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文翻譯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文翻譯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文翻譯論文

篇1

4、洋氣自信的風帆,我們青春,我們自信,我們懷揣著一顆熱情的心。不管未來世界怎樣,未來世界如何,都不能泯滅我們追求上進的心。遠航吧,去尋找自己獨有的幸福,不管大風大浪向前闖,不害怕,風輕云淡,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5、人生需要奮斗,需要夜以繼日的不停的行走,不斷的向前奮進,不斷的努力的前進,駕駛著自己的小船,在洶涌波濤的大海上劈波斬浪,在希望的港灣里留下絲絲串串的希望,在茫茫的大霧中翔馳,享受著希望中帶來的美好生活,像高爾基的海燕一樣,大聲地呼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6、一句名言曾說“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眲e讓怯弱否定自己,別讓憊懶誤了青春。一個人不奮斗不能有所成就,一個國家不奮斗不能立足世界,一個民族不奮斗不能興盛強大。帶奮斗一起飛翔,因為有了它,讓我擁有理智之思;我才使過去的失誤不再重演到今天的影片里;我才能使過去的成功在人生中繼續升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厝R斯。

7、不管你是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心中的啟明燈在隱隱的發光,不停的行走,不停地航行,不停的奔跑。不拋棄,不放棄是我門的信念,一味的幻想終將如泡沫一樣消散的無影無蹤。努力的航行在2015年那美麗的春天,曾記得冰心說過;“言論的花開得愈大,行動的果實結的愈小”。打破陰泯的沉默吧,在沉默中爆發,用實際行動證明自我,努力地航行,不哭泣,不停止,不放松。

篇2

1、參天大樹挺拔聳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的默默支撐;凌云高樓氣勢撼人,來自厚重堅硬的基石無語的支撐;那么,人又是靠什么來支撐起無比睿智的人生呢?誠信!不錯,誠信是人的第一品質。那么,什么又是誠信呢?顧名思義,誠,不欺心——既然這一份是自己分內的事,就要本著自己的良心去做。把良心抹黑了也就是欺騙了自己;信,不欺人——一人一份分內事,事關已,也關人。誰也不能關起房門做人。誠是金,信是銀,擁有了誠信,就擁有了人生的財富。

2、誠信是驛站,給勞頓的步履以歇息;誠信是力量,給疲憊的身心以補給;“人無信而不立,鳥無翅而不飛”。人之誠信如鳥之翅,獸之足;誠信更是我們做人處世之根,安身立命之本,給我們生命以支撐,給我們一路跋涉的意義。孔子曾經說:“人而無信,不知其為本何也?!庇腥苏f:“信用乃立生之本?!庇腥诉€說:“人無信不知其為何也。”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在我國源遠流長。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厚重的文明史就會發現,中華民族歷來都把“誠信”作為一種美德,一種修養,一種文明,被歌頌,被追求。誠信的故事俯拾即是。商鞅立木取信,獲得百姓信任,從而推行了新法;同時,我們也看到,商紂失信,加速了國家的滅亡;楚懷王失信,不但忘了國,還使一代賢臣飲恨泊羅江……“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無信”若把人生比作樹,誠信就是其賴以生存的根,滋潤和庇護著它。失去這根,它就無以立足,淪為一根沒有靈魂,腐朽墮落的木頭,活在世人鄙夷的目光中。對于我們來說,其所謂的道德就是寬容、誠信、勤勞、創新、奮斗!有人說曾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能引起人內心深處的震動,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個就是我們心中崇高的誠信準則?!倍?,我們仰望蒼穹,星空依然璀璨清朗,靜心凝聽心靈,崇高的誠信律令卻需要我們在心中再次溫習和呼喚。

3、也許你只是路旁一株普通的小草,無法如鮮花般燦爛迷人;也許你只是山澗一條不為人知的清泉,無法如大海般浩瀚奔騰;也許你只是蕓蕓眾生中一平常之人,無法如偉人般驚天動地舉世矚目……你可以如此普通、平常、默默無聞,但絕不可以丟掉誠信這做人之本、立事之根,要讓誠信與我們同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一、翻譯、語言、文化的關系

(一)翻譯與語言的關系

做翻譯要有較強的語言功底和良好的表達能力,在英漢或者漢英翻譯中,必須懂得這兩門語言是最基本的。王佐良在《英國詩人選譯集》中指出,翻譯時用的“語言要設法接近原作,要保持其原有的新解和鋒利”,“做翻譯單有漢語功夫當然不行,還要外語好,要能深刻理解原作”。[2]漢語和英語在思維方式和表達形式上均有明顯的區別,因此翻譯時能用譯文的形式正確表達原文的內容就算達到目的了。著名翻譯家傅雷曾說,“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長年感到苦悶,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離有多遠……,要不在精神上徹底融化,光是硬生生地照字面搬過來,不但原文完全喪失了美感,連意義都晦澀難懂,叫讀者莫名其妙?!笨梢姛o論是原作、譯作,都離不開語言這個載體,思想、情感、形象都是通過語言呈現的,因此在翻譯和翻譯批評的研究中,第一位的重點是語言。[3]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相互纏繞、難以分割。早在1921年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Sapir)就在其著作《語言論》中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社會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語言。[4]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語言能夠保存和促進文化的發展?!懊恳环N語言都服務于文化并反映該文化的需要。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亦即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文化形式、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都會在語言當中得以體現”。[5]

文化的經典定義,是1871年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的:“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保?]現代文化人類學認為,文化指的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價值觀和行為觀,正是這些觀念在控制和指導我們的行為,包括語言行為(Linguistic behavior)、伴隨語言行為(Paralinguistic behavior)和非語言行為(Non-verbal behavior)。因此,要掌握一門外語,學習者就要培養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社交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文化與語言相輔相成,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相應語言文化的過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將語言文化特性分成五類:生態學(Ecology)、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會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ns Culture)和語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7]由此可見,文化與語言關系十分密切,文化包含著語言并影響語言,而語言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翻譯與文化的關系

翻譯之所以那么復雜,是因為語言反映文化,并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又受文化的制約。張今曾在《文學翻譯原理》一書中對翻譯創作做過精辟的論述:“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它的任務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映像或藝術映像,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8]因此,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在翻譯過程中傳達文化就成了一個重要的主題。一旦進入語言交際,就需要對文化內涵進行理解和表達。這要求譯者不僅要有雙語的語言能力,而且還要有豐富的雙文化知識。

文化與語言有著密切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深深根植于語言。文化與翻譯的關系,是基于文化與語言關系的研究之上。翻譯活動不僅涉及語言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翻譯應從傳統的字面翻譯過渡到文化翻譯,應轉向學科意義上的跨文化的翻譯研究。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文化詞匯蘊涵的文化意義及其產生的文化聯想意義大不相同,語言、詞語中蘊涵著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因此翻譯不僅要克服語言的障礙,更要克服文化的障礙。

二、翻譯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一)翻譯原則的體現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遵守“忠實、通順”的原則。所謂忠實,首先指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內容,即作品中所敘述事實、說明的事理、描寫的景物,以及作者在敘述、說明、描寫過程中所反映的立場觀點、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一般情況下,譯者應把原作的思想內容完整而準確地傳達出來,不得隨意增刪或篡改。忠實還指要保持原作的風格,即原作的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語體風格及作者個人的語言風格。一般來說,譯者對原作的風格不能任意破壞和改變,更不能以自己的風格取代原作的風格。通順是指譯文語言必須通順易懂,合乎規范。一般來說,譯文應該使用現代語言,不可逐字生硬地翻譯,不能出現文理不通、結構混亂、邏輯不清的現象。[9]P12-13

在翻譯原則的指導下,譯者除了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和翻譯技巧之外,成功的翻譯還要求掌握一定的文學和文化背景知識。如英語中“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漢語中是“揮金如土”的意思,在翻譯這個習語的過程中,就要求譯者對這一習語的英漢兩種語言的歷史背景都有所了解,這樣翻譯出來的結果既符合翻譯的基本原則,也恰當地表達了兩種語言的不同文化。再如漢語中有“借花獻佛”在英語中卻沒有與之對應的翻譯,而在英語中則會出現“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這種說法,主要是由于這兩種不同文化的的差異導致的。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真正體現“忠實、通順”的原則,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文化內涵的表達。

(二)句法的差異

文化差異的主要體現就是思維方式的差異,而思維方式的不同則導致了中英文句子結構的差異。中國人自古代起就習慣于從總體方面認識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質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并用這種觀點去解釋一切事物的現象。而西方人則是分析型的,他們強調人與自然世界的對立。所以中國人采用的是散點視的思維方式,而西方人采用的則是焦點視思維方式。[10]這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漢語句子結構為話題―說明型,而英語漢語句子結構為主謂型。如句子“且說鴛鴦一夜沒睡,至次日,他哥哥回賈母,接他家去逛逛,賈母允了,叫他家去。”(《紅樓夢》)名家David Hawkes將其翻譯為:“That night Faithful was unable to sleep.Her brother came next morning to ask Grandmother Jia if he could take his sister back home for the day.His request was granted,and Grandmother Jia ordered Faithful to get ready.”由此可見,英漢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在翻譯過程中句子結構的處理方式也有所差異。原文通過一句話說明了一件事,是典型的話題―說明句型,而譯文將其分成三個不同的句子,并根據主謂型句子結構的要求補充了一些原文中暗含的內容,使表達更完整清晰而不失原文風采。

三、翻譯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詞匯的正確理解

一個單詞的意義可分為兩種:概念意義和關聯意義(Conceptual meaning and Associative meaning)。概念意義是詞義的核心,它直接明確地表示所指對象;關聯意義是詞的附帶意義,包括文化意義、情感意義、問題意義等。[9]P28在翻譯活動中首先要對句子中的每個單詞進行正確的理解,如果一個句子中每個單詞都出現了誤解,那么譯文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如句子“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此句中Friday是一個關鍵的具有文化意義的單詞。因為在英國,星期五是發薪水的日子,人們往往拿到錢就去痛飲一番。如果對此不理解,把句子翻譯成“星期五到了,他們馬上就會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讀者就可能會迷惑不解。如果把這個單詞的文化信息增補進去,譯為“星期五發薪日到了,他們馬上就會出去喝得酩酊大醉”,這樣讀者就一目了然為什么星期五會出去喝得酩酊大醉。由此可見,正確理解譯本中詞匯的關聯意義對于成功的翻譯至關重要。

(二)翻譯材料的文化比較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淵源,從歷史、種族、宗教到風土人情、思維習慣、表達方式等各方面無不存在差異。針對培養翻譯中的文化意識,紐馬克提出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應采用不同的翻譯處理方法――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譯者應針對不同類型的文本,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風貌,促使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在對話中得以交流,這在東西方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翻譯活動促進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榮,促進文化交流,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的使命也因此得以實現。

在對文本進行翻譯之前,應提前查閱相關文化知識、自主學習、體會文化現象,并采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式恰當地處理翻譯活動。在學習過程可通過閱讀外國文學作品來提高文化意識,因為文學作品最貼近生活,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著文化。總之,要想提高翻譯水平必須注重培養和提高文化意識。

綜上所述,譯者應把翻譯看作是跨越語言和文化的信息交流,時時保持警覺的文化意識,對原文文化含量比較高的詞語處理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使詞語中的文化因素在譯文中得以體現。譯文既要保持原文的風貌,最大限度地傳達原文特定的內涵,又要顧及讀者的接受習慣,實現文化交流的功能。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2]王佐良.英國詩人選譯集[C].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2.

[3]王克非.關于翻譯批評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3):33.

[4]端木義萬.談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6).

[5]Wang Lifei.A Survey of Moder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Teaching[M].Shanghai Education Press,2000.

[6]Edward Tylor.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8.

[7]劉重德.翻譯與文化[A].渾金璞玉集[C].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85-87.

篇4

【關鍵詞】意療;情志相勝;開導解惑;移情變氣

1.研究背景

據教育部門統計,有30%左右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更加突出,焦慮、煩躁、自卑、封閉,甚至自殺現象發生的比率不斷上升。當前大學生容易因環境變化引發適應障礙;因人際關系緊張導致的焦慮抑郁;或是學習生活壓力導致焦慮情緒以及求職擇業壓力而導致迷茫焦慮,這些都是大學生們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而大部分有一定心理問題的學生介于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這種雖無較大損害但愉小于痛苦感,“很累”、“沒勁”、“不高興”常伴口中的情況比較常見,即所謂的心理亞健康狀態,可通過自我調整或心理醫生來改善心理狀態。

2.研究必要性

中醫學“意療”理論中,采用治療者與被治療者間的相互反應與關系,通過人的七情五志來改善心理、情緒、認知與行為有關的問題。古籍經典里早有記載成功的案例,但目前理論整理較少。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大學生很少會認識到自己心理有問題而日漸嚴重進而產生心理疾病,既不自我調整也不看心理醫生,這時候中醫學“意療”理論應用于預防大學生心理疾病,不會給大學生一種“我心理有病”的壓力感,而是以一種春風化雨般的方法改善大學生心理狀態,從而及時預防其心理產生疾病。因此,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本文基于中醫學理論——“意療”,在淺析其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預防的同時,也希望將我國國粹中醫學“意療”理論推廣化,惠及更多的人。

3.大學生出現心理疾病的誘因

3.1外界環境的影響

當前大學生處在多姿多彩的社會中,有豐富的娛樂場所和玩樂方式,外界的刺激讓許多大學生沉溺于過度的放縱和享樂,迷失了自我,對心理健康影響較大。

3.2個人因素的影響

個人內部的個性缺陷是誘發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學生從小在心理上的問題沒有受到關注,沒有與家人、老師、同學之間的來往,變得孤僻憂郁,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

3.3人際關系的影響

有的大學生在剛進入大學校園后,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和同學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校中感到孤獨,逐漸變得內向起來,出現了一些心理上的問題。

3.4就業競爭的影響

大學生也面臨著就業的壓力,激烈的競爭讓許多大學生對畢業后的生活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在家庭、情感等方面,也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影響。

4.中醫學“意療”理論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預防研究

當前大學生容易因環境變化引發適應障礙,因人際關系緊張導致的焦慮抑郁,或是學習生活壓力導致焦慮情緒以及求職擇業壓力而導致迷茫焦慮等心理問題。心以知覺功能統領性情,實現性情。中醫學“意療”理論通過研究人的七情五志來改善心理、情緒等,對于大學生預防心理疾病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歸納整理出了中醫學經典古籍中的“意療”方法,并針對一些影響產生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的誘因做出了“情志相勝”、“開導解惑”、“移情變氣”針對性的預防方法。

4.1情志相勝法

“情志相勝”理論出自《內經》,是古代中醫學中最典型的心理療法,具有鮮明中醫特色,根據五行相克理論而產生的不同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以情勝情來預防大學生心理疾病。此外,明代醫家張景岳指出:“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所以說,欲解大學生心里之郁,則協情志之調。如今激烈的就業競爭讓許多大學生對畢業后的生活產生的恐懼心理,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喜傷心,恐勝喜”以及“恐傷腎,思勝恐”的說法,平時大學生應該多思考人生的具體方向,多做準備,做到知行合一,保持一顆知足常樂的平和心態,“中和”狀態即為一種心理健康狀態。那么面對競爭壓力帶來的恐懼時,可根據目的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以超越障礙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及時預防大學生因壓力太大而產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4.2開導解惑法

清代名醫吳鞠通說“吾謂凡治內傷者,必先祝由,婉言以開導之,重言以振驚之,危言以驚懼之,必使之心悅誠服,而后湊效如神”。對于個人內部的個性缺陷而孤僻憂郁的大學生而言,大多是時候說理開導、同情安慰可以改變其心理環境。由于大學生同老師同學、親朋好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關系層面上進行考慮籌劃就很重要,詢問健康咨詢者個人想法的同時,要保持把重點放到他們的關系上。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開導者要委婉指出性格孤僻對其身心發展的不良影響,然后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找到咨詢者負面情感中積極的一面,向他展現出愛與友善的表現[6],尋找從孤僻中走出來的突破點,同時也說明想要把孤僻的性格改變確實得要自己下決心養成良好的心態,此法對于預防由人際關系緊張而誘導的心理疾病同樣適用。

4.3移情變氣法

《素問.移情變氣論》言:“古之治病,惟其移情變氣,可祝由而已”。古代為了預防心理健康等疾病,只要對病人移易精神和改變氣的運行即可。放在當代,對于外界的刺激而日漸消沉的大學生,可運用各種方法轉移和分散外界誘惑對其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做到移情變氣。大學生通過派遣情思,改變心志,特別是通過運動,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緒,使人精神愉快,把誘發人心理疾病的不良情緒的能量發散出去,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此外運動移情法對于一些大學生因情感問題而可能誘發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有預防作用。

5.總結與展望

中醫學“意療”方法作為一種將理論推廣化的嘗試,有利于拓寬心理學方法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的渠道?!耙獐煛睂⒃摾碚撝械摹扒橹鞠鄤佟?、“開導解惑”、“移情變氣”法等應用于預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辯證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在心理學本土化的浪潮下,有一定的可行性與研究價值。當然,“意療”方法目前缺乏一定的實踐研究,這也是今后需要不斷探索的,也相信不久的將來中醫學“意療”方法必將實踐化,預防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并且造福越來越多的人民。

中醫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論文

摘要:自從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出臺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以來,長春中醫藥大學結合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際情況,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最后總結出43323的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關鍵詞: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成長為臨床醫生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學會臨床做事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學的臨床思維邏輯、訓練扎實的臨床技能的重要階段,在其整個臨床職業生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

由于住院醫師制度的推出,在原本研究生更側重理論學習的研究來說,又增加了36各月的臨床實踐學習。一時在學生的培養、時間的高效利用與分配、管理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混亂。高效、有序、協同、合作、指導性強、應用性強的教育管理模式體系一直并沒有完全建立。鑒于此,我院整合資源、提高效率。強化目標管理。做好過程及結果監督。形成我院特有的43323的中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2]

一、搭建四位一體平臺

1.構建校院培訓基地學生“四位一體”的高效協同管理模式

隨著規培制度與專碩培養的并軌,研究生管理就由原來的三方管理即導師、二級學院、校研究生院對研究生的三方協調管理轉向了由導師、二級學院、校研究生院和規培醫院共同參與的四方管理。在原來三方管理基礎上又增加了規培醫院的教育與管理。在管理模式發生轉變后,給本來就不是很成熟、很完善的研究生管理體制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因此各管理單位之間的溝通協調是否通暢,對研究生管理是否規范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四位一體”的高效協同管理模式,有機地將各自崗位分工明確,責任細化,并建立相應的溝通機制,時時將學生的學習、規培、科研、思想動態等信息交流,均衡時間分配,并建立相應的溝通交流平臺。從而實現有效的協同管理。[3]

2.制定院?;A教育基地與住培培訓基地接軌管理制度

制定兩個管理教學單位相關制度。如定期例會制度、責任分工制度、問題處理機制等,確保干事有依據、溝通有平臺、協調有對象,解決有效率。從而實現分工不分家的兩地接軌制度,充分發揮兩地教學與住培的教育管理優勢,形成合力。實行信息共享、教育方式方法共享、優勢資源共享,強化溝通、協調在開展教育過程中的集約化和高效化。

二、嚴控三個教學環節

三即三個環節,即培訓、監督、考核等跟蹤管理環節。培訓、監督、考核是保證研究生保質保量完成學業任務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定期對學生召開學習進度說明會,要以科室為單位組織召開??婆嘤枙?,要明確培訓目標及培訓的實效性,注重學生在學習、規培中的考核,落實考核時間進度推進表,實行兩周一次的主會制度,完成學業中的監督管理工作,細化考核制度。

三、打造三支精英團隊

三即三支隊伍。組建管理團隊、考評團隊、標準化的導師培養團隊。

1.四向管理均衡分工,科學建設管理隊伍

由于研究生管理涉及方面多,溝通協調面廣,所以學院要精選力量參與到研究生的管理中,要明確導師、輔導員、住培教師、研究生院教師的責任分工,細化工作內容,確定工作流程。對各自相應的工作內容開展正規的培訓。

2.成立專業的培訓考評小組

學院層面要聯合教學、學工、住培醫院精選人力對學生進行定期考核,包括學生的出勤、學業中期掌握程度,規培科室應知應會掌握情況進行考評,要實行定時考核和定向考核結合的方式。要注重學生學習中的過程性考核??荚u結果可以作為日后評獎評優的參考基礎,并對學生成長做成長鑒定,形成詳細的學生成長檔案。

3.組建標準化導師培養團隊

定期開展研究生導師臨床培訓,其中包括導師政治思想、覺悟及自覺性。定期邀請國內外優秀醫學學者進行學術交流,鼓勵導師參加學術研討會、教學管理會等活動,加強管理制度培訓,解讀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對自身院校有關招生選拔、培養、學位授予及導師遴選等方面規章制度培訓,幫助臨床醫學導師明確培養目標,掌握培養方法。

四、搭建兩個實踐平臺

二即兩個實踐平臺。借助國家級臨床大賽平臺和社區義診平臺。國家級的臨床技能大賽和社區義診是檢驗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結合及心理素質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院特別重視這兩個實踐平臺的建設情況。在國家級大賽前,學院會組織由本、碩、博組成的團隊進行比賽。增強了學生梯隊培養。同時配備專業教師專職輔導學生大賽。同時,在社區平臺建設上,每周都會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帶隊到社區義診,現場問題現場解決,增加了對診病、處方的交流溝通,切實地將教學課堂搬到了社區現場。同時,我們針對研究生開設第二課堂德育分制,確保了學生的有效參與性。

五、提升學生三個能力

三即三個能力培養。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二課堂活動體系平臺、心理健康咨詢平臺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能力

1.成立研究生骨干學生組織,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增強研究生學生組織在學生業余生活中的作用,開展研究會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科研、臨床等培訓工作,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增強學生干部的服務意識,有效彌補老師下班后時間利用率低下的現狀,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2.構建研究生第二課堂活動體系,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篇5

一、我國反傾銷問題的形成及現狀

1.反傾銷問題的形成

由于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對經濟的過分干預造成了國外對我國企業認識的偏差,就形成了外國反傾銷調查的根源。在應對反傾銷訴訟中,存在所謂的“智豬理論”,即籠子的一頭有一個按鈕,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子里關了一大一小兩只豬,每只豬要吃食都必須要做出決策是等在食槽旁邊還是去按動按鈕。這場博弈的結果依賴于大豬,如果小豬去按按扭,那么它回來大豬已經把飼料吃完了,如大豬去,雖然它比小豬去的情況吃的少,但總量也比小豬多。在應訴反傾銷中,小企業如果應對成本太高,大企業應訴一旦勝訴,利益是大家都能享受?;顺杀沮A來的利益并不能增強企業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力,所以就存了應對反傾銷時大家都不積極應訴的局面,甚至出現無人應訴的尷尬局面。這就造成了外國屢屢實施反傾銷調查。

2.我國目前反傾銷的現狀

據WTO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反傾銷訴訟案件越來越少,近5年已經減少百余起。尤其是2007年前6個月反傾銷案件數量大幅下降,13個WTO國家共報告49起反傾銷案,而去年同期這個數字為92起。預計今年全年反傾銷訴訟案件有望少于100起,低于10年前水平。在所有涉及類別中,除紙類產品(9起)和化學品(24起)外,大部分產品類別的反傾銷案件數量都較上年同期顯著減少,近半數產品上半年沒有反傾銷案件。盡管2007上半年針對中國(大陸)公司的投訴數量較2006年同期下降約一半,但16起案件仍占總案件數的三成,中國(大陸)依舊是全球反傾銷訴訟的“熱點區”,并且連續10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地區)。

3.近年來我國反傾銷呈現的新特點

隨著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以及貿易總量迅速擴大,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對外貿易進入摩擦多發期。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切實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關系到我國對外貿易、國內就業和相關產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近年來發生的反傾銷案例來看,我國進口商品反傾銷調查涉及的領域拓寬,貿易救濟手段覆蓋的產業面擴大,政府部門逐漸由被動變為主動。如2006年7月,歐盟應少數照明器材制造商的要求,對產自中國的節能燈泡展開為期15個月的調查。以歐司朗和GE照明為代表的2CHLI成為目前主張延續對中國節能燈反傾銷的主導力量。主張取消對中國節能燈反傾銷的一方陣營主要由中國企業所組成,目前已經有幾十家中國節能燈企業決定參與歐盟反傾銷調查抗辯。這一陣營的力量與5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1年僅有6家中國企業應訴。而這次中國企業顯得空前團結,沒有一家表示反對抗辯。究其原因,在于大家都已經意識到,只有抱團才能撬開沉封已久的歐盟市場。2007年10月15日通過決定,對產自中國、巴基斯坦和越南的節能燈泡再征收一年的反傾銷稅。2007年8月印度商工部擬對中國產節能燈發起反傾銷調查,在150天內就出臺了臨時稅率,稅率一經確定就將施行5年,如果征收高稅率,中國節能燈企業則可能失去印度市場。中國節能燈的海外市場撲朔迷離。歐盟企業界和環保人士曾對歐盟委員會的建議表示強烈不滿。他們認為,繼續征收反傾銷稅會損害歐盟企業的利益。而且,由于反傾銷稅的大幅提高,導致了歐盟市場上節能燈泡價格的不斷上漲,此外,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也堅決主張取消反傾銷稅,但都遭到了歐盟委員會負責企業和工業事務的委員京特•費爾霍伊根的反對。

在反傾銷形勢日益嚴峻的形勢下,我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商務部的領導下拿起法律武器進行自身權益的維護,商務部門也逐步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逐步由被動變為主動。2006年,商務部對5種進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10起,采取13個臨時反傾銷措施、22個最終反傾銷措施,審結9起反傾銷復審案件。

二、反傾銷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首先,遭受反傾銷后最直接的損失就是我國對投訴國的出口急劇下降,甚至丟掉該國市場,遭到反傾銷指控的國家的出口產品容易遭到國外的反傾銷,有可能造成出口的全面萎縮。實踐證明,凡是經常遭到反傾銷的產品,即使對其他國家不存在傾銷或沒有產生危害,也容易引起其他國家的反感,對其進行反傾銷調查。所以,如果我國有的企業不顧后果的對外進行傾銷,那么這不僅使它會喪失海外市場,也會連累到其他企業的產品,這將削弱我國產品的整體出口水平。

其次,反傾銷會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出口量減少,有面臨著喪失全部海外市場的危險。歐盟的成員國,只要有一種商品在其中一個國家被征收反傾銷稅,就會引起連鎖反應,其效力范圍遍及歐盟其他國家。而且反傾銷舉動具有示范效應,一個經濟強大的國家對某一產品實施反傾銷將引起各國關注。例如,1991年歐共體對我國自行車發動了反傾銷后,1992年,加拿大在毫無道理的情況下也對我國自行車發動了反傾銷。接著,1993年墨西哥、1994年阿根廷等國也對我國自行車發動了反傾銷,最終又導致美國對我國自行車發動了大規模反傾銷。1995年,美國商務部對我國輸美自行車進行了全面的反傾銷調查,包括各種型號的自行車,受到調查的我國自行車企業多達200多家。

再次,面對歐美帶有歧視性的反傾銷指控,中國應訴企業勝訴率低,嚴重打擊了中國應訴出口企業的積極性,也間接的挫傷了外國企業對中國投資的積極性。根據反傾銷委員會統計,在過去的1987年到1997年間,各成員國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共有247起,158起裁定傾銷成立,裁定率高達64%,列各國之首。在2004年以后,由于反傾銷實施了新的措施而有所改善,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勝訴率低,不僅打擊了企業應訴積極性,而且嚴重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和出口市場多元化方略的實施,對我國產品出口和國內經濟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

三、國際貿易中反傾銷的主要規避措施

1.反傾銷中的政府規避措施

由于反傾銷針對的是一個國家的一類產品,反傾銷的主題是國家。所以,在反傾銷中,一國政府在反傾銷中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在現階段,為了應對反傾銷的嚴峻形勢,政府應從以下方面規避反傾銷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完善有關法令,保護國內產業不受反傾銷的威脅,為企業提供法律支持,減少對外貿易中受到的反傾銷。

(2)政府應該在國際事務中積極磋商,減少報復性措施的使用,努力爭取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

(3)政府應該努力加強反傾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反傾銷信息平臺,為企業應訴提供信息方面的幫助。

(4)政府在管理貿易、協議國際分工、跨國經營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開創新局面,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更大的空間。

2.反傾銷中的行業協會規避措施

不論是從反傾銷的誘因角度分析,還是從反傾銷案的展開過程來看,要想在反傾銷戰中取勝,單個企業顯得有些勢單力薄,而且反傾銷涉及的一些問題也是單個企業無法解決的。因此,在應對反傾銷的挑戰中,行業協會應介入進去,充當二政府的角色,采取積極措施預防反傾銷案件的發生和積極應訴將其危害降到最低。在以后一段時期,行業協會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現有的機制進行完善,應對已發生的或有可能發生的外國對華反傾銷訴訟采取措施。(1)行業協會應該嚴格規范本行業的產品價格秩序和出口競爭秩序。

(2)行業協會作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及時溝通彼此情況,使雙方都能較早開展準備工作。

(3)行業協會應該加強反傾銷信息平臺的建設。

(4)行業協會應承擔行業應訴的組織者。

3.反傾銷中的會計規避措施

自從2004年以來,我國轉變了應對反傾銷調查的措施,積極應訴,在應訴中總是敗多勝少。究其原因是舉證不足,尤其是會計方面證據,如會計賬簿不全、財務狀況不明、發票不全或不精確問題最為突出。而無發票就只能按照大提供的價格資料來確定產品價格。而傾銷調查部門注重的是材料證據,材料越豐富,結果可能越正確,材料的缺乏造成的可能后果就是敗訴。在反傾銷規避中,我國缺少嚴格意義上的反傾銷會計體制以及了解相關法律的會計人員的缺失和相關會計信息的不對稱等等問題,一直都是困擾企業和國家在反傾銷中的最大問題。一旦反傾銷調查提出,就需要我們有大量的會計證據予以證明。所以,反傾銷會計在機構建設,信息系統的建設,相關會計人員的培養和加強與國際會計接軌方面應大力發展。

4.反傾銷中體制上的規避措施

根據WTO《反傾銷協議》規定,一國能否對另一國產品實行反傾銷的關鍵,一是對價格的認定,二是對是否造成國內產業損害的認定,并且兩者需存在因果關系。所以應從當事方國家的經濟體制和企業的經營管理體制上進行規避。

(1)經濟體制上的規避

雖然我國目前強調實行的是市場經濟,但從遭到的反傾銷的調查中看,導致我國頻繁遭受反傾銷調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加上特殊的國情,企業普遍缺乏競爭觀念,國家的出口補貼沒達到很好扶植產業的效果,倒使得企業有了依賴思想,許多企業僅僅是為了利用出口獲得政策上的優惠。而外國在面對我國質優價廉的產品時,往往都不加思考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和相關勞動力和成本方面的優勢,只在中國的“非”上面做文章。可喜的是,我國在爭取市場經濟地位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已經有好幾十個國家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作為我國主要貿易伙伴的美國和歐盟在相關方面還有所保留。在以后中國都要在爭取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而努力。

(2)企業經營管理體制

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使得我國的企業都屬于年輕型或國有成分。國家的長期統一規劃和管理,企業競爭意識不強,管理水平的低下是企業與國際企業最大的差距。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出口措施方面的問題使得企業競爭手段除了降價還是降價。我國要多少襯衫才能換來一架波音的問題透出了我國企業出口的辛酸。在未來的時期內,我國最迫切的是轉變出口類型,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實現技術出口和品牌出口的目標,從根源上斷絕反傾銷調查的發生。改變我過在貿易中只能賺點手工費的局面,提高出口競爭力。

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由于我國在企業中存在不想給予員工過多的利益而寧愿把這些利益浪費在外國征收的反傾銷稅中的經濟變態心理還將影響我國貿易遭反傾銷調查。由于反傾銷的合法性,在未來也將伴隨貿易的發展而形成特殊的形式。許多國家提出反傾銷主要是為了給國內企業爭取點時間,我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在這一段時間之外很容易就可以仿制相關代替品。而我過相關體制的不健全又給了他們可趁之機。出口的單一性和中間環節少以及技術含量不高使得我國在會計中間環節也過于暴露,無法提供有力的證據。

所以,在今后的國際貿易中,應該加大對反傾銷的研究和相關體制的建設,各個部門密切合作,使得反傾銷調查降低到正常水平。但是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面臨的困難也不小,只有積極采取措施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反傾銷形式。

參考文獻:

[1]劉軍,李自杰,屠新泉.世界貿易組織概論.北京:首都經濟出版社.

[2]戰勇.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與反傾銷規避種種.價格月刊,2006,3.

[3]李成剛.構建三位一體的反傾銷體系——政府、企業、行會在反傾銷中的定位.商業經濟文薈,2002,6.

篇6

文學藝術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的文學藝術的創造乃美的創造。散文,更是美的文學。美的思,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色彩美的音響。好的散文像一幅圖畫,具有圖畫美,除了要求感情灼烈以外,還應當意境雋永、語言清新;而且散文質樸、自然、意境悠遠。美學的出現為翻譯的研究特別是文學翻譯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翻譯美學是美學與翻譯的結合,一直受到翻譯研究者的青睞。

一、圖畫美的再現

文學作品是借助語言來創造形象的,這種形象通常融合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經過藝術加工后就成為意象。作家用形象優美的藝術語言表現意象,引發讀者進入藝術境地, 其“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All white save the river, that marked its course by a winding black line across the landscape; and the leafless trees, that against the leaden sky now revealed more fully the wonderful beauty and intricacies of their branches.(Henry Wordsworth Longfellow,THE FIRST SNOW)

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只有河流在美麗的畫面上劃出一道曲曲彎彎的黑線;還有那葉兒落凈的樹木,映襯著鉛灰色的天空,此刻更顯得枝丫交錯,姿態萬千。(《初雪》高健譯)

譯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語言的啟示性,在讀者頭腦中形成了一幅濃淡相宜, 意境悠遠, 情境動人的寫意國畫,讓人讀著不知不覺似乎自己置身于一片雪景中。

二、音響美的再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朱自清《荷塘月色》)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what meets the eye is silken field of leaves,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朱純深)

朱先生利用英語中的頭韻“winding”“water”“what”以及“layers”“leaves”加強了節奏感,實現了形式上和音韻上的美。而且妙用了頭韻中柔和的輔音[I]和半元音[W],進而再現了原文所要表達的寧謐美。

三、句式美的再現

散文翻譯中詞匯的對等是保證散文形式的基礎。有些經典的譯作在譯文字數上都幾乎是相當的。

英漢兩種語言在邏輯上卻存在很大的差異:漢語表意朦朧,文采斐然,意境細膩,喜歡在模糊中傳遞語義,在散文的語言風格上表現尤為明顯;而英語則重邏輯分析,語言干凈利落,邏輯明晰。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 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 withered,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張培基)

原文中用三個排比句式“…了…時候”,聲音悅耳,句式平衡。譯文中張先生運用了連詞 if 引導的排比句“if… again”,在形式上展現了和原文一樣的形式美,讀上去也給人一種節奏感,傳達再現了原文的形式美。

四、流暢美的再現

What silence, too, came with the snow, and what seclusion! Every sound was muffled, every noise changed to something soft and musical. No more tramping hoofs, no more rattling wheels! (THE FIRST SNOW)

初雪飄蕩時,是何等的寧靜,何等的幽靜!一切聲響沉寂,一切噪音都化作柔和的音樂。再也聽不見馬蹄得得,再也聽不見車輪轔轔!

五、結語

優美的散文,有著風光綺麗的圖畫美,把抽象的意境轉化成色彩艷麗的畫面,使讀者的頭腦中具有光、色、態的具體形象,讓人們百看不厭,陶醉其中。散文翻譯是文學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規律。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散文翻譯關鍵取決于原文的美是否能夠在譯文中得以傳達和再現。譯者要盡量把作者的審美轉化成自己的,從而最大限度再現原文的圖畫美、音響美、句式美、氣韻美、流暢美,使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達到同等的欣賞效果。

參考文獻:

[1] 代菊英.從《初雪》譯文賞析看散文的英譯漢翻譯時美的統一[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

[2] 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篇7

1 文學翻譯的本質

文學翻譯是翻譯的一種形式,它的宗旨依然是一種交流和人類的社會活動。我們研究文學翻譯的目的,是將不同的思想和文化進行交流,使其產生新的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從而引導人們對世界新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活動,將一種語言的文字意義轉化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還涉及到正確傳遞原文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的重任,也就是說翻譯要用目的語的語言去再現具有某一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原語言的意義和內涵,更明確的說就是要實現其應有的社會價值。文學翻譯因為涉及到翻譯者自身的文化素養、政治立場、民族以及翻譯過程中策略的選擇等因素的影響,對譯者的文化身份要求具有特定的限制。文學翻譯的本質要求,我們對于文學表達,一定要體現其文學性,并且是通過一定的文本表現出來,這是文學翻譯的文學表達要求。所以文學翻譯的過程中必然有審美系統的介入,這是文學翻譯的藝術創作和美學體現,但是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學翻譯依賴原作品的本性來翻譯,對藝術創造的發揮有一定的控制,并不能隨意發揮美的想象和勾畫,必須在原作品的意境中來實現這一美的理念。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學的媒介,我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通過對這些內涵的統一認識,我們得出了人類對于文學活動需求的相對―致性。

綜上所述,文學的豐富內涵及其與各類文化現象的復雜關系造成了“文學”普遍性理論存在的困難,也為文學翻譯的欣賞與批評帶來了問題。我們了解文學,所以我們要在此基礎上,加深對文學翻譯的認識。文學翻譯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不斷進行美的加工,從而使我們看到一個美的文本表達,這是文學翻譯的基本要求。其在翻譯和再創造的過程中,有兩個基本點:第一,對原作的原始美的再現,這是文學翻譯的起點。第二,進行二次創造,這是對文學翻譯的起點的補充。文學翻譯有別于一般翻譯,出于翻譯對象是文學文本,原文本自身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因而文學翻譯要求再現原文的文學性。由于文化傳統和文學體系的不同,如何在文學翻譯中完美地再現原文的文學性,其至對原文本進行再創造,是文學翻譯中的一大難點。這既要有語言的天賦,還要有藝術的靈感。通過這種形象的藝術思維,將文學的魅力更好的展現給另一個領域的人們欣賞,這是我們文學翻譯的理想,也是文學創造者的追求。但是,現實的翻譯實踐證明,我們對于文學翻譯的理想還在完善過程中,這是理論與現實的差距。不過,文學翻譯的本質依然是翻譯界研究的重點,這是人類對美的追求,對自身精神的完善。

2 翻譯策略的選擇

文學翻譯是翻譯的一種形式,它的出現雖然有新的思路及發展方向,但對其基本解決方法,依然是首先對翻譯策略的選擇。人類的認知遵循著自我與他者互為主客逐步接近這一模式。我們在正常的行為過程中,都是在這種模式下進行模式選擇。任一個體都會選擇一種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歸屬加以認同,絕大多數情況下母語文化即是這一選擇,其他文化則被視為他者。文化身份的形成就是在自我與他者的相互對比審視中完成的,從這―點來說,翻譯作為一種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的活動無疑是自我與他者相互關系定位最佳場所。相關學者研究發現,翻譯策略較多,但是長期實踐過程中,發現主要有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皻w化”與“異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翻譯策略,歸化式翻譯往往采用較為流暢的語言表達和符合譯文讀者審美心態的方式。這種和讀者零距離的思想交流,沒有任何陌生的感覺,是熟悉而痛快的。而異化是追求一種新的方式,這種方式將突破已有的模式,使用非常規的語言表達,具有獨具一格的風格。通過這種方式,將所要表達的語言徹底的表現出來。翻譯策略不僅僅是翻譯方法的選擇,更是一種文化進步和文化立場的選擇。越來越多的翻譯活動中,由于譯者身份的雙重性的融合,使得翻譯的“歸化”與“異化”兩種策略也在不斷地融合統一。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兩種翻譯策略:歸化和導化都有存在和應用的價值,究競選擇哪一種策略涉及各方面的因素,二者并不是矛盾的是互為補充的,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將并行存在,共同發展。

3 翻譯理論的幾點應用

3.1創造性是文學翻譯的顯性體現

文學翻譯是打破一件作品的沉默,通過新的語言工具,結合社會環境和新的社會因素,使其獲得一個重生的機會。這是一個生命再現的過程,它與原作的產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并且文學翻譯的創造過程將使我們對原作的認識更深一個層次。雖然兩次創造的性質不同,但是,二次創造的文學翻譯仍然是我們對翻譯的一個新的體會。然而,迄今為止,人們對文學翻譯的再創造性質的認識還是不夠的,人們往往以為,再創造比起原作的創造來總要低一等。其實,原作的創造與詳作的再創造各有其特點,也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立價值。文學翻譯的創造性,還體現在它的叛逆性。這是一個倫理概念。

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創造性叛逆,也就沒有文學的傳播與接受。創造性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給中外文化的交流帶來了新的活力。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產生的新的文化火花,這些建立在多種不同因素基礎上跨領域的文化和語言元素,將通過一部作品全部由譯者通過文字文本表現出來。

3.2文學翻譯中的比較研究,這是一個不同于翻譯的研究

這種研究只是針對某種過程,不會去研究其結果。通過不同的方法,去對比翻譯中的某些語言現象,從而加深對其理解。但是對翻譯的結果,卻并不是十分看重。比較文學的研究是文學翻譯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的產物,它是物種進化的標志,有了比較才有了對文學翻譯的語言的參考。因此,比較文學的翻譯研究就擺脫了一般意義上的價值判斷。傳統翻譯研究的是語言,通過其轉換的過程,發現其相關理論,并用于后期的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的是轉換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同文化、不同文學之間的交流和碰撞,通過對這種的語言轉換過程中所產生的異同進行分析,從而為語言的交流、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個平臺,為社會交往提供一個理論基礎。比較文學的研究中,兩種語言之間相互誤解和排斥,以及相互誤釋而導致的文化扭曲與變形,這些現象都會產生,但是我們關注的是轉換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并不斷消融消極的影響文化和文學交流的因素。在日程研究過程中,比較文學學者一般不會涉及這些現象的翻譯學意義上的價值判斷,他們主要是對其形式及其產生的過程進行分析,這與傳統的翻譯的最根本的區別是研究目的的不同。

3.3現代解釋學美學認為,理解就是文本與理解者之間的對話

當代解釋學美學的奠基人海德格爾認為,文學翻譯在某種意義上類似于一種意義的“轉渡”。面對語言的轉換,如何運用解釋學,這是一個現實的任務。從操作層面來看,文學翻譯就是將一種語言版本的作品,用另一種語言來轉換,在轉換的過程中,要體現出其文學性、文化性,并且其表達方式能夠具有一定的美及藝術性。翻譯就是一種解釋,通過你的語言的實現,讓別人能夠理解你的作品所包含的意義。這是解釋學的重點,但是,解釋學美學還包括美的成分,你的解釋不能是單一的,還必須具有一定的美,這是文學的自身特性所要求的。只有在解釋的過程中,不斷釋放美的成分,完善文學的品行。文學翻譯所運用的解釋學美學是一個綜合的語際解釋,通過這種語言和文學的相互轉化和解釋完善,使文學翻譯的轉換過程更加完美。

4 結語

文學翻譯的研究是個傳統的課題,但是在翻譯理論的研究背景下,文學翻譯有了一些新的變化,我們如何來認識和掌握這些變化,這是我們研究的目的。文章通過對文學翻譯的本質研究,發現翻譯策略在文學翻譯中的作用,通過策略的選擇,我們又可以加深對翻譯理論的研究。在翻譯理論中,我們選擇通過歸化和異化的處理,對文學翻譯的優越性又有了新的提高。隨著翻譯理論的新的研究,比較文學、文學翻譯的二次創作以及現代解釋學都對文學翻譯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翻譯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文學翻譯體現的更多的是文學和文化交流,這是人類心靈的交流基礎,我們應該上升到美的層次,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美在文學翻譯中多停留一會。

參考文獻:

[1]?;輯?從《譯者的任務》到翻譯的倫理[J].科教文匯,2010.06.

[2]李冰梅.文學翻譯新視野[J].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1.

篇8

歷史文化指由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沉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個重要文化就是習語。習語包括成語、諺語、格言、典故、俗語、和俚語。比如英語中的“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直譯為“一塊石頭打死兩只鳥”,而漢語卻說成“一箭雙雕”或“一舉兩得”,德語說成是“一個拍子打死兩只蒼蠅”。我們漢語中的春夏秋冬,英語俚語是根據景物,候鳥表示季節,cuckooing(布谷催耕)意謂春、swallow(燕子)意謂夏、wildgoose(大雁)意謂秋、plum alone(梅花獨放)意謂冬。

3.風俗文化差異與翻譯

風俗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和交際活動中,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比如在待人接物,打招呼時,中國人習慣說“你吃了嗎?”“上哪去?”“干嘛去?”表示一種親切感和關心,但是西方人會很尷尬,覺得是在打聽他的隱私。在西方,打招呼通常只是說“hello”“Morning”比較簡單的打招呼。再比如說對于顏色的認知,西方比較注重科學理性的教育和科學態度。常用客觀事物的具體顏色來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義。例如,西方文化中的紅色(red)主要指鮮血(blood)顏色,所以red使西方人聯想到“暴力”和“危險”從而產生了一種顏色禁忌。著名漢學家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時,意識到red可能會使英語讀者聯想到“流血”,所以采用小說原用的書名《石頭記》,譯為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國文化中的顏色內涵和象征意義十分豐富,而且顏色詞的象征意義是多元的。中國文化中的紅色源于太陽,如烈日如火,其色赤紅。所以喜慶的日子會常用紅色。

4.宗教文化差異與翻譯

是每個名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歐美人信教的居多,認為上帝(god)是萬能的可以創造一切,因而會說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而中國人則信仰佛教、道教,相信佛祖之說,因而會有一些詞語,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等。再比如中國有諺語“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要形象地譯成漢語不太容易,因為在與信仰的英語國家對于“和尚”這個概念比較陌生。所以只能傳意,“one boy's boy;two boys are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

5.思維方式的差異與翻譯

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有很大差異。西方思維比較開放,崇尚個人主義。因而西方人會在思維方式上同中求異,反映在語言上即重形合。相反的,中國人受到儒家等思想的影響,思維方式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注重合,在語言上比較注重意合。。漢語比較注重語言形式的正氣,意境強。所以四字成語應用較多,英語則喜歡嚴密的結構和豐富的表現力。如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embllished all around with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這句話翻譯成漢語為“西湖如明鏡,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風光迤邐。”由此可以看出英語著重對于事物的客觀描寫,而漢語則更注重對于食物的主觀描寫。

篇9

在全球化的今天,現代性、民族性與翻譯性已經呈現水融的態勢。如何處理語言文化的異質性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早在19世紀,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就已經對此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翻譯論。

1813年,施萊爾馬赫發表了《論翻譯的方法》,他在文中闡述了自己翻譯觀點,認為翻譯活動的實現有兩種途徑:一是盡可能地不擾亂原作者的安寧,讓讀者去接近作者;二是盡可能不擾亂讀者的安寧,讓作者去接近讀者。而其更傾向于“把讀者送到國外”的翻譯方法,認為真正的翻譯就是要保留原文之異,體現他者的異質性。

他的這一理念在20世紀80年代被法國當代翻譯家、翻譯理論家、哲學家安托萬?貝爾曼進一步上升到了“翻譯倫理”的概念。貝爾曼對長期統治西方翻譯界的以“意義的傳達”為中心的翻譯思想展開了猛烈的批判。在其《異的考驗》一書中,通過對從路德到荷爾德林這一歷史階段的翻譯史研究,探討了翻譯在德意志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并指出,“翻譯的本質就是開放、對話、雜交繁育、非中心化,翻譯要么處于關聯之中,要么什么都不是”,同時他還指出翻譯的目的事實上是完成一種倫理行為,而“倫理行為是指認可和接納作為‘他者’顯現的‘他者’”。 由此可見,貝爾曼的翻譯倫理觀就是尊重原作,尊重原作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彰顯差異,認可接納他者,通過對他者的傳介來豐富自身。

貝爾曼的的翻譯倫理觀進一步啟發了美國解構主義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其《翻譯之恥-走向差異倫理》一書中,韋努蒂明確表明他受貝爾曼思想影響至深。他通過對17世紀以來西方翻譯史的考察,指出流暢譯法或透明譯法抹掉了原文里的語言、文化差異,而翻譯的社會功能之一就是引進差異,包括語言差異、文化差異、政治差異、倫理差異等等。而要真正引進并保留這些差異,則必須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而非同化。韋努蒂在貝爾曼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影響翻譯活動的社會政治因素。在他看來,歸化翻譯帶有民族中心主義色彩,試圖以自己的文化同化他者,為本民族的利益服務。而與之相反,異化翻譯反抗和消除文化自戀,帝國主義和民族中心主義,有利于民主的地緣政治關系。其思想的核心,即在翻譯中抵制譯入語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彰顯外國文本的語言文化差異。韋努蒂提倡的異化翻譯,不僅僅體現在語言的翻譯上,還體現在對翻譯文本的選材上。他主張選擇邊緣化和少數化的文本,即選擇在話語或流派上與當時已獲得經典地位的敘事形式背道而馳的文本。至此,韋努蒂在施萊爾馬赫的異化翻譯方法和貝爾曼尊重吸納他者文化異質性的翻譯倫理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翻譯差異倫理。

翻譯自古以來在促進人類的語言、文化的進步上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翻譯研究從對語言文本的研究,過渡到對文化的研究,而又進一步進行倫理轉向,這與每個時代所處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施萊爾馬赫的異化翻譯的提出,是處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語言文化統治德國的背景之下。作為一名愛國者和政治激進主義分子,施萊爾馬赫希望德國能保留住自己的文化和政治尊嚴,因此提倡異化的翻譯策略,從而保留外國文本在語言及文化上的差異,通過差異的凸顯來豐富德國的語言和文化,挑戰法國的霸權主義。無獨有偶,韋努蒂在對17世紀以來的翻譯進行研究之后,發現英美國家和非英語國家之間的翻譯活動交流極為不平等,在英美國家同化的流暢翻譯占主流地位,而在非英語國家,英語文本翻譯成其他語言則大多采用異化的策略。因此,其之所以大力發展施萊爾馬赫和貝爾曼的理論,也不無出于抵制當今英美霸權主義文化的入侵的目的,避免弱勢文化被予以同化。

貝爾曼曾指出,每種文化都具有驕傲自滿的特性,因此在本質上都帶有民族中心主義色彩。然而翻譯活動不僅僅是一種有關文本的字面轉換,其更是有關兩種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性格的交流與爭鋒。王東風先生說過:“翻譯,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向本土文化意識形態輸入異域文化的意識形態,對于本土的價值體系而言,這是一種外來的文化滲透。在某種意義上,它意味著破壞,意味著顛覆;或者意味著異質增加,活力增強。強勢文化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運用自己的權利話語反過來利用這外來的破壞力,以鞏固和加強自身的本土文化的強勢地位;弱勢文化則常常在這外來的破壞力前顯得束手無策,最后要么被同化,要么被顛覆。而拒絕與外來文化交流的,則只能是封閉、保守、落后,最后走向滅亡”。

縱觀中國歷史,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面對外來的他者,中國譯者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出于不同的目的而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正體現了文化的強弱對翻譯活動的影響。

翻譯研究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爾曾指出,中國在歷史上經歷了三次翻譯。第一次是公元2世紀到7世紀盛行的佛經的傳播,第二次則是16世紀基督教的盛行,最后一次則是19世紀西方思想的輸入。在這三次大規模的異域文化輸入過程中,翻譯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勒菲弗爾看來,大多數譯者在這三次翻譯中,都不約而同的采取了同化的翻譯策略,尤其是前兩次宗教的傳入。面對根植中國社會的儒家思想,譯者們在翻譯佛經及基督教經典時,不得不對原著進行適當修改,使其順應中國社會傳統的儒家道德觀,以便便于中國人民接受。譬如佛經中關于子女對父母的義務的原本闡述為:“雙親養大我們,我們養雙親;為了他們(雙親),我們要做應做的事;保留家系;承繼財產;在適切得時候供奉祖先。”而在翻譯成漢語之后,則補充了“父母所為恭順不逆”“父母正令不敢違背”等儒家思想。而利瑪竇在傳播基督教時,將耶穌翻譯成“天主”以及后來的“上帝”,則是在翻閱儒家經典后,發現“天”以及“上”與“帝”在中國人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含義。

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翻譯過程中,異化與同化同時并存。以魯迅、、梁實秋和徐志摩為代表的“西方模式”派,就主張以西方為本,不作任何抵抗,利用異化的翻譯來全面改造本土文化。魯迅在給其朋友的一封信中便這樣寫道:“為什么不完全中國化呢?我的答案是:這也是譯本。這樣的譯本,不但在輸入新的內容,也在輸入新的表現法。中國的文或話,法子實在太不精密了[...],這語法的不精密,就在證明思路的不精密,換一句話,就是腦筋有些胡涂。[...]要醫這病,我以為只好陸續吃一點苦,裝進異樣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國的,后來便可以據為己有。”雖然近代中國由于閉關鎖國已明顯處于弱勢文化,但當時的人們仍然自豪于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主觀認為中國文化比西方文化優越,所以這些譯者入嚴復、林紓、傅東華等為了更好地迎合讀者的口味采用了歸化策略。但是在民族文化輸出上,由于清政府閉關自守,中國的輝煌時代已經不復存在,譯者們在翻譯時也主要以翻譯外來作品為主,而很少將中文翻譯成英語,并且在翻譯時由于擔心西方讀者不能理解中國的文化,為了迎合西方讀者,就盡量采用了通順流暢的同化翻譯。所以只有極少數的中文進入了英語。由此可見,翻譯作為對話的手段,采用“異化”還是“同化”,如何面對他者,基本上由國力的強弱和文化的強弱而定。

當儒家思想強勢不可的情況下,弱勢的佛教及基督教教義便需要將自己同化,以更好的滲透于強勢思想中。而當中國文化處于弱勢之時,有識之士便采用異化的策略,基本保留強勢文化的全貌以向讀者指明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差異性,借以豐富自己的文化,同時抵抗文化霸權。對他者的態度,對差異的處理,隨著時代背景國家強弱的不同而不同,同樣也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與融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如今,國與國之間在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而中國,作為新興的大國,經濟實力不斷加強,國際地位不斷上升,在世界舞臺上擁有越來越重要的話語權,同時也備受實行霸權主義的質疑。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作為一名譯者,在翻譯中如何調和我國文化和異域文化的關系,如何面對文化實力迥異的他者,把握翻譯的“度”,是每個譯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面對更強勢的文化,輸入文化時采用異化?而面對文化實力薄弱的文化,采用同化,抹去它的異質性?其實,國與國的相處,文化與文化的碰撞,便如同人與人的相處??鬃釉f過“和而不同”,這一觀念莫不顯示著對他人的存在,對他人價值觀的尊重,無論對方強弱與否。

因此,當代翻譯研究中歸化與異化討論的實質不是關于何者更能忠實傳達原意的翻譯策略或方法問題,而是關于如何對待文化他者的倫理態度問題。面對文化他者,譯者應該尋求差異、發掘差異、尊重差異,而不是求同,這是當代翻譯研究對翻譯的人文價值所作出的價值評判。所謂求異,就是尊重他人文本中所描寫的世界的完整性,尊重他人文本自身的價值;所謂求同,就是在他人文本中取其所需, 利用他人文本來實現自身價值和目的。對差異的尊重就是對他人的尊重。貝爾曼曾提出一個歷史翻譯的概念,在他看來,那些創造了一個時代,創造了歷史的翻譯,無論是個人翻譯還是集體翻譯潮流,都應稱之為歷史翻譯。我們希望在的原則下,中華民族能夠迎來歷史上的第四次翻譯,在尊重異域文化的前提下,汲取他者的精華,傳播自己的特色文化,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Berman Antoine, L’Epreuve de l’tranger. 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Gallimard,Paris,1984.

[2]Berman Antoine, 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 John Donne, Gallimard, Paris,1995.

[3]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Routledge, London, 1998.

[4]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Routledge, London, 1995.

[5]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4.

[6]羅新璋,《翻譯論集》,商務印書館,北京,1984.

[7]彭萍,《倫理視角下的中國傳統翻譯活動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2008.

[8]王東風:《翻譯研究的后殖民視角》,載《中國翻譯》,2003.

篇10

3.思維模式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思維模式是使用某一種語言的民族群體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語言心理傾向。不同文化的人對外界認知模式的差異,往往導致思維模式的差異。中西文化認知角度的差異,表現在對同一事物具體與抽象特征敏感落點的不同。在對事物進行描寫時,英語思維習慣往往把觀察重點和視覺中心落在較為抽象的特征上,并以抽象的特征來說明更為具體的東西,而漢語的感知視點恰恰與此相反。如:中國人習慣性用具體的“鍋碗瓢盆”指代廚房里的炊具,但因為認知視點的差異會誤譯為,“wok,bowl,gourd,la-dlebin”,而應抽象概括為“cookingutensils”。再如:“Hisbodyisveryhealthy.”(他的身體非常健康)、“Histwoeyesareblind.”(他雙目失明)。從漢語的語言使用習慣來說,這兩句說法沒有問題。由于英語思維習慣把句意中心落在較為抽象的特征上,而漢語習慣落在具體的特征上,所以譯文中的“body”,“eyes”就是一種漢語具體思維的體現,更地道的英語表達應該是“Heisveryhealthy”,“Heisblind”。語言與思維關系密切,不同的思維方式制約著語言的表達方式。所以,翻譯時應充分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排除思維習慣的干擾。

4.宗教文化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宗教文化,作為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特殊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凡事要遵從上帝的旨意。因此,英語中經常出現與“上帝”有關的語言表達,如:“Godblessme”、“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有些譯者將這兩句話直譯成“上帝保佑”“上帝幫助自助者”。顯然,這樣的表達是不符合漢語文化的。由于中國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響較深,所以,“Godblessme”譯成“菩薩保佑”,“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譯成“天助自助者”更符合漢語的文化傳統,也更容易讓中國讀者理解。再如:“半路出家”(switchtoanewtradewithoutsolidfoundation),“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takeapsiveattitudetowardone’swork),“借花獻佛”(topresentBuddhawithborrowedflowers—toborrowsomethingtomakeagiftofit)。“出家”、“和尚”,“佛”均是中國的宗教文化,為了避免理解上的難點,括號中的譯文均采用了意譯法。對于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在翻譯時應予以注意,否則就會造成交際障礙。

5.情感聯想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語言的聯想意義和社會文化是緊密相關的。在翻譯中,盡管字面意義相同,但潛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聯想會存在差異。一些看似相同的事物,不同文化習俗的讀者,往往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聯想。如:英語中“goose”含有蠢笨、呆頭呆腦的意思,故而英語中有“stupidgoose”的說法,但對中國人來說,“鵝”是優雅、美麗、甚至高貴的化身,我們有洛賓王那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詠鵝》為證,中國人無論如何不會將“鵝”與“蠢笨”聯系起來。[2]狗在中國詞匯中經常具有貶義色彩,“走狗、狗仗人勢”等都帶有強烈的諷刺意義。在西方,狗被視為寵物,帶有褒義色彩,如aluckydog(幸運兒)、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都體現了狗在西方人眼中的特殊地位。

6.價值導向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價值導向是指社會或群體、個人在自身的多種具體價值取向中將其中某種取向確定為主導的追求方向的過程。由于價值導向不同,兩種文化對于“謙遜”的看法截然不同。如:“modestdogsmissmuchmeet”(謙虛的狗沒有肉吃),“anexcessofmodestyobstructsthetongue”(謙虛過分束縛舌頭),“rulesmodestydestroygeniusart”(規則與謙遜會毀掉天才和藝術)等等。諸如此類的說法表明西方人認為“謙遜”無用。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注重“謙遜”。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Modestyhelpsonegoforward,whereconceitmakesonelagbehind),“滿招損,謙受益”(Pridehurts,modestybenefits),等等。西方英語國家一般強調個人行為,成就及個人價值。如:“Everymanforhimselfgodforusall”(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uture”(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而我們更強調集體價值觀,集體的成就。為了大局,可以犧牲掉個人的利益。因此,就有以下說法:“吃苦在先,享受在后。”(Thefirsttotoilthelttoenjoylife)這是典型的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集體的力量。再如:“眾志成城”(Thereisverybigstrengthwhenpeoplejointogether),“眾人拾柴火焰高”(Manyhsmakelightwork),“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inglethreadcan’tmakeacord,noringletreeaforest.)

二、結語

文化差異問題內容豐富而又復雜。在翻譯過程中,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弄清源語言的真實涵義才能使譯文貼切而又自然。在英漢翻譯中,為了有效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誤譯,可以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技巧。在直譯與意譯都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以下三種補償策略。

1.對于詞義空缺的詞匯可以采用音譯法。如:“陰(yin)”、“陽(yang)、bowling(保齡球),disco(迪斯科)。

篇11

研究文學翻譯的變異現象,首先要給文學翻譯的常規與變異下一個定義.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文學翻譯活動首先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與社會學中行為規范的功能類似。文學翻譯的常規是用來辨別合適的或不合適的翻譯行為的準則和標準.它由具體的文學翻譯的原則、標準、過程、方法等理論組成.與社會學中的越軌行為一樣,文學翻譯的變異是指違背了文學翻譯常規的翻譯行為或活動和不恰當的使用翻譯技巧等行為.文學翻譯作品中的變異現象表現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學翻譯的難度。

二、文學翻譯中的變異現象及其文體效果

文體學和文學緊密相關,一直被用來分析和評價文學作品。同時它也是翻譯工作者的必修課,翻譯工作者具有文體學知識將有助于發現原文的特色,從而忠實地翻譯原文。

文體學理論認為,作者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所采用的任何符號,一個詞,一個句法,一種修辭手段或是某個敘事角度,都是作者獨具匠心的選擇,都是為了實現某種功能——或是突出主題,或是增強美學效果。因此,譯者一定要對每個對象的功能有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忠實地翻譯出原文的韻味,使譯作讀者獲得與原作讀者相近的感受。

下面我們來看不同體類中的不同變異現象及其文體效果。

(一)小說的翻譯

(1)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變異

在一部小說中,尤其是在人物眾多的小說中,作家為了生動地再現形形的人物的個性,常常模仿他們各自的語言,使他們說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養、性格的話來,這是作家借人物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如馬克•吐溫的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小說的敘述部分即采用了經過錘煉的美國當代口語,書中的人物對話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語言的照錄,請看哈克與黑奴吉姆的對話:

"Hello,Jim,haveIbeenasleep?Whydidn''''tyoustirmeup?""Goodnessgracious,isdatyou,Huck?Enyouain''''dead-youain''''drownded-you''''sbackagin?It''''stoogoodfortrue,honey,itistoogoodfortrue.Lemmelookatyou,chile,lemmefeel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語言充斥著訛讀、省音、不合語法、用詞不妥,這些極不規范的語言不僅僅只是傳遞了一種信息,透過它們讀者可以推測到有關這一人物更多的情況。

(2)敘述時空的混亂化變異

這一特點主要存在于一些現代派小說中。傳統小說的敘述總是時空脈絡清晰,要么依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描述,要么采用倒敘,即使多有場景變化,但時間和空間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現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對心理現實刻畫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創作觀念及手法的緣故,如意識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時空變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維、語言混亂無序,過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紛亂一團,語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邏輯關連,變得毫無條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給理解帶來了較大困難。此時我們要引入一個文體學中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它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法將需要表達的事物或現象突出地表現出來。通常它通過對標準常規的系統違反來達到,是引人注目的、新穎的。意識流小說往往描寫人物混亂流動的意識,因此在語篇上常常表現為詞匯組合、句法結構、語篇結構、敘述模式等多層面上偏離常規的前景化特征。。

(二)詩歌的翻譯

一般說來,語言形式服務于內容,并具有一定的意義。就詩歌而言,形式的意義遠遠大于散文類作品中的語言形式。詩之所以成為詩,怎樣說與說了什么同樣重要,所以譯文中追求形似是譯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現代文體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風格是對常規的變異。”(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反過來講,語言常規的變異就是語體風格的意義。變異是超常規,超常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體現語體風格。變異是手段,通過變異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巴怀觥币鉃椤安宦渌滋住?、富有新義,新義構成語體風格之意。“突出”通過語言變異來實現。如果把變異的語言現象看作“突出”,語言常規就是構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體美貌。將此觀點應用到詩歌的翻譯當中將會使譯者和讀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如美國現代詩人mings曾寫了這樣的詩句“youpaysyourmoneyandyoudoesn’ttakeyourchoice”(1950)。他勇敢地沖破了約定俗成的語法規則,在一般現在時第二人稱后的謂語動詞和助動詞詞尾加了-s和-es,給語體風格以新義。

(三)舞臺劇及影視劇本的翻譯

劇本與小說、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對話寫成的。它們之間的另一個差別是小說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讀(當然也可以朗讀),而劇本卻是最終要訴諸聲形的(當然也可以拿來默讀),由此它構成了與其他文體絕然不同的變異。劇本中的對話(對白)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經過作家精煉后的詩句,如莎士比亞的詩劇中,人物語言多是詩的語言,正式程度較高,辭格也較多。第二種是經過作家加工后的較為正規的、完整的語言,它來自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再一種就是未經加工的生活語言照錄,多停頓,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語法規范句,多重復。當然,上述三種只是大致分類,在每一種類型中,語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語特點又會因人物的年齡、性別、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話語單調乏味,有的人則出語機智幽默,有的人言語矯柔造作,有的人則語言樸實自然……總之,有多少種人就會有多少種語言。

翻譯舞臺劇劇本和影視腳本,要充分考慮其上述特點,譯好人物語言,充分體現原劇整體語言特色和具體的每個人的語言特色,使語言連同人物一起"活"起來,"動"起來。就舞臺劇劇本的翻譯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為該劇在另一個國度用另一種語言演出服務,二是譯出來供人閱讀。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種目的,譯者都應考慮原文作為劇本的特點。如朱生豪在譯莎士比亞劇本時,常常要讓自己扮作劇中人物,拿譯出的句子讀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影視翻譯與普通小說翻譯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時間。屏幕上演員說話時間如只有五秒鐘,那譯文的字數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員已經閉嘴,而配音卻仍在說話,這對于譯者是一個考驗。同時,譯文還必須照顧到演員說話過程中的停頓。如Memoriesarewonderful…andthegoodones…sticktoyoulikeglue.(回憶是美好的…好的回憶……將伴你終身。)如要將sticktoyoulikeglue譯為"將象膠一樣始終粘著你",那就太長了。配音要想逼真,還要考慮選詞的口形與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來說,嘴巴張得較大,譯時應選擇開口呼的漢字,反之則選用閉口呼的漢字。此外,譯者必須關注屏幕人物的動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語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樂、粗俗高雅。

(四)散文的翻譯

翻譯散文,首先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內容與風格,因為內容與風格是統一的。譬如英國早期的散文多為說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勸諭性文字,用古英語寫成,以簡潔樸實見長,且有明顯的口語化傾向。另外要認真體會散文的時代風格與作家風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而這同時也是英國十七世紀散文的一大修辭特點。十八世紀的散文,初中期口語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Addison)和斯梯爾(RichardSteele),但到了末期卻又轉向典雅華麗。到了十九世紀,雖然一部分作家仍堅持散文樸實無華的特點,但在整個文學藝術界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據上風,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現自己鮮明獨特的個性。這類散文句式靈活、語言新穎,富有極強的感染力。其生動的比喻、強烈的節奏感、飛揚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時代特色。但進入二十世紀后,英國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規口語為基礎的樸實自然語言。翻譯英語散文時,對上述語言風格的變異不能不察。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學翻譯中的確存在著許多語言變異現象,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文體及其他效果。由于產生這些變異現象的原因復雜多樣,其表現特征也會很難把握,這就要求譯者和讀者能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思考和分析這些語言現象和文體現象,促使文學翻譯工作更順利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SusanBassnettand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London:Cassell,1990).

[2]侯維瑞.英語語體[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篇12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態地域、政治經濟、物質文化、、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藝術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王子復仇記》、《葉塞尼亞》等優秀譯制片中那玲瓏別致、清晰明亮、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逼真、自然、隨意,充滿了生活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令人百聽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它們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盵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盵5](P509)英語諺語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為“駱駝負載過重時,再加上一根稻草也會把它壓死?!敝V語中意象詞語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p>

二、重構文化意象

譯制片又稱翻譯片,顧名思義,一些國外優秀的影片必須通過翻譯方能為中國觀眾所接受。電影翻譯與其它文學作品翻譯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語言來表達形象思維中高超的藝術意境。但電影翻譯又有區別于其它翻譯的特殊性,即其譯文要做到能見之于文,形之于聲,達之于觀眾。著名翻譯家Nida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義都直接或是間接地反映一個相應的文化,詞語意義最終也只能在其相應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幾乎很自然地體現在語言上的不相同?!盵7](P28)

漢語、英語分屬兩大不同的語系。漢語是象形文字而英語是一種字母文字。要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語際間進行成功切換,這對電影翻譯工作者來說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電影翻譯工作者不僅給觀眾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優秀譯制片,同時也給電影翻譯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英國電影RedShoes播放時被譯成“紅舞鞋”,覺得也無可厚非。此片主要講述了英國一名芭蕾演員面對愛情與事業而不能作出正確抉擇,最終走向斷崖的凄惋的故事。盡管“紅舞鞋”正確無誤地譯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緊扣劇情,但直譯的平鋪直敘,沒有更深的寓意。觀眾如果光看片名,確實難以激起任何聯想的波瀾。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國優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廣告上RedShoes這部英國影片片名被譯成了“紅菱艷”,細細品味“紅菱艷”這一譯文,譯者把那雙纖巧的紅舞鞋比作了中國觀眾婦孺皆知的紅菱。它寓意紅菱雖生長于濁水污泥,卻嬌艷迷人,特別是那兩只彎彎的紅菱角,猶如中國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雖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淚,有的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此“紅菱艷”這一片名隱含穿著如紅菱般舞鞋的艷麗卻薄命。

譯者把這一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紅菱”注入其翻譯中,從而成功地重構了一幅為廣大中國觀眾所熟悉、能會意、肯接受的嶄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構(ReconstructionofCultureImage)這一巧奪天工的翻譯手法在電影翻譯中隨處可見。如美國電影WaterlooBridge這一片名原意為“滑鐵盧橋”。眾所周知,1817年英國在泰晤士河上出資建造了滑鐵盧橋,以此來紀念威靈頓公爵指揮英國軍隊打敗拿破侖而取得的滑鐵盧戰役的勝利。如果依據英文直譯成“滑鐵盧橋”,乍一看,觀眾定會認為這是部與拿破侖打仗有關的戰爭片或介紹與該橋建筑有關的紀錄片。但看過此片的觀眾都知道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愛情片。

影片描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年輕漂亮的女演員瑪拉在滑鐵盧橋上結識了青年軍官羅依,并成了戀人。而后,瑪拉獲悉羅依戰死疆場,痛不欲生,為了生存淪落為妓。當羅依奇跡般地出現時,她無法面對現實,為了愛情和名譽,她再次來到與羅依初戀的地方,喪生在車輪滾滾的滑鐵盧大橋上。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中,有著許多與之相仿的神話傳說。如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陜西省藍田縣一年一度的“藍橋相會”等。而“藍橋相會”的傳說與WaterlooBridge故事情節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所以譯者把原名“滑鐵盧橋”譯成了“魂斷藍橋”,這樣做不僅避開了中國觀眾由于地城文化差異、歷史背景知識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藍橋”這一隱含中國文化的意象能使觀眾一看到片名即刻領悟到這是部關于愛情的電影。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的意義在于它能及時有效地達到使譯文與觀眾勾通,使觀眾心領神會的效果,由此來吸引廣大的影迷,創造譯制片票房紀錄的新高。仔細認真研究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這樣的翻譯手法會不時令人拍案稱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潤

由于中外觀眾知識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電影翻譯工作者應盡可能地幫助觀眾去理解那些與一個民族的歷史、地域文化、宗教習俗等有著密切相關的語言現象。電影翻譯中如果對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潤(ModificationofCulturalImage)處理,就事論事直譯,會造成這一文化意象的缺損,文化涵義支離破碎。英國電影《魂斷藍橋》[8]一開始,有這樣一段畫外音:Announceer’sVoice:At11:15thismorning,thePrimeMinisteer,speakingtothenationfromNumbeerTenDowningStreet,announcedthatGreatBritainisatwarwithGermany.

廣播員的聲音:今天上午11點15分,首相在唐寧街10號向全國發表了講話,宣布英國與德國處于交戰狀態。應該指出此例忠實地譯出了原文的字面層意義。但對“唐寧街10號”這一隱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補充說明的話,相信絕大多數中國普通觀眾會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觀眾不知道這個“唐寧街10號”在什么地方?其二、他們更不知道廣播員在這里特地提及這個地名有何特別的寓意?為了使電影譯文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之于廣大觀眾。譯者宜對上述譯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補修潤,如:

今天上午11點15分,首相在唐寧街10號———英國首相府邸向全國發表了講話,宣布英國與德國處于交戰狀態。

通過增補“英國首相府邸”,觀眾這才真正認識到了“唐寧街10號”的“廬山真面目”。至此,“唐寧街10號”所隱含的意象立體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觀眾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寧街10號”的全部文化內涵。又如:

Peter:Oh,this?Well,IlikeprivacywhenIretire.Yes,I’mverydelicateinthatrespect.Pryingeyeeeesannoyme.BeholdthewallsofJerichho!Err,maybenotaaasthickaastheonesthatJoshuablewdownwithhistrumpet.Ijustshowyoumyheart’sintherightplace,I’llgiveyoumybestpairofpajamas.DoyoumindjoiningtheIsraelites?

彼得:這個嗎?我休息的時候不想被別人干擾,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別人偷看。你看這耶利哥城墻,比不上約書亞用號角吹倒的墻厚,卻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沒有號角,為了表示我的公正無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給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嗎?

此例選自英國電影《一夜風流》[9]。這段對白譯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為在這段譯文中出現了“耶利哥城墻,約書亞,以色列人”這三個與《圣經》歷史故事有關的詞語。眾所周知,東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國,中國觀眾對佛教還可略知一二,而對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宗教歷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換的瞬間讓中國觀眾把上述三者的關系聯系起來是件難事,他們會搞不懂這“耶利哥城墻”、“約書亞”、“以色列人”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直譯用于上述譯文中不僅令中國觀眾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同時也失去了電影翻譯的真正意義。

為使中國觀眾明白這三個詞語間的關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豐滿起來,譯者應在電影翻譯過程中對這段文字作如下潤色:

彼得:這個嗎?我休息的時候不想被別人干擾,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別人偷看。你看這像《圣經》中的耶利哥城墻,雖比不上《圣經》里以色列人的軍長約書亞用號角吹倒的墻厚,卻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沒有號角,為了表示我的公正無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給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嗎?

由于對“耶利哥城墻”、“約書亞”、“以色列人”這些出自《圣經》故事的詞語增補了必要的文化涵義修潤詞后,觀眾不僅了解了這些“典故”的出處,同時在上下語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個詞語“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潤增強了語言文字在語境中的透明度;增強了文化意象在觀眾認識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轉換

語言學家認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觀現象,不同的民族語言會給它“刷上不同的顏色”。緣于此,文化意象的錯位(NonequivalenceofCultureImage)會具體表現為作為喻體的文化意象上的差異。換言之,在一種文化傳統中一個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種文化里卻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國電影《呼嘯山莊》[10]中有這樣一個片斷:

Isabella:It’sabrother’sduty,dearEdgaar,tointroducehissisteertosomeothertypethanfopsandpaleyoungpoets.

Edgar:Oh,youwantadragon?

Isabella:Yes,Ido.Withafierymustache.

篇13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審視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加強,許多研究學者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國家相處原則,也就是說不同地區的民族可以堅持著自己民族的特征與習慣,但是又不能相互獨立存在。曾經以色列學者提出的社會多元化理論詮釋了這種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認為全球的文化能夠相互交叉與部分重合,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

由于我國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國,傳承著幾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被動的局面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頻繁交流。清政府通過翻譯來與西方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斯皮瓦克說過,“如今的后殖民評論家難以回避的兩大難題:既要去擺脫了傳統西方模式的影響,還需要達到非邊緣化的目標,那么西方國家的惟一選擇就是通過自身的語言與西方的解構策略來減少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文化霸權。

不管是各民族之間的邊緣文化抑或是中心文化,在如今的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存在著互相交流與溝通的需求,這是發展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徑。新時期許多西方國家將自己的文化侵入中國,這對我國傳統民族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撞擊。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局面下,翻譯工作也成為兩種文化交換的重要途徑,例如漢語中出現的許多外來詞匯,可口可樂(Coca cola)、貓(modem)、模特(model)等,涉及各種領域。

美國文化學家Gutt的翻譯理論認為,翻譯能夠依靠“不同語言的相似性”,然而我們在翻譯中的許多語言并沒有太多的相似性,差異的地方偏多,所以研究學者認為,如果直接翻譯來保存源語言中的全部語言特征的結果就是“保存源語言特征來讓翻譯者為讀者引導原來交際者想表達的交流線索”。

二、電影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特征

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翻譯工作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翻譯的主要任務就是能夠忠實地去表達原來電影中的內容與內涵。而新時期中西方大規模的電影文化交流趨勢也讓我國的電影翻譯工作面臨了巨大的挑戰,電影翻譯是否恰當得體,能否讓觀眾們容易理解電影內容顯得十分重要。而中西方國家觀眾的不同審美觀念直接影響了翻譯工作的形式,電影的翻譯工作不只是普通的文學翻譯,而且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過程。我們要針對觀眾來再現原電影的審美效果,并且符合接受國觀眾的審美理念與文化特征,進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讓觀眾流連忘返。

(一)電影中的審美價值及特征

人們的審美活動包括思維、情感等多種活動,而電影翻譯作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與審美也有著密切的聯系。翻譯工作就是審美活動,包含了一定的審美價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兩地區的受眾也存在著一定的審美差異。中國傳統文化是以無為本,認為一切美感都是與生活相聯系的,美學理念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人們在生活中就能提煉出美感。而西方國家是以有為本的,認為審美是要在生活之上,與社會生活具有明確的界限,而這種審美理念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的核心之處,我們應當去把握住這種精髓來研究電影翻譯工作。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期上映的英國電影Red Shoes被翻譯成《紅舞鞋》,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英國的一個跳芭蕾的女孩難以對事業與愛情做出正確的選擇,只得選擇結束生命的悲劇。雖然我國翻譯工作者翻譯成《紅舞鞋》,能夠準確地翻譯出電影名稱,但是卻難以看出深刻的寓意。到了80年代后期,人們將Red Shoes翻譯成《紅菱艷》,翻譯者將英國女演員的紅色的舞鞋比喻成為我國受眾都知道的紅菱,因為紅菱雖然生活在污濁的泥塘中,但是卻冰清玉潔,嬌艷動人,尤其是紅菱彎彎的角,就像是我國古代女性悲慘的三寸金蓮,而這與電影主題不謀而合,可以說《紅菱艷》比《紅舞鞋》更加能夠體現出這部電影的內涵與意境美。風靡一時的美國電影Home Alone被我國翻譯者翻譯成為《小鬼當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小鬼是大人對孩子的昵稱,表現出大人們對聰明伶俐、智勇雙全的小孩發自內心的喜愛,而電影中敢與歹徒斗智斗勇的小歐文正是符合小鬼的形象。“當家”指的是一個人能夠領導全局,而電影中的小歐文一個人在空蕩的房間中與兩個歹徒斗智斗勇,就像是一個勇敢的大當家的形象。所以電影《小鬼當家》將名稱與內容統一起來,并且蘊含了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

電影藝術是生活的再現,因此電影名稱也包含了許多民族文化元素,我們需要遵循審美原則與文化原則,在翻譯工作中盡可能地還原原國家的文化信息,并且用最為貼切的形式來對受眾傳遞。如今電影翻譯工作作為新的文學藝術形式,用自身獨特的審美理念讓更多的優秀的電影跨出國家的界限,讓全世界的觀眾享受了視覺的盛宴,推動了全球的電影藝術發展。

(二)翻譯工作的表達差異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人們的表達與思維方式方面,中國人注重句子之間的意合,靠詞語的順序來表現內容;而西方國家的人們注重句子的形合,語句的結構嚴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曾經著名的翻譯學家傅雷說過,“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形式具有基本的分歧,中國人習慣綜合考慮問題,重視語句的暗示、歸納與含蓄,而西方人注重分析,唯恐語句中缺少邏輯性”。雖然中西方的語句中都是基本的主謂賓結構,但是由于不同國家的思維差異性,所以在基本的句子結構形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英文語句的結構緊湊,詞語之間的關系都會明確地表達出來,會使用較多的銜接詞語。而漢語的句子多數簡單明了,句子松散。動畫電影《花木蘭》詞就具有這些特征:

1.Guard:We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襲,快點烽火。

2.Guard:Now all of China knows youre here.全中國馬上傳遍了警報。

電影中的臺詞十分簡單,表現出故事情節的緊迫感,句子中“我們遭到了襲擊,馬上點信號!”被翻譯成“有人偷襲,快點烽火。”翻譯成這種四字的短語,并且加上了“快”字,突出了現在情況的緊急,并且讓詞句節奏對稱,而且將信號翻譯成烽火,讓我國觀眾迅速理解。在句子2中,如果我們按照英文直譯成“現在全中國都知道你來了”就顯得力度欠缺,并且難以符合士兵堅毅勇敢的特點與形象,所以翻譯成“全中國馬上傳遍了警報”就顯示出果斷的語氣,并且符合電影表現的內容,還符合漢語的特征。

(三)電影翻譯中不同文化的差異性

不同的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與背景,承載了這個國家地區的民族文化,許多地區的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同地區的人們很難去理解其他地區的語言,所以我們正確翻譯帶有地區文化的語言信息就成為電影翻譯工作的核心任務。由于不同國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習慣,而這些不同的習慣都直接影響到語言的使用方式,中西方觀眾存在著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以我們翻譯工作者要盡可能地幫助觀眾去理解電影中蘊涵的文化元素。英國電影《魂斷藍橋》在片頭出現這樣的配音:

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翻譯1:廣播員聲音:在今天上午十一點一刻,首相在唐寧街十號對全國群眾發表了講話,宣布了英國與德國正處于交戰的狀態。

翻譯2:廣播員聲音:在今天上午十一點一刻,首相在英國首相府邸唐寧街十號對全國群眾發表了講話,宣布了英國與德國正處于交戰的狀態。

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翻譯能夠翻譯出原來電影畫外音的表面意思,但是對于唐寧街十號并沒有進行背景性的補充說明,許多中國觀眾不了解英國文化就會莫名其妙。而翻譯者在第二個翻譯中對唐寧街十號進行了地理文化的補充,讓觀眾們了解到唐寧街十號指的是首相府邸,就能夠更方便地理解電影內容。

三、結語

由于不同國家社會文化的差異,所以在電影翻譯中必定會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約,因此在電影翻譯中會深深印上社會文化的烙印,凸顯出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在這種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記錄了社會的變遷與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當前我國電影事業也在不斷地發展,西方諸多優秀電影也不斷引入我國,因此會帶來更為激烈的文化差異的撞擊。我們翻譯工作者要融合兩種不同的文化,立足于我國民族的獨特思維方式,在理解外國電影中的文化后與我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才能夠做好具有藝術性的電影翻譯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穎,劉軍艷.淺談電影字幕翻譯策略——以電影《臥虎藏龍》為例[J].電影文學,2010(20).

[2] 蘇玉霞.分析《紅樓夢》回目中兩個譯本的歸化與異化[J].文教資料,2010(02).

[3] 王登文.改寫·批判·重構——從“硬譯”看轉型期魯迅對中國新文化建構的探索[J].作家,2010(06).

[4] 楊苗苗,趙玉閃.電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譯[J].中國電力教育,2008(19).

[5] 汪瑩.試從“歸化”和“異化”論《必須重視城市街道商店和單位名稱的翻譯》和《再談城市街道商店和單位名稱的翻譯》的翻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0).

[6] 楊惠瑩,劉蔚馨.從翻譯的審美體驗角度談詩歌翻譯中文化形象的轉換——兼評李清照《聲聲慢》英譯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12).

[7] 秦楠.淺析《京華煙云》中的異化翻譯策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4).

[8] 許建平,張榮曦.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問題[J].中國翻譯,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