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眼科臨床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臨床眼疾癥狀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且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也較高,非常滿意的有61例,較滿意36例,僅3例不滿意,總滿意率高達97%。
篇2
眼科學是臨床學科的一種,它主要是以形態學為主。眼部范圍小,結構精細,大部分眼病的陽性體征需借助裂隙燈顯微鏡及眼底鏡才能看清,所以直觀式教學在眼科教學中有非重要的作用[2]。例如,解剖眼球教學中,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感到很抽象,但是,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把眼球的各個解剖角度都表現出來,無論是側面、正面,還是從里到外的位置,都能看到,使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解剖結構,教師在講解中也能把解剖的各個部分講清楚,學生也易于理解知識。利用多媒體制作的課件表現眼底病彩色圖片及熒光血管造影圖片,用來講解視網膜病,然后在結合教師的講解,相比傳統掛圖,不僅圖片清晰好看,而且能夠生動的表現出病變情況,在整個動態的教學中,使眼底病變知識更深入的展現給學生,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互動眼科臨床教學
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輔助課堂教學,它還可以構建知識互動交流平臺,在這樣開放的互動學習環境中,能給教和學提供很大的空間,通過這樣的網絡互動平臺,教師可以在課前設定教學素材,在平臺上預先思考內容,提示學生預習的范圍,啟發學生去思考相關問題,為課上做好準備。學生可以提前對課堂病例分析題預習思考,并利用網絡資源,將問題思考答案提交至網上。教師在網上進行評閱指導,課前分組預討論。課后可于網上提供更多相關的病例及瀏覽資源幫助學員學習。還可以把教學的視頻放在交流平臺,在開放一些交流群,如QQ、微信等,師生可以利用平臺進行及時交流,促進學生有效自學,同時建設網絡課程題庫,進行實際的模擬考試訓練,同時建設評價教學問卷模塊,在互相評價的機制下,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篇3
先天性白內障多為雙眼對稱性發病,也有單眼發病者,常伴有眼部和全身先天畸型如小眼球、小角膜、虹膜和脈絡膜先天性缺損以及面部四肢畸形等。嚴重影響視力的先天性白內障如不即時治療,會發生感覺性眼球震顫、斜視及弱視。一些對視力沒有影響又不發展的限局性白內障,無需特殊治療。
按晶狀體混濁不同部位的特征分類敘述于:
1.胚胎核混濁的先天性白內障混濁居晶狀體核心呈灰白粉塵樣,遂名先天性中心性,粉狀白內障。
多為雙眼對稱性。常有家族遺傳傾向。不影響視力,也不發展,不需治療。
2.胎兒核至嬰兒核混濁的先天性白內障典型的有板層白內障(又名繞核性或帶狀白內障,perinucleousorzonularcataract)。多為雙側性不發展,但可隨年齡增長新生的晶狀體纖維將混濁區擠向深層。
混濁多呈帶狀,繞核而行,可分幾層呈同心性排列,層間隔以透明帶,最外一層常有短弓形繞帶騎在核的赤道部周圍名曰騎子(riders)。在高倍裂隙燈下可見這些帶狀混濁是由致密的混濁小點組成。一般愈靠近周邊部愈致密,愈接近軸心部愈稀薄甚至于逐漸消失。這些混濁所在的部位和大小與胎生期發病的早晚和持續時間有關。即發病愈早愈偏向核心,持續愈久混濁愈濃厚。因此胎兒早期出現的混濁多在胎兒核附近,對視力可有一定的影響。散瞳后可露出透明的晶狀體周邊部,故視力會有提高。本病發病原因尚不完全了解,可能有部分遺傳因素。因常見懷孕期的母親有顯性或隱性手足搐搦、血鈣低、血磷高的歷史,同時生后的小兒常有佝僂病以及牙齒生長遲緩,指甲脆弱等上皮營養性發育不良現象,所以許多學者認為此病是由于先天營養不良,特別是與鈣質缺乏有關。因此病多在胎兒期開始形成,生后不一定缺鈣。可查血鈣、血磷濃度以助診斷。如果混濁范圍遮蓋整個瞳孔區,不能窺看視神經,應即時手術摘除,2歲以上患兒可同時植入人工晶狀體。由于人工晶狀體技術的日益完善,增視性虹膜切除本已不常用,但應根據術者的經驗及設備而定。
3.嬰兒核至皮質深層混濁的先天性白內障
(1)冠狀白內障:是一種比較多見的先天性白內障。多在青春期后不久出現。多為雙側性。有遺傳傾向。混濁呈短棒狀、啞鈴狀、圓形或橢圓形不等。排列在周邊部皮質深層,呈整齊的放射狀形如花冠,遂名冠狀白內障(Coronarycataract)。此型白內障又常合并點狀白內障,但晶狀體的中心部都是透明的,所以臨床不散瞳檢查常被忽略。此種白內障多不會進展,不影響視力時無需治療。
(2)藍色點狀白內障:多在出生時或至遲到青少年期被發現。混濁是細小點狀(間或見少許片狀)呈帶有藍色的灰白混濁,散布在皮質深層(周邊部多見),所以多不影響視力,亦不進展,不需治療。
4.中軸部混濁的先天性白內障
(1)珊瑚狀白內障(coralliformcataract):比較少見。混濁居晶狀體兩極之間的中軸部及其附近。以后極為中心向前方放射出許多桿狀、管狀混濁,且常伴有斑點狀多彩的結晶,像焰火,五彩繽紛。推測是因為繼發晶狀體纖維在前極縫處未能閉合的緣故。
(2)先天苔蘚狀白內障(dilaceratedcataract):為許多精細而多彩的花邊樣混濁集中在成人核深層。多為靜止性不影響視力。有時合并冠狀或點狀白內障。
5.縫性白內障(suturecataract)包括晶狀體前后縫附近出現的各種形式的混濁,“Y”字縫可以相當清晰。
此種白內障早的發生在胎生第3個月,晚的可遲至10~20歲。混濁出現在胎兒核直至成人核附近不等,多不發展也很少影響視力。有時合并冠狀或點狀白內障。
篇4
克林霉素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自1970年在我國上市以來,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應用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注射局部刺激和肝功能異常,最嚴重的是偽膜性腸炎(PMC)。
1克林霉素的臨床副作用
1.1胃腸道反應胃腸道反應是克林霉素最常見、發生率最高的反應,口服和肌注均可發生。表現為惡心、嘔吐、厭食、腹脹、腹瀉、腹痛等癥狀,偽膜性腸炎(PMC)致最嚴重的并發癥。腹瀉的發生率因診斷不同差異較大,約2%~20%,常見于用藥后的4~9h,可能與藥物直接刺激和腸道正常菌群紊亂有關。單純性腹瀉與PMC出現與否并不相關,前者通常短暫,及時停藥一般可自愈。現已證實PMC為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產生的毒素所致,其發生率各地報道不一,為0.01%~10%[4],據流行病學調查,298例患者應用克林霉素后,3.4%的患者發生腹瀉,無一例診斷為PMC,而另一報道表明,應用克林霉素的患者10%發生PMC,口服引起PMC的發生率比注射給藥高3~4倍,而且老年及危重患者中常見。典型的病理往往在給藥后4~6h出現發熱、腹痛、腹瀉,大便成黏液膿血樣。大便涂片可見紅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直腸鏡檢可見結腸黏膜有白到黃色濁斑,又是伴有明顯的潰瘍,與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表現相似,偽膜多由多形核白細胞、纖維素及脫落的上皮細胞組成;而單純性腹瀉其鏡檢僅見輕度水腫而無感染征象,活檢也未見異常。另外,PMC并發癥與劑量無關,通常不超過1周,如診斷拖延,往往造成病情嚴重。
1.2過敏反應口服、肌注或外用克林霉素均可引起皮疹、蕁麻疹、瘙癢,高過敏性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見于對青霉素過敏者)[1]。國外有兩份早期資料(25年前)表明,應用克林霉素有25%的患者發生皮疹。但最近芝加哥Zazur等[6]在一個三級服務中心用有關醫學資料進行克林霉素過敏性調查:從1995年4月~1997年4月由3896例克林霉素注射者只有14例(0.47%)發生不良反應,而后又發現其中7例是由于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引起。因此得出結論:克林霉素的過敏反應發生率比25年前報道的數字少得多,發生率<1%。這可能是該藥制劑質量改進的原因,也可能是醫生對該藥熟悉應用的結果。近年來國內關于克林霉素過敏的報道仍有不少。武漢有1例患者靜脈注射克林霉素磷酸后,煩躁不安、咽喉部發癢、發緊、憋氣、呼吸困難、全身起猩紅樣紅斑[7]。廣州兒童醫院發現2例過敏者,一患兒靜脈注射克林霉素后出現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四肢冰冷、雙上肢微顫動,給予相應措施后,癥狀緩解。另一患兒因上呼吸道感染靜脈滴注5天左右,突然高熱寒戰、面色蒼白、四肢發紺、哭鬧不停,停止輸液并給予抗過敏治療后,恢復正常[8]。據有關專家統計,克林霉素治療痤瘡時,3.33%用藥后有輕度瘙癢及干燥感,2~3天后即迅速消失,繼續用藥不再復現[9]。比較國內外的報道,可見其過敏反應發生率的數字差別較大,這可能與給藥途徑、患者所患疾病及嚴重程度、調查者的信息來源不同有關。
1.3肝功能異常有些患者在應用克林霉素后會出現血清轉氨酶升高及黃疸,但無肝病毒指標。多數為一過性,停藥后即可消失。早期資料常描述為“可能有肝損害”。近期資料表明:轉氨酶升高主要與肌肉注射時損傷局部肌肉,同時與克林霉素磷酸酯及其代謝產物干擾轉氨酶測定時的比色結果有關,并非肝細胞損傷所致[4],但克林霉素主要在肝中代謝,因此嚴重肝功能不全時應慎用。
1.4局部反應見于注射給藥。肌肉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偶可出現輕微疼痛。長期靜脈滴注可能會引起血栓性靜脈炎。
1.5皮膚黏膜癥狀該癥狀較為少見,患者偶可出現多行性紅斑、Stevens—Johnson或Lyell綜合征[1]。
1.6其他不良反應
1.6.1血液系統口服或肌注均可引起中性粒細胞、白細胞減少,血小板缺乏,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一般較輕微,停藥后即可恢復正常。
1.6.2神經系統具有神經—肌肉阻斷作用。
1.6.3心血管系統大劑量靜脈滴注可引起血壓下降、心電圖變化等心血管系統異常,宜稀釋后緩滴。
2克林霉素不良反應的防治
2.1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防止濫用該藥一般用于青霉素或頭孢菌素類無效的患者。對于普通感染一般不作為首選治療藥物。美國Mader等[10]把克林霉素列為治療脊髓灰質炎的藥物之一。但只有在菌落成功分離,敏感性確定以后,才可代替首選藥物[10]。
2.2詢問過敏史,避免過敏反應的發生上文所述廣州兒童醫院的2例過敏患者,皆有青霉素過敏史。芝加哥Mazur等[6]發現的1例接受克林霉素治療時出現嚴重水腫和皮疹的患者,對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反應亦呈陽性。因此,有青霉素或頭孢菌素類過敏史的患者,應慎用克林霉素。兩者是否有交叉過敏有待進一步研究。
2.3聯合用藥,以提高療效國外實驗表明,治療瘧疾時,奎寧/克林霉素聯合用藥,效果好,耐受性好,30例患者中只有2例引起腹瀉[11]。用克林霉素治療AIDS患者弓形蟲腦炎的實驗表明:乙胺嘧啶與克林霉素合用效果明顯,而單獨應用克林霉素時,失敗率很高,且耐受性差[12]。克林霉素聯合氨曲南、頭孢噻肟等治療腹腔感染,可克服傳統的克林霉素/氨基糖苷類聯合用藥時的神經—肌肉阻斷作用[13]。Dodson等[14]報道以克林霉素/氨曲南治療盆腔感染,治療率達97.6%,且無不良反應發生。
2.4PMC與腹瀉的處理[15,16]立即停藥,給予甲硝唑0.75~1g/d,分3~4次服用;或加用萬古霉素0.5~1g/d,分4次口服,療程約1周。也有人建議口服桿菌肽,其優點是胃腸道吸收少,無全身不良反應,此外,價格較低。另外,要補充體液和電解質,防止電解質失調。
2.5過敏反應的處理立即停藥,而后對癥處理:注射激素或抗組胺類抗過敏藥,必要時吸氧。武漢報道的過敏患者,停藥后肌注地塞米松、氯苯那敏后癥狀緩解。廣州兒童醫院的2例患者,發現過敏反應后立即停藥并分別給予鹽酸氯丙嗪、安痛定肌注,患兒很快恢復正常。芝加哥1例患者,注射克林霉素后皮膚出現紅斑、丘疹,在不處理的情況下病情不斷加重,直至3~5天后注射氫化可的松才得到緩解[6]。分析現有資料可知,只要處理得當,克林霉素的過敏反應容易消除,但仍需警惕。
3結論
克林霉素抗菌譜廣,抗菌效力強,又不用做皮試,在臨床獲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克林霉素的不良反應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果能夠合理用藥,密切觀察,及時處理、搶救,這些不良反應是可以預測和減輕的。
【參考文獻】
1法國OVP-維德出版社編.維德臨床用藥年鑒.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355.
2高磊,侯杰,陳亦芳,等.國產克林霉素治療細菌性感染安全性及有效性臨床觀察.中國醫藥導刊,2000,2(3):40.
3顧宗元,胡宏,劉欣艷,等.克林霉素治療急性下呼吸道感染83例療效.醫師進修雜志,2000,23(4):19.
4吳永樂,張永信.克林霉素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國外醫藥·抗生素分冊,1995,16(2):104.
5孫定人,張小明,王士凡,等.藥物不良反應,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34.
6MazurN,GreenbergerPA,RegaladoJ.ClindamycinHypersensilityappearstoberare.AnnAllergyAathmaImmunol,2002,82(5):443.
7程琳,姜金蓮.克林霉素致過敏反應2例.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9,8(2):89.
8何艷玲.靜脈滴注克林霉素致過敏反應2例.中國臨床藥學雜志,1999,8(4):252.
9王玉英,張情,李世蔭,等.1%鹽酸氯潔霉素治療尋常痤瘡藥效評價.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4,6(3):231.
10MaderJT,ShirliffME,BergquistSC,etal.AntimicrobialtreatmentofchronicOsteomyelilies.ClinOrthop,2001,3(360):47.
11PemrG.氯潔霉素治療瘧疾.國外醫藥·抗生素分冊,1999,11(5):369.
12RemingtonJS,JeanLV.ClindamyicfortoxoplasmaenceplasmaencephaliliesinAIDS.Lancet,1999,338:1142.
13BrookZ.TreatmentofpatientswithahistoryofrecurrenttonsillitisduetogroupAbetahemolyticstreptococci.ClinPediat,1998,24:331.
篇5
1.2臨床癥狀
15例SAP患者具有:腹痛、惡心、嘔吐、同時伴有血尿淀粉酶增高等臨床癥狀,CT檢查顯示胰腺增大、腹腔積液、回聲增強、胰周滲出。15例SAP中,10例臟器功能衰竭,以腎臟、呼吸功能衰竭常見,1個臟器2例,2個臟器2例,3個臟器1例。
1.3治療方法
該次選中的患者中選擇使用非手術治療的有7例,其主要治療手段為:為能夠及早發現心、肺、腎等器官是否產生功能障礙,對心、肺、腎等器官的功能進行密切的檢測;對患者采用禁食、胃腸減壓、管喂及灌腸的方法以達到利膽導瀉的作用;為抑酸抑、制胰液的分泌,也可選擇藥物進行治療,如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或泮托拉唑)及生長抑素(奧曲肽);同時對患者水、電解質失衡進行糾正;積極擴容抗休克;并給予抗感染和營養支持。選用手術治療的有8例,其主要治療手段為:對胰腺及胰周的壞死組織進行清除;對患者進行置管引流,主要含:膽囊、胃及空腸造瘺;對患者腹腔進行灌洗;對患者進行胰腺包膜進行切開術等。
2結果
篇6
臨床藥學起源于西方國家,在我國的起步較晚,大約萌發于20世紀60年代,但由于當時的醫學技術并不發達,外加的影響,臨床藥學被迫停止,其間劉國杰、汪國芬、陳蘭英和張楠森等人貢獻極大。在80年代臨床藥學再度興起,其后經歷了較快速的發展:90年代后期有研究者提出構建臨床藥師制度,促使醫院藥學開始轉型;2002年衛生部在頒布的規定中提出醫療機構應逐步構建臨床藥師制度;2006年進行了臨床藥師的試點考試、2008年國家規規定在全國48所醫院實行臨床藥師試點;2010年國家批準臨床藥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并要求在未來進行重點建設。臨床藥學學科自80年代崛起后歷經了30多年的發展,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以藥物代謝動力學為主的實驗室研究初級階段;第二階段為以處方用藥分析、藥學情報及病歷為主的藥學研究供給階段;第三階段為藥物治療應用與臨床用藥服務的藥學研究實踐階段。此外,國家在臨床用藥制度方面也在不斷的完善,進一步規范了臨床藥師的職責,加強了管理臨床用藥[3]。
3臨床藥學學科研究進展
2008年亞洲臨床藥學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召開,大會就臨床藥學的涵蓋內容進行概括,主要包含以下2個部分:①臨床藥學實踐。臨床藥師參與疾病藥物治療,對在藥物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進行處理,對患者實施藥學監護,對醫護人員提供用藥咨詢,對患者及社會公眾普及合理、安全、有效用藥的知識。②臨床藥學教育與培訓。臨床藥學教育涵蓋高等醫藥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及在職教育。2009年在第69屆世界藥學大會上所做的臨床藥學學術報告內容也涵蓋了上述2部分內容,但還增加了與臨床藥學緊密相關的個體化藥物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的藥學研究內容。目前,國內對臨床藥學的研究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臨床藥學教育在某些高等院校已經開展,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家加大了對臨床藥學學科的重視程度,并積極補充臨床藥學教材使臨床藥學教學得到基礎支持;第二,在上海已經開展了全程化藥學服務,并積極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試行,使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得到徹查;第三,改變用藥模式,臨床上已經廣泛應用全自動化的單劑量分裝新技術,極大的提高了臨床用藥的規范性及安全性[4]。
篇7
1.2檢疫檢驗設備落后
檢疫儀器以及設備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基礎。隨著科技的發展,患者對于醫療準確性的需求的逐步提升,醫院也應在自身的檢疫機器等方面引進更為先進的設備,以滿足患者的需求和提升自身在設備管理等方面的質量。但是由于資金不足、設備維護不到位等問題的困擾,就導致舊的設備得不到有效地使用與維護、新的設備又無法購進,這樣對于檢疫的質量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進而影響到檢驗科臨床的質量。
1.3檢疫人員發展不均衡
檢疫的過程包含了抽樣、檢驗以及便攜檢驗報告等。患者病情的確定是對其實施治療的基礎,因此,檢疫結果對于患者以及定診的醫生而言十分重要。檢疫結果的準確性、分析的全面性等直接與檢疫人員的素質相關。檢驗科需要專業化程度高、檢疫經驗豐富以及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的醫學人才。但是檢疫人員的缺乏卻制約著檢驗部門的發展,檢疫人員在技術上的不良操作,會直接導致檢疫的誤差過大,直接影響到檢疫的質量。
1.4檢驗科醫療廢物的處理
檢驗科的醫療廢物主要是指患者的標本以及一次性耗材等。對于上述廢物的處理,也是檢疫人員考慮并進行合理處理的。但是,一些醫院為減少醫院管理的成本,對于檢驗科室的廢物處理設施投入不足。還有的是一些檢疫人員對于醫療廢物和生活垃圾分類不清,就過就會產生不能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規定進行妥善的管理與處理。一定程度上,就會存在污染醫院周圍的環境,或者將病原微生物等進行傳播的危險。
2提升檢驗科檢疫工作質量的措施探究
檢疫的工作涉及的范圍比較廣,要強化檢疫管理,就應積極的從檢疫人員以及實驗儀器、試劑等多個環節進行。在檢疫的源頭上做好強化與管理的工作,對于提升檢驗科室臨床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檢疫人員的管理
檢疫人員的管理,往往會被認為是醫院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工作,而被醫療衛生單位的檢驗科負責人忽略。但是隨著多年來衛生部、廳等各級部門的多次檢查,檢驗科逐漸意識到檢疫人員的管理是本科室工作,對其進行規范化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對檢疫人員實施管理,首先,對于檢疫人員的工作崗位職責進行書面化的說明,使其認清自身在檢驗中所要承擔的責任;其次,針對能力不足的檢疫人員,進行合理的崗位安排,同時激勵員工認識自己的不足并進行自我的提升;再次,為實現員工自身的專業化以及職業化發展,還應針對不同時期的員工工作能力進行評估,幫助其認清自身存在的優勢與不足。
2.2檢驗設備與儀器的管理
檢驗設備與儀器是實現檢驗質量的基礎。要強化檢疫管理,就應積極的從設備著手,提升設備管理、維護以及使用的質量。首先,用于檢疫的儀器必須是經過國家醫藥監督管理局審批,在使用的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儀器制造商的說明,來實施檢疫;其次,對于使用中的儀器要進行定期的校準,以保證儀器使用不會影響到檢疫結果的可靠性與準確性;再次,對于檢疫試劑,不僅要嚴格試劑來源,還應在保存的過程中,嚴格按照所要求的溫度與環境。
2.3加強檢疫與臨床之間的“對話”
篇8
兒科臨床教學中培養醫患溝通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醫學生方面。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對兒科專業知識的學習主要源自書本,但兒科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實踐性很強的臨床醫學學科,其涉及到成人內科學的各個系統疾病,也涉及神經、精神心理學、婦產科學、傳染病學、外科學等各門學科,臨床專業知識龐大而復雜,很多醫學生的兒科理論知識不扎實,并且缺乏臨床經驗,與患兒或其監護人進行交流時,尤其是遇到家長所提出的醫療問題超過他們解答能力時,回答往往不能令家長滿意,從而缺乏進一步與其進行溝通的勇氣,失去了患兒及家長的信任,拉大了與患兒的距離。此外,由于實習生臨床技能不足,缺乏溝通經驗,在兒科實習中,面對的對象大多是不能表達自己痛苦的嬰幼兒和非常疼愛孩子的家長,都會產生緊張及膽怯的心理,不知怎樣與患兒及家長進行交流。在當今醫療糾紛不斷的情況下,實習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學生害怕面對患兒家長,很難自覺地與患兒及患兒家長溝通以了解患兒病情,獲得患兒體格檢查及臨床操作的機會幾乎為零,嚴重影響了兒科實習教學的開展。臨床帶教方面。我國臨床醫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培養幾乎都是在畢業后的臨床實踐中及醫學繼續教育中逐步累積而來,這反映出我國醫學教育的不足與缺陷。傳統的臨床帶教,往往是重點地把臨床基礎理論和技能知識傳輸給實習生,帶教過程往往忽視了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注重患者的生理康復,而忽視病人的心理健康指導。在當今醫患關系惡劣的情形下,為了減少醫療糾紛和保證醫療質量,多數情況下帶教老師不愿讓學生“動手”操作,醫學生的醫患交流多數是局限于臨床實習中的病史采集過程,特別是在兒科,患兒依從性較差以及家長過分疼愛,教師更是不敢讓實習生進行體格檢查及臨床操作,減少了學生與患者交流的機會,導致當今大部分實習醫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醫患溝通障礙。患兒及家長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加上家長對醫療服務要求提高,維權意識增強,醫學臨床教學遇到了強大的沖擊與困難。兒科臨床實踐和其他科有所不同,往往得不到患兒及其家長的配合,在臨床帶教中發現,患兒順從性低,愿意配合的病人僅占20%[4]。在我國,患兒大部分是獨身子女,比較任性,加上家長太過溺愛和遷就,往往一見到醫生就會產生恐懼心理甚至大哭大鬧不愿配合,家長也不愿自己的小孩成為教學“道具”,處于保護孩子的心理也會拒絕實習生的臨床實踐,使教學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家長都希望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給自己的小孩診治,對年輕而且沒有多少經驗的實習生會有懷疑、不信任,存在排斥心理,大部分家長僅會給學生講述病史而拒絕實習生給患兒體格檢查,少數家長甚至不愿向學生講述病史,導致實習生與患兒及家屬程度的交流困難。
兒科臨床教學中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篇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0-1670-01臨床醫學工作是一個不斷的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對于臨床醫學科學研究工作要有的放矢,并在臨床需要的立場上來發現、回答、解決問題。然而我國目前的狀況卻并不如人意,高水平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成果依然寥寥無幾,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以醫生角度給予深入探討。
1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我國現在的臨床科研現在的趨勢是這樣的一個不良趨勢:為了才進行科學研究,為了研究成果拿獎而進行科學研究,而不是進行科學研究出成果之后。只要有新穎的題目,只要有熱門的題目,只要是在當地或者本院內還沒有開展的并能吸引大眾的眼球,如果想要出成果并獲獎,就抓緊做實驗,不考慮本院是否具備研究實力、能力和條件,選題紙上談兵,然后將關系調動起來立項,結題時東拼西湊。與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研究者不同,臨床醫學的研究工作的水平決定在于對疾病的診斷治療上是不是有創新創意,并且其科學結果別人能重復,經得起臨床驗證的嚴格對照,基礎醫學則是從系統理論的角度來對問題進行回答。
所以,臨床醫生一定要站在臨床需要的立場,發現、回答、解決問題。而回答和解決問題是需要有充足的證據的,而證據的來源就是經過長期的隨機性前瞻性對照性研究才能夠得到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充足證據。這樣的研究并不是三天兩天三月兩月就能得出的,這種研究一般是需要經過數年的時間,且要根據其假說和選題,在實際的臨床研究過程中會不斷的有新的問題新的情況的出現,這時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對課題的設計進行調整,到時候即使經過多年的努力,當實際結果和假說不相符時,研究依然無法結題。病人的個體差異、病情演變和診療范圍都直接影響著臨床科學研究的進行和結果。
2科研成果滿天飛
我國現在依然是以科研工作成果作為領導考核的重要政績之一,科技的評價直接影響著研究者的職場,成了現實生活中的一根指揮棒,職稱的評審晉升,工資的增加,立功受獎,推薦院士等,都與其有直接的聯系,成為醫務人員為了獲得各種各樣的待遇和榮譽的一個重要的來源之一。因此,不論是醫學院校,科研院所,還是基層的醫療單位,每一層都在努力的抓科研,形成一種科研的風氣。從表面上來看,這是非常有利于國家醫療創新性建設,并又利于醫療技術提高和病人的治療及康復,但是實際卻并非如此,只不過是為了一己之私,為了自己的晉升,為了多賺取科研經費來揮霍。回過來看看我們的臨床研究,在藥物技術設備上基本上已經和國際接軌了,可是許許多多的治療和診斷方法都還是根據國外的醫療思路來進行,這只是一種重復別人的創新獲得的經驗,對于我國臨床醫學的發展和進步收效甚微,貢獻很小。
3評審制度的腐敗和學術造假
臨床醫學的科學研究是一件很艱苦的差事,因為臨床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并且需要充足的時間和充沛的精力去坐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領域。也只有這樣,才可以培養出真正的懂得臨床醫學科學研究的,能做臨床科學研究并靜下心來搞臨床科研的人,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才能為我國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非常扎實的基礎。可是當前的形式,并不能培養這樣的人才,大家都為了快出成果早出成果多出成果,這樣的做法違背了科學研究的原則。科學研究并不是為了拿一大堆獎項寫一大堆,這是一項創造性德勞動,需要很長時間對規律的總結積累和沉淀,如果一位的追求快短,必然導致臨床學術的腐敗和造假,直接導致了我國醫學的創新水平降低,影響我國臨床醫學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學術腐敗這種現象的出現,并非某個教授或者學者的人品問題,這是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學術領域出現這樣的風氣,和整個社會風氣的浮躁,學術評價機構有瑕疵,學術制度存在缺陷有著很大的聯系。學術界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風,也是造成學術腐敗的要數之一,這種作假造假的風氣已波及到我們的臨床正常診療中,比如某些醫生為了獲取所謂的臨床數據違反倫理道德,違反診療規范,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權而引發了醫療糾紛。同時,監督力的缺乏,也只導致學術腐敗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監督,許多項目結題后沒人管,便出現了抄襲剽竊造假等。
4結合實際自我管理,杜絕學術腐敗
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始終未能得到解決,病人多、病情重、病情復雜等諸多問題也始終困擾著臨床,對臨床醫生而言,這里孕育著一個巨大的科學研究領域,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結合當地情況,結合當地醫院情況,結合臨床實際,圍繞困惑臨床的問題,圍繞病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斷地進行思索,才能發現問題,才能在思索中不斷地提出假說,在假說的基礎上進行選題和驗證,當假說被驗證為理論后,才能改進和完善診療技術,反過來為臨床服務,進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實現醫學理論和技術的創新。在當前學術道德下滑的情況下,應當建立科技評審的回避制和盲審制,成立評審的中介機構,建立異地評審體系。同時科學研究應與領導和單位的政績、業績相脫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學術造假和腐敗的問題。
5實行分級管理,將臨床科學研究落到實處
科研經費是有限的,作為各級管理部門應當有選擇的使用,例如:對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對科研院所和省部級醫院,要加大投入比例,制定相關的政策,大力鼓勵、支持開展各種診斷和治療技術以及基礎方面的前瞻性研究,以盡快提升醫療的創新能力。醫院實行分級管理,專科醫生培養也將要實行準入制,那么科學研究與教學也必須實行分級管理和準入制,只有定位準確,才能集中優勢、發揮特長,使臨床醫學真正地做到創新與提高,醫生的專業水平和素質真正的適應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篇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by studying the document type of clinical medical thesis. Methods:18778 pieces of writing of Guilin and Liuzhou and nanning Guangxi in CBM and Core Journals from 2006-2015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Results :The local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re mainly base the analytical literature(χ2=22.7,P
Key Words: Document type; Descriptive literature; Analytical literature; Clinical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臨床醫學論文是研究疾病發生、病理及轉歸的總結。大多屬于臨床應用研究。常分為診斷、治療和護理等方面[1-3]。盡管文獻類型因素只是文獻標引的輔助標準,但對讀者選擇和利用文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4]。該文論文分類是基于CBM數據庫的臨床論文分類方法。即按期刊欄目將臨床醫學文獻分為綜述、講座、譯文、病歷報告、臨床實驗、隨機對照實驗、Meta分析及多中心研究等八類[5]。文獻類型分布的統計是本地臨床科研現狀和走向的一組重要數據信息。開展對臨床醫學論文類型的比較分析,則對醫學院校圖書館在新形勢下掌握本地臨床科研特征,做好信息服務及科研服務有著積極的意義。
該文以該校校園網數據庫CBM本地版為檢索工具,以2006―2015年間桂林、柳州和南寧三發表的臨床醫學核心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將這些論文按其寫作特點再歸類為描述性論文、分析性論文及其他類論文名下。計數并統計分析。試圖從這個角度為臨床科研創新提供信息服務。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以桂林醫學院校園網數據庫CBM本地版收錄的2006―2015年間作者單位為桂林、柳州和南寧的臨床類核心期刊論文為統計源。
1.2 方法
1.2.1 檢索策略
應用CBM本地版的高級檢索路徑構建基本檢索式:(桂林or柳州or南寧)[作者單位]and2006-2015[年代]and(綜述or講座or譯文or病例報告or臨床實驗or隨機對照實驗or Meta分析or多中心研究)[文獻類型]。再分別選擇第一作者為桂林或柳州或南寧醫療單位的核心期刊論文18 778篇。
1.2.2 文獻整理
將檢索出的18 778篇文獻分別歸組到描述性論文、分析性論文及其他類論文三類。分析類論文含臨床實驗、隨機對照實驗、及多中心研究,描述性論文含綜述、病歷報告,其他類論文含講座、譯文、及Meta分析。然后分組進行χ2檢驗。多中心研究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試驗方案在不同地點和單位同時進行的臨床試驗,劃歸在分析性論文類,綜述劃歸描述性論文是其為對某一專題的綜合描述[6]。
2 結果
共整理出表1~表6。該文設置表1是為了比較桂林論文數量在廣西主要城市之間的地位。其余表格重點分析桂林論文的分組比較的具體情況。
3 討論
3.1 臨床醫學科研論文類型的一般概況
表1顯示,2006―2015年間,桂林臨床醫學科研論文數量總體介于南寧和柳州之間。較南寧少,較柳州多,屬于中游水平(χ2= 45.07,P
2006―2015年間,桂林臨床醫學研究文獻大致情況是分析性論文占67%,描述性論文占31%,其他論文占百分比不足2%(見表2)。在2010―2015年間,分析性論文比2006―2010年間的分析性論文增加了10%,描述性論文則降低了10%。(表3,χ2=22.7,P
分析性研究論文一般具有目的、方法、材料、結果及結論等結構要素。可較直觀反映臨床科研成果,體現科研水平和價值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嚴謹科學態度。分析類文獻數量大,所占比例高,除了有臨床學科的應用研究性質因素外,尚與其對期刊影響因子的貢獻率大有關。有研究認為[7],分析類文獻對期刊影響因子的貢獻率為80.22%,為所有類型文獻之最。分析類文獻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參考價值大,是能夠產生較高下載和較高被引的文獻類型[8]。另一方面,應該認識到不同文獻類型在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中有各自作用,應注意體現不同的文獻類型在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服務中應有的功能。
3.2 臨床?驗論文在分析性論文中所占比例大
無論在2006―2010年間,還是在2011―2015年間臨床試驗類論文數量均大于隨機對照實驗的文獻(表4,χ2=10.02,P
3.3 描述性論文類型以綜述文獻為主
綜述有增加的趨勢。2006―2010年間綜述類文獻占68%,而在2011―2015年間綜述占75%(表5,χ2=6.7,P
3.4 其他文獻類型變化
篇11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西安分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西安市
語
種:雙語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5123
國內刊號:61-1419/R
郵發代號:52-23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12
近年來,國際醫學教育界把修訂培養目標作為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圍繞重新設計21世紀的人才培養,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培養目標的研究工作。為了確保全球范圍內醫學人才培養質量,世界醫學教育聯盟目前已制定《醫學人才培養的國際標準及醫學人才培養的評定和認證》[1]。為響應國際醫學人才培養的發展和變革,各國都在根據衛生服務需求的變化,不斷地修訂適應本國醫生的培養目標,保障培養的醫學人才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
受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目前各地區的醫學人才培養水平、培養模式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南疆地區,通過引進高水平醫學專業人才的方式加強醫學人才隊伍的建設較為困難。迄今為止,南疆地區無一所醫學高等院校,通過當地培養的方式加強醫學人才隊伍建設也存在較大困難。因此,南疆地區醫學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的現狀嚴重限制了當地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現今醫學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2-3]。
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喀什二院”)自2014年開始實施了援疆專家導師制。導師制就是進駐喀什二院的每一位援疆臨床醫學專家定向帶教2-4 名喀什二院的醫技人員,帶教學員的民漢比例為1:1,具體的考核指標是:一年半內,每位學員在導師的指導下,對獨立開展的新技術名稱、例數,完成的科研項目的級別、名稱,發表的科研論文的級別、數目等進行明確的規定。該制度結合了每位上海援疆專家所在科室的實際情況,由醫院、科室、帶教導師和帶教學員四方進行協商制定,既明確帶教任務,又保證帶教方案切實可行,以求援疆專家在帶教過程中有的放矢、穩扎穩打。
1 初步實踐
1.1 帶教導師及學員的基本情況
新一輪援疆工作開展以來,2014年派駐喀什二院的來自上海三級甲等醫院臨床、醫技的專家共計17名,平均年齡41.2歲。學歷(學位)構成情況為:14名為醫學博士學位,1名為醫學碩士學位,2名為醫學學士學位。職稱構成情況為:4名主任醫師(教授),13名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遴選的喀什二院的學員為48名,漢族與少數民族比例為1∶1;學歷構成為大學本科;職稱構成為15名高年資住院醫師(1-2年內有資格晉升主治醫師者),21名主治醫師及12名副主任醫師;學員與帶教導師比例為2.8∶1,全程帶教實施周期為1年半。
1.2 帶教的具體內容
援疆專家的帶教內容包括:臨床新技術、自治區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地區級科研項目、院級科研項目、sci學術論文及核心期刊學術論文6方面。由每一位援疆專家與其所在的科室主任協商從各自專業遴選2-4名學員,并根據本專業及學員的基本情況制定以上6個方面的預期目標,預期帶教臨床新技術及預期申請和開展的科研項目要具體到名稱,預期發表的論文要具體到論文類別和級別。以上帶教內容報備到醫院科教部后,由科教部匯總并通過醫院黨政聯席會議審核、通過。在援疆專家1年半的全程帶教過程中,從帶教達標率對導師及帶教學員實施雙向考核。
1.3 帶教預期目標
由以上“學員-導師-科室-醫院”{共同制定的援疆專家帶教制度在1年半內預期開展40項臨床新技術,16項自治區級科研項目,9項地區級科研項目,12項院級科研項目。在完成1年半的導師帶教工作后,結合導師帶教、學員學習的臨床新技術及開展的科研項目的情況,在3年內以喀什二院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SCI收錄論著2篇,核心期刊47篇。通過實際的帶教成效對導師及學員進行“雙向考核”。
2 帶教成效與分析
本輪援疆專家的帶教周期為1年半,目前是對實施10個月的成效進行中期分析和評估,一方面了解專家帶教的進度、成效,另一方面對本輪帶教的后續工作進行督促,并可為下一輪的帶教提供參考。
2.1 臨床新技術情況
自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17名臨床、醫技援疆專家的帶教下,臨床新技術方面共填補新疆自治區空白10項,填補南疆空白10項,填補喀什地區空白20項,共計40項。帶教導師的達標率為100%(40/40)。說明本輪援疆專家在工作開展之前進行了比較詳細和契合實際的調查,針對當地疾病譜和臨床技術情況進行了臨床新技術帶教的合理規劃。帶教學員能獨立完成新技術的為31人項,達標率78%。說明部分學員目前尚不能獨立完成導師帶教的新技術,在本輪帶教后續的時間內需加強學習。
2.2 科研項目的申請情況
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以喀什二院為第一申請單位共申請到自治區級的科研項目19項,達標率為119%(19/17)。地區級科研項目為7項,達標率為78%(7/9),院級科研項目25項,達標率為208%(25/12)。在科研項目的申請中,喀什二院自治區級科研立項數目為上一年度的9倍,喀什地區級科研項目的數目在喀什地區衛生系統居首位,說明立足當地疾病譜挖掘醫學科研增長點的可行性。并且在上海衛生援疆資金的支持下,喀什二院于2014年度首次設立院級科研項目,鼓勵醫院職工開展科研工作。喀什二院尚無國家級科研項目,因此目前重要的工作是督促已獲的科研項目實施的質量,更好地積淀醫院的科研成績,為更高級別科研項目的實施打基礎。
2.3 科研論文的完成情況
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以喀什二院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SCI論著2篇,達標率100%(2/2),發表核心期刊26篇,達標率55%。在援疆專家的帶教下,SCI科研論文已提前達標,并且實現了南疆醫學SCI論文的突破。核心期刊論文的達標率為55%。科研論文是前期臨床和科研工作的總結和升華,遲于臨床工作及科研工作的完成,因此在本輪導師帶教制度的推進過程中,將科研論文的考核周期定為3年內。
3 討論
2014年,上海新一輪援疆工作開展以來,科教援疆成為上海衛生援疆工作及喀什二院工作重點之一。中央和上海市對援疆工作提出“一定要堅定不移把教育搞上去”的要求,而衛生人才培養是結合教育和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針對于此,上海衛生系統在援疆工作中施行“以臨床帶教培養人才、以科研項目培養人才”具體措施。為切實保障實施質量,將人才培養工程細化、分解,將人才培養工程實施做到帶教導師和學員的雙向考核,以期真正實現由“輸血”到“造血”、“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的轉變。
在援疆專家作為導師的帶教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喀什二院特別注重制度實施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通過“學員-導師-科室-醫院”四個層次的制度制定、具體實施、中期監督及成效考核,不僅保障該制度的實施在數字上的達標率,而且保障了在達標率數字背后的成效和“含金量”。以下就喀什二院幾個科室導師帶教制度實施10個月來的成效舉例說明:
3.1 心臟內科
喀什地區冠心病、心肌梗死發病率高,在之前的心臟血管造影技術的基礎上,心內科援疆專家實施了“血流儲備分數”及“血管內超聲”等新技術的帶教,而此類新技術之前在南疆尚未開展,全疆地區也只是烏魯木齊有零星報道,此類技術的開展不僅填補了南疆地區的空白,更為重要的是對心肌梗死患者的明確診斷提供更為提前一步的預警,大大提高了當地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率。目前喀什二院心臟內科的援疆專家帶教學員已掌握該項技術,并且在此類技術的支撐下,已申請到自治區級的科研項目和發表高級別的SCI收錄論著。
3.2 腎臟內科
2014年之前,喀什二院無獨立的腎臟內科,對尿毒癥患者不能實施血液透析治療,自2014年2月成立腎臟內科以來,在援疆專家的帶領下,成立獨立的腎臟內科和血液透析中心,目前科室內已有3名學員能獨立進行血液透析的各項臨床操作,并能獨立管理血液透析中心的運行,開展各級新技術5項,申請到自治區級科研項目3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篇。
3.3 眼科
喀什二院眼科以往長期不能開展眼底疾病的治療,而南疆地區因高血壓、糖尿病高發以及維吾爾族遺傳學因素,視網膜等眼底疾病較其他地區高發,針對于此,上海援疆眼科專家近兩年來著重開展了眼底疾病診療技術,目前帶教學員已基本掌握此類技術,并且喀什二院的眼科在“白內障”、“眼底病”及“眼眶整形”等亞專業的架構成型。針對當地維吾爾族群眾眼底病高發的特點,眼科在援疆專家的指導下開展一系列病因學研究,并獲得1項新疆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援疆專家的導師帶教制度在醫療、科研方面都使眼科有了比較顯著的進步。
4 結論
人才、民生是援疆工作的重點,尤其體現在衛生援疆工作中。通過10個月 “導師、學員雙向考核的援疆專家帶教制度”的實施,喀什二院的人才培養工作已初現成效,部分考核指標已提前完成,可見導師帶教制度可為喀什二院的人才隊伍建設提供質量保障,也可為當地醫療衛生系統的人才梯隊建設提供參考。在后續實施的過程中需根據具體考核情況繼續推進、不斷完善,以更加適應于南疆地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篇13
隨機選取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原發性青光眼患者25例(29只眼),其中,男9例(10只眼),女16例(19只眼),年齡35~69歲,其中原發性閉角青光眼18例(20只眼),原發性開青光眼7例(9只眼),所有病例入院后作常規的全身和眼科檢查,術前眼壓為30~58 mm Hg,平均(38.33±5.36) mm Hg。術前視力:<0.1 10只眼,0.1~0.4 15只眼,0.5~0.8 4只眼。
1.2 術前準備
術前盡可能將眼壓降至正常,瞳孔較大達8 mm的,用少量縮瞳劑。術前3 d結膜囊常規滴抗生素眼藥水,沖洗淚道。
1.3 手術方法
常規作球后,眼輪匝肌,球結膜下,上直肌附著點以及眼瞼浸潤麻醉[3],間歇按壓眼球5~10 min使眼球軟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服務lunwen. 1KEJI AN. COM,歡迎您的光臨化,縫線開瞼,固定上直肌,作以穹隆部為基底的結膜瓣,在12點方位作一個4 mm×5 mm的1/2鞏膜厚度的鞏膜瓣,分離至角鞏膜緣前界,在鞏膜瓣兩角各作一個預置縫線[4],在角鞏膜緣后界作長約3 mm深達鞏膜深層的切口,在板層鞏膜瓣下用鞏膜咬切器咬切1.5 mm×3.0 mm的深層鞏膜組織,用尖刀片切開Schlemm管外壁,再用小梁切開針插入Schlemm管,切開Schlemm管內壁及小梁網進入前房,輕壓切口后唇緩慢放出少許房水,并做周邊虹膜切除,結扎鞏膜瓣預置縫線,結膜瓣不縫合。
1.4 術后處理
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0 000 U,地塞米松2 mg,雙眼包扎。每天更換傷口敷料,常規滴抗生素及激素眼藥水。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前后眼壓的比較
手術前后平均眼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3 并發癥
5只眼發生角膜內皮線狀混濁,前房少量出血,經局部滴地塞米松后,水腫消退,出血吸收;3只眼術后出現淺前房;2只眼術后28個月發生白內障。本組病例未發現低眼壓、脈絡膜剝離、黃斑囊樣水腫、眼內炎等并發癥。
3 討論
青光眼是最常見的、嚴重的、致盲眼病之一,其發病率為1%。青光眼主要由高眼壓造成視網膜及神經損害,從而導致視功能破壞,甚至造成永久性失明[5]。治療青光眼的手術方法很多,其中通過建立新的眼外引流途經,達到降低眼壓的目的,避免視神經進一步損害,最具代表性的術式是小梁切除術[6]。由于小梁切除術術中切除了全層小梁組織,術后可能發生低眼壓、淺前房、前房出血及炎癥、脈絡膜脫離、黃斑水腫、白內障和眼內炎等多種并發癥[7]。本研究對25例(29只眼)原發性青光眼患者施行鞏膜咬切術聯合小梁切開術,術后追蹤觀察36~84個月,平均51個月,眼壓控制在10~20 mm Hg 26只眼,21~30 mm Hg 3只眼,需用藥物控制,平均眼壓(14.32±3.43) mm Hg。鞏膜咬切術聯合小梁切開術治療原發性青光眼,由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服務lunwen. 1KEJI AN. COM,歡迎您的光臨于不切除小梁,組織損傷少,術后并發癥少,但術中需要注意如下幾點:①術前盡可能控制眼壓在正常范圍,因為高眼壓下行青光眼手術并發癥多[8];②鞏膜瓣以1/2鞏膜厚度為宜,太薄鞏膜瓣容易破損引起術后濾過過強,太厚容易損傷睫狀體,引起前房出血;③在角鞏膜緣后界作長約3 mm深達鞏膜深層的切口時切忌切穿前房,一旦切穿,前房過早消失,致手術發生困難,同時易損傷眼內組織引起出血等[9];④鞏膜瓣兩角各縫合一針。
綜上所述,采用鞏膜咬切術聯合小梁切開術治療原發性青光眼,療效確切,術中不切除小梁,組織損傷少,術后并發癥少,能維持正常眼壓,提高視力,是比較理想的抗青光眼手術。
[參考文獻]
[1] 葛堅.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41.
[2] 謝莉娜,邵慶,卞春及,等.青光眼濾過術中鞏膜瓣燕尾狀切開的臨床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01,9(6):456.
[3] 孟海林,劉洛茹,張蘭金,等.現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144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1995,13(3):155-157.
[4] 李海燕.小梁切除術聯合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6):27-28.
[5] 張軍鋒,鄧華寧,楊春霞,等.微型眼壓調節器動物實驗研究報告[J].眼科新進展,1997,17(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