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主題思想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主題思想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主題思想論文

篇1

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種集體主義思想,在西方可以上述到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理想國》,在中國可以上述到《禮記·禮運》。對社會主義思想最明確的描述在中國是《禮記·禮運》,在西方是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的《烏托邦》。不過中國的“大同思想”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不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而產生,而是純集體主義思想的一種社會構思。我們現在通常所講的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對立物的社會主義,它從工業革命開始,是西方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時期的一種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這種社會主義是從托馬斯·莫爾開始,經過法國的圣西門(1760-1825年)、傅立葉(1772-1837年)、英國的歐文(1771-1858年)等到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我們現在區分的各種社會主義都是社會主義思想的一種流派。如果說西方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的《禮記·禮運》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最高社會道德理想,那么,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一個最大特點是它是作為資本主義初期剝削、壓迫、貧困、不平等現象的對立物對未來社會的最高道德構想。

所有社會主義思想都是集體主義思想的衍生,是集體主義思想的不同形式、不同時期的反映。社會主義思想在農業社會具有濃厚的道德色彩,只是作為資本主義對立物的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才具有濃厚的奪取權力的政治色彩。思想是時代的反映。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初期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批判,它反映實行社會改造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弊端的愿望。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家都致力于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痛苦以及作為這種生產方式基礎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競爭。它們設想將來民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方式從資本家手中奪得支配生產資料和管理政府的權力。托馬斯·莫爾、意大利的康帕內拉(1568-1639年)、法國的梅葉(1664-1729年)、法國的摩萊里(1720-1780年)、馬布利(1709-1785年)等等與農業社會相聯系的社會主義大都希望社會溫情脈脈,保持農業社會,共同勞動,平均分配。與工業文明相聯系的社會主義,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仍然主張社會溫情脈脈,共同勞動,平均分配。

作為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可以表述為:社會主義思想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派生物,是人類共同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在人和社會的關系上,它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強調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從屬于社會集體。作為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的學說中表述得最為充分和全面。馬克思講的人是抽象的人,群體的人,而非具體的個人。馬克思是從社會關系來論證人的本質、人性,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的社會哲學基礎。

社會主義思想只是集體主義思想的一種流派,我們沒有理由把社會主義思想等同于集體主義思想。我們同樣沒有理由否認集體主義思想作為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屬性。與集體主義思想對立的是個人主義思想,而不是資本主義思想,與個人主義思想對立的是集體主義思想,而不是社會主義思想。

篇2

一、對馬克思之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歷史考察

(一)古希臘哲學中以本體論為基礎的實體主體論

從哲學上說,主體和客體是對人與世界本質關系的普遍概括。一般都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實踐和認識的對象。在這種觀念下人似乎天然就是主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將主體、主體性與人聯系起來則是近代哲學的事。在西方的古代哲學中,人與主體是相分離的,無所謂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

在古希臘哲學中,第一個使用“主體”這一范疇的是亞里士多德。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主體并不是一個專屬于人的哲學范疇,而是一種同屬性相對應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是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來理解主體的,他認為主體是一個貫穿在事物和變化之中的對事物起著支撐作用的不變的“存在者”,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和本體。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本體、實體、主體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甚至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不僅人是一個“主體”,一只小狗、一塊石頭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也可以成為一個“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古希臘并無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概念,也沒有突出人的創造性的主體性思想。

古希臘哲學大體上只是處于人類思想發展的幼年時期,這時的哲學思維還未將人類的主體與客體、對象與自我加以區分,主體與客體、人與世界處于原始的統一狀態之中。古希臘哲學家們對“人是什么”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哲學探討,也只是局限于從本體論的角度對世界本原作不懈的追問。當處在追求終極根源本體論思維方式之中時,主體作為一個表達中心的概念,必然不涉及人,本體論的思維方式是造成主體與人相分離的理論原因。

(二)近代西方哲學中以認識論為基礎的認知主體論

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人在對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上也發生了變化,人逐漸成為了世界的主體,主體概念開始同人統一起來,人也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但是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歸于理性,認為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主體,人只有作為理性的人才能認識自然的規律,發展科學,獲得自身的幸福。于是近代哲學就發生了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將對主體性的理解囿于認識論范疇。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命題開創了認知主體哲學的先河,開創了對主體、主體性的研究。在這一命題中,“我思”是思想的第一原則,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因為在笛卡兒看來,一切都是可以懷疑的,唯獨“我思”是不能懷疑的,它是其他一切確實可靠的知識來源,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在笛卡兒這里,“我”即“思”,“思”即“我”,思維的主體和主體的思維被當作是一回事,這樣,先驗的邏輯理性就成為人類主體性的化身,形成了絕對的權威。盡管笛卡兒突出了主體的自由、能動的特點,但是他是以認識的形式來表達人的主體性特征,因此,這種主體性是經驗的,而這種自我意識的主體哲學也必然導致主客二分。

面對這種困境,康德認識到自我主體不可能通過經驗或有限的個體理性來保證,于是康德用無限的先驗意識取代了笛卡兒的有限的自我意識,用共同性的普遍理性取代了個體理性,大大地弘揚了人的主體性。康德把人的本質即理性歸于主體的先驗構造,通過先驗統覺來說明自我意識,完成了自我意識向先驗意識的轉化,使認知主體哲學得到真正的確立。

人的主體性原則到后來的黑格爾那里則被推到了極端,黑格爾通過“實體即主體”這一命題,把主體性提升到本體論的層面,從而把人的主體性“絕對化、本體化為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1]。這樣“絕對理念”就成為了創造宇宙萬物的主體,而自我作為一種執行認識功能的先驗的理性精神也就獲得了絕對性和至上性。盡管黑格爾通過在本體論上把世界精神化,解決了主客二元分裂的矛盾,但是他把主體完全絕對化了,這也就意味著理性主義面臨著危機。

(三)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中以人的生存為基礎的生命主體論

近代哲學家們將“人的理性”變為“理性的人”,將人唯一化、單向度化為抽象的觀念人,這引起了以叔本華為首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家們的猛烈攻擊。他們以體驗的非理性主義的新維度去重新詮釋人的主體性,重新恢復人的現實存在,使哲學回歸于人的生存的價值領域。叔本華首先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2]。在叔本華看來,生存比認知更根本,生存才是人的本真存在,而理性認知只不過是生存的手段。他提出了“生存意志”這一概念,用以說明人的存在、活動、認知的內在目的和原因,使哲學對主體和人的研究從認知層面轉向了生存的價值、目的層面,開創了現代人本主義生命主體性研究的先河。

尼采批判理性對生命的壓抑,弘揚主體的創造性和生命力,賦予主體以激情、沖動、永不停息的擴張的生命品格。尼采用“上帝已死”的吶喊和“重估一切價值”的主張,展開了對理性哲學的批判。在尼采看來,生命的本質不是生存,而是生命力的發揮,即權力意志。權力意志指的是人的充盈的生命力,是原始本能的釋放,是充滿激情的永不停息的創造,是人的自主、自覺的自我實現。現代主體哲學理解的主體都是過程和歷史發展,而并非固定不變的實體,從這個角度說,尼采哲學奠定了現代主體哲學的根基。人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在不同的歷史境遇中,哲學家賦予了人的主體性不同的內涵。無論是古代哲學中對主體性的超驗的理解、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抽象的發展,還是現代哲學仍以意識為基礎從生命的活動來理解人的主體性,都將主體性理論陷入了理論困境。馬克思正是在揚棄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生成性的變革,科學地闡明了主體性的內涵。

二、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揚棄與變革

主體性原則作為西方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哲學理論上的杰出貢獻在于高揚了人能動的本質,認識到人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最大的缺陷在于對主體范疇作了抽象的規定和理解。使得主體性原則、人的能動性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被抽象地發展了。馬克思在批判繼承西方傳統主體性理論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的生成性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變革。

首先,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進行了科學的規定。主體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回答主體是什么。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主體與人統一起來,但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對主體作出了先驗的、抽象的理解,對人的主體性的認識和理解也僅僅局限在認識論領域。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把人歸結或等同于“自我意識”的神秘主義觀點,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主體人的理論。馬克思指出:“主體是人,客體是物。”[3]同時馬克思認為,人首先無疑“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但又不僅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人還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意味著人是實際活動和實踐創造著的現實主體。正是在對象性的活動和關系中,才能現實地確立人與周圍世界的統一性,才能現實地確立人對感性世界的主體地位,才能揭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有意識的存在物、類——社會存在物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的有機統一。所以,人的主體性正是在從事對象性的實踐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馬克思所理解的作為主體的人不是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而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客觀存在的、能動的人。這樣,作為主體的人是有生命的、自然的、具有物質的本質力量的存在物。

其次,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體性學說的基石,也是人的主體性生成的現實依據。馬克思認為主體性作為人的特性,其根源、實質應到人的本質中去尋找。勞動、實踐是人的類特征、類本質,因此勞動、實踐造就了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并非“天賦之物”,它是在實踐中生成的。以勞動實踐概念為核心的唯物史觀表明,隨著勞動實踐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形成并不斷發展和提高,從而使人的主體性得以辯證發展。主體性的存在是以主體的存在作為前提的,如果離開了主客體關系也就無所謂人的主體性,而實踐是主客體關系形成的前提,因此,實踐就成了主體性存在的依據。實踐不僅是主客體分化的標志,也是其統一的基礎。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4]人與自然界原本是渾然一體的,正是由于以生產勞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實踐活動才使人從與周圍環境的原本統一中分化出來,提升成為現實的、自為的主體;與此相對應,自然物也就成了現實的客體。因此,有了實踐,才有主體,主體性才有了依托和載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踐是主體性生成的現實根據是十分貼切的。

最后,馬克思將“歷史”維度引入主體性思想之中,強調了主體性的社會性和歷史性。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性時說:“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5]馬克思認為人是一種歷史性存在,人的實踐活動雖然表面上看來是逗留于“現在”,但它必定要源于“過去”并著眼于“未來”。換言之,“現在”、“過去”、“未來”同時并存而把實踐活動迎面帶給人,由此彰顯人生存的歷史性維度,因此必須把人的主體性置于歷史的發展中來加以考察。主體性的生成以歷史為載體,得以世代延續,不斷創新,不斷地“成為其所是”。同時在歷史條件的制約下,由于各種因素的全面影響,主體性的生成也獲得了歷史的相對確定性和保障,從而在能動與受動、繼承與創造、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統一中實現和發展。

三、結語

就馬克思的主體性思想來看,由于他把實踐作為考察人的主體性的前提和基礎,使自己的主體性思想具有下述特征:他的主體是感性的個人主體,關心的是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強調的是主體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他既把人看作自然、社會的主體,又把人看作自己的主體;既注重人類的主體性,又注重個體的主體性;既強調主客二分意義上的主體性,又注重主體實際意義上的主體性。馬克思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高揚了主體的能動性,從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出發去把握作為哲學研究對象的感性世界和現實的人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建立了一種以主體人的實踐為內在靈魂和本質特征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不僅實現了主體性理論的根本性變革,而且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實現了一場思維方式的變革。因此,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實際上開啟和引導了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志偉,歐陽謙.西方哲學智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87.

[2]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7.

篇3

首先,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揚棄。相較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視為主客體關系,將受教育者當作“灌輸”的被動對象,片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個體價值,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則強調人作為主體的存在,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尊重并提升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及個體價值。其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基礎。主體間性是個體和群體的有機融合,其中的個體主體性,既可能使其他個體主體性得到加強,也可能使其他個體主體性受到制約。主體性向主體間性轉向的首要障礙就在于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足,因此需樹立全新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二)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實效性

首先,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了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養、開發學生的主體性為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的,一方面有助于大學生個體自我意識性、獨立自主性、選擇創造性的主體性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個體的成長與完善,使大學生真正實現“終身性”“創造性”等可持續發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著淵源,二者相輔相成。在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健康心理及主體人格的形成和養成。再次,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了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管理。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受教育者主體性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平等民主的基礎之上的,這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和管理,建設和諧、多元的校園文化環境。

二、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困境

(一)理論研究的發展困境

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界定不明。主體性在教育理論界的興起,始于對“學生是教育主體”的認識,因而多數情況下主體性指的僅是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即便把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雙方的主體性基礎之上,現實當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也無法使其主體性對等統一。事實上,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直接負擔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教師和輔導員外,還存在著一些隱性的“教育者”,如高校中的行政、管理、后勤等人員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存在問題。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主體性本身沒錯,但在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有些學者卻過于夸大主體的絕對性和無限性,忽視一定的歷史條件,使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另一種誤區當中。雖然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對話模式來解決過于完美的主體問題,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性地看待“以人為本”的問題。

(二)實踐研究的發展困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首先,置身多元復雜的現代社會中、處于心理發展重要階段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重視也會影響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實質是對個體知、情、意、行的培養過程,而知、情、意、行的發展是動機、情感、理想、意志等心理人格因素共同參與、協同作用的過程。大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惑、障礙或變態心理狀況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主體自我意識,也阻礙了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其次,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是學校教育利用主體性、發展主體性、放大主體性,推出具有鮮明主體性的大學生,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和操持者。③但在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將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上升到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層面。而教育者作為主導性的主體也未與作為發展主體的受教育者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使其意識到主體性發展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具體操作中,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夠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因此,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提出改進的對策。

三、改進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

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根據大學生主體發展的實際需要,科學把握與大學生之間“主體——主體”的雙向互動交往,民主、平等地與大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及良好環境的感染,喚醒、激活大學生個體潛能中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成為對自己、對社會富有責任感的社會主體。

(一)科學把握“主體——主體”的雙向互動交往活動

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主體”的互動交往活動。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就是如何科學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向互動活動。首先,互動過程要注重平等性。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之一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培養、開發他們的主體意識和能力。但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獨立自主的平等的主體人。因此,不能片面強調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貶低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忽視受教育者的思想訴求,也不能夸大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而應在主體與主體之間建立平等的雙向互動交往模式。其次,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在高校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教育者并不單單是授課教師的代名詞,還要增強其他人員的“教”的藝術:即注重教師“教”的顯性教育與教師“行”的隱性教育相結合、學校管理人員“有形”的宣傳教育與“無形”的間接尊重相結合,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受教育者。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每個大學生都具有主觀能動性,不是被動接受的“物品”,受教育者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主動自我學習、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評價,建立與教育者的良性互動。總而言之,“教”與“學”是辯證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因此,科學地把握這兩者的互動交往是提高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關鍵。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形成

心理因素往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容易忽視或不易察覺的個體內部因素。沮喪、焦慮、壓抑、自我貶低等不良情緒、心態及心理問題既影響受教育者的學習效率,又影響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因此,我們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關注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當前社會,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民主意識逐漸加強,他們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有了更加正確的認識,渴望獲得尊重。因此,教育者要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建立“意識—地位—能力—精神”四位一體的模式,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其主體地位,發展其主體能力,培養其主體精神。其次,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主體人格。塑造主體人格,就是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樂觀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以及全面發展的個體主體。

篇4

1.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含義

“主體間性”是現代哲學的重要范疇,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最先提出來的。它是指多主體在相互交往中所產生的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而衍生出一種人類所獨有的特性。從的交往理論看,主體間性是指“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是一種雙向互動、相互融合的關系,是不同主體間在實踐中不斷地達成共識、發展共識,進而表現出相關性和一致性的過程”。將主體間性理論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形成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強調交互主體性,即主體間的交互關系。這種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價值在于: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體,這兩個主體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互相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從而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多向互動的特性。

2.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征

一是雙主體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體,但他們又是兩個有區別的主體。一方面承認教師是施教的主體,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具有主體性和主體人格。同時,也極力主張學生在受教過程中的主體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施自我教育,具有獨立主體性和主體性人格。二是交往互動性。交往是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存在基礎和生成根源。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強調多主體之間的有機融合,包括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三個維度之間的相互交往,體現了主體性、平等性、交互性、發展性等特性。三是實踐性。聯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通過實踐教學,實現主體間的相互影響、平等對話、相互理解、互動交往等來促進雙方思想政治素質的共同提高,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新路徑

1.轉變教學理念

一是堅持從教師“獨白”走向師生“合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在教育者的價值引導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構過程中實現個體思想政治品格的提升。換言之,就是教育雙方共享知識、情感共鳴、智慧共建和精神覺解的過程。但在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權威和真理的掌握者自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變成是教育者的單向灌輸,完全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自覺能動性。用主體間性理論關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要求改變這種“獨白”的單向式落后教育理念,樹立“互相學習、彼此欣賞、共同提高”的互動式教學理念。構建多異質主體互動合作關系,形成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優勢互補的師師關系、互助合作的生生關系,通過多主體的共同參與,合力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二是堅持“灌輸與對話”相統一。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作為人類靈魂的教育,只能通過由對話精神所引領的教學方式才能完成,因為只有對話才是探索真理與自我認識的真正途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實現主體間性,就要求改變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簡單做法,在平等的條件下多主體之間進行更多地理解、溝通、交流和互動,將灌輸的原則與對話的藝術、對話的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不拘泥于教材內容,多就改革開放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和大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采用“問答式”、“啟發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2.優化教學方式

一是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主體性的發揮除了表現在要保證所傳授知識的真理性,也應注意教學藝術的提高,要學會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要圍繞激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積極運用互動式、體驗式、活動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比如:針對學生普遍關注的理論知識以及社會熱點問題,采用課堂討論法或者案例教學法,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設計情景劇、小品,組織辯論賽、演講比賽、讀書活動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二是利用現代化教育媒介。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的形成,除了交往主體的參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必不可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合理有效地運用課件、音像視頻資料、歷史資料等現代教學媒介,把教材內容和理論知識通過生動的圖片、視頻直觀地反映出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的狀況,真正提高教學實效性。三是加強社會實踐。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性的特征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樹立實踐活動意識,主動開發實踐活動資源。受教育者不會僅僅滿足于課堂教授的理論知識,他們渴望借助實踐檢驗理論知識的真偽。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地區實踐資源優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紅色資源、能反映現代化發展的優秀企業、新農村建設典型事例等,讓學生通過參觀考察、實地調研等形式,使學生在深入社會、服務社會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親身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從而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對堅持黨的領導的信念。

篇5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沒有選擇課堂和教師的自由,上課時間、上課地點和任課教師都是由教務部門事先統一安排確定,學生必須按規定的時間、地點,去接受規定的教師授課。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則給予學生相當大的自主性,對課程的講授人、時間和地點都可以進行自主選擇,也就是給予學生選課堂和選教師的自由。選課堂和選教師的自主性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自覺性,為學生提供更多安排個人學習的機會,也讓教師在壓力狀態下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授課質量,從而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在實踐操作中,學生選課堂、選教師的自由,并不是盲目和毫無邊際的選擇,而是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的。首先,選課堂、選教師是建立在有課可選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承擔課程的學院和教務部門,要按照教學計劃和課程總體安排,提前確立并在教務網公布下一學期所要開設的相關課程和年級。第二,設定課堂的規模人數、上課地點和任課教師,并把教師的相關信息在教務網上公示,供學生理性選擇。第三,設定選課的最后時間,下達教學任務。在選課堂、選教師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因故漏選的學生,以及沒有達到選課學生最低人數的課堂和教師的調劑工作。比如,在實踐中,對于學生很少選擇的教師,學院應當派督導組聽課,了解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

(二)學生自主選擇部分教學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一般的課程,它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肩負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的重任,是體現國家意志的課程。這就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體系、課時和教材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統一性。在實踐中,則是由教育部統一規定和組織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使命決定了其體系和教材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滯后于現實的特點。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又需要時時更新:一方面,黨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和精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新鮮經驗和鮮活實例有必要及時充實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中;另一方面,要增強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須把教材內容與教材以外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即把大學生不知道卻又想知道、弄不清楚卻又想弄清楚的問題穿插在課堂教學內容中。讓學生自主地選擇一些教學內容,教師結合課程相關知識,有針對性地進行講授,使課程教學真正深入學生的心坎,產生共鳴,解決其思想深處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部分教學內容的操作辦法有很多。比如,每次課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提出1~5個自己最關心、最關注、最想弄明白的問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分類,選擇共同關注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或者由教師進行專門解答。這種解答式教學法在實踐中效果較好:首先,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思考問題的過程。其次,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的就是解決學生理想、信念以及思想上的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社會主義信仰信念,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和解答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再次,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教學氛圍。讓學生選擇部分教學內容,通過課堂討論和師生互動等形式,在師與生、教與學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產生思想的共鳴,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自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同時,通過學生的提問,將許多教材來不及涵蓋、教師疏于關注的內容添加進課堂,更新和豐富了教學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部分教學內容時,需要注意幾點:一是選擇部分教學內容前要有引導。由于課堂學生多,學生關注的問題也很多,因此,在學生提問的環節,需要引導學生提出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具有重要價值且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提高問題的質量。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使學生選擇的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相符合,起到教材與自主選擇內容相互補充的效果。二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進行整理,選擇其中有價值的內容,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并進行正面引導和解答。三是對個別學生提出的偏激極端的問題,不宜在課堂上公開批評,而應該在私下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幫助學生樹立理性客觀思考分析問題的方式。對一些有嚴重思想和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多加關注,必要時要與其所在院系輔導員進行溝通。

(三)學生自動參與教學活動

在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中,課堂紀律、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是核心環節。通過學生自動參與到這些教學環節,能充分發揮其能動性。首先,遵守課堂紀律的能動性。課堂紀律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課堂紀律不好不僅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也影響教師和部分學生的情緒。曠課、遲到、早退、講話和玩手機等,是當前課堂紀律中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傳統的維持紀律的方式主要靠點名、叫學生回答問題和批評等,不僅加速了師生間的不信任感,也影響了教學進度。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強調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的能動性,如通過排列位置等他律措施與學生自律相結合,使學生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其次,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能動性。針對當代大學生有較強的個人表現欲和張揚個性的特點,在課堂中多開展一些討論、演講和辯論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選題、內容、形式和規章等,全部由學生自己商定。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能動性能夠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第三,參與實踐活動的能動性。實踐教學是最受大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方式。目前由于經費、場地、交通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絕大多數學校和課程只能選擇大實踐的方式,即把外出參觀、假期調查、聽學術報告、參加社會活動以及第二課堂等都納入實踐教學活動的范圍。盡管如此,這種開放式的實踐教學,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揮了其能動性。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課程教學內容選擇實踐的內容和方式,強調實踐活動目標的實現,同時還要有評價和考核的機制,包括榮譽獎勵或者課堂表揚,使學生們在此過程中有成就感,激勵更多的學生參加。

(四)學生自覺進行教學考核考評

考核考評是教學的一個環節,也是檢驗教學成效的一種方式。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雖然考核考評的具體方式可以多樣化,但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是教師主導、學生被動參與的方式。這種考核考評方式,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對考試,很難使學生養成自覺能動的學習習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強調自覺進行考核考評,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發揮學生在考核考評中的能動作用,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考試,自覺地進行考核考評。首先,考試紀律上的自律。在許多課程的考試中,無論是開卷考查,還是閉卷考試,總是安排監考教師,并動用監控手段,以保證考試的紀律。在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中,實行無監考化考試,讓學生通過平時學習奠定的實力和充分備考的信心,以及道德的自我約束,在沒有任何監督的環境中完成考試。其次,自覺選擇考試內容和方式。在傳統教學模式的考試評價中,一般都是由教師確定考試方式、題型和內容,并嚴格保密,學生無選擇性。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全校學生在同一學期、由眾多教師同時授課并參加統一的考試,所以即便是任課教師在考試的內容上也無選擇性。這種模式固然保證了公平公正,可也養成了學生為了應試被動學習的心理和行為。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中強調考試自覺性,就是打破統一的命題和組織考試,由教師主導考試范圍,由學生自覺選擇考試的內容和方式。在操作中,不再是一次性的考試,而是多次考試;不再是統一命題,而是讓學生選擇題目。比如,對期中考查作業、期末考試或平時作業,不設定統一的題目,只劃定考核的范圍,讓學生自主命題并自主完成。再次,自覺進行考試成績評定。在傳統的考試制度下,平時、期中和期末成績由教師統一評分。這種做法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且不能保證公平。比如,由于學生數量多,教師在評定平時成績時,很可能對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習情況并沒有真正了解,導致評價的公正性無法得到保證。同時,少數同學向老師要高分的事情常有發生。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強調考試成績評定的自覺性,就是不由教師評定而是由學生自我評定成績。在操作上,平時成績由學生自己打分,同學互相打分,或者學生干部組織的評分小組打分;而試卷的成績評定,由教師公布標準答案,學生自己改卷、同學交叉改卷和教師進行抽查復查等方式來完成。強調讓學生自覺進行教學考核考評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推卸教師責任,反而要求教師提前縝密設定考試內容,讓學生在設定的范圍內進行考核評定。在考核方式上,在有利于測出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大膽創新,通過組合成績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如筆試和面試、討論和實踐成績、理論和實踐成績、平時和期末成績。但無論采取哪種形式,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其自覺性,教師則起發揮主導和監督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近些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中,涌現出了案例教學、研討性教學、實踐教學和情景教學等教學模式,應該承認這些教學模式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但它們往往側重單一方面的教學方法改革,受課程性質、內容體系、教學重點、課時的限制,有些教學模式不能適用于所有的課程。比如案例教學,基礎課、概論課可以實施,但對理論性、邏輯性很強的原理課程,就難以實施,或者難以有好的效果。又如,問題切入式或討論式的教學,對課時有限、大班教學的課堂,也不具有實施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遵循總體改進的理念,才能保證一種教學模式在不同課程、不同班級的廣泛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則是一種不同于上述教學模式的新的教學模式,它從根本上打破了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是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是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全新的教學模式。與任何其他新生事物一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仍處于探索的初始階段,其成熟建立和廣泛推行,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探索過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比如教師主體性喪失的問題、學生的選擇偏離課程內容的問題等。針對在實踐中出現的這些問題,特提出以下應當注意的事項。

(一)正確處理好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系

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要明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要把握好學生主體性地位和作用。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主要是針對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這一弊端提出的”,這種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選課、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各個環節的組織實施,應以學生主體地位為基本,要想盡辦法維持這種自主、自由、自覺、自動性。另一方面,也要確定教師的主導性地位和作用。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在糾正傳統教學模式忽略學生主體性的偏頗的同時,往往又會忽視或抑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影響了教師的作用。其實,在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教學中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進行引導、組織和鼓勵,“雖然受教育者的主動性不單取決于教育者的影響,就教育過程而論,調動學生主動性實是衡量教師主導作用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開展得是否成功,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得如何,關鍵還在于教師的引導和設計。因此,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不是降低了對教師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要求教師在高屋建瓴地把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具備與學生深度溝通,激發起學生的主體性,嫻熟駕馭互動式課堂的素質。因此,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關系。

(二)正確處理好“四位一體”的關系

任何教學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課程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四位一體”的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也是如此。自由選擇課堂和教師、自主選擇部分教學內容、自動參與教學活動和自覺進行教學考核考評是一個整體的要求,都是為了實現教學的目標,“四位”要緊緊圍繞著“一體”來展開和進行,而不能游離于這一目標之外,為了改革而改革。

篇6

一.以信息消費者為中心的4C理論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注意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心理活動,是人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同時人的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其中“有意注意是一種自覺的有目的的,在必要時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這種注意的集中與人的活動目的息息相關,而“無意注意又叫不隨意注意,它是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消費者絕大多數是上網大學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2年7月的調查數據,在我國約2650萬網民中,l8—24歲者占到36.8%,而這正是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互聯網的特性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不再是單純的受眾而成為信息消費者,使教育方式由灌輸式向雙向交流式演變。此時的教育客體具有絕對的主動性,而要獲取教育客體的注意力,傳統的“教育主體中心論”已無法適應,為此貫徹“信息消費者為中心”的理論則勢在必行。

本文主張以信息消費者為中心,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4C理論:即是consumer(信息消費者),cost(滿足信息消費者的需求),convenience(信息獲得的便利),communication(溝通)。

二從宏觀角度如何利用4C理論獲取和維系注意力

(一)改革和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

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內容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網絡化程度不斷增強的受教育者,面對新興的網絡社會,只有改變傳統方法,運用現代化手段,才能真正發揮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BBS功能、Email、虛擬社區、OICQ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可以利用網絡信息交換,達到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教育引導的目的。高校網絡思想政冶教育方法現代化,不是對計算機技術的簡單搬用,而是一個創造性運用的過程,也不僅僅涉及教育的某一方面,而是涉及到各各環節,包括思想信息調查環節、教育反饋環節、教育評估環節等。

(二)要營造良好的高校網絡環境,形成信息消費者之間的群體效應

調查顯示,網絡受眾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在少數的知名網站,呈現出“馬太效應”。(5)美國互聯網調查公司2001年6月4日報告稱,美國在線、雅虎、微軟以及Napster 4個網站吸引網絡美國用戶駐足瀏覽的時間占所有美國用戶上網時間的一半還多,即四家網站瓜分網民半數線上時間。為此,高校不僅僅要營造名牌效應更要在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導向作用,優化高校網站這個小環境,從而反作用于網絡大環境。應該下功夫營造多層次的文化,以高品味和高學術性為目標,廣泛組織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整體氛圍。

三、從微觀角度如何利用4C理論獲取和維系注意力

(一)研究并培養信息消費者的注意力

2001年6月l1日美國尼爾森網絡評估公司的一份報告稱,就整體的瀏覽量而言,排在前五位的還是人們熟悉的網站,分別是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微軟、雅虎、Lycos以及Excite。(6)首先要堅持在網上網下開展調查問卷、座談、個案分析等形式繼續研究注意力的現狀。其次,采取開設課程、組織研討等多種形式對注意力加以引導。再次,努力創造信息消費者新的需求,形成新的匯聚點,也是做好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證。

(二)引導信息消費者正確的使用網絡,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教育者需幫助信息消費者努力具備3個方面的能力:其一、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術的能力。其二、對互聯網富集信息的鑒別能力。信息消費者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的培養,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的豐富,在網絡信息的趨利避害的選擇中顯得尤其重要。其三、迅速及時的信息處理能力。及時反應能力既包括在對信息的加工、修改、放大、重新組合、利用以及反饋等一系列思維和技術操作過程中,也包括在對信息所產生的影響的妥善處理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還應幫助廣大受教育者增強網絡法制和網絡倫理道德觀念,提高對假、丑、惡的分辨能力,使其網上言行符合法律規范和社會公德的要求。

(三)引導信息消費者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中,堅持網上網下的思想引導相結合

當代大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和生理、心理的發育狀態已具備了自我管理的可能,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就是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其中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加強學生社團的建設。學生社團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組織的群眾性團體,它使大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體現;社團活動的過程面向學生是平等、合作的,它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尊重和培養。另外,成立大學生權益維護中心也是學生自我管理的一個重要載體。它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科研,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特質。

篇7

1、討論目的不明確,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在學校開展聽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討論是家常便飯,幾乎每位教師的課都有討論環節,有的一堂課要學生討論三四次甚至更多。有許多時候,前一個問題還處于收尾狀態,后一個論題已接踵而至。至于通過討論,想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實現一個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則考慮甚少。而有的課堂上,討論又成為教師調節教學時間的工具,就像一根彈性十足的橡皮筋,時間寬裕時教師就要求學生“再討論討論”,時間緊湊時就打個“短平快”,學生剛進入有時還未完全進入討論的角色教師就宣布結束。這樣的討論,具有明顯的隨意性,討論的質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曲解了課堂討論的內涵和意義,對討論的基本要求和所要達到的目標缺乏科學全面的認識,認為討論僅僅是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師生互動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似乎有了討論就等于落實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把討論看成是課堂的點綴,是一種純粹的技術手段,或者以討論代替課堂教學,這樣缺乏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然生成性。

2、討論的問題或淺或深,缺乏討論的價值。論題應當具有討論的價值,否則,就沒有討論的必要。在實際的學科教學過程中,并不是什么問題都需要去討論,什么問題都要討論,無疑是將討論形式化,即耽誤了時間,沒有實際效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的討論問題有時太淺顯,學生一看就知道問題的答案,有時問題的答案就在教材中用黑體字明顯標注著,這樣組織討論,看似學生非常“活躍”、甚至是借此機會對學生個性的“張揚”,其實學生的思維是僵死的,絲毫沒有得到鍛煉,造成了課堂教學的虛假繁榮。產生以上狀況的原因,就是教師對學生要求討論的問題缺乏深層次的思考,不能從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出發。沒有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學生認知的難點、疑點、模糊點和發散點處設置問題,問題缺乏討論的價值,致使課堂討論陷入了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

3、學生參與度不均衡,教師缺乏有效引領。在教師組織課堂討論時,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情形:教師剛提出一個問題,教室里立即一片喧嘩聲,好像每個學生都在參與討論。仔細觀察一下,發現有些學生的確是在按照要求在積極思考交流討論的問題;可也有的學生互不傾聽,你說我也說,甚至故意唱反調;有些學生乘機聊天或做些課堂上放松的事情;有的學生干脆一言不發,等著聽別人得出的答案。我們發現,學習成績好、膽大、性格外向的學生參與的機會相對較多,尤其是好學生經常代表小組發言;絕大多數的學生則扮演了群眾演員的角色,未經獨立思考就直接從好學生那里獲取了答案和信息。學困生、性格內向的學生、過于“活躍”的學生能從討論中獲益多少呢?這是個未知數。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彼此之間受到多大的啟發,這也是個未知數。

學生討論問題時,教師在干什么呢?有的教師在守衛自己的三尺講臺或面無表情的袖手旁觀,或只顧低頭背自己的教案,或像個警察一樣嚴肅地走來走去,嚴重缺乏參與意識。有些教師雖然參與了討論,卻光顧著和個別學生討論交流而忘了要照顧其他同學,于是就出現了教學秩序失控的個案。

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只關注討論結果,對“過程與方法”這一教學目標缺乏應有的重視和理解,對討論的指導、引領和過程的調控不夠,缺乏一種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那么,教師要避免討論中的冷場,確保討論的順利進行和討論實效,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在備課、教學技能、自身知識面的拓展等方面多下功夫,不斷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提高專業發展水平。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策略

1、精心準備,是課堂討論有效進行的前提。討論前教師要精心選擇并精確表述論題。一個好的論題本身應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其答案來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識的深化和綜合,學生回答時需用自己的立場觀點加以詮釋。因此,教師要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經驗,結合一些社會熱點、焦點來設計討論的問題,當然,有些討論的問題是課堂中自然生成的。設計的問題難易要適度,既不能過于淺顯,沒有任何討論價值;又不能過于深奧,讓學生看了一頭霧水,無從下手。課堂討論是以小組討論為主,這就需要根據學生與教學情況進行分組。劃分學習小組要本著學生“學科互補、性格互補”的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每一個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同時,要充分研究運用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在促進小組不斷進步的同時,實現每個小組成員的共同提高。

2、科學調控,是課堂討論有效進行的保障。教學的情境千變萬化,教師要根據具體情境把握課堂討論的節奏,積極參與,適時介入,及時引導,做好討論的組織調控工作。教師提出討論的問題后,要給學生留有適當進行個別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觀點或思維結果的雛形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這樣他才能真正體驗到討論給人帶來的挑戰性以及與他人分享思想果實的快樂。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這樣才能聽到學生的心聲,才能清楚地了解組織形式的利弊和討論時間的長短,從而不斷改進討論的方式方法,提高討論效果。當各組發言不均時,當觀點被重復提出時,當思維出現停滯時,當出現爭執不休時等,課堂上就應該及時出現教師的聲音,適時、適量地介入討論,以確保討論的順利進行。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傾聽,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維對待他人的發言,這本身就是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好做法。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該作出畫龍點睛式的點評或給予激勵性的、客觀真實的評價。

總之,討論的基本的程序應是展示問題情景、提出討論問題――學生自主探究、形成觀點雛形――組內交流研討、教師廣泛參與――小組代表發言、組間相互完善――教師評價陳述、實現師生共進。

3、及時深化問題,是保證課堂討論實效的關鍵。在組織課堂討論時,教師精心設計的自認為十分精彩的懸念問題拋給學生后,有可能學生會立即作出準確的回答,使精彩的懸念變成了乏味的“白開水”。目前,是知識急劇更新的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特別是網絡的普及,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學生獵取的知識信息量也迅速增加。教師提出的問題被學生一下子說出答案的情況也是經常出現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雖然說出了答案,但往往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更多的是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因此,答案的提前出現并不意味著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可以在了解真實情況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深入探討“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由事物的表層引向深處,追求深層次理解現象背后的本質。同時,教師還可以提出相反的觀點,讓學生想辦法證實或證偽。當然,我們在確認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已經達到課程標準要求時,教師應當進入新內容的教學,也就是說,要準確把握教材的深廣度。

總之,討論是目前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它體現著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先進教學理念的基本思想,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但是,充分發揮討論在課堂教學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作用,還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

篇8

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眾所周知,備課主要是從備學生、備教材、備教學方法三方面入手。

一、學情的分析

之所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科學的人生觀,具有正確的政治理念、高尚的道德素養和民主法治觀念,成為既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能充分發展自我的人。而這些觀念的培養和形成,不是受教育者被動接受所能成的,而是其主動接受、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受教育者才是關鍵因素。必須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這里即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思想觀念、心理需求等各方面,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使我們所要教授的內容與學生的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所以不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學生覺得這門課程對自己沒有用處,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而是覺得自己被迫上這門課。很顯然,出現這種狀況,不是因為這門課對學生沒有用,而是當前大多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沒有號準學生的脈,沒弄清楚學生需要什么,沒有搞好學情分析。正是因為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思想狀況、思維方式,對于學生的研究不到位。所以,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并不合學生的胃口,這才會出現“老師講的費勁,學生聽得沒勁”的情況,老師講授的內容不是學生想聽的。

要做到充分了解學生,首先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傳統觀念,真正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而不是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學。其次,就需要教師做好以信息的搜集、統計和分析等工作為核心的基礎性工作。在此基礎上,才能結合學生政治思想的實際狀況和時事形勢的發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影響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安排或調整教學內容,解決學生現實的思想問題,從而幫助學生養成和提高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質。而現在的問題是,絕大多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并沒有走入學生中間來,與學生很少有直接的交流和溝通,基本上是老師上完課就走,課上課下都沒有交流的機會,甚至有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老師的姓名,老師和學生之間都難以相互了解和溝通。同時,教師在備課時也往往忽視甚至根本看不到對來自學生的有關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的搜集和統計分析工作在整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過程中的前提性、基礎性地位。這些都導致了教師對于學生的思想狀況并不了解,自然也就難以摸清學生的需要,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二、教學內容的處理

教學內容的處理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它要求教師能夠摸清教材的知識結構、弄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好各個教學環節。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要搞好教學,既要深蘊的基本原理,又要對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和體驗,并能夠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統編教材,這個教材的權威性、理論性和思想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個教材并不能全面反映各個地方發展的具體情況,它更像一個教學大綱。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時事形勢發展的情況、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和學生的思想動態等對于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當前,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仍存在著這樣幾種不好的狀況:有的老師只是空洞地宣講教材上的理論,沒有與實際結合起來,讓人覺得枯燥無味;有的老師則只是一味地批判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不能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完全忘記了自己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有的任務,使學生對這門課更加反感;有的老師則是泛泛而談,僅列舉一些數據,缺少有血有肉的情節,教學上缺少說服力和感染力。這些情況都是應該避免的。

對于教學內容的處理,筆者認為,可以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可以把宏大的理論和細小的生活情節結合起來,每個人生活的變化都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則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選取身邊的典型事例能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第二,可以引入更多的學理分析。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論修養。他們不僅僅滿足于事情的描述和淺層次的分析,更希望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為學生提供有一定深度的分析既可以增強學生探究的欲望,也有利于加深對這門課的認識和感情。第三,要以開放的姿態宣傳,要有理論自信。當前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各種思潮相互激蕩,而每一種思想之所以能夠傳播、流行,顯然都有其合理、科學之處,當然也有其片面之處。不應該片面封殺或者是一味地批判、否定,而是應該加以引導,增強學生的辨別分析能力,引導學生既看到其科學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合理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批判。不應把與其他思想流派對立起來,唯我獨尊,過于自大的姿態只能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學生對于基本原理的學習和掌握。第四,既不回避現實問題,又要加以正確引導。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方面仍舊存在著大量的問題,比如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加劇、彌漫著全社會的腐敗風氣、政治上的不夠民主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導致民眾對黨和政府不滿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問題又是民眾高度關注的,也是廣大青年學子極為關心的,針對這些問題,課堂不能回避,不能一味地宣揚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好的一面,而是要直面這些問題。當然直面這些問題并不是說一味地批判黨和政府,而是要分析出產生的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并讓學生認識到黨和國家是在認真解決這些問題的,這些問題的產生不是社會主義帶來的,不是帶來的,而是與我國的歷史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等有極大關系。

正如前面所言,要想處理好教學內容,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這需要教師要深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謂“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只有教師首先能深刻認識和理解的科學性,才能增強自己教學的說服力。其次,需要教師能對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和體驗。但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有許多教師對于基本理論研究不深,難以深入淺出地闡釋理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體驗和感受也比較缺乏,比如,就連很多講“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課的教師,也很少到過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并且也很少有教師到改革開放前沿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等去參觀考察過。這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就不能給學生一種現場的感受,不能使自己的課堂注入一種個人親身體驗的情感性的因素,只能使課堂教學成為純粹的知識性教學,而不是富有豐富情感的教學活動。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進行科學的教學方法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我們通常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課堂討論法、問題教學法、練習法和讀書指導法等方法,這些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點。而我們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不同學生的特點等,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

但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都是采用大課的方式,一起上課的學生人數較多,甚至幾百人在一起上課,這讓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余地比較小,不太適合除講授法以外的其他教學方法。講授法有其優點,但同時因為這種方法難以實現教與學雙方的互動,也難以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因而缺少思想的碰撞,灌輸意味很濃。當然,老師們也在教學方法上不斷進行著改進,但是這種改進更多地體現在制作精美的課件等方面,力度有限。我們看到的更多的上課場景就是老師在滔滔不絕地講授。這種較為單一的教學方法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四、小結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依舊面臨著認同程度不高的問題,對我們每一位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師來說這仍是一個嚴峻的事實,這涉及到我們工作的意義和成效的問題,因而扭轉人們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極為迫切,這需要我們每位從業者認真對待,不斷提高和改善我們的教學質量。所謂“功夫在課外”,改善我們的教學,就需要我們從備好每堂課做起,注重每一個環節,扎實而有序地推進我們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志榮,薛忠義.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性工作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9):171-174.

篇9

現階段,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如文化基礎設施匱乏、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隊伍素質低等,因此,加大對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園區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2.學生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文化基礎設施匱乏,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氛圍

學生生活園區的文化建設是高校園區思想政治教育極其重要的一個載體,而目前高校園區普遍存在文化基礎設施匱乏、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不足的現象,如學生活動和娛樂場所比較缺少,廣播、影視、報欄和專刊等輿論陣地的建設及管理欠缺。文化基礎設施匱乏以及活動場所緊缺,容易降低學生的活動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進行集體活動,減少學生交流和學習的積極性。而學校開發商多建筑網吧、歌舞廳和酒吧等休閑空間,極易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讓其產生奢侈享樂的思想,不但會造成學校管理不當,而且也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秩序。

2.2管理體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無法有效開展

大多數高校并未建立學生生活園區教育的管理機構及學生群團類組織,而部分高校以創立新組織的形式及工作機制對其進行管理,但運轉中組織部門的配合度不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無法有效開展。而學生管理部門沒有對后勤管理部門的管理監督權,導致后勤管理部門的經營理念與學校“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教學理念不符,一切以經濟利益為主。而政治輔導員進駐園區后,其身份具有雙重性,導致工作的職責模糊,缺少考核機制及相關的激勵機制,進而導致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有效開展[1]。

2.3管理隊伍素質不高,阻礙園區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

園區管理人員是指承擔學生的生活園區管理的后勤工作人員,園區管理人員是與學生直接接觸和深入交流的人群之一,其地位相對比較重要,但是目前園區管理人員主要存在三大問題:(1)文化水平較低:學生園區的管理人員大部分是由學生宿舍管理人員與臨時工組成,他們存在無學歷、無職稱和無工作經驗等問題,在工作中時常出現生活管理不到位,思想政治引導不合理等情況;(2)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由于園區管理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大多素質較低,工作的態度和能力不足,根本無法勝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3)管理人員的工作理念出現偏差:管理人員多數是受企業經營理念的影響,因此,在園區管理的工作中,會片面注重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不具備高校教育為人的思想理念,從而無法將園區工作做好。以上的問題嚴重阻礙高校園區育人功能的發揮。

3.加強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3.1開展園區活動,營造良好氛圍

(1)在園區進行網絡建設,挖掘出高校網絡的教育功能,從而豐富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可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和交流的網絡平臺,并在上面增添一些正確、積極的思想觀念及文化信息;也可在生活園區內設置一個“網絡學習點”,為無電腦的同學提供無償上網的機會,讓其能上網充實自己;還可利用網絡進行宣傳教育,如qq聊天、微博交流、利用百度搜索等,讓思想政治的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中;(2)加強園區內硬件設施的建設,為學生營造較好的環境,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學習。首先可在生活園區內設置宣傳欄,張貼一些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其次可在學生宿舍樓層墻壁上張掛名人壁畫或者名言名句等,使學生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最后可在學生的生活園區內成立一個圖書閱覽室,讓學生可隨時借閱報刊和書籍,增強學生生活園區文化育人的功能[2]。

3.2完善各項機制,加強對園區的管理

3.2.1建立健全的管理規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管理規章制度是學生園區管理的前提條件,從而可通過管理及服務實現育人目的。建立健全的管理規章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制定出科學的學生管理制度;(2)制定園區管理人員的管理制度,明確園區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和工作紀律等;(3)明確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及院系工作延伸到學生園區的規定和要求。

3.2.2成立學生生活園區的工作委員會

成立學生生活園區工作委員會,從而引導和協調生活園區的工作,還需要成立園區學生管理的綜合機構,負責生活園區的教育管理類工作,并在綜合管理機構之下設立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學生心理健康的咨詢和服務部門、物業管理部門和安保部門等,做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共同管理好學生生活園區。

3.2.3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

在高校學生生活園區管理中,需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園區工作者的績效實施考核評估。具體建立的方式有:(1)制定比較合理園區工人員的考評制度:考核內容可以體現出其工作的成效、工作的態度、工作的作風和工作的水平等;(2)制定學生的平時考評體系:內容有學生的道德行為、品行狀況、學習狀況、人際交往的能力等項目。為生園區內學生建立檔案和推優評獎等提供依據。

3.3建立高素質的園區管理隊伍

合理構建園區管理隊伍,可讓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效性和實效性,而加強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建立構建高素質的園區管理隊伍為前提,具體的方式有:(1)培養專職工作人員:挑選有理論修養及奉獻精神和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經驗的人,擔任專職的工作人員,從而才能使其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責任心;(2)擴充兼職工作人員數量:高校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科研及管理工作等存在密切聯系,因此,可擴充適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兼職人員數量。如聘用教學和科研人員承擔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引進心理健康教育類的工作人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是園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高校園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環節,所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隊伍建設,引進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素質人才,就能將園區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到位。

3.4堅持主體性原則,發揮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

(1)建立健全的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建立健全的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可讓學生能參與到管理中來,讓學生的自我管理組織能成為學生的群體組織。選拔或培養比較優秀的生活園區的學生干部,并讓其加入到生活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但能增添學生生活園區管理工作的活力,也能讓學生更貼近生活;(2)引導學生進行自律管理:學生生活園區可實行學生自律管理,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要求內化成學的思想觀念及行為習慣,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作用;(3)拓展學生的參與渠道:在學生生活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鼓勵學生全過程地參與到生活園區的管理中。如學生可通過參加園區的活動,了解園區的工作,并在園區適當設置學生輔助管理的崗位等,讓學生能在參與中體會到管理的重要性[3]。

4.結束語

高校學生生活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做好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從生活園區入手,并針對目前園區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尋找最佳的解決措施,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做好高校的生活園區管理工作。(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篇10

2、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寫周記不是憑空杜撰,基本都來自于對自己生活的所想、所感。所以,需要能夠留心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但并不是要求大家事無巨細、多愁善感,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思維能力,即多從事物表明思考事物本身及其舉一反三。

3、堅持寫日記

素材的積累需要一個過程,那么,寫日記就是最好的方式。所謂“好記性抵不上爛筆頭”,將每天的所想、所感寫下來,在一周結束的時候就能有個全面的觀察與思考。

同時,寫日記也可以在無形中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4、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

對于隨意敷衍寫周記的學生來講,除了態度問題外,另一個問題就是不清楚文章結構。而開頭總概括主題思想,再分段敘事或議論或夾敘夾議,結尾再總結一次主題思想的“總—分—總”結構,最容易展開來寫整個作文。

篇11

關于《西廂記》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廂記》評點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紀以來學術界對《西廂記》的研究日漸豐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斷更新。據不完全統計,21世紀以來關于《西廂記》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對《西廂記》主題思想的研究占多數,對建國以來《西廂記》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對近十多年《西廂記》的研究狀況進行一下簡要梳理。

一、關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學術界基本認為《西廂記》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鄒尤《發乎情,止乎禮儀——論王實甫<西廂記>的主題思想》(《貴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認為《西廂記》是“情、禮、義”的沖突,通過崔鶯鶯和張珙的戀愛過程,展示了“發乎情、止乎禮儀”的主題思想。陳興從歷史入手,來分析《西廂記》的情節,進而突出作品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深刻的主題,此觀點繼承了戲劇正統思想觀的發展。劉健《男權視角下的女性話語——<西廂記>主題思想的深層探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S1期)和黃一璜《<西廂記>意蘊新解》(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碩士學位論文)都是從內容和文化意蘊角度進行分析。

從對封建的妥協性來揭示《西廂記》主題思想的雙重性,是近些年來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廂記>主題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學教育》2013年第6期)圍繞崔張婚姻問題的解決方案和結局的處理,來剖析人物的軟弱性和作者對封建禮教的妥協,進而引出《西廂記》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廂記>主題思想復雜性研究》(《劍南文學》2012年09期)從人物和辭藻,對反叛、矛盾、進步的主題思想進行詳細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這一主題思想的復雜性。

二、關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關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第一個領域是人物對比研究;第二個領域是人物形象的單論分析;第三個領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氣質、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陽的《論崔鶯鶯與杜麗娘形象的差異》(《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年第5期)分別從她們的生活環境、性格特征、對愛情進行地不懈追求這幾方面來論析其形象的差異。王穎卓《紫鵑和紅娘比較談》(《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徹,認為婢女用智慧促進了主人的婚姻。

當然也有與一些外國的人物形象的比較,例如崔鶯鶯和朱麗葉、沙恭達羅的對比。在中外人物對比中,他們研究的領域大多是通過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腳點是人物共同的主觀態度和情感傾向,贊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愛情美。例如張敏的《朱麗葉和崔鶯鶯形象之比較研究》(《零陵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東方劇苑兩佳麗——沙恭達羅與崔鶯鶯形象比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這個模式進行研究的。

在第二個領域,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人,通過不同角度的剖析來揭示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孫鴻鈞的《論<西廂記>張生形象特征之“志誠”》(《華章》2012年07期)通過對張生“志誠”的分析,來討論這一人物形象的價值所在。羅冠華《紅娘的形象何以變化多端》(《四川戲劇》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戲曲的審美,宋劍華《論“紅娘”現象的現代演繹》(《晉陽學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歷史文化來展示紅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個領域,對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熱點和趨勢。王兆才《<西廂記>:寫出人物靈魂的深——崔鶯鶯心靈世界解讀》(《中文自學指導》2002年第6期)和牛曉霞《<西廂記>中崔鶯鶯叛逆心理剖析》(《中國古代小說戲劇叢刊》2005年第9期)都寫到了崔鶯鶯的心理是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正是長期的封建禁錮迫使她沖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籬。江奎等人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人物心理行為的論證。而作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鶯鶯的研究者近些年來打開了這一渠道,把她的這種心理和歷史和作品聯系起來,丁峰山的《崔鶯鶯性心理探賾》(《寧夏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從性心理角度考察《鶯鶯傳》中鶯鶯“先拒后奔”行為的研究成果。李雙軍《“忍情”與“志誠”——從張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歲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張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聯合在一起。

三、關于《西廂記》故事流變的研究

《鶯鶯傳》《西廂記諸宮調》《西廂記》是一脈相承的,其中個別故事和情節又有所變化。在《西廂記》的演變史中,學者們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蔣佳青《淺析從元稹<鶯鶯傳>到王實甫<西廂記>的發展變化》(《安徽文學》2010年第8期)著眼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遣詞造句和結局的改變。其次,楊文榜《從<鶯鶯傳>到<西廂記>: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瓊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從劇本的改編突出人性化的發展。最后,在故事流變的歷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證也是一個新方向,例如崔鶯鶯身世的研究主要圍繞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證。王悅《談崔鶯鶯的“胡女”身份》(《語文建設》2012年第9期)從作者的胡人血統、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發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個方面,認為崔鶯鶯的原型應是胡女。葛承雍《談崔鶯鶯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報》2003年10月8日)也是對其進行論證。許總《崔鶯鶯家世及行蹤辯正》(《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3期)主要通過關于崔鶯鶯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證崔鶯鶯確系崔鵬之女,與元稹為姨表兄妹。其與元稹相遇之事,是隨母扶夫柩歸葬博陵并服喪三年后再返長安途經蒲州之時發生的。

四、關于《西廂記》唱詞的研究

《西廂記》的曲詞優美,歷來贊譽的人都很多。關于曲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匯、修辭、典故、風格上。高吉利《<西廂記>詞匯研究》(廣州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統計了劇本中詞匯,并分為13類,重點分析了方言詞和語氣詞等突出的詞匯。李號《<西廂記>修辭格研究》(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從對《西廂記》修辭格的分析得出其種類齊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氣”。王日紅《淡妝濃抹總相宜——西廂記語言美探析》(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是通過《西廂記》的語言美來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賞。而王曉寧、鮑麗雯和徐榮生等人是從典故入手,來揭示劇作曲詞的優美,進一步說出用典是“天下奪魁”的重要因素。對于唱詞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圍繞詞性、詞義和詞采三個方面進行,是對建國以來《西廂記》唱詞研究的一種深化。

五、關于《西廂記》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對于王實甫的記載很少,關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謝美生和王華之在《王實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則)》(《河北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中根據孫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訂出王實甫居家定州,并進一步確定兩個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實甫。而后,劉純斌在《王實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資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實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寫、思想與時代不符這三個原因,沒能進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關于王實甫的已知情況和《西廂記》的創作時間問題,鄧紹基在《王實甫的活動年代和<西廂記>的創作時間》(《文學遺產》2012年第4期)中做了詳細的介紹和總結。

參考文獻:

[1]鄒尤.發乎情,止乎禮儀——論王實甫《西廂記》的主題思想[J].貴州大學學報,2007,(06).

[2]王穎卓.紫鵑和紅娘比較談[J].紅樓夢學刊,2003,(01).

[3]丁峰山.崔鶯鶯性心理探賾[J].寧夏大學學報,2008,(01).

[4]蔣佳青.淺析從元稹《鶯鶯傳》到王實甫《西廂記》的發展變化[J].安徽文學,2010,(08).

[5]鄧紹基.王實甫的活動年代和《西廂記》的創作時間[J].文學遺產,2012,(04).

[6]高吉利.《西廂記》詞匯研究[D].廣州大學,2013.

篇12

閱讀理解是高考題型中的重要部分,掌握閱讀理解的問題設問方式以及解題的技巧就顯得尤其重要,筆者在自身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英語閱讀中的推理判斷題掌握不好解題的要點及方法。因此,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心得。

在解答推理判斷類問題時,一定要注意確定推理判斷所依據的內容,應清楚所要解答的問題是針對某個細節進行推斷的,還是針對主題思想或作者的意圖進行推斷的。針對細節的推斷可運用Scanning 方法,迅速在材料中確定推斷所依據的內容的位置或范圍,然后再進行推理判斷;針對主題思想作推斷時,則要綜觀全文。

一、隱含意義推理判斷題

這類題題干中常含有infer, suggest, imply, conclude, intend, purpose, be likely to等標志性詞語。解決這類問題時要理解文章潛在的含義和作者所給的提示。同時,要對文章的含義和作者的暗示作出合理的猜測和推斷。

此類試題干擾項的設置特點:或是文章中無關緊要或推出的片面結論;或是與文章內容完全相反的結論;或是不合常理或不合邏輯的結論等。

二、預測想象推理判斷題

常見的與預測相關的問題主要有:1. What information will probably be provided following the last paragraph? 2. What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is most likely to suggest if he continues to write? 3.What would ... do in the end?

做這類題時應通讀全文,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如文章可能按事件發展的順序描寫,也可能按因果關系、對比關系等來敘述,作者往往在前文提出幾個要解決或說明的問題,或提出幾個觀點,然后在下文一一解釋說明。因此,考生可通過下文,找出作者已經闡明的問題或觀點。

三、寫作意圖推理判斷題

作者一般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圖,而是通過文章所提供打的事實和理論依據,客觀地使讀者信服某種想法或觀點。這種題型要求考生不僅要理解文章的內容,同時還要具備對作者闡述問題的寫作手法進行歸納、總結和分析的能力。

推測作者的寫作目的,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寫作目的,故事類記敘文的寫作目的通常是娛樂讀者(to entertain);廣告類應用文的寫作目的是推銷產品或服務人們(to persuade );議論文的寫作目的是闡述論點(to argue);科普文化類說明文的寫作目的是介紹知識,幫助大家廣文博見(to inform )。

四、態度觀點及感受類推理判斷題

高考閱讀理解題中有些題目考查考生對作者的思想、人物性格傾向等方面的理解。對于判斷情感態度類的題,考生需要分析段落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才能判斷出作者的情感態度。

1. 學會辨別清楚文章的體裁。高考閱讀理解題涉及各類文章,以議論文為主,文章的主題句往往會直接或間接的表明作者的態度立場;說明文,因其體裁的客觀性,所以作者往往采取中立的態度;記敘文,作者往往不直接提出文章的觀點,而且作者寫作時也常常有某種傾向性,所以考生讀這種體裁的文章時要細心捕捉表達或暗示情感態度的詞或短語。

2. 學會區分不同的觀點,尤其要善于找出作者的觀點。考生要注意文中出現的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出現的觀點一般是當事人的觀點,而不是作者的觀點。作者的觀點一般用in my opinion/view, personally, I think, I hold等詞語引出。

要分清選項中的表示支持或肯定、中立、反對或否定的詞語,再以此對照文章的內容。下面是一些常見的有關作者態度的詞語:(1)表示支持或肯定的詞語:positive(積極的,樂觀的);supportive(支持的);optimistic樂觀的;humorous(幽默的);serious(嚴肅的);enthusiastic(熱情的);pleasant(愉快的);concerned(關切的)等等。(2)表示中立的詞語:indifferent(不感興趣的,漠不關心的,中立的);uninterested(不感興趣的);neutral(中立的);impersonal(冷淡的);subjective(主觀的);objective(客觀的)等等。

3. 此類試題的干擾項常具備以下特點:或是自己的某種看法或觀點;或是社會的一種普遍傾向;或是與本文無關或與作者的觀點或看法相反等,考生容易誤選與自己看法相吻合的選項。

五、文章出處類推理判斷題

做這類題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內容或結構特征,這是推理的前提和基礎。如報紙,前面會出現日期、地點、通訊社名稱等;廣告,其格式特殊,容易辨認;產品說明,器皿、設備的使用說明會有產品名稱或操作方法,而藥品的服用說明會告知服用時間、次數和藥量等。

六、人物性格類的推理判斷題

做這類題時要注意準確把握字里行間的意思,特別要注意表達感彩、主觀態度和個人觀點的詞語對推斷人物性格的主導作用。解答此類題時需要考生首先把握短文的主題思想或抓住列舉的具體事實,然后進行推斷。

以上所列舉的都是閱讀理解推理判斷題的不同類型及解題方法和技巧。相信學生們只要掌握了這些知識并勤加練習,閱讀理解推理判斷題就一定能完成得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篇13

英語寫作基礎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一門必考科目。試題中就有一道題型為標出主題句,占總分值的15%。這也是很多學生大為頭疼的問題。因此,如何正確找出主題句就顯得比較重要。

二、主題句的內涵(definition of the topic sentence)

主題句(the topic sentence)是一個段落中重要的句子,是段落的“綱”。它說明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寫作的目的。主題句連接所有支持句(supporting sentences),使它們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主題句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功能:

1.限制內容范圍

主題句的作用是概括一個段落的中心意思,所以往往是一個表示一般概念的句子。范圍太大或太小,都會使作者無法展開段落,必須要通過某些限制性詞語將范圍限制到一定程度,因此主題句應包括主題(topic)和限制性詞語(主題思想)(controlling idea)。

2.體現段落展開的方向

主題句暗示讀者段落可能展開的方向、涉及的內容及作者的思路。

3.預示段落展開的方法

主題句起著開宗明義、提綱挈領的作用,其余的與主題相關的支持句都圍繞主題句來展開,用來闡明、證實主題

句。

三、主題句的位置

英語文章中絕大多數的主題句都出現在段首。這是因為段首的位置比較顯著,容易吸引讀者,也容易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迅速掌握段落信息和理解其內容。當然,也有主題句出現在段尾或段落當中的,甚至不明顯表露。

1.主題句位于段首

The recent water shortage in California forced changes in Californian’s life-styles.When water was rationed,Californians learned to conserve water.They didn’t water their lawns or gardens or wash their automobiles.

2.主題句位于段尾

The sky is clear blue.Sparrows chirp in the early mornings.The fruit trees in the backyard are beginning to bloom.The hills are turning green,and purple and yellow wildflowers are appearing in the fields.The snow on top of Camel Mountain has all melted.It must finally be spring.

段尾主題句具有結論作用,是對前面句子的歸納總結。這種段落結構通常能在讀者心中制造懸念,吸引讀者繼續讀下去,直至最后一句總結作者主要觀點的主題句,因此,段尾的主題句往往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主題句位于段中

Californians and New Englanders are both American.They speak the same lauguage and abide by the same federal laws.But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in their way of life.Mobility――bo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has made a great impression on the culture of Californians;lack of mobility is the mark of the New Englanders.

主題句位于段中通常適用于對兩種事物或某種事物的兩個方面進行比較(comparison)或對比(contrast)。這種段落通常先提出一個論點并稍加發揮,接著出現主題句,提出不同的或相反的論點,然后展開論證。段中主題句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4.隱含主題句

一些段落可以沒有明確的主題句,但讀者通過閱讀整個段落可以很容易體會或自己概括出來。這類通過讀者歸納的主題句稱為“隱含主題句”。

四、主題句的寫法

一個好的主題句對于段落寫作至關重要,主題句必須觀點明確,既要有概括性,又不能過于籠統或無邊無際;既要具體明確,又要不能過于狹窄。一個好的主題句應當包括以下兩個部分:主題(topic)+主題思想(controlling idea)。

主題是向讀者表明這個段落討論什么方面的問題,而主題思想則表明作者對這一方面的看法,即一個等待發展的思想。也就是說,同一個主題,由于看法不同,會有不同意思的主題句。例如:

(1)Television commercials主題(topic)are often very+misleading.主題思想(controlling idea)

(2)Television commercials主題(topic)are often very+imaginative.主題思想(controlling idea)

按例子(1)主題句寫成的段落是闡述廣告的誤導作用,而例子(2)主題句寫成的段落是闡述廣告的創意。顯然主題思想使主題具體化、觀點化了,使討論有方向,有東西可以說。

要寫好主題句,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A.意義完整:主題句必須是一個意義完整、符合語法結構的句子。

B.表意清晰:主題句不能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義,要易于識別、確認。

C.避免籠統而抽象的概述。如:“The book is interesting in content.”比“The book is interesting.”更好些。

D.不宜采用問句的形式。像“Is it worthwhile to go after fashion?”不宜作為主題句。主題句是作者思維的起點、切題的準繩、闡述的對象,拓展好主題句關系到文章的成敗。

現在就如何拓展主題句從語言形式上和內容上加以闡述。

1.語言形式上

1.1平行結構的運用

平行結構作為一種使句子變得緊湊而錯落有致的寫作方式,有以下功效:句式優美、表達清晰、重點突出,使用盡可能少的詞傳達了盡可能多的信息。例如:主題句為Video games are a kind of entertainment.利用平行結構拓展為:They bring pleasures to youngsters,train them to respond quickly,stimulate their imagination in electronics.不難看出,此處內容豐富具體、行文流暢,有極強的說服力。

1.2句式靈活多變

若文中的簡單句出現得太多,就會顯得單調、含混、不生動。要寫出生動而鮮明的句子,可通過喬姆斯基的轉化生成語法中的嵌入方式來實現。一個簡單句,嵌入定語、狀語、補語后,變得生動有趣。如:Books telling people how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society are worth reading.讀起來比“Books are worth reading.”更耐人尋味,是由于前一個句子中的主語前加了一個復雜的定語。在拓展主題句時,注意適時地變換句式,是一種有效的寫作策略,同時能使文章產生意想不到的文學效果。

1.3使用符合英美人表達習慣的習語

能將諸如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in due course,get the jump on等習語運用到文章中,反映了作者一定的語言功底和較高的英語表達水平。

1.4連接手段的補充

準確地使用一些signal words,總能讓松散的拓展句自然地銜接起來,而且整個段落層次分明、前后連貫。

常用于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有:so,hence,thus,therefore,as a result等。

常用于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有:besides,moreover,furthermore,additionally等。

常用于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有:however,nevertheless,but,yet,on the other hand等。

常用于表示對比關系的表達方式有:on the contrary,on the other hand,by contrast,unlike,whereas,rather than等。

常用于舉例說明的表達方式有:for example,for instance,as an illustration,such as等。

常用于總結全文的表達方式有:in a word,to sum up,in short,thus,on the whole,finally等。

2.內容上

2.1化抽象的概述為細節的描述

抽象的概述總會給人言之無物的感覺,若再進行具體的描述,文章內容會頓時充實起來,變得有血有肉,不再枯燥乏味,似乎有生命力了。例如:Music is everywhere.這是一個內容抽象的主題句,我們找到切入點后,可在everywhere上做文章,于是接下來可拓展為:We can hear it in restaurants,airports,hospitals,supermarkets and many other public places.再如:People can acquire skills through recreation.這也是個概述,若充實以下內容就豐富多了,即,They can learn to fish,paint,plant flowers and do paper cutting.另外,這里的learn to正好與acquire相對應。

2.2從不同角度選材

選材時應考慮到段落的單一性和完整性,單一性即一個中心思想,完整性就是要避免支離破碎或內容僅局限在某一狹窄的范圍內。材料要做到涵蓋面廣,而且愈典型愈好,但也不能憑空編造,應以事實為基礎,這樣一來,就避免了片面性或謬誤。例如:主題句為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nefits human being much.(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益處),在展開此主題句的過程中,可從農業、醫學、電訊業等不同角度來補充材料,行文如下:Science makes it possible for a nation to ensure food and clothing(農業方面),science can make people live longer(醫學方面),and it’s science that makes it a small world(通訊方面)。

五、結語

當然,提高寫作水平非一日之功,要注意平時不斷地積累,盡可能增加語言的輸入量,寫作時才能得心應手。這樣,假以時日,自然而然就提高了用英語流暢地表達思想的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