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音樂藝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要向專業化、高標準努力業余少兒藝術培訓班的教學活動受學生來源廣,絕大多數是中小學學生的客觀因素制約,其教學活動一般安排在周六或周日,安排的教學內容要保證學生正常學校學習下進行,要做到課程安排、教學方法正規化、科學化,采用全國育和考級教材,保證少兒業余藝術培訓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質量。同時配合藝術培訓教學進度應適當進行一些樂理知識教學,采取具有自己特點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業余藝術培訓教學的實踐中我們體會到,除了嚴格遵循《考級教材》教學外,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條件、興趣加進一些自己編寫的內容來提起學生學習藝術熱情和興趣,再按照教學進度進行教學,收效會更好。社會辦業余藝術培訓教育,要在培訓班自身建設上向專業化、系統化發展,教學活動要向高標準方向努力,教學中因材施教。例如:業余古箏藝術培訓的要求,一是初學時期原則上按照初級課程進行教學,以教師示范為主對音區、節奏、音準,以及每一個基本的指法(如“鉤、托、抹”)都要求學生做到準確、標準、到位,以求夯實根基。二是練習曲時期以教材為主,循序漸進的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以民歌曲目為主進行教學彈奏。三是節目時期,即把所教所學曲目組織成不同形式的演奏會、音樂會為學生獲取公開上臺演出的機會,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篇2
前面提到中國古代詩歌的音樂性可以通過詩歌語言形成的節奏來表現,除此之外,中國古代詩歌的音樂性也可通過詩歌與樂曲相結合來表現,即詩歌的可唱性。因為詩歌的結構及旋律感,通常都可以配上曲調進行演唱。從《詩經》開始,就有“誦詩三百,弦歌三百”的說法,楚辭的創作跟當時楚國巫歌盛行有密切的關系;對于漢朝,南北朝的樂府民歌以及唐詩、宋詞、元曲都是可以唱出來的,如漢朝劉徹的《秋風辭》;南朝樂府民歌抒情詩《西洲曲》、北朝民歌中杰出的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唐朝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長恨歌》;宋朝蘇軾的《水調歌頭》、歐陽修的《人約黃昏后》、秦觀的《鵲橋仙》;元曲就更不用說了,像《竇娥冤》《西廂記》這樣著名的元曲都是以戲曲的形式傳唱下來的。由于詩歌的結構及其可唱性,其就如歌曲一樣,音樂藝術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中國詩歌的整個發展過程與音樂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王世貞在其《藝苑卮言》中提到:“三百篇亡,而后有騷賦;騷賦難入樂,而后有古樂府;古樂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絕句為樂府;絕句少宛轉,而后有詞;詞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后有南曲。”并且音樂最初是以“歌”的形式出現的,詩歌之所以稱為“詩歌”,是因為詩的可唱性跟“歌”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聲律》中提到:“夫音律所始,本于人聲也。”從劉勰的描述可以知道詩樂是同源的,是共生的。在古代,詩歌的劃分一般是依據能否配樂歌唱,但大部分詩是能夠配樂歌唱的,因此,在古代“詩”跟“歌”是結合在一起的。比如《詩經》中的三百多詩篇,都可以配樂歌唱;漢代、南北朝的樂府民歌是為了詠唱而寫的歌詞;唐詩中的一些格律詩是可以唱出來的;宋詞很多是按詞調來寫的,押韻平仄要求較高,配樂即可吟唱。元曲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譜曲。通過分析詩歌的可唱性,我們不難發現詩歌跟音樂是同源的,詩歌可以說是滲透了音樂藝術的一種混合藝術。
篇3
一、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大背景下,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困擾高校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尤其是在專業性較強的藝術類院校,這種問題更是尤為突出。所以,如何能夠使學生在短短的四年學習生活中能夠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正確的就業觀念就顯得尤為的重要。而在這一點上,輔導員可以發揮其“密切學生”的優勢,為他們做必要且積極的引導。首先,在藝術類院校中,能否使學生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的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夠使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在有關藝術的俗語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藝多不養家。”“藝多不養家”主要是指有的學生學的技藝多了,卻沒有一個是“看家本領”,必定不能有所成就。究其原因:這些學生過分注重均衡發展,身上缺少核心競爭力,所以導致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沒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亮點可以施展,而“藝多”也很有可能致使這部分學生對自身定位產生偏離,門門學科看著都還可以,慢慢地模糊了自己的職業定位方向。所以,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注重一門專業主項的學習。其次,專業的就業指導分析和清晰的職業規劃設計也會對學生的就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措施有:一是對就業、考研、出國深造成功的學生案例進行細致分析,總結出其發展路徑,并在學生遇到就業難題的時候,以案例分析為材料,展開答疑解惑。二是,開展各種就業、考研、出國深造的知識講座,講座中可以邀請教務部門、就業指導部門的教師以及優秀畢業生,從更加多元的角度引導學生明確就業方向、找準職業定位。
二、結語
音樂藝術類院校輔導員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其不但要承擔高校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服務性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依據學生學科專業性強的特征,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做細致耐心的引導工作。筆者作為一名音樂藝術類院校的輔導員,在這一點上深有感觸,可以說,學生在校一天,輔導員的引導工作就要開展一天。只有切身的為學生著想,心系學生,才能使輔導員的引導作用在學生中間發揮最大的功效。
作者:卞莉單位:西安音樂學院
篇4
從近百年二胡的發展看,其演奏技巧得到了提升,使其具有更為豐富的表現力。其演奏技巧主要分為滑音以及揉弦還有弓法和裝飾音等。利用這些技巧能夠實現良好的效果。在用二胡進行演奏的時候,利用滑音能夠將喜怒哀樂等情緒充分表現出來,不僅能夠模擬人的聲音,還能模擬動物的聲音,也能表現出姑嫂問答等效果。比如,劉天華創作的空山鳥語,是對民間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利用了滑音,表現出百鳥鳴囀的空幽山谷景色。在現代很多作品中也應用了滑音模擬性。揉弦主要有滾弦以及滑揉和壓揉等形式,如果樂曲的內容比較豐富,且情緒變化多,就會利用揉弦組合形式進行應用。比如,江南絲竹,主要利用的就是小揉弦形式,表現出秀麗江南的風格。弓法這種技巧能夠表現出輕重緩急以及抑揚頓挫等,頓挫弓以及墊弓和拋弓等是比較特殊的弓法,比如,二泉映月,主要運用的是頓挫弓,將欲言又止的感慨表現出來[2]。在二胡演奏的過程中,裝飾音主要表現出來的是小音符,起到輔助作用,其技巧比較豐富,包括了單音以及復音還有回音和單顫音等,比如,在江南絲竹中運用了裝飾音,俏皮輕快。在蒙古音樂之中,主要利用了大小三度顫音以及裝飾打音。
篇5
(二)各區域文化發展與音樂教育相結合的保障
自從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啟動之后,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成為研究熱點之一。本次基礎教育改革努力建立合理的課程。筆者所在的學校也非常重視開發利用鄉土音樂資源作為音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力爭使其占一定比例并加以教學實施。
(三)各級領導部門的大力重視與扶持
省、市、縣級音樂教育部門設立了領導小組,開展《閩西鄉土音樂進課堂》母課題及子課題的研究。
二、鄉土音樂教育的難點
(一)教師對鄉土音樂知識的匱乏以及對鄉土音樂傳承理念的理解程度不一
音樂教師對于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教學都還在摸索中。年輕的音樂教師對傳統民間文化的理解認識也不夠,鄉土音樂對他們來說也是陌生的。而且采集選取適合中學生年齡段的民間音樂資料也需要極大的熱情和耐心。
(二)現有鄉土音樂教材的不完善以及教學資源的匱乏
由于連城的地域性,造成了五里一方言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各地區不同的方言語調難以把握,原本生動傳神的鄉土音樂也因此變得舉步維艱。鄉土音樂從口口相傳到引入系統的課堂教育有一定的難度。
(三)學生對鄉土音樂缺乏興趣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鄉土音樂教學有一定的新鮮感和接受度。但是在真正上課的過程中,卻有老師反映學生學習鄉土音樂興趣不高。究其根本原因來說還是各種媒體包含網絡上大量的流行音樂和年輕偶像使得連城的中小學生以追星,追流行音樂為驕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受到鼓勵和引導去留心注意傳統鄉土音樂。其次,教學方式單調,僅僅教唱一只歌,一首曲子,沒有文化背景的了解,缺乏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和身入情境的體驗,學生很難提起發自內心的興趣,更不用說從中得到啟發和感受文化了。
三、鄉土音樂資源在學校音樂課程中開發的途徑
(一)校內資源開發
1.建設鄉土音樂教材是系統音樂教學的保證為了上好鄉土音樂課,我們組織全校的音樂教師共同參與。通過查找資料,與民間藝人溝通交流,下鄉采風等多種形式搜集整理了許多寶貴的材料,通過實踐教學,整理成冊,編寫成教材,作為系統音樂教學的保證。
2.音樂教師是提高鄉土音樂教學質量的關鍵
(1)對在校學生展開調查,摸清學生對本土音樂學習的態度及喜好的形式、內容,為教學內容的范圍作出合理的選擇。
(2)注重每個課時教學的研究:把課題實驗真正落在課堂教學實處,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探索本地鄉土音樂的教育研究。
(3)利用校園課間時間,開展鄉土音樂藝術實踐的各種學習表演活動;利用校園的廣播、墻報等媒體,熏陶、宣傳鄉土音樂藝術。
(4)成立鄉土音樂興趣小組,組織部分有興趣的學生參加,加強訓練,使這些學生可以成為鄉土音樂傳播的種子。
(二)校外資源開發
1.利用現有的鄉土音樂資源:
(1)收集相關的民間音樂音像、歌譜、文字。走訪我縣文化館退休工作人員張江萬,并從我縣文化館處收集了大量珍貴音像、歌譜、文字;
(2)我縣春節期間多地將舉行大型民俗文化活動,在此期間,向當地民間老藝人了解民俗活動中十番音樂的演奏技巧及各鄉鎮山歌的演唱形式,觀看連城木偶劇團在本縣城的下鄉演出活動,請縣木偶劇團楊滴萍老師進校園給學生上課,實現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模式,延伸課堂學習空間。
2.合理優化利用網絡資源
如今的網絡資源十分豐富,我們在教學中把網站上大量分散的鄉土音樂資源搜集起來進行加工整理,提供給廣大教師和學生利用。例如剛剛獲得第二屆八省優秀客家山歌(廣東東莞)邀請賽金獎的無伴奏、以連城方言演唱的原生態男女聲小組唱《豐收謠》。
四、把鄉土音樂帶進課堂
(一)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學校課外音樂活動是音樂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鄉土音樂教育融入到學校課外音樂活動計劃中,推動和指導學校鄉土音樂課外活動是音樂教師的職責,多以學校進行溝通,爭取取得學校領導及有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在活動設備、場地和經費上給予支持和保障。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段和接受度,我們在教學中盡量選擇學生們比較熟悉的內容作為教材,學生們覺得新鮮有趣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6
二、音樂,它作為一門學科與現代人的生活也是分不開的。
而具體談到音樂學、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音樂教育學等對于許多人來說恐怕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領域。音樂學是研究關于音樂的一切事物的學術領域,由于它探討的范圍相當廣泛,所以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因具體對象、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必然要分為許多個不同部門。所以到目前音樂學內部各門學科也有了分類。從人類藝術的發展來看,人類最早創造的藝術如樂舞藝術,樂舞藝術的初衷不是以樂為主,而是以舞蹈為表現手段。后來,它漸漸發展了語言,音調便形成了所說的“樂舞”。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音樂藝術的發展也正是隨著人類生活的發展而發展。音樂的樂派:古典、浪漫、現代及新古典主義,都是受繪畫、建筑藝術等藝術門類的影響而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它以其特有的音樂藝術語言,表現手段、藝術形式,使自己發展,形成相對有特點的藝術門類。也就是我們所談的:音樂學。
篇7
二、現代傳媒與音樂藝術的關系
在現代傳媒尚未產生之時,音樂是借助于口傳心授和手抄記譜來完成傳承的,但是這種傳承方式有其局限性,在傳播過程中易造成音樂的失去本真乃至被遺失。隨著網絡數字化的普及,現代傳媒技術被廣泛應用,音樂藝術的發展與現代傳媒息息相關。音樂的傳播需要借助現代傳媒,而傳媒也因音樂的參與而內容愈加豐富,現代傳媒與音樂藝術之間彼此依存、相互促進。一方面,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日益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數字廣播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傳媒,實現了跨地域無限傳播的可能性,作為廣播傳播的主要內容的音樂,能夠讓不同地域的受眾同時接收。另一方面,數字電視技術在我國的大范圍應用和普及為數字信號走進千家萬戶提供了可能性,脫離了距離因素的限制后,電視事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音樂電視也迎來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對音樂藝術而言,電視媒體在引導其潮流發展,推進其藝術創新方面功不可沒;對媒介載體而言,音樂已成為十分重要的內容構成。基于現代傳媒,音樂藝術呈現出許多新的特性。現代網絡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對音樂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為音樂藝術注入新鮮血液、賦予了新的生命,使音樂藝術表現出許多新的特性。第一個特性是傳播的全球化。現代傳媒是在全球范疇內進行傳播,網絡傳播不受任何限制,所以現代傳媒視域下的音樂同樣具備全球化這一特性。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通過網絡的傳播,獲取相應的音樂產品。第二個特性是創作個性化。現代傳媒數字化的優勢為音樂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音樂創作藝術家們通過數字化手段,創作出極富個性的音樂藝術品。第三個特性是涵義的表層化。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視覺媒體逐步介入到傳媒制作之中,音樂通過視覺這種屏幕化的輔助手段被呈現出來,其深層次的涵義被簡單直白地傳遞,造成音樂接受者無暇或是沒有機會對音樂藝術的意蘊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這就造成音樂藝術涵義的表層化特性。
三、現代傳媒背景下的音樂藝術發展
篇8
鼓鐘喈喈,淮水湝湝,憂心且悲。此詩是描寫樂器種類最多的一首。內容是思念古代賢德的君子,感嘆他們曾經美好的德行已經失去,基調是憂郁悲傷的。在使用樂器方面,詩中描繪到的樂器有鐘、鼓、笙、謦、琴、瑟、籥(笛子)。《鼓鐘》描寫了這樣一幅畫面:君子立于淮水之畔,演奏樂,敲打鐘聲鏘鏘作響。這種音樂與君子的德行不相匹配,所以賢者為之憂心,為之悲傷。《毛詩序》直言此樂是樂,但是沒有說明何為樂。漢末王基解釋說:“所謂樂者,謂鄭、衛桑間濮上之音,師延所作新聲之屬。”三國時魏王肅解釋說:“凡作樂而非所,則謂之。,過也。幽王既用樂不與德比,又鼓之于淮上,所謂過也。桑間濮上,亡國之音,非徒過而已。”這種解釋強調了《詩經》的諷刺功能,與原意有所歪曲。其實,詩歌只是抒發了一種憂傷的、焦慮的情感。
詩歌的最后一節描寫的是雅樂,就是配合很好的樂曲。“鼓琴鼓瑟,笙謦同音”,是指堂上堂下八音克協,配合協調。詩歌中只提到了琴、瑟、笙、謦配合協調,鄭玄注解說是“八音克協”。筆者以為鄭玄注解很有道理。理由有二:一是關于“八音克協”出現在《尚書》之中,說明“八音”出現的年代相當早,春秋時代的樂器至少不少于《尚書》中的“八音”。關于“八音”所指,《周禮•春官•太師》注解說是:“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詩中只出現了鍾、琴、笙、磬四種樂器,分別指金、石、絲、匏這四種樂器,根據詩歌語言簡練的特征,以這四種樂器代指“八音”也合情理。
在祭祀重要物品的時候,或者招待嘉賓的時候,往往鐘鼓齊鳴奏樂。看來鐘鼓之樂是隆重的形式。
《詩經•彤弓》用復沓的形式,分別用“中心貺之”、“中心喜之”、“中心好之”,表達了對“彤弓”的重視、對“嘉賓”的友好、喜愛、尊敬之情: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之。
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彤弓,就是紅色的弓,周王所賜。因此,“我”非常重視它,當嘉賓帶著彤弓賜給“我”時,“我”非常高興,畢恭畢敬地把彤弓“藏之”、“載之”、“櫜之”,然后設宴奏樂,款待使者。詩歌用彤弓來起興,連續三段重復使用“鐘鼓既設”,烘托了一種莊嚴盛大的氣氛,強化了情感的抒發。
在《詩經•執競》中,還出現了“筦”,其中說:“鐘鼓喤喤,磬筦將將,降福穰穰。”還有《詩經•有瞽》出現了八種不同的樂器: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設業設虡,崇牙樹羽。
應田縣鼓,鞉磬柷圉。既備乃奏,簫管備舉。喤喤厥聲,肅雍和鳴,先祖是聽。詩中包含兩種管樂器:簫、管;六種打擊樂器:田,大鼓;縣鼓,懸掛的鼓;鞉,古同“鼗”,搖柄鼓,俗稱撥浪鼓;磬,石制打擊樂器;柷,木制如方匣的打擊樂器;圉,樂器名。可見,在春秋時期,樂器的種類已經比較豐富,有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其中以打擊樂器種類最為豐富。
二、音樂的表現形式
音樂的演奏最講究配合,《詩經》中凡是演奏樂器都體現了樂器的配合。最為明顯的就是鐘鼓的配合和琴瑟的配合。體現鐘鼓的配合的詩歌有: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鐘鼓既設,一朝饗之。體現琴瑟的配合的詩歌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詩中在形容夫妻關系好的時候,往往用琴瑟合奏來比喻,或用于描寫君子追求淑女,說明當時琴瑟經常用來配合演奏,多反映夫妻或戀人之間的相親相愛的情感。
大型樂舞需要多種樂器的配合,主要體現在《鼓鐘》《執競》這兩首詩中。在《鼓鐘》這首詩中,最后一章體現了“八音克協”的演奏境界,也是“禮”的最高境界。《執競》描寫祭祀周宗廟的情形。雖然只有五十六字,卻勾勒了整個祭祀的過程:祭拜、奏樂、宴享。
篇9
(2)音樂與劇情的高度統一。音樂是電影《音樂之聲》的重要表現形式,也始終是劇情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電影開篇畫面,瑪麗亞站在阿爾卑斯山綠色原野上放聲高歌“Thesoundofmusic”到修道院嬤嬤們談到瑪麗亞時詼諧的音樂對白“Maria”;從孩子們在家里邀請父親——馮•崔普上校用吉他彈唱“Edelweiss”,再到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第一次參加的家庭晚會中七個小孩和聲演唱的“Solone,farewell”,以及在雷雨天為了幫助七個孩子克服對雷雨的恐懼而唱起了的歌曲“MyFavoriteThings”,無一不流露出音樂、歌曲對劇情的鋪墊、襯托和牽引作用。由此可見,音樂在這部戲中扮演了雙重角色,既是電影所要重點描述的內容,也是電影重要的表現手段。
(3)音樂與舞蹈的完美融合。舞蹈作為一門融時間、空間為一體的視覺藝術,與音樂在遠古時代就是同源同種的一對姐妹,都是人類古老的文化事象。法國舞蹈家諾維爾在強調音樂與舞蹈關系時說:“音樂之于舞蹈,就像歌詞之于音樂一樣”。音樂與舞蹈的珠聯璧合既發揮了音樂情感的特征,又能獲得造型性空間的再現,最終使得觀賞者通過視聽的交融,喚起對現實的聯系,形成了多一種的審美體驗。電影《音樂之聲》有效地將此種結合發揮到了極致,其中的很多場景。例如,“瑪利亞給孩子們示范奧地利民間舞蹈‘蘭德勒’時與馮•崔普上校共舞時的情感流露”、“孩子們在家庭演唱會時所唱的木偶舞蹈曲‘thelonelygoatherd——孤獨的牧羊人’時的歡快表情”以及“表達瑪利亞輕快跳躍的‘TheLonelyGoatherd’和歡快活躍的‘Do-Re-Mi’”等,均充分展現了音樂與舞蹈的完美融合給觀賞者帶來的美感,讓人情不自禁。
(4)唯美主義的大膽實踐。電影《音樂之聲》伴隨以音樂為主的線條展開的同時,各種唯美的畫面逐一展現在觀賞者的眼前,音樂與畫面的水融,構建了一幅幅美麗的篇章,如果說畫面是以點、線、面來表現感性的、可視的空間藝術,那么音樂則是以音響的物質材料訴諸人的聽覺器官,以時間藝術來展現音樂無形的繪畫之美,使得“音畫相連”。《音樂之聲》開篇緩慢流出的管弦樂與連綿起伏的群山、阿爾卑斯山林中不時傳出的鳥鳴融為一體、遼闊秀麗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美麗的自然、人文風光以及劇中人物隨著劇情的推進依次出現,此時與交響樂恢宏壯麗的效果相互融合,生動地向觀賞者展示了祥和安靜、自然相融的歐洲原野,唯美、大氣、引人入勝。在此唯美的畫面和動聽的歌聲中,音樂通過聽覺的傳遞,涌入人的心扉,引發觀賞者的共鳴,在觀賞者腦海中各類“符號”轉化為音響畫面更加詮釋了“音畫相連”的審美意境,也是《音樂之聲》在審美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大膽實踐,美學內涵得以更廣泛的外延,觀賞者的審美愉悅感更加豐富。
篇10
二、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音樂的創造性
音樂教育家柯達依說“: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們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這一理論說明音樂教學要在藝術實踐活動中來達到目的的,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創作音樂的興趣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在平時教學中,我根據初中生掌握音樂知識的能力和技能水平,由淺入深地提出適合他們的創作要求,學生在剛開始創作時一般先進行節奏填寫等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再讓他們按照指定的節奏和單音寫旋律、發展樂句等,循序漸進的練習,讓學生感到學習非常輕松。通過各組的比較、展示,由于好勝心的作用,使學生躍躍欲試的心境油然而生,爭先恐后地參與實踐活動的良好的教學情境也就隨之形成了。
三、注重發掘歌曲情緒,突出音樂的表現力
好的音樂總會跟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讓人或隨之快樂或隨之憂傷,這種感動人的音樂魅力主要表現在音樂的情緒上。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過分地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不給學生體會音樂情緒的機會,那么學生會覺得音樂課與數學、語文課沒有什么區別,體會不到音樂課的特色,失去創作音樂和享受音樂的興趣。所以,在音樂課上要以情感人,把教學內容演繹得淋漓盡致,使學生陶醉在音樂之中。教師要認真鉆研、發掘教材,在課前準備時,要準確地了解一節課中的激發點,將教材中內容、旋律所要表現的內涵發掘并展現出來,讓學生充分地感知和認識音樂,激發他們表現音樂的能力。
四、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基礎,要提高音樂課的質量,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中學音樂課應該結合初中生年齡的特點,通過新穎變化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音樂課的內容豐富多彩,使學生情趣盎然地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在音樂課上,可以設計一些活動,比如,舉行課堂音樂會,讓學生有唱、有跳、有演奏,并讓他們自己分析音樂,談談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表演的體驗等,真正因為有興趣而主動的思考,而非被動的灌輸。
篇11
不同的歌曲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帶給聽眾,不同的歌曲中也存在著不一樣的美。有的歌曲旋律激昂、節奏富有動感,給人以活力;有的歌曲節奏舒緩或帶有傷感,給人以溫情或寂寞;有的歌曲充滿正能量,讓人積極向上。所以,聲樂學習者在學習歌曲時,對音樂美學的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對于歌曲的不同美的定義可以通過音樂美學的學習進行了解。歌唱者對歌曲的不同美的定義了解了之后,能夠對作曲家在創作時的本意予以很好的了解,在表演時才能有很好的表現。在音樂學習時要對聲音的技巧、歌曲的處理予以掌握,同時在自身作品中融入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也要學會,更好地體現出音樂美中的優美、壯美、喜劇美、悲劇美、崇高美等等。
三、在聲樂教學中要運用好音樂鑒賞能力
不同歌唱家對音樂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演繹相同的歌曲時每位歌唱家都會根據自身的情況做相應的改變,以致產生了有不同的效果。這就要求學習者在平時對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要予以重視。首先要對各種不同類型風格的作品要多多聆聽。各類復雜的聲樂作品是聲樂學習者要不斷接觸學習的,在不斷聆聽各種音樂作品時要做好筆記,做好音樂作品的分析,對其中的音樂處理予以掌握,培養好內心聽覺。其次要運用內心聽覺來熟悉、分析音樂。對于一部聲樂作品,歌唱者要先在腦海里呈現出作品的整體表現效果,再進行演唱。歌唱者對一部聲樂作品要先在頭腦中慢慢形成穩定、精細的聲音,然后形成內心聽覺。在看譜分析研究作品時,就要運用內心聽覺,心中形成作品的旋律,在頭腦中演繹出作品真實演唱的情景。最后是運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來處理不同類型的作品。要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創作意圖、思想情感。不同的歌者演唱同一首作品時,出來的效果各不相同,因為歌者投入了自己的情感,這就要培養歌者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生活底蘊。不同的音色會給作品以不同的味道,歌唱時要尊重原詞的意境,吐字清晰連貫,聲音平衡流暢。
四、有關歌唱技巧訓練的一些建議
大部分初學者都不太注意自己的聲音,缺乏個人的聲樂審美觀,使學生的內心聽覺和聲樂的學習發展受到影響。教師要在學習之初就樹立學生正確的聲音概念。
1、對同一聲部歌唱家演唱的曲目進行模仿。學生在沒有掌握扎實的聲音技巧的時候,不要貪圖高音和技巧的表現,這會傷害自己的聲帶和信心。這時要征求教師的意見,選擇適合自己的曲目。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再根據教師給自己定位的聲部,選擇同一聲部歌唱家演唱的曲目來聽、模仿,要以培養自身的歌唱聽覺為目的,認識自己的聲部特點。
篇12
篇13
3、人文美。少數民族音樂藝術中蘊含著人文美,這是他們每個民族所具有的特性。以回族為例,他們將一些世俗習慣和價值觀念作為日常行為的指導準則,在日常生活中,回族也十分遵守他們的和風俗習慣,并將其作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由于他們的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在音樂藝術方面也存在著不同之處,蘊含著自身特有的人文美。
4、藝術美。每個少數民族的音樂藝術都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都是藝術的表現形式,具有自身特有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特征,其藝術美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在學習和欣賞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時候,要注重發掘其中的藝術美,增強美感體驗。
二、挖掘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審美特性的方法
1、充分利用少數民族音樂教材。民族音樂教材中含有豐富的審美因素,要注重挖掘這些因素,并加強引導工作,使這些審美特性能夠再現,從而提高人們的音樂藝術審美能力。為引導人們進入美的意境,把握審美特性,應該以教材的內容為出發點,通過相應的引導,讓人們被作品中美的意境激感,進而與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例如,可以對少數民族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仔細體會文中字、詞、句的含義,感悟其中的意境,把握作品深層次的含義,在深刻領悟作品感情的基礎上受到熏陶,進而挖掘作品的審美特性。例如,在學習《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時候,要注重讓人們領悟作品所包含的意境美,注重挖掘深層次的美感,以加深理解,通過仔細閱讀歌詞,欣賞歌曲演唱,領悟其中的美感,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把握其蘊含的審美特性。
2、改進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方法。為了挖掘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審美特性,應該轉變教學方式,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美的意境。例如,讓學生積極進行少數民族歌曲演唱,通過自身的演唱,領悟作品的意境美。又如,戲劇、美術、舞蹈等離不開音樂,在教學中,應該對這些藝術形式加以巧妙運用,輔助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觀看戲劇、舞劇表演等,將視覺和聽覺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更好的開展高教學,挖掘其中的審美特性,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