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大一傳統文化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大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一傳統文化論文

篇1

傳統文化是集體的記憶共存,它由廣大民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并世代傳承,是豐富民眾精神生活,并由此獲得身份認同和心理凝聚的寶貴資源。傳統文化意識是人的感覺、思維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反映。探討當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構建文化認同,加強文化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現狀

為了全面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筆者在所任職的高校組織了一次以問卷為主的抽樣調查。本次調查的樣本為本科一到四年級、不同的文科專業的學生,其中男生占36%,女生占64%,少數民族生源占6.32%。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93份。從問卷顯示的數據來看,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現狀不容樂觀。

1.文化認同。當代大學生缺乏傳統民族文化認同意識。調查數據顯示,42%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是過時的東西,67%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與民眾的現實需要關系不大,76%的學生更喜歡西式化的生活方式,39%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無法交融和協調發展,35%的學生認為國外教育會比國內教育提供更多的個人成長空間,38%的學生渴望有出國學習交流或深造的機會。

2.創新意識。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新意識。例如,大多數學生不能正確認識改革、發展、創新的內涵。37%的學生認為傳統民族精神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關系不大,26%的學生認為按部就班比發展創新更重要,42%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對培養創新能力的作用不大,77%的學生認為自己缺乏創新能力。

3.傳統美德。當代大學生的傳統美德意識正呈現出淡化的傾向。92%的學生沒有完整讀過一部國學經典;17%的學生不能正確概括儒家思想的核心;23%的學生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選擇個人利益為上;16%的學生承認發生過考試作弊等不誠信的行為;9%的學生承認在申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過程中為了獲得較高的資助力度而產生過謊報家庭人均年收入的行為。

4.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傳承意識缺失,也是當代大學生群體中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86%的學生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政府部門、民俗學家的事,與自己毫無關系;47%的學生錯誤地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只是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手段;相較于傳統節日,當代大學生更熱衷于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感恩節等洋節。

二、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薄弱的原因

從以上調查來看,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薄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助于有針對性地探討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增強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1.高校課程設置。從目前高校課程設置的情況來看,傳統文化課程的開設情況不甚合理。以筆者所供職的高校為例,法學專業本科四年教學計劃規定的公共課程中,學生只需在“大學語文”、“國學基礎”、“應用寫作”三門人文課程中任選其一,只有兩個學分;“思想道德修養”、“形勢政策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教學計劃中所占的學分也不多。其他如“民俗學”、“人類學”、“民間文學”等傳統文化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存在,大學生接觸到的機會不多。因此高校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還不夠科學,在點上形不成系統,在面上也達不到普及。

2.社會變遷。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這是一把雙刃劍,在增強當代大學生思想獨立性、選擇性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影響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負面影響。享樂主義、悲觀主義、權力主義等價值觀,與我國傳統文化一貫主張的仁愛、忠誠、責任、義務、和諧的道義型價值觀產生碰撞,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形成沖擊。一些學生急功近利、追求物質享受,對成功存在錯誤和歪曲的理解,就業期望值過高、理想信念模糊、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也頻頻出現。

3.多元文化共生。中國現代文化以經濟全球化為大背景,具有現代性與理性特征。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相互交融,帶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對話,各種文化和思潮相互激蕩,構成了一個相互沖撞、交流和互動的全球多維文化網絡。當代大學生易受社會上各種思潮的影響,思想容易發生變化,在價值取向上往往缺乏判斷力和辨別力,對“傳統文化”等話題往往采取漠視的態度。

4.信息社會的發展。現代社會是個信息化的社會,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除了書本知識外,網絡、媒體、社會實踐等也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敏捷好學,善于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更傾向于關注即時的、熱點的問題。在信息充沛的時代,他們以感性的方式獲得認知,并經過思考和判斷,形成理性認同。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那個“傳統”的年代相去甚遠,再加上傳統文化教育的不到位,傳統文化意識在當代大學生的心目中難免會日趨淡化。

三、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對策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人文內涵,是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高校應積極探索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有效對策。

1.更新課程結構。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需從更新高校課程結構入手。高校教師和學生對傳統文化課程需有正確的認識,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脫節,傳統文化教育無關緊要的觀念要加以修正。高校要以必修課或選修課的形式增設傳統文化課程,增加課時和學分,提高課程覆蓋面,在內容上使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和田野作業的基本技能,在形式上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講述傳統文化的精妙,挖掘傳統文化的道德警示力量,引導學生主動地、獨立地、理性地思考,增強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實施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需以民俗文化教育為突破口。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個體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模塑作用,維系著群體或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保持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當代大學生是社會成員的一份子,作為有文化有思想的年輕一代,應該正確地認識民俗文化。高校應引導學生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追求,堅持宗教觀,堅持少數民族政策,尊重少數民族文化,把握好個人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之間的關系。此外,應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民俗文化教育相結合,在大學校園中營造關注民俗文化,珍視傳統民俗的氛圍。

3.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需以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為主要任務。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體現了各民族的信仰、理想和追求,在今天同樣能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教育作用;傳統文化能揭開歷史的帷幕,具有傳播歷史知識和激勵民族希望、維系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培養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教材;加強傳統文化意識教育,有利于把民族精神教育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大學生是文化傳承的主力軍,高校應培養學生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致力于培養大學生文化傳承的理念。

4.實施傳統儀式教育。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需以傳統儀式教育為手段。高校儀式教育是有關集體記憶、文化傳承、知識傳授與人文素質的教育,集中體現了學校的文化特色,賦予學生大學精神和文化力量,以莊重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認同感、歸屬感和使命感,賦予學生新的規范與義務。儀式教育在內容上應注重象征符號的應用,在形式上體現禮儀性和程序性,營造莊嚴、隆重、熱烈的儀式氛圍。儀式教育還要充分貼近大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以愛國榮校、成才勵志、勇擔責任為主旋律,融入時代性和國際性的教育元素,以現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充分挖掘育人資源,有效提高儀式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5.建設校園文化。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需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平臺。首先要營造文化氛圍,如高校文化設施、文化景觀、文化標志的設計,可以與當地的民間文學和民間文化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宣傳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紀念活動,通過征文、競賽、演講、報告、座談等多種活動形式,挖掘傳統文化的人文資源,增強民族凝聚力;組織學生開展田野調查或考察活動,學習、研究和傳承優良傳統文化,或組織學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參觀和保護工作,樹立起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

四、結語

中國正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傳統文化式微,多元文化共生,不可避免地帶來文化上的沖突,對當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帶來不小的影響。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筆者將圍繞高校民俗信仰教育、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高校入學儀式教育、高校社團文化建設等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構建較為完備的民俗文化教育機制,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篇2

2、推進廣西民間藝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現實需要。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有一個普遍的特點,那就是專業基礎較好,興趣比較高,多為興趣而學。因此,在專業教學的同時結合專業特點進行人文素質的教育,既能引起學生濃厚興趣又能進行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廣西民間藝術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各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涉及到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美學、哲學等人文社會學科。它既有實用功能又有審美功能,例如壯族的織錦,首先是對人們生活提供幫助,使壯族人民的生活得到實際改善,同時又兼備審美功能,斑斕的色彩、豐富而精彩的服飾紋樣強烈地反映了他們對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崇敬,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同時它還兼備教化功能,例如在《布洛陀》這個故事里,布洛陀是一個極聰明能干的人,他懂得許多道理,人們有什么不明白或糾紛爭吵,他都去說理排難,所以,人們都很敬佩他,推他為頭人。這個故事講了用“說理”來排解人們的紛爭,也就是用“理”來評說人們的行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廣西民間藝術保存著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以及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對藝術設計專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理想載體,有利于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審美情趣,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

3、推進廣西民間藝術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培養大量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既是我國目前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事業進行結構優化、形成良性發展的內在需求。《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和層次、類型結構,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在本科教學中,藝術設計專業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應用學科,下設廣告設計、包裝裝潢設計、環境設計、網絡多媒體設計等多個專業方向,培養的是面向市場的藝術設計人才。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應該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都應基于市場需要。市場需要怎樣的藝術設計人才,是經典設計的模仿者、時髦的追隨者抑或是具有獨到的見解、敏銳的市場嗅覺,市場需求是動態的,不同的時段市場需求在發生改變,我們很難去掌握。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設計作品要想引起人們的興趣,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聯系大眾的已有經驗。

什么是大眾的已有經驗,就是我們長期受到的文化熏陶,祖祖輩輩的言傳身教,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日等,總而言之,就是我們民族的根,就是我們的民間藝術和文化。沒有根的民族是空曠的,是沒有希望的,沒有根的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大眾的東西才有時效性,才會被市場、社會所認同。享譽中外的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將水墨意境、吉祥紋樣、民俗元素及東方哲學等巧思創新,運用于平面設計作品之中,無處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意韻。廣西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璀璨多姿,是廣西各族人民生活實踐的積累,有著共同的體驗,是民族的根。因此,在藝術設計專業中推進民間藝術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這種發展既為地方高校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辦出特色,這是擺在地方高校面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地方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和投入,肩負著以人才支持、知識貢獻和社會服務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的歷史使命。作為廣西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結合自身特點,在專業教學中推進民間藝術教育,培養有民族特色的應用型人才既符合市場的需要,同時又體現出獨特的辦學特色和服務地方的使命。

二、在藝術設計專業中推進廣西民間藝術教育的途徑

1.在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中推進廣西民間藝術教育。

大學教學最主要的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推進民間藝術教育的重要方法。藝術設計完全可以和民間藝術教學相結合,將民間藝術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從大一、大二的專業基礎課到大三、大四的專業課,要貫徹始終。例如,在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在《設計概論》或《設計史論》中系統地對廣西民間藝術進行介紹,從歷史的、考古的、人文的、社會的等多方面進行系統的講解,使學生對廣西民間藝術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在《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等課程中,把廣西民間藝術的造型觀、色彩觀、宇宙觀等融入教學中,在學習現代設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對廣西民間藝術傳統設計方法和觀念進行總結,并有目的地應用于課堂實踐。在專業課學習階段:在《廣告設計》、《書籍裝幀設計》、《包裝設計》和《網頁設計》中有意識地運用民間藝術元素和民間藝術方法論進行設計與制作。除此以外,還可開設公共選修課,例如《廣西民間藝術欣賞》,和舉辦講座等方式,使學生更加了解民間藝術產生、發展和現狀,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

2.在實踐教學中強化民間藝術教育。

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藝術實踐是大學生樂于接受的藝術教育方式,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開辟適當的空間進行民間藝術實踐,同時利用藝術采風這一傳統,深入民間進行考察,虛心向民間藝人請教,切實了解和把握民族民間藝術作品的色彩、材料、技藝、情趣、造型及品位等,注重第一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為藝術創作積累素材,提高對廣西民間藝術的認知。加強對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選題的設計,提供一些結合民間藝術的選題,通過進行畢業設計,鍛煉學生運用民間藝術素材和設計方法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通過畢業論文的寫作,加深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理解和對相關問題的思考。

3.加強對廣西民間藝術產學研一體化的開發和應用。

篇3

“成人禮”又叫成年禮、成丁禮、入世禮、成年儀式、加入儀式、入社式等,作為人一生中所需經歷的重要儀式,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曾毫不例外地在世界各民族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存在過”[1]并通過“教導型、考驗型和標志型”[2]等不同形式內容的“成人禮”儀式給予成人者隱形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成人禮”儀式作為個體成長歷程中重要的儀式,是一生僅此一次的人生片段和人生體驗,在個體受教育及其社會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成人禮”儀式德育活動從萌芽、發展、興盛、中斷,到如今日益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本文依托與“成人禮”儀式盛行的日本進行比較研究,探尋如何更充分地發揮我國學校“成人禮”儀式的隱性德育功能。

一、中日“成人禮”儀式的歷史交融與發展

生命意義上的“成人”始于實際分娩時,但要完全成為社會意義上的“成人”則是在“成人禮”儀式之后。“成人禮”儀式是個體達到性成熟或法定成年期時所舉行的一種儀式,以此來確認個體成年,成為社會的正式成員,賦予權力、責任和義務。回顧歷史,中日兩國“成人禮”儀式經歷了相互借鑒、交融發展的發展歷程。

(一)日本“成人禮”儀式的漢化時期

以儒家文化為根基的漢文化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初期占有絕對支配地位。隨之傳入的“成人禮”儀式首先被日本貴族階層所接受,并成為日本最初的“成人禮”儀式――“元服”[3]。日本天武天皇11年(公元683年),模仿漢家冠禮誕生了結發加冠制度,規定成年時改“幼時的發型為成人發型,貴族加冠” 《續日本紀》中記載了圣武天皇加冠時的情景。

在古代日本,元服的主要內容一是為新成人束發之禮。這是受儒家孝道的影響。《孝經》中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損,孝之始也。”因此要束發加冠;二是貴賓加冠之禮。在漢族的冠禮中,亦是由家族中有名望的長者為新成人加冠,且冠者有“三加”(加緇布帽、皮弁、爵弁,分別象征冠者從此有了治人的權利、服兵役的義務和參加祭祀活動的資格);三是改童名為成人名。“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儀禮?士冠禮》)在中國的取名中,主要是取別名;四是由女子陪宿,即所謂“添臥”,陪同的通常是貴族之女,之后納為正妻。在中國,男子加冠后方可娶妻,女子及笄之后方可出嫁。由此可見,元服“成人禮”儀式的形式基本模仿儒家冠禮的程序,即圍繞異服、結發、加冠、取名、婚嫁展開。這一時期的日本“成人禮”儀式正處于接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階段,處于漢化階段。

(二)日本“成人禮”儀式的民族化時期

隨著“成人禮”儀式在日本的廣泛傳播和受眾的日益擴大,“成人禮”儀式也日益融入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習慣,而誕生了烏帽子禮。烏帽子禮(戴染成黑色的帽子)在中世紀武士之家頗為盛行。新成人被稱作烏帽子。并需要邀請社會地位高的人作為新成人的烏帽子父母,并給新成人取一個烏帽子名。“從不戴帽子到戴帽子,認新父母、取新名字,這種類似于誕生的過程寓于著一個人的新生。”[4]烏帽子禮是貴族文化禮俗與農民習俗、外來成年禮俗文化與日本民族文化的連接點。到了中世紀末期,“中剃”日漸在商人、農民和一般庶民中流行起來。“中剃”即剃去頭頂前部的頭發,以此作為成年人的標記。與“中剃”相對應的一種祝賀禮儀,是穿兜檔布。即是在13歲或15歲時,由外婆家最好是由姨媽送一塊紅色的棉布即兜擋布,以示祝賀。直到現在,穿兜襠布都被認為是日本習俗中的一大特色。在這一時期,日本“成人禮”儀式出現明顯的“下移”現象,武士階層、普通市民、農民、商人都開始舉行“成人禮”儀式。“成人禮”儀式廣泛的滲透到日本民眾的生活中來,并依據自身的習俗出現了簡化和改變。可見這一時期日本“成人禮”儀式的“日本味兒”明顯增大。

(三)日本現代“成人禮”儀式的反哺時期

在戰后的日本,“成人禮”儀式由個人事務、家族事務演變成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始于1948年的日本現代“成人禮”儀式已成為日本國民的一大節日。這縱然有宗族勢力衰化、家族觀念弱化、政府服務功能擴大等諸多因素的合力。但從教育角度探尋,不難發現成人儀式被賦予的社會、國家和社會“舊成人”對新成人的德育意圖。到了每年1月的第2個星期一,政府會為年滿20歲的男女青年在公會堂或區民會館等處,為他們舉辦“成人禮”儀式和慶祝活動,而青年男女都要身穿節日盛裝(和服)參加。

自1993年始于上海嘉定區的“成人禮”儀式以來,曾因各種社會歷史原因在我國一度中斷較長時間的“成人禮”儀式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此時,我國“成人禮”儀式不論是實然還是應然都不能完全回到冠禮的舊途上了。那么為何做?如何做?成人儀式發達的日本自然就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隆重莊嚴的集體式“成人禮”儀式氛圍、殷切囑托與高聲宣誓的儀式流程、圍繞責任與角色的德育意圖,我國“成人禮”儀式在形式上極大程度地學習了日本現代“成人禮”儀式,接受了它的反哺。同時,也不難發現我國現代“成人禮”儀式的社會重視程度、參與程度、活動的豐富性與教育性等諸方面還落后于日本。

二、中日“成人禮”儀式的特征比較

經歷了既相互交纏又各自發展的演化歷程后,中日“成人禮”儀式形成特色與共性相互交織的特征。梳理中日“成人禮”儀式的特征并進行比較分析,為我國“成人禮”儀式的德育實踐提供可參考的范式,有極大的價值。

(一)一致性相對于變化性

在我國,除少數民族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成人禮”儀式外,漢族則從周代開始就采用冠禮作為“成人禮”儀式的主要形式。在延綿千年的朝代更迭、世遷的歷史進程中,冠禮始終穩穩地占據我國“成人禮”儀式的主流。冠禮的具體程序也始終是圍繞束發、三加冠等莊重的儀式進行,呈現出長達千年的一致性。

反觀日本,其“成人禮”儀式則處于不斷演變的過程中,這既源自于日本“成人禮”儀式的形成動因,即上層精英貴族對先進文化的學習。簡言之,其本身是“舶來品”,是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產物。外來事物要深入扎根一地、一國,只有在本土化的歷程中,接受來自本土文化的所帶來的變異。從元服到烏帽子禮再到中剃,不只是形式的變化,更是日本社會文化“風向”的變化和日本民族文化的興起。

(二)道統性相對于世俗性

我國“成人禮”儀式中,整個儀式的繁復而莊重,滲透著隆重的道統色彩。加冠屬于“冠禮”儀式中最具代表性也最為重要的內容。冠禮被古人成為“禮”之始也。男子加冠要進行三次,因此,冠禮又稱“三加之禮”;“三加彌尊,加有成也”(《禮記?冠義》)。“三加之禮”是形式,更是通過形式對“加冠者”即新成人的教育,如《禮記?郊特性》所講“三加彌尊,喻其志也”。就冠禮作為“成人禮”儀式的本質意義而言,它有標志成人、承認社會角色的基本特質。但在“尚德”、“尊道”的中國,其更重要的特質是讓社會新成人遵守儒家為代表的“君父觀”。《禮記?冠義》載,男子加冠后,見于母,母拜之;見于兄弟,兄弟拜之。冠禮將“禮”與“君父”觀念再一次的以個體必須接受的方式滲透于個體。

而日本的“成人禮”儀式則世俗性更為強烈。中剃、烏帽子禮,穿兜襠褲等雖受重視且隆重但都形式簡單,并且有更具世俗性的考驗性活動居于其后,這則更是冠禮所沒有的。如在日本多山地區,新成人要被抱住雙腳倒掛在懸崖邊,以考驗其膽量,這種游戲在日本一些地區至今仍然存在。日本“成人禮”儀式沒有過多思想觀念上的灌輸需求,更多的是對個體成人的一種祝福、期望和考驗。

(三)符號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無論是中國的加冠儀式,還是日本的烏帽子禮、中剃,都是通過社會新成人外在形式上的變化如服飾、發式、姓名的變化,而告知新成人應當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以及建構自己新的社會角色。對個體而言,“成人禮”儀式的意義在于構造一種“過渡”,為個體進入到新的地位提供一種符號性的標志物。這種標志物所承擔的符號性既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從無冠到加冠的過程是一種標志性的符號,從兒童到成人,從受保護者到保護者,也是一種心理上標志性的符號,標志著一種新的生命歷程開始。而這種新生命是社會所賦予的,是社會所需要的,是社會性的體現,甚至可以說是社會所“強加”的。

社會通過“成人禮”儀式“強加”給新成人作為成人的權利和地位,同時也“索取”著義務和責任。不論是我國的冠禮還是目前舉行的成人儀式,不論是日本的烏帽子禮還是現代的日本“成人禮”儀式,都是通過儀式體現社會對一個成人的要求。它的社會性依然強烈,但是“成人禮”儀式在古時居于更為顯著位置的作為“承認標志符號”的性質卻淡化了。其對于公民法定成人資格的賦予也只是形式上的。法律和其他社會規范已取代“成人禮”儀式的權威符號功能。“成人禮”儀式的符號性不斷弱化,已成為社會道德教育的一種形式與途徑。

三、學校德育建構現代意義上的“成人禮”儀式

我國“成人禮”儀式在“復興”之后日益受到重視,并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和德育實效,為我國學校德育開辟了一條新的可行之路。但不容忽視的是將“成人禮”儀式所要“施加”的社會性要求作為“成人禮”儀式的全部的傾向。在此影響下,使得我國的“成人禮”儀式教育出現理念的唯社會性、目標的“表禮化”、內容的隨意性與拔高化、形式的模式化、主體的錯位等弊端,忽視“成人禮”儀式對于新成人主體所具有的個體意義和新成人的主體地位,甚至不經過審慎的調查和研究隨意確定活動的主題和內容,忽視“成人禮”儀式自身所具有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把個體真正視作有著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體”,讓其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觀念的獨特優勢,盲目追求和過度利用“成人禮”儀式社會性特征,使得“成人禮”儀式教育步履維艱。為更好的利用“成人禮”儀式隱性的德育功能,克服“成人禮”儀式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就要構建具有現代意義的“成人禮”儀式。

(一)社會性與個體性結合的儀式理念

只注重活動的社會性目的而忽視了對參與活動個體的關注與理解,這樣的德育活動注定是失敗的。作為人生中僅有的一次的重要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片段,“成人禮”儀式對每一個新成人個體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在這樣重要的場合和時刻,給予新成人的教育是深刻而銘記的,這也是“成人禮”儀式之所以成為人們所關注與重視的德育活動的重要原因。在儀式中的確是應該體現社會的訴求與愿景,但是在“成人禮”儀式中,既要重視其社會性的同時,需兼顧其個體性的一面。因為沒有了社會性,“成人禮”儀式就不是一個德育活動甚至不是一個教育活動。沒有了個體性的一面,這個“成人禮”儀式就不是一個有針對性的德育活動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失敗的教育活動。

在日本石川縣七尾市[5]的“成人禮”儀式中,主辦方既尋求了“傳承”這一傳承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主題,又是通過新成人所喜愛的歌舞表演的形式來呈現。對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結合,使得該“成人禮”儀式成為當年日本評選出的“最佳“成人禮”儀式”。因此,我們學校德育在籌劃“成人禮”儀式時,應銘記“成人禮”儀式是社會的“成人禮”儀式,但更是學生的或者說是新成人的“成人禮”儀式,對于即將以成人姿態走進社會的新成人,人們希望他們身上能集中體現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財富。但讓人不理想的是,在我國“成人禮”儀式上,總是會看到大段大段的“囑托與寄語”,殊不知空洞的寄語對新成人而言毫無作用可言。

(二)多層次儀式目標與特色儀式內容的結合

“成人禮”儀式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可挖掘的德育時空和德育形式,它的德育目標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點,更不能僅僅局限于“表禮化”的規則的養成教育。受功利主義德育傾向的影響,我國“成人禮”儀式在舉行時存在只關注公民教育中的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部分,忽視了公民教育的精神和思想素養方面的培養,這是值得反思的大問題。“成人禮”儀式的德育目標應該是多層次目標的交融與滲透。作為基礎的“角色教育目標”、“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目標”與“生命教育目標”都應該在“成人禮”儀式中得以體現,只是每一個“成人禮”儀式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在中日兩國的“成人禮”儀式中均包括換裝、祈禱、宴飲及一系列象征性活動。這些外在的服飾和禮儀的變化,強調的就是新成人的角色轉換。而“成人禮”儀式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種具有各自民族深厚文化內涵的儀式,到如今更需要通過每個人一生僅有一次的儀式,進一步加深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的傳承在日本“成人禮”儀式中占據重要的部分,和服、歌舞、民族樂曲的演練與傳授,無處不有本民族文化的存在。正是對生命的尊重與體悟,個體才能自重、自愛、自強和自主,才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擔當責任,才能更好的體會角色的轉換和升華對民族的感情。

“成人禮”儀式的德育目標,最終轉化成為新成人的道德認知、道德行為則需要借助特色的儀式內容。七尾市在舉辦“成人禮”儀式時,就注意到既要有地方特色又滲透儀式目標在內,如“成人禮”儀式中安排了頗具特色的七尾曼達拉表演。并由執行委員中的男士表演“20歲的太鼓”[6],舞臺背景上放映七尾傳統節日的畫面,這種對本地區、本民族特色文化進行細致了解和研究之后組織的“成人禮”儀式必將是富有濃郁特色的成功的“成人禮”儀式。

(三)實現新成人主體下的多元化儀式呈現模式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我國的一大寶庫。但是我國從古代的冠禮到現代學校“成人禮”儀式或成人儀式,基本都是同一流程與形式。誠然這是由于受封建時代思想桎梏的困擾。在21世紀的今天,我國部分地區的“成人禮”儀式都只是在上海等地區“成人禮”儀式基礎上加加減減,甚至是照搬照抄,這樣的“成人禮”儀式不能起到因地制宜地發掘民族與地方特色,傳承民族、地域文化的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將“成人禮”儀式簡單化、形式化,損壞了“成人禮”儀式的德育功能,使新成人忽視甚至的厭惡這種儀式。

在新世紀新挑戰之下,“成人禮”儀式應該因地制宜多元化的發展,使之符合本地區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內容,而不能局限于大一統的模式。如江南水鄉與塞北草原,黃土中原與丘陵地帶,不同地域的“成人禮”儀式,可以在學校德育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各展所長、各盡所能,使每一個年滿18歲的青年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作為一個家鄉人、中國人的所擁有的財富和所肩負的責任。

對形式多元化的追求要與新成人的主體地位結合起來。“成人禮”儀式的紛繁復雜與多變,如果不能以新成人為主體而設計和推進的話,那么這樣的儀式只是一個美麗的“萬花筒”, 背離了活動的初衷,無法取得德育實效。

――――――――

參考文獻:

[1] 蔣棟元,黃友明. “成人禮”儀式儀考查及主題意義[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004,(2).50-53.

[2] 吳曉蓉.儀式中的教育[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