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地質學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地質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地質學專業的特點可以用幾個字簡單概括:艱苦,人少,就業好。從高考錄取就能看出來,很多學生到地質專業學習都是被調劑的,因為大家普遍認為地質專業太艱苦,如此一來,有人考研時就換了其他專業,還有一部分人感受到本科就業很容易而選擇了工作,可是很少有別的專業考生愿意跨考進來。因此,跟熱門專業相比,地質學專業考研,競爭并不激烈,難度不大,錄取分數線也較低。

NO.3 數學不好的人,同樣有捷徑

高等數學,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對于數學不好的人來說,也有捷徑可以選擇。筆者在讀本科的時候,就有這樣一位同學,他不喜歡數學,但是又想讀研究生,于是搜索了很多大學的碩士生招生簡章,發現還真有幾所高校不用考數學,比如南京大學的構造地質學專業,招生的時候只需要考思想政治理論、英語一和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兩門專業課,這對他來說是個難得的機遇。就這樣,機遇加努力,他從我們一個地方高校成功考上了南京大學這所名牌大學,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所以,如果你懼怕高數,不妨學學這位聰明的同學,探尋一下人生的捷徑。

NO.4 學校不出眾,業內有名氣

高考的時候,大家往往關注的是大學的排名,可是當你讀了四年大學到了考研的時候,才發現專業和就業情況更為重要。名校也有就業很差的專業,相反,很多不出眾的大學,卻有著很出名的專業,地質學就是如此。因為專業較冷,外界知之甚少,但行業內部卻十分認可,我國當年比較著名的幾大地質院校――北京地質學院(現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武漢地質學院(現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春地質學院(現已并入吉林大學)、成都地質學院(現更名為成都理工大學)、河北地質學院(現更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以及當年比較著名的幾大煤炭院校――焦作工學院(后遷址并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山西礦業學院(后與太原工業學院合并更名為太原理工大學)、山東礦業學院(現更名為山東科技大學)、焦作礦業學院(現更名為河南理工大學),還有幾所石油院校――中國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大慶石油學院(現更名為東北石油大學),雖然它們在發展過程中紛紛更名換姓,而且在全國大學總體排名中并不十分出眾,但是其地質學相關專業卻是非同一般,如今活躍在當前地質戰線上的骨干絕大多數畢業于這些院校。

NO.5 海洋地質學――冷門的專業培養稀有人才

地質學本來就屬于冷門專業,但是在地質學大類中還有一種更冷門的專業,那就是海洋地質學,它是一門地質學與海洋學交叉的邊緣科學,主要研究海岸與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積物、洋底巖石、海底構造、大洋地質歷史和海底礦產資源等,因為專業研究方向十分狹窄,培養單位也非常少,每年畢業的學生也是鳳毛麟角,除了同濟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幾所沿海大學開設此專業以外,就只剩下山東青島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位于浙江杭州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位于福建廈門的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正是因為畢業生數量有限,每年全國畢業的該專業研究生只不過百十來人,其就業情況十分樂觀專業,中石油、中海油等專門從事海洋石油勘探的單位十分青睞該專業的畢業生,這對于那些熱愛海洋事業的同學們來說,是個極好的選擇,從大家熟悉的大陸地質走向陌生的海洋地質,劍走偏鋒,不走尋常路,往往更易于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NO.6 同是地質學,工作分類卻迥然不同

在我國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里面,地質學屬于學科大類,這其中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理學的地質學包括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地球化學專業、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構造地質學專業和第四紀地質學專業共五個專業,工學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包括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三個專業。

顯然,理學偏向于理論研究,工學偏向于工程應用,但細分起來會更多。在沒有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情況下,碩士階段的研究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找工作的對口單位,但不一定畢業之后就會從事這項工作,這主要取決于你畢業之后所選擇的單位的性質,有些單位是主要從事固體礦產資源勘探,有些單位從事石油勘探,有些單位是從事工程地質勘察,有些則是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彼此差別巨大。筆者在讀研期間學的就是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其實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向,但是由于工作單位主要從事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所以現在的工作就和當年的研究方向有了很大不同,在工作中就要學習很多新的知識。

NO.7 橫向課題也很鍛煉人

研究生,本意就是要從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達到一定的科研水平。但是,在讀研的時候,你不一定就能真的參與到科研當中,我國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碩士研究生隊伍,可是縱向科研課題畢竟十分有限,涉及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學生會參與到導師的橫向課題當中。

所謂的橫向課題,通常是指各級政府及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委托研究的課題,能直接帶來經濟利益的課題,往往時間短、工作方法成熟,這也是很多學生稱呼導師為“老板”的原因之一吧。表面上看,從事橫向課題貌似研究不夠深入,但實際上這樣的工作更實用,一旦你畢業參加工作就會發現,原來工作中需要干的活在讀研時候都已經干過了,比如說出野外采集巖石樣品、野外地質填圖、室內編制地質勘察報告等,短短幾年的碩士生學習生活,已經將你打造成一個“熟練工”,這對于碩士畢業不想讀博深造而直接參加工作的同學而言,更具有實際意義。

NO.8 野外踏勘仍是主要工作內容

“嫁女不嫁地質郎,一年四季到處忙。春夏秋冬不見面,回家一包爛衣裳。”這是地質工作者之間流傳的一首自嘲逗趣的打油詩,由此也可見地質工作者們常年跋山涉水、風塵仆仆的辛苦。很多學地質的同學之所以愿意考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擺脫艱苦的野外工作環境,以為讀研之后就可以在實驗室里“享受幸福”,但是,事實并非如此。不僅僅是碩士,哪怕是博士畢業,野外工作也是地質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原來的地質三大件――“羅盤、錘子、放大鏡”就是野外工作的常用工具,雖然現如今發展出了“GPS、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新三大件,這也是為了方便野外工作。僅以筆者從事的工作為例,在主要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研究的單位里,我們擁有很多知識淵博的博士和碩士,但是在從事每一項課題的研究當中,都必須首先走進野外實地踏勘,取得第一手資料,每個月出差幾天甚至每年出差幾個月,都是十分常見的事情,因此,希望通過考研而擺脫野外的艱苦工作環境,是徒勞的。

NO.9 女生極少

由于地質學相關專業需要經常出野外,不太適宜于女生工作,所以本科學習這個專業的女生就很少,等到畢業就業的時候,用人單位又很少愿意錄用女生,所以造成的局面就是,本科學地質的女生在考研的時候紛紛更換專業,如此一來,讀研時期的女生就鳳毛麟角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少了女同學的陪伴,你的生活會略顯枯燥。

篇2

構造地質學英語詞匯的特點

對于上述構詞法的分析,在對構造地質學的詞匯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可以對其特點做出以下歸納。詞匯是構成句子的基本元素,是語言最基本的意義單位。在構造地質學中,詞匯是專門的術語,很多普通的詞匯應用在構造地質學中就有了特定的意義,因而具有專業性。對于非構造地質學專業的學習者來說,可以稱之為熟詞僻意。如:core原意為果核、核心,地質學中為巖心或地核,意為從地殼中取出的巖石,或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有鐵、鎳等元素組成)[2]。此外,suture本意為縫線、縫合[3],但在構造地質學里為碰撞縫合帶。還有fault(斷層),opening(孔縫),cap(蓋層),bedding(層理),fold(褶曲),micafish(云母魚構造)等,這類詞看似簡單,但往往受本義或非專業詞義束縛,不容易理解和記憶[4],因此在學習中要把詞匯放到構造地質學的語境和情境中掌握,與日常的意思相區分[5]。除了不同的詞義以外,不同場合可能還會有不同的詞性,這點也應該加以注意。如base分別有名詞和形容詞的詞性,database數據庫(計算機),baselevel基準面(地質學),basemap底圖(區域地質學),basemetal有色金屬低價金屬(礦產)中含義也有不同[6]。因此,在構造地質學詞匯的學習中,應有意識地區分并掌握詞匯的不同含義。科技詞匯多有抽象性的特點,但是一些形象的構造地質學詞匯利于專業詞匯的掌握并且是理解地質現象的重要輔助工具。在構造地質學中會使用一些非言語表達如圖表,從而使讀者對地質現象有更直觀的印象,對文章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對于圖表中英語詞匯的使用,由于版面空間的限制,盡量使用簡短的詞匯,這又體現了用詞的簡潔性。很多地質現象的描述除了圖表以外,還可以通過形象的詞匯來描述其具體形態,促進讀者的理解。如chocolate-tablestructure巧克力方盤構造,為石香腸構造的一種,形狀似布滿巧克力的方盤。當應變處于雙向拉伸時,巖層中的強硬層相對軟弱層將向兩個方向張裂發育兩組石香腸,形成“巧克力方盤”式石香腸構造。通過聯想巧克力方塊的模式來理解該構造的具體外觀,便于理解和記憶。tepeestructure帳篷構造,在剖面上形成低幅度的倒“V”字型構造像個帳篷。類似的詞還有boudinage布丁構造(石香腸構造);pinch-and-swell腫縮石香腸構造;centre-to-centremethod心對心法(研究韌性剪切帶動力學的一種方法)。這樣的詞匯表達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在掌握詞匯的同時,對相應的地質現象也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前文提到的構造地質學中的縮略詞體現了構造地質學英語詞匯的簡潔性。縮略詞言簡意賅,減少閱讀空間,促進讀者的理解。跨文化交際正變得越來越頻繁,所以在中文寫的文章中出現一些英文縮寫詞也是不足為怪的,如,MDD(multi-diffusiondomainmodeling)多重擴散域模擬,USGS(USGeologicalSurvey)美國地質調查局等詞匯的使用。這些詞的翻譯也可以稱為移譯,屬于零翻譯的一種[7]。移譯是把源語中的詞語原封不動的移到目的語中。這種翻譯手法常見于上述的報刊中。這些英文縮寫詞跟它們相應的中文單詞相比,占了較少的空間。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現象不應過分泛濫,從而維護漢語的純潔性。

構造地質詞匯的翻譯

篇3

主辦單位:四川省地質學會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0995

國內刊號:51-1273/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篇4

魏格納發現,有一種生長在熱帶的舌羊齒植物,它只能生活在熱帶地區。但是,在地質史上卻曾經生長在格陵蘭島、倫敦、巴黎等地。這些地方的緯度現在都比較高,魏格納認為,這說明它們是從低緯度地區漂移過來的。蝸牛是一種行動遲緩的動物。在美洲東部和非洲西部卻有同一種蝸牛,而美洲西部卻沒有東部的那種蝸牛。非洲西部與美洲東部遠隔重洋,蝸牛是不可能漂洋過海的,合理的解釋是原來在同一地區生長的同一種蝸牛由于大陸漂移而分開了。

魏格納也在古氣候上找到了證據。在石炭紀年代,南美洲有一次大的冰川活動,在非洲、印度也發現了同一時期的冰川遺跡。而在北美洲、亞洲大陸卻找不到這種冰川遺跡。魏格納認為,當時南美、非洲、印度都是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都處在南極附近,而當時的歐亞大陸、北美都處在低緯度地區,因而沒有形成石炭紀冰川。

魏格納也發現大陸拼合后,在地質上也有很好的吻合。非洲南端的山脈與南美南端的山脈都是二迭紀褶皺成山的,地質構造也完全相同,如把南美洲與非洲拼接起來,它們就成為同一條山脈。

五十年代以來,古地磁學的研究和對巖層的放射性年齡測定,為大陸漂移提供了更多的證據。大陸漂移學說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影響下,美國科學家赫斯等人創立了海底擴張學派,提出(資料提供 羅祖德)了海底擴張說。1968年,法國海洋學家勒皮雄進一步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創立了板塊構造學派。這個學派認為,地球的外層是巖石圈,它的下面是軟流圈。巖石塊分成幾個大的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邊界比較薄弱,因此板塊容易漂移。根據板塊學說,不僅可以了解大陸海洋的歷史,也可以推測世界陸、海的未來。5000萬年后,大西洋將進一步擴大,太平洋日漸縮小,印度大陸的北端將被擠壓進喜瑪拉雅山底下,澳洲會向亞洲靠攏、連接,非洲大裂谷將擴大成為海洋,南極洲則穩坐釣魚臺,繼續坐鎮南極。

篇5

建立CDIO模式下煤礦地質學授課體系

建立CDIO模式下《煤礦地質學》的授課體系,關鍵是改變教師的傳統的教學理念,把CDIO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運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介紹煤礦生產中有關地質的基本知識和工作方法,通過實驗和實習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參與科研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2]。把地質工作的新的理論和新方法引入到教學中,同時也要把一些傳統的內容壓縮或刪除,例如刪除課程中科普性的傳統內容,增加礦物巖石、構造地質、地層等相關方面的新理論、新知識;以新的國家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及編碼標準替代傳統A級、B級、C級、D級儲量分級標準等;隨著煤炭資源的開發,煤礦環境污染日益加重,保護礦區環境越來越受到重視,增加煤礦環境地質的新內容;隨著近年來地質信息技術的應用,在煤礦地質研究中,豐富了手段,提高了精度和可靠性,增加礦井地質信息技術及應用的教學環節,如運用計算機技術編制和管理各種地質圖件、介紹物探新知識和新儀器的應用原理和方法;更新傳統生產設計規范等[3]。本課程采用課堂講授教學為主,同時結合有關電視錄像片和野外、室內實習、實驗課等形式綜合進行。盡可能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改革傳統板書的教學方法。

在講授過程中,將多媒體講授與板書講授有機結合,通過二者的優勢互補,實現有關知識的融合與最佳傳授。如利用地形地質圖編制地質剖面、編制煤層底板等高線圖等方面,均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結合進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實例式、啟發式、設疑式等教學方法,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學生潛能,達到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目的。這種形式可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煤礦地質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課程,在完成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努力作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安排與設計各類實驗和實踐教學內容。為滿足精品課程的教學設計和內容,依據《煤礦地質學》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四個方面來設計實踐教學環節,一是實驗教學環節,這是一個認知性、驗證性的實驗教學環節,在完成理論課程講解后,對礦物、巖石等各類標本進行反復的觀察和描述,通過這樣的實驗使學生能掌握各類標本的鑒定特征,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報告;二是野外地質認識實習教學環節,在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后,進行野外地質現象的認識和觀察,把課堂講解的內容和實際聯系在一起,要求學生依據野外實習的內容編寫實習報告;三是課堂及課下作業實踐教學環節,這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加強學生基本功訓練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此環節要求學生能夠讀懂各種地質圖件并運用計算機軟件編制各種地質圖件、能夠從圖件中提取各種數據;四是科研實踐環節,這是一個提高創新能力的實踐環節,部分同學可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科研工作相結合,達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網絡教學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更能培養學生信息獲取、加工、分析、創新、利用、交流、的能力,網絡教學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把一些教學資源放到網上,為學生建立自學平臺。在網上和同學開辟網上留言、教師電子信箱、QQ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互動的學習平臺。建立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網絡學習課件,供學生課后學習。

CDIO模式下的課程教學質量監控

篇6

二、實習的主要內容:

㈠張家口—北戴河沿途:

⒈地形變化:冀西北間山盆地—山前平原—濱海平原。

⒉業生產特點:一年一熟—一年兩熟。

⒊民建筑:均坐北朝南但張家口房屋北無門窗,而秦皇島的則南北均有門。

㈡鷹角石下海灘上:

⒈岬角、海灣的侵蝕、堆積:山海關—北戴河間海岸形態為岬灣相間狀。受波浪折射作用,岬角處波能匯聚受到侵蝕,海灣處波能副散形成堆積。(實習報告 fanwen.chazidian.com)鷹角石所在處為岬角,其由花崗偉晶巖脈組成,抗侵蝕能力強,形成突出的岬角。

⒉海蝕穴、海蝕崖、海蝕平臺:在海水與海岸巖石相交接的地帶,致使巖石沿節理及抗蝕性弱的部位發育成凹槽而形成海蝕穴。由于海蝕穴的發展,上部巖體懸空、墜落,形成陡峻的海蝕崖。由此可見,海蝕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海岸的后退過程。在海蝕崖后退的同時,在其前方留下一個向海微傾的基巖平臺,稱海蝕平臺。

⒊波浪在淺水區的變形:迎水坡平緩,背水坡陡。

⒋波痕性質:屬于流水波痕,形態不均勻,在潛水沉積環境下形成。

⒌巖石的三維節理:此處的巖石節理較發育,其橫向、縱向、斜向三方面節理共同發育,三向節理相交處的巖石脆弱,加劇了巖石遭受侵蝕的程度,為形成海蝕地貌提供了有利條件。

㈢雞冠山:

⒈雞冠山東南坡中部:早元古代綏中花崗巖的巖性特征為酸性巖漿巖,呈深成的巖基侵入體,屬下元古界前的產物,為肉紅或灰白色,等粒結構。主要礦物有鉀長石(肉紅色)、斜長石(灰白色)、石英(透明狀)、角閃石、黑云母(黑而薄)等。

⒉雞冠山東南坡近頂處:晚元古代青白口系景兒峪組與下伏綏中花崗巖的接觸面處有很明顯的界線,并且是個較平緩的接觸面,兩者并沒有參差不齊或相互穿插的現象。花崗巖體中未發現上覆巖層的俘虜體存在。發育在下面的巖石中的節理也沒有延伸到上覆巖層中去;下伏花崗巖其近接觸面處和遠離接觸面處巖石特征有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巖體的表面產生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等,說明花崗巖體已遭受變質作用;上覆沉積巖未見有變質或任何烘烤現象。底部還有很薄層的小角礫巖,碎塊的主要成分卻是下伏巖體表面的產物。由此判斷其接觸類型為沉積接觸。

⒊雞冠山頂采石場:⑴晚元古代景兒峪組巖性特征:本組的主要巖性特征是石英砂巖。其新鮮面呈灰白色,風化面為黃褐色,并帶鐵銹色,石英含量很高,含有一定量的鉀長石,淺綠色海綠石礦物往往肉眼可見。中細粒結構。其底部含少量礫石及小角礫。下粗上細的巖性變化反映了當時的海侵沉積環境。⑵浪成波痕構造:浪成波痕形態對稱,波峰尖銳,波谷圓滑,形成于靜水條件。

⒋雞冠山北側懸崖邊:⑴地塹的構造特征及地貌表現:該地塹由三組傾向相向的正斷層形成。大平臺與雞冠山的巖性組成是一致的,即上部為景兒峪組石英砂巖,下伏綏中花崗巖。前者抗風化能力強,后者抗風化能力弱,致使斷面的上下坡度出現不一致,石英砂巖形成陡崖,綏中花崗巖形成緩坡。地塹構造在地貌上表現為谷地形態,稱地塹谷。⑵斷層崖的形態特征:我們看到的斷層崖是剝蝕后退的陡崖,而并非原來的斷層面。斷層面一般來說應為直線形,但由于后期溝谷的發展,常使斷層崖在不同部位產生差異性后退。溝谷處后退快,崖面內凹,溝間部位后退相對緩慢,斷層崖外凸,這樣就使原來直線形的斷層崖變得彎彎曲曲。⑶方山與單面山:通過觀察大平臺與雞冠山的巖層為水平巖層故其屬于方山。

㈣石門寨:

⒈石門寨西門外200米小采石坑:通過觀察奧陶統冶里組頂部的小斷層,在確定斷層面后我們發現其上盤巖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故判斷其為正斷層。

⒉石門寨養雞場北小溝:下覆的下奧陶統亮甲山組為豹皮石灰巖,為中厚層石灰巖,上覆的中石炭統本溪組的一套粉砂巖、頁巖.此處巖層露頭不好,只是分界線不明顯,從區域上看二者接觸關系應為假整合接觸。

⒊百印臺北100米處探槽西口:⑴接觸關系:中石炭統本溪組巖性為細砂巖粉砂巖,顆粒細;上石炭太原組巖性為長石石英砂巖,粗砂結構,顆粒相對較粗。二者接觸面上下的兩層巖層相互平行,接觸面產狀致密,巖層沉積沒有間斷,故屬于整合接觸。⑵巖性特征:本溪組下部主要以細砂巖、粉砂巖為主,上部則為細砂巖、粉砂巖夾泥質灰巖透鏡體,底部含鋁土質粘土巖,整套地層中巖石的顏色以深灰色、灰褐色為主。太原組底部巖性為長石石英砂巖,顏色為淺灰,礦物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巖屑砂粒、泥基質。粗砂結構,塊狀結構。其沉積環境變化方向為從南向北侵入。

⒋百印臺西南100米處:太原組長石石英砂巖的巖性特征及球狀風化現象:太原組的地層是伴隨海退過程形成的。受地殼抬升的影響,具有層次構造的長石石英砂巖突出于地表,因太陽輻射熱量的晝夜和季節變化,使地表巖石產生膨脹和收縮,并且巖石表層和內部冷縮有差異,致使巖石表層和內部產生了裂隙,并一層一層地剝落下來,這種作用就是物理風化作用。但這種風化作用,巖石突出的尖角部分三面遭受風化,速度最快;而棱處的兩面風化次之;面上風化最慢。這樣開始不規則的巖塊逐漸會趨于近圓狀或橢圓狀。之后風化速度各處基本一致,產生均勻的同心圓式的層狀剝落。這種現象稱之為球狀風化。

㈤上莊砣與小傍水崖間的石河河流階地上:

⒈彎曲河岸凹岸和凸岸的地貌特征:此處為石河河谷的一個彎曲河段。由于河流橫向環流的作用,凹岸形成陡崖,凸岸發育了河漫灘,河谷橫剖面呈不對稱狀。

篇7

在大型工程場地選址中的應用大型工程場地一般都位于造山帶、盆地構造、盆嶺構造這三類構造區帶上,它們是由于近地表上地殼的擠壓推覆、擴張伸展和剪切走滑的構造變形作用所形成的[2]。造山帶一般都作為重大能源工程場地選址區域,資源開發、災害防治和環境保護等工程的進行決定于造山帶的結構、演化和動力學特征。根據造山帶的形成機制,其可以分為逆沖推覆型、伸展型和走滑型三大類。其中,逆沖推覆構造中形成的前鋒帶、沖起塊體和飛來峰等構造,它們的變形最強烈,形成的斷裂最密集,節理最發育,巖體最破碎;伸展構造的滑覆體前緣和滑來峰的穩定性較差。在進行工程選址時,應盡量避開這些構造不穩定地區。盆地是人類主要聚居區,故其選址更為的重要,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或者地震災后重建的居民選址工作中,比如三峽移民工程、汶川大地震中災后重建工程、以及舟曲重大泥石流災后的重建工程等等,需要特別注意盆地中的不穩定區域、隱伏的活動性斷裂等。按成因可將盆地分為壓陷盆地、走滑盆地、伸展盆地。其中壓陷盆地較為穩定,除了鄰近造山帶一側活動性較強;受地殼剪切走滑的影響,走滑盆地活動性較強,一般較不穩定;伸展盆地由于盆地中心地殼減薄、淺層破裂較發育,而盆地邊緣則受邊界活斷層的影響大,所以伸展盆地的中心和邊緣穩定性最差。還有,盆地的上下不一致常常導致其轉換處發生地震;盆地內部的隱伏斷裂常常導致地表發生地裂縫,直接威脅工程建筑的安全穩定,比如大同地裂縫的形成,是由于新生代以來,同盆地受來自青藏高原和太平洋方向的側向擠壓,而導致右旋剪切拉張以及地幔上隆,區內地殼減薄,基底地殼斷裂發展到上地幔,再伴隨著斷陷作用而發生地震和地裂縫。盆嶺構造是大陸淺層構造中的重要類型,其由正斷層形成地塹、地壘、掀斜和犁式斷層等組成,其中隆起區為穩定區,沉降區為非穩定區。

篇8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4-9665

國內刊號:11-3249/P

郵發代號:82-29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3

期刊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榮譽:

篇9

目前,構造地質學的教學在學生、老師和學校各個環節都存在很多問題,致使構造地質學的教學質量沒有得到顯著提高。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結合多年來科研和教學經驗,本人提出一些看法和改革建議:

介紹專業應用領域和前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避免學生盲目學習,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新生入學時或專業課開課前,盡量抽出一部分時間大致介紹一下專業的概況和本課程的應用領域和前景。可以邀請一些油田工作人員和專業課老師為學生舉辦一些介紹相關的專業背景知識的講座,也可以從國際和國內能源發展狀況來說明石油工業的重要性。石油作為一種戰略物資,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其實質就是對石油能源的爭奪。我國現在也高度重視石油工業的發展,把石油作為重要戰略物資,放在優先發展地位。介紹我們所從事的地質勘探專業是石油工業的龍頭專業,事關石油工業的突破和發展,這就更依靠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努力和拼搏。通過講解,培養學生的專業理想,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增強學生對所從事專業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同時介紹一些學習專業課的方法,特別是對于構造地質學這種專業基礎課,它不同于公共基礎課,需要學生改變學習思維和方法。

建設優秀的教師隊伍教學過程,即指教學活動的展開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借助一定的教學條件,指導學生主要通過認識教學內容從而認識客觀世界,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自身的過程。對于年輕教師而言,通過組織培訓交流來積累經驗,還可以通過專家組的聽課評審來不斷提高實際的工作能力。教學過程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年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認識的過程,要明確教什么、怎么教,并避免灌輸式的教學,提倡參與式的教學,引起學生的求知欲;要避免結論型的過多而問題型的甚少;要避免教學設計過細,教學“彈性區間”較少。只有做到這些才能讓學生過多的參與進來,變學生的適應性發展為創造性發展,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免去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能更多的開發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智力。總之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能力也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因此,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強化教師的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助于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顯著提高。

篇10

4.K-Ar Geochronology of Mesozoic Mafic Dikes i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ExtensionLiu Shen,HU Ruizhong,Zhao Junhong,Feng Caixia

5.SHRIMP Geochronology of Volcanics of the Zhangjiakou and Yixian Formations, Northern Hebei Province,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Age of the Xing'anling Group of the Great Hinggan Mountains and Volcanic Strata of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NIU Baogui,HE Zhengjun,SONG Biao,REN Jishun,Xiao Liwei

6.Panorama of the Opening-Closing Tectonics Theory in ChinaYang Weiran,ZHENG Jiandong

7.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Gravity Field in South ChinaYAN Yafen,Wang Guangjie,ZHANG Zhongjie

8.Surplus Space Method:A New Numerical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Shallow-seated Magmatic BodiesDENG Jun,Huang Dinghua,Wang Qingfei,WAN Li,YAO Lingqing,GAO Bangfei,Liu Yan

9.An Inverse Analy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Medium Parameters and a Simulation of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Yang Zhiqiang,Chen Jianbing,JU Tianyi,LI Tianwen

10.A Simple Monte Carlo Method for Locat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Critical Slip Surface of a SlopeXIE Mowen

11.Geochemistry of Ore Fluids and Rb-Sr Isotopic Dating for the Wulong Gold Deposit in Liaoning, ChinaWEI Junhao,QIU Xiaoping,GUO Dazhao,Tan Wenjuan

12.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Source Rocks and Their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A Case Study from the Dongying Sag, Eastern ChinaZhu Guangyou,JIN Qiang,ZHANG Shuichang,Dai Jinxing,Zhang Linye,LI Jian

13.Speleogenesis of Selected Caves beneath the Lunan Shilin and Caves of Fenglin Karst in Qiubei, YunnanStanka (S)EBELA,Tadej SLABE,LIU Hong,Petr PRUNER

14.Abstracts of Acta Geologica Sinica (Chinese edition) Vol.78, No.6, 2004

15.Contents of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78, Nos.1-6, 2004

1.New Data of Phosphatized Acritarchs from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at Weng'an,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2.A New Genus of Fossil Cycads Yixianophyllum gen. nov. from the Late Jurassic Yixian Formation, Western Liaoning, China

3.On a New Genus of Basal Neo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4.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d Beds in the Northern Heyuan Bas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5.Field Relationships, Geochemistry, Zircon Ages and Evolution of a Late Archaean to Palaeoproterozoic Lower Crustal Section in the Hengshan Terrain of Northern China

6.Relationships between Basic and Silicic Magmatism in Continental Rift Settings: A Petrogeochemical Study of Carboniferous Post-collisional Rift Silicic Volcanics in Tianshan, NW China

7.SHRIMP Age of Exotic Zircons in the Mengyin Kimberlite, Shandong, and Their Formation

8.Jurassic Intra-plate Basaltic Magmatism in Southeast China: Evidence from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ebu Gabbroite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9.Late Paleozoic Fluid Systems and Their Ore-forming Effects in the Yuebei Basin, Northern Guangdong, China

10.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Chemical Fields of the Oilfield in the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11.Origins of High H2S-bearing Natural Gas in China

12.Abstracts of Acta Geologica Sinica (Chinese Edition) Vol. 79, No. 5, 2005

13.GUIDANCE FOR CONTRIBUTORS

1.A New Ceratopsian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Houcheng Formation of Hebei, ChinaZHAO Xijin,CHENG Zhengwu,XU Xing,Peter J. MAKOVICKY

2.New Fossil Beetles of the Family Ommatidae (Coleoptera: Archostemata) from the Jehol Biota of ChinaTAN Jingjing,REN Dong,SHIH Chungkun,GE Siqin

3.A Basal Titanosauriform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Guangxi, ChinaMO Jinyou,WANG Wei,HUANG Zhitao,HUANG Xin,XU Xing

4.Discovery of Paleogene Sporopollen from the Matrix Strata of the Naij Tal Group-Complex in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GUO Xianpu,WANG Naiwen,DING Xiaozhong,ZHAO Min,WANG Daning

5.Dinomischus from the Middle Cambrian Kaili Biota, Guizhou, ChinaPENG Jin,ZHAO Yuanlong,LIN Jih-Pai

6.The Liaon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Constitution, Structure and EvolutionLIU Junlai,GUAN Huimei,JI Mo,CAO Shuyun,HU Ling

7.Eruption of the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at ~259 Ma in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SW China: Evidence from Laser Microprobe 40Ar/39Ar DatingHOU Zengqian,CHEN Wen,LU Jiren

8.An Important Spreading Event of the Neo-Tethys Ocean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SHRIMP Dating on Diabase in Nagarz(e), Southern TibetJIANG Sihong,NIE Fengjun,HU Peng,LIU Yan

9.Lead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Lead Source of the Huogeqi Cu-Pb-Zn Deposit, Inner Mongolia, ChinaZHU Xiaoqing,ZHANG Qian,HE Yuliang,ZHU Chaohui

10.S, C, O, H Isotope Data and Noble Gas Studies of the Maoniuping LREE Deposit,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 Mantle Connection for MineralizationTIAN Shihong,DING Tiping,MAO Jingwen,LI Yanhe,YUAN Zhongxin

11.B, Sr, O and H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Formation Waters from the Bachu Bulge in the Tarim BasinCAI Chunfang,PENG Licai,MEI Bowen,XIAO Yingkai

12.Mechanism of Varve Forma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al Research at Lake Bolterskardet, Svalbard, the ArcticCHU Guoqiang,LIU Jiaqi,GAO Denyi,SUN Qing

13.Geochemical Indications of Possible Gas Hydrates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LU Zhengquan,WU Bihao,ZHU Youhai,QIANG Zuji,WANG Zaimin,ZHANG Fuyuan

14.Pyrite Formation in Organic-rich Clay, Calcitic and Coal-Forming EnvironmentsGordana DEVI(C),Petar PFENDT,Branimir JOVAN(C)I(C)EVI(C),Zoran POPOVIC

15.An In Vitro Investigation of Pulmonary Alveolar Macrophage Cytotoxicity Introduced by Fibrous and Grainy Mineral DustsDONG Faqin,DENG Jianjun,WU Fengchun,PU Xiaoyong,John HUANG,FENG Qiming,HE Xiaochun

16.A Study of Chromium Adsorption on Natural Goethite Biomineralized with Iron BacteriaSUN Zhenya,ZHU Chunshui,HUANG Jiangbo,GONG Wenqi,CHEN Hesheng,MU Shanbin

17.Ferruginous Microspherules in Bauxite at Maochang, Guizhou Province, China: Products of Microbe-Pyrite Interaction?ZHOU Yuefei,WANG Rucheng,LU Jianjun,LI Yiliang

18.Abstracts of Acta Geologica Sinica (Chinese Edition) Vol. 80, No. 7, 2006

19.Abstracts of Acta Geologica Sinica (Chinese Edition) Vol. 80, No. 8, 2006

20.GUIDANCE FOR CONTRIBUTORS

1.Jinfengopteryx Compared to Archaeopteryx, with Comments on the Mosaic Evolution of Long-tailed Avialan BirdsJI Shu'an,JI Qiang

2.New Nod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Lishui, Zhejiang Province, ChinaL(U) Junchang,JIN Xingsheng,SHENG Yiming,LI Yihong,WANG Guoping,Yoichi AZUMA

3.The First Stegosaur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Shishugou Formation of Xinjiang, ChinaJIA Chengkai,Catherine A. FOSTER,XU Xing,James M. CLARK

4.Precious Fossil-Bearing Bed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ZHANG Lijun,YANG Yajun,ZHANG Lidong,GUO Shengzhe,WANG Wuli,ZHENG Shaolin

5.Miocene Tectonic Evolution from Dextral-Slip Thrusting to Extension in the Nyainqêntanglha 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WU Zhenhan,Patrick J. BAROSH,ZHAO Xun,WU Zhonghai,HU Daogong,LIU Qisheng

6.Mesoproterozoic Earthquake Events and Breakup of the Sino-Korean PlateQIAO Xiufu,GAO Linzhi,PENG Yang

7.Sedimentology and Chronology of Paleogene Coarse Clastic Rocks in East-Central Tibe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arly Tectonic UpliftZHOU Jiangyu,WANG Jianghai,K. H. BRIAN,A. YIN,M. S. MATTHEW

8.Provenance of Precambrian Fe- and Al-rich Metapelites in the Yenisey Ridge and Kuznetsk Alatau, Siberia: Geochemical SignaturesIgor I. LIKHANOV,Vladimir V. REVERDATTO

9.Early Indosinian Weiya Gabbro in Eastern Tianshan, China: Elemental and Sr-Nd-O Isotopic Geochemistry,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ZHANG Zunzhong,GU Lianxing,WU Changzhi,ZHAI Jianping,LI Weiqiang,TANG Junhua

10.Diagenesis and Fluid Flow History in Sandstones of the Upper Permian Black Jack Formation, Gunnedah Basin, Eastern AustraliaBAI Guoping,John B. KEENE

11.REE Geochemistry of Sulfides from the Huize Zn-Pb Ore Field, Yunnan Province: Implication for the Sources of Ore-forming MetalsLI Wenbo,HUANG Zhilong,QI Liang

12.In, Sn, Pb and Zn Cont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Ore-forming Fluids from Some In-rich and In-poor Deposits in ChinaZHANG Qian,ZHU Xiaoqing,HE Yuliang,ZHU Zhaohui

13.Burial Records of Reactive Iron in Cretaceous Black Shales and Oceanic Red Beds from Southern TibetHUANG Yongjian,WANG Chengshan,HU Xiumian,CHEN Xi

14.Modes of Occurrence and Geological Origin of Beryllium in Coals from the Pu'an Coalfield, Guizhou, Southwest ChinaYANG Jianye

15.40Ar/39Ar Dating of the Shaxi Porphyry Cu-Au Deposit in the Southern Tan-Lu Fault Zone, Anhui ProvinceYANG Xiaoyong,ZHENG Yongfei,XIAO Yilin,DU Jianguo,SUN Weidong

16.Carbonate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a Back-Arc Basin: A Case Study of the Qom Formation in the Kashan Area, Central IranXU Guoqiang,ZHANG Shaonan,LI Zhongdong,SONG Lailiang,LIU Huimin

17.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Gas Dispersal Zone and Uranium Accumulation in the Northern Ordos Basin, ChinaGAN Huajun,XIAO Xianming,LU Yongchao,JIN Yongbin,TIAN Hui,LIU Dehan

18.Occurrences of Excess 40Ar in Hydrothermal Tourmaline:Interpretations from 40Ar-39Ar Dating Results by Stepwise HeatingQIU Huaning,PU Zhiping,DAI Tongmo

19.Removal of Cadmium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Silicate-incorporated HydroxyapatiteSHI Hebin,ZHONG Hong,LIU Yu,DENG Jinyang

20.GUIDANCE FOR CONTRIBUTORS

1.A New Titanosauriform Sauropod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of Dongyang, Zhejiang ProvinceL(U) Junchang,Yoichi AZUMA,CHEN Rongjun,ZHENG Wenjie,JIN Xingsheng

2.New Fossil Beetles of the Family Elateridae from the Jehol Biota of China (Coleoptera: Polyphaga)CHANG Huali,REN Dong

3.New Record of Palaeoscolecids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of Yunnan, ChinaHU Shixue,LI Yong,LUO Huilin,FU Xiaoping,YOU Ting,PANG Jiyuan,LIU Qi,Michael STEINER

4.Three New Stoneflies (Insecta: Plecoptera)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Liaoning, ChinaLIU Yushuang,REN Dong,Nina D. SINITSHENKOVA,SHIH Chungkun

5.Annelid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Northeastern Guizhou, ChinaWANG Yue,WANG Xunlian

6.A New Female Cone, Araucaria beipoiaoensis sp. nov.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Tiaojishan Formation, Beipiao, Western Liaoning, China and Its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ZHENG Shaolin,ZHANG Lidong,ZHANG Wu,YANG Yajun

7.The Most Complete Pistosauroid Skeleton from the Triassic of Yunnan, ChinaZHAO Lijun,Tamaki SATO,LI Chun

8.Chitinozoans from the Fenxiang Formation (Early Ordovician) of Yichang, Hubei Province, ChinaCHEN Xiaohong,Florentin PARIS,ZHANG Miao

9.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cambrian Non-stromatolitic Carbonate Succession: A Case Study of the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Formation at the Qiangou Section in Yanqing County of BeijingMEI Mingxiang

10.Jurassic Tectonics of North China: A Synthetic ViewZHANG Yueqiao,DONG Shuwen,ZHAO Yue,ZHANG Tian

11.Thick-skinned Contractional Salt Structure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Constraints from Physical ExperimentsYU Yixin,TANG Liangjie,YANG Wenjing,JIN Wenzheng,PENG Gengxin,LEI Ganglin

12.Jurassic Tectonic Revolution in China and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Yanshan Movement"DONG Shuwen,ZHANG Yueqiao,LONG Changxing,YANG Zhenyu,JI Qiang,WANG Tao,HU Jianming,CHEN Xuanhua

13.Late Mesozoic 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Jueluotage Range,Easter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Evidence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DataZHU Wenbin,WAN Jinglin,SHU Liangshu,ZHANG Zhiyong,SU Jinbao,SUN Yan,GUO Jichun,ZHANG Xueyun

14.Basin-and Mountain-Building Dynamic Model of "Ramping-Detachment-Compression" in the West Kunlun-Southern Tarim Basin MarginCUI Junwen,LI Pengwu,GUO Xianpu,DING Xiaozhong,TANG Zhemin

15.High Pressure Response of Rutile Polymorph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Indicating the Subduction Depth of Continental CrustMENG Dawei,WU Xiuling,FAN Xiaoyu,ZHANG Zhengjie,CHEN Hong,MENG Xin,ZHENG Jianping HtTp://

16.Exsolutions of Diopside and Magnetite in Olivine from Mantle Dunite, Luobusa Ophiolite, Tibet, ChinaREN Yufeng,CHEN Fangyuan,YANG Jingsui,GAO Yuanhong

17.SAED and HRTEM Investigation of PalygorskiteCHEN Tao,WANG Hejing,ZHANG Xiaoping,ZHENG Nan 18.Petrologic and REE Geochemical Characters of Burnt RocksHUANG Lei,LIU Chiyang,YANG Lei,ZHAO Junfeng,FANG Jianjun

19.Precise Dating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ledonian Shangyou Pluton in South Jiangxi ProvinceMAO Jianren,ZENG Qingtao,LI Zilong,HU Qing,ZHAO Xilin,YE Haimin

20.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of the Tula Granite Pluton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Altun Fault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WU Suoping,WU Cailai,WANG Meiying,CHEN Qilong,Joseph L. WOODEN

21.Geochemistry and SHRIMP Zircon U-Pb Age of Post-Collisional Granites in the Southwest Tianshan Orogenic Belt of China: Examples from the Heiyingshan and Laohutai PlutonsLONG Lingli,GAO Jun,WANG Jingbin,QIAN Qing,XIONG Xianming,WANG Yuwang,WANG Lijuan,GAO Liming

22.Zircon LA-ICP MS U-Pb Age, Sr-Nd-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Triassic Post-collisional Wulong Adakitic Granodiorite in the South Qinling, Central China, and Its PetrogenesisQIN Jiangfeng,LAI Shaocong,WANG Juan,LI Yongfei

23.Estimating Influence of Crystallizing Latent Heat on Cooling-Crystallizing Process of a Granitic Melt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ZHANG Bangtong,WU Junqi,LING Hongfei,CHEN Peirong

24.Archean Mass-independent Fractionation of Sulfur Isotope:New Evidence of Bedded Sulfide Deposits in the Yanlingguan-Shihezhuang area of Xintai, Shandong ProvinceLI Yanhe,HOU Kejun,WAN Defang,YUE Guoliang

25.Geochemical Mapping: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Analytical RequirementsXIE Xuejing,CHENG Hangxin,LIU Dawen

1.A Baby Pterodactyloid Pterosaur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Ningcheng, Inner Mongolia, ChinaL(U) Junchang

2.A New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Lufeng, Yunnan, ChinaWU Xiao-chun,Philip J.CURRIE,DONG Zhiming,PAN Shigang,WANG Tao

3.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st with Membrane Attachment on Cretaceous Pterodactyloid NyctosaurusXING Lida,WU Jianghao,LU Yi,L(U) Junchang,JI Qiang

4.New Fossil Palaeontinid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Insecta, Hemiptera)WANG Ying,REN Dong

5.Evolution of Dentary Diastema in Iguanodontian DinosaursKatsuhiro KUBOTA,Yoshitsugu KOBAYASHI

6.Revision of the Clam Shrimp Genus Magumbonia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f the Luanping Basin,Hebei,Northern ChinaLI Gang,SHEN Yanbin,LIU Yongqing,Peter BENGTSON,Helmut WILLEMS,Hiramichi HIRAN0

7.Yarlongite:A New Metallic Carbide MineralSHI Nicheng,BAI Wenji,LI Guowu,XIONG Ming,FANG Qingsong,YANG Jingsui,MA Zhesheng,RONG He

8.Phase Equilibria of Hornblende-Bearing Eclogite in the Western Dabie Mountain,Central ChinaZHANG Jingsen,WEI Chunjing,LOU Yuxing,SU Xiangli

9.Dia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the Holocene Coquinite from the Haishan Island,Eastern Guangdong,ChinaSUN Jinlong,XU Huilong,QIU Xuelin,ZHAN Wenhuan,LI Yamin

10.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Micangshan Foreland,South ChinaXU Huaming,LIU Shu,QU Guosheng,LI Yanfeng,SUN Gang,LIU Kang

11.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iddle Frontal Area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Western Sichuan Basin, ChinaJIN Wenzheng,TANG Liangjie,YANG Keming,WAN Guimei,L(U) ZhiZhou,YU Yixinx

12.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es of Waters in the Ordos Basin,China: Implications for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in the North of Cretaceous Groundwater BasinYANG Yuncheng,SHEN Zhaoli,WENG Dongguang,HOU Guangcai,ZHAO Zhenhong,WANG Dong,PANG Zhonghe

13.Variation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the Contents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in Soil Samples during Their PreservationTAO Qianye,LI Yumei,WANG Guo'an,QIAO Yuhui,LIU Tung-Sheng

14.Tectonic Landform of Quaternary Lak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e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WANG An,WANG Guocan,LI Dewei,XIE Defan,LIU Demin

15.A Climatic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 in the Terrestrial Lacustrine Basin:A Case Study of Green River Formation,Uinta Basin,USAWANG Junling,ZHENG Herong,XIAO Huanqin,ZHONG Guohong,Ronald STEEL,YIN Peigui

16.Accumulation Mechanisms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Giant Puguang Gas Field, Sichuan Basin, ChinaHAO Fang,GUO Tonglou,DU Chunguo,ZOU Huayao,CAI Xunyu,ZHU Yangming,LI Pingping,WANG Chunwu,ZHANG Yuanchun

17.Origin and 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es in the Upper Paleozoic Strata of the Ordos Basin in Central ChinaZHU Yangming,WANG Jibao,LIU Xinse,ZHANG Wenzheng

篇11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三大支柱學科之一,主要研究地殼或巖石圈的地質構造,包括由內力作用所形成的褶皺、斷層、節理等各種地質構造的形態、產狀、規模、形成條件、成因機制、分布規律和演化歷史等[1],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石油地質學研究的重要支柱。對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而言,在掌握構造地質學理論知識體系的同時,還必須補充石油勘探構造知識,才能更符合專業的從業要求。本文通過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構造地質學”教學現狀的分析及筆者多年的教學科研體會,提出了關于進一步提高“構造地質學”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改革方法與建議。

一、“構造地質學”教學現狀

“構造地質學”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主干專業必修課程,在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培養計劃中占有重要地位,與油氣勘探實踐的聯系也非常緊密。該課程授課總學時為64學時,其中理論教學和實習課各占32學時,是典型的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并重課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構造地質學”教研組的教師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探索,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但從近幾年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反饋信息來看,“構造地質學”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還存在有待進一步改進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單一,行業特色不足

傳統的“構造地質學”教學內容以露頭構造地質研究為主,而石油勘探構造分析方面的內容相對比較匱乏。對于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而言,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基本都與石油勘探行業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要盡量做到構造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與石油勘探構造分析相結合,對學生專業培養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手段與方法陳舊,學生理解知識困難

“構造地質學”課程具有如下特點:(1)涵蓋內容廣;(2)空間思維要求高;(3)邏輯性強;(4)實踐動手能力強;(5)應用性強。其部分課程內容過于抽象,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三維空間想象能力。因此,學習該課程對學生的數學、力學基礎要求較高。而傳統教學過程中以“灌輸式”教學為主,使學生感到該門課程內容晦澀難懂,產生了畏難情緒,學習動力不足,影響了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任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生動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

(三)實習與實踐偏于課堂理論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領域里的“上層建筑”,同時也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2-4]。研究地質構造一般首先要通過精細的觀察,進而上升到感性認識,然后通過綜合分析、歸納,最終得出理性認識。以往實習、實踐環節多以理論為主,例如計算某一個地區的應力大小來推測出應變大小,基本是拿自己的計算結果與前人資料相對比,如果計算結果不一致或相差較大,則需重做。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夠形象直觀,也不符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因此,改變實習實踐環節教學方式,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對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培養創新型人才非常有意義。

(四)考評體系有待完善

目前學校“構造地質學”在學生成績評價體系方面,期末筆試成績占80%―90%,比例過高,導致部分學生平時不努力學習,但通過幾天的考前突擊也能得高分。這樣的評價方式無法真正體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也不利于激發學生過程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完善學生成績評價體系,加大過程學習的評價力度,既能客觀科學評價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也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構造地質學”教學改革的策略

結合“構造地質學”的課程特點及其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科研經驗,針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要求和職業發展特點,積極思考和探索,對該課程的教學提出如下改革建議。

(一)兼顧石油勘探行業特點,充實教學內容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在畢業后大部分都會從事與石油勘探領域相關的職業或繼續深造。因此,要求任課教師在保持“構造地質學”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盡量補充一些石油勘探構造分析方面的知識和內容,尤其要引入教師自己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同時,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參考一些國外教材中的相關教學內容,緊跟國際發展前沿。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含油氣盆地地下構造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又可以加深學生對“構造地質學”理論知識在石油勘探過程中實際應用的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為學生下一步的專業學習打好基礎。

(二)改進教學手段與方法,豐富教學形式

根據“構造地質學”的特點,針對課堂理論教學、實習課教學和課外學習等不同階段,采取分層次、多元化教學方式。

1.豐富理論教學形式。課堂理論教學充分利用實物模型、野外彩色照片、模擬動畫講解。它們具有形象、直觀、信息量大、表現手法靈活等優點,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有很大幫助。對于學生理解較難的力學分析內容,則以板書推理為主,并結合使用模擬動畫進行講解,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互動,便于學生主動思考。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充分與學生接觸和交流,聽取他們對講課內容、手段和方法等的意見,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方法。

2.創新實習模式。實習課主要采取“教師教學為輔,學生動手為主”的教學模式,并多引入與石油勘探構造相關的實例。教師就主要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要點進行講解和引導性的解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則獨立完成各項實習內容要求,鍛煉通過動手實踐解決實際地質問題的能力。

3.改變課外教學方法。課外學習采取分組討論和交流的研討式教學方法。教師布置課外實習題目,讓學生自由分組,分工合作,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某個主題收集相關資料,并制作成PPT,然后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講解,并由教師和其他學生對其進行點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鍛煉了學生的演講和交流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教學

“構造地質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構造地質學”是學生二年級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學習該課程前,學生已經通過“普通地質學”、“造巖礦物學”和“普通地質實習”等課程的學習,對地質構造有了初步認識和了解。但實際的地質構造常常復雜多樣,因此在授課期間適當安排1―2次野外實習,讓學生在野外親自觀察典型的構造實例,既能加深學生對“構造地質學”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可為大學二年級短學期的 “綜合地質實習”課程拋磚引玉,教學效果會更好。

(四)完善成績評價體系

“構造地質學”過去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為主,平時成績一般只占10%―20%。這樣的成績評定方式導致部分學生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常常以考前突擊應對考試。這樣既不能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筆者嘗試課程考核采用過程考核方式,學生的最終課程成績由平時出勤、課堂討論、期末討論、筆試成績及課內實習等環節各按一定的比例組成。這樣既可以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又調動了學生過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課程內容,有助于提升課程的學習效果。

“構造地質學”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學生是否能夠理解并真正掌握“構造地質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是否能夠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僅對以后的專業課學習和繼續深造具有重要意義,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有很大幫助。做好“構造地質學”課程的教學工作,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求知欲望,又能夠幫助學生做好專業知識儲備。

參考文獻:

[1]孫永河,劉玉敏,付曉飛等.關于“構造地質學”課程的教

學現狀與思考[J].價值工程,2012,(5).

[2]邢礦,孫常新.“構造地質學”教學實踐及改革――面向

地質工程專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4).

[3]羅金海,于在平,周鼎武.理論聯系實際,深化“構造地質

篇12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學研究改革項目“應用技術型高校資源勘查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編號:153149)和“‘構造地質’課程群一體化實踐教學資源建設研究與實踐”(編號:173150)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8)05-0012-02

教學標準化是推行教學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地質學專業實踐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推行教育部新一輪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道路上,地質學專業在實踐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很難采用虛擬仿真教學來實現學生實踐環節,大部分實驗需要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真實的巖石、礦物等標本才能有效進行,但為了提升地質學專業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只有加快地質學專業實踐教學標準化的推進,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性,才能在提升實踐教學效率的同時保障實踐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實踐教學標準化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善和改進,才能尋找到最貼切、最有效的地質學專業實踐教學方法。

一、實踐教學標準化改革的背景

地質學專業實驗課程以專業基礎實驗為主,需要學生親自認識觀察實驗標本,才能加深和鞏固對地下各類巖石、礦物和地質現象的認識。以重慶科技學院地質學專業為例,該專業為校級特色專業,隸屬于地質學與地質工程校級重點學科,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本科4年修完180學分,其中實踐學時49.5學分,占總學分27.5%,實踐課程主要包含專業基礎實驗、課程設計、專業技能培訓以及畢業設計,而在專業基礎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限于實驗條件或資源的制約,還將面臨實驗分批進行等問題,因此地質學專業實踐教學標準化改革勢在必行。通過改變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實驗課堂的主體,能使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實踐教學標準化的實施

對不同的實驗類型,需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此該教學標準化的實施需要“分模塊”“分階段”地進行,針對地質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主要分為以下三類實踐課程類型:專業基礎實驗、課程設計(實踐專周)、畢業設計。

1.專業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是學生進行地質專業認識與實踐的主體實驗課程,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從實驗過程中學到專業背景和必備的專業技能。在該類教學中必須含有實驗預習考核、實驗方法和內容、實驗結果考核三大環節,然而在常規實驗過程中常常忽略了實驗預習考核,學生對礦物或巖石標本等實驗對象沒有宏觀的認識,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做得不夠充分。只有加強學生實驗預習考核,讓學生對實驗對象有充分的認識,實驗預習重視,才能更好更快地進入礦物和巖石標本的微觀現象觀察與描述。當然,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問答式”“抽查式”的方式了解學生對難點和重點的掌握情況。對于實驗結果的考核,應該考慮到學生的預習和實驗完成過程情況,實驗態度不端正、存在抄襲的學生要重新進行實驗學習,實驗結果的考核必須有清晰、合理的考核方式,而且要在實驗開始前進行專門的講解和說明。只有將教案和考核方式聯系起來,才能促進實踐教學質量的提升。

2.認知實習。就重慶科技學院地質學專業來講,認知實習以野外實習為主導,但會在實習環節中灌輸專業要求,讓學生開始接觸地質工作要領。野外實習是地質學專業學生必須經歷的一個環節,主要以野外地質現象認識為主,培養學生用書本知識解釋多樣的地質現象的能力。教師在實驗教學環節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地質認識方法,才能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有主動性。當然,雖然在培養過程中以熟悉地質行業背景為主,但對于地質的學習的專業特點,如野外工作的艱辛、地質工作的嚴謹等,必須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做事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對于野外地質實驗教學環節教師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予初次接觸到專業領域的學生一個積極的榜樣,當然這樣的教學模式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通過生產實習很好地認識地質專業的同時,在今后專業課程的學習中能夠具有良好的繼承性學習模式。

3.課程設計。大學課程設計是針對某一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對于重慶科技學院地質學專業而言,這樣的課程在大學應用型能力培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該類課程設計的教學環節中往往缺乏新意,沒有發揮課程設計應該有的培養效果和作用。一般而言,課程設計是綜合多門相關課程知識,選擇專業技術方法來解決生產過程中某一常見的問題,因此在課程設計教學中必須采用“引導式”“自主性”教學方式為主線,教學中減少技術方法的論述,讓學生綜合相關專業知識,分組進行討論,在實行正式課程設計前,需要通過教師針對技術方法的考核或論證,進行課程設計內容。課程設計的考核要體現解決問題的創新性和多解性,主要重點放在學生提出的解決方案,即使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學習模式才是課程設計考核要求的重點。

4.生產實習。重慶科技學院地質學專業生產實習一般是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合作的協作單位共同完成,以重慶周邊地區地質隊為主,此環節的教師是生產單位具有良好生產經驗的員工,教師在此環節中主要是協調學生野外學習和野外安全工作,給學生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在此工程中,雖然教師的角色發生轉變,但仍主要是培養學生接觸單位、接觸生產,使學生快速走上崗位,快速上手工作。以前學生實習一般均是以專業知識的學習為主,生產實習主要是教會學生如何將前期專業知識更好的和生產環節相適應,能夠把地質學理論知識運用到礦產資源勘探或區域地質調查等工作中去。

5.畢業設計。重慶科技學院地質學專業針對本科畢業設計進行了探索性改革,首先畢業論文的內容選定加大實踐環節的比例,對于一些采用實驗、實踐方式解決科學問題的論文擇優通過初選;其次,增加學生在畢業論文實施過程中實踐環節的抽查和質量把控,在畢業答辯環節中必須體現實踐環節的實施和完成;在畢業設計推優時,對于論文課題具有實踐意義的給予一定程度的偏向,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

三、實踐教學標準化實施效果評價

通過對近三年畢業的地質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學校教學質量評估辦給予的結果顯示,地質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獲得大幅度提升。對196名畢業學生(2014屆67人,2015屆64人,2016屆65人)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184人對實踐教學現狀感到滿意,2016屆較2015屆、2014屆滿意度高,平均績點也逐年呈增長趨勢。學校質量評估辦反饋顯示學生認為實踐教學的改革大大提升了自身專業知識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對專業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時校企合作單位近兩年畢業學生的評價反映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單位企業工作環境和要求,人才培養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下得去、上得來”。

重慶科技學院地球科學系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指導思想,以建立標準化教學體系為抓手,努力推行教學指南、教案、考核方式等要素的標準化,不斷尋求高質、高效的教學方法。通過一系列反復的改革,提升了地質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獲得學生、學校以及企業單位的一致好評,為國家地質勘探源源不斷地輸入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 傅大友,錢素平. 新建本科院校建立標準化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思考[J]. 中國大學教學,2008,(4). 

[2] 王佳,劉虹利. “結晶學與礦物學”自主性實驗教學方法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16,(9):242-243. 

[3] 周祥瑜,呂紅. 探索“模塊式標準化”教學新模式——重慶電子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改革思路與初不實踐[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5):41-42. 

[4] 王松濤,陳麗麗,孫春莉,等. 標準化教學在解剖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 醫學信息,2009,22(5):469-470. 

[5] 趙紅云,金婧,許昆靜,等. 本科護生臨床標準化教學病房教學模式建設初探[J].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5,36(7):178-180. 

[6] 陸發煥,梁福興. 師范院校漢字規范化標準化教學管理改革探索[J].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26(1):125-127. 

篇13

2.不注意角色轉換,教學效果較差

專業課程教育,教師必須從單純教育者的角色轉化為對學生未來工作的參與者、組織者的角色。學生必須從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轉換為未來職業培養而接受教育者的角色。我們很多教師仍然習慣于以前的滿堂灌,甚至填鴨式的課堂講授,而學生采取全盤接受,甚至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課程結束時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考核方法,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到了真正的工作崗位上會感覺大學學習一無所獲。因此,將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入到“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和途徑。

二、研究方法與內容

1.目標

(1)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系列以實際科研項目為背景的研究案例,形成一套針對“災害地質學”課堂教學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方法。

(2)將探究式教學方法貫徹到“災害地質學”的每一堂課的教學方案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養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習慣,開啟學生心智,開發創造潛能,從而培養具有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大學生。

2.內容

(1)“災害地質學”課程的各欄目的建設主要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材料、課程通知、答疑討論、課程問卷、教學筆記、研究型教學和課程作業,特別是課程資源、答疑討論、研究性學習、問卷調查等欄目的重點建設。

(2)結合以上各欄目的建設,將具體的科研項目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引入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思想,推進“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的改革。

3.主要特色

(1)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的創新能力培養教學理念。

(2)結合具體的科研項目,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靈活創設問題情境,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環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增加認識。

(3)落實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流和學生間的合作交流。

(4)注重教學反思,教師成為專業課堂教學的研究者。

4.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對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進行研究,了解學生向往、期望的課堂教學方式。

(2)針對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各個環節間的特點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三、實例研究

1.教學基礎

(1)已對“災害地質學”教學內容進行了探究式教學方案設計,在地質工程專業高年級班的實際課堂教學中加以實施,并通過問卷調查和對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核反饋教學改革嘗試的效果。

(2)筆者長期從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評估與風險分析的教學科研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結合具體的科研項目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思路

根據本研究內容的選定,通過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解決目前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推進“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模式流程圖。通過探究式教學,本課程可以在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通知等欄目做得會比較全面,從而極大地方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在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答疑討論和問卷調查等欄目的建設上,本課程不僅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學材料,而且對于目前該課程的最新研究領域和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了介紹和探討。通過問卷調查,獲得了學生對于該課程學習的全面了解,包括課程進度、教材選擇的難易程度、對于教學在線的使用建議等。

3.教學安排

將“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32課時)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授課前,4周):收集整理相關資料,進行專家咨詢,對“災害地質學”課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全面設計。第二階段(授課中,32課時):按所設計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并在實踐中修正完善設計方案,并通過對參與科研項目的師生進行訪談、調查問卷、問題解決能力檢測等方式收集實驗效果反饋信息。第三階段(授課后,2周):在實踐—分析—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設計,完善探究式教學模式及實施策略。

四、教學評價與結論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