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小學生法律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從調查中得到的情況看,在大學生兼職的過程中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大約有80%的人維權意識淡薄,極少采取維權措施,一般是自認倒霉;還有一部分是自己有維權的意愿,但是不知該如何進行,不知道應該向什么機構進行投訴。大學生權益受到侵犯與其本人關系最為密切,只有大學生自身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大學生平時留在學校的時間最長,與學校關系關系也極為密切,學校應重視這方面的管理,由學校對于大學生進行相關的培訓,學校可以開設相關課程,這樣無論是對于兼職大學生還是將來大學生就業都有很大幫助。學校可以與一些正規的用人單位簽訂協議,為大學生提供幫助。大學生兼職權益受到侵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學生個人聲音太過弱小,可以有學校牽頭,組織一個兼職大學生自己的機構,當大學生自身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上報機構,有機構出面與用人單位進行交涉,以集體的力量來進行維權。
無論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維權意識,還是高校加強對于大學生相關方面的教育,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在校大學生兼職權益被侵犯的問題。我國法律對于大學生兼職的行為定位模糊,而據原勞動部頒布的《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的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雖然“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但法律只是不承認,在校大學生兼職的行為是就業,但卻并沒有排除兼職大學生的勞動權利,是因為“就業”與“存在勞動關系”這兩者之間并不等價。既然兼職大學生不屬于勞動法的調整對象,那就應該歸屬于民法的一般調整,或是適用教育部有關的規定,如《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就目前來講,我國法律中對于大學生兼職的定性身份模糊,而兼職大學生又不屬于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只能適用民法的一般調整,或者教育部下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等。大學生兼職無論是假期工還是平時兼職,都應當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合同,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確每條條款的意思,特別是工資、勞動時間及勞動環境等,是否存在潛在的侵害自身權益的行為都應做出事前的確認及防范,也可以為以后的侵權訴訟準備證據。
篇2
對高校的法律教育進行改革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一個主要途徑,改革主要是針對法律教學方面,首先是對思修這門課的重要程度進行大幅提升,對教學內容也要進行改革,不再以枯燥的法律條文作為上課的主要內容,而是把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當成主要教學目標,對一些死的法律條文,可以當做課外讀物。這樣的改革會使得課程更加精煉,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
(一)學校應營造良好的法律教學氛圍
高校應和國家保持步調一致,每個學校都應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去要求學生遵守,如果學生違反了相關制度,就應該根據規章做出適當的處罰,不能因人而異而讓學生產生法律可以講人情這一錯覺。當然,這些法律法規一定是科學合理的,這樣就能在校園里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法律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就在身邊,慢慢提高法律意識,對學生日后走上社會起到巨大作用。
(二)加大法律的宣傳工作的力度
法律的宣傳工作是很重要的,可以定期進行法律知識講座,在高校建立法律援助中心,違法情景演練等,這些能把枯燥的上課內容形象生動地表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對其有了更深的理解。
篇3
二是作案形式多以團伙為主。由于學生能力所限,個人往往難以實施犯罪,于是他們轉向社會尋找“兄弟伙”、“鐵哥們”,進而形成團伙犯罪。這些團伙成員有的來自同校,有的來自同村、鎮,有的是朋友的朋友,有的屬于校內外勾結。如甘想某、甘柳某、魏志某盜竊案,三人都是在校學生,因沉迷網絡游戲而無心向學,向家里要錢不遂,于是共謀盜竊他人財物,從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是農村學生犯罪情況出現增多趨勢。在農村,父母為生計而忙于奔波,無暇照顧子女生活和平時的活動情況特別多,我院辦理的案件中來自農村地區、困難家庭的學生就有8件9人。如鐘某文搶劫一案,其面對同學間生活水平的強烈反差,心理上很受刺激,伙同他人去到初一年級學生宿舍,對六間宿舍的十多名學生實施搶劫,搶得現金70多元以及收音機、風衣、手電筒等物品。
四是對犯罪行為認識不足。在校學生犯罪動機一般比較單純,大部分是由于不學法、不懂法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例如在盜竊、搶劫過程中被人教唆幫人“看風”,認為自己并沒有實施犯罪行為,不夠成犯罪。在未成年犯罪案件中,誤以為對方同意就不構成犯罪,如我院辦理的曾某文案,由于對行為的違法性認識不足,認為經同意發生性關系不為犯罪,當知道自己的行為構成犯罪時后悔已晚。
五是經教育大部分都能投案自首。由于在校學生犯罪突發性、無明確動機犯罪占大多數,很多是一念之差而鑄成大錯的。案發后,更多的是找家長商量如何解決,家長意識到后果的嚴重性后,大都會勸導孩子主動投案自首,并積極賠償受害人的損失。我院辦理的11件案件中,8件10人在案發后能夠自動投案或者在未采取強制措施前能如實交代犯罪事實。
二、在校學生犯罪原因分析
作為在校學生生理和心理未發育健全,不具有適應環境變化的復雜生理機制,缺乏抑制外界不良影響的能力,而且逆反心理強,喜歡爭強好勝,很容易在盲目模仿或偏激沖動中走向犯罪的泥潭,這些是在校學生犯罪的內因,然而從我院辦理的案件來看,外在因素對在校學生犯罪的影響更值得我們關注,主要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社會的不良誘因。首先是享樂主義的滋生。很多在校學生把穿名牌服裝,買高檔商品(如手機等)看成一種時髦,享樂欲望的膨脹促使自控能力欠缺的青少年追求畸形消費,特別是一些家庭條件比較差的學生面對同學間生活水平的強烈反差,心理上很受刺激,一旦自我調適不當,就不惜采取違法犯罪的行為來滿足物質欲望。其次是“黃賭毒”的入侵。當前許多學生為考試而拼搏,生活單調枯燥,厭學情緒驟增,而社會上的“黃、賭、毒”乘虛而入,一些在校學生為了追求一時刺激,盲目地學習和模仿電視、電影、音像制品和文學作品中的犯罪手段和情節。再次是網吧、游戲廳的無序管理。各種迎合青少年好奇娛樂心理的游戲廳、網吧比比皆是,很多在校學生沉迷于網絡聊天、網絡游戲,無心上學,而由于對上網費以及部分游戲開支的需要,學生往往通過違法手段獲得金錢,以至觸犯刑律。
二是家庭的不良影響。一些家長對孩子過分溺縱,當孩子犯了小錯誤的時候,不但不指責其改正,反而寵愛袒護,使孩子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知錯不改,一錯再錯,最后釀成大禍才后悔莫及。加上現在有些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無暇顧及孩子,對其在學校的學習、思想、生活等情況疏于了解和掌握,對于孩子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擾沒有給予及時疏導。特別是農村的“留守孩”,父母外出打工,他們有困難、困惑不知向誰傾訴,身邊無人提醒約束、正確引導,久而久之形成了自暴自棄不良性格,往往是“糊里糊涂”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三是學校教育的失誤。一是教育偏位。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村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較大比重,多數農村中學生在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部分初中輟學)后回家務農,而學校缺乏職業技能教育,回鄉就業的學生一般都缺少一技之長,智力勞動的價值又體現不出來,難有作為,導致畢業回村后容易無所事事,而滑向歧途。二是管理不力。學校對一些學生的喝酒、抽煙、賭博、報復等行為校方沒有給予及時制止等,對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不夠也未能入心、入腦,一旦有偶然性因素誘發,極容易導致違法犯罪。如我院辦理的張某源過失致人死亡一案,與同學因一個乒乓球引起打架,雙方相互毆打推拉,致使張某威倒地,造成胃內容物返流氣管、支氣管,導致氣管、支氣管管腔填塞、機械性窒息死亡。
三、遏制和預防在校生犯罪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我院在辦理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做了許多積極的探索,特別是對在校學生犯罪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并初步取得了成效。結合工作實際,筆者認為檢察機關要做好四個“著力”:
一是著力辦理好在校學生犯罪案件。在校學生罪犯是一個尤其脆弱和敏感的特殊群體,這一群體中的絕大多數會回歸社會,逐漸成長為社會中正常的一員,一旦辦案方法失當則很有可能導致不良效果。因此在辦案過程中,要針對在校學生生理及心理特點,注意寓教于捕、寓教于訴,將挽救方針貫穿于辦案的全過程,本著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及時準確的辦理在校學生案件,做到實體與程序并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保護這一群體的合法權益。由于在校學生身心不成熟、不穩定,對自己的行為性質沒有正確、全面的認識,其犯罪較成年人具有特殊性。若簡單地對其判處刑罰,一方面影響其學業,另一方面可能使其在監管場所被交叉感染,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因此,對一些主觀惡性小、社會影響小、性質輕微的在校學生案件采取適度從輕處理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近年來,我院積極探索刑事和解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通過對在校學生犯罪的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其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以及有無幫教條件等情況,除主觀惡性大、社會危害嚴重的以外,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訴可不訴的不訴。對確需提起公訴的,根據情況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理、適用緩刑等量刑方面的意見。
篇4
一、職業學校加強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強法制教育是新時期依法治國策略的要求,是弘揚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徑。
依法治國策略需要樹立全民的法制信仰,全民的法律意識水平是一個法制國家的重要標志。因此,通過對職業學校學生的法制教育,向全社會輸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成員,可以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環境,弘揚法治精神,為實現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2.加強法制教育是社會對現代化技能型人才綜合素質的需要。
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技能型人才,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知識同樣不可或缺,否則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免不了遭受失敗的厄運。因此職業學校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才能培養出社會認可,能適應現代化社會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技能人才。
3.加強法制教育是職業教育的現實狀況決定的。
職業學校的學生素質越來越令人擔憂,學生學習差,內心有嚴重的挫敗感,沖動叛逆,還有一些學生已經在社會上混跡多年。這些學生的個人情況相當復雜,進入職業學校之后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仇視一切的心理,個別學生還會外化為極端行為甚至違法行為。
4.加強法制教育是減少和預防青少年學生犯罪,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呈明顯的上升趨勢,且呈低齡化、團伙化、智能化、兇殘化等新的犯罪特點,嚴重危害了社會的安定和諧。因此職業學校應是預防青少年學生犯罪工作的重點區域。學校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學生學法、知法、守法、減少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徑。因而應利用學校教育的優勢進行法制教育,從而維護社會穩定和諧。
二、加強職業學校學生法制教育的對策探索
1.建立科學完善的法制教育課程體系,使職業學校學生接受系統的法制教育。
目前很多職業學校開設法制課程,以此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但該課程主要以法律的具體規定為主要教學內容,忽視對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一要落實法律課程教學,使學生系統地學習法律知識。教學決策部門應及時建立科學完善的法制教育課程體系,在內容上針對不同的專業開設不同的法制教育課程,如民法、刑法等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常規普法的內容;會計法、稅法等可以作為財經類專業必修的法律,等等。這樣,學生除了進行了法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之外,還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與職業有關的法律知識教育,使法制教育適應了學生的內在需求。二要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深化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其他學科教學當中,通過學科滲透對學生進行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教育,促使學生知法、守法、用法和護法。
2.積極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實效。
目前在職業學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較單一,而法律是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把教學重心放在素質的提高上,使學生養成較強的法制觀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為習慣。為此,要努力探尋富有實效的途徑和方法:一要努力提高法律課程的教學效率。增設教學活動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法,選用社會治安、學生違法犯罪等與青少年聯系密切的案例,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法律知識進行案例分析,教會學生從法律的角度思考社會問題。二要在校內開展學法用法實踐活動,充實法律課程教學內容。這是最有效的途徑,如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審判活動,開展法律知識競賽、辯論賽、演講比賽,舉辦各類違法犯罪圖片展,舉辦法制教育專題報告會,出法制教育專題墻報等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既豐富了校園生活,又對學生進行了經常性的教育和熏陶。三要“請進來”,借助外部力量齊抓共管。如邀請司法專業人員到學校開展法制教育系列講座;邀請正在服役的少年犯到學校來現身說法,以鐵的事實、血的教訓,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四要“走出去”,讓學生親臨其境,感受法律威嚴。如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開庭審理案件,參觀少管所、看守所、戒毒所等,以其親眼所見、切身感受告誡學生做遵紀守法的好學生。
3.完善和充實素質教育理論,把提高法律素質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我國素質教育理論中,與其他課程相比,法律素質仍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法律素質是指個體通過法制環境影響和法制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覺地規范自己行為的內在穩定的特征和傾向。當前,在法律已經遍布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今天,法律素質已經成為個體社會化所必須的基本素質。然而目前,學校的素質教育仍沒有突破傳統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重視對學生的法律素質的培養。法律素質教育是社會、教育和人的發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選擇。因此要加強法律素質方面的理論研究,明確法律素質在個體綜合素質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素質教育理論。在職業學校素質教育活動中,要逐步把提高學生法律素質作為重要內容,要使學生認識到法律素質是自己所應具備的素質中的重要內容。缺失了法律素質就是不全面、不完善的素質。應把提高法律素質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使充實完善后的素質教育理論深入人心。
4.提高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的綜合素質。
目前大多數職業學校沒有專門的法制教育機構,教師也大多由德育課程教師兼職,他們的法律理論基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影響了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影響了法制教育的成效。針對目前職業學校法制教育課程教師的情況,職業學校一是應積極引進具備高素質的法律法律專業教師,充實法制教育師資隊伍,保證學校法制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二是應大力鼓勵現有法制教育的教師通過進修、培訓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質,同時不斷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道德水平。總之職業學校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的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培養一支綜合素質高的法制教育教師隊伍。
5.營造以法治校的氛圍,努力建設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