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國社會科學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國社會科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理論溯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的提出

由于新聞在中國總是與政治聯系在一起,新聞學又與文學、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少人發出“新聞無學論”[1]的質疑,甚至一度有人認為新聞學已“走入黃昏”[2]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認為,新聞學并未走入黃昏,而是在不斷邁向輝煌,新聞學學科的基礎扎實,其學科獨立性具有現實和理論依據。鄭保衛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新聞學的學科發展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和條件,豐富多樣的改革實踐、不斷改善的政治環境、逐步開放的學術氛圍,都為新聞學的發展創造了現實基礎。[3]新聞學的學科創新是宏觀創新理念的要求,是新聞事業內在發展的需要,是新聞工作不斷創新的需要,我們應該在創新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新聞學。[4]鄭保衛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堅持在找準問題、繼承傳統和學習借鑒的基礎上發展,堅持在理論創新中發展,堅持在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照下和在馬克思新聞觀的指導下發展新聞學學科。[5]他提出,我國新聞學研究創新與發展的最終目標,應該當是構建一個能夠體現當代最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以適應新世紀新聞事業和新聞學科發展的需要。[6]鄭保衛教授認為,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要堅持用馬克思新聞觀作指導,并體現兩個特點: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反映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本質;二是要具有中國特色,適應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7]

鄭保衛教授的觀念為我們探索新聞學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但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應該說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任務,如何明確這一理論體系的內涵和功能,解決這一體系的貢獻和普世性、闡釋力等問題,規避理論構建中的倫理風險,都值得我們深思。

二、理論的時代背景:“去西方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

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內在上與目前學界認同的推進“去西方化”理論研究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新聞學開始大量引介、吸收西方學術理論,以信息、傳播等概念取代原有宣傳的學術話語,希望借西方話語達到學術研究“去政治化”的目的,推動了學術研究的極大解放。經過了20多年的引入,西方理論與中國國情的不相匹配、“水土不服”現象開始引起學界的討論,新聞學開始反思西方理論的局限,并希望在未來研究中能體現中國的傳播實踐與學術理論的平衡點。這種“去西方化”理論研究,雖然任重道遠,但目前學界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共識,就是應該找一個基于全球化中國的“去西方化”范式。如同李彬、黃衛星所言,當務之急需要在更加深厚的思想層面和更加廣闊的社會層面重申政治及其意味,新聞傳播學研究不僅在于擺脫技術化、“貧血化”的庸俗路線,而且更在于科學解釋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并為其提供一套安身立命的價值依托。[8]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學研究的視野被進一步擴大,學術研究的諸多禁忌開始被打破,新聞與政治的關系再次被重新審視,在“再政治化”的過程中學界越來越強調學術研究的公共參與精神。

中國傳播學研究正在經歷著一個學科走上歷史前臺的重大轉折時期,政府或國家的需要發揮著一種引領和重組中國傳播學研究群體的作用。目前,新聞學研究面臨的是一個黃金時期,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并面臨轉型,信息化持續加速新聞需求高漲,媒介技術變革推動公眾公共意識不斷增強。姜飛[9]認為,目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面臨的社會形勢和公共需求,同戰后美國對新聞傳播學的需求十分相似。在這個冠之以“轉型”、“信息”、“風險”、“新媒體”等名稱的社會中,傳播媒介和新聞媒體的作用空前重要,而黨和政府、企業組織、公眾個人等,對新聞傳播的需求也空前高漲。這個時代是難得的理論創新機遇期,新聞學有必要加強“去西方化”研究,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或許可以成為“去西方化”理論的一個恰當選擇。

三、理論合法性: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和文化書寫

學界中的很多人對但凡牽涉以“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理論常常嗤之以鼻,或敬而遠之。他們認為,理論應該是具有普世性的,能夠接受特殊性或普遍實踐的檢驗,或者理論應該是意識形態中立的,不應有政治傾向。這些人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和科學性,學術不是政治,應該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理論也應該具有強大的闡釋力和適應性。但理論研究作為人的一種思想活動,仍然無法解釋實踐中遇到的全部問題,而且理論也無法回避自身的意識形態。

后現代思潮中,真理已遭到質疑,人文學科遭遇表述危機。人文學科中處于支配地位的觀念正在被重新評估,那些曾經想當然地被當做事實,或者被當作范式的有效性基礎的“確定性因素”,成為有問題的東西。[10]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在《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一書中指出,所有建構的真理都是通過排斥和修辭的強有力的“謊言”而變得可能的,沒有一個“完整的”第一時間知識大全。[11]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不僅僅限于文學界和人類學界,但人類學民族志所作出的反思已經深刻地影響了諸多人文和社會學科。后現代思潮帶來的質疑權威、消解中心、打破權力,給傳統的理論帶來諸多挑戰,這種質疑給所謂的普世理論和客觀真理以巨大打擊,普世理論和絕對中立都是被后現代給解構了的“神話”,他們并不存在。在后現代思潮的挑戰和實驗民族志的啟發下,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反思理論構建中的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放棄那種構建普世理論的追求和完全中立的態度。

但是,如果放棄理論的普世性和中立性,理論的合法性依據又從何而來呢?公共人類學的實踐或許對我們有一定啟示意義。公共人類學的主要聲望來自它對世界范圍的某些問題及事件所作出的直接的和實質性的貢獻,它從過去的研究所積累的傳統中吸取智慧并應用于當代。[12]學術研究應該是作者(學者)利用文本(理論)與讀者(公眾)的一種對話,這種對話面對的是具體的公眾,要解決的是理論的普世性與本土性之間的矛盾。在這一解決過程中,普世性成為解決“本土問題”的前提和語境,而“本土理論”成為特殊人群面對的特殊問題,并證實或證偽普世理論。我們要發展的新聞學理論就是這樣一種理論,新聞學學者借助這一理論體系建立同中國公眾的公共關系。以公共精神為基本原則,這符合學術研究的價值關懷和人文精神。

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知識總在一個原點開始旅行,后人會按照沿著前人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但是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走入歧途,誤入困境。這時知識會推崇復古或是返回原點,重新考問,擺脫困境,以便開始新的旅程。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如此,民族志也是如此,當原有的學術傳統難以解決困境中的問題時,我們需要返回原點。在這個原點,永遠高昂著人性,永遠駐扎著對人的生命的追問,對真理的追問。后現代主義返回了這樣的原點,打破了原來樹立的傳統和權威,但在打破這一切的同時,它仍然在建構。后現代民族志同樣打破了民族志積累起來的權威,但同時它也致力于一種新的秩序。

現在,新聞學的理論構建也急需做這么一項工作:返回原點。返回原點,不是完全“返祖”,而是要回到我們傳統理論無法支撐社會發展、西方理論大量涌入中國的時刻,返回那一時代,梳理最近30多年來學習借鑒西方理論的經驗和不足,以公眾聯系的時代變遷為底色,在總結的基礎上創新,描繪新的理論圖景。這種總結的源泉就是30年來的中國模式和生動的社會主義實踐。

四、理論闡釋力:中國模式和生動的社會主義實踐

目前,中國研究成為西方學界的熱門,西方新聞傳播學界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也成為熱點。很多西方理論無法在中國得到驗證,因此中國研究成為理論驗證的天然“試驗場”。很多西方學者將中國的特性表述為“中國模式”,這一模式一方面表達中國特色,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陣營的意識形態色彩。在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同時,中國學者更喜歡生搬硬套西方理論來解釋中國問題,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怪圈”。我們所要構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就是要解決這種怪現象。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是要在吸收消化西方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中國的特殊問題。這種研究很像民族志研究,民族志學者在走入一個村寨做研究時,他首先要了解村寨所處的鄉情、縣情、省情,乃至國情和整個世界。我們所要構建的新聞學理論體系,并不是要把自我封閉起來,排斥西方和全球化,而是要在西方理論和全球化的基礎上來研究中國的社會主義的特殊問題。這一理論體系可以對西方理論進行發展或修正,它的創立目的是強化普世理論的有效性,并不是要在西方學術界以外再建立一個理論界,學術理論是不分國界的。這一理論是一個完全的開放系統,它最早借鑒了西方理論,并同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結合在一起,同當前的現實中國保持了密切關系;它大量吸收了西方傳播學的研究成果,也歡迎西方理論和西方學者的檢驗。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施行,中國的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影響逐步提升,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備了越來越多的理論和現實可能性。這一理論建立在從殖民時代開始從未有過的全新世界經濟格局基礎上,建立在社會主義的全新嘗試和探索實踐基礎之上,建立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大國影響逐步擴大的基礎之上,這些現代歷史上的嶄新經歷和發展歷史將給我們所要構建的新聞學以更強的闡釋力。

我們的態度并不是為了通過中國模式和社會主義實踐的研究建立一種真正的“普世理論”。克利福德在《寫文化》一書中用了“部分的真理”一詞,用來說明民族志的真理,也正是這種“有承諾的、不完全的”真理帶來的“一種有力的不完全感”,才能“成為機智表達的源泉”。[13]或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就是要探索這樣一種“部分的真理”,這種部分真理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理論或真理不同,但這種真理面對世界背景中的中國公眾時,可以解釋中國的問題,并與世界交流。

我們所要建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是與中國國情、社會主義政治密切相關,同時又堅持理論建構的一般原則(普世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堅持服務于公眾和公共事業的一種理論體系。我們應該放下對“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政治成見,深刻地去思考目前我們理論創新的依據和可能。我們應該捕捉歷史難得的機遇,將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納入世界范疇之中,發揚公共精神,服務于中國的公共事業,擴展學術的公共空間,發揮學者的公共作用。

注釋:

[1]參見唐遠清:《對新聞無學論的辨析及反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

[2]參見郜書鍇:《走入黃昏的中國新聞學——30年中國新聞學的回望與反思》,2009年第3期。

[3]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4]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鄭保衛:《從“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

[6]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7]鄭保衛:《從“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

[8]李彬、黃衛星:《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讀趙月枝〈傳播與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新聞大學》,2012年第1期。

[9]姜飛:《中國傳播的三次浪潮——紀念施拉姆訪華30周年暨后施拉姆時代中國的傳播學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4期。

[10]喬治·E·馬爾庫斯、米開爾·M·J·費切爾:《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三聯書店,1998年,第23、25頁。

[11]詹姆斯·克利福德:《導言:部分的真理》,見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編:《寫文化》,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35、36頁。

篇2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中國式抽象;非實體性

論文摘要:(1)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現代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2)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3)由西畫表現形式出發,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經千載,魅力依然,在世界藝術之林永放燦爛奪目的光輝。其中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祖先留給我們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是我們藝術創作中最為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也為我們現代繪畫藝術與設計教學及創作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表現內容與形式。現代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是現代設計與繪畫的訓練基礎,是培養設計師美術家形象思維和表現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認識形態和創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礎學科。民族傳統文化是這門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作為一門藝術,把民族傳統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斷創新的動力源泉與實踐基礎,同時設計藝術與繪畫藝術也可以從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中不斷得到滋養與有益的補充。在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內核與靈魂的最終展現,是以本民族文化為支撐的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主流。隨著當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再次面臨嚴峻的挑戰。國外教學體系在中國年輕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是不容回避的社會現實;然而縱觀中國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發展方向,20世紀60至80年代出現的當代繪畫藝術及設計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歷史時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確的發展方向。

現今傳統中國畫已漸行漸遠,不知怎的,這些畫讓人想起趙無極。我們天天對“現代”的努力已傾向于將傳統連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現代”也不是中國的“現代化”,而是“同化’。在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否則,無根無源,便是毀滅,是用“現代”在消蝕我們的傳統。中國畫即“近”而“遠”。很“近”的物體塑造卻獲得一種悠遠滄桑的感受;“實”而沒有放棄空靈、自由,同時又在超逸的味道中獲得一種雋永的境界。我們不應為觀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層面,而是向縱深走去;這個“縱深’就是中國的“像”與“境界”。境:境界是中國文人曾在山水中遙望的“彼岸”,是中國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對于中國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靈的“境”。如果說確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現”(或日“中國式抽象”)存在的話,那它的目的不是導向“絕對理念”,而是指向生氣氰顯的“境”。我們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宋元山水畫不僅代表了“中國古典文藝繁榮”時代的“高峰體驗”,更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變的空靈之境。象:為我們展現中國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國畫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義”。作為傳統的靈魂之所在,是中國藝術“現代化”的結點。“象”是一個世界,它代表宇宙與人的禪機,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實體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寫實”,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經驗讓我們相信,只有實證化的探索才能確證,在現代繪畫與設計中從內里真正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與“當代”的溝通與跨越;這不僅指理論學術,也是指創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基礎如何發展的走向。

我們傳統的繪畫根源實際上是從宋元山水人手打開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間。借助西畫表現的結構化的形式創新之所長,在個人繪畫與設計的語言中找到了發展的空間維度。由此出發,或者我們可以重建某種主體意識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中國文化的境界: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方式、概念內涵不盡相同”,以心象靜觀字宙之氣韻流變,以山水遙望體悟人格與自然一體的彼岸之境;這無疑在重視中國山水美學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脈搏。而在深層意義上,它對我們當代藝術教學對民族文化的反思與覺醒,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如前所述,作為“象”與“境”的世界,其意義不僅僅是激活我們民族原有的流變、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激活一種求新求變的精神動力;更是在這種“宇宙之境”上與現代思維的同步與超越。如果說我們現代繪畫與設計在基礎教學中再不把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寶藏更好的發展起來,我們的現在藝術教學將會成為歷史的罪人。當今國際上站在最前沿的現代物理學家們已識到了這種宇宙本質的“非實體性”,他們的論證已證明中國傳統“象”的范疇所具的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國的文化將會引領世界文化。最后無論是從畫家和設計師,還是從民族文化考量:這是一條擺脫世俗浮躁氛圍,秉持超越信念,又發揚中國精神文脈的“當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要按照我們自己的國情出發,把我們傳統文化切切實實的融入到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中。

篇3

主辦單位:湖北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4799

國內刊號:42-1020/C

郵發代號:38-4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4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榮譽:

社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篇4

1引言

科學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它們的成果表現形式有著質的差別。后者的成果是物質的、有形的,而前者則是非物質的、無形的,需要經過轉化才能成為有形的。自然科學、技術生產力成果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論文、著作、專利;社會科學生產力成果的表現形式則主要是著作、論文、研究(咨詢)報告。對于物質生產力的評價國際上已經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認的指標體系,可以進行直接評價。而對于科學生產力的評價,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質的、無形的,因此無法對它進行直接評價。目前,國際上的通用做法是對它的成果的轉化表現形式進行量化評價,從而對科學生產力進行間接評價。

論文是科學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這里所說的社會科學生產力是指社會科學生產的能力。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加菲爾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國費城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學引文索引》(SCI),以在SCI來源期刊上發表科學論文的數量和已被SCI錄用論文的引用量作為衡量科學成果的量和質的主要指標。經過30多年的實踐,目前SCI已被國際公認為評價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乃至學者個人科學成果(主要是基礎研究)和學術影響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開始,受國家科委的委托,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依據SCI每年我國各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在SCI的發文量和被引量統計。這一重大舉措導致了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紛紛采取各種激勵措施,從而在總體上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生產力的發展。

在E.Garfield的主持下,自《科學引文索引》之后,美國費城科學信息研究所相繼研制、出版了《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是國際性的,且不收錄中文期刊,而我國的科學研究人員的成果絕大多數發表在國內出版的中文期刊上。為了能準確、全面地反映、評價我國的科學生產力,研制基于中文學術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為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1995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制的以國內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為素材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正式出版。1998年南京大學開始研制《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CSSCI),1999年經專家組論證,教育部正式批準,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列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重大項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導下,經過課題組3年多的努力,《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已研制成功,相繼出版了CSSCI(1998)、(1999)、(2000)、(2001)光盤和網絡版,并提供查詢、咨詢、統計服務(包括網上服務)。CSSCI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空白。

CSSCI來源期刊的選定是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直接指導下、廣大社會科學領域專家的參與下進行的。2001年3月,教育部社政司成立“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咨詢委員會”,由全國17所高校的社會科學專家和社科管理專家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領導的參與下,咨詢委員會于2001年3月、4月、5月分別在南京、長沙、珠海召開會議,對CSSCI來源期刊進行了充分、深入的討論,會后由教育部社政司組織全國社會科學領域1000名教授對CSSCI來源期刊進行評選,最后確定CSSCI來源期刊419種。這保證了CSSCI的科學性、客觀性。

表1論文的地區——學科分布

附圖

說明:由于少數論文涉及2個學科、作者涉及2個地區,故論文總數略多于CSSCI(2001)論文總數。

本文基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以發表學術論文為指標,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及其結構、分布作一初步研究,以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作一宏觀描述。

2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總量及其地區、學科分布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來源期刊為419種,錄用來源文獻為61492篇。根據CSSCI(2001)數據庫,分析、統計得出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的地區——學科分布,如表1所示(見上頁)。

3我國社會科學生產力結構分析

由表1論文的學科分布可知,2001年我國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總量中經濟學占30.41%,這是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在論文學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論文總量4%以上的其他8個學科依次是:教育學,政治學,新聞與傳播學,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文學,歷史學,法學,哲學。

由表1論文的地區分布可知,2001年發表的社會科學學術論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遙遙領先于其他省市,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質高的高等院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政部門(含所屬研究機構)所導致的。占社科論文總量4%以上的其他6個地區依次是:上海(9.04%),江蘇(7.70%),湖北(6.82%),廣東(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國社會科學生產力的地區分布。它還列出了社會科學各學科論文的地區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會科學各學科生產力的地區分布。表2列出了各學科論文發文量按地區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學科社會科學生產力處于領先地位的省、市,比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廣東。

表2學科論文地區發文量排序前五名

附圖

收稿日期:2003-06-09

【參考文獻】

1鄒志仁.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篇5

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

中國社會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該中心從1996年開始建立中國社會科學論文統計分析庫,根據幾年來的研究成果和對大量數據的統計分析,確定了1999年度中國人文社科學核心期刊并編制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共收入506種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基本覆蓋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主要學術期刊,反映了我國人文社科論文的學術水平,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認定的學術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統計分析和文獻評價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礎。社科院每年將對核心期刊進行更新補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選標準的期刊,

三、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資助,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承建開發。CSCD第一版(1996)收錄期刊315種,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種,后又經過幾次擴充,2000年收錄1500種。該系統全面參照美國“ScienceCitationIndex”(SCI)的編制體系,它按照“二八規律”(即80%的主要文獻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選了我國4000余種自然科學期刊中具有較高水平和編輯質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庫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發表的論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評價功能,利用其引文數據可評價個人、實驗室、學術機構的學術水平與學術地位,評價期刊質量等。

另《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編委會與中國科學文獻計量中心確定3500種期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900種人文社類期刊為“《中國人文社科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四、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

1995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共收443種期刊,

五、國家期刊獎

篇6

而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1.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 fic In formation簡稱ISI)創建、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該數據庫通過其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來精心挑選有代表性的權威的科技期刊作為數據源,聲稱這些數據源包括了世界上90%以上的重要的科技文獻,所以被它收錄的論文具有較高的質量,代表了當時有關領域的先進水平。包括了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種,使得SCI收錄的文獻能夠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SCI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不但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以及出版信息等,而且還收錄每篇論文引用文獻的信息,建立了引文索引。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SCI創刊于1961年。經過40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所以SCI不僅作為一部文獻檢索工具使用,而且成為科研評價和的一種依據。科研機構被SCI收錄的論文總量,反映整個機構的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水平;個人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反映他的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

2.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錄1809種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內容覆蓋包括人類學、法律、經濟、歷史、地理、心理學等55個領域。收錄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討論,社論,人物自傳,書信等。選擇收錄期刊為1300多種。

國內普遍使用的核心期刊索引有CSSCI及其他核心期刊目錄等。

1.CSSCI科學引文索引是從文獻之間的引證關系上,揭示科學文獻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引文的統計與分析,可以從一個重要側面揭示學科研究與發展的基本走向,評價科學研究質量,為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發展與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由南京大學研制成功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是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2000年該項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數據庫的構建工作,相繼研制成功了CSSCI數據庫網絡版和光盤版。經過數年的努力,現已開發的CSSCI(1998—2004年)7年數據并在國際互聯網上和國內電訊網上向社會各界提供多種形式的查詢服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該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教育部已將CSSCI數據作為全國高校機構與基地評估、成果評獎、項目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標。CSSCI數據庫已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等100多個單位購買使用,并將CSSCI作為地區、機構、學術、學科、職稱、項目、成果評價與評審的重要依據。

篇7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獻計量學和引文分析法告訴我們:科學發展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科學研究人員總是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對研究現狀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現其創新性和創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現狀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現有文獻和信息,對現有文獻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上進行創新。所以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一點,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對文獻和信息的查尋與獲取能力也自然成為衡量和評價研究人員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依據和指標。創新是相對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為了體現其研究成果的創新性,研究人員在從事研究過程中會盡量查尋現有文獻和信息,在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會盡量列出相關文獻。據此,我們可以認為:一般來說,信息獲取能力越強,參考文獻列舉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認為無須列舉或有意省略,而這往往會帶來學術風險,如違反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

按照文獻引用規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獻應當是全部相關文獻中質量最好和相關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須列舉。這就意味著,文獻引用必須建立在對相關文獻實現充分獲取的基礎上。在信息查尋中存在一個“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獻引用與相關文獻和信息的可獲得性密切相關。用戶在利用信息時總是傾向于選擇距離較近、容易獲取的信息源。這一方面說明,用戶在信息獲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準則,另一方面也說明,用戶信息獲取量與其能力大小有關。這種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戶平常注意信息源獲取和積累的基礎上的,這也是一種信息獲取意識和能力。由此可以認為,利用引文數量特征及分布規律來初步判斷研究者的信息獲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論依據

從根本上講,科學文獻之間的相互引證由科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和科學研究活動的規律所決定。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認為:[3][4]研究人員的引證行為和引證動機受一定規律的支配。科學文獻的引證與被引證,是科學發展規律的表現,體現了科學知識和情報內容的積累性、連續性和繼承性,也體現了科學發展的統一性原則以及學科之間廣泛的交叉、滲透和綜合現象。科學文獻作者在創作科學論文時,不可避免地要引證他人的文獻,汲取別人的經驗和成果。因此,科學工作者的引證行為是科學活動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科學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學文獻的作者一般不會在論文中無緣無故地引證與其論述主題完全無關的文章。文獻的相互引證有多方面的原因。溫斯托克(M?Weinstock)在進行系統歸納后指出,文獻被引證大概有15種原因。引證行為和引證動機為我們從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

1.2 標注引文的重要意義

標注引文(參考文獻)在學術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科研活動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在學術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標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體現科學文化的繼承性和發展歷史;

(2)尊重和保護他人的著作權;

(3)精練文字,縮短篇幅,避免重復;

(4)便于編輯和審稿人準確評價論著的學術價值和技術水平;

(5)提供情報信息線索,與讀者共享信息資源;

(6)通過引文分析對論文、作者、期刊、機構等的學術影響力(應用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等指標)做出客觀的評價;

(7)有助于建立科學公正的國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評價平臺;

(8)促進科技信息、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研究,推動學科發展。

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實事求是地標注參考文獻,而科研工作者在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也會根據所獲取的信息和實際需要來列舉參考文獻。

1.3 引文量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訴我們:“引證行為為何會發生”、“引證行為的測度指標、工具與方法”、“引證原理的主要應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決定因素”以及“引文量與信息獲取能力的關系”。

一般來說,科學文獻中引文量的大小取決于如下因素:

(1)與信息獲取能力有關,信息獲取能力強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

(2)與學術規范和引用規范有關,學術研究越規范和引用要求越規范的領域和地區,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

(3)與科學論文的類型有關,綜述性和述評性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一般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小;

(4)與學科領域有關,不同學科領域的論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與研究主題有關,原創性和前沿性主題研究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小,熱點和焦點研究主題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普通主題研究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更大。

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統計,一個科研人員花費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資料上的時間自占全部科研時間的51%,計劃思考占8%,實驗研究占32%,書面總結占9%。[8][9]由此可見,科研機構、企業或者科研人員花費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時間為全部科研時間的60%左右。如果能夠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就能縮短文獻查閱時間,提高科研效率,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創造性的研究中。可見,一個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獲取和吸收能力不強,要想提高科研效率,開展創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的假設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們可以建立以下假設:

假設一:所有的學術論文都是在遵守學術規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盡可能多的列出相關參考文獻,以體現其論文的創新性。

假設二: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盡量把其能夠搜集到的相關文獻列在參考文獻中,以表明當前研究現狀、論證其學術觀點。

假設三: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在列舉參考文獻時,一般都會優先列舉容易獲得的文獻、權威人士的文獻、高質量的文獻、高級別的文獻來論證其觀點。

假設四:學術論文中沒有列舉參考文獻,一般可以認為,要么研究者信息獲取能力有限,無法獲取所需信息;要么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觀點為完全創新,不需要列舉參考文獻;要么學術論文中所述觀點為常識性知識,無須列舉參考文獻。

假設五:基于以上假設,可以認為,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數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獲取相關文獻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說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與研究者信息獲取能力相關。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的推論

如果以上假設成立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得出如下推論:

推論一:不同學科的學術論文中參考文獻的平均數能反映各自學科領域研究人員信息獲取能力。一般來說,不同學科對研究者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學術研究越規范,列舉的參考文獻就越多,對研究人員的信息獲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論二:不同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數量不同(如按影響因子區分的期刊類別),一般來看,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創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論文,為了體現其創新性,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應包含更多的參考文獻。

推論三:不同學科、不同級別學術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中文和外文參考文獻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學科和不同學術期刊對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獲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論四:不同學科和不同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不同類型載體的參考文獻數量不同(如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等),反映了研究者獲取不同類型載體文獻信息的能力。

推論五:不同學科和不同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被引期刊的影響因子之和和平均影響因子,反映了該領域研究者獲取高質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學科期刊引文的數據調查

2.1 樣本選擇

為了證明以上假設和推論的合理性,本文選擇了圖書情報、經濟管理、法學、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領域中11種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權威學術期刊來進行數據調查,基本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重要學科領域。由于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載文量及論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體相當,變化不大,相對穩定,因此本文僅以每種中文學術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為調查統計樣本。實際調查表明,這種隨機樣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樣本盡管數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夠有效反映樣本整體情況,具有穩定性和可檢驗性。進行嘗試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夠推廣。這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及所屬學科如表1所示。

2.2 指標選擇

根據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點選取了5個關鍵指標來重點統計分析中文學術期刊中引文數量及分布特征,據此來考察引文量及分布與信息獲取能力的關系。5個關鍵指標如下:

(1)載文量:即每種中文學術期刊每期發表的論文數。

(2)引文量:即參考文獻總量,包括每篇論文的引文量和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種學術期刊中每篇論文的平均參考文獻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載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種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個學科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的信息吸納能力。

(4)中英文參考文獻的比例:即每篇論文所含參考文獻中中英文參考文獻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廣至期刊和學科中英文參考文獻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吸納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類型參考文獻比例:即每篇論文所含參考文獻中圖書、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專利文獻、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網絡引文等文獻類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吸納不同類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數據調查

通過調查統計,2011年第1期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3 數據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統一,有待規范

在文獻計量學中,引用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觀點、數據、結論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號標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標注,如括注、腳注和尾注,通常也稱為注釋);一是“用”,即間接引用(觀點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識成果,作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號標出,以尾注的方式標注,通常稱為參考文獻或引文)。

在我國,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對參考文獻的標注要求和格式不統一,即使是在同一學科內的不同學術期刊對參考文獻標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統一,學科和期刊差異較大,不利于有效開展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規范。借鑒國際標準或建立我國統一的參考文獻標注格式和標準都是有效的舉措,需要學術界呼吁和有關部門重視。如國際通用1979年創建溫哥華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國文后參考文獻標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學術期刊并未規范使用這些標準。

從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引文(覆蓋經濟學、法學、管理科學、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11個學科)的調查數據整體上來看,我國學術期刊引文標注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引”(注釋)、“用”(參考文獻)不分或不完全區分。大多數學科領域的期刊都沒有區分“引”(注釋)和“用”(參考文獻),或者是將兩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學學報》、《中國管理科學》、《數學學報》、《化學學報》、《物理學報》和《計算機學報》就沒有區分“引”(注釋)和“用”(參考文獻),而《法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則將兩者混在一起腳注。二是格式不統一。自然科學各學科領域的期刊在標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基本上是一個學科、一種期刊一種標注格式。三是標注不完整。在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中,除《管理學學報》、《中國管理科學》和《計算機學報》有文獻類型標識外,其它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都沒有。《經濟研究》期刊論文中還沒有標注引文序號。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獲取能力有待加強

論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論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學術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論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學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等的情報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與情報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密切相關的,雖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說明作者信息獲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則能表明作者信息獲取能力強。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應盡量對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或主題進行全面的了解,這必須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領域或主題相關信息的基礎上,沒有一定信息獲取能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從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篇均引文量來看,盡管每種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國各種學術期刊的平均水平,但與國外學術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據200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國內1 765種科技期刊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為10.01條/篇;另據2008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國內6082種期刊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為7.92條/篇。而國外期刊的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超過30條/篇。[10]這一方面說明國外研究者注重相關研究領域信息的獲取,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外研究者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注重信息獲取能力的培養。從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的篇均引文量來看,高于30條/篇的只有《法學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兩種,分別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釋的話,則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雖然仍高于國外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與國外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期刊相比,則又存在較大的差距。[11]據統計,每篇外文論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論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國內外研究者在文獻利用上的差距。[12]綜述性論文的引文量則尤其如此,我國綜述性學術論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間,個別論文引文量較小。而國外綜述性論文一般較長,參考文獻量也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則達幾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國際化,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之間的相互借鑒和交流十分頻繁。研究者在從事創造性科學研究活動過程中,會盡力了解國內外某研究領域的發展狀況,站在學科研究和發展的前沿上,才能生產出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學論文中引文語種的分布,正是測度作者獲取和利用國外文獻和信息能力及情報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查尋和獲取外文資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學研究活動過程中意義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語種的文獻構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獲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種語種的引文量越大,說明該語種比較重要和常用。對我國《大氣科學》、《金屬熱處理》等10種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1979年的引文統計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總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這說明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閱所需文獻和信息的85%。而對《數學學報》的引文統計分析表明:[15][16]引文語種只有四種,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約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數量極少,只占2.14%。在數學領域,我國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獲得97.86%的信息量。兩種調查的結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別高,這一方面說明國際上以英文發表可供查閱的相關學科文獻和信息數量多,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研究人員多數是以英語為工具檢索國外資料的。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論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別為:《中國圖書館學報》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報學報》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經濟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學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國管理科學》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國社會科學》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數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學報》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計算機學報》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語種的引文極少,幾乎沒有。調查結果表明,除《中國圖書館學報》和《中國社會科學》兩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種學術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學中文學術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社會科學領域,人文社會科學如哲學、歷史、法學、文學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經濟學、管理科學和情報學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數學學報》和《計算機學報》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別是《數學學報》,較之前的引文統計調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從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學術期刊在投稿須知中還明確規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經濟學和管理學學術期刊。如此看來,我國部分學術期刊在引文語種的分布上具有傾向性和導向性。總體來看,英語已成為我國科研工作者獲取國外資料和信息的主要語種。

3.4 引文類型來源狹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獻類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學科論著的文獻信息來源及其構成比例,從而確定各類文獻載體的情報價值以及研究者獲取不同類型文獻信息的能力。引文統計調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獻中,期刊論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圖書,特種文獻中的專利說明書、科技報告、會議文獻、技術標準、產品樣本、學位論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趨勢。

從這次調查的結果來看,9種中文學術期刊論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國社會科學》圖書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學術期刊引文中期刊論文所占比例都遠遠高于其它文獻類型。可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傾向于引用圖書,尤其是經典著作,如哲學、歷史、文學。本次調查還有一些新的發現:一是期刊論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漸上升;二是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們更多的引用會議論文;三是網絡引文開始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來源逐漸增加,圖書情報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關注最多,而經濟、管理和哲學、歷史、文學等領域則極少使用網絡引文,法學領域使用網絡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報紙和各類報告受到經濟、管理和法學領域研究者們的青睞;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報價值的信息源被我國科研工作忽略,如學會論文、專利等。這一方面可以說明我國研究者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證明我國科研工作者在獲取和利用不同類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參考文獻:

[1]文庭孝等.信息咨詢與決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69.

[2][5][13][15]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篇8

為了揭示學科文獻在期刊中的分布規律,前人曾做過大量研究。1934年,英國文獻學家布拉德福在《工程》雜志上發表的《關于特定主題的情報源》一文①,成為闡述文獻分布規律的開山之作,奠定了學科核心期刊評價的理論和方法。

1我國核心期刊研究的起源與發展

1.1起源(20世紀50年代-70年代)

我國對核心期刊的研究,據有關學者論述,最早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和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即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工作。20世紀70年代初期,《國外書訊》雜志(《世界圖書》雜志前身)開始引進和介紹國外期刊評價理論和方法,如“常用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引文分析評價的方法等等,并具體介紹了部分學科的核心期刊。總體來說,這一階段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研究成果的零星翻譯、介紹等方面,缺乏系統的自主研究。

1.2發展(20世紀80年代)

經過十多年對國外研究的追蹤學習,“核心期刊”的概念逐漸被我國學術界熟知與接受,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一方面,隨著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面復蘇,信息交流日益增多,期刊作為傳播信息知識的重要載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以空前的速度和數量涌現的期刊,給圖書館的訂購、收藏以及讀者閱讀等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核心期刊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日益受到我國圖書情報界的重視,有關核心期刊的理論研究逐步深入,并開始了應用實踐的探索。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相繼發表了一批有一定深度與廣度的介紹和研究文獻離散規律的文章,從理論上對核心期刊研究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實踐應用方面,1981年,《世界圖書》雜志編輯出版了“國外科技核心期刊專輯”,共選出了大、小共79個專業的核心期刊,9個專業的常用期刊,是國內進行核心期刊篩選的最早實踐嘗試,受到了國內圖書情報界的好評,對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中國的期刊出版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70年代初的不足百種,到70年代末的1400余種,再到80年代末的6000余種,期刊數量劇增,加上期刊價格大幅增加,內容質量良莠不齊,這使得國內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的對象由國外科技期刊逐步擴展到國內科技期刊。同時,引文數據庫的建設也開始提上日程,為核心期刊的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中國的核心期刊研究開始進入理論和實踐并重的階段。

1.3繁榮(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更大發展,被一些學者認為是“突進期”。進入21世紀之后,有關核心期刊的研究更是興盛不衰,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在這個時期,關于核心期刊研究的著譯漸多,理論研究成果大量發表,尤其是實踐應用,開始大規模地開展起來。1991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編輯出版《國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冊》,在其“序言”中闡明了研究和編制的基本出發點是為文獻機構選購提供參考,“從優中選優”,旨在向讀者推薦刊載最新理論、知識和信息的優秀期刊,在核心期刊研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92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等院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發起研究、編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要目總覽》)問世,對我國近萬種在版中文期刊用統一的標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統計和分析,這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地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中文期刊進行研究,在圖書情報界、學術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成為我國核心期刊理論和實踐結合應用研究發展歷程中重要的標志性學術成果。此后,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一直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進入了全面繁榮的階段。

2我國核心期刊評價研究情況回顧

2.1核心期刊評價研究

(1)蘭州大學的研究

1988年,蘭州大學圖書館仿照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的《期刊引證報告》(JCR),選用了其認為代表當時中國出版學術水平最高的10種自然科學期刊作為來源期刊,統計1980-1986年期間各刊所載論文的參考文獻,編制引文索引卡片,并分階段編印成冊,名為《中文自然科學引文索引》,同時按照被引用期刊被引量的多少排序,篩選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104種,結果發表在同年《世界圖書》雜志的“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一文中。1992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課題組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選擇了1980-1986年核心期刊表中排名前20位的期刊作為來源刊,對其在1990-1991期間的引用情況進行了引文統計、排序,并截取排序結果中的前100種期刊,公布了“1990-1991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百種表”。這是對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較早進行核心期刊篩選的研究。

(2)北京大學圖書館等的研究

1991年11月至1992年12月,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編制《要目總覽》1992年版。共有41所高等院校圖書館的200余名工作人員參與研究和編制工作,聘請了400多位專家進行了書面鑒定,共篩選出核心期刊表131個,核心期刊2174種。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要目總覽》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使用價值,為各類型圖書情報部門的中文期刊采購和讀者服務提供了較重要的參考工具。

有關學者認為,此次研究有幾點值得注意:1.研究主題集團化、2.篩選領域空前擴大、3.評價體系相對完備,是國內“核心期刊”研究史上由“個人學術研究”轉向“集體聯合攻關”的標志。盡管今天看來尚有許多不盡完善的地方,但此項研究成果能夠代表當時國內“核心期刊”研究的最高水平。

《要目總覽》第一版問世后,在社會上引起一定反響。出版界和圖書情報界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較高評價,認為該項成果適應了社會需要,填補了國內空白,促進了中文期刊編輯和出版質量的提高,為國內外圖書情報部門采集中文期刊提供了依據,成為大型檢索刊物確定收錄范圍的參考工具。此后,《要目總覽》分別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每四年編制和出版一次,每一版都在研制方法上不斷優化和改進。

《要目總覽》第三版同時也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的三個子課題之一,稱為“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按照研究課題的基本要求,第三版的“前言”以“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學研究報告”的形式刊出,研究報告全面展示了研制過程,并對“核心期刊”概念、性質和用途做了進一步的界定。此后,公布研究報告即成為慣例。

第四版同時也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術期刊評價及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子課題之一,于2001年開始研究。課題組對核心期刊評價的基礎士理論、評價方法,評價軟件的設計與使用,核心期刊的作用與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核心期固刊評價理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第五版于2007年初開始研究,26個單位的102位專家和工作人員參與,全國5529位學科專家參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評審工作,共選出核心期刊1983種。第五版繼續采用以定量評價為依據,以定性評審為補充的評價方法。在上版基礎上增加了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兩個統計指標,同時增加了反映期刊論文質量的評價因素。此外,還修正了影響因子和被摘率的計算方法,解決了前幾版因學科影響因子評價效果不好而權重較低的問題。

(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的研究

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創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于2001年1月編制出藍皮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①。第一版從全國3000余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選出506種核心期刊,篩選原則是:國家正式批準的出版物,有較高的學術性和理論性,全國檢索類期刊收錄頻率和引用頻率較高,全國省市自治區及各專業學會評比中獲獎的學術期刊。

2004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文獻計量學研究室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4年版正式出版。第二版對核心期刊的概念做出新的界定,認為某學科(或某領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發表該學科(或該領域)論文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轉率和流通率)較高、學術影響較大的期刊”,“適用于讀者和作者據此選用期刊,以及館藏和文獻數據庫的選刊。”這一版全面采用了引文分析的方法,分學科的人文社會科學采用指標:學科總被引、學科影響因子、期刊總被引;綜合性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采用指標:總被引、影響因子、即年影響因子,入選核心期刊344種。

作為連續性成果,《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和修改,出版了2008年版。該版在2004年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和調整,確定分學科統計指標為:分學科影響因子及被引、影響因子、轉摘頻次;綜合性學術期刊統計指標為:影響因子、轉摘頻次、在分學科的位次。最后確定的核心期刊數量為386種。

(4)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的研究

2002年6月,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依據《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質量標準及評估辦法》評出“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共154種,是在第二屆全國社科學報評優活動的基礎上篩選出來的,用較大篇幅對27家學報的特色欄目進行評介,這是其他核心期刊評價所沒有做到的。主要參照“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質量標準及評估辦法”,全面考慮政治標準、業務標準、編輯標準、出版標準,結合一般評價核心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等定量指標,對期刊進行全面評估和鑒定。這樣評選的“核心期刊”實際上是“優秀期刊”,重點在于考察期刊的出版質量,是對期刊辦刊質量的整體評價。

(5)《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

由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圖書館等單位研制,共選擇了6170種學術期刊進行評價。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得分排序與劃分等級相結合,并提出了“權威期刊”的概念,最終評價結果得到:分學科評價,權威期刊311種,核心期刊957種;分學報類型評價,權威學報74種,核心學報221種。

(6)其他核心期刊研究

1995年3月,《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是各高校研究生院選訂的供研究生用的期刊目錄之一,收錄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105種,自然科學類期刊305種,研究生校刊33種。

2008年初,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編輯部通過對全國上萬種期刊進行認真分析,對核心期刊評價的基礎理論、評價方法、作用及影響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審,最終從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評選出1736種核心期刊。

此外,還有各高校自行圈定本單位“核心期刊”,基本參照上述一種或幾種核心期刊目錄,做法有所不同,此不贅述。

2.2來源期刊篩選和引文庫建設研究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1987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開始利用國際重要檢索刊物對我國科技論文的發表數量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1989年,受當時的國家科委委托,進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的研究,開始篩選國內的科技期刊,并以選出的期刊為統計源,對我國情況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最終從全國3025種科技期刊中選出“198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1189種。此后,每年對其“統計源期刊”進行調整。

該課題研究有三個成果:一是《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公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名單,從1997年起,每年出版一本;二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向社會公布各種統計與分析結果;三是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提供各種科技論文產出和被引情況服務,目前由其下屬的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為用戶提供網上服務。2010年,該庫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為1946種,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已成為一個品牌,也可稱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2)“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

該數據庫于1989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創建。1994年起推出我國第一份“被引頻次最高的中國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開始對外服務。199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印刷版的《中國科學引文索引》(試行)。1999年起,編印《中國科學計量指標:論文與引文統計》,每年出版一卷。2005年出版《中國科學計量指標:期刊引證報告》,彌補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與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收錄國內期刊(多為英文版)只有70余種的不足,以定量的指標數據如實反映國內科技期刊在中文世界的價值和影響力。“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收錄我國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農林科學、醫藥衛生、工程技術、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優秀期刊千余種,目前已積累從1989年到現在的論文記錄300萬條,引文記錄近1700萬條,已發展成為我國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被譽為“中國的SCI”,為我國科學文獻計量和引文分析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工具。

初期,該數據庫來源期刊的選刊主要指標有5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1996年版)、期刊引文頻次、1994年國外檢索工具收錄的中國期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國內檢索工具核心期刊。基本思路是,某一種期刊涉及到的指標數越多,則說明該刊的質量越高,學術權威性越大。此后,來源期刊時有調整,仍采用多指標綜合篩選的方法。

(3)“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

該數據庫于1998年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建立。2000年,“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正式成立,專門從事CSSCI的研制和開發。目前,該中心已完成了1998-2009年12年數據的制作,來源文獻100余萬篇,引文文獻600余萬篇”,對外提供委托查詢和網上服務。該項目成果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該數據庫對來源期刊的篩選,制定了嚴格的選刊標準、篩選指標、篩選程序和調整原則,每兩年調整一次。最新一次來源期刊遴選采取的定量指標為:他引影響因子,權重為0.8;總被引頻次,權重為0.2。來源期刊的數量控制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總數的15-20%。

(4)“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

該數據庫于199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開始研制。學科范圍涵蓋了哲學、政治、法律、經濟、文學、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收錄的700種左右的來源刊(含核心期刊和擴展期刊),是從全國3000多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篩選出來的。它是我國目前有較大影響、年度收文量較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基本上反映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學術水平,是我國文獻計量評價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5)《中國引文數據庫》(CCD)

該數據庫收錄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數據庫產品的參考文獻,涉及期刊類型引文、學位論文類型引文、會議論文類型引文、圖書類型引文、專利類型引文、標準類型引文、報紙類型引文等,每日更新。該庫通過揭示各種類型文獻之間的相互引證關系,不僅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新的交流模式,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科學管理及評價工具。截至2007年12月,累計鏈接被引文獻達6848642篇。

(6)《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CAJCCR)

由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和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共同研制,是以CNKI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最大的一項文獻資源——“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所收錄的6000余種各學科期刊的文獻引文及CNKI中心網站全文下載頻次為數據基礎,以中國引文數據庫、中國期刊信息數據庫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為依托研制而成的一部綜合性的大型文獻計量報告,便于了解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用情況,分析期刊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評價期刊在科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7)《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

該數據庫由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以全文版為基礎開發而成。可檢索1990年以來國內公開出版的5000多種科技類期刊(其中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核心期刊1500余種)所的參考文獻,總數據量約548萬篇,可查詢論著引用與被引情況、機構發文量、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部門開放實驗室發文量、科技期刊被引情況等,是科技文獻檢索、文獻計量研究和科學活動定量分析評價的有力工具。

從上述國內文獻計量評價項目可以看出,國內對文獻計量的研究方法經歷了演變的過程,從最初的單指標評價到現在的多指標評價體系,有單純的定量分析,也有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不管怎樣,總的趨勢是評價方法更為科學、經驗日趨成熟。

3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定量評價方法能對學術期刊做出比較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很快得到了應用,成為常用的參考工具。3.1核心期刊表的主要作用是為期刊采訪提供參考,有助于調整館藏結構

由于受經費和館舍空間限制,圖書館和相關機構需要有選擇地訂購期刊。尤其是在期刊品種飛速增長、電子期刊快速崛起的今天,如何采選期刊更成為期刊采訪人員面臨的難題。核心期刊表是從學科文獻量和學術影響力等角度,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辦法,對期刊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采訪人員通過參考核心期刊表,可以快速有效地了解某個學科的重要期刊,實現精選期刊、合理使用經費的目標。根據核心期刊表有選擇地訂購和收藏期刊,有助于實現期刊館藏的分級保障體系,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優先選訂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補充選訂一般期刊,這種做法既能保證讀者的學習與科研的需要,同時又能使期刊的館藏結構更加合理。

3.2在圖書館導讀、參考咨詢方面,核心期刊表具有重要的參考和指導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基本都是按照學科分類來進行的,當讀者希望了解某個學科都有哪些重要期刊時,圖書館員可以借助分學科的核心期刊表給讀者一個有效的指導,幫助讀者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加上國內幾個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和來源期刊研究項目都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核心期刊表逐年更新,有助于學科專家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科期刊的新變化、新情況,提高研究效率。

3.3作者投稿時可以參考核心期刊表

核心期刊比一般期刊可能擁有更多的讀者,其刊載文章的作者通常也具有相對較高的研究水平和文字水平。因而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能產生更大的學術影響力。當作者撰寫論文不知道該往哪個專業期刊投稿時,可以參考核心期刊表。此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還提供“專業期刊一覽表”,可供作者根據自己論文的水平選擇最恰當的期刊投稿。

3.4核心期刊表可以為引文數據庫精選統計源期刊提供參考

這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那些需要精選來源期刊的引文數據庫建設方面。這些引文庫為了保證數據庫質量,盡可能避免漏選重要期刊,這時,核心期刊表是很有價值的參考工具。

3.5核心期刊研究有助于期刊質量的提高

核心期刊在稿源數量、作者水平和讀者數量方面占有優勢,這種現象促使期刊編輯部更下功夫辦刊,提高期刊質量。許多期刊編輯部也進行文獻計量學的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對各項定量指標的分析,追蹤學科發展趨勢,了解期刊自身發展軌跡和持續影響,制定期刊發展規劃,提高辦刊質量。合理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推動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和進步的作用,有利于創造更多的精品期刊。

3.6核心期刊研究對文獻計量學研究有促進作用

核心期刊研究依據的是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和方法,是一種大規模的文獻計量實踐,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正在不斷豐富文獻計量學的內容,促進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從國內現有的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工作的發展來看,評價工作的研究方法在不斷改進,許多學者和工作人員在實際開展統計工作的同時,對文獻計量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力求評價方法更為科學、合理。

4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發展展望

縱觀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核心期刊研究是在國外的影響和國內的需求背景下產生的,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實用價值,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盡管現階段出現了對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誤用情況,但核心期刊研究本身是迎合需求的,是順應文獻計量學理論發展的,這一點應該得到肯定。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不僅不能因噎廢食,而且還應根據形勢的變化,考慮新的發展方向。

4.1從期刊評價需求來看

在數字環境飛速發展的今天,因為電子期刊存在種種問題,短期之內還不能完全取代紙本期刊,紙本期刊與電子期刊將在很長時期內并存。很多圖書館在購買了大量的電子期刊數據庫的同時,還保留了相當數量的紙本期刊,經費緊缺的局面依然存在。如何以較少的資金選購優質的紙本期刊依然是各館面臨的問題;紙本刊在教學和科研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紙本刊的文獻計量評價研究還應不斷地繼續和深入。

同時,新的需求不斷產生,如電子期刊資源,在短短的幾年之內迅速發展,成為教學和科研中的重要參考資料。電子期刊與紙本期刊在載體形態、檢索方法、瀏覽方式上迥然,但面臨類似的問題:如何選擇電子期刊數據庫?如何評價電子期刊數據庫?怎樣能用較少的經費選購優質的電子期刊?隨著電子期刊的發展以及用戶需求的增長,我國將面臨對電子期刊核心期刊的評價工作。電子期刊的評價與紙本期刊的評價工作有何不同?其評價工作如何開展?它的評價方法如何?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隨著紙本期刊評價方法日趨成熟、使用方法日趨理性,電子期刊的評價工作一定能從中受益。

4.2從期刊評價方法來看

文獻計量學理論不斷在發展,國外對期刊評價方法的研究在摸索中前進,我國目前核心期刊及引文數據庫等研究中運用的評價方法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需要在國際研究的大背景下,從我國的國情和需求出發,根據新的情況和形勢,不斷優化期刊評價方法。

就我國的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而言,從理論研究方面,需要加強對國外先進經驗和辦法的吸收,取長補短,促進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從實踐方面,要綜合評判現有各種核心期刊研究的水平,抽取精華,明確權威的期刊評價研究機構,加強軟件和硬件配置,提高評價研究的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蔡蓉華,史復洋.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6

2.陸伯華等.國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冊.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1:序言

3.錢榮貴.核心期刊與期刊評價.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30

4.靖欽恕,線家秀.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世界圖書,1988(2):23

5.徐瑞亞.1990-1991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初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2(4):17-18

篇9

隨著科學和科學勞動的社會化以及學科專業化程度提高,不同學科之間、領域、學者之間的合作日益廣泛化、密切化,科研合作日趨頻繁。反映在科學論文中,則是學者之間的合著現象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所以研究合著現象對于了解學科領域概況是必要的。

國外關于合著現象的研究大部分以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合著網絡為基礎,進行網絡特征及對比分析。Yoshikane,F.從合作模式的增長和改變兩個角度對比分析了電氣工程、信息處理、高分子及生物化學4個領域的合著網絡變化[1];Sun,Y.從學術出版物的合著角度研究了日本工業和高校之間合作的狀態和趨勢[2];Newman,M.E.J.基于生物學,物理學,數學的數據,各自構建了網絡,通過研究網絡來解釋合作模式,例如合作的規模、著者之間的距離、合作模式隨時間的變化等[3]。國內研究以期刊為對象,選取某一學科領域為研究范圍(科學學、圖書情報、管理信息系統等),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主要關注合著網絡的結構特征,陳悅、劉澤淵等通過合著率變化趨勢、合著者年齡結構和合著地域分布等分析了中國管理科學的合著現象[4];溫芳芳、李佳靚等選取情報學的五種核心期刊從合著率、合作度、合作范圍以及不同作者數的論文分布情況等幾個角度對合著網絡進行了分析[5]。經過文獻分析,我們發現國內外的研究差距不大,只是研究角度略微不同,國外的研究具有更廣闊的視野,而國內比較微觀。雖然關于合著現象研究角度各異,但目的不盡相同,都是探索學科發展趨勢,為知識共享提供便利。究其本質合著就是研究者為了生產新的科學知識這一共同目的而一起工作,所以要研究合著現象,就是研究作者之間的關系。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簡稱SNA)正是對社會網絡中行為者之間的關系以及關系的結構進行量化研究,以研究關系見長的一種方法。本文擬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中國圖書館學報》著者的合著現象。

1 數據來源與方法介紹

1.1 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數據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該數據庫收錄的文獻時間范圍為1998-2011年,所以僅選用1998-2011年的數據。1998-2011年《中國圖書館學報》共刊載論文1 984篇,合著文獻752篇。圖1是1998-2011年《中國圖書館學報》刊載論文數量及合著率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雖然文獻量的變化呈現倒“U”型,但從總體看合著率呈現上升趨勢。

1.2 研究方法概述

社會網絡研究發端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人類學的研究,其基本事實是每個行動者都與其它行動者有或多或少的聯系,社會網絡分析就是要建立這些關系的模型,力圖描述群體關系的結構,研究這種結構對群體功能或者群體內部個體的影響[6]。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oreno創立的社會測量法為社會網絡分析奠定計量分析基礎。發展至今,社會網絡分析已經被廣泛的用于社會關系挖掘、支配類型發現(關鍵因素)以及信息流跟蹤,通過社會網絡信息來判斷和解釋信息行為和信息態度。而且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在多學科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社會網絡分析從一種隱喻成為一種現實的研究范式[7]。

所謂“社會網絡”指的是社會行動者及其間的關系的集合[8]。而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簡稱SNA)就是要對社會網絡中行為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研究,是社會網絡理論中的一個具體工具[9]。社會網絡有兩種表示方法:圖論法和矩陣法。圖論法是利用圖論的概念,在網絡圖中,節點表示社會行動者,而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社會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矩陣法是在矩陣中,行和列表示社會行動者,而矩陣元素值表示社會行動者之間的關系。

本文在構建合著網絡時,用1、2等數字表示兩位作者之間的合著次數,用0表示兩位作者之間不存在合著關系。在1 984篇論文中,刪除1 232篇獨立完成的文獻,是孤立的點,因此在構建合著網絡時排除這1 232篇文獻的著者,僅對752篇文獻的著者構建合著網絡。

1.2.1 社會網絡分析法的分析角度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已經比較成熟,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構建社會網絡進行分析,包括中心性及中心勢分析,成分、核、派系分析,網絡中的位置及角色分析等。

(1)中心度和中心勢

中心度(Centrality)是社會網絡分析的重點之一,一些社會學家對中心度的形式特征以及測量進行了研究,出現了大量的中心度的概念,因此造成了一定的混亂,而“點度中心度”能夠把大多數這種研究結合起來。所以在本文中心度指的是點度中心度(Point Centrality),測量的是個體處于網絡中心的程度,反映了該點在網絡中的重要性程度[10]。中心度包括局部中心度和整體中心度,局部中心點指的是該點在其緊鄰的環境中與很多點有關聯;總體中心點指的是該點在網絡的總體結構上占據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局部中心度指的是局部某點對其鄰點而言的相對重要性,而整體中心度指的是該點在整體網絡中的戰略重要性[11]。中心勢(Centralization)是與中心度相關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圖的中心度,關注的是整個圖的凝聚力和整合度。在中心勢這個概念背后隱藏的是圖的結構中心,它是中心化的圖所圍繞的一個點或者點集合[11]。根據計算方法的不同,中心度和中心勢都可以分為3種:點度中心度/點度中心勢,中間中心度/中間中心勢,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勢。

(2)成分、核、派系

成分、核、派系都是對網絡中子群的關注,在現實中隨機網絡是不可能存在的,網絡中的成員之間總有親疏遠近,那么這些關系密切的行動者就形成了一個團體,這種團體可以是非正式組織也可以是正式組織。關于子群的各種理論不斷涌現,例如“派系(Cliques)”、“聚類(Clusters)”、“成分(Components)”、“核(Cores)”、“圈子(Circles)”等。這些概念的本質是探討圖本身的結構特征,分析子圖與子圖之間的關系及子圖內部各節點的關系。

(3)位置角色分析

在社會網絡中假設群體的角色結構以及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都可借助于體現關系的一組網絡數據來加以測量。每個行動者都占據社會位置,那些具有相似關系模式的行動者在關系上是等價的,他們構成了一個等價的階級,在網絡中占有等價的位置,可以互換。位置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簡化社會網絡資料包括依據等價性定義的位置去說明網絡,并分析這些位置之間的關系。

本文將從這3個角度對構建的合著網絡進行分析,具體選擇了中心性、子群分析、結構洞分析。

1.2.2軟件工具介紹

社會網絡分析軟件有多種,在國際社會網絡分析網(INSNA)的網站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的中國社會學網都列出了一些常用的社會網絡分析軟件,主要包括:Inflow、Fatcat、Multinet、Pajek、Stocnet和Ucinet等。其中,Ucinet是研究者使用較多的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是由borgatti、Everett和freeman開發的。他們3人在社會網絡分析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Ucinet是一個用來處理社會網絡數據的軟件包。它能讀取多種不同形式的數據,如文本文件(text files)和Excel文件。它能處理的網絡節點是32 767個,從實際操作來看,當節點數達到5 000~10 000之間時,一些程序的運行就會較慢。此外,該軟件包有很強的矩陣分析功能,如矩陣代數和多元統計分析。Ucinet 6還集成了Netdraw、Pajek等,既可以識別Pajek的數據文件,同時可以繪制社會網絡圖表。Ucinet是一款開源的軟件,本文主要使用此軟件進行分析。

2 分析與結果

本文采用Ucinet軟件對構建的合著網絡分別進行中心性分析、子群分析和結構洞分析。下面簡要列出分析結果并對其進行討論。

2.1 中心性分析

2.1.1 點度中心性

Ucinet中進行點度中心性分析的菜單路徑為 Network>Centrality>Degree。分析的結果如圖3(部分)。

在上述結果中,第一列、第二列分別是絕對點度中心度和相對點度中心度。點度中心度就是節點中心度,指的是在網絡中有多少個行動者與節點有關聯。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點度中心度最高的是邱均平,其絕對點度中心度是30,表明其與網絡中其他30個節點有直接聯系,也就是說,邱均平曾與30位作者合著發表過文獻。

對點度中心度排在前20的幾位作者的發文量進行對比,由表1可見,兩者具有相似性,說明發表文獻越多的人與別人的合作越廣泛。進一步分析合作論文發現,大部分的合作都是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合作,說明這種合作模式是目前主要的合作形式。除此之外,科研項目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也占有很大的比例。

2.1.2 中間中心性

在Ucinet中進行中間中心性分析的菜單路徑是Network>Centrality>Betweenness>Nodes。分析的結果如圖4(部分)。

中間中心性是指在網絡中掌握比較多的資源的行動者,中間中心性越高表示占有的資源越多。可以看出,只有少數著者的中間中心性大于1,分別是邱均平、夏立新、王偉軍等,他們占有了大部分的資源。同時,結果表明,68%的作者接近中心性為0,這些作者幾乎不具備控制資源的能力。兩者對比,可以發現在學科領域,學科資源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大部分的學者沒有控制資源的能力。

2.2 子群分析

2.2.1 k-核分析

k-核分析是一個建立在點度數基礎上的凝聚子群概念,在一個子圖中每個點都至少與其他k個點鄰接,即k-核中的所有點的度數至少為k,在具體的分析中可以通過調整k的大小形成不同的子群。在Ucinet中進行k-核分析的菜單路徑為Network>Regions>K-core。分析的結果如圖5(部分)。

可見在781個著者的合著關系中,可以進行5種分區,其度數分別為5,4,3,2,1。對于度數為5(即5-核)來說,它包含11個著者;度數為4的核(即4-核)中包含71個著者,其他的著者都集中在度數為3的核、度數為2的核、度數為1的核。說明大部分的著者都集中在度數比較低的子圖中,他們之間的聯系比較松散。

分析結果給出了上述5種k-核分區中包含的聚類數。可見,這4類分區中的聚類數分別是179,477,675,744,776。聚類數非常多,說明聚類規模小。著者的合著僅限于小范圍內,根據收集數據的經驗,有些著者之間會多次合作,這樣勢必會造成小團體的形成。

2.2.2 子群的密度

子群的密度可以通過E-I指數測量。E-I指數的值越向1靠近,表明關系越趨向于發生在群體之外,意味著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大。在Ucinet中進行分析的菜單路徑為Network>Cohesion>E-Iindex。通過分析,發現該網絡的凝聚子群密度為0.995,由此可見該網絡的子群內部的學者聯系比較密切,子群與外界之間的聯系比較疏遠。這樣就造成了處于核心群體之外的科研人員很難獲得足夠的信息和科研合作的機會。

2.3 結構洞(structure holes)分析

結構洞是指兩個關系人之間的非重復關系[12]。根據結構洞理論,在我們所認識的人中有重復關系人和非重復關系人,在建立關系網絡時,不必要把每一個人都是初級關系人,就是與我們有直接聯系的人,可以通過少量的直接聯系人與非重復關系人(間接關系人)保持利益聯系。映射到合著網絡中,可以識別網絡中是否存在過多的結構洞,如果存在,可以說某些著者是聯通網絡的關鍵,同時也說明整體網絡缺少交流。在Ucinet中進行結構洞分析的菜單路徑Network>Ego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分析結果如圖8所示(部分)。

這4個指標是根據伯特(Burt)的結構洞指標計算測量的,Burt的結構洞指標考慮4個方面:有效規模(Effective Size);效率(Efficiency);限制度(Constraint);等級度(Hierarchy),其中第3個指標最重要。對結果進行預處理,刪除限制度大于等于1的著者(共有781個著者,刪除463個,剩余318個),以限制度為主關鍵字對結果排序。由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其中0.1~0.5之間的著者有97個,說明這些著者收到的限制越小,具有運用結構洞的能力。同時,這些受限度較低的著者都是學科領域內的權威,可以說是社會網絡中的“明星”。

3 結 論

合著分析一直是情報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別從中心性、子群分析和結構洞3個角度進行合著網絡分析,為合著分析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中心性分析結果表明,點度中心性高的作者往往也是比較高產的作者,說明高產作者與別人的合作也最為密切。同時,經過中間中心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作者中間中心性都比較低,說明學科資源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大部分人沒有資源的控制能力。

子群分析結果表明,子群的規模比較小, 說明合著網絡中作者的合著范圍比較小,通過對著者背后的文獻進行分析,得到目前大部分的合著都是研究生和導師以及項目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同時凝聚子群的密度非常顯著, 意味著各個子群之間聯系比較緊密,但是子群和群體以外的成員之間聯系比較松散,說明學科領域內合作比較欠缺。

結構洞理論分析的結構表明,只有少數的作者具有運用結構洞的能力,而且這些作者都是學科領域范圍內的權威性人物。根據結構動理論的兩類測量方法: Burt本人給出的結構洞指數以及中間中心性測量,對兩者的測量結果進行對比,結果具有一致性,學科領域的權威學者能夠最大化自己人際關系的收益,更好的發展人際關系的質量,獲得更多的信息和資源,但是這樣會影響學科領域知識交換,不利于知識共享。

參考文獻

[1]Yoshikane,F.And parative Analysis Of Coauthorship Networks of Different Domains:The Growth and Change of Networks[J].Scientometrics,2004,60(3):433-444.

[2]Sun,Y.,M.Negishi,et al.Coauthorship linkage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in Japan[J].Research Evaluation,2007,16(4):299-309.

[3]Newman,M.E.J.Coauthorship networks and patterns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Washington:Natl ACAD Sciences,2004:5200-5205.

[4]陳悅,劉則淵,等.中國管理科學合著現象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6,23(5).758-764.

[5]溫芳芳,李佳靚.中國情報學期刊論文合著現象分析——基于五種情報學核心期刊統計分析[J].情報雜志,2011,30(8).55-60.

[6]魏順平.社會網絡分析及其應用案例[J].現在教育技術,2010,20(3).29-34.

[7]裴雷,馬費城.社會網絡分析在情報學中的應用和發展[J].圖書館論壇,2006,26(6):40-45.

[8]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5,114.

[9]林聚任,劉玉安,泥安儒.社會科學研究方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283.

篇10

通常新聞記者是好事之徒,喜歡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并上升到普遍的意義,但這歸納意義的過程其實存在著以偏概全的極大可能性。依據統計和概率規律,個體只能有限度地代表整體,例如一個人的犯罪,這并不能否認其家庭,更不能牽扯到他的種族和國家。而在小悅悅事件里,眾多媒體不是將其視為個案處理,探討出現類似情況下避免危機,而是提出過于宏大的命題。有媒體這樣寫道“因為小悅悅的悲劇,是在以一種極端殘忍、極端血腥的方式,告訴我們:道德病了,人心病了,制度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很顯然,小悅悅的遭遇,又一次次戳破了我們社會的道德膿皰,推倒了那些虛華與矯飾的沙塔,也是對GDP神話的某種嘲弄。”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不負責任的評論,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目前還沒有找到很好的測量手段來評價。中國既有小悅悅案這樣的悲劇,但也有最美司機、最美媽媽等充滿正能量的案例,要說明道德整體水平的上升和下降,需要更大規模的統計和測量。國外有學者就指出,概率統計知識應當是公民的基本素質。

不具備這方面的素質,從事新聞報道就很難避免夸大其詞,以偏概全,造成社會不必要的損失。以最近發生的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案為例,2013年4月16日,復旦大學研究生黃洋因被其室友投毒,不幸去世。悲劇發生后,媒體進行廣泛報道,有的指出這是醫學院的教育缺乏人文素養所致,有的評論說“只有高智商、缺乏高情商的大學生,充其量不過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而情商扭曲的高材生甚至可能成為貽害社會的危險品”,有的指責這是中國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結果,有的提出中國的大學教育制度就有問題,還有的建議徹底改變現有的大學生住宿體制,將合租制改為自愿選擇或者一人一屋。只有少數媒體能夠比較客觀地指出,大學生的精神和心理疾病發病率的問題。事實上報道新聞的時候,人們對大學生這個樣本的理解就已經出了概念上的錯誤,似乎發生惡性案件是不可思議之事。但客觀而言,大學生目前早已不是擴招前的數量,有統計指出中國在校大學生的規模已經將近3000萬,相當于英國人口的一半。在這樣規模的人口基數下,出現精神疾病,發生刑事案件的數量自然會大得多。有人指出相比過去,大學生同室相殘的新聞數量多了很多。但如果比較下人口基數,以及媒體的日漸開放,大體上大學生同學關系并不比過去有多大變化。為一個偶然的案件,而去指責整個教育制度是荒唐的,如果為此改變現有大學住宿結構,將是人力財力的極大浪費。再舉一個媒體常犯的統計錯誤。在中國新聞媒體里常有癌癥村這樣的報道,指出某地特定癌癥疾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并指出這是當地化工廠等所致。因為看統計數據,似乎不應有同一疾病在某一地區明顯多發,但事實上并非一定如此。

以扔硬幣為例,大家都知道正反的可能性是一半對一半,但現實情況里,并不會出現正一次、反一次輪流出現的情況,而是某段時間正面多些,某段時間反面多些,很多癌癥村也可能是這樣。高于常規數量的病例集中在一個地方是概率上非常容易出現的情況,新聞里有某人連續中大獎、某罕見病發生于一個家庭的情況,這其實并非少見。統計和概率是理解社會的重要手段,但數據有時也會以微妙的形式撒謊,如果不是科學的測量,得出的數據將會很大程度上誤導公眾。小悅悅事件里,有輿情調查中心就做了如下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問及“‘你認為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水平相比十年前有何變化’時,絕大多數受訪者對當今社會的道德水平不樂觀,有九成以上(94.2%)的受訪者認為相比十年前,現在社會的道德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倒退,其中82.1%的受訪者認為‘有很大倒退’,還有12.1%的受訪者認為‘有一些倒退’”。參加調查的有兩萬多人,樣本數目很大,看上去也很科學正規,并且在互聯網上參與填寫問卷。但這個數據并不科學權威,如果作為社會科學論文,一定通不過基本的學術評審。互聯網的問卷調查不是科學的統計方式。它首先在樣本總量上就把大批不能上網的中國人排除在了統計之外。其次,網民的人口分布并不均衡,絕大多數網民是20-40歲之間的年輕人。

篇11

名詞化(即nominalization)在科技論文寫作中常見。其實英語本身就是一個多用名詞的語言,“名詞化是人類自然語言的一種普遍現象”,只是不同的文體中名詞化的比例是不同的,越正式的文章其中名詞化的頻率越高。學習者水平越高,名詞化的使用頻率隨之增加。科技語篇行文正式、簡潔和連貫。名詞化的使用不容忽視。為了確保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筆者隨機選取了30篇在國際期刊上2007或2008年發表的工科類文章,建成了自然科學論文語料庫。該語料庫去除了公式、圖表等,同時確保保留論文的四個部分,即:摘要,引言,主體,結論。該語料庫計5877個小句,160517個詞匯,作者對其中名詞化現象進行手工標注。

運用Wordsmith里面的Wordlist工具對語料庫進行數據分析后發現:type/token ratio(TTR)(形符/類符比)為4.50,該數值遠遠低于standardized TTR(標準形符/類符比)33.06。mean word length in characters)(平均詞長)為4.67。Type/token ratio(TTR)是衡量文本中詞匯密度的常用方法。可以輔助說明文本的詞匯難度。但是文本中有大量功能詞(function words,如the、a、of等)反復出現,文本每增加一個詞,形符就會增加一個,但類符卻未必隨之增加。這樣文本越長,功能詞重復次數閱讀,TTR會越低。通過考察TTR,我們初步可以感知科學文章的本質特征,其中多對現象的描述和解釋,使得這種文體的詞匯選擇必須是精確的,不需要太多變化。我們能夠想到一種現象或結果多由名詞闡釋,這些詞又多衍生詞或復合詞,這符合語料庫中詞長的基本數據。

1 名詞化的現象與其教學

韓禮德在其書中一共歸納了十三種語法隱喻,其中有四種與語法隱喻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名詞化有關,即過程名詞化,狀態名詞化,條件名詞化和關系名詞化為標準。筆者從功能文體學和語料庫語言學的角度,把名詞化大體可以分為兩類:詞的名詞化和小句的名詞化。狹義上講,詞的名詞化主要按照詞形上劃分,主要由動詞或形容詞加上名詞后綴派生而來,如:-al(portrayal),-ance(attendance),-ion (corrosion),-ure(creature),-y(mastery),and some combinations,such as-ification (modification),and-ancy(urgency)。這里體現了過程名詞化,狀態名詞化。名詞化結構由一個句子濃縮而成作為主語或賓語,則稱為小句的名詞化。它可以與其他成分一起構成名詞性短語,如effective collaboration, the variability of the process,這里體現了,條件名詞化和關系名詞化。

根據Thompson(1996)and Halliday(2000),最常見的名詞化結構由三部分構成:Pre-modifier+Head+Post-modifier。根據觀察和分析,詞和小句的結構中有很多差別,該結構中更多的是詞的名詞化,小句名詞化中則較少。

結合筆者在公共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習者掌握主要的名詞后綴,當然不同的名詞后綴表示不同的語義:有的表示抽象意義,有的表示動作的施事、受事、工具、結果等。學習者重點要掌握的是表示抽象語義的名詞后綴,因為由它們構成的名詞化詞是小句的名詞化的核心。這類詞綴主要有:-age,-al,-ance,-ation,-ence,-ment,-ability,-cy,-ism,-ity,-ness,sion,tion等。講解動詞、形容詞時,要適時地告訴學習者其名詞形式,尤其是表示抽象語義的名詞形式。對于轉化的名詞化詞和合成的名詞化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提醒學習者注意這樣的詞。經常訓練學生通過詞形辨別詞性,同時增加一定的擴展練習。

在英語科技語篇中,關系過程可以使用大量慣用短語來體現,即“動詞+限定詞+名詞化結構”,這些短語中的動詞被稱為“輕動詞(light words)”。輕動詞是相對于一般動詞(simple verb)來說的,由于該類動詞所承受的語義內容較少,無法單獨表達一個完整的語義內容,所以必須和另一個成分(通常是一個名詞短語作為其補足語)一起組成一個動詞短語結構。其名詞補足語的語義內容表達了整個動詞結構的主要內容(Jespersen 1954)。英語中的輕動詞主要有do,get,cause,give,have,bring,hold,keep,make,set,take等。輕動詞承受的語義內容較少這一特點使得這些短語在語義上相當于名詞化詞對應的動詞,如:give rise to=arise,give an answer to=answer,draw a conclusion from=conclude from,make contribution to=contribute to。英語中名詞化的詞還經常放在介詞后面構成慣用短語,如of significance,in conclusion,under construction等等。這類短語不僅數量多,而且在句子中可以做表語、定語、狀語、補語等多種成分,在正式語體之中比較常見。

在課堂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把這樣的慣用短語作為重點。比如在講解名詞時,指出與其常搭配的動詞或介詞結構。旨在讓學生熟悉掌握名詞化詞匯以及含有名詞化詞的慣用語,同時能夠在閱讀中較好地理解句子中的名詞化結構。課堂上應針對學生幾種名詞化轉換中較為薄弱的環節進行講解和訓練,在寫作中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名詞化結構。

2 結語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我們發現科技語篇的名詞化特征及其顯著,探索如何在寫作教學中實施名詞化,更好的服務于英語教學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當然,影響優秀寫作的因素不僅僅包含名詞化。語言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斷指導,不斷總結,通過大量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把握英語中這一突出的語言特點,在書面語寫作尤其是科技語篇寫作中靈活運用名詞化。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會繼續尋求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名詞化寫作方面的效果。本文只是筆者的一次初步探索,如何使教師和學生通過語料庫進行互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有益詞匯選擇的教學方式,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張高遠.英漢名詞化對比研究―認知?功能取向的理論解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 張慧成.名詞化隱喻在科技文體中的功能分析[D].燕山大學,2010.

篇12

2006年,蔡繼明受民進中央的委托,組建了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他任負責人。蔡繼明帶領課題組成員,經過認真、客觀、全面的調查研究,運用大量的數據證明,我國已經實施了8年的黃金周制度,對旅游業收入的增長并沒有明顯的拉動作用,而其自身的弊端及由此而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卻日益顯現。同時,有鑒于社會各界對于恢復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的呼聲不斷高漲,因此,提出了變黃金周集中休假為分散休假,增加部分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全面推行帶薪休假的改革方案。

課題組的提議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重視。2007年12月24日,國務院公布了《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將原來的“五一黃金周”打散,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節為法定節假日。與此同時,國務院還頒布了《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研究成果被國家采納,這是對自己工作最大的肯定啊,這讓蔡繼明及他的家人備感欣慰。

2008年初的一天,蔡繼明夫婦一起去參加朋友的聚會。剛剛落座,他的手機就響了。接起電話,立即響起一個粗粗的男聲:“姓蔡的,你為什么干這種缺德事?你不得好死。”蔡繼明一愣,剛想問對方是誰,為什么要罵他,對方卻已經掛掉了電話。一旁,細心的妻子觀察到了丈夫表情的變化,輕聲問:“有什么事嗎?”蔡繼明不想影響妻子和大家的心情,便淡淡地說:“噢,沒什么,是有人打錯電話了。”

那天聚會,朋友們推杯換盞,談笑風生,蔡繼明卻有些精神恍惚。他百思不得其解,那個陌生男子為什么要謾罵他?對方是怎么知道他的電話的?這個突如其來的電話,讓蔡繼明的好心情消失殆盡。

晚上回到家,蔡繼明和妻子剛要入睡,他的手機響起了短信提示音。他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道:“蔡繼明,你是個渾蛋,明天你出門會讓車撞死。”面對如此惡毒的詛咒,蔡繼明氣得肝臟隱隱作痛。妻子追問發生了什么事,蔡繼明看瞞不住了,不得已只好把短信和匿名電話的內容如實告訴了妻子。

妻子聽了后也非常氣憤,急忙問他:“你到底招惹誰了?”蔡繼明說:“我能招惹誰呢?莫非是因為新的假日制度的實施,引起某些人的不滿。因為知道是我主持的這個課題研究,便把怨憤發泄到了我的身上?”妻子想了想,覺得他的分析有道理。

幾天后,蔡繼明又接到一個打到家里的匿名騷擾電話,咒罵他取消了“五一黃金周”不得好死!這個電話,讓蔡繼明終于證實了自己的猜測。接下來幾天,蔡繼明總是不斷接到騷擾謾罵的電話,他的郵箱里也是一些謾罵的郵件。

幾天后,蔡繼明的一個朋友給他打來電話:“老蔡,你快上網看看,百度里有個‘蔡繼明吧’,里面有好多攻擊你的帖子呢。”蔡繼明急忙上網找到百度網站里的‘蔡繼明吧’,眾多網友的謾罵、污辱令他氣憤不已。更讓他吃驚的是,他的手機、家里座機、辦公室電話和電子郵箱都被人公布出來。蔡繼明這才明白,為什么會接到那么多騷擾電話,原來他被“人肉搜索”了。

那一刻,蔡繼明和妻子陷入了極度憤怒和恐懼中。

網民謾罵突破了做人的底線,妻子女兒無端遭受侮辱

春節前,女兒回北京過寒假了。蔡繼明本想一家人高高興興過一個團圓年,可騷擾電話卻打亂了他們平靜的生活。

為了讓妻子和女兒免受騷擾,整個寒假期間,蔡繼明只要一看是陌生電話,干脆就不接,家里的座機到了晚上不得不把線拔掉。可是,長此不接電話也會耽誤許多正事啊!所以,女兒返校后,家庭電話不得不恢復了正常的接聽。

一天夜里,蔡繼明和妻子已經入睡了。這時,家里的座機突然響了起來。蔡繼明和妻子都被吵醒了,他趕緊打開燈,看了一下表,已是凌晨3點。他拿起電話,“喂”了一聲,對方卻一言不發。他又問了幾遍,對方還是不說話。他以為是有人打錯電話了,就把電話掛了。

蔡繼明關了燈,又重新躺下。可沒過多久,電話鈴又刺耳地響了起來。蔡繼明和妻子意識到,是有人故意半夜搗亂,騷擾他們,不讓他們睡覺。午夜驚魂,讓蔡繼明夫婦再也無法入睡。夫婦兩人都感受到了嚴重的身心傷害。

蔡繼明的妻子在一家雜志社上班,一星期只去單位一、兩天,平時都在家工作。可是,因為總有騷擾電話打到家里,她根本無法正常工作。有時,她正專心地看稿,就被電話鈴聲打斷了。她接起電話,對方對著她就是一頓辱罵,害得她半天緩不過勁來,根本沒心思再看稿了。

蔡繼明的女兒一直都以父親為驕傲。過去,每當有人問她父親是做什么工作的時候,她總是自豪地說:“我父親是清華大學教授。”她以父親為榜樣,大學畢業后又考取了研究生,很有出息,大家也都羨慕她有這樣一位優秀的父親。可自從百度“蔡繼明吧”出現后,那些謾罵、詛咒、威脅的帖子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女兒在眾人面前再也不敢提自己的父親是誰了。

看到妻子和女兒受到如此的傷害,蔡繼明感到非常氣憤。他實在不理解這些網友的做法,如果對假日制度改革有意見,完全可以講出自己的理由和看法。即使因為是他主持的這項研究課題,繼而對他本人有怨恨,那也應該就事論事,不該謾罵、詛咒、威脅,更不該侮辱和傷害他無辜的妻子和女兒啊。

他曾抱著僥幸心理,以為這些網民鬧騰一陣沒人理他們就會覺得自討沒趣,從而善罷甘休了。可網上的“謾罵”愈演愈烈,帖子達到了三千多個,各種污辱、謾罵越來越升級。有人甚至將他的照片貼到網上,說是“蔡繼明遺照”,讓“大家速來膜拜”。還有人管他叫“菜叫獸”、“蔡雞鳴”,有人還將他的頭像嫁接到一條狗的身子上,稱他為“蔡狗”。甚至有人揚言不僅要他女兒,還要他妻子。

蔡繼明知道這些人已經觸犯了法律,應該將他們告上法庭。但他們在網上的帖子都是匿名的,以他個人的能力,根本無法查到這些人的真實身份。他想:“該如何追究這些人的法律責任呢?”

怒告百度討說法:言論自由能侵犯他人權益嗎

在朋友們的提醒下,蔡繼明覺得根源在百度。百度的“貼吧”為網民提供了一個自由發表言論的平臺,但言論自由是應該有道德底線的,怎么能以謾罵、侮辱、威脅這種侵犯他人權益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言論自由呢?作為百度公司,應該對這些侮辱誹謗傷害他人的言論進行有效的管制!

于是,2009年5月蔡繼明委托一位朋友與百度公司進行交涉,要求刪除網站上“蔡繼明吧”里辱罵蔡繼明、以及公布他私人信息的帖子。百度公司的人說已經把情況記錄下來了,隨后會和他聯系。可是,過了很長時間也沒有回復。于是,朋友便又向百度公司提出,自己要做“蔡繼明吧”的管理員,但遭到了拒絕。

之后,蔡繼明教授依然受到各種電話的騷擾。在忍無可忍之下,蔡繼明決定百度公司。2009年9月,蔡繼明聘請了李曉波、于瀅律師,對百度公司的侵權行為進行取證,在北京市長安公證處進行了公證,并于2009年9月將百度公司告到了海淀區人民法院,要求其刪除貼吧中侵犯其姓名、名譽、肖像和隱私權以及人身侮辱、威脅的言論,關閉百度貼吧中的蔡繼明吧;在百度貼吧主頁發表致歉聲明,并保持兩年以上;提供在百度“蔡繼明吧”上對原告進行謾罵、侮辱和語言威脅的用戶個人信息;賠償精神損失費200萬元、律師費10萬元及公證費5080元。

6月10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此案,眾多媒體都早早來到了法庭,法庭當日未作出判決,將擇日宣判。盡管如此,但絕大多數媒體都對蔡繼明教授受到的網絡侵權以及他的家人受到的傷害表示同情,對有關網民和百度的侵權行為表示譴責。

更讓蔡繼明感到欣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于2010年7月1日起實施。該法明確規定了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篇13

當今,隨著高校體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發展,特別是 “健康第一”、“陽光體育”指導思想的提出,傳統體育教育正在向多元化體育、快樂體育和終身體育發展。大學體育社團作為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課外體育鍛煉手段,已經在課外體育活動中起到主導作用,通過俱樂部、體育協會等課外體育社團組織,廣泛開展有益健康的各類活動和競賽,不僅能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還進一步協同完成了高校體育的教育任務,成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一個重要途徑。

到目前為止,我校已涌現出一大批由學生自發組織的課外體育社團,據調查,現有籃球協會,排球協會,足球協會、乒乓球協會、羽毛球協會,武術協會、健美操協會、橋牌協會等社團。這些體育社團雖然發展迅速,對學校體育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在社團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制約體育社團發展的因素:一是體育社團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松散,缺少體育部門的管理和指導;二是活動經費不足,缺少活動場所;三是社團活動內容單一,缺乏競賽機制,學生活動參與率低。因而,建立更加合理的學生體育社團發展模式,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課外體育社團的發展現狀

(一)我校課外體育社團的組成

當前,我校體育社團都是以協會的形式存在,相對成熟的體育社團有:籃球協會、足球協會、排球協會、網球協會、羽毛球協會、乒乓球協會、健美操協會、游泳協會、輪滑協會、橋牌協會、體育舞蹈協會、武術協會、街舞協會等體育類社團,從這些社團的名稱來看,這些社團大多數都是所開設體育課教學內容的延伸,個別社團是一些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而自發組成的。

我校各體育社團的活動經費主要有三個來源:會員入會交納少量的會費;社團舉行較大活動時學院的撥款;個別受歡迎的社團還會得到商家的贊助。但由于體育社團會員所交納的會費有限,學院對社團的資助也不多,商家的贊助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經費問題是課外體育社團發展的一大障礙。

場地設施是社團活動的基本條件。目前,我校各種場館設施基本健全,但缺乏統籌管理,不能合理安排和利用場地開展社團活動,體育部可以為每個社團提供每周一次的固定活動時間,免費提供體育器材設備,對社團活動給予適當的指導其活動內容。

體育社團的管理在社團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大多數社團是大學生自發組織的,高校一般會把它們納入團委的管理范疇,只進行宏觀的指導,而不干預社團具體的活動。大多數社團組織者都有較強的責任心和服務意識,但少部分學生因為功利心的支配,積極成立或加入社團的目的是讓自己頭上多一頂桂冠,從而滿足其虛榮心。正是由于他們缺乏服務意識,很容易導致社團出現組織渙散、失去凝聚力的結果。另外,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也會導致社團成員的流失。

體育競賽是體育社團生存和發展的催化劑,能否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積極的走入社團,必須通過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和競賽來實現。但目前我校課外體育社團在開展活動上缺乏創新意識,所開展的活動,往往都是針對社團成員進行技能性的培訓,缺乏社團內部或社團間的競賽、溝通和交流,從而導致了體育社團活動的片面性和單一性。

二、我校課外體育社團“競賽-社團-競賽”新模式的構建

(一)整合校內外的資源,保障課外體育社團的活動

項目指導教師和體育場館是體育社團運行不可缺少的兩大因素。缺少教師指導的體育社團,組織管理和社團活動處于松散狀態;沒有體育場館保證,體育社團活動更無法開展。我校采取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整合的辦法,解決對體育社團的技術指導和體育場地的問題。內部資源是發揮體育輔導員的內部優勢,為體育社團指派教練和協調體育場館活動時間,解決體育社團的發展規劃、活動安排、比賽組織、裁判工作和活動場地問題。外部資源是通過開發社會資源,從而滿足體育社團活動的需要。

(二)掌握運動技能,開展豐富多彩社團競賽

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社團活動,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能、提高運動能力,同時,還養成了運動習慣,為終身體育奠定了基礎。比如健美操社團2年內有 45 人次通過國家健美操6級考核,游泳社團有21人通過救生T資格考試,使普通的學生有機會獲得“專業體驗”。

(三)建立社團交流平臺,增強學生興趣,促進社團發展

體育社團不僅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華、鍛煉能力的機會,還為學生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我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通過組織體育社團活動,給校內不同社團、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創造了溝通的機會,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體育活動并與社會團體進行體育交流,擴大了體育社團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校園體育文化。

(四)構建課外體育社團“競賽-社團-競賽”新模式,增強學生體質

“競賽-社團-競賽”的體育社團構建模式,是將社團活動用體育競賽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社團間的交流與互動,激發更多學生加入并參與課外體育社團的活動中來。隨機抽取我校體育社團男女學生各120名與全國大學生體質測試情況比較,參加體育社團的學生的肺活量、立定跳遠、仰臥起坐、800m/1000m跑等多數指標均超過非體育社團的學生和全國5部委(教育部、衛生部、科技部、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全國學生體質測試的結果。

(五)構建課外體育社團“競賽-社團-競賽”新模式,豐富校園文化

通過招新活動、迎新比賽、歡送比賽、聯賽等多種形式,讓課外體育社團經常開展各類活動和競賽。每學期還要對全校所有社團進行評比,評選出“明星社團”的負責人和成員,體育部也根據體育社團參與和開展體育活動的情況對其進行評比、表彰和獎勵。通過以上舉措,社團成員不僅緩解了學習壓力帶來的精神緊張和疲勞,還獲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學生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 還提高了運動能力, 陶冶了情操, 增進了身心健康, 獲得真摯的友誼。因此,“競賽-社團-競賽”的社團構建模式,豐富了校園文化, 促進了和諧校園建設。

三、小結

社團能否持續良好的發展,取決于社團成員能否自覺自愿的持續參加社團的各項活動。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更有利于提高社員的參與程度,因此構建“競賽-社團-競賽”的體育社團模式不僅拓寬了體育社團的活動空間,給體育教學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也為我校課外體育社團的進一步發展提出新的理論依據。

⒖嘉南祝

[1] 黃亞玲.論中國體育社團―國家與社會關系轉變下的體育社團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

[2] 李兵.積極推進“陽光工程”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論壇[J].中國學校體育.2008(6):12-13.

[3] 謝霞.審視和諧社會下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的困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21(6):13-15.

[4] 陳小蓉.深圳大學“體育教學俱樂部”課程模式的構建[R].上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大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精選.2004:21-22

[5] 王旭光.我國體育社團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6] 盧元鎮.論中國體育社團[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1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