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傳染病學術會議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培訓目標:
①醫務人員應熟悉傳染病法律、法規、規范,掌握疫情報告要求,正確填寫報告卡,并按規范及時報卡。
②熟悉重點傳染病的發病機制、流行病學知識、臨床表現、診斷學知識診斷、防控措施等,能夠及時發現疫情,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救治患者,并做好自我防護,防止院內感染。
3、培訓方式:全員培訓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如全院講座、科室講座、醫務人員自學、參加員外培訓班(如學術會議、學術論壇)、遠程教育等。要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
4、培訓內容:
①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
②傳染病診斷、防治知識,
③突發傳染病處置,
④傳染病疫情報告,
⑤死亡疾病證明書的填寫,
5、時間安排:3月份全員培訓,7月份崗前培訓,每季度科室疫情管理員培訓。
6、組織管理
感染管理科、醫務科負責全院傳染病防控培訓的組織管理,安排全院性講座、科室講座或自學的內容,組織參加遠程教育。建立健全培訓檔案,對培訓情況進行考核登記,考核成績納入繼續醫學教育和在職培訓管理中,與年度考核,執業注冊等管理制度相銜接。
醫院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計劃
20xx年衛生技術人員重點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工作中,要重點抓好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結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細菌性痢疾、傷寒與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狂犬病、病毒性肝炎(重點為乙型肝炎)等16種重點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培訓。對各級各類的衛生技術人員、各級疾病預防與控制機構專業人員、要逐步建立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長效機制,將臨時性、應急性的培訓模式逐步轉變為長期性、制度化的培訓模式。把重點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繼續醫學教育、崗位培訓制度中管理,將傳染病防治知識作為衛生技術人員業務培訓的主要內容,并進行重點考核。與獎金掛鉤,
各科室要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做好培訓工作,提出培訓工作的具體要求。
一、培訓目標
在201x年在職衛生人員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工作中,重點抓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結核病、鼠疫、霍亂和呼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培訓。通過培訓,達到下列目標:
(一)使本院醫務人員掌握艾滋病等重點傳染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醫療規范、流行病學知識、醫療關懷及相關法律、
法規,不斷提高醫療救治技術,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護,杜絕院內感染。
(二)使疾病預防與控制機構、輸血科的專業人員,加強對艾滋病等重點傳染病的基本知識、流行病學知識、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預防控制措施、消毒、隔離、防護等知識和技能,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有效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并做好自身防護工作。
三)使本院衛生人員,
掌握艾滋病等重點傳染病的基本知識、流行病學知識、基本防護措施、疫情報告程序及公眾預防指導原則。
二、培訓對象
艾滋病等重點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工作要覆蓋各科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其他從事與傳染病防治工作有關的人員。包括:預防保健、臨床醫藥護技、檢測檢驗、采供血人員、實驗研究、管理、宣傳教育等。
三、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包括有關法律、法規和與艾滋病等傳染病防治有關的專業知識。
(一)法規部分
《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劃(1998-2010年)》、《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5-2010)》、《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等。
(二)專業部分
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結核病、霍亂、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呼吸道傳染病等防治現狀;病源學和致病機理;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診斷程序和診斷標準及鑒別診斷;傳染病相關疾病;傳染病病人的醫學管理模式;職業感染和職業防護;醫務人員的社會責任和艾滋病等病人的醫療關懷;傳染病防治宣傳和健康教育以及傳染病網絡報告等相關知識。
四、培訓方式
全員培訓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如自學、參加專題講座、培訓班、研討會、學術論壇、遠程教育等。培訓重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組織相關會議時要注意安排艾滋病等重點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的內容,把培訓作為重點內容。醫院感染科、急診科
醫生、社區科和本院傳染病主診醫生等直接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專業人員采取進修、集中培訓等形式進行培訓。
五、組織管理
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HBV DNA level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in common code. Methods 500 serum sample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ors and 100 healthy controls were collected,the HBV DNA level were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FQ-PCR)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of hepatitis B virus were detected by ELISA. 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HBV DNA among each group(P
【Key words】 Hepatitis B virus;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HBV DNA
目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檢測方法主要有 ELISA 法檢測免疫學血清標志物和熒光定量 PCR 法檢測 DNA。ELISA 法主要檢測 HBV 血清標志物,即乙肝五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反映病毒的表達水平,也間接地反映了病毒復制水平,在乙型肝炎的病因分析、疾病進程和預后判斷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臨床診斷、治療、分析和判斷 HBV 感染者病程及傳染性的重要依據。熒光定量 PCR 法檢測的是體內病毒的拷貝數,具有高度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并且重復性好、檢測范圍寬,其目的主要是判斷目前患者病毒復制程度的大小、傳染性大小,尤其在判斷乙肝的轉歸以及用藥前后的療效判斷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重要的抗病毒治療用藥指征之一。
本研究就以上兩種方法對 HBV 檢測結果進行分析,以探討 ELISA 法與 PCR 法檢測結果的相關性及不同的臨床意義,從中了解乙型肝炎感染情況,為臨床判斷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和療效觀察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間吉林省醫院住院及門診乙型肝炎患者 500 例,其中男 334 例,女166 例,年齡 10~70 歲,診斷符合 2000 年9月西安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所定的標準[1]。同時收集 100 例乙肝病毒標志物全陰性的健康體檢者血清標本作為對照組。根據檢出的常用模式將研究對象分為 10 組,見表 1 的分組欄(每組中的項目均為陽性)。
1.2 試劑與儀器 ELISA 檢測試劑由上海科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HBV DNA含量檢測試劑盒由深圳匹基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提供。羅氏熒光定量 PCR 儀 LightCycler。
1.3 實驗方法 HBV DNA 含量檢測及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學標志物檢測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要求進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1.0 統計軟件統計分析,HBsAg(+),HBeAb(+),HBcAb(+)組與其他各組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通過χ2檢驗發現 HBsAg(+)、HBeAb(+)、HBcAb(+)組患者血清 HBV DNA 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除 HBsAg(+)、HBeAb(+)、HBcAb-IgM(+)組以外的其他各組(P
3 討論
實驗結果表明,HBsAg(+)、HBeAg (+)、HBcAb(+)組患者血清 HBV DNA 的陽性檢出率最高,為91.8%,經統計學處理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80例 HBsAg(+)、HBeAb(+)、HBcAb(+)組患者血清HBV DNA 陽性檢出率為 38.3%;57例 HBsAg (+)、HBcAb(+)組患者血清 HBV DNA 陽性檢出率為 59.7%,這一結果說明 HBeAg陰性、HBeAb 或 HBcAb 陽性者仍可以有 HBV DNA 陽性檢出,提示患者體內仍有 HBV 存在或復制,故 HBeAg 的消失,HBeAb 或HBcAb 的出現并不能代表病毒停止復制或病情好轉,只能說明復制水平的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與 HBV 發生前 C 區基因突變或機體發生特異性的免疫耐受有關[3]。
31例 HBsAb(+)患者中 HBV DNA 陽性率為 9.7%,其原因可能為:長期多次反復小劑量接觸 HBV未見或少見發病,出現 HBsAb(+),但體內仍可存在低拷貝的HBV 顆粒;或者存在其他 HBV 血清學亞型感染[4]。
陰性對照組也檢出8例 HBV DNA陽性,檢出率為 8.0%,其原因可能是:①HBV 發生前 C 區基因突變或機體發生特異性免疫耐受有關。②HBsAg 確已清除,但 HBV DNA 仍持續存在[5]。③ PCR 方法存在假陽性。
綜上所述,FQ-PCR 和 ELISA 兩種檢測方法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和互補性。長春市的 500例患者各模式分組中HBsAg(+),HBeAb(+),HBcAb(+)組患者血清 HBV DNA 陽性檢出率和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各組。HBeAg 和 HBV DNA 陽性檢出率有較高的一致性。
參 考 文 獻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試行)(2000 年西安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 中華傳染病雜志,2000,8(6):324.
[2] 丁柳,劉麗,雷學忠.5600 例血清標本乙肝病毒 DNA 定量與免疫學標志物檢測的對比分析.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7(2):313.
[3] 朱傳武. HBV 前 C/C 基因變異與宿主 T 細胞免疫的關系.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2001,24(6):289.
篇3
1加強領導,貫徹落實各項規章制度,進行規范化管理
健全醫院傳染病管理的組織體系,由醫院的主要領導來擔任主任委員,成立傳染病專門防治管理組織,制定完善一系列傳染病防治管理規章制度,使傳染病的防治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實現法制化、規范化。積極加強醫院與全國及各醫院傳染病監測、控制網絡體系的建設,加快傳染病管理軟硬件建設,杜絕外源性的傳染病感染, 減少內源性感染,把傳染病暴發扼殺在萌芽狀態。加大對醫院傳染病感染防治管理投資力度, 加大人力、財力、物力全方位投入。
2做好宣傳教育培訓,加強對傳染病防治管理專業隊伍的建設
醫院要廣泛宣傳普及傳染病防治管理知識, 教育工作人員積極重視醫療活動中隔離防護原則, 學習傳染病學、傳染病防治方法、災害醫學、消毒隔離與防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知識,提高防治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與業務技能,了解各種傳染病傳播途徑, 采取針對性的隔離措施。重視傳染病的職業防護、患者與醫務人員安全, 提倡標準預防理念, 監督落實各項防治管理措施。舉辦各種專題學習班,分層次地做好對工作人員的培訓,積極加強對傳染病防治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經考核后取得合格證書才能上崗;同時增強防治管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邀請專家學者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進行講座和通過傳染病監測預警的信息, 使醫院領導與所有醫務人員準確了解掌握國內外傳染病疫情單位動態,熟悉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尤其是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提高傳染病防治管理人員對傳染病的認識,及時更新知識網絡,促進防治管理工作的開展。
3建立健全醫院傳染病防治管理組織與報告網絡
通過對傳染病防治管理組織的建設和完善,形成健全的組織體系,傳染病防治管理組織不定期的召開工作會議,審核制定醫院傳染病防治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傳染病防治管理的工作計劃及其貫徹落實情況,做好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總結,及時發現問題,處理瞞報、漏報、誤報傳染病疫情人和事。從上到下建立科學合理的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報告網絡,確定醫院傳染病疫情的報告程序: 傳染病患者診治醫生科室傳染病監測員( 監測小組) 部門監測的負責人醫院傳染病感染管理科醫院傳染病領導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高工作上報的效率,以便盡快的采取相關措施[2]。
4建立完善的傳染病監控網絡與應急機制
在醫療行政部門的指導支持下, 對傳染病防治管理控制工作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計劃, 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可能暴發流行傳染病的應急預案和消毒防護隔離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學應急反應系統,傳染病防治管理系統應包括監測預警系統、感染控制系統、指揮系統、醫療救治系統、組織宣傳系統、科研訓練系統和后勤保障系統,各個系統相互支持配合,合力出擊,發揮其最大效力。建立傳染病監控網絡, 實時對傳染病相關情況進行監控,做好收集傳染病感染基本數據、調查分析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監測傳染病感染的有關危險因素、監測和預測傳染病發生、調查傳染病流行病學, 追蹤傳染病病原體、環境衛生學、消毒隔離措施和評價防治管理工作效果等一系列工作,發揮監測預警的功能[3]。監督檢查及反饋傳染病各防治管理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情況,并對傳染病感染事件進行充分調查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改進、處理建議。
5迅速有效分析傳染病疫情與感染事件,加強快速反應能力
加強對于國內外及本院傳染病疫情相關信息的有效緊密跟蹤,快速的捕捉與傳染病相關的各類信息, 及時對傳染病疫情與感染暴發事件進行分析, 通過傳染病監測預警信息機制及時的相關信息。對重大傳染病疫情流行趨勢準確的做出初步預測, 結合國家傳染病應急處理方案與醫院應對各種傳染病暴發的相關預警等級標準, 醫院傳染病防治管理主任委員會召開專門的工作會議,共同研究提出相應預警處理方案與預防措施, 在應急狀態下,及時的把傳染病疫情和本院傳染疫情及防治管理工作匯報給相關領導,提高傳染病的預警能力,并迅速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管理措施,為醫院對傳染病暴發流行進行快速有效的防治管理做好相關準備與贏得先機[3]。
6加強醫院各部門、各科室之間的協同合作
在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進行中,醫院各部門、各科室之間緊密配合、實現高效協同、優勢互補、如在傳染病疫情的報告、預警工作中傳染科和醫療部門的協同合作,在傳染病疫情的報告、咨詢培訓、消毒隔離防護中, 傳染科和臨床及門診科室之前相互配合;傳染科與臨床檢驗科室之間信息共享、協同合作、共同學習研究,傳染科和后勤部門在建筑、環境、食品、垃圾處理等方面的密切協作。傳染科和統計、流行病學科室在進行流行病學的調查統計分析、計算機中心監測預警的軟件系統開發研制方面等之間合作,使得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順利推進,高效運轉。
7加強對傳染病的相關科學研究,做好與國際接軌
醫院不僅需要提供技術咨詢,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還要加強對傳染病的相關科學研究。加強對患者、環境中傳染病病原體, 特別是對于傳播速度快、毒性較強的傳染病病原體感染機理、快速鑒定技術和分子流行病學等相關研究, 更好地指導傳染病的監測和控制;開展對醫院環境微生物學的監測評價研究, 并結合醫院傳染病感染實際發生情況, 形成一套完善、切實有效的病區微生物學安全性的評價體系。同時加強和國際間交流合作, 及時動態掌握傳染病全球流行趨勢, 以及國際上先進的傳染病知識及防治措施。保持國際醫院、研究學會等組織的聯系、交流合作,建立全球性的信息合作關系[5]。
8 嚴格規范各種醫療行為,及時做好督促檢查
醫院要根據國家對傳染病感染管理的相關規定, 控制患者就醫流程、醫務人員臨床診治、護理等醫療行為全過程,嚴格要求醫療藥械消毒、醫療廢物的處理、防護用品、一次性的醫療用品、清洗設備、空氣凈化設備、環境監測產品等和傳染病防治管理相關儀器物品質量, 并對物品儲存、使用和用后處理做好管理, 確保傳染病防治相關用品安全可靠性。對新進入醫院的消毒設備、藥品及時進行檢測,細化醫院消毒滅菌的操作規范, 及時做好督促檢查,規范醫院醫療行為, 防止在傳染病的診治過程中出現交叉感染。督促醫院加強相關硬件設施的建設, 加強隔離診室、病房建設, 配備相關的儀器設備,確保傳染病防治管理取得實效。
9結論
傳染病作為嚴重威脅身體健康的疾病,它不僅是患者個人問題,而且是社會公共問題,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等特點,如果控制不當,會帶來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雖然現在許多傳染病已經得到控制,但是新傳染病又不斷出現,因此傳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是一項非常長期的艱巨任務,必須要從心里上引起重視,嚴格規范醫療行為,積極加強宣傳教育培訓,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管理措施,提高對傳染病的認識和防治管理水平,降低傳染病發生率與危害性。
參考文獻
[1] 陳靜,裴紅生,凌漢棟,等.醫療機構傳染病防治的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 14(12):1385-1388.
[2] 國家喜,馬良,陳遷,等.綜合性醫院應對突發傳染病的科研管理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0,14 (12):1382-1384.
[3] 翁孟武.性傳播性疾病[A].中華醫學會第七次全國感染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19(9):25-27.
篇4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B-0031-02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學科成績、組織能力、心理素質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混合編成若干學習小組 (4~6人為一組),選出小組長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工合作,通過組員間的探究和互助扶持,共同努力學會教師安排的內容,以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的教學形式。傳染病學是一門重要的臨床醫學學科,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它屬于內科的一部分,但它又有別于內科及其他學科。傳染病具有流行性、傳染性及病后的免疫性等特點,尤其在農村易于傳播流行。社會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經典傳染病的發病明顯減少,慢性傳染病逐漸攻克,但新型傳染病也不斷涌現。中職衛校農村醫學專業傳染病學畢業的學生大多成為農村衛生室及邊遠貧困地區衛生院的醫務工作者,未來很有可能接觸到新型的傳染病病例,這就要求學生必須了解最新的傳染病進展。但目前,傳染病學科教材較陳舊,教學內容和方法也比較落后;病源不足,臨床見習少,學生臨床實踐經驗不夠;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很少有機會參加臨床實踐學習及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忽視對學生技能和能力的訓練,勢必導致學生難以獲取新知識。為此,筆者在中職衛校農村醫學專業傳染病學教學中嘗試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研究對象
選取南寧市衛生學校2011級三年制農村醫學專業2個班共94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73人,女生21人。這兩個班的學生基礎知識較薄弱、底子差。但部分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具有團結協作精神,而且對臨床專業課充滿好奇心,喜歡新鮮事物,興趣較濃,求知欲也較強。
二、教學安排
南寧市衛生學校傳染病學共84個學時,其中理論課68個學時,實踐課14個學時,機動學時2個,理論課中總論部分以老師授課為主,各病原傳染病大多數也主要由教師授課,但其中可選取個別系統疾病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即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共同互助互動完成(小組討論);而實踐課則是以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課和見習課為主(小組合作)。課前,班長按照優、中、差合理搭配進行分組,以保證各組的均衡性。每組5~6人,選出組長1名,負責組織該組成員的活動,再設1名記錄員,負責與教師溝通,記錄組員提出的問題及討論的結果。各組員須協助組長完成任務分工。
三、實施過程
(一)理論課小組合作
1.病例準備:因為課時有限,每一次授課不可能都能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教師可根據教材所授內容,結合傳染病學獨特的特點及發生現狀,選取一些臨床典型和新型的傳染病病例,病例要求涵蓋前期總論部分的知識點、所授疾病的臨床特點。這也為以后的實驗或見習課做鋪墊。
2.創設問題情境:根據教學大綱,學生學習特點,教學重點、難點,針對性地創設帶有共性的問題。例如,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傳播過程和預防措施;符合本病種的臨床特征有哪些;通過了解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如何得出正確的預防觀點,等等,作為學習任務預先下達。教師在課前通過掃描或翻拍、網絡下載、臨床病人拍照等方式,取得部分病原體的形態、感染后的癥狀和體征、疾病的病理照片等,做成教學短片,于小組學習前導入本次課內容,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對問題情境的體驗中產生問題意識,發現并提出探究的問題。
3.小組討論:各小組確立了學習任務后,通過研究學習目標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各組長根據本組成員的特點,進行分工任命,以探究、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組間巡視,及時引導和糾正。最后歸納總結,對各小組的討論成績進行評定。
(二)見習課小組合作
經過相關理論課程的學習后,學生已初步了解傳染病的基礎知識,傳染病學作為一門臨床科目,離不開臨床實踐,通過見習直接接觸典型的臨床病例,可以加深并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而且形象生動的臨床實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利用課后時間到南寧市衛生學校附院傳染病科采集病例,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典型或新型病種作為實例,在見習課前兩天介紹給學生,把所見習的病種落實到組,讓學生初步了解該病種,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查閱文獻,收集更全面的資料,進行整理,為見習課作充分的準備。見習課時以小組為單位,各組員進行分工合作,在教師指導下首先翻閱患者病歷,了解患者出現的癥狀體征,相關輔助檢查結果,入院治療后的病程記錄,再在科室老師介紹下走進病房,由學生對患者詢問病史,體格檢查。作好筆記;回校后每個學生以自己見習病種為內容,完成一份較完整的病歷,作為考核的成績。
(三)成績評定
見習課后,都要對學生進行一次成績的評定,總成績由理論課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分(占40%)和上交的病歷書寫成績(占60%)兩部分組成,小組合作學習評價分包括活動中積極主動參與、與同學合作與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認真聽取同學的意見、與同學共同完成任務、完成自己的任務等內容,以小組內加分的形式計算,加分一次得一分,由小組長負責組員自評和互評;上交的病歷由教師根據書寫情況進行評分。
四、效果與評價
采用自制問卷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效果進行調查評價,共設計8個問題,見表1。共發放問卷94份,回收有效問卷94份,回收率100%。數據處理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表1 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n(%)]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醫學專業傳染病學教學實施小組合作學習,能使基礎薄弱、有厭學情緒、學習信心不足的中職生在活躍、融洽、輕松的氛圍中獲得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臨床思維和職業能力。
第一,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參與意識。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堂上是被動接受知識,這使大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成為學困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小組合作學習將臨床案例或講授的系統疾病得出的問題、任務與學習相掛鉤,學生確定了學習目標,并為之而想方設法解決。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就能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樂問”的自主學習局面,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動腦、動口的學習機會,共同進步。
第二,提高學生對教學的體驗及實踐的感悟。不論是大班還是小班授課,不論是理論課還是實訓課,教師都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而且學生接受能力不一,所以要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在合作學習中探索、發現和發展。比如,在講到隔離與消毒時,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常用的消毒方法,這些方法與醫學中所講述的消毒有哪些異同點,如何消毒才能達到殺菌目的,讓學生親自列出,然后在實習課親自參觀傳染病科消毒設施及方法,通過對比學生也更進一步地掌握了隔離與消毒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同時也從中知道了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對于消毒生活中常可聽到的詞語,是學生比較關心的問題,這首先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隨后通過生活例子與實習的對比,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教學的體驗及實踐的感悟。
第三,培養學生組織與合作能力,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各組組長根據同學情況安排任務,分工時充分考慮同學的水平和與病人交流的難易度,培養組織能力。為了實現小組共同目標,學習者必須彼此了解并相互信任,建立和諧愉快的合作環境,積極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想法,相互幫助、支持、協作,從而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如接種了乙肝疫苗是否都能產生抗體,蚊蟲叮咬是否能傳播艾滋病等進行探討。學生經過查找資料進行組內討論、組間探討交流,形成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彌補了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討論與交流,某方面成績好的學生可能幫助這方面學習差的學生,知識技能互補,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最終找到滿意的答案,由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增強學生對教材之外的知識的好奇與探索。
第四,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判斷能力,提高職業能力。學生經過課堂學習,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經臨床見習,也初步認識了某些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預防,以及不同疾病的鑒別,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判斷能力,為即將進入臨床實習打下基礎,當遇到不同主訴,不同癥狀、體征的病人時,做到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能對不同疾病進行分析判斷,辯證地思維,從而認識到臨床實際病例與教科書知識之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判斷能力,提高了職業能力。
當然,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也有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一是學生主動合作意識不強,參與度不均衡。表現為“強者”表現活躍,“弱者”消極被動,優秀生講,學困生聽。二是流于形式,不重實效。表現為教師下達任務,學生為應付老師而圍坐在一起,沒有明確的分工,看似課堂氣氛熱烈,七嘴八舌地討論,卻解決不了問題,無實效性。三是未解決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個人學習的基礎上完成的,但在合作學習之前學生未能充分獨立思考就直接參與小組探究,這樣就很難真正意義上解決問題,不能給學困生提供思考、進步的機會。
綜上所述,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染病學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效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了相互之間團結合作溝通交流,完善了自身發展,學生的各項素質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參考文獻】
[1]賈戰生.染病學臨床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2(5)
篇5
ZHOU Xue-xia,WAN Shu-zhen
(Zhongwei City People's Hospital, Zhongwei 755000,Ningxia,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mumps. Methods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24 cases ofmumps patients .ResultsAlthough the number of complications of mumps type, the nurses through close observation found early complications, early treatment, care, can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alleviate the symptoms,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 Conclusion Careful nursing is the key to cure patients with epidemic parotitis.
Key words: Mumps; Nursing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俗稱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見。腮腺炎病毒屬副黏液病毒科。患者是傳染源,通過直接接觸、鼻咽分泌物、飛沫、唾液的吸入等為主要傳播途徑。接觸患者后2~3w發病。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前驅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一側或兩側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腫大,腫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邊緣不清,多伴有發熱,頭痛、腮腺非化膿性腫脹伴咀嚼受阻及全身不適,并發癥主要有腦膜炎,腦膜腦炎、胰腺炎、炎,卵巢炎,心肌炎等。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護理得當的情況下,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現對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者24例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收集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3年共收治24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2~23歲,平均12.5歲。其中,發熱、體溫38℃~39℃9例,超過39度15例。并發腦膜炎1例,胰腺炎1例,發病月份以4、5、6、7四個月高發,患者住院5~10d,平均7d,經治療及護理后痊愈出院。
2護理
2.1 病情觀察 在腮腺腫大1~7d,應特別注意,神志及腹痛惡心,嘔吐等變化,及早發現腦膜炎、胰腺炎、炎等并發癥,并及時報告醫生。
2.2一般護理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監測體溫,觀察腮腺腫大情況,體溫超過39℃,用退熱劑,加物理降溫。出汗多及時更換衣服,鼓勵多飲開水,以利于退熱及排除毒素。
2.3合理飲食給予易消化,低脂肪,富含營養,半流飲食,避免酸硬食物。酸硬食物使唾液分泌增加,刺激紅腫的腮腺管口,加重疼痛。
2.4心理護理 流行性腮腺炎屬傳染病,需要將患者隔離治療,患者易產生孤獨,緊張,恐懼心理。護士應對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勸導患者安心休息,配合治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本病的相關知識,并發癥和早期征象,治療護理的目的,使其安心配合觀察及治療。
2.5并發腦膜炎的護理本組1例為輕度腦膜炎,發生在病后2~10d,表現為發熱、頭痛、惡心嘔吐。護士應觀察患者神志變化,有無腦膜刺激征及嘔吐情況,必要時應用20%的甘露醇快速靜滴。
2.6胰腺炎護理本組1例并發胰腺炎,血尿淀粉酶增高。護士觀察患者腹痛的性質,持續時間,腹部體征變化,囑患者禁食水,臥床休息。向患者講解禁食飲食,治療胰腺炎的重要措施之一及重要性。
2.7預防感染的傳播對患者應采取呼吸道隔離至腮腺腫大完全消退止。對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應進行消毒。在流行期間應加強托幼機構的晨檢。對易感兒患者可接種腮腺炎減毒活疫苗,采用皮內、皮下接種或噴鼻、氣霧法,90%可產生抗體。
2.8減輕疼痛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繼發感染。腮腺腫痛,影響吞咽,口腔內殘留食物易致細菌繁殖,應經常用溫鹽水漱口,不會漱口的幼兒應幫助其多飲水。做好飲食護理,患者常因張口及咀嚼食物使局部疼痛加重,應給予富有營養、易消化的半流質或軟食。不可給予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否則可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排出受阻,腺體腫痛加劇。腮腺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縮,可減輕炎癥充血程度及疼痛。亦可用如意金黃散調茶水或食醋敷于患處,保持局部藥物濕潤,以發揮藥效,防止干裂引起疼痛。
2.9家庭護理指導 單純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可在家隔離治療護理,須指導家人作好隔離、用藥、飲食、退熱等護理,并學會觀察病情,一旦出現嚴重癥狀,立即就診。
3護理體會
流行性腮腺炎并發癥類型雖多,護士通過密切觀察病情及早發現并發癥,早治療,精心護理,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緩解癥狀,縮短病程,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彭文偉主編.傳染病學[M].第四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8-61.
[2] 宋惠,李小蘭. 淺談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與護理[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醫學(下旬),2012.9(3):54-55.
[3] 胡道行,史薇,臧陶影,張麗等.南京市鼓樓區2000~2004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控制雜志,2005,06.
[4] 許青,徐愛強,宋立志,張麗,肖作奎,李仁鵬,劉堯,王常銀,李漫時等.山東省2001~2003年流行性腮腺炎臨床診斷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6,(06):120-122.
[5]陳瑛.兒童流行性腮腺炎并發癥的護理[A].第四屆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大會暨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浙江省醫學會肝病、感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
篇6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觀察2010年6月~2014年6月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門診和住院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54例,診斷符合1995年5月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討論修訂的病毒性肝炎及肝纖維化修訂標準[1]。154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8例,對照組76例。其中治療組男61例,女17例;年齡31~65歲,平均43歲。對照組男56例,女20例;年齡33~63歲,平均47歲。病程1~20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補陽還五湯(黃芪50g、當歸10g、川芎6g、赤芍12g、桃仁10g、紅花6g、地龍6g)水煎,1劑/d,分3次口服,同時給予對照組的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的保肝、對癥支持治療。兩組患者均不用其它任何抗纖維化的藥物和免疫調節劑。兩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
1.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1.2.2.1 臨床癥狀 觀察患者主要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如乏力、納差、腹脹、脅痛的緩解情況。
1.2.2.2 血清學檢驗: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學指標統一檢測,包括HA、PCⅢ、Ⅳ-C、LN、乙肝五項HBV-DNA、HCV抗體、膽紅素、白蛋白、球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等。
1.3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
2結果
2.1 臨床癥狀及體征 見表1,兩組治療后主要的臨床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顯著緩解(P
2.2 肝功能變化 治療組78例患者中,血清ALT升高48例,治療后復常36例(75.0%)。對照組76例患者,血清ALT升高45例,治療后復常19例(42.2%)。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測定結果比較 見表2,治療組治療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HA、PCⅢ、Ⅳ-C、LN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
3討論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國屬于常見病、多發病,部分患者最終可發展至肝硬化、肝細胞癌,嚴重危害著廣大患者的身心健康。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特征,是各種病因導致肝硬化的病理基礎,肝纖維化是可逆性病變,肝硬化則不可逆[2]。因此阻斷及逆轉肝纖維化是治療肝硬化乃至減少肝癌發生的關鍵,而西藥對肝纖維化的治療尚缺乏理想的藥物和方法,目前認為有一定療效的藥物如干擾素等,副作用大,費用高,療效尚不確切。為此在本研究中以臨床的常規治療作為對照來觀察補陽還五湯抗肝纖維化的作用。中醫學認為,肝硬化屬中醫""痞塊""臌脹"之范疇,從中醫辨證來看,早期肝硬化往往是以氣虛血瘀或其他證型兼有血瘀為常見。因此,我們采用益氣活血之法,選用經典方補陽還五湯治療。方中黃芪健脾益氣,當歸補血活血,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活血化瘀。而現代研究表明,黃芪中的黃芪皂甙具有抗肝損傷的作用,能減輕肝中毒引起的病變,且黃芪尚有防治肝纖維化的作用,可抑制體外培養的成纖維細胞,并可激活膠原蛋白的降解,當歸的有效成分阿魏酸鈉的作用,是使TXA2/PGI2水平趨于正常,減輕了TXA2對肝臟的損傷作用,增強了PGI2的保護作用。赤芍的有效成分芍藥甙能改善肝臟微循環,降低門脈壓力,促進肝纖維化組織學改變。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之功效。本研究表明,補陽還五湯具有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恢復肝功能效果,且對肝纖維化指標HA、PCⅢ、Ⅳ-C、LN的異常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從而阻止肝纖維化向肝硬化發展。
篇7
1 臨床資料
97例SH患者,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所修訂的SH診斷標準[1]。其中男71例、女26例,年齡21--70歲間,平均40.7歲。臨床分型:急性9例,亞急性15例,慢性63例。病因方面:HBV感染73例,HCV感染3例,重疊感染7例,藥物性9例,酒精性5例。臨床轉歸:存活39例,死亡58例,病死率為59.8%。
2 方法
97例SH患者,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對入院首次檢測的血清轉氨酶(ALT/AST)、總膽紅素(TBil)、凝血酶原活動度(PTA),以及酶膽分離情況按臨床轉歸進行分組統計。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處理,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
3 結果
TBil、PTA、酶膽分離與SH患者預后的關系。
4 討論
4.1高膽紅素、酶膽分離與SH的預后
SH患者因肝細胞大片壞死和/或嚴重的凋亡,肝功能銳減,殘留的有活性肝細胞已無法代償而出現為高膽紅素血癥。本組資料顯示,總膽紅素的高低與病死率呈正相關(P
4.2 PTA與SH的預后
肝臟不僅是代謝器官,也是各種物質的合成器官。多種凝血因子,如Ⅱ、Ⅴ、Ⅶ、Ⅹ等因子,均合成于肝細胞,且半衰期一般在2—80小時不等[2]。文獻報道PTA的高低與肝臟壞死程度呈負相關[3],故肝臟的病變可以通過PTA較早、客觀的反映出來。本組資料顯示,9例PTA
綜上所述,TBiL、AFP、酶膽分離與SH患者的愈后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臨床通過以上指標的檢測,可以客觀評估患者肝臟損傷程度,對合理選擇治療方案、減少醫療風險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參 考 文 獻
篇8
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將是無止境的。在歷史面前,在回顧人與傳染病較量的悲壯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經驗和教訓:(l)人類對傳染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深化的過程,與自然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2)預防與治療同樣重要,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根本的方法;(3)盡早明確病原體是最終控制傳染病流行的關鍵。隨著人類斗爭經驗的不斷積累,人類戰勝傳染病的能力越來越強。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戰爭,是一場最高級生物與最低級生物之間的殊死搏斗。現代科技和醫學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在與傳染病斗爭中的力量對比,作為最高級生物的人類,必將在這場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
二、我國感染病流行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威脅
2.1我國法定傳染病的流行概況
2004年12月1日,我國重新修訂了《傳染病防治法》,從法律上對各種傳染病的分類和防治作了明確規定,將法定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共37種。《傳染病防治法》的實施,大大加強了傳染病的防治和監督工作,并使法定傳染病可以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網絡實時報告。分析我國感染性疾病譜的變化態勢及其原因發現,呼吸道傳染病發病率的下降與疫苗接種相關;消化道傳染病發病率的下降與自來水的普及以及個人衛生條件的改善相關;血源及性傳播傳染病發病率的上升與血液交叉污染、吸毒、不良相關;結核病發病率的上升則與人群流動性大、勞動強度高、居住條件差及耐藥菌株的出現相關。從年齡分布來看,最為明顯的變化是0-10歲年齡組傳染病發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加強了圍生期保健工作,實施了免疫接種,使得計劃免疫針對的傳染病發病率顯著下降。分析法定傳染病的病種分布,2007年報告發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痢疾、梅毒和淋病;報告病死率居前5位的依次為:狂犬病、人禽流感、艾滋病、新生兒破傷風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2.2常見傳染病呈現若干新特點
以我國最為常見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為例,近年來它的流行現以下特點:(l)一般人群的HBsAg攜帶率進一步降低,已從1992年的9.7%降至2002年的&2%,主要原因是兒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覆蓋率不斷提高。(2)傳播途徑發生改變,由于新生兒乙型肝炎疫苗計劃免疫的實施,乙型肝炎母嬰傳播比例明顯下降,但醫源性傳播、性傳播以及其他腸道外傳播有所上升。(3)HBeAg(-)慢性乙型肝炎增多。(4)HBV變異株增加。(5)HBV基因型存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分布,C型和B、C混合型感染往往病情較重,預后不良。
2.3新發傳染病陸續出現
新發傳染病是指近30余年來,由新種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其病原體包括:新病原體、毒力變異病原體、耐藥性變異病原體和機會感染性病原體等。已在我國出現的新發傳染病有:艾滋病、腎綜合征出血熱、各型病毒性肝炎、軍團菌病、成人輪狀病毒腹瀉、0139霍亂、空腸彎曲菌腹瀉、萊姆病、貓抓病、SARS和人禽流感等。尚未在我國出現或發現,但國外已有報道的新發傳染病有:埃博拉出血熱、沙拉熱、尼帕病毒腦炎、西尼羅病毒腦炎、人猴痘和漢坦病毒肺綜合征等。新發傳染病的出現與流行是微生物進化與社會、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一方面,微生物進化或變異是新病原體出現的內在因素;另一方面,社會和環境因素促進了病原體的擴散和致病過程,這些因素包括:人口流動、城市化、不良的行為方式(如性生活混亂和靜脈注射吸毒)、生態環境的改變(如開墾荒地、砍伐森林、修建水壩等)、全球性氣候變暖、食品的集中供應、人口老齡化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劑的使用等)的增多等。
三、未來我國感染病的防治策略
感染病的防治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是一項十分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乃至國際間的共同努力。我國應在以下幾方面深入開展工作。
3.1提高全民族的防病意識
感染病特別是傳染病是否流行,與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每個社會成員的健康狀況、防病意識直接相關。要重視并加大對感染病防治方面的教育和宣傳力度,這是控制感染病的根本方法。
3.2增強專業人員的快速反應能力
醫護人員和疾病預防控制人員除了應具備豐富的醫學專業知識外,還應掌握各種感染病的流行情況以及疫情暴發時的應對措施,定期進行針對突發傳染病的快速反應演習。上述專業人員處在防病抗病的第一線,應該是疫苗的首批接種對象。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控制感染病的重要保證。
3.3逐步改進醫療設施體系
WHO最近對14個國家的55所醫院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8.7%的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在發展中國家,有40%的醫院感染可以通過改善醫療環境而得到預防。
3.4加強藥品及藥物添加劑的管理
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不僅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同時使人體微生態失衡,導致體內正常菌群或周圍環境的非致病菌沖破機體免疫屏障,形成內源性感染。因此,應對各級醫務人員進行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培訓,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定期檢查帶菌情況。同時,應加強藥政管理和藥品質量監督,健全新藥審批制度,憑處方購買抗菌藥物,嚴禁將醫用藥物與農牧用藥混用,以免產生耐藥性。
3.5加強動物源性傳染病的監測
動物是許多人畜共患病的儲存宿主和傳染源。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掌握野生動物體內的微生物種群及其變化規律,掌握人畜共患病在動物體(群)的分布及流行態勢,有助于制訂相應的防治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病的流行。
3.6建立有效的實驗室預警監測網絡
充分利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強大的技術力量,建立病原微生物標本庫和數據共享平臺,揭示分離菌株之間的流行病學關系,進行傳染源追蹤和傳播途徑分析。同時,發展快速、敏感、特異的病原微生物篩查技術、方法和試劑,在新發傳染病暴發后的第一時間,排除或明確可疑病原體,縮小檢測范圍。
參考文獻:
篇9
在介紹某些特殊傳染病時,常常會使用“輸入性”和“二代病例”這樣的名詞。簡單地說,輸入性,就是從別的國家或地區傳輸過來,不是本地產生的。這又有兩層含義:一是在疾病流行國家或地區被感染,在發病期間回到自己的國家或地區的患者;二是疾病流行國的患者在患病期間來到另一個國家。如果這兩種“輸入性”的病例,回到或來到非流行國家后又把疾病傳染給其他人,那么新發的病例就屬于“二代病例”。
“埃博拉”離我們有多遠
中國目前不是埃博拉病毒病的流行國,迄今沒有輸入病例,當然就更談不上二代病例。我們一直要問這樣一些問題:埃博拉病毒病離我們究竟有多遠?中國是否會發生輸入病例?一旦有輸入病例,會不會產生二代病例?從物理距離上看,西非國家離我們似乎很遠,但如今國與國或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物理距離被發達的交通工具大大拉近,比如上海,每周都有來自非洲各個國家的飛行航班。大陸去非洲旅行或在西非四國工作的人并不少;同時也有非洲居民到大陸旅行、求學或務工。所以,埃博拉病毒病“被輸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從這種意義上說,埃博拉病毒病離我們并不遙遠。另外,從傳染病的流行特征、傳播規律和歷史事實看,完全把病毒拒之門外也是非常困難的。
有關部門在行動
今年8月初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各醫療機構,為防范埃博拉病毒病傳入我國,已經做了大量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國家衛計委組織專家制定了科學的埃博拉病毒病的診斷和處置方案,并在全國召開了緊急電視電話會議。各地區也發揮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學會等學術組織的作用,非常有針對性地組織相關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學習該疾病的防范、診斷和治療知識。筆者作為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咨詢專家之一,就于8月份先后兩次參加了上海市衛計委組織的專家咨詢會,并參與修訂了《上海市埃博拉出血熱防控工作方案》,還在上海市醫學會組織的特別學術會議上為300余名傳染病醫務工作者作了“生物安全與預防埃博拉病毒傳播”的報告;另外,各出入境管理部門也制定了嚴密的篩查和處理輸入性病例的方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迄今已經有174名醫療衛生專家和醫務工作者在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幾內亞疫區工作。
闡述這些情況的目的就是給大家傳遞這樣的信息:政府和衛生行政管理部門、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早已行動起來了!所有這些主動、積極和有效的防范行動,都為最大可能地將埃博拉病毒病拒之國門之外提供了保障,即使有輸入病例也不必恐懼和驚慌,因為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必要的準備。特別要說明的是,我國經過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以及其后的多次流感和禽流感的“洗禮”,已建立了嚴密的公共衛生防范體系,擁有一支強大和富有防御突發傳染病實戰經驗的衛生隊伍。因此,即使埃博拉病毒病來襲,也不會出現失控的局面。
相信每個讀者都已經從不同渠道了解到埃博拉病毒病的一些常識問題。本文還要就埃博拉病毒病“可防可治”的一些事實向大家做簡要介紹。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過接觸方式傳播
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等各種分泌液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如果未經防范,接觸后就有可能被傳染。還有報道認為,患者的和陰道分泌物含病毒,男患者痊愈40天后還能通過把病毒傳播給他人。另外,流行區的果蝠和猿猴也是傳染源;處理患者、死者或動物,也有被傳染的可能性。埃博拉病毒是否通過呼吸道尤其是氣溶膠傳播,目前還沒有定論。當然,對于密切接觸患者的實驗室人員,必須防范含病毒氣溶膠的傳播。
顯然,對于非醫務人員而言,防范病毒感染的最佳措施就是不接觸。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并不知道病毒在哪里,甚至不知道患者在哪里,這就給防范帶來難度。然而,畢竟在目前,這個病的流行還集中在西非幾個國家,因此,具有流行病學史,即到過西非國家旅行,甚至與當地的發熱患者或確診的埃博拉病毒病患者有過接觸的人,才是重點要“排查”的對象,對他們采取適當的隔離和觀察措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傳播疾病的可能性。
預防埃博拉病毒病最有效的手段是疫苗
從一種新傳染病的出現,到有效預防的疫苗研制成功并應用人類的疾病預防,是需要很長周期的。最近有報道1名英國志愿者接受了試驗性埃博拉疫苗的注射,以測試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這款疫苗由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聯合研制。另外,美國也有10名志愿者接受了這款試驗性疫苗的注射,截至目前沒有出現任何嚴重不良反應。瑞士和俄羅斯等國家也在積極研制埃博拉病毒疫苗,并取得了重要進展。可以相信,一旦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成功,這種烈性傳染病就成為可控的疾病,人們的擔憂和恐懼就可以大大消除。
雖然埃博拉病毒病有很高的死亡率,但是畢竟不是不治之癥。在西非國家,患這種疾病的死亡率之所以如此之高、傳播速度如此之快,恐怕與當地很差的衛生和生活條件、醫療和保健條件、個人防范觀點、對傳染病控制措施的配合程度等有關。按照傳染病處置原則,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就能夠提高治愈率。事實上,采取有效的對癥治療,比如及時給患者補液、維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預防和控制繼發細菌感染、有效止血、治療基礎疾病等,都是提高治療效果的措施。
篇1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A、LN、PCⅢ、ⅣC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肝纖維化進展,是判斷肝纖維化程度和評價抗纖維化治療效果的一種非創傷性指標[1]。我們對接受阿德福韋酯治療的 29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動態觀察。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月住院或門診可隨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9例,診斷符合2000年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修議的標準[2]。其中慢性輕度12例,中度17例;年齡18~60歲,平均40.6±7.1歲;用藥前均為HBeAg陽性、HBV-DNA>1.0×105,肝功能 ALT為正常上限的2~10倍,總膽紅素
治療方法:服用阿德福韋酯10mg,每日1次,療程>12個月。
觀察指標:血清透明質酸(HA)、層黏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Ⅲ)、Ⅳ型膠原(ⅣC),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上述指標于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12個月各檢測1次。
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全部數據均經SPSS13.0處理。
結 果
治療后3個月肝纖維化指標較治療前略有下降,與治療前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6個月及12個月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討 論
資料顯示,經阿德福韋酯治療后,患者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顯著性下降,治療后6個月及12個月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提示阿德福韋酯在控制肝纖維化進展方面有一定療效。有研究證實,肝星狀細胞(HSC)在肝纖維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有效干預HSC的生物學行為能防治肝纖維化。目前最有效的抗肝纖維化措施就是積極有效地根除或控制慢性肝病的始發因素。而阿德福韋酯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從而減輕肝臟炎癥,預防肝臟纖維化和肝臟失代償的發生。治療后3個月肝纖維化指標較治療前略有下降,與治療前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阿德福韋酯的抗病毒作用起效較慢有關,治療后3個月時抗病毒作用還不能充分顯現。
篇11
2006年1月~2008年12月,九江市中醫院肝病科在常規綜合治療的基礎上聯用甘露消毒飲通過直腸內給藥治療重型肝炎42例,療效較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及診斷標準
按1995年全國傳染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將我院從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83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齡16~65歲,平均(39.2±6.2)歲。對照組41例中,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齡(38.6±7.3)歲。兩組資料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用常規的治療方法,如:輸新鮮血漿、人血白蛋白、促肝細胞生長素、谷胱甘肽、門冬氨酸鉀鎂、支鏈氨基酸、茵梔黃、甘利欣等治療,并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積極采用止血、利尿、抗感染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在上述基礎上,加用甘露消毒飲加減(主要成分:茵陳蒿、赤芍、黃芩、滑石、石菖蒲、白豆蔻、藿香、木通、車前草、大黃)[2]煎成湯液200 ml通過直腸內給藥進入患者體內,每日1次。觀察兩組患者血清膽紅素(SB)、凝血酶原時間(PT)降至正常時間、腹腔積液消退時間及出現肝性腦病等并發癥和病死率的差異。
1.3觀察項目
兩組均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以8周為觀察時段,同時在治療前后做肝腎功能、凝血酶原時間及腹腔積液情況(B超檢查)。
1.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SB降至正常時間所需時間見表1。
表1顯示 SB開始下降和完全恢復正常時間,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病程中發生的主要并發癥例數見表2。
表2顯示,并發肝性腦病和感染的例數,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腹腔積液消退時間比較
治療組腹腔積液消退時間為23~48 d,平均(36.5±19.2) d,對照組為32~63 d,平均(43.3±22.4) 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PT)恢復所需時間
治療組22~43 d,平均(36.3±9.6) d,對照組28~56 d,平均(42.3±12.4) 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兩組患者病死率比較
治療組病死率為12.3%,對照組病死率為23.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重型肝炎是各類肝病中較兇險的一種疾病,常因肝臟迅速壞死萎縮,肝功能損害嚴重,有的會合并肝性腦病、出血、感染及多器官衰竭而致死亡,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較為困難。本病在中醫屬“黃疸”、“臌脹”范疇。在臨床實踐中,通過聯用甘露消毒飲直腸內給藥治療重型肝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它是利用腸黏膜吸收藥物而達到全身治療目的,補充了單用西醫治療的不足,是一種有益的補充。而甘露消毒飲的基本藥物是由茵陳蒿、大黃、黃芩、石菖蒲、白蔻豆、連翹、通草、郁金、虎杖、薄荷、藿香、滑石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及醒腦開竅等功效。通過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方中的茵陳蒿、黃芩、大黃均具有利膽作用,其中大黃能疏通肝內毛細膽管,促進膽囊收縮,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黃芩可明顯增加膽汁的排出量;茵陳蒿能使膽汁的分泌增加[3]。上述方藥合用能防止肝性腦病及肝功能衰竭的發生,并能有利于黃疸的消退和肝細胞的再生,抑制肝細胞的炎性病變,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復[4]。同時中藥直腸內給藥具有以下優點:①可清除和抑制腸道內毒素的產生和吸收,從而防止內毒素血癥的發生和發展,減輕肝細胞的損害,防止肝腎綜合征和急性胃黏膜出血等并發癥。②保持大便通暢,減少氨吸收,促進氨排泄,達到降低血氨的目的,防止肝昏迷的發生。③對個別消化道癥狀反應明顯而無法服用中藥者,可采用保留灌腸法,以達到治療目的[5]。
[參考文獻]
[1]第5次傳染病寄生蟲學術會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1995,4:29-32.
[2]許濟群,王綿之.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488.
[3]金嵐,金若敏.新編中藥藥理與臨床運用[M].上海:上海科學文獻技術出版社,1995:279.
篇12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病例選自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住院的原發性肝癌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齡(48~72)歲,平均年齡(56.59±11.2)歲;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齡42~74歲,平均年齡54.12±13.38歲,其中29例為乙型肝炎,1例為血吸蟲病,23例為酒精性肝病,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5例隱源性,8例為混合性。原發性肝癌參照1999年第四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并經B超和CT證實[3]。肝硬化診斷均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4]。
1.2 檢測方法 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靜脈血,上機檢測ALP和GGT等項目,所有指標均采用日本生產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與其配套的試劑進行。AFP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ALP參考值:56~119(U/L),GGT參考值:8~58(u/L),AFP參考值:0~20(ng/ml)。
1.3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均數間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2 結果
由表1可見原發性肝癌組患者血清ALP、GGT均值分別為(346.16±114.31)、(263.19±76.04),肝硬化組患者血清ALP、GGT均值分別為(114.25±55.28)、(49.25±11.36),原發性肝癌患者血清ALP、GGT明顯高于肝硬化組。原發性肝癌組與肝硬化組的ALP和GGT相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ALP(t=6.65,P
性者有29例,陽性率42.6%,兩者相比,陽性率差異有非常顯著性(χ2=36.46,P
在16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中,行AFP檢測后AFP>400 ng/ml的有12例,陽性率為75.0%;由表2可見,16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中ALP、GGT檢測均為異常者有14例,陽性率為87.5%,其中2例AFP
3 討論
PHC患者中血清AFP一般都明顯升高,但也有20%的患者可無AFP的升高[5]。本文通過對原發性肝癌患者的ALP、GGT檢測,發現在PHC患者中其陽性率可達87%以上,與AFP聯合檢測,有望提高PHC患者的檢出率。血清ALP主要來自肝膽系統、骨骼及腸道。膽道系統是ALP產生的主要部位,ALP在肝臟中主要分布于肝細胞的血竇內側和毛細膽管側的微絨毛上,經膽汁排入小腸,若病變使毛細膽管內壓升高,可誘發ALP產生增多。GGT主要來源于肝膽系統。肝臟中的GGT主要分布在肝細胞毛細膽管內側和整個膽管系統,因此GGT合成增多或膽管系統病變,膽汁排泄受阻時均可引起血清GGT升高[6]。
血清GGT與ALP均有癌胚特性,血清中的GGT主要來自肝臟,GGT主要存在于肝細胞的細胞質和肝內膽管上皮細胞中;而在PHC時,肝臟實體腫瘤組織生長時,腫瘤壓迫毛細膽管,膽汁排泄不暢,使毛細膽管內壓升高,肝細胞受到擠壓的刺激,合成和分泌ALP、GGT增加,釋放到外周血液中,使血清中ALP、GGT急速升高,有時甚至高達600U/L以上。本文中明確診斷為PHC的2例患者AFP500U/L。在LC組中雖有9例患者AFP>400 ng/ml,但其血清中ALP與GGT檢測值都在正常范圍。通過對AFP、ALP、GGT聯合檢測對PHC患者檢出率達95%,因此應用肝癌非特異的相關指標進行聯合檢測,可以成為人們防止AFP漏檢的良好措施。本文研究結果提示血清ALP、GGT是肝癌的輔腫瘤標記物,兩項指標的常規檢測對早期PHC有一定診斷價值。在肝癌高危人群中,AFP測定雖然為陰性時,可行ALP、GGT動態檢測,有助于提高診斷率,降低漏診率。
參 考 文 獻
[1] RYDER S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n adults. Gut,2003,52:913-915.
[2] 王寶恩,張定風.現代肝臟病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52.
[3]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81.
篇13
小兒病毒性腸炎是兒科常見病,也是幼兒多發病。病源誘因多和輪狀病毒感染有關。發病的高峰期在秋季,表現為肚子疼、腹瀉,精神不振,對患兒影響比較大。本院推廣推拿手法治療兒童病毒性腸炎,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2010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60例病患隨機分組,對照組30例,觀察組30例。對照組按常規治療。觀察組以推拿手法為主。以《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為診斷依據,觀察組由男性病例19例,女性11例組成,對照組由男性病例17例,女性病例13例組成。治愈時間上,觀察組利用半年治療達到效果的有4例,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14例,治療時間達一年以上的有12例;對照組中,利用半年治療達到效果的有6例,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17例,治療時間達一年以上的有7例。
1.2 臨床表現 收治的患兒大便均帶臭腥味,呈水樣蛋花狀,有黏糊絲水便。日大便次數6-20次不等。身體反映脫水或者肺部聽診有羅音。病發激烈,時間段,作用敏感。研究中把病情按三等級分類:輕型:有腹瀉,但沒有脫水及中毒癥狀。中型:有腹瀉,一天10-15次腹瀉。中毒和脫水有初級跡象。重型:有嚴重腹瀉,一天15-20次大便。有嚴重脫水癥狀,精神萎靡、喜歡睡覺、渾身無力、發燒者居多。觀察組輕型7例,中型20例,重型3例;對照組輕型12例,中型14例,重型4例。
1.3 輔助檢查 查得血白細胞計數大于12.0X109/L患者,居觀察組的有14例,局對照組的19例;白細胞分類中淋巴細胞達60%以上者,觀察組23例,對照組21例。大便常規檢查中,觀察組出現脂肪球異常的7例,對照組出現脂肪球異常的8例。觀察組紅細胞或白細胞異常的9例,對照組紅細胞或白細胞異常的6例。大便常規無異常者,觀察組8例,對照組10例。
1.4 中醫診斷 患病幼兒病狀為:大便顏色發黃,氣味臭,有少量粘液粘連為主。同時伴有發熱癥狀,口渴且偶有腹痛、嘔吐;出現部位發紅,有灼熱感,小便減少。另外指甲色發紫,舌苔黃膩或白薄,舌頭質紅。經診斷應屬以濕熱為主的泄瀉病癥。如果伴有食欲不振則必有腹部不適。排泄后痛痛苦稍減、口臭、便臭、患兒泄前情緒差,愛哭鬧且舌苔較厚,顏色發膩。脈診為滑脈。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治療。觀察組以推拿手法療法。主要手法如下:上身推左側。清大腸到200次:從食指指尖還是向虎口方向,直線來回并側推患兒左手食指撓側緣。清脾經200次:側向小兒左手拇指撓側邊推。推三關100次:從前臂掌面腕關節到肘關節止,撓側成一直線由遠向近直線推拿。清天河水200次:從前臂正中、腕關節、肘關節,成一條直線由遠及近推拿。退六腑100次:前臂掌面尺側,從肘到腕,由近向遠直推。揉中院及神網少許時間。推拿者輕手推肚臍周圍,以兩分鐘為標準,先順時針退轉,后逆時針推轉。推七節骨I00次:從第四腰椎開始尾骨骶端,直推。首次自上而下,第二次反之。揉長強、提拿足三里、加推天柱骨等等。
2 結 果
經過我院治療,所選病人全部治愈。觀察組和對照組治愈時間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
3 病例介紹
劉**,男孩,1歲10個月。癥狀表現如下:腹瀉、昨日發燒至今、今日出現嘔吐、大便一日多達10次、水分多、呈雞蛋湯樣、有腥臭味。小便次數與量都減少、出現口干。體溫達:38.5℃,精神狀態不好,變現煩躁、困倦,同時伴有嘴唇干燥、眼眶出現輕微的凹陷、皮膚彈性沒什么變化。舌體顏色較紅、舌苔較薄并且發黃。做大便常規顯示指標如下:脂肪球+,白細胞3個/HP。周圍:血白細胞7.8X109/L;N0.32;L0.68。經結合其他癥狀辨斷為病毒性腸炎。實施推拿細節詳情如下:清大腸、清脾經、清天河水等各百次,退六腑50次,輕揉神闕穴少許時間。適當力度推下七節骨半百,再揉長強少許時間,推天柱骨百次,同時給孩子服用補液鹽補充體內鹽分。次日體溫已經恢復正常體溫37℃,大便次數不到5次。停止嘔吐,精神狀態明顯好轉,小便次數和量有所增多。同時再按照上述的治療方案繼續治療2次,第三天當日孩子的大便僅一次,且已經成形。再次進行復查,大便常規恢復正常。
4 體 會
小兒病毒性腸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傳染病,目前尚無特效的藥物能夠治療。依據中醫學理論,出現這種病主要是由于嬰兒素體脾氣虛弱、外感濕熱而造成的。所以,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案是健脾清熱利濕。
所謂推拿療法,是指醫生通過雙手對患者的某部位進行操作,以達到使患者淤積的經絡能夠通暢,調節內臟和諧相輔目的。根據中醫學理論,常用的能夠清熱利濕的推拿手法包括:清大腸、清脾經、清天河水、推下七節骨;常用的能夠健脾導滯的推拿手法包括:推三關、一揉神閉、退六腑、提拿足三里。將各種方法聯合起來綜合使用,使患者能夠經絡通暢、消除患者腹內積滯、清洗患者腸道、除去患者體內的濕熱以達到治療目的。上述介紹的推拿方法,多集中于身體的肘關節以下,推拿方便,效果好,沒有痛苦,便于患兒康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