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宏觀管理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關鍵詞:經濟信息;宏觀經濟管理
一、宏觀經濟管理意義
在進行宏觀經濟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應當結合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順應時展規律。宏觀經濟管理行為同樣需要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場的能力。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幾個方面:首先,宏觀經濟管理需要目標市場調控相關不足部分。由于市場調節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點,往往在進行調節的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實時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觀調控。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是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其次,在進行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政府對國有企業放權,不會過多干涉國有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決策問題,這樣就十分有效的維護了形成的市場經濟環境。并對市場經濟的弊端進行規范,從根本上確保了國有資產以及相關問題的安全性。最后,進行宏觀經濟管理能夠更好的維持市場經濟的環境良好與秩序健全。通過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能夠更好的實現社會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國家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強監督力度與機制。不斷促成良好經濟競爭環境。
二、宏觀經濟管理條件下的經濟信息重要性分析
經濟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其能夠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部門之間形成良性溝通提供橋梁性的作用。同時,也是經濟管理部門行為的重要數據指導。能夠有效的促進社會經濟生產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類智力發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經濟信息對提升生產力以及提升實踐效率意義重大。經濟信息同樣還能夠具體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其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經濟建設過程中對資源的開發程度與利用效率。是工業發達國家在進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能夠從根本上推動發展。與此同時,經濟信息在現代經濟環境當中表現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夠開發、增值、預測經濟行為相關活動。在人類社會生活當中,信息、物質以及能源作為人類發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礎,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觀經濟管理條件下的經濟信息應用措施
宏觀經濟管理行為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具體包括計劃、決策、監管以及服務等部分。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宏觀經濟管理實際效率,需要不斷健全宏觀建立機構機制。經濟信息意義重大,其對宏觀經濟管理的影響更加至關重要,因此在進行宏觀經濟管理行為開展的過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提升和完善經濟信息管理系統。
(一)構建科學合理經濟信息管理網絡
在進行經濟信息應用措施管理的過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備如何掌握經濟信息的能力,而經濟信息掌握同樣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則和規范。經濟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學的設計與規劃,不能貪多求全。盲目的經濟信息收集會增加信息管理的負擔,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經濟信息管理。同時,經濟信息收集還要確保信息的及時性,要充分體現出信息的時間觀念。除此之外,經濟信息的掌握與收集更加要有針對性,只有有針對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價值。另外,經濟信息的收集還應當從實際出發,形成系統性、完整性的長期信息收集機制。
(二)建立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
宏觀經濟信息管理系統是一種在一定范圍內體現經濟信息總體正常運行的內部聯系和特征的信息。對于宏觀經濟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此系統應堅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統的完整性,允許一定的獨立性、保證一定的可靠性、講究經濟性的原則。體制改革是宏觀經濟政策效應能夠實現的保證,所以要加大力度進行體制改革,首先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加快國有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要不斷的改革國有企業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性,還要改進我國的金融體制,逐步與國際金融接軌,更要實現財政體制變革,實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財政體系,要建成現代國家體制,不斷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潔性。
(三)加強經濟信息導向作用
我國不斷加大宏觀經濟管理力度,最終目的在于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整體進步。為了實現這一最終目標,在宏觀經濟管理中要加強經濟信息的引導作用。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雙方面的影響,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只有保證經濟信息應用科學合理,才能促進經濟管理效率的提升,若應用不當,則會對宏觀經濟管理起到制約影響。因此,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必須要加強經濟信息的引導作用,以經濟信息為重要的發展導向,實現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例如,在某地區內進行經濟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此為依據相關部門采取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以促進經濟發展順利,推動區域經濟整體進步。同時,通過經濟信息的引導,能夠避免出現局部經濟和整體經濟沖突的問題。提升局部經濟發展效益推動整體經濟進步,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目標。
(四)加強宏觀經濟體制改革
基于經濟信息所產生的重要意義,在經濟管理中相關部門要注重經濟信息引導下宏觀經濟體制的改革。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形勢,可以進行的宏觀經濟體制改革有:
①在考慮到宏觀經濟長效發展的基礎上,對國有企業當前的體制進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個體化措施加強對國有企業體制的改革,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性。
②基于我國當前經濟體制的發展情況,可大力倡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以便能起到推動國有經濟健康、良好發展的作用。
③通過對國際金融形勢的分析,加強對我國現有金融體制的改革,使國內金融體制能夠與國際接軌,進一步地促進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針對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當中應用問題進行簡要分析,通過具體論述了經濟信息與宏觀經濟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強了對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問題進行深入性的認識。除此之外,更對經濟信息條件下的宏觀經濟管理應用效果進行了論述,最后,對如何應用經濟信息加以論述,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從桑弘羊的經濟政策看中國古代的宏觀管理吳婭茹華夏文化1995-08-15
2、宏觀經濟管理與中央權威胡影江淮論壇1996-04-15
宏觀經濟學管理論文范文二:經濟信息宏觀經濟管理論文
摘要: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針對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當中應用問題進行簡要分析,通過具體論述了經濟信息與宏觀經濟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強了對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問題進行深入性的認識。
關鍵詞:經濟信息;宏觀經濟管理
一、宏觀經濟管理意義
在進行宏觀經濟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應當結合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順應時展規律。宏觀經濟管理行為同樣需要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場的能力。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幾個方面:首先,宏觀經濟管理需要目標市場調控相關不足部分。由于市場調節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點,往往在進行調節的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實時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觀調控。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是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其次,在進行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政府對國有企業放權,不會過多干涉國有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決策問題,這樣就十分有效的維護了形成的市場經濟環境。并對市場經濟的弊端進行規范,從根本上確保了國有資產以及相關問題的安全性。最后,進行宏觀經濟管理能夠更好的維持市場經濟的環境良好與秩序健全。通過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能夠更好的實現社會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國家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強監督力度與機制。不斷促成良好經濟競爭環境。
二、宏觀經濟管理條件下的經濟信息重要性分析
經濟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其能夠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部門之間形成良性溝通提供橋梁性的作用。同時,也是經濟管理部門行為的重要數據指導。能夠有效的促進社會經濟生產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類智力發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經濟信息對提升生產力以及提升實踐效率意義重大。經濟信息同樣還能夠具體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其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經濟建設過程中對資源的開發程度與利用效率。是工業發達國家在進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能夠從根本上推動發展。與此同時,經濟信息在現代經濟環境當中表現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夠開發、增值、預測經濟行為相關活動。在人類社會生活當中,信息、物質以及能源作為人類發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礎,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觀經濟管理條件下的經濟信息應用措施
宏觀經濟管理行為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具體包括計劃、決策、監管以及服務等部分。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宏觀經濟管理實際效率,需要不斷健全宏觀建立機構機制。經濟信息意義重大,其對宏觀經濟管理的影響更加至關重要,因此在進行宏觀經濟管理行為開展的過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提升和完善經濟信息管理系統。
(一)構建科學合理經濟信息管理網絡
在進行經濟信息應用措施管理的過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備如何掌握經濟信息的能力,而經濟信息掌握同樣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則和規范。經濟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學的設計與規劃,不能貪多求全。盲目的經濟信息收集會增加信息管理的負擔,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經濟信息管理。同時,經濟信息收集還要確保信息的及時性,要充分體現出信息的時間觀念。除此之外,經濟信息的掌握與收集更加要有針對性,只有有針對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價值。另外,經濟信息的收集還應當從實際出發,形成系統性、完整性的長期信息收集機制。
(二)建立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
宏觀經濟信息管理系統是一種在一定范圍內體現經濟信息總體正常運行的內部聯系和特征的信息。對于宏觀經濟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此系統應堅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統的完整性,允許一定的獨立性、保證一定的可靠性、講究經濟性的原則。體制改革是宏觀經濟政策效應能夠實現的保證,所以要加大力度進行體制改革,首先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加快國有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要不斷的改革國有企業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性,還要改進我國的金融體制,逐步與國際金融接軌,更要實現財政體制變革,實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財政體系,要建成現代國家體制,不斷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潔性。
(三)加強經濟信息導向作用
我國不斷加大宏觀經濟管理力度,最終目的在于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整體進步。為了實現這一最終目標,在宏觀經濟管理中要加強經濟信息的引導作用。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雙方面的影響,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只有保證經濟信息應用科學合理,才能促進經濟管理效率的提升,若應用不當,則會對宏觀經濟管理起到制約影響。因此,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必須要加強經濟信息的引導作用,以經濟信息為重要的發展導向,實現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例如,在某地區內進行經濟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此為依據相關部門采取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以促進經濟發展順利,推動區域經濟整體進步。同時,通過經濟信息的引導,能夠避免出現局部經濟和整體經濟沖突的問題。提升局部經濟發展效益推動整體經濟進步,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目標。
(四)加強宏觀經濟體制改革
基于經濟信息所產生的重要意義,在經濟管理中相關部門要注重經濟信息引導下宏觀經濟體制的改革。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形勢,可以進行的宏觀經濟體制改革有:
①在考慮到宏觀經濟長效發展的基礎上,對國有企業當前的體制進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個體化措施加強對國有企業體制的改革,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性。
②基于我國當前經濟體制的發展情況,可大力倡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以便能起到推動國有經濟健康、良好發展的作用。
③通過對國際金融形勢的分析,加強對我國現有金融體制的改革,使國內金融體制能夠與國際接軌,進一步地促進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針對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當中應用問題進行簡要分析,通過具體論述了經濟信息與宏觀經濟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強了對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問題進行深入性的認識。除此之外,更對經濟信息條件下的宏觀經濟管理應用效果進行了論述,最后,對如何應用經濟信息加以論述,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應對措施。
篇2
2.1把握機遇,提高旅游經濟的發展速度首先需要做到根據實際情況,統一旅游經濟的發展理念。旅游行業對我國人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也存在少數群眾對我國旅游經濟產生過質疑的情況,但是這二十多年取得的進展,足以證明統一旅游經濟思想,是可以促進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其次,提高旅游經濟的前瞻性,我國是全世界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多變的氣候以及多樣的環境已經組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資源,所以在對其進行管理時一定要把握機遇,提高自身的前瞻性,從而為我國旅游行業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
2.2提高中國旅游經濟的創新性對我國旅游經濟進行宏觀管理需要不斷創新,因為旅游理念是隨著時代在進行不斷改變的,旅游行業不僅僅是一項對文化欣賞之后的消費活動,更多的是一種經濟活動,為了使旅游經濟效力達到最大化,就務必時刻保證旅游的相關理念是處于該時代最前沿的。從目前宏觀管理的情況來看,旅游行業已經成為發展潛力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產業之一,只有不斷更新觀念,才可以優化旅游經濟所處的體系。
2.3加快我國旅游經濟轉變的方式加快我國旅游經濟轉變的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探索出具有我國特色主義的旅游經濟發展策略,并且合理處理旅游經濟與政府管理的關系,堅持多方位發展旅游經濟,通過相應政府對其產業鏈的重視與扶持,來挖掘我國旅游經濟更大的潛能。第二,加快我國旅游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提升優化旅游經濟管理模式,不要只注重旅游景點門片的收入,將注意力更多的放在開發旅游產品、發揮自身獨特優勢以及提高旅游資源的管理意識等等。并不斷增加旅游經濟中的科技含量,優化管理配置,降低不必要的損失。
3目前我國旅游經濟宏觀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國旅游經濟宏觀管理存在最主要的問題是旅游行業的生產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主要體現在對旅游資源成本的管控、質量的檢測以及人員的調配方面,而且大多數旅游行業的管理人員自身素質還要不斷加強,由于管理經驗不豐富,對旅游經濟認識也存在較多不足。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使用也是頻繁出現的問題,由于管理人員工作存在疏忽以及旅游乘客對環境的不重視,便加深了該現象的負面影響力度。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如下:政府機構的管理措施不具有針對性,目前旅游行業已經涉及到新城村的建設和農業產業鏈的改變等內容,相關政府機關沒有及時協調好各個部門,未達到統一管理的效果。旅游經濟管理者盲目加大成本,優化硬件設備,卻忽略了對旅游景點管理模式的改善。
篇3
(一)注重信息搜集,規范信息應用
要想強化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應用,關鍵是要搞好經濟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使得宏觀經濟管理在進行的過程中可以快速高效的接收到準確全面的經濟信息。就現階段而言經濟信息的搜集工作存在著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的特點,因此搜集到的經濟信息經常會在準確性上存在不足,而且由于搜集渠道受到限制,因此搜集的經濟信息在全面性和時效性上也難以滿足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不僅不會提升宏觀經濟管理的質量,有時還會起到一定的反面效果。所以,我國政府應建立起完善的經濟信息搜集系統,并且要注重信息搜集的科學合理,做好經濟信息的篩選驗證工作,避免虛假信息造成宏觀經濟管理的失誤。同時,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絡應成為經濟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徑,通過互聯網絡的應用可以提升經濟信息搜集的速度。
(二)加強信息管理,完善應用系統
宏觀經濟管理與經濟信息的結合應為宏觀經濟信息管理,為了有效地對宏觀經濟信息管理進行落實,相關部門應建立起完善的宏觀經濟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健全系統的運作,提升宏觀經濟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具體來說在進行系統建設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首先應明確系統建設的意義,并對系統運作的工作目標進行設定,使得系統在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次,要保障系統可以快速高效的進行運作,滿足宏觀經濟信息管理對時效性的需要。不僅如此,政府在將經濟信息應用到宏觀經濟管理的過程中,還應注重政策上的調整,為宏觀經濟信息管理的應用打好基礎。具體來說政府應減少國有企業的數量,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促進金融體制的完善,保障國家經濟發展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三)發揮導向作用,實現科學管理
宏觀經濟管理無論應用何種手段,采取何種方法,其最終都是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國家經濟的建設。因此在應用宏觀經濟管理的過程中,其應一直堅持這一最終目標,避免管理方向出現偏差而造成目標實現的困難。在沒有應用經濟信息之前,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一些管理方法的制定有時會帶有著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難以真正的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使得宏觀經濟管理作用難以發揮出來。因此在應用經濟信息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經濟信息的優勢,將其作為宏觀經濟管理的導向,通過分析經濟信息加深對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的了解,進而可以從實際的角度出發,制定出符合經濟發展的管理策略,使得宏觀經濟管理更加的科學合理,更容易達成最終的管理目標。
篇4
1.3增長與發展理論中國經濟的增長呈現著一種非均衡的發展,主要依賴于要素與資本的投入,來推動經濟的發展.高投資推動高增長的事實,已被國內學者普遍的認同.但是有學者認為目前投資過度,并帶來了投資效益惡化的效果,[17]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同時,靠資本投入來引進技術,可能會導致結構性的失衡,過度依賴于進口技術,來促進經濟的增長.甚至有學者察覺到我國的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之間存在著“反效率配置”.總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非均衡”也凸顯得越來越明顯.中國的經濟增長,離不開投資的作用,即投資推動型增長,來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的過程中,引致勞動力結構轉化,可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據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2006,2007)的研究,可以歸納為兩方面,一則是在趕超階段利用低成本的競爭優勢,趕超快速發展.二則是中國正處于從低價的工業化向高成本的城市化的轉向過程中.也正是在這種轉向的過程中,工業化解決了“吃、穿、用”之后,那剩下的“住、行、學”則應由城鎮化來解決.[18]總體上來看,中國現處于發展轉變的階段,即轉型升級階段,存在著四個中國化的特征,強調制度的重要性、強調政府的控制性、強調多目標的協調性和強調公平取向的落實性.在強調制度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前提條件是技術不斷創新與發展,而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則依賴與制度的創新.[19]兩著相互促進,但制度創新時根本.強調政府的控制性上,主要體現在政府的資產與政策導向,會促進某一行業或領域的快速發展.政府需要扶持經濟結構的轉型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促使其又好又快的發展.強調多目標的協調性,主要體現在統籌兼顧上,既要經濟快速的發展,也要自然環境得以保護.在經濟發展轉型過程中,需要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方式的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相統一,利用外資與經濟安全的相統一,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發展相統一.[19]強調公平取向的落實性,主要體現為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落實好收入再分配的公平.為促進就業穩定,就需要落實就業與公平的相統一.
篇5
一品紅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不耐寒;適宜溫度為20~30℃,低于15℃或高于32℃生長不良,易落葉,13℃以下停止生長,35℃以上莖變細,葉變小;對水分要求嚴格,土壤濕度過大,常會引起根部發病,進而導致落葉,而土壤水分不足,植株生長不良,也會引起落葉。一品紅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在各種基質內均可生長,但以肥沃、疏松透氣、排水良好、pH值5.5~6.5的微酸性土壤為佳。
3繁殖方法
一品紅一般采用扦插法繁殖。扦插基質要有良好的透氣性,透氣性越好,越有利于促進生根,可用素沙或腐葉土3份、河沙5份、珍珠巖2份混合。扦插基質要嚴格消毒,清潔無菌。
北方多于3月上中旬花謝后,在室內利用修剪下來的老枝剪成插穗,每插穗帶3個節,進行扦插。或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利用嫩枝扦插,每插穗帶3個節,留上邊2片葉,并將葉片剪去2/3。剪枝條時,剪口有白色汁液流出,可蘸草木灰封住,并放置1~2d,待剪口干燥后再插于素沙中。插時先用木棍將土壤插孔,然后再將插條插入,這樣可避免擦傷剪口,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插后保持土壤濕度,在20℃左右條件下,30d左右可生根。
一般于3~6月用已生根的扦插苗作母本,盆栽或苗床栽培進行培育。定期摘心以促進分枝,一般長至20~30cm時摘心,以后每隔30d摘1次心,最后1次摘心應在預計采收插穗前35d結束。插穗后30~35d又可剪取第2次插穗。每一母株剪取的插穗量,依母株定植的早晚而不同,3月定植,每株2次可剪取50個以上。扦插一般在7月中旬至9月下旬進行。生根最適土溫為21~22℃,10d左右開始形成愈傷組織,15~20d開始生根,30~35d可上盆栽植。
4栽培管理
4.1上盆
一品紅盆土可用園土3份、腐葉土3份、珍珠巖(或河沙)3份、餅肥1份混合。將生根的扦插苗及時上盆,每盆栽植苗數,根據栽培方式和盆的大小而定。①依栽培方式:標準型,用標準品種,每盆栽1苗,不摘心,每株形成1枝花;多花型,用自然分枝品種或標準品種,經摘心,每株形成3~5枝花。②依盆的大小:標準型,用10~12cm的小盆,每盆栽1苗,15cm盆栽3苗,20cm盆栽5苗;多花型,用15cm以下小盆栽1苗,20cm盆栽2~3苗。
4.2管理
4.2.1換盆修剪。每年早春換盆,并更換新的培養土,可用腐葉土4份、園土3份、河沙2份、餅肥1份混合配制。結合換盆進行修剪,對于多年生老株,每個側枝基部留2~3個芽,將上部枝條全部剪去,促使其萌發新的枝條。
4.2.2澆水。生長期需水量大,應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但水分過多易引起根腐。一品紅既怕干旱,又怕水澇,澆水要注意均勻,防止過干或過濕;否則會造成植株下部葉片發黃脫落,或枝條生長不勻稱。澆水量要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和氣候變化而定,新芽剛萌發時需水量少,不宜澆水過多,以防爛根;夏季氣溫高,枝葉生長旺盛,需水多,每天早晨澆1次透水,傍晚應根據盆土干燥情況,如盆土干燥再補澆1次水。
4.2.3施肥。一品紅需肥量較大,尤以氮肥需求較多,但不耐濃肥。于5月上旬和6月上旬,各施1次腐熟稀薄餅肥水,濃度為15%~20%。9~12月,可每隔7~10d施1次氮磷配合的液肥,可追施0.2%~0.3%磷酸二銨肥水或用0.1%的尿素肥水加0.2%的磷酸二氫鉀肥水,混合追施。
4.2.4摘心。扦插時期摘心是控制株高的重要措施。因地區不同,多花型品種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扦插,標準型品種相對推遲30d左右扦插。扦插苗上盆后,當長到一定葉片數時進行摘心。因每個葉腋均能產生分枝,摘心后留葉數應根據預計花枝數而定,一般應在苗株長至具4~6片展開葉時進行摘心,留3~5片葉,產生3~5個花枝。摘心后6~8d應不斷噴水,適當遮蔭,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以利于側芽的生長。
4.2.5用激素控制株高。一品紅生長快,節間長,若不加控制,植株會過高,可用生長抑制劑控制株高。常用的抑制劑主要有CCC、B9、乙烯豐等。用CCC可進行灌根和葉面噴灑,灌根比噴葉效果更好。當根已充分發育后盡早使用,于摘心后15d灌根,過遲將影響總苞片大小,一般不遲于10月中旬,濃度為3000~6000mg/L;在10月前,用1500~3000mg/L葉面噴灑,噴葉常使葉片暫時變黃或受害,應謹慎使用。用B9葉面噴灑2次,每10d噴1次,有中等矮化效果;或用乙烯豐200mg/L灌根2次,每隔7~10d灌1次。在使用激素時,必須嚴格掌握使用時期和濃度,否則會造成危害。施用過遲、濃度過高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可使苞片變小、變形,葉片變黃或邊緣枯竭,開花期推遲等。
4.2.6控制花期。短日照處理是控制花期的必要措施。在預計供花前3個月控制日照,應及時進行人工遮光,使白天的日照時數達到9~10h/d,以滿足花芽分化對短日照的要求。
4.3病蟲害防治
一品紅的主要病害有灰霉病、葉斑病、莖腐病,可用75%百菌清或50%多菌靈500倍液防治;主要蟲害有白粉虱、紅蜘蛛等,可用25%飛虱寶1000倍液或10%蚜虱凈3000倍液防治白粉虱,用三氯殺螨醇或敵敵畏800~1000倍液防治紅蜘蛛,每10~15d噴1次,連續噴2~3次。同時加強管理,如降低植株密度和環境溫度,增加通風透光等,以減少害蟲的蔓延。
參考文獻
[1]劉金海.觀賞植物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6
1.誤導風險。本來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有沒有紅利可分都屬正常,但遺憾的是,由于推銷分紅保險時出現的誤導宣傳,使投保客戶的分紅預期人為拔高,使保險公司不得不面對巨大的壓力。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誤導:首先是人的誤導。盡管保監會下發了《人身保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但仍有個別人為單純追求業務發展,在銷售過程中,片面擴大分紅保險的投資功能,如承諾高回報,隱瞞紅利的不確定性等,誤導消費者;其次是銀行、郵政在銷售時的誤導。有的人員混淆保險與儲蓄的區別,簡單地將分紅保險與儲蓄的收益率相類比,把分紅產品的收益率簡單地列為本金+保底利率+分紅,有的甚至在銀行門口打出“本金+儲蓄+紅利,一個都不能少”、“銀行保險+分紅保險:客戶是最大的贏家”等橫幅,使客戶誤認為購買分紅保險相當于用保費進行儲蓄和投資,容易產生“買分紅保險比儲蓄合算”的誤解。同時,不能排除部分單位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對客戶夸大回報率的現象。
2.成本風險。主要表現為保險公司經營中的“費差損”風險。壽險公司的經營費用主要由營業費用、手續費、傭金組成,目前在各保險公司投資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時,經營費用卻呈上漲之勢。據有關報道,2002年我國保險公司的營業費用、手續費、傭金同比分別增長了67.45%、212.99%、28.92%。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分紅產品主要通過銀行、郵政等中介機構銷售,隨著銀行保險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保險公司付給銀行等中介機構的手續費有不斷攀升的趨勢,如果不及時得以規范,一旦手續費超過了當初定價時的費用范圍,就有可能造成該險種的費差損。另一方面,保險公司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保費規模,采取各種措施激勵營銷員,進行各種業務競賽,大規模的廣告宣傳,有的公司還采取了有獎銷售等方式,這些都會導致公司的銷售成本增加,額外增加了保險公司的費用支出,有的公司甚至用其它險種的費差益來彌補分紅險種的費差損,長期以往,勢必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危及保險公司的正常經營發展。
3.經營風險。從銷售情況看,有的公司在分紅險保費收入中某一較短期限的保單所占比重高達90%以上,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這些保險公司為搶占市場份額,追求保費規模所致,沒有很好的處理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問題,導致公司的粗放式經營,一旦保險市場相對飽和,保費收入的增長不能達到相應的速度,將會出現公司現金流不暢,滿期給付困難的問題。另外,從退保的角度分析,如果分紅結果不理想,客戶會因為實際分得紅利與其預期收益相差過大,造成客戶失去對分紅保險產品的信心,導致客戶的退保風險。同時,由于分紅保險產品的現金價值一般比別的險種高,如果隨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的好轉,如股市等其他投資渠道收益上揚時,許多客戶可能會對分紅結果不滿意,而為了追求更高收益,他們可能會通過退保把資金轉移到股市中去。
4.社會風險。分紅保險的投資收益具有長期性的特點,但由于目前的保險市場依然是一個并不成熟的市場,對于消費者來說,保險仍然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性,大部分消費者缺乏保險知識,風險意識淡薄。客戶缺乏獨立理性的分析,懷有投機心理或從眾心理,導致對分紅保險產品認識或判斷上的錯誤,如認為購買分紅保險就是為了投資賺錢,忽視了分紅保險本質上的保障功能,或分紅保險一定會有分紅、紅利演示的數額就是應得的紅利等等,基于上述錯誤認識,客戶往往對分紅保險產品抱有較高的心理預期。而一旦分紅數額與其預期有一定差距時,便容易產生不平衡心理,從而可能導致群體上訪、集體投訴,甚至集體退保等惡性事件的發生。此外,社會媒介的負面宣傳報導也極易導致分紅險的外生性風險。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消費者作為弱勢群體,在獲取信息渠道狹窄的情況下,往往對媒體盲目偏信或唯媒體是從。假如媒體的報道有失偏頗,就可能將事態引向惡化,對整個保險業造成誠信危機,影響保險業的穩定、健康、快速發展。
5.對整個壽險市場和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首先,境外分紅保險產品的大發展是在保障型產品基本飽和之后才出現的,而我國的壽險市場才剛剛起步,目前我國居民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純保障型的傳統保險其實仍有很大需求。同時,國內大多數的中資保險公司還停留在粗放型的經營階段,在資金運營、財務管理、風險控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加上投資渠道的狹窄及傳統保險覆蓋率較低等情況都決定了壽險產品必然由過于偏重投資功能向保障功能的理性回歸。其次,從目前的經營情況來看,壽險市場的保費結構很不合理。從全國看,2003年第一季度分紅保險保費已占總保險費收入的67.04%,在新型產品中占比更是高達96%;分紅產品對整個壽險市場的影響力過大且具體對一家保險公司來說,分紅保險的保費過多地集中于一二個產品上,一旦后續的產品出現斷層,到期分紅時很可能導致保險公司資金的流動性風險,進而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再次,分紅險保費收入的急劇增加,對保險資金的運用增加了壓力。而在現有的政策條件下,保險資金運用既受制于投資渠道的單一,也受控于尚不成熟的中國資本市場的波動。實際上,資本市場不完善和民眾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環境下,過度經營投資型產品不僅容易增加經營風險,而且一旦不能滿足客戶對于投資收益的心理預期,很有可能形成對整個保險行業的信任危機。
6.投資收益風險。主要表現在保險資金運用的“利差損”風險。眾所周知,分紅險等投資性保險的順利推廣離不開發達的資本市場的支撐。只有當資本交易市場完善、投資渠道暢通、有多樣化的投資產品可供選擇時,保險公司才能從投資中獲取既定的收益,保證對投保人投資利益的兌現。但政府部門出于安全性考慮,對保險資金有較多的限制,目前的保險資金投資僅限于協議存款、購買投資基金、國債和金融企業債券等方面。由于現行的低利率使保險資金用于存款和投資債券的投資收益很低,因此對于保險公司來說資金運用的最佳渠道是證券投資基金。然而,據“中國保險發展論壇2003年年會”透露的消息,2002年中國保險業飛速發展,保費增長了近50%,但投資收益率卻連年下降,2001年是4.3%,2002年下降到3.14%。由于2002年國內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均處于低迷狀態,使保險行業用于證券投資基金的收益率為—21.3%,浮虧66.7億元,大大低于2001年通過基金獲得的20%的收益率。協議存款利率也由2001年的5%左右下調至3.4%左右。直至2002年底,全國保險資金平均收益率僅為3.14%,連壽險公司一般演示系統中的低檔收益率都未能達到。同時,一方面我國的相關政策對于保險公司用于投資證券投資基金的資金比例限定在10%—15%,相對于各壽險公司龐大的保險資金而言,這個比例顯然過低;在扣除2%—2.5%的保底利率后,可用于分派的紅利金額確實不容樂觀,離客戶的預期可能會有一段距離。換言之,假如保險公司因其他各種因素考慮動用自有資金勉強分紅,勢必加重利差損的負擔,有違當初推出分紅險產品防范利差損風險的初衷,對保險公司今后的穩健發展十分不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各壽險公司所推出的分紅產品同質性很高,面臨的風險也很類似,因而上述六類風險是我國保險業分紅保險所面臨的共同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分紅保險的“紅利”主要來源于利差、費差和死差,而三差中對利潤影響最大的是利差,其次是費差,也就是說壽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和經營費用在紅利分配中起關鍵作用。
二、保險公司應采取的對策
風險的存在很可能導致群體性上訪、投訴和退保事件的發生,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經過“投連險風波”再到“分紅險困惑”,各保險公司必須重新審視和調整壽險產品的發展思路,認真分析研究目前分紅保險中存在的風險,采取多種針對性措施,未雨綢繆,積極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分紅保險潛在的風險。
1.改變管理機制,轉變經營理念。要進行根本的產權制度改革,逐漸打破國有資產壟斷的局面,引進多元化的資本力量。解決了利潤目標的問題也就解決了保險產品創新的動機問題。與產權制度相適應,保險公司也需要將組織結構、考核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進行深入改革,通過合資、戰略聯盟等形式,提高公司自身的經營能力、資本實力,以及人才實力,真正為保險產品創新的數量和質量提供優質保證;各公司應認真做好市場調研,開發滿足人們真實保險需求的保險產品,從而引導市場樹立正確的保險觀念;各公司還應切實轉變“跑馬圈地”、過分強調市場份額的經營理念,建立科學的核算體系,腳踏實地,精心經營,從而擺脫我國保險業粗放式經營的模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從而最終樹立盈利是保險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的正確理念。
2.調整險種結構,加快產品創新。就目前的情況看,各壽險公司的保費大量集中于少數幾個險種上,而其他險種的銷售比例偏低,這也是造成分紅險風險的原因之一。對于任何一個保險公司而言,一個或者是一類險種的保費比例過大,顯然是十分危險的。一旦沒有替代性很強的后續產品連接上,那么保費收入就會波動很大,資金流的連續性會受到影響,造成到期償付現金流的巨大壓力。所以改善險種結構也是保險公司的當務之急。因而各保險公司應該采取各種措施,堅決避免過度經營分紅保險產品,導致險種結構、保費結構的不合理,同時要進行新一輪的產品創新,回歸保險保障功能,開發多元化功能的保險產品,避免保費結構中“一險獨大”、經營過程中“大起大落”的局面,分散和化解經營風險,保證壽險業務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篇7
VolatilecompoundsofSciaenopsocellatusmuscleareextractedby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SPME)andareidentifiedby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scopy(GC-MS),whichprovideelementarydataforprovinguptheodorcompoundsofthemarinefish.52volatilecompoundsofmatchingdegreemorethan800areisolatedandidentifiedsuccessfullyfromtheabdominalmuscleofSciaenopsocellatus,while54fromthedorsalmuscle,and42samecomponents.Thesecompoundsincludehydrocarbons,alcohols,ketons,aldehydes,estersandringycompounds.Themajorvolatilecompoundsarealcohols,aldehydesandketons,respectivelywiththecontentsof30.47%,38.47%,
13.14%and27.87%,41.54%,14.43%inthetotalvolatilecompoundsoftheabdominalanddorsalmuscle.Sciaenopsocellatushasthefishy,specificgrassy,fattyandmelon-likeodor.Hexanaland
1-Penten-3-olcontributetotheformoffishysmellmostgreatly,paredwith
thedorsalmuscle,theabdominalmuscleisfishier(F0.01).1-Octen-3-ol,4-Heptenalandbenzaldehydehavecloserelationstotheformofcharacteristicflavor.
Keywords:Sciaenopsocellatus,SPME,GC-MS,volatilecompounds
美國紅魚是一種海產經濟魚類,原產于北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灣,因其肉質細嫩、味道
鮮美、市場暢銷,造成捕撈過度、產量銳減。自八十年代中期后開始禁止商業性捕撈,并開展人工養殖,現已成為迄今世界上養殖產量最高的魚種之一,也是國際上高檔的熱銷水產品中的一員。我國已普遍開展養殖,年產量可達50000噸以上,前景廣闊。
在自然捕撈和人工養殖的魚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令人不愉快的異味。在捕獲的海產魚體內,經常存在的幾種異味有腥臭味、石油味和碘味。如今我國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食物的營養與口味,這些異味的存在不僅影響魚類的食用口感,降低其商品價值,而且影響了魚類的市場銷售和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另外,因不良養殖環境引起的一些異味還對人體有害,不能保證食用安全。多數內陸地區人無法接受海魚的腥臭味,喜歡紅燒或油炸海魚,但從營養角度考察發現,這樣雖可減少腥臭,但會破壞魚體中的不飽和脂肪酸。
美國紅魚主要采用淺海養殖,其旺盛的生命活動以及體內活躍的酶系,導致許多具有異味的代謝物的產生;另外,投喂的餌料一般為魚粉等人工飼料或腐敗變質的雜魚蝦,使原本就具有腥臭味的魚體腥味更加濃郁,風味大大降低,故不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從而限制了美國紅魚的加工和利用,進而影響了其養殖業的發展,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其氣味成分,以便進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抑臭和除臭。
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裝置提取揮發性成分,利用氣質聯用儀分析鑒定,為探明我國養殖海水魚類魚肉氣味的組成提供了初步數據,并為以后如何改善養殖海水魚肉不良風味提供理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用活體美國紅魚,捕于我國美國紅魚主要養殖基地象山港,條重一斤左右,用充氧袋運送。
1.2主要儀器設備
固相微萃取裝置:65µm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DVB)涂層的萃取頭(美國
Supelco公司)。
氣質聯機:QP2010GC/MS聯用分析儀(日本SHIMADZU公司)。
1.3試驗方法
1.3.1樣品制備
用榔頭敲擊魚頭部至暈,去除魚鱗、內臟、鰓部,將血污和雜質清洗干凈,取魚脊背骨
兩旁肉和魚肚處的白色腹肉分別置于冰水浴中勻漿,加入飽和NaCl溶液,肉液比例為1:1,并攪拌均勻。
1.3.2揮發性成分的頂空采樣
取3g樣品于樣品瓶中,將SPME針管插入樣品瓶中。在萃取溫度60℃、磁力攪拌條件
下平衡20min,頂空萃取30min后取出萃取頭,迅速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進行后續分析鑒定。
1.3.3氣質聯機分析鑒定
氣相色譜條件:VOCOL毛細管柱(60m×0.32mm×1.8µm);載氣為He,流速為
0.96mL/min;不分流模式進樣;進樣口溫度為210℃;接口溫度為210℃;程序升溫:柱初
溫35℃,保持3min,以3℃/min上升到40℃,保持1min,再以5℃/min上升到210℃,保
持20min。
質譜條件:離子源溫度為200℃;電離方式EI,電子能量70eV,燈絲發射電流200µA,掃描質量范圍33~500(m/z)。
1.3.4定性定量方法
定性:化合物經計算機檢索,同時與NISTlibrary(107kcompounds)和WileyLibrary
(320kcompounds,Version6.0)相匹配。本研究僅報道相似指數(SI)大于800(最大值1000)的鑒定結果。定量:相對百分含量按峰面積歸一化計算。
2結果與討論
2.1美國紅魚魚肉揮發性成分的測定分析結果
試驗比較了美國紅魚腹部肉和背部肉揮發性成分的分析結果,得到總離子流色譜圖如圖
1、2所示。揮發性組分及其相對百分含量見表1。圖1、2顯示,腹部肉和背部肉的總離子流圖基本一致。由表1可以看出,從腹部肉和背部肉中分別檢測出52種和54種有效揮發性成分,相同成分有42種。這些有效揮發性成分主要是烴類(Hydrocarbon)、醇類(Mellow)、酮類(Ketone)、醛類(Aldehyde)、酯類(Ester)和環狀化合物(Ringycompound),其中含量較高的是醇類、醛類、酮類,它們在腹部肉和背部肉中分別占揮發性化合物總數的
30.47%、38.47%、13.14%和27.87%、41.54%、14.43%。根據風味特征以及所占含量,可以得出美國紅魚魚肉中的氣味主要由揮發性羰基化合物和醇造成。章超樺[1]、何雄[2]等研究報
道了通過特定脂肪氧合酶的作用,魚脂質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代謝而衍生出來的揮發性羰基
化合物和醇對魚肉的氣味有很大貢獻。
Table1VolatilecompoundsobservedinabdominalanddorsalmuscleofSciaenopsocellatus
2.2美國紅魚魚肉中的醇類化合物
被檢出的醇類化合物主要是1-戊烯-3-醇、順式-2-戊烯醇、1-辛烯-3-醇、1,5-辛二烯-3-
醇、反式-2-辛烯-1-醇、10-十一炔-1-醇等不飽和醇以及一些飽和醇類,如戊醇、己醇、庚醇、辛醇、壬醇等。一般來說,在新鮮魚肉中,揮發性醇表現出的氣味品質較為柔和[1,3]。不飽和醇的香氣閾值一般較低,具有蘑菇香氣和類似金屬味,對肉類風味的形成有一定作用[4]。在檢出的醇類物質中,1-戊烯-3-醇和1-辛烯-3-醇所占比例最大,對新鮮紅魚的風味特征貢獻很大。1-戊烯-3-醇具有魚腥味,是美國紅魚肉的主要腥味成分,在腹肉中的含量明顯高于背肉,這是腹肉的腥氣強于背肉的原因之一。而1-辛烯-3-醇是一種亞油酸的氫過氧化物的降解產物,表現出類似蘑菇的香氣[5],普遍存在于魚類的揮發性香味物質中,與美國紅魚肉中的特征香氣密切相關。飽和醇類可能是在加熱過程中脂肪經氧化分解生成的或是有碳基化合物還原而生成醇的緣故,由于它們的閾值比較高,因此除非它們以高濃度存在,否則對魚肉的風味貢獻很小[6]。從表1中可以看出飽和醇所占濃度較低,因此對紅魚肉的特征風味的影響不大。
2.3美國紅魚魚肉中的羰基化合物
醛類化合物在美國紅魚肉中的含量較高,尤其飽和直鏈醛如己醛、庚醛、辛醛、壬醛、
葵醛等占有很大比例,通常呈現出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草味和辛辣的刺激性氣味,且它們的閾值很低,因此對美國紅魚肉腥味的產生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具有青草氣味的己醛含量最高,
達18%,而其閾值(4.5µg/kg)較低,是美國紅魚肉腥臭味的重要相關物質。另外值得注意的
是4-庚烯醛、苯甲醛、2,4-庚二烯醛、2,4-癸二烯醛、(E,Z)-2,6-壬二烯醛等成分。苯甲醛已經被鑒定為烤花生的主要羰基化合物,具有令人愉快的杏仁香、堅果香和水果香[7];2,4-癸二烯醛具有油炸食品的脂香味[8],雖然其含量遠低于己醛,但閾值(0.07µg/kg)也比己醛低得多,對美國紅魚魚肉風味的貢獻也較重要;4-庚烯醛、(E,Z)-2,6-壬二烯醛能產生瓜果類香氣,在氣味中有加和作用。醛類物質可能來源于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后形成的過氧化物的裂解,
如Drumm等[9]已經證實了己醛是ω6-脂肪酸過氧化物降解的主要產物;辛醛、壬醛是油酸氧化的產物;反,反-2,4-癸二烯醛是聚不飽和脂肪酸氧化的主要產物之一。
酮類物質主要呈現桉葉味、脂肪味和焦燃味,閾值遠遠高于其同分異構體的醛[10],對
魚肉氣味的貢獻相對較小。但不同肉風味間的差異主要來自羰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差異,故
酮類化合物對形成肉風味仍具一定影響[11]。酮類對腥味物質主要起增強作用,它們的存在
可使腥味物質增強或改變。酮類可能是由于不飽和脂肪酸的熱氧化或降解而產生的[12,13],一些小分子酮如2,3-戊二酮在脫腥后反而增多了,這可能是在脫腥過程中一些大分子酮類被分解成了小分子,同時也能證明這些小分子酮類對魚腥味貢獻不大。
2.4美國紅魚魚肉中的其他化合物
試驗中還檢測出了部分烴類,烴類物質主要來源于脂肪酸烷氧自由基的均裂。各種烷烴
(C6~C19)存在于甲殼類和魚類的揮發物中,但它們的閾值較高,對整體風味貢獻不大[14]。
2-甲基-1,6-庚二烯、3-甲基-1,4-庚二烯和1,3-反-5-順-辛三烯等烯烴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形成酮或醛,是產生腥味的潛在因素。檢測出的環狀化合物中,呋喃類可能會產生魚腥味,但不是典型的魚腥味;另外,幾種含苯化合物如甲苯、1,2-二甲基苯等也是造成魚肉異味的物質,
這可能是從環境污染物轉移到魚體內的,說明魚肉的風味還受環境的影響;在腹部肉中發現
了一些背部肉中沒有的氧化物,如二環戊二烯環氧化物和3-檸檬烯雙環氧化物。一般認為,鮮魚體內的氧化三甲胺會隨著魚新鮮度的降低,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降解
生成三甲胺和二甲胺。純凈的三甲胺僅有氨味,在很新鮮的魚中并不存在,當三甲胺與不新鮮魚的δ-氨基戊酸、六氫吡啶等成分共同存在時則增強了魚腥的嗅感。海水魚體內所含的氧化三甲胺較淡水魚多,故當其新鮮度降低時,腥臭味更濃烈。但在匹配度大于800的物質中并無氧化三甲胺檢出,可能它存在于美國紅魚體內其他部位,也可能是氧化三甲胺含量太低不能被有效地檢出,因此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5小結
通過采用頂空固相微萃取方法萃取美國紅魚魚肉中的揮發性成分并經氣質聯用儀分析
鑒定,經NIST和Wiley質譜數據庫檢索和文獻對照,共檢出并確定64種成分,主要是醇、醛、酮和烴四大類,以醇、醛和酮類化合物的作用最為顯著。美國紅魚的氣味特征主要表現為魚腥臭、青草氣、脂香以及瓜果類香氣等;己醛、1-戊烯-3-醇是美國紅魚的主要腥味成分,環境以及其它揮發性風味組分的協同作用或累加作用對腥味的形成也有較大影響;與背部肉相比,腹部肉的腥味明顯(F0.01);1-辛烯-3-醇、4-庚烯醛、苯甲醛等物質對形成美國紅魚的特征氣味起著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章超樺,平野敏行,鈴木健等.鯽的揮發性成分[J].水產學報,2000,24(4):354-358.
[2]何雄,薛長湖,楊文鴿等.羅非魚鰓組織中脂肪氧合酶的性質研究[J].水產學報,2005,24(7):15-19.
[3]HanneH,RefsgaardF.Isolationandquantificationofvolatilesinfishbydynamicheadspacesamplingandmassspectrometry[J].JAgricFoodChem,1997,47:1114-1118.
[4]孫寶國.食用調香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5]DavidB,JosephsonD.Identificationofcompoundscharacterizingthearomaoffreshwhitefish[J].JAgric
FoodChem,1983,31:326-330.
[6]WurzenbergerM.Stereochemistryofthecleavageofthe10hydroperoxideisomerlinoleicacidto1-octen-3-ol
byahydroperoxidelyasefrommushrooms[J].BiochembiophysActa,1984,795:163-165.
[7]MasonME,JohnsonB,HammingMC.Volatilecomponentsofroastedpeanuts.Themajormonocarbonylsandsomenoncarbonylcomponents[J].J.Agric.FoodChen,1967(15):66-70.
[8]MottramDS.Flavorformationinmeatandmeatproducts:areview[J].Foodchem.,1998,62(4):415-424.
[9]DrummTD,SpanierAM.Changesinthecontentoflipidautoxidationandsulfur-containingcompoundsincookedbeefduringstorage.JournalofAgricultureandFoodChemistry,1991,39(2):336-343.
[10]SeikTJ,AlbinIIA,parisonofflavorthresholdsofaliphaticlactoneswiththoseoffattyacids,estes,aldehydes,alcohol-sandketones[J].J.DairySci.,1971,54(1):1~4.
[11]CASSER,U,GROSCHW.Primaryodorantsofchickenbroth[J].ZLebensmUntersForsch,1990,190:
3-8.
[12]HeathH.Flavoranditsstudy[M].AVIpublishingCo,Westport,CT,71-111.
[13]ChaY.Volatileflavorcomponentsinsnowcrabcookereffluentandeffluentconcentrate[J].JFoodSci,1992,
58:525-530.
[14]JosephsonD.Enzymichydroperoxideinitiatedeffectsinfreshfish[J].JFoodSci,1985,52:596-600.
StudyonthevolatilecompoundsofcultivatedSciaenops
篇8
(1)出現大洪水的機遇較大;
(2)北方總降水量雖然小于南方,但北方降水量在年內的集中程度和年際變化幅度之大都超過南方,所以在北方河流出現大洪水的機遇也很大;
(3)出現澇災的機遇也大。
我國海岸夏季常受臺風襲擊。臺風登陸前和登陸后往往在沿海甚至內地造成大暴雨[4]。臺風在沿海還要引起風暴潮和大風浪,對海堤和平原水庫護坡經常構成嚴重威脅,風暴潮對位于河口的一些城市威脅尤為嚴重(在城市防洪一節中將作進一步說明)。綜上所述,可見我國特定的水文條件是造成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的主要自然原因。
其次,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由于流域水土流大而挾帶泥沙,挾沙河流較易成災。我國黃河自古為患,在建國前的一千多年中平均三年兩決。水災這樣頻繁,與泥沙堆積,以致下游河床高于兩岸有關。長江的荊江河段也因泥沙不斷在河床堆積,汛期水面高出堤外南北兩岸地面數米至十余米,防洪形勢十分嚴峻。泥沙還會在水庫和湖泊內淤積,減少調節容積,所以我國河流挾沙也是水災頻繁發生的自然原因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間,全國各地較大的洪水災害有1,092次[7],平均每兩年一次,這些災害包括黃河、長江、淮河等大河及其支流的泛濫和沿海風暴潮的漫決(古書稱為海溢),也包括一些戰爭中“以水代兵”所造成的洪災,但絕大部分的洪水是自然條件造成的。這些不很完整的歷史記載己充分說明了我國洪水出現的頻繁。至于洪水出現后,成災的次數和災害的程度則與當時的社會條件有關。
2、社會因素與洪澇災害
我國人口不斷增加,以近幾百年為尤甚。為了爭取生存空間,特別是爭取近河肥田沃土而不斷筑堤建圩,與水爭地。其結果是不斷減小河道泄洪能力和湖泊調節洪水的容積,加大洪水成災的可能。以洞庭湖為例。從元、明到清代中葉,湖面還有約6,000km2,宋、元時開始筑堤圍垸,經明、清和民國的不斷建圩,到1949年已有垸田593.5萬畝,到1979年增加到868.7萬畝。計自1825年至1983年的158年中,湖泊面積已減少3,309km2,圍湖和泥沙淤積使洞庭湖的容積由1949年的293億m3減至1983年的174億m3(其中因泥沙淤積而減少的容積約為40億m3),使洞庭湖調節荊江洪水的能力大為降低,從而使洪水季節荊江的水位抬高。與水爭地甚至發展到沿河設障,影響河道過洪能力。如遼河原設計可通過流量5,000m3/s,1985年洪水流量才達1,200mm3/s,即釀成大災。現長江上游的一些城市也在修建進占江道的市政工程,后果堪憂。
另一重要的社會問題是行政圈與流域圈不一致。我國重要河流大多跨越幾個省,在行政上,一個流域分屬幾個省,對全流域最有利的防治洪澇災害規劃而對有些省卻未必是完全有利的。這時如缺乏流域整體利益觀念,又未健全流域治理決策體制,便容易出現水事糾紛;或遲遲不能達成流域治理規劃,或達成流域治理規劃后,對實施程序又有分岐。總的結果便往往是貽誤減災工程的建設。議論未定,水已成災,給各方面都帶來損失。
另一加重水災損失的社會因素是防災觀念薄弱。如果有若干年降水較少,社會上便容易產生麻痹思想,或以為大洪水不易出現,或誤以為己有的水利工程己足以應付一切洪水。于是為了一時方便,一些城市和企業便向低洼地帶發展而不考慮適當設防,一旦遭遇較大洪水,自然便招致不應有的損失。
從歷史文獻看,明、清兩代每三年即有兩次水災[7],比歷史記錄的長期平均,即兩年一次,更為頻繁。其中原因,除了遠古史記載可能不全外,明、清兩代由于人口增長,與水爭地愈演愈烈,以致更易成災,可能也是一個原因。
3、防治標準
防治洪澇只能按一定的標準進行。防治標準的選定主要取決于經濟和社會因素。洪澇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愈大則防災的標準應愈高。大江、大河的洪水往往來勢猛,泛濫的范圍大,可以造成重大的人員和經濟損失,所以治理標準一般都比較高。黃河下游為地上河,長江中、下游的洪水位也多高于堤外地面,萬一潰決,損失將極為嚴重,所以設防標準更高,常按百年一遇甚至更稀有的洪水設防。澇災的發生通常比較緩慢,撤出人員財產相對較易,澇水一般水深較小,造成的破壞也相對較小,所以除澇標準一般較低,常按3~5年一遇的降水來規劃抽排工程。從農業增產的要求出發,今后應提高農田防澇標準。城市往往是經濟、文化以至政治中心,因此防災的標準往往比較高。北京是我國首都,防洪標準在全國城市中是最高的。
應用現代水利工程技術原可以達到高得多的防洪和防澇標準。但過高的防災標準,在經濟上通常是不能實現的,由此可見,在各個時期允許達到的防災標準都大致與當時的經濟條件相適應。防洪澇標準應適當超前于當時的經濟水平,以便保護經濟發展的成果,使其免遭在某一特定標準下的洪澇災害。經濟取得一定發展后,又應對水利工程建設作新的投入,以提高防災標準。所以由于經濟和社會條件的制約,防災標準只能適當地超前于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然后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繼續提高。過多地超前于當時經濟水平,是不現實的,即使技術上是可能的,經濟上也往往是不可行的。例如近年日本在防洪方面提出超級堤(Superlevee)的方案。堤頂寬達100m。這是基于當前日本經濟水平和水災可能造成重大損失而提出的。60年前的日本,盡管已有建這種堤的技術,卻無人敢提出如此建議。
總之各個時期的防洪和防澇工程只能達到一定的標準,這主要是由國力來決定的,如果發生超標準的洪、澇水情時,還是要成災的。所以在建成一定標準的防水災工程后,還需要制定緊急措施,以便在發生超標準水災時可以減少損失。
4、大江大河和大湖水災的防治
縱觀我國水災情況,我國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中應實行“蓄泄排兼籌”,即在山區建設水庫,削減洪峰和攔截一部分泥沙,同時在下游修建或加高加固堤防,以宣泄削減后的洪水、保護兩岸城鎮和農田。根據實際可能性還要在水庫下游適當設置蓄洪區和行洪區,來進一步削減洪峰,增進行洪中堤防的安全。這樣,由水庫、堤防和行、蓄洪區共同組成一個最經濟而有效的防洪系統;再加上在低洼地帶建立適當的排澇設施,或將地面積水及時抽送入江河,或通過排澇系統,將它排入內湖或其他水體。這樣便形成一個蓄泄排兼備的防洪澇系統。蓄和泄是相輔相成的。蓄是為了削減洪峰,使堤防可以安全行洪。決定堤防安全行洪的關鍵因素是流量。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大水時淮河正陽關流量由于上、中游滯蓄了78億m3而由1.3萬m3/s降至7,450m3/s,從而使正南淮堤和淮北大堤得以安全渡汛。另一方面又因為堤防能安全行洪才有可能將超過蓄量的大量洪水送向下游,最終入海。無視蓄水削減洪峰的作用和無視蓄泄結合在我國防洪體系中的重要性,而只強調加大泄流能力會使我國堤防因負擔過重而難保安全。我國的重點堤防多是有較長歷史的老堤,通常隱患較多。如荊江大堤,初建于東晉太元年間,以后逐漸增長,迄今已經歷約1,600年,堤身的堤基存在許多弱點,在長僅182km的堤身迄今已發現和清除了隱患十多萬處[8],但還未清除凈盡,而且新的蟻穴獸穴還會產生。堤基多處為透水材料,清除或改建的經濟負擔太大。因此,一方面要努力加固堤防,但又要理解堤防的防洪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對于較大的稀遇洪水還必須借助于水庫或分洪工程來削減洪峰,才能安全通過一定的洪水。荊江大堤經加固后可以通過約6萬m3/s的流量,再提高流量對兩岸人民風險太大。三峽工程建成后初期有防洪庫容221.5億m3,利用這一巨大庫容可將來自長江上游的百年一遇洪水(86,300m3/s)調節到可以安全通過荊江河段,使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所以,為了下游行洪安全,今后大江、大河的治理中還要興建大量水庫。在當前由于人口增加,平原行、蓄洪區的啟用日益困難的條件下,在山區根據實際可能而多建水庫更具有特殊意義。
蓄泄兼籌也包括在下游平原地區開挖減河,或為干流分泄部分洪水(如在淮河流域已建成的茨維新河和計劃興建的懷洪新河),或排洪入海(如淮河入海水道)。以海河的治理為例,針對過去尾閭集中于天津的缺點,大量開挖減河,使入海的總泄流能力由1949年前后的2,420m3/s,增加到1989年的24,680m3/s。另外加高加固了堤防,使本水系的骨干河道防洪標準達到20至30年一遇[4]。
在湖泊的治理中,也要蓄、泄、排兼籌。以太湖為例,一方面要求太湖容蓄45.6億m3,為此要加高加固太湖圍堤和興建9項排水工程。既建圍堤,堤周圍的低洼地帶便需要排澇設施。另對湖泊治理來說,由于流速低,摻混作用較弱,如何保護水質問題往往比河流的相應問題更為嚴重。對于污染點源要嚴加控制,要求污水經處理后方準排入,對非點源污染則除控制之外,還須利用湖泊水動力特性,盡可能避免富營養化的產生。在我國的湖泊治理中還面臨嚴重的人與水爭地的社會問題,江蘇里下河地區原有湖蕩約1,100km2,前幾年圍墾了約700km2。太湖流域的湖蕩則僅在1949年以后就被圍墾了500km2。這些都使湖泊大量喪失調蓄能力。由于人口還以1.9‰的速率遞增,需要耕地,所謂退田還湖,除個別情況外,已難實現,這就加重了治水的困難。鑒于防洪形勢已十分嚴峻,今后也必須堅決制止進一步圍墾湖泊,同時要增加對水利和農業的投入以緩和人與水爭地與林草爭地的矛盾。對于大型通江湖泊,如洞庭湖和鄱陽湖,還必須進行水、沙運動的定量研究,例如對洞庭湖,應利用已建立的動床數學模型,以荊江,三口分流河道,湘資沅澧的一部分,洞庭湖本身以及城陵磯上、下的長江河段,作為一個計算的整體對象,以一維計算為主,輔以二維計算,以求出整個系統的水沙運動和湖床及河床的沖淤變化,以至這些變化對長江干流洪水演進的影響。通過上述計算可以定量地預報三峽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壽命的延長范圍,湖區水源的變化和保護措施及分流口建閘的得失等。在以上計算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對湖區環境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有了這些研究成果,便可以結合實踐對洞庭湖的治理作出比較落實的整治規劃并預報其長遠效果。整治規劃可適當包括一定的機械清淤,應選在回淤緩慢的地點。三峽工程建成后,進入洞庭湖的泥沙可大幅度減少,應研究對洞庭湖實行機械清淤能否較長期保持疏竣的效益。
在我國江河湖泊的治理中經常遇到泥沙問題。建國以來,結合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設,特別是結合黃河和長江的整治,我國泥沙工程技術已取得長足的進展。但展望未來,要進一步防治江河湖泊的洪澇災害,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泥沙工程技術。首先根據流域的水文、泥沙、地理、地質和經濟等資料,運用泥沙工程知識,制定流域泥沙治理規劃,如下世紀黃河下游泥沙淤積如何治理等。為此,要進一步完善(驗證)泥沙運動的數值和試驗模擬技術。配合這方面的工作,需要對水流與床面的泥沙交換,河型的轉化和預報,床面形態的演變和阻力,高含沙量輸沙現象,污染物與泥沙的相互作用,流域產沙等問題作進一步探討。
除泥沙難題外,還有許多難題需要研究。例如在上游地區將興建一批壩高接近300m的“特”高壩(如二灘,小灣和溪落渡)。許多壩將位于洪峰高、洪量大、地質條件不好、地震烈度高而且交通不便的高山峽谷區。為了節約運輸量,可能更多地采用輕型壩和當地材料壩。水利工程人員將面臨大量新難問題。為此也須大力發展水利工程技術。發展水利工程技術并不是易事,首先,它不是單純試驗室或理論的產物,它還需要以大量野外觀測資料為依據,工作量通常是很大的。其次,水利工程技術必須經過實踐考驗,由于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從設計到建成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所以一項重大水利技術從構思。研究到經歷考驗需要較長時間而且還要擔當許多風險。
水利減災工程是公用工程,對水利減災工程的研究主要應以國家和地方支持為宜。
5、水土保持[9-15]
水土保持對小支流的減洪、減沙可以較快見效,而且也是發展小流域經濟,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我國水土流失的代表性地區有北方降水較少的黃土高原和南方濕潤的紅土崩崗丘陵區。前者面積約43萬km2,土壤侵蝕模數可高達1至2萬t/km2/a。其中11.6萬km2更是侵蝕模數特高區。該區位于黃河中游,是溝壑侵蝕區,也是黃河下游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因年降水量小于約500mm,植物不易生長,故水土保持目前以筑淤地壩、建梯田等建筑物措施為主,生物措施為輔。據山西省對6條溝壑的調查結果,盡管溝壑面積僅占流域面積的44%,但侵蝕量卻占總量的83.5%;而梯田、造林、種草等治坡措施,僅能控制來沙量的20%~40%。來沙量的50%以上現階段靠淤地壩攔蓄。淤地壩的高度主要取決于溝壑的地形,一般高5~20m,可按5%洪水設計。遇大暴雨被沖毀時,大多壩身被沖開一個缺口,所攔淤的泥沙據調查只損失10%~30%。淤地壩多用水墜法建造,需要的投資較少,每立方米的庫容成本僅0.03~0.05元(1985年價格)。僅黃河中游一帶即已建成淤地壩約10萬座,已淤積溝壩地38.13萬ha。
南方土壤嚴重侵蝕區主要為紅土地帶,分布于廣東、江西、福建等省,面積約69萬km2。這里土壤主要是火成巖風化的產物。山崗陡峻,降雨豐沛。以廣東德慶縣為例,年平均降雨量達1,500mm,日最大降雨量紀錄為339mm,每小時最大降雨量達74.3mm。地面坡降大,暴雨多,土壤比較疏松,導致嚴重侵蝕。侵蝕模數可達1到1.5萬t/km2/a。崩崗是溝蝕的主要形式。治理的方法是在大小溝口修建攔沙壩,在崩崗頂部挖截水槽,將地面徑流引離崩崗區,并在溝壁土坡種樹護坡。對已滑落溝底含有大量石英沙的土壤進行改良,辟為果園或農地。這些措施制止了崩崗的進一步發展,還使當地增加了收入。南方由于雨量豐沛,生物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后在擴大治理范圍時,仍需要建筑物和生物措施并重。對已進行上述初步治理的小流域,今后需要提高經濟效益,生物措施將起較大作用。
小流域治理對支流的減洪效果相當顯著。如廣東五華縣的烏陂河流域,面積23.23km2,約80%為陡崗。崩崗侵蝕嚴重,治理方法和上述大致相同。經過40年的努力,使土壤侵蝕量由1952年的6,262t/km2/a,下降到目前的217t/km2/a。河流輸沙量的減少,使烏陂河下切了1.7m,大大減少了洪水泛濫的可能性。
水土保持對大江大河和大湖泊的治理最終也會帶來很大好處,是治本措施之一,而且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千年大計,應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包括建筑物措施和生物措施。建筑物措施(梯田、攔沙壩,排水系統等)見效快,林木生長一般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起到水土保持作用。為此,除了對株距和樹冠高度都有較高要求外,還要求在地面積聚一層較厚的殘枝落葉[15]。在我國人口多,農村燃料困難的條件下,要達到上述要求也是不容易的。
6、城市洪澇的防治[16]
城市人口和產業密集,洪、澇淹沒都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甚至交通干線癱瘓等,影響大局。以廣州為例,工廠和倉庫一次進水淹浸,即可造成以10億元計的損失。所以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對防洪、防澇都有較高的要求。我國由于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近年許多城市都在擴大,而且新市區又有建在低洼地帶的趨勢,這就使得城市防洪防澇問題變得更為尖銳。據部分統計結果,我國306座城市中即有200座處于洪澇威脅之中。截至1983年為止,全國已有城市防洪堤5,576km,并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城市排水系統。河流洪水固然能給城市帶來很大破壞,排澇不及時而造成的淹浸也能帶來巨額損失。1981年及1982年,漢口因大雨排水不及,部分市區短期被淹,損失即各達幾億元。1991年江、淮水災,主要是澇災,太湖流域的工業城市已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由于城市財富的增加,同樣的受災范圍所造成的損失將日益增加。以中等城市合肥為例,1954年和1984年兩次大水淹沒的市區范圍大致相同,但1984年淹沒造成的損失卻為1954年的20倍。只此一例已足以說明水利作為保衛經濟建設成果的基礎設施,必須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以適當的幅度前進,以達到不斷提高防災標準的目的。
人口達幾百萬以上的超級城市形成后,一方面由于路面和房屋減少了雨水入滲面積,縮短了集流時間,同時散熱也和原野不同。這些都改變了城市水文機制,影響排水系統設計。
我國古代城市的城墻往往兼起防洪堤的作用,而護城河和城內的溝渠則構成一個排澇、供水系統。這個供排水系統還常兼有通航之利。歷史上的長安(今西安)、廣州、蘇州、北京等是一些突出的例子。至今古代的防洪和排水系統還影響著一些當代城市的防洪、排澇格局。如在漢水上游的安康在1983年大水災以前,利用城墻防洪已歷二千多年,1983年特大洪水漫過城墻,導致重大生命財產的損失。洪水后重建的防洪工程仍包括城墻,經加高加固后已達抗御1%洪水的標準。又如蘇州仍保留一個密如蛛網的渠道系統,北京的護城河經部分改建和擴大后仍為排澇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處于永定河和潮白河的沖積扇上,但洪水威脅主要來自西面的永定河。1801年永定河洪水是歷史最大洪水,根據洪痕推算,洪峰流量達9,600m3/s,相應頻率為萬年一遇,如果在永定河上游山區假定出現了可能最大降雨(PMP),則根據計算,下游洪峰可達16,000m3/s,相應頻率為一萬一千年一遇。永定河出峽谷丘陵段后,兩岸都有堤防。左提至盧溝橋的一段,經多次加固、加高,已能防御16,000m3/s的流量。對于西山和市區地面徑流,北京原有20個人工湖成經過擴大的大然湖泊供調節之用,并有相當龐大的排水系統(包括原來的東、北、西護城河,前三門護城河和外護城河)將經過調節的徑流分別通過壩河、亮馬河、通惠河、涼水河等河道排入潮白河。
廣州東北為白云山,北部有越秀山,珠江在兩山之南通過市區。地面坡降平緩,地面高程一般為1.5~2.0m(珠江基準)。市內有排水渠、溝共800km,其中干渠272km,將山地及市區徑流排入珠江。廣州常降暴雨如與珠江相遇,北面山區和市區徑流不能暢泄入江,便會形成內澇,淹浸廣州東西兩側低洼地區。針對內澇,在50年代末期分別在東西濠(即原東西護城河)的上下端附近各修建了蓄水池。四處蓄水池的總容量為250萬m3。時利用這些蓄水池蓄澇,待低潮時開后濠口閘門將池水排入珠江。北江大堤已經加固,但廣州作為特別重要城市,按規定其防洪標準應高于200年一遇,而要達到這一標準,尚須防西江洪水。所以廣州防洪標準的提高還須依靠西江龍灘水庫和大藤峽水庫以及北江飛來峽水庫的調節。現飛來峽水庫已動工興建。
上海位于長江河口段,防風暴潮是上海防洪的主要問題,上海地面高程一般為3.0~3.5m(吳淞標高)。歷史最高風暴潮位發生于1981年9月1日。當時黃浦公園水位達5.22m即高出地面1.7~2.2m。幸而上海已建成防洪墻,使上海得以安渡難關。事后上海決定加高防洪墻,以達到防千年一遇的風暴潮,相應的黃浦公園潮位應為5.86m。同時也決定興建蘇州河的河口擋潮閘。
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度的日漸提高,在城市規劃中,應高度重視預防洪、澇災害,應盡可能保留市區的一些天然小湖泊。
7、海岸洪水
臺風和其他強風所引起的風暴潮和巨浪構成對我國大陸海堤的主要威脅。
風暴潮又稱增水,是風對水面的拖力和水面壓力分布不勻使水面傾斜而引起的水面下風端上升,水愈淺則增水愈大。我國由于大陸架的存在,近岸海域較淺,所以增水幅度往往較大,和天文大潮疊加便使潮位大幅度抬高[4],造成沿海和河口地區的大風暴潮。每年沿海都有海堤在臺風季節被風暴潮和大風浪破壞。當務之急是使沿海海堤和沿海城市的防洪堤盡快達到規定標準。
我國大陸海岸線全長約18,000km。沿海有大小島嶼6500多個,這些島嶼的岸線總長約14,000km。所以海岸線總長度很大。海岸洪水的影響規模可能相當大,是一個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
對海平面是否有上升趨勢和厄爾尼諾和拉尼納現象有無北移跡象都應嚴密監視。海平面上升將引起河流溯源淤積。
8、非建筑物措施
所謂非建筑物措施(Non-structuralmeasures)是指不基于建筑物的各種措施。這些措施既包括軟科學,也包括諸如加強通訊設施之類的工程措施(非建筑物措施常被誤譯為非工程措施)。
首要的非建筑物措施是健全流域治理的決策體系,使流域管理能在統一規劃、統一計劃、統一調度和統一管理下進行。
水利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水利不興,其他產業在水資源方面的需求使得不到應有的保證,發展便要受限制;即使取得發展,也可能被一場洪澇災害所斷送,沒有安全保障。1991年淮河流域水災,堤防未破,主要損失來自低洼農田和少數城市澇災,而直接經濟損失已達355億元。如果淮北大堤和洪澤湖大堤不保,據估計淮北和蘇北僅農田即將有4,000萬畝被淹,重要城市、工業、兩淮煤礦以至津浦鐵路都難保安全,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增加690億元。更何況還必然造成人員的重大傷亡。然而起了重大作用的治淮工程,自建國至今40多年中累計所用投資共92億元,平均每年僅2.2億元。從以上淮河一例,已可看到防災效益的巨人。另1996年長江中、下游汛期,湖南、湖北兩省主要堤防工程的防洪經濟效益約達840億元,為建國以來長江中、下游防洪投入137億元的6倍多,效益也是很大的[17]。我國洪、澇、旱災頻繁,成災損失往往巨大,和歐美大不相同。我國有一句老話:“治國必先治水”,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水利工程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科學技術。現代江河湖泊的治理關系到成千上萬人生命財產的安全和重大社會經濟利益的得失,因而必須要求不斷提高防洪、防澇技術,而且對治理措施的長期效果能作出定量的預報。這是十分艱巨的,需要國家對有關的研究工作給予大力支持。遙感技術在監測災情發展方面是很有效的,今后希望能得到進一步發展,使其能直接測定水流速度和水深,以便在防災方面也能起作用。汛期沖積河流(如黃河及長江中、下游)的河床不是固定的,所以遙感測水深比較難。遙感測水流的含沙濃度也不容易。渾水含沙量變化時,水流顏色的變化,至少從肉眼觀察,是不顯著的。
為了減少災害損失,平時即應對災害可能多發區作出風險分析,預報災情的各種可能發展過程,相應地設計最優撤退路線,并提出各種減災措施。
應建立各種制度,促進各種水利工程的安全運用。如法國認為水庫初次蓄水最為危險,為此對水庫初次蓄水制定了詳細的保衛條例,要求保證通訊無阻,如遇險情,可以隨時通知下游。對我國已建立的《水法》和《防洪法》及《河道管理條例》應認真執行。嚴格制止盲目與水爭地并清除防礙行洪的河灘建筑物和堆渣。最近長江上游一些城市如重慶、江津和巴縣都進占河槽,建造圍堤,填成陸地。如果各地群相效尤,紛紛圍江造地,對長江行洪和通航便可能造成重大影響。事關大局,這些城市理應商請流域機構,在興建占江工程前,統一規劃占江的市政工程,統一研究工程實施后對長江行洪和通航的影響,然后決定工程是否可行。
應增強社會的防災意識,使公眾理解水情是隨機發生的。嚴防因幾年降水較少便放松防災,甚至減少水利投資,不愿興建水利工程,以致洪、澇猝然而至,損失慘重。所謂隨機發生包括地點和時間。在地點方面1991年水災發生于江淮地區,1996年在洞庭湖區發生,今后可能在其他地方發生,也可能仍在江淮和洞庭湖發生。在時間方面,千年一遇洪水并不是相隔一千年才出現一次的洪水,長江1860年和1870年接連出現千年一遇洪水。應使公眾知道,更應使公眾理解,要使國家富起來,一方面要進行經濟建設,另一方面要防治洪澇災害。不愿投資防災,可能使多年經濟建設的成就被一場洪澇災害斷送掉。至于人員的傷亡則更是難以彌補;且于社會安定團結不利。
應提倡有利于減災的各種保險制度。
9、主要結論
(1)我國存在著洪、澇水災頻繁發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歷史上許多河流都發生過大災害,造成重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由于水災頻繁發生,損失重大,而且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損失也加大,因此在我國的水利國策的制定中需要特別重視洪、澇水災的防治,以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2)如果單純從技術出發,防災可以達到高得多的標準。但由于經濟和社會條件的制約,防災標準不可能一次提得很高,只能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步提高。所以防洪、澇水災的工作必然是長期的。隨著經濟的增長必須不斷地向水利建設作新的投入,使防災標準得以相應地不斷提高。因為防災標準初時不允許達到很高,所以出現超標準水災的機遇起初也比較高。對超標準水災應制定應急措施,以盡可能減輕災害損失。
(3)應加強流域治理決策體制,以便及時協調各方要求,作出決策。流域治理必須在統一規劃、統一調度下進行。應強調團結治水和顧全大局,以保證治理工程的實施不受貽誤。議論未定,水已成災的局面再也不應重演。
(4)大江大河的治理對策是蓄泄排三者兼籌。既要建設水庫、調節供水和攔蓄部分泥沙,還要保護湖泊調節洪水,也要加固和加高下游堤防和適當安排一些行、蓄洪區以利泄洪。為此,有時還要增辟分洪河道和排洪入海河道。在堤外低洼農田和城鎮應建置排澇設施。清障也是江河防洪的重要工作。對侵占河道的工程,審批必須十分審慎,以免影響防洪以至航運大局。在江河的治理中也應與環境部門協作消除某些環境的不利影響,如對大城市的污水應要求處理后方得排入江河。我國自1984年至1995年河流污染長度已增加1倍以上,值得高度警惕,加緊防治。
(5)我國有易澇耕地約3.6億畝。過去主要從防災觀點出發,鑒于澇災成災較慢,危害較小,所以防澇標準一般都在五年一遇以下。但如考慮人口增長形勢還很嚴峻,耕地不足而農業又要求上一個新臺階,則這3.6億畝便蘊藏著很大的潛力。假設能將其中的2.0億畝防澇標準提高并因此而挽回一季收成,若單產按250kg計,其總收獲就可能達到近500億kg。易澇土地大部分是肥沃的沖積土,一般也不缺水。改造易澇田的費用可能低于遠程引水灌溉,而且除減少塌房等損失外,還可能改善環境。澇情在洪季最嚴重,這時正是各種水電供應較充分的時候,可用于電動抽排。僅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即有易澇耕地約6,500萬畝,應對排澇作慎重規劃。
(6)在太湖的治理中也應蓄泄排兼籌,要限制盲目圍湖和減少入湖泥沙,以保持湖泊容積,必要時還可加高加固圍堤以增加湖泊蓄量。由于蓄量畢竟有限,所以湖泊必須有足夠的泄水能力,以便排泄超限洪水。湖泊周圍的低洼地區,包括圩垸,應有一定的排澇能力。污染問題在湖泊治理中往往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應結合污染,和湖泊的水沙運動建立數學模型,以便對湖泊的治理進行定量研究。
篇9
2.1工程防洪標準
依據國家《防洪標準》(GB50201-94)確定新晃縣城城區防洪標準等級為四級,即防洪標準為近期20年一遇。
2.2設計洪水分析
利用縣城上游玉屏水文站和下游芷江水文站的水文資料采用P-III型曲線進行頻率計算,求得城區各種頻率下的設計洪峰流量,根據新晃縣城區新晃水位站的實測水位流量關系資料,求得相應頻率下的設計洪峰水位,經與城區洪調成果及實測歷年最高水位對比,成果合理、可靠,縣城城區設計洪水分析成果見表1。
表1、新晃縣城城區設計洪水分析成果表
設計頻率(%)
5(20年一遇)
設計洪峰流量(m3/s)
4820
設計洪峰水位(m)
314.94
2.3獅子巖水庫閘門故障對新晃縣城和自身防洪的影響
由于獅子巖水庫閘門無檢修門,閘門嚴重銹蝕,出現啟閉困難,嚴重導致閘門打不開,影響泄洪,現根據凈庫容水量平衡原理(不考慮庫面蒸發和水庫滲漏等損失),采用試算搜索法求解,對5%頻率設計洪水進行調洪演算。
2.3.1調洪演算原理
調洪演算時一般給定庫水位上(下)限,當調洪演算水位越上(下)限時,判斷可用操作區,根據調度規程開啟(關閉)閘門。下面以獅子巖水庫常規調度過程說明一次閘門操作的演算過程:
①計算越限時段初出入庫平衡泄量變化量Q平:
Q平=|Q入-Q出|
式中:Q入為越限時段初入庫流量;Q出為越限時段初出庫流量。
②n=1。
③計算閘門啟閉流量變化量(Q泄=Q平+100×n)和最低(高)庫水位H。
④若H超出庫水位下(上)限,則取Q泄=Q平+100×(n-1),跳出循環。
⑤若T≥最長動門時間,則取Q泄=Q平+100×n,跳出循環。
⑥n=n+1,轉至③。
2.3.2調洪演算結果及不同閘門開啟情況時對下游新晃縣城的影響
根據上述原理進行程序試算得出獅子巖水庫的演算成果見表2:
表2、20年一遇洪水獅子巖水庫調洪演算成果表
閘門啟閉情況
最高庫水位(m)
水位抬高值(m)
正常
316.04
0.00
2扇不能打開
317.09
1.05
4扇不能打開
318.05
2.01
全部不能打開
320.41
4.57
演算結果表明,獅子巖水庫若在大洪水時遇閘門不能開啟情況,對水庫本身的防洪有重大影響。如閘門全部不能打開,庫水位比閘門正常啟閉時將升高4m以上,嚴重危及大壩安全,給下游500m新晃縣城的人民生命財產亦將造成滅頂之災。
2.4魚市水庫潰壩對新晃縣城防洪的影響
2.4.1潰壩峰值流量的推求
魚市水庫大壩基腳嚴重淘蝕可能發生潰壩。潰壩使水庫上、下游水力學因素發生巨大變化,特別對壩下而言,潰壩形成涌波,瞬時巨大流量對下游承潰區將造成極大災害。
潰壩水流是一種非恒定不連續波運動,除受圣·維南非恒定流方程組的控制外,還要愛涌波(即不連續波)運動規律的控制。考慮魚市水庫的實際情況,壩下為非恒定流,采用正負波相交法進行最大潰壩流量推求。
假定發生潰壩時刻為入庫流量最大時刻,根據圣·維南方程進一步概化河槽斷面面積為:
ω=khm=Bh/m
其中
k為常用系數,B為水面寬,m為河槽斷面形狀系數。
依據特征線理論和不連續波基本方程式推導出向壩址上、下游傳播的逆負連續波和不連續涌波方程為:
式中:
V——潰壩初頃時刻壩址斷面上的平均流速;
h——與初頃相應的壩址水深;
H0——潰壩前的壩前水深;
V0——潰壩前壩址上游水深為H0的斷面流速;
h2——潰壩前下游原河槽恒定流水深;
V2——其相應的斷面平均流速;
m——河槽斷面形狀指數。
潰壩初頃,在壩址上產生著向上游傳播的逆負波和向下游傳播的不連續涌波的銜接。聯解(1)(2)兩式,求得壩址上的水深h和流速v,從而瞬時潰壩最大流量為:
Qmax=vBh
峰值流量成果見表3:
表3、魚市水庫最大潰壩流量成果表
來水頻率P
5%
來流量較小時
來水洪峰流量
4820
100
潰壩時刻壩上水位
335.75
327
潰壩時刻壩下水位
326.8
312
計算潰壩最大流量
9990
4530
附注
來流量較小指上游來水量相對于潰壩洪水可忽略不計
2.4.2潰壩流量過程的推求
水庫總出庫流量過程是水庫蓄水和入庫流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采用水文蓄量法來推求水庫總出庫流量過程如下:
I-Q=ds/dt
式中I為入庫流量;Q為總出庫流量;ds/dt為水庫蓄量隨時間變化率。
將上述方程用有限差分法離散可得
(Ii+Ii+1)/2-(Qi+Qi+1)/2=s/t
其中上標i和i+1分別表示t和t+t時刻變量的值。
s=(ASi+1+ASi)(hi+1-hi)/2
代入有關公式得到總的離散方程為
(ASi+1+ASi)(hi+1-hi)/t+C1(h-hb)1.5+C2(h-hb)2.5+CsLs(h-hs)1.5+
CgAg(h-hg)0.5+CdLd(h-hd)1.5+Qt+Qi-Ii+1-Ii=0
上述方程可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解,得到潰壩時水庫的下泄流量過程。
2.4.3潰壩洪水向下游的演進
采用圣維南方程來描述洪水波向下游的傳播,其方程形式如下
連續方程
動量方程
式中A為有效過流面積;A0為非有效過流面積(灘地蓄水面積);q為沿河道單位距離的側向入流或出流(“+”表示入流,“—”表示出流);Sf為摩阻比降;由曼寧公式求出:Sf=n2|Q|Q/2.21A2R4/3;Se為局部損失(擴散—收縮)比降;Se=K(Q/A)2/2gx。圣維南方程為雙曲型偏微分方程組,目前尚無法求出其解析解。應用中通常將其離散為代數方程,然后求出其數值解。變量的時間差分采用中心差
分,即
變量的空間差分采用有加權系數θ的向前差分,即為:
將上述離散式代入圣維南方程中,得到兩個非線性方程。對N個斷面的河道,有(N-1)個河段,可建立(2N—2)個方程。給定上、下游邊界,共同組成2N個非線性方程,利用NewtonRaphson法迭代求解方程組,可求出任意時刻各斷面有關的水力要素。
2.4.4潰壩洪水對下游防洪的影響
在獅子巖水庫閘門正常運行的前提下,潰壩洪水對獅子巖水庫的影響主要是由于入庫洪水劇增,抬高了獅子巖水庫的庫水位,演算結果表明:對于P=5%的設計洪水,若魚市水庫潰壩,獅子巖水庫壩前水位在調度及時的情況下,仍將抬高2.58m之多。魚市水庫潰壩對新晃縣城的影響主要是提高了洪水遭遇,洪峰流量增大、水位抬高,加大了對兩岸堤防的壓力。
2.5魚市水庫潰壩遭遇獅子巖水庫閘門不能打開對新晃縣城防洪的影響
當魚市水庫發生潰壩而獅子巖水庫閘門又不能打開時,這種最惡劣組合將對獅子巖水庫及新晃縣城的防洪造成巨大的威脅,現將演算結果見表4:
表4、20年一遇魚市水庫潰壩洪水獅子巖水庫調洪演算表
閘門啟閉情況
最高庫水位(m)
最大下泄流量(m3/s)
正常
318.62
6800
2扇不能打開
319.61
6830
4扇不能打開
320.51
6850
全部不能打開
322.48
7000
由于本河段坡降較大,河道窄深,洪水流量衰減小,且獅子巖水庫壩址距新晃縣城僅500m,因此潰壩洪水傳播速度快,傳播時間短,相應的預見期很短,從表4的演算結果表明,20年一遇洪水在魚市水庫發生潰壩,獅子巖水庫閘門全部不能及時打開的最不利因素組合下,新晃縣城河段水位將平均抬高2.7m,防汛形勢十分緊張。
3、結論
對于上游有梯級水庫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時,形勢往往比較復雜,牽一發而動全局,城市防洪影響評估考慮各種組合結果截然不同。在制作防洪規劃時,應積極地考慮各種不利因素的組合,不可回避,因此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預防措施:
(1)、采取各種可行的工程措施,一方面積極排險加固,做到未雨綢廖,另一方面,根據演算結果,建立較為完整的防洪體系,使城市防洪的風險降到最小。
(2)、水庫運行時,應加強大壩管理、監測和檢查,對大壩不安全部位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并采取相應工程處理措施。
(3)、建立警報系統,以便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及時向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報告,將大壩管理人員撤離至安全地帶,當地政府組織居民群眾安全撤離,將損失降到最小程度。
InfluenceAssessmentonSafetyIssueofUpstreamStepReservoirs
inCityFloodControl.
Chenjizhong(HunanChangshaHydrology&WaterResourcesSurveyBureau,11ZiranlingRd,Changsha,410014)
篇10
2.資金管理乏力
我國紅色旅游資金大多數是由政府撥款扶持的,商業投資較少。盡管政府設立了紅色旅游專項基金,一些景點也有上級主管部門的撥款,但由于資金管理不力,一些景點的改擴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資金數量、使用方式和資金到位時間等方面的限制而擱淺。由此導致紅色旅游景點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開發利用不足、建設檔次低、陳列館陳舊甚至破爛等一系列問題。資金管理乏力成為制約我國紅色旅游發展的瓶頸,使紅色旅游資源優勢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3.質量管理老套
紅色旅游質量管理主要指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方式。我國多數紅色旅游景點目前仍以傳統的參觀、觀光等游覽方式為主,缺乏參與性項目。此外,景點強調教化功能,開發的內容形式、展示方法和導游詞的設置都只基于讓游客了解歷史。然而,紅色旅游作為一項旅游活動,亦是以休閑為目的的。紅色旅游質量管理的這些方式不能為旅游地招來更多游客,更不能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
4.人力資源管理不到位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我國紅色旅游從業人數不斷增加,但整體素質偏低。雖有調查顯示這種現象是由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不愿從事旅游行業而致,但是人力資源管理不到位,對在業人員培訓意識不強,對人員招聘重視程度不夠也是造成紅色旅游人才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紅色旅游管理問題的對策
1.理順管理體制
針對紅色旅游多頭管理的現象,要盡快理順管理體制。可借鑒其他景點的成功經驗,如四川華鎣山“國家擁有資源、民間投入資本、委托專家管理”模式,它實現了所有權、開發權和管理權的分離,并使國家利益的長期效益、企業開發項目的經濟收效和專家管理的品牌效益達到了和諧統一。另外,景點所在省市要建立統一的紅色旅游景區管理機構,對紅色旅游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以使紅色旅游真正成為驅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助跑器和動力源。
2.強化資金管理手段
資金管理手段有效與否是紅色旅游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各景點除積極爭取國家、政府的各種資金外,還要樹立市場意識,廣泛吸納社會投資(包括投資商、當地居民、社會團體等)參與景區建設,包括采取招商引資、股份制開發等方式,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另外,要成立專門的紅色旅游資金監督與調查委員會,以確保資金的有效利用,同時,為了確保專款專用,要把資金的利用情況適時公布,以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3.創新質量管理方式
在紅色旅游質量管理的思路上要努力貼近生活、貼近老百姓的現實需要,要體現時代感,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完善旅游產品結構,增強旅游產品的綜合吸引力。在具體操作時要充分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做到深度開發與創新開發相結合,以提升紅色旅游產品的品位。同時,紅色旅游景點應與其他景區和其他旅游形式結合起來進行開發,以拓展紅色旅游的市場空間。為了改變教化式的講解方式,可設計開發吸引游客參與的互動節目,以豐富游客的身心體驗,避免枯燥與單調。4.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
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對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增強景區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義。各地市旅游局要組織專家編寫相關教材,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專項培訓。要定時組織人員到旅游發達地區學習,吸收外地的先進管理經驗。同時,實行導游人員競聘上崗,讓游客選擇自己喜愛的講解員,進而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另外,應從高校相關專業中吸收優秀的畢業生,在全國甚至是全球范圍內公開招聘優秀旅游營銷人才和旅游高層管理人才。
三、結論
紅色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其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管理不當而造成的。本文分析了我國紅色旅游管理中的四個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歸納如表。
參考文獻:
[1]張廣瑞劉德謙魏小安:2004年~2006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19
篇11
洪水資源利用是指按照風險分擔、利益共享的原則.通過建設和完善滯、蓄、調、引、灌等工程設施,綜合采用規劃、預報、調度、應急預案等非工程措施,實施洪水風險管理,對特定規模洪水的公益性增值利用,具有綜合、風險、公益、增值等特征。在洪水資源利用過程中,涉及洪水風險管理、洪水資源利用規劃、河湖水庫調度、蓄滯洪區優化運用、地下水回灌等多種行為.需要調整多重利益關系,亟須加強相關法律制度建設。
一、洪水資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設的重要性
1.適應洪水資源利用趨勢的內在需要
我闞水資源短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的日益增加,缺水威脅將進一步加劇,適度利用洪水資源將成為解決局部地區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洪水資源利用在規模和總量上都將呈現日益增長趨勢存洪水資源利用過程中,包括洪水資源利用規劃、洪水風險管理、江河湖泊水庫調度、蓄滯洪區優化運用及其補償、回灌地下水等,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這些制度的確立和運作,單純依靠政策難以完全奏效,需要上升到法律層面上予以規范化、法制化.
2.協調洪水資源利用復雜利益關系的迫切要求
在洪水資源利用過程中,涉及各級政府、各級防總、各級政府部門、水工程管理單位、社會公眾等多重主體,各主體利益關系復雜而多元。在我國.雖然這些主體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個別時候針對具體事件,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利益沖突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時妥善處理,就會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這就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協調各方的利益.發揮法律制度的教育和引導作用,有效地開展洪水資源利用活動
3.解決洪水資源利用法律缺位的關鍵舉措
盡管目前我同已確立了“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的洪水資源利用基本政策,要求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資源。然而前我同存洪水資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卻處于缺位狀態:除了《天津市防洪抗旱條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規明確提出“鼓勵對雨洪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之外.水法、防洪法、防汛條例以及各種涉水部門規章均未規定洪水資源利用問題。洪水資源利用法律缺位,導致洪水資源利用面臨著一系列法律瓶頸,嚴重制約著洪水資源利用的有效開展。為此.在推進洪水資源利用過程中.有必要加強洪水資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設
二、洪水資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設的重點
1.確立洪水資源利用的基本原則
洪水資源利用具有利害兩重性.其“利”體現在洪水一旦資源化,就可以像其他水資源一樣進行興利:其“害”體現在,除了洪水本身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之外,還可能因為洪水資源化措施的實施帶來各種附加風險.如洪水預報誤差風險、調度操作誤差風險等。因此,為了充分利用洪水資源.需要適度承受洪水風險,并協調好不同主體之間基于洪水資源利用的利害關系.而這首先需要明確洪水資源利用的基本原則。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保障安全原則.即利用洪水資源必須結合實時的工情、雨情、汛情,科學決策、審慎操作.保證度汛安全。
二是統一規劃原則,即通過合理的規劃,按照風險分擔、利益共享的原則統籌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鄉間基于洪水資源利用的利害關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則,即利用洪水資源時需要注意結合各個流域的工情、雨情、水情,綜合考慮該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采取適宜的利用措施,實現洪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是綜合利用原則.即從全流域通盤考慮,既要考慮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河庫洪水錯峰調度以發揮防洪減災效益.還要考慮如何通過科學調度增加水庫容納水量及調蓄滯洪水量來提高水能水量利用率,綜合增加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
2.確立政府主導的洪水資源利用管理體制
洪水資源利用作為一項有風險的公益性事業,需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管理體制,賦予洪水資源利用主管部門較強的行政權力,以滿足應急管理決策的緊迫性和復雜性需要。為此,需要明確洪水資源利用主管機構的職責與權限,建立必要的監督制約機制,追究者的法律責任.以避免無序利用、不合理利用引發新的生態與環境問題。
3.確立洪水資源利用規劃制度
洪水資源利用與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同,缺乏有效的利益協調與驅動機制.需要在政府主導下編制專業規劃,結合具體的雨情、汛情、工情.科學決策,相機實施。為此.需要明確洪水資源利用規劃編制的組織形式、編制主體、決策程序、法律地位和有關機構及利益相關者參與的機制.規定洪水資源利用規劃的執行與監督等。
4.結合洪水資源利用方式設計不同的法律制度
洪水資源利用主要有四種方式:水庫調度.區域內河系聯網調度以及跨區域或跨流域水量調度,蓄滯洪區的優化運用,通過工程措施主動回灌地下水。不同的洪水資源利用方式,其法律制度建設重點存在很大區別:
①對于水庫調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設的重點在于洪水資源調度及風險責任承擔。為了充分發揮現有水庫等工程的調蓄水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資源,需要改變傳統的水庫調度模式。建立動態的汛期概念,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動態的汛限水位、調整具體的水庫汛期調度方案。在此過程中,伴隨著洪水風險的增加,需要確立相應的風險責任承擔主體和承擔方式。
②對于區域內河系聯網調度、跨區域或跨流域水量調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設的重點在于洪水資源在不同區域、流域之間的配置、調度以及不同區域、流域之間在水資源、水環境方面的利益平衡。為了盡可能滯留洪水,可以利用聯網的河系或跨流域調水工程等,將本流域、本區域的汛期“棄水”調度到其他流域或區域加以儲存或利用,這就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區域、流域之間的水資源配置規劃.并進行相關的水量調度制度建設。由于洪水往往夾雜著各種污染物.因此,在洪水資源調度過程中,需要有效控制與管理污染物。限制污染災害在地區間轉移,避免造成更為嚴重的環境污染事故。
(3)對于蓄滯洪區的優化運用而言,法律制度建設的重點在于蓄滯洪區的功能調整和受損者的利益補償為了合理利用洪水資源.有必要將蓄滯洪區的運用從單一的被動防洪調度轉變為主動的蓄洪興利和錯峰防洪等多種形式.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會管理和經濟調節機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規.制定和實施適宜的人口政策、產業政策,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布局,促進蓄滯洪區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區內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應當根據各流域防洪規劃、洪水資源利用規劃的要求.結合蓄滯洪區的土地利用、產業結構及經濟發展水平,以不同淹沒水深及淹沒時間為參數.劃分蓄滯洪區的啟用級別.確定相應級別的啟用決策機構。實現蓄滯洪區分級運用管理。在此過程中,需要加強蓄滯洪區運用補償立法.依法界定有關區域地方政府作為補償主體,明確補償資金的來源,規定補償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健全補償基金的征收、分配和管理運作、資金管理機構的規章制度,規范補償金的發放、使用和監督等。
(4)對于主動回灌地下水而言,法律制度建設的重點在于回灌設施建設與管理以及洪水水質的管理問題。有效回灌地下水往往需要修建地下截壩、攔水閘,開挖深井、滲溝等工程.為此需要對回灌設施建設與管理制定專門的法規標準。此外,洪水在較短的時間內匯集,水質難以控制,因此在回灌地下水的同時。必須采取必要的監督控制措施,保證水質不被污染,以免污染了地下水源,造成新的自然災害。需要明確可回灌地下的洪水水體質量標準體系,建立洪水水質檢測、報告制度及操作規程,加大利用決策的信息支持力度,完善利用洪水資源回灌地下的決策機制。對無視洪水水質,強行決策致使地下水體污染的,設定相應的法律責任。
5.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機制
為控制或減輕洪水資源利用過程巾可能遇到的突發性水災損失.必須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制度,包括應急預案的編制、應急預案的啟動程序、應急預案的演練、相關單位和個人在各級應急響應中的責任義務與協同機制、加強應急反應能力建設的措施、應急決策后的評估制度以及相關責任追究制度等。
6.其他制度
除了建立、完善或落實上述法律制度外,還需要建立洪水資源利用的生態補償制度、跨區糾紛解決機制、水質監測與控制制度等各種制度措施。
三、政策建議
1構建由法律、法規、規章所構成的洪水資源利用法規保障體系
在今后開展洪水資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設過程中,需要構建由法律、法規、規章所構成的洪水資源利用法規保障體系。在法律層面.可通過修訂防洪法,增加有關洪水資源利用的條款。如將防洪規劃擴展為洪水管理規劃,確立洪水資源利用規劃的地位;明確洪水資源利用的協調機制.加強中央、地方和各行政管理部門之間在洪水資源利用行動中的溝通與協調,擴展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職能;將洪水影響評價制度由洪泛區、蓄滯洪區向整個防洪區推廣.由建設項目向與土地利用有關的規劃推廣;在保障措施中,明確洪水資源利用資金的來源,明確中央與地方的洪水資源利用投人原則,明確洪水資源利用基金在洪水管理基金中的比例等。在行政法規層面,需要及時出臺“蓄滯洪區管理條例”,合理確定蓄滯洪區的規劃管理制度、科學利用制度和損害補償制度,以促進蓄滯洪區的優化運用:需要在將來出臺的“地下水資源管理條例”中建立地下水回灌制度,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給,從根本上緩解地下水環境惡化趨勢。在部門規章層面,為了具體指導我國洪水資源利用實踐,可以在有關水部門規章的制定、修改時加入洪水資源利用的相關制度。比如,在已納入水利部立法工作安排的“雨洪影響評價分級管理規定”“雨洪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丹江口水庫管理辦法”“尼爾基水利樞紐庫區管理辦法”“東平湖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中規定與洪水資源利用相關的制度。此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政府及相關地方立法機構可以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或地方政府規章,結合本地區洪水資源利用的實際需要,將國家確定的洪水資源利用制度予以具體化。
2.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上下聯動路徑進行推進
在洪水資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設過程中.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上下聯動路徑進行推進。一方面,洪水資源利用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在這種情況下,開展洪水資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設適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據情況先行開展相關法規建設,包括制汀適用于本行政區域的地方性法規或者地方政府規章等。通過地方性立法先行.不僅可以滿足缺水地區科學合理利用洪水資源的立法需求,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積累經驗。另一方面,伴隨著洪水資源利用的實踐推進和各種制度建設的探索,適時“自上而下”,由國家推出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全國范圍內洪水資源利用的開展。從洪水資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設上看.也只有在法律法規層面引進洪水管理理念并對防洪法進行修改,并出臺蓄滯洪區管理條例、地下水資源管理條例等法規之后.才能表明洪水資源利用法規保障體系真正建立。
3.分階段、分步驟、有計劃地推進洪水資源利用法規保障體系建設
篇12
與洪水災害關系更為密切的環境問題是森林銳減、圍湖造田、人水爭地等。森林減少使河流源頭對雨水的涵養能力降低,河流洪水增大,同時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淤塞,河道水位抬高;圍湖造田使湖泊對洪水的調蓄能力降低,也將導致洪水漫溢。
至此,我們再來談一下今年的長江洪水。就其成因來看,主要是天氣形勢所造成,雨區北移受阻,長期停滯在長江中下游流域,連續形成六次大洪峰,長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居高不下。從降雨和洪水形態來看,與1954年洪水基本相近,但從宜昌至漢口段的干流水位來看,普遍高出1954年水位,有些地方高出1米多,其原因是復雜的,與水土流失、圍湖造田、河勢變化等當有一定關系。因此,比較客觀地說,不能將今年長江洪水的發生歸結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但干流水位的抬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的關系。
篇13
隨著我國國際國內旅游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國家把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對旅游經濟的管理。在實踐中,旅游管理不僅涉及微觀旅游活動主體,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業的經濟行為和決策,而且涉及到宏觀旅游經濟管理主體,即國家旅游管理部門的宏觀決策與調控,而連接微觀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的橋梁就是旅游市場。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對微觀旅游活動的微觀旅游管理,對旅游市場活動的市場管理,也包括對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宏觀旅游管理,需要從理論上了解和掌握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職能、過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強和指導宏觀旅游管理的實踐。
一、宏觀旅游經濟的含義
現代旅游經濟,是一個包括旅游者消費活動、旅游企業經營活動、旅游市場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的經濟子系統,是國民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系統論角度分析,旅游經濟系統,既體現了旅游活動相關的各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運行過程(見圖1),還從動態角度反映了整個旅游活動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性。
(一)旅游經濟活動
旅游經濟活動,一般包括三個層面的活動,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和旅游組織的管理活動。第一個層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動,通常包括旅游者從購買旅游產品并離開居住地開始,經過一定距離的空間移動而到達旅游目的地,通過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動而滿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選擇、決定和購買旅游產品過程,只有當旅游者購買了旅游產品后才可能成為現實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間移動過程,實質上就是旅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費過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動的消費過程,是滿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內容,也是旅游活動的核心內容。第二個層面是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主要指旅游企業為保證旅游者的旅游活動順利有效進行,直接提供各種旅游服務的所有經營活動過程。由于旅游活動內容復雜、涉及面廣,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許多企業。按照現代旅游經濟系統模型分析,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可大致分為旅行商、長途交通運輸企業、旅游接待企業三部分。旅行商的經營服務活動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兩部分,前者的主要職能是銷售旅游產品,招徠和組織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后者的主要職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組織活動等。長途交通運輸企業、旅游接待企業則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線路,做好旅游者空間運送及旅游活動的所有接待服務活動。主要從事旅游經濟研究、旅游規劃設計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個層面是旅游組織的管理活動,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組織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組織,通過旅游行政管理、宏觀調控、行業自律和中介咨詢等活動,提供旅游信息服務、規范旅游市場秩序、規范旅游企業行為,為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和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保證旅游者的旅游活動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實現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目的和旅游組織的管理目標。
(二)宏觀旅游經濟內容和特點
在旅游經濟系統中,宏觀旅游經濟體現了宏觀旅游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和運行過程,是旅游發展過程中各環節、各部門、各地區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形成的綜合體,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和特點。
1.宏觀旅游經濟,是旅游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縱橫交錯形成的綜合體。從橫向看,宏觀旅游經濟活動表現為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子系統活動同時并存的經濟活動過程;從縱向看,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像一般社會再生產一樣,是按照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子系統活動依次進行,并不斷循環往復的經濟運行過程。因此,這種縱橫交錯的旅游經濟總量和結構的運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經濟再生產過程中各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宏觀旅游經濟系統。
2.宏觀旅游經濟,是旅游產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構成的綜合體。旅游產業是由多種旅游服務要素構成的經濟產業,其既包括直接為旅游者服務的旅行社業、旅游住宿業、旅游餐飲業、旅游運輸業、旅游景觀業、旅游娛樂業、旅游購物業等,也包括部分或間接為旅游者服務的郵電通訊、醫療衛生、金融保險、文化科學、教育培訓、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及工農業等眾多行業。其從縱向上表現為各產業、行業和企業之間上下指導和執行的經濟層次關系,從橫向上表現為各產業和行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協調的經濟序列關系,從而形成多層次、多序列立體交叉的宏觀旅游經濟系統。
3.宏觀旅游經濟,是各區域旅游發展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綜合體。任何旅游者、旅游企業和旅游行業的活動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間中進行的,因此一定的區域旅游布局構成了宏觀旅游經濟的空間表現形式。從縱向看,區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現為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級的上下聯系的區域旅游的層次布局結構,如不同級別的風景區、度假區、森林公園和景區景點等;從橫向看,區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現跨省區、跨地市區、跨縣區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空間布局結構,體的旅游景區等,從而構成多個旅游區域相結合的宏觀旅游經濟系統。
二、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是指國家旅游管理機構和相關部門,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和旅游發展的總體目標,運用決策、規劃、組織、調控、監督和服務等職能,統籌協調旅游發展中各環節、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關系,實現宏觀旅游經濟的良性運行與發展,不斷提高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促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宏觀旅游管理,首先必須明確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所謂宏觀旅游管理目標,是指國家促進旅游發展和調控旅游經濟運行的總體目標。由于旅游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經濟社會活動,其涉及面廣、環節多、層次多,因此宏觀旅游管理目標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層次性的。從總體上分析,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通常可以分為政治目標、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發展目標四個方面。
1.政治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標,是按照“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通過旅游活動的廣泛開展,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增強公民的愛國主義意識,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旅游的“民間外交”功能,通過大力發展國際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進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國家的國際地位和政治影響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國家競爭力等。
2.經濟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經濟目標,是通過有效配置旅游資源和生產要素,提供質量高、數量多、類型全的旅游產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協調發展。同時,在有效滿足國內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時,為旅游經營者帶來更多的收益,促進旅游目的地群眾收入增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為國家增加更多的稅收和外匯收入,推動旅游服務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3.社會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社會目標,是通過旅游活動和加強宏觀旅游管理,在滿足國內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進人們相互之間的友誼和理解的同時,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改變傳統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促進旅游企業文化建設和旅游行業職工素質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會就業,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推動與促進旅游目的地各項社會事業的繁榮興旺與發展等。
4.發展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發展目標,是通過加強旅游宏觀管理,不斷豐富旅游活動內容,為旅游者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促進旅游企業健康發展,推動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為實現旅游目的地及整個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從宏觀旅游管理的階段性目標看,一般可以分為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近期目標主要是實現旅游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標主要是實現旅游行業結構和旅游區域布局的合理化,實現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地增長與發展;遠期目標是實現旅游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還必須為后代人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的條件。
三、宏觀旅游管理的職能
宏觀旅游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旅游管理組織,客體是宏觀旅游經濟活動、運行和發展,簡言之,宏觀旅游管理就是國家對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和發展的管理。正確理解宏觀旅游管理的涵義,還必須注意宏觀旅游管理與微觀旅游管理、旅游市場管理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正確把握宏觀旅游管理的主要職能。
(一)宏觀旅游管理和微觀旅游管理的區別和聯系
宏觀旅游管理和微觀旅游管理的區別,主要是管理的對象不同。微觀旅游管理的對象,通常是指對旅游者活動和旅游企業經營活動的管理,是以個體旅游活動為客體的管理;而宏觀旅游管理則是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為客體的管理。宏觀旅游管理和微觀旅游管理的聯系,主要表現為兩者是互為前提的。微觀旅游活動是宏觀旅游經濟活動的細胞,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必須以微觀旅游活動為基礎,因此宏觀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觀旅游管理基礎之上的;同時,由于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直接影響著個體旅游活動的進行,因此宏觀旅游管理又是微觀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條件,并對微觀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協調作用。旅游市場是連接個體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的橋梁,決定了宏觀旅游管理和市場管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旅游市場管理,不僅包括對微觀旅游活動的作用和影響,對旅游市場的規制、監督和調控等,也包括在宏觀旅游管理指導下,對旅游市場機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發揮,因此旅游市場管理是宏觀旅游管理的對象。但是,在具體的旅游市場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觀旅游管理的職能和內容,如對微觀旅游活動主體的監管,對旅游市場供求的調控等,因此旅游市場管理與宏觀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聯系的。
(三)宏觀旅游管理的主要職能
宏觀旅游管理,通常是通過各種管理職能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進行管理。從旅游管理的實踐看,宏觀旅游管理的職能主要包括決策、規劃、組織、調控、監督和服務等方面。
1.旅游決策職能
是指政府對旅游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重點和政策措施做出選擇和決定的職能,其貫穿于整個宏觀旅游管理的全過程。在現階段,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處于完善過程中,因此政府決策職能在旅游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的“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模式,各級政府在旅游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促進旅游發展的各種措施方面,還發揮著重要的決策職能和主導作用。
2.旅游規劃職能
是根據旅游決策職能確定的
旅游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對旅游資源配置和生產力要素進行統籌安排的職能。如政府通過制定旅游發展戰略和規劃,統籌安排和配置旅游資源要素;通過確定實現旅游發展目標的政策措施,促進宏觀旅游經濟健康持續地發展;通過采取各種宏觀調控方法和手段,促進宏觀旅游經濟有效地運行等。
3.旅游組織職能
是為了有效實現旅游決策目標和規劃的要求,建立旅游組織體系、配備相應人員、明確職責權力、調配旅游要素的職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機構,促進旅游中介組織和旅游企業發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體制,明確政府旅游部門、行業中介組織、旅游企業之間的權責利;開發和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調控職能
是對旅游決策目標和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內外關系、發展變化進行協調和控制,以保證旅游決策目標和規劃的順利實現。如政府通過制定產業政策,調控生產要素價格,實施各種稅收政策,實行轉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經濟杠桿等,調節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縮小地區差別和貧富差距,實現旅游經濟統籌協調地發展。
5.旅游監督職能
是通過建立健全法律體系,提供完善的法規和制度,規范旅游市場主體行為,保護各類產權主體的合法權益,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維護良好的旅游環境,限范不正當的旅游競爭行為,創造公平、公開和公正的旅游競爭環境,促進旅游企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不斷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
5.旅游服務職能
是政府通過提供各種旅游公共產品和服務,包括提供各種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公共設施、供水供電等公共產品和安全救援、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等公共服務,為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和旅游企業的經營服務活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和外部條件。
四、宏觀旅游管理的過程
宏觀旅游管理過程,是作為管理主體的國家旅游管理機構,運用宏觀旅游管理職能作用于管理客體的過程,簡言之就是宏觀旅游管理系統的有效運轉和發揮作用的過程。宏觀旅游管理系統的運轉過程,是通過旅游的宏觀決策系統、宏觀執行系統、宏觀調控系統和宏觀信息系統,在時間上有序、在空間上并存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下,共同對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和發展發揮作用的過程(圖2)。
1.旅游宏觀決策系統
是國家宏觀層面的決策系統,其決策內容包括確定旅游管理體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規、旅游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調控旅游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實現區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進旅游經濟增長,統籌協調旅游發展等。由于旅游宏觀決策是一種高層次的決策,因此對旅游行業、旅游區域、旅游企業的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性。為了保證旅游宏觀決策的科學化,必須根據有關的政策規定和各種信息,按照科學的決策程序,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做出科學的宏觀決策,以指導宏觀旅游經濟的有效運行和發展。
2.旅游宏觀執行系統
是實現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系統,即完成旅游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再生產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旅游宏觀執行系統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計劃機制,是通過國家的旅游發展規劃和指導性計劃,保證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方向和目標;而市場機制,則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促進宏觀旅游經濟活動按照客觀經濟規律有效地運行和發展。段綜合形成的調控系統和監督機制,是正確執行旅游發展戰略和規劃,促進宏觀旅游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三者有機結合而形成監督和調節旅游宏觀旅游經濟活動的調控機制,并及時發現宏觀旅游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反饋旅游宏觀決策系統和執行系統,及時進行調控,保證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有效進行。
4.旅游宏觀信息系統
是有關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統,是旅游政策子系統、旅游統計子系統、旅游會計子系統、旅游市場情報子系統及相關信息子系統的綜合體。旅游宏觀信息既來自于旅游宏觀調控系統的有關情況,又來自于宏觀旅游經濟系統運行的結果,不僅是旅游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旅游宏觀信息工作貫穿于整個宏觀旅游管理的全過程。
五、宏觀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觀旅游管理,既是對旅游全行業的管理,也是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管理,因此,宏觀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觀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宏觀旅游管理的權威性
宏觀旅游管理的依據是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因此宏觀旅游管理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烈的行政權威性。一方面,宏觀旅游管理必須通過制定和實施各種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促進和保障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實現國家發展旅游的目標和任務。另一方面,宏觀旅游管理又必須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場機制,規范旅游企業行為,保護旅游者合法權益,維護旅游市場秩序,確保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有序地進行,促進旅游經濟健康持續地發展。如果宏觀旅游管理沒有權威性,則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必將是盲目、混亂和低效率的,也就無法實現旅游發展的目標和任務。
2.宏觀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觀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動和調控旅游經濟運行的行為,因此其具有很強的政策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宏觀旅游管理必須體現政府鮮明的政策傾向,即體現國家發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標,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對旅游發展的總方針和總決策,確保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動廣泛性和旅游經濟的綜合性,要求宏觀旅游管理必須正確處理各部門、各層次、各環節的關系,而統籌這些關系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即必須依法行政,按照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合理的協調和正確的處理,才能使旅游發展獲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3.宏觀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社會文化活動,為保障旅游活動的順利進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必然涉及眾多的行業和部門,不僅協調范圍廣泛,而且協調難度也比較大,使宏觀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經濟管理,而是一種全局性、綜合性較強的宏觀管理活動。因此,在宏觀旅游管理中必須正確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一方面必須遵循旅游活動規律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特點,從全局上統籌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素,確保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順利地進行;另一方面,必須立足全局來協調處理好各局部的關系,使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盡量避免“政出多門,多頭管理”,不斷提高宏觀旅游管理的整體效率和效果。
4.宏觀旅游管理的服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