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產業規劃的方法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我們想要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
1.1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的概念,它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與這些方式相關的方面。不同的人、群體或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制約和價值觀念制導下所形成的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征的體系。
1.2生活方式之設計方式
在這里我們著重講一下設計的工作方式即設計方式。在設計的方法論問題上,哲學家和實踐家有兩大主張: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方法論不是嚴格的形式科學,而是實用科學。它與人的活動有關,給人與行動的指示,說明人應該怎么樹立自己的認識目的,應該使用那些輔助手段,以便能夠有效的獲得科學認識。設計方法論事設計學科的科學方法。西蒙認為是“關于認識和改造廣義設計的根本科學方法的學說,是設計領域最一般的規律的科學”做為方法論主要研究設計過程和各階段、個步驟之間的關聯規原理和規則,一確保整個設計項目有一個科學的、合理的設計進程。因此設計方法學時探討設計進程的最優化的方法論。
1.3錯誤的設計方式
設計方法的對錯直接影響設計產品的效果。形式主義方法、局部設計、以及空想設計方法都是不切實際的設計方法,這種錯誤的設計方法會最終導致設計作品失敗-包括只中形式而忽略了設計作品的功能、沒有全局的考慮特別在城市規劃會造成災難性后果。1.3科學的設計方式
現論界認可的設計方法有功能論方、系統論方法、創作性思維方法。我認為設計方法應該是全局的包括考慮設計作品的功能、可實施等在內的理論結合實踐的科學的設計方法。
2如何通過設計來達到理想的景觀設計。
2.1科學的設計方法,設計過程和設計步驟
(1)、設計分析:確定設計的總目標和相關限制條件。優劣條件。
(2)、尋找類似的設計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得出他們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途徑,分析他們的設計的優缺點。避免錯誤,學習優點。
(3)、任務和目標:為實現設計目標需要完成哪些任務
(4)、尋找相關理論成果,理論指導實踐
(5)、現場去勘察一些類似的優良設計,實踐得真知,實踐創造新的理論。
(6)、意向收集:作品的風格定位需要一些意向圖來準確的表達。
(7)、設計現場考察:分析設計存在的問題,設計就是解決問題。
(8)、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設計方案的構思和設想。
(9)、設計途徑的推敲和比較,以及與甲方溝通,進而更近一步方案的構思。
(10)、確定方案構思進行設計制作
(11)、設計施工圖的完成
(12)、進行設計施工
(13)、施工過程設計師要與施工人員不斷的溝通,來實現設計作品的最優。
通過我們科學合理的設計過程和步驟,如對使用人群的種類、心理及工作性質等分析、設計場地的地形狀況和自然特征、植被的現狀等等角度分析等,才能好的設計。
2.2設計的全局考慮,系統、科學全面的考慮設計的限制條件和創造條件。
設計不僅要考慮場地內部的現狀,還要充分的考慮周邊的用地規劃性質及業態關系,人群特征,自然生態環境等等來綜合的考慮,在得出對我們有利和有弊的現有設計條件的情況下,科學合理的分析,從而得到理想的設計解決方案。
3.以重慶兩江新區渝興產業基地及山林溝改造項目的設計方式案例解析
該項目位于重慶北部新區大竹林組團09-31地塊,項目定性為一類工業用地,用地面積約136280平方米,綠化面積約111304平方米,該項目的設計定位為:重慶市重點生態科技園區;在全國范圍內,應躋身為一流的高科技產業、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基地;成為服務全國、全市的創新型服務業平臺和產業優化升級、輻射擴散、梯級轉移的源泉。
在后面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先從它的現狀如,交通關系、場地內部及周邊的地形高差關系、植物的布局與生長情況、水的環境狀況、人對現在場地的心理感受、設計規劃后的場地性質、人群的特征及心理需求、建筑的風格和業態性質等各個方面逐步的分析來展開設計。
人群及產業進行分析:
該場地的周邊的業態情況調查分析:
該區在今后的規劃中,將是一個高檔的辦公及產業園區,在此工作的人群主要以高素質人才為主體;
該項目的設計原則也充分的體現了以人為本,旨在切實的給人們帶來不一般的辦公感受。
設計原則:
A、注重生態原則
B、提升品質原則
C、人性化設計原則
參考書目
篇2
系統工程學課程教學體系包括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三個部分。課堂理論教學主要教學系統工程的方法論及具體的系統工程技術;實驗教學主要是驗證系統工程技術,如系統分析、系統預測及系統評價等;課程設計則是綜合利用所學系統工程方法解決交通運輸具體問題。
一方面,在理論教學中,諸多原理的學習以及模型的計算(如層次分析法、線性回歸模型的構建與檢驗等)對學生來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另一方面,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內容雖然相對具體,學生通過實踐可以較快地掌握相關知識,但這兩部分內容在傳統設置中往往比較零散,僅針對單個知識點,而沒有形成一個前后連貫的實踐體系,因此學生雖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識點,但無法構建系統工程方法論的完整全局體系,從而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總會呈現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學問題。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構思、設計、實施和運作的合稱,且將其體現在學生培養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過項目帶動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一種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學”的一種模式,是對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1)以系統的思想培養人才。CDIO模式打破學科、專業、文理之間的限制,在教學工程中首先統一確定培養目標,明確工程師的目標與技能,界定工程師的社會責任,要求學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實現對行業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
(2)以綜合素質培養為導向。CDIO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更將培養目標融入到具體的項目中,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強與他人的溝通協調能力。
(3)以產業需求為基準。CDIO模式要求學生以項目為中心,開展理論與實踐學習,使學生能將學科知識融入到真實的項目實施中。CDIO模式中所運用的項目均來源于行業產業,因此是不斷滿足產業變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應用型本科交通運輸類專業系統工程學教學改革方案
(1) 基于項目的課堂理論教學
理論教學是系統工程學教學的首要環節,傳統方法往往按照課本順序依次講解,教師以實踐案例為基本時間軸,依次講解實踐案例所用到的系統工程方法論的具體技術。例如,通過針對公交車服務質量評價實踐案例的講解,重點依次講解公交系統與要素、公交系統分析、公交系統優化、公交系統評價指標的選取、公交系統評價等知識點。理論教學中所講解的實踐案例均來源于教師團隊的科研項目。
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學生理解系統工程方法論的運用。每5人一組,為每組分配不同的項目,要求每組學生之間充分討論,對課堂所講到的知識點進行驗證及運用。
(2) 基于項目的實踐教學
在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中,同樣采取分組形式,為各組學生分配不同的項目,各組之間互不相同。系統工程學實驗目前共6學時,均為驗證型實驗,要求所有學生獨立完成。而課程設計中,為每組分配的項目則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項目,要求每組學生通過內部合作完成,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求每一名學生通過內部協調,獲得各自不同的具體分工,完成1-2個知識點,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內容綜合成課程設計報告。
(3) 成績評定
篇3
Tian Peng Luo Bangcai Guizhou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a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faster and faster. Information plann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booster and engine of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elecom operators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 framework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he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s basic principle is expounded, several common methods of planning are carried on the analyses, the value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is summarized, providing an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other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planning.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lanning Process Framework Planning Methodology
一、引言
企業信息化規劃以整個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為指導,結合先進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以及企業業務的最佳實踐,提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制定企業未來信息化藍圖以及實施保障計劃,全面系統地指導企業信息化的進程。信息化規劃是信息化建設的基本綱領和總體指導,是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的依據[1]。
當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建設已成為當今企業發展的大趨勢,信息化水平成為了衡量一個企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現代化企業的核心內容之一[2]。對電信運營商而言,隨著中國加入WTO和電信市場的開放,競爭的焦點從網絡競爭、規模競爭向客戶競爭和管理競爭轉移,同時在電信企業內部進行了組織架構重組和業務流程重組,內外環境的變化對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環境、現狀、戰略、業務和市場,電信運營商應從企業信息化規劃入手,尋找一種有效的信息化規劃方法,提出適合企業3~5年長期發展戰略需要的信息化規劃,指導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實施,支撐企業的發展戰略,強化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電信運營商企業信息化規劃過程框架與原則
在國務院“兩化融合”思想的指引下,隨著電信運營商業務發展,快速成長的業務需求對信息化工作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服務標準,信息化規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使信息化建設能夠敏捷地支撐電信運營商業務、服務、運營、管理以及創新發展,提出了信息化規劃過程框架與基本原則。
2.1電信運營商企業信息化規劃過程框架
從電信運營商企業戰略及業務發展需求出發,根據工作內容和時間先后順序不同,可將整個信息化規劃過程,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對前期規劃回顧,第二階段進行現狀、需求及驅動力分析,第三階段制定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第四階段提出具體建設項目,進行項目投資估算與設計實施,如圖1所示。
在理解電信運營商發展戰略和核心業務的前提下,分析企業信息化現狀及前期規劃執行情況,找出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差距與不足,評估上年度信息化建設為企業帶來的價值;分析電信行業發展環境,明確企業內部相關部門業務需求,利用關鍵成功因素法,對發展需求及驅動力進行深入分析,明確企業未來信息化改進方向;在全面調研,充分分析企業信息化現狀和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制定規劃期總體目標和實施原則,從技術架構演進規劃、信息化組織和人員規劃及信息化服務規劃入手,勾畫企業信息化總體架構;結合企業規劃思路和方法,提出必要的建設項目,制定企業信息化建設計劃,分析項目投資預算,對項目投資進行權衡,確保規劃的有效實施。
2.2電信運營商企業信息化規劃基本原則
在電信運營商進行企業信息規劃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信息化規劃就難以有效指導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順利推進。
堅持戰略驅動和業務導向。目標牽引力和業務驅動力是電信運營商信息化規劃的源頭,信息化規劃要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制定信息化架構,推進企業的整體發展;同時,圍繞業務發展需求,制定出具有業務價值和業務促進力的規劃,提高規劃的可接受度。
堅持整體規劃和分步實施。電信運營商信息化規劃要整體規劃,分步驟、分重點實施。從建設邏輯上,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先從IT基礎設施及底層數據建設,再發展核心業務系統,優先解決最緊迫、最重要的需求,并在所需的人、財、物的投入上有所傾斜[2]。
堅持循序漸進和注重實效。電信運營商信息化規劃是一個循序漸進并貫穿于企業生命周期的動態過程,要把握核心和重點,由急至緩,循序前進;基于成本去設計規劃,規劃不宜太大,規劃期不宜過長,一般3~5年為宜,同時要考慮規劃的擴展性和可用性,這樣更能提現規劃的實效與價值。
堅持全員參與和加強培訓。電信運營商信息化規劃涉及到企業的每一個人,必須要讓每位員工都清楚,每一個人都積極地做好準備;企業信息化建設,人才是根本,實行培訓與引進并舉,建立人才培訓基地和人才引進渠道,為企業提供信息化建設所需的適用人才。
三、電信運營商企業信息化規劃方法論探析
3.1電信運營商企業信息化規劃方法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專家和企業界開始了對信息系統戰略規劃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比較典型的信息系統戰略規劃方法,例如企業系統規劃法、關鍵成功因素法、價值鏈分析法等,經過對這些方法的學習和實踐,提出了幾種電信運營商常用的企業信息化規劃方法。
3.1.1 GMTD方法論
GMTD方法論具體指的是:Guideline,“一個指導思想”,即企業的總體規劃和發展戰略;Methodology,“一個分析方法”,即以關鍵成功因素法為主要分析方法;Time step,“三個時間步驟”,即以規劃回顧、需求及戰略分析、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三大時間步驟為規劃流程;Dimension,“四個維度”,即以戰略、資源、產品、客戶四大競爭力的提升體現信息化建設帶來的企業價值提升。
GMTD方法論是電信運營商企業信息化規劃的總體思路,將企業信息化規劃分為“一思想、一方法、三步驟、四維度”四個方面,為電信運營商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更加合理、科學的支撐,有效指導企業信息化建設,有利于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是目前電信運營商比較常用的規劃方法。
3.1.2 問題追根溯源法
從電信運營商業務發展需求入手,聚焦客戶業務要求,分析技術人員抱怨的原因、用戶使用問題與客戶感知以及端到端的業務流程,通過橫向比較,找準企業管理、運營中存在的根本問題,以及業務需求與IT能力之間的矛盾。
對于業務部門來說,以業務為驅動,通過分析具體業務對應的具體IT功能實現,對IT規劃提出要求。對信息化部門而言,業務驅動作為信息化的重要輸入,信息化在能滿足具體功能的同時,更需關注滿足業務類及發展趨勢的信息化能力是否具足、結構是否合理、需要哪些構成要素、是否可良性持續發展等,通過點上的匯集、分析和關聯,進行自底向上、追根溯源,對問題進行深入挖掘,明確IT能力,制定科學的IT規劃,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3.1.3內涵變化分析法
電信運營商信息化建設面對的業務環境、戰略要求相對過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電信業由“通信業”轉向“信息服務業”,企業發展已由過去的“利潤驅動”轉向“價值驅動”。
通過分析全業務環境下企業戰略和業務內涵,聚焦企業戰略轉型及信息化內涵的變化。從企業信息化角度來說,信息化以全流程為貫穿,針對業務發展策略和能力填充點,對新的變化和發展規律需要有進一步的深入認識,并對移動互聯網業務和商業模式下IT內涵變化進行重新審視。
從規劃層面來說,基于戰略內涵和業務需求,聚焦IT內涵變化和IT能力映射,采用MATRIX(矩陣)框架,梳理企業信息化能力建設同企業戰略與業務需求驅動、客戶體驗驅動、持續性發展驅動的關系,進行多角度二維分析,將信息化能力建設轉換為業務和服務能力,推進IT的技術、管控、服務體系方面的工作開展,創造IT價值。
3.1.4價值區間權衡法
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傳統的通信業已經由單一的利潤驅動向多元的價值驅動轉變,而競爭焦點集中在企業掌握價值鏈過程中面向客戶的運營能力、應用提供與管理能力、服務聚合能力三個方面。電信運營商企業核心競爭力區間應由信息流的傳播者向能力提供的管理者、服務應用的集成者以及客戶渠道的聚合者改變,通過對產業鏈的引領與價值鏈掌控,最終成為標準與模式的引領者。
在深入推進轉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持續提升企業價值的背景下,企業信息化的價值應圍繞企業運營價值、股東價值、產業鏈價值、員工價值、客戶價值和社會價值展開,構建一套相對具有客觀性、全面性的基于企業價值貢獻作用比重加權的二維模型來衡量信息化的作用和價值,全面提升整體化企業信息化能力,實現IT支撐和業務發展的“有機融合、創造價值”。
3.1.5企業戰略解碼法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信運營商信息化工作應聚焦企業發展問題。電信運營商移動數據業務領域管道價值份額被進一步壓縮,傳統核心業務市場面臨價值分流,流量增長與價值提升難以同步增長,搶占用戶第一接觸界面的競爭日趨激烈。
聚焦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本質。移動互聯網業務與商業模式的本質是吸引用戶、聚合資源、價值鏈掌控,從上、下游客戶角度,聚焦管道、平臺、應用在商業模式中的作用,對IT內涵的進行重新審視,從新的角度去理解“新三者戰略”:智能管道、綜合平臺和應用。管道是橋梁,是基于客戶與電信、客戶與客戶之間發生關聯或關系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產生的作用角度。平臺是容器,是基于面向內部運營與管理、面向外部合作接入與能力提供的實體系統和標準層面。應用是體驗,是基于客戶感知到的綜合內容與體驗層面。電信運營商企業信息化規劃除了IT支撐層面外,在其他方面應有更大的作為。
3.2電信運營商企業信息化規劃方法思考
電信運營商信息化規劃展現的首先是內容,作為一個面向未來能力建設的可閱讀物和傳達思路思想的載體,應根據電信運營商自身具體情況,適當的將內容的思維模式過程有所體現,這種“做什么”、“為什么”有上下文的方式將有利于把問題和思路傳達得更清晰和透徹。
規劃方法實際上是一種思維過程,這種思維模式過程的體現方法經過總結、歸納和提煉后形成可模式化的形式,可以認為就是一種方法論。
所有的方法都是以內容為基石的,需要的只是把要闡述的內容和觀點以合適的方式和邏輯結構展開,形式為內容服務,并成為內容重要的組成要素。方法論是基于內容的一種工具,可以選擇工具、應用工具或創造工具,但不必為了方法論而方法論,法無定法,因時、因人、因事而定,量體裁衣,尋求一種適宜電信運營商自身發展,具有實效的信息化規劃方法,將有助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四、電信運營商企業信息化規劃價值體現
電信運營商信息化規劃是信息化工作的先導,對能力建設和工作重點起到價值導向的作用,滿足“二八法則”,即信息化規劃花費20%的投資將為企業貢獻80%的信息化成功率。
信息化規劃是一項重要機制和組織形式,將信息化工作與企業的發展戰略、業務、管理等緊密銜接起來,系統性的調動IT專業資源來協同解決問題、開展能力謀劃、明確工作思路。規劃不等同于工作計劃,規劃聚焦在企業級的戰略、業務、價值同IT的連接,由此使得IT各級人員明確在戰略地圖中的坐標定位、方向、路徑、內容及方法。
信息化規劃是下年度信息化工作開展的基礎和先導,是IT專業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計劃的重要來源,是企業發展戰略在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服務與支持等方面的細化,促使企業的管理人員和IT從業人員以全局化和大局觀的角度去看待、評估企業的信息化現狀和信息化工作的未來,對企業IT建設工作形成長期性指導體系,促進企業對現有問題和IT需求進行全方位的診斷與梳理,能夠針對當前問題和改進方向進行IT系統實施。
五、結束語
信息化是生產力,要高瞻遠矚,超前規劃,發揮出對企業創新變革、精確管理、高效運營的引領性作用。信息化規劃要結合電信運營商自身的發展戰略和業務發展需求,從整體上進行規劃,注重重點,循序漸進。然而信息化規劃方法很多,必須結合電信運營商自身特點分析,從多種適配方式中創建符合企業實際和未來要求的信息化規劃方法框架[3],推進信息化規劃工作實施,全面系統地指導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進行,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參 考 文 獻
[1] 范玉順,胡耀光. 企業信息化規劃的基本框架與方法[J]. 新材料新工藝, 2004(9):2-7
[2] 蔣桂艷. 企業信息化規劃方法研究[J]. 微型電腦應用, 2012(10)
[3] 龔至暉,李. 企業信息化規劃方法探討[J]. 移動通信, 2012(11):134-137
[4] Thomas H D.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1998:3-5
篇4
作為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賽迪時代擁有國家信息系統集成一級、系統集成甲級、安防工程、人防工程資質等十余項最高級別權威認證,擁有32項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具備多年電子政務網絡(含)、移動寬帶網絡、物聯網、數據中心等大型工程實施經驗,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協同應用平臺的核心產品。
北京賽迪時代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迪時代”),是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集團,CCID)控股的高新技術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賽迪時代已經成為中國具有影響力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公司總部設在北京,旗下擁有兩家子公司,并在廣東、上海、湖南、安徽、江蘇、重慶、河北、內蒙古、東北、、新疆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業務網絡覆蓋全國200多個大中型城市。
針對城市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設需求,提出全面的智慧城市綜合解決方案,通過采用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包括移動通信網絡、高速光纖寬帶網絡和物聯網等技術)、云計算技術、高性能數字技術(包括GIS、3D、多媒體等技術),積極探索城市智能化的發展途徑,為政府實現城市管理智能化、社會服務均等化、城市經濟高效化和城市產業高新化,形成了電子政務應用、工業經濟應用、人民防空與城市應急應用、公共安全應用、社會管理應用、企事業單位協同應用等重點產品和解決方案,全力打造“智慧城市的建設者”。
智慧城市“三技一法”
賽迪時代“智慧城市”綜合解決方案將先進技術全面融入到城市精細化管理中,其本身就是一個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各個領域的綜合應用體系。
賽迪時代采用“三技一法”的方法論來建設智慧城市,“三技”即以云計算、物聯網、SOA等三項關鍵技術為核心來建設智慧城市。“一法”即采用“梳子型”方法來構建智慧城市。梳子的“筋”是可組裝可拆卸的智慧城市支撐平臺;梳子的齒是若干多個獨立存在的行業應用系統,與支撐平臺組裝一起可形成智慧城市的各類應用,拆卸開可獨立運行。
賽迪時代以“三技一法”的方法論建設智慧城市,不僅可以保障城市做好面對革命性轉變的準備,還可以有效地使新城市適應一種全新的運作方式,協調好城市系統之間的內部關系并幫助新城市面對系統相互聯系中所帶來的挑戰。
作為在亞太地區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指標體系和規劃方法論的企業,賽迪集團具備了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的全程服務能力。作為智慧城市專業運營商,賽迪時代利用先進的建設智慧城市的方法論,在政府服務、社會事業、工業經濟、人防應急、公共安全等五大業務領域做出了突出成績。
企業文庫“四個三步”
篇5
WSR是“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論的簡稱,該方法論由顧基發教授和朱志昌博士提出并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同。WSR既是一種方法論,又是一種解決復雜問題的工具,它是一個包含許多方法的總體方案,是眾多方法的綜合統一。WSR作為一種思路,其核心是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既要考慮對象的物的方面,即物理(W),又要兼顧這些物如何更好地被運用到事的方面,即事理(S)。由于認識問題、處理問題和實施管理決策都離不開人的方面,即人理(R),所以要把物理-事理-人理作為一個系統,達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從而系統、完整、分層次的來對復雜問題進行研究。
“物理”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存在,是管理過程和管理對象中涉及的物質運動和技術作用的客觀規律的總和,主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需要運用自然科學的知識去認識?!笆吕怼笔枪芾碚呓槿牒蛨绦泄芾硎挛锏姆绞胶鸵幝?,包括如何感知、看待、認識、思考、描述和組織管理對象管理過程,是幫助人們基于世界和客觀存在的機理之上有效處理事物的方法,是一種人-物界面,主要回答“怎么做”的問題,需要運用運籌學與管理科學的知識去認識?!叭死怼笔枪芾韺ο蠛瓦^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管理主體之間的關系。研究人理包括研究管理過程中管理主體之間如何相互溝通、學習、調整、談判或排斥甚至損害,涉及人與人之間的得與失、愛與恨、信任與懷疑、扶持與操縱等,可以運用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知識去解釋。
WSR系統方法論的一般工作分為理解意圖、制訂目標、調查分析、構造策略、選擇方案、協調關系、實現構想七個階段。這七步并非有嚴格的先后關系,但協調關系始終貫穿于整個過程。
二、古城鎮旅游的WSR系統要素
古城鎮旅游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從WSR系統方法論角度分析,古城鎮旅游的系統要素可以歸結為“物理”、“事理”、“人理”三大類。它們分別從古城鎮旅游吸引物、旅游配套設施、旅游政策法規、旅游管理體制、相關利益主體等方面實現了古城鎮旅游的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發展,如表1所示。
三、古城鎮旅游發展的WRS影響因素分析
(一)古城鎮旅游發展的“物理(W)”影響因素分析
WSR系統方法論的“物理(W)”方面體現在古城鎮旅游上,就是在其規劃建設時注意古城鎮資源的合理開發、配置與利用,運用科學的知識、先進的技術,保證達到古城鎮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客觀標準,使其符合事物的真實性。如表1所示,古城鎮旅游的“物理(W)”要素包括古城鎮旅游資源及吸引物、相應的旅游配套輔助設施及旅游支持服務系統等。古城鎮憑借其獨具魅力的建筑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深厚的人文內涵、古樸的環境等吸引著都市人前去觀賞、體驗和感受,由此古城鎮逐漸作為旅游資源被開發利用。由于旅游者對古城鎮獨特的情感傾向和對“美”的追求,目的地旅游區的生態環境成為招攬游客前往的重要吸引力;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如古城鎮旅游地內的賓館、飯店、交通、購物商店、娛樂等設施,古城鎮的可到達性、旅游信息網絡及電子平臺等旅游支持服務系統,市政設施、電信、物流、金融保險等社會服務是支撐旅游者多次前往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成為古城鎮旅游發展的支持因素。
(二)古城鎮旅游發展的“事理(S)”影響因素分析
WSR系統方法論中的“事例(S)”要素在古城鎮旅游發展中表現為政策、法律、法規、組織機構、有關企業、部門的管理體制等方面。旅游是跨越多部門、涉及多個領域的產業,古城鎮旅游在向旅游者提品和服務時,勢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乃至金融、保險等行業,因此涉及旅游發展的旅游局、文物局、工商局等多個政府部門的有效溝通與合作是古城鎮旅游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政府對旅游業發展的宏觀調控為古城鎮旅游發展提供大環境,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加大了對旅游發展的支持力度,成為古城鎮旅游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
此外,良好的行業標準與服務規范、企業間良性的競爭與合作,對在古城鎮旅游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古城鎮旅游發展的“人理(R)”影響因素分析
古城鎮旅游是一項人的主觀活動,WSR中的“人理(R)”在古城鎮發展中表現為古城鎮旅游的相關利益主體及其之間的協調關系。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要求充分發揮古城鎮旅游相關參與人員和管理人員的主導作用,做好人際溝通、利益協調等工作。古城鎮旅游的相關利益主體包括當地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當地社區居民、第三部門(如行業協會、高校)等。古城鎮獨特而古老的建筑、豐厚的文化內涵、古樸的環境、傳統的生活方式等為現代都市人們所向往,極大地滿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異等心理需求,是古城鎮旅游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推動古城鎮旅游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面對旅游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旅游需求,旅游企業要想繼續獲得競爭優勢,就必須超越原來傳統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資源觀念,創造出更加多元化的旅游產品。古城鎮當地居民素質的高低及其對旅游者的接納程度直接影響到旅游者的旅游經歷,是古城旅游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四、古城鎮旅游發展的對策分析
WSR系統方法論認為,物理-事理-人理是一個統一體,是物質世界、系統世界和人的動態統一。以WSR系統方法論為指導,古城鎮旅游發展要從“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出發,協調統一,全面發展。
(一)古城鎮旅游發展的“物理(W)”方面
從WSR系統方面論的“物理”角度出發,就是要遵循古城鎮旅游發展與規劃,杜絕盲目開發。古城鎮發展要科學規劃、保護優先。對價值較高的地區要設立重點保護區,合理控制游客數量,避免破壞古城鎮的整體環境,嚴格控制該地區的商業活動,注意該地區古建筑修復的材料選擇和古城鎮的原真性保護。古城鎮旅游發展要充分考慮各種旅游資源功能的發揮,在新舊資源的規劃建設時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即“物理”,不能以主觀意志或行政手段去解決。注意旅游資源的合理配置,過多的建筑設施會導致古城鎮旅游區內空間擁擠,影響游客參與,甚至帶來安全隱患,同時也不利于古城鎮文化遺跡的保護和古城鎮旅游的發展。如開發較早的周莊古鎮,現在就出現了古鎮原真性受到破壞,古鎮過度商業化、雷同化等問題,影響了古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古城鎮的旅游開發要兼顧旅游地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在開發新的旅游產品的同時注意當地相關基礎設施和金融、保險等服務行業的建設,注意考慮古城鎮旅游區居民的實際利益,努力改善其居住環境,增加當地居民對發展旅游的支持力度。
(二)古城鎮旅游發展的“事理(S)”方面
古城鎮旅游發展從WSR系統論的“事理”角度出發,就是要注意古城鎮旅游發展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以法律的手段保護古城鎮旅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例如,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就通過了平遙古城的保護條例,也制定了平遙古城的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性措施,從法律上使得平遙古城文化遺產得到了保護。同時,由于古城鎮的旅游發展涉及除旅游之外的多個部門,如工商、規劃等部門,政府要及時調整旅游政策,對相關的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改變旅游行業多部門監管的問題,以滿足旅游發展的需要。
(三)古城鎮旅游發展的“人理(R)”方面
WSR系統方法論對于古城鎮旅游發展的具體指導作用在于正確協調處理古城鎮旅游發展的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古城鎮旅游是人的主觀活動,這些協調同樣是由人來完成。政府、第三部門(高校、行業協會)、旅游企業、旅游者等各個利益主體基于不同的知識背景、立場、利益、價值觀等都會對古城鎮旅游的管理過程和問題產生不同的觀點,因此各利益主體之間需要進行充分的信息溝通,明確不同的利益主體的職能和職責,化解矛盾,協調利益。政府應積極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加大對古城鎮旅游的投入,制定有利于古城鎮旅游發展的戰略措施,在法律法規、人才培養、財政稅收等方面對古城鎮旅游發展提供支持;行業協會應聯合有關旅游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合作,創造良好的旅游交流互動平臺,為古城鎮旅游發展出謀獻策;當地居民應提高自身素質,注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旅游者也應強化生態旅游觀念,促進古城鎮旅游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顧基發.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6.
[2]張彩江,孫東川.WSR方法論的一些概念和認識[J].系統工程,2001,19(06).
[3]朱志昌.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論國際系統的其實[A].第11屆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年論文集[C].北京:Research Information LTD,2000.
篇6
先后參加各類城市規劃項目50余項,科研課題20余項,獲部優一等獎1項,部優二等獎2項,國際競賽第一名4項,獲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職稱,2007年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這一連串業績、一連串榮譽,是對一個規劃設計師的肯定和褒獎――他就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研究室副主任董珂。從這些獎項和榮譽中,我們便可一窺其在專業領域的真功夫。
在低碳生態城市規劃領域,董珂獨創性地探究了生態城市的哲學內涵,總結了唯物性、辯證性、人本性、實踐性四大屬性。由此強調了“復合生態系統”的哲學意義,并與城市規劃理論相結合,形成了獨創的復合生態城市規劃理論,提出“自然、社會、經濟三位一體”、“空間內外、時間先后統籌協調”的系統目標。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復合生態城市規劃方法論”,提出在規劃編制的6個階段分別采用相應的生態規劃技術方法,實現生態理念與城市用地布局的“耦合”。
在理論的基礎之上,他負責編制了《中新天津生態城總體規劃》,提出在“指標體系、產業選擇、生態適宜性分析、自然生態格局、用地布局模式、綠色交通、生態社區、文化保護、水資源和能源節約高效利用”等十個技術領域落實生態理念和原則,獲部優一等獎,得到中新兩國政府和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此后受建設部委托編制了《生態城市規劃導則》,并在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中國城市發展論壇、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低碳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論壇上多次宣講有關低碳生態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的主題報告。
在城市總體規劃理論領域,董珂進行了有關規劃系統論思想、城市空間格局的社會物理學方法解析、城市規劃多方利益博弈機制、城市規劃評估反饋機制、市場機制背景下規劃改革與創新方向等多方面的研究。并負責了《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辦法》、《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辦法細則》、《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審查辦法改革與創新》、《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審批辦法(新版)》、《城鄉規劃制圖標準(新版)》(國標)等一系列部級重要法規、標準、課題的制定。
在城市總體規劃實踐領域,董珂先后負責編制了重慶市萬州區、蘇州市、深圳市、大連市等國內重大城市的總體規劃。過去十多年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城市發展積累了較多的問題。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使董珂在規劃中倡導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早在2003年就已明確提出應當促進經濟發展模式從外延式、資源消耗型模式轉變為追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內涵式、技術提升型模式;促進空間布局由均質走向重點,由分散走向緊湊,由粗獷走向集約,發揮自身優勢,錯位發展。在方法論層面,他總結并創新性地提出了“先底后圖”(以資源底限為前提)、“自上而下”(通過區域分析確定城市發展策略)、“自下而上”(通過模式分析歸納特色空間形態)、“從二維到三維”(與城市設計相結合)的城市總體規劃四大技術路線。多次在國內外重要學術論壇進行城市總體規劃理論與實踐的演講;在全國市長研修學院授課近30次,并被聘為客座教授;2013年又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聘為客座教授;還參與了安哥拉城市規劃培訓班、丹麥城市規劃培訓班、中美可持續城市規劃培訓班等涉外專業領域交流的授課。
篇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07)01―0084―06
[收稿日期]2006―07―06
[作者簡介]陳才(1967-),男,遼寧朝陽人,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副教授,東北財經大學2005級旅游管理博士生,主要從事旅游基礎理論與旅游開發研究,E-mail:chencai1967@126.corno
1 問題的提出
一門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涉及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是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具有一個能被廣泛認同的理論傳統和學科體系;二是研究方法論體系的構建,具有一套精密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論體系來指導研究。用這兩個標準來衡量旅游學的發展,旅游學還不敢理直氣壯地宣稱自己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與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傳統學科相比,存在著較大的距離。盡管如此,在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旅游學在學科體系、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雖然積累的成果遠沒有達到其他學科那樣豐富,但已經為構建其學科體系和方法論體系提供了某種可能。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對構建旅游學研究方法論體系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引起學界有關人士的重視,進一步推動旅游學基礎性研究的發展。
2 對相關概念和研究視角的界定
方法論(methodology)與方法(method)是一對極易混淆的概念。根據《韋伯斯特百科詞典》上的解釋,方法論有時指“任一專門學科中所使用的方法的體系”,更經常地指“研究方法或有關程序的科學,特別是有關科學與哲學探究中推理原則應用的學科分支”。前者只不過是方法的同義詞而已,后者則是指對一門學科的概念、理論,尤其是基本推理原則的研究。然而,當方法論一詞分別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時,其含義又有所不同。在自然科學中,基本指后者,但在社會科學中,則相對更接近前者,同時也含有一定成份的后者。鑒于旅游學屬于社會科學,因此本文所指的方法論主要指前者,但筆者認為二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
在科學研究中,方法論作為對“實質的”科學理論所作的“形式”的或“邏輯”的探討,必須以“實質的”理論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因此,方法論在研究程序的邏輯上是滯后于“實質的”理論研究的,而方法論一旦形成,又會進一步推動理論的發展。顯然,對于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質的旅游研究而言,目前的狀況是基礎理論研究比較薄弱,應用性理論研究相對較為豐厚,但尚缺乏足夠的實質性理論。因此,在構建旅游學研究方法論的過程中,難以遵循傳統的模式,需要另辟蹊徑。當把旅游學理論研究與社會學理論研究加以對照,就不難發現,作為具有跨學科性質的旅游學的理論研究與具有較強綜合性之一的社會學理論研究淵源極深,二者之間呈現出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和較大程度的契合關系,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旅游學方法論體系與社會學方法論體系之間必然存在著內在的聯系。換言之,從社會學的視角構建旅游學研究方法論體系就成了一種可能,但在進行這種分析之前,必須解決有關社會學理論體系及在旅游研究中的適用范圍問題。
3 社會學理論體系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適用范圍問題
自孔德開創社會學以來,社會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若干理論流派。不同的理論流派關注不同的社會領域,在其發展過程中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極為復雜的社會學理論體系。為了清晰地透視各種社會學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適用范圍問題,首先需要對社會學理論進行必要的梳理,對它的結構、觀點和理論構成等問題給予必要的闡述,對其在歷史脈絡中的承襲嬗變、更替揚棄過程進行必要的說明。在此方面,社會學研究已經十分深入,其中著名社會學者喬納森?特納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進行了詳盡分析,從7個寬泛的視角審視了社會學理論的演變,概括了社會學理論體系的構成及其復雜的淵源關系。本文主要依據喬納森?特納對社會學理論的分類描述,結合旅游研究現狀,來闡述社會學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適用范圍問題。
3.1 功能主義理論
功能主義理論的核心主張是社會系統,關注的是社會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會以哪些方式組合在一起,又是如何滿足較大系統的主要需求的。功能主義是西方社會學理論中最為久遠也是最為深厚的理論傳統之一,始于孔德、斯賓塞,后經過人類學家布朗、馬林諾夫斯基和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等人的明確闡發,由現代社會學大師帕森斯等人集其大成,發展成為一個宏觀的“巨型理論體系”,被稱之為“結構功能主義”。而后,結構功能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社會學派的新成果,經過亞歷山大等人的“重建”,發展成為新功能主義。
功能主義理論對旅游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幾乎所有的學者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功能主義的視角審視旅游活動。在功能主義的視野中,旅游活動實際上是社會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在整個社會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旅游研究一方面要探討旅游系統自身的形成與發展的驅動力問題,探討旅游系統內部各部分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另一方面要研究旅游系統在社會系統中的定位和作用問題,研究與社會其他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問題,所以旅游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定義為“旅游系統”。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的差異,研究者們構造出的旅游系統模型也有所不同,但其內含的理論基礎都是基于功能主義的。目前學者們構建的旅游系統模型主要有旅游功能系統模型、旅游混沌模型、旅游地理系統模型3種。
目前功能主義在研究旅游系統構成、旅游產業規劃、旅游發展范式、旅游效應控制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尤其是把功能主義與結構主義、進化理論相結合,從宏觀上開展對旅游系統形成、演化及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功能主義一直是占主導地位的。在旅游規劃研究方面,功能主義十分盛行,通常把旅游區劃分成各種功能區域,如“行政辦公區”、“生活居住區”、“商業購物區”、“文化娛樂區”、“歷史風情保護區”、“體育中心”等等。
3.2 進化理論
進化理論脫胎于功能主義,是將生物學思想應用于社會研究的產物。進化理論將社會看成有機體,經歷著由簡單向復雜的進化過程。在此過程中,競爭和選擇過程是整個社會、城市區域的空間設置和復雜組織的人口分配等社會差異背后的決定性力量。進化理論誕生于19世紀,斯賓塞被公認為是第一個把生物學的類比和隱喻引入到對社會動力學的生態社會學家。目前,進化理論已成為21世紀理論社會學的重要方向之一。
進化理論在旅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許多 旅游研究都以進化理論為基礎,強調旅游是社會進化的產物,本身也經歷著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過程,并以此來審視旅游的發展,制定發展對策。目前這些研究領域主要包括旅游發展史、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產業演進升級、旅游地的空間競爭與協作、旅游生態與環境演變等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理論是以進化理論為基礎的,它為旅游產品的更新換代、旅游產業結構的轉換升級、旅游生態環境的調控等問題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肖洪根對西方旅游社會學研究狀況進行了分析,從多個角度描述了旅游社會學研究的發展演進觀,認為從“觀光起源”和人類認識世界的感官在觀光和旅游現象中的作用等角度可以探討旅游現象的起源和演變問題;從作為文化行為和社會現象的概念演變的角度可以對旅游行為和旅游現象進行分析;從產業化過程、演進規模以及機構化程度高低等方面人手,可以描述旅游發展的地方化、區域化、全國化以及國際化等的規模與層次問題;從比較旅游經歷與現代消費文化中的其他消費經歷的角度,可以闡釋二者的相似性問題。這些結論實際上暗含著進化理論的思想,充分體現了進化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價值。
3.3 沖突理論
沖突理論關注的是社會的不平等如何在不同的社會力量之間系統地產生沖突,它強調社會生活中的沖突性并以此解釋社會變遷。作為社會學最初的理論取向之一,沖突理論是與功能主義及隱含其中的生態進化理論一同形成與發展的。早期的功能主義理論家也曾使用沖突這一概念,但后來由于對沖突與變遷不夠重視,沒有充分地使沖突概念化,因而遭到其他學派的猛烈批評。到了20世紀后期,沖突理論獲得了新生,甚至一度取代了功能主義,并成為社會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分支。
沖突理論在旅游研究中主要適用于旅游中各種社會沖突現象的研究,尤其是對于主客關系、種族與性別歧視、旅游倫理道德問題、權力問題、旅游帝國主義、旅游新殖民主義等方面問題的解釋,沖突提供了理想的視角。從淺層次看,在旅游目的地方面,由于旅游業高度機構化、商業化,主客關系已經完全演變成一種經濟交換和利益驅動關系,由此導致主客關系的矛盾與沖突,諸如商業化了的好客現象以及目的地居民對游客態度的變化等;此外,旅游活動中存在著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現象,以及旅游所誘發的賭博、、犯罪等現象,都是導致旅游地社會發生沖突的誘因;從深層次來看,在審視國家間和區域間的旅游發展狀況時,會涉及到諸如話語權問題,旅游帝國主義、旅游新殖民主義等一系列需要探討的問題,雖然這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很深人,但已經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并以沖突理論作為理論指導進行相關研究。
3.4 交換理論
交換理論是將經濟學的邏輯應用于社會現象的研究,核心觀點是將個人和集體行動者之間的社會過程視為有價值的資源交換。在交換過程中,人是理性的,總是在追求價值最大化,總是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尋求自己得到好處,從根本上依據個人利益及其實現手段的精確計算來解釋人的行為。交換理論可以追溯到19世紀英國古典經濟學中。受亞當?斯密學說的影響,社會學者們開始關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作用,力圖詳盡闡述或者闡釋替代性理論,從而促進了交換理論在社會學中的發展。其中,馬歇爾從需求、個人欲望及目標的角度來解釋人的活動,并引入“效用”來說明一個行動者可能追求的各種社會對象的相對價值。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闡述了對個人滿足的追求導致集體性的社會安排。受上述觀念影響,20世紀中葉,社會學中出現了一種明確的交換論方法,并成為處于主要地位的社會學經典理論之一。目前在交換理論中最具有創造力的兩個分支是理性選擇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
交換理論在旅游研究中比較適用的領域主要集中旅游開發過程中相關利益者行為分析方面和旅游者消費行為分析兩方面。在旅游者消費行為分析方面,旅游作為一種消費行為,盡管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消費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傾向,但也是在追求旅游效用最大化,因此,交換理論為解釋旅游者行為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當地政府、旅游開發商、旅游地居民等都屬于相關利益者,他們彼此相互博弈。因此,在分析旅游地政府行為、旅游開發商和經營商行為、旅游地居民行為方面,交換理論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旅游是商品化了的文化,在旅游商品的開發、生產、銷售、消費等過程中,交換理論無疑是基礎理論之一。
3.5 互動理論
互動理論是一種主張從個體的日常環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理論,認為社會結構最終是由個人的行為及其互動所構成并保持的。互動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的兩位德國理論家齊美爾和韋伯,他們認為人是積極主動地建構社會現實的行動者,其行為方式取決于他們是以怎樣的方式理解其行為的,以怎樣的方式賦予其行為以意義的。齊美爾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早期的美國社會學思想,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由芝加哥大學的米德發展起來“符號互動論”。韋伯則深刻影響了20世紀中葉的歐洲社會學,特別是舒茨從胡塞爾的現象學出發,吸收韋伯的觀點,創立了現象學社會學?,F象學社會學關注的是行動者通過哪些方式,將感覺材料轉變成各種類型化會心智圖像來解釋社會世界。在符號互動理論的發展進程中,布魯默起到了較大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了符號互動論。在此基礎上,符號互動論進一步分化出自我和認同理論、角色理論、擬劇理論等典型的分支流派。此外,在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發展出一種極端的現象學形式――常人方法學。它認為要想用一種科學的方式將社會世界類型化是不可能的。社會學家必須以與行動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來解釋社會世界。
在社會學理論體系中,互動理論構成了日常生活理論的核心。日常生活理論關注日常生活以及看似世俗的活動,如個人的想法與動機、兩人或多人的互動以及從互動中衍生出來的小團體。顯然,旅游起源于日常生活,不管是出于對日常生活的一種逃避,還是對外部世界的主動探索,對旅游這種行為動因與特點的解釋更主要依賴于互動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說,旅游行為的特殊性也賦予了這些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特殊地位,為解釋旅游行為提供了理想的視角,并展示出旅游研究無窮的魅力。目前在旅游體驗研究方面,學者們已經開始借助于現象學、符號學和常人方法論等為指導。其中,現象學作為研究人的意識或體驗的一種基本方法,對于旅游體驗研究具有方法論意義。謝彥君借用現象學的視角對旅游體驗已經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符號學理論在解釋旅游行為、旅游規劃、旅游營銷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對旅游者角色研究中主要依賴于角色理論和認同理論;如果把旅游看成是一場演出的話,那么擬劇理論將成為一個核心指導。以擬劇理論為基礎,借用其“前臺”與“后臺”等范疇,既可以描述旅游行為,也能夠來解釋旅游吸引物系統的“舞 臺性”與“真實性”。
3.6 結構理論
結構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人的行為和思想是由社會結構決定的,因此,結構主義者努力探究制約和決定人們的行動和思想的基本社會結構,進而解釋社會。結構主義源遠流長,早期的社會學理論大師,如馬克思、圖爾干、齊美爾等,對結構主義的興起都有所貢獻。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社會理論家不能在最基本的概念――社會結構――取得一致,加上每個理論家對早期理論傳統的吸收與挑戰有所不同,于是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結構”理論,其中有較大影響力的主要包括索緒爾和羅曼雅各布森的語言學、萊維―斯特勞斯的人類學、吉登斯的結構論、布迪厄的生成結構主義等。
目前在旅游研究中,結構主義主要是與上述的功能主義、進化理論相結合,來研究旅游系統方面的問題。申葆嘉認為,旅游現象具有雙重結構:經濟外殼與文化內涵,這是對旅游現象的一種基本認識。如果深入分析,在旅游內涵方面,是否還存在一個更深層的文化結構?此外,在對旅游動機與旅游社會影響研究中,結構主義也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較少。鑒于結構主義在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等方面所具有的方法論意義,可以預見的是,在旅游社會學、旅游人類學研究中,結構主義將是一個主要的范式,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3.7 批判理論
早期的社會學家幾乎都受到過“啟蒙運動”的影響,認為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科學可以促進人類社會步入現代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學家對“現代性”產生了質疑,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的批判理論對此進行了深刻反思并展開各種形式的批判。大多數具有批判傳統的理論家用否定的觀點來看近代工業資本主義,甚至假設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后現代,來闡述自己的理論觀點。幾乎所有的批判理論家都藐視基于啟蒙運動的樂觀主義,他們不再迷信科學能構建更好的社會,認為科學是在現代社會或后現代社會引發問題的原因,而不是問題答案的一部分。
批判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旅游研究的影響。目前后現代主義主要適用于旅游體驗研究、旅游本真性研究、旅游全球化問題、旅游引發的文化趨同和多樣性等方面。受后現代主義的啟發和影響,在這些研究中,充滿了對大眾旅游時代旅游發展的種種質疑,學者們開始對麥當勞式的標準化旅游方式進行批判,對旅游的本真性表示懷疑,對旅游的全球化問題進行反思,甚至提出借助于網絡等方式在家中獲得旅游體驗……顯然,后現代主義對旅游的影響還難以估計。
4 從社會學視角看旅游學方法論體系的構建
盡管上述對社會學理論在旅游研究中適用范圍問題的分析還有待于深入,但可以肯定的是,社會學理論幾乎涵蓋了旅游研究的方方面面,這意味著可以通過對社會學方法論的研究來構建旅游學方法論。
4.1 后實證主義方法論
在社會學理論中,功能主義、進化理論、沖突理論、交換理論等所包含的方法論取向是實證主義方法論。傳統的實證主義方法論是由孔德開創,并經過迪爾凱姆得以發展完善。他們把自然科學的客觀性原則移植到社會科學研究中,把社會現象中的主觀因素當作具有物質一樣的客觀因素來看待,大力提倡整體的、實證的方法。到了20世紀后期,隨著波普爾的證偽理論、科學哲學家庫恩的“科學革命論”和“范式理論”的出現,傳統的實證主義發生變革,逐漸進入了后實證主義階段。后實證主義承認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本質區別,承認社會理論的歷史性、相對性,但又堅持實證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后實證主義堅持科學主義的知識觀,將人類知識區分為思辨哲學(形而上學)、經驗科學、常識(事實描述)3種類型,堅持實證研究的方法和原則。
目前,后實證主義方法論在旅游研究中占據主導地位。在這種方法論取向中,所有的旅游研究要遵循從經驗事實出發,而不是從概念出發的原則,所有結論的根據不是邏輯推論而是經驗事實。顯然,這種取向在旅游研究中歷史源遠流長。從國外旅游研究進展來看,經濟學最早介入旅游研究,并把旅游作為一種經濟活動加以研究的,而經濟學中主導的方法論就是實證主義。二戰之后,地理學、心理學等學科開始介入旅游研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后隨著對旅游效應的出現,社會學、人類學、生態學等學科逐漸引入到旅游研究中來。顯然,在這些學科中,除社會學、人類學外,大都是以實證主義為主導的方法論,這必然導致旅游研究中呈現出明顯的實證主義傾向。在這種方法論基礎上,旅游學被視為是一門經驗科學,目前在旅游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以后實證主義為方法論基礎的。
4.2 新人文主義方法論
盡管社會學家們越來越多地借鑒和引進自然科學方法,體現出明顯的實證主義取向,但是在以“理解”為特征的人文科學的方法研究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人文主義是以韋伯、舒茨等人為代表的。他們主張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本質區別不在于它的客觀性,而在于它的主觀性。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人們對19世紀興起的理性主義思潮產生懷疑,對社會研究中實證主義方法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些社會學家試圖從現象學、語言學、語義哲學等學科中尋求更有效的分析手段或思想方法。到了80年代后期,受當代哲學的解構主義、話語分析和后現代主義的影響,出現了被稱之為新人文主義的學派。這是一個正在形成中但尚未統一的一個學派,其共同點是反對實證主義的“本質”觀和“深層結構”觀。迄今為止,歷史方法、哲學方法及其他人文科學的方法,在洞察事物本質、理解人及其行為意義方面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
從社會學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適用范圍來看,互動理論的方法論基礎是以人文主義為取向的,在旅游研究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顯然,旅游是一種具有價值追求和意義追求的活動,旅游世界是一個充滿了意義和符號的世界,要研究旅游世界中人的行為,最基本的方法是通過體驗和移情等方式,來到達旅游者內心深處,才能深入地理解旅游行為。這種理解的方法是人文主義取向的,它不像實證主義那樣主張外部觀察來研究旅游行為,而是通過內部體驗、移情來研究旅游行為。目前,這種人文主義方法在旅游研究中已經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并嘗試用來解釋旅游世界中紛繁復雜的現象,而且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4.3 后現代主義方法論
從批判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適用范圍中能夠透視出旅游研究中存在著的后現代主義取向。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在文化、文學領域形成的一種哲學思潮,極大地影響了人文社會科學。后現代主義反對研究主體和客體之分,反對現代科學的時空觀,反對現存的以整體觀對時空、對歷史的認識,反對現代科學的真理觀,反對表象和本質二元論,強調差異性、獨特性,反對實體論,認為社會現實是虛構的,是因人而異的,與個人精神活動相聯系。
篇8
2016年3月,DeepMind研制的人工智能圍棋系統AlphaGo以4:1的戰績擊敗了韓國的圍棋高手李世石,把世界對人工智能的關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各種各樣的議論噴涌而出。悲觀者大呼:“人工智能對于人類的潛在威脅太嚴重,應當通過立法限制甚至禁止人工智能的研究”;樂觀者高喊:“人工智能是人類的真正福音,只要把自己的思想意愿轉嫁給人工智能機器,人類就可以通過機器來實現長生不老的千年夢想”。在科技界,人們則在激動著、討論著:我們應當在什么樣的熱點技術上發力?是深度學習?是認知技術?還是類腦計算?
回想這些年來,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機器人一波又一波的高新技術登臺亮相,中國科技界、教育界和產業界都在一個個地緊緊追趕。雖然在跟蹤追趕的過程中取得了不菲的進展,但是人們不禁都在思考:對于人工智能來說,當前社會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創新戰略?怎樣才可以擺脫跟蹤追趕的被動局面,爭取到引領創新的話語權?
發展人工智能不應當是一種孤立性、局部性的行動,而應當是能夠帶動和引領整個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
1 人工智能是當代重要交叉科學群的創新前沿
為了闡明“人工智能是當代重要交叉科學群的創新前沿”這個論斷,需要逐個澄清相關的基本概念,包括: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是當代的重要交叉科學群?以及什么是當代重要交叉科學群的創新前沿?
1.1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門“探索人類智能機理,創制人工智能機器,增強人類智力能力”的科學技術。從這個意義上可以理解,只要人類的智力能力得到了增強和擴展,人們從事各種科學技術以至各種經濟社會活動的智力能力就會得到有效提升,從而能夠有效促進各行各業的創新與發展。
那么,什么是人類智能?人類智能主要表現在人類主體為了不斷改善生存發展的水平而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發現問題和定義問題的能力依賴于主體的目的、知識、直覺、理解力、想象力、靈感、頓悟、審美等內在能力,因此被稱為“隱性智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則主要依賴于獲得信息,生成知識,創生策略等外顯能力,因此被稱為“顯性智能”。
顯然,隱性智能十分抽象,幾近神秘,不僅研究起來甚為困難,就連理解起來也頗感玄奇,而顯性智能則相對可理解,可研究。因此,人工智能研究遵循的原則是:基于人類主體給定的問題、知識、目標(這就是人類發現問題和定義問題的能力)這些前提,研究如何利用信息、生成知識、創生策略來解決問題,達到目標。也就是說,人工智能的研究遵循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原則:人類智能負責發現和定義問題,人工智能則負責在人類所給定的問題框架下解決問題。這樣,人工智能機器就可以成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聰明助手。
由此可見,沒有生命,沒有目的,沒有靈感,也沒有審美能力的人工智能機器系統,原則上不具有隱性智能的能力,因而不可能獨立地發現問題和定義問題,只能在人類所發現和所定義的問題框架下去解決問題。因此,人工智能超越人類的恐懼缺乏科學根據。
1.2 什么是當代重要的交叉科學群
當今的時代是信息時代,認識信息資源和利用信息資源為人類服務的信息科學是當今時代的標志性科學。具體來說,信息科學是“研究信息的性質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也就是以信息為研究對象,以信息的性質及其運動規律為研究內容,以信息科學方法論為研究指南,以增強和擴展人類信息功能(全部信息功能的有機整體就是人類的智力功能)為研究目標的科學。換言之,信息科學的研究目標就是擴展人類的智力功能,而研究信息的性質及其運動規律和信息科學方法論都是為了實現擴展人類智力功能這個目標服務的。
由此就可以清楚地理解: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信息科W的最高目標,也是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目的;而為了使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在人類發現和定義的問題框架下成功地解決問題,人工智能的研究必須從人類求解問題的能力中得到啟發。這表明,人工智能的研究需要向認知科學學習,因為認知科學就是研究人類自己是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另一方面,認知科學所研究的人類解決問題的機理又建立在腦科學的基礎之上,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必須理解腦科學的工作機理。再者,人類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進化和發展的。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還必須學習信息生物學,后者深刻地研究和揭示了人類能力不斷進化的機制??梢?,腦科學、認知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生物學、人工智能是當代最具重要意義的交叉科學群。這個科學群還包含更多的學科,恕不一一闡述。
1.3 什么是當代重要科學群的創新前沿
雖然腦科學、認知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生物學、人工智能各有各的研究內容,但是所有這些學科共同的目標都是智能,如人類的智能(腦科學)、生物的智能(信息生物學)、人類智能的物質基礎(腦科學)、人類智能和生物智能的工作機理(認知科學)、人類智能和生物智能的進化機制(認知科學與信息生物學)、人類智能的信息基礎和研究方法論(信息科學)、人類智能的機器模擬和實現(人工智能)等。
所以,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是當代這一重要交叉科學群共同的創新前沿。人們對于腦科學、認知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生物學的理解深化了,就會促進人工智能研究的發展;反之,一旦人工智能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和創新,也必然能夠帶動腦科學、認知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生物學的突破與創新。
2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現狀:差距與優勢
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大家平日都親身感受得到,應當比較熟悉,似乎無需贅言;但是國情是我們思考問題的基礎,因此不可不察。而且,我們對于中國在人工智能發展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和優勢的認識,確實還有必要進一步深化。
2.1 差距:顯差距,隱差距
大家都意識到,中國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方面確實存在不少的差距。普遍J為,由于中國缺失了工業革命這個歷史階段的洗禮,因此在工業基礎和工藝水平方面天然存在明顯的不足。特別是中國微電子工業領域的高性能芯片制造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硬件系統的水平也有待進一步提高等,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顯差距。
然而,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在人工智能的科學研究方面,長期以來,中國同行普遍習慣于跟蹤學習,缺乏突破創新的民族自信心,更缺乏引領國際的強烈意識。無論是互聯網、物聯網、語義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這些大概念,還是深度學習、無人駕駛、類腦計算這些技術思想,都是外國學者率先提出,然后才是中國學者蜂擁而上。加上這些年滋長蔓延起來的急功近利和學術誠信缺失,往往在蜂擁而上之后的一夜之間就會冒出許多“新成果”!這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存在的隱差距。
需要指出的是,顯差距正因為“顯”,已經得到各有關方的高度重視,并且正在不斷地被縮??;但是,隱差距則因為“隱”,不容易被察覺,至今還沒有引起各方面必要的重視,因此仍然是實現突破創新和引領戰略的隱患。
2.2 優勢:現優勢,潛優勢
那么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究中是否也存在什么優勢呢?表面看來,似乎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一直處于跟蹤學習狀態,談不上存在什么優勢;但是仔細考察發現其實不然,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究中的確存在不可忽視的優勢。
中國目前雖然在整體上還處于相對落后狀態,但在某些技術研究上卻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例如:語音識別技術,中國已經在近期多次國際評測大賽中奪得世界冠軍;在汽車自動駕駛方面,中國的研發水平也與國際上旗鼓相當;特別是在理論研究方面,中國在人工智能通用理論研究方面的機制主義人工智能理論、人工智能邏輯理論研究方面的泛邏輯學、人工智能數學方面的因素空間理論都是國際領先的成果。這些都是已經涌現出來的現優勢。
更加重要的是,像人工智能這樣既十分復雜又極其深刻的科學研究,勢必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科學方法論的影響。幾十年來,國際人工智能的研究形成三大學派,就是受了以分而治之為特征的機械還原方法論的影響,把復雜的人工智能研究分為結構模擬的人工神經網絡學派、功能模擬的物理符號系統學派、行為模擬的感知動作系統學派,而且長久以來互不認可,不能形成人工智能研究的合力??茖W論證充分表明,適于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學方法論不是“機械還原論”的方法論,而應當是“信息生態論”的方法論。后者與中國歷來的“整體論”和“辨證論”思維傳統息息相通。因此,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中國握有方法論的潛在優勢(潛優勢),只要自覺地加以運用,這種潛在優勢完全可以轉化為強大的現實優勢(現優勢)。
3 人工智能的社會需求和發展中國人工智能的戰略建議
3.1 人工智能的社會需求
中國的信息化建設全面啟動于20世紀90年代,得益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進入了迎接復雜問題的新時期,面臨著巨大挑戰。從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改革的大局判斷,在多次講話中也明確指出,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攻堅克難的深水區。眾所周知,人工智能技術是信息技術的高端前沿;因此,為了迎接復雜問題的挑戰,為了成功走出深水區到達勝利的彼岸,中國亟需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的全面支持。
另一方面,縱觀當今的國際環境不難發現,一些發達國家在中國黃海、臺海、東海、南海不斷制造緊張局勢,企圖以武力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他們聲稱要長期投資人工智能,要用人工智能武器戰勝中國,對此不能不高度警惕,并采取果斷措施。
3.2 加快發展中國人工智能的建議
為加快發展中國人工智能,從戰略性、系統性、可操作的角度出發提出5項建議。
(1)頂層規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建議設立國家級智能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與協調專家委員會,負責研究和提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制訂智能科學技術產學研發展的實施政策,協調和促進中國智能科學技術的快速有序健康發展。
(2)人才培養。
萬事都緊要,人才是根本。建議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把中國現有的“智能科學與技術”二級學科提升為一級學科,以形成系統完整的智能科學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建議教育部在中小學開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基礎知識課程,開展課外興趣培育活動。
(3)創新研究。
跟蹤不可廢,創新更關鍵。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置“智能科學技術基礎理論”專門領域,大力推進智能科學基礎理論的突破創新;同時在國家“十三五”規劃設立智能制造、智能農業、智能服務業、智能交通、智能網絡空間安全、智能教育等應用專項。
(4)產業標準。
創新是尖兵,產業是后盾。大力促進中國智能化產業的發展,并在國家標準委員會建立智能產品標準工作委員會,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和學術團體開展各類智能技術產品的測試、評價和檢驗標準的研究,引導智能化產業和產品市場有序健康發展。
篇9
如何實現太子龍集團“百年企業,百年品牌”的戰略愿景,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用“可持續化發展”的企業理念來引領我們不斷地發展。太子龍集團獨特的責任文化鏈:百年品牌愿景目標――可持續的企業文化――普世的品牌文化――責任文化――科學的理論體系――價值觀,方法論,實踐載體。
因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要想做百年企業必須先做百年品牌,因為離開百年品牌的百年企業,就如同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以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一樣。而要想做百年品牌,就必須要先做好百年的品牌思想;要想做好百年的品牌思想,就必須做可持續化的品牌理念;要做可持續化的品牌理念,就必須做普世的品牌理念;要做普世的品牌理念,就必須實施責任文化;要做責任文化就必須是三位一體的行為科學體系,那就是價值觀+方法論+實踐載體的一體化。
修煉責任文化體系
太子龍集團首創的《科學品牌發展觀》《國家品牌生產力》《中國品牌運營商》三位一體的民族品牌文化新體系和《卓絕領航的三位一體國際品牌文化框架新體系》,這個體系它系統客觀地解決了民族品牌的國際化和中國企業轉型升級這兩大核心任務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一位看過太子龍集團文化的資深專家曾經說過,這是他看到的當今中國首個品牌文化的航空母艦。
因為,按中國前沿專家的話來說,無論是從價值觀到方法論,再到實踐載體的“中國品牌三部曲”,還是從集團理念到企業內部管控,再到品牌對外傳播之《卓絕領航的三位一體國際品牌文化框架新體系》,都是當今中國乃至國際首創的,前沿的科學理念和思想體系。因為,它從三維戰略到六大目標體系已經全方位覆蓋了現代企業集團科學發展的方方面面,是全球第一個從宏觀的民族愿景到中觀的國家戰略目標,再到微觀的企業操作的一體化。太子龍的兩大三位一體理論體系:
首先,《科學品牌發展觀》《國家品牌生產力》《中國品牌運營商》是太子龍集團獨家創研的中華民族品牌三部曲戰略理論組合。今天大家看到的《國家品牌生產力》它是打造科學品牌的方法論,由人民出版社于本月初才剛剛出版的。它的使命目的是上承《科學品牌發展觀》(也就是打造科學品牌的價值觀),啟下《中國品牌運營商》(也就是打造科學品牌的實踐載體)。太子龍集團之所以要從價值觀到方法論,再到實踐載體來一體化地研究民族品牌的科學發展,主要是基于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企業和民族品牌轉型升級已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論障礙和運行桎梏這個事實??梢院敛豢鋸埖卣f,如果事關民族品牌科學發展的理論體系得不到系統化和科學化地解決和突破,那么民族品牌要想順利實現國際化就真的是一個白日夢。
因為,我們發現僅僅從《科學品牌發展觀》這個價值觀層面來談論民族品牌的科學發展是遠遠落不了地的,必須得有與價值觀理論相協調的方法論和實踐載體的一體化來協同支持,方能實現這個夙愿和目標。只有把前沿科學的品牌觀和實施操作的技術方法緊密地聯系起來,并通過有效的承載體――企業實體一起才能最終轉化為實務的生產力,所以《國家品牌生產力》課題也是民族品牌三部曲中最關鍵的理論環節,目的在于科學地探索和系統揭示出民族品牌國際化最科學的發展路徑,并以此來推動國家的可持續化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其次,太子龍集團的《卓絕領航的三位一體國際品牌文化框架新體系》它既是對太子龍集團“文化立企,品牌立國”經營戰略的使命承載,又是對中國民企的集團公司出理念,分子公司抓管理和品牌對外搞傳播核心經營要點的系統規劃與三大管理問題的科學規制。其中,集團理念框架中提出了太子龍品牌文化的三維框架和六大理論體系,這個是實現戰略目標的指導思想和總體引領;分子公司的內部管理框架包括指導思想――管理制度――流程規范一體化的執行體系,它既是指導企業六大管理職能的思想綱領,又是具體的行為規范和戰略實踐的內部驅動力;品牌對外傳播框架從消費者定位到品牌理念與整合傳播,全方位地展現了太子龍旗下諸多品牌的傳播思路和策略,也是集團戰略實踐的外部路徑。
責任文化的背后
究竟如何從企業的內部和外部去實現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戰略,這才是一個擺在太子龍集團面前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實實在在的問題。簡單地總結起來也就四句話,共16個字:系統創新,文化領先,戰略導航,戰術穩健。
篇10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系統工程方法論的重要性越趨明顯。綜合集成法是系統工程方法論的一種典型代表。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1-2]其本質是將專家群體、數據和各種信息與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把各種學科的科學理論和人的經驗知識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能發揮整體優勢和綜合優勢的系統。
從系統工程的角度來說,應用系統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不斷分析與總結綜合集成法的實踐應用,可以促進綜合集成法的發展,并使得綜合集成方法論走向成熟。
1 系統知識
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許多要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統一體。系統隨處可見,且在不同時刻其狀態是不同的,不同時刻系統的狀態變化就構成了系統的演化,系統的演化總是從穩定狀態到非穩定狀態再到穩定狀態不斷演化。[3]
2 系統工程
系統工程的目的是從全局的角度解決問題,實現目標位總體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要解決總體的復雜問題,可以從部分問題著手,各部分雖然較劣,但總體可以優化。
系統工程的研究對象是系統,組織管理系統的規劃、研究、設計、制造、試驗和使用科學方法,是一種對所有系統都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4],即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的技術。
在解決大型的復雜系統時,可以將定量和定型兩種方法結合起來,解決系統設計、組織建立、系統經營管理等問題。形象地說,系統工程就是實現系統最優化的科學。
3 綜合集成法
綜合集成法屬于系統工程領域的方法論,是一種還原論方法與整體論方法結合起來的系統論方法。[4-5]
3.1 綜合集成法的含義。綜合與集成是系統工程、霍爾方法論以及系統綜合中很常用。通常,綜合高于集成,綜合集成的重點是綜合。集成比較注重物理意義上的集中和小型化、微型化,主要反映量變;綜合的含義更廣、更深,反映質變。[6]
3.2 綜合集成法的提出。綜合集成法是區別與還原論的科學研究方法論,是以錢學森院士為代表的中國學者的創造與貢獻。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是綜合集成法的具體運用,[4]這套方法和方法論是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問題,采取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式,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信息和知識進行綜合集成,達到對整體的定量認識。[6]
綜合集成作為一種科學方法論,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這個大背景下提出來的?,F代科學技術發展是研究具體事物、現象發展的變化過程以及這些事物和現象的相互之間的關系。現在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嚴密的綜合體系,這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以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一場技術革命,引起社會經濟形態飛躍,導致一場新的產業革命,錢學森院士稱之為第五次產業革命。這場產業革命所涌現出來的各種高新技術,為綜合集成法的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6]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是人機結合的智能系統、系統學、第五次產業革命中的其他技術的經驗匯總和升華的結晶。
3.3 綜合集成法的特點:(1)其實質是把各種學科的科學理論和人的經驗知識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能發揮整體優勢和綜合優勢的系統,合理運用綜合繼承法便于有效發揮系統的綜合優勢、整體優勢和智能優勢。(2)綜合集成法把專家體系、數據和信息體系以及計算機體系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定性認識上升到定量認識。(3)綜合集成法使用精密科學方法,體現了精密科學從定性判斷到精密論證的特點,以及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經驗判斷到以邏輯思維為主的精密定量論證過程。(4)綜合集成法是還原論和整體論的科學結合,在吸取還原論和整體論的優勢的同時,避免了還原論和整體論的局限性。(5)綜合集成法指出了解決復雜巨系統和復雜性問題的過程性以及過程的方向性和反復性。這個過程是從提出問題和形成經驗性假設開始的。這一步是專家體系所具有的有關科學理論、經驗知識和專家判斷力、智慧相結合并通過討論班的研討方式而形成的,通常是定性的。這樣的經驗性假設(猜想、判斷、方案、思路等)之所以是經驗性的,是因為還沒有經過精密的嚴格論證,并不是科學結論。精密的嚴格論證是通過人機結合、人機交互、反復對比、逐次逼近,對經驗性假設作出明確結論,如果肯定了經驗性假設是對的,這樣的結論就是現階段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科學結論。如果經驗性假設被否定,就需要對經驗性假設進行修正,提出新的經驗性假設,再重復上述過程。[6](6)綜合集成法及其研討廳體系不僅可以用于理論問題的研究,還可以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4 綜合集成法的應用分析。在《綜合集成研討廳在大型工程物流中的應用――三峽工程散裝水泥/粉煤灰實時調運指揮系統》一文中論述的綜合集成研討廳的思想方法正好為三峽工程散裝水泥/粉煤灰調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诰C合集成研討廳的理論方法,合作雙方在三峽工程的施工承包單位、供應廠家、運輸單位、中轉車站等的配合下,研究開發了三峽工程散裝水泥/粉煤灰實時調度指揮系統,成功應用于三峽工程建設中。[7]
系統的本質是其整體性,即將系統中的各個相互聯系的組成要素統一在一起,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從而獲得了各組成要素所沒有的性質、功能、要素等。從量的關系看,系統整體的功能不等于各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這就是著名的貝塔朗菲“非加和定律”,即系統整體對于它的組成部分具有“非加和性”,具體體現在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系統整體功能放大效應和整體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系統整體功能縮小效應,這兩種現象在系統工程領域稱為系統整體的涌現性。
由此,綜合集成法運用得當,可以促進系統內部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作用且為積極相關的,那么系統整體的涌現性表現為好的方面發展,即系統整體功能大于各個組成部分功能之和。
4 小結
本文從系統科學的角度來介紹綜合集成法,簡要討論分析的綜合集成法的應用,加深了對綜合集成法的理解,屬于理論層面的研究。由于綜合集成法及其研討廳體系是系統工程方法論的前沿成果,今后還需不斷深入研究,繼續豐富和完善,體現其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錢學森,于景元,戴汝為.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復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J].自然雜志,1990,13(1):3-10.
[2]錢學森.再談開放的復雜巨系統[J].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1991,4(1):1-4.
[3]劉金卓,廖鴻志,謝仲文.軟件再工程的系統分析[J].計算機與系統工程教學研究論文集,2010:253-258.
[4]費奇,陳學廣,王紅衛,劉振元.綜合集成研討廳在大型工程物流中的應用――三峽工程散裝水泥/粉煤灰實時調運指揮系統.系統工程理論與實現,2011,31(1):171-180.
[5]錢學森.創建系統學[M].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6]孫東川,林福永.系統工程引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篇11
高建華:“頂層設計”這個概念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只是過去大家忙于低頭拉車,而忘了抬頭看路,更不愿意花時間做基礎性的工作。不管是“大魚吃小魚”,還是“快魚吃慢魚”,大家把關注點都放在了規模指標和速度指標上,而忽視了質量指標。結果必然是欲速則不達,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绊攲釉O計”這個源于工程學的概念,早在30多年前就已經被跨國公司普遍采納,其作為經營管理的指導方針。企業通過“頂層設計”這樣一個系統性思考的方法論,可以有效地解決錯綜復雜的市場問題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難題,為企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簡單說來,“頂層設計”就是用科學的方法論對企業未來五年的發展做出系統性的規劃。也就是按照“以終為始”的原則,基于對目標市場的理解、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對競爭格局的認知,通過系統的分析把經營管理目標設定好,把用戶心目中理想的完整產品描述清楚,把實現目標的關鍵要素和主要挑戰羅列出來,預見到潛在的問題和風險,從而根據目標去配置資源。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倒排時間表,形成一個通俗易懂的“劇本”,然后讓各個職能部門的管理者按照“劇本”上的分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頂層設計”有六個關鍵要素:即前瞻性預判、從后往前看、系統化思考、方法論支撐、數據化分析和科學化分析。
《企業大學》:企業“頂層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什么?要進行“頂層設計”對企業和企業家有哪些要求?
高建華:我想“頂層設計”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成為目標客戶心目中值得尊重、值得信賴的品牌,成為真正的智慧型企業。要做到這一點,僅僅讓用戶滿意已經遠遠不夠,必須想辦法讓用戶愉悅,讓用戶感受到企業的人文關懷,要超出客戶的期望值。
當然,僅僅意識到“頂層設計”的重要性還不行,必須讓更多的中國企業掌握進行“頂層設計”的方法論,順利實現企業的轉型與升級。轉型就是變革一切,重新尋找企業活下去的理由和價值。當然,轉型意味著中國企業不得不經歷一次痛苦的“蛻變”,這是成長過程中最艱難的時刻。因為這意味著企業在某些方面甚至要否定自己過去的成功,這是一件很多人都不情愿做的事。
因此,企業“頂層設計”的三要素是:動力、能力、方法論。這三個要素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進行“頂層設計”時,需要企業家們既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做到先知先覺,還要有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精神,更要有科學的方法論。
頂層設計中國企業的轉型與升級
《企業大學》:您認為中國的企業轉型需要從哪里入手?將涉及企業經營管理的哪些方面?
高建華:在我看來,企業轉型最重要的無非是四個層面:企業家轉型、戰略轉型、管理體系轉型升級與企業文化轉型。這是一個有先后順序和邏輯關系的系統。其中,企業家轉型是“頂層設計”的第一步,屬于遠見和動力系統,是前提條件。也就是說,我們的企業轉型首先要解決企業家自身的思想意識轉變問題。因為企業家是企業的領頭羊,只有當領頭羊想清楚了,想透徹了,企業轉型才不會迷失方向,才不會走彎路。
《企業大學》:“頂層設計”的難點是什么?如何才能高效、穩妥地完成轉型與升級?
高建華:換句話說,“頂層設計”的難點是思維模式的轉變。由于歷史原因,中國企業家已經習慣于“摸著石頭過河”,導致很多人誤以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可以不要計劃。雖然大家都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卻經常為自己無法把握未來找借口,為自己不做戰略規劃找理由。一方面,大家不愿意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急于扭轉現狀,殺出重圍;另一方面,卻深陷其中,自己給自己畫了一個圈,無法擺脫困境。到頭來年復一年地跟在別人后面走,始終沒有掌握競爭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套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頂層設計”就如同企業的導航儀,是引導企業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關鍵部件。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一艘沒有導航儀的小船或大船,在大海上航行將會是什么結局?運氣好的話,可以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人公那樣,最終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運氣不好的話必然葬身于驚濤駭浪之中。
要強調的一點是,“頂層設計”絕不能淪為空談,也不能閉門造車,更不能甩手外包。過去幾年,很多企業為了圖省事,總是委托咨詢公司替企業做戰略規劃,結果,訂出來的戰略制總給人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雖然說得都對,但卻難以落地。
當然,早在十幾年前就有很多優秀的中國企業意識到了“頂層設計”的意義和價值,愿意花時間進行“頂層設計”。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從1997年開始,我先后幫助國內幾十家企業做過“頂層設計”。從最早的伊利乳業,到萬科地產,再到后來的海洋王照明、中國銀聯等等。這些企業之所以成為所在行業或者細分市場的領頭羊是有道理的。其實,企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板的眼光和境界。
《企業大學》:您的《贏在頂層設計》一書的寫作初衷是什么?
高建華:希望通過這本書,讓大家明白如何進行系統性思考,如何轉型成功,如何擺脫疲于奔命、整天“救火”的狀態;能讓更多的企業家和高級經理人抓住問題的本質,學會用巧勁解決問題;看清楚企業“頂層設計”背后的邏輯,知道轉型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我相信,少數企業一旦掌握了“頂層設計”的方法論,就能夠在本行業中鶴立雞群,從而帶動整個行業進行洗牌,加速優勝劣汰,盡快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企業的獲利能力。關鍵只是看誰先邁出第一步。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到今天的注重“頂層設計”,中國企業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是第二次跨越,但愿這是中國企業集體覺醒的時刻。我堅信,一旦中國企業學會了用國際化的視野看問題,用國際化的語言進行溝通,用國際化的方法論來設計企業的未來之路,就會有一大批中國企業集體突出重圍,成為征服世界的生力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有實實在在的“著力點”。
因為有了“頂層設計”,才能讓中國企業少走彎路、少繳學費,逐漸從微利經營轉向厚利經營,從后知后覺到先知先覺;才會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實現質的飛躍。
變革中的中國的企業與中國企業家
《企業大學》:您如何看待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的企業家?
高建華:改革開放30多年,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盡管中國目前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我還是嘗試著把中國的企業家分成三代,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代企業家:善于抓機會,敢為天下先,在政策不明朗、法制不健全的市場環境中大膽嘗試,“摸著石頭過河”,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企業。當然,企業的命運取決于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很多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甚至成為犧牲品。第一代企業家的成功至少證明了一點:早起的鳥兒有食吃。
第二代企業家:依靠拼體力,不怕吃苦,整天起早貪黑工作十多個小時,沒有休息日、沒有節假日,透支了身體健康,甚至是為了企業的發展鞠躬盡瘁。盡管如此,企業的命運卻往往寄托在老板一個人的身上,還沒有從“人治”走向“法治”。第二代企業家的成功至少證明了一點:有志者事竟成。
第三代企業家:發展憑智慧,靠系統思考,能夠居安思危,總能走在時代的前列,先知先覺的一批人。通過企業愿景吸引留住人才,通過戰略規劃和商業模式設計把握未來商機,通過管理體系激發團隊的正能量。不管做什么,他們都會堅持三項基本原則:基于利他的理念,依靠創新的產品,去贏得滿意的客戶。第三代企業家的成功將會證明:系統制勝的時代已經來臨。
篇12
一、WSR系統方法論及其原理
WSR是中國著名系統科學專家顧基發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國Hull大學提出的。WSR(物理一事理一人理,Wuli-Shili-Renli)既是一種系統方法論,又是一種解決復雜問題的工具[1]。由于其觀察和分析問題體現其獨特性,并具有中國傳統的哲學思辨特征,國外學者把它與林斯頓(H.A.Linstone)的TOP(技術一組織一人事觀,technical perspective,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personalperspec-tive)理論、弗洛德(R.L.Flood)與杰克遜(M.c.Jackson)的TSI(整體干預理論,Total System Intervention)理論等一起列為整合系統方法淪一類[2]。WSR作為一種思路,其核心是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既要考慮對象的物的方面(物理,W),又要考慮這些物如何更好地被運用的事的方面(事理,S),最后,由于認識問題、處理問題和實施管理決策都離不開人的方面(人理,R),把W-S-R作為一個系統,達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從而系統、完整、分層次地來對復雜問題進行研究。
“物理”是是指涉及某項系統項目、問題處理過程中人們面對的客觀存在,是物質運動的規律和法則。物理包括物質環境以及結構組織。研究物理時著重于調查、分析,并得到客觀物質世界的知識。例如:自然資源、物理環境、氣候、人口、交通和通訊設施、可能的投資以及在不同層次和地區的正式組織的結構等等。“事理”指涉及某項系統項目、問題處理過程中人們面對的客觀存在及其規律時介入的機理。這種定義體現在一種人一個界面。研究事理主要是理解和觀察世界怎樣被建模和管理的。它包括對一個特定的系統創造或選擇最合適的定義和模型,以表明系統可以被有效地、高效率地管理,并因此改善所涉及的環境。建模的過程中包含人的主觀性,它與人的認知能力、經驗、偏好、動機、所受的訓練和背景等有關,但最終目的是要得到該事物的客觀的、合理的機理模型?!叭死怼笔侵干婕澳稠椣到y項目、問題處理過程中所有的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復化過程,通過研究和理順這個關系,促進人們按照可接受的事理去實現項目、問題的預定目標[3]。人理所涵蓋的需要處理的系統項目中利益關系的團體包括顧客、領導者、組織者、專家、實際擁有者、使用者、操作者、受益者、受害者等等。研究人理應集中在顯示并處理那些遲早會影響系統項目的有利的或阻礙其發展的因素。鑒于WSR的主要思想是物、事、人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因此,我們在處理其中的某一方面的問題時應該采取系統的觀點。
WSR系統方法論一般工作過程可理解為七步:理解意圖,制定目標,調查分析,構造策略,選擇方案,協調關系,實現構想。以上七步共同構造了WSR系統方法論的工作過程的一個演化(見圖1)。這些步驟不一定嚴格按照圖1中所描述的順時針順序,但協調關系始終貫穿于整個過程。
二、寧強縣旅游業概況
1.旅游資源賦存。寧強縣為漢水發源地。全縣北依秦嶺,南枕巴山,南北氣候交匯,地形差異較大。縣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大致可分三個類型。一是自然景觀神奇獨特。寧強縣山地河谷交錯,植被分布復雜多變,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古時即有“武安八景”之說。大安鎮天然溶洞洞內有洞,洞連洞,洞套洞,洞洞相連,奇險莫測;清代著名學者魏源曾以“天下洞壑之奇,莫過于此”稱頌陽平關龍門三洞;寬川泛珠龍泉,清澈見底,冬暖夏涼;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發源地潘家山,雄偉壯觀,溪流潺潺;巴山天然野生杜鵑近千畝,紅如霞,艷似火,與落日、殘陽交相輝映。二是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寧強是一座悠久的歷史古城,歷史遺跡眾多。有蜀道第一險的金牛峽,峽內歷代摩崖石刻,均保存完好;烈金壩漢江古源的禹碑,傳說為大禹治水真跡,陜西《金石志》亦有記載;陽平關西行3公里的擂鼓臺,是建于唐初的我國第一個中央直轄縣三泉縣遺址;禹王廟遺存的禹官古桂,至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金秋花發,十里飄香;三是人工開發資源雄奇瑰瑋。五丁關飛播林區萬畝油松已蔚然成林,碧波萬傾;國有紅石梁保護林區,飛播林、人工林7萬畝,群峰林海一望無際,位于三省交界處的白龍湖庫區,庫容22億立方米,湖面占地近80平方公里,湖面碧波蕩漾,絢麗壯美;省屬二郎壩水利發電公司天生橋庫區,庫容8萬立方米,古狹湖深,奇蜂翠障,扁舟游艇蕩漾于山灣水港之間,鹿鳴鳥翔與松濤林海之中,成為一新的游覽勝地;大安鎮的臥云山莊環境優雅,住宿、餐飲、娛樂一應俱全。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為全縣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2.交通區位條件。陜西在全國的地理位置居中,被稱為“中國的西部,西部的東部”,中國的大地原點就在陜西涇陽縣。中國鐵路大動脈隴海線橫穿中部,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進入中國大西北的“門戶”,包括鐵路、西渝鐵路貫穿西北,連通中國西北、華中和西南,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之便。省會西安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寧強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陜甘川三省交界處,與兩省八縣相毗鄰,自古為秦蜀要沖,以道路險峻而著稱,擁有南北兩方旅游資源。解放前僅有川陜公路過境。建國以來五十余年的建設,寶成、陽安鐵路縱橫縣境,交匯于陽平關,縣內經過6個鄉鎮,設站8個,總長90.8公里。108國道貫穿縣境71.5公里,省道27公里;西漢高速公路縱貫本縣南部地區,經過縣內6個鄉鎮,境內設出入口三處,向北四小時可達西安,向南四小時可抵成都,向東一小時可到漢中。有十余條地方公路溝通了縣際和省際,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
3.旅游業發展現狀。初步開發了漢江源頭、大安溶洞群、牢固關森林公園、天湖等具有獨特品位的旅游景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接待旅客人數和旅游收入逐步增長,為寧強縣的社會經濟建設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2000年,游客達到5.8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62.6萬元,旅游從業人員158人;2001年,游客達到7.4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76.3萬元,旅游從業人員179人;2002年,游客達到8.77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94.5萬元,旅游從業人員223人;2003年,游客達到9.8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1 176萬元。目前寧強縣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漸成規模,前景看好[4]。
三、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WSR結構系統機理研究
根據WSR系統方法論,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是構成一個完整WSR系統的基礎,而有機地協調物、事、人之間的關系,充分地發揮系統各部件的作用,才能實現和完成系統的預定發展目標。故分別圍繞這三個層面形成的七個工作步驟是促使WSR系統從構想轉變為現實的根本途徑。為此,筆者根據寧強縣的實際情況分別制定了與之對應的WSR三維分析模型和運作模式以指導其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的WSR三維分析模型。顯而易見的是,作為寧強縣旅游發展基礎的旅游資源體系、綜合其區域條件而確定的各級市場體系等就是WSR系統中的物理,而如何把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創造其縣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打造陜南地區旅游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事理。在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施過程中,事理最主要體現在對其旅游發展戰略的制定、旅游形象策劃、旅游產品規劃等等諸多方面。而考慮到對物理、事理的理解和實施都離不開人以及人際關系的協調,這就是人理。人理主要考慮到人的因素,研究人理既要能匯聚各個方面的智慧還要照顧到各方關系的協調,同時突出強調人理是以物理與事理為基礎。筆者根據寧強縣發展旅游業在物理、事理和人理三個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各種因素提出了其旅游可持續發展的WSR三維分析模型。
2.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WSR結構系統運作模式。基于這種認識,筆者提出了一個基于WSR系統方法論的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運作模式。在該模式中,按照WSR系統方法論的工作過程,結合寧強縣旅游業的特點,將其旅游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進行。這六個階段環環相扣、彼此聯系,從物理、事理和人理三個方面系統詮釋了寧強縣旅游業實現高效能的跨越式可持續發展的全過程。在這個運作模式的實現流程中,尤其強調人理的核心統籌作用。
四、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WSR結構系統開發
寧強縣旅游可持續發展WSR結構系統要從物理、事理和人理三個方面進行開發規劃。
1.物理方面,首先要對縣域內的旅游資源進行系統調查和科學評價。由寧強縣旅游文化局提供的寧強縣旅游資源基本類型及比例構成,就基本類型而言,寧強以山地、水體和生物景觀最為豐富,其次為旅游商品、建筑與設施、遺址遺跡、人文活動景觀、地文景觀和天象與氣候景觀。筆者認為,寧強縣旅游資源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征:(1)以山、水、林、洞和珍稀動植物為主體,以真、樸、雄、秀、奇為特色的自然類旅游資源優勢較突出;(2)人文旅游資源中以青木川古鎮、金牛古道、三泉縣遺址、子龍山等為代表的歷史遺跡,以及具有秦、巴風情混合交融特色的陜南民俗和羌人文化遺存為主體[5];(3)從總體來看,旅游資源各要素間的組合性較合理,自然人文資源相得益彰,具有一定的組合優勢;(4)在較大區域范圍內,寧強縣秦巴山地景觀與周邊地區具有一定的同構性,需要通過加強旅游資源各要素間的有機整合,強化自身特色,以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區域旅游發展格局中謀取一席之地。就寧強縣的旅游市場構成來看,其一級市場為寧強本地及近距離周邊區縣市工薪階層客源市場,主要包括廣元、漢中城市客源市場以及由漢中到九寨溝的過境旅游市場;其二級市場為安康、西安、寶雞、天水、成都等中距離城市客源市場,以及川、陜過境旅游市場和漢水沿岸城市客源市場。這兩級旅游市場的確定為寧強旅游業針對性發展提供了有效依據。
2.事理方面,筆者結合寧強縣的實際狀況,提出了其旅游發展的戰略選擇,即政府主導戰略、精品帶動戰略、形象營銷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旅游發展戰略、依附借勢發展戰略和大整合發展戰略。而筆者將寧強的旅游形象定位為“漢水源,華夏情”,這是由于寧強是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發源地,利用這一資源構筑漢文化與漢源的內在聯系,是寧強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出發點。綜合考慮景區文化內涵挖掘、可進入性、資源組合開發等因素,寧強旅游總體布局可概述為“123”,具體含義為:“1”―― 一個旅游中心和一個旅游副中心;“2”――兩條旅游發展主軸線和兩條旅游發展次軸線;“3”――三大旅游片區。一個旅游中心:把寧強縣城建設成為寧強旅游一級接待及集散中心;一個旅游副中心:把青木川古鎮建成寧強旅游的二級接待及服務中心。兩條旅游發展主軸線:漢中―九寨溝陸路寧強段(即大安―陽安關―廣坪―青木川一線)和108國道、西漢高速公路寧強段(即黃壩驛―寧強縣城―胡家壩一線);兩條旅游發展次軸線:指寧強縣城―舒家壩―陽平關一線和寧強縣城―滴水鋪―烈金壩一線;三大旅游片區:新漢源旅游片區、大安旅游片區和青木川旅游片區。寧強旅游產品開發應突出漢源文化主題,深度挖掘漢源文化內涵,以漢水源頭原生態自然和人文景觀開發為主體,以漢文化之根作為主題延伸,把天然、真實、古樸、溯源和尋根作為核心開發理念。根據這一主題,以漢源生態文化開發為核心,大力開發漢源原生態觀光度假類旅游產品,同時開發漢源原生態民俗風情體驗類旅游產品為補充。在旅游項目的開發上,筆者認為,應圍繞寧強縣城玉帶河及沿岸景觀、東山觀、新漢源景區、牢固關森林公園、九臺觀景區、天湖景區、青木川古鎮景區、青木川自然保護區、白龍湖景區、嘉陵江第一灣景區、古漢源景區、大魚洞景區、五丁關景區、泛珠泉景區、祥龍洞景區、子龍山景區等以及古三泉景區等進行建設和基礎配套設施的設置。
篇13
最早論述技術預見方法論的是吉爾菲蘭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來的“探索法”和“規范法”[1]。其中,“探索法”又稱之為“能力導向法”,屬于邏輯經驗主義的科學發展模式,它主要是依靠科技技術自身的成長能力、發展潛力、各種可能的發展方向等來預測技術的發展趨勢、項目投入領域和實現時間等。而“規范法”又被稱之為“目標導向法”,屬于歷史主義中的庫恩科學發展模式[2],它要求對科學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和發展規模等按照人們事先的要求加以規范,或者說要依照既定的目標去發展科學技術。因此,“探索法”和“規范法”是研究技術預見的基本方法論。技術預見方法論其中也包括指導技術預見工作開展的一些原理和具體方法,如情景分析法、德爾菲法,等等。因此,技術預見方法論是關于技術預見學方法的學說與理論,即系統研究和分析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未來需求及發展趨勢,確定具有戰略性的科技發展領域以及選擇關鍵技術所應當遵循的基本假設、原理、理念和具體操作方法,是技術預見研究及其在科技決策過程中開展工作的一般方法和總體框架,同時也包括具體的技術預見方法。
2 技術預見的理念假設:契約論、稀缺論與構建論
任何科學研究都有理論假設前提。有研究者認為[3],技術預測研究基本假設為“社會契約論”,該理論的依據是美國萬涅瓦?布什(V?Bush)的一份報告《科學――永無止境的前沿》,認為只要對科技大力投入,就一定能有產出。而英國技術預見的基本假設是“資源稀缺論”,理由是所有國家都存在著資源短缺的問題,在給定經濟和智力總資源條件下,在科技與其他投資領域中、在當前與未來相互爭奪資源的情況下,所有國家均面臨資源合理配制問題,每單位資源的使用都存在機會成本。這就需要通過技術預見來合理配制資源。任何一種過度投資行為都將帶來不經濟現象。
事實上,技術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還必須考慮技術經濟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正如WiebeE?Bijker和John Law在1992年出版的《shaping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的一段話比較典型地說明了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我們的技術反映我們的社會。技術再生產并包含著專業的、技藝的、經濟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相互滲透的復雜性。我們這樣說并不是指責技術,我們也不是提出某種技術的導向。我們并不想說‘如果技術是純粹的技術,那該有多好。’相反,將要說的是,全部技術都是構成我們社會的各種復雜要素所建構的并反映著這些要素;運行得好的技術與那些失敗的技術并沒有什么不同。‘純的’技術是沒有意義的。技術總是包含著各種因素的折中,無論技術是被如何設計或構建出來,都涉及到政治、經濟、資源強度的理論,涉及到關于美與丑的觀念、專業傾向、嗜好和技能、設計工具、可用的原材料,涉及到關于自然環境的活動的理論”[3]。因此,筆者也認為技術是被構建的。因而,“技術構建論”也是技術預見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假設。
綜上所述的基本結論是:技術預見是從技術預測演變而來,因而“社會契約論”、“資源稀缺論”和“技術構建論”都是技術預見的立論前提,預見的目的是“選擇最具投資價值的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和通用技術,實現其經濟與社會利益最大化”,從而實現塑造與構建美好的未來社會。3技術預見的一般原理探討與分析
英國著名技術預見專家本馬丁(B,Martin)在考察了日本開展多年技術預見活動基礎上就如何體現技術預見宗旨和理論基礎又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5“C”技術預見原則:溝通原則、聚焦未來原則、協商一致原則、協作原則以及承諾原則,針對更大范圍的技術預見,Anderson and Fears提出了第6個“C”:理解(Comprehension)原則。實際上這6“C”原則背后揭示了技術預見方法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系統論、突變論、博奕論、辯證法,等等。
3.1 技術預見系統論
3.1.1 協同論 從未來學的角度講,未來技術必須與未來的科學、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和政治協調發展。因此,必須以大系統協同論來指導技術預見專家的研究工作,并在具體的技術預見方法中貫徹這一思想,如在建立技術預見專家庫時,不僅僅是來自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專家,還要包括社會發展界、產業界、教育界、政府的資深公務員等社會各行各業的專家:在技術預見德爾菲問卷設計時,不僅僅只考慮技術自身的成長度,還要考慮市場需求的拉動度。只有這樣,才能使技術的發展與科學、經濟、社會、環境和政治的發展相適應,盡量避免技術的負面效應。正如預見專家格魯普(Grupp)和林斯頓(Line stone)(1999)所指出的,隨著技術前瞻及預見活動的進行和執行,預見可視為整個社會“協商系統”中溝通的手段[5]。反過來,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和政治的發展也會影響技術的未來發展。因為國家科技發展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想要參與或影響其制定的團體及成員越來越多,而技術預見活動可以提供不同群體之間的溝通平臺,可促進政策制定真正適應環境及使用者的要求。
3.1.2 信息論 信息論是20世紀40年代產生的,其主要創立者是美國的數學家申農(C?E?Shannon)和維納[6]。今天,廣義的信息論還包括“語義信息”、“無概率(主觀)信息”、“相對信息”、“有效信息”等“廣義有效信息”,以及“模糊信息論”和“算法信息論”等。信息論在技術預見中的應用就是要構建技術預見信息方法論,包括技術預見研究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信息的收集與處理的方法,如科技信息、市場需求信息、政治信息、社會發展信息,等等。在技術預見信息收集方面一是要不斷拓寬有效信息的收集渠道。如建立技術預見專家知識庫,定期組織專家提交技術預見咨詢報告和開展“頭腦風暴法”論壇或“預見沙龍”:不斷跟蹤和研究世界各國的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信息:通過德爾菲法收集不同專業背景的專家對未來技術發展的概率(主觀)信息,等等。二是要
不斷改進和完善對所收集到的技術預見有關信息的處理方法,提高預見的精度。如把模糊數學引用到技術預見中來,在德爾菲調查問卷中把一些難以量化的指標用模糊數學來表示,如使用一般、不熟悉、較熟悉。非常熟悉等模糊性語言,但在數據統計處理時又要把其還原成精確數據,“精確兮,模糊所伏;模糊兮,精確所依?!敝挥欣眯畔⒄摰姆椒ú粩嗟厥占嗪透行У募夹g預見信息以及完善信息的處理方法。以建立技術預見競爭情報系統,技術預見才能在把握科技的未來發展趨勢和重點優先領域選擇、關鍵技術遴選和科技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3.1.3 控制論 控制論是美國人維納(NorbertWiener)1947年創立的。技術預見研究也需要借用系統控制論的一些原理。首先,技術預見的科技塑造未來理念實際上就是借助了控制論的事前控制原理,利用對過去信息總結提煉,預見未來科技,來左右和影響未來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如趨勢外推法、關鍵技術遴選法等。其次,預見在左右國家的研發事務上,必須對未來需求及現在投資的跨國性基準進行比較,激活反饋程序。以往的預測工具,無法適應全球環境的劇烈變動,而前瞻則注重和其它國家的基準比較,同時以不同的觀點描述未來,可以增加整個國家的危機處理能力及適應環境的彈性。再次,具體的技術預見方法上也需要應用系統控制論,如在技術預見德爾菲調查問卷不僅僅要考慮技術自身的能力推動和市場需求拉動,還要考慮影響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以及如何利用一些措施來實現這些技術,這事實上也是借用系統控制論的原理來影響未來技術的發展。
3.2 技術預見突變論
技術的發展軌跡不僅僅是連續的,可能還存在跳躍性的發展。在技術預測的歷史中,有很多當時站在人類認知最前沿的著名科技、經濟大家的錯誤預見例子。如“這種名叫‘電話’的東西毛病太多,無法認真地把它作為一種通信工具來看待,這種設備對我們一點價值都沒有?!?經濟管理學家西盟,1876年);“我想計算機的世界市場的容量為5臺”(IBM前董事長湯姆斯?奧特森,1943年)。這說明預見科技是多么困難的事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預見性的錯誤呢?這種“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究竟失在哪里呢?失就失在只考慮技術發展的連續性,而沒有考慮技術發展間斷性、跳躍性。因為在一些新興的科技領域中,某項技術一旦在其技術本身研發積累達到一定的水平和外界市場需求巨大的條件,就會產生躍遷式跨越發展,如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碼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等。而突變論為研究技術發展的不連續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技術預見專家在預見和選擇未來技術時,可以運用突變論的思想來研究可能會出現的顛覆傳統的新技術,尤其是在一些新興的技術領域,很可能出現一些新的顛覆性技術,如納米技術領域。
3.3 技術預見博弈論
博弈論本身作為一種理論和方法,不僅在經濟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且在其他領域的決策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實上,作為一種關于決策和策略的理論,博弈論來源于一切通過策略進行對抗或合作的人類活動和行為,它在軍事、法律、政治、國際關系和外交、環保、體育競技等諸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7]。技術預見博弈論是指國家(地區)等組織或個人在預見未來科技發展時利用博弈論的基本原理,預見和謀劃本國(地區或組織)的未來科技發展方向、重點領域、關鍵技術選擇。技術預見博弈一般屬于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但在一些秘密高科技軍事技術或其他技術領域的預見博弈則是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和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事實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地區)的未來科技發展戰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充分考慮本國國情和其它國家(地區)的科技發展戰略。這事實上就構成了各國(地區)科技發展對策之間的博弈,科技發展策略之間的博弈。而且這種技術預見博弈是客觀存在的,如美國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并掌握了原子彈技術,而隨后蘇聯、英國、法國、中國也掌握了原子彈制造技術,這實際上就是技術預見的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又如,日本在開展技術預見研究時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博弈論的方法。它在開展前6次技術預見研究時,主要是聚焦未來的應用技術創新,為什么不進行原創性和基礎領域的技術預見呢,除了考慮日本本身的財力、資源等要素有限外,還考慮到這些原創性的技術可以從美國引進,這是典型的技術預見博弈跟隨戰略。而后來的日本第7、8次預見又非常重視原創性的技術,因為此時美國已經加強了對原創性技術的專利保護,使日本引進這些技術的成本非常高。另―個技術預見博弈論的例子就是美國和前蘇聯之間科技博弈,屬于典型的技術預見寡頭博弈。美國制訂“星球大戰計劃”等一些高科技軍事發展計劃,迫使前蘇聯在本國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發展軍事技術。結果把前蘇聯的國民經濟體系幾乎搞垮。
3.4 技術預見與辯證法
馬克思曾說:“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就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瘪R克思的這一經典論述告訴我們,辯證法的本質和基本精神是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持否定、批判和超越的態度。實踐辯證法是目的性的,發現辯證法和再現辯證法是手段性的,因為人的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對外部世界進行實踐改造,而科學發現及技術預見與對本質世界的再現則是為實踐服務的,是實踐的手段??梢?,由發現辯證法、再現辯證法、實踐辯證法構成的辯證法形態體系,從根本上說,是面向未來的,因此,辯證法就以上述形態體系成為未來學的方法論。而技術預見作為未來學的一個分支交叉學科,辯證法也同樣是技術預見的方法論。
技術預見是研究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優先發展領域和關鍵技術遴選,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未來技術成長情況、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技術的兩面性。但是,為了研究未來,也要研究過去與現在。尤其必須研究歷史與現實的本質,它以未來世界為研究的終端目標,但要以對本質世界的研究為基礎,因為只有深諳過去,才能預見未來。另一方面,人類的未來怎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掌握情況,因此,技術預見方法的研究還要與對未知世界的研究與探索同步和協調。由此看來,技術預見方法應當同時研究人類文明面對著的三個世界:未知世界、本質世界、未來世界,技術預見的最終研究成果――對未來世界科技的預見。既是對于正確理念引導之下的人類實踐的預期,也是對未知世界、本質世界的研究成果的必然結論。
4 主要技術預見方法的評價
目前國內外通用的技術預見方法、每種方法優缺點以及適用的情況見表1。
5 結束語
技術預見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發
展的速度更快。一是表現在預見方法越來越多,并且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但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優缺點和應用范圍。二是預見方法的綜合化和融合化,即技術預見很少采用單一方法,通常是各種方法的有機組合。此外,技術預見方法還必須與規劃的方法結合起來發揮作用,技術預見支撐科技規劃的制訂,科技規劃的制訂需要技術預見,二者互動起來。因此,只有全面理解技術預見方法論,才能構建“面向未來的意識,聚焦科技的觀念,戰略決策的本質,跨越發展的思想,政府主導的特點,重在行動的精神”的技術預見基本理念:才能從戰略高度把技術預見理解為一種新的戰略分析與集成的工具,在具體行動上落實“以問題為導向”的技術預見研究,構建技術預見多領域專家交流平臺,把握國家科技前沿趨勢和社會發展需求,為政府科技決策和我國自主創新戰略落實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健民.全球技術預見大趨勢[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41―42.
[2]張怡.自然辨證法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23―226.
[3]浦根祥.試論技術預見理論的基本假設[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7):30―32.
[4]Wiebe E.Bijker and John Law,1992,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Studies in Sociotechnieal Change,TheMIT Press,P4
[5]Grupp,H.and Linstone,H..“National Technology Foresight Activity around the Globe”[J].Technology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vol.60(1999):85―94.
[6]汪應洛.系統工程(第三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