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春季季節性疾病預防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加強衛生消毒
在雞病防治工作中,要始終把消毒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三個環節,即雛雞入舍前,整個飼養期間、賣雞后的消毒工作。雛雞入舍前,雞舍及器具應嚴格沖洗,消毒(雞舍內應反復消毒三次以上);整個飼養期間要掌握三個要點:雞舍門口要設消毒池,并經常更換消毒水。喂雞前,要更換工作服并注意手和鞋的消毒。平時要堅持對雞舍內外實行定期消毒,一般冬春季每周2次,雞群發病時增加消毒次數;賣雞后要及時清理雞舍內外的雞糞,對雞舍內外器具進行徹底清掃、沖洗、消毒。
二、正確接種疫苗
養殖戶應根據適合當地疫情的免疫程序,嚴格接種好疫苗。正確接種疫苗須注意如下問題:疫苗品種應與雞群日齡相符;各種疫苗的接種方法(主要有滴眼、滴鼻、注射、刺種等)都有其嚴格規定,應按照說明去做;疫苗的稀釋一般用專用稀釋液或蒸餾水,稀釋好疫苗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用完;每只雞都應接種好疫苗;注意疫苗的存放;進行滴眼、滴鼻免疫接種前后24小時不要進行噴霧和飲水消毒。
三、加強飼養管理
舒適的環境不僅能使雞產生最大的生產能力,而且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獲得最大經濟效益。溫度是育雛階段主要因素之一,適宜的溫度可以發揮飼料的最大效益。溫度過低易引起雞發生呼吸道病和打堆死亡。判斷方法有:一是把溫度計懸掛在與雞同一高度處測溫,春季育雛第一周一般控制在35~36℃,以后每周降低2~3℃,二是根據雞的反應,這也是養殖戶最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溫度過低時雞只尖叫聚堆,溫度過高時雞只則分散并有喘息,溫度合適雞只分布均勻。也可采取溫度計和感官相結合判斷溫度是否適合。雞舍空氣新鮮,可以避免呼吸道病的發生。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或灰塵都能影響雞的健康,甚至引起死亡。雞舍中厭氧菌分解糞便和含氮有機物產生氨氣,雞舍內氨氣濃度在15×10-6時,人就感到不適,加上利用煤爐進行保溫時,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所以應在不降低正常室溫的前提下通風,減少雞舍內有害氣體和灰塵的含量。雞的飼養要特別注意墊料的干爽、清潔。育雛期最好用禾稈做墊料,較干爽,利于提高溫度;中大雞階段溫度低于18℃應加厚墊料以增加溫度。密度過大會造成雞的生長不平衡,空氣中有害氣體增多,特別在春季,濕度大,雞容易感染大腸桿菌,球蟲,葡萄球菌等,并可使疾病流行加快。所以,肉雞一般要控制在每平方米10只左右。減少應激反應。過大的聲音,轉群,接種疫苗,天氣突變、斷喙等對雞是一種不良刺激,常可引起發病。在飼養期間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抓雞和驚擾。轉群、接種疫苗、斷喙前可以投放抗應激藥物進行預防;處理好因氣溫下降帶來的冷應激。
四、定期藥物預防
病毒性疾病都是通過疫苗的接種來達到預防的目的,而大部分細菌性疾病則要靠藥物的定期投放來達到預防的目的。春季流行的細菌性疾病及寄生蟲病主要有大腸桿菌病、沙門氏桿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球蟲病等,而這些疾病的發生大都與日齡和環境變化有很大關系,這就要求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制定不同的用藥預防程序。如:沙門氏桿菌病易發生于育雛雞;而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腸桿菌易發生于冬春季;球蟲病多發生于15~60日齡等。正確安排用藥時間必須首先了解各日齡、各飼養階段易感染發生的疾病,適時投藥才能達到預防目的。早發現病雞,盡快處理疾病盡早發現可以盡早采取措施,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早期覺察疾病的發生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每天檢查雞群(最好在早上),注意觀察癥狀特別是雞群精神,活動性及糞便狀態;每天雞群采食量的觀察,一旦剩料較多,可能有一定數量的雞發病;每晚在雞舍外靜聽雞群有無不良呼吸音。發現問題及時處置。
五、案例分析:雞異刺線蟲的治療分析
刺線蟲寄生于雞的盲腸內,在雞群中普遍存在,除引起雞腹瀉、減食、消瘦、貧血、精神萎靡、羽毛粗亂、產蛋量下降外,還是火雞組織滴蟲的傳播者。危害雞異刺線蟲在盲腸寄生時,能損傷盲腸黏膜,引起出血;其代謝產物可使機體中毒。幼蟲寄生于盲腸黏膜時,可引起盲腸腫大,盲腸壁上形成結節,有時發生潰瘍。病雞主要表現食欲不振或廢絕,貧血,下痢和消瘦。成年母雞產蛋量下降,甚至停止產蛋,幼雞生長發育不良,逐漸衰弱引起死亡。另外,雞異刺線蟲還是雞黑頭病的病原體、火雞組織滴蟲的傳播者。當同一只雞體內同時有異刺線蟲和組織滴蟲寄生時,組織滴蟲可侵入異刺線蟲的卵內,并隨之排出體外。組織滴蟲得到異刺線蟲卵殼的護衛,不致受外界環境因素的損害。當雞食入這種蟲卵時,同時感染異刺線蟲和火雞組織滴蟲,導致雞發生黑頭病,即盲腸肝炎,極易死亡。在防治過程中保持雞舍內外的清潔衛生,及時清掃糞便并進行堆積發酵。保持飼槽、飲水器的清潔,并按期消毒。雞異刺線蟲在發育過程中,蚯蚓可以作為其貯藏宿主,蚯蚓吞食了異刺線蟲的蟲卵,卵在蚯蚓體內能孵化,幼蟲能鉆入蚯蚓組織,在組織內能生存數月或更長的時間,當雞食入這種蚯蚓便可感染異刺線蟲。所以雞場要防止蚯蚓的潛入。應將雛雞與成年雞分開飼養,防止成年雞帶蟲傳播給雛雞。按期進行驅蟲,幼雞每兩個月驅蟲一次,成年雞每一年驅蟲2~4次。加強飼養治理,飼料中應保持足夠的維生素A、B和動物性蛋白。導籠養,減少雞的感染機會。天應每隔10~15天用開水或熱堿水燙洗地面、飼養槽以及其他一切用具一次。
篇2
The curative effect of Qingjiefang combination with large dose of Houstonian Cordata on Herpes Sim plexeratitis and impact on patient′s serum and tear index of oxidative stress
SHI Yu-ji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Quanzhou City in Fujian Province,Child′s Hostipal, 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Qingjiefang combination with large dose of Houstonian Cordata on Herpes Sim plexeratitis and impact on serum and tear index of oxidative stress.Methods 81 Patients with Houstonian Cordata on Herpes Sim plexeratitis and TCM syndrome type belonging to KangCheng from August 2012 to May 2016 had been randomly into control group(n=40) and observation group(n=41).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anciclovir eye drops during the day,with Gel Ganciclovir during the nigh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Qingjiefang with large dose of herba houttuyniae in addtion,a course of treatment is 30 days,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serum,TAC and GSH-PX levels of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of treatment, MDA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Qingjiefang;Large dose of herba houttuyniae;Herpes simplex viral keratitis;Serum and tears;Oxidative stress indicators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是臨床常見的角膜病變,單純皰疹病毒型是本病的病原體,該病具有類型多、易復發、遷延不愈的特點,而隨著病情反復發作可引起角膜混濁日漸嚴重,是角膜疾病中致盲率較高的炎癥性疾病[1]。近年來本病的診療水平有極大進步,以更昔洛韋為代表的廣譜抗皰疹病毒藥物的應用顯著改善預后,但存在復發率高的弊端[2]。本病容易復發及病程遷延,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淚液及血液中氧化應激表現異常,采用清解方聯合大劑量魚腥草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6年5月于我院眼科確診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患者81例納入研究,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1)。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16~68歲,平均(34.70±9.67)歲;病程1~6個月,平均(3.72±0.95)個月;初次治療29例,復發11例;病情分級:輕度15例,中度21例,重度4例;角膜炎類型:地圖狀角膜潰瘍24例,樹枝狀角膜潰瘍16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17~69歲,平均(33.86±9.37)歲;病程1~8個月,平均(3.68±0.92)個月;初次治療30例,復發11例;病情分級:輕度16例,中度20例,重度5例;角膜炎類型:地圖狀角膜潰瘍26例,樹枝狀角膜潰瘍15例。診斷標準參照《眼科學》[3]:①存在反復發作病史或發熱、感冒、外傷等誘因;②患眼異物感、刺痛、畏光、流淚、視物模糊、眼紅,可見角膜水腫;③進行角膜知覺定性試驗,發現消失或遲鈍,操作時用無菌棉絲尖端輕觸角膜,瞬目緩慢為知覺減退,無感知或瞬目運動為角膜知覺消失;④角膜炎癥淺層型,表現為樹枝狀、星狀病損,熒光素鈉染色結果顯示陽性。中醫證型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眼痛明顯,抱輪紅赤,畏光流淚,視物不清,黑睛淺層如地圖狀、樹枝狀或如星點翳障,口苦口干,煩躁不安,舌紅苔黃厚,脈弦數。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單眼發病并知情同意者;②經醫學倫理會審核通過;③停止抗病毒藥物使用>3 d;④中醫證型屬肝火亢盛者;⑤近期未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排除標準:①妊娠期不便納入者;②受試藥物過敏者;③精神病不配合者;④肝腎功能障礙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白天用更昔洛韋滴眼液(湖北遠大天天明制藥,國藥準字H20041429),1滴1次,2 h 1次。睡前眼下瞼穹隆部用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湖北科益制藥,國藥準字H20050406)涂抹,30 d為1個療程。
觀察組采用中藥自擬清解方,方由生石膏30 g,龍膽草、玄參、丹皮、生地黃、知母、蒲公英、金銀花、黃芩、白術、木賊、黃芪、夏枯草、防風各15 g,蟬蛻10 g。由中藥房統一提供并代煎,煎煮成300 ml,每日1劑,150 ml/次,2次/d。用無菌注射器吸取魚腥草注射液(河北神威制藥,國藥準字Z13020885)3 ml,注入無菌眼藥水瓶,1滴/次,2 h 1次。取5 ml注射器抽取3 ml魚腥草注射液行結膜下加球旁注射,1次/d,30 d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抗氧化活力(TAC)、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等氧化應激指標改善情況,MDA以硫代巴比妥酸方法檢測,GSH-PX、TAC用ELISA法檢測,試劑盒為同一批次,由南京建成研究所提供。檢測由同一位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完成。②比較臨床療效差異。③對患者隨訪,比較治療后6個月內復況。
1.4臨床療效
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治愈:刺痛、畏光等角膜刺激Y狀消失,角膜潰瘍已完全修復,角膜厚度正常,后彈力層皺褶及角膜部位水腫消退,實質浸潤已吸收,熒光染色(-)。有效:癥狀改善,角膜潰瘍及浸潤愈合,上皮可見點狀染色。無效:癥狀未改善,角膜潰瘍及浸潤未見愈合。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應激指標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個月對照組血清TAC、GSH-PX水平升高,MDA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淚液氧化應激指標的比較
治療前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淚液中TAC、GSH-PX升高,MDA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50%,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57,P
2.4兩組患者復發率的比較
對照組復發率為37.50%,觀察組復發率為12.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72,P
3討論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是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眼部疾病,好發于急性扁桃體炎等熱病后,外傷、日曬、疲勞及激素應用也是常見誘因[5]。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多沿三叉神經分布,當免疫力降低時,潛伏狀態的病毒可因此活化而使感染復發[6]。病毒在上皮細胞內活化復制是其重要發病機理,因此治療上以抑制角膜內病毒,減輕炎癥為治療思路。更昔洛韋是常用抗病毒藥物,可選擇性抑制病毒DNA合成,效果顯著[7]。但研究表明其抗復發作用較差,且易產生耐藥性。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隸屬于中醫“聚星障”范疇,中醫認為其發病部位在眼,與肝臟關系密切。風熱病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8],脾胃濕熱或外感濕邪,在內不得通泄,在外不得及時疏解時導致濕熱熏蒸肝膽也可發病,但肝火亢盛是常見的證型,火邪循肝經犯目而發病。火為熱之漸,火熱邪氣往往同時并存,但臨床多以肝火亢盛證型為主。疾病初期病性以實為主,火熱邪氣易耗傷津液,導致氣陰兩虛,表現為虛實夾雜的局面。若失于治療,又可因虛致實,導致瘀血、痰濁等病邪的產生,形成惡性循環。清解方以龍膽瀉肝湯加減,其中龍膽草清瀉肝火;黃芩、夏枯草入肝經,與龍膽草合用共奏清瀉肝火功效;生石膏入脾胃、肺經,可清解氣分實熱,避免邪氣入血分而加重病情;防風祛風止痛,有助于肝火疏散;金銀花、蒲公英、蟬蛻、木賊共奏疏散風熱,解毒功效,且能明目;丹皮、生地黃、玄參清熱養陰生津;知母滋陰潤燥;白術、黃芪補益肺脾,全方共奏清肝瀉火、疏風滋陰功效。魚腥草是治療肺癰的要藥,具有解熱鎮痛、抗菌、抗病毒、抗炎、調節免疫力作用。魚腥草注射液是從魚腥草中提取而來,富含魚腥草素,對于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具有顯著療效,其作用機制與免疫調節及炎癥反應控制密切相關[9]。本研究在操作時采用大于常規劑量的3 ml魚腥草注射液結膜下加球旁注射,使房水、角膜局部藥物濃度保持在較高濃度,延長藥物作用時間,使病程得到快速縮短。本研究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證實該治療方案的顯著療效。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與氧化應激失衡的關系已得到證實,可表現TAC、GSH-PX水平降低,MDA則高于健康人群,導致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10-11]。研究發現,氧化應激水平失衡也是機體炎癥反應的重要病機,使TNF-α、IL-6等炎癥因子水平升高,因此通過糾正氧化應激失衡已成為研究的熱點[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TAC、GSH-PX、MDA均改善更顯著。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龍膽草、金銀花、黃芩均有顯著抗菌、抗病毒作用[13];白術、黃芪可提高免疫力,調節T淋巴亞群,從而預防疾病反復發作[14];丹皮、生地黃可改善微循環,促進炎癥吸收;防風、蟬蛻可抑制組胺分泌,達到抗過敏作用。
綜上所述,觀察組治療方案效果顯著,可作為此類患者的常規治療方案。研究表明,T淋巴亞群水平失調及炎癥因子水平提高與本病關系密切,也是引起氧化應激失衡的重要因素,日后可增設指標以更好地評價療效[15]。
[參考文獻]
[1]王斌,呂頌誼.龍膽瀉肝湯治療肝火熾盛型聚星障30例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5,50(1):33.
[2]姜洋,李瑩,王忠海,等.重癥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延誤治療原因和綜合治療效果分析[J].眼科,2012,21(3):172-176.
[3]葛堅.眼科學(七年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0-183.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5]劉玉紅,李宗港.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病毒性角膜炎30例[J].中國民g療法,2013,21(12):45.
[6]張愛雪,孫旭光.我國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十年研究進展[J].國際眼科縱覽,2014,38(3):204-206.
[7]胡益山,金艷華,童耿民.更昔洛韋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清相關指標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15, 17(13):383-386.
[8]丁銀銀,丁淑華.病毒性角膜炎的中醫藥治療[J].吉林中醫藥,2012,32(4):362-363.
[9]趙子劍,郭勝雄,劉譯等.魚腥草藥理作用的文獻再評價[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4,33(1):63-65.
[10]王昕華.更昔洛韋對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血清及淚液相關指標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3):300-302.
[11]鄧顯峰,朱峰,陳偉,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 70 例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4,20(13):80-81.
[12]劉梅英.血清多項細胞因子檢測在單純病毒性角膜炎診斷中的意義[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0,26(12):1272-1273.
篇3
1、 傳染性疾病
1.1 病毒性疾病
1.1.1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因難,咳嗽、打噴嚏為主要特征的高熱急性、出血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能發生,但以冬春季節多發,夏秋季節較少。
(1)病癥。體溫升高、精神沉郁、縮頸、排黃綠色的糞便、眼腫脹流淚、頭部和顏面腫脹、雞冠、肉髯腫大發紫,個別出現抽搐、運動失調等神經癥狀,腿腳鱗片出血。
(2)防控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搞好隔離和消毒工作,提高雞體的抵抗力對雞舍和場地進行定期消毒;在平時的飼養管理中,可用中藥黃芪多糖、洋霍、黃芩、大青葉等進行預防;預防其他并發疾病的發生強化疫苗免疫接種,提高雞體免疫力 合理治療,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1.1.2 雞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常呈敗血癥經過。一年四季都能發病,但以春秋季節多發,夏冬季節較少。
(1)病癥。精神沉郁、雞冠及肉髯呈暗紅或暗紫色、糞便稀薄呈黃綠色或黃白色、后期排蛋清樣的糞便、個別肉雞出現神經癥狀。
(2)防控措施。35日以內的肉雞發病,首先把病雞隔離,健康雞用克隆30疫苗,4.5倍飲水,緊急接種;堅持抗體監測制度,大型現代化養雞場,通過雞新城疫血清學監測手段,及時了解抗體水平,以確定最佳免疫時間;小型雞場可參考供雞場所提供的免疫程序和方法進行。當雞發病時,應馬上將病雞隔離、淘汰,注射蛋黃液抗體,同時馬上對全群雞作緊急接種。
1.1.3傳染性法氏囊
傳染性法氏囊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種以破壞雞的法氏囊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但以6、7月份發病較多.
(1)病癥。病雞排白色奶油狀糞便,食欲減退,飲水增加;羽毛逆立、無光澤,嘴插入羽毛中,嚴重的臥地不動;個別病雞有啄肛現象,脛爪脫水干癟。
(2)防控措施。給病雞施以適當溫度,嚴格消毒,對6-12天的雞群進行法氏囊弱毒疫苗飲水;飲水中加5%葡萄糖、0.1%維生素C 和食鹽;對發病雞群提高雞舍溫度2-3攝氏度;并注射高免蛋黃1ml/只。
1.1.4傳染性支氣管炎
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由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各種年齡的雞都可發病,但雛雞最為嚴重,死亡率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能發生但以冬春季多發。
(1)病癥。主要特征是咳嗽、打噴嚏,氣管有鑼音,流鼻涕。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腎腫大呈“花斑腎” 表面有檳榔狀花紋,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腺胃腫大、出血、呈球形。
(2)防控措施。在肉雞7~8日齡時,用新支二聯疫苗進行點眼滴鼻預防新城疫的同時預防本病。當雞群發病后,呼吸型傳支可用紅霉素、強力霉素、泰樂菌素、環丙殺星進行治療。腎傳支可用烏洛托品、小蘇打、碳酸氫鈉、進行飲水治療,消除腎腫及尿酸鹽的沉積。
1.2 細菌性疾病
1.2.1 大腸桿菌病
肉雞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埃希氏桿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類疾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冬夏季節多發。飼養環境不衛生、通風不良、舍內氨氣濃度過高、溫度過低或過高、過冷過熱或溫度驟降、溫差過大等都可促使本病的發生。
(1)病癥。主要的癥狀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粗亂,消瘦,排綠色或黃綠色稀便,有時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為頭頸震顫、角弓反張,呈陣發性。
(2)防控措施。由于大腸桿菌血清型最多、最易產生耐藥性,因此,治療前最好進行藥敏試驗為了防止發病,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配合適當的藥物預防還可以用當地的分離菌株制成多價油苗在肉雞7-10日進行免疫注射。
1.2.2雛雞白痢
雛雞白痢是由沙門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細菌性傳染病,在出殼后 周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1)病癥。病雞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采食量下降,怕冷,常扎堆在一起,閉眼嗜睡,排灰白色石灰渣樣稀便,泄殖腔周圍羽毛常被糞便污染,泄殖腔孔燥糞便糊住。
(2)防控措施。在平常的飼養管理中要及時投藥預防雛雞出殼后用的葡萄糖飲水在用 頭孢類等藥物進行預防。發病時可用慶大霉素、氧氟殺星、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頭孢類藥物等進行對癥治療。
1.3 寄生蟲疾病
1.3.1球蟲病
該病分布廣泛,發生普遍,危害嚴重。比較常見的主要是柔嫩艾美耳球蟲、毒害艾美耳球蟲兩種。
(1)病癥。病雞精神沉郁、羽毛逆立、貧血、雞冠蒼白、食欲廢絕、排水樣稀薄帶血或含未消化的飼料的糞便。
(2)防控措施。選用抗球蟲藥物,如地克株利、球痢靈、馬杜拉霉素、鹽霉素、甲基三嗪酮等藥物治療。肉雞發生球蟲病時,往往伴發壞死性腸炎或大腸桿菌病,治療時要注意聯合用藥。
篇4
從公元7世紀起直到1963年,共有2億人被麻疹奪去生命。
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 一種傳染性極強的急性呼吸 道傳染病,冬春季呈季節性高發,在人員擁擠、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麻疹病毒很容易傳播。對于這種以發燒、咳嗽、紅色皮疹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的出疹性疾病來說,接種麻疹疫苗是預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
麻疹并非“終身免疫”
接種麻疹疫苗后,抗體一般維持10~12年,部分兒童4~6年后抗體就全部消失。抗體消失后的人群又成為易感 人群。此時若再 感染麻疹病毒,即會發病,故少數人會患第二次麻疹。
麻疹癥狀
會有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及聲音嘶啞等類似感冒的癥狀;
眼結膜發炎、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體溫會在2~3天內升高,最高可到40℃;
臉頰內側可以看到白色針尖樣的斑點,斑點外周有紅暈,范圍可擴展到口唇內側;
麻疹病變有可能波及其他器官,常見的并發癥有喉炎、肺炎、腦炎、心肌炎等。
麻疹的傳染途徑
麻疹病人是惟一的傳染源,從接觸麻疹病毒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傳染性;
麻疹病毒存在于眼結膜、鼻、口、咽和氣管等分泌物中,通過噴嚏、咳嗽和說話等方式傳播;
麻疹病毒傳染性極強,易感者接觸后有90%以上的可能性會發病。
麻疹不是兒童專屬,大人也會被傳染
由于人口流動性增加,部分人在兒童時期可能未接種過麻疹疫苗,這導致成人麻疹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成年人患麻疹后癥狀會比較嚴重,除了支氣管炎、肺炎、腹瀉、喉炎等癥狀,還容易出現肝臟損害。
如何預防麻疹
麻疹流行期間,少去公共場所;若去可攜帶衛生濕巾,以便隨時消毒;
外出時佩戴口罩;
凡接觸感染 源的易感人群應采取隔離措施,需觀察21天;
應按計劃接種麻疹疫苗;
室內空氣要保持流通,家居勤消毒,衣物清洗要除菌消毒;
保持口腔、眼、鼻清潔,外出歸家后使用具有除菌作用的香皂或洗手液洗手;
篇5
呼吸道感染指的是病原體經過人體的咽腔、鼻腔、支氣管、器官等器官侵入人體而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具有潛伏期短、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發熱傳染性強、難以控制等特點,是對人類生活具有較大威脅的傳染病類型。上世紀末,許多發達國家都對水痘、肺結核等傳染病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和研究,我國也在非典后做出相應的隔離防護標準,使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有所成效,但是隨著不同類型呼吸道疾病的逐漸發生和發展,對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始終不能放棄。本文回顧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呼吸道傳染病的相關傳染特點,及其有效臨床預防和控制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對象是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過嚴格的臨床檢查并確診為呼吸道傳染病;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1-72歲,平均(5314±253)歲;臨床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發熱、乏力、全身酸痛、頭痛、流涕、咳嗽、水痘、風疹等。
12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期間的臨床資料,將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史、臨床癥狀、用藥情況等有效信息錄入excel表格,進行系統研究[1]。主要針對患者的發病特點、傳播途徑等進行,并根據患者的不同病癥特點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總結有效預防和控制呼吸道傳染病的措施。
13 統計分析 本組研究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均數±平均數(χ±s)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 果
經本組研究發現呼吸道傳染病的主要傳染源表現為呼吸道傳染病、陰性傳染源、動物等,經臨床對癥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具有明顯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呼吸道傳染病的特點
31 感染源 經本組研究發現,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微生物類型十分復雜,種類繁多,主要表現為病毒、細菌和衣原體等,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為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2]。呼吸道傳染患者是引發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傳染源,特別是水痘、麻疹、百日咳等不具備攜帶病原狀態的傳染病,攜帶病毒的患者是其主要傳染源。其次,健康帶菌人群和隱性感染也是傳染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感染源。此外,禽鳥類等動物也會攜帶較多病毒或細菌,是導致人類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
32 傳播途徑 猩紅熱、麻疹、肺結核、水痘等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通過塵埃、飛沫、氣溶膠等方式傳播,其中飛沫傳播方式只是在患者與傳染源距離很近或接觸時才能被傳染,在無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只要與感染源之間的距離保持>2厘米就能絕對防治感染[3];此外,部分呼吸道傳染病也可以經過間接接觸傳播。
33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呼吸道傳染病,特別是兒童、嬰幼兒、來年人等,其中季節性呼吸道傳染病在冬季和春季比較多發,主要原因表現為季節性的門窗進步,房屋內空氣不流通,氣候變化大等。
4 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由于呼吸道傳染病的易感人群較為廣泛,且不易治療,反復發作,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較大影響,如何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和蔓延是醫療衛生機構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具體的措施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41 隔離 隔離帶有感染病菌的患者是治療呼吸道傳染病的一項有效措施,傳染病患者是導致呼吸道傳染病傳播的主要感染源,有效的將病毒攜帶者、傳染病患者等隔離治療可以從根本上減小健康群體感染傳染病的幾率。
42 追蹤接觸者 接觸傳染病患者的人群會攜帶細菌、病毒等,根據消息的監測信息確定影響其影響人群和范圍,加強對密切接觸者的觀察和監測,可以及時發現新病例,并及時予以相應的治療。
43 帶菌患者用藥治療 對攜帶喜劇行呼吸道傳染病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疫情發生時可以給予敏感的預防性抗生素治療。
44 保護易感人群 季節交替是發生呼吸道傳染病的主要原因,冬春季節應對易感人群進行疫苗接種,疫情爆發時要對老年人或兒童等抵抗力低下的人群進行急性接種或給予預防性藥物治療[4]。
45 環境處理 生活環境對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結合傳染病的感染源、污染范圍等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進行必要的環境處理,保證生活環境的清潔、空氣流暢,并給予必要的消毒處理。
46 健康教育 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于發展與患者對其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關系密切,加強對易感人群的將抗教育,使之了解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原因、傳播途徑、預防措施,告知其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是預防和控制呼吸道傳染病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鄧小雁衢州市44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分析[A]第三屆浙江中西部科技論壇論文集(第九卷 預防分卷)[C]2011,18(07):109-110
篇6
一、羊疾病的種類
羊作為一種食草型家畜,它的食譜很廣泛。再加上羊本身的活潑好動而且非常喜歡清潔與干燥,所以在通常的情況之下,羊自身的抗病能力是比較強的,而且不容易得病。但在現在的集體大規模飼養的條件之下,羊自身并不能保證所有的體質很好,差別不大。大規模飼養的羊群在體質與進食方面差異性很大,因為大規模飼養的羊群在進食方面存在著競爭,導致了優勝劣汰。那些被淘汰的在體質方面的缺陷很容易導致它們染病,造成羊群其他的羊感染,使得整個羊群發病造成死亡。所以在大規模飼養的時候應做好疾病的防治方面。羊疾病的種類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傳染病類的、一種是寄生蟲引起的、一種是普通的疾病。
1.傳染性疾病
羊的傳染性疾病主要是因為外界的病原體造成的,外界的病原體感染了部分的羊之后會通過羊與羊之間的接觸而迅速的在羊群之間進行傳播,從而導致了整個羊群染病。羊的傳染病主要包括了羊痘,羊的口瘡以及口蹄疫,口蹄疫是最常見的。還有部分的傳染病是由于細菌感染造成的,包括破傷風羊快疫等疾病。因為細菌感染而引起羊的發病并不是在什么地方都會發生的,主要發生在高海拔的地區,因為高海拔地區氣候條件的特殊性,所以此類疾病一般出現在新疆地區,此處海拔較高。
2.寄生蟲引起的疾病
蠕蟲、原蟲、蜘蛛等等的寄生蟲在生物的體內引起動物感染疾病稱為寄生蟲病,寄生蟲寄生在羊身上,會對羊的器官造成損傷。寄生蟲也會吸取羊自身的營養為己用,或者產生毒素釋放給羊,會造成羊的生理機能下降,營養不良,更加嚴重的會造成羊的死亡。常見的寄生蟲病有肝片吸蟲和螨病等。
3.普通病
普通病的成因主要是因為群體飼養管理不當造成的,同時也包括一些外界的因素,普通病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它不具有傳染性,個體患病不會影響到整個群體的健康。普通病包括了內科病、外科病、營養代謝性疾病等一系列的疾病。例如內科病比較常見的就是前胃疾病。引起這種疾病主要的原因就是飼養管理的不當,比如喂養的草料發霉腐爛,長期喂養的飼料難以消化以及羊群的放養與飲水存在問題,這些問題會造成羊的胃積食,胃遲緩等一系列的羊的健康問題。營養代謝疾病的成因主要是因為營養的缺乏或者營養的過盛。在飼養的草料選擇方面,如果飼養的草料中某些維生素與礦物質不足會造成羊本身的營養失衡引起新陳代謝的紊亂。從而最終導致了羊的發育不良,生理機能失衡更會造成羊的免疫力降低,更加容易感染疾病,造成羊的死亡。羊缺乏微量元素本身就會造成羊營養不良,比如缺碘就會造成白肌病。然而微量元素過量也會導致羊中毒。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就是中毒性疾病,這類病癥稍加不注意就會產生,在現在的農業條件之下,殺蟲劑的大范圍使用造成了羊食用的牧草還有殘留的殺蟲劑過多,食用這樣的牧草會使得羊群造成中毒反應;而且給羊進行治療是使用藥物過量同樣也可能引起羊的中毒反應。
二、如何對羊疾病進行預防
1.做好羊群衛生與飼養的管理
要想保證羊群的整體健康與安全,首先要做好的就是羊群居住環境的的安全與潔凈。羊舍建筑的選址首先就要選擇高地勢,環境要干燥,羊群活動的范圍內不能有積水,同時要確保羊舍使羊群在冬季的時候能夠曬到太陽。還有就是羊群的飼料飲水必須潔凈,不能夠有霉爛。在羊群中消毒工作要做好,對羊舍飼料以及喂養工具必須進行嚴格的衛生管理。喂養人員進入羊舍應該先進行消毒處理,平時非飼養員應禁止進入羊舍。在飼養方面,要求做到能夠統一調度,首先要保證羊本身的營養需求,其次才是提升羊群整體的營養價值。對于成年的公羊羽母羊,更應該在其營養的搭配上面做到更加全面與優化,從而保證好羊群的生長。尤其在新疆等地區,由于當地的水源缺乏,所以選擇羊舍的位置首先考慮好飲水的問題,不僅是水源同時水質必須也要有足夠的保證,所以說環境的條件必須要做好。
2.落實羊群的自繁自養工作
要進行大規模的羊群發展,自繁自養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在羊群初期的選擇時,必須購買健康無病的母羊來保證羊群后代的健康。采取這種措施的優點是讓羊群不引入外來的羊種,減少羊群患有外來疾病的可能,這樣對整體羊群都會有益處。
3.做好羊群的檢疫與驅蟲
做好對羊群的統一管理是開展免疫工作的前提,在這方面,首先要保證的就是在羊群的飼養過程中,不能夠出現喂養已經發生霉變的飼料,也不能出現含有殘留農藥過多的牧草,這些必須保證。在檢疫過程開始之前,還要在羊飲水方面做好工作,保證羊的飲水的清潔,整體的羊舍同時也需要進行清潔與消毒工作。羊群的檢疫工作是羊群進行疾病預防的重要環節,只有在進行檢疫的工作過程中才能夠較為迅速的發現存在的問題,從而能夠及時的對發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羊群的養殖過程中,驅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驅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羊群的營養的流失。在驅蟲的防治過程之中,一般采用的是定期的預防性驅蟲方式。避免了在羊群輕度感染之后進一步的惡化造成對羊群更加嚴重的危害。同時,進行驅蟲的時機要根據當地羊群寄生蟲的季節動態而采取相應的不同的措施。一般情況下,在秋季和春季可以各安排一次,春季容易患病的概率比較高,而秋季開展驅蟲活動,能夠保證羊群在冬季能夠平穩的度過。
三、羊疾病的防治
1.傳染病防治―以口蹄疫為例
一般情況之下在羊群發生傳染病時,需要采取果斷的措施,控制住傳染病的范圍把傳染病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中。當發現傳染時,必須采取緊急措施,就地撲滅已傳染的羊群,防治傳染病的擴散,同時,要向上級部門進行疫情的報告。同時要隔離健康的羊群,防治被傳染,如果有與染病羊接觸的羊也應該單獨的進行隔離觀察,確認不會發病后再并入羊群。對于隔離的羊群要及時的進行治療,而且對于羊舍要及時的進行消毒,而病羊的尸體需要進行焚燒或者集體掩埋,不能夠出現隨意丟棄的現象。
對于口蹄疫的防治,需要更加的重視,因為口蹄疫作為一種急性烈性的傳染病,一旦發生如果不加重視一定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口蹄疫一般是季節性的發展,一般在秋季快要結束的時候開始流行,冬季更加嚴重,等到春天時會有所減緩。當發生口蹄疫時,應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做好羊群的隔離與消毒工作并接種疫苗,對于已經患病的羊,不進行相應的治療,二是直接進行撲殺并焚毀。
2.寄生蟲防治―以羊肝片吸蟲病為例
肝片吸蟲是養殖產業危害最為嚴重的寄生蟲中的一種,它的幼蟲一般寄生在螺螄體內,它會通過羊群食用的水草等進入到羊的體內,進入到羊的肝臟之中,這種蟲子引起的疾病分為兩類,一種快速,一種慢性。快速的會導致體溫身高、食欲減退、口眼黏膜蒼白等癥狀,受感染的羊一般活不過五天。慢性的會導致受感染羊貧血,逐漸的消瘦、消化紊亂、胸下產生水腫直到最后死亡。這就要求放牧時需要注意不要到低洼處進行放牧,對羊進行治療時使用相應的驅蟲藥物進行灌服。
3.普通病的防治―以前胃遲緩為例
前胃遲緩會導致病羊的正常食欲的下降,反芻與胃蠕動的減弱,嚴重的會引發酸性中毒。造成這樣的病因主要是羊本身的體質衰弱,加上長期喂養難以消化的粗硬的草食,或者突然進行了飼料的更換,飼料的霉變都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對于這種疾病的防治,過食可采用饑餓療法,然后喂養容易消化的食物。對于已經患有該病的羊,可以先喂瀉藥興奮瘤胃蠕動,防腐止酵。
四、對于羊疾病防控的總結
在羊的疾病的防治過程中,需要我們科學的對病害進行預防與治療,同時也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從根源上解決疾病的發生與擴散。對于疾病應該采取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過分依賴治療會導致整體利益的損失,而且后期的治療會帶來更加大的費用消耗,所以需要我們在疾病的防治上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篇7
[Abstract]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 occurs in winter and spring frequently, the common pathogens of CAP includes bacteria, viruses and atypical pathogens. In China, bacteria and viruses are the main pathogens of children CAP,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s the most common bacteria pathogen, a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s the most important viral pathogen; Mycoplasma pneumonia is the first pathogen of CAP among young adults; Gram-Negative bacillus is the main pathogens of CAP among the elderly, Klebsiellia pneumonia is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ic bacteria of CAP among the elderly. The pathogens of CAP distribution varies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districts, periods and age groups, closely monitoring of major pathogens of CAP and categories of pathogen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our country not only helps to assist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ut also to guide prevention measures adoption in disease control.
[Key words]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Etiology; Children; Young adults; Elderly
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亦稱院外肺炎,是指在社區環境中機體受微生物感染而發生的肺炎,包括在社區感染,尚在潛伏期,因其他原因住院后而發生的肺炎,并排除在醫院內感染而于出院后發病的肺炎。CAP是臨床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約有20%的CAP患者需要住院治療[1],而在住院患者中有10%需要入住ICU治療[2],以CAP為代表的下呼吸道感染是全球范圍內病死率第四位的疾病[3]。CAP早期用藥不準確使病程延長、細菌耐藥率上升,了解我國不同人群的病原菌分布特點,除了可以有效地指導臨床合理用藥,還能幫助我們采取針對性措施預防及控制其發生、流行。現就近年來不同人群的CAP病原學研究進展做簡要概述。
1 CAP病原譜研究現狀
CAP的常見病原主要分為3大類:細菌、病毒及非典型病原(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等),此外還有真菌和原蟲。CAP的病原體檢出率低,既往的研究顯示,30%~60%的CAP患者未能找到病原體[4],其原因包括:①引起CAP的病原體復雜多樣;②細菌培養陽性率低,小于10%,留取血、痰等標本前使用抗生素是造成陽性率低的重要原因;③分泌物采集方法:肺活檢、支氣管肺泡灌洗等有創性檢查難以推廣,直接通過鼻咽部吸痰或咽拭子標本送檢,可靠性差,導致病原體檢出率降低;④檢測技術的靈敏度、檢測范圍的限制;⑤新的病原與病毒變異體的發現為臨床病原診斷提出更大的挑戰。
不同人群的病原體組成有所不同,兒童CAP的主要病原為細菌和病毒,年齡越小,病毒、革蘭陰性(G-)桿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住院時間越長,細菌感染的比率隨之增高;青壯年CAP細菌感染占首位,但國內外多項研究均顯示肺炎支原體感染已超過肺炎鏈球菌成為成人CAP的最常見的病原體,且以年齡≤50歲的青壯年和無基礎疾病的患者多見[4];老年人因身體器官功能衰退,會出現代償能力降低、氣道屏障功能減退、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降低、合并多種慢性基礎性疾病等一系列問題,這使得其CAP的發病概率及死亡率均高于青壯年,約為后者的10倍。細菌是老年CAP的主要病原體,其中G-桿菌占老年CAP病原體(包括細菌、真菌和非典型病原體)的60%以上[5-7]。
2 CAP的細菌病原
CAP常見的細菌病原包括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SP)、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卡他莫拉菌(Moraxelle catarrhalis,MC)、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肺炎克雷伯桿菌(Klebsiellia pneumonia,KPN)、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鮑曼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AB)等。在世界范圍內SP和HI是引起CAP的最主要細菌病原。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檢測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人類機體同病原體的相互作用等因素,CAP的病原譜構成正在逐漸發生改變。
2.1 兒童
在世界范圍內,呼吸道感染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據WHO統計,呼吸道感染是僅次于早產的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在發達國家病原體主要為病毒,而發展中國家則以細菌為主[8]。細菌感染占兒童CAP病原的1/3~1/2,是兒童CAP常見病原。5歲以下接近50%的兒童肺炎死亡病例與SP和HI相關[9]。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CAP的細菌病原學發生了一些變化。SP感染雖依然為主要致病菌,但G-桿菌如KPN、E.coli、MC和PA在兒童CAP中的感染率呈上升趨勢,甚至在某些地區已占有優勢地位[10]。且兒童CAP病原菌分布與年齡有一定關系,低齡兒(≤3歲)主要致病菌為G-菌,大于3歲患兒則為肺炎鏈球菌[11]。
2.2 青壯年
細菌是青壯年CAP的主要病原,SP和HI仍然是常見致病菌[5,12-13],但其占比在減少,KPN、PA等G-桿菌的地位在上升,甚至在部分地區已占主導地位。劉向欣等[14]對2011年10月~2012年9月唐山市6所醫院成人CAP致病菌調查顯示:唐山地區
2.3 老年人
細菌是60歲以上老年人CAP的主要病原,隨著年齡增高,細菌感染所占比例不斷增大。有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CAP患者細菌感染比例高達81.31%[15],其中又以G-桿菌感染為主[5]。林春生等[6]對2012年1~11月天津232例老年CAP患者痰及血清進行病原學檢測,G-桿菌占62.8%、革蘭陰性(G+)球菌占3.2%,支原體占9.0%,KPN為首位細菌病原;盧海躍等[7]對2012年1月~2013年12月浙江臨海市463例老年CAP患者的痰培養結果進行分析后發現,G-桿菌占64.27%、G+球菌占26.36%、非典型病原菌占3.49%,其中G-桿菌主要為KPN(18.74%)、E.coli(14.81%)、PA(10.67%)、HI(10.24%),G+球菌以SP(12.64%)感染最為常見,SA(10.24%)。這種現象的原因考慮有:①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可能反復住院,存在常見院內感染病原菌定植的可能;②高齡、合并基礎疾病,均增加CAP患者G-桿菌感染的危險。
國內SP檢出率較之國外偏低,其原因考慮有:①入選前使用過抗生素,抗生素的應用影響了G+菌的檢出[16];②標本送檢不及時;③檢測方法單一,國內標本采集多用痰或血液細菌培養一種檢測方法,國外多采用痰培養聯合血清學檢查的方法,或大多聯合應用尿抗原檢測等多種方法。
3 CAP的病毒病原
由于檢測技術的限制,病毒引起的CAP的發病率被嚴重低估,全球每年近兩億人發生病毒相關性肺炎,兒童和成人各占一半[17]。CAP常見的病毒病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FV)腺病毒(Adenovirus,ADV)、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冠狀病毒(Coronavirus,CoV)、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CA)、埃可病毒(Echovirus,ECHO)、人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等。
3.1 兒童
病毒是兒童CAP感染常見的病原,占兒童CAP的1/3~1/2,尤其在嬰幼兒時期和肺炎的初始階段,也是小兒CAP病原學區別于成人的重要特征。病毒總檢出率隨年齡增長遞減,嬰兒組檢出率最高[18],2歲以下兒童中約80%的肺炎患兒源于病毒感染,0~2歲的嬰幼兒呼吸道病毒感染發生率明顯高于2~3歲幼兒和3歲以上的兒童[17],這與3歲以下小兒免疫功能較差,呼吸道防御系統尚未完善有關。
兒童CAP常見病毒主要包括 RSV,其次是PIV、IFV、ADV、HRV,不同區域主要病毒可有差異。其中RSV占50%及以上[18-19],是兒童CAP首位病毒病原,在0~4歲兒童最常見[20],且是兒童重癥CAP的主要病原體[21]。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新的病毒病原如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等不斷從CAP患兒呼吸道標本中檢出,hBOV、ADV也是兒童重癥CAP的重要病毒病原[22]。有研究結果顯示,ADV多見于6個月以上患兒,嬰兒組檢出率低于幼兒及學齡前兒童[18]。
3.2 青壯年及老年人
成年人CAP病原體中,病毒感染居第3位,檢出率約為30%[23],常見的有IFV、PIV、HRV、ADV、RSV等。青壯年CAP病毒病原以ADV為主,老年以PIV為主[24]。應曉波等[13]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對平陽縣人民醫院就診的88例成人CAP患者標本進行病原學調查顯示,細菌檢出率為40.91%,病毒檢出率為25%,支原體檢出率為29.55%;石偉先等[20]對2012年1~12月北京市5家醫院就診的110例CAP患者的鼻咽抽吸物樣本進行病毒檢測,病毒檢出率為27.27%,檢出率前3位是PIV(5.45%)、HRV(4.55%)、ADV(4.55%)。病毒檢出率隨年齡增長而降低,兒童為42.5%、青壯年為20%、6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16.0%;于紅霞等[25]對128例成人CAP咽拭子多重PCR檢測病毒病原學,陽性率為34.4%,前3位是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A,Flu A)占22.7%,HRV、ADV各占15.9%。
4 CAP的非典型病原體
近年來非典型病原體CAP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在許多國家非典型病原體成為CAP主要病原體之一,在中國甚至成為了首位病原體[26]。非典型病原體主要指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衣原體(Chlamydia pneumoniae,CP)和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等。美國感染疾病學會公布的CAP非典型病原體在病原體構成中占3%~40%,多見于兒童及青壯年。
4.1 兒童
近年來,我國兒童CAP非典型病原體感染呈上升趨勢,陽性率為50%左右[27-28],其中MP感染占一半以上,逐漸成為兒童CAP的主要致病原。MP感染多見于3歲以上學齡前和學齡兒童,感染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18,29],高峰發病年齡為5~15歲。近年來其臨床特征也呈現新的變化趨勢,3歲以下嬰幼兒感染也屢見報道,難治和重癥病例明顯增多。
4.2 青壯年
我國多個地區的多項CAP病原體調查均顯示MP感染率已超過SP,成為成人CAP首位致病原。趙海峰等[5]對2011年北京同仁醫院的CAP病原學分析示,MP檢出率為17.5%,CP為12.0%,SP為7.3%,LP為3.5%,MP在所有病原體感染中居首位;鮑中英等[12]對2007年北京世紀壇醫院發熱門診就診的402例CAP患者病原學分析示,MP檢出率居首位(7.0%),高于SP(6.2%),成為我國成人CAP首位致病原;劉又寧等[4]于2006年對我國7個城市的665例成人CAP患者進行病原學調查顯示,MP感染以≤50歲、無基礎病的青壯年多見。
4.3老年人
非典型病原體感染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劉慧等[15]對廣州市2009~2012年CAP的病原譜分析顯示,兒童(≤15歲)非典型病原體(MP、CP)感染率(25.99%)高于成年人(≥16歲)的5.12%(其中青壯年感染率為6.77%,65歲以上老年人為3.44%)。但近年來MP在老年人CAP中的感染率有上升趨勢,鐘雷等[30]對浙江某院2008~2012年315例老年CAP患者痰標本進行培養,SP的檢出率由34.8%逐年下降至18.8%,HI的檢出率由26.1%逐年下降至9.4%,KPN的檢出率由8.7%逐年上升至18.8%,MP的檢出率由13.0%逐年上升至31.3%,并得出結論:老年CAP的病原體構成由以往以SP為主,逐漸變為以MP和G-菌感染為主。
5 CAP病原體混合感染
CAP病原體混合感染已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檢出率為8%~40%。兒童CAP混合感染病原以細菌-病毒混合感染檢出率最高,其中以SP合并RSV感染最多見;其次為細菌-肺炎支原體混合,其中以SP合并MP感染最多見;再次為病毒-肺炎支原體混合,以ADV合并MP感染最多見[27,29,31]。多種病原菌混合感染以嬰兒最多見。劉又寧等[4]認為成人CAP混合感染病原以細菌-非典型病原體感染為常見,MP是最常見的混合感染病原體。而歐洲地區報道,CP為混合感染常見病原體,CP合并SP多見[17]。
6 CAP病原體流行季節性
CAP病原體檢出率有季節性差異,細菌、呼吸道病毒、多病原混合感染在冬春季節多見[13,25,31]。肺炎支原體CAP則報道不一,有研究顯示夏秋季多發[18,27,31],也有研究顯示冬春季節多發[29],也有學者認為非典型病原體檢出率無季節性差異[4],考慮與地域、氣候等自然因素有關[32-33]。筆者認為,秋冬季節室內活動多、空氣流通差及人員接觸密切,容易造成MP傳播而致病。提示冬春季節是預防CAP的重要時期。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檢測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人類機體同病原體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我國CAP的病原譜構成已發生很大改變,且不同人群CAP病原分布存在明顯差異,各有其特點。了解我國CAP的主要病原體和不同人群感染病原的主要種類,把握其季節性,從而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Woodhead MA,Macfarlane JT,Rodgers FG,et al. Aetiology and outcome of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J Infect,1985,10(3):204-210.
[2] Leeper KV.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Semin Respir Infect,1996,11(2):96-108.
[3] Lozano R,Naghavi M,Foreman K,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mortality from 235 causes of death for 20 age groups in 1990 and 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J]. Lancet,2012,380(9859):2095-2128.
[4] 劉又寧,陳民鈞,趙鐵梅,等.中國城市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665例病原學多中心調查[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1):3-8.
[5] 趙海峰,付巖.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病原學研究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2,14(2):358-361.
[6] 林春生,張楠,魏殿軍,等.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病原學及抗菌藥物敏感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4):777-779.
[7] 盧海躍,邊保華,葛慷艷.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5,16(8):624-627.
[8] Liu L,Johnson HL,Cousens S,et al. 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causes of chuild mortality:an updated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2010 with time trends since 2000 [J]. Lancet,2012,37(9832):2151-2261.
[9]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orld pneumonia day [J]. MMWR,2009,58:1184.
[10] 鄭申健.孝感地區5歲以下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細菌病原學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 19(11):70-84.
[11] 張長吉.某基層醫院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23(12):39-42.
[12] 鮑中英,苑曉冬,王蕾.402例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發病狀況及病原學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1(3):362-363.
[13] 應曉波,民,宋波,等.不同季節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學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4,30(6):843-844,849.
[14] 劉向欣,張桂芳,王樹華,等.唐山地區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致病菌流行病學調查[J].天津醫藥,2013,41(12):1160-1164.
[15] 劉慧,肖新才,陸劍云,等.2009-2012年廣州市社區獲得性肺炎流行特征和病原學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3,47(12):1089-1094.
[16] 劉一,王東,樊再雯,等.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菌的多因素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6,14(1):34-36.
[17] Ruuskanen O,Lahti E,Jennings LC,et al. Viral pneumonia [J]. Lancet,2011,377(9773):1264-1275.
[18] 彭懿,舒暢,符州,等.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1613例病原學特點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5,17(11):1193-1199.
[19] 古奕文,張煜華,馬遠平,等.1歲以下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學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4):113-115.
[20] 石偉先,申紅衛,李愛華,等.應用再測序芯片技術調查北京地區社區獲得性肺炎中呼吸道病毒流行情況[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5,25(14):2319-2321,2324.
[21] 劉祖亮,李紅沙.兒童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病毒學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6):70-71.
[22] 曾靜,靳蓉,陳敏,等.貴陽地區150例兒童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呼吸道病原學分析[J].貴州醫藥,2015,39(8):730-732.
[23] 李琳,劉颯,付愛雙,等.不同時期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不典型病原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3):467-469.
[24] 李艷,趙明澤.482例社區獲得性肺炎呼吸道病原體譜IgM抗體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22):3335-3337.
[25] 于紅霞,陳永芹,蒲增惠,等.煙臺市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病毒病原學分類的研究[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4, 13(10):842-843.
[26] Yu Y,Fei A. Atypical pathogen infection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BioScience Trends,2016,10(1):7-13.
[27] 舒林華,許姜姜,王淑,等.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致病微生物分布及與臨床特征的相關性[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5,17(10):1056-1061.
[28] Chen K,Jia R,Li L,et al. The aetiology of community associated pneumonia in children in Nanjing,China and aetiological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age and season [J]. BMC Public Health,2015,15(1):113-118.
[29] 張永平,牛得水,徐錦華,等.社區獲得性肺炎住院兒童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清病原學檢測及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5,37(8):931-937.
[30] 鐘雷,裘雨林.浙江省某院5年來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病原體變遷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4, 17(13):1506-1510.
[31] 馬慧軒,孫琳,吳喜蓉,等.北京單中心社區獲得性肺炎住院患兒病原學分析[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5,10(5):361-365.
篇8
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及市、縣有關文件精神,以科學的觀點,人本的意識,和諧的主題為中心,構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管理和應急機制,切實做到對傳染病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保證學校教育教學的正常開展
二、實施措施
(一)成立傳染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
(二)完善傳染病突發事件處理預案,建全傳染病報告網絡。
班主任、科任教師如在晨檢、午檢中發現病例,應立即報告校主管領導,采取相應措施。學校疫情報告員向縣疾控中心和教育局主管局長報告,主管局長向局長辦公會議通報。衛生部門上報衛生局主管領導。H
(三)嚴格執行疫情報告制度
1.各班要嚴格執行晨檢、午檢制度。
學校要指定專人負責疫情統計報告,于晨檢、午檢后1小時內,統計出勤情況,嚴格篩查學生缺課原因,追查病因,并及時上報各類傳染病病例。目前尤其對于水痘、腮腺炎、麻疹、風疹、流腦、手足口病的學生尤為關注。要求學生提前10分鐘進班,班主任教師首先要仔細觀察學生精神狀態,發現萎靡、發熱和皮膚異常情況的學生及時通知領導小組進行篩查。
2.實行傳染病快速報告制度
(1)同宿舍、同班級一天內發病3例或連續3天內多例(5例以上)學生患病,并伴有相似癥狀(如發熱、皮疹、腹瀉、嘔吐、黃疸等),要在24小時內報告。
(2)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時,立即報告。
(3)個別學生出現不明原因高熱、呼吸急促或劇烈嘔吐、腹瀉等癥狀時,要在24小時內報告。
(4)發現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4小時內報告。
(5)發現甲類或甲、乙、丙類傳染病暴發出現,1-2小時內必須報告。
(四)做好宣傳普及工作
1.加強師資培訓。
以“學校傳染病的防控”為主要內容,對班主任、住宿生管理員進行崗位培訓,并利用全體會時間對全體教職工進行傳染病知識的培訓,了解傳染病防控相關知識,為晨檢、午檢的落實尋找科學依據,共同做好傳染病防控工作。
2.在學生和家長中大力宣傳傳染病防治知識。
下發致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宣傳傳染病防控知識,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
(五)構筑防病屏障
1.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積極有效的方法。
2.切斷傳播途徑。
(1)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要結合傳染病預防重點工作,及時清整校園死角,清除蚊蠅滋生地,清除園林綠地、閑置空地、垃圾雜物,徹底消滅衛生死角。
(2)開窗通風,讓教室有足夠的新鮮空氣,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有效方法。
(3)鼓勵學生多到室外活動,增強學生體質,加強免疫力。
3.隔離傳染源。
嚴格按照《傳染病法》規定的隔離期實施病員規范隔離。復課時要有衛生部門(傳染病醫院)開據的病愈證明方可進校上課。水痘隔離14天,并結痂完全脫落,腮腺炎從發病至少10天,并腮腺腫大完全消失。
4.室內消毒。
由總務處安排專人,按學校制定的制度進行。
5.日光消毒:對于寄宿學生的被褥、墊子不易擦拭的物品要定期清洗干凈,并在日光下暴曬,可以起到良好的殺菌效果。
6.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教育并督促學生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可用淡鹽水漱口,清洗鼻腔,不用公用毛巾及手帕。
三、工作要求
(一)學校各相關部門各負其責,落實好各項工作。
(二)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制度,確保人員、物資、經費得到保障。
(三)嚴格落實防控工作措施,認真處理好各環節工作。對措施不力、引起嚴重后果的,對遲報、瞞報疫情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預防傳染病工作計劃2學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場所,學生是有關傳染病易感人群之一。為進一步加強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有效預防與控制傳染病在學校的發生和蔓延,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特制訂學校傳染病預防工作計劃: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要充分認識加強學校衛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進一步強化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的責任意識,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密切配合衛生等部門,制定、完善和落實相應的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工作預案,確保學校師生身心健康,努力把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抓緊、抓好、抓實、抓出成效。從而將學校衛生防疫工作落到實處。
二、認真監控,及時報告疫情信息
建立和落實晨檢制度,加強對學生健康狀況的監測。晨檢工作應在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人的指導下,由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對早晨到校的每個學生進行觀察、詢問,及時了解學生出勤、健康狀況;發現學生有傳染病早期癥狀者(例如發熱、全身疼痛、頭痛、嘔吐、咳嗽等)以及可疑傳染病患者(請病假的學生應查明病因),及時報告兼職衛生保健教師和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人進行排查,以確保做到早發現,早報告。班主任要利用晨會課、健教課時間,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同時要教育學生,進行自我觀察,如有發熱、全身疼痛、頭痛、嘔吐、咳嗽等身體不適時,要及時告訴家長或老師,以確保早發現、早治療。
學校傳染病疫情的報告人,負責學校傳染病的監控與報告工作。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人要與班主任加強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出勤、健康情況,一旦發現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人,應在第一時間向校長室及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同時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報告。報告內容應包括:發病時間、發病地點、發病人數、主要癥狀、密切接觸者、已采取的措施等。防止瞞報、漏報、緩報現象發生。
三、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控制疫情
學校除做好傳染病疫情報告以外,要按照衛生部門的要求,對患病學生采取隔離治療等措施,將疫情控制在萌芽狀態;如發生暴發疫情或新病例持續不斷等情況,要根據衛生疾控部門提出的疫情控制措施,經區局同意,在一定范圍內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人群集聚的大型室內活動,嚴防疫情擴散。要注意做好學校教學、生活場所的通風和換氣,保持空氣新鮮;食堂不得購買無證食品;加強學生體育鍛煉,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增強學生體質,提高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鼓勵學生有病及時就醫并在家休息等。
四、大力開展健康教育,提高衛生與防病意識
學校要充分利用時間及各種形式,對學生集中進行傳染病預防知識的強化教育,切實增強學生的衛生防病意識。還應利用家長會、告家長書等形式,向家長宣傳相關預防知識,以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
預防傳染病工作計劃3為進一步貫徹《中國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控法》,全面落實傳染病的各項防控措施,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暴發和流行,提高傳染病發現和診治水平,做好今年傳染病防控工作,在醫院分管院長的領導下,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20--年傳染病防控工作計劃:
一、認真執行國家傳染病有關法律法規,健全規章制度
1、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控法》等相關法規,以及衛生行政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我院制定的有關傳染病防控工作的要求和規定。
2、根據國家有關法規和條例,建立和健全醫院疫情管理和報告制度,組織制定各項疾病防控工作計劃和措施,并組織實施。
二、嚴格督促檢查規范化管理
1、做好傳染病疫情管理和報告工作,有專職人員負責全院傳染病報告卡的收集、審核、上報、訂正工作。
2、傳染病病例報告:責任報告人在首次發現或診斷法定傳染病人、疑似病人時,應立即認真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和“傳染病登記本”,并按規定的時限和程序上報。
3、傳染病信息網絡直報:根據疫情需要,專職疫情報告人員,審核確認“傳染病報告卡”后,通過國家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網絡報告。
4、定期開展傳染病的漏報檢查,進一步加強傳染病報告時限的落實工作,做到各負其責,抓好各個環節。
三、加強傳染病防控知識宣傳教育
1、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傳染病防控知識,宣傳傳染病防控知識,根據傳染病特點和季節性普及傳染病防控知識,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病知識和能力。
2、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時、科學的防控決策信息,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3、認真做好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對醫院的疫情管理和報告的檢查工作,配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搞好疫情調查工作。
四、加強疫情管理,落實防控制度
完善傳染病防控工作各項制度,認真細致地落實預檢分診、門診日志登記工作,每月對各科室進行傳染病報告檢查,查閱門診、急診病人登記,檢驗科及放射科及CT室的各種登記本,確保全年傳染病防控工作做到無漏報。
五、加強對科室的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技術指導
督促各科室健全各項管理制度,規范門診日志記錄,提高疫情信息報告質量。報告及時率和傳染病報告卡填寫完整率、準確率必須達100%。
六、規范腸道門診、完善發熱門診建設
進一步規范腸道門診運轉,按時開診;完善發熱門診建設,依托感染科,做好發熱病人管理。
七、完善傳染病防控部門自身建設
進一步完善傳染病防控部門自身建設,明確崗位職責和任務,做好傳染病、腫瘤報告、死亡醫學證明管理等工作。同時持續加強業務學習和培訓,3月份安排專人到疾控中心接受專項短期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能力。根據情況增加防控人員,保證各項防控工作的有效實施。
預防傳染病工作計劃4學校是傳染病的集散場所。每天學生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學校,由于他們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種傳染病的能力較弱,一旦傳染病發生,易于傳播和流行,并可能擴散到家庭和社會。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對學生中的傳染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有效防控學校傳染病,保護學生的身體健康,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一、學校常見傳染病種類及癥狀:
1、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因全省多次組織麻疹疫苗的強化免疫,目前多為散發。好發于冬春兩季。臨床特征為發熱、流涕、咳嗽、眼結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膚斑丘疹。常可并發肺炎,而危及嬰幼兒生命。其發疹特點為先熱后疹,皮疹顏色深,疹間參差不齊,手摸粗糙,疹后皮膚呈皮糠樣改變。傳染期一般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以潛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傳染性最強。患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發病者較少見。
隔離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離至出后10天。
風疹: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因疫苗接種率普遍不高,兒童普遍易感,易呈暴發流行。流行季節為冬春季,臨床特征為為發熱,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結腫大。皮疹顏色淡,出疹均勻,整齊,疹后皮膚光滑,干凈如常。
隔離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離至出后10天。
2、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為主。
在學校及幼托機構易造成暴發流行。臨床特征為發熱及腮腺腫、痛。腮腺炎其病雖不可怕,然而其并發癥卻十分可怕。可能導致:1、男生炎:較大兒童及體弱患兒易并發炎,常有一側或雙側腫大、疼痛。若治療不及時出現萎縮而引起無精癥,故而不生育;2、卵巢炎:10歲以上女患兒易并發卵巢炎。癥狀是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發燒較重可達39℃以上。治療不及時,婚后不孕;3、腦膜腦炎:在腮腺腫大一周后出現嗜睡、嘔吐、頭痛、頸項強直、發燒39℃以上,一般無抽搐。
隔離期限:至腮腺完全消腫后3天止,自發病起約3周時間。
3、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多發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
最典型的起病過程是發熱(體溫在39℃以下),進而出現咽痛,幼兒表現為流口水、拒食。手、足、口腔可發現皮疹、丘疹或皰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嘔吐等癥狀。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致命性并發癥。
隔離期限:自發病日起14天。
4、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以冬春季節為多。
臨床特點為急起高熱,體溫達39-40℃甚至更高,伴頭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癥狀重,而呼吸道癥狀輕為特征。流感病毒的變異化非常快,是一種無國界的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數人以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會,其實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勝其數。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嚴重的并發癥,例如肺炎、支氣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嚴重。傳播途徑為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染,人群普遍易感。發病3天內傳染性最強。
隔離期限:自發病日起7天
5、水痘:是一種常見、多發的兒童傳染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
臨床特點是皮膚粘膜出現瘙癢性水皰疹。水痘結癡后病毒消失。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這種傳染病的有效措施。并發癥:皮膚繼發感染:最常見,如膿皰瘡、蜂窩組織炎等;水痘肺炎;心肌炎、腦炎。易感孕婦在妊娠早期如患水痘,終止妊娠是最佳選擇。
隔離期限:至水痘皰疹完全結痂為止,但不少于發病后7天。
6、流腦:為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常見于冬春季,病變主要在腦膜、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高燒、頭痛、皮膚瘀點及腦膜刺激癥。
現已有疫苗預防,發病率低。
隔離期限:癥狀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發病后1周。
7、乙腦:為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傳染病。
流行季節為7、8、9三個月,傳播途徑是經蚊子叮咬。臨床上以高燒、意識障礙、抽搐及腦膜刺激癥為特征。現已有疫苗預防,發病率低。
隔離期限:隔離至體溫正常。
8、艾滋病:根據教育部和衛生部要求預防艾滋病學校健康教育要達到以下目標:
在青少年中普及有關艾滋病預防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生對艾滋病、性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們能明確認識到人類通過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和行為能夠避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增強預防艾滋病、性病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使青少年認識到艾滋病的傳播沒有國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國際社會的一員,有責任和世界各國攜手共同努力以制止艾滋病的蔓延。倡導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的關愛,反對歧視,開展救助。具體實施要求:
1、學校應遵循“預防為主,嚴堵源頭為重”的原則,成立艾滋病等傳染病防控領導小組,建立防控傳染病應急預案,使學校對艾滋病等各類傳染病的預防措施落實到位,責任到人,切實有效地開展傳染病防控工作。
2、建立健全學校衛生管理組織網絡。
以學校領導、班主任、學生及各班衛生委員等為主干組成三級管理網絡體系,組織學習教育部、市教育局、市衛生局下達的有關貫徹、落實《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等文件,進行廣泛動員宣傳教育。
3、制定實際的防控艾滋病政策、制度及計劃,使防控工作有序進行。
4、運用多形式、多渠道開展防控艾滋病教育。
通過專題講座、播放多媒體教學片;通過課堂教育如在政治、生物、體育與保健等各學科教育中有機滲透相關知識,使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經常化、多樣化,并始終貫穿整個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反復強化,深入人心,確保遏止與防治艾滋病五年計劃貫徹、落實,并得到有效防控。
5、利用年內各個世界衛生日、衛生宣傳日等活動,開展豐富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
如開展板塊展覽、知識競賽、班團課、社區服務等活動,廣泛開展預防艾滋病的有益健康教育活動,寓教于樂。
6、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等應備有一定數量的健康知識教育叢書,供學生閱讀。
7、要充分發揮學校工會、團委、學生會的協同作用,提高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要將學校教育與家庭、社區教育有機結合,通過學生參與社區綜合實踐活動,把相關知識傳遞給家庭以及社區其他成員,從而帶動社區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開展。
預防傳染病工作計劃5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初級中學校,做好學校傳染病預防和控制工作,對保障全校學生及教職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維護社會的穩定意義重大。
一、傳染病預防
1、按照國家對傳染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針對學校人口密集的特點,容易在學生中發生的常見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痢疾、腸道傳染病等,開展傳染病預防知識和預防措施的衛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組織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增強師生的公共衛生安全意識,促使師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組織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蠅等病媒昆蟲及其它傳播傳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動物危害。
4、有計劃地建設和改造公共設施,對污水、污物、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改善飲用水衛生條件。
5、建立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制度,每年新生入學進行傳染病預防接種。
6、食堂飲食從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健康合格證后方可上崗。
二、傳染病疫情報告
疫情的報告和管理在預防、控制和消滅傳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準確及時的疫情報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報信息,健全的疫情報告管理組織和管理制度是確保疫情報告準確及時的關鍵。
疫情報告時限和辦法: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要求執行。
按照《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之規定,每個教職工及學生均為法定疫情報告人,學校為我校責任疫情報告人。任何人發現傳染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均有報告的責任和義務,可用口頭、書面、電話等方式向學校、管理老師或班主任、保衛迅速報告,相關科室和人員接到報告后,迅速報告校醫務室,由校醫務室及時整理出文材料向學校領導報告,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財政廳)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如果隱瞞不報、漏報、謊報或延期報告的,要追究當事人有關責任。
三、傳染病控制措施
1、經醫療保健機構、衛生防疫部門確診為傳染病者,應及時予以隔離治療(學生應當辦理休學手續),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
2、對疑似傳染病的病人,在明確診斷前,安排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
密切接觸的人員,實施必要的衛生處理和預防措施。
篇9
安全不保,何談教育。安全工作,是學校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是學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加強農村學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師生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下面結合對校園安全工作的認識,談談我們粗淺的想法和做法,與同行交流。
一、制定科學的目標
學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要通過各處室、各班級的通力協作和不懈的努力達到“三有、三無、三不發生、三加強”的目標。“三有”,即有周密細致的責任體系和管理網絡;有規范、完善的安全工作制度和獎懲考核機制;要有與我校安全任務相適應的“三防”(人防、物防、技防)設施和強力到位的工作措施。“三無”,即校園內無打架斗毆現象發生,無盜竊學生財務現象,無明顯地安全隱患存在。 “三不發生”,即校園內部不發生嚴重侵害師生人身安全的案件,不發生在校學生違法犯罪案件,不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三加強”,即加強學校安全工作,形成維護廣大師生人身安全和學校財產安全的長效管理機制;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爭創零犯罪校園;加強校園及周邊治安環境整治,努力消除各類治安安全隱患,使學校周邊治安秩序明顯好轉。
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學校的安全工作千頭萬緒,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想做好此項工作,沒有制度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規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健全學校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依靠制度來管理,才能做好學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學校安全管理辦法》《學校安全責任分工》《學校安全責任追究制》《學校安全工作崗位》《學校安全一日常規》等。就拿學生一日常規安全管理來說,要想管理好學生在校一天得安全,讓學生知道,在學校里,有些什么規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做了,會受到學校什么樣的處理,這就是制度。在學校,建立健全學校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學校安全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做好宣傳教育
學年學校要定期組織學生聽好各種安全專題講座,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講解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使師生受到法制教育。我們還利用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另外,我們利用班會、板報、廣播、錄像、標語、圖片、宣傳單等多種形式經常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使師生基本懂得一些法律法規知識、交通安全知識、消防安全知識、食品安全知識和傳染病防控知識,樹立安全意識,做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我們把學生在校內存在的各種隱患制成ppt,利用班會時間播放。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掌握我們在學校學習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險,以及如何去避免,以最大限度的保護學生的安全。我們每學年都要對所有的教師進行安全培訓,讓教師掌握在工作中如何預防學生安全事故的發生,以及在出現問題時我們如何去解決問題等。
四、抓好季節性的安全工作
在學校的安全教育中,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要注意季節性的安全教育。春季安全教育的重點:傳染病的預防教育、火災預防教育、交通安全和飲食衛生安全教育;夏季安全教育重點:洪水、暴雨、雷擊、臺風等自然天氣預防教育、防溺水教育、食物中毒、交通安全、犯、用電安全教育;秋季安全教育重點:運動受傷、建筑安全、消化道疾病預防教育;冬季安全教育的重點:防寒保暖、煤氣中毒、戶外運動、冰面溺水、火災、雪霧天氣交通安全的預防和教育。可以通多過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防火教育,禁止學生在教室等密集的場所使用明火、電熱器、烤火器、堆放易燃物品等。做到經常檢查,并組織學生進行消防演練。
五、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
受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絕大多數學校都不允許學生在宿舍安裝個人電腦;與許多學生上課都在偷偷地拿手機上網的熱情相比,學校管理者更多的是把互聯網視為洪水猛獸。誠然,確實有少數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甚至熱衷于網戀、瀏覽黃色信息,但這些畢竟不是主流。值得一提的是高等院校在這方面的投入和努力,值得廣大學校的管理者借鑒和學習。學校積極利用而不是打壓學生的上網熱情,引導學生如何正確運用網絡;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積極溝通、因勢利導,建設一個健康、美好的校園網絡環境。
篇10
二、工作目標:進一步抓好安全工作,確保廣大師生的生命和幼兒園財產安全。通過各項安全衛生安全教育活動,在廣大師生中樹立起安全觀念,明確責任,爭創無事故校園,為確我園幼安全穩定作出貢獻。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組建領導小組,明確崗位責任:
1、成立安全衛生工作領導小組:以園長為安全衛生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以副園長為安全衛生監督員,各班班主任為安全衛生的具體工作實施者。精心組織,制定好各項安全操作的規章制度,認真部署安全衛生工作的工作任務,大力支持實施安全衛生工作的宣傳,并積極參加各項安全衛生指導、巡視、檢查等工作,起到引領表率作用。安全衛生監督員必須做好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的組織實施。各班班主任負責各班房屋、電線、消防等設施的檢查維修、更換及幼兒、教師的飲食安全衛生檢查評比工作。
2、明確責任。由園長與各崗位教工之間明確安全工作責任,要求每位教工都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安全衛生工作是幼兒園的重點工作之一,是確保幼兒園保教活動正常有序進行的基礎和保障。因此,全體教職員工必須提高認識,認真履行自己崗位的安全衛生職責。
(二)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安全意識:
1、根據季節的變化,有針對性的對師生進行安全衛生教育。內容包括:交通安全、用電安全、防火、防溺水、預防食物中毒、各種傳染病的預防、家庭生活、戶外活動、安全活動等。
2、開展多媒體宣傳安全衛生工作。例如:利用家長會、家訪活動、家園之窗等途徑對家長進行有關安全衛生方面的宣傳教育,協助幼兒園做好安全衛生工作。
3、各班的教學活動更要圍繞安全衛生工作主題,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安全教育活動,營造安全教育氛圍。
4、聯合消防隊、衛生院、愛衛辦等部門,在“119”、“愛牙日”、“無煙日”等日子,開展有關安全衛生活動,對師生進行自救、自護方面知識的演習、觀摩教育。
(三)加強安檢管理,確保財產安全:
根據季節的不同,對有關安全情況進行重點教育檢查,做到防患于未然。交通安全、飲食衛生等要常抓不懈,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1、房屋檢查:嚴格執行幼兒園規定的安全檢查制度,正常情況下每月一次大檢查。
2、用電、防火檢查。
①加強幼兒園各種電器的保管、檢修、使用日期。發現線路的插座、插頭有安全隱患,在及時上報的同時立即解決。
②職工要養成隨手關閉開關、拔掉電源的好習慣。嚴禁超負荷用電。
③幼兒園的滅火器材要放在指定地點,有關教師心須了解滅火器的原理及使用。
(四)加強后勤管理,落實安全工作:
1、認真貫徹落實各種文件精神,做好各類的衛生工作。每月一次進行安全檢查評比工作。
2、認真執行每天的晨檢統計制度。與班級教師作好溝通聯系工作,確保幼兒健康入園。
3、做好防控傳染病工作。對換傳染病師生進行嚴格隔離管理,杜絕傳染病的蔓延。
4、做好師生的飲食管理和檢查、廚具、餐具等要定期消毒,廚房、用餐地點必須每天打掃衛生。炊管人員要嚴格把好購物、制作等質量關,不購買無證攤位食品、不購置懷疑變質的食品。一定要嚴格監督、管理飯菜質量,嚴禁食物中毒事件發生。
(五)加強交通安全,確保師生安全
1、加強交通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師生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在路上靠右行走(行駛),車輛有序停放。不做有礙交通安全的活動。
2、學年初,園長與各崗位人員簽訂安全責任書,幼兒園向家長發放安全通知書,共同教育學習,防止事故發生。
(六)加強門衛管理,促進校園和諧
1、嚴禁陌生人進入幼兒園,發現可疑人或有擾亂教育教學秩序的要及時制止,或與上級聯系,打110報警。
2、加強校園周邊的綜合治理工作,制止在園門口擺攤、堆放雜物、制止在幼兒園周圍有干擾正常保教工作的活動。
3、作好外來人員入園登記工作及夜間安全巡邏工作。
(七)加強安全教育、確保生命安全
1、加強學習,嚴禁出現體罰或變相體罰現象。
2、生活老師及班主任要盡職盡責負責幼兒在進餐、午睡時的安全衛生工作。
3、值班教師嚴格執行值班制度,出現問題及時上報。
4、經常與公安、消防、部隊、居委會等社區保持聯系,組織好安全教育活動,進一步作好衛生安全的相互督促監督作用,確保幼兒園衛生安全工作正常運行。
(八)加強考核管理,促進安全工作
1、每月進行一次各崗位安全衛生檢查評比工作。
2、定期進行安全衛生管理工作的業務學習,并寫好學習心得的交流體會,對保育員、營養員進行一年二次安全衛生理論考試。
食品衛生工作計劃
一、加強校園傳染病防控的監測工作,定期向學校匯報校園的衛生工作。
牢固樹立“健康安全第一,責任重于泰山”的觀念,堅持“預防為主”的工作指導方針,建立和完善學校預防傳染病的監測制度,對全校學生認真做好健康狀況的晨檢工作和因病缺課統計。做好常見季節性傳染病的預防和預報工作,如:春秋兩季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夏季預防腸道傳染病,夏秋兩季預防蟲媒傳染病等。協助學生科對班主任進行動員和培訓,堅持學生晨檢工作制度化,強化傳染病防控工作責任追究制。
二、進一步開展學生衛生防病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健康教育工作。
針對傳染病流行特點,學校將大力開展愛國衛生活動,保持校園和班級環境衛生整潔。醫務室將認真進行衛生防病知識宣傳,通過健康教育專欄、廣播、專題講座、班級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疾病預防知識,提高師生自我保健的能力。四月份擬定協同學生科和教務處,由醫務室牽頭開展“預防艾滋病”專題知識講座,主要面對中專一年級學生,地點擬定在學校階梯教室。
五月份開展一次心理健康輔導,主要針對我校高考學生,擬定由張麗老師主講。下學期還將安排開展“預防肺結核”專題健康講座,并對新生發放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處方。爭取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知識的宣傳,增強學生預防疾病意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三、認真進行學生門診登記工作。
做好醫務室衛生消毒工作,確保師生用藥安全和醫療用品安全,努力提高工作服務質量,日常工作中發現異常情況時積極配合班主任與家長聯系,妥善處理好各種情況。
四、加強食品衛生安全的管理工作。
通過對食堂從業人員進行健康知識、衛生知識的培訓,使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能夠深入大家的心田,讓食堂從業人員在工作中能認真貫徹執行《食品衛生法》,醫務室和總務處將定期對食堂從業人員進行衛生知識培訓,去年已經開展了兩次有關培訓,效果很明顯,擬定下學期開始還將開展一次食品衛生安全知識培訓。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還將進一步施行食品衛生監督和管理,從源頭抓起,建立經營者采購食品時索取產品合格證制度,嚴把進貨渠道關。協同總務處把好食品采購、儲存、餐飲具消毒、食品留樣等主要工作環節,強調從業人員必須持有健康證才可以上崗,不得供應涼拌菜,禁止向學生出售變質的食品和“三無”產品,依法強化學校食品衛生后勤管理,讓學生吃上放心的飯菜,堅決控制學生食物中毒事故的發生,確保學校食品衛生安全工作。
衛生監督工作計劃
一、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學校飲用水衛生、傳染病防治、教學環境及生活設施衛生監督檢查,不斷推進學校衛生各項工作,改善教學衛生環境,進一步提高學校衛生監督工作水平。
二、工作內容
對轄區內所有中小學及托幼機構開展衛生監督檢查,監督覆蓋率100%。檢查的重點是:
(一)生活飲用水衛生:全面掌握我縣學校及托幼機構供水情況,重點檢查學校飲用水衛生管理措施的落實情況、供水設施設備衛生狀況及學校開水供應情況,有效防范傳染病的發生。
(二)傳染病防控工作:督促指導學校按照衛生部、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傳染病防控制度,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有效防范傳染病疫情在校園內的發生,確保一旦發生疫情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三)教學環境、生活設施衛生情況:加強對校舍、教學設施、生活設施、衛生保健室配備等基本衛生條件的監督檢查,對學校內影響學生健康的教室建筑、環境噪聲、室內微小氣候、采光、照明以及黑板、課桌椅等教學衛生環境開展監督檢查。
(四)學校健康教育工作:指導學校開展“健康教育進校園活動”,在宣傳健康知識的同時,注重季節性、傳染性疾病及個人衛生防暑等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學生提高個人疾病防范能力。
篇11
學校占地12000多平方米,學校運動場近5000平方米,圖書二萬多冊,各管室和設備均達到省級二級辦學標準。近幾年來,我校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科學”理論指導學校發展,把創建健康學校當作規范辦學的重要內容,既促進了師生的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的養成,也促進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的提高。
我校《2008年---2010年發展規劃》確定了我校辦學目標是:“創英語特色學校,建師生發展樂園”,為了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我們提出了貼切學校實際和教育發展的辦學理念,-------“均衡、和諧,健康、快樂”。從現在來看,我校的辦學目標和辦學理念都涵蓋了“健康學校”內容。在實際工作中為貫徹這一辦學理念和實現辦學目標,全校教師探索中學習,探索中整改,探索中提高,使健康學校工作融人到學校教育教學各個方面。經過全體師生努力,學校先后被評為“安徽省衛生先進單位”、“市英語特色學校”、“市地十四屆文明單位”、“市綠色學校”、“市預防教育示范學校”、“市教科研先進學校”、“市師德建設先進學校”等光榮稱號。在學校取得這些成績的過程中,健康學校工作始終是重要內容之一。在每次考核檢查中,優雅整潔的健康氛圍,濃郁的校園文化環境都給來賓留下了美好印象。
在創建健康學校工作中,我校的具體做法是:
1、加強健康學校工作領導。學校是兒童聚集的地方,健康教育和環境衛生一直是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為做好健康教育和環境衛生,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健康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學校的健康衛生整體工作。在學校的健康衛生領導小組中確定了健康教育、環境衛生、除“四害”、食品安全、心理咨詢、職工教育和幫助、困難學生救助等領導機構,各小組成員責任到位,目標明確。在學校健康衛生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校園、館室、食堂、廁所、走廊、過道、綠化帶等衛生工作等有專人負責,校園環境沒有衛生死角。
2、定期召開創建健康學校專題會議。學校每學期至少召開兩次健康學校專題工作會議,建立健全了衛生和健康教育工作規章制度,校長和書記定期組織人員開展衛生和健康教育工作檢查,把校內外的環境衛生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學校建立了少先隊監督崗和教師值日制度,隨時隨地檢查學校衛生情況,并記錄下來,作為評比先進個人、先進班級的依據。衛生有了制度保障,有人員負責,學校的衛生工作開展的井然有序,隨時走進校園,都能看到一個衛生整潔的校園。
3、我們深知,師生要養成良好的健康意識和健康習慣不可能僅靠行政命令來完成,良好的健康意識和習慣只有在文明優美的環境和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中逐步形成。所以學校把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健康教育已成學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每學期的學校宣傳欄、墻報、黑板報、手抄報、主題班會、校園廣播和國旗下講話等都有衛生健康教育內容,并隨時進行變化。在這樣滲透了健康教育的環境的校園文化環境中,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行為等文明習慣已逐步養成。健康學校工作已成學校各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
4、要在學校的辦學過程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就是要充分表現在對教師和學生的健康教育中。學校在不同季節,都開展預防季節性疾病的預防和教育工作,定期進行衛生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建立重大傳染性疾病預防工作和食品衛生工作預案,幾次與市、區衛生防疫部門的合作,較好地控制了季節性傳染病的流行。如,在預防“手足口病”、“春季流腦”、“禽流感”、“血吸蟲病”、“季節性流感”、“H1N1甲型流感”等傳染病預防工作中,學校就按照工作預案,及時采取措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舉報,及時隔離和及時消毒。對患病兒童痊愈后能及時給以關懷,為他們免費補所缺功課,定期對學生進行視力測試,學生視力良好率達到90%以上。學校預防傳染病工作已成學校重要管理工作。
5、在除“四害”工作中,學校加大除“四害”衛生經費投入,及時添置衛生工具和消毒藥品,對滋生蚊蠅蟑螂的衛生死角定期進行殺滅,并對殺滅過程進行登記。添置滅鼠器,保護野生黃鼬等措施,進行滅鼠,能定期進行衛生死角和綠化帶的整理清潔,從環境上清處“四害”的滋生地,杜絕了校內產生傳染病的可能。在進行除“四害”工作的同時,我校積極開展節約一張紙,一粒糧和“二手貨”交易活動,以減少垃圾的產生量,并對垃圾進行封閉和袋裝化,使我校始終保持整潔衛生的環境。
6、對食品和飲用水安全我們做到警鐘長鳴,食堂的一切食物來源正規,定點采購,登記注冊。食堂一切用具做到每天消毒,填好消毒記錄,食堂衛生有專人管理,天天打掃。食堂所有剩菜剩飯及時處理。從事食堂工作人員,每年定期進行體檢,確保每位食堂工作人員證照齊全,身體健康。通過嚴格的食堂衛生管理,我校從未發生過食品安全事故。
7、重視學生的健康教育。學校已把健康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之中,做到有課時、有教師、有教材,學校對健康教育與其他學科一樣進行檢查考評,師生健康教育測試合格率達到100%,師生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85%以上,普及率和參與率都達到85%以上。我校健康教育工作每學期都有計劃和報告,能及時反饋,及時整改。通過努力工作,我校的衛生健康教育工作已步入常態化、自覺化、規范化軌道,使健康教育工作落到了實處。為建立適合學生健康發展的環境,學校實施“35分鐘課堂”教學,積極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保證學生學習時間不超過6小時和家庭作業不超過半小時的作息時間,為孩子提供了生動活潑的自主發展時間和空間。
篇12
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成為一種家喻戶曉、罪惡深重的病毒了。大名鼎鼎的H1N1流感病毒,最早可追溯到1917年末或1918年初開始的西班牙流感。自1918年三月的第二周在堪薩斯州軍營士兵開始發病,到1920年最后的余波,西班牙流感感染了全球約97%的人口,并造成至少5 000萬人死亡。不過,目前正流行于北美并播及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西班牙流感H1N1病毒的一個子代,其基因與它臭名昭著的前輩并非一致。
隨著時間的推移,A型禽流感病毒通過隨機突變而明顯改變它的外部特征。雖然西班牙流感病毒、甲型H1NI病毒(最初被稱作新型豬流感病毒)以及近幾年冬春季流行的人流感病毒都稱為H1N1病毒,但它們的外部特征卻明顯不同。通過對自1918年死亡患者肺組織樣本中提取的病毒片段進行重組,發現西班牙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主要在于H蛋白。而甲型H1N1病毒盡管擁有廣義H1N1病毒的特征,但并沒有相同的致病因子。
研究表明,近幾年感染過流感的人雖然對大多數普通H1N1流感具有免疫力,但對甲型H1N1病毒缺乏抵抗力。原因是因為人H1N1流感病毒每年冬天流行,其H基因和N基因漸漸發生突變,抗原特性也逐年緩慢改變,即“抗原漂移”。若干年后,人H1N1流感病毒發生質變,H或/和N蛋白與其祖先大不一樣了,病毒八個基因片段中一個或兩個或更多的基因被替換。另一種可能是,二株不同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細胞并復制時,RN段可能隨機重組,產生新的病毒變異株。不管以哪種方式出現,產生新型流感病毒的可能性均存在,由此發生抗原性、傳播性、致病性的變化。
1957年一種被稱為“亞洲流感”的新流感病毒以H2N2的身份出現。這是一種新的整合體,人類缺乏免疫力,四處傳播,遠勝于H1N1病毒。現在它雖在人類消失了,但仍然存在于豬體內。
1968年,另一株流感病毒以H3N2組合出場。人們同樣對其沒有免疫力,全球易感,導致了當年及次年“香港流感”的大流行。
1977年,在人類銷聲匿跡數年的H1N1病毒重出江湖。令人驚奇的是,它與20世紀50年代的H1N1病毒幾乎一致,以致有人懷疑可能是因為操作失誤導致凍存的H1N1病毒從實驗室冰柜中釋放了。但不管它來自何方,很快蔓延,感染了許多20世紀50年代H1N1病毒消失后出生的人們。這就是“俄羅斯流感”。
此后,H1N2和H3N2病毒一直在人間傳播,年復一年感染新的易感人群。現在一個全新的H1N1病毒出現了,它最初來源于一位圣地亞哥的10歲男孩。人們對于這種新型病毒缺乏免疫力,只有感染了這種病毒或者接種了這種滅活病毒的疫苗,才能產生相應的抗體。這表明地球正面臨著自1968年發生H3N2流感以來最為嚴重的流感大流行的危險。
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點
根據近期基因分析提示,引起本次疫情之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由兩種豬流感病毒融合而成,有8個基因片段。其中6個基因片段來自北美豬流感病毒,對此6種基因溯源提示為豬、禽、人三種基因來源。另2個基因片段來自歐亞豬流感病毒,含HA和M基因。
新近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對本次甲型H1N1流感的臨床特點進行了初步分析。該研究分析了2009年4月15日至5月5日美國確診病例642例,這些病例分布于美國的41個州。年齡跨度大。自3個月至81歲,但60%患者的年齡小于18歲(40%的年齡在10-18歲之間),僅有5%超過51歲。18%去過墨西哥,16%為學校聚集發病。臨床表現多樣,主要癥狀包括:發熱94%,咳嗽92%,咽痛66%,腹瀉25%,嘔吐25%。9%的患者需入院治療。有11例并發肺炎,4例發生呼吸衰竭,其中2例死亡。
來自墨西哥的資料顯示,死亡病例多與繼發細菌性肺炎、病情危重、未能及時就治以及慢性基礎疾病惡化等因素有關。易發生并發癥的高危人群:5歲以下兒童,65歲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礎疾病的兒童和成人,妊娠期婦女。
分析美國的病例資料,可以發現一些特點。(1)多數病例為自限性,無并發癥,發熱等癥狀與季節性流感相似。(2)相當一部分病例有惡心或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這與季節性流感不同。(3)60%的患者在18歲以內。這一方面提示兒童和青年人可能更為易感,另一方面可能與青少年的社交網與成年人不同有關(這個年齡段的人群與外界接觸機會多,接觸病毒的機會相應增加),還可能與病例選擇存在偏倚有關,因為學生更多接受檢測,而接受檢測的老年人較少。(4)新病例持續出現,提示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還在繼續。(5)人群間的傳播方式尚未完全明確。雖然感染者咳嗽產生的飛沫傳播是主要傳播方式,但接觸受呼吸道或胃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也是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此外,由于不少患者發生腹瀉,糞便中病毒排毒以及糞一口傳播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一般來說,甲型H1N1流感的潛伏期在7天左右。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不同的是,甲型H1N1流感在潛伏期里就具有傳染性。根據季節性流感研究結果推測,感染患者可能從發病前1天至發病后5-7天或直至癥狀緩解均可排毒,而且,兒童或免疫功能抑制或病情危重者傳染期可能更長。
甲型H1N1流感的發展態勢預測
病毒性疾病造成大流行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出現新的病毒亞型,人群對其沒有免疫力;二是這種新的病毒能在人體內復制并具有致病力,即致病性;三是新的病毒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即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目前逐漸播及全球的甲型H1N1病毒完全具備此3個特點,已具有造成流感大流行的生物學特性。如果防控不當,我國難以幸免。
在北美洲乃至于全球,甲型H1N1流感雖然總體病情溫和,但已經造成了大量病人患有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剝奪了一些健康成人的生命。然而,真正甲型H1N1流感病毒到底會怎樣變異和發展,仍然懸而未決,其答案可能隨時間而改變。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開始時相當溫和,但病毒輾轉幾個月之后卻變異成了一種更為致命的形式。本次甲型H1N1流感會不會出現與此相似的情況,尚難以預料。
侯云德院士在“5月4日全國甲型流感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會議”上分析認為,本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時間尚短,病毒不斷變異,人群尚處于適應中,難于準確預料其走勢。可能存在三種走勢:一是呈現1918年流感大流行態勢:病毒在人群中進一步適應人體,變異重組,毒力增強,導致秋冬季第二波大流行;二是呈現季節性流感流行態勢:病毒趨于穩定,疫情繼續保持溫和流行,不高于現在季節性流感中的H1N1病毒的流行強度,或替代原有的A/H1N1病毒流行;三是呈現1976年美國豬流感流行態勢:在人群中流行幾個月后消失。
從1918年、1957年以及1977年三次流感全球大流行來看,很少只有一波,一般是兩波甚至三波。在第一波后,流行的面貌和嚴重性在一些國家或大多數國家可以出現顯著的變化。因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常常發生突變,存在出現毒力更強的病毒的可能性。世界衛生組織近日以1918年的流感為例,從戰略角度警示本次甲型H1N1流感有可能出現第二波,而且第二波可能更為嚴重。但是會不會出現第二波?第二波何時會出現?或者說第二波毒性是更強還是更弱?現在沒有人能夠預測,因為偶然性太強了。如果出現的話。北半球可能是入秋后、天冷的時候比較容易爆發,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現在應該保持警惕,因為這些地區快進入冬天了。
世事難料,疫情難測。本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前景未卜,只能是做到有備方能無患。現今世界的流動性很大,相互依賴的程度高,即使是輕癥的嚴重大流行。也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堅持不懈,流行必能控制,使嚴重程度降至最小。應當說,我國以及國際社會都在積極應對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在我國,國家公共衛生應急預案以及過去數年間在處理SARS、禽流感時所積累和總結的很多經驗正在發揮積極作用,儲備的抗病毒藥物則是治療患者不可缺少的武器。與國際社會合作,研制出一系列拯救生命的技術和抗病毒藥物,尤其是研制行之有效的疫苗,才是戰勝這一疫情的最終法寶。
解讀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
李 莉 時仲省
對甲型H1N1流感,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采取了果斷有力的防控措施。衛生部辦公廳及時研究擬定了甲型H1N1流感的診療方案(以下簡稱診療方案)。診療方案指出,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診斷主要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病原學檢查等,臨床上早發現、早診斷是治療的關鍵。美國、墨西哥臨床經驗也證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避免病情惡化和死亡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對原本就有其他慢性病者和孕婦、體弱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更要早發現、早確診,并采取有效治療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
甲型H1N1流感臨床表現
甲型H1N1流感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豬或人的一種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現已證明,該毒株包含有三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可以在人與人間傳播。
甲型H1N1流感潛伏期一般1-7天左右,較流感、禽流感潛伏期長。其臨床癥狀早期與普通流感相似,包括發熱、咳嗽、喉痛、身體疼痛、頭痛、發冷和疲勞等。但有些患者還會出現腹瀉、嘔吐、肌肉痛或眼睛發紅等非典型感冒的癥狀。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進展,突發高熱,體溫超過39℃,甚至繼發嚴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血細胞減少、腎衰竭、敗血癥、休克、Reye綜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損傷,導致死亡。患者肺部體征常不明顯,部分患者可聞及濕噦音或有肺部實變體征等。合并肺炎時胸部x光片可見肺內片狀影像,嚴重病例片狀影像范圍廣泛。
實驗室檢查包括外周血象、血清學診斷、反轉錄一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及病毒分離。由于RT-PCR技術具有簡便、快速、靈敏、特異性強等特點,已用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的檢測和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病毒分離常用的方法有雞胚接種法和細胞培養法,可從患者呼吸道標本中(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氣管吸出物、痰或肺組織)分離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現有的診斷方法中,病毒分離法是較敏感的,但需要2-3周時間。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病死率約為6%。據國外報道,死亡病例多數在發病前患有慢性疾病,孕婦、體弱者也易造成死亡。美國一例患者在發病4天后才接受治療。也導致了死亡。
甲型H1N1流感治療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
診療方案指出,臨床上早發現、早診斷是治療甲型H1N1流感的關鍵。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診斷標準為:
1,醫學觀察病例:曾到過流感疫區,或與病豬及甲型H1N1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史,1周內出現流感臨床表現者,應對其進行7天醫學觀察(根據病情可以在家或醫院隔離)。
2,疑似病例:曾到過疫區,或與病豬及甲型H1N1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史(也可流行病學史不詳),1周內出現流感臨床表現,呼吸道分泌物、咽拭子、痰液或血清H亞型病毒抗體陽性或核酸檢測陽性者。
3,臨床診斷病例:被診斷為疑似病例,且與其有共同暴露史的人被診斷為確診病例者。
4,確診病例:從呼吸道標本或血清中分離到特定病毒;RT-PCR對上述標本檢測,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RNA存在,經過測序證實,或兩次血清抗體滴度4倍升高,可確診為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
此外,甲型H1N1流感應與普通流感、禽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SARS、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巨細胞病毒感染、軍團菌肺炎、衣原體或支原體肺炎等鑒別。
甲型H1N1流感應早期、就地隔離治療,以綜合對癥支持治療為主。注意休息、多飲水、補充營養,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發病初48小時是最佳治療期,對高熱、臨床癥狀明顯者,應拍胸片,查血氣。藥物治療包括抗病毒、抗菌藥物治療及中藥辨證治療。早期抗病毒治療可試用奧司他韋(達菲),如出現細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藥物。
關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診療方案強調目前只有用于豬的流感疫苗,還沒有專門用于人類的。就目前情況看,普通的流感疫苗對預防人類甲型H1NI流感沒有明顯效果。
人群普遍對甲型H1N1流感易感
甲型H1N1流感病毒較易滅活,對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機溶劑均敏感,對氧化劑、鹵素化合物、重金屬、乙醇和甲醛也均敏感。甲型H1N1流感病毒對熱敏感,56℃條件下30分鐘即可滅活;對紫外線敏感,但用紫外線滅活病毒能引起病毒的多重復活。
診療方案指出,H1N1毒株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其傳染途徑與流感類似,通常是通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等傳播。人群普遍對甲型H1N1流感易感,患者多數年齡在25-45歲之間,目前報道以青壯年為主,應注意老人和兒童。從事養豬業者、在發病前1周內去過養豬、銷售及宰殺等場所者,以及接觸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為高危人群。
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監控是預防關鍵
甲型H1N1流感的預防通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健康人群、加強院內感染控制措施這四項來實現。
診療方案指出,通過開展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豬之間流感疫情監測來控制傳染源,一旦發現豬類或其他動物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應按照《動物檢疫法》有關規定,對疫源地進行徹底消毒,對病人及疑似病人進行隔離。對發現有病豬的養殖場、曾銷售病豬肉的攤檔以及患者所在單位、家庭等進行消毒;收治病人的門診和病房按照禽流感、SARS標準做好隔離消毒;標本應按
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求進行運送和處理。對于健康人群,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充足睡眠,勤于鍛煉,減少壓力,足夠營養;避免接觸流感樣癥狀(發熱、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噴嚏后;避免接觸生豬或前往有豬的場所;避免前往人群擁擠場所;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口鼻,然后將紙巾丟進垃圾桶;如出現流感樣癥狀(發熱、咳嗽、流涕等),應立即就醫(就醫時應戴口罩),并向當地公共衛生機構和檢驗檢疫部門說明。加強院內感染控制措施,對于疑似病人或確診病人進行隔離并佩戴外科口罩;醫務人員要做好個人防護,加強手衛生,使用快速消毒劑進行手消毒;發熱門診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點部門的醫務人員應佩戴外科口罩,必要時佩戴護目鏡或防護口罩;對發熱門診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點部門應當加強室內通風。
最近,我國科研人員對甲型H1N1病毒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如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繪制了流感病毒兩個重要基因的多樣性全景圖,為抗擊甲型H1N1流感病毒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成功分離了我國內地第一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診斷試劑、疫苗、分子流行病學、傳播機制等各項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中科院、軍事醫科院等,研制出全新速效安全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口罩,經系列檢測證明,可在5秒內殺滅甲型H1N1流感病毒。雖然對甲型H1N1病毒的變異及蔓延狀況還有一些未知數,但從目前情況看,只要各國加強協作,加大防控力度,加強科學研究,阻止甲型H1N1病毒大面積流行,進而制服它,是大有希望的。
附錄1
國家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節錄)
(三)預防性消毒
指沒有病例發生的情況下,在家庭、公共場所、學校、交通工具和醫院開展的相關消毒活動。
1,家庭
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間,無患者家庭,應注意家庭成員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個人衛生應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換洗衣物,勤晾曬被褥。每天開窗通風2次~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門把手等各種物體表面應做好衛生清潔。家庭成員回家后應及時洗手、更衣。有客來訪后,對相關物品進行清潔處理,必要時進行消毒。
2公共場所和學校
(1)無明確病例發生的公共場所和學校應以清潔為主。消毒對預防甲型H1N1流感的意義有限。應加強通風,保持好環境衛生,清潔消毒工作按已有法規即可,不需專門針對甲型H1N1流感開展消毒工作。
(2)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區。居民應盡可能避免前往人多擁擠場所,公共場所和學校根據疾病流行情況和其他相關規定采取關閉和停課措施,沒有關閉的公共場所和學校除加強通風、保持好環境衛生外,可對門把手、電梯扶手、收銀臺等人員經常接觸的部位定期進行消毒。
(3)公共場所和學校應有洗手設施或者手消毒劑。相關人員應及時洗手,必要時使用免洗型手消毒劑進行手部消毒。
甲型H1N1流感個人防護知識問答
張 禹
問:甲型H1N1流感和以往的流感病毒一樣嗎?以前注射的流感疫苗對預防甲型H1N1流感是否有效?
答: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以往的普通流感(季節性流感)病毒不一樣,含有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其傳染途徑與季節性流感類似,癥狀也基本相同,通常是感染者咳嗽、打噴嚏等,通過空氣經呼吸道傳染。本病潛伏期一般為1~7天,比季節性流感、禽流感潛伏期較長。
因本流感是一種新型流感,故以前注射的流感疫苗對本型流感無效。
問:甲型H1N1流感病情是否特別嚴重?國家為何這樣重視?
答:本型流感與普通流感相比較,病情并不特別嚴重。如能及時就醫,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法,是比較容易治愈的,治愈后也不會留下后遺癥,死亡率與季節性流感相仿,而且治愈后會對同型病毒產生免疫力。
本型流感是一種新流感病毒所致,人群普遍易感,較易流行和傳播。如果這種流感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傳播蔓延,會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造成巨大影響,對人民的正常工作、生活形成巨大的危害,因此我國對此非常重視。
問:夏季常見普通流感,患了普通流感是否會變成甲型H1N1流感?
答:不會。因兩者的病毒基因不同,普通流感病毒不會轉變成甲型H1N1流感病毒,對此不必顧慮和害怕。
問:怎樣預防甲型H1N1流感?
答:預防主要是:(1)避免與看起來身體不適和有發燒及咳嗽癥狀的人密切接觸。(2)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口鼻,然后將紙巾丟進垃圾筒,不要亂丟。(3)洗手是預防本型流感(也包括其他傳染病)重要且有效地措施,要經常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洗雙手,如果沒有水和肥皂,也可使用衛生洗手液。(4)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睡眠充足、營養豐富,以保持身體的免疫力。(5)不要帶病上班或上學。(6)多喝水,注意堅持鍛煉。(7)不要扎堆或到人多的地方去。(8)注意家庭成員個人和環境衛生。個人衛生應注意勤洗手、勤洗澡、勤換洗衣服、勤晾曬被褥。每天開窗通風2~3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時。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和門把手等,各種物體表面,應做好衛生清潔。
問: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為什么在個人防范措施中強調洗手、通風、運動、營養、睡眠、不扎堆?這些措施對于預防甲型H1N1流感有什么意義?
答:手是傳播病毒的重要媒介,不論是自己還是流感患者咳嗽、打噴嚏,手拿衛生紙或手帕掩擋咳嗽、噴嚏時易受染,故要強調勤洗手;在不通風的室內,病毒聚積程度稠密,易于感染,故要勤通風,以驅散病毒,減少流感傳播的機會;經常進行有氧運動,如騎車、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及加強營養,充足睡眠,對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至關重要。這些方面做好了,對預防流感非常有益。在出現確診病人的地方,人們應減少聚會,不扎堆,盡量不去人群密聚的場所,尤其是通風效果較差的商場、超市、擁擠的公交車、電影院、劇場等,盡量減少或不接觸病人。
問:甲型H1N1病毒用什么消毒效果好?
答:甲型H1N1流感病毒為有囊膜病毒,故對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機溶劑敏感。在200毫升/升濃度的乙醚溶液中,環境溫度保持4℃,一夜之間病毒感染力就被破壞。
此病毒對氧化劑、鹵素化合物、重金屬、乙醇和甲醛也敏感。用750毫升/升的乙醇處理5分鐘,1毫升/升的碘酊處理5分鐘,1毫升/升的鹽酸處理3分鐘,1毫升,升的甲醛處理30分鐘,均可消滅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對熱敏感,在56℃條件下,30分鐘病毒即可滅活。
問:已經證實甲型H1N1流感與豬流感病毒有關,那么吃豬肉或豬肉制品安全嗎?民間流傳“大料八角
燉豬肉預防甲型H1N1流感”,成都中醫藥大學提出的“魚腥草燉豬蹄”預防甲型H1N1流感。有沒有科學依據?
答:該病毒害怕高溫,豬肉加熱到71℃,就能殺死這種病毒,故食用燒熟的豬肉及其制品不會感染該病毒,即人不會因吃豬肉或豬肉制品感染該流感。
至于上面說的偏方預防甲型H1N1流感,因這是一種新型變異性病毒,尚無大宗病例實踐的機會,很難說預防有效或無效,但不妨一試。
問:為了預防甲型H1N1流感,是否需要在露天環境戴口罩?普通感冒飛沫傳播病毒有一個“1米安全距離”要求,甲型H1N1病毒的飛沫傳播途徑是否也遵循這一要求,即1米以外是安全距離?
答:關于戴口罩問題,以下情況一定要戴:(1)接觸病人的醫務人員;(2)自己出現類似流感的癥狀,在去醫院就診途中;(3)前往醫院看病和探視病人;(4)去人群密集、通風不良的場所購物、辦事。
不建議健康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包括露天環境)戴口罩,因為沒有證據證明戴口罩可以阻止病毒在人群中傳播。以不正確的方式戴口罩,反可會增加感染風險,比如一個口罩使用太久,就無法有效抵擋病毒;若摘口罩不得當,還會將病毒傳播到人的手上和臉上。
甲型H1N1流感也需要安全距離,要注意離咳嗽或打噴嚏的人至少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WHO推薦為6英尺)。當遭遇咳嗽或打噴嚏的人時,要扭轉身體背對飛沫,以減少飛沫飛人自己眼睛或口鼻的機會。
問:有無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
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總干事貝爾納?瓦萊特5月初估計,針對人類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制,最少需要6個月的時間,這其中包括研制樣品約3個月,以及隨后投入生產也需要3個月左右。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疫苗即可制成。
問:何謂密切接觸者?如系密切接觸者該咋辦?
答:密切接觸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密切接觸傳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與患者共同生活或有過近距離接觸的人員;或直接接觸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體液;或可能暴露于患者污染的環境及物體的人員等。
如果系密切接觸者,應按以下方法去辦:(1)醫學隔離觀察7天,因此種流感潛伏期最長7天,如從接觸起7天未發病,說明未感染,即可解除隔離觀察。(2)積極配合疾病控制機構的專業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提供相關信息。
問:懷疑自己得了甲型H1N1流感該怎樣做?
答:如果感覺自己身體不適、發燒、咳嗽和(或)喉嚨痛,出現這些癥狀前7天內,曾到過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國家或地區,應該及時就醫。請注意:(1)盡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醫療機構。(2)若乘坐出租車前往醫療機構,要索要并保存好票據,以備將來查找患病可疑者。(3)自己和陪同人員務必戴口罩掩蓋口鼻。(4)抵達醫療機構后,要詳細說明為什么懷疑自己可能患了甲型H1N1流感。
問:甲型H1N1流感發生期是否還可旅行?如允許旅行應注意什么?
答: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沒有建議因甲型H1NI流感流行而限制旅行。現在的重點是通過迅速確診以及為患者提供適當醫療,盡量減輕病毒對身體的損害。染病的個人應推遲旅行計劃,返回的旅行者如染病應及時就醫。
只要您近期乘坐飛機或火車出行,請您一定要保存好相關的信息:請您記住您的航班號、座位號、登機日期、登機地點、換乘的航班及換乘時間、換乘期間居住的酒店以及居住酒店的房間號等,還要保存好您的登機牌。一旦有人發病,您可以確認自己是否與其同機,是否居住過同一酒店等,以協助疾病控制部門采取正確的處理措施。
附錄2
國家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中醫藥預防方案(節錄)
二、飲食預防
飲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積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作一些簡單、美味的小藥膳,對預防流感也有幫助。
二白湯:蔥白15克,白蘿卜30克,香菜3克。加水適量,煮沸熱飲。
姜棗蘇葉飲:蘇葉3克,生姜3克,大棗3個。生姜切絲,大棗切開去核,與蘇葉共裝入茶杯內,沖入沸水200"-300毫升,加蓋浸泡5~10分鐘趁熱飲用。
桑葉水:桑葉3克,3克,蘆根10克,沸水浸泡代茶頻頻飲服。
薄荷梨粥:薄荷3克,鴨梨一個,大棗6枚(切開去核)加水適量,煎湯過濾。用小米或大米50克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湯,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時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荸薺、百合、梨等具有清熱生津的作用,可以適當食用。
鮮魚腥草30~60克,蒜汁加醋涼拌。
鮮敗醬草30~6O克,蒜汁加醋涼拌或蘸醬吃。
篇13
【Key words】 Avian influenza A virus; Epidemiology; Etiology; Pre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Urumqi 8300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38
流感病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屬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屬,既能引發禽類感染,又能感染人、豬、馬等哺乳類動物[1]。禽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在禽類引發的傳染病,既可以引起鴨、雞、鵝和鴿子等家禽發病,又能夠致天鵝、大雁等野生鳥類生病,而水禽是禽流感病毒最大的儲存庫。國際獸醫局和中國農業部均將高致病性禽流感列為甲類傳染病。人禽流感是人類感染H9N2、H5N1和H7亞型禽流感病毒中的某些毒株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我國已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為乙類法定傳染病。近年來,不斷發生人感染禽流感病毒事件,通過了解禽流感研究進展分析危害因素,對預防和控制禽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
1 流行概況
1.1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發生“西班牙流感”,大流行造成4千萬人死亡,病毒基因序列分析顯示內部基因片段來源于禽流感病毒[2-3]。
1.2 我國南部流感 1957年2月起源于我國南部的流感,隨后傳播到美國、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病原是人源和禽源流感病毒經過重組的H2N2亞型病毒,其中有5個基因來自當時人群中流行的H1N1亞型人流感病毒,而H2(HA)、N2(NA)、PBl 3個基因來源于禽流感病毒[4]。這次流感可能是在中間宿主豬的體內進行重配,再傳播到人群當中。
1.3 香港流感 1968年香港流感疫情,很快波及到世界各地。這次流感病毒由人/禽重組流感病毒替代H2N2亞型病毒,擁有禽源H3(HA)基因和PBl基因[5]。
1.4 墨西哥流感 2009年2月,“墨西哥流感”即新甲型H1N1流感,該病毒成功適應于人類并導致疾病流行[6]。該病毒是人/豬/禽三種流感病毒的基因進行重配產生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7-9],之后蔓延到全世界。世界上出現4次世界流感大流感,都與禽流感病毒有關。
1.5 人感染禽流感概況 (1)20世紀50年代,發現H7N7亞型病毒能夠直接感染人[10];(2)1997年,中國香港特區發生18例H5N1患者,其中死亡6例[11];(3)2003年,中國香港出現H5N1病例2例,其中死亡1例[12];(4)2003年,荷蘭出現H7N7感染85例,其中死亡1例[13];(5)在2003-2012年,全球就有柬埔寨、老撾、緬甸、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土耳其、尼日利亞、埃及和中國等15個國家,發現人感染禽流感病例達610例,包括360例死亡病例[14];(6)2013年,我國上海、江蘇等多地發現H7N9型禽流感,這是一種流感病毒新亞型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截止2015年11月10日,我國共報告66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包括270例死亡病例。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是由H7基因、N9基因和H9N2病毒的6個內部基因片段重配的新型病毒[15-16]。
2 禽流感病毒
2.1 病原學特點 1955年,首次證實禽流感為甲型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科,病毒顆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徑80~120 nm,有囊膜[17]。根據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基因特性和結構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可以分為許多亞型,共發現16個HA亞型(H1~H16)和9個NA亞型(N1~N9)[18]。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亞型有H5N1、H7N1、H7N2、H7N3、H7N7、H9N2、H7N9、H10N8和H5N6亞型等。2013年我國出現的人感染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是全球新發現的禽流感病毒亞型[19],根據H7N9亞型病毒基因序列和生物學分析顯示該病毒為新型重配病毒,病毒的8個基因片段來源于H9N2、H7N9和H7N3禽流感病毒,至少從四種不同的鳥類病毒獲取基因,鴨提供HA基因,東南亞地區遷徙的候鳥提供NA基因,可能來自兩個不同群體中的H9N2禽流感病毒提供了6個內部基因,并證實可從雞中分離[20]。
2.2 理化特性 比較人和禽流感病毒,理化特性有著明顯的差異[21]。(1)有較強的抵御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冷的環境下在糞便里能夠存活3個月以上,0℃能夠存活30 d以上,22 ℃的水中能存活4 d,在56 ℃時,3 h才能夠滅活;(2)較耐酸:pH值達到4.0時,仍然有一定的抵抗能力;(3)禽流感病毒暴露在陽光下,40~48 h就可以滅活;如果紫外線直接照射,病毒傳染性迅速被破壞,裹在糞便中的病毒則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2.3 生物學特性 禽流感病毒能夠在禽類胃腸道復制,特別是水禽,大量禽流感病毒存在泄殖腔中,通過糞便排出體外[22]。根據禽流感病毒對雞的毒力不同,可分為高致病性、中致病性和低致病性/非致病性禽流感[23]。(1)根據形成融斑的能力判斷高致病性或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細胞培養中在無胰蛋白酶條件下能夠形成融斑,即為高致病禽流感病毒,否則為低致病性或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2)在病毒顆粒上,根據血凝素蛋白分子重鍵與輕鍵之間的連接肽上堿性氨基酸的多寡來判定,有多個堿性氨基酸即為高致病性的,1個或2個堿性氨基酸則為低/非致病性的。(3)靜脈內致病指數(IVPI),高致病性禽流感IVPI為2.0~3.0(波動1.74~3.0);中致病性禽流感IVPI為1.2~1.4;低/非致病性禽流感IVPI為0(波動0~1.0)。(4)禽流感病毒種屬特異性高,人與禽流感病毒在相互宿主間不易傳播。研究表明,人與禽流感病毒受體特異性存在顯著差異,禽流感病毒主要識別和結合宿主細胞表面含SAα 2,3 Gal的受體,而人流感病毒主要識別和結合宿主細胞表面含SAα 2,6 Gal的受體[24]。鴨腸道上皮細胞表面主要含SAα 2,3 Gal,人氣管上皮細胞表面主要含SAα 2,6 Gal[25]。
3 流行病學特點
3.1 傳染源 主要為攜帶或患禽流感的禽類。研究發現,攜帶大量流感病毒的野鴨在傳播中起重要作用[26]。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野鳥可能是重要的傳染源,而鴨群從野鳥傳播到家禽起到至關重要的中間宿主作用[27-29]。此外,豬呼吸道上皮細胞含有唾液酸半乳糖兩種類型的受體SAα 2,3 Gal和SAα 2,6 Gal,它既能夠識別人流感病毒,又能識別禽流感病毒,可能作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促進人、禽和豬流感病毒的重組,可能產生導致在人群中大流行的新毒株[30-33]。在歷次流感大流行中如2009年甲型H1N1,起到中間宿主的作用。禽流感病毒可以在水中依靠溫度、鹽分和pH保持延長感染性[34]。
3.2 傳播途徑 禽流感主要傳播途徑之一是糞便-水-口[26],主要經呼吸道傳播和密切接觸感染的禽及受病毒污染的水、糞便和分泌物等。活禽市場暴露、僅近距離接觸病死禽和直接接觸病死禽是3個獨立的危險因素[35-36]。我國城市和農村兩種暴露發病模式明顯不同,城市病例感染方式主要是暴露活禽市場,農村病例是間接或直接接觸病死禽[35]。最常見的危險因素是直接接觸病死禽,其次的潛在危險是禽類制品未經深加工即食用。很多病例唯一發現的危險因素是訪問活禽市場[37]。發生聚集性的病例往往以共同暴露為主,非常密切的接觸也發生了局限的人傳人[38-41]。
3.3 易感人群 目前,在全球范圍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仍以散發為主,也發生了聚集性疫情[37-44]。全球來看,一個家庭內有血緣關系的成員易發生聚集性疫情,其中93%的聚集性病例都是如此,但是目前尚不能判定病例的發生是否與遺傳或其它因素有關[45]。發生家庭聚集性病例可能是病毒發生變異的一個指示,反映人傳人的可能性增加[46]。
3.4 時間分布 我國禽流感主要發生在每年的冬春季節(11月-次年3月),病毒的循環規律與人禽流感病例的發病時間相匹配[47-48]。自1965年,我國出現一種趨勢,禽流感流行在南方多是夏秋季,北方多是冬春季[47]。國家流感中心統計顯示,凡是較大規模的流感流行,南方主要發生在5-8月,北方則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2月[49]。其次,可能與季節性的候鳥遷徙密切相關,主要發生在農村散養的家禽。候鳥的遷徙導致禽流感病毒的廣泛傳播,世界上候鳥遷徙路線有8條,這些路線存在及其復雜的重疊匯集區域,全部集中于北極圈附近,造成不同候鳥種群間的交叉感染和候鳥棲息地外環境的污染,形成了禽流感病毒遠距離傳播和循環的條件。我國主要有3條候鳥遷徙線路,“東非西亞遷徙線”、“中亞遷徙線”和“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50]。
3.5 地區分布 流感流行地區極為廣泛,是一種全球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在一定時期內地區性分布特點明顯,時而南方地區較高,時而以北方地區為主。但從歷次流感大流行來看,流感活動頻繁程度北方低于南方。流感流行沿交通線分布的跡象明顯,從平原到山區,鐵路到公路,有飛機起降的城市,城市到農村,城市里則從集體單位開始發生,再傳播到居民中[51]。
有學者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分析中國禽流感疫情發生的相關環境因素和空間分布特征,結果顯示疫情主要發生在各省的省會及周邊地區,分布于一級河流、沿海區域及湖泊周邊;分析相關環境因素顯示發生禽流感疫情的當天平均氣壓較高、相對濕度大和氣溫較低,疫情與中國中部和東部的禽鳥遷徙密切相關[52]。
4 預防措施
4.1 做好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農業、園林和交通等多部門的聯防聯控,落實防控措施,建立信息平臺,更好防控禽流感。
4.2 做好禽流感宣教工作,提高大眾對人禽流感的認識程度,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提高市民的防范意識,不要接觸和食用病死禽。
4.3 加強公眾就診意識,提醒市民若接觸禽類并出現禽流感癥狀及時就醫,以提高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診斷率和治愈率,降低病死風險。
4.4 當發生禽流感疫情時,應盡早對活禽市場采取暫停活禽交易的防控策略,及時將疫情得到基本有效地控制。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發生時,活禽市場及時關閉,在2周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研究顯示越早關閉活禽市場疫情控制效果越好,臨床發病人數越少[53]。
4.5 對禽類繼續強化免疫執行力度、評估疫苗免疫效果,根據禽流感病毒的抗原變異情況,及時調整禽流感疫苗毒株,確保免疫效果。
4.6 規范管理市場活禽交易,取締野禽貿易,對候鳥實施監測。
4.7 科學管理市場,控制市場活禽攜帶病毒。美國新澤西州和紐約的研究表明,市場1周內開放7 d和賣野兔是危險因素;每周關閉市場>1 d,每天消毒和清潔是保護因素[54]。中國香港對活禽市場“休市日”的效果評估表明,休市日明顯降低了市場內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的分離率[55]。此外,有學者認為禁止活禽過夜的管理措施比休市能更有效地降低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的分離率[56]。有研究顯示,定期休市對于活禽市場控制禽流感并不理想,推行“過夜零存欄”制度,實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鏈配送、冰鮮上市”,才是控制禽流感的長效措施[57]。
5 結語
由于流感病毒基因組自身特點,重組和重配現象不時發生,導致流感病毒發生變異,無論是高致病性禽流感還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都可能作為禽流感病毒變異的基因供體,所以應加強禽流感監測。預防和控制禽流感是全球的責任,國家之間要建立疫苗、藥品、信息和技術的共享和協調機制,地區之間也要在政府和社區各界緊密配合,共同努力使各項措施有效落實,提升防治禽流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塞弗.禽病學[M].11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版,2005:147-177.
[2] Taubenberger J K,Reid A H,Krafft A E,et al.Initial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1918 “Spanish” influenza virus[J].Science,1997,275(5307):1793-1796.
[3] Reid A H,Fanning T G,Hultin J V,et al.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1918 “Spanish” influenza virus hemagglutinin gen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9,96(4):1651-1656.
[4] Subbarao K,Joseph T.Scientific barriers to developing vaccines against avian influenza virus[J].Nature,2007,7(4):267-278.
[5]郭元吉.流行性感冒引起高危人群的超額死亡問題[J].中國結核與呼吸道雜志,2002,25(11):643-644.
[6] Khan K,Arino J,Hu Wei,et al.Spread of a novel influenza A(H1N1) virus via global airline transportation[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9,361(2):212-214.
[7] Vijaykrishna D,Poon L L M,Zhu H C,et al.Reassortment of pandemic H1N1/2009 influenza A virus in swine[J].Science,2010,328(5985):1529.
[8] Maurer S S,Ma J,Lee R T,et al.Mapping the sequence mutations of the 2009 H1N1 influenza A virus neuraminidase relative to drug and antibody binding sites[J].Biology Direct,2009,4(1):1-9.
[9] Chang L Y,Shih S R,Shao P L,et al.Novel swine-origin influenza virus A(H1N1):the first pandemic of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9,108(7):526-532.
[10] Kundin W D.Hong Kong A-2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among swine during a human epidemic in Taiwan[J].Nature,1970,228(5274):857.
[11] Subbarao K,Klimov A,Katz J,et al.Charact erization of an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solated from a child with a fat al respiratory illness[J].Science,1998,279(5349):393-396.
[12] Sturm-ramirez K M,Ellis T,Bousfield B,et al.Reemerging H5N1 influenza viruses in Hong Kong in 2002 are highly pathogenic to ducks[J].Journal of Virology,2004,78(9):4892-4901.
[13] Meijer A,Wilbrink B,Mdrvb H,et al.Highly pathogeni c avian influenza virus A ( H7N7 ) infection of humans and human to human transmission during avian influenza outbreak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Congress,2004,1263(1263):65-68.
[14]龐素芬,朱迪國.2012年全球禽流感流行概況[J].中國家禽,2013,35(9):50-51.
[15] Kageyama T,Fujisaki S,Takashita E,et al.Genetic analysis of novel avain A(H7N9) influenza viruse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in China, February to April 2013[J].Euro surveillance,2013,18(15):20 453.
[16] Ranst M V,Lemey P.Genesis of avian origin H7N9 influenza A viruses[J].Lancet 2013,381(9881):1883-1885.
[17] Schafer W.Sero-immunologic studies on incomplete forms of the virus of classical fowl plague[J].Archiv Fuer Experimentelle Veterinaermedizin,1995,21(9):218-230.
[18] Capua I,Alexander D J.Avian influenza and human health[J].Acta Tropica,2002,83(1):1-6.
[19] Gao R,Cao B,Hu Y,et al.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H7N9)viru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68(20):1888-1897.
[20] Liu D,Shi W,Shi Y,et al.Origin and diversity of novel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es causing human infection: phylogenetic, structural, and coalescent analyses[J].Lancet,2013,381(9881):1926-1932.
[21] Webster R G,Bean W J,Gorman O T,et al.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influenza A viruses[J].Microbiological Reviews,1992,56(1):152-179.
[22]郭元吉.人禽流感研究現狀[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04,18(3):294-296.
[23] Arbin H.The national training course on animal influenza diagnosis and surveillance[R].China:WHO animal influenza training manual,2001:49-51.
[24] Ito T,Kawaoka Y,Nicholson K G,et al.Textbook of influenza[M].London:Blackwell Science,1998:126-136.
[25] Baum L G,Paulson J C.Sialyloligosaccharides of the respiratory epithelium in the selection of human influenza virus receptor specificity[J].Acta Histochemica Supplementband,1990,40:35-38.
[26]郭元吉,王敏,金粉根,等.我國家鴨及野鴨中正黏與副黏病毒的調查[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82,4(1):30-35.
[27]趙國,鐘蕾,趙坤坤,等.2株鴨源H3N2亞型流感病毒的分離鑒定和遺傳進化分析[J].畜牧獸醫學報,2010,41(10):1354-1358.
[28] Lam T T,Wang J,Shen Y,et al.The genesis and source of the H7N9 influenza viruses causing human infections in China[J].Nature,2013,502(7470):241-244.
[29] Nicoll A,Danielsson N.A novel reassortant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China what are the implecations for Europe[J].Euro Surveill,2013,18(15):20 452.
[30] Shortidge K F,Webster R G.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wine(HswlN1) and Hong Kong (H3N2) influenza virus variants in pigs in southeast Asia[J].Intervirology,1979,11(1):9-15.
[31] Scholtissek C,Ludwig S,Fithch W M.Analysis of influenza A virus nucleoproteins for the assessment of molecular genetic mechanism leading to new phylogenetic virus lineages[J].Archives of Virology,1993,131(3-4):237-250.
[32] Ito T,Couceiro J N,Kelm S,et al.Molecular Basis for the Generation in Pigs of Influenza A Viruses with Pandemic Potential[J].Virol,1998,72(9):7367-7373.
[33] Landolt G A,Karasin A I,PhillipsL,et parison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wo genetically different H3N2 influenza A viruses in pigs[J].Clin Microbiol,2003,41(5),1936-1941.
[34] Liu J X,Chen P C,Jiang Y P,et al.A duck en-teritis virus-vectored bivalent live vaccine provides fast and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ducks[J].J Virol,2011,85(21):10 989-10 998.
[35]向妮娟,周蕾,懷揚,等.2005-2009年中國人禽流感(H5N1)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0,17(6):1070-1073.
[36] Zhou L, Liao Q H, Dong L B,et al.Risk factors for human illness with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fection in China[J].JID,2009,199(12):1726-1734.
[37] Areechokchai D,Jiraphongsa C,Laosiritaworn Y,et al.Investigation of avian influenza( H5N1) outbreak in humans- Thailand[J].MMWR,2006,55 suppl 1(.1):3-6.
[38] Virus A,Abdelghafar A N,Chotpitayasunondh T,et al.Update on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fection in human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358(3):261-273.
[39] Organization W H.Human avian influenza in Azerbaijan,February-March 2006[J].WER,2006,81(18):183-188.
[40] Gilsdorf A,Boxhall N,Gasimov V,et al.Investigation and response to two clusters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 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February-March 2006 [J].Euro Surveill,2006,11(5):122-126.
[41] Yu H J,Feng Z J,Zhang X F,et al.Human infection A(H5N1)cases,urban area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5-2006[J].EID,2007,13(7):1061-1064.
[42] Li Q,Zhou L,Zhou M,et al.Preliminary report:epidemiology of the avian influenza A(H7N9) outbreak in Chin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70(6):1668-1677.
[43]魏茂提,趙國平,高宏偉,等.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初步分析[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2013,22(5):351-355.
[44]余宏杰,陳裕旭,舒躍龍,等.中國大陸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的調查與確認[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4):281-287.
[45] WHO.Summary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reported to WHO,January 2003-March 2009:cluster-associated cases[J].WER,2010,85(3):13-20.
[46] Olsen S J,Ungchusak K,Sovann L,et al.Family clustering of avian influenza A(H5N1)[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5,11(11):1799-1801.
[47]黃文金,宋誠本,賴天然,等.近年來人禽流感疫情分析及其防控策略探討[J].中國國境衛生檢疫雜志,2011,16(5):211-215.
[48]郭元吉.正確面對禽流感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威脅[J].傳染病信息,2006,19(1):7-9.
[49]中國人民總后勤部衛生部.重要疫病與醫學動物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48-52.
[50] Parmley E J,Bastien N,Booth T F,et al.Wild bird influenza survey[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8,14(1):84-87.
[51]隋世慧,朱耀才,康路.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綜述[J].現代畜牧獸醫,2013,42(5):18-21.
[52]方立群,曹春香,陳國勝.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于中國大陸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間分布及環境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11):839-842.
[53]郭湘潭.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治療及防控[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3,40(3):145-146.
[54] Garber L,Voelker L,Hill G,et al.Description of live poultry markets in the Un ited State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peated presence of H5/H7 low-pathogen city avian influenza virus[J].Avian Dis,2007,51(1):417-420.
[55] Kung N Y,Guan Y,Perkins N R,et al.The impact of a monthly rest day on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olation rates in retail live poultry markets in Hong Kong[J].Avian Dis,2003,47(3):1037-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