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新時期下的農村初中男生,由于缺少系統的青春期教育,很多出現了心理問題,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給家庭和社會都造成重大負面影響。因此,對農村初中男生進行系統的青春期教育,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學校是教育主陣地,教師需要端正認識,科學選擇教育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為切實落實相關教育措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走出認識誤區,認識到農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緊迫性
初中男生進入青春期,有了性的萌動,這都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學校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即使沒有相關課程設置,生物教師、班主任和校醫也應該有教育的責任。農村家庭中,很多學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于是他們成為留守兒童。這種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男生,由于沒有父母管束,在沖動心理作用下,很可能會通過不正常渠道探知性體驗。這當然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需要加強教育,從正面進行施教,給學生以關心,培養其健康心理,這樣才能有效保護他們。
二、選擇適當內容,提高農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針對性
農村初中學校教育教學條件有限,青春期教育并沒有專業教師,一般由生物教師和校醫承擔這項任務,班主任也會參與其中。為了提高農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針對性,教師要注意篩選相關內容。根據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首先是青春期性生理教育內容。教師要讓學生懂得生理發育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正確對待遺精等現象。其次是性心理教育內容。要讓學生掌握性心理的特點,消除因生理成熟而產生的心理困惑,懂得關于人的社會化,培養健康心理。再次是性道德教育內容。要讓學生明白人的行為與動物行為的區別,要讓學生了解青春期性道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另外,還要適當講解異往的注意事項,還有法律層面的知識。只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青春期教育,才能讓學生建立道德觀念。
三、促使家校聯合,實現農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多元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在農村,家長大多對孩子青春期教育存在模糊認識,其教育方式也存在問題。還有相當數量的父母遠在外地打工,對孩子青春期教育幾近空白。因此,教師需要與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要讓家長負起一定責任來。不管家長身處何地,都不能忽視孩子的青春期教育。現在的孩子性覺醒較早,家長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傳授性知識,注意自身性別教育。家長還要信任孩子,不可對孩子橫加指責、挑剔,要學會做他們的思想工作。
學校方面要與家長建立多種溝通渠道,要將學生青春期教育制度化、規范化。教師要與家長交換信息,針對學生特點展開個性化教育。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關心學生的心理變化,要注意消除可能存在的不良影響。學校還要建立心理輔導室,并配備專業教師對學生的異常心理進行必要干預。現代信息技術早已進入課堂,學校也可以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向學生傳播青春期教育信息,為學生排憂解難。
篇2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的被試是北京市右安門外國語學校2015年9月份在校的全體學生。學生中年齡最大者17歲,最小者12歲,男女生年齡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問卷的設計
問卷包括兩個部分:一般性知識調查問卷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其中一般性知識調查問卷為我校教師自主設計,并經過相關專家討論,以及預實驗調查后進一步完善而成;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由西南大學心理學院鄭涌、駱一編制,主要用于針對青少年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經研究證明,該量表的Cronbacha系數為0.822,重測信度系數為0.856,分半信度系數為0.759,說明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與效度。
1.3 實施問卷調查
我們采用了上述兩種問卷,對全校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施測前由培訓員講明測試的目的和意義,得到同學們的知情同意與合作后,學生均匿名填寫。填寫時座位分開,避免干擾,對個別不理解者予以中性解釋,測試完畢后統一收回問卷。
1.4數據處理工具
對于一般性知識調查問卷,我們采用百分比數據統計;對于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我們采用SPSS18.O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
2.結果分析
本次研究參與調查的三個年級學生比例近似為1:1:1。我們利用周五下午班會時間,在全校13班共發放問卷367份,回收有效問卷361份,有效率達 98.3%。
2.1對基本性生理知識的了解
中學生們對基本性生理知識的知曉率較高。首先,對“遺精”現象,除個別學生認為遺精“是一種病”或是“因為品德不好”所致外,大部分學生有正確的知識,特別是男生;但是女生中有26.8%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遺精”。其次,有關“月經”現象的知曉率:男生為68.2%,女生為”97.3%。可見被調查學生對本性別的基本性生理現象有較好的了解,但對異性則相對缺乏了解,P<0.01,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涉及到較為敏感的“”()現象,學生們的認識就比較混亂,不少學生持有不正確的看法,其中女生“出錯”的情況比男生多,但P>0.05,男女生差異不明顯。不同年齡階段被試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其排序為初一組<初二組<初三組,這可以看出年齡越大,了解的生理知識也越多,P<0.01,差異顯著。
2.2對性病知識的了解
被調查學生對各類性病知識的了解存在很大差別。其中對艾滋病的知曉率高達95%,對一般的性病,如淋病、梅毒的知曉率略高于70%;對于其他幾種也較常見的性病(生殖器皰疹、扁平濕疣、尖銳濕疣等)的知曉率低于40%;而對于中國發病率非常高的乙肝,只有6.7%的同學知道其能通過性渠道傳染。比較起來,女生的性病知識要差于男生,P<0.01。相對于不同年級P>0.05,說明在自然成長過程中,對性病的了解水平差異不顯著。
2.3對避孕措施的了解
大多數同學聽說過一些社會上比較流行的現代避孕方法,如:男用、口服藥,男性絕育和女性絕育等;但他們對安全期和體外排精等傳統方法則了解較少。其中有10%左右的同學,不但知曉而且了解一些避孕措施的使用方法。相對來說,對緊急避孕方法的知曉率比較低。對于的作用,89%的同學知道其有避孕的作用,但知道其有預防性病作用的比例只有60%,女生僅有36%。總體看,對于避孕知識,男生掌握的程度要高于女生,P<0.01。對不同的年級來說,了解的避孕作用初一68%,初二67%,初三74%,P>0.05,差異不顯著。
2.4性知識來源
學生獲得性知識的主要途徑依次為(以選擇多少,而非重要性排序):報刊雜志書籍、電視廣播、學校教育、同學朋友、父母、看展覽、醫生、錄像廳錄像帶(光盤)、互聯網。但如果按學生選擇的重要性排序為學校教育(31.9%)、報刊雜志書籍(19.3%)、同學朋友(11.4%)、父母或電視(各7.6%)、錄像帶光盤(3.2%)等。分性別看,男、女生的差別是:男生更多地選擇了同學朋友、錄像廳錄像帶(光盤)及計算機互聯網等作為其性知識的來源,而女生則更依賴于學校教育、報刊雜志書籍、父母和廣播電視。顯然,與男生相比,女生的知識來源更為集中,并且父母作為教育者的重要性對她們較之男生更為重要。
2.5對了解性知識的期望和態度
有近36%的學生希望自己目前對性知識能夠有“較多了解”,選擇此項的男生比女生多;而希望“略知”的學生超過了半數(55%以上),女生比例更高一些,持“不想了解”和“無所謂”態度的男、女生,均在10%以下。在對未來戀人性知識的期待方面,不但很多男、女生希望對方性知識了解得較多,而且絕大多數(95%以上)的被調查者都認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婚前了解避孕知識不是“不純潔”的表現。
2.6愛戀異性的經歷
被調查的男生和女生1/3以上的人有過愛戀異性的經歷,其中男生比女生更普遍。具體看:(1)一多半的人有過至少一次愛戀異性的經歷,其中男生的分布是:有過一次愛戀異性經歷的占30. 6%,一次以上的占33.5%,而沒有過的占35.2%;相應的比例在女生中分別為26.2%、27.1%和46.7%。(2)與異性有過擁抱、接吻、的比例,男生分別為26.1%、20.0%和4.2%;女生分別為23.4%、19.6%和0.6%;任何行為都沒有的男、女生分別為69.0%和72.0%。(3)分年級來看,年級越高,有過相應經歷的學生比例越高。對第一次時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原因,主要的回答是“突然發生的沒有準備”、“雙方都不想用”和“不好意思去買”。有時不愿采取措施的原因,主要是“沒必要”、“不自然”等。從這些個案看,學生在偶爾發生、特別是首次時,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對懷孕和避孕等問題并沒有經過認真的考慮。
2.7所希望的獲得性知識的渠道和性教育方式
學生們希望獲得性知識的渠道,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學校教育(39.9%)、父母(10.9%)、報刊雜志書籍(10.1%)、醫生(7.8%)、同學朋友(4.8%)、電視廣播(4.6%)、錄像廳錄像帶光盤 (2.5%),其余各選項均低于2% 。
3.啟示
3.1中學生的性知識存在缺欠,對性病及其預防知識認識有“誤區”,對避孕措施的了解程度顯現很大差別。目前的學校和家庭教育滿足不了學生們的客觀需求,其現有知識來源與渠道存在各種不足,使得部分學生在與性有關的問題上產生了困惑和問題。改革教育內容,選擇適宜方式,是青少年性教育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3.2學生與家長(教師)之間存在“代溝”。盡管學生對從學校和家長那里獲得知識與幫助報有很大的期望值,但在現實中他們與教師和家長在有關性的問題上溝通不夠,特別是涉及到個人敏感、隱私的問題,學生對家長和教師缺乏信任。
3.3中學性教育的內容,不僅應包括傳授知識、傳遞信息,而且還應包括健康性心理的塑造、科學性觀念的確立、正確處理兩性社會交往關系以及規避危險行為能力的培養等。
3.4對于中學生的性教育應該是多渠道的,鑒于學生與父母和教師的溝通存在問題,而比較信任同齡的同學、朋友,在加強對教師和家長教育、培訓的同時,還可以考慮引入同伴教育等適宜、靈活的社會干預方式。
4.全員教育與心理咨詢干預
4.1.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各方面通力合作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青春期性敏感問題教育研究團隊,定期召開學校領導、研究團隊、班主任和家長會議。大家統一認識、明確此項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學校多次派出研究人員參加荷蘭性教育專家、國內知名心理專家輔導的學習交流會議,購置最新的性教育書籍和資料,完善了心理咨詢室的硬件設施。學校涌現出校長辦公室、政教處、團委、教科研室、年級組、教研組、心理咨詢室、醫務室人員通力合作、全員教育的研究氛圍。
4.2培訓教師和家長
調查表明:只有6%的學生認為性知識是來源于家庭的。這個數據表明家庭對孩子性知識的教育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但對孩子來說,家庭是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家長性觀念的落后,性知識缺乏,在教育孩子方面就顯得力不從心。通過調查我們也發現約有40%的中學生希望從學校教育的正規渠道中獲得性知識。學校里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開展性教育。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對性知識的儲備不足又是我們進行青春期性敏感問題研究時遇到的困難。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首先讓科研團隊的老師首先培訓其他老師和家長,希望形成教育合力。
4.3利用學科課堂講授性知識
2.5對了解性知識的期望和態度
有近36%的學生希望自己目前對性知識能夠有“較多了解”,選擇此項的男生比女生多;而希望“略知”的學生超過了半數(55%以上),女生比例更高一些,持“不想了解”和“無所謂”態度的男、女生,均在10%以下。在對未來戀人性知識的期待方面,不但很多男、女生希望對方性知識了解得較多,而且絕大多數(95%以上)的被調查者都認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婚前了解避孕知識不是“不純潔”的表現。
2.6愛戀異性的經歷
被調查的男生和女生1/3以上的人有過愛戀異性的經歷,其中男生比女生更普遍。具體看:(1)一多半的人有過至少一次愛戀異性的經歷,其中男生的分布是:有過一次愛戀異性經歷的占30. 6%,一次以上的占33.5%,而沒有過的占35.2%;相應的比例在女生中分別為
學科教師結合自己學科的性質和內容,設計有相關性的教學案例,講授青春期性心理和性倫理、性道德等基本知識,使學生能正確地適應青春期的身心變化,能夠理智地對待性等問題,明白愛是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統一,愛是自然和社會的統一,愛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例如生物老師在課堂上針對青春期男女生的生理發育特點、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衛生保健、生殖與生命的奧秘,并針對中學生青春期出現的一系列新情況,如月經、遺精等生理現象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艾滋病、性病的危害性及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語文學科滲透側重從閱讀理解作品的角度引領學生對愛情友情等認知和理解;政治歷史學科側重探究生命的社會屬性;思想品德老師重點從倫理道德角度對性道德進行專題講座引導;醫務室的老師在學生身體不適時尋求幫助時耐心的解釋……。
4.4德育處利用學校廣播、宣傳欄等宣傳工具向學生介紹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的實質和規律
德育處利用優美的聲音、圖文并茂的專欄宣傳,使中學生正確了解自身發展的規律。懂得性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了解性發育的自然進程,從而對青春期的生理變化有科學的認識和充分的心理準備,破除愚昧落后的性觀念,如對性的不適感、神秘感、罪惡感、壓抑感等。消除那種對自己生理心理變化的恐慌、惶惑和焦慮,改變對性和愚昧無知和自我啟蒙的狀態,預防青春期性器官疾病和性心理疾病。
4.5年級組利用班會、團活動對中學生進行性道德觀念教育
年級組在學校統一部署下,通過班會、團活動等形式,讓學生認識人的性心理和行為的社會性,正確對待生理性沖動,理智地對待自己的欲念和愿望,分清友誼與愛情、美與丑、榮與辱,培養學生的自尊、自愛、自重、自制、自強的情感和意志品質,加強青少年的人生觀教育、理想教育和性道德教育,使他們明白的道德責任,和諧健康地與異性同學交往,把放在人的生活和事業的恰當位置上。
4.6 心理老師的專業素養和咨詢技術是我們開展性敏感問題的重要保證
我校心理老師擔負著對學生家長及全校老師性敏感問題教學輔導和培訓責任,同時也承擔著對校全體學生的心理咨詢與團體輔導工作。自心理咨詢室創立以來,心理老師開辦我校首條心理咨詢熱線,為廣大同學提供專業的、及時的、隱私保密的心理呵護。根據工作的需要,她不停地學習,借鑒國內外專家的研究成果,還編撰了“性健康教育敏感話題”的校本教材,以滿足青春期孩子們的迫切需求和與同行交流。
5.展望未來
初中生性敏感問題的研究是我校申請并被批準實施的一個北京市市級課題,青春期性教育研究是形成我校的特色教育課程。通過這一市級課題的研究,必將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也必將促進全校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間的團隊合作,必將為北京市乃至全國的基礎教育貢獻我們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駱一,鄭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6,29(3)
[2]侯嬋婿,陳于寧,嬈樹橋等.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在中學生應用中的信度和效度[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4)
[3]余小鳴.青春期性與生殖健康[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2
[4] 龔林,顏春榮,丁蓉等.深圳市中學生性心理的發展、性知識及性態度現況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4)
[5]余小鳴,王書等.北京市城區中學生性意識及與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6
篇3
初中語文,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石的學科。無論是學習、工作、生活,還是將來出國深造等,語文素養對每個學生的發展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社會的要求和人們的共識。初中生,尤其是男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是不是一帆風順呢?為此,學校課題組確定實驗班,對初一至初三六個班中的男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統計如下。
調查的項目小學語文學習狀況初中語文學習興趣初中語文學習心理初中語文學習成績
班級人數優秀一般差濃厚一般沒興趣愉悅冷淡困惑優秀一般差
初一(2)(5)5249.6%38.2%12.2%28.6%50%21.4%20.7%46.6%32.7%15.5%45.6%38.9%
初二(7)(10)5451.7%40%8.3%19.7%47%33.3%16.7%41.6%41.7%10%43.3%46.7%
初三(13)(14)4944.3%43.7%12.0%9%37.7%53.3%9.3%32.3%58.4%8%33.3%58.7%
從調查表中,我們不難發現:初中男生一般在小學時的語文學習興趣強烈,且成績較為優異;進入初中,隨著語文感性特征的凸顯,男生語文學習興趣遞減,學習成績大幅度下滑。語文學習中存在普遍的現象是:女生的學習成績大多好于男生,隨著年級的遞增,男生的學習困惑心理也越來越嚴重。伴隨著初中語文新課程內容的不斷調整和深入,語文內容的形象性和感性日益突出,男生原有的以識記為主的學習方法逐漸淡出舞臺。以能力立意為主的試題,往往會讓學生無從下手,屢試屢敗。他們困惑、迷茫、焦急、煩躁,無從排解心中的郁悶,有的嚴重影響到其它學科的學習,甚至影響自身心理地健康發展。
可見,初中男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困惑心理是客觀存在的。從升學要求來講,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必須進行語文測試,若這一學科成為學習上的嚴重障礙,則于升學深造不利;語文又是一種素養及文化修養,作為未來現代化建設的新型公民,以“語文”來體驗生活和觀察世界,以“語文”來思考問題,也是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迫切要求。因此,現在超前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對培養初中男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改善公民素質,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產生的深層探因
1、初中語文學科自身的性質,導致了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產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以工具性、思想性為其本質屬性,以知識性、文學性、實踐性、綜合性為一般屬性的基礎學科;它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它的主要內容是文學教育,即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工具性是語文的附屬特性。
到了初中,語文的人文性特征日漸凸現。和小學相比,它更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內容更是抽象、靈活、感性。語文是一門值得回味的、動態的、情感的審美學科,而不是僵化的、絕對的、封閉的規則體系。再加之初中語文明線上是關于語文知識的傳授,暗線上是關于思想情感的滲透,學生的著眼點很大程度上只關心“知道了什么”,而不關心“我體驗到了什么”。初中男生大多長于抽象思維及邏輯推理,而短于形象思維。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初中男生在語文學習中產生困惑心理的必然性。
2、青春期生理機制的不斷變化,造成了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產生
正處于人生豆蔻年華階段的初中男生,他們渴望理解,向往美好。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及身體發育的日漸成熟,他們對異性的態度由封閉、被動轉為好奇、主動。開始關注對自我的認識,對青春期的自我認識,對人際交往學習的認識,尤其是與異往和校外人際交往;對未來社會對人要求的認識。因此,上課時注意力極易分散,沒有小學時的“正襟危坐”、“聚精會神”。課余時間,他們傾向于與他人交往,注重發型、衣著打扮。這客觀上導致興趣點分散,花在語文學習上的時間就會減少。同時初中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十分脆弱,有時外界的“一事”、“一言”會導致他們幾天精神萎靡,不能自制。如果消極負面情緒得不到勸慰和疏導,便會出現心理壓抑、焦慮和抑郁,既而嚴重影響學業進步。這就與語文學習需要的“執著、堅韌”精神,大相徑庭,格格不入。
3、受心理品質和學習習性的影響,引發了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產生
初中女生對于識記性強,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如語文、英語、社會思品等興趣濃厚。因為它們容易感知,容易產生聯想與想象,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與此相反,初中男生生活上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感情上往往不夠豐富細膩,不愿意關注現實生活。初中男生特定時期的心理品質,讓他們對待語文,如同“九天玄女”,“高處不勝寒”。我們知道要學好語文,需要情感的投入,生活的體驗,甚至體察細微,身體力行,這就使初中男生不寒而栗,畏懼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之初中男生語文學習的“模式化”思維嚴重,回答問題總喜歡像數學那樣“找框框、尋套路”。然這一招并不靈驗,結果愈考愈挫,喪失了學習信心,產生了困惑心理。
三、消除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有效策略
如何消除初中男生語文學習中的困惑心理呢?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如下策略:
(一)“數據分析+三年跟蹤”的積累資料庫策略
根據抽樣調查的表格數據,進行抽取樣本對比分析,著眼于三個參變量:“初中”、“男生”、“語文學習”。一定的量變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質變,男生在語文學習中暴露出的問題,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應該從語文學科發展的特征、男生生理變化特征、男生的個性心理特征諸多因素去考慮,進行三年的跟蹤,然后制定合理有序地矯正措施,幫助他們消除語文學習中的困惑心理。其主要數據分析表格設置和操作程序有:
1、初一新生入校后立即發放問卷調查表,及時了解他們進入初中后的語文學習狀況、心理狀態等。具體包括《初中語文學習心理調查表》、《初中語文知識重難點掌握程度調查表》、《初中語文學習認知水平調查表》等。
2、初一下學期結束后再發放問卷調查表,了解男生的語文成績的波動狀態及語文學習心理動態。具體包括《中小學語文知識銜接點調查表》、《初一語文學習困惑心理調查表》、《初一語文學習自信程度調查表》等。
3、初二下學期結束后,再發放問卷調查表,了解男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其語文成績變化、本階段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產生程度、困惑心理的緩解及消除程度。具體包括《初二語文學習狀態調查表》、《初中語文想象思維能力調查表》、《初二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緩解程度調查表》等。
4、初三學生中考結束后,立即進行信息反饋,了解中考語文答題的心理狀態及在此方案實施的前提下,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緩解、消除程度及在中考應試中發揮的作用。具體包括《中考語文成績統計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意向調查表》、《初中階段語文學習調查表》、《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消除程度調查表》。
(二)“群體親近、疏導+個性教育”的心理輔導策略
初中男生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出的困惑心理,一般是不易被察覺到的。究竟有哪些困惑,這些困惑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往往是秘而不宣,教師一般只能從分析表象去感知。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讓學生消除心理隔閡,暢所欲言,直抒胸臆。“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必須最大可能的贏得學生的認同,讓他們首先愿意聽語文課;只有愿意聽課,才有聽懂的可能,也才有學好的可能。平時采取的途徑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有:談話式、書信式、網絡式。教師要根據學生暴露出的困惑,從自身的客觀背景,性格特征,學習動機等方面加以全方位的思考,然后做好分門別類的安撫和疏導。其具體做法如下:
1、增強學習信心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細微的、瞬間的進步,都要及時給予鼓勵,以增強學習信心;要把語文學習的落后歸因于努力不夠,書讀的不多,而不要認為是他們能力低,頭腦笨。例如某實驗班中的小戴,因患小兒麻痹癥,性格內向,言語不多,成了班中的學困生。可是一次偶然的表現,改變了他,也改變了我。有次上課,從來不抬頭的他,竟然抬頭看我上課,我心中大喜,于是靈機一動,及時地對他進行表揚,鼓勵同學向他學習-----抬頭挺胸,認真聽講。接下來的課中,發現小戴始終抬起頭,認真聽我上課。課后我順勢而導,進一步鼓勵他:“你今天的表現讓老師很激動,老師相信你能學好的,老師也會幫助你的!”后來,他變了,漸漸地卸下了自卑的包袱,增強了學習信心,消除了語文學習上的困惑心理,學習態度也有了明顯地改變,成績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2、提高學習興趣雖然初中男生的性情比較豪放粗獷,但心理比較脆弱,對他們也要多加關心。我們提倡作文、試卷面批面改,多寫激勵性評語,多與他們交流,使之樂于與老師相處,對老師產生親近感、依賴感。這樣有利于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提高語文學習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筆者深刻體會到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學會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交流的重要性。根據作文要求,我每次都要特意“照顧”男生,尤其是對作文有畏懼心理的學生,更是倍加呵護,生怕戳傷他們的自信心。提出每次作文只要滿足一個要求,作文就打80分,如果讓我在作文中還能發現到其他優點,每處再加一分。這樣,他們的作文自然打上高分。我尊重學生,寬容學生,贏來了學生對我的尊重。學生“愛屋及烏”,從心理上開始接納作文,漸漸地喜歡上作文,自然更樂意上語文課了。
3、加強個別交流要重視同男生的個別交流,針對男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教師要對所提出的解決方法、效果及實施后存在的問題做好記載。針對意志薄弱的男生,我們采用認知療法、轉移注意力療法,經常鼓勵他們要知難而進,勤學好問,持之以恒地培養他們的堅強意志和進取精神;對上進心強的男生,則采用升華的方式,讓他們將目標轉化為動力,不斷提高自己;對較自卑的男生,除采用認知療法外,重在采用過度代償療法。當然,對于各種心理問題,并不是簡單的采用某種療法,更多的是綜合療法。
例如在與張某談話中,了解到造成張某厭學心理的真正原因,便下定決心幫助他走出心理陰影。為此,我多次找他談話,勉勵他,相信“一份汗水,一份收獲”,付出總有回報的理念。幫他制定學習計劃,作息時間表,并再三叮囑,要克服缺點,遵照執行。先從上課,再到作業,由淺入深,提出要求,不斷約束松散拖沓行為,養成語文學習習慣。值得欣慰的是一學年下來,張某進步顯著。
4、鼓勵自我認同心理學家艾里遜認為:青少年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了解自己,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認同觀。現代心理學家研究成果已證明:個人的自我認同水平對心理健康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我們要求男生在生活中抬頭挺胸,面帶微笑。因為好的姿勢和面部表情會改變人的心境、氣質、態度和自我感覺。要鼓勵男生學會自己相信自己,學會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個別咨詢的時候,尤其強調要寬容善待自己,用這種積極的方式去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只有這樣,才會真正擁有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保持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心理狀態。
5、倡導心理咨詢男生的心理狀態如何會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的優劣,因此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制,鼓勵男生到學校心理咨詢室向專職的心理教師和咨詢師傾訴,真實反映各種心理困惑,然后根據心理學原理,加以及時疏導,使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參與學習。通過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學生平時有問題可以去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問題等。
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設系統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情緒調節、人際交往等發展性輔導的心理課程等。
(三)“四動+八化”的語文實踐活動策略
1、引發多角度互動策略初中男生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出的困惑心理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語文課難聽懂,二是語言品析難理解。初中語文課程固有的性質,要求教學貼近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因此,生動豐富的課堂教學情境,是消除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一劑良藥。教師要在平時教學中,注入新的教學理念,注重語文知識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整合;把單一的耳聽,化為“手動、口動、腦動、眼動”(四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掌握語文知識,感受語言魅力,引領學生去遨游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
2、充分體現“八化”策略繁瑣問題簡單化、陌生問題熟悉化、正面問題反面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整體問題局部化、運動問題靜止化、恒等問題不等化、一般問題特殊化(八化)。例如,抽象問題具體化,是針對男生擅長于抽象思維,而短于形象思維而提出的,對于言語教學而言,抽象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問題,應引導學生尋找最近發展區,從最簡單的生活體驗入手加以剖析,從而感悟思想內容。又如,陌生問題熟悉化是指在新情境、新的問題背景下,誘導學生如何理解感受,直至深刻體驗。很陌生的問題,只是問題的表象,其解決方法思路都是已學過的或十分熟悉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如何化陌生為熟悉,化抽象為形象,從而領會文章的主旨。再如,正面問題反面化是對時代久遠,學生體驗不深的古人作品,正面入手往往較復雜,要考慮的因素較多,一時難以理清頭緒。如對文中人物的評價問題,可以直接有效地從反面入手。還有一般問題特殊化,是指“一般的條件”“一般的結論”不易發現,其語文特征,若從極端情形、特殊角度考慮,則豁然開朗。如,對詩歌“意象”的領會,就應采用“特殊化”策略,引導男生領悟詩人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情懷。
(四)“激活最近發展區+有的放矢”的長足實效策略
語文的主戰場是課堂教學,因此進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防微杜漸,是消除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重要環節。尤其要做好的是以下幾方面:
1、注意銜接,平穩過渡搞好中小學內容的銜接,可以彌補男生在學習內容與思維方法上的落差。小學語文基本上是平面型直觀性語文,進入初中轉化為立體型情感性語文。做好中小學教育銜接,讓師與生、教與學,雙雙提前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相互了解,相互適應,把“突變”變成“漸變”,在“漸變”中順利完成小學升初中的銜接過渡。如開學后就做好轉變學生學習觀念的銜接:在給初一新生上課之前,就要明確告知學生,轉變學習語文的觀念很重要。向學生講明小學字、詞等基礎知識多,閱讀理解少,時間充足,重機械記憶,形象思維。初中由于課程增多,相應地學習語文的時間偏少,重理解記憶,抽象思維;老師講得少,學生自學多,學生學習地主動性、自覺性應大大加強。
2、找準難點,有的放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少、優劣,并不全取決于記憶和背誦講授內容的能力,而是最終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當用學生的眼光去發現教學過程中的難點,認真研究教材,深入學生,選擇教法。在語文學習方面,男生比較理性,學習較隨意,喜歡做以識記為主的基礎題,而對以感性理解運用為主的閱讀寫作,以及綜合性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勉為其難了。盡管男生適應性和創新意識較強,但他們思想松懈、自由散漫,上課不記筆記等缺點,導致他們往往捕捉不到課堂講解的重點和能力訓練點。因此,教師要指導男生“敞開心扉”,讓他們暴露學習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指導聽課,規范語言表述。對探究性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問題,先指導他們學會篩選信息,分析問題,形成自己觀點,然后學會用語言來表述自己觀點等語文思想。這樣有的放矢的將“困惑”轉化為若干易于解決的小問題,“困惑”也就不困惑了。
3、循序漸進,春風化雨“分散難點,逐步提高”,也是預防困惑心理產生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規律。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設計適度的臺階。臺階過高學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心理上產生困惑感,久而久之會喪失自信心;臺階過平,難以激起學生追求知識的心理,也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熟悉教材內容,精心設計課時適度臺階。一節課只突破一兩個難點,一次作文只實現一個小目標,一套試卷只設計兩到三個難點問題,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信心倍增。教學中還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詳盡的分析引導,能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這樣既有利于提高男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又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一定的情感觸發,讓每個人都能學有所成。
4、精心打造,激活特區初中語文無論是學習內容,還是思想方法、情感體驗上,都存在很多難點,這些都是初中男生易產生困惑心理的重要根源。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提供學生最近發展區,使語文教學建立在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可能達到要求的智力水平和知識水平上,并據此確定知識的廣度、深度和教學的進度,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身上具有程度不同的八種智能,每個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其中的多項技能,人類個體的不同在于擁有技能的程度和組合不同。而男生似乎在語言智能上,天生不及女生,教師要充分挖掘男生身上的其他多種智能,并利用其某一高程度智能,喚起埋藏于心底的成功的喜悅,來樹立其學習信心,激發學習的內驅力,從而使之信心十足的發展言語智能。例如,利用男生喜歡歷史的特點,在上《隆中對》一課時,課前就布置男生去完成查閱歷史資料,了解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以及劉備為什么要三顧茅廬的時代背景。結果發現課堂內男生特別興奮,極力表現自己,發表自己的看法。整堂課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顯然不錯。
春風雨云渡,舟過水無痕。消除初中男生語文學習中的困惑心理,絕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能見效的容易事。所以教師平時要指導男生做到:多讀、多寫、多想、多問,積累一切同語文有關的知識(甚至看似無關的),辦一個“零存整取”的語言“存折”(精致便攜的小本子),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所有精彩美妙的語言素材統統存進去,使之“滾雪球”般日漸壯大、豐富、充實。“錢包”鼓了,學生自然就“材”大“氣”粗、左右逢“源”了,自然會培育出心靈的綠洲,釋放出燦爛的陽光。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4
近年來,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心理輔導活動普遍開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對學生素質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而聽障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其心理健康狀況也應引起人們的關注。
初中聾生處于一個特殊時期。一方面,作為正處于青春期發育的中學生,經歷著較大的生理心理變化,對青春期的到來產生恐懼、好奇、神秘感,處于羞恥難于開口,而又渴望了解的兩難境地,開始關注異性的變化,產生對異慕、追求的動機,出現“單相思”,學習無心或戀愛不成而苦悶,自暴自棄;另一方面,由于各種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了聾生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以及伴之而來的語言障礙,致使他們存在一定的思維障礙,容易對別人的行為產生誤解與猜疑,從而引發出不適當的情感和行為問題。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陜西地區聾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開展了對聾生的心理測查活動,為培養聾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健康的心理等提供事實和理論上的依據,同時有利于為聾生的個別化教育和人格教育提供建議。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取樣為西安市盲啞學校、西安市第二聾啞學校的初中生。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97份,其中男生118人,女生79人。
2.2研究方法
采取以班級為單位隨機取樣,對測試結果保密,強調真實填寫。
2.3 測量工具
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由10個因子90道題構成。
2.4數據處理
測試數據采用SPSS12.0 for windows 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3.結果
3.1聾生與健全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3.1.1聾生與健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性檢驗
對聾生與健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差異分析(見表1),聾生在心理癥狀方面得分明顯高于健全學生,而在抑郁性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
3.1.2聾生與健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性檢驗
不同性別的聾生與健全學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對聾啞男生與健全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差異性檢驗(表2),結果表明,男生心理健康中軀體化、抑郁等五個因子上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且聾啞男生的因子得分遠遠高于健全學生。
4.討論
4.1聾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聾啞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健全學生,其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考慮:第一,聾啞學生由于本身存在聽力障礙,言語發展受阻,自我意識顯得較為敏感,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軀體化、焦慮、抑郁等癥狀;第二,家庭因素也是導致聾生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重要原因。第三,社會支持因素也是影響聾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
5.結論
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低于健全學生,在軀體化、焦慮、恐怖、偏執、精神病性、抑郁上明顯高于健全學生,其中男生更為明顯。
6.建議
從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聾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健全學生,其人格特征也與健全學生有明顯的差異性。因此,聾啞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亟待開展,對于聾生心理衛生問題的防治,建議從以下方面著手:
6.1加強聾生的社會支持
聾生是社會殊群體之一。在他們自律的前提下,社會應給與更多的理解、支持、尊重、關心與幫助,使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幫助他們走出抑郁自卑的陰影。
6.2改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注重聾啞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張海從認為學校教育應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以上的研究中也表明,聾生的人格特征與健全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人格尚處于未定型狀態,具有較大塑造的空間,應不失時機地培養與發展他們良好的個性。
其次父母應該學會一點手語,以便能與孩子保持溝通與交流,及時把握孩子的心理并進行疏導與教育。
參考文獻:
篇5
鑒此,初級中學的德育工作在全社會的文明建設中肩負著舉足輕重的使命。但是,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從而引發了社會新氣象和社會新問題。這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問題、新任務、新方法。而目前我國的初級中學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卻沒有隨時代的發展而更新,嚴重滯后且存在諸多弊端。一方面,德育內容蒼白且滯后。受應試教育傳統影響,存在形式主義。另一方面,德育形式脫離社會及學生的現實。目前主要仍是灌輸式教育,忽視教育過程中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這種老一套教育方式使新一代學生感到隔膜和厭煩,出現學生低參與、不參與、抵制參與的現象,從而使初級中學德育的工作開展帶來有一定的難度。如何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面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發現開展德育工作是多角度的,這里僅是從學生的男女性別差異性來探索開展德育工作。
從生理學角度,初中學生生理上不斷發育成熟,這使青春期的男女出現“第二性征”。性的功能迅速發展,性激素分泌增多,是該年齡階段生理變化的突出特點,也是男性與女性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這種生理活動不僅影響著原有的生理平衡系統,同時也在情緒方面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波動。
一、針對學生的男女性別差異,進行青春期生理知識的教育,使學生對青春期的生理變化有較全面科學的認識,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工作中我往往發現相當部分學生時而沮喪、消沉、羞怯,時而動怒、慪氣、恐慌,情緒不穩定,此時如果老師不注意,接下來的教育也許只能是“水過鴨背”,何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帶來這個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呢?答案是肯定的,即學生對青春的生理變化缺乏正確的認識。針對這種情況,我建議學校從2002年起對男女生分別進行有效的青春期生理知識方面的教育,這一建議得到學校的同意并付諸實施,從而使女生不會因為來月經而害羞和恐慌,使男生懂得遺精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至于害怕等,并使學生的整體精神風貌出現意想不到的改觀,學生對人變得更有禮貌,更樂于與人交往,更加自信,德育、智育工作有了極大的進展。工作經驗告訴我,從學生的男女性別差異進行青春期生理知識教育是必要的,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條件。
二、針對學生的男女性別差異,要求學生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這可以有效防止學生“早戀”現象的發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男女學生間的交往不再象封建社會那樣男女“授受不親”,而變得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也注意到此時初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間,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男女學生之間又特別是初中男女學生之間的交往畢竟與同性同學之間的交往是有所不同的。據此,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我要求學生做到:第一,男女學生之間不要有過多的單獨交往。第二,男女學生之間交往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為了搞好學習。第三,男女學生之間交往時不要過于隨便,不要輕信別人,要注意保護好自己。能這樣做的學生,“早戀”現象出現的可能性變會少得多。但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初中學生不知道男女同學交往的“度”怎樣才算“恰當”,這就告訴教育工作者必須對男女學生之間的交往加以正確的引導,樹立學生的正確交友觀念。我班女學生胡某,在班上是班干部,學習成績優異,首批被學校團組織批準為共青團員。學校領導、老師都公認胡某是今后重點培養尖子生,可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她競與本班一個經常打架斗毆,學習成績極差的男生劉某談“戀愛”了。因為胡某是尖子生,學校網開一面,不象以前那樣馬上公開點名批評或通知家長,而是吩咐我去做她的思想工作。我多次找胡某談心,誠懇地問她為什么喜歡劉某,講出來,并向她保證絕對保密。在我的再三啟發下,她終于講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第一,從心里喜愛劉某,他心眼好,講義氣,敢為朋友兩肋插刀。第二,有劉某做朋友,自己就覺得有安全感,別人不敢欺侮我。第三,劉某好打架,學習差,我和他交朋友,他認為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我,從心里佩服我,使我從內心感到我得到了他人重視和尊重,而且我說什么他都聽,我可以利用這點幫他改邪歸正。
篇6
青春期是由兒童逐漸發育成為成年人的過渡時期,是人體迅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走向社會的轉變階段。有效的青春期性教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體的生理變化,形成正確的兩性價值觀,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增強責任感。而高中生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相較于初中生,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他們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距離真正的成熟還相差很遠。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他們對于自身出現的一些生理變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卻懵懵懂懂不深入。遇到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因此,對于高中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學校教育首當其沖,成為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首要執行者。
二、高中生性心理現狀
調查顯示,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對性的不正確認識,多數人認為談性不好,對首次遺精感到害怕,認為遺精有害,不知道遺精、月經是正常現象等等。高中男生的發生率很高,而且大部分學生在后都存在愧疚心理,甚至感到有罪惡感。個別學生行為失控,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出現月經不穩定和痛經狀況的女生多半與對性生理現象認識不正確產生的心理壓力有關,而且這在高中女生中占很高的比例。高中生在對戀愛的認識上,認為各方面未成熟、不宜談戀愛、早戀是糊涂錯誤行為的占大多數。學生們對早戀問題還是有一定正確認識的。
三、高中學校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的問題我們可以感受到進行高中學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工作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性教育不僅是知識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性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要傳授給學生大量的性知識,而是要學生學會正確的性態度和正確的。性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青少年只有很好地解決性的問題,才算獲得了良好的人格。
四、高中學校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問題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學校青春期性教育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從無到有,從最初的遮遮掩掩、步履蹣跚發展到現在的逐漸普及,取得的成就值得稱贊。但學校的青春期教育依然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我們去面對和解決。學校對高中生的性教育依然是比較薄弱和滯后的,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依然嚴峻。
1.沒有設置獨立的青春期性教育課程。在我國,青春期性教育至今未被列入課程大綱,性教育在正規教育體制中形同虛設。學校大多采取學科滲透的方式開展青春期性教育, 一般是通過生物課、思想品德課、班會課等進行滲透, 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學大綱和教學時數。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統一性和時序性,也不容易使學生對性形成正確的認識。加之任課教師對性問題可能存在的排斥心理,使有關性內容的教學被選擇性忽略,造成了走過場的事實。
2.封建的性罪惡、性觀念還未完全破除。由于封建意識的長期束縛,人們把性的問題看做, 把性與下流等同起來。談性色變、羞于談性是中國老百姓的普遍感受。由于舊觀念的束縛, 有些學校對性教育的知識輕描淡寫, 對一些關鍵問題停留在“點到為止”的水平;有些教師就干脆避開課本中的性生理、性心理的知識而不講。封建意識長期影響所造成的愚昧和偏見, 使我國的學校青春期性教育困難重重。
五、高中學校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
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這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優點是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較系統的性科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科學的語言進行講授。
2.讀書指導。即在青春期教育中,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有關青春期性教育的課外讀物。
六、結論
我國高中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還比較薄弱, 如何從國情出發,開展青春期性教育,做到針對性強、適時、適度、適當并卓有成效,仍是今后研究的重點。做好高中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工作需要我們的領導者和教育者齊心協力、共同努力,還要進行多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相關人員的支持、配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篇7
吸煙、飲酒及易成癮類藥物的使用是影響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危險行為。這些行為大部分 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其影響會一直延續到成年期,給青少年和社會帶來巨大危害。為了解 目前河南省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的流行情況,以便為制訂干預措施提供依據,根據《中國青 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研究方案》的要求,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04-2005年對本省4 個省轄市的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因素進行了調查,吸煙、飲酒及易成癮類藥物使用是其中的 一部分。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抽取河南省轄市市區內普通初中和重點初 中,再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在每個年級隨機選取2~3個班,所選班級所有學生均參加調 查。共調查學生5 158名,其中男生2 554名,女生2 604名;普通初中學生2 524名(男 生1 235名,女生1 289名),重點初中學生2 634名(男生1 319名,女生1 315名)。年齡在11 ~16歲。
1.2 方法 調查問卷采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國青少年健康相 關行為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影響健康的行為和不良生活方式。中學生吸煙、飲酒及易 成癮藥物使用情況是其中一部分。由經過培訓的各省轄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專業人 員擔任調查員,在學校保健教師的配合下,組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調 查過程采取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調查現場請學校教師回避,并對學生填寫資料保密。調查 時允許學生不答不愿意回答的問題。
1.3 統計分析 調查數據采用Epi Data軟件進行錄入,并采用雙錄入法對錄 入數據進行核查,以保證錄入數據的準確可靠。數據的統計處理采用SPSS 12.0進行。
2 結果
2.1 吸煙情況 見表1。
調查顯示, 父親的文化程度為文盲、小學、初中、高中 (或中專)、大專、大學以上的家庭 ,孩子嘗試吸煙率分別為37.5%,37.2%,30.5%,25.7%,21.5%和17.7%,差異有統計學 意義(χ2=60.9,P<0.01);母親為上述文化程度的家庭孩子嘗試吸煙率分別 為28.1%,32.3%,30.5%,24.0%,20.0%和19.9%,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χ2=52.6 ,P<0.01)。
2.2 飲酒情況 60.5%的學生曾經喝過酒,男生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 義(χ2=91.6,P<0.01);重點初中與普通初中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 2=0.01,P>0.05);一、二、三年級學生該項報告率為53.1%,63.1%和66.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3,P<0.01)。
33.3%的學生初次飲酒年齡小于13歲,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 08.4,P<0.01)。
20.1%的學生在調查前1個月內有1 d或1 d以上喝過酒,男生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67.9,P<0.01)。
10.2%的學生在調查前12個月內曾經喝醉過,男生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 2=52.1,P<0.01)。見表2。
2.3 不同家庭類型學生吸煙、飲酒情況 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學生嘗試吸煙 率為25.7%,不和父母在一起的學生為3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4, P<0.01);有繼父或繼母的家庭孩子嘗試吸煙率為34.4%,無繼父或繼母的為26.4% 。單親家庭孩子嘗試吸煙率為33.5%。
單親家庭孩子嘗試飲酒率為67.5%,雙親家庭為6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 .8,P<0.01);有繼父或繼母的家庭孩子嘗試飲酒率為66.7%。
2.4 使用與藥物濫用情況 0.5%的初中學生曾經使用過,其中男生 為0.7%,女生為0.3%;4.1%的初中學生在沒有醫生指導下曾經使用過安定等鎮靜催眠類藥 物,其中男生為4.5%,女生為3.7%。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河南省有26.3%初中學生嘗試過吸煙,有1.5%的學生在最近1個月內至少有 20 d或以上每天都吸煙,19.1%的吸煙者在13歲以前開始吸煙。該省初中生各種吸煙行為的 報告率均高于其他相關研究[1-2],喝酒行為的報告率也均高于其他相關研究 [1-2]。男生各類吸煙、飲酒行為報告率均高于女生。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容易 對吸煙等不良嗜好產生好奇,繼而模仿和嘗試。吸煙、飲酒對生理和心理都正在發育的青少 年來說危害很大,而且因酒后滋事的青少年犯罪率也不斷上升,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13 歲前吸煙、飲酒行為與以后的其他多種危害健康行為有顯著關聯,早期吸煙、飲酒行為可能 是青少年問題行為的一種表現。一種危害健康行為的出現,可能同時伴隨著多種危害健康行 為的存在,因此預防和干預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應從早期開始[3]。除煙、酒這類 尋常之物,和藥物濫用也已悄悄地在中學生中蔓延,使用過大麻、可卡因、海洛因等毒 品的中學生比例為0.5%,4.1%的初中學生在沒有醫生指導下曾經使用過安定等鎮靜催眠類 藥物。
調查結果還顯示,中學生吸煙與父母的文化程度有關,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孩子嘗試吸煙的 比例越低。家庭教育是影響青少年吸煙、飲酒等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主要 生活環境,父母的態度、行為往往成為孩子"無聲"的榜樣,父母對待中學生吸煙的態度對中 學生吸煙、飲酒等行為有著直接和較大的影響。
中學生嘗試過吸煙、喝酒的比例從初一年級的19.5%和53.1%上升到初三年級的30.8%和66.8% ,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可能是因為隨著年級升高,學生渴望交往的心理增強,但受到交 往能力和社會經驗等局限,常錯誤地采用以煙、酒交往的方式或者因為學習壓力加大,造成 學生心理壓力增加,一些學生以吸煙、喝酒尋求心理慰藉或借煙酒消愁。因此,無論學校還 是家庭,對于中學生的學習、交往壓力都應該及時給予關心,幫助排遣。而且,初中階段是 開始吸煙等行為的高峰時期,也是可以通過干預來降低吸煙、飲酒率的最佳時期。在此期間 ,應加強健康教育,大力宣傳吸煙等行為對健康的危害,提高自我認識水平,增強保健意識 。要動員全社會力量,正視河南省青少年煙草、酒精使用行為比較嚴重、開始使用年齡小的 特點,充分開展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技能教育,幫助青少年適應青春期的新角色,形成正確的 自我概念,合理應對各種壓力,掌握正確的溝通交流手段,對高危人群開展強化教育,引導 他們養成不吸煙、飲酒或使用其他成癮性物質等行為。
4 參考文獻
[1] 羅春燕,彭寧寧,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險行為現狀研究(三):吸煙、飲酒與易 成癮藥物使用情況.中國校醫,2003,17(2):100-103.
[2] 孫江平,宋逸,馬迎華,等.中國5省市中學生危險行為現狀(一):吸煙、飲酒與成 癮類藥物濫用情況.中國學校衛生,2001,22(5):396-398.
篇8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烏魯木齊市的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十一中學、五十六中學、七十中學和七十三中學5所450名初中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從中國學術期刊網里檢索和查閱了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
2.問卷調查法。
設計出《體育與健康行為調查問卷》,分別對烏魯木齊市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十一中學、五十六中學、七十中學和七十三中學5所中學的各年級男女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50份,收回440份(其中7年級147份、8年級144份、9年級149份;男生216份、女生224份),有效回收率為97.78%。
3.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數據統計件,對所回收有效問卷中的各項數據進行分類統計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初中生制定鍛煉健身計劃情況。
從表1顯示,初中生制定鍛煉健身計劃的總體情況不是很好,只有57.05%學生才能制定自己的鍛煉健身計劃,42.95%的學生根本對自己的健身計劃不關注。從性別顯示,男生為自己制定過鍛煉健身計劃的人數百分比明顯要高于女生的5%。男生對體育活動的關注度、對體育活動的所持有的認知評價、情感體驗和行為意向都比女生要強。因此教師應強化男生這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提高他們對體育活動的態度,更要加強女生對體育與健康的認知,增強其體育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她們對體育與健康的認知和態度從而達到良好的體育行為。
表1不同性別學生制定鍛煉健身計劃情況
表2不同年級學生制定鍛煉健身計劃情況
從表2顯示,7年級學生為自己制定過鍛煉健身計劃的人數百分比最高,占總人數的59.18%,9年級次之,而 8年級為自己制定過鍛煉健身計劃的人數百分比最低占總人數的54.86%。導致這方面的原因有:7年級的年齡最小,對事物的好奇心強,所激發出的興趣也較大,興趣決定了他們的態度,但是興趣的持久度很低,隨著年齡的增大興趣也隨之減弱,態度自然也隨之變低。9年級由于中考的需要,體育成績的不可忽視,體育態度也提高了。但是比年齡小兩歲的7年級還是要低些。教師在這方面應該有所認識,針對不同年級、年齡、性格的學生要區別對待,體育態度較好的要強化,要加強采用合適、有效、積極、促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來激發其體育課的興趣,增強其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形成積極的學習方式和正確的體育態度從而達到良好的體育行為。
(二)初中生鍛煉身體情況。
表3 不同性別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情況
從表3結果顯示:男生無論是上體育課、有意識鍛煉行為還是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百分比都明顯要高于女生人數的百分比,男生能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總人數的73.61%,而女生占總人數的54.91%,導致這方面的主要原因:由于男女的性別差異,身體及生理特征也有較大不同,初中階段男、女生又處于青春發育期。所以學校體育課應開展一些適合女生項目的課程,從而激發女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積極性。體育老師也采取創新教學方法,不再是傳統的教學法。
表4 不同年級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情況
從表4顯示:九年級學生自覺參加鍛煉的情況最好,占總人數的65.77%,8年級鍛煉的情況不好,占總人數的61.81%。導致這方面的原因:這是由于教學改革在初中生中考時要有體育加試這一科目,學生要想考取好的高中就必須重視這一科目的成績。所以9年級的學生有意識鍛煉行為就較高些。7年級的學生是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由于年齡小,性格沒有定性,好動是他們顯著的特征。在新環境的熏陶下,感覺一切事物都是新鮮的,并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并認真的參加體育鍛煉活動。而8年級的初中生大多數正處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學生對事物缺乏好奇心,做事沒有耐心,參加體育鍛煉活動不積極。所以教師應針對這個時期的各年級初中生不同的的生理、心理特點,區別對待,采用更為適合、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其體育學習和自覺鍛煉的積極性。
(三)初中生體育鍛煉的頻度特征。
表5 不同性別初中生體育鍛煉的頻度情況
從表5可以看出,性別因素對初中男女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有一定的影響。男女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度以不一定和每周二次以上為主,每周一次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最低。男生每周二次以上參與體育鍛煉的占40.74%,遠高于女生的20.09%;女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度以不一定為主,占39.29%。說明男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要高于女生,女生參與體育鍛煉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由于男女生的性別差異,身體及生理特征也有較大不同,而初中階段男、女生又處于青春發育期,男生的有意識鍛煉行為較高。所以教師應針對男、女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采用更為適合、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其體育課的興趣,正確其體育態度從而增強其體育意識和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
表6 不同年級初中生體育鍛煉的頻度情況
從表8可以看出,年級因素對初中男女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有一定的影響。七年級與八年級的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的頻度以不一定和每周二次以上為主,而九年級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度以每周二次以上為主,占38.26%。可能導致的原因:一、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逐漸形成了一種健康的體育行為理念。二、九年級的同學由于中考體育加試,老師、家長開始比較關注,學校也加強了體育鍛煉的次數。而7年級、8年級的學生缺乏健康體育理念。所以教師也應該給低年級的學生加強體育的相關理論知識,是學生轉變一種新的體育健康態度,最終形成良好的體育行為。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烏魯木齊市初中生男生大部分已形成了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行為,但仍有相當數量的男生尚未具有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行為;女生同樣也是大部分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體育行為,小部分未具有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行為。男生的體育與健康行為要好于女生的體育與健康行為,男女生有一定差異。
2.烏魯木齊市初中生大部分已形成了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行為,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初中生尚未具有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行為。且各年級(年齡)有一定的差異。
(二)建議。
1.多種方式培養體育興趣和態度。針對初中生存在的體育興趣,各年級、男女生初中生體育態度差異性,可以通過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加強體育興趣,培養正確的體育態度。
2.加強初中生對體育健康態度的認知,多數初中生已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對培養其體育行為較為有利。
3.體育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敬業愛崗,踏實工作,銳意改革,不斷創新,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不斷發展的需要。
4.優化校園體育教學、體育文化環境。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季瀏.體育與健康教程標準解讀(實驗版)[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篇9
新學期開始了,我的各項工作基本就緒后,打算找個合適的時機和這兩個學生分別進行交流。我首先將以前從老教師那里學來的經驗加以整理,然后向有著豐富班主任工作經驗的德育主任請教。就在我準備的過程中,一個意外催化了這個過程。有一天,一個家長打來電話詢問自己孩子新學期的狀態,然后在提到孩子們獨立的思想和早熟時說道:“孩子說,她和他在昨天的實驗課上都拉手了!”這促使我準備的談話必須盡快進行了。
第二天中午,我首先找來了那個女生,交流中,我提到了男生,但是沒有具體說什么,她馬上開始澄清:“老師,我們就是好朋友,他英語不好,我數學不好,我們倆就互相幫助……”從她的話中,我能感受到她在極力地掩飾。我非常誠懇地告訴她:“在老師的心目中,你們兩個都是很好的孩子!”然后我給她講了某一年長春遭遇暖冬,桃花、杏花等等都誤以為春天來臨,競相開放,可是馬上在嚴寒中凋零甚至很多失去了生命的自然現象。又和她交流了友誼和愛情表現形式和目標指向的差別。接下來和她交流了家長會時爸爸的殷切希望,并且我相信她一定能夠為同學們樹立一個樂觀上進、全面發展的好榜樣……她最初的戒備消除了,很輕盈地從辦公室走出去。
篇10
Smoking Status Among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Middle Schools in Xinjiang Army Corps/LIU Yu-rong, YANG Xin-feng, WANG Jian-ping. Xinjiang Army Corp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rumqi(83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smoking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develop targeted prevention program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intervention. Methods The cluster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taken, using 2008 National Youth Health-related/risk behavior questionnaire, 19 120 pairs of corps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divided by sex, grade, school type, the rate of attempt smoking, current smoking, heavy smokers were calculated.Results About 15.3%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mokers, of which 26.5% for boys and girls was 4.7%; tried smoking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accounted for 37.2%, boys 50.8%, girls 24.5%; 4.9% of the students were heavy smokers. Mild smoking rate of girls was higher than boys. The smoking rates of the corps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e level of the whole nation in 2005 and showed an upward trend in increased markedly with age; now the highest smoking rate of 36.1%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Conclusion Smoking behavior is common in boy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Xinjiang corps army; underlying upward trend in female smoki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the focus of tobacco control interventions.
【Key words】 Smoking; Epidemiologic studies;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青少年時期是行為形成關鍵時期。WHO專家指出,青少年時期養成的吸煙習慣將導致他們將來每年有150萬人死于煙草相關疾病[1]。1996年我國青少年吸煙率達到10.8%,2002年我國人群吸煙率略有下降,15~24歲人群吸煙率上升[2]。我國青少年吸煙趨勢堪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作為新疆屯墾戍邊的重要力量,以漢族居民為主,師部大多分布于新疆各地州市,城市化進程較快。為了解兵團大中學生吸煙現狀,為制定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供依據,筆者將2008年兵團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結果中的吸煙狀況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根據新疆兵團地理分布的特點,將13個師部(市)所在地的漢族學校作為調查單位,漢族學生占98.7%,對象從初一至大學四年級共10個年級,年齡12~25歲,合計19 120 名(男生9 280名,女生9 840名)。中學分初中、高中(普通、重點)、職業高中3層,在每類學校中隨機抽取1~3所學校,采取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從每校選擇2~6個班,少數民族學生隨班級自然參與。
1.2 方法與指標 調查工具為北京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編制的《中國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問卷》。調查員由兵團各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學校衛生專業人員組成,經兵團CDC統一培訓,于2008年4-5月組織學生利用上課時間匿名填寫問卷。為確保調查過程統一規范,答題前宣讀指導語,填寫時請教師回避、學生間保持距離,學生獨立填寫問卷內容,現場收集問卷,復核整理上報。
指標判定標準[3]:⑴嘗試吸煙,指迄今為止曾嘗試吸煙,即使只吸一兩口;⑵現在吸煙,指最近30 d內至少有1 d吸過煙;⑶重度吸煙,根據問題“在過去的30 d,你吸煙的日子里,通常每天吸多少支煙?”的7項回答(①沒吸煙;②不足1支;③每天1支;④每天2~5支;⑤每天6~10支;⑥每天11~20支;⑦每天超過20支,其中②③為輕度吸煙;④⑤為中度吸煙;⑥⑦為重度吸煙)進行判定。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EpiData 3.0進行數據錄入,SQL Server 2005數據庫處理,SPSS 11.0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現在吸煙情況 有15.3%的大中學生現在吸煙;其中男生為26.5%,女生為4.7%,隨著年齡增長,整體上現在吸煙率呈上升趨勢,男生顯著高于女生(χ2=34.34,P
調查結果顯示:兵團職業高中現在吸煙率最高為36.1%(男生59.0%,女生13.1%),其順位是職業高中(36.1%)>大專(35.9%)>大學(28.1%)>普通高中(17.0%)>重點高中(15.7%)>普通初中(8.6%)>重點初中(6.9%)。不同學校類型間現在吸煙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9.907,P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表1 新疆兵團不同年級和學校類型男女學生吸煙現狀
類別男生人數現在吸煙/%嘗試吸煙/%女生人數現在吸煙/%嘗試吸煙/%合計人數現在吸煙/%嘗試吸煙/%
年級初一1 4758.126.41 4612.514.02 9365.320.2
初二1 49213.535.21 5334.119.03 0258.827.1
初三1 20317.241.11 2393.620.42 44210.430.8
高一1 43434.559.61 5215.528.42 95520.044.0
高二1 74634.262.51 9976.228.53 74320.245.5
高三1 09535.667.01 3455.630.92 44020.649.0
大一25042.066.42214.529.047123.347.7
大二23055.277.02656.033.649530.655.3
大三19253.676.61232.432.531528.054.6
大四16366.980.41358.938.529837.959.5
學校類型普通初中2 87814.135.22 8953.016.55 7738.625.9
重點初中1 2929.630.71 3384.120.22 6306.925.5
普通高中1 06429.660.01 1574.429.22 22117.044.6
重點高中2 30127.460.62 7733.926.45 07415.743.5
職業高中91059.071.293313.137.21 84336.154.2
大專12561.682.414910.136.227435.959.3
大學71051.773.05954.432.11 30528.152.6
合計9 28026.550.89 8404.724.519 12015.337.2
2.2 嘗試吸煙情況 性別間男生增幅明顯大于女生,男女生均呈現隨年齡、年級增高嘗試吸煙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初三、高三、大四男女生嘗試吸煙率均是本學段最高峰。整體而言,初中階段增長速度最快(初一20.2%~初三30.8%);高中階段增速較平穩(高一44.0%~高三49.0%)。
學校類型依次是大專(59.3%)>職高(54.2%)>大學(52.6%)>普通高中(44.6%)>重點高中(43.5%)>普通初中(25.9)%>重點初中(25.5%)。職業高中位居第2位(54.2%)(男生71.2%,女生37.2%),其順位不同,而且嘗試吸煙率高于我國2005年同類學校水平。整體而言,普通初、高中(初中25.9%,高中44.6%)學生的嘗試吸煙率明顯高于重點初、高中(初中25.5%,高中43.5%)學生,大專生(59.3%)、職業高中生(54.2%)嘗試吸煙率明顯高于其他類型學校學生。
2.3 吸煙程度 表2顯示,輕度吸煙率男生為54.6%,女生為76.8%,女生各學段明顯高于男生;且隨著學段的上升而逐漸下降。女生初中學段從84.6%下降至大學的53.7%;男生則是從初中的67.5%下降到大學的42.6%,而隨著吸煙程度的加重,中度和重度的吸煙率卻隨學段增高呈上升趨勢,男生從初中的27.4%上升到大學的50.9%,重度吸煙從5.2%上升到6.5%;女生中度吸煙則從初中的14.0%上升到大學的41.5%;重度吸煙則從1.4%上升到4.9%。提示輕度吸煙中包括嘗試吸煙的學生隨著年齡增加,吸煙頻次增多,現在吸煙和重度吸煙人數逐漸減少,但是吸煙程度逐步加重。
表2 不同年級男女學生吸煙者吸煙程度構成比較/%
年級男生吸煙人數輕度中度重度女生吸煙人數輕度中度重度
初中52967.527.45.114384.614.01.4**
高中1 48353.542.04.528176.222.02.9**
大學44442.650.96.54153.741.54.9**
合計2 45654.640.54.9##46576.820.62.6 ##**
注:性別間比較,**P
3 討論
3.1 兵團男性大中學生各種吸煙行為均高于女生 調查結果顯示,兵團男生吸煙率為26.47%,是女生的5.5倍(女生為4.73%),性別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高于2005年我國大中學生男性吸煙率12.8%(男生22.4%,女生3.9%)的結果,與美國加利福尼亞1999年的調查[4](男女吸煙率分別為36%和32%)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東、西方傳統習俗有關,我國社會普遍認為吸煙是男性社交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而不認同女性吸煙,在傳統觀念很強的中國,吸煙女孩常與不良的社會形象相連;周圍環境對女性吸煙的壓力很大。另外與青春期男生好奇,成人感,同伴影響,生活/學習壓力,父母、師長和影視明星榜樣作用,煙草廣告,社會風氣(如社交中的遞煙、敬煙),煙草可得性[5]等有關。無論是其他西太平洋地區的國家還是我國,男性吸煙率普遍高于女性,本結論與其相一致。
3.2 兵團青少年女生吸煙率潛在上升 國外研究表明,煙草首先在男性和高收入人群中流行,逐漸擴散至女性和低收入人群;目前低收入國家和女性中吸煙行為呈上升趨勢[6-7]。本調查結果顯示,兵團女生吸煙頻次輕度吸煙者比例最高,為76.8%,而嘗試吸煙率為24.5%,現在吸煙率是4.7%,值得關注的是兵團女生嘗試吸煙和現在吸煙率均高于我國2005年調查結果( 23.0%;3.9%),而輕度和重度吸煙則占76.8%和2.6%,均低于我國(91.7%,2.8%)水平。大量研究發現,煙草嘗試者中約42%將在1 a內成癮;55%以上將成為長期吸煙者。若20歲前不吸煙,成年后吸煙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6],可以認為嘗試吸煙率越高,吸煙成癮的人數就會迅速增多。因此,采取正確的控煙措施,強化學校環境管理,可以更有效地阻止易感者發展為成癮者,也更容易成功地戒煙。兵團女生是控煙學校健康促進的重點人群。
3.3 學校類型與大中學生吸煙行為相關 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的產生具有深刻的青春期發育心理-行為因素,如果受到環境強有力的良性影響,則具有良好的可塑性[8]。本次調查結果充分證實兵團不同學校類型現在吸煙率職業高中位居首位,普通學校高于重點學校,最低的是重點初中學生(6.9%)。由此說明,學校環境對健康危險行為的形成、發展有密切關系,重點中學較普通中學學習負擔重,健康教育力度大,學生個人期望值、認知水平比普通中學要高。而職業高中與其相比,大多是住校生,沒有升學壓力,學習負擔輕,健康教育開課率低,不在家長的監管下,僅靠學校的校紀、校規約束青春期學生的個人行為是職業高中吸煙率高發的原因。提示兵團的健康教育重點應從傳統模式轉變到改變學校環境、學生生活環境,消除家庭及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上來,采取以技能為主的新的干預模式,通過社會技能、生活技能和行為技能訓練等措施,使學生從同伴中獲得社會技能,樹立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消極行為能力,改變其吸煙的認知和動機,拒絕吸第一支煙。
3.4 本次調查的優勢和不足 本次調查是兵團首次參加全國范圍的大規模青少年學生健康危險行為調查,涉及兵團13個師(市),樣本覆蓋面積大,達到93.33%。抽樣和調查方法嚴格按照《2008年中國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監測工作手冊》要求進行,能夠代表兵團大中學生吸煙行為的現狀。但評價指標中缺少經常吸煙率,對兵團大中學生吸煙現狀的分析不夠全面。
(志謝:對給予本次調查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的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的領導和專家們表示衷心感謝,感謝參加此次調查的兵團各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領導和同仁們的支持與幫助,感謝所有參與此次調查的學校領導、校醫、教師和同學們!)
4 參考文獻
[1] 季成葉.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監測:學校衛生工作的重要前沿.中國學校衛生,2009,30(2):99-105.
[2] 楊功煥,馬杰民,劉娜,等.中國人群2002年吸煙和被動吸煙的現狀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2):77-83.
[3] 星一,季成葉,陳天嬌,等.中國青少年學生吸煙流行現狀.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8,19(3):154-158.
[4] 季成葉,主編.中國青少年健康相關/危險行為調查綜合報告2005.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128-130.
[5] KUMAR CJ, KUMAR. Adolescent smoking. CMAJ, 2007,176(5):657-658
[6] WHO. Gender and tobacco control: A policy brief.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1-3.
[7] WHO. WHO report on the global tobacco epidemic,2008.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16-18.
篇11
二、調查的內容
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依據是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①個體的適應性和對學習壓力的承受程度;②應對心理負面情緒或心理危機等的自控力;③與同學、老師的人際交往;④家庭環境;⑤家校互動;⑥社會環境;⑦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狀況等方面。
三、調查的方法
采用學生和家長問卷調查、訪談、心理危機個案疏導追蹤和社會調查相結合。
四、調查的形式和程序
由問卷調查、走訪部分中學生的家長、走入不同層次(城市、城鎮、農村)的學校,跨區域學校間聯合協同、深入社會調研相結合,調查問卷分學生卷和家長卷兩部分。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團體施測和隨機抽測相結合,以記名或不記名方式自愿填寫,依次對560名初中生和665名高中生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然后又對近500名中學生的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匯總分析,研討論證,得出結果。
五、調查的結果
初中生參與問卷調查560人,無效問卷5份。其中男生299人,女生261人。高中生參與調查656人,無效問卷3份。其中男生345人,女生311人。學生家長參與調查500人,有效試卷468份。其中初中學生家長257人、高中學生家長211人。
現將有關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幾個重要方面的調查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一)個體的適應性和對學習壓力的承受程度方面
1.個體適應性方面
調查發現處于青春期12-13歲的七年級,有19%的同學不適應新學校的管理方式,其中男生適應性最差(占28%),女生適應性最強(僅占4%)。九年級同學對學校的管理方式的適應性明顯降低了。這充分說明他們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時,男性個體的適應性明顯比女性差。走訪發現七年級同學,對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內容或新的學習方式等方面的不適應。中學生的適應性在穩定的環境中會逐步得到培養與提升,但是,總體上仍有16%的個體適應性始終較差。
2.學習壓力承受程度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普遍覺得學習緊張、壓力大,處于青春期的七年級學生剛進入中學時學習壓力最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抗壓能力逐漸增強,覺得學習緊張、有壓力的程度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中學生覺得學習緊張、壓力大。
(二)應對心理負面情緒或心理危機等的自控力
走訪、調查發現:有大部分中學生感覺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產生心里沖動;有些中學生意志力薄弱,不能自我約束,養不成良好的習慣,致使成績不理想。這些同學應對突如其來的負面情緒或心理危機等的自控力也較差。
(三)在人際交往方面
中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總體上,九年級人際交往失敗的同學最多。剛進入中學的七年級女生人際交往失敗也相當突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女生與人交往變得更加融洽,相對而言,男生恰好相反,與人產生心理矛盾的幾率增大。走訪、調查發現當今中學生特別是畢業年級中早戀現象相當多,且一旦失戀產生的心理障礙往往也很嚴重,值得引起老師和家長們高度重視。
有關中學生缺少家長、集體和教師關愛的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上,中學生家長對起始年級和畢業年級的孩子關愛較多,但畢業年級同學覺得缺少集體的溫暖。高二年級同學覺得缺少家長的關愛的最多(占8%)。走訪、調查發現:有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沒有小學的時候與同學和家長相處得那么親密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再樂意與父母或老師溝通了,給父母有一種疏遠感,甚至有了心理煩惱時悶在心里也不愿意告訴父母。
有心理煩惱時,中學生通常采取的處理方式調查結果顯示:有38%的同學憋在心里自我安慰,九年級高達42%。有10%的同學寧愿壓到心底生悶氣,也不愿與同學、老師或家長溝通。這是導致心理危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值得特別關注!
(四)在家庭環境方面
1.一些中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差,家庭心理氣氛不好
不利的家庭環境影響是誘發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調查顯示:7%的同學覺得缺少家長的關愛,甚至是受到歧視。隨著新型城市化進程加快,一些農民工常年進城或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有很多中學生留守在農村,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更談不上心理上的呵護。有的父母經常吵架或在家聚眾打麻將等,父母的離婚率也在逐年攀升。這樣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缺少關愛,甚至受到家長的歧視,使得發生心理危機的人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2.家長的期望值過高
調查結果顯示:九年級家長的期望值最高,占49%,說明家長對初中生的期望值過高,來自家長的壓力會更大一些。按性別來分,剛進入青春期的七年級的父母對其期望值最高,占61%,家長對男生期望值均高于女生,也許是受“望子成龍”傳統思想的影響,對男孩寄予厚望所致。
(五)在社會環境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業的危機感逐漸增強,就業壓力也成為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另外社會環境不好,輿論導向有偏差。
(六)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狀況方面
從走訪中學生家長和家長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比學生問卷反饋的結果更真實、更客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狀況更是令人擔憂!家長們普遍認為當孩子進入中學后,沒有童年時那么聽話了,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溝通上的障礙,有些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negative mind)。有的學生這種情況甚至很嚴重。部分家長覺得與孩子之間有了很明顯的“代溝”(gengration gap)。
六、中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危機主要形成原因
(一)青春期個體適應性較差,家長期望值過高,學習壓力大
調查結果顯示:有60%的同學覺得學習壓力大,激烈的競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很難適應。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自控力和承受壓力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樣,如果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也會逐漸變弱的,就沒有原來那么強勁有力了。要想提升這些能力需要有張有弛、科學培養。再加上家長期望值過高,總想讓孩子考上一個好的學校,于是利用假期和周末為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輔導班,使得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緊張的學習狀態中,身心都沒有時間得到休息和調整,自控力減弱,適應性也隨之變差,各方面壓力過大,多種因素疊加就容易誘發心理危機。
(二)個人社會關系微環境不好,人際交往失敗
調查結果顯示:人際交往失敗會對中學生造成很大的打擊。進入中學后心理煩惱因素增多,矛盾激化,一些關系破裂,如失戀、與人交往失敗等。心理煩惱無法排解時,就可能會產生心理危機、絕望甚至是輕生的念頭。如心理疏導不及時,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與人溝通不暢,人際交往失敗是導致心理危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環境不好,家校互動少,形不成教育合力
家庭環境因素主要是指父母的個性、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心理氣氛等。家長的人格和行為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很多家長不懂得心理學知識,直接影響著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25%的家長不主動配合學校的調查,在家校互動方面多數處于被動地位
(四)社會不良現象誤導,社會輿論導向有偏差
13-18歲這個年齡段的中學生對社會有著極大的好奇心,想廣交朋友、多認識社會,來者不拒、無原則地接納來自社會的各種信息。他們無力甄別是與非,極易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誘惑或誤導。特別是當今網絡極為發達,一些黃、賭、毒充斥著社會的角角落落,稍有不慎,中學生就會誤入歧途。大眾媒體、社會輿論有些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或引導有偏差,譬如一些電影、電視、卡通片浮夸的故事情節很易被青少年效仿,對中學生在心理教育起了反作用。
七、干預措施和應對策略
(一)增強自身適應性,管控好各種壓力
心理學家丁瓚說:“人類的適應最主要的就是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障礙主要是由人際關系失調引發的。”所以引導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提升學生適應性的重要一環。要想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形成的良好心理素質,做好迎接新挑戰的準備。到中學后,盡快融洽與同學、老師、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關系,提高自身各個方面的適應性。在中學生轉換學段時,有序對新科目進行學法指導、新教師介紹、新學校認知等方面進行科學教育和引導,使他們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
(二)學生、老師和家長間進行良好的溝通,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1.作為學生,主動與同學、老師和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
人與人通過溝通,相互間增進了友誼,增加了信任,即使以后發生了一點小矛盾,也會通過理智的交流化干戈為玉帛。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就能從心理關系上與人增進親密感、融合性和協調度,就能相互接納,相互啟迪,相互激勵,促進個人成長。
2.作為家長和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的前提是“熱愛、尊重和理解學生”
溝通是教育的基礎,通過良好、有效的溝通,才能接納你的思想和啟迪。遇到有心理障礙的孩子時,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使學生感覺得到交流帶來的快樂和體驗,就會慢慢接納你,逐步打開心扉。想方設法誘導學生將壓抑在心中不平的、不滿的、苦悶的、憤恨的不良情緒全部傾瀉出來,也就基本解決了心理問題,教育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優化家庭環境,加強家校互動,形成教育合力
創辦家長心理教育輔導學校,聘請心理專家及時講解相關知識和技能,既能彌補家長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欠缺,又能讓家長認識到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家校互動,教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充分挖掘家長在學生心理教育工作中發揮的潛能。雙方相互協作,摸清學生的心理動向,做到學校與家庭心理教育相吻合、時空全覆蓋,形成教育合力,以期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抓好新入職教師的培訓,強化教師隊伍
政府機構的規劃、人事社保、教育等有關部門相互協同謀劃,科學合理布局學校。增強全局觀念和大局意識,劃區域、跨學校統一調配優質教師資源,優化完善教師結構。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狠抓新入職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和心理教育水平。
篇12
(一)編制《新生適應狀況調查量表》,實施普查,確定適應性輔導主題
調查問卷共設計了20個項目,其中包含了學習適應狀況、人際交往狀況、耐挫折狀況、獨立學習和生活狀況、精神狀態等五個維度。調查結果采用百分比統計,具體如下:05學年新生共523人,發放問卷523份,收回有效問卷512份。
1.調查結果與分析
(1)對初中生活的第一印象。對“我覺得初中生活和期望中是一樣的”一題,回答完全同意的僅占9.0%,完全不同意的占14.2%,另外,回答很不同意的占23.9%,不確定的有9.7%。大部分新生表示,現實生活中的初中生活與理想中的初中生活有著較大差距,以致在心理上產生迷惘和不安等不適體驗,甚至引起生理上的反應。
(2)學習適應方面。從調查結果看,我校新生的學習適應能力一般,而且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適應狀況并不了解,如六個項目中選擇“不確定”的學生都在15%以上,最高的甚至接近調查總人數的1/4。與此同時,有61.9%的學生表示體驗到明顯的學習不適應,如學習壓力大了,作業時間長了,玩耍時間少了等。
(3)人際適應狀況。總的來說,我校新生對人際環境的適應相對較快。但調查中也發現除去“不確定”以外有超過50%的學生表示“現在,我幾乎每天要想以前的同學和朋友好幾次”,存在廣泛的“戀舊心理”。
(4)耐挫折狀況。從調查結果看來,我校新生的耐挫折能力相對較弱。有接近70%的學生表示“我以前學習很優秀,經常受表揚,可上初中以后,身邊的同學好像都比我出色”。同時發現,學生往往會感受到強烈的失望、煩惱,繼而把原本簡單的困難復雜化,使自己迷失解決問題的方向,心理壓力也隨之增大,甚至引發過度焦慮緊張和恐慌,繼而出現逃避退縮行為。
(5)獨立學習和生活狀況。從調查結果看來,我校初一學生的獨立學習和生活能力相對較強,但還有一部分學生在某些特定方面表現出獨立能力欠佳的情況,比如有超過15%的學生明確表示“我總是跟著老師走,老師說什么要學我就學什么,除此之外我從不考慮”。
(6)精神狀態。從調查結果發現,有57.7%的學生表示“早上起床后,總覺得頭昏腦脹的”,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白天總想睡覺,提不起精神”。這種精神狀態對生活和學習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2.鑒于問卷的調查結果和分析,將“適應性輔導”確立為第一主題
主題一:環境適應
教學預期:生活環境――引導學生理解獨立生活是成長中的必然環節。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面對現實,并正確看待這種落差。人際環境――引導學生明白交往的規律,并鼓勵其主動結交新朋友。
主題二:學習適應――引導學生理解挫敗感的成因
(二)綜合分析05學年的咨詢案例,確定學習心理輔導、人際交往輔導、情感情緒輔導和考試心理輔導等主題
2005學年期間,心理輔導室回復學生咨詢來信近300封,接待來訪近100人次。從相關的紀錄中抽取初一段學生的來信,根據咨詢主題進行分類分析,見下表。
注:以上統計表中已除去了適應方面的來訪情況共計近60人次。
對此,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如下:
主題一:學習心理輔導
教學預期:學習心態――引導學生調整好心態,平和地面對以后的學習。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學會評估自己的實力,并確立相應的目標,及告知實現目標的有效方法。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并引導其區分出不適合者,尋找有效替代。
主題二:人際交往輔導
教學預期:同伴――引導學生理解矛盾出現的原因,并嘗試在交往中寬容、平等地對待彼此。異性――引導學生了解異性關系變化的原因,并努力正確對待。親子――引導學生明白矛盾產生的必然性,并嘗試理解父母。師生――引導學生學會評價教師,學會欣賞每位教師。
主題三:情緒情感輔導
教學預期:情緒認知――引導學生認識情緒及其作用,并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情緒調適――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調控。積極情緒和情感――引導學生嘗試通過人生觀、人際環境、意志力和耐挫力、幽默感的調適來培養積極的情緒情感。
主題三:考試心理
教學預期:引導學生了解考試焦慮產生的原因、發展及影響和應對策略。
06學年,我校初一段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學內容由適應性輔導、學習心理輔導、人際交往輔導、情感情緒輔導和考試心理輔導共五大主題十五項細目構成,一學年二十個總課時量(每兩周一課時)的分配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而定。
二、在06學年課程計劃基礎上確定07學年課程內容
一學年的教學實踐之后發現,學生在成長中對心理活動課的需求大,但無奈課時所限,所以只能盡可能在學生迫切需要的知識中選擇最適合于課堂教學傳遞的部分來當作07學年的教學內容。
(一)細目的增刪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適應”主題下的學習適應輔導學習心理輔導有重復,因此這一細目可刪除。另外還發現,部分學生進入穩定學習后會遭遇高原現象。因此,應增加學習高原輔導細目,力求使其認識學習高原現象的產生原因,并引導其尋找應對的方法。
(二)主題的增加
筆者在課外心理輔導實踐中發現,學生的相當一部分心理行為問題與青春期有關,從而推測,讓學生認識并接納青春期可能對相應心理行為問題的解決有意義。于是,筆者隨即編制了《初一學生青春期適應狀況調查問卷》,進行廣泛的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包含基本情況、生理成熟、心理矛盾、思維品質沖突等四個維度共30個項目。結果以百分比方式統計。
1.調查結果與分析
(1)生理成熟方面的適應。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的青春期少年無法適應性機能成熟帶來的身心變化,并產生不知所措、煩惱、焦慮甚至恐懼等負面情緒。如有46.33%的學生表示“每次出現月經/遺精現象時,總是會提心吊膽,害怕別人知道”。另外還發現,男女生雖均有不適應的狀況,但不適應的突出點并不一致,如女生更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而男生更不能接受因性沖動而出現的行為表現。
(2)心理發展方面的適應
①獨立―依賴。調查中發現,相對于女生,男生在父母面前的獨立渴望更加強烈,如有55.99%的學生“覺得爸媽總把我當小孩子看,不考慮我的想法,為此我很生氣”,其中男生占70.28%;不過,當親子關系不和諧時,女生的怨憤情緒體驗更深刻些,如25.62%的學生表示“爸爸媽媽不理解我,我有時會埋怨生在這個家庭里”,其中女生占32.84%。
②封閉―開放。調查中發現,青春期少年盡管心理生活更豐富了,卻越來越少地將其表露于外。如有90.24%的學生“希望/已經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房間”;另有72.48%的學生曾因為“媽媽偷看我的日記”而氣憤。 與此同時,他們又時常感到孤獨,有37.2%的學生認同這一點,另有50.64%的學生表示“會因為心事不知道對誰說而煩惱”。
篇1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平羅縣4所學校(7~18歲)3876名學生,其中男生1874名,女生2002名。小學生976,初中生1165名,高中生1735名。鄉鎮學生1248名,城鎮學生1562名。
1.2方法 測試人員由統一培訓的專業人員組成,身高體重計統一提供,并定期效驗。同時按規定對一定的比例的檢查者進行復檢,誤差率控制在5%以下。
按照《1995年全國城鄉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標準》的要求進行評價[1],采用"1995年全國學生7~22歲身高標準體重值"確定學生的營養狀況,學生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評定以同等身高標準體重值為100%,體重在90%~110%為營養狀況良好,低于90%為營養不良(81%~90%為輕度,71%~80%為中度,61%~70%為重度),高于110%為超重,超過120%為肥胖[1]。用χ2檢驗方法比較城鎮和鄉鎮,男生和女生,中學和小學生的各項營養指標。
2結果
2.1學生總體營養情況 通過檢查、評價,3876名學生,共檢出營養不良學生932人,營養不良發生率為24.05%。其中輕度占93.67%(873/932),中度占5.58%(52/932),重度占0.75%(7/932);共檢出營養過剩439人,營養不良發生率11.33%,其中超重率為6.30%,肥胖率為5.03%。
2.2不同階段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隨著學習階段的升高,學生營養不良發生率升高,即高中生營養不良發生率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14,P
2.3 城鎮中學與鄉鎮中學學生營養情況比較 營養不良發生率鄉鎮中學高于城鎮中學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71,P
2.4不同性別學生營養情況比較 營養良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10,P
3討論
3.1平羅縣中小學生營養情況不容樂觀 檢查3876名學生,通過調查、評價,顯示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同時存在,營養不良發生率為26.6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2.6%),且以輕度為主,占93.67%;營養過剩發生率為11.33%,與1995年全國調查學生營養過剩平均水平(7.7%)相比明顯增高(P
3.2學生營養不良和肥胖發生率城鎮學校和鄉村學校存在差異 營養不良發生率鄉鎮中學明顯高于城鎮中學,營養過剩發生率城鎮中學生則明顯高于鄉鎮中學學生,與國內部分城市調查結果[1,2]相似。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縣中小學生的生長發育狀況和膳食營養攝入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總體上仍存在城鎮好于鄉鎮,城鎮學生家庭條件優越,而且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多攝入各種精細食品,(尤其是肉食、飲料和甜食),脂肪的攝入過多,加之學習負擔過重,體育鍛煉相對較少;鄉鎮學生大多是寄宿學生,學生的一日三餐多為蔬菜,肉食少,脂肪的攝入不夠,沒有攝入足夠的營養。所以鄉鎮的營養不良率高于城鎮,超重和肥胖則城鎮高于鄉鎮。
3.3不同學習階段營養不良發生率、營養過剩發生率存在差異 隨著學習階段的上升,營養不良發生率逐年上升,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學生;分析其原因,是由于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階段,需要的熱量和消耗能量都在迅速增加,機體對營養素的不斷增加;尤其學生在上高中的過程中,學習負擔重,壓力又大,能量消耗不斷增加,學校和家長沒有重視膳食的合理搭配,蛋白質攝入不足,可引起營養不良。營養過剩發生率小學生最高,初中生次之,高中生最低,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父母過度照顧;②家長缺乏保健知識;③許多小學生飲食習慣不好,同時又缺乏鍛煉,過量攝入高糖、高蛋白質和高脂肪食物,同時課外活動少,學習負擔相對較輕,造成小學生營養過剩發生率高于中學生。
3.4男生與女生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發生率存在差異 女生營養不良發生率高于男生,而男生營養過剩發生率高于女生,原因有以下幾個原因,①女生進入青春期比男生早,在青春發育期,對營養素的需要量增大,若攝入不足則易發生營養不良;②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易養成挑食、偏食的習慣;大年齡女生為追求苗條,盡量節食,女生戶外活動鍛煉較少,而男生一般希望體格健壯,肌肉發達;③女生有特殊生理特點,青春期月經失血對營養素需要量增加,均可導致女生營養不良率高于男生。
3.5今后采取的措施 根據我縣中小學生營養狀況情況,提示當前以預防營養不良為主,兼顧肥胖的防治工作。社區和學校應多開展健康教育,實施集體教育與個體指導相結合,家長和學校應合理安排學生的作息,并根據學生體檢的不同情況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提倡科學合理的平衡膳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確保兒童少年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慧雯.珠海市區2004年中、小學生營養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4):427-428.
[2]白呼群,主編.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填報說明及技術規范[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