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醫學研究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A、科學性B、創新性C、商業性D、可行性
2、實驗設計要考慮的3個基本原則是(A )
A、對照原則、隨機化原則、重復原則B、對照原則、隨機化原則、安全原則
C、對照原則、隨機化原則、倫理道德原則D、對照原則、隨機化原則、降低實驗成本原則
3、在選用實驗效應指標時,主要應考慮的依據是(A )
A、客觀性、特異性、靈敏性、精確性B、客觀性、特異性、精確性、實用性
C、實用性、特異性、靈敏性、精確性 D、客觀性、實用性、靈敏性、精確性
4、關于誤差的敘述,下列哪項不正確( D)
A、系統誤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B、隨機誤差不可避免
C過失誤差應盡量避免D系統誤差引起的觀測值一般比真值要大
5、實驗設計選用對照時,下列哪項為不完善對照而應盡量少用(C )
A、空白對照B、歷史對照C、標準對照D、實驗對照
6、關于隨機分組的方法,下列哪項不正確(C)
A、抓鬮法B、抽簽法C、隨機分組即隨意分組D、隨機表法
7、制作人體腫瘤動物模型最常選用的動物是(C)
A、小白鼠B、大白C、裸鼠D、倉鼠
8、醫學論文中最值得讀者關注的是(D )
A、摘要B、結果C、討論D、引言
9、結構式摘要包括(B)
A、目的、方法、統計、結論B、目的、方法、結果、結論
C、前言、目的、結果、結論D、背景、方法、結果、結論
10、獲取參考文獻不正規的途徑是(C )
A、萬方數據庫 B、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
C、零次文獻 D、PubMed數據庫
11、為研究不同濃度的藥物A對糖尿病的作用,設計了如下實驗、應用3個濃度的藥物A作用于糖尿病大鼠,然后
觀察大鼠的血糖變化。那么該處理因素屬于(D )
A、單因素單水平 B、單因素二水平
C、兩因素三水平 D、單因素三水平
12、制作人體發熱、解熱動物模型最常選用的動物是(C)
A、小白鼠B、大白鼠C、家兔D、倉鼠
13、醫學寫作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強調(A)
A、科學性和創新性B、創新性和可讀性C、科學性和可讀性D、規范性和科學性
14、下列哪項不能成為實驗對象(A)
A、病人B、動物C、細胞D、效應指標
15、關于誤差的敘述,下列哪項正確(C)
A、系統誤差不具方向性B、隨機誤差可完全避免
C、過失誤差應盡量避免D、系統誤差引起的觀測值一般比真值要小
16、整理資料性研究論文,又稱為(A)
A、綜述、進展 B、回顧性研究論文
C、經驗總結性研究論文 D、觀察性研究論文
17、下列哪一項不是臨床研究設計的特點(D)
A、不能在人身上復制疾病模型 B、樣本一致性較差
C、觀察結果離散度大 D、觀察條件容易控制
18、偶然誤差的數據特點不包括(B)
A、個體差異反應 B、數據差異具有方向性
C、數據常呈正態分布 D、可通過統計學處理縮小或排除
19、偏倚的特點(C)
A、數據無規律,隨機變化 B、個體反應差異所產生的變化
C、不能用統計方法控制 D、數據服從正態分布
20、樣本代表性與下列哪項因素無關(D )
A、診斷是否按金標準 B、貫徹隨機化原則
C、分組的組數 D、確定達到統計要求的最低樣本含量
21、下列哪項是評估論文的科學性應考察的內容(D)
A是否按照統計學要求進行實驗設計B、論文是否新穎,見解獨到
C、研究是否針對前人研究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D、研究結果是否填補該領域的空白
22、實驗設計的統計學要求不包括(C)
A、樣本能代表總體 B、樣本組間具有可比性
C、如是動物實驗,所選動物越高等越好 D、定量指標的統計效率一般高于定性指標
23、對于研究性論著類文章,除下列哪項之外都應是必須的(D )
A、材料與方法B、結果C、討論 D、對本文研究結果的評價
24、當論文結果用表格表示時,所用表格不一定有( C)
A、有表題B、有表注C、自明性D、一般用三線表
25、對論文摘要的要求,不包括(C)
A連續寫,不分段B不采用圖表C不需列出具體數據D用第三人稱寫
26、醫學科學實驗研究的程序不包括(D)
A、科研選題B、實驗設計C、實驗實施D、申請經費
27、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研究與發展”活動的分類,可將醫學科學研究分為(C)
A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發展B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應用研究
C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發展D臨床研究、應用研究、實驗發展
28、醫學實驗的基本要素包括(D )
A實驗動物、實驗條件、實驗結果B實驗條件、處理因素、實驗結果
C處理因素、實驗對象、實驗條件D實驗對象、處理因素、實驗效應
29、控制誤差的手段不包括(D )
A、隨機化B、重復實驗C、交叉的原則D、盡量選用定性指標
30、偏倚的種類不包括(A)
A、定性偏倚B、選擇性偏倚C、混雜偏倚D、測量性偏倚
31、在撰寫申請課題標書時,其中“研究方案”不包括的內容(C)
A、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問題B、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C、研究基礎D、年度研究計劃及預期進展
32、實驗動物的選擇原則不包括(D)
A、與人的功能、代謝、結構及疾病特點相似B、遺傳背景和已知菌叢明確、模型性狀顯著且穩定
C、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要求D、盡量選擇高等的動物
33、影響實驗動物免疫反應的因素不包括(C)
A、遺傳因素B、年齡因素C、體重因素D、感染因素
34、文獻綜述的種類不包括(D)
A、動態性綜述B、成就性綜述C、學術觀點爭鳴性綜述D、論著性綜述
35、論文標題應具備的條件不包括(B)
A、闡述具體,用詞簡潔 B、文字優美,用詞生動
C、重點突出,主題明確 D、文題相稱,確切鮮明
36、論文實驗結果的常用表達方式不包括(DE)
A、文字B、圖C、表D、視頻E、錄像
37、論文中著錄參考文獻的原則不包括( A)
A、優先選擇零次文獻B、著錄親自閱讀過的和在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獻
C、只著錄公開發表的文獻D、著錄最必要、最新的參考文獻
38、臨床醫學類論文的類型不包括( D)
A、臨床研究類論文B、臨床病例分析C、臨床病例討論 D、臨床免疫研究
39、論文討論部分撰寫注意點不包括( D)
A、一般采用第一人稱,而不用三人稱B、不能漫無邊際或面面具到,而應該重點突出
C、不盲目夸大本人結果的意義、價值D、一般不用文學性詞匯
40、醫學論文圖、表應用要求不正確的是( B)
A、圖、表應具自明性B、表、圖題在表、圖的上方C、一般采用三線表D、圖、表中文字盡量簡潔
41、下列誤差中最應該避免的是(D)
A、抽樣誤差B、感官誤差C、估計誤差D、過失誤差
42、在評價藥物對病人的療效時,下列哪項對照最應避免選用( D)
A、空白對照B、安慰劑對照C、標準對照D、自身對照
43、隨機化的方法不包括(C)
A、抽簽法B、抓鬮法C、體重法D、隨機數字表與隨機排列表法
44、動物實驗選擇樣本量大小時,下列哪項不正確(A)
A、動物越高等,所需樣本量越大B、所選用的指標越精確,樣本量可適當減少
C、組間樣本越均衡,所用的樣本量可適當減少D、處理因素效果越顯著,所需樣本量越少
45、關于醫學文獻的敘述,下列哪項不正確(A )
A、零次文獻最可靠,為主要應用對象B、一次文獻又稱原始文獻,主要指原創性論文
C、二次文獻又稱報道一次文獻的文獻D、三次文獻主要指綜述、評論、述評、進展等
46、下列哪項屬于一次文獻(A)
A、圖書B、學位論文C、病案資料D、內部資料
47、查閱文獻資料的基本原則不包括(B)
A、先內后外B、先遠后近C、先圖書后期刊D、先專題后廣泛
48、文獻檢索時常用的檢索項不包括(C)
A、主題詞B、作者C、中圖分類號D、文題
49、醫學外文文獻全文的獲取途徑不包括(A)
A、購買文獻所在的雜志B、利用圖書館獲取C、從互聯網上免費獲取全文D、直接與論文作者聯系
50、國家級醫學科研經費申請的主要渠道不包括(B)
A、國家自然科學基金B、希望杯工程C、973計劃D、863計劃
51、研究皮膚燒傷后創面覆蓋效果所選用的最佳動物模型是( A )
A、豬B、羊 C、猴D、鼠
52、醫學論文寫作中實驗結果部分的寫作要求不包括(C)
A、按邏輯順序安排內容B、如實表達,不夸大
C圖表中的內容不需再用文字復述D對結果中的數據應做分析討論
53、醫學論文討論部分的內容不包括(B)
A、對實驗觀察過程中各種數據或現象的理論分析或解釋B、實驗結果的羅列和分析
C、作用機制或變化規律的探討D、同類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及與本文的關系
54、作者署名的原則不包括(B)
A、做出貢獻較大者才能署名B、審閱者需署名C、文責自負的原則D、循名責實的原則
55、論文內容的修改要點不包括(A)
A、在內容的每一個方面,材料是否充足B、內容是否過于簡要,以致讀者難以看懂
C、論文里的所有材料是否都符合作者的主要目的,是否有不必要的材料在內,是否對于推論都有用處。
D、論文的科學性如何
56、基礎醫學實驗性研究論文的寫作格式一般不包括(D)
A、資料與方法B、結果C、討論D、參考文獻
A、材料與方法B、結果C、討論D、參考文獻
58、表格的特征不包括( B)
A、包容性B、客觀性C、精確性D、簡明性
59、醫學論文中表格的構成不一定要有(C)
A、表序B、表題C、表注D、表身
60、下列哪項屬于論文的統計圖(A)
A、直方圖B、大體標本照片C、病理解剖學照片D、儀器描記圖
二、判斷題:正確的在題前括號內打“√”,錯誤的打“×”。
(× )1、隨機分組即隨意分組。
(× )2、隨機分組的目的是使組間達到樣本量相同。
(√)3、歷史對照很難達到組間的均衡,所以應盡量避免選用。
(×)4、小白鼠是制作人體腫瘤動物模型最常選用的動物。
(×)5、醫學寫作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強調規范性。
(√ )6、論文摘要中盡量避免用數據。
(×)7、在對動物進行有創實驗時,盡量避免使用麻醉藥,以排除麻醉藥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8、因為病人可以和試驗者進行交流,所以病人試驗的條件比動物試驗容易控制。
(×)9、隨機誤差不可避免,而系統誤差完全能避免。
(√ )10、兩組計量資料間的比較都可采用t檢驗。
(× )11、只要按照隨機抽樣,則樣本就能代表總體。
(×)12、論文摘要盡量用第一人稱撰寫。
(√)13、在選用效應指標時,應盡量選用特異性高的指標,而指標的靈敏性則應放到第二位。
( ×)14在臨床試驗中,衡量組間差異有無意義的金標準是統計學差異
(√)15、醫學科研樣本量的確定一般均需做預實驗。
(√)16、論文中的表題放在表的上方,圖題放在圖的下方。
(√)17、論文中“25%~31%”不能寫成“25~31%”。
(× )18、在論文寫作時,為使問題說明清楚,在問題闡述時盡量多用比喻。
(×)19、科研選題中要遵循的首要原則是實用性。
()(√)20空白對照一般用于動物實驗,而人體實驗少用。
三、名詞解釋
1、處理因素:簡稱因素,一般是指主動施加于受試對象的某種外部干預,實驗目的就是闡明某些處理因素作用于受試對象的效應
2、試驗效應:是處理因素作用于受試對象的反應,是研究成果的最終體現,也是實驗研究的核心內容,它通過實驗指標來表達。
3、隨機誤差:又稱偶然誤差,是由于一系列有關實驗因素的微小隨機波動引起的方向不定又可相互抵償的誤差,是在排除了系統誤差后依然存在的誤差。
4、系統誤差:是指在一定實驗條件下,由于某種原因使得觀測值出現偏差,這種偏差有一定傾向性,是一種恒定誤差。5、偏倚:是由某些非研究因素干擾所形成的歪曲了處理因素真實效應的偏差。
6、對照:是比較的基礎,對照的意義在于鑒別處理因素與非處理因素的差異,消除和減少實驗誤差。
7、配對設計:是將觀察對象配成對子,每對中的個體施以不同處理
8、一次文獻:又稱原始文獻,凡以作者本人的工作或科研成果創作的原始論文,不管是否引用或參考了他人著作,也不考慮用何種出版形式,均屬一次文獻。
9、零次文獻:是指形成一次文獻之前的信息,知識,即尚未形成文字記載的知識或未公開發表的文字材料,或非出版型文獻。
10、SCI:即美國【科學引文索引】,于1961年創刊,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是一個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
11、PubMed:是 NLM 附屬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編制的生物醫學文獻網上檢索系統,免費提供醫學護理學牙科學,獸醫學等文獻。
12、動物模型:是指醫學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疾病模擬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和相關材料
13、關鍵詞:是表達科技文獻的要素特征,且具有實質意義的詞或詞語,是一種使用相當廣泛的檢索語言。 。14、三線表:由一般卡線表經簡化和改造而成,它以卡線為基礎,欄頭取消了斜線,省略了橫豎分割線,通常一個表只有3條線,即頂線,底線和欄目線。
15、直方圖:用來表示連續性資料的頻數分布。其縱坐標是半對數尺度標值,以不同長度的直方面積代表數量,以各直方聚合情況代表頻數分布。
四、問答題
1、醫學科學研究的程序是什么,各程序在實施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醫學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1)選題,其注意事項:a突出創新性b注意可行性c注意項目水平d多在學交叉點上選擇課題2)文獻綜述與課題設計,研究方案要求:a.盡量全面、詳細,并清晰b.技術路線可用流程圖、或表格的形式表達c.突出課題的科學性、可行性、結論的可靠性3)實驗觀察,要求:a認真細致,善于觀察和思考。b做好實驗記錄。c由專人負責觀察和記錄,盡量減少誤差,4)資料分析總結,注意事項:準確、恰當;實事求是,5)撰寫論文,作為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即要具備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又要具備歸納和表達研究結果的能力,6)結題與鑒定,7)申報科技獎勵
2、醫學實驗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什么,在設計各基本要素的具體項目時應注意那些問題。 醫學實驗的基本要素包括處理因素,實驗對象和實驗效應三部分。(1)處理因素,簡稱因素,一般是指主動施加于受試對象的某種外部干預,實驗目的就是闡明某些處理因素作用于受試對象的效應。在確定處理因素是應注意一下問題,以控制各種混雜因素的干擾作用,1)處理因素的數目與水平,2)處理因素的標準化,3)搜索非處理因素(2)實驗對象,又稱受試對象,是指研究者施加處理的對象。實驗對象要合乎實驗目的,所選實驗動物對處理因素藥敏感,應使實驗動物變異小,穩定,最好用同胎或近交系動物,要有普遍意義或接近人類的反應(3)實驗效應:是處理因素作用于受試對象的反應,是研究成果的最終體現,也是實驗研究的核心內容,它通過實驗指標來表達。選擇指標的依據是客觀性、特異性、靈敏性和精確性。
3、誤差的種類有哪些,控制誤差的方法有哪些。
誤差的種類:抽樣誤差,感官誤差,條件誤差,分配誤差,非均勻誤差,順序誤差, 過失誤差, 估計誤差。誤差的控制方法:1)隨機化,實驗的抽樣與分組必須隨機化; 2)均衡化,就是使實驗與對照的非處理因素均衡統一 ;3)交叉的原則,它和均衡化是同一性質的;4)重復實驗或平行實驗,是加大樣本可靠性的一種手段,測定某個指標時,最少取兩個平行樣。
4、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如何實施。
實驗設計的原則:1)隨機原則:即運用“隨機數字表”實現隨機化;2)對照原則:只有通過對照的設立我們才能清楚地看出實驗因素在當中所起的作用;3)重復原則:所謂重復原則,就是在相同實驗條件下必須做多次獨立重復實驗.一般認為重復5次以上的實驗才具有較高的可信度;4)平衡原則:應充分發揮具有各種知識結背景的人的作用,群策群力,并注意時間上的分配;5) 彈性原則:在時間分配圖上留有空缺;6) 最經濟原則:包括在資金的使用上,也包括人力時間的損耗上。
5、醫學科研課題申請書中的立論依據是申請書中最重要的部分,
應如何書寫。
立論依據包括研究目標,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及參考文獻等內容。要填好這一欄,必須充分查閱文獻資料,熟悉本領域的國內外最新進展,并能結合自身特點,提出假說與研究目的;必須充分重視所提問題的創新性。并注意:1)格式清晰,邏輯合理,對研究意義的敘述要簡明扼要,恰當謹慎,實事求是,2)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分析要全面,透徹,對提出的研究目標要合理,恰當,3)對理論依據的推測和假設必須嚴謹,科學,4)語言要科學,準確,切忌含糊。
6、醫學科學研究中實驗動物的選擇原則是什么。
1)選用與人的機能、代謝、結構及疾病特點相似的實驗動物動物的種系發展階段在選擇實驗動物時應是優先考慮的問題2)選用遺傳背景明確,具有已知菌叢和模型性狀顯著且隱定的動物3)選用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的要求的動物,是保證實驗成功的關鍵問題4)選擇不同種系實驗動物存在的某些特殊反應;5)選用人畜共患疾病的實驗動物和傳統應用的實驗動物。
7、國內外常用的計算機醫學文獻數據庫有哪些,各有哪些特點。
主要涉及藥學研究、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法醫學和衛生管理等領域,與 Medline 相同,可在多個檢索系統中使用,以光盤,網絡數據庫等形式提供服務,設有21個專題數據庫。4)BIOSISPreviews :由美國生物科學信息服務社建立,是世1)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編制的綜合性中文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內容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中醫學等多個領域,是國內收錄醫學期刊種類最多的數據庫,該庫具有多種詞表輔助檢索功能,包括分類表、期刊表等。檢索途徑多,可提供全文鏈接,檢索界面友好,使用方便。2)Medline 和 PubMed :Medline是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制的權威性、綜合性醫學文獻書目型數據庫。它收錄了美國《醫學索引》《牙科文獻索引》和《國際護理索引》的全部文獻,在多個檢索系統中均可使用,以光盤,網絡數據庫等形式提供服務;PubMed 是 NLM 附屬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編制的生物醫學文獻網上檢索系統,免費提供醫學、護理學、牙科學、獸醫學等文獻,它鏈接廣泛、收錄全面、更新及時、檢索途徑多,并提供自動匹配檢索功能,為醫務人員最常用的數據庫。3)EMBASE: 是國際著名的 ElsevierScience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生物醫學與藥學文摘數據庫,收錄文獻界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收錄文獻最多,覆蓋面最光的數據庫,涵蓋了美國《生物學文摘,BA 》,《生物學文摘/綜述、報告、會議文獻,BA/RRM 》和《BioResearchIndex》三種檢索工具的全部內容,是獲取生物醫學研究信息的主要來源。
8、醫學論文結果部分中數據用表格或圖表達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1)表格要精選,2)形式要合適,3)設計要合理,具體要求是:科學嚴謹、富于邏輯、完整可靠、簡潔明快、易讀易懂;醫學論文結果部分中數據用圖表達時應該注意:醫學論文中的圖著重表現事物的結構、各組成部分的內在聯系或相互位置關系。要求:插圖必須精選,插圖種類要合適,插圖形式要合理,插圖表達要規范。
五、實驗設計題
1、某學者偶然發現藥物A對治療糖尿病有效,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驗證它。
篇2
內容提要:“非愛行為”符合靈魂醫學soulmedicine理論中的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穩定定律以及生存發展定律,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穩定定理,付出就應該得到回報,對當事人雙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否則,任何一方都會不安的,這極有利于人類自身健康發育成長以及社會良性進步等,目前心理學把“非愛行為”作為病態行為,顯然大錯特錯了,將導致嚴重后果,人類正氣不能上揚,邪氣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會道德混亂,無益于人類自身健康發育成長以及社會良性進步等。
我們知道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譬如夫妻和戀人之間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對話:“你看看,我就為了娶你,放棄了什么什么;我就為了這個家,才怎么怎么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不少母親也經常會對孩子說:你看看,自從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變老變丑了,我一切都犧牲了,都是為了你,你為什么不好好念書呢?另外老師也可代表國家對你說:國家培養了你,你又不好好學習,將來不能做大的貢獻,你對得起國家嗎?
總之,都可以說你——你既對不起任何人,又對不起自己,還對不起自己的民族、國家以及全人類等。
所有這些,都可以稱為非愛行為,因為,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所進行的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這種行為難道不可取嗎?若錯,養兒防老如何解釋,并且它符合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穩定定律以及生存發展定律
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穩定定理,付出就應該得到回報,對當事人雙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心理平衡,否則,違背了人生三定律,因此,任何一方都會不安的。
試想……
這應該作為基本道德規范社會準則來推崇,不是嗎,對外人“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對親人難道不更應該如此嗎?極有利于人類自身健康發育成長以及社會良性進步等,并且在法律層面也作了最底保障,不是嗎,遺棄罪、虐待罪等,各國都有立法。
同樣也符合人生生存和發展定律。
作為一個正常人這種行為不但很容易接受,而且還能不假思索的做到,更不存在對抗了。但對極少數人格、道德以及社會病態患者則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這是很好理解的,并用相應信使干預誘導即可。
目前心理學把“非愛行為”作為病態行為,顯然大錯特錯了,將導致嚴重后果,人類正氣不能上揚,邪氣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會道德混亂,無益于人類自身健康發育成長以及社會良性進步等。
從靈魂醫學soulmedicine利己三定律科學高度進一步分析,前面討論的都是生物利己三定律中的第一、第二層次水平,我們應該崇尚最高層次的完善人生完善自我境界,追求付出的快樂,避開奢求回報的煩惱,這種境界難道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嗎?可惜生物利己三定律決定了只有一部分人進入這一境界,然而生物適應與誘導學說又為我們指明了人們進入這一境界的可能性,概率學說又推出了進入這一境界的概率。哀哉、喜哉、了哉!
參考文獻
篇3
每一個實驗室的每一個實驗都應該有標準的操作規程,包括試劑的配制、保存以及實驗流程步驟,從根本上保證實驗的可重復性。每一個剛進入實驗室的研究生都要經過嚴格的標準化的實驗技能培訓。可以是實驗室技術人員示教,可以是外請工程師的培訓講解,但更多的是博士生帶碩士生,高年級帶低年級的梯隊結構,讓新生在進實驗室后熟悉實驗室設備的基本操作,在博士或師兄的幫助和指導下快速積累實驗技能,盡快提高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使他們能夠更早地掌握從事本專業科學研究所必備的知識和技巧,從而使更多的研究生得到鍛煉。有助于樹立團結互助的科研精神,并形成實驗室研究生"自我管理"的運行模式。為了能夠順利開展實驗,每位學生都在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盡一切可能在實驗中減少失誤,少走彎路。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醫學科研實驗的成敗與水平許多情況下就取決于實驗操作細節。例如,所有需要4℃保存的試劑、樣品在使用時,必需放置于冰盒里;加抗體、反應酶時,要求必須在冰箱旁加,并且速度要快;加樣器的使用方法,平時在這些細節上多注意,就可以提高實驗結果的水平,延長儀器設備的使用。
3臨床技能的前期培訓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主要以培養高水平臨床醫師為目標,其教育的核心是培養研究生的臨床操作技能。但目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均制約了研究生的培養,嚴重影響了培養研生的素質與臨床操作能力。嚴格規范的實驗室管理為確保和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提供了保障。我們所在的西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醫師協會微創心臟外科和重癥心臟瓣膜外科的培訓基地,每年有大批的研究生、進修生進科室進修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心血管外科學知識,了解更多的心血管外科學相關的新業務和新技術,是帶教教員與學員共同努力的目標。心臟血管外科的每一例手術均為特大手術,任何一點疏忽都可導致大的失誤,因此學員在進修學習中親自動手,進行手術操作的機會很少。而實驗室進行的動物實驗給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練習機會。對于一些具備一定基礎理論知識和熟練外科技巧的學員,可以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指導他們進行一些手術操作,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能幫助他們發現弱點進行針對性練習。如經常有學生在縫合時習慣應用止血鉗夾針,這樣進行心內操作很容易損傷心內結構。再如心臟外科手術野位置較深,在打結時容易出現打不緊和撕裂組織的危險,因此平時應多練習打滑結和原位打結技術。由此可見,實驗室為每位研究生從學生成為醫生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篇4
1.2BOLD信號分析BOLD-MRI數據是典型的隨時間變化的數據類型,傳統的MRI數據處理方法可以用來處理BOLD數據。其在評估勞累型骨筋膜間室綜合征微循環變化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Mc-FaddenD等[10]利用3.0T小孔徑MRI儀、采用正交發射—接受肢體射頻線圈證實BOLD在無創評價勞累型骨筋膜間室綜合征微循環方面非常有效。在這項研究中,BOLD成像序列采用GRE-EPI(α,700;TE/TR,35/250ms;FOV,24cm×24cm;矩陣64×64),采集時間12.8min,總共采集3072幅圖像,平均每幅圖像采集4秒鐘。實驗分兩部分,先采集靜息態BOLD信號,然后進行30min的高強度運動,再次采集BOLD信號。參考T1WI或T2WI圖像測量相應部位(比目魚肌、腓腸肌、脛骨前肌)的T2*值,然后把這種依時間變化的BOLD信號,按照生理頻率(呼吸頻率和心率)通過傅里葉轉換成頻率模式,結果反映心率(1.8Hz)和呼吸頻率(0.7Hz)的波峰在比目魚肌更容易被觀察到,肌肉運動后,其峰值明顯上升。而勞累型骨筋膜間室綜合征的患者在脛骨前肌卻觀察不到這種波峰。勞累型骨筋膜間室綜合征的脛骨前肌缺乏反映心率和呼吸頻率的波峰,其機制與筋膜間隔壓力升高,壓迫、阻斷血流有關。比目魚肌在0.4Hz處觀察到的波峰可能與微循環的氧合狀態有關。勞累型骨筋膜間室綜合征患者所有波峰均下降,提示氧合血紅蛋白和去氧血紅蛋白的比值下降。現有的MRI評價組織微血容量主要是通過靜脈快速團注釓對比劑動態增強掃描方法,但這種快速成像方法并不能動態觀察這種依賴時間的微循環變化,BOLD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影響BOLD信號改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BOLD信號的解釋不僅僅需要校準過程,而且需要考慮肌肉血容量、血管結構(包括微血管密度、平均毛細血管間隙等)以及場強方向等。事實上這些因素是很難完全滿足的,因此BOLD在分析肌肉血氧含量方面被認為是相對或半定量[11]。
2ASL在骨骼肌中的應用
篇5
當前,國際體育組織已經認識到,實施較長周期的、基礎性的運動醫學知識促進工作和教育投資,才是相對高效與合理的,并能夠根本解決體育教學過程中知識匱乏的根本途徑。
運動醫學知識促進問題應該汲取前車之鑒,以宣傳教育為主,潛心下去做一些長期工作。在運動員教育實踐過程中,必須反復強調運動醫學知識促進效果,乃至運用個案宣講形式,讓學生們對生命和健康褒有敬畏之心。
另外,運動醫學知識促進計劃的不同影響能夠扭曲反映到對這些數據的推論是無效的程度。來控制運動醫學知識促進的影響理論已經被廣泛地議論,加之從匿名到統計方法應用的補救措施。目前,運動醫學知識促進計劃正面臨困難,試圖排除運動醫學知識促進的影響,研究者必須開發出新的體育教學改革解決方案。在未來的研究中,這些可能會導致通過領域和方法的獨特組合。運動醫學知識促進的影響是有限的,在對學生們的行為和社會認知的措施客觀信息的背景下,這個工作的難度在于它需要在同一個人身上有相同的客觀地信息。在最近完成的運動醫學知識促進研究成果中,已經從綜合學科研究法中取得了進步。
篇6
1中醫古代文獻整理
古老的中醫文獻對心衰的描述早有記載。《素問·逆調論》云“若心氣虛衰,可見喘息持續不已”,“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指出了陽氣虛衰,水氣射肺的征象。《素問·脈要精微論》云“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指出脈診提示心衰以氣虛、瘀血為病因。漢代張仲景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與心衰有關的“支飲”與“心水”兩個疾病的概念,如《金匱要略·痰飲篇》云“膈間之飲,其人喘悶、心下痞堅,面色黎黑”,《金匱要略·水氣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悸,其人陰腫”,指出陽虛水泛之征,并在傷寒論中創造性的提出真武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至今仍是治療心衰的主要方劑。《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指出心衰病因是氣虛痰飲。《傷寒明理論》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氣虛,二者痰飲”。宋代趙佶《圣濟總錄·心臟門》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則健忘,心熱則多汗,不足則胸腹協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體強”,《醫參》中記載“主脈,爪甲不華,則心衰矣”以及《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則喘”,指出了心衰的臨床表現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據中醫理論“心主血脈”、“諸氣皆屬于肺”、“脾主運化”、“腎者水臟,主津液”,中醫認為心衰的發生主要在于臟腑的虛損,病位在心,并與肺、脾、腎的功能紊亂有關,與氣、血、水關系密切,[3]歸屬于心悸、咳喘、水腫、積聚等范疇。病理特點是本虛標實,心陽(氣)虛為本,水停血瘀為標。病機認為是氣虛血瘀、陽虛水泛、陰虛生熱、聚濕成痰,從而出現心悸、短氣、喘息動則尤甚、不能平臥、少寐、尿少浮腫、腹脹納少、舌質淡或暗,苔薄白或黃膩。盡管近年來中醫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基本趨于一致,但仍各有側重。[4]。
2臨床應用概況
辨證論治始終是中醫診療特色,盡管目前辨證各有千秋。辨證分型[5,6]主要有:①心肺氣虛——益氣養心——養心湯,生脈散,歸脾湯加減。代表醫家史載祥,許心如,成啟予等。②氣陰兩虛——益氣養陰——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代表醫家:顧景琰等。③陽虛水泛——溫陽利水——真武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加減。代表醫家:陳鼎祺,鄧鐵濤,韓子江,廖家楨,馬連珍,刑月朋,趙錫武,秦伯末等。④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湯加減。代表醫家:湯益明,李介鳴,劉家駿等;⑤陽氣虛脫——回陽救逆——參附龍牡湯,四逆湯加減。代表醫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繼學等。同時還有張銘熙溫陽利水活血方(炙附子10g,干姜10g,白術15g,豬苓15g,茯苓20g,葶藶子15g,川芎10g,延胡索15g,水蛭6g,炙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服,15天為1療程,兩組共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結論:溫陽利水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可明顯減輕癥狀,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曲營等運用生脈散為主方加味治療氣陰兩虛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顯著。李雪瑞,董飛俠以強心合劑基本方:紅參6g(另燉),黃芪30g,熟附子10g(先煎),麥冬12g,五味子10g,葶藶子12g(包煎),北五加皮10g,澤瀉15g,丹參30g,川芎12g,赤芍12g,炙甘草10g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治療CHF療效滿意。[7]趙金鐘用強心合劑紅參6g,麥冬15g,五味子10g,附子10g,北五加皮6g,葶藶子30g,車前子20g,茯苓12g,白術10g,丹參20g加減益氣活血利水治療CHF療效滿意。[8]陳曉虎,丁以艷,唐蜀華,蔣萌,洪建軍強心合劑由黃芪、附子、丹參、葶藶子等藥物組成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佐以養陰的冶法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一定的療效。[9,10]幾千年來,運用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心衰的效果顯著,于是許多學者進行了關于中藥改善心功能機理的研究:①一是心氣虛與心功能的研究。中醫學認為“心主身之血脈”,心氣是推動血脈運行的動力,與現代醫學所說的心臟泵血功能一致。許多研究資料表明,心氣虛患者的左心功能異常。用超聲心動圖對心氣虛患者的左心功能研究發現,心氣虛者的每搏輸出量,每分排血量減少,射血分值,射血指數,左室心軸縮短百分率均值減少,與其他虛癥比較,有高度顯著性。②二是治療研究。單味藥的研究:葶藶子,附子,羅布麻根,福壽草,北五加皮等有類強心甙作用,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附子,黃芪,丹參,紅花,當歸,川芎,赤勺,回心草等可擴張血管,減輕心臟后負荷;黃芪,茯苓,豬苓,車前子,白術,澤瀉,玉米須,益母草等具有利尿,降低心臟前負荷的作用。復方研究:生脈散經臨床及實驗研究證實,本方具有升壓,強心及改善外周循環的作用,可使心臟收縮力增強和冠狀動脈循環改善[11]。抗心衰I號:葶藶子30~50g,丹參15g,枳實15g。心衰合劑:葶藶子,桑白皮,車前子,生黃芪,太子參,丹參各30g,澤瀉15g,麥冬15g,五味子10g,全當歸10g。中成藥研究:北五加片20mg,3d后改維持量10~20mg/d。丹參注射液,紅花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均可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肌供血,臨床研究可改善心功能。
3研究現狀及思考
一個世紀以來,對CHF機制的認識經歷了不斷深化和完善的過程[12,13]:上世紀40~60年代為心腎學說,認為心衰是心臟受損后搏出量或回心血量降低,即后向性和前向性衰竭學說,主要癥狀是水腫,首選藥物為洋地黃類和利尿劑;上世紀70~80年代為血流動力學說,即前、后負荷學說,認為外周阻力增加是主要成因,故強調在強心、利尿的基礎上使用血管擴張劑,以改善呼吸和四肢乏力;上世紀90年代以來為心室重塑學說,認為CHF發生、發展的基本機制是心室重塑(VentricularRemodelling)。心室重塑是由一系列復雜分子和細胞機制導致心肌結構、功能和表型的變化,是神經激素-細胞因子系統長期、慢性激活的結果。該系統包括腎上腺素能神經系統,主要是去甲腎上腺素(NE)水平升高;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表現為血管緊張素II(AgII)和醛固酮(ALD)水平升高;致炎性細胞因子系統,表現為腫瘤壞死因子(TNF-a)、白介素(IL-6、IL-10、IL-18),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升高;此外,抗利尿激素、鈉尿肽類[主要是心鈉素(ANP)、腦鈉素(BNP)和C鈉素(CNP)]以及內皮素(ET)等水平也顯著升高。CHF病理生理的研究成果帶來了藥物治療策略的根本轉變。隨著現代醫學飛速發展,西醫治療CHF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給中醫藥治療CHF提出了挑戰與機遇。洋地黃、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和β-受體阻滯劑是目前CHF患者常規治療使用的4類藥物,這些藥物的作用已經在大規模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使用中的主要問題是能否充分使用。王振濤等對wistar心衰模型大鼠注射活血注射液(由黨參、黃芪1∶1組成),用放射免疫法測得模型組心肌局部RA、AngⅡ明顯高于假手術組;活血、益氣注射液可以降低心肌局部RA、AngⅡ活性,其作用是由于對心肌局部RA、AngⅡ的內分泌和旁分泌有明顯抑制作用。提示活血、益氣中藥是通過調節內分泌系統活性而治療心衰的機理。蔡輝等對實驗性心衰模型大鼠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測得中藥鹿角方口服液(由鹿角、補骨脂、羊藿、女貞子、沉香等組成)能使心肌Ang1I及血漿Ang1I水平較模型組下降,并與劑量呈正相關。說明中藥對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調節作用已越來越被證實。張道亮研究顯示保心合劑能調控心衰時大鼠神經內分泌水平,具有積極的治療意義。徐偉建等選用Wistar大鼠,采用縮窄腹主動脈法制作心衰模型。隨機分為空白組、模型組、保心合劑高/中/低劑量組、西藥組、偽手術組,給藥4周;用放免法觀察保心合劑對心衰大鼠AngII、IL-6的影響。結果中藥高、中劑量組及西藥組與模型組AngII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模型組與中藥低劑量組無差異。劉革命等選擇37例CHF患者給予康達心口服液治療,治療前后測定患者血漿中的PRA、AngII、ALD含量,同時設27例正常人為對照組。結果:CHF組與對照組比較:PRA、AngII、ALD均有明顯升高,差異有顯著性(P<0.001)。CHF患者在康達心口服液治療前后其血漿PRA、AngⅡ、ALD有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性(P<0.001)。結論:CHF患者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活性增高,康達心口服液對CHF患者RAAS有抑制作用。鄒國輝,劉中勇等中藥強心合劑(制附片10g,炙黃芪20g,桂枝10g,葶藶子20g,丹參20g,白芍20g,茯苓20g,澤蘭10g,益母草15g,桃仁10g,北山楂20g,炙甘草6g)明顯改善患者左心室的舒縮功能,延緩心室重構并且降低血漿BNP水平.是一種治療CHF安全有效的中藥制劑。綜上所述,回顧慢性心力衰竭辨證治療研究歷史,得到的最重要啟示是中醫藥多途徑、多靶向、副作用小的特點治療CHF療效確切,但缺乏嚴格的大規模、多中心的臨床研究和科研評價。21世紀心衰的發生率還將上升,對于心衰辨證治療的標準化客觀化和規范化的統一,超微層面的作用機理以及基因水平的研究,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需要我們從更廣更深的領域進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劉新民,伍漢文.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鑒別診斷與治療學(第一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2.
[2]胡大一,馬長生.心血管疾病生物標志物心臟病學實踐(第六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77-488.
[3]霍根紅.談氣、血、水相關理論與心力衰竭[J].河南中醫藥學刊,1995,10(4):8-9.
[4]張于彬,鄭宗銬.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531.
[5]史大卓,李立志.慢性心功能不全疾病篇心腦血管病(第二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37-387.
[6]沈紹功,王承德,韓學杰等.中醫心病治法大全(第一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15-119.
[7]李雪瑞,董飛俠.強心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60例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1994,4(2):78-80.
[8]趙金鐘.強心合劑治療慢性難治性心力衰竭[J].天津中醫學刊,2000,4,(17),2.
[9]陳曉虎,丁以艷.強心合劑對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動力學及心鈉素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17).
[10]陳曉虎,唐蜀華,成啟予,等.強心臺劑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臨床觀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3,9(2):15.
[1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2002(30):7-23.
篇7
尊重人的自在研究者與受試者以及醫患之間應當建立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橋梁,承認并尊重受試者、患者的自應當成為展開醫學研究的先決條件。以欺騙、哄騙、誘導等方式進行人體試驗尤其是臨床藥物試驗,或是采用未經倫理審查、科學論證即應用于臨床的治療方法,都是違反醫學倫理和道德原則的。
尊重人的知情同意《倫理堡法典》、《赫爾辛基宣言》中均強調了患者或受試者的知情同意權,指出“人類受試者的知情同意是絕對必要的”[3]。知情,就是要求每個受試者參與臨床試驗前必須被充分告知并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研究可帶來的預期利益、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不適;同意,則是指受試者在充分理解試驗相關信息之后,具有選擇和終止參與的權利,且不會因此受到任何懲罰。
保護人的不受傷害醫學研究中所應用的先進科學技術或診療手段,對于受試者、患者而言,往往是“利害并存”的綜合體。對此,醫學工作者在臨床試驗設計或藥物試用上,應將保護受試者、患者的健康作為首要任務,認真權衡利弊,評估風險,力求以最小的損失為代價獲得患者的最大利益。
正確處理臨床醫學科研和醫學倫理關系的基本途徑
強化醫學工作者的倫理道德意識醫學科研是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種社會事業。醫學工作者在醫學科研的主體,保證科研成果造福人類是其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對此,醫學工作者應當強化自身的倫理道德意識,使自身擁有“科學的精神氣質”,在醫學研究中嚴格履行默頓在科學社會學中所提出的“無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原則,自覺加強自身道德素質修養,遵循倫理價值規范,在臨床醫學科研實踐中尊重受試者的利益,科研選題時盡可能客觀、公正、負責任地揭示醫學科研的潛在風險[4]。惟有如此,才能使醫學科研技術的發展在為人類健康帶來福音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化解醫學發展與醫學倫理問題間的種種沖突。
給予醫學科研寬松的環境醫學工作者是醫學科研的主體,廣大公眾則是醫學科研組織開展的土壤,也是醫學研究成果的最終消費者。在現代醫學高科技技術的雙面性凸現的現實環境下,給予臨床醫學科研以寬松的發展環境,關鍵是要培養社會公眾正確的科學倫理觀和道德觀,醫學技術的良性發展提供一個適合的社會環境。要在社會公眾中普及推廣倫理道德知識,破舊立新,重新樹立適應于現代科學技術與人類健康發展的新型倫理道德觀,捍衛科研自由,支持正確的醫學科研活動,也能正確地利用科學的倫理觀捍衛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對醫學工作者的科研活動進行廣泛的社會監督,才能真正保障當代醫學技術的發展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5]。
完善醫學倫理對醫學科研的指導與規范醫學倫理學是指導醫學的健康發展,監督醫學發展的正確方向,防止其誤入背離人道的科學主義歧路的專門學科。要完善醫學倫理對醫學科研的指導規范,關鍵是要發揮好倫理委員會、醫學期刊等組織機構在倫理審查中的監督作用。(1)發揮已有倫理審查組織的監督作用。倫理委員會、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ChiC-TR)等作為具備實體組織形式和建制的醫學科研倫理審查的管理機構,要積極借鑒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GCP聯盟等機構關于醫學倫理問題研究的先進經驗,逐步建立與完善倫理審查工作視察與評價的管理規范,建立起倫理委員會等相關管理機構的標準操作規程,提高倫理檢查的質量。(2)要重視中文醫學期刊在醫學倫理審查中的重要作用。對醫學期刊編輯進行醫學倫理知識的培訓,深入學習《赫爾辛基宣言》、《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操作指南》、《涉及人體生物醫學研究審查辦法》、《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等國際國內文件,使醫學編輯能夠在審稿和編輯過程中能夠清楚、公正地處理好學術論文所涉及的倫理問題,把好醫學論文進入學術傳播領域的最后一道關口[6]。
篇8
隊列研究又稱前瞻性研究、隨訪研究及縱向研究,是將一個范圍明確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暴露程度分為不同的亞組,追蹤其各自的結局,比較亞組之間結局的差異,從而判定暴露因子與結局之間有無因果關聯以及關聯大小的一種觀察性研究方法[1]。這里暴露是指研究對象接觸過某種待研究的物質(如重金屬等)、具備某種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齡、性別及遺傳因素等)或行為(如吸煙等)[2]。觀察的結局主要是與暴露因子可能有關的結局。隊列研究中先因后果的時間順序相對明確,受一些偏倚的影響小,是觀察性研究方法中驗證病因能力最強的研究方法[3],其證據等級僅次于嚴格設計的隨機對照試驗。盡管我國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起步較晚,但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也陸續開展了一些隊列研究[4]。如果這些研究未能正確使用該研究方法,不但不能有效驗證病因假設,還有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本文收集并分析了近年國內公開發表的隊列研究論文,發現其中存在的統計學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旨在引起作者、編者和審稿專家的重視,提高期刊論文的質量。
1隊列研究文獻的檢索
以“隊列研究”“前瞻性研究”“隨訪研究”“縱向研究”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和萬方數據庫中檢索2014~2015年公開發表的隊列研究文獻共1874篇,剔除重復文獻和非研究性文獻后,獲得研究性文獻929篇(表1)。
2 載文量及統計學方法應用情況
根據李康等[5]主編的《醫學統計學》和Cochrane推薦的Newcastle-Ottawa-Scale(NOS)工具[6]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統計學方法應用情況評判,評判結果在文獻評價表中登記并復核,采用Excel管理和分析數據。結果發現,絕大多數隊列研究采用χ2檢驗和Logistic回歸方法進行統計推斷,約占82.0%;而使用了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的僅占13.0%(表2)。
3常見統計學問題
3.1研究對象描述不清楚或不確切
研究對象的選擇是隨訪研究的首要問題,因此文中關于研究對象的描述必須準確清楚,根據研究屬于總體研究或是抽樣研究,對研究對象的描述應加以區別[7]。目前我國隊列研究中關于研究對象的描述主要存在的問題為:描述中對總體研究或抽樣研究未加以明確說明;抽樣研究中的描寫模棱兩可,未說明具體抽樣方法。從統計學上講,總體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根據研究目的所確定的同質觀察單位的全體,而抽樣研究的研究對象是總體中隨機抽取的部分觀察單位。
例如,就“某高校教師肥胖率及其對糖尿病發病影響的研究”而言,首先要制定相應的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研究的納入標準為“某高校在編、在職且未患糖尿病的教師”,排除標準為“妊娠期、哺乳期女教工”。如果研究為總體研究,其研究對象應是該高校的所有在編、在職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師;如果研究為抽樣研究,則其研究對象是該高校所有在編、在職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師的一個隨機樣本,研究對象描述中還應具體說明所使用的抽樣方法,如單純隨機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或分層抽樣等,同時寫明隨機抽樣的具體實施方法。
3.2結局事件及其判斷標準描述不全面
隨訪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結局事件,其指隨訪觀察中將出現的預期結果事件,研究中既要記錄是否發生了結局事件,還應記錄是否存在失訪及失訪原因(失去聯系、因其他疾病死亡、研究終止)。分析我國2014~2015年已發表的隊列研究文章發現,大多數研究均未描述是否存在失訪,部分研究對結局事件的判斷標準描述不全面。按照隊列研究的設計要求,結局事件要有明確統一的判斷標準。例如,2型糖尿病結局的判斷標準[8-9]:確診糖尿病,即自我報告醫生診斷糖尿病和(或)正在使用胰島素和(或)口服降糖藥治療者;未確診糖尿病,即未診斷糖尿病但空腹血漿葡萄糖水平≥7.0 mmol/L者;對于隨訪期發生死亡者,如果其死亡原因中含有糖尿病也認為是隨訪期發生2型糖尿病。
3.3統計分析不充分或錯誤
3.3.1基線特征描述不全面 隊列研究中暴露組與非暴露組基線特征是否存在差異以及差異的方向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解釋,因此基線特征的描述是隊列研究資料分析必不可少的內容。而目前國內的隊列研究文獻中存在較嚴重的不按暴露有無分組描述基線特征的現象。此外,如隨訪過程中存在失訪,則失訪者與隨訪者基線特征的比較也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解釋。在查閱的929篇研究性隊列研究文獻中無失訪情況描述,無失訪者與隨訪者基線特征比較者達90%以上。
因此,隊列研究的資料分析應首先比較暴露組與非暴露組基線特征的一致性,以分析基線特征的差異對研究結果是否有影響以及影響方向,同時也可確定多因素分析中需要調整的混雜因素。如果研究中有失訪,還應比較失訪者與隨訪者的基線特征是否一致,以判斷失訪對研究結果是否有影響以及影響方向。
3.3.2統計推斷方法選擇不當 統計學方法的選擇一向是醫學科學研究中的難點問題。隊列研究中主要涉及的統計推斷方法包括χ2檢驗、Logistic回歸以及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此三種方法的誤用和混用在隊列研究文獻中較嚴重,包括誤用χ2檢驗代替Logistic回歸、誤用Logistic回歸代替Cox回歸等。由表2可知,929篇研究性隊列研究文獻中應用了Cox回歸的僅占13.0%,且2015年的比例與2014年基本相同(13.1% vs 13.0%),可見這一方法的正確應用近兩年內并未引起作者以及編輯足夠的重視。
隊列研究中統計學方法選擇的正確思路為[10]:若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的基線特征一致,則可以直接應用χ2檢驗比較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結局事件發生率的差異,以判斷暴露因素與結局事件是否有關聯,同時計算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區間,進一步說明兩者的關聯強度。相反,若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的基線特征存在差異,應采用多因素的回歸分析對混雜因素進行控制。如果數據資料中無時間變量,可采用Logistic回歸,并在模型中調整組間存在差異的基線特征變量;如果有時間變量,則應采用Cox回歸,并在模型中調整組間存在差異的基線特征。
3.4其他問題
國內公開發表的隊列研究文獻存在的其他問題:①應用Logistic回歸或Cox回歸時,分類變量或等級變量無賦值說明,造成結果解釋的混亂。例如,只有在明確“男性=1,女性=0”或者相反的情況下,才能正確解釋暴露因素與研究結局之間的關系。②誤用χ2檢驗公式:應該使用校正公式時,卻應用了非校正的通用公式或專用公式;不能應用χ2檢驗時,卻計算了χ2值。例如,兩組率比較時,只有滿足總例數n≥40且理論頻數T≥5的條件下,才能采用非校正的四格表χ2檢驗的通用公式或專用公式;如果n≥40且1≤T
4隊列研究醫學論文作者及編輯應注意的問題
分析結果表明,隊列研究醫學論文的統計學方法應用基本正確,編輯人員也比較重視統計學方法的使用情況,但是仍有部分論文在研究設計和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的研究結果缺乏科學性和可信性。為使作者、編輯和審稿者高度重視統計學的正確應用,進一步提高隊列研究醫學論文的質量,筆者認為還應做好以下工作。
4.1提高對統計學知識的認識,強化統計學意識
目前,國內醫學科研工作者未認識到醫學統計學的重要性,對醫學統計學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因此,要加大“醫學統計學在醫學科研中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科研工作者對醫學統計學的認識;在醫學科研工作中普及醫學統計學知識,強化醫學統計學意識,促使其在科研設計、數據分析和論文撰寫中正確應用醫學統計學方法[11]。
4.2加強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專家審稿工作
醫學研究,包括隊列研究,其統計分析都是以科學研究設計為基礎的。研究設計不科學、有缺陷,即使應用了高級的統計學方法也于事無補。所以,審稿專家在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知識,能夠做到從研究設計到統計分析,系統地審核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可靠性,確保論文質量[12]。此外,如果條件允許,所有稿件應先通過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專家的審核,然后再由各專業學科專家審稿,以確保研究成果的真實可靠[13]。因此,醫學期刊編委會應增設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專業的專家委員,嚴格審核論文的研究設計和統計分析,不合格的論文堅決不發表,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稿件質量和水平。
有計劃地定期聘請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專家對期刊編輯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知識培訓[14]。通過定期舉辦專業知識講座、選派編輯人員參加專題培訓班、定期組織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給予適當獎勵等措施,以提高編輯人員學習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知識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其相關知識水平,最終達到提高論文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嘯飛.前瞻性隊列研究及生存分析[A]//2014浙江省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浙江,2014: 15.
[2]李立明.流行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8-59.
[3]李立明,呂筠.大型前瞻性人群隊列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5,36(11):1187-1189.
[4]王慧,陳培戰,張作文,等.我國人群隊列研究的現狀、機遇與挑戰[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4,48(11):1016-1021.
[5]李康,賀佳.醫學統計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84-150.
[6]何瓊,黃淵秀,康文婧,等.2001-2010年我國傷害預防病例對照研究及隊列研究文獻質量評價[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10):913-916.
[7]王芳,戴國華,婁昊.循證中醫藥隊列研究的隨訪設計[J].山東中醫雜志,2016,(1):14-17.
[8]樊森,陳紀春,黃建鳳,等.中國成人看電視時間與2型糖尿病發病關系的前瞻性隊列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4, 29(5):372-376.
[9]李衛東,傅坤發,連燕舒,等.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與2型糖尿病發病關系的前瞻性隊列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 18(28):3426-3429.
[10]韓梅,陳薇,曹卉娟,等.比較效果研究常用方法之二:隊列研究設計[J].現代中醫臨床,2015,22(3):20-23.
[11]沈洪兵.重視大型隊列研究的人才梯隊建設和技術儲備[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4,48(7):547-548.
[12]高永,張中文,石德文,等.基于Excel的統計分析系統在期刊編輯部審稿中的應用[J].編輯學報,2013,25(5):478.
篇9
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監督與考核體系尚需完善,缺乏系統全面的質量監督與評估機制,課程考核多采用課程論文形式,并不能有效地對研究生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全面評價,其教育模式尚未擺脫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傳統,側重科學研究,論文選題也與臨床工作實際聯系不緊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依靠導師培養和嚴格的過程管理,還需規范的評估機制及一系列規章制度來保證[4]。
三、提高培養質量對策
培養質量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加強質量監督與評估可以使研究生的培養步入規范化的軌道,重視過程管理,規范培養過程,保證培養質量,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注入全程培養觀念,即從研究生導師遴選到招生選拔,從制定培養方案到實施并進行考核評估及論文答辯的整個過程中,保證每個環節的質量,從而使培養質量得到保證。
1.不斷壯大高水準的導師隊伍,提高師資力量。在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師資隊伍方面,可通過以下方式解決:(1)通過“內培外引”等方式,努力構建結構合理的導師隊伍;(2)注重導師遴選,應重點考察其知識結構,尤其對本學科發展趨勢和臨床前沿的了解;(3)加強對現有學術型導師的實踐性培訓和考察,促進師資轉型;(4)增加專業學位導師的進一步深造和培訓機會,注重導師對研究生培養與管理的學習與交流,促進導師隊伍建設。
2.控制生源質量。注重口腔醫學研究生生源質量,嚴格控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獲得入學標準。除研究生招生所必備初試、復試的嚴格考核和把關外,專業學位研究生還需強調其臨床操作基礎,應掌握基本的技術知識,具有獨立診療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和較強的臨床操作能力。
3.確立培養目標及培養計劃。專業學位研究生所需的“臨床、科研”協同培育以能力和思維培養為中心,需因材施教、嚴格要求,同時,還要保障研究生培養計劃的實施,制定全面的培養流程[4]。(1)研究課題應與臨床緊密聯系,主要研究疾病診斷、治療與服務等臨床實際問題;(2)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計劃,使研究生培養根據課題選題、研究條件等有序進行;(3)科室應成立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帶教老師為指導小組,全面開展臨床指導工作;(4)根據研究生培養要求提供相應的臨床病例和實踐操作機會,應用新技術,提高治療水平。
篇10
2.1突出臨床能力,強化“三基三嚴”訓練
美國國家醫學考試委員會認為,臨床能力包括如下9方面:①病史采集;②體格檢查;③應用診斷性輔助檢查;④臨床診斷;⑤醫療決策;⑥執行醫療決策;⑦繼續治療護理;⑧正確處理醫患關系;⑨職業態度。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本質是職業型學位,臨床能力訓練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的核心。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三基三嚴”培訓是改善醫務人員基本素養,加強基本技能,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保障,是臨床綜合能力培養的基礎。“三基”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三嚴”即嚴格要求、嚴肅作風、嚴謹態度。把“三基三嚴”貫穿到培訓始終,建立研究生“三基三嚴”培訓檔案,可以幫助研究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熟悉各種技能操作。
2.2制定全面、規范的考核制度
臨床專業型研究生考核制度是培養過程中重要環節,也是研究生質量的保證。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單位采取多種考核方法,如自我總結,理論考試,帶教教師、導師組評論,專家考評意見等。評分有百分制法,主觀判斷法(優、良、中、差)等。主要采取如下考核內容:①研究生階段理論考試。成績以百分制,大于或等于70分為合格,若1門低于70分,可申請下一年補考,若2門不及格延緩畢業或退學處理。②臨床能力評價。每個輪轉科室結束后,科研處統一時間,統一地點舉行考試,內容包括:理論基礎(筆試)、臨床操作、輔助檢查、病例書寫及分析。考試小組專家成員一般3-5人,提供一份本學科常見病例的現成病史資料,或準備一位常見病病人(研究生未參加治療),由研究生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分析資料、作出診斷、鑒別診斷、提出處理意見。在此過程中,考試小組提問,研究生答辯。考試小組提問應注意了解研究生對本學科常見病、多發病的有關基礎知識和臨床診療知識的掌握程度,注意考察其臨床分析及思維能力,以及對學科發展動向和新知識、新方法的掌握與應用情況。診斷治療技術操作考試,內科系統主要考輔助診斷方法或有關特殊檢查,如心電圖檢查、骨穿、胸穿、腰穿、骨髓涂片、X線讀片等。外科系統各專業,主要考手術操作,無菌操作規范。醫療技術學科及專業(如影像、核醫學)則以考有關儀器的使用、操作和診斷為主。③階段考核。研究生應認真填寫《臨床碩士研究生培養手冊》及《臨床能力訓練手冊》,如實作好平時收治病人記錄,如門、急診就診病人數、病房分管床位數、所進行的診療操作、手術類型、術后并發癥、病例討論及參加學術活動次數等。輪轉結束時認真填寫統一制訂的輪轉小結表,對照培養方案的要求進行自我小結,業績記錄,然后由病房負責帶教的主治醫師審核研究生的自我小結,根據研究生在該科室的學習、工作情況,寫出評語,并由科室考核小組,進行臨床考核、評分。④畢業論文答辯。第六學期,培養科室及科研處組織學生統一答辯。
2.3培養臨床思維與創新型思維能力
臨床思維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關鍵。在臨床上認真對學生進行臨床思維的訓練和培養,達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獨立工作的能力。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臨床思維是在臨床實踐中通過不斷積累得來的,因此,在臨床訓練中,如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基本操作、病例分析等,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主動分析解決問題,具備較強的分析、綜合、判斷、鑒別等臨床思維能力,這是今后在臨床工作中正確診療的根本保證。哈佛大學校長普西曾說過:一流人才與三流人才之間的分水嶺在于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創新型思維是創新能力的關鍵,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需具有創新思維。創新型思維需在廣泛積累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逐漸養成的。由于研究生整天忙碌臨床瑣碎的工作,憑借個人經驗,機械地接受上級醫生意見,依葫蘆畫瓢,不善于獨立思考,缺乏臨床思維,更談不上創新思維,這樣使得其思維變的狹隘、固化,難以達到高層次人才要求。在培養過程中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加強“三基三嚴”訓練,更應引導學生從被動中接受變為主動求索的學習方式,在掌握相關疾病診治的同時加強臨床思維鍛煉。
2.4增加人文素質和醫德醫風教育
醫學教育,德育為先。要將德育和職業素質培養列為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當前,患者對自身權利意識逐漸增強,對醫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高。醫生的服務對象是人,直接面對患者及家屬,在利益與道德選擇上難免不會受到環境影響,稍有不慎便容易引發醫患糾紛。因此,醫學生不但要注重醫技水平的提高,同時要加強人文素養及醫德醫風培養。除在本科階段接觸醫學倫理學、思想品德教育外,在研究生階段很少把人文學科納入培訓計劃內,形成一種重知識、技能,而偏廢人文素質教育。吳孟超曾說過:“醫德比醫術更重要,醫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做人先立德,只有德才兼備的醫生才能盡心盡責為病人服務,才會不斷提高自己的醫技水平。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應加設倫理學、醫療法規、心理學等人文學科,把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成臨床過硬,溝通能力強,具有高尚醫德、較強人格魅力的合格醫生。啟發學生設身處地替病人著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才能贏得病人的信賴,獲得第一手臨床資料,做出符合病人實際情況的診斷,制訂出合理的治療方案。
3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角色,是培養高質量專業型研究生的關鍵。一支優秀的德才兼備的研究生導師隊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培養諸多因素中,導師是最基本的,最具有能動作用的因素,始終起著引路、督促、指導作用。導師的人生態度、學術作風以及思維方式,時刻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在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中考慮如下幾點:①研究生導師遴選與考核。研究生導師不僅要具有較高學術水平、較強科研能力,還要具備較高的道德境界,對自己品行嚴格要求,恪守學術道德和教育規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培養出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究生。一但成為研究生導師并不是一勞永逸,還應加強考核,如:科研項目、學術水平、論文質量、研究生實踐與培養情況,對于責任心不強,自身素質差的導師,相關部門應給予停招或取消資格等處理。②培養研究生導師后備力量。把優秀青年教師吸納入研究生導師后備隊伍中,加強對他們的培養,提供更多的深造機會,從而形成較強研究生導師人才梯隊,為培養高素質專業型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4加強培養過程中的日常管理
4.1關心研究生身心健康
如今就業壓力大,學習科研任務重,研究生內心脆弱,人生目標不明確、人際關系不協調等問題仍較突出。研究生導師及科研處工作人員應在研究生入學后全面了解其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等狀況,每學期應與研究生直面交流,對其學習生活、思想動態及個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實際困難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生活上應給予關心和照顧,使其順利完成學業。
4.2規范培養過程中的管理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強化院級對培養環節、教學環節的監控及規范化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力保障。醫學專業型研究生除其導師直接管理外,每個輪轉科室應配有教學秘書并與科研處相關人員共同執行培養計劃、監督,使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①做好考勤、考核登記管理制度。認真填寫臨床培訓手冊及訓練手冊。研究生入學后根據培養計劃進入各個臨床學習,教學秘書應對研究生認真做好考勤、考核工作,如實登記,并監督研究生。②加強輪轉管理及階段檢查。據研究生培養計劃有12-18個月輪轉時間,須嚴格按照輪轉培養要求進行,加強輪轉期間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順利完成培養計劃。
篇11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a)-119-02
Study on the degree thesis qualit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students in medical couege
FU Xinhua, YANG Xiaoyun, WANG Shouxu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ve an important station in biochemistry development. We reflected the practic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raining in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sis.
[Key words] Biochemistry; Thesis quality;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
當前我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從而加大了對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規模的年平均增長率是26.9%。在此形勢下,如何調整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已成為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因此探討研究生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的培養和教育是造就高層次人才的渠道之一,如何加強對醫學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的質量監控,保證培養質量,是目前高校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其中,建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教學督導制度及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質量監控,是保障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1-2]。
1 我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實際培養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1 對研究生培養環節的監控不到位
長期以來,研究生培養多注重對結果的評價,以研究成果、畢業論文和就業狀況等來衡量研究生培養的優劣,而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監管不足。
1.2 導師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指導投入不足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每位導師指導的學生數量增多,導師整體負荷增大,師生間的直接互動減少,加之導師工作忙,事務多,時間和精力投入都難以到位,以致出現一些研究生培養“放羊”現象,如課題未經論證、開題報告時間滯后、畢業論文答辯匆忙等,從而制約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1.3 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有下滑趨勢
招生規模擴大以后,導師壓力增大,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高質量的完成學位論文,造成同年畢業的研究生論文質量良莠不齊。
2 提高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幾點思考
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而學位論文能全面衡量研究生的綜合水平。其中,論文選題和開題的嚴格把關是學位論文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保證和提高學位論文質量至關重要[3-4]。本文分析了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論文各環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其質量監控的具體措施。
2.1 美國研究生教育模式
美國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中占重要地位,19世紀以來,美國以培養大學教師和高水平研究人才為研究生教育目標。研究生教育便擔負起培養各學科高級研究人才的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美國研究生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美國研究生教育始終保持較高的整體質量、宏觀質量和體系質量[3]。
目前美國研究生教育的評估力量主要來源于社會和高校自身,且以社會評估為主。內部評估遵循“寬進嚴出”的原則,從招生、課程學習、科學研究、中期考核、考試、論文寫作、答辯等方面進行質量控制[4]。美國通常采用高校(系、科)評分的方法評價高校質量,通過評價高等院校的實際辦學水平及在大學群與社會中的相對地位來促進其質量提升。培養過程有規范性要求,并嚴格按計劃和程序實行淘汰[5]。
2.2 提高我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論文質量的建議
根據我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研究生應當具備從事科學研究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教育規模迅速擴大,質量問題日益凸顯,引起教育界及社會各界的關注[6]。質量管理系統的功能是對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系統的具體組織與執行,它直接決定了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系統功能的發揮。
2.2.1 研究生培養中期考核培養過程的督導包括導師遴選、培養條件、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的監督、檢查,重點是中期考核。實施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中期考核未達標者,可給予一定形式的警示,令其限期達標。
2.2.2 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培養方案與研究生培養計劃的審查與督導審查與督查是督導工作的重點。一方面對其培養方案進行審查,另一方面查閱所選學位點的研究生培養計劃,重點審查其培養目標是否合適,課程設置與安排是否合理等。
2.2.3 加強教學與管理研究生部加強學籍管理、宏觀管理、質量檢查與評估等工作,全面監督課程設置、教學實施、成績考核、論文評審、學位答辯等工作。
2.2.4 學位論文質量監控是重中之重學位論文監控包括開題報告、論文把關、質量評定、論文質量等級及學位授予。督導的重點是檢查畢業論文質量,進一步完善論文“盲審”制度能更好地確保畢業論文質量。①開題報告質量監控:開題報告是提高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開題報告重點檢查文獻是否滿足論文課題的要求、有無書面報告書等。中期的學術報告或階段總結重點檢查論文進展情況、后期計劃、存在問題及指導小組人員的評議意見,以促進論文質量的提高。②學位論文質量監控: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是評估研究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必須加強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監控與督導。學位論文的質量監控重點是檢查論文質量,協助研究生部對論文進行質量抽查,將該部分論文送予外校專家進行雙盲審查,查閱專家評審意見,并參加論文答辯會,提出意見,供導師、管理部門參考和質量抽查,從而保證論文質量。
2.2.5 開展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導師的督導工作著重從研究生的課堂、教學、文獻綜述、開題報告、論文中期檢查、學術活動、學術交流、學位論文質量與論文答辯等方面對導師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本文通過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存在問題的分析,圍繞加強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從控制的重點、手段和主體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實施研究生培養質量監督控制的相關措施,以期對研究生培養工作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沈嵐,劉新平,藥立波.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10(6):701-702.
[2]蒲云,代寧,王永杰,等.談創造性拔尖人才成長規律-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調查啟示[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6,(4):12-15.
[3]郭巖,劉愛華.優化研究生課程評價,保障培養質量[J].高教研究,2005, 29:48-49.
[4]王則溫,章麗萍,張君.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是建設高水平學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11):29-31.
[5]湯磊.醫學碩士生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模型實證研究[J].醫學教育探索,2004,3(1):47.
篇12
一、文學審美論:他律本質論向自律本體論的轉向
文學審美論的開拓與探索為新時期文藝學對“本體”意義的追問提供了價值定向和邏輯前提。它以主體論文藝學的“文學向人回歸、向自身回歸”的“主體性”思想及康德美學的“審美無利害”的自律論學說為理論依據,將審美規律視為文學藝術活動的最重要的內部規律給予了空前的重視和深入的探討。從審美反映論的主體性強調,到審美體驗論的人類學本體論意味的揭示,再到生命論文藝美學對于感性本能及審美形式意義的渲染,文藝學研究實現了由認識論到本體論的轉向。“審美反映論”超越于傳統哲學認識論的重要標志在于:心理意識這一重要的審美主體中介的加入。在“審美反映論”看來,“心理現實”、“審美心理現實”,即由外在現實轉換成內在主觀的“心理意識”,是藝術內容、藝術形象得以生成的關鍵。而在這由外而內的轉換中,“心理意識”(“心理現實”、“審美心理現實”)已經根本不同于認識論中的那種近于“鏡映”的“認識”。作為一個遠比“認識”涵蓋面寬廣得多的概念,“意識”已經包括了認識之外的各種精神心理因素:諸如主體的人格情感、個性心理、道德情操、非理智欲念等等。所有意識因素都在審美反映過程中參與客體與主體、事物與映象之間的關系,從而繁生出“認識”之外豐富的心理內涵。作為一個審美中介系統,審美意識是一個與藝術家的人格結構相關聯,與創作者的感情、想像、感知、認識等活躍的心理因素相關聯的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結構體”。它不同于發生認識論中所謂“圖式”、“格局”,只對外來信息進行選擇和同化,還要對其產生調節作用,即:使主體感知到的東西經過調整而更適合主體的需要。審美中介系統的調節作用使審美感知中的主體印象發生變異,而與作家希望看到的樣子重合。因此審美中介系統常常賦予反映以個性和人格特征。同時,這個審美中介系統又擁有人性的發生學意義,它在特定的文化中孕育,在真實的歷史中生成。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實際上是特定的社會文化制約與個體稟賦氣質多方合力作用的結果。顯然,在“審美反映論”對于審美中介系統豐富內涵的解釋中,文藝審美獲得了認識論與本體論的雙重意義,同時藝術本質論朝向藝術本體論轉型的跡象也在此初露端倪。
“人類學本體論文藝美學”是審美文論步入藝術本體論殿堂的又一關節點。如果說“審美反映論”還是在認識論的框架內所進行的對它的“修正”、“改良”和“更新”;那么,“人類學本體論文藝美學”則力圖打破認識論的框定而去展開藝術的本體思考,力圖完全擺脫界參照而把目光凝聚于人類本體、藝術本體自身。所謂本體,指事物內部的根本屬性及本源,或稱終極的存在。所謂本體論也就是對本體進行描述的理論。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區別在于,它是自我相關的,它并不憑借外界的事物尺度來說明自身,而是以自身整體不斷發展的存在為依據,去探求其存在的本然處境,追問其生存的終極意義和根基。因此,人類學本體論只能是探向人類自身本然處境,描述人的生存意義及終極價值的理論;而人類學本體論文藝美學,則將藝術看做人類生存本體自身的詩化,看做人類重要的本體活動形式。顯然,“人類學本體論美學”是從把握人類生存與人類藝術、文藝本體與人類本體的關系入手,將藝術與人類自身的生成及超越聯系了起來。在他們看來,人在藝術創造中生成著,又在自身的生成中創造著藝術;同時,藝術還擁有人類生存的超越性質,它試圖回答過去、現在、未來的神秘性,向人們顯示著存在之謎,將人們引向未來,因而它是理想的世界、是夢境和烏托邦;而藝術作為生存的超越,又是基于人類對自由的追求,對幸福的渴望和在有限中獲得無限,于瞬間中獲得永恒,達到存在的最高和最高的存在的欲望。顯然,在這里藝術審美具有著無可置疑的人類學本體意味,審美既作為人類生存的動因,又作為人類生存的目的,既作為人類生存的起點,又作為人類生存的終點。而藝術作為一種審美超越活動,不僅是人的存在在符號上的顯現,而且成為人類生命活動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希求。于是,人的生存史與人的審美史重合,審美化成為衡量人生意義和人的歷史進步程度的惟一標尺。人類學本體論文藝美學超越了審美反映論對哲學認識論的基本依賴,站在了認識論之外、并且進一步站在了認識論的否定者排斥者的立場上來探求文藝的審美本體;但他也同時陷入了割斷文藝審美同認識的聯系、泯滅審美藝術活動同人類生命活動之界限的片面和極端。
審美體驗論、人類學本體論文藝美學摒棄文藝的認識論本質的追問,而著力探究人類文藝審美與人類生命合一的本體意味,自然將那個人生中令人陶醉的審美體驗(生命體驗)推到了前臺,這就為當代文藝美學由認識論向體驗論的過渡提供了有力的邏輯支撐點。而文藝的人類學本體觀本身也在此過渡中凝結為一種存在論或生命論的文藝本體觀。對于感性的藝術本體地位的張揚凸現了審美體驗論的詩化特征。在審美體驗論者看來:美不是別的,正是人所生活的感性現實的世界對人的個體自由的肯定,即自然的人化,美作為一種感性的存在得以確認(2)。從“人的自由本質”的探討入手,審美體驗論者還在藝術美的研究領域引入了“感性動力”的范疇,認為審美緣于人類追求自由的一種感性動力,審美活動是感性動力行進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滿足感性動力的需要的活動,而這種感性動力實際上就是植根于人的自然基礎深處的自然生命力,是人類創造世界和選擇進步方向的一種能力。與藝術的感性本位相并生的是個體本位的強調。在“審美體驗”中,藝術審美的意義就在于它給予了感性個體以在其他活動中所不曾有過的自主地位,它使每個個體自身期盼著的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權利得以實現,而藝術審美正是這種實現的特殊方式。當然,多數的審美體驗論者是在個體與整體的統一中給予個體以更加顯明的地位的。正如西方理論家盧卡契所言,“審美體驗是以個體和個人命運的形式來說明人類”(3)。審美體驗實際上是為個人的心理體驗與人類精神的貫通提供一個媒介體,主體正是從個體的人生境遇出發,通過對對象的形式美的愉悅進入人類精神內宇宙的感悟,去體味人類心靈的深層領域的豐富蘊含,從而使個體得以傳達總體,實現對人類生命本體的直觀表達。審美體驗論的復蘇還使得那些召喚著深層人生體驗的審美形式獲得了足以取代審美內容的品格和價值。審美體驗論以對形式魅力的關注取代對本質內容的形而上追問,這明顯受到了英國著名視覺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的藝術定義的啟發,貝爾在1913年出版的《藝術》一書中提出的“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深得中國當代審美文論家的青睞,貝爾認為,意味就在形式之中,離開了形式而作無邊的聯想不是意味,用說理的方式傳達思想也不是意味。那么究竟“意味”是什么呢?貝爾認為是一種能夠喚起我們的審美情感的藝術品中存在的某種性質,“離開它,藝術品不能作為藝術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會一點價值也沒有”(4)。那么藝術品中能夠喚起審美情感的是一種什么性質呢?貝爾并沒有說得很清楚,只是說它是一種與人的無意識心靈相對應的東西。然而正是這種含糊誘導出了人們對于形式本體的“終極實在”的思考,使人們發現了人的審美心靈與藝術的創造性形式的某種內在、先驗的聯系。審美體驗論者正是從這里,從人的審美心靈與藝術形式的這種內在的神秘聯系出發,在兩者的情感生命的交融中去尋求形式美的意味之所在,開始了對藝術形式的獨立價值的發掘。審美體驗作為一個獨立于認識的自主性概念帶來了文藝學的“內部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文藝的形式本體論研究也由此發生并逐步蔚成景觀。
二、形式本體論:文學的形而上追問
這是一次文論觀念的變革,它既不贊成反映論文藝學對客體本位的固守,也不同意表現論文藝學對作家本位的強調,而是以文本為出發點和目的,對作品本位、形式本位、語言本位進行昭示和張揚。在這里,歷史的思考和文化的探索被看做讓文學心倦意懶不堪承受的重負令人敬而遠之,思考的文學變成了文學的思考。文藝作為一種超離現實功利的精神現象,它自身的結構方式和運動規律是什么呢?文學思考者對于文學本體特性的追問,召喚著文學形式本體論的崛起,為文學的藝術形式賦予了自主的意義。在這樣一批文論家看來,談內容本身并不等于談論藝術,只有在談論形式的時候,才真正將藝術作品當做了藝術作品,也才是真正地進入了藝術的討論。所謂“回歸自身”就是把藝術當做藝術,平心靜氣地關注和研究藝術形式。形式本體論是將藝術形式作為超脫于作者意圖和讀者經驗之外的、獨立存在的、自主客體進行把握和描述的一種文學觀念。這種觀念最早出現于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派的理論著述當中,后來又為結構主義語言學、符號學、敘事學所強化;而在同時或稍后,在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接受美學)、讀者反應批評等學術派別那里,提出了與形式本體論的觀念體系不甚相同的文學觀念,二者在對文學的基本理解上既有相通之處又發生某些抵牾,于是形式本體論的某些觀念受到抵制或者得以松動。現象學的“意向性還原”,在作品本體和讀者經驗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而闡釋學則讓文學的本體存在向讀者經驗大幅度開放,到了接受理論和讀者反應批評那里,文藝作品的讀者和受眾則打破作品本文的束縛而獲得自由解放。這樣,形式本體的神圣性、純粹性和絕對的獨立自足性開始被打破,文學理論和美學又發生了由“內”向“外”的回轉。所以說,形式本體論在西方是相對意義上的,也正是這種相對性潛在地牽制和暗示著中國新時期文藝學學術史上形式本體論的邏輯展開和生存命運。
從“作品本體”到“形式本體”。中國當代文藝學的形式本體論研究是以作品本體論為先導的。它的基本思路是文學研究“回到文學作品本身”。將反映論文藝學的客體本位及表現論文藝學的主體本位轉換為作品本位,從而把文學作品看做“一個獨立的自足體”。正如陳曉明在他的《理論的贖罪》一文中所言:要確定現論范型,就“應當把邏輯起點”移到“作品本文內部”,就應當承認“本文的語言事實存在就構成了文學作品的本體存在”(5)。作品本體論者深受英美新批評及英伽登、韋勒克等人的理論影響,將藝術作品看做一個與客觀世界沒有真正聯系的具有獨立而永恒價值的意向客體。認為作品的意義并不在于它傳達出了什么,而在于作品的系統本身。于是,他們主張建立獨立的文學作品內部研究,對于西方形式主義理論備感親切。在他們看來,形式主義“為直覺地把握作品尋找到了一條較好的科學表述途徑,它比任何批評方法都更加切近作品本身”(6)。由此,作品本體論推出了文學作品的形式結構,并賦予了它本體論意味。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形式本體論試圖否棄傳統文論的形式與內容的二元論和內容的獨斷論,而將形式結構視為“有意味的形式”,視為文學區別于其他一切意識形態的關鍵所在。于是,“形式本身即是內容、形式自身即是目的”成為形式本體論的要旨。隨著新時期社會結構的轉型及文學內轉趨勢的出現,那個曾經被受奴役的文學形式,脫離內容的框定獲得了獨立的意義和本體地位。正如孫津在《形式結構》一文中所言:“形式結構作為人對于自己的自由意志的勝利,它在形式與內容、手段與目的的這雙重關系上是一體化的。”(7)形式不再是內容的負載體,它自身就意味著內容。將形式本體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加以概括的是李劫的《試論文學形式的本體論意味》一文(8)。這篇文章將新時期文論從對藝術形式的探究引向形式本體論的關注,并為新的理論形態的建構尋找到邏輯起點。文章認為:先鋒派小說的出現標記著文學形式本體演化的開始。由此對“寫什么”的強調被“怎么寫”的自覺追求所取代,文學形式由于它的文學語言性質而具有了本體意味。李劫將語感外化和程序編配作為文學形式本體意味的兩大方面予以研究。他認為,文學創作的基本動因之一是作家的語感,語感外化的過程即文學創作的過程。語感外化過程由三個層次構成:文字性語感,文學性語感中的表層語感,文學性語感中的深層語感。作品的深層語感因其隱喻、象征功能而變形和語象化為表層語感的描繪和敘述功能,最終通過顯示著作家詩人的語言功底的文字符號感得以外化。語言的深層結構中的這種關系性決定著整個語言系統的意義。同時,程序編配又將語感基因訴諸一個特定的有序系統,使整個作品成為一個有意味的形式結構。于是,文學作品如同人一樣自我生成為一個自足體。可見,在李劫這里文學的語言系統不再是表意的媒介,而它自己就是意義和目的本身。文學的存在及其意義是經過“文學語言及其形式結構的創造過程”物化為文學作品的,又經過一系列轉換功能才“生發出作品的歷史內容、美學內容以及文化心理內容等等”。因此,文學的形式結構及語言是先驗的固定的,文學研究只有首先回到形式結構,才能抓住根本。文學語言學在此被轉變成為以文學語言的創造生成為對象的文學形式本體研究。
從“形式本體”到“語言本體”。在形式本體論的“怎么寫”的研究中,語言的生成與轉換始終居于核心的地位,文學形式正是由于它的文學語言性質才擁有了自身的本體意味。因此形式本體論自然趨近于語言本體論。新時期的語言本體論是在西方現代語言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及文化符號學的綜合影響下出現的。它們將語言看做先在于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結構性存在,認為語言世界與現實世界無涉,作品的語言系統本身自行產生意義。這是一種“語言中心”意識,是一種對“語言神話”的崇拜。當然,它也是出自對語言之于文學的天然創造性的高度自覺。這種意識同西方的聯系是明顯的。以語言中心取性中心,是西方哲學的語言論轉向的題中之意,無論是存在主義的“語言是存在的家”,還是后結構主義對語言和寫作本身的回歸,在西方都被視為一種歷史的進步,而這一切正是新時期文藝學的語言本體論研究得以生成的理論支柱。當然,新時期語言本體論的提出也有其特殊的針對性,即中國傳統文論和文學批評對語言的輕慢。人們往往并不認識文學語言本身的價值,而到語言的背后去尋找文學作品的諸如“現實意義”、“時代特征”、“歷史深度”等等,正所謂“得意而忘言”。而新時期文論家在得到西方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啟示之后,對這種傳統文論形態做出了尖銳的反省和批評,黃子平在《意思和意義》一文中用了一連串生動的比喻,來表達這種語言本體論的自省,他說“文學語言不是用來撈魚的網,逮兔子的夾,它自身便是魚和兔子。文學語言不是‘意義’的衣服,它是‘意義’的皮膚連著血肉和骨骼。文學語言不是‘意義’歇息打尖的客棧而是‘意思’安居樂業生兒育女的家園。文學語言不是把你擺渡到‘意義’的對岸去的橋和船,它自身就既是河又是岸”(9)。于是,人們不能再對語言這個“自主的具體的實體”及它對于文學世界建構的本體意義熟視無睹了。于是,人們認定:“意義其實是被語言創造出來的。”因而提出了“語言是詩的生命”、“詩到語言為止”的口號。李潔非、張陵的《“再現真實”:一個結構語言學的反詰》更加鮮明地表達了這種語言形式的本體論觀念(10),對傳統文藝學的“再現真實”的可能性提出了追問和質疑。他們否棄了傳統理論話語的語言“工具論”,強調“語言世界”的獨立性及對文學的創生性,從而將語言奉為詩及文學的生命。在他們的語言本體觀看來,“語言事實”并非自然事實,它自我創生,以自己的方式“行動”著,規定著個體思維的形式和范圍。因而,語言與實在不可能完全“同構”,文學世界的真實即是“語言世界”的真實、表述的真實,“以‘模仿自然’為目的的再現型藝術終究只是一種幻想”。在這里,結構主義語言學及符號學對傳統的歷史語言學的反撥表現得尤為強烈。索緒爾的語言獨立自足及實體意義的研究成為其“語言中心”論的重要理論支持,羅蘭·巴爾特關于語言的先在性的符號學論述,則為其語言本體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因此,它對“再現真實”傳統語言觀的反詰是徹底的,對語言的藝術本體的挖掘是深入的。但是,這種語言中心論又往往容易割裂語言的“所指”與“能指”之間的關系,導致語言世界與人類的經驗世界、意義世界的分離。因而那個真正的獨立自足的“語言世界”的真實性是應當打些折扣的。
語言本體論從現代語言學那里得到啟示,把文學作品視為自足的語言符號體系。語言符號不僅成為文學的深刻動因,而且被視為文學的最直接的目的。然而從整體上看,對語言的自主性的強調仍然沒有超離內容、形式的二元思維方式的支配,而只是對文學“內部”語言形式研究強調的一種極端形態而已。在“語言本體論”中蘊藏著的仍然是走出“外部研究”進入“內部研究”的努力,語言本體論者所做的仍然是以一種獨斷論取代另一種獨斷論。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以至于90年代,學界對這種獨斷論的弊病逐漸有所反思,并力圖加以糾正。例如青年學者王一川90年代初開始倡導的“修辭論”研究,就通過對“修辭”的特殊的界定表現出了這種努力。在《修辭論美學》中,王一川闡述了這樣一種思想:以往的認識論美學“往往為著內容而犧牲形式,為著思想而丟棄語言”;語言論美學“在執著于形式、語言或模型方面時,易于遺忘更根本的、為認識論美學所擅長的歷史視界”;感興論美學又往往忽視語言論美學所慣用的模型化或系統化立場。于是他提倡將三者融合,使三股壓力形成一股更大的合力:“要求把認識論美學的內容分析和歷史視界、感興論美學的個體體驗崇尚、語言論美學的語言中心立場和模型化主張這三者綜合起來,相互倚重和補缺,以便建立一種新的美學。這實際上就是要達到修辭論境界:任何藝術都可以視為話語,而話語與文化語境具有互賴關系,這種互賴關系又受制于更根本的歷史。顯然,上述三種美學的困境及擺脫這種困境的壓力,導致了修辭論轉向。”(11)顯而易見,王一川的“修辭論美學”是要力圖避免單純的語言本體論研究或單純的認識論和社會學研究的弊病,走向一種綜合。
三、解構文論:文藝學本體論的顛覆
從結構主義的形式本體意義追求到解構主義的拆解中心、消解意義,從形式本體論的語言崇拜到解構文論的語言游戲,其間只有一步之遙。而這一步之間卻承載著人文心理及歷史語境的重大變遷和復雜關聯。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國文論家所身處其中的歷史語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醞釀和開始啟動,人們在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受到強烈沖擊。市場經濟的歷史浪潮在中國大地上的層層推進,“商品”法則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強有力滲入,一方面萌發了許多與新的現實相適應的新的觀念、理想、道德、情感和價值欲求;另一方面也破壞和割裂了原本和諧統一的理想主義的文化圖景。某些舊的“規范”將破未破,某些新的“規范”將立未立,新舊交替混雜。在這大變動、大轉型的歷史氛圍中,人們(包括思想文化界的人們)對于物質的欲望和追求以迅疾之勢拆解著人道主義的權威性話語以及此前的以“人”(“主體性”)為中心的價值法則。正如一位青年批評家所看到的:“當代現實當然是由于突然間興起的商品經濟的沖擊而激發了內在的矛盾,引起了價值觀念的混亂。新時期文學一直懷著熱情去追求人道主義的信念、追求人的價值和尊嚴,卻受到了現實的價值尺度的無情嘲弄。知識分子對自我生存狀態的懷疑,必然導致對生存信念和超越性終極價值的懷疑。而當代的懷疑主義是致命的,因為它植根于每時每刻的生存事實。當代現實的短期效應,急功近利,毫無疑問對所謂的終極性價值嗤之以鼻。”(12)
于是,近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里才在西方興起、60~70年代才漸次傳播開來的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由于歷史的巧合和相似,竟在80~90年代的中國部分人群、特別是部分青年知識分子中找到了雖不“理想”、但相當“熱情”的接受群體。某些敏感的中國理論家因而產生了強烈的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的話語欲望。一些批評家和理論家在那個消解意義、顛覆中心的解構主義理論當中,找到了自己對這個新的世界圖景的相近似的體驗和感悟。于是,“后”學(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后結構主義即解構主義)在思想文化的某些領域興起并活躍起來。后現代主義的最重要、最顯著的核心思想和理論表現就是解構主義,即拆解“中心”、顛覆“在場”、削平“深度”、反“元話語”、反“元敘事”、反“體系性”⋯⋯因此可以說,“后現代主義”即“解構主義”對包括形式本體論在內的所有“中心主義”和“意義”追求的顛覆是劇烈的、帶根本性的。
從理論特征來看,解構主義為中國當代文論所提供的主要是一種本文策略和闡釋方式。正如王寧所言:德里達的解構理論沒有提出知識和真理的要求,因而它主要是一種本文策略(13)。作為一種解構式本文策略,它要求于作者的是在其本文中如何實施對自己所言喻的東西的顛覆;作為一種解構式閱讀方式,它要求于讀者的是如何發現本文中的盲點,如何對本文中的穩定的秩序、封閉的系統、終極的意義實施瓦解。解構主義對于作者自我言說的顛覆與瓦解,以及讀者的旨在摧毀本文之確定性的解構式閱讀方式,特別是其中解構式閱讀方式作為本文可讀性瓦解以及讀者創造力之解放,尤其得到了中國理論家的重視和關注。他們發現,解構式閱讀不再是一種符號的解碼活動和能指與所指的表述關系的呈示,而是對本文在“痕跡”和“差異”活動中變得捉摸不定的符號衍生和意義轉換。它強調本文的不穩定性和互文性,認為閱讀是一種意義的無限補充、替換、撒播和誤讀(當然,這種相對主義的閱讀模式又是導源于本文的能動性生產,因此最終還是無法擺脫本文的牽制而完全隨心所欲)。有的學者認真分析了解構策略的三個步驟:首先,面對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的穩定自足系統,揭示其不和諧性;而后實施消解的第一步:顛倒,即原有等級,取締原核心的主導地位;最后是尋求一種不穩定的漂移狀態,使新等級無法建立(14)。這種解構策略摧毀了在豐富的本文中再建中心和追求意義的可能性,使本文在符號的不斷衍生、意義的不斷轉換中變得捉摸不定,天經地義地拒絕理解和閱讀,而導致誤解和誤讀。在解構文論的閱讀策略中,“文本和作者已經變成了一個神秘莫測的作案高手,而讀者只有從蛛絲馬跡中重讀出各種相互抵觸的意義,才不至于淪為受害者”(15)。同時這些紛雜的歧義和差異,也賦予了批評家極大的精神自由,使他們超越本文,從“能指的游戲”中獲得無窮的造語。新時期中國文論家也正是作為這種解構式本文策略和閱讀方式的傳播和實踐者,一方面檢點著解構文論的相對主義立場,一方面試圖從中找到一條走出文學“載道”的沉重傳統的超越之途。
然而,從理論的創造、生成及深化角度看,解構文論在中國學界所得到的實質性拓展并不令人樂觀。新時期文論家對于解構策略的研究是與解構批評的理論操作相伴相生的。他在后新潮小說中找到其理論的“實驗場”:包括從后新潮小說的“平面化”、“淺表性”讀出解構主義的“深度模式”的拆除,及瓦解結構主義形式本體論的“有意味形式”;從后新潮的“敘述圈套”中讀出世界統一性的顛覆,即打破結構主義的形式完整性及意義體系;從語言游戲中體驗主體及意義的失落,即在消解語符的意義同時,取締形式結構的人生隱喻功能。這其間,理論觀點的復述往往代替了自己的創見,肯定性的介紹與闡釋往往淹沒了理智而審慎的批判與吸納融合,這必然使得理論的拓進力度顯示不足。當然,解構文論作為中國當代文論的一股新的帶有“異己”意味的力量,在一定時間里給新時期文藝學研究帶來了某些生機和活力。尤其是它對于傳統的文學法則的沖擊,使人們獲得了對于文學的異質多樣性的認識。解構主義的“深度模式的拆除”則逐漸成為某些中國理論家面對日益破碎的文化語境思考和解決自己文明的新問題的理論參照。然而解構文論的文化再造力的缺失也帶來了中國當代文學者終極使命的消解,正如一位資深學者所說:“后現代的反文化一旦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家哲學合謀,一方面它會使西方最先進的思潮成為中國傳統思想復蘇的傳聲筒;另一方面,則會延誤文化轉型,價值重建等現代人文學者的終極使命,具有很強的破壞性,邏輯上的解構就會成為文化上的破壞。”(16)解構文論的反文化特征使之顛覆所有價值體系,又不再導向新的價值的確立;它與人類的所有精神成果實行訣別,而不去承擔再造歷史的重任;它不僅否決了人生的深度和意義,而且否決了對意義和深度的追求本身。因此,解構文論完全消除了理論發展的原創意向,它無法完成“破”中有“立”的理論革新任務,因而也無力引導中國當代文論走向未來。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市場經濟下多元文化態勢對于意識形態整合性的拆解,新啟蒙話語失效后所謂“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理想的“淪喪”,以及價值相對主義的離散狀態,為文藝本體論的建構與解構文論的生成,提供了適宜的文化土壤和社會心理準備。中國文論的建構與解構的雙向運動,也只有在那個“眾聲喧嘩”、“雜語共生”的多元文化背景之上才獲得了生長繁衍的可能。
注釋:
(1)魯樞元:《論新時期文學的“向內轉”》,《文藝報》,1986年10月8日。
(2)李澤厚:《美學四講》,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66、53頁。
(3)盧卡契:《審美特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48頁。
(4)克萊夫·貝爾:《藝術》,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頁。
(5)陳曉明:《理論的贖罪》,《文學研究參考》1988年第7期。
(6)孫歌:《文學批評的立足點》,《文藝爭鳴》1987年第1期。
(7)孫津:《形式結構》,《當代文藝探索》1986年第4期。
(8)李劫:《試論文學形式的本體意味》,《上海文學》1987年第3期。
(9)黃子平:《意義和意思》,《小說文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頁。
(10)李潔非、張陵:《“再現真實”:一個結構語言學的反詰》,尋找的時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頁。
(11)王一川:《修辭論美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78~79頁。
(12)陳曉明:《冒險的遷徙:后新潮小說的敘事轉換》,《藝術廣角》1990年第3期。
篇13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易》的形成,本來與古代史官的活動結下了不解之緣,《易》的經與傳的思想,與古代史家對自然、對社會認識,又是密切不可分的。因此,無論哪一派、哪一宗,在解《易》時,都不可能沒有一點歷史的影子,都不可能完全脫離歷史解《易》。即使從現象上看,宋學家程頤重經輕史,但他的《程氏易傳》,言《易》理,談社會變革問題,提出要“順理而治”時,同樣是與歷史經驗思考結合在一起,這是其一。其二,楊萬里在易學史上的特點,是“參證史事”言《易》理,而真正地以易學的通變思想,對歷史盛衰變化提出精到的深邃認識,在西漢是司馬遷,在明清之際是王夫之。不能把他們歸之于象數派,但說他們是義理派也不很貼切。這不是兩派六宗所能概括得了的。
章學誠提出他的史學觀點往往與易理的闡釋結合在一起,是他史學理論的重要特色。他提出很多重要的易學見解,在易學史上應當有一定的地位。
章學誠的易學見解,主要的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肯定三《易》之法,以論說古代典制不相沿襲。《文史通義》的開篇提出六經皆史、六經皆先王之政典的觀點,就談到這個問題,他說:
《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各有其象與數,各殊其變與占,不相襲也。然三《易》各有所本,《大傳》所謂庖羲、神農與黃帝、堯、舜,是也。由所本而觀之,不特三王不相襲,三皇、五帝亦不相沿矣。[2]
所謂三《易》之法,出于《周禮·春官》篇。杜子春據《世譜》說神農之《易》是《連山》,黃帝之《易》是《歸藏》。鄭玄《易贊》和《易論》則以《連山》、《歸藏》、《周易》為夏、殷、周三個時代的《易》。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又以《連山》為炎帝之《易》。顧炎武認為《連山》、《歸藏》非《易》,“而云三《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但他以《左傳》所引文字,證明在《周易》之外,“別有引據之辭,即所謂三《易》之法也。”[3]歷代學者如桓譚、王應麟等,皆有論說。章學誠近于顧炎武的看法。但在其注中,他說:“《歸藏》本庖羲,《連山》本神農,《周易》本黃帝。”章學誠又說:
八卦為三《易》所同,文王自就八卦而系之辭,商道之衰,文王與民同其憂患,故反覆于處憂患之道,而要于無咎,非創制也。周武既定天下,遂名《周易》,而立一代之典教,非文王初意所計及也。……理勢固有所不可也。[4]
章氏所論在史學思想史上相當重要,在易學發展史上也很引人注目。其一,三《易》不同,但三《易》又有相同、相通的方面。其二,《周易》最初源于黃帝,經文王、武王一系列變化,而成為《周易》的。實齋提出自己的見解。其三,章學誠以此說明,學術、制度的變化不是某個圣人的意愿的產物,是“理勢固有所不可也。”總之,最為關鍵的是章學誠肯定三《易》之法的真實用心。章學誠所論,意在說明:“三《易》各有所本”,“不特三王不相襲,三皇、五帝亦不相沿矣。”也就是說,歷代的學術、典章、制度都在變化之中,時代變化了,學術、典章制度都隨著變化,這是理勢決定了的。這就為他更革學術、變革史學提出了理論上的依據。
第二,論說“易”之精義在變易。《易教中》開篇說:
孔仲達(孔穎達字仲達)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先儒之釋《易》義,未有明通若孔氏者也。得其說而進推之,《易》為王者改制之鉅典,事與治歷明時相表里,其義昭然若揭矣。[5]
所謂“易”有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參見《周易正義第一·第一論易之三名》)章學誠比較了歷代學者對“易”的釋義,比較許慎、鄭玄、韓康伯、陸德明、孔穎達及朱熹諸家解釋,認為只有孔穎達解“易”的意義最明確,最能體現“易”之精神,而且也最合乎古代《易》的本義。他說:“《大傳》曰:‘生生之謂易。’韓康伯謂‘陰陽轉易,以成化生’。此即朱子交易變易之義所由出也。三《易》之文雖不傳,今觀《周官》太卜有其法,《左氏》記占有其辭,則《連山》《歸藏》,皆有交易變易之義。是羲、農以來,《易》之名雖未立,而《易》之意已行乎其中矣。”[6]章學誠認定“變”與“改”是易義之精髓,體現他的易學一種見解,也反映了他研究易學的旨趣。
第三,提出《易》象包六藝說,論說天道在人事之中,《易》以天道切人事,從而論證了他的道不離器說。
章學誠指出“象”含義很廣泛,他說:“象之所包廣矣,非徒《易》而已,六藝莫不兼之,蓋道體之將形而未顯者也。”這里所說的象有兩重含義,一,不只是《易》有象,六藝莫不兼有象,可以說是事物普遍性的體現;二是所謂的象,是道在未顯現之前的表現,又是事物必然性的體現。象通于《詩》,通于《書》,通于《周官》,通于《禮》,通于《春秋》。其中“《易》象雖包六藝,與《詩》之比興,尤為表里。”但是《易》在六藝之中,有特殊的意義,他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章學誠重“象”,但這和象數派說的“象”相比,有了更新的含義。他重“象”,是因為這是事物普遍之“象”,是因為道在其中。
章學誠指出由“象”而得“道”的邏輯途徑。人們見到的,只能是“象”,但也只有通過“象”才可以求道。“萬事萬物,當其自靜而動,形跡未彰而象見矣。故道不可見,人求道而恍若有見者,皆其象也。”求“道”則必須“知類”,“知類”才可以求道。他說:
君子之于六藝,一以貫之,斯可矣。物相雜而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類。知事物名義之雜出而比處也,非文不足以達之,非類不足以通之;六藝之文,可以一言盡也。……故學者之要,貴乎知類。[7]
章學誠由“物之相雜而為文,事得比而有其類”,由此出發,說明“學者之要,貴乎知類。”知類求道,而類又是為事物自身的特點決定了的。章學誠在本篇中更提出“象”有“天地自然之象”與“人心營@②之象”,但“人心營@②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
章學誠關于易象的見解,在易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清初學風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是所謂漢宋兼采[8]。但折衷象數義理而無所甄擇,是兼采;有融漢易宋易,有所抉擇批判而能自成一家,也是兼采,如王夫之、黃宗羲、炎兄弟等。清四庫館臣評王夫之的話,很可以說明問題:“不信陳摶之學,亦不信京房之術,于先天諸圖緯書雜說皆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談玄妙,附合老莊之旨。故言必徵實,義必切理,于近時說《易》諸家,為最有根據。”[9]而惠棟張漢學旗幟,其于易學,如皮錫瑞所說“多采掇而少會通,猶未能成一家之言。”皮鹿門推崇焦循、張惠言的易學,說:“近儒說《易》,惟焦循、張惠言最善。”“實皆學《易》者所宜急治。”[10]總之,兼采的途徑不一,其結果也不一,籠統地談兼采還不能說明問題。
如果一定分義理與象數,章學誠當歸之義理門戶;他重“象”,卻和象數派不同,實齋顯然不能歸于象數派之中。把他的易學思想,放在有清一代易學發展的背景下考察,可以看出章學誠是重《易》象,而不糾纏于象數、義理之爭,意在恢復易《象》之本義,成其一家之學。
章學誠的《易》象兼六藝說,其要義在于,闡明了道不離器,道在天下事物中。也說明了《易》在六藝中地位,“‘象天法地,以前民用,’其道蓋出政教典章之先矣。”(《易教上》)
再次,章學誠由《易》象兼六藝說,提出“學者之要,貴乎知類。”由象而類,由類而明道,而得道。“非類不足以通之”,學術通識者在知類,章學誠為他的學術通識的思想提出了哲理依據。要真正理解章學誠的學術通識,必須了解章氏的易學。
第四,反對讖諱與擬《易》之作。章學誠說:“蓋圣人首出御物,作新視聽,神道設教,以彌綸乎禮樂刑政之所不及者,一本天理之自然,非如后世托之詭異妖祥讖諱術數,以愚天下。”[11]《易》之神道設教,作為禮樂刑政的一種補充,但并不是圣人的主觀虛構,用章學誠的話,是“一本天理之自然。”至于讖諱術,包括易緯,是“托之詭異妖祥”,則是愚弄天下的一種手段。
章學誠反對后人模擬《易》的作品,說:“后儒擬《易》,則亦妄而不思之甚矣。彼其所謂理與數者,有以出《周易》之外邪?”這些作品沒有新的內容,其中所說的理與數,從根本上說,都超不過《周易》的思想,不過變其象數法式。揚雄的《太玄》及所謂司馬光的《潛虛》一類擬《易》的作品,都不值得稱道。揚雄的《太玄》是“不知而作”,所謂司馬光作的《潛虛》,是“賢者之多事。”
章學誠反對讖緯之作,也批評了擬《易》之作,其用意在恢復古代六經的原貌。他說:
若夫六經,皆先王得位行道,經緯世宙之跡,而非托于空言。故以夫子之圣,猶且述而不作。如其不知妄作,不特有擬圣之嫌,抑且蹈于僭竊王章之罪也,可不慎歟。[12]
這就是說,六經是古代先王經世之作,因此,后人包括孔子都是述而不作。模擬《易》的作品,不能達先圣之用意。章學誠打著復古學旗幟,為他倡經世致用之實學張本。
總之,章學誠的易學是他的學術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他的學術的理論基礎。關于道不離器,道在天下事物中的論述,是為他提倡經世之學,更革史學的主張提供哲理的依據。
章學誠的易學與史學
章學誠以他的《易》學認識,論說了對歷史、史學獨到的見解,在中國史學史上,相當引人注目。
一、章學誠通過對《易》理的闡發,論說他對歷史的見解。
世界上萬事萬物中有“道”,道并不因為有了人才存在,道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人類出現、社會的形成,是道的體現。他有一段較長的闡釋,說: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未有人而道已具也。繼之者善,成之者性。是天著于人,而理附于氣。故可形其形而名其名者,皆道之故,而非道也。道者,萬事萬物之所以然,而非萬事萬物之當然也。人可得而見者,則其當然而已矣。
人之初生,至于什伍千百,以及作君作師,分州畫野,蓋必有所需而后從而給之,有所郁而后從而宣之,有所弊而后從而救之。羲、農、軒、顓之制作,初意不過如是爾。法積美備,至唐、虞而盡善焉,殷因夏監,至成周而無憾焉。譬如濫觴積而漸為江河,培@③積而至于山岳,亦其理勢之自然;而非堯、舜之圣過于羲、軒、文、武之神,勝于禹、湯也。后圣法前圣也,非法前圣也,法其道之漸形而漸著者也。[13]
這兩段話的要點可以歸納為以下諸端:一,未有人,道已存在。二、道是萬事萬物之所以然,而非萬事萬物之當然。也就是說,道支配、決定萬事萬物,并不是萬事萬物的表現,即“當然。”三、人類產生與社會法制治理,道體現在其中,人們能看到的是道的表現,而不是道之本身,即“可形其形而名其名者,皆道之故,而非道也。”四、先王、后王的法制不同以及各個時代法制的趨于完善和變化,是理勢之自然;不是某個圣人超過前王,“圣人創制一似暑葛寒裘,猶軌轍也。”只不過是圣王能看到這一層,“法其道之漸形而漸著者也。”章學誠說明人類的社會產生與變化是一種不得不然。他說:
天地生人,斯有道矣,而未形也。三人居室,而道形矣,猶未著也。人有什伍而至百千,一室所不能容,部別班分,而道著矣。仁義忠孝之名,刑政禮樂之制,皆其不得已而起者也。[14]
所謂“三人”,也就是人的群體,群體的擴大發展,而后不得不產生等級區劃,觀念、制度不得已隨之出現。章學誠在這里用“三人同居一室”理論,說明社會出現。他在同篇還作了更為詳細的解釋,說:
人生有道,人不自知。三人居室,則必朝暮啟閉其門戶,饔飧取給于樵汲,既非一身,則必有分任者矣。或各司其事,或番易其班,所謂不得不然之勢也,而均平秩序之義出矣。又恐交委而互爭焉,則必推年之長者持其平,亦不得不然之勢也,而長幼尊卑之別形矣。至于什伍千百,部別班分,亦必各長其什伍,而積至于千百,則人眾而賴于干濟,必推才之杰者理其繁,勢紛而須于率俾,必推德之懋者司其化,是亦不得不然之勢也;而作君作師,畫野分州,井田封建學校之意著矣。故道者,非圣人智力之所能為,皆其事勢自然,漸形漸著,不得已而出之,故曰天也。[15]
章學誠從他的《易》學觀點出發,說明“道”對社會禮儀制度發生發展的作用。比起荀子、韓非子、柳宗元、王夫之的見解,章學誠對初民社會的理解,沒有增添更多的內容,但他是結合《周易》,論述“道”在社會的發展中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與社會群體之“爭”聯結在一起的,從而體現出一種不得不然之勢,指明社會典章制度的產生與變化,并不是某個圣人意愿的產物。這是章學誠歷史理論的鮮明特色。
二、以《易》的通變思想,說明史學更革的必然與必要。
章學誠指出封建社會的史學發展變化,經歷了千余年,史學失去了早期那種創造性的活力,各種弊端暴露出來了,這突出地表現在紀傳體史書的編纂上。他說:
紀傳行之千有余年,學者相承,殆如夏葛冬裘,渴飲饑食,無更易矣。然無別識心裁,可以傳世行遠之具,而斤斤如守科舉之程式,不敢稍變,如治胥吏之簿書,繁不可刪。以云方智,則冗復疏舛,難為典據;以云園神,則蕪濫浩翰,不可誦識。蓋族史但知求全于紀表志傳之成規,而書為體例所拘,但欲方園求備,不知紀傳原本《春秋》,《春秋》原合《尚書》之初意也。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紀傳實為三代以后之良法,而演習既久,先王之大經大法,轉為末世拘守之紀傳所蒙,曷可不思所以變通之道歟?[16]
司馬遷創立紀傳體史書,富有生氣,但是后代紀傳體史法變成了一種程式,變成公式化的東西,以所謂紀表志傳各種史例,去硬性剪裁材料,越雷池半步,便被視為為例不純。章學誠看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史學問題的關鍵之一。作為一代大史學思想家,他不僅提出的問題,而且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這仍然是從《周易》那里得到啟發。他說:
《易》曰:“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間嘗竊取其義,以概古今之載籍,撰述欲其圓而神,記注欲其方以智。夫智以藏往,神以知來,記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來者之興起,故記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來擬神也。……史氏繼《春秋》而作,莫如馬、班,馬則近于圓而神,班則近于方以智。[17]
韓康伯注:“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言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智也。唯變所適,無數不周,故曰圓。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孔穎達《疏》:“故蓍之變通則無窮,神之象也;卦列爻分有定體,知之象也。知,可以識前言往行;神,可以逆知將來之事。故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智。注:圓者,至方也。”[18]所謂圓神與方智,雖不同,但都是《易》之用,此其一。其二,圓神、方智作為一個整體,是多識前言往行與逆知將來的統一,不可以斷然打成兩截。其三,圓與方,既不同又相通。這種思想運用到著述上來,既要意識到不同的體裁,適用不同要求的作品,同時又要看到,每一著述中的內容變化,其采用的體裁、體例,不可能也不應當程式化。硬性以一種模式來剪裁材料,只能削足適履,失去了變通精神,使著述失去其要旨。
在中國史學史上,司馬遷的《史記》近于圓而神,班固的《漢書》近于方以智。這里沒有崇班抑馬或尊崇司馬遷而貶損班固的意思。班固的撰述,“則于近方近智之中,仍有圓且神者。以為之裁制,是以能成家,而可以傳世行遠也。”這種因事名篇,不為一定之例所拘,就是史學的活力,其作品就可以傳世行遠。但“后史失班史之意,而以紀表志傳,同于科舉之程式,官府之簿書,則于記注、撰述兩無所似,而古人著書宗旨,不可復言矣。史不成家,而事文皆晦,敦猶拘守成法,以謂其書固祖馬而宗班也,而史學之失傳也久矣。”
無論是記注還是撰述,都不能為例所拘,即使是章學誠稱道的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功的紀事本末體,一旦成了固定的框架,也只能是“纂錄小書。”在章學誠看來,要走出當時史學的困境,只能總結史學上的成敗,恢復古代史學的創作精神。他說:“斟酌古今之史,而定文質之中,則師《尚書》之意,而以遷《史》義例,通左氏之制裁焉,所以救紀傳之極弊,非好為更張也。”
章學誠對史書編纂,以其通變思想,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想法。嚴格地說,編年與紀傳兩種體裁,是自文字以來,即已有之。他認為,如果以《尚書》之義,看司馬遷的《史記》,人物傳是《傳》;八《書》三十《世家》,也可以統統稱之為《傳》。“或考典章制作,或敘人事終始,或究一人之行,或合同類之事,或錄一時之言,或著一代之文,因事名篇,以緯本紀。”這樣處理史書編纂中有關問題,其優點是“則較之左氏翼經,可無局于年月先后之累;較之遷《史》之分列,可無岐出互見之煩。文省而事益加明,例簡而義加精。豈非文質之適宜,古今之中道歟?”史書中還應該有表與圖。他說:“至于人名事類,難于稽檢,則別編為表,以經緯之;天象地形,輿服地形,非可本末該之,且亦難以文字著者,別繪為圖,以表明之。蓋難通《尚書》《春秋》之本原,而拯馬《史》班《書》之流弊,其道莫過于此。”[19]
對于章學誠具體的設想,這里難以一一評述,但我們可以體察的是,他是以易學通變思想,融匯圓神、方智精神為一,重新構想新的史書編纂形式。千余年中國史學的批評,一直糾纏在無限多史體史例的訴訟之中;中國史家的正統思想、宗經崇圣觀念,也在所謂的史體史例的爭論中反映出來,如果聯系這樣的背景,可以看出章學誠通過對《易》理的理解,闡發出來的史學通變思想,具有史學革新的意義。
三、提倡史學通識,史學求通,重在求一以貫之的史“義”。
《文史通義》的《釋通》開篇說:“《易》曰:‘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說者謂君子以文明為德,同人之時,能達天下之志也。”章學誠通過對《易》之《同人》卦的彖辭闡發,提出他對通識見解。通史之修,有六便二長。六便是:免重復,均類例,便銓配,平是非,去抵牾,詳鄰事。二長是:具翦裁,立家法。但也有三弊,就是:無短長,仍原題,忘標目。章學誠倡史學通識的用心,意在糾學風之弊,復古人治學求義之精神。“夫古人著書,即彼陳編,就我創制,所以成專門之業”[20]通史之“通”,不在于形式上的貫通,而在于有史家“一家之言”、“獨斷之學”貫穿史書之中。自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撰成《史記》,到鄭樵別識心裁,成其獨斷之學而寫就的《通志》,都是史學通識的體現。他表彰鄭樵的《通志》,說:“鄭樵生千載而后,慨然有見于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徒以詞采為文、考據為學也。于是遂欲匡正史遷,益以博雅,貶損班固,譏其因襲,而獨取三千年來,遺文故冊,運以別識心裁,蓋承通史家風,而自為經緯,成一家言者也。”[21]
史學通識關系史學的興衰,他檢討唐代史學衰敗的緣由。說“唐后史學絕,而著作無專家。后人不知《春秋》之家學,而猥以集眾官修之故事,乃與馬、班、陳、范諸書,并列正史焉。于是史文等于科舉之程式,胥吏之文移,而不可稍有變通矣。”[22]史學的變化發人深思。章氏倡通識與他學術求道的思想相聯系。我們在前面已說過。他在《答客問上》篇中再一次說:
嗟呼,道之不明久矣。《六經》皆史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孔子之作《春秋》也,蓋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然則典章事實,作者之所不敢忽,蓋將即器而明道耳。
求義、求道,成一家獨斷之學,是章實齋提倡史學通識的用心,也是章氏著述之大旨,近人劉咸xī@④在《識語》一文中,說《釋通》篇“乃先生學說之大本,”也是這個意思。
四、提倡經世史學。
這在前面已有論述。《文史通義》開篇說到《六經》皆史,《六經》皆先王之政典。章學誠此論,意在說明史學根本要義在經世。雖然,前人有過經史同源論,王陽明有“五經皆史”說,但章氏的“六經皆史”說,既不是從文獻角度說的,也不是由心學的觀點發論,他是說明學術在經世。《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但《易》在《六經》有其特殊意義。章學誠說:“‘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知來藏往,吉兇與民同患。’其道蓋包政教典章之所不及矣。象天法地,‘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其教蓋出政教之先矣。”章學誠說《易》“其教蓋包政教之所不及”,“其教蓋出政教之先”[23]指明了《易》在六經中的特殊地位。由此,他說明了《易》為先王經世之書。一是,易與懸象設教、治歷授時一樣,是明道。二是,《周易》之于道法美善無可加,能“以前民用,”三是,學業將以經世,學問亦有人定勝天之理,《易》更能體現這一點。[24]總之,學術經世,《易》由于在《六經》有其特殊地位,因此,章學誠由對《易》的理解,更深入地說明了包括史學在內的學術必須經世的道理。
注釋:
[1]《四庫全書總目》卷1。
[2]《文史通義》卷1《易教上》,下引同書內容,僅注篇名。
[3]《日知錄》卷1《三易》。
[4]《易教上》。
[5]《易教中》。
[6]《易教中》。
[7]以上所引見《易教下》。
[8]皮錫瑞:《經學歷史·十·經學復盛時代》。
[9]《四庫全書總目》卷6。
[10]《經學通論》卷1《論近人說易》篇。
[11]《易教上》。
[12]《易教上》,參《匡謬》篇。
[13]《原道上》。
[14]《原道上》。
[15]《原道上》。
[16]《書教下》。
[17]《書教下》。
[18]《周易正義》。
[19]以上引文,見《書教下》。
[20]《釋通》。
[21]《申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