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跨文化教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國際教學實習”(InternationalStudentTeaching),作為一種跨文化教師教育項目,與之相似的概念還有“海外教學實習”(OverseasStudentTeaching)或“全球教學實習”(GlobalStudentTeaching)等。國際教學實習主要是通過語言訓練課程、文化活動、在當地家庭或院校宿舍寄宿及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活動等,使未來教師具備豐富的跨文化教學體驗,形成未來的教師的全球觀念與跨文化意識,培訓教師在多元文化環境中任教的能力。讓實習生到另外一種文化情景中進行文化體驗,對于實習生個人能力、專業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的提升發揮著重要影響。M.Merryfield(1998)指出跨文化的經驗是培養未來教師能夠有效地應對K-12年級多樣化背景、語言和世界觀不可或缺的經驗,是超越國內學習經驗,能幫助師培生在生活與寬廣的世界中搭起聯系的橋梁。
這些國外實習的學生具備跨文化交往技能與跨文化意識后,將更好地面對國內學校多元文化環境,展示出優秀的教學能力?!斑@些海外學生學會了各種教學方法的知識,比如來自新西蘭的全語言教學(Wholelanguageinstruction),來自英國的現場管理,來自澳大利亞的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班級的教學模式,來自俄羅斯的繼續教育程序,”他們帶回的這些不同教學思想、教學策略與教學資源,將是學校提升教育品質改善學校聲譽的重要而寶貴的教育資源。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情景下,以美國為代表的高等院校,更加關注教師的全球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重視職前教師的跨文化經歷,為此創新實踐各種形式的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它正逐步成為美國許多大學或學院教師教育發展的重要共同特征。根據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IE)發表的年度報告所提供的數據,2002-2003學年,美國高校學生從海外獲得學分的總人數為174629人,比上學年增長8.5%。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負責承擔師資培養任務的高等院校在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中,將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列為核心課程之一,實習生必須在當地的托兒所為新移民提供服務,體驗跨文化的經驗。有研究統計,美國大概有一百所大學或學院提供了類似的本科生海外教學實習計劃。早期主要是美國的中密西根大學(1975)、印第安納大學(1977)、北伊利諾大學(1980)、貝塞爾學院/圣克勞德州立大學(1987)等中西部地區的院校。這些院校創造性地結合學校與州地方實際,選擇師范生到海外進行教學實習,推出各自的全球跨文化教學實習計劃。
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文化體驗方案
目前,開展跨文化教學實習計劃已經成為美國院校日益普遍的教師教育的教學實踐活動。其中印第安納大學的文化體驗方案(CultureImmersionProjects),提供該校各類教育學課程的實習教師為期八周的海外學習方案(OverseasProject),使實習教師通過該方案的實施中,體驗不同文化間的教育方式,拓展其國際視野及跨文化的理解,是美國院校中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實踐中比較成功和富有特色的一項計劃。
(一)海外學習方案的目標
印第安納州是美國移民聚居的集中區域,不同人種與膚色的人匯聚形成了豐富的多元文化。為了讓不同文化的教師與學生能夠相互包容、理解與尊重,印第安納大學負責教師教育的領導者們開始嘗試各種讓職前教師走進少數族裔社區,與有色人種進行零距離接觸的嘗試,推出一系列的文化體驗方案,包括“美國印第安人保留地方案”(A-mericanIndianReservationProject)、“都市項目”(urbanPro-ject)等。印第安納大學海外學習方案就是該大學文化體驗方案的一部分。有意申請海外實習的在校各類教師教育專業的實習教師均可參與海外方案,請求安排到澳大利亞、中國、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英國、印度、愛爾蘭、日本、肯尼亞、新西蘭、俄羅斯、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地區的合作學校、家庭和社區。凡是最后參與并完成海外學習的學生可以獲得印第安納大學畢業的3個學分。
通過海外學習方案的實施,該大學希望到海外教學實習的學生都能夠:發展對于生活的多元世界以及世界上國與國的互相影響之較為寬廣的認識;提供其它國家不同文化間的教學和社群發展經驗,即提供真實、深入體驗其它生活方式和學校教育的經驗;通過增強自信、自尊、更佳的適應能力以及獲得新的與不同的教學方式、理念和哲學觀來促進專業和個人成長。近幾年以來,印第安納大學深刻體會到教師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不斷深化教師教育培養計劃。它強調將新的教師教育培養計劃融入其中,力求重構印第安納大學海外學習方案的理論框架,因此海外學習方案的目標有所調整,這主要希望在以下六個方面獲得突破。①在參與該方案的所有人員中間,包括申請計劃者、印第安納大學教職工、接受國學校相關人員等,培育一種社群感。②在學校功能發揮以及關于社會與教育議題的國際觀方面的多種場境中,鼓勵批判性反思。③注重終身學習,努力提高個人以及專業智力的成長。④不斷獲得在接受國學校與社區有意義的體驗。⑤增進具有良好基礎的學科知識,通過多種形式來理解學生所處的教室環境。⑥提供個人化的學習方式,允許計劃參與者利用自己的興趣與價值來改變涉及他們海外方案的體驗的主要方面。
(二)海外學習方案的實施
印第安納大學的文化體驗方案的推行,是與國際教育基金會密切合作下實施的。印第安納大學的海外方案由以下三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預備階段,包括出席所有晚間的研討會,參與一系列工作坊,閱讀和記錄接待國家的教育、歷史、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議題。同時要和計劃小組會面訪談,準備一個海外計劃日志等,以籌備安排未來的跨文化實習活動。第二階段是為期至少十周的印第安納實習。海外計劃的參與者必須在報到海外國家前,成功的完成至少十周的在印第安納的小學或中學的實習。該安排活動的目的是檢驗這些海外實習學生是否在專業教學方面具備必要的資格。該資格的確認是通過印第安納中小學的課堂教師、學校校長及印第安納大學的教師教育管理者集體決定的。只要完成準備階段任務且具備相應資格的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申請該計劃。接下來就是為期八周(40天的教學)的海外體會經驗階段。海外生活學習主要由接受學生教師的對方學校教師安排,實習教師通常生活住宿在教師的家庭中。
在海外國家進行教學實習期間,計劃參與的學生必須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首先,要保證在四十天的安排時間里,與國外的同行開展直接的教學以及參與一系列其它的專業活動。其次,計劃參與者要住在學校社區的教師家庭里,確保接受更充分的文化體驗。為此,所有的計劃參與者必須適時參與社區活動,完成每周的文化反思(CulturalReflection)報告,并寄給計劃小組。最后,計劃參與者要盡可能學習獲取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材料,同時與當地教師、學生以及社區成員建立穩固的聯系,完成每年可能不同的研究計劃。同時,在國外教學實習結束的最后一周完成所有涉及該方案的評估和調查。
(三)印第安納大學跨文化教學實習方案的評估
總的來看,從早期就開始實行跨文化教學實習方案以來,印第安納大學為此付出許多努力,始終將該方案的跨文化與社區參與作為師范生學術發展組成的一部分,30多年來已經有近2000名的實習教師在國外學校實習,拓寬了他們的全球視野,豐富了他們的專業能力。近幾年,參與海外實習計劃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2001年,該方案獲得了國家的認可,獲得了美國師資培育機構協會(AACTE)特別設置的“BestPracticeAwardsforGlobalandInternationalTeacherEducation”獎項,該獎項專門用來獎勵在國際文化、全球、跨文化、以及國際地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要實踐的教師教育項目或計劃。隨后,在2005印第安納大學跨文化教學實習方案又獲得高盛(GoldmanSachs)基金會設置的“國際教育卓越”(ExcelenceinInternationalEducation)獎。
為了更好地推動該方案持續進行下去,印第安納大學通過每屆的國外教學實習結束的最后一周學生所完成的評估和調查,對之成果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評價。這些報告都認為海外學習方案的實施達到了其開初表述的目標,實習生與接受國的學校以及師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專業伙伴關系。在這些報告中,都傳遞這樣的訊息:國外的專業學習體驗、參與社區活動任務以及所要求的反思性報告,都是一種新的學習,除了課堂教學教學本身的收獲之外,許多積極的影響都業已超越教室場景之外了。
三、美國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的影響
美國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推行以來,取得了許多正面效能,吸引了許多研究者的目光。一些研究者開始從實證研究的角度,通過觀察實驗、訪談與個案研究方法;還有的研究通過現象學研究方法,從定性的角度,深入具體分析這些海外教學實習項目,對其效用作出客觀科學的評價。總的來看,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對于實習教師在個人成長,世界視野與跨文化能力及專業能力三方面均有明顯的積極作用,但也還存在一些影響其發展的實踐性問題。首先,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提高了教育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教學能力。在國外實習過程中,普遍提高了與學生、同事、學校領導及家的合作與溝通能力,明顯提高了實習生對他人的關注程度。B.H.Myers(2001)研究教師跨文化的經歷對爾后課程與教學的各種感知的影響,其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察覺到國際經驗對教師教學實踐的影響,甚至還超過在一般教師培訓課程學習的知識技能。
在專業能力方面,有學者指出海外教學實習讓實習教師學習教學策略與技巧,發展他們關于跨文化教學(interculturalteach-ing)的策略與教材,增強了他們的教學反思能力。通過比較訪問國與母國的教育制度及教學方式,這些學生對于教育體制的認識得到了提升,對于教育體制對學習環境的影響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另外一項關于跨國教學實習的計劃報告中,認為該項目對于支持美國學生與英語學習者一起工作所需要的教學技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為職前教師未來多元文化的教室里教學準備,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其次,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提升了教育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技能。Heyward(2002)指出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literacy)的多面性,包括文化知識、語言能力、適應能力、對不同文化的態度、參與性及認同程度。
篇2
(二)商務英語專業的特色
第一,商務英語專業所培養出的學生必須要掌握扎實的英語交際能力,在聽、說、讀、寫、譯的基礎之上重點掌握聽與說的能力;注重在基礎訓練的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英語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第二,商務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之中的職業用途英語的一種類型,因此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技能之外,還應該將英語能力的訓練放在商務活動的背景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商務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第三,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屬于跨學科的專業,因此該專業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要能夠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還應該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商務知識進行商務交際,解決實際的商務問題。
二、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一)培養目標
我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指導,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具備較高英語語言技能和口語交際能力,能夠熟練運用商貿知識與行業知識,具備一定商務技能,能夠基本勝任外貿企業、合資企業的國際商務活動的高素質商務英語專業人才。而其根本教學目標是實現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活動對象進行交流。加強商務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當前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任務。
(二)培養規格
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急需一大批既懂英語又懂國際商務的綜合人才,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商務英語這一學科隨之產生。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規格一般指的是“較強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熟練運用商務知識技能以及較高的商務操作技能,熟悉相關行業的能力。”學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英語能力,同時也要了解各國的文化背景與商業價值觀,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將自己打造成為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
(三)課程設置
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問題是關系到能否開展好教學任務的核心環節。在我國高校的商務英語課程設置上,一般都突出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商務知識以及商務操作+行業技能”這種綜合型人才的特色,而目前我國國內很多高校在該專業中僅僅設置了一些基本的課程,卻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學習。
三、商務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因素
(一)商務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之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跨文化交際和英語學習是緊密聯系的,這主要是因為英語不僅僅是一個用于交流的語言工具,同時也是一種交際和溝通的能力。如何運用英語知識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就顯得更加重要。從這一角度出發,把英語知識的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的訓練融合在一起,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交際能力。通常來說,作為一位英語使用者,其所具備的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某一方的英語掌握得越熟練,對方對該英語使用者的文化知識期望值也相對會提升,并且會覺得此人肯定也比較熟悉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同時也具備調節自我交際行為的能力。但真實的情況是,這二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關系,交際中一方雖然很可能非常豐富地掌握了有關對方國家的文化知識,但是卻對對方國家的語言了解非常少,或者交際中一方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是卻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知之甚少。另外,由于文化因素而產生的某些誤解對商務活動中的人際關系產生的負面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要比語言方面導致的誤解要多得多。對于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其根本目標就是要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能夠更好的和有文化差異的人們進行溝通交流。在商務英語教學中,重視對國際商務活動中跨文化交際現象的分析,讓學生掌握商務交流活動過程中所應該掌握的禮節與技巧,實現有效的溝通,對國際商務活動中有可能出現的情景和對話能夠有一定的了解,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問題能夠正確認識,同時能夠有效的處理一些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問題。
(二)跨文化交際對國際商務活動產生的影響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如果不能有效的進行跨文化交際,那么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有可能降低國際貿易合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漸深入,國家間的貿易和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合作增強的同時卻存在著很大的文化隔閡。比如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自信的民族,他們表述自己的觀點時給人一種威嚴的感受但卻令人信服,這是一種他們民族特有的行為方式,但恰恰是這種在某些國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行為方式,在國際間的商務貿易活動中常常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解,甚至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貿易合作的順利進行。在一個國家的文化里被看成是自信和具備專業水準的行為方式,在另一個國家的文化里很有可能被視為傲慢的表現;在一個國家的文化中被看作是柔弱的表現,但是在跨交際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認為是一種自我謙虛。在國際商務界,由于很多跨國企業的管理人員對企業客戶所在國家的文化習俗不了解而讓本企業蒙受不必要的損失現象非常多見。所以,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必須要正確認識到文化差異這一現象,并且能夠意識到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對國際商務活動所產生的影響。雖然不可能要求學生了解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但是對于一些與我國經濟貿易往來密切的西方發達國家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要有基本的了解,從而避免在商務活動交流中造成某些不必要的麻煩。例如與阿拉伯國家的企業進行國際貿易合作,應該事先找一個擔保人幫你進行預約安排;在意大利,意大利人對于首次商務會面也比較偏向于通過中間人進行介紹,同時在接洽的過程中最好以書面形式用意大利文進行記錄。另外,到不同的國家進行商務旅行,要注意避開所去國家的公共假日,因為在西方某些國家,在假日是不習慣談生意的??傊?,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的差異,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所有這些方面都需要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有基本的掌握和研究,同時還必須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商務英語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四、解決商務活動中跨文化交際問題的建議
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為培養學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使他們認識到在跨文化交際中容易產生障礙的因素,學會解決跨文化交際問題,具體的建議如下:
(一)必須使學生充分地理解和認識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方面的差異。
正確地認識到不同國家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言語行為以及非言語行為特征,能夠對于某種特定的商務場景,預言一種或者多種可能的言語及非言語行為。這樣既可以避免把我國的文化習慣帶入到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同時也可以對不同國家的商務人士的不同行為習慣做出有針對性的判斷。
(二)必須充分理解商務交際活動中雙方的價值標準,提升學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意識。
要想有效的開展跨文化商務活動,必須充分理解商務活動對方的文化行為、價值準則以及思維方式,尊重對方國家和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對方的文化特征,認識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差異、文化的復雜性以及文化的融合度等等因素對國際商務貿易活動的影響,從而能夠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形成一種相互信任的氛圍,從而形成更有效的文化交際。
(三)必須要遵循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不同國家在進行對外貿易時都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因此在國際上還有一個大家公認的慣例性問題。為了讓國際貿易活動的雙方能夠達成信任與理解,成功地進行交際,就一定要有一個交際雙方相互認同的條件,以及交際雙方都能夠共同遵守的市場準則。這個共同的準則可以看成是彌補商務活動交往過程中出現文化差異的一種手段。
(四)必須要讓學生充分的掌握跨文化交際的專業知識,并且在實際的國際商務活動中不斷的學習,積極的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國家來說,文化都是從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一個人的生長過程其實就是對本國文化傳承和體驗的過程,這種文化背景已經深入人的血液中,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接觸到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對象時,我們也必須讓自己具備有關專業知識,不斷的學習以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把這種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用到實際的商務活動中。
(五)要從心理上與認識上提高自己的敏感度,樹立全球意識。
篇3
一 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意義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是“特定社會中成員所擁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習慣等的總和”。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中學英語新課標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相關策略
(一)在詞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詞匯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匯的正確讀音和本義,還應著重接受所教詞匯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的不對應文化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征“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 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系。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并進行歸納、總結、對比,找出這些英語詞匯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意義,在課堂上給予充分講解。同時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在學到蘊含著成語,諺語及其典故的英語詞匯時,應不失時機地將其介紹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跨文化學識,同時教會學生運用這些詞句的場合,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風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介紹閱讀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對那些學生較為困惑不易理解的語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獵,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論文提綱格式。初中英語教師在講授某篇新課時,首先可以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進行詳細介紹,由此導入新課,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新課,將生動活潑的影響材料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然后,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讓師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互相提問和解答,在問答中,教師應對中西方文化有差異的地方增強敏感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教學中,加強對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介紹。例如,許多英文文章語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細節,先開門見山言明論點,然后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環相扣,而許多中文的段落思維模式一般沒有這么開門見山的。教師分析中英文的語篇模式差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課后教師還可以印發幾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三)在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口語是學生進行文化交流的基礎。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并運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思想意識,在使用英語進行口語對話時,應教會學生考慮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綜合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所在語境,從對話者的反應判斷出是否使用了恰當的語言,并努力使受話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達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在讓學生說之前要告知其對話發生的相關背景中學英語教學論文,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關語用策略,讓他們了解該說什么,該怎么說。例如,西方人將年齡、身高、體重和收入等個人問題視為隱私,教師告知學生這是應當避而不談的話題。教師可以將談話禁忌歸納為四個詞: I, WARM, where, meal。其中I代表 income, W 代表 weight, A 代表 age, R 代表 religion, M 代表 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問對方收入、體重、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容易掌握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初中英語教師可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進行即興表演對話,構建真實的口語交流氛圍,創設各種語言場景,把抽象的文化與語言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實踐中體驗、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學生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并進行口語交流,在真實的英語語境中進行對話,還可以在課外開設英語角活動,舉辦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口語環境,使學生在頻繁地口語鍛煉中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
總之,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初中英語教師可從詞匯教學,閱讀教學和口語教學三個方面,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真正熟練、準確地掌握英語口頭或書面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力非<<現代外語教學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1
篇4
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普遍比較弱,部分學生相當于從零開始學習英語。還有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根本不愿學習。身為中職英語教師的我們面臨著許多教學難題。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不少中職學生對英語的厭學思想嚴重,老師在課堂上維持紀律就要占用不少課堂時間。由于這些因素的制約,中職英語教學大多是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目標。重視學生的考試分數是否合格,忽視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重視向學生灌輸英語基礎知識,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教育的本質是幫助人獲得生存能力的社會獲得。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學英語教學論文,中職英語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和模式,不斷探索出能加強中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中職英語教學的現狀
(一)重語言知識輕語言應用
由于教學設備的不足和教學課時的限制,中職英語教學課堂仍然沿用以“詞匯”、“課文”、“語法練習題”為教學重點內容的教師主講模式。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側重語言知識的傳輸,學生大多只是被動接受,練習語言技能的機會很少,語言交際活動缺乏。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學生在沉悶壓抑的課堂環境中學習,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興趣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學生要么講話開小差,要么在課堂上消極麻木,無精打采,或是昏昏欲睡。即使是那些掌握了一定英語知識的學生,就算是能輕松應付學期考試或者畢業考試,他們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也普遍不高,遠遠達不到中職英語的培養目標。
(二)重知識傳授輕情感投入
多數中職教師把精力放在了對教材和教法研究上,作業和練習的批改中,而很少去研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情感因素。在教學中,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有接觸外,課外與學生接觸中學英語教學論文,交流和溝通很是不夠。有的甚至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因而無法進行因人施教。對厭學和英語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教師若不及時和他們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因勢利導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將會大大影響中職英語教學的效果。
(三)重教學輕科研
目前很多中職教師在對科學研究的認識上存在一些偏差,沒有充分認識到科研對提高學校發展和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科研是學術性研究性大學的專利,僅僅把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作為完成了教師的本質工作。再加上大部分中職教師教學任務重,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搞科研。同時中職教師培訓進修的學習機會較少,也嚴重影響了教師的科研水平。近年來,部分中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欲望雖有所增強,但由于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科研知識培訓,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部分教師只是在單干科研,集體合作搞科研的較少,大大影響了整個中職英語教學的科研水平。
二、跨文化交際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各類交際活動中涉及文化的種種問題。波特和莫瓦把影響交際的因素分為三個方面:(1)觀察事物的過程,其中包括信念、價值觀、態度、世界觀及社會組織;(2)語言過程,其中包括語言與思維模式;(3)非語言過程,其中包括非語言行為、時間觀念和空間的使用。外語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交際的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中職英語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基本能力包括:
1、語言和非語言行為能力
2、文化能力
3、相互交往的能力
4、認知能力
三、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指導,加強中職英語實用能力的培養
(一)轉變思想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更新英語教育和學習觀念
首先,應從師生的意識形態上消除語言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的陳舊觀念。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語言絕不是獨立于文化之外的單純的符號系統。戚雨村先生認為語言是一種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重要作用。人們在語言中儲存了前人的全部勞動和生活經驗,詞語則記下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態度,記敘了民族和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后人通過語言學習才能掌握前人積累下來的整個文化。反之,語言包括語言的使用方式均不能超越文化而獨立存在,不能脫離一個民族流傳下來,文化是決定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風俗習慣的信念體系。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學習英語就必須學習其文化背景知識。中職英語教師不僅自己要轉變這一英語教學理念,更應讓學生充分理解學習掌握英語文化的重要性。
(二)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和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單純的知識傳輸性教學會使課堂沉悶乏味,學生往往失去聽課的興致而攪亂課堂教學紀律,造成課堂教學缺乏實效。因此,教師在講授英語語言知識點時,應結合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傳輸和講解,讓所講的語言知識點在豐富趣味的文化內涵中娓娓道來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栩栩如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詞匯教學
在講解英語生詞時,應采用英漢對比法,結合詞匯文化內涵進行講解。目前,許多英語教師講解詞匯多以概念意義為主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而語義學告訴我們,英語詞義有七種之多,只講解概念意義而不解釋其它意義是不能達到對詞義的全面理解的,當然也就影響了學生對詞匯的深刻記憶和鞏固。詞匯的文化內涵是各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對特定事物的獨特感情評價及聯想等。對此,我們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法。例如:中國文化中的“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形象,漢民族一向以“龍的傳人”自稱。相反,在英美文化中,dragon 是民間傳說中兇殘的怪獸。在史詩Beowulf 等傳說中有敘述為證。再例如,漢語里說一貧如洗,而英文卻用as poor as thechurch mouse,因為西方人信佛基督教,常見建筑物是教堂。由于教堂里通常沒有可供老鼠吃的事物,所以形容一個人極度貧窮在英文中就被比喻成了教堂里的老鼠。
2、語篇分析和講解
除了詞匯講解,在做語篇講解和分析時,更要重視文化因素導入。對于課堂教學而言中學英語教學論文,語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課文(text)。對此我們可以采用“文化旁白”法給學生就課文有關內容加入文化介紹和討論。例如,在講授中專英語課文All about Me時,教師可以介紹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各自的家庭模式,生活方式等內容。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辯論,看看哪種家庭模式或是生活方式更好。既讓學生學到了規定所學語言知識點,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交際運用能力。
3、跨文化交際情景對話練習,強化英語實用能力培養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藝術學科,除了教師的科學合理講授傳授知識和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還要有一個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才能讓學生記住所學的,運用學到的。在教學活動中,即使沒有一個真實的純英語交際的大環境,但我們可以營造一個基本接近于說英語用英語的交際小環境。例如,當學生遲到時,一定要鼓勵學生用英語說出“May I come in?”如果他不會說,老師可以教授幾遍,等他會了,然后再讓他進教室。這樣他再遲到,就會想起并運用這句話來進行交際了。這對其他的同學也是一個教育學習的實情實景機會。中職英語教師應充分運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和“參與式”教學活動有效地進行英語跨文化交際實用能力的培養。例如運用角色扮演活動進行跨文化交際打招呼的練習。教師安排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外國學生Tom、中國學生Lingling、外國老師Mr.Brown中學英語教學論文,給出早上在學校見面的情景, 讓學生做跨文化打招呼表演。英語基礎好的學生可以擴展對話內容,除了用“Good morning”或者是“Hello/Hi”向對方打招呼,還可以與對方進一步交談,例如討論對方的穿著服飾,或是當天的課程等等。而基礎較差的同學,則鼓勵其說出“Good morning” 或者是“Hello/Hi”即可。
(三)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來了解英語民族文化知識
中職英語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來了解英語民族文化背景知識。如向學生介紹一些簡單有趣的英美文學作品和報刊雜志,并督促他們在早讀時注意文化知識的積累,或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聽原版錄音或看原版錄像、電影以及多媒體畫面,通過真實的交際情景,通過視聽感官對學生大腦進行刺激,加深對英語語言和交際運用的印象。在逐步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價值道德觀等基礎上,又不斷促進自身英語交際實用能力的培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四)、強化閱讀輸入
閱讀和記憶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手段。閱讀可以強化鞏固記憶,閱讀還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中職學生閱讀英語主要從早讀和課外閱讀來實施落實。英語早讀是學習英語的有效方式之一,中職學校應該把學生的英語早讀當成一件堅持不懈的長期工作來抓。英語教師應該在早讀時間進班輔導。中職學生自律能力差,早讀的場面往往是老師前腳剛走,教室里要么是鴉雀無聲中學英語教學論文,要么便是亂哄哄的說閑話。因此英語教師應當為負責的班級制定行之有效的早讀計劃,并按計劃逐步實施落實。做到早讀有安排,有檢查。這樣才能有早讀的實效性。學生只有通過英語早讀,記住了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詞匯和句型,才能學以致用。除了早讀,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趣味性強,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英美報刊小說和書籍。既可以豐富課外生活,也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眼界。同時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也是一個積累和促進。
四、結束語
跨文化交際理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理論,它具有多學科性質,與它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有四個學科,即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社會語言學和傳播學。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和研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何充分利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促進中職英語教學,提高中職學生的英語交際實用能力有待于學者、教育家以及工作在中職英語教學一線的教師們的合作和研討。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A]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何自然.語用者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張靜.強化高職英語日常教學實效性的策略探討[J]上海翻譯,2011(03)
[4]張書青.加強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教學探索[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01)
[5]王曉軍.語言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J]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3(02)
篇5
在翻譯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比較東南亞文化和中國文化,以區分其異同,以便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和東南亞文化的差異,有助于提高留學生日后的跨文化適應。下面筆者就以幾個具體的實例談談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比較:
1.民族風俗節日是世界人民為紀念生活中值得紀念的日子而共同創造出一種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例如,在課堂上翻譯中國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時,筆者引用了楊憲益和戴乃迭的譯文:菲律賓留學生讀此譯文時很難理解“清明”是個什么時節?奔走旅行在外的人,為何心里“欲斷魂”?那么這時老師可以從文化比較的角度,解釋西方的一個節日:萬圣節(Halloween),一個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節日。他們為了避免鬼怪的騷擾,在祭祀亡魂的時刻,向先祖獻上食物祭拜祈求能平安地度過寒冬。菲律賓由于被西方國家長期殖民,深受西班牙和美國文化的影響,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菲律賓人民也慶祝萬圣節(11月1日),是他們的法定假日之一。老師可以向菲律賓留學生解釋中國的清明節(thePureBrightnessDay)相當于菲律賓的萬圣節。對于菲律賓人民而言,這一天是個家庭團聚的日子,全家人一起到墓地紀念已逝去的親人。他們由于天性樂觀,在墓前不是哀傷坐地,哭泣不已,反而大家一起念經、跳舞、唱歌、野餐、打牌,以期和已經去世的親朋好友同樂。而中國人在當天的習俗有掃墓、祭祀祖先、食冷食,還有踏青、蕩秋千、植樹等戶外活動。這樣的文化比較拉近了留學生和中國本土文化的距離感,他們感受到雖然慶祝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兩個民族的文化都崇尚掃墓祭祖和緬懷先人。
2.宗教文化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形象,它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社會活動。中國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響,但中國并非全民信教國家,也沒有把任何一種宗教奉為國教。而東南亞地區大多數國家都是全民信教的,如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在幾個世紀以來都將伊斯蘭教視為他們的主要宗教,泰國、柬埔寨、緬甸和老撾則把佛教視為他們的國教。[6]所以在給東南亞留學生上課時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導入和比較。例如,在給學生講解中國古代文化時,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的留學生聽到有這么多中國文化用語與數字“13(thirteen)”有關時,他們感到不解和反感。如13層的佛教建筑:布達拉宮(thePotalaPal-ace)、天寧佛塔(TianningPagoda),所有的佛塔絕沒有“六”層和“八”層;十三陵(MingDynastyTombs)是北京著名的景觀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外,還有儒家經典十三經(thethirteenclassicworks)、武藝非凡的十三太保(Taobao)、13種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藥物被稱為十三香(thirteen-spices)、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商行總稱為十三行(thirteen-trades)、相傳輔助唐王李世民登基的少林十三棍僧(thirteenKungfumonks)、十三章的孫子兵法(SunTzu'sArtOfWar)等。特別是在文化中,十三被視為神數,在史詩《格薩爾王傳》(EpicofKingGesar)中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寓意:十三位護法天神、十三位護藏地神、的十三位山神,格薩爾在降生時手執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發誓十三歲時成為菩薩等。針對東盟留學生的不解,老師可以向他們介紹中國和東南亞的不同。由于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宗教理念是一脈相承,都同屬于天啟宗教。東南亞凡信奉伊斯蘭教的人都忌諱數字“13”,認為“13”會給人們帶來不幸或災難?!?3”的不祥源于基督教圣經故事“最后晚餐”:耶穌的門徒猶大出賣了耶穌,致使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此次蒙血光之災的最后晚餐,參加者共師徒13人,于是13這個數字,就被沾染晦氣和殺氣了。中國幾千年來受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和儒教(Confucianism)的影響,數字“13”成為一個吉祥、高貴的數字。佛教里的“13”是大吉大利的數字,佛教傳入中國時的宗派是“十三宗”,它代表了功德圓滿。而在周易的81數理靈意中,數字“13”也是大吉數:代表智能超群的成功數。此外,老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就像數字“13”對伊斯蘭教徒而言,數字“4”對現代大多數中國人也意味著煞風景、犯忌諱,數字“4”的諧音是“死(death)”,人們怕死,避之唯恐不及。而中國人認為數字“8”是最吉祥的數字,數字“8”與廣東話中的“發(makingafortune)”是諧音,意味著繁榮、財富和地位。通過這種宗教數字文化的比較,讓東盟留學生加深了中國文化喜好和禁忌的了解,幫助他們消除在中國的跨文化適應的障礙。
3.地理環境語言是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特別是熟語更是人民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對中國熟語的講解是留學生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地理環境各不相同,導致了地域文化的差異使得與之息息相關的熟語的文化內涵也各不相同。如教師在課堂上給泰國留學生翻譯中國熟語時,他們會有許多的不解和迷惑,這時教師就要引入中泰文化因地理環境而產生的差異。因為泰國地處熱帶,氣候炎熱潮濕,屬于熱帶季風性氣候,雨量豐沛,非常適合大象、鱷魚、椰子樹等生長,在泰語中出現很多含“大象”和“鱷魚”的動物熟語。老師可用下面的例子對中泰兩國的熟語進行比較:此外,教師還可以解釋漢語中含“大象”“鱷魚”的熟語很少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中原大地的人民自古就用牛耕地,用馬作戰,所以對土地的依賴和對“牛、馬文化”的崇尚充分體現在了漢語熟語中,如:車馬盈門、一馬平川、鞍馬勞頓、兵強馬壯、車水馬龍、服牛乘馬、目無全牛、牛角書生、牛郎織女、牛毛細雨、初生牛犢不怕虎、九牛一毛、牛衣對泣、小試牛刀等。
篇6
一.中外合作辦學學生
對于網絡平臺選擇的態度本項目跨文化交際教學主要依托wiki平臺進行網絡互動和學習。Wiki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超文本多人在線協作寫作系統,可以讓學習社群成員在網頁上創作、編輯、添加、修改、刪除內容,可以體現知識構建的關聯性。潘文晗認為,wiki是建立學習共同體的最佳選擇。為了解學生對于網絡學習平臺的傾向,本研究調查了學生對于wikis平臺學習和QQ或微信輔助學習的態度。統計顯示,26%的學生傾向于在wikis平臺學習;72%的學生傾向于借助QQ或微信輔助學習;2%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學習關鍵靠自己。也就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傾向于借助具有豐富社交功能的QQ或微信平臺輔助學習,四分之一的學生支持wiki專業學習平臺。進一步調查發現,學生支持QQ和微信輔助學習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QQ常用、熟悉,操作簡單,用戶更多,學生對老師布置的作業和信息可以更及時的了解,也不易忘記。而Wiki不是常用網站,登錄較少,無法保持師生間及時溝通,學生有時會遺忘上面的任務。第二,QQ上網速度快,手機也能用,節省時間。而wiki網頁網速較慢,而且用戶登錄程序較復雜。第三,運用QQ平臺學習可以提高關注度。贊成Wiki平臺學習的原因有:第一,wiki是專業的網絡學習平臺,針對性強,預習和學習內容比較有條理,比QQ正式。QQ平臺偏娛樂性,不便于引導和培養習慣,wiki可以讓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第二,每個人可以獨立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同時答案公開,大家都可以看到,可以從別人處學到知識,發現自己答案的不足,在比較中進步;督促能力較強,可以看到更多同學的評論和觀點,使大家主動預習。第三,wiki平臺內容豐富,全英界面,有利于詞匯積累,閱讀能力的提高。調查還發現,有極少部分學生對于網絡平臺的選擇持無所謂態度,其原因歸結為兩類:其一,對于一些學生,任何方式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完成學習任務;其二,不喜歡上網,對網絡學習沒有興趣,或者認為傳統的紙質學習材料更適用。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有效利用網絡開展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傅鋼善和王改花(2014)的研究表明,學習者網絡學習交互越強,學習效果越好;學習者外部調控能力越強,學習效果越好。
二.跨文化交際教學效果
總體上,對于英語課的跨文化知識和交際教學和相關活動,后測項目第12題統計表明:18%的學生非常滿意,73%的學生基本滿意,8%的學生不太滿意。即五分之一的學生非常滿意,大部分學生基本滿意,還有近十分之一學生不太滿意。究其不滿意的原因,其一,如后測問卷第8個項目結果顯示,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課堂教學方式有待進一步改進,以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對于網絡平臺的選擇,大部分學生傾向于采用常用的社交網絡來輔助學習。為進一步了解學生對于英語課堂教學和學習的想法,本研究進一步設計主觀問題,讓學生對本學期英語閱讀課提出建議,經歸納分析,學生對于英語閱讀跨文化交際教學建議可分為三類:第一,加強詞匯語法學習,短語、句型和語法知識需補充加強;第二,傳授更系統的學習技巧,做題方法,如關于CET考試方面的知識;第三,提高學生興趣,增加課外知識,補充國外的短語,適當增加書籍、電影等文化學習方式。這說明,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英語教學,要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和國內外語語言測試結合起來,同時要探索多種靈活豐富的學習策略和途徑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作者:王玉敏單位: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篇7
2.1強化高職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在高職學生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合理的運用跨文化語境教學,將能夠有效的對學生的英語語言用能力以及交際技巧進行鍛煉。通過不斷的傳授英語教學知識,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達到能夠運用英語語言交際溝通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摒棄傳統授課方式,將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學生了解英語語言文化內涵,使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不斷提升。
2.2提高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水平
不同的生存環境使各個國家具有了獨特的文化傳承歷史,最終導致其在文化、風俗、歷史背景等方面與我們出現了較大的差別。所以,在鼓勵學生學習英語文化之前,應該使其了解國外發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歷史背景,進而提高其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及掌控能力。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的實施,將是有效提升學生對英語文化理解的重要手段。
2.3為學生培養正確的審視英語國家文化的態度
沒一個國家的興起時間不同、發展背景不同,所以他們各自都具有不同的優缺點。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為學生建立對英語國家正確的態度,使其能夠客觀合理的評價每個國家的優缺點,接納每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差異。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糠的方式融合外國發展文化,才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造詣。
2.4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
通過采取跨文化語境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有效了解英語語言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該教學方法還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興趣,使其不斷的通過自我收集信息的方式自主進行學習。所以,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還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正確的獲取資料,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并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進而提升對英語的掌握及應用能力。
3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語境的實現
3.1將具有針對性、突出性的國外語境詞匯及句式進行分析
國外英語語言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所以通過對國外語境的詞匯以及重點句式進行分析、比較,將有助于高職英語的教學。通過實際分析可以發現,國外英語語言在交際時都具有特定的背景,對于問路、答謝等都具有常見的幾種表達方式。所以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可以對這類句式進行拆解分析,提高學生對其的理解能力,強化學生對跨文化語境的掌控力度。
3.2對過國內外相同含義的語言進行英語教學
由于各國文化發展以及歷史文化背景存在差異,但是對相同事物的表達依舊存在通性。所以在進行高職英語教學的時候,介意對英漢句意相同或者接近的例句進行重點的分析對比,將其中所蘊含的規律找到,并對他們進行總結歸納,讓學生消化吸收,進而提升其理解運用能力。作為現代的語言交流工具,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實際上都是具有通性的。雖然漢語與英語具有語言通性,但是在表達中依舊存在差異。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該摸清兩者的差異以及通性,經過詳細分析后進行講解,使學生對漢語與英語之間的獨特性能夠得到充分的認識。通過對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可以有效的展現出跨文化語境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許以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3通過賞析外國經典電影的方式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知理解
在進行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英美國家經典電影,有助于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發展歷史及文化背景。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跨文化語境知識教學時,多是采用觀摩國外經典影片作品的方式進行教學,以起到潛移默化學習英語的作用。同時讓學生觀看《成長的煩惱》及《老友記》等經典英語電視劇,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跨文化語境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平這種舒適的環境有助于激勵學生學習英語,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理解及認知。
3.4邀請著名外籍教師來校授課
跨文化語境英語教學作為當代高職英語教學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近年來,來我國任教的外籍教師日益增多,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聘請著名院校的外籍教師,利用外教資源,提倡學生和外籍教師進行積極交流。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定期舉行高職院校之間外籍教師聯合舉辦的跨文化講座,具體的講座內容由英美國家之間的文化知識差異、英語學習方法、技巧以及風土人情、跨文化交際等等此外。另外,學生可以在外教幫助之下,運用英語展開一些專題研究。
篇8
一、文化導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文化知識和文化適應能力則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過交際能力的四個要素,即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其中可行性、得體性的實質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要正確而恰當的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人們不僅要知道什么是符合語言的形式規則的,更要知道什么是符合文化規約的,是文化所能認可和接受的。也就是說語言使用者不僅要遵循一定的語法規則,還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范,道德準則,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知道什么時候說,說什么,以何種方式說,恰到好處地同別人交往,不冒犯別人的忌諱等。中西方文化差異在隱私上的表現是西方人比東方人更強調隱私。如英美人不喜歡被問及個人年紀、收入、婚姻狀況等方面的問題,而中國人把關心他人作為一種美德,對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等都主動表示關心,不關心反而是不友好的表現。因此在于外國人交際的時候對隱私應采取回避,否則,會被認為多管閑事,甚至造成不愉快。很難想象,一個不具備某民族文化背景知識的人怎能與該族人進行語言交流。高等學校的學生,已處于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在這個階段應不斷加強文化知識的導入,并把語言與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克服語言交際中的文化誤用現象,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文化導入的原則
束定芳,莊智象指出(1996)認為,英語教學階段的文化導入必須遵循三個原則。
1.實用性原則。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內容與大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焦急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文化教學結合語言交際實踐,使學生不至于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
2.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內容的導入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大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有淺入深,有簡單到復雜,有現象到本質。
3.適合性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適度。教師對文化內容的講解要有選擇。對于主流文化的內容,或有廣泛性的內容,應該詳細講解,反復練習,舉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內容本身就廣而復雜,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的積累。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堂訓練方法
遵守以上原則以及交際法教學原則,筆者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具體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以下建議,共同仁參考。
1.挖掘詞匯的文化內涵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語言的構成要素中,詞匯是其基本要素。對詞匯含義的解釋和挖掘也必然能體現民族或文化之間的差異。束定芳、莊智象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挖掘次詞語中重要的文化內容:
(1)一個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概念。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一種語言中有的詞匯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相對應的詞,導致詞匯空缺現象。如cowboy是美國社會所特有的它與美國西部開發有關系,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和冒險傳奇色彩。反之,漢語中的有些詞匯在英語中也沒有對應項,如三伏、三九等。
(2)不同語言中指稱意義或書面意義相同的詞語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內涵意義。受民族文化的影響,有些詞匯在一種語言中有豐富的聯想意義,在另外一語言中可能只是一個語言符號。例如daffodil,象征著春天、歡樂,而它譯成漢語是黃水仙,僅僅表示一種花卉,不具有daffodil的聯想意義。(3)詞語在文化內涵上的不等值。如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代表罪惡、邪惡,令人感到恐怖,而龍在封建時代是皇帝的象征。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
(4)不同文化對相同的現象所作的觀念劃分的差別在詞語及語義上的顯示。grandmother(祖母、奶奶、外祖母、姥姥)、灣(baygulfcreek,etc)
(5)體現一定文化內容的習語。指的是美國文化的立國精神,即所謂的人人平等自由、機會均等。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
我們周圍缺少跨文化交際的環境,因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就是觀察西方人如何交際。通過多媒體手段,一方面其中精彩的片斷和對白對學生學習外語是很好的教學示范,另一方面,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能使學生領略到不同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價值取向和文化傳統,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風土人情、地理概貌打開了一葉天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遠遠超過了書本文字所能提供的文化知識。例如,《大學英語綜合教程》采用每一單元設一個主題的形式,而且提供了與之主題相對應的著名影片的節選片斷,這些片斷不僅包括日?,嵤?,而且將西方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真實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些資源不僅使學生學到了地道的英語,而且擴大了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能力。
3.合理組織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可以利用課前十分鐘,讓學生就跨文化交際的點滴體會,向全班做言簡意賅的匯報??捎醚葜v、小品等形式,并借助圖片、表格、實物等以取得更加生動的效果。讓學生自己挖掘自己曾經或者將來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際障礙,逐步培養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教師還可以合理安排課堂討論。一種是分析原因的課堂討論。通常的做法是先敘述發生過的反映文化沖突的事件,然后提出幾種不同的解釋,有學生選出他們認為合理的解釋,然后于正確的答案做比較并展開討論。一種是體驗型的課堂活動。這種訓練中使用較多的角色扮演。教師指定學生一定的角色,有他們扮演,并體會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困難和問題。然后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學會解決各種問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語言文化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知識得到不斷的更新、視野不斷的開闊、思維就會更加敏捷,對新文化的洞察力就會大大增強。這些方法通過外部文化的信息刺激,能夠促使學習者內部產生變化,使學生不自覺地在交際中注意文化的差異。對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戚雨樹.語言•文化•對比[J].外語研究,1992,(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9
1、跨文化交際論的內涵
大學英語教學區別于其他階段英語教學最顯著的一項特點就是英語教學從詞匯、語法等角度上來說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專業性特征,與學生的專業方向相契合。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教學方法必須以學生作為教學(也就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則作為課堂的組織者,重點調動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積極性與潛能,通過對交際活動以及交際情景進行設計的方式,將學生融入實際的交際活動當中,培養學生應用英語語言進行社會交際溝通的能力,從而達到大學階段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有關交際能力內涵的闡釋雖然有非常多的類型,但歸納起來仍然有一些共同之處。具體來說,語言的交際能力主要側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語言形式是否符合語法要求;其次是語言形式是否能夠被交際雙方所接受;再次是語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體妥當;最后是語言形式在交際運用中是否存在現實性問題。從現代語言功能學的角度上來說,認為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交際、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語言的構成包括了詞匯系統、語義系統、語法系統、以及音位系統這幾個方面。從這一角度上來說,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引入跨文化交際論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進行培養的重點就在于:以扎實的語法基礎為前提,全面提高學生語言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語言環境下,能夠根據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身份角色的得體的進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論的關系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需要將所掌握的豐富的語言材料知識正確應用于語言交際環節當中。傳統意義上的語言教學側重于語言形式,無法提高學生在真正交際環境下的語言運用能力。而在語言運用的過程當中,學生常常會忽略交際雙方所處的社會文化以及語言交際環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語言應用不得體的問題。而以交際為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論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其通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式,以滿足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交流。在語言交際的學習與訓練過程當中,必然會涉及到兩種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學英語教學中除了需要向學生傳授英語用語國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點,掌握其在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風俗、宗教、以及禮儀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同時還需要將本民族的文化內涵通過交際的方式傳輸出去。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使得英語教學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響與制約。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優越的素質因素(如創造性思維,明確的目標,突出的個性,以及勇于創新的精神等),還應當盡全力擺脫只重視語言結構形式,學習目標空洞,語言交際能力差的問題,從而促進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斷提升。
3、大學英語中跨文化交際論的教學策略
1)課堂融入: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融入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相關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五至十分鐘的時間進行練習,練習的主要內容是與英美國家相關的文化知識,特別是注意對文化差異知識的傳授,然后引導學生們通過討論的方式來比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異性。
2)專門講解:教師可以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結合教材教學內容,對涉及到文化知識的部分進行專門注釋,在語言知識的教授過程當中同步進行文化知識的分析與引導,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跨文化交際更加的靈活與有效。例如,在涉及到與英美國家歷史知識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除了需要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語法語句外,還可以利用一定的時間介紹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以及歷史背景,使學生能夠加深認識。以新聞專業的學生英語教學為例,不同國家由于國情不同,因此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常常會出現冉的專業詞匯。政治報道方面,西方國家常見單詞有“Parliament(議會)”,“Congress(國會)”、“senator(議員)”等。而在對中國國內事務的報道中,常見的詞匯與短語則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興國)”,“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兩個文明一起抓)”等等。學生在學習中必須了解這些專用詞匯所代表的含義,更需要通過教師專門的講解,了解其所對應的機構構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腦海中形成聯系,加強對上下文的理解。
3)系統介紹: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往往會根據專業領域的不同,開設一些與西方國家文化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能夠使語言學習的中心自傳統意義上的語言結構方向向語言功能方向轉變,避免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掌握過于孤立,而能夠在社會環境中掌握語言形式的具體使用方法。
4)對比講解: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了能夠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思想,還可以對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比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點。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同時了解本民族與其他國家在風俗習慣或其他方面的差異。例如,在《冰河世紀》中,有原文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譯的方式,則譯為“燃燒,加倍燃燒”。但結合英語用語習慣,該俚語可以解釋為“糗,太糗了”,所表達的是對某人的不尊重。這種翻譯上的差異是學生必須通過跨文化交際學習而掌握的。再以新聞專業英語教學為例,英文中在表達數字概念時可以采取的表達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則以直接的方式進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達的數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達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達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現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響英文語音轉換為漢語語義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詞語在兩種文化中有對應物時,也會由于思維局限性使意義的傳達產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該句中,“straw”一詞與漢語中的“稻草”一詞相對應,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則是”會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兩者之間的聯系“稻草”能聯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結束語
在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進一步突出了交際作為語言本質功能,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意義,認為學生需要通過對所學語言知識的綜合應用來表達自身思想,同時進行情感上的交流。為了能夠增加學生對不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就需要積極改進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教學策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有步驟,有重點,有計劃的對本國以及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綜合學習,促進自身知識面的擴展,使跨文化交際能夠更好的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并開展。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篇10
一、確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辭?!吩疲骸罢Z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具有地區差異,因此具有傳播文化和道德觀念,傳承文化與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社會標記,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響語言和語言的使用。不同語言從表面看是形式的不同,即語言規律性、穩定性和脫離語境而單獨進行分析和解釋的不同;就其本質來說,還是語言功能的不同,即其表現的交際意義的不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這種差異。因而學習一種語言,必須掌握這種語言背后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單純學習語言,是不能保證有效、無誤的溝通和理解的。所以大學英語教學應該融語言與文化及人文精神為一體,應該對英語語言所代表和負載的文化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引導學生文化概念的形成,引導學生形成鑒別不同文化的能力?!斑@種對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就是跨文化意識(Cross—CulturalAwarenessorInterculturalAwareness),也稱文化敏感性,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不同文化背景和因素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際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1.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導入
眾所周知,英語承載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語學習理應強調英美文化的導入。在大學里,不少學校已經為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有《英美國家概況》、《美國社會與文化》和《英美文學選讀》等課程,對學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積極促進作用,同時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使用語言。而學習者在自學過程中,也應主動發現,逐步積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種不同的文化,用所學語言傳承文化和表達文化,讓文化融解于語言之中。教師在英語課教學中積極的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weather''''’這個詞時,英語論文可有意識的舉這樣的例子:“weatherthestorm”(戰勝暴風雨),“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修帆趁天晴),這些都是英語中的習語,學生會覺得比較有興趣去學習和記憶,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注意到這些習語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關的,而且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與海洋及航海有關的習語,這樣就會啟發學生聯想已有的地理知識,頓悟原來英國是個島國,所以英語才有這個特點。如此一來,學生無論對英國、英語還是“weather”這個詞,都會留下深刻印象,既學到了語言知識,又加深了對英國國家概況的了解,為跨文化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講解翻譯時,遇到“像頭蠢豬”這樣的話語,老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做,相信很多同學會翻譯成“asstupidasadonkey”,事實證明也正是如此。從字面看,并沒有什么不對,因為pig在中國人心中是好吃懶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笨的跟豬一樣”、“豬腦子”等等說法表示對豬的蔑視,然而,事實上很多美國人對pig偏愛有加,甚至以pig做寵物,認為它們聰明、溫順、通人性,所以英語中往往用“asstupidasadonkey”來表達同樣的意思。學生經歷了把donkey和pig搞混的笑話,就避免了在以后的實踐中可能出現的這類尷尬。還有“Heworkslikeadog"這樣的英語句子,如果學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對狗鐘愛有加,就會把這句話譯成“他像狗一樣工作”,在我們中國人聽起來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義還是貶義,其實這句話是對一個人工作的極大肯定。由此可見,正確的運用一門語言必須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在平時上課時,教師可逐步向學生介紹一些日常交際中的習慣,比如在英美國家,每日與熟人見面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寒暄,通常點頭打招呼,做告別等,這被認為是最簡便、禮貌的致意動作。在聽報告時,中國人喜歡低頭傾聽,而英美人士會注視對方鼻子以上的部分,這是在表示禮貌和傾聽。人們常說“出國問禁,入鄉隨俗”,這都是跨文化意識的體現,了解了這些有助于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輕松應對,做到禮貌得體。2.重視英語變體
雖然英語承載了英美民族文化,但隨著英語全球化發展,它都帶有了本土文化特點,出現眾多英語變體,發展成_門體現多民族文化的語言。例如黑人英語(BlackEnglish)墨西哥英語(ChicagoEnglish)和亞洲美國英語(Asian-Americandialects)。還有社會結構引起的語言的層次變體,不同社會階層和集團在語言使用上是有差異的,比如ain’t是居住在美國南部的黑人的方言,如果在紐約等大都市里聽到這種語言,我們就會知道說這種語言的人大都處于社會底層,遭受歧視。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向學生灌輸這樣一種觀念,留學生論文英語學習是國際通用語的學習,學習者應該具備在漢語文化和漢文化之外的文化現象間進行交際的能力。大學英語教材中所選文章和題材涉獵廣泛,其中不乏有英語變體的出現,尤其是黑人英語(BlackEnglish),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遇到這些變體時要特別提及指出,并向學生簡單介紹英語中存在的各種變體,鼓勵學生去接觸不同變體的英語,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比如推薦給學生難度適宜的不同民族的英語原著,建議學生去聽不同英語國家的音樂,看他們的影視作品等等,這樣在以英語為媒介的真實的跨文化交際中,才能使學生從容面對文化差異,順利進行交際。
3.合理處理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關系
語言學家弗里斯提出,交際化外語教學的各門課程都應該建立在本族語和外族語比較的基礎上,只有強調異域文化才能對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掌握異域文化,也只有將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進行深入的對比和探討,才能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認知的能力。
所以我們在被滲透異域文化的同時,不能忘了對漢語文化的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工作總結不僅要結合自己所用教材內容及學生興趣特點進行適時適量的異域文化知識擴充,還應進行文化間對比與分析,與漢語文化知識及表述方式進行比較,留給學生辨證思考的空間,不至于盲目全盤接受或否定。通過比較,讓學生意識到“跨文化交際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習俗,相反,不管是在群體間還是個體間,跨文化交際總是兩種文化接觸,沖突,協調的動態過程”。我們沒有必要放棄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習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協調的情況下,達成諒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有效吸收外來文明,并努力把中國推向世界。
篇11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廣義的定義,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語言是文化的一個載體,承載著文化的豐富內涵,是傳承文化和傳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語言也是一個社會群體標記,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語言創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響語言和語言的使用,豐富語言的表達方式。
文化具有鮮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間自然會產生差異,這些差異有宗教、哲學、道德方面的表現,更有世界觀和價值觀上的表現。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成為語言上的差異,這就是語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內斂,追求中庸,受到稱贊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謙之詞或歸功于集體,而西方文化中,人們推崇個人至上,追求自由主義,受到贊美和稱贊,總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詞匯中,凡涉及“豬”和“狗”的,多數用于貶義,因而有“狗仗人勢”、“豬狗不如”的貶義詞,而西方文化中,豬是聰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誠、勇敢的特性,“dog”極少用于貶義,也不會有“stupid pig”的詞匯。在英語中,常用狗來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為,習語“a lucky dog”(幸運兒)、“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時候)等等。這里舉的例證并不證明不同文化的孰優孰劣,只是說明語言的文化特性。在當今時代,隨著文化交流的加強,不同文化會相互滲透與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來語詞匯和局部族群的語言變體,如黑人英語(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語(Chicago English)和亞洲美國英語(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這些也都說明語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則對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達的意思,甚至會因誤解而產生誤會。
二、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
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英語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這個意義出發,可以將英語教學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環。雖然現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視,跨文化意識加強,但十幾年應試教育下我們的學生普遍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把學習語法和詞匯當作英語學習的全部。實際上,語法和詞匯只是語言學習的基礎,不是語言的全部。二是學習方法陳舊。學習中只注意詞、句的理解,不注重章節。三是語用能力強,文化素養低。只注重口語的訓練,忽略語言的文化內涵。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制約了英語學習的效率,也會影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從前述我們知道,語言承載著文化的豐富內涵,不同的語言承載著不同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因而學習一種語言,必須掌握這種語言背后所體現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也同樣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內涵,在英語教學中,單純的語言學習是枯燥的,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誘人的。
1·在教學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導入
桂林工學院已經將《當代英國概況》、《當代美國概況》和《跨文化交際》等課程作為選修課提供給非英語專業的工科學生,這雖然對學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積極促進作用,也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使用語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積累英美民族的發展歷史、宗教道德、風俗習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識,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學語言傳承文化和表達文化,讓文化融解于語言之中,但教師在英語課教學中積極的導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當課文內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時,可引導學生自己來對比中西方在飲食方面的差異。學生了解有關中國人和西方人飲食習慣的信息是:中國人喜食雞肉、魚和海鮮,美國人愛吃牛排;茶在中國和英國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舉國飲用的飲料),但英國人喜歡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檸檬。如果提問學生:“‘紅茶’英語怎么說?”學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實“black tea”才是正確的,學生會感到不可思議。那是因為中國人和英國人著眼點不同,同是茶,我們中國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顏色,故稱“紅茶”;而英國人注意到茶葉本身的顏色是黑的,故稱“black tea”。詞與詞之間的搭配往往是約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語的搭配規律套用到英語學習中。
當課文出現music話題時,可以給學生介紹音樂的大致發展歷程,介紹音樂的派別和風格。可以著重介紹美國音樂的發展:如何從blues經歷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發展到現代音樂,特別介紹美國鄉村音樂發源地——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并播放幾首經典的鄉村歌曲,如:約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課文背景中出現的有關美國內戰知識,可以給學生講解有關美國內戰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軼事,讓學生知道美國的歷史以及林肯在歷史上的影響和地位。再如,在學習Romance這一主題時,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節,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欣賞作者的修辭藝術和表現手法,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學水平。
教材里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節日習俗、中西方對待老人的不同態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精神等等,在學習有關課文時,除了運用“對比法”、多媒體手段以外,還可以采取讓學生討論或上網查找資料等方法,逐一讓學生了解。同時,通過這些方法也培養了學生有意識地運用文化背景知識的能力。實踐證明,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就越強,學習英語的信心也就越足。 轉貼于
2·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匯在許多方面與漢語詞匯存在著不對應現象,除了詞匯的本義,還在詞匯中蘊涵了豐富的內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穌蒙難的日子,你不會了解“Black Friday”的內涵,更無從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臉”),與此相似的還有“Sunday”,學生了解其文化內涵,也會理解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為什么“Sunday”要做禮拜?因為沒有這樣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匯“星期五”“星期天”是沒有這樣內涵的。還有如“Chairman”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這能從中英兩民族的演化進程中得到答案,使學生領悟不同民族在演化進程中所衍生的語言構造的不同。類似的詞匯比比皆是,信手拈來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師有豐富的資源可以利用。
3·語法中的文化內涵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語法體系,且差異頗大。我們不但要探究其邏輯形式與結構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內在因素,才會發現其中所包涵豐富的文化因子。如漢語說“一塊面包”,而英語說“a piece ofbread”,盡管漢語中沒有名詞單復數的變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個可數名詞。在西方,人們把面包當成主食之一,吃的時候把一塊面包切成數片,有時還會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雞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語中“bread”是一個不可數名詞。再如這樣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這里的謂語動詞怎么用單數形式呢?原來西方人用餐時的禮儀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雙手齊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個整體。因而,句中的謂語動詞要用單數形式。
總之,我們應該認識到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實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會發展也必將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類交流愈加頻繁,外語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培養高素質、有著較深厚文化修養的外語人才。在教學階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強不同文化的認同感和包容性,從而更好地促進語言和文化的發展,以及不同語言、文化間的交流和溝通。
參考文獻:
[1] 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7, 8(6)·
[2] 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J]·外國語, 2007, 22(4)·
篇12
一、職高英語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對職高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文明的全部成果。語言與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交流的工具,它記錄著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反映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成果;語言同時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在溝通交流、促進文化趨同和融合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語言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
語言和文化二者之間,是魚和水的關系。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語言運用的效率。尤其對即將走向就業的職高學生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在學校里學了很多的英語,到工作場合運用不好,甚至還會鬧出笑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英語跨文化教育可以提高職高學生自身文化素養
跨文化教育是外語教育的本質之一,《新課程標準》堅持了全面體現跨文化教育思想。英語教學要使學生學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國人民友好相處,養成開放和合理的跨文化意識。所以要把平時的英語教學與介紹外國文化結合起來,努力讓學生放眼世界,擴大視野。要從介紹英語國家人民的日常生活開始,逐漸更多地涉及他們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人文地理等。讓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這直接影響到學生運用該門語言的能力和自身文化素養性的加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有效形式,注重文化教學,做到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有機結合。
因此,職高英語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意味著讓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或者說是在業已形成的中國語言文化環境中的注重對英語語言文化的移入,并引導學生吸收和消化,進而在他們身上生成雙文化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自身文化素養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重視跨文化教育。
3.跨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職高學生實際工作的能力
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朔幕町愒斐傻慕浑H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例如: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別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外貿專業的學生在工作當中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創造高效益?我們可想而知。所以,加強職高英語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二、職高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
《新課程標準》所涉及的文化教學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有關社會準則方面,如干擾言語交際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問候、致謝、致歉、告別、打電話、請求、邀請等用語的規范作用,話題的選擇,禁忌語、委婉語,社交習俗和禮儀等等。例如:“Thank you”是英、漢兩種語言普遍使用的詞語?!癟hank you” 表示對別人的禮物、邀請、善意的提醒或對主動提供幫助等表示感謝。
在中國,家庭成員、親密朋友之間不大習慣用“謝謝”,如果用了,這種親密關系反而顯得生疏。而在英語中,不管是陌生人還是親密朋友,幾乎一切情況下都用“Thank you”。
在英語中,“Thank you ”除了表示感謝之外,還可以純粹表示禮貌,當一樣東西從一個人手里傳到另一個人手里時,那個人會習以為常地說“Thank you”;打電話時,當一方感謝另一方打來電話,即使彼此沒有特別的幫助也要講這句話。
2.非語言交際的表達方式,如手勢、體態、衣飾、對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觀念等等。
如在時間、地點的表達法方面,英語是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而漢語則由大到??;姓名的表達法,中英兩種文化也有差別。英語中,名在前,姓在后。剛好與中國的姓名表達法相反。
3.詞語的文化內涵,包括詞語的指代范疇、情感色彩和聯想意義,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語、諺語和慣用語的運用。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 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英語里也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既可表示象征革命的“紅旗”,也可以表示提示危險的“示警紅旗”,還可表示引起憤怒的事物。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4.通過對課文學習,接觸和了解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史地、文學及當代社會概況。例如: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社會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 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教材的課文中有充分體現。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講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 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5.了解和體會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包括人生觀、宇宙觀、人際關系、道德準則以及語言的表達方式等等。英漢兩種文化對事物的價值觀念上存在差異。如:講英語的人對年齡、收入、體重、婚姻狀況等問題都要回避,對英美國家人士來說這些是屬“個人隱私”問題,而中國人對這些事情都是公開的。
三、職高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1. 交際教學法在跨文化教育中的運用
近十幾年來在我國開始流行的交際法教學也強調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和使用功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和實踐上都進行相應的轉變?!洞缶V》也指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與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外語教學目的最終應是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
交際法的教學特點是:①讓學生在逼真的情景中接觸包含各種語言形式的自然對話;②模擬范例,使用自然問答方式練習語法內容;③提供情景,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語言形式自由表達思想。
如何進行交際法教學?交際法教學注重語言功能訓練。具體語言形式的功能要隨語境而變化,使用中相關因素較多,只有逐步介紹、訓練,循環往復,學生才能體會到不同語境中語義的差異并逐步掌握,進而形成語言能力。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簡單的交際活動中,文化教學也應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學中。盡管這種學習可能是零散、不系統的,但只要長期讓學生沿著正確的語言學習道路前進,他們的文化素養就會在這樣的課堂實踐中學得、發展起來。
交際的進行還要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唆斈分赋觯骸俺晒Φ耐庹Z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笨唆斈愤€指出交際活動存在于外語教學的每個步驟,語言應作為技能培養。大量的交際活動有助于語言知識向語用能力的轉化,實現從操練到真實交際的過渡,為此他提出了課堂內開展交際活動的幾個環節:“假設交際”,指在課內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各種操練,包括機械操練和教師講解等;“教學交際”,指課堂內進行的再表達練習,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后,根據教師提供的語境開展模仿性對話或書面練習;“針對際”,指學生根據情景和語用考慮,做出反應;“談論性真實交際”,指學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談。通過以上幾個環節使學生運用的語言具有真實性和社會性,言語符合語用及文化規范。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當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語言交際情景,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成更適合學生自己的交流情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自然地把文化知識融入到日常的對外交際當中。
2. 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多種手段
文化教育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比較手法的運用?!坝斜容^才會有鑒別”,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母語與目的語之間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不同,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所以要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 、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如:在教學生姓名的表達法時,可在黑板上做如下圖示,對中、英文的姓名進行對比:
(First name)名
姓(last name)
Xiaoming
Wang
Sue
White
通過對比,學生認識了這一文化差異現象,在交際運用中,對姓名的回答不會發生錯位。
專題介紹法。對教材中雖未出現,但在英語國家中是很重要的文化知識,考慮到其重要性,可由教師組織專題講座。對英國國家的盛大而隆重的傳統節日“圣誕節”,教師可對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節日前的準備、圣誕大菜、圣誕禮物等進行生動的描述,并結合當時各酒店、商場在圣誕前夕所做的各種宣傳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節日氣氛,體會異域文化風情;或在學校的英語園地,定期選登由學生收集的有關英語國家的節日、服飾、娛樂活動等。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還可以請外籍教師到校任教, 鼓勵學生與native speaker面對面交談, 讓外籍教師把自己在中國親身體會到的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告訴學生。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 又豐富了學習形式。
課外活動。學校課外活動的形式很多,如:聽歌曲、游戲、組織看VCD等,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莫過于表演。表演可分為課文表演和童話劇表演。新課結束后,給學生派定角色,進行角色模仿表演,然后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加以發揮,進行任務、年齡、口音、服飾等的改頭換面,活學活用;童話劇的表演主要選編英語國家的經典名劇,先讓學生看有關的影像資料,再讓學生模仿表演,并對學生進行專門排練,在反復排練、演出當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外來文化表達思想感情的行為和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影像資料的運用。要想充分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我們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VCD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文化感受,讓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 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另外,還可依據學生自身條件,有選擇地進行課外閱讀,收聽、收看有關英語的廣播電視節目,提高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識。
隨著國際社會交往不斷擴大,英語作為國際交流通用的語言就有更重要的地位。既然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社會功能之一就是傳播文化。然而文化因素又在很多方面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主要障礙之一。如果想讓職高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當中,迅速、順利地適應與外語打交道的社會場景,那么我們就應當在教學中自覺、系統、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找出影響語言有效傳遞的文化部分,并讓它融于平時的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同時在英語教學中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大面積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既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職高學生積極適應將來職業的需要,因此這必然也是職高英語教學的一項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1]王才仁,胡春洞.英語教學交際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89年3月.
篇13
一、交際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涵蓋了用母語及外語進行交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語法規則,是否在形式上可能。(2)可行性,即某些語言是否能夠付諸實施以及實施的程度。(3)恰當性,即話語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體,以及得體的程度。(4)有效性,即話語是否已經付諸實施以及已經實施的程度(Hymes,1972)。因此,“交際能力”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合語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和可操作性,其中適合性和得體性的實質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可分為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協調工作。后者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
從交際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來看,文化能力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促進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溝通是現代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1.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看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體現在語言之中,是語言形式所負荷的內容,離開了語言,人類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離開了文化,語言也失去了內容與意義。語言和文化互為條件,互相依存。它們之間不分主次,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外語教學實踐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也應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2.從外語的功能來看
外語最終被看成是一種交際工具。既然是交際工具,就應該既強調語言的結構形式,又要強調它的功能體系。在語言教學中既要注意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又要知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F在人們認識到,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音、詞匯、語法等,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的話,用于不恰當的場合,說得不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就達不到交際目的,有時甚至會造成不良后果。若要實現有效得體的交流與溝通,就需要我們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學者還把外語水平定義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學習和運用外語必須了解與其密切相關的文化,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3.從外語教育的根本目的來看
外語教育應體現文化素質教育。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四個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是學校教育的關鍵,也是外語教育的關鍵,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
三、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幾種途徑
1.創設條件努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學習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習過程,還必須學習文化。學習外語更是如此,如果不懂得外語的文化,違反了語言的使用規則,那么說的外語即使語音語調正確,語法規范,詞匯搭配無誤,表達也流利,但對方聽了仍然不知所云或感到別扭,還是達不到交際的目的。同時由于外國文化不可能自然習得,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用文化語言觀去指導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加強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幫助學生克服使用外語交際時可能產生的文化障礙,努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把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教育相結合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胡文仲,1999)。它是一種雙向活動,交際的雙方只有互通有無,才能使交際順利進行。如果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活動中既熟悉對方的文化,又能向對方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這樣的交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因此,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不但要充分了解目的語文化也要充分了解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本國文化知識,讓其與相應的外國文化知識進行對比,尋找本國與外國文化的異同。或是選擇適當的練習,比較中外文化的特點。只有這樣,學習語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寬容異國文化并加以借鑒和吸收,傳播本國文化。
3.鼓勵學生在交際實踐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日常談話和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不是由于詞匯、語法引起的,而是社會概念、社會心理、人們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引起的。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國人見面愛問“你上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你吃了沒有(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 )?你結婚沒有(Are you married)?”等等,而英美人士會覺得是在審問他。中國人隨便問隨便答的問題,他都看成是侵犯他個人的隱私。因此要鼓勵學生培養跨文化意識,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在實踐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交際能力,使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書面教育的形式。外籍教師是外語教育的一大特色,從外語學習的角度來看,和講這種本民族的人接觸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學時應遵循的原則
1.外語教學中社會文化知識的難度應與學生外語語言水平相當,教學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表及里。
2.社會文化及其類型都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社會文化教學的內容不僅應包括歷史事實,更應注重當代社會文化中出現的新現象。
3.在比較和分析兩種文化特征時,應樹立文化平等觀,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點,而不應歧視任何文化,或對某些文化抱有偏見。
五、結束語
我們學習外語,不僅僅是為了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一種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獲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進行跨文化交際,參與國際活動,使外語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對外開放的有力武器。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決不能忽視對文化的教育,決不能忽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擴大知識面,當好主導,把握新的機遇,迎接好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張正東.外語教育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