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臨床分析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資料和方法
1.1年齡和生育史12例患者年齡為21~40歲,平均28.6歲。未產婦3例,經產婦9例,產次為1~5次,口服避孕藥2例,工具避孕1例,采用宮內避孕環者9例,放置時間為1~11年,類型不詳。有輸卵管妊娠病史者1例,剖宮產史者2例,人工流產史者8例。
1.2臨床表現12例均有腹痛史,有停經史者8例,停經天數33~35d,陰道出血5例,暈厥伴休克4例,盆內觸及包塊6例。
1.3輔助檢查10例測定血β-HCG48.9~1280.4IU/L,6例測定尿HCG均為陽性。10例后穹隆穿刺陽性,6例B超檢查均提示附件區囊性包塊或囊實混合包塊。
1.4手術及病理情況12例全部行剖腹探查術。患側卵巢均可找到破裂口,破口直徑0.8~2cm,在破口處或血塊中有6例可找到絨毛,其余6例未找到明顯的絨毛,但術后病理均證實為卵巢妊娠?;紓燃皩容斅压芫?,并發現患側的卵巢經子宮卵巢韌帶與子宮相通。12例均行卵巢楔形切除術,術后病理均證實為卵巢妊娠。2討論
2.1診斷卵巢妊娠這一概念由Muurice在1682年提出,并于1878年由Spiegelberg提出了診斷標準并使用至今。內容包括:①患側輸卵管完整并與卵巢分開;②胚囊位于卵巢組織內;③卵巢與胚囊以子宮卵巢韌帶與子宮相連;④胚囊壁為卵巢組織。在有第①、②項的基礎上,加上第③項或(和)第④項即可確定為卵巢妊娠。本組所有患者均符合此診斷標準。由于卵巢妊娠部位出血較早,容易誤診,一些患者往往無明顯停經史,即以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就診,不易與黃體破裂相區別,有時誤診為急性闌尾炎、卵巢腫瘤等。本組有33%的患者無停經史,僅5例患者出現陰道流血,1例患者術前診斷為卵巢腫瘤。B超檢查可發現附件包塊及腹腔游離液體征象,不易與輸卵管妊娠區別。由于卵巢妊娠的癥狀和體征與輸卵管妊娠相似,故術前鑒別診斷較困難。本組12例卵巢妊娠患者中,術前均診斷為“異位妊娠”,缺乏準確定位。根據胡麗娜等人的研究,卵巢妊娠比輸卵管妊娠更易出現腹痛、墜脹、妊娠部位破裂、失血性休克等癥狀,而有停經史、陰道流血癥狀的比例較低。由于卵巢妊娠更易出現腹痛癥狀,且大部分患者因腹痛就診,所以對無確切停經史,無陰道流血但有下腹疼痛或休克癥狀者,結合β-HCG陽性,應高度懷疑卵巢妊娠。
篇2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30例,其中男81例,女49例,年齡23~73歲(平均46.7歲);體溫38.5℃~40℃(弛張熱28例,稽留熱7例,間斷熱46例,不規則熱49例);發熱時間10d~2個月(平均37d)。
1.2確診方法
篩選及確診包括常規檢查、特殊檢查及診斷性治療三類。常規檢查:三大常規,血生化,微生物病原學及有關抗原抗體檢查,自身免疫性抗體,胸片,B超。特殊檢查:細胞學,病理學,CT,MRI,心臟彩超,HIV抗體及其他特異性抗原抗體等。診斷性治療:主要為抗結核治療。
2結果
130例發熱待查患者中,83例為感染性疾病(占63.85%,其中傷寒25例,敗血癥19例,結核13例,肺部感染10例,膽道感染5例,尿路感染4例,病毒感染3例,肝膿腫及恙蟲病各2例),結締組織疾病15例(占11.54%,其中亞急性敗血癥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5例,系統性紅斑狼瘡及惡性細胞組織病各2例),腫瘤14例(占10.77%,其中淋巴瘤9例,白血病3例,肝癌2例),其他2例(占1.54%),病因不明16例(占12.31%,其中2例病情趨向緩解后出院,隨診無復發,7例轉上級醫院,7例因經濟困難放棄治療自動出院)。本組41%的患者僅靠病史、臨床檢查及常規實驗室檢查診斷,B超、CT、骨髓組織活檢確診率分別為3.95%、3.8%、8.9%。
3討論
不明原因發熱(FUO)是內科常見復雜病癥,經過臨床分析及血清免疫學、細菌學、骨髓細胞學、漿膜液、B超、X線、組織活檢和(或)CT等檢查后,確診率仍較高,本組確診率為86.15%(112/130),與國內有關報道一致[3,4]。由于FUO患者病程較長,多數已行各種常規檢查及多種手段治療仍未明確病因,尤其容易盲目應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退熱藥物等,不僅浪費了大量的醫療資源,又延誤和干擾了疾病的正確診治,因此病因診斷必須盡早作出。
本組資料中,感染是發熱待查的主要原因,占首位,其中傷寒25例。有研究表明,在引起FUO的具體病因中,傷寒所占比例約為9.1%~12.9%[5,6]。本研究傷寒比例顯著高于一般資料,這與溫州地區為沿海地區,海鮮食物供應較為豐富,而附近居民又喜食半生不熟海鮮有關。本組FUO最終確診為傷寒的患者中,均進行了血培養,血培養陽性僅5例,這一結果考慮與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不同程度地應用過抗生素有關。25例最終確診為傷寒的患者,絕大多數不具備傷寒的典型臨床表現,如稽留熱、相對緩脈、表情淡漠、肝脾腫大、玫瑰疹、粒細胞減少等,僅出現上述癥狀中的1~2項。如本組出現粒細胞正?;驕p少23例、相對緩脈12例、肝脾腫大6例、神情淡漠3例,甚至部分患者僅表現為持續發熱(熱型不典型),診斷上基本依靠的是臨床診斷。故FUO患者若出現疑似上述癥狀,考慮到本地區發熱患者傷寒比例較高,特別是出現粒細胞正?;驕p少的病例應考慮傷寒的可能性,并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對FUO患者不宜隨便給予退熱劑,在患者可耐受的情況下盡量不予干預,以觀察熱型,協助診斷。
感染性疾病中其次是結核病,本組13例中有9例依靠診斷性治療確診、4例依靠影像學檢查確診。診斷性確診患者在應用其他藥物無效后,詳細詢問病史,如患者多有乏力、納差、盜汗、消瘦等結核病中毒癥狀,應考慮可能是結核感染,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在診斷性治療觀察期間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在其后的門診隨訪中體溫正常,未反復,視為試驗性治療有效,可確診為結核病。本組這部分患者多數是肺外結核,說明肺外結核的診斷與治療應得到足夠的關注。近年來結核病的發病率升高,而且與肺外結核多發的流行病學趨勢相吻合。傳統的結核病診斷方法如PPD試驗強陽性固然有診斷價值,但即使陰性也不能排除結核病。影像學檢查特別是CT的應用在診斷結核病時具有較大價值,通常一次掃描無異常結果,需隨著病情的發展多次復查才會有異常發現。本組中有1例脊椎結核患者,在應用一般抗生素2周后體溫始終維持在38℃,且自訴腰疼,后經多次脊椎及后腹膜CT掃描才診斷為脊椎結核。
結締組織病也是發熱待查的常見病因。由于近年來免疫檢驗水平的提高,某些疾病早期即獲得診斷,而以發熱待查收住的大多是非典型的結締組織病,尤其是變應性亞敗血癥(still病)相對突出。成人still病臨床上較為常見,極易與敗血癥相混淆,其特點是:(1)長期高熱(可>39℃,持續數周或數月,多發于傍晚至夜間),但無顯著的毒血癥狀,且可有緩解期;(2)皮疹一過性,復發性,多形性;(3)血象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可明顯增高,但嗜酸性細胞一般不減少。新近有研究提示,血清鐵蛋白增高有助于still病的診斷[7],值得注意的是,診斷still病必須排除感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
腫瘤在發熱待查中的比例國內外有不同報道,本組腫瘤患者均有貧血、白細胞減少,部分患者有黃疸,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均經多次骨髓檢查而明確診斷。骨髓常規檢查可提高血液系統疾病診斷準確率。
【參考文獻】
1陳灝珠編.實用內科學.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4.
2SchneiderT,LoddenkemperC,RudwaleitM,etal.Feverofunknownorigininthe21stcentury.InfectiousDiseases,2005,130(47):2708~2721.
3秦樹林,劉曉清,王愛霞,等.不明原因長期發熱110例臨床分析.中華內科學雜志,1998,37(9):605~607.
4尹有寬,徐彬彬.原因不明長期發熱的病因診斷.上海醫學,2000,23(2):112~113.
篇3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46例,均為女性,年齡30~54歲,中位年齡42歲,癌腫分布均為單側。位于中央5例,外上26例,內下4例,內上3例,外下8例。術前經病理證實為乳腺癌。對照組28例,因醫師操作習慣不同,未予改進方式施術。
1.2方法(1)術前1周內單次小劑量輔助化療;(2)取橫行或斜行且避免彎向腋窩的切口;(3)左側乳腺癌采用從鎖骨下、肋骨旁、肋緣上,右側乳腺癌從肋緣上、胸骨旁、鎖骨下的順序切除;(4)使用西餐刀游離支瓣;(5)保留肋間臂神經;(6)術后使用特制彈力加壓背心及負壓引流;(7)術后化療或放療。
1.3結果
1.3.1病理類型乳腺導管浸潤癌27例,浸潤性小葉癌8例,導管內癌3例,乳腺黏液腺癌4例,乳腺浸潤癌部分腺癌2例,髓樣癌1例,髓樣癌伴大量淋巴結浸潤1例。
1.3.2TNM分期Ⅰ期69.57%(32/46),Ⅱ期26.09%(12/46),Ⅲ期4.35%(2/46)。腋淋巴結轉移率36.86%(17/46);ER(+)57.69%,ER(-)42.31%。
1.3.3治療結果對比46例改進方法施術者和對照組28例患者,結果見表1。表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注:*與術中牽拉臂神經有關
2討論
2.1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優點術式對早中期乳腺癌既能徹底達到根治的目的,又能保持患側上肢功能[1],保留胸肌使術后外形飽滿,而橫行的Stewar+切口或斜行的orr切口較縱行切口有良好的腋窩暴露,使淋巴結清掃容易,切口張力適中且位置較低,瘢痕不容易顯露,需行重建時尤為適用。本組病例包括4個象限,最大腫塊直徑約5cm,均能以橫行切口施術。而不彎向腋窩的切口,可避免腋窩處的切口瘢痕壓迫引起的上肢水腫。
2.2新輔助化療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即使是早期乳腺癌確診時,體內也會存在高危微小轉移病灶,術前新輔助化療,可控制原發病灶,減少術后復發和播散[2]。本組病例中有2例臨床分期為Ⅲ期,通過術前化療,腫塊明顯縮小,腋淋巴結也縮小、消失,為術中保留肋間臂神經創造了條件。
2.3不同順序的切除施術者絕大多數習慣右手持刀,且由于癌腫位于左右側的不同,施術時常位于患者兩側,筆者體會到,不同順序的切除即順時針方向的切除,更利于術者有條不紊地對進行切除,使操作更快捷。
2.4保留肋間臂神經腋淋巴結清掃中切斷肋間臂神經,將引起相應區域皮膚麻木、疼痛或腋窩無汗癥[3]。Temple報道在Ⅰ期乳腺癌腋淋巴結清掃中保留肋間神經50例,術后隨訪3~5年,無局部復發病例[4]。鄭鎮本等也報道術中保留肋間臂神經66例,經隨訪無局部復發[5]。我院在腋淋巴結無明顯轉移的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結清掃中,保留肋間臂神經,術后患者上肢內側及腋部皮膚感覺功能正常,術后生活質量得以明顯提高。
2.5皮下積液及皮瓣壞死術中止血不徹底,皮瓣張力大,術后包扎不可靠,引流不暢,及大面積使用電刀產生的電弧和高溫對皮下血管網的破壞等,均是造成皮下積液及皮瓣壞死的重要原因。我院使用西餐刀游離皮瓣,術后充分引流并使用包繞腋窩及胸部的彈力背心均勻加壓包扎,不但縮小皮瓣游離時間,還可明顯減少皮下積液及皮瓣壞死,一旦發生積液,采用自積液處由上向下分斷加壓包扎多次抽液方法,使積液很快得以控制。
乳腺癌是一個綜合因素全身性疾病,手術只是切除原發病灶,不能徹底清除微小轉移存留在淋巴系統和血液中的癌細胞,加之術中由于創傷、牽拉、擠壓均使癌細胞逸出擴散進入淋巴系統和循環中。因此早期化療和放療對預防手術后復發和轉移具有重要意義。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基礎上,適當改進調整手術方式和操作技巧,并注重術前術后的處理方法,不但可達到根治美容的目的,還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癥,而且明顯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楊名添,唐軍.胸部腫瘤外科新進展.廣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出版社,2004,8.
2RaschettiR.Evaluationofanunconventionalcanertreatment(theDiBellamultitherapy):resultsofphaseⅡtrialsinItaly.BrNedJ,1999,318:224-228.
篇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45~88歲,平均67.5歲。致傷原因:車禍28例,跌倒30例,重物壓傷2例,左側21例,右側39例。傷后手術時間:最短7d,最長13d。骨折按Evan分型:Ⅰ型24例,Ⅱ型19例,Ⅲ型11例,Ⅳ型6例。
1.2方法持硬或全麻,平臥位臀部墊高,在股骨粗隆部做一股外側直切口,依側方鋼板長度,切口一般為15~20cm。患者仰臥位,適當墊高患臀,做牽引復位,透視示復位滿意后,在股骨粗隆做切口,顯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干上端,在粗隆下2~3cm處,按135°方向經鉆入導針,導針應在股骨頭頸正中央或正位偏下,位置準確后測量其深度,選取合適粗紋螺絲釘,攻絲后緩慢擰入,釘頭離股骨頭軟骨面約1~1.5cm,選取合適長度的套筒鋼板,保持鋼板與股骨干皮質相貼,固定后擰上尾加壓螺絲釘,逐層關閉傷口。術區內置負壓引流管。術后24~48h拔除,術前半小時常規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次日即可坐起活動患肢,1周后可坐在床邊伸屈膝關節鍛煉股四頭肌,對骨折不穩定及嚴重骨質疏松患者,可延長至8周后可扶雙拐下地負重行走。
2結果
60例患者住院時無肺炎、褥瘡與尿路感染,出院時傷口均一期愈合;無明顯髖內、外翻以及旋轉畸形。共隨訪6至24個月,平均13個月,除1例術后髖內翻并低毒感染行二次手術外(鋼板螺釘斷裂釘板分離1例后到外院治療),骨折均在3個月內愈合,未見骨折不愈合及釘頭穿出骨頭現象,無其它并發癥及死亡病例。1例術前有腦血栓,屈伸肌力4級,髖關節屈曲80°,1例二次矯形后下肢短縮2cm,余功能恢復滿意。
3討論
DHS具有動力性和靜力性雙重加壓作用,固定穩定,承受能力強,而且該釘有張力帶作用,其固定效果理想。同時此釘加壓與滑動雙重功能并存,當骨折斷端壓縮時,螺釘可從釘尾后退,避免了釘尖穿出股骨頭的可能,也使髖內翻畸形發生率大為降低,對穩定型粗隆間骨折可達到患肢早期負重的目的,從而老年患者早期離床,減少因骨折臥床而出現并發癥起到重要作用。
無論老年人或青壯年的股骨粗隆間骨折均應可能獲得良好復位,早期堅強內固定。能否手術及手術時機主要取決于[1]:①傷前生活處理能力或心肺功能如何;②神志清楚,能積極配合排痰與活動肢體。對嚴重心律失常、失代償心衰,半年內心肌梗塞病史及3個月內有頻繁發作,尿毒癥,肝昏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均不考慮手術。另外老年人不穩定性粗隆間骨折、骨質疏松嚴重及粗隆間骨折內固定失敗者可選擇人工髖關節置換。
髖螺釘的放置必須遵守雙中心原則[2]。導針的放置一定要正確,導針與股骨干成130°~135°,導針位置就位于頭頸中央或稍偏內下為宜,入針點應在股骨粗隆下2~3cm處,并在C臂X線機下確認,防止導針偏外偏上而發生切割,導致螺紋釘移向股骨頭上方而失去固定作用;②套筒鋼板必須與股骨干相貼,否則會發生骨折內側部分張開或螺紋釘松動、鋼板折斷而影響骨折愈合時間或髖內翻的發生;③骨折復位對于Ⅱ、Ⅲ型的粉碎不穩定型骨折不要過牽,內側骨皮質破壞嚴重得就將遠端向內側移位穿針固定,可以將不穩定骨折變為穩定骨折,本組中16例嚴重粉碎性骨折采用內移穿針內固定均取得優良效果;Ⅳ型骨折為粗隆區和近端股骨干多平面骨折,復位后就行兩個平面固定,本組病例中5例骨折患者均采用松質骨昆釘或克氏針輔助固定;④動力髖螺釘不但具有靜力性加壓作用,而且具有動力性加壓作用,在骨折端吸收、壓縮的同時,該釘仍能起到加壓及骨固定作用。使用該釘以后,患者可以早期下地活動。不過動力髖螺釘雖然結構堅硬,基本能有效地承受體重,具有早期扶拐下地活動的條件,但下地時間和負重程度應根據患者的體質、骨折類型、骨質疏松程度和手術時內固定情況來決定,不應過分強調早下地活動;⑤本組有3例逆粗隆間骨折運用DHS治療也獲得了效果,我們認為逆粗隆間骨折也并非是DHS內固定的禁忌癥,如果復位滿意固定可靠,也可以使用135°DHS治療。當然臨床上仍需進一步觀察其療效。
篇5
研究對象的綜合能力平均分在130分,處于中等以上水平,比工作壓力處于高危群的護士要低。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護理專業的學生會因臨床實習和課業負擔面對更多的壓力,考慮到壓力與綜合能力之間的負向關系,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的綜合能力水平不足以有效應對壓力。本研究的對象是在護士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城市的綜合醫院實習,并作為替補護士的情況較多。但是護理學校沒能盡到培養優秀護士的責任的問題也被廣泛認識到,接受了正規護理教育的新護士達不到醫療機構的要求的評價會增加教育及實習醫院間的緊張氣氛,對這兩個機構之間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系有影響。因此,學校和實習醫院在培養未來的護士這方面有著共同的責任,通過二者間的深層次理解和充分的協商形成共同構建實習教育的伙伴。學校有必要確保實習醫院內部有良好帶教能力的帶隊人,從而減少學生因負面形象及實習負擔而產生的壓力。專業滿意度方面,滿意度越高,綜合能力越強。與之前的研究類似,工作壓力和社會心理壓力越多綜合能力就越差。對專業滿意度越高臨床實習壓力就越低。專業滿意度高的學生希望將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臨床實習進行應用,這種動機強烈,對學習有更高的熱情,也能積極對待臨床實習。認識到壓力不是威脅而是機會,因能有效處理、應對壓力,可以減少臨床實習壓力。
篇6
方法:采用數字X線機行食管氣鋇雙重對比造影,肌注山莨菪堿(654-2)后行食管雙重對比造影,并實行全程跟蹤造影。對患者正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及多角度進行攝片。
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結果
從本組資料的結果看,65例早期食管癌中,發生在上段癌12例,中段癌18例,下段癌35例。病理類型上原位癌10例,黏膜內癌12例,黏膜下癌17例;鱗癌20例,腺癌6例。以上患者均行外科手術切除,獲得滿意的效果,達到早診斷早治療的目的,從而體現了數字胃腸機在診斷早期食管癌的優勢。
篇7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43例中,男38例,女5例;年齡15~72歲,平均38.7歲;直接暴力40例,間接暴力3例,均為從高處墜落致傷;就診時間,1小時~5天。癥狀與體征:腹痛41例(95%);惡心、嘔吐38例(88%);腹部有輕壓痛32例(78%);腹膜刺激征40例(93%);腹穿陽性率34例(78%);X線膈下游離氣體15例(36%)。術中證實空腸破裂28例,回腸破裂15例,合并腹膜后血腫3例,腸系膜撕破裂12例,結腸漿膜撕裂6例,肋骨骨折2例,骨盆骨折3例,脊柱骨折1例。
結果
治療與預后:單純縫合修補36例,腸切除吻合6例,腸外置1例;術后傷口感染3例,傷口裂開1例,腸瘺1例。
討論
小腸破裂的治療關鍵在于早診斷,診斷的遲早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效果。開放性腹部損傷常根據腹壁傷口的存在,結合有無內臟脫出、胃腸內容物、混濁液從傷口流出即作出診斷;閉合性小腸破裂中若破口較大,腹膜炎體征出現早,診斷腹穿及X線檢查陽性率較高,診斷較為容易。對合并其他臟器損傷的多發傷,腹部體征受到掩蓋。遠端小腸破口小,化學刺激性小,腹膜炎體征不明顯,以及小腸系膜橫形裂傷,腸系膜血管挫傷,血栓形成而致小腸延遲性破裂的病例,診斷常困難。本組1例合并骨盆骨折,髖關節脫位患者,無腹痛及惡心嘔吐,查體:左側腹部僅有輕壓痛及肌緊張。經觀察腹肌緊張范圍擴大,即行剖腹探查,見空腸有-0.3cm穿孔。另1例,因小腸裂口小,腸黏膜外翻與周圍健康腸管粘連致腹部體征不明顯,經觀察72小時出現腸梗阻表現而行手術,故在診斷困難時,應反復詢問病史,檢查腹部體征變化,結合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B超、CT、診斷性腹穿、腹腔灌洗,有條件可行腹腔鏡檢查等及時作出診斷。治療效果與治療時間遲早有著直接的關系,過晚就診或遲手術,并發癥明顯增加,術后恢復緩慢。手術應認真細致,全面探查,不應遺漏。對小腸系膜小血腫也應切開檢查,以免遺漏小的穿孔。選擇簡單有效的術式,裂口小,行修補術時,裂口周圍有失活組織應清創后縫合
修復系膜損傷應細致、止血,避免縫扎尚未受累的血管,系膜大血管損傷,動脈損傷能修補者,盡量修補,少數可行吻合重建。靜脈損傷,側支循環比較豐富,結扎缺血壞死機會較少,應審慎施行。系膜裂傷應予修補,以防內疝形成。下列情況應行腸切除術:①一段腸管有多處不規則裂口;②嚴重挫傷或出血腸斷;③裂口大而不規則或長的縱形裂傷,無法做橫形縫合或縫合后狹窄者;④腸系膜緣大血腫;⑤腸壁內大血腫;⑥腸壁與系膜有大段撕脫(超過3cm以上);⑦系膜嚴重挫傷或斷裂導致腸壁血運障礙。腸切除吻合過程中應注意斷端活力與血液循環,吻合口不應有張力??栈啬c破裂若超過36~48小時,腸段挫傷嚴重,腹腔污染特別嚴重的回腸破裂,尤其術中病情不允許腸切除吻合的病人,應考慮腸外置造口,待二期手術進一步做徹底處理。腹腔污染嚴重,徹底清除污物,并以大量生理鹽水及甲硝唑溶液沖洗,腹腔放置引流,術后應以足量有效的抗生素,進行全身支持治療,防止并發癥產生。
參考文獻
篇8
隨著微創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闌尾炎腹腔鏡手術切除越來越被大家認可和接受。但是一部分闌尾炎患者利用小切口(約1~2cm)切除闌尾,不但可使穿刺孔減少,同時也減少了因腹腔鏡穿刺以及氣腹引起的并發癥與意外情況,經臨床觀察療效滿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男212例,女176例,年齡3~86歲,平均35歲。其中壞疽性闌尾炎24例,合并穿孔12例,化膿性闌尾炎243例,淺表性炎癥18例。
1.2手術方法:選擇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小兒選擇基礎麻醉+適當應用肌松藥。選擇麥氏切口236例,3例縱切口(手術討論闌尾位置偏高以便延長切口可能),其余均為橫行切口,尤其壓痛最明顯處偏內者,皮膚切口1~2cm,而腹外斜肌腱膜切口應長約4cm,切口達腹膜外時充分鈍性分離使腹膜向切口膨出[1],以得于顯露。護皮以蚊式鉗夾腹膜與護皮墊,使腹膜完全覆蓋切口,術前B超示有積液者應用吸引器避免腹腔滲液或膿液污染切口。闌尾尋找時應注意:由于切口小,應注意不可將腸管提出切口處過多,否則會因切口小而致卡壓。順行或逆行切除闌尾。有膿液時,不沖洗腹腔,充分吸引,甲硝唑紗布蘸拭,尤其是直腸陷窩,必要時放置引流管。
2結果
1例73歲,女性患者因術中考慮為腫瘤而延長切口,快速病理檢查為炎癥,術后石蠟組織病理證實為闌尾類癌(術前為夜間急診而未做B超),另1例為腹膜后位,尋找困難而延長切口,2例因麻醉不順利而延長切口,3例因粘連、水腫嚴重而延長切口,除腹膜后位出現切口感染外,余均無切口感染發生,該組中有48例切口保護良好無明顯污染者,切口予以生物膠粘合,其中有2例形成皮下積液(分析原因可能因皮下組織較薄,未予縫合所致),余46例愈合良好且瘢痕形成不明顯,且免除了拆除縫線及縫線壓痕所致的瘢痕形成。小切口者住院2~7天,平均4天。經1.5年隨訪均無腸粘連,無殘株炎癥、無腸間及盆腔腫脹,糞瘺發生。
3討論
3.1合理選擇患者:發病時間短,一般少于48h,在此時即便有粘連及大網膜覆蓋,其炎癥反應也相對較輕,易于術中操作,粘連易于分離(可以手指鈍性分離)。患者應中等肥胖以下,腹壁厚度較薄,利于手術中小切口暴露。術前仔細查體及詳細詢問病史,若為慢性且本次發病>72h,腹膜炎癥狀明顯,不宜采用,此類患者粘連廣泛且堅固,組織質脆水腫明顯,術中操作困難。故臨床觀察對于急性單純性闌尾炎中等肥胖的患者尤為適用。
3.2B超在診斷治療中必不可少[2]:若患者有典型的轉移性右下腹痛,B超提示回盲部淋巴結腫大及腸間積液(往往考慮早期闌尾炎癥的滲出),此時手術小切口的成功率極高(炎癥反應輕,污染輕,粘連輕,術后恢復快);若B超提示右下腹管狀低回聲,而不是伴有粗大光點回聲的液性暗區,表示闌尾炎癥明顯而未形成闌尾周圍膿腫,這時手術小切口的成功率也很高;若B超提示回盲部淋巴結腫大及腸間或直腸陷窩積液,這樣往往提示闌尾位于盲腸后位(結腸氣體組織干擾不易發現闌尾),手術時輕柔操作,沿結腸帶尋找也不困難的;若B超提示回盲部低位回聲團塊或提示闌尾周圍膿腫,此時回盲部往往炎性反應顯著,組織水腫較脆,易出血,手術相對損傷大,應充分顯露手術視野,選用小切口是極為不妥的。
3.3良好的麻醉效果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肌松效果滿意,切口伸縮性大,且腹膜切口往往比皮膚切口大許多,易于暴露,麻醉建議選用T11~12間隙[3],臨床觀察此段麻醉牽拉反應極輕,很少引起呃逆,這樣術中腹壓減輕,易于操作。
3.4手術操作要點:(1)皮膚切口盡可能小;(2)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口要大于皮膚切口,約4cm;(3)鈍性分離的肌層組織范圍要大;(4)達腹膜外時充分游離使腹膜膨出,這樣腹膜切口后寬大且闌尾易于提出切口外;(5)護皮應將腹膜提出至腹壁以上,以蚊式鉗夾腹膜與護皮墊,避免切口污染;(6)尋找闌尾方法[4]:①切口切開后如見回腸袢充填切口內將其向下內方推開,或提起一段回腸袢沿回腸系膜向右下方尋找,回盲部闌尾多位于其下外方;②如切口內所見升結腸,找出3條結腸帶在盲腸末端匯合處,即為闌尾根部;③以術者食指沿右骶髂關節外動脈搏動,在該動脈搏動上行至骶關節前方手指受阻不能上行,是為小腸系膜根在后腹壁上的附著點終端,??捎|及基底部;④若上述方法尋找闌尾困難,則沿盲腸及升結腸外側切開腹膜,將升結腸及盲腸內翻,于盲腸后位及腹膜后位找到闌尾[5]。
3.5決不盲目追求小切口:闌尾切除應以安全第一,副損傷控制在最小程度以下。手術者本身的手術習慣及經驗也至關重要。
3.6優點:闌尾經過小切口手術切除使患者的住院平均日縮短基本同腹腔鏡手術,且加快床位周轉率,相應提高每日床位收入,同時由于縮短住院時間從而減少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臨床觀察該方法不失為靈活可行,創傷小、經濟、并發癥少,且容易被患者及家屬接受的微創術式。尤其橫切口沿皮紋方向,瘢痕形成不明顯,不影響美觀。本科自開展該術式以來已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M.L.格利埃德曼.外科手術技巧圖譜[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2.308.
[2]周永呂,郭萬學.超聲醫學[M].第四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2040.
篇9
Abstract:Objective:thispaperistoanalyzetheetiologicalfactorandclinicalcharacteristicofatrialfibrillationofold-agepatient.Method:takethe146casesofatrialfibrillationwhichwerecuredinourhospitalduring2002to2007intotwogroups:non-gerontismgroup(patient’sageisbelow60)andold-agegroup(patient’sageisup60).Therearefiftycasesinnon-gerontismgroupandninetysixinold-agegroups.Retrospectiveanalysisalltheclinicaldata,comparetheetiologicalfactorsand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thetwogroups.Result:theratioofParoxysm,persistentandpermanenceauricularfibrillationis46%,38%and16%innon-gerontismgroup,inold-agegroup,itis11.5%,8.3%and80.2%.Thecommonetiologicalfactorofatrialfibrillationisrheumaticheartdisease(32%)innon-gerontism,andinold-agegroup,theyarehypertension(36.5%)andcoronaryheartdisease(25%).Theratioofconcomitantcardiacinsufficiencyis56.3%inold-agegroup,itishigherthanthatinnon-greontism(28%).Follow-upsixtotwelvemonths,theincidenceofcerebralembolismis19.8%inold-agegroup,itishigherthanthatinnon-gerontismgroup(8%).theratioofanticoagulanttreatmentis38.5%inold-agegroupand28%innon-gerontismgroup.Conclusion:amongthepatientsofatrialfibrillation,theelderpatientis,thehighertheincidenceofcardiacinsufficiency,persistentatrialfibrillation,permanenceatrialfibrillationandcerebralembolismis.
本文主要分析我院96例60歲以上老年患者房顫的病因和臨床特點,并于非老年組進行比較。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所有病例均來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病例,共146例。所有病例均經過心電圖證實,其中男89例,女57例。年齡20-93歲,平均年齡(62.5±8.6)歲,年齡60歲以下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60歲及以上96例,其中男55例,女41例。房顫根據“三P”分類方法,按房顫持續時間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和永久性房顫[1],所有病例均能隨診,隨診6-12個月,統計分析。
1.2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
2.1.12組病例相比,老年組有明顯病因者明顯多于非老年組,P<0.01。其中老年組病因以高血壓、冠心病為主(分別為36.5%,25%),明顯高于非老年組(分別為8%、6%),P<0.01。而非老年組以風心病為主(32%),明顯高于老年組(3.1%),P<0.01
2.2.1發作時伴胸悶,胸痛,心悸,頭暈等癥狀出現率非老年組(94%)明顯多于老年組(81.3%)。房顫發作時有心功能不全老年組明顯高于非老年組,腦栓塞事件發生率老年組明顯高于非老年組,19.8%比8%,有顯著差異。老年組房顫類型以永久性為主,而非老年組則以陣發性為主,2組陣發性、持續性、永久性房顫分別為11.5%、8.3%、80.2%和46%、38%、16%。
2.2.22組病例使用阿斯匹林,噻氯匹啶,華法令等抗凝治療率,老年組為38.6%,非老年組為28.5%。
3討論:
本資料顯示,隨著年齡增加,房顫有明確病因者明顯增加,老年患者房顫主要病因為高血壓和冠心病,而非老年組則為風心病,非老年組患者有相當一部分(34%)無明顯病因,隨著年齡增加,房顫發作時伴胸悶、胸痛、心悸、頭暈等癥狀,老年組較非老年組為少,這可能與老年患者對癥狀的敏感性降低,多合并其他疾病掩蓋房顫發作時的癥狀有關。
隨著年齡的增加,房顫發作伴心功能不全發生,老年患者明顯高于非老年患者,這可能與老年患者多伴高血壓、冠心病及退行性心臟病等器質性心臟疾病有關。隨著年齡增加,房顫伴左房擴大,左房愈大,左房壓愈高,心肌超微結構損害愈重且不一致,心肌自律性和興奮性傳導異常,較易發生房顫[2]。反復發作的房顫快速搏動導致心房重構,從而有利房顫的發生和維持,從而導致“房顫誘發房顫”[3],這可能是老年患者持續性、永久性房顫明顯高于非老年患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資料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加,腦栓塞發生明顯增加,這可能與老年人血粘滯度增高,易形成血栓,另外,房顫使血流更易產生旋轉與粗糙內膜摩擦,也易形成附壁血栓,當心衰時,血流緩慢,增加了血栓形成與脫落機會[4]。
另外,本資料所有病例使用阿斯匹林,噻氯匹啶,華發令等抗凝治療率較低,說明許多臨床醫生,尤其是基層臨床醫生對抗凝治療缺乏足夠重視。
參考文獻
1.那開究,余開,鄭自慧,心房顫動的診治誤區中國臨床醫生;200129(10):17-19
篇10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所有139例患者皆為我院首治病例,診斷皆經過病理證實;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共69人,其中男性52人,女性17人;年齡30~69歲,中位年齡43歲;臨床分期Ⅱ期12人,Ⅲ期42人,Ⅳa期15人;低分化鱗癌51人,高分化鱗癌15人,未分化癌3人。對照組共70人,其中男性54人,女性16人;年齡27-65歲,中位年齡45歲;臨床分期Ⅱ期11人,Ⅲ期41人,Ⅳa期18人;低分化鱗癌49人,高分化鱗癌17人,未分化癌4人。兩組間臨床資料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使用Varian2300直線加速器x線6mV照射,按常規射野包括鼻咽、顱底和頸部。每周照射5次(周一到周五),每次200cGy。鼻咽部照射總量70~78Gv。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照射總量60~70Gy;預防量50~52Gy。兩組照射方法及劑量均相同。治療組除行放射治療外,于放療同時從第1天開始使用艾易舒注射液50m1加入500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每周5天,持續至放療結束。
1.3觀察項目
①近期療效:根據WHO制定的實體瘤療效標準評定。CR(完全緩解)、PR(部分緩解)、SD(穩定)、PD(進展)。OR總
1.4統計學處理
獲得數據采用Epidata3:1輸入,并采用SPSS12.0進行數據分析(t檢驗和x2檢驗)。
2.結果
2.1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CR21例,PR35例,SD10例。PD3例,OR=81.16%;對照組:CR18例,PR36例,SD12例,PD4例,OR=77.14%,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生活質量
觀察組中生活質量提高共51例(73.91%),生活質量降低2例(2.90%),穩定16例(23.19%)。對照組生活質量提高共42例(60.00%),生活質量降低6例(8.57%),穩定12例(17.14%)。兩組比較,觀察組生活質量提高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毒副反應
觀察組在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以及口腔潰瘍方面明顯輕于對照組。
治療的耐受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可作為一種鼻咽癌放療的有效輔助用藥。
篇11
2.1心理護理
SLE以年青女性多見,育齡婦女占90%~95%[2],該病病程遷延,反復發作,間有長短不等的緩解期。因此患者大多有悲觀失望情緒,應當鼓勵他們做好長期治療的思想準備。疾病或服用激素可引起體態、容貌改變,嚴重者部分功能喪失,使患者情緒低落,思想負擔過重,對生活失去信心,拒絕治療。護理人員和家屬應多與患者談心,給予精神及情緒上的支持,增加對治療的信心。由于SLE常同時侵犯全身器官,在發病后患者常有病重感,因此,護理人員應盡量避免在患者面前反復使用“狼瘡”一詞,以免增加患者的恐懼和不安。這類患者特有的心理特點是容易產生不良的情緒,而人的情緒可直接影響免疫系統[3]。這使我們認識到,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遷延和治療中起作重要作用,作為臨床護理工作者更應該重視患者的心理活動。
2.2病程觀察
①注意觀察病情變化:觀察患者皮損及潰瘍的部位、范圍,末梢循環情況,有無伴隨癥狀,如咳嗽、胸痛、關節痛等。久病涉及腎臟,注意監測血壓,記錄24h出入量,觀察有無水腫發生;病及心肺者,注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心律的變化;病及胃腸道者,觀察有無惡心、嘔吐、便血及食欲改變等情況;累及神經系統時,需密切觀察意識狀態、面色、瞳孔等情況。②注意藥物反應: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治療時,告知患者,需堅持長期服藥,應嚴格按醫囑執行,不可自行停藥或增減藥量,并說明服藥后可出現滿月臉、痤瘡、多毛等現象。服藥期間,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及有無真菌感染、潰瘍病、糖尿病、骨質疏松、電解質紊亂、庫欣綜合征等不良反應發生。應用環磷酰胺(CTX)主要的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脫發、膀胱出血、白細胞減少,大劑量沖擊前需查血常規、肝功能。CTX沖擊時靜滴速度一定要放慢,防止液體外漏以免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對于血小板減少者,在靜脈穿刺前,扎止血帶時間不宜過長,以防皮下出血。白細胞減少時,要做好保護性隔離,避免院內感染。服用免疫抑制劑時應多喝水,以減少腎臟的損害。
2.3飲食護理
SLE患者的基本飲食應為高維生素、優質蛋白質、低脂肪的平衡膳食,動物實驗顯示低脂肪對自身免疫有益。一項雙盲交叉研究顯示狼瘡患者進低脂肪飲食并補充海魚油每日10g,共6個月,病情較對照組明顯進步。減少刺激性食物攝入,長期應用激素者注意補充鉀、鈣。腎衰者應限制含鉀食物攝入。急性活動期患者宜進食野、金銀花茶、綠豆、赤豆湯、西瓜、冬瓜等清熱涼血之品;緩解期患者,進食牛奶、蜂蜜、甲魚湯、銀耳湯以滋陰降火。均忌食或少吃芹菜、無花果、蘑菇、豆莢、煙熏食物,以避免誘發SLE。
2.4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夏日出門應撐傘,對于局部暴露部位,應使用陽光濾過劑,減少局部受刺激。每天檢查皮膚,以便發現新的病灶。面部出現紅斑者,忌用堿性肥皂、化妝品及油膏,宜用鹽水清洗有皮疹、紅斑或光敏感者。皮膚紅斑處,急性期外涂黃連膏,切忌擠壓皮膚斑丘疹,預防皮損和感染。加強四肢末端的保暖,禁用冷水,避免接觸冰雪或暴露在低溫下,防止雷諾現象發生。夏天癥狀相對較輕,亦注意保暖,不可貪涼、冷飲等,可經常行局部按摩和溫水浸泡手腳,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避免接觸刺激性的物品,如染發燙發劑、發膠等。
3健康教育
過勞、感染、生育常是復發的誘因,應注意避免。告訴患者及家屬要嚴防感染,要少去公共場所,以免感染疾病。出院后必須堅持按治療方案服藥,不可隨意停藥或減少激素用量,及時門診復查。若出現癲癇發作、神經精神癥狀、發生關節腫痛、口腔潰瘍或皮損加重、尿蛋白增多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即使無癥狀,也應定期復查。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志刺激。適當參加強身健體的鍛煉,但需注意不可勞累。
4小結
SLE育齡婦女發病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當患者明確本病后需要積極治療。經過對患者的病程觀察、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皮膚護理及健康教育,取得了滿意療效,維持了較好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12
近年來,在國家高等教育方針政策的引領下,醫學專業教師的師德狀況呈積極健康的態勢,然而也應清醒地意識到,受市場經濟和開放環境的負面影響,部分臨床教師的師德建設還存在著很多亟須改善的問題。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醫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質的醫療專業人才,但當前醫學教育實踐中卻普遍存在“重授課、輕育人”或“只授課,不育人”的現象。[2]有些臨床教師對自身的職責認識模糊,理解存在偏差,只滿足于教授學生專業技術知識,完成自己的臨床教學任務,無視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人格的培養,不用職業道德規范去教育學生,甚至對學生課外的違紀違德現象視而不見、無動于衷。在新的社會形勢下,有些臨床教師過分追求名利,本身并不熱愛教師這一職業,把物質利益作為價值追求的目標,把自己所從事的臨床帶教工作當做副業,僅僅是提高專業職稱、謀求社會地位的手段,通常表現為不努力鉆研專業知識,不認真進行備課,教學敷衍了事,考試則根據人情關系隨意給分,置學校的教育宗旨和學生的自身素質于不顧,缺少責任感、使命感和職業榮譽感。古人云:言高為師,身正為范。臨床教師的雙重身份決定了他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醫學知識,而且要承擔起示范引領的教育職責,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學生。[3]但是,有的教師紀律意識淡薄,無視醫院的規章制度和學校的教學制度,舉止隨意;有的教師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只注重個人發展;有的教師對待病人舉止傲慢、態度惡劣;有的教師甚至把對社會現象的不滿情緒帶到工作中,怨聲載道。這些消極言行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從某種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由困境引起的原因反思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高尚師德的孵化器,反之則是滋生不良師德的溫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文化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社會經濟的變化使高等醫學教育領域更新了辦學觀念,拓寬了辦學渠道。但同時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外來思想文化的侵蝕和滲透,擾亂了人們的傳統思想和道德標準,很多人把追逐金錢和物質享受作為人生理想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和復雜化,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隨之滋生,各個領域都不同程度存在著道德失范的現象。[4]高校處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這些負面現象對教師的思想價值觀念及道德評價標準產生了強大沖擊,教師的教育責任感不斷被弱化,尤其是臨床教師,他們的工作環境更具有社會接觸性,在道德選擇和道德行為上更容易出現偏差。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高校在狠抓基礎建設的同時,紛紛擴大了招生數量和規模,而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教學矛盾。高等醫學院校素以培養醫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臨床技能為主要目標,在醫學教育尤其是臨床醫學教育過程中,生師比例的一再提高,加大了臨床教師的工作壓力和工作負擔,在帶教病例和個人精力有限的情況下,相對于每個學生的臨床實踐指導機會就會減少,很多時候教師只能疲于應付帶教授課任務,與學生在思想層面進行溝通和交流日益減少。
篇13
結果
72名護理本科生臨床實習期間6個方面壓力得分情況見表1,壓力水平分布見表2,前10位壓力源得分及排序見表3。
討論
1.護理本科生的壓力程度。護理本科生在學校學習及臨床實習過程中,常常面臨各種壓力。輕度的壓力可刺激機體處于緊張狀態,刺激學生學習。而高水平的壓力或壓力持續時間過長,則可使機體平衡失調,導致身心疾病[5]。本研究顯示,68.1%的護生有中等水平壓力,20.8%的護生有高水平壓力,這與以前的研究結果[4]類似。
2.護理本科生常見的壓力源。壓力源來源于軀體、心理、社會、文化和生活各方面的改變。調查結果顯示,護理本科生的主要壓力來源于“就業”,其次為工作性質與內容、對知識技能的需求、專業心理矛盾、臨床評價及實習環境。其中“就業前景”是護理本科生在臨床實習期間的最大壓力源,排在前10位的還有“學校與臨床之間的差距、同學之間的競爭、處理患者緊急情況的能力、出現差錯的可能性”等。本研究結果顯示,排在第1位的壓力源已不是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而是人人都關注的就業問題??梢姳究飘厴I生擇業難已成為當今突出的問題,用人單位的提早招聘,給尚未完成實習任務的護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表現為低估自己能力,缺乏自信,膽怯憂傷。此外,學生常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驗,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從學校到醫院,從理論到實踐,護生因為學習環境和學習性質的改變,常感到緊張、焦慮而不能主動學習,加之患者病情變化,很多學生擔心遇到緊急情況不知如何處理,害怕出現差錯,不能將所學知識有效的應用于臨床,造成學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第3位壓力源是“同學之間的競爭”,而以前的研究[3,4]中,分別位于第8位和第6位,可見本研究中的護理本科生在同學之間的競爭方面有較大壓力,這是因為我國的青少年從一進小學起就為了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被迫與周圍的孩子競爭[6]。此外,帶教老師的評價、專業的發展前景都是學生重要的壓力源。護理專業的發展對每個護生來說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評價更是直接影響了護生的情緒故也成為學生的常見壓力源,這與以前的報告結果一致:教師的監督與評價與學生的壓力水平顯著相關[4]。
對策
1.我國護理教育在不斷改變中發展方向與世界趨于同步[7],但仍存在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的偏頗[8,9],在培養目標中沒有充分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道德情操、主體性和創造精神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10],樂觀和尋求支持是人們常用的應對方式。因此,培養護生具有堅韌不拔的心理品質是護理教育現代化的基本任務[11]。心理素質是人素質結構的核心,一個人的各項素質只有最終轉化為心理素質才具有穩固性和堅定性[12]。
2.精選帶教老師,加強理論知識培訓,增強對專業的認識。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榜樣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研究[13]表明,人們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較高,能力較強,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樣,希望通過學習榜樣來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因此,各科室要選擇一名熱愛護理專業,臨床經驗豐富,責任心強且具有一定教學能力的主管護師作為本病區的帶教老師。其職責是了解和評估學生的表現,落實各項教學內容,及時總結實習情況。各病區每周進行一次臨床業務講座,根據實習生的需求,帶教老師要結合??萍膊〉奶攸c,從解剖、病理生理、臨床表現、治療原則及護理要點都進行講解,最后給出病例,應用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準確的護理評估,提出護理診斷,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并能有針對性的給予健康教育,使課堂教學得到延續和補充,學生亦能夠獲得真實的護理體驗,鞏固理論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介紹國際、國內護理專業的發展現狀,逐漸穩固專業思想,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
3.培養人際溝通的技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的評價、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均排在護理專業學生常見壓力源的前10位。可見有效的交流技巧是處理好與帶教老師、患者、家屬及其他護理人員之間人際關系的關鍵。因此,學生應該尊重帶教老師,謙虛好問,也應多與患者交流,以真心、愛心、責任心對待每一位患者。同時,帶教老師除了完成教學任務,還應多與學生接觸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針對護生積極向上和求知欲強的心理,幫助其及時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指導學生有效的應對各種壓力。
4.加強職業防護意識,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職業安全對護生來說較為敏感。開設護士職業防護課程,系統講授職業危害及防護知識、防護措施、正確的工作態度和無菌觀念、規范化操作等,培養護生的安全防護意識和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自身職業防護的觀念。同時,加強臨床防護的培訓,帶教老師應嚴格要求護生熟練操作規程,執行查對制度,培養其自律性。進行損傷性操作前后要嚴格無菌操作,六步洗手法,接觸傳染性分泌物,血液,體液時遵守消毒隔離制度。帶教老師要給護生更多的關愛和理解,及時提醒學生注意防護,一旦發生傷害,在給予及時處理的基礎上,帶教老師還應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以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
臨床實習是護理教學的最后階段,是學校教育的延續和深化,對護生來說,是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時期。護生剛接觸社會,常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而影響身心健康和實習質量,她們感受到的壓力明顯高于同年級的醫學、社會學和藥學等專業的學生,其中就業壓力、工作的性質與內容、對知識技能的需求、專業心理矛盾、臨床評價、實習環境等是較重要的因素。壓力是機體內外環境中各種刺激產生的非特異性反應[1]。壓力源指任何能使人體產生壓力反應的內外環境的刺激。任何與機體原有的生理及心理狀態相異的因素都能構成壓力源[2]。了解護理本科生的壓力來源,引導學生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以緩解心理壓力是護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以下將我院2003-2006年在我院實習的72名護理本科生的壓力調查分析及結果總結,現報道如下。
參考文獻
[1]李曉玲.護理理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4-35
[2]李小妹.護理學導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3-121
[4]曹穎,向虹,于艷秋.護理本科生臨床實習期間壓力源與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1,36(7):491-494[6]何貴蓉,向紅.護理本科生的壓力源和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護理研究,2005,19(3):487
[7]黃金月,王慧蓮,李潔明,等.中國護理教育發展趨勢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33-336
[8]沈寧,何仲,李崢.論本科護理教育課程設置改革中的幾個問題.中華護理雜志,1994,29(9):549-551
[9]史瑞芳,張風平,劉靜蔚.適應整體護理需要,系統改革護理教育.中華護理雜志,1999,34(9):548-549
[10]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coping.NewYork:Springer,198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