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漢語語法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yōu)槟砹?3篇漢語語法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漢語語法論文

篇1

第二種意見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比較完整和比較系統(tǒng)的語法學著作,可是這并不等于說中國古代沒有語法學,語法學的萌芽自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產生了。

第三種意見認為:中國古代的語法研究有自身的特點,既然虛詞是漢語語法學中的重要內容,那么就該承認虛詞的研究具有語法學的性質。

第四種意見認為:作為描寫和研究不同語言的語法學,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漢語語法學的雛形當以元代盧以緯《語助》問世為標志。

不難看出,第一種意見認為漢語語法學是1898年誕生的,誕生的標志是《馬氏文通》的問世;在《馬氏文通》問世之前,中國古代根本就沒有語法學,語法學純粹是從西方引進的。很明顯,這種意見從根本上否定了中國在《馬氏文通》問世前有語法學存在的事實,即使是《馬氏文通》問世以后中國有了漢語語法學,也不是中國自己的東西。因此,我們認為這種意見不但與漢語語法學的史實不符,而且于邏輯事理也是不能自圓其說的。關于漢語語法學史的史實,后面將有說明。這里著重分析一下這種意見的自相矛盾之處。首先,既然以《馬氏文通》為代表的語法學是從西方引進的,那么它就沒有資格稱為漢語語法學,只能叫做中國的西方語法學。語言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引進包括語法學在內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必須在本民族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也就是說,西方語法學絕不可能在本民族語法學的一片空白的土壤上立足。其次,既然《馬氏文通》問世后中國有了漢語語法學,那么就不能不承認《馬氏文通》問世前或問世時就存在漢語語法學或漢語語法學的萌芽這樣的事實,可是,持第一種意見的學者卻斷然否定了這樣的事實。這就是第一種意見不能自圓其說的癥結所在。

第二種意見認為中國在《馬氏文通》問世前就有語法學,語法學的萌芽從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產生了,而且語法學的誕生不以有比較完整和比較系統(tǒng)的語法學著作為標志。我們認為這種意見是立足于漢語語法學的史實來觀察問題的。持這種意見的學者不但承認《馬氏文通》問世前有語法學的萌芽,而且承認有語法學的存在。更為可貴的是沒有用西方語法學的相當成熟了的范本去評判漢語語法學的事實,也沒有把相當成熟了的漢語語法學的著作《馬氏文通》作為漢語語法學誕生的標志。這種意見的不足之處是沒有明確肯定漢語語法學是何時誕生,是以什么作為誕生標志的。也就是說,沒有在漢語語法學的萌芽和漢語語法學的誕生之間劃出明確的界限。

第三種意見也是立足于漢語語法學的史實上來觀察問題的,但比第二種意見又進了一步。這種意見肯定了漢語語法研究是同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相適應的。漢語語法是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的,語序和虛詞是十分重要的語法手段,因此,漢語語法研究自然就把重點放在句法特別是虛詞方面。這樣,虛詞的研究當然就成了漢語語法學的重要內容。就這點而言,漢語語法學與西方語法學有顯著區(qū)別。持這種意見的學者,理所當然地就肯定元代盧以緯的《語助》是中國第一部研究文言虛詞的語法專著。但不足的是也沒有明確指出漢語語法學是何時誕生,是以什么作為誕生標志的。

第四種意見從各民族語言的語法學的共性和個性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出發(fā),認為漢語語法學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種特色是由漢語語法的民族特色決定的。因此,持這種意見的學者把《馬氏文通》問世前的漢語語法研究劃分為兩個階段,以元代盧以緯的《語助》問世作為前后兩個階段的分界點,并明確提出《語助》是漢語語法學的雛形。也就是說,《語助》是漢語語法學誕生的標志。我們認為這種意見是符合漢語語法學史實的。我們認為,判斷中國古代有沒有語法學,首先必須有一個最基本的觀察問題的出發(fā)點,其次還要有足以構成該學科成立的一些基本條件。

我們認為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應該從漢語語法學的實際出發(fā),而漢語語法學的實際又確實是同漢語語法的特點密切相關的。呂叔湘、熙先生在50年代初就說過:漢語的詞是沒有形態(tài)變化的,所以漢語的語法也可以分成句子的結構和虛字的用法兩部分,不過這兩部分不能完全分開,因為有些虛字是和句子結構有關系的。①我們認為呂、朱兩位先生的看法講出了漢語語法學的特色,勾勒出了漢語語法學的框架,是同印歐語法學有顯著區(qū)別的。我們還認為語法學科的成立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要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即語言結構規(guī)律本身;第二,這種研究應該是獨立的系統(tǒng)的,而不是順帶的零星片斷的;第三,這種研究要有為一定目的服務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第四,要有比較系統(tǒng)、比較完整的著作作為標志,并且對當時和后世產生比較深遠的影響。如果用這些條件來衡量《語助》,應該說《語助》標志著中國古代語法學科的誕生,或者說《語助》已是漢語語法學的雛形,盡管它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從這個基本認識出發(fā)觀察《馬氏文通》問世前的漢語語法研究成果,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先秦至唐宋時代的漢語語法研究的確還屬零星片斷的,但是到了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就出版了盧以緯的體現(xiàn)漢語語法特點的系統(tǒng)的虛詞專著《語助》。這部著作收66組虛詞或跟虛詞有關的短語,共136個詞條,其中單音節(jié)詞68個,復合詞和短語68個。它有著獨特的研究路子,即從語氣角度對虛詞進行分類和綜合分析,重視虛詞與實詞在語法功能上的區(qū)別,有針對性地區(qū)別虛詞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不同作用,注意詞和短語的區(qū)別,通過虛詞的語法作用來分析句型句式等。②應該說,《語助》已不再是文字學、訓詁學的附庸,而是開創(chuàng)了獨立地對以虛詞為重要內容的漢語語法進行綜合研究的局面,構建了體現(xiàn)漢語語法特點的漢語語法學的初步框架,并且對后世的《虛字說》(袁仁林)、《助字辨略》(劉淇)、《經傳釋詞》(王引之)乃至《馬氏文通》等語法著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語助》的問世應該是漢語語法學誕生的標志。

二在漢語語法學史研究中遇到的第二問題,是根據(jù)什么標準去評價漢語語法學現(xiàn)象。如果運用的標準不同,那么對同一語法學現(xiàn)象就會有不同的評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兩種評價。如果運用的標準是不科學的,那么在評價某一或某些語法學現(xiàn)象時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相反,如果運用的標準是科學的,那么就會正確評價各種語法學現(xiàn)象,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結論。

以往的漢語語法學史論著,應該說都是根據(jù)一定標準去評價史實的方方面面的。比如,對中國古代或《馬氏文通》問世前有沒有語法學這一具體問題,學者們之所以有不同意見,就是因為從不同標準出發(fā)觀察問題的結果。概括起來,學者們用來評價漢語語法學現(xiàn)象的標準大致有三個:一個是“因西文已有之規(guī)矩”的以西律中的標準;一個是用現(xiàn)代語法學觀點衡量古代語法學現(xiàn)象的以今律古的標準;一個是從漢語語法學史實出發(fā),堅持共性和個性對立統(tǒng)一觀點的實事求是的標準。我們贊成第三個標準。

有的學者斷言中國古代沒有語法學,或者說《馬氏文通》問世前沒有語法學。他們?yōu)槭裁磿贸鲞@樣的結論呢?這是因為在他們的頭腦里早就裝著一個語法學范本,這個范本就是西方已經發(fā)展得相當成熟了的源于希臘和拉丁語法學的18世紀的傳統(tǒng)語法學體系。他們認為,在中國跟西方語法學范本最接近的語法著作是《馬氏文通》。于是,《馬氏文通》就成了中國有語法學的標志,在此之前中國當然就沒有語法學了。

不可否認,世界上各種語言的語法是有共性的,語法的共性粗而言之至少表現(xiàn)在都存在著詞有一定的類別和語句有一定的構造規(guī)則上。但是,這種共性又表現(xiàn)在具體語言的語法的個性之上。換句話說,各種具體語言的語法既有共同之處,又有這樣或那樣的差別。漢語和印歐語都存在著詞的類別問題和語句構造問題。但是,漢語在詞類問題上,實詞和虛詞相比,虛詞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在語句構造問題上,短語和句子的構造規(guī)則是基本一致的。③印歐語在詞類問題上,實詞和虛詞相比,實詞由于有形態(tài)變化,因而在語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語句構造問題上,短語和句子的構造規(guī)則是不一致的。因此,中國古代的漢語語法研究是以虛詞和句讀為重點的,而印歐語的語法研究是以實詞的形態(tài)變化和主謂二分的句子構造為重點的。持以西律中標準的學者,沒有把語法學的共性和個性統(tǒng)一起來去看問題,而是以西方語法學的特殊性否定了漢語語法學的特殊性。這怎么能得出正確結論呢?

另外一些學者也斷言中國古代或《馬氏文通》問世前沒有語法學,是用以今律古的標準衡量中國古代漢語語法研究成果的結果。其實,漢語語法學跟西方語法學一樣,都經歷了由萌芽、初創(chuàng)再到成熟的過程,都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在這些學者中,有的并沒有全盤否定《馬氏文通》問世前的漢語語法研究成果,但是卻認為統(tǒng)統(tǒng)是漢語語法學萌芽,只有《馬氏文通》才是漢語語法學的初創(chuàng)的標志。

我們認為這種看法也沒有正確反映漢語語法學的實際。不錯,馬建忠在評價自己的著作時曾說:“斯書也,因西文已有之規(guī)矩,于經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證繁引以確知華文義例之所在。”④馬建忠所說的“因西文已有之規(guī)矩”,是借鑒西方語法學的意思;“于經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是與漢語語法進行比較的意思,并不是全盤照搬西方語法學。馬氏在序言里對我國古代的漢語語法研究成果是給予一定肯定的。比如,對《學記》中的“離經辨志”說,對劉勰《文心雕龍·章句》中關于字、句、章、篇的論述以及關于虛詞的分類說等,都推崇備至。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馬氏不可能對《馬氏文通》問世前的漢語語法研究成果及漢語語法學發(fā)展史作出準確全面科學的評價。但是,這也足以說明《馬氏文通》不是純粹的舶來品,而是在漢語語法研究固有成果的基礎上,借鑒西方語法學的新知,而成就的一部相當成熟的古漢語語法著作,已經不是什么漢語語法學的初創(chuàng)之作。因此,拿一部已經相當成熟了的古漢語語法著作《馬氏文通》當作漢語語法學誕生的標志,是不妥當?shù)摹?/p>

持以西律中標準的學者心目中的西方語法學本身,實際上是經歷了由萌芽、初創(chuàng)再到比較成熟的發(fā)展過程的。西方語法學的萌芽,大約始于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一般認為古希臘柏拉圖的對話錄《克拉底洛篇》是西方語法學萌芽的代表作,它是從哲學角度研究語言起源和語言結構問題的。西方語法學的初創(chuàng),當推被美國學者布龍菲爾德譽為“人類智慧的豐碑之一”的古印度人波尼尼的《波尼尼經》。這部語法書大約形成于公元前4世紀,它是一部梵語語法書,用3996條經句概述了梵語的語音結構、詞語的構成及變化規(guī)則。值得注意的是,初創(chuàng)的西方語法學是包括語音學內容的,并不是純粹的語法學。同時,所謂語法學的內容也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全而又全的。比如,亞里斯塔克的學生特拉克斯對他的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統(tǒng)的整理,他自己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語法范疇,明確了名詞、動詞、分詞、冠詞、代詞、前置詞、副詞、連接詞等詞類的定義,因而被西方學者贊譽為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語法體系。其實,用我們今天的標準衡量,特拉克斯的語法體系并不完整,至少是沒有句法內容的。西方語法學的成熟,一般認為是以在18世紀形成的傳統(tǒng)語法學為標志的,它把語法學分為詞法和句法兩大部分,它的某些術語、概念、規(guī)則和理論一直在西方一些國家的語法教科書中沿用至今。無論持以西律中還是持以今律古標準的學者,斷言中國古代沒有語法學,都是用18世紀以來形成的相當成熟的西方語法學的范本來衡量《馬氏文通》問世前的漢語語法研究成果的結果。

當然,各民族語言學中的語法學的萌芽、初創(chuàng)再到成熟,在時間上不會是完全同步的。西方語法學的萌芽至初創(chuàng)只經歷了大約一兩個世紀的時間,而從初創(chuàng)到成熟大約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時間。漢語語法學的萌芽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紀,即戰(zhàn)國時代齊人公羊高口說流傳的《公羊傳》。可是漢語語法學從萌芽到初創(chuàng)的時間卻比西方語法學長得多,大約直到公元1324年,即元代泰定元年《語助》的問世,才標志著漢語語法學初創(chuàng)的開始。從初創(chuàng)到成熟大約又經歷了五百年的時間,漢語語法學走向成熟的標志就是1898年《馬氏文通》的問世。這里所說的語法學的初創(chuàng),是語法學已經初具規(guī)模,已經獨立形成學科的意思。初創(chuàng)階段的語法學,應該具有基本上反映本民族語言的語法的主要特征的性質,但在一些方面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不完善的問題。我們認為這樣觀察和分析中外各種語言的語法學現(xiàn)象才比較客觀,才是對語法學史實的尊重。

以往,一些學者一提到《馬氏文通》就說它是“模仿”之作,接下去就說它只能算是漢語語法學初創(chuàng)的標志。這樣評價《馬氏文通》實際上也是一種以今律古的表現(xiàn)。我們認為應該給《馬氏文通》以正確的評價,這涉及到正確把握漢語語法學發(fā)展脈絡的問題。我們很贊成王海先生的意見:“《文通》的模仿,除‘次’的范疇外,大多表現(xiàn)在個別問題上,如:個別詞類中小類的設立,個別句子成分的確定,個別句子的分析等。而《文通》的創(chuàng)新,則表現(xiàn)在整個體系上。《文通》體系既有宏觀的高度概括,又有微觀的深入開掘;既有普遍規(guī)律的闡述,又有專書特點的揭示,是一個相當完備、相當精深的古漢語語法體系。”⑤因此,我們認為把《馬氏文通》看作漢語語法學步入成熟階段的標志比較合適。這點可以從它問世以后的深遠影響得到證明。拿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些語法論著跟它相比,無論是內容的廣度還是深度上大都比它遜色。即使到了今天,我們還可以從它那里學到許多東西。

總起來看,研究漢語語法學史既不能以西律中,也不能以今律古,應該尊重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用語法學的共性和個性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去分析評價語法學現(xiàn)象,從中理出作為漢語言學一個分支學科的漢語語法學從萌芽、初創(chuàng)再到成熟的發(fā)展脈絡,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研究漢語語法學史的學者都很關注元代盧以緯的《語助》,但是對它的評價卻是有分歧的。一種意見認為,《語助》是我國第一部研究虛詞的專著,是漢語語法學萌芽階段的語法著作。另一種意見認為,既然虛詞是漢語語法的重要內容,那么就應該承認作為研究虛詞的我國的第一部專著《語助》具有語法學的性質。再一種意見認為《語助》不但是我國第一部虛詞專著,而且是漢語語法學的雛形,因為它體現(xiàn)了漢語語法學的基本特色。

很明顯,前兩種意見都承認《語助》是我國第一部研究虛詞的專著,這種研究已不同于過去的零打碎敲地研究,而是從大量文獻中搜集材料,然后加以分門別類進行綜合研究。這兩種意見的不同之處是承認不承認《語助》的語法學性質。所謂語法學性質,就是語法學的根本屬性;有語法學性質,就是具有語法學的根本屬性。語法學的根本屬性是研究并說明客觀存在的語言結構規(guī)律,包括語法單位的確定,語法意義和語法形式的分類,語法結構框架的構建等。第三種意見比第二種意見又進一步,敏銳地從語法學的共性和個性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出發(fā),看到了《語助》是體現(xiàn)了漢語語法特點并初步構建了漢語語法學框架的價值。正如何容所說:“考察一種語言有多少種性質不同的表意單位,和它們怎樣配合變化以表示出很繁復的意思,而予以系統(tǒng)的說明,這是文法學的任務。”⑥《語助》抓住了漢語語法的作為語言結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虛詞這個內容,特別重視運用比較的研究方法,從虛詞角度切入并進而觸及到句子內部或句際間的語義結構關系以及詞類等問題。⑦因此,《語助》不但是我國第一部研究虛詞的具有語法學性質的專著,而且也應該說它是一部漢語語法學的初創(chuàng)之作。第三種意見說《語助》是漢語語法學的雛形是符合實際的。

前面已經說過,要正確評價語言學發(fā)展史上的種種問題,絕不能以西律中,也不能以今律古,不能用現(xiàn)代的觀點和模式去套歷史事實。學術界一般認為兩漢時期的《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和《釋名》等分別是中國古代訓詁學、方言學、文字學和語源學的奠基之作。這樣的評價,無疑是正確的,是唯物地歷史地辯證地觀察問題的結果。如果我們用當代的訓詁學、方言學、文字學和語源學著作去比附的話,那么《爾雅》等著作是相當幼稚或不完善的,甚至會發(fā)生懷疑它們究竟是不是某學科的奠基作的錯覺。對待《語助》也是一樣,也不能用現(xiàn)代的觀點和模式去苛求它。

我們說《語助》是我國漢語語法學的初創(chuàng)之作,還因為它不是一部孤立的語法著作,而是有著廣闊深厚的學術背景的。早在《語助》問世前,歷代學者就對虛詞和句讀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先說虛詞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在漢代及其以前還是零星片斷的,是在訓詁學、文字學等學科里所開展的順帶的研究。比如,漢代《爾雅》這部訓詁學著作的“釋詁、釋訓、釋言”三篇,基本上是以虛詞為研究對象的,其他各篇都是實詞。《詩經》的毛亨傳、鄭玄箋,許慎的《說文解字》里就用過“詞”、“辭”、“語辭”或“語助”等術語指代虛詞。它們所研究的虛詞,大多相當于今天的助詞,有些則是副詞。虛詞的研究發(fā)展到南北朝和唐代,就已出現(xiàn)了專論,開始從訓詁學、文字學等學科中獨立出來,并逐步走上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道路。比如,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就以在句中所處的位置為標準,把虛詞劃分為“發(fā)端”、“答刂句”和“送末”三個類別:“至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答刂句之舊體;‘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⑧唐代柳宗元則在《復杜溫夫書》中以在句中的作用為標準,把虛詞分為“疑詞”、“決詞”兩類:“所謂‘乎’、‘歟’、‘耶’、‘哉’、‘夫’者,疑詞也;‘矣’、‘耳’、‘焉’、‘也’者,決詞也。”⑨宋代的虛詞研究在以往的基礎上發(fā)展到以所有的詞為研究對象,并明確采用“實字”(相當于名詞)、“虛字”(相當于名詞以外的詞)這樣的語法術語,把漢語詞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除了區(qū)分“實字”和“虛字”外,宋代學者還區(qū)分了“動字”(相當于動詞)和“靜字”(主要指名詞,也包括形容詞在內),“死字”(指實字,也指靜字)和“活字”(等于動字)等。

再說句(句子)讀(主要指短語和分句)等語法單位的研究。為了讀懂古代經書,早在漢代就產生了句讀之學的萌芽。漢代王充說:“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數(shù)以連章,章有體以成篇,篇則章句之大者也。”①0王充雖然沒有給字、句、章、篇冠以語法單位的字樣,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確立了這幾種單位,而且論述了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劉勰則進而論述:“夫設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聯(lián)字以分疆,明情者,總義以包體,區(qū)軫相異,而衢路交通矣。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①1劉勰從漢語的最小單位“字”談起,一步步闡述由字至句、由句至章、由章到篇的組合過程,并且特別強調句和章的作用,句是“聯(lián)字以分疆”的,章是“明情”達意的。總之,他是從語言形式和語義內容統(tǒng)一的角度論述語法單位的。再后來,學者們又把句法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句和讀上。對句讀給予明確解釋的是唐代天臺沙門湛然,他說:“凡經文語絕處謂之‘句’,語未絕而點之以便誦詠,謂之‘讀’。”①2所謂語絕,也就是表達了一個完整意思;所謂語未絕,也就是還沒有表達一個完整意思。湛然的話,我們可理解為是在給句和讀下了明確的定義。到了元代,程端禮繼承并發(fā)揮了王充、劉勰和湛然等關于篇、章、句、字的理論觀點。他說:“既于大段中看篇法,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又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則作者之心不能逃矣。”①3盡管程端禮對漢語的四種結構單位還缺乏深刻的認識,但是他畢竟明確勾勒出了四種結構單位法則從大到小的層層制約的關系。

《語助》正是在這種廣闊深厚的學術背景下問世的。在它問世之前虛詞的研究實際上已支撐起了漢語詞法學的框架,句讀或篇章句字的研究已支撐起了漢語句法學的框架。《語助》則從系統(tǒng)論述常用虛詞入手形成了漢語語法學的雛形。

我們說《語助》是從系統(tǒng)論述常用虛詞入手形成漢語語法學雛形的。有兩層含義:一是它把以往漢語句法研究成果運用于虛詞的闡釋之中了,即把對虛詞的闡釋放在句法單位的句或讀當中了;一是它把以往漢語詞法特別是虛詞的研究成果繼承并更加系統(tǒng)起來了。比如,在解釋“也、矣、焉”時說“是句意結絕處”。①4在解釋“初、始、先是”時說“文字中著一‘初’字于句首自為一讀”。在解釋“而”時說“是句中轉折,帶此聲以成文見意。句首有‘而’字,亦是承上文轉說下意。句末有‘而’字,卻是詠歌之助聲,與‘兮’字相類”。又如,在解釋“者”時說“有‘者’前‘也’后,‘者’舉其說于前,‘也’釋其意于后以應之”,很明顯這是在聯(lián)系”……者……也”句式講述“者”、“也”的前后呼應關系。這雖然是在解釋虛詞,但是顯然是在運用以往關于句讀的研究成果。盧以緯對句和讀分得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又是把虛詞放在句和讀的語境中去解釋的。《語助》對虛詞的論述不但是系統(tǒng)化的,而且在前人的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語助》的作者把他所認定的文言“語助”(大體相當我們今天所說的虛詞)按語義內容和語法功能兩個標準劃分了類別。按語義內容作者把“語助”分成66組,有的組只有一個詞,如“而”、“毋”、“惡”、“哉”等,有的組竟有9個詞語,如“何則、何者、何也、是何也、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等。在此基礎上,作者又按語法功能對大多數(shù)“語助”標明了類別,有用術語“××之辭”標明的,有用術語“××聲”標明的。這是盧以緯的創(chuàng)造,至少盧以緯的分類意識是更加自覺的。其中有“疑而未定之辭”(如“乎”、“已矣乎”),“自問之辭”(如“何則、何者”),“發(fā)語之辭”(如“粵”、“殆”),“嗟嘆之辭”(如“嗚呼、吁”;“噫、噫嘻”),“繼事之辭”(如“乃”),“禁止之辭”(如“毋”),“非然之辭”(如“豈”),“詠歌之助聲”(如句末的“而”、“兮”),“句末助聲”(如“止、忌、居、諸、且、思、斯”),“句絕之余聲”(如句末的“夫”、“歟”、“邪”),“語余聲(如“耳”)等。另外,作者對少數(shù)“語助”則是直接用語法功能的描寫來暗示其類別的,其中對某些連詞就是這樣處理的。如“雖然:承上文義,固是如此,又別發(fā)一段論文”;又如“然則、然而、不然:此皆承上文”。還有用跟俗語相比較的方法暗示其類別的。如“未嘗:俗語‘未曾’之意”,暗示其屬于用來否定動作或性狀的副詞。盧以緯除了把“語助”按語義內容和語法功能分為若干類別外,還對某些“語助”的用法進行了辨析。如“夫:在句首者為發(fā)語之端。有在句中者,與‘乎’相近。有在句末者,為句絕之余聲”。對虛詞用法辨析得如此細致入微,而且這種辨析跟句法的聯(lián)系又是如此緊密,都是大大超過歷代學者的。

《語助》不但對虛詞本身的研究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而且對虛詞和實詞作了比較嚴格的區(qū)分。比如,在解釋“庸、顧、殆”時說,“‘庸’訓常,訓用,‘顧’訓回視,然非語助,而有似語助者。”“殆,危也,也以‘殆’為發(fā)語辭者。”“聲隨語發(fā),意不加重,且不訓本字義,此等字多有之,亦語助之類也。”這是作者在利用前人關于實字和虛字的研究成果解釋實詞和虛詞集于一身的三個詞條。不難看出,作者所掌握的標準是科學的,所謂“訓××”的用法就是實詞,“不訓本字義”的用法就是虛詞,而且透露出許多虛詞是從實詞虛化而來的信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沒有使用現(xiàn)成的“實字”和“虛字”這樣的術語,而是用“語助”這個術語來指代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虛詞,用“非語助”來指代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實詞。“語助”這個術語雖然在西晉杜預和唐宋時代孔穎達、陳彭年等人就在使用,但是用來指代相當于我們今天的虛詞,盧以緯還是第一個人。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實是一種突破,反映了作者對實字和虛字的新的認識,為后人把動詞從虛字中分化出來奠定了基矗

《語助》的問世除了有廣闊深厚的學術背景外,還有廣闊深厚的社會背景。元代是我國歷史上由蒙古貴族居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制國家,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由于蒙古貴族統(tǒng)治者缺少濃厚的封建思想文化意識,“三教九流,莫不崇奉”,所以在客觀上有利于各民族語言文化的交流,出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多種語言文化交相輝映的局面。元代還是我國歷史上對外開放的極盛時期,中外人士頻繁接觸與交流,因此在當時實行了蒙古語、漢語和色目人使用的波斯語等語言并行并用的語言文字政策。柳詒徵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說:“據(jù)至元詔書,則蒙古字未興之先,已以漢楷與畏吾兒字并用。蒙古字既頒之后,各國之字,仍副之而行,則蒙古未代宋之時,固亦通用漢文。”①5這就是說,在元代至元以后,實行的是多語文并用的政策,以蒙古新字為官方第一文字,蒙古語為官方第一語言,漢語文和波斯語文等也是通用語文。

與此同時,元代統(tǒng)治者出于鞏固統(tǒng)治地位的需要,還在中央設立翰林院、蒙古翰林院和集賢院等機構,在其中都各置譯史之職,把漢文的經史典籍翻譯成蒙古文,便成了這些機構的一項經常性的主要工作。另據(jù)《元史·百官志》記載,蒙古翰林院的主要職責是譯寫一切文字,頒降璽書,以蒙古新字為官方文字,以其他文字副之。此外,忽必烈即帝位后還在中統(tǒng)三年(公元1262年)創(chuàng)設了各路提舉學校官,大力興辦各級各類學校;同時在京師則設立蒙古國子學,選蒙、漢、色目百官子弟入學,用蒙古語、漢語、波斯語等語言作為教學語言。

這種特殊的社會情況,給語言研究,特別是漢語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形成了元代漢語研究的鮮明特點,即非常重視現(xiàn)實課題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其中音韻學和語法學是成績卓著的兩個部門。元代的音韻研究一反以往沿襲《切韻》和《廣韻》的脫離實際語音的傳統(tǒng)方法,而是以當時活的漢語語音為研究對象,描寫并反映了當時漢語北方話的實際語音系統(tǒng),編寫成具有改革意識的《中原音韻》。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完稿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修改定稿于元元統(tǒng)元年(公元1333年),是我國古代語言學史上的一部優(yōu)秀著作。漢語、蒙古語和波斯語分屬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和印歐語系,它們之間差別很大而密切接觸,這就給語法研究提出了許多現(xiàn)實課題。其中不僅學習漢文典籍要突破虛詞這個難關,即使是漢語與蒙古語、波斯語對譯,也必須突破虛詞這個難關。在這種情況下,語法研究必然要解脫文字學、訓詁學的束縛,走以語法本身為研究對象的獨立的發(fā)展道路。這樣,盧以緯《語助》的問世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無獨有偶,《語助》恰恰也是在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公諸于世的,這也許不光是時間的巧合,而且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正像元代胡長孺在泰定元年給《語助》作序時所說的:“‘乎’、‘歟’、‘耶’、‘哉’、‘夫’者,疑辭也;‘矣’、‘耳’、‘焉’、‘也’者,決辭也。昔人是言,為用字,不當律令發(fā),惜概而弗詳。予友盧子允武以文誨人,患來學者抱猶彼苦,爰摭諸語助字釋而詳說之。見者目豁心悟,悉喻所謂,成人之意厚矣。”①6胡序對以往學者研究虛詞的狀況是不大滿意的,批評他們是“概而弗詳”;對以文誨人的盧允武則大加贊賞,對虛詞的研究做到了“釋而詳說之”,并且能使讀者眼界開闊,心領神會。胡長孺在序中還說到:造句為文不用虛詞往往是不能成句的;“法語直遂,巽與婉曲,闔癖變化,賓主抑揚,個中奧妙無窮”,這些都跟使用一兩個起關鍵作用的虛詞有關。胡序把虛詞在漢語語法中的重要作用講得非常透辟,對《語助》一書給予了高度評價。

篇2

語音……語義

(虛線表示間接性)

因此,對于漢字,就有了聽音尚難辨義,識音則能解義的特點。另外,如上文所述,漢字是以表義為中心的,所以它又具有開放性特征。一個形體,在漢語中,不僅僅允許它在不同時代、不同方言中取不同的讀音而獲得同一意義,甚至還可以為語音系統(tǒng)與漢語迥異的其他民族語言(如日本、朝鮮、越南)所借用。

由于漢字的表義是體現(xiàn)在形音義一體化上,因此,可以說每一個漢字基本上都是音義的結合體,這與語素是音義結合體這一特點是相吻合的。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被稱做“讀書識字”,我以為這正說到了點子上。問題還不僅僅到此,關鍵是在于識字就能讀書上。這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漢語語句構造是依賴語義勾聯(lián)起來的。我們只要從掌握漢字的字形入手,了解了一個個漢字的音也就懂得一個個漢字的義,同時從這些串聯(lián)成句的字義中又可領會出句義、文義。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就在一個“悟”上。現(xiàn)代語言學的任務,就是要揭示在“悟”的背后的語言人文主義特點,挖掘其中的規(guī)律。因此,研究漢字和語法的關系當然也是這方面的重要課題之一。下述三個方面是我們在探索中獲得的幾點認識。

其一,漢字的表義性適應了漢語語法的彈性特征。我們知道,語言的組合序列有如一條長鏈,鏈鏈相扣,環(huán)環(huán)相接,其間每個語詞乃至每個漢字都是語言中的一個鏈子。在漢語中,這種鏈式序列可以允許人們根據(jù)需要取去某些鏈子(語詞)而不影響達意,其銜接處可以完好如初。所以說,漢語語法的彈性特征恰恰表現(xiàn)在意合性上。意達而詞之多寡可隨意增刪。神經病理語言學實驗表明,人們記憶句子和理解句子,并不記憶句子的形式。人的大腦神經系統(tǒng)加工處理的不是語音,而是語言所運載的信息,即語義。漢字的缺點是與語音聯(lián)系不緊,但它在對于字義的理解上顯然優(yōu)于拼音文字。因為漢字的規(guī)律就是文字形式與概念間的聯(lián)系比較緊密。拼音文字的字形是以代表音素或音節(jié)的字母連綴而成的,人們在掌握字母和拼法之后,一般可讀出字(詞)音來,如果其意義正好是在口語中已熟悉了的,他也可以同時明白詞義。但在一些國家的閱讀教學中,也常常出現(xiàn)會拼、會讀而不知句子含義的“語義性失讀癥”。然而,漢字的字形和字音都服從于語義,表現(xiàn)出語義,因此,學習漢語的人很少出現(xiàn)能讀音而不理解意義的現(xiàn)象。這就是說漢字具有知音解義的特點。這種特點有力地支持了漢語語法的彈性特征。漢語語法表達中的重意義支點,輕形式配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漢字的這種表義性征。句子中的語詞彈性現(xiàn)象主要地體現(xiàn)在漢字上。漢字的塊狀和可拼合性為漢語語法的“隨表達意圖穿插開合,隨修辭語境增省顯隱”〔2〕和以意義支點為中心的表達意識提供了豐厚條件。

其二,漢字的單音節(jié)語素性質適應了句法中的韻律需求。漢語作為一種帶有濃厚文化背景的民族語文,其注重韻律的特點是這樣的明顯,它不但講究句子的抑揚頓挫鋪排,而且還講究句子音節(jié)的多寡對應。一般觀點認為,句子是由詞組合而成的。漢語的詞,在古代以單音節(jié)為主,字即是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已向雙音化發(fā)展,古漢語的詞延傳到現(xiàn)代大多降級為語素,因此,字又相當于語素。雖然如此,但傳統(tǒng)的文化征性并沒有因此消失。漢語語素具有靈活性,它可以根據(jù)需要而隨時升格(還原)為詞。據(jù)統(tǒng)計,漢字中仍能獨立成詞的約有2000字,在現(xiàn)代漢語日常生活的語料中,這些作為詞而獨立運用的字,其出現(xiàn)率為61%。至于那些不成詞的實語素,在一定的語境中也可以成詞。例如,在“夾道迎接”、“雙喜臨門”、“擁被而臥”中的“道”、“臨”、“擁”這些字都是詞,它們體現(xiàn)的正是字所代表的意義。另外,由于漢字的表義性,使得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詞在表達中既可選擇單字(單音節(jié))形式也可選擇復字(雙音節(jié))形式,從而有效地調節(jié)了語言的節(jié)奏,使句子的結構勻稱,音節(jié)配合和諧。如“學校”可說“校”,“月亮”可說成“月”,“時候”可說作“時”,“開始”可說為“始”,“工廠”可簡作“廠”等等。有時根據(jù)表達需要,多音節(jié)詞還可以隨意拆合,依賴漢字表義特性加以運用,使字(語素)升格為詞。如“青春痘”一詞可以拆成兩個詞,“我們要青春,不要痘”(廣告語)就是一例。漢語的對偶句對音節(jié)的選擇更是顯示了漢民族語言文化的傳統(tǒng)——漢字對組詞成句的特有作用。這方面行家已有諸多論述,不在這里贅述了。

其三,漢字的塊狀整體認知適應了漢語語法的整體認知特征。漢人的思維觀在于注重整體性。人體生理學的研究表明,中國人的思維偏重于大腦右半球。而右腦主管的能力正是具體性的能力,綜合性的能力,類推性的能力,空間性的能力,直覺性的能力和整體性的能力。〔3〕這些特點在漢語言文化中表現(xiàn)很突出。例如,漢人傳統(tǒng)的舞臺藝術表演,一舉手一投足,都能令人由個體、局部想到整體、全貌。漢人對漢字的理解也是抓住整體輪廓。漢字是一種高形差度的文字,印刷模糊,殘缺筆畫部件,甚至遮去一半字體,仍能認讀。這對于拼音文字來說,是難以想象的。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近年來有人提出的漢字上的“識繁寫簡”問題。這個提法適合不適合當前的實際需要,我們不妄加評論。但有一點,“識繁寫簡”是符合漢民族整體認知的文化心理的。在這方面,有許多人有過親身體驗。那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在識字上就有這么一個特點,用繁體字印刷的古典作品,他們閱讀下來幾乎沒有問題,但如果請他們寫幾個字,可就為難了。這里面說明了這么一種現(xiàn)象——他們能讀能認繁體字,但無法書寫出來。他們在認字時是運用整體認知原則的。這種整體認知在漢語語法中也有許多表現(xiàn)。從現(xiàn)行語法觀看,有些句子是屬于成分殘缺的,但人們在閱讀理解時并不困難。例如,“自行車下坡請減速!”“一個孩子好!”這些句子用現(xiàn)行語法理論都很難給予合適的分析。但在交際中卻是達意的好句子。因為人們是從整體上去把握句子的,而不是像印歐語一樣從形式入手去理解內容的。更有趣的是下面這兩句話詞序不同,意思竟然相同,交際者從來不引起誤解:

在家里我對兒媳像閨女一樣,

│兒媳對我也像親媽一樣。

│在家里我對兒媳像親媽一樣,

兒媳對我也像閨女一樣。

讓外國人理解,就不明白“閨女”換“親媽”,意思怎么還會相同呢?其實這兒正好充分體現(xiàn)了漢人所具有的抓意義支點——“我對兒媳”、“兒媳對我”,從而進行整體領悟的能力。從上述分析可見,漢人在認識漢字和漢語語法上具有一種通約性。這也是漢字之所以從創(chuàng)始以來幾千年而不廢的原因之一。從中亦可看出漢語語法之不重形式而重意合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

由此,我們還可以推論,假如有朝一日漢字的方塊形體改為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漢語語法不能不隨之發(fā)生變化,走上形態(tài)特征的道路。因為漢字的見形識義、識音解義、以意義為重心的特點和漢語語法具有十分深刻的共通性,漢字為漢語語法特點的存在提供了諸多方便。

從目前來看,漢字與語言的關系在字音、字義方面已經有許多成果,但在漢字和漢語語法的關系上尚屬未開墾的處女地。我們希望這個領域今后越來越引人注視,會有更多的同仁參與探索、挖掘其間規(guī)律,從而促進漢語言文字的理論研究深入發(fā)展。那么,本文的寫作目的也就達到了。

注:

篇3

句處理的主要內容是,怎樣使計算機理解自然語言(如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樣使計算機生成符合自然語言規(guī)則的句子。“句處理”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將是一種涉及到語音、語義、語法、語用等諸方面的綜合性知識。目前。大家都深感現(xiàn)有的關于漢語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中文句處理的需要。單就句法方面的情況說。在中文信息處理過程中將會不斷遇到我們想象不到的問題,許多問題在人看來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但計算機就解決不了。也有一些問題,本身在學術界就有不同的觀點,那么,就給中文信息處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難。

用計算機來處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難,從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一些問題:

一、詞性的判斷

由于漢語缺乏形態(tài)。漢語的詞性判斷主要是根據(jù)詞的語法功能,不同的詞,詞性意義可能不同,同一個詞出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詞性意義也可能不同,漢語中,大多數(shù)詞有固定的詞性,但有些詞的用法比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塊錢買了一盆花。

2.你用那個鎖把門鎖上。

3.他比雷鋒還雷鋒。

這三個句子中分別有兩個“花”、“鎖”、“雷鋒”。但它們只是音同、形同,詞性和意義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個“花”是動詞,“花費”的意思,第二個“花”是名詞,“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個“鎖”是名詞,即“鎖子”的意思,第二個“鎖”是動詞,是“鎖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個“雷鋒”是名詞,表示人名,第二個“雷鋒”是形容詞,表示“雷鋒的精神、品質等”。具有一定語言知識的人大體上都能分清它們的區(qū)別。從傳統(tǒng)語言教學的角度來講,句子1中的兩個“花”是詞形、讀音相同,但詞性和意思都不一樣,且兩個“花”的意思之間沒有聯(lián)系,所以屬于同音詞。句子2中的兩個“鎖”,也是詞形、讀音相同,詞性和意思都不一樣,但兩個“鎖”意思間有聯(lián)系,所以屬于兼類詞。句子3中的兩個“雷鋒”詞形、讀音相同,詞性和意思都不一樣,意思也有聯(lián)系,但第二個“雷鋒”屬于詞類活用。ⅲ從教學的角度看,這種分類比較細致,便于人們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從中文信息處理的角度來看,這種分法太細,不便于計算機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處理中,是這樣來定義兼類詞的:亢世勇認為“兼類詞有廣義兼類詞和狹義兼類詞。廣義兼類詞就是中文信息處理中所說的現(xiàn)代漢語的同形詞,對于計算機而言,只要詞形相同,不管讀音是否相同、意義是否相通,是同形異音詞、同形同音詞,還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種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從多個當中選一個。狹義的兼類詞就是指一般的現(xiàn)代漢語著作定義的,‘同形同音、意義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且具有兩類或兩類以上詞的語法功能的詞”’。陸儉明認為,兼類詞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義不同或詞性不同的詞”。如果按這種定義理解,以上三個句子中的兩個“花”、“鎖”、“雷鋒”都可以稱之為兼類詞。因為,中文信息處理的目的是讓計算機能根據(jù)具體環(huán)境判斷出詞的詞性,從而準確理解其中的含義就可以了。盡管如此,但是,漢語詞類是多功能的,一類詞不需要發(fā)生詞形變化就可以充當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類的詞可以充當相同的句子成分,這樣就給兼類詞區(qū)分帶來了更多的麻煩。因而,兼類詞的選擇是計算機詞性自動標注的一個“瓶頸”。盡管信息處理專家運用了規(guī)則排歧、統(tǒng)計概率排歧或者兩者結合起來等多種方法進行排歧,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方法、一種系統(tǒng)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二、短語、句子的結構分析

由于漢語缺乏形態(tài)。所以。語序和虛詞成了漢語中表示語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語、句子的結構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義結合起來分析。例如:

a組:a。陜西+甘肅+寧夏 (“陜西+甘肅+寧夏”三者為聯(lián)合關系)

b.中國+(北京+陜西)(“中國”與“北京陜西”是偏正關系.“北京”與“陜西”是聯(lián)合關系)

c.中國(陜西(西安))(“中國”與“陜西西安”是偏正關系,“陜西”與“西安”也是偏正關系)這一組中的abe三個短語對人來說,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計算機目前還很難區(qū)分,要讓計算機分辨清楚,就得把三個處所名詞組合在一起構成a類、b類、e類不同關系的條件與規(guī)則研究清楚,并將這些條件與規(guī)則加以形式化輸入到計算機內。

b組:開始討論(述賓關系)分析研究(聯(lián)合關系)研究結束(主謂關系)

取下來(述補關系) 看完再說(連謂關系) 叫他回來(兼語關系)

生產管理(定中關系) 諷刺說(狀中關系) 介紹寫(不構成合法的句法關系)

這組是現(xiàn)代漢語里“動詞性詞語+動詞性詞語”構成的種種不同的結構關系,對人來說,通過講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讓計算機要分清楚,就非常難,因為我們至今還沒有總結出“動詞性詞語+動詞性詞語”構成各種不同句法關系的具體規(guī)則。換句話說,“動詞性詞語+動詞性詞語”在什么條件下一定構成合法的什么句法關系,能構成什么樣不同的句法關系,我們至今還說不清楚。

c組:天氣好——好天氣(主謂——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補)

來人了。——人來了。(述賓——主謂)

一張票三元錢。——三元錢一張票。(主謂——主謂)這一組都是由于語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結構和意義都不同的短語和句子。這些結構對人而言,稍加學習就可以理解,但這些給計算機理解意思增加了難度。需要人們把這些語序的變化形成的不同的結構概括出規(guī)律來,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來。輸入到計算機里。

三、歧義現(xiàn)象

現(xiàn)代漢語短語結構的歧義是進行漢語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礙。“句處理”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排歧問題,計算機面對的歧義,不只是我們人所能感覺到的諸如下面這樣一些句子的歧義現(xiàn)象:

(1)他正在輸血。(他正給病人輸血。/他病了,正輸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個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個人是病人。)

(3)我們急需進口產品。(我們急需進口的產品。/我們急需從國外進口產品。)

某些在人看來不存在歧義的句子計算機會認為有歧義.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罰了一百塊錢。

b他被警察叫去寫了一份檢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結構是不一樣的。a句“被警察”這個介詞結構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罰了一百塊錢”:而b句“被警察”這個介詞結構只 管到“叫去”,管不著“寫了一份檢查”。可是,計算機分辨不清楚。要讓計算機分辨清楚,我們就得將“pp+vpi+vp2”(pp代表介詞結構,vp1和vp2分別代表緊挨著的不同的動詞性詞語)這種結構中的pp對后面動詞性詞語管轄的范圍及其條件與規(guī)則進行充分、準確的描寫,并加以形式化,“交給”計算機。而這一類現(xiàn)象與規(guī)則我們過去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更不用說研究了。

其實以上所舉的例子都存在歧義問題,因此,也可以這么說,“句處理”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排歧問題。

中文信息“句處理”的研究工作,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最早進行“句處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規(guī)則展開的,但上個世紀90年代初,基于規(guī)則的“句處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難與難關,主要是語言學家所提供的語言規(guī)則遠遠不能滿足信息處理的需要。目前,為了解決好中文信息處理中的“句處理”難題,出現(xiàn)了一個競相研究、競相發(fā)展的局面。對于句處理,提出的各種策略和途徑,歸納起來。主要有基于規(guī)則和基于統(tǒng)計這兩種策略。基于規(guī)則的研究者,一般求諸專家的理性知識,由人來對語言知識進行抽象:基于統(tǒng)計者,一般求助于計算機對大規(guī)模語料庫真實文本的統(tǒng)計分析,由計算機來抽象出語言知識。各種策略和途徑,目前,我們還很難說哪一種是唯一正確的。各種策略和途徑,表面看不同,其實,最終都需要依賴可靠的漢語知識來驅動計算機正確處理自然語言(漢語)。因此,“無論是比較傳統(tǒng)的基于規(guī)則的處理策略,還是90年代以來方興未艾的基于統(tǒng)計的方法,在對語言知識的需求這一點上實際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規(guī)則路線的研究者一般求諸專家的理性知識,由人來對語言知識進行抽象(比如以帶有合一條件的規(guī)則形式給出)。而走統(tǒng)計路線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計算機對大規(guī)模的語料庫的統(tǒng)計分析,由計算機來抽象出語言知識(比如以一定的數(shù)據(jù)結構記錄的統(tǒng)計結果等)。兩種路線孰優(yōu)孰劣,不能籠統(tǒng)判斷,只能跟具體的應用目標結合起來,由實踐結果來評價。”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倡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攻克難關,實現(xiàn)計算機對自然語言的處理與理解的目標,使中文信息處理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參考文獻:

1.蘭賓漢、邢向東:現(xiàn)代漢語(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7,48。

篇4

1.2漢江水運發(fā)展重要性

政府已對水運發(fā)展加以重視,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fā)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利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暢通、高效、安全、綠色的現(xiàn)代化內河水運體系,到2020年,全國內河水運貨運量達到30億噸以上。第一,水運對環(huán)境污染最小,符合我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德國各種運輸方式的環(huán)境影響指標統(tǒng)計如下:(1)完成單位貨運周轉量的CO2排放量(克/噸km):內河航運33.4,鐵路48.1,公路164。(2)完成單位貨運周轉量的柴油消耗(升/百噸km):內河航運1.3,鐵路1.7,公路4.1。(3)完成單位貨運周轉量造成的噪聲、空氣、水污染和引發(fā)交通事故的損失金額(馬克/百噸km):內河航運0.36,鐵路1.15,公路5.01。(4)相同的能源消耗條件下可運送貨物的距離(Km/噸):內河航運370,鐵路300,公路100。可見,水運相比鐵路及公路運輸,環(huán)境污染程度較小。第二,漢江流域的交通樞紐,使發(fā)展多種運輸方式成為必要。雖然我國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發(fā)展日益加快,且已逐步走向現(xiàn)代化,但水運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點:運量大、投資少、占地少、成本低、能耗低。漢江承南啟北、橫貫東西,如此重要的交通要塞,水運的發(fā)展自然十分重要。第三,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要求漢江水運盡快發(fā)展。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勢必涉及西部地區(qū)的對外開放,而漢江是長江所有支流中距離入海口最近的,西部地區(qū)發(fā)展過程中,勢必會產生巨大的商品運輸需求,漢江水運的建設十分關鍵。

1.3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水運中的應用

目前水運運用最多的信息技術有6個:電子數(shù)據(jù)交換,管理信息系統(tǒng),無線終端,電子商務,全球定位系統(tǒng),地理信息系統(tǒng)。應用總結如下:

1.3.1電子數(shù)據(jù)交換

將數(shù)據(jù)和信息規(guī)范化、格式化,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處理,可將港口物流業(yè)務中的郵件、電話、傳真等信息傳遞交由計算機網絡實現(xiàn)。

1.3.2管理信息系統(tǒng)

以計算機為基礎、以系統(tǒng)思想為主導建立起來的為業(yè)務管理和經營決策服務的信息系統(tǒng),可為水運企業(yè)的日常工作及時全面地提供所需數(shù)據(jù)和信息,運用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對過去的數(shù)據(jù)進行深度分析,對未來運營情況做出預測。

1.3.3無線終端

集無線通信與計算機網絡功能于一體的新型通信系統(tǒng),是保證各種動作包括橋吊、輪胎吊、叉車、集卡等,時刻與中心計算機之間保持數(shù)據(jù)通信。無線終端的應用圍繞港口基本作業(yè)過程進行設計、數(shù)據(jù)采集、計劃執(zhí)行,是數(shù)據(jù)庫的信息源頭。

1.3.4電子商務

在線商務活動,是水運服務的重要需求來源。

1.3.5全球定位系統(tǒng)

以地理空間為基礎,利用地理模型的分析方法及時提供多種地理信息,是對貨物、集裝箱、船體等進行實時監(jiān)控、查詢、跟蹤與調度。

1.3.6地理信息系統(tǒng)

一種將圖形管理系統(tǒng)和數(shù)據(jù)管理系統(tǒng)有機結合起來,對各種空間信息進行收集、存儲、分析和可視化表達的信息處理和管理系統(tǒng),為水運業(yè)務提供全面而準確的基礎數(shù)據(jù),幫助分析及預測貨物流量、流向及變化規(guī)律。楊承新指出,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于水路運輸?shù)陌l(fā)展影響巨大。信息技術對水運業(yè)務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xiàn)三點:(1)信息技術是水運供應鏈上各實體溝通的渠道,加強各單位的信息共享;(2)信息技術是每一家港口企業(yè)必須具備的競爭要素;(3)信息技術改善了水運業(yè)務的服務質量,不僅使決策制定更具有數(shù)據(jù)支持,而且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也避免了人為失誤造成的損失。隨著信息技術進一步發(fā)展與其在漢江水運上充分的應用,相信漢江水運會實現(xiàn)新世紀的一次復興,為漢江流域的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

2信息技術與漢江水資源的利用

2.1漢江水資源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水資源的管理與利用一直是我國政策重點之一,2013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通知:“推進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確保實現(xiàn)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和節(jié)約保護的主要目標”,將水資源管理推向最嚴格的管理程度。漢江水資源能否合理利用直接關系到漢江流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然而,其水資源利用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胡國芬等指出,主要存在四個問題:(1)管理水平落后,部分地區(qū)供水緊張,部分地區(qū)卻浪費嚴重;(2)管理體制較為分散,存在“多龍管水”現(xiàn)象,權責不清;(3)節(jié)水意識淡薄,水的重復利用率低,居民生活用水浪費現(xiàn)象嚴重;(4)對加強水資源管理和可持續(xù)利用的思想認識不夠,“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頑疾依然存在。在國家整體政策嚴格要求和漢江水資源管理低效的矛盾下,亟需找到合理使用漢江水資源的出路,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

2.2云服務的WebGIS技術推動水資源高效管理

在上述漢江水資源管理現(xiàn)存的四個主要問題,后兩個問題需要更高強度的教育以及激勵機制來改善,前兩問題可概括為“整合不力”。管理的分散以及資源利用的不均衡,這種問題在信息技術領域同樣存在,解決方案同時在蓬勃發(fā)展之中,即所謂的云計算。如今GIS技術已逐漸網絡化,形成一種新興的技術-WebGIS技術,這一技術在水利行業(yè)的應用得到迅速發(fā)展,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基于WebGIS建立起自己的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tǒng)。然而進入大數(shù)據(jù)時代之后,已不能滿足于傳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對結構型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應用,面對的是更大量的、更多非結構化的數(shù)據(jù),比如水資源信息中日漸豐富的圖像、文字、監(jiān)控錄像等新型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必定比傳統(tǒng)關系型數(shù)據(jù)庫能夠容納的信息更多、更有價值,但同時處理起來也更有難度。為收集這些數(shù)據(jù),需要運用云計算的思想建立數(shù)據(jù)庫,比如韓冬提出的通過Google公有云、ArcGIS私有云,以及在Flex客戶端實現(xiàn)的公有云與私有云的融合建立云端數(shù)據(jù)庫,從而實現(xiàn)跨地域、跨空間的水資源數(shù)據(jù)云端共享。為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需要足夠的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而云計算中的計算能力共享即發(fā)揮作用。其作用原理用12306訂票網站來解釋,春運期間訂票業(yè)務激增,但平常時段又顯得冷清許多,如果計算能力太小,容易造成春運期間網站癱瘓,計算能力如按照春運業(yè)務量設計,又造成大段時間資源浪費,這時就需要云思想發(fā)揮作用,在高峰期租借其他行業(yè)服務器閑置的計算資源應付大量涌入的業(yè)務,在低峰期依靠自身的服務器完成業(yè)務清算。而水資源系統(tǒng)中的數(shù)據(jù)處理同樣可以采用這種做法,隨著河流狀況的變動,在數(shù)據(jù)高峰到來之際從云端租入更多的計算資源,而在數(shù)據(jù)流入較為平緩的時候,租出計算資源以節(jié)約成本。

篇5

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就是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則的支配下,國家制定的有關基礎教育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制定的有關基礎教育法規(guī)、政策,都要體現(xiàn)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基本思想,不同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學校之間、群體之間的基礎教育資源,必須均衡配置;各級學校和教育機構,在具體教育活動和教學活動中,要為每一個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發(fā)展機會。從教育資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設施,包括生均教育經費、校舍、教學實驗儀器設備等的配置,教育的“軟件”,包括教師、圖書資料等的配置是否均衡;從教育目標看,包括學生能否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均衡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從教育的功能看,是指教育所培養(yǎng)的勞動力,在總量和結構上,是否與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

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均衡”,即:入學權利和入學機會實現(xiàn)均等發(fā)展,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讀的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學生,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機會;區(qū)域間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即在省域之間、市域之間、縣域之間、鄉(xiāng)域之間統(tǒng)籌規(guī)劃;城鄉(xiāng)間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校際間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包括學校布局和規(guī)模均衡合理,教育經費投入、學校設備設施、師資配備、生均教育資源、學生生源的均衡等多方面;學生間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包括校內各班級在設施、師資、生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均衡;不同類別、不同級別教育間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包括基礎教育內部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均衡發(fā)展,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均衡發(fā)展;教育質量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水平和效果的均衡;教育結果在學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間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基礎是學校的均衡發(fā)展,因為學校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實施機構。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

二、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需要堅持哪些基本的發(fā)展觀

1.責任觀。教育均衡發(fā)展首先是政府責任:一方面,教育均衡發(fā)展,應該成為政府發(fā)展教育,特別是實施義務教育的指導思想;另一方面,政府推進教育發(fā)展的主要職責是為教育,特別是為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提供均衡的辦學條件,在資源配置、政策制定以及宏觀調控等行政決策中,要體現(xiàn)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思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要為社會和教育發(fā)展建立一個公平規(guī)則,因為教育均衡是公民的基本教育權利保障和教育政策價值取向演變的必然趨勢。教育均衡的實質是,政府作為控制社會運行的中樞與公共資源分配的主體,對全區(qū)域內的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確保受教育群體和個體的權利平等。政府應辦好每一所學校,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相對平等的教育條件。

2.過程觀。教育均衡發(fā)展是一種發(fā)展目標,更是一種教育發(fā)展過程;教育均衡發(fā)展是教育發(fā)展的目的,更是一種促進教育發(fā)展的途徑。均衡發(fā)展本身不是目的,其本質目標是追求一種理想、公平、高效、優(yōu)質的教育狀態(tài)。教育均衡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動態(tài)的、辯證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教育均衡作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相對的、具體的、發(fā)展的,絕對的教育均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均衡發(fā)展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是相對的均衡發(fā)展。每一個時期,由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育均衡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教育均衡發(fā)展是一個由“均衡——不均衡——均衡”,不斷地螺旋式上升的循環(huán)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教育均衡發(fā)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平均發(fā)展、均等發(fā)展,它更加強調的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均衡發(fā)展的過程,是整體辦學條件和水平提升的過程,這種過程是不均衡逐漸走向均衡,然后均衡再次被更高一級的發(fā)展需求打破,出現(xiàn)新的不均衡,并在更高層次上再次從不均衡走向均衡。

3.公平觀。教育均衡發(fā)展是一種新型教育發(fā)展觀,其實質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追求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是指政府提供給每個孩子的學習條件、權利、機會是平等的。保證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所必需的校舍、設備、師資等基本條件,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是讓全體適齡兒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體現(xiàn),也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均衡的目標是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相對均衡,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礎。

4.人本觀。教育均衡發(fā)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教育發(fā)展觀,促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xù)健康協(xié)調發(fā)展。以受教育者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從受教育者的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努力創(chuàng)造相對均衡的受教育機會,不斷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教育質量,力求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均等地獲得自身發(fā)展所需的優(yōu)質教育。

三、教育均衡發(fā)展具有哪些階段性特點

教育均衡發(fā)展必須把握特點不同對待。教育均衡發(fā)展特別是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可分為四個階段:(1)低水平均衡階段,也就是普及義務教育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讓每一個適齡兒童,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均等的受教育機會。(2)初級均衡階段,這個階段主要以追求教育資源合理均衡配置為目的,具體體現(xiàn)為公民就學平等和受教育條件的均等。(3)高級均衡階段,這個階段深化學校教育改革,加強學校教育內部建設,追求教育質量的均等,辦出學校特色,讓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學習潛能。(4)高水平均衡階段,教育資源極大豐富,不同受教育群體之間的差別極大縮小,每一個學生都能接受相對均等的教育,都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學習潛能、獲得學業(yè)成功。目前,我國東部有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已基本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進入了我們所說的初級教育均衡階段,有的正在努力向高級的教育均衡階段邁進,而廣大中西部地區(qū),已經或正在進行“兩基”攻堅,尚處于低水平均衡階段,還需要國家加大支持的力度。這時,在整體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還面臨困難的情況下,區(qū)域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應當成為重要的政策選擇。

任何教育都存在精英教育、大眾化教育、普及教育三個發(fā)展過程、三個發(fā)展階段。就基礎教育而言,我國已經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從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看,比較容易的階段是普及階段,從大眾化階段向普及階段邁進并基本實現(xiàn)普及的階段目標是實現(xiàn)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最好時期。而實現(xiàn)了普及,進入鞏固提高的階段后,由于一些經濟條件較好、辦學條件較好的地方和學校又會有新的發(fā)展愿望、要求和發(fā)展提高的趨勢,這時,在普及階段大大縮小了的教育差距就會重新出現(xiàn)新的擴大的趨勢。因此,在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過程中,要把握好不同階段的特點,進而采取不同的對策。

四、教育均衡發(fā)展需要面對哪些實際問題

1.難點問題。(1)公平與效益。如果完全只從公平角度出發(fā)去制定和實行有關政策,就必然會喪失教育效益,也是有許多弊端的。近年來,韓國、日本等國家就發(fā)現(xiàn),他們在推行“平準化”政策后,義務教育逐步喪失了效率。中國的地區(qū)發(fā)展非常不平衡,籠統(tǒng)地講義務教育資源均衡,是沒有意義的。合理和可行的策略應該是,在經濟發(fā)展水平近似的區(qū)域內,努力追求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我們強調社會公平,不會回到傳統(tǒng)體制固有的平均主義,進一步重視社會公平,在效率與公平關系上加大公平的分量,是當前社會關心的問題。如何處理好公平與效益的關系,是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難點。(2)示范性學校建設與教育均衡發(fā)展。我國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嚴重短缺,從教育管理的角度看,要推動教育發(fā)展,既要抓一些示范性學校,又要抓一些示范性學科,從而帶動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示范性學校發(fā)展起來之后,必然導致學校之間新的不均衡。因此,如何處理好示范性學校發(fā)展與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關系,也是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難點。

2.關鍵問題。(1)學校辦學特色與教育均衡發(fā)展。辦學要均衡,更要有特色。如何在實現(xiàn)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基礎上,面對學校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形成更多的能夠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需要的特色學校;如何處理好學校辦學特色與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關系,是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關鍵。(2)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教育均衡發(fā)展。如何在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思想指導下,通過建立相互競爭機制,不斷激活學校向更高水平的均衡階段發(fā)展,是教育均衡的關鍵所在。因為只有在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才能帶動高質量高水平的均衡。要使均衡不斷向深度、廣度和高水平階段拓展,必須抓住教師隊伍這個核心,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激發(fā)教師和校長的職業(yè)活力、專業(yè)創(chuàng)造力和教育教學熱情;必須通過引入競爭機制,不斷增強學校的發(fā)展動力、活力,激勵學校之間、區(qū)域之間向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目標發(fā)展。(3)弱勢群體教育與教育均衡發(fā)展。弱勢群體教育包括經濟困難家庭子女的教育、殘疾兒童少年的特殊教育、一些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等。弱勢群體教育是教育均衡的難點,也是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關鍵。

3.認識問題。(1)均衡發(fā)展不是限制發(fā)展,而是共同發(fā)展,分類發(fā)展。均衡發(fā)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揚谷”式發(fā)展。發(fā)展是教育事業(yè)永恒的主題,沒有發(fā)展,就談不上均衡。落后地區(qū)、薄弱學校需要發(fā)展,發(fā)達地區(qū)、基礎好的學校同樣需要發(fā)展。均衡發(fā)展不是限制或削弱發(fā)達地區(qū)、優(yōu)質學校和強勢群體的發(fā)展,而是要在均衡發(fā)展思想指導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礎薄弱地區(qū)、薄弱學校、弱勢群體,特別是農村教育和農村學校加快發(fā)展,進而把基礎教育辦成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不斷實現(xiàn)高位均衡。均衡發(fā)展決不是教育的平均主義,不是把高水平的教育拉下來,而是要根據(jù)不同區(qū)域的實際情況,分區(qū)規(guī)劃、分步實施、分類發(fā)展。(2)均衡發(fā)展不是劃一發(fā)展,而是特色發(fā)展。均衡發(fā)展不是一種模式、不是“一刀切”,要鼓勵不同區(qū)域、不同學校、不同類型的教育,根據(jù)各自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發(fā)展道路,最終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特色發(fā)展、整體提升。教育個性化、辦學特色化,不僅是國際基礎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也是實現(xiàn)更高層次均衡發(fā)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因此,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相對均衡的情況下,要鼓勵學校辦出特色,為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留有個性發(fā)展的空間。(3)均衡發(fā)展不是短期發(fā)展、單一發(fā)展,而是持續(xù)發(fā)展、整體發(fā)展。教育發(fā)展不均衡有著長期、深刻的歷史原因,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有一個過程,促進教育均衡將是一個長期的、動態(tài)的、辯證的歷史過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是整體發(fā)展,當前最需要關注和最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均衡問題。只有把農村教育作為教育整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才能獲得真正的城鄉(xiāng)教育均衡和有效發(fā)展。要切實保障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權,同時關心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4)教育均衡不是同步化發(fā)展,而是要積極推進區(qū)域均衡發(fā)展。每一級政府管理所轄地區(qū),因歷史造成的教育差異,不可能立即解決。在鼓勵教育發(fā)展快的地區(qū)繼續(xù)快速發(fā)展的同時,要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后進地區(qū)加快發(fā)展。教育均衡不等于區(qū)域之間教育發(fā)展的同步化。(5)教育均衡不只是辦學水平的均衡。那種認為只要校際之間、區(qū)域之間的辦學條件、教學設施、師資力量處在同一水準上,就達到了教育均衡目標,是不科學的,忽視了學校內在發(fā)展機制的作用,忽視了學校之間、區(qū)域之間地域區(qū)位不同、歷史文化積淀有別、生源差異等方面的不均衡,以及辦學理念、管理水平之間不均衡。

五、警惕教育均衡發(fā)展中低水平和高水平陷阱

1.低水平教育均衡陷阱。“低水平均衡陷阱”描述的是,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情況下,人口增長與國民收入的持久均衡狀態(tài),該理論說明了發(fā)展中國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復輪回的現(xiàn)象。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須使人均收入增長率超過人口增長率。這一理論認為,貧困地區(qū)的農戶經濟,已經實現(xiàn)了一種在貧困狀態(tài)下的均衡。這是一種低水平的均衡狀態(tài),經濟學家稱之為“低水平均衡陷阱”。

如何打破這種“低水平均衡陷阱”,使之在更高層次上實現(xiàn)新的均衡呢?對此,“臨界最小努力”論認為,發(fā)展中國家要打破“貧困惡性循環(huán)”、“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困境,必須在經濟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實行大規(guī)模投資,使投資水平或投資率大到足以達到國民收入的增長超過人口增長、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的水平,從而產生一個“臨界最小努力”,以巨大的投資力量大力推動經濟沖破低水平均衡狀態(tài),以取得長期的持續(xù)增長。

借用這一理論,描述發(fā)展層次與發(fā)展規(guī)模之間的均衡關系。我們可以看出,由于我國教育發(fā)展層次不高,發(fā)展規(guī)模的擴張是在低層次上實現(xiàn)的,發(fā)展規(guī)模的擴張不僅掩蓋了發(fā)展的低層次性,而且進一步強化這種低層次性。這就陷入一個困局,越發(fā)展,原有的低層次特征越明顯。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同樣要注意“低水平均衡陷阱”問題。我國基礎教育這種低層次性的突出標志:一是大而不強,即教育大而不強,存在大量的薄弱學校;二是發(fā)展不均衡,區(qū)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學校之間存在很大差距;三是教育均衡發(fā)展層次不高,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基本上還處于普及教育的低水平或初級教育均衡發(fā)展階段;四是教育經費長期投入不足。

如果我國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長期投入不足,不能促使教育發(fā)展達到一定水平,就容易出現(xiàn)“低水平均衡陷阱”現(xiàn)象,使我國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發(fā)展處于低水平的均衡發(fā)展狀態(tài),僅滿足于受教育者權利和機會均等的“低水平均衡階段”。我們欣喜地看到,2005年12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實施,可以說是我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臨界努力”的重大舉措,也是努力促使我國義務教育教育發(fā)展達到一定水平,沖破低水平均衡狀態(tài)的重大舉措。

2.高水平教育均衡陷阱。“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論,解釋了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延遲的原因。艾爾溫認為,到傳統(tǒng)社會后期,中國經濟雖然在量上仍有重大增長,但缺乏質上的變化,出現(xiàn)此種情況的原因,既不是資本的不足或市場的限制,也不是政治上的阻礙,更不是大企業(yè)的缺乏或者短命,關鍵原因是隨著人口高度增長而形成了一種“高水平均衡陷阱”。在這種人口——經濟結構中,人口壓力通過兩條途徑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停滯:一是它吞食了小農維持家庭生計以外的剩余,使小農無法積累資本;另一方面,傳統(tǒng)方式的農業(yè)投入,達到了再增加便會導致邊際報酬遞減的極限,把傳統(tǒng)農業(yè)提高到了一個無法通過自身的力量來改變的水平。總之,這種經濟結構對新式投資和工業(yè)發(fā)展起了抑制作用。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論,揭示了人口的過度增長與由傳統(tǒng)農業(yè)向近代工業(yè)轉變的內在矛盾。

篇6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6-0146-1.5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是北派代表人呂叔湘的代表之作。全書僅六萬六千字,但在中國語言學史上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龔千炎認為“《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即回顧了過去,又展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它的出版,標志著一個新時期的開始,是新時期漢語語法研究的序幕。”朱林清認為《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是我國語法研究史上一本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極其重要的漢語理論著作。本文主要具體論述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的創(chuàng)見。

一、創(chuàng)見的提出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僅僅是數(shù)學上的或實驗上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呂叔湘先生主張“把口袋里的東西掏出來”,正如本文的宗旨是擺問題。全書一共99小節(jié),討論了90多方面的問題,每一小節(jié)的問題包括“擺出問題,羅列意見,爭論焦點,提出創(chuàng)見”。“問題擺出來了,有時候只提幾種看法加以比較;有時候提出自己的意見,也只是聊備一說,以供參考,其中也很少能說是作者的‘創(chuàng)見’”。

縱觀全書,作者的創(chuàng)見主要包括:1.短語詞的提出。把介乎詞和短語之間的東西,如“來不及”、“看中了”叫短語詞;把動形組合中間加進去表示可能性的“得”和“不”的,如“看得清”、“看不清”叫短語詞;把一般稱為簡稱的組合,如“語文”、“支書”也叫短語詞;將凝固短語,如“城鄉(xiāng)居民”“水陸交通”稱為短語詞。2.提出了語法分析的依據(jù)——“兩個半東西”:形態(tài)和功能是兩個,意義是半個,遇到三者不一致的時候,或結構可此可彼的時候,以形態(tài)為準。同時,又指出意義的重要地位,稱意義不失為一項重要的參考項。這種觀點在呂叔湘先生的《關于漢語詞類的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中也有體現(xiàn),“如果一種分類方法的結果,有跟詞義大有沖突的地方,準保不受歡迎。”3.靜態(tài)單位和動態(tài)單位的提出。語素、詞、短語(包括主謂短語)以及介乎詞和短語之間的短語詞是靜態(tài)單位,其中語素是基本單位;小句和句子是語言的動態(tài)單位,小句是基本單位。4.非謂形容詞的提出。把既不具備名詞的主要特征(做主語、賓語),又不具備謂詞即動詞和形容詞的主要特征(做謂語)的詞,稱為非謂形容詞。如單語素的:男、女;雙語素的:個別、共同;三語素的:多年生、無名記。5.將并列成分之間的關系分為加合(A和B)和交替(A或B)兩類。加合關系里邊又具體分為“加而不合”和“加并且合”兩種。如:老張和老李是山東人。(加而不合=老張是山東人。老李是山東人。)老張和老李是同鄉(xiāng)。(加并且合=老張和老李是同鄉(xiāng)。*老張是同鄉(xiāng)。*老李是同鄉(xiāng)。)6.區(qū)分隱含和省略。省略是經過添補的話是實際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補的詞語只有一種可能。如:“她買了兩本畫,我也買了一本。”一本省略的只能使畫,不能是其他的。隱含是可添補的詞語,但添補詞語不止一種可能的。如:“你一言我一語。”可填補為“你來一言,我來一語”或“你說一言,我說一語”。

此外,呂叔湘先生提出的創(chuàng)見還有:指代詞與指別詞區(qū)分;類前綴和類后綴的提出;始發(fā)句和后續(xù)句提出;主張將賓語改稱為補語;將動詞前后的介名短語都看作介系補語;建議把“是”字句中的“是”字叫前謂語;幾個單獨說的時候不像動詞,但在特殊格式里最恰當?shù)慕忉屖前阉鼈儺斪髦鷦釉~。如:“我也懶得去找她。”中的“懶得”;提出語法研究的最終目的:用有限的格式去說明繁簡多方、變化無窮的語句等等。

二、創(chuàng)見的理論溯源

‘創(chuàng)見’之所以能提出主要是由于以下兩點:第一、重視實際用例。“解決問題的途徑首先在于對實際用例反復的調查,事實擺的不夠,道理也就難于說清楚。”重視實際用例的務實之風是呂叔湘先生的一貫治學之道,例如:呂叔湘先生曾做過一個比喻:“你們說散錢和錢串子哪個重要呢?當然成串的錢最有用,可是如二者不可得兼,那么散錢雖然不便攜帶,撿起一個錢來,還有一個錢的用處,光有繩子,沒有錢,可毫無用處。”呂先生在這里把“散錢”比作語言事實,把“錢串子”比作理論,以此說明事實和理論的關系,并強調了調查語言事實的重要性。重視語言事實和實例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有多處體現(xiàn)。如:在解釋“離合詞”的時候,舉了“看書”、“打仗”“睡覺”等例子。這些詞都是單一的意義,不能分開來解釋。但是它們又都可以擴展,“看了半天書”、“看新書”、“書看完了”;“打了三年仗”、“打勝仗”、“睡了一兒覺”、“睡午覺”“覺睡夠了”。正是通過這些例子的分析,從而論證了這些例子“從詞匯角度看是詞,從語法角度看是短語”。胡繩院長在“慶祝呂叔湘先生九十年華誕學術討論會上稱贊‘呂老在語言學研究中十分重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特別是他經常寫一些普及性的文章,深入淺出,這是大學者不容易做到的’”。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兼收并蓄,作者在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上以傳統(tǒng)為主,但又不墨守成規(guī),不斷的吸收其他學派的觀點和方法。正如呂叔湘先生自己在引言中說的“下面談問題基本上還是在傳統(tǒng)語法的間架之內談,別的學派有可取之處也不排斥”。⑸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具體表現(xiàn)為1.在分析歧義的時候通過層次分析來說明,如“假如在這個時候不適當?shù)毓嗨┓剩蜁斐赏介L。”和“假如在這個時候不適當?shù)毓嗨┓剩蜁姑掴徱蛉狈I養(yǎng)而脫落。”中的“不適當?shù)毓嗨┓省币驅哟尾煌饬x不同,產生歧義,在分析這種問題時用層次分析法。2.呂叔湘先生認為“主語”和“賓語”不是互相對待的兩種成分,這是受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認為主語是相對于謂語而言的,賓語是相對于動詞而言的,不在一個平面上,也不在一個軸上,不能相提并論。3.在研究句子結構的復雜化和句子格式的多樣化時,吸收轉換生成語法,從零到整,從分析到綜合。如復雜句“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是由兩個單句“閏土心里有些事。”“我的朋友不知道某些事。”通過添枝加葉、局部發(fā)達、前后銜接綜合成的。

三、創(chuàng)見的目的與價值

創(chuàng)見的目的在于使讀者進行觀察和思考,是教學上的需要。張斌、胡裕樹兩位先生曾經說過,“什么是漢語語法的傳統(tǒng)?只需要簡單地回顧一下歷史,人們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的語法研究總是同語文教學有密切聯(lián)系著的。”在本書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為了不增加讀者的負擔,本文所用的術語,絕大多數(shù)都是現(xiàn)在通行的或者曾經有人用過的。2.考慮到有些讀者見了代號就不愛看,就沒有用代號。在《語法研究要避免的兩種傾向》上呂先生說的更明白,“使用符號是為了看起來醒目,說起來簡便,但是如果符號太多太長,變成長長的一串反而不醒目,不簡便了。”3.語法分析的最終目的:用有限的格式去說明繁簡多方,變化無盡的語句,這是為了教學的方便,也應該是對于學習的人的更為有用的工作。4.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漢語語法分析問題》語言生動活潑、風趣幽默。如:在說語法中有漸變現(xiàn)象,中間狀態(tài),但這不等于說一切都是渾然一體,前后左右全然分不清楚時,將其比喻為中高緯度地方不像赤道地方晝和夜的交替在頃刻之間,而是黎明和黃昏都比較長,但是不能就此說那里沒有晝和夜的區(qū)別。又如:在說語素的大小問題和異同問題時,將前一個說成是一根繩子切不切成兩段的問題,后一個是一根繩子掰不掰成兩股的問題。

綜上所訴,《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創(chuàng)見的提出是具有指導性和啟發(fā)性的。即使在漢語語法研究已相當深入、理論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今天,也是有一定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龔千炎.中國語言學史[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2]朱林清.漢語語法研究史[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

篇7

On the Sino-French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Comparison of French and Chinese Language

ZHANG Y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0)

Abstract Languag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n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he carrier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rench in the title, the meaning and origin of foreign language differenc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rench culture, and fully explain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parison of French and Chinese language; language

1 文化

“文化這個詞源于拉丁語“colere”。這個詞的第一要義便是培植、創(chuàng)造,即對土地的開墾和耕作;后來延伸到精神生活中;藝術、詩文、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歷史、政法、宗教等,都屬于文化概念的范疇”。①文化的傳播主要依靠語言文字進行,而語言的進步也正是文化發(fā)展歷程的寫照。一句話總結就是,文化是語言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語言是文化傳播的載體。

中法兩國的文化背景相差甚遠,所以兩國的語言也就自然體現(xiàn)出這種矛盾。本文通過對漢語和法語在稱謂、詞義等方面的詳細對比,從而進一步研究兩國在文化層次上的不同之處。

2 法漢語言中的稱謂差異

(1)親屬稱謂的社會化問題。在漢語中,為了表示尊敬或者親近,經常將親屬間的稱謂擴展到不是親屬的人中,將其社會化。例如,我們經常會稱呼周圍的鄰居“王奶奶”、“李伯伯”、“張大媽”等等。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親屬稱謂,在法語表達中基本上是很難見到的。在法國,對于不太熟悉的人,女士一般用Madame,而稱陌生男士就用Monsieur。即使是對和自己的父母同輩,甚至是祖輩的男士、女士亦稱Monsieur和Madame。這就像在中國稱呼“某某先生”和“某某女士”,在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中看來,這似乎就有些不守規(guī)矩。

(2)職務稱謂問題。為了尊重對方的職業(yè)或職務,中國人習慣于用職務+姓來稱呼別人。如,張院長,譚校長,劉老師,王司機等等。法國人見了這些稱謂,定會覺得非常好笑,在職業(yè)方面他們只保留了少數(shù)幾個傳統(tǒng)稱謂,如prsident, docteur, ministre等。

(3)中國特色稱謂。中國人常在熟人的姓氏前加上“老”和“小”來稱呼對方。如:老張、小李。其實這里的“老”和“小”并不能從字面來理解,認為它只指年齡差異,實際上它還包含了身份差異、地位差異、經驗差異等等。也許老張并不老,小李也不一定就很年輕。另外,中國人為了表示對長者的敬重,常稱其為:“張老”、“劉老”等。如果用法語直譯出來就是vieillard ZHANG、vieillard LI。這在法國卻絲毫沒有敬重的意思,反而因為法國人最忌諱別人說他老,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當然,在法語中也并沒有這樣的表達。②

從稱謂上就可以看出,法漢兩種語言體現(xiàn)出來兩國文化理念上就存在在分歧,中國人看重倫理關系;法國人看重個性自由。即中國人重“情”,法國人重“理”。這種分歧又突出的表現(xiàn)在了各種語言稱謂上。

3 法漢語言中的詞義差異

詞的概念意義是詞的基本意義,這種意義被收錄在詞典里,不和客觀世界的事物和現(xiàn)象發(fā)生直接的聯(lián)系。對概念意義的理解不會因人而異,但是,作為語言的基本“建筑材料”的詞,放在日常語言交際中使用就會發(fā)生不同的意義。③下面就從詞的風格意義、感情意義以及雙關意義來進行對比。

3.1 詞的風格意義

中國《詩經?衛(wèi)風》中寫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這是一首描寫美人的詩。譯成法語大致如下:Les mains comme les bourgeons tendres, la peau comme la graisse solide, le cou comme une larve de saperde, les dents comme des graines de gourde comestible, la tte comme une cigale et les sourcils comme un phalne……

法國人讀到這個譯文第一反應肯定是,這哪里是個美人,明明是個丑女。其實,這是中國古代審美以及詩歌風格融合后的產物,這種詩歌的風格意義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是一種需要細細品味的含蓄描述,而一向擁有直線性思維的法國人則很難體會其中奧妙。

3.2 詞的感情意義

“好”這個詞,從單個詞來看,它可以根據(jù)詞性翻譯成bien或者是bon。《紅樓夢》中,黛玉在臨終之前突然哀怨的叫著:“寶玉!寶玉!你好……”這個“好”字該如何理解?我們仍然可以簡單的直接將其翻譯為bien或者是bon嗎?應該不會有人一味采取直譯法,把這句話譯成 “BAOYU!BAOYU! Tu es bien ……”這個“好”字蘊含了黛玉太多欲言又止的細膩心思,法語中簡單的bon或bien都不能很好的表達出這種復雜的情感。

3.3 詞的雙關意義

所謂雙關,是指一個詞語同時表達出兩種不同的含義,這種現(xiàn)象在法漢兩種語言中都存在。但由于兩種文化背景不同,很多時候沒有讀到原文是無法理解一些詞語的雙關意義的。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④漢語中的 “晴”和“情”兩個字是同音異義字,當翻譯成法語時,我們卻很難找到合適的法語詞匯來翻譯這種雙關意義。

在法語中也有同樣的例子。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有一段話:Ah a, dit le fossoyeur, vous tes sonneur de cloches. Din don, din don; vous ne savez dire que a. Allez vous faire lanlaire .

譯文如下:挖墓穴的人說:“哦,還是這些,您簡直就是敲鐘人,叮咚叮咚的家伙,您就會說這些嗎?去去去,離我遠點。”

其實法語中的“Din don”連起來寫時,便成為dindon(蠢人)。如果從聲音上講,“叮咚”既是指鐘聲,又可聽為“愚蠢”。不過是雙關語的鋪墊。但是用漢語無法將兩個意思很貼切的同時表達出來,只好擇一棄一,然后用注釋的方式來解釋另一個含義:“蠢人”。⑤

同樣是雙關語,法語中的這個雙關語因為涉及到擬聲詞,并且雙關所指詞語一目了然,馬上就能明白作者的意圖。而中文中的那個雙關語,需要讀者仔細推敲,并結合上下文才能明白其中意味。

漢法語義的分歧要放到社會文化環(huán)境內加以區(qū)別。從法漢詞義的對比可以看出,法語多為音義詞,表達更形象、直接,;而中文多為意義詞,多用一些值得推敲和耐人尋味的詞,需要人去“意會”。即法國人思維是直線性思維,直接熱情,目的性強;而中國人思維則是曲線性思維,含蓄內斂,需要鋪墊。

4 結語

從法、漢兩種語言的對比就可以看出,不論是稱謂、詞義還是外來詞,兩者都有所差異,而這些差異正是兩個民族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xiàn)。可見文化因素是學習語言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要學好一門外語,就必須對所學語言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

注釋

①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② 方仁杰.法語社會語言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3.

篇8

2.教學理念過于陳舊

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發(fā)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從古代的私塾、書院到現(xiàn)在的高校,教學形式不斷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然而,作為一門古老的學問,其教育如若不能隨著經濟文化和現(xiàn)代的行事方式而適當變革,那么它就失去了其價值和意義。就現(xiàn)代而言,很多高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理念過于陳舊,與中學乃至小學的語文教學內容和目標并無實質性差別,基本上都是對文章的閱讀、背誦,對文言文、詩詞的閱讀背誦這類的強制性知識灌輸。這種強調被動接受的教學理念,不利于學生才情能力培養(yǎng),而且教學目標設定的滯后,對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也沒有太多益處。所以革新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目標,是發(fā)展?jié)h語言文學的重要任務。

3.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這種教學方式方法的單一,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對漢語言文學的不重視。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小學、初中的語文教學已經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模式,卻依然顯得單一和乏味。很多高校在對漢語言文學進行教學時,采取傳統(tǒng)的、如同以往教書先生般的單一講授和背誦的教學方式方法,不注重課堂的互動、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而在人才培養(yǎng)上,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和才情的培養(yǎng)也不是很重視。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對于漢語言文學的信息化發(fā)展以及學生才情的培養(yǎng)是十分不利的。

二、現(xiàn)代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發(fā)展及才情培養(yǎng)的建議

1.提高對漢語言文學教育創(chuàng)新的重視程度

提高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重視程度,關乎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優(yōu)良品德的培養(yǎng),關乎祖國下一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是不容忽視的。加強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重視,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講。首先,在教育政策上,加大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傾斜和重視。以政策和規(guī)范的形式將信息化發(fā)展和學生才情培養(yǎng)融入漢語言文學教育當中。比如,可以提高各個教學階段中漢語言文學在整體教育框架中的比重。在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要以提高學生才情為教學的重要任務,積極鼓勵各大高校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對有助于學生才情發(fā)展的教學創(chuàng)新予以獎勵和推廣,并在各類考試中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作為重要的考核標準。其次,在資金上,對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發(fā)展予以支持。相關部門可以為漢語言文學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努力構建有利于漢語言文學發(fā)展和傳播的媒介。通過對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的調研和發(fā)展,開拓出符合當前主流意識的漢語言文學之路。

2.更新教學理念,與社會發(fā)展相協(xié)調

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已經不適合當前文化經濟發(fā)展的節(jié)奏,亟須對其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強調對各類文章和古文學的背誦以及“模式化”的賞析,以應付考試。這種模式化的教學理念與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不相符的,是亟須改變的。對于漢語言文學教學理念的革新,筆者認為,主要應該集中在以提高學生才情、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高其實踐能力、豐富漢語言文學應用這幾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在保證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我國語言文化、文學內涵的基礎上,側重于對其文學素養(yǎng)和以后應對就業(yè)所具備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篇9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2-0059-02

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奠定了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其所創(chuàng)經方將理、法、方、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的學術體系。《傷寒論》創(chuàng)立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其中溫法即溫扶陽氣之法,是《傷寒論》整個治療法則中始終貫穿的基本精神。體現(xiàn)了《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重視人體陽氣的重要思想。

我國著名中醫(yī)學家、教育家、現(xiàn)代經方大家吳佩衡(筆者外祖父),畢生研究《傷寒論》,十分尊崇《傷寒論》“溫陽扶氣”的治療大法,對陽虛陰寒證的治療經驗豐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吳氏學術流派。他臨床上擅用仲景諸方,對四逆輩諸方應用嫻熟,對附子的應用獨具特色,爐火純青。他認為附子強心而暖腎水,回陽生津而固腎氣。

筆者受其學術思想熏陶、影響,在三十多年的臨床工作中,對一些陽虛陰寒患者運用溫扶陽氣法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舉例如下。

1、心痹(風濕性心臟病)

張某,女46歲,于1977年3月17日初診。主訴:下肢關節(jié)疼痛10余年,近來疼痛加重,臥床不起2年。現(xiàn)病史:患風心病并發(fā)心衰14年,于1975年6月在市某醫(yī)院行“左徑二尖瓣擴張術”,瓣口從1cm擴至3cm,瓣型為膈膜增厚型。既往患者大約每半年風濕活動1次,下肢關節(jié)痛甚,臥床半月至1月即緩解起床,自術后2年以來,每1~2月風濕即活動1次,故一直臥床近2年。初診見患者極度惡風畏寒,稍一受驚即感冒或引起風濕活動。現(xiàn)臥床,膝關節(jié)酸痛,髖關節(jié)劇痛,面瘦無華,兩顴暗紅,唇紫、目光無神,語音低微,四肢涼,出汗。起坐時即心悸、氣喘、頭昏、寒顫。脈微細而結,舌淡暗,苔白膩。實驗室檢查:抗“O”625單位,血沉30mm/h,白細胞2.4×109/L。辨證屬心陽虛衰,寒濕內盛之心痹,以甘草附子湯加獨活、茯苓、苡仁扶陽祛寒,化濕行痹。二診:上方服6劑后,下肢疼痛稍減,但仍氣喘心悸,肢重而涼,神倦。脈仍微細而結,舌淡晦苔白。此為心腎陽虛,寒濕浸。治以溫扶心腎,祛寒除濕。以真武湯加味:附片60g(先煎2h),茯苓、白術、桂枝、蒼術各15g,杭芍、獨活、寄生各12g,細辛6g,生姜3片。連進6劑后各癥漸減,守法續(xù)診半年余,患者下肢疼痛減輕,心悸氣喘等癥大減,已可起床活動,緩步外出行走,并可到公園游玩。隨訪4年,患者風濕發(fā)作緩解,能自主行動,生活自理。

按:此患者下肢關節(jié)痛痹日久,病邪入里而病及于心,1~2月風濕即活動1次,病情極嚴重。二診以真武湯加味溫扶心腎,祛寒除濕連服取效。連續(xù)服藥半年后,患者風濕發(fā)作時間延長至1年1次,且癥狀較輕。證明仲景溫扶陽氣法對本病亦有效。

2、痹證(冠心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

王某,女,76歲,于2006年2月20日初診。主訴:患“冠心病”及“風濕性關節(jié)炎"30余年。今年春節(jié)隨家人到海南旅游,氣候炎熱,烈日當空,連續(xù)2日在海邊赤腳游玩。回昆明后當晚沐浴受涼,次日感冒伴冠心病發(fā)作,且雙腿腫痛。刻診:臥床,胸悶心前區(qū)刺痛,頭痛咳嗽,踝部至大腿浮腫,陣陣作痛。蓋厚被仍感惡寒,體溫38.5℃,脈浮緊,重取無力,舌晦暗苔白膩。辨證表寒內濕,寒濕搏結。以杏蘇飲加蘇條參、桂枝。服后夜間出汗較多,雖頭已不痛,咳嗽減輕,但徹夜下肢疼痛。次日二診:身困重,雙腿已腫至腹股溝下,劇痛難忍,且胸悶心慌,仍惡寒,體溫39.2℃,脈沉濡,舌質青,苔白膩。細思,昨日急于解表,未扶固心陽。當扶陽宣痹,散寒除濕,改用白術附子湯加味。附片60g(先煎2h),白術,桂枝,茯苓,防已各15g,苡仁30g,生姜10g,甘草6g。l劑后,胸悶,心慌緩解,雙腿腫消一半,痛減,解稀便2次,小便量多,體溫37.3℃。2劑后,腿痛大減,腫已消大半,體溫36.8℃。繼以上方加減,調理半月后,諸癥愈,已可到老年大學學習書法、繪畫。

按:該患者不但年事已高,患冠心病30余年,且此次風濕性關節(jié)炎極嚴重。初診未扶已虛之心陽,故未效而反增病勢,當屬誤治!后細審病機,診為心陽內虛,寒濕為痹,以扶陽宣痹主之,方取得滿意療效。此即《內經》“治病必求于本”之意。

3、陽脫癥(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

戚某,女,46歲,于1999年10月16日初診。主訴:于1994年診為“冠心病”,1996年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白細胞計數(shù)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心電圖提示后側壁廣泛心肌梗塞)。出院后邀筆者診治。患者因工作勞累,心絞痛發(fā)作頻繁。癥見患者極痛苦,手捂胸部,胸悶作痛、痛如刀絞。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十分恐懼,似瀕臨死亡。面色蒼白,目光無神,肢冷出汗,唇面發(fā)麻。問診中患者意識模糊,突然仆倒,對答無力,脈微欲絕。急煎回陽固脫,強心益氣之四逆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附片60g(先煎2h),干姜12g,桂枝、茯苓各15g,瓜蔞、石菖蒲、川芎各12g,薤白10g,甘草6g,藥煎好后,頻頻喂服。約20min后,手足轉溫,眼睛微睜。連服二、三盞,約30min后,各癥緩解,腹饑思食,吃半碗粥后安睡。后以溫陽扶正,溫通血脈之劑,連服1周,諸癥平,精神好轉,遂上班工作。

按:患者當時陽氣欲脫,已現(xiàn)衰脫之象。唯以回陽固脫,強心益氣可救;且宜盡快服藥,方可挽回生機。若遲疑延時,恐危殆難挽。

4、亡陽癥(大汗腺癌術后心力衰竭)

篇10

建立有效的,并按階段或期權后期評價風險投資項目的功效及風險指標體系,是防范交易中心引入風險投資項目引起風險的重要措施,針對風險投資的特殊性,最主要評價功效的指標為:期權價值波動率,未來現(xiàn)金流隱含風險率、投資成功回報率和被風險投資交易中心產值提升率。其最優(yōu)和最劣水平值。

3實證分析

本文選擇某交易中心的兩項風險投資項目,按照上述方法進行功效評價,由會計事務所審計提供的具體指標評價值見表2。以上I1和I2是逆指標,故用逆指標的功效正數(shù)模型式(6),而I3和I4為正指標,故用正指標功效正數(shù)模型式(5)來求di和diwi,而總功效函數(shù)D當采用變異函數(shù)法確定權重時,應用式(7)求D值,計算結果見表4。由表4可見,總功效值DBDA,B項目的功效排序第1,其投資回報率及產值提升率的功效值d3B,dAB均在0.09以上,比項目A高,但現(xiàn)金流風險率項目B高,d2B=0.9102。因此,在期權的看漲期、擴張期、成熟期都要減少現(xiàn)金流入的損失,要增加融資額度。

篇11

  文學在國外登堂入室,成為本國學術的一部分,得益及體現(xiàn)于相互關聯(lián)的兩個方面,其一,學者的專門化。“從前歐洲研究東方學的人,大半是‘海關上的客卿’、‘外交機關的通事翻譯’或‘傳教師’出身,本人既不是嚴格的科學家,也不是素來即有志研究東方學問,所以他們初期的著作,比較本國的學者,往往稍欠精確。

沙畹、伯希和之前甚至與之同時,“不少的西洋漢學家,每但以西洋的漢學為全個范域”,無視中國前賢及當代學者的成果。而巴黎學派諸大師的態(tài)度完全不同。伯希和認為:“中外漢學大師之造就,堪稱殊途而同歸,尤以清初康熙以來,經雍乾而至道光,名家輩出,觀其收獲,良足驚吾歐洲之人。此果何由,亦由理性之運用與批評之精密,足以制抑偏見成說。其達到真理之情形,實與西方學者同一方式”。因“心向既久”,不禁對繼承前輩學者的當代中國學人,也“寄有無限之敬重與希望” 。高本漢則責成自己追隨清代學者的開路工作,而把現(xiàn)代西方語言學方法應用于所整理過的材料。 傅斯年在高著《中國音韻學研究》中文版(商務印書館1940年)序言中說:“高本漢先生之成此大業(yè)固有其自得之方法,然其探討接受吾國音韻學家之結論,實其成功主因之一”。同時他還認真收集中國當代學術書刊,以追蹤中國同行的研究。

巴黎學派不滿于既有的四裔研究,鼓勵深入中國內部。當時歐洲漢學家的態(tài)度有二,一是將中國文明作為與印度、埃及、希臘羅馬文明并駕齊驅的世界文明之一,視為純粹學問的智的對象,以法國為代表;一是從本國的政治、貿易等實際利益出發(fā),英、德、俄為典型。 “研究中國古代之文化,而能實地接觸當今代表中國之人,此種幸運,絕非傾慕埃及或希臘者所可希冀。知有此幸運而能親來享受者,沙畹為第一人。”而伯希和“治中國學,有幾點絕不與多數(shù)西洋之治中國學者相同:第一、伯先生之目錄學知識真可驚人,舊的新的無所不知;第二、伯先生最敏于利用新見材料,如有此樣材料,他絕不漠視;第三、他最能了解中國學人之成績,而接受人”。有鑒于伯希和溝通中外,充分利用中國學人的成就,傅斯年呼吁中國學者“仿此典型,以擴充吾人之范圍”。

傳統(tǒng)人文學科尤其是歷史學,以文獻研究為主,輔以其他手段,目的仍在更好地通過文獻研究歷史。此一特征,中外一律,而中國尤為突出。因為中國有始終一貫的文字文化,保存?zhèn)鞑サ募夹g手段又相對發(fā)達,文獻的留存極為豐富廣泛。這不僅造成中國學術傳統(tǒng)中史學特盛的局面,而且竟能影響近代新興學科的引進發(fā)展。考古學長期以發(fā)現(xiàn)和印證文獻為要項,文化研究則多由文史哲學界兼祧,與歐美各國反差明顯,也令行內人莫名所以。 葛蘭言的趨新嘗試,同樣受此制約。當時“法蘭西史學界頗有欲以社會背景之研討代替舊派之著重個人心理之解釋者” ,葛氏因此想以歐洲封建社會為研究對象,后發(fā)現(xiàn)史料不足,才轉學中文,“因為中國文化乃世界文化中最古老并最富有連續(xù)性”,適宜此類課題。可見其問題意識來自法國本身的歷史研究個人心理解釋法已經發(fā)揮到極致。而歐洲漢學界包括成就最高的巴黎學派,只有極少數(shù)人開始進入中國文史學的“個人心理之解釋”階段,如沙畹對《史記》的看法。同時,葛蘭言所屬的法國社會學派的社會學并非一般而言,“反而與我們所叫做的民族學或文化人類學,頗為相近。”其“社會學分析法在骨子里,原是一種實際調查與田野研究的方法。” 葛氏曾主張以中國的鄉(xiāng)村文化為中心,并選擇受都市文化影響最少,最能保存舊日文化形態(tài)(如河南鄭州一帶)的一個鄉(xiāng)村為研究對象。如果照此而行,他得到公認的機會可能更大。后來即首先避開文獻的困擾,開創(chuàng)鄉(xiāng)土社會研究的先例,然后回頭再適應中國學術,結合文獻解釋皇權與紳權。

若論學術的高妙境界,則東西同理,所以古今中外學術之興替,與生理之傳承異,后來者未必居上。各領數(shù)百年的大師,往往照遠不照近,只能高山仰止,無法代代相繼,更不必說長江后浪,青勝于藍。其原因不在有人無人,而是那種天才本為不世出,正所謂一線單傳,不絕如縷,非人多勢眾所能彌補。但其所昭示的軌則,懸空而實在,雖時為社會動蕩所牽引,仍然萬變不離其宗,后來者不能不受此無形制約。

篇12

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又稱豬沙門氏菌病. 急性者為壞死性腸炎,有時發(fā)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給養(yǎng)豬業(yè)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同時給公共衛(wèi)生也帶來較大的危害。

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屬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仔豬生產的傳染病。臨診上多表現(xiàn)為敗血癥和腸炎,也可使懷孕母豬發(fā)生流產。堅持“預防為主”,不斷改革和強化仔豬副傷寒的預防措施,可以收到明顯的效果。

一、病原體

各國、各地分離的豬沙門氏菌病病原體血清型很不一致, 其中主要有豬霍亂沙門氏菌和豬傷寒沙門氏菌。 此外,鼠傷寒沙門氏菌、德爾俾沙門氏菌和腸炎沙門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的發(fā)生。

二、傳染源

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從糞便、尿液、乳汁以及流產的胎兒、胎衣及羊水等排出大量的病菌。本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還可以通過或人工授精等途徑發(fā)生感染。由于沙門氏菌的菌型很多,并且?guī)缀鯗匮獎游锞苁艿礁腥荆虼瞬【植济婧軓V,能從各種途徑傳入豬群。

二、癥狀

急性型(敗血型):仔豬發(fā)病初期多為急性,體溫升至 41 ℃ 以上,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喜藏于墊草內農業(yè)論文,寒顫,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瀉,排出淡黃色惡臭的稀糞,但有時不見腹瀉。在鼻端、耳、頸、腹部及四肢內側皮膚上出現(xiàn)紫斑,此時病豬迅速消瘦,行走不穩(wěn),呼吸困難,衰竭而死亡論文提綱怎么寫。病程 3~5 天,死亡居多。

慢性型:病豬主要癥狀是下痢,糞便呈粥狀或水樣,灰白、黃綠、黃褐、灰綠或污黑色,惡臭,有時混有血.液。嚴重時失禁,在吃食、躺臥、起立或行走時都可出現(xiàn)拉稀,使尾部及整個后軀粘污,有時便秘與下痢交替進行,有的病豬還發(fā)生肺炎、咳嗽和呼吸加快,體溫稍高或正常,后期食欲廢絕,喜喝污水。有的病豬皮膚上出現(xiàn)濕疹樣變化,由于長時間持續(xù)下痢,病豬日漸消瘦、衰弱,被毛粗亂無光,行走搖晃,最后衰竭而死,病程多在半個月以上,有的甚至長達 2 個月。不死的病豬生長發(fā)育停滯,成為“僵豬”。

三、病理變化

急性敗血型:體表皮膚有紫紅色斑,全身粘膜、漿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脾臟腫人,呈紫色,韌度增加,觸之如橡皮樣感覺,脾臟不軟化。有的腸系膜淋巴結呈條索樣腫大,切而潮紅,肝、腎充血和出血農業(yè)論文,胃腸粘膜卡他性炎。

慢性型:身體消瘦,有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在盲腸、結腸、回腸末段、粘膜上附有單個或彌漫性的灰黃色或黃褐色不易剝離的糠鼓樣癡狀物。腸系膜淋巴結呈索狀腫大,切面灰白色或干酷樣壞死。脾臟腫大,多數(shù)病例肝臟可見灰白色或灰黃色針尖、針頭至粟粒大的壞死灶。有時并發(fā)感染還出現(xiàn)肺炎、咳嗽等癥狀。

四、鑒別診斷

仔豬副傷寒與豬瘟很相似,有時難以區(qū)別,兩者不同之處是:豬瘟不論大小豬只均可發(fā)生,用豬瘟兔化弱毒苗免疫后則不再發(fā)生;而副傷寒只發(fā)生于 1~4 月齡仔豬,往往通過實質器官可分離到沙門氏菌。在癥狀及病理變化中,豬全身充血和出血較明顯,全身淋巴結邊緣出血似大理石樣,腎、膀膚有出血點,脾臟有出血性梗塞,慢性豬瘟有鈕扣狀潰瘍;而副傷寒則淋巴結成索狀腫大,脾腫大似橡皮樣,人腸腸壁增厚,出現(xiàn)大小不一的彌慢性潰瘍。在發(fā)病后,仔豬副傷寒及時應用抗生素及磺胺治療,能達到治愈目的;豬瘟則無法用抗生素治療。

五、防治措施

堅持自繁自養(yǎng)的原則,防止傳染源傳入,加強飼養(yǎng)管理,消除發(fā)病誘因,對水、飼料等應嚴格按照獸醫(yī)衛(wèi)生規(guī)定管理。病豬和病死豬均不可宰食,以免污染環(huán)境并引起食物中毒。 被病菌污染的場地要全面徹底地消毒。

1、免疫接種

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多價副傷寒滅活菌苗和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菌苗,后者以氫氧化鋁作佐劑,其免疫效果優(yōu)于前者。現(xiàn)在多用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菌苗口服或肌肉注射。 出生后1 個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豬均可使用。 本菌苗注射免疫時,有些豬只可能出現(xiàn)較大的反應。口服免疫時,應空腹喂苗,使每頭豬均能吃到足夠的菌苗, 菌苗的稀釋和拌法要按規(guī)定執(zhí)行,以免失效論文提綱怎么寫。 如用本群或當?shù)胤蛛x的菌株制成的自家滅活菌苗,其免疫效果更好。

2、發(fā)病后處理措施

⑴隔離病豬,及時治療。呋喃唑酮(痢特靈)、氯霉素、磺胺類藥物,均可用于治療。無論采用何法,都必須堅持改善飼養(yǎng)管理及衛(wèi)生條件相結合,才能收到滿意效果。

⑵圈舍要定期清掃、消毒,特別是飼槽要經常刷洗干凈。糞便堆積發(fā)酵后利用。

⑶根據(jù)發(fā)病當時疫情的具本情況,必要時農業(yè)論文,對假定健康豬可在飼料中加入痢特靈或抗生素飼料進行預防。

⑷死豬應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發(fā)生中毒事故。

3、藥物治療

大批發(fā)病時,最好將分離的菌株作藥敏試驗,以選擇最有效的藥物。

⑴抗菌素療法的首選藥為氯霉素,其次為土霉素和新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每天每千克體重60~100 毫克, 或新霉素每天每千克體重10~15 毫克,分2~3 次口服,連續(xù)用藥4~6 天,其后劑量減半,繼續(xù)用藥7 天。

篇13

目前,參與式教學方法是國際上普遍推崇的一種教學方式,廣泛應用于教學、培訓和研討中。參與式教學法(ParticipatoryTeachingMethod)起源于20世紀50-60年代的英國,“參與式”是英國社會學家在國外開展國際援研究時總結出來的一套社會學理論,即只有當?shù)氐娜藗冏畲笙薅鹊貐⑴c到援助項目中,援助項目才能取得成功。此理論爭相被教育工作者引進教育教學領域中,逐漸形成參與式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強調學習者的廣泛參與,實踐與他人平等對話、交往、合作及創(chuàng)造,特別強調在“主動學”、“做中學”、“體驗中學”、“學中合作與創(chuàng)造”。從詞源學上講,名詞“參與”(Participatory)的詞源是由動詞“參與”(participate)+名詞后綴-ory組成,1833年開始通用。“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democracy)1965年被證實開始使用,這個術語來自學生的抗議。因此,“參與”(participate)成為人的自由、平等與和諧的表征。參與式教學法首先涉及人的問題。參與式教學法是學生感性認知、主動合作、交流和對話、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教學理念,“一旦他們進行了合作,他們的目標也就與別人的目標一致起來。”參與式教學法要求教者以人本主義的生命平等觀,引導學者發(fā)現(xiàn)成功的途徑,提高學者的批判意識,發(fā)展學者的自主堅強能力,幫助學者實現(xiàn)自我價值;學者在平等的合作豐富個人日常生活體驗,產生新思想。此外,參與式教學法還給學者帶來與他人交流的愉悅,引發(fā)他們對他人的關愛和關注,促進其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因此,凡是能夠最大限度讓參與者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來,任何有效的方法都可視作參與式教學方法。

三、參與式教學法的哲學基本問題

參與就是教與學的主體主動地走入、介入、投入、融入在交往、行動、思考、體驗與創(chuàng)造的狀態(tài)之中,參與始終滲透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因此,參與式教學法涵蓋的哲學基本問題主要有五個層面。

1.感性問題。

感性即感性的人的活動,表示知覺到和感覺到。德國哲學家康德將人的認識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階段,馬克思認為人是感性的存在,在感性的活動中確證自己的存在,學習就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所以,教學的起點始于人的感性活動,最終達成改造世界的目的。現(xiàn)行教學方法大多有些本末倒置,參與式教學方法就是要將“倒立”的教學理念再“倒立”回去。

2.主體性問題。

現(xiàn)代哲學回歸到人本身,關注人的身體與生活世界,尋求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主體性原本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用語,所指的是“具有堅強的主體性格的自由自在的(盡管只是形式地)個性,”其形式是獨立自足的,這種獨立自足只能實現(xiàn)在個性與普遍性的統(tǒng)一之中。因此,主體性問題即包括個體,也包括群體。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不僅指涉教師,更指向學生。縱觀中國教育史,從最初以學生群體為重心,到教師的個體淹沒了學生的個體,不僅是教育的失敗,而且是人性的回落,即包括教育如何關注師生關系的問題,又包括教師怎樣看待學生的問題,是否將學生看作是與教師一樣的、平等的、自自的人的問題。無可質疑,學生與教師都是教育教學的主體。

3.身體的實踐問題。

人本主義注重人的發(fā)展,強調人的身體也是學習的載體,學習不僅需要大腦思考,首先需要身體的參與。因此,參與式教學法首先關注的是教育主體的身體問題,保證自由平等的實踐活動得以真正展開,“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積極的身體參與能夠給學習者更多的創(chuàng)造空間,讓他們主動探索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像中國傳統(tǒng)教學那樣完全忽視學習者的身體,將學習者的所有時間和空間都填滿,最終使學習者成為“北京烤鴨”。

4.對話問題。

參與式教學中,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往和對話關系應存在于教學活動的一切方面,使教與學筑成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而不是對立、強權的關系,主要涉及對話與交往的合法有效性問題。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將教育分為經院式、師徒式與蘇格拉底式,“從教育的意義上看,教師和學生處于一個平等地位。教學雙方均自由地思索,沒有固定的教育方式,只能通過無止境的追問而感到自己對絕對真理竟一無所知。因此,教師激發(fā)學生對探索求知的責任感,并加強這種責任感。這是蘇格拉底的‘催產式’的教育原則。”這種教育原則的前提源于對話,只有在對話交往中真正的學習才會發(fā)生,“人生于社會之中,這是人的宿命。現(xiàn)在,人們之間的交往,除了主人與奴隸的關系外,更主要的是基于一切人的利益考慮。平等主體間的交往只能基于這樣的理解:平等地關注所有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