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理論管理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網絡應用軟件監控系統(ASNMS)簡介
ASNMS的主要監控目標是網絡中的應用軟件,通過及時獲取軟件中重要變量值(如系統配置、狀態指示等),從而及時了解整個網絡中應用程序的狀態,并且還可以通過管理站點對各受控站點中的應用程序進行控制操作,提高整個網絡和應用系統的安全性。該網絡應用軟件監控系統主要有三個模塊[5,6]:
(1)管理站點主程序。該程序在管理站點上運行。通過該程序,管理站點可以使用UDP/IP協議與管理范圍內的所有受控站點進行通信,收集網絡應用程序的監控信息,并下發各種控制命令。
(2)管理。每一個受控站點上運行一個管理程序(有且僅有一個)。管理是系統的通信中心。一方面通過內存映射文件與受控站點上的各應用程序實例進行通信,收集各應用程序實例的監控信息;另一方面通過UDP協議與管理站點通信,發送受控站點的管理信息以及轉發管理站點的控制信息。
(3)監控模塊。該模塊是供軟件開發人員使用的一個通用接口模塊。它負責從受控應用程序中獲取監控信息,發送到管理站點,并且也能接收從管理轉發的管理站點命令,對受控應用程序執行一定的控制操作。從結構上來看,監控模塊附屬于受控應用程序,但它以單獨的線程形式存在。
2管理信息存儲的設計
為了監控模塊工作的需要,同時為了能更方便地將監控信息傳送給管理,監控模塊需要將監控信息以一定的形式存儲起來。監控模塊監控的目標是應用程序中的變量。由于現在軟件開發大多使用的是面向對象的方法,在其程序中各種變量是有層次結構關系的,這一點必須在監控信息中體現出來[7]。監控信息從邏輯上看應該是以樹的形式存在,并且存儲的是各種變量的信息,而變量的長度是不相同的,在這棵樹中各個節點的空間大小有可能不相同。由此看來,無論是從存儲內容上還是從邏輯結構上看,監控信息的存儲結構均是相對較為復雜的。下面三種設計方案可以滿足這樣的要求:
(1)在監控模塊內存空間內生成一棵二叉樹。這是最常規的存儲方法。在此情況下,只需要設計一個較為合理的樹結構,二叉樹就能直接存儲在監控模塊的內存空間中,訪問方便。同時因為在許多語言中均有任意類型的數據類型,由此可以將不同數據類型的數據方便地存儲在一種數據結構中。但是由于這棵樹存在于監控模塊的內存空間中,不方便管理程序對其讀取,監控模塊還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將該樹傳送給管理[4,7]。
優點:實現簡單,監控模塊可以很方便地對其進行讀寫操作。
缺點:不方便管理程序對監控信息讀取,需要使用其他方法將信息傳送給管理。
(2)將監控信息存儲在磁盤文件中。為了解決管理和監控模塊共享監控信息的問題,監控模塊可以將監控信息存儲為磁盤文件形式。在此情況下,需要設計一套完整合理的文件空間使用策略,保證能夠完整地存儲監控信息。由于在Windows程序中采用了虛擬內存策略,不同應用程序內存空間是不同的,即使某應用程序獲取了另一個程序中的某個指針,也不能正確地訪問到其數據。在對變量值進行存儲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存儲有關變量的指針信息,而應該想辦法存儲其中變量的實際數據[8]。同時因為是將監控信息存儲于磁盤上,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盡量避免出現垃圾文件的情況,同時還要防止在工作狀態下用戶有意或無意地修改、刪除該文件。
優點:多個程序可以方便地共享數據。
缺點:實現較復雜,容易產生垃圾文件,容易泄漏和丟失監控信息。
(3)將監控信息存儲在內存文件映射中。這是對方案(2)的改進。方案(2)將監控信息存儲于磁盤文件中,由此使得容易產生垃圾文件、容易泄漏和丟失監控信息。那么如果將監控信息直接存儲在內存當中呢?采用內存映射文件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應用程序在需要時在內存中開辟一定的空間存儲數據,當應用程序關閉后,由于操作系統的內存管理機制,內存文件將自動被回收,安全性高。但是在生成內存映射文件時,必須要指定文件的大小,此時如果處理不當將可能出現存儲空間不夠用的情況[4,8]。
優點:多個程序可以方便地共享數據,數據不易泄漏,安全性高。
缺點:實現較復雜,必須指定文件大小,處理不當可能出現空間不夠用的情況。
綜合三種方案,方案(3)是最合適的。只要指定足夠的文件大小,它不僅滿足監控模塊存儲管理信息的需要,信息安全性高,同時可方便地實現監控模塊與管理之間實時信息交換功能,從而解決它們之間的通信問題。3管理與監控模塊通信的設計
3.1管理與監控模塊間通信
通信包括系統初始化連接建立、命令轉發和自定義消息。
(1)系統初始化連接建立。管理隨受控站點啟動后,必須接收各個應用程序實例的監控模塊的注冊信息,與監控模塊建立初始連接。
(2)命令轉發。管理接收到管理站點發送的UDP報文后,先識別該報文是發送給哪個監控模塊的,然后通過Windows消息形式發送給指定的監控模塊。
(3)管理與監控模塊之間約定一系列自定義消息,并向Windows注冊,保證雙方能夠正確地通過自定義消息進行通信。
3.2監控信息的收集與組織
在受控站點上,管理與多個應用程序實例的監控模塊之間是通過內存映射文件進行通信的。監控信息存儲在內存映射文件中。
(1)監控信息收集就是對監控模塊對應的內存映射文件進行遍歷。通過遍歷獲得最新的被監控應用程序的狀態、監控變量的值等。
(2)監控信息收集時,需提供有效的同步機制,防止管理與監控模塊同時訪問同一個監控信息文件時出錯。
(3)監控信息組織就是提供安全高效的數據存儲結構,能夠完整地記錄所有監控信息。
3.3內存映射文件存儲數據結構設計
為了能存儲完整的變量結構信息,可將監控信息的邏輯存儲結構設計為如圖1所示。在監控信息的邏輯結構中存在兩種結構指針,即橫向指針表示父子關系和縱向指針表示兄弟關系,由此而構成了一棵二叉樹。
本文原文
在圖1所示結構中,由于不同變量類型存儲大小不同,從而導致二叉樹中各個節點的大小不統一。為了方便地進行存儲空間管理,同時又能準確完整地記錄如上變量結構信息,筆者設計了一套內存映射文件的存儲數據結構。其基本思想為:將數據本身與數據間的邏輯關系分開進行處理,每次根據實際使用的需要在文件空閑空間中分配相應大小的空間,并在該空間的起始位置生成一個空間信息記錄。其中包括存放的變量類型、變量大小、變量指針、結構指針等數據信息。此外還包括了該空間的地址、前后相鄰區域地址、本空間大小等空間管理信息。真正的記錄數據實體存放在該空間信息記錄之后的剩余空間中(剩余空間的大小可以是不同的)。文件的存儲結構如圖2所示。
由圖2可以看出,在監控信息存儲文件中所有的存儲空間均是前后緊連著的。通過空間信息記錄可以得知某區域的大小以及是否正在被使用。這樣就能夠方便地進行空間分配和回收工作。又因為在空間信息記錄中存在變量結構指針,因而通過空間信息記錄也能方便地訪問到數據之間的邏輯結構關系。由此看出,空間信息記錄在整個存儲設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正是利用它才實現了對存儲空間的靈活使用。空間信息記錄的數據結構設計如下:
typedefstructTItemInfo
{//以下為數據(變量)信息
charNodeName[MAX_NODENAME];//節點名
charNodeInfo[MAX_NODEINFO];//節點信息
intNodeType;//1:程序節點;2:類節點;3:變量節點;其他未定義
intVarType;
//存儲數據的變量類型,特別:程序節點存儲了句柄信息,long型
intVarSize;//數據大小
boolWritable;//變量是否可寫
void*VarAddr;//數據在程序中的地址
void*PBrother;//前一個同級(兄弟)節點
void*NBrother;//下一個同級(兄弟)節點
void*Father;//父親節點void*Child;//下一級(孩子)節點
//以下為空間管理信息
void*Addr;//本區域在文件中的相對地址
longItemSize;//本區域大小
void*PAddr;//前一個區域在文件中的相對地址
void*NAddr;//后一個區域在文件中的相對地址
boolInUse;//本區域是否正在使用
}TItemInfo;
4關鍵技術及其具體實現
4.1命令轉發
管理接收到的命令有查詢被監控應用程序狀態、刷新監控變量、鎖定監控變量、鎖定應用程序窗口等。管理根據UDP報文內容,將命令發送給指定的監控模塊。命令的轉發均是通過自定義消息實現的。本文使用Windows消息機制自定義了一系列消息并實現其消息的處理,結合到本監控系統的需要,管理中主要定義了如下消息及其處理:
(1)WM_READAPPHANDLE:讀應用程序實例中監控模塊的相關句柄;
(2)WM_READAPPSTRUCT:讀應用程序實例中的MIB子樹結構;
(3)WM_READAPPDATA:讀應用程序實例中的MIB節點的值;
(4)WM_SETAPPDATA:設置應用程序中的MIB節點的值;
(5)WM_READAPPTRAP:讀應用程序發送來的Trap信息;
(6)WM_READPROXYSET:為應用程序實例的MIB子樹中某個MIB節點設置閾值;
(7)WM_MIBERROR:與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發生錯誤。
由于在一個標準的Windows應用程序中,消息是由窗口處理的,而在管理中沒有窗口,也不是從窗口繼承的一個類,管理不能直接進行消息操作。在程序中使用Allocate-HWnd函數為監控模塊虛擬生成一個消息窗口,專用來進行消息捕獲、發送與處理。
4.2內存文件映射與同步機制
4.2.1內存文件映射實現管理與監控模塊之間通信
管理與應用程序實例的監控模塊之間的數據交換采用內存文件映射這種進程間的通信方式。管理的文件映射和文件映射視圖的創建代碼如下:
HANDLEh_filemap;//內存文件映射句柄
HANDLEh_LocalMapView;//內存文件映射視圖句柄
//創建內存文件映射對象,有讀寫權限,對象名為ProxyFileMap
h_filemap=CreateFileMapping((HANDLE)0xFFFFFFFF,NULL,PAGE_READWRITE,0,VIEWSIZE,"ProxyFileMap");
if(h_filemap==NULL)
{AfxMessageBox("CreateLocalFileMapError!");
returnfalse;}//創建內存文件映射視圖
if((h_LocalMapView=MapViewOfFile(h_filemap,FILE_MAP_ALL_ACCESS,0,0,0))==NULL)
{AfxMessageBox("CreateLocalMapViewError!");
returnfalse;}
管理啟動后,在其內存文件映射視圖中寫入自己的窗口句柄,供各個應用程序實例讀取。監控模塊初始化時,從管理的內存文件映射視圖中得到管理的窗口句柄,向管理的內存文件映射視圖中寫入自己的內存文件映射對象名,并發送請求注冊消息給管理。管理收到消息后,從自己的內存文件映射視圖中讀出應用程序實例的內存映射文件對象名,創建應用程序實例內存文件映射視圖[9]。和監控模塊的通信通過讀寫內存文件映射視圖和互相發送消息實現。
4.2.2同步機制
管理和監控模塊通過對內存映射文件進行讀操作和寫操作來完成數據交換。由于存在多個獨立的應用程序實例進程,它們可能同時對管理進行寫操作。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當一個應用程序的實例向管理的內存文件中寫入數據,并通知管理讀取時,另外一個應用程序的實例也在做同樣的寫操作,它寫入的數據將前一次寫入的數據覆蓋了。當管理響應消息從內存文件中讀入時,得到的是第二個應用程序實例的數據,第一個應用程序實例寫入的數據已丟失了。在應用程序實例的內存文件上也存在類似的情況:當一個應用程序實例連續向內存文件中寫入時,管理可能還來不及對第一次寫入的數據進行讀取,第二次的寫入已經將第一次寫入的內容覆蓋了。在對內存文件的讀寫過程中引入同步機制是必要的。程序中采用的同步機制是信號燈機制[9]。
在管理上為內存文件創建信號燈:
/*創建信號燈,信號燈名為ProxyMapViewSemaphore,初始計數為1,最大計數也是1,h_SemAccessMapView為該信號燈的句柄*/
h_SemAccessMapView=CreateSemaphore(NULL,1,1,"ProxyMapViewSemaphore");
在監控模塊中,打開這個信號燈:
/*打開名為ProxyMapViewSemaphore的信號燈,h_SemAccessMapView為信號燈句柄*/
h_SemAccessMapView=OpenSemaphore(SEMAPHORE_ALL_ACCESS,false,"ProxyMapViewSemaphore");
監控模塊每次對管理內存文件寫操作前,均要等待信號燈的信號:
/*等待信號燈h_SemAccessMapView的信號,知道信號燈為有信號時才返回*/
::WaitForSingleObject(h_SemAccessMapView,INFINITE);
//對管理內存文件映射的寫操作管理在每次對內存文件進行讀操作后,都要增加信號燈的計數:
//對內存文件的讀操作
//增加信號燈h_SemAccessMapView的計數,每次增加1
ReleaseSemaphore(h_SemAccessMapView,1,NULL);
5結束語
在對SNMP中MIB信息和協議數據單元擴充的基礎上,設計并實現了面向應用軟件的網絡監控系統。該系統提供了對應用程序類中成員變量和成員函數的監控功能。
參考文獻:
[1]唐亞哲,張鵬,李增智,等.DIINMS分布智能網絡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02,23(8):926-929.
[2]田力威,尹朝萬.基于CORBA的智能網絡管理系統的結構及實現[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02,23(7):810-813.[3]HUNTER,PHILIP.Integratedsecurityandnetworkmanagementremainelusive[J].NetworkSecurity,2004,10(6):15-16.
[4]BHUTANI,KIRANR,KHAN,etal.Optimaldistributionofahierarchyofnetworkmanagementagents[J].InformationSciences,2003,149(4):235-248.
[5]費洪曉,康松林,施榮華.基于SNMP的網絡應用軟件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40(15):122-125.
[6]康松林,費洪曉,施榮華.網絡應用軟件監控系統監控模塊的設計與實現[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5(6):993-997.
篇2
2、語文教育理論研究內容(課題)的無序與模糊
就整體看,新時期以來的語文教育研究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從專家到教師,都想在攻克語文教育這一難題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樹。但是,如果對近十幾年來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現狀作冷靜的觀察與思考,即可發現,在這理論研究空前活躍的另一面,卻又給人以濃重的撲朔迷離之感,面對令人頭暈目眩的語文教育思想,一方面是理論研究者各執一辭,認定自己的觀念是“五岳獨尊”;另一方面是在第一線工作的語文教師多數對此難以接受且深感無所適從。今天強調布魯姆目標分類教學的著手成春,明天宣揚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神奇妙用;今天說語文教育要以德育為主,明天稱語文教育要以工具性為重;今天說語文教育要限制科學主義,弘揚人文主義,明天講語文教育要使塑造健康人格與發展語文能力同步。對寫作教學有研究的,認定寫作是語文教育的第一要素;對閱讀教學有探索的,強調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內容。甚至在教材的選文比例問題上,直到今天仍然爭執不休。有人堅持當代語文教材要削減文言文分量,有人則認為教材選文要以文言文為主。時至今日,只要認真閱讀各類語文報刊的若干文章(其中包括一些專家學者的大作),我們仍然會強烈地感受到各種語文教育觀念的無序與模糊。面對這樣一種局面,如果有迷惘者站出來,求教于莘莘研究者——語文到底該怎么教?語文教師到底該如何當?那將是怎樣一種場面呢?筆者在此絕無非難學術上的百家爭鳴之意(筆者也曾涉獵其中)。學術昌明,從來都是有益無害的。只是認為,在這曠日持久、莫衷一是的爭鳴之中與爭鳴之后,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界沒有一個中心機構來對這些學術性見解進行哪怕是初步的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篩選和再研究工作,以致使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包括相當一部分研究人員)難以發現這異彩紛呈的各種學術觀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更難以使這些零散的教育理論觀念臻于整飭。結果,它們也就很難對語文教育實踐起具體而有效的指導作用,有時甚至會對實踐產生誤導。我們完全可以靜心想一想,長期以來,各類專業報刊上發表的語文教育理論文章怎一個“多”字了得,其中不少文章確有一定的甚至很高的學術水平和實踐價值。然而,遺憾的是,這些文章發表之后,充其量或則由權威報刊轉而載之,或則引起部分讀者當時情感上的共鳴和認識上的趨同,然而時過境遷之后,就如同天女散花般地煙消云散了。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重大損失,這種零散、無序的格局如果得不到改變,損失仍然會繼續下去。
3、對語文教育專家教育思想研究的單向性
若干年來,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界對葉圣陶、呂叔湘以及于漪、魏書生等許多專家學者的語文教育思想和語文教學藝術進行了熱烈的研究。但時至今日,還僅僅限于對這些專家學者的單(縱)向研究——研究一個個具體對象的語文教育思想或語文教學藝術,卻沒有對其進行橫向的比較、分析、綜合與提煉。這就出現了一個令人十分遺憾甚至尷尬的現象:盡管中國近現代語文教育史上群星璀璨,但我們卻至今沒有能夠使之融會貫通,使之珠聯璧合,進而使之成為建構當代中國語文教育理論體系的基石,成為指導當代中國語文教學實踐的指南。這樣下去,中學語文教學就永遠不會形成合力,也就永遠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
4、語文教育理論研究過程中的功利主義傾向
若干年來,語文教育理論如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研究一樣,存在著一種理論功利主義傾向。一方面,某些所謂高層次理論文章并非來自直接或間接的語文教育實踐,而是源于某些理論研究者的“純智力”,往好處說,它們只是一種語文教育理論研究領域的“貴族文化”,是一種堆砌新辭、大而不當的“思辨哲學”;另一方面,有些文章又走向另一極端,它們只是一種夸大的、帶有不少主觀想象和虛構成份的直接經驗或實踐過程的描述,缺少(恐怕也無力進行)切中肯綮的理論闡發。這兩類文章給人的總體感受是華而不實。許多時候,它既不像作者與整個中語界教師群體的娓娓而談,也不像作者與語文教師個體的思想(學術)交流,而仿佛是作者旁若無人般的自言自語。這樣的文章,或則曇花一現,或則自賞孤芳,實在沒有什么研究和實踐價值。
篇3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是同化,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發現和探究,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換句話說,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從思想上更新觀念,對學習方式的變革有了充分的認識才會積極投入到教學改革之中。
二、創設互動的師生關系是基礎
創設互動的師生關系是轉變學習方式的基礎,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把教學本質定義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理解的豐富和發展。它在理論上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現實中的“學生特殊客體論”和“主導主體論”。那么如何理解交往呢?
交往是活動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所謂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存在于社會的基本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交往有師生間的交往和生生間的交往之分。
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徑便是交往。離開了師生交往,教育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可以說,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相信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友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得到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交往論強調師生間、生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互相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溝通與合作,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將教學轉變成一種師生“溝通”、“合作”、“交往”的探究活動,實現教學相長。
三、嘗試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方式是關鍵
1利用化學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1)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教學中不只讓學生按教材中給定的方法“動手”驗證實驗,而應啟發“為什么這樣做?有無更好的做法?”可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如確定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產物。首先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分小組討論(預測方案的可實現性),然后實驗探究。實驗中逐步提出問題:實驗中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什么?該怎樣探究?實驗中的液體,主要是什么,又該怎樣探究?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又如在《電解原理》教學時,可利用探索性實驗方式進行,順序為感知實驗儀器—組裝儀器—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首先,教師出示實驗儀器,建議學生組裝鋅—銅、硫酸銅構成原電池。此后提問,此裝置能否產生電流?怎樣證實?還需補充什么儀器?從而喚起了學生的實驗意識,然后建議動手實驗進行探究,待發現有電流產生(電流計指針偏轉后),進一步提問,誰能從理論上解釋?從而又喚起了學生的思維意識,師生總結出原因:兩極得失電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電子流動形成回路,產生電流。接著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在導線中接入電源,將銅與電源正極相連,鋅與電源負極相連,會產生什么現象?建議學生實驗探究,并觀察鋅板上有紅色物質覆蓋的現象。學生此時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會這樣呢?教師引導其從溶液中有哪些分子、離子,何種離子移向陽極,何種離子移向陰極,電子流向,兩極變化考慮,分析、推理得出電解原理。有的學生還可能質疑:如果鋅連電源正極,銅連電源負極,又如何呢?鼓勵學生再次進行實驗探究。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動手實驗,提高了學習興趣,培養了探究意識。
(2)將某些問題設計為探索性實驗
如用滴管將新制的飽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當滴到最后一滴紅色突然褪去,思考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學生可能提出兩種假設(原因可能是溶液堿性減弱或過量氯水中HClO將變紅的酚酞漂白),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3)對常規裝置用途,進行實驗探究
化學實驗的教學,不只注重觀察現象,還應該注重觀察實驗裝置和操作過程(使用了哪些儀器,為什么采用這些儀器?各個儀器怎樣連接?為何采用這種組裝順序?整個實驗過程包括哪些操作步驟?每一個步驟有何作用?為何采用這種操作順序等)。如教師在講述洗氣瓶的用途時,可改為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探究其用途,得出結論(①用于排水集氣;②用于洗氣;③用于向上排空氣法集氣,④用于向下排空氣法集氣;⑤用于液體干燥劑干燥氣體;⑥用于測量難溶于水的氣體體積;⑦可作為NH3與HCl氣體進行反應的容器;⑧若廣囗瓶盛有某種氣體,可用于對所需氣體隨時取用,隨時關閉)。
利用探究性學習方式,突出了教師的誘導作用,體現了以知識為載體,創造了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知識過程的機會,它關注的是學生“會不會”及“能不能”,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空間,是以激發興趣促進發展的教學方式。
2利用課外時間指導學生研究性活動
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指導學生搞好研究性學習活動。如關于“水”的課題的研究,可從以下方面考慮(水的用途、水的污染及防治、節約用水、水的硬度檢測、降低水硬度的方法等),這樣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下面是一個日本中學生自主制訂的研究性學習方案的案例。
1課題的名稱:關于食物垃圾的產生和作用的思考
2為完成課題采取怎樣的形式為好(調查、咨詢、實驗等活動)
(1)我們獲取食物的途徑。
a從環境角度:調查研究生產環境、農業、水產業、養殖業等
b從垃圾問題出發,調查流通領域:商品的規格化和垃圾,超級市場、24小時店中的垃圾量
(2)關于家庭中的食物垃圾(以自己家為對象)
a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食物材料中產生垃圾的比例大小
b分析購買的食物材料和它的可利用比例
c分析剩飯的量及比例
(3)調查飲食店和大飯店倒出的剩飯數量不斷增加的原因
(4)思考食物垃圾的利用方法
3保證課題研究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資料、時間、經費、人力、社會團體、實驗、范圍)
(1)資料:佐野縣《日本的垃圾》,文庫1997年
(2)調查、取材地:農家、養殖者、銷售市場(包括飯店)
(3)通過文獻明確訪談調查項目
(4)統計資料、問卷、錄音設備、照相機、地圖
4活動計劃略
在實際中可參照上例指導學生確定研究性方案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
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方向
1“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自主學習要求個體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
我國學者龐維國認為,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么他的學習就是自主的。他還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因此,自主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的學生高品質的學習。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只有那些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的教學,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那些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那些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發展。
2“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的內部沖突;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而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的目標。
篇4
學方法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它分三個層面:How:授課———方法;What:授課———學生;Why:上課———目的。傳統教學方法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是被動地位,沒有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能力。針對我國當前存在的問題和情況,我就旅游管理教學發展方向提以下意見。
1.充分應用高科技教學手段。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和其他的課程有所不同,在其授課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相應的聲、影等多媒體資料,才能夠把有關知識準確生動地傳達給學生,缺一不可。在這個傳遞過程需要一定的載體才能有效完成。現在的教學手段,主要是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通過一些旅游景點的宣傳資料、相關紀錄片以及旅游景點做的旅游營銷廣告燈等資料來展示所要講授的旅游目的地的風土人情,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恰當運用實地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方法的運用雖然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有這方面的條件。針對這種情況,在條件不允許的地方還是要適當運用實際的教學方法。由教師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旅游景點去進行實地考察、介紹、演示等等,最后讓學生根據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的情況反思旅游資源中的成功與不足之處。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本身所學理論知識的印象,又提高了學生思考的能力,更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篇5
另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也能極大地激活孩子的語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在教“zhi”這個整體認讀音節時,我請孩子們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告訴大家這個音節不能分開拼,只能整體認讀。因為在教“zi”時,我就是采用故事的形式來帶領他們學習的,因此,孩子們的興趣很高,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被他們編了出來。有一個孩子這樣講道:“zh是媽媽,i是孩子,有一天媽媽帶著孩子上街,可孩子不聽話,到處亂跑,走丟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幫助下,才找到了媽媽,小i哭著對媽媽說,媽媽,我再也不離開你了,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聽了這樣充滿童趣的故事,我驚異于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語言表達力。作為孩子,天生就喜歡聽故事、講故事,那么在我們低段教學中,何不利用這個特點作為我們設計教學環節的組織策略和依據,來促進學生語育智慧的發展和提高呢?
二、色彩記憶,發展視覺空間智慧
低段兒童對記憶材料是以視覺加工為主,即主要是以看來進行記憶。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和鮮明的色彩,強烈的視覺刺激除了能夠引起視神經中樞的興奮外,還能在他們的“心靈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常設計這樣的環節,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給聲母和整體認讀音節涂色,給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涂色,給字母和音節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號變成一個個美麗的彩色記號,讓學生在填色過程中不僅受到美的熏陶,記住了這些抽象符號在形狀上的細微區別,而且發展了視覺空間智慧。有個孩子就曾拿著自制的拼音卡片對我說:“我以前者分不清聲母z、c、s和整體認讀音節zi、ci、si,可現在我一看見卡片上的顏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為我把聲母全部涂成了紅色,把整體認讀音節涂成了藍色。”受到這個孩子一番話的啟發,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顏色的粉筆來書寫;紅色代表聲母,黃色代表整體認讀音節,白色代表韻母。這種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設計我想可能比老師直接把知識灌輸給他們要深刻得多。
三、兒歌串連,發展音樂智慧
篇6
ZhouPing-ru
(SiChuanprovincePingChangmiddleschool,educationalandscienceoffice,636400)
Abstract:Thisarticleexpoundsthatstudyisanacticityorginatesfromindividualactiononone’sown,letsindividualsputinitentirelyandproducesall-roundchanges.ItalsoexpoundsHumanisticTheoryrepersentedbyLuoJeShiandhowtostimulatestudent’sactiveparticipationandarousestudents’subjectiveinitiativeinteaching.
KeyWords:HumanisticTheory;application;self-realization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學派,它以人的整體性為基礎,崇尚人的尊嚴和價值,強調要研究對人和的進步富有意義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習本質的揭示不像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那樣給予嚴格的定義。而是從人的自我實現和個人意義的角度加以描述。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起的,使個人整體投入其中并產生全面變化的活動。技術為學生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因此,它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目標的自我實現的體現。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自主性,即學習是個人主動發起的(不是被動地等待刺激),學習者內在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極為重要。二是全面性。即個人對學習的整體投入不僅涉及認知方面,還涉及情感、行為、個性等方面。三是滲透性。即學習不單是對認知領域產生,而且對行為、態度、情感等多方面發生作用。其代表人物羅杰斯就教學問題提出:①在教學目標上,強調個性與創造性的。②在課堂上,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③在教學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同時,羅杰斯還將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運用于教學研究與實驗,確立了“情意教學論”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論”。羅杰斯強調教育的任務在于幫助人們滿足“自我實現”這個最高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內在動機,并要求創造和諧融洽的教學人際關系。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面對面的教學結構,教師不再直接控制教學,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習過程。這使得教學生會學習尤為重要。教學已不是簡單零碎地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學科知識結構,使學生學會自由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現代信息化社會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學生自我實現的前提條件。
羅杰斯認為,教師必需要①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要坦誠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取掉一切偽裝的“假面具”。②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對學生作為具有自身價值獨立體的任何思想與感情,都應予以認可,相信他們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③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教師要移情性地設身處地去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不對他們的思想情感與道德品性作出評價和批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獲得真實的自我意識,去充分地實現“自我”。羅杰斯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的具體作法是除移情教學外,還必須:①編制好便于學生自己學習,適合他們的知識水平,學習興趣和特點的教材。②要善于輔導,教師不是一味追求講解,而是有效地咨詢和輔導。③提供給學生必要的學習材料。④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自己學習。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的基本的角色特征并沒有改變,仍然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只是教師由傳統的一味追求的講授改變成學生學習的倡導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咨詢者。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權威關系和依賴關系,而是建立在師生雙向參與、雙向溝通、平等互助的關系之上,達到人本主義崇尚的人的尊嚴、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
羅杰斯認為,教學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意活動,移情就是教師能夠通過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轉移到學生身上。他認為,如果教師能夠移情的話,就將格外有力地增添課堂的氣氛。教師的作用是通過情意因素促進學生自覺樂意地積極,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和條件。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就是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核心,學生自主地接受課程,選擇學習,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管理,有教學時間的自由選擇權和支配權。只有當個體需求,身心狀態以及個體學習風格與學習目標相互一致時,學習才會有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教學促進者的角色,為學生創造自由的學習氣氛和情境,提供豐富廣泛的學習資料,以利于學習時自由地發展自身在認知、情感方面的潛能。教師的任務不再是行為主義所強調的“教學生知識”,也不是認知學派所關注的“教學生怎樣學習”,而是教學生如何“自我實現”,即決定學習什么、怎樣掌握學習內容、采取什么順序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達到真正有意義的學習。
篇7
了解項目管理的執行情況,利用有限的資源、合理安排進度,適時調整,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項目目標的實現。針對不同的問題項目要建立相應的決策管理體系,并配有相應的管理決策制度。加強企業對項目管理者的培訓教育,此間的投入,無論是財力、物力還是人力,對企業的后期發展,相信一定會有很大的很好的效果。
2.對項目管理人員進行正確選擇
管理者首先要有責任感,其次要具備較強的行業專業知識,在這要有管理經驗和管理能力。一個項目的運營,需要管理者的溝通與協調能力強。提高項目的運行效率。現階段,國內的企業發展戰略是轉向國外,這就要求外國項目管理者更要專業精通,責任感更強,因為所管理的項目不僅僅代表一個企業形象,更是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形象!
3.加強項目的團隊合作,提高項目團隊的戰斗力
項目管理的方法提供了一系列的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的方法,通過正確的運用,可以增強團隊合作精神,提高項目組成員的工作士氣和效率。項目管理可以使得項目的實施順利,降低項目的風險性,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4.激勵政策在企業管理中的方法創新
管理者要了解激勵對員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員工的激勵制度在企業管理中的運行好壞直接影響企業整體工作的成敗。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在工作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積極性的提高,滿足員工對物質需要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從而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充分挖掘潛在的人力資源,使得員工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優勢,也有利于企業管理人員發現人才。
篇8
1.2管理方法
為兩組患兒均進行護理。自2013年3月起,我院對這23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管理。具體的方法是:①定期為其舉辦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班和護理技能培訓班,使護理人員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②進一步規范護理工作程序和規章制度,細化對各工作環節的要求,進而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③為了體現護理管理的人性化,合理地安排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嚴格交接班制度,避免護理人員超負荷值班。④對護理人員進行科學、完善的績效考核,完善護理工作測評制度,做到校績與護理掛鉤。使護理人員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
1.3觀察指標
護理結束后,觀察這些護理人員的護理差錯率及護患糾紛的發生率。通過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此調查問卷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個標準。
1.4統計學處理
我們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兩組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結束后,觀察組護理人員出現的護理差錯率、護患糾紛的發生率、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均好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9
2強化質量控制,減少差錯事故
2.1護士長是科室護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監督人員,工作中應從嚴從細抓好每一個工作環節,大到護理新技術,小到科室的1張紙,都要親力親為。①要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用制度規范一切護理工作。②在執行制度中要督查每位護士有無投機取巧、是否落實護理措施到位,在督查中一方面檢查護士,一方面聽取患者的心聲。③征求醫生的建議,因醫生與護士緊密相連,醫生最能發現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些護理措施采取的是否到位、及時等。通過三方面的督查,科室每月召開護理質量與缺陷討論會,以此作為量化管理、質化管理,對發現的嚴重問題跟蹤檢查,直到全部整改。如交接班、無菌操作、三查七對、護患溝通、護理告知等,切實杜絕有可能發生的差錯事故。科室利用每天的晨會不斷強調護理安全,對科室重點患者要重點觀察、重點關注,責任到人,必要時實行專人護理,避免護理糾紛。
2.2我院經過2012年等級醫院評審后,科室更加堅持按等級醫院評審標準做好各項工作,以“二甲”為動力扎扎實實抓好工作中的每一細小環節。首先繼續堅持護理業務學習,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全面討論分析學習,熟練掌握科室開展新技術的術前準備和術后護理,全面掌握科室配置的各種儀器操作,并且定期進行考核,大力營造鉆研業務、努力向上的學習氛圍。其次,良好的溝通不僅能體現護士的道德修養,也能彌補、減少一些護理糾紛的發生。因此,工作中護士應運用靈活有效的溝通技巧,細致入微地為患者認真講解、解釋。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應該多幫助,反復講解,不厭其煩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對于刁鉆古怪的患者,護士應先保持冷靜,認真傾聽患者的各種不滿與發泄,然后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去詳細講解,直到患者完全理解;對于身份高、架子大的患者,護士應不卑不亢從容地與患者溝通,不能因患者的身份高而一味地順從。
3創造發展空間,提供交流平臺
篇10
但是,人們忽視了管理的目的之所在。管理的目的就是讓他人做好工作。這個“他人”就是被管理者。他人怎樣才會做好工作呢?
篇11
構建財務理論結構首先要解決如何確定邏輯起點問題。邏輯起點是構建一門學科理論體系和理論結構的出發點,即該學科理論體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簡單的一個理論范疇,它不僅是理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對該學科其他理論要素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整個理論體系的構建起著決定性作用。邏輯起點對理論結構有著直接的影響,不同的邏輯起點會形成不同的理論結構,構建財務理論結構首先必須正確選擇邏輯起點。
一、構成財務理論邏輯起點的基本標準
1.邏輯起點必須具有內生性。首先它作為一個獨立的財務范疇必須是理論體系的基本組成要素,不能置身于理論體系之外,其次它是財務理論最基本的出發點,是財務理論體系中其他理論建立的基礎,所以它應當具備高度的內在邏輯性。只有這樣,它才可能成為整個財務理論研究的主線,從而使整個理論體系具有高度的邏輯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和推演性。
2.邏輯起點必須具有可知性。作為理論研究的起點,需要其本身的可知性,如果研究起點本身就模糊,推理出的其他范疇就必然模糊,構建起來的理論體系也必然經不起實踐的檢驗。
3.邏輯起點必須能夠聯系財務系統和財務環境。財務系統是一個由多要素有機構成的開放的信息系統,與財務環境之間存在著信息與能量的交換。但財務系統與財務環境之間進行信息與能量的交換必須要有一個中介,只有通過財務理論的邏輯起點的連接,才能從復雜的會計環境抽象出某些內容供財務系統處理;也只有通過這個橋梁建立起來的財務系統才是嚴密而有用的財務系統,由此構建起來的財務理論體系才是嚴密而科學的理論體系。
4.邏輯起點必須能夠聯系財務理論與財務實踐。現代財務理論研究不僅注重規范性研究,更注重實證性研究,從而使現代財務理論更具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又因為財務理論是從財務實踐中來,又反過來指導財務實踐,并在財務實踐中得到檢驗,從而不斷完善和發展,這決定了財務理論的邏輯起點不僅要在財務領域起到出發點和統馭的作用,還必須將財務理論和財務實踐密切聯系起來。
二、當前學術界對財務理論邏輯起點觀點的評述
1.本質起點論。“這種觀點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我國財務理論初建時期。當時對財務的存廢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議,財務理論工作者在形成財務獨立論的過程中,從財務的本質研究出發,奠定了財務理論的基石(郭復初,1997)。”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財務本質是財務理論要素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簡單的一個。”、“本質是事務的內在聯系,財務本質是財務活動區別于其他活動、財務管理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本標志(張兆國、宋麗夢、吳衛星,1999)。”、“以財務本質作為研究財務理論的邏輯起點,正是理論結合實際,理性認識源于感性認識的體現(楊淑娥、王愛芳,2000)。”雖然財務本質體現了財務的內在規律性,是推理論證其他范疇的基礎之一。但由于財務本質是一個純粹的理論范疇,它不能聯系財務系統與財務環境、財務理論與財務實踐,并且它如同真理一樣,無法讓人們完全懂得,只能無限地接近,即不具可知性。因此不應將其作為邏輯起點。
2.環境起點論。“環境決定一切,存在決定一切。財務目標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人們對財務現象的一種認識,有什么樣的財務環境,就必然有什么樣的財務理論(陳興述,2000)。”、“財務管理環境是對財務管理有影響的一切因素的總和。”、“有什么樣的理財環境,就會產生相應的理財模式,也就會產生相應的財務理論體系(王化成,2000)。”但筆者認為將其作為邏輯起點是不合適的,因為財務環境只是研究財務理論的背景,是財務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外部條件,而不是財務理論本身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素。而且,財務環境雖具有可知性,但它不能將其自身與財務系統聯系起來,更不能聯系財務理論與財務實踐,也不能推導出其他財務范疇。
3.假設起點論。“任何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以假設為邏輯起點的,然而在財務學中卻忽略了這一點”、“假設對任何學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為本學科的理論和實務提供了出發點和奠定了基礎(陸建橋,1995)。”由于財務假設是人們根據客觀環境作出的主觀設定,故財務假設具有聯系財務理論和財務實踐、聯系財務系統和財務環境的功能,并且具有可知性。但它并不能推導出其它財務范疇,即不是財務理論的基礎要素。因此將其作為邏輯假設也是不合理的。
4.產權起點論。“產權作為一切經濟制度的基石,對企業的經濟行為起約束作用,財務管理作為意向經濟管理活動,必然收到產權結構的制約,不同的產權結構形成不同的財務管理模式,可以說,產權結構決定了企業的財務管理,因此,研究財務管理應從產權結構著手(王仲兵,1994)。”但產權結構本身并不是一個財務范疇,無法從中推出其他財務范疇,更不用說對其他標準的滿足了。
5.目標起點論。“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為,財務管理也不例外,只有確定合理的目標,才能實現高效的管理,我認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財務理論結構應是以財務管理的目標為出發點(王化成,1994)。”、“財務目標具有內生性,不是財務系統之外的范疇,而是財務理論中最簡單,最基本的范疇。”、“理財目標能夠很好地聯系財務系統和理財環境”、“理財目標能夠將財務理論和財務實踐較好地結合(李勝楠,2002)。”
6.本金起點論。“所謂本金,是指為進行商品生產與流通活動而墊支的貨幣性資金,具有流動性與增值性等特點(郭復初,1993)。”、“本金是財務理論的基本細胞”、“本金起點論符合邏輯起點的基本標準,彌補了前述不同起點理論的種種不足(郭復初,1997)。”
三、構建新的邏輯起點——本金與目標雙起點論
通過對以上各種不同起點理論的分析,筆者認為,應以財務本金為財務基礎理論的邏輯起點,以財務目標為財務應用理論的邏輯起點,并將其聯系統一在同一財務環境下來構建新的財務理論的邏輯起點。
1.財務本金是財務基礎理論的邏輯起點。本金是為進行商品生產與流通活動而墊支的貨幣性資金,具有流動性與增值性等特點。本金的投入、產出與增值的過程是不斷追求經濟效率的過程,是本金的運動軌跡,也是財務資金區別于其他社會資金的規律性區別,由本金的概念可引出財務本質是本金的投入收益理論,從而貫穿與連接財務的內容、規律、職能、地位與作用等一系列概念與理論,即本金具有內生性,是推理論證其他財務基礎理論范疇的基礎。因此,將本金作為財務基礎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恰當的。
2.財務目標是財務應用理論的邏輯起點。首先,財務目標符合構成財務理論邏輯起點的四個基本標準,即:①財務目標是財務環境對財務系統的要求的反映,也是財務系統滿足財務環境的要求的標準,因此財務目標能夠聯系財務系統和財務環境。②財務目標在理論上部分的決定了財務系統實現財務目標所需的保證系統,包括財務假設、財務原則和財務方法,在實務上引導著財務系統的運行,因此財務目標是聯系財務理論與財務實踐的紐帶。③不同的客觀環境決定了不同的財務目標,但這種目標是客觀需要在人的主觀上的反應,它能為人們所知,因此財務目標具有可知性。④財務目標也是推理論證其他財務范疇的基礎之一。其次,財務目標理論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系統與環境的結合而形成的,它最能反映財務應用理論的行為目的。第三,財務應用理論包括行為理論和規范理論,而財務目標是行為理論的活動起點和終點;而規范理論的作用是約束和激勵財務行為,使其達到行為目標;以目標理論為起點能使行為理論和規范理論之間構成相互聯系、邏輯嚴密的財務應用理論結構。由此可以看出財務目標作為整個財務系統運行的導向,能夠成為財務運用理論的最高層次和邏輯起點。
3.財務本金和財務目標最終都統一在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統一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財務環境中。財務環境是研究財務理論的背景,是財務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外部條件,并且和財務目標共同決定財務對象。因此,將財務本金和財務目標統一在同一財務環境下來構建新的財務理論的邏輯起點才能構建起系統完整的財務理論。
4.財務理論結構的構建
雙邏輯起點論不僅可以彌補其他起點理論的不足,而且可以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本金起點論和目標起點論的優勢,使得以此構建的財務理論體系更加完整,內涵和層次更加清晰。現初步提出我國財務理論結構的框架構建:
財務環境
財務本金理論
財務基礎理論
財務本質理論
財務職能理論
財務對象理論
財務環境理論
財務主體理論
財務假設理論
財務學科理論
財務發展史
行為理論
籌資理論與方法
投資理論與方法
收益分配理論與方法
財務目標理論
財務應用理論
規范理論
約束規范
組織規范
激勵規則
主要參考文獻:
1、程德興、王振玉.試論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經濟轉論,2001:3:11~13
2、陳興述.論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與基本框架.理論探索,2000:7:8~10
3、郭復初等.財務通論.第1版.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212
4、李勝楠.試論現代財務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財會月刊,2002:1
5、陸建橋.試論財務假設.四川會計,1995:2
6、宋慧莉.財務理論邏輯起點及理論體系初探.財會研究,2003:2:32~34
7、王仲兵.謅議證券市場財務公開制度.黑龍江財專學報,1994:4
篇12
中國的電視研究發韌于電視乍始之際,似于文學,初民最簡單的“伐檀”之詩仍滋孽了流派和評論,“杭育杭育”之聲在20世紀50年代的電視創作中,何其微弱,何其低靡,但理論之光自肇始之秋,便奪人耳目,那便是對電視本體的探究。電視誕生在一個電影理論相對豐腴的時代,受眾對電影的慣性思維形成了電視最初的接受背景。所以,何以啻于電影,比起本體探究中的任何一個高地,都難以逾越。迄今,中國電視本體研究早已離這個出發點很遠了,但也常常難免汗顏后怕。可惜的是,本體研究似乎太多地占據了理論的視野,驗名正身之舉曠日持久,令人咋舌,今日仍不乏諸如“紀錄片到底是不是電視藝術”、“電視電影究竟質在電視還是質在電影”之類的溯源與歸依。沒有太多的理由駁斥本體窮委的合理性和當下性,乃至現實意義,但放眼全球電視研究,西方對于另類論域的開掘及其對后現代語境中電視本體話語之上諸多學理的梳理,恐怕于我國不無啟迪。本文無意“拿來主義”,20世紀中葉至今的西方電視研究作為常識,每一個理論工作者都有義務予以觀照。當今,理論研究無不置身于全球化語境之中,民族和歷史的個性差異要么被異質文明解構和異化,要么自在于洪流之中,卓爾不群,“和而不同”。②后者,對于一個積淀過于悠長的民族而言,也非易事。所以,我們與其一葉障目,弗如環顧俯瞰,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這些西方學界的旐旆旃旂乃至獵獵大纛,至少弘揚和昭示著一個訊息:異域文化問鼎電視研究何以能大廣角和深焦距滲透進方方面面,且鬯逐而郁蔥?警惕文化殖民就必須內斂于學術沙文主義嗎?
未必。
素來崇尚天人合一和美善相融的泱泱大國,至少應在本體研究與文化研究的二元互動中,將電視理論引向深入,二者皆不可偏廢。期間,物我合一,意象神游,電視的媒體質和藝術質方能心領神會,21世紀的中國電視才有可能獨樹一體,在趨同和變位的時空中巋然矗立。
“源”意識批判
時至今日,閱讀中國電視理論專著,近2/3的著作完全可以走馬觀花,如對操作層面某些基本技能的介紹以及一些“雜耍蒙太奇”的經驗饕餮,著實令人味同嚼蠟。但是,經驗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借鑒價值,只是現有著作不曾涉及,譬如如何運用經驗、閱歷、關系“合力圈”③和社會身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為欄目或某部電視劇成功融資?在創作界,這是一個十分困惑的問題,電影更甚,但卻無人總結和歸納。那么,經驗主義理論——如果也可以算做理論的話,究竟廒集了一些什么呢?這是首先要及的。庀此類著作而靜觀,可惜的是,那是一種極度的“源”意識,首推“編導源”(Directorship),其內涵可包括“主持源”(Compereship)。
源者,就是本源、根源之意,“編導源”就是視編導(導演)為根源、中心的意識,以及接受層面的單極編導研究,類似于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對理論視野的“遮蔽”。編導、主持人的個體話語,僅是電視作品的一種符號,或有些深度內涵的符號,而非作品本身,更非電視藝術全部。電視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其作品都是未完成的文本,具有不可抹殺的召喚力和闡釋期待。作品的符號甚至符號系統,只是對象與闡釋的客體之一。“源”意識期待某個個體或事物的某一極可以承擔作品、藝術的全部和所有內涵,實乃人本論或形上論的肆虐。李幼蒸在其《理論符號學導論》中指出:“符號的變形與崇拜,往往表現為一種誤導,從而激發本體自我而囿的無意識。”④
“源”心理一旦被預設,必將導致理論的貧血,實則學術視閾的樊籬。在西方,20世紀70年代,首先是從電影界開始,導演中心論遭受了來自法國結構主義不遺余力的攻擊,C·列維一斯特勞斯的著作和克里斯蒂安·梅茨的結構主義符號學以其社會批評維度的生命力沖擊了整個歐陸和北美,就連結構主義者自身也沒料到這種致力于民間詩歌和社會語學、神話學反思的學說居然會在大眾傳播領域顯示出強有力的功能。歷史出奇地相似,康德無意于天文學的一項對天體運行的探究,卻也給自然科學尤其是自然辯證法提供了無盡的資源。盡管電視作為藝術史和藝術科學,定位于人文科學界,但很多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生們仍然可以從其研究方法中領會到來自遙遠的自然科學乃至思維科學的氣息,比如,耗散結構與混沌學說,再如系統論。這些,都是對“源”取向的消解。文學只對作家、作品源遠流長的單向度儀式神化了一種一元判斷和中央歸依精神,在電視研究中的表現有過之而無不及。幾乎所有的早期紀錄片史無不致力于《望長城》、《話說運河》的文本研究和編導膜拜而無他求。今天,對一大批上乘之作,如《山洞里的村莊》、《最后的山神》、《八廓南街16號》、《最后的馬幫》⑤的民族學、人類學蘊涵和藝術史料學潛質以及折射在影像之中的現代人群、種群的原始思維前意識,也均被這些作品的記錄本性定位乃至視聽元素解讀所遮蔽,形成無意義的“懸置”。這種現象最突出的體現就是一種反“文人相輕”的價值取向。或許,有感于千年經史子集彼此筆詈而兩敗俱傷的前車之鑒,當代電視學人大抵類似舞蹈、音樂、戲劇那樣,推文學為長且謙卑有加,視電影為尊且不乏心儀欽羨追隨搖尾之態。如果說在電視理論界內部的某種“編導源”迷失尚可借助自省而挽救的話,那么這種沒有經過邏輯和理性的心態更是典型的單向度學格卮信。魯迅曾擔心國人會失掉自信心,看來國人天生或缺某種自信之稟賦,溯源和厚古似乎是東方國度濃得化不開的精神情結。
當然,“源”意識大量的還是對電視視聽語言系統的體察和反思。無可爭議,文學性首先被得到確認,新聞作品和電視劇對文學的首肯同時也形成了一種無處不在的慣性,那便是給予視聽類作品以正統血緣,直接導致一些單純訴諸聽覺元素的電視作品和欄目找尋到了合理和合法的學術條文。談話類節目和室內劇排斥視覺元素但仍可大行其道,甚至拼湊罐裝笑聲甚至自虐,更進一步地踐踏受眾的與人格。追其因,理論界歷史上一度對電視語言二元系統的單極厚愛責無旁貸。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對長鏡頭理論的熱衷,長鏡頭作為修辭格,本身只是排比、隱喻、借代、象征之中的一個,但正是由于學術界對電影史上某幾部作品(首推《北方那努克》。但是,該片最典型的長鏡頭段落——那努克“拽熊出洞”仍然在使用切換,十分顯然)的習慣使用,以及國內譯介世界紀錄電影史過程中的“熟悉認同”,從而將中國紀錄片創作手法的黃袍理所當然地加在了長鏡頭的身上,細想起來,還是有點像穿了馬甲的潑猴。視聽同尊同榮、互生互勖之時,電視理論和創作方能公允和自豪。
再觀照法國結構主義,其發生學源泉昭示著其學術品格的不凡。這其間,羅蘭·巴爾特的《神話學》功不可沒。當理性被消解,當后現代迫使歷史失語,當傳統和倫理秩序平民化于大眾媒介,結構主義介入了,且帶領我們把現實的矛盾和社會的癥結(比如生死、崇高、英雄,再如種族歧視與和平奢望)象征化和前溯化。回到初民與部落,回到人類童年,巫術邏輯,理性侍奉宗教,欲望泯滅人性,恐懼蹂躪自信。原始狀態的真實深深沉入到了后現代生命的腦海,至少可以辨證地分析某些最基本的事物。具體到電視,前電視時代的受眾不正是痛恨于信息傳播的時空局限和審美思維的單一和蒼白而渴求著電視嗎?呼喚著電視嗎?那么,當今電視研究還有什么理由拘泥于一極論域而忽視他途呢?將電視本體圖騰化,必然遭受理論拜物教和學術“巫覡”的蠱惑,戰勝不了本體研究的單一性和簡單性,我們思想的自然何以海闊天空?“源”意識作為理論初民的原生態,時至今日,理應淡出我們的視閾!電視研究的歷史進程距離大同而自由的王國還有漫漫征程。
一體化詰難
中國哲學注重天人合一,尋求人生與倫理的盡善盡美,并以此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電視研究截至今日,不可否認,業已建構一套初步的體系。有人對此仍然信心不足,沒有勇氣,這不應該。我們已經認清了電視的媒介本性和藝術本性,建立了完整學科體系的雛形,并在傳播學這塊中間地帶成功完成了電視作為大眾媒介第一要員的正統體認,而且召喚和引領著旗下子民(包括電影,作為大眾傳媒的電影)矗立于當代學術之林,無愧而沉穩。但是,我們的研究同時也如同哲學般地生發著一種聚合和歸一感,學理和身份的界定似乎模糊了我們的視閾,難道真的要等到諸如影視人類學之類異軍殺進中原,兵臨城下,威脅我們的正統時,方幡然醒悟嗎?這只是隨手拈來的一例,電視理論的學科建設仍然很不完善,大量邊緣性電視學科,如人類學影視學(無獨有偶,中國迄今的幾部國際性優秀紀錄片,同時也莫不被影視人類學者引以為榮),⑥再如電視批評與評論至今尚未被正視和納入皇家裙襟,這仍需學人勱力。李少白、邵牧君作為中國電影理論兩大家,皆出身于批評行,但至今即便是電視理論大家還很缺乏包容與寬容。只要這些狹隘的本體主義(Essentialist)余孽還存在,它必然會限制諸如社會學、經濟學、思維科學乃至生物、醫學等外族進入電視研究領域,但實際上,異己甚至異質學科的介入往往不會滋生理論的抗敝或臲鞿。主張文理互滲的系統科學思維,或許于電視研究不無啟發。
首推,基本學術語言的稚嫩是一個嚴重困擾。學界所謂基本學術語言,其意有二:于中學,則須古文與現代漢語素養俱佳、基礎史著和國學常規經典兼熟;于西學,則須專業外語與現代英語俱佳、西學基本經典比較熟稔。前者,目前普遍缺乏古文功底和國學基礎,這或許與電視作為后工業時代文化寵兒其存在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崇高與博大的消解不無關系,但這非電視學人回避、闋漏國學素養的理由。文化傳承賴以坐實的根本就在于文化的古典淵源,任何研究和理論思辨,只有“君在江之頭,我在江之尾”之芥末之別,其共飲之水、源頭活水當且僅當為古典。值得欣慰的是,古代傳播史⑦的存在至少表明尚有國學尚佳的電視學人,但荒蕪與凋敝仍充斥視野。筆者以為,在用經典美學理論闡釋電視藝術的美學本質及相關課題,尤其是民族電視藝術的文化淵泉和審美范式時,迄今的電視學人的國學涵養的蒼白暴露得最為可悲。作為藝術的電視,必須理清其審美特征與華夏美學的承繼性和嬗變性,這當然也包括藝術史上的至要命題,譬如:原始思維之于電視藝術,究竟如何?先秦文史哲之于后現代藝術與電視究竟若何?電視研究和文學研究一樣,不能割舍述古和化古這兩個重要方面,因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⑧后者,英語教學、沿用的自大性對于其他學術外語的戕害在電視研究、影視研究領域極為突現。誠然,英語是當代通用語言,但諸多文哲名作卻使用的是德語和阿拉伯語,乃至拉丁文。語言固然可以譯介、轉接,但蘊涵其內的文化因子卻永遠不可能被移植,再精美的英譯《關雎》都無法精確、對等地傳達原作,同樣,中譯柏拉圖之《理想國》不管如何被引用、濫用,終不可望觸及古希臘原作之項背。這或許過于苛刻,但陳康、季羨林⑨之所能及,電視研究者何以不可奢望?鄙棄一種學術語言的自大,開闊語言能力,進入法蘭克福學派、本雅明、福柯的母語本我,以我溯我,于大眾文化研究、電視理論必將大增裨益。同時,不妨曉得西學經典之于國學經典,宛如放飛理性的雙翼,暢游學海的雙漿,本無所謂舍棄、輕重。
同時,哲性的缺失,令人汗顏。諸多問題的爭吵,最終難免根本的交鋒。世界觀不同的兩個存在,無法彼此理解。何謂客體,何謂主體,審美活動必然二分嗎?世界必然兩分為東方、西方嗎?何為表現,何為再現,藝術不是表現就是再現嗎?李澤厚所謂“華夏藝術既非表現也非再現”至少提醒電視學人一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并非哲學發展之終極,只是其歷程上的一個高峰而已,諸多高峰中的一個高峰而已。譬如,辯證法在中國古代就是“兩一”,印度因明學亦有論述,佛學之“一念三千”、“三諦圓融”本是宗教,也有辨證思想。在色中看萬物,萬物皆著色,無色之眼,方得無色之物,且可免先入為主之嫌。凡是真理都是的,凡是都是真理,其實謬然。電視的黨性色彩或政治工具效用,并不能拒絕對電視研究哲性的反思。作為藝術的電視,則更甚,不能高屋建瓴地俯瞰蕪雜的現象,根源就在于迄今的電視學術史上尚無一位具有自己的哲學體系的大家,哪怕是僅在本體論或認識論或方法論的一個層面具有個性聲音的哲人和鴻儒,這也就是電視研究長期拾牙慧于大眾文化和通俗藝術而難以超越的重要原因。所有的哲學都是形下的,古往今來,莫不如此,通常是在歷史、經濟、社會和藝術四個維度佐證其宇宙觀,哲學權威在其美學形下中格致電視之時,電視藝術方能真正自豪于藝術殿堂。海德格爾走到了日本電影,我們可以期待下一位哲人鑿深電視,但筆者卻更期待電視研究領域能有更多的哲性,能有一位美學家以其哲學體系和天然的電視藝術氣質而載入哲學史。這絕非妄想,這應該是學人之共勉,電視研究之“視閾期待”。后工業文化的消解力與重構力,最終還得靠哲性的鋒芒與銳度,哲性乃一切理論之終極。
顯然,理論上的自大與一體化傾向,扼殺了我們的想象力。本來,我們的民族創新精神就很匱乏,儒道釋捆綁人格和理想千載,也禁錮學人的開化。從“五四”至今,尚不足百年,李政道先生說,“理論家分別從不同于別人的角度切入了某個領域,自覺業已深入,也不乏大家能融會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語言學、文學、修辭學等,進行研究,且成果頗豐,其實,在西方,這些是任何一個本科生必須學習的課程,而且在當今的北美,這些只能算做一門:人文學科。”⑩電視研究的出路在于科際滲合,動力在于學術想象力。
誠如大多數學科一樣,電視理論體系也呈現著有秩序的梯層,真正的電視研究的出路在于如下三個層面的拓展:第一層面就是應用電視學研究。廣播學院電視系主編的《中國應用電視學》堪稱業已完成了狹義應用電視學的框架,但廣義“應用電視學”理應涵蓋電視與臨近學科乃至異質學科的聯姻與混生,如電視經濟學、電視文化學、電視(影視)人類學、電視考古學和工業電視學⑾等。其次,是理論電視學,這就是目前理論界觸及最為深入的領域,實質就是對于電視本體的揭橥。在該領域,一個至今未被觸及的課題就是比較電視學,或云世界電視與比較電視學,自然類似比較文學。有趣的是,比較文學的三個基本原理中“影響研究”的諸多范疇與命題,如流傳學、媒介學等,天生就與傳播學有著某種暗合,深入一步,真有些異曲同工之妙。對日本、歐洲、美國電視史及電視藝術的介紹,目前已不乏力作,如苗棣的《美國電視劇》和郭鎮之的《日本電視史》,但缺少通史和有分量的國別史。而且,對中國電視自身歷史規律與內在因素的理論升華仍待我輩努力。知己知彼,方能比而較之,排定優劣,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第三層面就在于電視哲學的探討。這里包括:(1)視聽符號學。不僅針對電視,還包括廣播、電影以及從系統符號角度來確定為訴諸視聽(或視,或聽,或視聽)的任何藝術而展開的理論符號學研究。現有的《電影符號學》似乎缺乏理論符號學積淀,僅是對電影符號這一客體的感悟和闡述。自然,將視聽符號學(嚴格來說,應該稱之為“視聽理論符號學”)歸在電視理論研究名下,且系一般哲學層面探究,理由充足而責無旁貸。(2)電視美學建設。電視美學作為藝術美一分子的共性與個性,電視審美的主客體界定及其審美心理描述。中國傳統美學理論與思維之于電視審美,西方美學思維范式之于中國電視審美,等等。(3)電視哲學高度的分析,譬如對電視客體與主體的界定及其多重性與復雜性的剖析,電視意識與電視物質外殼之間的辨證關系,電視意識形態內窺與外觀,電視一傳播領域內唯物與唯心陣營梳理及批判等。
[page_break]
一維闡釋發難
闡釋學還是源于宗教界,起初是對基督教經典著作的再認識,西方學儒們發現了話語分析之外的捷徑或途徑,進而對《舊約》開始了一輪新的后現代色彩的闡發和解釋,是為闡釋學之濫觴。其后,拓展至各個學科,也沒有了宗教胎記,又在文藝領域邂逅了接受美學,故渾圓天成。一般認為,闡釋者的主體能動性是驅動認識前進的源泉,只要主體千姿百態,其闡釋也千人千面,正所謂“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同時,復古學派卻只恪守對經典的詮釋,雖在西方,也毫不遜于訓詁、考訂、校勘與發凡諸學,嘔心瀝血,其志拳拳。電視對經典的闡釋藉先天兼得后天之蘊藉,發展長足。先天者,讀解、解讀影片,且不論是否經典;后天又脫不掉文學話語的權力禁錮,囿于主題、結構、人物尤其是敘事之中,反而怡然自得。僅以敘事為例,電影研究敘事,探究內外因控制情節、細節語言并以達到游刃有余而為至上,紀錄片探究敘事以故事化為其美學取向,且津津樂道被動拍攝或等待拍攝而得之完整情節、豐滿人物,皆屬闡釋主義的宣科。結構主義之于敘事學,猶如銘文之于青銅時代,何等的名正而豐約,只恐怕中國電視學人習慣于平視、俯視和仰視而不諳抑或不愿親近內視角和前視角等范疇,故即便在正統紅學界,有人對《紅樓夢》內視角敘事品格進行的研究,也旋即被古典主義的古舊倒敘、插敘和補敘觀所淹沒,直到羅國平之《先秦敘事研究》翩然而至,眾家方覺憾然、戚然。電視界這樣的大作尚未出閣,但氣息恐怕不遠矣。其實,新聞也有敘事可談,尤其專題類作品。電視何以能以線性事件捕捉和牽引人類審美心理的非線形和非理性,何以能以細節和特寫的瞬間張力凝固和定格視覺接受的習慣性游走,何以能以人物外在與心靈“二世界”⑿的性格隱喻潛潤受眾迥異繁復的內心,進而孳生同泣同悲同唏噓的共鳴境界,著實需要大功夫與大學問。
闡釋至尊,傳統語文教學的誤導對此責無旁貸。蒙童時代就被灌輸了一套從作者介紹到時代分析再到中心思想歸納甚至包括陌生語詞解讀這樣一個完整的操作流程,于是,90%以上的“影片讀解”類著作均以低姿態和劣等電影民族定位自我,皆默認華語和華夏文明乃電影亞文化圈,這是推論和演繹的大前提,幾乎是自不待言的“共見現實”,⒀實則大謬。感染于此,電視理論界也炮制了幾味“百消丹”,一曰大眾文化論,一曰平民意識,歸于一點,或許可以稱作“親亞Oedipus”。指認電視的大眾文化性本無可厚非,據此演繹創作中的語詞、視聽元素乃至風格的平民主義取向,也在情理之中,惟依此反觀或界定理論與學術則不妥。大眾文化絲毫不能自外于全球化或意識形態斗爭,大眾文化也絲毫不乏史前時期的哲性光芒,大眾文化絲毫不會排斥道德判斷和倫理規范,大眾文化作為一個經濟復興民族的氣質構成絲毫不可被“Show(秀)”之類幾個滑稽而丑陋的語詞消解其思辨的必要性和復雜性。皮相的存在不等于皮相的思辨,癡迷從來都是產生于深度審視之后的雖夢猶醒的回歸,物我若皆醉,世界還會“在”嗎?一些政治較為敏感的謙謙學儒們大多會本能地抵牾大眾文化,理由多恐自身也降格為大眾,而俗化,而白化。電視先賢們的這些顧慮本很自然,自古文人皆飄逸,但此飄逸非彼飄逸也,民間是寶庫,乃學術的土壤和森林,民間未必大眾,大眾之雅實乃大雅,鏡頭內多少次潸然淚下的受訪者都是民間受眾(老百姓或平民)自己的故事。“親亞”癥結直接導致理論的平面化,學人思維的萎縮。承載大眾文化的媒體自身無所謂俗與雅,而且,大眾文化同時兼具俗質與雅質的雙重品格,接受心理中的“俗認同”應該是堅持電視創作高雅品格的根源和批判標準。所以,大眾文化的文化譜系歸屬及其在社會、制度和工業語境中的“亞”性絲毫不影響大眾文化作為電視批判的主流話語權力與電視研究的學術嚴肅性和超越品格。
以零星浮泛的譬喻描述或解釋大眾文化,是電視研究中“詞歸類”傾向的典型。另一類傾向或許可名之為“評歸類”,即以評論或觀感理論。大抵影評的來源太悠久,所以觀后感既出,理論則生,但既生“評”,何需“理論”?理論是理性的學術,影評或觀后感則是感情,還不是源于闡釋止于某個優劣好壞的蓋棺論定,其間,倘又夾雜了受眾來自創作實踐的偏離認同或近親就熟,豈不更主觀而意氣?美國當代電影理論家大衛·鮑德韋爾在《制造意義》中具體描述了這種過程:
“(電影)理論提供了(邏輯上的)大前提,而一旦電影被描述成(或被誤描述成為)模棱兩可的(又稱歧義的)小前提,或者電影理論提供了所謂的語義域(Semanticfields),解釋者對其進行自由聯想之類的工作時,就可以由大前提推導出闡釋性的結論。此外,這種為闡釋而借用理論的做法還因電影教育的典型狀況而加劇……”⒁
理論與闡釋的混雜,或云闡釋的越俎代庖,構成了電視研究的一道變態風景,且躋身于思維的前景,悲哀地鑄成意義的“懸隔”,如何白茫茫之大地,喪失了作物和生命。
顯學召喚文化研究
電視研究是當今的顯學。
宋明理學所以成為顯學,其因在于朱熹等人的學術體系博大綿密,而富有創造精神。電視理論大家的出現,在電視研究業已積淀了半個世紀的當代,非常合乎情理。我們可以屈指數出數位電影理論家,姑且不論是否堪稱“大家”,別種藝術更是枚不勝舉。王國維的學術“三境界說”本身也是他治學的寫照,難怪錢鐘書在《管錐編》內要以他為藍本,匡正諸位民國學儒之治學態度。我們所謂的治學“態度”,絕非簡單的心理學上對事物的傾向或取舍,態度應是人之理想與人格基調。審美反功利,這就是美學家的人生態度,遠離紛爭,淡薄名利,寡欲靜心而博學。但是,電視對象的媒介屬性以及媒介本身所具有的話題設定、輿論引導和消遣休息等社會功能大大地干擾了電視研究的超脫性、忘我欲和玄學色彩。從對象到方法,從立論到推論,均非引經據典和閉門造車所能完成,尤其是傳播學的一些方法,須借助統計學和社會學的數據采集與群體調查,還有電視藝術作品的史料收集自然免不了和名利場、娛樂圈浮躁個體的接觸。但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來自實踐的學問最終也必將回到實踐中去,電視理論的學術生命雖根在實踐,其冠,其枝,其葉仍可詩意盎然而氣宇排奡。
理論來源的實踐性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真正的大家對于實踐的策略也大相徑庭。攜新婚之妻王氏前往廣西瑤族聚居地考察體質人類學,期間雖遭妻亡之災,也不輟翻譯《甘肅土人的婚姻》。這本西方社會學研究的劃時代之作,作者(一個傳教士)也是通過對甘肅土人的實地采訪和調查而寫作的,但當時中國的社會學仍然難免敦煌學式的悲劇。源與流俱在國內但典籍被擄掠至境外經西洋學人之手拼湊幾本臆測之作,然后隨海舶來,經我國譯者的引進和介紹,期間還常常難免林紓式譯介,竟成一學。痛感于此,最終完成了中國人著中國社會學奠基著作的夙愿。電視理論界面對西洋儕輩的本本中國電視研究,不知作何感想?紐約版《亞洲電視藝術》(1999年)業已對中國早期電視劇進行了如下評價:
這一時期的電視藝術,在這個東方的大國,已經在漸漸脫去“裹腳的步子”,開始學著創造了。但是,或許是文化差異的緣故吧,中國藝術家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電視藝術與他們國家其他藝術,比如中國繪畫、瓷器和京劇,到底有什么不同。除了它產生得比這些藝術晚得多以外。⒂
我們不可小覷這位美國學者對中國電視藝術的觀點,至少它表明一種坦率和啟迪。電視藝術在20世紀的發展,國內普遍認為主要勍勁于50年代和80—90年代,八九十年代的發展自然承接和融合了“十七年時期”,而西方的視野卻難以回避十年“”時期。“”時期的文學、藝術如同中世紀的文化,淪為了政治的婢女,飽受政治的肉體和精神折磨,學人(不光是電視理論家)現在應該對此予以理性觀照了。對照西方神學對文化和文藝的桎梏,我們只是區區十年,但政治上的個人極權主義抑或主體喪失、國格淪陷必然導致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邅遁和畸態嗎?馬克思早就指出,意識形態和政治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獨立性,中國緣何沒有表現出這種獨立性,而幾近窒息和湮沒?中央集權制國家的電視,政治權力控制下的大眾媒介是否仍然印證的這個論點?若是,其形態和途徑各是什么?親歷或親見過“”的第一代電視學者恐怕不能割舍這份“‘’情結”吧?將十年特殊時期的電視藝術作為一個相對靜態的質點,置身于50年藝術史和數十年前電視時代藝術樣式(譬如電影和廣播藝術)的動態歷史坐標之中,斟酌和反思,或許能盡早避免敦煌學那樣“興于異域悲國人”⒃的悲劇。
問題之多,可謂成堆。但是,問題感的匱乏卻比比皆是。電視研究至今沒有完全步入文化叢林,心物一也,而是徘徊在理論童年,樂道于某些初始態的天真。要么溯源,要么迷信,要么執一,要么自大,要么淪喪。這些都是一種只有半個多世紀藝術走向成熟階段的諸多蹣跚步履,我們需要的是強烈的憂患意識與敏銳的問題感,馬克思說:“哲學并不要人們信仰它的結論,而只要求檢驗疑團。”⒄不怕問題的嚴重性會使學人劻勷,關鍵在于深諳之,勉力于茲,一則堅固基礎,二則打開視野,真正實現電視理論思維的轉捩,在文化研究的高天厚土中放飛理性。電視研究需要真正的理論品格,文化品質,人生品性!未來的電視研究呼喚大家,希冀博深,期待超越,翹首寫人生于筆端,溯真理于至境。
注釋:
①拉丁文,意為“生命有限,藝術不朽。”
②《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國語·鄭語》中史伯答桓公:“夫和實生物,同則不濟,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左傳·褒公二十年》也記載了齊侯與晏嬰的一段討論“和”與“同”的對話。全球化時代,各民族文化應多元共處,同中求異。
③行為社會學術語,指不同階層所輻射和吸引的社會群體和個體,描述彼此之間的制約關系。
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版,第161頁。
⑤前幾部皆為經典,《最后的馬幫》系2001年四川國際電視節獲獎紀錄片。
⑥《影視人類學概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235頁,該書系國內影視人類學的開山之作。
⑦參見周月亮的《中國古代文化傳播史》,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⑧新黑格爾主義哲學家B·克羅齊之“絕對主義歷史觀”,參見其《歷史的理論與實踐》。
⑨此二人系精通數種外語之代表,陳康是鮮有的熟悉古希臘文的學者,客居臺灣,季羨林除通基本西語之外,諳梵文和吐火羅語等。治學對非母語的要求在于從語言學本質切入,才能一通皆通,而非傳統外語教學的陳式。
⑩李政道:《在21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
⑾一門研究電視在工業領域運用及其規律的邊緣學科,如交通、旅游、教育、地質環保、水利、軍事、生物(農業)等領域都在廣泛使用電視,一部分是依賴電視的技術物質性,將電視用作信息、信號傳輸和傳播的現代工具,但更多的還是制作行業電視節目,用于宣傳和溝通。由于這些領域的運用一般來說屬于“窄播”和“小眾傳播”,不具備大眾傳播的媒介性質,故日本美學家竹內敏雄和一些電視學者將其統稱為“工業電視學”。參見竹內敏雄:《美學總論》,譯文版,南京,1998年。
⑿佛教術語,概源于“一木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待考。一說譯自英國早期某詩人的詩句。
⒀與“社會總體想象物”關聯。社會總體想象物是法國年鑒史學派使用的術語,指的是全社會對一個作為對象的異國乃至異質文化客體的整體性闡釋,尤其側重于社會符號學的研究。
⒁麥永雄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頁。
篇13
競爭的全球化和技術改革打破并重新塑造了許多行業的競爭規則,使市場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不可預測,與此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競爭與發展的機遇。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強烈地影響著企業的競爭戰略.并使它變得難以持久。以動態的競爭思想應對動態變化的市場環境是企業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
1動態競爭理論的發展
國際競爭環境的改變,企業之間競爭方式、強度的變化使企業及相關學者對企業競爭理論有了新的理解。隨著研究的不斷深人.西方管理學者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在總結七八十年代競爭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并發展了動態競爭理論。1994年,理查德·達韋尼在其主編的(Hyper—Competition:Man.agingtheDynamicsofStrategicManeuvering)提出了“超級競爭”的概念.1996年喬治·戴和大衛-瑞伯斯坦合編的(WhartononDynamicCompetitiveStrategy)中將這種競爭現象歸納為“動態競爭”,并對動態競爭戰略作了較為細致的研究。發達國家在各種產業中市場份額較集中的基礎上形成的企業之間的強烈競爭性對抗為動態競爭理論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和豐富的市場案例.促進了動態競爭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現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產業結構的變革與成熟,我國某些行業已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動態競爭傾向,企業對動態競爭理論有著強烈的需求。動態競爭理論已經在我國得到了很大的運用與豐富。
2我國企業對動態競爭理論的需求日益迫切
當前世界貿易總額大約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3O%。幾乎是1970年的4倍。這充分表明世界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融合的,企業的市場已經是世界性的市場.而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已經是世界性的競爭.我國企業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積極地融人到這個世界性經濟融合的大趨勢中去2004年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第三個年頭,我國外貿進出口和對外經濟合作取得了大幅度增長,對外貿易額突破一萬億美元大關,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世界經濟日益緊密的聯系使我國企業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我國企業需要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另一方面.國外企業會積極登陸我國,同時關稅的下降也會使大量國外產品進人我國市場與我國的本土企業進行競爭。但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很多產業卻存在著發展不成熟、競爭意識及能力弱等問題。如何與長期處于動態競爭環境中、實行動態競爭戰略的國外企業競爭已經是我國企業急待解決的問題.而要處理好這個問題,企業就必須學習并實行動態的競爭。
3動態竟爭環境需要動態競爭戰略
以靜止的眼光去看待現有的企業競爭戰略是不可取的,一個特定競爭戰略的有效性不是由最初所采取的措施所決定的.而取決于它對競爭對手行為和反應的準確預測和對消費者需求變化的滿足程度。這使得企業競爭戰略不可能是永存或永遠有效的.
企業競爭戰略形成、確立之后受到多方面力的影響.這些力在企業競爭戰略的生命周期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并最終決定著競爭戰略生命周期的長短。一方面.領先者利用環境及其自身有利因素,竭盡全力去維持及改善現有競爭戰略并形成其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競爭對手以及一些環境因素。(如技術更新,法律對壟斷、環境的限制等等)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縮小與領先者之間的戰略差距,甚至使其能夠趕超領先者,如跨國企業在資金以及人力資源上的雄厚實力使其可以較為輕易地戰勝那些依靠規模經濟而實行總成本領先戰略的企業。維持、改善與破壞、削弱,這些力在企業競爭戰略中沖突、碰撞,并最終導致了現有競爭戰略的失效與消亡以及新的競爭戰略的形成,使企業競爭戰略的生命周期變得越來越短暫,新老戰略的更替變得越來越頻繁。與競爭對手之間越來越快速的相互博弈性的出牌,使企業對動態競爭戰略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
4動態競爭的定義
動態競爭是指在集中度較高的一定市場領域內,處于類似地位的少數幾個企業,為了爭奪一定的市場地位而產生的具有很強對抗性和針對性的競爭行為,并且競爭行為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競爭對手對這個行為直接或間接的反應。決定企業之間的競爭行為是否是動態競爭行為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4.1是否是在相同的領域決定是否是處于動態競爭狀態的企業對規模沒有必然的限制,關鍵在于是否是在相同的競爭領域主要企業,這類企業不僅可以是跨國公司或者國家性的企業,甚至可以是地區性的企業。例如,某城市中兩個主要的地區性牛奶場為爭奪同一地區的顧客而產生的很強交互性和針對性的競爭行為。
4.2是否是針對某些或某個對手在動態競爭中.企業之間的競爭戰略和競爭行為通常針對特定的競爭對手.交互性很強且相互之間的競爭節奏很快,因為決定顧客選擇的主要因素不是產品或服務本身的質量究竟如何,而是和對手比較起來該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如何。
4.3競爭行為的效果與對手反應是否具有必然的聯系喬治·S·戴伊曾寫道:一個戰略或策略所帶來的沖擊不僅決定于它最初所采取的措施,也決定于競爭對手、顧客和競爭環境中其他參與者對該戰略或策略的反應。一個戰略就如同漣漪一艤通過對手和消費者擴散出去.然后再放射回企業自身。競爭對手或市場不會輕易地接受企業的競爭行為,競爭對手對該行為反應或反擊將對競爭戰略的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競爭結果是競爭雙方都難以預期的。
勁量電池與金霸王在美國堿性電池市場上白熱化的競爭可以讓我們更為容易地理解動態競爭行為。1990年.金霸王率先在其部分產品中引入的放在包裝內的電量測試器。專家估計這一舉措使其在接下來的三年里增加了3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為了抵消金霸王包裝內電量測試器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并搶占先機.勁量電池在1995年年末宣布了更為昂貴的直接附加在電池上的電量測試計劃,而金霸王為了保有其優勢幾乎在同時也宣布了相同計劃。到1996年5月份,擁有內置式電量測試器的電池涌人了市場.而隨后雙方首批網上測試器的推出也僅相差一個月的時間。為了不讓競爭對手率先引入變革而獲取相對的競爭優勢,雙方都積極推動產品的變革,但幾乎同時擁有的產品革新卻沒有給其中的任何一家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競爭的雙方不僅不能通過提高價格來獲取革新及推廣產品所額外支出的研究和廣告費用,更就網上測試器的專利權同題在法庭上打起了官司。
5動態競爭行為的利弊分析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一個企業戰勝另一個企業并奪取其市場份額的競爭結構是存在的,但是更多企業之間的動態競爭的短期結果更趨向于一種“零和”甚至是“負和”的游戲。但是從長期來看,企業之間的動態競爭就猶如種群之間生存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雙方都得到了進化和發展。出現“零和”競爭結果的原因主要是在市場規模已經相對固定,市場需求無法增長的情況下(動態競爭環境的主要特征),企業之間的競爭就只能圍繞著現有市場空間進行.一個企業市場份額的擴大就意味著另一個企業市場份額的縮小而產業總的市場空間卻沒有得到發展。競爭行為和結果與企業利益的密切相關導致了企業更加熱衷于針對對手的市場競爭,這個狀況會影響企業的文化甚至使企業員工都會樹立一種針對某個競爭企業的敵對意識,進而導致企業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
“負和”競爭結果是指企業之間激烈的競爭導致參與競爭雙方的利益都受到了損失甚至整個產業利潤的下降。“負和”的競爭結果往往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并且通常都不是企業所期望的。競爭對手對于企業行為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競爭的結果。激烈的市場動態競爭而導致的“負和”競爭結果屢見不鮮。
近15年來,我國彩電市場價格戰頻繁暴發,其“負和”的競爭結果清晰可見。雖然我國彩電業在1989年的第一次價格戰有力地淘汰了一些實力較弱的企業,促進了彩電生產的集中,使我國彩電業的技術檔次、質量水平與世界水平接近了.但是此后我國的彩電廠家似乎把價格戰當成了一種習慣而樂此不疲。在隨后的幾次價格戰中,眾多商家刻意宣傳降價.損害了國產彩電的形象,對消費者產生了誤導,使他們相信彩電的降價可以并將會更低,從而持幣觀望。在幾次價格戰中.商家的降價不僅降低了他們的利潤.此外宣傳的費用和消費者持幣觀望所減少的市場份額更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同時.在地方保護等因素的影響之下.價格戰卻沒有起到淘汰多余企業,促進生產集中的作用。價格戰是成熟產業競爭中最為常用、最為有效,同時也是最為激烈的一種競爭手段.這種競爭方式很容易損害產業利益而導致“負和”的競爭結果.因而企業必須慎重使用。
除價格戰之外.廣告戰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競爭手段.不同的是它經常使企業處在一種無奈的“負和”競爭之中。起初.廣告的運用可以起到樹立企業形象、宣傳產品品牌、挖掘市場潛力的作用,但是未作廣告的企業也不會忍受競爭對手如此輕易地獲得競爭優勢而紛紛傲起廣告。國內、國際市場上企業之間的廣告戰場已經硝煙彌漫.就如國際軟飲料產業的巨頭——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他們在廣告上的全方位競爭達到了自熱化,其中任何一方在某個領域的任何創意都會立刻受到另一方的反擊。廣告戰也有著其自身的缺點一方面.廣告戰耗費了競爭雙方大量的企業資源,減少了企業的利潤,例如MCI的每一個廣告都會引起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反應.反之亦然.結果導致在廣告戰上的所有花費合計超過數十億美元,許多產業無法承受的巨額的廣告投入只好轉移到了消費者的身上.進而降低了社會的福利;另一方面,隨著廣告宣傳的成熟與深入.在產品及企業形象已深人人心的情況下,廣告宣傳的效用逐步降低。但是企業卻無法單方面考慮減少其廣告投入.因為這很容易導致企業的市場份額會被未減少廣告投入的企業所戰領。此時的廣告宣傳就如同一塊“雞肋”,企業無利少利卻無法舍棄。從而陷入一種無奈的“零和”或“負和”競爭狀態。盡管動態競爭容易造成企業之間一定時期“零和”甚至“負和”的競爭結果,但是從長期效果來看,其為企業及產業所帶來的益處也是不容忽視的。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