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yōu)槟砹?3篇高中政治經濟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新課標要求高中政治的課堂教學不僅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結合在一起,還要注重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提高。高中政治對學生德育的發(fā)展一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高中政治的課程內容,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哲學,都與現實社會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所以在課堂上要體現時展的特色,對學習的理論知識能夠學以致用。高中政治課還要立足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發(fā)展需求,科學理論知識要與實踐經驗相結合,還要充分發(fā)揮政治課的教育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傳播積極的正能量。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高中政治教學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教師也開始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是還是有很多偏離了新課標的要求或是很多改變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深入理解新課標的要求。本文首先立足于新課標的要求,分析高中政治教學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1.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新課標要求政治教育要達到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但是在高考的壓力之下,很多的政治課程還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就是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當然這種教育現象與高考的大背景是分不開的,也與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不深有關。
1.2 學生對政治學科的學習興趣不高。政治這一科目本身是文科科目,可能大家認為文科科目的主要任務就是背誦,所以只要在臨考試之前突擊背誦一下就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有了這樣的觀念,學生在課堂上就不會認真聽課,課后也不會花時間去預習、復習,如果教師的課堂氛圍比較死板、沉悶,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更低,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1.3 與社會實踐的聯系不深。政治課其實與社會現實的聯系非常深,很多社會現象、社會熱點、國家政策、國際事件等等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長時間以一種封閉的狀態(tài)學習,兩耳不聞窗外事,那就會限制學生的眼界。如果僅僅考慮高考的題目分數,也應該讓學生多多了解事實,因為現在的高考題很多立足于社會熱點。當然我們的高中政治教學不能僅僅考慮高考分數,還應該有大局觀念,為了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而努力,培養(yǎng)學生做一個熱心人,見聞廣博的人。
新課標的推行對高中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高中政治課堂也像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面對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其實要想從根本上改善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從觀念上改變對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育人,不是為了所謂的分數,如果目標錯了,再怎么努力也很難培養(yǎng)出真正的人才。
2.針對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2.1 轉變觀念,堅持"三位一體"。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實行"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策略,認為只要把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把需要記憶的知識記牢就可以,但是教師忽略了學生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時時指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在遇到比較難以理解的知識時,要用生動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語言讓學生首先理解所要學習的概念;在學習與國家政策、社會環(huán)境、科技進步等相關的知識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但是在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不要講很多的大道理,學生對這些大道理并不容易接受,德育教育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己的生活,愛自己身邊的人,有積極的能量去面對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見大,循序漸進,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
篇2
筆者在近幾年的政治經濟學講授中,深感教學的困難,具體表現在:(1)在教學中煞費苦心地強調政治經濟學學科的重要性,反復講解重點概念,基本原理,學生仍是不理解,學生學習興趣喪失。(2)政治經濟學教學的長期道德說教,尤其是社會主義部分,使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是既講政治,又講經濟,而學生普遍對政治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厭煩。筆者就曾經遇到有學生一學期學下來仍認為學的是政治。(3)學生課堂聽課積極性不高,為得學分而學。(4)學完后不知道如何運用理論,考試死記硬背,考完忘完。這些情況使得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程尤為不好講,形成“教師不好講,學生不愛聽”,最后教師和學生都在應付的局面。
2原因分析
2.1政治經濟學的部分原理與高中政治重合,學生學習不感興趣政治經濟學的部分基本原理與高中政治重合,學生認為再重新學習一遍意義不大,自然提不起興趣。而且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又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學期,學生入校接受的都是如英語、思想政治,數學等的基礎教育,也容易使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就是單純的一門政治理論課。而對政治的學習,學生普遍不感興趣。
2.2課程內容過于抽象、理論,不容易理解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抽象程度很高的學科,學生學習這門課普遍感到困難的是內容抽象、深奧,基本范疇多而且含義豐富,難以迅速掌握不同范疇之間的有機聯系和細微區(qū)別;也很難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感知某些概念,感覺理論與自己很遙遠。最后是雖然認真學了,但效果不好,久而久之產生了厭學。
2.3教師創(chuàng)新意識不夠,教學方式單一,制約學生興趣提高長期以來,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弱,教學方式單一,主要就是教師靜態(tài)地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而廣泛運用于管理學等課程教學中的案例分析、討論等方法在政治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相對薄弱。教師認為只要向學生灌輸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學生就能夠把它自覺地運用于實踐中。所以雖然課前教師做了大量的備課準備,但課堂氣氛仍是死氣沉沉,調不起學生的興趣。而當今國際經濟環(huán)境不斷發(fā)展變化,傳統(tǒng)的教學和學習模式不僅使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更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社會閱歷淺等后果。
2.4與現實生活聯系不強,對現實問題解釋力不夠主要體現在:第一,在馬克思所處的年代,階級斗爭矛盾較為尖銳,馬克思很強調階級斗爭。而現在敵對階級已基本消滅,再強調階級斗爭就顯得脫離實際了。第二,政治經濟學主要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宣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合理,社會主義制度必將戰(zhàn)勝資本主義制度。而現實是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倒退回資本主義,而原資本主義國家非但沒有滅亡,反而經濟高速發(fā)展,使得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產生了疑問。第三,由于市場化改革引發(fā)的道德疑問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動搖心理,這種心理也輻射到了政治經濟學上。在我們實際的經濟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私有制,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現象,那會不會存在有剝削,我們現有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不是馬恩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等等,使不少學生產生了質疑,也使政治經濟學中宣揚的大道理不能令人信服。第四,現實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比如美國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人民幣升值等學生關心的問題都沒有及時在教科書中反映,教材與實踐相比存在明顯滯后性。由于教材中不能完全解釋出現的眾多經濟現象和問題,使得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已經過時了。
2.5政治經濟學學科內容體系不夠成熟、完善與西方經濟學相比,政治經濟學學科內容體系不夠完善。西方經濟學以“經濟人”假設為基礎,運用邊際分析、均衡分析、實證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如何高效配置和使用資源展開研究,研究對象從個體到整個社會,體系條理清晰。而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較成熟,以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為基石,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抽象法、定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對經濟的本質問題進行研究。而社會主義部分內容體系很不完善,研究對象既有生產關系,也有基本經濟制度,既研究經濟運行,又研究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及出現的眾多新問題。研究方法什么好用用什么。研究的內容與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金融學等學科部分內容重合。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就是一個大拼盤,各個章節(jié)龐雜、零碎,學生學起來抓不住重點,主線不明確。
3解決對策
3.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政治經濟學法國重商主義學者蒙克萊田在1615年的《獻給國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次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在經濟學前面加“政治”,意指“社會結構”或“國家”,也就是說他所論述的經濟問題已經超出了家庭或莊園經濟的范圍,而是以整個國家或社會的經濟問題為研究對象。此后許多經濟家也都沿用了這一概念,不管是在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還是在馬克思看來“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通用的。所以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屬于經濟學范疇,不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當然,對于各個社會形態(tài)來說,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學研究與政治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上層建筑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同時還要弄清一個重要問題,傳統(tǒng)觀點認為政治經濟學包括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部分,而政治經濟學只包括資本主義部分。因為在馬克思那個時代還沒有社會主義,當然也不可能撰寫出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社會主義部分是在斯大林主持下編寫的。目前國內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社會主義部分是在前蘇聯教科書的影響下又加入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而形成的,所以不能一說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它的社會主義部分就認定其也是的。
3.2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案例教學法引入課堂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所以改革教學模式至關重要。筆者在改革中不斷探索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案例教學法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方法。而由于政治經濟學課程的特點不同于一般應用性課程,它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案例教學,所以要認真選取部分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比如在講價值決定時,讓學生分析“梵高的畫為什么那么值錢?”講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時,我們可以舉鐵路火車票價或電價的調整,近幾年我國房地產價格的走向,以及關系社會民生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農產品價格上漲等例子進行分析。講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局限性時,筆者結合當時網絡熱議的“蘿卜哥”由于蘿卜價高而大面積種植卻又遇上蘿卜爛市,賣不出去的事件來說明市場調節(jié)的盲目性、自發(fā)性和滯后性等特點,學生不僅由此輕松地掌握了理論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興趣。講虛擬經濟的發(fā)展作用時,可以舉例美國的次貸危機,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發(fā)展的危害。講勞動力商品時,結合理論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勞動力是不是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否與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矛盾等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案例教學的內容較為豐富,教學方式也可以靈活多樣。針對不同的案例特點和課程實際需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解重點難點時穿插借助案例進行解釋,也可以圍繞著某一問題開展案例討論或辯論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各抒己見,這樣不僅能引起師生互動,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最后還可以輔導學生以案例為基礎完成課程論文,提高其經濟論文的寫作能力。通過多種形式,使學生感到理論與實際是有密切聯系的,抽象的理論也變得不再枯燥,增強了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了其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深化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改變了其長期以來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純理論課程而厭學的態(tài)度。但是盡管案例教學有很多優(yōu)點,鑒于政治經濟學課程本身的特點,不可能像管理學、西方經濟學那樣以案例教學為主。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教學仍然應該是基礎和依據,案例教學是輔助,注重兩者的有機結合。#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