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生態園林設計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態園林設計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態園林設計論文

篇1

二、園林規劃設計

(一)園林綠化應考慮綠化的功能

不論是廠區綠化、校園環境、公園綠化,還是街道綠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二)提高園林綠化的藝術品味

高品味的園林綠化是一幅美麗的立體圖畫,不僅有點線面的合理運用,還要有四季特色的變化,它是巧奪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現,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三)應有歷史文化內涵

將自然與歷史文化緊密聯系,是人造景點應注意的,能否畫龍點睛,使歷史人文景觀與周圍環境或其他方面協調,并符合人們的審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經充分論證才有說服力,被人們所接受,景點宜恰到好處,忌貪多、太雜。(四)對短中長期各項綠化指標進行認真計算

包括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率、立體綠量、多層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氣體及灰塵和是否符合生態效益等。只有這樣才能決定是選擇單一的草坪還是喬灌木與林下草坪相結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現象,使草坪與樹林相得益彰。

(五)樹種選擇的論證

實踐證明,以什么樹作主體,配置什么樹都有講究。我們見過用小葉黃楊作馬尼拉草坪鑲邊最后全被吃掉,小葉女貞綠化草甲殼蟲大暴發難以根除,紅花酢漿草與樟樹相互加重紅蜘蛛的危害,一種樹比另一種生長快最后另一種樹被擠占,外來樹種完全取代鄉土樹種等配置不當的現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慮相互間的生長速度、影響能力、陰陽性,觀花、果、葉的樹如何映樹,病蟲害的交叉性,同種樹的連片與分隔的統一,病蟲害防治的難易程度,耐濕耐旱性等都是選擇樹種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鄉土樹種生命力、適應性強,能有效地防止病蟲害大暴發,常綠與落葉樹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蟲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單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學估算園林綠化的建設成本及管理費用

不同設計方案的園林綠化,建設成本和維護管理費用不盡相同,很多本是比較好的規劃設計,由于建設成本和建成后維護管理費用超過單位經濟實力,只有低水平維護,最后觀賞效果不理想,很多應有的功能喪失,有的草坪被雜草擠占,綠化帶太多難以很好修剪,蛀莖害蟲易危害難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運動場也按高標準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費用還是將來維護費用都跟不上,最后仍達不到高水平運動場地的要求。我們近幾年的經驗是既發展一部分高檔次、管理要求高的綠化景點,也積極探索大眾化、低成本、低維護費的綠化方法,并不斷推廣,得到了較好的效果。所以在設計時對植物根據性狀的合理選用,論證其管理費用高低,有利于綠化單位更好地達到綠化效果。

三、園林設計的可更改性

經過充分論證的設計,并非十全十美,或無可辯駁不可更改的,應該留有選擇余地,同時盡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風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異,都有可行之處。自己的設計盡管經過論證,亦難免有忽視或不當之處,將自己的設計方案及論證拿出來供建設單位及同行研究,對其進行修改、補充、刪除,吸收別人合理的意見,最后盡可能地完善設計方案,在實施中還能達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這既給別人以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使用單位能一目了然各項指標要求,也使自己的設計水平得到提高。

總之,對園林設計論證應加強其管理,規范其內容,使其制度化,與設計一同受到重視,相互結合,有效地對設計形成補充,完善設計工作,保證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篇2

2.1天然式配置

2.1.1孤立種植。單個植物在園林中種植時,由于本身可以形成孤立的庇蔭植物從而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2.1.2多種類種植。多種類種植是把各個種類的植物根據設計要求合理搭配種在一起。通過各種植物的合理搭配設計營造出一種新的美麗畫面,從而營造出整體美的效果。這種配置方式在很多園林建設中都經常被應用。

2.2有規律式配置(1)行植,這種種植方式一般是在公路兩邊進行行距一樣的種植。(2)正方形種植,在規劃好方格以后再交叉點位置進行植物種植,同時植物間距保持一致。(3)三角式種植,在種植過程中一般是根據等邊三角形或者是等腰三角形進行種植。(4)長方形種植方式,這種種植方式是在正方形種植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其特點是行距大于株距。(5)環形種植,通過把植物均等的種植組成一個圓或者是多個圓形。(6)帶狀種植方式,通過把植物進行線性種植形成帶狀分布,一般情況下在種植過程時都是把大、中、小喬木合理搭配種植。生態園林在建設過程中能夠更加突出植物對于生態環境的作用,在進行城市綠化過程中通常要綜合考慮每個植物的品種特性,根據科學的合理配置實現點、線、面的相互銜接。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擴大,綠化面積逐漸變小,綠化的形式也該適當改變,可以對建筑物進行藤木植物綠化。這樣既增加了綠化面積也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實用面積。

3生態園林植物配置的效益探討

第一,環形網絡結構配置直接增加了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性,由于植物樣式的增多能流、物流、信息流之間的傳遞更加安全快捷。第二,環網式結構的園林配置跟別的配置相比更加具有延續性,整個配置的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經濟性和實用性。經濟性給實用性做好了基礎,然而整個設計配置直接影響到其經濟費用,所以在進行設計過程中有必要考慮經濟分析。

篇3

2、植物的生態美設計

植物是園林設計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設計人員往往忽視了植物在園林設計中的最終的價值。在園林設計中,植物既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改善周圍的空氣質量,不同的植物類型組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生態美,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這種美,設計人員在設計時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設計效率與質量都能得到保證。每種植物都具有不同的風格,而設計人員的責任就是將這些風格不同的植物融為一體,通過季節的變換來體現其生態美,給人們常去常新的感覺,這樣人們也就不會產生厭煩心理。人們在園林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些地區植物非常有特色,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在園林設計中,既能發揮該地區植物的生態價值,也能夠體現出該地區園林設計的特色,對傳播鄉土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在設計時,設計人員在選擇植物品種時,要將選擇重點放在當地,這樣既能節省植物運輸的成本,充分的顯示出該地的風土民情。

3、水景的生態美設計

水體在園林中是最為活躍的構景要素。在現代江南園林理水中,秉承傳統的理水觀,對水體進行藝術上和自然形態上的塑造與加工,力圖符合天然水景的形成機理和盡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地貌形態,使水體與環境相協調,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塑造出一個概括、精煉、典雅而又不失其自然形態的山水環境;還需結合現代景觀元素,塑造出具有時代特征,梵音現代人的審美要求,滿足功能需要,符合環境生態安全并且節約資源、經濟適用的作品。在水體景觀設計中最終追求的是風景質量、使用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完美結合,除了追求景觀意境美、形式美和自然美以外,還需以追求生態美為目標。

4、園路的生態美設計

園路,是指園林綠地中的道路以及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是園林重要的構成元素。它像人體的脈絡一樣,貫穿著整個園林的交通網絡,是聯系各個景區和景點的紐帶和風景線,是組成園林風景的造景要素。它蜿蜒起伏的曲線,豐富的寓意,精美的圖案,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它不僅引導人流、疏導交通,并且將園林綠地空間劃成了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間。園路的規劃設計,對園林綠地的整體規劃的合理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把道路的功能作用和生態美藝術性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減少道路對環境的影響,使道路運輸系統真正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從而建設“生態園路”。

5、園林建筑的生態美設計

建筑是一種實用藝術,它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實用與審美的統一體。作為藝術的建筑,綜合了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取得了特有的形式表現力。園林建筑是創造一個能夠欣賞大自然、遠離喧囂的避難所,通過流水、樹蔭和其他一些材料把房屋的空間組織起來,并賦予其安全感,這樣就把自然與建筑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室外空間部分作為室內空間向外延伸的內容,如果建造得成功,它所表現出來的意義不僅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可以時刻提醒人們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間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同自然界之間的聯系能夠喚醒人們最原始的記憶,因此帶給人們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緒。它們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實的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作為人類,我們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

篇4

園林中的道路有別于一般純交通道路,其交通功能從屬于游覽的要求,雖然也利于人流疏導,但并不是以取得捷徑為準則的。園路與景石、植物、湖岸、建筑相搭配,受環境氣氛的感染,“出人意外、入人意中”。現代化的城市中,筆直寬闊的道路上車水馬龍,與林立的高樓大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人產生緊張的壓抑感,而看似隨意的園林小道反而使人有貼近自然的感覺,讓人們從煩燥、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因此,園路的設計應該充滿生活氣息,充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基于這樣的要求,園路的鋪裝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當然,鋪地作為園林的一個要素,它的表現形式必然要受到總體設計的影響。

一、地面設計中的色彩表現

1.色彩表現中的作用及情感

色彩是環境主要的造景要素,是心靈表現的一種手段,它能把風景強烈地訴諸于情感,從而作用于人的心理。因此在園林造景中,對色彩的運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地面鋪裝的色彩更應該和植物、山水、建筑等統一起來,進行綜合設計。如果場地的地面色彩簡單,可通過線與形的變化來豐富空間的特征。

地面鋪裝的色彩一般是襯托風景的背景,或者說是底色,人和風景才是主體,當然特殊情況除外。地面鋪裝的色彩須沉著,色彩的選擇應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色彩應穩重而不沉悶,鮮明而不俗氣。不同的色彩會引起人們不同的心理反應,一般認為,暖色調表現熱烈、興奮的情緒;冷色調表現幽雅、寧靜、開朗、明快,給人以清新愉快之感;灰暗色調表現憂郁、沉悶。因此在鋪地設計中,應有意識地利用色彩的變化,來豐富和加強空間的氣氛。

2.地面設計中的色彩調和

色彩的調和要注意同一色調、近似色調和對比色調的配色、配合。比如,公園的鋪裝,有混凝土鋪裝、塊石鋪裝碎石和卵石鋪裝等,此時各式各樣的東西同時存在,如果忽視色調的調和,將會大大破壞園林的統一感。比如,在同一色調內,利用明度和色度的變化來達到色彩的調和,這時就容易達到沉靜的個性和氣氛。如果環境色調令人感到單調乏味,那么地面鋪裝可以變化。近似色調配合,在配色時要注意在近似色調之間決定主色調和從屬的色調,兩者不能同等對待。如果使用的色調增加了,則應減少造型要素的數量。對比色調的配色是由互補色組成的,由于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都會產生強烈的緊張感,因此對比色調在設計時應謹慎運用。

盡管庭園能夠提供最理想的隱秘空間,但如果它的四面被高墻圍住,也會因缺少光線而顯得昏暗,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使用能夠反射園內光線的淺色調地面,大片的地磚顯得光線充足。但有一點需要注意,要避免使用彩色鋪地,因為彩色地面時間長常常會褪色。鋪地必須能為任何活動提供一個淡雅的背景,而不應喧賓奪主,過于突出。

二、園林鋪裝的功能

功能性是進行園林景觀設計之時一個十分重要的指導原則,尤其是公園這樣的公共場所更要注重人的存在,做到時時處處以人為本。一個成功的園林設計往往是以滿足功能性為主導,做到了功能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1空間的分割和變化

園林鋪裝通過材料或樣式的變化體現空間界線,在人的心理上產生不同暗示,達到空間分隔及功能變化的效果。兩個不同功能的活動空間往往采用不同的鋪裝材料,或者即使使用同一種材料,也采用不同的鋪裝樣式,這種例子在公園中隨處可見。

2視線的引導和強化

園林鋪裝利用其視覺效果,引導游人的視線。在園林設計中,經常采用直線形的線條鋪裝引導游人前進;在需要游人駐足停留的場所,則采用無方向性或穩定性的鋪裝;當需要游人關注某一重要的景點之時,則采用聚向景點方向的走向的鋪裝。另外,通過鋪裝線條的變化,可以強化空間感,比如用平行于視平線的線條強調鋪裝面的深度,用垂直于視平線的鋪裝線條強調寬度,合理利用這一功能可以在視覺上調整空間大小,起到使小空間變大,窄路變寬等效果。

3意境與主題的體現

良好的鋪裝景觀對空間往往能起到烘托、補充或詮釋主題的增彩作用,利用鋪裝圖案強化意境,這也是中國園林藝術的手法之一。這類鋪裝使用文字、圖形、特殊符號等來傳達空間主題,加深意境,在一些紀念型、知識型和導向性空間比較常見。

三、地面鋪裝的質感

鋪裝的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材料質感的美。一般鋪地材料以粗糙、堅固、渾厚者為佳。

1.質感的表現須盡量發揮材料本身所固有的美,以體現出花崗石的粗獷、鵝卵石的圓潤、青石板的大方等不同鋪地材料的美感。

2.質感與環境和距離有著密切的關系。鋪裝的好壞不只是看材料的好壞,而是決定于它是否與環境相協調。

3.質感調和的方法,要考慮統一調和、相似調和及對比調和。

4.鋪地的拼縫在質感上要粗糙、剛健,以產生一種較強的力感。而砌縫明顯,則易產生漂亮整潔的質感,使人感到雅致而愉快。

5.質感變化要與色彩變化均衡相稱。如果色彩變化多,質感變化就要少一些。如果色彩、紋樣均十分豐富,則材料的質感要比較簡單。

篇5

2江南私家園林中的生態設計理念具體體現

2.1山水構建

無論是北方園林還是江南園林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水景,可謂是無水不成園。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有很多與水景相關的重要理論,如“一池三山”等。在現代城市景觀建設中,水體布局需向古典園林學習其開合有序、曲折變化的造水手法。在大面積水體中增設小島,并結合植物制造微地形,豐富景觀層次。現代科技進步使得水體不再只是靜態,古典園林中的水體講究動靜結合,現代科技可將水最具活力的形態展現給人們,例如噴泉、涌泉等,這些水景的設計應用給園林增添不少靈氣。江南地區雨水充盈,地下水豐富并且水位偏高,也為園林水景提供了天時地利的條件。拙政園里的水體與小島就是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將原有洼地生態改為立體島式生態,使之形成了更為穩定的生物鏈。江南私家園林的空間骨架就是明顯的人工山水。自古以來,造園都是以筑山開池為主。山水是構成生物生存活動場所的一種非生物環境因子,因此它是構成良好生態條件的重要因素。江南私家園林由于受限于局促的空間范圍,山、水、植物等元素構成的是一個良好的小型立體式的生態環境,并為該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打下了基礎,為生物鏈的形成創造了可能性。這種順應自然規律的模仿造景既形成了良好的園林景觀又構成了立體生態環境。中國古代造園常挖地造池,這樣做有利于排蓄雨水,又能凈化空氣、調節氣候,并能提供水源澆灌植物及防火防災。由于江南私家園林的私密性要求,因此一般園內水體為封閉系統,因此人工開鑿的水池水質的清潔成為一大難題。古時造園者一般用以下3種方法來解決水體清潔的問題:一是根據情況,開暗溝通院外活水;二是盡量擴大園內水體面積,如拙政園內中心景區大部分為水景(圖1);三是在池中栽種水生植物如荷花等,通過植物來凈化水體,如寄暢園中知魚檻水域(圖2)。具備一定生態調節能力的江南私家園林為各類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水中魚翔淺底、可聞起蛙聲一片、可觀荷葉田田、陸上鳥語花香。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與自然溝通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2植物配置

江南私家園林的植物配置的精巧之處在于遵循畫理詩情,還常賦予花木以人性,這也是江南私家園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如牡丹的富貴豪氣、蓮花的吉祥如意、梅花的堅強高潔等。因此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配置必須在滿足生態功能的情況下,再賦予草木以情趣,才可使人們享受與自然親近并熱愛自然,也能使園林作品更具人情味[7]。由于規模較小,江南私家園林少以一種植物的群體美作為植物配置的主題,而是主要以多種植物精心搭配而形成組合效果。這些組合配置的成功與否取決于造園者是否遵從生態合理性。各物種之間存在著競爭與互利的關系,靈活運用好這些關系便能達到良好的組合效果。雖然江南私家園林用地面積不大且以墻圍合,但古人已具有充足的經驗來選配植物,如常常根據地形地勢條件、光照情況、土壤情況等栽種植物。背陰稍有光照處栽以桂花、山茶;垂柳種于近水低洼處;土壤肥沃處植以廣玉蘭、銀杏等,這些植物配置的經驗都符合生態性原則的,因此使得江南私家園林植物配置更具生態合理性,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春色滿園的效果。江南古典園林中蒼勁古樸氣氛是由其中的古樹名木所創造的,這也是尊重生態的一個重要證明。古時造園都會盡量保存并利用原有古木。《園治》中“多年樹木,礙筑檐垣,讓一步可以立根,斫數椏不妨封頂。”就講出了古人造園對古樹名木的態度。這是營造氣氛的需要,也是尊重生態的需要。由于古樹經過多年生長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位,保留大樹實際就是保留了一個正常運轉的小生態環境。除此之外,我國江南園林善于運用植物盆栽來增加景觀生態效果,小巧的花木盆景根據需求或置于幾架、或置于榻前、或置于案旁,這也是江南私家園林中人與自然交互最成功的一個范例。

2.3園林建筑

江南私家園林規模較小,所以善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瓏,色彩淡雅素凈,以“咫尺之地”進“城市山林”,植物配置重視主題和意境,多于墻基、角落處種植松、竹、梅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體現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樣高風亮節,象梅一樣孤傲不懼[8]。江南私家園林中的建筑也充分的考慮了與周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并給予了自然環境極大的尊重,從生態學角度來講園內建筑是提供給人與自然交流的一個良好平臺。為了達到江南園林所需要的氛圍與意境,園內建筑的體量、造型與布局等方面均需符合其標準,這樣做客觀地符合并尊重園內的自然生態性,也使建筑美與自然美很好地融合。園內各類建筑除要滿足功能性,還需考慮是否與周圍相協調,造型虛中有實,錯落有致,富有韻律和變化。江南私家園林建筑非常注重居住和精神上的雙重愉悅,在空間處理上,深受道家自然觀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影響,巧妙地將奇石、流水、亭、軒、榭、臺、花木聯系為一個整體,迂回曲折、參差錯落。在功能上,滿足了可賞、可游、可行、可居等多種需要。在精神層面上,給人們提供了尋求天人合一的物我交融的心靈棲息地[9]。江南私家園林中的建筑需與周邊山水植物等因子有機結合才能達到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完美理想境界。大面積的建筑會對周邊自然生態造成危害,因此我國古典園林中建筑常采用自由分散布置的建造原則,并因地制宜、因山就水地排列,使得建筑與自然能夠處于和諧共存的關系[10]。江南私家園林利用開敞式的建筑特點,來減輕建筑的視覺體量,增進人與自然的交流。各院落之間的處理手法,以及漏窗、洞門、空窗、空廊等的應用,使得建筑與景觀之間、建筑與周邊環境之間既有分隔又有聯系。以拙政園中部為例,在其約1.8hm2的園內沿水池及小島因勢就形的布置了遠香堂、倚玉軒、小飛虹、小滄浪、松風亭、玉蘭堂、別有洞天、柳蔭路曲、見山樓、北山亭、綠漪亭、梧竹幽居、繡綺亭、海棠春塢、玲瓏館、嘉寶館等共20個形式各異的小型建筑或小品。這些主體建筑中最大的遠香堂大小也就三開間,而且采用四面廳的形式,四周皆用通長落地的雕花格扇大大降低了建筑本身的體量,并增加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聯系,利于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有利于人與自然交流。

2.4環境容量

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追求自然美的前提。雖然江南園林面積較小,但是園內樹木繁茂,物種多樣性得到保證,園中始終保持著郁郁蔥蔥的生態環境。之所以能做到這些,除前述分析內容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古時園內的游人一般為私家園林的家庭成員,因此即便再小的園內也足以保證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并保持可持續性發展[11]。反之,超過環境最大荷載人流量,將使得花草病敗、水體凈化能力變弱,就更別談美感了。反觀現代居住區的規劃與開發,往往以經濟利益為首要目的,增加硬質景觀的比例,必然會導致人工生態系統脆弱。高密度的人流量也是使得城市生態系統越來越脆弱的另外一個原因,長此以往勢必造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如何合理開發和增加綠化面積是如今改善城市景觀環境的關鍵點所在。

篇6

1植物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功能 

1.1調節空氣 

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改善空氣質量,通過釋放的水蒸氣來調節溫度,增加濕度,使得空氣變得清新。作為生態園林建設當中的主要植物,在綠地率較高的地區,人們會感覺空氣清新,精神抖擻,這與綠化植物釋放出的氧氣和水蒸氣有關,相關調查顯示,綠化地區相比于未綠化地區,空氣濕度要高出15%~20%。 

1.2改造城市生態氣候 

植物不僅可以調節周邊的空氣,對于當地的氣候也有一定的影響。調查顯示,在綠地率較高的地區,人們中暑的幾率要遠遠低于未綠化的地區,雖然在夏季這種差別不明顯,但是到了冬季兩者的溫度差異可以達到10℃左右。另外,城市熱島效應對于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人們更加關注城市的生態園林建設,因此對生態園林植物進行合理配置,發揮冬暖夏涼的作用,對于調節改善城市氣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減少城市噪音 

目前城市的噪音污染十分嚴重,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研究表明,當人們長期處于噪音環境時,就會感到身心疲憊,精神萎靡,表現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各種癥狀,但是一些高大、濃密的植物會將這些噪音有效隔離開來。研究表明,具有較好樹木覆蓋的地區,噪音強度會減少5倍以上翻。因此,城市生態風景園林的植物對于減少城市噪音具有很好的作用。 

1.4促進小型生態系統構建 

植物間合理地搭配,能促進彼此的生長,形成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在城市生態風景園林設計中,植物種類的搭配顯得十分關鍵,通過錯落有致的植物搭配,以及他們之間彼此的小氣候、土壤、水分和養分的作用,在相互競爭中彼此作用,相互適應,從而有選擇地形成小群體。研究表明,多種復雜的植物群落構成比單一的種類生長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生存能力,能促進小型園林生態系統的建設。此外,城市生態風景園林可以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通過種植植物來完善食物鏈等,能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 

2園林設計時植物的配置方式 

2.1植物的色彩搭配 

園林設計時,植物的色彩搭配包括單色應用、雙色配合、多色配合和類似色配合等4個方面。單色應用主要用于大面積的園林設計,能形成大色塊的景觀,但是往往會顯得較為單調。雙色配合主要是補色配合,比如紅和綠這種鮮明的對比色,此外鄰補色配合也能得到較為活躍的色彩效果,比如黃色和大紅色。多色配合往往會帶給人們一種歡快、活潑的感覺,例如節日期間各種顏色花卉的搭配能創造出祥和、歡快的節日氛圍。類似色配合主要應用與園林設計時空間的過度,給人帶來柔和、安靜的感覺,沒有明顯的對比變化。比如有的花壇色彩由內向外依次展開,具有層次感和節奏感。 

2.2植物季相搭配 

植物在四季的變化中葉、花、果的色彩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而顏色的轉變,使得園林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園林植物利用季相來充分的配置,體現植物色彩變化,提升園林藝術作用。例如北方和南方相比,春季較晚而秋季相對較早,因此氣候的變化也會影響植物色彩的變化,而且即使同一地區色彩的變化也會出現不同,比如低溫或者少雨會影響花木的生長和開花。在園林植物中增強季節感會有特殊的藝術效果,例如春季的山花爛漫、秋季的碩果累累等。在目前的局部景區往往突出一個或者兩個季節,常常采用單一或者少量的植物種類,為了避免某個時期的枯萎,可以增加綠色草木來延長觀賞期。 

2.3觀花和觀葉植物相結合 

在花木配置時可以增加一些顏色鮮艷,對比較為明顯的植物,比如紅色的楓葉,黃色的銀杏等,這些植物作為景觀植物能增加觀賞的色彩,十分適合植物造景。此外,樹木與開花植物相結合,不僅能延長觀賞的期限,還能增加景色的層次感。四季常綠的植物也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顏色翠綠的植物可以和較大的植物相互配合,來增加觀賞效果。 

2.4配置層次相和諧 

植物之間的配合一定要遵循不同的層次感和顏色搭配,比如將不同形態、顏色大小的花木組合在一起,能使植物景觀的色彩更加清晰,搭配更加和諧。組合的高低可以依據不同的形式而定,最主要是體現層次感,避免雜亂無章,展現和諧的美感。比如高度為1m的紅橙木球、2.5m的朱瑾、4.5m的黃槐和8m的秋楓進行組合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3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 

3.1對比和襯托 

由于植物形態不一,在實踐當中要應用植物不同的特點來襯托出園林的美感,在樹木之間相互搭配時,一定要注意協調,最大限度地避免顏色和高低差異所造成的破壞感,從而避免影響整體園林設計美感。一方面要利用色彩大小差異表現出強烈的對比感,另一方面通過增加綠色植物的數量來完善和襯托出景觀的主體效果。 

3.2動勢和均衡 

由于植物具有各自的形態,有的植物形態比較規則,而有的卻較為隨意,因此在植物配置時,一定要注意植物之間相互的協調,包括形態、大小、顏色等。此外,在合理配置的基礎上,也要同時重視植物的長勢和發展趨勢,有可能因為植物的生長周期不同造成配置的不平衡,產生不和諧現象。 

3.3層次和背景 

生態園林風景設計中植物的搭配盡量避免單調,利用喬木、灌木、花卉等多種植物來進行多層次的配置,可以使得整個景觀更加的豐滿。一般背景樹要高于前景樹,在配置時前景和背景產生較大的差異,體現和襯托出強烈的對比效果。 

4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應注意的問題 

4.1植物選擇要因地制宜 

在生態景觀園林實際中,植物的選擇一定要注意當地的土壤、氣候、水源和季節變化等基礎條件,在植物選擇時,要按照不同的生長習性和季節來選擇植物配置,遵循植物生長的基本規律,嚴格人工控制,盡量減少由于運輸、栽植而導致的植物死亡現象,還要避免引進造成人體過敏的植物。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4.2設計要注重季節因素 

篇7

一、建設生態園林

當前各國現代園林發展的趨勢是向著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發展,而園林設計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貼近人。認識到植物生態環境的存在與發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這樣以研究人類與自然間的相互作用及動態平衡為出發點的生態園林設計思想便開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擴張。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學互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和競爭等作用)為指導而建設的綠地系統。在此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態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從而可以充分利用陽光、空氣、養分和水分土地空間等環境資源,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和諧有序、穩定的關系,進而塑造一個人類、動物、植物和諧共生、互動的生態環境。隨著城市園林建設的迅速發展,植物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讓人們有了進一步認識。建設生態園林是園林發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園林建設當中,模仿自然生態景觀,通過藝術加工,創造出既美麗又具有降塵、降噪、放出氧氣等多種生態功能的園林景觀。一些具體的做法,如在園林中減少小品、道路、廣場等,以植物造景為主,增加群落景觀在園林中的應用。

建設生態園林以植物造景為主,木本植物為骨干的生物群,由喬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綜合而成的微觀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網絡,涵蓋了宏觀城市系統,發揮了吸碳吐氧、調節溫度與濕度、消噪除塵、殺菌保健、吸收有害氣體、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發揮綠地水循環、防震避災等生態功能。

二、園林規劃設計

(一)園林綠化應考慮綠化的功能

不論是廠區綠化、校園環境、公園綠化,還是街道綠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二)提高園林綠化的藝術品味

高品味的園林綠化是一幅美麗的立體圖畫,不僅有點線面的合理運用,還要有四季特色的變化,它是巧奪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現,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三)應有歷史文化內涵

將自然與歷史文化緊密聯系,是人造景點應注意的,能否畫龍點睛,使歷史人文景觀與周圍環境或其他方面協調,并符合人們的審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經充分論證才有說服力,被人們所接受,景點宜恰到好處,忌貪多、太雜。

(四)對短中長期各項綠化指標進行認真計算

包括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率、立體綠量、多層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氣體及灰塵和是否符合生態效益等。只有這樣才能決定是選擇單一的草坪還是喬灌木與林下草坪相結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現象,使草坪與樹林相得益彰。

(五)樹種選擇的論證

實踐證明,以什么樹作主體,配置什么樹都有講究。我們見過用小葉黃楊作馬尼拉草坪鑲邊最后全被吃掉,小葉女貞綠化草甲殼蟲大暴發難以根除,紅花酢漿草與樟樹相互加重紅蜘蛛的危害,一種樹比另一種生長快最后另一種樹被擠占,外來樹種完全取代鄉土樹種等配置不當的現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慮相互間的生長速度、影響能力、陰陽性,觀花、果、葉的樹如何映樹,病蟲害的交叉性,同種樹的連片與分隔的統一,病蟲害防治的難易程度,耐濕耐旱性等都是選擇樹種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鄉土樹種生命力、適應性強,能有效地防止病蟲害大暴發,常綠與落葉樹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蟲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單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學估算園林綠化的建設成本及管理費用

不同設計方案的園林綠化,建設成本和維護管理費用不盡相同,很多本是比較好的規劃設計,由于建設成本和建成后維護管理費用超過單位經濟實力,只有低水平維護,最后觀賞效果不理想,很多應有的功能喪失,有的草坪被雜草擠占,綠化帶太多難以很好修剪,蛀莖害蟲易危害難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運動場也按高標準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費用還是將來維護費用都跟不上,最后仍達不到高水平運動場地的要求。我們近幾年的經驗是既發展一部分高檔次、管理要求高的綠化景點,也積極探索大眾化、低成本、低維護費的綠化方法,并不斷推廣,得到了較好的效果。所以在設計時對植物根據性狀的合理選用,論證其管理費用高低,有利于綠化單位更好地達到綠化效果。

三、園林設計的可更改性

篇8

生態園林的研究范圍既包括微觀的植物群落、物種配置方式,又包括中觀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網絡、組織結構,更涵蓋了城市宏觀系統生態功能的發揮及其運動機理;既有生物多樣性的基因交流與適應、生物鏈的連鎖與共軛,更有全系統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環和生態平衡。植物生態學是研究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包括植物個體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及環境對植物個體的影響;植物種群和群落在不同環境中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以及在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中植物的作用。園林植物生態學特性是指植物種類對外界環境要求的特性,是植物各類生物學特性的一個方面。

一、生態學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應用

1.遵循生態適宜性原理,保護性地利用景觀場地現有的自然資源生態適宜性是指經過長期的與環境的協同進化,生物對當地的光、熱、溫、水、土等生態環境產生了生態上的依賴性。生物長期生長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其本身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也因為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變異,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生存下來的這些植物對于環境有更高的適應性。

因此,在生態園林建設時,首先要調查恢復地區的自然生態條件,如土壤性狀、光照特征、溫濕度等,根據生態環境因子來選擇適當的生物種類,使得生物種類與環境生態條件相適宜。在生態園林設計中,應用生態學適宜性原理進行設計,保護自然環境不受或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現有場地往往經過很長時間,已經形成了新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在生態園林設計時,要充分保護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尊重場地原有自然環境的生態特征,盡可能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利用,組織到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去,同時,要對現有場地的生態演變有一個了解并對將來的生態演變做出說明,以作為后續的工程或管理參考。

(1)尊重場所自然演進過程。現代人的需要可能與歷史上該場所中的人的需要不盡相同。因此,為場所而設計常常不會模仿和拘泥于傳統的形式。但是從生態學理論來看,新的設計形式仍然應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依據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條件。設計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帶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從而維護場所固有的生態環境健康。作為風景園林設計者應盡量保留原場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樹、已有地被及名樹、古木、地形等,這是對自然的內在價值的認識和尊重,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成本,又能避免為了過分追求形式的美感而對原有生態系統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

(2)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做到適地適樹。鄉土植物是指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是最能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植物群體。利用鄉土植物造景,植物成活率高,管理和維護成本少,能促使場地環境自生更新、自我養護,而且能夠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觀。所以,植物造景中鄉土植物是最佳選擇。另外,因為物種的消失已成為當代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所以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也是時代對風景

園林師的倫理要求。

(3)土壤的設計。在園林設計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土壤是植物生活的介質,因而在設計中選擇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就顯得特別重要。分析植物的生態習性,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質地。特別是在園林的生態恢復設計中,土壤因子更為重要。一般都需要對當地的土壤情況進行分析測試,選擇相應的對策。常規做法是將不適合或污染的土壤換走,或在上面直接覆蓋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長,或對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壤進行全面技術處理。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的活動,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如美國西雅圖油庫公園,舊煉油廠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幾乎不適宜作為任何用途。設計師哈格沒有采用簡單且常用的用無毒土壤置換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細菌來凈化土壤表面現存的烴類物質,這樣既改良了土壤,又減少了投資。

(4)以循環為主的水的設計。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從生態因素方面對水的處理一般集中在水質的清潔、地表水循環、雨水收集、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水的動態流動以及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等方面。在生態園林設計中充分利用濕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質的自然凈化能力凈化污水,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大型動植物生長,增加綠化面積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

2.根據生態位選擇植物材料

植物群落并不是植物個體簡單的拼湊,而是一個有規律的組合。生長在一起的植物之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既包括生存空間的競爭與相互依存,也包括各種植物對光能、土壤水分和礦物質等外部環境的利用和植物分泌物的相互影響等。生態位就是種群在群落中與其他種群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相對位置及關系。每種植物在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態位,如果二個種在同一個穩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據相同的生態位,終究有一個要退出該群落。因此,在構建生態園林植物群落時必須按照生態位原理來確定群落中優勢樹種、伴生樹種的種類。優勢樹種多為喬木,對群落的結構和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它在群落中的數量是占多數的。

根據生態位理論,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擇配置植物種類,避免各個物種對空間和營養的爭奪,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視覺效果的園林景觀。根據各種植地不同的實際情況(如干旱、貧瘠、土壤密實、污染嚴重、病蟲害嚴重等),有針對性、有側重點地選擇植物種類,尤其是高大喬木優勢種的選配,直接決定了園林生態效益的發揮程度。生態園林設計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間、營養,各個種才能協調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選擇時,應該因地制宜,發揮不同植物的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生態條件,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進行相應的選擇。

二、生物多樣性理論對生態園林設計的指導

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4個層次。在城市綠地這一特定環境中,與植物配置關系最為密切的是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

1.物種多樣性

遵從生物多樣性原理,模擬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生物多樣性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結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物種多樣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認為,群落結構愈復雜,系統也就愈穩定。因此,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多物種組成的植物群落,比單物種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資源,具有更大穩定性,即保持各物種多樣性如動植物種資源多樣性、各種文化特質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深遠的生態環境意義。

2.景觀多樣性

景觀生態學把景觀要素劃分為三個基本類型:一是斑塊,指外貌與周圍地區有所不同的非線性區域。二是廊道,即與基質有所區別的一道帶狀區域,如道路、河流等。三是基質,基質的結構、功能及變化直接影響著整個景觀。斑塊的尺度、樹木、性狀及位置對生物多樣性有直接的影響。斑塊尺度越大,物種多樣性越豐富,而尺度小的斑塊則是某些物種的避難所,因此,生態園林中必須有大面積的森林以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和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還必須有小的植物群落來保護和發展一些特有或稀有物種。斑塊的數量越多,物種受保護的程度越大,因此,在生態園林設計中,必須設計2個以上的大型斑塊,以達到保護某種物種的目的。斑塊形狀理論表明,邊緣不規則的斑塊比規則的斑塊生態功能性要好,因此,在設計生態園林邊緣時,要進行適度的不規則處理。當一個斑塊中的物種滅絕之后更有可能被來自相鄰斑塊同種個體所替代,從而使物種整體上得以延續。因此,對整個生態園林起決定性作用或具有重要意義的植物群落必須設計在園林最關鍵的位置。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景觀多樣性是通過物種多樣性實現的。當然,在提倡景觀多樣性的同時,也應考慮到景觀多樣性過度會導致生態位的重疊,造成物種間的競爭。例如,在草坪上植樹可增加景觀多樣性,但是如果在植樹過多,不僅會破壞原有的景觀美感,而且會造成樹種之間的競爭,影響植物生長。

三、生物學理論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是指植物生長發育、繁殖的特點和有關性狀,如種子發芽,根、莖、葉的生長,花果種子發育、生育期、分蘗或分枝特性、開花習性、受精特點、各生育時期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等。必須了解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以便掌握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而進行植物配置。例如,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鮮重或干重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相關性。這需要在植物苗期創造良好生長條件,促進根系生長,增大根冠比。

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是生態學特性的個性體現,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生理學特性,可以對生態學做出補充,如樹木周圍的地面鋪裝材料必須是透氣的,這樣可以保證植物的根系呼吸,才能使現有的植物景觀維系和發展下去。因此,了解所用植物的生理生態特性,創造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如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中耕斷根、蹲苗等措施;為了減少外界對植物本身的影響,防止植物動搖,要做好加固措施;減少使用不透水、不透氣的鋪裝材料等。

四、景觀營造技術

隨著樹種培育和栽植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環境的營造有了更高的追求。景區與園林建設已經開始改變原有單一綠色植物結構,選擇了多樣性的色彩景觀。由于彩葉樹種具有色彩豐富、品種多樣、成景較快、持續欣賞時間長,隨季節變化形成不同景觀的特點,所以彩葉樹種逐漸成為景觀布置的重要角色。景區和城市園林建設,通過彩葉樹種景觀規劃營造出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從審美視角和色彩視覺給游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因此彩葉樹種的景觀規劃、營造、品種更新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應用。

為了達到美好的森林景觀效果,應根據地形走勢和地理狀況規劃彩葉樹種與常綠樹種間呈現的景觀效果。彩葉樹種應使用大苗,以加快景區和城區周邊森林色彩化效果。不同的彩色樹種有不同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所以在規劃設計和栽植時要遵循生態自然、適地適樹、視覺審美、經濟效益等原則進行規劃、栽植。在管護過程中對樹形修剪、高度控制、枝葉修整、林區密度調整,色彩期調控等進行技術性規劃。對嫁接和萌生的林木及時除蘗、定株,避免砧木長勢過旺影響接穗和萌生條的生長,產生退化或死亡現象。各種植物的葉色還會因為管理過程中施肥、澆水、光照、溫度、濕度、有害生物侵蝕、樹勢修剪等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可以根據需要對彩葉樹種的葉片顏色變色期利用技術手段進行調控。應根據需要,遵循植物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的原則選擇不同的樹種和地域進行栽植、更新。

整體規劃設計兼顧生態與經濟原則由于景區樹種營造具有整體性,應從景區的風格和地域特色入手將所選樹種合理搭配,在原有純林中可采取帶狀、塊狀、株間混交的更新改造技術方式進行。不僅要形成葉色組成圖案的搭配、樹勢規劃搭配、遠景近景搭配、樹種之間搭配,整體與部分搭配、樹種與景觀搭配,而且還要兼顧景區的經濟效益利用搭配、生態資源循環搭配等。從整體上進行規劃與設計,將生態自然、園區景色、審美效果、經濟價值相融合。

五、 結語

生態學是一個動態的連鎖反應,人類是其中的一環,人類活動是環境變化的起點,同時也是變化的接受者和被影響者,人類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中各種因素如水、空氣、溫度的不斷發展變化造成環境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導致環境中生態群落的變化,從而決定了這個群落的發展方向,最終決定這個環境的發展方向和人類在其中是否適宜生存。

風景園林對環境的美化和綠化最終目的是使環境適宜人類居住,因此,風景園林設計、施工中只有充分利用生態學和生物學的原理,對其中的環境進行生態學設計,這樣的園林才能真正達到宜居的目的。在景觀整體規劃設計和環境美化升級、地方生態特色營造方面給彩葉樹種的栽植、更新創造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9

設計語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指設計學科內,如建筑設計、園林設計、工業設計等領域中的語言系統,它與建筑語言和園林語言中的“語言”是等同的范疇。有的主張“把設計學看作一門形式語言學,設計就具有了可解讀性、可傳遞性、可歸納性和可演繹性”。在探討建筑是否是語言的命題中,有的研究認為建筑語言是一種類語言,因為它作為一種視覺形象語言,缺乏語言結構中的聲音外殼―語音要素。而美國景觀學者安妮•W•斯帕恩卻認為景觀是語言,有語言的所有特征。

園林的本土化有兩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指功能、材料和技術等方面的本土化;第二種含義指園林形象和樣式方面的本土化,即論文研究的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延續本國的園林設計語言的傳統,即以某些方式延續傳統園林設計語言,使之適應新的時代需求;二是使西方現代園林設計語言與中國的地域性特征相結合,實現其在中國的本土化,從而使西方現代園林設計語言在中國的運用形式趨于理性化。

二、 園林設計語言的特征

2.1整合特征

園林與繪畫、雕塑雖然都可歸于與視覺信息符號系統相關聯的造型藝術,但“園林”與“架上藝術”的繪畫和雕塑不同,園林是一種空間藝術,是空間中各要素整合的結果。園林設計語言的整合是在不同層面、不同系統中逐步完成的,一般來說,首先要從空間結構的層面上,在結構語言系統中進行運作;進而在景物的層面上考慮形態語言系統與結構語言系統的疊合;最后,利用意境語言系統強化實景,暗示虛景,在整體的高度上進一步提高作品的層次。

2.2動態特征

園林設計語言與建筑語言相比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隨時間的推移而出現動態的變化。絕大部分建筑一旦建成便基本呈現出這個作品的終結形態,在使用期限內可能會出現材質的老化、褪色等現象,但形態不會發生變化。而園林中的植被、水體等造景要素會隨著季節的更替出現出動態變化。水體會隨著枯水期、豐水期的更替出現水位的升降。植物的花、葉產生的季相變化,對園林的空間界面的色彩、形態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植物的生長,盡管經歷時間較長,也會逐步改變空間的比例、圍合程度。因此,園林設計語言具有動態的特征,這一特征使園林具有獨特的魅力,卻也增加了設計難度。為此,有的設計師使用一些樹形比較規矩、并在生長的過程中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形態的樹種,以達到某種預期的效果。

2.3模糊特征

在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對事物描繪的界限是不清晰的、不確定的,甚至是很模糊的,用園林設計語言來表達創意也是如此。園林設計語言畢竟不是人類的交際語言,不同的觀看者會有不同的理解。這一點與建筑語言類似,“建筑作為一個視覺語言符號系統,它不是直接、明白無誤地向人們訴說(陳述)什么。這點很像無標題音樂,如A大調或e小調鋼琴奏鳴曲。因此,含蓄性(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是建筑語言符號學的一個特點。”園林設計語言的模糊特征給游人對它的理解提供了比較大的想象空間,即使是帶有某種隱喻,游人也可以不予理會而展開想象。園林設計語言的模糊特征往往也給游人帶來了難讀難懂的困惑,只有當設計者或評論家以語言或文字對作品予以引導和介紹時,游人才有可能去逐步領會。古代造園家在園林意境過于含蓄,景意用典比較深奧時,便用匾額對聯、石刻題詠飛景石題名等形式來點景,達到為游人暗示指迷解惑的目的。

三、中國當代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策略

3.1傳統園林是中國現代園林發展的基礎

3.1.1傳統園林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

盡管不少觀點認為中國傳統園林思想陳舊,形式僵化,不適于今天的社會環境,只有文物保護價值而沒有發展利用價值。這實際上是一種狹義的理解,沒有認識到傳統園林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

首先,中國傳統園林不是靜止,而是變化發展的。中國園林體系建立在中國儒、道、佛的思想基礎之上,推崇“中和”,不求激烈的變革,但它不是完全不變,而是處在漸變之中,漸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則有突變。比如,良岳突破秦漢以來宮苑“一池三山”的規范,把詩情畫意移入園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為創作為素材,在中國園林史上是一大轉折。清末的私家園林在在清末公共園林的影響下,出現了私園向公眾開放的現象,也說明傳統園林是變化發展的。

其次,中國傳統園林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傳統園林既有獨立性而又不是凝固不變的體系,它能夠與別的體系溝通與交流,能夠吸引別人的長處來豐富自己。比如,中國傳統園林就從山水詩詞、山水繪畫及其理論中獲得了很大的啟發,還有許多外來藝術形式也對中國園林產生過深刻的影響。錢溪梅在《履園叢話》中說:“造園如做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傳統不只教會人們模仿,也教會人們創造。

3.1.2傳統園林注重的是一種態度

中國的傳統園林就其本質而言,是文化而非技術,是實現中國人性情的教化,是培養中國人的美學素養、文學素養和自然鑒賞力的教化。其價值要比某一門單一的技術,某些純粹的謀生手段重要的多。元代畫家倪攢的《容膝齋圖》,“一張典型山水畫,上段遠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總是留白的,近處幾棵老樹,樹下有亭,極簡的四根柱子,很細,幾乎沒有什么重量,頂為茅草,這也是典型的中國園林格局”。《容膝齋圖》的意思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畫界內的場景中畫家寧可讓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蓋。這正是古代造園師的一種情趣,一種態度。文征明為拙政園做的那一組圖至今仍鐫刻在園內長廊墻上,與拙政園的壯大寬闊,屋宇錯雜精致相比文征明筆下的拙政園只是些樸野的竹籬、茅舍。

3.2地域性園林是生態園林、節約型園林的理想形態

隨著俞孔堅、王向榮、孔祥偉、朱建寧等專家教授多年來的研究,生態園林、節約型園林、地域性園林三者在文化問題及美學問題上已經獲得了統一:三者的視覺形態最終以地域性園林為外在表現。

3.2.1核心理念的統一

地域性園林在理論上的核心是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延續。1986年,美國學者德伯里 (H.J.DeBlij)認為“文化景觀包括人類對自然景觀的所有可以辨認的改變,包括對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種種改變”。澳大利亞學者泰勒 (Ken Taylor)提出:我們周邊的景觀都是人們居住過、改造過并隨時間變化的,這些身邊的日常景觀都可以稱為文化景觀,它們是人類干涉自然后留下的成果,也是人類活動、人類價值和意識形態的記錄。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認為,“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可見,“解讀‘文化景觀’是理解地域上曾經和正在生活的人們如何生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途徑”。文化景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完全沒有人類足跡涉足的自然景觀已經很少了,大多數自然景觀都可以納入這一概念。因此,地域性園林關注的對象與節約型園林、生態園林是一致的。

篇10

1與風景園林設計相關的主要生態學理論

1.1生物多樣性原理

生物多樣性理論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結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城市中的生境條件比較惡劣,環境資源比較匾乏,物種通過本身一系列的相應變化來增加自己的適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環境資源,從而保持系統的穩定。群落中物種多樣性尤其是遺傳多樣性越高,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越強,群落抗干擾的能力和維系自身動態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強。景觀生態學中強調景觀的異質性可提高物種總體共存的潛在機會。因此在現代風景園林的構建過程中以生物多樣性原理為指導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1.2生態位原理

生態位理論已在種間關系、種的多樣性、種群進化、群落結構、群演替以及環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生態位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格林尼爾的“生境生態位”;埃爾頓的“功能生態位”;哈奇森的“超體積生態位”。在這里我們主要引用馬世駿的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植物生態位的配置,這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

在現代風景園林規劃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學習性與生態環境條件,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合理地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或種內的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于種間互補,既充分利用光、溫、水、氣及養分等環境資源,又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

1. 3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又稱互利共生,是指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賴、相互共存、雙方獲利。如地衣即是藻與菌的結合體,豆科、蘭科、杜鵑花科、龍膽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與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種類的分泌物對加一些植物和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蠟與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種叫胡桃醒的物質,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因此在胡桃樹下的土表層中一般是沒有其他植物的;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風信子等都會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長的物質,在園林中的植物配植時胡桃與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類植物狗脊和里白則對大多數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長發育不利。在生態園林建設過程中應用植物間的這種相互關系,能有效地促進群落的穩定。

1.4生態平衡原理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協調以及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己開始了城郊結合、森林與園林結合、擴大城市綠地面積走生態園林建設的道路,如上海、北京、合肥、南京、深圳、廈門等。

1.5生態調控原理

生態調控是生態系統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主要研究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的城市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中心事物是生物群體,它與外部環境的關系是消極地適應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環境,因而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演替,無論是生物種群的數量、密度的變化,還是生物對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適應,均表現為“通過自然選擇的負反饋進行自我調節”的特征。而在人工生態系統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類與其外部環境的關系是人積極地、主動地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其系統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所做出的決策,因而它的調控機制主要是人為的而不是負反饋的調節。生態園林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要使其具有合理的結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系統本身可以自我調節,達到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就需要以生態調控原理作為指導,使整個系統實現循環再生、協調共生、持續自生。在生態園林這一生態系統中,由于人的社會性與能動性,表明了它同自然生態系統間的重大區別,它可以通過人類進行有限度的協調,使系統的生態效益最高,使各組成成分之間相互協調,使系統更加適應外部環境。

2生態學理論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主要應用

2.1應用生態學原理,保護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應用生態學原理進行設計,保護自然環境不受或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現有場地往往經過很長時間已經形成了新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在景觀改造時,根據生態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護利用,尊重場地原有的自然環境的生態特征,盡可能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利用,組織到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去。主要手法有:

2.1.1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

鄉土植物是指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它們是最能適應當地大氣候生態環境的植物群體。除此之外使用鄉土物種的管理和維護成本最少,能促使場地環境自生更新、自我養護。還因為物種的消失已成為當代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所以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也是時代對風景園林設計師的倫理要求。

2.1.2尊重場所自然演進過程

現代人的需要可能與歷史上該場所中的人的需要不盡相同。因此,為場所而設計常常不會模仿和拘泥于傳統的形式。但是從生態學理論來看,新的設計形式仍然應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依據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設計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帶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作為風景園林設計者應盡量保留原場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樹、已有地被、及名樹、古木、水、地形等,這是對自然的內在價值的認識和尊重,這樣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成本,又能避免為了過分追求形式的美感, 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

2.2基于生態調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場地現有的材料和資源

生態調控原理中的循環再生,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貫穿于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始終,生態的風景園林設計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和資源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新材料的需求,減少了對生產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土壤的設計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設計中選擇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就顯得很重要。主要考慮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態學習性,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土質。特別是在風景園林的生態恢復設計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對當地的土壤情況進行分析測試,選擇相應的對策。常規做法是將不適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換走,或在上面直接覆蓋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長,或對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壤進行全面技術處理。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的活動,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如在美國西雅圖油庫公園,舊煉油廠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幾乎不適宜作為任何用途。設計師哈格沒有采用簡單且常用的用無毒土壤置換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細菌來凈化土壤表面現存的烴類物質,這樣既改良了土壤,又減少了投資。

2.4以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為理論的植物配置的設計

2.4.1植物材料的選擇

根據生態位理論,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擇配置植物種類,避免各個物種對空間和營養的爭奪,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生長良好,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視覺效果的園林景觀。根據各種植地不同的實際情況(如干旱、貧瘠、土壤密實、污染嚴重、病蟲害嚴重等),有針對性、有側重點的選擇植物種類,尤其是高大喬木優勢種的選配,直接決定了園林生態效益的發揮程度。園林生態設計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間、營養,各個種才能協調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選擇時,應該因地制宜,發揮不同植物的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生態條件,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進行相應的選擇。

2.4.2運用具有生態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樹種其生態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態效益就必須選擇那些與各種污染氣體相對應的抗性樹種和生態效益較高的樹種。

2.4.3遵從生物多樣性原理,模擬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種多樣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認為,群落結構愈復雜,系統也就愈穩定。因此,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多個種組成的植物群落,比單物種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資源,具有更大穩定性,即保持各物種多樣性如動植物種資源多樣性、各種文化特質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深遠的生態環境意義。

2.5以循環為主的水的設計

篇11

生態園林的產生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順應時展和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生態園林的興起,將園林從傳統的游憩、觀賞功能發展到維持城市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再現自然的高層次階段。

1 中國生態園林的概念和科學內涵

中國生態園林是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應用系統工程發展園林,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

2 中國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

2.1 統一與變化

植物景觀設計時,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統一感,這佯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

運用重復的方法最能體現植物景觀的統一感。如:重慶市街道綠帶中行道樹綠帶,用等距離配植同種。

2.2 協調和對比

植物景觀設計時都要注意相互聯系與配合,體現調和的原則,使人具有柔和、平靜、舒適和愉悅的美感。相反地,用差異和變化可產生對比的效果,具有強烈的刺激感,形成興奮、熱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常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或引人注目。

3中國生態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

園林綠化觀賞效果和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葉、樹型的搭配,隨便栽上幾株,就會顯得雜亂無章,景觀大為遜色。

3.1植物的選擇原則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征。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首先,我們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配植的樹種,特別是在經濟和技術條件比較薄弱的地區,尤顯重要。

其次,要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條件配植的樹種。

第三,要根據環保的要求進行配植的樹種。在眾多的樹木之中,有許多不光具有一般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還具有防風、固沙、防火、殺菌、隔音、吸滯粉塵、阻截有害氣體和抗污染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

3.2中國生態園林植物配置時的注意事項

3.2.1 觀花和觀葉植物相結合

觀賞花木中有一類葉色漂亮、多變的植物,如葉色紫紅的紅葉李、紅楓,秋季變紅葉的槭樹類,變黃葉的銀杏等均很漂亮,和觀花植物組合可延長觀賞期,同時這些觀葉樹也可作為主景放在顯要位置上。

3.2.2 注意層次

分層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藝術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葉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如1米高的黃楊球、3米高的紅葉李、5米高的檜柏和10米高的楓樹進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層排列,構成綠、紅、黃等多層樹叢。

3.3 樹木配置方式

3.3.1孤植:單株樹孤立種植,孤植樹在園林中,一是作為園林中獨立的庇蔭樹,也作觀賞用。二是單純為了構圖藝術上需要。

3.3.2叢植:一個樹叢由三五株同種或異種樹木至八九株樹木不等距離的種植在一起成一整體,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離措施。

3.3.3群植:一兩種喬木為主體,與數種喬木和灌木搭配,組成較大面積的樹木群體。樹木的數量較多,以表現群體為主,具有“成林”。

3.3.4帶植:林帶組合原則與樹群一樣,以帶狀形式栽種數量很多的各種喬木、灌木。多應用于街道、公路的兩旁。

3.3.5行植:在規則式道路、廣場上或圍墻邊沿,呈單行或多行的,株距與行距相等的種植方法,叫作行植。

4生態園林植物造景的色彩藝術

色彩的不同運用會造成不同的園林風格:西方園林色彩濃重艷麗,園林風格熱烈奔放;東方園林色彩樸素合宜,園林風恬淡雅宜,含蓄雋永。本論文中以紅色和黃色為例說明。

紅色:是血與火的顏色,充滿刺激性,令人振奮。它意味著熱情、奔放、喜悅、活力,給人以艷麗、芬芳、甘美、成熟、青春和富有生命力的感覺。在我國紅色被視為喜慶、美滿、吉祥和尊嚴,禮儀、慶典和各種民俗文化中多用紅色和紅花。

黃色:最為明亮,象征太陽的光源,所以給人以光明、輝煌、柔和、純凈、活躍和輕快的感受。黃色又具有崇高、神秘、華貴、尊嚴等超然物外的感覺,因此,帝王、宗教系統都以黃色作宮殿、家具、服飾等的裝飾色。

5 園林植物造景的生態觀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在城市園林綠地中,園林植物既是園林構成的主體因素,同時又是為人所用的客體對象。因此,園林植物配置的生態觀,不僅指植物與植物、植物與環境(包括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要協調穩定,更要協調植物與人的關系。 5.1 尊重自然

園林植物配置如果不尊重植物的這些生態特性和生長規律,就生長不好甚至不能生長。如垂柳好水濕,有下垂的枝條、嫩綠的葉色、修長的葉形,適宜栽植在水邊;紅楓弱陽性、耐半陰,枝條婆娑,陽光下紅葉似火,但是夏季孤植于陽光直射處易遭日灼之害,故易植于高大喬木的林緣區域;桃葉珊瑚的耐陰性較強,喜溫暖濕潤氣候和肥沃濕潤土壤,與香樟的生長環境條件相一致,是香樟林下配置的良好綠化樹種,如果配置在郁閉度較低的棕櫚林下就生長不良。

5.2 生物多樣性的原則

城市具有人口密度高,自然地貌單一,立地條件較差的特點,而城市中的植物配置由于地理條件因素的制約,物種種類較少,植物群落結構單調,缺少自然地帶性植被特色。

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植物配置為了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輕易放棄了許多優良的物種,否定某些不能達到設計效果的植物,否定慢生樹種,拋棄小規格苗木都是不盡合理的配置方法。落葉樹可以打破常綠樹一統天下(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局面,為秋天增添豐富的色相,為冬天增添陽光,為春天增添嫩綠的新葉,為夏天增添蔭涼。6 植物造景在中國生態園林中的影響

6.1 景觀方面

多層次的植物群落,擴大了綠量,提高了透視率,創造了優美的林冠線和自然的林緣線,比零星點綴的植物個體具有更高的觀賞價值。園林中的植物群落與山坡、建筑、水體、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群落可以襯托地形的變化,使山坡變的郁郁蔥蔥,創作出優美的森林景觀;建筑物旁的植物群落對建筑物起到很好的遮擋和裝飾作用,城市建筑也因掩映于充滿生機的植物群落而充滿活力;以草坪為背景和基調營造的植物群落能夠豐富草坪的層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觀賞價值。

6.2 生態方面

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植物群落增加了單位面積上的植物層次與數量,所以單位面積上的葉面積指數高,光合能力增強,對生態系統的作用比單層樹木大,例如喬灌草結合的群落產生的生態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結構復雜,穩定性強,防風、防塵、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氣體也明顯增強。

6.3 社會文化方面

生態園林的社會效益,不僅僅是開展各項有益的社會文體活動,以吸引游客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態園林綠地的觀點,把園林辦成人們走向自然的第一課堂,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啟示人們應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和睦相處;生產型植物群落告訴人們綠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觀賞植物群落將激發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總結:通過學習我覺得中國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都是離不開生態學和美學,園林本身就是一門交叉的學科,涉及許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因此,我們做園林設計時要與農業、林業、水產養殖等行業,互相依存、共同發展。因此,我們還要繼續認真學習研究中國園林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中國園林的藝術手法,把生態學理論與園林景觀藝術相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生態協調穩定、景觀優美的游憩地,極大地改善、豐富、調節人們的精神生活。

參 考 文 獻

[1] 蘇雪痕.《植物造景》.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2] 過元炯.《園林藝術》.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6,5(2000.5 重印 )

[3] 趙世偉, 張佐雙.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與營造》.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4] 王祥榮. 《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 中國園林.2007

篇12

1、遼寧地區山地園林景觀植物配置的總體原則

通過對沈陽棋盤山國際風景旅游開發區及鞍山千山風景區、承德避暑山莊、本溪關門山風景區等北方山地景區的調查和已總結出的適宜沈陽山地園林綠化建設的樹種,歸納出適合沈陽山地園林景觀建設的植物配置原則。

(1)生態原則,遵循植物的生態特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充分考慮植物生長發育的自然規律。

(2)注重藝術審美和意境創造,文化與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國文明的基本觀念。

2、遼寧地區山地園林景觀典型的植物配置模式

根據對沈陽市山地園林常用綠化植物的綜合評價、分級及對現狀樹種普查的綜合結果,本研究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相關配置模式進行篩選、構建。

(1)篩選出適合沈陽山地園林綠化常用的25種園林植物:槐、合歡、榆樹、油松、落葉松、蒙古櫟、鋪地柏、叉子圓柏、東北連翹、火炬樹、黃刺玫、暴馬丁香、紫葉小、側柏、棗樹、紫椴、糠椴、黃菠蘿、色木槭、核桃楸、水曲柳、裂葉榆、白蠟、胡枝子、地錦。

(2)綜合考慮植物配置模式的群落結構、觀賞特性、觀賞時序和生態綠量等因素。

(3)歸納總結出各類山位的基本植物配置。

通過上述分析,作者結合部分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12種沈陽山地風景園林常用的生態綠化基本配置模式,配置時以群落組合為主,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根據他們的類型特點,可以按照群落結構形成的層次和植物種類特點的不同,將其分為生態復層類、觀花觀果類、彩葉喬灌類、冠形枝干類和修剪整形類,并對每種模式的樹種配置、形成的空間特點和觀賞特點做說明(詳見表1)

3、各類型植物配置模式的特點

(1)生態復合層類植物配置特點:生態復合層類是兩種以上植物組成多層次結構的配植方式。合理采用復層混交式種植。通過把不同習性的植物進行垂直混交,組成了一個人工群落的整體。影響此類群落成功與否的主導因子是:坡位、海拔、坡向。

(2)觀花觀果類植物配置特點:在山地園林植物綠化多采用開花結果的、觀賞及實用價值高的樹種,可豐富景觀效果。注意色彩的變化與對比,充分利用地被植物不同的花色、花期、果期等。采取一些措施,使植物材料的花期合理搭配,體現不同風格與特色。 (詳見表2)

(3)彩葉喬灌類植物配置特點,為彌補晚秋早春及冬季節的花色不足,在植物配置時,應使用不同色彩的植物材料。并注意他們之間的相互搭配。

(4)冠形枝干類植物配置特點,人們往往是通過對植株的整體欣賞產生綜合性觀感。樹形、樹干、枝、也有其觀賞特性。

4、結論

山地園林植物的景觀配置體現的秩序特征更純粹。根據以上文章中園林配置的基本原則,本研究總結沈陽地區不同山位的植物配置。(詳見表3)

參考文獻:

[1]石清峰.中國山地植被建設的理論. 科學出版社,2008.6

[2]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第2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年2月

[3]白小羽.傳統山地園林景觀秩序探析.重慶大學碩士論文

[4]王圣玉主編.中國植物庫.遼寧卷.沈陽出版社,2007.3

[5]魯敏,程正魏.城市植物生態效能綜合評價―以沈陽市為例.山地建筑工程學院,2005.6

篇13

秦嶺,東起河南伏牛山,西至甘肅岷江,北臨渭河,南界漢水,東西長達500 km,南北寬約140—200 km,總面積76500 km2。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 m)位于秦嶺山脈中段,是我國大陸東部地區第一高峰。秦嶺主脊東西段有所差別,西段平均海拔較高,一般為2000—3000m,東段則較低,一般都在2000 m以下。該區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兩季,尤其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 mm。是我國南北最重要的地質分界線,也是中國一日本森林植物亞區和中國一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交匯地帶。

世界園藝博覽會是國際上最高級別的專業博覽會,自1960年在荷蘭鹿特丹的舉辦,迄今有29屆.2011世界園藝博覽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以“天人長安,創意自然”為主題,以植物為主體,世界化園林建筑為背景,旨在展示人類與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創意,探索人、城市、園林、自然和 諧共生的未來發展模式。

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秦嶺園工程就是要將大秦嶺的特色展示到小園景之中。該項目位于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址中央的小終南山南坡,區內地形變化較大,相對高差約34m。如何把它打造成一個展示秦嶺自然山水、珍稀動物、特色植物的山水園林是擺在設計師面前的首要問題。植物配置設計是風景園林設計中的靈魂,植物知識是一個風景園林從業人員必備的知識結構。綠化規劃設計中我極力倡導回歸自然的植物種植設計。為此我們多次修改方案,將最初的大葉黃楊、金葉女貞為主的塊圖案式設計作了顛覆性修改,按照植物的生態習性 ,如對土壤、氣候的基本要求,以及植物的物候期,種植大果青扦、山白樹等國家瀕危植物 ,用秦嶺杜鵑、秦嶺花楸服務于構建空間。盡量保留現狀樹種,強調植物品種搭配多樣化及合理化。因此我們的綠化設計充分體現了 “山水人文之勝”、“珍稀植物之茂”設計要求。

同時在實際的設計和施工中作者又體會到風景園林設計應充分的表達生態學原理生態學原理有一種說法,在一個生態系統之中,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是在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中達到的。在規劃設計中,就面臨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恢復、土地 的多功能使 用、交通體系的暢通、抗災系統的穩定以及民 俗文化的傳承等等對立因素。秦嶺園中地勢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平地和坡谷,兩種形態創造出截然不同的空間和生態環境 。地形產生的生態效應主要是太陽輻射和氣流兩因素作 用的結果。不同朝向、不同坡度的坡地享受的日照長短和強度都有所不同。因此 ,在向光的植物物背光的坡面土壤濕潤,我們以種植菌類植物為主。 植物群落的構建就充分考慮植物間的相生相克影響。比如,百合和玫瑰種在一起可以延長二者的花期;山茶花和山茶子種在一起可以明顯減少霉病;松樹、楊樹和錦雞兒的組合也能促進生長。正是這些生態學知識的充分利用,秦嶺園的植物群落設計大大減少了人工養護的力度。

秦嶺植物在世園會秦嶺園實踐中應用的意義

1、彰顯風景園林植物的地域特色

秦嶺有著如此眾多的植物種類和特有植物,是西安風景園林建設的寶庫。特有植物因其分布地域與生長環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風景園林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實踐中,由于地理氣候的相似性,使得各地植物配置趨于雷同。如果能從本地區特有的植物區系中篩選獨有的觀賞植物品種,便能鮮明地反映本地地理與文化特征。

2、提高風景園林植物的多樣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學科之間存在必然的交叉。風景園林師若能從植物學家、林學家、生態學家提供的秦嶺植物名錄以及各物種的生物學特性、分布規律和生態習性等資料中篩選出適合于各種不同園林建設風格的優良物種,便可大大豐富西安市風景園林植物的多樣性,不僅使風景園林反映當地的氣候、地理特點,而且可彰顯形式多樣的文化內涵和底蘊,進而提高城市生態功能的多樣性。

3、有利于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與繁育

在秦嶺植物區系中,國家二類保護植物有11種。其分布環境狹窄,是珍貴的植物資源。如果通過風景園林手法為其在公園、植物園或環境相似的區域提供移植空間,加之精心養護,可以使一些瀕危植物得到較好的保護與繁育。

4、秦嶺植物在風景園林實踐中的主要應用形式

西安南距秦嶺僅25km,氣候條件基本相似,受秦嶺影響溫差較小、降水量基本一致,空氣質量隨著大氣治理,全年良好天氣已連續達到300d以上。現代科技為秦嶺植物下山,提供了適宜生長的立地條件與技術支持。秦嶺植物在全市園林綠化實踐中得到充分應用。如以油松為主,白皮松、云杉、杉木、華山松為輔的常綠針葉喬木在世園會的應用。為園區冬天增添了綠色,又使松柏科植物特有的高大、古樸、厚重、蒼勁、氣質在這座古城得到完美展示,映襯出西安這座有著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文化特色。秦嶺紫斑牡丹、秋海棠、山丹花、山梅花廣泛栽種,與西安古城古建筑和幾千年人文歷史交相輝映。

此外,秦嶺植物在西安園林綠化實踐中的應用多種多樣。

一是配合園林綠化工程引種。設計人員在秦嶺園區的前廣場廣場正面與東西兩側,選用秦嶺北坡的油松全冠移植、自然排列,既提升了整個廣場的綠量,又使蒼翠、飄逸、俊雋的油松氣勢正好映托了中央地帶革命亭的巍峨莊重,勾勒出一幅意境深邃的水墨丹青畫面。二是引進觀花植物進行培育。選用花型特別、色澤艷麗、樹形美觀的觀花植物豐富苗圃品種。如秦嶺鐵線蓮、秦嶺薔薇、胡枝子、紫丁香、望春玉蘭等。其中太白杜鵑花色鮮艷、十分娟秀,在西安地區易成活。秦嶺連翹枝條拱形開展、婀娜多姿,早春時節先花后葉滿身金黃,是不可多得的觀花品種。該花既可孤植又可叢植、片植。三是引進觀果植物,進一步豐富風景園林植物。如山桃、櫻桃、枸杞、火棘等。火棘在秦嶺分布較廣、適應性強、耐瘠薄、成活率高,可粗放式組合配植,經過細致修剪,還是不可多得的園林藝術精品。初夏白花繁密,入秋果紅似火,越冬時留駐枝頭上的點點紅果,在雪臥叢枝的映襯下閃亮奪目,別有情趣。陜西山楂則來自秦嶺北坡山中,對環境條件沒有過分挑剔,其樹形招人喜愛,是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園林花果兩用的觀賞樹種。四是對秦嶺特有珍稀種的特殊應用,本著遷地保護的原則,珍稀瀕危種只在特殊庭院、公園使用。陜西地標性植物的范本。五是竹類植物的引種為風景園林增添許許淡雅清風。盡管西安園林中有使用竹類的記載,但品種稀少、效果欠佳。羅夢、陳等人著重從竹類植物生存環境與適生立地條件入手進行引種。如毛竹在西安生長良好,高度可達8m,而剛竹、紫竹、淡竹、金鑲玉竹等由于耐寒性強,更是得到廣泛應用,已成為西安風景園林的當家植物。

全面綜合合理利用資源已成為我國的國策,西安和秦嶺地理便利、氣候相似,為秦嶺植物走出大山提供著諸多有利條件。秦嶺植物的應用應繼續堅持選觀賞性好、適應性強、易成活的品種。合理有序地開將為我國城市風景園林實踐提供寶貴的植物資源。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杜。1974.

[2] 牛春山.陜西省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3] 樊明 淺析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成功標準[會議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