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勞動價值論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勞動價值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勞動價值論論文

篇1

價值是商品經濟的范疇,有了商品交換就產生了價值的問題,也就是說價值的產生和發展是與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相聯系的,那么作為價值問題的研究也就會自然遵循這一原則。對此恩格斯曾指出,“不僅是純粹的邏輯過程,而且是歷史過程和對這個過程加以說明的思想反映,是對這個過程的內部聯系的邏輯研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013頁。)所以《資本論》第一章所分析的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的商品,并不是“在兩個原始公社之間的原始物物交換中剛在艱難地發展著的商品”(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23頁。),而是“充分發達了的商品”(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23頁。),誠然馬克思在研究價值形式發展是從原始公社時的物物交換開始的,但這是基于研究方法的要求,即邏輯的展開要求與歷史的發展相一致,可是這并不意味勞動價值理論僅僅只適用于研究的起點,恰恰相反,勞動價值理論正是遵循邏輯的展開與歷史的發展相一致的基礎上,揭示了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基本規律即價值規律,進而深刻地揭示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

總之,勞動價值理論對價值問題的研究是遵循唯物辨證法的基本要求即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邏輯的展開和歷史的發展相一致的要求。而勞動價值理論所揭示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基本規律,只要是處于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價值理論所包含的基本規律就會發生作用。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尚處于初級階段,商品經濟在相當多的地方還很不發達,只有自覺運用價值規律,才能促使生產力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并由此帶動生產關系向前發展。如果簡單的以所謂的現實已經超越了勞動價值理論的適用條件為由而斷章取義地曲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并且認為勞動價值理論過時,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有害的。對于部分學者所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只適用“有條件性”論斷,應該說是一個重大誤解。

二、正確認識價值的決定和源泉問題

在價值的決定問題上,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內容,而這個內容最初同這種形式無關。我們從小麥的滋味中嘗不出種植小麥的人是俄國的農奴,法國的小農,還是英國的資本家。使用價值雖然是社會需要的對象,因而處在社會聯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會生產關系?!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6頁。)可見,作為交換價值物質承擔者的使用價值,它是有別于商品學研究的使用價值。之所以要研究使用價值是因為它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即政治經濟學只是研究產品成為商品的條件下,作為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的使用價值。那么,在交換過程中兩種使用價值交換的依據是什么呢?真的如有些學者所講的是由生產出來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或者是由所有參與生產使用價值的要素作為依據的嗎?對此,馬克思明確指出,商品的交換價值與商品本身有多大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兩回事。因為:“交換價值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49頁。)。它體現兩種異質的使用價值背后存在著可以通約的東西,而這種可以通約的東西,絕不能由使用價值來決定。即“這種共同的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幾何的、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的天然屬性”(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50頁。)。事實上,交換的前提的確是該種商品具有使用價值,這毫無疑問。但前提并不等于依據,交換所依據的東西是抽去了各種具體形式的人類一般勞動。但有學者認為既然是各種要素都參與了價值的創造,但為什么單單只抽象出一個人類一般勞動呢?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理解的樞紐就是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即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統一,異質的具體勞動是形成使用價值的要素,同質的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實體。其實所謂的異質指的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在質上是不同的;所謂同質指的是形成價值的勞動,在每個商品上是同質的,只是在量上大小不同。那么很自然,交換價值的依據只能是人類勞動一般,只有以此為依據,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才具有量的可比性。如果將各種要素也參與到交換價值的比較中,交換勢必會陷入究竟是什么樣的勞動和勞動過程是怎么樣的循環陷阱中。

而且,馬克思指出,“處于流動狀態的人類勞動力或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但本身并不是價值。它在凝固的狀態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形成價值。這就是說,要把人類抽象勞動,凝結在一定的物體里面,即一定的對象里,它才形成價值。”(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65頁。)由此可見,馬克思從來也沒有如有些學者所認為的“脫離使用價值抽象地談論價值”,而是將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起來談論價值的。其實僅僅認識到交換價值的依據是人類勞動一般還不夠,因為還并沒有認識到價值最本質的內容,馬克思是把價值創造的勞動當作社會勞動來看待,把價值當作社會關系來看待,商品和商品相交換,其實質是體現人與人的勞動交換關系,不過在商品社會里,人們交換勞動是通過商品為媒介來表現人與人的關系,表現一定的社會關系。所以無論從交換價值的依據來看,還是從使用價值的屬性與價值的屬性是無法替代性上來看,商品的二重性都是存在的,是不能劃一的。所以有的學者提出的“交換價值只不過是使用價值的一種延伸和另一種廣義的使用價值而已,商品的二重性實質上還是一重性”的認識是極其片面的。

在價值的源泉問題上,特別強調的是價值的源泉和財富的源泉是兩個概念。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生產價值必須以生產出使用價值為前提,生產使用價值的條件同樣也是生產價值的條件,但絕不能混淆生產價值的條件和價值形成的源泉,也不能混淆價值形成的源泉和財富形成的源泉。生產價值的條件和生產使用價值的條件是同一的,但二者的源泉則是不同的,前者的源泉是人類抽象勞動,后者的源泉是勞動和生產資料。這是因為價值所代表的是人類勞動的交換關系,而財富的生產是體現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二者蘊涵著不同的內涵,故不能簡單劃一。此外,更加令人擔心的是有學者提出,“各種生產要素都有可能充當交換價值的源泉”的論斷,其實不過是馬克思對此早已進行過嚴厲批判的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對此馬克思指出,資本、土地和勞動這三者“屬于完全不同的領域,彼此之間毫無共同之處”(注:《資本論》第三卷第七篇第920頁。),就象公證人的手續費、甜菜和音樂這三者之間毫無共同之處一樣。其錯誤之處在于,把各種收入的源泉之間能聯系起來的社會生產關系拋掉以后,又把它們還原為互不相關的各種收入的直接源泉,而且上述三種收入,只是一種分配關系,而并非收入的實體本身,至于收入的實體本身是什么?收入本身是無法回答的,因為收入不是與實體本身,要分配,必須以所分配的實體已經存在為前提,那么收入的實體是什么?就是物化的社會勞動。物化的社會勞動由于存在不同的所有權可以轉化為不同所有者的收入,但不能把不同的收入轉化為實體本身。

三、正確認識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問題

首先,在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了詳細地闡述,他指出,價值決定價格,而“價格是物化在商品內的勞動的貨幣名稱”即價格只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因為商品是客觀存在的,看得見、摸的著,價值雖也是客觀存在的,但卻和商品不同,看不見、摸不著,價值要表現出來,只有通過和貨幣發生交換關系。故商品所有者要想把該商品的價值表現出來,“必須把自己的舌頭塞進它們的腦袋里”,也就是說內在的價值只有通過外在的價格才能得以表現,價格只是價值的表現形式而已。

其次,馬克思肯定了價格與價值在量和質上存在背離的問題,馬克思指出,“雖然價格作為商品價值量的指數,是商品同貨幣的交換比例的指數,但不能由此反過來說,商品同貨幣的交換比例的指數必然是商品價值量的指標。”(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120頁。)這就是說,雖然商品的價值量必須通過價格才能表現出來,但并不意味著價格一定要和商品的價值量完全一致。對于價格和價值量的背離情況,馬克思指出,貨幣和商品的比例關系,既受價值量的決定,又受其它諸如供求等因素的影響。此時的價格“既可以表現商品的價值量,也可以表現比它大或小的量”,而“商品就是按這種較大或較小的量來讓渡的”。所以只要價值量轉化為價格,受供求等因素的影響,商品和貨幣在市場上進行交換,價格與價值的背離也就是必然的。而這種價格與價值的不一致正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此外,馬克思還指出,價格和價值在質上的矛盾也是存在的,即“沒有價值的東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價格?!笨梢婑R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在闡述了商品價值決定價格的基礎上,并不否定價格本身有脫離價值的現象,而認為這恰恰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

再次,馬克思同時也指出“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和影響的現象”的論斷還有著致命的錯誤,它根本無法回答當供求一致的情況下,商品的價格是由什么來決定的這一問題。因為在資本主義經濟尚未出現以前的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就已經起支配作用。如果把供求作為決定價格的源泉,那么在供求一致的情況下,一輛汽車和自行車為什么是有不同的價位?顯然是無法回答。

對于價值分析和價格分析的層次問題,恩格斯在編輯《資本論》第三卷時,為了對付庸俗經濟學家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價值理論的攻擊,運用大量的經濟史料,詳細論證了價值的產生和發展直至轉化為生產價格的歷史過程,論證了價值規律轉化為生產價格規律的歷史過程。恩格斯指出,在初期的簡單商品交換中,價格是以價值為中心,并且是圍繞價值來變動的,特別是簡單商品生產越充分,則較長期內的平均價格越是與價值一致;伴隨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一切落后的生產方式最終被資本征服了,工業取得了應有的支配地位,清除了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轉移的障礙,使工業利潤和商業利潤平均化為一般利潤率,這樣對整個交換來說,就完成了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轉移,這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生產價格規律恰恰是價值規律在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的轉化形式,盡管現象會偏離本質,但終究替代不了本質。可見價值分析是高于價格分析的深層次的實質性東西,無論價格怎么樣地復雜,如何偏離價值的軌道,其背后的決定力量都是價值,價值分析的獨立化不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即嚴格區分價格決定和價格實現的不同。前者是一個根本原則問題,后者是現象問題,二者絕不能混淆。

四、正確認識勞動價值理論在現階段的指導意義的問題

首先,勞動價值理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價值規律理論的揭示。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以及競爭規律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刺激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只要人與人的關系還表現為利益關系,只要社會不能直接地調節這種利益關系,商品生產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最適宜的形式,商品生產過程中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運動,必然會促使每個商品生產者設法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普及全社會,使生產力向前發展。市場化改革二十年的成就證明只要我們尊重價值規律,我們的事業就能向前發展;相反,如果忽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我們就必然走彎路。在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脫胎于半殖民和半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我們不僅要完成工業化,而且還要完成現代化目標,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但是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實踐上把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統統視為異端,簡單地認為我們可以不經歷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就能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目標,這種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的做法,結果證明只能是經濟的“窮過渡”。

再看當今的時代特征是經濟的全球化,其實質就是市場的全球化即資金、人才和生產要素的全球范圍的自由流動和最優配置,也就是價值規律將在全球范圍內發生作用,為各個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和開拓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能否有效地融入世界經濟,使本國經濟結構在全球化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占據盡可能的有利地位,成了促進各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想獨立于全球化市場經濟之外,不遵循價值規律的原則都是不可能的。

篇2

一、新時期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的新特點

(一)生產勞動的范圍越來越廣泛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生產勞動所覆蓋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越來越大。馬克思曾依據不同的標準,對勞動范疇進行了一系列區分。但他們把自己研究、考察的重點放在物質生產部門,這也是當時的條件所限定的。在當代市場經濟中,金融、保險、通訊等服務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越來越高?,F在,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已招生產性勞動的范疇擴大到那些為物質生產者生活服務的,并通過市場進行交換的勞動上。

(二)勞動主體的隊伍多元化

勞動者是勞動的主體,也是勞動的執行者。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所研究的勞動主體,主要是私有制下的商品生產者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雇傭工人。在崇尚多元化的今天,社會主義勞動的主體也發生一些變化。在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勞動價值論研究的勞動主體對象與傳統意義上的對象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既有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主體,也有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主體,還有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中介服務的勞動主體。

(三)活勞動的形式具有多樣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發展,腦力勞動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人類活勞動的形式與馬克思時代已經很不一樣。人的活勞動雖然包括人的體力和腦力勞動的支出,但這種體力和腦力的支出在形態上已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如腦力勞動中就出現了理論研究型、知識運用型和制度與技術創新型等活勞動形態。社會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研究的人的活勞動正從馬克思時代研究體力勞動為主轉變為研究高質、高效、高能性的腦力勞動為主,這為認識運用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開拓了巨大的空間。于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有重大意義。

二、創新和發展勞動價值論的重大意義

研究我國的社會經濟問題,應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結合起來,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新的認識和證明,這對于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有重大意義。

(一)創新和發展勞動價值論,有利于改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新時期勞動的新特點都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因此根據這些新情況而不斷發展和創新的勞動價值論,反過來可以大大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完善。從微觀到宏觀,勞動價值論仍然是我們進行經濟建設和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以的這一經典理論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

而且,創新和發展勞動價值論,有利于理解和貫徹中央關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精神。創始人對待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以及私有企業主的理論認識相政治態度,是根據當時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提出的。而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主要是從“二個有利干”的標淮出發,允許和鼓勵多種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因為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可以與公有制經濟互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它們的合法經營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推進。

(二)有助于我們更加重視科技和管理勞動,實現科教興國

科枝是第一生產力,而經營管理則是保證科技發揮第一生產力作用的前提和保證。從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角度看,科技工作和經營管理不僅是創作價值的生產勞動,而且是一種復雜勞動。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內比一般勞動會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應該獲得更多的報酬??梢哉f,按勞分配制度不是以勞動價值論為理論依據的,對不創造價值的非生產勞動,也要按勞分配。評價科技工作的貢獻,即要考慮它作為復雜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作用,更要考慮它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財富和社會經濟效益方面的作用。應根據這兩方面的貢獻給予較高的報酬。讓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也應體現在有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身卜。

三、新時期勞動價值論的創新和發展

(一)應重新界定并適當擴大生產芳動的范圍

馬克思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具有一些新的特點。凡是與生產產品直接或間接有關的勞動,包括文化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及三產從業人員的勞動,都是總體勞動中必要的構成部分,都是生產勞動,都能創造價值。一切與上述相關的工作者都是生產性勞動者,不僅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而且包括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那些新的社會階層的各類人員。創新和發展對勞動價值論認識的實質就是要從物質生產領域拓展到科技、文化、管理、服務等領域,并確認其為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

(二)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價值的決定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包括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和剩余價值m三個部分。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的價值從量上講仍然由C,V,m構成,但它們有了不同干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含義。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于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工人除了勞動力外并不是一無所有,他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并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行生產活動。同時社會主義仍然處于商品經濟階段,工人之間相互交換的勞動產品仍然表現為商品的形式,所以工人的勞動力也表現為商品形式,同樣具有價值。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的勞動時間同樣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不過它們的含義已經有了本質變化。第一,工人的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將大大增加,它不僅包括維持直接生產過程的勞動者本人及其家屬于女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和較多的教育費用,還包括維持間接生產過程中的經理人員、科學技術人員以及為生產服務人員在內的總體工人及其家屬于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第二,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造出公共價值,包括保證社會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正常進行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以公共產品的形式間接返回給工人的公共生活資料價值和維持社會生活正常運行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價值(例如從事國家管理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政府機關的經費,國防開支等)。

篇3

馬克思關于價值決定的基本觀點是:“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馬克思關于價值決定的這個觀點是價值規律的首要內容。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理論界通常所說的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下用個量t[,1]及其總量T[,1]表示)。對于t[,1]參與價值決定,在承認勞動價值論的學者中是沒有爭議的。但也許正因為沒有爭議,人們對t[,1]的認識一般也就沒有深化、細化和量化。其實,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和社會實踐,t[,1]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有必要在認識上加以深化、細化和量化。

從內涵來說,馬克思所說的t[,1]至少包含著三個重要的規定:一是勞動時間,并且是有效勞動時間,是制造某種使用價值的勞動時間;二是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三是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基本上也就是社會平均的或中等的生產條件。后兩個規定結合在一起,也就是社會平均的或中等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生產力(在這里,這兩個概念完全一致,可以通用)。這樣,商品的價值量(W)就是勞動時間(t)和勞動生產率或勞動生產力(N)的函數,即:

W=f(N,t)

在這里,N又是由多種情況和要素決定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在這多種情況中的每一種,都是一種或一類生產要素,每種要素又都包含著許多方面和因素。具體說:

第一,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可以說是勞動力要素(r),其中包括勞動者的德、智、體素質,這又取決于先天的體質和智力遺傳因素、后天的教育和環境因素,特別是本人的主觀努力以及這種努力的方向和程度等等。

第二,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可以說是科學技術要素(e),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應用程度,相關知識、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貯存、應用水平,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所承載的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種類和含量等等。

第三,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可以說是管理要素(g),其中包括微觀的經營管理,宏觀的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政治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紀律、制度、政策、措施、分工、協作,以及由此形成的生產力系統。

第四,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可以說是資本要素(c),其中包括資本的積累、積聚、集中、籌措、運作,生產資料的獲取、配置、利用、更新改造等等。

第五,自然條件主要是土地要素(d),完整地說應該包括人類自身的自然(已列入勞動力要素之中)和人類外部的自然,后者又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礦藏、日照、氣候、其他動植物、生態環境等等。

所有這些要素,都是勞動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從而都是商品價值量的決定性因素。僅以上述五項要素列入價值決定的關系式,可得出以下公式:

W=f(r,e,g,c,d,t)

以上因素都影響到價值決定,其中有的是加和關系,有的是比例關系,有的是非加和性、非線性的關系。

從外延來說,無論在中國在世界都存在著多層次的生產力,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生產條件和勞動力條件。同一規格質量的產品都可能有多個不同的生產者向市場提供;這些生產者有的是個體,有的是企業;企業中有獨資的,有合資的,有股份制的,有國有的。不同生產者會有不同的生產條件、勞動力條件和由此決定的不同的勞動生產率。這些生產者各自的個別勞動生產率(N)可能分別等于、大于或小于社會平均的勞動生產率(N[,1]),從而N與N[,1]的比值n(我們把n叫做相對勞動生產率或勞動生產率指數)可能分別等于1,大于1或小于1.即N=N[,1],N>N[,1],N<N[,1],亦即n=1,n>1,n<1.但無論個別勞動生產率N和個別勞動時間t怎樣不同,同一規格質量的產品投放到同一市場上價格都相同,從而社會價值W都相同。因而n值越高,在相同勞動時間t里產品產量越大,產品總價值也越大。于是就存在以下的數量關系和價值決定公式:

W=t[,1]=nt

當n不變或相同時,W與t成正比;當t不變或相同時,W與n成正比,即與N成正比,與N[,1]成反比;當W不變或相同時,t與n成反比。這就是說,當勞動生產率不變或相同時,商品價值量與勞動時間成正比;當勞動時間不變或相同時,商品價值量與相對勞動生產率即勞動生產率指數成正比,或者說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當商品價值量不變或相同時,也就是在等質等量商品中,包括單位商品中,所凝結的勞動時間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勞動生產率越高,所需勞動時間越少,反之則相反。因此,我們應該區別不同情況、不同概念的勞動生產率,來全面認識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三者關系;否則就會在這三者關系上糾纏不清,爭論不休。

在計算同類商品總量、部門商品總量、社會商品總量時,由于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總是根據所有個別勞動生產率的加權平均數計算的,因而這時n=1,從而,W=nT=1T=T.其中總勞動時間T=∑t=∑t[,1]=T[,1].所以,無論是同類產品、部門產品還是社會總產品的總價值量總是等于耗費在產品中的總勞動時間。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論述了商品的價值量決定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后,又在《資本論》第三卷進一步指出:“事實上價值規律所影響的不是個別商品或物品,而總是各個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獨立的社會生產領域的總產品;因此,不僅在每個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勞動時間,而且在社會總勞動時間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類的商品上。”(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71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馬克思這里所說的必要的勞動時間,也就是理論界通常所說的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下用總量T[,2]和個量t[,2]表示)。顯然,作為完整意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僅對社會生產、對生產部門、對社會供給來說是必要的,而且對社會需求、對消費者及其購買力來說也是必要的;不僅要具有勞動耗費上的社會平均性,而且要具有勞動效果上的社會必需性,即具有兩種含義上的社會必要性,也就是必須由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共同決定商品的社會價值。這就是說:“價值不是由某個生產者個人生產一定量商品或某個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由當時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市場上這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總量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7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然后再根據從這樣決定的商品總價值中所分攤到的部分決定單個商品的價值,即由“所生產的總價值除以產品數,決定個別產品的價值,而且個別產品只有作為總價值的這種相應部分才成為商品。”(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Ⅱ),12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因而,完整意義的社會價值,是由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某種商品社會必需總量(B)所必要的勞動時間(T[,2]=Bt[,1])決定該種商品實際生產總量(A)的實際總價值(W),并由從這個總價值中所分攤到的部分決定單個商品的實際市場價值(w),即由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t[,1]、T[,2])共同決定商品的社會價值(包括總量價值W和單位商品價值w)。用計算公式表示,即:

W=T[,2]=Bt[,1]=B(T[,1]/A)=(B/A)T[,1]=b[,T]

w=W/A=T[,2]/A=Bt[,1]/A=bt[,1]=bnt

其中,T[,1]=T,為生產A量商品實際耗費的總勞動時間,t為單位商品個別勞動時間,n為相對勞動生產率或勞動生產率指數,b=B/A為供求系數或產品需求率或產品稀缺率。

上述公式把產品需求率b列為價值決定的一個重要變量,從而把供求關系列入了價值決定。而市場供求是復雜多變的,因此,“價值量不以交換者的意志、設想和活動為轉移而不斷地變動著?!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這樣,供求變動就決定了價值變動,進而決定了價格變動。從這種新觀點來看,商品價格隨著供求變動而上下波動,并不是商品價格與價值偏離,而正是有規律地必然地向價值接近,與價值相一致。

再從供求變動趨勢來看,“如果供求決定市場價格,那么另一方面,市場價格,并且進一步分析也就是市場價值,又決定供求?!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21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這種供求與價格的相互作用,供求的價格彈性,會把供求、從而也把價值和價格拉向一個均衡點。這樣,雖然在任何一定的場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但是“就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的整體來看,供求總是一致的;不過這種一致只是作為過去的變動的平均,并且只是作為它們的矛盾的不斷運動的結果”。(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2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這時,A=B即b=1,因此,就一定時期整體來看,價值決定公式仍然應該是:

W=bT=T

w=bt[,1]=t[,1]

這個公式里,似乎b可以消失,不再發生作用,實際上這個公式成立的條件是b=1即A=B,亦即供求平衡,實際上供求在這里仍然是起作用的,而在其他任何一定的場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也就是A≠B,b≠1,從而b都不能消失,供求都起作用。

總之,在以上價值決定公式中,既包含了實際勞動時間(t和T),又包含了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t[,1]和T[,2])。在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中,既包含了勞動時間,又包含了勞動生產率因素。其中也就隱含了決定勞動生產率并進而決定勞動生產力的多種情況和多種生產要素,如勞動力、科學技術、經營管理、資本、土地等等要素。在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中,既包含了勞動時間,又包含了供求因素,既包含了生產過程、產品供給和勞動耗費因素,又包含了交換過程、產品需求和勞動效用因素,而在產品需求中也就隱含著產品的效用因素。因為沒有效用也就不可能有需求,沒有使用價值就不可能有價值;而且效用越大,越普遍,需求量也就越大,兩者總是成正比。因此,這一公式既保留了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核,又融合了效用論、供求論、生產要素論、生產費用論、積累勞動論的合理內核,從而這個公式是一個既堅持了勞動價值論基本觀點、又綜合了各種價值論合理因素的價值決定公式,它適用于產品個量價值和總量價值的計算,經得起生產和交換實踐的檢驗。以這一公式為結合點和切入點,我們可以通過吸納各種價值論的合理因素而使勞動價值論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并可以進一步探討各種價值論(和以價值論為基礎的經濟學)的溝通和綜合。

(二)價格決定公式——價值規律公式之二

馬克思關于價格與價值關系的基本觀點是: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是物化在商品內的勞動的貨幣名稱。(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11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是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即勞動時間的必然表現形式。(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由此可見,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是勞動時間,計量單位是時、分、秒;外在的價值尺度是貨幣、計量單位(以我國現行紙幣來說)是元、角、分。商品的價格應該以商品的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馬克思關于價格的這個觀點,是價值規律的又一重要內容。有人由此認為,理論價格就等于價值,諸如1小時勞動=10元之類的等式,在一些文章中時有所見,其實這些等式是不成立的。在這里,至少要加入一個單位勞動時間所創造的價值的貨幣轉換系數h,才能使兩邊相等:如只有當h=10元/小時勞動,才能使10元/小時勞動×1小時勞動=10元。我們設商品價格為G,商品價值為W,貨幣系數為h,以上關系式可通化為價格決定公式:

G=hW=hbt[,1]

這里的價格只是一般理論價格,實際市場價格與這個價格還會有或多或少、或正或負的差價,這些差價有的是由不同地點、不同流通環節商品中包含著某些追加勞動、從而商品價值變動引起的,有的是由自然條件變化(如季節、氣候變化)、市場競爭因素、國家政策因素、消費心理因素、社會時尚變化,以及種種偶然因素引起的(供求因素已被列入價值決定的內生變量,在此可不再列入)。其中由勞動量變動即價值變動引起的差價可納入W之中,其余因素引起的價格變動和差價可用G表示,列入價格決定的一個子項,從而上式可完善為:

G=hW+G

其中G可大可小,可正可負,從社會總產品來看在一定時期可作為正負值互相抵銷,也就是∑G=0.從而使社會產品總價格仍然等于總價值、即總勞動時間乘上貨幣系數,即∑G=∑hW=h∑W=h∑T.

由此,h=∑G/∑W=∑G/∑T

就一個國家一定時期(一般以一年計算)來說,G應該用全年全國勞動者國內生產凈值計算,W或T應該用全年平均勞動者人數乘勞動者全年平均勞動時間計算。由于目前統計指標和數據上的局限性,G可以近似地用全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W或T可以近似地用全年平均從業人數(R)乘從業人員平均勞動時間(T)計算,即:

h=GDP/RT

通過不同年份的不同h值,可以計算出h值的年變化率h′。用計算公式表示,即:

h′=(h[,j]+1)/h[,j](其中j為基期年份)

根據以上公式和有關統計資料,我們可以大體計算出一國h值和h′值。以我國近幾年為例,可通過測算列出表1:

表1中國h值測算表

GDPRThh''''一年定期居民消費

(億元)(萬人)(小時)(元/小時)(%)儲蓄利率物價指數

(%)(上年=100)

1990185316390924401.19

1992266526555424401.67121.97.56106.4

1994467596719922403.11145.310.98124.1

1996678856885020244.87126.89.18108.3

1998783456995720245.53104.54.7799.2

2000894047115020006.28108.12.25100.4

說明:T根據我國從1994年實行每周5.5天工作制、從1995年實行每周5天工作制、從1999年節日假由7天延長至10天計算。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摘要(2001)》,《中國統計年鑒(1998)》。

以上測算結果表明,h、h′都是客觀存在、可以計算的,h值實際上是以貨幣計算的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h′部分地反映著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的變化,部分地反映著貨幣幣值的變化,h′值與物價指數和利率水平都存在著正比例或正相關關系。h′值變化表明,同量勞動在不同年份會對象化為不同的貨幣量,其貨幣量一般會逐年增加;反之,同量貨幣在不同年份會代表著不同勞動量,其勞動量(從而價值量)會逐年減少。由此可見,一定量貨幣、投資額會發生有形無形貶值,給予適當利息補償是必要的、合理的。

以上的價格決定公式,也就是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式。這個公式表明,價格與價值并不直接等同而有明顯區別,同時又有密切聯系,具有正比例或正相關的關系,歸根到底,價格是現象,價值是本質,價格是形式,價值是內容。正如列寧所說:“價格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價值是價格的規律,即價格現象的概括表現?!保ㄗⅲ骸读袑幦?,中文版,第20卷,19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但在傳統理論上總是把供求關系排除在價值決定之外,把投資利息排除在價值構成之外,這樣就使價格與價值越來越遠,使價值越來越成為不可捉摸的東西,使等價交換只能成為偶然現象,使價值規律不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穩定性、重復性,也就不成其規律;相反,不等價交換才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穩定性、重復性,從而具有規律性?,F在我們通過以上價值決定和價格決定的理論和公式的確立和推導,價格與價值、理論與實踐就能無限接近,趨向一致,價值范疇就能從價格形式上經常得到反映,使價值真正成為價格的規律,使價格真正成為價值規律的表現,使勞動價值論具有廣泛的解釋力和說服力。

(三)勞動價值論視域的利息理論和利息率公式

馬克思關于利息和利息率的基本觀點是:利息是資本的單純所有權所提供的剩余價值,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42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利息率不能由任何規律決定,而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這種決定是偶然的,純粹經驗的,其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潤率,最低界限則完全無法規定。(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406~40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西方經濟學在利息理論上則有時間偏好論、節欲論、迂回生產論、投資和儲蓄論、資本的邊際生產力論、由資本供求決定的均衡價格論等等。我國學者對利息的存在一般是從資本的貢獻、資本的稀缺性、激勵投資的必要性等方面來解釋的,而利息的來源仍然是剩余價值或社會純收入。所有這些理論都沒有從勞動價值論上對利息和利息率作出科學的說明。

其實,利息和利息率完全可以從勞動價值論視域來認識和說明。事實上,合理的利息并不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更不是瓜分剩余價值的剝削收入,也不是由資本的單純所有權所提供的。利息率的決定,不只是有一個平均利潤率的界限,也不只是由供求關系決定,也不是純粹偶然、純粹經驗、沒有規律地決定的,而是由客觀規律決定的,是由投資貶值、投資費用、投資風險、供求關系等客觀因素共同決定的。首先,資本額或投資額都表現為一定的貨幣量,代表著投資者提供的積累下來的一定勞動量和價值量,但同一價值量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表現為不同的貨幣量,通常是由于通貨膨脹而發生貨幣貶值,這是投資的有形貶值,理應得到補償。其次,“撇開一切偶然的干擾不說,現有資本的一大部分,會不斷在再生產過程的進行中或多或少地貶值,因為商品的價值不是由生產商品原來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再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并且這種時間由于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減少。因此,在社會生產率的較高的發展階段上,一切現有的資本不是表現為資本積累的長期過程的結果,而是表現為相對地說非常短的再生產時間的結果?!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44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這是投資的無形貶值。而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主要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離不開必要的投資額以及由此形成的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離不開作為過去勞動積累的資本的一份貢獻。因此資本的無形貶值可以而且應該在資本對提高勞動生產率貢獻的限度內得到補償。例如,從以上表1可知,同樣1小時勞動,如將勞動復雜程度變化忽略不計,其價值量是相等的,但卻表現在逐年變化的貨幣量上,1990年是1.19元,1995年是3.84元,2000年是6.28元,1995年是1990年的3.2倍,2000年是1990年的5.2倍。這里有貨幣貶值、勞動生產率提高等因素。如果撇開其他因素不算,那么在1990年投資1.19萬元,至2000年就應獲得本利和6.28萬元,其中獲得的5.09萬元利息,是投資者投資有形無形貶值的應有補償,是投資者投資所代表的勞動量和價值量的回收,其中并沒有占有任何人的勞動和剩余價值。再次,由于自然的和社會的、經濟的和政治的種種原因和變故,投資會有部分乃至全部喪失的風險,股市有風險,銀行貸款有風險,其他法人、自然人投資也有風險,因此,適當的風險補償也是必要的。最后,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要付出勞動和費用,如1999年我國銀行系統職工人數已達205萬人,(注:《中國統計摘要(2001)》,77、90及82、164~165、40及19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要付出大量勞動、工資和費用;股民需要關注股市行情。把自己長期勞動積累的資金投放到某個項目上,對誰都不是一種小事,都是一種極其重要極其復雜的勞動。資本的成功運用和運作所要求的知識、洞察力和判斷力,以及為此需要付出的勞動和努力,決不比其他勞動來得差。(注:晏智杰:《勞動價值學說新探》,序第7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由于這一切原因,合理的利息是投資有形無形貶值、投資風險、投資費用必要的補償,是對過去積累的勞動和正在進行的投資勞動的必要的補償,是勞動耗費的一部分,是產品成本的一部分,是一種間接成本和隱性成本。此外,資本供求率始終是市場利息率的決定因素之一。這樣,理論利息率的決定和計算就有了客觀依據,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理論利息率=(通貨膨脹率+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資本貢獻率+投資風險率+投資費用率)×資本供求率。

(四)勞動力價值公式

馬克思關于勞動力價值的基本觀點是:同任何其他商品的價值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獨特物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及其子女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同時還要包括必要的教育訓練費用,(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193~19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以及必要的醫療保健費用(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Ⅰ),15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資本家用來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也就是支付給雇用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8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因為工人階級是掙一文吃一文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4卷,49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因此,雇傭工人所得的工資將全部用于生活消費而沒有分文剩余,其結果,資本主義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同時也是勞動力和工人階級的再生產,是資本家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4卷,4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馬克思的這些觀點符合他當時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而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情況與一百多年前已有很大不同,我們必須研究新情況,作出新概括,提出新理論。

第一,今天的工人階級和工薪階層,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就絕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再是掙一文吃一文而無分文積累,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個人積累和私有財產。至2000年,中國個人儲蓄、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已達10萬億元以上,加上個人經營投資和住房投資已達20萬億元以上,股民已達5800萬戶。(注:《中國統計摘要(2001)》,77、90及82、164~165、40及19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和工薪階層個人積累和私有財產更遠遠高于中國。這些新情況是傳統的勞動力價值理論、工資理論和積累理論解釋不了的。因此,現代工人階級的勞動力價值已經不僅僅包括馬克思所說的生活資料價值和教育醫療費用,而應該包括更多的項目。

第二,既然同任何其他商品的價值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它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而其他商品的價值都包括物化勞動轉移的價值和活勞動創造的價值兩部分,那么勞動者所必要的生活資料價值和教育醫療費用,充其量也只是物化勞動轉移的價值部分,僅有這一部分還不足以生產和再生產、培養和造就出現代勞動力,這里必須付出兩種不可或缺的活勞動,這就是家務勞動和求學勞動。

第三,家務勞動是勞動力再生產中完全必要的活勞動,是勞動力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F在保姆等人的家政服務已經成為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由于反作用,家庭成員從事的這種服務在家庭內部也應該視同商品,承認其價值和使用價值,盡管這種價值很快被家人消費了,但家務勞動者仍然是創造價值的。這種勞動完全是生產勞動力的必要活勞動和必經工序;否則,嬰兒甚至無法長大成人,更談不上再生產勞動力。再則,按照傳統理論,同樣兩個勞動力,如果一個使用保姆,一個不使用保姆,由于有無保姆費用的不同,兩者的勞動力價值就不同,工資也應不同,這在理論上與實踐上都是講不通的。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指出:“對每個國家的經濟來說,家庭內的生產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薄凹彝ズ推渌用駪簦聦嵣隙伎梢暈樾⌒偷墓S。即使是最先進的國家,這些地方也都可以生產出極有價值的商品及服務。”“現在的確是把家務勞動也算在GDP里面的時候了?!备鶕晃唤淌诘慕y計,“美國從4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為止,家庭內的生產值,超過了GDP的20%以上,而聯合國最近公布的人力開發研究報告顯示,家庭內的生產值占全球生產值的比例,竟然高過40%。”(注:加里·貝克(貝克爾):《生活中的經濟學》,中文版,140~142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第四,求學勞動是現代勞動力再生產中極其重要的活勞動,是勞動力價值中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在勞動力培養和勞動力價值中,人們往往只重視教師勞動和教育費用,求學勞動往往被忽略不計。其實,學生和成人的求學勞動是勞動量更大、更為重要的一部分勞動。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學習是勞動,并且應當永遠是勞動,是充滿了思想的勞動。”(注:烏申斯基:《教學法原理》,中文版,125頁。轉引自王涵等:《名人名言錄》,232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事實上,同樣的生活資料和教育費用,同樣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培養出的勞動力的素質可能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人自己的學習和努力不同。教是外因,學是內因,學生的勞動比教師的勞動更重要。人是主體,物是客體,人格化、人才化勞動比物化勞動更重要。當今世界,經濟是知識經濟,教育是終身教育,社會是學習社會,社會組織是學習組織,求學勞動更為長期,更為艱巨,更為重要。據統計,至2000年,我國各級學校在校學生數已達2.2億人,占全國人口17.4%,約占6-60歲人口22%。(注:《中國統計摘要(2001)》,77、90及82、164~165、40及19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據我國學者王琪延研究,中國城市男女居民在終生總時間中,有45%屬于生活必需時間。29%屬于閑暇時間,10.5%屬于工作時間,8.5%屬于家務勞動時間,7%屬于學習時間。(注:王琪延:《中國城市居民生活時間分配分析》,載《社會學研究》,2000(4),第93頁。)在工作、學習和家務勞動三項勞動時間中,工作時間占40.4%,學習時間占26.9%,家務勞動時間占32.7%。可見,學習時間加上家務勞動時間已經大大超過了工作時間。因此,我們研究勞動價值論,應該研究家務勞動和求學勞動創造的價值(這是一種凝結于勞動力價值中的潛在價值,這里不去多說);我們研究勞動力價值,應該包括家務勞動和求學勞動等勞動力生產中所必要的活勞動所形成的價值。

由此可見,勞動力價值(以V表示)應該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其一是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中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教育培訓費用和醫療保健費用(以V[,1]表示),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力價值的構成部分;其二是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中所付出的家務勞動形成的價值(以V[,2]表示);其三是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中所付出的求學勞動價值(以V[,3]表示)。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新的較為完整的勞動力價值公式,即:

V=V[,1]+V[,2]+V[,3]

這個公式更符合現代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客觀實際,能合理解釋勞動者個人積累和私有財產的價值源泉。

(五)成本新論及其公式

馬克思關于成本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產品成本(K)包括生產資料耗費即物化勞動轉移的價值(C,其中包括勞動資料價值C[,1]和勞動對象價值C[,2])和工資即勞動力價值(V)這兩項。從現代社會化全球化生產過程和社會分工協作關系看,產品成本中除了包括各種物化勞動轉移的價值(C[,1]+C[,2])外,還應該包括各種非物化勞動有償轉移的價值(C[,3]),如各種外購服務產品和知識產品轉移的價值。同時,除了這些企業成本、直接成本、顯性成本外,還應該包括各種社會成本、間接成本、隱性成本。

其一是宏觀管理和公共產品分攤的費用。這些公共產品包括社會公共需要的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社會規范、社會秩序、社會環境等等。這種公共需要是從人類共同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產生的?,F在隨著生產社會化、全球化、電子化、信息化、知識化、智能化的發展,不僅一個企業內部需要嚴格的科學管理,而且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全球,都需要加強宏觀的科學管理。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來說,一切政治上的勞動都是間接的生產手段,都是整個社會勞動中必要的組成部分。恩格斯說過:國家權力對于經濟發展具有促進和阻礙兩種不同的反作用。(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2版,第4卷,70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鄒東濤教授以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巨大發展為例,論證了制度是更內核的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觀點。(注:鄒東濤:《制度是更內核的第一生產力》,載《理論動態》,第1522期。)我國近50年來的歷史經驗從正反兩方面充分證明了這些觀點的正確性。而優越的社會制度等公共產品的提供,需要公務人員付出艱巨復雜、優質高效的公務勞動。這些公務勞動所形成的價值一般是間接融合和實現在其他各種社會產品中,是通過稅收等形式實現補償和再生產的。因此,國家稅收并不完全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稅收中用于經濟、社會、行政管理和國防的費用,用于科技教育衛生事業和環境保護的費用,并不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而是社會成本、間接成本、隱性成本的一部分。

其二是投資利息,如上所述,這也是一種間接的勞動耗費和勞動補償,是一種間接成本和隱性成本。

其三是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成本,包括為了開發利用土地、水源、森林、礦藏、生物等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產前、產中和產后付出的或追加的勞動和支付的費用,這也是一種間接成本和隱性成本。以土地資源來說,傳統理論認為,土地是自然資源,地租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實際上,開墾了的土地不只是自然資源,也有人類勞動凝結在其中,也有價值,合理的地租不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而是一種勞動報酬,一種間接成本。

由此可見,傳統上所說的成本只是企業成本、直接成本、顯性成本,只是部分成本而不是完全成本,完全成本還應該包括社會成本、間接成本、隱性成本。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成本公式,即:

K=C+V+S=C[,1]+C[,2]+C[,3]+V[,1]+V[,2]+V[,3]+S[,1]+S[,2]+S[,3]

其中,S為社會成本、間接成本、隱性成本,S[,1]為宏觀管理和公共產品分攤的費用,S[,2]為投資利息,S[,3]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成本。

(六)剩余價值新論及其公式

馬克思關于剩余價值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一部分價值,是勞動力創造的價值與勞動力價值的差額,也是商品價值與成本價格的差額;剩余價值來源于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反映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經濟范疇。(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235~24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對這一傳統理論,我們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再認識:

第一,剩余價值始終是商品價值的構成部分,因而剩余價值范疇與價值范疇一樣,是商品經濟所固有、并與商品經濟共生共滅、始終并存的歷史范疇,它適用于一切存在商品經濟的社會,從而既適用于資本主義社會,也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但在不同社會,剩余價值有不同歸宿,反映不同經濟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歸資本家所有,反映著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在社會主義社會歸社會公眾所有,反映著勞動者共同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剩余價值只有通過社會許多成員的共同活動,而且歸根到底只有通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才能被創造出來,因此不是一種個人力量的產物,而是一種社會力量的產物,理應歸社會公眾所有,為社會公眾造福,為社會進步服務。這正是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合理、更進步、更優越的真諦所在,也是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的堅實理論基礎??茖W社會主義應該以此為起點,以此為中心發展起來。

第二,傳統理論把利息、地租和全部稅金都看作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實際上,合理的利息和地租以及部分的稅金并不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而是產品社會成本、間接成本和隱性成本。我們應該把這些成本從剩余價值中剔除出去,較為確切地計算剩余價值量和剩余價值率。其計算公式為:

M=W-C-V-S

第三,傳統理論把剩余價值看作只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活勞動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而現代化社會化全球化的大生產大流通表明,剩余價值及其轉化形式:利潤不只是來自于生產工人,也來自于科學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而且不只是來自于生產工人或總體工人的剩余勞動,還越來越多地來自于科學技術成果潛在價值的轉化和實現,來自于生產力巨系統中的系統效應。因此,剩余價值的來源決不只是一個而至少有三個:一是來自勞動者(包括生產工人、科學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等總體工人)活勞動中剩余勞動創造的價值(M[,1]);二是來自無償利用的他人和前人的科學技術成果的潛在價值轉化而來的剩余價值,也可以叫知識剩余價值或技術溢出價值(M[,2]);三是來自生產力系統中系統效應形成的剩余價值,也可以叫社會剩余價值或系統剩余價值(M[,3])。

根據以上認識,我們可以把不屬于剩余價值的社會成本從剩余價值中剔除出去,又把剩余價值的來源從一個擴展為三個,從而就能較為準確地計算出剩余價值量和剩余價值率,以及活勞動剩余價值量和剩余價值率。其中計算剩余價值量的公式是:

M=W-C-V-S=M[,1]+M[,2]+M[,3]

以上公式在簡化形式上只是加減法,而實際上要復雜得多,要應用現代數學和現代系統科學。

篇4

由于知識創造價值觀點的提出,這在價值理論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它引發了多元價值論對勞動價值論(一元價值論)的挑戰,從而引起勞動價值論大爭論。爭論中產生了一些觀點與勞動價值論存在根本的分歧,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它促使人們去思索探究這些問題的真偽,為深化發展對勞動價值論認識提供了基本素材和條件,并能對之產生深遠影響和歷史性意義,但首先則要求勞動價值論能夠根據時展的新現象,對那些問題作出正面而科學的回答。在諸多問題中,存在著最明顯的三大新議題:一、科技知識能否創造價值?這是價值論之爭的契機與前提,必須從理論上深人分析才能說服人。二、既然新科技的發展,使先進機器設備得以運用,企業內直接勞動的人數減少,那么價值創造的主體是誰呢?它有何轉變?這是社會發展的新傾向,并與第一個問題直接相關、相輔相成,它也是勞動價值論應予以豐富發展的內容。三、這次爭論呈現兩種態度:一種是要發展深化勞動價值論,另一種是要用價值多元論取代勞動價值論。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如何科學地對待勞動價值論問題呢?這三個問題認識清楚了,才能更好地推動勞動價值論的深化與發展。

對此三大議題,我們的回答是:第一、科技知識不能創造價值;第二、知識勞動者是價值創造的主體;第三、深化發展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與研究。這是研究勞動價值論之中面臨的最基本的問題,對此必須認識清楚,不可回避。

一、科技知識不能創造價值

科技知識運用于生產,為社會創造了許多財富,因此造成一種假象:似乎科技知識就能創造價值??萍贾R能否創造價值?理論界對此爭論得很激烈,而勞動價值論的回答是否定的。

1、從科學技術知識與勞動生產力的關系來看,科技知識是勞動生產力的因素,但不是決定價值的因素。

決定勞動生產力的因素有: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在這些因素中,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居于重要地位。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財富的創造較多地取決于生產所運用的動因力量,即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它在生產上的應用。

新科技知識通過作用于生產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來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它的應用使勞動資料中的動力系統、機具系統、運輸系統和信息系統更為先進,使勞動對象的范圍擴大,性能質量更好,并可武裝勞動者的大腦,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造就高素質的工人、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這些因素的結合,形成新的生產力。科技知識通過作用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進人勞動過程,參與使用價值的創造,但不進人價值形成過程,只有人的勞動是決定價值的因素。因此科技知識不能創造價值。

2、從勞動的二重性學說來看,經過科技知識物化的勞動對象和先進的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通過具體勞動改變自己的使用價值形態,將自身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中去,而抽象勞動則在產品中加進了新的價值。

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通過具有特定目的和方法的具體勞動,使用先進的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最終生產出新的產品出來。這個過程中,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形態被消耗掉,通過具體勞動,原來的使用價值已造就了新的使用價值(新的產品)。由于具體勞動創造各不相同的使用價值,它們無法在量上進行比較,就只有靠產品的有用性(使用價值)來保存生產資料的價值,生產資料轉移到新產品的價值,只能是它先前失掉的價值。因此,具體勞動無法使價值增大。而抽象勞動就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價值的源泉,它的耗費能在產品中形成追加的新價值。正因為勞動的二重性,使得加進新價值和保留舊價值在同一勞動時間內共同完成。因此,先進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只能轉移價值,不增加價值??萍贾R及經過它物化的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不能創造價值。

3、從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成反比例的關系來看,經過科技知識改造的先進生產工具或機器,通過勞動者使用,可以提高勞動效率,生產出更多的產品,但單位產品耗費的勞動時間減少,其個別價值降低了。按馬克思的觀點,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前提下,無論個別勞動生產率如何變化,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里創造的價值是相等的,這說明先進機器的使用,雖提高了勞動效率,造就了更多的產品,但卻未使價值量增加。雖然在市場競爭中,通過商品交換,勞動效率高的生產者可實現較多的社會價值,但機器的使用不會增加價值總量??梢姡浛萍贾R改造的先進機器或工具不能創造價值。

4、從高素質的勞動者與低素質的勞動者創造價值量的比較來看,前者在單位時間里創造的價值要大。也許有人會說,由此不可以說明勞動與科技知識都創造價值嗎?我們的回答是:科技知識不可能增值,仍然只有勞動創造價值。

這里,高素質的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量大,他的勞動效率也比低素質的高,但這增加的價值量不是因為科技知識帶來的,而是由于高素質的勞動者,其勞動復雜程度要高、勞動的強度要大,在單位時間里,他耗費的體力、精力、智力比低素質的人要多、要快,他的勞動多倍于簡單勞動。因此,高素質的勞動者比低素質的勞動者在同一時間里創造的價值要大,這個增加值仍是復雜勞動帶來的,科技知識并未能參與價值創造。

綜合以上四點,說明科技知識及經過知識物化的知識產品、機器設備等都不能創造價值。

二、知識勞動者成為價值創造的主體

隨著高科技的應用,企業內直接勞動人數減少,出現了“無人車間”、“無人工廠”,人們會疑惑:價值創造的主體是誰呢?它發生了怎樣的轉變?是轉向科技知識嗎?

我們知道,勞動是人在生產使用價值時運用的體力與智力的總和。勞動除了包含體力勞動外,還包括腦力勞動,腦力勞動是總體勞動的組成部分,從屬于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

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使社會勞動發生了變化,勞動出現了知識化、智能化、復雜化特點,復雜勞動在價值創造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體力勞動的比重日益下降,繁重的重復的體力勞動,正被各種自動化機械和計算機所取代,社會勞動結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腦力勞動日益成為勞動的普遍形態,勞動者的創新能力和科學文化素質在經濟發展中起主要作用,那么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也由過去的主要依靠體力勞動創造轉變為主要依靠腦力勞動創造。因此,價值創造主體不是轉向科技知識,而是轉向知識勞動者、腦力勞動者。

比如:19世紀中葉,馬克思時代,當時經濟發達的英國在工業和農業領域就業的勞動力大約占了英國當時全部就業人數的64%(1840年),當時的價值是主要依靠體力勞動創造的。到1980年,英國在工業和農業領域就業人數在全部就業的人數中所占的比例已下降到了大約20%,與此同時,從事服務業的人數卻由36%上升到了63%,67.8%、大約80%;與此同時,英國創造的GDP卻不是在減少,而是在不斷增加,1885年為13.16億英磅,到1980年達2312.1億英磅,1987年4141.8億英磅,2000年10425.9億英磅。而這些服務業中發揮著重大的創造價值作用的人員大多是知識生產者、知識分配者、技術工作者、管理者、信息服務人員以及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素質和一定技能的人員,而且這些人員在全社會正日益增加,他們創造的價值在服務業中占絕對比重。目前信息產業已成為發展最快的領頭羊,全球GDP中,已有三分之二的產值與信息產業有關。信息業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支柱產業。19%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年度報告指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即知識經濟在OECD的主要成員國中,“已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0%以上”。這些數據已表明,知識智力勞動者已取代體力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價值主要由他們創造帶來。知識勞動者成為勞動的主體,他們是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操作工人、服務人員,其它從事精神文化生產的人員等等。其中科技工作者、管理者是知識勞動者的典型代表,是創造價值的核心主體。

但是,為什么科技工作者、管理者的勞動能創造巨大的價值和財富呢?在這里,我們需要對兩者的勞動作用問題進行深層分析。

當年馬克思就十分重視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他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勞動者的概念也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勞動者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職能就夠了。”在整體勞動者中,除了體力勞動者之外,還包括經理等管理人員、工程師等科技人員,馬克思又具體地說:“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腦工作,有的人當經理、工程師、工藝師等等,有的人當監工,有的人當直接的體力勞動者或者做十分簡單的粗工,于是勞動的越來越多的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概念下。”從馬克思的敘述中可知,科技人員、管理人員是屬于生產勞動者,他們是在勞動“概念擴大”之后,其勞動能力的“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概念下”的勞動者,其從事科技工作和經營管理的勞動,都是生產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現代生產中,其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1、對科技工作者勞動作用問題的分析

對科技工作者的勞動,有些學者稱其為“科學勞動”、“科技勞動”、“科技創新勞動”或“創造性勞動”等概念,都一致認為它是以高科技為基礎的創造性勞動,能創造巨大價值。20世紀末以來,人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創新,如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核動力技術、納米技術、宇航技術等都是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成果。勞動是以擁有科學知識高積累和高創造性能力的科技人才來進行的生產勞動。它有兩大功能:一是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創造高知識含量使用價值的功能。首先以科學發明為基礎創造出與生產直接相連的科技成果,如新技術構思、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以及各種技術數據等,其知識含量高,富有使用價值,而以之為生產手段,使生產產品的能力較之傳統工業生產工具高出千百倍,是國民財富高速增長國力迅速增強的有力杠桿。二是創造高價值的功能。科技創新勞動是層次最高的高度復雜勞動,這種勞動具有高價值創造能力,是當前科技進步和勞動方式現代化以及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新情況、新特征。創造性是科技創新勞動的特點。比如:在形成半導體芯片的價值中,85%以上的價值來自于專門設計和工程服務以及相關的專利版權的創造性勞動。

根據科技工作者對經濟作出的巨大貢獻,理應給予豐厚的報酬,一方面是對科技人員從事高度艱辛的復雜勞動、付出了巨大勞動代價之后所給予的經濟回報,同時也是鼓勵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在本職崗位上作出更大的創造性成果出來,為社會經濟服務,以充分體現知識的作用。

2、對管理者勞動作用問題的分析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經營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馬克思肯定了生產管理的必要性,對之反復使用了“監督勞動”、“指揮勞動”、“管理勞動”、“指揮和監督勞動”等概念??隙藦S長經理等的管理勞動是指揮勞動,也是生產勞動。其勞動表現在對產品的設計、工藝改進、內部機制的創新等方面做出預先決策,對生產內部的各種資源進行合理的組織、配置,使之協調優化,這種工作需要有專業知識、生產經營能力與豐富的經驗才能作出恰當的判斷、合理的估計、英明的抉擇,這屬于知識勞動。生產過程中,管理者要使員工能夠進行協作勞動、互相配合、不斷創新,對生產要予以監督、指揮,承擔創造價值的任務;他們為實現產品的價值,需要創造性地展開營銷活動,開拓新的活動領域,不斷沖破常規、捕捉新的機遇,開辟新的市場,而在產品價值的實現過程中,會面臨激烈的競爭、對手的排擠、市場的變化等,這就需要他們運用智慧、膽略和創造性,善于駕馭局勢變化,善于抓住機遇,以使產品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顯然,經營者的勞動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能創造巨大的價值。

在當今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經營、管理會變得更為復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個優秀的管理人員在組織生產中的作用和所創造的價值要遠勝于一個普通職工,同時他在實現商品的價值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鑒于管理者的勞動也是一種高智力的知識勞動,他在創造價值與價值實現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應獲得更多報酬,這才是對其管理勞動的復雜性、創造性的肯定。

總的說來,價值創造不僅僅局限于狹義的物質生產領域,創造價值的勞動者也不只限于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者。如今,實踐已證明科技工作者、管理者正日益成為價值創造的主體,他們的勞動是知識勞動,是能夠創造巨量價值的高級的復雜勞動。

三、深化發展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與研究

篇5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簡要回顧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多年理論研究的結晶,該理論是在批判繼承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揭示了商品經濟的本質。這里的勞動是指,物質生產和創造價值的無差別的抽象勞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商品的二重性。馬克思在《資本論》開始寫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瘪R克思關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論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思想,對價值和交換價值進行了區分。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沒有價值就不會有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勞動二重性。勞動二重性是勞動價值論中的重要內容,馬克思關于勞動二重性的總結,“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的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

價值規律。商品經濟的客觀規律就是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必須按等價原則進行交換。商品的價值是通過價格表現的,價值是價格的內容和基礎,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包含的內容不是相互獨立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創造出來的,其中商品的價值由價值量表示,而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它們之間構成了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表述及方法創新述評

勞動價值論的新表述和方法創新,并不是要否定經濟學曾采用過的表述和方法。勞動價值論是科學理論,是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的,為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證的要求,經濟學必須使自己的理論精確化,數學方法的運用會使經濟學的研究變得更加精確。

在一些學者所做的有關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某些研究中,已有運用數學模型的較好范例。如吳易風、馮金華、白暴力、何明等人都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用數理方法進行分析,對該理論進行了新表述。

(一)吳易風運用數理方法對勞動價值論中的商品二重性、價值規律等理論進行了定量分析

使用價值生產過程中的定量模型。由于具體勞動反映商品的自然屬性,所以使用價值的度量只能從量數量上反映,函數式表示為Q=f(L,K)。其中,Q表示使用價值量,L為勞動力數量,創造了使用價值,K是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的數量,生產資料包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價值形成的數學模型。因為決定商品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1;是個別勞動時間的數學期望,所以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V是個別價值V的數學期望,價值形成的數學模型表示為V二V(1)二}V;}(1;})P},P}表示概率分布函數,其服從的分布形式由具體生產情況決定。

商品二重性的綜合模型。商品二重性模型反映了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抽象勞動創造新價值和轉移舊價值的過程,前面二者結合構成了商品二重性的綜合模型;V=V(L)=V(Le+L})=V(1,+1t)Q(L,+K),其中,L。表示投人的活勞動量,Lt表示物化勞動量,一方面,L。使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生產出使用價值的數量為Q的商品,抽象勞動創造產品的價值,由于舊使用價值形態被具體勞動生產性地消費后生產出新使用價值,舊使用價值包含的價值V(Lt)被保存下來,被活勞動L。轉移到新的使用價值中,所以,商品價值中既包含活勞動創造的價值,又包括活勞動轉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吳易風用數學方法對價值規律進行了重新的闡述。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必須按等價原則進行交換,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價格自發地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當某種商品價格高于價值時,會導致該種商品的生產擴大,引起市場供給增加和價格下跌,當價格低于價值時,會導致該種商品生產縮小,市場供給減少,價格上升。

勞動價值論分析的意義:使用價值形成過程模型從物質生產角度考察了生產力和使用價值量的關系,價值形成模型說明了商品的本質和價值量的確定;商品二重性模型概況了勞動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的關系;價值規律模型闡明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和盲目性。

(二)馮金華根據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提出了價值函數的基本假定z二L+Q和基本公式Z二ziQ=LiQ十c。其中,L代表必要勞動,K為生產資料,z代表價值總量,z代表每一個商品中包含價值量,它是由平均的新價值量和平均的轉移價值量組成。馬克思說:“如果僅僅就價值創造和價值變化本身進行考察,也就是說,進行純粹的考察,那末生產資料,這些不變資本的物質形態,就只是提供一種物質,使流動的、形成價值的力得以固定在上面?!薄猜浴晨梢?,根據研究的需要,公式簡化為:z=L/Q。

馮金華在此基礎上引入短期生產函數Q=Q(L),得到短期價值函數:=L/Q(L),根據數理推導得出短期價值函數是一條從某個大于0的值開始、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線。當引人長期生產函數Q=Q(L,K)時,得到長期價值函數z=L/Q(L,K)。并詳細談論了勞動變化、資本變化、勞動和資本同時變化和同比例變化以及生產函數變化對價值量的影響。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數學原理的意義:根據價值函數的基本假定推導出了短期和長期的價值函數。

(三)白幕力以生產函數存在“資本量度和生產函數存在性問題”和效用函數存在“效用量度問題”為出發,在發展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市場價值和市場價格模型

白暴力首先分析供紙曲線,設勞動耗費函數,分析假定勞動耗費與產量之間是非線性的,邊際勞動耗費和平均勞動耗費不是常量,而是變量,所以稱為“非線性勞動價值學說”或“變量勞動價值學說”,在此基礎上推到出了市場供給曲線。廠商生產產品的平均勞動耗費為生產該種產品的廠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廠商生產成本就是勞動耗費的貨幣形式表現,成本函數就是勞動耗費函數的貨幣表現形式。由此得出,在假定廠商利潤最大化和均衡分析的基礎上,完全競爭廠商短期供給曲線就是邊際成本曲線向上傾斜的部分,也就是邊際勞動耗費曲線向上傾斜的部分;當存在外部效應時,勞動耗費曲線會向上或向下移動,完全競爭廠商長期供給曲線有三種可能的情況。綜合前面的分析,完全競爭市場短期供給曲線由短期廠商供給曲線水平相加而得,完全競爭市場長期供給曲線,當無外部效應是是水平線,當存在外部效應時一種是向上傾斜的,另一種是向下傾斜的。

其次分析需求曲線,提出用生產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度邊際效用來解決效用無法量度的問題,而且兩者成正比例關系。在社會是理性和邊際效用遞減的假定下,使等量勞動生產的效用相等實現社會最大效用配置,達到效用均衡。當生產某種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多,產品出售價值較高,對應的邊際效用也較高,這時消費的數量就會較少,反之.消扮的數量就會較多。因此,產品的出售價值與消費產品數量成反比關系,所以市場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最后分析市場均衡,由前面得出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的交點就是產品的市場價值或價格。短期市場均衡價格是邊際勞動耗費的貨幣表現形式,長期市場均衡價格是部門平均勞動耗費的貨幣表現形式即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案的表現形式。短期市場均衡價格圍繞著長期市場均衡價格波動,也即圍繞著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格波動。

非線性勞動價值學說的意義:推進了市場價格理論的構建。

篇6

1.商品二因素與企業競爭力對商品二因素的學習和發展能夠使得企業上下對企業的概念和職責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什么是企業?“企”是企圖,“業”是特指工商業等領域的事業,企業是從事生產、服務等經濟活動的營利性組織,它不僅通過生產經營活動產生財富,而且它創造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滿足市場上廣大消費者的各種各樣的需求。企業從事生產、流通與服務等經濟活動,通過其提供的商品,滿足了這個社會足夠多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讓渡自身的產品的使用價值以換取其價值,并獲得利潤,市場上的購買者通過商品交換獲得了它的使用價值,滿足了自己的需要。所以,工業企業的基本職能應該是通過工業生產活動,利用技術與設備,改造原材料的性質和形狀,生產出市場中所需要的產品,自身也會獲得業務收入從而增加整個社會的財富。商業企業的基本職能則應該是通過商品的轉移或者價值的交換,為市場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所以,企業的發展,首先就需要產品適合市場的需求。企業必須想方設法地去發現市場、尋找商機,通過多種渠道去了解客戶和用戶的想法和體驗。有實力和有成長性的企業同時還要努力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并開出一條產品的差異化路徑以占領市場,以產品研發和獨特創意開拓新市場,打造競爭優勢。

2.勞動二重性與企業競爭力勞動二重性表明,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面是具體勞動,一方面又是抽象勞動。就具體勞動而言,一個是,各種不同的具體的有用的勞動形成了社會分工,在現在的市場經濟中表現為行業細分甚至地域分工,這種有用勞動以及它引起的行業乃至地域的劃分提醒著企業,要時刻明確企業生產的目的,使企業的發展戰略、生產的設備和技術、生產的原材料等符合細分市場的定位。企業或者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分公司的布局和運營更要重視專業化、科學化的相應的具體勞動的參與;然后是,由于“種種商品體,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1],所以企業的生產活動里,不只是要重視工人的勞動和配備的勞動工具等,還要注意到具體勞動只是創造商品使用價值的一部分,生產產品的原料是產品的物質基礎,企業應該同樣盡可能地保障原材料來源渠道的安全和穩定,以及購進原材料的質量。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只取決于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對企業而言,不是新知識、新科技、管理本身在創造價值,而是掌握和運用新知識、新科技、管理的勞動者的勞動在創造價值[3]??萍紕趧雍椭R勞動都是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的或自乘的勞動,他們進行的更多時候是腦力勞動,作為“總體工人”或“結合勞動人員”,由于他們掌握了復雜的腦力勞動,因此往往這類人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不論是具體勞動還是抽象勞動,勞動是由勞動者開展的,勞動力是最根本的最活躍的要素,因此人力資本的實力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是決定性的。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認為,發達國家的資本75%以上不是實物資本,而是人力資本[4]。人力資本的積累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技能,增強其在生產中的協調和創新能力,最終提高物質資本的生產率。而且,在物質資本的邊際利潤率不斷下降的時代,唯獨人力資本的邊際收益呈現遞增趨勢[5]。因此,企業競爭力有賴于它們所擁有的人力資本的質量(勞動者素質),人力資本對于企業競爭力的持續性是相當重要的條件,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

3.貨幣理論與企業競爭力貨幣出現后,商品形態變化過程中的買和賣可能脫節,這對于只有將商品賣出完成“驚險的跳躍”,才能及時回籠資金,從而保障再生產的順利進行,縮短資金周轉的時間的企業來說,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此外,從貨幣眾多的支付手段可以獲得啟發,一個具有競爭力的企業要善于配置好自己的資產,管理好企業資金。企業的財務行為要緊貼金融市場的風向,在生產經營活動的同時要時刻把握企業資金運動的情況,將它們兩兩統籌協調在一起,然后再進行基本的投融資及分配收益。

4.價值規律、競爭理論與企業競爭力因為價值規律能夠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和商品價格的高低,可以說直接關乎企業的經濟利益,所以現實的市場中,由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的生產部門間的比例是不穩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會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不斷在不同部門間進行轉移,造成較大的生產性損失和浪費。絕大多數商品依然處于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平衡的狀態,只有極少部分商品供求偏緊[6]。這不僅警示社會主義國家要采取措施防范供求的嚴重失衡,而且說明了企業不能盲目追逐短期利益,盲目大規模生產和不成熟地進入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這樣不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商品是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來交換的,故企業如果能夠通過改進技術、改善管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它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耗費就能夠低于社會必要勞動耗費,再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出售商品,最終能夠獲得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多的收入和利潤。反之,如果企業生產的個別勞動耗費高于社會必要勞動耗費,它的生意就面臨虧本。

三、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對策

1.完善與發展企業制度安排在這個信息化、現代化的社會,越來越多行業的企業的組織結構應該發生新的變化,即朝著“扁平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扁平化的組織構建與管理模式能提高消費者與競爭對手等各類信息的分析和反饋的效率,增加企業成員的工作熱情與創造靈感,提升企業對外部市場與政府政策沖擊的反應與處理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的一門必修課,它決定了企業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它的好壞直接決定企業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和抗壓與遭受沖擊的能力。股東、董事、經理人之間應該要形成一個互相制衡的利益共同體,不同角色的經營者和投資者行使各自的權利,履行各自的責任義務,共同分享企業運作帶來的業績收益。完善問責制度,加強財務披露和風險管理,打造一支職業化、高質量、和諧的經營與管理團隊,從而保證企業的長期規劃有序執行,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也能更加靈活自如。秉承著誠信和責任的治理理念,營造一個團結、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是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2.堅持推進企業創新企業要學會對外學習吸收先進技術,不僅要善于從國內外引進先進技術,還要懂得結合本行業、本地區的現狀消化與再創新。要將創新滲透到企業的制度和理念中,加大研發投入與創新激勵,加強專利保護意識。要提高公司創新人才的福利待遇,有目的地培養創新團隊,提供更多技術創新研發資金,并積極把握政府良好的扶持創新的政策與金融機構的支持機會。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友好單位的交流合作,建立共同培養、定向培養的創新人才的機制。企業應該把握產學研合作創新的契機,立足于市場,依托工程中心、實驗室等平臺,加強對創新資源的吸納與靈活運用。

篇7

1.勞動價值論的局限性

1.1關于價值創造的源泉

勞動價值論認為,直接生產過程中的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而過去勞動不能增加任何新價值。與此相應,過去勞動的物化—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起轉移價值的作用。這就表明新價值的創造僅與生產過程中的活勞動相聯,而與生產資料的數量質量變化無關。這無法解決減少了的活勞動和增加了的新價值之間的矛盾。值得研究的是,在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產過程,過去勞動中凝結著大量科技成果并大量代替活勞動的今天,過去勞動及其物化形態的生產資料在價值創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變化?在直接生產過程以外的知識勞動的地位和作用到底如何?如果拘泥于傳統的勞動價值論,就不能說明如今的現實。

1.2關于價值量的決定

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創造與勞動時間成正比,時間越長,價值量越大;時間不變,價值量不變,改變的只是既定的價值量之間的比例,即新價值與轉移價值的比例。馬克思也說過,在同一時間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個別企業)創造的價值可以是倍數,但他又說,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同一時間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這很難解釋當前發達國家勞動時間縮短,而工資與利潤卻同步增長的現實。

1.3關于價值的構成

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價值的實質是生產這種商品所耗費的人類勞動,其中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個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腦力勞動在物質生產領域內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對于商品價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并且引起商品價值構成的重要變化。馬克思沒有對這個問題展開論述。另外,按照馬克思的分析,物質產品的價值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生產這種產品直接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它是在生產過程中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一部分是直接生產過程中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很明顯,這種分析并沒有把通過各種途徑加人到物質產品中去的物質生產領域內腦力勞動創造的價值全部包括進人。實際上,物質產品的價值構成要比馬克思的分析更復雜。

1.4關于價值的實現

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并將商品價值歸結為勞動,而勞動只是供給方面的因素?,F實生活中,需求方面表現出來的力量有時候大大超過了供給,而且使商品價格始終遠遠超出其價值,如部分地段的房地產,勞動價值論把商品價值與商品所面臨的社會需要的聯系僅通過商品的使用價值建立起來,這種對于商品價值實現的說明并不是非常充分。

2.對勞動價值論中的勞動與價值問題的探討

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傳統劃分方法,勞動可以分為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抽象勞動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彼此之間只存在不同量的問題,具體勞動是具體有用的特殊形式的勞動,彼此之間存在著不同質的問題,但是,僅從這樣的勞動二重性范疇出發研究現實的經濟生活問題還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把具體勞動進行細化,得出具體勞動的二重性,即具體勞動是效用勞動和非效用勞動的統一。效用勞動是凝結在產品中的勞動,它在交換中體現為抽象勞動,經過交換形成價值。非效用勞動是在勞動過程中被產品放棄的勞動,它無法形成價值。因此,效用勞動是價值形成的源泉。

以效用勞動為基點,能較好地解釋諸多傳統勞動價值論無法圓滿解釋的問題。

2.1價值創造的源泉

價值創造的源泉是效用勞動,包括活勞動的效用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效用勞動。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勞動生產率越來越高,個人直接參與商品生產、信息處理的機會越來越多,具體勞動中效用勞動占比也越來越大,使得個人在單位時間內創造了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在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其效用勞動程度高,單位時間支出的效用勞動多,其創造的價值就多,在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少數掌握現代化技術的勞動者可以推動更多的生產資料,在單位時間內支出更多的效用勞動,創造更多的價值。因此,活勞動的減少與價值量的增加是可以同時并存的。

知識可以物化為生產資料,但生產資料本身是不能創造價值的,它只轉移價值。作為理論形態的知識,是人類勞動的物化,不可能自發地轉化為活勞動,因此也不能創造價值。任何知識,如果不轉化為知識勞動,生產出產品并用于交換,就不能形成價值。因此,價值的增長是源自效用勞動的增加。

2.2價值量的決定

決定價值量的不是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而是最劣等條件下的效用勞動時間。如果單位產品所耗費的效用勞動時間相等,則它們的價值相等,但它們耗費的勞動時間可以不等。效用勞動時間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不斷延伸的,其延伸的長度決定于使用價值量的增長速度。優等條件下的效用勞動時間往往是劣等條件下的數倍,因此,效用勞動時間相對于勞動時間而言是無限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單位時間內所創造的使用價值與價值不斷增加,效用勞動時間不斷向前延伸?,F實情況中,勞動時間縮短了,但效用勞動時間卻增加了,工資與利潤就可以表現為同步增長。

2.3價值的構成

一種產品的價值由生產該產品直接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直接生產過程中最優配置的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構成。這種最優配置與效用勞動相吻合,能體現了管理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這樣的構成也才能把腦力勞動創造的價值全部納人。直接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屬于轉移價值部分,但它也會隨著物化勞動的效用勞動的增加而不斷增加。最優配置的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包括了通過各種途徑加人生產領域內的腦力勞動創造的價值,為了達到最優配置進行的各種腦力勞動都應該計人新價值。

2.4價值的實現

價值必須經過交換才能實現,在交換中,需求和供給(效用勞動)共同決定了價值的實現路徑。如果僅從供給考慮,價值的每次交換都應該是等價交換,實際上,在需求的作用下,等價交換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供給在客觀上要求實現等價交換,要求體現抽象勞動的同一性,但需求在主觀上則要求體現等效交換,要求體現所得的效用至少不低于所失的效用。對某種效用勞動的需求越大,表明需求者愿意和能夠補償的其他效用勞動越多,這種效用勞動就越容易轉化為抽象勞動并實現價值。因此,交換價值在不同時間內的不一致是需求發生作用的結果,也是主觀認識與客觀存在不一致的結果。價值實現的難易程度與交換價值的大小成反比,價值實現越難,其交換價值越小,反之,價值實現越容易,其交換價值越大。

篇8

一、勞動價值論的對象限制

理論就是對研究對象的一種應答。研究對象包括對象之間的范圍、內在的關系和邏輯可能性空間。法國著名的結構主義的者路易阿爾都塞,將其稱之為“問題框架”,它指由一系列問題結合起來構成的特定的問題結構或問題體系。阿爾都塞認為任何“文本”都是雙重的或雙層的結構。第一層是表面的文字結構,即“可見的話語”,表現為概念、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系等。第二層是深層的、潛藏在無意識層次中的語言結構。他把潛藏在“文本”深處的結構稱之為“問題框架”?!罢菃栴}框架的概念在思想內部揭示了由該思想的各個論題組成的一個客觀的內在聯系體系,也就是決定該思想對問題作何答復的問題體系。”認為脫離“文本”的“問題框架”,從字面行文來對原著和思想進行閱讀和理解,極易造成誤斷和歪曲。

經濟理論只不過是用來說明和解釋某一研究對象的簡單或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的經濟理論也就構成對不同研究對象的回答。所以必須梳理價值論發展的內在邏輯,把握勞動價值論的深層結構。勞動價值論要解決的問題及其內在聯系,就構成其特定的研究對象或“問題框架”。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中的邏輯矛盾或悖論的發現,事實上成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研究的起點。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論概念的歧義性,導致價值論的混亂和不徹底性。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價值論方面存在的邏輯矛盾和顯示出的演進方向,就成為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者和繼承者——馬克思研究勞動價值論既定的研究對象和理論前提,并決定勞動價值論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的選擇。

亞當?斯密認為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和商品交換中所購買的或支配的勞動,在量上看作是相等的,不變的。以“勞動的價值永遠不會變動”為前提得出了勞動決定價值和收入決定價值二元價值論。馬克思在批判“馬爾薩斯片面發展了斯密價值論錯誤”時,明確指出:把“勞動量和勞動的價值這兩個用語等同起來”,“純粹是同義反復”,“直接同工資相交換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能力,正是這個混淆造成了謬誤”,“但決不能從上述反復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定的勞動量等于工資中或者說構成工資的貨幣或商品中包含的價值量。也不能說,工資的價值等于代表(同工資相交換的)勞動的產品的價值,因此,代表所能買到勞動的價值所包含的勞動的那些商品價值和用來購買或支配這一定勞動量的那些商品的價值,是不大相同的。”斯密有時把商品的價值量歸結為勞動時間,主張“客觀價值論”;也有時把形成價值的勞動看作勞動者對“安樂、自由與幸?!钡臓奚?,而不是把勞動看作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這樣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主觀主義的解釋。斯密價值論多元性是造成價值論在不同的方向發展的根源。

李嘉圖混淆了作為勞動產品的商品之間的交換與資本與勞動(力)本身商品的交換的區別,價值論從商品之間交換向勞動力商品轉移時,出現了價值規律的例外和反常?!耙驗樗?李嘉圖)始終是以在資本家和工人間分配的成品為前提,卻不去考查導致這一分配的中介過程——交換?!薄袄罴螆D對表現在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和表現在交換價值上的勞動沒有加以應有的區別。李嘉圖那里,到處都把表現在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同表現交換價值的勞動混淆起來?!逼渌洕鷮W家,混淆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區別,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區別,價值與其獨立形式貨幣的區別,價值量與價值實體的區別,形成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認識。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馬克思把價值理論邏輯上的矛盾或認識上的錯誤的根源,同時指向了“商品的價值和商品特殊形式——勞動力價值的關系問題”,從深層次上發現: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的混亂、不徹底、庸俗化等都與無法正確把握“商品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這一“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相關。商品價值與勞動力價值問題相互依托、相互參照,成為同一問題兩個方面,成為勞動價值論的內在結構。因此,馬克思從商品價值的共性和勞動力商品價值個性的辯證統一中,建立了勞動價值一元論,實現了勞動價值論的一場革命。只有從這一特定結構出發,才能理解勞動價值論的精髓。

二、勞動價值論的“概念”限制

價值概念的多義性和使用中的混亂,直接影響了價值理論的相互溝通,成為深入研究價值理論的最大障礙。勞動價值論首先要清除對價值概念的誤解,明確價值概念的內涵,設定其適用條件和范圍。

第一,價值是社會關系范疇,而不是物自身的不變的“實體”范疇或“屬性”范疇。馬克思明確反對把價值看作是絕對東西,看作物的屬性的作法。把”價值變成某種絕對的東西,變成‘物的屬性’,而不是把它看作僅僅看成某種相對的東西,看成物和社會勞動的關系,看成物和以私人交換為基礎的社會勞動的關系,在這種社會勞動中,物不是作為獨立的東西,而只是作為社會生產的表現被規定的?!瘪R克思強調價值是不同于使用價值的另一種相對的社會存在,勞動價值論是為了說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社會中,如何實現“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揭示在什么利益關系或生產關系條件下才能使私人勞動變成社會勞動,而這與個人具體勞動的特點沒有任何關系。

第二,價值是社會勞動,而不是具體勞動或私人勞動。價值必須通過交換環節而實現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移。用來自己消費的勞動,無法社會化的具體勞動或使用價值都不是價值。勞動交換和勞動社會化是價值的本質。馬克思強調“商品作為價值是社會的量,因而和他們作為‘物’的‘屬性’是絕對不同的。商品作為價值只是代表人們在其生產活動中的關系。價值確實包含交換,但是這種交換是人們之間物的交換;這種交換同物本身是絕對無關的?!畠r值’的概念的確是以產品的‘交換’為前提的。產品作為商品的交換,是勞動的交換以及每個人的勞動對其他人的勞動的依存性的一定形式,是社會勞動或者說社會生產的一定方式。…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自然科學家發現,鼻煙和油畫由于什么自然屬性而彼此按照一定比例成為‘等價物’。”

第三,價值是衡量社會勞動的尺度,只是財富的一種形式,而不是財富本身。配弟在《租稅論》中也講到,“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財富是自然物品本身固有的和人類勞動創造的所有使用價值的總和,價值只是衡量社會勞動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隨著人類必要勞動耗費的減少,社會生產力、自然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而變得沒有意義,終究要退出歷史舞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消耗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耗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相反地卻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的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又說:“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評“勞動是財富的惟一源泉”,“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說法。價值作為財富的一種暫時的歷史的形式,并不是對所有使用價值的衡量,只是對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勞動耗費的比較和核算。商品交換的雙方要計較各自為生產商品花費了多少勞動,計算和比較二者是否相等,是否可以相互補償,如果可以,就成交。吃虧的事是誰也不愿意干的。這里加以計較和要求補償的勞動耗費就是價值。

第四,價值既是一種矛盾關系,又是解決矛盾的中介手段。商品生產中包含的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關系是價值產生的內在根源。商品在物物交換過程遇到的困難是這些矛盾的直觀表現。一般等價物的形成,即價值從觀念形式發展到獨立的貨幣形式,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中介和手段。人們在進行勞動耗費的計算和補償時,抽象掉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的特點,把它們一律當作人類一般勞動的消耗,即同質的抽象勞動的消耗。簡單地說,“價值就是為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一般的人類勞動,這種勞動耗費由于要計算和補償,所以被當成價值。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只是一種理論抽象,事實上它是商品生產者不同生產條件下競爭的產物。不同商品生產者的社會生產條件在事實上是永遠不會相同的,并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同一商品勞動耗費的不同,表明生產條件、技術條件、勞動經驗和勞動強度的不同。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生產者在生產之前是不能預見和預期的。生產者只能千方百計降低個別必要勞動時間,而實現在商品交換中不虧本或盈利。

第五,勞動力的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特殊形式,與商品價值是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正是脫離勞動力價值論這一特殊形式,所以根本無法理解勞動者的工資、資本利潤的實質,無法解釋剩余價值對于價值規律的反常或背離?!袄罴螆D實際上卻沒有闡明,按價值規律(按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時問)進行的商品交換中,如何產生了資本和活勞動之間的、一定量的積累勞動和一定量的直接勞動之問的不平等交換,也就是沒有說明剩余價值的起源(因為在李嘉圖那里資本是直接和勞動相交換,而不是和勞動能力相交換)?!敝挥欣斫饬藙趧恿Φ膬r值問題,才能深刻理解使用價值與價值區別對于科學理解商品價值的重大意義,才能擺脫使用價值對于價值的各種“糾纏”。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分析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就是要說明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把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相區分,才能把勞動力商品中勞動力的使用價值與價值區分開來。兩者互為條件、互為前提??梢妱趧恿Φ膬r值問題才是馬克思批判和發展勞動價值論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三、勞動價值論的方向限制

“近一段時期,關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討論不斷深入,理論工作者提出了許多有見地和有新意的觀點。但也出現了一些忽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自身‘容納’限度,把邏輯性矛盾的或馬克思明確反對的觀點,通過‘拼湊’和‘嫁接’等外科手術的形式,實現勞動價值論的新‘融合’或新‘發展’,客觀上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帶來混亂,造成混淆視聽的不良影響?!卑l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原有理論限制條件,要在原有的理論空間中,探索正確的發展方向。而不能從相反的方向使勞動價值論走向庸俗和倒退。

第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商品交換的理論,不能作為財富分配的惟一的理論依據。因為物質財富分配的具體方式有不同的制約條件。比如財富的分配除了生產條件的決定作用,還有非經濟的因素如政治權力、社會暴力、道德理念、宗教思想等起著十分重要作用,這些超經濟的權力可能凌駕于經濟之上成為分配的有形的“指揮棒”,進而掩蓋經濟活動的本質。馬克思雖然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但他并沒有以此作為分配的根據。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是用以揭示資本主義內在的經濟關系的,并不意味著只有參與價值的創造,才有參與分配的權利。要把價值的創造與價值的分配區分開來。馬克思認為利潤、利息、地租是資本所有權、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根據是對資本、土地等要素的經濟所有權,體現了商品生產和交換不平等的地位,并不是因為創造了價值。所以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理論聯系起來,認為按勞分配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是一種理論誤解。因為馬克思設想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商品生產消亡,價值不再作為衡量勞動的尺度,按勞分配是個人消費的實物分配,不再存在價值分配。可見,馬克思認為勞動價值論只能說明商品交換中的勞動耗費問題,在非商品的未來社會已失去其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也失去其自身存在的理論意義。因此,馬克思從來沒有用勞動價值論來說明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即使社會主義國家事實上存在商品經濟和價值關系,也應把價值的生產與價值的分配區分開來。至于我國現階段存在多種分配方式,允許和鼓勵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存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并不意味著對勞動價值論的否定。因為勞動價值論是實現勞動社會化的一種最有利生產方式,不是生產方式內容的全部,只適用于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歷史條件。

篇9

一、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分配制度原理

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經濟運行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并存,與之相適應收入分配采取按勞分配為主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制度。

(1)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決定的: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和公有制經濟的相互結合,決定了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采取按勞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并存,共同參與創造財富,要求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種要素都應根據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的大小來參與收益分配,獲得相應的報酬。基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只有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現階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經濟中,由于國家和集體是除了勞動以外的一切生產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體社會成員只能是勞動者而不能是其他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即按付出勞動量的多少來決定應該獲得的收入的數量。但是這種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賦、能力、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擔任的工作的難易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對社會、生產做出的貢獻也是不一樣的,如果采用同一種分配方式同等的對待必然產生新的不平等。

(2)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種生產要素在財富的創造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決定的。馬克思曾經在《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等文獻中多次指出勞動并非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F實的常識告訴我們僅僅有勞動者而沒有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參與,是不可能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在生產過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對此馬克思曾經論述到:“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原材料。”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知識、技術、信息和管理才能等過去不被重視的要素在現代的生產和經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他們也要求參與分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所以應該允許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參與分配,這樣有利于生產要素向更有效的領域流動,有利于技術進步的加快,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二、社會主義經濟中勞動價值的認識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力資本創造的價值也越來越多,現代生產中體力勞動所占比重不斷降低、勞動復雜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不少學者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了懷疑。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該如何看待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不重視腦力勞動,認為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指的就是體力勞動。因而在知識經濟到來的時候他們提出:商品中所含的體力勞動的成分越來越少了,因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也不再適用了,商品價值應該從由勞動和勞動時間決定變為由“知識含量”決定、由知識來計量。事實上,馬克思從來就沒有忽略過腦力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清楚地論述到:“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也就是說,無論是生產何種商品,都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生產的,只不過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所占的比例不同罷了。由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體力勞動居于主體地位的時代.

三、當今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工作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效率的提高,這不僅僅是生產工人的勞動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復雜的腦力勞動。由于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管理才能是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能否大大加強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對科學技術工作者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管理勞動做出全面的評價,提出相應的激勵措施。科技工作者作為生產性勞動者,他們自身的勞動創造價值。

篇10

盧卡奇在其所著的《歷史與階級意識》(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48頁)中有一段偏激但不失正確的話:“正統并不意味著無批判地接受馬克思研究的結果。它不是這個或那個論點的‘信仰’,也不是對某本圣書的注解。恰恰相反,問題中的正統僅僅指方法,它是這樣一種科學的信念,即辯證的是正確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只能按其創始人奠定的方向發展、擴大和深化?!倍鞲袼故沁@樣評價精神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紀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實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42頁)。我們在當代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是在立場、觀點、方法和理論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而不是把這種理論否定掉,是要在正確的把握和全面理解馬克思關于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論述的前提下,結合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一)深化對勞動和生產勞動的認識馬克思指出:“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雹龠@就是說,沒有人的勞動,自然界中再豐裕的資源也不可能進入人類生活。馬克思對生產勞動的解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對一般意義上的生產勞動做了如下定義:“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②、“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雹圻@就說明了使用價值是生產資料通過人的勞動創造的,沒有人的勞動,生產資料不會自發的結合出使用價值。其次,馬克思根據協作勞動過程的特點,對“生產勞動”的涵義給予了補充:“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較直接或較間接地作用于勞動對象。因此,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職就夠了?!雹苓@就是說,不僅生產資料與人的勞動直接結合的方式是生產勞動,而且間接結合的協作勞動也是生產勞動。在機械化與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的生產狀態下,出現了機器控制機器的生產新局面,雖然人的直接勞動減少了,但是應用于研制機器控制機器的勞動卻大大增加了,這種勞動就是間接生產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因為它也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一種凝結,不過不表現為體力勞動,而是表現為腦力勞動。這種勞動

雖然使凝結在商品中的活勞動的比重降低了,但它并不意味著價值量的減少。因為“商品的現實價值不是它的個別價值,而是它的社會價值,就是說,它的現實價值不是用生產者在個別場合生產它所實際花費的勞動時間來計量,而是用生產它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時間來計量?!雹菘茖W技術的進步,使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如果個別生產廠家率先采用先進技術,在相等的勞動時間里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按照社會價值出售,就可以獲得超額利潤。超額利潤刺激著生產廠家普遍重視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技術以此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只輪子,但不能說,科學技術知識創造價值,因為如果沒有人腦力勞動的付出,科學技術知識不會自發的出現、積累、創新,沒有人的勞動,科學技術知識不會轉變為現實的推動力凝結到商品中去。歸根到底,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是勞動。需要指出的是,在現代科技進步的情況下,并不只意味著相等的勞動時間可生產更多的同質產品,而且還意味著可以生產出數量甚至低于原產品,但產品功能更強大的異質商品。新產品搶占市場,由于缺少競爭,也可以獲得高額利潤,這是現代科技進步對生產產生的最現實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復雜勞動進入生產過程,掌握這些復雜勞動的勞動者(不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需要更多的知識積累,作為人類認識和經驗總結的知識形態,只是為人們學習和掌握知識,把簡單勞動變為復雜勞動,為人類創造更多的價值量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知識不是價值的源泉。與科學技術一樣,知識沒有得到應用時,不會對現實的生產活動產生影響,知識的應用過程,就是人們勞動的過程(不論這種勞動的形式是什么),因此,價值的源泉仍然是勞動。(二)深化對經營管理活動特別是私營業主經營管理活動的認識科技的進步,勞動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勞動專業化分工的深入,使得生產過程越來越龐雜,從生產過程中分離出一部分勞動者利用相關的知識對生產管理中的大規模的各類勞動進行有序合理的組織,進而使生產過程成為一個系統工程以獲得最大效率的生產越來越成為生產的必需。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時指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別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雹藿洜I管理勞動是總體勞動的一部分。在資本主義初期,生產規模不大,經營管理活動是由資本家個人或資本家家族完成的,其經營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價值,雖然其進行的經營管理活動作為勞動的一種付出形式,應該得到補償,正如馬克思所說:“利潤中也包含一點屬于工資的東西(在不存在領取這種工資的經理的地方)。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是作為勞動的管理者和指揮者出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家在勞動過程本身中起著積極作用。……這種與剝削相結合的勞動……當然就與雇傭工人的勞動一樣,是一種加入產品價值的勞動?!雹叩?資本家仍然是勞動者和剝削者的復合。這容易產生一種假象,即經營管理活動就是剝削活動。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當代,資本家和資本家家族已經不可能獨立進行大規模的經營管理活動,經營管理活動由一部分勞動者來進行。雖然這部分勞動者的工作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是,并沒有改變經營管理活動仍然是人類復雜勞動支出的本質。馬克思指出:“許多勞動者共同生產一個商品,……這些或那些勞動者的勞動同生產對象之間直接存在的關系,自然是各種各樣的。例如,前面提到過的那些工廠小工,同原料的加工毫無關系,監督直接進行原料加工的工人的那些監工,就更遠一步,工程師又有另一種關系,他們主要只是從事腦力勞動,如此等等。……所有這些勞動者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生產集體,是生產這種產品的活機器。”⑧在總體勞動中,“有的多用手工作,有的多用腦工作,有的人當經理、工程師、工藝師等等,有的人當監工,有的人當直接體力勞動者或者做十分簡單的粗工,于是勞動能力的越來越多的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概念下?!雹峤洜I管理勞動也是生產勞動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經營管理者的勞動也是受到資本家剝削的。雖然經營管理者的勞動報酬相對較高,那只是因為從事經營管理活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復雜,需要更大的補償罷了,而不能一概而論將經營管理活動視為剝削活動。在理論和實踐上,如何認識我國私營業主的生產經營活動都是一個嚴肅的問題。生產過程是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在生產中,私營業主的指揮勞動和監督勞動作為協作勞動是一種復雜的勞動,他們的生產活動還面臨著種種風險,因此,他們的收入中應該有一部分是屬于自己勞動的收入。此外,他們憑借資本的所有權還能獲得一部分收入,這一部分收入中既不排除他們通過各種方法從勞動者身上剝削出的剩余價值,又要看到資本也是他們過去辛勤勞動的積累。因此,對于私營業主的勞動,既要肯定它作為生產勞動的一部分給予鼓勵和支持,保護他們的合法收入,又要對勞動中的剝削成分加以引導和限制,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的生產同樣需要經營管理活動,需要投入企業家才能這種綜合要素合理安排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財富量。但是,也不能片面地夸大經營管理的作用忽視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同時,由于經營管理活動的勞動成果多為知識產品和服務性產品,其內在品質不易觀察,而且其工作的努力程度不易監督,在收入分配上,應該既給予他們為創造更多價值量的生產勞動的工作以適度的補償,又應探索多種形式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削除他們的不努力行為。三、深化對勞動價值論認識的意義

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從理論意義上說,勞動價值論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和發展,是對的發展,只有不斷地與實踐結合,與時俱進,才可能充滿生機和活力。從現實意義上講,深化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一是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突破傳統理論限制,為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結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二是有利于充分發揮科技人員、企業家才能等要素的積極作用,通過他們創造性的勞動與直接生產勞動的結合,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更好地滿足我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

注釋:

①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6.

②③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05.

④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56.

⑤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53.

⑥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67.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6):219-220.

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6):443-444.

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9):100-101.

參考文獻:

〔1〕晏智杰.勞動價值學說新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王振中.政治經濟學研究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林崗,張宇.與制度分析〔M〕.北京

篇11

的,甚至是模糊的認識進行一定意義的探討,筆者認為是有必要的,因為深化對的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必須是建立在尊重勞動價值理論的原創精神的基礎上的。故本文擬在若干問題上與同仁們共同商榷,以求澄清勞動價值理論之內涵。

一、正確認識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方法與適用條件的區別問題

商品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有價值,所以分析商品實質上就是分析價值。無論簡單商品經濟社會還是發達商品經濟社會,商品都是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的經濟現象,只有從此人手,才能了解價值的內涵,才能進而說明貨幣、資本、剩余價值等比較復雜、比較具體的范疇。正如列寧所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社會)里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這一分析從這個最簡單的現象中(從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中)揭示出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敘述向我們表明這些矛盾和這個社會的發展,在這個社會的各個部分總和中的、從這個社會的開始到終結的發展(既是生長又是運動)?!雹佟斑@是研究任何事物發展過程所必須應用的方法”。②然而有的學者卻以此為依據提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是:原始的純粹的實物交換,沒有貨幣居間,更沒有資本的余地,除勞動外的要素都是無償的;勞動是簡單勞動而不是復雜勞動。在超越了這些條件后,勞動價值論的有效性至少是值得懷疑的。”顯然他是把研究勞動價值理論所遵循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認定為勞動價值理論的適用條件,從而混淆了價值產生和發展的條件與價值研究方法這樣兩個命題。

價值是商品經濟的范疇,有了商品交換就產生了價值的問題,也就是說價值的產生和發展是與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相聯系的,那么作為價值問題的研究也就會自然遵循這一原則。對此恩格斯曾指出,“不僅是純粹的邏輯過程,而且是歷史過程和對這個過程加以說明的思想反映,是對這個過程的內部聯系的邏輯研究”。③所以《資本論》第一章所分析的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的商品,并不是“在兩個原始公社之間的原始物物交換中剛在艱難地發展著的商品”④,而是“充分發達了的商品”⑤,誠然馬克思在研究價值形式發展是從原始公社時的物物交換開始的,但這是基于研究方法的要求,即邏輯的展開要求與歷史的發展相一致,可是這并不意味勞動價值理論僅僅只適用于研究的起點,恰恰相反,勞動價值理論正是遵循邏輯的展開與歷史的發展相一致的基礎上,揭示了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基本規律即價值規律,進而深刻地揭示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

總之,勞動價值理論對價值問題的研究是遵循唯物辨證法的基本要求即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邏輯

的展開和歷史的發展相一致的要求。而勞動價值理論所揭示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基本規律,只要是處于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價值理論所包含的基本規律就會發生作用。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尚處于初級階段,商品經濟在相當多的地施很不發達,只有自覺運用價值規律,才能促使生產力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并由此帶動生產關系向前發展。如果簡單的以所謂的現實已經超越了勞動價值理論的適用條件為由而斷章取義地曲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并且認為勞動價值理論過時,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有害的。對于部分學者所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只適用“有條件性”論斷,應該說是一個重大誤解。

二、正確認識價值的決定和源泉問題

在價值的決定問題上,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內容,而這個內容最初同這種形式無關。我們從小麥的滋味中嘗不出種植小麥的人是俄國的農奴,法國的小農,還是英國的資本家。使用價值雖然是社會需要的對象,因而處在社會聯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會生產關系。”⑥可見,作為交換價值物質承擔者的使用價值,它是有別于商品學研究的使用價值。之所以要研究使用價值是因為它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即政治經濟學只是研究產品成為商品的條件下,作為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的使用價值。那么,在交換過程中兩種使用價值交換的依據是什么呢?真的如有些學者所講的是由生產出來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或者是由所有參與生產使用價值的要素作為依據的嗎?對此,馬克思明確指出,商品的交換價值與商品本身有多大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兩回事。因為:“交換價值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咽。它體現兩種異質的使用價值背后存在著可以通約的東西,而這種可以通約的東西,絕不能由使用價值來決定。即“這種共同的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幾何的、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的天然屬性”⑧。事實上,交換的前提的確是該種商品具有使用價值,這毫無疑問。但前提并不等于依據,交換所依據的東西是抽去了各種具體形式的人類一般勞動。但有學者認為既然是各種要素都參與了價值的創造,但為什么單單只抽象出—個人類一般勞動呢?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理解的樞紐就是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即體現在商品中的的勞動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統一,異質的具體勞動是形成使用價值的要素,同質的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實體。其實所謂的異質指的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在質上是不同的;所謂同質指的是形成價值的勞動,在每個商品上是同質的,只是在量上大小不同。那么很自然,交換價值的依據只能是人類勞動一般,只有以此為依據,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才具有量的可比性。如果將各種要素也參與到交換價值的比較中,交換勢必會陷人究竟是什么樣的勞動和勞動過程是怎么樣的循環陷阱中。

而且,馬克思指出,“處于流動狀態的人類勞動力或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但本身并不是價值。它在凝固的狀

態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形成價值。這就是說,要把人類抽象勞動,凝結在一定的物體里面,即一定的對象里,它才形成價值?!雹嵊纱丝梢?,馬克思從來也沒有如有些學者所認為的“脫離使用價值抽象地談論價值”,而是將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起來談論價值的。其實僅僅認識到交換價值的依據是人類勞動一般還不夠,因為還并沒有認識到價值最本質的內容,馬克思是把價值創造的勞動當作社會勞動來看待,把價值當作社會關系來看待,商品和商品相交換,其實質是體現人與人的勞動交換關系,不過在商品社會里,人們交換勞動是通過商品為媒介來表現人與人的關系,表現一定的社會關系。所以無論從交換價值的依據來看,還是從使用價值的屬性與價值的屬性是無法替代性上來看,商品的二重性都是存在的,是不能劃一的。所以有的學者提出的“交換價值只不過是使用價值的一種延伸和另一種廣義的使用價值而已,商品的二重性實質上還是一重性”的認識是極其片面的。

在價值的源泉問題上,特別強調的是價值的源泉和財富的源泉是兩個概念。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生產價值必須以生產出使用價值為前提,生產使用價值的條件同樣也是生產價值的條件,但絕不能混淆生產價值的條件和價值形成的源泉,也不能混淆價值形成的源泉和財富形成的源泉。生產價值的條件和生產使用價值的條件是同一的,但二者的源泉則是不同的,前者的源泉是人類抽象勞動,后者的源泉是勞動和生產資料。這是因為價值所代表的是人類勞動的交換關系,而財富的生產是體現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二者蘊涵著不同的內涵,故不能簡單劃一。

此外,更加令人擔心的是有學者提出,“各種生產要素都有可能充當交換價值的源泉”的論斷,其實不過是馬克思對此早已進行過嚴厲批判的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對此馬克思指出,資本;土地和勞動這三者“屬于完全不同的領域,彼此之間毫無共同之處”⑩,就象公證人的手續費、甜菜和音樂這三者之間毫無共同之處一樣。其錯誤之處在于,把各種收入的源泉之間能聯系起來的社會生產關系拋掉以后,又把它們還原為互不相關的各種收入的直接源泉,而且上述三種收入,只是一種分配關系,而并非收人的實體本身,至于收入的實體本身是什么?收入本身是無法回答的,因為收入不是與實體本身,要分配,必須以所分配的實體已經存在為前提,那么收人的實體是什么?就是物化的社會勞動。物化的社會勞動由于存在不同的所有權可以轉化為不同所有者的收入,但不能把不同的收入轉化為實體本身。

三、正確認識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問題

篇12

資本作為生產資料,是進行產品生產的必備條件,勞動只有與生產資料結合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資本除了作為必備生產條件外,機器的發明,技術的進步,以及利用資本進行迂回生產,本身還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迂回生產較之于赤手空拳的生產,可以節約勞動,表現為相同的勞動量,可以有較高的勞動產出。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經濟的增長,就是因為遷回生產帶來的勞動效率的提高。馬克思一也認為生產力水平高低的標志就是生產工具。也就是說資本可以有“迂回生產勞動節余”功能。當然不是所有的資本都有“迂回生產勞動節余”,有些資本僅僅是作為必備生產條件,與勞動形成互補而已。比如照相機與攝影師的勞動互補,共同提供相片?!坝鼗厣a勞動節余”關系,與“互補”關系,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相互轉化的。一旦某種先進技術普遍使用后,它便沒有了比較優勢,因此也就不能獲得額外的利潤,并且固定下來成為必備生產工具。

二、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對價值分配的影響

資本與勞動的“迂回生產勞動節余”關系,將價值分配關系變得復雜,因為此時資本的價值不僅僅是一個價值轉移的問題,而是資本本身也做出了貢獻,它有了“遷回生產勞動節余”。而資本與勞動的“互補”關系,則相對簡單,只要進行價值轉移就行。

三、資本的“迂回生產勞動節余”反映了邊際生產力分配的實質

克拉克在考察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時,假設資本量不變(一億元),勞動力一單位一單位(一千人)的增加,從而資本的形式隨之變化,當工人的人數較少時,此時工人可以配備優質資本,從而勞動產出較高,而隨著下人人數的增加,工人只能配備劣質的資本,因此勞動產出降低。克拉克認為先前產量比后面產量高出的部分,不是工人勞動的結果,而是資本的貢獻。其實質就是先進技術可以帶來“遷回生產勞動節余”,從而提高勞動效率。

四、按價值分配,隱含若按邊際生產力分配的影子

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量取決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范疇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也就是分配關系。按價值分配,實質就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不僅反映在勞動絕對數量上,而且反映在勞動的相對效率上。如果勞動效率較高,生產產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必然獲得較高的價值分配或產品分配。而勞動效率的差別,除了勞動熟練程度本身的區別外,主要來自于遷回生產帶來的效率差別。

在弄清楚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個簡單的生產模型。假設在一個簡單生產模型(既可看成部門生產,也可看成社會生產)中只有五個勞動者,每人提供1單位勞動,只生產一種產品,最初都是“赤手空拳”的生產,并且勞動效率是相同的,每單位勞動的產量為1。投人產出如表1

將模型看成部門生產,此時每單位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價值量為1,每人獲得報酬1單位產品,獲價值量。

如果此時有生產者1進行迂回生產,先投人0.5單位勞動生產一種機器,然后投人0.5單位勞動進行機器操作,產量為11。如表二所示:

此時每單位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按平均勞動時間計算為Si15,每單位產品的價值量為仍。此時生產者1的價值收人為11/3,實物收人為11單位產品,其他的生產者的價值收人為v3,實物收人為1單位產品。生產者1較高的收人表現為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或者采用遷回生產帶來的勞動節余(節省了10單位勞動),多出的收人可以歸為產出增加量,即價值量103,或10單位產品?;蛘呒僭O為虛擬的10單位“影子勞動”創造的價值。

如果按照邊際生產力理論,0.5單位勞動和一臺機器結合,產量為11,而0.5單位勞動如果進行赤手空拳生產,產出為0.5單位產品,其余的10.5單位產品都歸算為機器的邊際貢獻,機器的服務價格為10.5單位產品。而它的成本0.5單位勞動,如果用勞動的機會成本核算,也就是“赤手空拳”生產的產出,那么機器的成本為0.5單位產品。機器的純貢獻,或者“迂回生產勞動節余”為10單位產品,和前面按勞動價值理論得出的結論一致。

五、技術所有者與勞動者的分離,使按邊際生產力分配與按價值分配不一致

在上一期的生產中,技術發明者仍然是自己從事勞動,也就是說技術所有者仍然是生產者,按邊際生產力分配與按價值分配是一致的。在下一期的生產中,生產者1成為資本家不再從事生產,雇傭其他的勞動者進行機器生產和機器操作,并且支付一單位產品的工資,如表三:

此時資本家的利潤為40,剩余價值率為101。工資水平由勞動的機會成本決定。如果按邊際生產力分配,則如表三。如果按價值分配,資本家的收入為。,其他勞動者的收人為11單位產品。此時技術所有者與勞動者分離了,技術所有者獲得了剩余價值。

六、怎樣判斷剝削

篇13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曾在中國占據主流經濟學地位,但近年來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資本主義國家在內部矛盾激化和外部挑戰與競爭的壓力下,對其生產關系進行了調整,從而使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財產結構、階級階層結構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建立和發展,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也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問題、新情況。在此過程中,有人認為,勞動價值論本來就是不成立的,還有人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當時是正確的,現在已經過時了。筆者認為不能這樣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本身確實不能說盡善盡美,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探討和完善,但不應從總體上否定它。我們應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和認識。在深化勞動價值論的過程中,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討論。

一、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商品價值

物化勞動與活勞動是物質資料生產中所用勞動的一對范疇。筆者認為,在商品的價值形成過程中,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新價值的唯一源泉;而物化勞動是價值的物質載體,是保存在一個產品或有用物中凝固狀態的勞動,它為活勞動發揮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但不創造新價值,因為:

1.價值是無差別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顒趧邮侨嗽趧趧舆^程中腦力和體力的耗費,是創造價值的活的源泉。在當代 ,不論是勞動領域的拓展、勞動形態的變化,還是腦力勞動比重的增加,都沒有改變這一實質。價值實體中除了活勞動的凝結外,仍然不包含其他任何物質的因素。

2.只有同質的東西才能進行量的比較。盡管具體勞動是千差萬別的,使用價值的性能也各不相同,兩種商品之所以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較,是由于它們之間仍然存在著共同的東西,即都凝結著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這是決定商品相互交換比例的基礎。沒有這個東西作為交換的基礎,不同的東西在量上將無法比較,因為交換過程也就難以進行。

3.價值本質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由于社會分工的存在,勞動才彼此之間必須為交換而進行生產,這就形成借助商品而進行的勞動交換關系。價值中所體現的這種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只能由人來創造而不能由物來創造。此外,如果說物化勞動也能創造價值,無法說明物化勞動與價值量之間的關系。因為物化勞動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在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形式很不相同,它們所起的作用、耗費的方式千差萬別,在它們之間不可能建立對價值創造的統一標準。因而對于不同種類的物化勞動各自究竟創造了多少價值,這是一個根本無法確定的問題。

4.如果物化勞動也能創造價值,必然得出一次勞動能夠重復多次創造價值的結論,即勞動者的活勞動先在上一次的生產過程中不斷創造價值,然后,再作為物化勞動在以后的生產過程中不斷地創造價值。這樣的結論顯然難以讓人接受。最后,在現代經濟中,雖然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產過程中的活勞動不斷下降,物化勞動的比重不斷上升,但是,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物化勞動始終離不開活勞動的推動,即使是所謂的無人車間,也需要一定的活勞動來啟動機器和維護機器。因此,物化勞動轉移價值的本質關系并沒有發生改變,馬克思關于活勞動創造價值的一元論從邏輯上說仍然能夠成立。要否定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或要論證物化勞動也能創造新價值,除非有一種絲毫不耗費活勞動而又有價值的生產過程,而這種生產過程至今沒有出現。

二、第三產業勞動是否創造價值

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只有生產勞動才創造價值,而非生產勞動并不創造價值,只是參與價值的實現與分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擴大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的范圍。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不是為少數人生產剩余價值,而是滿足社會各階層人民更大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而滿足需要必須依靠豐富的商品。因此,凡是生產商品的勞動都應該算作生產勞動,都創造價值。過去曾認為,只有生產物質資料的勞動是商品生產勞動,才創造價值,商品流通、服務領域的勞動不是商品生產勞動,因而不創造價值。但現在由于產業升級,擴展了勞動領域,大量的勞動力轉向第三產業,即主要是流通、服務領域。因此,如何科學地說明第三產業領域的勞動是不是商品生產勞動、是否創造價值,這是研究當代勞動新特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節點。筆者認為,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因為:

1.盡管第三產業主要是非物質生產勞動,但都屬于商品生產勞動范圍。馬克思本人在談到商品生產勞動時曾說過,商品從首要生產者一直到消費者以前的一切行為,都是生產勞動。也就是說,商品從生產過程開始,一直到價值實現之前的各個環節的勞動,都是生產勞動。

2.第三產業的勞動同樣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耗費,他們的勞動也同樣要在商品交換中實現。

3.第三產業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多數是非物質性的或無形的,其抽象勞動的凝結有多種情況。其中,在商品流通領域中所耗費的勞動,主要凝結在原來的使用價值上;而服務領域中耗費的勞動,則多數凝結在服務對象上。不論生產勞動的成果采取何種形式都不會改變這類勞動具有商品生產勞動的屬性。

三、科學技術是否創造價值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技術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對生產力和人類社會影響之深遠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知識積累明顯加快,重大變革不斷涌現,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商品,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應該怎樣認識科學技術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呢?筆者認為,科學技術并不能認為是價值的源泉,活勞動仍然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因為:

1.科學技術的功能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不在于創造價值。在人類生產活動中,科學技術作為一個生產要素始終存在于生產過程中。人們運用科學技術的直接結果提高了生產效率。當然,說科學技術本身不創造價值,并不否認科學技術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不僅是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的前提,而且也是創造出更多價值的必要條件。沒有科學技術的運用,就不會有日益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不斷提高的勞動生產率,因而也就不可能創造出日益豐富的使用價值。同樣,沒有科學技術的運用,也不可能創造出日益增多的價值。在現代化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的這種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更加重要。只有看到這一點,才能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才能用發展的觀點去解釋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現象。

2.科學技術的運用使人類的勞動不斷地起著自乘的作用。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之所以能夠生產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因為科學技術的運用直接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使人類的勞動不斷起著自乘的作用。把握這一關系是理解的全部樞紐??茖W技術對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創造具有的巨大作用,是通過勞動者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實現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者在相同的時間內可以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即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勞動起著自乘的作用,它可以等于多倍的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勞動??茖W技術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的決定性作用,正是通過科學技術這一要素融進其他生產要素來實現的,即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就會帶來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使活勞動的勞動能夠得到自乘,從而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所以,直接創造作用價值和價值的是人類高效率的活勞動,而不是科學技術本身。

總之,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日益突出,與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并不矛盾,因為勞動本來就包含了科學勞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并不會也不可能是對勞動創造價值的否定。

綜上所述,盡管近年來世界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并沒有過時。歷史的發展證明了:馬克思這一理論所揭示的商品經濟的本質及其運行規律及據此揭示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趨勢是正確的。但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其原創理論的科學性,而且更在于它將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因此,我們要結合實際,深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 麻艷香.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再探討[J].生產力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