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物學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3楊梅花粉萌發活力測定采用熒光染色法(FCR,fluorochromereaction),參照Sato等的方法略有改進。從即將散粉的花藥中收集花粉,隔24h測定1次花粉活力,花粉活力測定過程中,設置3個重復,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并統計花粉活力。
2結果與分析
2.1楊梅雄花生物學特征
2.1.1楊梅雄花序特征楊梅雄花序為柔荑花序,長1~3cm(圖1-1),小花著生在主穗軸上,無花冠和花萼,小花主要由8~20枚花藥組成,花藥外面有2~3個苞片包裹(圖1-2~4)。雄花序從花藥形成到成熟散粉期間,其花藥顏色依次經歷暗紅色、黃紅色、鮮紅色的變化?;ㄋ幾兂甚r紅色后(圖1-5),花絲伸長,花藥進一步散開外露,開始散粉,通常是位于花序中下部位的小花先散粉(圖1-6),隨后其他部位的小花散粉。散粉過程中,花藥二叉開裂,花粉較多(圖1-7~8),散粉后的花藥干枯脫落。
2.1.2楊梅雄花序顯微結構及發育楊梅花藥具有4個花粉囊,中部具有藥隔(圖2-1),花粉囊壁具有纖維層、中層和絨氈層3層(圖2-2)。3月上旬,花藥中的多數花粉母細胞處于減數第1次分裂前期(圖2-2),3月中旬,則處于四分體發育時期,大部分四分體以四面體型存在(圖2-3,淡色箭頭所示),少數排列在一個平面上以十字交叉型存在(圖2-3黑色箭頭所示),故楊梅花粉母細胞胞質分裂主要以同時型為主,少量為連續型。3月中旬到4月初,由四分體分離出來的小孢子經過一系列的發育過程發育成熟,成熟花粉粒具有2個細胞核和3個萌發孔(圖2-4)。
2.1.3楊梅花粉活力熒光染料本身不產生熒光,無極性,可以自由地透過完整的原生質膜,進入原生質后,與原生質內的酯酶作用形成一種能產生熒光的極性物質,熒光越強,表明花粉活力越強[20]。熒光染色結果表明:剛散粉的楊梅花粉染色活力非常強,在90%以上(圖2-5),室溫條件下放置24h后,對其活力影響不大,48h之后,其花粉活力急劇下降,僅有約69%的花粉具有染色活力,72h之后,約52%的花粉具有染色活力,96h之后,花粉熒光非常弱,幾乎不具有染色活力。
2.2楊梅雌花生物學特征
2.2.1楊梅雌花序特征及發育楊梅雌花與雄花類似,為柔荑花序,長0.5~1.5cm(圖3-1),小花著生在同一花序軸上,主要由柱頭、花柱和子房3個主要部分組成,花柱極短,柱頭兩裂,呈“Y”狀,小花外面有2~4個苞片包被(圖3-7~10)。3月初,楊梅的雌花仍由苞片包被,整個雌花序成綠色(圖3-2)。3月中下旬,楊梅雌花苞片展開,柱頭開始外露,通常位于花序中上部的小花柱頭最先顯現(圖3-3),隨后,其他部位的柱頭陸續外露展開,外露的柱頭呈“Y”狀張開不斷向外生長,最后完全展開(圖3-4~9)。與雄花序相類似,楊梅雌花序在發育過程中,其柱頭顏色依次經歷著淡紅色—鮮紅色—紅色—深紅色的變化過程,外部的苞片也經歷著嫩綠色—黃綠色—中間綠色邊緣微紅色—綠色等不同程度的顏色變化過程。
2.2.2楊梅雌花內部微觀結構楊梅子房為單心皮,1室,其底部與花托相連,其余部分均獨立,屬于上位子房(圖4-1),胚珠各方向生長速度均勻一致,珠孔、合點和珠柄三者在一條直線上,在胚珠類型上屬于直生胚珠,單珠被(圖4-2~4)。珠被在發育過程中并非把珠心全部包住,而在珠心頂部留1個小孔,即珠孔(圖4-5)。楊梅大孢子母細胞形成時,在大孢子母細胞外層有4~5層細胞包裹,因此在珠心類型上,楊梅屬于厚珠心型(圖4-6)。
篇2
傳統中藥復方充分體現了中醫特有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治療的整體理論,以君臣配伍理論為基礎,通過藥物的精選,全面調節平衡身體機能,發揮祛邪、標本兼治的功效。中國醫藥復方是傳統中國醫學的精華,傳統中藥的復合成分同人體之間呈現出復雜的非線性函數關系。中藥復方的作用機理和整體評估兼容性的特性,必須要全面準確把握復合效應的整體性,傳統中國醫學與人體這兩個復雜系統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一個更為先進系統的形成。傳統中國醫學理論只有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并發揮二者的相互作用,才能全面闡述中醫的理論、作用機理以及治療的物質基礎。
傳統中藥復方具有對于各種有效成分進行協調的作用,針對器官、治療目標、機體的生理和病理的不同,進行綜合調控,發揮中藥復方的綜合作用。因此,研究傳統中藥復方應該從整體上進行,從而構建中國復合藥品質量評價體系,這是很有必要的。因此,筆者基于化學基團理論,闡述復方中藥的物質基礎和分子作用機制,因為這樣能夠闡明兼容性的規則,有利于相應的中醫辨證研究的開展。
篇3
篇4
上述活動可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在參與活動中,讓每位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調查、收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獲得直接經驗;展示和交流時共享他人的資源,開闊全體學生獲取資源的天地。
2加工課程資源,拓展教學內容
教材為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學校辦學條件的差異和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在內容的選取上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這為課堂教學中利用課程資源,創新課堂教學留下了自主的空間。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將收集到的課程資源進行加工處理,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拓展,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靈性和創造性,發展學生的愛好和特長,讓學生想學、樂學,獲得可持續性的發展。
篇5
1.3教師自身對實驗教學的準備和理解教師自身的理念和對實驗教學的準備和理解也是心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會影響到實驗教學的質量,筆者以實驗教學中教師對實驗的準備情況和一節高效率的實驗課的決定因素為例展開調查。由圖5可以看出36%的教師會精心準備實驗課,但有30%的教師認為學校條件的限制影響了對實驗的準備情況。圖6可以看出77%的教師認為一節成功的實驗課取決于師生的實驗心理是否積極,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只有23%認為是取決于硬件設施和時空環境。
2優化策略與建議
2.1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消極實驗心理的關注和優化研究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分析學生實驗心理、端正學生實驗態度對優化實驗教學中心理環境的重要意義。首先教師要重視心理輔導,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這也要求教師自身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要從容不迫,給學生良好的榜樣;另外有些實驗過程可能耗時較長,這樣學生可能就會對此失去耐心而產生抗拒心理等。所以教師可以嘗試優化實驗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維持在一個較長的水平。
篇6
2.1耐藥細胞的建立
SKOV3經300μg/ml大劑量的紫杉醇作用2h后,大部分細胞死亡漂浮,剩余細胞腫脹,伸出樹枝狀突起呈蜘蛛狀,胞質見空泡形成、顆粒增多。少量存活的細胞克隆生長,恢復生長至對數期消化傳代,再進行下一次沖擊;SKOV3經10~30nmol/L小劑量的紫杉醇作用24h,約50%的細胞死亡,細胞體積增大,形態不規則,胞質內顆粒增多,貼壁性變弱,給藥24~72h內最明顯,96~120h后逐漸恢復原狀。經兩種誘導方法獲得的耐藥細胞系,分別命名為SKOV3/TAX300和SKOV3/TAX30。
2.2耐藥細胞的生物特性
2.2.1耐藥指數MTT實驗結果顯示,耐藥細胞及其敏感細胞的IC50值及耐藥指數,可見小劑量濃度遞增誘導的耐藥細胞SKOV3/TAX30耐藥性較強,見表2。2.2.2平板克隆形成實驗在無藥物作用時,SKOV3敏感細胞較兩種耐藥細胞系的克隆形成能力強,見圖1A的d組,SKOV3敏感細胞的克隆形成數為(934±16.37),SKOV3/TAX300的克隆形成數為(440±13.75),SKOV3/TAX30的克隆形成數為(579±9.50)。與敏感細胞SKOV3相比,兩種耐藥細胞克隆形成數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0),見圖1B。而在相同濃度紫杉醇作用下,耐藥細胞形成的克隆明顯多于敏感細胞。在紫杉醇濃度為5nM時,SKOV3/TAX30可形成(1206±9.50)個克隆,SKOV3/TAX300可形成(870±32.30)個克隆,而SKOV3形成的克隆數僅(202±6.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0);當紫杉醇濃度進一步升高為50nM和500nM時,SKOV3/TAX30和SKOV3/TAX300形成的克隆數仍明顯高于敏感細胞SKOV3。紫杉醇濃度為50nM時,SKOV3細胞與SKOV3/TAX300細胞形成的克隆數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3),SKOV3細胞與SKOV3/TAX30細胞形成的克隆數相比,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00);紫杉醇濃度為500nmol/L時,SKOV3細胞與SKOV3/TAX300和SKOV3/TAX30細胞形成的克隆數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9、0.0001),見圖1B。2.2.3生長曲線倍增時間的差異SKOV3敏感細胞和兩種耐藥細胞系在相同條件下培養7天,細胞增殖產生一定的差異。耐藥細胞的生長較敏感細胞減慢,生長曲線的斜率減小,見圖2。同時,根據生長曲線計算出SKOV3/TAX300和SKOV3/TAX30細胞的倍增時間分別為28.90h、24.0h,與敏感細胞的倍增時間20.84h相比也有所延長。
2.3耐藥相關基因
MDR1、BCL2L1、LRP、PRKCA在各細胞中的表達MDR1、BCL2L1、LRP、PRKCAmRNA在SKOV3、SKOV3/TAX300和SKOV3/TAX30細胞中的相對表達豐度見圖3A、3B。兩種耐藥細胞中,MDR1的表達明顯增高,提示SKOV3/TAX300、SKOV3/TAX30對紫杉醇的耐藥與MDR1高表達有關。SKOV3/TAX300細胞中PRKCA、LRP的表達均高于SKOV3細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P=0.005),BCL2L1的表達與敏感細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815)。而SKOV3/TAX30細胞的PRKCA、LRP的表達與敏感細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54,P=0.206)。BCL2L1的表達低于敏感細胞(P=0.001),見圖3B。以上數據表明不同誘導方式導致耐藥細胞發生不同生物學變化,可能存在不同的耐藥機制。
2.4耐藥細胞的保存
耐藥細胞SKOV3/TAX30分別凍存在含有0、10、30nM紫杉醇的凍存液中,于凍存后1、3、6月復蘇,檢測IC50,見表3。1、3月后檢測結果提示,在3種藥物濃度條件下的細胞IC50沒有明顯區別,但凍存6月后,無藥凍存組的耐藥細胞與兩種加藥凍存組的細胞比較,其IC50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同一個藥物濃度條件下,無藥凍存組的耐藥細胞在凍存6月時,出現耐藥性下降,而兩種加藥凍存組細胞在6月的凍存過程中,細胞IC50雖然出現輕度下降,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耐藥細胞的建立
本實驗結果提示:增加給藥劑量、適當延長無藥間歇期,可能延緩細胞的耐藥性。由于大劑量沖擊誘導與臨床治療模式相似,臨床上體內耐藥指數≥2倍即足以導致化療失敗[5],因此大劑量沖擊誘導產生的耐藥細胞雖然耐藥指數較低,也是模擬臨床耐藥的良好模型。
3.2耐藥細胞的特性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在無藥物作用時,SKOV3細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強于兩種耐藥細胞SKOV3/TAX300和SKOV3/TAX30,但在不同濃度紫杉醇藥物條件下,耐藥性最強的SKOV3/TAX30集落形成能力也最強,而敏感細胞SKOV3的集落形成能力最弱,此結果與MTT法檢測的耐藥性一致。紫杉醇的作用機制是促進微管蛋白二聚體裝配成微管,抑制紡錘體形成,將細胞阻斷于G2/M期,細胞的有絲分裂異?;蛲V梗苟嗪思毎男纬稍龆郲6]。誘導的過程中耐藥細胞膨脹、形態不規則、細胞體積的增大可能與細胞群體中多核細胞的增多有關。本研究的生長曲線實驗中,SKOV3/TAX300和SKOV3/TAX30的倍增時間分別為28.9、24.0h,與敏感細胞SKOV3的倍增時間20.84h相比有明顯延長,顯示耐紫杉醇的卵巢癌細胞生長速度減慢。細胞周期的阻滯,除導致一些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失效外,腫瘤細胞處于相對靜止狀態,易對化療藥物產生耐受。
3.3耐藥相關基因的檢測
卵巢癌紫杉醇耐藥機制的研究中,多藥耐藥(multidrugresistance,MDR)一直是熱點。多藥耐藥是指對一種藥物具有耐藥性的同時,也對其他結構和作用機制完全不同的化療藥物產生交叉耐受的一種現象。多藥耐藥的產生是一個多因素的過程,主要包括:(1)細胞內有效藥物濃度的降低;(2)細胞內藥物活性的改變;(3)凋亡的抑制;(4)腫瘤細胞微環境改變化療敏感度。P-gp是多藥耐藥基因MDR1編碼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7kD的一種跨膜糖蛋白,其功能是使細胞內藥物濃度降低,藥物的作用減弱或喪失,細胞由此獲得耐藥性。與大多數其他化療藥物的多藥耐藥機制相似,紫杉醇作為P-gp的作用底物之一,其耐藥機制與MDR1基因擴增導致的P-gP高表達密切相關[7-8]。肺耐藥相關蛋白LRP是在多藥耐藥的肺癌細胞株中發現的與MDR相關的非糖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為110kD,能阻止藥物通過核孔進入細胞核,避免其作用于核內靶點,藥物運送到胞質的囊泡中,再通過胞吐作用將藥物排出體外,從而發生紫杉類藥物耐藥[9-10]。凋亡抑制基因也參于紫杉醇耐藥。BCL2L1基因,全稱為BCL-2樣1基因(BCL-2-like1),編碼蛋白屬于BCL-2蛋白家族,BCL-2蛋白家族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凋亡,導致耐藥性[11-12]。PRKCA基因為蛋白激酶Cα(proteinkinaseCalpha),也被稱為PKCA、PRKACA、KPCA、AAG6。細胞過度增殖和抗細胞凋亡機制障礙都可導致腫瘤進展和耐藥現象發生[13]。另外PKC的作用是使底物蛋白磷酸化而活化,p-gp是PKC的作用底物,當其表達增加或活性增強時,可使大量的P-gp磷酸化而活化,從而產生耐藥性。本研究結果提示。SKOV3/TAX300細胞PRKCA、LRP的表達均略高于敏感細胞。但SKOV3/TAX30細胞的PRKCA、LRP的表達與敏感細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CL2L1在SKOV3/TAX30細胞的表達低于敏感細胞,但SKOV3/TAX300細胞中BCL2L1的表達略高于敏感細胞,結果提示不同方式誘導的耐藥細胞,可能存在不同的耐藥機制。
篇7
2.1病原菌生物學特性觀察
2.1.1溫度和pH值影響
試驗結果看出,在PDA培養基上檳榔炭疽菌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是10~40℃,最適生長溫度25~30℃,低于5℃或高于40℃均不能正常生長。該菌在15~30℃均能產孢,最適產孢溫度25℃,產孢量最多。pH值4~11時檳榔炭疽菌在PDA培養基上均能生長和產孢,菌絲最適生長pH值6~7,pH值大于4的條件適宜產孢,pH值=6產孢量最大(見表1)。pH值對菌絲生長和產孢的影響一致,酸性偏堿的條件適宜病菌的生長和產孢。
2.1.2不同碳源、氮源的影響
試驗結果看出,不同碳源培養基上,檳榔炭疽菌菌落生長及產孢量明顯不同。7種供試碳源的菌絲生長均優于對照,除D-半乳糖外,其他碳源的菌落直徑均大于對照,說明碳源對檳榔炭疽菌菌絲生長具有促進作用。海藻糖的菌落直徑最大,長滿整個平板,且菌絲生長旺盛;其次為可溶性淀粉,菌絲生長茂密。碳源對檳榔炭疽菌的產孢量影響差異較大。除可溶性淀粉、D-果糖、甘露醇的產孢量大于對照外,其他供試碳源的產孢量均低于對照??扇苄缘矸鄣漠a孢量最大,D-果糖次之。8種供試碳源中,可溶性淀粉適合檳榔炭疽菌生長和產孢,可作為檳榔炭疽菌的培養碳源。不同氮源對檳榔炭疽病菌菌落生長及產孢的影響差別較大。以硝酸鉀和脲為氮源時,菌落生長最快,菌絲生長旺盛,且產孢量也最大;硝酸鈉培養基的菌落生長旺盛,但不產孢。以硫酸銨、氯化銨、硝酸銨為氮源的菌絲生長及產孢均明顯受到抑制。在無氮培養基上,菌落直徑最大,但菌絲極少,接近透明且不利于產孢(見表2)。
2.2殺菌劑的抑制作用
試驗結果看出,6種殺菌劑對檳榔炭疽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差異較大(見表3,圖1)。咪鮮胺抑制作用最強,其次為苯甲•丙環唑,代森錳鋅、十三嗎啉的抑制作用較弱,不適用于防治檳榔炭疽?。患谆胁冀颉⒍嗑`對檳榔炭疽菌基本上無抑制作用,不能用于防治檳榔炭疽病。
篇8
1提高醫學細胞生物學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建議
1.1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改革
首先,針對不同專業,因材施教。臨床醫學、檢驗醫學、法醫學、臨床藥學、預防醫學等專業均需要開設醫學細胞生物學。任課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大綱并根據教材內容,為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授課內容,按照學校的課程設置,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因材施教,提高醫學細胞生物學的課堂教學效果。其次,注重基礎理論,由淺入深。注重教學內容的基礎性,構建并完善由細胞基本結構及其功能、細胞重大生命活動現象及本質等所組成的理論教學體系,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及基礎實驗技術的理解。授課教師應該以真核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為教學重點,使學生對細胞的主要結構及其功能等有系統、全面的了解和認識。然后,精煉教材內容,突出重點。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內容較多,但課時有限,所以,任課教師應精煉教材內容,有的放矢授課。該門課程的必修內容是認識人類自身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認識疾病發生、發展的理論基礎。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精練授課內容,突出重點章節,同時,課后需要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1.2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
首先,使用啟發式教學。授課教師應該在課堂上開展啟發式教學,實現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啟發式教學相比傳統單純由教師講課的教學方式更具有優勢,可以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式教學不但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能力培養,因此,啟發式教學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次,使用多媒體教學。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中有很多細胞結構圖和分子機制圖需要制作成動畫,以使復雜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有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任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醫學細胞生物學的視頻課件資料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既可以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然后,使用案例式教學。案例教學是在事實案例基礎上的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醫學專業學生不僅要掌握細胞的結構、功能,還應該熟悉細胞的病理改變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但是由于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的理論性強、內容抽象,所以任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案例式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教學質量。
1.3理論課考試方式的改革建議
首先,優化考試內容。任課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優化理論課程的考試內容:(1)建立和完善理論課程的考試題庫,保證理論課程考試的有效性;(2)根據本院開設的臨床醫學、檢驗醫學、預防醫學等專業設置相對應的考試題目;(3)指導學生撰寫綜述性論文或科研標書,以培養醫學專業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其次,優化考試形式。任課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優化理論課程的考試方式:(1)構建綜合豐富的考試方式。建立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的考試體系;(2)增加創新能力考試的比重。任課教師讓學生按照要求寫出科研標書并進行打分;(3)增加平時表現考試的比重。平時表現考試主要是在課堂上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予以評分并記錄。然后,優化評價方案。任課教師可以通過調整期末閉卷考試及平時表現考試優化評價方案。理論課考試中的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理論課總成績的70%,試題從考試題庫中隨機抽取。同時理論課考試中也包含學生的平時成績,這一部分占總成績的30%,包括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情況以及學生完成綜述性論文的情況。
2提高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課教學質量的建議
2.1實驗課教學內容的改革建議
首先,優化實驗教學大綱。由于受到課堂學時及硬件條件等方面的制約,很多院校的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實驗課內容僅僅局限在一些驗證性和基礎性的實驗。任課教師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增開一些與理論課程密切相關并且與學科前沿緊密聯系的綜合設計實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其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任課教師可以在基礎性實驗之外開設一些探索性及創新性較強的綜合實驗,例如細胞融合實驗、細胞凋亡實驗、細胞免疫組織化學實驗和免疫熒光實驗等。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具備進行設計性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然后,設置開創綜合實驗。任課教師應當結合理論課內容及相關臨床應用,修改完善實驗課教學大綱,科學設置實驗內容,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以增強學生的科研興趣為重點,在實驗課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開放性強且創新性強的綜合實驗,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與技術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設想,培養獨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2.2實驗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建議
首先,應用啟發式教學。與傳統的實驗課教學相比,在啟發式的實驗課教學中,任課教師應該在講解實驗目的和原理后,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設計實驗過程,然后分析研究最后得到的實驗結果以探索實驗原理。采用啟發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期提高學生的綜合科研素質。其次,使用多媒體教學。在醫學細胞生物學的實驗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極大地方便課堂教學工作。多媒體教學形象生動、易于理解,可以方便地解決一些不容易講解或者難以開展的實驗。另外對于某些受條件所限而不便親自操作的實驗,學生可以觀看教學演示片,全面了解這些前沿實驗儀器的結構、性能和用途。然后,開展研究型教學。醫學細胞生物學的實驗課程與科研工作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研熱情。任課教師在實驗課堂上采用開放式的研究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開放式研究型的實驗課教學,讓學生經歷嚴格的科研訓練,為以后申報、參與以及實施各種創新性科研項目奠定基礎。
2.3實驗課考試方式的改革建議
首先,優化考試內容。為全面、科學地考察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科研創新能力,改革后的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的考試內容應該以核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為主,以考試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為輔。這種改革模式,可以培養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拓寬學生對實驗操作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思考。其次,優化考試形式。建立完善的成績評定體系是保證實驗教學質量的關鍵。實驗課程的考試應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全時段的綜合評測,包括平時課堂考試及綜合實驗考試,平時課堂考試包括出勤情況、課堂回答問題情況和實驗操作情況、實驗報告完成情況,綜合實驗考試包括實驗理論考試、實驗操作考試、開放性及探索性實驗考試等。然后,優化評價方案。實驗課的考察應該以考察學生運用實驗技術的能力為主,包括以下幾點:(1)考察學生的平時成績,包括出勤情況、實驗報告完成情況等,占實驗課總成績的20%;(2)考查學生的理論水平,包括實驗基本原理、實驗技術手段、實驗操作方法等,占實驗課總成績的20%;(3)考察學生的實驗操作,占實驗課總成績的60%。綜上所述,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教學相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任課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認真做好科研工作并積極學習本課程最先進的理論知識與最前沿的實驗技術。其次,任課教師也需要精心把握課程內容,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比較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劣,并將各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交叉運用。同時,任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方向,改進傳統教學模式中教案和課件的內容,在上課時適量引入案例教學,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任課教師也需要加強實驗課教學的比重,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完善實驗教學條件,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建立完善評價體系,并不斷探索研究新實驗,使實驗課堂更富有學術氣氛。以上這些舉措是提高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和科研素質,具有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創新型醫學專業人才。
作者:鄭皓 單位: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遺傳與細胞生物學系
參考文獻:
[1]楊宏新,王妍,李曉丹,等.醫學院校細胞生物學教學實踐與探討[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5,36(10):933-936.
[2]丁童.醫學細胞生物學本科教學特點與教學模式改革[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6):559-560.
[3]蔡麗希,陳小萍,許桂芬.醫學細胞生物學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4,34(5):696-697.
[4]付燕燕,陳彥,吳健,等.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2):135-136.
[5]唐歷波,李櫟,肖憬.臨床專業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J].治學之法,2014(6):178-179.
篇9
2學生科研團隊
2.1實行導師制與指導畢業論文讓學生參與科研導師制是利用教師的科研項目與科研技能讓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的一種方式,目的是在于培養學生的同時,也增加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提高師生科研水平和質量;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科研能力的新型方式。筆者所在的宜春學院生物類專業,一般有科研工作在身的教師,在學生二年級接觸專業課開始,都會進行學生和教師的相互接觸,接觸中教師會介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課題以及實驗室的情況,學生介紹自己的學業、生活、愛好等個人情況,達到相互了解,其后,可根據學生意愿參與到學生科研團隊學習,教師可依據科研內容與其本科論文相結合開展指導工作。此外,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在本科院校學生科研培養過程中占據著主要地位,是學生本科四年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重要的綜合性科研訓練教學環節。按照一般學校的培養方案安排,畢業論文完成往往是大學四年級第二學期的工作,但那段時期,考公務員、找工作和實習占用學生大量時間,放任自流的話常常使畢業論文流于形式。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教師通常會提前介入,并找一些具體問題和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提前一年將題目出好,要求本科生構思;同時對那些主動性強的學生,吸收他們進入團隊一起參與科研活動。
2.2對學生科研團隊管理與建設的思考建立學生科研團隊就是以學術研究為中心、借助教師的課題和項目為依托條件,為培養其科研思維與技術的一批有協作精神的學生群體。生物類教師的科研往往實驗性強,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但不少實驗試劑有一定毒性,需要安全操作和嚴格管理,因此,在團隊設立之初,除教師指導外,需要學生團隊負責人,發揮負責人的角色作用;此外,教師可組織參加部分學術活動,如安排組內成員匯報,共同學習一些儀器的使用等;而在完成某些階段性的工作后,可適度安排一些團體的娛樂活動,讓團隊成員增進了解,提升人際關系凝聚力;在團隊建設中,可引入組內淘汰機制,即通過觀察團隊各成員在計劃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可將消極應對項目的成員淘汰出團隊,再引進擁有較高興趣和較好研究態度的新成員,采用能進能出的機制來提高研究狀態。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本科生科研訓練,很多地方高校都出臺了一些鼓勵措施,比如大學生創新競賽、大學生實踐項目等活動,但由于學生缺乏相關科研素質的培養,主動性不高,往往是極少數學生有積極性,不少是教師協助學生完成項目申報,這些一方面反映出多數學生缺少科研訓練及獨立的科研思考意識,同時也暴露出科研獎勵政策對學生的吸引程度不高,還應有更多的輔助保障措施進行實施,如可采取科研項目結題答辯或,并結合指導老師意見的對應學分轉化機制等。
篇10
2.1同源重組pUC18-LR-Kan的構建
用上下游同源臂引物分別從HPsZJ1208野毒株的基因組DNA中擴增得到了Wza基因上游同源臂Wza-UP和下游同源臂Wza-Down(圖3泳道1和3),上游同源臂5'端和下游同源臂3'端端含有USS識別序列,用Kan引物從pET-28質粒擴增得到了Kan基因片段(圖3泳道2);再將3個PCR擴增片以重疊PCR融合成Wza-UP+Kan+Wza-Down外源打靶片段(圖3泳道4)。將Wza-UP+Kan+Wza-Down片段克隆入pUC-18質粒構成同源重組質粒pUC18-LR-Kan。經EcoRⅠ和HindⅢ雙酶切后驗證,得到預期的2684bp同源重組片段和2635bp的線性化質粒pUC18(圖4),外源打靶基因的三個片段測序結果證明沒有發生堿基突變。
2.2自然轉化法轉化
HPs分別用2μg同源重組質粒自然轉化HPs的5個不同菌株的感受態菌,經37℃溫箱約36~48h培養,其中5個菌株中,ZJ1017、ZJ1208、ZJ1404和ZJ1307菌株在30μg/mLKan-TSA平板上長出菌落(表2),以組合PCR鑒定(即用Kan引物、Wza引物、同源臂上下游引物Wza-U-F-EcoRⅠ-USS/Wza-D-R-HindⅢ-USS同時鑒定)結果只有ZJ1208的菌落有被鑒定為陽性的(表2,圖5A)。將ZJ1208陽性轉化子傳至第20代提取基因組DNA,再次進行組合PCR驗證,結果依然為陽性(圖5B),測序上下游片段和Kan片段正確,以上驗證結果表明獲得了Wza缺失株,命名為ZJ1208-ΔWza株。
2.3ZJ1208-ΔWza株與野毒株的生物學特性比較
2.3.1菌落形態的比較
將-70℃凍存的ZJ1208-ΔWza缺失株株和ZJ1208野毒株分別涂布在TSA平板上,37℃溫箱培養24h后,可見二者均長出半透明,圓潤的小菌落(直徑約0.5~2mm);此結果表明與野毒株相比,ZJ1208-ΔWza缺失株的菌落形態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圖6)。
2.3.2生長速率的比較
結果如圖7所示,在整個生長過程中,ZJ1208野毒株生長速率要快于ZJ1208-ΔWza缺失株,二者都在12h時OD600值達到最大,分別為2.196和1.246;但其差值達到了0.95;ZJ1208野毒株的對數生長期在約10h時結束,而缺失株ZJ1208-ΔWza在培養8h,即提前2個小時結束。二者的活菌數基本都在8~10h間達到最大,但二者每毫升活菌數對數值的差值也在0.4~0.5個數量級之間。在其繼續培養之后,二者活菌數均逐漸減少。
2.3.3莢膜染色和形態結構的比較
取對數生長中前期的突變株ZJ1208-ΔWza缺失株株和ZJ1208野毒株進行莢膜染色,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突變株ZJ1208-ΔWza缺失株中存在比例較多的長鏈狀菌體和長桿狀菌體,約占總菌數的30%~40%,而ZJ1208野毒株菌體大部分則較短小,松散,單個菌體居多。在莢膜表達量初步比較中發現,ZJ1208-ΔWza缺失株和野毒株菌體周圍都可見被染成綠色的莢膜成分存在(圖8)。
2.3.4菌體沉降速率比較
將ZJ1208-ΔWza缺失株和ZJ1208野毒株過夜培養的菌液室溫靜置5h,每隔1h進行觀察,2小時后ZJ1208-ΔWza缺失株菌體即可出現肉眼可辨的菌體沉淀,并且隨著時間的延長,沉淀越明顯;而ZJ1208野毒株菌體在5h未發生沉淀,菌液依然渾濁;此現象與2者OD600變化相符合(圖9)。
2.3.5細胞吞噬實驗
細菌計數結果表明,1個MOI感染時,ZJ1208野毒株被吞噬的細菌數量為9.25×103,而ZJ1208-ΔWza缺失株為6.95×105,吞噬率分別為0.064%和3.8%;10個MOI感染時,ZJ1208野毒株被吞噬的數量為1.23×105,而ZJ1208-ΔWza缺失株為0.88×106,吞噬率分別為0.085%和0.48%(圖10)。說明ZJ1208-ΔWza缺失株比ZJ1208野毒株更容易被PAM所吞噬。
2.3.6小鼠攻毒實驗
實驗結果表明,ZJ1208野毒株接種的四個組別小鼠都全部死亡,并且隨著攻毒劑量的增加,小鼠起始死亡時間隨之提前。而ZJ1208-ΔWza缺失株0.3mL接種組未有小鼠死亡,0.5mL組只有一只小鼠死亡,并且死亡時間比同劑量ZJ1208野毒株組的小鼠死亡時間滯后10個小時。ZJ1208-ΔWza缺失株1mL和1.5mL接種組雖然小鼠也全部死亡,但是死亡時間比相同劑量的野毒株ZJ1208組的滯后(表3)。說明將Wza基因缺失后,ZJ1208-ΔWza缺失株對小鼠的毒力相比野毒株ZJ1208有明顯下降。
3討論
構建缺失株在研究微生物生物學特性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其轉化技術到目前為止還依然不是很成熟;包括多數細菌和真菌在內,其轉化方法都具有菌株特異性或其方法本身的不成熟(Juetal.,2012;孫磊等,2005;Xueetal.,1999);然而HPs更是如此,這也是針對HPs研究中,國內外目前都在努力克服的一個關鍵性技術難點。Anna(2005)通過自然轉化法構建HPs缺失株;Chen(2012)通過構建大腸桿菌-副豬穿梭質粒在電轉化副豬嗜血桿菌方面也進行了初步嘗試;Zhang等(2012)利用篩選出的天然感受態副豬嗜血桿菌通過自然轉化成功獲得ompP2缺失株;申果(2013)也通過自然轉化成功構建了cdt基因缺失突等。在本實驗構建HPsWza基因缺失株的實驗過程中,針對篩選的5個HPs菌株,除了對自然轉化方法的嘗試和優化外,本實驗室前后亦對電轉化方法進行了摸索和嘗試,但最終未能夠用電轉化方法獲得陽性缺失株;采用自然轉化法也是僅僅成功構建了ZJ1208HPs菌株,其他4個菌株中3個雖在Kan抗性平板可以長出菌落,但都沒能獲得陽性缺失株,以上也印證了HPs轉化方法的不成熟和HPs菌株缺失株難以被構建的現象。目前推測限制修飾系統可能是副豬嗜血桿菌轉化效率低下的一個關鍵因素。限制修飾系統最初在大腸桿菌中被發現,其分為4種類型(Robertsetal.,2009),每種類型由一種限制性內切酶和對應的一種甲基化酶組成;不同的菌屬或菌株可能又會存在酶結構上的差異性(Tombetal.,1997)。幾乎90%的細菌包含限制修飾系統,而且43%的細菌存在以上4種或更多的限制修飾系統(Robertsetal.,2004);。Ando等(2000)從分子機制水平驗證了幽門螺桿菌的限制修飾系統對質粒的轉化和重組起著阻礙的作用。因此,在前期電轉方法的嘗試中,根據Donahue等(2000)的方法,本實驗室亦嘗試利用無細胞抽提物(cellfreeextracts,CFEs)先預處理質粒,然后再轉化副豬,但并沒有取得成功。并且質粒在被CFEs處理回收后,有大量質粒被降解,條件的優化并不能抑制質粒的降解;另外,人們也通過預先確定受體菌中的限制修飾系統所包含的甲基化酶的種類,從而用商品化相應的甲基化酶在試管中預先處理,再轉化受體菌,從而證明也可以提高外來質粒的轉化效率(Kimetal.,2010)?;谝陨辖涷?,筆者認為應該先從基因水平上確定副豬嗜血桿菌的限制修飾系統的種類,然后有針對性的利用甲基化酶來修飾重組質粒,無論是針對自殺質?;蚴谴┧筚|粒,或許此方式可提高自然轉化和電轉化的轉化效率。莢膜合成基因在大腸桿菌和其他菌屬已被鑒定出,由于其外膜合成基因和蛋白空間構象具有保守性,華中農業大學通過對HPs基因進行測序,并將其與其他菌科的相關基因和蛋白進行序列和空間構象對比,獲得了HPs相關的基因序列功能,同時莢膜合成相關基因亦被鑒定出來,其中在HPs中被鑒定出的Wza基因被推測具有莢膜多糖運輸功能(Xuetal.,2011)。因此,本實驗通過構建HPs的Wza基因缺失株,一方面來研究證實Wza在HPs中的功能,另一方面來研究莢膜在HPs毒力和致病性中的作用。從本次實驗結果來看,ZJ1208菌株至少在體外培養時,野毒株和Wza缺失株都可形成較薄的莢膜,并不能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明顯差異;或許其原因可能存在除Wza基因外其他有關莢膜合成的代償代謝途徑,另外ZJ1208-ΔWza缺失株在室溫靜置可形成菌體沉淀,而ZJ1208野毒株不能,并且在靜止時其OD600在1~2h稍有增長,隨后平穩,說明ZJ1208野毒株在短時間靜置時有菌體進行了分裂繁殖,且不形成沉淀。Cheng等(2010)對肺炎桿菌的一種粘液蛋白合成基因rmpA缺失后,菌體K2莢膜合成減少,從而導致菌體粘度降低,低速離心時,rmpA缺失株可以在試管形成沉淀而野毒株不形成沉淀,并且缺失株對小鼠的毒力亦降低;因此作者推測,ZJ1208的Wza基因亦只對HPs莢膜合成中的一種或幾種粘性多糖的運輸或合成起著關鍵性作用,但并不在菌體莢膜的所有多糖的運輸或合成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對ZJ1208-ΔWza缺失株株和ZJ1208野毒株的菌落形態,莢膜染色菌體形態,生長速率以及抗PAM吞噬能力大小和對小鼠毒力等生物學特性的初步比較和分析后,發現其二者的菌落形態并沒有明顯的差異,ZJ1208-ΔWza株生長速率相比起ZJ1208野生株表現的明顯較慢,作者認為可能是缺失株在菌體莢膜形成過程中的異常從而使其對培養環境相較于野毒株表現的更敏感和脆弱,使其活菌死亡或是裂解的快,亦或是缺失株本身在生物代謝上的異常從而造成了其生長的緩慢;另外,在8-~10h間,活菌數達到最大,這與OD600變化并不一致,原因可能是菌體死亡速率與二分裂的速率基本持平,但ZJ1208-ΔWza株菌體比起ZJ1208野生株菌體裂解的更快,因此可以看到對數生長曲線中ZJ1208野生株在8~10h后仍然在攀升,而ZJ1208-ΔWza株已基本保持平行狀態,,這從另一方面也驗證了作者對缺失株對培養環境相較于野毒株表現的更敏感和脆弱這一推測;同時,缺失株中較長的菌體比例明顯增加,可能原因是其生長緩慢,造成了菌體二分裂的周期延長和緩慢,從而使菌體與菌體之間連接在一起,最終形成了看似較長的菌體;在抗PAM吞噬實驗中,相同MOI情況下,PAM對ZJ1208-ΔWza的吞噬能力顯著高于ZJ1208野生株,尤其在MOI為1并作用1h的情況下,二者的差異尤為顯著;另外,在MOI增加時,野生株ZJ1208被PAM吞噬的數量亦成明顯增長,但ZJ1208-ΔWza株被吞噬的數量卻增加的幅度較小,甚至不明顯;其可能原因是在MOI為1,菌體與PAM相互作用1h的情況下,PAM對ZJ1208-ΔWza菌體的吞噬幾乎到達飽和狀態,因此在增加菌體數量時,一定數量的PAM亦不能更高效地對其進行吞噬,而野生株ZJ1208菌體相比較ZJ1208-ΔWza,其對PAM不敏感,PAM對野生株ZJ1208吞噬的效率并不高,此時增加菌體數量時,可以較線性的增加PAM對ZJ1208的吞噬數量。小鼠的毒力實驗亦表明了ZJ1208-ΔWza和野生株ZJ1208的毒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其在0.3和0.5mL組表現得尤為明顯。
篇11
1生物學特性
山藥為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莖細長,葉對生或3葉輪生,1m以上,葉片心臟形或箭頭形,葉腋間常生1個珠芽(氣生塊莖),亦稱零余子(山藥蛋),可用來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質塊莖,分為棍棒狀、掌狀和塊狀3類,表皮粗糙呈淡黃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細須根,春季自塊莖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開花,花單生,乳白色少有結實,都行塊莖繁殖。雌雄異株,穗狀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黃綠色。果實有三棱,呈翅狀,成熟后枯黃色。山藥要求高溫,干燥氣候,塊莖10℃開始萌動,生長適溫為25~28℃,在20℃以下生長緩慢,葉蔓遇霜則枯死,短日照能促進塊莖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產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當前栽培的山藥品種主要有2類:一是普通種,通常又叫家山藥,二是大薯又叫田薯。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種有淮之、農大短山藥1號等。
2.2土地選擇
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松軟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塊,要求上下土質一致,如下層有較薄的黏重土層,挖溝時挖去,也可種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為宜。山藥不能連作,一般應隔3年輪作1次。
2.3種子處理,培育壯苗
應采用零余子(俗稱山藥蛋、山藥豆)和山藥塊莖段作種。種前需曬種1周以上,促進種子內部物質的轉化,打破休眠,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零余子晾曬至表皮呈灰綠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剝開表皮可見紫綠色的肉。山藥塊莖段晾曬至傷口向內萎縮,并從斷面中間裂開。4月上中旬選擇較肥沃的土壤摻以腐熟農家肥進行集中催芽育苗,可采用10cm×20cm的窩行距,待苗高10cm左右便可移植大田。
2.4栽植
挖溝栽植時,首先把溝內20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溝兩邊,溝寬30cm,再繼續將溝下40cm深的土層挖松,將拌勻的腐熟農家肥15.0~22.5t/hm2、磷肥750kg/hm2、碳銨450kg/hm2、硫酸鉀375kg/hm2施入其上,并稍加翻挖,最后把溝兩邊的熟土提到溝上,培成寬30~35cm、高20cm的土壟,再將繁育好的山藥苗栽植在土壟上。一般栽4.5~7.5萬株/hm2,水肥條件好,密度宜小。為了便于搭架、田間管理和通風透光,宜采用寬窄行相間栽植,如100cm×70cm×25cm,栽4.65萬株/hm2;或80cm×50cm×25cm,栽6萬株/hm2。
2.5常見的栽培模式
常見的栽培模式有:韭菜與山藥套種、玉米與山藥間套種、蠶豆與山藥套種等模式。蠶豆與山藥套種,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整地點蠶豆,來年3月到4月收蠶豆栽山藥,效益可達15萬元/hm2;韭菜與山藥套種,效益可達18萬元/hm2;玉米與山藥間套種高效立體栽培,周年可生產蔬菜,效益更高,可達22.5萬元/hm2以上。
2.6噴施生長調節劑,控徒長,促高產
多效唑對山藥藤蔓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現為節間縮短、藤蔓粗壯、葉色濃綠、葉片增厚、頂端新生側枝減少、花蕾發育不良、零余子生長受抑,能使山藥增產10%以上。噴施多效唑的最佳時期在山藥藤蔓滿架,現蕾開花初期,均勻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生長過旺的田塊可多噴1次,間隔1周。
2.7搭架通風透光
山藥是藤本右旋攀緣性植物,任其自然生長不利于通風透光和產量提高。搭“人”字架應在藤蔓生長到50cm以上進行,支架頂端用架材連接,并用繩子扎牢,以提高支架的撐力和抗風能力,防止倒架。搭架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植株中下部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架內的濕度,減少病害,從而提高山藥產量。一般架高在2m左右。
2.8重施鉀肥,促進塊莖膨大
山藥喜有機肥,從播種到發棵都可鋪施。在生長前期以藤蔓生長為主,應適當供應速效氮肥,進入塊莖生長旺期,要重視氮、磷、鉀的配合施用,特別是重視鉀肥的施用,以促進塊莖膨大和物質積累。生長后期要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長。一般使用的鉀肥有硫酸鉀、磷酸二氫鉀、生物鉀肥等。在山藥生長期內,一般需分次追施硫酸鉀600kg/hm2,
才能達到較好的高產效果。生長后期結合防病治蟲,根外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還可達到保葉防早衰的目的。
2.9病蟲害防冶
2.9.1病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銹病、褐斑病。白銹病于春季發生,褐斑病于夏季發生。防治方法:①搭支架,使通風良好,不能在陰濕積水的地方種植;②用波爾多液(1∶1∶140)或多菌靈800倍液噴霧防治。
2.9.2蟲害防治。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方法:①結合整地施入辛硫磷或毒死蜱顆粒劑;②發生時用毒餌誘殺或藥液灌根等。
2.10防止畸形山藥的形成
在山藥栽培過程中,因不良環境條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響,使山藥在生長過程中改變了內部組織結構,從而產生各種奇形怪狀的山藥,如山藥塊莖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頭形、腳掌形、葫蘆形、麻臉形等,這些統稱為畸形山藥。防止措施:①嚴格按技術規程操作,謹慎施用種肥,防治地下害蟲施用毒土、毒餌時不能盲目加大劑量;②人工挖山藥溝時應在冬前進行,通過冬春雨雪侵蝕冰凍使土塊充分風化粉碎,隨風化解凍及時填溝,填溝時仔細剔除上壤中的石塊、磚塊、沙礫等硬物。不要將大土塊填入溝內;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如人糞尿、堆肥、廄肥和優質土雜肥,要利用夏秋季節氣溫高、易發酵腐熟的有利時機提前進行漚制。提倡有機肥和部分化肥在種植完山藥后施入山藥行間,把腐熟的有機肥鋪施于2行山藥之間的畦面上,耬劃翻土15cm深左右,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將畦面的肥土覆于山藥壟的兩側。
篇12
(二)教師投入到教學的時間不夠充足
高校的教師總是身負雙重的責任:科研和教學。而結合美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更傾向于科研,導致教師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科研中,而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關注教學。在美國,從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到名不見經傳的文科學院,重視教師教學的寥寥無幾,但幾乎所有高校對教師的科研都有嚴格要求,校方對科研和教學的差異性對待,直接影響了教師對二者截然不同的時間投入。長期的忽視必然需要今后更多的投入來彌補,所以要想實現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大變革,增加教師在教學上的時間投入是毋庸置疑的。
(三)缺乏對教師的激勵因素
外在獎勵影響著大多數教師的專業決策,當然教學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的使命越來越多樣化的今天,教師的獎勵制度卻變得越來越窄,即只重視科研論文的發表,不重視本科生的教學。有的教師對于教學工作表現得興致勃勃,他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在教學工作中,也花費精力參與了教學類的訓練,然而遺憾的是,政府與學校卻意識不到外在激勵的重要性,財政利益、職稱學銜、教學獎項甚至是同事和校內管理層的口頭認可,這些應有的回報教師全都不曾獲得,因此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必將受到嚴重打擊。學生對新的教學方法適應過程中的抵觸情緒必然波及教師,隨之帶來較低的教學評估,以致威脅到教師的任職。面對雙重壓力,教師唯有選擇明哲保身,拒絕教學上的進步。綜合以上對顯性因素的分析,筆者以為在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這場硬仗中,要想突出重圍,實現高等生物教育領域的巨變,顯必須鏟除,但是途中荊棘密布,絕非只有3個方面的阻難。(1)開展教學類培訓固然能一解教師缺乏教育學基礎知識的燃眉之急,但培訓結束后,教師能否將所學應用到自身課堂中,還得取決于校方的態度。其管理部門是支持還是反對?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改革能否成功。(2)加大教師教學研究的時間投入,學校在工作日程、教學管理上也需做到精細的分工安排,以保證教師的工作有效順利進行。(3)提供教學類訓練、增加時間投入和開設外在獎勵一定會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些影響,但對于教師來說,經驗式教學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實難發生本質的改變,建立起持久、大規模的循證教學體系仍然困難重重,故“波及整個生物領域甚至全國性的大變革”在清掃路面障礙后仍需深掘地下,找出其內在的隱性因素。
二、影響教師質量提升的隱性因素
(一)教師的職業認同
教師作為出色的研究人員,從稚嫩到成熟,經歷了一個繁瑣精細的過程,他們身處其中,科研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等都已深刻影響其生活學習,即在潛意識里他們處理問題、做出決策時都遵循了某些專業準則。而這些“準則”便是美國生物教師職業認同的主體。首先“認同”一詞多出現于社會科學領域,Twiselton認為“認同的建構被看做不僅僅是個體的過程,而是通過社會互動和一系列社會文化群體的參與而發生的”,是個人對自己在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的評價和看法。認同一般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間推移和周圍環境的改變,在不斷修正調整,以更好地適應當前。這里我們所說的美國生物教師的職業認同由于其特殊的背景,明顯傾向于科學研究,它包括教師在生物的學科領域內是如何看待自身和研究工作,同時作為科研人員在同行中是如何憑此來獲得尊重和地位。這些無一不是與科研緊緊相扣。然而美國的教師在學生時代,從課程、實驗的學習到學科文化的日常熏陶,將科學研究當做唯一使命,這就造成了如今“殘缺”的職業認同。而且這已不是某一個教師,綜觀整個教師共同體,他們都受學科內的學術準則影響,在遵循準則的基礎上,努力獲得同行的認同,并調適自身以融入到共同體當中。這種潛意識的“融合”,連教師自身都沒有察覺,這便是職業認同的內在同一性。雖為“內在”,卻仍時刻影響著教師外在的行動,其中也包括教學工作,顯然,美國生物教師的職業認同是自科研領域萌芽并茁壯成長的,這就必然導致了對教學的忽視。教師們會認為花時間與精力去嘗試新穎的教學方法便會減少他們科研的產出,從而在同行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他們拒絕教學上的變革。于是,職業認同就成為阻礙教師改善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隱藏于表層之下,時刻牽制著教育改革。
(二)職業認同與提高教學質量的沖突
通過前部分論述,我們已承認職業認同作為隱性因素制約著教師的教學,而深究此種影響,我們總結出以下3個方面的沖突。第一,我們觀察美國大學生物教師的成長過程,將會發現他們是在一個科研遠勝于教學的學科文化中成長的。本科學生在參與相關科研項目時,職業認同就已開始萌芽,進入研究生時代后,研究所就像是一個共享的游樂場,在這里,學生盡情學習自己研究領域內的文化與價值觀以及怎樣參與這場科學游戲的規則,大量且集中的科研活動使得其職業認同蓬勃發展,最后在博士和博士后階段科研變成唯一的追求??茖W研究的概念、范式已在他們腦海中根深蒂固,職業認同里對教學的排斥性也使得學生喪失了對教學工作的正確認知。當今美國很多高校新手教師的培養模式仍為“學徒式”,即模仿曾經為自己授課的教授或導師的方法來教學。于是對他們而言,教學就等同于講授;而那些德高望重的教授,他們的科研成果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可談及教學,在他們看來,僅僅是科研之余的消遣,是為了獲得“教授”頭銜,需履行的表面程序而已。所以倘若教師一日沒有把教學納入為職業認同的一部分,那么提高教師教學質量便是癡心妄想。第二,美國高校內,對于教學有濃厚興趣的研究生們卻深深忌諱“教師”這一稱呼,他們在公共場合中甚至害怕承認自己的教師身份。這種“害怕”主要源于其導師對教學的排斥。盡管洪堡時代便已提出科研教學兩結合的思想,但美國大多數導師仍不允許學生參加實驗室工作以外的任何活動,某些導師甚至公然命令所帶學生將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科研,不要對教學抱有興趣;在他們的學術生涯里,一般不會選擇鐘愛教學的學生加入自己的團隊,而且一旦發現學生的重心由科研轉變到教學,寧愿選擇放棄愛徒,也不愿給予相關指導。所以教師自學生時代便一直害怕承認教學也是其職業認同的一部分,對教學工作的熱情和興趣,也漸漸變為職業成長過程中某些不利因素,直接危及聲譽、地位,因此必須被迫隱藏而不得告知他人。所以來自導師層面的脅迫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抵觸將教學歸納到教師的職業認同的一部分,日益走向“唯有科研才能帶來事業上的功成名就”的極端。第三,在美國,較之其他職業,教師在薪酬和社會尊重方面都毫無優越感,而“科學家”卻能帶來崇高的地位和不盡的利益。高校里,能者在做科研,弱者只能選擇教學,于是教學便成為“能力低下”的代名詞。身處于這樣的環境中,教師耳濡目染,他們逐漸篤信教學便意味著同行中更低的身份地位,是其事業道路上的“攔路虎”,要想被更多同行認可,獲得更多的榮譽及身份,教師參與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獲得的研究經費等可量化的評價指標越多,教師便可以在較短時間里獲得更高的身份。而教學質量的提高則無量化指標,且“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本就是一個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的過程。故教師唯有放棄教學,專攻科研,以在最短時間內尋求最快的事業發展?;谝陨蠈?方面沖突的論述,不難發現,職業認同作為一直被忽視的阻礙教師教學改革的因素,是在解除了培訓、時間、外在動機這3個阻礙后仍無法實現生物類教育改革的癥結所在。此種排斥教學的職業認同形成后,教師對于教學方面的訓練持懷疑態度,會認為參與這類訓練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而得不到真正的效果,所以他們寧愿將時間花在科研工作上,來提升自己在同行中的專業地位,而在Science或是Nature上發表文章,在學科同行中帶來榮譽和地位,遠勝于任一教學上的獎勵。因此要想提高全美生物教師的教學質量,在提供培訓、時間和外在激勵的同時,要更加重視調整教師的職業認同,使得教學同科研享有同樣的地位,那么有核心影響力的教師們才會把教學納入職業認同中,從而引領整個教師共同體的改變。
三、提升教師質量的措施
美國教育家博耶于1991年發表了《學術反思:教授工作的重點領域》,他提出大學里學術的內涵不應僅僅指專業的科學研究,而應該包括相互聯系的4個方面,即探究的學術、整合的學術、應用知識的學術和傳播知識的學術(教學學術)。產出知識一直是學術的代表,隨著大學與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應用知識也逐漸被納入到學術當中,而傳播知識卻一直處于較低位置不能為學術所接受。而博耶對“學術”內涵的重新闡釋,拓寬了學術的范疇,將傳播知識的教學也納入其中,為大學教師提高教學質量、處理好教學與科研以及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理論視野。為了實現大規模的教學變革,使得教師的教學由經驗式向著研究型教學發展,我們必須要對教師的職業認同進行修正,將教學納入其中,并處理好教學與科研之間微妙的平衡。為此,我們提出了下面幾點措施:
(一)調整研究生教育,培訓教育學知識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除了專業課程,還應增設教育學的課程。學生學習作為合格教師應盡的職責,有關研究型教學的相關知識等;其次將生物教學類的論文計入到學生的畢業成績,學生要想順利畢業,教學類論文也是考核之一,必須完成,那么教學作為必修模塊必然引起學生重視;最后政府可舉辦一些長期的教育培訓,研究生均有機會參與,培訓內容主要針對教學方法,教育思想等教育學知識。每名學生將會配備專門的教學導師,導師在培訓開始前需接受專業訓練,一旦培訓開始,他們將指導學生進行學習,這樣就達到師生的“雙培訓”。美國的研究生教育是孕育優秀教師的搖籃,其培養出的學生將成為教育變革中的中流砥柱。只有將教學知識的相關訓練納入到研究生教育中,培養的新一代教師才會在熟練掌握科研技能的同時,也將教學放在與其同等的位置,作為職業理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創建教學學術交流平臺
教師科研方面的職業認同大多源自專業領域的學術期刊,學術論文的發表和同行評閱是職業認同的重要部分。如今想要將教學納入其中,期刊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端口。如今已經有一些學術期刊意識到這一點,積極拓展有關教育的專欄模塊,如Science雜志開設有專門的教育論壇專欄,已收錄不少優質的教育教學類的研究論文。這些論文將對教師的職業認同產生深刻影響,直至他們將研究型教學真正當作是自己的專業活動,與科研同樣重要。此類雜志必須要在同行評審中有較高的標準,或者是國家級別的期刊,這樣才能保證論文的質量和教學研究的重要性。如有美國細胞生物學協會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舉辦的生命科學教育雜志就是一個很好地例證,主要收錄來自生命科學教育領域內的優秀學術論文,為教師提供一個交流共享的平臺。但是相對于科研類的學術期刊,教學類期刊數量十分有限,且質量上良莠不齊,因此在修訂教師職業認同的同時,需建立完善的教學類學術期刊平臺,嚴格把關期刊質量,同時保持數量的增加;除了期刊之外,學術會議也是需謹慎對待的“要點”,學術會議是學科內“大家”交流分享學術成果的場所。在會議上教師能實現面對面的交流與辯論,實現了思維的碰撞和學術的進步,教學作為傳播知識的學術,也需要會議平臺,但大多會議是關于專業的科研,很少涉及教學,為數不多的教學會議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的學術交流。如某次教學會議的主題是討論教師如何改變傳統的講授模式多引入有效的教學方法??蓵h上主持者在照本宣科地“講課”,大談傳統講授模式的諸多弊端,其他與會者則“認真聽講”,全程交流甚少,整個會場便如同“先生講,學生聽”的課堂。可見與會者根本沒有領悟教學改革的本質所在,才出現這種“騎馬找馬”的尷尬局面。所以在多舉辦教學學術會議的基礎上還應該保證其多變的形式,可以嘗試研討會(workshop)、圖片式討論會(postersessions)等形式,以達到教師之間更多的交流。
(三)加大教學在教師職業能力考核中的比重
在教師的職稱授予過程中,本應依據教學與科研參半的標準,但實際過程中,在美國的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教師的職稱主要來自其科研上的成果和從校外籌集的資金,教學已經成為大家長期遺忘的部分,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最后便形成“能者科研,弱者教學”的惡性循環。要想擺脫教學低于科研的現象,在對教師的職業考核中,對教師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教學技能和組織策略的使用情況等都實行量化統計,將這些都歸為職業考核內容,且所占比重與科研相當。這樣既能將教學與職業生涯緊密聯系起來,以修訂教師“殘缺”的職業認同,也能使教師對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等概念知識更為熟悉,為課堂實踐奠定基礎。
篇13
(一)語料來源
收集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8屆至2014屆研究生(以下稱“學習者”)的碩士畢業論文英文摘要,建立生物學碩士學位論文摘要語料庫(以下簡稱BMAC)。從Science、Nature、Cell中篩選作者為本族語者的生物學論文,建立英語本族語者生物學論文摘要語料庫(以下簡稱NSAC)。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基于語料庫證據,主要調查以下兩個問題:1.BMAC和NSAC兩個語料庫中連接詞的使用頻率有無差異。2.在表達某種語義關系時,學習者與本族語者使用連接詞的情況是否有差異。選取“but”,結合其在兩個語料庫中的分布情況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介語對比分析方法,所調查的連接詞參考了Granger[9]調查的連接詞表,并與現實教學相結合,確定了以and、because、but、forexample、forin-stance、furthermore、however、inaddition、infact、hence、indeed、nevertheless、notonly…butalso、ontheotherhand、so、then、therefore、though、thus、while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步驟如下:第一,借助語料庫檢索工具Wordsmith5.0對上述20個連接詞在BMAC和NSAC中逐一檢索,獲取其出現頻數。第二,對頻數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標準化頻率。第三,利用卡方檢驗計算器對數據進行卡方檢驗,用來測試兩組數據之間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第四,處理數據并分析討論。
三、結果與討論
(一)觀察兩個語料庫中連接詞使用的總體差異。從表2可以看出,在總體頻率上,學習者使用連接詞的頻率高于本族語者。學習者每100000詞使用了2771.2個連接詞,而本族語者只使用了2034.5個。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原因:第一,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強調要使用連接詞,使學習者誤認為只要在寫作中使用足夠的連接詞就能使語篇連貫、邏輯清晰。第二,學習者并沒有全面掌握英語寫作知識,以為只有使用連接詞才能達到語篇銜接,忽視了語義銜接和句法銜接等手段。第三,學習者為了使讀者更清晰地理解,刻意將句子之間的語義或邏輯關系明白無誤地標記出來。我們對學習者進行了訪談,學習者普遍認為,使用連接詞可以使文章看起來條理清晰、邏輯性強,而且在寫作過程中更有利于組織語篇。
(二)從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學習者對某些連接詞,如but、so、forexample、notonly…butalso等使用頻率過高。通過觀察不難發現,這些單詞都只適用于非正式文體的句間連接,較少出現在正式的學術論文中?!皊o”的使用頻率高達315.4,在BMAC中位居第三。“notonly…butalso”在BMAC的使用頻率是NSAC的10倍,“but”在BMAC中經常被重復使用。這些現象體現出學習者能夠靈活運用的詞匯數量有限。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英語學習者使用了用于正式文體的therefore,但在英語正式文體中,表示因果關系的連接詞還有thus、hence等,這些表示因果關系的連接詞在BMAC中的使用頻率遠低于本族語者。這也反映了學習者對連接詞的選用受到語言能力的限制。學習者使用頻率很高的連接詞(如but、so、forex-ample等)大多簡單易學,口語化特征明顯。從習得順序來看,它們要先于hence、nevertheless、forinstance等詞,學習者傾向于使用最先習得的簡單詞匯。從表4可以看出,位居第一的偏少使用的連接詞是and。這一特征可能是由于學習者受到了漢語的影響。英語表達合取關系的詞語為and,漢語中主要是“和”,英語的合取連接詞只要求所連接各項的語法平行性,而“漢語的合取連詞不僅要求所連接的兩項在語法上是平行的,而且還有嚴格的詞性和語言單位層級的限制”[10]。所以受到漢語中“和”的使用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學習者在可以使用and時往往會選擇其他詞匯或句法手段來表達。在偏少使用的連接詞中,有兩個是轉折性連接詞(however、nevertheless),這與Granger和Tyson的發現相符:“那些表轉折意義(如however)以及使論述向前發展的連接詞都有使用不足的跡象?!保?1]
(三)BMAC和NSAC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連接詞均為and,這是由and本身所表達的語義所決定的。正如Quirk所說:“英語中的and是含義和用法最廣的并列連詞?!盿nd的表層結構表現為并列,但結構深層卻含有多種不同的邏輯語義關系,例如因果、順序、對比、強調、增補等,因此,無論是學習者還是本族語者都會經常使用。位居第二的分別為but和however,這兩個連接詞都是具有轉折功能的連接詞,這說明在表達“轉折”這一具體語義時,學習者和本族語者有著不同的選擇偏好,學習者傾向于使用but,而本族語者卻傾向于however。觀察BMAC語料庫中的索引行,我們發現:95.9%的but被用于句首,連接上句并引出下文,語義關系較為簡單,具備轉折的功能。觀察NSAC語料庫,發現however一詞92.1%也都是用于句首,用來表示轉折。however是正式文體中常用來表示轉折意義的連接詞,而在非正式文體或口語中經常使用but來表達同樣的意義。Biber曾指出,therefore帶有濃厚的書面語色彩,而but則帶有濃厚的口語色彩[12]。but在BMAC中出現的頻率遠高于在NSAC中出現的頻率,表明中國學習者語體意識薄弱,在正式的文體中經常使用明顯的帶有口語化特征的詞。這也表明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是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學習中存在的普遍問題[13]。