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流域管理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流域管理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流域管理論文

篇1

(二)農民自發興建的低質量水利工程雖然發揮了一定的效益,但是遺留問題日益突出。在合作化運動、、以糧為綱、農業學大寨等政治運動中,全國農民每年冬春自發大興水利。僅在期間就興建大中型水庫900多座,小型水庫更是遍地開花。這些水利工程雖然沒有花費國家太多投資,但是沒有統一規劃、缺少嚴格地勘測、設計和質量控制,因而病險工程較多。在80年以前,每年潰壩事故都在200座以上,最多年份超過700座,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將更加突出。

(三)我國農田灌溉面積已達8億畝,但農民自發興建的農田灌溉系統的水資源浪費十分嚴重。我國的農業灌溉系統除干渠外缺少量水和控制設備,取水隨意性大,跑水或超額引水十分普遍。渠系的滲漏、田間蒸發等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特別是由于田間灌溉方式不合理,許多干旱地區灌溉水量遠遠超過作物需水量,這種農田水利工程是低效工程。

(四)我國有機井372萬眼,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在干旱缺水地區,機井成為地下水嚴重超采的禍首。由于機井所有者為個人或小集團,只要一合電閘就可以抽出水來,很難進行控制,在干旱季節,互相爭水,井越打越深,越大越多,不利于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五)對于水系和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的各類污染源缺少監控手段。面對日益嚴重的污染流域管理部門無能為力。由于水資源污染加劇了供需矛盾,也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極大威脅。

(六)長期以來,水利規劃只著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沒有把生態效益列入規劃主要內容。因此,由于水利工程建設而造成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濕地消失、草場沙化、珍稀物種生存環境破壞等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屢見不鮮。

(七)作為水利部門的職責,以建設水利工程滿足社會對水資源需求為主要目標,而對于通過宣傳引導合理消費水資源以及通過管理控制水資源的不合理消費方面蒼白無力。

總結20世紀的水利建設經驗,一是由于我們的觀念上落后,水利建設仍停留在農業水利的階段,對城市化過程中大城市對水利的新要求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水利建設的新要求缺少認識;二是我們技術上落后,水資源的利用仍停留在低效階段,水資源的浪費與水資源緊張并存;三是管理體制上落后,流域管理停留在水系管理的范圍,對流域內各種不利于水系管理的不良人類活動無權管理,21世紀的水利建設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解決觀念、技術、體制三方面的問題。

觀念上落后可以通過教育轉變,技術落后可以通過科技進步提高,而管理體制的改變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徹底改革。

2、水利建設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已被現代人所接受,為謀求全球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不僅要力求當代的發展,而且要做到不破壞后代人的發展條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在代際公平、地域公平基礎上建立的人口、資源、環境、生態及經濟的協調發展。

傳統的水利建設理論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因此出現了許多問題,如黃河斷流、華北大平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淮河、遼河水系的嚴重污染等都已走入絕路,談何可持續發展。21世紀的大水利建設必須高舉可持續發展的大旗,把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水利建設的核心理論,明確水利建設的發展方向。

(一)水利建設不僅要滿足當代人對水資源的需求,也要滿足后代人對水資源的需求。

水資源是一年一年不斷循環的,人類在水的循環過程中如僅對其合理利用并不構成對后代人的影響。但是如果在利用過程中使水中的污染物不斷積累,超出水域的自凈能力;或者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逐年降低,以至于使地表水面及濕地面積減少、海水入侵等難以逆轉的問題發生,就是損害了后代人對水資源利用的權利。試想,歷經千萬年留給我們的地下水和秀美山川我們有什么權利把它們用光和毀壞掉呢。從可持續發展的立場來看,我們不僅不能超量使用水資源,而且要盡快把過去超采的地下水資源加以補償。對污染的河流、破壞的生態環境盡可能加以修復,當代人欠的賬當代人來還,這是我們不能推辭的責任。

(二)地域上的公平發展要求水利建設的公平,不能為保障一個地域的發展而犧牲其他地域的發展權利。

“犧牲局部,保全大局”一直是水利規劃中所提倡的,這種精神在的樣板戲中被升華為“龍江精神”。這從經濟角度或許是合理的,但是從人權及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它又是極不合理的。例如把2000萬人生活的區域劃定為蓄滯洪區,居民非自愿承擔洪水風險,是為了保護下游的發展。同樣為保護下游大城市而降低上游堤防防洪標準,為保護堤防一側而降低另一側堤防的防洪標準。就是說為了保護某些特定地區而損害了其它地區的發展權利,使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目前所提出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條例》雖然對蓄滯洪區作出部分經濟補償,但遠不能補償該地區在發展潛力方面所受到的損失。

(三)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流域為單元。

目前許多省、市都在制定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但大多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流域為基本單元。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是由各大流域的可持續發展來完成,大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是由各支流域的可持續發展來實現。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討論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試想,上海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再好,如果太浦河和長江下游水質嚴重污染,怎么能保障上海市的可持續發展呢?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流域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它要求通過水利工程建設充分發揮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使流域的安全度、舒適度及富裕度都不斷得到提高,這應當是21世紀我國大水利建設的目標。

(四)水利事業不僅僅是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而應當說是首要條件和根本條件。

在談及水利事業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時,流行的說法是:水利是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這種說法不確切。因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極多,如每一種資源都可以說成是支撐條件,但是一種資源不足,可用其它資源代替。水則不成,它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水資源的利用方式對流域的土地開發、生態、環境、人口、經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流域中生命四大要素是:陽光、空氣、水、土壤,前兩者不是稀缺性的,不會成為流域內可持續發展的障礙;而土壤及其分布條件是難以改變的,只有在流域內通過有限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才能實現水土平衡,不斷地創造維持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可以說在流域內除了人為管理因素之外,對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方面,即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經濟都會產生影響的要素只有水和土地。而改變水的時空分布以實現水土平衡并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正是我們水利事業的目標。因此,我們應當讓全社會都認識到:水利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和根本條件。

3、強化流域管理體制才能實現21世紀的水利發展目標

面對水利事業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要完成以流域為單位的國土綜合整治,實現以流域為單元的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強化我國的流域管理機構。應當說,提出以流域為單元的可持續發展,意味著流域時代的來臨。必須通過嚴格的流域管理,使舉國上下都意識到流域是一種自然存在,只有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障某一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流域管理機構應當對流域實施真正的管理,協調流域圈與行政圈、交通圈、經濟圈之間的矛盾,把流域作為一個開放的巨系統進行科學管理。作為流域管理機構應當有權對流域內一切對水系造成不良后果的人類活動進行干預和制止,對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建設項目應當有一票否決權。從根本上來說現在的流域管理機構充其量不過是水系管理機構,強化流域管理機構就是要把流域管理機構從目前的水系管理升華為真正的流域管理。其要點是:

(1)對流域的防洪管理應當從目前的防洪工程建設管理擴展為全流域的洪水風險管理

(2)以提高全流域國土安全度為管理目標

篇2

梧桐河流域上游山坡多為斑狀花崗巖及麻巖組成,表層有很薄的腐質土。在河流兩平原區多為沖積層,表面是黑壤土,厚度在0.5~0.8m左右,下層完全是細沙及卵石,河流兩岸洼地為沼澤土、草甸土。

1.2水系梧桐河水系為羽毛狀,上窄下寬,流域平均寬大于35km,最大寬度為50km。右岸支流發達,較大一級支流在梧桐河右岸。有老梧桐河、西梧桐河、嘎拉基河、細鱗河、大石頭河和鶴立河,占流域總面積的62%,其中流域面積大于300km2以上的支流有鶴立河、細鱗河。最大支流為鶴立河,其次為細鱗河,占流域總面積的16.8%和14.0%。寶泉嶺站上游右岸較大支流流域面積占該站集水面積的63.2%。區域內發生的暴雨產生的洪水對該站有很大的影響,梧桐河水系見圖。

1.3氣象特征梧桐河流域處于中高緯度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7月上旬至8月下旬,受東亞季風、太平洋付熱帶高壓北進影響,冬季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入侵控制。四季變化明顯,干濕、冷暖差異較大。夏季天氣炎熱多雨,有暴雨和連續陰雨天氣,并受北上臺風影響,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偏少;秋季早晚涼爽,降水減少;春季干旱多大風,有沙塵天氣。流域內多年平均氣溫在1.5~3.6℃之間,年內7、8月份最熱,最高氣溫37.7℃;1、2月份最寒冷,最低氣溫-38.8℃。無霜期145天左右,結凍天數190天左右,凍土層深1.4~2.0m。

2水文特性

2.1降水

2.1.1降水地區分布

梧桐河流域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干支流上游山區為降水量高值區,年降水量一般在600mm以上,并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遞減,鶴立河下游平原在550mm以下,山區明顯大于平原區。

2.1.2降水量的年內分配

梧桐河流域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5.5%以上;冬季12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較小,不足全年的4.3%。降水量年內分配見表1.1。

表1.1梧桐河流域各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內分配表單位:mm

名稱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王家店

4.5

5.3

10.4

23.5

49.2

97.4

133.9

146.2

68.1

30.8

12.6

7.4

百分比(%)

0.8

0.9

1.8

4.0

8.3

16.5

22.7

24.8

11.6

5.2

2.1

1.3

寶泉嶺

4.1

4.8

10.1

26.7

49.9

96.8

121.6

138.2

65.4

34.4

10.1

7.0

百分比(%)

0.7

0.8

1.8

4.7

8.8

17.0

21.4

24.3

11.5

6.0

1.8

1.2

鶴崗

3.6

5.0

9.0

22.4

57.0

97.2

151.5

144.2

81.9

30.7

9.9

7.2

百分比(%)

0.6

0.8

1.4

3.6

9.2

15.7

24.5

23.3

13.2

4.9

1.6

1.2

2.1.3降水量的年際變化

梧桐河流域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存在著明顯的豐枯交替性,有些年份形成春旱秋澇,有些年份降水偏少出現干旱,而有的年份形成多日連綿陰雨天氣,大范圍的降水,從而造成洪澇災害。歷年最大年降水量為965.0mm(1994年),為歷年平均值的1.6倍,歷年最小年降水量為320.1mm(1999年),僅為歷年平均值的54.3%。年降水量變差系數Cv值在0.27~0.32左右。

2.2蒸發

陸上水面蒸發量年內分布很不均勻,見表2.1。4~8月份蒸發量約占多年平均蒸發量的71%,最大月蒸發量發生在5、6月份,占年蒸發量的32%,最小月蒸發量在12月份及次年1月份,占年蒸發量的2%左右。多年平均年水面蒸發量(20cm)在952.8~1280.2mm之間,最大年蒸發量為1555.3mm(20cm),發生在1979年,根據資料對比分析,地區上的分布趨勢是由南向北逐漸遞減。

表2.1梧桐河流域各站多年平均蒸發量年內分配表單位:mm

站名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王家店

15.6

24.6

55.8

101.6

156.5

148.7

141.6

113.5

88.0

64.0

28.2

14.4

百分比(%)

1.6

2.6

5.9

10.7

16.4

15.6

14.9

11.9

9.2

6.7

3.0

1.5

寶泉嶺

4.8

12.0

32.3

67.1

145.5

95.9

92.9

75.4

62.9

38.8

15.0

4.7

百分比(%)

0.7

1.9

5.0

10.4

22.5

14.8

14.4

11.6

9.7

6.0

2.3

0.7

鶴崗

13.0

23.4

66.4

141.0

219.5

199.6

182.8

154.2

129.7

98.5

37.5

14.6

百分比(%)

1.0

1.8

5.2

11.0

17.2

15.6

14.3

12.1

10.1

7.7

2.9

1.1

2.3徑流

梧桐河徑流量為降水補給、地下水補給和冬季降雪補給。其特點是融雪再分配和消冰水形成的春汛,春汛一般出現在4月上旬,降水補給形成的徑流量占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的80%以上。年最大流量多發生7月至8月中旬,冬季12月至3月為枯水期。

2.3.1徑流量年內分配、年際變化

梧桐河徑流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徑流量主要集中在夏汛6~9月份,占全年水量的69%。從表2.2可以看出,春季4~5月份徑流量占年平均徑流量的16.0%;冬季12月份至3月份徑流占年平均徑流量的2.7%,最大月份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24.0%。

年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大,變差系數Cv值為0.6,從資料分析可知,梧桐河干流寶泉嶺站(1972年以后)年平均徑流為7.113×108m3,上游梧桐鎮站(1979年前)為8.235×108m3。通過上下游站資料分析可以看出,1955~1957年、1959~1961年、1971~1974年、

1983~1985年、1996~1998年為豐水年組。最大年徑流量為13.9×108m3,最小年徑流量為2.36×108m3,發生在1979年。

2.4暴雨、洪水

梧桐河流域受太平洋付熱帶高壓北上影響,暴雨洪水多發生在7、8月份,最大1日降水量124.3mm,最大3日降水量213.0mm,都發生在1961年,1980年以前洪水漲落平緩,近幾年洪水漲急落緩。洪峰持續時間與降水強度,暴雨中心有關,洪峰持續時間最長達到27~48小時,最短為1小時左右。根據資料可知,梧桐河干流最大洪峰流量為1900m3/s,發生在1961年8月份,超過400m3/s洪峰流量有7次。

2.5枯水

每年有一次枯水徑流階段,即本年12月份至次年2月份,河流處在封凍期,這期間為地下水補給,流量逐漸減少,占年徑流量的1.8%左右,最小月占年徑流量的0.2%。

表2.2梧桐河徑流量年內分配表單位:108m3

站名

年限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梧桐鎮

1995~1971

0.0270

0.0148

0.0386

0.5624

0.6803

0.8580

1.283

2.202

1.514

0.7392

0.2747

0.0680

百分比(%)

0.4

0.2

0.5

6.8

8.2

10.4

15.5

26.7

18.3

8.9

3.3

0.8

寶泉嶺

1972~2003

0.0392

0.0221

0.0325

0.5323

0.6468

1.0366

1.0637

1.701

0.9807

0.7258

0.2407

0.0922

百分比(%)

0.6

0.3

0.5

7.5

9.0

14.6

14.9

24.0

13.7

10.2

3.4

1.3

3泥沙

寶泉嶺水文站斷面以上至鶴北林業局一帶平原區為農田,特別是近20多年來山區坡地也開墾農田,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壞,表層土壤受風化、降水、徑流侵蝕,以及季節變化影響,含沙量也逐年增大,水土流失嚴重。七十年代最大含沙量僅為1130g/m3,九十年代初最大含沙量達到4910g/m3,是七十年代的4.3倍,相同的年徑流量產生輸沙量的九十年代明顯大于八十年代。從表3.1可知,輸沙量主要集中在4~8月份,占年平均輸沙量的85%。最大月平均輸沙量在8月份,其次在6月份,12月份至次年3月份輸沙量最小,占年輸沙量的14%。有資料以來,最大年輸沙量為16.3萬噸,發生在1985年,其次年輸沙量為15.9萬噸。

表3.1梧桐河干流輸沙量年內分配表單位:萬噸

站名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寶泉嶺

0.0275

0.0240

0.0277

0.880

0.776

1.75

1.15

1.91

0.636

0.344

0.0704

0.0277

百分比(%)

0.4

0.3

0.4

11.5

10.2

23.0

15.1

25.1

8.3

4.5

0.9

0.3

4冰情

梧桐河流域處在中高緯度地區,整個冬季寒冷,河水一般在10月末開始結冰,4月中旬終冰,11月中旬封凍,4月初解凍,上半年和下半年平均封凍天數共計145天,最大冰厚1.82m。

5水質

篇3

1挑戰:兵臨城下

1.1電力市場已經成為制約開發公司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電力工業持續快速發展,已經開始適應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再加上國民經濟由高速趨于適度增長,實現了軟著陸,增長速度回落到10%以內,社會用電總需求增長勢頭減弱等原因造成目前電力市場新情況,發用電量增幅明顯減緩,電力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嚴峻。使開發公司在埋頭搞工程建設,構想梯級開發的時候,面臨著已建成的電站能否有用武之地的問題。清江公司所屬的隔河巖水電站1998年開春以來,持續高水位運行,在汛期來臨之前,被迫大量棄水,作為一個年設計發電量僅30.4億kWh的調峰電站出現這樣的局面,不能不引起各水電開發公司的深思。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已開始伸向電力企業。

1.2“競價上網”將使開發公司所屬電廠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是深化電力工業改革的必由之路。電力市場的競爭,在真正意義上是發電環節的競爭,而電力競價上網機制必然導致電價的下降。問題是,在計劃經濟時,電廠建設投資靠國家撥款,沒有歸還貸款的要求,電價較低;投資體制改革以后,撥款改為貸款,電廠為償還銀行本息,上網電價較高,若實行“競價上網”,所建電廠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某些國家的發電公司一小時一報價,有的半小時一報價,電網從低電價開始吸納收購電力,自然形成了低電價電力擔負基荷,高電價電力擔負峰荷,達到最高負荷后不再收購。這種情況在1997年的烏江公司已經出現,由于烏江渡電廠是國家全額撥款建設的,電價較低,而上游的東風電廠是貸款建設的,電價較高,造成烏江公司的兩個電站在上網競爭中處于不公平境遇。

1.3脆弱的電價承受能力將進一步增大開發公司的負債比重

在倡導發展獨立電廠、多家辦電的過程中,為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就必須使電廠的上網電價具有償還貸款的能力,并使投資者獲得必要的投資回報。在缺電的情況下,雖然電價上漲,但充足的電力促進了企業生產的發展,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群眾對電價尚不敏感。但是,當電力生產能夠滿足社會需要,電力工業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之后,如果電價仍然長期上漲,就會引起社會的不滿,因為社會承受電價的能力是有限的。象二灘電站的上網電價達0.5元/kWh,年發電量為170億kWh,也就是每年有85億元的發電收入,將對四川省的用電承受能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電站建設中的市場經濟及電站建成后上網電價的計劃經濟將使各流域開發公司債臺高筑,負債比重越來越大。

1.4片面夸大開發公司的滾動能力會影響后續項目的建設

流域梯級滾動開發是水電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在一條河上,第一個電站投產后,對流域進行梯級滾動開發的能力究竟有多大,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現在,水電開發公司在進行流域發展規劃或進行后續水電站可行性研究中,涉及后續項目資金籌措時,為說明資金來源,在測算已建電站上網電價時,對企業年度資金總需求,不僅包含了已建電站生產成本、償還貸款利息、稅費及投資方要求的回報,而且往往將后續項目年度投資也作為年度資金總需求的一部分以此作為確定電價的計算依據,但是這樣做,只是一廂情愿地考慮了開發公司自己還貸和發展的要求,而沒有從全局考慮電價的可行性。在國家批準一個允許加價的幅度以后,經過電網內各電廠綜合平衡,開發公司所屬電廠的實際上網電價往往比要求的要下降一大截。這時流域性開發公司實際的年收入,減去稅金、成本,連還本付息都難于保證,更談不上為后續項目提供資金了。以清江公司為例,其隔河巖電站的上網電價是0.399元/kWh,在各流域性開發公司中是較高的,以其投產以來首次達到年設計發電能力30.4億kWh的1996年為例,發電收入12億元,減去當年增值稅、所得稅等各項稅金1.9億元,生產成本3.36億元,貸款利息凈支出3.6億和營業外支出434.3萬元,其他開支0.30億元,還本1.23億元,實際利潤僅有1.05億元,這還是還貸利潤。事實上自隔河巖1994年4臺機組全部投產以來,1995年、1997年都僅發了23億kWh左右,滾動能力不言自明。一個獨立水電廠建成以后往往有10~15年的還貸期,在此期間,把滾動開發的希望寄托在新建水電廠身上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還會造成一個錯覺,以為建成一個水電廠就能自己滾動,而減少國家對水電的投入,反而會影響水電建設的發展。新建的獨立水電廠好象一個新生兒,要經過一段“哺乳期”,才能獨立走路,這段時期最好“母乳喂養”,也就是國家繼續扶持。

2對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現在所有水電開發公司面臨的挑戰,是國民經濟進一步深化改革,大力推行“兩個根本性轉變”帶來的,直接關系著水電開發公司的存在和發展。水電開發公司如何適應全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加快自己的調整步伐,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1開發有調節能力的大型水電站

應該看到,我國的用電水平還很低,目前出現的電力供求緩和,是一種低用電水平下的緩和。到1996年底,我國人均發電裝機容量只有0.19kW,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排名第85位;人均年用電量只有863kWh,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居民生活用電占全社會用電的比重只有11%,人均年生活用電只有93kWh。同時,我國還有7200萬農村人口沒用上電,農村廣闊的電力市場還沒有真正啟動,電力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電力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

應該認識到,電力緊張是一種機遇,電力緩和也是一種機遇。抓住這種機遇,就可以解決許多在嚴重缺電情況下無法解決的問題,促進電力工業的健康發展。許多地方在電力供應緩和的同時,峰谷差在加大,一些電網調峰調頻困難,說明電網缺少調峰調頻容量。對于一些水電比重比較高的省區,實際情況是徑流式水電站比例過大,而缺少調節性能好的大型水電站,導致豐水季節棄水,枯水季節電力不足。總之,電力生產“多中有少”。其“少”,即是市場需求,是電力開發的重點。

通過以上對電力市場供需形勢和特點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開發公司水電建設的重點應該是:開發調節性能好的大型水電站。清江公司在隔河巖工程竣工驗收,高壩洲水電站1999年10月第1臺機組即將發電的情況下,毅然將公司的工作重點轉向開發清江流域的龍頭工程——水布埡水電站。從資金籌措、人員配置、工作安排上重點保證。因為水布埡水電站位于華中電網腹地,距負荷中心三峽電站和葛洲壩電站較近,而且是華中地區不可多得的一座多年調節水庫,電站裝機160萬kW,保證出力31萬kW,多年平均發電量39.2億kWh,電站總庫容46.13億m3。增加下游隔河巖、高壩洲兩個電站保證出力7萬kW,年發電2.37億kWh,水布埡電站還可與葛洲壩電站和三峽電站實行聯合調度,使其年增發電量達22億kWh。現在清江公司正全力以赴地抓好其項目建議書的報批工作和前期施工準備。這是清江公司適應電力市場現狀的一大戰略舉措。

2.2實行梯級水電站統一電價

電站的上網電價,是水電建設與經營者所關心的最終效益。電價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和生存,也直接關系到其他行業利潤的高低和社會的穩定。對流域性公司來說,研究一個既利于社會繁榮穩定,又利于企業發展的電價制訂方式是迫在眉睫的大問題。

作為擁有已建成母體電站的流域性公司來說,流域梯級水電站實行統一電價不僅必要而且可行,也是企業取得最大經濟效益的前提。流域性公司要想在電力生產上取得最大效益,就必須實行梯級聯調,統一調度。而梯級電站實行統一電價,就為梯級聯調創造了條件。梯級電站統一調度,可以根據機組效益、機組工況、庫水位、來水情況、機組容量、壩工等綜合因素,決定梯級電站中各機組的開停。否則,將會出現上網電價低的電站各機組經常開,因而會使水庫經常處于無水及低水頭狀態,上網電價高的電站,其機組經常處于停開狀態,夏天會造成大量棄水,冬天則使下游水庫無水。像清江公司,由于水布啞是多年調節水庫,隔河巖為年調節水庫,高壩洲是日調節水庫,水布埡建成后,將提高隔河巖的調節性能,但如果后建的水布啞電站電價較高,隔河巖和高壩洲的電價較低,則電網會“顧低避高”,因為電網也是企業,也要講求經濟效益。在枯水期,苦水布埡不發或少發,將會使隔河巖長期處于低水位狀況,而隔河巖無水可發時,不出2日,高壩洲也會被迫關機。同時,在目前還貸期相對較短的情況下,將3個電站的電價捆在一起統一測算,無形之中將隔河巖和高壩洲的還貸期拉長了,這對緩解目前各流域性公司資金緊張的壓力大有益處。

2.3研究市場,分析當地用電需求和電價狀況

在市場經濟情況下,市場風險是由業主(投資者)來承擔的,有市場、有經濟效益的項目才會有人來投資,銀行才會給貸款。市場狀況如何是投資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水電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開發公司當前的一個“通病”就是樂于上項目,對項目建成后的市場情況研究不夠。從目前的情況看,流域內尚未開工的其它梯級電站的可行性工作要重新審視。一是重新研究用電負荷情況。如廣西紅水河流域的龍灘電站,是裝機420萬kW的特大型電站,在過去的規劃里,有相當的電力要送往廣東省。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廣東的電力相對富余,因此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龍灘的供電去向問題,建設龍灘電站意義到底有多大,要慎重研究。二是要重新論證銷售電價狀況。以前,我們在分析市場時,提出地方電價承受能力的概念。如果當地承受不了電站償還貸款所需要的電價,電站建成后的經濟效益不好,沒有一定的投資回報及還貸能力,這樣的電站就難于開工。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僅提出電價承受能力是不夠的,還要提出電價在當地的競爭力。特別是在現在電力市場相對疲軟的情況下,各流域開發公司如不換個思路,盲目鋪攤子,爭項目,或許會造成“電站投產之時,就是電站破產之日”。清江公司在水布啞電站可行性研究階段,千方百計降低工程造價,縮短工期,爭取提前發電。對那些可建可不建的項目一律不建,能后建的項目絕不先建,在設計階段就開始節省投資,其電價也由預可行性研究階段的1.17元/kWh降為目前的0.49元/kWh,以從根本上提高其競爭力。

2.4“競價上網”應當實行“區別對待,統露兼顧,有利穩定,促進發展”的原則

實行“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政策,最重要的是正確規范各流域開發公司和電網的關系,這不僅關系到各流域開發公司的生存和發展,也將直接影響整個電力工業的發展。電站建設“撥改貸”后,新電廠的建設成本遠遠高于老電廠。如果新老電廠“同網、同質、同價”,新建電廠就根本沒有還貸能力,也就失去了建設的可行性。“發展是硬道理”,再好的政策如果不利于發展,就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執行。如果簡單地采取按電價自低到高的順序上網,就會保護落后,阻礙電力工業現代化進程,顯然不合理。怎么辦呢?“競價上網”是大勢所趨,改革是循序漸進的,各流域性開發公司所屬電廠可按設讓年均發電量的80%與電網直接簽訂上網協議,電網只收過網費,其20%的電量進入電力市場,進行市場競爭,這種辦法比較穩妥,不要一刀切。而應當以區別對待、統籌兼顧、有利穩定、促進發展為原則,根據不同電廠的實際情況確定上網電價。關于電網調度,主要是處理不同電力企業之間的經濟利益協調問題,盡可能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以實現電網綜合效益、社會整體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佳目標,為進一步發展電力工業,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電力市場創造條件。

2.5實現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強強聯合,加快企業的段份制改造步伐

國有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轉變,為那些資信較高、回報可靠、有償還能力的大型企業貸款帶來了契機。各開發公司目前基本上都有1~2座己建成投產的電站,具有較好的企業形象,在國家存貸款利率反復下調的情況下,要進一步加大銀企合作的力度。特別是各開發公司已有一定的電費收入,資金的需求具有間歇性,應充分解決資金融通和資金沉淀的矛盾。因為水電工程是資金密集型工程,所需投資是巨大的,但同時資金的沉淀也是巨大的。例如,從開發銀行獲得一筆貸款,或收回一月電費,少則數百萬元,多則數億元。籌集的這筆資金,短期內不一定能夠全部使用,必然要存入銀行。由于金額巨大,存貸利率差別懸殊,其利息損失也是巨大的。貨幣的時間價值無法體現,那么就應該要求該銀行為開發公司提供一定數額、保證一定規模的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以長期資金為主。這同時也是用梯級電站良好的投資效益和開發公司良好的還貸信譽吸引國有商業銀行的固定資產貸款資金。

除此之外,開發公司應把注意力重點集中在“盤活存量、營運資本”上。要想真正獲得大量、廉價、長期、可靠的流域開發資金,擺脫“開發公司疲于為銀行打工”的現狀,進行股份制改造,進而成為上市公司,是一條捷徑。因為:流域開發的大量資金靠向銀行借貸,這種單一的信用形式高度集中于銀行,必然形成對銀行的依賴,易受國家信貸規模和“銀根”松緊的制約,難于適應水電建設“投資大”、“工期長”的特點。同時,大量的銀行貸款必然使企業債臺高筑,大量效益轉化為“財務費用”而流失。而各開發公司通過開展資本營運,對本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發行股票籌集長期的、穩定的建設資金。用股票籌集,不會使企業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目前,五凌公司、清江公司都在積極醞釀,抱著“咬定A股不放松”的精神,潛心做好上市的前期工作,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資本市場上真正形成能代表開發公司主體形象的“電力板塊”。所以,各開發公司要看準方向,把有限責任公司進一步改造為股份有限公司,這樣才能實現各流域性開發公司的初衷。

2.6加大融資力度,拓寬資金渠道

加大融資力度,推動流域開發,一是要抓好資本金的籌措。資本金的籌措,要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下功夫。內部主要是要挖潛:①可加速固定資產折舊,將還貸后剩余的折舊費投入流域開發之中;②增大企業稅后利潤,公司可通過法定公積金、法定公益金、任意公積金、未分配利潤來增大公司資金積累額。在外部:主要是抓好如前所說的股本融資,即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充實企業資本金。其次是繼續堅持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各流域開發公司在其第一個電站建設中都有利用外資的經歷,如清江公司利用加拿大政府混合貸款1.08億美元;五凌公司所屬的五強溪水電站利用日本海外協力基金貸款204.9億日元;二灘電站利用世界銀行貸款42.5億元人民幣,都具有成功的合作先例。

二是要抓好債務融資。在當前國際資本相對過剩的情況下,可通過以招標方式選擇外商投資電力的直接利用外資辦法,籌集企業資本金。各開發公司都還有一定的吸納債務空間,要充分利用這個空間,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抓好債務融資。象清江公司,堅持用隔河巖電站的優質資產為載體,以湖北省駐港機構的窗口公司為紐帶,與新加坡吉寶基建公司建立了先引資合作,后合資上市,開辟了國際引資渠道工作的新思路,圍繞資本營運,探索一條以有限期限(20年)出讓隔河巖電站經營權引進巨額資金(30億港幣)。以優質資產為依托,建立長期對外融資的渠道。以電建電,以錢生錢的路子。此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

2.7繼續向國家爭取滾動發展的相關政策

(1)延緩貸款期限。

建議比照世界銀行、亞洲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做法,將政策性銀行對水電的貸款年限由目前的10~15年延長至20~25年,其中第1臺機組發電前為寬限期。或允許開發公司以其資產作為抵押向各類銀行以“借新債還舊債”的辦法,或確定各流域梯級電站的綜合還貸年限,延長還款年限,降低水電還貸期的上網電價,減輕用戶的負擔,提高水電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2)調整水電的增值稅政策。

為鼓勵發展水電,并考慮盡量少影響現有的財政收入,對新建和已經建成實行獨立核算的水電站,爭取比照目前火電和小水電的實際稅賦水平,采用6%的增值稅稅率。具體操作方式可采取先征后返,即先按17%計征,再由財政返還11%。

(3)實行差別利率和貼息。

水電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除本身發電效益外,還有綜合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水電投資大、工期長,建設資金利息支出很多。如二灘電站,1995年經國家計委核查,動態總投資330億元,其中利息高達132.01億元;清江隔河巖水電站(除升船機外)1998年5月竣工決算,工程總投資50.13億元,利息高達7.15億元(僅從1986年12月工程發生第一筆貸款至1993年6月止。從1993年6月4日隔河巖第1臺機組發電至1998年5月,共有近13億人民幣建貸利息按規定打入了生產成本);即將上馬的水布埡電站按1997年價格水平估算工程動態總投資為156.5億元,建貸利息30.0億元,比例太大。建議對水電實行差別利率和改變目前貼息的辦法。

(4)免征或減征工程建設期間的部分稅費。

篇4

1.以流域為單元對水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的原則。建立在流域范圍內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是當前國際水資源政策的核心。水資源綜合管理的目標是:保障水安全;利用單位水量生產更多的食物和產品;保護人類和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水環境和水生態系統。

2.水資源供需平衡的原則。

水資源供給包括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資源化和海水淡化等;水資源需求既包括工業用水、農業用水、生活用水等人類生活與生產必須的水資源,也包括保持水環境自凈能力的環境用水和保持生態平衡必須的生態用水。由于西北地區特殊的資源與生態條件,在西北地區水資源規劃中應該把生態用水和環境用水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

3.水資源開發利用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相互協調的原則。要依據西部大開發的總體目標,制定水資源合理配置與分期開發的方案。水資源開發利用規模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為西部大開發提供支撐和保障條件。西部大開發既要重視水資源開發利用對西部地區流域經濟和區域經濟的重要帶動作用;也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制約作用,對現狀經濟結構要依據水資源條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并堅持厲行節水。在西部開發中新的經濟結構要量水而行,以水定供,以供定需

4.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原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既防止水對人的傷害,也要防止人類對水的傷害。西北特殊的綠洲型經濟模式,決定了人類活動空間對水資源的依存關系,水資源循環與轉化關系的改變意味著現有綠洲的喪失。樓蘭古國的消失、古代巴比倫文明的湮滅,都是水資源過度利用、水環境破壞的直接后果。現在地中海地區也出現了荒漠化的趨勢。因此,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既要滿足經濟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也要充分考慮生態用水和環境用水;不考慮環境與生態用水就是人類對水的侵害,就是用子孫水

二、西北地區水資源規劃應著重研究的幾個問題

1.充分考慮水資源的地區分布和時程變化規律。西北內陸河流域和黃河流域面積占全國的1/3,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14,多年平均降水量250毫米,水面蒸發量高達1000~2800毫米。西北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大部分地區降水量折合徑流深不足150毫米的天然生態不平衡地區。美國開發西部100多年來,在拉斯維加斯、鳳凰城、圖森這樣的城市地區建一些集中的居民點,是在居民點上維持人工生態,而不是改變整個荒漠地區的生態。

2.審慎研究水資源的質量變化。河流上游用水增加,下游水量就減少,水體的礦化度呈顯著增加趨勢。雖然西北地區污水排放總量不大,但水體環境容量有限,幾乎沒有自凈的能力,污染河長已達評價河長的27.8%。在西北開發中應充分考慮水體環境容量和河流自凈能力不足的特征,嚴格禁止上馬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設項目。

篇5

奎屯水庫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的設計原則如下[2]:

(1)、系統穩定性、可靠性較高,采用較成熟的產品、精度高,性能穩定,系統結構的開放性數據庫的兼容性,應用軟件的可移植性,具有強大的決策功能。

(2)、實用性強,能及時的讓水管機構掌握水庫的水位、庫容及進庫、泄出流量的實時數據。以便于水管機構對瑪納斯河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時還可以進行歷史數據的查詢,及通過歷史曲線的觀察,更快地掌握瑪納斯河的規律性。

(3)、實時性與兼容性,實時反映各水庫及渠道的水位及閘位的高度;測報系統在不改變水庫原有的操作的情況下,系統一旦出現故障,水庫按原操作運行,便于管理及維護。

(4)、多樣性,系統可實現多種功能,在完成整個實時測報外,還具有參數存儲、越限報警、即時打印、報表打印、故障打印等其他科室功能。

(5)、擴展性,預留數據接口,便于奎屯河自動化管理發展的需要,且維修方便,易操作等原則。

2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組成

新疆建設兵團農七師奎屯河流域奎屯水庫水情自動測報及防洪調度系統以農七師水利局為防洪調度中心,奎屯河流域水利二處布設分中心,建有將軍廟、新龍口、西泄水閘及車奎調節渠等9個遙測監控站。中心站包括中心監控工作站、SQLSERVER數據庫以及建立在以太網基礎上MIS系統。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的所有遙測數據由遙感設備及前置機實時收集后,前置機軟件對數據進行解碼、糾錯、合理性檢測,以開放式數據庫的形式存儲,供查詢、統計、顯示和打印,最終通過共享方式提供給后臺主機進行洪水預報和調度決策。系統組成框圖及遙測站布置圖如圖1、圖2所示。

奎屯水庫分中心

圖2奎屯水庫遙測站布置圖

Fig.2Planofthetelemeteringstationsdisposal

3系統工作原理及功能

3.1系統工作原理

水位傳感器和閘位傳感器采集到數據并上傳到RTU(RemoteTelemetryUnit),RTU經過匯總和邏輯處理后,采用水利部規定頻點的無線超短波傳輸方式或通過有線MODEM將數據上傳,超短波數字傳輸電臺可以在不加中繼的情況下通信。中心監控站讀取實時數據并進行實時監控,將實時數據寫入SQLSERVER水文數據庫,用戶管理信息系統(MIS)基于以太網可瀏覽及修改數據庫中的各種數據。

3.2遙測站功能

遙測站由遙測終端機、電源(太陽能系統、蓄電池和直流穩壓電源)組成。主要用于水庫的水文數據采集、存儲和傳輸控制,與無線電臺、微波系統或有線信道連接完成對水位、雨量和其它水文數據的傳輸。主要技術指標為:水位測量范圍:0-10m;水位測量精度:小于5mm;水位變率范圍:0-40厘米/分鐘;連續不間斷工作時間(MTBF)大于100000小時。適應的環境條件:溫度范圍(-22℃~55℃);相對濕度:98%;電源:交流電壓(380V/50Hz,220V/50Hz),直流電壓(10V~14V)。基本功能如下所述:

(1)設置功能。包括站號、測站類型、自動和增量定點報數間隔、增量隨機自報報值、時鐘和傳輸數據方式設置。

(2)數據采集和存儲功能。采集各現場設備的水文數據,采用5位LED數碼顯示及自適應采集水位(當水位在所設定的范圍內無變化時,按設定的時間間隔發送數據,當水位變化超過設定的變幅時,則實時發送數據)。

(3)具有信道偵聽,遇忙禁發,減少阻塞及電源切換和充電控制等功能[3]。

3.3中心站功能

中心站是全系統的信息收集和調度中心,遙測站采集到水文數據并經長距離傳送后在此進行處理、存儲,并做出洪水預報和洪水調度方案。中心站由數據采集處理機(前置機)、洪水預報主機(后臺機)、無線調制調解器、打印機、交流穩壓器及不間斷電源(UPS)等主要硬件設備構成。

中心站前置機主要功能有:

(1)系統初始化:對新建系統的站號、站名、測站屬性、水位計類型、水位基值、水位上限、水位下限及終端機等參數進行初始化設定。

(2)通信狀態顯示:監視與遙測站的通信狀況,顯示原始信息及處理后的有關水文數據,動態報警顯示和查看報警。

(3)實時數據顯示:接收到各遙測站的實時數據后,前置機進行正誤性判別,消去誤碼.實時測報和存儲各個遙測站點的水位、流量和庫容等水情信息并以表格的形式顯示出來;流域圖則顯示出流域及各測站的動態水情,包括該站的時段降雨總量、平均雨量、最大雨量等參數。

(4)數據查詢:可按單站、多站、查詢起止時間、不同時段來查詢上述記錄及歷史曲線及歷史數據查詢。

(5)系統管理:由時間設置、測站參數設置、系統參數設置等幾個子模塊構成,其特點是可遠程修改各測站相關參數,完成中心站對遙測站的實時管理。

(6)打印輸出:可按時間和測站號(或測站名)的組合打印輸出附設、水位、通信記錄數據等報表。

(7)窗口管理:可同時運行多個窗口,并進行水平平鋪、垂直平鋪。

(8)電子地圖方式顯示流域灌區全貌和實時數據。

(9)從監控中心工作站自動讀取水位、閘位、庫容、流量數據,并根據用戶設定從數據庫中讀取某時間段內的水位、庫容、閘位、流量數據生成各種日報表、月報表、年報表。

(10)設置所有用戶訪問數據庫的權限。

(11)支持訪問水庫調度運行計劃及調度方案,支持訪問閘門量水、斷面量水水位流量關系表及方程。

中心站后臺主機的主要功能有:

后臺主機與前置機可以通過局域網互聯,共享數據,實現奎屯河水庫群的洪水預報和調度功能。局域網采用10兆比特以太網絡,C/S(客戶/服務器)工作方式,最大可帶16臺計算機,覆蓋瑪管處決策機構及職能科室。

后臺主機主要由預報、調度和檢索3部分組成。

預報部分采用自適應修正系統模型和日水量平衡的概念性模型,在系統控制下完成奎屯水庫入庫洪水的預報。為增強預報的交互性,系統提供了大小洪水預報方案的選擇、誤差系列校正法和基流設定等交互功能。

調度部分的功能是:

(1)洪水預報過程會商調整;

(2)實時洪水調度演算;

(3)按水位控制和調度原則進行調洪演算,給出相應調度方案。

奎屯水庫是重要的防洪水庫,其調度是分級的,水庫水位或入庫洪水超過某種限制時,調度權歸上級防汛指揮部門。指令調度模型只考慮泄洪設備的泄洪能力約束,通過調洪演算給出相應調度方案。

為使預報作業人員對流域的降雨水情有一個總體的把握,系統為用戶提供了等雨量線圖、水位和入庫流量過程線、水量自動計量,以及基于有關數據庫表格的檢索和一系列報表生成、打印功能。

4數據庫設計[4]4.1數據庫功能

數據庫主要功能為存儲水情信息數據、水庫工況及相關的水利技術文檔,實現數據的查詢、檢索和索引等功能。數據庫是系統所有應用軟件的核心模塊,支持客戶機/服務器(Client/Server)結構,支持并行處理技術及面向目標的綜合信息查詢,且安全可靠,穩定性高。

4.2數據庫內容

奎屯水庫水情自動化測報系統數據庫內容主要有:

(1)站點數據水情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最為重要的數據,用于各應用系統中,包括各個站點的信息數據、工程資料、引水渠和泄水渠或溢洪道的基本數據(設計尺寸、高程、流量等)。

(2)文本數據包括各類技術資料、水情自動測報系統有關的規定、政策法規文件、收發文件、各類檔案和技術標準等。

(3)監測數據遙測站點的日常水情監測資料,如水位、流量、累計流量等。

5系統技術特點

奎屯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功能較完善,由于使用的儀器和軟件均為成熟的品牌,系統可靠性良好、工作穩定;主要特點簡述如下:中心站采用工控機,24小時不間斷實時監測;數據傳輸通過智能可編程控制器RTU,對數據進行邏輯處理后,利用超短波數傳電臺通信;傳感器精度較高,壓力傳感器精度可達到1厘米;實時監控,SQLSERVER數據庫的數據操作及歷史數據查詢;方便的防洪會商及水庫調度運行決策;基于以太網的C/S服務;方便的報表生成和打印功能;系統的擴展性非常好。

6系統的運行情況和效益分析

6.1系統的運行情況

奎屯河水庫群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已經運行兩年。根據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規范的要求,在實際需要設定的時段內,9個遙測站向中心站發送水文數據,以中心站收到的正確數據來計算,系統暢通率為96.4%,運行狀況良好。

6.2效益分析

建設水情自動化測報系統不僅為安全度汛和優化調度提供可靠的保障,還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經濟上可以節約管理經費,降低管理人員的勞動強度[5]。系統投入運行后,管理人員由原來1人管1閘變為1人管多閘,不再需要上閘啟閉閘門和跑上跑下看水位、記錄數據、計算流量,且數據的精度和準確性較人工記錄完整可靠。同時,系統的運行有利于加強用水管理,提高水庫的管理水平,實現水情信息的無紙辦公、閘門自動化等,在兵團及自治區范圍內起到示范性作用。

7結語

綜上所述,在奎屯河流域水庫建立自動化測報系統,具有以下優點:

(1)系統的應用,規范了水利管理工作,使各種水管資料從原始數據錄入到最終形成檔案資料,對水庫、渠系、工程資料查詢實現了自動化,工作效率和質量大大提高減少了調水損失,爭取了調度時間,降低水庫的防洪風險度。

(2)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運行測報系統后,原本由各基層分別上報的實時數據,集中到了監測系統中心控制室和各領導部門的計算機的屏幕上,增強了實時性,使操作人員和領導干部隨時了解水庫水文的實時數據。

(3)數據的可靠性和實時性大大增強了,并方便管理,測報系統對水庫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實時數據每兩分鐘上傳一次,使領導機構能快捷地了解水庫的實時信息,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提供可靠的依據;

(4)維護方便,根據數據的顯示情況便可判斷出故障的原因,便于檢修人員掌握準確情況,縮短了檢修時間;

(5)杜絕了人情水、關系水等人為因素造成的水資源的浪費和流失。

(6)奎屯河流域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的建立為水庫的安全度汛和優化調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提高了水庫的防洪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為兵團、自治區推廣建立水情自動測報系統探索了一條新的途徑,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參考文獻

[1]郭生練編.水庫調度綜合自動化系統[M].武漢水利水電大學出版社.1999.17-19

[2]孫增義,吳躍.水情自動測報技術基礎及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

篇6

因此,所謂"垸田"就是筑圍堤、防御洪澇的水利田,堤垸實是垸田的標志,其功用主要是防御洪水。(注:當然,為了有效地防御洪澇,僅僅筑起堤垸是不夠的,還要開挖排灌渠系、興建引排涵洞、并保留蓄澇湖泊。因此,張國雄先生給垸田下的定義是:"兩湖平原河湖交錯的水鄉地區一種四周以堤防環繞、具備排灌工程設施的高產水利田。"參閱梅莉、張國雄、晏昌貴著《兩湖平原開發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7~91頁。)

張國雄博士對兩湖平原垸田的興起與發展作了詳盡細致的研究。(注:參閱前揭《兩湖平原開發探源》,第四章"垸田的開發",第87~134頁。)他認為:兩湖地區垸田的興起,大致在南宋晚期,不遲于13世紀中期的南宋端平、嘉熙年間(注:這一看法最初是石泉先生提出的(見所編《中國歷史地理專題講義》,武漢大學歷史系1981年油印本,第174頁),張國雄對此作了詳盡的考證,見石泉、張國雄《江漢平原的垸田興起于何時》,《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1期。)。南宋晚期與元代江漢平原的垸田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江陵、荊門一帶。明朝前朝,隨著移民的大規模遷入,江漢平原的廣大湖灘河濱很快得到開發。嘉靖《沔陽志》記沔陽州垸田之開發云:

明興,江漢既平,民稍墾田修堤,是時法禁明白,人力齊一,堤防堅厚,湖河深廣,又垸少地曠,水至即漫衍,有所停泄。……故自洪武迄成化初,水患頗寧。其后佃民估客日益萃聚,閑田@①土,易于購致,稍稍墾辟,歲月浸久,因攘為業。又湖田未嘗稅畝,或田連數十里而租不數斛,客民利之,多瀕河為堤以自固,家富力強則又增修之。

洪武至成化初(1368~約1468年)是漢水下游平原垸田的初興階段;成化至正德中(1469~1521年),垸田發展十分迅速,形成了垸田興建以來的第一次。嘉靖以后,由于移民繼續大批移入,垸田增長速度更快,其分布也進一步向沼澤化的湖區和淤塞河港擴展。在明清之際的動亂中,垸田受到破壞,絕大部分堤垸均被廢棄;康熙、雍正年間(1662~1735年),垸田逐步恢復,并在數量與規模上超過了明代。乾隆時期,垸田興筑再次掀起,垸田實際上已臻于飽和;嘉慶、道光以后,垸田圍墾惡性膨脹,或"隨淤隨筑","凡湖渠澤藪有為泥沙填淤者,即爭墾筑垸"(注:光緒《漢川圖記征實》第3冊,"堤垸"。);或竭湖造田,湖泊漸次被墾為桑田。

漢水下游平原的垸田主要集中在沔陽、景陵(天門)、潛江、監利、漢川和漢陽、應城、云夢等州縣,其中沔陽、潛江、監利、天門、漢川地勢低洼,湖泊相連,垸田開發最早也最為密集。嘉靖《沔陽志》卷6《堤防》錄嘉靖三年(1524年)知州儲洵疏謂江水若自監利車木堤沖塌,"不惟其縣受害,而沔陽后@②茅埠凡一十六村、熊家@③潭凡四十余院、稅糧八千余石高低淹沒,尺寸不堪耕種";若潛江排沙頭、班家灣、新開便河及沔陽石牌鋪等處水口沖塌,"每遇襄漢水發,則潛江、景陵二縣,沔陽深江西范凡二十七村、蓮河柘樹凡七十余院、稅糧一萬五千余石亦無尺土耕種",則到嘉靖初,沔陽州至少已有110余垸(注:光緒《沔陽州志》卷3《堤防志》也稱嘉靖中,沔陽垸田"百有余區"。諸堤之名難以詳考,除嘉靖《沔陽志》所及之熊家、@③潭、蓮河、柘樹等院外,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卷11沔陽州"山川"欄記有百石湖堤,堤內皆田,也當為垸田。)。潛江縣在成化、正德時己有48垸,到萬歷間增至百余垸(注:康熙《潛江縣志》卷3"鄉區"記載明成化間潛江縣有5鄉1坊48垸,萬歷《湖廣總志》卷32《水利志》錄有潛江37個"舊垸"、9個"新垸"之名,張國雄認為它們很可能就是正德以前的48垸,并根據有關調查資料復原了明早、中期潛江境內垸田的分布情況(參閱前揭《兩湖平原開發探源》第105~106頁,"圖4-1",其中可能有個別失誤,如江@④院、車老院,據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卷6荊州府"山川"欄,并"邊臨襄江";而張國雄先生將之置于潛江東南境,可能有誤。)。監利縣在成化間由知縣焦欽主持一次即修建堤垸25處(注: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卷6荊州府"山川"欄"監利"縣下。),"田之名垸者,星羅棋布。"(注:康熙《監利縣志》卷尾,劉鴻浩:《重筑吳家lóu@⑤堤記》。)景陵縣在宣德中(1426~1435年)也己出現垸田。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卷11沔陽州"山川"下記景陵縣有古堤二,"一在縣東北,長五里,以防義河水勢,宣德間知縣楊安修。一在縣東北,上下有lóu@⑤,一名穴河,一名紅花。遇旱則貯湖水以灌田,泛則開lóu@⑤以防潦,水勢高則不開,成化間知縣姜綰重修,弘治間川襄洞庭水泛沖滔,知縣周瑞重筑以殺水勢,民甚利焉。"此二堤雖不以垸為稱,但由其功能來看,顯然是垸堤。

漢川縣垸田之出現似較沔陽、潛江、監利為晚,嘉靖《漢陽府志》與《湖廣圖經志書》所記漢陽府農田水利多為陂堰,垸堤較少(注:《漢陽府志》卷2《方域志》記漢陽縣有譚家院、東西楊樹堤、李家堤、蓮花堤、青草堤、山嘴堤、柘林堤、洲家堤、萬家堤、鄭家堤等,無以判斷其是否為堤垸。)。漢川堤垸之大興大約是在隆慶(1567~1572年)、萬歷(1573~1619年)年間。白魚垸原為漢江南河分流的一個支汊,"隆慶時,白魚垸淤阜成陸,障堤成垸。"細魚垸"本湖渠,明萬歷年間因淤筑垸。"(注:光緒《漢川圖記征實》,第3冊。)南河垸"隆慶間民人于湖渚障堤為垸,延袤八十余里。"(注:同治《漢川縣志》卷7《山川》。)天啟四年(1624年),漢川縣同時興建了教子臺、太實、永固3垸(注:同治《漢川縣志》卷9《堤防》。)。盡管如此,漢川堤垸的數量與規模看來都遠遠比不上沔陽、監利等州縣。

清代堤垸之分布更為廣泛,凡可資利用的河湖沼澤都漸次被圍墾。漢水下游平原垸田分布最為密集的仍然是沔陽、潛江、監利、天門、漢川5州縣。乾隆年間,沔陽州共有1368垸,支河港漢與湖地多被"墾為阡陌,且各修堤垸障之,盡占水道。"(注:乾隆《沔陽州志》卷《賦役志》、光緒《沔陽州志》卷2《山川》。)潛江縣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已有156垸(注:光緒《潛江縣志》卷10《河防志》。這156垸中,有的沿襲明末而來,有的則屬新筑,如獵塌湖、東西白湖、張蓼湖、枝江湖等等,都是康熙年間淤墊為垸田的,見康熙《潛江縣志》卷3《山川》。),到乾隆間,增加到160余垸(注:乾隆《湖北安襄鄖道水利集案》卷下,《制憲鄂奏移駐廳員分汛管堤》。)。監利縣,據咸豐年間(1851~1861年)的統計,共有498垸,"人稠地狹,絕少曠土。"(注:光緒《荊州府志》卷20《堤防志》;光緒《潛江縣志》卷8《風俗》。)天門縣(即明代景縣)菜子、老鸛、岳港、龍潛、上帳、下帳等湖在乾隆年間相繼淤為平田,全縣共有109垸(注:乾隆《天門縣志》卷1《地理志》,卷6《水利志》。);后來較深的楊桑、高臺湖也"大半淤塞",到光緒間(1875~1908年),天門縣垸田增加到200余座(注:《襄堤成案》卷1,《職員蔣元鴻等呈請督撫憲札飭鐘潛二主勘估等修潰口不得觀望協幫稟》。)。漢川縣在康熙年間有35座官垸、8座民垸,乾隆年間民垸增加到265座(注:光緒《漢川圖記征實》,第4冊。)。

除以上5州縣外,漢陽、應城、荊門也有部分堤垸。光緒《漢陽縣志》卷2《營建略》"堤防"稱:漢陽縣于康熙五十年筑永豐堤,"外距群湖,置石閘蓄泄內湖諸水。而蔡店迤南卑洼處亦有漢水旁溢憂,隨建芭芒堤,作后障,是為修堤圩田之始。"在應城縣南境與漢川縣交界處,有郭家垸,始筑于萬歷二年(1574年),因常受yún@⑥水之害,屢廢屢修(注:光緒《應城縣志》卷2《建置志》"水利"。)。荊門州的垸田主要集中在瀕臨漢水的沙洋一帶。在沙洋西南的青村堤下,有彭家垸、南灣垸、小@⑦垸、浩曾垸、王家垸、莊家垸等等(注:同治《荊門直隸州志》卷2《建置志》"堤防"。)。

以垸田為主要特征的漢水下游平原農業區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麥類及黍、粟等雜糧也占有較大比重。這首先從農業用地的結構方面表現出來。明清有關記載中常把耕地分為田、地、山塘四類,其中"田"專指水田,"地"專指旱地,"山"指山林牧業用地,"塘"包括湖蕩、陂塘,其實并非耕地,而是一種水利設施,可用于蓄水灌溉和養魚。田、地、山、塘在全部農業用地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水稻、旱地作物生產以及林牧業、漁業(捕撈養殖業)在當地農業經濟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嘉靖《靖陽府志》卷5記載了不同年份漢陽府及所屬漢陽、漢川二縣的耕地狀況,我們以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為例計算出表1。

表1明代漢陽府農業用地的結構

府縣田地山塘

面積百分比面積百分比面積百分比面積百分比

漢陽府2730頃76.34674頃18.8562頃1.73110頃3.08

漢陽縣2005頃74.23570頃21.1053頃1.9673頃2.70

漢川縣725頃84.40104頃12.111頃0.1229頃3.38

說明:(1)資料來源:嘉靖《漢陽府志》卷5《食貨志》。(2)原記載中田地山塘各項面積記至畝、分、厘,表中僅取其約數。由于統計方面的原因,漢陽、漢川二縣之和與漢陽府總計數并不相符。

龔勝生博士曾經對清代兩湖地區的耕地結構作過細致的分析(注:龔勝生:《清代兩湖農業地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8~69頁。),我們根據他的計算,擷取漢水下游地區部分州縣的情況列出表2。

表2清代漢水下游部分州縣農業用地的結構

州縣農業地的構成(%)

田地山塘

漢陽縣31.026.937.54.6

漢川縣40.324.95.829.0

沔陽州75.913.111.0

潛江縣90.39.7

監利縣46.553.5

京山縣40.533.621.84.1

鐘祥縣31.1

二漢水中游以旱作為主的水旱兼作農業區

本節所說的漢水中游農業區,包括隨棗走廊、襄宜平原與南陽盆地3個地理單元,雖然隨棗走廊在自然地理的意義上基本屬于漢水下游地區,但考慮到其農業經濟的主要特征更與漢水中游的襄宜平原接近(特別是隨州與棗陽),所以我們將它歸入漢水中游農業區。

漢水中游農業經濟區最重要的特征是水旱兼作、而以旱作農業為主,稻作農業在地區經濟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由隨棗走廊而襄宜平原、而南陽盆地逐漸減少,旱作農業所占的比重則相應地遞增。這首先從各州縣載籍耕地的結構中反映出來,在本區最東端的安陸縣,據龔勝生博士的計算,載籍耕地中水田所占的比重為64.8%,旱地占23.7%,山林占3.9%,湖塘占7.5%,水田占有絕對的優勢地位。而在本區西端的光化縣,則是旱地占據著絕對優勢。據正德《光化縣志》卷1《田賦》記載,正德七年(1512年),光化縣共有官民田地湖蕩688頃,其中水田72頃,占總數的10.7%;地615頃,占總數的89.39%;湖蕩81畝,占總數的0.12%。到清朝后期,光化縣水田的比重有所增加,大約占全部農業用地的24.0%(旱地占75.9%,湖塘占0.1%)。在南漳縣,水田所占的比重為9.9%,旱地則占90.1%(注:此處安陸、光化、南潭三縣清代水旱田地的比重均據前揭龔勝生《清代兩湖農業地理》表8"清代兩湖州縣耕地結構表",第61~64頁。)。南陽盆地的水田面積更少。盆地內生產條件最好的南陽縣,在清末僅有稻田100頃,占全縣可耕熟田的0.31%。這些稻田都分布在南陽縣西當境低山中,靠泉水灌溉(注:光緒《南陽縣志》卷9《溝渠》。)。到解放初的1953年,南陽專區的水田只有437163畝,占全部耕地面積的2.4%。鄧縣、新野的水田占全縣播種面積均只有0.02%(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漢江工作隊:《漢江流域地理調查》附表24,"漢江流域各縣土地利用率和水旱地比例統計表(1953年)"科學出版社1957年版。)。

地方志中有關物產的記載也加強了我們的這種認識。道光《安陸縣志》與同治《隨州志》有關物產的記載均將"稻之屬"列于首位,其下才分別是麥之屬、豆之屬等;而《襄陽府志》及各縣志中則一般將稻、麥并列于"谷品"下,不再將稻單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水稻地位的變化。乾隆《襄陽府志》卷6《風俗物產》下總論襄屬各州縣物產狀況云:

襄郡居楚北上游,地勢頗高,水田少而旱地多,襄麥較下游諸郡獨勝,以界連豫境,作面食佳。稻以光化六股泉產者為上,棗陽香稻亦不減也。

在襄陽府各州縣中,以宜城縣種水稻最多。光緒《襄陽府志》卷9《建置志四》"水利"欄稱:"宜城三面臨水,漢水繞其東南,蠻水饒其西南,地勢平衍,為一郡稻米之鄉。"但宜城的水稻種植也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同治《宜城縣志》卷3《食貨志》"物產"欄稱:

宜境山澤原隰參半,有宜稻者,有宜麥菽雜糧者。初夏麥熟,民多食@⑨,即大麥仁也。小麥不充常餐,恒儲以市。宜稻之鄉,自二渠廢后,惟恃陂塘,偶值夏旱,即難有秋。一遇歲歉,多食蜀秫,或食蕎麥,且有雜有野蔬者。

顯然,宜城縣在木渠、長渠湮廢后,水稻種植受到水源的限制而大幅度減少。棗陽縣東南部賂屬于yún@⑥水流域,陂堰較多,水稻種植較廣;其西北境則"重岡九十九間,原田每每恒苦旱干",以旱地作物為主(注:國民《棗陽縣志》卷14《食貨志》"農業"。)。至于南漳、襄陽、谷城、均州、光化以及屬于鄖陽府的保康縣,則主要是在水源充足便于灌溉的河流谷地間有水稻種植,面積不大。南漳、保康二縣的稻田集中在較為寬廣的漳水、沮水和蠻水谷地,各水"岸側暨支流均有平疇產稻","所產稻谷僅足供城市平壩之用,山農饔饔以包谷雜糧為主。"(注:國民《南潭縣志》卷6《建置志二》"水利";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襄陽縣的稻谷產地主要有峪山、黃龍蕩與張家山三處,谷城縣與均州的水稻則集中在南、北河下游及其它山溪性河流谷地,光化縣水田大都在漢水南岸溝溪兩側,漢水北岸的丘陵崗地幾乎沒有稻田存在(注:同治《襄陽縣志》卷3《食貨志》"物產";同治《谷城縣志》卷2《水利》;光緒《均州志》卷6《賦役志》"物產";光緒《光化縣志》卷3"物產"。)。

南陽盆地在漢代曾是著名的稻米產區,但自六朝起,水稻種植即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雖然在唐宋時期曾有反復),到元代,文獻中已見不到關于南陽地區種植水稻的記載,估計當時南陽地區即使有水稻種植,面積也不會很大。明朝中期,丘浚曾說荊襄唐鄧有水陸之田,"可水耕之地,則引水立堰,募南人耕之"(注:《明經世文編》卷72,丘浚:《屯田·荊襄唐鄧之田》。)。開發水田,需要募南人經營,說明水稻種植技術在當地已失傳,這當然是水稻生產大幅度減少的結果。王士性《廣志繹》卷3"江北四省·河南"下記載,"確山南多稻田,近楚俗,北乃旱地,漸見風塵"。確山今屬駐馬店地區,唐白河流域大片田地都在確山一線以北,顯然,其水稻生產已微不足道。嘉靖年間鄧州水利屢復屢壞,致使地方官員考慮"不如聽其種旱田之愈"(注:《天下郡國利病書》卷53,河南四"南陽府"。)。在明代后期和清前期地方志關于物產的記載中,水稻的地位已很不重要。如嘉靖《鄧州志》卷10《賦役志》"物產"欄的記載是:"多粟、多麥、多菽、多脂麻,有黍、有稻、有稷、有蕎。"順治《鄧州志》的記載與此相同。清中后期的一些地方志,干脆就沒有水稻或者是間有水稻了。乾隆時人蕭韶相《召父陂》詩云:"南陽草莽已連阡,水到空聞召父賢。鸚鵡不知香稻少,秋聲猶集廢塘邊。"(注:見乾隆《續河南通志》卷75,《藝文志》。)正是南陽農業滄桑巨變的寫照。雖然在一些水源條件好的濱水地帶還"間種jīng@⑩稻"(注:光緒《南陽縣志》卷2《疆域志》"風俗"。),但總的說來,南陽盆地在明清時期已基本上成為較單純的旱作農業區。

總之,漢水中游農業經濟區雖然在總體上看是水旱兼作,但水稻種植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其中安陸、隨州、棗陽、宜城四州縣水稻種植面積最大,在當地農業經濟中所占的比例也較高;南漳、襄陽、保康、谷城等縣已較少,光化、均州、新野、南陽、鄧州、淅川諸州縣更少,至于南陽北部諸縣的水稻種植更是微不足道。同時,歷明清兩代,漢水中游各地的水稻種植面積還在持續下降。這種農業布局和演變趨勢顯然與自然地理條件以及環境變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漢水中游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為15~16℃,5~9月或6~9月平均氣溫均大于22℃,1月平均氣溫2~3℃,7月平均氣溫28~29℃。年均降雨量700~850毫米。一般說來,這樣的氣候條件是比較適合水稻生產的(注:前揭《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第五章"氣候",第36~45頁。)。但是,我們知道,明清時期正是我國著名的小冰期,年均氣溫比現代低得多,降雨量也要相應減少(注: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1~14頁。)。年均氣溫與降雨量的降低,勢必要影響到對水熱條件都有較高要求的水稻種植。

但是,地理條件的變化并非決定性因素,導致漢水中游地區水田面積減少的最直接的原因應當是水利的廢馳。漢水中游地區降雨集中,7、8、9三個月的雨量常占年降雨量50%以上,春、秋則常發生干旱,特別是5月底為插秧季節,卻正當少雨時期;同時,丘陵崗地的落差較大,平原地帶多沙質土壤,地表水不易自然保存,因此,稻作生產必須仰賴于蓄水灌溉,水利事業的興衰也就決定著稻作農業甚至是地區經濟的興衰。又因為溪流含沙量大,土性疏松,蓄水陂堰易于淤淺;遇有洪水,堰堤又極易被沖毀。喜靖《鄧州志》卷11《陂堰志》稱:"(鄧州)壤土沙涸,而強為堤筑,則易壞。"光緒《南陽縣志》也指出:"(南陽諸水》依岡環注,隨地可渠,然水流迅急,多沙易淤善徙……故縣境陂堰名天下,其實難久而易淤。"所以,水利工程必須常加維修整治,稍加懈怠,就可能淤塞湮廢。可是,漢水中游地區的農田水利并沒有象漢水下游和荊江堤防那樣的重要性,不足以引起政府的關注;雖然在一些勤政的地方官的提倡與主持下,部分州縣的水利工程得到一定程度和整治與維修,但大多沒有延續性,更未能形成制度。因此,就明清時期漢水中游地區而言,官府對于農田水利實際上是極不重視的。這是農田水利廢馳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農田水利的衰敗還有更為復雜的社會經濟原因。順治《鄧州志》卷11《陂堰志》云:

天啟以后,陂堰為豪強兼并,民間失其利,閘口淤塞,盡成旱田,訟益眾。崇禎七八年后,陂堰盡荒,福府歲收租,至有被累死者。皇清十五年來,陂堰盡荒。

此言明末清初水利廢馳之原因有三:一是為豪強兼并,民失其利;二是陂堰租稅太重,業主不堪負擔;三是戰亂破壞,人口流散。光緒《南陽縣志》卷9《溝渠》云:

凡農治田,人三十畝,水田則減三之一,而所收倍。蓄泄以時,不憂水旱。自明季陂堰失修,河深渠高,水不能至。舊農多宛徙,新籍者率來自秦晉,昧水利;或富連阡陌,不親田事;佃農遷徙不恒,雖欲修不自主。又興陂,動連數十村落,議齟齬多不合。舊陂廢久,疑所用,則頗盜其堤堰土石,或境堙平之。

在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南陽水利仍多失修的原因有數端:其一是遷入的人口多來自陜西、山西,不知水利;其二是業主不親農事,不問水利之有無;其三是"親田事"的佃戶遷徙無常,不能也無力興建水利;其四是水利工程動輒牽涉到幾個乃至十數個村落,村落之間很難合作。此數端相結合,農田水利的衰敗自是必然(注:明清時期漢水中游地區農田水利事業的普遍衰退與漢水下游平垸田的高度發展形成鮮明的對照,其原因何在,頗值得探討,限于篇幅,這里不擬展開充分討論。除了正文簡略提到的幾點外,我還注意到黃宗智先生關于宋代以后太湖漢域水利事業之衰敗原因的分析,其中頗有與漢水中游地區相類似者。請參閱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3~42頁。)。

在旱地作物結構方面,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玉米(包谷、玉蜀黍、玉高粱)和棉花種植的推廣。玉米大約在清初開始進入漢水中游地區,到乾隆、嘉慶、道光時期逐漸推廣,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乾隆十八年(1753年)湖廣總督開泰在奏折中說:

楚省所屬產有包谷一種,即京中所謂玉米者,民間每于山頭崖側、地角田邊零星布種。其性易生,兼耐旱澇。二三月間種后,止須鋤去野草,便自生發,無庸灌溉。六七月間結包,即可煮食;俟其包實堅老,收獲碾碎可以拌米作飯作粥,并為湯餅之用,頗有香味,力田之家籍以佐米糧之不足。約略每一株結五六包至二三包不等,以每包百粒計之,收成不啻百倍,是以近年以來種植者日益加多。……現據襄陽府、隨州、東湖縣稟覆,各稱可買二三千石、四五千石不等,尚有數處未經覆到,核其大勢,如二萬石內外。(注:《宮中檔乾隆朝奏折》,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湖廣總督開泰奏。)

稍后成書的乾隆《襄陽府志》卷6"物產"欄述襄陽府糧食作物在麥、稻之外,"又有秫,一名玉高粱,俗名包谷,最耐旱。近時南漳、谷城、均州山地多產之,遂為貧民所常食。"顯然,玉米種植已比較普遍,但面積不大,主要集中在山區和丘陵崗地,在平原地區則主要是于"地角田邊零星布種"。乾喜年間,雖然玉米的種植面積有所擴大,但主要是在新開墾的山地,原有的"熟地"較少有改種者。因此,就漢水中游地區而言,山地較多的州縣如南漳、保康、谷城、均州、光化、棗陽、淅川、裕州等,玉米種植也較多(注:同治《南潭縣志》卷6"物產";《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同治《谷城縣志》卷2"物產";光緒《光化縣志》卷3"物產";民國《棗陽縣志》卷6《輿地志》"物產"。)。

棉花于明代前期已在漢水中游地區普遍種植。天順《襄陽郡志》卷1"土產"欄中已記有棉花(寫作"綿花"),萬歷《襄陽府志》卷4"物產"仍之,且增加了綿布。同書卷12《食貨五》"萬歷歲貢數"條記載:"南京庫折綿花絨米,共五千石,每石折綿花絨十斤,共五萬斤。"說明襄陽府棉花產量已相當可觀。乾隆《襄陽府志》卷6"物產"將木棉與綿布列為全郡之"通產"。在襄陽府所屬各州縣中,棗陽產棉多且優。其所產棉布遠銷陜西(注:民國《棗陽縣志》卷6《輿地志》"物產"。)。

宜城也是重要的產棉縣。同治《宜城縣志》卷3《食貨志》"物產"稱:"邑少絲麻,惟恃木棉,鄉野亦多種者。當歲晚務閑,閭閻爭事紡織。"在隨州,民戶廣種木棉,"人習為布,秋熟后賈販鱗集,隨民多恃此以為生計。"(注:同治《隨州志》卷13"物產"。)在南陽,張履祥《南園先生全集》卷43《近古錄》引錢懋登《厚語》載:

南陽李義卿,文達公之曾大父也。家有廣地千畝,歲植棉花,收后載往湖湘間貨之。是時價頗賤,停于邸舍。越三月,適臨江三商議值,三百兩交易訖。

文中所說的"文達公"即李賢,據《明史》卷167本傳,是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成化二年(1566年)59歲時故去,其曾大父李義卿不會是晚于永樂年間的人。因此,可以認為在明朝初年南陽即有較大面積的棉花種植。嘉靖《鄧州志》卷10《賦役志》"物產"欄中記有布、綿花,順治《鄧州志》與嘉慶《南陽府志》均仍之。光緒《南陽縣志》卷2《疆域志》"物產"欄稱南陽縣"惟絲棉麻靛漆玉頗著。"但南陽地區的棉花種植遠遠趕不上襄陽地區廣泛。在1953年的調查中,南陽地區的棉花種植南積占播種面積的4.33%,其中最高的鄧縣占6.65%,新野縣占5.66%;而襄陽地區的棉花種植面積則占總播面積的11.62%,其中棗陽縣多達24.92%,宜城縣為12.49%,襄陽縣為11.31%(注:前揭《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附表25,"漢江流域各縣1953年各種農作物播種面積及產量統計表"。)。這雖然是后來的情形,但考慮到作物種植結構的相對穩定性,可以認為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中后期的情況。

三漢水上游農業經濟區

漢水自丹江口以上為上游,是一個多山的地區,但有不少山間盆地散布其間。在陜西境內有漢中、西鄉、安康、漢陰、商州--丹鳳等盆地;在湖北境內有鄖縣、鄖西、房縣、均州等盆地。這些盆地,或因斷層而生,或因侵蝕而成,成因不一,但同樣都有廣泛的新生代地層分布,易受侵蝕,故每造成平原、崗地和低矮的丘陵,在地貌上和四周矗立的山地形成明顯的對照。由于土壤和水資源條件較好,這些河谷山間盆地經濟開發較早,水田在耕地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在經濟上成為上游地區最重要的農業中心;而周圍的山地(即所謂的"秦巴山區")則直到明清時期才得到逐步開發,作物種植以旱地作物為主,經濟發展水平與河谷盆地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漢水上游地區實際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農業經濟區域,即水旱兼作的河谷盆地和以旱作為主的秦巴山地。

1河谷盆地水旱兼作區

漢中等盆地的土壤、水熱條件與漢水中游地區比較接近,但由于水利事業較發達,所以水稻種植一直比較普遍。漢中盆地的灌溉水利起源甚早,很多地方志常將一些水利事業的起源遠推至西漢時期,當非無因。到宋代,漢中地區已形成較系統的堰渠。《宋史》卷95《河渠志五》稱:"光元府褒斜谷口,古有六堰,澆溉民田,頃畝浩瀚。每春首,隨食水戶田畝多寡,均出夫力修葺。"其中山河堰"灌溉甚廣,世傳為漢蕭何所作,嘉yòu@(11)中,提舉常平史zhào@(12)奏上堰法,獲降敕書,刻石堰上。中興以來,戶口凋疏,堰事荒廢,累曾修葺,旋即決壞。乾道七年,遂委御諸軍統制吳拱經理,發卒萬人助役,盡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復見古跡,并用水工準法修定。凡溉南鄭、褒城田二十三萬余畝,昔之瘠薄,今為膏腴。"明清時期,以山河堰、五門堰、楊填堰等為主的許多堰渠仍在發揮作用,還新修、改建了不少堰渠。據嘉慶《漢南續修郡志》卷20《水利》的記載統計,清中期漢中府南鄭、褒城、城固、洋縣4縣共有堰63處,灌田17萬余畝。在漢中盆地西端的沔縣,有12堰,灌田17970畝;在漢水支流牧馬河谷的西鄉盆地,在41堰,灌田7740畝。

安康盆地和漢陰盆地的水利遠趕不上漢中發達。"漢陰有月河一道,納觀音、仙溪、龍王溝、板峪各水,引水作渠數十道,灌田二萬二千余畝。"(注:《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嘉慶《漢陰廳志》卷2《疆域志》境內共有灌溉河渠20余處,灌田二萬余畝,與此大略相近。)"安康惟恒口引恒河、傅家河、南溝作千工堰、大濟堰、南溝等堰,灌田六七千畝。余引黃洋河、觀音河作渠,灌田無幾"。但在黃洋河、壩河上游的平利縣,山間坪壩發育,其大貴坪、豐口南、曾家壩、白土關、上下壩等18壩,"大者廣一二里,長七八里,引水作渠,灌田約四五萬畝。""這些堰渠大都是乾隆、嘉慶至道光中興修的。光緒《續修平利縣志》卷4"堰渠"下稱:乾隆二十年舊《志》中僅有豐口壩、獅子壩等處小堰渠6處,至道光中,"凡傍山小田能引水灌溉之處,均由鄉民自行修浚。"

丹江橫穿商丹盆地,河谷寬廣,乾隆《直隸商州志》卷2稱:"丹水自胭脂關東流,過說法洞,繞(商)州城南,又東至張村鋪、商洛鎮、龍駒寨,經流二百里,兩岸隨地皆可開渠。"《三省邊防備覽》卷8云:"商州城外及東南各村,其平曠之處,與安康之恒口、漢陰之月河相似溪澗之水足資灌溉,而湖北武(昌)黃(州)、安徽潛(山)六(安)流徙之人,著籍其間,用南方渠堰之法,以收水利,稻田數萬。"

鄖縣盆地河谷甚寬,兩岸均屬丘陵,其水利以武陽、盛水二堰最為著名。但因為地近河南,客民多來自秦豫,對于開發水利不甚重視。堵河上游的竹溪盆地"川原平曠,溪流瀠回,水田一帶,風景絕似江鄉。"房縣東北境"平原@(13)@(13)溪流清漪,間有小阜,而錦畦銹塍,風景絕佳。"(注:《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同治《房縣志》卷2記堰池51處,"或七八百石種,或五六百石種,或百余石種,皆系順河之大小閘以灌之也。"其中最大的@(14)解堰灌田近二萬畝。

除了這些較寬廣的盆地外,山間狹小的平壩上也盡可能地利用水源以資灌溉。鄖陽府鄖西縣處萬山叢中,而天河、夾河(金錢河)河谷間有平壩,農民"或掘地而為塘,或筑堤而為堰,以予三農之用,雖曰瘠壤,而亦得為膏腴也。"(注:同治《鄖西縣志》卷6《水利志》。)漢中府留壩廳,"本無水利。近年以來,川楚徙居之民,就溪河兩岸地稍平衍者筑堤障水,開作水田。又壘石溪河中,導小渠以資灌溉。""各渠大者灌百余畝,小者灌數十畝、十數畝不等。"(注:嘉慶《漢南續修郡志》卷20《水利》。)(今鎮巴縣)處大巴山中,"山大林深,然過一高山,即有一田坪。星子山之東為楮河,廳西為九軍三壩,南為漁肚壩、平落鹽場,西南為仁村、黎壩,均為水田,宜稻。九軍壩產稻最美,其粒重于他處。漁肚壩、楮河、平落鹽場周圍各數十里,俗稱''''萬石平落,五千鹽場''''。"(注:嚴如煜:《三省山內風土雜識》。)

漢中等較大盆地的水利事業自有其悠久的歷史傳統,而山間小盆地(平壩)農田水利的興修顯然與川楚等南方移民的進入有著密切的關系。前引《三省邊防備覽》與嘉慶《漢南續修郡志》中關于商州和留壩水利的興修與川、楚、皖移民的關系即可見出一斑。人口來源結構的變化顯然給土地的利用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水利事業的發展,使稻作生產的規模得以擴大。據彭雨新、張建民先生不完全的統計,在清中期,處于漢中盆地的南鄭、城固、沔縣、褒城、洋縣五縣水田面積分別占總耕地面積的43.3%、21.2%、26.4%、8.5%、8.1%(注:參閱前揭彭雨新、張建民:《明清長江流域農業水利研究》,第282頁,表5-7"部分州縣水澆田地比例參考"。著作者指出:由于各種記載懸殊甚大,這一統計數據僅能供作參考。)。在1953年的調查中,以上五縣水田和水澆地在總耕地面積中所占的比重分別是38.7%、35.55%、19.5%、37.3%、21.21%,漢中市為64.65%,西鄉縣為27.69%(注:前揭《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附表24,"漢江流域各縣土地利用率和水旱地比例統計表"。)。由于這些縣還包括盆地周圍的大片山區,因此,實際上盆地內水田所占有的比重也明顯比其他縣高。許多地方志記載中都稱這些州縣的水田居十分之一。在前揭1953年的調查中,上述五縣水田所占的比重分別是16.9%、5.12%、7.5%、12.23%、11.06%(注:需要說明的是,水田面積并不等于水稻種植面積,盡管絕大部分水田被用于種植水稻,但仍有不可忽略的部分水田被用來種植蔬菜和其它經濟作物。)。

[在條件優越的漢中盆地,至遲到清中后期,水田已較廣泛地推廣了稻麥復種制。《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云:

(漢中)水田夏秋兩收,秋收稻谷,中歲鄉斗常三石(京斗六石);夏收城(固)、洋(縣)澆冬水之麥畝一石二三斗,他無冬水者,鄉斗畝六七斗為常。稻收后即犁而點麥,麥收后又犁而栽身秧,從不見其加糞,恃土力之厚耳。

民國《續修南鄭縣志》卷3《風土志》稱:縣境主要種植以稻麥為大宗,水稻"除南北深山及北境高原不能引水灌溉外,余皆產之。產量沃田每畝約二石至二石五斗。"大小麥則"于水田收稻后種之",腴地每畝五斗至八斗。

漢中盆地內的旱地"以麥為正莊稼,麥收后種豆、種粟、種高粱、糝子。上地曰金地、銀地,歲收麥畝一石二三斗,秋收雜糧七八斗。"(注:《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西鄉、漢陰、商州、鄖縣、竹溪等小盆地內的情形大致相同。

漢水上游河谷盆地所種植的經濟作物,主要有煙草、棉花等。煙草之種植大約始于清初,到嘉慶間,漢中盆地的煙草種植已經相當普遍。嚴如煜說:"漢川民有田地數十畝之家,必栽煙草數畝",每畝可摘三四百jīn@(15),賣青蚨十千以外(注:《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岳震川《賜葛堂文集》卷4《府志·食貨論》稱:"城固@(16)水以北,沃土腴田,盡植煙苗,盛夏晴霽,彌望綠野,皆此物也。當其收時,連云充棟。"棉花種植的推廣則與兩湖籍移民的進入有密切關系(注:漢水上游河谷盆地棉花種植始于元代,同治《房縣志》卷11"物產"錄元人熊澗谷《木棉詩》可證。唯在明代乃至清代前期種植面積都不大。直至乾隆年間,隨著兩湖及贛皖移民的進入,帶來了先進的植棉技術,棉花種植才逐漸推廣。乾隆二十三年《續商州志》卷8稱:棉花,"近來植者漸廣。"這正是南方移民逐漸進入商州地區的同時,光緒《洵陽縣志》卷14《藝文》錄竹枝詞云:"洵河大半楚人家,夜夜篝燈紡手車。寶慶女兒夸手段,明年多種木棉花。"更證明了兩湖籍移民與漢水上游地區棉花種植之間的關系。),因此,商丹、房縣、竹溪、安康等兩湖籍移民分布較廣泛的盆地內棉花種植也較早。到嘉慶道光間,西鄉、漢中盆地的棉花種植也逐漸擴大。嘉慶《續修漢南郡志》卷27《藝文》稱:"近年漢南知種木棉,秋收之際,白英滿畦,亦興利之一端也。"但漢水上游棉花生產在國民以前一直不占重要地位,所產不敷本境之用,仰賴下游輸入(注:成書于光緒三十二年的仇繼恒《陜境漢江流域貿易表》在"入境貨物"中記錄了大宗棉布,說明陜南棉織品不敷本境使用。)。

2秦巴山地旱作雜糧區

在河谷山間盆地的四周是廣褒的秦巴山地。秦嶺海拔高度一般約2500米,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其南坡坡長而緩,形成波狀山地,有"九嶺十八坡"之說。大巴山平均高度2000米左右,其北坡為變質巖和石灰巖山地,土層瘠薄。由于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秦巴山區都是叢山密林,除少數山間通道外,鮮有人跡。直到明中期,特別是清中期以后,隨著外來移民的大量進入,秦巴山區才逐漸得到開發。到嘉慶、道光年間,秦巴山地的叢山密林中,到處都有客民的足跡,崇山峻嶺,無不開辟墾殖。同治《房縣志》卷4《賦役》云:

房居萬山中,林木陰森,剛鹵交錯。自國初以來,日漸開墾,小民擇高陵大阜,凡可樹藝處,幾至無地不毛。

土地資源條件較差的竹山縣,"幅員寬廣,昔時土浮于人,又山多田少,水田十之一,旱地十之九。近則五方聚處,漸至人浮于土,木拔道通,雖高巖峻嶺,皆成禾稼。"(注:同治《竹山縣志》卷7《風俗》。)大巴山深處的磚坪廳處川陜交界地帶,海拔大都在1500米左右,"彌望皆崇山峻嶺,民居落落如晨星。自yǎn@(17)山畢公(沅)巡撫陜西,廉得南山中多隙地,謀于方伯、觀察暨郡太守,招集開墾,俾無曠土。數年間,四方之已襁負而來者,不絕如縷。由是啟之辟之,昔之黃茅白葦,今則綠壤青疇矣"(注:乾隆《興安府志》卷26《藝文志》,曹希昆:《新設磚坪廳縣丞衙門記》。)。到道光初年,磚坪廳"境內皆山,開墾無遺,即山坳石隙,無不遍及"(注:盧紳:《秦疆治略》。)。秦嶺南坡西安府、漢中府、興安府與商州四府交界的地區,在清初還是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約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四川湖廣等省之人陸續前來開墾荒田,久而益眾,處處俱成村落。"所以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設五郎廳(后改為寧陜廳)。到嘉慶二十年(1815年),"屈指建治方三十二年,昔之鹿豕與游、上巢下窟者,今則市廛鱗接、百堵皆興矣;昔之林木陰翳、荊榛塞路者,今則木拔道通、阡陌縱橫矣。"(注:道光《寧陜廳志》卷4《藝文》。)佛坪是秦嶺山區開發最晚的地方,道光四年(1824年)才設廳立治。至遲到嘉道之際,秦巴山區已經得到普遍的開發。

在流民大規模移墾之前,秦巴山地低山丘陵地帶的作物種植以黍、稷、蕎等雜糧為主,高寒山地則只有零星的燕麥、苦蕎等作物。移民進入后,除在河谷與山間平壩大力發展水利事業、擴大水田面積外,在低山丘陵地帶主要是推廣玉米種植,而在中高山區則廣泛種植馬鈴薯。

蕭正洪先生的研究表明:陜南最早種植玉米的確切記載,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1年)《西鄉縣志》,但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之前,只有西鄉、石泉、山陽、洋縣、略陽、鎮安等6縣有玉米種植;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山區的玉米種植面積終于超過粟谷雜糧,躍居旱作物的首位(注:參閱蕭正洪:《清代陜南種植業的盛衰及其原因》,《中國農史》1988年第4期、1989年第1期。)。道光《石泉縣志》卷4《事宜附錄》云:

乾隆三十年以前,秋收以粟谷為大莊,與山外無異。其后,川楚人多,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鄂西北山區玉米的普遍種植當比南山地稍早。同治《房縣志》卷11"物產"欄稱:"(包谷)自乾隆十七年大收數歲,山農恃為命,家家種植。七八月清暖則倍收,山鄉甚賴其利;間或歉收,則合邑糧價為之增貴。"說明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之前,鄂西北山區已普遍種植上玉米。無論是鄂西北,還是陜南,在清中期以后,玉米都已成為山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嚴如煜《三省山內風土雜識》云:

數十年前,山內秋收以粟谷為大莊。粟利不及包谷,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包谷高至丈許,一株常二三包。山民大米不耐饑,而包谷能果腹,蒸飯作饃,釀酒飼豬,均取于此,與大麥相當,秋成視包谷,以其厚薄,定歲豐歉。

鄖陽府各屬"崇山峻嶺,平疇水田十居一二,山農所恃以為饔餐者,麥也,蕎也,粟也,總以玉黍為主。至稻麥,惟士官與市廛之民得以食之。"在商州各屬,"鎮安、山陽寸趾皆山,絕少水利;商南商雒間有水田,然亦不多。故商自本州而外,屬城四邑,民食皆以包谷雜糧為正莊稼。"興安府七邑水田計"不逮南(鄭)、城(固)一邑之多,山民全資包谷雜糧。"漢中府屬留壩、定遠、鳳縣、略陽、洋縣等,也"均以包谷雜糧為正莊稼。"(注:《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在南鄭縣,盆地四周的山區也多產玉米,其產量每畝約三斗至五斗(注:民國《續修南鄭縣志》卷3《風土志》"物產"。)。

馬鈴薯(洋芋)在秦巴山地的推廣,比玉米要遲一些,大約是在嘉慶年間,童兆榮《童溫處公遺書》卷3《陳報各屬山民災歉請籌撥籽種口食銀兩稟》云:

查洋芋一種,不知始自何時,詢之土人,僉稱嘉慶教匪亂后,各省客民來山開墾,其種漸繁。高山地氣陰寒,麥豆包谷不甚相宜,惟洋芋種少獲多,不費耘鋤,不煩糞壅,山民賴此以供朝夕。其他燕麥、苦蕎,偶一帶種,以其收成不大,皆恃以洋芋為主。

光緒《續修平利縣志》卷9《土產志》"洋芋"條下稱:"舊《志》未載。相傳楊侯遇春剿賊于此,軍中采以供食,山中居民始知興種,故俗又稱為楊芋。或云,乾隆間楊口仕廣東,自外洋購歸。"看來乾隆間山中已有種植,嘉慶以后才全面推廣。

山區的作物種植呈現出典型的垂直分布的特征。在河谷和山間平壩,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條件,興修渠堰,開發水田,種植水稻;在低山丘陵地帶,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在中高山地帶,則只能種植洋芋和部分雜糧。道光《石泉縣志》卷2《田賦志》"物產"欄稱:"五谷不盡種。水田種稻,坡地種包谷,麥豆則間種焉。"又說:"石邑水田十僅有二,稻谷無多,高山隨便播種,更難概論,惟坡地須酌種麥。"道光《紫陽縣志》卷3《食貨志》"樹藝"欄也說:淺山低坡,盡種包谷、麻、豆;山頂老林之旁,負谷麻豆清風不能成,則種蕎麥、燕麥、洋芋、紅苕。道光《寧陜廳志》卷1《風俗》謂:"其日用常食以包谷為主,老林中雜以洋芋、苦蕎,低山亦種豆、麥、高梁,至稻田惟近溪靠水,筑成阡陌,不過山地中十分之一。"但在道光以后,由于山區人口壓力越來越大,而地力下降,產出減少,所以高產的洋芋的種植面積逐漸擴大。光緒《定遠廳志》卷5《地理志》"風俗"云:"高山之民,尤賴洋芋為生活。道光前惟種高山,近則高下俱種。"

要言之,漢水上游地區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依次形成三個大致清淅的作物分布區域:河谷盆地和山間平壩是傳統的主要農業區,以種植水稻和麥類作物為主,玉米等雜糧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普遍實行稻麥復種或麥--雜糧一年二熟制:低山丘陵地帶乃是在乾隆以后逐漸形成的、以玉米為主要作物的種植區域,以一熟制為主,間有實行麥--玉米(或粟谷、洋芋)二熟制者;中高山地則是嘉慶以后開辟的、以種植馬鈴薯、苦蕎為主的區域,普遍實行一熟制(注:參閱蕭正洪:《清代陜南種植業的盛衰及其原因》,《中國農史》1988年第4期、1989年第1期。)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隊的左半部右加巢

@②原字為原字為法的左半右加又下加豐

@③原字為法的左半部右加旱

@④原字為法的左半部右加義

@⑤原字為豆右加劃的右半部

@⑥原字為法的左半部右加員

@⑦原字為土右加臺

@⑧原字為禾右加占

@⑨原字為米右加見

篇7

要說天津市民,危機早就不是聳人聽聞的傳言。1981年密云水庫改為專供北京城市用水,天津市飲水陷入困境。直到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通水,才結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歷史。但是,工農業發展仍靠超采地下水在維持。目前,天津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到了105m,引起的地面沉降達1—3米不等,暴雨之后,澇水難排。城市水環境雖經治理有所改善,但是周邊仍在惡化之中。2000年,因大旱連年,灤河上的潘家口水庫幾近枯竭,國務院第6次決定引黃濟津,投巨資從千里之外的黃河緊急調水4億m3,才解了天津渴水之急。而今,市民對生態環境危機的體會,除了水少、水臟之外,又添了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市場上農產品、水產品雖然豐富,但是誰知道是不是要命的污水灌養的呢?

至于流域中的其它地區,半個世紀以來,生態環境的急劇演變,則是經歷了令人由喜轉憂,由憂生畏的過程。五十年代大修水庫,流域中調蓄洪水的主要場所,從平原洼淀遷移到了山區;六十年展機井,地下水位開始下降,平原區大片鹽堿地變成了良田,為流域中灌溉農業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50年來,海河流域中的人口翻了一番,糧食產量卻增長了近6倍。海河流域面積只有全國總面積的3.3%,人均水資源量305m3,只有全國平均值的1/7,但是人口達到1.22億,占全國人口總數近1/10,而生產的糧食占全國1/10,人均糧食還高出了全國的平均水平[1];同時,還要支撐起北京、天津這樣急劇擴展的超級城市。流域固有生態系統的平衡,必不可免,也是無所顧忌地被打破了。

就在人們為發展的成就而歡欣鼓舞,為鞏固與擴大發展而不遺余力時,流域中生態環境惡化的危機不期而至。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湖泊干涸、濕地萎縮,水土流失、沙塵暴肆虐,地下水過度超采,幾近枯竭,并引起了地面沉陷、海水入侵等嚴重問題,對流域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尤其是對于流域中、東部與濱海平原區中生活的居民來說,生態環境的危機,已是威脅生存,而單憑自身又無力擺脫的困境。

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危機與流域內人類活動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人看到了日本與亞洲四小龍先后趕超發達國家的歷程。他們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同樣產生了嚴重的水問題。但是,當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水平之后,就為生態環境的治理提供了較強的實力。但是,海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已經處于危機的狀態,而人均GDP尚不足1千美元,這就迫使我們要因地制宜地探究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態環境改善之路。

目前,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危機仍然處于激化的過程中,局部有所改善而總體繼續惡化,且區域間的沖突加劇。本文從深入探討危機的成因入手,提出流域治水方略調整的階段性目標,與生態環境恢復的若干模式,建議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的研究課題。

二、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癥狀

據有關資料的統計分析,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癥狀主要表現為:

(1)有河皆干。根據對流域中下游5787km河道的調查統計,常年有水的河段僅占16%;常年斷流(斷流時間超過300天)的河段高達45%;有河皆干,不僅使平原地區失去地表水源與地下水的補給源,而且干涸的河床成了風沙的源頭,積留在河道內的垃圾與污染物也成了地下水的污染源;

(2)有水皆污。流域中87%的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了河流與水庫。全流域9951km的水質評價河長中,受到污染的河長(水質劣于Ⅲ類)達75%,其中嚴重污染(V類和超V類)的河長高達65%;水庫、湖泊甚至地下水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養殖已達到了威脅人體健康的地步;污水排海已對渤海灣的漁業資源帶來了滅絕性的打擊。

(3)湖泊干涸、濕地萎縮。20世紀50年代流域中濕地面積9000km2,世紀末濕地面積與水庫面積總和只有3852km2,濕地面積減少了57%。

(4)地下水幾近枯竭。目前,地下水年開采量達243億m3,超采65億m3,其中淺層超采24億m3,深層超采41億m3。從50年代以來,已經累計超采地下水近900億,形成了9萬km的超采區,和10多個大面積的地下水漏斗區。90年代末,深層地下水已形成整體聯片的地下水位下降區,面積達5.6萬km2。目前開采的含水層(組),將在10—15年內疏干,有3000萬人生活的地區將面臨地下水資源枯竭的危險。超采地下水還引起了地面沉陷、海水入侵等嚴重的問題。

(5)水土流失。海河流域山區面積約占流域面積得60%,地形起伏大,土層淺薄,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僅有10.4%,水土流失面積為10.6萬km2,約占流域面積的1/3。水土流失成為海河流域土地退化、土壤沙質化、山地石質化的主要根源,可使原本人多地少的海河流域,進一步喪失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還加速河床、水庫的淤積,加劇沙塵暴的肆虐。

以上介紹表明,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各種癥狀都是以水為主體,或者說,水是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核心要素。正因為如此,這場危機又被稱之為海河流域的“水生態危機”。

自然界中,不同區域所形成的不同的生態系統,是由當地占優勢的地理氣候環境所決定的,并僅能適應環境要素一定幅度的變化。受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區域的環境要素處于不同程度的變化狀態,因此,生態系統也總是處于動態的平衡之中。當環境中某個或某些不穩定因素的變幅或變速超過一定限度時,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會因受到強烈的沖擊而紊亂,甚至發展到局部或整體的崩潰并威脅到系統自身的安全,即系統處于了危機的狀態。要恢復生態系統的平衡態或重構系統新的平衡,就必須要準確把握系統危機的成因。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成因分析需要從自然與人為兩方面進行探討。

三、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自然成因

一般而言,在惡劣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適應性較強,但是生產力較低;反之,生產力較高的生態系統對環境平穩性的要求較高,對氣候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較弱,或者說,是較為脆弱的生態系統。

歷史上黃河北流的自然作用與京杭運河修建的人為影響,形成了海河流域諸多河流匯聚天津入海的局面。平原上大量的湖泊洼淀,是調蓄洪水的主要場所。這種環境下形成的生態系統,對海河流域的氣候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與自我恢復能力。但是,這一生態系統的產出較低。歷史上,海河流域的人口比今天要少得多,但是一直需要依賴南糧北運,才能保證京京畿重地的供給。

海河流域生態系統的災難性威脅,首先是來自于不穩定的氣候環境。我國東部地區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雨具有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幅很大的特點。而海河流域處于半濕潤的過度地帶,大旱大澇、連旱連澇、旱澇交替伴生的現象更為顯著。歷史文獻中常用“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和“一片,滅頂之災”一類的詞語來描繪大旱、大澇后的情景。例如明崇禎十年至十五年(1637—1642),連年大旱,“河北九河俱干,白洋淀涸,淀竭、河涸現象遍及各地,人相食的現象頻頻發生”。遭受一次嚴重的水旱災害,數以萬計的災民會失去基本的生存條件,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災區往往需要多年時間才能恢復到災前的水平,同時水生、陸生的動植物種群也會瀕臨絕境。

可見,大旱大澇、連旱連澇的自然災害一旦發生,不僅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安全與社會的穩定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于僅能適應氣候環境一定變幅的自然生態系統,亦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初,海河流域持續大旱,白洋淀干涸7年,若不是依靠古人所不具有的筑庫攔洪、機井抽水的能力,歷史上華北平原赤地千里的慘景必定重演,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統整體上會受到更為災難性的打擊。

除了年內年際間的旱澇變化之外,較長時間尺度的地球溫暖化趨向也對海河流域產生了影響。地球氣候在我國隋唐年間有過一個偏暖期,隨后長期偏冷,直到19世紀后半葉,再次出現增暖的趨勢,并在地球上部分地區帶來降雨量總體趨減的干旱化問題。在總體轉暖的過程中,20世紀五、六十年代氣溫一度下降,在全球曾引起小冰期來臨的恐慌;到七十年代后期,氣溫再度轉升,全球溫暖化受到日益普遍的關注。我國東部地區近百年來也呈干旱化的趨勢,“這種干旱化趨勢與全球增暖有一定的聯系。東部干旱最突出的是華北地區”。20世紀60年代以來,海河流域呈現用水量增加而降水量總體上下降的趨勢,加之人口翻番,人均水資源量從700多m3降到305m3。為支撐社會經濟發展而持續增加的用水量,主要是不斷擠占流域中生態環境用水的結果,使得保障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構成了尖銳的矛盾。

顯然,資源型缺水是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自然原因。這一認識表明,①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海河流域固有生態系統的平衡必然要被打破。由于流域固有的“自然環境”,既無力支撐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不能保障流域生態系統的安全,因此,生態環境的恢復,決不能以回歸從前的“平衡態”為目標,而需要發揮人類的能動力量重構新的平衡;②在重構平衡的過程中,應注重考慮增強生態系的自調節與自恢復能力,以適應多變的環境。

然而,在資源型缺水的地區,人類重構平衡的力量何在,如何把握力的作用方向與力度,如何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良性互動的關系,則需要從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人為成因作進一步的探討。

四、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人為成因

海河流域自古就是我國人類活動強度較大的地區。流域內的生態系統,早已不是單純的自然生態系統,而是自然生態與人工生態的混合系統。在該系統中,隨著人工生態系比重的不斷加大,系統總體上對環境平穩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脆弱性也隨之加大。

因此,海河流域的發展,對水利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從歷史上開運河、筑堤防,到現代建水庫、挖減河、打機井,直至跨流域引水,人類需要不斷規劃、建造出規模更為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增強對水的時空分布的調控能力。對于人類來說,水利工程是將水害轉化為水利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旦疏于治水,水旱災害就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近50年來,山區水庫的大量興建,使得流域中調蓄洪水的主要場所,由下游平原搬到了上游山區。據統計,歷史上淀泊總容積最大時243億m3,幾乎相當于今天海河流域1900多座水庫的總庫容。但是,今天,濕地與水庫面積的總和只有3852km2,僅為20世紀50年代9000km2濕地面積的2/5。水面減少,可以降低流域水資源的蒸發損失,增加大量耕地面積,滿足了當時以糧為綱的發展需要。其間,地下水開發能力的不斷提高,為保證大旱之年奪豐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加上跨流域引水的措施,也支撐起了大城市的發展與擴張。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海河流域的水問題日益突出,并逐步演變為生態環境的危機。

①由于連年干旱與需水量增加,水庫成為重要的供水水源。水庫過度攔截基流,導致河道相繼斷流,河流生態系統幾近毀滅,并大大減少了下游平原地下水的補給源。

②流域中大規模打井,無節制地超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急速下降,部分地區幾近枯竭。一旦無水可抽,當前依靠超采地下水維持的經濟必將遭受沉重的打擊。

③在流域中污水排放量成倍增長的情況下,水污染防治不力,有河皆污,更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沉積于流域之中,導致土壤與地下水的污染,華北平原將長期受到“尿毒癥”的折磨。

④山地開發,保護治理措施不力,加劇水土流失與石質化,最終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條件。由于人與自然之間陷入了惡性互動的狀態,人類為了謀求生存與發展的行為,反過來威脅到了自身的福利與可持續的發展。顯然,人類活動失度、失當、失控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人為原因。

從深層次上進一步探究,生態環境危機的發生,表明我們長期缺少對生態系統價值的基本認同與保護意識,缺少能夠有效促進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流域水管理體制,缺少把握適度、激勵自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運作機制,缺少公正、廣泛的社會監督體系。在資源型缺水的海河流域中,用水浪費的現象卻十分普遍,污水的處理率與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也都很低,許多轉變觀念、健全管理、利用成熟技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依然嚴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犯法,社會腐敗的風氣更是庇護了部分人貪得無厭、急功近利、掠奪資源、犧牲環境的行為。而這些問題,恰恰是人類活動失度、失當、失控,卻難以適時糾正的根源。

上個世紀中,一些起點較低、而人均GDP陸續超過了10000美元的國家(地區),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雖然也付出了犧牲環境的代價,但是同時積累起了相對雄厚的資本,為隨后大規模的環境治理奠定了經濟基礎。然而,在海河流域的發展模式下,生態環境已經進入了危機狀態,人均GDP依然不過1000美元。這種發展模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卻無力為環境的治理積累起資本。傳統的水利工程體系,只是為了保障這種發展模式而規劃、建設與運用,以至于會被一些人誤判為造成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元兇”。

以上探討表明,在資源型缺水的海河流域中,生態環境危機的克服,不是現行水的管理體系與管理手段可以解決的問題。在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大背景下,流域中的水利發展必須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整,海河水利自身面臨著發展戰略與治水方略調整的重大課題。

五、海河水利發展戰略與治水方略調整的階段性目標

海河流域目前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階段。生態環境危機的發生,既是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又是產業結構大調整的動因。在這一轉變中,新的平衡尚難達到,但是人與自然之間惡性互動的關系必須扭轉。水利是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環節,必須適時調整發展戰略與治水方略,實現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向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轉變。

現代水利在其成熟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社會發展不斷提出的更高的需求,必須不斷增添新的功能,突破傳統觀念,調整管理體制,改進技術手段,擴大投資規模。表1說明,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用水量與用水保證率大為提高,傳統工程體系無力解決區域與城鄉之間水資源合理配置等問題,需發展資源水利;接著,水體污染與其它水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為了解決水質、水量統一管理等問題,形成了環境水利;其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建立安全、舒適、秀美、親水的生活環境,誕生了景觀水利。至此,現代水利的發展,還只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需求。隨著人們對生態系統價值觀念的改變,人類認識到水利不僅要考慮人的需求,也要考慮生態系統的需求,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又發展起生態水利。

資源水利、環境水利、景觀水利與生態水利,不是治水階段的更替,而是現代水利內涵的逐步擴展與提高。每上一個臺階,都意味著在觀念意識、管理體制、技術手段、投資規模等方面的突破性進展;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而不是對原有基礎的否定。現代水利,如果不能在各層面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就無力解決相應各層次的問題。

對比表1可知,我國現代水利的發展,欠賬太多,遠遠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流域過去的水利建設,無疑為今日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如今愈演愈烈的生態環境危機,又暴露了現有水利系統應付新問題的能力不足。水利系統如果要勝任生態環境恢復的重任,必須在觀念、管理、技術、資金等幾方面逐步謀求實質性的突破。

海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在水利發展戰略與治水方略調整目標的選擇上,不宜簡單劃線。景觀水利與生態水利的層次目前只有局部地區有能力追求,大多數地區近期有可能解決的問題仍屬于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的范疇。

六、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的若干模式

在過去短短的50年中,海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態環境的危機在一些區域已經達到了威脅可持續發展的嚴重程度。生態環境的恢復,成為海河水利的重要使命。

在人類活動密集、資源型缺水的區域,生態環境危機的形成,往往意味著環境要素的變化超出了自然界自身能力可恢復的范疇。因此,生態環境的恢復,難以簡單地通過人類活動的退縮而回復到過去的狀態。根據林鎮洋等(2001)的綜述,生態環境的恢復有四種模式可以選擇,即復育、修復、改善與再造,其特征經整理,列于表2。

針對海河流域發展不平衡的特征與生態環境危機的不同表現,流域內生態環境的恢復,不可能僅僅依靠某一種形式,而是需要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形式,或者是多種形式的綜合運用。比如城市周邊保護與恢復部分天然濕地,可稱之為修復;而圍繞南水北調工程制定海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恢復計劃,就是一次重建新的平衡的再造過程。

無論是復育或修復原有的生態系統,還是改善或再造新的生態環境,首先都必須充分考慮到海河流域氣候環境波動起伏大、易大旱大澇的基本特點,將保障生態系統的安全作為基本的前提。海河流域中的生態系統是依賴水利系統維護的自然與人工的混合系統。系統安全性的保障,需要從兩方面考慮:①增強對生態環境的調控能力,將環境要素的變化控制在生態系統可承受的限度之內;②對生態系統進行調整,增強系統自身對環境變化的承受能力與自調節能力。以下結合三個具體方案作初步的探討。

1、推行泛濫允許型的治水模式

海河流域各條河流在山區具有遠近交替分布的特征。對于局部暴雨形成的洪水,可以通過在平原上溝通河道間的橫向聯系,利用河網使得洪水在平原上盡可能得以分散,增加回補地下水的機會。流域山區大量水庫的興建,使得平原地區洪水的壓力有所減輕。除了重點保護區的堤防之外,一般河段的堤防,不宜再繼續加高。適當允許洪水泛濫,并在面上考慮進一步的減災措施,以控制洪水的淹沒范圍、最大淹沒深度與淹沒持續時間等,既可將災害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內,又能使地下水得到較多的回補,還可以產生滯水、沖淤、沖污、洗堿、淋鹽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綜合效益。1996年海河南系諸河發生了1963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水。在已有防洪工程的調控下,雖然造成了一定范圍的淹沒損失,但是,地下水得到了明顯的回升,為隨后兩年農業的豐收,奠定了基礎。由于流域中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方面的重大變化,使得我們已經有可能考慮泛濫允許型的治水模式。

2、在蓄滯洪區部分恢復濕地

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一些蓄滯洪區,過去都是湖泊洼淀,具有調蓄洪水的功能。現在濕地大量消失,被改造成良田。隨著經濟的發展,今后分洪阻力與分洪風險增大,一旦分洪運用,國家補償的負擔很重。如果在蓄滯洪區中恢復部分濕地,不僅可以降低分洪阻力,減少分洪損失,減輕國家的補償負擔,而且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

海河流域中,只有大城市的排污河呈水量穩定增長的趨勢,但水質很差。污水用于灌溉,生產的糧食、蔬菜,已經威脅人體健康;排入渤海灣,導致了優良魚種的消亡。中小城鎮與非點源污染完全依靠污水處理,代價太高,超出現有的經濟實力。如果僅對污水作滿足濕地利用的低級處理,則成本較低,然后利用濕地可對污水作進一步的降解。據調查,許多城市地區的非點污染源(磷、氮、重金屬、懸浮固體、生化需氧量)可以在濕地內大量被去除(由于沉淀、植物吸收及分解),去除率可達50%—90%,有效地改進河流水質。在許多河流中,非點污染源所占的比例,高達50%以上,比點污染源還要重(郭振泰,1995)。因此,將洪水資源化與污水資源化結合起來,有望解決維持濕地的常年水源。

目前,蓄滯洪區中生活著數以萬計的群眾。單純限制經濟發展,蓄滯洪區群眾的生活無以改善,承災能力低下。有的靠直接引污水灌溉、養殖,長期下去必將導致蓄滯洪區生態環境的惡化。而通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進,在蓄滯洪區中合理規劃、建設以水庫、葦地、水田、魚塘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濕地,增設水的內循環系統,使水庫存水在水庫與葦地間往返流動,死水變活,改進水質,再供給水田與魚塘,蓄滯洪區將不僅能夠維持調蓄超標準洪水的機能,而且能夠在平時增強抵御旱災的能力,發揮改善、恢復生態環境的作用。達到這一目標,蓄滯洪區就有條件重點發展綠色農業、濕地經濟、旅游經濟等,有望創造更好的價值。

3、發展河道灘地型污水治理工程

重現河水清流,是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的基本要求。然而,流域中有水皆污的問題至今仍然愈演愈烈。2000年全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比1980年增加了一倍,其中87%未經處理就排入了河流與水庫。今后,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廢污水的排放量會進一步增加。如果真想實現恢復河水清流的目標,單純寄希望于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是絕對不夠的。

污水,一旦進入了河道,就相當于進入了水利部門的領地。利用水系之間的溝通,水利部門目前已經在努力通過合理的調水措施,對嚴重污染河段的水體進行稀釋、置換,控制水的污染程度。但是,在資源型缺水的海河流域,除了特殊重要的城市河段之外,這種措施無能為力。在干旱缺水的年份,即使是污水,也會被步步攔截,直接用于灌溉、養殖。為了恢復河水清流,水利部門必須突破現行觀念、管理體制、技術與資金投入渠道等方面的障礙,勇于承擔起污水治理的重任。

目前,海河流域中,即使排污河兩岸的灘地,也被用來種植莊稼,直接引污水澆灌。長此以往,后患無窮。如果利用河道灘地發展生物-生態污水修復技術(董哲仁,2001),以高水無礙行洪為原則,低水期間,抽污水上灘,經過沉淀、植物吸收及微生物的轉移、轉化及降解,較清的水回流河道,循環往復,是恢復河水清流、又成本較低的辦法。

七、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的基礎課題

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恢復,是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海河水利的重任。治水思路的轉變、流域水管理體制的完善,治水對策、技術的發展,水利投資渠道的拓寬等等,是實現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的必要前提。傳統水利雖然極大地增強了流域中調控水多水少的能力,支撐了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難以勝任流域中協調配置水資源、恢復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重任。為了擺脫困境,必須大力加強前期基礎研究,具體建議如下。

1、健全流域水管理體制。資源水利、環境水利與傳統水利的一個基本的差異,在于單靠局部地區的力量,已難以解決自身的問題。過去可以筑堤保一方平安,打井供一方水源;但是在水資源合理配置與水環境恢復的問題上,區域之間的矛盾尖銳化。這就需要流域水行政管理機構從全局出發,發揮統籌兼顧的作用。流域管理追求的是系統整體的協調發展,以實現系統整體的長遠的最大利益作為管理的目標,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局部地區當前的最大需求。流域管理機構的解決方案,可能是任何局部地區都不會自愿實施的方案。因此必須以立法的形式強化流域水行政管理機構的職權,大力加強流域機構自身的能力建設,使其切實能夠肩負起責任,并具備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與教育等手段協調解決水問題的能力。在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大形勢下,如何健全流域水管理體制,以非工程手段促使工程體系的建設與應用有利于全局與長遠的利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

2、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的治水模式。治水,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除害興利的活動,歷來就帶有與自然力相抗衡的特性。傳統水利,是以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需求為導向的。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之間基于水的平衡不斷被打破。而人類的治水活動,總是試圖在新的層面上,重構滿足人類需求的平衡。但是,單純依靠工程手段的治水活動,難以避免人與自然之間陷入惡性互動的關系。當人與自然的交互式作用超過一定限度時,就可能轉為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或者僅滿足局部地區的短期利益,而損害其他地區以至整體的長遠利益。如何扭轉人與自然之間惡性互動的關系,是決定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成敗的關鍵問題。

3、增強生態系統的自調節與自適應能力。海河流域生態系統變化的總趨勢是系統中自然成分下降而人工成分上升,使得系統的脆弱性不斷增加。面對海河流域易旱易澇的特點,只有依靠更為強大的水利工程體系來保障生態系統的安全。如何通過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調整,增強生態系統對異常氣候的自調節與自適應能力;水利建設如何有利于促進這種調整而非僅僅維系現行的發展模式,是關系到生態環境恢復的成效與代價的基本問題。

4、規范信息管理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發展。在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發展的過程中,以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是基本的需求。沒有可靠、實時、完備的信息來源與信息分析、預測技術,就難以實現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的發展目標。但是信息工程與土木工程有許多特性上的不同,如硬件淘汰快,軟件需要不斷更新升級等。對于土木工程,我們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規范;對于信息工程,也必須盡快建立規范化的管理制度。流域機構如何在信息系統規范化的進程中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與管理功能,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5、建立更為合理的投入機制。傳統水利的投入機制,無法滿足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的發展需求,其效益評價的基本準則,與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的價值觀念相比,也已經顯得陳舊。傳統水利的投入機制不調整,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發展的必要投入就無法保證。如何為現代水利的發展建立起長期穩定、與經濟發展同步按比例增長的投入機制,是早就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之上,但是至今仍未得到解決,已經嚴重阻礙我國現代水利進程的瓶頸問題。

6、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公眾參與制度。生態環境惡化,是在每一個局部地區都在爭取“以最小代價獲得自身最大利益”的發展中爆發的。只有“受害者”才是糾正“受益者”不良行為的根本力量。公眾參與,在國際上已經被公認,是解決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無論公眾參與引出了多少麻煩,這一環節只是不斷被健全、而不是被取消。如何從我國國情出發,逐步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對于現代水利的發展至關重要。

致謝:向立云、苑希民、梁志勇、吳玉成、李娜、王艷艷等多位專家對本文的修改提出了寶貴的建議,謹此深表感謝。

參考文獻

[1].王志民主編:海河流域水資源管理研究,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2].林鎮洋、鐘詩明:都市水環境與生態工程,2001年海峽兩岸城市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001。

[3].郭振泰:都市發展與水患,水患何時了——水患與防洪排水研討會論文集,時報文教基金會叢書⑦(ISBN957-13-1727-6),1995。

[4].董哲仁:受污染水體的生物—生態修復技術,中國水利科技網,2001年12月。

注:

1海河流域水生態恢復研究(初步報告),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2002年2月。

2中國水旱災害,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年,p.291

篇8

(二)教師知識結構不完善,教學模式陳舊,考核不合理

英語專業出身的教師從事物流英語教學時存在專業知識結構不完善的問題,在涉及物流方面的專業術語時可能無法清晰地表達出專業術語的內涵。而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的英語基本功大多不夠扎實,且教學模式陳舊,局限于“傳授知識”,師生之間缺乏互動,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專業英語的教學普遍流于形式。語言的學習最終是為了學以致用,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外語要求是看得懂、說得出、寫得了有關涉外業務的資料,能夠結合專業和崗位得體地進行日常會話和專業交流。現有的考核制度并不能幫助實現這一目標,不能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英語水平。

(三)英語教材針對性不強

現有的英語教材種類繁多,但適合高職院校尤其是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卻極少。目前高職院校大多使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職業英語>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實用英語》,其內容豐富、貼近生活,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即便閱讀一般的英語教材也困難重重。

(四)教學與實踐脫節

學習的目的在于用。所謂“學以致用”,就是要求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技能隨時隨地應用到工作、生活當中。而不少高職院校只是將物流管理專業英語的重點灌輸給學生,然后進行簡單的課程考核便結束,致使課程學習與實際應用相脫節,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預期差距很大。

二、提高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英語能力的建議

(一)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英語能力

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英語水平較差,教師可多與學生互動,深入了解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因材施教,慢慢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其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并循序漸進地教授語言技能,同時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專業英語,并根據每個人的英語水平建議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鼓勵他們自發地學習專業英語。

(二)優化教師隊伍,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和考核制度

引進高質量人才,同時加強現有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到物流企業調研、參加培訓等方式,豐富教師的物流管理專業英語的實用經驗。教師應根據學生對專業英語的學習需求設置每學期的學習任務,或者是特定條件下的物流管理項目。倡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之余,多了解國外物流管理發展歷史,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用英語討論先進的物流管理方式,如亞馬遜、沃爾瑪等大公司的物流管理方式。同時要摒棄“一考定終身”的傳統評價方法,采取課堂與課程測試以及實踐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表現,全面提高專業英語水平。

(三)采用英語教學新模式,選擇合適教材

在“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方法,進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班級主題活動來營造英語學習氛圍,如:組織班級辯論賽,鼓勵學生用英語講述物流管理典型案例;開展模擬采購或管理實況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教材,教材內容要豐富,但不能太復雜,要讓初學者容易接受。

(四)校企合作,建設實習基地

高職院校應該與物流企業合作,在物流管理崗位設立特定的實習名額,鼓勵學生去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英語教學進行改革,提升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物流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

篇9

1、新時期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

新《水法》的頒布,將全面推進我國的水利事業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新《水法》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主線,以新體制、新機制為發展理念,歸納起來有“六新”,即新形勢、新問題、新目標、新層次、新體制、新機制,標志著我國將進入水資源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全面節約和有效保護的歷史新階段。

新世紀:21世紀是我國進入現代化水利發展的新時代,21世紀被稱為水的世紀,21世紀水利的主要矛盾是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與水環境惡化。

新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水多(洪水)、水少(干旱)、水臟(污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

新目標: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各國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共同準則。

新層次:一是水資源規劃,強調流域內的區域規劃應當服從流域規劃,專業規劃應當服從綜合規劃。二是強調水資源配置和節約使用。

新體制: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與此相一致,中編委批復的流域機構“三定”方案已首次明確流域機構是具有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統一管理流域的水資源。

新機制: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等各個領域有相應的約束和獎懲機制。如明確國家對用水實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制度。

2、我國幾個大型水庫管理實例

多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大型水庫管理,主要是對樞紐工程進行管理,樞紐工程以外的水庫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管理。以下對幾個水庫管理主要特點進行分析。

(1)密云水庫

密云水庫于1958年興建,1960年投入運用。水庫庫容43.75億m3,水面面積188km2,水庫的主要任務是防洪和為北京市供水。工程安全管理與水環境保護已成為密云水庫管理中的主要工作任務,水庫位于北京市內,由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密云水庫及引水渠管理條例”(已三次修改),水庫上游為河北等省,要求發展經濟時考慮水資源保護,不得造成污染。水庫管理單位亦負責樞紐及水庫的管理,由地方人大立法授權。他們認為水庫管理主要要搞好工程安全管理,制定工程檢查、監測管理規程,水庫上游的環境保護要常抓不懈,加強執法,監控水庫水質,控制污染源,搞好庫區消落區管理與就地后靠移民管理。

(2)隔河巖水庫

隔河巖水電站于1987年動工興建,1994年全部機組并網發電,1995年竣工。隔河巖水庫全長93.7km,庫岸線周長560km,水庫庫容34億m3。水庫區面積10.8萬畝,全部在湖北省長陽縣境內。樞紐工程由建設單位管理,水庫由長陽縣有關部門管理。水庫主要管理特點:一是有一個科學合理的長期發展規劃并付諸實施;二是有一套移民后期扶持措施;三是有一支穩定的移民干部隊伍;四是有較健全的庫區管理法規作保障,縣人大通過,省人大批準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清江庫區管理條例》,對庫區的范圍、責任劃分、管理機構、保護和治理、開發和利用、資金的統籌、管理與使用、罰則在條例上予以明確。

(3)丹江口水庫

丹江口水利樞紐于1958年開工,1968年第一臺機組發電,1973年初期工程全部完建。初期規模壩頂高程162m,正常蓄水位157m,相應庫容174.5億m3,回水里程77~177km,水庫面積750km2。庫區主要位于湖北、河南省。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由漢江集團水利水電有限責任公司(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負責。他們的主要作法:一是搞好樞紐工程管理與水庫調度;二是開始探索進行庫區水政水資源管理;三是過壩航運管理。目前遇到的管理問題主要有:水庫水政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問題、水庫水資源保護與水土保持問題、水庫消落區土地管理問題。

3、關于三峽水庫管理

三峽水利樞紐規模宏大,工程任務以防洪為主,包括發電、航運等,具有巨大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工程于1993年開始施工準備,將于2003年6月初期蓄水通航,2009年完建。3.1三峽水庫管理的有關問題及建議的對策措施。

(1)防洪調度

三峽工程2003年6月至2007年9月為圍堰擋水發電期,運行水位135m;2007年汛后蓄水至156m水位,工程達到初期運用規模;到2009年汛后,工程具備按最終規模(正常蓄水位175m)運行的條件。圍堰發電期和初期運用規模階段處于工程建設期。三峽工程建成后水庫有防洪庫容221.5億m3,可調節上游洪水,提高荊江堤防防洪標準,可使荊江河段達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遇超過100年一遇至1000年一遇洪水,包括類似歷史上最大的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泄量不超過80000m3/s,在荊江分洪區和其它分蓄洪區的配合下,可防止荊江地區發生干堤潰決的毀滅性災害。

建設期防洪調度問題主要有:防洪與發電、航運等綜合利用的協調,防洪調度管理措施的落實,實時調度方案的制定及實施保證,洪水預報及調度效果出現偏差時采取的措施等。

建議采取的應對措施:①建立科學的調度管理體制和機制。要明確調度權限,三峽水利樞紐的防洪調度應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或國家防總授權長江防汛總指揮部)負責統一指揮、統一調度。要建立實時調度中信息通報以及調度命令下達、執行、反饋機制。②制定三峽水利樞紐調度規程。③研究制定三峽工程建成后的長江防洪調度方案。④建立和完善三峽工程水情自動測報系統。⑤建立和完善三峽工程洪水預報系統。⑥協調好防洪與發電、航運等綜合利用的關系。⑦加強與防洪調度相關的專題研究。⑧水情、泥沙實時監測。⑨加強三峽庫區河道管理。

(2)水資源保護和利用

這方面的主要問題有:①對庫區水質及飲用水源安全的影響問題。三峽水庫蓄水后,水流減緩引起擴散能力減弱,庫周近岸水域及庫灣水環境承載能力下降較明顯,對重慶主城區、長壽、涪陵、萬州庫段近岸水域及小江、香溪等庫灣水域的影響也較大。②“白色污染”問題。“白色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農作物等被暴雨、洪水沖刷入庫形成的漂浮物。目前在葛洲壩前的年堆積量達2.2萬m3,以后主要變為對三峽大壩的影響。③面源污染的影響問題。據調查,三峽水庫的污染負荷70%~80%來自于面源,面源污染物主要是汛期隨地表徑流進入水庫。

建議采取的對策與措施:①確立三峽水庫水資源保護管理體制。依據新《水法》的規定,三峽水庫水資源保護應當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體制。②盡快組織編制三峽庫區環境保護實施計劃。③做好水庫建設運行期的保護工作。④進一步加大三峽水庫水資源保護基礎研究。⑤三峽水庫水產養殖和水質保護關系研究。⑥強化庫區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⑦加強庫區水環境及生態環境監測。⑧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饋體系。

(3)水土保持

三峽工程建設期可能出現的水土保持問題:①工程建設過程的水土流失。②大壩主體工程土石料場、棄渣場水土流失。③壩區附屬工程建設人為水土流失。④移民遷建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滯后。⑤專項改建工程?亮魘А?br>需采取的對策措施:①加強三峽工程建設水土保持工作。②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各級領導、各部門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③全面編報、補報水土保持方案。④開展三峽工程建設及庫區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⑤加大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⑥開展長江流域坡面泥沙輸移特征研究。

(4)移民后期扶持、庫區開發方面

這方面可能遇到的問題:①水庫消落區的利用管理問題。2007年汛后至2009年汛前,汛期水位135m,枯季水位156m,壩前水位變幅為21m,水庫消落出露的耕園地為6.6萬畝,歷時為100天左右,可以種植生長期較短的糧食、豆類、蔬菜或青飼料作物,但應加強管理,還有工業、商業、水運、旅游等行業在消落區的管理問題。②水域利用及生態環境問題。③庫區土地開發利用問題。④移民后期扶持問題。⑤庫區超蓄問題。

建議的對策措施:①加強水庫消落區管理。②制定水域利用管理辦法。③加強對土地開發利用的管理。④研究制定三峽水庫后期扶持政策及管理辦法。⑤研究建立三峽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的監督管理體制。

(4)地質災害防治

篇10

(一)全面推行現金流量預算目標管理

按照上文劃分的不同類管理單位,結合現金流量預算管理實際情況及存在的困難,制定各類現金流量預算管理的目標。對A類現金流量預算,直接影響公司整體預算準確性,但管控難度最大,公司對此類預算目標依據考核標準擬定;對B類現金流量,所占比重雖沒有A類大但是僅次于A類,結合實際管控狀況管控目標比考核標準略高;對C類現金流量預算,雖然比重與B類相當,部分月份比重比B類大,但預測與執行難度較B類簡單,對此類指標管控目標比B類更要嚴格;D類現金流量預算雖然比重很小,但也是其中一組成部分,此類預算預測難度最低,對此類現金流量預算管控目標要有效做到“零失誤”。

(二)劃小現金流量預算單元,明晰預算主體

按照現金流量預算管控責任主體細化不同的預算單元、針對各預算單元的生產經營業務,按照管理類別和不同的體系,將預算單元細化基層班組、具體專責。從而實現現金流量預算管控目標的細化分解,強化預算執行管理,有效做到責任人的責任落實,并可以有效的將獎懲考核與預算執行管控有機結合。

(三)強化重點現金流量預算的管理與控制

公司可以將各職能部門的專業管控人員納入到現金流量預算管理體系中,實現對重點現金流量預算的實時監控。對重點現金流量預算從預算申報、執行、完成統計、評價分析等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全部都作為現金流量預算的一個控制節點,并將每一管控節點的管控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崗位,明確具體的人員,實現現金流量預算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控制。

三、建立全員現金流量預算分析體系,加強內部監督

(一)建立過程預警分析機制

公司財務作為現金流量預算整體歸口管理單位,在每月下旬對各單位申報現金流量預算進行統計,逐項統計各預算單元的完成情況,對偏差較大的及時預警提示,及時完成存在困難的預算,并與各預算單元責任單位溝通擬定相關的完善措施,有效保障各單元預算的完成。

(二)建立月度執行分析機制

按照“公司—歸口管理部門—預算單元-管理責任人”四級管理模式制定并下發月度預算完成分析模板,強化了對預算執行分析的指導作用。每月定期召開基層單位的現金流量預算執行分析會,對每月各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依偏差比率排名,對偏差較大的后三名單位著重分析。

(三)建立現金流量預算執行通報機制

建立現金流量預算執行通報制度,每季度對對各單位現金流量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排名,并在公司內部辦公系統通報。通過排名、獎懲兌現,有效激勵、引導各單位提升現金流量預算準確性管理。同時,將現金流量預算準確性納入季度考核評價,促使全體員工“建標、對標、追標、創標”,提升爭先進位意識,確保現金流量預算管理目標的實現。

四、建立完善全員現金流量預算考核體系,提升責任主體積極性

(一)建立完善考評體系,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有效的獎勵可有大幅提升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失誤。為了充分發揮每一個責任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并不斷完善考核獎勵辦法,同時針對不同種類現金流量預算依據其比重、管理難易程度等區別獎勵,體現獎勵科學公平性。科學公平考評體系的建立可以在公司范圍內形成優勝劣汰,創先爭優的良性競爭機制。

篇11

1.2雙語教學模式的發展

根據經濟全球化經濟的發展趨勢,對于語種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但對于物流管理行業來說,一些英語的簡寫加大了對專業性知識水平有限管理人員的難度,使得管理員在區分投攬上沒有依據性,所以對于當今物流管理行業也加大了對語種的學習模式。并且對于一些商品的產品規格上都有專業的英文標注,這些都會對物流管理員在識別上加強了難度,針對這種局勢的發展情況,物流企業在培訓策略上加大了對雙語教學的模式。其中對于一些專業性術語的縮寫都要求管理人員必須掌握,平時加強對英語方面的練習,包括發音和寫作。并且在后期考核制度中對學過的專業性術語的知識進行考核,對于不合格的管理人員進行再次的培訓,對于已合格的員工頒發職業英語證書,說明對物流管理及崗位的有一定的認可,可以憑借專業的職業證書和技能證書得到企業專門的承認。

2高職院校雙證書的銜接模式

高職院校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實現各種有效技能的對接。首先,在制度上采取了雙證書的制度,在學習階段內完成在院校內的學習教育,獲得院校內頒發的學位證書,按照物流行業的管理標準在職業資格證書上分為不同的劃分方案,其中最高級的職業資格證書為高級物流師,高級物流師資格證考取的對象為從事多年物流管理行業的人員,具有豐富的累積經驗,對管理中的事物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有效處理。所以對于較高級資格證的考取對象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其次便是物流師,屬于國家二級資格證書,在物流管理界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于報考的對象為在物流管理行業從事2年以上的員工,并且學歷為碩士或以上學歷,對事物的流程能夠進行詳細的規劃分析。助理物流師屬于在校學生報考的對象,只要對專業知識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對一些專業性的技能能簡單的操作,便能符合報考助理物流師的資格。最低程度的為物流員,針對對象為大眾群體。通過這種劃分詳細層次的模式,能夠對資格證與考試體系兩者間進行有序的銜接。另外,要在實踐經驗上與雙證書進行有效的銜接。高職院校為專項人才提供實踐的機會,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與院校實現企業合作的模式不斷加大,這樣的合作關系不僅能夠帶動企業的發展,運用專業知識性人才,加強了對操作流程的規范性。這種模式也為院校內的實習生提供了工作崗位,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率,在實習過程中不但能得到專業技能的認可,在物流證書上也能實現崗位職業證書與職業課程的有效對接,使物流人才可得到全面認可,具有扎實穩固的專業技能走向工作崗位。

篇12

一、教學資料自動化管理系統

1.教學資料管理特征分析

教學資料的管理是高等院校教學過程管理的難點,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試卷以及畢業論文等教學管理對象種類多、數量大、查詢頻繁,其管理一直存在很多問題。傳統的教學資料管理模式下雖然可以通過分類存儲并建立資料卡片進行管理,但是管理的效率比較低,查詢更新都比較困難,信息的共享性也比較差;由于高校擴招等原因,原有的教學資料數量大為增加,傳統的管理手段的弊端日益凸現,以試卷管理為例,不但需要大量的存儲空間,而且查找十分困難。因此教學資料的管理具有管理對象復雜多樣、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廣的特點,增大了其管理難度。

2.現代物流管理思想的運用

從現代物流管理思想角度理解,教學資料也是一種“貨物”,其管理過程可以理解成為基本的貨物庫存管理,在合理地分析其特征的基礎上,可以提出與之對應的教學資料自動化管理系統。借助現代化的物流設備和信息管理技術,使用包括自動化立體倉庫設備、條碼技術等在內的現代物流管理技術,實現教學資料的查詢、存取等操作的數字化、機械化和自動化管理,極大地減輕了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教學管理的效率,該系統總體組成包括管理信息系統、自動化倉庫系統、條碼識別系統、物流傳輸系統以及智能監控系統等五部分。

二、實驗教學管理

隨著現代教學觀念的不斷轉變,實驗教學目前日益受到重視,但是隨著實驗教學對象和實驗教學內容的不斷擴充,實驗教學的日常管理難度也在不斷增加。

1.實驗教學過程管理

目前高等院校中實驗教學中提高開放性、資源共享性已經稱為共識,而隨之而來的是實驗學生數量、實驗教學內容大幅增加,傳統的簽到考勤制度等越來越顯現出不適應現代教學要求,相關的學生信息,特別是記錄實驗過程的動態信息的管理已經成為影響實驗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利于教師能夠及時的掌握相關教學情況,并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該管理系統包括以下主要的功能模塊:

(1)學生基本信息管理模塊:主要負責管理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專業,身份代碼,自動識別標識等方面。

(2)學生學習任務管理模塊:主要負責管理學生學習計劃的制定、、以及學生實驗教學的完成情況統計,該模塊同時具備學習進階權限管理功能,能夠對根據系統掌握的信息對學生的實驗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判定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并確定學生分級實驗教學的具體等級,為學生制定合理的實驗教學計劃,實現因材施教。

(3)學生實驗成績管理模塊:主要負責學生實驗成績的記錄、查詢。

(4)實驗教學內容信息管理模塊:主要用于相關人員查詢實驗教學的基本資料,包括實驗指導書、實驗報告以及實驗地點、實驗步驟等教學信息。

(5)學生實驗教學綜合評價模塊;能夠對學生實驗進行實時監測,完成實驗數據的實時記錄,并具有實驗過程追溯能力,防止偽造實驗數據,并能夠對上交的實驗報告進行評判,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成績評定。

2.實驗室設備管理分析

目前由于實驗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實驗室實驗教學設備不斷增加,同時在有限的實驗資源范圍內必須多個實驗教學項目共享實驗場地等資源,這就帶來實驗設備更換識別的問題,以我校的理化實驗室為例,一個實驗室需要承擔不同教師的近十項教學實驗,管理上千臺(套)不同類型的實驗設備,而且不同的實驗項目之間還存在著人員和設備的重疊,給實驗室設備管理帶來諸多問題,而采用現代物流先進的貨物管理方法,引入RFID技術,建立實驗設備的動態儲存位置管理;同時利用該技術可以實現學生領取設備的動態管理,這樣就可以將實驗室設備的管理責任落實到人,減輕了實驗教學人員的工作量。

3.實驗教學過程的人員管理

利用RFID技術可以實現教學過程人員的自動化智能管理,自動實現對實驗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實驗出勤情況的紀錄,并可以實現人員實驗時間安排的合理規劃,防止出現實驗教學時間沖突的現象,對于簡單的、基本無風險類操作實驗,可以實現實驗教學的無人化管理,實現學生實驗時間的自動調配,有效地解決學生實驗時間無法整體協調,實驗教學無法整齊劃一完成的難題困擾。

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和資料管理的管理對象種類多樣,且相互作用,并具有典型的實時動態變換特性,對教學過程的合理計劃和控制,符合現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思想,將現代物流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技術合理地應用于教學過程管理,突破以往傳統的手工資料收集、整理、查詢的管理模式,以智能化、信息化為依托,從系統整體管理的角度出發,符合現代物流教學要求和實際情況的管理模式,將提高高校教學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篇13

【正文】隨著新經濟時代來臨,作為一種嶄新的商務交易活動,使貿易洽談可以足不出戶在網上解決,給傳統經濟帶來翻天覆天的變化。然而交易的最終實現還有賴處于后臺的物流產業,傳統的運輸倉儲方式在新經濟的模式下,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發現現代物流業,推動電子商務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運輸倉儲手段與現代信息技術重新整合的大勢已經來臨。然而,我國發展物流管理業的形勢并不讓人樂觀。建立現代化物流業,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是推動市場經濟的重要條件。

一、物流管理與電子商務的關系

在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的關系中,是電子商務改變物流,還是物流影響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此筆者認為:物流將會影響電子商務的發展,但最終將會是電子商務改變物流,而物流管理體系的完善將會進一步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

(一)物流管理在電子商務的全過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電子商務是20世紀信息化、網絡化的產物,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已廣泛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但是人們對電子商務所涵蓋的范圍卻沒有統一、規范的認識。和傳統商務過程一樣,電子商務中的任何一筆交易,都包含著四種基本“流”:即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和物流。在電子商務條件下,前面三種“流”的管理過程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和網絡通訊設備實現。物流作為四“流”中最為特殊的一種,是指物質實體(商品或服務)的流動過程,包含運輸、儲存、配送、裝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種活動,而實體流的過程必然涉及到渠道的物流管理。

過去,人們對電子商務過程的認識往往只局限于信息流、商流和資金流的電子化、網絡化,而忽視了物流的電子化過程,物流仍然可以由傳統的經銷渠道完成。但隨著電子商務的進一步推廣與應用,物流的重要性對電子商務活動的影響日益明顯。試想,消費者在網上購物,但所購貨物遲遲不能送到,其結果可想而知,消費者勢必會放棄電子商務,選擇更為安全可靠的傳統購物方式。

由于電子商務的服務對象是不受地域限制的,那么對企業來說,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把商品送到顧客手中,是能否吸引顧客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所以電子商務時代,建設一個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管理體系,既是網絡經濟電子商務發展的迫切需要,又是各個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隨著物流管理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物流管理是電子商務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現代化的物流是實施電子商務的根本保證

長期以來,我國電子商務的最大障礙,從根本上講,就是一個物流與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嚴重脫節的問題。目前的電子商務只能是靠網絡訂貨,靠物流體系送貨。而將商品及時地配送到用戶手中,完成商品的空間轉移(物流),才標志著電子商務過程的結束。因此物流系統的效率最低是電子商務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我國,物流設施落后,配送體系尚不完善,要發展電子商務首先應改造物流設施,建立與電子商務銜接的配送體系。否則,物流將會成為電子商務的最大的瓶頸。因此,建立現代化物流是實施電子商務的根本保證。

首先,物流保障生產。無論在傳統的貿易方式下,還是在電子商務下,生產都是商品流通之本,而生產的順利進行需要各類物流活動支持。生產的全過程從原材料的采購開始,便要求有相應的供應物流活動,采購的材料要及時到位,否則,生產就難以進行;在生產的各工藝流程之間,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過程,即所謂的生產物流,以實現生產的流動性;部分余料、可重復利用的物資的回收,就需要所謂的回收物流;廢棄物的處理則需要廢棄物物流。可見,整個生產過程實際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動。合理化、現代化的物流,通過降低費用從而降低成本、優化庫存結構、減少資金占用、縮短生產周期,保障了現代化生產的高效進行。相反,現代化物流的發展滯后,現代生產的全過程將難以順利進行,便捷的電子商務貿易形式,也將是無米之炊。

第二,物流是實現“以顧客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證。電子商務的出現,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終消費者,在電子商務環境下,顧客只要坐在家里,便可以在因特網上搜索、查看、挑選,完成購物的過程。物流是電子商務中實現以“以顧客為中心”理念的最終保證,缺少了現代化的物流技術,消費者所購的商品遲遲不能送到,或者所送的商品并非自己所購,消費者必然會回復到傳統的購物方式,那么網上購物就難以發展。

第三,物流服務于商流。在商流活動中,商品所有權在購銷合同簽訂的那一刻起,便由供方轉移到需方,而商品實體并沒有因此而移動。在傳統的交易過程中,除了非實物交割的期貨交易,一般的商流都必須伴隨相應的物流活動,即按照需方(購方)的需求將商品實體由供方(賣方)以適當的方式、途徑向需方(購方)轉移。而在電子商務下,消費者通過上崗購物,完成了商品所有權的交割過程,即商流過程。但電子商務的活動并未結束,只有商品和服務真正轉移到消費者手中,商務活動才終結。在整個電子商務的交易過程中,物流實際上是以商流的后續者和服務者出現的。沒有現代化的物流,商流活動仍將是傳統的買賣方式。

綜上所述,物流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根本保證。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現代化物流,以進一步推廣電子商務。

(三)電子商務促進物流技術的大發展

所謂物流技術,是指完成物流任務所必須采用的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傳統的概念主要是指物資運輸技術或者物資流通技術,也就是說物流技術是各種流通物資從生產者轉移給消費者時,實現各種流通形態的停頓與流動功能所需要的材料、機械、設施等硬件環境和計劃、運用、評價等軟件技術。

隨著商品庫存的積壓帶來巨大的商業風險,零庫存物流技術也就應運而生了。零庫存商業系統的實施必須依托如下三個條件,首先必須有一個能夠準確、快速反映市場需求的信息系統,其二必須有一個能夠根據所獲得的市場信息進行生產調節或者采購的快速柔性生產系統。此外,還必須有一個貨物快速配送系統。零庫存概念的提出,似乎使物流技術的發展遇到了難以解決的矛盾。但電子商務的出現,便得到了解決,使物流技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電子商務是一種新型的基于因特網技術的商業活動的形式。電子商務實現了在全世界范圍內用因特網技術以電子方式進行物品與服務的交換。電子商務所完成的功能不僅僅是訂貨和支付,實際上,電子商務擴展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商務過程。電子商務包括企業內部網、企業內部網同因特網的聯接應用系統。電子商務應用系統是客戶訪問的入口,用戶通過因特網,可以在這個系統上查看產品目錄,翻閱產品資料,還可以通過電子定單系統下單和通過電子支付系統結算。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企業不必再花費巨資進行產品信息采集了,企業決策層根據這些信息適時調整生產計劃,適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客戶就可以通過電子商務系統訂貨,即時反饋到企業,企業立即組織生產,最后通過配送系統即時送到用戶手中。這樣,企業就以少的投入實現了產品的零庫存生產過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普及,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電子商務勢必取得長足的發展和應用,物流管理也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貨暢其流”。

(四)電子商務促使企業重新認識物流過程,明確物流管理目標,進一步形成供應鏈管理

有了完善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長足發展等前提條件,企業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已經由節約原材料的“第一利潤源泉”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第二利潤源泉”,轉向建立高效的物流一體化的“第三利潤源泉”。此時的物流管理應是以生產企業為起點,經由物流企業、銷售企業、直至消費者的整個供應鏈系統化的一體化物流過程,其管理目標是通過各個環節的密切配合,對產品進行適時適地的遞送,實現最佳客戶服務與最低配送成本的組合。因此,物流管理的內涵得到了延伸。

一次完整的電子商務過程包括廠家將產品生產出來,通過運輸、倉儲、加工、配送到用戶(消費者)的物流全過程。這個過程的管理稱之為供應鏈物流管理。供應鏈物流系統連接多個生產企業、運輸業、配銷業及用戶,隨需求、供應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要求系統管理必須具有足夠的靈活性與可變性。供應鏈物流系統從生產、分配、銷售到用戶不是孤立的行為,是一環扣一環的,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因此,必須協調一致,才能發揮其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電子商務時代,物流與信息流的相互配合體現得越來越重要,在供應鏈管理中必然要用到越來越多的現代物流技術。

二、物流現代化的發展環境與策略

(一)目前我國物流管理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規模,但是從總體上還不能適應電子商務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物流效益不高、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很大差距。物流業相對于第三產業中其他行業和其他產業特別是第二產業的發展關系仍不協調,按照社會化大生產分工協作規律要求的物流社會化服務體系亟待加強。第三產業領域改革和管理相對滯后,市場競爭機制和市場管理法規不夠健全,大部分商品放開后市場流通秩序比較亂,物流企業自身經濟效益不佳。國有物流企業從運行機制、組織化程度、經營方式等方面都不適應電子商務時代要求,市場占有率下降,主渠道地位發生動搖。

1.基礎設施能力不足。交通運輸能力仍不能滿足運輸需求,主要運輸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倉儲設施落后,大量的倉庫是五、六十年代的老舊建筑。

2.技術裝備落后。現代化的集裝箱、散裝運輸發展不快;高效專用運輸車輛少,裝卸搬運的機械化水平低。

3.管理分散,社會服務水平低。由于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缺乏統一規劃、重復建設加劇。全國物流企業處于小、多、散、弱的狀況,難以形成有效的社會服務網絡。

4.物流行業人才培訓和物流信息工作亟待加強。物流人才和信息化是實現物流現代化的根本條件。目前這方面的工作沒有一個部門來負責。這對于物流人才的培訓和信息化的推進依然是整個物流行業的問題。

5.物流管理系統的發展沒有統一規劃,管理體制仍需進一步深化。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的物流行業發展滯后。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管理體制的改革落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到目前為止,我國物流業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稱多元的管理方式。由于體制沒有理順,各部門之間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業管理中存在的條塊分割、部門分割、重復建設等種種問題。另外,已經形成的社會物流系統與企業物流系統由于管理的目的、手段不同,二者不能有效地結合和協調發展,也對物流合理化產生不利影響。物流業既然是全社會的服務行業,覆蓋了國民經濟的所有產業,就更應該重視它的總體發展規劃。應當把物流管理作為國民經濟大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來抓,制訂具體的發展目標,分部門組織實施,使物流行業各個部門協調發展。

6.對于搞好物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長期以來,“重生產、輕物流”的思想觀念仍沒有脫離舊體制的束縛。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流通不再只對生產起一種反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流通對生產起一種決定作用。我們必須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戰略角度來認識搞好流通、建設好物流管理系統的重要性。

(二)電子商務時代中物流管理的趨勢

1.由顧客服務轉向關系管理。過去物流管理著重在企業內部作業與組織的整合,對下游顧客的對應仍以服務品質為主要管理重心。因此,評價管理績效多數為定單周期時間的速度,供貨率等。然而在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模式發展下,企業逐漸轉向強調跨企業界限的整合,使得顧客關系的維護與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電子商務時代中客戶關系管理理念的出現,物流管理已從物的處理提升到物的加值方案管理。

2.由對立轉向聯合。傳統商業通道中,企業間多以自我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因此往往造成企業間的對立局面。然而在追求更大競爭力的驅動下,許多企業開始在各個商業流通技能上的整合,通過聯合規劃與作業,形成高度整合的電子商務供應鏈通道體系,使通道整體績效大幅提升。

3.由預測轉向終測。傳統的流通模式通過預測下游通道的資源來進行各項物流作業活動,但預測的準確性不高,因而浪費了商業資源。新興的物流管理趨勢是強調通道成員的聯合機制,成員間愿意互換營運及策略的信息,尤其是內部需求及生產的資料,使得上游企業無需去預測,流通模式是逐漸由預測基礎轉向終測基礎發展。

4.由功能整合轉向程序整合。在渠道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企業必須更快響應上,下游顧客的需要,因而必須有效整合各部門的營運,以程序式的操作系統來運作。物流作業與活動具有跨功能,跨企業的特性,故程序式整合是物流管理成功的必要條件。

5.由垂直整合轉向虛擬整合。在傳統渠道中,一些大型企業會進行通道的垂直整合,以期對通道掌握有更大的力量。事實證明這并不成功,反而分散了企業的資源,并將主業削弱。今后企業必須將非核心業務委托給專業管理公司,形成虛擬企業整合體系,為主體企業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在虛擬整合趨勢下,供應鏈體系得以成功發展,物流產業也得到很大支持,得以配合主體企業商流之需,不斷開發新的增值服務項目,形成更專業的第三方物流,為市場提供更好、更多和更有價值的服務。

6.由信息保密轉向信息分享。在供應鏈管理結構下,供應鏈內相關企業必須將供應鏈整合所需的信息與其他企業分享,否則無法形成有效的供應鏈體系。7.完善對物流科學的研究。物流科學是融匯了技術科學和經濟科學的綜合科學,其內容相當廣泛,包括系統科學、管理科學、環境科學、流通科學、運輸科學、倉儲科學、營銷科學、再生科學以及機械、電子等方面專門技術。物流科學是現代大生產、大流通的必然產物。隨著電子商務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對我國物流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科學和理論的研究更具積極的作用。

(三)我國物流現代化的發展策略

電子商務時代中,應根據我國物流市場供求情況的分析,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產業。

1.明確管理物流行業的政府部門。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物流行業的管理權也應該是統一的。我國物流業經過多年的建設,物流業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已經具有相當規模。但是由于管理體制改革滯后,使得物流業發展不快,處于“小、多、散、弱”的狀態,社會化、專業化程度低,社會物流整體效益差。過去,我國的物流行業的管理,政策缺乏統一與銜接。現在應當設立具有統一協調職能的專門工作機構,組織各有關部門,共同為統一歸口管理物流行業創造了條件。政府應加強對物流工作的領導,建立權威的組織協調機構,統一全國物流發展工作,使我國物流業能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2.加強有關政策研究。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在新舊體制并存的環境下,制定正確的政策就成為推動物流業發展的至關重要的環節。研究制訂符合促進實現物流管理現代化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將會進一步調動社會各方面發展物流事業的積極性,擴大資金來源的渠道,加快物流業的發展。

3.制定全國性的倉儲法規和運輸法規。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有專門的倉庫法。過去,我國各個流通主管部門也制定過倉儲方面的管理規定,但只適用于本系統,而非流通部門的儲運企業與非國有儲運企業沒有章法可循,不利于現代物流配送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全國范圍內網絡化運輸的發展。

4.物流產業的發展要加快改革步伐,堅持走專業化、社會化的道路。物流現代化的前提是專業化、社會化,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從各個方面支持專業物流企業的發展。一是在資金方面支持現有物流設施進行技術改造;二是在稅收政策方面支持專業物流企業在全國范圍內發展配送網點,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統一納稅;三是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支持專業物流企業為生產與零售企業實行共同化社會配送,形成一大批服務社會化、經營專業化、內外貿易結合的新型流通產業群。

5.各地區要抓住機遇,及時建立和發展適合本地區特色的配送中心,以搶得先機。

6.將改組老批發企業和傳統的儲運企業結合起來,重點建設現代化批發網絡,完善商品配送中心的功能,將集貨、分貨、倉儲、運輸、包裝、咨詢等服務功能結合起來。

7.改善物流配送中心的網點布局。政府在市政規劃中要將物流作為總體規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統一規劃。根據我國國情,發展現代化的配送中心應以現有物流企業為基礎,逐步發展大型物流中心與區域性配送中心相結合,建立多功能、信息化、優質服務的配送中心。

8.引進外資與先進技術。我國物流業應積極多渠道引進外資與技術,加快我國物流管理的發展進程,尤其是應注意引進環保型技術與設施。

9.重視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由于我國在物流管理、配送中心運營方面的實踐經驗不足,人才的培養就更顯重要。只有物流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才能不斷增強競爭力,除了學校的人才培養外,物流主管必須加大力度,將原以個別人員技能訓練的方式轉向知識基礎的系統培訓,并建立“注冊物流管理師”制度。

10.重視對物流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目前國內已有不少部門和大專院校設立了專門的物流研究機構或科研項目,但這些工作大都是分散的、獨立的。物流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在統一協調、科學規劃各有關部門。按發展的要求開展專業化的研究,使我國物流業發展健康。

三、適應現代化物流管理模式,大力推進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物流的研究和應用起步都比較遲,水平較低,在開展電子商務時,除了需要綜合考慮電子商務的特點外,還必須注意現代化的物流模式,才能順利地完成電子商務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