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急診分診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隨著醫學的發展,病人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病人需要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其中包括對門、急診病人的準確分診,目前,由于病人法律意識的增強,在就醫過程中的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而使醫療投訴次數明顯增多,醫療投訴其中包括對門、急診病人分診錯誤所導致的醫療投訴。正在醫療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醫院都將“零差錯”、“無投訴”作為醫院發展的管理目標[1]。因此,研究提高對門、急診病人的分診準確率就顯得特別重要。
1 臨床資料
我院2011年門、急診病人人次為194596:,2012年門、急診病人人次為228787,2011年和2012年門、急診分診護士均為謝護士。
2 分診工作方法
2.1原有分診工作方法
2011年1月份,謝護士從其它崗位調出到分診崗位,未經任何關于分診工作方法和知識的學習、培訓,未對分診工作方法進行探索、研究,直接進行分診工作。
2.2 現有分診工作方法
謝護士進行分診工作一年,經向各科室醫師及病人調查發現,對門、急診病人的分診準確率不高,從2012年1月份開始,改進原有分診工作方法,采用如下現有分診工作方法。
2.2.1 認真學習診斷學的理論知識
分診護士認真學習并掌握內科腹痛、外科腹痛、急腹痛、婦產科腹痛、癌性腹痛、炎性腹痛、各種性質的頭痛等疼痛特點,認真學習并掌握各種疾病的發熱特點,認真學習并掌握診斷學理論知識,認真學習并掌握疾病的鑒別診斷要點。
2.2.2 分診護士向各科室醫師進行電話預約安排患者就診
分診護士經仔細詢問病人的病情后,如果仍不能確定該病人屬于哪個科別的病人,向有關科室的醫師電話告知該病人的疾病情況,得到有關科室醫師確認該病人應該到有關科室就診,再告知病人應該去有關科室就診。口腔科的病人,需要等候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到診治,也可以向口腔科醫師打電話為病人進行預約診治。如朱女士,于2012年2月4號上午8時來院準備補牙,分診護士可以先打電話詢問口腔科醫師:“現有需要補牙的朱女士需要候診多少時間才能夠輪到她補牙?”,口腔科醫師回答說:“下午1點半”, 分診護士就可通知朱女士下午1點半來補牙。
2.2.3 認真學習并掌握傳染病的理論知識
積極參加醫務科組織的關于院內感染的業務知識學習,掌握常見傳染病的癥狀、體征和鑒別診斷要點,掌握傳染病的分診工作流程。分診護士需不斷地加強學習傳染病知識,因新的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層出不窮,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疾病、甲型N1H1流感等,這就需要分診護士掌握這些新的傳染病知識。
2.2.4 虛心向醫師求教為病人的切診方法
護士在護理學校和護理工作生涯中,學習了護理知識和實踐了對病人的護理,但對病人的切診仍然是護士的薄弱環節,分診護士須向各科的醫師虛心求教,掌握對病人的切診方法。
2.2.5 運用改進的護理程序進行分診工作
分診護士運用“護理評估―醫療診斷(原為護理診斷)―實施(給予分診)―評價(即由醫師或病人進行評價分診的準確性)―如果分診護士為病人分診錯誤―分析分診錯誤的根本原因―改進措施”方法為病人進行分診工作。運用改進的護理程序為門、急診病人進行分診工作是整體護理意義的延伸,豐富了整體護理的意義。如:病人陳某,女,83歲,因慢性下腹痛來院就診,護理評估:分診護士對病人進行望、聞、問,切,分診護士經觀察得出醫療診斷:慢性子宮內膜炎,給予分診:通知導診人員帶領病人去婦產科就診,經婦產科醫師檢查,無婦科疾病,婦產科醫師評價:此患者不是婦科病人,應該去康復科就診,分析分診錯誤的根本原因:向康復科醫師求教,康復科醫師解釋為慢性子宮內膜炎和腰椎骨增生雖然都有下腹痛的表現,但病人腰椎骨增生僅有下腹痛,但沒有白帶增多的表現,而慢性子宮內膜炎性疾病既有下腹痛,也有白帶增多的表現,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的分泌減少,導致腰椎骨鈣減少而致腰椎骨慢性增生,腰椎骨慢性增生可導致慢性下腹痛,經向病人詢問,陳女士無白帶增多的表現,分診護士分診錯誤的根本原因為分診護士沒有詢問患者的白帶情況,導致分診護士為該病人錯誤分診。改進措施:如果再次遇到此類病人,一定要詢問病人有無白帶增多的表現。
2.2.6 分診護士必須具備的素質
分診護士必須具備的素質:對病人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觀察病情要細致;對病人要熱情;視病人如親人;堅守崗位;學術求精。
3 結果(見表1)
2011年和2012年分診準確率的比較表(表1)
由表1統計分析結果表明,2011和2012年分診準確率相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4 討論
4.1 對門、急診病人進行準確分診能夠明顯降低醫療投訴
如病人張女士,45歲,于2011年4月因患腫物就診,詢問分診護士需到哪個科室診治,分診護士安排病人到婦產科就診,張女士在婦產科侯診廳等候了約1個小時,才輪到張女士診治,婦產科醫師告知張女士,腫物屬于外科疾病范疇,請張女士到門診外科就診。張女士火氣大發,向有關部門投訴,訴說讓她白等了1個小時。又如病人趙女士,42歲,于2012年6月因患腫物就診,詢問分診護士需到哪個科室診治,分診護士安排病人到門診外科就診。趙女士能夠得到準確分診,未有投訴發生。病人對分診護士投訴次數見表2。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對分診護士投訴次數表(表2)
由表2看出,病人對分診護士投訴次數從2011年的10次將為2012年的零投訴。
4.2 對門、急診病人進行準確分診能夠使病人得到及時救治
如患兒陳某,6歲,于2011年3月就診,因腹脹(但無痛苦面容,無發熱,無嘔吐)就診,被分診護士安排到外科就診,經外科醫師檢查,告知患兒家屬患兒腹脹屬于內兒科疾病,需到內兒科就診,由于分診錯誤,患兒的診治不及時。如患兒成某,5歲,于2012年3月因腹脹來院就診,分診護士觀察患兒,無痛苦面容,無發熱,無嘔吐,經觀察和綜合分析,安排患兒成某到內兒科就診,內兒科醫師及時為患兒成某進行了診治。
4.3 對傳染病人進行準確分診能夠使就診流程符合規范
如患兒張某,4歲,于2011年5月因手足部皮疹就診,分診護士認為患兒患有皮膚病,被安排到皮膚科就診,經皮膚科醫師檢查,告知患兒家屬患兒患有手足口疾病,需到內兒科就診(內兒科有獨立的手足口疾病病區),因此,不準確的分診不但造成患兒就診不方便,更造成患兒就診路線不符合規范,易造成手足口疾病傳染給其他小兒。又如患兒趙某,5歲,于2012年4月因手心、足心皮疹就診,分診護士仔細處觀察患兒,疾病診斷擬“手足口疾病”,分診護士安排導診人員帶領患兒按照院感科指定的傳染病人就診路線到內兒科科室就診。
4.4 減少了導診人員對病人導診的工作量
由于分診護士能夠對病人進行準確分診,大大減少了導診人員對病人導診的工作量,導診人員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為病人提供總服務臺的其它工作,如:各種檢查報告單的發放、解答病人的藥物咨詢、雙向轉診、免費測量血壓等工作。導診人員對病人導診的工作時間見表3。
2011年和2012年導診人員對病人導診的工作時間表(表3)
由表3看出,導診人員對病人導診的工作時間減少了平均1小時/天。
4.5 減少了病人就診時的候診時間
由于分診護士能夠對病人進行準確分診,又由于分診護士向各科室醫師進行電話預約安排患者就診,大大減少病人就診時不必要的候診時間。門、急診病人就診時候診時間見表4。
2011年和2012年門、急診病人就診時的候診時間表(表4)
由表4看出,門、急診病人就診時的候診時間減少了平均20分鐘/人次。
4.6 病人對分診護士的滿意率明顯提高
由于分診護士對病人進行準確分診,大大減少病人就診時不必要的在其它科室的候診時間,使病人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因此,病人對分診護士的滿意率明顯提高,病人對分診護士的滿意率見表5。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對分診護士的滿意率表(表5)
由表5看出,2011年和2012年病人對分診護士的滿意率有統計學意義。分診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讓病人對醫療服務滿意。
4.7 減少了各科室醫師不必要的工作量
由于分診護士對門、急診病人進行了準確分診,從而使各科室醫師減少了對非本科病人的不必要的體格檢查、問診及書寫病歷等工作,從而使各科室醫師有更多的時間對本科病人進行詳細的診治。
5 結論
現有分診工作方法能夠明顯提高門、急診病人的分診準確率,門、急診病人對門、急診分診護士滿意率明顯提高,減少了醫療投訴,現有分診工作方法值得應用和推廣。
6 分診工作進一步改進建議
篇2
Analysis of Jammers Simulation in a SAR Simulation Platform
HAN Song,SHEN Xiaofeng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61005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a method to simulate a jammer in a SAR simulation platform,based on the deception method.In this method,the computation in simulation is simplified,by using the speciality of the sampled but unquantized SAR signals without carrier and sharing the computation between modules.Because this method fits simulation environment very much,a great jamming effect is easy to get.So this method adapts to bring a deception environment.
Keywords:SAR simulation;echo;jamming;fake target
1 引 言
合成孔徑雷達(SAR)是一種在軍事偵查領域應用廣泛的雷達。它以其全天候、全天時、抗干擾和高角度分辨力的特點在近幾年的戰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各國都在競相研制開發高性能的SAR,我國也不例外。在研制過程中仿真必不可少,一個大型的SAR仿真平臺可以為研發工作帶來相當大的方便。
在SAR研制的同時,各國也必然在進行著SAR對抗的研究。由于SAR具有抗干擾等特點,因此有源干擾就成為了最有效的手段。所以現代的電子戰環境仿真中有源干擾機的仿真是必不可少的。
有源干擾分為欺騙式干擾和壓制式干擾,對于SAR欺騙式干擾尤為適宜。因為SAR使用的合成孔徑技術使得其主瓣非常窄,干擾機大部分時間是在其副瓣內,如果使用壓制式干擾則需要的功率極大,效果不理想。而欺騙式干擾則可以產生與雷達相匹配的信號,達到良好的干擾效果。
2 SAR成像基本原理
SAR與常規雷達一樣,都是利用目標反射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探測。之所以SAR能產生如此高的分辨力,要歸功于線性調頻信號,這種信號在壓縮處理后可以產生很高的分辨力。
距離向的線性調頻信號是雷達發射脈沖前就產生的,這和常規雷達并無不同之處,而方位向的線性調頻信號則是SAR獨有的。SAR在飛過目標時,飛機和目標的相對速度是變化的,所以目標回波的多普勒頻移也是變化的,如此就產生了一個近似線性調頻的信號,利用這個信號SAR可以產生很高的方位向分辨力。
SAR發射的信號歸一化后為:Иu(t)=exp(jωct)exp(jkt2)g(t)(1)И其中g(t)=1,|t|
0,|t|>1/2。г蚧夭ㄐ藕盼:Иs(t,τ)=Aexp(jωc(t-T(τ)))?
exp(jk(t-T(τ))2)g(t-T(τ))(2)И其中T(τ)=2R(τ)c為回波的延遲,R(τ)為目標與飛機的距離,c為光速。
因為Е游慢時間,因此在快時間域T(τ)近似為常數T0。因此上式中exp(jk(t-T(τ))2)颯exp(jk(t-T0)2)為快時間域(距離向)的線性調頻因子。
而Иexp(jωc(t-T(τ)))去載波后得到┆exp(-2R(τ)c)。將R(τ)在目標位于波束中心的時刻τ0Тμ├照箍并略掉二階以上的高階項:ИR(τ)Rc+(τ-τ0)+(τ-τ0)22(3)И 因此:ИИexp(-2R(τ)c)=exp(-2Rcc)exp(-2(τ-τ0)c)?
exp(-(τ-τ0)2c)Ид餼褪強焓奔溆潁ǚ轎幌潁┑南咝緣髕狄蜃印6雜謐羆虻サ惱側視SAR,=-λfDc2=0(fDc為多普勒中心頻率,λ為波長)。因此exp(-2R(τ)c)可化為┆exp(-2Rc c)exp(-(τ-τ0 )2c)。
SAR成像就是通過對這兩個線性調頻項進行依次壓縮而得到很高的距離分辨力和角度分辨力的,而具體的壓縮算法因與干擾無關,本文不做描述。
3 SAR的欺騙式干擾原理及仿真方法
如圖1所示,干擾機對雷達的回波信號為:Иs0(t,τ)=A0exp(jωc(t-2R0(τ)c))?
exp(jk(t-2R0(τ)c)2)g(t-2R0(τ)c)(4)И圖1 欺騙式干擾原理圖而假目標對雷達的回波信號應該為:Иs1(t,τ)=A1exp(jωc(t-2R1(τ)c))?
exp(jk(t-2R1(τ)c)2)g(t-2R1(τ)c)(5)И 觀察式(4)與式(5)容易看出,如果不考慮回波幅度,在式中令t′=t-2R1(τ)+R0(τ)jωccг蚩梢宰化為式(5)。因此只需在干擾機的回波上加上一個延遲,就可產生xoy平面(地面)上任意點的假目標。
而在實際的仿真平臺設計中,為了簡化計算過程,信號采用了不帶載波、已采樣但未量化的形式。因此,干擾機的回波就變成了如下形式:Иs0(n,m)=A0exp(-jω2R0(τ(m))c)exp(jk(t(n)-
2R0(τ(m))c)2)g(t(n)-2R0(τ(m))c)(6)ИИt(n)為n的線性函數,t(n)=Δt×n+t0(下文為了方便將τ(m)簡記為τ)。同理,按上面的方法,令n′=n-2R1(τ)+R0(τ)jωccΔt,則t(n′)=t(n)-2R1(τ)+R0(τ)jωcc。式(6)可化為:Иs0(n′,m)=A0exp(-jω2R0(τ)c)exp(jk(t(n′)-
2R1(τ)c)2)g(t(n′)-2R1(τ)c)(7)Иё⒁餛渲歇Иexp(-jω2R0(τ)c)這一項,沒有載波,就無法通過延遲將其轉化為exp(-jω2R1(τ)c)。因此,方位向的假目標需要另行處理。對比式(7)和式(5),可以看出如果將s0Ы行如下處理,得到的式(8)與式(5)所代表的目標點在成像后將有相同的位置。Иs0(n′,m)×exp(jω2(R0(τ)-R1(τ))c)
=A0exp(-jω2R1(τ)c)exp(jk(t(n′)-
2R1(τ)c)2)g(t(n′)-2R1(τ)c)(8)И其中關于R0(τ)-R1(τ)的計算,有兩種不同的方法。首先可以將R0(τ)和R1(τ)泰勒展開并略去高階項然后相減,這樣可以避免由于計算每一時刻和每一目標點的R1(τ)而引入的非線性運算。但在仿真系統中,干擾模塊并不是計算干擾機發出信號的幅度,而是雷達接收到的信號的幅度,由距離而產生的幅度的衰減也是由干擾模塊來計算,因此R1(τ)У募撲閌遣豢殺苊獾摹K以直接計算將較為合理。ИR0(τ)-R1(τ)=y20+H2+(x0-τv)2-
y21+H2+(x1-τv)2(9)И 綜上所述,Иexp(jω2(R0(τ)-R1(τ))c)Ь褪歉扇嘔產生方位向干擾的因子,在干擾機的回波信號上乘上這個附加因子就可以產生方位向的假目標。
圖2 單點假目標干擾效果4 Matlab仿真效果
上述干擾仿真方法在Matlab上的仿真效果如圖2所示,仿真中真實目標和假目標的后向散射系數均取1,每個脈沖采樣1 024個點。
圖2(a)中R1和R2為真實目標的像,F1和F2為干擾機產生的假目標的像,J為干擾機位置;圖2(b)為成像后的幅度三維圖,四個峰分別對應圖2(a)中真實目標和假目標的四個像。從圖中可以看出仿真的干擾機產生的假目標已經達到了干擾效果,圖2(b)中假目標像的幅度也和真實目標相仿,證明了該方法能應用于實際的仿真系統。
參 考 文 獻
[1]孫云輝,陳永光,焦遜.星載SAR應答式欺騙干擾研究\.電子對抗技術,2004,19(2):23-26.
[2]甘容兵,王建國.改進的對星載SAR的應答式欺騙干擾\.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5,34(5):614-617.
[3]葉映宇.合成孔徑雷達干擾方法的研究\.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5.
篇3
1 護士管理
11 個人綜合素質管理 急診科的護士應具有較全面的護理知識,而且必須技術嫻熟、操作準確,遇到緊急情況,能做到從容不迫、忙而不亂。這就需要組織護士不斷學習,通過送護士外出進修學習、定期技術培訓和崗位練兵等有計劃有目的的人才培養,護理知識與時俱進,操作技術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
護士長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技術素質,并認真組織業務學習,督促檢查全科護士、護理員做好本職工作;同時,應把握好對護士批評的方式、時機和效果,對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根據輕重緩急采取不同的對策進行幫助教育,以期共同進步。
12 護士隊伍合作管理 護士隊伍的分工與合作要講究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分組不分幫,分工不分家,一切以患者的利益為上,工作中做到一切為了患者,為了患者的一切。
重視對護士的思想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和愛崗敬業,注重加強集體凝聚力。注意護士的人員配備必須合理,按老中青相結合的原則排班。以老帶新,搞好傳幫教工作,以保證急診搶救工作順利進行。
2 患者管理
21 環境管理 保持環境干凈、整潔、舒適、優雅。這樣,消除患者就診時焦慮情緒,適應新環境。分組分工管理各個區域的環境,責任到人,組長隨時督促、檢查兩組護理人員的工作,作好消毒隔離工作,搞好環境衛生,保持良好的醫療環境。
22 就診管理 組長接診并分配給小組成員,小組成員接到患者后合理正確預檢患者,快速、重點地收集資料,并將資料進行分析、判斷,分類、分科,同時按輕、重、緩、急安排就診順序,并報告醫生給予診治。高質量的分診能使患者得以及時救治,反之,則有可能因延誤急救時機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這項工作對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組成員對本組必須負責到底,服務到底。
3 業務管理
31 普通急診護理合作管理 急診科的護士必須堅守崗位,即使沒有患者,也不能擅自離崗,以保證有充足的醫護人員隨時投入搶救工作中。急診搶救室的備品必須安排專人管理,并隨時檢查,定期進行保養、維修、更換,藥品需定位、定量、定種類。只有使搶救設備處于正常可靠狀態,才能保證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搶救工作在組長的帶領下有序進行,掛急診號的一般急診病員,由小組護士配合各科進行分診就診處理。 如病員多候診時間較長,組長應及時報告科主任和護士長安排急診醫師加強。
32 特殊急診護理合作管理 急危重癥病員應先搶救,后掛號、交費、辦理有關手續。所有參加搶救人員必須服從組長的協調安排,以極端負責的態度,爭分奪秒的搶救患者。一般搶救由急診科醫師、各組護士負責實施。其他醫護人員密切配合,應有專人負責記錄,要求準確、清晰、扼要、完整,并注明執行時間,搶救結束后及時整理、歸檔,嚴格執行查對制度。
321 遇急危重患者應立即將其送人綠色通道,要實行先搶救后補辦手續的原則。
322 遇成批傷病員時,對患者進行快速檢傷、分類,分流處理,并立即報告上級及有關部門組織搶救。
323 遇患有或疑患傳染病患者來院急診,應將其安排到隔離室就診。
324 經搶救病情穩定后,如須收入病房,由指定的醫師、護士和擔架員護送。
篇4
很多人對EMD并不是很了解,用通俗的話來說,EMD就是經驗模態分解,它是由美國的黃鱷博士所提出的一種信號分析方法,由于EMD方法在理論上能夠應用于任何類型的信號分解,因此在處理非平穩以及非線性數據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正因為EMD具有如此明顯的優勢,以它作為基礎,來研究機械振動分析與診斷方法,相信能夠獲得一定的積極成果。本文就基于EMD的機械振動分析與診斷方法進行一定的研究。
1 機械系統振動模式的EMD分析方法研究
1.1 瞬時頻率和固有模式函數
構成EMD基本原理以及算法核心的兩個基本概念有兩個,一個是瞬時頻率概念,另一個是固有模式函數概念。對于瞬時頻率來說,力學上振動頻率的概念是單位時間內震蕩波的個數,其實質就是表征信號在一定時間內的總體特征,由此可見,對于瞬時頻率來說,其定義可以與正弦、余弦函數聯系在一起,這樣一來就能夠很好的解決問題,并且將理論應用到實際的工作當中。其次,在固有模式函數方面,黃鱷博士等一些研究人員在總結瞬時頻率有意義的單分量信號的時候,認為應該在滿足條件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固有模式函數的概念。經過一定的討論和研究,眾多的科研人員認為,固有模式函數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整個數據長度中極值點和過零點的樹木必須相等或者最多相差一個。第二,在任意的數據點,局部極大值的包絡以及局部極小值的包絡均值必須等于零,換言之,信號需要關于時間軸局部對稱。從以上的表述來看,瞬時頻率以及固有模式函數對整體的研究工作而言,是一個明確的理論基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這個理論基礎上進行,否則很難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
1.2 EMD的基本原理
EMD方法主要建立在以下假設的基礎之上:首先,信號最少要有兩個極值點,一個最大值和一個最小值。極值點能夠為EMD方法提供一個最合理的范圍,當工作人員利用機械振動分析與診斷方法的時候,必須在某一個合理范圍內取值,否則沒有辦法制定針對性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其次,特征時間尺度通過兩個極值點之間的時間長度定義,這個要求和上一個是相互呼應的,在未來的工作中,準確的定義不僅可以良好的處理問題,同時可以及時的發現問題。現階段的機械設備在應用的過程中,具有很多的隱藏問題,如果能夠針對各個工作狀態進行一個準確的定義,勢必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時檢修,提高經濟效益。最后,如果信號數據沒有極值點,或者只存在最大值或者最小值,但是存在變性點,那么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數據微分一次或者幾次來獲得極值點,之后通過積分來獲得分析結果。綜上所述,EMD的基本原理必須滿足上述三個條件,否則很有可能造成結果不理想或者結錯誤結果。
2 EMD中的端點效應和信號序列延拓技術研究
基于EMD的機械振動分析與診斷方法,需要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上來進行工作。在此,本文重點介紹EMD中的端點效應和信號序列延拓技術。利用這一技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徹底解決一些惡性問題,避免重復發生的情況。
2.1 端點效應的抑制方法分析
針對EMD的端點效應問題,我國在長期的發展當中,已經提出了一些較為有效的處理技術,并且應用到了實際的工作當中,也就是現階段的信號序列延拓技術。主要分為極值延拓、周期延拓、預測延拓以及波形延拓等一系列的方法。如何根據旋轉機械振動信號的特點,具有針對性的提出適用性強的信號序列延拓方法,更加徹底的將EMD方法應用于機械振動模式分析,就需要對現有的信號序列延拓方法的特點、性能進行分析和研究。
2.2 現有延拓方法在機械振動信號處理中的不足分析
對于現有的延拓方法來說,并沒有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在應用到機械振動信號處理的時候,存在較多的不足。首先,沒有辦法達到理想的EMD分解結果,適用性較差。其次,應用價值不高。最后,隨著高科技的盛行,很多的機械振動都出現了新的問題,固守原來的方法,很難得到一個較大的突破。
2.3 信號序列端點優化對稱延拓方法研究
信號序列端點優化對稱延拓方法,主要是通過對信號以及其中包絡線的偏差評價函數最小化計算,來獲得最理想的信號端點值,同時,在這個基礎上延拓信號的上、下包絡線。兩端將最大化的逼近原始信號兩端點。之后的工作較為簡單,通過在EMD后續篩選IMF過程中拋棄兩端延拓的數據,從而將端點效應釋放到原始信號之外。通過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處理機械振動中的端點效應問題,并且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斷建立新的方案,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對策。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的機械振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由于應用機械設備的工廠和企業不同,同時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情況也有所偏差,因此在應用上述方法的時候,還應該有效的考慮到地方性特點。
3 結語
本文主要基于EMD的機械振動與診斷方法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從現有的發展情況來看,基于EMD的機械振動與診斷方法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并且在很多的方面都需要進行努力。由于部分細節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因此,還需要將端點效應進一步去分析,通過掌握更加透徹的原理,將方式方法變得更加科學化。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基于EMD的機械振動分析與診斷方法一定能夠得到更加積極的成果。
參考文獻
篇5
問題:9時23分時時針與分針的夾角是多少度?
提問:你能計算出來嗎?如果你做對了,你需要多長的時間?
一、知識準備
鐘表大家都常見,鐘面上有時針、分針和秒針,它們都是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就時針和分針的夾角而言,是由于它們各自的轉速不同造成的,要求它們的夾角,我們就要求出分針轉過的度數和時針轉過的度數,從而求出它們的度數差,在求差的時候那個度數大,那個就作為被減數,當度數大于180度的時,再用360度減去差,從而求出正確的度數。
二、方法研究
時針轉一圈360°需12小時,相鄰整點的夾角為360°÷12=30°化成分鐘12×60=720(分鐘),所以時針的速度為360÷720=0.5度/分;分針轉一圈360°需60分鐘,速度為360°÷60=6度/分。我們在求夾角的時候,題目中給出的分值是分針所指的準確值,給出的時值不是時針所指的值,這樣在求夾角的時候就要考慮時針在給出的分值里所走過的度數,如:9時23分,時針與分針的夾角計算:點時時針走過的度數為9×30=270度,23分鐘時針走過的度數為23×0.5=11.5度,這樣時針走過的度數為270+11.5=281.5度,分針走過的度數為23×6=138度,故9時23分時針與分針的夾角為281.5-138=143.5度,如果h代表時,m代表分,即h時m分的夾角計算如下:
時針轉過的度數:30h+0.5m
分針轉過的度數:6m
故兩針夾角為:30h-5.5m或5.5m-30h
這樣就總結了兩個公式:
①時針在前分針在后,簡稱“時前分后” 30×時-5.5×分
②分針在前時針在后,簡稱“分前時后” 5.5×分-30×時
三、判斷誰后的方法
判斷時針在前還是分針在前的方法是:時“乘”以5與“分”比較大小,誰大誰就為前,如:9:20為“時”前“分”后,9:50為“分”前“時”后。
四、應用舉例
1.計算9時20分時針與分針的夾角
分析:9×5=45>20故為“時前分后”
解答: 30×9-5.5×20=160(度)
答:9時20分時針與分針的夾角為160度。
2.求5時48分時針與分針的夾角
分析:5×5=25
解答:5.5×48-30×5=114(度)
答:5時48分時針與分針的夾角為114度。
3.計算9時11分的時針與分針的夾角
分析:9×5=45>11故為“時前分后”
解答:30×9-5.5×11=209.5(度)>180度
篇6
建筑物通常在其主體結構的單斜支撐、交叉支撐或人字型支撐上安裝耗能減震元件或耗能器形成耗能減震結構體系。耗能減震結構采用“二階段”的抗震設計方法:第一階段,在小震作用下,耗能減震裝置及主體結構基本處于彈性狀態,且耗能裝置給主體結構提供足夠的附加剛度使耗能減震體系滿足正常使用要求,即滿足第一水準要求;第二階段,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輸入結構體系的能量可通過耗能裝置的往復作用或產生滯形來消耗,迅速衰減結構的動力反應,避免主體結構過早進入明顯的非彈性狀態從而達到保護主體結構的目的,即滿足第三水準的要求。
1.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思路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設計方法有美國在FEMA中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設計方法和日本2000版的抗震規范以及Cavil與Priestley等人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設計方法。但研究人員從近些年來發生的地震中調查和研究發現,結構的地震損傷(或破壞)不僅與建筑物的層間位移密切相關,而且與地震過程中累積的滯回耗能有很大關系,因此,以位移和能量同時作為結構抗震性能的指標,可較全面綜合地評估結構抗震性能。但由于高振型與靜力加載模式的影響,以及延性與當量阻尼的關系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使得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到目前為止僅局限在概念階段,沒有得以發展。
2.能量分析法
耗能減震的原理可以從能量角度描述,在地震過程中結構體系內部能量的消耗、轉換和存儲必須與輸入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能量相平衡,結構在地震中任意時刻的能量方程如式(2.1)及式(2.2):
對于傳統抗震結構:
(2.1)
對于耗能減震結構:
(2.2)
式中——地震過程中輸入傳統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總能量;
——傳統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彈性應變能;
——傳統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動能;
——傳統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粘滯阻尼耗能;
——傳統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滯回耗能;
——耗能裝置(或元件)的耗能。
在(2.1)與(2.2)兩方程中和并不消耗能量,只是能量的轉換,和可忽略不計,因為其僅占總能量很少部分(約為5%)。在傳統抗震結構中,主要通過消耗輸入到結構中的地震能量,因此,結構構件消耗的能量越多,其本身遭到損傷或破壞就越嚴重;而對于耗能減震結構,耗能減震器(元件)充分發揮耗能作用,在主體結構進入非彈性狀態前率先進入耗能狀態,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而結構本身耗散的能量很少,即可近似認為地震能量全部由耗能減震裝置耗散或吸收,則方程(2.2)可簡化為[1]:
(2.3)
這樣,忽略了其它因素的影響,既簡化了計算,也使結構的安全儲備得以提高。
3.基于等價線性化的振型分解法
工程抗震設計時,我們僅關心各質點反應的最大值,可結合運用單自由度體系的反應譜理論,按式(2.4)求得對應于第振型各質點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及所產生的作用效應(位移、軸力、剪力、彎矩等),再將對應于各振型的作用效應進行組合,從而求得多自由度體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產生的效應。
質點對應的第振型水平地震作用:
(2.4)
式中,為質點的質量,為第振型參與系數,為質點第振型的位移反應,為地面運動加速度時程記錄,為第振型單自由度體系的加速度反應。
由式(2.4)可得
(2.5)
令(2.6)
為對應于第振型自振周期為的單自由度體系的地震影響系數,可根據單自由度體系的地震影響系數確定。
從而,對應于第振型質點的最大地震作用為:
(2.7)
利用規范給出的曲線,按式(2.7)可方便地求出對應于某一振型各質點的最大地震作用,再按照一般的結構力學方法可求得結構對應于各振型的地震作用效應(位移、軸力、剪力、彎矩等)。
根據隨機振動理論,如假定地震時地面運動為平穩隨機過程,則對于各平動振型產生的地震作用效應可近似地采用“平均和開方”法(SRSS法)確定,即
(2.8)
式中,S為結構某處總的地震作用效應,而Sj為對應于第j振型該處結構的地震作用效應。
在多遇地震情況下,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方法進行分析是結構抗震計算的主要方法,它將地震作用等效為水平力作用到結構上,然后按照靜力學方法進行計算分析,屬于靜力分析方法。這種計算方法與實際地震反應有一定的差距,不一定能確保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只有在等效阻尼比不是特別大時才能保證所計算的地震反應具有良好精確度。
4.時程分析法
4.1時程分析法的概述
時程分析法是一種動力分析方法,它將整個結構體系看作一個彈性振動體,將地震時地面運動產生的加速度、速度、位移作用在結構上,然后運用動力學的方法研究結構的振動狀態。明顯地,時程分析法比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更能真實反映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地震響應。
地震作用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運動方程為[2]:
(2.9)
其中,、和分別為耗能減震體系主體結構的質量矩陣、阻尼矩陣與剛度矩陣;、和為結構體系的加速度矢量、速度矢量與位移矢量;為耗能減震裝置提供的水平恢復力;為單位列向量。由于該式為非線性方程,為簡化地震反應的計算分析,將其進行等效線性化后再按振型分解法進行求解,簡化后的運動方程為:
(2.10)
其中,、和分別為耗能減震體系的總質量矩陣、總阻尼矩陣與總剛度矩陣。可分解成,為主體結構的質量矩陣,為耗能裝置的等效質量矩陣;可分解成,為主體結構的阻尼矩陣,為耗能裝置的等效阻尼矩陣;可分解為,為主體結構的剛度矩陣,為耗能裝置的等效水平剛度矩陣。
從上述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運動方程式(2.10)可以看出,除了選擇合理的數值解法以外,還需具備合理模型及各種參數[3]:(1) 整體結構的力學模型;(2) 確定結構的彈塑性恢復力模型及結構的總剛度矩陣;(3) 確定結構的總阻尼矩陣;(4) 合理選擇地震波。從運動方程出發,我們逐個分析運動方程中所需要的模型及參數。
4.2結構的特性及恢復力模型
恢復力特性曲線是結構變形與恢復力的力學關系曲線,由于該曲線具有滯回特性,故又可以稱為滯回曲線。該曲線體現了結構(或構件)的強度、剛度、延性、耗能能力等性能特征,滯回環的面積可評估結構(或構件)吸收能量的能力。在對結構進行彈塑性時程分析時,結構屈服后需要重新組成剛度矩陣,因而需要建立變形-結構力的彈塑性關系。在彈塑性階段,力與變形的關系相對復雜,其滯回曲線包括兩大要素,即滯回曲線和骨架曲線。為便于實際工程應用,國內外專家學者已提出多種計算模型,其中較為常用的有雙線型模型和退化三線型模型,分別如圖2.1和圖2.2所示。雙線型模型主要適用于鋼結構,退化三線型模型主要適用于鋼筋混凝土結構。
圖2.1 雙線型模型骨架曲線 圖2.2退化三線型模型骨架曲線
4.3結構時程分析計算模型及剛度矩陣
目前,結構體系力學模型的種類比較多,采用時程分析法分析地震反應時,應根據計算目標、結構的特征等選擇合適的計算模型。結構主要的計算模型有三類[4]:層間模型、桿系模型、桿系-層間混合模型。
4.4質量矩陣
實際工程應用分析時常采用集中質量法,將連續問題離散化,形成多自由度體系,組成集中質量矩陣。當采用層間模型時,質量集中于各樓層所處位置;當采用桿系模型時,質量集中于各節點處。
4.5阻尼矩陣
阻尼隨結構的材料、構造、形式、幾何尺寸、荷載等多種因素變化,導致阻尼值非常離散。目前采用的阻尼理論有兩種,分別為粘滯阻尼理論與復阻尼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為了便于對多自由度振動方程進行振型分解,對于類型單一的材料或均質材料,進一步采用瑞利阻尼假定,即可將多自由度體系方程中的粘性阻尼矩陣[C]寫成質量陣[M]和剛度陣[K]的線性組合形式,即阻尼矩陣為[5]:
(2.11)
其中,α、β為與體系有關的比例常數。
4.6地震波的選用及調整
4.6.1地震波的選用
采用時程分析法分析結構的地震反應,必須輸入地震波的加速度時程曲線。不同地震機制對結構的地震反應有很大影響,因而,地震波的合理正確選擇對結構地震響應分析十分重要,時程分析所選用的地震波可以通過擬建場地的實際強震記錄、典型的強震記錄、人工地震波這三種方式得到。并應根據場地特性等條件,選擇合適的地震波。
4.6.2地震波的調整
選用地震波應全面考慮地震動三要素,即強度(幅值)、頻譜特性與持續時間,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 吳桂霞.軟鋼阻尼器在鋼框架結構中減震性能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8.
[2] 胡幸賢.地震工程學[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篇7
發藥差錯,根據有關文獻中的用藥錯誤分類[1],根據導致發藥差錯的原因不同因而其界定不同。其中,包裝相似差錯定義為:指由于藥品外包裝極為相似,導致錯發藥物,如陜西步長出廠的穩心顆粒和腦心通顆粒,包裝顏色、大小、印刷字體都極為相似;錯發患者定義為:指由于發藥時不呼叫患者名字,張冠李戴發錯藥。
根據本人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的發藥差錯,現將其匯總、分類如下:
1.1藥品錯發
1.1.1藥品漏發、多發,發放的藥品數量上錯誤,有的藥品處方為多盒,只發放了一盒,有的藥品處方為一盒,而發放了多盒,均達不到治療效果。
1.1.2藥品錯發:①藥品規格發放錯誤,如阿托品注射液,有5mg、0.5mg兩種規格,如將5mg 發為0.5mg使用;②藥品品種發放錯誤,如將具有相同降壓作用的雅施達發為壓氏達;③藥品劑型發放錯誤,把外用藥發為片劑;如替硝唑栓發為替硝唑片;④發放對象錯誤,張三的藥品發給李四等。
1.2藥品發放交待不清
1.2.1用法、用量交待不清,特別是服藥時間、服藥順序交待不清;1.2.2含有相同藥物成分的同類藥品在同時服用時應減量或遵醫囑交待不清;
1.2.3許多藥品劑型特別,使用時不可破壞其結構,以免影響療效,如:緩釋片、控釋片、腸溶片以及腸溶膠囊等;
1.2.4有的藥品包裝具有特殊性,未強調用法造成患者使用的錯誤,如:利福平滴眼劑,內附藥片,須先溶解后滴眼。若不交待清楚,有的患者只用不含藥物的溶劑滴眼,達不到局部用藥的目的,且無治療作用;
1.2.5習慣性思維引起差錯。特殊情況下因患者病情變化需改變用量用法,而藥師不認真核對處方,仍習慣性思維按常規的用量用法向患者說明,出現差錯。
2產生的原因
2.1藥品種類繁多,許多名稱、發音、外形、包裝、劑型、規格等相似的藥品,容易出現藥品調劑差錯;
2.2藥品在藥架上擺放位置發生改變時,藥師仍習慣從這個位置取藥并不核對就發給患者,造成錯誤;
2.3工作中精神不集中藥師在工作中態度不嚴謹,說笑打鬧,注意力不集中,也是發藥差錯的重要原因。
2.4業務水平不高,對藥房藥品的規格、劑型、用法用量、適應癥及商品名和通用名等有業務知識不能熟悉掌握
3防范與措施
3.1思想上高度重視。始終牢記發藥差錯無小事,以“一切為了病人,為了一切的病人,為了病人的一切”的為宗旨,加強自身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工作中出現失誤的人員,要進行處罰,對工作表現優秀的人員,要進行獎勵,做到獎懲分明,確保發藥不出現差錯。
3.2加強培訓,提高業務水平。藥品調配處于整個醫療服務鏈的最后一環,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醫院的聲譽,而嚴重的藥品調配失誤甚至回危及患者的生命[3]。因此,要不斷提高藥師的業務素質和水平。為提高藥師的業務素質,采取崗位練兵的方式,結合工作實際,對門診藥房藥師進行技術考核,使大家找出自己在業務技能方面的不足,自覺“充電”,提高業務素質。
3.3建立復核發藥制度,提高發藥準確性。復核發藥是防范發藥差錯的重要措施,杜絕一人既調配又發藥的同時,應當保證調劑人員。 一名發藥藥師應配備兩名調配人員。調配藥師接到處方,經過“四查十對”后,先通過電腦進行處方審核,包括藥名、藥品數量、規格、劑型等,如有差錯立即糾正,這是通過電腦一對處方。調配時,藥師通過處方調配藥品,然后把所調配的藥品再和處方核對,做到通過藥品二對處方。調配完畢,交于發藥藥師。要使差錯不出門,發藥藥師必須再次認真全面地審核一遍處方內容,逐個核對處方與調配藥品、規格、劑量、用法、用量是否一致,逐個檢查藥品的外觀是否合格(包括形狀、色、嗅、味和澄明度),是否在有效期內等,確認無誤后方可發藥。通過人員復核處方藥品,這是三對處方。一旦出現差錯事故,在積極進行補救措施的同時,應及時查找出現問題的環節,分析原因,建立差錯登記,集體學習討論,總結教訓,杜絕再次發生類似錯誤。總之,建立復核發藥制度,可提高藥品發放的準確性,有效地扼制差錯事故的發生。
3.4醫師處方要用通用名。《處方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醫師開具處方應使用經批準并公布的藥品通用名、新活性化合物的專利藥品名稱和復方制劑藥品名稱。化學藥品的品種很多,名稱各異,使用藥品通用名,在一定意義上還可有效地區分與原來習慣用名相似的藥品,如他巴唑(甲巰咪唑)和地巴唑、消炎痛(吲哚美辛)和消心痛(硝酸異山梨酯)等。
3.5促進藥品碼放管理,提高調配準確性 。藥品的正確碼放有利于藥品的調配,在實際工作中,只允許受過訓練并經授權的藥學人員往藥品貨架上碼放藥品[2],相同品種而不同規格的藥品分開碼放,包裝相似或讀音相似的藥品分開碼放,在易發生差錯的藥品碼放位置上,可加貼醒目的警示標簽,以便藥師在配方時注意;
3.6要建立藥品質量檢查登記本,效期藥品登記本等,對近期藥品及時處理,以防將過期變質藥品發給患者;
3.7重視發藥交代環節[3],指導患者安全用藥。向患者交待有關用藥注意事項,避免誤用、誤服。應該印制“藥師提示標簽”,發藥時貼在相應的藥盒或藥袋上,便于患者服用時參考,如“此藥需2℃一8℃冷藏”、“用此藥避免飲酒”“服藥期間不要駕駛汽車”“勿與抗生素同服”“此藥與其他藥同服間隔一小時”等等。向患者交代一些藥物的特殊儲存條件和方法,如氧氟沙星、吡拉西坦等注射劑需閉光保存。向患者交代藥物的用量和用藥時間。如退熱藥再次服用必須間隔4小時一6小時,達喜、達美康等應飯前30分鐘服用,拜唐平應進餐時服用等等。
結束語:藥品發放差錯會直接導致用藥的安全隱患,因此防止藥品發放差錯是安全進行藥物治療最基礎的保證。我們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準確發藥的重要性,根源上杜絕發藥差錯,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篇8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5月急診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80例,均符合AMI診斷標準。其中,男99例,女81例,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66.6±15.1)歲;發病至救治時間30~170 min,平均(77.4±12.2)min。將180例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等)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AMI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急診接診后后立即給予患者吸氧、心電圖監護。觀察組給予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主要如下。
1.2.1做好接診護理準備 急診接診后立即發車,途中與患者家屬保持聯系,仔細詢問患者病情并做好記錄,囑咐患者家屬不要隨意挪動患者,等待救護車達到現場后聽從醫務人員的安排。待到達現場后,立即給予患者吸氧、心電監護,并安慰患者及其家屬,消除其的恐慌與焦躁心理。入院后,認真做好病情觀察,并詳細記錄患者的治療方法。
1.2.2優化AMI救治流程 成立AMI急診救治小組,優急診AMI接診綠色通道;要求醫務人員在接診途中對患者的疾病病情做出判斷,并做好詳細記錄,建立靜脈輸液通路并于接診途中電話通知急診科室做好接診準備,通知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病情及途中救治方法等;待入院后交由急診科醫生再次結合CT及MRI等檢查結果做出準確的判斷,并將判斷結果詳細記錄,交由分診科室結轉;做好院內分診及轉運交接工作,轉運途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預先做好應對意外事件的救治準備工作。
1.2.3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從提高醫務人員的急診救治水平著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組織以護士長為主要負責人的優質護理服務小組,定期對科室內所有護理人員進行必要的護理專業知識培訓;定期對臨床護理實踐中遇到的難點、疑點進行討論、剖析,找到科學的解決方法,提高護理水平和護理質量;要求護理人員保持微笑服務,拉近與患者的距離,保持和諧的醫患關系,促進急診救治的順利開展。
1.3療效判定 統計比較兩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患者死亡率、護理滿意度等指標。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分析,實驗數據以(x±s)和(%)的形式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
2結果
觀察組平均急救反應時間低于對照組(P
3討論
急診AMI患者病情危急、患者及其家屬情緒波動較大,護理難度較大。為提高急診科護理質量,必須對急診科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以提高救治質 量[1-2]。優質護理方法為臨床護理研究的熱點,近年來在臨床各科室廣泛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3-4]。本文以AMI急診接診至救治為基礎資料,分析了優質護理方法在AMI急診救治中的應用價值。臨床實踐表明,經以做好充分的接診救治準備、優化AMI接診救治流程并著重提高臨床護理服務質量為主要目標的優質護理方法可顯著改善AMI的急診救治效果。本文中優化護理干預組平均急救反應時間低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韓彥輝,李海霞.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的應用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837-839.
篇9
1.1 皮帶縱向撕裂
當皮帶某一處受到的力非常不均勻時,就會使皮帶沿著運動方向被撕裂開來,這一現象稱為皮帶縱向撕裂。縱向撕裂的主要原因是皮帶由于過度磨損而受力不均所造成,或是物料中有尖銳雜質插入而使皮帶遭到嚴重破壞而發生縱向撕裂。這種故障一旦發生,會對皮帶造成破壞性的損害。檢測皮帶縱向撕裂的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方法有接觸式檢測方法,如在托輥上方安裝棒形檢測器、壓力檢測器;非接觸檢測方法,如超聲波檢測法、電磁檢測法。這些檢測方法在成本、檢測效果、實時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 皮帶斷帶
皮帶運輸機發展斷帶故障,一般是由于受到橫向力較大,致使皮帶受力失衡而形成的。通常來講,皮帶運輸機斷帶部分一般出現在滾筒部分或者是皮帶運輸機接頭部位,這表明在這兩個部位,容易出現受力不均衡或者荷載過大的現象。而皮帶斷帶故障也會造成一些影響,例如在一些繁忙的工作線上,一旦發生皮帶斷帶,就會出現運輸線堵塞或者機架部位受力過大而損壞的問題。甚至有的因為斷帶故障造成長時間停工,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后果比較嚴重。
1.3 皮帶打滑
與皮帶斷帶相反,皮帶打滑故障是滾筒與皮帶之間受力不足,沒有足夠摩擦力支撐的問題引起,這時候雖然滾筒依舊在轉動,但是無法推動皮帶繼續運轉,從而出現打滑現象。打滑故障雖然不及上述兩種故障給皮帶帶來的損害大,但是長時間的打滑容易使皮帶表面產生大量熱量,如果是在煤炭等企業中,有可能引起煤塵或者瓦斯爆炸,因此也需要相關人員加以重視。
1.4 皮帶跑偏
皮帶機工作時皮帶運轉位置偏離應有的理論位置的現象稱為皮帶跑偏,通常表現為皮帶邊緣與滾筒或托輥邊緣的值小于或大于應有的理論值。皮帶跑偏將會造成機架和皮帶間產生很大的摩擦力,使得皮帶嚴重磨損,進而軟化或撕裂,大大降低皮帶的工作壽命。對于皮帶跑偏故障的檢測,通常采用在皮帶兩側安裝跑偏開關的方法,一旦皮帶在運行中偏離了原有位置,便會觸動到兩側的跑偏開關,從而引發跑偏報警。
2 皮帶機故障診斷方法的研究設計
2.1 接觸式診斷檢測方法
2.1.1 棒形z測器。棒形檢測器是一根彎曲成托輥狀的槽形棒,安裝在皮帶與緩沖托輥之間的一種檢測裝置,其結構如圖1所示。當皮帶機物料當中混有雜物時,這些雜物很有可能將皮帶刺穿,這時槽形棒就會被觸動,從而使限位開關有所響應,進而發出報警并使皮帶急停。這種檢測器在使用時,可以將若干個槽形棒連接在一起,以增加檢測范圍和可靠性。該裝置結構簡單,易于安裝維護,但可靠性較差,且無法對皮帶機損壞程度進行檢測。
2.1.2 弦線式檢測器。弦線式檢測器與棒形檢測器的原理類似,不同之處是將金屬棒換成金屬絲或者尼龍線,其檢測靈敏度比棒形檢測器略高,但存在與棒形檢測器同樣的缺點。
2.1.3 壓力檢測器。壓力檢測器是采用測力托輥代替傳統托輥,將測力托輥安裝在輸送帶支架上,當輸送帶發生斷裂、撕裂或者跑偏故障時,托輥會受到一個額外的力,并且這個力會保持一段時間,通過監測托輥所受力的大小和變化情況來間接判斷輸送帶是否發生故障。這種方法原理簡單,安裝方便,但是可靠性較差,安裝在托輥上的傳感器長時間受力,極易產生磨損,使用壽命較短。
2.1.4 漏料檢測器。漏料檢測器是一種由托盤平衡錘和支點等組成的簡單檢測裝置。當皮帶發生撕裂時,皮帶上的物料就會透過裂縫泄漏到皮帶下方的托盤里,當托盤上裝載物料的質量大于平衡錘時,整個裝置就會以支點為中心轉動從而觸動限位開關,使得皮帶報警并停機。這種檢測器檢測原理和機械結構簡單,檢測方便,但是檢測器壽命較短,且檢測實時性較差,智能化程度較低。
2.2 非接觸式檢測方法
非接觸式檢測方法與接觸式檢測方法相比,具有無損檢測的優勢,檢測效果有所提升,非接觸式的檢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2.2.1 X光射線檢測法。德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X光射線檢測法,并將這種方法成功的運用在皮帶運輸機損傷類故障的檢測中,該方法可以檢測皮帶內的鋼絲繩變形、接頭斷裂,并可對缺陷定位。當皮帶運輸機以較低速運行時,其損傷的程度和損傷的位置均可以被自動記錄下來,但是皮帶運輸的速度會受到制約。具體原理圖可見下圖2:
2.2.2 超聲波檢測法。超聲波檢測法是在皮帶運輸機與托輥之間安裝波導管,波導管產生超聲波并能夠產生超聲波震蕩,通過超聲波檢測器接受產生的超聲波。當皮帶運輸機正常運轉時,產生波和接受波都為正常狀態,檢測器發出正常信號。當皮帶運輸機發生故障時,波導管就會收到損壞而彎曲,使得接受波和發送波都出現異常,超聲波檢測器可以檢測到異常信號,判斷皮帶發生故障。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破壞性,要使得波導管損壞才能夠判斷皮帶的撕裂,且需要破壞程度較大使得物料穿透皮帶,擠彎波導管后才能起作用。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皮帶運輸機在我國運用時間較長,并且由于皮帶運輸機一般情況下運輸距離較長,靠人工來完成巡檢存在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實時性差等問題。為此,分析皮帶運輸機故障特點,并且設計開發一套皮帶運輸機故障診斷檢測系統對于實現皮帶機的安全運行和企業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篇10
隨著智能裝備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械手臂的使用,機械手臂不僅效率高,而且國產化的不斷發展也使其成本在逐步降低。但是機械手臂的振動問題一直以來沒有很好的解決,當機械手臂在某時刻的固有頻率和激勵源頻率相同或相近時,手臂的振動不斷放大,嚴重影響機械手的定位。
1 機械手臂模型分析
如圖1所示為機械手臂簡化圖,機械手由三條手臂構成,分別為臂1、臂2、臂3,每個手臂之間通過電機轉動連接,臂1為最末端關節,上面安裝手爪來抓取物品。
通常對多關節機械手臂的抑制方法有以下幾種:結構優化設計、反饋控制、輸入指令等。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劉延杰在《硅片傳輸機器人手臂結構優化設計方法》(機械工程學報)對機構優化設計有較深入的研究。本文著重從反饋控制研究對機械手臂振動的方法。
J為轉動慣量矩陣,τ為廣義力矩矢量。
2 動態特性分析
將整個機械手臂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研究,固有頻率為系統的固有屬性,對多關節機械手臂的動力學模型分析并根據公式1,得出固有頻率公式:
ω為系統的固有頻率,A為模態振動矢量。由于機械手臂在運動中的位置始終變化,其質量矩陣為時變矩陣,所以系統的固有頻率隨機械手臂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其值非定值。
3 機械手臂振動檢測
(1)檢測硬件原理圖
使用msp430系列單片機相應速度快,處理能力強,性價比高,故選擇型號2553作為核心處理芯片,以壓力傳感器作為振幅檢測元件,構建硬件檢測電路,系統原理圖如圖2所示,傳感器的檢測數據通過AD574轉換為數字量傳輸給單片機處理,單片機對數據濾波及分析后將結果傳輸給上位機。
(2)檢測結果
振幅傳感器安裝在關節處的電機上,構成半閉環控制方式。通過實驗得到振動數據,通過數據繪制其時域振動波形圖。
通過檢測振幅的變化來調整機械手的運動規律,使其振動避開固有頻率,保證機械手安全運行。
4 結語
以多關節機械手臂為模型,建立動力學公式,進一步求出系統固有頻率表達式。利用MSP430單片機及振幅傳感器為核心元件構建硬件檢測電路,測得關節處電極的振動規律并將振動數據傳輸給上位機控制中心,為下一步的抑制振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篇11
近年來,隨著施工規模的逐步增大,現代機械設備也日趨大型化、連續化、機電一體化,其性能與復雜程度不斷提高,對設備故障的診斷也更為復雜。靠傳統的填寫值班日志、靠參數越限報警等人工或半自動化的方法來維護機械設備既落后,又不客觀,雖然可以有類似黑匣子之類的自動數據記錄器,但也只能做事后分析。而且這種陳舊的設備維護模式,無論是數據的可靠性或實時性,還是設備的維護質量均無法滿足要求,導致施工機械在施工過程中停機多,檢修時間長,嚴重影響到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建立遠程故障診斷及維護系統是解決問題的很好的方法。
1 工程機械故障診斷及維護技術的行業特點
1.1 目的明確
診斷的目的就是要確定機械運行狀況、檢查故障部位、分析故障產生的原因和制定經濟有效的維修方案。
1.2 交叉性強
診斷及維修涉及摩擦學、材料學、力學、化學等多種學科;需采用焊接、鑄造、車、鉗、鍛、鍍等多種工藝手段;要掌握維修理論,機構學及經營管理等多方面知識。
1.3 工作環境惡劣,實踐性強一切診斷方法和維修技術都必須以機械的實際狀況為基礎,處理結果很快得到實踐驗證。
2 故障診斷技術
設備故障診斷技術包括故障檢測與故障診
斷,通常合在一體統稱為故障檢測和診斷(FDD)。
2.1 故障機理
通常我們說設備工作正常是指它具備應有的功能,沒有任何缺陷,或雖有缺陷但仍在容限范圍內。異常是缺陷有了進一步發展,使設備狀態發生變化,性能惡化,但仍能維持工作。故障則是缺陷發展到使設備性能和功能都有所喪失的程度。設備的異常或故障是在設備運行中通過其狀態信號(即二次效應)變化反映出的。由于監測與故障是在設備不停機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必然以狀態信號為依據。二次效應就是設備在運行中出現的各種物理的、化學的現象,如振動、噪聲、溫升、油耗、變形、功耗、磨損、氣味等,這些都是一種設備運行所固有的。監測與診斷就是要快速、準確地提取設備運行時二次效應所反映的特征。
2.2 故障診斷過程
2.2.1 狀態監測主要是測取與設備運行有關的狀態信號。狀態信號的獲取主要是依靠傳感器或其它監測手段進行故障信號的檢測。檢測中主要有以下幾個過程:
2.2.1.1 信號測取主要是通過電量的或傳感器組成的探測頭直接感知被測對象參數的變化;
2.2.1.2 中間變換主要完成由探測頭取得的信號的變換和傳輸
2.2.1.3 數據采集就是把中間變換的連續信號進行離散化過程。數據是診斷的基礎,能否采集到足夠長的客觀反映設備運行狀態的信息,是診斷成敗的關鍵。
2.2.2 特征提取就是從狀態信號中提取與設備故障有關的特征信息。
2.2.3 故障診斷故障診斷就是根據所提取的特征判別狀態有無異常,并根據此信息和其它補充測試的輔助信息尋找故障源。
2.2.4 決策根據設備故障特征狀態,預測故障發展趨勢,并根據故障性質和趨勢,做出決策,干預其工作過程(包括控制、調整、維修等)。
2.3 診斷原理設備診斷是利用被診斷的對象(設備)提供的一切有用信息,經過分析處理以獲得最能識別設備狀態的特征參數,以便做出正確的診斷結論。機械設備運行時產生多種信息,當其功能逐漸劣化時,就出現相應的異常信息,如機器的狀態變化而產生的異常振動、噪聲、溫度等機械信號;機械劣化過程產生的磨損微粒、油液及氣體成分變化的化學信號等。利用檢測儀器對最敏感的故障特征信號進行狀態監測,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診斷,及時預測機器設備可能發生的故障。傳感器安裝在診斷對象(設備)上,以傳遞溫度、壓力、振動、變形等信號,這些信號進一步轉化為電信號,輸入到信號處理裝置,在信號處理裝置中將輸入的診斷信號與預先儲存在系統內的標準信號進行比較,標準信號是根據事先積累的大量數據資料和實際經驗分析歸納而制定出來的判定標準,是設備各種參數的允許值。通過比較做出判斷,確定故障的部位和原因,預測可能發生的故障。
3 工程機械故障診斷及維護系統
由于工程機械故障的多樣性、突發性、成因復雜性和進行故障診斷所需要的知識對領域專家實踐經驗和診斷策略的依賴性;人工神經網絡能通過自身的學習機能建立故障征兆和故障模式之間的復雜映射關系,可以進行多因素預測。
3.1 系統簡介
系統通過一個基于神經計算算法的“看門狗”智能單元對機械運行狀態進行在線分析和推理,對機器的工況及相關信息做出相應評價;還可以通過電話線與遠程單元相連,以便在異地獲取機器工況及其性能信息,并以此做出評價。知識密集型智能工具“看門狗”可以隨時對機器工況進行跟蹤,獲取和組織機器及其周圍環境的數據。“看門狗”芯片作為機器的“黑匣子”,可以儲存主要部件的狀態“軌跡”。一旦發生失效,操作者可以讀取“黑匣子”,獲得最近幾分鐘的工況信息,迅速確定故障,并給予及時修復。當機械設備出現新的故障時,通過自學不斷調整權值、閥值,以提高故障的正確檢查率,減低漏報率和誤報率。這些基于知識的信息同樣可以為其他站點的用戶所共享。
3.2 系統優點
遠程故障診斷及維護系統的一個突出優點在于進行協作診斷和維護,及時排除故障。
3.2.1 故障工況數據收集通過遠程診斷系統,可以積累更多的機器/過程的故障工況,由此,從各遠程站點獲取的故障工況中可以開發更好的診斷算法。
3.2.2 故障診斷不同地點的專家可以訪問服務器中存放的有效信息,因此,分散在各站點的知識可以集成起來完成更復雜的協作診斷。
3.2.3 遠程服務系統提供了多種類型的信息例如在線的過程/機器傳感數據,故障/性能下降的歷史數據等。進行性能評價時,必須對這些信息加以整體考慮。
3.3診斷并及時維修
在使用過程中,機械往往會出現各種故障,這些故障的性質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對機械的負面影響較小,有的則比較嚴重,甚至會釀成災害。因而對機械故障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和處理顯得十分重要。目前故障診斷技術獲得飛速發展,各種有效的診斷手段和診斷系統為機械故障的診斷與排除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其中人工智能專家故障診斷系統,作用
診斷后,要對出現的故障要及時進行處理,所謂適時及時處理就是要嚴格按照維修保養規程,定期對機械進行保養和修護;各種等組的保養和修護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另外還要加強對機械的定期與不定期的檢查,及時對機械的運行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對已經出現或將要出現的故障,要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不能因為故障小或者不明顯就放之不管,這樣最終會延誤保養的時機,造成大的故障。
4 結語
遠程故障診斷技術目前還處于發展初期,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這包括故障診斷技術本身要解決的問題及網絡技術的問題。但是,無論是從經濟觀點出發,還是從整個施工來考慮,借助Internet,準確、及時、有效地實現工程機械遠程故障診斷的方法都值得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篇12
急診科是醫院的窗口,也是各種危、急、重癥患者搶救及治療的首要場所。急診科護士承擔著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壓力,護士出現職業疲倦,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必將造成護理質量下降、護患糾紛增加,甚至嚴重影響醫院的效益。
1 壓力源分析
1.1 護理人員配置不足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法制觀念及自我保護意識不斷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醫療護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的不足與患者高質量護理要求存在著矛盾,特別是急診科工作繁重,患者流動性大,病種復雜,這種矛盾更加容易激化,給急診科護士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
1.2 睡眠紊亂 護士工作三班倒,頻繁的夜班使護士的生物鐘紊亂,有時連續搶救、護理患者數小時,精神高度緊張,因工作原因而疏于對家人照顧,產生焦慮情緒和內疚心理,嚴重影響睡眠質量,睡眠質量差影響護士身心健康,從而產生對職業不滿意甚至厭惡的負性情緒反應,直接影響治療護理質量。
1.3 行業風險大 急診科是一個多學科的科室,隨機性大、可控性小、醫療糾紛好發。由于急診患者的病情危急多變、突發性強,急診科護士工作強度大,專業技術要求高,知識面要廣,急診護士在臨床職業性接觸存在潛在的傳染性,一不小心造成職業性暴露,使護士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應激能力相對低。
1.4 不公平待遇 護士為患者的康復付出辛勤的勞動,有時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承認,社會地位低。工資及褔利待遇相對較低,晉升及繼續深造的機會較少,護理工作在醫療活動中不被認可,也增加了護士的心理壓力。
2 應對方法
2.1 重視人力資源管理 合理安排人員,適當增加科內人員編制,以人為本,管理者要善于發現每個護士的特長,激發護士的潛能,提升護士的自信心和滿足感。護士是“關懷者”,同時也是“被關懷者”。護士長要關心和了解護士的困難,及時地解決護士工作上、生活上的難題。培養護士的團隊精神,加強同事間緊密合作,營造溫馨愉快的工作環境,增強護士的歸屬感。
2.2 科學排班 由于護士三班倒,尤其夜班時人員少,突發事件多,尤其遇到大搶救且患者因搶救無效死亡時,容易造成護士精神壓力大、急躁不安、焦慮等。護士長在排班時對于工作強度大的班次應給予當班護士充分的倒休,使其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整,以減輕壓力。創造有序的工作環境,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放松心情,傾聽音樂、參加朋友聚會、瑜伽靜坐、健身等均可減輕精神負擔。樂觀面對生活,適當的壓力可轉變成進步的動力。
篇13
前言
近年來,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在企業中機械化設備的水平在不斷的提高,企業的機械化設備及數量都在量上有了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的解決了人力無法完成的工作,對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企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機械的維修成本也在不斷的增加,這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因此如何減少機械設備的故障率,提高機械設備的經濟效益就顯得尤為重要。
1機械設備常見的故障表現形式
機械設備常見的故障形式有以下幾種:(1)性能異常。性能異常是指由于受到運行環境和長期使用帶來的老化影響,機械設備常會出現動力性能變差、最高轉速下降、油耗量增加、產生振動和噪音、難以操作等性能異常故障。這是由于機械設備運行時間較長,內部元件損壞或者老化導致的。(2)外部故障。機械設備在運行中常會出現位移、歪斜或者傾斜、部件偏移等現象,影響其正常運行。設備受到外力作用產生的可以明顯觀察到的外部故障,是在較復雜作業環境中運行的機械設備常會出現的故障。(3)噪音。機械設備產生噪音是出現故障的一大表現。一般情況下,響聲較沉悶且機械設備出現一定的振動現象時,可以預見設備內部出現了較大故障,需要立即停止設備運行并進行檢修。機械設備產生響聲的原因有很多,要根據情況對機械設備進行全面專業的檢查。(4)產生異味。機械設備內部的一些非金屬材料出現脫落或者受到內部溫度過高的影響,會產生焦臭味。如非金屬材料受到機械設備摩擦、導線的絕緣層被燒壞、機油泄漏等,都會導致機械設備出現異味。(5)溫度過高和漏油故障。溫度過高一般由兩種原因導致,一是機械設備長期高負載運行;二是機械設備內部的電氣系統或其他機構出現故障,導致更多熱量產生。漏油也是機械設備常見的故障形式之一,大多是由于機械設備的油液密封部分出現破損,致使機油、油、制冷劑等油液泄漏。
2機械設備的故障診斷技術
2.1無損檢測技術。
無損檢測技術指在被檢查的機械設備不被損壞的基礎上,利用物質的物理性質由于故障的出現所帶來的變化,對機械設備進行檢測。無損檢測不以損壞機械為前提,這是其一大優點。目前,無損檢測技術主要包括超聲波檢測、射線檢測和磁力檢測等。無損檢測對于改進機械產品的設計生產工藝和提高機械設備運行的可靠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2.2振動檢測技術。
振動檢測技術指利用正常運行的機械設備與出現故障的機械設備之間動態頻率如振型、傳遞函數等的不同,來判斷機械設備是否存在故障的技術。對處于生產運行中的機械設備,可以利用其在運行中產生的動態振動信號對其實現不停機條件下的故障檢測和診斷;對于靜止的設備,可以通過對其施加人工激勵,根據設備對人工激勵的反應,判斷其是否存在損傷故障。振動檢測技術的準確性高,各種檢測設備完善,在機械設備的故障診斷中是較為理想的檢測方式。但振動檢測對技術人員和診斷設備的要求較高,涉及的知識很多。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可以推動振動檢測技術向著更加智能化和便于操作的方向發展。
2.3溫度檢測技術。
溫度檢測技術溫度是機械設備出現故障時的一個突出的表現,通過溫度所傳達的信息也可以用來對機械設備故障進行檢測。溫度檢測技術一般包含非接觸式測溫和接觸式測溫兩種。對于機械設備中難以到達和存在危險的部位,常采取非接觸式測溫,例如旋轉部位的溫度測量;對于需要連續檢測的一般性設備部位,常采取接觸式測溫,如測量設備軸承的溫度。利用溫度檢測技術進行機械設備的故障診斷,簡單易行.且結果也較為明顯,可以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對機械設備的故障做出分析和判斷。
2.4鐵譜分析檢測技術。
這是一種通過對機械設備油中的磨損顆粒進行檢測,以在不解體機械設備的前提下對故障進行診斷的技術。鐵譜分析檢測技術主要包括油液分析和磨損顆粒分析兩個部分。相比其他的機械設備故障檢測技術,鐵譜分析檢測技術效率較高,可以實現對故障的前期發現,其在液壓設備等的故障診斷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但鐵譜分析技術對設備和檢測人員的技術要求很高,容易因人為操作失誤而導致結果不準確。
3機械設備的維修保養措施
3.1實行機械設備的強制保養。
強制保養是指對保養進行硬性的規定,必須安排專人,按時按標準完成設備的維修保養計劃。對此,要提高管理者和設備保養技術人員的設備管理意識,明確設備保養的目標和責任。對機械設備故障不夠重視,只注重完成眼前的生產計劃,不在機械設備故障的早期對其進行處理,必然會導致設備內部磨損加重、部件壽命縮短、材料消耗增加,直至造成設備停機,生產完全無法進行,甚至帶來更大的安全事故。建立機械設備的強制保養制度,是現代設備管理的重要部分。
3.2做好特種設備的安全檢查。
機械設備中的一些設備具有一定危險性,一旦出現故障會對作業人員和機械設備造成很大的傷害,對于這些特種設備要加強檢查維修,制定定期和巡回檢查制度,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故障,以防引起更大的損失。
3.3建立維修保養制度。
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建立定期、定班和巡回保養維修制度。按照各級保養維護章程進行維修工作,低級的保養由機械操作人員負責進行,高級的保養維修由專業的維修人員進行。實時收集機械設備的運行數據,再利用概率統計法、模糊理論等對故障出現的規律進行統計,從而計算出合理的維修保養周期,預防機械設備故障的發生。
3.4加強機械設備維修保養技術的管理。
機械設備維修保養技術復雜,需要根據機械設備的特點和出現的故障類型進行科學的選擇,這就需要企業做好機械設備維修保養技術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專業的維修保養隊伍,以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的技術人員作為機械設備維修保養的主力,注重裝配工藝,優化維修工藝;其次,要加強與機械設備廠家的合作,建立協作關系,在機械設備出現故障時要及時要求廠家進行專業的檢測維護;最后,要嚴格按照機械設備的使用和保養手冊進行保養維修計劃的制定和維修技術標準的執行,以實現維修保養技術的規范化、標準化。
3.5合理選擇維修方式。
從機械設備出現故障的規律分析可以得知,故障一般包括具有規律性的磨損故障和具有突發性的隨機故障,對于不同故障的檢測和維護,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規律性的磨損故障一般是由機械設備部件長期運行帶來的磨損、老化失效所導致的,可以對其磨損、老化的規律進行觀察和記錄,適合采用狀態檢查法來檢測其發展的程度,從而對故障做出預防;對于偶發性的隨機故障,其發生概率與時間沒有關系,一般出現在機械設備重點零部件上,要嚴格按照使用規則和期限,定期對機械設備進行維護和修理,以降低隨機故障的發生概率。
結束語
機械設備在現代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做好機械設備的故障診斷和維護工作是保證生產安全、高效進行的基礎。機械設備的結構復雜,涉及的技術種類較多,對于其出現的故障,要選擇合理的診斷技術來確定故障原因,并利用合理的維修技術恢復其運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