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護士人文修養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護士人文修養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護士人文修養論文

篇1

一、辯論教學法概述

辯論教學法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某些有爭議的內容歸納為問題,分配給學生,學生通過收集資料,研究分析問題,最后把自己的研究結果進行有效表達的一種訓練過程。辯論賽是一場訓練,不僅僅是表達的訓練,還是自我不斷進行整合的過程,在整個辯論的過程中,辯論流程不是一個直線性過程,而是一個循環往復過程,就像護理質量管理中的PDCA方式。從準備階段開始,到比賽中與對方辯友辯述過程中都會有新的問題不斷出現,學生再次搜集資料,進而分析判斷,再進行有效表達的過程。而這樣的一個循環往返的過程,事實上也是我們常用于研究問題的方法,所以只要是長期接受正確的辯論賽訓練的同學,大部分都具備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具備相當高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對問題的研究分析能力。

二、在高職教育中開展辯論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相對較晚,很多高職院校都是從師資隊伍薄弱、實驗、實訓條件差的中職學校或者多所學校整合后發展而來的。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職高專辦學理念的更改,資金的注入,職業教育得到了大力發展,大批量的初高中學生涌進高職院校,漸漸導致高職院校學生數量龐大,師生比例嚴重失調,管理難度大。高職學生也存在以下幾種問題:一是學習動力不足,缺乏自信心。高職院校屬于專科層次,錄取分數低,加之社會輿論對高職院校還存在部分偏見,導致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對未來的規劃和認知存在誤區。二是缺少有效的學習方法,文化基礎較差。大部分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是高中時候的后進生或者是問題學生,總有不良的行為習慣,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自控能力較差,學習沒有常規方法,整體文化素質低。為了提高高職教育的教學效果,解決上述出現的問題,急需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曾經一貫推崇的“填鴨式”教學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對高職高專學生的要求了,所以更多新型的教學模式浮出水面。

三、辯論教學法的實施

1.預先安排。為了保證辯論教學法的順利實施,首先由老師簡單介紹辯論賽的整個流程及要求。其次在班級里選取6名學生作為本次辯論賽的評委,最后對班級學生進行隨機分成2組,每組確定1名組長,每組再自由推薦3名學生分別作為第一辯手、第二辯手和第三辯手,學生將各持正反辯題進行辯論。

2.辯論準備。在辯論賽開始前2周,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作為辯論的題目,比如在講述《護士人文修養》中,關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給醫學帶的利與弊。每組同學派出1名學生抽題,一方作為正方,另一方成反方。在每組組長的組織領導下,針對自己方所持的觀點,到學校圖書館或互聯網上收集相關資料,對資料進行分析、篩選、整理等。

3.辯論階段。整個辯論過程中由老師作為主持人并公布評分標準(可參附表),評分標準應包括立論陳詞、攻辯環節、自由辯論、總結陳詞、評委提問、團體配合以及注意事項。然后由雙方辯手開始辯論,包括立體陳詞、攻辯、自由辯論和總結陳詞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嚴格計時并適時提醒辯手。最后由評委組給出每組的分數,計算最終辯論賽成績并公布。

4.點評。老師根據評委們按照評分標準所給分數總結本次辯論,雙方的辯論成績是由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其余求平均數得出。教師首先對每組的團體精神進行點評,其次是對每組四位辯手的協調一致和觀點統一進行點評,最后對每位辯手的綜合表現逐一進行表揚,比如普通話,立題明確、巧妙處理問題的技能、創造和諧的比賽氛圍、儀容儀表的展示等,糾正個別辯手存在的問題,如語速太快、邏輯不夠嚴密、層次感不強等。

四、開展辯論教學法的意義

通過一段時間辯論教學法在《護士人文修養》課程中的應用,發現辯論教學法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意識。學生們的學習由被動從屬的接受者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滿足了教學的要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附表:

參考文獻:

[1]周文瓊.辯論教學法的運用與探索[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04):78-79.

篇2

1 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個人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由于受傳統生物醫學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護理教育中側重于科學教育和技術層面的訓練,相對忽視關愛患者、關愛生命的人文素質培養[1]。有學者指出人文素質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真諦所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從根本上說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2]。

在人文素質4個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社會知識是護理人才應具備的核心知識。人文精神是指人類文化創造的價值和理想,向人的主體生命層面的終極關懷,醫學人文精神集中體現在對患者的價值,即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患者的權利與需求、人格和尊嚴的關心和關注。這就要求醫務人員要尊重患者的人格、醫療權利及患者的生命價值。

2 護理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2.1中國自古就有醫學、人文和諧統一的思想[3] 然而我國多年的護理教育過程中過多的重視知識的灌輸、技能的培養,側重專業素質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質的提高。目前各院校開設的人文課偏少,開設形式不合理,課程設計不齊全,突出知識積累,輕視能力培養,導致學生的溝通技能、社會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相關人文素質較差。這與西方發達國家護理教育中的以人文、專業并重,開展以能力培養為教育核心的教育現狀有一定的差距[4]。

2.2我國護理教育中除了重專業教育,輕人文素質教育外還存在兩個問題:①缺乏必要的規范性和系統性,目前尚無統一規范的護理人文教育教學大綱,對于課程的設置無統一規定,甚至缺少教材[5]。②教師知識結構不能滿足教學需求,護理專業人文素質教育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是否具備素質優良的人文社科類教師。教師的教育思想、人文修養都存在與現代護理學發展不相適宜的問題,缺少人文素質與護理專業的融合,導致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認識、理解不足,削弱護理人文素質教的效果。師生對人文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缺乏認識。一方面護生對學習人文課程的興趣和重視程度不如專業課;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業務素質較好,臨床經驗豐富但缺乏人文知識。現已有資料顯示,一些院校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提出在《護理學基礎》課程中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從基本能力培訓人手[6]。

2.3護理教育中缺乏科學的測評體系 人文素質的評價是一項集系統性、綜合性、多層次、多角度于一體的工作,并非傳統的理論知識考核就能一蹴而就。沈健等[7]指出,現行護理教育評價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和嚴密性,忽視知識的運用和綜合技能的考核,未注重社會評價。素質測評手段機械和單一,偏重專業素質的評估,忽視人文學科知識。對能力、態度的測評缺乏較客觀的量化指標,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測評環節也較弱,不能科學、合理地評價人的綜合素質,不能很好地通過測評手段起到評定、激勵和督導學生學習和促進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發展的作用。

3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完善護士個性人格,有利于體現護理專業價值,幫助護生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質。護理專業是直接維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專業,人文教育突出了醫德上崇高無私,技術上精益求精,充分體現護理專業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呵護健康、奉獻社會的特有品質,只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才能更好的體現護理專業價值。Tanioka等[8]通過對長期住院的精神患者研究發現在患者的治療護理過程中將多學科相結合,給予患者必要的人文關懷是非常好的住院治療模式。Groenhout等[9]通過對緊急醫護模式的研究發現醫護人員在積極搶救生命的同時,也應該給予患者充分的人格尊重與關愛。所以,提高護理質量必須重視護士人文素質的培養。

4 加強護理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對策

4.1更新教育觀念 單純傳授專業知識的醫學護理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護理人才培養的需要,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10]。醫學護理人員不僅應在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方面得到良好訓練,還應在思維方式、行為規范、道德品質、人生價值得到進一步發展,使醫學護理人才具備獨立的思維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質、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勇于開拓的心理素質,樹立為護理專業奉獻的信念。人文素質教育是臨床護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1],將人文素質教育寓于專業素質教育之中從護理學本身、教育本身和社會需求而言,都是護理學科整體發展的需要。

4.2加強師資力量培訓,建設高水平的人文學科學術梯隊 人文教育水平的高低、質量的好壞,師資是關鍵。拓寬教師的知識結構是提高人文教育師資水平的重要措施。可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人文學科教師在拓展專業知識的同時。補充護理學基本知識,不斷豐富知識結構。可將培養具備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雙學位的師資力量作為人文學科發展的方向和途徑。還應鼓勵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完善和提高,以良好的人文修養、深厚的人文底蘊、豐富的人文內涵成為學生的楷模。

4.3合理設置顯性課程 建立綜合化、多學科、立體交叉的人文課程體系是當前高等護理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12]。充分發揮綜合大學學科門類廣,文、史、哲、藝術等人文學科強的優勢,通過構建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結構,培養護生關愛患者、關愛生命的人文素質。在課程結構改革方面,除加強以往所開課程,如護理教育學、護理倫理學、護理管理等課程的改革外,在教學計劃調整過程中,增加了人文課程的比例和增設了一些人文課程。在增加人文課程的同時,注重精簡和壓縮傳統的生物醫學課程,徹底打破原有的三段式的護理教育課程結構體系,加強學科間內在結構和邏輯上的聯系,使護、醫、文相互滲透,力爭體現"突出護理、加大人文"的新型的護理課程結構體系。

4.4全面營造人文素質教育氛圍 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能使學生通過人文環境熏陶、文化知識學習、文化活動實踐,優化人格、提高境界、培養素質、全面發展[13]。如開展專題演講會,讓護士表達自己對護理的認識和心聲,增強對護理的熱愛;組織各種公益活動,激發愛心,喚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勇于奉獻的職業精神不斷的傳達給護生;舉辦人文講座、名片名著欣賞等,使她們的思想、觀念、職業道德得到不斷的升華,以提升人文素質,促進人文精神的內化。

4.5建立科學的人文素質考核評價體系 改變傳統的筆試"一統天下"的局面,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考核評價體系,使考核內容從側重考察知識的記憶轉向考察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在這一點上,可借鑒國外評價學生成績的方法[14],包括考試、論文撰寫、講座及參與教學、研究項目等,從而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選擇與評判能力等社會綜合能力,全面評判學生的人文素質。

綜上所述,人文素質教育是護理學發展的內在動力和靈魂,是塑造靈魂、構筑精神世界和達成完美人格的教育。護理教育中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以"人文精神"為導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激發護士熱愛護理工作的情感,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和懂得患者[15]。在現代護理教育中,把科學的知識融入到人文精神中,培養優秀的護理人才,使護生熱愛護理事業,提高護理水平,更好的服務于患者,以適應現代醫學和護理模式的需要,做一名忠誠為人類健康負責的堅強衛士。

參考文獻:

[1]任志英,邵越英.把握人文素質教育內涵,探索護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J].護理研究,2006,20(11B):2996-2998.

[2]李靜.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對策[J].當代護士 ,2008,3(3):95-96.

[3]朱藍玉,鐘玉杰.現代護理教育中人文素質的培養[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6,3(19):1794.

[4]何松,陳姝.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5):783-784.

[5]賈彩風,黃志紅.護理專業人文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護理研究,2OO6,20(9:中旬版):2439-2440.

[6]劉曉慧,張學明.在《護理學基礎》課程教中融人人文關懷理念[J].天津護理,2008,15(3):177.

[7]沈健,李智巧,馮磊.高等護理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5):14-15.

[8]Tanioka T, Mano M, Takasaka Y, et al. Challenge ofpsychiatric re-habilitafion for patients with long-term hospitalizations using the Nirje's normalization principles as a valuation standard:two case studies[J].J Med Invest,2O06,53(3).

[9]Groenhout R, Hotz K, Joldersnma C. Embodiment,nursing practice,and religious faith:a perspective from one tradition[J].J Relig Health,2005,44(2).

[10]楊晉田,時堅.醫學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教育[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9,5(4):434-435.

[11]黃弋冰,許樂.臨床護理教學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5,4(6):376-378.

[12]李秋萍,楊支蘭.國內外護理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現狀對比及發展趨勢[J].中華護理教育,2006,3(3):132-134.

篇3

2 提高護士整體素質加強人才培養

2.1 急救意識、技能,應急能力的培養,提高護士專業素質,

2.1.1培訓項目 張環英[5]等在急診護士急救技能階梯式培訓的方法中將衛生部的頒發的50項護理技術操作列入培訓計劃,再結合急診專科特點,選定18項急救護理技術及急救理論知識的培訓、院前急救及急救分診的培訓、群死群傷及突發衛生事件的培訓、綜合模擬急救演練等。王力[6]等選擇急救護理技術操作為徒手心肺復蘇、電動吸痰、電除顫、深靜脈穿刺,4項操作以《基礎護理學技術操作程序、測評與考核》、《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為教材,統一操作及評分標準;模擬搶救演示包括心臟驟停、急性心肌梗死、藥物過敏性休克、急性中毒、顱內高壓綜合癥、外傷性失血性休克和羊水栓塞7種危急重癥,均以《急診護理學》為教材,統一搶救程序及評分標準。

2.1.2 培訓方法及效果 目前,各醫院在崗位培訓工作中開展最多的是一些院內活動,幾乎很少組織短期或長期脫產學習培訓。賈勝欣[7]等采用體健式培訓在急救技能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培訓效果。許樂芬[8]等認為醫護合作培訓臨床護士急救技能的方式普遍受到護士的認可和好評,增強了護士綜合急救技能,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增強護士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葛寶蘭[9]等認為情景模擬和個案分析的培訓方式應用于急診分診護士培訓中,無論在加強臨床理論知識水平方面,還是在提高綜合能力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夏麗[10]認為應急預案演練的重點在與急救過程的整體協調與醫護人員的相互配合,是各項急救技術的整合。廖全全[11]等采用“社區―院前―院內急診”三位一體急救技能培訓模式社區護士,結果首次培訓、復訓考核合格率均為100%;首次培訓優秀率31.3%,復訓優秀率75.3%,復訓優秀率顯著高于首次加強對急救技能的培訓。定期復訓,尤其是基本生命支持[12]技能的定期復訓非常必要,這也是急診醫學界的共識。同時還應具備因其它特殊原因如:火災、突然停電、停氧、停水等造成的緊急情況時的應變能力,為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提供有力的保障[7]。

2.1.3 國內急診專科護士培訓方式 國內對急救專科護士培養尚在起步階段,主要以在智教育為主,培訓基地為醫院,安排急診臨床經驗較為豐富的教師授課,如2007年安徽省認定具有急診轉科護士臨床培訓基地的醫院有6家,江蘇省論證評定的急診護士培訓試點基地的醫院有2家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承擔了江蘇省首屆“急診急救專科護士”培訓工作。同時注重與其他國家及地區合作,如上海創建了中醫合作的急救人員培訓中心,北京也正在創建與加拿大、香港合作的危急重癥專科資格培訓中心。

2.2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正確價值觀能使人產生持久的內在動力[2]。工作在急診科的醫務人員,承擔著搶救生命的重任,在心理上要有為患者忠誠獻身的高尚情操,珍視生命,對不同民族、種族、信仰、年齡性別、和社會地位的人都要平等對待[13]。充分啟發護理人員的工作動力,行業樹新風,教育大家在商品經濟飛躍發展的新形勢下,不忘奉獻、不忘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和義務。

2.3 護士語言素質及溝通能力培養:大多數急診患者及家屬都有急躁、焦慮、恐懼等心理,對護士的語言非常敏感,護士在搶救操作過程中說話的內容、聲調、態度、表情對患者及家屬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護士進行護患溝通技巧培訓,加強護士語言修養和在緊急情況下恰當揣摩他人意圖、把控和駕奴病人及他人的能力。使增強語言的邏輯性、準確性,用詞恰當得體,語言表達清楚、親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給患者和家屬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和交流氣氛。對患者提出的疑問和過激的語言和行為,應耐心解釋、安慰、體諒,以實際行動來感化他們,在特殊情況下醫院“實行綠色通道”,對醫患緊張的情況,護士首先要保持鎮定,用恰當的語言向家屬進行解釋,對不同情況、不同的對象用最恰當的方式進行調節,使患者和家屬都得到滿意的答復;另一方面,在與患者交流時要掌握分寸,不要在患者面前埋怨、抱怨,所以語言素質的提高是減少急診糾紛的一個重要方面[14]。

2.4 鍛造穩定的心理素質:急診面對突發及應急事件較多,而酗酒、吸毒、自殺、他殺及惡性事故就診時本身就帶有法律糾紛,面對這種情況,情緒穩定性差的護士可能心理準備不足,造成搶救工作忙而亂,直接影響搶救效率。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護士心理素質的敏感性訓練,鍛煉他們在應急情況下使實力、技術、心智、意志處于最佳狀態;另一方面作為領導者應重視急診護士的心理問題、加強關懷、合理安排護理人員、適當提高待遇,并通過制定一些確實可行的措施來減輕護士的壓力,降低護士的疲勞程度,從而使搶救質量得到保證[15]。

2.5 加強法律和安全意識教育:法律在不斷走向健全和成熟,隨著人們的法律意識增強,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法律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已成為必然。然而目前急診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卻落后于形勢,在執業中不注意自我保護,為此強化急診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已成為護理管理者迫在眉睫的任務[16]。通過對法律、法規等相關知識的學習、規范各種文件的書寫,時刻繃緊護理安全這根弦,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明確患者的基本權利,消除各種不安全隱患,真正樹立起保護患者就是保護自己的職業意識,有效地堵塞工作中的漏洞。

2.6 提高信息素質、自學能力及科研水平:信息素質是一種綜合的、具有獨特性的本質,是一個人通過培訓能把信息資源應用到其工作中的能力。采用針對性講授法、實例系統應用法、小組討論法培養護士的信息素質[17-18]。為護士制定讀書計劃,指導他們有重點地閱讀中外期刊和書籍,定期寫小結;并逐漸培養他們在實踐和學習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收集、整理資料,每年寫1~2篇專業論文。同時加強對論文的質量把關,并提供必要的條件,鼓勵他們大膽思維和創新。

2.7 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人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19],現代的醫學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現代的醫患關系已經逐步發展為“共同參與型”,在急診工作中,醫務人員不能僅僅將患者看作是一個單純的生物個體,而更應該將他們看作是具有豐富情感和社會屬性的人,真正關懷、體諒和同情患者,如果患者由于疾病的痛苦而出現不禮貌或蠻橫的行為,醫護人員應理解[20]。急診患者一般在急診科停留的時間相對較短,醫患之間沒有充分的感情交流,缺乏心理上的溝通和相互信任的建立,彼此僅僅是治療和被治療的關系,因此,在急診這種特殊的工作環境中更應注重對在職醫護人員人文素質的教育。

綜上所述,在當前倡導人性化護理的今天,急診科護士不僅要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術、熟練的創造技能和豐富的護理經驗,急診膽識、應急意識,還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水平、穩定的思想狀況、高度的責任心、準確的判斷力、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及敏感的信息素質。只有加強急診科護士綜合素質培養,才能提高急診護理質量,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周秀華.急救護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8.

[2] 裴少梓,包家明,趙燕.護士形象禮儀與患者滿意度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進修雜志,2007,22(16):1516-1517.

[3] 王宏哲.急診護士的綜合素質培養[J].醫學信息,2010,23(10):316-317.

[4] 張利巖,高歌,王穎等.現代護理管理中如何提高人員與素質更新管理理念[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5):407-409.

[5] 張環英,張翠雁,盧秋香,等.急診護士急救技能階梯是培訓的方法探討[J].現代醫院,2009,30(18):2186-2188.

[6] 王力,陳新怡,劉詩文,等,軍隊醫院護士急救技能培訓的探討[J]。護理雜志,2007,24(6):98-99.

[7] 賈勝欣,吳景梅,張會然,等,體驗式培訓在急救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3):22-23.

[8] 許樂芬,王茂桂,陳慧,等,醫護合作培訓臨床護士急救技能的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2):148-149.

[9] 葛寶蘭,常娜,楊海娥.情景模擬與案例分析在急診分診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09,9(9):17-19.

[10] 夏麗。實施應急預案演練提高護士急救能力[J].護理管理雜志,2008,8(3):42-43.

[11] 廖全全,張文武,王立軍,等,三為一體急救技能培訓模式在社區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8,23(21):7-9.

[12] 沈洪,趙世峰庚炎.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自動體外除顫(AED)與除顫方法[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1,13(4):253-257.

[13] 李歐,壬重高.專業技術人員素質[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8:7.

[14] 比古麗森,沈艷濤.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急診患者職業素質培養的見解[J].健康必讀雜志,2011,11(11):299.

[15] 陳麗花.急診科護士倦怠現狀的調查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3):561-562.

[16] 黃秀金,許萱荷.強化護士的法律意識防范醫療糾紛[J].廣西醫學,2003,25(10):2065.

[17] 劉雪松,詹潔,李冬梅等.急診科護理人員信息素質培養模式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9):53-54.

篇4

原因分析

分析我院出現護理差錯的原因有:①護理隊伍素質較差(政治、心理、業務、倫理、語言等);②護理人員數量不足:長期以來,基層醫院護士工作超負荷,以致患者多,護士少,秩序亂。③護士工作責任性不強:不能自覺執行三查七對,如轉抄各種卡片、配藥、擺藥不認真進行核對。對危重患者觀察不認真、不仔細。執行技術操作規程隨心所欲。巡回病房不及時,責任心不強。④有些護士家庭負擔重,精神、體力疲勞過度,上班后常常精神恍惚,注意力難以集中。⑤社會對護士職業存在偏見,醫療單位對護士晉升、晉級、進修、待遇等方面考慮較少,致使護士專業思想不穩,工作積極性不高,心猿意馬,得過且過。⑥個別護士人際關系不協調,家庭關系不和睦,因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影響工作效率。⑦自身的生理因素,如月經期或更年期。⑧各項規章制度不健全或貫徹落實不力,給某些護理人員可乘之機,工作草率,蒙混過關。

對 策

工作責任:首先使每一位護士明確護理工作的對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珍視重任,尊重人的健康權力和尊嚴是護士的天職。對護士而言,在所實施的全部護理技術操作中,優先考慮的應是患者的安全,倡導精益求精、細致入微的工作態度,使每個護士能夠啟動自我意識,感悟工作責任和義務,從身邊最熟悉的事入手,意識到自己的角色重關人命,從而營造一個強烈的護理職業安全氛圍。

視質量為生命:建立護理質量監護本,結合護士長每天至少4次下病房查房,每周按護理質量進行有計劃全面檢查,每周、每天對檢查結果進行總結,亟需解決的護理問題,及時個人反饋、及時修整,對于思想松懈、明知故犯的護士絕不寬容。如一名護士在進行無菌操作時未戴口罩,被發現,當即給予嚴肅處理,扣罰獎金,并在科務會上進行檢查,使每一位護士明確制度不違反,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加強慎獨修養,謹慎細微,為患者提供安全保證。

團隊協作:護士在工作時必須在有意注意的狀態下工作,才能保證聚精會神完成護理工作任務,但有意注意時間久了,會使人疲勞,出現“視而不見,見而不知所以然”的現象,造成差錯事故。因此,鼓勵和培養護士間團結協作精神,倡導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監督,成立護理質量檢查小組,將護理檢查分為護理文件、消毒隔離、基礎護理及環境管理、藥品管理四大內容,對檢查結果進行書面及口頭總結匯報,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及時整改,杜絕差錯事故的發生。從而為患者營造一個安全醫療氛圍。

倡導人文關懷: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壓抑的工作環境里,會使這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壓抑,會注意力不集中,反應欠靈敏,甚至遲鈍。因此,作為一個管理者,必須充分了解護士的能力和性格特點,合理安排人力,用人之長,調動護士積極性,發揮個人潛能,使每個護士在工作中感到快樂。同時,若把“你辛苦了”、“謝謝”、“你做得好”、“繼續努力”等鼓勵和安慰的話掛在嘴邊,善于發現并肯定護士的優點,不足之處以個別提醒為主,少用當眾批評,盡量保護護士的自尊心,經求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意見,對好的建議予以采用,并在例會上表揚,使護士責任心、歸屬感、工作積極性及意識增強,關心護士業務生活愛好,盡量在不違背原則情況下,對護士合理要求給予滿足。

篇5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于2018年11月—2019年1月選擇四川省新護士規范化培訓基地及護理院校的專家32名。32名咨詢專家平均工作年限為(27.53±6.82)年;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專家22名(68.75%),副高級職稱10名(31.25%);最高學歷博士1名(3.13%),碩士9名(28.13%),本科22名(68.74%);護理教育專家8名(25.00%),臨床護理專家18名(56.25%),醫療專家6名(18.75%);來自于護理院校2名(6.25%),來自于培訓基地30名(93.75%)。

1.2方法

1.2.1成立課題小組本研究課題小組包括主任護師2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3名和碩士研究生2名,主要負責分析文獻資料、擬定咨詢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確定咨詢專家、研究結果的整理和統計分析等。

1.2.2制訂咨詢問卷回顧、分析國內外相關文獻并結合我國的培訓現狀和《大綱》要求,根據護士崗位勝任力(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3個維度為基本框架[5],設置培訓課程和具體培訓內容的條目,并選擇5名規范化培訓基地護士長進行預調查,通過課題小組分析、反復討論及修改預調查中所存在的問題,最終形成本次專家咨詢問卷。專家咨詢問卷主要包括3部分,①問卷說明:本課題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②專家的一般資料:年齡、工作年限、學歷、職稱等;③問卷主體:包括專家對具體的課程、學時分配的建議和權威程度自評表,每項指標的重要性評價運用Likert5級評分法,將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依次賦值為5、4、3、2、1分,分值越高表明該課程越重要,設置的必要性越高。

1.2.3實施專家咨詢本研究共實施兩輪專家咨詢,通過電子郵件或研究者親自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專家咨詢,并于發放14d后回收。課題組對第1輪咨詢結果進行整理分析、討論,與咨詢專家交流反饋后,形成第2輪專家咨詢問卷。參考相關文獻,將重要性賦值均數≥3.50、滿分比>20%、變異系數<0.25設為條目篩選的指標[6],同時滿足以上3項指標予以保留,不滿足者刪除,對于僅滿足其中1項或2項的條目,經課題組成員討論決定保留與否。

1.2.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問卷有效回收率、意見提出率表示專家積極程度,采用判斷依據系數(Ca)、熟悉程度系數(Cs)表示專家權威程度(Cr),用均數±標準差與條目滿分比表示專家意見集中程度,用變異系數(CV)、協調系數(Kendall’sW)表示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專家的積極程度、權威程度及協調程度

2.1.1專家積極程度本研究2輪專家咨詢分別發放咨詢問卷32份,有效回收率均為100%,2輪咨詢專家提出意見和建議的占比分別為78.13%、15.63%,表明專家對本研究感興趣、積極程度高。

2.1.2專家權威程度一般Cr≥0.7表明咨詢專家在此研究中的權威程度比較高[7]。本研究2輪專家權威程度分別為0.905、0.925,說明專家對本研究咨詢內容的權威性高,結果可信程度高。

2.1.3專家意見協調程度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用以評價各位專家對各級指標意見的一致性。當CV值越小、協調系數值越大,說明專家意見越統一。本研究第1輪咨詢CV為0.09~0.28;第2輪咨詢CV均<0.25,表明專家意見較統一,具有較高的協調性。第1輪咨詢協調系數為0.308,P<0.001;第2輪咨詢協調系數為0.382,P<0.001,與第1輪結果比較協調系數有所增加,說明經過第1輪咨詢建議和意見的整理修改后,各專家對本研究咨詢內容的評價一致性更好。

2.2專家咨詢結果

2.2.1第1輪專家咨詢結果一級指標(課程模塊)均數均≥3.50,CV均<0.25,滿分比均>20%,符合上述指標納入標準,同時專家未提出意見,因而不再進行第2輪咨詢。根據專家意見和統計分析結果,二級指標(培訓課程)的調整如下:按照大綱的設定及實際授課安排,將“專科技能操作”按照內科、外科、婦產科等專科進行拆分,專家認為能更系統地指導培訓實施;專家對部分培訓課程名稱的描述進行規范統一。三級指標(培訓內容)中“科研設計”和“論文寫作及投稿”均數均≥3.50,CV均<0.25,滿分比均<20%,但專家提出科研能力是執業護士應具備的能力,對于臨床知識薄弱的新入職護士而言科研有一定難度,故將指標修改為“文獻閱讀方法”;增加課程“多重耐藥菌的防護措施”;此外設置了“多元文化交流”課程,以適應四川省境內藏、羌等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

2.2.2第2輪專家咨詢結果在第2輪專家咨詢中,二級、三級指標均數均≥3.50,CV均<0.25,滿分比均>20%,專家只針對部分指標內容進行調整,研究者按照專家建議和研究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修改。通過2輪Delphi專家咨詢以及和部分專家交流后,認為研究得出的培訓課程較為合理,培訓內容設置的結構恰當。新護士規范化培訓課程共設置186學時,包含3個培訓模塊、19個培訓課程、122個具體培訓內容,見表1。

3討論

3.1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課程設置的意義

本研究結合護士崗位勝任力和專家討論達成的共識,運用模塊化的思想,從“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3個維度進行培訓內容的設置,涵蓋了護士崗位所需的勝任力[9]。有報道指出,新護士崗前培訓應與后續臨床培訓相結合,確保培訓銜接緊密、培訓內容不重復且全面,以提高培訓效果[10]。本研究與該建議相符,以護士崗位勝任力為框架,搭建了新護士從崗前培訓到臨床專科培訓各階段的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內/外/婦產/兒科等專科知識和技能,還關注新入職護士人文修養、職業價值觀和角色轉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使本研究課程內容設置更加全面,為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奠定了基礎。陳殷鈺等[11]指出,基于崗位勝任力的新護士培訓能提高新護士的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能,有助于新護士能盡快勝任崗位工作。本研究的課程設置可靠,能有效地指導新護士培訓工作的開展。

3.2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課程結果科學

本研究課程設置參照《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試行)》,同時大量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崗位勝任力為框架,并運用Delphi法對32名專家進行2輪專家咨詢。專家的遴選是Delphi法結果可靠的關鍵[4]。參與研究的32名專家均為臨床護理、護理教育等領域資深專家,高級職稱者占75.12%,碩士及以上學歷者占35.25%,從事護理工作30年以上者占40.56%,表明專家具有較高的專業學術水平。在2輪咨詢中,專家給予多條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統計結果表明專家積極性、權威系數、意見協調程度均較好,也反映出專家對本研究的關注與支持,因而保障研究結果的科學性。

3.3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課程內容的側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