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藥學科技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于《圣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在《圣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這么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1]”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此術語后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借用這一名詞,美國社會學家哈里德•朱克曼在研究了1901至1972年美國培養出來的71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家庭出身后,提出了科學上的優勢積累理論[2]。馬太效應,提出了強者越強,弱者愈弱,一個人如果獲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會找到他頭上。
2.中國藥學會主辦期刊“馬太效應”的實證分析
在科技期刊辦刊過程中,是否也存在著這種優勢積累效應呢?本部分內容以中國藥學會主辦期刊為例,對中國藥學科技期刊的“馬太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
多指標綜合評價是科技期刊評價體系的一個基本趨勢,中國藥學會主辦期刊2009年的主要評價指標數值。1.中國天然藥物:影響因子1.152,五年影響因子1.289,即年指標0.147,基金論文比0.745,海外論文比0.049,被引率0.58,總被引頻次629;2.中國中藥雜志:影響因子1.072,五年影響因子1.28,即年指標0.081,基金論文比0.66,海外論文比0.018,被引率0.57,總被引頻次7920;3.藥學學報:影響因子1.017,五年影響因子1.122,即年指標0.134,基金論文比0.673,海外論文比0.032,被引率0.54,總被引頻次3874;4.中國藥學雜志:影響因子0.855,五年影響因子0.987,即年指標0.078,基金論文比0.495,海外論文比0.011,被引率0.5,總被引頻次5087;中草藥,中國藥物化學雜志,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中國海洋藥物,中國藥學(英文版),藥物流行病學雜志,中國臨床藥學雜志,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志,中國醫院藥學雜志,中國新藥雜志等雜志其影響因子都在0.522-0.772之間,總被引頻次在2995-8445之間。
中文核心期刊收錄、國際數據庫收錄、近年獲獎情況及2009年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中的雜志:中國藥學雜志,藥學學報,中國中藥雜志,中草藥,藥物評價研究,現代藥物與臨床,藥物分析雜志,中國醫院藥學雜志,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中國海洋藥物,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志,中國藥物化學雜志,中國新藥雜志,中國藥學(英文版),藥物流行病學雜志,藥物生物技術,中國天然藥物等。
在上述藥學期刊中,辦刊歷史最悠久的三種期刊分別為《藥學學報》、《中國藥學雜志》、《中國中藥雜志》,其辦刊歷史都達50余年?!端帉W學報》的2009影響因子、五年影響因子、即年指標、被引率分列19種藥學會期刊的第4,2,2,3位,《中國中藥雜志》的2009影響因子、五年影響因子、即年指標、被引率、總被引頻次分列19種藥學會期刊的第2,2,3,2,2位,這兩個期刊是中國藥學會主辦期刊獲得“2009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B類資助項目資助的期刊,它們不僅辦刊歷史悠久,辦刊實力雄厚,且入選多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多次獲獎,多次獲得科協精品科技期刊項目資助,被多家國際權威數據庫收錄。期刊的發展進入了穩定的良性循環階段,成為中國藥學科技期刊的龍頭老大,在藥學科技期刊界和中國藥學科研領域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而另一方面,辦刊時間最短的《中國天然藥物》,2009影響因子、五年影響因子、即年指標、被引率幾項指標都居藥學會期刊的第1位,成功入選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也成為“2009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的非資助類項目,國際數據庫收錄與期刊獲獎情況也名列前茅?!吨袊烊凰幬铩吩谳^短的時間內就克服了辦刊瓶頸,將“馬太效應”的積極影響帶到了辦刊實踐中,成為藥學會主辦的最具成長性、發展前景良好的年輕期刊。
綜合分析,發現中國藥學會主辦的藥學科技期刊的綜合狀況已經形成了明顯的馬太效應。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科學研究迅猛發展,科技期刊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數量上的不斷增長。學科范圍相近的多種期刊之間的競爭在所難免,競爭力強、影響力高、綜合實力強、辦刊歷史悠久、辦刊背景與實力雄厚的期刊明顯在影響因子、五年影響因子、即年指標、被引率、總被引頻次、獲獎情況、受資助情況、被權威數據庫收錄等方面占有優勢,誰先獲得優勢,誰就有可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3.科技期刊“馬太效應”的理論辨析
3.1 科技期刊稿源及作者的經濟學特征。所有的經濟疑問與問題都產生于稀缺性。在同一科學研究領域稿件作為一種資源,具備明顯的稀缺性特征;本領域研究人員,也就是作者源也具備稀缺性特征。稿源是凝結知識和信息資源的形式,在知識經濟時代,其性質遵循邊際效益遞增法則,因為知識和信息資源的積累具有正反饋的特性,所以稿源的壟斷形式能產生出更多的價值。同樣道理,對本領域優秀作者源的壟斷形式也能產生出更多的價值。對稿源和作者的競爭形成了科技期刊競爭的主要方面,優秀期刊能得到更多的優秀作者和稿件,反之亦然。
3.2 各個刊物的辦刊能力、環境、條件存在客觀的差異性。每個刊物的辦刊能力,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在客觀上存在很大的差異,辦刊條件上又存在主辦單位重視程度的差異,辦刊地點也存在科學研究水平的地域差異,這些客觀條件都影響了科技期刊的發展。在這些基礎條件上占優勢的期刊很容易受到“馬太效應”的積極影響,反之亦然。
3.3 造成科技期刊“馬太效應”的物質條件。在如今的大科學時代環境下,科技期刊的辦刊成本日益提高。高水平辦刊人才的需求、辦公設備的改進、印刷成本的上升、發行渠道的拓展等諸多方面都對辦刊資金提出了高于以前若干倍的需求。辦刊基礎及實力雄厚的期刊不僅能得到優良的聲譽和口碑,還能得到大量的資金資助,相反劣勢期刊的物質條件就差了很多,財富和資源集中在少數優秀期刊上,這就極大地強化了“馬太效應”。
3.4 中國現行科技期刊、學術評價體系。中國現行科技期刊評價體系、學術評價體系帶來的影響,使得權威期刊的機會更多。一方面,期刊評價體系的計算數值使得未受廣泛認可的藥學期刊由于較低的學術評價指標值,失去很多被資助、獲得獎勵的機會,這又進一步影響了期刊的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科研領域的學術評價標準又要求成果發表在影響因子較高或入選核心期刊的刊物上,這也使優秀稿件自然地流向本已經很優秀的科技期刊上,而那些影響力較低的科技期刊由于優秀稿源的匱乏,仍然陷在較低的學術評價指標中望洋興嘆。
4.科技期刊針對“馬太效應”的應對策略
4.1 借力“馬太效應”的積極作用??萍计诳谟袃瀯莸沫h節上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不斷創新,借助“馬太效應”擴大刊物的影響,利用現有的成功迎來更大的成功,在辦刊之道上不斷尋找新的機會和方式,改進辦刊模式,謀求跨越式發展。以《藥學學報》、《中國中藥雜志》為例,他們多年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項目資助,在辦刊經費、人才資源上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同時也就發展起了科技期刊的附屬產業,例如其期刊網站功能豐富、實現稿件OA,過刊查詢及網絡預出版都走在了同類期刊的前列。近期,這兩本期刊又被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收錄,在國際影響上又進一步。這些突出成績都可以說是“馬太效應”的積極影響,將優勢積累不斷的疊加。
4.2 消除“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劣勢期刊、辦刊時間較短的期刊應將刊物準確定位,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而掌握較多的稀缺要素,如優質稿件、優秀作者,是提升期刊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梢酝ㄟ^主動約稿,加強雜志宣傳,不收版面費等方式吸引優質稿源;進行特色欄目策劃和構建;變被動為主動,選擇他刊沒有的領域進行開發,突出特色。以《中國天然藥物》為例,該刊針對前沿熱點問題,約請行業內知名的專家撰寫綜述文章,構建了“思路與方法”欄目,提高了刊物的網絡下載量和引用量,提高了影響因子。《中國天然藥物》的“思路與方法”欄目在綜述性文章的構建中開辟了新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不失為創新辦刊思路的一個有效路徑,專家也把為本欄目撰稿作為代表學科前沿與學術水平的標尺及學術榮譽。
借助行業學會打造出的品牌效應為較劣勢期刊減低或消除“馬太效應”的負面作用。行業學會、協會也可以成為行業學術期刊發展的助推劑,成為行業學術期刊發展的依托,學會可以借助合力提升每一本刊物的發展空間。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在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截至2009年8月,中華醫學會主辦的醫學期刊已達122種,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經過百余年發展壯大,已形成學科分類合理、種類齊全的系列學術期刊群,被公認為國內學術水平最高、編輯出版質量最好、最具學術權威性的醫學期刊群體。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借助這一品牌效應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參考文獻
篇2
一以有機化學實驗為起點
培養本科生科研素質從以上參與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學生中,組建本科學生課外科研興趣小組,長期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科研實驗、資料查閱、實驗設計、學生課題申請、論文撰寫、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和考研輔導等一系列的提高學生科研素質為目的的活動。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在筆者所進行教改的2個實驗班中,實驗組有多達18名同學主動強烈要求進入教師的科研實驗室參與課外科研活動。由于學生的課余科研活性以不影響學習為前提,因此筆者隨后挑選了14名成績中等及以上的同學,分成了2組,在一年二期的時候分別進入了兩個不同實驗室。與筆者以往通過其它途徑所帶的課外興趣小組的學生相比,這些學生思想動機總體相對較端正,除了5個學生由于急功近利、功利思想較強等原因而中途流失外,其它學生一直踏踏實實,完成了多個環節的課外科研活性內容,堅持到大四完成畢業論文。在進入實驗室初期,這些學生跟著老師或不同研究生學習一些最基本的實驗技能,同時也參與研究生的文獻檢索、實驗設計、匯報等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鍛煉后,盡管有專業知識的限制,但是由于學生的主動積極進取學習,大部分同學已經掌握了所在實驗室的基本實驗技能,熟悉了所在實驗室專業中文期刊的檢索,也初步懂得了簡單實驗的研究方案、技術路線的設計。經過一年的培養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設計并進行了獨立的科研實驗。在二年二期的時候,利用前期實驗結果,指導學生撰寫并積極申報省、校級大學生創新科技計劃項目。課題完成時指導學生撰寫科研學術論文,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導學生參與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等競賽。以上完成的學生科研課題同時可以作為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由于科研課題在大三基本完成,因此,在大四時學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或者其它與就業相關的個性化活動中。通過三年多的課外科研活動及組隊參與挑戰杯作品競賽,學生的潛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培養增強了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動手操作和論文撰寫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也鍛煉提高了學生的自制力、毅力、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整體綜合素質較高。例如,首先組隊的兩組學生中先后申請并完成了三項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項目和多項校學生科研項目;同時也發表了學生第一作者的論文或會議論文3篇;其中一組學生的作品獲得了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由于畢業論文是幾年積累的結晶,這些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整體水平較高,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科畢業論文來自于教師科研成果的“拿來主義”。其次由于小團隊有自己的目標和信念,大部分同學都能夠至始至終堅持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充電,其中有3個同學從大學一年二期到三年二期暑假,每個寒暑假都能留在實驗室做實驗,每個寒暑假只休息兩周時間。再次,在所帶教的學生中,學生的學習成績總體不是特別好,只有一人次拿過一等獎學金,但由于綜合素質強,在研究生考試中脫穎而出,有5人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其中有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各一名(整個學院當年考取985學校研究生僅僅3名)。
二小結與重點
院校相比,由于一般院校藥學本科學生總體科研素質相比較弱,如何個性化的提高一般院校藥學本科生的科研素質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筆者通過小范圍的以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為基礎/起點培養一般院校藥學本科學生的科研素質的探索,能夠充分發掘出具有科研潛質的學生,并激發出了學生在科研方面的潛能,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能夠為一般院校藥學本科生進行科研“早教”提供一定的參考。
作者:吳建章 單位: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
篇3
一、前言
20世紀中葉,探究人類感知、思維信息處理過程及心智工作機制的認知科學,成為引起全世界科學家廣泛關注的新興研究門類,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70至80年代,為了更好地促進人類的學習,不少認知科學領域的研究者開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設計開發學習軟件,并發起“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1978年,美國西北大學特聘請關注這一領域的耶魯大學的尚克(Roger C.Sehank)成立學習科學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the Learning Science,ILS),此時,學習與技術的研究日漸深入。1991年1月,由尚克、柯林斯(Allan Collins)和奧托尼(Onony)等學者發起,《學習科學期刊》(the Journal《kamin Science)創刊,同年在西北大學的學習科學研究所召開了被尚克稱為學習科學的第一次國際會議Ⅲ,至此,經過不斷醞釀的學習科學正式誕生了。2002年,國際學習科學協會(ISLS)創辦,使得學習科學這一學術共同體日趨成熟,國內一些學習科學的研究機構紛紛成立。
而今,伴隨著腦科學研究的深入進展,特別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腦磁圖(MEG)、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fPET)等多種無創傷腦研究技術的問世,研究者可以對人腦高級功能進行諸多實證性的研究,不斷揭示著大腦的學習機制,這促使人類對學習是如何發生的追問從猜想走向科學。
索耶(Keith Sawyer,2006)在《劍橋學習科學手冊》的序言中做出如下界定:“學習科學是一個研究教與學的跨學科領域,學習科學家研究多種場景中的學習,不僅包括學校課堂中的正式學習,也包括發生在家庭中、工作中和同伴間的非正式學習”,而學習科學的目標則是“更好地理解學習的認知,過程和社會化過程以產生更有效的學習,并運用學習科學的知識來重新設計課堂和其他學習環境,從而使學習者進行深層學習”。本文就學習科學的緣起、發展、研究領域的重要問題及其方法論進行探討。
二、“跨學科”的學習科學
20世紀40年代以來,科學的不斷分化被看做是科學發展綜合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原有學科的鄰接區域紛紛成為新學科的生長點,早期的學習科學與認知科學息息相關,或者如達菲(TDuffy,2004)所說的“是認知科學的一部分”。然而,傳統的認知科學所崇尚的事實規律,總是將人們身處的社會和自然情境抽離出去的結果,對當時認知科學狹隘視域進行批判的一些研究者,逐漸成為后來學習科學的奠基人。
實際上。關于人類學習能力相關的研究涉及一個包括生物學、心理和社會學等機制在內的寬廣頻譜,學習科學關注真實世界里的認知,知識的理解和創新逐漸成為其研究重心,為此,“它吸收了有關人的科學的多種理論視野和研究范式,以便弄清學習、認知和發展的本質及其條件”,它涉及有關學習的科學(The Scienceso0fLearning)的不同領域,如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腦科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從多學科領域吸收成果并綜合了許多學科的方法,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相對獨立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
最值得一提的是,眾多研究者對于將認知神經科學納入學習科學。有著較為一致的共識,因為,成熟的學習科學不僅要關注學習的發生,還應了解學習為何發生,怎樣發生:而神經科學的研究揭示了人類學習的內在機制和生理基礎,來自腦科學的微妙、靈敏的技術手段及與行為數據的結合還可能對理解學習的個體差異提供幫助(Gopnik。Meltzoff&Kuhl,1999)。
國際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啟動了“學習科學與腦科學研究”項目(1999-2008),該項目召集了26個國家的相關研究者,在教育神經科學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的學術組織也舉辦了相關論壇,如2000年美國的紐約論壇(主題為“大腦機制和早期學習”)、2001年西班牙的Granada論壇(主題為“大腦機制和青少年的學習”)、2001年日本的東京論壇(主題為“大腦機制和終身學習”)、2003年德國的烏爾姆大學論壇(主題為“情緒和學習”)等。世界一些著名大學也紛紛建立起跨學科、跨領域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機構,作為學習科學研究重要基礎的腦科學及認知神經科學的不斷發展,更新著對學習過程及本質的認識,激發著學習科學領域中更有價值的研究和探索。
三、學習科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學習科學的研究發展迅速,涉及人類學習的諸多方面,盡管學習科學成為一個日臻成熟的獨立的學科領域,但其研究領域的輪廓并不清晰,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對其研究的重要問題進行探討和闡述。
(一)知識的本質
一般認為,本質即隱藏于事物背后的絕對不變的性質、結構與形式,被認為是通過理性而得到的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因此,獨立于人的意志的客觀知識也就具有普適性。知識的本質觀對教與學有著長久的影響,也深刻影響著人們對知識價值和知識習得的看法。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后現代主義(尤其是反本質主義知識本質觀)對知識本質主義的批判與解構,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知識的本質,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帶有濃厚后現代主義色彩的知識本質觀。盡管人類對知識的探究總是在逐步地趨向某個“本質”或“真理”,現代復雜性科學認為。事物本身就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體。這種不確定性也就決定了人類認識事物的有限性、暫時性和不確定性(石健壯,2010)。同時,人類的實踐及其創造的世界卻是不斷變化著、生成著的,生成性便是知識的基本屬性。
作為理性認識結果的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如果過分地強調知識的絕對性,會導致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誤讀,從而導致僵化的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的模式。后現代主義因此在對本質主義的批判與解構中逐漸壯大,確立知識本質的多樣性、差異性以及不確定性。因此,知識在本質上是對事物認識的一種簡約化,是對客觀事物復雜性的一種理解與闡釋而學習科學關注知識的復雜性、情境性和社會性,
能夠幫助學習者在恰當的情境中逐步理解并實現對知識的完整建構,并不斷地探究問題情境隱含的深層知識,得以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
當人類社會經由工業化社會、信息社會向知識社會轉型的時候,強調知識的建構性、社會性、情境性、復雜性和默會性等知識觀,成為創造知識生產和運用新范式的主要動因,而今隨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日益深化,不斷沖擊著傳統的知識觀,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知識是人類在實踐的基礎上對無限發展著的客觀世界的動態認識,是基于客觀世界的主觀構建,是動態發展的、開放的生態系統,呈現出相對性、不確定性、動態開放性、情境性、多樣性與差異性等特征,而日常生活的多樣化世界是文化和歷史中各種差異性和偶然性的基礎,對現象學家而言,“世界的知識需要有作為世界的認知者的自我(self-as-knower-of-the-world)的知識。
因此,有效的學習應該關注在自然情境下學習者個體的認知積儲過程,扎根于社會文化境脈,探究個體的、社會的認知過程。在一系列的社會共同體內存在的多樣性絕不僅僅是學習者學習的調為劑,由此而產生的差異更是深入學習的重要資源,在特定情境下的社會交互,尤其是隱含個體經驗的案例呈現,使得緘默知識可視化,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習者之間的相互學習。
20世紀上半葉,哲學家們通常認為科學知識來自于對世界的表述和應用這些表述的邏輯操作(邏輯實證主義觀),而當時行為主義支配下的學校教育以教授主義的方法實施教學,即向學生傳播(“灌輸”)事實和程序。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開始研究科學家是如何工作的,他們逐漸發現,科學知識并非簡單的對世界的表述及相關的邏輯操作,而是包括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深層知識的模型,并且兩者通過解釋原理(explanatoi~DrinciDles)連接為一個整體性概念框架。他們認可科學知識情境性、實踐性的特征,并強調協作在科學知識產生的重要性。因此,他們認為傳統教室內的教學無視科學知識的這些性質。
傳統的學校教育以為學生提供顯性的確定的客觀知識為主,將考核的標準也界定為對這些客觀知識的保持和記憶的程度,但知識畢竟是有情境性的,杜威把知識界定為“通過操作把一個有問題的情境改變成一個解決了問題的情境的結果”。波蘭尼也在《隱性之維》(the Tacit 0f Dimension)一書中,探討知識不可言傳的另一特性,賦予知識的個人色彩和情境性,這都意味著強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親歷體驗、探究的重要性,知識的“隱性之維”提醒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在不確定性的情境中探究某些確定性的結果。
不僅僅是學生,社會的從業者包括專家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這些知識通常能夠幫助人們快速地在新情境中解決問題,筆者在此想強調的是適應型專家知識(adaptive ex.oertise.有學者譯為“適應性專長”),即支持持續學習、即興創作和自主擴充的專業知識。學習科學的研究發現,專家會注意到情境或問題的特征,而這常被新手所忽略。伯利納(Berliner.2001)已經證實新手教師和專家教師在注意力上存在巨大的差異,而這又影響他們快速識別問題與時機,并做出回應的能力。對于“適應性專長”的關注,成為2005年4月在加拿大舉辦的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年會的重要議題,研究者們將通過常規專家(routine expert)與適應性專家的對比來界定適應性專長,并大多聚焦在概念性理解、對新情境(問題,任務)的反應、對已知與未知的反應、彈性或適應性改變、革新或發明與創造、作為學習者的身份意識和信念、元認知等多元維度,而以適應性專長作為目標的學習對知識的獲取與應用有著不同于常規專長的理解。
(二)學習的實質
1.真的學會了嗎
在課堂中,有些教師經常感到迷茫,該講得都講了,該解釋的都解釋了,為什么學生還是不明白?為什么對一些司空見慣的“常識”學生們就是不能理解和應用?在現實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確實存在著理解的“鴻溝”,這一鴻溝經常使得教師與學生的知識(觀念)難以共享。因此,教育者經常面對一個困惑的現象就是:盡管教師們用心良苦地為了學生而授業解惑,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卻往往與教師的期望有著明顯的差距。如,王光明(2005)的調查表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師生對于數學學習投入了很大精力,但對知識的理解水平遠未達到深刻理解,多數學生對帶有識記性與操作步驟的問題解答表現較好,但在陌生的問題情境中卻常常不會應用數學知識,未能達到遷移性理解,意味著沒有真的學會。
沒有理解就沒有真正的學習。諸多的研究者認為,面向理解的認知發展的特點是概念轉變(Concepfion Change),即學習者掌握知識(或概念)的過程中,主要的是在原有知識(概念)的基礎上的發展或轉變,而非簡單的信息增疊。概念是異于個體的特殊主觀性中的共同因素,是反映在主觀性中的事物的客觀普遍性。概念轉變的意義,在于引發深層學習,為知識的有效理解和遷移準備了條件。杜威(John Dewey,1936)特別強調概念在人的理解過程中的作用,他認為,首先,概念使我們能夠類化,使我們能夠把對某一事物的理解轉移于對其他事物的認識:其次,概念使知識標準化,它使流動的化為凝固,易移的化為永恒;再次,概念幫助我們認識未知、補充所知。
2.迷思概念
概念是構成知識最基本的成分,也是科學思維的網結,概念的獲得和理解是學習科學重要的關注點之一。學習科學研究的一項重要發現就是:學是在原有知識背景下發生的,進入課堂的學生總是帶著對現實世界各種各樣的半成型的觀點或者前概念(Preconception) (有時被稱為“樸素科學”、“孩童的科學”),而課堂里“教師的科學”,是教師借由“課程的科學”轉化成包含自我理解的意義,盡管兒童的前概念未必都是錯誤的,但往往是片面、模糊甚至是與科學概念對立的。在學習新知識時,不少學生只注意到自己所理解的部分,所以,即便在學習后,學生通常不會放棄原有的概念(觀念),而是對新概念加以排斥,甚至扭曲對新概念的理解。這些在學生頭腦中存在的與科學概念不一致的認識,稱為“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或“相異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
相關的研究(Gilbert et a1.1982)證明,通常的課堂教學后,學生并未真正獲得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原因是他們習慣。性地將課堂中的知識與原有知識(概念)隔離,學習之后,他們仍會在真實的世界中應用原有的知識,而教師教授的知識則只用于學校的課堂中;或者學生獲得了對科學概念有限的認知,卻不能達到有效的理解和內化,因而,形成孩童的科學與教師的科學的混合物。
因此,從建構主義的理論視域來看,學習是學習者在選擇知覺向度和從長時記憶中已經存在的概念之間獲得聯結,
并對獲得的意義進行重構(Gamett et a1.1995)。但面對新的知識,他們并不喜歡轉變來自長時間的經驗和觀察的“前概念”,只有當他們意識到原有概念無法進行指導現實的問題解決,進而對他們的概念不滿意,才會真的接納科學的概念,實現概念轉變(Posner.Strike.Hewson.1982)。
3.理解性學習
從行為主義的學習觀到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對于學習的界定發生著變化,越來越多學習科學的研究者開始關注“有效學習”、“深層學習”,來自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不斷推動著該研究的進展。Petitto和Dunbar等研究者(2004)曾利用FMRI技術對物理系大學生和非物理專業的成年人進行“自由落體運動”概念的實驗㈣,研究顯示,當出現正確的運動圖像時,物理系學生腦中的相應區域(尾核和副海馬區)激活,說明他們已經接受了正確的科學概念:當出現錯誤的運動圖像時,他們的前扣帶回激活增加,表示了概念上的沖突,普通成年人面對正確的和錯誤的圖像時,腦中激活的區域則相反,說明非物理專業的成年人仍然持有自由落體運動的錯誤概念。
以技能訓練、知識記憶為指向的傳統教學方式,容易造成學生對知識和概念的迷思,因此,與機械的記憶性學習相對的“理解性學習”備受關注。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主持的零點計劃(Project zero)中,已將理解性學習與教學(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LTFU)作為其研究的重點之一。
那么,什么是學習中的理解?認知心理學中將其闡述為學習者基于原有圖式的個體心智的意義建構過程。從心智表征模型來看,理解是一種學習的程度和狀態,表明了心理意義的獲得,也是個體內隱的“意義生成”的心智活動,當然這一活動過程往往依賴于社會文化的中介作用。筆者認為,心智模型@的建構是理解的內在心理學機制,基于心智建構而在環境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即理解性實作(Understandin~Performance)也是理解的重要成分,因此:(1)理解是基于個體的已有知識和原有經驗來建構意義:(2)理解是一個層次上深淺的問題(所謂的淺層理解與深層理解);(3)理解是有個體差異的、多樣的(因個體的心智結構差異);(4)理解是基于心智建構而在環境中表現出來的行動和“實作能力”。
從學習科學的視角看待有效學習,其實質便是理解性學習,即學習者對某主題知識的掌握,在量增加的基礎上,逐漸的精致化,圍繞專業知識的核心概念或原理形成知識結構的內在表征或心智模式,在事實和觀點之間直接建立關聯,并能用不同的方式在真實情景中去運用。學習科學強調的就是理解性學習,為學生設定的目標便是達到深層理解(deeo un.derstandin),即獲得專家用來完成有意義的任務時所用的那種知識,這絕不是對事實或程序的機械記憶與再認,而是把概念和策略組織到一個層級框架(hierarchical framework)中,用于決定以怎樣的方式在何時把知識應用于理解新材料并在特定環境中解決相關問題。
因此,理解性學習就是讓學習者將陳述性的有序的知識結構化,將程序性的知識整合原有經驗得以條件化,最終表現為環境中理解性實作能力的提升,這也體現出理解性學習的“遷移”本質,即學習者將已有知識和技能“遷入”新情境時的適應性改變與調整,進而能夠彈性的適應新環境,“為新學習做準備”。
最近的一些研究認為,教師、教材是不能把知識傳遞給學習者的:相反,學習者通過探究周圍的世界、與環境交互、觀察現象、產生新想法、與他人討論,來積極建構知識,即學習者只有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外界交互并積極建構意義的時候,深層理解才會發生吲。盡管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學習者有不同的描述生活情境的方式,以及因此所產生有差異的“意義”,但學習者在描述情境過程中,意義也就被建構起來。而且他們對自己的表達和想法的反思,也會讓他們學到更多,也即他們自身想法(觀點)的可視化有利于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現在,越來越多的方法和工具被用于支持這種有意義的學習,如小組學習、類比策略、概念圖工具等;不僅如此,有研究者發現學生群體在學習科學概念時,會隨意地與同伴使用“隱喻”(Joel J.Mintzes.2002)。隱喻具有對某一不熟悉概念的符號相似性(symbohc similarities),可以促進學生在概念上的理解,學生使用的隱喻是依據他們的經驗而產生的,可以作為有效的認知策略。
布蘭思福特(Bransford,2000)等研究者在《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總結出7個促進理解性學習的策略,即:(1)圍繞學科的主要概念和原理形成結構;(2)運用已有的知識建構新理解:(3)運用元認知促進學習;(4)利用學習者之間存在的差異:(5)激發學習者的動機;(6)在實踐活動的情境中學習;(7)構建社會交互的學習共同體。
值得注意的是,學習科學家還發現,當學習者外化并表達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識時,學習效果會更好(Bransford,Brown&Cocking,2000)。原因是表達引發了學習者思考的過程,產生了可能的反思,即自我啟發的學習: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在學習者知識尚未成形時就開始嘗試進行表述,并一直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因此,學習者之間的協作和對話是很關鍵的,可視化的社會交互,使學習者從清晰表達中獲益,而如何支持學習者的表達過程,也成為學習科學重要的研究主題。
4.從新手到專家:學習的過程
專家們是怎樣獲得那些專業知識的?從新手到專家的轉變,學習者經歷了怎樣的心智階段?
一般認為,專家是在特定領域具有專門技能、知識和經驗的個人,能夠有效地思考該領域的問題。與新手相比,至少在三個方面體現出專家知識的特征:第一,在知識的組織上,專家從理論發展與實踐應用密切相連的縱橫維度,圍繞核心概念或“大觀點”構成了開放穩定、豐富內涵的體系化知識網絡或圖式(sehema),專家能夠挖掘事物中隱含的條件和聯系,覺知有意義的信息模塊或組塊(chunk)。并據此進行推理和評價,因此,“知道得越多”意味著在記憶中擁有的彼此聯系的概念模塊或組塊就越多:第二,在面對問題解決時,專家所運用的科學方法隱含哲學的思想智慧,善于縱觀整個問題的背景和其中各成分間的關系并對問題進行分類(新手往往只看到孤立的問題本身或表面特征對問題進行歸類),然后結合自己的體驗(或經驗)自動地調用大腦中的圖式應對當前的情境要求。提取相關信息以執行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因此,專家的知識是在經久訓練和具身體驗中得到的相互連接、融合、組織化的體系,是“條件化”的。并且能做到“自動化”的順暢提取。第三,與新手相比,專家更擅長規劃和檢查自己的工作,即進行反思性(Reflective)的思維活動,如同作家,邊寫作邊出聲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當覺察到不
妥之處時進行反省和調整,
由以上二者的差異看出,其實學習也就是“某領域的新手轉變為專家的過程”,不過,從心智模型的相似性來衡量新手向專家轉變的程度值得推敲,因為其前提認定專家們的心智模型是高度相似的。就簡單任務的完成而言,成功高效地完成者確實有著相似的任務技巧,相似性也體現在具體情境下運用哪些關鍵概念和程序的信息,但環境因素的復雜及可變性,專家心智模型的唯一性也難以存在,而且不適應環境變化的心智模型也會是僵化、低效的。因此,即使相同領域的專家也可能存在有差異的心智模型:同理,先前經驗在新手的學習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準確把握專業知識的內涵屬性,僅僅通過觀察模仿專家間接經驗的學習是不夠的,而是要去經歷體驗,讓新手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參與特定領域真實的活動,在與專家的互動交流中,逐漸形成自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Lave&Wen~er,1991)。當然這類活動會對新手來說是有難度的,腳手架的搭建幫助他們更好的跨越因實踐經驗差異造成的“專業鴻溝”。
5.學習的情感考察
學習作為人類重要的心智活動,個體心智模型的差異演繹著個體學習風格的不同,而個體內在的動機、態度、興趣、自信、焦慮程度等與學習效果息息相關,這已成為研究者們的共識并對此開展了諸多深入地研究。然而,直到20世紀末,情感作為認知過程重要組成部分的身份才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實際上,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是帶有某種傾向性,表現出鮮明的態度體驗,充滿著感情的色彩,即內心主觀體驗的外部表征。認知科學家們把情感與知覺、學習、記憶、言語等經典認知過程相提并論,重視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認為學習情感(即學習中所產生的情感過程)貫徹于學習過程的始終,正向的學習情感對學習者的認知活動將產生增效的作用。
人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情感參與和認知投入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而情感也是錯綜復雜的心理現象,是各種心理因素的組合體。加之情感的易變性、不確定性和社會性特征,若與人們的愿望和期待相符合的情境則能夠引發積極的情感,反之則引起消極的情感。我們需要更多關注學習中情感、歸屬和交互的融合,探索學習中情感的多維心理特征的外在表征及其對學習的正向和反向的作用。如相關研究(焦彩珍,2008)表明,“學困生”在學習中情感的心理特征對數學成績就有著顯著的影響,而這些情感心理特征的各不同維度之間也密切聯系,相互作用。
如今,情感與其他認知過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成為當代認知科學的研究熱點,以至于由此產生的情感計算(AffectiveComouting)成為一個計算機科學中新興的研究領域,這是一個高度綜合化的研究和技術領域,通過計算科學與心理科學、認知科學的結合,研究人與人交互、人與計算機交互過程中的情感特點,設計具有情感反饋的人與計算機的交互環境,讓計算機通過對人類的情感進行獲取、分類、識別和響應。最終可能讓計算機像人一樣能進行自然、親切和生動的交互,即人與計算機的情感交互。
(三)學習的方式與形式
人類學習方式的演變體現出不同時代的人類學習活動的特點與規律,傳統的學習研究,常常聚焦于個體如何主動加工和建構知識,作為“完成學習任務時的基本行為和認知策略與傾向總和”的學習方式。而今,在逐漸擺脫行為主義指導下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后,隨著人類學習的認知、心理、神經學基礎的發展,特別是近十余年來產生的一些有關學習的新理論,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協作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以及泛在學習理論等等,推動著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而學習的形式也趨于多樣化。
1.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
從知識獲取角度看學習發生的方式,學習可以分為正式學習(Formal Learning)與非正式學習(I,fformaI Learning)兩種基本形式。非正式學習通常發生在學校以外,但與正式學習區分的主要依據卻不是學習發生的地理位置,而是是否發生于具有說教色彩的教學實踐。也就是說,在學校中也廣泛存在非正式學習,而在非學校的環境中也可能有正式學習的發生(如社區教育中的培訓活動)。作為正式學習的學校教育,提供的是與學習者日常生活并不連續相關的知識體系,密集的訓練使得學習者的抽象推理能力得到提升,但人腦的發展不單純是教育的產物,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模仿學習獲得的經驗也有助于對其大腦的塑造,“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l的發現驗證了這一觀點,凸現了“非正式”的模仿學習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學習者在沒有正規的教學(或學習意識)參與的情況下,為適應新環境而與周圍人或物的互動(或觀察模仿)中,獲得了那些用言語難于表達的知識,這也即內隱學習的發生。
對非正式學習實質的探究,也可以從正式學習的內涵來推演。眾所周知,正式學習通常發生在學校,信奉普適的行為價值和標準,以語言為主要媒介來傳遞常常脫離境脈的知識,學習者也傾向于用語言來描述習得的知識或問題解決的過程。對比正式學習,斯克里布納和科爾(Scfibner&Cole,1973)提出非正式學習三個特點:(1)非正式學習是個人取向(person-onented)的,或者說是自我發起的,目標的設定取決于個體本身的意愿而非掌握的知識基礎:(2)非正式學習的過程融合了情感和智力,常常表現為包含著認同和移情的“觀察學習”之中;(3)非正式學習中因個體身份的建構而助長傳統主義,非教學性質的社會交互形成“實踐共同體”,學習者身份及參與結構把專家于核心位置,
現在,學習科學專家對非正式學習的關注體現在三條線索的研究:(1)內隱學習與大腦;(2)非正式學習;(3)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設計。研究者將他們的觀點和發現應用于教育中,并提示學習科學家如何借鑒這些研究更加深入地理解學習㈣。
隨著通訊移動設備的普及,非正式學習的形式和機會越來越多。需要注意的是,新手在非正式學習中僅僅觀察模仿專家的示范,尚不足以保證他們注意到所有相關細節,如前文所述,專家的知識不是一張互不關聯的陳述性知識的清單,而是依據學科中的重要觀點(或核心概念)進行有機連接和組織的知識網絡,包括了應用關鍵概念和程序的情境信息。因此,強調專業知識和注意力也暗示學習者不能簡單地從經驗中學習,而是要學會去經歷。
2.個別化學習與協作學習
個別化學習源于個別化教學的概念,是學習者高度自主性的學習方式,通過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實現知識的獲取或更新,適合于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中大多層次的學習目標,個別化學習體現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協作學習則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或策略,學習者個體之間通常采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在進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進而達到學習的目標。
學習科學的研究者將個體認知延伸到群體認知是相當
有價值的,一系列的相關研究也證實,小組合作的學習者較之個別化學習者更易在交互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更易得出有產出的推論(Simon,1997)。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如今,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ompu~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成為研究和應用的熱點。眾多學者認為。CSCL是繼承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CSCW)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將協作學習的教育理論融人其中發展演變而來的,考希曼(Kosehmann,2002)曾指出,CSCL的歷史發展軌跡為:計算機輔助教學一智能導師系統一學習LOGO程序語言CSCL。Gallaudent大學的ENH項目(讓聾人學生以新的文字媒介方式進行寫作)、多倫多大學的CSILE項目以及加州圣地亞哥大學的“第五維度”項目(the Fifth Dimension Proiect),成為稍候出現的CSCL研究領域的先驅,這三個研究都通過嘗試使用技術來促進有關讀寫能力的學習,
盡管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要比CSCL早得多,但CSCL的軟件環節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學支持和腳手架支持,即通過設計技術(工具及人工制品)來支持學習者的意義建構,技術的社會性提供了更多地學習機會,而技術本身也表現出在支持協作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性,如:(1)自由配置的計算機媒介實現了動態表征,技術的潛能本身又促成了新的交互,(2)計算機為媒介的溝通“實體化”,使得學習活動本身可以被記錄和重現,成為新的學習資源。為此,考希曼在2002年CSCL的會議上做主題演講時,對CSCL給出了一個概括性的描述:“CSCL著重研究在共同活動環境下的意義和意義建構的實踐活動,以及設計的人工制品被這些實踐活動應用為媒介的方式。
3.學習共同體
“共同體”是人類群體生活的表現,從社會學的視角看待人類學習,那些有價值的綜合的實踐性知識都隱含在特定的共同體中(趙健,2007),共同體內部面向共同愿景的社會建構和文化協商,促進了成員的認知成長。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本質上是對一定文化歷史背景下的特定實踐共同體的參與。
很多的研究者將學習置于共同體境脈中考察知識的社會建構性。維果茨基認為,每個學習者在協作的情境下發展的知識和能力和他們單獨學習時是不同的,他用“最鄰近發展區”的概念來衡量這兩者的差異,大多研究者也認為“共同體”在促進個體學習方面表現得很有效。群體認知或主體間的學習,存在于共同體內面向知識建構的互動,實際上,共同體內部因成員差異而存在著客觀的異質性。根據知識分布式的特點,協作團隊中的知識會呈現出異質性和多元化,Jehn(1999)等研究者稱之為“信息異質性”(另外還存在著“社會屬性異質性”和“價值觀異質性”),由此,協作中的會話(discourse)顯得尤為重要。貝克(Bake~2004)曾將其作用概括為:明確知識、通過差異化促進概念轉變、闡述新知識及知識精致化等方面。
因差異而產生的認知沖突在協商會話中起著中介的作用,成員之間能夠從不同的視角提供解釋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進而能夠促使參與者在彼此思想的基礎上共同建構新解。因此,共同體內協商合作的過程也就是基于知識異質性而進行的心智模型共建共享的過程,而共同體內的學習可以看做是協商不同觀點的行為,這種協商是基于真實的辯論而非等級觀念下的妥協。我們需要關注群體互動中如何達成主體間性,需要了解學習本身如何在成員之間的互動中發生。不僅如此,在協作學習的氛圍中,參與者會利用持續交談的方式進行群體思考來建構共同知識。輔助以手勢、圖板等進行觀點(知識)的可視化表達,進而實現相互理解或共同解決問題。而且即使同伴缺乏成熟的觀點,仍然可以通過有意或無意的提示為其他學習者搭建腳手架,這種即興發生的同伴腳手架(peer scaffolding)是成員個體心智模型分布與認同的聯結,是增強團隊效能的潛在動力;當然。協作活動有時并不順暢,協調的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4.數字土著的“多任務”學習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拓展用以呈現和信息加工的技術手段,由早期的多媒體通道呈現發展為以超媒體、計算機網絡等為支撐的新媒體技術,支持著社會協商和意義建構,構造出豐富的學習情境脈絡。而信息技術成為認知工具、學習伙伴,這對學習者的心智模型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學習的方式也悄然發生著變革。早年尼葛洛龐帝在面對數字時代的學習時,認為年輕的學習者是活躍的獨立學習者。當時,他試圖以其設計的百美元電腦實現“人人電腦”,讓孩子們的可以進行直接探索、表達、體驗,直至跨語言和文化的無縫學習。今天看來,盡管尼葛洛龐帝認為的只要借助于數字化技術,學生就能自發實現有效的學習的理念確實是缺少說服力的,但是對于學習者來說,他們的主體性增強。而且教師的角色重新定位已是不爭的事實。
而今,隨著智能手機、iPad等各種數碼產品的使用及其無線上網的普及,在學校里就讀的學生便成長在數字化的環境里,鐘情于“三屏”(手機、電視、電腦屏幕),生活在由網站、電子郵件、短信和移動電話組成的數字世界里,(美國神經學家蓋瑞?斯莫爾的著作《大腦革命》把從小接觸數字技術的年輕一代稱為“數字土著”,而把只在成年后才接觸計算機和網絡的人稱為“數字移民”),他們喜歡也擅長同時處理多種任務,他們敏銳的快速的接收著各類信息,對于知識的學習習慣于“隨機進入”,喜歡游戲而非“嚴肅”的有條理的工作。傳統的教育者堅持認為他們的學生在上網或者聽音樂的同時不能成功的學習,因為這些教育者們自己不能做到(MarcPrenskv。2009):而且知識的獲取必須是個人參與的結果,離不開參與者的熱情、信念和理解,當學習者的生活空間和信息空間融合的時候,在個別化學習、小組學習等正式的學習方式之外,泛在學習將與之并存。
基于數字土著的學習特點,教育者們不僅關照諸多教育情境中具有的共同性與一致性要素,而且更專注于把握教育情境中知識本質變化的復雜性與規律性,關注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情境設計:如今,特定情境與條件下知識變化與發展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備受關注,而多樣化和人本性的學習活動設計和課程設計越來越得到重視,而學習方式變革的重點也放在了變“淺層學習”為“深層學習”上,要讓學習者變消極應付為主動加工,變機械記憶為探究思考。在學習方式“轉型”的十字路口,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出倡議,他們不僅提倡與“他主”性、被動性相對的自主學習,還要求教師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學習中的創意和深層的情感體驗,促成認知深加工和行為卷入,而且還要關注學習者之間的協商合作、共享互補,重視學習中的主體間性口硐。
(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
信息技術融入日常教學使得教學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一線的教師發現,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
帶來的效果有時并不如原來期望的那么大。庫班(Cuban,1986)探究了技術沒能成功支持學習的原因,Soloway、Guzdial及Hay等研究者(1994)在此基礎上提出信息技術的應用應該圍繞學習者的(特殊)需求、目標、活動過程和教育情境來設計教育軟件,即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Learner-CenteredDesign.LCD)。通過搭建基于軟件的腳手架(Scaffolding)構建知識整合的環境來幫助學習者構建新的理解。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突出了“使知識更易于理解”,主要體現在:
首先,使得知識具有情境性(Situativity)?!扒榫场笔且粋€現象學的概念,它是指通過個體或群體的“意向性”組織起來的環境因素。情境化觀點認為,學習環境是活動系統,學習者在活動系統中與環境中的其他人,以及物質、信息與概念資源相互作用。傳統教學中的學生常常獲得不易激活和提取的僵化的“惰性知識”,即便所接受的結構化組織的知識,但這樣的結構化也多依賴學科邏輯的鏈接,缺乏情境脈絡的支持,而導致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無法將知識和問題情境對接而不知所措。
后胡塞爾主義的現象學研究所產生的知識形式不是自然法則性的,而是情境化地理解和交流意義。因此,知識是情境化的,學習者需要在有同伴和專家的共同體中建構他們自身的知識(Brown et aI.1989)。所以,獲得專業知識需要參與到專門的文化情境中,這樣可以使學習者明白共同的實踐、語言、工具和文化的價值所在。如Jasper系列給學生提出個性化的有意義的問題,激勵學習活動,將學習者當前所學的材料與具有相似情境的或者先前的知識建立聯系。
其次,采用不同的方式為學習者提供“腳手架”。在維果茨基(Vy~otsky,1978)關于腳手架的理念之后,更多地研究者進一步明確腳手架在為學習者提供協助的支撐本質,并在不同的情境中應用,如提供輔導訓練、建構任務、提供建議或指導等。讓學生可以投入到真實的練習中。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中,腳手架將整合知識建構與應用的方法,面向提升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將知識更易理解,在情境中使得思維過程可視化,進而加強了學習者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不過,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中對教與學的效果的促進很多時候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早期的一些教育軟件的設計開發,設計者一貫的思維是關注軟件的功能及可用性,而忽視了學習者的真實需要和教育情境的特殊要求,教育軟件本身也即學習情境的一部分。古茲德爾(Guzdial,1994)在傳統腳手架的理念基礎上,提出的“基于計算機軟件實現的腳手架”(software-realized scaffolding)受到關注,搭建起來的腳手架將學習者置身真實的實踐情境中(如軟件呈現的虛擬實驗室),使學習者學習的各個方面可視化和直觀化而提供認知支持(特別是類似科學、數學那些需要運用軟件工具進行練習的學科)。在特定方面給學生提供幫助,這些特定方面決定了軟件中腳手架特征的類型,設計者開發不同的搭建腳手架的方法,例如,制訂計劃是一項比較內隱的活動,因為專家似乎憑先前經驗就可以自動產生計劃,而不需要刻意思考:而學生由于經驗不足,未能認識到制訂計劃在調查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給學生提供提示和引導成為支持學習者將操作步驟概念化的一項策略,以幫助學生制訂有效的計劃(Ouintanaet a1.2004)。在實踐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的效果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使用不同的基準去判斷腳手架的可用性及其對學習者的支持活動是否成功。
值得關注的是,有研究者以學習者為中心提出了促進學習的新的教學方法――從設計中學(Learning bv Design,LBD),該方法采用基于項目的探究方法安排學習過程和課堂環境,如通過設計某島嶼侵蝕問題,來學習關于侵蝕、潮汐及水流方面的知識,設計的具有挑戰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參與并學習復雜認知技能、社會技能和交流技能的機會。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習能夠提供學生引發其深層學習的各種經歷,促進學生對學習經驗的反思(Kraicik&Blumefeld,2009)。LBD的學習活動為實現挑戰目標而從設計開始,利用調查手段,并以循環的形式整合了設計、合作、溝通等方面的技巧,如圖3所示,學習活動從“設計,再設計”循環開始,當學生發現有新知識需要學習的時候就開始了“調查,探索”循環過程,而調查的結果又為設計過程提供了應用的內容。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LBD活動的設計最終是為學生的深入思考提供腳手架,上述的循環通常呈現出兩類課堂腳本,一類是行動,一類是會話;前者融合了科學和設計的技能,后者則安排報告呈現及內容討論的活動。
(五)學習環境及其支持
威廉?格里諾和他的同事以“環境對大腦的影響”進行了前沿研究,認為人類的進化已使其大腦的神經系統在特定時期對環境的信息輸融入產生“期待”(expect),大腦的發展是一種“受期待的經驗”(experience expectant),而豐富的環境資源提供大量的社會交互、直接接觸環境的機會,增進并加深了參與者的認知體驗,構建良好的學習情境將可能促進更為有效的學習。而“情境化(situative)”的學習將焦點集中在促進意義建構與有效理解的活動系統上面,讓參與者在活動中進行著經驗的積累與改變。
在使抽象知識具體化的過程中,計算機系統的支持不僅有助于概念的可視化和空間理解,還會在學生表達抽象概念知識時提供腳手架。計算機應用于教育實踐,經歷了上世紀60年代的計算機輔助教育(CBE)、70年代的智能教學系統(ITS)、80年代的學習環境建設和90年代開始的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SCL)。CSCL的方法體現出網絡交互作用的優勢,支持更多社會層面的學習環境的創設,具有支持有效辯論、引導深層理解的潛能,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個人可能通過參與學習,也可能通過內化經驗進行學習,也促進了小組內知識的構建。如CSILE軟件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幾周的時間中,異步合作地建構科學概念和知識而設計的(Scardamali,a&Bereiter.1991)。
當前,CSCL的研究突出了技術化、多元化的趨向,應用計算機智能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支撐,促進學習者的知識建構、概念學習、問題解決和設計創作等等學習活動;這些研究的熱點如:CSCL中的協作交互(黃榮懷,劉黃玲子等。1998,2005;Henfi.F.1991)、CSCL促進知識建構(李克東,2007;王陸等,2009;Stahl.G.1999)、協作學習模式(趙東輪、黃榮懷等,2008;Wilfred Rubens等,2005)等等,也因此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學習平臺,如國際教育資源網I'EARN(1988),Scardamalia等開發的CSILE平臺(1989),Berkeley大學(1998)開發的
WISE平臺,斯里蘭卡國際中心(SRI)開發的教師專業發展的網絡學習平臺Tapped In(2005)、亞卓市(EduCities,陳德懷等,2005)、思摩特網(SCTNet,臺灣中山大學)等。
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性能的提高為將更多學生提供新的學習機會,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約翰.R.安德森(John R.Andemon)提出一種在智能導師系統發展和測試方面跨越更多學科的方法,即把認知心理學的原則融ru 到人工智能中,這樣的智能導師系統將圍繞學生已有知識的認知模型而建構,成為“認知導師(Cognitive Tutors)”系統,該系統監控學習者完成預設任務的程度,并采用模型和知識跟蹤的算法來體現輔導和(共同體內的)學徒制訓練。大量的實踐證明,將認知原則從個體延伸到群體活動是很有價值的,因此而產生的“情境化視角”整合了個體認知與交互研究這兩種取向,將學習環境界定為活動系統,關注個體的表征(即其信息結構的呈示)符號與情境之間的聯系,即學習者在活動系統中與環境中的其他人、物、信息等相互作用,與之周圍的存在物結成認知伙伴關系(cognite partnership)(Nersessian et M.2003),個體的學習就是在這樣的交互中產生。
(六)學習效果的評價
學習的目的是內化以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并在真實的情境中得以應用,學習效果的認定不應該像傳統的課堂測試和基于標準的評價測驗那樣關注學生對所授課程內容的辨認和回憶,因為那樣的評價既不適合于探測學習者對知識的深層理解程度,也難以揭示學習者的真實思維過程和問題解決能力。瑞典的Marton和Salia最早進行了對學習的“表層方式”和“深層方式”的研究(Thomas&Nelson,2005),在Ma~on的理論框架中,采用深層方式進行學習的學生,對學習有內在興趣,注重理解,強調意義,集中注意于學習內容各部分之間的聯系,系統地陳述問題或概念的整體結構的假設。
“真正的理解,只有當學生在新的或者是未預料的情境中靈活而恰當地運用知識和技能的時候才發生的”。也就是說,知識遷移是深層理解的一個重要特征,有效地運用知識是深層理解的本質,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任何學習都是在學習者已經具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已獲得的動作技能、習得的態度等基礎上進行的,而這種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的學習的影響就形成了知識的遷移。知識的深層理解意味著學習者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順暢、靈活而有效的運用習得的知識,類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說法。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知識是指經過檢驗的確實可靠的信念。一般來說,對于知識的深層理解也一定與學習者的興趣、偏好及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有關,個體對外部世界的知覺形式、概念歸類及信息處理策略,形成路徑依賴(Dath-dependence)。深層理解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學習者能夠在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的基礎上經過重構或調整創造出新的知識。因此,對深層學習(Deep Learning)效果的評價,應在復雜情境中設置有層次的遞進式問題間接評價、設置開放的、結構不良的問題進行對知識和技能要求的深入評估。
鑒于有效的學習通常發生在復雜的社會和技術環境中,那么評估的手法也不應單一,考慮多種來自不同學科(如人類學、社會學、發展心理學等)的評價方法的融合,如,民族志、對話分析、參與觀察等。
四、學習科學的方法論
學習科學的研究者認為,深層學習通常發生在復雜的社會和技術環境中,為此,學習科學在多重理論基礎的指導下,發展了一系列新的方法論以及可操作性模式,采用各種方法論的組合來理解、探究學習的過程。如認知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教育學領域的比較實驗、采用社會學和人類學方法論進行的社會交互研究以及一種稱為“設計研究”的混合方法論。根植于對理解“兒童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持久興趣,在早期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和臨床訪談法、維果茨基的“發生歷史法”和單元分析方法、杜威實用主義探究思想的基礎上?;谠O計的研究過程fDesign-Based Research Collective)已經逐漸成為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作為方法論的設計研究(De.siva Research),在繼承臨床訪談研究的基礎上延伸了教育領域的實驗設計,尤其是教學交互研究,旨在提供系統的、有根據的關于學習的知識,并試圖運用建構理論來指導和促進學習的教學決策(徐曉東,楊剛,2010)。
基于設計的研究(DBR)仍然是一種正在發展中的研究新范式,更多的學習科學家將其看做是“方法論工具箱”,以期通過有效的設計改變環境來研究該環境中的學習,通常在自然情境中通過多次迭代循環,采用民族志、會話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以此發展能推廣到其他學校和課堂中去的新理論、人工制品和實踐方案(Barab&Squire,2004)。也即是說,設計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滿足當時的需求,重要的是形成一種理論框架,以及揭示、探索和辨別知識之間的聯系。
如在“探究亞特蘭蒂斯島”的項目中,根據角色扮演的在線游戲策略,糅合了商業游戲策略和教育研究中有關學習和動機的課程,并圍繞教學中的復雜問題構建“探索”(Ouests)、“使命”(Missions)和“單元”(Units)三種層級的任務體系,項目讓用戶在虛擬的環境參加教育活動,并與虛擬空間上的其他學員和教師進行交流,建立個人的形象,逐步讓學生實現對相關知識和理念的意義建構?!疤骄縼喬靥m蒂斯島”項目最初的設計,是基于“娛教理論”創設三維多用戶環境,結果當時的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都只是被華麗的在線學習環境吸引,對活動的討論、學習及他們所參與的活動的類型都知之甚少。后來,Barab等研究者通過實地走訪師生、分析與學習者互動日志尋求需要改進的因素,不斷嘗試改變設計路線,經歷了螺旋上升的迭代修正,明晰了三位一體(教育、娛樂和社會責任)的設計方案,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應。而設計者的思想也經歷了多次轉變,逐漸將最初的思想發展為設計實踐的…情境中的理論”,深刻理解了理論與情境的相互作用,以設計研究的方法完善了寓教于樂的理論框架。
在學習科學的方法論體系中,民族志和會話分析是最為常用的方法,
(一)民族志
民族志(Ethnographv)是20世紀初期由文化人類學家對其所研究的文化對象或目的做田野調查所創立的一種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對象所在的特殊的社區生活中去,從其內部著手,通過觀察和體驗,記錄客觀行為的民族學描寫,然后對這些記錄進行分析,以期理解和解釋社會或文化現象,因此。“真實性”成為民族志研究的核心理念。
在對“學習共同體”進行考察時,民族志的方法在記錄一系列的描述性案例顯得很實用,研究者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被觀察者進行的復雜互動中尋求不同層次的細節,也可以采用共同體成員交談的影音或記錄來揭示小組成員完成學習的
情況。尋找出共同體內意義建構過程中的重要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志方法本身也是一個知識生產的過程,包含了長期參與的細致觀察以及民族志文本的撰寫和記錄,在必要的時候,民族志方法也可以采用設計研究的理念,或者一種混合的研究方法論(Johnson&Onwue uzie,2004)。
如今。互聯網已成為新的傳播媒介。將人類學領域的民族志法移植于Web中,基于其多元互動及超文本的特點,形成虛擬民族志法(Virtual Ethnographv)(孫建軍,2009),是民族志方法在網絡中的延伸。所以,網絡共同體內部,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習者進行共同主題下的學習,即使是兒童,他們也會通過觀察、提問或參與某些活動來進行主動學習,對學習者與他人日常交互進行民族志研究,有助于了解學習者在共同體內推進自身發展的過程和方式,筆者在進行的基于網絡的校際協作學習的實踐中,通過提供較為有效地技術環境支持,參與者逐漸構建起具有共同性、建構性為學習活動特征的“網絡學習共同體”,采用虛擬民族志法參與觀察和交互活動,對成功的學習活動進行記錄、歸納和分析,發現學習主題共同性基礎上的“差異”(反映出社會和自然的屬性)是校際網上協作的重要資源和深層學習的出發點,這樣“基于差異的學習”逐漸在網絡共同體內清晰起來,成為開展校際學習活動的重要指導策略。
(二)會話分析
始于20世紀60年代社會學領域的會話分析方法(con―versation analysis.CA).現已成為研究“互動中的言談”常用的,實證研究分析方法。在教育領域,關于會話的早期研究關注在課堂中發生的師生會話,第一個對課堂會話進行錄音并轉錄的研究出現在美國學者貝拉克(ABellack)在1966年出版的《課堂語言》一書中,該研究采用話輪轉換(interactional turns)來分析課堂會話,即首先把會話分割成話輪,然后對每個話輪進行分析編碼。來分析課堂結構和教學方式。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育研究者開始研究協作學習中的會話交互(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出現了不同的研究流派,其中,社會文化流派最為重視協作中的會話研究,他們結合皮亞杰的認知沖突理論及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知識(意義)是在社會情境中通過話語交互共同建構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協作學習中發生的會話交互,會話分析研究的語料完全來自于自然發生的會談,研究者們采用錄音或錄像的方法如實記錄包含開端、發展及結尾的整體的會話過程,通過轉錄(transeription)捕捉文字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如在基于項目的協作學習中,成員之間在協商問題解決時的談話語氣、停頓、中斷以及重疊性的話語等現象所隱含的信息,可探測成員在共同體內的角色地位、認知程度及覺知(awareness)水平。
筆者在對基于網絡校際協作學習進行知識建構的效果分析的研究中,從共同體內成員的參與程度、話題集中程度、交互程度、觀點多寡、協調結果,知識共享程度等方面進行考察,在借鑒Robert Heckman和Hala Annabi(2002)的內容分析表(Content Analytic Scheme)的基礎上,制作了一個“協作呈現(Collaboration Presence)”的標示器(Marker),據此可以將對話分析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較為客觀地把握成員在協作過程中知識理解和建構的過程。
五、發展中的學習科學
(一)走向協同的學習科學
索耶在2006年主編的《劍橋學習科學手冊》中,列舉了跨學科的學習科學所關注的學習的基本問題,即概念理解、教與學并重、學習環境創設、原有知識及反思與學習,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分布在內隱學習與大腦、非正式學習、正式與非正式學習的設計這三條相對獨立的研究主線中,并指出未來的學習科學將整合神經和行為層面的學習,自然促使內隱的、非正式和正式學習活動及其成果的整合。但并不意味著各自研究領域獨特觀點的消解,甚至所有這三條研究主線都試圖用各自獨特的研究工具探究并解決類似的問題,這些超越個人層面研究取向的不同觀點的彼此交叉和影響呈現出研究觸角多元兼及的狀態,并在這樣的融合中,可能會形成更有用的理論來解釋人類的學習。
如前所述,走向協同的學習科學,得益于其豐厚的學科基礎,比如發展神經學對于大腦的研究中,解釋“大腦如何在交互中發展”等相關成果,有助于學習科學的研究者們更好的理解學習的內在機制,或者提出更為合理的學習策略??傊?,學習科學越來越具有生態學的理念:“沒有孤立的存在”。
(二)從“如何學”到“學什么”
這個觀點的提出或許能引發一些批判的聲音,因為通常的看來,社會及人類發展決定著其成員學習的內容,而學習科學的工作應該是促進人們更好更快地掌握這些內容,其研究的重點聚焦于“如何學”。比如在《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從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等多個視角,探索采用更好的教學來讓學習者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被很多的研究者視為里程碑式的著作。即使如此,該書中仍不否認“即使是嬰幼兒也可以進行富有成效的學習”,而作者本身對當前的學校教育狀況也并不樂觀。
教育者們常常將“素養”作為學習者知識獲得和增長的評價維度,在網絡和信息通信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現代教育必將賦予素養新的內涵,學習科學視域下的素養觀將更加關注特定社會文化境脈中的真實性實踐。一個典型的現象是:計算機已經較為普遍的應用到學校的教育中,但兒童們發現學校使用計算機的方式與越來越數字化的社會中的行事方式并不一樣:而且高校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宣稱他們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并不相關,新的“讀書無用論”抬頭,“學無力”在學生中蔓延。然而與之對應的事實是:他們在學習復雜的電腦游戲時并不無力。因此,僅僅通過一些手段或策略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理解知識是不夠的,還應該通過變革教和學的內容來改變這樣的現象。
篇4
一、巧設懸念,創設情境
學生學習新知是一種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的情感,它是學生智力發展的內驅力。在導入新課時,需要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創建“憤”、“緋”情境,使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這必然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
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后,學生回答:“能!”接著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里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愿望。
二、利用已學知識,啟發學生的思維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同化理論,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教者可以把它當成聯接新、舊知識的紐帶和橋梁。奧蘇伯爾稱之為“組織先行者”。
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游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著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后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么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么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里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游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巧借實物器件,激發學生思考
篇5
在各類本科生學科競賽、科技創新活動、課程學習以及畢業設計中,科技論文的撰寫是需具備的能力之一,而摘要是科技論文的重要組成。英文摘要寫作能力的訓練是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難點之一。閆麗萍等分析了目前電子類專業英文摘要撰寫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將英文摘要寫作訓練貫徹教學過程的培養理念和具體的實施方法[1]。筆者在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教學以及指導本科生科創大賽、本科生畢業論文過程中發現,學生英文摘要的撰寫能力有待提高,同時也反映出本科生該項訓練的匱乏,需通過大量實踐提升該項能力。
本文首先總結了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撰寫的要點,對常用詞匯進行了匯總,然后從三個層面介紹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撰寫訓練的教學方法。
1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撰寫的要點
科技論文具有嚴謹性和科學性等特征,與一般的英文寫作存在一定的差別,其英文摘要特點可從以下幾點進行總結:
1) 運用的時態:根據論述的情況不同,可以分別選擇一般現在時或者過去時;
2) 語態:使用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可根據摘要特點而定;
3) 人稱:可使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
4) 摘要中句子較長,結構嚴密緊湊。
在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有些詞語是常用的,現歸納如下,如表1所示[2-3]。
2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教學方法
針對科技論文英文摘要寫作特點以及學習難點,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多讀、多練、集體糾錯的教學方法:
1)多讀:即以大量閱讀為核心的詞匯與句式積累。學生撰寫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出現的多數問題,其根本原因是此類文獻閱讀少,不熟悉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特別的,通信和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每天都出現大量的專業文獻,相關詞匯和專業術語只有經過多次的閱讀才能加深記憶。同樣,科技論文摘要的寫作模式與一般英文作文有區別。因此,要寫好科技論文的英文摘要,首先需要大量閱讀。為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練習資料,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初步建立了科技論文資料庫,目前科技文獻已有362篇,文獻多源自IEEE、Science Direct、Springer等常用文獻數據庫中的權威學術期刊和會議論文,涉及的主題為近年來熱點領域,包括深度學習、大數據、云計算、無線傳感網絡、神經計算、類腦計算、圖像檢索、視覺場景分析、生物信息處理等。這個文獻庫一方面可以用以訓練學生閱讀的文獻能力,同時,通過大量的閱讀使學生熟悉科技論文摘要的撰寫方法、常用詞匯和句式。今后我們會根據技術發展情況進一步擴展和完善文獻庫的內容,特別的,會增加部分經典電子版教材、專業公司和研究機構的技術報告、英文專利等,以適應課程教學的需求。
2)多練:此處指的是句子寫作訓練。句子是論文摘要的基本組成單元,為能正確撰寫科技論文的摘要,句子的寫作訓練是其必經之路。筆者在每次課中均給出2到3個常用句式,并布置相應練習題考核學生掌握程度。同時,我們初步建立了句子考核題庫,其中包括中譯英140道,英譯中128道。在課程的階段性測試中,我們通過隨機抽取題目的方法,利用句子考核題庫內容對學生進行測試。目前,該題庫內容在不斷更新、補充中。
3)集體糾錯:即針對句子或摘要寫作中出現的錯誤進行集體糾錯。英文摘要寫作中常出現的錯誤包括:主謂語不一致、缺少主語、缺少謂語、時態不一致、語態使用錯誤、從句使用錯誤等[4]。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采用的是一起來找茬的方法,即寫作訓練后,進行集體糾錯,促進學生之間互查,同時鼓勵學生針對同樣的題目,給出不同寫法,以此實現摘要句式的豐富性。
以下是教學實踐中,部分練習實例,其中均包括了各類常見語法錯誤:
1)The paper compare the methods with the public data sets to explore which is the best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該句的錯誤在于主謂語不一致,主語是單數,謂語應改為compares。
2)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has been enormous developed.
該句的錯誤在于修飾詞enormous使用不當,該詞為形容詞,而此處需要副詞修飾謂語,可改為greatly。
3)Scientists have working on the solution of designing.
該句的錯誤在于謂語使用不當,應改為have been working。
5) This video is mainly introduce 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
該句中錯誤仍為謂語使用不當,利用了中文習慣直接翻譯,是學生常犯的錯誤之一。應改為This video mainly introduces 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或者用被動語態: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in this video.
5)It changes the way interact with machines and make the application more convenient
篇6
盡管在學習《護理學基礎》課程時已經學習并考核了無菌技術,但是在實驗課上,仍然有不少學生無菌觀念差,表現為不會正確取用及使用無菌器械、不會合理擺放物品、不會正確消毒、跨越無菌區域等。
3應對策略
3.1合理分組
在示教階段時,小組人員太多,學生看不清楚,不利于模仿學習,人員太少沒有充裕的教師進行示教,故每組12人~15人較為合理;而在分組練習階段時,每組5人或6人較為合理,保證每名學生都有充裕的練習時間。
3.2重視課堂理論與實驗教學相結合
操作技能的學習可以分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與操作的熟練4個階段[2]。操作定向是操作技能形成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即要求學生要掌握與動作有關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一個環節。因此,在課堂理論教學時可觀看“外科換藥”教學錄像,以讓學生初步了解“外科換藥”是做什么,怎么做,從而可以準確而清晰的有效調節和控制實際操作活動。操作的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礎上進行的,缺乏定向的模仿是機械的模仿。故任何操作技能都有理論基礎,只有在掌握陳述性知識或正確的護理知識指導下練習動作技能,才能在操作中理解并牢記理論知識,真正達到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融會貫通。教師可通過課堂提問及課后布置作業等方式對學生實驗理論知識學習情況的了解。當然開放式課外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學生達到操作技能的高級階段即操作的熟練階段的主要途徑,又是解決學時不足的最好方法。
3.3創設問題情境
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主張應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用獎賞或競爭等外在動機的收效是有限的,也不能保持長久。由此他主張圍繞興趣組織學生學習,引發其學習動機[3]。怎么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呢?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但如果問題太易或太難,均不能構成問題情境,教學效果不理想,所以問題的創設需要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學生認知結構的基礎提出,并且問題情境的創設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問題的提出既可以通過教師設問的方式,也可通過實驗報告、學生日常經驗引進。該實驗教學創設問題情境,筆者從“生活中你受傷會怎么處理”“不處理會怎么樣”“什么時間需要外科換藥”“外科換藥注意事項”等問題貫穿于整個實驗教學中。
3.4用物預處理的教學
醫療垃圾分類在臨床上是非常普遍又極為重要的,不會正確進行醫療垃圾分類處理常常導致疾病的感染和傳播,造成醫療環境的污染。因此,在實驗教學中醫療垃圾分類處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外科換藥”實驗課中模擬醫院臨床實際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下不僅學會醫療垃圾的分類,還知道正確規范的處理,從而減少了學生醫源性損傷的發生。
3.5課后評價
實驗課教學效果的評價,重點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核,可以取得學生反饋信息,掌握學生的操作情況,有利于學生了解操作要點和實踐難點。評價體系可以將每個實驗操作按護理程序分為幾個部分,并將各部分分解為許多步驟,對每一步驟都給出評價標準,操作后給予評價并依據評價反饋信息及時進行講評、糾正、總結[4]。筆者課后評價方式主要是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發現并糾正操作中錯誤的手法或程序,而且會主動思考“為什么這么操作”“可以這么做嗎”等問題,從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提高實驗教學效果。為了增強學生臨床運用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注意結合臨床實際案例進行實驗考核,如“破傷風病人的換藥”,“甲狀腺大部分切除術術后換藥”等案例。
3.6編制《外科護理學實訓指導》
任何一種動作技能都具有時間上的先后順序和一定的空間結構,目前使用的教科書以文字形式為主,配有少量手繪黑白圖片,操作以流程形式描述,不直觀,這不利于學生對于動作技能的學習。教師示教是對一個完整的操作過程進行演示,在演示過程中學生很難看清楚關鍵動作,在練習課中,學生往往不知道該如何練習。制作關鍵技能動作圖片并配以文字說明,能幫助學生掌握動作要點;制作配有文字的操作流程圖,能讓學生在練習當中知道如何與病人進行語言交流,而不是進行機械式操作;制作適合于學生互評的操作評分表,能讓學生在練習時互相指導,指出操作中的不足,實現互教互學[5]。
篇7
1教學過程中應采取的思想和做法
由于此門課程的講解注重應用因此應著重于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的講解,淡化定理的嚴格證明,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教學質量。
2《醫藥數理統計學》課程部分難點重點的教學措施
2.1隨機變量的分布函數
隨機變量分布函數的定義有現代數學中泛函分析的初步思想,因此分布函數的定義是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個主要難點。學生比較難理解,在教學中我們強化分布函數的講解和應用,在求隨機變量函數的分布時強調分布函數的作用,讓學生多練習使用分布函數,這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他們接受了分布函數的定義之后,也就潛移默化地有一點現代數學思想。
2.2大數定律與中心極限定理
大數定律與中心極限定理是概率論的兩個重要理論,對它們的理解是接受概率思想的標志。它們都是極限問題,需要極限的思想和任意小的概念。只靠語言敘述、定理證明是很難理解它們的。我們在教學中淡化定理的證明,著重于定理的分析理解,例如,作某種觀察或試驗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環境、情緒、儀器的偏移、主觀感覺等等。它們每一個因素對觀察結果的影響都很小,但是它們綜合起來構成了觀察誤差。觀察誤差是一個隨機變量,它是很多微小的獨立隨機變量的總和。按中心極限定理,這個總和(隨機變量)應服從正態分布。結合實際例子,使大數定律的思想在學生頭腦中自然形成。多舉一些與醫藥學聯系緊密的例題和習題。
2.3最大似然估計方法
最大似然估計的思想方法不容易掌握,求解過程也比較煩瑣,而它又是實際中很有意義的估計方法。用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一個老獵人帶領一個新手進山打獵,遇見一只飛跑的兔子,他們各發一彈,兔子被打中了,但身上只中一彈,到底是誰打中的呢?憑知覺絕大多數人認為是老獵手打中的;醫生看病,在問明病人的癥狀后(包括必要的一些檢查),作出診斷時總是對那些可能直接引起這些癥狀的疾病多加考慮等,通過實例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產生初步的最大概率的想法。這種選擇一個參數使得實驗結果具有最大概率的思想就是極大似然法的基本思想,使學生將直觀想法化成理論表示,建立模型函數,最后找出估計量。這樣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能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極大似然估計的方法。
2.4假設檢驗的思想方法
假設檢驗是依據經典數學的反正法原理,結合概率論中的小概率原理進行統計分析和推斷的方法。理解它的難度大,往往學生會套公式做,但不會解釋,更不能解決新遇到的問題。對此可采取多將實例,細講分析過程,講明白小概率事件原理,同時注重學生思考,調動其積極性踴躍回答問題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3提高《醫藥數理統計學》學習效果,保證學習質量,對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提出幾點建議
3.1善于歸納
本課程內容較為散亂,每個問題都有不同背景,系統歸結,找出共性,有利于整體掌握所學內容。例如:古典概型所求概率是隨機事件在樣本空間所占比例,是隨機事件樣本點數與樣本點總數之比,幾何概型雖然對象不同(樣本點無窮多個,不可數),所求概率是兩個幾何體度量之比,但也是隨機事件在樣本空間所占比例,兩者本質思路都是一樣的,搞清這一點,對全面掌握知識很有幫助。
學科交叉,提高認識
本課程雖然內容獨特,但我們將概率視為函數之后,就可以用《數學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廣泛應用極限、導數、積分之后,不僅處理問題嚴格科學,更提高了對問題的理解認識。
3.3加強練習,掌握技巧
在教學中要加強課后練習,對例題及課后習題作精心選取,重點選擇既具有實用背景又能對闡明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有幫助、能夠提高學生興趣的例題和習題,利用課堂討論、思考練習、課外答疑、批改講評作業等各個教學環節,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結合概率與數理統計應用性較強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收集醫藥學以及經濟生活中的實例,并根據各章節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案例服務于教學,將理論教學與實際案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課堂講解生動清晰,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通過案例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看問題,從數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變化規律,使概率與數理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現實工程或經濟活動中得到更好的應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獨立完成作業是學生學好本課程的一項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通過對課后習題的練習,逐步加深對課程中各種概念理解,熟悉各種基本解題方法,達到基本掌握本課程主要內容的目的。很多學生在學習了統計方法,也記憶了很多公式以后,很茫然,不知該選用哪種方法來處理資料。例如:為了比較兩種安眠藥的療效,將20名年齡、性別、病情等狀況大體相同的失眠病患者隨機平分為兩組,分別服用新舊兩種安眠藥,測得的睡眠延長時數如下表。
新藥組xi1.90.81.10.1-0.14.45.51.64.63.4
舊藥組yi0.00.7-0.2-1.2-0.12.03.70.83.42.4
假定兩組睡眠延長時數均服從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性,試檢驗兩種安眠藥的療效是否有顯著性差異?很多學生發現兩組樣本含量相同,往往采用配對設計資料的t檢驗,這說明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這種設計方法的內涵。配對設計的每對數據要求測自同一個個體(稱為自身配對設計)或同一個來源的兩個個體(稱為同源配對設計)或條件相近的兩個個體(稱為條件相近者配對設計)。題中從失眠病患者這一總體中隨機抽取20例受試對象,然后隨機平分為兩組,是典型的成組設計。如果題中說20例患者按照某一條件(對結果有影響的非處理因素)配成10對,然后把每對中的兩個個體隨機分到新藥組和舊藥組中,問新舊兩種藥物對睡眠延長時數效果有無差別,這才是配對設計,所以學生一定要明白實驗的設計方案,這是正確選用統計方法的前提。
3.4聯系實際,培養興趣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程產生的背景,是迫切解決當時實際問題的需要。當今社會環境中,醫藥學、生物學、經濟等大量問題都可以用概率方法研究解決,讓學生們做一些相關資料處理工作,把所學的統計方法用到實際中,理論聯系實際,大大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每講授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后,學生除了完成基本作業外,還要要求學生到圖書館查閱文獻,找出運用所學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的文獻例子,這樣學生不僅學會查閱文獻,而且通過查閱文獻這一過程,對所學的統計方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有的同學還對一些雜志的文章所用的統計方法提出質疑,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漸認為統計學其實是很實用、很有趣的一門課程。
3.5在《醫藥數理統計學》的教學中引入CAI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舉措
CAI的引入,將為學生提供一個因材施教、具有創造性的學習環境,可以大大增加信息量。但CAI教學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不能取代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語言魅力是任何機器都無法取代的,一節課是否能吸引學生,不在于CAI課件的吸引力,而在于教師的講課方法和教師的語言魅力,教師不可在教學的全部過程應用CAI課件,不適合過多地用課件進行講授,會影響他們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8
篇9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FU Ling, LIU Hua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s one kind of idiom phrases, compared with other forms, which is rarely involved i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some of textbooks even not choice as teaching contents. But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from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is a very good teaching content. In this articl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1 以歇后語特點為角度
1.1 歇后語獨具民族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歇后語主要流傳在老百姓的口頭,所以與中華民族民俗風情有很多聯系,其中蘊藏的傳統民俗文化就更具獨特性和豐富性。所以,歇后語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使我國優秀文化遺產得以繼承的重要載體,又是使文明古國的歷史遺產得以發揚光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歇后語具有獨特的語言特點
第一,修辭美——歇后語語言生動,形象俏皮。巧用比喻:比喻可使事物形象描寫的更加鮮明,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通過形象的比喻,讓人產生豐富的美的聯想,從而感悟其話語里的哲理。 如:“芭蕉葉上壘鳥窩——好景不長”。妙用雙關:前一部分都是隱語,后一部分運用諧音構成雙關,表層意思引出深層意義,聽起來妙趣橫生,讓人咀嚼再三,過耳難忘。如:“黑旋風的本名——理虧(李逵)”。善用擬人:運用擬人修辭法賦予動物、事物以人的情感,使語言俏皮幽默,讓人忍俊不禁?!鞍]蛤蟆穿大紅袍——只可遠看,不能近瞧”。喜用夸張:歇后語除了較多運用以上修辭手法之外,還有意識地突出、夸大事物的情狀,渲染事物的本質,將抽象的道理生動化,給人以非常真實之感,能引起強烈的共鳴。第二,含蓄美——歇后語表意委婉,迂回曲折?!昂睢笔俏膶W作品追求的藝術境界,也是文學創作追求的審美目標 。古人有云:“文貴遠,遠必含蓄。”含蓄被公認為漢語表達的較高境界。歇后語深得含蓄委婉之妙,含而不露。在語言活動中,或前后都說,或只說出前半段,不說后半段,而要聽者通過審美聯想活動,從前半段中“悟”出后半段的意蘊所在。第三,凝練美——歇后語簡潔明快,詞約意豐。歇后語的語言形式高度凝練,簡潔明快,用字大都保持在五六個字以內,很少有超過十個字的。歇后語通常只說前一部分——謎面,隱住后面謎底部分。這種特殊的結構形式會造成一種突出的戲劇效果,不但強化了受話人對語義的了解,而且引出一種美妙的意境。第四,韻律美——歇后語講究節奏,音韻和諧。在節奏上:歇后語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并不工整,不像成語那樣整齊。前一部分有四字格的、五字格的、六七字格的,后一部分多為兩字格、三字格或四字格,讀起來前后呼應,自然流暢。在音律上:漢字有陰、陽、上、去四種不同的音調,在歇后語中,四種音調參差組合,平仄相間,猶如古詩詞一樣講究音律,朗讀起來有異乎尋常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既易誦易記,又富有音樂的韻律美。
2 以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為角度
2.1 小學生需要的特點
在整個小學階段,兒童有著強烈的活動需要,包括對游戲活動的需要和對運動活動的需要等。首先,對求知、認識需要。這是小學生的主導需要,表現為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勢。小學生正處在長知識的階段,求知欲很強,尤其在科技發展的時代,他們更渴求知識。這種求知的需要不僅是文化科學知識,還包括社會、生活等方面。其次,交往的需要。今天的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基本上處于缺乏兒童伙伴的狀態,但他們從內心來講卻很需要獲得同伴的支持和友誼,需要集體給予的溫暖。
歇后語教學首先滿足了小學生群體對知識,對認識的需要,也給學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交往的機會,實際上適應了小學生這一年齡階段需要的特點。
2.2 小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在學校情景中,促使學生追求成就、希望獲得成功的內在推動力量主要由三種內驅力組成,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其中,附屬內驅力又稱交往內驅力,指學生為了獲得家長的贊許和同伴的接納而表現出來把工作、學習搞好的一種需要。 根據以上動機特點可知,教師合理的教學引導,同伴之間良好的學習的氛圍可以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的產生,并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語言學習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對于發展小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和思維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借助鮮活的語言學習,來促進其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協調性、開放性、可塑性特點,學生可以從歇后語學習和實踐中可以較好地發展個性,品德和社會性,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歇后語學習和實踐過程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同伴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抓住機會進行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教育。
3 對歇后語教學實施的構想
第一,教師進行歇后語隨堂教學。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在進行教材所編入的歇后語教學的基礎上,由教師引入課外歇后語資源。小學生對歇后語這種鮮活的語言形式是非常喜愛的,教師應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積累歇后語,學習,理解,鑒賞,應用歇后語。
第二,學生自主收集,積累歇后語。引導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課余時間深入生活,收集歇后語??梢圆捎萌N收集方式:(1)個人訪問。學生以個體為單位充分挖掘社會關系網,隨時隨地向身邊的人征收歇后語,如長輩、街坊鄰居、親朋好友等。(2)小組采訪。學生自發組成采訪小組,以小記者身份主動接觸周圍有特殊生活經歷的人物、知識分子等,以獲得更多更全面的歇后語。(3)到文化館、圖書館查閱書籍,上網下載等方式拓寬各種渠道,收集各種歇后語。
第三,開展歇后語趣味活動??梢圆扇「鞣N活動形式,如歇后語主題班會,辦歇后語手抄報,歇后語黑板報等。這類活動對學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教師應在正確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小學生的最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歇后語的積累和學習融入到班級生活的點點滴滴。
第四,探究出適合小學生的歇后語校本課程,進行系統的校本課程設計開發。包括收集歇后語以編寫歇后語教材,設計課程結構,建構歇后語課程模式和課程評價體系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此過程是一個相對完整系統的歇后語教學過程,這一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過程。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來進行和完善,但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通過以上幾種途徑,既可以緩解歇后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缺失,又可以使學生在開展歇后語語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中,走入社會,進行人際交往,養成合作品質,融入集體并認識應用社會資源,同時也認識和了解自己,樹立人生理想,積極進取。
參考文獻
[1] 蔣蓉.小學語文教學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
[2] 唐作藩.中國語言文字學大辭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
[3] 王巖.論漢語熟語的審美功能及其語用意義[J].漢字文化,2007(6).
[4] 溫端政.漢語語匯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5.
篇10
1.關于會計理論的概念。目前會計理論的概念存在著多種解釋,學者們各言其是、風格迥異。美國會計學會(AAA)將其解釋為: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設性、概念性和實用性的原則,是一個旨在探索會計本質的總體性的參考框架。瓦茨和齊默爾曼在《實證會計理論》中對會計理論的解釋為:會計理論的目標是為了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解釋是為觀察到的實務提供理由,預測是指會計理論應能夠預計為觀察到的會計現象。[3]我國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將財務會計理論定義為:來自會計實務,高于會計實務’反過來可以指導會計實務的規范性的概念框架。本文將其歸結為:會計理論是一套內在一致、協調一貫的,可以提供總體性參考框架的原則,其作用是為了解釋和預測,解釋是對現存現象的說明,預測是對未來可能發生事項的判斷。基于這一界定,本文對會計理論課程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2.關于會計理論的作用。會計理論的作用是會計理論課程與會計專業其他課程,包括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及管理會計?^課程區別與聯系的關鍵所在。會計是一門實務性較強的學科,會計專業的其他課程偏重于實務,闡述的是一系列的程序、方法和技術,而會計理論課程闡述的則是對現存實務行為的解釋,預測將要可能發生的實務,據以指導和開拓。因此,基于會計理論的作用,使得會計理論課程可以將各個與會計相關的課程融會貫通,從而加深對會計專業方法的理解和認識,體現出會計理論課程的不可替代性。
3.關于會計理論的發展。理論總是適應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發展的,會計理論也是如此。會計理論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發展。首先,會計是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伴隨著政治、經濟、法律等發展而不斷發展;其次,會計是有國別差異的,盡管全球經濟一體化導致了會計國際趨同,但是仍不可忽略中西方文化的交叉與碰撞,國際環境的變化對國內環境的沖擊,自然會導致會計的變化和發展。然而,無論是歷史還是國際環境,最終歸結為一點,會計理論的發展是與實踐相聯系的,畢竟理論來源于實踐,不可與實踐脫節。
目前會計理論的發展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理論落后于實踐,急需新的理論出現,如衍生金融工具、通貨膨脹、人力資本等事物所引發的新的會計理論與方法問題’舊的會計理論無法指導實踐;二是理論超越實踐,國外有些先進國家的應用理論又超越了我國的實際情況,使得理論無法很好地與實踐相適應。會計理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導致了會計理論課程教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改進。
二、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本研究對國內重點財經院校及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4所高校碩士研究生會計理論課程的開設情況進行了調查,有關情況匯總如表1所示。
調査結果顯示,目前碩士研究生會計理論課程教學中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1. 課程名稱不一致。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種稱為會計理論研究,一種稱為財務會計理論研究,還有一種稱為會計基礎理論研究。課程名稱的不明確,表明目前對會計理論的一些概念問題界定不清,影響了會計理論課程的授課效果和會計理論課程作用的發揮,亟待改進。
2. 課程教材和參考資料不一致。調查中發現,大部分高校在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采用的是國外教材。應當承認,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這種差距不僅表現在研究方法上,而且也表現在許多領域方面我們沒有人家了解得深刻。H但是正如前文對會計理論研究目前所存在的問題所討論的那樣,這會導致一些理論脫離實踐的問題。
3.課程重點、授課內容不一致。沒有統一的教材,自然不會有統一的重點授課內容。當然,各高校沒有必要必須有相同的授課內容,在會計理論研究的各個領域,各高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作為授課內容以教材為載體傳授給學生,也便于不同學校的相互比較,取長補短,這也是一種交流與學習的方式。但是作為會計理論課程的基本框架應該趨于統一,重點授課內容所涉獵的部分應該無所偏差。
另外,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目前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需要關注,即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層次性。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為了滿足社會對不同類型的會計人才的需求,各高校開始將碩士研究生教育分為兩種類型,即應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應用型教育實行兩年制,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研究型教育實行三年制,培養的是研究型人才。本文將在此分類的基礎上,對以上三個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課程改進建設意見,以期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
三、針對相關問題的會計理論課程設計
根據上述研究分析,以下著重對會計理論課程的課程名稱、教材和參考資料的選取以及重點授課內容進行討論。
(一)關于會計理論課程名稱
會計理論課程名稱的界定關系到與會計學專業其他主干課程協調、會計理論課程內容的構建、教材及參考資料的選取等一系列課程教學的關鍵問題。關于會計理論課程名稱現在存在兩類爭議,一是會計理論和會計基礎理論的爭議,二是會計理論和財務會計理論的爭議。
部分高校采用會計基礎理論研究作為會計理論的課程名稱。這是將會計理論按照內容分類,將其劃分為會計基礎理論、會計應用理論和會計開發理論三個部分所致。這些高校認為’會計理論只需研究以基本原理為依據,運用科學知識,闡述會計領域會計運行的基本理論即可。其忽略了在會計實踐中創造性運用的應用性理論,以及闡述新技術和方法的開發性理論,缺乏會計理論研究的完整性。因此,會計基礎理論研究這個名稱不能包含會計理論的全部內容。
部分高校采用財務會計理論研究作為會計理論的課程名稱。這些高校認為,會計理論研究的著作從20世紀20年代W?佩頓公開出版的《會計理論一~兼論公司制企業的專門領域》到20世紀90年代Scott著的《財務會計理論》,所有著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無論書名是“會計理論”還是“財務會計理論”,所討論的內容實際上都僅限于財務會計理論。實際上,在管理會計產生之前,會計理論只是指財務會計理論和審計理論,而管理會計獨立成科以后,會計理論同時包含財務會計理論、審計理論和管理會計理論。就本研究當前掌握的國內會計理論著作來看,除魏明海和龔凱頌著的《會計理論》中將管理會計理論包含其中外’多數會計理論著作討論的都是財務會計理論的內容。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會計理論的內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會計理論是指財務會計理論,廣義的會計理論包括財務會計理論、審計理論和管理會計理論。為此,考慮課程名稱的科學、合理性以及與其他課程間的協調等因素,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可以按以下兩種情況處理:一是如果既開設財務會計理論,又開設審計、管理會計理論等課程,那么,會計理論適合采用財務會計理論作為課程名稱;二是如果只開設一門與會計相關的理論課程,則適合采用會計理論作為課程名稱,其內容可以包括財務會計理論、審計理論和管理會計理論的內容。
另外,考慮高校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差異,可以將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兩年制)的課程名稱設定為“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或“會計理論與實務”,將研究型碩士研究生(三年制)的課程名稱設定為“財務會計理論研究”或“會計理論研究'。
(二)關于會計理論課程教材以及參考資料
會計理論課程教材和參考資料的選取與會計理論課程重點授課內容密切相關。通過調査顯示,目前會計學專業研究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使用較多的國內外教材有如下相關著作:
1.國外相關著作。國外的相關著作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是以信息經濟學為基礎的會計理論,二是以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為基礎的會計理論。
(1)《財務會計理論》(WilliamR.Scott著)是目前國內研究生會計理論課程教學中最為流行的教材之一,該著作最大的特點是以信息經濟學為基礎來闡述會計理論,試圖以信息經濟學的框架來解釋會計在現實世界中所遇到的基本矛盾。?其主要內容結構如上表2所示。
(2)《會計理論》(HarryI.Wolk,JamesLDodd和MichaelG.Teamey著)是國外會計理論著作中另外一種普遍采用的結構,即以財務概念框架為基礎闡述會計理論。嗔主要內容結構如表3所示。
2.國內相關著作。國內的著作大體上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弓I進西方會計理論的內容和結構而編寫的會計理論著作,二是融入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著作。
(1)《會計理論》,湯云為、錢逢勝著。該著作多處引用美國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的《會計理論》,多次將其研究成果納人其中%并吸納百家之言,在此過程中表達觀點是較早地弓I進西方會計理論的內容和結構而編寫的會計理論著作。該著作基本上是以財務會計理論框架為構建基礎編寫而成,其主要內容結構如表4所示。
(2)《會計理論》,吳水澎、謝詩芬和薛祖云著。該著作中融入了我國國情,分析了如何構建中國特色會計理論體系等相關問題,進一步會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主要結構內容如表5所示。
3.國內外相關著作的比較分析根據對相關經典著作的分析,我們發現,當前的會計理論相關著作既存在差異,也存在共性。差異是可以理解并提倡的,著書者理論演繹,皆由己出,標新立異,自成體系,如類似Scott等以信息經濟學為會計理論研究的視角而構建會計理論體系,既順應了信息時展的要求,又符合其自身的基本環境需求,做到理論的構建與實踐相適應,但各相關經典著作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可尋。
共性是基本上可以將會計理論總體結構劃分為三大部分,即導論、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導論包括會計理論、會計理論歷史發展;基本理論包括會計理論假設、原則、研究方法以及財務概念框架等相關內容;應用理論包括會計準則制定等。另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問題,一是關于一些前沿問題,這部分理論在國內外相關著作中有所體現,它是會計理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與實踐相結合而生的理論,避免理論落后實踐。二是關于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這部分理論在國內的部分著作中有所體現,它是結合我國基本環境而探討的內容,避免理論超越實踐。關于是否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盡管有人持懷疑和反對態度,認為過分強調中國特色,會阻礙會計的國際協調,影響會計國際化等等,但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國會計事業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是客觀存在的”這一共識。
縱觀國內外會計理論相關著作,本文認為,因各著作存在共性,關于會計理論課程教材及參考資料的選取可根據各高校的自身特點及研究成果,自行選定。若參照國外教材,在注重國際先進會計理論介紹的同時,還應關注我國會計理論的研究。在借鑒國際會計理論經驗的同時,應當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三)關于會計理論課程的重點授課內容
盡管教材各異,但是會計理論課程的重點授課內容理應殊途同歸。本文認為,碩士研究生的會計理論課程重點授課內容不應忽視以下四個部分:
一是導論。這部分內容至少應包括會計理論的發展史以及整個課程結構框架的介紹兩部分內容。如前文所述,會計理論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的發展是反應性的。歷史是凝固了現實的,不管從什么視角來構建會計理論,采用什么會計方法,要了解會計理論,都離不開對會計思想和實務歷史發展的把握。只有了解了會計理論歷史發展的軌跡,才能對其當前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掌握未來會計理論發展的脈絡和趨勢。
二是會計基本理論。通過對國內外的會計理論相關著作的分析,我們發現,這部分內容不可或缺地包括會計的假設、原則、目標、研究方法等,可以根據財務概念框架加以構建。這里需要明確的是,在介紹國外會計理論時,要考慮國際會計理論的本土化問題,要注意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同時要注意加強對我國會計理論的提煉和總結。
三是會計應用理論。這部分內容的核心是關于會計準則制定問題,這也是會計理論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在會計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會計準則是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媒介,對實務具有規范作用,但卻依賴于會計理論這前后一貫、首尾一致的系統加以支撐。任何會計理論課程授課內容,如果缺少了會計準則部分都是不完整的。
四是會計理論前沿。在當今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問題,會計理論需要對其作出解釋,會計理論課程中應包括前沿問題的討論,如物價變動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等。這些問題的探討是將會計理論密切聯系時間的結果,同時也可以看到會計理論是如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步與改進的。
篇11
1目前農藥使用的基本現狀
農藥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對農業保持穩產、豐產起到了很大作用,現在生產上應用的農藥品種眾多。隨著農藥事業的發展,農藥市場的開放,農戶能選購的農藥種類逐漸增多[2]。
1.1農藥種類繁多
由于外地農藥的進入及當地農藥的使用,目前市場上可選購的農藥種類很多。如水稻、小麥上常見的農藥有地中害、殺蟲單、撲虱靈、三環唑、三唑酮、井岡霉素、丁草胺、撲草凈等。水果、油菜、蔬菜上常見的農藥有火精靈、芽細芽。農戶文化水平偏低,農藥專業知識較少,往往盲目使用農藥,因此經常造成藥害事故。
1.2混淆農藥類型
一些農藥存放的時間稍長,瓶上標簽脫落,在未辨清該藥時,部分農戶盲目使用,必然造成一定的藥害,嚴重時可能造成作物顆粒無收,甚至影響下茬作物。部分農戶,在使用農藥時,貪圖省事,經常擅自“復配”農藥,使藥劑效果降低或無效,有的甚至產生意想不到的藥害。
1.3施藥方式與農藥類型不對應
一般除草劑可用噴霧方法來施藥,例如丁草胺、二甲四氯等。而有些農藥須作土壤處理劑,如撲草凈要用撒毒土的方法來除草,若作為葉面處理劑,則易造成藥害。同時施藥的時間也很重要,例如撲草凈的撒施需光照條件好的天氣,才能發揮其效用,在陰雨天除草幾乎無效。
1.4擅增農藥用量
農戶在農田用藥時,由于沒有計量工具,常私自增加藥劑用量,認為“濃度越高,效果越好”,不僅浪費了財力、物力,同時還造成污染殘留、病蟲抗性增強等系列問題。
2科學使用農藥的措施
2.1因病蟲選購農藥
首先要了解田間病蟲害的發生狀況,然后根據病蟲癥狀對癥選藥,以免用藥錯誤,影響防效,甚至造成更大的危害。
2.2嚴格防治指標,做到適期防治
農作物生長期間,隨時都可見到少數病害和蟲害。一見到田間有病蟲為害就噴藥防治,往往是不必要的,因為每一種病蟲草害,都要達到一定的防治指標時才有必要用藥劑防治,即使用藥,也只能挑治。
2.3使用高效低毒或生物農藥
田間天敵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害蟲數量,收到減少用藥次數、降低防治成本、減輕環境污染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麥田蚜蟲,當田間瓢蟲、食蚜蠅等天敵益害比在1∶80~100或蚜繭蜂寄生率達30%以上時可不施藥防治,利用天敵即可控制蚜害;即使益害比失調,也應選用對瓢蟲、食蚜蠅等天敵有較好保護作用的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或5%高效大功臣乳油等高效低毒農藥對蚜蟲進行防治。棉田棉鈴蟲、紅蜘蛛、菜田甜菜夜蛾,可選用Bt、瀏陽霉素等生物制劑防治,對瓢蟲、草蛉、田間蜘蛛等天敵有較好的保護作用[3]。
2.4交替輪換用藥,防止抗性產生
長期使用一種農藥,病蟲就會產生抗藥性,造成防效下降。因此,不要發現某種農藥效果好就長期使用,即使發現防效已下降,也不更換品種,而采用加大劑量的方法,結果藥量越大,病蟲抗性越強,繼而再加大藥量,造成惡性循環。要注意因地、因時、因病蟲制宜,農戶可根據防治對象買3~4種不同劑型和殺蟲機理的農藥交替輪換使用。
2.5嚴格將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用在果樹、蔬菜上
有的農民缺乏安全觀念,錯誤地認為毒性高,效果就好,把嚴禁在果蔬及食用植物上使用的農藥用于這些作物,從而造成人畜中毒的惡果。因此,使用農藥一定要按照國家頒發的《農藥安全使用規定》《農藥安全使用標準》《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等規定執行,嚴禁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在蔬菜、瓜果上使用,切不可隨意擴大使用范圍、改變使用方法[4]。
2.6科學合理混用農藥,遵循農藥混用原則
農藥合理地混合使用,具有防治多種病蟲害、提高防效、節省勞力等優點,但農藥不能隨意混用,否則,不但達不到混用效果,還會引起作物藥害和毒害加重。農藥混用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混合后不發生不良的物理化學變化,對遇堿性物質分解失效的農藥,不能與堿性農藥混用,可濕性粉劑不能與乳劑農藥混用;二是混合后對作物無不良影響;三是混合后不能降低藥效;四是混合后使用成本不會增加。
2.7嚴格農藥使用濃度,防止抗性藥害產生
在農藥配制上,有的農民不相信推薦劑量,任意加大用藥濃度;有的簡單配藥不用量具,數量不準,結果不僅浪費嚴重,而且使作物發生藥害,使病蟲的抗藥性增強。因此,要嚴格按照農藥配制標準進行配比,大力推廣應用超低容量噴霧技術。
2.8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農藥安全使用間隔期采收
農藥安全間隔期是指農作物最后一次施藥時間距收獲的天數,這是減少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防止殘毒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安全間隔期收獲,尤其是瓜果菜類,以防止人畜食后中毒。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施在白菜、油菜上,其安全間隔期不得少于7d,菊酯類農藥噴施在果菜上,安全間隔期不少于7~10d,殺菌劑安全間隔期不少于5~10d。
3參考文獻
[1]歐陽基,梁光浙.植保手冊[M].南昌:江西科學出版社,1996.
篇12
XU Rong, LIANG Li-heng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ianyang People's Hospital,Mianyang 621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it summarizes common problems,provides the suggestion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931 cases of clinical medication.ResultsThe irrational drug use in 83 cases,indications,usage,dosage of lack of improper mistakes,improper,varieties of incompatibility appear cases were 14,9,35,9,16 cases of male patients;medication unreasonable ratios than females;among which 30 ~ 65 years old patients(P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Clinical medication;Rational drug use
心血管內科是醫院重要科室之一,主治各類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病、心律失常等[1]。隨著社會危險因素的不斷增多和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高齡、合并癥多、治療方案復雜等因素易致用藥適當。不合理用藥不僅可影響治療康復效果,還可能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因此探討心血管內科臨床用藥特點,總結發現問題非常必要。本次研究就我科臨床用藥情況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調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931例患者病歷資料,其中男481例,女450例,年齡23~93歲,平均(61.9±13.4)歲。
1.2方法以《臨床用藥須知》、《藥物信息》、《新編藥物學》等為參照,將病歷資料交由心內科醫師進行分析,調取病歷不良反應記錄表,統計用藥不合理例次及其因素,所有評定工作由三位醫師交叉評定和分析[2]。
1.3觀察指標藥品類型、處方類型、不合理用藥情況、不合理用藥發生時間與不合理用藥相關不良反應等。
1.4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數(n)與率(%)表示,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931例患者共發生不合理用藥83例次(8.92%);其原因:適應證掌握不足、用法失當、用量失誤、品種失當、配伍禁忌出現例次分別為14、9、35、9、16例次;降脂藥物失誤例次最高,其次為抗菌藥。
2.1不合理用藥情況及藥品類型分布見表1。
2.2不合理用藥患者分布 男性者不合理用藥比率高于女性;30~65歲不合理用藥比率較高(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發生不良反應6例(見表2)。
注:與男性者相比,P<0.05;與20~30歲者相比,*P<0.05;與30~50歲相比,**P<0.05。
3討論
合理用藥充分體現了臨床醫師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3]。心內科藥物種類多,高年資醫師對配伍禁忌有較全面的掌握,但難免有疏忽,加之部分低年資醫師經驗不足、對適應癥、禁忌癥認知不足,使得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增加[4]。部分醫師為追求治療效果而增加藥物使用劑量,也導致了副反應的相應加大[5]。杜絕不合理用藥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提高醫護人員意識,不能因部分患者病情輕,某類藥物毒副作用小、禁忌癥少,便忽視用藥的合理性;②加強用藥監管,發揮藥師在合理用藥中的指導、監督作用,認真審核處方,特別是配伍禁忌、強效藥品,提高對年老體弱、合并癥多、耐藥性差患者的重視力度;③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合理用藥意識,不能因病情好轉便忽視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肖美華,何騰輝,郭燕芬.某院心內科臨床用藥的常見問題及合理用藥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5-6.
[2]劉衛強.心血管臨床用藥的常見誤區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3,6(5):81-83.
篇13
一、中職英語教學評價的現狀調查
中職學生由于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部分學生厭倦英語學習。英語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導致英語教學評價呈現以下的基本特征。
1.評價主客體單一。整個課堂中的評價活動幾乎都限于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沒有學生對學生、學生對教師、學生自我、教師自我的評價。
2.評價方式傳統。通過課堂上教師提問讓學生或集體或個別回答完成。
3.評價內容淺顯。在評價中,教師對學生陳述性知識的評價占絕大部分。WwW.133229.COm
4.評價層次較低。教師對學生評價主要強調陳述性知識的回憶。
5.評價作用甚微。教師通過提問所進行的對陳述性知識的評價對于促進學生發展是表面化的、膚淺的。
二、中職英語教學評價的理論基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由七種緊密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它們是言語、音樂、邏輯、視覺、身體、自知和交往。加德納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多維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視野和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終極關懷的目的下,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
三、中職英語教學評價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主體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評價應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為出發點。評價應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應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不斷發展。同時,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自我評價對學生能力發展的意義,不斷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2.評價形式多樣化。在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評價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中職生的基礎和學習特點,在課堂中可舉行“課堂學習活動評比”“課堂觀察檢查表”“學習效果自評”“平時檢驗”。課后可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還可舉辦英語詞匯、歌曲大賽、演講比賽和故事大賽等。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體現學生參與評價的主題過程,實現自我選擇、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評價方法靈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評價中,應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給予學生多次評價的機會,允許學生在更充分的準備之后,再次參加評價。評價的目的重在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發展和提高。因此,應注意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引導學生表現自我、增強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
4.評價內容表格化。在教學評價的內容方面,應以各種表格的形式,將評價的內容分類歸納,逐步、按時地完成。例如學期初或單元教學開始的問卷調查表,課堂內的學生自評表、小組互評表、課堂表現積分表、單元測試評價表、學習進步曲線表、課堂外的英語小組活動測評表、家長評議表、作業完成情況自評表,教師課前、課中、課后評價表、測試評價表等等。這樣,學生學習的課堂氣氛形成了,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總之,職業學校英語教學評價是英語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無論我們采取何種評價方式,都應注意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科學合理地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的過程與結果,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時總結,要讓學生感到教師施行的評價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劉道義,等.新高中英語教與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