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化學與醫學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化學與醫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學與醫學論文

篇1

有機化學是一門集理論性、實踐性和系統性為一體的學科。醫學有機化學是醫學、藥學以及生命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它銜接無機化學,并為后續的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藥物化學、藥理學和醫學檢驗等課程提供了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醫學有機化學的內容雖與化學、化工、生物工程等專業的有機化學課程大致相同,但教學的側重點、教學的方法須有所差異,對任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從以下4個方面談醫學有機化學教學實踐中。

一、了解學生化學基礎

筆者所在學校的醫學專業面向全國招生,而現階段各省或地區的高考政策不盡相同,部分新生參加了化學學科的高考,因而具有較為系統的中學化學知識結構,同時對基本的元素、物質以及化學反應有一定的認識,這類學生具備較好的學習醫學有機化學的基礎;另有部分考生,未參加化學學科的高考,在高中階段學業水平測試之后便停止了化學的繼續學習,這部分新生的中學化學基礎薄弱,普遍存在概念模糊,對元素、官能團的認知不清以及對化學反應幾乎一無所知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這部分學生學習困難,課堂參與度低,進一步導致學習興趣和信心的喪失,最終難以順利完成該課程的學習任務。

針對不同生源的中學化學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我們不僅需要在合班上課時考慮班級合理編排,更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照顧到基礎薄弱的學生,同時滿足基礎較好的學生更高的學習需求。另外,我們嘗試適當安排時間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單獨進行中學化學的重要知識點的回顧和講解,將有利于這部分學生跟上該課程的課堂教學進度,也有助于他們對后續課程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系統建立有機化學知識結構

多數有機化學教材,包括該校使用的醫學有機化學教材均按照化合物類型(如烷烴、烯烴、炔烴、芳烴、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糖、氨基酸和蛋白質……)進行章節編排,雖利于學生依據化合物類型建立知識結構,但各章節內容仍稍顯分散,知識點較為繁雜,學生掌握不易。為了學生能夠從最基本的有機化學概念、原理出發建立完善的有機化學知識體系,我們有意識地加強了緒論部分尤其是關于有機結構和有機反應的基本理論的闡述。

比如:緒論中我們介紹有機化學反應包含兩個基本的組成:反應物共價鍵的斷裂以及產物共價鍵的生成。共價鍵的斷裂方式只有兩種:異裂和均裂。前者產生自由基,后者產生離子對,兩者均為有機反應的活性中間體,大多數有機反應與這兩種活性中間體的生成及參與有關,從而派生出有機反應的三個基本類型:自由基反應、離子型反應(親核或親電反應)以及協同反應。

在后續章節的講解中,我們將具體反應歸屬到上述基本反應類型進行講解。比如:講解烯烴的化學性質時,引導學生關注碳正離子如何形成、如何穩定以及如何參與化學反應;講解羥醛縮合時,引導學生關注碳負離子如何形成、如何穩定以及如何參與親核反應。這樣不僅讓學生能夠從根本上理解反應,并且能夠圍繞基本反應的類型及活性中間體,將內容龐雜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并逐步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

三、注重有機化學與醫學的學科交叉

有機化學之所以成為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不僅因為有機分子是構成動物、植物體的基本單位,體內的物質轉換及能量傳遞也均與有機化學反應息息相關。在醫學有機化學的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引入相關的醫學知識,在強化對知識點理解的同時,闡釋相關的生物學或醫學現象,從而提升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在講解立體化學這一章節時,我們開篇即以“反應?!?沙利度胺)事件為例,讓學生認識到確定化合物立體構型的重要性。在20世紀50~60年代,“反應?!痹谂R床上被普遍用于抑制孕婦的妊娠反應,但隨之而來的大量“海豹畸形嬰兒”的出生使該藥物被禁止使用。后來的研究表明,當時使用的藥物“反應?!睂嶋H為一對對映體混合物,即安全的R構型及致畸的S構型的混合物。通過這一實例,學生自然意識到立體化學對于有機化合物結構的重要性,課堂專注度也顯著提高。

篇2

醫學教育不僅要培養醫學生的科學精神,還要培養其人文精神??茖W精神與人文精神都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

2.1具體實施

(1)化學教學設計中滲透醫學人文教育。

教師除了講授物質的化學結構、性質、作用外,還要分析該化合物的合理使用、使用不當或濫用對醫學、環境、食品衛生、人體健康的影響。明確化學物質既可以成為挽救生命的良藥,也可以成為損害人類的利器。由教師提供或在學生互動中選擇一些共同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將所學的化學知識與社會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進行討論,緊跟社會相關熱點信息。導入化學知識,由點入手,點滴滲透,使學生在參與中理解并鞏固知識。教師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逐步構建與現實相關的化學知識情境,形成學習興趣與行為規范。

(2)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增加實驗室和化學藥品安全使用的考核

將《實驗室安全衛生制度》及《化學危險品管理辦法》的學習和執行情況納入學生實驗考核中,監督其做好危險化學藥品的取用記錄。教導學生本著科學認真的態度對待化學實驗的每一個環節,指導其精準、規范、合理地取用化學藥品。實驗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還可以訓練其嚴謹認真的實驗態度?;拥膶嶒灜h境是師生相融、合作交往人文精神傳播的良好契機。

(3)社會活動的實踐教育。

通過化學科普以及相關講座、社會調研將人類精神文明成果通過公益性活動傳播至全社會。將所學知識融入社會實踐,科學普及與人文精神培養十分重要。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不僅是人類一切知識的原點,而且還是人類的信念之基、力量之源,昂揚向上的現代人文精神是激發一切創造的靈魂所在。因此,讓學生參與醫學化學科普,能夠使其人文素養普遍提升。

2.2實踐中的改進

(1)醫學化學理論學時與實驗學時有限,相關課外科普活動也要占用很多時間

學生在選題、查找資料、參與社會調查、分析討論、總結匯報時,需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靈活分配時間,課內與課外開展指導教學活動。由于采用主動型學習方式,學生在選題初期會無從下手,選題過程中也會遇到許多困難和迷惑。應從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入手,將知識獲取、平時學習與社會活動結合起來作為人文關懷的重要載體,在實際活動中引導學生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2)醫學化學教學中的人文教育融合,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學識水平與人文修養。

只有加強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知識的學習,教師才有能力和經驗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同時還要能夠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進行引導,從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推動教學過程中化學知識與醫學情境的融合。教師指導學生解決遇到的具體問題時,要以平等、博愛的心去關注學生、感染學生、影響學生。

篇3

1.2醫學生廉潔品格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過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提高其對反腐倡廉的深刻認識,增強其對國家反腐倡廉的決心信心,培育其廉潔自律的良好品德,促使其對救死扶傷、以人為本、仁心仁術、懸壺濟世等醫德規范的認同[6],促使其養成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良好行為習慣,進而提高職業道德修養,主動承擔起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責任,為中國夢奉獻青春與智慧。

2加強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對策及建議

2.1構建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的長效機制

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建立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各單位分工協作的長效機制。首先要建立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的保障和規范機制[7],為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和教育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財力,根據黨和國家反腐倡廉的形勢和要求、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趨勢、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明確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任務和措施。其次要建立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考評機制。一方面要加強對大學生廉潔行為的考察和評價,建立誠信檔案,并與其獎學金、入黨、評優相結合[8];另一方面,加強對學校管理人員的廉潔教育,對教師學術道德和廉潔從教等方面進行考評,并與其個人的評優評先結合起來[9]。

2.2優化廉潔文化教育環境

具有榜樣效應的古代醫學家的雕塑及其名言,富含“廉教、廉醫、廉學”思想的文化長廊,以及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能夠“潤物細無聲”地對醫學生進行廉潔文化教育。學校領導干部和教師應當為人師表、廉潔自律,把反腐倡廉內容融入校園文化活動的各個環節,積極營造講道德、講誠信、講民主、守紀律的校園文化環境,學校的各項評比活動等應不斷加大公開、公示和通報的力度,形成“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的意識,為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增強廉潔守法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創造良好的環境[10]。

2.3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

發揮課堂教學尤其需要大力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同時,醫學人文課程是醫學生掌握醫學倫理知識、樹立職業理想、熟悉醫德規范和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習《醫學倫理學》《醫學史》《衛生法學》《醫療保險》《醫學心理學》等人文知識,使其自覺提升職業素養和醫德風尚,進而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自覺抵制不正之風。見習期、實習期是醫學生從學生到醫生轉變的過渡期,是其從學校邁入社會的敏感期,對各類信息吸收快,容易在是非面前搖擺,有時甚至會犯原則性錯誤,臨床帶教老師應將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及職業道德培養結合起來,運用工作中的實例現身說法,提升醫學生關愛生命、治病救人、獻身醫學的思想修養,通過接觸臨床與患者,將所接受的廉潔文化教育在實踐中外化為實際行動,進而養成良好的醫德醫風。

篇4

一、翻譯原則的演變――直譯與意譯、歸化與異化之爭

傳統譯論視翻譯為一種語言轉換行為,是譯文對原意的復制,強調“忠實”和“對等”。換言之,“忠實”和“對等”成了傳統譯論探索翻譯實質的關鍵詞。這一觀念經反復灌輸、強調甚至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并進而規范為“忠實是譯者的天職”。此外,受傳統文論中作者意圖中心論和人文主義的普遍人性觀導引,傳統的翻譯活動和翻譯批評以是否忠實地直譯作者的原意作為惟一目的和標準,由此原作和譯作的關系也因此被認為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

隨著對翻譯現象的探索從語言文字層面提升到文化、歷史、哲學等高度,翻譯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對包括翻譯的本質是什么等在內的一系列翻譯基本問題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拓展。人們發現,在實際操作中越來越難以“忠實地直譯”,尤其在涉及特定的文化現象時。于是,直譯?還是意譯?哪個更恰當便成了譯界爭論的焦點。

古今中外,自有翻譯以來,就有了直譯意譯之爭。但以往,翻譯一直被看作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表層指稱意義的轉換。所謂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或意譯(free translation)都是針對源語語言形式的處理方法。“直譯是在譯入語中找到再現原文內容與主要意義、符合恰當原則,符合譯入語規范的常規對應語”。“意譯是為了不違反恰當原則在譯入語中找到再現原文內容、符合譯入語規范的非常規對應語”。直譯和意譯的區分是客觀存在的,兩者之間的爭論從來就沒有結果。實際上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直譯的譯文,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意譯的譯文。當譯者意識到語言和文化不可分,“他處理的是個別的詞,而他面對的卻是兩大片文化”時,文化必將成為翻譯過程中首要考慮的問題。一旦文化被納入現代翻譯的視野中,直譯意譯之爭就被歸化和異化之爭所取代。歸化異化之爭可以看作是直譯意譯之爭的延續和擴展。

曠日持久的歸化異化之爭隨著新原則的不斷提出,愈演愈烈。其中辜正坤先生提出的“歸化還原增色―減色”翻譯法影響頗大。其基本原理是:漢語是描寫性特強的語言;英語則是邏輯性特強的語言(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是所謂“形而上學思維的語言”)。因此,一首較平常的英語詩譯成漢語后,往往要比原作更富于文采,這就是還原增色翻譯;反之,漢英文學翻譯可酌情采取還原減色翻譯法。這一翻譯原則是否可視為對陌生化技巧的運用,值得討論。

二、“陌生化”理論的要義

“陌生化”理論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核心概念,其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V.Shklovsky)認為“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體驗對象的藝術構成的一種方式,而對象本身并不重要?!痹谒磥?,文學創作要對所描寫的對象進行藝術加工和處理,而陌生化作為藝術加工和處理必不可少的方法,可以增加對藝術形式感覺的難度,拉長審美欣賞的時間,從而達到延長審美過程的目的。藝術陌生化的前提是語言的陌生化。與“陌生化”話語相對的“自動化”話語,是指那些過分熟悉、已不再引起人們注意的語言。

陌生化與變形有聯系,都是將習見的事物換一種樣式呈現,以取得最佳藝術效應,但變形是指作家在構思中極大地調動想象力與創造力,以違反常規事理創造意象的方式。通過變形,作家往往能獲得獨創性的形象。如果說變形著重于“改變”事物常形來創造的話,陌生化則傾向于不用習見的“稱謂”來描寫事物,而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體描寫出來,以產生一種奇特的新鮮感。例如,“柱子上掛著一個掛鐘”,就是一種“自動化”的“稱謂”寫法,不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可《紅樓夢》以從未見過掛鐘的農村老嫗劉姥姥的陌生眼光來寫王熙鳳堂屋里的掛鐘,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陌生化的心理基礎是作家擺脫日常的“自動化”感覺,而以事物給人的第一刺激反應作為構思方式,所以它能激發讀者的新奇感。

陌生化的關鍵是產生距離。“陌生化”理論重視接受者與表現客體之間的“距離”。什克洛夫斯基曾以列?托爾斯泰的創作為例揭示“距離”的審美意義。他認為,托爾斯泰最常用的手法,是他對事物視而不見,“像初次見到那樣來描寫事物,”其目的是給人一種“距離”感,使讀者感受作家描寫的新奇。欣賞者的新奇感是需要“距離”的,習見的東西不美,是因為“距離”太近或消失了“距離”。對于欣賞者來說,有些東西看似平淡,有時

也能在偶然之間給人以新鮮感,因為人們暫時脫開生活實用的約束,把它放在適當的“距離”上去觀賞的緣故。

三、“陌生化”理論與文學翻譯

文學翻譯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是在原作所指向的藝術空間里創新。對于注重形式的譯者來說,再現原作的“陌生化”的修辭手法,可保存原作異常的寫作手法。而翻譯修辭的出奇出新與“陌生化”的藝術主張是一致的。翻譯過程中,譯者適當拋棄語言的一般表達方式,使譯入語的表達世界變得“陌生”,以更新譯者和讀者業已喪失的對語言新鮮感的接受能力正是譯者的再創造。例如上文譯例中出現的“黑太陽”、“黑色的玫瑰”。“陌生化”手法的運用可使譯文與原文的語言形式保持一定“距離”,突出譯者再創造的藝術效果。我們認為,“陌生化”手法移用于文學翻譯,恰好是譯者的再創造。

既然陌生化的關鍵是產生距離,那么距離于翻譯的意義何在呢?文學翻譯需要“距離”,譯者只有同原作拉開一定“距離”,才能克服原作的“抗譯性”,發揮創造性。我國傳統譯論講究“神似”,是針對“抗譯性”(或稱為“不可譯性”)采取的對策?!吧袼啤笔且环N再創造。對付“不可譯”,只好再創造?!吧袼啤毙枰熬嚯x”?!吧袼普f”承認“距離”在文學翻譯過程中的審美意義?!熬嚯x”說是翻譯藝術產生的根源。

在文學翻譯中,“形”與“神”難以兼得。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形”與“神”很難掌握平衡。實際上,文學翻譯是“有得有失,以得補失?!倍熬嚯x”的審美意義由此可見。

那么歸化還原增色―減色翻譯法到底有無產生間離效果?能否算是對陌生化技巧的應用呢?

我國有學者認為只有譯語異化才是“陌生”的。其實這種理解有失偏頗。譯者把異國的東西照搬過來確實可給人以“奇異”感受,如將“Among the blind,one-eyed is king.”譯為“在瞎子的王國里,獨眼為王”,比“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樣極度歸化的陳詞濫調更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譯語的異化無疑會造成濃重的翻譯腔,讀者在看厭了翻譯腔濃重的譯文之后,偶見帶有漢文化色彩的巧妙譯作(即運用了歸化還原增色法的譯文),同樣會得到新奇的感受。同理,漢譯英的“歸化還原減色”同樣可以說是“陌生化”的應用。

在當今學術界,人們普遍認同文學翻譯是一種藝術活動,或承認它包含有許多藝術因素,至少是一種藝術化了的二度創作。文學翻譯既是藝術,就擺脫不了藝術的規律。由于“距離”的存在,譯文,哪怕是最忠實的直譯,都不可避免地要發生變形。中國傳統譯論追求這種變形盡可能地小,但敢于創新的譯者以“距離”為美,其譯作往往發生更大程度的“變形”,以致于使人感到陌生或驚奇。事實上真正藝術化的譯作,無不是陌生的、奇特的,與原作有一定距離的,因而從形式上看似乎是不很忠實的。

文學翻譯雖是“再創造”,但譯者的“再創造”是有限度的。譯者在運用“陌生化”手法時,須考慮譯文與原作的整體和諧性,細部的背離應置于整體的把握之中,在翻譯實踐中,譯者須把握“陌生化”的度,歸化過甚(淡化過甚),易于淹沒原作的間離效果;異化過甚(增色過甚),則會失去讀者。

四、結論

對于中國的文學翻譯來說,陌生化是一種新的境界。我們提倡文學翻譯的“陌生化”是為了探索翻譯的藝術手法,更新文學翻譯的觀念。藝術是需要不斷創新的,因為讀者的欣賞趣味喜新。“距離”是一種審美現象?!熬嚯x”使得文學翻譯具有“選擇性”和“創造性”,因此可以說,“距離”是翻譯藝術產生的根源。傳統譯論忽視“距離”的存在,過于強調“忠實性”,容易把譯者意識統治得太死,在方法論上容易單一化。而由“距離”產生的“陌生化”,則有助于我們開闊視野,不斷探索翻譯藝術新的表現手法。

參考文獻:

[1]Gentzler,Edw 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Heller,Joseph.Catch-22[M].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 Inc., 1985.

篇5

二、化學工程、工藝試驗數據的科學搭配分析

傳統形態的化工實驗操作,內部數據排列機理相當復雜,整體活動延展下來,具體的人力、物力資源全面堆積。因為內部流程需要借助平行試驗進行掌控,特定數據處理重復性特征廣布。因此,必要時技術人員可依靠MATLAB軟件進行流程過渡,將人工演算過程中的數據限制因素調節完畢。這部分實驗流程是掌握化工研究方式的重要環節,整體流程較為漫長。所以,計算機信息技術便將這些復雜的演算流程進行智能模擬操作,并透過實驗要求建立必要的模型基礎,使得工藝技術管制范圍下的各類可行條件全面延展?;ぎa業講求專業實驗的引導價值,具體行動標準動機也是圍繞特地實驗點進行參數定量關系探索,進而將化工所需遵循的客觀規律羅列完整。

MATLAB軟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開辟引導先河,其將各類函數圖形進行輕松規劃,肅清細致符號演算和數值計算限制問題。這類軟件應用范圍較為廣闊,包括數字通訊和財務建模等內容。目前這類程序已經成為國際控制終端的必要支撐媒介,現場操作人員基本只需編寫某種數據處理程序,之后將原始數據輸入,就能輕松提煉相關實驗結果,將優質化數據和圖示模型展出。另外,涉及這方面人員素質的強化工作也相當重要。隨著技術創新和科技產業化的加快,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必然會帶來對分析檢驗專業人才需求的上升,且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6

長期以來,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的應試教育嚴重地影響著我國初等教育的健康發展。為了提高升學率,片面追求高分,各級學校大搞題海戰術;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領導壓教師,教師壓學生,各科之間擠搶時間,把學生變成了“考試機器”,而學生的健康卻被嚴重地忽視了。據統計,城市初中畢業生的近視率達50%~70%。

因此,與原大綱相比,新大綱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了許多調整,適當降低了對概念、理論的要求和化學計算的難度,拓寬了元素單質和化合物知識及聯系生活實際、社會實際(工農業生產、材料、能源、環境等)的內容。這無疑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二、突出公民教育的內容

什么是合格公民必備的基本化學知識?新教材作了認真考慮,刪去了原教材中物質的溶解過程;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定義;單質、酸、堿、鹽之間的相互關系等10多個知識點,大量增加了體現公民教育的內容。

增加的知識有煤、石油、天然氣三大礦物燃料和“綠色能源——酒精”;幾種常見的鹽、農藥和黑火藥知識;常見金屬及合金的應用;金屬元素與人體健康。既增大了教材的可讀性、實用性,又增強了彈性及各類學生對它的適應性。

在學生實驗方面,增加了分子運動;從KClO3制取O2的殘渣中回收MnO2;水樣和土樣酸堿性的測定;晶體的制備;幾種常用有機物的鑒別;用廢干電池鋅皮制取ZnSO4晶體等。提高學生將來從事社會生產的能力。

三、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新教材注重結合化學學科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我國鋼鐵、煤炭、石油等工業取得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新設的鐵一章,從我國古代鋼鐵生產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談起,并附有我國古代冶鐵圖和近半個世紀來我國鋼產量迅速增長的數值,說明了西漢的“曾青得鐵則化為銅”是現代濕法冶金的先驅,增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章還增加了鋼和鐵的冶煉、鋼和鐵的區別等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的內容,突出了時代的需要。

四、增強環保意識

新教材用較大篇幅闡述空氣、水的污染和防治;水與人類的關系等內容,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應該指出,化學為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在化工生產和產品使用過程中又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質。保護生態環境、防止三廢污染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篇7

篇8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創新和社會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意味著對人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對他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乃至創新能力都有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素質,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向學生傳授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比較中英文化差異,使學生對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與習俗有一定的了解,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英語的理解能力及運用能力。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英漢詞語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國很不相同,作為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詞語,它的產生、發展、豐富和詞義的演變與其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所以對詞匯的理解就涉及有關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理解時就會出現文化錯誤。

比如說,“dog”和“狗”這兩個詞,在語言意義上兩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種動物。由于文化差異,它們在實際應用中含有不同的意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厭惡、鄙視狗這種動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在漢語中用狗指人就是罵人,如狗腿子、走狗、狗頭軍師、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國家,他們非常喜歡狗,并且認為狗是人類忠誠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卻沒有絲毫的貶義。英語中dog一詞很受歡迎,并且往往含有褒義。例如:lucky dog表示“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表示“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2.英漢結構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漢表達的結構差異體現在排列信息內容的順序、表達中各環節間的關系、話語發展的趨勢等方面。比如,英語中的時間、方位、地點表達的排列順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漢語則相反。例:

英:at two o’clock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28th of May in 1998

漢:1998年5月28日下午2點鐘

另外,英語的修飾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開頭,即“中心詞”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圍繞“中心詞”逐步發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現象。而漢語的表達習慣則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節,最后點明主題。英語的定語和狀語往往放在所修飾的詞語后面,漢語則反之。

英:This is the book that she gave me.

漢:這就是她送給我的書。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當然,詞序與漢語大體一致的句子在英語中也有相當大的比例,這好理解,無需比較。這些差異存在的原因如下。

1.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及觀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

如英美人交談忌談年齡、收入、信仰等有關的話題,他們認為那是個人隱私,不容侵犯。而中國人見面則問對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

2.不同文化的人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差異。

如英語國家對家庭及親屬關系的概念較籠統,但漢語中非常明確具體。如英語中的uncle在漢語中分別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則涵蓋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種親屬關系。

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們在平時應多向學生講述中西文化差異,如習俗文化、思維文化、心態文化、歷史文化和體態文化,這樣才能對中西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運用英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把中西文化差異的掌握及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于英語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篇9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由于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利用建構主義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因此,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較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較理想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可從“學習的含義”(即關于”什么是學習”)與“學習的方法”(即關于“如何進行學習”)這兩個方面進行說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皡f作”: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皶挕保簳捠菂f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此外,協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耙饬x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問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在大腦中的長期存儲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圖式”,也就是關予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由以上所述的“學習”的含義可知,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

(二)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

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痹谶@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顯然,在這種場合,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等四要素與傳統教學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有完全不同的關系。但是這些作用與關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確的,因而成為教學活動進程的另外一種穩定結構形式,即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目前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學“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本指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在這里用來形象地描述一種教學方式:兒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兒童的“學”是在不斷地、積極地建構著自身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則是一個必要的腳手架,支持兒童不斷地建構自己,不斷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學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

(1)搭絞手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鄰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

(3)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探索內容包括:確定與給定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并將各種屬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順序排列。探索開始時要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討論的結果有可能使原來確定的、與當前所學概念有關的屙I生增加或減少,各種屬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調整,并使原來多種意見相互矛盾、且態度紛呈的復雜局面逐漸變得明朗、一致起來。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5)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拋錨式教學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耍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問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于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拋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節組成:

(1)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3)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并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效果評價——由于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3.隨機進入教學由于事物的復雜性和問題的多面性,要做到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全面而深刻的意義建構是很困難的。往往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為克服這方面的弊病,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換句話說,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所謂“隨機進入教學”。顯然,學習者通過多次“進入”同一教學內容將能達到對該知識內容比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這種多次進入,絕不是像傳統教學中那樣,只是為鞏固一般的知識、技能而實施的簡單重復。這里的每次進人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都有不同的問題側重點。因此多次進入的結果,絕不僅僅是對同一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和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

隨機進入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呈現基本情境——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

(2)隨機進入學習——取決于學生“隨機進入”學習所選擇的內容,而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不同側面特性相關聯的情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學習。

(3)小組協作學習——圍繞呈現不同側面的情境所獲得的認識展開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每個學生的觀點在和其他學生以及教師一起建立的社會協商環境中受到考察、評論,同時每個學生也對別人的觀點、看法進行思考并做出反映?!?/p>

(4)學習效果評價——包括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化學課堂教學

化學教學具有三大特殊性: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形成化學概念和掌握知識結構為中心;以化學教學緊密聯系實際為原則。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收集、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主動構建化學概念和化學規律,這正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化學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

(一)化學教學方法變革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采用諸如:圍繞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建立一個相關的概念框架去學習(支架式教學法),或根據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在相關的實際情境中去選定某個典型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圍繞該問題展開進一步學習(拋錨式教學法),或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學習主題的多種情境,以便供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隨意進入其中任一種情境去學習(隨機進入教學法)等各種教學方法,來促成學生主動建構的發生。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學進行《強弱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內容的教學,為使學生較好掌握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設計了以電解質水溶液的導電能力作為學習主題,即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首先將有關概念,如電解質、電解質的電離等概念作為預備知識,由學生總結歸納,然后讓學生進行電解質水溶液的導電實驗,探討不同的電解質水溶液的導電情況,記錄各種條件下的實驗數據,教師在其中起引導作用,最后讓學生分組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討論,抽象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在講述《原電池》的內容時,可采取拋錨式教學法。開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演示這樣一個實驗:在一瓣橘子上相隔0.5cm分別插入一小段銅片和鋁片,把銅片和鋁片的另一端通過導線接觸耳機的兩極,讓學生聽聲音,然后展示干電池、紐扣電池等,引出課題《原電池》。這就是所謂的“拋錨”。然后直接告訴學生上述裝置能產生電能,并提出問題:電能是怎樣產生的呢?什么是原電池?但不直接給出原電池的裝置,也不告訴學生原電池是由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一種裝置。這就是所謂的“拋錨”。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后,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幾個實驗,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讓學生復述實驗現象,教師作評價,將學生實驗結果為素材,再創設問題情景,這些現象的出現是為什么呢?解釋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師生共同討論分析,得出原電池原理。

(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在正式的科學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問題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當問題呈現在他們面前時,往往也可以基于相關或自以為相關的經驗,依靠已具備的認知能力,力圖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這種解釋并不一定合理,但也并不都是胡亂猜測,而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推出的合乎邏輯的假設。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認真考慮學生先前的知識經驗,使要學習的科學知識落在學生可能的建構區范圍之內,并與學生的經驗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引起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不斷豐富、發展和改造自己的理解。例如學習“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時,學生都有各自對能量的認識:鉆木取火、水電站、風力發電、火力發電、森林著火、核能等。因此,在教學時首先提出問題: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能源是哪種能源?你身邊接觸到的最為常見的能源是什么樣的能源?接著讓學生親自實驗:點燃酒精、煤油、汽油等液體燃料,感覺火焰的溫度;向盛有鋅粒的試管中加入稀硫酸,感覺反應的熱效應等。再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學生在生活中經歷的各種能量變化的例子,引導學生對“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這一知識的意義建構,得出“化學反應釋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主要集中在熱量問題上”的結論。

(三)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學習情景實質上是一種優化的、特定的學習環境。在實際情境下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知識與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學習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以及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對于化學這門學科,其內容有嚴謹結構,化學的現象和規律源于生活,應從生活實際出發。這就要求創設有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包含許多不同情境的應用實例和有關的信息資料,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要創設與既定目標相符合的學習情境,首先要選擇適當的素材,然后設計恰當的呈現方式。教師在化學教學活動中應注意通過生動具體的事實或問題來呈現學習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與所學內容有關的物品、現象、事件和經驗,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工農業生產問題以及能體現化學與社會、經濟、人類文明發展有關的事實和材料,還有重要的化學史實、發明發現的故事等;通過化學實驗可以創設許多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發性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有機結合獲得全面的發展;同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真實情境,如果再與仿真技術相結合,則能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例如《元素周期表》的教學,為創設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教學環境,首先提出思考題: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判斷元素金屬性與非金屬性的強弱?怎樣通過實驗歸納得出規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從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兩方向進行研究。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做好記錄。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根據實驗記錄加以分析、歸納和總結,如有條件還可以運用多媒體作動態演示,幫助學生從中得出同周期元素與同主族元素的結構、位置與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關系的結論。:

篇10

一、歸化與異化:一對矛盾

在翻譯理論中,歸化異化是一種理論體系下的兩種傾向,是一對矛盾。伴隨翻譯的文化轉向,歸化異化理論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對于這一矛盾何者為主要方面,何者為次要方面的爭論愈演愈烈。

在翻譯的文化論之中,歸化與異化存在于整個文化系統之中。有歸化就有異化,無歸化就無異化可言。對一個翻譯理論工作者來說,他在提出其中一種翻譯傾向的時候,心中必然明白還有另一傾向的存在。孫致禮在《堅持辯證法,樹立正確的翻譯觀》中提出的12種翻譯矛盾之中就有歸化與異化的辯證統一[1]。

對于歸化與異化,是不是用足夠的論據證明其中一方更合理,更科學或更實用,就可以平息這長久的爭端呢?不然。無數的理論論據和實踐論據都可以說明歸化與異化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里都具有實用性和合理性。用一種中立的、客觀的學術眼光來審視,我們會意識到歸化與異化是離不開它們的使用環境(即層次)的,離開具體語境談論歸化與異化,它們之間就不是在相同的水平線上做對比。因而是沒有意義的對比。

二、歸化與異化探究

1.存在文化與語言兩個層次上的矛盾

在翻譯研究之中,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翻譯起源于具體的語言操作。離開兩種語言談翻譯是空洞和荒謬的。語言的轉換技巧是翻譯之本,任何的理論爭鳴都必須給目的語和源語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僅僅局限于語言的操作探討而不能從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去思考,這一研究方式又注定成果不大。

“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翻譯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兩種語言之外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因素都對翻譯活動和翻譯的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2]。翻譯存在著文化與文本雙層的矛盾。在文化層面,歸化異化的爭論在于要不要引入異語文化,要不要如實傳遞異語的文化形象,要不要輸入異語的思維方式。在文本層面,焦點是用什么樣的語言方式來翻譯,是不是硬譯,是不是取文化形象而舍語言結構,是不是阻斷源語文化成分等等。論證歸化與異化何去何從,必須首先承認這兩個層次。混淆兩個層面的矛盾,翻譯研究就是無的放矢。

2.堅持異化 :文學翻譯的文化傳遞功能

筆者認為,歸化與異化的理論可以從微觀語言和宏觀文化兩個層面得到恰當的定位。文化是傾向性的定位,采取歸化或異化直接影響到所有翻譯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讀者的感受。瑪麗 ·斯內爾· 霍恩比(Mary Snell –Hornby )建議從事翻譯理論研究的學者們拋棄他們的“唯科學主義”態度,把文化(culture)而不是文本(text)作為翻譯的單位(a translation unit ),把文化研究納入到翻譯研究中來[3]。文化異化是用一種與眾不同的別國的表達法,給讀者一種新穎的沖擊,讓讀者置身于奇異的文化氛圍之中。簡言之,異化就是讓讀者體驗陌生,以便可以接觸異國文化。歸化則是通過譯者的修改,抹去文本表達的源語表達方式,通過對翻譯的支配,將異國的文化改頭換面或祛除。文學文本是各種文化的凝結,文學是關于人的東西。本國的讀者閱讀本土的文學作品,可以對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對于異文化的民族,閱讀文本也是體驗新文化的捷徑。當今的世界已經變成地球村,伴隨經濟文化的繁榮和前進,各國各民族的交往不斷增加。世界一體化,文化多元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這種語境下,翻譯應該為整個社會的進步服務,促進各民族了解和尊重別族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共存和共同繁榮。正因為如此,文學翻譯在文化這個宏觀層次必須堅持異化。例如中國古詩之中蘊涵的古典文化精華,在西方文化之中沒有對應,就必須異化,才能保持譯文的原汁原味。

轉貼于

3.歸化與異化雜合:語言操作上的翻譯策略

“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不僅是不矛盾的(此處指一元存在,即不可調和。作者注)而且是互為補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種方法和模式,應用翻譯的目的論理論,對翻譯中涉及的各種因素作綜合分析,既可以采用異化的原則和方法,也可以采用歸化的原則和方法……重要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有文化意識,即意識到兩種文化的異同”[4]。語言翻譯應該服務于文化翻譯。異化的文化翻譯必須貫徹于具體的語言符號的轉換之中。這是翻譯的基礎,是它的微觀層次,它需要翻譯者更多的技巧和藝術把握的分寸感。即便是為了異化而保留源語的表達方式,翻譯者也不能夠機械照搬照套。既要盡量保留源語文化的成分,又要讓異國的讀者能理解和欣賞。在這個過程之中,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在這個層面,不能嚴格區分異化與歸化。作為語言操作方式的這兩種方法,在任何的翻譯之中必須得到集合,混雜和并列。一定程度上說,在語言本身討論異化歸化是沒有意義的。根據李運興的語篇翻譯引論,文學語篇是一個交際的單位,功能是負責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因此從語篇的角度來說,應該異化。語篇是分層次的。決策級(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ranks )包括篇章,次篇章和句群。在此,異化是目的和歸宿。操作級(operational ranks )包括大量的信息單元——句,小句,詞組和詞。通過對英漢翻譯操作層次的對比,我們發現有不完全的對應關系。對于其中的文化成分和文化形象的翻譯,作者總結出四種模式:

(1) 文化直入(the go-ahead model )

(2) 文化阻斷 (the block model )

(3) 文化詮釋(the annotation model )

(4) 文化融合 (the integration model )

(5) 文化歸化(the adaptation model )[5]

實際上,這五類處理方法反映了歸化與異化在微觀層面的不可嚴格分化的關系。從許淵沖的唐詩翻譯,到楊憲益夫婦的《紅樓夢》英譯,到楊武能的漢譯《魔山》,歸化異化的雜合使其讀者眾多,而異化的翻譯策略使這些譯作名垂千古。

三、小結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發現“歸化與異化,說到底也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但是“異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第一位的;而歸化作為解決問題的折中手段,也就成為矛盾的次要方面,是第二位的”。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文化傳真”的最終目的[6]。將歸化異化在文化和語言的兩個層次定位,可以更精確闡釋這一理論,也使這一傳統譯論散發出時代的理性光彩。

[參考文獻]

[1] 孫致禮. 翻譯:理論與實踐探討[M].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52.

[2] 孫會軍. 普遍與差異[M] .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4.

[3] Bassnet, Lefever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1990:79-86.

篇11

1.2文化教學可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求

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也隨處可見。然而,英漢兩種文化不同,其語言習慣、交流方式自然不同,受到母語文化的干擾,跨文化交際中常常出現誤解,甚至障礙。只有充分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真正了解英語語言,避免語用失誤,實現順暢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2文化差異對比

文化教學可采用多種方法,這里探討差異對比分析方法。文化的各個層面都存在文化差異,如語言習慣差異、地理環境差異、價值觀差異、思維模式差異、差異等。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博士(Dr.RobertLado)提出對比分析假說,他認為學習第二語言時,如果第二語言和第一語言不同,學習者往往會借用第一語言的某些規則,從而產生母語負遷移。兩種語言不同的地方對學生而言較難習得。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外語學習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導致的學習上的困難。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導入文化差異,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可能出現的交際失誤,減少文化負遷移,增加文化正遷移。

2.1語言習慣差異

2.1.1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

胡文仲等學者認為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最有彈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載荷量最大的成分。”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上體現的尤為突出,因為許多詞匯帶有特定的文化信息。英語中狗被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和伙伴,所以多為褒義。如“Luckydog”,表示“幸運兒”,“Lovehim,lovehisdog”表示“愛屋及烏”。而狗在漢語中多為貶義,如雞鳴狗盜、狗尾續貂、狗仗人勢等。

2.1.2句子結構差異

詢問對方意見或表示稱贊時,漢語多用肯定句式,而英語卻多用否定句式。如稱贊別人幸運時,漢語用“你真幸運!”,英語卻用“Aren'tyoulucky!”。“Wouldyoupleaseturndowntheradio?”這個句子形式上是疑問句,實際上卻表示一種有禮貌的請求和建議,而不是表疑問,因為按照西方人的習慣,用問句形式提出對對方不利的請求顯得較為禮貌。認識了這種差異,學生在國際交流中才會使用符合英語思維的表達方式,不會出現交際失誤。

2.1.3語法規則差異

語法規則雖然是約定俗成的東西,但也包含文化的成分。例如英語中的人稱、數等,都與中文不同,體現出不同文化的獨特性。英語省略主語的情況較少,漢語無主句特別常見。英語被動語態使用較多,漢語較少使用被動語態。英語句子要求主語和謂語保持一致,動詞有時態和語態上的變化,漢語謂語動詞沒有這種變化。漢語句子為線性結構,英語句子為樹型結構。這是因為西方文化注重自然時空,中國文化關注心理時空。例如,“AFrenchmanwassittingbythewindowofarestaurantinLondonwhenheheardavoice,'Lookout?。?rdquo;這個句子的主干部分是“AFrenchmanwassittingbythewindow”,然后加上一個狀語從句“whenheheardavoice”,這個從句就好像是主干的旁支。有時間句子比較復雜,還要加上修飾、限定、補充等其他成分,就好像一棵樹枝蔓層疊。這句話翻譯成漢語表達為“一個法國人坐在倫敦一家餐館的窗邊,他聽到有人喊:'小心!'”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漢語句子多使用動詞連用結構,按邏輯順序或時間先后順序敘事表達,句子呈流線型。

2.2地理環境差異

英語中短語“spendmoneylikewater”是用來比喻人們大手大腳,浪費錢財,而相同的概念在漢語中用“揮金如土”來表示。“asslipperyasaneel”比喻人像鰻魚一樣狡猾,相同的意思在漢語中表達成“像狐貍一樣狡猾”。這是因為英國是島國,四周環海,海洋及魚類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英語中很多短語都和水、海洋、魚類有關。中國位于亞洲大陸,長期的農耕社會生活使人們重視土地,和陸地生物接觸較多,因此短語多與土地、陸地生物等有關。詞匯教學中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使學生既了解其字面意思,又了解其文化背景意義,透過詞匯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思維方式及生活習慣。

2.3價值觀差異

中西方價值觀不同,從姓名可見一斑。英語姓名是先名后姓,如BillyStewart,“Billy”是名,“Stewart”代表家族姓氏。漢語姓名是先姓后名,如張強,“張”代表家族姓氏,“強”是個人的名。上課時除了讓學生了解這種不同,還應解釋其背后的文化差異。西方社會文化以個人主義為基本特征,體現個人本位,強調自我奮斗,個人價值至上,個人權利高于一切,注重隱私。而中國文化受儒家思想和農耕文明影響,強調集體價值,先有群體,再有個體,個體是群體的一部分,要符合群體需求。中國人推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因此中國人注重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

2.4思維模式差異

英美人注重邏輯思維,而中國人注重形象思維。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曾說英漢兩種語言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意合的對比。英語重形合,用連詞、分詞、關系詞等連接句子,而漢語重意合,關注事物整體的關聯性,主要通過邏輯關系將句子連接起來。例如,在語篇內容的銜接上,英語中使用大量連詞,而漢語中連詞運用卻很少。“ThenhesmiledandtoldmeIwouldreceiveanex-trathousandpoundsayear!”此例中兩個動詞“smiled”和“told”用連詞“and”連接起來,漢語譯文則直接連用兩個動詞“微笑了一下告訴我”。從文章結構來看,英文文章通常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篇章和段落的主題句運用較多,先點出主題,再進行分析。如“InEngland,peopledon'tusu-allytalktoomuch.Youcangoonabus,orinatrain,andeveryonesitslookingoutofthewin-dow.Oftentheyread.Theyreadbooksornews-papers.Buttheydon'ttalkmuch.”此例中開頭就指出在英國,人們不太喜歡談話,然后舉例說明。而中國人的文章含蓄、婉轉,注意維護對方面子,為避免直接表達與對方不同觀點會使對方尷尬,多采用歸納式,主題常出現在文章末尾。如,“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段文字先說了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鳴蟬、黃蜂、叫天子,然后才點出主題泥墻根一帶趣味無限。這是因為西方受哲學家柏拉圖理性主義和亞里斯多德實證主義影響,語篇分析多為推演式,一般先提出結論,再分析原因。中國則受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影響,語篇分析多為歸納式,先分析原因,再指出結論。

2.5差異

英美國家的人多信奉基督教,他們認為“上帝”主宰世界,所以在英語中要表達憤怒、驚訝、焦慮、憂傷等感情時用“Oh,God”,“MyGod”,“Lord”,“GoodLord”,“JesusChrist”等詞語。中國文化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影響,認為萬物主宰者是“老天爺”、“玉皇大帝”,表達喜悅之情時用“謝天謝地”、“菩薩保佑”等。由于不同,人們對數字的好惡也不同。西方人認為“十三”是不吉利的數字,因為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中國人對“十三”頗有好感,佛教中有“玲瓏寶塔十三層”的說法。英語中“atchurch”這個短語表示“做禮拜”,學生了解其字面意思,卻不能掌握這個短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做禮拜一般有固定的流程,各地教會也可能略有不同,一般包括唱詩、禱告、讀經、證道(宣講教義內容)、唱詩、祝福等。授課時也可通過觀看視頻、分組討論等形式加強學生對其文化內涵的認知。

篇12

就目前而言,課堂教學依然是以使用教材為主要方式,如何靈活的激活教材內容,輕松的駕馭教材,補充并拓寬教學資源,是提高和培養學生們文化意識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的核心方式,它滲透于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傳授有關西方國家的知識,有利于學生對其文化的感知,從而準確地把握好漢語和英語。

(一)通過詞匯教學滲透文化意識

詞匯是初中英語教學中最活躍的部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教授詞匯的同時介紹其文化意義。如在Doyoulikeanimals?一課中,大多數的學生喜愛動物,所以教師在講有關動物的詞匯時適時地向學生滲透一些文化意識。英語中dog,在西方國家,它被認為是人類的朋友,甚至被當作寵物、孩子來養,所以才會有“Loveme,lovemydog”一句諺語;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狗是個帶有批判意味的詞,如走狗、狼狗不如的東西,等等。還有詞語的搭配,也有著迥異的文化差異。有些詞語英語中只用一個詞,而在漢語中卻有豐富的詞來表達。比如,Canyouplaytheguitar?一課中,英語中的play,playbasketball、playfootball、playthepiano、playtheviolin、playchess、playthetape.等等,漢語卻可以用不同的字眼來翻譯。如“打”籃球、“踢”足球、“彈”鋼琴、“拉”小提琴、“下”棋、“播放”錄音等,所以教師應該多多發掘類似的詞匯,這樣不僅將文化知識滲透在教學之中,更重要的是學生感覺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異域的廣博的英語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增強了英語的綜合能力。

(二)在語句和對話中滲透文化意識

初中英語課本中SectionA部分中多是一些簡單的語句和日常交際用語,在課堂教學時,除了要掌握聽、說、讀、寫、譯的技能外,還應該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注重文化意識的滲透,避免交際中出現誤解。比如,漢語中無論是年長還是年幼,我們都可以詢問對方的年齡,而在說英語的國家,卻應該避免問及他人的年齡,尤其是在與女士或中老年人交談時,應盡量避免問他們的年齡,對于收入、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狀況等問題也應避免談及,因為這些被認為是個人隱私(privacy),不宜當成話題來談論。只有學生們了解兩種語言中存在的文化差異,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化敏感度。

三、充分運用環境,為學生營造文化氣氛

有位語言學家曾指出語言是在交際的內在的文化環境和外在的交際環境中得以運用的。因此對于學生們而言,他們的文化環境則是通過課內和課外兩大環境而體現的。

(一)利用課內教學環境

知識的延伸可以從各個方面開展,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方式,都可以滲透著中西的文化意識。如教室的墻壁兩側除了中國的名人警句也可以適時地掛上Allforone,oneforall——4Dumaspere等英文版的名言警句。班級走廊處的宣傳板,教室后面的學習園地,教師都可充分利用這些板報對英語文化進行宣傳,讓每一面墻壁都滲透著英語文化的氛圍。常用的英文美文,習慣用語和名言警句,英語詩歌和小幽默等都可成為版面的素材。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英語手抄報,內容豐富,積極新穎的一些填字游戲、英語謎語等不僅會吸引本班學生的觀看,還會吸引其他班級學生的駐留一觀。在以無聲勝有聲的濃郁文化氛圍中,讓學生感受西方國家人們的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知學習英語文化的熱情,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英語的語感能力。

(二)利用課外環境的延伸

環境吸引人,文化影響人,習慣造就人。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延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堂以課外的空間,為培養學生學生文化意識和感知而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無意識地暢游于西方國家的文化氛圍中,滲透文化意識。因此抓好校園的文化宣傳,讓學生了解西方國文化則在潤物細無聲悄然展開。在學生們必經的教學樓兩旁張貼英語校規校紀或英語的名人名言簡介,宣傳欄里張貼生動有趣的外國名人的勵志成才的故事等,課間播放一些英語的鄉村民謠等,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校園里感受到濃郁的異國風情,讓學生耳濡目染英語國家的文化。校園廣播是我校進行文化宣傳的重要工具,因此英語廣播也可以成為營造宣傳英語文化氛圍的重要方式,通過英語廣播可以將西方國家的文體活動介紹給學生,教師也可以和小廣播員們一起收集有關各項國際體育比賽的資料,通過廣播進行介紹。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體驗異國文化

篇13

高校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課程,文化因素在教學中有著特殊的意義。一般說來,文化沖突或文化障礙往往不是來自于字、詞、句的表面意思,而是來自于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因此,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可以借鑒西方跨文化語言教育的某些理論拓展而成為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就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跨文化意識的內涵以及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三個方面,來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1.“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是該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語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一個詞無不包含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1]。語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需借助于語言。語言又是文化的體現,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反映著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拔幕梢越忉尦蔀樯鐣龅暮退氲?,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2]。所以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聽、說、讀、寫技巧以外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巧,文化因素始終存在于外語學習的背后[3]。長期以來,外語教學中忽略了語言運用與文化因素的相互結合,所培養的學生大都語法、詞匯掌握得較好,但在實際的語言交際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成了典型的啞巴英語。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新的教學法強調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和使用功能;語言結構的學習要和語言的交際實際體驗結合起來。2004年,教育部對全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和運用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用教學大綱的形式強調語用能力培養、明確提出認識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要性,有著特殊的意義。

2.問話信息的傳遞應該貫穿于語言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比如,在講到與圣誕節相關的內容時,如果孤立地給學生講解煙囪、圣誕及其過程。那么對于大學英語中的老人、長筒襪等詞匯,學生會很難想象圣誕節中的文化背景。但如果我們老師結合圣誕老人是如何從煙囪爬出并將圣誕禮物放入孩子們的長筒襪的,給這些詞匯注入圣誕節的文化色彩,學生的腦海中自然就會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圣誕畫面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到英語學習的過程正是感受教學,既不能拋開文化進行純語言技巧的訓練,也不可固守傳統,將文化只看作是語言學習的背景知識,而應從英語本身入手,引領學生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

三、跨文化意識的內涵

我國高校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除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外,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缥幕浑H能力的形成并非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而必須實現心理深層次的調整。跨文化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幫助學生形成對待異族文化的正確態度和信念,即跨文化意識。從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和大學英語教學最根本的培養目標的角度看,跨文化意識有如下內涵:

第一、文化平等

這涉及到怎樣看待本國文化和異族文化這樣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部分學生可能會因為西方社會的快速發展而認為“外國的月亮比我國的圓”,從而滋生一種崇洋心理,看不起本國文化;也有少數人盲目陶醉于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而排斥異族文化。這兩種態度都不可取。外語學習者首先必須樹立起文化平等和語言平等觀念,承認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文化平等和語言平等是跨文化交際活動順利展開的前提。

第二、理解包容

在承認文化平等的同時,也需要了解和理解特定文化中那些不同于母語文化的現象。所謂理解包容,指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交換視野,跳出自我文化價值觀的束縛,以對方文化的價值觀來看待和評價對方的所為,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的差異。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尋找共同點進行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這也是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

第三、文化傳播和融合

解決跨文化沖突的根本途徑在于實現跨文化融合。21世紀,由于網絡的普及以及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媒體加快了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步伐。因此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播和文化融合意識、造就新型的現代化人才是大學教師刻不容緩的職責和首要目標。

四、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隨著我國的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英語的實際運用日益突出,而保留和傳播本國文化,接納并吸收異國文化也成為國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和難以回避的內容。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并在教學和實踐中不斷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但是,文化交際意識的形成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不能通過單純的課堂教學完成。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大學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沉浸在目的語的文化氛圍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各個層面的文化導入,主要從課內和課外兩方面展開。

(一)課堂教學主動導入

首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通過日常教學滲透。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在課堂上除了講授必要的語言知識外,還應適時、適度地利用與課文相關的文化內容和文化背景知識,向學生傳輸文化信息。其次,優化語言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語言教學的實質是交際和語言的運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除了要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如單詞、句法、語法外,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境和實踐的機會。所以現代教學設施如網絡、多媒體的應用已成為必然。將這些設施有機地與課堂相結合,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利用這些手段調動學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識,是提高課堂教學的關鍵。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有些高校目前還不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我們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此外,引導文化比較,改變思維方式。外語交際過程實際上是在構建一種既不同于目的語也不同于母語的新的社會文化認同感[4]。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這種文化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語文化及其思維方式的干擾。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中外文化進行客觀、全面的比較,使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一定的理性認識。通過文化間的感性比較,學生不斷習得英語國家的文化,體會兩種文化的異同,增強跨文化的敏感性。在具體實踐中,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交際失誤分析、英漢雙向練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去歸納認識語言、文化和交際之間的關系,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掌握在跨文化交際中處理一些微妙問題時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巧。通過文化比較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僅能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質量,也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熟識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和內涵。

(二)課外活動有機融合

我國高校的外語教學,無論在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還是在教學檢測手段、教學時間、空間和交際范圍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僅憑有限的課堂教學,的確很難達到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深層教育的目的。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諸多不足,教師應有意識地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給學生創造更多的了解英語文化、培養交際能力的機會,達到課內課外兩個層面教學的有機融合。具體來講,有以下幾點:

1.以課外閱讀為切入點,拓展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之外鼓勵學生閱讀英文報紙、英文書籍,積極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選擇體現中西方文化共性和差異的英文文章,激發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使學生深入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和西方人的價值取向。

2.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語言和文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決不能靠教師單方面的講解,應該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感受。鼓勵學生與native speakers面對面交流,組織英語知識競賽、英語角等學生喜歡的活動把課堂語言學習活動延伸到課外文化活動中去。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培養文化意識,還有助于拉近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距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言氛圍中掌握學習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3.開設有關中西方文化知識的課程和講座,向學生系統全面地介紹所學語言國家的民族特性、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等,使學生對這些國家、民族的情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了解。

4.充分發揮外籍教師的文化傳播作用。外籍教師可以彌補中國教師的不足,在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綜上所述,隨著跨文化交際這門學科的不斷發展,文化導入已經逐漸成為英語教學的熱點問題,從而給傳統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诖髮W英語的教學目標,教師首先要重新認識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理解跨文化意識的內涵,進而為學生創設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多維空間。學生在學習英語國家語言文化的同時,應深入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增強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寬容度,不斷提高跨文化交際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顧碧君.大學英語教學即跨文化意識.浙江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

[2]鄧炎昌,劉泣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