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氣象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農村氣象服務的傳統認識中,經常把“天氣預報”混同于“氣象服務”,事實上,天氣預報是氣象業務,把預報當作服務的錯誤認識會導致氣象部門放棄了“農村氣象服務”的研究,還會產生重技術輕服務、重硬件輕軟件的思想。氣象服務是對農村用戶需求的滿足,農村氣象服務不僅要滿足農村用戶的需求,還要挖掘其需求,洞察其潛在需求,更要洞悉隱藏在農村用戶需求后面的思想、渴望和動因。氣象服務是氣象服務者將特有的業務服務產品與現代信息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和現代信息服務技術相結合,形成為用戶服務的解決方案。農村氣象服務是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氣象業務和農村用戶需求三者的密切結合。氣象部門要把農村用戶的需求變為氣象服務者的思想,氣象信息服務的技術、手段和產品,也要緊跟通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
1.2堅持氣象信息品牌,堅持服務的主動權不動搖
氣象信息品牌是氣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氣象面向社會的服務,更多地體現在信息服務方面。綜合氣象信息平臺是面向社會大眾最直接、最實時的服務窗口,只有在綜合氣象信息平臺的支撐下,才能展現氣象信息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展現氣象文化的魅力。氣象事業是一項基礎性的社會公益性事業,氣象工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堅持氣象信息服務的主動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氣象信息權的專屬特性;二是氣象信息服務手段的全面保證;三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和突發臨時性的應急需要;四是氣象基本業務發展的需要。
1.3從發展“文化”的高度,推進氣象信息服務的品牌建設
將氣象信息服務提高到發展“文化”的高度來認識?,F在,氣象信息服務以一種文化的方式根植于社會,氣象服務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又為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注入了新的、實質性的內容,給氣象文化的發展提出了長期而充滿活力的發展訴求。進行氣象文化的品牌建設,必須堅持以公益服務為出發點,堅持以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先導。對于氣象文化的發展,應該是技術上的“百花齊放”和需求上的“百家爭鳴”,即技術上的不斷改進、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和服務模式的不斷創新。氣象工作者只有充分把握現代通信和信息服務技術的發展,實時認識社會大眾對氣象信息服務的客觀需求,才能更好地促進氣象服務文化的發展。
2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氣象服務中應用的方案
2.1建立氣象信息綜合服務平臺
將建立在現代通信網絡和技術之上的服務手段同現有農村氣象防災減災自身特點相結合,建立氣象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是做好農村氣象服務的必由之路。氣象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包括:語音、短信、WAP、彩信、3G多媒體、網站、電視、大屏幕等媒體,建立以省為基本服務網絡單元、以地區或縣為基本服務平臺單元,基于公益性和防災減災服務的信息服務平臺,解決統一、協調、全面的基于信息的服務出口和公眾信息的入口問題。在完善平臺建設基礎李芬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氣象服務中的應用上,著重建立氣象服務評價體系和用戶氣象情報報告及信息反饋體系。充分利用各種服務手段的性能和優勢,建立互為補充、互為促進、各有側重、和諧發展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2.2前瞻性地跟進通信運營商的服務技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氣象信息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只有與時俱進、前瞻性地發展氣象信息的服務技術和服務方式,才能滿足人們隨時了解最新氣象信息的需求。信息表述的多媒體形式,是現代信息服務發展的潮流,3G時代的到來,將使網絡帶寬和終端環境發生根本性的改善,手機可獲得的帶寬成倍增長。現在,在3G平臺上糅和了視頻、音頻和文字,這為構筑全方位的氣象信息服務創造了條件。WAP是未來數據業務的主流,其本身具有傳輸量大、支持多媒體和復雜交互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對氣象信息服務進行一系列的整合,手機用戶能將互聯網中大量的信息及各種各樣的業務引入到移動終端,如天氣預報、資料查詢、信息定制等。今后幾大運營商的技術發展方向,將主導氣象信息服務的發展。只有緊跟通信技術的發展,才能保證氣象信息服務跟得上人們不斷發展的需求。
2.3不斷豐富氣象服務的主題、模式和手段
(1)氣象短信服務發展中,我們已經認識到氣象短信隱含的“媒體”作用,利用這種“媒體”資源,就可為更多的公益性信息提供服務。(2)“音信互動”技術帶來語音和文字的互為補充和信息廣泛傳播的途徑,為做大做強氣象信息服務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3)“語音互動場景”技術為聲訊平臺提供了交互環境和信息交流的技術支持,為氣象信息語音服務提供了良好服務的拓展空間。(4)語音、短信、WAP、彩信、WEB等不同服務手段之間互為補充的氣象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設計技術,大大增強了氣象信息服務發展的生命力。(5)語音合成技術(TTS)在氣象信息服務中的應用,拓寬、深化了服務的內容,為各種專業服務、特色服務提供了技術基礎。(6)3G技術的應用,讓手機走向了多媒體時代,WAP服務將使用戶更加方便地了解到專業的氣象信息。氣象要素還設定告警通知,量身定做個性化服務。未來的氣象服務不能局限于單一內容或單一服務手段上,不斷豐富氣象信息服務主題、服務模式、推廣模式、服務手段和服務技術,提高社會大眾的參與度,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2.4利用氣象信息平臺資源,為基本業務提供支持
綜合氣象信息平臺可為提高基本業務水平服務?,F代通信媒介的移動性、普及性,氣象信息平臺用戶的廣泛性,構成了為氣象工作提供實時信息的潛在資源。如實時提供天氣實況、災情報告、用戶信息報告等,這些信息可為天氣預報的精細化提供幫助,平臺也可為氣象業務的數據傳輸、設備監控服務。利用氣象信息平臺進行用戶需求調研,建立具有廣泛基礎和健全完善的氣象服務評價體系長效機制;信息服務平臺用戶廣泛,收集的評價意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評價結果有利于充分了解百姓的需求和業務服務的發展方向。
2.5氣象信息平臺是氣象業務工作的組成部分
面向業務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是氣象業務工作的組成部分,是面向防災減災應用的實時處理平臺,也可認為是氣象防災減災的一個綜合性應用終端。該終端包含:日常數據處理和驗證工作;人工坐席中的氣象情報信息分析處理工作;面向各種信息服務平臺的氣象服務信息更新工作;面向正常渠道的預報產品工作;各種預案的設定和各種天氣災害的自動監控;災害性天氣過程處理流程執行;防災減災流程的啟動。
2.6利用信息服務平臺,建立災情報告和實時信息反饋機制
充分利用公眾的實時氣象情報,結合氣象業務數據的預報技術手段,有效解決臨近預報或預報慣性問題,無疑是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一種有效途徑。(1)建立氣象災情收集熱線電話和災情報告志愿者隊伍,可主動、迅速獲取準確氣象情報或災害報告;(2)對于收集到的災情信息進行接收、預處理,經分類、格式化、標準化后存入各類相應的數據庫,構成了整個防災減災系統的信息支撐層。
2.7利用信息服務平臺,為氣象預警服務
氣象信息平臺可作為防災減災信息的平臺。該平臺的功能是:(1)支持突發大容量信息服務能力、氣象災害發生的突然性,導致用戶需求的異常峰值,這要求平臺具有支持大容量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2)滿足用戶自發的服務需求、支持突發大容量下向用戶主動服務的能力;(3)一定范圍內用戶能夠同時獲取信息,構成災情預警信息的通信網絡;(4)基于不同服務的分類機制和快速應急機制,為防災減災中的信息傳遞提供有效支持。
2.8利用氣象信息平臺,為業務現代化服務
利用氣象信息平臺,為業務現代化和提高工作效率服務。(1)根據資料分析系統,判斷預警的時間、地域和對象,通過信息服務平臺及時、準確地將預警信息發給用戶,形成面向不同需求的報表、文件、網頁等,進入整個防災減災的執行控制過程;(2)對于各種重要信息可在GIS進行實況顯示,對氣象部門的各種資源的地理位置及屬性進行分類顯示,如:各種天氣災害預警的設置、管理、自動觸發機制和預案啟動后的執行過程等,包括實現方法、達到的效果、帶來的效益等。
2.9利用氣象信息平臺,為各行各業服務
現代通信技術和信息服務手段,為各行各業的服務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如為業務工作提供自動化服務(自動傳真、自動呼叫、自動通知、人性化服務等),為業務工作按時、有序開展服務(任務指派通知、任務催辦或督辦、統一消息服務等)等,都可以通過氣象信息平臺得以良好解決。這種主動的外呼服務,可以產生一系列的互動服務,具有極大的增值服務發展空間,如叫早、催繳等。
2.10利用氣象信息平臺,實現面向全社會的應用
利用氣象信息平臺,實現跨行業、跨部門和面向全社會的應用。如:交通信息服務、為學校提供信息服務、水文信息服務、潮汐信息服務、公益性信息服務等;VSP技術以氣象信息平臺為基礎,可為各行各業用戶建立自己的語音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解決方案;面向各行各業用戶的服務督查機制;面向各行各業用戶的互動體驗和服務推廣機制等;開拓面向政府各職能部門的信息服務,使平臺成為地方政府面向社會的信息服務中心。
2.11大屏幕系統
對于重大天氣過程的分析決策,使用大屏幕系統,具有展示的內容豐富、綜合分析決策方便、允許參與決策的人多等功效。
2.12GIS地理信息系統
可將GIS技術應用到氣象信息服務領域,逐步建立基于GIS的防災減災體系。防災減災決策支持系統的基石是各類海量信息,包括空間地理信息以及屬性信息,通過GIS技術可直觀形象地管理和查詢;并可對地理空間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使結果能更形象直觀地表達;GIS技術特有的網絡分析、空間分析等功能與數據挖掘技術相結合,可為防災減災決策指揮提供科學依據。
2.13通過人工坐席,開展互動和獎勵機制
語音平臺不應僅作為聲訊平臺,更應作為一種有效的服務手段,如:提供短信發送、短信定制點播以及熱線、彩信的定制點播和其他新服務開展的有效工具。結合氣象業務發展需要,開展有獎服務等。通過坐席平臺,將對服務平臺的日常維護、用戶服務以及日常管理集中化、流程化、規范化,確保氣象信息服務開展的低成本和穩定性。
3結語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農村氣象服務能力,應著重做好幾方面的工作。
(1)做好天氣預報是信息、信息情報收集、跟進服務和災后評估4個環節工作的前提;提升農村氣象服務能力,需要先進的氣象技術和設備,但要為農村用戶提供卓越的服務,還須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對農村用戶需求的把握,要前瞻性地為農村用戶的潛在需求提供服務。
(2)只有充分利用語音、WAP、彩信、3G多媒體、網站、電視等各種媒體的優勢,將氣象業務與信息技術結合,形成具有全方位反饋機制的性能互補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才能使氣象信息迅速傳播和及時收集。
(3)要建立以省為基本服務網絡單元、以地區或縣為基本服務平臺單元,構造以服務為主題的防災減災服務網絡,才能符合天氣災害地域性和區域性的特征,有利于對暴雨、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的監測、診斷和預測預報。
篇2
2服務費用由于智能手機的出現,大家可以隨時上網,而現在各大運營商也都推出了各種各樣的上網套餐,對大家來說,通過智能手機上網是非常合算的一件事情。而大家在使用氣象短信服務的時候,是要額外繳費的,雖然每個月僅僅是幾元錢,而對于一些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人來說,要是使用上網功能來進行氣象查詢的話,每個月也僅僅只要一定的上網費就可以完成,有的雖然每個月上網費用比較多,不過其不單單通過上網來了解氣象信息,還可以上網了解其他信息等等,換句話說,即使大家不了解氣象信息,上網費用也是要花費的。如果氣象短信服務的費用依然延續過去的費用的話,在現代信息競爭時代中面臨舉步維艱。
3服務用語人們都希望可以得到好的服務,也都希望聽到或者看到的服務用語貼心,這樣的服務才能夠讓大家滿意。利用智能手機的上網功能來了解氣象信息,非常的方便,及時。而且有些平臺中在進行氣象信息提醒的時候會用很多網絡語言,讓大家感覺到有意思,同時用語也非常的規范,因此其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所以對于氣象短信服務來說,在保證氣象信息的真實準確的同時,在服務用語方面,要保證禮貌用語,同時也可以利用一些網絡流行語言,這樣可以拉近與客戶的距離,讓大家對這樣的服務更滿意。在服務用語方面,其還包括在進行營銷的過程中與消費者進行電話溝通的用語,要保證在進行營銷的過程中讓消費者體會到親切的感受,不能打擾到消費者休息,同時,還要保證禮貌用語。這樣才會達到營銷的目的。
二、新形勢下智能手機對氣象短信服務營銷因子影響的建議
在新形勢下智能手機對氣象短信服務營銷因子的影響十分巨大,甚至讓氣象短信服務接近一種瀕臨滅亡的邊緣了,根據當前的形勢以及人們的需求,對改進新形勢下氣象短信服務營銷因子提出了如下建議。
1提高服務質量現在人們對各種服務最大的一個要求就是質量,對于氣象短信服務來說,其質量要求也就是氣象信息的準確性,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所以氣象短信服務必須要保證為客戶所提供的氣象信息是真實的,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人來進行氣象短信定制。所有的氣象短信信息,都必須提供的是權威性的氣象臺的信息,保證讓用戶可以在第一時間就了解到最真實的氣象信息。對一些特殊的災害性天氣預警,要提前,這是除了每天為用戶發送氣象信息的以外的服務,一旦天氣有突然變化,或者是有冰雹、暴風雨等災害性天氣的時候,要提前進行預警信息的,讓用戶能夠提前對災害性天氣進行準備,這樣用戶滿意,也會與其他人進行氣象短信服務的宣傳,這樣也會吸引到更多人來開通氣象短信服務。這是最有效的營銷方式之一。
2降低服務價格由于智能手機的沖擊,氣象短信服務不得不降低價格,因為智能手機了解氣象信息可以說是免費,不論是智能手機的自帶功能,還是利用智能手機上網來了解氣象信息,大家可以說都不需要費用。因為大家使用智能手機就都會上網,自然也就可以通過網絡來隨時了解到氣象信息了,這樣大家是不需要任何的費用。氣象短信服務的價格看似比較低,而實際上與智能手機相比,大家使用的費用還是比較高的,這樣的話,就不利于大家選擇氣象短信服務。所以要降低服務價格,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來使服務的價格進一步的降低,這樣才能夠讓更多人繼續選擇氣象短信服務。同時在進行營銷方面,也要讓用戶了解到氣象短信服務與智能手機的服務或者是其上網了解氣象信息的服務方面的優勢,將價格方面的優勢以及這樣的價格大家將會享受到什么樣的服務等等讓大家了解清楚,這樣也將會有助于用戶選擇氣象短信服務。
3改變服務用語對于氣象短信服務來說,服務用語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氣象短信的用語,一方面是在進行營銷的過程中與客戶進行電話溝通的用語。在氣象短信用語方面,必須要保證用語的準確性,雖然現在沒有對氣象用語的專門規定,不過要保證在短信中所應用的氣象用語可以讓消費者一看就懂,可以對氣象信息有一個準確了解,防止短信方式發送的氣象信息讓消費者閱讀以后對氣象信息有錯誤的認識。同時,為了滿足當前消費者的需求,在進行氣象短信發送的時候,可以有一些貼心的小提示,讓消費者可以感受到溫暖。還可以利用一些當前的網絡等流行語言,讓氣象短信服務也與時俱進。一方面是對營銷過程中與客戶的電話溝通用語,要保證用語的禮貌性。有的時候,由于我們在撥打電話進行營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客戶,有的態度會很好,有的態度會非常差,甚至有的時候由于我們打擾到了對方,還會有破口大罵的顧客出現,對于這樣的顧客,大家也要進行禮貌服務。對于有抱怨的客戶要解釋清楚自己的目的;對于破口大罵的客戶,要提示其使用禮貌用語。在進行營銷的時候,也要注意撥打電話的時間,最好是在周末的時候撥打客戶電話,時間要盡量避開客戶休息時間,不宜過早,也不宜過晚,同時還要將中午客戶午休的時間也空出來。這樣不會打擾到客戶,在電話溝通之中,大家要做到不論是客戶態度怎么樣,都要保證禮貌。
增加多種實用氣象指數針對社會公眾分布在各行各業,需求不一的情況,進一步提高信息內容的實用性、指導性,為人們的生活安排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議,可增加洗車指數、出行指數、健康指數、雨傘指數、旅游指數、道路交通指數等氣象短信信息服務。
篇3
2氣象保障對生態農業發展的影響
隨著現代化氣象設備的運用,目前我國的氣象預測也越來越準確,氣象保障可以為農民提供良好的預防提示,及時掌握天氣變化,做好作物生產的保護對策,從而保障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其主要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影響產業結構,氣象保障服務可以精準地提供各個地區的氣候條件,便于作物根據自身的生產特點進行產業布局,從而避免盲目的產業結構調整;影響產量和質量,在不同氣候環境下,作物的產量由于受到溫度、光熱、水分等因素的影響,會導致作物產出的質量和產量都受到影響,其氣象保障正好可以根據準確的氣候信息指導種植方法的改善,從而達到效益最大化;預警自然災害,保護環境,天有不測風云,往往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會使得收成顆粒無收,良好的氣象保障服務可以提前預警,便于對作物提前做出方法措施,以免受災,氣候的變化往往也會改變作物生長環境的變化,氣象保障服務可以提供有效的天氣數據,便于作物種植的轉移,從而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二進一步加強氣象保障服務
隨著農業結構升級,對氣象保障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需要更專業更精確的氣象保障,對此,除了繼續保持發揮原有的氣象服務優勢外,也要努力提高氣象服務標準,拓展更多的氣象保障渠道,進一步推進氣象觀測業務的力度與精細度,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問題開展更專業的研究探討,加大氣象部門的專業技能培訓,密切聯系農業基層,從而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進一步提供更優質的氣象服務保障。
篇4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特別是農業生產受天氣、氣候影響較大,各類氣象災害對廣大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根據中國氣象局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因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80%在農村。因此,了解當前農村氣象服務狀況,提出改善農村氣象服務的應對措施,對于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里通過分析當前農村氣象服務所存在的問題,并由此提出了做好農村氣象服務的對策和建議。
1.當前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氣象服務產品滿足不了農村的需求。氣象服務產品單一,沒有針對農村實際需求的預報產品,如名特優農作物經濟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氣象保障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養殖業發展的氣象服務、適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等等在農村均還得不到;農業氣象災害、突發性氣象災害預報農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時得到;農民要求低溫凍害、高溫干旱、臺風暴雨等各種氣象預測預報產品要更及時、更準確、時效性要更長,并盡可能的定點、定時、定量。
1.2氣象服務信息的快速傳輸渠道還沒建立。目前農村獲取氣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廣播電視、手機短信、氣象聲訊電話、互聯網等。但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民主動從這些媒體獲取氣象信息仍然是少數,氣象知識在農村普及率極其低。更是農民舍不得花錢撥打氣象聲訊電話和定制手機氣象短信。農民喜愛的原始的有線廣播大喇叭在農村已消失,受經濟問題和文化問題制約因特網在農村普及,除電視外其他音頻視頻媒體在農村也沒有。目前許多地方在鄉鎮配了兼職氣象協理員,在村里配了兼職氣象信息員,這些人只是兼職的,待遇和地位問題未得到合理的解決,更主要是對這些人員的氣象應用培訓管理也沒到位,而且畢竟人少還撐不起氣象信息傳播的重擔。特別是臺風暴雨、寒潮等重大氣象災害的預報還是到各級政府層層傳遞到農村,灌輸到農村,但很難迅速到底到邊。更遭的是雷電、冰雹、局地突發性暴雨的發生發展往往只有幾分鐘幾小時,這些突發性災害的監測預報就不可在幾分鐘內傳遞給每位村民了。
1.3宣傳教育缺位,農民缺乏氣象科學知識。一方面氣象科學知識沒有納入到農民培訓的范疇,氣象主管機構因為管理體系和人力財力的關系,也沒有深入到農村搞宣傳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氣象科學知識的人較少。另一方面是農村人員中文化素質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經商去,還有經濟條件好的能人,不斷遷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農村的人員主要是老、幼、婦等。文化素質偏低的原因,農民解讀不了氣象信息,影響了氣象信息的科學利用。還有從事氣象工作的人員平時到農村調查研究少,不了解農村和農業生產,不了解得農村的客觀需要,在氣象服務信息中提出針對性強的指導意見少,影響氣象信息在農村發揮的作用。
1.4農村防雷意識淡薄,防雷裝置幾乎空白。在農村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遠影響,農民常把雷電解釋為“天公發怒”,把受雷擊理解成是天意,沒有基本的防雷知識,在雷雨來臨時,往往跑到沒防雷裝置的涼亭、簡易棚、大樹下等最易受雷擊的地方躲雨,而遭雷擊傷亡。在農村農民建房為了節省投入,也沒意識裝設防雷裝置了。農村防雷減災的管理工作還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財力有限,建設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部門還深入不到農村的防雷管理,規范的防雷技術服務還未延伸到農村。
2.針對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的對策和建議
2.1氣象部門要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和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各類氣象服務產品的質量和增加服務產品的數量。氣象部門要改變傳統預報產品,提供適合農村需求的預報產品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涉及到氣象部門現行的體制、機制、資源配置、氣象業務服務機構職責分工、內部人員結構等很多方面,需要對整個氣象運行系統進行改革和調整。要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那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培養和引進相關人才努力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
2.2建立與完善農村綜合氣象監測預報系統。加快農村加密自動氣象站網建設,以實現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及局地小氣候的監測預警。增加與農村關系密切的農業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雷電等觀測項目,提高遙感遙測技術在農村氣象監測的應用水平,為農村氣象服務提供必要的監測技術手段。制定針對特色農業進行農業氣象、重大病蟲害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等方面的觀測,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研究提供基礎監測數據。建設或完善雷電監測網并加強雷電監測預警的科學研究。
利用多種氣象科技手段,建立鄉鎮短時、短期和中期氣象預報業務系統,以鄉鎮預報業務帶動和完善農村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建設。發展包含天氣、氣候、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等內容的農村預報預測系統。通過完善與發展農村氣象氣象服務系統,制作更多的符合“三農”氣象服務需求種、養業各個環節的氣象保障預報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等產品,構建現代農村綜合氣象監測預報系統。
2.3采取多種手段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傳播渠道。地方廣播電視部門要建立重要天氣信息綠色通道。像以往抗臺氣象信息一樣,及時插播農村種養業的關鍵期預報、突發性的強對流大風、暴雨、雷電等預報。同時氣象部門積極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發流程,實現重要氣象信息第一時間到達農村,有效指導農業生產及防御和減輕農村氣象災害的影響。
在農村建設氣象預警專用系統,可采用手機短信、氣象警報接收機和無線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相結合的方式,布設24小時待機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頻播出設備,確保信息的及時和接收。
利用手機短信和固定電話來傳播氣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務面是最廣的。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手機短信訂制用戶和固定電話包月用戶,同時相關信息產業部門也要適當降低收費標準,讓更多農民能用得起這些信息。
2.4建立農村氣象科普教育體系。氣象主管部門要進行多方調研,編寫適合農村特點的、通俗易懂的氣象預報運用、氣候資源利用、種養業氣象服務指標、避雷防雷技術等鄉土教材。
啟動氣象信息“進村入(下轉215頁)(上接214頁)戶”工程,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專題資料、墻報、手機短信、氣象聲訊電話、現場咨詢活動等手段不斷加強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在有關涉農培訓基地開設氣象科技知識課程,定期地舉辦農村氣象技術培訓班,傳授經濟實用的農村適用技術,培養鄉土氣象專家,從而努力提高農民群眾科學利用氣象信息的水平。把氣象知識編寫到中小學校地方教材中,給學生發送氣象科普知識,組織氣象專家到學校作科普講座,組織學生參觀氣象科普基地、參觀氣象部門,做到科普宣傳從娃娃抓起。
2.5加大農村防雷減災管理力度。做好農村科學防雷宣傳教育工作外,把農村防雷減災納入到規范管理中,在農房建設許可中把好防雷設計關和施工關,建立農村建設項目的防雷設計審核和施工監督制度。對農村的防雷狀況進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結果。特別是對農村企業、公共建筑、學校的防雷隱患,要分類指導,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氣象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從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級政府要完善管理機制,支持氣象部門為農村服務而進行的業務體制改革、人才隊伍建設、現代化裝備建設,協調氣象、建設、信息產業、廣播電視等部門,規范農村防災減災防工作。制定農村氣象防災應急預案,投入資金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傳播渠道、氣象觀測網建設,投入資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場所的防雷措施和規范農村防雷減災管理。
各級政府要重視氣候資源的應用開發,推廣太陽能的利用,進行風能資源、光溫資源等的調查,做好特色農業氣候區劃評價和成果推廣、落實氣象科普宣傳、對農民進行氣象科技知識培訓等工作。
要落實各鄉鎮氣象分管領導,真正落實專職兼職氣象協理員,建立農村兼職氣象服務隊伍。確實解決這些人兼職人員的待遇地位問題。
3.結語
加強和完善農村氣象服務是一項社會綜合工程,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氣象服務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焦點,做好這項工作,取決于廣大農民防災減災趨利避害的自覺程度,取決于氣象部門科研開發和服務的主動性,取決于相關部門的相互配合,取決于各級政府在農村氣象服務中的主導作用。
篇5
2、休閑農業氣象服務需求分析
2.1、高效準確的災害性天氣預報和預防措施天氣變化時刻影響著農業生產,農園依據每日常規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農事,但突發性天氣事件往往給農業生產帶來不便。準確率高、傳遞速度快、預報提前量長的重大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預報服務效果顯著。調研中無錫江陰一位農莊老板談到去年10月收到氣象與農業部門聯合的大風天氣預警短信后,及時對園內葡萄架和果樹進行加固和防護,避免了數十萬元損失。同年8月西安灞橋區村民幾年來苦心經營的150畝葡萄園遭受大風破壞,預計損失達300萬元。如果農園都能提前了解到各類災害性天氣的預報和預警,就能及時采取措施減少損失。同時由于廣大務農人員對氣象災害了解甚少,及時獲悉氣象災害的研究成果和預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閑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2.2、微氣候的監測和研究農業微氣候監測是指對溫度、光照、濕度、風向、風速、氣壓等氣象要素進行連續不間斷觀測,通過研究分析,準確定量各類動植物優質生長的生態條件和氣候指標。準確的氣候測報改變了過去天氣預報區域性大,生產活動較為被動的狀態,使得種養殖過程中施肥、殺蟲、喂飼料、清潔等工作時效性更強,生產效率得到廣泛提高。同時在人工環境(溫室、大棚、人工氣候室等)中開展微氣候監測可以掌握氣象要素隨外界環境變化的規律,一些現代化農園通過科技手段調節室內的微氣候指標,可以控制農產品的生長指標,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2.3、精細化的專項氣象服務休閑農業具有投入大、效益高、與氣候緊密依存的特點。各類特色農產品的發育、開花、成熟等關鍵期,以及運輸、儲存、銷售需要更精細化的氣象服務。在常規天氣預報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加工、衍生,開發出針對休閑農業產品特點的多要素預報,以及重點環節的農情氣象業務,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同時結合休閑農業自然景觀和休閑旅游的特點,開發有針對性的旅游氣象服務,更能適應休閑農業的發展。
2.4、氣候資源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是為農業生產提供物質與能量的可再生資源,其光、熱、水等要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類型、生產率和農業生產潛力。科學分析和評估一個地區的農業氣候資源的時空分布特征,對高效利用農業氣候資源,合理布局產業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休閑農業通過改變產業結構,引進新型農產品和特色水產養殖來滿足市場需求,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這些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大多未作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部門也無法主動介入引種的科學論證[8],導致當地的氣候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產業結構不能因地制宜,損失難以避免。
2.5休閑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休閑農業受制于極端天氣事件和病蟲害的威脅日趨嚴重,需要更加完善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體系。休閑農園從業人員普遍對氣象知識缺乏,希望氣象部門加強氣象科普宣傳,增強涉農人員對氣候資源、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等實用技術的應用能力。同時近年來新增的各類農業保險為休閑農業避免和減少了種養殖風險,氣象部門應參與理賠氣象指標的制定,及時為受災農園提供理賠鑒定服務,減小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3、休閑農業氣象服務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氣候災害制約著休閑農業的發展。休閑農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不斷提升,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氣候資源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中國氣象局和各地氣象部門為適應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加強相關技術應用研究,更新氣象服務手段,部分地區還建立起了休閑農業氣象預報系統,增強了休閑農業氣象服務能力,進一步開展創新性研究并豐富業務服務工作手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不斷完善休閑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各地氣象部門逐步建立農業氣候資源數據庫,并對當地氣候資源特征和氣象災害分布和發生頻率進行了詳細分析[5],構建了特色農產品的周年服務方案和指標集,使得休閑農園布局和農產品選擇更加科學。全面拓展多媒體傳播渠道,運用LED電子屏、氣象預警短信、氣象大喇叭等設施,開展為農服務直通車,及時傳遞氣象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二、開展休閑農業專項氣象服務。在常規天氣預報的基礎上,增設了多種氣象指數預報,開發了集預報模型庫和數據查詢為一體的天氣預報系統。建立了休閑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系統,及時向相關從業人員提供短期和中長期氣候預測和氣象災害應對措施。開展了休閑農業微氣候監測和研究,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氣象保障。三、加強農業氣象科研與合作。各地氣象部門與高校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并加強與農業生產部門合作[9],共建科技示范基地,開展各類特色農產品氣象災害防御指標、病蟲害防治指標、危害等級預報的研究,建立信息共享、聯合會商機制,發揮氣象科技對休閑農業的推動作用。盡管氣象部門在休閑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績,但仍不能滿足國內休閑農業迅猛發展要求,還存在諸多的不足和差距。具體表現在:一、氣象服務技術能力不足。氣象預報信息內容單一,服務產品針對性不強,精細化程度不夠,科技含量不高[10],不能有效運用到一些特色農產品的生產管理中。傳統預報模式的滯后性和中長期預報的準確性不能滿足迅速發展的休閑農業對氣象信息時效性的要求。目前大多數休閑農園還不具備氣候自動監測系統,各地氣象部門缺乏休閑農業氣候監測網絡和遠程服務管理?;鶎託庀蟛块T設施落后,各類氣象科研成果難以在休閑農業氣象服務中展開應用。二、農業氣象復合型人才缺乏。多年來,我國農業氣象隊伍整體發展緩慢,知識層次高和知識面廣的農業氣象人才較少[7],一線氣象服務人員普遍對特色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生理特性和病蟲害防治了解甚少,對環境因子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機制、作物生長模擬等研究不夠深入,面對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無法做出科學的生產指導,限制了氣象服務的水平和實效性。三、休閑農業氣象服務機制尚不完善。休閑農業主體是企業,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專項氣象服務是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休閑農業迅速發展的趨勢下,氣象部門與涉農企業合作方式、服務機制等還有待完善,氣象為農服務任重而道遠。
4、休閑農業氣象服務發展方向
4.1轉變理念,建立氣象服務新思路。氣象服務領域從傳統種植農業向休閑農業、特色農業、工廠農業等現代農業轉變,甚至包括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等“三農”各個方面。服務產品從對大宗作物服務產品轉變到開發針對特色農產品的個性化服務產品。服務內容從粗放化服務轉變到精細化,從間斷轉變到全程,涵蓋農產品的關鍵生長期以及存儲、銷售和運輸等各個環節。在目前農業氣象服務的基礎上,針對休閑農業的需求,建立一套全面、高效、專業的休閑農業氣象服務體系。
4.2加強休閑農業氣象服務科技支撐長期內外協作開展農業氣象的研究和試驗,在深入研究氣象因子與作物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特色動植物不同生育期與環境關系的指標體系。加強GIS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動態農業氣象模型的應用,使農業氣象服務由定性為主轉變為以定量為主。同時開發專業化、精細化、可視化、動態化的氣象服務產品,運用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建立智能化氣象服務平臺。各地氣象部門還要積極推進業務與科研的結合,強化科研成果轉化,助力休閑農業發展。
篇6
農業保險是承保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在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種財產保險。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與其他財產相比,農業保險具有四個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周期性和政策性。農業保險針對的是農業生產等相關產業鏈,有三方面明顯的特征屬性:(1)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產品性質。要求政府履行宏觀調控和公共管理的職責,避免因單一依靠市場機制配置造成市場失靈。(2)農業自然災害風險的非獨立性。如臺風、洪澇、強降水、低溫凍害、大霧等氣象災害的出現,容易造成一定范圍的損失。同一氣候災害時空分布投保單位的風險在同一區域具有相關性而非獨立。(3)農業保險費率難確定性。各種氣象災害對農作物、花卉、果樹等影響程度也各不相同,應根據不同的災害性天氣預報,采用不同的氣象保險指數指標來確定保險費率。
三、氣象信息及氣象技術資源優勢在農業保險中的應用
隨著氣象現代化建設推進,氣象服務產品越來越豐富,針對農業生產、農業保險的氣象服務分為定期產品、不定期產品、公報、年鑒等書面形式和咨詢等服務產品。定期情報產品按時間序列和空間區域進行綜合分析,反映不同地區氣象條件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狀況的影響,以及氣象災害已經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防御對策。不定期產品主要根據當地可能出現的或已經出現的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如洪澇、干旱、凍害等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進行評判。
1在農業保險承保決策中的應用
正確做出氣象災害的風險等級的評估,可使保險公司在承保決策中更科學,有效地降低并規避承保失誤風險。對氣象信息和保險公司的歷史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應用統計決策理論從三方面進行評估:①對災害性天氣(如暴雨、臺風、寒潮低溫等)出現的概率、強度等發生嚴重性程度的可能性進行評估;②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的評估;③以最少投入獲取防災抗災最佳效果的決策手段評估。其中災害性天氣發生的嚴重程度和造成損失的評估能夠為承保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有效規避經營風險。一般情況下,同類農業保險業務,保險核保人會考慮保險標的歷史賠付情況,抗災減災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綜合分析應用氣象資源(如未來天氣趨勢預報、專題性預報、災害性天氣評估等)更能了解掌握某區域氣象災害發生的概率,科學制定氣象災害評估和損失程度的指標、系數等,助于保險公司做出是否承保決策,預計承保成本作出承保方案,保證保險公司經營的穩定和效益。
2氣象資源在農業保險防災、核損中的應用
應用豐富的氣象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了解氣象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提前采取有效地防災減災措施,盡可能地控制和預防災害的發生,降低災害事故發生引發的直接和間接損失,而采取的各種有效措施,是保險公司管理風險的防災核損重要手段。風險控制的手段來自避免風險、損失控制和非保險方式的轉移風險三種方式,就是以氣象部門的氣象信息內容為依據,保險公司對所承保的保險物進行逐一的排查,及時發現隱患,通知并督促投保人整改,達到預防并減少災害損失為目的。如投保人拒絕整改,當氣象災害發生所造成保險物的經濟損失時,保險公司可依法不予賠償。
2.1應用自動站實時天氣實況監測系統,為理賠提供科學依據隨著氣象自動站的建設發展,氣象部門能夠為保險業提供更豐富的實時準確的氣象實況數據。到目前為止,漳州市氣象局已有10個人工觀測氣象站和123個區域自動氣象站,能夠為各行業提供詳細實況的氣象數據。如保險條款中對災害性天氣暴雨所采用的理賠標準,氣象學中的“暴雨”定義是指“24小時降水總量達到50~99.9mm”,而通常由暴雨所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對暴雨的理賠依據顯得更靈活人性化,如“24小時降水總量未達到50mm以上,而12小時降水總量達到30mm以上或是1小時降水總量達到16mm以上同樣可作為受暴雨影響造成損失的理賠依據”。因此,詳細的實況數據對保險責任的劃定有著實際意義,為理賠提供了更為準確的依據。全方位的氣象監測系統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災害性天氣發生的整個過程,根據監測的記錄實況數據,保險公司對災害是否屬于保險責任和災害所造成保險物損失程度進行裁定,有利于主動、迅速、準確、合理地開展保險理賠。
2.2應用歷史氣象信息數據和未來趨勢預報,提前做出災害評估氣象業務數值預報模式的廣泛應用,有效地提高了中、短期氣象預報的準確度,保險公司可根據提供氣象信息數據做出的預報進行三方面的分析評估:一是風險區氣象災害可能損失的預評估;二是大面積氣象災害發生前的減災預案;三是大面積氣象災害發生后的災情評估。如氣象部門對歷史氣象資料進行分析,得出所投保地區的主要災害情況及影響因子,為投保金額和投保風險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而對災害性天氣提前72小時或更長期的趨勢預報,能夠為防災防損工作從時間上提前做出了決策,并可根據災害性天氣的強度和等級對保險標的有的放矢地做好防御工作。
四、氣象服務在農業保險業的延伸與拓展
隨著社會發展變革,各行業的合作也更加密切和頻繁,氣象部門可進一步加強氣象信息的開發應用,提高氣象信息的服務能力,同時也提高服務農業保險經營管理和應對災害能力水平。
1開展部門合作,建設氣象保險服務平臺
氣象部門可充分利用氣象現代化建設,加強與保險業的合作關系,共同建設氣象保險服務平臺,實現資源數據共享,開展氣象災害研究,建立災害常規分析和預警預告機制。目前,漳州市氣象局與漳州國土資源局、環保局等部門共同建設“漳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和“漳州市區城市空氣質量等級預警預報系統”服務平臺,與保險業也可采用這種合作方式,共同開發服務平臺,改變以往單一的只開氣象證明的合作方式,做到提前防災、科學指導農業生產等,減少因自然災害而引起的損失。
2建立多指標體系和風險區域系數,進行風險區劃確定區域農業保險費率
充分應用氣象數據與災害數據,建立完善的多指標農業保險費率模型,在原有產量資料的基礎上,針對不同作物、不同關鍵生育期的各種氣象災害風險,結合保險物所在地的地理特點、防災減災抗災條件,建立不同地區的特定作物農業保險費率的區域風險指數的修訂模型,運用風險指數來修訂農業保險費率,使農業保險費率更加科學地反映的農業生產和作物損失風險。
3開發農業新險種的指數保險
開展各種農作物的氣象保險指數設計的研究,針對各農作物的生長關鍵期氣象要素,在保險中引入氣象指數保險。漳州特色農作物豐富,農作物的生產與天氣息息相關,低溫凍害是閩南地區熱帶水果生產面臨的主要農業風險之一,如1999年底漳州市出現了大范圍的霜凍和結冰,造成的趨勢損失達17.5億元。因此,對低溫凍害分析設定凍害指標,在農業保險中引入凍害氣象保險指數,就顯得十分的重要。由于影響農作物生產的氣象因子各不相同,可針對不同的氣象災害研究不同的氣象指數保險,如針對漳州花卉、林下經濟(金線蓮、鐵皮石觸等)開發氣象指數保險,架起保險公司與投保戶之間的橋梁,以更清晰的界面去核損減災。
篇7
2氣象信息共享平臺體系結構
為實現由業務資源服務應用的無縫化,氣象信息共享平臺采用如圖1所示的體系結構,即從上到下分為應用層、服務層和數據層。2.1數據層數據層是平臺各種數據的來源,包括實時數據庫、歷史數據庫、行業共享庫、實時專用庫和目錄文件。在各類數據庫中既存在結構化數據,也存在諸如文檔之類的非結構化數據,數據的格式均不相同,如按傳統的方法實現,工作量大,難以維護。因此平臺構建了數據訪問邏輯構件和業務實體構件,為各種應用提供了統一的數據接口,以實現不同來源數據的統一處理,做到程序與數據源松耦合。2.2服務層服務層包含了大量的服務,這些服務在流程引擎的驅動下,與業務流程綁定,組合成為功能更為強大的組合服務,供不同的業務模型調用,從而滿足用戶的需求;該層服務采用SCA1.0標準來實現,將構件庫中的構件,裝配成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其他構件、服務或者其它系統。該層提取了氣象共享服務的共性需求,通過數據服務、策略服務、業務服務、流程服務和表示服務為氣象部門內部各業務系統的開發提供支撐??梢钥闯?平臺通過把與氣象數據共享業務相關的功能模塊,以標準化的服務形式進行封裝,形成一系列網絡環境下的服務,然后通過結合業務進行流程編排,即可完成相關功能的定制。2.3應用層應用層主要完成平臺搭建并為用戶提供操作界面,平臺運行模式采用基于B/S的方式,根據業務要求,技術架構的選擇需要具備較強的伸縮性、開放性和安全性??紤]到JAVAEE的特點,平臺應用層開發運行環境選擇基于JAVAEE的應用服務器中間件平臺。
3氣象信息共享平臺數據表系統設計
省級氣象信息共享平臺管理的氣象數據主要包括區域自動站數據、地面氣象觀測站數據、探空數據、加密觀測數據、農氣數據、雷達數據和衛星數據。其中:(1)區域自動站采集的數據包括區站號、日期時間、風速、風向、雨量、氣溫、濕度和氣壓等,這些數據通過GPRS傳輸到位于移動的服務器中,并存入數據庫,之后再定時導入到省局的數據庫中;(2)地面氣象觀測站所觀測的要素比區域自動站多,共有53個要素,但包括所有區域自動站的觀測要素;(3)探空數據由探空報和高空報組成,包括PPAA、PPBB、PPCC、PPDD、TTAA、TTBB、TTCC和TTDD;(4)加密觀測數據不是按時次每日記錄的數據,也沒有固定由哪些站點觀測,因此加密觀測數據一般由用戶不定時人工上傳,且用戶上傳的加密觀測數據為文本格式(非結構化),因此上傳之后平臺需自動將文件中的各數據項解析出來,存入數據表中;(5)農氣數據包括農氣咨詢中心內部業務系統收集的數據和業務系統產生的上報文件;(6)雷達入庫數據包括雷達速度強度圖(圖像文件)和雷達基數據;(7)平臺接收衛星系統傳輸的數據(圖像文件),并直接存儲至后臺核心存儲設備中;衛星包括風云二號衛星云圖和風云三號衛星數據,其中入庫數據為風云二號衛星云圖(圖像文件)和風云三號衛星觀測原始數據及圖像文件。為了實現上述氣象數據的管理,平臺主要系統設計以下數據表(限于篇幅,此處僅列出表名):等值面配色信息表、等值面表、行政區劃表、農氣AB報表(保存農氣報的基本觀測數據信息)、農氣AB報作物表(保存農氣報的作物生長信息)、農氣AB報災害表(保存農氣報的災害信息)、負氧離子觀測數據表、區域自動站降水分鐘數據表、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表、自動站侯數據統計表、自動站旬統計表、自動站日要素統計表、自動站日風表、自動站數據報監控表、自動站月統計數據表、micaps結構的探空報數據表、探空報基本信息表、等值線圖片信息表、雷達回波圖信息表、衛星云圖信息表、土壤水分觀測數據表、土壤水分月統計表、臺站基本參數表、氣象臺站類型表、臺站類型表和能見度觀測數據表。
4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功能系統設計
結合氣象信息共享的業務需求,平臺整體由氣象數據應用、數據入庫管理、臺站管理和系統管理四大模塊構成。其具體功能劃分如圖2所示。
4.1氣象數據應用模塊該模塊是整個氣象信息共享平臺的核心部分,主要實現自動站數據、基本氣象要素、農氣數據、雷達回波圖、衛星云圖數據、土壤水分數據、人工地面觀測數據和探空數據的查詢、分析和統計。其核心可歸納為數據查詢、數據統計分析、WebGIS展示和數據下載。(1)數據查詢。數據查詢為數據應用的主要方式,包括自動站數據、區域自動站數據、土壤濕度觀測數據、能見度觀測數據和負氧離子觀測數據的查詢??梢愿鶕x擇的站點、時次、時段、要素(可選多要素),以表格形式顯示查詢結果;同時實現表格行列可自定義、查詢結果可打印、查詢結果可生成TXT文件供用戶下載、查詢結果可導出為EXCEL文件等功能。(2)數據統計分析。可統計和查詢任意時段內某要素的平均值、該時段內極大值和極小值;統計時支持站點可選、時次可選和要素可選,站點為單站、多站,時次為單一時次、連續時次;可統計和查詢任意時段內單站氣象要素值,提供曲線圖。(3)WebGIS展示。采用開源WebGIS平臺,在“自動站圖集”的基礎上,實現基本的地圖操作功能,包括地圖放大、縮小、察看全圖等;實現自動站點空間定位及實時數據查詢顯示(氣溫分布圖、降雨分布圖、風力分布圖、綜合信息圖、氣象要素按數值大小繪制全省分布的色塊圖等)。(4)數據下載。選擇任意時次/連續時次、任意站點、任意觀測項目數據后,生成文本文件,供用戶下載。
4.2數據入庫管理包括入庫參數配置和日志管理兩個子模塊,實現本應用數據庫與基礎數據庫的表、字段對應信息的配置,以及相關數據操作的日志管理功能。
4.3臺站管理實現臺站類型管理和臺站基本信息管理。
4.4系統管理實現平臺內的用戶管理、用戶類型管理,組織結構管理,權限管理和日志管理等工作;該模塊具有自主功能,能根據增加的欄目或功能將管理內容自動添加到管理系統中;能夠實現所有欄目和功能的權限指定,具有自動和自主增加權限功能;能夠對每類氣象數據的每個要素或字段指定瀏覽/下載/修改/添加/刪除等控制權限;能夠進行用戶級別設置,可自定義不同級別,每個級別能劃分不同權限;能夠對不同用戶根據需要進行不同級別指定,能對同一用戶同時指定不同級別,能對用戶單獨添加某種權限;能夠對每個管理模塊根據不同內容進行詳細指定,如日志管理可劃分為系統日志、用戶日志、管理日志、數據日志和權限日志等。
篇8
氣象影視事業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在全國的省、地甚至縣的各級氣象部門得到普遍的開展。各地大多建立了相應的氣象影視制作和經營部門,小僅進行天氣預報節目的制作,還開展了氣象影視廣告的經營,儼然成為一個個小電視臺。
福建省氣象影視中心自開展氣象影視節目制作以來,便伴隨著氣象影視廣告的市場開發和經營,并且在1991年特別成立了福建省新氣象廣告公司專門負責廣告的經營。目前,廣告公司承擔了福建電視臺八個頻道、十八檔節目、二十四個播出時次的“天氣預報”節目廣告的市場經營開發,涉及對數十家廣告企業與客戶的服務。
為了及時了解氣象節目的播出情況,滿足客戶對廣告播出情況的監督,必須對各個頻道節目的播出時間和播出內容進行監播和采集。一方而,經過對采集到的節目視頻的分析,確定各檔節目播出時間的準時性,及時向各電視頻道反饋節目播出時間的偏差并協商糾正。同時,審查各廣告播出的編排和播出情況,及時向客戶提供廣告播出視頻和監播報告。另一方而,通過保存節目和廣告播出的完整視頻及播出資料,以備與電視臺及廣告客戶出現爭議時提供必要的依據。多年實踐證明,進行氣象影視節目播出的監播是氣象影視經營順利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福建氣象影視監播系統的發展
福建省氣象影視中心使用的節目監播系統已經歷了三代的技術模式。第一代是二十世紀初購置的多通道硬盤錄像機。該系統采用全時段錄制、全人工檢索的技術模式。全時段錄制需占用大量的硬盤空間,硬盤存儲錄制視頻的時間跨度少,無法進行長時間的檢索查詢。同時,存在檢索工作繁瑣,費時費力、效率低下,設備故障頻出,并們-.們小能客觀記錄監播結果等諸多缺陷。但是,基于當時的技術發展和資金投入能力,系統還是較好地應付了對節目和廣告的監播需要,并為中心以后的節目監播技術發展積累了經驗。
(二)引進了網絡硬盤錄像機進行節目錄制和廣告監播。該系統可采用全時段錄制和定時錄制的方式。使用定時錄制方式可大大減少硬盤占用空間,增加節目視頻的錄制和保存長度,方便節目和廣告的檢索和查詢。但是,采用定時錄制也會出現因電視臺節目播出時間臨時調整而錄制小上的現象。雖然該系統也提供網絡檢索功能,可無需在硬盤錄像機上進行操作即可進行檢索,但功能較為簡單,僅提供一般的檢索、查看、下載功能,無法進行有效數據統計分析。
(二)隨著圖像處理技術與模式識別技術的快速發展,基于電視內容,依靠u而特征(人體特征和物體特征)來進行u而識別的技術得以實現。系統能在高速CPU技術的支持下,對視頻u而的關鍵部分進行建模,并與原有模板庫進行比對,從而精確識別電視的內容。
利用集監看、視音頻/TS流收錄于一身的多格式網絡監測收錄系統,依靠專業開發的收錄軟件及網絡傳輸技術,實現了對RF/ASI接u,cuss接u,sDI接u,aEs接u和IP網絡中點到多點的高效數據傳送,有效節約網絡帶寬,降低網絡負載,大大提高數據傳輸的效率。智能高效的系統設計可降低設備的造價,提高系統的工作效率和使用成本,可適應氣象影視制作和播出的實際需求。經過充分的調研和分析,結介氣象影視節目和廣告監播的要求,通過與設備提供商的緊密介作,制定了氣象影視智能監播系統的解決方案。
四、氣象影視節目監播的基本要求
(一)根據福建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在多個頻道播出的實際情況,系統必須能夠同時對多個電視頻道的節目和廣告進行同步監測和采集;
(二)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廣告形式多樣,包括平播廣告、城市開窗廣告、側屏廣告、角標廣告等形式。除平播廣告外,其它的廣告形式都沒有廣告配音,也小是全屏廣告(開窗或側屏)。監播系統必須對小同形式的目標廣告進行u而自動識別。
(三)監播系統記錄的內容需要包括:播出節目和廣告的名稱、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前節目、后節目、前廣告、后廣告、本組廣告的數量,本條廣告在本組所處的序號等。對目標節目和廣告進行自動檢索和列表統計、打印。系統支持節目和廣告樣本的跨頻道、跨媒體識別,節目和廣告樣本能夠適介于所有的廣播電視頻道。
(四)系統采用文件方式對視音頻數據進行處理,能夠自接對兼容的數據文件進行處理,充分保證了系統的可靠性,確保數據小會丟失。
(五)系統提供標準接日的播放插件,視頻文件可以使用微軟MediaPlayer接進行播放。并且提供轉碼工具,轉換成DVD、VCD、WMV、RM等多種視頻格式。
(六)支持多終端網絡管理。在使用部門建立廣告播出管理平臺,實現廣告播出的網絡傳輸和交播手續的無紙化,及廣告播出管理的互動和監督。
(七)系統可建立氣象節目和廣告政策的網絡平臺,方便廣告客戶的監看,實現自動提供播出廣告的長度、時間、頻次,以作為落實廣告播出介同的依據。
五、監播系統的技術方案
主要技術特點
1.整個系統滿足最多16路模擬電視信號24小時穩定運行實現監測錄制,實現MPEG2\H.264壓縮錄制(壓縮碼流從SOOKb/ps一SMb/ps可調);
2.支持對信號的區域識別比對,通過文件的方式實現對實時信號的比對,當信號出現時即時錄制。實現視頻的預錄制功能,可在5秒一60秒之間人工設置預錄制時間;
3.采用FIFO(先進先出)原則管理系統存儲,整個系統完全滿足對所有頻道的全時錄制,錄制視音頻信號有1個月以上的存儲量,并可根據需要擴充存儲硬盤陣列,增加錄制視音頻信號的存儲時間;
4.可實時疊加自定義的LOGO,時間,標志,頻道信息等資料;
5.實現對錄制素材的剪輯,介成,檢索,統計,查詢,瀏覽,回放等功能;
6.提供流媒體的接u,可在每個客戶端實現TS流的整流錄制和單PS流、單TS流錄制功能。
7.系統具有可擴展性,系統的輸入日可任意增加,可擴充至CVBS\HDSDI\SDSDI\ASI\AES等接u,只需要增力ii編轉碼模塊即可,系統具有擴展和在線升級能力。
六、結語
篇9
2促進氣象行業的技術更新
隨著科技高速發展,新的氣象監測技術層出不疊。各國也為獲取更加準確的氣象信息,進一步加大對氣象規律的研究力度。監測機構對氣象變化的高度要求和廣大民眾對氣象信息的依賴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競爭等因素都促進氣象監測技術的飛進。越來越凸顯的氣象規律為科研事業理清了思路,專業的研究隊伍發揮自身優勢進行對氣象變化做出更加精細的分析,推進著農業氣象保險服務的發展進程。
3提高我國國際地位當今社會的競爭莫過于人才的競爭
農業氣象保險是一項科技含量高的產業,聚集了眾多的高素質人才,這令氣象研究群體備受關注。氣象學涉及到多項科研方向,發展空間廣闊,只有行業的快速發展才能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士投入到行業建設中來。中國正處于現代科技的起飛階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著這個行業發展的機會,吸引各方學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應,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產生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
二農業保險氣象服務的實施策略推行保護政策
面對農業保險服務行業的不穩定,中國政府要建立健全氣象監管體制,對氣象走勢做出準確預報,加強對工業污染的監管力度,發展綠色工業,減少環境污染給氣象工作帶來的危害,出臺一系列慰民政策,規范保險交易市場。提高大眾對氣象投保工作的認知程度。利用媒體加強氣象保險的宣傳,普及農業氣象保險常識,講解農業保險的益處,增強民眾自愿參保的信心,為農業保險大范圍的推廣制造輿論基礎。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農民文化的缺乏導致對政府的相關政策理解不到位,延遲了落實進程,從而給民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此外,科學的氣象知識使農民應對災害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日常生活中規劃風險,進而促進其對農業保險的接納。
篇10
下面介紹一下網絡故障的診斷和排除方法。
一、主要的故障種類
根據網絡故障的性質把網絡故障分為物理故障與邏輯故障,也可根據網絡故障的對象把網絡故障分為路由故障和主機故障。
1.1物理故障
物理故障即硬件連接故障,指的是設備或線路損壞、插頭松動、線路受到嚴重電磁干擾等情況。網卡沒有連接到主板上,網卡的電源燈和數據燈都不亮,設備管理器中檢測不到網卡。網線沒有連接好,網卡已經驅動,協議也添加,但仍然不能上網,觀察網卡硬件連接,網卡只有一個燈亮,不閃爍。
如兩個路由器Router直接連接,這時應該讓一臺路由器的出口連接另一臺路由器的入口,而這臺路由器的入口連接另一路由器的出口才行。當然,集線器C6D、交換機、多路復用器也必須連接正確,否則也會導致網絡中斷。還有一些網絡連接故障比較隱蔽,要診斷它只有靠經驗。
1.2邏輯故障
邏輯故障中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配置錯誤,指因為網絡設備的配置原因而導致的網絡異?;蚬收稀E渲缅e誤可能是路由器端口參數設定有誤,或路由器路由配置錯誤以至于路由循環或找不到遠端地址,或者是路由掩碼設置錯誤等。邏輯故障的另一類就是一些重要進程或端口關閉及系統的負載過高。如線路中斷,沒有流量,用ping發現線路端口不通,檢查發現該端口處于down的狀態,說明該端口已經關閉,導致故障。
1.3路由器故障
線路故障中很多情況都涉及到路由器,也可以把一些線路故障歸結為路由器故障。檢測這種故障,需要利用MIB變量瀏覽器,用它收集路由器的路由表、端口流量數據、計費數據、路由器CPU的溫度、負載以及路由器的內存余量等數據,通常情況下網絡管理系統有專門的管理進程,不斷地檢測路由器的關鍵數據,并及時給出報警。
1.4主機故障
主機故障常見的現象就是主機的配置不當。如主機配置的IP地址與其它主機沖突,或IP地址根本就不在子網范圍內,由此導致主機無法連通。主機的另一故障就是安全故障。主機沒有控制其上的finger、RPC、rlogin等多余服務。而攻擊者可以通過這些多余進程的正常服務或bug攻擊該主機,甚至得到Administractor的權限等。
二、故障的檢測和診斷
大多計算機用Windows操作系統,Windows提供了一些命令行檢測工具,這些工具是網絡診斷中常用的,而且一般的問題大都可以通過這些命令診斷出來。如果對這些命令很熟悉,在網絡出故障時就會運用自如。
2.1用連接故障診斷工具Ping網絡診斷
輸入命令:ping172.18.82.201(172.18.82.201為本機地址),顯示:Pinging172.18.82.201with32bytesofdata:Replyfrom172.18.82.201:bytes=32time=10msTTL=128有"time="的內容,表明可以ping通,網絡協議TCP/IP協議正常。執行ping命令后得到信息:Pinging172.18.82.201with32bytesofdata:Requesttimedout.表示不可以ping通,或者是tcp/ip協議可能有問題,或者是計算機到交換機間的硬件連接存在問題。
測試數據傳輸丟包,輸入Pingstatisticsfor172.18.72.56,顯示:Packets:Sent=4,Received=2,Lost=2(50%loss),Approximateroundtriptimesinmilli-seconds:Minimum=177ms,Maximum=182ms,Average=89ms信息表示發送了4個數據包,回送收到2個,丟失2個,丟失率為50%。發送數據包最快回送時間177ms,最慢回送時間182ms,平均89ms。如可以ping通自己,也可以ping通鄰居或能看到其他機器,表明本地設置正確。網關可以通過軟件實現協議轉換操作,能起到與硬件類似的作用。ping網關地址,例如ping172.18.82.17-t,就可以查看與網關是否連通。
2.2pathping命令
pathping用于跟蹤數據包到達目標所采取的路由,并顯示路徑中每個路由器的數據包損失信息,也可以用于解決服務質量連通性問題。是一個比tracert更為有用的工具。它將ping和tracert命令的功能和這2個工具所不提供的其他信息結合起來。由于該命令顯示數據包在任何給定路由器或鏈路上丟失的程度,因此可以很容易地確定可能導致網絡問題的路由或鏈路。不過WIN9X/Me、WindowsNT不提供此命令。命令格式是:pathpingtargetname,比如c:\>pathping172·19·3·1,
Computingstatisticsfor75seconds···
SourcetoHereThisNode/Link
HopRTTLost/Sent=PctLost/Sent=PctAddress
0jishu-sun[172·19·1·242]0/100=0%|
10ms0/100=0%0/100=0%172·19·1·20/100=0%|
25ms1/100=0%1/100=0%172·19·6·20/100=0%|
34ms0/100=0%0/100=0%172·19·3·1
Tracecomplete·
可以看出,它先提供給我們查看路由的結果,然后等待75s(此時間根據躍點數變化)最后顯示測試結果。第3列是源到當前的丟包數。第4列是指明線路和路由器丟包情況,最右邊的欄中標記為"|",表明沿線路轉發丟失的數據包,該丟失表明鏈阻塞;最右邊欄中為IP地址的,表明該路由器的丟失率,可能是由于路由器CPU超負荷所致。如果某一處丟包嚴重,則應采取必要的措失,以提高通信質量。
三、故障排除的解決方案
不系統的故障診斷與排除方法將導致在網絡故障現象相互依賴和偶然性的迷宮中浪費時間。系統的網絡故障排除方法的總體思路是系統地將產生故障可能的原因所構成的1個大集合縮減成1個小的子集或者直接確定故障起因。
3.1網絡適配卡中斷與其他硬件資源沖突
在"系統"的"設備管理器"查找旁邊出現感嘆號的有黃圈的網絡適配器項目,找到項目網絡適配器可能與其它設備使用同樣的資源設置。雙擊網絡適配器項目,在網絡適配器"資源"中更改網絡適配器的中斷和I/O地址,避免與其它硬件沖突。用即插即用的網絡適配卡,可使用制造商提供的安裝盤將即插即用型改為跳線型,設置網絡適配卡的中斷和I/O地址。
3.2在"網上鄰居"中沒有顯示網絡中的其它計算機
打開"網上鄰居"時,將顯示你的計算機,如果計算機所在的工作組設置不正確,打開"網上鄰居"時看不到所需的計算機。在"網絡"的"標識"更改工作組的設置。
確認計算機是否安裝了必要的網絡組件,如果沒有安裝正確的網絡客戶、適配器和協議組件,將不能與網絡通信。在"網絡"的"配置"中可看已安裝的網絡組件。確認所安裝的網絡客戶軟件和協議是否適合所連接的網絡。局域網中盡量采用TCP/IP和NETBEUI協議,或者只用NETBEUI協議。
篇11
MeteoMet計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氣候變化觀測所涉及的計量溯源性,以及從計量學的角度對地面和高空大氣的溫度、氣壓、濕度、風向風速、太陽輻射觀測和氣象要素觀測量之間的相互影響的研究。
2.科技目標
MeteoMet計劃的科技目標基本上可以分為3部分,即新的計量方法,新的校準設施,以及對歷時氣候資料的計量學處理。具體包括5個方面:氣候觀測的不確定度評估方法。研發對空氣溫度傳感器進行精確校準的實驗室設施和方法;研究建立風速觀測計量溯源性的方法。改進濕度傳感器及其校準方法。研制可溯源、可自校準、可調式吸收光譜法二極管激光器(TDLAS),研究水分子的吸收線;研究包括基于準球面腔體微波共鳴技術的濕度計、無接觸式大氣測量量多傳感器裝置、超聲風速計,以及新的基于GPS和伽利略導航衛星的測量方法;研究無線電探空儀觀測的計量溯源性;獲取用以改進水汽公式的新資料,提出新的用于水汽壓力曲線方程式。參考探空儀的校準裝置。研發創新性校準系統,包括具有高度優化的熱量和物質傳導特性的測量箱,建立基于探空儀觀測的計量溯源性。自動氣象站的校準裝置。提出新的自動氣象站校準方法和協議,評估太陽輻射和元器件老化對自動氣象站的影響;研制可對溫度、濕度和氣壓傳感器進行同時校準的實驗室和現場校準設施;研發對自動氣象站軟件進行確認的協議。歷史溫度資料的計量學處理。評估用舊的技術(方法和儀器)獲得的歷史溫度數據,估計當代數據與歷史數據的一致性;研究和開發具有A類和B類不確定度①的不均一的歷史觀測資料的分析評估方法和軟件。
3.MeteoMet計劃的6個工作組
MeteoMet計劃從管理和專業研究的需要出發,設立了6個工作組:高空觀測傳感器和技術工作組。研究新的用于高空觀測的濕度傳感器,建立基于TDLAS的絕對濕度傳感器的計量溯源鏈;研制可溯源至國家標準的可移動校準的標準濕度發生器和新的探空儀傳感器校準箱;進行在接近真實高空條件和擁有國家標準環境下的傳感器比對。氣候要素觀測的新方法和新儀器工作組。研究用于低空和高空大氣溫度、濕度和氣壓觀測的新方法和新儀器,以獲取改進飽和水汽方程準確性的新數據。該方程適用的溫度范圍是-80~100℃,目標不確定度②為0.85%~0.04%。地面氣象觀測測量方法和協議工作組。針對氣候研究和氣象學長期、大尺度觀測的需要,研究地面溫度、濕度、氣壓和風速觀測的可溯源的觀測方法和協議,研究超聲風速計觀測資料的不確定度評估和現場校準方法。觀測資料協調化工作組。主要進行歷史溫度觀測資料評估和數據融合的工作。研究歷史溫度觀測資料不確定度的來源,并將這種來源的不確定納入總的不確定計算報告中,修正氣候模式的輸入數據。通過這種工作,強化對氣候變化的識別、預測和適應性評估。除上述4個專業研究工作組外,MeteoMet計劃還設立了“推廣和傳播”和“管理與協調”兩個工作組。
4.MeteoMet計劃的預期結果和影響
通過MeteoMet計劃的實施,可以推動計量學和氣象學研究的發展。預期成果包括:獲得一個經過確認的用于歐洲氣候指示因子的基本參數規定;獲得可靠的測量協議和可溯源的傳感器校準規程;推動氣象機構所屬自動氣象站的校準直接溯源至國家標準,使得觀測資料更準確并附有不確定度報告;提高對大尺度和長期溫度觀測資料的標準化和保證計量溯源性的方法的需求。MeteoMet計劃的實施,可以促進氣候觀測資料可靠性的提高和對歷史數據的正確解讀,降低氣候影響模式的不確定度,從而提高長期和短期氣候變化預測結果的可靠性。而更可靠的氣候變化影響模式可以為制定有效的國際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提供更好的指導和依據。
二、MeteoMet計劃研究示例
MeteoMet計劃所有項目的核心和亮點就是計量溯源性。而計量溯源性的兩個核心要素就是校準(不間斷的校準鏈)和不確定度(校準鏈的每項校準均會引入測量的不確定度)。為滿足氣候觀測的需要,獲取高質量的氣候資料,進行真正符合計量學意義的校準和不確定度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由于不具備符合校準條件的設施,對探空儀就不能實現業務化的實驗室校準。對大量布設的自動氣象站也不能進行嚴格現場校準。再例如,氣候觀測業務采用新的觀測方法需要研究解決校準問題?,F行的業務化的校準方法也需要改善和優化。例如,目前對于溫度觀測儀器的校準通常是在液體槽中進行的。而實際上,氣溫是在空氣中觀測的。由于空氣和液體的性質不同,它們對氣溫觀測所引入的不確定度的貢獻也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對于氣候觀測資料的質量也是有影響的。此外,對歷史氣候資料的計量學處理,主要面臨的問題也是計量溯源性和不確定度。MeteoMet計劃正是圍繞這些實際問題開展了有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以下列舉幾個與我國有關工作可進行對照的MeteoMet計劃的研究示例,以幫助對該計劃有一個感性的了解。
1.研制探空儀濕度傳感器快速校準系統
該項目主要針對的是對參考級探空儀進行實驗室校準問題。提高探空儀濕度觀測的質量是WMO世界氣候觀測網參考探空網(GRUAN)的重點。要達到GRUAN要求的精度目標,獲得可靠的氣候觀測資料,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通過科學的校準使探空資料具有良好計量溯源性。但是,目前對探空儀的實驗室校準是非常困難的。由于在模擬高對流層和低平流層的實驗室環境條件下進行濕度校準非常耗時,因而,對探空儀進行實驗室校準在目前是難以實現的。為此,MeteoMet計劃研發對探空儀濕度和溫度傳感器的校準方法,創建一個用于建立探空儀觀測計量溯源性的參考裝置。該項目主要由芬蘭計量認證中心承擔,具體研發內容包括:應用熱量和物質傳導研究成果,結合相關的試驗,設計和建造一個高效的測量箱。這種測量箱可以縮短包括在低溫范圍的校準時間,使一套探空儀的校準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研發一種基于飽和器的低至-90℃的霜點溫度參考標準;研制對測量箱的空氣溫度和霜點溫度進行準確和有效控制的裝置;對整個測量箱進行測試,并進行全面的不確定度分析。
2.研究在空氣中進行溫度傳感器校準的設施和方法
該項目主要針對的問題是降低溫度觀測的不確定度。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估計,需要的溫度觀測資料的不確定度要小于0.1℃。降低溫度觀測資料的不確定度,需要考慮源自傳感器校準方法本身的不確定度。目前,對溫度傳感器的校準是在液體槽中進行的。而液體與空氣的熱力環境是完全不同的,由此產生的額外的不確定度經常被忽略。該項目的研究目標是將空氣溫度傳感器校準的不確定度,在-20~50℃范圍內,從0.08℃降到低于0.05℃。這項研究有助于增加對氣象溫度觀測的誤差來源和現實不確定度的認識。這將提高溫度觀測(特別是空基觀測)的準確度。該項目由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負責,具體研發內容是:研制一個準確的空氣溫度校準設施。該設施將可對氣流進行控制,并可隨校準環境的變化對熱交換進行調整。同時,對儀器和其他熱源產生的誤差和不確定進行研究分析。最終,在-20~50℃的溫度調整范圍內,使在空氣中進行的溫度校準的不確定度小于0.05℃。同時,提出如何將溫度調整范圍延展的建議。
3.研制可同時對氣象站溫度、濕度、氣壓傳感器
進行組合校準的實驗室校準設施該項目針對的是氣象觀測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目前對自動氣象站的校準缺乏對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的考慮。由于傳感器的校準不是在類似于野外環境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常規的校準可能引入系統誤差。目前,在歐洲沒有專用的可以同時產生和控制溫度、濕度、壓力、風速和太陽輻射的環境校準箱。這種能同時模擬地球表面條件的校準裝置,可以更好地對氣象站觀測資料的不確定度進行評價,使其具有更可靠的計量溯源性。MeteoMet計劃將研制以上所述需求的校準裝置。擁有了這種裝置將可對溫度、濕度、氣壓單獨的校準曲線之間量值的相互干擾,以及太陽輻射和風速對其他觀測要素的影響進行研究。這項工作將提出自動氣象站溫度、濕度、氣壓傳感器校準的新協議和流程,同時還對實驗室校準與現場校準的關系進行分析。該項目由多個歐洲科研和計量單位完成,具體研發內容包括:由波蘭低溫和結構研究院等在實驗室條件下,用自動氣象站使用的溫度(-50~50℃)、濕度(10%Rh~98%Rh)和氣壓(800~1100hPa)傳感器進行測量。用測量結果與華沙大學的自動氣象站的日常觀測結果進行比對分析。這種比對分析結果可為制定自動氣象站校準規范提供基礎。由芬蘭計量認證中心利用其壓力-溫度-濕度校準設施,對前述3種氣象要素之間,在-50~-20℃的低溫范圍內相關性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種考慮到3個要素之間相關性的優化校準規程。由意大利國家計量院建造一個新的自動氣象站參考設施,以滿足用戶對計量溯源性的要求。該裝置為圓柱體,直徑約1.3m,長度為1m。該校準裝置的內部結構適合安裝各種自動氣象站和氣象觀測用傳感器。溫度、壓力和濕度可分別單獨控制,可同時實現:溫度控制偏差小于0.05℃,溫度調整范圍為-40~50℃;壓力控制偏差小于0.1hPa,壓力調整范圍為750~1100hPa;在溫度為0~50℃條件下,濕度范圍為5%~98%,準確度為0.3%~0.7%。該裝置還可產生最大30m/s的風速,并具有太陽輻射發生器,用以評估風速和太陽輻射對溫度、壓力和濕度傳感器的影響。
4.研制可溯源的自動氣象站現場校準裝置
該項目主要是針對自動氣象站的現場校準問題?,F行的自動氣象站現場校準存在許多計量學方面的弱點。首先,由于用于比對的標準器不能長期在露天狀態下工作,所以校準不能覆蓋傳感器的整個量程,因此不能完整地確定傳感器的直線性和不確定度。同時,也無法對觀測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評估。此外,對在高海拔和極地地區安放的自動氣象站需要有明確的校準規定,以保證這些自動氣象站能溯源至國家標準。MeteoMet計劃研制一種用于自動氣象站現場校準的,可安放在中型汽車上的小尺寸可搬運的氣候箱。通過這項工作,可以提出保證布設在遙遠和高海拔地區的自動氣象站的計量溯源性的方法和規程。這種可以同時產生溫度、濕度和壓力值的氣候箱,將建在珠穆朗瑪峰腳下,位于尼泊爾境內海拔5050m處的金字塔觀測站。通過這種裝置和專用的規程,促進高海拔地區氣候監測的進步。該項目由意大利國家計量院負責,具體研發內容包括:研究和建造一個縮小尺寸的設施,用于自動氣象站的現場校準。這種裝置可對溫度、濕度和壓力傳感器進行同時校準,測量范圍覆蓋自動氣象站可能遇到的環境條件。其溫度控制偏差小于0.05℃,溫度調整范圍為-20~50℃;氣壓控制偏差小于0.1hPa,氣壓調整范圍為500~1100hPa;濕度調整范圍為5%~95%,不確定度為1.5%。該裝置產生的溫度、濕度和氣壓的值的儀器測量是直接用測量基準進行校準的。
5.開發考慮計量溯源性的用于歷史和未來溫度資料協調處理的計算模式
該項目主要針對的是歷史氣候資料的不均一問題。為了改進歷史資料序列,需要對不同時期由于采用新的協議對氣候資料的影響進行最優估計;同時,還要在模式中考慮不同地區的人類活動。為了獲得氣候評估所需的時間序列資料的修正值,必須要用最新的統計技術或新的程序進行統計均一性試驗和時間序列均一化處理。MeteoMet計劃研制一套數學軟件模式,用來從計量學測量和不確定度的角度,對時間序列歷史資料進行模式化處理。該項目由多個歐洲計量單位負責,具體研發內容包括:由捷克計量院和斯洛伐克計量院負責開發克服歷史觀測資料地點和時間的不均一性的方法。該方法基于對歷史資料的認識和MeteoMet計劃其他相關部分研究結果的數學軟件模式。該方法可以根據國際溫標的演變,重新計算溫度值,并包含B類不確定估計;依據對測量方法、觀測儀器等方面現有的知識,按照歷史資料的質量,對部分或整個資料集進行加權處理。將A類不確定度和B類不確定度包含在對溫度趨勢的評估中。由挪威計量局負責對該模式進行測試,對取得的進步和遇到的問題進行評估。
篇12
氣象網格則是網格技術的一個具體應用,它的作用是實現網絡環境下的按需預報,有效提升科研業務體系、聚合高性能計算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建立異地協同攻關的網絡環境,加快重點攻關項目的研究進度、實現氣象信息的共享、增加信息反饋的渠道。
目前的氣象數據獲取方式主要是各個臺站被動的接受來自主站的氣象數據進行篩選、分析,預報。這無疑產生處理效率低、實時性較差、網絡帶寬資源嚴重浪費等缺點,且人力物力花費大。本文在以下的章節里,介紹氣象應用網格框架,引入Agent技術和OGSA-DAI,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新型、高效的氣象數據獲取方法。
1氣象應用網格
1.1網格技術概述
網格(Grid)的概念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它借鑒了電力網的思想,希望利用互聯網或專用網絡,把地理上廣泛分布的各種計算資源互連在一起,使得分布在各地的計算資源相互連接,組成充分共享的資源集成(即虛擬組織)。高度的資源共享是網格計算技術追求的目標。目前已出現的解決資源共享的方案和技術,如:因特網,企業計算,對等計算,分布計算等,均難以滿足直接對計算機、軟件、數據和其他資源的靈活訪問以及可控的高度共享。網格技術致力于達到這個目標,提供建立虛擬組織所需要的資源共享的靈活性和可控性。
1.2氣象應用網格簡介
以中國氣象應用網格為例,它是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發起,許多相關單位參加的科研應用網格。主要研制基于網格技術的數值天氣預報軟件及其支持軟件,研究觀測資料和數值預報氣象數據的海量處理技術,實現應用網格對海量氣象數據集的遠程訪問和智能請求管理等。利用中國氣象局已有的衛星氣象通訊網絡和高性能計算資源,在2005年,建立包括國家氣象中心、氣象科學研究院、廣州區域氣象中心、北京區域氣象中心和上海區域氣象中心的中國氣象網格平臺,為行業內部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資源共享、遠程高性能科學計算的數值預報技術研究和模擬環境,實現數值預報應用層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提供網格中尺度氣象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系統、海量氣象數據處理系統、網格氣象可視化系統、氣象軟件開發協同工作環境。逐步形成氣象網格的技術標準,指導中國氣象局的業務系統現代化建設,提升我國的氣象應用水平,促進全國氣象數值預報的整體可持續性發展。
它的結構如圖1所示:
圖1氣象應用網格系統框架
各系統的作用和特點:
代碼共享和協同開發系統:1.為不同的用戶設置新一代數值預報系統的使用、源代碼瀏覽和修改等共享權限,實現網上的代碼版本控制;2.提供遠程應用的協同工作環境,提供遠程氣象數據的訪問與服務能力。
網格數值預報系統:1.良好的可移植性:模式時間、空間分辨率可隨意調節;2.程序執行時的可定制性:因不同需求而定制程序運行方式、預報區域大小及動力框架主干及物理過程;3.良好的可維護性及可擴充性:模式動力框架及物理過程可任意插拔;4.單一原碼程序保正能夠在多種機型上有效運行。
海量氣象數據處理系統:1.數據存儲設計:采取online和offline方式,根據用戶對數據的訪問頻率和訪問響應時間要求的不同分別在一級磁盤陣列、二級磁帶庫、三級脫機磁帶等設備上進行存儲;2.數據遷移;3.數據采集;4.數據檢索服務
網格氣象可視化系統:用戶可以在客戶端通過菜單方式選擇顯示的數據源和顯示方式。數據源包括數據庫系統和網格數值預報的輸出,以及一些常用的文件類型;顯示方式包括不同類型數據的顯示,如向量場和標量場,不同的地圖投影方式,時間演變曲線,直方圖,剖面圖,探空圖,時間動畫等。
2.開放網格服務構架-數據訪問與集成
OGSA-DAI即開放網格服務架構數據訪問和集成(OpenGridServicesArchitecture-DataAccessandIntegration),它符合基于OGSA的網格標準,并在GlobusToolkit3.0上進行開發。支持DB2、Oracle、Xindice、MySql等數據庫管理系統。
網格數據庫是對現有數據庫的網格化,基于開放網格服務體系結構OGSA提供網格數據庫服務,使網格用戶或其他網格服務可通過網格數據庫服務訪問網格中的各種異構數據庫,從而達到數據資源的高度共享和協同處理,對數據資源的訪問更加透明、高效、可靠,網格數據處理的能力更強,滿足虛擬組織的數據處理需求。
OGSA-DAI的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其體系結構與WebService很相似,都是Discover、Bind、Publish機制。
圖2OGSA-DAI體系結構
網格數據服務(GirdDataService,GDS)::為訪問某個數據資源(關系數據庫或XML數據庫,甚至是存儲在普通文件中的數據)提供服務。
網格數據服務工廠(GridDataServiceFactory,GDSF):用于創建一個GDS實例,以訪問特定的數據資源。
服務組注冊器(ServiceGroupRegistry,DAISGR):用于找到所需要的GDS,也可以通過它找到用于創建所需GDS的工廠。
執行文檔(PerformDocument):一種XML格式的文檔,用于定義要在GDS上執行的活動,如一條SQL查詢,然后再定義如何將查詢的結果傳送給第三方。
響應文檔(ResponseDocument):一種XML格式的文檔,是GDS處理執行文檔后返回的結果。
活動(Activity或Activities):實現程序功能的核心功能模塊。
它們之間的交互關系如圖3所示,整個交互戶過程如下:
(1)運行OGSIContainer為永久;
(2)此時GDSF代表database:FrogsDatabase;
(3)GDSF在DAISGR上注冊;
(4)如果用戶想了解數據庫,可以直接查詢GDSF,也可以通過DAISGR定位合乎需要的GDSF;
(5)用戶請求創建一個GDS;
(6)用戶發送PerformDocument和GDS通信進行交互;
(7)
GDS返回一個ResponseDocument;
(8)用戶銷毀GDS或者讓其自動消亡。
圖3元素間交互關系在執行的策略,F中狀態的轉移反映了策略的執行順序。
圖4所表達的含義是:網格服務(GridServices)通過一系列事件(Event)反映到agent的ModelofGridServices中,agent根據要達到的目標(Agenda)和當前ModelofGridServices中的信息決定執行狀態機(FiniteStateMachine)中的哪個策略,策略的執行結果可以影響ModelofGridServices,也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
3.2Agent在OGSA結構下的應用方向
·網格服務助理:agent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在于它的可移動及恢復執行的特性。所以它可以代表網格服務在網絡中完成一定的任務,成為網格服務的助手。它可以在遠程主機上獨自運行,不論網絡是否連通,而發送者可以關掉自己的計算機,免除線路持續的連接。在agent運行完畢之后用戶再建立網絡連接進行回收。這不但避免了由于網絡帶寬低、費用高、不可靠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而且節省了資源。例如為了指定一個需要多個網格服務協同完成的計算操作,發起者(一個網格服務)只要發送一個agent與代表其它網格服務的agent交互,這些agent經過協商后制定一個時間表,最后返回給各個網格服務。
·分布信息查詢:在網絡中,當信息資源分布于不同的計算機上時,查詢信息的一般做法是將各個信息源的信息數據通過網絡傳遞到本地機上,再在本地機上建立應用進行查詢。這樣網絡信息的傳遞量將是巨大的,而且用戶在進行查詢時并不能關閉計算機。目前的網格中的信息查詢主要是通過查詢注冊服務中的信息,而如果采用了agent技術,可以創建一個這樣的agent任務,把它派遣到遠程主機上,這樣它就可以自動尋找信息資源進行訪問,在用戶想要接收信息時,將查詢結果返回給用戶。這一點體現了agent目標驅動和行為預知的特點。
·監視和通知:當需要對網格中的特定資源進行控制時,獲得其當前的狀態是十分必要的。作為被控制方,由于狀態的多樣,是沒有義務隨時向控制方報告其狀態的。作為控制方,可以派遣專門的agent到被監視機上負責這項工作,再也不必采取一些被動的措施,例如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查詢,或者被動地等待被監視方返回一些無用的信息。比如agent可以脫離自身的出生地,及時地監視某一信息源,等待該信息源上可用信息的出現。這樣的agent也可以以網格服務的形式存在于網格環境中,各個控制方只要調用這一類網格服務就可以輕松地對相關資源進行控制。
當然,agent在OGSA結構下的應用遠不止以上三點,比如,還有并行處理、實時控制、信息等等,限于篇幅和本文章討論的內容,在這里就不一一敘述了。
4氣象數據獲取方法
目前,基層氣象臺站的預報方式主要是通過自身被動的接受來自主站的氣象數據來進行分析、預報。由于每天有大量的氣象數據通過主站發送到各個臺站,而每個臺站所需要的氣象信息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無疑對資源和網絡都造成了很大的浪費。預報員還要整理這些數據,從大量數據中篩選出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來進行分析預報,這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也不高。再次,如果臺站的接收機出現斷電,死機等問題使得暫時無法接收來自網絡的數據,可能就會耽誤預報的時間。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基于Agent和OGSA-DAI的全新的氣象數據獲取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4.1agent結構設計
該氣象數據獲取方案突出了一個“按需獲取”的概念,即主動的通過網絡中主站或者其他存有氣象數據的節點獲取與本臺站預報所相關的氣象數據。
具體結構如圖5所示,主要分為3個部分:
臺站:即臺站的主機,用來訂制Agent并接受Agent返回的最后結果
AgentHome:臺站向網絡節點發送Agent的中轉站,其本身也是一個Agent,屬于臺站訂制的Agent的上層,用來協調轉發Agent和Agent的處理數據,是臺站和Agent之間的接口,一個區域的幾個臺站共用一個AgentHome。為了節約網絡資源,AgentHome還要負責最短路徑的查找,以便使存有所需數據的最近的服務器上的Agent工作。
Agent:臺站具體訂制的,用來完成氣象數據的按需獲取和分析工作,通過AgentHome統一協調工作。
圖5氣象數據按需獲取方案結構
利用Agent作為氣象數據獲取的工具,臺站負責訂制一個Agent,由AgentHome負責分析存在臺站所需數據的節點(包括主站和其他一些存有氣象數據的服務器)的最短路徑,使工作在最短路徑上而且可用的Agent工作。這樣Agent就作為一個監視者不斷的監視節點信息,一旦信息源上的可用數據出現,Agent就立刻做出響應,提取所需數據并進行分析處理,并將所需結果返回給AgentHome。如果臺站主機定制完Agent以后就處于離線狀態,這些Agent照樣自主運行而不受任何限制,然后將計算結果返回給AgentHome,AgentHome檢測到臺站主機在線時就立即將結果轉發給臺站,由臺站技術人員完成進一步的處理工作。而Agent和節點之間具體的數據訪問操作,則是通過OGSA-CAI結構框架來實現的。
4.2OGSA-DAI組件的應用
在圖6的操作中包括一個Agent,一系列的OGSA-DAI組件和網格數據傳輸服務,這些GDS中均存在Agent所需的數據。圖中橢圓OGSA-CAI組件,矩形表示Agent,綠色箭頭表示控制信息,紅色粗箭頭表示GDTS(GridDataTransferServices)?,F在要做的工作是(1)獲得從數據源1和數據源3中合成的數據;(2)將數據源1、2、3中所獲得的合成數據傳給第三方(AgentHome)。
圖6工作流程
Agent使用OGSA-DAI的步驟如下:
(1)找到DAISGR的位置并發送一個它要請求的服務的描述給那個DAISGR。描述大概是3個可訪問的數據源和請求的操作。
(2)DAISGR用一個表明所請求的GDS不存在的指示作為應答,但同時提供了一個的GDSF列表,GDSFs可能產生請求的GDS。
(3)在進行一番對話后,客戶選擇其中的一個GDSF。3個請求對應選中的GDSF上的CreateService操作,GDSF請求所需的GDS的創建。
(4)選中的GDSF負責3個GDS的創建和初始化,并且為3個請求源逐個創建OGSA-DAI適應性,而且為對應客戶的每個GDS返回一個GSR(包括一個GSH(GridServicesHandle))。
(5)在每個GDS被查詢后,即用FindServiceData操作確定它的能力的詳細細節(不顯示)后,客戶發信息給每一個GDS表示操作(如,查詢、更新、巨量裝載)被請求執行。在本例中:
·GDS1應該傳送一批數據(從一個查詢操作)到GDS2并發送一個數據流到GDS3,這些數據流和批數據被GDSs上操作利用。
·GDS2接受一批GDS1操作的數據和從GDS3來的數據流。GDS2應該建立流向第三方的數據流。
·GDS3應該執行一個操作發送一個數據流(從一個關于來自GDS3的數據的操作和一個數據源3的查詢)到GDS2。
對每一個數據傳送者都有一個它怎樣被執行的描述。
(6)GDS1用一個GDTS傳送指定的批數據到GDS2,用另一個GDTS傳送一個數據流到GDS3。如果由GDS1執行的操作被說明是并行的,這可以持續并發發生。
(7)GDS2使用進來的數據流、它自己的數據和一個發送一批數據到Agent的GDTS,
(8)并且GDS2初始化針對第三方的數據流。
5結論
本文根據Agent在網格計算中的應用和OGSA-DAI進行了氣象網格中的氣象數據獲取方法的研究,主要為了解決基層氣象臺站每天都要接受冗長的氣象數據來進行預報的問題,有效地節約了網絡帶寬,提高了接收和分析氣象數據的效率。使用該方法通過對Agent進行相應的設置,減輕臺站的負擔,有效的節約了帶寬,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和實時性。隨著網格技術的發展,這一方法一定能夠發揮其自身的優點,擴展新的氣象數據處理應用和服務。
參考文獻:
[1]FosterandC.Kesselman.TheGrid:BlueprintforaNewComputingInfrastructure,MorganKaufmann,SanFransisco,CA,1999
[2]都志輝,陳渝,劉鵬.網格計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NeilHardman,AndrewBorleyandJamesMagowan.OGSA-DAI:Alookunderthehood.
,
[4]FosterandC.Kesselman,et.ThePhysioligyoftheGrid.
/research/papers/ogsa.pdf,2002
[5]/grid/paperppt/bigfile/Conference/ISIT/gyd-SSC_Grid.ppt
[6]高敬瑜,趙岳松.基于OGSA的網格數據訪問與服務.計算機工程.2004-5
agent技術集軟件、通信、分布系統的技術于一體,agent具有封裝私有特征的能力、靈活的協調能力和更好的網絡適應性,具有比對象粒度更粗、抽象級別更高的特征,更符合人的認知過程。技術是適應網絡平臺的一種新型軟件技術,為分布開放系統的分析、設計和實現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途徑,為網格計算思想的實現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手段。其優點可概括為:(1)節約網絡帶寬、(2)提供實時的遠程交互、(3)支持離線計算、(4)實現負荷卸載、(5)易于服務、(6)增加應用的強壯性、(7)提供平臺無關性。
3.1Agent在網格計算中的應用模型
Agent的優點使得它有重大的應用價值,在網格計算中可以應用在很廣泛的范圍。目前網格計算技術中,開放網格服務體系結構OGSA成為研究和討論的熱點。在OGSA下,應用Agent技術可以采用基于BDI的Agent模型,由四元組(M,Ag,S,F)組成,見圖4。
圖4基于BDI的Agent模型
其中:
M是ModelofGridServices,表示agent對網格服務和自身狀態的認識;
篇13
2)實時地面氣象資料質量控制流程
實時地面氣象資料包括正點(加密)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應急加密文件和報文文件等三類,以逐小時自動觀測氣壓、氣溫、降水量、相對濕度、風向、風速等氣象要素的數據文件為質量控制對象。如圖2所示,對于實時地面氣象資料寧夏建立了臺站級、省級、國家級三級質控業務流程,實行3級質量控制:對于實時地面氣象資料,質量控制主要是針對報文代碼進行格式檢查、內部一致性檢查、極值檢查和完整性檢查,信息反饋均以人工為主。
1.2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質量控制方法
1)傳統的氣象資料質量控制方法仍是主要的質控工具:
傳統的氣象資料質量控制方法主要是根據氣象學、天氣學、氣候學原理,以氣象要素的時間、空間變化規律、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的規律以及觀測記錄必須符合的關系,分析氣象資料的合理性。我國現行采用的地面氣象資料質量控制方法和國外的質量控制結果表明,無論是人工觀測資料還是自動觀測資料,仍以邏輯檢查、格式檢查、氣候界限值或要素允許值檢查、氣候極值檢查、內部一致性檢查、時變檢查、持續性檢查、空間一致性檢查等傳統的質量控制方法為主要的質量控制工具。對于邏輯檢查必須符合如低云量≤總云量≤10成、相對濕度≤100%、各時日照時數≤1.0h、電線積冰厚度≤直徑等關系,否則為錯誤記錄。對于內部一致性檢查分為兩種情況:a.同類要素之間,如:日最低氣溫≤當日各定時氣溫≤日最高氣溫;極大風速≥最大風速≥10min平均風速;當風向為“C”時,風速≤0.2m/s等,若不符合時,其中至少有一方為錯誤值。b.不同類要素之間。如露點溫度、水汽壓、海平面氣壓3個要素采用本站氣壓、氣溫、相對濕度直接計算來進行質量控制。對于氣候界限值或要素允許值檢查,地面氣象資料質量控制體系中規定的部分要素允許值范圍如表1所示,超出此范圍為錯誤記錄。
2)人機交互質量控制技術的結合
地面氣象觀測記錄之間的相互關聯是十分復雜的,對不符合氣候極值檢查、內部一致性檢查、時間一致性檢查等的數據;要素之間不配合的數據如降水與天氣現象、視程障礙現象與能見度、日照、輻射與地溫等,特別是對于一些特殊天氣事件如大幅度降溫、高溫、高濕、等溫事件及有積雪時地溫的變化等問題的判斷還要人工進一步判斷,因此,必須采取計算機自動質量控制和人工判斷相結合的方式。在各級質量控制中,以計算機質量控制為主,以人工判斷為輔,才能保證完整的質量控制。
3)利用歷史資料和統計檢驗相結合:
利用計算機使用大量的歷史地面氣象資料,用統計檢驗的方法,對異常地面氣象資料和因儀器漂移而造成的錯誤記錄及非均一性地面氣象記錄的判斷也是一種較好的質量控制方法。
2寧夏質量控制體系的發展方向
2.1建立寧夏自動站實時數據質量控制系統
以“省級自動站實時數據質量控制系統”為基礎,搭建“寧夏地面自動站實時數據質量控制系統”,對寧夏所屬的國家級地面觀測自動站及區域自動站實時觀測資料進行質量控制。通過WEB平臺提供寧夏地面自動站實時觀測資料的質量控制結果及臺站疑誤數據反饋結果的查詢,生成自動站疑誤數據有效反饋率統計報表。并根據質量控制結果,結合氣象業務及不同用戶的應用需求,分別建立未經質量控制的自動站要庫、帶有質量控制碼的自動站要素庫及高可靠的自動站要素庫等不同質量控制級別的應用數據庫。通過WEB平臺提供不同級別質量控制后的全區自動站質量控制數據服務和數據查詢。
2.2開展寧夏實時和歷史資料一體化業務
現代氣象業務對氣象資料時效性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實時與歷史地面氣象資料同步是地面氣象資料業務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建立完善的地面氣象資料質量控制體系尤為重要。依托中國氣象局下發的“氣象資料業務系統(MDOS)”,建立寧夏實時與歷史資料一體化質量控制系統及信息反饋機制,結合質量控制業務中使用的質量控制方法,參考天氣因素及其特殊天氣事件的影響、氣象要素日變化和地理條件對數據質量標注的影響,建立寧夏26個國家級臺站地面質量控制參數規則庫,實時滾動地對分鐘數據、小時數據進行質量控制,疑誤信息人機交互處理,確保地面氣象觀測數據的質量,實現臺站、省、國家三級資料同步一致,逐步消除實時和歷史地面氣象資料的界限,以“時效和質量協調并重”為原則,充分發揮寧夏地面自動站觀測網的作用,滿足研究城市局地氣候、分析局地小氣候規律、做好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預報、精細化天氣預報等應用時效的現代氣象業務工作需求。
2.3開發寧夏自動站觀測數據質量評估業務軟件
在寧夏現有的3級氣象資料質量控制的基礎上,以氣象資料質量評估技術指標與方法為基礎,研究和開發適合寧夏特點的自動站觀測資料質量評估業務系統,以全區26個國家級地面氣象站觀測數據為參考,確定寧夏自動站觀測要素的錯誤數據、疑誤數據判定標準,利用氣候界限值或允許值范圍檢查、要素內部一致性檢查、要素空間一致性檢查等方法對寧夏任一地域范圍、任一時段自動站觀測數據進行錯誤率、疑誤率、缺測率、正確率的質量評估,實現寧夏自動站地面氣象觀測數據質量評估的高效、客觀、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