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資本主義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資本主義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資本主義論文

篇1

因此說“中國的中世紀也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倘若不是意外的歷史打斷客觀歷史發展過程,中國社會自己也能生長出資本主義來云云,”這是“非歷史的觀點?!保?)應該說,這是新的見解之一例。(2)這個見解,在以后的論壇上,也時有出現。(3)

另一位在80年代中期主編了一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著名學者,在該書中不但承認中國的明清時代,已有資本主義的萌芽,而且強調資本主義萌芽對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作用,認為“資本主義萌芽是封建社會內部的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它具有新事物的生命力,它既然產生,除非有不可抗的力量,是不會夭折的,而是導向新的生產方式,我們在考察資本主義萌芽時,就應該考察它的延續性和導向性?!保?)這里所說的延續性和導向性,自然是指資本主義的導向和延續,這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這一巨著出版十年之際,著者“在進行了更深入、更周密的思改之后,”在多次學術會議上“提出了與自己過去觀點完全不同的新見?!保?)在《中國經濟史研究》雜志最近一次的“筆談”中,著者進一步明白宣示:在中國的“歷史研究上,不要提研究資本主義萌芽了?!保?)既然不提資本主義萌芽,那么“它的延續性和導向性,”自然更加無從談起。

而在最近的一次關于中國社會形態及相關理論問題的學術討論中,有些學者進一步認為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只能是一種假設”,是一個“假問題”。(7)

因此,如果說前者代表一種創新見解的提出,那么,這后者就代表一種重新認識的要求。

無論是新的見解的提出還是重新認識的要求,都令人耳目一新,無疑會引起學術界廣泛的興趣。就我們現在所要討論的問題而言,它富有啟發的意義,這也是毫無疑問的。

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城市和古希臘、羅馬以至中世紀以后歐洲城市的不同,是否就能引出“中國社會自己不能生長出資本主義來”的結論,這也許還需要進一步討論。但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資本主義萌芽過程的緩慢、延續的遲滯和向資本主義導向的乏力,卻是確定不移的現實。這里的篇幅不容作全方位的宏觀估量。下面僅提供兩個具體實例,附帶作一點解說,看看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注釋:

(1)顧準:《顧準文集》,1994年版,第312~316頁。

(2)應該同時指出的是,在國外,這又是一個相當古老的觀點。中國社會停滯論,在18世紀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和德國的古典哲學著作中,就已經出現過。

(3)參閱《中華學術論文集》,1981年版,第353頁;《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3期,第71頁。

(4)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述略》,載《中華學術論文集》,1981年版,參閱許滌新、吳承明主編《資本主義的萌芽》,1985年版,第6頁。

篇2

14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是關于“世界的發現與人的發現”的革命?!晕膶W和藝術的形式打破以神和死后生活為中心的傳統觀念,表現了以人和現實世界為中心的思想,歌頌了人的偉大、智慧和能力,以及現實世界的美好和重要,把人的思考和理性從神轉移到人自身,從死后轉向現實的物質世界,有力地打擊了傳統的封建的人生價值觀和財富觀。

宗教改革運動是文藝復興的繼續,是人文主義思想在宗教領域的運用與發展,從教會內部破除了封建的舊觀念,樹立了以人為主題的新思想。特別是其中的加爾文教主張,在上帝的旨意下,要想發財致富,就要漂洋過海,開拓殖民貿易,經營工商業,從中牟取暴利,建立正教合一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推行民主制度,為有產者謀利是每一個教徒應走的途徑。所以,西歐人們的思想深受加爾文教的影響——走上致富的道路就要對外和發展貿易。這種教義的主張對資本主義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本文僅以荷蘭和英國的國內國際情況來分析其資本主義是怎樣在貿易意識的影響下走上國際貿易和遠程貿易途徑的。

曾經繁榮一時的安特衛普城是尼德蘭(荷蘭前身)通過貿易發展本國工商業的很好例證。安特衛普城在16世紀成為尼德蘭的呢絨工業中心,也是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心。安特衛普城也是歐洲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是香料、胡椒等東方商品的集散地,其貿易額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0%一80%,對尼德蘭整個社會經濟的前景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6世紀,安城由于社會和自然變故而衰落,北方的阿姆斯特丹和萊頓繼起為西歐紡織業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尼德蘭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繼續得到發展。l3尼德蘭的海運業是其開展國際貿易的另一支柱。l6~17世紀,尼德蘭的海運能力在歐洲首屈一指。1601年駛入倫敦港的船只共有714艘,其中荷蘭有360艘,占半數以上,英國自己只有207艘。到1670年,荷蘭船只運載量達到56.8萬噸,比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德國、英國和蘇格蘭的船只運載總和還要多。從波羅的海到北海,從大西洋到地中海,到處都有荷蘭船只的帆影??梢哉f,西歐、中歐與北歐的廣大市場為尼德蘭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方便的條件。由此可見,尼德蘭在歐洲國家間開展的國際貿易是其資本主義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歐洲資本主義得到長足發展的另一國家是英國。隨著英國社會經濟的變化,為了發展海外貿易,在王室支持下于15世紀初成立了原料批發公司和商人冒險公司,分別經營羊毛與粗呢的出口貿易。他們與大陸許多國家有著直接的聯系,隨著羊毛輸出的日益減少和呢絨輸出的穩步上升,原料批發公司逐漸衰落,商人冒險公司成為15—16世紀英國最大的海外貿易壟斷組織。16世紀,英國的對外貿易組織除了商人冒險公司外,還有莫斯科公司,專營對俄國及中亞的商業;利凡特公司,進行地中海的貿易,布里斯托爾與南安普頓的商船帶著毛織品和錫等特產遠航至里窩那、西西里、克里特、塞浦路斯,最后抵達敘利亞的貝魯特和特里波里。英國的貿易活動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但最主要的是有力地推動了本國資本主義的成長步伐,同時也刺激了同時期英國對海外貿易的發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17世紀以前荷蘭和英國國際貿易的繁榮。但很明顯,區域性強仍是其主要的特征。隨著其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成長的需要,單純的國內市場根本不可能滿足其需要,就連區域性的國際市場也是有很大局限的。于是,更為擴大的市場與更為豐富的原料成了資本主義追求的首選。遠程貿易成為必然,且在以后資本主義的追求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而且在促進資本主義成長的過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6世紀,全球范圍的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但其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帶著強烈的侵略與被侵略,掠奪與被掠奪,奴役與被奴役,并且帶著血腥的味道。新的世界市場是人和區域性市場不可比擬的,它為成長中的資本主義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積累和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豐富的原料。遠程貿易恰好是這一過程的載體和加速器。

16世紀末、l7世紀初,尼德蘭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及其之后不失時機地把目光投向了剛剛形成的世界市場。1598至1599年,荷蘭船隊駛抵東南亞的摩鹿加群島,染指香料貿易。從1599至1602年,荷蘭共派出5l艘船只到東方,并于1602年組成了“聯合東印度公司”,經營亞洲貿易。1624年至1661年占據中國臺灣,壟斷中日間的中介貿易,切斷中國與菲律賓的經濟往來。荷蘭在17世紀完全獨占了菲律賓以西的南洋的貿易,成為亞洲市場的霸主。荷蘭殖民地多為零星的孤島且為重要的通商道口,進而形成一個龐大的貿易網絡,且水域居多更易發揮其航運業的優勢。

東印度公司每年派遣大批船只駛往亞洲。1602年至1625年平均每年10艘,1626年至1670年平均每年22艘,1671年至1675年平均29艘。1602年至1782年,東印度公司分給股東的紅利總共達到23200萬荷蘭盾,為最初股金的36倍。其中1634年以后,公司各股東的紅利平均為股本的18%,從1715年開始的6年內,平均利潤率為40%,在安汶島與班達島的香料貿易中,利潤竟高達5O一75%。這些巨額利潤成為荷蘭資本積累的重要來源。這些資本返回到歐洲,為西歐區域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快了資本主義成長的步伐。

篇3

14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是關于“世界的發現與人的發現”的革命。…它以文學和藝術的形式打破以神和死后生活為中心的傳統觀念,表現了以人和現實世界為中心的思想,歌頌了人的偉大、智慧和能力,以及現實世界的美好和重要,把人的思考和理性從神轉移到人自身,從死后轉向現實的物質世界,有力地打擊了傳統的封建的人生價值觀和財富觀。

宗教改革運動是文藝復興的繼續,是人文主義思想在宗教領域的運用與發展,從教會內部破除了封建的舊觀念,樹立了以人為主題的新思想。特別是其中的加爾文教主張,在上帝的旨意下,要想發財致富,就要漂洋過海,開拓殖民貿易,經營工商業,從中牟取暴利,建立正教合一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推行民主制度,為有產者謀利是每一個教徒應走的途徑。所以,西歐人們的思想深受加爾文教的影響——走上致富的道路就要對外和發展貿易。這種教義的主張對資本主義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本文僅以荷蘭和英國的國內國際情況來分析其資本主義是怎樣在貿易意識的影響下走上國際貿易和遠程貿易途徑的。

曾經繁榮一時的安特衛普城是尼德蘭(荷蘭前身)通過貿易發展本國工商業的很好例證。安特衛普城在16世紀成為尼德蘭的呢絨工業中心,也是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心。安特衛普城也是歐洲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是香料、胡椒等東方商品的集散地,其貿易額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0%一80%,對尼德蘭整個社會經濟的前景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6世紀,安城由于社會和自然變故而衰落,北方的阿姆斯特丹和萊頓繼起為西歐紡織業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尼德蘭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繼續得到發展。l3尼德蘭的海運業是其開展國際貿易的另一支柱。l6~17世紀,尼德蘭的海運能力在歐洲首屈一指。1601年駛入倫敦港的船只共有714艘,其中荷蘭有360艘,占半數以上,英國自己只有207艘。到1670年,荷蘭船只運載量達到56.8萬噸,比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德國、英國和蘇格蘭的船只運載總和還要多。從波羅的海到北海,從大西洋到地中海,到處都有荷蘭船只的帆影。可以說,西歐、中歐與北歐的廣大市場為尼德蘭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方便的條件。由此可見,尼德蘭在歐洲國家間開展的國際貿易是其資本主義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歐洲資本主義得到長足發展的另一國家是英國。隨著英國社會經濟的變化,為了發展海外貿易,在王室支持下于15世紀初成立了原料批發公司和商人冒險公司,分別經營羊毛與粗呢的出口貿易。他們與大陸許多國家有著直接的聯系,隨著羊毛輸出的日益減少和呢絨輸出的穩步上升,原料批發公司逐漸衰落,商人冒險公司成為15—16世紀英國最大的海外貿易壟斷組織。16世紀,英國的對外貿易組織除了商人冒險公司外,還有莫斯科公司,專營對俄國及中亞的商業;利凡特公司,進行地中海的貿易,布里斯托爾與南安普頓的商船帶著毛織品和錫等特產遠航至里窩那、西西里、克里特、塞浦路斯,最后抵達敘利亞的貝魯特和特里波里。英國的貿易活動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但最主要的是有力地推動了本國資本主義的成長步伐,同時也刺激了同時期英國對海外貿易的發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17世紀以前荷蘭和英國國際貿易的繁榮。但很明顯,區域性強仍是其主要的特征。隨著其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成長的需要,單純的國內市場根本不可能滿足其需要,就連區域性的國際市場也是有很大局限的。于是,更為擴大的市場與更為豐富的原料成了資本主義追求的首選。遠程貿易成為必然,且在以后資本主義的追求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而且在促進資本主義成長的過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6世紀,全球范圍的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但其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帶著強烈的侵略與被侵略,掠奪與被掠奪,奴役與被奴役,并且帶著血腥的味道。新的世界市場是人和區域性市場不可比擬的,它為成長中的資本主義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積累和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豐富的原料。遠程貿易恰好是這一過程的載體和加速器。

16世紀末、l7世紀初,尼德蘭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及其之后不失時機地把目光投向了剛剛形成的世界市場。1598至1599年,荷蘭船隊駛抵東南亞的摩鹿加群島,染指香料貿易。從1599至1602年,荷蘭共派出5l艘船只到東方,并于1602年組成了“聯合東印度公司”,經營亞洲貿易。1624年至1661年占據中國臺灣,壟斷中日間的中介貿易,切斷中國與菲律賓的經濟往來。荷蘭在17世紀完全獨占了菲律賓以西的南洋的貿易,成為亞洲市場的霸主。荷蘭殖民地多為零星的孤島且為重要的通商道口,進而形成一個龐大的貿易網絡,且水域居多更易發揮其航運業的優勢。

東印度公司每年派遣大批船只駛往亞洲。1602年至1625年平均每年10艘,1626年至1670年平均每年22艘,1671年至1675年平均29艘。1602年至1782年,東印度公司分給股東的紅利總共達到23200萬荷蘭盾,為最初股金的36倍。其中1634年以后,公司各股東的紅利平均為股本的18%,從1715年開始的6年內,平均利潤率為40%,在安汶島與班達島的香料貿易中,利潤竟高達5O一75%。這些巨額利潤成為荷蘭資本積累的重要來源。這些資本返回到歐洲,為西歐區域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快了資本主義成長的步伐。

篇4

一﹑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觀點綜述

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目前著述頗多,觀點各異。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

其一,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性質(無論是根本性質還是非根本性質)沒有變化,有的只是剝削形式和統治措施上的改變。他們聲稱:“資本主義社會確定發生了變化,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這些變化只是使資本主義面貌發生了變化”?!百Y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有的只是改變了矛盾的外部形態”。“窮人越來越多,街頭巷尾比比皆市”。

其二,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是恢復了“青春活力”,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動均衡”。他們認為,經過調整的資本主義已進入了“豐裕社會”,富裕到了“死于食物太多的人要比餓死的還要多”。“豐裕遞增的影響”使人們有了“幸福和諧的追求”。

其三,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產生了一些社會主義因素。這包括:“合作工廠仍然存在”;“農民自己組織的生產﹑供銷﹑信貸等合作社”;“社會保障制度”;“三大差別的消失”;“社會服務機構的發展”等等。

對以上三種觀點,筆者認為,前兩種觀點均未能正確地揭示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因而也不可能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第三種觀點則代表了當前我國理論界﹑學術界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研究的最新成果。它較為深刻地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做出了較為正確的判斷。

二﹑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部分質變

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紛繁復雜的發展趨勢,究竟應當如何認識?與上述觀點不同,筆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表明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部分質變。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事物的發展進程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發展變化形式:即事物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部分質變,經過諸多部分質變的中間環節,最終突現根本質變。所謂資本主義發生了部分質變,是指在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尚未改變的前提下,資本主義的非根本性質﹑非基本矛盾已有所改變;在資本主義的根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尚未改變的前提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和上層建筑則出現了局部的改變;在資本主義社會內,,一些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固有因素在消失,一些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否定因素或社會主義因素在生成并發展;“社會主義入口”的特征日益增多。

大量的實際資料表明,當代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但其非根本性質和非基本矛盾則有所改變,從而“限制舊的社會制度的個別壞的方面,限制舊的社會制度的個別極端的表現”。(《斯大林選集》下卷P35)這主要表現在:(1)在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依然為基礎的條件下,出現了資本占有形式的社會化傾向。國有經濟﹑利害攸關者經濟﹑合作者經濟﹑股權分散化﹑職工股份所有制經濟形式的出現,都是資本占有形式社會化的例證。(2)在剩余價值規律依然起作用的情況下,出現經濟運行有序化,可調控的傾向。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是有序的﹑可調控的,在有些國家還實行經濟計劃化。它不再具有無政府的特征。(3)在貧富兩極分化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出現了收入分配兼顧公平的傾向,在有些國家出現了收入分配相對均等化的傾向,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和幅度得到了限制。(4)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對立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出現階級結構的新變化。有些國家的工人階級開始中產階級化,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有對立和斗爭,亦出現了對話與合作,勞資談判制度,共同決定制度已較為普及。同時,階級的分野也出現了非固定化和復雜化的傾向。(5)在國家依然是階級壓迫的暴力機構的情況下,也出現了作為公共管理機構的職能日益突出的傾向。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具有“理想總資本家”的特征,它服務于全社會,服務于全民的特征也越來越多。

當然,當代資本主義的部分質變,并非根源于資產階級階級本性的改變。它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上百年不懈斗爭的結果;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從而對資本主義構成強大推動力的結果;也是社會主義蓬勃發展,優越性初步得以顯示,進而對資本主義產生重要影響的結果。

三﹑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否定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部分質變,不僅不是資本主義制度具有合理性和恒久性的印證,恰恰相反,這種變化正好說明資本主義制度因存在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和社會問題而注定要通過部分質變的方式來否定自身,逐步向新社會制度嬗變。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部分質變,事實上是無產階級否定資本主義制度的特殊結果,是資本主義衰落的特殊形式,是社會主義必然性的特殊表現。在這種部分質變的過程中,與其說資本主義的自我肯定因素在增長,不如說它自我否定因素和社會主義因素在生成和擴張。其中,國有經濟﹑合作制經濟﹑利害攸關者經濟等是私有制經濟的否定因素;國家對經濟的有序調節是無政府狀態的否定因素;社會福利制度及有些國家收入分配的相對均等化,是貧富分化的否定因素;共同決定制度﹑企業民主管理則是階級壓迫的否定因素。這些自我否定因素的生成及發展,無疑會促使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方向轉變。

與此同時,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社會主義因素也在生成和積聚。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事實勝于雄辯。一個論斷是否成立,不能只看它的邏輯分析和理論求證是否精當,是否符合經典作家的論述,更為重要的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能否經得住現實實踐的驗證。當代資本主義的現實實踐證明,二戰后當代資本主義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母體內出現了社會主義因素。這主要表現在:(1)以國有經濟﹑合作經濟﹑職工股份所有制經濟為主要標志的資本占有形式的社會化。(2)以共同決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為標志的企業管理社會化。(3)以政府宏觀調控﹑計劃調節為標志的經濟運行的有序化﹑計劃化。(4)以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為標志的社會生活福利化。(5)以城鄉一體化為標志的三大差別逐步弱化。(6)以國家強化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為標志的國家職能的社會化。這些社會主義因素的生成足以證明,當代資本主義部分質變的實質不是資本主義的自我完善,而是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否定,是當代資本主義孕育新社會因素的嬗變。

資本主義在當代的這些新的發展和變化,是資本主義不斷反思自己所進行的一種生產關系上的局部變革,這一變革實際上意味著“社會主義因素”正作為資本主義母體內部的否定力量改變著資本主義,從而為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作著某些必要的準備,也進一步印證了社會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大趨勢。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黃安淼主編: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P7;

篇5

一、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資本主義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不同主體間有不同的內涵和表現。

較早提出資本主義精神概念的是馬克斯·韋伯。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就是誠實、守時、勤奮、節儉的理性精神和生活態度,是資本家的“節欲”精神,這種精神是宗教改革的結果,“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完全可以理解為理性主義整體發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從理性主義對于生活基本問題的根本立場中演繹出來”,“在構成近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近代文化精神的諸基本要素之中,以職業概念為基礎的理這一要素,正是從基督教禁欲主義中產生出來的?!盵1]他認為,資本主義精神促使了近代資本主義在西方的興起和發展。

在韋伯從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高度對資本主義精神分析以后,西方學者紛紛對資本主義精神進行了研究,并賦予不同的內涵。桑巴特認為,資本主義精神是由企業家的精神和市民的精神組成的統一體。例如,他認為17世紀荷蘭的崛起不是起因于新教,而是因為有寬容等其他的精神動因[2]。美國學者里亞·格林菲爾德在對英國、荷蘭、法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的經濟發展背后的意識進行分析后認為,現代化的、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背后的動因或者“精神”,并不是對“理性經濟行為人”的解放,而是民族主義[3]。博爾坦斯基和夏佩羅認為,歷史地講,有三種連續的“資本主義精神”。它們分別代表了冒險、投機和革新等精神,其理想特點是企業家和領導者具有“感召力、想象力、交流的天賦、直覺、靈活性和全面主義”[6]。

資本主義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和反映是經濟倫理和道德。當代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和著名學者梅原猛在其合著的《回歸哲學》一書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精神。他們認為,近代資本主義以追求利潤為主題而獲得了發展,現在,道德、倫理和資本主義明顯分離了,剩下的只是賺錢,一些經營者缺少社會責任感。他主張超級大企業必須自我抑制,公正經營,不能和政治權力串通一氣危害民眾的利益[4]。另一位被認為是儒教資本主義之父的日本企業家澀澤榮一,提出了“經濟道德合一”的思想,則從另一方面闡述了日本資本主義精神[5]。

與西方學者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分析不同,國內學者、尤其是經濟學界主要是從促進企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借鑒研究,推崇資本主義所謂企業家精神,認為這種精神是企業家所具有的獨特的個人素質,是個人內在的經營意識、理念、膽魄和魅力,如創新、冒險、敬業、合作等精神,企業家精神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是財富的重要源泉。

“理性經濟人”是西方經濟學理論中的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假設,可以看出,包括西方學者在內的眾多學者,對資本主義精神正是從理性“經濟人”的道德倫理角度分析的。第一,“經濟人”是“自利的”,就是說追求自身利益是驅使人的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的根本目的和動機就是追逐利潤,無論是理性的“節欲”精神、奢侈的消費精神,還是企業家個人的冒險和創業精神、經營意識、理念以及個人魅力,都是“經濟人”圍繞這一目的的精神表現。從“經濟人”角度分析,容易將資本主義精神歸結為自利精神。第二,在斯密看來,交易是出于“把我所需要的給我,你就會得到你所需要的”動機,每個人在追求自己的私利時,不得不考慮他人的私利,否則就難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因此,“經濟人”必須強調道德倫理規范和社會責任,必須“理性”交易,這就掩蓋了“經濟人”理的本質。第三,夸大了資本主義精神的“利他性”。“經濟人”在逐利的同時,無意識地增進社會公共利益,這被認為是經濟人假設中最有意義的命題。然而,正是這一“‘經濟人’的靈魂”的命題最具有蒙蔽性,它把資本主體的動機深深地掩藏起來了。

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分析資本主義精神,把它局限在一定的道德倫理等思想范圍內,這和較早前馬克思從資本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分析有著本質區別,它看不到馬克思所強調的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社會的道德人”,只能把人看做是單向度的“經濟的道德人”。這樣的分析,也使人無法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由于對利潤的追求所導致的經濟與道德的沖突,主觀的道德價值和客觀的經濟價值分裂的本質。

我們應該看到,在資本主義及其精神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中,雖然其內涵、表現形式、組成要素等隨著不同主體、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條件不斷變化,但其背后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經濟事實,它只能是資本及其生產方式的反映。資本及其生產方式不僅決定著資本主義精神的內涵和表現形式,而且是它發展演化的動力。而要說明這一點,就必須從資本范疇及其屬性出發,對資本屬性與主體精神表現之間的關系加以分析。

二、資本精神是由資本主體表現出來的。

從個體層面上看,它表現為資本主體運用資本追逐價值增殖的動機、行為、道德表現等,如經營中的誠實守信、社會責任感、生活的理性節儉、個人的貪婪、自私等。通過個體層面和社會層面反映到主體的精神意識領域和行為上。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精神是資本屬性的邏輯展開和必然反映。

首先,資本的一般屬性決定著資本主義精神的一般性表現。資本的一般性是指資本具有增殖性、運動性、價值性、競爭性、權力性。“資本一般,這是每一種資本作為資本所共有的規定,或者說使任何一定量的價值成為資本的那種規定性?!盵7]資本一般性是商品經濟共有的范疇,它存在于商品經濟的任何階段,任何領域。一方面,資本沖破民族、地域、文化、意識形態、宗教傳統的束縛,使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領域的經濟活動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展開,另一方面,由于資本的這種一般性,資本對不同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行為動機等產生了沖擊。資本與宗教作用,資本主義精神就是宗教變革的產物,與文化、道德作用,就是義利統一、理性節儉的意識。資本精神反映在經濟觀念方面,就是競爭、公平、效益意識,反映在政治觀念方面,是民主、法制、平等、自由意識等。盡管資本主體的這些精神表現可能不盡相同,但都是資本生產、運營等活動方式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作為以資本運營為典型特征的社會,因而,它的資本主體具有資本一般屬性決定的精神表現。

其次,資本的特殊性使資本主義精神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第一,資本增殖或者說發揮作用,必須有一定的“作用場”或者經濟環境,這個“作用場”就是市場機制。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人的行為動機、目的意圖、道德表現、不同企業主體的理念和行為都以市場為中心,以盈利為目的展開,從而形成了既豐富多元又目的單一的充滿悖論的精神現象。第二,資本在運動過程中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如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資本的形式盡管不同,形態不斷變化,資本主體的動機卻是相同的,但由于資本主體在資本運動中的參與方式、分配方式、消費方式等地位的不同,相應的形成了主體的不同精神。第三,資本歸屬不同的主體,資本主體精神表現不同。從主體角度看,資本主體精神有個體(包括企業家)、企業組織(包括跨國企業)、社會(包括經濟共同體)等不同類型的精神表現;從資本運動過程看,有不同部門、行業、企業組織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等;從資本體現的生產關系看,它必然反映資本主義的經濟倫理和精神;第四,資本必須結合一定的社會形態,資本的增殖屬性使得它不斷沖破束縛自己的各種藩籬,動員包括精神文化在內的一切力量為自己服務。它不僅和不同的民族、國家、宗教、文化相結合,而且作用于社會結構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習俗、心理等不同層面,資本主義精神是資本屬性在社會不同層面的綜合精神表現。

再次,資本主義精神對資本屬性的反映表現在發達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競爭中。一方面,它使得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人們站在了市場經濟的同一個平臺,從而使經濟全球化進程能夠迅速發展,資本運營所需的精神能夠得以共享認同。另一方面,在世界市場中,經濟主體一般都帶有強烈的國家與民族的色彩,由于受國家與民族的利益、經濟基礎與經濟能力,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的影響,資本主體精神必然面臨著沖突與競爭,各經濟主體總是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經濟精神,培育自身的核心價值觀,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最后,經濟全球化、國際壟斷資本、高新技術是推動資本主義精神的演化發展的三種力量。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壟斷資本、高新技術的發展,生產、投資、金融等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資本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重組,這就要求資本主體突破傳統思想和特征,具有全球眼光和思維。在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要求資本主體更加注重商業倫理、重新定位實現自己動機的手段。所有這些,都使資本主義精神具有同以往不同的表現。但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未變,資本主義精神的實質未變。資本主義理性的逐利精神帶來了什么呢?人們除了拼命的、單調的、運用一切手段賺錢外,更多的人感到生存狀況日益艱難,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人的道德淪喪等,資本不僅把文明帶到了全世界,也把危機與災難帶給全世界。

三、可見,從資本邏輯上講,資本屬性、資本主體精神的內在表現是一致的,從本質上不存在“善”,也不存在“惡”。

資本主義精神是資本屬性在資本主義特定社會的必然邏輯展開和主體精神表現。

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資本在發展自身的同時,卻在生產著矛盾。資本主義始終要面臨和解決的一個矛盾就是資本主義精神自身表現與生產方式的矛盾。

第一,資本自身發展與其主體精神表現之間存在著文明的悖謬。資本“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盵8]“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盵8]資本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8]。然而,正是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這種資本,卻是靠剝奪起家的,“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欲的驅使下完成的?!盵9]“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盵9]資本同樣帶著血和火書寫著其發展史。而且,這種文明的悖謬還會繼續下去,因為“‘只要還有一塊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絕不罷休”[9]。可以看出,資本主義一方面創造出物質文明,另一方面表現出這一創造過程主體精神上的虛偽、欺詐和野蠻性的一面。資本自身發展與其主體精神表現之間存在著文明的悖謬。

第二,包括資本主義精神在內的資本主義文明自身的矛盾不斷深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雖然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從總體上看,其文明自身的矛盾卻不斷深化。其表現主要有四個方面[10]:首先,由單一性矛盾和危機向綜合性矛盾和危機發展。資本主義由早期的經濟危機所導致的“文明危機”,引向現在的社會文化領域,成為一種包括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文化危機、意識形態危機在內的綜合性、普遍性的危機。其次,社會主體自身的“文明矛盾”更加凸顯。出現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主體自身特有的“文明矛盾”或“文明悖論”。再次,由民族—國家范圍的矛盾轉化為全球性的矛盾。最后,由損害當下文明的矛盾向危及人類文明根基的“生態文明危機”演進。超級秘書網

資本的生產“不僅生產商品,不僅生產剩余價值,而且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系本身?!盵9]“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它是一種歷史的生產關系?!盵9]資本主義精神及其與生產方式的根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資本主義文明的矛盾深化和合規律性的演進,既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下的資本主義精神表現的狹隘性、矛盾性、扭曲性,也預示了它的消亡和終將被更高的精神文明形式所取代。人類文明由資本主義文明向社會主義文明的轉型成為必然。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并成為其中的一部分,資本在全球范圍的流動,資本現象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的普遍現象。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堅持這一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對于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來說,現在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如何賺錢,而是探索支持中國市場經濟的一種精神,找到中國企業家應具有的靈魂。沒有精神追求和使命感的企業是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現代企業,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構建資本精神是一場真正的革命,其意義比資本主義的物質前提,如資本原始積累更為重大[11]。其次,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精神、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中,要從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出發,對資本加以道德倫理限制,始終體現和堅持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最根本目的,企業及其經營者要從“社會的道德人”角度,實現最廣大人的利益,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和諧進步。最后,對待資本主義精神的問題不僅是認識問題,如何借鑒資本主義發展經驗,堅持的分析方法而不是西方學者的方法,建構與培育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相承接,體現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既包容多樣又形成核心價值體系等適合本民族、本國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問題,恰恰正是問題的關鍵和核心所在。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陳維綱,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56.

[2]桑巴特.現代資本主義: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297.

[3]里亞·格林菲爾德.資本主義精神——民族主義與經濟增長[M].張京生,劉新義,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李閣楠.稻盛和夫的新資本主義精神[J].日本學論壇,2002,(2).

[5]周見.澀澤榮一的實業思想與日本資本主義精神[J].日本研究,2003,(4).

[6][法]塞巴斯蒂安·巴杰安.新“資本主義精神”[J].楊松,譯.與現實,2000,(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277.

篇6

1“資本主義精神”根源的歷史追溯

1.1猶太教徒與新教徒的功利主義精神比較

對于韋伯的新教倫理促成資本主義精神產生的邏輯推理,最富影響力的支持莫過于對不同群體對成就需要的比較研究。麥克萊蘭就指出:①新教改革運動強調的是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要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賴別人;②信仰新教的父母改變了培養兒童的方法,教他們自力更生和獨立自主,從而導致孩子具有更強烈的獲取成就的需要;③更為強烈的獲取成就的需要會導致經濟活動的迅速發展,而這就是資本主義精神。而格哈特•倫斯基則對人們對工作的愿望、抱負和態度的相應特點進行了研究,他的研究結果是:“(最向上進取的)是猶太人,第二是新教徒,……”這意味著,猶太人比新教徒還要積極進取,還要注重個人成就。而此現象用宗教改革或新教倫理是難以解釋的。那么,猶太教徒更為進取、更為理性的功利主義傾向源自何處呢?

猶太人自中世紀到20世紀中葉一直是個流浪的民族,沒有國土,信仰單一,受到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歧視。猶太教的教義就是天主教《圣經》中的《舊約》,和天主教義如出一轍,這個宗教千百年來也沒有進行類似于基督教的改革,我們自然無法用來闡釋猶太人積極進取的行為導向的根源。同時,古猶太國的遺跡中也難以發掘出這個民族擅長商業、積極進取精神的痕跡。結合猶太民族的發展歷程分析,其實猶太人積極進取精神的形成根本上還是與他們的流浪生活狀況有關的。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無法耕種糧食,這樣就斷絕他們建立王國和進行農業生產的可能,他們只能客居在他鄉,從事封建社會中的末業-商業?;诳途铀l所帶來的生活不穩定感和所受到的排擠,及落后就會淪為宗主國人民的奴隸的現實,猶太人對自身積極進取重要性的感受更為迫切。久而久之,這個民族形成了行商的傳統,有了一套完善的行商道德,這就是猶太人擅長商業的根源。猶太人正是因為其獨特惡劣的生活環境,使他們的積極進取的素養遠高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宗教信徒?;谝陨戏治隹芍?,相較與宗教教義影響,惡劣的生存狀況同樣可以激發人的向上動機,甚至在更多情況下比宗教教義的影響更為顯著。

1.2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的主要體現者分析

對于“資本主義精神”的體現者,韋伯有其獨特的觀點。他指出:“商業貴族中那些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家既不是我們在此稱為資本主義精神的唯一體現者,也不是這種精神的主要體現者。只有那些處于上升時期的工業中產階級才體現了資本主義精神?!盵1]23如果說韋伯的觀點完全正確,那么為什么只有中產階級才是這種精神的主要載體和主要奉行者呢?難道當時社會各階層中僅僅只是中產階級信仰新教所致嗎?

通過對當時社會的分析可知,收入水平上的三個階級在上并無差異,而也并不是以收入水平來分層的?;谏衔牡姆治鏊悸?,我們同樣可以從當時三個階級的生活處境中得到上述問題的答案。13-16世紀的無產階級缺乏經濟基礎,經濟上還是依附著地主和新生的資產階級,沒有自己的產業,在工作中他們仍持著一種被迫的態度(正如韋伯在計件工資制下發現到的雇工的情況一樣),當然那種宏遠的功利欲望就很難提起。同時也由于大多數無產階級教育文化水平低,所以他們的精神只能還停留在前資本主義時期的麻木不仁和逆來順受狀態,這種精神思想就是在現代還流傳的“小農意識”、“小市民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生活處境下無產階級要完全具備資本主義精神是不可能的。轉而再來看看當時的大資產階級和貴族。這部分人群大多在當時已經學會了用工商業來壯大自身的經濟實力以壯大其總體實力,似乎頗有些“積極進取”的“資本主義精神”。但是他們的獲利很多情況下是靠政治扶植、人緣關系和戰爭掠奪等非理性方式達成的,自然大資產階級也不能成為韋伯所說的資本主義精神的體現者了。反觀韋伯所說的中產階級,這部分人在14世紀初主要是指中小地主和城市家庭作坊主以及小商人。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文化知識水平,從而使他們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實現自身欲望的能力和空間。由于當時總的社會生產水平還不高,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無法令其滿足,而他們又缺乏像大資產階級和貴族一樣的政治經濟特權,他們如果不努力進取實現人生的攀升,自己和后代就很有可能淪為無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生活情境下,這些所為的工業中產階級在新航路開辟之后,面臨社會需求急劇增多的機會,他們積極進取,在沒有特權的情況下,理性的遵守王國法律和商業道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資本主義理性經營方式,最終也因此形成了成熟的“資本主義精神”。因此,與上文一樣,筆者認為艱難的生活情景是催生“資本主義精神”質的形成的主要動力之一。

1.3“資本主義精神”產生的真正來源

正如上文所說,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實質有二:其一是積極進取的功利主義精神,其二是理性對待功利的態度。而人類生來就有對功利的欲望,而對事物持客觀理性的看法至少在古希臘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存在。古希臘的哲學和自然學家們已經會用一些自然現象來客觀理性的解釋世間萬物。而在我國古代荀子的“至天命而用之”的言論已顯示出古人對待事物客觀理性的態度。因此,可以說“資本主義精神”在人類社會出現不久就有了零碎的影子。轉

那么古時“資本主義精神”的零碎影子是何時及如何被整合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呢?筆者認為貫穿其中的是人類改善自身生存狀況的努力和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歐洲歷史發展進程中,自羅馬帝國時期一直到中世紀,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劣,生活總體水平一直不高。且當時各國君主大都不重視經濟發展,王朝戰爭時有發生,經濟發展非常緩慢,人們生活狀況的改善或者說欲望的滿足大多采取奪取這種非理性的手段。因此,這一時期的工商業者既要想實現人生的功利欲望,又須用理性的態度去對待這一問題是不現實的,“資本主義精神”也就缺乏成熟的條件。直到13-16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商業得以迅速發展,而后新大陸的發現又開辟了新航線,這些都促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繁榮。資本主義手工工場逐漸形成,借貸記賬法這一新型核算方法也出現了,銀行、公司等一系列的理性商業機構產生了,這就標志著理性的資本主義精神質的形成。與之相隨的是同期的宗教改革運動爆發,隨之產生的新教倫理不可否認在西歐很多地區對人的精神意識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是脫離時代所處的經濟情景,要把人群信仰的改變看成是一種人類行為動機產生的主要動力,其結論是難以成立的。基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低物質生活水平時期的人類是不會把諸如對上帝的虔誠等情感需求放在個人需求的首位的,他們的物質需求顯然要排在對上帝的精神需求之前。因此,筆者認為在宗教改革影響之外,資本主義精神產生的根源最主要還在于當時中產階級仍舊低下的生活水平,以及新航路開辟以來社會需求增加的刺激所致。

2“資本主義精神”盛行的土壤——美國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背后,是韋伯對美國經濟后來居上原因的分析,韋伯甚至將美國稱為“‘資本主義精神’盛行的土壤”。韋伯認為美國國民普遍信仰基督新教,有著富蘭克林式“資本主義精神”的支持,使其人民理性的奮斗,最終創造了經濟上的奇跡。但是為什么韋伯就能論斷這種進取并且及其理性的“資本主義精神''''是受到了新教倫理的決定性影響才最終形成的呢?美國騰飛時期的西歐主要國家除意大利外都接受了這種宗教倫理,為什么整個西歐卻被美國所超過呢?清教禁欲主義只是給了正當地獲取財富一個通行證,正如上文所述,美國資本主義精神勃發的原因除了宗教改革的影響之外,還在于其具有一些社會優勢。超級秘書網

新生的美利堅民族社會整體發展水平要遠低于當時的世界中心—西歐。在沒有奴隸封建社會的經歷下,其人民的社會分層也沒有西歐那么明顯和嚴重,因此其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這主要是源自當時美國社會總體社會生產水平不高所致。在諸如“西進運動”、“門羅主義”(這里是表示美國對美洲地區的經濟殖民主義政策)的刺激下,美國經濟發展得以擁有了廣闊的市場。美國政府又把經濟作為國家發展的第一要務,使經濟發展很少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在以上因素的刺激下,美國的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起來。美國的中產階級在這種物質刺激下,自然就不自覺的成為了最具“資本主義精神”的體現者。而由于中產階級占了美國社會的絕大部分,這種階層精神就逐漸成為了整個社會的精神。這種積極進取而又理性的精神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一種精神氣質,隨之促進了美國社會的發展,美國社會也就進入了一個“資本主義精神”與經濟發展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美國的經濟奇跡由此誕生。與之相對應的是同樣作為過英國殖民地,也同樣廣受清教主義影響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則缺乏這樣的廣闊市場,導致整個社會的精神色彩也就沒有美國社會那么上進和理性,從而“資本主義精神”沒能在這些國家廣泛傳播。至此,除宗教影響外,中產階級較低的生活水平、廣闊的市場需求刺激是“資本主義精神”成熟和量的傳播所必不可少的。

3結語

本文并不是對韋伯觀點的全盤否定,也并不是和一些反對韋伯觀點的學者站在一邊。筆者只是用一種回顧歷史的手段,來闡述自身關于“資本主義精神”產生的一些新的看法。筆者認同新教倫理在資本主義精神產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認為其是這種精神產生的支配力量。宗教改革只是歐洲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殊歷程,它只能代表對“資本主義精神”在歐美的特殊作用,而這種特殊作用也只可能是輔助作用。因為本來就是精神上的,它沒有個人欲望和經濟刺激來的那么實際,那么有分量。通過對人類歷史的回顧和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精神盛行的土壤的歷史背景分析,作者認為:除宗教影響外,中產階級較低的生活水平、廣闊的市場需求刺激是“資本主義精神”成熟和量的傳播所必不可少的。

篇7

自考論文答辯需要遵循如下流程:

首先,由考生簡單介紹自己的論文觀點并做簡要陳述。然后由答辯小組就論文提問,問題多少因人而異。之后會給學生留出準備時間。準備完畢,考生需針對老師的提問,一一作答。接下來,答辯考生退場后,答辯小組對每位考生的論文及答辯情況進行分析、討論,并寫出答辯小組意見,然后進行無記名投票,決定每位考生的答辯成績,導師不參與論文的投票。投票結果分為優、良、及格、不及格4個等級,答辯委員會給出的成績還要通過系學位委員會和學校學位委員會的評審。如果考生最終成績為優或良,即獲得了申請學士學位的資格。

通過了解論文答辯的過程,考生們大概能了解到論文答辯的注意事項了吧!

篇8

其初始的思想被經濟學家奧爾森(M. Olson)在《民族國家的興衰》(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中予以闡述。芝加哥大學的金格歐斯(L. Zingales)提出了裙帶資本主義這個詞匯,并用于指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關系。后來,這個詞匯卻被指菲律賓、韓國等東亞國家。見Kip Beckman, The Scourge of Crony Capitalism, .

[美]漢弗萊?霍克斯利:《無數失敗的輸出民主計劃令西方民主遭遇信任赤字》,《參考消息》,2016年8月25日。

見.

見http:///international/archive/2011/09/map-us-ranks-near-bottom-on-incomeinequality/ 245315/.

比較優勢決定貿易格局只是形而上學的假象,由此假象可以得出是國家間的科學技術水平、基本制度、發展階段等決定貿易格局的結論。參見王今朝提交給第六屆中國青年政治經濟學年會的論文《重新思考比較優勢理論》(2016年)。

參考文獻

Richard Deeg, Gregory Jackson, Ed., 2015, Changing Models of Capitalism in Europe and the U.S., Routledge.

Simon Johnson, 2009, "The Quiet Coup", The Atlantic, May.

Richard A. Posner, 2009, A Failure of Capitalism: The Crisis of '08 and the Descent into Depression,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ivien A. Schmidt, 2016,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A Distinct French Model?" In Robert Elgie, Amy Mazur, Emiliano Grossman, Andrew Appleton, Eds., Oxford Handbook of French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nuchehr Shahrokhi, 2011,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es of 2007C2010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Global Finance, 22, pp.193C210.

Paul M. Sweezy, 1997, "More (or Less) on Globalization," Monthly Review, 49, No. 4, pp.3C4.

[美]西奧多?W?舒爾茨,2001,《報酬遞增的源泉》,姚志勇、劉群藝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篇9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專家學者認為,社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的文化;是弘揚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一切優秀文化傳統、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是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吸收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認清腐朽思想文化的表現及其危害。專家學者認為,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表現為在經濟領域的權錢交易現象,政治領域的個人專權現象,人際關系上的庸俗化現象以及思想作風方面的、等級觀念、特權思想、家長制作風、封建迷信等。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存在,嚴重破壞社會主義建設,侵蝕黨的健康肌體,敗壞社會風氣和黨風,是一些黨員、干部腐敗變質的重要思想根源,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從歷史尺度與價值尺度上劃清兩種思想文化的界限。專家學者認為,從歷史尺度來判斷文化先進與否,就是看這種文化是否站在時代的前列,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從價值尺度來判斷文化先進與否,就是要看這種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起怎樣的作用,反映了誰的利益,為誰服務。在當今世界,只有作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反映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真正處于時代前列、代表歷史發展潮流、反映最先進階級根本利益的文化。這種基于兩個尺度有機統一而形成的社會主義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既是我們劃清兩者界限的認識前提,又是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兩種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上劃清界限。專家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存在著根本區別,一是在社會基礎上,前者以“公有制”經濟制度為基礎,后者以私有制為基礎;二是在價值取向上,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堅持“人”本位,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堅持“官”本位,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堅持“物”本位;三是在歷史作用上,前者推動社會發展,后者企圖復辟倒退,前者為人民服務,后者損人利己,前者健康有益,后者消極頹廢。

從“公與私”、“新與舊”的維度劃清兩者的界限。專家學者認為,在“公與私”維度上,前者包含了集體主義、公平、公正、公意、公益等思想觀念,后者以私有觀念為核心,以個人主義為主要內容;在“新與舊”的維度上,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看起來舊,卻具有揚棄、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價值;有些來自西方的時髦思想文化花樣,看起來新,卻不過是借尸還魂,或者變異翻新。

把人類文明成果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區別開來。專家學者認為,對待以往人類文化時不能簡單粗暴,而必須采取科學的態度和辯證的方法,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清理。特別要區分追求自身利益與極端個人主義的界限,重視物質財富與拜金主義的界限,生活享受與享樂主義的界限。

走出認識上的誤區。專家學者認為,劃清兩者界限具有理論上的復雜性和實踐上模糊性,需要走出認識上的誤區。誤區之一,認為劃清兩種思想文化的界限就是要與封建時代和資本主義社會一切思想文化實行“徹底決裂”,忽視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可以共享的一切文明成果;誤區之二,認為劃清兩種思想文化的界限,就是要以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然后才能以社會主義來反對資本主義,所以必須“補資本主義的課”,沒有看到人類社會發展除了順序模式外,還有跳躍模式和后來居上模式。

處理好“一與多”、“拒與納”、“破與立”等重要關系。一是正確處理“一與多”的關系,既要尊重多樣,又要確立主導;二是正確處理“拒與納”的關系,在堅決摒除糟粕的同時擷取精華;三是正確處理“破與立”的關系,既要破除歷史遺留下來的腐朽思想文化,又要破除貌似新潮而實質腐朽的西化思潮,還要破除似是而非的假社會主義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參考文獻:

[1]閆志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根本問題——論自覺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人民日報.2010-04-14.

篇10

(一)國外研究概況

國外對福斯特的思想研究主要是美國的者,既有批評其理論的,還有肯定其理論的。批評的文章:艾倫?魯帝的《馬克思的生態學和裂縫分析》,考斯塔斯?潘娜若塔基斯的《自然、辯證法和解放政治學》,喬?柯維爾的《唯物主義和自然價值》,馬登?德卡特和S?恩格第馬洛的《失敗的承諾》等??隙ǖ奈恼拢喊馗裉氐摹恶R克思的生態學和當代生態社會主義的局限》,劉易斯?普羅耶克特的《福斯特―奧康納的論辯》等。

(二)國內研究概況

與國外對福斯特的思想研究現狀比較起來,我國學術界對福斯特生態學理論還是比較關注的。主要譯作:劉仁勝、肖峰譯《馬克思的生態學》,耿建新、宋興無譯《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翻譯的論文有:郭劍仁譯演講稿《馬克思生態學的歷史進程》,劉仁勝摘譯《歷史視野中的馬克思的生態學》、《與資本主義》,康瑞華譯《生態問題與資本主義的沖突》,莊俊舉譯《社會主義的復興》等。理論專著:郭劍仁的《生態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態學思想研究》等。 論文主要有:博士論文有郭劍仁的《福斯特的生態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有王喜滿的《福斯特論馬克思的生態學》、張書平的《約翰?福斯特的生態學理論研究》等。

(三)研究述評

從以上的研究概況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福斯特生態學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第一、從總體上看,國外對福斯特的思想特別是他的《馬克思的生態學》引起了較廣泛的注意,但對福斯特的思想產生背景的評論較少。第二、絕大多數文章只是評述性論文,側重于理論介紹。這就使得目前國內關于福斯特的生態學理論的研究還停留在較低的理論層面,很難真正深入下去。本文從經濟、政治、科學、文化方面對福斯特生態學理論產生的社會背景進行研究,是本文的創新之處。

二、福斯特的生態學理論產生的社會背景

恩格斯說過:“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可見,福斯特的生態學的形成也絕非偶然,它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產物,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

(一)經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處于相對和平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因受益于新的科技革命并普遍采用科學技術,從而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發達國家創造了空前規模的物質文明。然而,就在人們盡情享受這些物質文明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的問題卻魔鬼般的“從天而降”,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魔鬼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因環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內人群大量發病和死亡的“公害事件”震驚全球。接連發生的環境公害事件導致了許多無辜百姓的疾病纏身,不幸身亡,而且把更多的人民置于日益惡化的生態泥潭中,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與此同時,資源大量消耗、環境污染、生態失衡、道德滑坡、酸雨污染、人炸等一系列問題,凸顯在人類面前。除上述種種令人擔憂的事實與可能性之外,人類還受到熱污染、核污染、噪音污染、生物污染、電磁波污染等污染的威脅。這就表明:我們一方面不顧一切地運用現代科技對自然展開瘋狂的掠奪和征服,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這是資本主義內在形成的、自身無法克服的一個的頑疾。無數的環境惡化問題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簡單而嚴峻的事實: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已嚴重脫鉤,我們正處于人類與地球關系的歷史拐點上。人類不得不對解決生態問題、拯救地球和人類社會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尋求靈丹妙藥。福斯特生態學就是在這種經濟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二)政治背景

自二戰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進入高速恢復和發展時期,國家矛盾逐漸被國內各種矛盾所代替,西方發達國家的群眾運動逐步興起和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歐美“新左派運動”興起,這個運動在60年代末達到,并逐漸趨于衰落。進入70年代以后,面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此起彼伏的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文化危機,“新社會運動”應運而生。它是“新左派運動”斗爭的積蓄,是“新左派運動”衰落后另一種形式的復興。“新社會運動”是一種基礎十分廣泛的群眾運動,綠色運動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綠色運動的興起增強了人們的生態意識,它們都為福斯特 “生態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現實條件。

投身綠色運動的人,涉及的面相當廣泛,既有教師、學生、醫生、生態學家、法官、律師,也有一定數量的工人、職員、農民和家庭主婦。從本質上講,這一運動實際上是對西方所謂的“工業文明”的批判與否定。因為,正是工業文明使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產品的極大豐富造成了人類對自然的毀滅性掠奪。面對生態危機的凸顯,面對資本主義制度導致的人類文明的全面危機,全球燃燒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運動是自然而然的事。生態政治運動和以對資本主義構成挑戰運動的社會主義復興即將到來。福斯特認識到歷史并沒有終結,種種跡象表明,社會主義正在復興。

(三)科學背景

當代西方生態學、系統論、未來學等理論的產生與流行對福斯特生態學的產生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背景。給予他以理論啟迪,并拓展了其理論視野和理論深度。隨著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許多科學家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問題。自19世紀以來,拉馬克、洪堡、華萊士、達爾文等科學家把生物機體與其環境聯系起來進行研究。福斯特正是通過將環境問題和生態學結合起來進行思考而逐步走向“生態學”的。

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首次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開始把生態學和系統論結合起來觀察認識生物有機體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問題。生態中心主義的出現,促使福斯特從生態系統的層面思索生態危機的原因,也促使他反思究竟該以什么為尺度來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1943年德國政治學教授奧?克?弗萊希泰提出“未來學”的概念。未來學以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成果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等重大領域的未來趨勢、可能圖景,探討發展變化可能給未來社會帶來的各種影響,為人類提供面對未來挑戰的對策。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性生態危機日益加深,未來學逐漸將研究重點從社會經濟問題轉向環境問題,并形成一種全球性的熱潮。未來學為人類探索人類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為福斯特分析當代生態危機及其實質,探尋解決生態危機的路徑,建構未來理想社會的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啟迪。

篇11

雖然,阿瑞吉對世界體系理論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目前,在國內外學術界,對其思想進行專門分析的文章和著作并不多見,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散見于一些期刊和著作中,并且這些成果分布在各個學科范圍內,很難讓讀者全面系統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思想體系,從而容易引起誤解。即便如此,這些研究成果仍然從不同角度對阿瑞吉世界體系思想進行了闡釋,對相關概念做出了界定,對一些核心理論進行了梳理,對重要文本進行了介紹和解讀。

一、國內研究現狀

雖然,阿瑞吉曾出版過在國際上影響甚大的《漫長的20世紀》,但國內學術界對阿瑞吉的關注卻始于其最后一部著作《亞當斯密在北京》的出版。作者在這部著作中對“中國崛起”大膽而謹慎的預言和對“中國奇跡”新鮮且充滿挑戰的解讀,不僅吸引了國內普通讀者的眼光,也引起了各領域學者們的興趣和關注。但迄今為止,國內學術界還尚未形成研究阿瑞吉及其世界體系思想的熱潮,更鮮見集中系統的分析和解讀。目前,國內對阿瑞吉及其思想的研究大致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對阿瑞吉及其著作的介紹和翻譯

目前,國內關于阿瑞吉及其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對其著作的介紹和翻譯上。從已經掌握的材料看,率先對阿瑞吉進行介紹和研究的是佘江濤和丁嫣霞。阿瑞吉的代表作《漫長的20世紀》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后,佘、丁兩位學者即在《博覽全書》上發表題為《研究資本的杰作》的文章,對這部著作進行了介紹和評價。他們指出阿瑞吉的體系積累周期思想是建立在布羅代爾的一種非傳統的觀點上,他將“反市場”的資本主義的頂層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體系積累周期解說了資本主義四大積累體系的因果關系,對資本主義的未來做出了非常慎重的預言,從這個角度上說,《漫長的20世紀》是至今為止對資本主義發展歷史描繪最為有力和精彩的著作。[1]江華從資本主義發展史的角度對阿瑞吉及其思想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他認為《漫長的20世紀》從世界體系的宏觀視角重構了近代以來的資本積累周期,即體系積累周期,這一周期的演進大體可以從空間上說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從中世紀末期的歐洲一隅擴張到今天的全球規模,從時間上闡釋現代世界體系周期性的變遷和興衰,同時也為我們描述資本主義制度越來越嚴重的內在矛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2]黃平作為《亞當斯密在北京》的譯者之一,對阿瑞吉《漫長的20世紀》、《現代世界體系的混沌與治理》、《亞當斯密在北京》這三部代表作之間的內在邏輯進行了解讀,從學術視野和現實價值方面介紹和評述阿瑞吉,在他看來,阿瑞吉在學術和思想傳承上,繼承了馬克思和年鑒學派布羅代爾的傳統,同時,他和沃勒斯坦長期共事,也受到沃氏學術思想的影響,但從根本上看,阿瑞吉具有獨特的研究視角,其理論充滿原創性和挑戰性,在解釋美國霸權如何走向極端,中國奇跡怎樣影響世界等問題上提供了充滿啟示的解讀。[3]

從翻譯成果來看,目前我國已翻譯的阿瑞吉著作主要有:2001年由姚乃強、嚴維明翻譯、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漫長的20世紀》;2003年由王宇潔翻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的《現代世界體系的混沌與治理》;2006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東亞的復興:以500年、150年和50年為視角》;2009年由路愛國、黃平、許安結翻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亞當斯密在北京》。翻譯的論文主要有:黃文前翻譯的《霸權的瓦解》、丁驥千翻譯的《新自由主義的性質和前途》、陳燕谷翻譯的《帝國的譜系》??梢哉f,阿瑞吉最重要的幾部著作已經在我國翻譯出版,但是關系到其思想形成、成熟的幾部著作和相關論文至今仍沒有被翻譯出版。

2、對阿瑞吉體系積累周期理論的闡釋

阿瑞吉的體系積累周期理論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對理解和把握他的世界體系理論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對這一理論進行研究的首推江華,他在論文《重建資本積累周期》中,將阿瑞吉的體系積累周期歸納出4個特點:第一,四個周期之間不是簡單的前后相續,而是互相重疊的;第二,積累周期遞減而非等長;第三,積累體制伴隨積累周期交替更迭;第四,成本內部化水平越來越高。[4]雖然,他并沒有就這個問題進行更為深入和系統的探討,但應該認為這四個特點的歸納,為后來的學者研究這一理論產生了提綱挈領的效果。南開大學學院的孫壽濤教授在論文《試論阿里希的積累周期理論》中首次分析了這一理論的思想來源,他指出積累周期理論的思想淵源有兩個,分別是布羅代爾關于資本及資本主義的非傳統的觀點和馬克思的資本流通理論。除此之外,孫還對左派學者納格里對阿瑞吉理論的評價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納格里對阿瑞吉積累周期理論的評價——“阿瑞吉的循環理論對資本主義的了解陷入了一種宿命論”有失偏頗,實質上,阿瑞吉的積累周期理論固然關注了資本主義長時段發展中的“周期性”一面,但更多的是考察每一個周期的資本積累的新特色。[5]

3、對阿瑞吉霸權轉移理論的研究

霸權轉移理論是貫穿阿瑞吉“我們時代的三部曲”和世界體系思想的重要線索,國內學界對這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國霸權的衰落和東亞崛起這兩方面,特別是對于東亞崛起這一方面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和關注。賀志剛認為阿瑞吉對美國霸權衰落的預言缺乏非常明確的證據,同時對東亞崛起持保守態度,即便如此,在文章最后,他還是指出對霸權轉移的梳理給我們理解這個充滿了矛盾與動蕩的世界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脈絡。[6]海裔總結了《亞當斯密在北京》這部書中關于中國崛起的思想,分析了中國崛起的可能性,并對中國發展道路做出了評判。[7]吳苑華在《中國崛起:后美國世界的希望》一文中比較分析了阿瑞吉和沃勒斯坦對中國問題的看法,最后指出了阿瑞吉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誤解。[8]王爾德認為,阿瑞吉的理論最吸引人的部分并非他對未來世界體系的預言,而是他對“中國奇跡”的解釋。王把阿瑞吉關于“中國奇跡”的觀點創新性地概括為“通三統”,其中,第一個傳統是:通過對斯密的重新解讀,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應該把中國而不是歐洲看做最應當追求的市場經濟發展典范;第二個傳統是:中國革命的傳統,這是中國經濟得以崛起的社會基礎;第三個傳統是:中國之所以能夠平穩而高速的發展是因為探索了漸進式的改革道路。[9]

4、對阿瑞吉世界體系思想的解讀

目前,國內學術界將阿瑞吉的思想明確概括為世界體系思想的學者只有華僑大學的吳苑華教授。他已經向教育部申請了題為“喬萬尼阿瑞吉的世界體系理論研究”的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并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 轉貼于 吳苑華在《“世界體系的研究”述評》中總體介紹了世界體系理論的內容和當今國內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及不足,指出了阿瑞吉在世界體系理論學派中的地位和貢獻,對阿瑞吉的世界體系思想做了簡單的介紹和評價。[10]吳對阿瑞吉的思想進行比較集中的探討是在其題為《阿瑞吉 “世界體系論”:今日中國關乎未來世界》的論文中,文章對阿瑞吉世界體系思想作了扼要卻準確的定位和梳理。吳明確指出,阿瑞吉的理論闡釋不同于布羅代爾的歷史學和沃勒斯坦的社會學的世界體系分析,它是一種經濟學的世界體系分析,其世界體系論以整體主義思維為分析的核心理念、以結構主義思維為分析基礎,將周期性變化視為世界體系的本質特征,將資本積累視作考察世界體系的核心指標,將帝國主義看做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保障性力量,將中心—邊緣關系當做世界體系的結構性基礎。[11]書評人李半聰在對《亞當斯密在北京》的評價中指出,通過對15世紀以來世界歷史的比較分析,阿瑞吉建立了自己的世界體系理論,他在前兩部著作《現代世界體系的混沌與治理》和《漫長的20世紀》中,通過對14世紀以來金融資本在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起作用的總結,對近代以來的世界譜系做了系統梳理,其最后一部著作《亞當斯密在北京》延續了前面的命題,以美國霸權的衰落為線索,勾勒了21世紀的譜系,為我們理解和指引21世紀的走向指明了方向。[12]

二、國外研究現狀

阿瑞吉關于世界體系理論的幾部“雄心勃勃”的著作——“我們時代的三部曲”出版以后,在西方學術界特別是英國和美國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各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紛紛撰文評其述著作和理論成就。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以訪談錄的形式,在《資本的曲折道路》[13]中介紹了阿瑞吉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情況,展現了阿瑞吉學術思想從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走向比較歷史社會學的發展歷程,梳理了阿瑞吉主要論著的主要思想,并就幾個核心問題與阿瑞吉本人進行了深度探討。這篇訪談錄后來成為了《亞當斯密在北京》中文版的代序,為國內讀者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這部著作提供了清晰的線索。

湯姆雷弗(Tom Reifer)發表了題為《喬萬尼阿瑞吉:資本的繪圖師》的文章,以紀念阿瑞吉,文章對阿瑞吉的生平和理論成就作了述評,認為紀念阿瑞吉及響應其創建一個更人道的世界體系的理想的最好方式就是重新回到關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心問題的討論上來。[14]作者認為阿瑞吉在社會長時段的宏觀演變、霸權轉移、資本主義危機等問題上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并在這些問題上將他分別與布倫納、布羅代爾、熊彼特、阿明、沃勒斯坦等學者的理論進行了比較。文章最后指出,阿瑞吉的著作代表著一種先驅性的分析嘗試,未來的學者應繼承發展他的思想,尤其是其所有作品中都顯現出來的那種學術敏銳性。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伊懋可(Mark Elvin)教授從歷史學角度對《亞當斯密在北京》一書進行了評論。他認為這本書從歷史角度出發,對當前美國霸權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做出了許多有益的理論探討,但他在歐洲和東亞兩種發展模式、21世紀的中國在多大程度上繼承了封建時代的傳統、斯密的理論是否適用于現代中國等問題上提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15]其中,他和阿瑞吉最大的分歧在于對美國霸權衰落和中國崛起的看法上:阿瑞吉認為美國霸權的衰落是歷史必然,而伊懋可則認為導致美國領導地位丟失的戰略失誤大多數是可以避免的;在中國崛起問題上,很顯然,與阿瑞吉相比,這位英國歷史學家并沒有那么樂觀。

阿瑞吉的思想和著作,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支持和肯定,但在英美學術界也不乏批評的聲音,美國左翼學者喬爾安德斯(中文名為安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安德斯非常了解當代中國的情況,對社會主義的中國抱有深厚的感情,他在《中國變化的顏色》一文中用生動的事實駁斥了阿瑞吉的樂觀主義。阿瑞吉認為中國將成為替代美國霸權的強有力的競爭者,而安德斯則認為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復辟將導致災難性的社會矛盾,一個內部不平等的中國是無法超越不平等的國際秩序,創造新未來的,事實上,中國或許會開創一個并非資本主義的市場體系的發展道路。[16]

[1]佘江濤 丁嫣霞. 研究資本主義的杰作[J],博覽群書,2001,第三期.

[2]江華. 重建資本積累周期——阿銳基的《漫長的20世紀》簡介[J],國外社會科學,2002,第三期.

[3]黃平. 重讀阿里吉的啟示[J].中華讀書報,2009年12月22日.

[4]江華. 重建資本積累周期——阿銳基的《漫長的20世紀》簡介[J],國外社會科學,2002,第三期.

[5]孫壽濤. 試論阿里希的積累周期理論[J],生產力研究,2006,第二期.

[6]賀志剛. 霸權何以衰落[J],經理世界,2003,第五期.

[7]海裔. 亞當斯密在北京:阿瑞基對中國崛起的分析[J],烏有之鄉,資料來源:wyzxsx.com.

[8]吳苑華. 中國崛起:后美國世界的希望[J],當代國外評論.

[9]王爾德. 阿里吉的“通三統”[J],資料來源:http//brotherlyboy.blog.163.com.

[1o]吳苑華.“世界體系的研究”述評[J],研究,2011,第二期.

[11]吳苑華. 阿瑞吉 “世界體系論”:今日中國關乎未來世界[J],中華讀書報,2011年5月27日.

[12]李半聰. 阿里吉預言 東亞的陽光未來[J],新京報,2009年8月29日.

[13]The Winding Paths of Capital ,by David Harvey, New Left Review 56,March-April 2009.

[14]湯姆雷弗(著),張煥君、王志超(譯). 喬萬尼阿瑞吉:資本的繪圖師[J],國外理論動態,2011.

[15]伊懋可(著),吳曉佳(譯).作為預言者的歷史學家——評《亞當斯密在北京》[J],國外理論動態,2010,第二期、第三期.

篇12

一、創新能力的減弱加快資本主義的滅亡

這里的“創新”指的是企業家創新,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對企業家是這樣說的:“典型的企業家,比起其他類型的人來,是更加以自我為中心了,因為他比起其它類型的人來,不那么依靠傳統和社會關系;因為他的獨特任務——從理論上講以及從歷史上講——恰恰在于打破舊傳統,創造新傳統。”顯然企業家是最富有創新能力的人,但創新是從何而來的呢?靜止著的東西不會發展,只有敢于去摸索、敢去冒險的人才能出現創新的靈感。但是正如熊彼特所說的“人類的經濟欲望可能在某個時候會得到充分滿足,以致推動生活繼續前進的動力將所剩無多……生活方法已經達到了無可改進的完善狀態?!逼髽I家再也無需去冒險,一切都達到飽和狀態以至于一切事物都近乎于靜止了。于是企業家就如同處于和平時期的將軍們的處境一樣,已經無事可做了,即使是屬于企業家職能創新,也是由于舊產品與新產品的交接,周而復始而成為一種特定的經濟職能,由于人們在做“熟悉的例行事務以外的事情,在現在比過去容易得多了----革新本身已降為例行事務。”于是,熊彼特無不可惜地指出:“早期商業冒險的浪漫氣息正在急劇地磨滅”。因而創新似乎已不再是創新,而只是同義重復了。

除了企業家的冒險意識磨滅外,還有一些非人為的因素決定了資本主義不能長久,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一書中指出:周圍環境已經變得習慣于經濟變革--最好的例子是,新的消費者貨物和生產者貨物滾滾而來--它不但不抵抗這種經濟變化,而且還把它看作當然之事;在這種環境中,人格和意志力量必然不那么重要了。于是經濟的進步日趨于非人身化和自動化,企業家作為一個職能已失去了原先的戰爭期間將軍的角色,失去了其固有的社會地位,至于資產階級是否會吸收他們進入自己的角色已不是我們所關心的事情。熊彼特在另一本書中也指出:“只有企業家在實現新組合時是一個企業家,一旦當他建立起企業,開始經營他的企業時,他已不再是企業家?!本烤棺兂闪耸裁唇巧覀儗⒃谙乱粋€問題中討論。在結束這一問題之前,我有必要對創新的內容做一介紹,熊彼特說,“發展即是新的組合,它包括五種情況:(1)開發新產品,或者改良原有產品;(2)使用新的生產方法,比如改手工生產方式為機械生產方式;(3)發現新的市場,比如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4)發現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鈦金屬做眼鏡的鏡框;(5)創建新的產業組織,比如新興的培訓公司 ”。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這五種情況的一些情況,如生活方法的充足完善狀態,對市場環境的很快適應性以及新組合等。都已經決定了所謂創新已經無法再在經濟事務中實行的,加上創新的主體地位喪失,已經注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必將在進步的靜止中日趨滅亡。 轉貼于

二、“長驅直入社會主義”的實質

資本主義最終是要滅亡的,但由誰來繼承它如此龐大的經濟文化的社會。 熊彼特認為,社會主義作為繼承者是最好不過的了。但熊彼特頭腦中又是如何繪制社會主義這副藍圖的呢?他真的甘心情愿把資本主義社會拱手讓給社會主義社會嗎?其“社會主義”的實質又是如何?

(一)從主體看實質

熊彼特對社會主義的性質是什么和社會主義的道路趨勢均一無所知,但是卻認為:“在正常情況下,它們(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關系顯然主要是合作的關系,任何相反的理論多半只能拉扯一些病態的事例來作為證明”。資產階級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既然主要是合作關系的話,那么在社會主義下,無論是誰作為經濟主體便都無所謂了。而在另一本書中,熊彼特又談到當代社會是需用信用制度的,又因為企業家在經營這一企業的時候已不能稱為企業家,而信用的主體又只能是資本家,所以,我們不難猜測上面的問題所遺留的疑點,即企業家在新組合后搖身變為了資本家,成為了企業的主體。而信用在任何社會的任何一項活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信用也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也就是說在我國企業中信用的主體也是資本家,那么社會主義性質不就仍然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嗎?熊彼特進而分析說,“問題(指官僚主義的管理問題)的成功,首先,要允許原來的資產階級分子去做事,按照他的才能和傳統有資格作事的工作。”為什么呢?因為社會主義要實行民主政治,而“官僚主義不是民主政治的障礙,而是它的不可避免的補充部分”,而“在資本家階級的集體頭腦中多數是和這個官僚機構或民事機構相聯結在一起”,所以,讓資本家當管理者這個角色是無可厚非的。熊彼特不認為資本家是資本主義性質的,讓資本家從事于社會主義這項職業,只要把習慣改改就可以了,可見熊彼特對社會主義性質有何等的不了解。

(二)從過渡看實質

資本主義社會最終是要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但我們希望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只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肉體而不是靈魂,因為靈魂是最本質的東西,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熊彼特說:“資本主義過程為社會主義塑造了事物和靈魂”“在資本主義體制范圍內的逐步社會化,不僅是可能的,甚至是最明顯可以指望的事情?!庇捎谛鼙颂馗静磺宄砩鐣髁x究竟是什么樣的,但在書中不停的夸耀資本主義靈魂--文化。他說“不僅現代機械化的廠和由此傾吐出來了大量產品,不僅現代技術和現代經濟組織,而且現代文化的一切特色和成就,也直接或間接地是資本主義過程的事物?!奔热灰磺卸际琴Y本主義過程的事物,那么過渡與不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即仍舊是資本主義文化從頭至尾發揮著作用。熊彼特當然不同意我們的意見,他總在為自己作辯護,甚至他否定他對資本主義文化的贊成只是為保持資本主義文化,他說,“事實上,我現在準備作截然相反的結論?!钡质侨绾巫鼋厝幌喾吹慕Y論的?我們知道俄國是資本主義社會次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按道理來講,他應是拍手稱贊的,但他卻斬釘截鐵地說,“資本主義政體在在俄國是沒有發揮作用的機會的,更不必說社會主義政體了。” 不能實行資產階級政體也不能實行社會主義政體,那么俄國光環是沒有生存的余地了,但在另一面,熊彼特卻對美國大力贊揚,他說,“只有在美國這個國家內,才無須在現代社會改良計劃背后,潛伏著經濟進步和群眾實際收入的立即增加之間根本性的矛盾,這種根本性的矛盾,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是會使負責人的意志癱瘓下來的?!泵绹菍嵭匈Y本主義的,運行的這么好,是不能抹殺資本主義作用的,熊彼特心目中的社會主義卻沒有一個模型,叫人怎么不懷疑其社會主義仍舊是“換湯不換藥”的資本主義。

話已至此了,不管是從社會主義的主體上來看,還是從資本主義的過渡上來看,熊彼特藍圖中的社會主義仍舊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他之所以讓其毀滅過渡到社會主義,無非同時在宣傳著資本主義的一切優秀的文化與經濟成果,仍舊在為資產階級在說明,說明了他的資產階級的本質。 轉貼于

參考文獻:

[1]約瑟夫·熊彼特. 何畏等譯. 《經濟發展理論》[M].商務出版社.1991.

篇13

關于封建制度崩潰的原動力和資本主義首先起源于農業還是其他行業?本書的兩個主要論點:“農業是近代經濟基礎”;“基本動力來自農民個人力量的壯大”。全書立論的基礎是英國農業生產力考察。農業經濟特別是具有專業化、企業化和商品化生產特點的大規模農業經濟的發展,決定著英國封建生產關系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產生,這是《現代化第一基石》論證的主要內容。資本主義在哪一類經濟部門最先站住腳?首先起源于農業還是工商業?這是個爭議較多的問題。在前述的西方兩次有關“過渡”動因的論戰中,除“貿易根源說外,其他幾種觀點雖強調重點各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論者都從農業內部因素的發展尋找西方向近代過渡的動力。近十余年來,國內學者探討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原因時,“農業勞動者個人力量決定封建制度解體論”和“經濟結構制約論”,也都突出強調農業與農村經濟變化的至關重要性。

最早重視農業在西歐向近代社會轉型中作用問題的,是重農學派。馬克思對此曾給予明確肯定:“重農學派正確地認為,一切剩余價值的生產,從而一切資本的發展,按自然基礎來說,實際上都是建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的。一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并且首先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庇?3世紀以來農業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一觀點的正確。

以溫切斯特主教地產為例,其所屬的32所莊園中, 1208一1209年平均每一莊園小麥出售量占生產量的48.5%,到這個世紀結束時,同一主教地產所屬42所莊園小麥出售量平均每一莊園占生產量的70%。

二、中世紀晚期英國現代化的基本動力―農民

農民構成封建社會勞動者的主體,其個體經濟發展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封建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作者指出,“考察以勞動生產率和儲蓄率為中心的農業生產力,是透視英國向近代社會轉型時期的最基本的社會層面”(第36頁),同時也是社會分工與商品生產的基礎。這一時期英格蘭莊園領主自營地上的農業收入的成倍增長,以及農奴份地的畝產量有時甚至超過經營條件較好的領主自營地,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農產絕對總量的增長還不足以完全說明經濟增長的實質。要科學地論證這一時期的農業生產力,最可靠的途徑還是考察農業勞動生產率”。根據中世紀農業生產特點,農業勞動生產率“就是指一個典型的農戶在一年內生產出多少農產品”。綜合各家的估算,作者認為,在莊園經濟鼎盛時期的13一14世紀,半維爾格特(在三圃制下實際播種面積是10英畝)大約可視作英國一般農戶的耕作面積,每英畝產量約為10.32蒲式耳(或237公斤)。這樣,每戶的勞動生產率則為103蒲式耳(或2369公斤),它是英國中世紀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臺階。而15、16世紀之交是英國以莊園農奴制為代表的封建制的重要轉折時期,其間存在“一條歷史的接縫”。主要表現為,13、14世紀傳統佃戶地產的均衡性不復存在,兩極分化日益加劇。一方面.社會上出現了大量脫離農業的雇工;另一方面,靠犧牲普通農民起家的大農經濟作為一股強勁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促使鄉村產業結構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