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傳統武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實現武術文化的活態傳承
傳統武術文化作為我國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其活態傳承是傳統武術文化空間保護的核心部分。因而,在保護傳統武術文化血脈,拓寬傳統武術文化生存空間的基礎上,擴大傳統武術文化傳承人的規模是必需的,其固有的師徒垂直傳承與耳提面命的口傳心授,能夠更好地實現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傳統武術文化的動態傳承不僅包含傳統武術的基本技術技法,還包括弘揚傳統武術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等的系列內容,照顧到傳統武術文化空間內在的層級性。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確立傳統武術傳承者的社會身份,明確其與相關方面的責權利關系,形成可視化的傳統武術傳承評價標準,對于傳統武術的當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2優化再生性武術文化空間
文化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和習得的,同時也是依靠代際相傳而保存其血脈的,然而這種傳承需要有合適的文化空間作為背景。傳統武術門派林立、技法多樣的特征決定著其文化空間傳承的復雜性。原初性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保護并不是全然不動地復制前人武術活動遺跡的過程,畢竟這種未受干擾的原生態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因而,應該在對原初性武術文化空間進行保護的同時,優化再生性武術文化空間。例如,定期邀請傳統武術名家教拳,訪問傳統拳師練功場所,深入拳師生活、進行拳理領悟,還原鄉村傳統武術習練場景,以真正實現再生性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優化。
2.3發揮政府和社會雙驅動力
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保護需要政府和社會的雙向努力。一方面,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逐步落實,從2006年開始,政府已經將大批優秀的民間武術拳種納入了“非遺”保護名錄,為傳統武術文化傳承創造了最有利的時機。傳統武術在國家政策的保護下,被貼上了國家形象的文化標簽,于是成為我國至為珍貴的文化資源。例如河南焦作市將一山一拳作為焦作市的旅游名片,又如四川省峨眉山市將峨眉武術作為本市形象的象征和身份標志。另一方面,由于個體和其所屬群體的角色和身份會隨著場景的變動而轉化,其所屬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也同樣依靠其環境變化,環境的變易決定著他們的文化認同程度,而文化認同又必須在特定的文化空間內實現〔5〕。因而,在對傳統文化進行認同的基礎上,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和文化基因的保持需要政府與社會的雙驅動聯合力量來推進,形成集文化、教育和旅游三位一體的驅動機制,打通傳統武術的現代傳播渠道,適當放寬國家政策,靈活調整政府策略,成立有關的傳統武術社團、研究機構和表演團體等傳播平臺,對傳統武術文化實施多層次的保護。
篇2
傳統武術動作名稱來自于習武者的不斷實踐和不斷總結,是他們指導武術動作學習的精練語言。我們在探究這些傳統武術動作名稱時,必須弄清這些名稱與武術動作之間的關系。如“獨角飛鶴”的動作要領是:身體立直,隨即提起右腳,兩手沉撐叉開,形如鶴翼,接著右腳向上踢出。該動作用于:若對方一拳打來,我即兩手一展撥開其拳,隨即提腳踢出,以此反攻。此外,動作名稱對動作的幅度、力度、距離間度和上下高低都有嚴格的要求。陳式太極拳第一路中的“野馬分鬃,金剛倒硾,六封四閉,白猿獻果”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原理,如“六封四閉”就要求“勁”要活,在運動過程中,隨著身體的變化而向外發送,當習武者已經熟悉并掌握了該動作,就可以在運動過程中做到“聽勁”。在深入了解對方意圖的前提下,確保自己處于有利地位,再發出“活勁”。再如,“金剛倒硾”是要求震腳的動作,練習者要使全身的氣往下沉,有利于身體血液的循環。而“野馬分鬃”則要求動作與呼吸配合,以利于幫助調整呼吸系統。同時,武術學練者在學習傳統武術技術動作時,也可以通過名稱來認識、掌握和領悟武術動作。例如太極劍中的“宿鳥投林”“順水推舟”“大鵬展翅”“風卷荷葉”“野馬跳澗”等,顯現了武術形與神的統一,對動作的學習有輔助作用。因此,傳統武術技術動作和名稱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一方面,武術技術動作名稱體現了一種內外對應效果,發揮形與神的作用;另一方面,這些名稱又影響著習練者的形態、節奏和幅度。
運用傳統武術動作名稱的意義
篇3
1.1道家思想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老子、莊子的思想為代表并包括秦漢黃老、魏晉玄學等思想的總稱,其哲學的最大特點是崇尚自然、無為而治。道家思想從形成至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曾為促進中國古代的政治、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四大國粹之一。武術經歷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繼承與發展,到現在仍然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生長于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受到深刻的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為中國傳統武術理論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才使得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其它事物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然武術也不例外。它的變化發展過程受到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尤其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的影響,這些不僅可以從武術的運動方式、技術理論、訓練手段中可以看出,而且在武術精神及其運動理念中也都深刻的體現出來。
1.2道家思想是影響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的核心思想
溫力先生認為:“武術的民族特色不僅表現為中華民族對武技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表現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包括思維特點、欣賞習慣、感情意志、理想道德觀等等,這些不僅影響到了中國武術技術的風格特點,并且影響到了武術技術體系的形成”。所以要真正了解和領悟武術的精神,就必須深人的分析研究其內在包含的中國哲學思想文化內涵。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體系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儒家、佛家和道家,但是從這三種哲學思想的地位來看,道家思想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說,道家思想是整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影響整個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
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也有過精辟的論述:“道家對大自然的思考與探究,奠定了中國古代科學基礎”。中國武術的各個方面都與道家哲學思想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道家思想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在各個發展時期的觀點也不完全相同的,各個代表人物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但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不變的,這就是道家的本體論。哲學中所說的本體論,主要是探討何為萬物之本源的問題,道家的本體論主要表現在道論、氣論、天人合一論這三個方面,而這三方面是中國武術文化形成的主要理論基礎。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武術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道家思想的核心作用。
2道家本體論對中國武術文化的滲透和影響
2.1道論與武術的關系
道家的創始人相傳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之本源。中華武術吸收了這一思想,認為“道”也是武術的最根本的本質特征。道家認為,“道是萬物之始,萬物之宗”。而武術理論中的“一招變萬招、萬招歸一”的理論思想正是從“道”的思想中領悟而來。“一招變萬招、萬招歸一”的思想指的是武術的動作是從原始單一的進攻防守動作,按一定的路線演變成千萬個技術動作,而千萬個技術動作又通過長期演練最后達到形成一種形神合一。這種形神合一就是武術訓練階段的至高境界。
“道”的觀點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關于“道”的學說是宇宙生成論,即“道”是世界萬物的總根源,演化出了天地萬物;同時又是本體論,即“道”是世界天地萬物的總根據。道生萬物,萬物歸于道,拳術理論也是如此,武術種類雖然千變萬化,而它們包含的道理是相通的。這種思想將中國武學的理念推至了最高頂峰。所謂武學最高境界實質也就是擺脫武術招式的束縛,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無招勝有招”。追求武術的本質和“悟性”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經過日積月累的實踐、摸索才能“得道”。“道”生成了萬物,是萬物存在的根據。那么,“道”是怎樣進行活動和遵循什么樣的法則行事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題,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就是不違背自然,一切順應自然。老子主張人們的思想行為應該像道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悖,長而不宰”,就是說道生養萬物,哺育了萬物,而不占為己有,有所作為而不居功自恃,成長了萬物卻無意做主宰。萬物自相治理,不加任何干預。從形式上看,道是無為的,自然而然的,這充分體現了“道法自然”。
2.2氣論與武術的關系
在先秦時期,人們對宇宙的認識比較模糊,道家學派雖然提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仍尚未能給道一個合適的命名。道家為了表述本體觀,用“氣”字來代表萬物的根本,來體現“道”。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氣”是莊子對老子“道”的具體化。莊子認為,構成宇宙的本體是陰陽之氣,萬物的生成,是陰陽之氣的聚合,而萬物的滅亡,則是陰陽之氣的離散。“氣”在武術中占有重要地位,俗話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氣被看作是武術的根本,是武術的本體與精華所在。氣與養生更為密切,氣是武術養生的重要理論基礎。莊子本人也非常注重養生,他的養生基本方法是,“合齋”與“坐忘”。道家認為:氣是構成、維持、充養人體和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武術養生是以養氣煉氣為主旨。武術養氣皆不外通過靜心平息,存養氣息,以求全身內氣凝聚充盈于丹田,太極拳的“氣沉丹田”、形意拳的“聚氣于丹田”、少林拳的“氣貫丹田”等,將養氣煉氣法融人站樁的“樁功”練習,以意念引導氣息,配合勁力的聚蓄、運轉、爆發的勁力練習等,都是武術內氣煉法。 道家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故以精、氣、神為修煉的基礎,以寶精、固氣、音神為修煉原則,從而達到精足、氣充、神旺的目的。道家的行氣、吐納、服氣等養生術,實際上就是道家的“氣功”,是道家以“氣”為萬物本源的認識論基礎上創造的種養生方法。道家氣功特別是內丹功被廣泛融于武術體能和技能鍛煉中。道家氣功同武術結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變革和躍進。
2.3天人合一論與武術的關系
所謂“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所謂“天”并不是指天上的神靈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所謂“天人合一”是說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世間一切人事,都應該順應自然,不能違背違自然規律,才能夠獲得生存與發展。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更認為天人本是合一的,《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因此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篇4
1.2通信設備本身
在傳輸過程中,因為通信設備本身的原因,也可能對傳輸造成一定的干擾,如,收信機、發信機擾或者是天線內部出現缺陷。尤其是在工作過程中,通信設備極易產生噪聲,影響信號的傳輸。另外,由于電路內部被外界干擾物質侵入,而內部又缺少先進的過濾設備,使得雜亂的電磁波影響到信號的正常傳輸。對于這樣的干擾,就可以通過通信設備改良的措施提高通信設備性能,有效降低通信設備自身的干擾。
1.3通信網絡
各個電臺發出的信號會相互影響,尤其是在同時工作時,更容易出現同頻干擾、信號阻礙或者是鄰道干擾,個別情況還會出現互調干擾。一旦產生這幾類型干擾,就需要采取改善措施。另外,部件接觸不良也會出現糊掉干擾。在某種情況下,發射系統會出現較高的輻射,如果在收機旁有大功率發射臺,這樣就會導致雜亂信號侵入,讓回路處于飽和的狀態,再加上附近干擾信號特別搶,最終引起干擾阻塞。這種情況一般是發生在距離通信機較近的區域,是因為天線的耦合而出現信號傳播的阻塞。如果收到其他信號干擾,就成為鄰道干擾。產生鄰道干擾的主要原因是收機回路本身存在缺陷。在無線傳輸過程中,如果管理頻率不當亦或是設備出現問題,就會有同頻干擾出現,同頻干擾主要是因為電臺正常工作時的頻率一致,由于其調制相位,最終產生同頻干擾。
1.4網絡間
在同一個區域之內有眾多通信網絡,由于通信網的不同,也會在彼此之間產生干擾,這些干擾就會影響信號的傳輸。面對這一類情況,就需要在組網之前勘察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周圍的頻點有充分地了解,才能確保組網設計的合理性。
2無線通信中傳輸干擾抵御的有效措施
2.1對干擾源進行詳細盤查
抵御傳輸干擾,首先需要對干擾源進行盤查處理,確定干擾源具體的位置和具體類型,如此才能對癥下藥,找準問題的結癥所在。但是想要盤查出原因,并非簡單的事情,常常會遇到情況不明的問題,無法辨認問題所在。所以,建立在分析與研究實際環境的基礎上,再配合一定的設備與儀器的支持,從細微之處出發,才能找到干擾源,實行相應的干擾抵御措施。
2.2更新通信設備
很多設備都會干擾無線通信的正常傳輸,如在打電話時,收音機、廣播電臺等處于開啟狀況,就會干擾手機的通信信號,使得打電話時出現較高的刺耳聲音,導致手機信號接收無法全面,而收音機內也會出現雜亂的噪音。針對如此情況,就需要對通信設備抗電磁波頻率的干擾能力予以更新,從接收器、調頻器以及發射器等裝置入手,盡可能改善其性能,之后再合理地優化無線通信設備的信號連接方式,確保其與設備相互吻合。此外,在通信設備使用時,應將其余通信設備關閉,確保信號不受干擾。
2.3創新通信技術
推動通信事業發展,離不開通信技術的創新,創新技術,無論是對解決無線通信傳輸存在的干擾問題,提升傳輸質量,都有著重要意義。如最近幾年出現的wifi信號技術,就是一種通過無線信號將手機、PC終端以及平板電腦相互連接的技術,這樣可以降低在信號傳輸過程中無線通信面臨的干擾,wifi是將小型智能天線與動態波束相互結合,實現信號之間的互聯互通,最終解決因為環境影響而造成的信號干擾或者是中斷等情況。
2.4更新通信網絡系統
更新與改造通信網絡系統需要通信網絡共同完成升級更新改造,盡可能將不同組網之間的互調干擾降低。所以,通信網絡公司首先需要改造自身的通信網絡系統,盡量選擇在噪音小、干擾源少的空曠地帶建設信號發射塔,利用硬件設施對通信網絡系統進行排查,一旦發現異常,需立刻更新裝備。為了讓無線通信處于一個優質的“干凈”環境,增強對外界環境干擾的抵御能力,就需要一個高效而又高頻的通信網絡系統,讓無線通信網絡系統能以敏捷、靈活地方式來抵御外界干擾,確保正常的無線通信信號傳輸。
篇5
ZHANG Guang-m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data,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cultur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other theorie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facing a test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ra. To purport the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can be passed o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should shun the trend of the times, constantly enrich its own connotations, absorb and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other traditional cultures, reform and innovate itself positively.
【Keywords】martial art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里曾經演繹了燦爛的文明,為全人類的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古至今,中國文化影響著整個亞洲甚至整個世界。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國政府部門以及文化部門也意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在傳承民族文化、溝通人類文明、構建和諧世界中的作用。嵩山少林功夫、武當山的內家拳法、溫縣的太極拳都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優秀代表。但是,這些潛在的非物質文化瑰寶,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不合理的開發,從而導致其面臨失傳或人為的破壞,其具有的 “文化價值”不斷的被磨滅,武術也正成為“我們最大宗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1〕
1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特點
我國的傳統武術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它基于人類生存競爭的攻擊自衛本能,并運用到狩獵、戰爭、祭祀以及個人尋仇、宗族械斗、保鏢護院和突發應急中,并經過長期的延續和發展,逐步形成了踢、打、摔、拿、跌、擊、劈、刺幾種動作為主的技術動作,并在這些動作的基礎上形成了武術套路、摔跤、散打等傳統武術項目。這些成熟的套路動作通過禮儀民俗、樂舞百戲、手搏角抵、露臺爭交、騎射相撲、街頭賣藝、文學作品等多種渠道,從縱向和橫向上都取得長足的發展。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由于受到佛家、儒家、墨家、道家、兵家、法家、醫家的思想的作用,滲透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審美觀、健身觀、教育觀、人生觀、宇宙觀等都在中華武術中有所反映。中國武術文化講究形神兼備、內外兼修,并兼具修身養性,注重與“和諧”文化思想的融合,顯示了國人特有人文精神,健身意識和教育理念。
2我國現代武術文化的特點
進入現代社會后,社會文明不斷發展,過去武術禮儀民俗、樂舞百戲、手搏角抵、露臺爭交、騎射相撲、街頭賣藝的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文明的發展,狩獵、戰爭、祭祀過程中,也已很難見到近身武術搏斗的身影,這就意味著武術沒有發展的動力,最起碼是缺少了最直接的運用。因此,傳統武術具有的攻擊自衛功能逐漸被淡化。但是,進入文明社會后,人民群眾對身體健康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武術的健身功能逐漸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捧,這也成為現代武術文化發展的基礎和特點。其次現代武術也正在向大型表演、競技武術的方向發展。
近些年來,特別是隨著體育事業發展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體育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通過文化知識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武術文化,如中原武術文化,燕趙武術文化,武當武術文化等。這些地區的武術文化汲取了社會環境的營養,繼承了各武術流派的傳統,并經過長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從地域文化中孕育出來的、具有不同的武術技術風格特點的武術文化。這些武術文化正在頑強地發展,逐漸形成初具規模的武術產業,其中也包括武術教學,武術表演。目前,這些地區的武術學校、武術培訓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武術產業,這也是當代武術文化發展的特點之一。
3我國武術傳統文化傳承中的軟肋
3.1武術傳統文化缺乏創造力
武術的深層文化體現在武術哲學內涵、武術的思維方式以及武術的價值觀念中。〔2〕武術在我國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即使到今天武術在國人心中的地位還以“博大精深”來形容。從而也可以看出,武術文化和武術的價值觀念在歷史的長河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一直影響著整個亞洲武術文化的發展。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武術傳統的文化觀念,脫離了現代的特征———休閑性、趣味性、激勵性、競爭性,脫離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任何事物如果裹足不前,必將會被現實給吞沒。對于武術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即便是武術文化有其光輝的過去,但在新時代面前,其古樸、傳統的風格不能與新時代產生共鳴,一味守舊,難免會在選擇面前不知所措,中國武術文化到了最困難的時候。而跆拳道、柔道、摔跤、泰拳這些具有東方武術文化傳統的項目,卻走出了困境,適應了時代的特色,并充分展示了其價值理念。相比之下,東方武術文化的代表——中國武術傳統文化卻稍顯遜色。從形式來看,跆拳道的腿法、柔道的摔法、泰拳的肘法與膝法,都突出了自身的特點,而注重整體攻防的中國傳統武術,在技擊攻防方法的提煉上還有所欠缺,所以它在世界搏擊界面臨兩難的境地。
3.2武術傳統文化逐漸淡化
中國武術受陳舊自我修煉觀念的束縛,以致如此博大精深的這朵奇葩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數字化時代已黯然失色,遠離了現代時尚生活。如剛勁勇猛的少林拳和溫文爾雅的太極拳,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勢擠壓,使得武術運動走向競技武術的道路,從而也導致中國武術傳統文化漸行漸遠。中國武術正在走單純的、簡單化的運動發展模式,將原本豐富的武術文化逐漸淡化。
隨著奧運“更快、更高、更強”的觀念的不斷滲透,現代武術在追求高、難、美、新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目前武術的發展來看,在武術系統中缺乏一定的形象標識,就意味著武術缺乏其他項目獨有的形象基礎特征。就像商品的商標一樣,缺乏醒目的、獨具特色的特征,使人們很難去識別、接受、認同它們。就拿武術比賽的儀式和規矩來說,目前,國內的武術比賽宣傳、比賽歌曲、開幕式、閉幕式尚沒有統一儀式,武術的禮節也沒有硬性的要求,這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日本和韓國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這也是我國武術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日、韓兩國的武道在激烈的對抗中能保持彬彬有禮的行為規范,是值得推崇的。中國武術應該在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因為我們是禮儀之邦,這樣不僅讓觀眾能感覺到強烈的民族氣息,感受民族文化,更能弘揚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3武術文化缺乏發展的動力
文化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動力,這種動力依靠的是傳播。而傳播又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像武術這種民族文化的載體,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傳播動力,否則會使民族文化沉寂成書館的擺設。武術是一種身體的運動,武術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一定數量的習練人群,武術文化的表現也離不開武術的載體——人。〔3〕習練武術的人群是武術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之一,但是,由于西方體育項目的侵襲,從事專業武術訓練的人群不斷減少,外來的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等項目以其簡單易學、趣味性強等特點受到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占據了中國體育文化市場。我們必須承認,習練傳統武術人數的減少、武術傳承的空間的不斷萎縮,已經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3〕這種現象正是由于我國武術傳統文化缺乏發展的動力,用市場經濟的觀點來看,也就意味著缺乏市場需求,所以武術表現為發展的動力不足。
4我國武術文化發展的機遇和對策
4.1不斷豐富武術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武術所涵蓋的文化是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無法比擬的,只不過是發展到現代,武術文化所具有的封建糟粕不能很好地與現代社會發展相融合,也就是說傳統的武術文化和現代的理念表現為相對獨立或相互排斥,傳統武術文化和現念相互兼容是未來武術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4〕在發展的道路上,傳統的武術文化必須堅持自己的特色和維持它的發展的趨向,促使其持續、健康地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還要不斷賦予其現代的發展理念,不斷豐富武術傳統文化的內涵,積極地、連續地、開放性地面對困難,這樣傳統武術才能不斷地吸取更多精華,摒棄自身不足,在實踐中獲得向前發展的動力。
4.2吸收和借鑒優秀武術文化發展經驗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武術的發展與西方的傳統體育項目相比并不具有絕對的優勢,而且,像代表韓、日武術傳統文化的跆拳道、空手道卻發展得比較好,究其原因,除了我國傳統武術文化滯后的原因之外,還有外來體育文化先進理念影響的原因,因此,傳統武術文化還要在借鑒和吸收上下功夫,在“借鑒和吸收”立足點上,要處理好傳統武術和西方體育文化的辯證統一關系,充分認識優秀項目的內涵和形式,不能只顧形式,不顧精神,或者只顧精神的領會,卻找不到切入點。
4.3加快武術創新順應時代的發展
創新是這個時代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詞匯之一,武術創新的目的就是就是為了生存,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時代的車輪不會改變方向,因此,武術文化必須主動去適應時代的變遷。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技術動作、修訂評分規則、降低對抗強度等方法,從而吸引更多的習練人群參與其中。我國武術必須走創新發展的道路,和當代各種體育文化精華進行深度對話,真正把武術博大精深的的文化發揚光大。
5小結
武術文化是我國歷史傳統文化“禮、義、仁、和、德”的優秀代表,它經歷了千年歷史的檢驗,依然頑強地活躍在這個廣闊的文化舞臺上,雖然在前進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是我們相信,厚載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武術文化,必然會和整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道得到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余利斌,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審視中華武術的文化底蘊〔J〕.體育與科學,2009,30(3):21-23.
篇6
NFC技術為廣大使用者解決了很多以前不能在路上解決的問題,例如,著急出差卻已經買不到票耽誤了行程,NFC技術可以在網上迅速查到票的剩余情況并及時更新;在旅游的路上找不到路,NFC技術可以進行定位;著急打車卻沒有空車,NFC技術可以通過網絡幫助使用者聯系車輛并自動定位。
3、NFC的關鍵技術
3.1調制技術
NFC的工作頻段是12.33-14.99MHz。為了保證NFC信號的頻譜范圍在13.56MHz頻段內,NFC信號的波特率必須小于1Mbps。當數據傳輸速率大于1Mbps時,只有采用多進制調制才能滿足高速傳輸要求。如果采用多進制ASK調制脈沖波形,則由于脈沖波形的調制度較低,多進信號的分辨率很低,這將導致系統輸出信噪比的嚴重下降。多進制差分相移鍵控可解決這一難題。DPSK信號是利用前后兩個相鄰碼元載波的相位差來傳送數字信息,而與載波的幅度沒有關系,因此調制信號的幅度在傳輸過程中始終保持不變。同時,在DPSK接收機中避免了復雜的相干解調,價格低廉、容易實現。因此在高速數據傳輸時,采用多進制DPSK調制是一種理想的選擇。
3.2信源編碼
隨著數據傳輸速率的上升,脈沖的寬度變得越來越窄,對電路的脈沖響應要求也愈來愈高。為了減小電路的實現難度,在高速傳輸時可以采用Miller碼進行信源編碼。它是Manchester碼的一種變形,Miller碼的平均脈寬要比Manchester碼寬,降低了編碼硬件的實現難度。
3.3防沖突機制
如我們所知,NFC技術是兩個技術設備相互靠攏就可以開啟的網絡,但并不是隨便的兩個設備都可以靠攏,NFC技術在啟動之前,都是需要對周圍可以連接的系統進行檢測,看是否能夠有空閑的設備供自己與之想靠攏,這是NFC技術在工作之前必須要確認的一個步驟,因為隨便和其它設備相連,會導致網絡混亂,網絡突然斷開,設備與設備之間的聯系不緊密,會造成NFC技術的癱瘓。因此,在連接其他設備之前,NFC技術的設備通常都是先對周圍進行掃描,當周圍的射頻場小,也就是說掃描后確定有未連接的設備,在對其他設備進行呼叫,相對近的設備會與這一臺設備相連,連接成為網絡。NFC技術中沒有那兩個技術設備是固定連接的,所以在確定了較近的設備正常工作后,會連接成為可安全使用的網絡。
3.4傳輸協議
篇7
Abstract:The cultural struc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consists of three layersexternal layer (physical surface), interface layer (political system), and internal layer(spiritual factor) The three layers are connected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forming the cultural syst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has a unique mode of thinking, including simple dialectical thinking, emotional imagery thinking, empirical thinking and analogical thinking This kind of thinking mode illustrates the unique mind pattern and wisdom of Chinese people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Wushu culture;cultural structure;cultural thinking mode
綿延五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其豐富、瑰麗和獨具特色輝耀于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并發展起來的中華傳統武術,折射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武術積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載量和一以貫之的文化命脈,蕓蕓民眾歷來高度的價值認同和自覺實踐,從而使武術在淪桑歲月中蘊藏了許多厚實的靈魂,并由此成為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支奇葩。武術的文化結構和思維方式是武術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科學把握和深入理解武術的文化結構和思維方式,對挖掘武術文化內涵和精髓,進一步弘揚武術文化的魅力,提升武術文化的品質,進而提高武術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武術的自信心,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1 傳統武術的文化結構概述
傳統武術的文化思維方式是武術的文化結構的重要內容之一,深入理解武術的文化思維方式必須首先科學把握傳統武術的文化結構和基本內涵。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埋、風土人情、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因此,文化的內部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態文化。傳統武術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全息影像”,有著自身的內涵,可作為一種文化樣式。因此,按“文化層次”之說,可把傳統武術文化結構分為:拳種、套路、器械功法、外在活動形式等的外顯層(物質層);師徒傳承、師門規范等的中間層(制度層)和所反映出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等的內隱層(精神層)。三個層次,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逐步升華,綜合構成傳統武術的文化體系。外顯層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武術文化事物,是武術文化的載體和基礎;內隱層是武術文化的積淀和升華,是核心;中間層是武術文化外顯到內隱轉化的橋梁。三個層次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
1.1 外顯層:“舞對合彀”的武技之道
套路、格斗及功法練習是傳統武術最顯著的活動特征之一。“舞對合彀”的打練結合,是傳統武術的最基本活動樣式。“舞對”指兩種有機的習武形式:套路單練為“舞”,兩兩相當的相互格打為“對”;“彀”指決竅。“舞對合彀”要求套路單練當與雙方的技擊訓練相互為用。個人的套路單練并非徒炫人目的“造型藝術”,于是需要習武者在了解技法意義基礎上的“練時無人似有人”;“兩兩相當”的對練,要求通過預設性的格打技法來強化對“用”的體會;而作為臨陣實用的散手,則是“敵我關系”及武術技擊價值的直接顯示。因此,以勢勢相承的套路作為習武入門之法,繼而拆招、散打并兼習各類功夫,由此組成了傳統武術的基本活動樣式和技術發展的基本內容,從中深刻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技進乎道”的旨趣特征。
“舞對合彀”的武技之道的含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陰陽之變。對于傳統武術,渾然無跡、有感皆應既是中華武技之道的生動體現,又是陰陽互濟的契合結果。明陰陽之變是“技進乎道”的習武原則。傳統武術中的陰陽互濟觀反映了中國文化對于世界萬物最佳存在方式的基本認識,其中寓含了“道”的法則與精神。另一方面是“柔弱勝剛強。”傳統武術理論認為,只有“四兩撥千斤”式的隨機而發,方是傳統武學有的臻美境界與技術精髓。再一方面是習武者個人品質在某種意義上比身體條件更重要。只要具備了應有的意志品質加上訓練得法也就能彌補身體條件的不足,那怕身體有一點傷殘,照樣能練出驚人的功夫,這就是傳統武術中一再強調的“苦恒出高手” 。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君子以自強不息”精神,在傳統武術中得到了最生動的閃現。
“舞對合彀”的武技之道是傳統武術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思考,也是一個東方智慧的文化成果。這種神明之境的“武技之道”,長期以來一直激勵著習武者的熱情,在實踐中不斷去營造武技藝術的自由王國。另一方面,傳統武術在整個“行之維艱”的具體過程中,它那注重“格物致知”的實踐理性,強調堅忍不撥的意志品質,講究陰陽互變的技擊思想,鐘情動作形式與藝術境界相統一的審美旨趣和追求內外兼修的習武原則等,都從一個側面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雋永魅力。
1.2 中間層:“擇徒拜師”的傳承方式
一方面,擇徒,是傳統武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歷史上,各家拳種門派無一不把傳人的選擇當否,視為本門拳種是否能夠傳承繁盛的第一關鍵。盡管也有對求藝者身體條件方面的要求,但最終關注的是包括意志品質在內的道德狀況。“學拳宜以德行為先”已成為整個習武群體的普道認識,由此形成了入室傳薪的擇徒樣式。另一方面,作為傳承載體中的“師”,在整個文化傳播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傳統社會中,一切以實踐經驗為特征的百工諸藝的衍流,往往是通過掌握著豐富實踐經驗知識的師輩對后繼者的傳帶,其中包括武術。然而,傳統武術在對“徒”提出了種種要求外,也對為“師”者提出了相應的責任與規范:既要有拳理功夫上的真技實藝,同時也需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這是每一位被尊為師者賴以建立個人威信和地位,并能對本拳門產生強大凝聚力的兩個必要條件。
師徒傳承在傳統武術的生命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脈搏跳動,這就是對它文化價值的歷史肯定。當今,師徒傳承對武術的發展仍具有積極的意義,既有利于拳種技藝的經驗積累和技術發展,又具有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產生群體凝聚的價值。
1.3 內隱層:“道德本位”的人格塑造
中國的文化傳統素來視道德為根本,傳統武術,同樣奏鳴著中國文化的主旋律。作為內隱文化的武德,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歷史積流,也是構成中華武術文化的一節重要環鏈。傳統武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習武群體中有著各自的具體內容,但其主體精神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作為習武者的行為規范,從本質上講,即是提出的一個如何做人的價值尺度。這個尺度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是有著明顯的內在多重結構形成的一張反映廣大習武群落的道德倫理之網,這張道德之網大致由武德倫理規范、習武中的意志品質和體現為鄉土文化的俠義精神三部分所組成。武德倫理規范是傳統社會一般道德倫理在習武群體的投射,其核心內容是孝悌、敬誠;意志品質在傳統武術中強調的是習武者通過體膚磨礪而達到的人格完善,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俠義精神是指習武者以武技為手段,以道義為規范,在社會活動中顯示自我價值的一種自覺心理狀態,其具體內容主要表現在對習武者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對本人的秉性修養兩個方面。
傳統武術有兩個文化向度:一是習武者在技藝上的不斷提高,二是在自我道德上的逐步完善。在傳統武德的結構中,武德倫理規范是武德的基礎,意志品質是武德的實踐磨礪,而集中體現了習武者理想價值的俠義精神,則是傳統武德中流光溢彩的無限風光。千百年來,它綻開“武”的橫空浩氣,滲入廣大民眾的心靈,成為人們判斷事物的某種價值尺度,也是為習武者所設計的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境界。
2 傳統武術的文化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傳統武術文化核心結構中的重要內容。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曾經說過:“文化應該包括人們行為和思維兩個主要方面,如果千姿百態的傳統武術技藝、功法好比視野中的浪花驚濤,那么這一文化結構中,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思維方式則宛如海水深處的暗涌,從中顯示出我們這個民族獨特的思維偏向。”因此,基于傳統武術的文化結構,挖掘武術的文化思維方式,對進一步弘揚武術文化的精髓,再現民族智慧,具有重要意義。總體看,傳統武術的文化思維方式主要有下列四種。
2.1 樸素的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方法,陰陽互補、天人合一則是其中的根本觀念。中國傳統中所謂的“道”,離開了陰陽,也就成了一個混沌的存在。因此,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有關萬物生存變化的關聯點,與太極、四向、五行、八卦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們的這個民族、這個世界總的理論。
傳統武術文化的塔尖上同樣閃爍著這一智慧的光芒,可以說,明陰陽之變,求內外合一,是傳統武術以及天地精神的一個基本道屬所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觀作為一種概括性的辯證思維方式,是用對立項的矛盾形式來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以便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質。這種陰陽觀被引入傳統武術理論后,隨之衍生出了諸如形神、內外、動靜、剛柔、虛實、開闔、起落、攻防等一系列自己所具有的文化范疇。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在我國的傳統拳理中沒有了這些概念范疇,那么傳統武術的文化內涵以及它的理論體系,就無法加以理解。傳統武術的文化魅力也就會大大遜色。
中國傳統武術中陰陽范疇的內容比較多,其中拳種將陰陽理論推演得更加淋漓盡致。中國傳統拳種無論哪一派別,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非常強調剛柔相濟的重要性。認為“剛不能久,柔不能守,純剛純柔都不是上乘功夫”。不同的拳種雖然練法不同,但訓練的最終目的都是達到剛柔相濟。求得剛柔相濟,是傳統武術的根本要求。由于剛體現為一種強猛的、外在的運動特質,所以屬陽;柔體現為一種恬靜的,內在的運動特性,所以屬陰。傳統武術理論中要求明陰陽,事實在許多地方就是指剛柔,所謂陰陽相濟也就是剛柔相濟。剛柔相濟集中體現了我國傳統武術樸素辨證的思維方式。一方面,從拳種訓練的實踐看,如以柔入手的太極拳,要求首先要摧毀人們動作中原有的堅硬勁,使它化為柔軟。要“有心求軟”,“用意不用力”,全身松開,然后才能“無意成剛”,再到“剛柔相濟”;再如形意拳則是從剛入手,“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先練明勁,再練暗勁,最后是化勁。明勁是剛,暗勁是柔,化勁是剛柔相濟。另一方面,從剛柔相濟的內容上看,首先表現為一種兩兩相當的實際格斗中體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剛柔相濟就是體現為凈力的發放,在凈力發放過程中,必須剛柔相濟,如果純用剛法,力布滿身,牽拉不力;如果純用柔法,則氣散不力,落點沒有歸著力。其次,從生理機能看,肌肉只有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強度以后,才能產生興奮,形成收縮,這種刺激,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刺激的強度越大,肌肉興奮性就越高,所募集到的運動單位就越多,因而,如果動作過分柔弱,必然導致缺乏足夠的刺激強度,肌肉的興奮性就不會出現,從而氣散不聚。
2.2 情感體驗的“意想”思維
意想,是我國古典美學理論中的重要范疇,也是傳統武術訓練中直接把握自我體物原則中的重要內容。傳統武術十分強調習武者在具體的訓練實踐中把握傳統武術理論中的要求和原則。“意想”在理論上又被稱異象,異指客體化了的主體情思,象是指主體化了的客體物象。作為內心世界的“意想”,一方面具有在線客觀事物形象的功能,因為任何客觀事物形象都是通過主體的思維方式、認識觀念體現出來的。另一方面,這種“意想”也可以產生出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事物的形象功能,這種沒有存在過的事物的形象,事實上就是一種符號化后的把握。
中國傳統武術歷來要求的就是到最后必須進入一種“拳無拳、意無意”的境界,這種以脫化神明為特征的傳統武道是很難言說的。這種客觀存在就要求習武者必須在長期日積月累的不斷實踐中用心揣摩和感悟,方能有所把握。眾所周知,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漢字,大量帶有比興修飾手法的理論描述,同時也強化了傳統武術中的“意想思維”方式。在這種“意想思維”方式作用下,傳統武術就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意想訓練”,這種“意想訓練”是一個充滿了個人現有經驗和情感聯想的內心世界,在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太極拳家認為,習拳必須想其義,“心如夢,肝如劍……”這種對于人體五臟用了如夢、如劍、最靈便、快如風的不同要求,顯然不是一種對理論邏輯演繹以后的概括,而是訴諸于習武者內心自身的經驗感受。
通過內心對“意想”的體驗來感悟習武的要求,應該說是傳統武術中一個基本法則。清代乾隆年間《拳經拳法備要》中,聯系到行役拳中描述“起時直龍升天,落入霹靂擊地,起無影,落無蹤……”這類帶有比興修辭手法的理論描述,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種審美意識,通過這種審美意識使得文字風姿綽約。但這種理論描述是意想性的,內容與內容之間并不具有邏輯性,這就導致習武者在對這種拳理進行理解時,不得不依靠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此時,“意想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意想訓練”從它的特征來看,不是一種無端的冥思苦想,往往也借助比賦、聯想、判斷、推導、自我預示等心理活動來作為訓練的方法路徑,從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的某種相似性或相近點出發,或對一事物的形象和本意引申,用另外一個事物去表征,這樣就突破了事物之間的界限,形成一種主客觀高度融合以后產生的內在張力。應該說,以個人感悟為特征的意想訓練,是傳統武術理論中充滿中國文化韻味的重要所在。意,在具有鮮明內向性思維的中國傳統武術中,具有難以磨滅的悠遠影響力。
2.3 經驗思維
強調實踐,注重行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所謂“道不可離”,就是指主體不能離開實踐,如果離開了實踐,就不是道了。在一些技藝性的傳統文化領域中,形的意義尤為重要。傳統武術的文化特性決定了武術的歷史延傳,主要不是通過對典籍文化的認識來進行的,也不是通過對典籍的閱讀理解進行的,關鍵在于實踐的體驗。習武者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中國武術中的傳統武德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由語言符號構成的觀念系統,要孝、要敬、要悌等等,要誠信、要講禮義廉恥等。另一個就是由具體行為體現的實踐程序,傳統武德不管在觀念上如何豐富高遠,它的根本宗旨就是對內在的人格塑造,這就決定了傳統武德從它形成的開始就是實踐,而非思辨,要完成武德的人格設計,也只能靠習武者本身對這一觀念理解基礎上的社會實踐。另外從技術提高上看,武術技術的提高同樣也是一個實踐體悟的過程,一部《中華武術史》從某種意義上也就是歷代習武者在一種價值認同追求下,不斷建立、不斷總結、不斷積累的發展史,從這個過程中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求實務本、自強不自的文化精神。
以口傳心授為特點的傳統武術,奉行經驗哲學,師父的體驗可以講給徒弟聽,但他難以將嫻熟的技藝同時直接交付給徒弟,因為這種技藝是師父本人長期習練的結果,只能凝結在師父的個人經驗中,只能于師父之手,而不能達到徒弟之手。徒弟要把師父的經驗以及拳技水平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只能照法實例去做,而不可能通過其他途徑獲得。但從另一方面看,由于傳統的習武之道過于偏實踐體驗而忽視了理論上的論證、創造,因此使得積累了許多豐富的、閃爍著實踐理性之光的經驗,很少得到應有的系統整理和傳發,大多數是作為一種秘法心訣,或者五言格言。從而導致,對于一些妄語從從、多無邊際的妄談,只能采用經驗否定的方法。所以,缺乏理論深度的經驗,在實踐中又存在很大缺陷。
2.4 以類度類的類比思維
以類度類的類比思維特點,是通過并不存在的邏輯關系比賦推理,或者交感互滲,從一個已知對象的知識推演擴展到另外一個未知對象,這種思維方式給傳統武術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文化印痕。如,傳統的武術中,很多人吸收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五行學說,這種五行學說被滲入到武術中以后,不少拳種紛紛把這種東西強行分配到自己的技術動作上,從而使五行生克無處不有。隨著五行學說的深入,相生相克的理論被傳統武術引入,一些拳種也逐漸仿效,說什么拳能克什么拳。這方面,行役拳是一個代表。事實上,按照五行學說相生相克理論類推出來的什么拳克什么拳,就是一種以類度類的類比思維結構。另外一個以類度類的典型事例就是功法練習。在功法練習中,這種以類度類的類比思維也清楚的反映出來。如點穴和輕功,大量的武俠小說,傳聞故事,乃至于今天的影視媒體,都在渲染著這些東西。在今天的習武群體中,可能很少人會把這種點穴和輕功在實踐中加以練習,但是,在傳統武術文化上確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傳統武術功法的點穴,從它的文化源頭上看是由古代中醫學中的針灸而來的,應該說它源于中醫學中的針灸,在這里,針被類推為人的指。還有輕功中的縱躍術、踏壁等也都是類推出來的結果。但有些類比推理出來的功法練習缺乏必要的邏輯前提和因果關系,因此,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往往使一些理論描述走入了誤區。因此,這種練功方法只能是一張永遠無法兌現的練功處方。
傳統武術的根本旨意在于對習武者技術以及身與心的全面塑造,由此構成了“目標-實踐-價值”這樣一個文化指向系統。其文化結構和文化思維方式是傳統武術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體現了武術文化的整體框架、豐富內涵,以及武術文化的思維智慧和品質。作為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文化,它不只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身體活動范圍之內,必然帶著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價值觀,進入更為廣闊的社會空間,在人們的理解闡釋和實踐中實現著自己的生存與進化,它的基本精神,價值理念和思維智慧,至今在廣大的習武群落中發生著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周偉良傳統武術文化特征散論[J]天津大學學報,1992(3)
[2] 戚繼光練兵雜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 葛翠柏,唐永干 論佛教在中華傳統健身中的影響――兼論佛教在中華傳統體育健身理論中的作用 [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0(5):1-8
[4] 曠文楠中國武術文化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5] 沈壽太極拳論壇[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6] 唐永干,田標,黃瑾 "體育文化"悖論(三)[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3):1-6
[7] 田標,唐永干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新解"[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3):7-10
[8] 戴國斌看不見的武術套路美:一項文化研究[J]體育科學,2004(4)
[9] 肖紅征,曾于久武術理論研究若干文體的討論[J]體育科學,2004(8)
[10]周偉良師徒論――傳統武術的一個文化現象詮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5)
[11]唐永干,田標, 黃瑾 論《周易》中的體育文化滋養[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2):1-10
[12]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
[13]陳筠泉哲學與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
[14]田祖國 人文精神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倫理教育價值[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5):66-69
篇8
武術與西方體育文化在產生的原初就具有其各自不同的精神形態,在思想源泉上就有深刻的差異性,中華文化首先在于把握“生命”,而希臘文化則首先把握“自然”。《尚書?大禹謨》言曰:“正德利用厚生。”這是古代中國文化生命里最為根本的一個觀念形態,這一形態即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是首先向生命之處用心。正德、利用、厚生這三個方面本質上就是在修己與安民兩方面。“生命”是最為復雜的東西,甚至難以用屬性和本質這類哲學范疇對其進行解析,因而當今武術本質的研究仍舊是一個難題,這是傳統武術自身所蘊藏之生命本體所決定的。正是因為生命的復雜性,才有人說:“征服世界易,征服自己難。”,明代武術家戚繼光也說:“去外寇易,去心寇難。”武術的本質力量就是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類似尼采所提出的“超人精神”,即“不斷超越”才是生命的本質,因而有學者在西美爾生命哲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習武者內在的非理性生命沖動才是武術本質性的靈魂〔2〕這一命題。這種關于生命的沖動是最深刻、最根源的智慧發動之處,實際上表現在武術文化的生命當中。
正德和修己是對待自己的生命,利用厚生或安民則是對待他人的生命。所謂“對待”意指如何來調護我們的生命、安頓人民的生命。所以中國文化特質里之保命全形、注重生命、把握生命并非生物學意義上的解剖或者解釋,乃是一個道德形上學的把握。因而正德、利用、厚生這一組觀念形態是屬于道德本體的一個范疇形態。傳統武術在對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時正是采取了中華文化特有的生命觀,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和“以德化人”,這才有了太極拳 “化動四兩撥千金”這種讓敵人倒伏卻不致命的高級技擊術和少林武術禪武“恕”的宗教精神;在對待自我生命方面,武術中的養生之術則更為高妙,有《易筋經》、《五禽戲》和《八段錦》這種養生功法和混元樁、三體式等樁法,太極拳本身就是一種高級養生功,具有導氣、養神、通經活絡的綜合作用;另外在武術的習練過程中,對練武的時辰、環境、方位、衣著等都非常講究,所以有“聞雞起舞”、“早不朝東,晚不朝西”、“拳后一身汗,避風如避箭”和“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的武諺,還有四戒、五損、十忌、十八傷、廿六宜等非常具體的攝生法則。
實質上,武術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的生命觀并非僅是人的自然“生命”,自然之生命是屬于形而下的,而是在中華文化里蘊藏的那種精神性生命,即心靈世界和價值世界。道德從本質上就從屬于心靈世界和價值世界。而正德即是道德的,利用和厚生是道德形上學的實踐,這就開啟了后來儒家所謂的“內圣外王”之學,其中正德是內圣之事,律己要嚴,要時常反觀誅己;利用和厚生是外王之事,對待他人要寬。也即是說“生命”觀在武術的文化內核中是一個觀念形態,屬于道德形而上學的觀念形態,在經過儒家的理論化改造后就形成了“仁智合一”的道德文化系統。
2傳統武術與儒家的仁智合一
從根本上講,仁智合一的道德文化系統,始終被“仁”給籠罩著,可以說中國的文化系統是一個“仁”的文化系統,甚至可以說“仁智合一”當中卻是沒有智的,因為智存在于具體的道德措施當中,在利用和厚生中表現,在道德實踐的形上學籠罩下為實用的表現。武術之具體形態正是這種實用的表現,韓非有云:“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春秋戰國時期俠文化的出現使古典道德實踐成為物化和肢體化的語言,這種語言成為表達俠的生命價值觀的一種特殊方式,在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汲暗、郭解、劇孟等諸游俠像王侯將相一樣被單獨列傳,或貶或頌間無不滲透出狹義行為中透出的道德精神。
“仁”在儒家思想中作為人的類本質而被呈現,從解釋學角度看,“仁”并不具有一個一成不變的定義系統,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把仁看作“全德”的代名詞〔3〕,也即是說仁包含了德的諸多內涵,如“殺身成仁”、“克己復禮為仁”、“仁者必有勇”、“忠孝謂之仁”、“知之方為仁”等,因此從仁的不同含義中看出,仁實際是形而上者,而智、禮、信義、忠孝是形而下者,謂之實踐仁于社會之中,仁的籠罩地位在此時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把“智”而非義作為仁的第一實踐體,是由于智是第一心的,換而言之,智是最靠近本心的。智者知也,通明萬物,方達吾心,能直接通達人心的第一實踐就是“智”,那么它理所當然的成為厚生的統領者。知后方能有禮,知禮方能有信,只有名覺父母之心才能懂得孝悌,因而智是德在實踐層面上的第一屬性。
武術的魅力就在于它“柔弱勝剛強”的技擊藝術,《太極拳論》有言道:“……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查‘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4〕因而對武術而言,智是被放在首位的,武術修煉的高級階段必須由智來承擔,很多精要之法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必須通過個人的親自體悟才可觸及,其必然經歷一段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期間智力因素占有極大比重,善思考者、有靈犀者、堅持不懈者往往能成就一番武學事業,而浮躁不定者、愚笨木訥者和半途而廢者則成就有限或者一事無成。從另一角度看,習武本身是個人修煉的過程,是不斷提升個人道德境界的歷程,那么是否也可以把武術定義為境界形上學的實踐體呢?自古習武者皆修心智,而心智正是武禮、武品、武義之根本,因而在實踐層面上說“仁智合一”竟不如說是“智為唯一”。
仁的觀念形態在根本上是為了安頓我們的生命而形成的,雖然看起來廣大無邊,無法予以進行概念性框定,但卻有一個中心要領,就是通過孟子的“仁義內在”而確定善的標準。仁義本是由于如何安頓和調護我們的形而下的自然生命而顯出的一個道德生命、理性生命,即是說:生命不徒有其自然之表,不僅僅是清一色的肉體生命,其間包含了一個異質性的理性生命,由心靈所表現的理性生命。以此推論,仁義必是內在的東西,因而性善必然性的成立,放在武術的層面,我們即可以說武術絕不是徒有其表的暴力美學或是套路藝術,他本身涌動著的是“仁義內在”的生命意志,是在明澈之后的理性心和超驗心。這個理性心和超驗心的浮現,靠的就是在修煉過程中以智尋仁、以修尋心的求索行為,把外在的一起懸置和虛無化,從而達到徹底消除傳統武術人自身存在的一切方法意識和思想觀念,徹底放松身心,從而使此心得以彰顯〔5〕。這一過程正還原了傳統武術真正的文化特質所在。
3 傳統武術彰顯的道德主體性
若以儒家仁義必內在為毋需證明的先決條件,那么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則必然成立,便可以由惻隱之心見仁,修惡之心見義,由辭讓之心見禮,由是非之心見智。仁、義、禮、智四心就是心之德,亦即由心見性也。這一個心性我固有之,非由外而發我,因而是先天內生的。那么這個心性就是道德的心性,我們又稱之為道德理性。這是定然的如此的,無任何先決條件的,用康德的話說就是“先天綜合的統覺”,即“我思”必伴隨我所有之一切之表象〔6〕。那么這個心性一旦顯露,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主體性”(Moral Subjectivity)完全壁立千仞般地樹立起來,上面通天,下面通人,此才為天人合一之道的真正內涵。
本文開宗明義地講過,武術承載了中華文化本體的特質,真正的武術大師往往把徒弟的道德修養作為培養的第一要務,因而武術練的是體魄,修的卻是真心,這也是為什么本來應當是純粹技擊運動的武術卻在后來演變出了樁功這一具有強烈異質性的修煉方式。不同的套路運動形式是不同的修煉法門,不同的習武經驗則是通往本心的不同路徑,可以武修禪,可以氣修身,所謂外練筋骨皮,而內練一口氣,練筋骨皮與練氣兩者都是修煉的必由之路,直到習武者可以真正懸置自己的外在肉體、盡己之性時方顯本真。那么盡己之性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呢?即是天人合一之道,亦即上面通天,下面通人。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中庸》有“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等綜合統攝而成,而無論心、性、倫皆是理性生命,道德生命之所發。儒家與西方后現代哲學家走的是完全相反的一條道路,一個著手建立人的道德理性和主體性,一個則竭力消弭人的道德主體性,一個懸置了人的肉體獸性,一個懸置了人的精神理性,其中孰優孰劣相信讀者自有判斷。
通過習武這樣一個由外化到內化的習練過程,達到一種主體顯現的狀態,那么這個過程便是樹立理性人道德主體性的過程,無論從中華文化的心性一面還是從禮樂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的盡理性精神”而形成的文化系統實在是飽滿之極,牟宗三先生稱其為“圓盈的形態”〔7〕,那么武術之圓盈形態的表現則是完滿的道德人格。因而我們往往發現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武林至尊的地位總是給予少林,這不是因為少林武術多么的所向披靡,而是少林寺歷代高僧大德輩出,他們的武術修為正體現出那種類似圓盈的形態,該形態恰恰彰顯出了習武者的道德主體性,雖然小說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成分,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武術的精神實質所在。
4結語
通過對傳統武術文化生命的觀念形態、儒家仁智合一的實踐形式和對中華文化的道德主體性彰顯的逐步剖析,筆者認為從本質上踐行了中國道德形而上學的哲學理想,深刻展現了中華文化道德本體的特質,并認為只有真正了解了武術所特有的這種文化形態,才可以從根源上尋到武術之真,從而為建立一個屬于武術自己的學科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震,楊麗.武術本質層次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9.
〔2〕吳福友,付文生,席餅嗣.從生命哲學探討武術的本質與發展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5):60-63.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M〕三聯書店.2008.9:89.
〔4〕太極拳全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8:710.
篇9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渡,使圖書館正面臨著社會信息化和信息服務產業化的挑戰。其他信息中介機構頻頻示威,圖書館沒有能力做到或沒有意識到的服務領域忽然間被其他部門占了先。圖書館如果不腳踏實地地奮起直追,就有被淘汰的危險。假若圖書館在全民讀書活動中只能充當配角的話,那么圖書館也就該自動消失了。信息化社會既向圖書館提出了信息服務的熱切需求,也為圖書館適應時代變化、積極主動進人信息服務領域提供了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信息化社會也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人們的閱讀內容、閱讀層次、檢索需求也在向多元化發展。人們的檢索需求將更急迫,檢索領域將更廣泛,檢索內容也將更精微。這也給我們的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民讀書活動的讀者服務實際工作中卻不能忽視傳統文獻信息服務,尤其是目前因諸多因素使現代化成份嚴重不足的中小型圖書館。
來到圖書館的讀者,其閱讀需求是不一樣的。有的以檢索為目的,有的以研究為目的,有的以學習為目的,有的以閱讀消遣為目的。圖書館不能僅僅是讀者的職業培訓中心,它同樣是讀者開闊視野、發展思維、陶冶情操、培養想象力的地方。從讀者的閱讀體驗而言,有的為檢索到特定信息單元而滿意,有的面對特定學科孜孜不倦,有的則以手捧心愛的讀物為最佳感覺。
用戶教育也是圖書館不可忽視的內容。“以用書為目的,以誘導為方法,以培養人人讀書習慣為宗旨。”這就是圖書館的基本任務。不言而喻,人類社會新人輩出,學校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卻沒有真正教會他們閱讀方法、檢索方法及區分各種書刊的優劣,等等這些,都是圖書館需要做的工作。同時,我們的部分讀者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在圖書館出現過或正在出現著破壞、違序、逆管、誤讀等偏離行為。這些都需要圖書館在正人先正已的基礎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服務育人,以達到使讀者糾正錯誤、健康閱讀的目的,使全民讀書活動在圖書館得以健康開展。
進人信息時代,圖書館的服務方式雖然有了很大的變化,而傳統的服務方式仍然不可或缺。圖書館區別于其他信息中介部門的是它擁有系統地積累起來的文獻信息。這一點應該是圖書館信息服務定位的依據和優勢。
就目前來看,紙質文獻仍在圖書館居于主導地位,尤其是中小型圖書館。實際上,盡管計算機應用已深人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與此同時,紙質文獻也在不斷增長,光盤并不能取代圖書。信息產業巨子比爾?蓋茨曾說過:“書是偉大的,我喜歡各類書籍,并深信書的重要性今后也不會改變……我認為書籍與軟件是能夠也應該相輔相成的。”據民意調查,在目前現代化成份很高的美國,三分之二的人仍然是圖書館的用戶,64%的美國人仍然喜歡到圖書館去閱讀書刊以獲取所需的信息知識。相信不遠的將來,隨著我國全民讀書活動的深人發展,中國也將會有更多的讀者走近圖書館、了解圖書館、利用圖書館,成為圖書館的忠實讀者。
實際上,只要紙質文獻存在,只要圖書館還將發揮為讀者服務的功能,圖書館的傳統服務方式就不能沒有。我們不能一面喋喋不休地講現代化如何如何,另一方面卻讓讀者借一本書費時又費力。向專家請教、向讀者征求意見,使傳統的服務方式做到盡善盡美,這些工作還需圖書館工作者繼續去探索和實踐,至于費工費時的書刊下架、上架、排序、剔除、書標粘帖等繁雜的業務工作,也只能靠工作人員辛勤勞動去完成了。
另一方面,現代信息服務水平受制于現代化建設。我國既有北圖、上圖這樣的現代化圖書館,也有眾多圖書館在維持最低服務水平和自身生存,這部分圖書館屬于塔基部分。由于人員、設備、地域等方面的原因,這些圖書館離現代化尚有不小的距離。他們的服務方式還是傳統服務居主要地位。有的圖書館電腦倒是有幾臺,甚至上了網,但為絕大多數讀者服務還得靠傳統服務。這些圖書館如果在現代化建設與傳統服務方面擺不正關系,搞得高不成,低不就,將直接損害絕大多數讀者的利益,破壞圖書館的形象,最終削弱圖書館的立根之本,使人們遠離圖書館。
傳統文獻在讀者服務中占主流,而現代化水平不高的圖書館在全國也為數眾多,這兩方面都說明,傳統文獻信息服務不容忽視。
當然,近年來社會信息產業化、服務商業化對圖書館產生不小的沖擊,圖書館也可以搞信息開發,使信息增值,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效益。但切不可一切都商業化服務。有的圖書館對讀者“偷一罰十”,不知依據何在;有的對復印資料的讀者收取資料費,不知該館同志是否知道自己先已違犯了版權法;有的圖書館把館藏一部分所謂熱門書拿來出租,不知這種做法是否違背了圖書館的宗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圖書館定義為:“它是向讀者提供免費服務的公共文化設施。”圖書館具有保存文化遺產、社會教育、傳遞文獻信息、開發智力資源的基本職能。圖書館要搞好改革,只有堅持本質,加強基礎工作,強化傳統信息服務和信息開發服務。如果圖書館的服務一切都以收費為標準,圖書館就不復存在了,或者說,它不是人們心目中的圖書館了。
在我國古代書史中,簡策(冊)和嫌帛作為書寫材料分別盛行了一千六百多年和近一千年,嫌帛比簡策(冊)有很大優越性,但成本高、產量少,不能完全取代簡策(冊),二者共同存在,共同構成我國古代的簡帛文化。雖然造紙技術于公元一世紀已經發明,但簡帛的使用到三、四世紀才結束。
這個例證并不說明電子文獻等現代化技術的普及需要幾個世紀或者上百年的時期,而是想說新生事物固然有優越性,但它剛剛面世時難免存在不足。諸多原因使新生事物的普及需要一個過程。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過程中,現在與未來的傳遞不可脫節,我們展望未來,但不能忽視現在。探討、實現現代化,但不能忽視傳統文獻服務。對于絕大多數讀者的閱讀需求,今后仍將由傳統文獻服務來滿足。忽視了這一點,就是忽視了大多數讀者的利益。
當然,目前用于信息傳遞與載體存儲雖仍以紙質文獻為主,但其功能遠不如其它載體。如音像資料、電子計算機光盤、軟盤、縮微資料、多媒體等,將來,這些文獻載體將成為文獻傳播與存儲中的主要媒體,其傳播速度快、存儲量大、檢索方便、普及性強及其它的一些特殊的功能,是紙質文獻所不能達到的。但是,對目前那些由于受到諸多因素困擾,而基本上處于只能維持現有局面的圖書館來說,仍然會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傳統的形象,館藏的文獻仍要以紙質文獻為主。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紙質文獻所具有優勢,而且使之可以被廣大讀者最方便、最大限度的利用,也還仍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的工作方向。實際繳,雖然各種非紙質文獻信息載體都具有獨特的功能,但它不可能完全替代紙質文獻,起碼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不能。另外,它存在的問題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光盤版學術期刊容量很大,但它無法同時滿足很多讀者的需求。因特網能解決問題,但它不僅不是萬能的,而且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有的問題還很嚴重:(1)信息穩定性差;(2)信息分散;(3)信息加工深度不夠;(4)指引性信息多、實質性信息少;(5)網絡通訊費用高;(6)有價值的信息不免費;(7)國內目前有期刊8000余種,而上網的卻只有幾百種,資料不全,讀者根本不能在網上檢全信息,等等。在當前條件下,就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會完全依賴互聯網。再如,電子報紙比普通報紙具有多功能檢索、直接對話、多種信息服務等諸多優點,但它也有消極的一面:(1)電子報紙有賴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2)閱讀的隨意性差,不能在戶外進行;(3)電子廣告直接進人家庭,造成用戶反感。
另外,讀者長期以來形成的閱讀心理狀態和使用習慣,也使他們在使用文獻時不會輕易放棄紙質文獻,同時,紙質文獻易保管、復制方便、經濟賣惠、使用時不需輔助設備等優勢也是別的所不能替代的。紙質文獻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就是使用費用方面。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非紙質文獻即使在相當時期內做到很普及,但也難以家庭化,且其使用費用也是比較高的,而讀者在圖書館使用紙質文獻就不會因收費而擔憂。這也會使圖書館在經濟社會中長期保持公益性本色,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因此,紙質文獻作為大多數圖書館館藏的主體這一現實,仍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
如此看來,紙質文獻的優點,正是電子文獻的缺點。后者的優點正是前者的缺點。現階段,多數圖書館是現代化工作與傳統信息服務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對立統一。在目前圖書館這個轉型時期,要想服務好全民讀書活動,對于二者的關系必須協調好。既要努力發展現代化,又不能忽視傳統服務。在推動現代化進程的同時,應保證圖書館傳統功能的正常發揮。
對于大多數圖書館來說,現代化建設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這些圖書館的現代化建設應該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根據人力、物力、財力等具體條件,或從相對容易,或從最急需的問題人手。而對于傳統信息服務。則要兢兢業業、勤勉奉獻。絕不可貪大求洋、顧此失彼,或者急功近利、避重就輕。而應當全面規劃、精心組織、慎重決策,力爭以較小的投人取得較大的效益,使全民讀書活動真正在圖書館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并能長期持久地開展下去。
篇10
由于傳統工筆人物畫形式的獨特性和所具有的“描寫性”, 使其呈現出造型謹嚴、刻畫入微的特點。133229.COm“形”在傳統工筆人物畫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南齊謝赫提出的“六法” 最初是用來評價工筆人物畫的,其中對人物形象的造型提出了“應物象形”,說明真實準確的描繪形象是繪畫的基本要求。從隋唐、五代時期的《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傳統工筆人物畫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其對“形似”的要求,由此可見 ,“形”在工筆人物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語言系統必須建立在“形似”的基礎上,輕視了形的價值就失去了其獨有的語言特色。但這個 “形似” 絕非絕對的肖似,因為中國畫是寫意的藝術,中國畫造型遵循的是“尚意”的造型原則,畫者既要抓住對象的外在特征“應物象形”,更關鍵在于還要以形寫神,以形寫意。傳統工筆人物畫的“形似”是為了“移其形似而全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以求得一種“象外之意”。
“線”作為傳統工筆人物畫立型的手段,必須為其造型服務。就線條本身而言,“客觀物象的外表并沒有線的存在,是畫家通過觀察物象、認識分析而主觀模擬性地傳達出畫家的思想感情,并體現畫家的繪畫風格”。[1]因此線可以視為畫家對所描述物象的一種抽象判斷,線也由此具有了一種抽象美的意味。工筆人物畫中只有把具有抽象美意趣的線條與意象的造型完美結合,使線的表現力更自由地表達出來,才是線的最高價值。荀子說:“形具而神生.”[2]只有有了形,神才能有所附著,才能通過形探求那超然物外的“象外之意”。 抽象的線作為一種符號是主觀創造的、非現實的,然而又是客觀的、可辯的,充滿與自然造化的有機聯系,又貫穿了畫家的主觀精神。因此,工筆畫的線具備了狀物和達意的雙重功用。
篇11
二、承辦單位
湖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十堰市文體局、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管委會、武當雜志社
三、主要內容
研討武當武術及傳統武術繼承發展問題。
1、武當武術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2、武當武術產業、市場研究;3、武當武術旅游經濟開發的研究;4、武當武術競技技術的開發研究;5、武當內丹養生功的開發研究;6、武當武術競技規則研究;7、道教圣地、太極祖庭的建設構想;8、武當武術聯誼大會制度化研究;9、武當武術向海外推廣的經驗;10、內家拳各門派怎樣盡快普及推廣本門功法,迅速壯大本門派隊伍;11、傳統武術器械、服裝、培訓、書刊開發應用研究;12、振興中華傳統武術的方略;13、傳統武術的基本功能研究;14、傳統武術普及推廣的基本措施;15、傳統武術技術的提高途徑。16、其它議題。
武當武術功理功法的探討。
1、各門派新挖整傳統功法套路;2、各門派功法拳理介紹及習拳心得和體悟;3、各門派歷史源流、前賢宗師的傳記及奇聞軼事。
觀摩交流
1、名家表演;2、精英展示;3、新挖整功法演示。
考察內家祖庭、道教文化。
四、參加人員
特邀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各大專院校的資深武術專家、教授和有關部門領導。
民間太極、形意、八卦、大成、通臂、南拳、八極拳、詠春、蔡李佛拳及峨嵋等各個拳派傳人。
海內外各武術團體、館校、武術名家、傳人及傳統武術愛好者。
五、日程安排
六、獎勵辦法
優秀論文獎:參加研討交流的論文,經組委會評審評出一、二、三等獎,頒發證書,分別給予獎金300―1000元,論文優先在《武當》雜志上發表。
挖掘傳統項目獎:新近挖整的武當內家拳功法套路,特點突出,具有推廣價值,演練水平較高,有傳承的史料,經組委會評定為一、二、三等獎,分別發給獎金300―1000元,并推薦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武當》雜志上重點刊登。
名人名家功法表演優秀獎:精英展示獎,經組委會評審評出一、二、三等獎,頒發證書,給予獎勵。(展示表演辦法見規程)
特別推廣貢獻獎:為弘揚武當武術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員,經大會組委會評審,發給特別貢獻獎,授予“武當百杰”光榮稱號。
大會向與會的每位代表贈送精美紀念品一份。
七、參加辦法
凡愿意參加論壇人員,請與組委會辦公室聯系,索取報名登記表和有關規程,或從武當雜志網站下載(WWW.省略)。
大會收到報名表,登記審查批準后,發給會議通知及正式代表證。正式代表需交會務費100元,不在大會食宿者交200元。有論文參加評審者,另需交評審費100元。論文必須在2007年9月15日前寄大會辦公室。
參加功法套路展示、交流表演者需交排演費100元,在報名時寄交大會辦公室,報名時間截止9月15日前。
參會觀摩的列席代表,需交大會會務費300元,享受正式代表同等待遇。
因故不能參會的論文作者需交會務費300元,享受列會正式代表同等待遇,會議結束后,論文可刊登發表,證書、獎牌、紀念品一并寄發。
大會統一安排食宿,標準價由300元―900元不等,自由選擇。
大會報名時間截止8月30日,參會者可提前報名,同時把論文、習武簡歷、登記照(二寸免冠)二張,以及相關材料和費用寄組委會辦公室。
組委會辦公室聯系方式
郵編:442700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武當雜志社
篇12
二、主辦單位
湖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十堰市文體局、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管委會、武當雜志社
三、主要內容
(一)主要議題
研究探討、交流武當武術及傳統武術繼承發展對策及戰略規劃。
1、武當武術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2、武當武術產業、市場研究;3、武當武術旅游經濟開發的研究;4、武當武術競技技術的開發研究;5、武當內丹養生功的開發研究;6、武當武術競技規則研究;7、傳統武術器械、服裝、培訓、書刊開發應用研究;8、道教圣地、太極祖庭的建設構想;9、振興中華傳統武術的方略;10、傳統武術的基本功能研究;11、傳統武術普及推廣的基本措施;12、武當武術聯誼大會制度化研究;13、武當武術向海外推廣的經驗;14、內家拳各門派怎樣盡快普及推廣本門功法,迅速壯大本門派隊伍;15、傳統武術技術的提高途徑。16、其它議題。
武當武術功理功法的探討。
1、各門派新挖整傳統功法套路;2、各門派功法拳理介紹、習拳心得和體悟;3、各門派歷史源流、前賢宗師的傳記及奇聞軼事。
(二)主要形式
武術論文報告會,學術交流座談會。資深專家、教授專題講座,授課解疑。
武當內家拳傳人、名家功夫表演交流。 評獎。設挖整傳統項目獎、名家表演獎、優秀論文獎、特別推廣貢獻獎等四個獎項。考察武當武術文化,道教文化,漢水文化。
四、 參加人員
特邀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各大體院的資深武術專家、教授和有關部門領導。
民間太極、形意、八卦、大成、通臂、南拳、八極拳、詠春、蔡李佛拳及峨嵋等各個拳派傳人。
海內外各武術團體、館校、武術名家、名人、傳人及傳統武術愛好者。
五、日程安排
01
六、獎勵辦法
挖掘傳統項目獎:新近挖整的武當內家拳功法套路,特點突出,具有推廣價值,演練水平較高,有傳承的史料,經大會組委會評定為一、二、三等獎,分別發給獎金500~1000元,并推薦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武當》雜志上刊登宣傳。
名人名家功法表演優秀獎:參加武當內家拳功法展示表演的名人名家,經大會組委會評審錄取一、二、三等獎,頒發證書,給予獎勵。
優秀論文獎:參加研討交流的論文,經大會組委會評審錄取為一、二、三等獎,頒發證書,給予獎勵,論文先在《武當》雜志上發表,并可結集出版發行。
特別推廣貢獻獎:為弘揚武當武術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員,經大會組委會評審,發給特別貢獻獎,授予“武當百杰”光榮稱號。
大會向參加會議的每位代表贈送精美紀念品一份。
七、參加辦法
凡愿意參加大會人員,請與大會辦公室聯系,索取報名登記表,或從武當雜志網站下載(省略)。
大會收到報名表,登記審查批準后,發給會議通知及正式代表證。正式代表需交會務費700元(包含三星級賓館食宿費、考察費、3人間600元),不足部分由大會補助。有論文參加評審者,另需交評審費100元。論文必須在2007年7月30日前寄大會辦公室。
參加功法套路展示、交流表演者需交排演費100元,在報名時寄交大會辦公室(報名時間截止8月30日前)。
參會觀摩的列席代表需交大會會務費1000元,享受正式代表同等待遇。
因故不能參會的論文作者需交會務費300元,享受列會正式代表同等待遇,會議結束后,論文可刊登發行,證書、獎牌、紀念品一并寄發。
大會報名時間截止8月30日,參會者可提前報名,同時把論文、習武簡歷、登記照(二寸免冠)二張,以及相關材料和用寄大會組委會辦公室。
八、組委會辦公室聯系方式
篇13
傳統武術發展正在走進問題時代,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發現問題產生的社會文化動因。存在問題并解決問題,是傳統武術發展的真正動力所在。挖掘傳統武術的潛力,追索古樸剽悍的戰斗形式與意味,展現傳統武術的風采,是時代賦予武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本文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文化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出發,運用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文獻資料等方法,對制約我國傳統武術發展的諸因素進行分析論證,最后提出傳統武術發展的對策建議,希望通過本文能夠對傳統武術的繼承和發展有所裨益。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中國傳統武術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以中文體育核心期刊、武術教材、武術專著、歷年各體育院校博碩論文為主要參考文獻,為文章的論述提供理論前提和依據。
1.2.2 專家訪談法
對武術傳人、專家學者、民間拳師、社會大眾等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傳統武術發展現狀和發展對策的看法。
1.2.3 數據統計法
對調查的有關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并對統計的數據進行分析,以得出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本文的論證支持。
1.2.4 邏輯分析法
對傳統武術相關概念的界定及其內涵進行邏輯推理,及對傳統武術的發展現狀、發展困境、制約因素進行歸納分析,為傳統武術發展策略的制定提供邏輯基礎,從而獲得本文的主要結論。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傳統武術的發展現狀
2.1.1 中國傳統武術在國際上的發展現狀
首先,國際武術聯合組織的建立越來越多。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我國運動員和教練員在國外的表演和宣傳,中國傳統武術在國際社會得到廣泛傳播。從1990年10月3日成立國際武術聯合會到現在,已有108個正式會員國,五大洲也相繼建立了洲際武術聯合會,促進了傳統武術在國際上的發展;其次,傳統武術在國外倍受推崇,習武人數越來越多、來華參加傳統武術比賽的人數也逐年增加。再次,傳統武術受到好萊塢的熱捧。最后,越來越多的傳統武術名家也經常奔赴國外教學,促進了傳統武術在國際上的傳播。
2.1.2 國內傳統武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和武術主管部門都把如何發展傳統武術放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傳統武術在拳種的挖掘,技術動作的整理,比賽推廣,以及市場化運作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在看似繁榮景象的背后也隱藏著傳統武術發展的諸多不足和隱患。第一,武術類電視節目得到空前發展;第二,弘揚中華武術的國產電影越來越多;第三,近些年來,關于傳統武術的書籍、影像制品和科研論文如雨后春筍般紛沓冒出,呈現出繁榮景象;第四,練習傳統武術的人群急劇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近2億人練習武術,這個數字在中國至少有幾千萬;第五,近年來,以傳統武術為主要競賽內容的交流比賽或年會比較頻繁。
2.2 當前傳統武術發展面臨的困境
首先,中國傳統武術大量拳種消亡,隨著武術競技化的需求,把傳統拳種搬上了競技舞臺,在以爭牌奪金為目的的現代競技武術競賽規則引導與規范下,致使許多拳種都失去了自己的技術風格和原有的特色。加上在當今快節奏生活的前提下,人們大多不愿意花費很多的時間去修煉某一門派的功夫,而使傳統武術拳種逐漸衰退,產生了“人去藝絕”后繼無人的現象;其次,傳統武術倍受冷落,呈現競技武術一支獨秀的局面,從目前我們國家的指導方針上來看,上至國家武術管理部門,下至地方武術協會,競技武術始終是其工作重點和培養目標,在人才后備、學歷教育、競賽體系、科研力量等方面,競技武術仍然是國家重點扶持對象,而傳統武術只能在民間發展,且基本上處于自行發展狀態,步履維艱;再次,中國傳統武術呈現內冷外熱的反差性,在中國人中學習傳統武術的人正在減少,而外國人不斷增加;中國人學習傳統武術更注重形神兼備,而外國人更重視深刻的文化內涵;中國的學校武術絕大多數是名存實亡,而國外的部分學校正在增設武術內容。這種典型的“墻里開花墻外香”與“庭外開花庭內枯”現象,呈現出傳統武術內冷外熱的極強反差性;最后,傳統武術逐漸被異域體育項目蠶食,傳統武術的生存不僅面對著競技武術的沖擊與演變,更面臨著被很多異域體育項目蠶食的危險。受西方體育思想的影響,西方的體育運動項目大量涌入,不斷蠶食著傳統武術。
2.3 制約傳統武術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當前,傳統武術的發展正在走進問題時代,“傳統武術的傳統是一個不斷變化中的傳統,自然這個傳統處在不斷變化中的傳統武術,就不可能是永遠不變的;時代在變,傳統在變,現代社會中的傳統自然也必須發生變化。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發生變化是必然的,但是,其在現代社會所發生的變化卻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人們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促成的。”要解決問題的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在堅定不移地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廣泛運用社會學、文化學、哲學等理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的社會背景、文化因素、自身因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推動傳統武術的發展。
2.4 促進傳統武術發展的對策建議
加強傳統武術科學理論體系研究,促進傳統武術科學發展;確立傳統武術體育性與本質性相統一的發展方向;簡化傳統武術套路并制定國家標準以促進其普及與發展;加強傳統武術的自身改革與創新;加強傳統拳種間的交流,借鑒太極拳的發展模式促進其他傳統拳種的均衡發展;政府對舉辦傳統武術比賽應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擴大傳統武術的宣傳渠道和加大向世界推廣的力度;以旅游為平臺促進傳統武術的傳播;在企業中開展傳統武術活動,促進傳統武術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加強高校本土傳統武術文化傳承人的培養。
3 結論與建議
中國傳統武術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也鑄就了許多輝煌的成就,然而,時過境遷,傳統武術的現展面臨著大量拳種消亡、競技武術一支獨秀、內冷外熱和被異域體育項目蠶食的困境,并存在自身、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因素。
針對各種制約傳統武術發展的因素,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傳統武術科學理論體系研究,促進傳統武術科學發展;確立傳統武術體育性與本質性相統一的發展方向;簡化傳統武術套路并制定國家標準以促進其普及與發展;加強傳統武術的自身改革與創新;加強傳統拳種間的交流,借鑒太極拳的發展模式促進其他傳統拳種的均衡發展;政府對舉辦傳統武術比賽應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擴大傳統武術的宣傳渠道和加大向世界推廣的力度;以旅游為平臺促進傳統武術的傳播;在企業中開展傳統武術活動促進傳統武術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加強高校本土傳統武術文化傳承人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栗勝夫.中國武術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