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藥廠轉正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材料
1.1 樣品來源 塞隆骨樣品由北京同仁堂制藥廠(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三極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樣品全架骨骼之頭骨特征經與樊乃昌、施銀柱研究員所著《中國鼢鼠Eospalax亞屬分類研究》[4]中,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頭骨比對,其所示特征一致。體毛及頭骨特征等與《中國動物志獸綱》高原亞種(高原鼢鼠)M. rufescens baileyi同。經筆者鑒定為高原鼢鼠M. baileyi的干燥骨骼。樣品編號為SLG-01,SLG-02,SLG-03,SLG-04,SLG-05現存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材室。
1.2 儀器與試劑 生物顯微鏡 OLYMPUS BX51,DP70數碼照相系統;水合氯醛、稀甘油。量具為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有限公司生產Links(0~150) mm電子數顯卡尺提供測量數據。
2 方法與結果
取完整骨骼樣品,至2%氫氧化鉀溶液中浸泡,去殘肉,清洗至凈,觀察,記述生藥特征并拍照。樣品分部位粉碎,過80或100目篩,取適量,水合氯醛透化,甘油裝片,觀察,拍照。為注明鑒別特征,骨骼特征部位以相關英文單詞首字母加數字標出,如頭骨(skull, S1,S2);椎骨(vertebra, V1,V2);肢骨(limb,L1,L2);下頜骨(mandible,M1,M2)等。
2.1 骨骼系統 分中軸骨骼和四肢骨骼。中軸骨骼包括頭骨、脊柱(頸椎7節、胸椎13節、腰椎7節、薦椎4節愈合、尾椎(描述略))、肋骨(描述略)和胸骨。四肢骨骼包括肩帶骨、前肢骨、腰帶骨和后肢骨(圖1)。
2.2 頭骨 顱骨和面骨組成。顱骨由額部(S1),頂部(S2)和枕部組成。面骨由頜骨即前頜骨(S3)、上頜骨、鼻骨(S4)、顴骨(S5)、下頜骨、枕骨(S8)、聽泡骨(S9)、臼齒(S10)、門齒(S11)等組成。頭骨扁而寬,略呈三角形,鼻骨較長,末端呈鈍錐形,兩鼻骨前緣連合處凹入缺刻淺,顴弓弧度較平緩,頂脊不在中縫處會合(S6),門齒孔小,前頜骨下延包圍門齒孔(圖2)。
據文獻記載,高原鼢鼠頭骨測量:顱全長41~54 mm,顴寬24~38 mm,后頭寬24~34 mm,眶間寬6.1~9.3 mm,上齒列長7~13 mm[4]。本文分別對5組頭骨不同部位測量,其各組測量數據與文獻記述相吻合(表1)。
后肢骨包括股、脛、跗和足4部分。股部有股骨,與髖骨臼合成合成關節的球部稱股骨頭(L11,在其周邊有大、小轉子。與脛相接部位的隆起稱脛側髁。脛部有脛骨、腓骨,腓骨與脛骨愈合。股骨粗壯,長徑37.54~38.20 mm,短徑長3.70~4.99 mm,上端較寬扁8.86~9.35 mm,股骨頭半球形,大轉子(L12)比股骨頭略高,大轉子的內側有一深陷轉子窩,下端屈面正中有一凹槽(圖8)。腓骨,較細?。↙13)。脛骨(L14)較粗大,長35.86~36.04 mm,兩骨間有較寬的骨間隙,最寬處相隔3.85~4.02 mm(圖8)。跗和足見圖8。骨骼表面略呈棕褐色或黃白色,質堅硬,氣腥。
2.6 粉末特征 粉末淡灰白色、淡黃色。顯微形態呈不規則形碎片,骨陷窩較多,大多呈長條形、裂縫狀或類圓形。
股骨骨陷窩較大,略呈鳳眼狀,長徑15~40 μm,短頸7~15 μm多為同向排列,邊緣凹凸不平。脛骨骨陷窩形狀不規則,類方形和類三角形,多為散列。顱骨骨陷窩略呈類圓形,或表面有細密的縱向紋理,紋理凸起,呈平行狀、微波狀。下頜骨碎片類方形、邊緣略凸起而平滑,骨陷窩不規則孔隙或空洞狀,或呈橫向平行條紋,有的具縱向脊橫。足骨(附毛)碎片呈不規則或類圓形邊緣平滑,孔隙呈長梭形空洞狀,長徑20~40 μm,短頸10~20 μm指甲碎片呈不定形碎片,近無色或淡黃色,有的呈具層狀紋理,有的在偏光鏡下,具偏光(多彩)現象。毛多破碎,毛干中部直徑40~50 μm,壁厚10~15 μm,表面由薄而透明的扁平細胞作覆瓦狀排列,隱約可見細縱直紋,髓質斷續或無,灰黑色或灰棕色,呈隔層狀,毛根常與毛囊相連,基部膨大(圖9)。
3 小結
塞隆骨(高原鼢鼠)骨骼特征總結如下。
頭骨:鼻骨較長,其末端成鈍錐狀;門齒孔在前頜骨包圍中;兩頂脊不相會合。顱全長(以下為均值mm)47.24;顱基長39.24;顴寬34.79;后頭寬29.84;眶間寬8.09;上齒列9.98;下齒列10.44。
椎骨:頸椎7節,第1節環呈扁環形,第2節樞椎形狀特異,棘突發達,第3~7節頸椎呈“馬鞍形”。胸椎 13節,前8棘突發達向后傾斜,兩側連接肋骨13對,前8對肋骨末端與胸骨相連。腰椎7節。
前后肢骨:肩胛骨呈扁平斜長的三角形,長徑36.52~41.15 mm,短徑長11.69 mm,較薄,中央有1條斜向突起,稱肩胛岡。前肢骨肱骨具一發達的隆起。尺骨較橈骨長約1/3。前肢第3趾的爪較其他爪大。股骨頭半球形,大轉子(L12)比股骨頭略高,大轉子的內側有一深陷轉子窩,下端屈面正中有一凹槽。腓骨,較細小(L13)。脛骨(L14)較粗大,長35.86~36.04 mm,兩骨間有較寬的骨間隙,最寬處相隔3.85~4.02 mm。
4 討論
4.1 高原鼢鼠顱骨兩頂脊間距不愈合 在實驗中分別對5組高原鼢鼠骨骼的頭骨兩頂脊寬測距,測距數值不同。據《中國動物志》第6卷高原亞種項下介紹:“對高原亞種種群年齡的研究證實,其二頂嵴間寬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小以致鼢鼠老體左右頂嵴接觸,但不愈合”,“也是本亞種分類主要特征”[1]。
4.2 動物物種鑒別分類與其分布地密切相關 《中國動物志》記載高原鼢鼠分布青海高原、川西高原等地,“屬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帶特有物種”。本樣品與《中國動物志》記述高原鼢鼠分布地同(《中國動物志》獸綱秦嶺鼢鼠亞種檢索中,高原鼢鼠M. baileyi作為秦嶺鼢鼠M.yospalax rufescens亞種,即高原亞種M. rufescens baileyi[1])。
4.3 頭骨測量方法問題 本文依據《嚙齒動物學》[5]提供的測量頭骨方法測量取得頭骨數據。如頭骨顱全長(從吻端包括門齒至頭骨最后端的直線距離);顱基長[從前頜骨后端(上門齒后緣)至枕骨大孔下緣的最短距離];腭長[從中間門齒齒槽后緣至腭部后緣(不包括棘突在內)的最短距離];顴寬(左右顴弓外緣間的最大寬度);后頭寬[頭骨后部(腦顱)的最大寬度];眶間寬[額骨背面兩眼眶間的最小距離(若有眶后突,應測至該突的前緣)];上齒列[上頜頰齒列(前臼齒和臼齒)齒冠的最大長度(若無前臼齒,則僅指臼齒)];下齒列(下頜頰齒列齒冠的最大長度)。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動物志?獸綱.第6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66.
[2]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品標準(新藥轉正標準)16~26冊[S]. 2002:546.
[3]索有瑞,張寶琛,汪漢卿. 塞隆骨與虎骨中礦物質元素的比較[J].中草藥,2004, 35(4):445.
[4]樊乃昌,施銀柱. 中國鼢鼠Eospalax亞屬分類研究[J].獸類學報,1982, 2(2)183.
[5]鄭智民,姜志寬. 嚙齒動物學[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8:21.
Morphology stud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animal
skeleton of Osteon Myospalacem Baileyi
LIU Wen-qi*, YAN Hua, MA Si-yu, WEI Feng, MA Shuang-cheng
(National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Beijing 10005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