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臨床思維的培養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隨著“藥學服務于臨床”理念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臨床藥師參與到臨床一線的治療和實踐中,但是在參與的過程中,還是局限于以藥物為中心的思維模式。臨床藥師應該樹立一種“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思維方式,提高認識,加強訓練。筆者在器官移植病房近一年的臨床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臨床思維的重要性,本文就臨床藥師如何進行臨床思維的培養與實踐進行一些探討。
1 臨床思維的概念
當前對臨床思維有兩種誤區:一是認為臨床思維就是臨床診斷思維,就是認識疾病和判斷疾病過程中的推理和思維方法;第二種是理解為臨床診斷思維和治療思維;但以上都只是考慮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局限于診斷與治療。正確的概念應是:以病人為中心,通過與其充分的溝通與交流,得到病史等第一手資料,結合病人的家庭與人文背景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形成診斷、治療、康復與預防的個性化方案,并予以執行和修正[1]。
2 臨床思維的培養
臨床思維就要求臨床藥師摒棄以前單純以藥品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建立全方位的思考模式,臨床藥師有其自己的定位,不應與臨床醫師等同。在參與臨床活動時,應以藥物治療為主線,建立以藥物治療為重點的臨床思維方式。
2.1 藥物治療臨床思維的基礎
臨床藥師在參與藥物治療時,應對患者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包括病因和誘發因素,發病機制,病理生理及診斷的分型、分期、分度和并發癥等,同時還應了解患者的其他病史,如過敏史、伴發癥和伴隨用藥情況等。除此以外還應對藥物有充分的了解,包括藥動學、藥效學、藥物的不良反應及相互作用,這也是臨床藥師參與臨床實踐的基石。
2.2 藥物治療臨床思維的關鍵點
2.2.1 藥物品種的選擇首先應根據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并發癥用藥和疾病的分期、分度選擇藥物選擇性高、不良反應輕的藥物。如:對于腎移植術后由大腸埃希菌感染所致的病人,應選擇對大腸埃希菌敏感、毒性較低又從腎排泄的氨芐西林/舒巴坦,盡量避免使用雖對大腸埃希菌敏感但腎毒性較強的氨基糖苷類。選擇性低的藥物雖然針對性不強,但作用范圍廣,也有其應用價值。如腎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的病人,為及時控制病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應早期使用足量、廣譜抗生素,盡可能涵蓋所有可能病原體。同時,在選擇藥物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到患者性別、年齡、生理特征、既往用藥史和過敏史等因素。
2.2.2 藥物劑型的選擇根據病情及治療需要選擇恰當的劑型往往可以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針對門診輕癥患者可首選口服劑型,便于使用與攜帶。住院重癥患者可以選用注射劑,因靜脈給藥能迅速達到血藥濃度,起效快。對于血藥濃度要求較平穩的患者,可選用緩釋或控釋劑型,作用時間長,使用安全、方便。
2.2.3 給藥途徑的選擇給藥途徑的選擇主要根據藥物作用的部位、速度、需要發揮效力的時間和藥物的理化性質,給藥途徑對藥物效果有重要影響,應予以充分重視。如對于新生兒患者幾乎所有的藥物都靜脈給藥,一則因為其胃腸道功能不成熟,藥物吸收差;二則新生兒肌肉組織非常少,不能采用肌肉注射[2]。
2.2.4 給藥間隔的選擇給藥間隔與藥代動力學參數、藥物劑型和藥理作用等有關,也受機體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影響。通過常用等劑量間隔大致相等的時間給藥或恒速給藥,以維持穩態血藥濃度在有效范圍內[3]。有些藥物有后效應,如β-內酰胺類抗生素,血藥濃度雖然低于有效血濃度以下,藥效仍然可維持一段時間,對于這類藥物可以1次給較大劑量,并延長給藥間隔時間。
2.2.5 劑量的調整劑量調整應根據患者年齡、身高、體重、病情輕重、肝腎功能及不良反應等做適當調整,希望以最低的劑量和最小的不良反應達到治療目的。
2.2.6 療程的制定藥物的療程應根據病情、治療反應和治療目標等因素來確定。如感冒的病程只有數天,療程可確定為3~5 d。許多慢性病則要長期治療,如糖尿病。
2.2.7 聯合用藥臨床經常聯合用藥來獲得預期的治療效果。在聯合用藥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藥理學、藥劑學、藥動學和藥效學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將不良反應降到最低限度。如抗生素的聯用問題,繁殖期殺菌藥(如β-內酰胺類)和靜止期殺菌藥(氨基糖苷類)聯用可以起到增效的作用,而繁殖期殺菌藥與速效抑菌藥(如大環內酯類)合用則可能出現療效拮抗作用,還使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2.8 不良反應的考察臨床藥師在實踐中還應對藥物不良反應進行監測。在藥物治療前應充分了解藥物的不良反應,據此觀察患者的癥狀、體征和相關生化指標。如出現不良反應,應判斷與藥物治療的關系,并及時采取相關對癥措施。
3 臨床思維的實踐
臨床實踐是臨床藥師鞏固學習醫學、藥學知識,培養、提高臨床技能不可替代的唯一途徑。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培養臨床思維。在器官移植科學習實踐的一年中,體會就是要抓住兩個重點:藥物和臨床。臨床藥師應在充分掌握藥物藥理、藥效學、藥動學的基礎上,預見在臨床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積極參與臨床實踐并加以運用,不斷鞏固、豐富藥物知識;同時通過臨床實踐不斷地加深對藥物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兩者的互動,臨床藥師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臨床實踐能力和知識積累。
實例1:環孢素的有關藥動學信息:① 親脂性強,與脂肪性食物同服,可使生物利用度由21%提高至79%;② 環孢素半衰期為14 h,用藥須4~5個半衰期以上才具有臨床意義。
通過對環孢素藥動學知識的掌握,提示我們臨床藥師在臨床實踐中應對患者進行用藥教育,避免與脂肪類食物同服而導致血藥濃度急劇波動。環孢素一般須3~5 d才達到穩態血藥濃度,過早測定血藥濃度不具有太大臨床意義,只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這個例子說明臨床藥師可以通過對藥物知識的掌握,有目的性地參與臨床實踐,提升了自己的實踐能力,也得到臨床醫師的認可。
實例2:患者,女,31歲,腎移植術后兩個半月,術后給予驍悉、環孢素、強的松三聯免疫治療。因咳嗽10 d,發熱1 d入院。T:38.9℃,咳嗽有黃痰,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等不適。血Rt:WBC 8.0×108/L,N:0.82;肝腎功能示白蛋白32.2 g/L,乙肝大三陽,血肌酐178 μmol/L。肺部CT平掃,示雙肺異常密度影。臨床診斷為腎移植術后肺部感染。
通過以上病史,我們應該掌握相關診斷和藥物治療的知識。
(1)診斷:應掌握腎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的診斷原則,了解導致感染的病原體(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或衣原體、卡氏肺囊蟲)。
(2).藥物治療:①抗生素的使用:應給予足量、廣譜抗生素和聯合用藥,盡可能涵蓋所有可能病原體(大包圍,降階梯治療);②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患者免疫過度抑制,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劑;③糖皮質激素的使用:給予甲強龍,改善肺間質滲出,預防排斥反應的發生;④支持治療:給予白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補充電解質;⑤丙種球蛋白的使用:提升患者免疫力,大幅降低病死率;⑥護肝治療:患者乙肝大三陽且大劑量用藥,為預防可能導致的肝損害,給予還原型谷胱苷肽進行治療;⑦給予制酸劑:預防甲強龍導致的應激性潰瘍的發生。
通過這一案例,使臨床藥師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能全方位的考慮病情,預見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提高了實踐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藥物的理解。
4 討論
臨床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臨床藥師應在參與臨床實踐中,有意識地培養臨床思維,并不斷地加以總結,同時應充實自己的基礎理論知識,不僅是藥學知識,還應拓展到相關的醫學知識。只有將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才能提升自己的臨床思維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曾勇,王國民. “臨床思維”的理解與培養[J].復旦教育論壇,2005,3(1):90.
篇2
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實習生要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認識疾病,學習診斷和治療技術,為成為一名合格醫生打好基礎。要想成為合格的醫生,必需養成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在以往的臨床帶教中,筆者發現許多實習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不足,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醫學教育的核心[1],必需加強實習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現將帶教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思維的概念
臨床思維是指醫生把患者的癥狀和體征與必要的輔助檢查結合起來,得出正確診斷和恰當治療的過程,是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多種思維的結合[2]。臨床工作中,不具備良好的臨床思維,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
2 提高思維能力的必要性
臨床實習過程中,實習生要把在學校里學習過的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認識疾病的同時,學習臨床經驗和診療能力,為以后的臨床工作打好基礎。在實習過程中,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3]。醫生要想給患者正確的治療,必須先做出正確的診斷,所以實習生必需學習正確的診斷方法,而正確的診斷方法來源于正確的臨床思維。良好的臨床思維體現于一名醫生對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還體現在診療過程中的總結比較過程中[4]。良好的臨床思維是成為一名好醫生得必備條件,所以,實習生不僅要學好醫學理論,還要在實習中學會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
3 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進入臨床實習以后,實習生面對各種各樣的患者,患者的癥狀不像書本介紹的那樣典型,實習生初入臨床,會感覺茫然不知所從,如何獲取患者的癥狀及體征信息,然后得出正確的診斷,是一個反向的思維過程。帶教過程中,筆者發現許多實習生思維片面,生搬硬套書本理論,不能正確地分析患者的信息,這就要求帶教老師在帶教過程中,要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教會學生詢問病史和查體,還要引導他們根據已有的理論知識由淺入深的分析病情,改變思維模式,促進學生從順向到逆向思維的轉變,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臨床分析和鑒別能力,避免工作中產生診療錯誤,為培養優秀臨床醫生打下良好的基礎[5]。
4 加強臨床實踐教學
無臨床實踐就無臨床思維的產生,只有多接觸患者,多參加臨床實踐,不斷地增加自己的感性認識,使思維建立在豐富的感性認識之上,才能提高自己的臨床思維能力。病房是實習生最好的實踐課堂,實習中要讓實習生深入病房,去觀察病情變化。筆者讓學生每人分管3~5張病床,每個學生都要仔細觀察病情變化,觀察治療效果,如果發現病情變化,要首先自己做出分析,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以提高實習效果。臨床帶教老師要加強床邊教學,教學查房是培養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最好途徑。查房時帶教老師要從患者的癥狀、體征以及輔助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正確地詢問病史和查體,幫助他們由淺入深地分析病情,把基礎理論同臨床病例結合起來,在診治患者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臨床思維能力。教學中要結合患者癥狀及體征向學生提問,讓學生主動思考,改變學生跟著看卻不動腦筋的局面。教學中要提醒學生,一些細微的、不起眼的發現,也可能對明確診斷有重要意義[6]。
5 引導學生進行病例分析討論
帶教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疑難和死亡病例。這些疑難及死亡病例是很難得的教學資料,書本上是沒有的。筆者每周都在固定時間,由帶教老師選出科室里遇到的疑難病例進行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方法,這利于學生開闊視野,拓寬思路。由于受臨床經驗限制,學生們的分析往往停留在疾病現象的表面,帶教老師應對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及診治方法加以分析,并做啟發式的講評和總結,使學生從更深層次上認識疾病。通過疑難病例討論,使學生增加了臨床經驗,改變了以往的定向思維,對培養良好的臨床思維方式是有幫助的。通過病例討論,實習生可以從高年資醫生身上借鑒學習許多有益的思維方式,吸取教訓,開闊眼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7]。
6 提高主動性,合理應用輔助檢查
大量先進儀器已經應用到臨床,使許多疾病能夠得到快速診斷。由于醫療環境的惡化及醫生自我保護的加強,臨床上出現了過度輔助檢查的情況,過度依賴輔助檢查必然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還會讓實習生變得不動腦筋,認為只要有先進的儀器就能看病,而忽略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極為不利[8]。帶教學過程中,帶教老師不能讓學生過度依賴輔助檢查,要強調臨床思維的重要性,要讓學生認識到輔助檢查只是手段,要正確地診斷疾病,必須做好詢問病史、仔細查體、觀察病情基本環節等,才能有效地用好輔助檢查手段,提高自己的診斷能力和治療效果。
7 搞好學術講座
每周舉辦學術專題講座,營造學術氣氛,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提高實習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每周安排專家舉辦學術講座,把能提高實習生興趣又和臨床實踐密切相關的最新進展傳授給學生[9],幫助實習生了解醫學動態,掌握醫學新理論,對于掌握新知識,拓寬學生們的知識面,提高思維能力,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臨床思維能力是每一個醫學生必需具備的基本能力,臨床帶教老師要不斷探索,利用多種方法加強實習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使他們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能夠減少片面思維,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
參考文獻
[1] 楊波,王麗炳,彭泳涵,等.實習醫生如何建立正確臨床的思維[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6):1267-1268.
[2] 王玉琦.注意培養良好的外科臨床思維[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1):2-4.
[3] 江錦平,李雪松.實習醫師外科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芻議[J].白求恩醫學院學報,2007,5(5):319-320.
[4] 汪建初,蒲澗,韋建寶,等.醫學實習生外科臨床思維的建立及意義[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8,30(6):1100-1101.
[5] 江毅,肖聯平,田永剛,等.對學生進行臨床逆向思維能力培養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1):47,78.
[6] 王挹青,施華秀,孫德軍.加強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幾點體會[J].中醫教育,2006,25(1):40-42.
[7] 王松,段春燕,王清.外科臨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教學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6):948-949.
篇3
Abstract Theoretical system of medicine has a strict logical structure, clinical thinking is a science, but also a skill, clinical practice relies on clinical thinking activit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continuously improve health outcom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first an overview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urrent thinking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oblem solving thinking ability of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o provide their own thinking.
Key words clinical think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現階段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需要將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醫學生臨床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大力培養學生科學的臨床思維能力,加強與醫學有關的邏輯思維的訓練,提升醫學生臨床醫療的思考能力,提升醫學生未來的實際工作水平。
1 臨床思維能力概述
臨床思維是指以病人為中心,運用醫學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行為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進行體格檢查、病史采集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進而通過充分的溝通與交流,得到第一手資料,結合病人的家庭與人文背景,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證據和信息,將多方面信息進行批判性的類比、綜合、分析、判斷和鑒別診斷,形成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的個性化方案,對這些方案的進行反思和修正,并予以執行和整合的思維活動過程。①
正確的臨床思維在臨床實踐中意義重大。正確的臨床思維是理論和經驗在具體病人身上的結合,臨床思維是診治疾病的核心。手術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診斷無誤,其雖然與操作技巧有關,但手術方案得當,手術適應癥準確更加重要,要做到這些,就需要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造成誤診的一個重要主觀因素就是臨床醫生的思維方法存在問題。醫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臨床思維方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才能適應復雜的臨床工作,據有關資料統計,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治療無不需要臨床思維去分析、決斷與運籌,臨床醫生思維方法不當造成是誤診的主要原因,大約占到誤診原因的65%以上。②
2 當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當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由于理論或者實踐方面的原因,往往表現出一定的臨床思維欠缺,這種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臨床思維的片面性。一些醫學生不能全面細致地對病人的體格檢查、病史及各種輔助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這是部分醫學生在分析病例時的首要問題,考慮問題過于局限狹窄,對繼發病、伴發病則很少思考,在診斷疾病中滿足于原發疾病的診斷,以偏概全。有的直接得出疾病的診斷結果,或者一味依靠先進的檢查手段去得到結果,忽視了整體的分析判斷,導致對病人的診治結果出現不準確的現象頻發。③
其次,臨床思維的被動性。由于中國教育制度的弊端,醫學生在臨床實習中仍習慣處于被動狀態中,不注重主動意識的培養,在長期傳統灌輸式教學的影響下,這種被動性更是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醫學生每天都是在帶教教師的指示下工作,由于不夠主動,所以多數人只是做寫抄抄寫寫的工作。老師布置任務,學生很少問“為什么”,只是被動地執行,說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很少在臨床病例的處理中提出自己的見解,很少自己去思考背后的原理。④
再次,臨床思維的混亂性。部分醫學生思考問題缺乏條理邏輯性,僅僅是零星和松散的片面,對一個問題的回答邏輯性、層次性不夠,進而顯得雜亂無章。詢問病史時要么東一下西一下,要么只會照本宣科,極易遺漏,沒有條理性。在對某個診斷時覺得很多種疾病都有可能,稍為困難病人考慮什么病診斷可能性大時干脆以“某某待查”作為診斷了事,臨床思維極為紊亂。造成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方面的因素,但是醫學生自身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也和醫學院不注重邏輯思維的培養有關。⑤
2.2 當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存在問題的原因
造成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醫學生自身的原因和客觀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⑥
首先,醫學生自身的原因。醫學生對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是醫學生臨床思維問題的根本原因。部分醫學生片面認為疾病的診治只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就夠了,對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影響了臨床思維能力的提高。醫學生在面對臨床問題時由于缺乏分析問題的方法,雖已完成了醫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但是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醫學生的思維模式仍然是被動的,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總是等待老師的指導。不善于培養獨立的臨床思維能力,只是被動聽從帶教老師的安排。同時,很多醫學生不能集中精力實習,在實習中不加于思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人文社會科對提高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很有幫助,這些課程含有豐富的辯證邏輯思想,但很多醫學生對此類課程不重視,成為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障礙。⑦
其次,醫學教育的原因。醫學教育方面,當前醫學生缺乏對學科間融會貫通的學習訓練,因為我國大多數醫科院校沒有開設專門的臨床思維課程,同時,醫學生臨床思維習慣的轉變往往需要一個過程,由于醫學教學模式是按照學科從病因到癥狀、從基礎到臨床進行的,所以醫學生對疾病的認識是從原因到結果即正向的,而臨床醫生接受病人知識是非條理和綜合的,造成了一部分醫學生思維轉換方面的障礙。
3 解決當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問題的對策
激發學生靈活的、積極的具有創造性的臨床思維在醫學理論及實踐教學中十分重要,針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3.1 激發學生臨床思維的積極性
知識是一門科學,只有用科學的方法思維方式求知,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教師富有針對性、質疑性、一環扣一環的課堂提問,思維總是從渴望解決問題開始,沒有問題就無以思維,進而啟迪學生的心扉,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激發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提問,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很大影響。教師不僅要從不同角度、層次和要求精心設計問題,抓住教材重點、難點,更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在課堂中創造良好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動啟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急切想得到答案,從而使學生以積極思維狀態中進入新課題的學習,使學生運用思維發現、理解、吸收新知識,充分調動學生臨床思維的積極性。授課后,留下臨床前沿的技術問題,使學生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鞏固學習的效果。⑧
3.2 培養學生臨床思維的靈活性
有些學生的思維缺乏應對臨床變化的靈活性,局限于疾病的臨床表現、病理、病因、診斷、治療的理論框架中,給未來的工作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善于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摒棄舊的思維習慣,根據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及時用新的思維觀點看待已經變化了的事物。如果缺乏綜合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思維靈活性,只是照搬課本知識,則會在臨床醫療中造成很多困擾。病例教學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的靈活性。通過模擬臨床解決問題的過程,由單一到綜合、由典型到不典型、由簡單到復雜的病例的分析,使學生從同一病例的信息源產生不同聯想,訓練學生臨床思維的靈活性,進而從不同病例的信息源產生相同聯想,變角度、變途徑、變方向、靈活思考,提升學生解決臨床問題的有效性。⑨
3.3 開拓學生臨床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良好思維品質。具有廣闊性思維的人,不僅能思考與問題相關因素,還能思考問題本身,不僅能思考問題的細節,還能思考問題的整體,思維的廣闊性,指細致、全面地思考問題。醫學院在教學過程中,為加強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通過醫患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學生從中感受到不同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改變自己在認知方式上的單一性。再共同討論其正確性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使學生養成多途徑、多角度、多方向思考臨床問題的習慣。⑩
3.4 訓練學生臨床思維的創造性
創造性思維是指對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實施創造性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社會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將是創造力的競爭,而創造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考主要要求訓練求異思維,臨床見習能使學生從患者實際與理論知識的差異中產生求異思維,使學生由理性認識向感性認識飛躍,為其將來具有強大的創造力打好基礎。臨床見習時,可讓學生找出與教材理論的相同點及不同點,對比資料的相同點及不同點,并分析相同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現為何不同的原因。學生能跳出教材的框架,針對問題提出一些新觀點、新設想,反復思維,理論聯系實際,驗證自己的思維是否符合實際情況,不斷修正對疾病發生、發展的認識,尋求首創性的認識,提升自己臨床思維的創造性。
注釋
① 范玲,鄒麗穎.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② 陳壯桂,李鳴,紀經智,陳昕,陳巖峰,唐宗玲,陳奮華,陳虹.臨床見習中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探討[J].臨床醫學工程,2009(2).
③ 陳自強,孫梯業,顏偉,徐迪雄,劉剛,郭海濤.我院急診外科學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醫學教育,2005(2).
④ 楊春紅,黃小燕,廖唐洪,姬廣林.構建醫院臨床教學動態管理體系,提高實習生培養質量[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1(5).
⑤ 劉尚清,蔡容,佘永華,康健,吳雙全.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探索[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9(4).
⑥ 朱衛民,黃文祥.談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醫學教育探索,2012(8).
⑦ 張健,青文婕,陳悅,侯倩男,賴婷,郄明蓉.淺議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9).
篇4
一、醫學專科生進入臨床時普遍面臨的臨床思維問題
1.思維片面化。一些醫學生在進行病例分析時,不能全面細致的對病人的病史、查體及各種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在診斷疾病中滿足于原發疾病的診斷,而對伴發病、繼發病則很少思考。考慮問題過于局限狹窄,以偏概全,過分看重輔助檢查的結果,而忽視系統分析。
2.思維表面化。有些學生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運用臨床醫學知識對各種現象進行全面分析,使臨床癥狀、體征表面化。缺乏綜合判斷的能力。
3.思維簡單化。一些醫學生單純依靠先進的檢查手段,不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盲目相信某些檢查方法提供的數據或圖像,直接得出診斷,影響診斷的準確性,造成誤診誤治。
4.思維靜態化。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疾病也是一個發展變化的病理和病理生理過程,而有些學生只根據首次診察的資料,不進行動態觀察,就直接提出診斷。
5.思維印象化。有些醫學生憑直觀印象,對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體征或輔查資料感興趣,對資料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已論點的資料作為判斷疾病的主要依據,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論點的資料任意刪去,作出片面、錯誤的診斷。
二、加強醫學專科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1.提高教師素質,嚴格考查帶教老師。高素質的帶教老師是保證臨床醫學教育質量的關鍵。可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繼續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一名優秀的帶教老師應該具備以下素質和能力:(1)責任心強、工作積極性高;(2)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3)有運用先進教學方式方法的能力;(4)要深得學生的敬佩和歡迎,病人和家屬也樂于接受,等等。
2.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狀態。臨床醫師的診治疾病的過程既是臨床思維活動過程,也是心理活動過程,一些不良的心理狀態肯定會影響臨床思維和診治過程。因此帶教老師要主動的幫助學生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狀態,如仿效心理、從眾心理、偏執心理、逆反心理、求全心理、寧重勿輕心理等,以避免其臨床思維過程受影響。
3.應用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眾所周知,由于醫學專科生學時短、理論知識學習負擔重等,導致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之間、獲得知識和發展臨床思維之間出現了很大的差距和問題。PBL是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學科整合為核心,采用提問、討論、展示、總結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分析和最終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這樣在臨床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PBL教學法可以很好地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使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理論聯系臨床實際,培養鍛煉臨床思維能力,同時也為今后成為以臨床問題為主導的應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礎。
4.建立規范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構建臨床技能中心,實現把“醫院”搬進校園。以臨床技能中心為平臺,開展模擬教學,采用模擬技術、虛擬技術、網絡技術和標準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等主要教學手段,以盡可能貼近臨床真實環境和更符合醫學倫理學的方式進行醫學教學,加強學生的臨床技能培養和建立初步的臨床思維,為進入臨床實習奠定基礎。
5.組織病例討論和教學查房。病人和病例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最好的教材,病房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最好的課堂,病例討論和教學查房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最好的途徑。讓學生參加疑難病例、死亡病例的討論和教學查房,跟隨上級醫師參加會診,可使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還可使學生從老師和專家教授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思維方式和更多的臨床經驗,吸取教訓,開闊眼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查房中,帶教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詢問病史、體格檢查中了解癥狀和體征,根據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幫助他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病情,從而更好地把課本知識同實際病例結合起來,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在診治患者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6.早期接觸臨床。近年來,我校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變以前的“2+1”模式(2年學校理論學習+1年臨床實習)為“2+1”模式(1年基礎課學習+1年以病房為課堂的專業課學習+1年臨床實習)。這樣通過早期接觸臨床,使得醫學生從理論學習之前或過程中就能對醫學研究、醫療服務,乃至醫學職業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感悟,激發學生熱愛醫學事業、獻身醫學事業的精神,為日后形成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贏得時間和奠定基礎。
7.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簡稱OSCE)是M.R.Harden于l975年首次提出的客觀評價臨床能力的工具。OSCE通過模擬臨床場景來測試醫學生的臨床能力,是一種知識、技能和態度并重的臨床能力評估的方法。考生通過一系列事先設計的考站進行實踐測試,測試內容包括:標準化病人(SP)、在醫學模擬人上實際操作、臨床資料的采集、文獻檢索等。通過建立這種客觀標準化的考試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合理正確的學習目的和方法,指導學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構建臨床思維。
綜上所述,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每一個臨床醫學專科生在理論學習和臨床實習階段的重中之重,但臨床思維能力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在其三年的學習和臨床實踐過程中,帶教老師要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系統思維觀,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醫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盡快實現由學生向醫生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王鳳華.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2000,(4):66-67.
[2]華逢濤,鞏祥成,姜兆侯.臨床診斷心理學(第1版)[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26-27.
篇5
臨床醫學的實踐表明,臨床醫學是一門十分復雜的科學,疾病的實際表現多種多樣,尤其是隨著社會和環境的變遷,這種復雜性愈來愈明顯,如果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就需要通過疾病的表象看本質,不僅要具備一般的符合科學的臨床思維,還要具備所謂的創造性臨床思維。顧名思義,創造性臨床思維就是在常規臨床思維的基礎上更高一層的思維,它要求臨床醫生不能僅僅停留在觀察一般臨床現象,而是要洞察到臨床疾病的本質。
創造性臨床思維是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然而,據我們觀察,目前很多醫院實習醫生對臨床思維沒有明確的概念,更談不上創造性臨床思維的培養,例如:有些實習醫生只是機械性跟著老師管理病人,開醫囑,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對臨床相關基礎理論和專科知識掌握不全,不能很好的發現問題,對病人治療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不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等等。出現上述現象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①臨床思維的懶惰性。由于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在家里嬌生慣養,什么事情都由家人來安排,養成了思維上的惰性,對于觀察到的現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甚至把實習階段當成了消遣的好時光,把學本領長技能想當然地認為是上班以后的事,這些都是大錯特錯。此外,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臨床診療對于高技術醫療設備的依賴性日益增強,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醫學生思維的懶惰性;②臨床思維的被動性。由于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常常是使學生處于一種填鴨式的被動接受狀態[3],絕大多數學生在臨床教學中僅僅是被動執行老師的醫囑而很少問為什么,對于病人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往往不加任何考慮就去問老師,這種被動的臨床思維不利于創造性臨床思維的培養;③臨床思維的混亂性。臨床疾病的診治是一個嚴謹的過程,正確的診治需要一個嚴謹的臨床思維。然而,在臨床實習中很多學生的思維都是雜亂無章的,面對問題的時候缺乏層次性和邏輯性,遇到診斷稍微困難些的疾病往往會覺得無從下手,只好以某某待查作為初步診斷。
2培養創造性臨床思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創造性臨床思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很多時候,一個正確的創造性臨床思維不盡可以減輕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還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從這個意義上說,創造性臨床思維無疑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當代合格醫生除了應具備與時展相適應的知識結構外,其創造性臨床思維的能力同樣要跟上時展的步伐。此外,由于社會發展和生存環境的變化,新的醫學科學問題層出不窮,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多樣性與不可測性,只有加強醫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才能使他們勇于面對疾病的挑戰,深入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本質,使臨床科學不斷發展。
總體上來看,目前我國大多數院校對醫學生創新性臨床思維培養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雖然醫學教育改革已取得較大的成績,但仍有許多工作需要進一步深入。當前形勢下,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對以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醫學教育的逐步普及,醫學生大量增加,導致醫學生就業壓力顯著增加,這就要求我們在醫學生的培養中,必須重視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不僅有利于醫學生未來自身的發展,有利于我們國家醫學教育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創建。
3創造性臨床思維的培養方法
3.1拓寬知識面
廣博的知識面是創新性臨床思維的基本要求。①這是臨床思維的自身特點決定的。臨床思維的研究對象是具體的人類疾病。由于人體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整體,因此人類疾病也具有復雜的多樣性,臨床表現也是千變萬化,這就決定了疾病的認識過程也是極其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決策者要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②這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要求。創造性臨床思維來源于發現疾病的新情況,不能發現新情況就談不上對新情況的創新性思考,更談不上疾病的圓滿的解決。新情況的發現需要對疾病本身的相關知識有著熟練的掌握,它需要扎實的知識儲備作基礎。但現實情況是,現在的醫學生往往過分追求醫學科學的新進展而常常忽略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導致根基不牢,無法發現疾病的新情況。③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疾病的概念已超出了簡單軀體概念,它還包括社會的和心理的因素[4]。因此,作為一名醫生,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外,還要主動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生活知識和社會經驗等。這些知識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臨床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3.2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臨床思維的鍛煉
創造性臨床思維是相對于常規臨床思維而言的,正確的常規臨床思維是創造性臨床思維產生的前提,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臨床思維的鍛煉對于培養學生創造性臨床思維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我們的經驗,主要有以下途徑:①做好臨床教學查房。我們堅持每周主任查房制度,查房時針對具體的患者,系統辯證地對疾病進行分析,講解疾病的特點,講清楚其診治依據,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②重視典型病例的討論。典型的病例有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融入到實際病例中去思考。每次討論前,要要求學生對于病例的相關資料作好充分的書面準備,學生擔當討論的主角,老師參與其中,在這種師生互動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認清疾病的特點和本質,逐步養成正確的臨床思維。③引入循證醫學概念[5]。循證醫學是一種理性醫學,它強調了客觀數據的重要性,早期引入循證醫學的概念對于培養學生的理性臨床思維,養成正確的臨床思維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3.3營造有利于培養創新性思維的環境氛圍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良好的環境氛圍,創造性臨床思維的培養也是如此,良好的環境氛圍是培養醫學生創造性臨床思維的必要條件。作為教學醫院和科室,我們要積極創造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性臨床思維的條件,具體有兩方面:①在臨床病人管理方面要給與學生更大的自。從查房到開醫囑均由學生獨立完成,老師所起的作用僅僅是在最后的把關,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體現,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臨床積極性,激發創造性臨床思維;②在教學查房方面,要加強教學互動。教學查房是臨床帶教的重要環節,在此過程中要重視創造教學互動的學術氛圍,老師可以告訴學生自己關于某病的看法,學生也可以通過積極的思考告訴老師自己的想法,在這種師生互動的學術探討過程中,容易突破傳統思維,產生創造性想法,久而久之,養成創造性思維的習慣。
綜上所述,創造性臨床思維的培養對于現代醫學生而言既有其重要性,也有其必要性,我們一定要重視臨床帶教過程中創造性臨床思維的培養。培養創造性臨床思維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最根本的就是要處處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臨床帶教理念不放,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臨床工作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臨床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現代醫生,才能使得我們國家的醫學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金仕瓊、劉學年.醫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及制約性因素探討中國醫學倫理學,2003,17(4):56-57.
[2] 張福奎.臨床思維.中國醫刊,2007,42(1):76.
篇6
2帶教老師充足的教學時間是保障
臨床藥學的實習生必須進入臨床,才能學到新的知識。目前能真正滿足臨床需要的?R床藥師的數量很少,而滿足帶教資格的臨床藥師更少,同時,臨床藥師工作較為繁重,需承擔醫院的各種點評和上報工作,實習生帶教只是其中之一,所以,帶教臨床藥師對于實習學生的帶教精力和時間很難保證,帶教質量更有待商榷。因此,醫院應給予帶教藥師充足的時間進行帶教工作,同時建議細化量化考核制度以保證帶教質量。
3教學方法的改進很重要
傳統的藥學教育多關注于理論教育,根據衛生部《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的有關要求,臨床藥學是應用型學科、醫療機構急需的是技能型人才。臨床藥學專業目前已規定臨床實習時間不少于1年,在這一年的實習期內,各院校應結合自身情況,發揮各自優勢,豐富教學方式,借鑒發達國家較成功的教學方式,在學生進行臨床實習時將小組討論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方法、小組討論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藥物整合模擬教學法等貫穿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以鍛煉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培養臨床思維能力。
同時在實習期間的科室輪轉過程中,臨床藥學專業學生應找準切入點,重點突出。目前在藥物治療中有明確法規可遵循,有指導原則可借鑒的就是抗感染藥物治療,而與臨床交流最好的切入點就是抗感染治療,這是所有臨床科室都要面臨的問題。學生應了解不同細菌感染的臨床表現,藥敏試驗結果的判讀,感染標志物的種類,細菌耐藥機制并熟練掌握藥物的藥效學和藥代動力學特點。只有充分了解細菌和抗菌藥物特性,才能參與有關藥物治療的討論,才能順利成為臨床治療團隊中的一員。
篇7
傳統皮膚科臨床見習教學中,課時不足、教學內容枯燥、教習條件不理想以及學生人數過多等情況影響了見習教學質量,同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必須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以教材為出發點,實現思維的過渡
臨床見習的本質目的是幫助學生將學得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工作能力。作為一門形態學學科,皮膚科學在臨床診斷時必須根據皮膚損害的顏色、形態、部位以及伴隨癥狀進行全面判斷。所以,識別皮損的性質最為重要,哪些是原發皮損哪些是繼發皮損是對疾病診斷的第一步。但是在見習教學時,如果讓學生先對患者的皮損進行識別,則會混淆學生對皮損形態的認識,因為在臨床上各種皮損并不典型,比較難識別,而學生對皮損的種種認識都來自于教材,如果離開教材而進入臨床,學生將無法理解。所以,教習內容必須緊密結合教材。首先,在見習前要將教材上原發性損害以及繼發性損害的模式圖進行演示,幫助學生鞏固兩類皮損形態的定義以及區別。其次,將臨床上比較典型的皮損照片使用專業工具剪輯下來,然后與模式圖進行對比,讓學生從教材的模式圖逐漸轉變到認識數碼相片,進而慢慢脫離教材。再者,當學生已經能夠對數碼照片中的皮損形態進行識別后,開始讓學生接觸皮損患者,引導學生對原發性損害以及繼發性損害中的典型皮損、非典型皮損、進行有效地識別以及區分,此時學生的思維已經可以脫離課本和數碼照片,對患者的真實皮損形態有進一步認識,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用專業術語對皮損特點以及狀態進行描述。最后,要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總結。這樣,從開始的依賴教材,進而通過對比數碼照片,最終過渡到患者典型皮損形態,實現了學生的思維過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法
1.應用PBL教學法
所謂PBL教學法,就是以真實病例為導向的教學法。在皮膚科臨床見習教學中,借助臨床真實病例將病情以及其變化展示出來,讓學生能夠通過臨床思維,根據復雜的病情,結合自己所掌握的醫學知識,正確判斷并病情,進而制定出治療方案。在應用PBL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教學時,首先進行病例見習,教師將提前設置好的典型病例呈現出來,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分組進行體格檢查以及病史采集,讓學生針對診斷、鑒別診斷、進一步檢查、治療的方案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在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討論的情況,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并幫助學生進行總結,點評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實施PBL教學法,學生了解到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表現極其復雜,屬于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必須根據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才能進行診斷,而且在實際治療中,選擇治療方案時還必須充分考慮病情嚴重程度。通過在臨床見習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法,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2.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
在皮膚科臨床見習中涉及到了常見的診療技術,比如高頻電外科治療、真菌直接鏡檢、皮膚活體組織檢查、斑貼試驗等,同時還包括了各種常見的皮膚疾病。然而在實際見習教學中,患者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患病部位,并不配合教學,這也造成了臨床病種單一,無法達到教學的要求。同時,由于學生數量較多,影響了治療室以及手術室的無菌操作,降低了臨床見習質量。為了有效彌補這些問題,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的方法。比如在教學中利用互聯網中的學習資料以及教育部的示教音像資料,能夠有效改善皮膚科臨床見習的效果,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具有一定的效果。相比于其他的傳統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能夠播放視頻、音頻、文字以及圖像,而且可以結合圖像進行文字說明,教師在進行輔助講解,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動態刺激,讓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信息。在教習教學中,可以提升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如在皮膚科最常見的疾病銀屑病,學生通過理論學習知道了它在臨床的特點是蠟滴現象、薄膜現象、點狀出血等,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對典型的銀屑病進行識別和診斷,但是在臨床中,存在各種不同類型的病癥,如果學生僅僅依靠理論知識來進行對應,很難對不典型的病癥進行識別。所以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各種銀屑病患者的非典型皮損圖片進行展示,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實際聯系理論,理論指導實踐,這樣能夠讓學生有非常直觀的認知,思維能力也得以提高,學習效果要遠遠強于機械記憶。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皮膚科臨床見習教學中,要以教材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過渡,從教材到數碼圖片再到臨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在教學不同內容的見習教學時,教師必須靈活選擇方法,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根據臨床條件,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保證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
篇8
中醫基礎理論的授課對象是剛剛邁入大學校園的一年級新生,對于這些新生來說,中醫學是一門晦澀難懂的學科。而中醫基礎理論就是帶領學生邁入培養學生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的基礎學科,是其他中醫學科的基礎[1]。因為中醫學是一門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的學科,其與各學科之間都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對于是否能學好全部中醫課程都有著積極的意義。而臨床思維是醫生在醫療過程中運用思維工具對患者和病證進行分析判斷并最終形成判斷決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質與治療規律的思維活動過程[2]。目前的畢業生普遍存在中醫辨證能力較差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在課程的學習當中中醫臨床思維的培養沒有跟上,要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應該從中醫基礎理論這門基礎課程開始[3]。
1臨床思維培養的重要性
現在的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目標是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即使達到了這個目標,學生也無法很好的為后幾年的學習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因為中醫學臨床思維的方法這個必須要重視的環節被忽視了。這門課是面對剛入學的新生的,而這些新生還習慣于邏輯性思維,感性認識事物,通過記憶和背誦來積累知識。中醫學的思維是思辨性思維,理性認知事物,通過思考來積累知識[4]。這種思維方式的變化會讓新生無所適從,造成學習時困惑較多,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
2中醫學臨床思維
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中醫臨床思維是中醫思維體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5]。整體觀念就是看待世界時用一種普遍聯系,相互制約的思維方式,不僅把世界看作一個整體,還把每一個事物,每一個人都看作一個整體,而且人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不僅自身是一個整體,而且與周圍世界密切相關[6]。這跟西方醫學,把人體視為各個不同系統的組合來看待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辨證思維就是在面對病人時,不光著眼于病人的“病”和“癥”,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當時病人的“證”。在中醫的理論指導之下,把病人各種癥狀有機聯系在一起并進行分類,根據中醫辨證模式,對疾病現階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勢做出綜合性的概括,并給出明確診斷和治療方法[7]。
3臨床思維的培養方式
31強化基礎知識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醫知識海洋中前進,扎實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這首先就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要熟練的掌握,只有教師自身業務熟練,知識豐富,才能更好的給學生進行講授[8]。在教學時,除要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外,更要運用原有知識遷移,形象生動的比喻,還要尋找到其和臨床思維的契合點并加以強調。這樣就能夠在理論知識的學習的同時培養起臨床思維的能力。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于中醫臨床思維最好的培養方式就是臨證學習,邊觀察,邊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討論醫案是最能直接反映醫生臨床思維的實錄。通過學習案例能夠貼近實際情況,有效模擬直觀場景,能夠克服課堂教學中從概念到概念的理論學習比較抽象的弊端,通過對案例的學習、思考和討論能把學生代入到臨床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于中醫學的興趣[9]。在對案例學習的同時,讓學生結合已學的中醫理論知識,通過查閱資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醫初步診斷、給出治法、方藥、針刺、推拿,再進行課堂討論。教師負責對學生點評與總結。通過實踐能夠證明,雖然其中很多內容學生并沒有學習到,但通過學生查閱資料、主動學習及教師的指導和評價,學生可以對整個辨證論治過程進行學習和理解,這種學習方式既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中醫、深入思考中醫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
33多臨床見習中醫學是實踐性非常強,單純理論學習并不能讓學生對學科有一個全面充分的理解。應該讓學生早一點臨床見習機會,多一些臨床經驗。在見習之前,教師應對病例有所選擇,雖然多接觸不同病例有利于學生開闊見識,增加知識面,但是選擇病情簡單但又能突出體現某一中醫理論的病例更加能夠符合大一學生的知識特點,并能夠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10]。讓學生實地感受醫院的診療氛圍,自己動手收集病人的四診信息,親身參與辨證施治過程的討論與決策能夠讓其對中醫診療全過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鞏固中醫臨床思維。
新生入學后,就要培養,不斷建立中醫思維的方式,掌握辨證思維、整體思維等中醫獨特思維方式。當然,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在平日的授課和實際訓練當中經常加以引導。另外,中醫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和傳統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關,要想學好中醫,需要廣博的人文哲學知識,這是建立中醫臨床思維的基礎。傳統文化的熏陶對提高中醫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學生加強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對建立中醫臨床思維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聶婭論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臨床思維的培養[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劉艷嬌中醫臨床思維研究之現狀[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1(11):1291-1294
[3]劉玉良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中醫思維、興趣和信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9(03):19-20
[4]韓善夯,朱蓓蓓加強實習生中醫內科學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南方醫學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醫內科學實習帶教中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南方醫學教育,2006,09(03):33-34
[6]魏鳳琴重視《中醫基礎理論》思維方法教學的體會[J]中醫藥導報,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醫外科教學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02(02):132-133
篇9
作者簡介:陳桂蓮,宋先旭,婁斌,牡丹江醫學院附屬二院婦產科。(黑龍江牡丹江/157009)
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任何醫療決策都應該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為依據而確定。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發揮著日益重要和廣泛的作用。為了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我們近年來注重在診斷學和手術外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循證醫學”的思維能力以及通過現代手段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循證醫學的概念
循證醫學的觀念起源于20世紀80 年代,由英國流行病學家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是: 醫療決策應盡量以客觀研究結果為依據。醫生等都應該根據現有的、 最好的研究結果來制定治療方案或者開具處方。循證醫學在20 世紀90年代取得了新的進展,現今循證醫學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已成為當今醫學教育的重要發展理論與方向,能夠促進診斷學的理論教學以及診斷學見習的變革與進步。
2 循證醫學的最新性原則
傳統的醫學教學,所尊崇的是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而大綱與教材的編寫和更新時間較長,且其內容與觀點還經常受編寫人員經驗的限制,因此內容更新較慢。循證醫學要求提供決策的依據必須是最新和最佳的,這就要求循證醫學教學必須和科學技術水平與成果同步發展。因此,教師在每次備課時,要求能通過相關途徑自覺檢索相關的醫學,搜集最新證據、科技文獻信息內容以及了解外科醫學發展的動態、,并能科學的判斷和評價所引用的信息與內容,客觀及時地將這些內容引用到教學中。
3 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3.1在實踐中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要培養出既有豐富的臨床專業基礎和技能,又善于不斷吸收最新知識,掌握最佳最新的循證醫學客觀證據的優秀臨床醫師,就必須改變傳統醫學教學的模式。傳統醫學教學上多重知識傳授,課堂教學,甚至照本宣科,從而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創造能力不夠等弊端,想要改變這一情況,就需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造力。而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注重創新能力與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客觀證據上以實踐為基礎,培養學生能夠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資源的能力與創新開拓精神與本領在學習工作中能夠客觀積極地采集、 分析、 評價以及引用理論知識證據,在培養學生循證醫學思維是應注意:從傳播臨床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引導學生自我學習,把死學變為巧學,提高學習效率; 不應只是把學生培養成知識經驗型人才,還要培養為創新開拓型人才;重視向學生傳播與灌輸循證醫學的思維和方法,積極開展循證醫學實踐。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主動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如此能夠發現課堂教學中未涉及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結合臨床實踐中所面臨的各種診斷和治療的問題,尋找循證醫學研究證據,大家一起討論和評價研究證據的實用性與真實性,找出支持診斷、治療等方面有效合理的證據,最后結合病人的特質和要求確定診斷并積極制定治療方案,再通過臨床觀察與隨訪來判斷哪個更科學合理。如此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循證醫學思維。
3.2以問題為中心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在手術外科臨床教學中要以問題為中心,將要傳授的內容按照邏輯思維的形式,以問題方式呈現,圍繞問題產生的原因、本質與問題的演變、后果、 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等進行講解,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按部就班的把簡單的結果和答案講解給學生,而是將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的科學思路與原則方法,指導學生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與評價,選擇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式途徑,以循證醫學的思維來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循證醫學思維可以將問題直接展現在學習者面前,能夠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養,讓學習者形成客觀發展的科學態度與思維能力。讓教與學相得益彰,有的放矢。
4 結論
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任何醫療決策都應該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為依據而確定。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發揮著日益重要和廣泛的作用。在手術外科教學中培養循證醫學思維,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與評價,還可以正確解決問題。循證醫學思維可以將問題直接展現在學習者面前,能夠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養,讓學習者形成客觀發展的科學態度與思維能力。循證醫學不僅適合在手術外科教學,還值得在其他醫學領域和科技領域使用。
參考文獻:
[1]胡勁,譚榜憲.培養醫學生循證思維的探討[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8(6):644-646.
[2]陳虹.循證醫學教育理論在臨床教學醫院的應用研究[j].重慶醫學,2006(2):99-102.
篇10
Discussion of the cultivation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for the medical students through application of the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MAO Huiling, ZHANG Guirong, YU Quan, HE Kai, ZHAI Yunqi
(Daqing Longnan Hospital,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Daqing163453)
[Abstract]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the actual simul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pracitcal activity. It carry out the the case-based teaching principle. With case-based teaching, students can cultivat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produce high-level medical talents.
[Key words]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Medical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案例教學法源于20世紀初,由美國商學院所倡導,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要求,通過提供一個典型病例,讓學生置身于該情景中,然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借助案例中的信息,運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論去分析、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世界高等醫學教育的改革趨勢之一就是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1]。筆者將案例教學法引入我院臨床醫學教學中,實施之后,頗具績效,有助于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學習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符合標準的2005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抽取1組、2組作為實驗組, 3組、4組作為對照組。
1.2 方法
1.2.1 制訂典型案例教學方案,典型案例的確定。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編寫重點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常見病及多發病的案例供教學使用。這些案例力求具有可學性、代表性和實用性,其內容包括病歷摘要、討論問題及參考答案等三部分。同時設計相適應的教學形式并編制教案,教學形式有預習、提問、課上討論、歸納總結等。
1.2.2 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實驗組實施典型案例教學法。教師在理論課后即給予實驗組學生預選的典型案例,要求其重點解決初步診斷、診斷依據、需要與哪些疾病鑒別、治療原則、解釋臨床出現的現象等問題,自我歸納、總結。上課時主要由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學生發言為主,教師起啟發、主持、引導、分析、答疑和總結作用。對照組實施傳統教學法,即以書本理論為主線,教師理論講解為主、提問為輔。對學生的考評內容由授課的教師編寫,統一閱卷標準。
1.3 評價教學方法
學期結束后,采用考試和問卷調查的形式評價不同教學方法、材料的適用性和效果。評價方法:考試分理論部分和病案分析部分,理論部分占總分的70%,為選擇題、是非題、簡答題;病案分析部分占總分的30%,測試基本知識點、臨床診斷分析、鑒別診斷和治療計劃的能力。然后,將兩組學生的成績進行比較,判斷典型案例教學法對臨床醫學理論教學效果的影響。
2 結果
2.1 考試成績比較
將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理論部分和病案分析部分考試成績進行比較。理論部分考評:兩組學生成績有顯著性差異,主要體現在是非題、選擇題上,即臨床判斷、記憶能力有差異。病案分析部分考評:病案分析部分的成績有顯著性差異,主要體現在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上,而在診斷依據和治療原則上無顯著性差異,即實驗組學生的臨床分析能力比對照組強。
2.2 問卷調查
分析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實驗組學生贊成典型案例教學法,認為其在調動學習主動性、對重點及難點的理解、鞏固理論知識、啟迪臨床思維、鍛煉分析能力、理論與臨床聯系等方面很有幫助,尤其認為在啟迪臨床思維方面最有幫助,同時有部分學生感覺上課有壓力。
3 討論
3.1 當前醫學模式的發展要求
當前醫學模式的發展要求在臨床醫學教育過程中加強對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2],臨床實習是接觸臨床的起點,是實現由學生到醫生轉變的第一步[3],因此,我們的教學重點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是臨床醫學實踐活動的真實模擬,縮短了教學情景與實際臨床情境的差距,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它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易于養成良好的臨床工作習慣,有助于培養臨床思維能力。
3.2 典型案例選注意事項
典型案例選注意要圍繞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全面分析教材和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具有典型意義的常見病及多發病的難度適中病例,案例的篇幅與教學時間相適應,教師在案例討論前要有充分準備,擬訂授課計劃,包括鉆研案例、設置問題等,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并制定對策。授課時,先用5 min時間將案例內容、主要問題簡明扼要地復述,或展示相關圖片、錄像資料,營造真實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他們對案例分析的興趣,提示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發現問題。案例分析是理論聯系和臨床實踐的橋梁,它既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開拓思路,又能啟發學生結合教科書內容去分析和思考,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普遍歡迎,案例教學法順利地實現醫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的轉化,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周亞夫.中美高等醫學教育比較及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2):88-90.
[2]李澤生,冼利青.麥克瑪斯特大學“問題學習法”[J]. 復旦教育論壇,2005,1(5):85-88
[3]李娟,黃少惠,趙毅等.PCMC教程結合多媒體組合教學法應用探討[J].南方醫學教育,2005,(4):232-233.
[4]宋卓,畢紅霞,劉琰.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在內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 2009,47(28) :175,189.
篇11
1 熟知祖國醫學急診的發展概況及現狀,更新急診觀念
作為中醫專業的學生必須了解祖國醫學在幾千年來治療急癥的歷史和為人類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課堂上老師要重點介紹具有較大影響的歷史人物歷史著作及其影響,如:戰國時期《靈樞·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夕發旦死,旦發夕死”,“厥心痛,痛入以錐刺其心”這些都近似現代心肌梗塞、心絞痛的表現;東漢名醫華佗發明“麻沸散”廣泛應用于外科麻醉,堪為世界外科手術搶救急腹癥的先聲;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的影響,以及金元四大家、明清醫家對中醫急診學發展的貢獻。而《靈樞·四時氣》記載的近似現代的“腹腔穿刺術”、 《中藏經》記載的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口對口人工呼吸法、《金匱要略》記載的近似現代的“胸外心臟按壓術”、《外臺秘要》和《備急千金 要方》記載的導尿術、宋金時代《圣濟總錄》記載的鼻飼術、明代《種杏仙方》記載的吸痰法[2],都足以說明祖國醫學有多種的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急診搶救手段。尤其20世紀中葉至今中醫急診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如:中藥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治療、對流行性出血熱的治療都取得了顯著的療效,近年來各種攻關協作組的建立中藥對心腦血管治療的療效得到肯定,特別是流行性傳染病sars、h1n1的治療都取得了獨特的臨床療效,這些成績都是值得我們為之自豪和驕傲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必須向學生講明隨著現代科技和現代醫學發展,中醫學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作為中醫專業的學生必須要更新急診觀念,強化急診意識,為培養急診思維、急救能力作準備。
2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急”的意識
急診患者病情急、來勢兇險、傳變迅速,稍有不慎即可造成嚴重后果,危及生命,要時刻記住“急救為先” 的原則,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樹立“時間就是生命”的急診理念,急救的過程就是和死神賽跑的過程,比如對于“卒死”的搶救,必須在30秒內判斷患者是否有生命體征,然后果斷的進行心肺復蘇,因為本病的搶救黃金時間就是4~6 min,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出現不可逆的腦死亡。
3 以急診“思維方式”為中心, 訓練培養學生的診斷及鑒別診斷能力
針對急診患者個體差異大、疾病癥狀往往暴露不充分、臨床診斷時間緊、資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況,引導學生運用綜合的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 診斷及鑒別診斷從而進行有效的搶救。比如對于“神昏”的病人的急救,首先讓學生判斷出患者的意識障礙是“嗜睡、昏睡、淺昏迷、深昏迷”哪個階段,同時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來判斷是中風病(腦出血、腦梗塞)的昏迷、還是消渴病(低血糖、酮癥酸中毒)的昏迷,是癲癇持續狀態引起的昏迷,還是有機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昏迷等等,通過“神昏”一個中醫病癥把引起昏迷各個系統疾病的表現和體征都能系統復習歸納,隨著這種臨床急診思維方式的不斷培養,學生診斷及鑒別診斷能力也不斷加強。
4 培養中西醫結合的急診思維方式
急診工作的首要原則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搶救垂危生命,而不能因為強求中醫治療卻背離醫學倫理道德,目前階段中醫急診仍以中西醫結合急診學為主要方向,教材中以中醫辨證救治為主體突出虛實辨證及急診必備中成藥的應用,但對西醫急救知識的敘述明顯不足,為了培養學生的臨床應急救治能力,在教學內容上我們根據中醫本科專業特點加強了中西醫結合急診的內容的講述,在中西醫結合的整體框架下既突出中醫急癥的基本理論與辨證救治又強調現代醫學的診斷與急救,將辨病與辨證結合起來。 所謂“辨病”應該包括辨中醫學的病與明確現代醫學的診斷兩個層次,所謂“辨證” 包括中醫學的三因制宜四診合參等與現代醫學的個體化治療相結合[3],因此培養學生要把中醫的急救理論和技術融入現代急救體系中,在實際工作中樹立“辨病與辨證結合、中西醫優勢互補”的中西醫結合思維方式,比如對“卒心痛”的講授,引起心前區或胸骨后疼痛的可以是“心絞痛”或“心肌梗塞”,也可以是“肋間神經痛”、“肋軟骨炎”、還可以是“帶狀皰疹”;而“卒心痛”的表現可以是心前區或胸骨后疼痛,也可以是“胃痛”,也可以是“頭痛”,還可以是“牙痛”,臨床必須明確診斷;在搶救重癥“中風”昏迷的患者時西藥“甘露醇”的降顱壓的作用優于中藥,而中藥“安宮牛黃丸”開竅醒神的作用則優于西藥,把兩種藥同時應用于同一患者時,既讓學生看到了中藥“安宮牛黃丸”開竅醒神的很好的臨床療效,又體現了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所以培養中西醫結合的急診思維方式是培養臨床急診觀念的重要方面。
5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中醫藥診治體系有深厚的歷史沉淀,是我們必須重視學習的,但由于人們過于強調繼承,習慣于從故紙堆里去找證據,長此以往,導致中醫急癥理論一直沒有重大突破。作為一門實踐醫學,中醫必然要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找出新的治療方法與手段;因此在培養中西醫結合的急診思維的基礎上,要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中醫的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理法方藥,還要求其必須掌握現代醫學的視觸叩聽、藥理藥效、理化檢查,作為中醫專業的學生要充分掌握利用現代先進的醫學技術,不斷豐富自己內涵,掌握現代急救技術,創新中醫急救手段,為將來服務臨床做準備。
總之,在現代急診醫學日新月異的今天, 通過中醫急診醫學的臨床教學培養中醫急診人才是中醫急診今后生存發展的關鍵環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急診觀念、急診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為使之進一步掌握急救技術、提高急救能力成為合格的中醫臨床急診人才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篇12
1 臨床思維能力的內涵
所謂臨床思維是指在臨床診斷中面對復雜的臨床癥狀進行的一系列思考的過程,整個過程包含了醫學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及行為科學的知識,在以患者為中心的基礎上,通過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與患者溝通等多種方式獲取更為全面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的癥狀、借助可利用的最佳證據及信息對疾病進行分析、判斷、鑒別,最終形成診斷、治療、康復、預防的個性化處理方案[1]。從某種程度上講,臨床思維是疾病診治的核心要素,而思維方法正是導致誤診的重要主觀因素,因此學生需要掌握科學的臨床思維方法,才能適應復雜的臨床工作。
2 學生臨床思維欠缺的表現及原因
2.1學生臨床思維欠缺的主要表現 學生臨床思維欠缺的主要表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過分依賴輔助檢查手段,一些學生認為進入臨床工作崗位后,可以借助醫院先進的技術設備進行鑒別、診斷,診治過程中主要參考輔助檢查結果,忽略了一些基本診斷方法的重要作用。②缺乏辨證診斷疾病的思維。中等職業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分析疾病時,會出現諸如表面思維、片面思維、印象思維、慣性思維等臨床思維上的缺陷,最終會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產生不利影響。③臨床思維過于狹隘。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臨床醫學的分工越來越精細,但是在工作中普遍存在“分科思維”,即在對疾病進行分析、判斷時,習慣以本科的病種概念來進行,忽視了二級學科水平上的系統診療模式[2]。④先入為主思維。學生在進行疾病分析時,很容易對某種疾病的診療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在遇到類似情況時就會產生先入為主的思維,按照原有的經驗進行思考與判斷。
2.2學生臨床思維欠缺的主要原因 分析而言,中職醫學專業學生臨床思維欠缺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課堂教學模式落后,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內科學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仍然延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老師占據教學過程的主導地位,學生僅是機械的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缺乏分析能力、獨立思考的機會,因此其邏輯思維能力的開發也差強人意[3]。其次,缺乏實踐。中職學校的教學資源本就匱乏,一些學校未能與醫院加強合作,學生缺乏實踐機會,動手能力較差,其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無法應用于實踐中,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最后,老師缺乏責任心,綜合素質較低。中職學校的生源資質比較差,而老師的綜合素質、專業素質也相對較低,不僅教學意識淡薄,而且對教學缺乏熱情,對學生要求不嚴,更做不到啟發引導,更談不上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3 內科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臨床思維的策略
3.1強化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 臨床思維能力必須以扎實的理論知識為基礎,特別是中職學校醫學專業的學生,更要注意拓展其知識面,鞏固其基礎醫學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加強社會科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知識的學習,以便于在診療時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拓寬思路,且可以有效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建設。當然,學生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對老師的要求也更高,不僅要求其具有高尚的道德素養、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豐富的臨床教學經驗,敢于創新,通過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儲備,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以適應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需求。
3.2加強實踐教學 首先帶領學生參加教學查房。教學查房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課堂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老師要在學生參與查房時給予引導,首先分析患者的病情變化,查看檢驗結果,然后制定治療主案,最后再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逐漸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堅持定期進行教學查房,由老師選擇典型病例,老師不僅要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及病情發展,而且要具備相當的教學經驗。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問診,協助患者進行體格檢查,提出自己對病例的見解與分析,由老師補充不足,再由教師采用傳統LBL教學模式與PBL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等問題進行分析、總結[4]。由此可見,教學查房是強化臨床思維訓練、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重要方法。
3.3臨床思維能力的評價 對于中職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內科教學不僅要求其掌握一般的基礎知識、基礎技能,還要注意培養其臨床工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是否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需要采用量化的反饋標準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內科學臨床教學的評價體系包括病史采集的內容、體格檢查的方法與結果、判讀輔助檢查的能力、病例書寫的規范性、與患者的溝通能力、醫德醫風等,量化評價體系可以針對內科實踐課程進行評價,也可應用于內科見習中,其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進行多次評價,使學生了解自身的不足,老師的臨床教學指導也更具針對性。
3.4引導學生由順式思維向逆向思維轉變 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是根據學科安排,由基礎理論課程的講解開始,再到臨床的病因分析、癥狀及體征分析,整個過程中學生在有條有理的教學框架中學習,其對疾病的認知也是從原因到結果的順式思維,雖然這種"正向"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理論是分散的,在進入臨床應用后,其所面臨的不再是課堂上老師所講的單一疾病、單一的患者,而是一個體征不同、主訴存在差異的復雜的患者群體,這種情況下學生需要對患者形成一個綜合的、高度集中的認知,其思維方面是"由果到因"的逆向思維[5]。在這種反向思維模式下,要求學生要高度集中之前所學的知識,從中做出篩選,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出診斷及處理,因此老師在有意識的、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從而增強其臨床思維能力。
總之,臨床思維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取得顯著成效的,要求學生在脫離臨床問題的狀態下掌握臨床推理技巧也是不現實的,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臨床環境中進行反復練習,以提高其思維能力的獨立性、靈活性。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意識的在傳授理論知識時融入臨床思維的訓練,要求學生多預習、多思考、多提問、多復習,不斷揣摩舊知識,掌握新理論,通過溫故知新,促使理論知識向臨床思維過渡,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作成,鄧長柏,陳淳媛.臨床見習所面臨的困難與對策[J].實用預防醫學,2015,12(1):199- 200.
[2]黃凌瑾,陳勝喜.學生為主體的臨床見習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3):81.
篇13
作者簡介:陳桂蓮,宋先旭,婁斌,牡丹江醫學院附屬二院婦產科。(黑龍江牡丹江/157009)
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任何醫療決策都應該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為依據而確定。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發揮著日益重要和廣泛的作用。為了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我們近年來注重在診斷學和手術外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循證醫學”的思維能力以及通過現代手段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循證醫學的概念
循證醫學的觀念起源于20世紀80 年代,由英國流行病學家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是: 醫療決策應盡量以客觀研究結果為依據。醫生等都應該根據現有的、 最好的研究結果來制定治療方案或者開具處方。循證醫學在20 世紀90年代取得了新的進展,現今循證醫學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已成為當今醫學教育的重要發展理論與方向,能夠促進診斷學的理論教學以及診斷學見習的變革與進步。
2 循證醫學的最新性原則
傳統的醫學教學,所尊崇的是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而大綱與教材的編寫和更新時間較長,且其內容與觀點還經常受編寫人員經驗的限制,因此內容更新較慢。循證醫學要求提供決策的依據必須是最新和最佳的,這就要求循證醫學教學必須和科學技術水平與成果同步發展。因此,教師在每次備課時,要求能通過相關途徑自覺檢索相關的醫學,搜集最新證據、科技文獻信息內容以及了解外科醫學發展的動態、,并能科學的判斷和評價所引用的信息與內容,客觀及時地將這些內容引用到教學中。
3 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3.1在實踐中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要培養出既有豐富的臨床專業基礎和技能,又善于不斷吸收最新知識,掌握最佳最新的循證醫學客觀證據的優秀臨床醫師,就必須改變傳統醫學教學的模式。傳統醫學教學上多重知識傳授,課堂教學,甚至照本宣科,從而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創造能力不夠等弊端,想要改變這一情況,就需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造力。而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注重創新能力與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客觀證據上以實踐為基礎,培養學生能夠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資源的能力與創新開拓精神與本領在學習工作中能夠客觀積極地采集、 分析、 評價以及引用理論知識證據,在培養學生循證醫學思維是應注意:從傳播臨床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引導學生自我學習,把死學變為巧學,提高學習效率; 不應只是把學生培養成知識經驗型人才,還要培養為創新開拓型人才;重視向學生傳播與灌輸循證醫學的思維和方法,積極開展循證醫學實踐。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主動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如此能夠發現課堂教學中未涉及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結合臨床實踐中所面臨的各種診斷和治療的問題,尋找循證醫學研究證據,大家一起討論和評價研究證據的實用性與真實性,找出支持診斷、治療等方面有效合理的證據,最后結合病人的特質和要求確定診斷并積極制定治療方案,再通過臨床觀察與隨訪來判斷哪個更科學合理。如此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循證醫學思維。
3.2以問題為中心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在手術外科臨床教學中要以問題為中心,將要傳授的內容按照邏輯思維的形式,以問題方式呈現,圍繞問題產生的原因、本質與問題的演變、后果、 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等進行講解,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按部就班的把簡單的結果和答案講解給學生,而是將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的科學思路與原則方法,指導學生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與評價,選擇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式途徑,以循證醫學的思維來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循證醫學思維可以將問題直接展現在學習者面前,能夠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養,讓學習者形成客觀發展的科學態度與思維能力。讓教與學相得益彰,有的放矢。
4 結論
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任何醫療決策都應該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為依據而確定。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發揮著日益重要和廣泛的作用。在手術外科教學中培養循證醫學思維,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與評價,還可以正確解決問題。循證醫學思維可以將問題直接展現在學習者面前,能夠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養,讓學習者形成客觀發展的科學態度與思維能力。循證醫學不僅適合在手術外科教學,還值得在其他醫學領域和科技領域使用。
參考文獻
[1]胡勁,譚榜憲.培養醫學生循證思維的探討[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8(6):644-646.
[2]陳虹.循證醫學教育理論在臨床教學醫院的應用研究[J].重慶醫學,2006(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