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技術創新投資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實證模型原理
數據包絡系統分析方法(DEA)是美國運籌學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于1978年提出的,根據決策單元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的實際數據求得最優的權重,從而判斷決策單元的相對有效性或對其進行效益評價。DEA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保持決策單元的輸入或輸出不變,借助于數學規劃將DMU投影到DEA的有效前沿面上,并通過比較不同的DMU偏離DEA有效前沿面的程度來評價它們的相對有效性。DEA方法最顯著的優點就是無需進行任何的權重假設,避免了選取權重時受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也無需對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提高了數據分析結果的精確度。
二、決策單元的確定與指標的選取
依據數據選取口徑的統一性、獨立性和可比性的基本原則,同時考慮了分析數據的可得性等因素,選取2001-2008年作為DEA中的決策單元。選取DMU年度內已到位資金作為輸入指標(Input),具體為創新基金資助、地方撥款、金融貸款、企業自籌和其它資金。輸出指標(Output)選取了技術創新基金項目承擔企業在每一個DMU年度內的效益情況,具體為項目承擔企業的總收入、凈利潤、繳稅總額、出口創匯,以及年末從業人數。指標數據來源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網站公布的技術創新基金2001-2008年的年度報告,是創新基金管理中心依據每年度立項企業上報的《監理信息調查表》,對年度內尚在執行項目承擔企業的整體效益情況進行的匯總統計分析結果。每年度立項企業實際上報數均占應上報總數的90%以上,可以很好的反映每年度技術創新基金立項企業總體的效益情況。
三、實證結論及其分析
通過采用Win4Deap軟件(評價模型:C2R)對技術創新基金的投資效益進行了DEA分析,相對有效性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
評價結果表明,2001年和2002年的DMU屬于非DEA有效,且規模收益遞減,說明在技術創新基金設立的早些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各項扶持資金的投入與企業的產出效益并沒有達到最優狀態,技術創新基金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作用并不明顯。但隨著技術創新基金的日益成熟,2003年DMU的規模收益轉為遞增。
到2004年,技術創新基金已經走過了五個年頭。科技主管部門抓住了這個契機,在總結分析了技術創新基金五年來取得的成績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針對中國的特有國情,調整并改進了技術創新基金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和扶持方式,大大推進了技術創新基金的發展進程。在隨后的幾年里,技術創新基金逐漸顯現了其關鍵的示范作用與帶動作用。2004-2008年的DMU評價結果為DEA有效,表明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資金投入與效益產出已經達到了相對最優狀態。這說明在技術創新基金的大力扶持下,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僅改善了其不利的融資環境,也提高了其自身的綜合實力,同時也為技術創新基金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雖然企業各項經濟指標的增加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但是實證結果表明,技術創新基金設立及運行十年來對于這些項目承擔企業茁壯成長的推進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此,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DEA是一種用來評價決策單元相對有效性的分析方法,但卻無法判別決策單元是否屬于絕對有效。雖然近五年來,技術創新基金一直處于DEA有效狀態,但并不表示技術創新基金的投資效益處于絕對最優狀態。
四、問題及建議
目前,技術創新基金的實施運行中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限制了技術創新基金的長遠發展。技術創新基金在實施過程中采取了“背靠背”的鏈式申請方式以及“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機會主義行為等現象的發生,但同樣滋生了各種弊端,尋租現象也仍然存在。此外,在技術創新基金的實際執行過程中還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引導性不足以及過于強調基金投入的穩定性等諸多問題。
鑒于以上問題,技術創新基金應進一步探索并完善其資助體系;調整基金定位,加大對種子期和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轉變創新基金扶持模式;強化創新基金項目的評審和監理工作,明確創新基金的具體實施細則;并加強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平臺建設,建立高效的創新基金服務體系,從而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融資環境。因此,為了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基金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最大程度地發揮技術創新基金的政策引導作用,技術創新基金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杜棟,龐慶華,吳炎.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62-67.
篇2
人力資本的思想要追溯到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國富論)中提出了此思想,后來經濟學家歐•費雪(Irving Fisher)在《資本的性質和收入》(1906年)中首次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并將其納入經濟分析的理論框架。人力資本理論真正興起于本世紀五六十年代。被稱為“人力資本之父”的舒爾茨在1960年的一次演說中系統闡述了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本就是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健康狀況的總和。貝克爾其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可概括為四個方面的內容:(1)人力資本就是體現在人身上的知識、技能;(2)人力資本是通過教育和健康等形式支出所形成的,其中高等教育的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核心部分;(3)人力資本投資像其他一切資本一樣,可以獲得回報,而且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率大于物質資本投資的回報率,它可以增加國民收入,促進經濟增長;(4)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經濟價值就是對人力資本的貢獻。所以,政府應增加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資。
人力資本投資就是用貨幣、實物資本、商品等資源通過消費、教育學習和醫療保健等形式進行投入的,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并增加人的生產效率和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動。人力資本投資是用支付當前投資成本及各項費用的方式,以取得未來收益為目標而進行的對人自身知識、技能和更大生產能力的投資行為。
人力資本投資按照其形成的途徑主要包括教育投資,在職培訓投資,“干中學”投資,醫療、衛生、保健投資四種。教育投資是人力投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提高人力資本知識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徑。教育投資又包括家庭教育投資、正規學校教育投資和成人教育投資等。
二、技術創新
對于技術創新,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國內學者比較傾向于經濟學家熊彼特的觀點:技術創新是指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新的組合包括:①引進新產品;②引用新技術,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③開辟新的市場;④控制原材料新的來源,不管這種來源是否已經存在,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⑤實現任何一種工業新的組織,例如生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
對于技術創新可以從以下角度去理解:第一,技術創新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關于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日本鋼鐵業通過技術創新贏得競爭優勢并超越美國鋼鐵業。另外技術創新并不等同于研發,技術創新是一個經濟學上的概念。技術創新包含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工藝創新等。第二,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之一。企業家是技術創新全過程的決策者和組織者,在知識經濟社會對企業家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第三,技術創新的目的是為了獲取超額利潤。成功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把最新的科技融入生產過程,提高了生產力的技術構成,其新產品就具有了某種差異性,從而能夠使消費者以更高的價格購買其產品,這樣一來,企業就能夠賺取超額的利潤。第四,科技人員在技術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萍既藛T是技術的載體,正是因為其研發成果才有可能使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另外科技人員應該既要有科技創新意識又要具有經濟意識,研發出來的技術成果如果不能用以打開市場就不會有經濟價值,而只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
三、我國人力資本投資與技術創新關系實證研究
1.我國人力資本投資現狀
(1)教育投資嚴重不足,教育體制不合理。中國教育投資占GDP比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根據中國2008年統計年鑒在全國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布中具有高中文化的只占12.6%,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的占6.2%,仍然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2)勞動力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蒲型度脒€仍然不足,到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已有了較大的提高,約為1.5%,但也僅及美國的二十分之一,日本的十四分之一。(3)勞動力流動率低下。(4)人力資本結構不合理。我國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發展需求嚴重失衡。
2.數據的選擇及處理
對于自變量人力資本投資,用以下三點來衡量:1)職工工資x1;2)畢業大學生數量x2;3)畢業職業中學學生數量x3。對于因變量技術創新,本文擬用專利申請數量Y1和高技術產業產值Y2共同來作為技術創新的指標。
3.SPSS統計軟件的應用
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分別分析技術創新指標Y1和Y2與職工工資x1,畢業大學生數量x2和畢業職業中學學生數量x3之間的線性關系。
4.實證結果分析
(1)技術創新指標Y1與三個自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
a. Predictors: (Constant),畢業職業中學學生數量x3,畢業大學生數量x2,職工工資x1
a. Predictors: (Constant),畢業職業中學學生數量x3,畢業大學生數量x2,職工工資x1
b. Dependent Variable:專利申請數量Y1
a. Dependent Variable:專利申請數量Y1
(2)技術創新指標Y2與三個自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
a. Predictors: (Constant),畢業職業中學學生數量x3,畢業大學生數量x2,職工工資x1
b. Dependent Variable:高技術產業產值Y2
a. Dependent Variable:高技術產業產值Y2
綜上,由表可知Y1、Y2與三個自變量的線性關系為:Y1=16.929x1+630.051x2+34.189x3-68761.993
Y2=0.25x1+100.848x2-5.949x3-581.901
兩次結果的樣本判定系數R2分別是0.997和0.999,樣本判定系數越接近于1,回歸超平面擬合越高。0.997和0.999分別說明Y1的變動中有99.7%和Y2的變動中有99.9%可以由三個自變量解釋。調整的判定系數R2也分別高達0.995和0.998。復相關系數R表示所有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的線性相關程度,兩次結果的復相關系數均為0.999,說明技術創新與三個自變量x1、x2及x3間的相關程度為99.9%。由此可見,文章中所選用的樣本有極高的擬合優度。隨后本文以F檢驗做了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兩次多元線性回歸的顯著性水平均為0.05,F值的大小分別是476.18和1308.00,對應的P值均為0.00,因此P值遠小于0.05的顯著性水平,據此說明回歸方程線性關系顯著。
本文選取了2000年―2007年八年的數據做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人力資本投資與技術創新之間具有明顯的線性相關性。從所得出的關系式中可見,職工工資和畢業大學生的數量與技術創新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畢業職業中學學生數量在某些方面有助于技術創新,但對于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的力度,重視教育投資的質量,能夠有效提高我國的技術創新乃至技術進步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莫寰.企業視角下的人力資本投資[J] .企業經濟,2006,(2):65-66.
[2]Paul M. Romer1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90,98(5).
[3]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
篇3
當今時代,高新技術企業成為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風險投資又是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相關力量,技術創新能力又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風險投資與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先通過理論分析得出風險投資對高效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兩大效應,分析風險投資對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
風險投資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
一、導言
在當今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新經濟時代,將知識和技術迅速轉化為產品、服務及生產力的能力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甚至可以說,誰在這方面的擁有的能力強,誰將居于這個世界的經濟制高點。而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將知識與技術轉化為現實產品和生產力的先鋒企業,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實證研究表明,高新技術企業重在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能力是高新技術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如何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已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議題,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術界的關注。
高新技術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而高新技術企業不同于傳統企業,其所處的行業通常還未發展成熟,因此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因此很難從傳統金融領域獲得其所需的大量資金,制約著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故而需要一種新的融資機制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風險投資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機制應運而生。風險投資是由專業投資者投入到新興的、迅速發展的、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中的一種權益資本(美國風險投資協會)。它是有由經驗的專業人士運作的一種資金運作方式。因此,風險投資對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促進關系便成了眾多學者和研究的對象。國外學者Korturm和Lerner以1965-1992年間的美國20個制造行業的年度數據為樣本,考察了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經過分析發現風險資本對技術創新的貢獻大約相當于其他資本的3倍。一個行業內風險投資活動的增加,將會伴隨著專利發明率明顯升高的現象。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結果,從理論來進一步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篇4
一、企業創新研發能力和投資后的管理之間的關系
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就在于研發能力,研發能力決定著在企業成長早期在未來市場上的發展潛力。解決企業在創建新業務時候的管理困惑和財務困惑,就是風險投資的對企業最重要的貢獻。
《風險資本市場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風險資本每增加100萬美元,專利成功應用的數目就可以增加0.8項。這一結論主要是通過美國企業發展的相關數據,采用二階最小二乘法回歸法加以運算和證實的。這說明科技創新需要有風險資本市場的刺激作用。投資后管理的開展才是風險資本進入企業真正發揮作用的開始,這主要表現在第一,與社會各界有著廣泛聯系的資本家通常會依靠其自身所擁有的關系和人脈資源,將一些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如研發中心和高校等引人風險企業之中。第二,企業信息的提供可以參考風險資本家所掌握的業內市場的動態,這樣就有助于企業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提高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也是企業或許持續的資金支持的重要手段,這也是企業保持良好的經濟效益,提高其持續創新能力和獲得風險資本家信任的重要保證。風險資本家在對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有信心的基礎上才會對企業有后續的資金支持。
二、企業創新管理能力和風險投資之間的關系
在企業獲得了相關的風險資本以后,風險資本家為了獲得資本的增值,就會對企業的發展和運作情況有密切的關注。獲得報酬的同時提升業務是風險資本家的主要目的,回報的提高主要依靠的就是業務的提升。創業家可以在風險資本家對公司進行深度的考察以后獲得風險資本家的幫助、指導或者是增值服務。這就為企業價值和績效的增加,同時為企業自身的創新管理能力,保證后續的發展的提升提供了有力地支撐。風險資本家會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和建議,同時還會為創業家或者企業幫助介紹潛在的供應商和客戶籌集資金、招聘人力資源管理和金融專家、審議戰略計劃、引見法律和公共關系事務專家。風險資本家還可以在企業上市以后作為企業的董事或者股東對企業繼續進行管理和監督支持,從而保證企業更好地融資,維持穩定的股價。同時其還可以為企業的發展對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制定,自己的管理組織結構的建立,還可以配備適合自己的人員等,這就有利于對企業的管理能力的逐步提升。
為了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對管理者的道德風險進行規避,風險投資家在企業出現有管理者肆意妄為的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降職或者是解雇的處理方法來對其進行約束,這是風險投資家一定的監管權的體現。相關的研究表明,企業家會在公司業績改進的情況獲得一些控制權。但是如果公司的經營不佳的話,全部控制權將會由風險資本家獲得。如果企業經營非常好的話,風險資本家就只擁有剩余索取權,而企業家擁有傾訴安全和大部分控制權。在這個過程之中,風險企業家對企業經營逐步控制,保證企業能夠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三、企業創新市場能力和風險投資之間的關系
企業將新產品推向市場才能夠實現技術成果的轉化,在此期間,風險企業的市場戰略的選擇就會對產品最終的轉化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企業在進行市場擴張和市場開拓的過程中除了可以采用風險資本來滿足其資金的需要以外,風險資本家對企業的監督和其豐富的行業經驗對企業的營銷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利用自身所建立的關系網為風險企業募集資金和選用合適人員,這是風險資本家的增值服務,同時還為風險企業尋找銷售商和供應商,以滿足企業的銷售,生產,和售后服務的需要。銷售商、供應商等會因為風險投資家的在該專業領域里的豐富經驗從而愿意與風險企業進行合作。風險企業要活的市場的主導權就需要更加專注于創新活動,不斷地在市場上推出新產品。風險資本家在此項工作中主要充當的就是風險企業家的導師的角色,企業發展戰略的設計,執行經理的選擇,供銷網絡的加強,銷售渠道的擴展都需要有風險資本家的幫助。
董事會是風險投資進行風險企業監控的重要手段,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幫助企業做出正確地選擇。風險投資公司在企業董事會的代表會在企業的主要管理層發生變動時增多,但是在其他的情況下,企業的日常事務風險資本家不應過多地干預,企業家的精神的管理人員直接關系到風險投資的成敗,基金公司不能硬性指揮,只能對其提供適當地激勵。
風險資本是大批創新企業成功的重要條件,科技創新力度的提高,對開發研究投資的增加,提高技術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這些都需要有風險資本的支撐。風險投資業的發展對投資資源的擴充,風險投資人才的培養和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同時還有助于國家創新戰略的實現。
四、結束語
本文主要是從企業創新研發能力和投資后的管理之間的關系,企業創新管理能力和風險投資之間的關系,企業創新市場能力和風險投資之間的關系這三個方面來進行相關的闡述的。
參考文獻:
篇5
一、財務收益動機
公司風險投資首先出現在美國。在普通風險投資的巨大成功吸引下,很多知名大公司進行了投資,如施樂和戴爾等。西方學者Gompers和Lerner對公司風險投資及業績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公司風險投資可以與獨立的風險投資機構一樣取得成功,公司風險投資能從當前主營業務互補性行業中獲取較好的收益。Place和Park對歐盟、東南亞及北美95個公司風險投資進行了實證分析,結論發現普通風險投資與大公司風險投資在業績上沒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從這些實證分析的結果來看,公司風險投資與普通風險投資一樣可以取得較好的財務收益。
二、戰略導向動機
公司進行風險投資尋求直接的財務收益,間接實現其戰略利益。這些戰略利益長期內會抵消短期財務收益的損失,特別是對高新技術的風險投資,可以幫助投資者通過特許經營或收購獲取有發展前途的技術。戰略導向視角下公司風險投資動機可以分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創新
公司風險投資能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從內部向外部的轉移。Grilichesf從實證的角度分析了內部技術創新與最終專利創新,發現內部技術創新在企業的發展中只起了部分的作用。Dushintsky和Lenox分析了對新創業企業的權益投資,認為公司風險投資是企業提高技術創新水平的一種有效率的方式。公司也認識到以風險投資的方式作為一種外部技術創新與應用的重要性,將公司風險投資視為內部研發的延伸和補充。如思科公司,為了維持網絡技術的優勢,從1993年開始就不斷的進行風險投資,至2000年8月,該公司風險投資總規模達130億美元(投資、市值和現金)。近兩年為了和Notel 在光纖行業一爭高下,更是連續斥巨資投資或并購相關的風險注資公司。
2.期權構造
(1)購并期權。公司風險投資不僅可以為母公司提供潛在的關鍵技術、技術許可,甚至可為后期并購做好準備,包括股權準備、技術淮備、管理準備、乃至企業文化的協調,使并購后的協同與整合高效順利。例如微軟在將自己從軟件業延伸至網絡軟件供應和服務時就采用了這種方式。目前,全球化導致的初創公司在海外市場對大公司的依賴強化了這種趨勢。
(2)進入新市場期權。大公司風險投資也是公司培育新的優質資產,調整產品結構,實現多元化的戰略工具。公司風險投資可以促使公司迅速進入高科技領域或實現業務結構多樣化。如IBM風險并購了蓮花公司,進軍軟件產業??煽诳蓸饭?,試圖借風險投資實現多元化。我國申能集團與申能股份共同出資成立申能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希望籍此培育新的優質資產,從而調整公司的產業結構,實現高成長。
(3)長期期權。一些公司將風險投資視為一種長期期權。如摩托羅拉公司的風險投資投放在一些自己公司并不涉及但有潛在重大技術突破和嶄新市場前景的初創公司中,這可以讓摩托羅拉在沒有過多約束的前提下多一種機會和選擇。相比之下,生物技術和藥品行業的長期戰略投資者強生更是用心良苦。
3.戰略盟友關系
一些公司進行風險投資旨在加強策略聯盟,穩固價值鏈的上下游。通過投資與母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上下游企業或者第三方企業,利用這些新創企業來促進公司的主營業務的發展。如戴爾投資韓國的三星以確保自身所需元器件供應,旗下的戴爾基金不僅強化公司產品和服務也提升其直銷模式。IBM也通過設備租賃計劃支持初創公司,希望這些初創公司能成為自己的消費者或者技術伙伴?;萜展緹嶂杂谕顿Y能夠購買其新產品或服務的小公司,以建立一個以惠普的產品和服務為中心的公司網絡。
4.企業家精神
一些公司希望借助風險投資刺激和保持其創新機制和企業家精神。公司風險投資可以改善母公司研發效率,促進母公司的技術創新。在研發機構內部采取創業投資形式來管理研發項目可以保留創新人才,激勵創新。如殼牌公司的創業投資機構,使用殼牌公司技術部門預算中的10%選取技術部門中的一部分項目以創業投資形式運作,在2002年實現了32個技術的商業化,極大的改善了公司的研發效率。AT&T則希望能通過創業投資解決日益嚴重的人才流失和機制老化問題。
5.資源利用
公司風險投資可以將母公司內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商業化。大公司研究能力很強,很多研究成果與主營業務關系不密切,沒有被充分利用。公司風險投資可以通過創業投資將這些研究成果推向市場、最后通過創業投資的退出而獲得財務上的收益。如朗訊公司評估了400個項目,建立了35個創業企業,吸引了外部3.5億美元的創業投資;英國電信在2001年評估了330個項目,完成了4個項目,收獲了3千萬美元。
參考文獻:
[1]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傅家驥:技術創新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篇6
誤用折現現金流法
最常見被誤用的財務分析工具是用折現現金流方法DCF來計算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價值。DCF方法在衡量成熟的有穩定現金流的項目時是有效的,但是對于創新項目,尤其是突破性創新項目卻在三個方面對其造成影響,導致決策者低估創新投資的回報和收益。
折現現金流計算存在的第一個問題是預測未來現金流存在的誤差。未來現金流,特別是由突破性創新投資產生的現金流,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很難預測。財務分析師若按通常的方法僅折現最可能發生情景下的未來現金流,難以全面反映現金流的不確定性。即使按相應權重計算不同情景下的可能現金流,也會因為按普遍使用的兩階段現金流折現方法估算創新投資的凈現值存在很大誤差。
兩階段現金流折現方法通常依次預測每一年的現金流,預測三年到五年后,再計算最后期限公司持續經營價值。在估算最后期限公司的持續經營價值時,通常的估算方法都是假設公司達到一種銷售增長、利潤率及投資收益的一個均衡狀態,但是即使是均衡狀態公司實際發展情況也可能會有變化。突破性技術創新項目往往在三到五年后,因培育的市場成熟,而逐漸顯示其優勢,若按假設的某種比例增長,有時會低估該項目未來能帶來的現金流。如何考慮這些變化,來更真實地反映項目的現金流狀況,可以考慮直接比較模型,詳見Cornell(2002)。即通過以現有成熟的公司作為可比公司,通過直接比較成熟公司類似項目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的相關財務指標如“市場價值:EBITD(EBITD=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來模擬現有投資項目在相應項目生命周期下的未來現金流。
DCF方法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估計折現率時往往存在誤差。DCF方法中的折現率本質為資金成本,因而很多公司以公司的資本成本作為創新項目的折現率來對預測的未來現金流進行折現。公司為了支持各項業務活動的順利進行,會采取不同形式的籌資方式。而單個的創新投資項目的資金來源則不一定會有這么復雜,特別是突破性創新項目的風險往往和公司原有項目的差異性較大,因而其風險不同于公司整體的風險,所以應按單個項目的資本成本來作為折現率??刹捎玫挠嬎惴椒ㄓ酗L險累加法,即將項目的資本成本看作無風險利率和風險報酬率的和。無風險利率可以取一年期國債利率,風險報酬率主要是考慮項目開發風險、生產風險、產品市場風險,風險報酬率的確定可以和公司內部相關項目的風險報酬率進行比較,也可以選擇行業平均投資回報率針對公司實力在行業所處地位進行調整,來確定折現率。
傳統的DCF方法存在的第三個問題是其忽視了或者無法正確把握管理者修訂和矯正后續決策的能力(即重新審度其蘊涵的經營戰略)以及項目面臨的高度不確定性帶來的價值。這也是DCF方法逐漸被實物期權評估方法替代的主要原因之一。Myers(1977)最早提出實物期權的概念,他指出當投資對象是高度不確定的項目時,傳統凈現值理論低估了實際投資價值。傳統的DCF方法假定了針對現金流的某種“預期情形”,以此預先設定了管理者制定的“經營戰略”。然而,在充滿不確定性以及相互競爭作用的現實環境中,隨著新信息的獲取和不確定性的逐步消除,管理者會發現,項目賦予其各種靈活性,從而可以偏離或者矯正他在最初預期的經營戰略。根據Trigeorgis(2007)指出的由管理靈活性帶來的擴充性(戰略性)的NPV由以下兩個部分組成:直接可測的預期現金流的靜態的常規NPV;主動型管理所產生的經營和戰略性期權的價值以及競爭性、協同性和各項目依存性等相互作用的期權溢價。
誤用邊際分析方法
邊際分析方法是一種增量的分析方法,即增加的支出和增加的收入相比較。通常的做法是對創新投資需要的成本(包括資本支出和經營費用)和不進行創新投資生產的成本進行比較得到邊際成本;然后比較創新投資后收入與原來狀態下收入進行比較得到邊際收入,邊際收入減去邊際成本得到邊際收益,邊際收益大于投資額則項目可行。在一般情況下邊際分析是一種很有用的財務工具,但運用在突破性創新投資分析上則存在誤區,主要原因在于邊際分析是基于原有的狀態不變的條件,而基于一些突破性技術的企業突破性創新則往往會完全顛覆原有技術下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競爭地位,如果這些原有狀態發生了變化,則邊際分析的結果不再準確,并且會誤導決策者。
例如在新技術投資方面,大型汽車配件廠B在某一汽車配件產品項目上處于行業領先地位,B在五年前引進的生產技術及設備,目前由于突破性新技術的產生,利用新的技術生產的產品性能比原來更好,因而能使每年平均銷量比以前增加10%,使用舊技術時平均每年銷量為10萬件,并且其生產產品的單位成本280元/件比舊設備300元/件要低,平均售價為350元/件,折現率為15%。按照邊際分析的計算方法,產品平均年現金流增量為550萬,產品生命周期為8年,該項創新投資額為3000萬,則邊際現金流的凈現值為-931萬元,邊際現金流的凈現值為負則項目不可行,所以B不考慮進行該項投資。同時另一家小型汽車配件廠A早已規劃進入B占領已久的項目市場了,剛好有新技術的出現使其能以此和B競爭,且計算項目的凈現值為396萬,故A選擇進行該項投資,很快A占領了該市場的一席之地,從而造成B的市場份額降低,產品被迫降價,因而B不進行創新投資所面臨的現金流呈下降的趨勢。B的決策從邊際分析的角度來考慮,忽視了不進行該項投資,其競爭地位、市場份額都會發生變化這些因素。所以在評估創新投資項目價值的實際分析中,除了常規的財務分析外還應加入公司競爭戰略評估,特別是當面臨競爭對手準備進入市場的時候,現有公司的經理人必須考慮到競爭及新技術對公司財務狀況可能造成的影響。
誤用盈虧平衡分析方法
通常用的盈虧平衡分析,是把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假定產銷量一致,根據成本、產量、銷售價格和利潤之間的函數關系,來找出當利潤為0時,產量、產品價格等因素的臨界點,以此作為衡量創新投資項目指標之一,BEP產量=年固定成本/(單位產品價格-單位產品可變成本-單位產品營業稅金及附加)。在創新投資中常常出現的問題是,在新技術或者新設備啟用的初期,固定資產增加了,而當年產量并不能明顯增加或者成本不能明顯下降,而使得實際產量低于盈虧平衡產量,顯得項目不可行。實際上這樣評價忽略了企業創新項目投入和獲得回報之間存在的時間上的滯后,以及隨著創新項目運行,學習效應對項目成本的降低。因而需要利用動態的盈虧平衡分析方法來評價創新投資的長期盈利情況。
使用錯誤的折舊和攤銷方法
由于競爭加速以及突破性技術創新加快資產的淘汰速度,越是近期開發或購置的專利技術或資產效益越大,而越是臨近后期的,其失效和被淘汰的可能也越大。面對失效或淘汰的資產,必須沖銷資產,重購新的設備或新專利,沖銷往往會影響當期收益,從而形成一種對創新投資的阻力,繼而影響公司長期競爭力的發展。因而在做投資和財務分析時,為了避免一些資產在其壽命周期內還沒有提取完折舊或攤銷就因新技術的出現而變得失效了,應避免按直線平均法折舊或攤銷,而選擇加速折舊或加速攤銷,并且可采取定期每季度按資產的市場價值對其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這樣可以降低貶值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大額沖銷對企業收益造成的影響,這樣有利于公司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誤用投資回收期法
投資回收期法常用于考察投資的回收速度。鑒于靜態投資回收期法沒有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的缺陷,一般以動態投資回收期法為主,即項目從投資開始起,到累計折現現金流量等于0時所需的時間。該方法簡便易懂,常用于中小型投資項目的投資評價,但該方法卻因為其忽略了回收期后的現金流,從而造成對企業創新投資的影響。例如,企業面臨兩個投資項目的選擇:原有技術的擴建項目和技術創新項目;前者因為業務模式穩定,很快就能回收投資成本,而后者因為其要重建商業模式,前期的現金流要低于擴建項目,但在幾年后其商業模式和培育的市場逐漸成熟后,會給企業帶來比擴建項目多幾倍的收益。因而如果用投資回收期來進行評價,則會錯誤地選擇擴建項目而淘汰創新投資項目。
單一的業績評價指標
雖然管理者都知道公司市場地位、品牌、產品領先地位、創新能力和長期競爭力的重要性,但是實際管理中仍習慣于使用一些定量的財務指標作為公司的業績評價指標,以方便地用于比較公司各階段和各公司的情況。僅以財務指標作為業績評價指標的體系只能反映當前的盈利性,難以將企業的經營戰略以及企業競爭能力驅動因素與業績評價結合起來,不能適應企業面臨的環境多變、競爭加劇的生存環境?;诖?,可以借鑒的業績評價工具有平衡記分卡這樣的系統考慮企業價值驅動因素、多維度評價公司表現的綜合業績評價系統。平衡記分卡從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和學習與成長等方面入手,根據企業所處的不同生命周期的實際情況和采取的戰略,針對各個方面設定不同的權重,設計合適的評價指標,來綜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能將企業戰略目標與業績驅動因素相結合,能動態實施企業競爭戰略,有助于企業創新戰略的實施。
除了上述這些最常見的誤用財務工具外,在實際投資分析中還會忽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通貨膨脹、利率、匯率及借款還款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這些都會造成對創新投資的影響。所以說對于公司的決策者來說,為了營造一個好的創新環境,更好地發展公司,針對創新投資項目的特點,挑戰傳統的財務分析模式,關注測算細節,從戰略的角度來評價創新投資項目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篇7
高新技術產品投資一般都有投資成本的不可逆性、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和投資時機的可推遲性等特征,傳統分析投資項目定量評價的方法包內部收益率法、凈現值法和回收期法等,這些都包括使用預測的損益表、可比較的倍數、比率分析等等。這些分析方法為項目投資決策提供了量化依據,但傳統方法以非常靜態的觀點預測投資的風險和收益,它們的一些假設忽略了許多重要的現實影響因素(諸如投資項目未來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等)。往往會造成項目價值的低估,投資的嚴重不足和企業競爭地位的下降,從而導致企業短期行為決策。其實并非所有的不確定性都具有風險,并非所有風險都是不利的。實物期權用動態的方法預測資本投資,為衡量投資項目的不確定性價值提供了理論工具,較好的解決了投資項目中的不確定性和管理靈活性問題,然而,企業所擁有的新產品項目投資機會的共享性特征,使得標準的實物期權方法不能滿足競爭環境下項目投機決策的要求,近年來,實物期權和博弈論相結合的產物---期權博弈方法得到了快速發展,已成為競爭環境下項目投資估價的戰略決策的研究熱點。
一、實例分析信息完全情況下對稱企業的投資決策
在信息完全情況下對稱企業的投資決策,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情況下,投資項目的凈經營現金流入的期望值在達到項目收益與資本機會成本對等之前一直處于變化之中,延期項目的分析方法與有紅利支付的股票看漲期權一樣,由于眾多競爭者的存在,企業擁有的經濟租金優勢會很快消失,其決策方法僅僅依賴于實物期權的分析結果,不存在博弈分析,在壟斷競爭的市場情況下,僅有一定壟斷企業在占領市場,獨享項目投資的實物期權和壟斷租金,不存在任何競爭,因此其項目投資決策僅僅依賴于含實物期權的項目估值結果并追求利潤最大化,也不存在博弈分析,而界于完全競爭和壟斷競爭之間的是寡頭競爭,特別是兩家競爭的寡頭競爭在進行項目投資估價和決策時則必須考慮其他競爭者經營策略、經營狀況以及經濟租金的轉化和競爭者進入后的期權變化問題,即必須引入博弈分析方法。下面結合具體實例分析期權博弈的過程。
一家高技術公司擁有一次排他性的機會(許可證或專利)來建設生產新產品的工廠,期初投資I0=80。將來由產品產生的總現金流價值V0=100,這個價值會隨著需求的隨機波動而波動,在期末可能會達到V+=180或V-=60。兩者的概率q=0.5.這種由許可證提供的投資機會類似于一個以開發的項目為標的資產道德看漲期權,假設無風險利率:r=0.08,折現率k=0.2利用期權復制原理來計算期權價值
1、確定可能的到期日資產價值
上行資產價值V+=180
下行資產價值V-=60
2、根據執行價格計算確定到期日期權價值
標的資產上行時期權到期日價值CU=上行價格-執行價格=180-80=100
標的資產下行時期權到期日價值CD=max(0,下行價格-執行價格)=0
3、計算套期保值比率
套期保值比率H=期權價值變動/標的資產變動=100/(180-60)=0.8333
4、計算投資組合的成本(期權價值)
項目投資支出=套期保值比率*標的資產現值=0.8333*100=83.33
借款=(到期日下行項目價值*套期保值比率)(/1+r)=60*0.8333/1.08=46.29
期權價值=投資組合成本=項目投資支出-借款=83.33-46.29=37.04
還有一種計算方法:
風險中性概率p=(V*(1+r)-V-)/(V+-V-)=(100*1.08-60)/(180-60)=0.4
實物期權價值=(p*C++(1-p)*C-)(/1+r)=(0.4*(180-80)+(1-0.4)max(0,60-80))/1.08=37.04
這個獨占期權的價值超過了直接投資承諾的靜態的凈現值,但是,預見到競爭性進入的公司可以提早承諾投機來投資來搶占市場先機,并且通過利用類似紅利的收益來避免競爭性對利潤的侵蝕,但是如果每個競爭者的行動都受制于其他行動者的行動的話,那么就需要更為復雜的博弈理論來處理了,在引入博弈分析時,經濟租金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期權博弈分析的經濟學基礎,在兩家競爭的市場情況下,經濟租金可以有壟斷租金轉化為兩家共享租金。
實際的案例中Digital商業化Alpha芯片的決策實際上收到了Intel對奔騰系列微處理器的決策的很大影響;同樣Philips和Sony將其數字影碟商業化的戰略也被Toshiba和TimeWarner的競爭性決策所影響,反之亦然,比其他競爭者更早進行投資,否則將會被預期到的競爭性進入搶領先機,這是在競爭性戰略博弈中常見的例子。更為一般地,除了僅僅依賴于期權價值最優化技術之外,二叉樹末端的投資機會價值被競爭性投資子博弈的均衡結果替代了。用下面的表格來描述這個博弈
我們考慮在以下四個投資時間選擇
(1)兩個公司都立即同時投資,兩者分享總的NP V(20*0.5),結果兩者的支付為(10,10)
(2)(3)一個公司(A或者B)先投資而另一個公司等待,首先投資的公司領先于他的競爭者,獨自獲得全部的NPV(20),最終支付結果分別為(20,0)或者是(0,20)
(4)兩個公司都決定等待,他們平分遞延期權的價值(0.5*37),最終獲得的支付為(18.5,18.5)在上圖中描述的價值回報結構中達到一個納什均衡,不管公司B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公司A采取立即投資策略的收益超過了他采取等待觀望策略的收益(在左邊"等待觀望"一列20>18.5,在右邊"立即投資"一列10>0);也就是說公司A有進行投資的占優策略,而不用考慮其對手的選擇。進行投資也是公司B的占優策略,最終在右下角得到一個納什均衡(*),在這里兩個公司都得到他們的次差收益(10,10),這就是囚徒困境的一個例子。這里存在一個矛盾,即與兩個公司都選擇推遲投資的情形(18.5,18.5)比較起來,兩個公司的均衡結果(10,10)對于兩者來說都是較差的。如果兩個公司能夠整合他們的投資策略的話,就能分享"等等看"期權帶來的靈活性收益,從而避免了較次的"恐慌均衡",在這種均衡中每個競爭者都爭先恐后的進行時機未成熟的投資。
在競爭性博弈中是否執行期權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是期權的內在價值(V-I)或立即執行(投資)的價值。執行成本(I)對于每一個公司來說很可能是不同的。例如,新的Windows補丁對于Microsoft來說比其他公司來說相對耗資較少,因為Microsoft在桌面計算機方面占有優勢地位。對于所有參與者來說執行價格的比率并不是總投資費用的一半,而是取決于超出項目直接成本的特殊價值。所以,項目帶來的現金流的價值V也很可能是特殊的,因為公司可能會由于聲譽或者其他的影響獲得更高的收益。每個公司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是不同的。公司特有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公司的成長期權的價值,使其有動機等待并在戰略承諾和靈活性之間做出權衡。
二、信息不完全情況下不對稱企業的投資分析
上面的例子都基于2個基本假設(1)參于博弈的所有企業是對稱的即博弈方式完全一樣的企業(2)所有企業都知道博弈的結構、博弈的規則和支付函數,是完全信息博弈,這在現實中是很強的德假設現實中的企業之間往往是不對稱的,由于融資渠道,資金儲備,研發能力、管理組織水平和吸收新技術的速度等不同,企業之間存在著某種差異,這種差異會對企業的投資決策產生著那個大影響。另一方面,對于每個采用技術創新的企業來講,在研究和制定其技術創新投資戰略時,通常希望自己的關鍵信息不被其競爭對手獲知,這意味著個競爭企業之間信息完全的假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成立的,因此應當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更現實地考察企業采用技術創新投資的戰略行為。Lambrecht和Perraudin提出了對企業采用技術創新投資決策在不完全信息下搶險博弈的實物期權的分析方法,它們的模型基于2個假設:1)一個企業投資將獲得這個市場,而另一個企業收益為零,2)企業知道自己的投資成本,對競爭對手的投資成本只知道其概率分布,且在對手還沒有投資的情況下,隨時更新對對手的概率分布的推測。
結果表明,對于該博弈存在唯一貝葉斯均衡,但沒有給出解析解,只能通過數學模型來解決,其戰略的投資門檻值介于馬歇爾投資門檻值和非戰略門檻值之間。模型假設一個壟斷企業預先不知道投資是否贏利,剛開始時企業對"市場條件為好"有一個先驗信息,隨時間企業收到一個有關市場條件的隨機信號,其到達時間服從泊松過程。結果顯示,傳統的DCF法由于忽略等待期權的價值,使企業投資于低贏利性項目的概率較大。Decamps和Mariotti研究了涉及投資成本和獲利情況都不確定的不完全信息的雙頭壟斷模型,結果顯示消耗戰的結果有唯一的對稱的精煉貝葉斯均衡,進一步研究了引入掀動優勢時,對均衡的影響。
結束語
有關資產價值評估方法應當理解為互補而非替代的關系,運用哪一種評估方法取決于投資問題所面臨的約束條件,而不是模型本身的特征,DCF模型由于其簡潔易懂,運用方便同時又兼顧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和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決策標準,在項目未來現金流及其貼現率可以較準確地確定的情況下,依然不失為一種高效的近似評估方法。期權方法在處理未來不確定性投資,公司股權,自然資源資產,專利以及無形資產等方面已有豐碩的成果。
期權博弈方法作為一種綜合的理論思想和分析方法,在實踐中能夠處理更加復雜的投資決策,它對保證企業投資決策科學合理性以及提高投資收益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應用前景相當廣泛,上述的例子中是一個類似著名的"囚徒困惑"的情況,企業由于競爭的威脅而不得不提前執行期權,這導致了整體期權價值的損失,也意味著企業價值的減少。因此如何解決價值的損失成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孫繼紅,實物權和期權博弈估價模型評介現代管理科學
2、夏健明,陳元志,實物期權理論述評
3、Johnathan Mun著Real Options Analysis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Han T.J.Smit Lenos Trigeorgis著Strategic Investment-Real Options And Games高等教育出版社
5、2007年注冊會計師考試輔導教材---財務成本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
篇8
(一)尋找投資機會
市場上的投資途徑一般有三種:一是風險投資企業自己搜集到的,二是想獲得投資企業的毛遂自薦,三是第三方的中間介紹。風險投資企業初步篩選手中的投資機會,確定后根據收到的投資建議書進行初步篩選,挑出自己感興趣的進行深入分析調研。
風險投資企業一般會用1.5~2個月對投資建議書中所寫的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來判斷想獲得投資企業提供的資料精準與否,并盡量搜集到更多重要的細節類信息;在多方面了解投資對象后,根據手中掌握的內部資料對投資對象的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等多方面進行縱向對比,給做出正確投資決定提供依據。
風險投資市場上單打獨斗是不明智的,因此風險投資企業通常會拉攏其他投資企業一起,既增加了投資份額,又分散了經濟風險,何樂不為呢?辛迪加有利于風險投資企業分享各自領域的一些經驗,通過互惠互利實現共贏。投資和融資雙方如若對投資項目的具體細節沒有異議即可達成初步投資意向,此時牽頭的風險投資企業為表誠意會草擬一份“投資條款清單”,一旦事實清楚且各家都同意并簽署后即意味著該項投資生效。
(二)考察投資項目
對投資建議書要做到了然于胸,仔細考察投資對象的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等方面是否符合投資要求。與想獲得投資企業的高層管理進行一場深入淺出的交流與溝通,以重點考察投資對象的公司管理是否得當。此外,聘用專業人士或者專家學者作為自己的投資顧問,在他們的陪同下參觀想獲得投資企業的軟硬件環境如何,同時輔以想獲得投資企業的財務狀況與法律事務,側面驗證自己收到投資建議書中的信息是否精準。
(三)資本投入方式
風險投資企業通常不會一次性將資金全部投入投資對象當中,往往會根據投資項目的運行情況分階段投資,給每一個階段設定一個預期目標,每每完成一個階段的預期目標即為下一個階段要達成的目標鋪墊,但前提必須保證每一個階段要有足夠的資本投入,否則融資企業會因資本不足而無法完成既定目標,不利于實現良性投資。
二、穩中求勝關鍵
(一)做好心理準備,保證快、狠、準
與時俱進,時刻關注歐美信息,對市場前景是否利好具有明確的判斷意識;緊跟時代步伐,時刻關注技術面的發展趨向,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基本面形勢利空白銀且技術面明顯下降,在高點位置時大膽做空;基本面形勢利空白銀且技術面不確定時,建議再多觀望一陣子,等候最佳時機入場;基本面未知但技術面確定時,做空或做多輕倉,以免基本面發生突然變化。
大的利潤空間意味著大的投資風險,時刻堅持“快、狠、準”的投資思路并做好可能連本帶利都收不回的心里準備。打個比方,一個小的投資項目大概需要七千元,這就要求要先做好七百至一千不等的最低虧損額度的心里準備,當挽回部分損失后,要坐下來對白銀的趨勢走向進行冷靜的分析。要是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筆者建議還是不要淌這灘渾水得好。因為一旦承受不起經濟損失的打擊,就會嚴重挫傷投資的熱情,降低投資者的信心。
(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風險投資是一項智力大比拼的腦力活動,這就要求風險投資者要有異于常人的努力,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不管風險投資分析軟件制作得多么精良先進,永遠代替不了智慧無極限、潛力無窮盡的人腦。不可否認有個別在這方面天賦異稟的風險投資者,但畢竟是極少數,多數風險投資者還是憑借后天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功。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有肯吃苦、肯努力的勁頭,翻越名為“困難”的這座大山是遲早的事。而那些想憑借手段、投機取巧的風險投資者即使在市場上獲得一時利益,但終究會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
嚴防貪欲膨脹,時刻保持清醒。風險投資是一場相互博弈的整合游戲,有人盈利就肯定有人虧本,盈利的人大多都想手中的錢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而虧本的人賠錢后擔心會賠的更多便畏首畏尾,這兩種心理都是要不得的,因為頭腦一旦不清醒,對市場的敏感度就會下降,就會嚴重影響風險投資者對投資市場的冷靜分析與科學判斷,所以這就要求風險投資者在面對盈利時能做到喜不自禁,在面對虧損時能做到泰然處之。還有一點切記,風險投資者不可故作聰明,逆大流而為之。市場沒轉勢前,輕易地對市場的底和頂做判斷是毫無意義的。行情一直在漲,說明市場中買方大于賣方,此時不可輕易言頂;行情一直在跌,說明市場中賣方大于賣方,此時不可輕易言底。
投資市場中要想獲得更多經濟利益,光有獨到的投資眼光還遠遠不夠,還要學會如何隨著大流而行。單打獨斗地逆勢而為意味著與市場為敵,這就是在裸挑釁自己的資本投入,顯然與當初進行風險投資行為的目的背道而馳,所以切勿盲目追漲殺跌。看到行情漲便盲目追漲,此時行情可能急劇下降;看到行情跌便盲目殺跌,此時行情偏偏直線上揚。這正是投資的風險所在,也是風險投資的迷人之處。因此風險投資者在面對高低點時,一定要做到冷靜冷靜再冷靜、全面全面再全面,深入細致地分析基本面與技術面,綜合考慮其漲跌的可能性有多大,切忌馬虎大意。
參考文獻:
[1]周春雷.《企業參與風險投資的對策》[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3(07)
篇9
1.本杰明?格雷厄姆對投資的界定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對投資的定義:“An investment operation is one which,upon thorough analysis,promises safety of principle and a satisfactory return.Operations not meeting these requirements are speculative。(“投資操作是基于全面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和滿意的回報。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操作是投機性的。”)全面的分析是投資成立的前提條件,本金安全是投資風險控制的根本要求,滿意回報是投資收益的最終目標。
1.1 全面的分析(Thorough Analysis)是投資成立的前提條件
格雷厄姆強調全面分析是投資成立的前提條件,并在質、量兩個方面進行明確界定。
1.1.1 投資分析在質方面的規定性
即對投資分析的要求。根據《大英漢詞典》,Thorough的意思有:詳盡的、全面的、精確的。這規定了分析的深度、廣度與精度。第一,詳盡的分析,規定了分析的深度。2007年10月中國石油A股(601857)上市,有媒體稱其為“亞洲最賺錢的公司”,鼓勵公眾購買。中石油2007年度凈利潤為1345.74億元,盈利規模的絕對值確實大;但考慮其巨大的總股本1830億,每股收益僅為0.75元,盈利規模的相對值并不算高;再進一步考察毛利率,2005-2009年從46.33%下降為25.16%,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最后分析凈資產收益率,五年間從27%下降為12.17%,股東盈利能力也大幅下降。表面看中石油盈利規模大,但通過深入分析,發現其盈利能力并不樂觀。第二,全面的分析,規定了分析的廣度。分析時,既要包括宏觀因素,也要包括中觀與微觀因素;既要包括企業的業務、財務情況,也要包括技術創新、管理水平等。要同時考慮企業正常情況與非正常情況(如遭遇自然災害)時運營狀況。如東方電氣(600875)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資產受損嚴重,股價曾連續3個跌停。投資分析對不確定性因素(包括地震風險)考慮得越全面,投資越不容易失誤。第三,精確的分析,規定了分析的精度。投資分析具有描述功能與選擇功能。描述性分析是闡述與股票相關的重要事實(業務、財務及管理狀況等),需要有翔實、精確的數據。選擇性分析幫助決定是否購買、出售、持有某一股票,同樣需要精確的數據對比。投資雖不能稱為一門精確的科學,但必要的數據分析卻決定了投資的成敗,因為情緒因素常會使投資者做出錯誤的判斷,而數據是理性與客觀的,有助于正確的投資決策。中石油2007年11月上市時,最高價達到48.62元,市盈率為64.8倍。市場情緒造就了高股價,但數據分析表明高股價并不具備安全邊際,此后股價一路下跌說明理性的數據分析有助于避免非理性的操作。
1.1.2 投資分析在量方面的規定性
即投資分析應達到的標準。用“詳盡的”、“全面的”、“精確的”等定性的詞語來限定投資分析應達到的要求,但仍然不夠明確。為此,格雷厄姆提出了投資分析在量方面的要求:確保本金的安全,取得滿意的回報。這就需要提高分析能力與降低分析對象的復雜程度。
在分析能力應用上,要求限定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一個汽車工程師分析汽車股比分析醫藥股更易做到詳盡、全面與精確。1998年,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解釋不投資高科技股票時說:“我可以用所有的時間思考下一年的科技發展,但不會成為這個國家分析這類企業的行家,第100位、1000位、10000位專家都輪不上我。許多人都會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p>
在分析對象選擇上,要求企業業務簡單、長期穩定。一方面,業務越簡單,分析就越能保證詳盡、全面。對于普通投資者,分析白酒企業(五糧液)比分析小衛星制造及衛星應用服務企業(中國衛星)更有把握,分析單純服裝制造企業(報喜鳥)比分析服裝、地產、股權投資多元化企業(雅戈爾)更容易。另一方面,業務越穩定,變化越少,分析越能保證精確。巴菲特投資分析能力超群,但仍然堅持投資業務簡單、清晰易懂,業績長期穩定的企業,如可口可樂、吉列公司、華盛頓郵報、運通公司等。而對于業務復雜、變化迅速的網絡科技股,即使在最高漲的時候他也堅決不投資。他曾指出:“人的特性中似乎有一種頑癥,就是喜歡將簡單的事情變得復雜化?!笔聦嵣?投資應恰恰相反。
無論是提高分析能力還是降低分析對象的復雜程度,真正目的在于評估企業價值,然后與價格比較確定安全邊際,從而確信本金是否安全以及股票價值回歸時能否取得滿意回報。
1.2 確保本金安全(Promise Safety of Principle)對投資風險的界定
1.2.1 確保本金安全是對投資風險的最低要求
風險是損失概率,確保本金安全是從風險角度對投資進行界定。對此,格雷厄姆有非常著名的論述:“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永遠記住第一條?!备窭锥蚰放e例說明:大西洋和太平洋茶葉公司,即使不是世界上,也是美國最大的零售企業,多年來一直有良好的收益記錄。在1938年經濟衰退和熊市時,跌到了36美元的新低,此時股票總市值僅為1.26億美元,而公司卻擁有2.19億美元的凈資產(其中現金8500萬美元)。無疑以36美元的價格購買該公司的股票,能確保本金的安全,此時的購買操作即為投資。
1.2.2 確保本金安全應該遵循的原則
如何確保本金的安全,格雷厄姆有兩條原則:一是嚴格遵循安全邊際原則進行單個股票投資,二是嚴格遵循多樣化原則進行組合投資,二者相輔相成。一方面,即使遵循了安全邊際原則,單個股票投資也可能操作得很糟糕,因為安全邊際僅能保證他獲利的機會更多,而不能保證損失是不可能的,故必需通過多樣化來來分散風險。另一方面,如果單個股票投資不具備安全邊際,越是多樣化損失將越大,故單個投資的安全邊際是必需的。
1.3 取得滿意回報(Satisfactory Return)是對投資收益的界定
滿意的回報,既包括股利收入(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也包括資本增值(股價上漲)。“滿意”一詞主觀色彩濃厚,包括了各種程度的回報,只要具有一般理性的投資者肯接受,不管多低,就算成立?!洞笥h詞典》中Satisfactory的含義有:令人滿意的;符合要求的。
1.3.1 投資回報必須是令人滿意的
1990年至2008年,活期存款利率為年均1.5%,一年期存款利率年均為5.1%,通貨膨脹率年均為4.3%,上證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為15.9%(127.61點-1820.81點)。假設有一筆10萬元的資金做活期儲蓄,扣除通貨膨脹后的回報率為-2.8%,本金安全得不到保證,更談不上滿意回報。因此,這種操作對于具有一般理性的人而言,無論如何也不能稱為投資。
1.3.2 投資回報必須是符合要求的
一年期定期儲蓄,扣除通貨膨脹率后回報率為0.8%,投資回報率很低。對于一個防御型投資者(如靠這筆資金養老的寡婦)而言,是一種投資,因為其確保本金的安全,且稍有回報。而對于一個進攻型投資者(如年輕的軟件工程師)而言,0.8%的年收益率無論如何也稱不上是滿意的,故不能稱為投資。
2.投資的本質是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的結論篇中提到:“我大膽地將成功投資的秘密精煉成四個字的座右銘:安全邊際。”他認為,股票內在價值與股票價格之間的差值即為安全邊際。
2.1 安全邊際是全面的分析的結果
格雷厄姆認為,“為了真正的投資,必須有一個真正的安全邊際,并且,真正的安全邊際可以由數據、有說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實際經驗得到證明?!卑踩呺H可以由三種方式來幫助確定:一是數據分析,二是邏輯推理,三是經驗分析。通過全面的分析確定了股票價值,與股價進行比較即可確定股票的安全邊際。因此,安全邊際是全面分析的結果。
2.2 安全邊際是本金安全的保證
安全邊際是對股市波動的不確定性、公司發展的不確定性的一種預防和保險。首先,股價波動是難以準確預測的,盡管股價長期來說具有向價值回歸的趨勢,但如何回歸、何時回歸是不確定的。其次,公司價值是難以準確預測的,同時受到公司內部因素、行業因素、宏觀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本身是變化的和不確定的,對公司的影響更是不確定的。因此,只有具備足夠的安全邊際(即股票價格遠低于股票價值),才能真正保證投資本金的安全。
2.3 安全邊際是滿意回報的來源
股票價格圍繞著股票價值波動,且價格會回歸價值,金融界把這種規律稱為“金融萬有引力定律”。投資者付出的是價格,得到的是價值,二者的差異正是投資盈利的源泉。因為當價格越低于價值,其安全邊際越大,當價格回歸價值時,投資者獲得的回報也越大。因此,安全邊際是投資者的利潤來源。
巴菲特指出,在價值投資中,風險與報酬不成正比而是成反比的。如果你以60美分買進1美元的紙幣,其風險大于以40美分買進1美元的紙幣,但是后者報酬的期望值更高,以安全邊際導向的投資組合,其報酬的潛力越高,風險卻越低。許多實證研究支持基于安全邊際的價值投資風險更低收益卻更高的結論。研究表明,投資于低市盈率、低股價股利收入比率、低股價現金流比率股票,能夠獲得超額利潤。這些指標盡管不直接表示安全邊際,但比率較低的公司股票確實具有較大的安全邊際。
2.4 投資的本質是安全邊際,安全邊際的本質是“便宜貨”
格雷厄姆之所以強調安全邊際,一是足夠的安全邊際降低因預測失誤引起的風險,即使投資者預測失誤也能在長期內確保本金安全;二是足夠的安全邊際可以降低買入成本,從而保證合理且穩定的投資回報。通過全面分析確定股票價值,從而確定安全邊際,以此來保證本金安全與滿意回報。這與格雷厄姆對投資定義是完全一致的,故投資本質是安全邊際。而安全邊際是價值與價格的差值,即“物超所值的東西”或“便宜貨”。故投資的本質就是“通過分析買到真正的便宜貨”,而一貫奉行安全邊際的巴菲特則是全球最會“買便宜貨”的人。
3.投資與投機的根本區別
3.1 不符合投資標準的操作是投機性的(Speculative)
何為投機操作?格雷厄姆沒有對投機直接界定,而是通過排除法來間接界定,即不滿足投資標準(全面的分析、確保本金安全、取得滿意回報)的操作就認定為投機。換言之,只要不滿足三個條件中的任一條件的操作就是投機。這意味著投機行為有多種表現形式,很難一一列舉,但常見的投機行為有三類。第一類是缺乏全面的分析。如聽消息買賣股票,買賣自己不熟悉的股票等均屬于此類。第二類缺乏足夠的安全邊際,不能確保本金安全。如高價買入熱門股、未經嚴格分析買入ST股等。第三類是不能取得滿意回報。如高通脹下的儲蓄行為、長期持有低增長的股票等。格雷厄姆明確指出三種典型的投機行為:沒有意識自己的投機行為,缺乏正確的知識與技巧的情況下嚴重投機,動用比能承受的損失要多的資金。巴菲特“不做空,不借錢炒股,不做不懂的東西”的三條投資戒律也指出類似的投機行為。
3.2 投資與投機的根本區別是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
從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思想體系看,投資即安全邊際,舍此即為投機。他明確提出,“安全邊際概念被用來作為試金石,以助于區別投資操作與投機操作”。正是這個區別,使得投資者與投機者在看待股價波動的態度存在著根本的不同:投機者的興趣在于參與市場波動獲取利潤,投資者主要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股票。換言之,投機者只關心股價波動,不關心安全邊際;而投資者關心股票價值以及自己取得股票的價格,極其重視安全邊際。
4.簡單的結論與啟示
投資者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啟示:(1)無論是債券、優質股票或者ST股票、儲蓄、證券投資基金都可能成為投資工具,但也可能成為投機工具,是否稱為投資工具,不以交易品種的屬性為標準,也不是以交易對象、持有時間、購買方式、獲益多少為標準,而是以安全邊際為唯一標準。(2)單個股票的安全邊際與組合的多樣化,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投資安全邊際的體系。(3)選擇投資對象時要求企業的業務簡單、清晰易懂,同時長期保持穩定。
投資是基于全面的分析,確保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的操作,即對股票價值進行詳盡的分析,并在足夠低的價格買入股票,在價值回歸時賣出股票,其真正的本質是安全邊際。而安全邊際的本質是“便宜貨”,通俗地說,投資是“通過全面分析購買真正的便宜貨”。通過對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資定義的解析,我們可以得到簡單而有益的結論:投資的本質是安全邊際,不具備安全邊際的操作即為投機。
參考文獻
[1]Benjamin Graham,The Intelligent Investor(The Fourth Revised Edition)[M].New York,NY: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June.2003.
[2]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維?多德著,邱巍等譯.證券分析[M].???海南出版社,2006.
[3]Robert G.Hagstrom.巴菲特投資組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劉建位著.巴菲特股票投資策略[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5]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9年[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篇10
2.助推經濟發展。創業投資中金融資本對于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創業活動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了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很多創業成功的企業在企業經濟拉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資金是創業活動成功的基本要素,金融資本介入創業活動,事實上就是對于實體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持,因此創業投資中,金融資本的介入可以通過促進創業活動的繁榮來給地區經濟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3.促進技術創新。創業投資中金融資本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促進技術創新層面,創業活動既有以嶄新的商業模式為特點的,也有以技術創新為特點的,其中后者所占的比例最大。很多創業活動都是以技術創新為依托,通過技術創新生產新的產品或者使得產品具有獨特功能,并因此獲得了市場的成功。技術創新同樣需要堅實資金作為后盾,金融資本的介入可以為創業投資活動中的技術創新行為提供更多的資金,從而實現技術的不斷創新。
二、創業投資中金融資本面臨的風險
1.投資失敗風險。投資失敗風險是創業投資中的最大風險,根據我國創業投資情況來看,創業投資的成功概率也就10%左右,這意味著絕大部分的創業投資基本上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因此這是金融資本進入創業投資領域面臨的最大風險,投資失敗對于金融資本來說帶來的后果就是血本無歸,因此這一風險是創業投資中金融資本風險控制的重中之重。目前金融資本在創業投資項目的選擇方面還比較盲目,投資中忽視對于投資失敗風險的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評估,結果就導致了投資項目失敗的可能性大增,這是未來金融資本創業投資中需要重點解決好的風險。
2.信用道德風險。信用道德風險是創業投資中普遍存在的風險,這種風險的成因源于信息不對稱,投資者將資金交給創業者以后,創業者可能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做出來有損投資者利益的行為,從而帶來所謂的信用道德風險,舉例而言,創業者可能并沒有將投資者的錢用來進行創業活動,因此就會導致道德風險的出現。道德風險很多時候都存在,這實質上是對于金融資本應得權益的一個損害,很多金融資本目前僅僅就是財務投資者,其并不介入創業活動的具體投資,這種做法一定程度的放大了金融資本的信用道德風險。
3.投資退出風險。投資退出風險是指由于退出機制的不暢所帶來的風險,創業投資所追求的是高收益,這種高收益必須要通過退出才能夠實現,目前很多投資項目都是因為退出機制的不暢才導致了巨大的風險。金融資本在創業投資方面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我國目前在創業投資退出機制方面還不是很完善,退出渠道較少、退出渠道不暢,這導致金融資本的在想要退出的時候做不到及時的退出,從而導致了一定的風險。
三、創業投資中金融資本風險控制策略
針對創業投資中金融資本所面臨的種種風險,需要金融資本在創業投資中針對各種風險,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注意風險的控制,具體來說,金融資本風險控制重點是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注意投資項目篩選。金融資本創業投資風險控制首先要注意投資項目的科學篩選,在投資項目的選擇中,切忌盲目跟隨創投熱點進行項目投資,如果沒有一個全面的調查分析,很容易就會導致投資項目的失敗,實踐證明,盲目進行創業活動熱點進行投資的案例中很高的比例都以失敗而告終。在投資項目的選擇方面,金融資本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投資項目風險評價機制,邀請這一領域的專家學者,對于所投項目的各種風險進行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了解項目的收益水平、成功概率等內容,從而實現對于投資風險的有效控制。本文這里以國開金融投資阿里巴巴為例進行分析,國開金融2012年選擇投資阿里巴巴,其出資5億美元,占股0.47%,其對于該項目投資分析情況見下表。金融資本創業投資在退出時機方面也要注意科學選擇,選擇最合適時機,通過最合適的渠道來進行退出。
2.選擇合適退出時機。從而獲得最高的收益,最大限度降低投資風險。從退出時機來看,一般都是在投資企業處于一個穩定的高速發展階段時候退出,這一階段創業企業基本上步入了發展正軌,而較高的增速也昭示著企業的良好的發展前景,因此對于金融資本來說可以順利實現套現。另外的一個比較好的時機就投資企業上市,上市對于金融資本來說,絕對是一個最好的退出時機,上市可以帶來比較高的投資收益,同時還可以比較順利的隨時變現,金融資本的選擇權限更多,當然對于絕大部分的創業投資案來說,上市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篇11
關鍵詞 :上市公司;研發支出;披露政策;
中圖分類號:F276.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10-0069-02
一、研發支出會計政策理論分析
1.概念界定
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就是研發,研發主要指的是企業運用一些新的科學原理及工藝進行研究活動。研發支出指的是企業在研發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項費用。企業要想使自己的產品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勝,就必須不斷研發新產品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研發支出主要是通過開發支出、董事會報告以及現金流量表附注三種形式進行體現。
(1)開發支出。在新會計準則實施之前,我國各個公司都將研發支出納入費用會計科目進行處理,研發支出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自2007年新會計準則實施以來,研發支出不再只是歸入費用進行處理,而是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將研發支出根據不同的階段進行劃分,再分類進行會計處理。
(2)董事會報告。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以及公司的未來發展大方向主要是通過董事會報告進行披露,董事會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是企業的風向標。企業的研發支出作為企業對自身未來發展的投入都會在董事會報告中有所體現。
(3)現金流量表附注。在公司的現金流量表附注中有一項“支付的其它與經營活動有關現金流量”項目2,此項主要反映企業的研發支出,雖然此項在反映研發支出上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可以對公司研發支出大致情況進行反映。
2.隱性選擇與市場認同
隱性選擇指的是企業在對研發支出披露方式進行選擇時會保有隱性特征,企業之所以進行隱性選擇主要取決于研發支出供求雙方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不僅一般商品存在著“供不應求”的矛盾,研發信息也同樣存在。其主要以低信息供給與高質量信息需求的矛盾形式存在。上市公司研發支出的市場認同主要通過產品市場以及股票市場這兩方面體現出來。
(1)產品市場。一個公司的產品銷售量與公司對新產品的研發是密切相關的。消費者對公司研發支出的市場認同主要在產品銷售量上體現出來,如果公司所投入研發的項目能夠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那么這種產品的銷售量就會穩步提升,也可以解釋為產品市場中技術創新產品市場份額越大,公司對研發支出的披露越能夠得到了市場的認同。
(2)股票市場。在股票市場中,投資者對研發支出的市場認同主要是通過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進行體現,回報率越高,投資者就會對企業研發支出披露更加認同。
公司在技術研發方面不但需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還必須有科學的理論基礎支持企業研發才能夠順利進行。企業的技術研發主要依靠于技術創新理論的支持。
二、以2007-2011年滬深兩市醫藥制造業類上市公司為例進行探究
為了能夠深入探析上市公司研發支出披露政策的隱性選擇與市場認同,在這里以2007年滬深兩市醫藥制造業類上市公司為例進行探究。這里的醫藥制造業類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化學藥品制劑制造業、化學藥品原料藥制造業、中藥材加工業以及動物用藥品制造業等。表中是對2007-2011年這一期間內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支出的總體描述統計,剔除了在研究年限中途退市或上市的公司,最終選擇了70家在深滬主板上市的企業。
1.對公司研發支出披露的整體狀況進行探究
通過對所提取的這70家樣本公司的研發支出進行統計分析后得出下表中的數據,從企業數目角度出發,2007年披露研發支出數據的企業數是38家,2008年在2007年的基礎上增加了3家,到2011年則達到了65家,企業數目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研發支出的數值。從平均值和中位數角度出發,2007年平均值指標為2188.40萬元,中位數指標為1206.01萬元,到了2011年則分別達到了5200.51萬元和2498.24萬元,大約翻了一倍,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些樣本公司研發支出是在逐年上升的??v觀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支出的總體描述統計表中可以得出在2007-2011年這一期間所披露出來研發支出信息的企業呈上升趨勢。
2.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支出披露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通過對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支出的總體描述統計表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1)信息披露項目缺乏連續性。從樣本信息數據中可以發現,只有34家企業連續5年對企業自身的研發支出進行披露,其余36家企業在研發支出披露上缺乏連續性。主要原因可以歸為企業在該年度并沒有進行研發投入以及企業對于研發投入信息沒有全面對外披露,而是特意披露一部分信息數據。
(2)信息披露項目缺乏統一性。即使這34家連續 5 年都進行研發支出披露的企業,也難以將每一年度的數據信息納入統一會計科目中去,信息數據披露較為隨意。
(3)信息披露過程中的定性描述過多。從樣本信息數據中可以發現,幾乎所有樣本公司在這5年來的財務報告中所提到了都是有關于完善研究體系建設、加強研發的投入以及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等相關的定性描述,模式化現象嚴重。
(4)信息披露基本數據較少。信息使用者在進行決策分析時離不開基本數據,而從表中可以看出幾乎所有樣本公司在這5年來的財務報告中所披露的基本數據較少,基本沒有對信息使用者所關注的研發投入數量、投入強度的信息進行詳細描述。
三、研發支出披露的政策性建議
1.完善企業研發支出信息披露機制
(1)重視研發支出信息披露的時效性。上市公司應將研發支出信息披露間隔時間縮短,不僅需要在年度報告中進行披露,還應該在期中報告和季度報告中給予一定的體現。
(2)完善研發支出信息的披露內容。上市公司應在披露研發支出的金額的基礎上對有關于研發信息其他相關信息進行披露,使投資者能夠更好地掌握公司的資金流向。
2.強化我國資本市場信息環境建設
(1)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針對于股權結構不合理以及董事會職責不明確等實質性問題,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約束。
(2)明確監管部門的職責所在。我國國家證券監管部門是中國證監會,但中國證監會的職責尚不明確,無法在真正意義上對股票市場進行全面監管。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證券市場三級監管體制。這樣一來,有效地推動力股票市場監管工作的進行。我國證監會應該提高自身獨立性,司法與行政管制分離能夠大大提高監管效率。
3.提高投資者的投資分析能力
投資者要想全面掌握市場動態,必須提高自身投資分析能力。不僅要熟知經濟學、金融學、投資理財以及財政學等方面的知識,還有時刻深化證券投資方面的知識,以做到與時俱進。同時,投資者還需要了解和掌握宏觀經濟情況,并將其與整個行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通過公司日常運營情況總結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并請專業人士分析公司發展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和防范公司的一些潛在風險的發生。
四、結論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為了能夠使企業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勝,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對新產品的研發,研發投入對企業業績的影響日益增大,研發信息對投資者決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上市公司應當對研發支出給予科學合理的披露,促進投資者形成對公司未來業績的合理預期以做出正確的決策,促進公司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武陽,陳超.研發披露、管理層動機與市場認同:來自信息技術業上市公司的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11(04).
篇12
1.中小企業內部管理基礎較弱一方面中小企業管理人才普遍相對短缺,管理機構簡單,專業性不強,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甚至沒有內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許多中小企業仍經營在虧損的邊緣,無暇全面系統地考慮內部管理的有效性。
2.成本費用管理水平低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成本費用核算不實,控制不嚴,控制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在成本費用管理過程中,往往人為追求利潤,造成成本費用不實。企業會計基礎工作不健全,成本核算缺乏真實、準確的數據資料,企業內部缺乏科學有效的成本費用控制體系。
3.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信用等級較低中小企業資本規模較小,決定了它抗風險的能力先天不足,加上中小企業內部管理基礎薄弱,產品比較單一,市場風險大,而市場風險很容易轉變為企業的財務風險和銀行的信貸風險,影響其信用等級。
4.投資分析不夠,往往投資失敗 不少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產品滯銷、技術與設備相對落后,從而深切地認識到新產品試制、技術開發是決定企業生存的重要途徑。但在投資分析、市場調研不到位時,急于進行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新產品開發,盲目地投資項目,往往出現投資失敗,造成沉重的負擔,甚至陷入破產的邊緣。
5.資金短缺,籌資能力差中小企業受自身條件以及現行體制、政策的影響,融資環境差。由于中小企業本身素質不高,人才缺乏,內部組織關系不穩定,規模效益差,經營風險高,信用等級低等原因,往往很難滿足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條件而融資能力差。
6.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薄弱目前社會中介機構大多數設在政府部門,服務對象幾乎局限于本系統、本部門的企業。許多中小企業缺乏及時獲取各種信息的渠道,致使財務管理人員難以做出科學合理的籌資、投資等決策,使企業的發展受到嚴重限制。
7.缺少金融支持體系,融資渠道單一資金不足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以及自身的組織方式和發展狀況決定的。
二、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提出及實現
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上存在上述的許多問題,所以簡單地定義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為利潤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不適合中小企業長遠發展的。本人認為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協調與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使企業和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最大化。其實現途徑:
1.確定和優化股東結構,是實現企業長期發展的前提首先在企業成立之初確定穩定的長期合作火伴,籌措長期資本。其次在發展不斷吸收新的優良資產、長期資本和吸收技術資本加盟,不斷壯大股東勢力和優化股東能力結構,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內部管理,而不能只考慮企業利潤最大化一是要提高認識,把強化資金管理作為推行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由于資金的使用周轉牽涉到企業內部的方方面面,企業經營者應轉變觀念,管好、用好、控制好資金不僅是財務部門的職責,而是涉及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各個生產經營環節。所以要層層落實,各部門配合,共同為企業資金管理做出努力。二是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使資金運用產生最佳效果。為此,首先要使資金來源和運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固定資產投資時應考慮到投資完成后流動資金的需求,以免導致資金周轉困難。其次,準確預測資金收回和支付的時間。比如應收賬款什么時候可收回,什么時候可進貨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否則,易造成現金收支失衡,資金拮據。最后,合理地進行資金分配,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的占用應做到合理。三是加強財產內部控制管理。建立健全財產物資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在物資采購、領用、銷售及產品管理上建立規范的操作程序,定期檢查盤點,堵住漏洞,保護企業資產安全。四是要加強對存貨和應收賬款管理。近年來,很多中小型企業陷入流動資金緊缺的困境,加強存貨及應收賬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強存貨管理,壓縮過時庫存物資,避免不合理資金占用,并以科學方法來確保存貨資金的最佳結構。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對賒銷客戶的信用進行調查評定,定期核對應收賬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辦法,避免死賬、呆賬的發生。
3.處理好中小企業與債權人的關系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之一是籌資。一是企業對金融機構的選擇。應該選擇對中小企業立業和成長前途感興趣并愿意對其投資、能給予企業經營指導,資金充足且資金費用低、員工素質好、職業道德良好的金融機構;二是中小企業要主動向合作的金融機構溝通企業的經營方針,發展計劃,財務狀況,說明遇到的困難,以實績和信譽贏得金融機構的信任和支持,而不應以各種違法或不正當的手段來套取資金。當金融機構等債權人的利益得到保障時,債權人才會與企業保持長久的合作。
4.關心本職工切身利益,創造優美和諧的工作環境人是生產要素中最積極的要素,是增強企業競爭優勢最重要的源泉。中小企業規模比較小,知名度不高,在其發展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員工隨時都可能面對企業的破產,工作沒有穩定和安全感。人才的引進方面,中小企業可根據自身能力,盡最大的可能創造良好的環境引進人才,比如解決人才的住房、戶口等一些基本生活問題。對已有的人才,企業必須給他們以充分信任,滿足他們自我成就需要。對于普通員工,要視他們為企業重要的創造價值的主體,尊重他們,采取親情式的管理,關心員工生活。讓他們感受到企業的溫暖,以企業為家,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5.關注和了解政府政策的變化,爭取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宏觀環境,宏觀環境的變化影響著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更是如此。因此中小企業更應該關注政府政策的變化。市場的法則是優勝劣汰,經濟實力不平等很難保證不同的企業具有平等的競爭條件。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通過對中小企業的行為的調控,可使中小企業的運行符合社會公平的一般條件。因此作為經濟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應主動與當地政府溝通交流,讓當地政府感覺到其存在的重要性,如能為其解決居民就業問題,增加國民生產總值。當然,除讓政府感覺其重要性外,中小企業應注重其在市場上的形象,不偷稅,不漏稅,不污染環境等。積極爭取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如項目、補貼、稅收、以及創業基金、中小企業促進基金、風險基金等。
篇13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限制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另一方面,一些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迅速,伴隨著新興技術革命成果,逐漸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新的動力。然而,在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過程中,金融支撐不力成為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障礙。因此,增強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加快技術創新和金融支撐的完美結合,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知識產權和創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是我國加快發展科技型小微企業的關鍵。
二、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的融資屏障
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往往較為強烈,但由于質押水平較低,融資風險較高,金融機構的投資杠桿難以平衡,造成了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一)科技型小微企業資本需求旺盛
有效的金融支撐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金融資本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最為重要的資本來源,合理有效的金融支撐能夠為科技型小微企業快速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其次,科技型小微企業對金融資本的依賴性較強,一方面,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過程較為復雜,創新投入相對較大,對資本的需求往往是一種非線性動態模式,而且具有一定的創新風險性。與此同時,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周期性節奏較快,對金融資本需求規模呈現出階段性差異,但創新資本應用時間往往較長,從要素積累到創新成果產業化都需要創新資金的支撐。從發展情況來看,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技術創新性顯著,發展潛力大,能夠通過對金融資本的有效利用創造產值,在推動自我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金融機構的資本收益。
(二)科技型小微企業投資風險較高
從國家到地方都將科技型小微企業作為經濟發展規劃的重點領域,制定了多項金融扶持政策加快科技型小微企業培育。各類金融機構相繼將科技型小微企業作為投資結構調整的重點拓展領域,加強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前瞻性投資分析,逐步制定和細化科技型小微企業金融支撐政策,不斷完善科技型小微企業金融支撐體系。但同時,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的金融支撐出現了一些不平衡現象。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一方面,由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潛力明顯,金融機構希望選擇優勢明顯的科技型小微企業作為投資對象,以實現投資收益;另一方面,較成熟型企業相比,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更高,這給金融機構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風險壓力,如何減小投資風險,盡可能避免不投資就成了金融機構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三)融資需求和投資風險的不平衡
從科技型小微企業自身角度來看,首先,雖然金融投資規模總量不斷增長,但依然無法滿足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需求,資金短缺依然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的嚴重瓶頸。其次,銀行發行了大量科技型小微企業政策性信貸,這些政策性信貸由于利率較低,甚至免息,成為企業競相爭奪的金融資本,但政策性信貸往往對貸款企業要求較高,能夠獲得政策性信貸的企業多是重資產企業,難以惠及貸款需求更為迫切的輕資產中小型創新企業。再者,科技型小微企業信貸多為三年期以內的中短期信貸,而科技型小微企業技術創新周期較長,一些關鍵技術從創新到應用可能耗時五至十年,因此短期信貸對一些技術創新周期較長的科技型小微企業難以起到必要的信貸支持。最后,商業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往往較高,而科技型小微企業在技術創新期內發展較慢,因而難以承受過高的融資成本;但在成長期,科技型小微企業具備了一定的盈利能力,能夠支撐較高的融資成本。這就造成了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和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規避的不平衡性,限
三、知識產權質押帶動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創新
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資產輕、科技重的特點,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能夠在金融機構和科技型小微企業之間搭建一條資本流通通道,解決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
(一)知識產業質押基礎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知識產權戰略,科技型小微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的創造、開發、運用、保護和管理工作,有力激發了企業層面的創新活力。從近年來的專利權統計來看,專利申請量和授予量均大幅增長。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統計,2012年專利三項中最大比例的發明專利申請超過40萬件,同比增長速度超過20%,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同比增長接近30%,增速同比超過10%,占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的比重上升至70%,約為國外來華發明專利申請量的3倍。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發明專利接近15萬件,同比增長超過5%。由此來看,隨著我國經濟水平提升和科技實力的增長,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價值,一些高價值的知識產權甚至超過了企業的有形資產價值。這預示著知識產權資產正日漸成為衡量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和價值尺度的重要因素,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積累了重要基礎。
(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創新
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而言,知識產權質押能夠加快企業創新成果與金融資本的有機結合。質押標實質上是知識產權資產預期的未來收益,而不僅僅是知識產權資產的現值。知識產權質押后,知識產權權力企業仍可保有和管理其所有的知識產權,這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從投資方的角度來看,科技型小微企業擁有高價值的知識產權,具有傳統企業難以比擬的科技創新性和增長潛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引擎,這使得投資科技型小微企業具有廣闊的收益空間和市場前景。如果金融機構能夠建立知識產權質押機制,將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投資風險,這是傳統硬資產抵押融資方式所不具備的優點。以科技型小微企業為突破,適時開展知識產權質押,既配合國家關于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經濟的戰略部署,加快科技型小微企業快速成長,能夠有力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內生化。
(三)科技型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優勢
科技型小微企業具有不同于一般成熟企業的特點,即突破式創新、自主知識產權先導和知識資本密集、先導性、高成長性和動態性等特征,因而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對融資渠道的選擇及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處于初創期和成長期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尤其是起步創新階段,固定資產規模往往較小,有形資產價值偏低,可用于擔保或抵押的硬質資產少,通過常規的金融機構融資貸款難度較大。而知識產權質押打破了以往傳統的實物抵押貸款模式,對于擁有新興創新技術,但是又缺乏實物擔保物的科技型小微企業,能很好地解決融資貸款抵押障礙,實現了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融資模式創新。
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創新風險,以及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投資風險,可以根據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周期的不同階段,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最優融資策略組合。孕育期的科技型小微企業處于技術創新的“萌芽”階段,創新資金主要來源于自籌資金、民間資本、科技貸款、股權抵押和政府財政扶持資金等。成長期的科技型小微企業隨著創新技術應用的逐漸成熟以及產品銷售逐漸市場化,創新風險和市場風險逐漸消失,融資渠道逐漸豐富,VC(風險投資)、知識產權證券化、抵押貸款、擔保融資、一級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等都成為發展期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有效融資渠道。成熟期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市場化水平逐漸穩定、資產規模逐漸增大、無形資產價值不斷提高,知識產權證券化、知識產權質押、知識產權擔保貸款更為有效,有可能成為科技型小微企業重要的融資方式。
四、科技型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體系構建
以知識產權質押為基礎,構建企業、政府、金融機構三者聯立的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支持體系,實現科技型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突破。
(一)企業層級
從企業層面來看,科技型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體系構建應著力于提升知識產權開發、利用和綜合能力提升建設。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相關體制有待完善,科技創新對我國GDP的貢獻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提升科技型小微企業知識產權創新,一是要提高企業研發投入,為知識產權質押提供基礎保障;二是要注重專利申報和管理,避免由于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造成知識產權權益損害;三是增加知識產權融資信息披露,方便金融機構提供價值評估。為了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當前財務情況以及可能說明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重大事件,保護投資機構的合法權益,企業應適當及時披露知識產權融資狀況,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比例、研發投入水平、新產品的市場應用情況、專利申報及授權情況、知識產權的有效時間、競爭技術發展情況,無形資產信托、知識產權證券化等相關信息。只有提升了企業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經營管理水平,才能逐步實現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創新。
(二)政府層級
立足政府層面,科技型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創新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政策支持體系。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給予科技型小微企業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傾斜,以科技型小微企業振興金融危機后的本國經濟。當前,我國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處于生命周期中的孕育發展階段,缺乏有效的創新成果價值轉化機制,科技成果市場化水平較低。政府要加大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制定積極的政府采購導向,有必要采取政府擔保貸款和弟媳貸款政策等措施,為科技型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壓難題。同時,我國知識產權申報、利用和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完善,知識產權融資的相關環境有待優化,要結合我國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現狀和金融資本市場運行特征,結合知識產權質押、無形資產信托、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及證券化的發展趨勢,制定知識產權質押的相關的管理辦法,為科技型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融資提供法律保障。
(三)金融機構層級
從金融機構層面來看,要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評估,知識產權質押和無形資產信托等金融衍生產品創新,并在各級政府引導下發展多元化的資本市場融合。以“企業主導,政府引導,金融推動”為方針,推動知識產權金融投資的發展空間。通過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和質押,積極扶持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完善中小板、創業板和場外交易等創新金融資本市場培育;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在多元化的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完善場外交易市場的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加快地方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提供多角度的科技型小微企業金融支撐;探索科技型小微企業企業債券,擴張債券市場渠道,健全債券評級制度,鼓勵不同層次市場之間的升級、轉板機制,逐步實現各層次資本市場之間的過渡和銜接,真正實現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知識產權價值化、金融市場自由化。
五、結語
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而言,知識產權價值化是知識產權質押的基礎,科技創新能夠保證技術的先進性以及后續的技術維護與發展,使自主知識產權順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升科技型小微企業核心資源的內在價值,保證質押的知識產權資產的有效性、穩定性和增值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是實現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的重要突破,一方面有效緩解了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推進小微企業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的有機融合,加快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創新發展;反過來,在實現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同時,促進了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轉化積極性,提高了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了技術創新——資本融合——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陳江華.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及其政策表現[J].改革,2010(12).
[2]陳榮生,劉敏.我國科技型小微企業貸款模式創新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8).
[3]斯蒂格利茨.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4]陳紅川.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新路徑研究[J].南方金融,2013(8).
[5]溫軍,馮根福,劉志勇.異質債務、企業規模與R&D投入[J].金融研究,2011(1).
[6]鐘明,郭文偉,宋光輝.企業異質性、融資模式與科技型小微企業信用[J].中國科技論壇,2013(11).
[7]李春濤,宋敏.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創新活動:所有制和CEO激勵的作用[J].經濟研究,2010(5).
[8]楊晨,陶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中的政府政策配置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