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石油勘探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船舶等設備因素
船舶的性能是前提,如船體結構,船舶主機、副機、船舶助航設備、通信設備、應急設備等方面的缺陷。2005年8月24日下午,“興廣2”輪航行至上海港一油庫碼頭下游時舵機突然失靈,碰撞了停靠在該碼頭的“建設12”輪及“申燃油11”輪。經查,該輪舵機電動機濾芯嚴重變形,造成油路阻礙,不能正常工作,使液壓油流量減少,造成回舵困難,導致了事故的發生。
3、環境因素
一是氣象因素,主要包括能見度不良、強風等。以渤海為例,據相關資料記載,從1997-1999年,渤海共出現大風398次,每年出現次數在130-140之間,大約占全年的1/3。海霧是一種危險的天氣現象,它就像一層灰色的面紗籠罩在海面或沿岸低空,給海上交通和作業帶來很大的麻煩,可謂“無聲的殺手”。2011年2月27零時許,在舟山海域“浙玉機618”輪與“恒利88”輪發生碰撞,造成“浙玉機618”輪沉沒,主要原因是當時海域大霧籠罩,能見度低。二是航道因素,如航道變遷、航標滅失、水深變化、不明物體刮蹭等造成的船舶擱淺事故等。
4、管理因素
如:違章指揮、安全制度和預案不完善、安全責任制不落實、隱患識別及風險控制不全面。
二、應對措施
1、加強培訓學習,提高個人技能。
(1)海上求生知識。海上求生就是當船舶在海上發生海難,船長決定棄船時,船員利用船上的救生設備,運用海上求生知識和技能,將所遭受的困難和危險降到最低,延長遇險人員生存的時間,直至脫險獲救。
(2)航海技術,主要包括船舶駕駛和輪機工程。近年來,應用于船舶的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航運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不斷更新,以及船舶自動化程序不斷提高,需要船員必須有更高的學科知識和綜合素質。
(3)加強應急演練,做到真演實練。其作用主要有:一是在事故真正發生前暴露我們預案的缺陷,檢驗其實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總結經驗,改進預案。二是檢驗全體人員是否明確自己的職責和應急行動程序,以及實戰能力。
2、加強設備設施的本質安全。加強船舶的維護保養。實踐證明,設備的壽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維護保養的程度。因此,對船舶的維護保養工作必須強制進行,并嚴格督促檢查,做到預防為主、養為基礎。
3、采取多種措施,應對環境影響。
(1)與氣象部門建立聯系,及時收發天氣預報,大風天氣及時避風。
(2)大霧天氣實行交通管制,停止作業。所有施工船舶停泊到母船(施工指揮船)周圍1.5海里的區域內,每條船舶安排人員值班瞭望,母船不定時發出霧笛,提醒過往船舶注意。
(3)通過積極與地方海事部門和漁民聯系咨詢,及時更新海圖,水深船測工區水深等方法,摸清水下不明礙航物的分布情況,并標注具體的位置坐標,發放給所有施工船只注意避讓,確保施工安全。
4、多項管控措施并舉,確保安全生產。
(1)阿帕雷達監控。若發現有過往大船或漁船時對我們的施工將會有影響時,雷達值班員及時通知護纜員工前去驅逐漁船,如果是過往的大船可以用高頻電臺與大船聯系,提醒及時避讓。
篇2
(1)碎屑巖儲集層碎屑巖儲集層由砂巖和礫巖構成。目前地質界發現的最重要的儲集層是碎屑巖儲集層,目前發現的新生代陸相盆地、中生代陸相盆地大多屬于碎屑巖油氣儲集層。
(2)碳酸鹽巖儲集層碳酸鹽巖的主要成分為:石灰巖、白云巖、生物碎屑灰巖等。碳酸鹽儲集層主要分為孔隙、溶洞和裂縫。孔隙近乎等軸狀,主要是指顆粒間形狀細小的空隙;溶洞是孔隙經過溶解后擴大后的結果。孔隙和溶洞又可統稱為孔洞。孔洞一方面可以起到油氣儲集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作為流體的通道存在。裂縫就是伸長的儲集孔隙,能夠儲集一定數量的油氣,起到流體通道的作用。
2.蓋層
蓋層指的是防止油氣上溢并封隔儲集層的巖層,能夠及時阻礙油氣溢散。儲集層周圍的蓋層的好壞也可以影響儲集層的保持時間和聚集效率,蓋層的分布范圍和發育層位直接影響到油氣田的位置和區域。所以,對蓋層的勘察也是石油勘探的重要依據。蓋層巖石主要包括鹽巖、泥頁巖、致密灰巖以及膏巖等,其主要特征就是孔隙度極低,對于流體的滲透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二、區域特征分析
常規油氣田的地質類型區域特征
(1)特提斯構造區域從氣候學和地質學角度分析,地球的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氣溫、雨水等條件比較適宜生物的繁衍生息,大量的生物繁衍,有機質豐富,隨著時間的流逝發育成為烴源巖。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古特提斯洋發生了大規模的海陸更替,以熱帶氣候為代表的非洲地帶富含有機質,在經過地殼運動后在地下形成了烴源巖。海相油氣涇原巖是在陸棚即斜坡相、臺內凹陷等;而陸相石油和天然氣的氣烴源巖主要分布在內陸湖盆區等低凹的地區。在特提斯構造區域發現了許多的大型的油田,由此不難總結出能產生大型油氣田的地質類型及其區域的特征。
(2)大陸邊緣區域大陸的邊緣因為地殼的運動,形成了成藏的絕佳條件。地殼的運動導致了膏鹽層的發育,形成了儲蓋層的組合。有些大陸的裂解之后,逐漸發育成為富油氣區。在對深水中的沙礫碎屑結構的研究發現,砂質碎屑流比濁流沉積形成的砂體范圍更大、分布更廣。
(3)克拉通正向構造區域克拉通大型正向構造是長期發育的古代隆起,其圈閉和構造發育較早,持續接受烴類供給,使得后期成為烴類聚集的指向區域,從而構成了生烴排聚和圈閉組合。此外,由于大型的古隆起具有特殊地形地貌,同時還能夠為地層尖滅帶和淺水高能沉積相帶的發育提供有利條件。通過后期暴露遭受剝蝕和淋濾等沉積和成作用的控制進而形成了優質儲集層的發育和分布。
篇3
即時通訊技術作為網絡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目前在石油勘探開發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在本文引言中提到的石油儀器遠程診斷等等。以下從即時通訊技術與石油勘探開發融合的角度出發,分析其在今后石油領域中的應用方向。
(1)遠程技術支持隨著即時通訊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油田引入即時通訊技術作為用戶溝通、技術支持的重要手段。目前各大油田的技術支持手段除現場服務外主要為電話、短信、郵件,即時通訊手段主要為騰訊QQ,傳統手段在即時性、直觀性上有所欠缺,騰訊QQ在即時性上可勝任現有需求,但是在組織架構設置、企業用戶分類管理、專業化形象建立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建立油田專屬的即時通訊工具,豐富其遠程技術支持手段將更為高效。該系統除具備基本的遠程即時通訊功能外,也需具備專門的用戶管理、組織架構設置調整功能。
(2)儀器遠程服務對于各石油儀器制造商來說,隨著石油勘探開發的不斷提速,儀器維修的快速響應已經成為產品銷售的重要保障。除常規的現場服務外,遠程診斷與遠程維修逐漸被油田用戶接受和認可。石油儀器制造商可利用即時通訊技術實現各類儀器設備狀態的監控,完成狀態信息從鉆井現場到儀修中心的實時傳輸。各類傳感器或其他設備可提供對外的設備狀態監測接口,通過即時通訊客戶端可實時了解設備運行情況,在出現問題時可輔助判斷癥結所在。這將大大提高儀器維修效率,減少現場與儀修中心的頻繁交互。
(3)遠程輔助作業石油勘探開發遠程化的終極目標將是實現井場的無人值守和自動化作業,這就要求各類設備操作的遠程化和儀器維護的遠程化。此兩者的實現也可依靠遠程即時通訊技術將現場的作業數據、設備信息實時傳回油田基地或儀器技術支持中心,作業指令也將通過即時通訊技術實時發送到作業現場。目前來看,實現完全的勘探作業遠程化從技術實現和管理手段上尚有較大差距,但即時通訊手段的加入將一定程度上實現遠程輔助監控,減少現場操作人員和現場服務人員的工作量。
3即時通訊即時開發模式分析
(1)自主開發模式自主開發模式可實現底層代碼控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但是開發難度較大,開發周期較長。即時通訊的普通文字聊天功能可以用Socket簡單實現,滿足幾十人上百人的文字通訊,但若要商用,或者在互聯網上運營,系統運行會碰到瓶頸。通過本階段技術調研,主要存在以下較大的技術難點:復雜性互聯網作為異構網絡綜合體,從底層物理傳輸介質上看具備光纜、無線、衛星等多種傳輸媒介,從網絡結構上看多個運營商網絡、多個自建網絡互相交織,數據交換需跨越多種網關,解決此問題需多種技術綜合應用。比如底層傳輸協議優化、網絡地址轉換協議研究、語音視頻壓縮算法研究、數據加密算法研究、中轉服務器集群建立等。安全性在互聯網上自建公網服務器在安全性上具有較高要求,需自建軟硬防火墻、NAT地址轉換服務器等網絡設備。經濟性自建公網服務器或者服務器集群成本較高,除中轉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及相關網絡設備硬件成本外,也存在較高的日常運營成本。
(2)二次開發模式二次開發模式基于現有即時通訊產品對外接口完成,開發周期較短,基本功能已提供,穩定性較有保證,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主要集中在產品選擇方面。開發必須基于一款成熟穩定長期的即時通訊產品,該產品必須具備較大的用戶群基數,以備本項目的持續改進需要;產品二次開發接口需能夠滿足本項目的功能需求,服務器端、客戶端均需具有對外接口;系統性能需有所保障;網絡性能需適用于勘探開發現場地域分布較廣的特點。基于以上對比分析,基于現有商用平臺二次開發更為符合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行業特點。例如可針對RTX、IMO或者目前一些較主流中小公司的遠程即時通訊產品進行二次開發,在保證開發質量和降低研發成本的前提下,實現遠程交互、遠程維修、遠程作業等具有油田特色的專屬功能。
篇4
2.充分整合利用外部技術資源,節約技術開發成本
石油開發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固然重要,但是所有的石油勘探技術如果均有企業負責研發,需要承擔高昂的科技創新成本,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充分掌控石油企業勘探開發技術,需要充分的整合資源,利用技術合作、技術外包、技術聯盟、技術收購等措施,將一些研發周期長,風險較高,耗資巨大的技術研發項目交由三方公司做,或者直接從國外先進的石油企業勘探開發企業購買,快速的掌握壟斷技術,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二、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管理模式
1.總部管理技術模式
總部管理技術模式是指科研機構及開發的技術均有石油企業勘探開發總部負責,實施直接管理制度,這些科研機構與其他的業務發展分公司處于并列地位,業務分公司不再獨立設置技術研發機構,比如著名的PetroBras公司,其科技創新研發均有企業的科技副總裁和科研機構負責。
2.業務部管理技術模式
業務部管理技術模式通常將科研機構設置在各個事業部內,由業務分公司進行管理,各個業務部直接根據石油企業發展狀況,直接從碰到的企業管理過程中進行分析,創新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實施科技攻關。
3.混合管理技術模式
混合管理技術模式在總部設置直接的科研創新管理機構,同時分領域和專業設置科研創新機構,也即是總部設置一個直屬的研發中心,可以專門從事科技攻關,研發一些較為前言的勘探開發技術,總部科研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分公司業務部實施技術實踐,同時設置一些簡單的科研中心,負責日常科研攻關工作。對于石油勘探開發企業來講,總部管理模式、業務部管理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均存在不同的有點和弊端,比如總部管理模式便于實現石油勘探開發科研技術進行統一管理和規劃,凸顯一個整體企業的科研優勢,但是總部管理模式對于市場及業務的需求反應遲緩,不能夠及時的了解企業的業務需求;業務部管理模式能夠實時的結合市場發展和業務攻關關鍵技術,響應的速度較快,但是會導致企業的科技資源過度分散,很難針對重大的科技攻關項目進行專項支持;混合管理模式可以將技術創新與業務發展實施緊密結合,實現了企業科研機構研發的統一規劃,實現分級管理,但是協調起來流程比較復雜,操作過程也比較繁瑣。目前,石油企業實施勘探開發技術管理過程中,可以結合企業發展的具體情況,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市場競爭情況,選擇一種適合企業的技術管理模式,既能夠實時的保證企業實現科技攻關,保證企業擁有核心技術,有助于業務拓展。
篇5
2)通過運算獲取電磁層析成像信號分解尺度S(n,p),根據下述公式可以計算上述成像信號分解結果的關聯性:
3)針對所有的電磁層析成像信號分解結果進行歸一化變換,能夠得到下述結果PS(n,p)=S(n,p)•Qx(n)Qs(n槡),q=1,2,…,q(1)在上述公式中,Qx(n)=∑px(n,p)2QS(n)=∑pS(n,p)2
4)將PS(n,p)與x(n,p)的絕對值進行比較,假設|Ps(n,p)||x(n,p)|,則可以判斷該位置的信號變換值是由初始的電磁層析成像信號中分離出來的,此時,需要將x(n,p)賦予xg(n,p),同時將S(n,p)置零。否則,需要保留x(n,p)的初始值。
5)根據上面的闡述能夠得知,x(n,p)都是由電磁層析成像信號中的聲波引起的,則Qx(n)/(M-1槡)是信號變換尺度上對聲波的均方差進行估計的結果。利用下述公式可以計算聲波無偏差估計結果μ=Qx(n)/(M-1槡)ζn(2)將上述無偏差估計結果與閾值進行對比,假設大于閾值,則返回步驟(2)繼續執行,否則,結束迭代處理。6)根據xg(n,p)進行電磁層析成像信號聲波的信號逆變換處理。假設μ>1,能夠得到sin(μ-1)>0,假設μ1,能夠得到sin(μ-1)0。根據上述特性,可以得到最理想的估計結果如下所述dd+sin[β(μ-1)](3)在上述公式中,β能夠用來描述石油勘探中電磁層析成像信號步長調整因子。在第一次迭代處理的過程中,設置d的取值是1,假設μ1,則可以得知sin(μ-1)0,能夠利用上述公式進行迭代處理,不斷縮小d的取值,并且用該取值乘以對應的關聯性系數,減少抽取樣本的數目,直至μ的取值趨近于1。假設μ>1,則可以得知sin(μ-1)>0,根據上述公式進行迭代處理,d的取值將不斷增大,將該取值乘以關聯性系數,可以增加樣本的數量,減少聲波過濾的誤差,直至μ的取值趨近于1。根據上面的闡述能夠得知,假設在石油勘探電磁層析成像復雜結構聲波過濾過程中,信號系數方差與聲波的方差相等,則能夠得到理想的聲波過濾效果。在過濾過程中,為了保證聲波過濾過程的穩定性和提高過濾時的收斂速度,需要將調整因子引入到過濾的過程中,假設該調整因子的取值比較大,則收斂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過濾的效果比較差,反之,收斂速度雖然會降低,但是過濾的效果更佳理想。根據上述內容,能夠得到調整因子計算公式如下所述ζn2=ζ2×i0*i1*…*ik-2*hk-12(4)根據上面闡述的方法,能夠得到電磁層析成像聲波過濾時的調整因子,完成聲波過濾,得到高質量的成像信號,實現石油勘探中的電磁層析成像聲波過濾。但是,通過聲波對石油巖層進行勘探形成穩定圖像一直存在一個難題,石油區域的巖層結構復雜,電磁層析成像技術在復雜的巖石結構中會產生聲波圖像變異,形成圖像干擾。傳統的石油勘探電磁層析成像技術在這種干擾下,正常電磁層析成像會造成干擾損失,影響成像效果。
2成像信號中聲波過濾優化方法理論
利用傳統算法進行石油勘探中電磁層析成像中聲波過濾,假設勘探目標的巖層過于復雜,將導致成像信號中摻雜大量的聲波,對成像信號造成干擾。為此,提出基于加權小波分析算法的石油勘探中電磁層析成像復雜結構聲波過濾方法。
2.1計算成像信號的權重
針對石油勘探過程中采集的電磁層析成像信號,能夠得到對應的非線性方程如下所述yl=gl(yl-1,xl-1)zl=il(yl,wl{)(5)在上述公式中,wl能夠用來描述電磁層析成像信號概率密度函數。對上述成像信號中的聲波進行過濾的詳細流程如下所述
1)對成像信號進行初始化處理,在l=0時,需要使樣本符合yj0~Q(y0)分布。
2)在l=1,2,…,U時,需要選擇一組成像信號作為樣本。
3)根據隨機向量計算對應的權重,隨機向量是wj,j=1,2,…,P。4)利用下述公式,對電磁層析成像信號進行更新處理p(yl|Zl)≈∑Pj=1wjlε(yl-yjl)j=1,2,…,P(6)在上述公式中,ε(•)是狄拉克函數。
2.2實現成像信號重構
現階段,小波分析方法已經應用到各種不同的行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加權方法與小波分析方法相結合,能夠完成成像信號聲波的過濾。利用下述公式能夠進行小波變換處理XUg(b,c)=1槡|b|∫-g(y)ζ*(y)dy=g,ζb,{}cζb,c(y)=1槡|b|ζ(y-cb)b,c∈S,b≠{0(7)在上述公式中,ζb,c(y)能夠用來描述小波母函數,b能夠用來描述尺度變換算子,c能夠用來描述成像信號采樣時間。石油勘探中電磁層析成像信號的時間與對應的位置關系密切,ζ*(u)能夠用來描述ζ(u)的共軛函數。利用下述公式能夠對石油勘探中電磁層析成像信號進行離散變換處理2k2ζ(2ky-l)(8)即:b=12kc=l2{k利用下述公式能夠進行石油勘探中電磁層析成像信號分解處理dk,l=∑ni(n-2l)dk-1,nek,l=∑nh(n-2l)dk-1,{n(9)其中,n=0,1,2,…,P-1。利用下述公式,能夠對所有的成像信號分解因子進行重構處理:dk,n=∑ldk+1,li(n-2l)+∑lek+1,lh(n-2l)(10)根據上面闡述的方法,能夠進行成像信號聲波過濾,獲取清晰的石油勘探中電磁層析成像信號。
3實驗結果分析
為了驗證基于加權小波分析算法的石油勘探中電磁層析成像復雜結構聲波過濾方法的有效性,需要進行一次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以巖層回波電磁信號為基礎,采集的電磁波成像信號。利用傳統算法進行電磁層析成像信息采集,得到的信號成像采集結果能夠用圖2表示。利用改進算法進行成像信號聲波過濾,得到的成像信息采集結果能夠用圖3表示。根據上述兩幀圖像能夠得知,利用改進算法進行成像信號聲波過濾,獲取的結果與實際情況更加接近,極大的提高了成像信號過濾結果的真實度。將上述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能夠得到不同算法獲取的成像信號真實度對比結果如下所述:根據上述兩個表中的數據可以得知,利用改進算法進行石油勘探中電磁層析成像信號聲波過濾,極大的提高了成像信號的真實度,降低了成像信號中的信噪比。
篇6
1.物探技術的創新。物探技術在整個石油地質勘探技術中的地位時分重要,傳統的物探技術也可以稱為地震勘探技術包括三維地震技術、反射地震技術和數字地震技術,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石油地質勘探技術在不斷的創新。計算機技術被應用到物探技術上,地震勘探技術在數據采集、數據解釋和處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為了進一步的提高勘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又研發了地震油藏描述和檢測、三維可視化技術等,在未來將會有更為先進的石油地質勘探技術被研發并投入使用。
2.測井技術的創新。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提高,石油地質勘探技術也將逐漸增多,主要是把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測井工作中,比如數據采集、數據處理等方面,使測井技術由數據轉型變為成像型。利用這一技術會讓測井技術的傳輸速度變得快捷,能夠提高探測深度和采樣率,目前核磁共振技術、套管技術和隨鉆技術等測井創新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核磁共振技術,這是由于這種技術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和速度。
3.鉆井技術的創新。在石油地質勘探技術中,鉆井技術的費用占整個費用的一半以上,那么,降低鉆井費用就成為降低總成本的關鍵。傳統的鉆井技術是欠平衡鉆井技術,有能夠減輕對地層的損壞,提高鉆井的速度,還能夠有效地避免遺漏和卡鉆,但是傳統的鉆井技術應用的設備較多,技術也比較復雜,在防腐和安全做的也并不完善。目前在石油勘探技術中鉆井中較為先進的技術有很多,比如深井鉆井技術、多分支鉆井技術和三維鉆井技術等,其中多分支鉆井技術應用比較廣泛,他的優越性主要顯示在開發油氣藏和建設油氣藏的過程中。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不但提高了鉆井效率,還大大的降低了鉆井成本,更好的推動了我國石油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創新性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發展的意義
近年來全球的石油資源日益枯竭,但是能源又影響著全球經濟的發展,那么創新性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發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創新性研究重要的就是科技的引入,這對于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的質量以及水平的提高和國家能源安全的保護以及經濟社會健康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的弊端已經逐漸的顯露,并且傳統的石油地質勘探技術在投資經費方面,最大限度的開采石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對于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的創新也就成為時展所必須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創新性的石油地質勘探技術應該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將不可再生能源石油進行可持續的開采使用,所以創新性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發展是石油開采所必須的。
篇7
鹽不僅具有較強的致密性,而且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當具有足夠的埋深和承受不均衡的巨大壓力時就會發生可塑性流動,巖鹽受上部地層改造明顯。在近物源區以擠壓外推鹽體為主,在遠物源區以充填沉積分割鹽體為主。巖鹽因構造變形可形成多種類型的鹽構造,在盆地濱岸帶,受多排滾動滑脫斷裂的影響,主要鹽構造類型為鹽底辟和鹽焊接;在盆地鹽盆區,主要鹽構造類型為鹽墻和鹽舌。
紅海盆地生儲蓋特征
紅海盆地已鉆井地層及油氣顯示分析,盆地主要發育兩套烴源巖,主力烴源巖為裂谷早期的鹽下Rudeis組深海泥巖(表1),此外Be-layim和Dungunab組海相泥巖也是重要的生油巖(未證實);其次為鹽上的Zeit組下部三角洲泥巖,泥巖(10~150m,TOC0.5~0.9,Ⅱ2~Ⅲ型)厚度與質量變化大,有機質類型主要為Ⅲ型,生氣為主,在淺水區達到早成熟階段(Ro0.7%~1.0%),靠近深水區的地層才達到成熟,已得到鉆井證實。紅海盆地的主要儲層為碳酸鹽巖和砂巖。
鹽下儲層發育碳酸鹽巖和砂巖,其碳酸鹽巖地層分布范圍有限,區域物源的發育,限制了生物礁的生長和分布范圍,從部分已鉆遇鹽下地層井上綜合分析認為,主要發育濱淺海相砂巖,儲層厚度大、層系多,但單層厚度變化大(圖4),有效孔隙度約為13%~17%,平均孔隙度約為15%;鹽上儲層以高能環境的三角洲相沉積為主,橫向上巖性變化快,縱向上砂地比變化大,單砂層厚度一般為5~10m,砂地比為18%~38%,砂巖儲層埋藏淺,有效孔隙度約為15%~25%,平均孔隙度大于18%。
本區砂巖含鹽沉積是影響儲集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鹽以膠結物形式沉淀在砂巖孔隙中,從而影響砂巖的儲集性能(表3),易使砂巖儲層變得致密堅硬。紅海盆地鹽層廣泛分布,鹽丘主要沿斷層分布,從濱淺海區已鉆遇鹽層井上巖性統計分析,鹽層段通常為巖鹽夾粉砂巖、泥巖和白云巖等薄層的互層特征,通常單層巖鹽厚度從幾米到幾十米(圖5),深水區目前暫無鉆井,但從地震解釋上看巖鹽無論規模和厚度都普遍較大(圖4)。
厚層巖鹽為鹽下地層提供了良好的蓋層條件,同時控制了本區的構造演化和油氣的分布特征,鹽體的構造運動為地下流體創造了可以運移的通道,同時也為油氣聚集成藏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在鹽構造的周圍可以形成大型圈閉和各種類型的油氣藏。紅海盆地鹽下構造繼承了基底裂谷構造特征,主要圈閉類型為地塹、地壘和斷背斜,油氣藏類型為下生上儲;鹽上地層與鹽層相互改造作用明顯,主要發育滾動背斜、鹽構造相關圈閉,鹽下油源很難通過厚層的鹽層運移到鹽上地層,鹽構造之間的迷你盆地內泥巖能夠達到成熟,在局部范圍內形成自生自儲油氣藏(圖5)。
紅海盆地勘探特點
1紅海盆地具有高溫高壓特征
紅海盆地為典型的高溫高壓盆地,這已從多口鉆井中得到證實,從最新的鉆井資料上顯示,盆地最高井底溫度(BHT)達160℃,鹽下最大泥漿密度系數達2.1g/mL(圖6),對鉆井工程和鉆井泥漿性能優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異常高壓和第三系的膏巖鹽分布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當膏巖鹽的厚度大于400~500m時,其下面就可能存在高壓。紅海異常壓力存在的主要原因為鹽層及鹽變形的控制,由于上覆地層的不均衡性,導致了鹽層的流動,同時受鹽層的良好的封堵性作用,形成了本區異常高壓區,如圖地震層速度剖面上可見異常高速度帶(圖7)。膏鹽層下常形成超壓帶和各種鹽構造,若是在鹽層之下發育有砂巖等儲層,則在同等深度,該儲層的孔隙壓力或者流體壓力將會比其它的未被鹽體覆蓋的儲層的孔隙壓力或者流體壓力大,這種異常高壓難以得到釋放,使得砂巖等儲集層未能夠進一步壓實,進而使該儲集層的儲集性能得以保持,為油氣的運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間。
2斷裂和鹽層發育對勘探工程的影響
在盆地的淺水區,發育多排的滾動滑脫斷裂,在鉆探過程中,如果鉆遇斷裂發育區,特別是鉆遇通天大斷裂,由于泥漿的浸泡和沖刷,導致周圍砂巖疏松,泥漿會沿著斷裂發生漏失,因此在設計井位目標時,應盡量避開大斷裂的影響;而在鉆遇巖鹽地層時,由于巖鹽的特殊物理性質,會導致井筒縮徑,因此在鉆探巖鹽過程中,適時控制鉆探速度,及時進行地層劃眼工作,避免鉆桿卡鉆或下套管遇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圖8)。
3紅海盆地鹽下構造識別難度大
隨著對含鹽油氣盆地的勘探深入,對鹽構造的研究也由初期對鹽上構造的研究轉向對鹽下深層構造的研究,重點是對鹽下“假構造”的識別。巖鹽在區域構造應力和上覆地層重力的作用下發生塑性流動,在流動過程中容易與圍巖混雜,給地震解釋造成很大難度。鹽上構造圈閉類型多樣、結構復雜,但地震容易識別;鹽下油氣勘探中,鹽層與圍巖(砂泥互層)速度的差異性,在地震剖面上鹽下地層會產生上拉效應,使其下伏地層在常規地震剖面上出現畸變,使得構造建模及圈閉落實非常困難,即鹽下存在假構造。鹽層和鹽下地震成像技術已成為制約鹽下油氣勘探的關鍵,從研究區復雜的地質條件及二維地震資料局限性分析,針對紅海盆地深水或超深水區二維地震資料可以滿足油氣地質條件分析及區帶優選的需要,但難于解決鹽丘復雜構造準確成像及井位目標優選等研究工作。
篇8
1.物探技術的創新。物探技術在整個石油地質勘探技術中的地位時分重要,傳統的物探技術也可以稱為地震勘探技術包括三維地震技術、反射地震技術和數字地震技術,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石油地質勘探技術在不斷的創新。計算機技術被應用到物探技術上,地震勘探技術在數據采集、數據解釋和處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為了進一步的提高勘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又研發了地震油藏描述和檢測、三維可視化技術等,在未來將會有更為先進的石油地質勘探技術被研發并投入使用。
2.測井技術的創新。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提高,石油地質勘探技術也將逐漸增多,主要是把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測井工作中,比如數據采集、數據處理等方面,使測井技術由數據轉型變為成像型。利用這一技術會讓測井技術的傳輸速度變得快捷,能夠提高探測深度和采樣率,目前核磁共振技術、套管技術和隨鉆技術等測井創新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核磁共振技術,這是由于這種技術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和速度。
3.鉆井技術的創新。在石油地質勘探技術中,鉆井技術的費用占整個費用的一半以上,那么,降低鉆井費用就成為降低總成本的關鍵。傳統的鉆井技術是欠平衡鉆井技術,有能夠減輕對地層的損壞,提高鉆井的速度,還能夠有效地避免遺漏和卡鉆,但是傳統的鉆井技術應用的設備較多,技術也比較復雜,在防腐和安全做的也并不完善。目前在石油勘探技術中鉆井中較為先進的技術有很多,比如深井鉆井技術、多分支鉆井技術和三維鉆井技術等,其中多分支鉆井技術應用比較廣泛,他的優越性主要顯示在開發油氣藏和建設油氣藏的過程中。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不但提高了鉆井效率,還大大的降低了鉆井成本,更好的推動了我國石油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創新性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發展的意義
近年來全球的石油資源日益枯竭,但是能源又影響著全球經濟的發展,那么創新性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發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創新性研究重要的就是科技的引入,這對于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的質量以及水平的提高和國家能源安全的保護以及經濟社會健康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的弊端已經逐漸的顯露,并且傳統的石油地質勘探技術在投資經費方面,最大限度的開采石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對于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的創新也就成為時展所必須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創新性的石油地質勘探技術應該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將不可再生能源石油進行可持續的開采使用,所以創新性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發展是石油開采所必須的。
篇9
2.測井技術
計算機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的進步為測井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創造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在生產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完成包括測井數據采集、處理和分析技術的成像測井技術,是現如今測井技術中較為前沿的一種。相對于傳統的數據測井技術,成像測井技術不僅可以提高數據傳輸的質量和速度,還能在測井過程中,將現有的數據轉變為圖像,從而提高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還有其他前沿技術像快速平臺測井技術、隨鉆測井技術、核磁共振技術以及套管徑測井技術等也都取得了相應的發展。有了這些技術,在勘探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中,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區、地質、地理情況去選擇恰當的勘探技術。
3.虛擬現實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三維地震模擬方法和技術取得快速的發展。所謂虛擬現實技術就是基于計算機輔助可視化環境與大屏幕可視化環境等多種系統,將石油地質勘探過程中所得地質數據用三維動態模擬模型的方式顯示出來的技術。將數字化的勘探平臺轉變為可視化的勘探平臺,將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幅度提高石油勘探的工作質量。在石油勘探常規工作中,虛擬現實技術可在大屏幕上直觀地顯示勘探過程中的情況,不僅能夠提升問題決策的準確性,還能夠提高各學科工作組的配合效果,使得勘探工作更快速,更準確。
4.空中遙測技術
空中遙感技術是指通過地震源和石油地質探測儀器以及相關軟件進行遙測勘探來快速準確地找到油藏的新技術。空中遙感技術多為以無人機攜帶遙測勘探設備,保持低空飛行時快速測量地面下的地質。通過傳輸網絡為數探信號,提供多重傳輸路程,以降低失真度,將遙測結果傳輸回數據中心。無人機對起飛降落的場地要求不高,可以適應人們難以到達的環境,可以代替勘探人員勘探多種復雜地形,真正做到無障礙化勘探。另外,空中遙感技術通過集成電子部件,可以適應任意角度的測量條件。通過遙感,可以記錄地面三條正交軸線的運動情況,提高石油地質勘測數據的分析能力。使用空中遙測技術,勘探人員就可以不受地形的限制,達到事半功倍的勘探效果。
5.光纖傳感技術
光纖傳感器本身具有高靈敏性、抗電磁干擾性、可塑性等性質。其中,對于石油監測井光纖傳感技術最重要的就是可靠性和能源消耗低。光纖傳感器無論是在高溫還是高壓的嚴酷環境下都能保持高度的靈敏性,這就保證了勘探效果的準確。目前光纖傳感器大量應用于油藏監測井下的P/T傳感。除此之外,光纖的可塑性導致其可以適應任意環境,任意體積,這就使其使用前景更加廣闊。
6.層序地層學技術
層序地層學主張對現有材料進行重新檢測,對沉降相關的問題進行回顧,從時間空間的四維的角度去看待巖層分布。運用精細層序地層的劃分對比技術,建立油田乃至油藏級儲層的成因對比骨架。研究在構造運動、海面升降、沉積物供應和氣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對海平面的升降變化及其與地層層序、層序內部不同級次單位的劃分、分布規律;研究其相互之間的成因聯系、界面特征和相帶分布。以建立更精確的全球性地層年代對比、定量解釋地層沉積史和更科學地進行油藏以及其他沉積礦產的鉆前預測,從而提高石油地質勘探的效率。
二、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發展中的注意事項
1.增強能源開發的合理性
我國目前能源開發正在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收獲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能源的開發勢必會帶來環境的污染,由于管理體制的不完善,每年的礦難也是頻頻發生。能源開發是利國利民的事業,石油勘探企業要以社會利益為主,增強開發的合理性,降低生產成本是統一的,不是互相違背的。所以如何在能源開發過程中加強安全管理和環境治理是我國能源開發過程中的一個長久的話題。
2.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計算機仿真技術給勘探技術帶來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們更要大量引入高新技術來提高勘探質量和綜合勘探水平。新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勘探效率,節省人力、財力,這對于我國的油氣資源更好地面對市場競爭大有裨益,對于節約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成本有著重要的意義。
篇10
主辦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0747
國內刊號:11-2360/TE
郵發代號:82-155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4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獎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聯系方式
篇11
As the lack of the world's energy, about oil war also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a country's strategic blueprint, oil is related to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security of important strategic material. In terms of oil demand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 dependence on foreign imports. And the world price of oil rising, also brought serious challenges to China's oil supply. This series of reasons, are demanding we face up to the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best of the maximum improve its oi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oil output, for the growing consumer demand. ,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oi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in constant updates and creation, this article is to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future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a certain extent, makes China's petroleum technology into the new step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中途分類號:F407.22文獻標識碼:A
一、石油的勘探開發
(一)石油勘探開發的含義
顧名思義,石油的勘探開發就是利用一切可能使用的勘探開發技術手段來進行有關的地質調查,通過調查結果,我們可以進行評估選擇,選擇出適合勘探開發的有利地方,最終尋找出適合開采利用的油氣田,作為石油開發的資源基地,以供后期的開發利用。
(二)我國石油能源的產油現狀
石油的勘探開發技術的優劣直接決定了本國的石油產出量。隨著我國的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我國的石油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國產石油量再也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石油需求,中國漸漸的開始依賴于進口石油。而我國目前的石油產出現狀是中國大陸上的大多數的主力油田已經進入了中后期的開采階段。我國東部地區的油田的產量目前正在面臨遞減的現狀,累計減產量越來越高,照這樣下去,未來的石油產量減幅也將會越來越大,實現東部石油穩定產油的原始目標的實現將會越來越困難。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嗎,如果我國未來的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繼續落后,勘探開發再無新的發現的話,我國石油的采儲量也不會有更大的增加。這一切的條件,都在要求中國未來的石油勘探開發技術要發展,中國未來有的勘探開發技術將會被重點關注,而國家在這一方面的投資資金也將會越來越多。關于討論中國未來石油的勘探開發技術的發展與展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國未來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展望
我們都知道科技進步始終是推進技術改革進步的最大動力。當石油產量較高時,資金大量投入用于推進技術的進步創新,而在現在石油產量較低時,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最小成本范圍內,創造出最新的石油勘探開發技術,使我國的石油產業能夠保持持續的盈利。而現在,由于國家的大量投入支持和相關的科學技術人才的精心研究,大大的推進了我國的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發展。盡管目前我國的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還剛剛起步,有的還只是處于初級的階段,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它們具有重要的發展前景。
微地震監測技術
微地震監測技術出現于上世紀的80年代。無源地震技術能夠對天然或者是生產活動所產生的微弱的地震,一般來說是一到二級的地震或者說是更小的地震進行分析,實現考量監測生產活動的影響及其效果的地球物理技術。微弱地震一般并不會造成什么實質性的破壞,這些地震的信號很難用常規方法記錄下來。無源地震監測能夠在油藏位置記錄這種微地震的地震強度(通常稱為微震活動性),從而識別井筒周圍斷層和裂縫的分布,勘測遠離井位的流體通道。這項技術無需振蕩器或炸藥等震源即可完成監測。無源地震技術通過設置檢波儀來接有地震信號以及地震信息,記錄由于生產活動誘發的微小地震。
無源地震監測技術不會像四維地震一樣發生延時,能夠實時監測油藏,且為分析和監測油藏流體運移引入了一種潛在的新技術,將油藏開發效率推向了一個新臺階。目前,無源地震監測技術主要用于油田開發的油田的動態監測,出游層的斷裂面監測,可以有效的識別出斷層裂縫,識別油田中的潛在的不穩定的區域,確定新的有效開采點。盡管現在無源地震技術在油田勘探開發上還未得到有效的應用,但是它以其較突出的優點,漸漸地引起相關專家的重視,相信未來無源勘探技術在油田勘探開發中的應用的范圍將會越來越廣,監測的結果將會越來越精確。
(二)全自動智能控制技術
隨著勞動者價值和成本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生產生活的高要求使得未來的石油的勘探開發技術必然會朝著智能化,自動化,無需人工看守與操作。
雖然現在的石油勘探開發技術,在一定程度上 也可以說是已經達到了智能化的水平,但現在的智能化程度遠遠是不夠的,現在的智能化僅僅能做到對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或者是根據實際信息對油田進行相關的管理,實現油田的整體監控。
而未來的全自動化智能控制技術將會變得更加復雜,是自動化更加全面化和綜合化。新型的全自動化不僅能夠將地下油田信息進行監控,還可以通過有關軟件對油田的油藏進行模擬演練,通過預演,可以得到最佳的注采比,然后根據最佳注采比,通過控制裝置,對每個油井發送有關,實現油井的自動化生產。自動化的智能控制技術,不僅可以降低人工成本,降低人工風險,還可以石油開發更趨精準化。
(三)可以深入到儲藏層的納米偵探測量技術
該技術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微型納米機器人來實現的,該種機器人十分微小,總體積估計只有人體發絲的百分之一,肉眼很難看到。在實際的油田勘探開發過程中,每次將會有大量的機器人注入地下,進入油田儲存層,實施偵探開發。在下行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感應到油田的流體壓力,油田溫度,油田形態等,他們可以將信息儲存在安裝在在他們身上的芯片中,在它們完成整個的勘探測量過程之后,經過對芯片進行分析,篩選,得到有關油田的相關重要信息,科技工作人員還可以根據信息畫出整個的油藏圖。
納米機器人可以取代現在的地質導向一,在實施鉆井前,經納米機器人放在鉆頭中,在鉆頭下行的過程中,這些機器人可以被送入油井中,通過地面的遠程信息連接裝置,來了解鉆井的下行位置以及下行的具體情形,可以以此來確定油井的邊界和油井的油水分隔層。
納米機器人以及納米傳感技術現在正在快速的發展,將納米機器人實現工業化生產,已經被很多的國家的技術人員所重視,相關的實驗和開發工作也在實施。在世界石油儲量大國沙特,這項技術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理論和構想,相關的設計構想工作也已經開始著手辦理,相信不久的將來,微型機器人技術將會越來越成熟,中國在這一塊領域上也能占據一席之位。
(四)數字化油田勘探開發技術
這種概念的提出是根據數字地球而來的。數字勘探開發技術所要求的科學信息眾多,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由于數字化技術比較的困難,而且概念的提出非常新穎,現階段很難將數字化技術完全實現。而這種假象目前也僅處于理論階段。
結語:
石油工業的未來勘探開發技術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也有很多構想來充分的實現技術上的更大變革。本文所介紹的幾種技術僅僅占眾多技術構想或者說還不成熟的但已經進入了實驗階段的技術中的一小部分,每一項技術都在起步,而且都被工作人員所關注,但是現階段的技術開發工作最困難的是很多技術問題在現階段都是無法實現的,我相信,隨著未來科學技術和其他學科的發展完善,中國的石油勘探開發技術也將會發展的越來越好,現在的很多假象也都將會變成事實,因為我們始終相信未來石油勘探開發技術必定是高科技信息的滲透為前提的,沒有技術信息的帶動,根本無法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晶玫.數字油田:現狀與趨勢[J].石油科技論壇,.2007(02).
[2] 李劍鋒,李恕中,張志檁.數字油田[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07).
篇12
完全開放模式。其特征主要是國家石油工業對內對外完全開放,石油稅收對國內外各類石油公司都采用單一標準,一視同仁。政府所得主要來自以所得稅為中心的直接稅。采用這類模式的國家主要是發達國家,其石油勘探開發活動主要是以現代租讓制為基礎的。
同時,這些國家往往實現分稅制,即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都有權征稅。
大開放模式。其特征主要是石油工業對外開放程度很大,石油勘探活動主要以產量分成合同或者租讓制為基礎,石油稅收對內對外實行兩套標準。采用這類模式的國家主要是一些開放較早的發展中國家,其石油勘探活動主要是以產量分成合同或者租讓制為基礎的。雖然國家對外國石油企業主要征收公司所得稅和礦區使用費,但是國家有大量的來自產量分成和政府參股的非稅收入。因為這些國家一般都有國家石油公司,所以政府對其設置的稅收沒有實際意義。
小開放模式。其特征主要是對外開放的范圍小,其石油稅制結構簡單,主要征收公司所得稅。采用這類模式的國家主要是一些開放比較晚的幾個大的石油輸出國,特別是中東地區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以及拉美地區的委內瑞拉和墨西哥。這些國家的石油工業主要靠國內的石油公司在支撐,稅收主體也主要是國內的石油企業。盡管國家對外國石油企業征收公司所得稅和油氣出口稅,但是這些稅額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
國外石油財稅制度類型
政府獲取石油稅費的方式主要體現于石油財稅制度。石油財稅制度是指一個國家的油氣稅收和合同安排,它囊括了構成資源國政府與外國石油公司關系的所有合同和財稅因素,其主要內容是與成本回收和利潤分配有關的財稅條款和規定。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產油國都擁有專門針對油氣勘探與開發的財稅制度。
世界上石油財稅制度主要有兩大類型,一種是租讓制,一種是合同制。租讓制允許私人獲得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礦產所有者將礦產權轉讓給石油公司,而石油公司向礦產所有者支付礦區使用費。合同制政府保留礦產的所有權,而石油公司可通過產量分成合同或服務合同獲得油氣產量或其銷售收入的分成權。合同制又細分為服務合同和產量分成合同,二者之間的差別在于承包公司所獲得的報酬是現金還是實物(原油)。其中,在服務合同下,勘探開發成果歸政府所有,承包公司只能根據合同約定以現金形式回收成本并獲得一定報酬;在產量分成制下,承包公司除回收成本外還可獲得產量分成。服務合同又進一步分為風險服務合同和單純服務合同。二者的區別在于是否根據利潤收費。在風險合同下,承包公司可根據利潤收費,而在單純服務合同下,承包公司的收費與利潤無關。
租讓制與合同制的根本差別在于對礦產資源所有權的處理不同。在租讓制下,石油公司可以得到礦產權;在合同制下,礦產權仍然歸政府所有。
不同石油財稅制度下有不同的石油稅費項目。租讓制下的稅費項目主要有定金、土地租金、礦區使用費、所得稅、生產稅或開采稅及其它稅。產量分成合同稅費項目主要有:定金、礦區使用費、產量分成、稅收及政府參股。石油稅費在不同階段,征收項目也不同。在油氣發現前,政府主要獲取定金和土地租金;發現油氣后,政府開始參股;在開始生產后,首先征收礦區使用費及生產稅和從價稅,然后是產量分成,最后是所得稅,各種附加稅均在所得稅后征收。通過對國外石油稅費項目、征收途徑和過程分析可知,不僅稅費種類和費率對石油公司的行為產生影響,稅費項目的性質及其征收順序對石油公司的行為也同樣產生影響。在上述稅費項目中,定金和礦區使用費大多具有遞減性質,并且是首先征收,這就人為地抬高了石油公司的成本,從而使低品味的儲量難以得到有效開發,而政府的收益也難以隨著油田效益的提高而提高,這是使用具有遞減稅性質的稅費項目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外油氣礦業主要稅費種類
國外重要產油國石油稅費基本上由兩大部分構成:油氣礦業特有的稅費,如權利金、資源租金稅、礦業權租金等;適用于所有工業企業的普通稅費,如所得稅、增值稅等。
權利金。權利金也稱“礦區使用費”,是指采礦權人向油氣資源所有權人因開采和耗竭了不可再生的油氣資源而進行的支付,是油氣資源所有者經濟權益的體現,其所調節的是油氣資源所有權人與油氣資源開采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資源租金稅。資源租金稅也稱“資源稅”,是指對石油企業超過基本的投資收益水平以上的利潤征收的稅收,從性質上看,屬于應由采礦權人返回給油氣資源所有權人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超額利潤。資源租金稅是作為權利金制度的一種必要補充,體現礦產資源所有權人經濟權益中的級差地租部分,目的在于調節因不同石油企業的資源豐度等自然條件不同而造成的采礦權人收益上的顯著差距,保證公平競爭。
礦業權租金。礦業權租金也稱礦業權使用費,是指礦業權人依法向油氣資源所有權人繳納的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其租金費率各國都不一樣,一般根據礦業活動的類型按面積收費。礦業權租金雖然是按照所占土地面積征收的,但它與土地權無關,而是礦地租金,也是源于礦產資源的所有權,體現的是油氣資源所有權人與礦業權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
所得稅。所得稅是最重要的一個稅種,通常按應稅所得的一定百分比計征。不同國家所得稅稅基的確定方法不同,所得稅稅率也各不相同。所得稅稅率較多采取單一稅率制或累進稅率制。
增值稅。增值稅的類型有消費型、收入型和生產型三種。但國外基本上都采用消費型增值稅,稅率一般為20%左右,如丹麥、瑞典稅率為25%,芬蘭為22%。其特點是,在計征時允許將固定資產購置時,已納稅款一次性全部扣除。
結論
石油勘探開發是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行業,諸如投資開采的高風險性、開采與輸送的巨額資本需求、相當長的投資準備期及投資償還期、儲量的可耗竭性等。因此,在制訂石油稅費制度時必須認真考慮和研究石油工業發展的特點。經過多年的實踐,世界各國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以所得稅和權利金為主的較有特色的石油稅費制度。
與石油勘探開發有關的財稅制度是一套由稅法、石油法及其附屬法規、投資法、國家資源政策及能源政策或特別法等組成的復雜體系,是調整石油生產經營過程中諸多經濟關系的法律、法規、條例乃至管理體制的總和。
石油勘探開發是一項具有高風險性、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活動,其稅制既要服從一般性的稅制規定與要求,又要體現這一行業的特殊性及政府對其發展給予的鼓勵政策。為此,大多數國家在制定稅制時給予這一行業諸多的優惠。
石油勘探開發業是資金密集行業,其稅制多體現以下特點:允許投資有適當的收益率;對于籌集的風險資金所支付的利息和股息在計稅時有合理的扣減;允許通過加速折舊等各種辦法盡可能早地收回投資。
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開采公司為了補償日益耗竭的儲量,必須投資于勘查,不斷尋找新的接替儲量。為此,許多國家在稅制中采取了“耗竭補貼”制度,這種耗竭補貼的實質是通過降低公司的應稅收入而減少公司的稅負。
對天然氣的消費,雖然各國都規定了較高的消費稅或增值稅稅率,但對商業性用氣均規定有“可以返還”的優惠,以體現對天然氣工業發展和消費的鼓勵政策。
由于石油工業本身發展具有周期性以及世界石油市場變化頻繁,石油稅收政策調整的頻率因此大大加快;同時由于石油勘探和開發條件惡化,石油工業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使得稅收條件相對寬松。
參考文獻:
篇13
自1998年教育部制訂的本科專業目錄將原有的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硬件、計算機應用調整合并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后,普通高等學校一直都在執行這個專業目錄。然而,計算機學科本身的快速發展、就業形勢的急劇變化、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及能力與用人市場的差別等一系列因素,導致計算機專業的改革和改造成為必然。于是,一方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個大專業下分離出更具體化的網絡工程和軟件工程專業,同時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也在積極探索專業改革與改造方案。從2004年起,就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的狀況、專業發展戰略思路、專業規范、專業公共核心知識體系與課程、實踐教學體系與規范、核心課程實施方案、能力培養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實踐。建議采用“分類培養”的方式,并確定為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信息技術4個培養方向。即少數高水平大學按照科學研究型人才標準來培養學生,大部分本科院校按照工程應用型人才標準來培養學生。為了配合專業改革,2008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啟動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從全國高校中確定了14所高校,作為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的試點高校,長江大學成為“具有行業特色院校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試點”學校之一。
長江大學具有非常鮮明的石油行業特色背景。如果將計算機專業與石油專業充分結合,培養能夠在石油信息化領域從事軟件系統開發和管理的交叉型復合人才,在提高學生就業率的同時,也能為石油行業輸送大批懂得石油專業的信息化專門人才。為此,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校與北京侏羅紀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從2009年起,學校從大二學生中抽調部分學生,成立了軟件工程專業(石油應用軟件方向)實驗班。旨在通過校企合作,探索專業培養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之路,以求辦出專業特色。同時,也希望將該班級成功的教學模式進行推廣,輻射到所有班級,讓學生全面受益。
2 改革的基本原則
2.1 按照產學合作培養模式滿足企業需求,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
公司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提供人才培養規格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商量,確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訂單式”培養。實驗班根據企業和市場的實際需要確定學習內容,公司參與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實現一種特色鮮明的“校企合作多元培養方案”。
2.2 通過理論實踐結合豐富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就業競爭力
在用人單位看來,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符合企業發展理念的職業素養、一定的實踐工作經歷積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也符合企業最終的用人要求。在權衡成本與效益的基礎上,用人單位不僅考察大學畢業生的學習成績和思想品質,而且對學生的專業實踐經歷也提出一定的要求,這樣可以滿足用人單位效益最大化的要求,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合乎情理的選擇。
然而,在目前高等教育的現實情況中,學生直接接觸社會和實踐的機會較少,其后果是學生只會紙上談兵,很難獲得將來就業所需要的實際工作經歷。校企合作教育方式是一種既能使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又能使學生積累一定工作經驗的教育模式。從過去簡單的“教”和“準實踐”,轉變到滿足企業具體需求,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實現真實的實踐,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3 按照計算機和石油專業復合型人才規格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中,需要對教育部98版專業目錄中的規定課程進行適當突破,保留計算機軟件類的主干課程,對計算機硬件類課程進行壓縮和裁減,增加石油類主干課程,開設軟件工程及軟件開發技術類課程。采取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專題講座、專題培訓、實訓、參與實際項目等多種教學方式,達到能力培養的要求。
3 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與具體要求
石油企業信息化建設任務艱巨,石油勘探開發領域也需要眾多專業化的系統軟件。上至高端的圖像圖像處理、數據分析等系統,下至低端的數據信息化服務,都需要既懂計算機又懂石油的專業人才。此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能從事石油信息化軟件和石油勘探開發軟件開發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3.1 培養目標
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石油信息化建設的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職業素養和人文知識背景,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得到系統的訓練,較系統地掌握計算機軟件工程基本理論和石油勘探開發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能從事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軟件開發、信息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從事石油行業或其他應用領域計算機應用軟件開發、研發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3.2 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軟件工程的基本理論,學習石油勘探開發的基礎知識,接受從事石油勘探開發領域計算機應用的專門訓練,具有研究和開發計算機軟件系統的能力,特別是具有開發石油勘探開發方面計算機軟件系統的專門能力。本專業偏重于石油勘探開發軟件開發、應用領域,要求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如下:
1)系統掌握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2)熟悉石油勘探開發信息應用的基本內容、特點和專有知識。
3)掌握軟件系統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開發計算機軟件系統的能力。
4)具有扎實的文字功底,了解軟件開發工作過程中各種文檔的書寫規范和要求。
5)熟練使用軟件開發過程中的各種工具軟件。
61熟悉IT項目管理的基本流程、工作方法,并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應用。
7)具有工程意識、創新意識、經濟意識和管理意識,掌握一定的經濟學與管理學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
學生通過學習計算機知識課程、石油知識課程、人文知識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將成為專業(計算機、石油)基礎知識扎實、綜合能力強、實踐能力強、責任心和事業心強的復合型人才。即通過課堂教學、校內實訓、企業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本專業將培養出滿足社會實際需要的、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縮短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磨合”期,達到現有本科畢業1年以后的實際水平。
3.3 課程體系設置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除公共課和基礎課外,我們設置了4大模塊課程:
1)計算機課程模塊。
C/C++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C#、Java)、離散數學、算法與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及應用、操作系統原理、計算機網絡及應用、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計算機圖形學基礎、算法分析與設計。
2)軟件工程及軟件開發技術課程模塊。
軟件需求分析、軟件工程管理、軟件開發項目管理、軟件質量管理與控制、Web及BS軟件開發基礎、軟件設計、XML解析與應用、.NET架構軟件開發、軟件開發案例分析、常用軟件開發工具、軟件文檔編寫、石油業務流程分析、石油數據管理技術。
3)石油專業課程模塊。
考慮到石油專業的兩大領域:勘探和開發,實驗班的人才培養方案對不同年級的課程設置有所不同的側重。2009年,班級設置課程側重于勘探,包括的課程有地質學基礎、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沉積巖與沉積相、油氣田地下地質學、綜合物探、地球物理測井、油藏工程原理;2010年,班級設置的課程側重于開發,包括的課程有油藏工程基礎、地質學基礎、油氣田開發地質學、油藏物理、滲流力學、綜合物探、地球物理測井、油藏工程原理、完井工程、鉆井工程、采油工程。
4)職業理念與企業文化類模塊。
現有的教育體制往往只重視專業教育,而忽視了職業素質方面課程的學習,造成學生到企業上崗以后,短時間內很難融入企業。為了加強學生對進入社會后的職業理解、對企業的認知,縮短將來到公司的文化認同時間,有利于其在企業穩定、持續地成長,我們專門設置了職業理念與企業文化類課程,包括企業管理概論、職業發展規劃、石油軟件技術和石油軟件專業知識等,此部分課程委托公司開出或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來開設。
此外,我們還設置了5類主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其中,計算機類有算法與數據結構課程設計、計算機網絡課程設計;石油類有綜合地質實習、油田認識實習;綜合應用類有石油數據庫課程設計、案例分析設計;實習與實訓類為專業實習,基本覆蓋一學期,以公司已完成的項目作為實訓內容,來進行專業實習;畢業設計類為畢業設計,覆蓋一學期,學生通過參與公司的實際項目完成畢業設計。
以上課程設置可以達到培養具有計算機軟件工程思想和掌握石油勘探開發領域基礎知識,能夠開發通用系統軟件和石油領域專用系統軟件的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其中石油專業的理論課程有7~11門,其他課程基本按照軟件工程專業的課程來設置;在實踐環節,以軟件企業需要的、先進的、流行的開發工具為基本語言,以石油行業軟件作為實習和實訓案例,著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另外,我們還設置了軟件文檔編寫、企業管理和職業發展規劃等課程,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強調了職業素養,體現了對學生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和人文素質的綜合培養。
4 改革的組織與實施
4.1 人才培養方案的形成
專業改革成敗與否,最關鍵的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特別是人才的培養定位和課程體系的設置。實驗班的人才培養方案由學校和公司共同參與制訂,公司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提供企業和社會對畢業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的要求及建議設置課程,學校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完善課程體系,達到既能滿足專業培養規格,又能適應企業需求的目的。
4.2 教學組織和管理
實驗班單獨編班管理。實驗班安排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授課,公司領導和技術人員定期來學校,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介紹公司動態、企業理念、技術前沿等。學校和公司不定期邀請油田企業的專家,為學生作專題報告,介紹行業動向、勘探開發軟件開發技術、人才的能力要求等,讓實驗班學生擴大視野、增強信心,及早進行職業規劃。學生在大一學年學完規定的公共基礎課后,進入實驗班的學生于大二、大三學年在學校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大四學年在公司進行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參與實際項目的研發,提高項目開發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感受企業的文化和理念,為實際進入社會打下基礎。
4.3 教師隊伍建設
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對教師具備的知識結構和工程實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有實踐部分的課程,要求教師結合石油軟件開發案例授課,而大多數計算機專業教師缺乏石油領域的基礎知識。因此,在校企聯合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時,我們也加強了長期或短期的科研合作,學院每年選派3~4位教師到企業,完整跟蹤至少一個項目,積累石油軟件開發和數據信息服務的經驗、案例,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同時,我們也安排公司有實際開發經驗的工程師參與部分教學。
4.4 教學效果保障措施
為了保證優良的教學效果,學院和企業分別為實驗班配備了一名班主任,實行雙班主任制。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條例,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管理制度、課程設計管理制度、班級管理工作條例、學生管理制度、班級量化考核管理條例等。實驗班配備專用實驗室,由公司配置軟件開發平臺,提供部分項目案例,供學生平時學習和訓練,便于學生及早地熟悉和適應公司的開發環境。
4.5 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實驗班學生除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外,在創新意識、文字書寫、口頭表達、業余特長、組織協調等能力的提高上,也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各種平臺。班級也定期組織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從中得到訓練和鍛煉。
5 結語
專業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學校、學院、公司、學生等多方的合作和積極支持,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也都要打破常規。我校開辦的實驗班還只有兩屆,很多工作還只在探索中。但我們相信,實驗班培養模式、教學形式改革的探索和實踐,將對計算機類專業產生輻射作用,必將推進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進展,同時也讓計算機類專業的更多學生受益,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