散法、回避法和轉移法等。

4.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企業應該密切關注市場環境企業外部因素,追蹤包括宏觀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文化、資源環境等一系列環境因素的變化所帶來的風險,采取積極的措施,加強企業對外部不利因素的規避。

5.加強企業的資產流動管理。企業在借入資金時,首先要慎重考慮資金成本、信息傳遞、財務風險等各種因素,而且一定要做到適度負債經營,必須保證有足夠的現金償還到期債務本金和利息。如果企業的資產流動性較差,變現能力不強,無法償還到期債務,就會使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變成現實,使企業財務陷入財務危機,導致企業經營失敗。對一些生產經營好、資金周轉快的企業,負債比率可以適當高些,對于經營不理想、資金周轉緩慢的企業,負債比率應適當降低些,不能盲目。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的搭配比例應與企業資金占用狀況相適應。

篇12

財務的本質是企業資產管理和投融資活動,綜合體現了企業的經營活動價值,有效的財務資本運作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最佳的經營效益,支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相對于財務理論更加注重社會科學層面的本質屬性,戰略構成一種特定經濟主體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戰略思想也需要隨環境的改變而及時進行調整,因此并沒有特定的規律可循,動態性、虛擬性以及預期性等是戰略的基本特征。從方法論角度來看,戰略思想要求人們能夠自上而下的思考問題,既要著眼于未來,引導企業做出適當的預期決策,也要時刻關注競爭對手的策略,在現階段不斷優化企業競爭手段,幫助企業實現綜合價值最大化(郭勇峰,2013)。

結合財務和戰略的屬性分析,本文將企業的財務戰略定義為:特定經濟主體以實現預期發展目標為動機的、籌謀財務資本運作的一系列前瞻性經濟活動。在此定義中,財務戰略立足于企業未來,謀劃資金流動與分配效率。整體上看,企業戰略具有四維一體的發展屬性,即:全局性,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的分支,服務于企業戰略目標,反映企業總體發展建設要求;導向性,企業財務戰略指出了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財務活動內容,包含財務措施和財務目標;長遠性,財務戰略的本質是戰略,立足于未來,指導企業長期發展;穩定性,穩定的財務戰略是企業內外部環境良好的表現,證明企業發展處于正常軌道(何楨,2012)。

產品生命周期下企業經營風險的階段特征

目前,主流經濟學界將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分為四個互相聯系的階段,不同階段的產品在對企業盈利能力、單位成本及經營風險負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而導致的企業凈現金流量也有所差異(見表1)。

(一)引入期經營風險

企業產品處于引入期時,市場的新鮮感較強,但消費者擔心產品可靠性不足,因此,出于提高產品銷量的考慮,企業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宣傳,產品營銷費用激增,但產品銷量卻沒有保障,因此,從發展戰略思維來看,企業在本階段應重點投資于技術研發,提高產品質量和消費者認可度。此時的企業經營風險較高,產品研發費用能否收回、市場是否認可新產品、初始戰略是否正確等都是未知數,企業面臨分化,即:如果產品推廣成功,獲得市場認可,則產品隨即進入下一個生命周期;如果產品推廣失敗,企業投資便形成沉沒成本。

(二)成長期經營風險

進入成長期階段,企業產品銷量攀升,同類產品均在用戶群中形成一定的口碑,廠家之間開始籌謀差異化競爭,個別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形成突破。雖然此階段中的產品宣傳費用仍然保持較高比例,但銷量增加所能帶來的利潤增長使得產品單位成本呈下降趨勢,在市場需求大于供給的情況下,產品單位價格居高不下,繼續吸引更多的廠商參與到同類產品競爭中來,此時企業的經營風險主要體現為資金流風險,即處于高速發展中的企業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維持,一旦企業資金斷流,經營狀況就會急轉直下。

值得注意的是,此階段企業的生產不確定性因素依舊存在,不確定性主要源于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生產出差異化的產品,消費者偏好容易發生變化,因此,如何謀劃自身產品戰略定位和培養忠實的客戶群成為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成熟期經營風險

企業產品進入成熟期的標志是廠商之間開始激烈的價格競爭,產品市場規模雖然達到最大,但也已經是飽和狀態,市場中的企業產品份額已經較為穩定,廠商利潤率在競爭中逐漸下降,生產者剩余減少,消費者剩余增加,出于維持既定市場份額的考慮,各家廠商都會利用各種營銷手段來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但也會同時遭到其他廠商的頑強抵抗,形成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因此,大企業的戰略重心此時往往轉向鞏固市場份額和創新產品,大量的小企業則會因為經營效率低下而被市場淘汰。

在成熟期階段,企業經營相對于引入期和成長期的不確定性已經消失,強勢企業的產品市場份額、銷售量、生產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都較為穩定,企業現金流量比率也比較容易預測,因此經營風險主要表現為創新型產品的技術沖擊,企業需要繼續投入高額費用來支持新產品研發,保持持續盈利能力。

(四)衰退期經營風險

特定產品進入衰退期后,產品性能已無法再提升,消費者對相對落后的產品偏好繼續下降,由于長期的價格競爭,產品價格已經被打壓的很低,毛利率降至最低水平,新廠商不再受到吸引而進入該行業。此時眾多企業往往出現產能過剩,有些中型廠商會依靠較為靈活的經營機制和相對充裕的資金實力而選擇在此階段轉換戰略,小企業破產重組,只有剩下的大企業能夠依賴壟斷優勢而繼續維持經營。衰退期階段企業的經營風險也同樣因綜合實力和規模差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大型企業、中型企業以及小型企業的抗淘汰能力以此遞減,如果企業無法合理控制成本投入與維持費用,衰退期階段的產品毛利率就無法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

企業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搭配分析

(一)高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

以創業型高科技公司為例,如果產品處于引入期,經營風險較高,而公司需要通過負債來籌集研發資金,在市場規模并不確定的條件下,企業出現破產的可能性就較大,一般情況下,只有風險偏好者傾向于這種搭配,因為此階段投入的資金具有較強的杠桿性質,少量投入就可以開始冒險活動。如果企業獲得成功,那么風險投資者就以較小的資金成本而獲得了較高的收益;如果企業發展失敗,風險投資者損失的也只是較少的資本金。而債權人承擔風險則較大,一旦產品市場推廣失敗或銷售效果未達到預期,債權人將由于前期投入過高而面臨較大損失。

(二)低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

同樣以處于初創期的高科技公司為例,經營風險水平較高,如果公司希望承擔較低的財務風險,則必須選擇權益籌資作為主要的資金來源,同時不使用或少使用負債籌資,以此來達成低財務風險和高經營風險的平衡,避免企業經營現金流量不穩定的情況。低財務風險和高經營風險的搭配也符合債權人和股東的期望,因為企業的發展風險程度在投資人心理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值得注意的是,權益融資是以犧牲企業控制權為前提的,初始經營者對于企業的控制權有所降低,企業面臨控制權“易主”風險。

(三)高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

高財務風險和低經營風險搭配使得企業總體風險處于中等水平,以經營公用事業的公司為例,公司本身的經營風險較低,但因為需要大量的負債籌資來維持公用建設,因此公司面臨的財務風險較高。此時,對于權益投資人來說,如果其不采取增大財務杠桿的方法來增加資本報酬率,權益投資人就會面臨低經營風險和低資本回報率共存的尷尬局面,權益投資人不愿意接受這種風險搭配方式;對于債權人來說,這種搭配方式意味著企業必須以穩定的現金流作為償債保證,公用事業單位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債權人對這種風險搭配方式的偏好(王曉紅,2013)。

(四)低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

這是一種企業總體風險最低的搭配組合方式。對于一家正處于成熟期的企業而言,企業經營風險低,現金流量充足,只需借入很少的債務,因此財務風險很低,債權投資人偏好這種搭配方式,因為企業的償債能力有保證。權益投資人則一般不會偏好這種搭配,因為財務杠桿率和投資報酬率都很低,權益報酬率自然不會太高。低財務風險的企業一般會尋求繼續擴大生產規模,企業的經營風險在規模擴張過程中也會不斷增大,因此,對于債權投資人來說,這種搭配方式同樣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風險組合。

產品生命周期下的企業財務戰略

(一)產品處于引入階段的財務戰略

企業產品處于引入期階段,經營風險逐漸提高,新產品生產是否順利、市場能否接受新產品、企業能否獲得初始市場份額等是未知數,從對于風險搭配的分析內容可知,高經營風險需要與低財務風險搭配,因此,此階段企業的財務戰略應為“高權益融資-低債務融資”,這種財務戰略也與產品的引入期階段特征相符,企業資金主要來源于風險投資者的特性和產品的發展潛力會吸引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者的注意。

(二)產品處于成長階段的財務戰略

成長期企業的經營風險雖然有所降低,但是企業營銷費用、管理費用增長也較快,企業之間的競爭格局開始形成,在產品質量還不穩定的情況下,企業綜合風險依然較高,因此,財務戰略制定者應該充分考慮該階段對于企業未來成長的重要性,以全部采用權益籌資的財務戰略來控制財務風險。同時,出于搶占市場份額的考慮,企業需要通過增加產品銷量來提升主營利潤率,這就要求企業利用充沛的現金流量來擴大經營,保持足夠的利潤率,將股利分配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

(三)產品處于成熟階段的財務戰略

一旦產品進入成熟期,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率就會相對穩定。該階段企業的經營風險進一步降低,企業主要考慮如何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并在與其他企業的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此時企業的戰略重點應該轉移到如何提高生產效率上來,企業經營得當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凈現金流量,不僅償債能有保障,再投資能力也會增強。該階段企業的發展前景低于初創期階段,表現為股票價格的下跌,此時企業需要增加股息率,提高每股收益,降低市盈率倍數以穩定股價。

(四)產品處于衰退期的財務戰略

雖然產品處于成熟階段時,強勢企業能夠產生巨大的現金流,但成熟期的到來也意味著產品衰退期的開始,產品的市場需求將逐步減小甚至消失,此時企業就不能通過支出大量的費用來維持市場份額,必須采取合適的財務戰略來補充產品銷量早期下跌階段的凈現金流出。總體而言,成熟期階段的企業經營風險較低,企業有能力承擔較高的財務風險,債務融資和高股利支付財務戰略都可以用來支持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產品生命周期是企業戰略管理領域的經典理論,由于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資金需求,因此,從規避風險和實現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企業應將財務戰略與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動態結合,找尋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風險-收益”最佳結合點。本文以評估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不同搭配效果為基礎,分析了企業差異化風險偏好條件下的權益融資和債權融資戰略匹配適宜程度,對于我國大量處于創業期和成長期的企業來說具有借鑒意義,同時也對處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業構成一定的財務戰略風險警示。

參考文獻:

1.何軍.企業社會資本與創業戰略決策的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12

2.周杰.產品生命周期與企業基本財務策略選擇[J].管理世界,2012(6)

3.田武宗.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企業財務戰略選擇[J].華東經濟管理,2012(4)

4.郭勇峰.企業戰略轉型的邏輯[J]現代管理科學,2013(1)

5.王曉紅.企業集團內部資本市場資金配置效率研究[J].會計之友,2013(2)

篇13

一、價值最大化目標下企業財務風險的類型及成因

價值最大化是指企業在充分考慮資金時間價值以及風險與報酬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制訂最優的財務策略和合理的籌資結構,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的財務管理目標。這一目標具有豐富的內涵,其基本思想是將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在企業價值增長中正確處理各種財務關系,最大限度地兼顧和滿足企業各利益主體的經濟利益。由于現代企業是多邊契約關系的總和,不僅股東要承擔風險,而且債權人、職工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企業財務管理目標與多個利益集團有關,只強調某一利益集團的利益而置其他利益集團的利益于不顧是不符合現代企業實際的。因此,以價值最大化作為現代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不僅符合現代企業的資本結構決策,而且也有利于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它比以股東財富最大化和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更、更合理,也更加符合現代企業的理財環境和內部實際。那么,在價值最大化目標下現代企業的財務風險究竟有哪些呢?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風險:

(一)籌資風險。是指企業通過舉債方式進行籌資而引起的到期不能償債的可能性。從籌資風險產生的原因來看,又分為現金性籌資風險與收支性籌資風險。前者是指企業在特定時點上,現金流出量超出現金流入量而到期不能還本付息的情況。后者則是指企業在收不抵支的情況下,出現的到期無力償還本息的情況。企業利用借入資金進行負債經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合理舉措,是企業生產經營和投資發展的必然結果。只要企業能夠適度的、合理的舉債,就能使企業獲得財務杠桿利益,使股權資本的所有者獲得額外的收益;但如果企業舉債不當,債權資本比例過大,企業的綜合資本成本率就會上升,資本結構失調,企業價值就會下降。當企業的舉債收益小于舉債成本時,就會降低股東收益,增大企業風險,影響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進而影響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二)投資風險。是指投資項目不能達到預期的收益,從而影響企業盈利水平和償債能力的風險。企業投資風險主要有三種:一是投資項目不能按期投產,不能盈利;或雖已投產,但出現虧損,導致企業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降低。二是投資項目并無虧損,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潤率低于銀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資項目既沒有虧損,利潤率也高于銀行存款的利息率,但低于企業的資金利潤率水平。造成投資風險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經濟風險、通貨膨脹風險、投資決策失誤風險、證券市場風險等。

(三)資金使用風險。是指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的資金使用中,由于某些原因,可能導致企業的收益發生變動的風險。資金使用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經營收入的不確定。二是價格與銷售成本的不確定。三是企業資金的調度、使用不合理。

(四)資金回收風險。企業為了擴大產品銷售,常常以商業信用的方式賒銷產品,這就必然導致企業資金回收的風險。資金回收風險的存在,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緊密相關。在財政金融雙緊縮時期,整個市場疲軟,企業產品銷售困難,三角債規模巨大,資金回收困難;而在相反的情況下,資金回收則容易得多。另一方面,企業資金回收風險的大小也取決于企業決策管理水平的高低。即使是在財政金融雙緊縮時期,個別企業仍然生產有序、產品銷售興旺,這說明資金回收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

(五)收益分配風險。是指企業的收益分配給企業今后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這種影響有些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償債能力的降低),有些是潛在的(如企業聲譽的下降)。收益分配風險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收益確認的風險。由于客觀環境因素的影響和處理的不當,有可能少計成本、多計收益,導致企業稅賦增加,所確定的可分配利潤也偏高。二是由于投資者對收益分配的時間、形式和金額把握不當所產生的風險。

(六)外匯風險。隨著經濟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和我國加入WTO,外向型企業不斷增加,對外貿易活動也將日益頻繁,而以浮動匯率制為主要特征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匯率的變動具有經常性和突發性,升降變化十分劇烈,因此,在對外商品進出易和對外借貸活動中的外匯風險是不可忽視的。外匯風險,是指本國貨幣和外國貨幣之間由于匯率變動而使外匯的實際價值發生增減變化而帶來的損益,也稱匯率風險。企業的外匯風險主要包括:會計折算風險、國際貿易風險、借貸交易風險等。

二、有效控制、防范企業財務風險的對策措施

財務風險的控制與防范是指企業在充分認識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的前提下,運用各種手段和措施,對各種財務風險加以預計、防范、控制和處理,以最小的成本確保企業資本運動的連續性、穩定性和效益性,以實現企業既定財務管理目標的一種理財活動。美國風險管家Rober Mehr和Boba Hedges兩位教授曾提出三句格言,即:第一,要對風險損失潛在性的大小進行估算,并考慮企業所能承受的風險損失;第二,要對損失發生的機會多加考慮;第三,選擇合理的風險管理方法,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風險管理收益。具體應采取以下控制、防范措施:

(一)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正確理解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風險防范就是企業在識別風險、估量風險和研究風險的基礎上,用最有效的方法把風險導致的不利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行為。因此,企業各部門、各人員,特別是企業的決策管理部門必須增強風險防范意識,不論是對外投資還是對內融資,也不論是研制產品還是銷售產品,都應預測估計可能產生的風險以及企業的承受能力,以降低經營的盲目性和決策的隨意性,保證企業資金的安全使用和財務目標的順利實現。同時,應正確理解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經營風險是財務風險的誘因,財務風險是經營風險的貨幣體現。經營風險主要從企業實物運動的角度,財務風險則主要從價值運動的角度,兩種風險不過是一個事物的兩個側面而已。在現代市場環境中,企業經營不能只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商品經營,貨幣、金融工具都可以是企業的經營對象,財務活動不是游離于企業經營以外的另一種方式,而是對企業整體經營活動的反映和控制。要預防財務風險必須首先保證企業經營的安全可靠,只有降低了經營風險才能有效化解財務風險。

(二)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機制,用活財務風險管理。財務風險管理機制,是指在財務風險管理中形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功能體系。建立財務風險管理機制,首先,要明確承擔風險者的責、權、利,爭取風險、收益與報酬的相互統一。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協調的行為激勵與監督約束機制,解決好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企業員工等內部利益主體之間,以及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債權人等外部利益主體之間收益分享和風險分擔的關系。一是明確管理者所應承擔的風險責任;二是賦予管理者相應的風險管理權限;三是給予風險管理者應得的利益。按照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使管理者和承擔者享受一定的風險補償。而財務風險管理方法則是企業為降低風險,在財務風險預測、決策、防范、處理的過程中,用來完成財務風險管理任務的各種手段和工具。具體包括:(1)逃避。對于超過企業承受能力的風險最好加以逃避。(2)轉移。在國家政策、許可的范圍內,通過一定途徑和手段把風險轉嫁給其他單位。(3)分散。企業可根據自身的人、財、物及技術研發能力,適度涉足多角化經營,通過聯營、合并等方式分散經營風險。(4)套期保值。即使用一種貨幣的現金流入與該種貨幣的現金流出應在時間和數量上相匹配。如通過買入等額的、同期的、同一幣種的遠期外匯,進行“遠期外匯套期保值”。若現有交易或經營活動導致未來有多次外幣現金流入或流出,便可采用多期遠期外匯套期保值。(5)自我保護。即通過設立各種準備金,如壞賬準備金、風險補償金來預防風險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